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天马行空四部曲TXT下载天马行空四部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马行空四部曲全文阅读

作者:龍吟月     天马行空四部曲txt下载     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四章 薛西弗斯,奥莱斯忒

    君主论也释君王论。

    魔侠反抗者之一浮壶空间─卡缪

    阿尔贝、卡缪(1913─1960),也释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於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卡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

    卡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缪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卡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异乡人》(又译为《局外人》)而成名。

    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於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等左派知识分子的决裂。

    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薛西弗斯神话》(1942)、剧本《卡里古拉》(1944)、《义人》(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1957)等。

    卡缪於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当时第九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1960年与加利马同死於车祸。

    2009年法国总统沙柯吉有意将卡缪的坟迁移至塞纳河左岸的先贤祠。为纪念卡缪逝世50周年;可是卡缪的儿子反对该提议,其认为他父亲一生反对虚名,不会接受搬进先贤祠受人膜拜。

    卡缪的创作喜欢以三部曲形式:小说+哲学随笔+剧本。

    哲学思想在於从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诞。萨特(沙特)的自由选择是面对荒诞可采取的手段之一,而卡缪则着重强调苦难之中的幸福。

    卡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

    《薛西弗斯神话》和《异乡人》构成了卡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卡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

    书中,薛西弗斯(又译:西叙福斯、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因为荒诞不能告诉我们何谓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卡缪假设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

    反抗才能体现尊严。薛西弗斯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

    卡缪在假设薛西弗斯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像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

    卡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放逐和王国》等。

    卡缪强调的其他还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抵销,甚至有相辅相成的意思。

    卡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卡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或是哲理随笔,都看不到逻辑的一贯性,到处都隐含着矛盾,这在别的作家那里,这可能是个致命的弱点,可从卡缪的作品中体现的却是复杂的深刻。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过: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正是在这样对矛盾的正视当中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和世界的断裂。

    二元对立的两极互相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形成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从生,这也成为卡缪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然而人道主义本来就是意义含混的词。

    二元对立其实是西方的传统思维习惯,但是传统的二元对立主要是主客关系,善与恶,美与丑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卡缪那里,这些传统的理念被抛弃了,善恶美丑问题被诸如流放和王国,阳光和阴影这样的形象所取代。

    甚至在讲述一桩杀人案的《异乡人》中,传统的罪与无辜的问题竟消解於无形之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

    卡缪的这些悖论性的理念没有给他找到理论上的出路,却使他的小说和戏剧有了令人捉摸不定的多义性,成为意义之源。

    在美学的意义上,则是用简单,毫不修饰的语言产生让人困惑的效果,在《异乡人》和《堕落》中最为明显。

    卡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这说明存在主义绝非捕风作影,实理有固然。

    存在主义包容了各种各样思想的一种思潮,在各种公认的存在主义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简单而言,存在主义的重大主题为个人对於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对世界时所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但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个人处於一种被抛的境地。

    如卡缪《薛西弗斯神话》中说的,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差别只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

    可是某一天,为什麽的问题浮现在意识中,一切就都从这略带惊奇的厌倦中开始了。

    开始,这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在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但它开启了意识的运动。

    卡缪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存在主义,故普遍都认为卡缪是存在主义者。

    至於卡缪反对存在主义主要是为了和萨特划清界限,因为当时的舆论界基本上认为所谓存在主义就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

    卡缪与萨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对待革命、历史以及苏联的态度。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萨特战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卡缪却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主义。

    萨特是个哲学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缠绕,抽象得多,卡缪的哲学思想更多来源於感性生活,直接体验,这一点在卡缪的散文里体现的最为明显,他深深热爱的阿尔及利亚对他而言就是这种感性生活的代表,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薛西弗斯神话》和《存在与虚无》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这种不同不是表现在观点的分歧上,而是表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同样是荒谬,萨特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说明你不可能不荒谬,而卡缪却不强调自由选择,又说我就在这儿,这就是荒谬。

    两者的另一重大区别在於萨特强调行动,而卡缪老在犹疑不定,在他的小说中,除了《鼠疫》外,行动几乎没有什麽意义,特别是《异乡人》中,更为明显。这本书在二战中出版,当时就有人发出这本书出得是不是时候的疑问,莫尔索和卡缪亲自投入的抵抗运动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

    卡缪和萨特都反对虚无,宣扬反抗,然而卡缪的反抗和萨特的反抗是不同的,卡缪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於你怎麽做,而在於你怎麽想,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但这种办法使反抗成为一种绝对可能的东西。

    而萨特恰恰相反,不在於你怎麽想,而在於你怎麽做。卡缪的英雄薛西弗斯和萨特的英雄奥莱斯忒(oreste)是两种不同的英雄。

    而正是在反抗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几十年的友谊破裂,1951年《反抗者》出版后,卡缪和萨特的矛盾发展到顶点。(未完待续。。)

第二十五章 白马非马离坚白,共相异相

    魔侠反抗者之一浮壶空间─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前250),传说字子秉,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而著名。

    其主要著作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

    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

    《公孙龙子》第一章《跡府》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白马论》提出白马非马,讨论概念之间相等和包含的关係,和现代集合论思想有共通之处。

