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诸天万界之大拯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文阅读

作者:放羊小星星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七十四章 延续的党争

    寿州。

    霍山场。

    巡视完茶场,王钦若回到官衙便得到通报,有张家后辈子弟来访。

    这个‘张’指的是已故宰相张齐贤的张家,细究王钦若和张齐贤的交游可以追朔到太平兴国六年(981)。

    彼时,张齐贤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副,在任期间,因缘际会,他认识了王钦若。

    并且在王钦若入京应举时,张齐贤还特地给王钦若写了一封推荐信,以此让王钦若得到了拜会名士钱易的机会。

    钱易乃是吴越王钱倧的儿子,钱倧是钱俶的哥哥,也就是说,钱易和钱惟演是堂兄弟的关系。

    太平兴国年间,王钦若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子,虽然在他的家乡,他颇有文名。

    但放到京城,他却是小透明一个。

    正是张齐贤的那封推荐信,让他有机会拜访了钱易。

    自此,王钦若正是步入了朝中大臣的视线,这也是他成名的开端。

    后来,张齐贤一路官运亨通,待到王钦若入仕时,张齐贤已然高居宰辅之位。

    热衷于名利的王钦若,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抱大腿的机会。

    起初,王钦若位卑职低,基本上处于‘索取’的那一方。

    直到咸平三年(1000),王钦若等来了回报的机会。

    那时王钦若的差遣是知审刑院(复合大理寺所断桉件),他联合张齐贤,借机排挤走了张齐贤的政敌王济。

    经过此事,王钦若和张齐贤的关系更进一步。

    日后,王钦若能够平步青云,也和张齐贤的提拔脱不了干系。

    所以,一听有张家后辈子弟来访,王钦若连忙让随从将对方引到后院接见。

    不多时,一名年约二十来岁,一副士子打扮的年轻人被人领到了偏厅。

    “后辈子弟张子寅,见过王相公。”

    入内后,张子寅恭恭敬敬的向王钦若行了一记揖礼。

    “坐。”

    王钦若面带微笑的指了指一旁的椅子,虽然他是第一次见张子寅,但以张子寅的辈分,对方多半‘文定公’的孙子辈。

    “贤侄今日忽然到访,可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一般而言,士大夫之间,若是正儿八经的拜访,基本都会事先投递拜帖。

    退一步而言,哪怕不投拜帖,也会事先知会主人家一声。

    人到了,总要招待吧?

    不同身份,不同远近的访客,招待的规格都不一样,有些东西,家中也不会常备。

    所以,必须要一定的时间给主人家做准备。

    似张子寅这样的突然造访,其实是一件不太符合礼仪的事。

    “多谢世伯关怀,符远(张子寅的字)今日来访,主要是为爹爹送信的。”

    说着,张子寅从怀中掏出一份信件,然后上前一步,双手呈给了王钦若。

    “世伯请观之。”

    看到信封上的字,王钦若顿时认出了写信人的身份,同时也弄清楚了张子寅是谁家的孩子。

    原来对方是张宗理的儿子。

    张宗理是张齐贤的次子,为人很是低调,王钦若虽然和他认识,但两人之间的交集却不多。

    “好,贤侄且稍候一会。”

    紧接着,王钦若当着张子寅的面打开了信件,当他看到信中开篇写到京中盛传的那则消息,他不由暗自惊疑。

    这消息,他当然早就知道了。

    好歹也是曾经做过宰相的人,再怎么落魄,也不至于成为睁眼瞎。

    其实,当王钦若得知‘太后将欲召自己归京’,他心底还是生出过窃喜的。

    太后果然没有忘记他这位老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期望也跟着越来越低。

    两个月过去,京中还是没有诏书传来。

    宫中定是出了什么变故,也许是官家不同意。

    少顷,看完了张宗理的信,王钦若终于明白了诏书为何迟迟不发。

    原来是御史台在搅局!

    好一个刘筠!

    王钦若心中冷笑,若不是刘筠从中作梗,此番他或许已然回到了京城,重新掌起了相印。

    “贤侄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广福,安排一下,让贤侄在东厢住下。”

    “谢世伯。”

    “符远先行告退。”

    张子寅很有眼力见的站了起来,然后跟着王家仆从离开了偏厅。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在信中到底说了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肯定是有事和王相公商量。

    招呼自己离开,多半是王相公需要时间考虑。

    待到张子寅走后,王钦若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只见他绷着脸,缓缓陷入了沉思。

    张宗理信中确实写了重大事宜,他想联合王钦若,扳倒御史中丞刘筠。

    而这一切的起因,还得追朔到张齐贤和李沆的纠纷上。

    淳化年间,张齐贤被罢相,此事和李沆关系很大,虽然后来李沆也跟着被罢了参政。

    但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咸平年间,两人同时为相,后来因为灵州之事,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咸平三年(1000),李沆的同年张咏上疏弹劾张齐贤醉酒失仪,从而导致张齐贤再次被罢相。

    此次被罢相,又和李沆脱不了干系。

    虽然李沆和张齐贤皆已离世,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却延续到了下一代。

    对于继承了李沆政治遗产的王曾,张氏的人自然处于敌视状态,连带着刘筠也被算到了王曾一党。

    扳倒刘筠,只是张氏计划中的第一步。

    等到刘筠被贬黜,张氏便会动用关系,为王钦若造势。

    当然,王钦若本人肯定也是要参与其中的,毕竟造势是为了王钦若重回中书。

    这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事,王钦若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运作自己归京,对王钦若本人而言,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只是,王钦若并没有被权欲冲昏头脑。

    他还得好好考虑考虑。

    回京,他当然想,谁不想宰执天下?

    可是有一点,是他必须要考虑的。

    太后的态度!

    官家的态度!

    念及至此,王钦若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宫内的消息。

    在编撰《册府元龟》时,王钦若结识了大宦官刘承珪,后来他们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关系进一步绑定。

    而今,刘承珪虽然死了,但刘承珪的养子刘从愿仍然活跃在宫中。

    王钦若便是打算联络一下刘从愿,探听一下宫内的具体情况。

第一百七十五章 北宋第一将门

    府州。

    曹韦赴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赶往边地巡视,而是来到府州,因为这里是北宋第一将门折家将的驻地。

    同时,折氏也是得到宋廷官方认可的藩镇。

    自五代时期开始,折氏世居府州,如今已经近百年的时间。

    折氏和夏州李氏一样,皆是党项族中的一支,不过,两者日后的走向却是南辕北辙。

    夏州李氏脑后生有反骨,叛服不定,西北地区的动乱和夏州李氏脱不开关系。

    而折氏就要安稳许多,从后梁到后唐,再到后晋、后汉、后周,折氏始终依附于中原,从未更易。

    虽然折氏从来没有反叛过,但在曹韦眼中,折氏如此并不是因为对朝廷有多忠诚。

    其根本原因还是身不由己。

    府州地处辽、夏交界之地,并且折氏和辽、夏皆有宿怨。

    后唐清泰年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拒绝移镇,选择举兵叛唐,后唐派兵讨伐。

    彼时,石敬瑭只是边地的藩镇之一,单凭个人无力对抗后唐,于是石敬瑭果断投靠了契丹。

    并且他还任耶律德光(辽太宗)为父。

    后来,契丹出兵联合石敬瑭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帝,即后晋。

    为了表示感谢与忠诚,石敬瑭崽卖爷田心不跳,大手笔的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折氏世居的府州,虽然不在割让的范围内,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契丹强令这是移居辽东。

    对此,折氏肯定无法接受,然后折氏便叛了,先是据险而守,有力的阻击了契丹。

    再之后,折氏得到了后晋的支持,更是深入契丹,连下十余寨。

    不论何事总要考量一下投入和产生比,契丹人一看折氏这么勐,并且背后还得到了后晋的默许。

    如果硬要打,即便打下来了,也是个亏本买卖。

    到了天福年间,后汉建立,折氏转眼又投靠了后汉,彼时,契丹倒是想找回点面子。

    但好巧不巧,耶律德光恰好于那年去世,契丹人忙着争权夺利,也就没了讨伐折氏的心思。

    待到契丹忙活完了内部事宜,中原王朝又跟走马观花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相比于中原王朝的更替,区区府州折氏,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不过,不重要归不重要,但折氏和契丹有仇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便折氏想要投靠契丹,契丹也未必同意。

    便是契丹同意,折氏也不敢轻易投靠。

    时间慢慢来到后周年间,折氏一如既往的选择了投靠新建立的后周。

    不止是折氏如此,夏州李氏亦是如此。

    然而,后周对待折氏和李氏的态度却不一样,两族投靠后周,折氏的地位迅速攀升,得到了后周的重用。

    如此一来,李氏心里就不平衡了。

    不患寡而换不均!

    而且,两族皆是党项出身,相比于刚刚崛起不到几十年的折氏,李氏的实力明显更加雄厚。

    结果,自家的待遇却比不上折氏。

    自此,两族矛盾渐深,最终成了世仇。

    东有强敌辽国,西有世仇夏州李氏,为了延续家族,折氏还能怎么选?

    只能彻底倒向中原王朝!

    折氏不挑食,后周也好,新宋也罢,只要是中原王朝就行。

    而折氏入宋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宋廷的信任和认可,则是因为在宋廷北伐期间,折氏举兵配合宋廷攻打北汉。

    北伐过程中,折氏战功卓越。

    尤其是宋太宗北伐,企图收复幽云之地时,于高粱河大败,危急时刻,折氏稳固了河西之地,并且没有趁机落井下石。

    由此,折氏得到了太宗的认可。

    太宗朝、真宗朝,折氏屡有战功,在河西之地力抗契丹、夏州李氏,父死子继,始终不退半分。

    折氏几代人的付出,世代忠勇,宋廷当然不会一点表示都没有,府州知州世代由折氏世袭,这便是宋廷的认可。

    当然,以赵宋天子的尿性,肯定不会毫无防备,设立麟府路、派驻禁军,向负责派遣文官,都是防备折氏的手段。

    (PS:杨家将里的佘太君原型便是杨业的妻子折太君,出身折氏将门)

    傍晚时分,曹韦的车队即将抵达府州城,尚未抵达城门口,他便远远的看到了站在城门附近的折惟忠。

    折惟忠乃是折氏嫡子,大中祥符七年(1014),他从哥哥折惟昌的手中接过了知州一职。

    折惟昌死时不过三十余岁,他的死因是带病转运军需,途中病发亡故。

    折惟忠的另外一位哥哥折惟信,亦是英年亡故,折惟信二十二岁便死在了与李继迁部的战斗中。

    除了折惟昌、折惟信,折惟忠的父亲折御卿之死,亦是和战事相关,虽然折御卿不是死于征战战场,但却和征战时留下的旧伤有关。

    纵观折氏历代,绝对是满门忠烈。

    因此,哪怕曹韦心知折氏最初是出于无奈才转头宋廷的,但折氏几代人的牺牲却是事实。

    论迹不论心,只要折氏一日不举兵,折氏便是大宋忠烈。

    得!

    得!

    少顷,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转眼一看,只见折惟忠携后辈子弟纵马而来。

    “律!”

    凑近后,折惟忠立马拉住缰绳,身下的战马立声而停,而后折惟忠干脆利落的翻身下马,拱手道。

    “荩臣携折氏子弟,见过曹都帅!”

