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TXT下载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全文阅读

作者:易如意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txt下载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一章 不合四六

    李世民虽然火气上涌,但有道是当家不找事,这新年第一天在太极殿大朝上他要跟李承乾闹出不愉快,这下面内外百官会怎么想,最后得闹出多大风波?

    经过李泰的叛乱李世民没之前那么随心所了,想到最后还是忍了。

    下面群臣看见李世民不出声以为是这对父子商量好的,所以也都不吭声。

    “农者百姓之衣食天下之根本也,孤王观朝廷农政,多有因循守旧之政,概因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之道也。

    现在我大唐连年丰收,然谷贱伤农,遂使百姓改种桑麻,关中粮食不足,外运不至,内乱必生。

    孤王现下令尚书省并下天各州县,清算各地田亩人口数,以及种粮田亩数,种桑麻田亩数,亩年产粮数,计算清楚后,制定每年各州县须种粮田亩数,各地须种粮田亩须能养活该地之人,人多地少之州县须上报朝廷统一重新安排。

    各地州县官吏应详查各荒地数量,报上朝廷由尚书省汇同中书省门下省制定各地每年荒地开垦田亩数,水渠开挖里数……

    各地州县要开垦荒地须有铁器,所以准当地有铁矿之州县上报朝廷建立铁器作坊,由朝廷统监督打造农具,供应各地农田开垦。

    另各地须广建粮仓高价收购粮食储存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令下之日,各地须派人向乡里宣传,咸使百姓知道朝廷重农之意。”

    老鬼把这份谕令念完满殿皆静,这一份比才那一份要严重无数倍。这份先批评执政者不通时势变化,执政者是谁?

    皇帝和宰相都有份。

    李世民和的君臣凭借他的内治北破突厥西灭高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说他不通变化,虽然还没有说话,听着李承乾的谕令呼吸明显加重,马上就要忍奈不住了。

    而且唐朝根本大政偏向儒家,经济政策偏向于小农经济,李承乾这么大刀阔斧地搞计划经济,跟这满殿君臣的理念完全不同。

    ‘广建粮食仓提高粮价’这更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李世民认为粮价低是盛世的象征,你提高粮价还是盛世吗?

    但是这份太子念完,大殿里近千时君臣虽然都有不同的看法,却半天没有人吭声,这是因为前段时间因大雪和张亮的原因,导致整个长安城缺粮险些酿成大乱,才刚刚过去。

    而且到现在长安城吃的粮食也还是有从洛阳运来的,李世民和很多官员都为此提着心呢?

    为了不让洛阳出事,李世民已经连续派出三批御史去巡路了。

    谷贱伤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提高粮价却万万不能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到了科技和经济政策不断的推陈出新的现代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自由市场经济著称的美国,它的农业也是靠国家补贴生存,并不是让农业靠市场竞争生存。

    李承乾没有提前跟李世民打招乎,就是怕大唐君臣接受不了他的先进思想,想要生米做成熟饭先把这政策宣布出去,再让李世民他们头痛去。

    可是李承乾看着满殿大臣的脸色和看他眼神,觉得谕令宣布出去也不能算是熟饭。

    大殿安静了有半刻钟,高仕廉才步履沉重地走出来道:“太子能知道农为国家根本实属不易,只是这谕令下的却是有些急躁。依臣看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满殿大臣听着这话都觉得高仕说得太客气了,但是他们又说不出什么驳斥李承乾的话,连出来都不敢出来。

    李承乾闻言却是不高兴了,以大唐现在情况他也只能这样做,难道不收农民的赋税了,再给点良种补贴?

    都不可能?

    “高仆射,什么叫太急躁了?”李承乾冷冷地道。

    高仕廉已经七十岁了,又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平时李世民对他都优容有加,现在被李承乾这个孙子辈的如此质问,也有些恼火,便直言道:“太子殿下的谕令虽是好意,但却不易办理,还有提高粮价之说更是祸国殃民之政!”

    “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

    “祸国殃民之政!”高仕廉寸步不让,他本来因为李承乾是晚辈,还想给李承乾留些颜面,但是看见李承乾态度,也就没这个心了!

    “士农工商四民,农民是人数最多,朝廷让利给他们怎么就成了祸国殃民之政?”李承乾其实在写这份谕令的时候是准备好好的恨大臣们辩论,但是一听见他们不懂装懂还要危言耸听,火就不打一处来。

    李承乾的态度也惹怒了下面的大臣,高季辅就是其中一个,高季辅是中书舍人,他的很多政治主张其实跟张玄素一样,都是讲究简政治国的,历史上也是因此被李世民所推崇的,之前在岑文本给李承乾小鞋穿的时候他曾替李承乾说过话。

    高季辅当时觉得李世民待李承乾过于苛刻,现在他认为李承乾走上了邪道,所以他要谏阻李承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太子殿下身为国之储君怎么开口闭口就提‘利’字。老臣说太子殿下的谕令听着怎么觉得不舒服呢,原来这后面都是‘利’字。

    太子殿下身为储君应当以仁孝为本岂能提利……”

    “够了!”李承乾大喝一声,冷冷地扫视一圈殿上大臣,一个字一个字地道:“孤王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正大光明,我华夏一族历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哪一个不是为百姓谋福利才得百姓推崇的?

    不说利,不说利凭什么让百姓不种更赚钱桑麻而去种粮食?

    这朝中就有关中大家族的人,比如左庶子于志宁家有良田数万亩,你问问他家里的田的都种的是什么?”

    于志宁不想李承乾会突然提到自己,说实话他家良田数万亩并不是什么秘密,他自己就经常对别人说他家有良田不需要什么俸禄。

    可是在这大朝上被李承乾突然这么一问显答什么都不好,如果说是都种了粮食,那显然是假的,但说实话他不是成了趋利的小人吗?

    看着满朝大臣看过来的眼光,于志宁红着脸吭哧了半天才呐呐道:“臣一向忙于公务,家中田亩都由族人代为打理,至于去年种了什么臣却不知道。不过今年臣定当严诫家人把家里良田都种上粮食。”

    一直冷眼旁观的李世民看着于志宁说话的神情让他想起了长孙无忌转述的李承乾的话“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失望。

    李世民能看出来,其他大臣如何看不出于志宁所言不尽不实,而且关中缺粮又是事实,即便是于志宁能令家中都种粮食,那其他人呢?

    李承乾听了于志宁的话面无表情俯视着殿上的大臣感叹道:“可惜啊!像左庶子这样高风亮节之人天下还是少啊!还需要朝廷以利趋之。”

    高季辅却不为所动,依旧梗着脖子道:“太子殿下所虑当然是历代圣贤所虑,但所行却非历代圣贤所行,下民趋利忘记根本,朝廷自当下旨强令他们种粮自可,何须高价收粮,使物价腾贵,天下不安呢?”

    “好啦好啦,此事一时半会也议不清楚,今日乃是元旦大朝,如今时已过午陛下也该赐宴了。此事就等过了初三各衙开印再议如何?”长孙无忌出来打圆场,他和于志宁一样出身关陇贵族军事集团,他和亲族的良田也都在关中,今年春天种粮那是一定的,至于是李承乾的高价收粮,还是朝廷下旨强推种粮,那真还有得商量。

    “传旨赐宴!”李世民连忙回应道。

    “陛下那太子殿下的谕令?”高仕廉荒忙问道,实在是这道谕令主要就是下给尚书省的,他不问清楚不行啊?

    这也是初唐的一个特色,唐朝皇帝的旨意有诏,制、敕等这些要下去都要通过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一些旨意是可以直接封还的。

    但皇太子下的“令”,亲王下的“教”审核却相对宽松,这是武德年间留下故事,在武德年间李渊对政权把屋较松,大权落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当时李建成的‘令’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教’并行于天下,十分混乱,地方上究竟听谁得就看谁有本事了。

    所以现在李承乾能够绕开中书,门下直接下‘令’也是得益于当时留下的传统。

    这份太子“令”应该是自武德九年李建成死后第一份由皇太子独立下的正式的‘令’。

    高仕廉一问,满殿大臣都看向李世民,东宫这份涉及天的谕令到底执行不执行?

    李世民看着大臣关切的目光,又看看李承乾。

    李承乾此因为伤口一动到就会隐隐作痛,坚持了几个小时了脸色有些苍白。

    在李世民看来这封谕令直接执行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李承乾所提出的问题也必须解决。

    还有他刚下旨允许李承乾参政,如果直接驳了李承乾的谕令,那对李承乾威信也是打击不小。

    李世民几经思量,才装做不屑顾地道:“这篇谕令连四六不合如何下发,待太子和中书省重拟一篇合于四六的谕令再行下发。”

    四六是指的是文体,就是要有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组成的骈体文。

    李世民不提谕令内容,直接说是文体问题,这就给下面的大臣很大这个想象的空间。

第九十二章 各方打算

    “父皇!”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是想先拖过去,可是他的‘一号文件’被阻,如何甘心?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有些生气,但看他脸色苍白,便叹口气道:“承乾你今天也累了,先回东宫休息去吧,晚宴朕让你的兄弟姐妹们去东宫你们一起热闹热闹。”

    “父皇东宫一号令呢?

    这可是关系着天下民生的大事!”

    “承乾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此事待朕与诸卿商议后由中书拟旨,还以东宫的名义发出去。”李世民说到这看着李承乾还要说话,又接着道:“商议此事时你也来,有什么话到时候再说。”

    李承乾知道此事今天只能如此,便由老鬼搀着出了太极殿。

    今年要在赐宴时唱东宫排的新戏《将相和》所以特地安排在万春殿里,文武百官都一边饮酒一边看戏,觉得很新鲜,很多人都看的兴致勃勃。

    当然这个很多人不包括令狐德,此时令狐德正和侍御史张文琮坐在一处商量今天的事情。

    令狐德一扬脖子喝干一杯酒,“啪”一声把酒杯放在面前的小几上,右手食指指点着放在小几上的一套《四书集注》忿忿地道:“似这等污贤谤圣的书,由朝廷公然发行,让天下儒门之士何以自处啊?”

    他说到最后一个字时,嘴巴咧开,表情痛苦,显得甚为焦虑。

    “令狐兄慎言呐!”张文琮左右看看低声道。

    “怕什么就是当着陛下的面我也是这样说。”令狐德声音更大了。

    “哎!”张文琮听了无奈地叹了口气,细声细气道:“要说太子殿下的学问才情却也了得,只是走入了偏门!

    也是现在的东宫的师傅们不能争谏,孔师在日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令狐德听了火气更大,怒声道:“孔师虽好,可是奈何那太子不知好歹,一心只以为孔师害他。”

    张文琮闻言却依然老神在在地道:“不过这也不难,太子终究是要以学习为主的,我等还是上奏陛下再给太子殿下令请明师吧。我看那萧太傅也跋扈的很,把他留在东宫陛下也未必放心。”

    “这倒也是,今天若非萧禹老匹夫出来搅和,老夫必不让这部书发下去。”令狐德说着眼里都冒出了凶光,然后顿了顿又道:“也要让陛下收了这本书才是,不然孔师的名声就这么毁了。”

    “这是自然,这个就更容易了,令狐兄现在是国子监祭酒,只要令狐兄找些国子博士,共同找出此书谬误之处,然上书陛下也就是了,另外还要向国子监的学生宣传此书谬误之处,这样也可让天下人知道太子的人品学问,恐怕到时候,不用我们提他东宫自己就急着要收回去了!”

    令狐德闻言顿时露出一个笑容道:“张贤弟真是足智多谋啊,我先去联络人找出书中问题,逐一批驳,然后上就书死谏,拼了这条命也要让陛下旨把这套书收回去。”

    令狐德说最后心间升起一股毫气,一副斗志昂扬的神态。

    --------------------

    高季辅、来济、柳三个中书舍人坐在中书令杨师道后面看戏,中书省现在少了岑文本,杨师道性格软弱所以其他中书舍人都以高季辅为首。

    戏台上蔺相如正向家人表白,他不愿意廉颇争斗的苦心,高季辅看到这儿长叹一声道:“看着这出《将相和》也可知太子殿下的用心良苦啊!

    以前这些书都是咱们读,那些武夫却是不读的,一个个骄傲自大,现在太子殿下排了这出《将相和》他们还看不懂?

    我要上本请陛下下旨要让他那些将军们都听听这出《将相和》派这些歌伎去各边镇唱去。”

    旁边来济闻言忙提醒他道:“昨天东宫已经下令派歌伎先在长安城各禁军军营唱《仁寿宫》和《将相和》然后再派歌妓去洛阳等地去唱呢。”

    柳闻言点点头道:“太子殿下想的周到,只是我觉得应该把《将相和》改成‘相将和’才对毕竟‘相’比“将”高吗?”

    “哼”旁边传来冷哼声显然有人不高兴。

    杨师道听到此也回头道:“子邵此言差矣,《将相和》唱的就是赵国贤相蔺相如相忍为国的事,咱们听着这出戏却想着‘将’和‘相’谁地位高,那就不是效法先贤‘将相和’的意思,成了‘将相争’了。”

    柳听了脸带愧色慌忙起身,向对杨师道行一礼道:“谢杨公提点,子邵险些入了歧途。”

    杨师道待人向来温和,见柳起身行礼也连忙起身与柳回礼。

    高季辅看着感叹道:“杨公真乃宰相度量啊!”

    坐在附近的人看见,也都纷纷点点头。

    待众人又都安静下来看戏,高季辅才又道:“太子殿下才情自然是极好的,也确实是一心为国为民,可是手段未免有些法家的味道。

    这个提高粮价的事还需细商量啊?”

    来济闻言压低声音道:“季辅,太子殿下这一招可不止是有些法家的味道的了,那算地算人的法子就是《商君书》里的主意。”

    高季辅闻言一怔点点头道:“是的,我也想起来了,《商君书》里第六篇就是‘算地’。”说到这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到底是谁给太子殿下出的这样的主意?”