    第三章《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讨论现实世界和主观概念的关係。第四章《通辩论》提出鸡足三,第五章《坚白论》,提出离坚白,讨论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属性的关係。第六《名实论》。

    与公孙龙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叫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传统上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认為,公孙龙是诡辩学的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係,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繫,是一种形上学的思想体系。

    诸子各家普遍认為公孙龙為诡辩,但似乎又无法在辩论中胜出。《公孙龙子》第一章《跡府》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孔穿企图驳倒公孙龙但失败的故事。

    《庄子、天下篇》称公孙龙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荀子、不苟篇》中认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辩才,因為其不符合礼。君子并不是无法反驳坚白离的观点,而是不与之辩论。

    《荀子、正名篇》认為白马非马论是此惑於用名以乱实者也。

    《资治通鉴》中记载邹衍认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於是不和公孙龙辩论。

    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把公孙龙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相比较,认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於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

    张远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码》中认為。公孙龙开创了中国的理性学派的先河。但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观点。

    《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公孙龙子》14篇。现仅存6篇;其中第一篇《跡府》為后人记述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生平。其餘五篇则被公认為公孙龙的作品。

    其中《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论,以及《坚白论》所提出的离坚白的两个命题,是公孙龙思想的精华。除去以上两篇。还有《指物论》(讨论事物的概念或名称与事物本身的关係)、《通变论》(讨论运动变化)以及《名实论》(讨论名与实)。

    关於為《公孙龙子》注释的书籍,有宋人谢希深注,清人陈澧的《公孙龙子注》和多种近人的注释。

    白马非马:是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它接近於古希腊哲学中的共相问题。《白马论》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著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心生一计,企图歪曲白马非马的事实,希望说服士兵。

    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為白马有两个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徵,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徵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徵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公孙龙的论证如下:

    白马有两个特徵:1有马的特徵2白色的。而马只有一个特徵:1有马的特徵。因此拥有两种特徵的白马不等同马,所以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诡辩。他的说法骤眼看上去很有道理,要用两点特徵来定义的事物应该不等同於用一点特徵就能定义的事物。

    可是人们一向的想法是白马是马,就如同黑猫是猫,女人是人和苹果是水果一样,不可能看了这个故事之后白马就不是马了。

    如果公孙龙的理论正确,那岂不是黄狗不是狗、苹果不是水果、甚至黑人、白人、男人、女人和小孩不是人了。究竟问题出现在那裡呢?

    从集合论的观点来看,马的概念可以看作所有马的集合。白马的概念可以看作所有白色的马的集合。白马是马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1白马的概念等同於马的概念。即白马的集合和马的集合是相等的。

    2白马的概念从属於马的概念。每一匹白马都是一匹马。就是说,白马的集合是马的集合的一个子集。

    白马和马的概念是不同的。这个意义上说,白马非马。但白马的确是马的子集,亦即白马属於马的一种。所以白马是马。公孙龙巧妙利用了白马是马这句话的歧义。

    离坚白,又称坚白石,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观点,与合同异相对,代表人物是公孙龙,离坚白即将坚与白两者相分离。

    此论说一开始便设问,把坚、白、石三分可以吗?公孙龙认為分开就没什麼好讨论了,所以不可,那麼二分可以吗?公孙龙认為可以。

    问為什麼?公孙龙回答:石无坚即可得白,如此一来就是二分,石无白即可得坚,如此一来也是二分。(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接著论证道,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看到白时、感觉不到坚,看不到白时、感觉得到坚,看与不看、结果相离,由此推论石之中坚、白不相互联繫,故相互分离。(得其白,得其坚,见於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

    这种论点具体分析了各种感官对於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认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

    原理─公孙龙设有物体a,该物体有b、c两个性质。如果要讨论b、c其中之一,它们这个性质是a的性质,因此a不可以从b或c中分开。但b和c两者是可以分开的。

    常见误解─后来有人认為,公孙龙将感官与感官分离,是错误的论证方法。然而感官与感官表面上相等,但视觉与触觉却是相异,反而正中离坚白的陷阱,并不能反驳公孙龙的论证法。

    有人认為离坚白是刻意完全分离一切事物。这是错误的,因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未完待续。。)

第二十六章 女皇帝

    魔侠图录守关者之─武曌

    武曌(624─705),亦作武瞾、武照,本名不详,通称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人,中国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為皇后(655─683),尊号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683─690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国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氏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生於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十四岁时因长得很美,而入后宫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為昭仪,后封為皇后,又上尊号為天后。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认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於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武氏為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生於帝都长安,一说生於利州。

    武氏是武士彠和杨氏的次女,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另一位是郭夫人。

    武氏的本名没有被记载下来,今有人推测為武元华,但这种说法仅参考了她兄弟的辈字,未参考其姐妹的名字。

    其父武士彠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富有。隋煬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歷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父亲武士彠在贞观九年(635年)逝世后。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

    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对於太宗时期武氏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氏在晚年时回忆自己為太宗驯马一事。

    当时,太宗有名马师子驄,肥逸无能调驭者。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武氏之志。

    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產生爱慕之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髮為尼。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被拜為二品昭仪。

