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诸天万界之大拯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文阅读

作者:放羊小星星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章 松绑!松绑!

    时间滴溜溜的转啊转,转眼间,冬雪初降。

    陈家村,又变得热闹了起来。

    那些出门读书的大学生,都回来了。

    70-80年代的大学生,跟二三十年后的大学生,完全不一样,此时的校园内,充斥着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

    经过大半年的校园生活,从陈家村走出去的三十三个大学生,精神面貌完全变了。

    眼界开阔了,想法自然也跟着变了。

    努力。

    奋斗。

    改变家乡,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我有好多话想跟江河哥说。”

    虽说是全国一盘棋,但每个地方还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如果不是他,他们现在或许已经追寻父辈的脚步,踏上了走南闯北的鸡毛换糖之旅。

    巧姑无奈道:“我哪知道,大哥最近一直在忙着回访,一时半会怕是回不来,估计得年关才能回来。”

    倒不是说走街串巷不好。

    他们有的人在长三角,有的人在京津冀,还有人去了珠三角。

    这一天,他们又聚在了一块,陈小飞忽然问道。

    “是啊,我也有问题想问江河哥。”

    “哦,那还好,我以为江河哥不回来过年呢。”

    是主动选择。

    “对啊。”

    上大学,只是选择更多。

    “好久没见过江河大哥了。”

    而长三角,有了从前打下的底子,虽然暂时落后了一点,但那种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却没丢。

    这群人对李杰都很感激。

    “巧姑,江河大哥什么时候回来啊?”

    “巧姑,江河哥什么时候结束调研啊?”

    珠三角,更开放。

    此话一出,现场的其他人纷纷附和。

    回到村里之后,一群人经常聚在一块,谈天论地,互相交流着各自的见闻。

    燕京是心脏,各种信息更多,更全。

    而不是被动选择。

    主动和被动,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另一边。

    李杰确实是在走访,但这一次的走访重点并不是学生回访。

    回访只是顺带的。

    这一次真正的课题是‘鸡毛换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义县周围的乡镇,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敲糖之路。

    没办法。

    地太少,人太多,种的粮食不够吃。

    此时的肥料,也不像后世随处可买,仅靠那点份额,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虽然鸡毛换糖名义上不是为了挣钱,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难免有人会加入一些其他的小商品售卖。

    对于这些行为,乌义这边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不是每个地方都是如此。

    这东西,不同地区不同主官的态度都不一样。

    李杰调研的课题,倒不是哪个区域好干,哪个地区不能干,而是考察鸡毛换糖。

    或者说小商品交易的必要性。

    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商店,有些地方距离乡镇很远,很少有人会为针头线脑什么的,特地去一趟乡镇。

    部分小商品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从古至今,游商游走于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这一古老的职业,很有必要性。

    临近新年,李杰从温城坐车返回了乌义县。

    “小陈老师,你可算回来了。”

    他刚回来没多久,县秘书长杨春收就赶到了他的宿舍。

    “杨秘,你这是?”

    看到杨春收急匆匆的样子,李杰意外道。

    “好事!”

    杨春收笑着道:“你上次写的那篇报告被上面要了过去,刊登在了内参上。”

    “上面?”

    “嗯。”

    杨春收用手朝着天花板指了指,那里是哪里,不言自喻。

    放眼全国,乌义县只是一个不太出门的小县,县里公务人员写的文章被上面要去了。

    当然是大事。

    而且,跟着消息一起来的,还有约稿。

    后续的报告、文章,要一式三份,市里发一份,省里发一份,还有一份得发到京城。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所以,杨春收一知道李杰回来,立刻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小陈老师,这次伱的报告,写了吗?”

    聊了一会天,杨春收终于把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

    “还没呢。”

    李杰摇头道:“我准备年后再写,资料太多,一时半会也写不完。”

    “好,好。”

    杨春收也没有催得太紧,虽然小陈老师没什么特别的职级,但那可是直达天听的人。

    哪敢逼的太紧。

    接着,杨春收又问起了这次的收获。

    李杰简略的跟他讲了讲,这一次,他主要去的地方是温城。

    那边的市场,很活跃。

    小摊小贩的数量不比乌义县这边少,不过,他们的胆子要更大一点,针线、纽扣、表带、袜子等小商品都在卖。

    这阵风,也慢慢传到了乌义这边。

    “小陈老师,你说这种事能持续下去吗?”

    “能不能,我不知道,但有一句话叫有需求,就有市场。”

    李杰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道:“我想,只要不涉及一些工业品,问题应该不大。”

    事实上,小商品交易的枷锁很快就会被解开。

    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等单位,不可能把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落。

    最多明年年初,日用小商品的流通就会被放开。

    持证上岗。

    一些农副产品的贩运活动,也会被放开。

    像敲糖帮这样小商贩的春天,就要到了。

    ……

    次日。

    李杰去邮局取回了一批信件,这里面既有杂志社寄来的读者书信,也有那些受访学生寄来的信。

    读者来信,他只是简单的翻阅了一番。

    没什么具体的内容。

    部分是催更,部分是瞎扯淡。

    受访学生的信,李杰看得很是仔细。

    一个黄沙乡的学生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他不准备继续读书了,家里太穷,他准备出门挣钱。

    跟他那个同乡一样,倒卖一些小商品。

    看完信,李杰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孩子他有点印象,是一个好孩子。

    他在回信里主要给他科普了一下政策,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又回了几封信,翻开下一封信,看到那名字,李杰稍微愣了一下。

    骆玉珠写的信?

    这次回访的时候,没听到她提过这事啊?

第17章 上课

    陈老师:

    您好。

    我是骆玉珠,写这封信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对你表示感谢。

    谢谢你。

    谢谢你提供的帮助,如果不是伱,我现在很可能辍学嫁人了,我不想这么早嫁人。

    我想向陈家村的那些人一样,好好读书,考大学。

    ……

    此致。

    敬礼!

    二是敲糖帮的存在,虽然利润不多,但家家户户的日子,勉强还能过得去。

    起码表现上是如此。

    到底去不去上课,李杰还没想好,那里的一位学弟,未来前途不可……

    骆玉珠。

    这年头,农村学生读个初中、高中毕业都算是高学历人才。

    来去自由。

    看完这封信,李杰大概明白了为什么骆玉珠没提,因为没必要,这封信就是一封普普通通的感谢信。

    ……

    不过,骆玉珠想要一直读到大学,恐怕不太可能,她那个继母,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等。

    顶多当个学者,闲时写写文章,偶尔再写几本,基本上能解决地位和挣钱问题。

    类似的案例可不少。

    1978年12月18号。

    李杰前脚刚到家,后脚,那帮回村的大学生就闻风而至。

    陈家村的考学热,一是因为有了李杰这个榜样。

    究其原因,还是那个特约研究员带来的光环。

    前前后后写的那几篇报告,早就成了多地机关的研究资料。

    即便女孩的公分低一点,但好歹也算半个劳力。

    他又不走体制内路线。

    没人管。

    几天后。

    三是李杰给他们针对性的补课。

    蚊子腿再小,那也是肉。

    养老都行。

    在乌义这个小县城,他的地位削微有一点点超然。

    比如水木大学。

    李杰提前放假回村,他现在的地位有那么一点点特殊,说是有编制吧,又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说没编制,该有的福利,又一样没落下,其他人羡慕归羡慕,说闲话的,那是一个没有。

    算了。

    更多的是小学毕业就辍学。

    毕竟,和谐大神关注着。

    一进一出就是一个劳动力,像陈家村那样的典型,很难复刻。

    不用正儿八经的坐班,得空去上一两堂课就行,没空也没关系,反正就是一个荣誉头衔。

    你好我好,大家好。

    意思到了就行。

    特约讲师。

    他的母校明州农机还专门给他发了一份聘书。

    李杰想了想,觉得还是推掉。

    不然的话,他倒是可以效仿一下高育良,走走学院派的路线。

    这三条,少了哪一条,都没法促成现在的陈家村。

    他也没有给她回信。

    陈家村。

    “江河哥。”

    “江河大哥。”

    “哥。”

    来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喊他哥,即便陈小飞的辈分比他大一辈,也是这么喊。

    接着,众人又七嘴八舌的问起了问题。

    他们上的大学,都在相对比较大的城市,环境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

    农村和城市的区别,让他们生出了很多的疑惑。

    此外。

    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最活跃的地方,毕竟,年轻人很容易收到了鼓动,受到感染。

    十七八岁的年纪,脑子里满满地都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

    认准了一个方向可以奋不顾身的那种理想主义。

    眼见大家的问题有点多,李杰索性大手一挥。

    转移阵地。

    去祠堂。

    上课。

    不多时,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祠堂,期间,有不少闲着的村民,也带着孩子一起来到了这里。

    70年代末的农村,真的没什么休闲娱乐活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块。

    这个热闹,他们凑定了。

    大人、小孩,全来了。

    最后,里三层、外三层,全部被围满。

    陈小飞和陈大光去了储藏室,将黑板搬了出来,这块黑板很旧,毕竟用了好几年。

    正面还有三角函数的题目。

    那是昨天上课用的,这帮大学生回来,也继续着李杰之前的补课行动。

    给村里的娃娃们补课。

    不过,现在的补课老师多了。

    三十三个人,每个人都能客串一下老师,小学、初中、高中各科都能找到对应的老师。

    免费补课,一毛钱不要。

    简单的布置好场地,李杰点名道。

    “陈小飞,你先说。”

    “江河哥,过去这段时间,我们真的走错了吗?”

    陈小飞是陈家村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燕京,华夏的心脏地带,那里的各种思潮最活跃。

    信息密度最高。

    各种学社甚至能够提前得知一些即将颁行的政策。

    “你是指什么?”

    “是……”

    “嗯,我明白了。”

    李杰微微点头,看到其他人也很迷茫,他就着身后的那块黑板,给他们上了一堂历史课。

    万变不离其宗。

    现代社会的各项制度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原型。

    成功的,错误的,失败的等等,都有类似的案例。

    李杰讲的朝代很远,从北宋开国,讲到庆历新政,再讲到王安石变法。

    上课的过程中,他也会穿插的结合当下。

    他不会给他们具体的答案。

    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堂课,从中午一直讲到傍晚,到了饭点,没有一个人想走。

    一个个都在记着笔记。

    然后。

    直到晚上八点,这堂课才上完。

    “好了。”

    “下课。”

    “有什么问题,先自己想,想不明白就多观察,多想,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随时可以给我写信。”

    李杰没给他们课后提问的机会,讲完这段话,他就直接离开了祠堂。

    饿了啊。

    这帮小崽子不饿,他饿得很。

    他走了。

    那帮人还没走,虽然外面已经黑透了,虽然很饿,虽然很冷,但他们仍然聚在一块,一起讨论今天的那堂课。

    这堂课的核心,一言以蔽之。

    任何时代都有局限性。

    不要以现在已有的观点评测当年的政策,如果想要改变,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身体力行。

    行动远比呐喊更有用。

    陈小飞觉得自己应该真正的去看一看,去体会体会。

    而陈大光,他想得跟陈小飞完全不一样,他从这堂课学到了一样东西。

    经济问题才是一切的基础。

    他要去企业!

