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闺门秀TXT下载闺门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闺门秀全文阅读

作者:Loeva     闺门秀txt下载     闺门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三十五章 人事

    赵琇完全不知道有人在京城的另一个角落里算计着自己的婚事。她这些日子专心准备南下事宜,忙得象陀螺一样,哪里还有闲心去管别人?

    经过连日忙碌,很多事都安排好了。回奉贤报信的人走了,沿路打点的人也派出去了;载行李的船和跟船的人手都已准备得差不多,开始搬运大件东西了;路上需要用的食水物品都找好了供货人,就等出发前一天搬运上船;而赵玮出门要骑的两匹马、赵琇与张氏要坐的两辆马车,以及丫头婆子们坐的马车,也全都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门。但赵琇却在带谁南下的问题上,遇到了难处。

    别的男女仆妇都还好办,但要不要把汪福来带回去,却是件难以决断的事。汪福来现如今是侯府大总管,他若走了,赵家三名主人都不在,这偌大一个侯府要交给谁来主事?要知道这高门大户的规矩,就算主人不在,该尽的礼数还是要尽的,谁家送拜帖上门,需要有人回复;谁家有红白喜事,侯府也需要表示一二;此外府中奴仆、庄中佃户,每逢年节主家需要尽什么义务,都有讲究;各处产业每季度以及年下盘账,送银米交租钱,也都需要人照看。并不是赵家祖孙三个出了门,就可以把所有事都抛开不管了。侯府这边需要每旬将大事归纳成书信,命人一路急报给主人,但府中也需要人理事,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就得先做决断。

    赵琇为难,在于侯府离不开一个理事的大总管,但路上他们祖孙三个也需要有人跟随办事。更重要的是,汪福来的老父亲汪四平年纪已经老迈,听说近两年身体不是很好,汪福来需要留在京城为主人办事,没法在老父面前尽孝也就算了,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让他回去探亲,难不成要为了主人家方便。非要叫人家留下吗?

    赵琇觉得这样做未免太过分,她心里清楚,汪福来盼着这个机会。盼很久了。

    张氏也有些不忍心:“虽说在主人家面前,说不上什么孝不孝的,但汪福来一向忠心,汪四平也是郡公爷在时就得用的老人了。哪怕是看在他们父子多年的辛劳份上。我也做不出这种事。汪四平还不知道能撑到几时。错过这一回,他们父子兴许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赵琇想了想:“要不……咱们还是带他回去吧?这边另找人看着就是了。我可以拟个章程出来,让他们照着规章办事,应该出不了什么大差错。如果时间来不及,我就先把近期的事吩咐下去,后面的路上再拟好,命人快马送信回京就是。”

    张氏叹道:“也罢,只能这样了。早知道如此。我就该提前把王双福从老家叫过来的,若有他在。我又何必操这个心?这趟回南,就把他带回来吧。”

    王双福是他们在奉贤老宅的管家,是前些年才提拔起来的,忠心足够,能力也不错。之所以没能跟着北上京城,是因为他长年待在奉贤,对京城里的风俗人情远不如汪福来清楚,张氏担心他到了京城会应付不了,所以就改提拔了汪福来。这趟回去若真要把他带回京城,恐怕也是要在汪福来手下做事的。

    赵琇说:“王双福在老宅是大管家,未必乐意来京城给汪福来打下手吧?这事儿还是要回去问过他的意思再说。虽然京城侯府事情多,但老家那边也不能缺了可靠的人。咱们家还有许多产业在那里呢,洋行的事情也不可能尽数托付给六房。”

    张氏想想也对,也就不再坚持了,等回了老家再看情况。

    汪福来要跟着主人回南,侯府里总还需要找个人来管事的。张氏跟赵琇商量了一番,决定要把老乌头的养子乌来兴提拔上来。翻修侯府和改建明知书馆的时候,乌来兴做个监工,差事办得很不错,可见能力是有的。他虽年轻,背后却站着资格最老、最有体面的老乌头夫妻,足以压制一众侯府旧仆了。至于新人,连旧人都被压住了,还怕新人惹事吗?为防万一,赵琇又添了一句:“叫卢妈时不时回来照看一下吧。反正她从家里过来,也就是几步路的事儿。”

    张氏点了头,还说要给鲁家送信,若遇到卢妈也无法解决的事,还可以去问秋叶。秋叶虽是她身边的大丫头出身,但已经认了义女,身份就不一样了。卢妈到底是出了府的,未必人人都买她的账,有秋叶帮衬,总会好些。

    如果真遇到了连秋叶都解决不了的事,侯府中人也就只能给南下船上的主人送信了。

    赵琇解决了管事的问题,就回自个院子去写章程了。时间剩下不多,她得先把接下来几个月里京城谁家可能会过生日,谁又可能会办喜事,都得先打探好了,提前拟好大致的礼单,到了日子乌来兴再一打听,确定那家没有发生变故,就可以把礼物备好送上门去。至于接下来这几个月哪家会出白事,哪家又会冒出突然的喜事,赵琇不是先知,也没法提前备好礼,只能拟上几份礼单,分不同的规格,让乌来兴到时候便宜行事了。

    此外年下各处田庄、店铺以及家中男女仆妇的封赏事宜,也需得提前定下,跟账房打好招呼。乌来兴到时候直接从账房支银子,也就办成了。

    赵琇铺了满桌子的纸,忙得一个头两个大,偶然发现前方的光线被什么遮住了,抬起头一看,却发现碧菡与柳绿两个不知几时站在她面前,你望我,我望你的,好象有什么话想说。

    她疑惑地问:“你们这是怎么了?”

    碧菡又看了柳绿一眼,迟疑着不敢说。柳绿大着胆子上前一步:“姑娘,碧菡姐姐说,想留下来为碧莲姐姐送嫁,情愿与奴婢换差事,求姑娘允许。”

    赵琇原本是定了碧菡随行,柳绿留守的。就跟侯府主人离开,需要留个管事镇场子一样,她这院子里人口不少,屋里还收着许多值钱东西,不可能不留个信得过的大丫头看房子。碧菡素来在南边服侍惯了,人头也熟,所以赵琇想带上她更方便,没想到她会提出这个要求。

    碧菡对赵琇说:“碧莲姐姐已经定了年前出嫁,奴婢与她姐妹一场,想要送送她。况且奴婢的父母都到了京里当差,留在老家的几个亲戚,本与奴婢并不亲近。倒是柳绿,虽然姑娘答应了让她父母上京,可她还有祖母叔婶,一众长辈,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奴婢情愿与她换个差事,彼此也能各遂心愿了。”

    赵琇笑道:“既然你们达成了共识,我也不会不知趣。那就这么办吧。不过碧莲已经定了出嫁的日子吗?竟然是在年前?那我岂不是没法送她出嫁了?”