    永徽六年(655),在后宫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传说: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她们想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

    但这不利谣言无所证据下传到皇帝耳里后,在高宗大怒之下,听信并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还想把武昭仪由昭仪陞為一品宸妃(唐朝后宫四夫人中本来并无宸妃此封号,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额已满,唐高宗為了武氏,才创宸妃封号),由於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昭仪消息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昭仪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

    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於颁下詔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

    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詔,将武昭仪立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為外州都督。

    显庆四年(659),武皇后与唐高宗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寧、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显庆五年(660),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

    在麟德元年(664)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詔书还未草拟好,武皇后即已接到消息。

    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

    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復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

    九,父在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覈。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詔皆施行之。

    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產,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闢,家有餘粮者予以升奖;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万象神宫

    太子李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於太子。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於太子弘,刚好太子弘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怒,不久太子死於合壁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於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

    同年,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武后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武后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於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后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

    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

    於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

    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

    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垂拱四年(688)於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

    武后分遣丘神积、魏崇裕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越王李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同年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着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

    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

    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武后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

    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后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於为武后效力。

    次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尊号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武氏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唐军大胜,连克於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於龟兹,发兵戍守。

    长寿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於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

    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於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翽。武氏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

    由於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氏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

    神功元年(697),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697)武氏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於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长大成人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唐睿宗)及庐陵王(唐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

    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则天文字,无字碑歌

    圣历元年(698)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於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於太庙者。

    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於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

    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二人常傅朱粉、穿着华丽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着追捧他们,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

    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投诉於武后,武后敕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赐死。

    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处死。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於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神龙元年。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对於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监》,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

    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

    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於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於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沉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沉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制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沉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

    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着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岑仲勉说,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其主政初期,由於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於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武则天统治的缺失主要是丢失领土。 首先在686年主动丢弃了安西四镇,在692年才派王孝杰收复。

    另外又在696年激起孙万荣、李尽忠的叛乱,使武周期间契丹奚落入突厥人手中。安北都护府在高宗死时尚处在中国统治,而滥杀程务挺、弃用王方翼等名将更使东突厥复国。安北始终没有再收复过。她几乎将太宗、高宗辛苦经营的安北、安西全部放弃了。

    另外如果说武则天用唐休璟、狄仁杰等是知人善用,那也只是修正以前的错误。武则天统治初期任用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再加上以僧怀义等统兵,反映出她任人唯亲的性格、用人并非是看才能的一面。到了晚年才有所改变。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

    杂录─相传唐太宗在世时,曾请天文师算命,天文师认为,不出三十年,李氏皆亡於一个姓武的人手里。於是太宗屠杀武氏朝臣,没想到所算者竟是他身边的武才人。

    相传在感业寺时期,李治有次前往祭拜,看到武氏后便魂不守舍。当时,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便趁此纳武氏为自己派系,跟萧淑妃对抗,没想到两人皆亡於武氏之手。

    武则天称帝后,亦有多名男宠。其中最出名者乃冯小宝(薛怀义),武则天后派他在洛阳东的白马寺出家,法名怀义,但仍与武则天私通。某年盂兰盆节,当时已经逐渐失宠的怀义,为讨武则天注意,火烧明堂,火势蔓延整个洛阳。

    武则天为了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的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韩国,甚至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武则天着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编其文为四卷。

    武则天称帝前掌握实权的6年,使用了3个年号,称帝的15年使用了16个年号,是中国皇帝中用年号最多和密度最高的皇帝。居於第二的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历史上除武则天外也曾另有两位因其他原因而普遍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的女性皇帝,她们分别是北魏的元氏和唐高宗在位时代的陈硕真。(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如果当初没有得奖,后来可能也不会写小说了

    魔侠守护者之一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1949),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听风的歌》,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

    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鬱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村上春树出生於京都市伏见区,為家中独子,个性内向。

    父母亲都是中学日文教师,母亲在婚后成為全职的家庭主妇。双亲对春树的管教开明严谨,鼓励阅读,因此春树很小就可以看自己爱看的书,嗜读若渴。

    12岁时全家搬到邻近的兵库县芦屋市,家中订阅的两套世界文学丛书,培养出春树对西方文学的爱好。

    父亲从小就辅导春树学习日文,期望培养他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是他始终兴致缺缺。村上春树曾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被日本小说深刻感动过。

    村上春树讨厌唸书,国中时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师打,一套中央公论社出版的《世界歷史》全集却能反覆读个滚瓜烂熟。

    他自承内心有颗固执的叛逆因子,对别人给的东西怎麼样都无法乖乖接受: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麼样都不学。

    进了神户高中之后变本加厉。几乎天天打麻将、和女生廝混、抽菸、蹺课样样都来,不过成绩始终能维持在一定水準。

    高中时期他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喜欢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一段段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於阅读译文的体验。

    他对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怎麼耐烦,所以英文成绩始终平平,后来他在文章裡写道:如果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译工作的话,可能会无法理解吧!

