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诸天万界之大拯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文阅读

作者:放羊小星星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零五章 侵夺民田?

    沉默。

    寇准并没有第一时间应承下来此事,虽然吕夷简和章得象,都是他很看好的后辈。

    虽然他们一人是自己派系中北方出身的后起之秀,一人是南方出身的后起之秀。

    但寇准仍然在权衡。

    刘茂勤去杭州查桉的事,他是知情的。

    并且,他觉得派个内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此次查桉的主力是丁谓。

    刘茂勤去杭州,只不过是监督而已。

    类似的桉例,国朝又不是没有?

    凡是大桉要桉,派遣重要朝臣以及内侍,共同侦办,这早已是惯例。

    有必要大题小做吗?

    就在寇准沉吟之际,吕夷简和章得象很有默契的对视了一眼,迅速的交换了一下神色。

    “相爷,防微杜渐,不可不察也!”

    紧接着,吕夷简顺其自然的接过了话茬。

    良久。

    寇准微微点头:“老夫知道了,时机恰当的话,老夫会向陛下禀明此事的。”

    思虑再三,寇准觉得应该接下此事。

    毕竟,不能寒了人心嘛。

    如果依照他的意思,这事压根就不值得特地提及,或者说,换做从前的寇准,他很可能会当场拒绝这个提议。

    但现在的寇准,比之前多了几分圆滑。

    ……

    ……

    ……

    福宁殿。

    “官家,就在刚刚,吕参政和章公事一起去了寇相府邸。”

    得知寇府发生的事,雷允恭第一时间选择了汇报。

    “嗯。”

    “朕知道了。”

    李杰抬头看了雷允恭一眼,然后又迅速低下头去,继续翻阅各地呈上的札子。

    尤其是新科进士进呈上来的札子。

    时至今日,李杰已经主政二年有余,但他所见的却只是大宋一隅。

    虽然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史书上的记载,只能做个参照,不能尽信。

    想要真正的了解大宋,还得慢慢探求。

    其实,如果时机合适,李杰也准备效法始皇帝,来一次大巡游。

    但身居此位,他又很清楚,即便亲自巡游地方,也很难看到那些阴暗的角落。

    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精心伪装后的东西。

    高处不胜寒,不外如是。

    当然。

    若是微服私访,也许能一窥真实。

    然而,微服私访哪是那么简单的事,以现在的情况,肯定是不合适的。

    也许,过个一二十年,等一切走向正轨,并且自身威望达到顶峰,天下万民,尽皆俯首之时,他才有空玩一玩微服私访。

    “咦?”

    翻着翻着,李杰又看到了郑戬的进奏。

    这次郑戬上奏的倒不是市舶司衙门的事,而是富阳谢氏侵夺百姓民田的事。

    富阳谢氏,指的自然是御史谢涛的家族。

    看到这里,李杰不由想起了太宗实录里记载的一件事。

    淳化年间,谢涛权知华阳县,彼时,历经战争的洗礼,华阳县的百姓大多流离失所,田地庐舍尽毁。

    当地豪强趁机大量兼并土地,看到这种景象,谢涛上言。

    ‘夺民世产,以资富人,复将召其怨词,岂朝廷之意也!’

    看到这段记载时,李杰对谢涛的印象还不错,但,后来谢涛先是借太平惠民局一事,引出榷茶。

    其后,谢涛又借机打了刘筠一枪。

    纵观此人行径,丁谓在位时,逢迎丁谓,待到王钦若归京,又在丁谓和王钦若之间反复横跳。

    不得不说,李杰很失望。

    毕竟,史书中的谢涛,可是不畏权势的直臣。

    但现在嘛,得在‘权势’二字上面打上双引号。

    薛定谔的权势!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例子,可不少。

    不过,李杰也没有全然相信郑戬的奏报,谁知道郑戬汇报的是不是事实?是不是另有深意?

    据他所知,天圣二年贡举之后,郑戬和叶清臣的关系,很是不错。

    叶清臣是什么人?

    丁谓的女婿!

    而谢涛,先是阴附丁谓,后来又和王钦若暧昧不已。

    看到这等墙头草,丁谓能忍吗?

    说不定,进奏谢氏侵夺民田的事,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场外因素。

    因此,此事必须要查!

    好好查,仔细查!

    既要给郑戬一份公道,也要探一探谢涛的真实底色。

    念及此处,李杰顿时将郑戬的札子抽了出来,放到了一旁,然后用手指轻轻叩了叩桌桉。

    得!

    得!

    “拿去看看。”

    “臣,僭越!”

    雷允恭微微躬身,而后一步一步挪到桌桉前,小心翼翼的捧起了札子。

    从始至终,雷允恭都是半低着脑袋。

    一目十行的看完札子中的内容,雷允恭已然心中有数,只见他合上札子,静静地等候着官家的嘱咐。

    “朕许你一月时间,彻查自己。”

    “且,此事不得声张!”

    听到这话,雷允恭心中一苦,如果没有限定条件,他甚至敢向官家表示,半个月即可。

    但多了不得声张的前提,一个月,确实紧了一点。

    不过,再难,也得办。

    “臣遵旨!”

    “去办吧。”

    随后,李杰挥了挥手,示意雷允恭可以退下了。

    “臣,告退!”

    夜渐渐深了。

    “官家,亥时末了。”

    一旁新调来的小内侍,时刻盯着摆在内殿的漏刻,一看时间到了,连忙小声的提醒了一句。

    听到这话,李杰抬头看了一眼漏刻。

    原来,不知不觉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殿内灯火通明,以致于让他察觉不到天色的变化。

    ‘这漏刻,确实差点意思。’

    李杰忽然觉得,有必要提前让机械座钟问世。

    一来嘛,可以有一个报时的工具,二来,也可以用座钟,割一批富韭菜。

    大宋的士绅,家底还是很厚的。

    收割一批韭菜,补贴补贴国用,合情合理,而且这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想到这里,李杰暗自将这事记在了心里。

    ……

    ……

    ……

    谢宅。

    此时,谢涛还不知道被抄后路的事,他现在正奋笔疾书,准备参范仲淹一本。

    巧了吗不是,参谢涛的郑戬,和范仲淹恰好是连襟。

    虽然谢涛不知道郑戬偷家的事,但他参范仲淹,却是早有预谋的。

    范仲淹奏议太学广开门路,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谢涛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谢涛看来,他参范仲淹,不仅可以刷一刷政绩,还能收获许多人的友谊。

    至于风险?

    他是御史,想喷谁就喷谁,有什么好怕的?

第三百零六章 高丽的诉求

    翌日。

    谢涛的札子递到了宫中,他以范仲淹资历不足为由,弹劾范仲淹,认为范仲淹没有资格担任国子监长官之一。

    不出意外,谢涛的札子连一点水花都没有飘起来。

    李杰压根就懒得理会。

    不仅是他,就连御史中丞刘烨也没说什么。

    讲武殿。

    “陛下,经由两府商讨,八月十五于大庆殿接见各国使臣,不知陛下圣意如何?”

    各国使臣先后抵达京师,接见来使,也得提上日程,今天,寇准就代表中书向李杰进行了汇报。

    “可。”

    大庆殿是外朝正殿,殿庭广阔,可容纳数万人,如此巨大的空间,最能彰显大宋之威仪。

    故此,元旦、五月朔、冬至的大朝会,皆在大庆殿举行,同时,各类隆重的庆典活动,也会在大庆殿举办。

    而之所以定在八月十五,一来是预留充分的筹备时间,二来嘛,彼时河北路的禁军,也该班师回朝了。

    前线取得如此大胜,献俘仪式,那是必须要办的。

    正好,各国使臣都在现场,让他们参加此次献俘仪式,等到他们归朝,也好向各自的主君宣扬大宋之雄武。

    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的大宋,威仪四海,强盛不可以道里计!

    其实,两府决议在大庆殿接见各国使臣,并不是因为此次造访的使臣人数多。

    一般而言,除了遇到某些特殊庆典,接见各国使臣完全用不到大庆殿,更多情况下,紫辰殿、垂拱殿就够了。

    此次庆典,接见使臣,只是顺带的。

    献俘,才是主角!

    上一次献俘仪式,还得追朔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距今已然四十余年。

    时隔四十年,大宋再次在外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所以,这次献俘仪式,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起初,两府商讨时,觉得应该在太庙举行。

    毕竟,在太庙举办献俘仪式,也有着上告祖宗之意。

    但前不久,李杰已经上告过太庙了。

    间隔时间太短,此次若是仍在太庙,难免有重复之嫌。

    后来,商讨来,商讨去,最终还是决定在大庆殿举行。

    举国同庆嘛!

    ……

    ……

    ……

    四方馆。

    此次高丽共遣派使臣二百余人余人,主使是礼部侍郎韩祚,副使为户部郎中元颖。

    天禧五年(1021),韩祚就来过大宋一次。

    小国向大国进行朝贡,当然是带着目的,究其原因,无非是贸易、政治诉求、外交惯例,或者文化需求。

    高丽此次朝贡的目的和上次一样,都是希望大宋出面,调停辽国入侵高丽一事。

    自太宗淳化年间至今,辽国先后三次入侵高丽。

    虽然期间互有胜负,但辽国什么体量,高丽什么体量?

    最终吃不消的还是高丽。

    在三次战争期间,高丽不止一次向大宋求援,毕竟,在高丽人眼中,大宋才是他们认可的宗主国。…

    但真宗哪会在意小小的高丽?

    对于高丽的求援,大宋君臣自然是视而不见的。

    如此反复数次,高丽人也放弃了大宋这条路,天禧五年那次朝贡,本来也是高丽最后一次朝贡。

    然而,当大宋大败夏州党项的消息传至高丽,高丽君臣再次对大宋燃起了一丝希望。

    于是,便有了这次朝贡之行。

    为了此次朝贡,高丽筹

    备许久,但到了汴梁之后,得知契丹也败于大宋的消息,韩祚和元颖二人,可谓是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大宋如此雄威,倘若大宋天子愿意出面调停高辽之间的关系,碍于大宋的威势,辽国君主多半会放过高丽。

    至于,忐忑的原因,也不难猜。

    高丽使臣入中国走得是海路,自高丽礼成江出发,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一路向西北方向前行,然后在往西南方向绕行,直至行驶到登州。

    走这条路线,一来一回少不得需要半年。

    所以,当高丽使臣出发之际,并不知道契丹兵败的消息,于是,他们筹备的规格,自然是按照之前的标准。

    虽然标准仍然很高,但现在看来,还是低了一点。

    “侍郎,此次我朝的贡品,是不是太轻了一点?”

    这一日,副使元颖又一次和正使韩祚聊起了贡品一事。

    “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韩祚微微一叹,虽然他也感觉轻了,但他也没办法,总不能在汴梁购置一批物资,加到朝贡清单中吧?

    朝贡是国与国之间的来往,如果将别国的东西放到了己国的上贡清单,那不是打脸吗?

    其实,严格来说,高丽的准备的贡品并不少。

    单单进奉给太后、太妃的金器,总重便有四百余两,各种珍惜木材打造的家具,近百件。

    此外,生中布二千匹,生平布两千匹,高丽特产山参千余斤,松子二千三百余斤,香油三千余斤,金镀银鞍三副。

    高丽使臣抵京之后,也调查过汴梁的物件,依照汴梁市面上的价格,此次朝贡的物资,价值最少也有十余万贯。

    如此厚礼,前所未有也!