    碧莲终于说定了亲事,是京南大兴县的一户耕读人家,姓丁,家中倒也富足,有二三百亩田地,男方父亲是个老秀才,在乡间口碑很好,母亲也素有贤名。未婚夫本人是长子,因为接连要守祖父母的孝,误了婚事与科考,如今还只是个童生,正预备明年春天考秀才。

    碧莲的兄弟卢明章曾几次亲往大兴县学与乡间打听,得知这个丁童生人品很好,学问也不错,明年春天很有可能会考中,这才放心答应亲事。卢明章自己明年也要下场参加童生试了,到时候碧莲丈夫与兄弟皆是秀才,她脸上也有光。又因丁童生年纪已经二十有二,家中父母急着为他娶媳妇,而他明年若是童生试顺利,考中了秀才,接下来又有秋闱,还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办喜事。横竖新郎新娘双方都年纪老大了,不宜再拖,丁家便索性将婚期定在年内。

    卢妈早将事情报到张氏面前,是张氏说不打紧,她才答应了男方的请求。不能让旧主人亲眼看着女儿出嫁,卢妈心里总觉得十分遗憾。张氏笑话了她几句,心下却很是感动,大大赏赐了几套头面与二十匹绸缎,为碧莲添妆。赵琇这边得了信,也觉得很可惜,另送了她不少东西。

    如今碧菡有意为碧莲送嫁,赵琇自然不会拒绝,还特地赏了她一套新冬衣,让她穿着去喝喜酒,又放了她与柳绿等丫头的假,叫她们去给碧莲道喜。

    丫头们高高兴兴地分批出门去了,赵琇把留守的人都赶出房间,自个儿留在屋里继续奋战。直忙到天黑,张氏那边打发人来叫她过去吃晚饭,她才发现自己已经工作了一个下午,屋里早不知几时点起了灯,她却半点没察觉。

    她把写的东西整理好,起身伸了伸手臂,扭扭腰,舒展一下筋骨,只觉得脖子都酸了。

    柳绿笑盈盈地端了杯热茶过来:“姑娘坐得久了,骨头都僵硬了吧?快喝口茶,赶紧到老夫人那儿用晚饭吧。”

    赵琇接过茶碗:“你们这是从碧莲姐姐家回来了?她看到你们去了,一定很高兴吧?”

    柳绿笑道:“可不是?姐姐还说要进府来给老夫人和姑娘磕头呢。”说着又拿了一个小包袱来,打开给赵琇看:“她还托我给奉贤老宅的丫头捎东西,是几个绛纹石戒指,两对银丁香,还有四个绣了花的丝帕。”

    赵琇扫了一眼,就没再关注了:“我知道了,你就帮她捎吧。”喝过茶,她放下茶碗就要出门,忽然想起一件事。

    这一路南下,她路上肯定要经过天津和济宁的,多半能见到蒋雯与方仁珠。是不是该打发人去蒋家与方家问一声,看有没有人托她捎书信东西呢?方家那边倒罢了,方慧珠那头,似乎也该打探一下。等见了方仁珠,也好告诉她其姐的近况。(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六章 阻拦

    赵琇起了这个念头,第二日就打发了两个体面婆子,分别往蒋家与方家去了。

    蒋家那边是蒋二太太接的话,态度非常客气。京城与天津之间相隔不远,蒋四老爷一家时不时就会打发人回京送信捎东西,京城蒋家也常常派人过去,双方联系十分频繁,因此不需要赵家捎带些什么。不过蒋二太太还是感谢了赵琇的好意,预祝她祖孙此去一路顺风,又让赵家的婆子给赵琇带了些礼物回去。有一篮新鲜果子,两匣子蒋家自制的精细点心,味道都不错。

    但方家那边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方家嫡支几乎全都去了济宁,剩下的除了看房子的仆人,就只有方三爷的妻子与小女儿方六姑娘了,但她们又暂时回了方三太太的娘家小住。目前执掌方家族务的是旁支的一位长辈,他对嫡支的侄儿们还算是有感情的,但并不浓烈。他想着方三爷只是送嫂子侄儿去济宁,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因此没必要再捎些什么东西过去了,仅仅是写了封书信,托赵家转交,也就罢了。问起方慧珠,他的神色淡淡地:“大侄女自打她母亲弟妹离了京城,就再也没回家来看过了,听闻现下正在养胎。她几个婶娘听说她身子不好,特地过去看她,她也懒怠见面,想来没什么要紧话。”

    婆子们回来报给了赵琇,赵琇就忍不住叹气了。很显然,方慧珠在闺中时,还能说动族人们舍弃方奕山。想来在族中也是有些脸面的。可她却在出嫁后跟娘家族人闹僵了,又不懂得放下身段去弥补,结果如今父母亲人皆不在京城。就连族人都不乐意管她了。她怀孕后身子不好的消息早有传闻,方家人几乎不闻不问,也不能全怪他们无情。

    赵琇本来也不想管方慧珠,只是想着跟方仁珠朋友一场,如今他们全家在外,京中只剩下这一个姐姐。若是她路过济宁见到方仁珠,对方问起她方慧珠的近况。她难不成就只拿一句道听途说的话来搪塞吗?反正也不是太过麻烦,她还是打发婆子去了眉山伯府,问问方慧珠可需要捎封书信给父母。想来方慧珠再混蛋。也不至于连一封问候家人的信,都懒得写吧?

    谁知眉山伯府的人得知建南侯府婆子的来意,没有报告二少奶奶方慧珠,反而是直接报到了眉山伯夫人面前。眉山伯夫人亲自接见了那婆子。得知事情缘由。便笑说:“你家姑娘真是太客气了。不过我媳妇儿并没什么书信需要托她捎带的,你替我谢过你家姑娘的好意吧。”

    那婆子惊讶极了,只觉得这不合常理,便怀疑这是丘家不喜媳妇与娘家人联系,赔笑着道:“求夫人见谅,我们姑娘吩咐了,一定要见过府上二少奶奶才行呢。若小的就这么回去,我们姑娘定要罚的。”

    眉山伯夫人笑笑。叫过身边的大丫头:“你去后头问一声,看友哥儿媳妇是否要见客人。”那大丫头去了。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便回转:“二少奶奶说了,今日身上不好,恐失礼于人前,就不见面了。她让奴婢转告,多谢赵大姑娘的好意,请赵大姑娘见到她娘家人时,帮着带一声好吧。”

    那婆子听了,忙问:“府上二少奶奶是怎么了?生病了么?那可了不得。”

    眉山伯夫人脸上表情僵了一僵,忙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她这一胎怀得有些不大安稳,家里人不放心,就让她静养罢了。不过近日大夫来诊过脉,说是已经好了许多,想来并无大碍。你回去也不必照实跟你们姑娘说,若她大惊小怪地告诉了亲家,反倒让他们担忧。”