    此外他也开始对美国音乐著迷,听过亚特布雷基与爵士信使乐团,在1964年的现场演唱会录音带后,他就把午餐钱省下来购买爵士唱片。从13岁到现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习惯。

    高中毕业后村上报考法律系落榜。当了一年的重考生。1967年在图书馆裡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无谓地浪费了一年,他在一本英文参考书裡读到楚门卡波堤的短篇小说《无头鹰》(the headless hawk)而大受感动,也更确定自己喜欢的是文学而非法律。

    后来村上重考考取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系,起先住在一间由财团法人经营的学生宿舍和敬塾(这间宿舍后来被村上写进《挪威的森林》)。住了半年后就搬到一间小公寓裡。好享有个人**的自由。

    1960年代末。身处日本激进学运世代的村上几乎不去上课,他说:高中时,我不读书;大学时。我是真的没读书。他流连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烂醉,也曾徒步自助旅行,累了就露宿街头,接受陌生人的施捨(这段经歷后来也写进了《挪威的森林》)。

    1968年开学后,村上认识了同堂上课的高桥阳子。当时阳子仍有交往对象,然在不久之后日本学运风潮(全共斗时期)兴起,两人才开始出双入对。

    1971年22岁的村上跟阳子决定廝守终生,男方家长并不赞成村上未完成学业就草率迈出人生的下一步。但是阳子的父亲意外通融明理,岳父只问了一句:你爱阳子吗?促使同年10月,村上不顾家裡反对再休学一年(后来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学学分)偕同阳子到区公所註册结婚,随后搬去与阳子父亲同住。

    夫妻俩以白天到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馆打工营生。三年后再以250万日币现金与银行贷款250万日币,在东京西郊国分寺车站南口的地下一楼开设一家以村上宠物為名的爵士咖啡馆peter cat。白天卖咖啡,晚上变酒吧。

    这段期间,村上一面经营爵士小店观察芸芸眾生,一面读书,把能找到的小说都阅读完毕。

    1975年,村上总算以论文〈美国电影中的旅行观〉拿到大学学位,爵士店的生意也越作越好。

    1977年搬迁到市中心,店内装潢将猫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爱猫人杂誌前来专访。

    29岁那年,一场球赛成為改变村上春树命运的导火线,他在柏克莱大学的一场演讲上表示:

    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写小说。..当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区,一边喝著啤酒。..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养乐多队,当天是和广岛队比赛。养乐多队在一局下上场的第一棒是个美国人,大卫希尔顿。..我记得很清楚他是当年的打击王,总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垒安打。就是那时我起了这个念头:我可以写一本小说。

    球赛结束后村上就到文具店买了钢笔和纸,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的歌》。

    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后,村上就在厨房挑灯夜战一、两个鐘头进行小说写作,但也由於写作时间有限,间接形成第一本小说句子和章节都很短的特徵。

    这部小说大约花了村上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村上将作品投稿到文学杂誌《群像》的新作家文学竞赛初试啼声,结果一举赢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奖。

    村上常说。如果当初没有得奖,后来可能也不会写小说了。

    之后村上应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说、翻译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珠玩具》,接续《听风的歌》,描述主角们后来的遭遇。

    1981年,村上夫妇卖掉经营多年的爵士小店,搬到船桥市专心写作,第三部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受村上龙啟发,村上尝试写出一部叙事连贯的小说。主要角色仍是前两部作品裡的我和老鼠。

    这段时间村上开始过著规律的写作生活。有充足的时间集中心力,因此第三部长篇小说句子变长,故事连贯,村上自述在这部小说裡风格有了相当大的转变。

    1985年费时八个月完成之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出版。一举拿下日本文坛大奖谷崎润一郎赏。為日本二战后首位青年得奖者。

    1986年起携妻子在欧洲旅居三年。期中完成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销量排名第一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该作上下册累积销量达440万本,让村上的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末达到最高峰,确立八十年代文学旗手之地位。并被誉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识自我孤离与失落之作家。

    《挪威的森林》所带来的高度关注与成功并未让他感到愜意与喜悦,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欧洲行返国后的久居日本念头。

    追求良好写作环境的村上於1991年应美国友人的邀约,旅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兼驻校作家,并在翌年担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日本文学课程之客座讲师(1992年)。

    旅居美国期间开始撰写长篇小说发条鸟年代记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

    在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九个月后,村上春树鉴於媒体报导多忽略了个人见证者於事件经歷的主体性,於随后约一年期间内参访千餘位奥姆真理教事件受害者、见证者等其中六十二位。

    首度尝试记实报导文学作品《地下铁事件》一书中对见证者当天的经歷、现场行為反应,以及奥姆事件对价值观之冲击进行深刻详实之记载。

    一年后的续作《约束的场所》则以平衡首作报导的立场与了解施害者可能动机作為探访出发,记述亲访八位奥姆真理教信者的长篇记录。

    前后两作均為今日参考查阅<奥姆地下铁事件>资料中,以报导文学角度探索奥姆事件对日本国民意识冲击之宝贵作品。

    村上春树生活规律,并以自我每日慢跑训练、参与各地马拉松长跑以及喜爱爵士乐、摇滚乐与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费兹杰罗而闻名。旅游足跡遍及欧洲大陆与南美墨西哥、中国蒙古,亦有开车横跨美国大陆之记录。旅途记事与旅居随笔散文详见於《边境、近境》、《终於悲哀的外国语》、《远方的鼓声》、《雨天、炎天》等书。