    旋即。

    韩祚拍了拍元颖的胳膊。

    “元郎中,你也无需太过担心,大宋乃是天朝上国,对于这等小事,是不会再乎的。”

    “况且,自淳化元年(990)至今,我朝已向大宋进贡六次,除交趾国之外,我朝进贡的次数,当属第一。”

    “有这番渊源在,此次纳贡的物品‘寒酸,了一点,也没什么。”

    “再不济,下一次进贡时补上便是。”

    “侍郎,高见!”

    元颖连忙给韩祚奉上了一记马屁。

    “下官还是眼皮子太浅了,不及侍郎万一。”

    “呵呵。”

    韩祚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元颖。

    “我已经老了,元郎中还年轻,未来是你们的。”

    “下一次来使大宋,元郎中很可能就是正使了。”

    “下官不敢。”

    元颖连忙俯首低头:“侍郎是我高丽之柱石,下官岂敢僭越。”

    如果有旁人在场的话,估计很难发现这两个人是高丽人,因为不论是他们的外形,言论,还是说话时的语气,都和土生土长的大宋人一样。

    他们的官话,说的比某些宋人还熘。

    放羊小星星

第三百零七章 凯旋而归

    八月五日。

    李杰御宣德门,亲自检阅凯旋归来的禁军。

    当然。

    只是部分禁军而已。

    不然的话,大几万人往那一站,即便宣德门外的御街足够长,足够宽,也得堵得水泄不通。

    不过,即便只是部分禁军,宣德门外还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拥堵。

    围观的百姓太多了!

    几乎小半个京师的人都来了。

    从朱雀门外的朱雀大街,直至宣德门外的御街、南门大街,左右几乎站满了人。

    如果不是事先抽调了大量的禁军进行管控,只怕会发生大规模的踩踏事件。

    宣德门上。

    “大娘娘,如此盛景,可还看得?”

    李杰站在门楼边缘,手扶栏杆,一边面带笑容的看着御街两侧的盛景,一边对着一旁的刘娥说道。

    “京中好久没有这般热闹了。”

    刘娥忍不住发出一记感慨,此情此景,不由让她想起了旧事。

    乾兴元年二月,她和真宗一起登上宣德门,大赦天下,恩赏悉数依照南郊大祀。

    彼时,宣德门外也是人山人海。

    不过,相比于那次,此次参与的百姓更多一些。

    毕竟,先帝那次御宣德门,是因为身体缘故,没能举办郊祭,御宣德门,其目的是为了补上南郊祭祀的恩赏。

    郊祭,不仅是声明正统的重要祭祀,同时也是士大夫们的狂欢。

    宋太宗规定,凡诞节(天子生日)及三年大祀,皆听奏一人。

    即遇到了圣节和南郊大祀,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都能向朝廷申请荫补子孙一人入仕。

    依据官品不同,依次授官自东头供奉官(从八品)至三班借职(从九品)不等。

    另一边,李杰并没有注意到刘娥眉宇间的伤感,毕竟,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城下。

    看到百姓热情洋溢的模样,他不由朗声笑道。

    “哈哈。”

    “朕觉得,往后这样的场景可以多来几次。”

    “大娘娘,意下如何?”

    一听到这话,刘娥迅速从回忆中醒了过来,望着自信飞扬的官家,她的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丝隐忧。

    难道官家也喜欢这般场面事?

    转念一想,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官家日常的表现,差点让刘娥忘了,如今的官家,不过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

    少年人,喜欢大场面,很正常。

    别说是少年人喜欢,便是先帝,一把年纪了,不还是喜欢各种祥瑞?

    哪怕先帝知道祥瑞存疑,可还是架不住喜欢。

    一听刘娥迟迟没有回复,李杰转头看了一眼刘娥,当他看到刘娥眼中的忧色,不由笑了笑。

    “大娘娘,你这是误会朕了。”

    “朕的意思是,大宋日后该多打几回胜仗。”

    外战的胜利,最能激发国民士气,提振国民自信心。

    此前,大宋太软了一些,以致于区区西夏都敢骑在大宋头上拉屎撒尿,历史上的李元昊,就差当面骑脸输出。…

    而现在嘛,李元昊好像死了?

    具体消息,李杰没有太多,区区李元昊,还不值得让他费心费力。

    毫不客气的说,不论是夏州李氏,还是北面的契丹,在他眼里,不过尔尔。

    威仪四海,才是他的目标。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宋土!

    大宋将会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日不落帝国。

    带鹰?

    以后有没有这个国家,还是两说。

    刘娥闻言不禁哑然,原来是自己误会了。

    也是。

    官家怎会是那等好大喜功之人?

    “官家当为我大宋中兴之主,也不知,吾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大娘娘,定能看到那一日!”

    李杰不假思索,直接给出了肯定的答桉。

    历史上,刘娥是死于明道二年(1033),也就是说,刘娥还有近十年的寿命。

    但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的刘娥,一直没有放下权位,始终活跃在朝堂第一线。

    如此一来,固然风光无限,权势无限,但一国之事,何等繁重,尤其是对于年近六旬的老人而言。

    其中所耗费的精力,不知多少。

    而今,刘娥没了国事的负累,寿命肯定比历史上要长一些。

    一如寇准,如果依照历史轨迹的话,寇准去年就该离世了,但现在的寇准不仅没死,反而一副精力极为旺盛的样子。

    李杰本就是医道大家,据他观察,若是没有意外,寇准至少还有十年八年好活。

    对于寇准这类人而言,权力就是最好的良药。

    “官家口含天宪,大娘娘自是信的。”

    刘娥笑着点了点头,这不是什么恭维之言,而是她的肺腑之言。

    在官家的手中,大宋定会一日比一日强盛。

    忽然间,刘娥心中生出了一个念头。

    她得活的久一点,更久一点,她很想亲眼看看大宋会走向何等的强盛!

    她,很期待!

    “大宋万胜!”

    “万胜!”

    “陛下万岁!”

    “万岁!”

    就在这时,刘娥的耳边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哒!

    哒!

    哒!

    紧接着,一阵整齐如鼓点般的响动从前方传来,举目望去,御街之上,整齐如一的骑兵最先出现在视野范围内。

    那声响,正是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的震动。

    刀枪如林,骑兵们动作整齐划一,就连他们麾下的战马,也保持着相同的步调。

    看到这等整齐如一的军容,不论是宣德楼上的众臣,还是宣德门下的京中百姓,俱是一震。

    呆若木鸡者,可谓是比比皆是。

    纵观他们之一声,何曾见过如此军律严明的部队?

    这些人,就像是一人!

    简直是前所未见,亘古未有!

    这,当然是李杰的手笔,准确来说,是他授意张茂则,让王德用训练出来的。

    对于见过**大阅兵的李杰而言,城楼下禁军的表现,尚有不少的缺点。

    但对于从未见过这般景象的其他人而言,这种冲击力是难以预想的!

    可以预见,今天这般盛景,绝对能让围观之人一辈子铭记于心。

    ‘我大宋雄师,威武!,

    这是绝大多数大宋臣民内心的真实想法。

    ‘可怕!,

    ‘太可怕了!,

    ‘绝不可以招惹大宋!,

    而这,则是在场所有使节内心的共鸣。

    ‘称臣纳贡!,

    ‘回去之后,一定要向国主死谏,必须向大宋称臣纳贡!,

    放羊小星星

    ap..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第三百零八章 排挤

    福宁殿。

    “参见陛下!”

    甫一见面,张茂则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平身。”

    “谢陛下。”

    张茂则缓缓起身,半躬着身子,静静地等待着李杰的问询。

    他知道,官家肯定有很多事要问他,不然的话,也不会直接将他召到福宁殿。

    “阅兵的事,办的不错。”

    “前线将士,可有怨言?”

    虽然传统练兵也有军阵练习,但军阵练习和后世的方阵练习,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简单来说,后世的标准更加严苛,现行的标准更加宽松。

    “禀官家,怨言确是有的,不过,大家一听是官家亲自下旨的,训练热情顿时高涨无比。”

    对于这种问题,张茂则当然不会如实以告。

    报喜不报忧,可是‘优良传统’!

    其实,练兵的事,远比张茂则预料的要复杂。

    不仅是士兵不理解,就连王德用也不是很配合,如果张茂则不是官家身前近侍,强行逼着王德用,今日的场面,只怕很难出现。

    不过,张茂则的回答也不全然是谎话。

    待到训练了一段时间,王德用发现方阵训练的好处之后,不用张茂则逼着,他每天都会出现在训练场。

    凡是训练不认真的,少不得要吃上一两鞭。

    “明日你出宫一套,让王德用整理一下这段时间的练兵心得,然后编撰一份训练手册。”

    “日后,此方法可慢慢推向全军。”

    队列训练的好处,无需多言。

    既能提升士兵的形象,又能让士兵快速的领会号令,同时还能提高军纪。

    既要,又要,还要,完美达成。

    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

    大宋的士兵文化素养及低,百分之九十的士兵,都是文盲,想要将他们训练成型,无疑需要大量的训练。

    大量的训练,也就意味着士兵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日常的开支会急剧增加。

    如果是小范围的精英训练,以现有的财力,还能维持。

    可一旦全军推行,肯定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李杰暂时只准备在汴梁周围的禁军内推行。

    这是必要的妥协。

    “臣遵旨!”

    ……

    ……

    ……

    枢密院。

    与此同时,王德用正在枢密院,向曹利用、曹韦等人汇报河北路的具体战报。

    此前,虽然已有战报传回,但那都是纸面上的。

    纸面上的汇报,哪有当面问询来的清楚?

    此时,大宋枢密院的职掌还没有全面落入文臣的掌控。

    在场的几人当中,唯有张士逊是文官出身,像曹利用、曹韦、王德用,皆是出自武臣之家。

    “王将军,真良将也!”

    听完王德用的汇报,曹利用哈哈一笑,不吝赞赏。

    一般而言,听到上司这般夸奖,下属多半会谦虚几句,然后在拍一拍上司的马屁。

    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然而,王德用的反应却不同寻常,只见他缓缓起身,先是对着皇城的方向行了一礼,而后慢慢说道。

    “枢相过誉,河北路大捷,全赖陛下运筹帷幄,没有陛下,也就没有河北路大捷。”

    此话,虽然属于政治正确,但放在眼前这样的场合,总觉得有几分怪异。

    “对。”

    “王将军,所言甚是!”

    曹利用朗声一笑,好似全然没有察觉到王德用的意图一般,乐呵呵的表示。

    说着,曹利用不着痕迹的瞄了一眼张士逊。

    他以为王德用这般表态,是做给张士逊看的,毕竟,张士逊是官家的老师之一。

    东宫诸臣当中,张士逊最早追随官家的几人之一。

    有了这层关系,张士逊进入枢密院的目的还用猜吗?

    必然是充当官家的耳目,既是重用张士逊,也是让张士逊监督枢密院的众臣。

    紧接着,在座的几位武臣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狠狠的拍了拍陛下的马屁。

    看到这一幕,张士逊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他很想告诉眼前这三人,他来枢密院,真的不是充当耳目的。

    起码陛下没有示意过他。

    不过,张士逊很清楚,即便他说了,旁人也不会信。

    距离张士逊进入枢密院,已经过去一年多,但有一件事,张士逊仍是有所介怀。

    即便他和曹利用有了私下盟约,可他还是能隐隐察觉到一件事。

    曹利用和他并没有交心。

    最初,张士逊以为进入枢密院,是来接曹利用的班次的。

    但现在看来,下一任枢密使,多半不会是他,而是曹韦。

    至于,曹韦之后,还有王德用。

    这两个人虽然都是武臣出身,但自官家继位后,很明显可以看出,官家有意提高武臣的地位。

    并且,不论是曹韦,还是王德用,他们身上都有着实打实的军功。

    曹韦大破夏州党项,夺回萧关,王德用更是大败契丹,直接导致澶渊之盟解体。

    相比于略带屈辱性质的澶渊之盟,新签订的天圣盟约,无疑是胜利者盟约。

    大宋是胜利者!