    这话连那婆子都觉得嘈点无数,只是没办法,惟有回府复命。赵琇听了就觉得奇怪。方慧珠的身体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如果还可以,那又为什么不肯见她派去的婆子?如果懒得见人,知道了婆子的来意,好歹也该写封书信托她转交给父母呀,竟然只是让她带一声好?真不知道方家父母知道这件事,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但如果方慧珠的身体确实不好,连起身见客都做不到,甚至无法写信,那眉山伯夫人又为何要隐瞒呢?还特地嘱咐婆子不必上报,省得赵琇告诉了方崇山夫妻,让他们担心。

    赵琇隐隐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可眉山伯府与建南侯府素来交情平平,她也打听不出什么事来,如果贸然找上门去求见方慧珠,人家一样可以拒绝。她想了想,就决定去找可以见方慧珠的人求助。

    她找的是冯秀琴之母冯太太。

    冯太太是方家女,说来是方慧珠的堂姑姑,血缘并不远,一向与方大太太关系不错,女儿又与方家姐妹常有来往。她跟曹家的曹方氏不同,与方奕山一房并不亲近,因此不会因为方奕山被出族之事,对方慧珠生出嫌隙来。赵琇心想,以冯太太跟方慧珠的关系,如果她听闻后者患病,无法见客,那直接进后院去探望,应该是没问题的。

    于是赵琇就直接找上冯家去了。

    她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找上方慧珠的用意,冯太太听了有些感动:“赵姑娘真是个好心人,仁丫头能得你为友,实在是福气。”其实冯太太对方慧珠当初算计赵琇的事,多少有些耳闻。虽然与赵琇交好的是方仁珠,但赵琇愿意看在方仁珠的面上,对曾经心怀不轨的方慧珠不计前嫌,可见她人品正直。冯太太深觉自己早该让女儿秀琴与这等品行好的友人结交,暗暗后悔错过了大好时光,如今冯秀琴与赵琇,交情还只能算是泛泛,将来也不知是否能结下深厚的情谊。

    冯秀琴还一脸纯洁,不知道自家母亲心里在想什么。她对赵琇说:“大表姐真的跟你的婆子说。让你给大舅舅大舅母带个好就行了?没有准备礼物,连封书信都不写?这也太过分了吧?大舅舅大舅母从前多疼她呀,分别了几个月。她竟然如此冷淡,实在是太不孝了。”

    赵琇笑了笑,转向冯太太:“坦白说,如果这些话是方大姐姐当着我家婆子的面说的,我包管再也不会上门去自讨没趣。偏偏我家的婆子不曾见过方大姐姐,一切都是眉山伯夫人跟她的丫头在转述。而眉山伯夫人在方大姐姐的病情描述上,又有些自相矛盾的意思。我就拿不准了,总觉得这里头的事情有些不对劲。我想我是个外人,没什么立场去多管人家婆媳间的闲事。但此行南下。万一真的见到了方五姑娘,总不能把这话照实告诉她吧?即使方大姐姐真个没有孝心,我也好歹要把她现下的身体状况打听清楚了,才好跟方大太太说明。至于此后他们自家人要怎么做。那就与我无关了。”

    冯太太点头道:“这话是正理。我已经明白了。不管慧丫头是真病假病。眉山伯夫人的言语又有什么古怪处,我做姑姑的怎么也该过去看她一眼的。若慧丫头真的连封书信都不肯给父母写,那我哪怕是骂,也要骂得她知错了不可。”

    赵琇听了,就放心回家去了。冯太太这边则先思考了半日,然后命人给眉山伯府递帖子,照足了上门拜访的礼数。她虽然身份不算太高,好歹是个诰命。又是亲戚,在京城上层圈子里颇有人缘。眉山伯夫人不敢轻忽,便接了拜帖。

    冯太太到了眉山伯府,跟眉山伯夫人先叙家常。她特地寻了个借口,说是自家丈夫的生日快到了,虽然不是整寿,不打算大摆宴席,但自家人聚在一处乐一乐,也是理所当然的。她打算把关系比较亲密的亲友都请过去,里头自然少不了她的娘家侄女方慧珠了,她还顺便向眉山伯夫人发出了邀请,也没落下丘媛:“我们家琴姐儿一直想念她丘二姐姐呢,可惜令嫒近来总在家,不肯到我们家来玩。”

    眉山伯夫人干笑着,脸上有些讪讪的。关于丘媛与安阳伯府大公子的流言刚刚才被压下去,这时候带着女儿出门,岂不是给自家找麻烦?即使要去别人家做客,也得等到风声过了再说。但冯太太不提这话,她当然不可能自曝其短,便跟冯太太客套了半天,再次拿方慧珠怀相不好、行动不便来做借口,又说自己要在家照顾儿媳,婉拒了冯太太的邀请。

    冯太太顿时惊呼:“我虽然有所听闻,却从不知道慧丫头的身体已经糟到了这个地步!我不知道就罢了,今日既然知道,无论如何也要去看一看她,还请亲家太太成全。”

    眉山伯夫人心下一惊,认真看了冯太太一眼。当她发现冯太太的眼神有多么认真的那一刻,她就知道,继续用先前那种理由,是拦不住对方的。也许她厚着脸皮,确实可以阻止冯太太去见方慧珠,可阻止了之后呢?冯太太是方家女,她难道不会直接把事情捅到方崇山那边去么?眼下距离二儿子的爱妾生产,还有大半年的时间,若事情曝光,眉山伯府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名声败坏不说,就连女儿丘媛的婚事,也休想会有好结果。

    丘家费了那么大的心思,撑到今日,绝不是为了这么一个结果。

    眉山伯夫人心念电转间,已经拿定了主意,她勉强挤出一个微笑:“这是当然。不过还请稍等片刻,待我去瞧瞧友哥儿媳妇,是否能撑得住见一见客人。”说着她正要从座位上站起来,却不料冯太太也跟着起身了:“亲家夫人太客气了,我跟慧丫头也不是外人,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她如今身上不好,何必叫她再费事重新梳洗换衣?我就这样过去吧。”

    眉山伯夫人的脸顿时白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七章 讨价

    眉山伯夫人与冯太太对望着,场面似乎一时僵住了。前者不接话,后者也察觉到了对方的异状,心中更为笃定,丘家一定有问题!