    柳闻言接道:“关中无粮,朝廷肯定是要下旨让关中百姓种粮食的,那些靠卖丝绸赚钱的世家?”

    三个人一想到此都转头去看长孙无忌那边,果然看见长孙无忌那边有很多关中世家的人不断过去敬酒,显然在商量什么事情。

    高季辅看了一会儿扭过头来怒哼一声道:“不能拿着国库的钱肥了这些人!”

    来济闻言忙低声劝道:“季辅此事由太子殿下提起,太子殿下近来行事霸道,做风强硬未必……”

    来济的意思很明显,李承乾那里不好对付,要小心……

    高季辅闻言却是道:“太子殿下一向在东宫里好好读书,现在初理政事受这帮小人盅惑也是有的。不过这政事还是陛下说了算,今天陛下没有直接下旨就说明陛下也不同意此议,只是要给太子殿下留些体面而已,我等何惧之有?”

    柳闻言精神一振道:“正是如此,不但不能提高粮价,还要找出东宫里的小人,以免太子殿下再为小人所惑。”

    被很多人看做当前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领军人物的长孙无忌,此时很是无语,出了太极殿他就料到今天肯定会有些人找他商量,就以现在没有实职官为由坐得离李世民远远的。

    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听完戏也问他各方的意见的,就十爽利的答应了。

    可是真听了这些意见,长孙无忌的怒火就熊燃烧着,怎么现在的子孙都这么不中用呢,难道不知道关中没粮,整个关陇之地都要受制于人吗?

    都险些出了一次事情,这些人竟还想指望从关东调粮进关中,关中之地种桑养蚕,然卖丝绸去西域去赚钱?

    有几个算是稍明事理的人愿意让族人把田都种粮食但要求朝廷以每斗十文高价收购,就这还说自已赔了。

    甚至想指望李承乾给他们涨高价,别人不了解李承乾长孙无忌可是知道一些的,这些人怎么可能从李承乾手里得到好处?

    长孙无忌虽然恨自己人不争气,但还是想让这些人多少得些好处,不然他怎么领导关陇军事集团的人?

    是以心里也下定决心不能让李承乾再掺和这些事……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三章 相位之争

    新年过的很快,按唐时的规矩年初五开印,若是往年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从皇帝到大臣都还在节庆的气氛中就算是开了印也都无心办公,可是今年不同。

    大家都有不少糟心事,没有什么心情过节,年初五早朝一罢朝就开始正式办公了。

    第一天办公,李承乾和几位宰相外加上长孙无忌、马周、张行成都被李世民叫到了两仪殿,首先要商量的是宰相缺员的事情。

    现在尚书省只有一个右仆射,中书省也只有中书令没有中书侍郎,门下省魏征年前过世还没有安排新人,所以宰相严重缺员。

    众人向李世民行罢礼都各自落坐,李承乾也在李世民座右手边一个小号的宝座上落坐。

    一脸疲惫之色的高仕廉首先开口,他这些日子被各种事情折腾有些应付不过来了,所以开口就奏道:“启奏陛下,现在尚书省缺少一个尚书左仆射和工部尚书急需补齐,请陛下早日定夺。”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没有问他谁可补缺的事,示意杨师道说话。

    杨师道:“中书省中书侍郎空缺也需要补中书侍郎。”

    门下省不用说了,侍中魏征年前死的现在还没有安排。

    看着这个局面坐在旁边侯君集挺了挺腰杆,似是在等待着李世民的重用。

    此时的侯君集比历史要衰一些,历史上因为李承乾的关系他得到了魏征的举荐,但是穿越后的李承乾对侯君集不怎么信任,所以基本上没有往来,魏征也就没有在临死时举荐他做宰相。

    但他也因此躲过了这次皇太子之争的波及依旧是吏部尚书参豫政事,已经算是宰相了,只是在他心里只有尚书左仆射才是真宰相,所还想往上升一升。

    对于宰相空缺李世民心里早就成竹在胸了,今天召集众人过来不过是想宣布一下,所以只是让人说情况而不举荐人选。

    “三省缺员朝廷政务堆积,朕心难安,赵国公长孙无忌致治兴邦,实资台辅,可任尚书左仆射,刑部侍郎张行成体局方正可为侍中,治书侍御史马周忠贞端正可检校中书侍郎。”李世民把这几人选宣布后,看向在座的诸人道:“朕如此安排诸位以为如何?”

    见问被任命的三人慌忙起身拜辞,李世民一摆手道:“诸卿平身,朕为朝廷选才并无私心,诸卿亦当勇于任事,不可虚辞。”

    长孙无忌几人就要再拜起身接受任命,李承乾连忙起身道:“父皇,舅舅身为外戚,且与高仆射为亲甥舅,处于嫌隙之地,不要为难他才好。”

    尚未走回座位的长孙无忌脚步一顿不知该如何是好,是再请辞一还是以嫌隙之身就任宰相?

    “嗯?”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承乾会在这个时候说话,李世民虽然善于纳谏,但人事大权从来都掌握在他自已的手中。

    之前已经听从李承乾的建议要替大唐立下万世不易之法,所以忍痛罢了房玄龄。后来还暂时放弃任长无孙忌为尚书左仆射,而且今天所任的三个要职都是在东宫有挂名的,怎么李承乾还反对长孙无忌做宰相?

    但长孙无忌身为外戚,而且和高仕廉又是亲舅甥,两个人同掌尚书省左右仆射确实不妥,当然以李世民的威望和长孙家的声势,李承乾不提没有人敢提。

    可是现在李承乾提出来了你总得有个说法吧,要不然那起居注上一记还怎么为大唐立万不变之法,李世民无法向后人交待。

    可是李世民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正在李世民郁闷的时候长孙无忌说话了。

    “臣资质愚鲁又处嫌隙之地,不敢望卿相之位!”长孙无忌再次走出拜辞道。

    李世民看一眼李承乾怒“哼!”一声,欠了欠屁股把整个身子向左边转转不再看李承乾,对长孙无忌霸气道:“辅机不必辞了,朕的安排岂能轻易更改?”

    这就不讲道理了。

    要是一般人就该坐下不再开口,毕竟皇帝不高兴了。

    可是李承乾心里另有打算怎么会放过,所以好言劝解道:“父皇不可意气用事,父皇一言一行都有起居郎记录,若此事传之后世,难为后世子孙效仿……”

    李承乾因为历史上李世民最看重后世的名声,所以总用后世的名声劝他。但是这话他说确实有些过份了,这就是儿子当三有父亲的面说:你没有给我做好榜样。

    一般人或许能接受,但是李世民如何能接受?

    “混帐!你教训起朕来了!”李世民两眼喷火地看着李承乾,想一巴掌拍死他。

    李承乾一见心里暗道:怎么又发火了?

    但是他目的还没有达到,不能跟李世民大吵一架退出会议。

    “父皇您不能发火,您这一发火舅舅他就更不能做尚书左仆射了,他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尚书左仆射,人家会说因为舅舅使得两宫不和,那舅舅只有回家自裁了!”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都看着李承乾,众人心里暗道:李承乾一口一个舅舅的叫着,怎么说出这么诛心的话呢?

    “你!”李世民猛地站起想要动手,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又缓缓坐下。

    长孙无忌见此忙上前对李世民一揖到地,面露惶恐地道:“臣确实处于嫌隙之地不宜在此,臣请告退。”

    李世民阴沉着脸看一眼李承乾道:“辅机不必告退!

    来人太子身体不适,送他回东宫休养。”

    李承乾一就听急了,怎么一合不合就要软禁我?

    如果长孙无忌真的做尚书左仆射,那我的病休就不知道什么结束了,甚至会被长孙无忌软禁到死。

    其实这是他多想了,李世民只想让暂时离开,免得他纠缠不休。

    “走开!”李承乾一挥拐杖,把两小内侍打退。

    神情郑重地对李世民道:“父皇何以不能听进去正言,而且儿臣的话还没有说完,父皇就急着把儿臣赶走,这不是明君纳谏的态度?”

    大殿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李承乾虽然口口声声叫李世民父皇但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儿子该说的,这都是御史死谏的时候才会说的话。

    但是同样话出自不同人的口杀伤力是不样的,李承乾对李世民这样说话,对李世民来说杀伤力绝对是百分之一千的。

    李世民胸口剧烈起伏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道:“说!”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四章 东宫设内阁

    李承乾看着心里有些莫名其妙,暗道:动不动就发火?

    “启奏父皇,儿臣是这样想的,舅舅身处嫌隙之地,是万万不能做尚书左仆射的。

    程名振虽然也快进京了但是他进京后还要熟悉朝廷政务,也不能直接做尚书左仆射。

    尚书省的政务也不能耽误,那就把尚书省的政务交给东宫好了。”

    “哼”李世民听了冷哼一声,心道你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真是异想天开。

    “太子殿下是想做尚书令,那也不影响尚书左仆射的安排啊?”马周试探着问道。

    尚书令在初唐时因为李世民做过,后来一直空悬,直到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李适和郭子仪又先后做了尚书令。

    在马周看来李承乾明言要处理尚书省的政务,以他身份除了尚书令不做他想。

    马周一问众都看向李世民,意思是看李世民能否同意。

    “孤王已贵为皇太子岂可再兼任尚书令?”

    没想到李世民还没表态呢,李承乾反而一口回绝了。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的黑脸继续道:“儿臣无能一直不能替父皇分忧,心里每时每刻都如油煎一般,只是以前东宫师傅多为古板无能之士不能教儿臣以治国平章之能,虽有此心却无此能。

    儿臣想着现在舅舅是太子太保当教儿臣治国理政之事,舅舅身处嫌隙不能为相,但是他可以在东宫教儿臣啊,政务交给东宫儿臣在舅舅的指导之下处理,既不荒废政务又教了儿臣还不使舅舅人才埋没,如此一举三得望父皇恩准。”说着也深深作揖拜了下去。

    这是李承乾这两天想好的说辞,只不过本来他想先做实了长孙无忌外戚的身份不能做尚书左仆射,然后再把他请东宫去,这样一心启用长孙无忌的李世民和得到机会的长孙无忌都得感谢他。

    没想到李世民处事这么强硬,步骤还没进行完就差点被李世民软禁。

    李承乾的话给大殿里众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真是三全其美啊。对于李承乾的教育问题向来是李世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如果能让长孙无忌教李承乾政务李世民自然是十分愿意的。

    长孙无忌刚才被李承乾那样怼,自然心有不满,而且没有宰相名头到底名不正言不顺。

    “承蒙太子殿下看重臣是臣的荣幸,只是臣才疏学浅怕是难以担负教导太子殿下的重任。”长孙无忌推脱道,在他看来眼下没有尚书左仆射,他只要当上尚书左仆射根本用理会李承乾。

    李承乾听见长孙无忌谦虚正中下怀,直接道:“舅舅说的也是,不过可以多找几个人去东宫教受孤王,这样处理政务也快些。”

    “呃!”长孙无忌差点被呛死,怎么说话呢?

    “承乾不要胡说,辅机先坐下。”李世民决定详细询问清楚。

    李承乾也跟着坐回到他的小宝座上。

    “承乾你想学习政务是好事,只是如此一来一份政务两宫处理会不会耽误了一些政务?”李世民有些担心地道。

    “这些儿臣都想好了,东宫处理政务的地方就放在右春坊里,在右春坊的西墙上开个门,这样从右春坊到门下省也不过才一箭之地。

    各种政务奏疏由尚书省交到东宫,限定时间处理,一些重大的政务东宫不批红,只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再交给父皇批阅。

    而一般政务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明白了,就在上面批令交给中书省下发,门下省审核,再到尚书省,若是儿臣看不明白自然要问个明白,再批令交中书省。”

    这是李承乾按照明朝的内阁制度规划的,又与唐朝初年的三省六部制完美对接,只不过李承乾把自己放在司礼监的位置上了。

    大殿里几个人虽然都是此时的人尖子,但乍一听李承乾这一套也听不出什么毛病,这相当于把宰相的办公的地方改在东宫右春坊,李承乾参与学习而已。

    看李世民没有激烈反对,都忍不住点点头表示认可,只有长孙无忌这个差一点成为真宰相的人心里不舒服,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李世民看见装做恼火地对李承乾道:“承乾你既想让你舅舅教你政务就该好好地央求你舅舅才是!”

    说着还不住地对李承乾使眼色,李承乾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忙上前朝长孙无忌一揖道:“舅舅是东宫的太子太保,以后承乾就多劳舅舅指教了。”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会儿,知道李世民和李承乾达成一致的事,自己没办法更改了,好在虽然没有宰相之名还有宰相之权,也不用担心有人弹劾自己身处嫌隙之地了。

    长孙无忌刚才听见李承乾说他身处嫌隙之地,都在想当了上尚书左仆射后该怎么抵挡来自各方弹劾,现在不用再担心此事心里也放松一些。

    便笑着起身谦逊道:“太子殿下的大礼臣如何担的起?”

    殿里诸人见此事解决也都露出会心的微笑,实在是每次跟李承乾议事都被他搅乱,这次能皆大欢喜自然都高兴。

    只是大殿里所有人都没有想过李承乾会不会按照长孙无忌所拟的条陈批令?

    李承乾会不会把所有政务都交给长孙无忌一个人?

    待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坐下就开始议工部尚书的人选。

    李世民这个人其实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人唯亲,比如在历史上的工部尚书先是因为杜如晦的关系让杜楚客出任,但是谁都知道杜楚客的心思在魏王府,杜楚客倒了让张亮接替但是张亮只是一个武夫。

    接替张亮的是李大亮,李大亮是个大将身兼三职宿卫两宫,更不可把工部的政务处理好。

    现在李世民还是属意李大亮接替工部尚书,可是李大亮现在已经身兼两宫的宿卫之臣了,按唐时的规矩他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夜里要在太极宫和东宫留守。

    李承乾实在看不下去,启奏道:“父皇李大亮已经身兼两宫要职,若父皇欲施恩于他可加封勋职,工部尚书职责重大,恐他难以胜任,儿臣给父皇荐一个人保证他能胜任工部尚书一职。”

    李世民听了十分不悦,李大亮任工部尚书是他决定了的事,刚一说出来其他大臣都还没有说什么。

    李承乾就先跳出来了,他让李承乾参豫朝政主要是让他学习的,可不是让他给自己捣乱的。

    李世民阴沉脸憋一眼李承乾闷声道:“太子又要荐谁啊?”