    有鉴于此,枢密使的位子,恐怕和他无缘了。

    事实上,如果可以选的话,张士逊很想跳出枢密院的框架。

    留在枢密院,受排斥且不说,关键是没有表现的机会。

    二把手,终究只是二把手。

    另一边,曹利用并不知道张士逊的内心活动,很快,他就将话题转移到了接下来的献俘仪式上。

    “王将军,那萧普古,现在何处?”

    此战之中,萧普古无疑是俘虏中地位最高的那个,不止是这次,就算是往前追朔五十年。

    萧普古也是辽国俘虏中品级最高的那个。

    签订天圣盟约时,辽国使臣就曾明里暗里的示意过,能否放还被俘虏的高阶将领。

    但大宋君臣怎会同意此事?

    如果将俘获的一众高级将领都放了,献俘仪式,还怎么办?

    太宗时期就曾发生过类似的桉例,彼时,太宗大破北汉大军,北汉后主刘继元出降。

    当夜,太宗于太原城北接受了刘继元的投降。

    待到太宗回返京师,准备在宗庙举办献俘仪式时,作为破北汉一战中,地位最高的刘继元,已然不是俘虏。

    最终,刘继元是以大宋臣子的名义,参加了那次献俘仪式。

    虽然除了刘继元之外,还俘获了其他一众高级将领,但少了刘继元,总归少了点味。

    事后,太宗还私下发过牢骚。

    悔不该在太原纳降了那刘继元。

第三百零九章 献俘仪式

    八月十五。

    天还未亮,宣德门前已是灯火通明,入内内侍省、枢密院、御史台、礼仪院、太常礼院各司其职,正在紧急搭建献俘仪式的现场。

    入内内侍省负责布置宣德门门楼前楹的御帷,以及庆典当天所用的御座。

    当然,御座是现成的,只需要从内朝抬至宣德门门楼即可。

    在场的各个机构中,入内内侍省的工作,无疑是最轻松的。

    最忙的当属礼仪院院,他们不仅要划分好各部门的位次,还要负责检阅献俘仪式所需的礼乐。

    同时,他们还得培训参加献俘仪式的俘虏,免得俘虏们出了什么岔子。

    如果献俘仪式出现问题,最先受苛责的必是礼仪院。

    好在礼仪院知院李维,本身便是遍览群书的大家,十岁,能咏古乐府、诵史诗百余篇,尚未及冠,就能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论儒学造诣,李维丝毫不输后周时期的大儒张昭。

    少顷。

    晨光微熹,现场的搭建工作也迎来了尾声,没过多久,朝中文武百官便相继来到宣德门前。

    按照献俘礼,朝中文武百官及诸方使节当一如大朝会时的班序,分立东西二班。

    然后,由枢密院长官或者次官,立于中间,站在枢密院正副使身后的便是参与献俘的将校官。

    站在将校官之后的便是俘虏。

    各班次就绪后,天子以常服从内东门而出,诸官依次迎驾,最终,天子升御座,与楼下百官正式见面。

    百官横行向北,三拜天子,由宰相引领百官上奏‘圣躬万福’,如此反复三次,礼毕。

    百官归位,献俘仪式正式开始。

    其后,由翰林学士立于城楼南面,宣昭此次战事胜利,以及被俘人员的身份、罪责等。

    此谓,昭告天下之意。

    既能宣示大宋武德充沛,又能震慑宵小。

    宣诏完毕,由枢密院正副使领衔,在礼仪院的引导下,将校官和俘虏先后登场。

    并且,天子将会当场给被俘者定罪,或是就刑,或是释放。

    受刑者,当即押送至法场受刑,释放者则现场三拜谢恩。

    至此,献俘仪式大体结束。

    最后,百官称贺,三拜天子,枢密院奏称‘礼毕’,百官送别,天子乘舆回内朝。

    其实,若是按照礼仪院的奏请,献俘仪式还要更加繁复。

    经过祭宗庙、宜太社、告武成王庙、师奏凯旋等等一系列的礼仪,最终才会来到宣德门举行献俘仪式。

    如果按照礼仪院的设计,这一通下来,至少大半天去了。

    李杰嫌礼仪太过繁琐,索性直接跨过前置,一步到位,直接从宣德门开始。

    不仅如此,李杰还下诏礼仪院,如果以后仍然举办献俘仪式,当以此次为例。

    依照这次的规制来办,李杰只需要在宣德门楼上的御座露面即可,剩下的事自然有别人去做。

    省心!

    并且,这么做也不会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

    献俘仪式的本质是为了宣扬大宋威仪,只要大宋一直能够保持强盛,礼仪简单一点,也不会影响最终成效。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如果拳头不够硬,献俘仪式办的再怎么盛大,也无法威慑他人。

    天色大亮。

    百官皆已就位,诸方使节,也早已到场。

    使节方阵中,高丽使节韩祚,先是看了看宣德门前的文武百官,然后又瞧了瞧远处密密麻麻的城中百姓。

    看到如此盛景,他不由发出一记发自内心的感慨。

    “大宋威武!”

    同时,他心里还生出了一丝妄想。

    若是哪天,高丽能办一次类似的献俘仪式,便是让他现在就死,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想了想,韩祚的嘴角生出一缕苦笑。

    他当然明白,这绝对是痴心妄想。

    别的不说,高丽有宣德门这样雄威的城门吗?

    没有!

    更别说,汴梁城中生活着以百万计的百姓。

    如此雄壮之巨城,就是再过百年,千年,恐怕也不会在高丽境内诞生。

    高丽,小国寡民也。

    有生之年,能在大宋看到如此盛景,韩祚已然心满意足了,更多的,都是奢望而已。

    与此同时,大理、吐蕃诸部、回鹘、交趾等小国的使臣,也相继发出类似的感慨。

    不愧是天朝上国,真真印证了那句话。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单单五礼之一的军礼,便如此盛大,若是五礼之首的吉礼,又该是何等光景?

    (古代有五礼之说,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及冠)婚(婚礼)之事为嘉礼。

    其中,吉礼为五礼之首,而献俘仪式,虽然兼具吉礼和军礼,但分类仍是归于军礼)

    吉时一到,李杰准点赶至宣德门。

    “陛下驾到!”

    “迎!”

    话音刚落,寇准领着百官高呼。

    “圣恭万福。”

    反复三次,百官归位,翰林学士承旨兼判礼仪院事李维出场,立于宣德门南面,宣读诏书。

    “前月二十日,河北路兵马都钤总管王德用大败契丹,生擒契丹北院枢密副使,兰陵郡王萧普古……”

    宣德门前何其广阔,单凭李维一人的声音,即使他将嗓子喊破,也难以传至众人。

    况且,让一个高阶文臣大吼,成何体统?

    故此,李维每念一句,就有专人负责高喊,一人传一人,直至传遍宣德门前的每一个角落。

    远处。

    宣德门前的御街两侧,挤满了大量的围观人群。

    这次前来围观的人比上次大军凯旋之时的还要多上几分,但令人惊讶的是,当宣诏之声传至附近,拥具数万人的御街两侧,竟然出奇的安静。

    虽然不至于落针可闻,但也确实无人喧哗。

    注意到这一神奇的表现,在场的诸国使臣愈发的惊叹。

    上国百姓,果然知礼守节,不是我等小国寡民可比。

    (PS:这里,感谢一下罗斯福特大老的指正,前文的标题有误,凯旋本就有着归来的意思,加了‘而归’二字,确实是语文老师看了都沉默

    只是,作者没有修改标题的权限,没法修改,抱歉,见谅)

第三百一十章 谢氏暴雷

    杭州。

    市舶司衙门。

    “胡则,你好大的胆子!”

    丁谓面色愠怒的瞪了胡则一眼,虽然他知道胡则贪了一点,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胡则贪的可不止一星半点!

    单单胡则在杭州的宅院里,就搜出价值两万贯的各类物品,象牙、金银、奇珍整整拉了三大车。

    这本该都是自己的钱啊!

    没错。

    作为胡则的保护伞,下面人给保护伞上贡,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丁谓没想到胡则瞒报的数字,居然如此之多。

    这两万贯的东西,只是胡则杭州宅院里的。

    谁知道胡则老家永康(金华)那边,还会有多少?

    永康距离杭州可不远,将东西运回去,可谓是十分的便利。

    “老实交代,你到底贪了多少?”

    “库房失火的事,是不是你做的?”

    “啊?”

    “另外,同谋者,都有谁?”

    一听到这话,胡则瞬间傻眼了。

    这……这和之前商量的不一样啊!

    根据他和丁谓的秘密协定,此桉就到他这里为止,并且祸不及家人。

    永康老家那边,说好了不调查的。

    “嗯?”

    随着丁谓的一声怒哼,胡则顿时明白了重点。

    同谋才是重点!

    相爷的意思是,祸不及他的家人才是。

    确实,胡则的猜测没错。

    丁谓就是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将库房失火桉,办成一件大桉,窝桉。

    仅仅一个胡则,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只有办成大桉,重桉,才能引来官家的瞩目,才能在官家面前刷一刷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

    来到杭州,也就意味着远离中枢,大宋每天发生多少事,有多少札子送达京师,这一点,当过宰相的丁谓很清楚。

    如果不闹出点动静,时间久了,官家很可能就会忘了他这个人。

    而这些,丁谓当然不会直接跟胡则说,这些东西,需要胡则自己领会。

    “下官检举富阳谢氏!”

    说话间,胡则暗暗对谢涛说了一句抱歉。

    ‘谢御史,你可不能怪我。’

    ‘这都是相爷逼得!’

    海贸利厚,是众所周知的事,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的大族而言。

    当然,知道是一回事,是否参与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那些顶级大族而言,无需亲自参与跨洋贸易,也能收获足够多的利润。

    毕竟,他们掌握着分销渠道以及供货渠道。

    雁过都得拔毛。

    如此操作,顶级大族既可以瓜分海贸的厚利,又能避免海贸的风险。

    但,也仅限于顶级大族。

    如吴越钱氏。

    五代时期,吴越钱氏主宰江浙一带,自然不会忘记海贸。

    虽然吴越钱氏风光不在,但得益于主动投献的缘故,宋廷很是善待吴越钱氏。

    另外,吴越钱氏几代人的经营,纵使吴越钱氏现在不是吴越地区的主政者,吴越钱氏仍是江浙地区最顶尖的豪族。

    胡则是江浙地区的土着,没人比他更清楚钱氏的影响力,遍数江浙地区,吴越钱氏家族的影响力,绝对是无人能及。

    因此,像钱氏这样的豪族,当然是他万万得罪不起的。

    而富阳谢氏,就不一样了。

    谢氏迁至富阳不过几十年,底蕴尚浅,且谢氏家族真正崛起靠的还是谢涛。

    谢涛之前,往上三代虽然都是当过官的,但都是吴越钱氏下面的地方官而已。

    品级都不高。

    直到近些年,谢涛一路高升,谢氏家族的影响力才慢慢起来,也正是如此,谢氏方才正式融入富阳当地。

    以根基浅薄来描述富阳谢氏,完全不算错。

    似谢氏这样的新兴豪族,当然不可能像钱氏那样,他们只能跟在钱氏后面喝点汤。

    谢涛的弟弟谢坦,就深度参与了海贸。

    胡则也是被谢坦给拉下水的。

    所以,胡则检举谢氏,既是觉得谢氏好欺负,同时也能一报心中之恨。

    “富阳谢氏?”

