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TXT下载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全文阅读

作者:小桥静水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txt下载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12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

313

    新任族长要来晏村,晏慈表示很意外——瞄向自家父亲,晏慈想也不想地建议道:“老爹,莫要理会……田氏家族虽说强大,但却不能持续太久,并且女君也肯定不愿意晏氏与田氏有所往来,还请老爹拒绝罢?”

    晏非瞄了一瞄慈非,一巴掌拍了过去,啐道:“早不说,晚不说,偏等对方上门了才说……早些时候你在做甚?——请他过来罢,横竖也就那事儿!”

    “甚么事?”晏慈好奇地追问。

    晏非伸出一只脚来,踢了一下晏慈,催促道:“问甚么问?——自已不动脑子?赶紧请人进来!”

    晏慈不敢躲开,硬生生地吃了一记晏非的脚踢。揉了一揉被踢的地方,晏慈微微地抱怨,去请田恒去了。

    少时,田恒走来,直对晏非鞠了鞠躬,拱手道:“晏老安好?”

    晏非跪坐于席,一边吃酒,一边道:“田家小子?——有何贵干?”

    田恒道:“晏老不请恒喝两杯么?”

    晏非便对晏慈骂道:“你这混小子,还不给人斟酒?”

    晏慈板着脸,出屋片刻,端来一盅酒,递给田恒,粗声粗气道:“喝。”

    田恒盯着酒壶,奇道:“没有酒杯,如何饮之?”

    晏慈道:“爱喝不喝。”

    说罢,晏慈重重地将那酒壶置在桌几上。

    “晏兄,是否对愚弟有所不满?”田恒不理晏非,干脆地询问晏慈。

    晏慈当真连掩饰都懒得掩,径直道:“对。”

    晏非不动声色地饮酒,却竖起了双耳。田恒亦敛了笑意,严肃道:“哪里不满?——你能否说与愚弟听去,也好让愚弟改之?”

    晏慈冷冷地瞥了一瞥田恒,说道:“俺有话直说,也不拐弯抹角——艾陵之战……田先生的指挥力当真令俺佩服!”

    艾陵之战的惨败,几乎成了所有齐人们的痛处——若无意外,几乎都没人愿意提及!便见田恒听罢,笑容微微一僵,哑然许久,说道:

    “正因艾陵之战的战败,愚兄才想找你帮忙。”

    “帮甚么忙?”晏慈挑眉地问。

    “你不想一洗前耻么?”田恒冷静地反问。

    晏慈陷入沉默。

    艾陵之战的惨败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他和田恒等几个残兵们逃回临淄城的情景亦历历在目——再也不想受到这份战败的屈辱,晏慈握紧了拳头,厉声道:“休要激俺!俺才不上套!……”

    ……的确,晏慈他一点也不想再尝到失败的滋味,但这不意味着他还要一门心思地报仇——报仇也可以,但要他跟随田恒,那就值得他迟疑了!

    是的,经过上次的战役,晏慈直觉田恒当不好一名统帅——他太年轻了,亦缺乏资历,兼之艾陵之战的败亡,委实让人产出不了信任!

    田恒却苦笑道:“愚弟唐突了……不久以后,愚弟将要出征,实在担心自已统帅不够,会有损伤,这才想起了慈将军——还记得艾陵之战,多亏了慈将军,愚弟才保得一命!愚弟每次想起,总会不由地感慨,更希望能和慈将军一同作战,不知慈将军肯满意愚弟的心愿否?”

    田恒的确好口才:张口闭口地自谦愚弟,拉近彼此的关系……更兼他那略带感伤与期冀的语气,竟使晏慈微略地心软——沉吟片刻,晏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自家父亲,看一看自家父亲是何想法。

    却见晏非抚了抚胡须,说道:“这事你自行决定……为何不能替你作一辈子决定,不是么?——你若想,便去罢!为父还健朗得很,不需要你照顾!”

    晏慈再三思量,张了张嘴,答道:“吴军八万,而齐军两万——以此悬殊,田将军有何计划?……硬拼么?”

    这是晏慈松口的表现——田恒暗喜,严肃道:“女君虽未要求吾军对抗八万吴军……只要咱们能拖住吴军,便可完成任务!迷惑敌军,让敌军误以为齐军人数亦不少于八万,这点恒倒能做得到,只是需要慈将军的帮助!”

    “哦?”晏慈追问,“如何帮助?”

    “恒可与对方统帅会见——不瞒慈将军,恒与对方统帅略有几分交情,倘若小聚,想来对方不会拒绝……”快速地思量,田恒想出一条计策,“两军直面交战,皆会重损,不如选取小部分,以小队对战的形势决定大军的动向……恒会诱得对方答应一种游戏,以此游戏来拖延吴军!”

    晏慈两眼一亮,赞道:“壮哉!此计可行!”

    ——于情于理,吴军若没足够的理由,一直驻于齐国夷城的沿海一带委实没有理由……如若可以,可选一名能言善辩之士,说服对方辙退亦可,如同当年的齐相晏婴、鲁国孔子!

    然而,自齐相晏婴去逝之后,齐国已无能言善辩之士……因此,齐国若想让吴军退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对方统帅的熟人,看在交情的份上,委婉迂回地进行劝说,待到吴王夫差率兵战败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理由逗留那里!

    双方似是想到了一处,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一丝兴奋。

    田恒含笑不已,自信道:“进行小规模游戏,需要本领高强之士——不知慈将军敢助愚弟一臂之力否?”

    “好!”晏慈猛地起身,“俺……咳~是慈,慈愿助田将军一次!”

    “哈哈哈哈——”田恒放声大笑,举起酒盅,与晏慈遥遥相对,痛痛快快地饮下盅里所有的美酒,举止端得豪迈大气,顿时引起晏慈的好感。

    晏慈也嘴角含笑,顺势地问道:“田将军还有人选否?——若再缺一员武将,不如去拜访阚氏罢!”

    想了片刻,晏慈也只记得阚止这个人选——如果国夏还在,根本轮不上阚止……奈何国夏已逝,阚止勉强算个武艺高超之人。

    对于阚氏,田恒抿了抿嘴,委婉道:“慈将军说的是阚氏族长么?——愚弟倒有更合选的人选:国敏!……不晓得慈将军可有印象否?”

    “国敏!……”晏慈倒吸一口凉气,心头立即浮出国敏的身影:那年,此人连续单挑他和大司马田穰苴都丝毫不落下风!

    竖起大拇指,晏慈夸道:“佩服,佩服!”

    田恒微微一笑,从容地起身,拱手道:“晏将军都同意了,想来国敏的身手的确很好……如此,愚弟可放心地寻他了。”

    言下之意,是田恒竟还没通知国敏啊?——也对,自从国夏逝世之后,国敏甚少露面,低调得让人都快忘记了此人!

    见田恒即将离村,晏慈亦拱手,拜别道:“慈侯在晏村,以作准备,听从田将军通知……”

    目不转睛地,晏慈目视田恒离开。

    随后,田恒离开晏村,返回临淄城,再前往国府,拜见国敏。

    可是,国敏不在。

    揉了揉额头,田恒心道:他竟这样……?

    接着,田恒改道,前往临淄宫——

    终是见着了国敏!

    此时,国敏已任虎贲氏,掌管齐王的内侍们——简单地说,国敏悄悄地守望齐国女君吕邗姜,成了她的内侍统领!

    ……若不是知晓齐国女君吕邗姜一心一意地对待田穰苴,田恒都要认为吕邗姜为了拉拢国敏这名高手,直接地施展美人计,拉拢国敏的心意!

    微微地喘气,田恒一边默念女君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一边对国敏发出邀请,请求道:“本将不日将会远行夷城,敢问国将军愿随本将否?”

    国敏想也不想地拒绝道:“不愿。”

    田恒:“……”

    ——亏得国敏曾屈身在黔府,居然……好歹他娶了公子黔的亲生妹妹,成了公子黔的亲戚,国敏竟也这般不给面子?!