    “父皇,儿臣所举荐的乃是沧州刺史薛大鼎。

    薛大鼎可是个良吏,治民治水皆有功勋,让他任工部尚书刚好有利于大唐接下一来的开垦田亩挖修水渠之事。”

    李世民不为所动,冷冷地问道:“薛大鼎一个沧刺史真有这么大本事?”

    李承乾闻言没有回答李世民的挑刺,只是回头对侯君集道:“侯吏部派人取了薛大鼎的档案给陛下看看。”

    李世民闻言也大声道:“派人取档案来,朕看看若真是有才有德之人朕当重用,否则岂不是让人小瞧了朕?”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五章 有百姓歌颂过舅舅?

    “臣遵旨!”侯君集连忙起身出去吩咐。

    李承乾看李世民又因为一句话而生气,有些看不上他,心道:都不能提反对意见了?

    想着也把脸掉向一边去。

    坐在下面的几个大臣看见李世民正在气头上,李承乾也不肯低头都觉得李承乾太过多事什么事都要管,尤其是长孙无忌心里更是想:你咋不一直在东宫韬光养晦呢,不遵母命真是不孝!

    当然也有实在人,杨师道看他们父子间气氛太僵,便想先转移话题,因说道:“最近弹劾民部尚书唐俭的奏疏十分多,弹劾他每日上值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致使长安仓空朝廷危急。

    唐俭也因为去岁仓空的事也上了请罪的奏疏,还请陛下定夺。”

    长孙无忌听见提到唐俭便看了李承乾一眼,他知道弹劾唐俭就是李承乾主使的。

    本来长孙无忌并在意唐俭的去留,但是现在涉及到关中改桑种粮和高价收粮的关键时侯,他当然想让民部尚书换成他的人。

    李世民听见提到唐俭也默默地点点头道:“唐俭确实不能胜任民部尚书一职,只是他去了谁可接任?”

    “父皇!”

    “陛下!”

    长孙无忌和李承乾同时开口,又同时一顿,相互看一眼,又都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也被他们惊动先是看一眼李承乾,然后对长孙无忌道:“辅机你说。”

    长孙无忌也看一眼李承乾,低下头道:“左庶子于志宁为人方正,办事干练,可接民部尚书一职。”

    长孙无忌这几天一直想着怎么解决关中改桑种粮的事,他自己不想出头就想到了于志宁,于志宁出身于顶级的关陇集团中的洛阳于氏,他和他的家族的田产都在关中,又是他在大朝上承诺家里和族中田产都种粮食的,如果他去民部正好让他推动高价收粮。

    但是长孙无忌忘记了于志宁从正三品詹事府詹事降为左庶子虽然散官和爵位没有降,但贬谪之意再明显不过了。

    这既是李世民照顾李承乾的情绪,也是向新的东宫师傅们传达一个信息,不准他们为了自己的清名随意践踏李承乾的名誉。

    李世民此时怎会轻意启用于志宁?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悄悄看一眼李承乾见他没有什么反应才松一口气。

    他刚确定由长孙无忌教导李承乾政务,此时最怕李承乾又因此恼恨长孙无忌两人再闹僵了。

    李世民没有对长孙无忌做任何回应,只是不露声色地对李承乾道:“承乾要说什么?”

    李承乾闻言忙道:“父皇儿臣以为程名振进京后应安排参知政事、检校民部尚书。”

    李世民听得微一点头道:“唐俭就先罢职,民部尚书人选待朕见过程名振再做决断。”

    “臣遵旨!”杨师道领旨,出令罢职唐俭的民部尚书。

    长孙无忌一见李世民如此安排,这脸色一下子就阴沉起来,他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当他不存在。自他跟李世民相处以来这还是头一回,一时间长孙无忌心里又羞又恼,看一眼点头微笑的李承乾心里更是怒火中烧,暗暗发誓道:承乾你等着!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果然能从善如流,忍不住暗暗给他点赞,后面又议了几件小事,李承乾也不在意都是马周他们拿主意。

    李承乾心里则盘算着如何设立他的东宫内阁。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内侍从外面进来禀道:“启奏陛下,沧州刺史薛大鼎历年的资料都在这里了。”

    李世民闻言立即停住正在议论的事情大声道:“拿上来!”

    李世民接过一叠旧纸,先看瞥一眼李承乾然低头看薛大鼎的履历资料。

    殿里其他人也都伸长了脖子,等李世民看得结果,尤其是长孙无忌他一向自恃足智多谋,今天居然裁在了李承乾手下,这会儿再也不顾李承乾是他亲外甥和太子的身份,就是想看李世民否定了薛大鼎。

    李世民一直低头看薛大鼎的资料半晌抬起头来,默默地把资料交给下首的长孙无忌,无限感叹地道:“确实是个良吏!”

    长孙无忌接过薛大鼎的资料还没有看,就听见李世民这一句话有一种想吐血的感觉。

    但是他依然坚持一目十行地把所有内容看完,待把薛大鼎的资料转交给高仕廉,眼神闪烁几下脸色就恢复了淡定。

    众人看一圈也都心里暗叹,看来太子殿下也是下了工夫的。

    薛大鼎字重臣出身河东薛氏,虽然一直在地方上做刺史,但他却是在李渊起兵之时就投靠李渊的人,武德四年时做山南道副大使,在当地招抚流民屯田充实国用,十分有政绩。

    后来到了沧州做刺史,沧州在隋朝末年战乱中遭受人为祸害的非常严重,薛大鼎到了沧州发现流经沧州的无棣河河道堙虚后,洪水横流,一片荒凉景象。

    于是薛大鼎就带领当地百姓开修无棣河河渠,使得由无棣河上通运河下通东海,除了减少本地水患,增加灌溉良田还使得东海的鱼盐直通内地。

    沧州做为中转地经济自然就发达起来了。

    李世民待诸人看完便问道:“诸卿以为这个薛重臣如何啊?”

    长孙无忌一听心里暗不好,李世民又动了惜才的念头,连名字都不叫了,直接称呼他的字。

    便连忙出声道:“薛大鼎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确实是个良吏。只是他一直做地方小吏格局不大,如何能一下提到朝廷六部里去呢?”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没有吭声等其他人说话。

    李承乾听见长孙无忌又跳出来跟自己作对,心中怒极也不等旁人说话,便直接质问道:“舅舅说薛大鼎是地方小吏?”

    长孙无忌不为所动,只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哼”李承乾见状冷哼一声道:“薛大鼎也是有大格局大谋略的人,只是没施展的机会罢了!”

    “太子殿下倒是说说他什么大格局大谋略?”长孙无忌不阴不阳地道,他再也不打算忍受李承乾了。

    “隋大业十七年高祖刚起兵时薛大鼎在龙门投唐报效,曾建言高祖当帅军西渡龙门,攻占永丰粮仓(在渭水入黄河处),然后布告天下,据关中财物以充军用,从而对长安城形成俯背扼喉之势,取而有之。

    可惜当时高祖虽然非常赏识此计奈何军中诸将一意东下,后来我大唐为了西进长安可费过一翻工夫的,若那时能听薛大鼎的建言我大唐当能早日平定天下。”

    李承乾说完,长孙无忌还没有反应过来,李世民听了却一惊,忙问道:“薛重臣曾有此建言?”

    当年打天下时的事李世民最清楚对于没有早日进长安城也有遗憾。

    “正是,当在高祖实录里有载。”

    李世民闻点点头道:“如此说来薛重臣确实是个人才啊!”

    “薛重臣兴建义旗时便投高祖,未见其有半点军功,不过一个地方小吏,纵有微功也当不得陛下如此盛赞。”长孙无忌再一次表明态度,希望李世民能重视他。

    李世民听了果然面现为难之色,长孙无忌追随他几十年也不忍心伤他的脸面。

    李承乾却是不管不顾地对长孙无忌问道:“舅舅一直身在朝廷中枢,眼光格局都大,不知可有百姓歌颂过舅舅?”

    “嗯?”长孙无忌被问的一愣,过了一会儿才喃喃问道:“难道有百姓歌颂过薛大鼎?”

    李承乾淡淡一笑吟道:“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殿里一下安静下来了,长孙无忌面色苍白起来,不管薛大鼎能不能做工部尚书,他今天与李承乾的对话都已经被起居郎记下了。

    要是一般的官吏就算有些才能他长孙无忌压一压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深得民望的良吏就不一样了,后世会如何评说?

    长孙无忌心里没底。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六章 长孙无忌的钉子

    一场议政,李承乾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自然十分高兴,走出两仪殿正想马上回去改建东宫右春坊,却见一个内侍匆匆走过来。

    李承乾猜则是找自己的便停下脚步等他。

    “参见太子殿下!”

    “嗯,平身吧!”李承乾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唐朝的礼节。

    “陛下请太子殿下去甘露殿用午膳。”

    李承乾抬头看看已经偏西的日头,确实该吃午饭了,但是李世民还把长孙无忌留在里头呢,不会要和长孙无忌一起吃饭吧。

    李承乾眼珠一转道:“你回陛下一声,就说孤王东宫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改日再来侍宴,今天就不搅扰陛下了。”

    “啊!”内侍一下子怔住了,怎么还有人不愿和陛下一起用膳的?

    “太子殿下,陛下特别吩咐了今天要和太子殿下单独用膳怕是有什么事情要吩咐吧!”这个内侍也是为难了,要是别人敢直接拒李世民的邀请,他能添上一车话去告状。可是李承乾就不样了,现在根本没有人敢在李世民面前说李承乾的坏话,说了不用李承乾等知道,李世民直接就给办了。

    所以只能委婉地劝李承乾留下。

    李承乾闻言只得往甘露殿去,柏舟招手叫来步辇,李承乾摆摆手道:“还是在太阳底下走走吧。”

    李承乾带着一群侍从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慢悠悠地走着。

    两仪殿里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之间气氛也十分融洽。

    李世民笑呵呵地对长孙无忌道:“辅机啊,你看承乾果然用心了,他推荐的这两个人虽然官职不高但都是良吏,日后他守江山能用这样的人你我也能放心了。”

    “陛下!”

    李世民看见长孙无忌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忙抬止他住道:“当然承乾的脾气过于急躁了些,什么事都想依着他的想法办,这很不好,朕会教他改改的。”

    长孙无忌听了点点头。

    李世民说到这儿抬起头来想想李承乾说得话,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然后接着道:“有时候被他气到了,朕都想动手当场揍他一顿,可是他已经是成年的皇太子,所提的建议也并无大错,咱们做长辈的只能吃点亏。”

    长孙无忌听了吓一跳,一向强硬的李世民竟然愿意在李承乾面前吃点亏?

    不过当他听了下面的话的时候就立即明白了什么叫“咱们”做长辈的了。

    只听李世民语重心长地道:“辅机以后你在东宫处理政务,教导承乾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你们要融洽相处才好,也不枉了你做舅舅的疼他们一场。”

    长孙无忌听了差点吐血,好家伙我给你做臣子帮你打江山,现在帮你教儿子,还得受他的暴脾气?

    你咋想的这么美呢?

    但是这话长孙无忌是万不敢当面说出来的,只得起身道:“臣知道了,臣会好好跟太子殿相处的。”不过长孙无忌就是长孙无忌,说到这儿,顿了顿又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聪明绝顶,处理政务臣是不担心的,臣只是从太子殿下身上看到了隋炀帝的影子,陛下还须当心啊!”

    李世民听了沉默了一会,摇摇头淡淡地道:“承乾仁爱非炀帝可比。”

    “臣只是如此一提,陛下留意即可,臣告退了。”长孙无忌知道已经把钉子埋下就告辞离去。

    -------------------

    穿越到大唐一个多月了,李承乾还是第一次单独跟李世民一起吃饭。

    李世民把李承乾带到甘露殿正殿里,李承乾看见殿里只设了两席,都是唐朝的标配矮几和毡垫,李世民先规规矩矩地跪坐在正位,然后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见此自然知道李世民是要他老老实实地跪坐下来,只是他自从穿越到唐韩还从来没有跪坐过,想到李世民这是有意为难自己。

    便赌气偏不跪坐,只是盘腿坐下。李世民看着摇摇头,平静地道:“不是父皇要为难你,而是你我虽然是父子但也是君臣,父皇招待你也用要君臣之礼。

    可是父皇知道你腿不好,所以见你失礼又忍心罚你,这便是父子之情。”

    李承乾最怕这一套,闻言只得忍着难受规规矩矩地跪坐好,低下头等着李世民继续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李世民见李承乾一副乖乖受教的模样,微笑着点点头慈爱地道:“这里只有我们父子两个,你还坐舒服些吧。”

    李承乾闻言抬头看一眼李世民,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感觉,便又乖乖地盘腿坐下。

    李世民看见李承乾如此乖巧嗤笑一声,心里暗想,无忌这一回可是看错了,隋炀帝残暴不仁,承乾却仁孝无双,就是脾气急些而已。

    想到此李世民脸上不觉露出微笑,挟起来一筷子炒豆芽,放在嘴里嚼嚼咽下去,抬头看李承乾依然坐着没有动就对他道:“朕知道你有很多想法,但是你做为皇太子如果说的太多别人就没法说了。”

    李承乾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李承乾就是不想让别人说话时候才说的,但他还是点点头表示受教。

    李世民看见便低头挟起一片肉,正要往嘴里放看见李承乾还是没有动,便放下筷子道:“怎么御厨做的不合你的口味?”