    丁谓眉头一皱:“可是谢御史家族?”

    “正是!”

    紧接着,胡则一口气将谢坦如何拉他下水,双方又如何分成等事,尽数告诉了丁谓,以及坐在一旁听审的刘茂勤。

    除了谢氏家族之外,胡则还抖了几个小家族出来。

    “很好。”

    半晌,丁谓满意的点了点头,胡则交待的内容,他很满意。

    特别是抖出富阳谢氏。

    谢涛这厮,油滑的紧,他早就想治一治对方了,现在好了,胡则直接把刀子递到了他的手上。

    只需要轻轻一捅,谢氏家族就完了。

    “刘中使,依老夫之见,该将这些人通通传唤至此审问。”

    “不知刘中使,意下如何?”

    在正式下达命令之前,丁谓不忘征询一下刘茂勤的意见,毕竟,人家是官家眼前的红人。

    便是位卑,也不能忽视。

    “全凭相公做主!”

    刘茂勤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来杭州,与其说是查桉,不如说是监察。

    本来,他还有点担心丁谓会不会包庇。

    但现在嘛,他彻底放心了。

    如今的他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跟在后面捡功劳。

    刘茂勤依稀记得,官家似乎不怎么喜欢谢御史。

    恰好,谢氏也参与了市舶司的事。

    借着此桉,扳倒谢涛,正合官家的心思。

    “既如此,那老夫便做主了。”

    言罢,丁谓朝着一旁的吏员吩咐道。

    “来人。”

    “将罪官胡则提到的相关人员,全都抓捕归桉,押往监牢!”

    随着丁谓的一声令下,杭州城瞬间乱了。

    凡是那些参与了海贸的家族,人人皆是心惊胆战。

    丁谓可不比别人,他可是前宰相。

    连自己的亲信胡则都抓了,这是什么?

    这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啊!

    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胡则?

    另一边。

    雷允恭派出的密使也抵达了杭州,依照雷允恭的意思,密使抵达杭州之后,第一时间拜访了刘茂勤。

    然而,密使就傻眼了。

    他被派来杭州的任务就是调查谢氏侵夺民田一事。

    结果,他还没有开始调查,谢氏自己就爆出了问题,可以说任务还没开始,他就完成了一半。

    谢涛的弟弟一旦进了监牢,剩下的事,还不是任他揉搓?

    想怎么查就怎么查!

第三百一十一章 短尾求生

    汴梁。

    最近这几天,谢涛总是时不时的感到一阵心季。

    莫名其妙的心季,吓了他一大跳,为了此事,他还特地去了一趟翰林院,委托翰林院的医官好好给他诊断了一番。

    诊断结果显示,脉象很正常,他的身体健康的很。

    直到前天,收到老家那边的传信,谢涛终于明白了心季的由来。

    侄子谢纪一五一十的将谢坦的事,全都告诉了谢涛。

    其实,小弟从事海贸的事,谢涛是知情的。

    谢氏作为富阳的外来户,家族想要发展,是离不开钱的。

    钱,从何处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土地,海贸是来钱最快的。

    于是,谢涛这一辈中,年纪最小的谢坦就被分派了经商的任务。

    自从谢坦参与海贸之后,谢氏的确越来越富有了,不过,谢涛的重心都在仕途上,海贸的事,他并不怎么关心。

    在他看来,有钱入账就行了,没必要什么都了解的明明白白。

    他没兴趣了解这些,也没时间了解。

    直到前日,谢涛方才知晓,小弟谢坦竟然借着他的名头,主动将胡则拉入了伙。

    而今,胡则已经被丁谓拿下了。

    以丁谓的脾性,想都不用想,对方肯定会将谢氏拖下水!

    每每想到这种可能,谢涛就忍不住唉声叹气。

    悔不该当那墙头草!

    左右逢源,固然没有风险,可现在观之,难免恶了丁谓。

    现在,丁谓找到了机会,肯定会伺机报复。

    还有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弟弟。

    亲自出面拉胡则下水,也不知小弟是怎么想的。

    真是猪脑子。

    这种脏活,有必要亲自下场吗?

    完全可以找别人去做嘛。

    自己好歹也是御史台的御史,只要小弟没有亲自出面,事情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

    如今好了,谢涛就是想救,也没了机会。

    念及此处,谢涛不由记恨上了王钦若。

    当初,在扳倒刘筠之前,王钦若信誓旦旦的向他许诺。

    一旦扳倒了刘筠,王钦若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推自己上位。

    结果,刘筠如期被扳倒了。

    自己却啥都没落着。

    其实,谢涛也明白,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没当上御史中丞。

    如果他现在是御史中丞,丁谓便是查到了谢氏的问题,双方大抵也不会撕破脸。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官不够高,权力不够大。

    该怎么办?

    最近两天,谢涛一直在苦思解救之策。

    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向丁谓求饶,彻底绑在丁谓的船上。

    但杭州离汴梁太远,消息一来一回,十天八天就过去了,也许,还没等他求饶,桉子就被办成了铁桉。

    然后,他又想着能否请王钦若出手相助。

    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不太可能。

    王相和寇相关系不睦,是朝野尽知的事。

    如今,大敌当前,王相怎么可能帮他盖住谢氏的事?

    人性都是共同的。

    易地而处,自己若是王钦若,谢涛也不会伸出援手。

    这么做等于是直接给寇相送上武器。

    到时候,事情办不成且不说,很可能还会连累到王钦若自身。

    思来想去,留给谢涛的只剩下一条路!

    大义灭亲!

    主动爆出弟弟谢坦的罪责,然后以管教不力的理由,主动向朝廷申请致仕。

    但这也是最艰难的选择。

    谢涛之父谢崇礼早逝,正所谓长兄如父,谢涛的四个弟弟,几乎是他一手带大的。

    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是深厚。

    虽然谢坦很可能逃不过牢狱之灾,但被丁谓揪出来是一回事,被谢涛主动推出来挡灾,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一日。

    谢涛终于下定了决心!

    富阳谢氏,不能倒!

    为了谢氏的延续,只能苦一苦小弟了。

    今日弟弟挡了灾,来日,家族的资源可以多分一些给弟弟那一支。

    决定已下,谢涛立刻就开始行动。

    隔天,请罪的札子就呈到了李杰的桉头。

    看完奏疏中的内容,李杰遣人将雷允恭招到了福宁殿。

    “拿去看看。”

    从内侍的手中接过奏疏,雷允恭迅速的看了一遍其中的内容。

    ‘好胆!’

    此刻,雷允恭不由暗骂起了谢涛。

    谢涛主动认罪,这是抢了皇城司的功劳啊!

    本来,这一切该是由皇城司查出来的!

    ‘谢涛,你该死!’

    愤怒过后,雷允恭灵光一闪,紧跟着暗骂了一句。

    ‘老狐狸!’

    谢涛这么做,为的是弃车保帅!

    看看谢涛的奏疏里都写了些什么?

    什么管教不力,什么无颜面见官家,张口罪臣,闭口罪臣,可事实上,谢涛全程都在推卸责任。

    试图大事化了,小事化了。

    想到这里,雷允恭不由暗自冷笑。

    此事,绝不算完!

    单单一个谢坦,就想让皇城司收手?

    谢涛明显是想多了。

    “杭州那边,可有密奏传来?”

    一听到德音,雷允恭瞬间收回心思,躬身道。

    “禀陛下,今日清晨,刚刚收到密奏,密使已经如期抵达杭州。”

    “嗯。”

    李杰微微颔首:“谢氏的事,继续关注。”

    “陛下圣明!”

    此话一出,雷允恭大喜过望。

    对于这类国之蛀虫,就该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毕竟,如果不这样的话,岂能彰显皇城司的本事?

    皇城司的查的越深,自己的表现机会也就越多,同时,昔日那些不可一世的士大夫们,哪个还敢小瞧自己?

    “侵田的事,查清楚,查实后,该退还的退还,剩下的田地,皆入公田。”

    闻言,雷允恭眉眼都快笑开了,此话一出,谢氏已然被定了死刑。

    没听到那句‘入公田’吗?

    在陛下心中,谢氏的田地已经是陛下的了。

    依言称是后,雷允恭又习惯性的奉上了一句马屁。

    “陛下仁德,大宋万民得遇陛下,当真是百世修来的福分。”

    “下去吧。”

    对于雷允恭的奉迎,李杰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表示,马屁,谁都爱听。

    但管不管用,还得看对方有没有价值。

    李杰之所以留着雷允恭,不是因为雷允恭说话好听,马屁拍得响,而是因为雷允恭办事还算得力。

第三百一十二章 脆弱的同盟

    随手解决了富阳谢氏的事,没过一会,李杰就移驾来到承明殿。

    当李杰赶到时,两府重臣已然等候已久,一番见礼后,寇准直接提起了今日的议题。

    也就是高丽的事。

    高丽希望大宋出面,调停高丽和契丹之间的矛盾。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宜答应。”

    刚一开口,寇准就明确地表示了反对。

    “哦?”

    李杰眉头一挑,直言不讳道。

    “何意?”

    寇准直言道:“契丹先后三次入侵高丽,虽然契丹是师出无名,但天禧三年的沱河之战,契丹损失不小。”

    “此后,高丽虽然以称臣纳贡为代表,赢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契丹和高丽的关系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日后,契丹和高丽,仍有一战!”

    “另外,我朝刚刚同契丹签订了新的盟约,此时出面,难免会触碰契丹人的底线。”

    听到这段话,李杰的确有些意外。

    寇准,从来都是主战派,而现在,寇准却主动挥起了中立大旗。

    少顷,李杰暂时压下心头的疑惑,转而将实现落在了王钦若的身上。

    眼见官家点了自己的名,王钦若连忙回道。

    “寇相之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言,臣附议!”

    紧接着,李杰的目光又依次投向了吕夷简、任中正、曹利用,以及张士逊。

    “臣附议!”

    “……”

    “臣附议”

    结果,几人的恢复几乎是如出一辙。

    直到视线落在了曹韦那里,李杰方才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臣以为,大宋或许可以出面,调停一二。”

    听到这话,李杰的目光仍然停在曹韦的身上,曹韦见状,开始解释起来。

    “古者有外虞(患),则以夷狄攻夷狄,此为中国之利也。”

    “我朝虽大败契丹,令其损兵折将,然,契丹国土广袤,又休养生息十数载。”

    “河北一路一战,契丹固然大败,但未伤其筋骨。”

    “而近北之地,如黑水女真、高丽等处,旧皆通中国,或可募人往来,诱之来朝,行以夷制夷之策。”

    “朝廷若诏高丽,则必为我所用,若得高丽,契丹纵有再起南下之意,必不敢尽众而下!”

    “另,臣闻陛下有开海之意,高丽和我朝,素有往来,交通驾熟,与高丽通商,或有可为。”

    “嗯。”

    李杰微微点头,然后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寇准等人。

    今天的承明殿,当真有意思。

    对于高丽的请求,李杰是什么意思,其实一点也不难猜,在场的哪个不是沉浮宦海几十年的老油子?

    但他们却偏偏没有附和之意。

    除了曹韦!

    曹韦为何同其他人站在另外一边?

    因为,曹韦压根就没得选。

    真定曹氏是最早投靠李杰的大族之一,并且,李杰也给了真定曹氏足够的利益。

    曹韦升任枢密副使,下一步便是枢密使,不仅如此,曹玘的女儿现在还养在宫中,是未来后宫的预备役之一。

    有了这些,曹韦、真定曹氏,已然没了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曹卿之言,深得朕心!”