    花厅门口忽然有脚步声传来,两人转头一看,来的却是丘家大少奶奶——眉山伯长子丘惠权的妻子。只见她眉头微皱,脸上带着几分焦急之色,匆匆进了花厅,尴尴尬尬地冲着冯太太笑了笑,行了个礼,便赶到婆母身边,耳语几句。声量不大,却足以让冯太太听清楚是怎么回事。

    丘老夫人的娘家侄子,跟眉山伯夫人的娘家外甥,刚刚在青楼里为了一个头牌打起来了。两人都打了个头破血流,却谁都没能占上风。如今前者告到丘老夫人跟前,后者却来寻姨妈求做主了,两人又在眉山伯府前院遇上,差点儿没再次打起来。丘老夫人闻讯,把人都叫到了她那边,正在发火呢。丘大奶奶急急赶来报信,就是怕眉山伯夫人知道得迟了,在丘老夫人面前吃了亏。

    这种丑事,无论谁是谁非,说出来都是不光彩的。可事关亲戚里的晚辈,又不能叫眉山伯夫人置之不理,继续留下来陪客。冯太太一听,就知道今日恐怕未必能见到方慧珠了。只是她又不甘心。眉山伯夫人遇到的这件麻烦,怎的就这样巧,偏偏在这时候发生了呢?会不会又是眉山伯府故意祭出来的借口,为的就是阻止她去见方慧珠?冯太太脑补了许多种可能,脸上却露出温柔的微笑来:“夫人若有急事。只管去办,让别人来领我去慧丫头院子里探望就行了。”

    眉山伯夫人怎么可能另找一个人领路?她巴不得冯太太立刻告辞!但对方没有眼色,打定了主意要留下来跟她磨。她也只能勉强一笑:“冯太太请稍坐,我去去就来。”又想示意长媳留下来做陪,可丘大奶奶给她使了个眼色,她愣了愣,就没出声,反而叫人去请丘媛,让女儿来陪客人。

    等出了花厅。不等眉山伯夫人详细问是怎么回事,丘大奶奶就抢先开口道:“婆婆不必担心,我方才说的都是假的。蔡家的人没来。您的外甥也没跟人打架。”

    眉山伯夫人脚下一个踉跄,抬头不敢置信地瞪向长媳。

    丘大奶奶淡定地道:“若不是这么说,您方才如何能脱身?横竖这种别人家的丑事,冯太太也未必能打听出是真是假。您还是赶紧先去寻二弟妹。想法子稳住她再说吧。冯太太今日会来,说不定就是猜到了什么。见不到二弟妹,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与其继续让人猜疑,还不如让二弟妹自个儿开口,打消了冯太太的疑心是正经,日后行事也方便。”

    眉山伯夫人想想也对,只是为丘大奶奶的大胆而吃惊。就算是为了搪塞冯太太而想出来的借口,她怎么就敢把太婆婆与婆婆的娘家亲戚都卷了进去。编的还是个丑闻?若叫丘老夫人知道,至少也是一顿骂!

    不过长媳的好意。眉山伯夫人还是明白的。她镇定了许多,脚步也放缓了,矜持地颌首:“做得好,我这就去跟你弟妹说话,你且回花厅里陪客人,一定要把冯太太稳住了,绝不叫她生出疑心!”

    丘大奶奶笑笑,冯太太早已生出了疑心,她才不会去做无用功呢,事发了便是罪过。她推托道:“婆婆方才不是叫了二妹妹去陪客么?不是媳妇不愿意出力,而是既然已经编造了谎言,总要让谎言显得象是真的才好。媳妇儿这就到前院安排,一会儿冯太太出去时,包管能让她看见蔡家与何家的马车停在门外。”

    蔡家就是丘老夫人的娘家,何家则是眉山伯夫人亲妹子的夫家,两家马车停在伯府门外,显然是为了丘大奶奶的谎话做烟雾弹。眉山伯夫人心知肚明,想想也觉得有理,便欣然同意了。目送长媳转身离开,她心里还在想:其实这个媳妇还是很不错的,模样儿好,人也能干,从前觉得性子太厉害,管男人管得太严,不够贤惠,自己却又生不出儿子,她这个做婆婆的没少嫌弃。想不到媳妇其实还是非常聪明体贴的,至少知道为婆婆分忧不是?

    其实这个媳妇也不是不能生,就是只会生女儿罢了。老夫人嫌弃,未尝不是偏心有孕的侄孙女的缘故。只要媳妇把儿子照顾好了,再给丘家添个白白胖胖的男娃娃,她对这个媳妇还是很满意的,至少比方慧珠要强得多。

    眉山伯夫人迅速赶往次子丘惠友的院子。

    丘惠友住的是个两进的院子,西边套了个跨院,如今是他新纳的表妹二房蔡如玉住着。不过丘惠友现下正是宠她的时候,明面上说是住在前院书房里,其实只有白天会在那边消磨一会儿,剩下的时间全都泡在西跨院了。后院里的妻子正在“养胎”,他压根儿就没再进过她的房门。

    眉山伯夫人穿过次子的前院时,就听见西跨院那边传来的娇笑声。她脸上嘲讽地笑笑,十分不以为然,脚下却不停,直往后院去了。

    方慧珠就住在后院正房里,整个后院如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里头的人不许出来,外头的人要进去,也得先经过守门的婆子再三盘查。院里除了留着两个丘家家生丫头做粗使,就只有方慧珠陪嫁的两个大丫头侍候了。院中一片冷清,人人脸上都是无精打彩的。

    方慧珠躺在正房西暖阁的床上,下巴尖尖,脸上足足瘦了两圈。她既不是真的在养胎,也不是生病了,之所以会变成这副模样,却是因为丘家生怕她闹得厉害,泄露了消息,就在饭菜里下了药,让她浑身无力,什么事都做不了。不过在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就成了她正在“养胎”的证据。

    她陪嫁的丫头见眉山伯夫人前来,慌忙奔进里屋报信:“奶奶,夫……夫人来了!”

    方慧珠凌厉的目光立刻朝眉山伯夫人射来:“婆婆来做什么?难不成是想看我死了没有?西院那个贱婢还没生产呢。我这时候死了,婆婆的孙子要怎么做长子嫡孙?!”

    眉山伯夫人早听了无数遍这种话了,压根儿不在乎。她挥挥手,让屋里其他们都退出去,方慧珠的丫头想要留下,也被人拖走了。方慧珠死死瞪着婆母,恨不得扑上去咬她的肉。

    眉山伯夫人却淡定地在离床六尺远的地方坐下了。开口问:“前儿我跟你说的那件事,你可想过了?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方慧珠只觉得好笑:“什么?你们把我害到如今这个地步,迟早要夺我性命。还妄想我为你们丘家出力?你们把我当成是傻瓜了么?!就凭你们这样的家风,也敢肖想皇妃之位?丘媛算是哪根葱?粗鄙无知,品行低劣,连给皇上做个洗脚婢都不配。还想做妃子?别笑掉人的大牙了!”