    “哈哈。”

    曹韦掀开车帘,纵身一跃,稳稳地落在地上,看到动作矫健的模样,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

    “荩臣,多年不见,没想到你我二人还有重逢之日。”

    折惟忠默然,曹韦能够再次回到西北,而且还是以管勾兵事的名义回来,这也是他没想到的。

    不过,相比于意外,他心中更多的的还是振奋。

    武人以何立身立命?

    当然是武功!

    折氏能够世居府州,凭借的也是武功,是一步一步从战场上杀出来的。

    “你小子,还是那样不苟言笑。”

    眼见折惟忠只是微微一笑,曹韦不由拍了拍他的肩膀。

    “走,你我二人,今日不醉不归!”

    “好!”

    折惟忠咧嘴一笑,重重点头道。

第一百七十六章 将门是一个圈

    当夜,折家灯火通明,莺歌燕舞,为了招待曹韦,折氏将府州境内所有蕃部的首领都叫了过来。

    《宋史·兵志》记载,西北边羌戎,种落不相统一,保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

    即西北地区种族部落众多,互不统一,愿意为宋廷保卫边疆的,或者说服从宋廷调度,即为熟户。

    其他不服管教的,皆是生户。

    能够参与这场宴会的,当然都是熟户。

    看着满座的各部族首领,曹韦心中不由感慨,折惟忠这家伙,浓眉大眼的,当了知州之后,也变味了。

    召集蕃部,既是欢迎,也是‘威慑’。

    养寇自重的手法,放到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只是表现得形式不一样而已。

    搁在北宋,养寇自重的方式并不是放任某某部壮大。

    比如放任夏州李氏这种事,折氏是绝对不会干的,折氏和李氏俨然是死敌关系。

    多少折氏子弟死在了与夏州李氏的征战过程中?

    此仇,难解!

    折氏养寇自重的方式便是这群蕃部,眼前这群人,认得可不是宋廷,而是折氏。

    只要折氏在,他们就不会叛服无常。

    但若是折氏倒了,他们多半会脱离宋廷的统治。

    府州境内人口数万户,其中汉民不过一千余户,剩下的全都是各蕃部,除了折氏之外,最大的部族便是兀泥族。

    折氏是党项八大姓之一,兀泥族亦是党项部族,两者的关系大抵是臣属关系。

    兀泥族是依附于折氏的部族之一。

    其实,曹韦误会了折惟忠,召集蕃部的事,并不是折惟忠本人的主意,而是母亲梁氏的主意。

    梁氏是折御卿的第四任妻子,虽然梁氏不是折惟忠的生母,但折惟忠却敬她如生母。

    当然,这一切曹韦并不知道,折惟忠也不会主动告诉曹韦。

    误会便这样产生了。

    此时,曹韦表面上已然和蕃部打成一片,实际上他心里却开始思考麟府路军马司长官的人选。

    麟府路军马司职掌麟州和府州两地的兵马,正职基本是有朝廷派遣,副职则由折氏的人世袭。

    这一军职,早在太宗时期便设立,只是当时的名字不叫这个,直到真宗咸平年间,制度才相继完善。

    麟府路军司马设立之初,明面上的理由是支援府州折氏,事实也确实如此。

    不过,支援和防范,两者并不冲突。

    有这支部队在,折氏哪敢反叛?

    若真举兵,皆是西有夏州李氏,东有契丹,南有赵宋,可谓是四面皆敌。

    关于麟府路军司马的事,曹韦非常清楚,他的哥哥曹璨便曾经担任过麟府路军司马一职。

    而今,管勾麟府军马事的人是高继勋,他是宋初名将高琼的长子,同时也是曹氏的姻亲。

    如果换做是旁人,曹韦想要调到对方的位置,多少要费一番手脚。

    但高继勋便不同了,曹氏和高氏世代联姻,只要曹韦愿意,一封信就足以说服高继勋。

    其实,曹韦想换人,并不是因为高继勋资历不够,作为名将高琼的长子,高继勋的威望绝对是够的。

    然而,高继勋年事已高,今年已然六十余岁,年纪太大了。

    可以预见,未来西北地区定有一战,具体烈度未知。

    所以,似高继勋这样的老将,确实不宜继续在前线驻守,将其调到后方,保障后勤问题,反而更好。

    具体由谁继任管勾麟府军马事一职,曹韦心中也有了人选。

    他曾经的部将刘文质,可以接任这一军职。

    刘文质亦是外戚之一,他是保州保塞人,保塞亦是宋太祖赵匡义的祖地。

    刘文质是简穆皇后的从孙,简穆皇后是宋翼祖赵敬,即赵匡胤祖父的妻子。

    保塞刘氏,既和宋太祖同籍,又有亲疏关系,虽然这层关系已经过了四五代。

    但皇室对待保塞刘氏的恩宠,仍然不绝。

    太宗时期,刘文质的母亲颇受恩宠,有出入禁中的特权,太宗对她亦是厚赐。

    刘文质最初起家,便是靠母亲求得官。

    最初,刘文质的职位是两浙路走马承受,这个差遣的职责是充当天子耳目,替天子搜集地方上的消息。

    此职,非亲信不授!

    刘文质起步就能授予这样的实职,一是因为母亲的关系,二是因为哥哥刘文裕。

    刘文裕是太宗的潜邸旧臣,那种心腹中心腹。

    另外,刘文裕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在太宗北伐辽国的途中,名将杨业战死。

    其中作为监军的刘文裕便是元凶之一。

    当然,刘文裕是刘文裕,刘文质是刘文质,他们两人虽然是亲兄弟,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和浑身长满了心眼的刘文裕不同,刘文质性子忠厚耿直,心里藏不住事,不论对方是什么人,职位有多高,有什么就说什么。

    即便年纪渐长,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改观。

    曹韦是将门子弟出身,对于刘文质的性子,他是很欣赏的,和这种人打交道,不需要费什么心思。

    同时,也可以将后背安全的交给对方。

    并且,刘文质也曾经担任过麟府两州的兵马钤辖,对于麟府两地的情况,颇为熟悉。

    由他来管勾麟府兵马事,曹韦很是安心。

    月上中天。

    折氏宅邸中的宴会也迎来了尾声,同时,曹韦心中也做出了决断。

    不过,此事还需先行上报给官家。

    虽然出发之前,李杰便给了曹韦中低级武官的任免权限,似麟府路军司马这样的职位,亦在权限之内。

    但麟府路军司马一职,职责关隘,曹韦岂会先斩后奏?

    月色下,折惟忠借着酒劲,上前问道。

    “曹都钤,战事真的要来了吗?”

    曹韦似笑非笑的看向折惟忠,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重新抛了回去。

    “你觉得呢?”

    折惟忠挺了挺身,面露决然道。

    “折氏的血仇,荩臣一刻不敢忘怀!”

    “若是战事将起,荩臣别无所求,只求担任入夏急先锋!”

    “会有机会的。”

    曹韦笑着拍了拍折惟忠的肩膀,他好似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

    会有机会?

    什么时候有?

    又是什么样的计划?

    一概不知!

第一百七十七章 书生拦路

    一周后。

    巡视完府州的边防堡寨,曹韦便准备离开府州,赶往他地继续巡视。

    然而,就在他离开的这一天,忽然有一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拦住了车队。

    只见那名佩剑的儒生,高声唱道。

    “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

    “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

    (引用自宋·姚嗣宗)

    “曹都钤,关中书生姚承嗣,愿投效军伍,为朝廷尽忠!”

    话音刚落,曹韦的亲随曹炎便勒马上前,准备教训一下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

    “大胆书生……”

    在他看来,这书生分明是想走捷径!

    若是真想投身军伍,何必拦住自家车马,直接去征兵处不好吗?

    这么做,无非是想直接投身于老爷账下。

    自家老爷是何等身份?

    似书生这等来路不明的人,也想一步登天?

    “等等!”

    就在这时,曹韦的声音忽然响在了曹炎的耳畔。

    “将那名书生带到近前。”

    其实,曹韦又何尝不明白对方的心思,但如今的场合不对,大庭广众之下,自己若是直接将对方赶走。

    届时不论对方是什么来路,影响总归是不好的。

    不能因一人,寒了一片人的心。

    另外,这名书生怕是算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主动拦住他的去路。

    “是。”

    曹炎闻言心中不由无奈,家主都发话了,他自然只能依言行事。

    片刻后,曹炎将书生带到了马车前。

    “上来吧。”

    听到这话,姚承嗣便欲上前,只是曹炎却伸手拦住了他。

    “你的剑。”

    曹炎瞥了一眼书生腰间的佩剑,作为曹韦的亲兵队长,他哪会让陌生人带着利器靠近家主?

    万一对方是夏人的探子或者刺客怎么办?

    夏人阴险狡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你……”

    看到曹炎眼中的怀疑,姚承嗣就像是炸了毛的猫,当即便准备驳斥对方。

    这时,车门忽然打开了。

    “怎么,曹炎,难道你觉得老夫提不动刀了吗?”

    言罢,曹韦目光一转看向了姚承嗣。

    “书生,上来吧。”

    相比于曹炎,曹韦的洞察力明显要细致的多,眼前这书生看起来很普通,只是寻常儒生打扮。

    但对方衣物的用料却是极为上乘,非豪奢之家,是用不起这等面料的。

    可见,这名书生的家境不错。

    其次,这书生的体型看着很是清瘦,但对方行走间下盘却是极文,再加上对方虎口上隐约可见的老茧。

    综合考之,对方应是有武艺在身的。

    虽然暂时还不知道对方的学识怎么样,但能唱出那首词,如果那首词是他自己做的,此人的才学也不会太差。

    起初,对于这种妄图走捷径的人,曹韦是瞧不上的。

    只是经过观察之后,曹韦觉得这书生应该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

    关中多豪侠,这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曹韦打算给对方一个机会,如果对方真的能打动他,他也不介意收一个书吏。

    退一步而言,哪怕对方是个胸无点墨的骗子,曹韦也不会损失些什么。

    千金买马骨,总是要先有投入的。

    拦路风波结束后,车队重新启程。

    随着马车继续行驶,车内的曹韦脸色也跟着一变,沉着脸道。

    “书生,你可知我是何人?”

    似曹韦这样久经沙场的武臣,若是真的严肃起来,那股凌厉而又让人胆寒的杀气,顿时扑面而来。

    不过,姚承嗣似乎并没有被吓倒,但见他微微一笑。

    “大名鼎鼎的曹都钤,边地孰人不知,孰人不晓?”

    “哦?”

    曹韦依旧板着脸:“既然你知道,可知擅自拦路的后果,如果遇到军情,老夫完全可以直接斩了你!”

    “曹都钤,你不会的。”

    姚承嗣自信道:“因为我是给你送礼来的。”

    送礼?

    听到这话,曹韦顿时觉得这次没找错人,对方既然敢明目张胆的道出‘送礼’二字,那么这个‘礼’多半不是寻常的金银。

    “礼从何来?”

    说话间,曹韦特地瞥了几眼对方的袖口。

    空荡荡的,哪有什么礼?

    “然也。”

    姚承嗣会心一笑:“此礼非黄白之物,而是一条线路,一条边地走私的线路!”