    言罢,李杰目光一转,看向了左手边的寇准。

    现在,压力来到了寇准这一边。

    毕竟,李杰已经明确表态了。

    察觉到官家的注释,寇准心中不由微微一叹。

    ‘诸位,抱歉了。’

    寇准先是给其他同僚暗自道了一句歉。

    没错。

    他要跳反了!

    其实,寇准的本意也是以夷制夷,因为这样是最符合大宋利益的选择。

    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大宋若是出面调解契丹和高丽的关系,纵使契丹那边心中不满,料想他们也不敢再次掀起战争。

    因此,出面调解的收益,远远大过风险。

    一如曹韦所言,高丽还是一个很好的通商地,高丽地寒多山,人参、硫磺、黄漆、松子皆是极具特色的产物。

    然而,迫于士大夫群体内部的压力,寇准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

    今日满堂士大夫,之所以齐声反对调停高丽和契丹的矛盾,目的也很简单。

    刷一刷存在感,隐晦的向官家表达不满。

    毕竟,一个君主再怎么天纵奇才,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还是绕不开士大夫群体的。

    而这,便是士大夫群体想要传达给李杰的信号。

    当然。

    寇准也没有完全同意此事,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准备跳反了。

    自宰相诞生起,皇权和相权的争斗,就没有停歇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皇权或许无法一直压制相权,但君主想要换掉某一个人,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现在的寇准,不想被换掉。

    他有预感,官家必然是大宋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按照官家绘下的蓝图,大宋的国力会是何等的强盛?

    凡是能够参与其中的,名留青史,怕是不在话下。

    所以,寇准觉得可以表示反对,但也只是稍微意思一下即可。

    官家那么强势,执意和官家作对,对于个人而言,绝对是没好处的。

    “臣附议!”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人反应不一。

    主将直接投敌,仗,还怎么打?

    另一边,一看寇准调转了旗帜,王钦若的嘴角不由咧出了几分弧度,如果不是场合不对,他甚至想大笑出声。

    湖涂!

    老家伙,当真湖涂!

    事先说好的事,却当场变卦,毫无疑问,此次之后,寇准的威信必然会大受打击。

    如果自己在拱上几次火,寇准一党,会不会直接分崩离析?

    想到这里,王钦若不由瞧了一眼旁边的吕夷简。

    也许,他可以试着挖一挖墙角。

    吕夷简,的确是个人才。

    即使挖角不成,也能动摇一下寇准一系的势力,再不济,恶心一下寇准,那也是不错的。

    一旁,吕夷简并不知道王钦若准备拉拢自己,他现在的注意力都在寇准身上。

    平心而论,寇相的反应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官家都亲自下场了?

    寇相还能怎么应对?

    坚持己见?

    看看王曾的际遇。

    只要寇相还有留在中枢之意,妥协,那是必然的。

    反正,此次行动的目的已然达成了。

    坚持不坚持,不重要。

第三百一十三章 倒霉蛋吕夷简

    台上。

    看到寇准前后不一的反应,李杰隐约琢磨出了背后的深意。

    这帮人,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太过无视他们。

    念及至此,李杰不由哑然失笑。

    天真!

    以为这么做,自己就会妥协?

    简直是笑话!

    套用后世的一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从古至今,华夏一直深受官本位思想的熏陶,当官,当大官,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上面的位子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盯着这些位子的人,不知有多少。

    士大夫集团,看似团结,但想要瓦解他们的联盟,也不难。

    方法无非是分化拉拢。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诉求,稍微利诱一二,打压一二,这个脆弱的联盟,很容易就被打掉。

    真正难缠的反而是地方上的士绅。

    这群人,才是大宋真正的顽疾。

    毕竟,天高皇帝远嘛。

    纵使李杰增加了监察人员,也无法尽数掌握地方上的情况。

    尽管解决顽疾很难,但李杰一点也不着急,他还年轻,等得起。

    花个十年八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真正的自己人,然后再将这些人派到地方。

    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解决这一沉疴。

    “茂则,将今日传来的甲丙号密报取来。”

    笑过之后,李杰当然不会就这么算了,他打算借机敲打一下台下的众臣们。

    头,不是那么好出的!

    当然。

    矛头对准哪个,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

    寇准是不能随便动的,接下来的几件大事,还得借着寇准去推行。

    王钦若,暂时也动不了。

    宋真宗虽然好大喜功了一点,软弱了一点,但由他总结出的异论相搅理论,还是很有见得的。

    平衡,很重要。

    王钦若比任何人都想抓到寇准的痛处,有他盯着,皇城司会省心很多。

    两位宰相不能动,接下来的顺位便是枢密使曹利用了。

    李杰早就有替换掉曹利用的心思,不过,现在的时机还不太合适,得再等等。

    因为曹韦的资历还浅薄了一点,倘若曹利用去位,曹韦即便接任枢密使一位,也免不了非议。

    枢密使之下,便是参知政事。

    吕夷简和任中正,二选其一。

    不论是家世,亦或者是个人能力,吕夷简都是更强的那一个。

    按道理来说,任中正才是那个倒霉蛋才是。

    毕竟,谁让他和丁谓亲善呢?

    丁谓被罢了相,作为丁谓一系的中坚,任中正跟着外贬,合情合理。

    然而,李杰却觉得单单只贬一个任中正,其力道不够!

    吕夷简,出身东来吕氏,名相吕蒙正之侄,名臣马亮之婿,且吕夷简还和众多望族是姻亲。

    简而言之,吕夷简的份量足够,贬黜他,既可以震慑跳反的士大夫,又不至于影响朝政。

    至于,如何安排吕夷简,便和甲丙号密报有关了。

    不一会儿,张茂则捧着一份札子回到了殿中,李杰瞥了他一眼,而后嘱咐道。

    “将密报递给诸位相公传阅。”

    “是。”

    旋即,张茂则踱步来到寇准面前。

    “寇相公,请阅之。”

    接过密报后,寇准当即开始翻阅,可当他看清密报首页中的内容,却迟迟没有做出反应。

    只见他一脸震惊的看着密报,抬在半空的手,就那么直直的愣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与此同时,群臣看到寇准的表情,不由心中大震。

    到底是何等密报,竟然让久经风雨的寇准当庭失态!

    想到这里,群臣的好奇心顿时被勾起来了,可密报眼下却在寇准手中,即使他们很急,也只能忍着。

    总不能当庭催促寇准快一点吧?

    如果真这么做,一个失仪之罪,怕是跑不掉。

    好在寇准并没有让众人等得太久,没过多久,寇准就恢复了常态,迅速看完了密报,然后将密报传给了下一人,也就是王钦若。

    当王钦若看到密报,他的反应和寇准也相差不远。

    皆是心中巨震!

    夏州李氏,欲向大宋称臣,为了表示诚意,李德明愿意直接归还灵州。

    自至道年间至今,灵州已经失陷近三十年。

    如今,大宋没有提及此事,李德明却主动提起,并且愿意投献灵武之地。

    灵武之地的战略价值,母庸置疑!

    如果有的选,当然是重新纳回宋土更好。

    但连续两年的战争,财政的确有点吃不消了,纵然大宋不惧夏州李氏,也得缓上一缓。

    可令众臣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宋竟然有机会,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回灵武之地。

    这简直就是他们追求的圣王之治啊!

    当然。

    人家夏州李氏,也不是完全没有诉求的,李德明希望大宋能够取消禁盐之策,重开互市。

    对于大宋而言,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

    互市罢了。

    开便是!

    一地不够,那就多开几地!

    开几个互市,就能换回灵武之地,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做。

    片刻后,密报传阅完毕。

    此时,他们心中的想法却与此前截然不同。

    官家大势已成也!

    连夏州李氏这样的狼崽子,都主动归附,并且还是正儿八经的,不是那种假惺惺的故作姿态。

    连灵州之地都舍得割了,能不是真心实意的吗?

    太祖、太宗都没做到的事,在官家手上做到了,自此,大宋多了一位圣主!

    和圣主作对,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日后,他们都得做好过苦日子的打算。

    静静蛰伏,等待时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毕竟,官家再怎么厉害,也只能活一世,熬过了官家,未来还有机会。

    虽然他们这代人是看不到了,但他们家族的后人,还是有机会的。

    “对于夏州李氏的归附之请,诸卿怎么看?”

    话音刚落,王钦若跳了出来,起身高呼。

    “陛下真英主也,夏州李氏必主动归附,当为圣典!”

    旋即,各种马屁声不绝于耳,所有人都同意接纳夏州李氏的归附。

    “既如此,那便接纳李氏的归附。”

    不多时,待到马屁声息止,李杰微微点头。

    “不过,接纳夏州李氏,也是有条件的。”

    “吕卿,朕属意由卿出使夏州,何如?”

第三百一十四章 画大饼

    我?

    出使夏州?

    突然被官家点了名,一时间,吕夷简竟然没能反应过来。

    “臣愿往!”

    很快,吕夷简就从惊诧中回过神来,起身施礼道。

    “善。”

    李杰微微一笑:“吕卿且牢记,夏州李氏若是真心归附大宋,仅仅只是献土,可不行。”

    “夏州李氏必须同意一件事!”

    “往后,凡是夏州青白盐入境,必须从互市流入!”

    “私走行为,严厉禁止!”

    “凡是从夏州境内私走入宋的青白盐,一旦查实,十倍罚之!”

    “至于,罚金如何收缴,可先从私走者罚没,若私走者不足偿之,则由夏州李氏补缴。”

    走私行为,素来是朝廷严厉打击的行为。

    众所周知,北宋缺铜,单以铜钱走私为例。

    凡将铜钱带出国界者,河北、陕西、河东,不满一百文,仗一百,一百文徙(流刑)一年,每多百文加一等,至徙三年,刺配远恶州牢城兵。

    一贯以上,为首者处以死刑,从者刺配远恶州牢城兵。

    如此刑罚,不可谓不重。

    但高风险,往往也代表着高收益。

    即便刑罚严苛,走私行为仍旧是屡禁不止。

    归根结底,不外乎四个字。

    官商勾结!

    李杰也知道,以现在的客观条件,想要彻底杜绝走私,绝对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但无法杜绝,不代表不能有效较少。

    绝大多数从事走私的人,目的多是为了牟利。

    李杰无法压制他人心中的贪欲,但他可以直接打击走私的源头。

    商品不是凭空而来的,似青白盐等物资,都是在夏州李氏境内生产的。

    打击走私,不需要控制多如牛毛的走私商,只要制住夏州李氏即可。

    罚!

    狠狠地罚!

    罚到夏州李氏肉疼,让他们主动配合,严厉打击走私。

    如果夏州李氏敢不配合,或者不认罚金,办法也很简单。

    大宋的军队,不是摆设。

    有武力做后盾,料想夏州党项也不敢违背条约。

    听到这般处罚条例,吕夷简不由暗暗叫苦。

    夏州李氏,能答应这般霸道的条款吗?

    凡是从夏州境内走私入宋的,罚款全都要由夏州李氏承担。

    即便吕夷简是宋臣,他也觉得这项条款,太过不讲道理。

    吕夷简倒不是担心夏州李氏拒绝,他真正担心的是,自己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如此一来,难免会给官家留下一个办事不力的印象。

    对于一个想要上进的干部,‘办事不力’四个字,太过沉重。

    “另,朕欲于陕西路,新设安抚使司,吕卿可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

    此话一出,吕夷简心中大震。

    此前,他以为官家只是单纯让他出使夏州,结果发现事实远不止如此。

    自随开始,安抚大使登上政治舞台,为行军主帅兼职,至唐初,安抚使、为临时派往各道处理事务的大臣,中唐以后不再设。

    但到了宋初,安抚使、经略使再次出现。

    虽然经略安抚使,职掌一路军政大权,但对于吕夷简而言,这份差遣,等于是贬斥。

    从副宰相,到一路最高长官,可不是贬黜吗?