    咳了一咳,田恒道:“女君为夷城驻守的吴军很是头痛,一直找不着理由赶走他们……你若能助本将驱走吴军,想必女君定会对你更为观注。”

    国敏耳根子微红,就此改口道:“田将军真的需要敏么?——好罢,敏愿帮田将军,驱走那群吴军!”

    田恒:“……”

    ——唉~果然……果然女君是国敏的软肋!就像田穰苴一般,只要一提女君,必能劝服成功!

    藏住内心的腹诽,田恒动容道:“那么,多谢?——待到本将出征时,会来知会国将军一声,还请国将军莫要拒绝!”

    “嗯。”国敏点了点头,从容地告退。

    望着国敏离开的身影,田恒长舒一口气:行了,该叫上的人都已叫上——剩下的,就看自已的发挥了……但愿他能成功!

    目光一转,田恒握紧了拳头,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

    ……就在齐国上上下下有所行动之时,远在莒国的吴王夫差却烦躁不已:为甚么?——为甚么还没拿下莒国?

    要知道他也很忙啊!

    若没在规定的时期内攻下莒国,那对他的个人威严很有影响啊!

    并且……

    遥望远方,吴王夫差十分焦急:会盟的日子即将到来,他却在莒国被绊住了手脚,这和他预想的计划完全不符!

    冷冷地环顾四周,吴王夫差冷声地下令,命令道:“攻!攻!务必攻克莒国——从明天起,全军进攻!……”(未完待续)

314

    新任族长要来晏村,晏慈表示很意外——瞄向自家父亲,晏慈想也不想地建议道:“老爹,莫要理会……田氏家族虽说强大,但却不能持续太久,并且女君也肯定不愿意晏氏与田氏有所往来,还请老爹拒绝罢?”

    晏非瞄了一瞄慈非,一巴掌拍了过去,啐道:“早不说,晚不说,偏等对方上门了才说……早些时候你在做甚?——请他过来罢,横竖也就那事儿!”

    “甚么事?”晏慈好奇地追问。

    晏非伸出一只脚来,踢了一下晏慈,催促道:“问甚么问?——自已不动脑子?赶紧请人进来!”

    晏慈不敢躲开,硬生生地吃了一记晏非的脚踢。揉了一揉被踢的地方,晏慈微微地抱怨,去请田恒去了。

    少时,田恒走来,直对晏非鞠了鞠躬,拱手道:“晏老安好?”

    晏非跪坐于席,一边吃酒,一边道:“田家小子?——有何贵干?”

    田恒道:“晏老不请恒喝两杯么?”

    晏非便对晏慈骂道:“你这混小子,还不给人斟酒?”

    晏慈板着脸,出屋片刻,端来一盅酒,递给田恒,粗声粗气道:“喝。”

    田恒盯着酒壶,奇道:“没有酒杯,如何饮之?”

    晏慈道:“爱喝不喝。”

    说罢,晏慈重重地将那酒壶置在桌几上。

    “晏兄,是否对愚弟有所不满?”田恒不理晏非,干脆地询问晏慈。

    晏慈当真连掩饰都懒得掩,径直道:“对。”

    晏非不动声色地饮酒,却竖起了双耳。田恒亦敛了笑意,严肃道:“哪里不满?——你能否说与愚弟听去,也好让愚弟改之?”

    晏慈冷冷地瞥了一瞥田恒,说道:“俺有话直说,也不拐弯抹角——艾陵之战……田先生的指挥力当真令俺佩服!”

    艾陵之战的惨败,几乎成了所有齐人们的痛处——若无意外,几乎都没人愿意提及!便见田恒听罢,笑容微微一僵,哑然许久,说道:

    “正因艾陵之战的战败,愚兄才想找你帮忙。”

    “帮甚么忙?”晏慈挑眉地问。

    “你不想一洗前耻么?”田恒冷静地反问。

    晏慈陷入沉默。

    艾陵之战的惨败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他和田恒等几个残兵们逃回临淄城的情景亦历历在目——再也不想受到这份战败的屈辱,晏慈握紧了拳头,厉声道:“休要激俺!俺才不上套!……”

    ……的确,晏慈他一点也不想再尝到失败的滋味,但这不意味着他还要一门心思地报仇——报仇也可以,但要他跟随田恒,那就值得他迟疑了!

    是的,经过上次的战役,晏慈直觉田恒当不好一名统帅——他太年轻了,亦缺乏资历,兼之艾陵之战的败亡,委实让人产出不了信任!

    田恒却苦笑道:“愚弟唐突了……不久以后,愚弟将要出征,实在担心自已统帅不够,会有损伤,这才想起了慈将军——还记得艾陵之战,多亏了慈将军,愚弟才保得一命!愚弟每次想起,总会不由地感慨,更希望能和慈将军一同作战,不知慈将军肯满意愚弟的心愿否?”

    田恒的确好口才:张口闭口地自谦愚弟,拉近彼此的关系……更兼他那略带感伤与期冀的语气,竟使晏慈微略地心软——沉吟片刻,晏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自家父亲,看一看自家父亲是何想法。

    却见晏非抚了抚胡须,说道:“这事你自行决定……为何不能替你作一辈子决定,不是么?——你若想,便去罢!为父还健朗得很,不需要你照顾!”

    晏慈再三思量,张了张嘴,答道:“吴军八万,而齐军两万——以此悬殊,田将军有何计划?……硬拼么?”

    这是晏慈松口的表现——田恒暗喜,严肃道:“女君虽未要求吾军对抗八万吴军……只要咱们能拖住吴军,便可完成任务!迷惑敌军,让敌军误以为齐军人数亦不少于八万,这点恒倒能做得到,只是需要慈将军的帮助!”

    “哦?”晏慈追问,“如何帮助?”

    “恒可与对方统帅会见——不瞒慈将军,恒与对方统帅略有几分交情,倘若小聚,想来对方不会拒绝……”快速地思量,田恒想出一条计策,“两军直面交战,皆会重损,不如选取小部分,以小队对战的形势决定大军的动向……恒会诱得对方答应一种游戏,以此游戏来拖延吴军!”

    晏慈两眼一亮,赞道:“壮哉!此计可行!”

    ——于情于理,吴军若没足够的理由,一直驻于齐国夷城的沿海一带委实没有理由……如若可以,可选一名能言善辩之士,说服对方辙退亦可,如同当年的齐相晏婴、鲁国孔子!

    然而,自齐相晏婴去逝之后,齐国已无能言善辩之士……因此,齐国若想让吴军退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对方统帅的熟人,看在交情的份上,委婉迂回地进行劝说,待到吴王夫差率兵战败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理由逗留那里!

    双方似是想到了一处,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一丝兴奋。

    田恒含笑不已,自信道:“进行小规模游戏,需要本领高强之士——不知慈将军敢助愚弟一臂之力否?”

    “好!”晏慈猛地起身,“俺……咳~是慈,慈愿助田将军一次!”

    “哈哈哈哈——”田恒放声大笑,举起酒盅,与晏慈遥遥相对,痛痛快快地饮下盅里所有的美酒,举止端得豪迈大气,顿时引起晏慈的好感。

    晏慈也嘴角含笑,顺势地问道:“田将军还有人选否?——若再缺一员武将,不如去拜访阚氏罢!”

    想了片刻,晏慈也只记得阚止这个人选——如果国夏还在,根本轮不上阚止……奈何国夏已逝,阚止勉强算个武艺高超之人。

    对于阚氏,田恒抿了抿嘴,委婉道:“慈将军说的是阚氏族长么?——愚弟倒有更合选的人选:国敏!……不晓得慈将军可有印象否?”

    “国敏!……”晏慈倒吸一口凉气,心头立即浮出国敏的身影:那年,此人连续单挑他和大司马田穰苴都丝毫不落下风!

    竖起大拇指,晏慈夸道:“佩服,佩服!”