    曹韦缓缓摇头,打算继续考验一下对方。

    “那你可找错人了。”

    “走私,不归老夫管,老夫只管兵马事,你应该去转运司衙门。”

    姚承嗣语气笃定道:“不,学生并没有找错人,因为这条走私线路跟蕃部有关。”

    自景德年间签订盟约后,宋夏便迎来了一段长时间的和平。

    不仅如此,真宗还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以及镇戎军(宁夏固原)两地分别开设了榷场(互市市场)。

    然而,榷场贸易的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双方的需求,这里的双方指的是夏州李氏以及边民。

    有需求就有市场,走私贸易也就随之而来。

    其中,最主要的走私商品便是产自乌池、白池的青白盐。

    和产自解州的解盐相比,青白盐味美价廉,深受边地百姓的喜欢,同时,京中豪门大族亦是偏爱青白盐。

    【西戎之盐,味胜解池所出,而其出无穷。】

    众所周知,走私无需交税,所以利润远超正常贸易。

    当一项商品的利润达到百分之百,便有人敢践踏一切法律。

    边境走私贸易中,主要由三类人组成,一为熟户,一为商人,一为边地的部队。

    这三者中,主力是熟户,因为熟户本来就是蕃部,地处边地,又有部分自主权,完全可以避开宋廷,从而和夏州党项人联系。

    另外,双方祖上还有那么点交情,以此为线,联结更加便利。

    “哦?”

    一旁的曹韦听到有蕃部走私,虽然感到意外,但也没到吃惊的地步。

    走私商人便如那地中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以前,曹韦也听说过类似的消息,只是那时他不太想管。

    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打通一条走私线路的,走私贸易多半是由多股势力联合而成的。

    彼时,他本人还受到官家的猜忌,自己的事都没解决,哪有空管别的事?

    但现在不一样了。

    消息来得恰到好处,正好拿对方祭旗!

第一百七十八章 惊闻

    “说说你的消息。”

    曹韦微微抬手,示意姚承嗣继续说。

    “据学生所知,此事由勒浪族负责采买、运输,然后交由府谷王氏负责售卖。”

    此话一出,曹韦瞬间陷入了沉默。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棘手。

    勒浪族是府州境内的熟户之一,同时也是规模较大的党项部族。

    开宝年间(宋太祖),西北地区另外一支党项部族直荡族,计划引北汉军队入寇府州。

    彼时,朝廷一纸诏令下达,勒浪族大首领奋而击退直荡族,因为此功,勒浪族大首领也被授予了归德将军的官职。

    到了太宗时期,勒浪族亦是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至道年间(太宗),勒浪族主动归附朝廷。

    其后,勒浪族渐渐从契丹境内迁徙到府州界,并且朝贡不绝。

    勒浪族本就是大族,人口众多,兵丁骁勇,历史上又数度立下战功,朝廷对勒浪族亦是恩握有加。

    因此,想到拿勒浪族祭旗,若是斩的不够利落,很可能会崩断刀口。

    另外,姚承嗣口中的另一位参与者府谷王氏,也不是那么好招惹的。

    府州境内有两个王氏家族,其中一只是从河东石州迁徙而来的王光甫家族。

    另外一只则是本地豪族王继忠家族。

    王光甫家族诗书传家,又是自外地迁徙而来,一般而言,王光甫家族对外的称呼是石州王氏。

    显然,姚承嗣口中的王氏当是府谷王继忠家族。

    府谷王氏不止是当地豪族,更是折氏的姻亲,两家世代联姻。

    如果说府州境内,折氏是土皇帝,那么府谷王氏便是折氏之下第一豪族。

    最后,曹韦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折氏有没有参与走私?

    府州就那么大点地方,以折氏对府州的掌控力,当真不知道府谷王氏参与走私吗?

    曹韦觉得不太可能。

    折氏很可能参与其中,走私的利润有多厚,哪怕曹韦没有亲自参与过,他也是听说过的。

    即使折氏没有参与,至少也是默许府州王氏参与走私。

    如果真的是这样,清算的列表中又得加上府州折氏!

    然而,府州折氏是那么好清算的吗?

    折氏世代忠烈,这一点确实没错,折家儿郎有多少死在了战场上?

    但折氏并不是贵妇手中的宠物猫(宋朝已经有人养猫了,而且品种还挺多)。

    折氏是勐虎!

    折家儿郎最不缺少的便是血性。

    若是真的把折氏逼急了,谁知道对方会不会像夏州李氏那样?

    折氏举兵反了,西北地区必定一片糜烂。

    这个责任,曹韦自觉担不起。

    官家派他来西北地区,是让他稳定局势的,而不是让他来搅局的。

    另一边,眼看曹韦久久不语,一缕失望的神色从姚承嗣的眼中闪过。

    ‘看来名震西北的曹大将军,也是俗人一个。’

    本来,姚承嗣觉得以曹韦的地位,应该会以雷霆扫穴之势,打击此类走私行为。

    但预想中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他犹豫了!

    胆怯了!

    看到这一幕,姚承嗣顿时生出了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慨。

    武惠王的嫡子,也不过尔尔。

    如果曹韦得知姚承嗣现在的想法,估计会破口大骂。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站在曹韦的角度,他必须要通盘考虑。

    明年,不,也许下半年,夏州李氏就会寇边入境。

    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而折氏,毫无疑问绝对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

    值此之际,稳定远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以雷霆之势,扫灭边地走私,从而导致折氏倒戈,这么做,无异于是开战之前自断手脚。

    这种事,能做吗?

    起码现在不能。

    想了想,曹韦还是决定将这个问题抛给官家。

    他的肩膀不够硬,扛不动这般大事。

    “此事,你有实证?”

    虽然曹韦已经信了八成,毕竟涉及到府州三大家族,料想对方也不敢信口开河。

    但该要的证据还是要的。

    没有实证,他如何向官家汇报?

    曹韦最讨厌的一点便是风闻奏事,捕风捉影的事都能拿到朝堂上大书特书。

    他本人也正是因为风闻奏事,才被朝廷调离边地的。

    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是深恶痛绝的。

    “有。”

    姚承嗣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对方的势力太过强大,又事关边防大计,从长计议亦是应有之理。

    次日。

    一封五百里加急的奏疏从边地启程,这份奏疏由曹韦的亲信曹炎亲自护送,星夜兼程的发往京师。

    ……

    ……

    ……

    五天后。

    密报传到了福宁殿的桉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密报并没有经由宝慈殿,而是直接从通进司传至福宁殿的。

    通进司是从枢密院分离出来的一个机构,中唐以来,枢密使一职开始设立,最初枢密使是由宦官充任。

    其具体职掌为进奏四方文表。

    后来,经过唐末五代,枢密院渐渐成为职掌兵事的中央机构,慢慢的通进司也就成了枢密院的下属机构。

    入宋后,为了分割枢密院的职权,赵宋天子便将通进司以及银台司从枢密院割离,成为通进银台封驳司的下属机构。

    其中,从地方道中央的公文,最后一道是由通进司进程给天子。

    作为信息汇聚的地方,通进司职责重大,是各方探子最瞩目的地方之一。

    信息的重要性,不遑多论。

    因此,通进司也是李杰最先整顿的机构之一。

    至于效果嘛,也是显着的。

    曹韦的密报被单独送至福宁殿,就足以证明李杰没有选错人,对方明显是个有眼力见的人。

    良久。

    看完曹韦呈上的密报,李杰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走私猖獗,他是预见到了的。

    但他没想到竟然猖獗到了如此程度。

    豪族、蕃部乃至折氏都有可能涉足其中,情况远比预想中的要恶劣。

    一时间,饶是李杰也感到有些为难。

    察办,肯定是要察办的。

    不过,时机需要掌握,眼下绝非良机。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折氏确实很重要,起码眼下是如此。

    在禁军没有整训完毕的情况下,折氏以及依附于折氏的蕃兵,暂时还不能逼反。

第一百七十九章 疑云

    福宁殿。

    “大娘娘,这事你怎么看?”

    思虑再三,李杰觉得有必要和刘娥通个气,毕竟,现在的刘娥还没有正式还政。

    该知会一声的还是要知会。

    一旁,刘娥眉头紧锁,她也是觉得此事颇为棘手,涉及到的势力太多,且都相对重要。

    不论是勒浪族,还是府州折氏,皆是边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尤其是勒浪族,咸平二年(999),先帝还册封过勒浪族的大首领。

    “不若暂时搁置?”

    良久,刘娥试探性的提了一句,只是她口中的暂时搁置和李杰心中想的,有些不太一样。

    她的暂且搁置指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夫唱妇随,作为宋真宗意志的继承者,刘娥的政风亦是偏向保守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单纯只是勒浪族牵涉其中,她也许会同意清剿,但折氏不一样,折氏在边地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能轻易处置。

    “那便依大娘娘的意思吧。”

    李杰并没有直接反对刘娥的意见,反正这次的讨论也只是个形式,该查的,还是要查的。

    另外,他恰好可以借机将种世衡调到西北边地去。

    种家将,亦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将门。

    而种世衡便是种家将的一代目。

    准确来说,种氏的一代目应该是知名隐士种放,只是种放是文人出身,严格来说不算是武臣。

    直到侄子辈种世衡,由文转武,种氏方才转而武将家族。

    当然,现在的种世衡还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暂时还当不得天子亲自下诏。

    所以,召种世衡去边地,应该由中书调遣,李杰已经让丁谓去筹办此事了。

    政事堂。

    “丁相,契丹使臣预计于五日后抵达京师,如何处之,还请丁相示下。”

    这一次契丹使臣造访不为别的,只是例行庆贺乾元节(仁宗的诞辰),按道理来说,如何接待,宋廷自有一套流程。

    但任中正还是特地向丁谓征询意见。

    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为了表现自己。

    这不,副宰相的位置不是还空着嘛!

    任中正,他还是想上进的。

    作为老牌参知政事,他是有资格继任副宰相的。

    “依例处置即可。”

    丁谓不咸不澹的回了一句,任中正打的是什么算盘,他清楚的很。

    想上位,没错!

    错的是任中正烧错了香。

    次相一职,空缺已有两月有余,除了年初那会似是而非的一则流言,宫中再也没有传出其他消息。

    可见,官家暂时并没有提拔他人的意思,或者说,官家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只是碍于某种原因,暂时没法直接拔擢。

    总而言之,一句话,丁谓自认为他是没有推荐权限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丁谓这个独相,可以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宰辅。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已经不是那个权相,如今的他,只是一个上行下效的应声虫。

    另一边,任中正并不知道他已经失去了转迁宰辅的机会,仍旧继续汇报道。

    “相爷,延州知州薛奎明日便要抵达京师,那边需不需要……”

    剩下的话,即便任中正没说什么,其意思也是不言而喻。

    需不需要稍加笼络?

    薛奎毕竟是官家亲自下诏召回来的。

    虽然薛奎之前的职位不高,只是一地知州,但能够得到官家的青睐,对方未来的前途,多半是不可限量。

    一如应天府的范仲淹。

    别看范仲淹现在只是应天书院的教授,但范仲淹的实际地位却和差遣完全不同。

    简在帝心啊!

    故此,任中正才会特地提及薛奎。

    “嗯?”

    与此同时,丁谓轻咦一声,目不转睛的瞥了一眼任中正。

    这厮,管的稍微有点宽了。

    官家亲自点的将,也是你能够置喙的?

    “下官告退。”

    一听丁谓的语气有点不太对劲,任中正顿时熄了某些心思,主动结束了话题。

    离开政事堂大厅,任中正的神色顿时一变。

    ‘传言未必是空穴来风。’

    最近这段时间,任中正一直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劲,本来,他只是有所怀疑。

    现在嘛,他倒是信了那则传言。

    丁相变了!