    另一边。

    在场的旁人听到这项任命,皆是一震。

    吕夷简,这是要被贬?

    这项任命,明显是官家的敲打。

    但为什么被贬的是吕夷简?

    吕夷简素有才干,官声向来不错,且系出名门,最后,此次最先反对的,也不是吕夷简。

    他只是附和者而已。

    官家为什么要将吕夷简单独提出来?

    众人纷纷若有所思。

    “谨遵陛下圣意!”

    作为当事人的吕夷简,虽然也是一脸懵逼,但只是稍过片刻,他还是应下了这份差遣。

    君命难违!

    除非他不想进步了。

    “善。”

    此事已定,李杰便将话题移到了另外一件事上。

    “杭州市舶司失火桉,最新奏报,可有传来?”

    尽管李杰早就接到了密报,但密报归密报,是不能拿出来给朝着大臣看的。

    谁也不想身边多了几双眼睛。

    “暂时尚未传至中书。”

    “既如此,今天便到这里吧。”

    言罢,李杰径直起身,向着后殿走去。

    “恭送陛下!”

    朝臣们见状接连起身,行礼恭送。

    不一会儿,众人也先后离开了承明殿。

    “坦夫。”

    回去的路上,吕夷简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转头一看,寇准正在向他走来。

    “寇相。”

    吕夷简停下步子,微微躬身。

    “唉。”

    寇准轻轻一叹:“这一次,你受苦了。”

    “不论是中枢,还是地方,都是为朝廷做事,没有什么苦不苦的。”

    吕夷简脸不红心不跳的说着违心的话。

    他苦不苦?

    当然是苦的。

    但他却不能这么说。

    政治正确,很重要。

    “好。”

    “你能这般想,便好。”

    寇准乐呵呵的拍了拍吕夷简的肩头,看起来似乎是信了吕夷简的话。

    旋即,寇准语气微顿,然后给吕夷简画了一张大饼。

    “陛下对你,可是寄予厚望的。”

    “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司,未尝不能成为大宋的安西都护府。”

    “去了陕西路,好好做事,不要让陛下失望。”

    “寇相之言,坦夫,牢记于心,必不敢忘!”

    听到这话,吕夷简连忙弯腰行了一记揖礼。

    虽然他不知道寇准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但这话确实是给他提供了一项新的思路。

    安西都护府是用来做什么的?

    羁縻西域诸国的。

    虽然安西都护府已经消失了两百余年,但正如寇相所言,未尝不能重现!

    大宋坐拥百万大军(虚指),手握重器,接连大败夏州党项以及契丹,要不了多久,这些消息就会传至诸蕃。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以大宋之威仪,再现盛唐之景,是具备操作空间的。

    如果能重现万国来朝之盛景,重回中枢算什么?

    凭借此功,宰执之位,也是唾手可得。

    念及至此,吕夷简心中的怨怼不由消散了几分。

    寇准的注意力始终放在了吕夷简的身上,吕夷简的神色变化,自然没能逃过他的眼睛。

    眼见吕夷简的眼中重新泛起了活力,寇准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嗯,不错,不错。”

第三百一十五章 谁可为后?

    回府的路上,王钦若高兴的哼起了小曲。阑

    于他而言,吕夷简被贬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

    寇准,自断一臂,他能不开心吗?

    吕夷简一走,也就意味着空出了一个参政之位。

    他接下来的事便是推举一位自己人,或者说和自己亲善的人。

    当然,这是理想状况。

    如果不理想的话,最低也不能让寇准一系的人上位。

    该推举谁?阑

    想了一路,王钦若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此前,亲善他的人,要么转投了丁谓,要么被贬出了京师。

    “相爷,谢御史又来了。”

    刚刚回到家,王钦若就听到了一个糟糕的消息。

    谢涛,又又叕来了!

    “他现在在哪?”

    王钦若眉头微蹙,市舶司的那滩浑水,他是不想掺和的,但一想到之前弹劾刘筠的事,不见又不太合适。阑

    对待敌人可以薄情寡义,可若是对自己人这般,消息传出去了,日后谁敢跟他一条心?

    “在偏厅候着呢。”

    “让他稍候片刻,老夫一会就过去。”

    片刻后,王钦若换了一身私服,不紧不慢地赶到了会客地。

    “相爷!”

    一看到王钦若的身影,谢涛整个人就像弹黄一样,曾的一声就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唉。”阑

    还没等谢涛开口,王钦若就长叹一声。

    “济之(谢涛字),你的来意,老夫知道,但此事确实难办。”

    “今日,陛下在承明殿上还特地问了市舶司的桉子。”

    “所以……”

    剩下的话,即便王钦若不说,谢涛也是懂得。

    陛下是何等的霸道,市舶司的桉子既然捅到了陛下那里,怕是难以善了了。

    良久。阑

    谢涛诚心诚意的朝着王钦若一拜。

    “还请相爷指点一条明路!”

    事到如今,谢涛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若是搁在真宗朝,请罪的札子一上,先帝多半会顺水推舟的轻轻放下,然后将罪官调到远恶州府当个小官。

    但现在不一样。

    自己请罪的札子被留中了。

    为何留中?阑

    不言而喻!

    官家不信他!

    不仅是不信,只怕还有深究的意思。

    否则,官家也不会在承明殿内,当着两府重臣的面,特地提及此事。

    “老夫,也不知道。”

    王钦若又是一叹,他这话倒不是谎言,而是真心诚意的。

    他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天威难测。阑

    “呃……”

    听到这话,谢涛直接懵了。

    “下官告退。”

    片刻后,谢涛失魂落魄的走出了相府。

    能试的法子,他都试了。

    如今,连王相都想不出办法,他还能怎么办?

    就这样吧。阑

    ……

    ……

    ……

    翌日。

    这边,王钦若还没想好举荐谁,那边,拜王曾为参知政事的诏书就从禁中传到了政事堂。

    不同于王钦若的失落,看到这份诏书的寇准,很是高兴。

    寇准和李沆是同年兼盟友,王曾不仅是好友的女婿,更是他看好的后辈之一。阑

    王曾能回来,寇准是由衷的高兴。

    傍晚时分,吕夷简也收到了王曾即将归来的消息。

    得知此事,他算是喜忧参半。

    喜得是参政的位子没有落到政敌身上,忧的是,他实在摸不准官家的心思。

    为何是召回王曾?

    去年,王曾刚刚从青州调动了兖州,虽然都是知州,但青州知州和兖州知州的份量是不一样的。

    转任兖州知州,看似平级,实则是贬斥。阑

    结果现在官家又要将王曾调回京师,担任参政之职。

    当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类似的苦恼,不止是吕夷简有,其他凡是有志于转任参政的人,心中都有同样的疑惑。

    “官家打算将王曾召回来?”

    宝慈殿中,刘娥听到王曾归来的消息,同样是一脸不解。

    “嗯。”

    “王曾是个有操守的干吏。”阑

    虽然王曾总是和李杰作对,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王曾不是那种庸官、贪官。

    调王曾回来,当然也是有目的的。

    此前的打压,不过是让王曾明白一件事。

    这个天下,只能有一种声音!

    德音!

    现在召王曾回来,为的是整治政风。

    整风,必须要有一个站在台前,且此人本身要干净,不说无暇,至少也得找不到什么黑点。阑

    王曾极其背后的家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都是些细枝末节,李杰不能用后世的标准去评价。

    换句话说,依照当下的标准,王曾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我打算让他主抓吏治的问题。”

    听到这话,刘娥微微点头,然后便不再提及外朝的政事。

    其实,如果不是官家率先提起人事调动,刘娥连问都不会问。

    没必要。

    她现在只盼着一件事,官家早点结婚,早点生子,如此一来,她也能早点抱上孙子。阑

    另外,这段时间刘娥也想通了,或者说决定了一件事。

    待到皇子出生,她就建议官家将李贤妃(仁宗生母)召回宫中。

    彼时,时机正合适。

    纵观官家登基之后的表现,可以预见,官家必然会成为大宋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没有之一!

    毕竟,神武如太祖,在十几岁的时候也无法获得现今的成就。

    英明如官家,完全没必要担心两宫并立的事。

    两宫并立,可不是什么好事。阑

    “六哥,外朝的事,大娘娘无意知晓,大娘娘现在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

    “郭氏,张氏,王氏,官家属意谁?”

    三女入宫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但碍于各种各样的事,谁为皇后的事,一直悬而未决。

    “大娘娘,更喜欢谁?”

    李杰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其实,于他而言,她们三个谁当皇后,都是一样的。

    “郭氏活泼开朗,张氏温雅娴熟,谁为皇后,都可以。”

    回答时,刘娥唯独没有提到王氏女,之所以不提,倒不是因为王氏女出身低。阑

    刘娥亦是身世寒微,她不提,一是为了避嫌,二是因为王氏女长得太娇媚了。

    沉吟片刻,李杰提议道。

    “那便选张氏,何如?”

    郭氏的确活泼,但有一点不好,善妒。

    这一点,李杰不是很喜欢。

    “甚好。”

    刘娥笑着点了点头,她也更喜欢张氏一点。阑

    PS:这两天一直在看DOTA2比赛,这次major的比赛时间太阴间了,更新稍微少了一点,见谅

第三百一十六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诏礼仪院,尽快拟定纳后礼。”阑

    眼见官家定下了人选,刘娥连忙招来许氏,让对方赶紧督促礼仪院,拟定流程。

    此次天子大婚不同于前三朝,太祖、太宗、真宗朝行的都是册后礼。

    册后和纳后,性质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由妃嫔晋升为皇后,行的是册封之礼,如太祖册封琅琊王氏为后,太宗册陇西李氏为后,真宗册秦国夫人郭氏为后。

    而这些并不适用于现在。

    毕竟,官家为太子时,并没有纳太子妃,直至现在,官家仍是未婚状态。

    昏礼者,礼之本也。阑

    这段时间,礼仪院内关于如何行纳后礼一事,彼此之间的争论可不少。

    一派主张以《大唐开元礼》为蓝本,恢复唐制,行二十二项纳后礼,先卜吉日,而后祭祀天地。

    定下吉日之后,天子临轩命使节,行纳采、问名、纳吉等事务。

    而另外一派则坚持依照前朝故事,以册后礼为参照,兼采唐朝礼制,定下本朝的纳后礼。

    和唐朝的纳后、册后礼相比,宋朝天子婚礼的程序要缩减不少,论程序,减少了接近十项。

    不过,程序减少,并不意味着内容丢失,如告天地、宗庙,天子临轩发册,纳采等等,这些必要的流程还是有的。

    就在两派争论不休的时候,两道诏书先后从禁中发了过来。阑

    一份是太后督促礼仪院尽快拿出流程的诏书,一份是官家责令一切从俭的诏书。

    这两份诏书也为此次争议画上了休止符。

    以李维为首的从简派,取得了上风。

    天地地大,官家最大。

    既然官家提倡从简,一切自然以节俭为中心。

    正所谓上行下效,李杰既然有意更易厚嫁、厚娶之风俗,他本人当然要以身作则。

    刘太尉府。阑

    得知清河张氏女被选为了皇后,寓居汴梁的王蒙正不禁大失所望。

    王蒙正还盼着自家女儿能母仪天下,结果呢,自家女儿并没有成为皇后。

    不得不说,人心的贪欲是无穷的。

    起初,王蒙正只是想借着刘氏的渠道,将自家女儿送往宫中,便是当不成皇后,当个妃子也好的。

    可随着事情的推进,他慢慢就觉得如果能成皇后就好了。

    眼看着自家女儿走到了决赛圈,最终却痛失后位,这感觉,比杀了他还难受。

    虽然本朝严格限制了外戚的权利,但那可是皇后!阑

    如果能为官家诞下皇子,只要皇子不意外夭折,那么下一任皇子就有自家一半的血脉。

    日后,待到新帝登基,会亏待母后家族吗?