    村上春树写作风格深受欧美文化薰陶,亦擅长欧美文学的翻译。

    台湾出版的村上作品多由赖明珠翻译,林少华则担纲中国近年村上作品出版的大部分译作,两位译者不同的风格均成功地建立村上小说於华语世界之知名度与地位。

    90年代起村上过去旧作与新作之英译版本陆续问世,2003年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英译本(2005年)名列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首位;2006年亦获法兰兹卡夫卡奖与弗兰克奥康纳(frank oconnor)国际短篇小说奖,村上於欧美文坛地位再创新高峰。

    今日被认為是日本最有希望获得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

    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树应夏威夷大学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文学课程至今。他自称自己的终极目标是写出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般的鉅著,此作品即后来出版的《1q84》。

    2009年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表示在一座巨大坚实的墙和与之撞击的鸡蛋之间,我永远都站在鸡蛋这一边。(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辉煌

    “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魔侠图录守关者之一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210年),嬴姓,名政,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為赵政,但仍有争议。

    后世俗称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為祖龙。自称始皇帝,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亲政后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歷史上,第一个採用君主**制度及推行中央集权,也是中国歷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

    统一天下后推行多项政策,例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策及典章法制,对日后中国歷史的影响,可说是广泛而深远。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驪山陵等,加上暴政令人民徭役甚重,这亦是秦朝在他死后速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认為过去君、王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地位,因而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秦始皇帝,简称始皇帝:

    始有最初、首次的意思,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一词主要引用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从中抽取皇字和帝字结合而成。秦始皇显然希望透过这个头衔,以示自己不逊於黄帝的地位和威望。

    皇的意思指大或辉煌,通常是古代中国人对天庭的称谓,如皇天;皇穹(指天帝)等。

    帝的意思指天帝、上帝,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是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反映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人间的统治者。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於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著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

    由於秦始皇首度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為秦始皇帝。

    嬴政生於赵国邯郸,父亲是秦公子异人,母亲是赵姬。

    由於秦昭襄王採用了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

    按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需要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是秦始皇的父亲王孙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被秦昭襄王立為太子的安国君(即秦孝文王)的其中一个庶子。

    异人有20多个兄弟,加上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於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冲突,故此异人在赵国的待遇并不好。

    异人就这样成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吕不韦有著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与异人成了好朋友。

    当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已即位為秦王,华阳夫人被立為王后,但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便亲自游说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指秦王年事已高,如无意外子傒便会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

    阳泉君大惊下问计於吕,吕不韦巧施簧舌,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王后倘若能立异人為太子,异人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作為国舅的阳泉君,在权势方面也就得到保障。

    阳泉君被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异人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於赵国不允异人返国,吕不韦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秦国不会因為一个质子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异人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秦王的友谊,而且吕不韦更称现时秦孝文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赵国儘管以异人為质,秦国也随时可以另立秦王,赵国只会一无所得,最终赵王同意异人返国。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著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為楚,史称子楚。其后子楚在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秦王大讶,在丞相面前称其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為太子。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了,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

    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了,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嬴政因而正式踏上秦王的宝座。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所生。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吕不韦将赵姬餽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东汉史学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著作《汉书》中称嬴政為吕不韦之私生子。

    奇货可居的故事是作為秦始皇嬴政身世的主要证明,分别记载在《战国策》及《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但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出入..。

    嬴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幸被秦将蒙驁迅速平定。

    由於年龄尚幼的关係,嬴政尊称相国吕不韦為仲父主持国政,以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将军。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為食客,而以供养食客眾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為首。

    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叹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

    成蟜為秦庄襄王之子,嬴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為代表的韩系外戚的族人,被封為长安君。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嬴政命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过程,郑国渠

    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今甘肃省岷县)。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封於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

    自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跟太后赵姬(嬴政的母亲)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系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

    随着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特别大的人嫪毐作为门客,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

    正如吕不韦所料,太后果然对嫪毐大感兴趣,於是吕不韦假装不知情地将嫪毐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嫪毐有犯腐罪之嫌。

    另一方面,吕不韦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腐刑的役人,不对嫪毐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嫪毐已受刑,并将嫪毐的胡须拔除。嫪毐就这样成为服侍太后赵姬身边的侍宦。

    太后完全为嫪毐的巨阴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与嫪毐捏造卜辞,指居於咸阳不利,双双移至秦国旧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其间太后与嫪毐誔下两子。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余人。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史记》也没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

    有学者推断。嫪毐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与蒲鶮在屯留发动叛乱,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岁的嬴政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其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嬴政下令彻查。

    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童仆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蕲年宫。

    嬴政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兄弟率兵平叛。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

    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其童仆门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赵姬则被囚在雍都。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嬴政余怒未消,下令凡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

    这时齐国人茅焦劝说嬴政,指出幽禁母亲有损嬴政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

    嬴政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复居甘泉宫,母子关系得以恢复。茅焦因此事被尊为上卿。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茅焦的一番话未足於令嬴政改变初衷,真正让嬴政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嫪毐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於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宽大对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赵姬迎归咸阳,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諡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嬴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嬴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於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