    李承乾一怔道:“不是。”他只是不适应这种气氛。

    “那就快吃吧,今天的午膳本来就已经晚了。”

    李承乾以前都在跟李世民斗智斗勇,现在李世民突然真心教导他了,他反而有些不适应。

    闻言慌忙开始吃吃。

    待李承乾吃完饭时发现李世民早就吃好了,正微笑着看他。

    李承乾忙放下筷子道:“儿臣吃好了!”

    李世民挑挑眉头道:“吃好了,就回去吧!”

    李承乾在老鬼的搀扶下起身,向李世民拜辞道:“儿臣告退。”

    李世民点点道:“好,以后你有什么想办的事,可以让杨中书替你说。”

    李承乾闻言一怔,立即道:“遵旨。”

    李承乾从不怕李世民找他茬,为难他,李世民真心对待他了,他反而觉得怪怪的,毕竟他不是原来的李承乾了,也从来没有把李世民当过爹。

    当然这一切李世民是不知道的,李世民现在真心对待李承乾就什么地方都好。

    李承乾刚带着一众东宫心腹来到右春坊,刚要传工匠在右春坊的西墙上开门,中书的诏书就下来了。

    一众东宫大臣都随着李承乾在右春坊里躬身侍立,聆听诏书。

    只听中书舍人来济抑扬顿挫地大声念道:“皇太子承乾文过志学,秉性聪敏,频年治国,理务允谐。今特令于东宫平章朝务,诸东宫师傅予以辅助!”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七章 李承乾的行政改革

    这道诏书比李承乾想的还要好的多,没有指定长孙无忌教他处理政务,只是称赞他能处理国务,令他在东宫处理政务,东宫诸位师傅辅助。

    想来在李世民看来只要长孙无忌在东宫,东宫其他师合傅没有人能跟他争权,所以连指定都不用了,却不知道这样一来为李承乾撇开长孙无忌单干提供了很大的便和。

    李承乾接了诏书心里大喜,忙带着众人来到右春坊的正厅里。

    东宫的左右春坊是隋朝修建的,当时就是为皇太子监国做准备的,一大片建筑群修建的相当豪华大气上档次。

    李承乾在院门口看着门额笑吟吟地道:“父皇让孤王在东宫平章政务,这里以后就叫做平章院好了。”

    “好名字!”

    ……

    众人看李承乾高兴,也都不住地说好话凑趣,想想也是两个月前还是满朝风雨要换太子。

    现在陛下竟然下旨让太子平章政务,几个起初就跟随李承乾的心腹也是真心高兴。

    李承乾带着众人走进院里,开始分派房间。

    “五间上房除中间一间做为孤王开会之地外,两边四间分给萧太傅和长孙太保。

    两边六间厢房则分为吏、民、礼、兵、刑、工六房,每房设一个掌案。”

    李承乾伸手指着这一圈房子道。

    “遵旨!”老鬼答应下来。

    这是按照宋朝政事堂的格局设立的,如此设计当然是为了分萧禹和长孙无忌的权。

    李承乾带着众人走进正厅,见这里还是唐朝的标配矮几和毡垫,便对老鬼道:“把这里按照立政殿布置,全换上椅子和高几。”

    “遵旨!”老鬼再次答应下来。

    李承乾回头看着跟来的苏定方、郝处俊、许敬宗、李义府、任雅相、颜师古、裴行检、薛仁贵、王方翼……

    心里暗道:在我手下这些人终于有鲲鹏展翅的机会了。

    也不再说套话,神色一正对着众人道:“这两边六间房子,是吏民礼兵刑工六房,现在缺六个掌案,郝先生你就做个吏房的掌案,执掌一切吏部送来的奏疏文牍,庶务由你票拟,大事送长孙太保票拟。任雅相就做个户房掌案也是一样庶务票拟,大事送长孙太保票拟。

    礼房回头交给诸大夫,兵房掌案就是苏将军庶务票拟,但涉及军国大也送交长孙太保。

    许敬宗和李义府掌工房和刑房,庶务你们票拟,大事交萧太傅票拟。

    以后凡是由你们发出去的政令你们都要跟进到底,知道执行的情况。

    裴行俭你就负责把这些票拟的奏疏,文牍送往崇教殿,孤王以后在那里处理公务,颜先生就在崇教殿值守以备孤王咨询。

    这里的安危交给王方翼负责。”李承乾分派完目光扫视众人,却见众人都是一脸懵懂的样子,便问道:“诸卿看孤王如此分配可好?”

    “呃不知太子殿下‘票拟’是为何意”郝处俊一脸为难地道。

    李承乾一怔忘记了,‘票拟’是明朝时出现的,在唐朝还没有出现过,他在两仪殿上对李世民说的都是“条陈”,现在跟这些人讲‘票拟’他们当然听不懂。

    便对众人解释道:“‘票拟’就是你们看了各部的奏疏文牍,把自己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后面,孤王看了可行,就抄下来批准,孤王看了不可行,就另行批示。”

    如此解释众人一听就明白了。

    好当然好了,这票拟可是大权呐!

    但是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没有底,从长孙无忌手里分权能这么容易?

    而且这也不符合大唐的规矩啊?

    李承乾看着众人的表情就明白了,但是他心里清楚,李世民一直在做着分割相权的事。

    只是李世民没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他设置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参知政事、专知机秘等都有宰相的权力,这些都是为了分薄三高官官权力的措施。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到开元年间就基本上就废了,在唐玄宗时张悦做宰相在政事堂挂一块‘中书门下’的牌子中书省和门下省从此就集中在一起了,然后在中书门下设立六房,就是唐朝中后期及宋朝宰相衙署政事堂的形式。

    当然唐朝后期有枢秘院与政事常争相权,宋朝把枢秘院做为最高的军事机构,三司做为最高的财政机构,实际上是把相权中的军事和财权彻底分离出去了。

    现在李承乾在东宫搞的这一套外在的形式是宋朝的政事堂,办事的流程是明朝的内阁票拟制,算是把相权彻底分解了。

    这样一来长孙无忌肯定不高兴,但是有必要在意他吗?

    分割相权做为帝王心术的一种,李世民肯定是愿意看到的。

    李承乾想清楚这些大声道:“诸位不用担心一切都有孤王做主,许敬宗你替孤王拟一份奏疏,给你们六个还有颜先生加封崇教殿大学士,官阶从四品,检校右春坊值守。”

    “大学士?”

    众人齐齐翻白眼,这个太子殿下也太能折腾了,皇帝还在呢你就敢设官职?

    唐朝没有大学士,只有学士、直学士官阶就是五品六品,现在李承乾在设崇教殿大学士官阶四品,陛下那能通过吗?

    看见众人的表情李承乾也不多说,只是对郝处俊道:“郝先生你替孤草拟一份令谕,传谕所有东宫属臣,让他们有空可去崇教殿当值,以备孤王咨询政务。”

    李承乾今天跟李世民一起吃了一顿午饭,觉得现在是李世民对他最好的时候,现在不要权力,什么时候要?

    待一切安排妥当李承乾便回丽政殿办理其他事情,其他人也各自去办差事,只留下新进东宫的任雅相留在右春坊看着东宫的宫人和匠人布置平章院。

    到了第二天,长孙无忌来到布置一新平章院,心里还是很满意的。

    他想:虽然在这里没有了宰相的名头,但是因为有李承乾名头,其他三省六部的官员也不敢与他争权,还省了每天上午去政事堂议政。

    但是长孙无忌对近来到处张牙舞爪的李承乾戒心颇重,觉得与李承乾相处应该先严后宽,所以一直绷着脸进的平章厅。

    只是当他走进平章厅的时候发现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李承乾高居正位,而萧禹竟也坐在东边第一把椅子上,只给他空出来西边的第一把椅子。

    两边另外还各坐有三个人,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见他进来都忙站起身来。

    长孙无忌一边面无表情地向李承乾行礼一边心里暗想,太子学习处理政务也就罢了,这些人也在这里做什么?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八章 上当的长孙无忌

    没让长孙无忌疑惑多久,李承乾就笑吟吟地给他解释了平章院的办事流程。

    长孙无忌目光阴冷地扫过苏定方等人,苏定方等人都把脸扭向一边,连诸遂良都没有勇气与他对视。

    只有萧禹怒哼一声,翻出白眼相对。

    最后长孙无忌冷冷地盯着李承乾道:“太子何故如此羞辱老臣?”

    李承乾依旧笑吟吟地道:“舅舅这话从何说起?”

    “哼,太子明知故问,昨日太子在两仪是如何说的,怎么到今日就变成这么多人共同‘拟票’?”长孙无忌强压怒火低声吼道。

    “这些人都是东宫的臣子,自然都有为孤王分忧的责任。”李承乾义正辞严地道。

    “你!”长孙无忌见李承乾当面耍赖,气的暴跳如雷,但是也只能说一个你字,后面的话全都忍下去了。

    这已经是李承乾第二次搅了他的相位,每一次都说自己是外戚,自己虽然是外戚但是为李世民的江山也是流过血出过力的,凭本事自己也能当宰相。

    别人不满也就算了,怎么自己的亲外甥也跟自己作对,长孙无忌自问除了在李泰夺嫡一事上没有出手帮助李承乾以外,他从来没有亏待过李承乾啊!

    这次竟然这样耍弄自己,今天自己要是吃了这个亏,那以后谁还把自己当一回事?

    长孙无忌瞪视着李承乾,李承乾也笑不下去了,场间气氛十分尴尬,众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劝长孙无忌时。

    就听萧禹缓缓开口道:“长孙国舅,太子殿下写给魏文贞公(魏征)的‘苟利国家生死依,岂因祸福驱避之。’想必也听说过,长孙国舅为国操劳何必在乎这些虚名?”萧禹翻着白眼,脸色傲然,似是极看不起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转头看向他,眼里也满是鄙夷之色,反唇相讥道:“你白捡半个宰相自然不在乎虚名,因为你得了实惠。”

    萧禹闻言脸色变的通红,他还没有到睁眼说瞎话的地步,但也不愿吃亏,于是再一次大声揭长孙无忌的短道:“长孙国舅你身为外戚,本就不该想着为相,若非是太子殿下变通你岂能有机会在此平章国政?”

    长孙无忌闻言怒不可揭,胸口剧烈地起伏,双眼通红地在李承乾和萧禹身上来回看,一甩袖子大声骂道:“无耻,老臣要去找陛下评理!”说罢转身就要走。

    李承乾见状忙喊道:“舅舅且慢,看一看昨天陛下下的诏书!”

    站门口的许敬宗忙拿出昨天来济送来的诏书,长孙无忌头也不回,伸手夺过诏书猛地打开,就几句话一眼就看完了。

    只是待他看完诏书整个瞬间就凉了,陛下为何如此安排?

    一时间满腹狐疑,暗想:难道是我昨天说‘太子殿下有隋炀帝之风’所以陛下有意让萧禹出来分权?

    他真是想多了,李世民一向信任他,又因为李承乾是他的亲外甥所以相信他会真心辅佐李承乾,就算要对付他也会亲自出手,怎么会挑起他和李承乾之间好矛盾?

    长孙无忌既然这样的想自然不会再去找李世民评理了,但是让他留在东宫老老实实地替李承乾票拟,他又抹不开面子。

    当即冷哼一声,头也不回道:“既然陛下旨意如此,老臣自当遵从。只是老臣今早偶染风寒,这会儿头晕脑涨无力处理政务,且先向太子殿下告个病假,回府歇息几天。”说罢再不做停留,快步出了正厅。

    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走出大厅,心里也是解,长孙无忌为什么不去找李世民,我可是准备好了萧禹的。

    当下一边思索一边缓缓坐下,最后想到既然长孙无忌要装病,那孤王就把政务处理好,让你一直病下去。

    李承乾抬头对众人道:“尚书省堆积的公文已经送来了,今日就要辛苦诸位了!”

    “臣等遵旨!”东宫诸臣一致领命。

    只有诸遂良犹豫一下道:“太子殿下还是应该早日请回长孙大人才是。”

    李承乾闻言叹口气道:“自然是要请舅舅回来的,只是舅舅的心结怕一时难以解开,先让他歇息几,到时候你们也都熟悉了政务,他来主持平章院才能不惹他生气。”

    众人一听心里暗道:是啊,看长孙无忌刚才的态度,难保他回来后不找众人的茬。

    李承乾看众人神色就知道这会儿已经没有人愿意长孙无忌再回平章院了,便淡淡地道:“别的都不用管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先把这里的差事办好了,若事差事办好了自然什么人的谗言都不怕。要是差事办不好,人家说诸位不是卿相之才,那到时候……”

    李承乾说的很明白,差事办好了不用担心长孙无忌告状,差事办不好不用长孙无忌告状,一句‘不是卿相之才’以后再也别想入进入宰相的行列了。

    众人闻言都是一惊,这里头除了萧禹和苏定方其他人都算是年轻人,现在就在东宫行宰相之权,若把握好机会那以后的前途……

    “谨遵太子殿下教诲!”众人齐声道

    当然这些人努力起来,他们的办事能力是不用怀疑的。

    诸遂良、许敬宗、都是为官多年且又一直在中朝廷中枢打转,对于各部政务并不陌生,加上本身才学极高处理起政务都能得心应手。

    郝处俊和李义府虽然年轻些,资历浅些但是这两个人也都是人尖子,学习能力极强,除了头一天对不政务不熟外,之后也正常处理各项事务。

    苏定方在军中浸淫多年,又是兵法大家让他处理涉及兵部的务庶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只有任雅相虽然也为官多年,但是因为民部事务本就繁重,且原民部唐俭不理政务,民部的事务一团乱麻一样,所以起初任雅相的事情是和李承乾一起办理的,在这期间任雅相跟李承乾学了不少数学知识,四五天后也就渐渐的适应了。

    因为年前李泰造反,所以李世民也没有心思过正月十五的上元节,除了朝会政务,这些天基本没有再见过外人。

    李承乾就在东宫督促平章院的众人开足的马力处理尚书省年前堆积的政务,他们的速度竟然比各部送交奏疏和反馈结果都快。

    各部因为处理过慢或反馈处理结果过慢几次都被李承乾下令训斥,弄得尚书省六部都狼狈不堪,各部下面的一些书吏、员外郎甚至个别郎中、侍郎都私下对东宫平章院生出不少有不少怨言。

    李承乾一边盯着原来东宫里的事情,一边处理朝政日子过很充实,当然也不能忘了长孙无忌,隔三差五都派人去问候一声,有时还送些东宫种的芽苗菜去。

    东宫插手朝政越来越顺,但是加封郝处俊、许敬宗等人大学士的奏疏却一直没有批下来。

    而且长孙无忌因病一直在家的事李世民也一无所知,李承乾不知道是谁替长孙无忌隐瞒的,但是李承乾却不想这样一直瞒下去。

    于是正月二十这一天,李承乾带着李治和晋阳公主,摆开皇太子仪仗亲自往长孙无忌府里探病。

    长孙无忌本来没有病,但自从那日从东宫出来又气又恼,身上便有些不爽快。

    原来还想着李承乾带着一群菜鸟处理朝政必错漏百出到时候自会亲自登门来求自己。

    只是一连过十多天过去,都是东宫内侍来府问候病情,长孙无忌不由起了疑心,往他舅舅高仕廉那里一打听,原来近来东宫处理朝政不但没有出错,还把很多积压政务都给清理了,而且李承乾雷厉风行各部不敢怠政,短短十多天朝中竟让他整的政令通达了很多。

    长孙无忌一听这个就急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理由再回平章院了,而且这些天他也仔细想过了李承乾这么做,大权集于他一人之手,李世民是绝不会反对的。

    想着这次裁的这么惨,长孙无忌就真得病倒了。

    李承乾和李治以及晋阳公主兄妹三人探病的时候长孙无忌刚吃了药,看见李治和晋阳公主都微笑着点点头,让人带他们去后园玩。

    待两人离开,才不咸不淡地道:“太子日理万机来看我这个没用之人做什么?”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有用没用都是孤王的舅舅,您病了我怎么能不来看看呢?”