    田恒微微一笑,从容地起身,拱手道:“晏将军都同意了,想来国敏的身手的确很好……如此,愚弟可放心地寻他了。”

    言下之意,是田恒竟还没通知国敏啊?——也对,自从国夏逝世之后,国敏甚少露面,低调得让人都快忘记了此人!

    见田恒即将离村,晏慈亦拱手,拜别道:“慈侯在晏村,以作准备,听从田将军通知……”

    目不转睛地,晏慈目视田恒离开。

    随后,田恒离开晏村,返回临淄城,再前往国府,拜见国敏。

    可是,国敏不在。

    揉了揉额头,田恒心道:他竟这样……?

    接着,田恒改道,前往临淄宫——

    终是见着了国敏!

    此时,国敏已任虎贲氏,掌管齐王的内侍们——简单地说,国敏悄悄地守望齐国女君吕邗姜,成了她的内侍统领!

    ……若不是知晓齐国女君吕邗姜一心一意地对待田穰苴,田恒都要认为吕邗姜为了拉拢国敏这名高手,直接地施展美人计,拉拢国敏的心意!

    微微地喘气,田恒一边默念女君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一边对国敏发出邀请,请求道:“本将不日将会远行夷城,敢问国将军愿随本将否?”

    国敏想也不想地拒绝道:“不愿。”

    田恒:“……”

    ——亏得国敏曾屈身在黔府,居然……好歹他娶了公子黔的亲生妹妹,成了公子黔的亲戚,国敏竟也这般不给面子?!

    咳了一咳,田恒道:“女君为夷城驻守的吴军很是头痛,一直找不着理由赶走他们……你若能助本将驱走吴军,想必女君定会对你更为观注。”

    国敏耳根子微红,就此改口道:“田将军真的需要敏么?——好罢,敏愿帮田将军,驱走那群吴军!”

    田恒:“……”

    ——唉~果然……果然女君是国敏的软肋!就像田穰苴一般,只要一提女君,必能劝服成功!

    藏住内心的腹诽,田恒动容道:“那么,多谢?——待到本将出征时,会来知会国将军一声,还请国将军莫要拒绝!”

    “嗯。”国敏点了点头,从容地告退。

    望着国敏离开的身影,田恒长舒一口气:行了,该叫上的人都已叫上——剩下的,就看自已的发挥了……但愿他能成功!

    目光一转,田恒握紧了拳头,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

    ……就在齐国上上下下有所行动之时,远在莒国的吴王夫差却烦躁不已:为甚么?——为甚么还没拿下莒国?

    要知道他也很忙啊!

    若没在规定的时期内攻下莒国,那对他的个人威严很有影响啊!

    并且……

    遥望远方,吴王夫差十分焦急:会盟的日子即将到来,他却在莒国被绊住了手脚,这和他预想的计划完全不符!

    冷冷地环顾四周,吴王夫差冷声地下令,命令道:“攻!攻!务必攻克莒国——从明天起,全军进攻!……”(未完待续)

315

    新任族长要来晏村,晏慈表示很意外——瞄向自家父亲,晏慈想也不想地建议道:“老爹,莫要理会……田氏家族虽说强大,但却不能持续太久,并且女君也肯定不愿意晏氏与田氏有所往来,还请老爹拒绝罢?”

    晏非瞄了一瞄慈非,一巴掌拍了过去,啐道:“早不说,晚不说,偏等对方上门了才说……早些时候你在做甚?——请他过来罢,横竖也就那事儿!”

    “甚么事?”晏慈好奇地追问。

    晏非伸出一只脚来,踢了一下晏慈,催促道:“问甚么问?——自已不动脑子?赶紧请人进来!”

    晏慈不敢躲开,硬生生地吃了一记晏非的脚踢。揉了一揉被踢的地方,晏慈微微地抱怨,去请田恒去了。

    少时,田恒走来,直对晏非鞠了鞠躬,拱手道:“晏老安好?”

    晏非跪坐于席,一边吃酒,一边道:“田家小子?——有何贵干?”

    田恒道:“晏老不请恒喝两杯么?”

    晏非便对晏慈骂道:“你这混小子,还不给人斟酒?”

    晏慈板着脸,出屋片刻,端来一盅酒,递给田恒,粗声粗气道:“喝。”

    田恒盯着酒壶,奇道:“没有酒杯,如何饮之?”

    晏慈道:“爱喝不喝。”

    说罢,晏慈重重地将那酒壶置在桌几上。

    “晏兄,是否对愚弟有所不满?”田恒不理晏非,干脆地询问晏慈。

    晏慈当真连掩饰都懒得掩,径直道:“对。”

    晏非不动声色地饮酒,却竖起了双耳。田恒亦敛了笑意,严肃道:“哪里不满?——你能否说与愚弟听去,也好让愚弟改之?”

    晏慈冷冷地瞥了一瞥田恒,说道:“俺有话直说,也不拐弯抹角——艾陵之战……田先生的指挥力当真令俺佩服!”

    艾陵之战的惨败,几乎成了所有齐人们的痛处——若无意外,几乎都没人愿意提及!便见田恒听罢,笑容微微一僵,哑然许久,说道:

    “正因艾陵之战的战败,愚兄才想找你帮忙。”

    “帮甚么忙?”晏慈挑眉地问。

    “你不想一洗前耻么?”田恒冷静地反问。

    晏慈陷入沉默。

    艾陵之战的惨败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他和田恒等几个残兵们逃回临淄城的情景亦历历在目——再也不想受到这份战败的屈辱,晏慈握紧了拳头,厉声道:“休要激俺!俺才不上套!……”

    ……的确,晏慈他一点也不想再尝到失败的滋味,但这不意味着他还要一门心思地报仇——报仇也可以,但要他跟随田恒,那就值得他迟疑了!

    是的,经过上次的战役,晏慈直觉田恒当不好一名统帅——他太年轻了,亦缺乏资历,兼之艾陵之战的败亡,委实让人产出不了信任!

    田恒却苦笑道:“愚弟唐突了……不久以后,愚弟将要出征,实在担心自已统帅不够,会有损伤,这才想起了慈将军——还记得艾陵之战,多亏了慈将军,愚弟才保得一命!愚弟每次想起,总会不由地感慨,更希望能和慈将军一同作战,不知慈将军肯满意愚弟的心愿否?”

    田恒的确好口才:张口闭口地自谦愚弟,拉近彼此的关系……更兼他那略带感伤与期冀的语气,竟使晏慈微略地心软——沉吟片刻,晏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自家父亲,看一看自家父亲是何想法。

    却见晏非抚了抚胡须,说道:“这事你自行决定……为何不能替你作一辈子决定,不是么?——你若想,便去罢!为父还健朗得很,不需要你照顾!”

    晏慈再三思量,张了张嘴,答道:“吴军八万,而齐军两万——以此悬殊,田将军有何计划?……硬拼么?”

    这是晏慈松口的表现——田恒暗喜,严肃道:“女君虽未要求吾军对抗八万吴军……只要咱们能拖住吴军,便可完成任务!迷惑敌军,让敌军误以为齐军人数亦不少于八万,这点恒倒能做得到,只是需要慈将军的帮助!”

    “哦?”晏慈追问,“如何帮助?”

    “恒可与对方统帅会见——不瞒慈将军,恒与对方统帅略有几分交情,倘若小聚,想来对方不会拒绝……”快速地思量,田恒想出一条计策,“两军直面交战,皆会重损,不如选取小部分,以小队对战的形势决定大军的动向……恒会诱得对方答应一种游戏,以此游戏来拖延吴军!”

    晏慈两眼一亮,赞道:“壮哉!此计可行!”

    ——于情于理,吴军若没足够的理由,一直驻于齐国夷城的沿海一带委实没有理由……如若可以,可选一名能言善辩之士,说服对方辙退亦可,如同当年的齐相晏婴、鲁国孔子!

    然而,自齐相晏婴去逝之后,齐国已无能言善辩之士……因此,齐国若想让吴军退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对方统帅的熟人,看在交情的份上,委婉迂回地进行劝说,待到吴王夫差率兵战败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理由逗留那里!