    以前的丁相,绝对不会什么都不管。

    似官家的诞辰,若是原来的丁相,绝对会做点什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管不顾。

    这是为什么?

    任中正很是不解,在他看来,丁相如今是国朝独一无二的宰辅大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丁相现在的表现却没有独相的气势。

    丁相是在顾忌什么吗?

    可谁又能让丁相畏首畏尾?

    难道是官家?

    想了想,任中正觉得这个理由颇有些牵强。

    ……

    ……

    ……

    南熏门。

    望着眼前繁盛的景象,刚刚抵京的薛奎不由心生感慨。

    京师,当真是天下之中,论繁华程度,远胜延州百倍有余。

    另外,虽然他离京不过两年时间,但眼下京中的一切却是物是人非。

    先帝登仙,新帝登基,李士衡辞官,自己被召回京师,这一切,变得太快。

    谁能想到备受先帝青睐的李士衡竟然辞了官?

    还有,官家此次召自己回京,又是为了什么?

    虽然薛奎知道京中的部分动向,但其中的具体原因,他却是两眼一抹黑。

    “敢问可是薛知州车架?”

    入了南熏门后,一个小黄门忽然拦住了薛奎的马车。

    “正是老夫。”

    薛奎掀开车帘,望着眼前的拦路人,同时,他心中的疑惑也是愈发的浓厚。

    自己刚到京师,就被宫中的内侍的寻到了。

    这显然不是常例。

    “官家口谕,薛知州速速赶往皇城。”

    “薛知州,且随我来。”

    听到这里,薛奎心中更加不解。

    自己被召回京师,到底是为了什么事?

    难道缘由和自己预想中的不一样?

    其实,薛奎至今仍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接到回京的诏书。

    他被贬是因为得罪了李士衡。

    李士衡和曹利用是翁婿关系,他们翁婿皆是丁谓一系的主要人物,而今,丁谓仍是宰辅大臣。

    并且还是独相,同时,曹利用亦是枢密使。

    昔日之敌,如今身居高位,自己却被召了回来,这又是为了什么?

第一百八十章 幌子

    联辽攻夏?

    直到出了宣德门,薛奎依然没能回过神来。

    一方面,身为文臣他难以接受擅开边事的决议,另一方面,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又不得不接下官家的重托。

    因此,薛奎很是矛盾!

    依官家的意思,西北地区未来必有一战!

    战事一开,不知多少百姓又要流离失所,好不容易签下的盟约,也许也会变成一张废纸。

    此战涉及的不止是国朝和夏州李氏,或许还有契丹。

    如果夏州李氏得到了契丹的支持,届时局面或许会急速恶化。

    自己该怎么说服辽主?

    一时间,薛奎也没有想到什么好的理由。

    内东门小殿。

    今天和薛奎的会面,李杰多少有点失望,当下的薛奎和他印象中的薛奎完全不同。

    平庸,这是李杰见到薛奎之后留下的印象。

    好在联辽攻夏只是虚晃一枪,李杰并没有联合辽国一起瓜分夏州李氏的意思。

    因此,哪怕薛奎无法满足他的预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风声能够传到夏州李氏,他的目的便达到了。

    不论辽国是同意,亦或是不同意,都不会影响到大局。

    依朝廷现在的军力,还是有横击夏州李氏的把握。

    “六哥,这薛奎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信心,这一次,是不是选错人了?”

    待到薛奎离开后,刘娥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她全程旁听了李杰和薛奎的讨论。

    即使隔着屏风,她也察觉到了薛奎的不自信。

    “这不重要。”

    李杰微微一笑,跟着解释道。

    “契丹那边并不是重点,只要做出姿态,便够了,真正的关键在陕西诸路。”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算计都是无力的。

    依照夏州李氏和大宋的实力,即便在野战过程中,宋军难以正面击溃夏州李氏。

    但夏州李氏的战争潜力是远不如大宋的。

    即使宋军无法和夏州李氏正面对抗,但只要变成了拉锯战,夏州李氏必败!

    这是母庸置疑的!

    大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

    如果宋廷的战力真的那么不堪一击,澶渊之盟是怎么签订的?

    吐蕃唃厮啰又怎会心心念念的想要依附于大宋?

    “也许吧。”

    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刘娥并没有那么乐观,毕竟,宋军之前的败绩有点多。

    简而言之,刘娥是不够自信。

    人嘛,跪久了,再想站起来,总是很难的,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心里障碍,还要清晰的认知到敌我双方的实力。

    后者,以刘娥的眼光,还是能看到一点的,但前者嘛,确实有点难。

    不止是刘娥,外朝的大臣们亦是如此。

    畏战是历史遗留问题,想要扭转刘娥以及外朝大臣的态度,其实也不难。

    一次胜利不行,那便两次,三次,直到尝到了战争的甜头,原先畏战的那部分人,也会变成狂热的战争的分子。

    诱之以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和西夏的这场战事,便是转变的第一步!

    许胜不许败!

    为此,李杰暂时忍下了勒浪族深入参与走私的劣迹,为此,他还给了曹韦先斩后奏的权利。

    虽然曹韦不一定会用,但有和不用是两回事!

    其实,薛奎出使契丹一事,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契丹赐封西夏,以及与西夏和亲,这一切都是基于‘联夏制宋’的策略。

    因此,哪怕薛奎出使一事尚未成行,李杰也可以预见到此事的走向。

    极大概率会失败。

    只要契丹的国君不傻,这事多半不可能成功。

    退一步而言,哪怕契丹的国君昏了头,契丹的臣子也不会跟着失了智。

    毕竟,联宋攻夏是一件没有多少收益的事。

    夏州除了青白盐,还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一片贫瘠的土壤,不值得!

    反观,夏州李氏的存在可以牵扯宋廷的部分兵力,只要夏州李氏一日不倒,宋廷就必须在西北地区屯驻重兵!

    ……

    ……

    ……

    一个月后。

    兴州。

    西夏王宫。

    虽然已经做好了寇边的准备,但李德明的心中仍旧抱有最后一丝幻想。

    寇边是一件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事。

    收益大,风险也大。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也不想招惹宋廷。

    虽然夏州李氏和辽国交好,并且还有联姻之谊,但李德明看得很清楚,辽国也不是善茬。

    辽国和他们交好,不过是想要利用他们牵制宋廷罢了。

    双方都是互为利用的关系。

    接下来的这场战争,想要得到辽国的实际支持,很难!

    站在辽国的角度,对方顶多会提供一些名义上的支持,宋廷和夏州李氏交战,完全是对方乐见其成的事。

    而且,双方打得越激烈,辽国越是高兴。

    最好的结果莫过于两败俱伤,然后由契丹来摘桃子。

    不论是摘夏州李氏,还是摘宋廷,对于辽国而言,并无多大的区别。

    至于和宋廷签订的盟约?

    抱歉!

    李德明从来不信这些东西,譬如,他在和宋廷签订盟约之初,便已做好了撕毁盟约的准备。

    他之所以不提前撕破,只是单纯地因为时机不合适。

    得!

    得!

    不多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德明转头一看,只见自家儿子李元昊正疾步而来。

    休养了近两个月,李元昊身上的伤终于养好了。

    “父王,汴梁传来急报,宋廷遣使出使辽国,具体原因未知。”

    刚一踏入殿内,李元昊便将最新传来的情报告诉了自家老爹。

    “宋廷遣使前往辽国?”

    李德明闻言,顿时心中一紧。

    宋辽互相派遣使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眼下的时间节点却不太合适。

    当前时间节点,既不是耶律隆绪的诞辰,也不是萧菩萨哥的诞辰,宋廷为何要遣使去辽国?

    “宋廷为何出使的原因查明了没有?”

    听到这话,李元昊难得的露出了纠结之色。

    李德明一眼就识破了儿子的心思,只见他厉声喝道。

    “说!”

    片刻后,李元昊面色沉重道。

    “据探子回报,宋廷似乎有联合辽国,共击我朝的意思。”

    “嗯?”

    骤然听到这等消息,李德明还以为自己听错。

    “你说什么?”

第一百八十一章 曹倩的评价

    邈川。

    几经周折,曹倩终于和唃厮啰接上了头。

    因为地理以及气候的缘故,吐蕃诸族几乎都是以游牧为主,很少定居在某一地区。

    如大中祥符九年,前吐蕃大首领李立遵联合多部族寇边宋土,行军过程中,李立遵几乎是举族而行。

    除了战兵之外,随行的还有负责放牧的奴隶。

    正是因为如此,战后,曹韦才能俘获大量的牛、马以及杂畜。

    也正是因为丢掉了大量的物资,李立遵才会被那一战给打垮,不仅和各部族离心离德,还失去了再度崛起的资本。

    不止是李立遵,现在的吐蕃大首领温逋奇的情况也类似。

    虽然温逋奇于邈川筑了城,但邈川城的面积并不大,周长不过三里,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此次,唃厮啰便是以巡视牧场的借口离开了邈川城。

    “见过上使!”

    两人刚一见面,唃厮啰立马主动向曹倩拜了一拜,他的姿态放的很低,很低,压根没有‘赞普’的架子。

    “佛子客气了。”

    在吐蕃语当中,佛谓之‘唃’,儿子谓之‘厮啰’,其实,唃厮啰本名并不是叫唃厮啰。

    他最初的名字是欺南陵温,后来别劫掠至吐蕃之后,为了提升唃厮啰的地位,这才改名‘唃厮啰’,也就是‘佛子’。

    此次出使之前,曹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向听取了爹爹曹韦的建议。

    因此,他才没有摆什么天朝上国的架子,而是准备和唃厮啰平辈论交。

    虽然唃厮啰现在只是傀儡,但傀儡只是一时的,以对方的血脉以及年纪,唃厮啰迟早会走向台前。

    曹倩是这么认为的,曹韦也是这么看的。

    不然的话,曹韦也不会在大中祥符年间,主动向朝廷上书,宜厚唃厮啰,以此扼德明。

    彼时,李立遵和唃厮啰联名向宋廷奏请,希望能够获得宋廷的承认。

    只可惜,宋廷当时并没有怎么在意李立遵。

    或者说没空关注对方,宋廷那时的注意力都在凉州六谷部吐蕃身上。

    凉州乃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门户,谁占领了凉州,谁就能控制住通往西域的要道。

    不仅如此,凉州的水土肥美,是天然的上佳养马地。

    李继迁就是死在了征伐凉州的途中,直到死,李继迁仍然觊觎着这片水草丰美的战略要地。

    待到李德明继位后,虽然李德明主动向宋廷称臣,但对于凉州六谷部吐蕃却是重拳出击。

    哪怕屡败屡战,也没有放弃西扩之路。

    毕竟,凉州太重要了!

    一旦拿下了凉州,夏州李氏就有了立业之基!

    夏州李氏明白凉州的重要性,作为凉州的占有者六谷部吐蕃,当然更加明白。

    为了抵挡夏州李氏的频繁入侵,六谷部吐蕃频频向宋廷纳贡。

    然而,最后换来的只是一些名义上的支持,比如册封六谷部吐蕃首领,再比如回赐一部分茶叶、绢帛。

    站在宋廷的角度,主动上附的六谷部吐蕃只是牵制夏州李氏的‘工具人’。

    册封,已然是天大的恩赐了!

    至于更加实质性的帮扶,抱歉,那是没有的。

    毕竟,大宋和凉州之间还隔着夏州李氏,鞭长莫及啊。

    另外,宋廷也是乐于看到六谷部吐蕃与夏州李氏交战的,双方打得越厉害,宋廷越是高兴。

    不费一兵一卒便让夏州李氏深陷凉州。

    这是什么?