    眉山伯夫人不悦地皱皱眉头。但还是耐下心去说服她:“别光顾着痛快乱发脾气胡说八道。我们家确实不该瞒着你玉姐儿的事,但谁家没几个妾?现在不纳,迟早也会有的。你别管玉姐儿是什么身世来历,总归一辈子都只能做个妾了,你身为正室,难道就不该大度些?况且玉姐儿腹中又有了友哥儿的骨肉,那孩子生下来,是要叫你一声母亲的。将来他若有了出息。也能给你挣来诰命。至于玉姐儿,孩子一生出来。就跟她没关系了,你何必跟她一般见识?”

    方慧珠尖着声音冷笑:“婆婆还要哄我?谁在乎一个妾?可你们都要谋害我性命了,难道还不许我骂人?你们将我骗娶过来,就为了让我教丘媛如何在宫里争宠。丘媛才学了点皮毛,你们就把我踢到一边了,只等着西院那贱婢生下孩子,便给我报个难产,然后一碗药药死了我,你们好将那贱婢扶了正,给丘惠友做填房。那时候她身份也配得上了,外人又没几个知道她做过妾。她把她亲生的孩儿养大,还能得个宽待元配遗孤的贤名呢。她生的孩子还能摊上方家这等有力的外家,将来前程不可限量,这算盘打得多响啊!你们把事情做得这么绝,还以为我会相信你的谎话么?!”

    眉山伯夫人一惊,低头想想,觉得丘老夫人和蔡如玉说不定真有这个打算,但她却是不赞成的。她对方慧珠道:“你别冲我乱嚷嚷。有些事,你也要分清楚谁才是罪魁祸首才好。老夫人决定的事,我做媳妇的不好反驳。但你冷静想想,蔡家除了是老夫人的娘家外,还有什么好处?我怎会看上他家的女孩儿做儿媳?更别说玉姐儿还是个丫头生的,即使还未出嫁,也不配做友哥儿的填房。她既然奉了茶,磕过头,明确了二房的名份,那这辈子就只能做个二房了。你若真个死了,那友哥儿也是另娶他人。我们丘家是规矩人家,不会做把妾扶正这种蠢事。我是看在她肚子里怀的是我亲孙子的份上,才答应把那孩子记在你名下的。你也知道,这是我们家年轻一辈里头一个男丁,若是个庶出的,岂不可惜?为了补偿你日后的儿子,老夫人和我也说过了,会为他留下一份家私,绝不叫他因为失了嫡长子的身份而吃亏。你既然不在乎一个妾,就别做出这副小气的样子来,只管大大方方地叫玉姐儿给你立规矩。老夫人那儿有我呢,就算她老人家心中不快,友哥儿却是我生的。”

    方慧珠仍旧是冷笑:“说得真好听。你们家若有规矩,那贱婢还能踩到我头上?如今你用得着我,便拿好话来哄我,等丘媛进了宫,你管我是死是活?!”

    眉山伯夫人又皱了皱眉头:“你别只顾嘴上痛快,驳倒了我,于你又有何益处?我的建议对你有利无害,你冷静些细想想。若是老夫人与玉姐儿当真不把你的性命放在心上,你更应该答应了我才是。你是我儿媳,玉姐儿与老夫人同出自蔡家,她若得了势,与老夫人沆瀣一气,在这个家里哪里还有我站的地儿?可见你我婆媳本是一体。我哪怕是为了自己,也会护你性命,但你也当敬我从我,方是正理。”

    方慧珠挑起一边眉毛,心中只觉得讽刺:“婆婆这是……想要与我联手,与老夫人抗衡?”相比眉山伯夫人冠冕堂皇的好话,她倒是更相信对方会因为利益而改变立场。她有些犹豫了。

    眉山伯夫人露出了温柔的微笑:“好孩子,你嫁进来不过几个月,就已经吃足了苦头。我在这个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你以为我就是享福的么?友哥儿糊涂,我替你去说他;玉姐儿不懂事,我替你教训她;家中下人对你不敬,我替你出气。你有任何要求,只管与我说。只要是我力所能及,我都能答应你。”

    方慧珠眼中精光一闪。(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八章 还价

    方慧珠定睛打量了眉山伯夫人几眼,慢慢地看出点意思来了:“婆婆看来非常心急呀,为了要把自个儿的闺女送入宫中为妃,竟然能叫我随便开条件了?”

    眉山伯夫人微微一笑:“媛姐儿是我亲生女儿,就是我的心头肉。如今我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女儿的前程,便是我心中头一件大事。为了这件大事,我有什么不能做呢?况且我也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绝不会太过为难我的。”

    方慧珠只是冷笑。如果说之前她对眉山伯夫人的话还有几分相信,那现在她就真的笃定对方只是在哄她了。随她提任何要求?那她要求把蔡如玉肚子里的孩子流掉,他们也能同意么?她要把蔡如玉赶出眉山伯府,他们也能同意么?

    根本就不可能!

    可见眉山伯夫人的话,只是在哄骗她罢了。

    方慧珠似笑非笑地说:“我最容不得宠妾灭妻、混淆嫡庶了,婆婆也觉得无妨么?”

    眉山伯夫人面上僵了僵,笑容淡了几分:“我说过了,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别叫我太为难。玉姐儿再不好,她肚子里怀的也是我的亲孙子。况且老夫人还在呢,绝不会允许你动孩子。除此之外,一切都好说。”

    方慧珠冷笑了下,又道:“那好吧,我就让她生下这个孩子。反正孩子将来是不会认她做娘的,那贱婢也就无用了。我身为正室,总有资格处置一个妾吧?我想把她赶出眉山伯府。婆婆觉得可以么?”

    眉山伯夫人脸上的表情更加僵硬了:“别赌一时之气,身为正室,稍微大度些。友哥儿看着也高兴。谁家男人乐意见家中妻妾争风,闹得鸡犬不宁的?别忘了,你们方家的女儿素来有贤名,别让这好名声毁在你手里。你还没有儿女呢,总不能叫友哥儿寒了心。”

    方慧珠忍不住笑了,却笑得比哭还要难看。婆婆劝她别为了整治小妾,就让丈夫寒了心。却不知道她早就因为丈夫的行为而寒了心!当初新婚燕尔,他待她多温柔体贴呀,让她误以为终身有靠。连娘家亲人都不顾了。谁知他早变了心,她不过是冲蔡如玉发了几句脾气,原也是正室该有的体面,他竟当场翻脸了。她被困在后院几个月。他连看都不来看她一眼。如此无情无义。还指望她放下身段讨好他,好让他赐给她一个子嗣么?这样的男人,要来何用?!方家女的好名声,可不是因为容得下不要脸的丈夫与小妾而来的!