    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笑得十分可恶,便把脸转向里面,半天才说道:“太子殿下公务繁忙,请早些回宫去吧。”

    本来李承乾想着历史上长孙无忌和长孙家的结局并不好,也使他好几个妹妹都没有好结果,所以想来劝劝长孙无忌息了名利之心安享富贵,不想他竟然怨念这么深。

    知道劝也无用,便依旧笑吟吟地道:“舅舅不用着急,孤王出来了自然要跟舅舅说说话。”

    长孙无忌一直面向里边不言不语。

    李承乾表面上也不以为意,自顾自地道:“年前积压的政务在东宫诸臣不辞辛苦的努力下已清理完了,东宫诸臣都还有些本事,想来舅舅歇个一年半载朝政也能支应,所以舅舅只管安心休养就是了……

    舅舅好生休养,孤王这就告辞了。”

    长孙无忌一直不吱声,李承乾炫耀几句也觉得无趣,便起身告辞了。

    李治和晋阳公主回到太极宫,李世民才知道长孙无忌已经病了半个月了。

    随即就感到大为诧异,东宫里的政务是谁处理的?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九十九章 李世民的疑惑

    在好奇心的驱驶下李世民决定亲自去东宫看看。

    李世民是行军打仗的高手,去之前自然先派人去查看路径,查看东宫,然后把中书令杨师道和中书侍郎马周找来。

    杨师道和马周先后进了两仪殿,行礼拜见,杨师道递上一份奏疏。

    小内侍接了放在桌上李世民看都没有看,直接问道:“杨卿所奏何事?”

    “回陛下,此乃是太子殿下上奏请加封苏定方、诸遂良等七人为崇教殿大学士、值平章院的奏疏。”杨师道回道。

    “大学士?”李世民疑惑地看向杨师道。

    杨师道面色不变地道:“太子殿下只在奏疏里说在东宫崇教殿设大学士秩从四品。”

    李世民闻言一边拿起李承乾的奏疏,一边抱怨道:“这些在东宫辅佐他有功的人,平定李泰叛乱也有功,待一切尘埃落定后朕自会封赏,他又着什么急?

    设大学士?

    朕这里还有没设过大学士呢……”

    杨师道和马周听了都只当作没听见,李世民抱怨几句就低头看李承乾的奏疏。

    李世民看完李承乾的奏疏,抬起头来看着杨师道一边拈着奏疏在手里晃,一边问道:“这些日子东宫的政务都是这些人处理的?”

    “回陛下,近些日子东宫送来的文书极多,臣一直在中书省处理政务,倒是马庶子时常被太子殿下召去崇教殿咨询政务。”

    马周看一眼杨师道,心道都说这个人忠厚老实,今天怎么这么会说话了,一个‘马庶子’就把自己定位在东宫属臣的位置上了。

    李世民闻言果然来了兴趣,微笑着问道:“宾王你说说承乾是怎么处理政务的。”

    马周闻言却是一惊,以前李世民虽然欣赏他,但他官卑职小且又年轻,李世民向来都是直呼其名,今天竟然开口称呼他的字。

    马周一时不知何意,忙起身诚惶诚恐地道:“陛下还是称呼臣的名字吧!”

    李世民见此笑着罢手示意马周坐下,然后正色道:“宾王不必过谦,你教导太子有功,朕也该尊敬些。”

    马周却不坐下,只是低着头道:“太子殿下心怀天下且智慧过人,处理政务本就得心应手,而且这几位被太子殿下上表请加封大学士的常驻东宫的大臣才是协助太子殿下处理政务的大功臣。

    臣和其他东宫诸臣不过是有时被召去崇教殿做一些拾遗补缺的事,怎敢居功。”

    李世民看马周不似说荒,便问道:“那宾王跟朕说说,他们是怎么辅佐承乾的?”

    马周闻言朝上一揖道:“遵旨!”坐下,正要详细说他在东宫里的见闻,却见一个内侍走进来禀道:“启奏陛下,右春坊往太极宫的墙上已开出一道门,每日东宫与三省的奏疏文件传送都是从这道门里过。

    只是太子殿下下了严令,除了递送三省与东宫互传的奏章文书,没有太子殿下的手令,任何人不得从此门过,胆敢闯此门者格杀匆论,奴婢没敢过去看平章院里的情形。”

    李世民目光一冷道:“没用的东西。”

    然后站起身对杨师道和马周道:“走咱们去看看东宫的平章院。”

    杨师道和马周也慌忙起身,杨师道上前一步道:“两宫门户自然是严谨些的好,太子殿下倒也有心。”

    李世民闻言脚下不停地前往走,只是点点头算是回应了杨师道,直到走出大殿抬头看看偏西太阳,又转头对马周道:“宾王说说东宫里那些人是怎么辅佐承乾的?”

    马周闻言便把这几次去崇教殿观察到的情形跟李世民细细道来。

    “太子殿下每日坐镇崇教殿,颜师古和当日召去的东宫属臣坐在下面,内侍会把在平章院票拟好的奏疏和文书送到太子殿下桌上。

    太子殿下过目后若是觉得处理得当就在拟票上画勾,然后让崇贤馆的值学士誊抄,誊抄好后太子殿下过目无误就在上面画押用章。

    若是太子殿下觉得票拟的不好,则会直接在上面批示。

    有时遇上疑难的事情,太子殿下则会咨询颜师古和其他值崇教殿的东宫属臣。

    有时也会召来各部官员询问情况。”马周一边走一边说。

    “辅机不在东宫票拟都是谁在写?”李世民从中听出了要点。

    “具体谁写的票拟臣也不知道,不过票拟都是在平章院写的,平章院每天有萧太傅和六房掌案值守,票拟应该就是他们拟的,但是具体谁拟怎么拟除了平章院的人和太子殿下,外人一概不知。”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继续往前走,看着眼前一道道宫墙心里却在想承乾到底要做什么?

    李世民带着杨师道、马周和一众内侍随着探路的小内侍,出两仪门往东转,过虔化门和武德门沿着与东宫的西墙一直向南走,直到过了昭德殿快到左藏库的北墙的时候才看见东宫墙上开着一处四尺宽的小门。

    李世民看着这么一座狭窄的小门大白天的还紧紧的闭着,眉头直皱暗道:承乾办事怎么这么小器?

    小内侍上前敲敲门,门那边传来声音问道:“什么人?”

    “咳咳!”李世民干咳两声示意小内侍不要说实话。

    小内侍会意,眼珠一转道:“咱家是奉了陛下之命往东传旨意的,快给咱家开门。”

    门那边却道:“太子殿下有令此门只用于传递三省文书,其他人严禁从此经过,就是皇孙每天往弘文馆读书都还是走通训门过,难道你比皇孙还尊贵吗?

    快快离开,走其它门去吧!”

    那个内侍闻言忙提高声音道:“咱家传的可是急诏,耽误了你吃罪不起,快给咱家开门!”

    那边却不吃他这一套,直接顶回来道:“内侍传什么诏都是内侍的事,末将把守此门奉的太子殿下的令,没有太子殿下的命令,又不合规矩绝不开门!”

    李世民听着声音有些耳熟,便大声道:“怎么朕来了你还不开门吗?”

    “啊!”

    哐当

    两扇木门打开,年轻的王方翼一脸懵懂站在门口看见李世民。

    李世民看见是王方翼微一点头,上前一步道:“怎么还不给朕让路?”

    王方翼慌忙让开道路拜在门口:“末将参见陛下。”

    李世民走过门口回头看一眼王方翼道:“怎么不拦着朕了?”

    “回陛下,太子殿下只是说此门一开难免会有一些闲杂人等图方便从此通过,但是每天从此门过的多是三省文书,这些文书涉及到朝廷机密,所以下令闲杂人等一律不得从此门经过,也防微杜渐的意思,末将怎敢以此令阻陛下?”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道:“好!把门关上,带朕去平章院。”

    “尊旨!”

    王方翼忙往快步走到前头带路,李世民跟在后西。

    李世民一边往前走一边道:“宾王刚才说这个平章院十分神秘,朕今天倒要进去看看,不准告诉承乾朕来了。”这后面一句话是对王方翼说的。

    马周闻言笑笑不敢接话,王方翼闻言却是一脸为难地看着李世民想说什么又不敢说。

    李世民看忠于李承乾心里喜欢,点头笑道:“那你派人去告诉承乾吧!”

    “遵旨”王方翼一回头,一个跟他们小校就飞一般跑去崇教殿那边去了。

第一百章 李世民的警惕

    在王方翼的引领下李世民一行人来到李承乾设立的平章院,也就是原来右春坊的正院。

    李世民站在门口抬头看着李承乾亲笔提的平章院三个字欣赏了半天,才要迈步往里走就看见一个内侍捧一个一尺见方的黄梨木的盒子从里面走出来。

    一看见李世民等慌忙行礼侍立一旁等李世民过去,却见李世民一直看着自己手里盒子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身边的内侍看这个小内侍没有眼力见,便上前一步道:“你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还不打快开给陛下看看!”

    小内侍闻言却不打开盒子,只是回道:“启禀陛下,这盒子里装的乃是兵房掌案票拟的奏疏,要送去崇教殿的。”

    李世民闻言道:“快打开,给朕看看他们是怎么拟票的。”

    小内侍闻言脸色为难地道:“启奏陛下,奴婢没有钥匙。”说着把盒子转过来,李世民等人看见盒子上果然挂着一个精致的小银锁。

    李世民眉头一皱还没有说话,他身边的内侍就上前一步质问道:“钥匙在谁那?”

    “这个盒子上共有两把钥匙,一把在太子殿下的案头,一把在兵房掌案苏将军的腰上。”小内侍如实道。

    内侍闻言急道:“那你还不快去找苏将军给陛下开盒子!”

    “不用着急了,随朕一起进去。”李世民皱着眉头当先往里走去。

    进了正院转过影壁墙,就见院里摆着一排排桌子,每张桌子旁边放着一个个大木箱子里面的乎装的都是文书,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正九品服色官员正在低头处理文书。

    几个崇贤馆的值学士在各桌子间穿行,似是在指导他们如处理公文。

    看见李世民一行人走来,慌忙跑到前面行礼。

    “什么公文要在这院里处理?”李世民面露不悦地问道。

    负责这里值学士慌忙回道:“回陛下,这些都民部这几年的账册,太子殿下说这几年民部的账错乱的太多,令民房掌案任大人主持重新核算。”

    “核算账目怎么不找间房子好好算?”李世民一边看面前众人,一边问道。

    另一个值学士听出李世民话语里的不悦忙回道:“因为这次招来的人多前厅已经坐满了,而且这些账目今天就能算完了,看今日风和日丽,众人在外头也不觉寒冷,所以才没有另外找一处地方。”

    李世民闻言“嗯”一声摆摆手算是去了,众人忙起身各回座位继算账。

    李世民看见一个人身高不满四尺,面容枯黑,五官不正,身上官袍穿着都像是偷来的似的。

    看着那人一摇一罢地走到一张桌子后面去核算账目。

    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指着那人大声道:“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什么样的人都招进宫来了?”

    一个值学士连忙上前道:“启奏陛下,此人名叫周晋贞观十年考中明经科,因相貌猥琐一直没有被授官。

    前几天太子殿下在嘉德殿召见了所有近几年考中科举而没有授官的四百二十三人,太子殿下在嘉德殿当众出题考核,这个周晋名列第一,是太子殿下亲自下令授官的。”

    李世民听了依旧大怒不已道:“太子亲自授官?

    难道他看不见此人身高不满四尺吗?”