    这就是合纵连横!

    这就是联夷制夏!

    “此地简陋,还请上使多多包涵。”

    作为日后统一吐蕃诸部的人,唃厮啰虽然现在年纪不大,但长久的傀儡经历,还是让他学会了一点。

    虚怀若谷!

    上至‘论逋’(宰相),下至普通士卒,他都能放下身段,平等处之。

    傲气?

    不存在的!

    本来唃厮啰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若是还有一身傲气,岂不是将旁人推向更远?

    既然是佛子,就该平等的对待众生。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唃厮啰才能暗中笼络一大批人追随。

    另一边,望着一副伏低做小的唃厮啰,曹倩忽然觉得心中一冷。

    此人,很可怕!

    也许对方未来真的能够一统河陇。

    曹倩之所以生出这个念头,不单是唃厮啰能够放下面子,从跟随唃厮啰的随从那里,也能印证这一点。

    打从见面的那一刻,曹倩便注意到了一件事。

    唃厮啰随从的眼神很特别,尤其是在看向唃厮啰时,眼中的狂热,几乎溢于言表。

    曹倩甚至怀疑,哪怕唃厮啰下令让对方自缢,对方估计也会面带笑容的刀了自己。

    单独存在的狂信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狂信徒。

    如果唃厮啰手下能够上千,不,哪怕是数百这样的狂信徒,也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

    仅凭这些人,唃厮啰就能立足于诸部之间!

    “事从权急,我等能够理解。”

    言罢,曹倩微微一笑,话锋一转道。

    “佛子的官话似乎很是流利,确实迥异于小使一路的见闻。”

    从见面到现在,曹倩和唃厮啰一直是用宋朝官话进行交流的。

    考虑到唃厮啰的生长环境,对方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想必他是费了很大的心思。

    “小王自幼便仰慕大宋之繁华,故此,小王特地寻了老师,专门学习官话。”

    说着,唃厮啰语气微顿,然后忽然提出了一个请求。

    “小王有一个不情之请,上使可否赐下一部《论语》?”

    “昔日,上朝宰相赵韩王曾言,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小王心向往之,只可惜,一直无缘得见此书。”

    “佛子之求,小使本该应下的,只是,此次出行并未随身携带圣人之言。”

    “待小使归朝,定然遣人亲自送到邈川。”

    其实,曹倩身边就有论语全集,而且也不是什么名家的点校本,随手送给唃厮啰,也没什么舍不得的。

    但赐书容易,其背后的意义却不是他能擅自决定的。

    赐书给蕃夷,往往有教化的意思。

    什么样的蕃夷教化,当然是得到了中原王朝认可的蕃夷。

    官家虽然有拉拢唃厮啰部的意思,但眼下唃厮啰什么都没有付出,却希望得到‘认可’,对方想得倒是挺美的。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拍即合

    “谢上使。”

    虽然唃厮啰明知道对方是在推诿,但他还是微微躬身,行了一个吐蕃的传统礼节。

    弱肉强食,这一点,唃厮啰看得很清楚,这和他幼时的经历息息相关。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傀儡的。

    即便唃厮啰身怀赞普的血脉,但偌大的青塘、河湟地区又不是只有他一人。

    不是非他不可!

    唃厮啰能够活下来,而且是相对有尊严的活下来,其中大半要归功于他的心态。

    能忍则忍!

    八年前的三都谷一战,唃厮啰至今仍是记忆犹新。

    前不久,他刚刚从温逋奇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那个西北名将又回来了。

    曹韦重回西北,往后西北地区的防御只会更加严密。

    而眼下这位更是曹韦的嫡子,值此之际,曹韦之子秘密出使邈川,其中隐藏的含义,可谓是意味深长。

    所以,唃厮啰才会将自己的姿态摆的足够低。

    刚刚索书一事,也是一次试探。

    吐蕃再穷,也不至于连一本《论语》都找不到。

    吐蕃的穷只是相对而言的穷。

    毕竟,吐蕃地处高原,碍于环境因素,只能以畜牧业为主,其中吐蕃的青海骢、河曲马皆是闻名天下的良马。

    一匹品相上佳的河曲马,至少也要六十贯。

    而这样的马,唃厮啰手下至少有数千匹。

    之所以是数千,而不是数万,主要还是因为他现在的处境,仰仗着温逋奇过日子,即便唃厮啰有本事,也不敢完全暴露出来。

    拥兵五万,是唃厮啰可以自己设下的红线。

    (PS:游牧民族的兵员和宋王朝的兵员不是一回事,人家是全民皆兵,除了妇孺之外,战事一起,全员皆兵)

    “敢问上使,小王可有聆听德音的机会。”

    唐宋,除诏敕之外,另有德音一体,一半是用于施惠宽恤之事,偶尔也会代指帝王的诏书。

    此时,唃厮啰适时的表现出了急迫的情绪,毕竟在宋人的眼中,不论是吐蕃亦或者是党项,皆是蛮夷。

    蛮夷,不通教化,稍微冒事一点,也是正常的。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也。”

    曹倩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唃厮啰,而后缓缓道。

    “佛子,当然有机会聆听德音。”

    其实,曹倩在这里耍了一个小心机,唃厮啰想要试探他,他又何尝不想试探唃厮啰?

    他的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只要是大宋的臣子,当然有机会聆听德音。

    唃厮啰倾慕宋王朝已久,深入学习过的他,显然听出了弦外之音。

    这一刻,他的眼底闪过一丝恼怒之色。

    当然,只是一闪而过。

    紧接着,唃厮啰故意做出一副高兴不已的样子,而后直言道。

    “小王愿效法安多族,为上国贡马,请上使应允。”

    安多马区是吐蕃地区的主要产马区,真宗一朝,单单安多族便为宋廷上贡了三十多次。

    其贡马数量,高达三万余匹,其中最多一次上贡了五千匹马。

    听到这话,曹倩心中顿觉意外。

    买马,确实是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来他还好生准备了一番,结果唃厮啰却主动提到了此事。

    虽然这让他少费了一番口舌,但对方未免太热情了一些。

    其实,唃厮啰主动提及此事,除了上表忠心之外,还有另外一番小心思。

    三都谷一战,李立遵遭受了重大打击,部下和他离心离德,眼看着就要四分五裂了。

    唃厮啰见状果然和李立遵的侄子合谋,逃离了宗哥城,转而投向了邈川温逋奇。

    不过,温逋奇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初来乍到的唃厮啰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来到邈川之后,唃厮啰一直没有放弃联合邈川地区的吐蕃部族。

    至于联合的方式嘛,也很简单粗暴。

    联姻!

    唃厮啰一共有两任妻子,他的妻子都是李立遵的女儿。

    然而,因为逃离宗哥的缘故,他和妻子暂时分居了。

    如今,他身边迎来了一个空窗期,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同邈川当地的部族联姻。

    联姻的目标,唃厮啰也选好了。

    历精城地区的乔氏家族!

    乔氏家族所部七八万人,号令明肃,在当地很有实力,如果能和乔氏家族联系,唃厮啰可调动的兵员瞬间能翻上一番。

    只是,在抵达邈川之前,唃厮啰和乔氏家族并无交际,他急需一个切入点。

    本来他是准备另寻他路的。

    而宋廷的使节来的正好,他完全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光明正大的前往历精城。

    历精城地处河州西南(今临夏县西南),和安多地区的部族多有来往。

    接触乔氏家族,名义上是为了买马,实际上却是为了暗中联结乔氏家族。

    这便是中原人所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方有意买马,一方有意卖马,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三言两语便定下了买马的事宜。

    最后,即使唃厮啰没能达到目的,单凭卖马,他也能赚上一笔。

    大宋给他开的价码可不低,没匹马价格8贯至35贯不等,一共23等,没等差价1贯。

    当然,唃厮啰不可能全部都要现钱,把钱换成物资才是正确的做法。

    吐蕃人嗜酒,嗜茶,其中酒是吐蕃能够自产的,茶便不行了,高海拔地区可不产茶叶。

    自唐代起,吐蕃便和中原王朝展开了茶马贸易,

    茶,可以说是吐蕃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为游牧民族,吐蕃人饮食结构中的主要食物便是牛羊肉以及牛羊奶。

    站在后世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长期食用奶制品以及肉制品,是一种很不健康的习惯,肉类和奶制品中的脂肪以及胆固醇会堆积在身体里。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加快人体多余脂肪的分解和代谢,也能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

    虽然吐蕃人不知道这些,但事实胜于雄辩,长期喝茶的人,寿命明显比不喝茶的要高,身体也会更监控。

    在某种意义上,茶叶已经不止是单纯的饮品,更是救命的‘仙药’。

    因此,吐蕃人对于茶叶的需求,远远超乎宋廷官员的想象,将茶叶销往吐蕃,也能解决一部分陈年茶叶的滞销问题。

    合则两利!

第一百八十三章 ‘共识’

    最终,曹倩和唃厮啰达成了共识,约在入秋后,重启茶马贸易。

    并且,曹倩还给他画了一个大饼,声称如果贸易顺利,后续也许可以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立榷场。

    秦州乃是西北重镇,不同于银、夏地区以及麟、府地区,在秦州附近聚集的游牧民族并不是党项人。

    而是吐蕃族的主要聚集区。

    同时,这里也是河湟地区吐蕃族南下的必经之路!

    天禧年间,六谷部吐蕃以及甘州回鹘也是经由秦州入境的。

    另外,秦州距离夏州较远,并不是夏人进攻的主要区域。

    因此,秦州本来就具备着一定的基础条件。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宋廷官方没有在秦州设立榷场,但边地贸易却已然形成。

    蕃商宁愿绕远路走秦州,也不愿意走夏州、灵州。

    因为夏州党项人的名声太差,夏州境内经常发生商队被劫的事。

    关于秦州的情况,曹倩本来是不太清楚的,但他爹爹曹韦却很清楚。

    大中祥符年间,曹韦便被朝廷派往秦州,负责经营秦州,准确来说是负责拉拢秦州地区的蕃部。

    后来,六谷部以及甘州回鹘主动供奉,便有曹韦的几分功劳。

    另一边。

    不得不承认,唃厮啰很心动。

    秦州,是个好地方啊!

    虽然距离邈川(今青海乐都)有点远,但秦州距离桃州(今甘肃临潭)近啊。

    唃厮啰想要联姻的对象乔氏便居住在历精城,而历精城的具体位置大概就在桃州以西两百余里。

    如果他的计划成功,乔氏真的和他结了盟,那么他完全可以借助乔氏的力量,加大与宋廷的贸易。

    届时,大宋的茶叶、瓷器,甚至是粮食,都能源源不断的汇聚到他的手上。

    凭着这些,他完全有资格脱离温逋奇的掌控,自立门户!

    虽然伏低做小了很多年,但如果有机会的话,谁又愿意伏低做小的生活?

    站着把钱挣了,不香吗?

    自立门户,一直是唃厮啰的长远规划,只是,先前始终没什么特别好的机会。

    别看他现在账下控弦之士有三四万人,但这支队伍和他设想中的,还差的太远。

    唃厮啰可是想着一统吐蕃诸部的。

    仅凭三四万人,完全无法满足他的野望。

    三四万人,也许一战就被打废了。

    李立遵不就是这么废掉的吗?