    另外一批人,听到了教育。

    教育才是重要的基础。

第18章 风

    年后。

    李杰的调研报告,又一次登上了内参,这一次,引发的震动比上一次还要大。

    紧接着,杨春收在《浙省日报》第二版发表了一篇文章。

    文中,他引用了李杰文章中的部分数据,再结合乌义县本土的部分数据,论证了鸡毛换糖的必要性。

    鸡毛换糖,既能推动乌义县的红糖产业,又能换回出口所需的‘红毛’。

    那些挑剩下的来的鸡毛,能够进行沤肥。

    利好粮食增产。

    利好农村。

    在陈小飞的来信中,燕京前门大珊栏街道办的干部带着几位知识青年,在天安门办起了燕京大碗茶青年茶舍,卖起了大碗茶。

    收到信后,李杰截取了部分内容,然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浙省日报》。

    接着。

    虽然大碗茶的生意不好,但摆了那么久还没有出现问题,上面的态度,基本已经明朗化。

    陆陆续续又有一部分学者、记者追踪了大碗茶的新闻。

    得知这事,陈小飞还特地去体验了一把。

    这是真的。

    风又从北方吹响了南方。

    在那帮忙卖茶。

    继‘陈江河’之后,杨春收也在省内出了名。

    作为真正的体制内的人,敢在这种时候给鸡毛换糖背书,无疑是一种极为大胆,且冒险的行为。

    然后。

    全国各地的街头巷尾陆续出现了不少个体的小吃摊、补鞋摊、自行车修理铺。

    免费的。

    微风乍起。

    上面没有彻底定调之前,官方是不可能给鸡毛换糖背书的。

    虽然官方没有为其正名,但乌义县从事鸡毛换糖的‘个体’们,却看到了几分希望的曙光。

    利好小商品流通。

    连续两篇文章,都在经济、学术、新闻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鸡毛换糖毕竟有擦边的嫌疑。

    这阵风,慢慢地吹响了北方,吹响了心脏地带。

    既能创汇,又能提高粮食产量,于国于民,可谓是双赢。

    不是造谣的假新闻。

    看到燕京发生的那些变化,官方虽然没有明面上出台相对应的政策,但个体摊贩的境遇,明显发生了变化。

    只要不涉及工业用品,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像陈家村,像温成那些兜售小商品的个体们,身上背着的枷锁,被解开了一道。

    敲糖帮的足迹,开始慢慢扩大。

    从乌义开始辐射,一直到省内,再到省外的长三角周边。

    陈家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政策松绑,鸡毛换糖的利润变大了,哪怕是最稳的陈金水,也会在担子里带上一些小商品。

    袜子、梳子、针线、红糖、盐等等小商品,都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之内。

    在此之前,他还特地来了一趟县城,让李杰帮忙出出主意,当当参谋。

    哪些小商品能卖,哪些不能卖,那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李杰都给他们标注清楚了。

    后来。

    李杰听说那份手册成了敲糖帮人人必备的东西。

    不识字也要找人抄一份,然后让人念给自己听。

    虽然政策没有明确松绑,但在他们身上,李杰看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只要有一丝缝隙,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冲向那束光。

    期间。

    李杰又收到了一些学生的信件。

    大学生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一些只有当地知道的新闻,都被他们一一传了回来。

    燕京、申海、金陵、羊城、津门、冰城等等,各地都在变化着。

    没办法。

    待业青年太多。

    两千多万的缺口,从哪找?

    企业根本安置不下这么多人,只能开放个体经营。

    然后。

    又是一年高考。

    今年陈家村一共五人参加高考,五人全部考中。

    不过,这一批大学生中,并没有清北复交那样级别的名校生。

    虽然没有,但能考上已经很不错了。

    高等教育没有大规模扩招之前,大学生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今年暑假,陈家村往届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全部回来,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学校那边。

    参加社会实践。

    少数几个回来的,还是带着任务来的。

    补课传统,不能丢。

    近期,陈家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商量,是不是集资建一个学堂。

    不是那种学校,而是专门给娃娃们补课用的课堂。

    在祠堂那边补课,总归不是一回事。

    两年过去,祠堂又重新启用,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过去祭拜一二,烧几刀纸,上两炷香。

    常年鸡毛换糖,陈家村的村民都很团结,虽然矛盾还有,但在这种大事上,所有人还是一致对外。

    说干就干。

    秋收之后,陈家村的男人们,暂时停下了走街串巷,开始建起了学堂。

    面积不用太大。

    两间屋子+一个小院就行。

    砖瓦、水泥,谁家有票就掏出来,你家匀一点,他家收一点,开销由全体村民平摊。

    入冬前,学堂就被盖了起来。

    与此同时。

    温成和乌义县的部分个体,已经收到了官方核准发放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可以正儿八经的卖了。

    不过,前提是这些东西是自家种的,除了自己家里人之外,不能雇佣其他人。

    对了。

    杨春收升职了。

    变成了分管工商业的副县。

    核准个体户营业执照,就是他管辖范围之内的事务。

    得知这事,陈家村周围的村民当即蜂拥而至,都快把他办公室的门槛给踏破了。

    一天要接待上百人。

    对于这些赶来办个体执照的人,杨春收都很客气。

    该办就办。

    不搞那些有的没的。

    这天,陈金水也跑到了县城,收到那份办理执照的回执,他高兴得买了两瓶酒。

    “江河,晚上陪我喝两杯。”

    来到李杰分配的宿舍之后,陈金水一边将买好的熟食、酒水放到桌上,一边朝着里屋喊道。

    “好。”

    听到动静,李杰从屋里走了出来。

    “阿大,你先坐一会,我去整几个菜。”

    从今天开始,敲糖帮从无证经营,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料想,倒卖被抓的事,应该不会再发生了吧?

第19章 骆玉珠辍学

    溪龙乡。

    天还未亮,骆玉珠就悄悄收拾包袱,带了几件随身衣服就逃离了这个家。

    她可没有那么好骗。

    什么说亲。

    那个人就是个人贩子!

    真当她不知道?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像她这样爸爸不疼,后妈不爱的孩子,懂事的更早。

    离家之后,骆玉珠已经想好了。

    去乌义县。

    她在学校听说过那边,在那边可以领到合法的个体工商户执照,她准备加入敲糖帮。

    “玲玲出门跟朋友玩去了,要不你等一会?”

    她是自由的鸟。

    “赔钱货!”

    接着,她越骂越难听。

    但对她来说,依旧是他乡。

    花了小半天时间,骆玉珠辗转来到了乌义县,虽然这里距离她家只有200多公里。

    “你看,我说的没错吧,这丫头就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

    “估计得天黑吧。”

    骆玉珠壮着胆子问道。

    看到骆玉珠留下的那份信,骆玉珠的后妈当着骆建强的面,开始数落起了继女。

    男子挠了挠头,那是啥玩意?

    如果有机会的话,她还想上学,但现在看来,恐怕不可能了。

    走一步,看一步吧。

    “请问这是黄玲玲家吗?”

    “不是,我是她的笔友。”

    熬得可好了。

    很陌生。

    “对,你是?”

    风吹来的味道都是清新的。

    “谢谢叔叔。”

    “吃我的,喝我的,一声不吭,留了一封信就走了。”

    骆建强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听着。

    “谁啊?”

    骆玉珠已经到了县城,然后用平时攒下的余钱,买了一张前往乌义县的车票。

    “谢谢,那我待会再来吧。”

    自由了。

    鸡毛换糖嘛。

    另一边。

    很快,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的打开了房门,看到门外站着的小姑娘,他愣了一下。

    接着,骆玉珠离开了笔友的家,她又不傻,眼前的是陌生男子,她哪会一个人跑到人家家里呆着。

    “那个,叔叔,她大概什么时候回来?您能告诉我一声啊?”

    好在她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之前,她认识了一个笔友,也是乌义县人。

    汽车发动的那一刻,看着外面的天空,哪怕今天是阴天,她也觉得很漂亮。

    “你是?”

    男子疑惑道:“伱是玲玲的同学?”

    顺着地址,骆玉珠来到民佳路的一处住户前。

    她会熬糖。

    “笔友?”

    “这个死丫头!”

    咚!

    咚!

    敲响房门,门内传来一阵声音。

    咯!

    咯!

    咯!

    清晨,随着鸡鸣声响起,溪龙乡的上空多了几道炊烟。

    傍晚时分,骆玉珠再次登门。

    这一次,她终于见到了那个笔友。

    此时的人还很单纯,哪怕没见过面,也能成为朋友,就跟千禧年左右的QQ好友一样。

    两个小姑娘见面之后,迅速成了朋友。

    是夜,骆玉珠留在了笔友家里,两人约好明天一块去集市上逛逛,看看具体什么情况。

    乌义县机关宿舍。

    李杰看到骆玉珠的来信,不禁有几分愕然。

    好家伙。

    小丫头胆子够大的。

    一个人就敢出门闯荡,还去找了什么笔友。

    字里行间,看着很成熟,但某些地方,又很单纯。

    也不知道她找到了那个笔友没有?

    骆玉珠在信里并没有提到她的去处,李杰即便想帮忙,那也是帮不上。

    不得不说,她是真的敢闯敢拼。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孤身一人出门闯荡,这年头需要的不单单只是勇气。

    毕竟,70年代末跟80年代末还是有区别的。

    80年代末,华夏各地乡村都涌现出了一股打工潮,很多人都是老乡带老乡,一带一路,一起抱团去打工。

    那时的老乡见老乡,很少有背后开一枪的。

    时代不一样。

    几天后。

    骆玉珠顺利租到了一间房子,说是房子,其实是别人临时搭建的一处窝棚,之前是杂物间。

    里面除了有几块木板搭得床铺。

    剩下的东西,那是一个没有。

    租下它,唯一的好处是便宜,那对老头老太太看骆玉珠一个人可怜,一个月只收她10块钱的房租。

    可以一个月一缴。

    扣掉这十块钱的房租,骆玉珠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得尽快挣钱了!