    双方似是想到了一处,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一丝兴奋。

    田恒含笑不已,自信道:“进行小规模游戏,需要本领高强之士——不知慈将军敢助愚弟一臂之力否?”

    “好!”晏慈猛地起身,“俺……咳~是慈,慈愿助田将军一次!”

    “哈哈哈哈——”田恒放声大笑,举起酒盅,与晏慈遥遥相对,痛痛快快地饮下盅里所有的美酒,举止端得豪迈大气,顿时引起晏慈的好感。

    晏慈也嘴角含笑,顺势地问道:“田将军还有人选否?——若再缺一员武将,不如去拜访阚氏罢!”

    想了片刻,晏慈也只记得阚止这个人选——如果国夏还在,根本轮不上阚止……奈何国夏已逝,阚止勉强算个武艺高超之人。

    对于阚氏,田恒抿了抿嘴,委婉道:“慈将军说的是阚氏族长么?——愚弟倒有更合选的人选:国敏!……不晓得慈将军可有印象否?”

    “国敏!……”晏慈倒吸一口凉气,心头立即浮出国敏的身影:那年,此人连续单挑他和大司马田穰苴都丝毫不落下风!

    竖起大拇指,晏慈夸道:“佩服,佩服!”

    田恒微微一笑,从容地起身,拱手道:“晏将军都同意了,想来国敏的身手的确很好……如此,愚弟可放心地寻他了。”

    言下之意,是田恒竟还没通知国敏啊?——也对,自从国夏逝世之后,国敏甚少露面,低调得让人都快忘记了此人!

    见田恒即将离村,晏慈亦拱手,拜别道:“慈侯在晏村,以作准备,听从田将军通知……”

    目不转睛地,晏慈目视田恒离开。

    随后,田恒离开晏村,返回临淄城,再前往国府,拜见国敏。

    可是,国敏不在。

    揉了揉额头,田恒心道:他竟这样……?

    接着,田恒改道,前往临淄宫——

    终是见着了国敏!

    此时,国敏已任虎贲氏,掌管齐王的内侍们——简单地说,国敏悄悄地守望齐国女君吕邗姜,成了她的内侍统领!

    ……若不是知晓齐国女君吕邗姜一心一意地对待田穰苴,田恒都要认为吕邗姜为了拉拢国敏这名高手,直接地施展美人计,拉拢国敏的心意!

    微微地喘气,田恒一边默念女君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一边对国敏发出邀请,请求道:“本将不日将会远行夷城,敢问国将军愿随本将否?”

    国敏想也不想地拒绝道:“不愿。”

    田恒:“……”

    ——亏得国敏曾屈身在黔府,居然……好歹他娶了公子黔的亲生妹妹,成了公子黔的亲戚,国敏竟也这般不给面子?!

    咳了一咳,田恒道:“女君为夷城驻守的吴军很是头痛,一直找不着理由赶走他们……你若能助本将驱走吴军,想必女君定会对你更为观注。”

    国敏耳根子微红,就此改口道:“田将军真的需要敏么?——好罢,敏愿帮田将军,驱走那群吴军!”

    田恒:“……”

    ——唉~果然……果然女君是国敏的软肋!就像田穰苴一般,只要一提女君,必能劝服成功!

    藏住内心的腹诽,田恒动容道:“那么,多谢?——待到本将出征时,会来知会国将军一声,还请国将军莫要拒绝!”

    “嗯。”国敏点了点头,从容地告退。

    望着国敏离开的身影,田恒长舒一口气:行了,该叫上的人都已叫上——剩下的,就看自已的发挥了……但愿他能成功!

    目光一转,田恒握紧了拳头,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

    ……就在齐国上上下下有所行动之时,远在莒国的吴王夫差却烦躁不已:为甚么?——为甚么还没拿下莒国?

    要知道他也很忙啊!

    若没在规定的时期内攻下莒国,那对他的个人威严很有影响啊!

    并且……

    遥望远方,吴王夫差十分焦急:会盟的日子即将到来,他却在莒国被绊住了手脚,这和他预想的计划完全不符!

    冷冷地环顾四周,吴王夫差冷声地下令,命令道:“攻!攻!务必攻克莒国——从明天起,全军进攻!……”(未完待续)

316

    新任族长要来晏村,晏慈表示很意外——瞄向自家父亲,晏慈想也不想地建议道:“老爹,莫要理会……田氏家族虽说强大,但却不能持续太久,并且女君也肯定不愿意晏氏与田氏有所往来,还请老爹拒绝罢?”

    晏非瞄了一瞄慈非,一巴掌拍了过去,啐道:“早不说,晚不说,偏等对方上门了才说……早些时候你在做甚?——请他过来罢,横竖也就那事儿!”

    “甚么事?”晏慈好奇地追问。

    晏非伸出一只脚来,踢了一下晏慈,催促道:“问甚么问?——自已不动脑子?赶紧请人进来!”

    晏慈不敢躲开,硬生生地吃了一记晏非的脚踢。揉了一揉被踢的地方,晏慈微微地抱怨,去请田恒去了。

    少时,田恒走来,直对晏非鞠了鞠躬,拱手道:“晏老安好?”

    晏非跪坐于席,一边吃酒,一边道:“田家小子?——有何贵干?”

    田恒道:“晏老不请恒喝两杯么?”

    晏非便对晏慈骂道:“你这混小子,还不给人斟酒?”

    晏慈板着脸,出屋片刻,端来一盅酒,递给田恒,粗声粗气道:“喝。”

    田恒盯着酒壶,奇道:“没有酒杯,如何饮之?”

    晏慈道:“爱喝不喝。”

    说罢,晏慈重重地将那酒壶置在桌几上。

    “晏兄,是否对愚弟有所不满?”田恒不理晏非,干脆地询问晏慈。

    晏慈当真连掩饰都懒得掩,径直道:“对。”

    晏非不动声色地饮酒,却竖起了双耳。田恒亦敛了笑意,严肃道:“哪里不满?——你能否说与愚弟听去,也好让愚弟改之?”

    晏慈冷冷地瞥了一瞥田恒,说道:“俺有话直说,也不拐弯抹角——艾陵之战……田先生的指挥力当真令俺佩服!”

    艾陵之战的惨败,几乎成了所有齐人们的痛处——若无意外,几乎都没人愿意提及!便见田恒听罢,笑容微微一僵,哑然许久,说道:

    “正因艾陵之战的战败,愚兄才想找你帮忙。”

    “帮甚么忙?”晏慈挑眉地问。

    “你不想一洗前耻么?”田恒冷静地反问。

    晏慈陷入沉默。

    艾陵之战的惨败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他和田恒等几个残兵们逃回临淄城的情景亦历历在目——再也不想受到这份战败的屈辱,晏慈握紧了拳头,厉声道:“休要激俺!俺才不上套!……”

    ……的确,晏慈他一点也不想再尝到失败的滋味,但这不意味着他还要一门心思地报仇——报仇也可以,但要他跟随田恒,那就值得他迟疑了!

    是的,经过上次的战役,晏慈直觉田恒当不好一名统帅——他太年轻了,亦缺乏资历,兼之艾陵之战的败亡,委实让人产出不了信任!

    田恒却苦笑道:“愚弟唐突了……不久以后,愚弟将要出征,实在担心自已统帅不够,会有损伤,这才想起了慈将军——还记得艾陵之战,多亏了慈将军,愚弟才保得一命!愚弟每次想起,总会不由地感慨,更希望能和慈将军一同作战,不知慈将军肯满意愚弟的心愿否?”

    田恒的确好口才:张口闭口地自谦愚弟,拉近彼此的关系……更兼他那略带感伤与期冀的语气,竟使晏慈微略地心软——沉吟片刻,晏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自家父亲,看一看自家父亲是何想法。

    却见晏非抚了抚胡须,说道:“这事你自行决定……为何不能替你作一辈子决定,不是么?——你若想,便去罢!为父还健朗得很,不需要你照顾!”