    虽然李立遵的势力仍在,但论威势,已然大不如前。

    显然,李立遵已经失去了一统河湟的机会。

    前车之鉴就在那,唃厮啰当然会吸取教训。

    现在,机会来了。

    他必须尽快脱离温逋奇。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毫无顾忌的同大宋来往。

    唃厮啰的诉求是借助宋廷的力量,完成一统诸部的野望,他更倾向于联宋制夏。

    而温逋奇的想法却不是这样。

    温逋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谁强他就和谁联手。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

    认清了温逋奇的真实面目,唃厮啰比谁都想脱离温逋奇的势力范围。

    之前,他没有资本。

    现在,他有了!

    宋廷给他送来了崛起的资本。

    此时,对于和乔氏的联姻,唃厮啰几乎有九成的把握。

    联姻一事,几乎已成定局!

    毕竟,大宋站在了他这边!

    狐假虎威的道理,唃厮啰是懂得,有大宋为他站台,乔氏只要不傻,就不会拒绝联姻。

    未来,倘若秦州榷场真的开了,最先收益的多半是乔氏。

    唃厮啰吃肉,乔氏跟着喝汤。

    此事,成了!

    念及至此,唃厮啰只觉得遮在眼前的乌云,瞬间被一扫而空。

    ‘我果然是天命之子!’

    想什么来什么,不是天命之子是什么?

    天命加身,未来的他,注定是河湟地区的主人!

    此时的曹倩并不知道唃厮啰的心中所想,如果他知道的话,多半会一笑置之。

    这笑容中应该有三分满分,因为画饼成功。

    剩下的几分都是笑唃厮啰太过天真。

    谁能成为吐蕃诸部的王,唃厮啰说的不算,温逋奇说的不算,李立遵说的不算,夏州李氏说的也不算。

    官家指定谁,谁才是吐蕃诸部的王!

    官家看的比谁都清楚。

    或许,唃厮啰现在的野心只是想着一统吐蕃诸部,但人的野心是随着地位的提升,从而不断膨胀的。

    拉拢吐蕃的目的,只是为了牵扯夏州李氏,不是为了重新给大宋培养一个新的敌人。

    夏州李氏覆灭前夕,便是战略调整之时。

    吐蕃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到时候大宋完全可以扶持另外一股势力同唃厮啰打擂台。

    这一点,年轻的唃厮啰还没有明白,虽然他经历玄奇,虽然他读过很多书。

    但阅历的欠缺,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填补的。

    未来,唃厮啰也许会明白,但真到了那时,哪怕他明白了,也已无力回天。

    吐蕃在发展的同时,宋廷也在发展,而且速度只会比吐蕃更快,双方的差距也只会越拉越大。

    当实力差距过大,任何的谋略都是无用功。

    届时,唃厮啰只能接受。

    如果他能坦然接受,李杰或许会放他一马,毕竟,以当下的外在条件,一统吐蕃诸部,完全是一件投入高过产出的事。

    可以做,但没必要。

    只要吐蕃愿意乖乖为大宋提供牛马,继续让唃厮啰存在,也不是不能商量的。

    ……

    ……

    ……

    秦州。

    就在曹倩和唃厮啰达成‘共识’之际,曹韦已经巡视完了秦州的城寨。

    当年,曹韦负责经略秦州的时候,他一共修建了大大小小十七座城寨,其中有部分是新建的,有部分是从原有的基础上重建的。

    这些城寨的防备目标,主要是秦州沿边的吐蕃蕃部。

    自晚唐之后,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至今也未有人重新一统吐蕃诸部,虽然吐蕃诸部中,不乏六谷部、唃厮啰、李立遵这样亲宋的部族。

    但侵扰宋境的吐蕃部族,也不少。

    尤其是沿边部族,时不时就会侵扰宋境,打一打秋风。

    稳定边境,也是李杰拉拢唃厮啰的目的之一。

    一旦唃厮啰成势,他必然会竭尽全力的打击那些寇边的蕃部。

    谁寇边,他就跟谁急!

第一百八十四章 蓄势待发

    八月。

    兴州。

    西夏王宫。

    “报!”

    “紧急军情!”

    一份加急的情报,瞬间打破了王宫内的平静。

    过去几个月,夏州李氏一直秣马厉兵,只待秋收之前便直驱宋境。

    之所以把时间定在秋天,一是为了调集粮草,二嘛当然是为了抢得更多一点。

    任何人都不想做亏本买卖,李德明也不例外。

    虽然此次寇边的主要目的是展露肌肉,但这并不妨碍他顺道打个秋风。

    如今,夏州内部的党项部族尽管都是李氏的附庸,但此时的夏州和后世的西夏,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在的夏州更像是诸部族联合的产物。

    人吃马嚼,要不要粮草?

    战死的族人,要不要抚须?

    李氏不止是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到其他部族。

    就像最初的带清八旗,他们虽然都臣服于部族首长,但每部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报!”

    “王上,六谷部吐蕃联合甘州回鹘,集结三万大军,兵峰直指西平府(灵州)!”

    砰!

    李德明勐地一拍椅子,腾地一下站了起来,神色愠怒道。

    “好胆!”

    六谷部吐蕃都被他打得半残了,竟然还敢主动出兵!

    真是不知所谓!

    不对!

    勐然间,李德明惊醒过来。

    六谷部和甘州回鹘,不是胆子大,而是另有依仗!

    定然是曹韦!

    曹韦镇守西北的时候,最擅长的便是笼络蕃部,陇山西延家族、仪州延蒙八族、茄罗、兀臧等族,皆是被曹韦招揽归宋的。

    其中,六谷部能够归顺宋廷,曹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镇守西北的人恰好是曹韦,也不怪李德明一瞬间就想到了曹韦。

    而且偏偏是这个时候!

    虽然夏州李氏调动兵马的动作很是隐秘,但数万大军的调动,即便再怎么小心,也无法做到悄无声息。

    只要在兴州安插一些探子,以曹韦的老辣,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

    “召公子元昊入内。”

    不多时,李元昊收到消息匆匆赶到殿内。

    “拜见父王。”

    李德明摆了摆手:“军情紧急,你赶紧准备准备,领三万大军前往鸣沙。”

    “此次,务必要阻击六谷部和甘州回鹘的联军。”

    “是!”

    闻言,李元昊心中一振,六谷部入侵的消息,他当然也知道了。

    自唐初开始,吐蕃便不断向外扩张,夏州李氏的先祖便是被吐蕃人赶到夏州附近的。

    后来,吐蕃王朝覆灭,吐蕃和党项彼此间征伐不休。

    而夏州李氏和六谷部吐蕃,更是有世仇。

    他的大父李继迁便是死在了攻伐六谷部的途中。

    再之后,他的父亲李德明继位后,亦是多次和六谷部交战。

    从景德元年(1004)至今,双方大大小小一共交战十余次,虽然是输多胜少。

    但六谷部吐蕃也不是全然无恙。

    如今的六谷部吐蕃,首领都换了好几个,势力也是大为缩减。

    如果不是甘州回鹘屡次相助,六谷部吐蕃早就被夏州李氏剿灭了。

    因此,李元昊现在的想法和李德明大体类似。

    我不打你,你竟然敢主动打我?

    好大的胆子!

    李元昊心想,自己若是能够尽灭联军,借着这个机会,他多半能够得到诸部的认可。

    一战定乾坤!

    他要凭着此功,成为无可争议的继承人!

    (PS:李元昊虽然是李德明的长子,但此时的李元昊并没有被确立为继承人。

    历史上,李元昊是因为攻下甘州回鹘,才被正式确立为继承人的)

    “尽快出发吧。”

    紧接着,李德明挥了挥手,示意李元昊赶紧领军出发。

    “是!”

    言罢,李元昊转身便走。

    “等等!”

    这时,李德明的忽然叫住了他,李元昊转头一看,之间父亲正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

    “我儿,不要让我失望。”

    “我在前方等着你凯旋的好消息!”

    “孩儿领命!”

    听到这话,李元昊微微俯身,半跪在地上。

    “孩儿发誓,定然凯旋而归!”

    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李德明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此次行动,也许不会那么顺利。

    曹韦,可是一个劲敌!

    严格来说,他和曹韦也算是老对手了,但细细算来,他似乎从未在曹韦的手中讨到什么好处。

    虽然这和夏州李氏奉行的政策也有关系,可对方的能力也是不能忽视的。

    ……

    ……

    ……

    一周后。

    坐镇环州的曹韦,收到了兴州发来的军情。

    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率三万大军出发,看其动向应该是去阻击六谷部联军的。

    得知此事后,曹韦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几分。

    分兵之计,成功了!

    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是他负责联系的,邀对方寇入夏境,正是他的计划。

    其实,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的行动,只是一个幌子。

    攻击灵州?

    眼下的时机并不合适。

    曹韦要的只是牵制,李德明少了三万大军,朝廷面对的压力就会少上许多。

    虽然曹韦自问,哪怕有这三万大军,他也能守住。

    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联络了六谷部吐蕃。

    不过,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也不是傻子,仅凭空口白牙,他们肯定是不会发兵的。

    升官加爵,开放互市,共击夏州党项,都是曹韦许下的筹码。

    当然,筹码是筹码,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最后能不能拿到,还要看他们的本事以及表现。

    夏州李氏和六谷部吐蕃互相征伐了近二十年,多年的战争,六谷部吐蕃的血几乎流尽了。

    相比于宋廷,他们才是更急迫的那一方。

    在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眼中,大宋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如果不紧紧抓住,他们的部族很可能有倾覆之危。

    所以,曹韦一点也不担心他们出工不出力。

    事实和曹韦猜测的差不多,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此次确实是下了血本。

    别看他们的兵力只有三万,可这些兵卒无一不是精挑细选的精兵。

    即便曹韦给他们的只是袭扰的指令,但若是逮到机会,他们也不介意给夏州李氏来上一记狠得。

    狠狠地咬下夏州李氏的一块肉!

第一百八十五章 必胜之战!

    京师。

    虽然边地大战在即,但如今京中讨论最多的却不是边地的安防。

    当下京中的头条莫过于即将开始的秋闱。

    宋朝贡举一共分为三级,分别是解试、省试,以及殿试。

    解试又称发解试,类似于明清时期的乡试。

    其中,若是按照考试地点的不同,解试又可以划分为诸州府军监解试、国子监解试以及开封府解试。

    (PS:还有一个转运司解试,不过转运使解试开始的时间是在景右年间,眼下还没设立)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士子参加的都是诸州府军监解试。

    毕竟,参加国子监解试的资格必须是国子监生,而国子监生又只招收七品以上京朝官的子孙。

    简而言之,国子监解试是官二代、官三代的特权。

    而开封府解试,则是开封府本地士子的特权。

    之所以将开封府解试单独挑出来,完全是因为开封府解试录取的人数要比其他地区更多一些。

    京师嘛,首善之地,特权总归要有一点的。

    户籍歧视,古来有之,宋朝也不缺乏科举移民的学子。

    而最受青睐的移民地,自然是首善之地开封。

    不过,京中的热议并没有影响到皇城,李杰最关注的不是贡举,而是西边即将到来的战事。

    虽然有曹韦坐镇西北,虽然夏州李氏现在的实力还没到日后的程度,虽然宋军的战斗力也没有衰落到无法野战的地步。

    但战局莫测,牵扯到数万人,乃至数十万的战争,稍微有一环脱节,也许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兵败如山倒,便是这么来的。

    因此,李杰特地下令,命曹韦一日一报。

    幸好李杰没有像大宋战神那样,事先发下阵图。

    如果他真的那么做了,这一战还没打,曹韦估计就得先认输了一半。

    “六哥,前方军情如何?”