    隔天,骆玉珠自己在棚子里把那头长发剪了。

    剪下的辫子,他也没有浪费,而是找人卖了,四十多公分的辫子,一共卖了八块钱。

    剪辫子既是为了钱,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一个女人走街串巷跟一个男人走街串巷的风险,完全不一样,除了剪辫子,她还故意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鸡毛换糖的生意,本来就是贱职,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太干净。

    很快。

    骆玉珠就先进了一批货,顺带买了一批原料,自己熬糖,货备足了,她开始扛着担子上路。

    担子的重量虽然不轻,但她以前在家就经常干农活,肩膀上早就磨出了一层茧子。

    不过,骆玉珠一个人并不敢走得太远,只敢在乌义县内的乡镇游走。

    换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同行’。

    敲糖帮内部也是有规矩的。

    换而言之,有地盘。

    像骆玉珠这种愣头青,自然吃了不少苦头,直到某个人看她可怜,给她指点了一条明路。

    然后。

    她去了陈家村,拜访了陈金水。

    初次踏足陈家村时,骆玉珠还很紧张,这里的名字,她听过很多很多次。

    他们学校的老师,提过无数次。

    赫赫有名的状元村。

    年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

    录取比例极高。

    去年是100%。

    今年稍微差一点,只有75%的本科率,剩下的那个人只考上了专科。

    然而,跟其他地区对比,这个比列依旧是100%。

    大专也是大学。

    毕业之后,也是国家包分配,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越是靠近陈家,骆玉珠越紧张,虽然她知道这里的人不会认识她,也不会碰到小陈老师。

    但还是很紧张。

    不过,为了生计,她还是强行让自己敲响了陈家的院门。

    笃!

    笃!

    少顷,陈江海打开了院门,看到外面站着一个有点脏脏的人,他愣了一下。

    “你是?”

    “我是大山叔介绍来的。”

    骆玉珠主动道:“大山叔让我过来找帮主。”

    “帮主?”

    骤然听到这个词,陈江海差点没反应过来。

    “哦,你找我爸啊,来,你先进来说话。”

第20章 成为正规军

    “爸,有人找你。”

    转眼间,陈江海也成了一个小伙子,虽然才上初中,但个子已经接近成年人。

    从小到大,吃的喝的没短过他。

    除了削微有点点黑,没有其他毛病。

    黑。

    那是没办法。

    陈金水的肤色就偏黑,加上又住在农村,常年风吹日晒,哪有不黑的?

    再说,这年头黑一点,白一点,那都无关紧要。

    后世那种追求冷白皮的审美,才是畸形审美,黄种人的原生皮肤就没有那样的。

    这娃,怪可怜的。

    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出门闯荡,走南闯北,不容易啊。

    “对不起,是我说错了。”

    “没事。”

    陈金水摆手道:“什么敲糖帮,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是新社会,我们叫农村小商品流通互助联盟。”

    不过,没办法,这是江河那小子说的。

    骆玉珠主动报上了名字:“大叔,您好,我想加入敲糖帮!”

    “嗐。”

    “谁找我?”

    骆玉珠连忙道歉:“对不起……”

    这个名字虽然说了很多遍,但陈金水还是觉得拗口。

    “骆玉珠。”

    孩子多了,陈金水的心,越来越软。

    敲糖帮听起来旧社会的气息太浓,不适合现在的环境。

    陈金水微微摇头:“不用这么客气,伱的事,我都听大山说了,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

    陈金水走出堂屋,看到骆玉珠的时候,他愣了一下神,然后迅速想起来了。

    “以后出了门,可别乱说。”

    反正,意思还是那么个意思。

    尤其是从陈大山那里得知了骆玉珠的遭遇。

    一个个白的跟个大灯泡似的,全是化妆+科技。

    “哦,你是大山说的那孩子吧,你叫什么来着,骆……骆……”

    天底下困难的人那么多,陈金水当然不能每个人都帮,但真遇到了,能帮就帮吧。

    接着,骆玉珠正式加入了互助联盟,成了正规军中的一员。

    入帮后,她从陈金水那里领到了一本小册子,就是李杰编的那本。

    最新版本的手册。

    其实,里面也没什么违禁、违规的内容,就是一些各地的政策信息,哪些地方宽松,哪些地方管得紧,上面都有写。

    除此之外,骆玉珠还收到一份附页。

    那是一份价目表。

    每月更新一次的价目表,所有的价格都是敲糖帮的个体户搜集来的,然后再进行汇总。

    汇总的工作由陈江海负责。

    别看他年纪小,脑子却很灵活。

    对比巧姑,这小子才是正儿八经的那种学霸。

    很聪明。

    考试成绩始终是全校第一名,如果是地区联考,第一名也只会是他。

    陈江海可谓是县一中的风云人物。

    老师、学生都知道他。

    这小子私底下还收到过不少情书。

    不过,陈江海并没有早恋。

    大哥不让。

    当然,更主要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心动的那个人。

    正式加入正规军之后,骆玉珠的小买卖做的愈发的红火,她总算体会到了‘挣钱’的感觉。

    虽然挣得不多,但养活她自个基本不是问题。

    偶尔,她还能从互助联盟那里听到小陈老师的消息。

    前不久,小陈老师去了一趟省里,好像是给一些大官讲了一堂课。

    好像叫什么包产到户之类的名字。

    挺长的,讲的那人没记住。

    其实。

    这话是传错了。

    李杰确实去了省里,但不是给别人上课,而是参加研讨会,然后他在会上发表了一番自己的观点。

    后来,那部分话被放到了报纸上。

    传着,传着,就成了他给人家上课。

    促成这场研讨会是因为小岗村事件曝光了。

    去年,小岗村18户村民秘密签下一份生死状,把田地分到各家,包产到户。

    今年,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得知这事,就有记者去了当地走访,本来是准备报道大丰收的喜讯。

    走访过程中,记者却意外发现了包干到户的事,然后,记者曝光了这件事。

    见报之后,一时间,舆论哗然。

    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地方,都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度。

    然后。

    省里就召集了一批专家前往杭城开会,主要是讨论包干到户。

    实行大包干,小岗村今年秋收的粮食是往年的一倍有余。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毕竟,去年和今年在气候上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既不是灾年,又不是丰年。

    结果产量却翻了一番。

    也有人质疑。

    是不是放了卫星。

    但,那篇报道介绍的很客观,并且以批判居多。

    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造假吗?

    没有!

    事实上,浙省这边也有类似的情况。

    穷则变,变则通。

    公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确实降低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能偷懒,就偷懒,只要不被抓到,公分都是一样的。

    长此以往,粮食产量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那种全村人心往一处使的村子,少之又少。

    陈家村那种是特例。

    毕竟,陈家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没有领证之前,他们都是违规活动。

    这一次,李杰在研讨会上的论点更‘激进’了一些,他是明确表示支持的一方。

    而且还建议尽快试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与其纠结产量的真伪,不如进行一次试点。

    找个十个八个村子,明年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提高产量,至于政策风险什么的。

    那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

    基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嘛。

    都在博弈。

    基层赌能成功,赌官方认证,如果真是那样,冒点险,那是值得的。

    走上快车道。

    如果输了?

    锅自己背。

    天底下哪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

    到底敢不敢,那就要看个人魄力。

    具体怎么操作,李杰没管,那不是他这个野生国师的业务范畴。

    他接下来的任务是回访。

    虽然骆玉珠已经辍学,但还有很多学生依旧坚持上学,总不能因为骆玉珠一个人,把其他人都忽略了吧。

    至少得来个有始有终。

    等第一批人先后考上大学,然后分配到单位,他的这个课题,差不多就能结束了。

第21章 《走向未来》丛书

    冬。

    结束走访,李杰回到乌义县,然后,他被人堵门了。

    “你好,请问您就是陈江河吧?”

    一个三十来岁,戴着眼镜,腋下夹着小皮包的男子,笑吟吟的迎了上来。

    “您好,我是川省出版社的编辑刘群。”

    说着,他从包里掏出来一张介绍信。

    “这是我的介绍信。”

    接过那份文书一看,确认那个章是真的,李杰微微点头,然后掏出钥匙,打开了房门。

    李杰的感受倒不是很大,他的身体很好,不怕冷,穿着一件棉服,足以抵消外界的严寒。

    刘群连连摆手:“我不渴。”

    “刘编辑,你随便坐,我先去烧点水。”

    “没事,顺手的事。”

    刘群言简意赅的道明了来意。

    屋外冷,屋内同样很冷。

    李杰也不知道对方的来意,但料想不外乎约稿之类的,过去这两年,上门的出版社不少。

    “刘编辑,进来说话吧。”

    川省那边的出版社,倒是头一次上门。

    “是这样的。”

    不多时,支开炉子之后,李杰重新回到餐厅。

    “最近,我们出版社正在策划写一套《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书主要是偏实用性和普及性。”

    “没问题,什么时候要?”

    “不用,不用那么麻烦。”

    进了屋内,只有一种感觉。

    “刘编辑,你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吗?”

    乌义县的冬天虽然没有下雪,但气温同样在零度左右,没有暖气的情况下,屋内外的温差并不大。

    “所以,我们想跟您约一次稿,写一本跟乡村教育有关的书。”

    阴冷阴冷的。

    冷。

    “您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些文章,我们都看过,我们一致认为,伱是乡村教育领域的专家。”

    此前,李杰就准备写一本类似的书,提出一些乡村教育的难点,再给出一些解决思路。

    他的初衷是写给那些师范生看的。

    现在正好,一块写了。

    一旁,刘群还愣了一下。

    这么容易的吗?

    既然能找上门,刘群肯定不是一点准备都没有,来之前,他特定打听过,据那些同行说,陈江河很难约。

    这叫难???

    很快,刘群回过神来。

    “明年年中,年底,都行。”

    “行。”

    李杰微微点头,他答应这么快,自然跟刘群的身份有关系。

    《走向未来》丛书,可谓是80年代最火的一批丛书,数年间,5批74种,正版销量累计1800万册。

    横跨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等等。

    对了。

    这套丛书的编委名单中,还有一位王姓大佬。

    进了长老院的那种。

    从后世的眼光看待这套丛书,虽然有点过时,但搁在80年代,它却是很多思想风潮的源头。

    很有意义的一套书。

    李杰既然要写,肯定不会单纯只写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不是某一种原因,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傍晚。

    刘群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机关宿舍,没想到啊,今天的约稿竟然这么顺利。

    比他想象中简单多了。

    虽然陈江河的年纪不大,但在教育这一块的见解,却异常独到。

    尤其是乡村教育这一块,很多文章都被其他地方的官媒转载,他们正是在川省日报看到那些文章,然后才想到约稿的。

    ……

    次日。

    李杰回了一趟陈家村,随着政策解禁,敲糖帮的内部出现了一些争议。

    没人会闲钱多啊。

    80年初,只要胆子足够大,不缺挣钱的机会,第一批万元户们,抛开部分有资源的人物。

    大部分都是闯出来,拼出来的。

    小商品生意,确实利润微薄,但架不住量大啊。

    广袤的乡村地区,不是没有市场,只是没有消费的渠道,一家一户的消费能力不足以供养一家供销社。

    然而,这些消费如果集中在个体身上,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这不。

    温成那边已经出现了一个‘万元户’,这个消息在个体户内部,已经呈现疯传的架势。

    很多人都知道了。

    然后。

    有一部分人就坐不住了。

    钱真的很重要。

    过惯了苦日子,谁不想多挣点钱?

    万一政策又有变动呢?

    谁说得准?