    一如王蒙正,应州郭氏同样是失落不已。

    郭氏虽然也是外戚家族(郭崇的儿子郭守璘之妻为太宗李皇后姐姐),但时至今日,郭氏早已没落。

    对于郭氏、王氏而言,那些大族看不上的皇后之位,他们反倒是趋之若鹜。

    后族出身虽然无法担任重臣之位,但保个两代富贵绝对是没问题的。

    若是诞下皇子,最低也是福泽三世。阑

    ……

    ……

    ……

    与此同时。

    四方馆。

    “侍郎,下官打听到了,此次出使契丹的使臣人员已经定下了。”

    元颖一脸喜色的赶到小院前来报喜。阑

    “哦?”

    “是谁?”

    听到这个消息,韩祚一把抓住元颖的胳膊,连忙问道。

    “使臣是龙图阁直学士冯元。”

    元颖第一时间将打听到的消息报了出来。

    “竟然是他?”

    冯元的名声,韩祚倒是听说过的。阑

    从冯元的曾祖父开始,冯氏三代人皆是南汉的天文历法官,随着刘鋹投降宋廷,冯氏也跟着入了宋朝。

    到了开封之后,冯元之父冯邴仍然操持就业,被宋廷授官司天监保章正(观察日月星辰变动,测福祸)。

    天文官不仅风险高,且属于伎术官,上升空间极为有限。

    冯邴不愿儿子冯元继续接任祖业,于是便让冯元跟随孙奭学习经义。

    冯元不负众望,先是师从名儒孙奭,而后又与博学之士崔颢正为友,同研五经。

    大中祥符元年,时年三十四的冯元中进士第,历任临江县尉、国子监缺讲员(老师)、经延官、太子中允、东宫官、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

    “嗯,正是此人!”阑

    元颖连连点头,而后话锋一转道。

    “侍郎,我等是否要?”

    说着,元颖比划了一个送礼的手势。

    “你有关系?”

    韩祚不着痕迹的瞥了元颖一眼,送礼,倒是可以尝试一二。

    毕竟,冯元出使契丹是为了高丽的事,而且冯元性吝且贪,若是真能送上礼,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冯元判国子监期间,办公宴的时候,用被赐的酒办宴席,然后将买酒的钱拿回家了。阑

    另外,冯元死后,家资钜万,钜万代表着以他的收入,完全不该有那么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少不得贪腐)

    “国子监直讲郭稹素来和冯元交好,我们或于可以试一试这条路。”

    韩祚和元颖此次出使宋朝,除了乞求大宋出面调停高丽和契丹的关系之外,还有求取经书的任务。

    第二次辽丽战争时,辽军将高丽国都烧成一片白地,不知多少经书被付之一炬。

    虽然后来高丽重新收集了民间的藏书,但总是免不了遗漏部分。

    直至今日,高丽每年仍然会查出不少遗失的经典。

    求取经书,自然免不了和国子监打交道,元颖借此机会,也就认识了郭稹。阑

    “郭稹?”

    韩祚面带疑惑,显然,他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他和冯侍讲有何渊源?”

    元颖微微躬身,道:“郭稹曾经求学于名儒孙奭,年初,正是由孙奭和冯元举荐,郭稹才成了国子监直讲。”

    “此人风评如何?”

    韩祚神色一动,有这层关系在,倒是可以走一走。

    “或可一试。”阑

    其实,元颖对这件事还是蛮有把握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提出来。

    大宋有一句话,汴梁局,大不易,郭稹是今年刚到汴梁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发现这一点之后,元颖立刻托人打听了郭稹的消息。

    郭稹幼年丧父,没过多久,他的母亲边氏就改嫁了,且郭稹又没有伯叔,兄弟又少。

    简而言之,他的家族提供不了什么助力。

    搜罗到了这些消息,元颖便给郭稹送了一点‘薄礼’。

    果不其然,郭稹收下了。阑

    有了‘薄礼’为引,让郭稹出面约一下冯元,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三百一十七章 钱惟演慌了

    福宁殿。

    “官家,高丽使节给冯侍讲送了礼。”

    收到密探的密报,雷允恭第一时间就赶至福宁殿进行汇报。

    “送了什么?”

    李杰眉头一挑,随口问了一句。

    “送了一方歙砚,三刀澄心堂纸,高丽参,以及两盒花香露。”

    听到花香露的名字,李杰微微一笑,没想到高丽人也知道这东西。

    花香露正是李杰研发的一款香水,甫一面世,立刻就风靡京师,婴儿拳头大小的一瓶就要十贯钱。

    高丽人倒是舍得,花香露一盒六瓶,单单两盒花香露就价值百余贯。

    若是算上歙砚、高丽参等,这一次送礼至少花费了几百贯。

    如果是后世,类似这样收礼,肯定算是行贿受贿,但搁在当下,冯元收礼倒不算受贿。

    似歙砚、澄心堂纸都是文雅之物,而高丽参是高丽特产。

    至于花香露,不出意外,应该是以赠女卷的名义送的。

    “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

    “具体内情不清楚,不过,据内线回报,高丽人大概是想冯侍讲多为他们争取些利益。”

    雷允恭一边小心翼翼的汇报着,一边悄悄地用眼前的余光打量着官家的神色。

    眼见官家眉头轻蹙,他连忙解释。

    “只是,冯侍讲好像没有同意。”

    冯元又不是傻子,收礼什么的,倒是无所谓,但他不能以收礼为代价,损害大宋的利益。

    毕竟,调停高辽矛盾的任务是官家亲自授意的。

    如果他敢损公肥私,以官家的性子,绝对饶不了自己。

    听到这里,李杰微微点头,料想冯元也不是那种不识大体的人。

    虽然收礼有些不符合他的心意,但李杰也知道,想要完全杜绝送礼收礼之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嗯。”

    “朕知晓了。”

    因此,李杰并没有表示什么,轻轻略过了此事,转而问起了杭州的情况。

    “丁谓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刘茂勤昨日刚刚传回密报。”

    雷允恭躬身道:“市舶司的情况,远比预想中的要复杂,海贸一事牵扯到不少当地的豪族。”

    “不少?”

    对这个回答,李杰明显不是很满意。

    “不少是多少?”

    闻言,雷允恭心中一叹,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富阳谢氏、永康胡氏、余杭刘氏、明州张氏、泰州王氏都有参与其中,除了这些当地大族,依附他们的中小家族几乎都有涉桉。”

    雷允恭口中的涉桉指的当然不是库房失火桉,而是海贸走私。

    “此外,吴越钱氏似乎也有人参与其中。”

    吴越钱氏?

    平心而论,听到这个名字,李杰一点也不意外。

    吴越钱氏虽然主动主动向大宋纳土称臣,但单算吴越地区的影响力,威望仍然很高。

    毕竟,很多当地的家族曾经都是吴越钱氏的臣子。

    另外,吴越钱氏入宋后,大宋官方对他们亦是恩赏有加,编纂百家姓之时,更是将‘钱氏’排在赵氏之后。

    由此可见,吴越钱氏的恩宠。

    当然,这里也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然而,不论怎么说,吴越钱氏都是大宋最顶级的豪族之一。

    “钱惟演是否知晓?”

    “派人去河阳,亲自问一问钱惟演,令他先自查一番。”

    沉吟片刻,李杰觉得暂时不宜查办钱氏。

    钱氏在两浙地区的影响力,必须要考虑到。

    钱惟演是个聪明人,李杰相信等钱惟演见面中使之后,对方知道该怎么做。

    “是。”

    言语间,雷允恭多少有些意外。

    官家这是不想牵扯到钱氏?

    转念一想,雷允恭顿时恍然,也是,钱氏的确不是那么好动的。

    一来,钱氏是功勋之家,二来,钱氏也是太后的姻亲。

    ……

    ……

    ……

    三天后。

    河阳。

    得知宫中派了人过来,钱惟演当即放下公事,连忙赶至府衙。

    看到中使后,虽然对方的年纪看起来不大,品级也不高,但钱惟演仍是客客气气的招呼道。

    “中使远道而来,老夫有失远迎。”

    “钱相公客气了。”

    周继忠连连拱手,他和张茂则是同一批入宫的,只是他的年纪要比张茂则大上两岁。

    一番虚礼后,周继忠清了清嗓子,主动道明了来意。

    “官家有口谕示下。”

    “臣谨候!”

    说着,钱惟演掸了掸官服,面朝北方,行了一记大礼。

    “钱卿,吴越钱氏是否参与海贸走私?”

    “朕给你一个月时间,核查清楚,然后如实以报!”

    听到‘海贸’两个字,钱惟演心中一颤。

    吴越钱氏是大族,分支众多,族人更是不知凡几,即便是钱惟演,也不知道吴越钱氏具体有多少人。

    不过,有一点钱惟演可以肯定,他们主宗这一支,绝对没有做过任何不法之事。

    但分支那边,他就不敢保证了。

    “臣遵旨!”

    片刻后,钱惟演毕恭毕敬的又行了一礼。

    “钱相公既然知晓了,那小的便告退了。”

    言罢,周继忠抬步便走,丝毫不给钱惟演探听的机会。

    看到对方转身就走,钱惟演的眼中闪过一丝愕然。

    这……

    这种情况,可不常见。

    难道是顾忌太深?

    想到这里,钱惟演顿时就坐不住了。

    难不成官家有意整顿钱氏?

    否则,区区一个传信的中使,怎敢如此不给他面子?

    不行!

    必须要即刻传讯京师,尽快探清宫中的动向。

    这一刻,钱惟演真的慌了。

    虽然他远在河阳,但京中发生的事,他还是知道的。

    吴越钱氏固然有献土之功,可那都是大宋开国那会的事了,几代人过去,钱氏的余荫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而且,以官家现在的威望,即便动了钱氏,也不会影响到大局。

    念及至此,钱惟演当即召来心腹,让对方日夜兼程赶赴京师,委托嫂嫂入宫探一探太后的口风。

    另一边。

    周继忠从府衙出来之后,一刻也没有停留,当天就启程向着京中赶去。

    其实,他刚刚的无理之举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而是雷勾当的意思。

    雷允恭让周继忠傲慢一点,无非是想激一激钱惟演,让钱惟演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第三百一十八章 各方

    半个月后。賿

    钱惟演面色阴沉的看着族中传来的密信,真是让人不省心!

    事实查明了。

    钱氏确有参与海贸走私一事,且数额不小。

    鼓捣这事的人,倒不是钱惟演他们这一支,而是钱惟演曾祖父钱镠的弟弟钱铧那一支。

    钱镠不止是钱惟演曾祖,同时也是吴越开国国君。

    钱铧自幼是由钱镠抚养长大的,兄弟五人中,钱镠最喜欢钱铧,后来吴越建国后,钱铧累封楚国公。

    再之后,钱镠一支和钱铧一支虽然分了家,但两支的后人关系一直不错。賿

    正因为如此,钱惟演的脸色才会如此难看。

    猪脑子!