    晏慈再三思量,张了张嘴,答道:“吴军八万,而齐军两万——以此悬殊,田将军有何计划?……硬拼么?”

    这是晏慈松口的表现——田恒暗喜,严肃道:“女君虽未要求吾军对抗八万吴军……只要咱们能拖住吴军,便可完成任务!迷惑敌军,让敌军误以为齐军人数亦不少于八万,这点恒倒能做得到,只是需要慈将军的帮助!”

    “哦?”晏慈追问,“如何帮助?”

    “恒可与对方统帅会见——不瞒慈将军,恒与对方统帅略有几分交情,倘若小聚,想来对方不会拒绝……”快速地思量,田恒想出一条计策,“两军直面交战,皆会重损,不如选取小部分,以小队对战的形势决定大军的动向……恒会诱得对方答应一种游戏,以此游戏来拖延吴军!”

    晏慈两眼一亮,赞道:“壮哉!此计可行!”

    ——于情于理,吴军若没足够的理由,一直驻于齐国夷城的沿海一带委实没有理由……如若可以,可选一名能言善辩之士,说服对方辙退亦可,如同当年的齐相晏婴、鲁国孔子!

    然而,自齐相晏婴去逝之后,齐国已无能言善辩之士……因此,齐国若想让吴军退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对方统帅的熟人,看在交情的份上,委婉迂回地进行劝说,待到吴王夫差率兵战败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理由逗留那里!

    双方似是想到了一处,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一丝兴奋。

    田恒含笑不已,自信道:“进行小规模游戏,需要本领高强之士——不知慈将军敢助愚弟一臂之力否?”

    “好!”晏慈猛地起身,“俺……咳~是慈,慈愿助田将军一次!”

    “哈哈哈哈——”田恒放声大笑,举起酒盅,与晏慈遥遥相对,痛痛快快地饮下盅里所有的美酒,举止端得豪迈大气,顿时引起晏慈的好感。

    晏慈也嘴角含笑,顺势地问道:“田将军还有人选否?——若再缺一员武将,不如去拜访阚氏罢!”

    想了片刻,晏慈也只记得阚止这个人选——如果国夏还在,根本轮不上阚止……奈何国夏已逝,阚止勉强算个武艺高超之人。

    对于阚氏,田恒抿了抿嘴,委婉道:“慈将军说的是阚氏族长么?——愚弟倒有更合选的人选:国敏!……不晓得慈将军可有印象否?”

    “国敏!……”晏慈倒吸一口凉气,心头立即浮出国敏的身影:那年,此人连续单挑他和大司马田穰苴都丝毫不落下风!

    竖起大拇指,晏慈夸道:“佩服,佩服!”

    田恒微微一笑,从容地起身,拱手道:“晏将军都同意了,想来国敏的身手的确很好……如此,愚弟可放心地寻他了。”

    言下之意,是田恒竟还没通知国敏啊?——也对,自从国夏逝世之后,国敏甚少露面,低调得让人都快忘记了此人!

    见田恒即将离村,晏慈亦拱手,拜别道:“慈侯在晏村,以作准备,听从田将军通知……”

    目不转睛地,晏慈目视田恒离开。

    随后,田恒离开晏村,返回临淄城,再前往国府,拜见国敏。

    可是,国敏不在。

    揉了揉额头,田恒心道:他竟这样……?

    接着,田恒改道,前往临淄宫——

    终是见着了国敏!

    此时,国敏已任虎贲氏,掌管齐王的内侍们——简单地说,国敏悄悄地守望齐国女君吕邗姜,成了她的内侍统领!

    ……若不是知晓齐国女君吕邗姜一心一意地对待田穰苴,田恒都要认为吕邗姜为了拉拢国敏这名高手,直接地施展美人计,拉拢国敏的心意!

    微微地喘气,田恒一边默念女君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一边对国敏发出邀请,请求道:“本将不日将会远行夷城,敢问国将军愿随本将否?”

    国敏想也不想地拒绝道:“不愿。”

    田恒:“……”

    ——亏得国敏曾屈身在黔府,居然……好歹他娶了公子黔的亲生妹妹,成了公子黔的亲戚,国敏竟也这般不给面子?!

    咳了一咳,田恒道:“女君为夷城驻守的吴军很是头痛,一直找不着理由赶走他们……你若能助本将驱走吴军,想必女君定会对你更为观注。”

    国敏耳根子微红,就此改口道:“田将军真的需要敏么?——好罢,敏愿帮田将军,驱走那群吴军!”

    田恒:“……”

    ——唉~果然……果然女君是国敏的软肋!就像田穰苴一般,只要一提女君,必能劝服成功!

    藏住内心的腹诽,田恒动容道:“那么,多谢?——待到本将出征时,会来知会国将军一声,还请国将军莫要拒绝!”

    “嗯。”国敏点了点头,从容地告退。

    望着国敏离开的身影,田恒长舒一口气:行了,该叫上的人都已叫上——剩下的,就看自已的发挥了……但愿他能成功!

    目光一转,田恒握紧了拳头,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

    ……就在齐国上上下下有所行动之时,远在莒国的吴王夫差却烦躁不已:为甚么?——为甚么还没拿下莒国?

    要知道他也很忙啊!

    若没在规定的时期内攻下莒国,那对他的个人威严很有影响啊!

    并且……

    遥望远方,吴王夫差十分焦急:会盟的日子即将到来,他却在莒国被绊住了手脚,这和他预想的计划完全不符!

    冷冷地环顾四周,吴王夫差冷声地下令,命令道:“攻!攻!务必攻克莒国——从明天起,全军进攻!……”(未完待续)

317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18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19

    胥门巢说:“你想怎么比?”

    “很简单。”田恒痛快地开口,“你我皆出三个武艺高强之人,让他们比赛,两局定输赢,如何?——赢者可以让败者做一件事情……哪怕说让对方辙退、迁移之类的要求都可以。”

    田恒意有所指地说。

    胥门巢神色一动,颇为动心。在他思量半天,找不着缺点之后,他终于轻轻地点头,应道:“好罢,就依你。”

    于是,双方立即回去叫人,叫来三个武艺高强之人,约在此地见面。

    眼见胥门巢急速地返回营里,田恒环顾四周,忽然惊道:“咦?咦?第三人在哪里?”

    “不是你上场?”晏慈愣愣地问。

    田恒抿了抿嘴,十分不快。

    少时,胥门巢带人来了,不多不说,刚好三人。

    而加上胥门巢,对方一共四个人。

    反观田恒这边,除了晏慈和国敏,还几乎没了旁人。

    田恒头疼地揉了一揉,说道:“还请将军告之此三人武艺高低。”

    胥门巢奇怪地看着田恒,说道:“小木最强,小火稍次,最差的是阿诺。”

    田恒冷静地看过去,亦道:“国敏最强,晏慈次之,不才是最差的。”

    胥门巢闻言,抽了抽嘴,说道:“你也参加?”

    「君父好生没用,明明亲口地同意吴国开凿邗沟,却又后悔了。」吕邗姜满脸不屑地说,「更让人发笑的是,他还妄想填埋邗沟……邗沟岂是他想填,就能填的?——哈哈哈哈,当真太好笑了!」

    「是极,是极——」田穰苴把手一拍,附和说,「齐王老不死,何苦来哉?——早知邗沟建起,会对齐国不利,那还建个甚么?偏偏被吴国使臣随便送来的珍宝乱花了眼……哪来的珍宝?分明是一堆石头!」

    田穰苴把手一指,但见满箱价值出众的金银玉器皆变成硬绑绑的石块,仿佛在嘲笑某人的无知和眼瞎——田穰苴笑道:「啧啧,齐王匹夫,眼神为何这般不好使?偏把石头当珍宝!可笑,可笑!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田穰苴姓田,乃是田氏家族的子弟罢?」一个不算陌生的笑声响起,「大王啊大王,为何不遏制田氏家族?——昔日,田氏族长担任大夫之职,征收百姓赋税时,曾用小斗收进,货给百姓粮食时,则用大斗货出,对百姓施行阴德,以使田氏家族深得齐国民心,宗族势力日益强大,百姓思念田氏……唉,叹大王不听婴之谏言,悔否,悔否?」

    「大王好糊涂啊!」晏圉痛骂不已,「大王贪乐享受,偏爱幼子,却无视诸公子,更不立嫡公子,假以时日,会必引起齐国混乱,届时大王又该如何?」

    芮姬哭道:「大王,大王,那邗姬和田穰苴又在说您坏话了——他们说您老糊涂了,妄想填埋邗沟!……」

    「大王……大王……」

    「大王……」

    「……」

    猛地一睁,齐王醒来,浑身冷汗,快速地打量周围。

    齐王所躺之处,正是他的宫殿——原来,他方才做了一场噩梦:梦里,许多人都在骂他,骂他无用!