    那个值学士一脸为难却不敢接茬。

    唐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第一条,身,就是要体貌丰伟,这个周晋身高不满四尺,又无大功仅是一个考中了明经科,要不是遇上李承乾他在长安侯一辈子也不可能被授官的。

    李世民一看见此人原以为是走了后门进来的,及听是李承乾亲自授的官,也认为李承乾此举坏了规矩。

    “传朕旨意……”李世民正要替李承乾“纠正错误”时。

    “不知陛下驾临臣等迎驾来迟,还望陛下恕罪。”萧禹带着六房掌案匆匆从里出来。

    李世民看着萧禹冷哼一声,没有说话继续道:“传朕旨意……”

    马周一见李世民铁了心要处置周晋忙上前一步道:“陛下,还是先进里面找萧太傅问一问情况,再作决断不迟。”

    “是啊陛下!”杨师道在后面跟着道。

    李世民两次被打断,十分生气,但是他面对宰辅重臣还是要给些面子,是以只是冷哼一声当先大步走进平章院的前厅。

    萧禹和六房掌案都是一头雾水地看着杨师道和马周,马周苦笑着摇摇头当先去追李世民。

    马周穿过前厅时看见李世民已经走到正厅,慌忙加快脚步跟上去和李世民前后脚走进正厅。

    李世民一进正厅就忿忿地坐在正位上,马周忙朝上作一揖道:“太子殿下一举就得四百多忠于东宫的才俊,陛下何必在意那一个周晋呢?”

    李世民叹口气道:“他能得些人才朕自然是高兴的,可是他也不能这么饥不择食吧?

    天下良材何其多,那个周晋算什么?

    正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锅粥,那周晋日后出去做官,人家一看这就是太子殿下选出来的人才,岂不是败坏了承乾的名声?

    不是骂他有眼无珠,就是骂我大唐无人,连身高不满四尺的侏儒都选出来做官。”

    李世民说着其他人也都走进正厅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也不搭理他们只一摆手算是让他平身了。

    马周看见状苦笑道:“陛下所虑当然有道理,只是太子殿下既然认为周晋是个人才给他授了官,那就让他做些不必抛头露面的事也就是了。

    何必非要贬他呢,如果事情闹大于陛下和太子殿下面上都不好看。”

    李世民听了马周的话沉默了半天才点点头道:“如今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马周见此忙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恢复过来,又看向萧禹道:“时文这些日子辛苦你在这里为承乾撑着。”

    李世民觉得他把李承乾托付给了长孙无忌,结果长孙无忌病了,萧禹不吭一声就把责任承担起来,让他颇为感动,觉得还这些老臣可靠。

    不想萧禹这几天也是满腹牢骚,听了李世民的话不谦让反而阴阳怪气地道:“臣年老体衰,能辛苦什么?国家大事自有这几位大学士在呢!”说着伸手一指六房掌案。

    苏定方诸遂良等人都尴尬不已。

    李世民最了解萧禹的,一见他如此就知道他对李承乾不满,便问道:“承乾年轻不懂事,时文有什么话直接对朕说就是了。”

    本来李承乾请萧禹来值守平章院,他以为白得了半个宰相的实权心里是十分高兴的,甚至都做好了要在李世民面前与长孙无忌一争高低的准备。

    当长孙无忌被气走萧禹就更高兴了,以为整个宰相都是他的了。

    可是随着平章院按照李承乾的设计运转起来,萧禹渐渐发现不对了。

    长孙无忌走了原本分给他的吏民兵三房李在乾直接接手了没有让萧禹代理,而分给萧禹的礼刑工三房,三房掌案都有直接票拟的权力,所谓重大事情交给他,判定重大的事情权力却三房掌案手里。

    许敬宗和李义府都是猜着李承乾的心思办事,不论重大与否只要他们写的票拟能在李承乾那里通过就行了。

    当然也会把一些实在不好处理的事交给他。

    诸遂良倒是方正,礼房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与商量着来。

    最不能忍受的是李承乾本来就是把平章院当成秘书机勾设计的,他们都没有权力像真宰相那样直接批阅奏章,他们写的票拟李承乾想用就用不想就直接否了,连为什么都不用说。

    这几天尚书省年前积压的政分基本处理完毕,除民房各房事情都不多,萧禹更是直接进入养老状态,让他如何不满腹牢骚?

    李世民听了萧禹的牢骚,虽然听得很烦,但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关键性的东西,那就李承乾的权力真的很大。

    这既让他羡慕又让感到警惕。

    李世民听完萧禹的牢骚还看了看六房的票拟,发现这几个人处理政务的水平都很高至少比目前中书省的几个中书舍人要强的多。

    再想李承乾新招东宫的几百个几年没有被授官的人,这些人可以与朝没有任关系,只忠于李承乾。

    李世民做了两个决定,一个是尽把长孙无忌找回来盯着这个平章院,一个是加封苏定方等人为崇教殿大学士。

    这样既让长孙无忌压制了李承乾,又不使李承乾毫无还手之力。

    到于萧禹呵呵,自己没本事……

第一百零一章 开垦的难处

    听着萧禹口抱怨,看着李世民的脸色越来越凝重,杨师道心里不安起来,眼睛时不时地往外飘希望李承乾快点过来。

    马周坐在他下面见他神色不安,悄悄拍拍他的手,示意他不要担心。

    给李承乾送信的人早到了崇教殿,只是此时李承乾不在东宫,所以李承乾始终没有出现。

    -------------------

    过了正月初十关中就一直刮起了温暖的西南风,西南风一刮,经过严寒和大雪封冻的大地变得苏脆起来。

    勤劳农人便开始往地里去了,唐朝时不像现在有机器一天能耕出几百上千亩地,唐朝农民大部分人没有牛,也没有犁头,一般人家能有两把铁耙子就不错了,翻地都是一个人用铁耙子一点一点地翻,一个壮劳力一天能翻出半亩地就累的不行了。

    一亩地打两百斤粮食一个人一年至少要吃四到五百斤粮食,再加上各种赋税不遇上灾荒年景一家想要吃饱饭至少要种三十亩以上的粮食,如果是佃农先交四到六成的田租,一亩地剩个几十斤粮食一家人想要吃饱饭至少要种五十亩地。

    按翻地的速度算,从过了年到清明前后播种大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农家一般过了年起了春风就要开始翻地。

    东宫去年救助的十余万灾民都是最穷的人,什么工具都没有,李承乾计划在龙首原下开垦出上百万亩农田以养活这些人。

    过了初五就已经让赵节和杜荷带着人去了龙首原下开始挖灌溉的沟渠,修建房屋去。

    今天的政务不多,李承乾从长孙无忌府上回来就从东宫的北门玄德门出城去看他们修建房屋的情况。

    李承乾来到离玄德门不远处的建房子的地方,见只有百余个老弱人丁在这里挖土埋柱。

    明明要求他们要在清明前要把住所修建好的,看这速度要想建出近十万人住的地方恐怕得到明年了。

    李承乾心里不悦道:“去把这里的管事给孤王找来!”

    一会儿一个小老头跟着东宫的侍卫来到李承乾面前,这个老头李承乾也认识,是长安城里的一个泥水匠叫胡安,当时房子被雪倒了,在升道坊里遇着李承乾,升道坊修房子时他出力颇多,后来就被提做保长。

    “小人胡安拜见太子殿下!”胡安来到李承乾面前施礼。

    “平身,胡安孤王问你,为什么这里只有这些人,你们这样慢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房建起来?”李承乾对于敢更改他的安排的人很是不爽。

    胡安一见李承乾疾言厉色慌忙跪下道:“回太子殿下……”

    “起来说话!”李承乾见胡安吓成这样知道发错火了。

    “唉”胡安又费力地爬起来,才缓缓对李承乾道:“回太子殿下,这是我们所有保长、甲长商量好后又和赵大人和杜大人商量了,才让大部分人去翻地,留下这些老弱跟小人在此继续建房子的。”

    李承乾闻言更是不解,便想亲自去看看,因问胡道:“这离清明还早呢翻什么地?

    带孤王去找他们,孤王也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

    李承乾说着回身就上马车,这里现在是一大片荒地,高低不平还长了满野草,马车在这里缓慢地摇晃着向前行走。

    李承乾坐在颠簸车上心情更糟,想着这些人怎么都不知道好歹呢?让他先修建房子,然后再开荒种地,这样人人都有住的地方,也就安心在此开垦。

    怎么就这么心急呢?

    一队长长的护卫保护着一辆晃悠悠的马车,缓缓来到一片草木茂盛的河岸边上。

    李承乾被老鬼搀扶着走下马车,神情严肃地慢慢扫视一圈这里正在劳作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数万人在这片荒地上乱成了一祸粥,有人在挖土修堤,有人在砍草,有人在翻地。

    李承乾下了车没一会儿杜荷和赵节就来到李承乾面前作揖行礼。

    “见过太子殿下!”

    随着李承乾越来越忙,跟两人呆在一起时间越来越少,这两个最初就跟随李承乾的人心里对李承乾充满了敬畏。

    “罢了,你们怎么不听我安排,先建房修渠,然后根据水渠的走向把地块分给各甲,再让他开垦呢?”李承乾没好气地道。

    “回太子殿下,这个是我们和众甲长商量的……”

    “为什么没有按我说的做?”

    杜荷还没有说完就被李承乾打断了。

    “要是全按照太子殿下说的办,今年种不出多少地,这些人到了冬天还得太子殿下养着。”性急的赵节一句话就说出了重点。

    “什么意思?”李承乾意识到了可能有问题。

    杜荷忙拦住赵节,他自己对李承乾道:“太子殿下您看,这数万人开垦一天了才翻出来一万多亩地。要是等到建好房子修好水渠,人家都播种了,咱们才开始翻地,能下种下去多少啊?”

    李承乾看着他们都在用铁耙子和铁铣翻地没好气地道:“你怎么不用手扒啊?

    那才慢呢!

    你买的犁头呢?

    不是让李义府把抄家的钱都给你了吗?

    怎么不买些犁头和耕牛?”

    杜荷和赵节被李承乾一连串的问题问哑口无言,李承乾以为问对了便也不已甚,摆摆手道:“好了,你们也辛苦了有些想不到我也能理解,快去安排人买些犁头和耕牛来,还是先让人先盖房子挖水渠。”

    半天,杜荷为难地道:“太子殿下臣昨天也是这么想的。”

    “哦,今天怎么变了?”李承乾好奇地道。

    赵节看李承乾不懂装懂就没好气地道:“现在春耕就在眼前,谁家吃了疯药把自己家的耕牛卖了?犁头我们连洛阳那边的都买干净了,总共也才买了百余把……”

    “你少说两句!”

    杜荷见赵节语气不好,怕惹火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着远处砍过草的地方果然有人拉着犁头在翻地,因为离得远而且少,李承乾刚才没有注意到。

    “耕牛没有人卖,那犁头也没有人卖?是不是有人故意跟孤王作对啊?”李承乾的话一说完,身上立即起了股唯我独尊的气势,连站在旁边薛仁贵、裴行俭面上也变得严肃起来。

    杜荷闻言苦笑一声道:“倒没有敢跟太子殿下为难,真是没有那么多犁头可买,不过太子殿下也不用太担心,周边各县城和长安城东市以及洛阳的铁匠铺子我们都下了订金了,清明前还能打出来百来把犁头……”

    李承乾闻言直接翻个白眼道:“那还是我们自己打吧!”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百零二章 修建铁器作坊

    杜荷闻言苦笑道:“太子殿下虽然能调到将作监的人,但是他们主要是做兵器,那有铁给我们打农具啊,就是太子殿下重视这里的开垦也不能用影响了军用啊!”

    杜荷说的是实话,中国古代盐铁专营,第一要供应就是军事。

    而且贞观年间生产力很差,一时间根本就找不到多少铁,而且打铁要靠铁匠,长安城的百工分属在匠作监、少府监和军器监,而这些地方都各有职司就算给李承乾面子又能分出多少人,这些人能在这里干几天?

    李承乾不知道杜荷在想什么?

    柱着拐杖往河边走几步,发现这条流到这里这一段正好是窄处,水流湍急,正好可以设水力作坊。

    李承乾前世虽然不是工科的高材生但是一般的力学还是明白的,至于治铁就更简单了,反正他现在也不是要炼出多好百炼精钢,只是想打些犁头,按前世他农村看到的土高炉就行了。

    李承乾是个说干就干的,手着这一段河流道:“沿着河边这一道马上给我搭棚子,河堤上垫上石头,现在就开始干,明早上要把棚子都搭起来。”

    杜荷和赵节对视一眼不知道李承乾又要干什么,走上前道:“太子殿下这天都快黑了,你搭这么长的棚子干什么啊?”

    “你们今天搭棚子,明天我找人在下面支起冶铁的炉子。”李承乾说着又回头问裴行俭道:“年前的时候不是山里找到铁矿石了吗?”

    裴行俭忙回道:“是的太子殿下,只是咱们背出来的铁矿石都卖给少府监的掌冶署了。”

    李承乾闻言转头对杜荷道:“明天安排人再去背些铁矿石,还有石炭之前城外不是烧的就是这个吗?。”

    “太子殿下咱们要开垦农田,您现在炼什么铁啊,就算能炼出铁来,也打不出犁头了。”赵节忍不住道。

    李承乾闻言冷静下来目光从他们脸扫过,严肃地道:“此事由孤王作主你们照办就是了,跟大家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炼铁误不了耕田。”

    杜荷和赵节一见李承严肃起来,对他们也自称孤王了,不敢再提异议,忙去安排人把刚砍下来的柴草搬到河边搭棚子。

    李承乾看他们开始干活便上车直接回东宫了,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首先就是要改进水力风箱,这些日子李承乾也读了一些唐朝时的古书,知道现在唐人用的水力风箱较少,而且这种风箱鼓风时有间歇,所以他想在水下部分不变的情况下,把上面风箱改成现代常见的扇叶式的鼓风机。

    其实就是做成风扇型的一直转着让他往里吹风。

    然后他要画高炉的图纸,他在村里见过改革开放前村里冶铁厂的土高炉,这个不难。

    还要设计一套水力打铁装置,这些对于李承乾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一个水排几个齿轮的事。

    李承乾当晚就把所有图纸画好,第二天开始找匠作监、少府监和军器监调拨工匠。

    接下来几天李承乾每天上午在崇教殿处理政务,下午出宫看他们修建炼铁作坊、修建高炉、修建平炉、修建水力打铁台。

    这天下午在大量工匠不辞辛劳地努力下,李承乾的二十座水力打铁台、十座炼铁的高炉和两座炼钢的平炉终于建好了。

    而在前一天各种炼铁所需要焦炭石灰石、废刚等等也都按李承乾的要求准备好了。

    李承乾看着这些心里美滋滋想着,穿越快两个月了咱今天也点了科技树,等炼出百炼精钢,应该就无愧于那些穿越的前辈了吧!