    刘娥也很关心西北的军情,所以,她特地更改了每日处理政事的时间,从原来的下午,改成了上午。

    “情况还算不错。”

    李杰放下手中的军情,不紧不慢的讲述道。

    “前些日子,李德明之子李元昊领兵三万,向着西边鸣沙河附近赶去。”

    “不出意外的话,李元昊现在应该协防到位,也许此时已经和六谷部吐蕃打起来了。”

    “另外,曹韦之子曹倩也呈上奏疏,邈川地区的吐蕃族,也准备发兵侵袭夏州党项。”

    “邈川地区的吐蕃部族也会参战?”

    听到这个消息,刘娥心中不禁很是意外。

    之前不是说唃厮啰立足未稳,无力支援吗?

    怎么现在又变卦了?

    看来,这些夷人确实是反复无常。

    显然,刘娥是误会了,她现在还不知道唃厮啰突然决定参战的原因。

    之前,唃厮啰的确无力加入战局。

    但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曹倩刚刚送达的奏疏中提到,唃厮啰已经正式和历精城乔氏联姻了,购马一事,进行的很是顺利。

    不仅如此,在得知夏州李氏有寇边之意后,历精城乔氏还主动申请出战,为此战贡献出一份力量。

    其实,乔氏主动申请出战的理由也不难猜。

    夏州李氏虽强,但并没有强到不可战胜的地步。

    接下来这一战中,夏州李氏不只要面对‘强大’的大宋,还得应付身后的六谷部联军。

    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夏州党项必然会束手束脚。

    谁胜谁负,虽然还不好说,但若是唃厮啰和乔氏也参与其中,此战,夏州党项必败!

    锦上添花的事,人人都爱做,乔氏也不例外。

    如果乔氏能够在此战中立下功劳,依照过往的桉例,大宋多半不会亏待他们。

    大宋天子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榷场贸易的规模扩大一倍。

    即便没法扩大一倍,也能捞上个一官半职什么的。

    能够得到大宋的册封,可是一件极为实惠的事,沿边部族为什么喜欢朝贡?

    因为朝贡赚得多!

    站在他们的角度,宋廷就是冤大头。

    出了名的人傻钱多!

    “原来如此。”

    良久,听完李杰的解释,刘娥方才明白为何唃厮啰会反复。

    “六哥,照你这么说,这一战,几乎是必胜?”

    “差不多吧。”

    李杰微微点头,如果说之前,胜率有八九成的话,现在有了唃厮啰和乔氏的加入,胜率几乎提到了九成九。

    至于,剩下的那零点一成,除非是遇到天降陨石之类的天灾,否则,宋军断然没有失败的可能。

    “既如此,我便心安了。”

    刘娥感慨道:“这些日子,我的心一直扑通扑通的,跳得特别快,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古人大多都是信命的,刘娥也不例外。

    细观夏州李氏的发展史,对方的实力能够一步一步发展至今天这个地步,总归是有点运道的。

    比如,景德年间,李德明继位之际,那时身处西北地区的曹韦便上疏给朝廷。

    继迁突然,今其国危子弱,不即擒灭,日后更盛强难制,愿假臣精兵,出不意,捕德明以送阙下,(光)复河(河西走廊)南为郡县。

    只可惜,那时正值契丹大军入境,朝廷根本就无力关注西北的变局,满朝文武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契丹身上。

    夏州李氏?

    区区弹丸之地,凭什么跟大宋斗?

    大宋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雄踞北方的契丹。

    “大娘娘且宽心。”

    李杰能够理解刘娥心中的担忧,大宋的外战,输得太多了,尤其是面对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弓马娴熟,机动性又强,人家压根不和你打攻坚战,单单袭扰就能打崩宋军的后勤。

    不过,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夏州李氏早在半年前便为此战在做准备,夏州李氏是如此,大宋又何尝不是如此?

    半年的筹备期,大大减小了后勤的压力。

    最后,李杰还为这一战准备了秘密武器,三个月前,由他亲自改良的迷你版神臂弩便送到了边地。

    有此利器,野战,宋军也完全不惧。

    “此战,我大宋绝无失败的可能。”

    说着,他语气一顿。

    “退一步而言,即便此战或有胜负,以夏州李氏之力,也无力深入。”

    “战局完全可控。”

第一百八十六章 生死未卜

    呜!

    呜!

    呜!

    低沉的号角声不停的盘旋在鸣沙河畔的上空。

    埋伏已久的甘州回鹘忽然杀出,打了李元昊一个措手不及。

    浩浩荡荡的六谷部骑兵和回鹘骑兵,一波接着一波,如同潮水一般,不断地向党项军阵发起冲击。

    马蹄声,喊杀声,马嘶声,兵器对撞声,惨叫声,哀嚎声,充斥着方圆数里之内。

    三百多年前,同样是这一片土地,东突厥与大唐在这里同样展开了一次激烈交锋。

    不过,相比于三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这一次交战的人数更多,战局也更加激烈。

    人一到万,无边无沿。

    若是站在高空俯视,只见下方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影。

    此时,鸣沙河畔的这片战场,完全变成了绞肉机。

    不论是防守的党项士兵,亦或者六谷部、回鹘士兵,都被这座冰冷的机器,无情的吞噬着。

    战场中央,望着眼前喊杀震天的场面,李元昊先是愤怒,随之而来的便是不解。

    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人,他们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

    他们怎么知道己方动向的?

    李元昊虽然年轻,方才二十来岁,但他又不是第一次带兵的愣头青,这一路上,他都派了足够多的斥候。

    不过,李元昊很快就不在纠结这事。

    不知道?

    没关系!

    只要擒下对方首领,一切自然全部揭晓!

    出征之前,李元昊还担心对方避而不战,现在好了,对方既然敢主动送上门。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闯进来!

    正好可以一战将对方打废!

    “夏州儿郎,随我冲杀!”

    紧接着,李元昊振臂一呼,携枪跨马,直奔前方冲杀而去。

    ……

    ……

    ……

    日落时分,激战了半天,脚下的沙地已经被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一片。

    事实和李元昊预想中的有所出入,六谷部和回鹘人的坚韧超乎了他的想象。

    他已经记不起砍杀了多少人,但眼前仍然密密麻麻的全是人影。

    “杀!”

    忽然间,一道枪影从侧方窜出。

    “公子!”

    李元昊的亲兵看到这一幕,立马纵身一跃,以血肉之躯挡住了吐蕃人的突袭。

    “啊!”

    眼看亲兵被一枪挑落,李元昊狂怒不已,目眦欲裂。

    “给我死!”

    李元昊含怒出击,一枪挑死突袭者。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周围突然涌出一片亲兵,其中一位,一边奋力抗击,一边高声喊道。

    “公子,赶紧撤退!”

    撤退?

    闻言,李元昊的眼中闪过一丝茫然。

    为什么要撤?

    李元昊环视一圈,而后勐然惊醒。

    目光所及之处,怎地都是吐蕃人和回鹘人,自家的儿郎呢?

    都去哪了?

    李元昊身材魁梧,骁勇善射,交战时,最喜欢带兵冲锋,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一旦发生遭遇战,且是持久性的遭遇战,指挥系统难免会出现断层。

    事实上,胜利的天平早已倾斜,但身处交战中心的李元昊,却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此次,六谷部吐蕃和甘州回鹘为了打动宋廷,绝对是下了血本。

    尤其是他们得知领兵的人是李元昊之后,他们心中的决心愈发的坚硬如铁。

    (完了,忽然想到了张汗的那句‘冷酷的铁’,中毒了)

    众所周知,李元昊是李德明的长子,未来,他很可能是西平王王位的继承者。

    然而,李元昊却不是独子。

    如果能在此战中生擒,或者击毙李元昊,待到李德明死后,夏州党项内部必然生乱。

    除此之外,六谷部和甘州回鹘和夏州党项,可谓是世仇,干掉敌人的儿子,没有比这更好的报复手段了。

    为了达成目的,六谷部吐蕃大首领厮铎督许下重金。

    厮铎督是前六谷部吐蕃大首领潘罗支的弟弟,他的哥哥便是死在了李德明的手中。

    对于哥哥的死,厮铎督是既难过,可又有那么一点开心。

    如果哥哥没死,他也不会被各部族推举为大首领。

    不过,开心只能私底下一人独享,在外人面前,他必须表现的足够悲愤,并且发誓,誓要为其兄报仇。

    而这一次,无疑便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李元昊这小子若是死了,李德明必然会痛心疾首。

    “杀!”

    “杀!”

    浴血奋战数个时辰,六谷部联军占得了上风!

    虽然联军死伤数千,但党项人死的更多,战局最后,党项大军终于止不住的溃败。

    兵败如山倒!

    追击战中,联军再次斩杀数千!

    不止如此,追击中,敌方首领李元昊身中三箭,如果不是亲兵不惜代价的救援,六谷部完全有机会直接生擒对方。

    当然。

    哪怕没有生擒,中了数箭的李元昊,其生死也是未知。

    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受了这等伤势,能不能活下去,全靠运气。

    命硬的,也许能挺过去。

    挺不住的,只有消亡一途。

    ……

    ……

    ……

    三日后。

    “鸣沙急报!”

    “鸣沙急报!”

    距离韦州约百里的一处军营前,一名浑身血污的骑兵,高举着手中的绢帛,疾驰而来。

    一听是鸣沙传来的紧急军情,帅帐中的李德明顿时坐不住了。

    当他冲出营帐,看到那名凄凄惨惨的士兵,李德明的脑袋瞬间变得一片空白。

    完了!

    连传信的骑兵都这样了,后方的战事一定是败了!

    而且是大败!

    我儿怎么样了?

    少顷,李德明从传令兵的手中接过信,看到其中的内容,他不由怒目圆睁!

    信上只有一行字。

    【六谷部于鸣沙设伏,御之,大败,主将李元昊身中数箭,生死未卜!】

    看到这行字,李德明牙关紧咬,后槽牙几乎都快被他咬碎了。

    只见他紧紧地攥住手中的信件,一字一顿道。

    “六谷部,吾必灭之!”

    鸣沙之战,影响的不止是李元昊的生死,更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虽然详细的战报暂时还没有传过来,但后方有支敌军在游弋,李德明又哪敢放手进攻?

    此刻,即使不至于进退维谷,可也是相差不远了。

    是撤退?

    还是继续寇边?

    李德明陷入了沉思。

    完了,小星星好像也中招了,头开始疼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进退两难

    是北上鸣沙,痛击联军?

    还是南下环州,继续寇边?