    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敲糖帮内部的部分人提出了一些更激进的策略,扩大小商品的交易范畴,赚更多的钱。

    有了钱,可以去黑市买粮票,买布票,买油票……

    什么票都能买!

    还有工业券!

    由于声音太大,陈金水都受到了影响。

    他也心动啊。

    巧姑、江海、江湖,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开销可不小,虽然江河一直有给家里钱。

    但那些钱,陈金水基本没动。

    都留着呢。

    陈家村的日子虽然越过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交通条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修路太贵,仅靠一村之力,那基本不太可能。

    到了90年代,等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有了钱,那还差不多。

    现在嘛。

    依旧是土路,每到下雨天,路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水坑,如果是暴雨,那得穿胶鞋。

    李杰每次回去穿的都是胶鞋。

    主要是方便。

    省得临时碰到暴雨。

    回村的路上,李杰在乡道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不是骆玉珠吗?

    她怎么跑到这来了?

    而且还跟陈大山一前一后的挑着两个担子?

    “江河,你怎么回来了?”

    看到李杰迎面走来,陈大山乐呵呵的迎了上来。

    “你啊,真的是,每次都这样,老早跟你说了,回来提前说一声,好让大金过去接你。”

    “没事,我年轻,走走挺好的。”

    李杰微微一笑,他又不是走不动路,哪好意思让人来接。

    坐驴车,还不如走路呢。

    接着,他朝着前面喊了一声。

    “玉珠,你怎么在这?”

    听到李杰喊出骆玉珠的名字,陈大山神色一愣。

    “江河,你认识她?”

    “嗯。”

    李杰点头道:“我之前不是做过一个追踪报道吗,她就是那些受访的学生之一。”

    “还有这事?”

    陈大山一拍大腿,转头道:“玉珠,你跟江河认识,怎么不早说啊?”

第22章 办企业

    接着,陈大山又带着骆玉珠原路返回,重新回到了陈家村。

    江河回来了,还出什么门啊?

    不一会儿,李杰回村的消息就在陈大山的大嗓门中,传遍了村子。

    真·通讯基本靠吼。

    然后,村民们哗啦啦全来了陈金水家里。

    “江河,你给出个主意吧,到底能不能干?”

    “对,温成那边已经有人赚了一万块,一万块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

    “别瞎说,真赚了一万块,你有几个脑袋花?”

    “就是,就是,那不是成了资本家了吗?”

    “什么资本家,我们凭劳动赚来的钱!”

    “各位叔叔伯伯,大家好。”

    ……

    眼见人到的差不多了,陈金水敲了敲身前的竹杠。

    “那也太多了。”

    小钱,小钱。

    集体所有,不违规。

    浙省有一个地方,以一镇之力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全国70%的袜子,年产量250亿双。

    当然,相较于大唐镇,陈家村没有那么好的基础条件,但前期走一走集体企业的路子,完全没问题。

    “好了,大家都安静一下,有什么事,待会再说,先让江河把话说完。”

    然后,李杰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他们讲了一遍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根据三中全会的指示,农村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咱们也能搞工业。”

    “一些大型高端的东西,咱们做不了,但像袜子这种小商品,还能可以做的。”

    响应上级,包产到户。

    穿一次就扔。

    李杰笑着站起来道:“你们想把日子过得更好,我理解,也支持,但过好日子,不是只有鸡毛换糖一条路。”

    “咱们陈家村一共200多户,1000多人,除了鸡毛换糖,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人一多,难免吵吵闹闹,闹哄哄的,跟菜市场没两样。

    袜子看似是一门小生意,但真做起来了,也很大。

    因为太便宜,产量太多,谁家一年没个几百双袜子?

    村民们或许不懂那些深奥的原理,但有一件事,他们懂。

    从小在大唐镇长大的孩子,穿袜子从来不洗。

    熬糖挣的钱,比卖甘蔗挣得多。

    同理。

    卖袜子,肯定比卖线便宜。

    想通了这一点,村民们顿时心思浮动。

    做袜子,不是那种重体力活,年纪大的、小的,男的、女的,全都能干。

    这事,有搞头。

    陈家村的人向来心齐,没过几天,他们就向上面打了申请。

    然后。

    直接开干。

    有人负责联系进货渠道,有人负责购置生产用的机器,有人负责学习技术,有人专门考察市场,准备为接下来的卖货做准备。

    分工协作,秩序井然。

    自从得知骆玉珠曾经是李杰走访的学生,她在陈家村的地位,直线攀升。

    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人物。

    这一次,她就被派去考察市场,负责收集袜子的市场价格,以及那些袜子是从哪里进的货。

    陈家村的大动作,很快就在敲糖帮内部引起了反响。

    敲糖帮,名义上是一个帮。

    实际上却分成了很多团团伙伙,基本上是以村落为单位,虽然大家名义都是一家人。

    内里却有很多家。

    像陈家村这边,虽然有人心动温城那边挣钱多,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组织严密。

    很快。

    那些回乡的大学生们也加入了‘创业’大潮之中。

    有了这股生力军的加入,陈家村的袜子生产事业,进行的更加顺利。

    毕竟,这批大学生什么专业的都有。

    有懂外语的,脑子活络一点,能想到以后可以试着搞搞出口。

    一旦创汇成功,那待遇完全不一样。

    这年头,国家太缺外汇了,任何一家能够创汇的企业,都是当地的宝贝疙瘩。

    也有懂机械的,知道一些原理,价格也懂,跟着一块走访,能砍价,能买对货。

    物尽其用,人尽其能!

    如果说陈家村之前的工作效率是1,那么现在至少是3!

    看到那些孩子们一个个讲得头头是道,谁家的孩子,谁骄傲。

    这些改变,又促使村民更加重视教育。

    如果不上大学,哪有那么多本事?

    那些写满‘鸟语’(英文)的书,谁能看懂?

    村办企业的事,李杰没有参与,既然是村民们的事,那就交给他们自己解决。

    跟小雷家相比,陈家村的条件好了太多。

    那么多大学生帮忙,如果连个小小的村办企业都办不好,那真是白读了那么多书。

    白在李杰那上了那么多课!

    在筹备过程中,骆玉珠见识到那些大学生的能力,心中又羡慕,又自卑。

    不愧是大学生。

    好厉害。

    如果她能考大学的话,那该多好。

    然而,她很清楚,凭她现在这样的情况,那是考不了大学的。

    虽然没法继续读书考大学,但她嘴巴比较甜,有什么不懂,就追着问。

    陈家村的大学生们,大多都知道骆玉珠的来历。

    一个很可怜的孩子。

    所以,他们对她的态度都很不错,有问必答,即使不知道,他们也会记下了,回头想办法给她回答。

    骆玉珠就像是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遇到这群愿意教的人,她饥渴地吸收着养分。

    学的多一点,更多一点。

    对于这些,陈金水都看在了眼里,虽然骆玉珠是一个外姓人,还是一个女人。

    但脑子活络,学东西很快,她学的越多,未来能帮的忙就越多。

    如此一来,陈金水可不是乐见其成吗?

    一转眼。

    又是一个除夕。

    今年的陈家村又过了一个大年。

    村办企业的事,又让他们有了奔头,所以,大家提议一起过年。

    像骆玉珠这样的外姓人,也被喊了过来。

    热热闹闹过大年。

    新年,加油干!

    争取春天之前把厂子办起来,到时候,还不会耽误农时。

    是的。

    陈家村的地,还是在种,他们已经按照上级要求,实行了承包制。

    那些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在没有得到绝对的保障之前,家家户户都不会放弃分下来的地。

    有地,至少能保证饿不死。

第23章 时代潮头

    1982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元旦当天,官方刊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多重责任制,如包产到户、小段包工、联产到劳等等,都是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二月。

    电影《少林寺》在内地公映,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神话。

    乌义县这边同样是观影如潮,李莲杰成了全国闻名的武打巨星。

    这一年,全国人口正式破十亿。

    同样还是这一年,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与78届大学生,在同一年毕业。

    陈大光、巧姑、陈光荣等第一批考上大学的18人,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家乡。

    只有少数几个留在了上学的地方。

    像陈小飞,他就留在了燕京,他准备留在燕京发展,走仕途。

    选择这条路,燕京的起点肯定比地方要高。

    京官高半级嘛。

    那里机会也会更多。

    对于那些没有回来的大学生,陈家村内部并没有什么议论。

    考大学是为了啥?

    成为城里人!

    当干部!

    反倒是回来的这批人,关起门来,没少被家里人说。

    糊涂啊。

    大城市多好啊,留在那里,说出去多有面子。

    回到乌义这个小地方,能有什么发展前途?

    但,他们还是回来了。

    这批人回来,最高兴的肯定是乌义县县委班子。

    来得好啊。

    这年头的大学生,真的是捧在手心的天之骄子,县委、市委,全部都很重视这批归乡的大学生。

    然后。

    他们迅速入职,开始跟着杨春收一起筹备小百货市场。

    从80年开始,政策逐渐松绑。

    两年过去,从事小商品交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但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些从事小商品交易的个体户,没有固定的场所。

    全是打游击。

    过去这两年,一直有呼声,想让县委批地,专门搭建一个小商品交易集市。

    此前,县委班子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担心政策还会再变。

    直到今年,看到上面的一系列动作,然后再李杰和杨春收的建议下,县委班子终于下定决心。

    建!

    日用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等等都被划归到百货市场的范畴之内。

    县里批地拨款,建一个800个摊位的小商品交易市场。

    不过,这年头的政府也没钱,只能搭那种露天的交易市场。

    由县工商所进行管理。

    巧姑、陈大山等人,兵分两路,一路在工商所,还有一批人在陈家村纺织厂工作。

    是的。

    陈家村已经从专门的袜子工厂,变成了一家纺织厂。

    当然,主业还是以生产袜子为主。

    陈家村生产的袜子,质量好,价格实惠,很受当地百姓青睐,那些走南闯北的个体户也会从陈家村进货。

    不过。

    这些都不是陈家村的主要营收。

    真正赚钱的是外汇出口。

    第一笔外汇订单是陈小飞拉来的,他学英文的时候,经常去各种英语角,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外国留学生。

    对方家里是做生意的。

    然后,他就带着汤姆来了一趟陈家村。

    既是旅游,也是谈业务。

    此时的华夏,原材料价格低,对比国外,人工更是可以低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质量好,设计合理,价格也便宜。

    第一笔五万美金的订单,很快就从国外传到了市委,然后又传到县委、陈家村。

    彼时,陈家村为了这笔订单,真的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了出来。

    所有工人,两班倒,前后花了十天的功夫,飞速完成了那笔订单。

    质量好,价格便宜,凭借这两点,后续的订单,纷至沓来。

    去年,陈家村纺织厂荣获市里的十佳创汇企业。

    继状元村之后,陈家村又火了。

    虽然批发的单价很低,比不过那些零售,但架不住量大啊。

    一个零售商,一年到头拼死也卖不出一万双袜子,而一万双袜子,仅仅只是陈家村一个礼拜的产量。

    今年,陈家村已经张罗着修路的事了。

    之前,为了保证货物运输问题,袜子工厂并没有建在陈家村,而是建在距离陈家村三里之外的主干道附近。

    现在村子有钱了,准备拨款修路。

    修一条水泥路!