    李承乾回到东宫,看崇教殿里没有什么待批的奏疏,正要派人去把值守在平章院里的六房掌案找来,请他们明天一起去炼铁作坊看第一炉钢。

    却见长孙无忌被一个小内侍领着缓缓走进崇教殿,不由一怔他怎么来?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长孙无忌面色平静地朝李承乾行礼。

    李承乾起身笑道:“舅舅免礼赐座。”

    待长孙无忌坐下,便问道:“舅舅不在府里养病,怎么又来见孤王?”

    长孙无忌似是听不出他话里的意思,呵呵一笑道:“陛下多次下旨让老臣来东宫平章政务,老臣因想着应该多给太子殿下历练的机会,所以一直没有来。

    但是今天国子监祭酒令狐德上疏弹劾太子殿下:不分时令一味营造机巧之物,致误农时,请陛下约束太子殿下好好在东宫读书。”

    李承乾闻言冷笑一声道:“这令狐德是吃饱了撑的来挑孤王的错了,孤王所行之事皆是利国利民大事,岂是愚蠢小人能懂的?”

    长孙无忌闻言不为所动,只是饶有兴趣地道:“哦,这么说是令狐德污蔑了太子殿下?”

    李承乾闻言没好气地道:“那是当然,舅舅身为太子太保就该上书弹劾他居心叵测污蔑当朝皇太子其罪当诛。”

    长孙无忌闻言淡淡一笑道:“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只是老臣虽添为东宫之臣但因为一直在家养病,对太子殿下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如何敢轻易的上本弹劾大臣呢?”

    李承乾闻言轻松一笑道:“那舅舅明日就跟孤王一起去看看孤王建的炼铁作坊,看看孤王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利国利民的事情。然后舅舅再确定要不要弹劾那些捕风捉影之人。”

    长孙无忌闻言似乎是来了兴趣道:“哦!果真如此臣倒要看看,太子殿下建炼铁作坊与别处有何不同?

    太子殿下既然做的都是利国利民之事,何不下道令,明日让长安百官都去看看呢?”

    李承乾猜不透长孙无忌的心思,反问道:“若是孤王下令长安百官明日都去看炼铁,那朝政谁处理呢?”

    长孙无忌却循循善诱道:“只去半天无碍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洗去他们加在太子殿下身上的不实不之辞,还能一显太子殿下之能。”

    但是李承乾听了却是越发的狐疑,正色道:“舅舅这话不对,孤王备位东宫贤德之名自当天下传颂,何须用一个炼作坊显示孤王的能耐?”说到这想了想又道:“不过既然舅舅这样说,那就请舅舅代孤王拟一道令就是了,另外再拟一份奏疏也请父皇出宫去散散心。”

    “臣遵旨!”

    长孙无忌心里冷笑,正当农时你去炼铁,还说什么利国利民,就算你能炼出来铁,难道还能马上就打造出来铁器来?

    到时候一样被百官弹劾耽误农时。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百零三章 小器的李承乾

    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怎么游说的,李世民当天就同意第二天去看李承乾的炼钢,其他文武百官自然也都同意随同前去。

    李承乾知道后,当晚下令,郝处俊直夜带兵去住守炼铁作坊,并命令工匠夜里先炼一炉铁一炉钢,炼出来的钢直接打造成犁头。

    第二天早上人来报说昨天已经打出五十把耀日生辉锋利无比的犁头,李承乾听了放下心来,派人飞马传令把现场收拾干净,等待李世民和百官前去。

    一切安排就位后李承乾心情轻松地吃了早饭,带上两个儿子和吴王李恪蜀王李,由薛仁贵李大亮护卫着从玄德门出去,然后到玄武门外等李世民出宫。

    其他东宫诸臣除了萧禹和长孙无忌外都已经先期去了炼铁作坊,准备迎驾事宜。

    李承乾来到玄武门时文武百官已经在这里等待,今天百官都是一身骑行的劲装,看见李承乾父子下车不管情愿与否都躬身作揖参见,李承乾微微一笑道:“众卿平身!”

    然后,李承乾抬头看着这座在唐朝上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政变的玄武门,李承乾从穿越过来就没有走过,这次是他与玄武门最近的一次的接触。

    李承乾没有等多久李世民就带着李治和一干随从骑马从玄武门里出来。

    一身劲装的李世民走到出了玄武门看见众人就跳下宝马,李承乾忙扯着两个儿子上前参见李世民,李世民一看见两个皇孙就哈哈大笑,一把抱起来李厥逗弄两下,大声对向他行礼的百官道:“今日朕与众卿都去看看承乾的炼铁作坊,看看打造出来的农具如何!”

    “臣等遵旨!”就在群臣轰然应声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

    “陛下太子殿下于农时修建作坊炼铁,虽为打造农具,但事有轻重缓急,还请陛下下旨停了太子殿下的炼铁作坊,放农民于田间春种,待今年秋天农时过了再安排人去打造农具以备来年为好。”

    李世民和百官看过去见说话的人是国子监祭酒令狐德。

    李承乾看李世民闻言一怔便朝他看过来,猜测李世民还不知道有人弹劾他的事,不由朝长孙无忌看过去,见他也正笑吟吟看着自己。

    心里一动便道:“昨日舅舅拿来令狐祭酒的弹劾奏疏给儿臣看,儿臣看了问舅舅该怎么办。

    舅舅说:不过是一个腐儒胡言乱语,让儿臣今日请父皇和百官前去看看炼铁作坊怎么打造农具让他们长长见识就好了。”

    李承乾没有提高声音,也没有压低声音,正正常常的说出这一句话,现场所有人都听见了。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不些悦,虽然他不能确定长孙无忌到底有没有说守这样的话但是他认为李承乾作为皇太子这样当众陷害人,是很小器的表现,不是一个储君该有的气度。

    长孙无忌也没有想到李承乾会当这么多人的面这样说,原本看好戏的心情被一扫而空。

    看着百官看过来了目光,长孙无忌知道自已今天要是应对不好,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自己以舅父之亲太子少保之尊教导太子处理政务,竟然教太子拒谏,恐怕明天不,今天晚上就会有人写弹劾自己这个“小人”的奏疏了。

    他现在不能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敢说没有说,不知道李承乾那个小人有多少暗坑等着自己。

    不过长孙无忌到底是长孙无忌,虽然陷入极端不利的局面中,只是微一迟疑,便神情自若道:“太子殿下这些日子为了能炼钢打造农具,天天往外跑人都累瘦了,老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

    就这还有腐儒弹劾太子殿下,老臣不服啊,所以上言太子把陛下和文武百都请去看看太子殿下的所作所为,这并非是拒谏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看着长孙无忌说的情真意切,李世民都被感动,看一眼李承乾低声训道:“太子就要有太子的气度!”然后转身哈哈大笑道:“今日春光明媚朕和诸卿难得出来,咱们就去看看太子新建的炼铁作坊,看了以后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然后低头对怀里的李厥道:“厥儿跟爷爷骑马去。”也不等李厥答应早已飞身上马。

    文武百官闻言也一个个上马,李世民回头看一眼李承乾的乌篷小马车道:“承乾派个人给朕带路!”

    李承乾看一眼一直紧跟在李世民身边的李治道:“让老三和老六给父皇带路吧。”

    “好!”李世民说一声就迫不及待地打马往前跑去,吴王李恪和蜀王李忙打马跟上。

    李承乾看着文武百官和上千侍卫紧跟着李世民打马而去,随着他们的马蹄过处而扬起一阵阵白蒙蒙的尘土,如林的马蹄犹如奔腾在一片云端上。

    不禁吟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好诗啊!”旁边响起李大亮的赞美的声音。

    “李将军、仁贵我们也走吧!”老鬼扶着李承乾上了马车。

    当李承乾的小马车慢悠悠地来到炼铁作坊时,李世民等人已经到了有一段时间,一夜没有睡觉的郝处俊正指挥着工匠炼铁。

    李世民坐在李承乾平日里坐的躺椅上,几个亲近的大臣都站在他身边,李世民一边看着他们炼铁,一边和大臣聊天,时不时地还问李厥一两句话,显得十分轻松惬意。

    其他文武百官则分几数处在谈论着什么,显然都对这炼铁没有什么兴趣。

    李承乾下了车柱着拐杖一瘸一点地走到李世民身边道:“参见父皇!”

    “嗯!”

    李承乾见李世民嗯一声算是他应了,就转身问郝处俊道:“郝学士还要多久能出铁水?”

    “回太子殿下还要半个时辰!”

    李承乾闻言柱着拐杖从棚子这头走往棚子那头走,仔细地查看每一道工序,与正在炼铁和正在准备的工匠都说两句话,鼓励他们不要紧张和昨天夜里一样就好……

    很多大臣看见李承乾如此亲近工匠多是不以为然。

    “哼!堂堂皇太子竟然自降身份去跟工匠说话,真是有失体统!”令狐德看见气的怒一哼一声道。

    他旁边的张文琮闻言也忧愁道:“看来令狐兄所虑也不无道理,太子殿下那篇《师说》上还说什么要正士大夫向巫医百工之人拜师学习,如今看来绝非是泛泛之谈啊!”

    “走,去见陛下!”令狐德闻言再也忍不住了。

    一些不喜李承乾如此行事的人看见令狐德负气往李世民身边走去,也都往李世民面前移动。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百零四章 削铁如泥的犁头

    令狐德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心情往李世民面前走,他心里想着国家纲常不正就要有人冒死进谏。

    皇太子就要有皇太子的体面尊严,现在皇太子不但不顾农时炼铁炼钢,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与匠人打成一片,这成何体统这是要国将不国啊!

    令狐德一边往前走,一边心里想着他犯颜直谏未来光耀史册,觉得他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很神圣的事。

    如果能他的进谏正了国家纲常,那他就是对社稷有功的人。

    短短几步路令狐德越走神态越是庄严肃穆,最后竟如虔诚的信徒朝圣一般地来到李世民面前。

    长期被大臣进谏的李世民一看他往这边走的神态就知道他要做什么,顿觉头痛,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应对时就见令狐德,郑重地行了参拜大礼。

    李世民也不好再半躺在躺椅上,忙坐直了身子看着令狐德道:“令狐卿家有何事要陈奏?”

    令狐德闻言语出铿锵声如裂帛道:“启奏陛下臣要奏的乃是危及国本社稷的大事。”

    李世民看他说得重大,也认真道:“卿家且先奏来。”其他百无聊赖的文武大臣听见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这边来。

    令狐德见此则更重视此事,摇头晃脑地接着道:“日前臣曾听说太子殿下为了炼钢竟然发动近万民夫每日上山采矿,而关中之田因为无人耕种今春竟有大片荒芜。臣想到此时正值春种农时应该放民于田间行稼穑之事,以正春种秋收天道运转之常行。”他说到这很多出身关中大地主因为找不到短工而发愁的人恍然大悟,往年这个时候那些一无所有贱民早早地就找上门来了,今年派家丁去找都没有找来几个。

    只是刚过完年,刚开始翻地,一时找不人众人还没有在意,但此时一听人竟然被太子殿下扣在这里炼钢,很多原本看戏的人一下感觉到了切夫之痛。

    不自觉地都站在了令狐德一边了。

    令狐德还不知道他一下多许盟友,还在向李世民道:“臣特上疏东宫进谏,不曾想太子殿下竟然受了太子太保的盅惑,不但拒老臣正直之谏言而不纳,反而变本加厉请陛下及百官来此观赏炼铁之术,真乃本末倒置之极也……。”

    众人听到都不解地看着长孙无忌,想知道他鼓动李承乾如此倒行逆施,所为何事?

    长孙无忌也是万分郁闷,他昨天设计的时候万没有想到李承乾会在玄武门前当着百官的面把他坑了。

    原计划此时不管百官有多愤怒都应该是冲着李承乾去的。

    感觉到众人的目光长孙无忌想把来时的想好的一套说辞,当众说一说,然后把问踢给李承乾,因为他知道李承乾是不会轻易停了他的炼铁作坊的。

    却听见令狐德还在说。

    “更有甚者太子殿下以皇太子之尊,竟与这些匠人为伍。

    如此不但误农时而失纲常,长此下去恐国将不国啊!

    皇太子备位东宫承社稷之重,兆民仰赖,其行其止皆系国家兴亡。

    臣请陛下立即下严旨申斥太子殿下,停炼铁之庶务,严东之教养,另请贤明之士以充东宫教习。

    则天下兴甚,社稷兴甚!”令狐德说到最后竟流下了眼泪。

    下面文武百官也是群情汹涌,也都跟着道:“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就该在东宫读书习政才是,怎么能亲理庶务呢!“

    ……

    ……

    众人七嘴八舌地向李世民进谏,李世民从始至终都默默地听着没有轻易下决断,这毕竟关系到皇太子的威望,他可不想再出一次魏征门前的叛乱。

    但是细想也觉得令狐德所说的有几分道理,昨天长孙无忌请他时只是说承乾带领灾民炼铁做农具能使关中农事兴盛,不想此时已经到了农时,现在再炼铁确实为时已晚且误了今年的春。

    是太子也是好心,只不过不懂庶务而已,不能因此而责罚他。

    李世民扭过头朝长孙无忌看过去,他想让长孙无忌把责任都承担起来。

    虽然他知道长孙无忌昨天上午才去的平章院,可这事毕竟跟你有关系,而且你是承乾的舅舅又是太子太保,太子犯了错你不承担责任谁承担责任?