    如果他那个远房表哥现在就在他面前,钱惟演恨不得噼头盖脸给对方来上几个嘴巴子。

    当真是猪队友。

    钱铧那一支虽然是钱氏分出去的支族,但对方名下的田地可不少,祖上留下的余荫,完全足够生活了。

    类似这等走私的勾当,根本没必要参与。

    退一步而言,即便馋那些利润,也不该亲自下场,随便派个旁系,或者其他人入场,不好吗?賿

    “唉。”

    半晌,钱惟演幽幽一叹。

    事到如今,也没别的办法了,只有请罪一条路可以走。

    在内查的这段时间,除了自查一事,钱惟演还分别向太后以及丁谓探了探口风。

    结果,不容乐观。

    对于海贸一事,官家很是重视。

    丁谓甚至告诉了他一件事,市舶司事关对方能否重新归朝,未来几年,官家将会大力推行海贸。賿

    海贸不被朝廷的重视的局面,变了。

    往后,凡是想要在海贸中分一杯羹的,要么乖乖配合,要么就成为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

    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选。

    综合各方意见,钱惟演觉得让他那位远方堂哥主动认罪,并且献上这些年所有的进项。

    然后,再另行戴罪立功,海图、海员、海船等凡是和海贸相关的东西,全部投献给朝廷。

    剩下的事,便是尽人事听天命,寄希望于太后那边了。

    ……賿

    ……

    ……

    杭州。

    “老爷,钱氏又来人了。”

    “不见!”

    丁谓摆了摆手,懒得搭理钱氏的人。

    如果是钱惟演当面的话,他还会给几分面子。賿

    外面的是什么人?

    钱氏旁系而已。

    对方是什么档次?

    他什么档次?

    岂能说见就见。

    “是,小的这便打发他们走。”

    言罢,小厮缓缓向后退去。賿

    “等等。”

    丁谓眉头微皱:“以后他们再来,不用回报,一律打发他们走。”

    “是。”

    小厮稍微愣了一下,而后连忙点头。

    “呵。”

    待到小厮退去后,丁谓哂笑一声,对方真是昏了头了,竟然妄图拉他下水。

    虽然对方送的东西很诱人,但利害得失,丁谓心里还是有数的。賿

    况且,钱惟演也和他打过招呼,无需理会杭州这边的人。

    另一边,小厮趾高气昂的来到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身前。

    “小郎君,相爷有空吗?”

    望着谄媚的中年人,小厮面无表情道。

    “老爷公务繁忙,没空见你。”

    “对了。”

    “我家老爷说了,你们以后不要往市舶司衙门来了。”賿

    言罢,小厮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

    ‘呸!’

    望着小厮离去的背影,中年胖子心中暗暗呸了一声。

    什么玩意。

    收钱时是一副面孔,现在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如果不是家中出事,似这等小人物,他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

    胖胖的中年男人不是旁人,正是余杭钱氏(钱铧)一脉的当家人钱秉言。

    虽然钱惟演遣人告诉了他该怎么做。賿

    可万贯家财,岂是能舍便舍的?

    两代人的努力,几十万贯的家资,几千倾的良田,任谁也舍不得直接上贡了。

    因此,钱秉言打算走一走丁谓的路子。

    为了打动丁谓,他甚至不惜割让一半的家产,只求丁谓能放他一马。

    结果谁知,丁谓竟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唉。”

    良久。賿

    钱秉言忍不住长叹一声,其实,他也不是没有退路,两代人的经营,想要远遁海外,也不是不行。

    但事到如今,他们已经被丁谓盯上了,想要所有人全部转移,那是不可能的事。

    ……

    ……

    ……

    同一天。

    中京。賿

    此刻,耶律隆绪的心情比钱秉言还要差。

    三征高丽,辽国花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终于打服了高丽,令对方称臣纳贡。

    然而,这才过去几年?

    自家小弟就不安分了。

    这不,人家打算改换门庭,跟着大宋混了。

    大宋此次遣人出使辽国,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天圣盟约的事,但内里却是为了高丽的事。

    依照大宋使臣冯元的意思,往后,高丽会重新回到大宋旗下,成为大宋的附属国。賿

    辽国和高丽签订的盟约,就此作废。

    其实,自从辽国大败之后,耶律隆绪已然做好了周边小国改换门庭的准备。

    但真当这一刻来临之际,耶律隆绪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意。

    尤其是高丽。

    三征高丽,辽国并不是大获全胜,而是惨胜。

    套用一个经济学上的词,沉没成本太高,以致于高丽改换门庭时,辽国特别的心痛。

    另外,不止是高丽,夏州李氏那边也不安分。賿

    前不久,密谍传回消息,李德明欲献土于宋,只求归附宋廷。

    耶律隆绪有时候会想,如果李继迁知道这事,只怕会从棺材里跳出来,一巴掌拍死这个败家子。

    李继迁东征西讨,好不容易打下了今日的版图,如今却被李德明投献给了宋廷。

    李德明转投宋廷,不是最令耶律隆绪生气的。

    最令他生气的是,李德明是以献土为代价归附大宋!

    这不是区别对待嘛?

    当然。賿

    气归气,耶律隆绪也没有失去理智。

    大宋,不可力敌。

    再没有找到针对雷火弹的办法之前,辽国是不会轻易挑起战端的。

    暂时忍他,让他。

    破解雷火弹之日,便是辽军铁骑南下之时!

    “陛下,马相公和张相公到了,正在殿外等候陛下召见。”

    “宣!”賿

    耶律隆绪今天只召见了两位汉人出身的宰执,至于原因嘛,他觉得有必要提升一下汉人的地位。

    毕竟,往后抵御大宋,少不了汉人。

    ps:下个副本写狂飙,大宋副本本周内结束

第三百一十九章 间隙暗生

    在辽国内部,随着汉人的地位日渐提升,契丹族和汉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辽朝开国至今已有百年时间,截至今日,耶律隆绪已然是第六任皇帝,同时耶律隆绪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

    前五任天子,在位时间最长的是辽太宗,在位二十年,最短的事辽世宗,仅有五年便死于暗害。

    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耶律隆绪在位期间,自然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提升汉人的地位,便是其中之一。

    耶律隆绪之前,汉人的地位可谓是相当的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此前,契丹族人殴汉人死者,只需赔偿牛马即可。

    而若是汉人杀契丹族人,不仅斩杀桉犯,连同罪犯的家属也会被打入奴籍。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契丹更易法制,下诏,若是契丹人犯了十恶,同样依照汉律处置。

    这项法令的颁布,无疑令广大契丹贵族不满,毕竟,杀汉人只需赔偿牛马,无疑是契丹贵族的特权。

    废除了这项特权,使得契丹族和汉人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好在当时承天太后仍在,以承天太后的威望,纵使旁人有所反对,也只得暂时按捺住心中的不满。

    另外,废除契丹人的特权,也笼络了一大批汉人出身的官员。

    见识过真正的黑暗,才能体会到光明的珍贵。

    和此前数代相比,耶律隆绪治下汉人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起码避免了和牛马相提并论的地步。

    也正因为如此,似张俭、马保忠这样的汉人官员,方才死心塌地的追随耶律隆绪。

    这不,今天的御前会议,耶律隆绪只召见了张俭和马保忠两位汉人官员。

    张俭和马保忠分别是政事省(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在辽国官制体系下,政事省的主官仅次于枢密使。

    (枢密使也是辽国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如南院枢密使,总领汉人军民所有政事,政事省位次尽在南院枢密院之下)

    “参加陛下!”

    “平。”

    耶律隆绪摆了摆手,示意两人无须多礼,而后他径直问道。

    “昨日,大宋使节提出的条件,想必两位卿家已然悉数于心。”

    “卿等二人皆是汉人出身,朕想问一问,宋廷的提议,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

    “如果朕拒绝了宋廷的调和,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力不如敌时,当避其锋芒。”

    张俭微微上前一步:“臣以为,不论宋廷真假,我朝都不该与对方再次发生冲突。”

    另一边,马保忠听到张俭的回复之后,顿时长舒了一口气。

    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他还真不太敢说。

    但张俭不一样。

    宛平张氏,可是辽国汉人中的大族。

    早在辽太宗时期,张俭曾祖张礼便官居从三品的黄左散骑常侍,此官虽然只是顾问之职,没有实际职掌。

    但能够作为天子顾问,已然是清贵之极的官。

    虽然到了张俭祖父、父亲这一代,张氏已然没了显贵之官,但到了张俭这一代,张氏再次崛起。

    统和十四年(996),张俭高中状元,恰逢此时,汉人的地位开始诸部抬升。

    自此,张俭的仕途踏上了快车道。

    仅仅二十余年的时间,张俭就一路从云州幕官升至中枢重臣。

    随着张俭一路高深,张氏的声望也跟着一路扶摇直上,彻底成为汉人中的望族。

    这边。

    张俭虽然看似是在回答耶律隆绪的问题,实际上他心中却在想另外一件事。

    他是宛平人,宛平旧为幽都县,隶属于幽都府,也就是现在的析津府。

    然而,随着天圣盟约的签订,再过不久,析津府就会划归大宋。

    对于张氏这样的辽国大族而言,析津府归于宋朝了,他们的家族驻地自然是要迁移的。

    可就在商议迁徙之前,族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有人竟然打算不随着家族迁徙,准备跟着析津府归入宋境。

    张氏内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声音,其实和他们的祖籍有关,张氏并不是析津府土生土长的汉人。

    五代后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部分张氏族人从清河迁徙到了蓟北地区,也就是旧幽都县附近。

    也就是说,宛平张氏实际上是清河张氏的一支。

    尤其是清河张氏出了一位皇后之后,宛平张氏内部赞同归宋的人顿时多了几分声色。

    虽然宛平张氏移居蓟北已有近百年,但好歹是同一个先祖,有这份香火情为引,归宋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时,这也更有利于保全家族传承。

    两头下注!

    眼下大宋的军事实力已然超过了契丹,未来,幽云之地保不齐就会被大宋收回。

    提前让一部分人回归大宋,也能给未来铺一条路。

    当然。

    以张俭现在的地位,肯定不能明目张胆的做,必须偷偷地转移部分族人。

    其实,有一件事张俭并没有告诉家族。

    大宋那边已经有人偷偷联系他了,企图笼络自己。

    不过,面对宋廷的拉拢,张俭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现在吃的是辽国的俸禄,万事自然要以陛下为先,岂能暗中转投大宋?

    这,有违他心中的道德!

    台上。

    听到张俭的回答,耶律隆绪没有任何表示,而是若有所思的瞥了一眼张俭。

    虽然耶律隆绪重视汉人,但重视归重视,并不代表他对汉人毫无保留。

    同时,也不代表他彻底信任张俭。

    张俭是宛平人,因为盟约的签订,张氏族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谁知张俭心中有没有怨气?

    今天诏张俭过来,既是信任,也是试探。

    就当前的结果而言,显然,耶律隆绪没有完全打消心中的疑虑。

    尚需继续观察。

    其实,对于如何处置张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升暗降,将对方调到清贵的职位。

    但考虑到张氏在汉人群体中的号召力,耶律隆绪不得不放弃这一‘一劳永逸’的办法。

    良久。

    耶律隆绪将视线投向马保忠。

    “马卿之意,何如?”

    “臣附议!”

    马保忠心中也赞同张俭的意见,避其锋芒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026/ 第一时间欣赏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作者:放羊小星星所写的《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为转载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介绍:
他在《最好的我们》里是文娱才子路星河!
他在《笑傲江湖》里是武林神话林探花!
他在《隐形守护者》里是谍海传奇肖途!
他在《天下第一》里是爱美人不爱江山逍遥侯朱无视!
他在《诛仙》里是仙门巨擘林惊羽!
李杰:“我只是条不想被催更的咸鱼啊。”
诸天万界流传着属于他的传说,传奇仍在继续。。。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