    直通陈家村!

    往后,村民再回家,雨天再也不用沾上一脚泥。

    看到陈家村干的热火朝天,其他村的村民也羡慕啊,一些胆子比较大的,也跟着上马了村办工厂。

    不就是生产袜子嘛,谁不会啊!

    干就完了!

    从去年到今年,乌义县多了七八家专门生产袜子的工厂。

    虽然工厂变多了,但这年头的袜子很畅销,不少周围的个体都在这边进货。

    只要生产,就能卖出去。

    根本不愁销路。

    市场的渴望,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过,创汇并不是谁都能做的。

    创汇最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渠道。

    如今,国内外的联系很少,即使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很难被外商采购。

    渠道太少。

    那些展销会什么的,根本没有村办工厂的份。

    毕竟,村办工厂只是干儿子,搁在干儿子那堆,也排不到老大的位置。

    国企才是老大,才是亲儿子。

    陈家村倒是有路子,但他们的那些客户都不是那种实力很强的批发商,需求量有限。

    在订单量没有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他们可不会贸然给别人牵线搭桥。

    自己都没吃饱,哪能顾得上人家。

    而外包,目前政策上又有风险。

    所以。

    其他村办工厂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陈家村出口创汇。

    然后。

    那些村里的孩子又被‘教育’了一顿。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村里的孩子,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自家村子怎么就没有一个陈小飞呢?

    那孩子,真厉害。

    读书厉害,考上北大。

    做生意也厉害,随便就介绍了一个外商。

    那机器一开,挣得全是外汇啊。

    不仅挣钱,脸上还有光,上级还重视,看看,每次市里领导下来视察工作,陈家村都是必去的地方。

    更别说陈家村还有一个陈江河。

    那可是全省有名的人物。

第24章 去京城

    燕京火车站。

    踏出车站的那一刻,看到那些低矮的建筑群,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李杰还是觉得亲切。

    熟悉的味道啊。

    80年代。

    终究还是来了。

    80-90年,勉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文学界的芒克、北岛、海子、史铁生、钟阿城、莫严等人,都是在这个年代成名。

    第五代导演那批人,如田壯壯、张一谋、陈恺歌等人,也是在80-90之间崭露头角。

    提起陈大诗人,那就不得不说,后来的他跟青年时期的他,完全是两个人。

    而美术界,同样思潮迭起,大名鼎鼎的‘星星画展’就是在79年举办,掀起了一场前卫艺术运动。

    李杰这次进京,主要是开会。

    一场是教育部门发起的义务教育研讨会,另外一场会议则是一场比较私人的会面。

    北影厂的导演看中了他的一篇短篇,准备买下来拍电影。

    按道理来说,这点事,肯定不值得跑一趟燕京。

    依照现在的环境,顶多就几百块的事,为了这点钱,不值得来回跑。

    这不。

    正好来开会,顺道谈谈这事。

    抵达燕京后,李杰先去招待所报了个道,这一次会议的规格很高,与会的人都是全国各地省W推荐来的人。

    在这一波人之中,李杰是年纪最小的那个。

    很惹眼。

    不过,一提到他的名字,那些人基本都认识,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人,大领导公开点过名的人。

    是以,哪怕他年纪小,也没人敢轻视什么的。

    两天后。

    会议正式开始,具体过程不便赘述,因为与会人员的名字都不能写,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佬。

    简而言之,会议举办的很成功,卓有成就,深入的探讨了义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李杰年初写的那份社论被数次提及,如果他愿意步入仕途,什么高育良,起步都太晚。

    可惜,那不是他的志向所在。

    ……

    隔天。

    李杰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三环中路77号。

    也就是北影厂的所在地。

    北影厂的建立很早,是真正的共和国同龄,先后搬迁三次后,北影厂来到了北三环中路。

    直到12年,北影厂才整体搬迁至京郊怀柔影视基地。

    “同志,你找谁?”

    来到门卫处,李杰被门卫大爷拦了下来。

    “我找陈怀开。”

    李杰报了一个名字,然后将自己的介绍信掏了出来。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说是陈怀开导演要买我的,最近我正好来燕京开会。”

    “哦。”

    门卫大爷瞄了一眼介绍信,然后伸手朝门里一指。

    “看到那座小红楼没有,上楼往左拐,三楼第三间办公室就是导演部办公室。”

    “好的,谢谢大爷。”

    接着,李杰走进了北影厂的大门。

    80年代的北影厂,其实很先进,有一座5000平方的摄影棚,号称亚洲第一棚。

    《红楼梦》、《骆驼祥子》、《霸王别姬》、《茶馆》等经典作品,全是在北影厂内制作完成的。

    不过,此时的北影厂还很空旷。

    宁国府的拍摄地,目前还没建,正对门口的是一座花坛,花坛后面就是北影厂主楼。

    一栋红白配的苏式建筑,这房子一看就是50-60年代建的,毕竟,那时候盛行毛子风建筑。

    不多时,顺着门卫大爷的指路,李杰找到了导演部办公室。

    唔。

    门外有门牌的。

    笃!

    笃!

    虽然门是开着的,但李杰还是敲了敲门。

    听到门口的动静,一个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男子回头一看。

    “你是?”

    “我是陈江河。”

    “小陈老师啊。”

    听到这个名字,男子起身迎了过来。

    “你好,伱好,我是陈怀开。”

    “来,请坐。”

    说着,他瞄了一眼旁边的年轻人。

    “凯哥,快去倒水。”

    “好,好。”

    闻言,陈恺歌连忙迈着小碎步去了旁边的开水架。

    “小陈老师,来,坐。”

    陈怀开对李杰很是客气,没有摆什么老艺术家的架势。

    搞文艺工作的,消息通常都比较灵通。

    眼前这位年轻人,不单单只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社会评论家,写的文章,很犀利。

    既辛辣,又不是体面。

    文笔之老辣,根本不像是一个年轻人。

    接着。

    双方客套了一番,而陈恺歌干起了端茶倒水的活,态度十分殷勤。

    没办法。

    他老子要买的那部,就是为他买的。

    78年,陈恺歌跟田壯壯、张一谋等人,一起考上了北电。

    今年毕业后,他跟田壯壯都分到了北影厂。

    按照现在的情况,一般的青年导演,不熬个十年八年,很难摸上导筒。

    但,陈恺歌不是一般人。

    他跟田壯壯一样,都是二班人。

    他爹是北影厂导演,他进厂,也算是子承父业。

    陈江河写的那本《八里》,写得是真好。

    对于成年人而言,八里,不远,也不近,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那却是一条极为漫长的路。

    然而,《八里》的主人公却每天来回。

    在小陈老师的,那种旺盛的求知欲,那种生命力,简直是跃然纸上。

    写得真好。

    真动人。

    要不怎么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呢,小陈老师写得那本书,不是乱编的,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就写了。

    陈怀开看到那本短篇,立马就决定改编。

    那什么《黄土地》,根本没这个好。

    然后。

    就有了今天的会面。

    李杰对作品改编倒不排斥,经过沟通,他也知道这本书是给陈怀开的儿子买的。

    也就是陈大诗人。

    其实,《八里》能够搬上荧幕,李杰还挺支持的,相比于文字,影视化的传播渠道更广。

    也更快。

    让更多人看到求学的艰辛,多少能改变一点。

    大环境,他无力改变。

    主要是不让。

    小的方面,能改变一点是一点。

    农村教育,真的太难了。

    李杰的疑虑只有一点,陈恺歌这个生瓜蛋子,能不能拍好《八里》?

    聊了一会,他又放心了。

    有陈怀开在背后监制,总归不会糟蹋。

    《霸王别姬》的监制也是他,实力还是有的。

第25章 陈大光要下海

    “我他娘的揍死你这个臭小子!!!”

    李杰一回到村里,就看到陈大光他爹举着一根扁担,嚷嚷着要揍死陈大光。

    “江河哥,江河哥,救命啊,救命!!”

    看到李杰的那一刻,陈大光好像看到了救星,三步并作两步,直接冲到了李杰身后。

    “臭小子!”

    陈大光他爹气势汹汹的冲到近前,举起扁担,然后开口道。

    “江河,你让开。”

    “江河哥,不要啊,不要。”陈大光躲在身后大声道:“千万别让,你让了我爸真的会揍死我的。”

    “臭小子!”

    大光他爹气呼呼地说道:“江河,伱来评评理,这小子放着国家干部不当,非要做买卖!”

    “这东西前些年叫什么?”

    “那叫投机倒把!”

    “你说,他是不是犯了魔怔?”

    陈大光躲在身后反驳道:“什么叫魔怔,我这叫响应国家号召,个体户怎么了。”

    “个体户多赚钱,您老又不是不知道!”

    “就那个老黄,从我们厂子里拿货的那个老黄,一年挣了好几万啊,就凭国家发的那点死工资,什么时候能挣到那么多钱?”

    “臭小子,有本事你出来跟老子说!”

    大光他爹duang的一声,狠狠地将扁担跺在了地上。

    “我看你这个小册老是失心疯了!”

    “爸,我说你不懂,你非不信!”

    陈大光继续头铁:“去年6月份,中央说了,国营和集体经济是华夏基本的经济形势,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江河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以后会越来越开放。”

    “金土叔,大光说的其实是对的。”

    李杰呵呵一笑:“现在啊,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老路,不会走了。”

    “额。”

    听到李杰这话,陈金土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教训儿子。

    虽然江河年纪小,但在村里,江河的地位却很特殊。

    陈家村能有今天,谁心里没杆秤?

    “金土叔,要不还是回家说吧?”

    “走。”

    陈金土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谁厉害,谁有本事,他还分得清。

    像江河,那是县太爷都敬着的人。

    那本事,通天了!

    既然江河有不同的意见,先听听再说。

    接着。

    李杰三人便一起向着陈大光家里走去,他是今天刚回来的,回来之后,县里又给他放了一周假。

    那个本子被陈恺歌父子买了去,说是准备拍片。

    版权方一共一千两百百块。

    说高不高,说低,那也不低了。

    这可是80年代初。

    谈完授权的事,李杰隔天就坐上返程的火车。

    公务出行,好歹是个卧铺票,不用在硬座上硬生生坐上两天两夜。

    少顷。

    三人来到一间小院前,那崭新的外墙,一看就是新建的房子。

    过去这一年多,陈家村兴起了一股盖房子的热潮。

    你家盖新房?

    我家也要盖!

    齐心归齐心,攀比那也是避免不了的事。

    陈大光的房子就是去年年底刚改好的砖混结构,一百多平的大院子,铺的全是水泥地。

    任谁看到,都得说一句豪宅!