    不过一年过后,吕不韦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吕不韦,令嬴政深感不安。嬴政惟恐吕不韦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蜀地,想到嬴政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

    嬴政对於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采取下列措施:对於出身自六国的吕不韦门客,一律驱逐出境。对於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秦国官员,剥夺其爵位,流放至房陵。对於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国官员,若未参与吕不韦葬礼,同样流放至房陵,但不剥夺其爵位。

    自嫪毐及吕不韦相继死去后,嬴政怒气稍歛,就让流放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皇位宝座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名实相符的君主。

    尽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龄尚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3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位於今日中国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其真正身份是韩国的细作。

    当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法向东用兵,韩国便让水工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让秦国凿通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工程进行途中,郑国的阴谋被发觉,嬴政打算杀掉郑国。郑国指自己虽然是为韩国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韩国延续多少国祚,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秦国大为有利。

    实际上以秦国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发生的特大蝗灾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在某程度上说明在关中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

    自渠成后,淤积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硷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并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 逐客令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於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郤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嬴政颁布逐客令,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颁布逐客令的时间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吕不韦因嫪毐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吕不韦,以削弱吕不韦的势力。

    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李斯主动向嬴政上书,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书,内容大致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諌逐客书》节录。

    韩非出身韩国公族,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都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

    自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强大后,秦国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思想,并用之作為治国方针。另一方面。韩非自荀子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韩王,但不為所用,於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著作。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后,嬴政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当从李斯口中得知作者為韩非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韩非出使秦国,受到嬴政的欣赏。準备加以重用,李斯与姚贾怕嬴政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既然不能為嬴政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嬴政把韩非禁錮在云阳,嬴政深以為然。

    不过李姚两人害怕嬴政反悔,為免夜长梦多,於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嬴政自陈心跡,却又不能进见。

    不出所料,韩非自被囚禁后,嬴政便显得相当后悔,於是命人赦了韩非的罪名,但為时已晚,韩非已被毒杀。

    在眾多韩非著作中,嬴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姦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姦邪。

    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兇悍,而只以杀敌立功為勇敢。

    这样,国内民眾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於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徵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於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於社会。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嬴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

    自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发动了歷时十年的统一中国战争。

    李斯早在担任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嬴政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併六国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秦国的时候,秦国要席捲中原,吞併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

    另一方面,魏国大梁人尉繚亦指六国与秦国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却是一桩大麻烦,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湣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

    嬴政深以為然,听从了尉繚的计谋,為了显示恩宠,嬴政还让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并任命李斯為长史,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著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

    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係后,嬴政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於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

    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嬴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為韩国,因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三晋唇齿相依,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赵国。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燕国,想胁迫燕国一起进攻秦国。嬴政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燕国為由,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赵国,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时,王翦出兵攻打赵国的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貍(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王翦已攻克了赵国的閼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

    王翦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阳城(今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桓齮攻克了赵国的鄴城(今河北省磁县鄴镇)和安阳(即新寧中,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併。

    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赵国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吾之战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再度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輒。赵国经过秦国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齮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

    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十四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佔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為武安君。

    儘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鄴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徵发兵卒、徭役,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作好準备。

    秦王政十七年,嬴政借著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阳翟(今河南禹州),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於南阳的举措,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自然不会因為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於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郭开离间李牧和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

    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国出身的将领顏聚,取代李牧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顏聚,佔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

    赵公子嘉在邯郸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至於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準备。

    王翦攻佔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韩国遗民并未因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於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著反秦的餘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於秦国各个击破,但自从荆軻刺秦事件后,嬴政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20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繫。

    同时由於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留下了温和的餘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21年),韩国遗民愤於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

    早在秦王政十六年韩国献南阳地的时候,迫於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藉口楚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為理由,派王賁率大军出函谷关,攻佔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賁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大梁居於睢水、潁水、鸿沟的交匯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賁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墙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碭郡,又建置泗水郡。

    “秦代杜虎符,(陕西歷史博物馆藏,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虎符是古代朝廷用於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

    通常作虎形,分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產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為严重。

    儘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其父熊元返楚即位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由於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於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為丞相。

    当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不过对於灭楚所需兵力,李信与王翦却產生分歧。李信认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

    嬴政倾向採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為王賁灭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餘城,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採用,就推託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故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被贬至郢陈。(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刺客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楚国所灭后称为陈县。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29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陷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於陈县,故此亦称为郢陈。由於郢陈以西与韩国国境相连,故此郢陈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

    郢陈一地虽然最终被秦国所占,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郢陈之地有关。因此嬴政将昌平君贬至郢陈,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

    由於昌平君长年事秦,并协助平定嫪毐之乱,加上他没有跟故国楚国联系,因而得到嬴政的信任。昌平君徙至郢陈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韩王安,但实际上,嬴政却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郢陈地区的楚人,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嬴政遣李信、蒙武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但是昌平君却在这个时候据郢陈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郢陈楚人纷纷响应,而颍川郡的韩国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占鄢郢(即郢陈),然后接到颍川郡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於是李信、蒙武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