    抬起一只布满皱纹的右手,齐王抚碰到一具柔软温和的身体,便听芮姬“嘤咛”一声,娇滴滴地唤道:

    “大王,您醒了?……”

    莫名地,齐王微觉芮姬略带喜意。

    “几时了?”齐王顺口一问,没有察觉芮姬表情里暗藏的一抹颤抖。

    “……寅、寅时。”芮姬低声地回答。

    “尚早。”齐王闭上双眼,又问,“寡人睡了多久?”

    “回大王……”芮姬的回答带了一点哭腔,“您、您睡了三天!”

    三天——

    三天?!

    齐王猛地跳起,却觉全身没有力气,大惊道:“怎么回事?”

    芮姬又哭又笑,怯怯地答道:“大王,您都忘记了?……那时,你正在‘兴头’之上,忽然双眼翻白,口吐白沫,就此晕了过去……”

    “甚么?……”齐王努力地回想,却想不出所以然来。

    他的记忆,被定格在那天被众多儿子气晕之后,又被幼子安抚,再被芮姬安慰的画面——他清楚地记着,他和芮姬因乏而睡,怎会骤然地发病?

    这不可能!

    齐王不敢相信,亦不愿相信——这种断片的感觉实在不太美好,害他内心惶惶然,又怕芮姬骗他,又怕他果真老了。

    老了?

    老了!

    所有人们都逃不开生老病死,连君王都不例外。

    再望一望双手,双手早已干瘪成皮骨——齐王说不出话来,忽觉他就算一睡长眠,亦算应当!

    “晏孺子呢?……”

    预感自个儿即将辞世,齐王第一反应:想起最宠爱的幼子!

    “晏孺子刚睡不久。”芮姬补充,“这几日,晏孺子为了大王您,不睡不眠了两天——他还小,是芮姬擅自命令他休息的……还请大王莫怪。”

    “怪他甚么?”齐王握住芮姬的玉手,“真想再见一见晏孺子。”

    芮姬心头一颤,直觉齐王这话像在交待遗事——心中又紧张又不安,芮姬连忙滚下床榻,尖叫道:“来人!来人!快叫公子荼过来!……”

    殿外,一名侍女应下,转身通知晏孺子去了。

    芮姬再扑向榻前,讨好道:“大王勿急,晏孺子马上就来了……”

    齐王嗫嚅了嘴唇,终是沉默地等待晏孺子的前来。

    少时,晏孺子一如往常,蹦蹦跳跳地跑来拜见齐王。

    晏孺子今年才十岁,小脸肉嘟嘟的,十分可爱,总让想人往他脸颊捏一捏。

    瞄见晏孺子,齐王又感慨又心酸:好像很久没见晏孺子了,他似又长高不少——快瞧,他今年九岁整了罢?……真令人怀念!当年,齐王也是九岁才登王位。

    “晏孺子,过来。”齐王朝晏孺子招了招手。

    晏孺子先是瞄向芮姬,便见芮姬微微地点头示意,方才挪前问安,唤道:“君父~”

    声音与以前略有不同,少了稚嫩,多了稳重——

    可惜,他的年纪仍然太小了!

    小到他若登上王位,诸公子们必不服他!

    唉!

    晏孺子为何不能再大点儿?

    齐王一边叹息,一边苦恼道:“晏孺子,你可知晓,你的兄长们,皆不好相处啊!”——未来他若不在时,晏孺子又该怎么办呢?

    晏孺子眨了眨眼,奇道:“哥哥们待晏孺子,尚是不错,君父为何说他们不好呢?”

    齐王暗地观察晏孺子,就见晏孺子双目纯真,不含一丝污垢,没有浮躁,简简单单,不由地心生欢喜:比起心眼多多的诸公子们,齐王显然更欣赏晏孺子这类直率的孩子。

    可是,晏孺子到底年纪太小了。

    “唉。”齐王叹了一口气,“为父老啦!为父真的很担心,为父有一天……”

    “君父不许走!君父不许走!”晏孺子不依,嚷道,“君父要走,便带晏孺子和娘父一起走,晏孺子不想和君父、娘亲分开……”

    齐王好笑地搂住晏孺子,叹道:“傻孺子,君父不可能永远陪你……”

    “为甚么不能?”晏孺子好奇地问。

    齐王却抿了抿嘴,只管一味地搂着晏孺子。

    良久,齐王突然道:“晏孺子,你想不想成为齐国第一人?”

    晏孺子满头问号。

    “想不想和君父一样?”齐王手指自身的鼻子。

    晏孺子仍旧懵懂,一旁围观的芮姬则暗心狂喜——

    芮姬屏住呼吸,听到齐王问曰:“你想不想当‘齐王’?”

    晏孺子“唔”了几声,拒绝道:“不想。”

    “不想?”齐王颇为意外。

    身后的芮姬也铁青了脸——

    晏孺子道:“君父不就是齐王吗?——晏孺子不想当齐王,不想抢走君父的齐王。”

    “好荼儿。”齐王仰头大笑,“不愧是晏孺子,如果你的哥哥们也能这样想,那该多好啊!”——说至此处,齐王的面色阴沉下来,仿佛想到甚么不好之事。

    晏孺子虽不理解君父说话的内容,却见君父明显不高兴了,伸出小手,在齐王的脸上象征性地擦了一擦,宛如擦去泪水。

    齐王略微地恍然——

    田穰苴的大名再次地浮上齐王的心头。

    大司马……

    田穰苴啊田穰苴——

    齐王对田穰苴的感观相当复杂:当年,田穰苴以九岁之龄带兵击退敌军,使他不敢相信此人具有绝世才华,而田穰苴也桀骜不驯,当即甩脸,辞官下野!几十年后,吴国来袭,亦是田穰苴率兵击退吴国……

    田穰苴此人,军事方面才华横溢,但在别的方面,却极显短板。

    他的优点和缺点一眼了然。

    他的才能且先不提,重要的是田穰苴似乎瞧不起他齐王——

    兼之芮姬时时提醒,令齐王深受影响,隔三差五地做起噩梦:梦里田穰苴常常大骂齐王,使齐王对田穰苴心生忌惮,又爱又恨,别提多难受了。

    田恒一脸惨淡地倒在地上,痛叫不停。

    幸好此处没有多少外人,不然他的老脸都要丢尽了。

    国敏和晏慈面面相觑,突然不由地佩服田恒。

    将最强的对手拉下马来,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之事。

    抬头挺胸,国敏和晏慈不约而同地约定:接下来,一定要赢下所有的比试!(未完待续)

320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21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22

    新任族长要来晏村,晏慈表示很意外——瞄向自家父亲,晏慈想也不想地建议道:“老爹,莫要理会……田氏家族虽说强大,但却不能持续太久,并且女君也肯定不愿意晏氏与田氏有所往来,还请老爹拒绝罢?”

    晏非瞄了一瞄慈非,一巴掌拍了过去,啐道:“早不说,晚不说,偏等对方上门了才说……早些时候你在做甚?——请他过来罢,横竖也就那事儿!”

    “甚么事?”晏慈好奇地追问。

    晏非伸出一只脚来,踢了一下晏慈,催促道:“问甚么问?——自已不动脑子?赶紧请人进来!”