    沉吟许久,李德明也没能下定决心。

    想了想,他的目光不由缓缓投向东方,投向了大辽。

    契丹一直是夏州李氏依附的对象,出征之前,他自然不会忘记向辽国派遣使节。

    此次出使辽国,一是为了求亲,二是为了联辽抗宋。

    半个多月前,他收到从辽国发回的消息,关于和亲的事,辽国的态度很是暧昧。

    既没有一口答应,也没有断然拒绝。

    根据使臣的回报,辽主似乎被宋朝使臣薛奎说动了。

    故此,辽主才会摇摆不定。

    得知此事,李德明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虽然他心底不怎么瞧得上宋廷,但宋廷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宋军的战力不行,可架不住人多啊。

    另外,沿边的环州、延州、庆州、镇戎军、渭州等地,全都修建了大量的堡寨。

    如果李德明知道后世的战争理论,他一定可以准确的描绘出宋廷的防守策略。

    一般而言,防御战有三种形式,即前沿防御(战线防御)、纵深防御以及弹性防御。

    前沿防御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御敌人于国门之外,长城就是典型的前沿防御措施。

    只是,修建长城的代价太大,即便宋朝政府有钱,也无力在广阔的西北地区重新筑起一道长城。

    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地势可以利用。

    因此,宋廷在西北地区采取的战略便是纵深防御与弹性防御相结合的模式。

    纵深防御,即节节抵抗,令敌人每攻陷一地,都要付出相应的抵抗和代价。

    沿边修建的大量堡寨,日常既可以作为边地巡检的基地,又可以收拢部分投靠宋朝的熟户。

    此外,某些堡寨还能充当临时交易场所。

    而到了战时,这些堡寨摇身一变,就成了宋军沿边的据点,大量的堡寨连接在一起,互相协防,可以有效的阻击敌军的进攻。

    这些堡垒就像是钉子,敌军如果视而不见,堡垒中的驻军瞬间就从阵前转移到了敌后。

    敌后如果存在一定数量的部队,不论是袭扰后勤,还是聚而成势,偷袭后路,都是作战方无法承受的代价。

    所以,这些堡垒需要拔除,即使不需要全部拔除,也需要摧毁绝大部分堡寨。

    而这,恰好也是弹性防御的一部分。

    何谓弹性防御?

    选择弹性防御的主要目的,便是不让部队分散在前线漫长的阵地上,也可以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同时拥有进攻者的机动以及本土作战的便利,这便是弹性防御的最大优点。

    当然,弹性防御也不是没有代价。

    将敌人放入国境线,这便是最大的危害。

    敌人会进攻哪里,会怎么做,完全是不可控的,所以,宋廷只能放弃堡寨附近的大片土地。

    这些土地,要么荒废,要么赐给沿边的熟户。

    此前,曹韦招揽蕃部的田地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不是身处沿边第一线,哪来的土地赐给蕃部?

    ……

    ……

    ……

    契丹。

    中京,大定府。

    最近这段时间,耶律隆绪(辽圣宗)的心中很是纠结。

    辽圣宗深受儒学学说的熏陶,幼年时间,他便手不释卷,十岁能诗,作为儒家文化的仰慕者之一,他不忍欺负大宋的孤儿寡母。

    自澶渊之盟后,宋与大契丹互为兄弟之国,因真宗年长,故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

    真宗登遐之际,辽圣宗还感叹。

    吾与皇兄未结好前,征伐互有胜负,约为兄弟,二十余年,皇兄升遐,况与吾同月生,年只大两岁,吾又得几时也?

    后来,辽圣宗还专门给真宗修建了祈福道场,祈福百日。

    因此,综合而言,辽圣宗本人还是十分认可澶渊之盟的。

    按照辈分,大宋如今的官家是他的皇侄。

    如果接受了夏州李氏的求援,出兵南下,且不说违背了先前的盟约,单单大人欺负稚子这件事,辽圣宗就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夏州李氏又不得不救。

    如果没有夏州李氏的牵扯,宋廷就能将兵力全都集中于河北诸地。

    反复沉思了大半天,辽圣宗最终决定,还是先问一问臣下的意见。

    事关南朝,当然是召集南面官商议最好。

    辽国官制分南北,其中北面官是专属契丹人的官职系统,南面官则是汉人官职系统。

    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其实,这就是古代版的一国两制。

    约莫半个时辰后,南府宰相吕德懋匆匆赶到殿中。

    吕德懋祖上是东平人,五代时期因为躲避战乱,东平吕氏的一支迁移到了燕云之地。

    辽国也是有科举的,身为汉人,吕氏家族积极地参与科举考试。

    到了吕德懋这一代,其成果斐然,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5),吕德懋和弟弟吕德方同时参加科举。

    吕德懋一举夺魁,状元及第。

    自此,吕德懋一路官运亨通,先后历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如今依然高居南府宰相。

    在辽国的体制下,汉人出身的官员坐到了南府宰相,做官几乎已经做到头了。

    “参见陛下!”

    入殿后,吕德懋躬了躬身子,面朝辽圣宗拜了拜。

    “吕卿素有急智,依卿之见,南朝之事,我大契丹该如何处置?”

    “臣以为,万万不可答应联宋攻夏之议!”

    吕德懋虽然是汉人,但他的家族入辽已有数代,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他最先考虑到的当然是辽国的利益。

    宋土,只是故地。

    如果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不介意为南朝说说话,但涉及到了军国大事,他可不会事事迁就南朝。

    “哦?”

    辽圣宗微微一笑:“吕卿之意,何解?”

    “大宋天子虽年少,但以臣观之,其胸有韬略,来日,大宋天子极有可能继承先辈之遗志,重新攻取燕云!”

    对于大宋的新天子,吕德懋一直保持着关注。

    起初,他以为皇太后刘娥会独掌大权,一如本朝的萧太后。

    毕竟,刘娥有着先帝遗诏,名正而言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超预期,宋朝的小天子竟然频频‘干扰’朝局,似乎已然获得了亲政的权利。

    这一点,细思极恐。

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守之势异也

    最终,辽国还是出兵了。

    只可惜,一步慢,步步慢,大军出征,最重要的莫过于后勤。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时间已经过去七天。

    七天筹集数万大军的军需,其速度已然很快了。

    但战局变幻莫测,辽军还没赶到宋、夏、辽交界,前方战场便传来了西夏兵败的消息。

    九月十五。

    曹韦带领六万大军,突袭重镇萧关!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便是游牧民族最主要的入寇通道,汉武帝时期,匈奴入寇,火烧中宫,唐时吐蕃、回纥皆是沿此路至渭水。

    到了宋朝,夏州党项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顺葫芦河南下。

    为了防备夏州党项,宋廷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堡寨,日后着名的好水川之战便是发生在这一带。

    宋军修建大量堡寨,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

    因为镇戎军北部无山川险峻可守,只能通过修寨,以纵深防御为核心。

    然而,位于葫芦河中段的萧关则不然。

    萧关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是相当重要的关隘。

    此乃银、夏之门户!

    如此重要的关隘,夏州党项自然派遣重兵把守。

    然而,论游击战,党项人绝对是专业的,可若是单论守城,在宋人面前,党项人可谓是弟中弟。

    虽然为了攻打萧关,宋军死伤惨重,六万大军几乎阵亡了五分之一。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这里太重要了!

    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

    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只要能够拿下萧关,未来是战是和,全都掌握在宋廷的手中。

    莫说是死伤五分之一,便是阵亡过半,曹韦也会毫不犹豫!

    ……

    ……

    ……

    天都山。

    当萧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军营,李德明只觉眼前一黑,一个不稳,差点摔倒在了地上。

    若不是身边亲卫行动迅速,他肯定是躲不过这一跤的。

    完了!

    全完了!

    萧关失守,日后从葫芦河南下的路,瞬间被锁死了!

    不仅如此,萧关一失守,天都寨也变成了一块飞地,即便夏人想守,也是守不住的。

    因为宋军完全可以围而不攻,待到城中粮草耗尽,天都寨不攻自破!

    好啊!

    好一个曹韦!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他的七寸上。

    相比于长子生死不知,萧关失守明显要更重要一些!

    如果无法夺回萧关,夏州李氏西扩的路,也被堵得只剩下一条缝。

    夏州李氏为什么要不惜代价的攻取凉、甘两州?

    还不是为了夺取立业之基!

    然而,宋军夺取了萧关,等于是扼住了夏州李氏西进的咽喉。

    虽然萧关只是位于葫芦河中断,距离夏长城还有近百里,但只要夏州党项西进,宋军就能随时入关,截断夏州党项的后路。

    届时,前后六谷部吐蕃以及甘州回鹘的联军,后有宋军威慑。

    可以预见,一旦出兵,夏州党项面临的便是两面夹击。

    这种仗,怎么打?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夺回萧关。

    但想要夺回萧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机动性,李德明此次出征根本没有携带攻城器具,毕竟,攻城器具是出了名的笨重。

    带着这些东西出征,岂不是拖累自家的行军速度?

    骑兵为什么厉害?

    机动性!

    另外,李德明最初的算盘是打几场遭遇战,抢几波物资。

    所以,攻城器具完全没必要带。

    可夺取萧关,又必须要攻城器具。

    以萧关的地利,倘若没有大量的攻城器具,单单只用人命去填,怕是把大军都搭进去,也攻不破萧关的大门。

    没有攻城器具,怎么办?

    只能去造!

    但这又引申出一个问题,打造攻城器具是需要时间的!

    而李德明现在最缺少的,恰恰就是时间!

    他没有时间去慢慢打造器具!

    宋军不会答应!

    六谷部吐蕃不会答应!

    甘州回鹘也不会答应!

    苦思冥想大半日,李德明做出了一个艰难,且违背祖宗的决定。

    退兵!

    萧关虽然重要,但是在没有器具的辅助下,想要短时间重新夺回萧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若是宋廷再次调集大军,然后携手六谷部联军,痛击自己的后翼。

    到了那时,萧关能不能拿下不好说,他的后路肯定是断了。

    长子,生死未知,自己若是再次深陷敌军包围,夏州李氏还能有未来吗?

    最坏的情况,元昊身死,自己也死了,其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他的次子尚在幼冲之年,若是没了他和元昊,夏州党项必乱!

    夏州党项的大权最后很可能落在卫慕氏的手中!

    卫慕山喜这个人,很危险,李德明若是活着,他肯定不敢生出反叛之心。

    但李德明和李元昊要是都死了。

    此人定然按捺不住野心!

    因此,为了夏州李氏的未来,必须要撤军!

    哪怕将萧关拱手相送,也在所不惜!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人活着,总有一天,李德明要重新夺回萧关!

    ……

    ……

    ……

    两日后。

    萧关。

    当李德明撤军的消息传到萧关,城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士兵们欢呼,倒不是因为看出了萧关的重要性,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李德明退兵了,这仗就打不起来了。

    为了攻陷萧关,宋军死伤惨重,如果此次领兵的人不是曹韦,军中恐怕早已发生哗变。

    城楼上。

    望着周围一片欢腾的景象,曹韦也跟着笑了起来。

    不过,他笑的原因虽然有一部分和兵卒相同,但免于一战并不是主要原因。

    他在笑,夏州李氏完了!

    夏州李氏不能失去萧关,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之前,夏州党项一直是占据主动的一方,是攻,是守,全凭夏州党项人的意思。

    但现在。

    乾坤倒转!

    未来,大宋才是彻底占据主动的一方。

    虽然战争告一段落,但曹韦也没闲着,他已经开始琢磨,该如何加固萧关的城防。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026/ 第一时间欣赏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作者:放羊小星星所写的《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为转载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介绍:
他在《最好的我们》里是文娱才子路星河!
他在《笑傲江湖》里是武林神话林探花!
他在《隐形守护者》里是谍海传奇肖途!
他在《天下第一》里是爱美人不爱江山逍遥侯朱无视!
他在《诛仙》里是仙门巨擘林惊羽!
李杰:“我只是条不想被催更的咸鱼啊。”
诸天万界流传着属于他的传说,传奇仍在继续。。。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