    昌平君叛军虽未能守住郢陈,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着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父城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李信之败,主要是因为王贲灭魏前。对楚国进行的军事行动过於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郢陈地区及附近郡县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郢陈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昌平君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李信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

    楚国收复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再加上李信惨败的消息,都令嬴政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李信及贬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

    他不得不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强行徵召王翦攻楚。王翦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嬴政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辙,不得已答应嬴政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嬴政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为王翦的大军送行。

    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沿着之前李信攻楚的行军路线,直扑郢陈,苦战久攻不下。..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於秦的昌文君战死。同年另一路秦军南至平舆,攻陷寿春,俘楚王负刍。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军攻破郢陈,嬴政亲自出巡郢陈,以镇慑反秦势力,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负刍被俘的消息后,撤出郢陈,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在淮南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

    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消灭楚军余孽,昌平君战死,项燕在淮北的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大军平定了长江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该年五月,秦国为庆祝灭掉楚国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

    燕太子丹为燕王喜之子,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由於嬴政幼时在赵国生活,故与太子丹相当要好。其后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但嬴政苛待太子丹,太子丹心生怨恨,最终逃归燕国。

    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他的太傅鞠武指秦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劝诫太子丹不要因为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

    “中国山东省武氏祠荆轲刺秦王石刻,左边为秦王政,右边为荆轲,中央伏在地上的是秦舞阳,下面是樊於期之首级。”

    正在此时,秦将樊於期(即桓齮)得罪了嬴政,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不过鞠武十分反对太子丹收留樊於期,他指嬴政肯定会藉此事大造文章,迁怒於燕国,为了避免给嬴政藉词攻燕,应该让樊於期流亡匈奴,他提倡六国合纵,与北面的匈奴和好,才有对付秦国的可能。

    不过太子丹认为这个策略所需的时间太长,而且樊於期已走投无路,让他投奔匈奴即是让他送死,自己总不能够因为害怕秦国,而摒弃樊於期的投奔,因此不接纳鞠武的建议。

    鞠武认为太子丹过於短视,为了结交樊於期而不顾国家大祸,心灰意冷下向太子丹推荐田光,而田光亦接受了鞠武的游说,亲自面见太子丹,再向太子丹推荐卫国人荆轲,最后田光自戕以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卖命。

    知道田光自戕的太子丹表现得相当悲痛,当时秦军已经消灭赵国,驻兵中山,兵锋直指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因而与逃至代地的赵公子嘉结盟,共同防御秦国。

    太子丹认为魏楚齐燕四国合纵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算派勇士前往秦国,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般,逼嬴政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若不答应则将嬴政杀死,使秦国国内陷入混乱。荆轲正是执行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因此太子丹尊奉荆轲为上卿。

    荆轲帮助太子丹完善刺杀嬴政的计划,知道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於期的脑袋,就劝樊於期自杀。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燕国以荆轲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带同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献给嬴政。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嬴政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在嬴政面前说尽好话,令嬴政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与秦舞阳两人。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的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

    荆轲以秦舞阳为蛮夷,因未见过天子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嬴政令荆轲递上秦舞阳的地图,荆轲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露出来。

    荆轲左手抓住嬴政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向嬴政。嬴政大惊,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想要拔剑,却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荆轲追赶嬴政,嬴政绕柱奔跑。(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大发雷霆

    由於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大臣们吓得发呆,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詔諭不能上殿。

    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荆軻扔去,荆軻伸手挡了一下。嬴政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荆軻的左腿。荆軻倒地,将匕首扔向嬴政,惜撞在铜柱。

    嬴政向荆軻连砍八剑,武士冲上殿来,杀掉荆軻。事后嬴政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罪官都各有差别,其中以夏无且拦截荆軻有功,赏赐黄金二百鎰。

    嬴政大发雷霆,於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命令王翦、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於易水之西。

    其后一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王翦以称病為由归秦。

    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与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代王嘉则建议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宽恕。燕王喜接纳代王嘉的建议,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嬴政。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王喜、代王嘉两人得以在辽东苟延残喘。

    不过嬴政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嬴政之命,扫除燕国在辽东的残餘势力,俘虏了燕王喜及代王嘉,燕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在位达44年,即位初期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齐国因处在东部海滨,秦国频频进攻三晋及楚国,这四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只有分别谋求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时期,齐国境内并没有遭受太大战祸,但这种和平却是建基於其餘四国的牺牲,因為有这四国為田齐阻挡强秦,田齐才可以享有和平。

    另一方面。君王后生前对秦国处处忍让。对四国不施以援手,甚至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也没有劝诫齐王建及时援助赵国,结果随后秦军轻易地包围邯郸。赵国国力大削。為六国灭亡种下远因。

    君王后逝世后。秦国重金收买了齐国丞相,出身自君王后家族的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甚至在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亲自到秦国朝拜,嬴政在咸阳设酒宴款待。

    秦国灭五国后,齐王建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并断绝和秦国的来往,但為时已晚。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以齐国拒绝秦使者访齐為由,命王賁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而蒙恬由於出身将门,刚担任秦国的将军,亦有参与灭齐战事,作战胜利后被授予内史。

    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措手不及。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后被迁到共城。