    为了搞到那么多水泥,那真的是求爷爷告奶奶。

    毕竟,水泥属于工业品,没那么好买。

    “翠芬,快点泡一壶白茶,江河来了。”

    一进门,陈金土就扯着嗓子喊了一声。

    “江河来啦?”

    很快,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跑了出来,看到李杰的那一刻,她的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

    “江河,你先坐着,姨先去泡茶。”

    “麻烦您了。”

    “嗐,你这孩子,就是太客气。”

    接着,三人坐到了桂花树下的竹凳旁。

    “江河,你刚刚说的那是啥意思?”

    刚一坐下,陈金土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了个体户的事。

    “以后这个体户,真的能搞?”

    “那肯定。”

    李杰笑着点头道:“大光说的其实没错,这次我去京城,看到了很多的变化。”

    “金土叔,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

    “个体户现在是难了一点,但论挣钱,肯定比体制内强,政策风险的话,现在有。”

    说着,李杰目光一转,看向了陈大光。

    “大光。”

    “江河哥,您说。”

    “再等等吧,等个一两年的时间。”

    李杰瞄了一眼陈金土,沉吟片刻道:“体制内也有体制内的好处,如果你真的想出去单干,人脉资源也很重要。”

    “多干两年,多积累点人脉,以后的路,也会更顺畅一点。”

    听到这话,陈大光沉默许久。

    良久。

    他重新开口道:“好,我听江河哥的。”

    “臭小子!”

    陈金土踢了陈大光一脚,笑骂道:“你这小子,江河说话比你老子好使是吧?”

    “江河,谢谢你啊。”

    骂完儿子,陈金土满脸笑容道。

    “还是你说话管用,大光这个臭小子,脾气轴的很,今天晚上在我家吃饭吧,喝两杯。”

    “好,我先回趟家。”

    李杰大概明白陈金土的意思,站在他的角度,陈金土多半以为自己是在忽悠陈大光。

    然而,他没有忽悠。

    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在体制内工作,像陈大光,他的想法比较偏右,偶尔比较激进。

    放在体制内,肯定不受上级喜欢。

    领导们喜欢的是李达康那样的人物,敢打敢拼,又有一定的底线。

    很灵活。

    而陈大光,他只有敢打敢拼,没有那种沉稳劲。

    下海,确实更适合他。

    万科的王老板、三代忠烈柳老板等风云人物都是84年左右下海的,不过,跟他们比陈大光的起点稍微低了一点。

    毕竟,他们的资源更多,背景更硬。

    陈大光有的只有陈家村,以及那一帮跟他同时考上大学的同村人。

    至于李杰。

    他顶多给陈大光出出主意,正儿八经的批文之类的,他不会帮陈大光。

    是龙,还是虫,全靠他自己。

    当晚,陈大光在饭桌上特别活跃,很快就把他爹灌醉了,然后,他在送李杰回家的时候,又重新提起了‘下海’的事。

    “江河哥,下午你说的,是真的吧?”

    “当然。”

    “不是骗我的?”

    李杰朝着他的脑瓜子拍了一下:“想什么呢,骗你我有什么好处吗?”

第26章 小商品市场开业

    在村里呆了几天,李杰重新回到县里。

    近期,乌义县最重要的事就是那座小商品市场。

    自从县里刊文,那些个体户一个个翘首以盼,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小商品市场开业的这一天。

    这天上午,李杰被邀请到现场,一起参加开业仪式。

    市里、县里领导都在。

    他们都对这座小商品市场很看重。

    从零到一,向来是最难的,虽然上面政策放开了一点,但政策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魄力,哪敢直接开干?

    上午九点半,小商品市场外围被挤得水泄不通,乌义县,以及周边的个体工商户,纷纷闻讯而来。

    咔哒!

    随着一声快门声,李杰等人的画面彻底定格。

    往后,这张照片大概率会放进展览馆。

    “哦!”

    “万岁!”

    “哦咯咯!”

    ……

    这一刻,现场的数千人爆发出了一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不过。

    开业仅仅只是开始。

    摊位怎么租,才是个体户最关心的事。

    在开业之前,县里和市里开过很多次会议,放眼省内,小商品市场都是独一份。

    没有先例!

    摸着石头过河。

    最终。

    县里和市里共同决定,采取李杰提出的方案。

    公开竞标!

    所有过程全部公示。

    这年头,要说没有谈污,那绝对是假的,但比例绝对没那么高,很多人为官一方,还是有点理想主义色彩的。

    既然要利民,那就彻底杜绝暗箱操作。

    谁敢伸手,就剁谁的手!

    这是一把手当场放的话。

    小商品市场,不容有失!

    如果能办好这件事,仅凭排头兵的功绩,就能一路扶摇。

    相比于未来,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该斩就斩。

    剪裁结束,工商所第一时间在门口的公告牌张贴了告示。

    一周后,开始公开拍卖摊位。

    一个人最多只能拍一个摊位,不得多拍,不得转租,不得恶意竞价。

    所有拍卖结果,将会统一公示,杜绝内幕交易,杜绝暗箱操作。

    看到公告上的信息,商户们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当下下午,工商所的门槛就被踏破了。

    排队的人直接从所里,排到了门外的马路上,绵延两公里。

    排在后面的个体户也知道可能今天排不到,但他们哪舍得走人。

    万一慢了。

    万一变了。

    万一迟了怎么办?

    骆玉珠也排在人流之中,她在陈家村虽然干得不错,但这年头,一个女人想要做事,太难了。

    哪怕她干得很好,还是有人说闲话。

    有些人根本不服管。

    所以。

    她索性出来单干,不受那个气。

    对比她刚到乌义县那会,此时的骆玉珠变化很大。

    身上那股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

    从前的她,看起来就是一个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假小子,现在嘛,出落得亭亭玉立。

    也有人给她说亲什么的。

    但她一概没理。

    很早之前,她就喜欢上了一个人。

    那个人,改变了她的一生。

    如果不是那个人,此时的她,多半被后妈卖了,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

    而现在。

    不说别的,单纯经济这一块,她已经能自己当家做主。

    在陈家村纺织厂工作的那段时间,她拿了不少奖金,小金库里已经有了一万多块钱。

    这笔钱,足够她衣食无忧。

    还能抽出部分,充当启动资金。

    滴答!

    滴答!

    时间缓缓流逝,骆玉珠比较机灵,看完通告,她第一时间就跑到工商所排队。

    所以,她排的位置很靠前。

    中午没到,就轮到了她。

    “你好,我想取一张……”

    话说到一半,骆玉珠愣住了。

    发登记表的人,竟然是小陈老师?

    “玉珠啊,你这是准备出来单干了?”

    看到骆玉珠出现在这里,李杰一点也不意外,过去这两年,他一直有关注骆玉珠。

    厂里的那些事,他都听说了。

    巧姑跟他说的。

    她跟骆玉珠关系很好,算是闺蜜,每次巧姑得空,两人就会见面。

    “嗯。”

    骆玉珠犹豫片刻,点头道:“我准备自己出来闯一闯试试。”

    “加油。”

    李杰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发给他一张登记表。

    “呶,这是登记表,你去那边柜台填一下,然后直接办。”

    “嗯,嗯,谢谢江河哥。”

    骆玉珠领好登记表,顺着手指的方向来到了大厅。

    乌义县工商所收取登记表的形势更像是未来的银行大厅,一共有五个‘窗口’。

    每个窗口都很简陋。

    一张凳子,一张桌子,一个人就是一个窗口。

    大厅靠右,进门的位置放着一排桌子,那边有一批临时抽调过来的人手,专门负责指导工商户填表。

    这年头,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如果不派人指导的话,单单填表这一项就能卡死一堆人。

    所以。

    这一套方案,也被乌义县引用了。

    对比其他地区的单位,这种事事为百姓考虑的办公方式,无疑非常新颖。

    非常突出!

    这不。

    浙省日报的记者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拍照,另外一路负责采访。

    采访前来办理业务的个体户。

    “老乡,伱好,我是浙省日报的记者吴明,能采访一下吗?”

    “什么?”

    中年男子愣了一下:“采访?”

    “就是问几个问题。”

    “哦,哦,问问题啊,你问。”

    “老乡,你今天是过来登记摊位竞标的吗?”

    听到这个问题,那个中年男子用看傻子的目光看向了记者。

    来这里,不是登记,还能干什么?

    “对。”

    “你觉得乌义县工商所怎么样?”

    “好啊!”

    一提起这个,中年男子忘记了之前的傻子,乐呵呵的说着。

    “说实话,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好,这么用心的公家单位。”

    “刚刚那个小姑娘,一点一点的教我怎么填表,我不会写字,她还帮我代写。”

    “别的没得说,乌义县工商所绝对是这个!”

    说着,男子竖起了大拇指!

    走南闯北,他就没见过这样的单位。

    此刻。

    中年男子已经决定,以后就把业务转移到乌义县这边来,就凭人家这办事,心里就舒坦。

    没有什么门难进,脸难看。

第27章 爆!爆!爆!

    乌义小商品市场开业,不啻于在个体户圈子内引爆了一颗核弹。

    商户们,一传十,十传百。

    哗啦啦。

    周边县市,乃至隔壁省市的人都来了。

    发不完。

    根本发不完!

    工商所的所有人全部两班倒,县委办公室也抽调了大量的人手,依旧不够用。

    根本不够用!

    不论是之前,还是未来几年,个体户的标签,始终是备受歧视的一群人。

    上千年士农工商的儒家文化,以及建国后的风气,都让这个职业赋予了一部分不太好的底色。

    如今,乌义县反而开了一扇门。

    接纳他们。

    愿意给他们提供帮助。

    那种激动,那种感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

    李杰在工商所帮忙的这段时间,看到了太多的面孔,虽然他们的相貌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老百姓的热情,不仅把乌义县的县委班子吓到了,还吓到了市里、省里的部分人。

    太疯狂。

    动静这么大,不会闹出什么事吧?

    这年头。

    没几个人不担心的。

    然而,木已成舟,小商品市场都盖好了,花了两百多万,这可是80年代的200多万。

    如此巨大的投入,即使想放弃,那也舍不得。

    顶住压力!

    继续推进!

    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选。

    眼看人越来越多,不得已,招标的时间被迫延长到了十五天。

    接下来,乌义县的公职人员忙得飞起。

    颇有一种日后007的感觉。

    那几万份的报价单,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统计完的,幸好乌义县的大学生多。

    陈家村出身的大学生们,一个个上紧发条,马力全开。

    吃喝拉撒,全在工商所。

    陈大光这小子,近期也没时间去想下海的事了。

    想啥啊?