    长孙无忌看见李世民看过来的目光立即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眼神幽怨地看李世民一眼,便装做无比沉痛地走出来朝李世民一揖。

    李世民则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等他把今天事情圆过去。

    “启奏陛下这些事都与太子殿下无关都是臣之过失,太子殿下因为看见许多农户家里没有农具,才派人去采矿炼铁的,也是臣这些日子病糊涂了,竟然忘了农时已至,险些误了农时酿成大错,请陛下责罚。”长孙无忌一翻话说的是声情并茂,面上更是自责不已。

    李世民和在场大多数官员都知道,李承乾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整天在找长孙无忌的茬,比如这次长孙无忌的病很多人都知道是跟李承乾气的。

    现在看见长孙无忌出头替李承乾承担责任都对长孙无忌报以同情。

    李世民本来也不想追究,现在听了长孙无忌的话,便顺水推舟道:“那就把这里的炼铁事都停了,让百姓各回田间不要误了农时。”

    “臣遵旨。”长孙无忌直接替李承乾答应下来。

    到了此时李世民也觉得无趣,看看众臣道:“那今天众卿就都先回去吧。”说着就要起身离开,只是在人堆里始终没有看见李承乾,以为他躲起来了不免有些失望。

    “慢着,陛下且请听臣一言!”刚看着把铁水倒入平炉里的郝处俊从人后挤了进来。

    其实这里除了郝处俊其他东宫诸臣都在这里,特别是诸遂良和颜师古早就应该说话,只是他们和众臣一样,虽然相信李承乾是好心但对于现在炼铁打造农具,都觉得有些不分轻重缓急。

    只有郝处俊昨夜就在这里看着他们炼铁知道李承乾这一套完整的流水线工艺产能有多惊人。

    郝处俊原本只是个六品崇贤馆直学士名不见经传,现在虽然被李世民下旨封为崇教殿大学士,但一来时间短,二来他们主要在平章院拟票外人也没有见过,此时站出来很多大臣都不认识他。

    令狐德见突然走出来一个年轻人要替李承乾说话,不等郝处俊走近便沉着脸训斥道:“大臣们在此说话,哪有你一个微末小吏说话的份。”

    郝处俊不理他径直走李世民面前行礼。

    李世民知道他替李承乾说话,喜他忠直,便微笑着道:“郝学士有什么事要说?”

    众人一见李世民对神态亲切,便都收了轻视之心。

    李世民也是这几天通多方面的调查,了解了这几个平章院的各房掌案,对他们还是比较欣赏的,尤其是年轻的郝处俊和李义府,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留给李承乾臣子。

    “启奏陛下,臣以为令狐祭酒和长孙国舅,没有了解清楚这里的情况就奏请陛下停了这里的炼铁作坊实在是过于武断,若是国家政务都照此处理简直就是误国误民……”

    众人一听都被吓了一跳,这个年轻人不但直指令狐德和长孙无忌的不是,还称长孙无忌为长孙国舅这是要把他定外戚的立场上,长孙无忌一定恨死他了。

    李世民听他一开口就直接教训两个老臣便有些不悦,淡淡地问道:“你说这话有何依据?”

    郝处俊闻言回头大声道:“把昨天打造的犁头抬上来。”

    众人闻言都往身后看去,李世民也重新坐下,等着看郝处俊有什么好东西要拿出来。

    不一会儿就见几个壮汉抬着五个箩筐走过来,待他们走近众臣看见里面装的是数把耀日生辉银光灿烂的犁头不觉都倒吸一口冷气。

    谁也没有见用这么好的钢打造犁头的。

    李世民一看见这么好钢就站起来走到箩筐前伸手拿起一把,两眼放光,用手轻轻地抚模着,犁头的刃口,半晌抬起来道:“拿把刀来!”

    一个内侍连忙从远处侍卫拿过一把细长的寒光闪闪的长刀。

    李世民接过长刀,一手紧紧地抓住犁头,一手轻轻地提着长刀。

    站在旁边的文百官都睁大了眼睛屏声敛气地看着,眼睛一眨都不眨,生怕错过了刀犁相对的那一刻。

    “咔”一声轻响,那寒光闪闪的唐刀应声而断。

    周围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李世民手里的犁头。

    这是削铁如泥的犁头的啊!

    半晌李世民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看着郝处俊,声音有些颤抖地道:“你们你们就就用这么好的钢铸造锄头?”

    郝处俊也被惊呆了,他昨天奉命亲自在这里监督他们炼铁炼钢铸犁头,一心想的都是把犁头铸出来今天别让太子殿下丢了人,谁也没想过要试试犁头的锐利程度。

    眼见一把上好的长刀,被它轻轻一磕就断作两截,也觉得做犁头有些暴殄天物。

    被李世民一问几个武将瞪着眼看,喃喃地说不出话来。

    “陛下这些要改成刀剑,可是能打出好几把好刀呢!”侯君集激动地直搓手。

    “陛下犁头改刀剑,万万使不得啊!”高季辅一见李世民意动,忙开口道。

    “这……”李世民犹豫了,他可是要效你周文王的人,人家都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他今天要是把犁头改成刀剑……

    可是不改这么好的钢……

    “陛下不必为难,炉中还正在炼着呢,都是这样的好钢。

    以后敞开了炼要多少有多少!”苏定方作东宫属官又是武将自然希望能多炼出这样的好钢。

    “陛下此时正值农时,实在不宜让近万人力在此炼钢啊!”于志宁那边已经被几个关中大族家主催促几遍了,他们是真怕李承乾这里一直炼钢,不放那些灾回去给他们做短工。

    听他们在此争执李世民和一众武将的心早就飞到炼钢棚子下面去了,只是被众人围着过不去。

    正无奈间突然听那边有人兴奋地大喊大叫道:“大哥!大哥!这回可是出钢了先给我铸一把长刀吧!”

    听声正是蜀王李,李世民再也顾不得别的,荒忙分开人群就往炼钢炉那边跑……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百零五章 日铸千把犁

    李承乾为了迎接李世民和百官从昨天夜里就开始准备,今天一到炼铁作坊给李世民见了礼就开始检各方面是否准备妥当。

    他从这边的炼铁高炉一直走过去,走过炼钢的平炉,再一一走到水力打铁台。

    这些炼铁炉、炼钢炉还有水力打铁台都是要靠水力鼓风或水力带动,沿河岸一路一直修到三百丈外,李承乾一瘸一点地走走停停,每一处他都查看的十分认真。

    最后走到借助水力旋转不休的大砂轮旁边,看到一切正常他才放心,在大唐李世民到哪里去不管是主人还是下人都是十分重视的。

    这些工匠虽然不知道李承乾有多看重这一次李世民的到访,但是他们也是真心重视这件事,所以从昨天郝处俊来后他们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不用李承乾说他们也誓必要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李承乾看一切正常刚要回去就见蜀王李飞一般地跑过来。

    看见李承乾看着他,一边跑还一边在大声道:“大哥,大哥,令狐老匹夫正向父皇弹劾你呢!”

    李承乾闻言也不在意道:“弹劾就让他弹劾吧,反正他的弹劾的奏疏都送到东宫去了。”

    李跑到李承乾身边气喘嘘嘘地道:“可是看父皇的意思,是要先把这里停了,让民夫都去耕田。”

    李承乾一听李世民心动了,也有些着急,毕竟李世民的诏旨一下,他也不容易更改。

    李承乾当下只得加紧脚步往回赶,希望还来得及阻止李世民的旨意。

    李承乾现在已经不是刚穿越来唐朝时处境堪忧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行事可以不管不顾。现在李世民着力培养他,他也得留意不能轻易失去李世民的宠信。

    当李承乾走得浑身发热才走到李世民外围时候就听见侯君集说话了,便放下心来,恰巧听见炼钢炉那边说这一炉要出来了,要不要请陛下观看,便转身往炼钢平炸那边去看。

    故意让李大声说话,以引起那边的注意。

    等到李世民和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席君买等人飞奔过来时,恰巧看见工匠正倒出钢水。

    “承乾快些让他们给朕铸一把剑!”李世民生怕钢水被人抢了去。

    “对对太子殿下多铸几把!”

    ……

    ……

    后面文官一个个也很兴奋,在尚武的唐朝出现神兵利器,那是足以让人疯狂的。

    李承乾看着工匠把这些钢水一一倒入准备好的犁头沙模中,才回头朝要李世民拱手一礼道:“父皇这些是铸犁头和锄头的,等儿臣这里铸够一万把犁头,再让他们炼一炉好钢给父皇铸一把镶金嵌玉的七星宝剑。”

    “承乾你现在就不要铸犁头了。”李世民说着一指正在忙碌的匠人和民夫接着道:“朕要放他们回去春耕,让他们都在这里铸犁头,那铸了犁头也没有人耕地,秋天一样收不到粮食。”

    李承乾看着工匠们把这炉的钢水都倾进了数十个沙模中,正在清理平炉,准备炼下一炉钢水。

    根本没有在意李世民正在向他传授治国经验,李世民看李承乾不说话,便又接着道:“朕已经下旨了,你再炼两炉钢水就把他们放了,然后给朕铸几把宝剑,不要什么镶金嵌玉只要是好钢就行了。”

    李承乾闻言只得转头看着李世民,没好气地道:“父皇,儿臣这里只要再铸十天就能铸造一万把犁头。有这几万人就能把眼前这近百万亩荒地开垦成良田。”

    “什么?你这里一天能铸一千把犁头?”李世民的声音一下子就提高了,一脸惊讶的表情,根本没有在意李承乾的语气。

    所有站在李世民身后的官员也都被惊动了,有些人听见一天能铸一千把犁头,转身去研究那些工匠和高炉平炉……

    有些人听了只是一怔脸上便露出不屑的神情,令狐德就是其中之一。

    “是啊!”李承乾的回答很干脆,话音里透着绝对的自信。

    “你不会是欺骗朕吧!跟朕说说怎么铸?”李世民已经慢慢从刚才的惊讶中回恢过来,开始用他的经验考虑李承乾说的可行性。

    “至于怎么铸,父皇您往下看就知道了。”李承乾卖个关子道。

    李世民闻言莞儿一笑,果然继续看他们炼钢水。

    “太子殿下怎么可以当面欺君?”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从后面响起,李承乾回过头一看正是令狐德,李承乾轻蔑地看他一眼便把他无视了。

    可是令狐德自以为说中了李承乾心里的秘密,就又接着道:“臣遍观书史从未见过有人能一日铸千把犁头的,太子殿下如此谎话连篇怎么配得上储君该有的德行?”

    这就是给脸不要脸,李承乾闻言转过头森然地看着令狐德道:“孤王配不上是不是你配得上啊?”

    “我”令狐德差一点被噎死,但见李承乾如此说话更觉的不服,便硬着脖子道:“臣自然配不上储君德行,但是太子殿下行事说话皆无准星,不配储君德行已经是明白无疑的事了。”

    李承乾闻言冷冷一笑道:“孤王不配储君德行,你说说谁配?”

    令狐德正要说话突然看见李世民正眼露杀机的盯着他,令狐德心里一惊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忌。之前说李承乾不配储君之位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就是在刑部大牢里等待李承乾发落。

    令狐德一念及此慌忙跪下道:“陛下臣只是想太子殿下能行端走正,以德配位,并无其他的意思,请陛下明鉴。”

    “哼”李世民冷哼一声转过头不再理他,李世民现在经历了李泰叛乱,真不想再因为太子之位折了他其他的儿子。

    李承乾没回头一直冷冷地看着令狐德,半天才道:“令狐德你既然敢公然污蔑孤王,那稍后证明了孤王这里能一天铸千把犁头了,你就自裁谢罪!”

    令狐德的脸色终于变了,他只是看不惯李承乾,要说有什么阴谋确实没有,难道就要因为这个要了他的命?

    李世民没有吭声,没有一个官员人敢于给令狐德讲情,在场的百官一下安静了下来。

    正在现场气氛十分压抑的时候,沙模里的钢水已经冷却成了钢板,有工匠打开沙模用钳子夹出还处高温的钢板,放在第一座水力打铁台上。

    打铁台上方悬着一块大石头,石头底面有一块突起的部位,被工匠打磨成棱形的,突起部位正对着打铁台上的钢板。

    工匠拔掉下面一根木头,便听见“扎扎”声响起,打铁台上悬的大石从上猛地落下,“砰”一巨响,石头突起的部分正好砸在钢板上。

    另一个工匠连忙把后面的木座往后一拖,使木座上的齿轮正对着一个正在旋转的齿轮,两个齿轮一传导一阵“扎扎”声响起,刚刚砸下的巨石又被缓缓吊了上去。

    众人再看下面的钢板已经是一个犁铧的模样了,后面一个工匠用钳子把这个粗制的犁铧夹走,开始在另一个打铁台上用大锤修整。

    不到两刻钟这个犁铧就走到最后的砂轮那里准备刃了,再经过淬火就可以装上犁辕犁地了。

    而前面的人则开始处理其他钢板,这样每个人负责一样速度一下提升了数倍不止。

    李世民和文武百都看得目瞪口呆,但是也深信李承乾这里能日铸千犁了。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0225/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最新章节! 作者:易如意所写的《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为转载作品,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介绍:
贞观十六年冬,现代宅男杨舟穿越成为大唐太子李承乾,此时李世民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心思,一旁的李泰虎视眈眈,大臣也因为李承乾反感汉文化,对他离心离德。
在这个冬天李承乾如何用自己后世的见识改变历史,走出一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皇图大道。
携现代思想与技术的强势皇太子李承乾VS霸道狠辣千古一帝李世民。
李承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大唐帝国的千秋长盛,孤王要改革。
李世民:老子十六岁领兵,杀兄杀弟还囚父,老子还活着,你小子就想当家?
李承乾 :当皇帝要懂阴阳矛盾变化之道。
李世民:魏征死了,你小子想接班,完成气死老子的大业?
李世民:程咬金点兵,老子是马得天下。
李承乾:薛仁贵上马,孤王能征战四方
大臣:……
……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