    况且眉山伯府远没有她原来想象的显赫。这个家里除了一个空头爵位,压根儿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伯丘惠权固然是在御前当差,却没多少实权。除了名头上好听些,丘家还不如方家呢,至少她父亲在外头是个实权知府。牧守一方。若是丘家没有实权,还有富贵。倒也罢了。她初嫁进来,当日还算得宠时,也曾跟大嫂别过苗头,图谋过中馈大权。那时候算了账,才知道这个家早就寅吃卯粮,不过是外头好看罢了。她被困的这些日子,嫁妆已不知被吞了多少去。

    而府中爵位已经无法再传承下去,丘惠友更是次子,继承不了家业,迟早要分家出去的。先前所说的东北军职,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丘惠友如今只顶着个禁军校尉的名头,只有八品,文不成武不就,整日只知道在内帏厮混。她跟着这么一个丈夫,说不定这辈子都只能做个敕命夫人,还叫小妾压在头上,能有什么指望?她堂堂方家嫡支嫡长女,即使不能攀龙附凤,也绝不能落到这等田地!

    眉山伯夫人见方慧珠笑得渗人,心下有些不安,便决定再退一步:“你也别生气,需知我在这个家里也没法说一不二,这才更需要你我婆媳同心协力。这样好了,我可以答应你,等玉姐儿生下孩子,我会劝说伯爷,别让孩子上族谱。等你将来生下嫡子,你的孩子仍旧有嫡长的名份,如何?你要知道,我这么做是冒了大风险的,倘若老夫人得知我违逆了她的意愿,定要恼我。而我愿意委屈自己的孙子,只是为了让你明白我的决心。媛姐儿要进宫,大概还得等上两年。在这两年里,请你多教她些东西,让她将来能在宫里站稳脚跟。退一万步说,若她没有那个福气能侍候贵人,有你教的这些,她也能得个才名,将来好说亲。”

    方慧珠收了笑容,幽幽地看了眉山伯夫人一眼:“不上族谱有什么用?将来他要上时,还不是随你们怎么写?我要他上,还要一生下来就上,但族谱上须得写明,他是贱妾蔡氏所生!我也不会认他为亲子,他更休想攀上方家做外祖!我要他这辈子,都休想得到嫡长子的名头!”

    眉山伯夫人不赞成地道:“你糊涂了,顶多只能写妾蔡氏所出,不能加个‘贱’字。若她是贱妾,那老夫人是什么?伯爷岂会容你胡闹?”

    方慧珠深吸一口气:“行啊,那就这么说定了。你要我教丘媛宫里的事,也不是不可以。等孩子上了族谱,定下了庶子名份,我再教。在那之前,我还得先养病,顶多教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别不耐烦,若不懂得这些,丘媛在宫中就算一时得了宠,也不可能长久。皇上是什么样的人?岂会为美色所惑,看重一个空有皮囊却无才情的庸俗女子?”

    眉山伯夫人没料到她会提出这么一个条件,很想反对,但又觉得冯太太那边恐怕已经等得急了,还是先把方慧珠稳住,等人走了再慢慢劝说,便咬咬牙,答应下来。

    答应了之后,她看着方慧珠似乎已经被收服了,方才缓缓说出冯太太上门之事。并要方慧珠一会儿配合她行事,打消了冯太太的疑心。

    方慧珠内心顿时激动无比。她本以为自己已是孤立无援,却没想到还有一位堂姑姑来探望她。倘若她能通过冯太太向父母报信。说不定他们会来救她出去?她如今已经认清了丘家人的真面目,若有机会摆脱,即使将来再也嫁不出去,只能青灯古佛,好歹还能有安稳日子过。若是随父母去了外地,另寻一门姻缘,也比陷在丘家受苦要强。

    方慧珠死死抓住身下的床单。脸上尽力维持着平静的表情:“婆婆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如今我已是丘家妇,当然要维护丘家名声。”

    眉山伯夫人闻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想要转身出去把冯太太带进来,但走到门边又停了下来,总觉得不太放心。万一方慧珠只是说谎稳住她,一会儿见了冯太太却嚷出真相。那该怎么办?她总不能把冯太太关在家里不放出去吧?稳妥起见。还是别让她们姑侄相见的好。

    于是眉山伯夫人就要求方慧珠打发身边的心腹丫头去跟冯太太说话——当然,必须要当着自己的面,而为了进一步打消冯太太的疑心,方慧珠还得亲笔写一封书信,托冯太太捎给方崇山夫妻,至于礼物,她会帮忙准备的。

    方慧珠暗暗扼腕,但心念一转。便痛快地答应了,选定了身边一个稳重些的陪嫁丫头。名唤烟萝的,如此这般教导了几句话,让她去跟冯太太说。接着方慧珠又叫人拿了一叠花笺来,对眉山伯夫人道:“这是我妹妹亲制的彩笺,拿它写信,母亲与妹妹一见便知道是我亲笔。”

    眉山伯夫人见那花笺精致,外头再没见过的,笺上只有彩画而不见文字,就放心了。看着方慧珠当场写完了信,她还亲自拿过来从头到尾看了三遍,见上头写着自己怀孕了,害喜得厉害,但丘家为她请了太医,吃过药后已经无事,又问候父母弟妹的身体……等眉山伯夫人确认方慧珠在信中并没写什么要紧话,便放心地带着信和烟萝,离开了院子。

    方慧珠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嘴边露出了冷笑。这等粗鄙蠢妇,又怎能猜出她信中的秘密?等她父母亲人上门时,必要叫丘家名声扫地!什么皇妃,什么前程,什么注定了能出人头地的孩子,都跟丘家再也没有关系了!

    冯太太在花厅里等了许久,喝了几杯茶水下去,也没闲着。她欺丘媛是个小姑娘,再有心计也比不得心窍玲珑的贵妇人,便借着聊家常的机会,不知从丘媛嘴里套了多少话去。丘媛压根儿就没注意自己泄露了口风。冯太太很快就得知,方慧珠那所谓的“怀胎”,根本就是有问题的,症状不对,时间也不对。而丘惠友先前透露的武职,也没有下落,他妹妹甚至说错了职位和任所,兴许只是个幌子而已。丘家坚持要提前婚期,果然有古怪。

    等眉山伯夫人出来,委婉地说了方慧珠不能见客,却叫烟萝来安冯太太的心时,冯太太心中疑惑更深了。她认得烟萝是谁,看得出这丫头神色憔悴,身上穿戴也远不如在方家时体面,眼中还透着惊惶之色。她不由得怀疑,方慧珠派烟萝前来,是否并非其本人意愿?就算方慧珠病得再厉害,难道就真的连见她一面都不行了?

    眉山伯夫人不知道冯太太心中猜疑更甚,还把那书信拿了出来,请冯太太转交给赵琇,托她带去给方崇山夫妻。不知是紧张还是什么,她多了一句嘴:“信真的是友哥儿媳妇写的,冯太太不信,只管打开来看,那确是友哥儿媳妇的亲笔!”