    晏慈不敢躲开,硬生生地吃了一记晏非的脚踢。揉了一揉被踢的地方,晏慈微微地抱怨,去请田恒去了。

    少时,田恒走来,直对晏非鞠了鞠躬,拱手道:“晏老安好?”

    晏非跪坐于席,一边吃酒,一边道:“田家小子?——有何贵干?”

    田恒道:“晏老不请恒喝两杯么?”

    晏非便对晏慈骂道:“你这混小子,还不给人斟酒?”

    晏慈板着脸,出屋片刻,端来一盅酒,递给田恒,粗声粗气道:“喝。”

    田恒盯着酒壶,奇道:“没有酒杯,如何饮之?”

    晏慈道:“爱喝不喝。”

    说罢,晏慈重重地将那酒壶置在桌几上。

    “晏兄,是否对愚弟有所不满?”田恒不理晏非,干脆地询问晏慈。

    晏慈当真连掩饰都懒得掩,径直道:“对。”

    晏非不动声色地饮酒,却竖起了双耳。田恒亦敛了笑意,严肃道:“哪里不满?——你能否说与愚弟听去,也好让愚弟改之?”

    晏慈冷冷地瞥了一瞥田恒,说道:“俺有话直说,也不拐弯抹角——艾陵之战……田先生的指挥力当真令俺佩服!”

    艾陵之战的惨败,几乎成了所有齐人们的痛处——若无意外,几乎都没人愿意提及!便见田恒听罢,笑容微微一僵,哑然许久,说道:

    “正因艾陵之战的战败,愚兄才想找你帮忙。”

    “帮甚么忙?”晏慈挑眉地问。

    “你不想一洗前耻么?”田恒冷静地反问。

    晏慈陷入沉默。

    艾陵之战的惨败仿佛发生在昨天,而他和田恒等几个残兵们逃回临淄城的情景亦历历在目——再也不想受到这份战败的屈辱,晏慈握紧了拳头,厉声道:“休要激俺!俺才不上套!……”

    ……的确,晏慈他一点也不想再尝到失败的滋味,但这不意味着他还要一门心思地报仇——报仇也可以,但要他跟随田恒,那就值得他迟疑了!

    是的,经过上次的战役,晏慈直觉田恒当不好一名统帅——他太年轻了,亦缺乏资历,兼之艾陵之战的败亡,委实让人产出不了信任!

    田恒却苦笑道:“愚弟唐突了……不久以后,愚弟将要出征,实在担心自已统帅不够,会有损伤,这才想起了慈将军——还记得艾陵之战,多亏了慈将军,愚弟才保得一命!愚弟每次想起,总会不由地感慨,更希望能和慈将军一同作战,不知慈将军肯满意愚弟的心愿否?”

    田恒的确好口才:张口闭口地自谦愚弟,拉近彼此的关系……更兼他那略带感伤与期冀的语气,竟使晏慈微略地心软——沉吟片刻,晏慈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自家父亲,看一看自家父亲是何想法。

    却见晏非抚了抚胡须,说道:“这事你自行决定……为何不能替你作一辈子决定,不是么?——你若想,便去罢!为父还健朗得很,不需要你照顾!”

    晏慈再三思量,张了张嘴,答道:“吴军八万,而齐军两万——以此悬殊,田将军有何计划?……硬拼么?”

    这是晏慈松口的表现——田恒暗喜,严肃道:“女君虽未要求吾军对抗八万吴军……只要咱们能拖住吴军,便可完成任务!迷惑敌军,让敌军误以为齐军人数亦不少于八万,这点恒倒能做得到,只是需要慈将军的帮助!”

    “哦?”晏慈追问,“如何帮助?”

    “恒可与对方统帅会见——不瞒慈将军,恒与对方统帅略有几分交情,倘若小聚,想来对方不会拒绝……”快速地思量,田恒想出一条计策,“两军直面交战,皆会重损,不如选取小部分,以小队对战的形势决定大军的动向……恒会诱得对方答应一种游戏,以此游戏来拖延吴军!”

    晏慈两眼一亮,赞道:“壮哉!此计可行!”

    ——于情于理,吴军若没足够的理由,一直驻于齐国夷城的沿海一带委实没有理由……如若可以,可选一名能言善辩之士,说服对方辙退亦可,如同当年的齐相晏婴、鲁国孔子!

    然而,自齐相晏婴去逝之后,齐国已无能言善辩之士……因此,齐国若想让吴军退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对方统帅的熟人,看在交情的份上,委婉迂回地进行劝说,待到吴王夫差率兵战败之后,他们也就没了理由逗留那里!

    双方似是想到了一处,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一丝兴奋。

    田恒含笑不已,自信道:“进行小规模游戏,需要本领高强之士——不知慈将军敢助愚弟一臂之力否?”

    “好!”晏慈猛地起身,“俺……咳~是慈,慈愿助田将军一次!”

    “哈哈哈哈——”田恒放声大笑,举起酒盅,与晏慈遥遥相对,痛痛快快地饮下盅里所有的美酒,举止端得豪迈大气,顿时引起晏慈的好感。

    晏慈也嘴角含笑,顺势地问道:“田将军还有人选否?——若再缺一员武将,不如去拜访阚氏罢!”

    想了片刻,晏慈也只记得阚止这个人选——如果国夏还在,根本轮不上阚止……奈何国夏已逝,阚止勉强算个武艺高超之人。

    对于阚氏,田恒抿了抿嘴,委婉道:“慈将军说的是阚氏族长么?——愚弟倒有更合选的人选:国敏!……不晓得慈将军可有印象否?”

    “国敏!……”晏慈倒吸一口凉气,心头立即浮出国敏的身影:那年,此人连续单挑他和大司马田穰苴都丝毫不落下风!

    竖起大拇指,晏慈夸道:“佩服,佩服!”

    田恒微微一笑,从容地起身,拱手道:“晏将军都同意了,想来国敏的身手的确很好……如此,愚弟可放心地寻他了。”

    言下之意,是田恒竟还没通知国敏啊?——也对,自从国夏逝世之后,国敏甚少露面,低调得让人都快忘记了此人!

    见田恒即将离村,晏慈亦拱手,拜别道:“慈侯在晏村,以作准备,听从田将军通知……”

    目不转睛地,晏慈目视田恒离开。

    随后,田恒离开晏村,返回临淄城,再前往国府,拜见国敏。

    可是,国敏不在。

    揉了揉额头,田恒心道:他竟这样……?

    接着,田恒改道,前往临淄宫——

    终是见着了国敏!

    此时,国敏已任虎贲氏,掌管齐王的内侍们——简单地说,国敏悄悄地守望齐国女君吕邗姜,成了她的内侍统领!

    ……若不是知晓齐国女君吕邗姜一心一意地对待田穰苴,田恒都要认为吕邗姜为了拉拢国敏这名高手,直接地施展美人计,拉拢国敏的心意!

    微微地喘气,田恒一边默念女君不是三心二意之人,一边对国敏发出邀请,请求道:“本将不日将会远行夷城,敢问国将军愿随本将否?”

    国敏想也不想地拒绝道:“不愿。”

    田恒:“……”

    ——亏得国敏曾屈身在黔府,居然……好歹他娶了公子黔的亲生妹妹,成了公子黔的亲戚,国敏竟也这般不给面子?!

    咳了一咳,田恒道:“女君为夷城驻守的吴军很是头痛,一直找不着理由赶走他们……你若能助本将驱走吴军,想必女君定会对你更为观注。”

    国敏耳根子微红,就此改口道:“田将军真的需要敏么?——好罢,敏愿帮田将军,驱走那群吴军!”

    田恒:“……”

    ——唉~果然……果然女君是国敏的软肋!就像田穰苴一般,只要一提女君,必能劝服成功!

    藏住内心的腹诽,田恒动容道:“那么,多谢?——待到本将出征时,会来知会国将军一声,还请国将军莫要拒绝!”