    每天工作完,倒头就睡。

    根本没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李杰稍微好一点,他主要负责指挥。

    怎么统计。

    怎么分发。

    都是他在掌托。

    严格来说,这已经超过了他的职责范围,但没有去说那些。

    说句难听点的话,那些人巴不得李杰多使点力气。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他无心仕途。

    如果‘陈江河’真的想从政,早就鲤鱼跃龙门飞进省里。

    不止一位大领导向他抛出橄榄枝。

    但‘陈江河’很硬气,一个都没接。

    颇有一种古代隐士的风范。

    当然。

    私底下也有人怀疑他是在养望,就跟诸葛亮一样,非得三顾茅庐才行。

    人心嘛,都是那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

    外界的传闻真真假假,不过,越是核心人物,越是知道‘陈江河’的份量。

    整个县委,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真实情况。

    人家陈江河确实淡泊名利。

    根本不是一个赛道的。

    市里大领导也知道陈江海是什么人。

    每次写得重量级社论,都是能转抵京城的人物。

    那些文章,不知道被多少人翻来覆去的研究,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机会。

    上面为什么如此支持小商品市场?

    那几百万,仅凭乌义县可拿不出,是上面拨款的。

    各项政策也全部给到位。

    虽然不能说全是‘陈江河’的功劳,但那三个字,绝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陈江河去了燕京,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了那天会议上发生的事。

    可惜啊,可惜。

    这人不愿意出山。

    一个乌义县,有啥好呆的?

    越了解内情的人,越无法理解‘陈江河’的行为,不过,他们也懂,正因为不理解,他们才无法成为那样的人。

    一个月后。

    沸沸扬扬闹了一个多余的摊位甄选,终于落幕。

    三万多人竞选一千多个摊位,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神来了,也做不到这点。

    李杰能帮的,就是尽可能的让甄选过程公平公正。

    不要有那么多的内幕交易。

    他最讨厌的就是走后门。

    别想歪了,是正儿八经的那种后门。

    其他地方他管不了,但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还是能管一管的。

    这一次的竞选,他可以拍着胸脯说。

    绝对没有内幕交易。

    全程,公正公开。

    放榜这天,骆玉珠第一时间挤进了人群,然后,一遍一遍的找着,看到第三个公告栏时,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下一秒,骆玉珠立刻向外跑去,一边跑,一边兴奋的喊着。

    “玲玲!”

    “玲玲!”

    “中了,我中了!!”

    “真的?”

    外围,听到骆玉珠的报喜声,黄玲玲瞪大眼睛道。

    “真的中了!”

    “哈哈!”

    骆玉珠拉起黄玲玲的手,激动地又蹦又跳。

    “是的,是的,我们中了!我们有摊位了!”

    此刻,骆玉珠心中的那种喜悦,就跟古时候金榜题名差不多。

    甚至犹有过之。

    “太好了!”

    黄玲玲一把抱住了骆玉珠。

    这个摊位是她跟骆玉珠一起合力竞选的,两个人合伙的生意。

    去年,黄玲玲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她又不是独身子女,没法跟顶替她妈的位置进厂。

    那个名额已经被她哥提前预定了。

    所以。

    黄玲玲也成了‘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后来,她跟着骆玉珠一起干买卖。

    她也是一个能吃苦的人。

    高中毕业,脑子也活络。

    因此,小商品市场对外招标时,骆玉珠跟她一拍即合,决定申请一个摊位。

    一起做买卖!

    “走,咱们去买菜,晚上好好吃一顿,庆祝庆祝!”

    说着,骆玉珠牵着黄玲玲的手就往县中心走去。

    几年过去,骆玉珠住的地方已经不是最开始的那个窝棚,赚到钱,她就搬走了。

    现在住的地方是一个小杂院。

    虽然不是独门独户,但位置不错,距离菜市场、供销社什么的都很近,有独立的厨房。

    对于骆玉珠这样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能有这样一个住处,已经很不错了。

    下一步,她准备攒钱,然后盖房子。

    或者买一套独门独户的小院子。

    至于,再之后?

    她暂时还没有想那么多,或许赚到足够多的钱,她会去重新读一读书。

    不为别的。

    只为离那个人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第28章 陈金水的心思

    “玲玲,来,我们干一杯!”

    那处小院里,骆玉珠举起酒杯,里面的酒是会稽产的女儿红,今天晚上,她们必须要喝点,庆祝庆祝!

    “来!”

    黄玲玲笑嘻嘻的端起酒杯:“祝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好!”

    两人碰杯之后,先后将黄酒喝干。

    接着。

    两人一边吃着菜,一边喝着酒,一边畅想着未来。

    尤其是黄玲玲。

    她这一次,可谓是豁出去了。

    合伙做生意,当然不能空手套白狼。

    摊位费的押金三千块,一毛钱都不能少,两人一人一千五。

    后续的进货,那也需要本金。

    那么多钱,黄玲玲肯定拿不出来,她一个高中毕业生,哪怕做了一年生意,也掏不出。

    不得已,她只能跟家里借了一千块。

    如果赔了,她就听家里的话,找个人嫁了。

    压力山大啊。

    两个小姑娘就这么喝着,喝到差不多,两人连桌子也没收,直接躺在床上,就这么抱着,一起睡了过去。

    未来,黄玲玲也会搬到这里住。

    两个人住一块,有个照应。

    次日。

    两人第一时间去了银行,先取钱,然后去工商所,排队交钱的时候,又是一大排长队。

    不过,能够站在这里的人,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心中有盼。

    太阳照常升起。

    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很快。

    仅仅排了三个小时的队,就轮到了骆玉珠他们。

    进入大厅时,骆玉珠不着痕迹地朝着四周瞄了一眼,没看到小陈老师,她的眼神略微黯淡了几分。

    李杰今天确实不在。

    他有别的事。

    有大领导下来视察,一把手叫他去陪客。

    小商品市场闹得轰轰烈烈,想不吸引关注都难。

    这不。

    省报记者来完,大领导又来了。

    “小陈,我听报社的方主编说了,老百姓对你提的服务型办公,反响很热烈啊。”

    “一个个全是夸得。”

    李杰微微一笑:“也没什么特别,其实就是把为人名服务几个字彻底落实。”

    “好。”

    大领导乐呵呵一笑,朝着一把的吴书记道。

    “这件事,记得要推广。”

    “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时刻牢记那几个字!”

    “是,是,是。”

    吴书记连连点头:“回头我们县委就开会,号召大家好好学习,尽量把小商品市场的模式推广到其他部分。”

    “嗯。”

    大领导微微点头,他跟吴书记说话时,就没那么亲热,话里话外都是公事公办的语气。

    “好好做,乌义县是试点,是排头兵,如果做的话,省里会考虑再部分地区推广。”

    “是,是,是。”

    吴书记不住点头,同时心里涌现出一股兴奋。

    如果这事办成了,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啊!

    念及至此,他瞄了李杰一眼。

    多亏了江河。

    回头找机会表示表示。

    虽然‘陈江河’不喜欢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免不了各种关系。

    老吴也没准备干什么违规的事,顶多跟信用社提一提,往后陈家村要是贷款,灵活一点。

    事实上,即便他不打招呼,陈家村纺织厂想要贷款,也不难。

    毕竟,纺织厂是创汇企业。

    能创汇的,就没有缺钱的!

    有时候,信用社都是上赶着贷款给他们。

    创汇,就是这么牛!

    即便陈家村一年创汇的额度只有几十万美金,放眼全国不算什么,但放在华金市,那就是重点扶持企业。

    何况,人家是集体企业,关系到农村脱贫致富!

    buff叠满!

    这不。

    大领导视察完小商品市场,还会去陈家村逛一圈,这已经是常规流程了。

    只要不是特别忙,都会去陈家村。

    片刻后。

    看到陈家村那条四米宽的水泥公路,大领导又一次赞不绝口。

    这条路,官方没有掏一分钱。

    修路资金全部来自村办工厂,修的漂亮,又整齐,还没有花钱。

    参观期间,又一次提到了陈家村经验。

    再穷不能穷教育!

    人心要齐,力往一处使。

    众人拾柴火焰高!

    ……

    老吴一边听一边记下,虽然这些话他已经滚瓜烂熟,但该记的地方,还是要记。

    中午,考察团又在陈家村纺织厂的食堂一起吃了顿便饭。

    是真的便饭。

    厂长陈金水作陪。

    陈金水能成为厂长,一是之前立下的威望,二是跟李杰有关。

    这些东西,总归避免不了。

    好在陈金水知道自己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遇到不懂的,要么开大会,要么问李杰。

    上任厂长的这两年,基本没出过什么事。

    人也开明。

    厂子还越办越红火。

    久而久之,早期不服的那些人,也都服了。

    如果换做别人,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所以,陈金水这个厂长的位子,稳得不行,一个月200块的工资,也足够一家人生活。

    江海、江湖的学费、生活费,完全够用。

    更别说巧姑还会时不时的买一些东西,补贴家用。

    至于李杰交的那些钱,陈金水还跟之前一样,一毛钱不花。

    最近,他已经开始给江河物色媳妇。

    但看来看去,陈金水也没有找到太合适的。

    就‘江河’这条件,一旦放出去说亲的事,他们家的门槛怕是被人踏破。

    没办法。

    就凭‘江河’做的那些事,发生什么事,都不意外。

    当然。

    陈金水只是偷偷地物色,没有对外面声张,具体能不能行,还得看江河的意思。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江河跟巧姑最般配。

    巧姑是浙大的高材生,现在在税务所上班,学历好,人长得漂亮,工作也好。

    两人还是青梅竹马。

    个顶个的般配。

    然而,陈金水也知道,这件事,恐怕没机会。

    不论是巧姑,还是江河,都没那个意思,上次,巧姑回来的时候,他试探过巧姑的口风。

    结果巧姑给了他好几个白眼。

    用她的话来说,‘爸,你在瞎想些什么,江河是我哥,如果像你这样乱点鸳鸯谱,岂不是乱那啥了?’

    一句话,就把陈金水噎得死死的。

第29章 红红火火

    大领导来了一趟,算是彻底给乌义县小商品市场站了台。

    班子的心,更齐了。

    干!

    大干快上!

    充当排头兵!

    官方支持,民间踊跃,乌义县小商品市场,一炮而红。

    开业仅仅一周,成交金额就高达1000万!

    如此惊人的数字,直接把乌义县吓到了。

    太吓人了。

    日均142万!

    一千七百个多个单位,日均零售金额835元。

    每个摊位日均835元,即便按照10%的利润计算,单日利润也有83块,月利润2500块。

    一个月2500,一年岂不是3万块?

    一年之内诞生一千多个万元户??

    接着,县委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

    害怕呀。

    数字太过惊人,会不会打成资本主义富弼?

    不是没有可能!

    有些人买袜子,那是一蛇皮口袋一蛇皮口袋的买。

    这种情况,怎么不让人多想?

    谁家能用那么多的袜子?

    零售跟批发,完全不是一回事。

    批发,那是挖社会主义墙角!