    丘家并不讲究小辈的**,但对书香人家来说,这种做法相当古怪。没有当事人许可,冯太太身为堂姑姑,是没资格看方慧珠写给父母的信的。她幽幽看了眉山伯夫人一眼,笑了笑:“我怎会不信呢?夫人过虑了。难不成您还能诓我不成?”

    眉山伯夫人放了心,又命人送上礼物,声称都是方慧珠为父母弟妹准备的。冯太太扫了一眼礼单,又瞧了瞧那些打开的匣子里装的东西,忽然觉得有些好笑。她脸上不露,依着礼数向眉山伯夫人告了辞,又嘱咐烟萝好生照顾方慧珠,便离开了眉山伯府。

    她没有回家,而是带着书信和礼物,直接去了建南侯府。

    一见到赵琇,她就说:“丘家有古怪。”(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九章 默契

    赵琇来了兴趣:“果然有古怪吗?冯太太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破绽?”

    冯太太拿出了方慧珠的那封信,又命随行的丫头婆子将眉山伯夫人借方慧珠名义送出的礼物一一摆开来给赵琇看,然后将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了她。

    赵琇听完后,先去看那些礼物,发现是一些补身的名贵药材,还有一匣子金玉首饰,以及几套高档文房用品。这份礼物从内容上来说,倒是中规中矩,也算符合收礼人的身份,但仔细看一看东西,就有些不对了。

    方家是书香世家,他家子弟的审美观,在赵琇看来,就是爱装逼。首饰有银就不会要金的,有玉就不会要银的;衣服料子爱选青绿素雅的颜色,不要大红大花;绣花儿也是优先选梅兰菊竹,嫌牡丹芍药太俗。方慧珠其人,无论品性如何,终究是书香名门方家精心培养出来的女儿,品味与家人一脉相承。

    撇开药材不提,那匣子金玉首饰,明明镶的都是好玉石,质地温润无瑕,却偏偏要用许多黄金去包着它,只留下些许玉石露在外头。方家女眷平日也戴过金镶玉的首饰,但金不过是点缀,上等的玉石才是主角,绝不会让金银俗物夺了玉石的光彩,要的就是那种低调清雅的富贵。这匣子首饰,无论是送给方大太太,还是送给方仁珠,上头黄澄澄的大块包金都是败笔。倘若真是方慧珠送出的礼物,她绝不会挑这样的首饰。

    那些文房用品也很有问题。瞧着似乎都是上等的好笔墨纸砚。却犯了跟首饰同样的错误:用了太多的描金彩画去点缀,明晃晃地告诉人那都是贵重东西。也许有些人家会觉得这样的物件才能衬托自家的富贵,但方家人是不会喜欢的。他们会嫌俗气。更重要的一点是,那些笔墨纸砚,还有笔洗笔山砚滴等物,单件儿拿出来都是好东西,却配不成套。其中的纸还是京城大户人家上了年纪的贵妇人们平日爱用来抄经的纸,并不是读书人们平日写诗作文惯用的品种。方慧珠怎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除非准备礼物的人并不是她!

    赵琇以此得出了结论:“礼物想必是眉山伯夫人的手笔。”

    冯太太轻笑:“我上门去,只求慧姐儿一封书信。她若有礼物孝敬父母,我自会为她转交,若是她没有。我也不会责怪。眉山伯夫人此举,其实是画蛇添足了。若只是为了替慧姐儿周全礼数,我也不会多说什么,偏她多此一举。又说了句不该说的话出来。”她拿出方慧珠的信给赵琇看:“这就是慧姐儿亲笔写的信。信不曾封口。眉山伯夫人似乎怕我不相信这是慧姐儿写的,还叫我打开来看呢,你说奇不奇怪?”

    当然奇怪,信是方慧珠写给父母亲人的,冯太太不打开来看,也不会知道信的笔迹属于何人。眉山伯夫人还主动要求她去看,仿佛生怕她误会信不是方慧珠写的一般,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赵琇看着那封信。有些迟疑。虽然她心里已经生了疑心,觉得这封信也许有问题。可信不是写给她的,未经写信人与收信人的许可,擅自打开信来看,似乎不太好,所以她没有接过来。

    冯太太则道:“眉山伯夫人敢叫我看信,显然信里并无不妥之处,说不定她是亲眼看着慧姐儿写信的。可是慧姐儿倘若当真在丘家吃了苦头,断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向家里人报信。她必然用了什么隐秘的法子,在信中藏起了重要的信息。我心下犹豫,不知该不该如眉山伯夫人所言,打开信来看个究竟。若是不看,就怕慧姐儿在信中向我求救,我却耽误了时机。”

    赵琇想了想:“您去眉山伯府,是明说了要托我捎信去济宁的。眉山伯夫人不懂规矩,方大姐姐却不会不懂,想来她不会在信中隐藏什么紧急的讯息。我过得几日就出发了,信我们都别打开来看,等我到了济宁,一定尽快将信交到方大太太手中。到时候方大姐姐在信里说了什么,自有分晓。”

    冯太太略一沉吟,就答应了:“这样也好。”顿了顿,又道:“我其实大致可以猜到慧姐儿会在信里说些什么。”

    赵琇有些好奇:“她会说些什么呢?”

    冯太太回答:“我听闻她如今身怀有孕,胎儿却不稳,因此只能在房中静养,不敢出门,也不敢见外客。算来她过门时日尚短,若果真有孕,那确实处于最不安稳的时候。可我今日试探丘家二姑娘的口风,问起慧姐儿平日情形,她倒是能答得出来,但我怎么听,都觉得那象是怀胎五六个月的妇人才会有的症状。再问及她平日饮食起居,身边侍候的人,竟不是陪嫁过去的心腹。我再问及慧姐儿的陪嫁丫头与陪房,丘二姑娘便含糊以对,拿话搪塞过去。我故意说错了一个人的名字,她也没发现。最奇怪的是,慧姐儿不能来见我,打发了个丫头来安我的心,派来的人竟是烟萝!”

    赵琇不解:“这丫头有什么问题吗?”她只认识方慧珠以前的两个大丫头,一个叫云曲,一个叫月歌。月半轩事件后,这两个丫头听说就被撵了,后来提拔上来的人,她就不熟悉了。只记得方仁珠提过,方慧珠对后来的两个丫头都不大信得过。

    冯太太的话证明了她的记忆没出错:“烟萝本是我嫂子房里侍候的人,素来不得慧姐儿欢心,到了眉山伯府后,便专做针线洒扫等事,极少进屋侍候。倒是与她一同陪嫁过去的凤阁得了慧姐儿的重用,成了慧姐儿的心腹。我问过烟萝,得知凤阁尚在,慧姐儿要打发心腹丫头来告诉我什么。又怎会选择烟萝?”