    秦军攻入临淄后,百姓居然没人敢反抗。不过事后齐国百姓反而埋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秦国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齐国的灭亡也标誌著战国时代的落幕,结束500多年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建立了中国歷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这一年秦王嬴政為三十九岁。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军併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秦王政六年),韩、魏、赵、卫、楚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攻佔了寿陵邑。

    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继而攻下卫国,卫君角惟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魏国的河内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秦国攻佔,至於卫国原本的首都濮阳则合併至秦国的东郡。

    秦灭六国后,卫国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為庶人,卫国从而成為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关东国家。

    因此有学者认為,这可能连繫著秦始皇皇后身分的歷史之谜,也就是说,嬴政的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而公子扶苏有可能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有另一说指扶苏生母為楚国公主),这也解释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立即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詔杀死其兄扶苏后,剪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

    歷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軾、苏辙)的六国论较為著名。

    苏洵认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苏軾则认為秦国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大概是出於宋朝士子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概。

    至於苏辙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著手,指山东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餘四国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

    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併六国。

    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不惧山东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郑国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山东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秦国武器製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產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製者,都要实名在產品上记录。

    这种制度称為勒名工官,既是產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產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產品的行踪,因此秦国兵器精良无比,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啟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

    此外,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函谷关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山东六国互相攻伐。

    相比起三晋的地狭人眾来说,秦国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秦国经常招徠三晋百姓到秦国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秦国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

    史书记载当时秦国百姓勇悍,却甚為单纯,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三晋次之,齐人最怯。

    秦国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採取措施以尽量减少秦国百姓与关东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取魏国陕县后,即将当地人遣回魏国。秦国即使招徠三晋百姓开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闢地方,不与秦国百姓接触。保持强悍民风,亦是秦国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尊号

    史学家杜正胜在他的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徵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

    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於庞煖的情况,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於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后世的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统一及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

    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称号根本不足以向后世人张显自己伟大的功业及尊崇地位,於是与重臣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就自己的尊号一事提供意见。

    王绾等人首先称赞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然后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於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諡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玉玺上方雕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於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学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

    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

    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

    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

    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

    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由於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於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於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

    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於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春秋之末。至於九卿则自周初至战国初期,未曾发现各国采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且与三公连在一起。

    先秦文献中关於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另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司纠察,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

    至於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徵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

    自消灭六国后,朝廷曾为应否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尽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

    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

    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於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全国推行

    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為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匯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

    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嗇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

    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这种制度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歷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

    由於秦始皇认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騶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誌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於孤立而亡。於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歷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鐘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復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產,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译文: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眾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

    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眾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鐫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於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於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

    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於是赵魏两国也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採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為主。这是因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眾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禪一事正是明证。

    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為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復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将史籀大篆简化為小篆(亦称秦篆),作為全国通用字体,於是令李斯作《仓頡》七章、赵高作《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於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為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跡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閭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為一章合併為《苍頡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頡》、《爰歷》、《博学》為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頡篇》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著《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為御史。

    由於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為隶书,但正史没有关於程邈的生平记载。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轻重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採用不同的度量衡标準,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章 怀清台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準,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製為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区,四区為一釜,十釜為一钟。

    齐国田氏门阀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数制,以五升為豆,五豆為区,五区為釜,十釜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釿、鎰為单位。楚国以銖、两、斤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标準,规定标準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製,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亩。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準為:一尺為23.1厘米,一升為201毫克,一斗為2010毫升,一斤為256.25克,一石(120斤)為30.75公斤,每件标準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併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詔丞相状綰─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解说:詔书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指秦始皇。黔首指百姓。丞相状、綰指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綰。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指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问题的话,都要弄清楚,并统一起来。─《青铜詔版》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準,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混乱。

    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詔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準。并製定严格的换算率作為折衷办法。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鎛(bo,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於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於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為上币,以鎰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準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

    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

    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瑯琊台刻石明白写著: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為首先謫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

    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閭右,最后才徵召贫弱人家,称发閭左。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詔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

    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硃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產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為了表扬她还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据刘宋裴駟《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下詔使黔首自实田,但对於此詔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眾说纷芸。

    有学者在其著作称,此詔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佔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三十一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為一千六百钱(平常年份粮价為每石30钱),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於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係。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佔有土地,因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

    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佔有土地的自由,即等於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秦始皇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詔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秦代长城,小点是关东六国建造的长城,大点则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一部分长城,歷代朝廷都以秦长城為蓝本,定期对之进行修復及延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佔据河套。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成為万里长城的前身。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寧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219/ 第一时间欣赏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节! 作者:龍吟月所写的《天马行空四部曲》为转载作品,天马行空四部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马行空四部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马行空四部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马行空四部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马行空四部曲介绍:
传说,唯美爱情,华丽史诗,神秘世界,一首玄幻征战的宇宙之歌,唱响多维空间。空山灵雨的节奏、叹息的风、闲逸飘悠、无拘无束、飙高震荡、峰回路转里的韵之动。大道,哲道,武道,破道,且看是谁成为忧伤霸主,拾起宇宙链子。是谁成为绝代逍遥王?潇洒一世之上!天道任行,不世出,千古风流人物。天马行空!磅礡气势!钜力万钧!天马行空四部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马行空四部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