    “嗯。”国敏点了点头,从容地告退。

    望着国敏离开的身影,田恒长舒一口气:行了,该叫上的人都已叫上——剩下的,就看自已的发挥了……但愿他能成功!

    目光一转,田恒握紧了拳头,一副志在必得的表情。

    ……就在齐国上上下下有所行动之时,远在莒国的吴王夫差却烦躁不已:为甚么?——为甚么还没拿下莒国?

    要知道他也很忙啊!

    若没在规定的时期内攻下莒国,那对他的个人威严很有影响啊!

    并且……

    遥望远方,吴王夫差十分焦急:会盟的日子即将到来,他却在莒国被绊住了手脚,这和他预想的计划完全不符!

    冷冷地环顾四周,吴王夫差冷声地下令,命令道:“攻!攻!务必攻克莒国——从明天起,全军进攻!……”(未完待续)

323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24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25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326

    一开始的麻乱,在吕邗姜精心的打理下,总下见到了成果:田穰苴率领齐国水师,打赢了吴王夫差;田恒率领齐国陆兵们,亦成功地拖住吴国胥门巢,让他得知他的恩师伍子胥已然去逝……

    现在,想必胥门巢恼火得很罢?——嗯,就算他想报复吴王夫差,那也是没问题的!

    嘴角微微地扬起,吕邗姜心情愉快极了,决定进行第三步:见越国勾践!

    不过,想见越国勾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吕邗姜并没有和越国直接联系的方式——以前都交给田穰苴做来着,哪知……摸了摸下巴,吕邗姜决定等到田穰苴返回后。

    哪知,田穰苴是最晚回来的……田恒才是最先回来的。

    当然,吕瑞姜是最高兴的。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边缘国家的身份,只是表明他们的地缘实力,有可能支持他们成为霸主,但要想成为中央之国的霸主,还有一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到河济相交的中原地带和大小诸侯举行一个仪式,以昭示天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这个仪式即被称作“会盟”。一般而言,如果要让霸主的地位更加名正言顺,还需要周王室派使者到场,以示认可。现在已经打败了楚、齐两国的吴国,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仪式。

    相比于晋、楚、齐三国而言,吴国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以船为马”。同样作为交通工具,船与马的区别在与,前者的运能巨大,成本低,只是必须有合适的水道;而用马在陆地上运输,虽然性价比不及前者,但更加灵活机动。如果与现在的交通工具类比,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

    通过开挖邗沟,吴国连通了江、淮二水,并通过泗水,让吴国有能力将它的力量延伸至中央之国的东、南两条边缘地带。问题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央之国的任督二脉还是在于河济两渎。吴人已经通过泗水在中原的东侧,山东丘陵以西延伸了它的地缘力量,实际已经介入了河、济流域。但如果不想办法让吴国的战舰出现在这两条河流上,那些分布于河、济流域的诸侯们并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威胁。试想一下,要是美国的海军只能在夏威夷以东活动,它对中国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

    吴国新开挖的这条运河叫作“深沟”,起点在现在的山东济宁(曲阜边上),终点则在菏泽。关于“菏泽”,我在齐鲁一节中已经有过解读。这个位于济水南侧的古泽又叫作“雷泽”,在济水为它补充水源的时候,也为它带来了泥沙,特别是黄河夺济出海之后,因此这个古泽后来湮没了。并不十分确定吴国决定开挖“深沟”时,雷泽是否存在,规模又如何(有一种说法,最初并未与济水相连,而是由另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但雷泽一带当时的地势肯定是较低的,否则也不可能有机会汇聚成泽。因此吴国选择向这个方向挖掘运河,可以更为节省人力。至于深沟与“菏水”的关系,则有些模糊不清。有认为菏水就是深沟的,也有认为菏水是菏泽的延伸,或者是水量减少后的渮泽。由于上古的水患频繁,河流湖泊迁移的情况较多,实际情况如何已经不可考,但夫差在泗水与济水之间连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这条运河究竟有多少是天然河道,有多少是人力所为并不重要。

    吴国挖通深沟,所花的时间大约也是两年,在艾陵之战后第三年(前482年),夫差决定向他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发起挑战了。挑战的地点被选定在一个叫作“黄池”的地方,具体的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封丘县。对于我们而言,黄池现在划归哪个省县管辖并不是重点(对于有志于靠旅游拉动GDP的领导来说很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黄池是在哪个地理单元。从〈吴.北伐争霸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池是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的这个夹角是最适合会盟的地点了。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今天河南延津地)确立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的。

    如果从整体来看,吴国的最后一个对手——“晋国”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在晋国几大著名家族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在春秋末年已经基本控制了山西高原,并进而将控制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了。但晋国的政治结构并不稳定,公室在春秋后期已经被架空了,那些大家族所做的,正如当年诸侯做大之后,架空王室一样。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实际是是跟山西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的。这其中的缘由在春秋最后一节“三家分晋”中会有详细解读的。

    无论晋国的内政如果发展,在吴国决定争霸的时候,它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春秋之时的会盟,其实和小说中的江湖之争很象,光靠谈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需有很强的实力、军力作后盾。当然,这并不代表“会盟”就一定会变成“邀战”(春秋时很流行的,约定好地点,双方摆好阵势决战的形式)。在参与会盟者都保持理性的情况下,各方都会对对方所展示的军力作个评估,并结合对方的地缘实力作出个判断,以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深沟将吴军强大的舰队运送到济水,停泊在黄池边上,吴国的那些步军在北方诸国的战车面前,气势上很难占据上风。

    总之夫差当时摆下的阵势,的确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场行为艺术秀也为后世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只不过,黄池之会虽然让吴国出尽了风头,并让夫差的的争霸事业达到了顶峰,但**背后所隐藏的危险甚至没有等到会盟结束就暴露出来了。而吴越春秋的另一个主角——“越”,在退居钱塘江以南多年后,又将卷土重来,并终结吴国的霸业了。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如果说勾践回到“会稽”的史实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那么在后来夫差又让越人回到杭嘉湖平原的情况,相信很多人就不甚清楚了。在最初越国的确是被控制在钱塘江以南,整个太湖部地区,包括杭嘉湖平原,以及有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黄山”、“天目山”两山都成为了吴人的控制区。吴人为了加强对杭嘉湖平原的控制,在吴淞江与杭州湾之间修筑了一条新的运河——“胥溪”,大致位置在今天浙江的嘉善与上海的金山之间。这条水道无疑接近了吴都与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也让苏锡常平原已经成熟的水面交通网能够向南沿伸。

    在伍子胥看来,保留越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在无法劝说夫差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将越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钱塘江以南,便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为吴国在杭嘉湖平原上修建一条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则是为吴人消化掉整个杭嘉湖平原,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果吴人不是那么急于北向争霸,而是休养生息,花上二、三代人的时间将杭嘉湖平原消化掉。那么越人将很难有机会重返太湖平原了。

    “你就是越国勾践?”上上下下地打量勾践,吕邗姜好奇地出声。

    勾践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吕邗姜,亦道:“你就是齐国女君吕邗姜?”

    “是的,是本君。”吕邗姜微微地点了点头。

    勾践亦轻轻地颔首,答道:“是的,是勾践。”

    吕邗姜和勾践相视一笑,都对双方的印象很好。(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347/ 第一时间欣赏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最新章节! 作者:小桥静水所写的《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为转载作品,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介绍:
(欢迎各位读者们勾搭作者~作者微信:pjjaspring)
——自创【运河系列】首部曲——
她是齐王的庶女,自幼不受重视;他是贵族的支庶,自幼受家族排斥。
她和他原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人,是甚么让他们携手一起,登上了王者宝座?
春秋末年,齐王庶女邗姜为了避免将来当作媵女的命运而毛遂自荐地前往吴国,遇上了刚刚继位的吴王夫差,二人结下不解之缘。返回齐国,邗姜一心等待吴国的求亲使团,不料却等来另一段阴差阳错的际遇……
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第一运河之起源:邗姜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