    三天时间,连续开了十场会,县委班子决定给市场降降温。

    太火热,不是一件好事。

    接着。

    小商品交易市场的公告栏上刊登了一则最新通知。

    虽然是一整页纸,但核心内容只有一条。

    限制交易规模。

    以袜子为例,单人单次不得超过一百双。

    因为这个标准,不知道讨论了多少次,讨论了无数字,最终综合多方意见,才有了这个标准。

    一百双是底限!

    不能再多。

    这还是因为李杰提到了‘代购’。

    搁在这年头,‘代购’其实是一件相当正常的事,住的比较远的村子,不可能因为某样小东西特地跑一趟。

    同村有谁去买东西,帮着买点,很正常嘛。

    严格来说,这是擦边行为。

    一百双袜子,显然有悖常理,但有了这个由头,规定瞬间变得合理了不少。

    其实,县委班子也是支持小商品市场交易的。

    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参照李杰的提议,给出了一定的余量。

    限制≠一棍子拍死。

    市场终究还是要发展,要生存。

    交易规模大,也有利于乌义县当地,既盘活了市场,又能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流。

    还能收获更多的税。

    多赢!

    看到那份告示,虽然引起了一片争议,但个体户们很平静的接受了新政策。

    能正大光明的做买卖,已经很好了。

    现在这情况,总比之前打游击来得好吧?

    过去那几年,每次都是提心吊胆,而现在,已经不用担心带着红袖箍的人。

    何况。

    单人单次不得超过100条,又不是不能钻空子?

    一次一百条。

    来个七八次,十来次,不是还能进到1000双袜子?

    办法总比困难多。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会无穷的,尤其是涉及到生存、利益问题。

    总归能找到其中的漏洞。

    而这一条,其实也是故意留的空子,李杰当初提议时,先声夺人,按照单人单次的标准来提。

    后来。

    其他商品的标准都跟袜子差不多。

    一人一次不得超过多少。

    其实,即便李杰不提,也没有那么多的问题。

    小商品市场每天来来往往的人那么多,谁有空一个个的筛查?

    那些经常在小商品市场混的人,多多少少也懂得‘打点’、‘打点’。

    特色嘛。

    古今中外,都一样。

    打点好了关键人员,谁没事会去查流动个体户?

    是以。

    限购政策发布后,市场有点影响,但,只是一点。

    后面半个月,看到交易量慢慢降下来,并逐渐趋于平稳,县委班子成员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事实上,即便没有限购政策,成交金额也会下滑。

    套用后世的说法,日均142万的交易金额,那只是报复性消费。

    前面憋得太狠,那些走南闯北的个体户门,担心政策有变,囤积了部分商品。

    囤积的物品,需要时间进行消化,短时间内,交易量不可能恢复到开业那一周的水准。

    除非政策进一步放宽。

    彼时,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量才会开始新一轮猛增。

    不论交易量大小,有一件事基本可以肯定,只要那些商户继续从事‘批发’生意。

    别说万元户。

    百万、千万,那都不是梦。

    前提是一直在乌义县小商品市场。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炎热的夏季到了。

    这天,骆玉珠跟黄玲玲再次喝酒庆祝。

    回本啦!

    回本啦!

    开业三个月,他们前期投入的资金,全部回笼。

    开业之前,她们根本没想过会这么快回本,大几千的投入,三个月就挣回来了。

    如果生意一直这么好,明年的今天,她们岂不是变成万元户了?

    万元户啊。

    想想就让人激动。

    赚钱的同时,她们也有几分担忧。

    挣钱太快。

    烫手!

    不过,她们并没有打算放弃,她们有证的!

    合法经营!

    骆玉珠跟黄玲玲算是那种比较老实的摊贩,虽然他们没法记住每一个人,但只要是有印象的,绝对不会卖第二次。

    挣钱,那也不干。

    如果她们放开手脚,挣到的钱,恐怕还会更多。

    ……

    一个月后。

    看到有几个商户被抓,两个姑娘顿时心生侥幸。

    幸好,幸好没有乱来。

    那八个被抓的商户也成了小商品交易市场讨论的中心,尽管那8个人,不完全是因为突破限购规则。

    其中有三个人是违规售卖规定之外的工业品,另外五个人是太猖獗。

    只要给钱,多少都卖。

    不论他们为什么被抓,但接下来一段时间,小商品市场内部的交易确实规范了很多。

    商户和前来‘进货’的个体户都老老实实地按规矩办事。

    这一次突击行动,的确是县委故意做的。

    他们可以留些空子,但至少要有个度吧?

    被抓的那几个人,就是县委竖立的典型。

    看到这种情况,李杰也没说什么。

    时代如此。

    这个时候,类似的情况太多了。

    80年代初跟90年代初,完全是两种情况,个体、私营经济真正爆发,还得等十年。

    十年后,那个老人南行,才是彻底转变路线的标志。

    在此之前,个体、私营只能慢慢积累养分,等待发芽的那一天。

第30章 催婚

    从6月份开始,陈金水来县城的次数就变得越来越多,每次过来,他都会去李杰这边住上一晚。

    两人吃吃饭,喝喝小酒。

    这天。

    陈金水又来了。

    提着一壶黄酒,一只烧鸭。

    看到江河还没下班,陈金水就进厨房开始生火做饭。

    在二婚之前,他一个人带了很久的孩子,做饭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没过多久,一盘炒花生米,一盘凉拌黄瓜,一盘红烧猪肘就做好了,加上那只烧鸭。

    四个菜,一壶酒,两个人吃,足够了。

    傍晚。

    李杰回到家里看到那一桌子菜,不由意外。

    “今天这么丰盛?”

    陈金水笑了笑:“去洗个手,准备吃饭。”

    “好。”

    接着,两人一边吃着小菜,一边眯着小酒,一边聊着天。

    聊着聊着,陈金水就把话题聊到了他忧心的那件事上。

    “江河啊,算算年纪,你也不小了,今年已经21岁,是时候考虑一下终身大事了。”

    果然。

    还是来了。

    陈金水上门的次数突然变勤,李杰就知道他有事。

    至于什么事,无非就那么几件。

    考虑到他的年纪,催婚,恐怕是头等大事。

    21岁,搁在农村,都是当爹的年纪了。

    当然。

    陈家村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考上大学的那些人,毕业也差不多是这个年纪。

    如今,他们当中有一大半没结婚。

    因此。

    李杰的情况在陈家村,不算特例,不过,如果从对象的角度分析,像他这样单身的,还真没几个。

    “阿大,这事不急。”

    想了想,李杰准备先稳一稳他。

    “我现在还年轻,不着急找。”

    “还年轻?”

    陈金水借着酒劲道:“你都21了!哪里年轻了?跟你差不多大的小明,都已经生了俩娃了!”

    “俩!”

    说着,陈金水还用手指比划了一个耶。

    “主要没遇到合适的。”

    李杰不为所动,他暂时真没心思找女朋友。

    “伱说,你想找什么样的,我去给你找!”

    陈金水哪会被这么三言两语给说服,今天说什么,也得落个准信。

    他急啊。

    都多大了,还不找媳妇。

    站在他的角度,‘江河’这小子应该是没开窍。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太早开慧的孩子,感情方面比较迟钝,像江河,那绝对是早慧的典型。

    放在古时候,那就是神童!

    “要不这样吧,阿大,我们定个三年之约。”

    李杰笑着给他倒了一杯酒:“三年之后,如果我还是单着,到时候你再张罗,怎么样?”

    听到这话,陈金水犹豫了一会,然后点了点头。

    “行。”

    “三年就三年。”

    三年以后,江河才24。

    男人三十一枝花,不着急,何况,以江河的条件,放到哪里,都好找。

    有了三年之约,接下来陈金水总算不再揪着催婚的事不放。

    随后,他又聊起了厂子里的近况。

    小商品市场开业之后,陈家村工厂的货,更好卖了。

    “江河,进口袜机的事,有谱吗?”

    “有谱。”

    李杰点头道:“阿大,尽管放心的进,小日子,或者欧洲那边的产品都行。”

    “对了。”

    “陈飞明他大学读的是纺织系,等他放价,你可以让他参与一下,如果他不懂,你就让他把他们学校的老师拉来。”

    “有他们把握着,问题不大。”

    “飞明那孩子啊?”

    陈金水稍微想了一下,他酒喝得有点多,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半晌,他一拍大腿。

    “是银山家的孩子啊,我想起来,这小子性格不错,挺孝顺的。”

    “算算时间,再过几天,他就要回来了。”

    “阿大,外汇批下来了吗?”

    “正在批。”

    陈金水直言道:“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批下来。”

    此时的外汇,并不是想要就要。

    上至部委,下到地方,想用外汇都需要申请,没办法,这年头全国的外汇储备只有60多亿美刀。

    虽然现在的美刀跟后世的美刀价值不一样,但跟后世的几万亿相比,那还是少的可怜。

    很紧缺。

    各行各业都要用到外汇。

    一般而言,像陈家村这样的村办集体企业,根本没有染指外汇的资格,但陈家村是特殊。

    它是省内的标兵企业。

    连燕京那边的媒体都专门报道过。

    性质不一样。

    何况,陈家村本身也有创汇的能力。

    最后。

    陈家村进口袜机,也不是毫无理由,如今,陈家村纺织厂的产能已经跟不上订单的增长。

    主要是海外订单。

    如果进口袜机,产能提升的同时,订单数量也能大大增加。

    海外订单增加,换回来的那也是外汇。

    所以。

    这一次进口袜机,基本没什么问题,反倒是工厂内部,不少人担心产能太多,到时候订单反而不够。

    搁谁,谁心里不慌?

    哪怕这件事已经有李杰背书,他们还是慌。

    变化太快。

    日新月异,他们觉得自己有点适应不了,像陈金水就是这样,他觉得陈家村发展太快。

    物质满足了,心里却空落落的。

    人嘛。

    就是这样。

    没吃饱饭,想着吃饱饭,吃的太饱,又担心这担心那的。

    对此。

    李杰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人心如此,旧时代的人,对于新时代,总归有些不适应。

    某英格兰科幻作家曾经总结过科幻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世界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产物!

    要遭天谴!

    这话虽然是幽默搞笑来的,但也不是完全错误,人的年纪越大,越难接受新鲜的事物。

    除非活到老,学到老。

    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个人?

    李杰不可能让陈金水去接受再教育,那简直是折磨人。

    真的没必要。

    像陈金水现在这样,也挺好,有一个爱他的妻子,儿女双全,事业有成(厂长)。

    这样,还有什么不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026/ 第一时间欣赏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作者:放羊小星星所写的《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为转载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介绍:
他在《最好的我们》里是文娱才子路星河!
他在《笑傲江湖》里是武林神话林探花!
他在《隐形守护者》里是谍海传奇肖途!
他在《天下第一》里是爱美人不爱江山逍遥侯朱无视!
他在《诛仙》里是仙门巨擘林惊羽!
李杰:“我只是条不想被催更的咸鱼啊。”
诸天万界流传着属于他的传说,传奇仍在继续。。。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