    赵琇综合冯太太提出的各种疑点,隐隐有了个猜想。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方慧珠被丘家限制了人身自由。丘家甚至不许她娘家亲戚见她一面,对外只说她是在养胎,可是看迹象,她又不象是刚怀孕不久……

    赵琇觉得方慧珠很可能并不是真的怀孕了。她也曾想过,也许方慧珠早在婚前就已有孕,因此才会在结婚两三个月的时候有了怀胎五六个月的孕征。可方慧珠婚前只有过一次与丘惠友私下见面的机会,还是在茶楼这种公众地方。即使是在雅间内,也是随时有可能被人撞破的。赵琇相信,以方家的家教。方慧珠还不至于蠢到在那种场合跟未婚夫做出什么事来。但她要是没怀孕,为什么丘家上下都说她怀了呢?而传闻一出来,她就绝迹于社交场合了,丘家人还拼命阻止别人去看她。难道丘家是不想让人知道她其实没怀孕吗?那又为何放出她怀了的风声?自家媳妇有没有怀孩子。其实是件非常好辩别真假的事。只看十个月后有没有个孩子生出来,就行了。如果没有孩子,丘家人就被打了脸;但如果有孩子……

    赵琇忽然坐直了身体,看向冯太太。冯太太的脸色已经阴沉下来,没头没尾地说了句:“丘惠友当初哄骗慧姐儿,说他即将前往东北任武职,因此才必须提前婚期。可是,他如今闲在家里。不过顶着个禁军的名头,其实压根儿就没去上过差。就算他哥哥当真手眼通天。那种实权军职也落不到他头上。”

    赵琇眨了眨眼,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丘惠友关于婚期提前的解释既然是谎言,那他为何要这么做?难道他真的着急娶妻,到了不能再等三个月的地步了吗?

    对此,冯太太只是冷笑:“在这个世上,只有两件事是真正等不得的,一件是生,一件就是死。我没听说丘家有哪个人近来死了,又或是准备要死,那就只剩下‘生’了。”

    生产是等不得的。如果有人已经怀了身孕,那只要她不出意外,十个月后就一定会生出个孩子来。生产的日子也许会提前,却极少能推后,根本不容拖延。难不成是丘惠友早与别人有了首尾,对方怀了身孕,丘家就想让这个孩子从方慧珠肚子里“生”出来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丘家把方家置于何地?方家又不曾一败涂地,一旦知情,必不肯依的。方慧珠也不可能忍气吞声,除非她死了,迟早会把事情告诉父母。到时候事情曝光,方丘两家说不定连亲家都做不成。这种迟早会被揭破的事,丘家为何要做?他们跟方家联姻,难道不是为了结亲,而是结仇吗?

    赵琇皱着眉头,犹豫地跟冯太太说:“我一定会把信送到方大人夫妻手上的,但那毕竟还需要些时日。如果冯太太方便,能不能请您多去看望方大姐姐?丘家门风不正,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我觉得……只要他们知道,方大姐姐在京城并不是孤立无援,兴许就会对她更好一些。”即使真有阴谋,也会稍微收敛一点。

    冯太太心中明白赵琇的顾虑。丘家胆敢如此,必然是笃定了事情不会泄露,那方慧珠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如果她时时找上眉山伯府,哪怕见不到方慧珠,至少也可以让丘家人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冯太太郑重许下了诺言:“我会去的,我还会叫上其他姐妹。方家女儿,绝不能受人欺辱!有人胆敢将我们不放在眼里,我们必要给他一个教训!”

    赵琇与她交换了一个眼色,已经达成了默契。

    冯太太从此开始了隔三岔五跑到眉山伯府“探病”的日子,而其他出嫁了的方家女当中,也有三四个人或是两两结伴,或是单独成行,时不时寻个理由找眉山伯夫人或是她的大儿媳聊天。眉山伯府竟是日日有客,不得一日安宁。眉山伯夫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她已有心笼络二儿媳,便一心稳住后者,令其配合自己的行动,倒也不是十分担忧。可丘老夫人和那丘二少爷新晋的爱妾却要恼火得多了。因为这些不速之客的存在,后者不得不收敛了些,不敢再与丘惠友整日厮混在一起。

    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底。九月三十日,便是广平王、建南侯与工部曾侍郎预定南下的日子。(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 出发

    九月三十日凌晨,赵琇刚到四更天就起来了。今日他们祖孙三人就要出发,她要忙的事情还多着呢,实在没法睡得安稳。

    建南侯府上下早已安排妥当。到了时间,需要随行的下人各自带了行李汇合,自有专门的人手统一把行李运送上船安放,他们本人却需得完成自己的任务。喂马,套车,检查郡公夫人与小侯爷出行仪仗。还有人抓紧最后的时间与亲友告别。全府上下忙忙碌碌,倒也有条不紊。

    大件的行李早已提前运往通州码头,赵琇便命柳绿看着人把她们主仆随身的行李与细软装车,随时准备出发。她对着镜子最后确认了一下自己的穿戴,是既不失礼又方便行动的,便抬脚往哥哥赵玮的院子走去。

    赵玮此时刚刚起身。他今天还要先上朝向皇帝告别,到时候自然又有一番繁琐的礼仪。为了不扰祖母张氏安眠,他就在自己的院子里用了简单的早饭。见妹妹过来了,他忙道:“妹妹怎么起得这样早?还是多歇歇吧。底下的事有汪福来呢,想来不会出差错。若妹妹起得太早,精神不佳,上了船怕是要头晕的。”

    赵琇便道:“昨儿夜里我睡得早,已经睡足了三个时辰,想来无妨的。就算一会儿发困,大不了到了船上再打个盹。倒是哥哥这里,行李可都打点好了?并无遗漏吧?”

    赵玮笑着点头:“自然都准备妥当了。降真随行,她素来是细致惯了的。”

    降真是赵玮身边的大丫头。确实稳妥,赵琇对她也放心,便转向留守的沉速。再次嘱咐一遍:“你在家里一定要看好门户,把底下的丫头婆子们管好了。别叫人随便进哥哥的屋子,外书房那边有哥哥的东西,也叫人一并收进来吧,省得丢了一件半件的,过得小半年哥哥回来才知道,想找也没处找去了。”

    沉速连忙答应了。立刻便叫了婆子到外书房传话。

    赵琇把赵玮的院子细细巡视了一圈,确定没问题了,才转身离开。赵玮这时候也穿戴完毕。吃饱喝足,便与妹妹一齐到祖母张氏的院子里来。

    这时候四更已经过半了,张氏还未起身,但听得动静。已经醒了过来。因赵玮要赶着去上朝。她也不把时间花在梳洗上了,直接叫了赵玮赵琇进屋,隔着多宝隔嘱咐了许多话,又让赵玮到了皇帝面前,千万要言行谨慎。虽然他是副使,但上头的正使是广平王,同为副使的曾侍郎也是积年的能吏,他万不可依仗身份便忘了礼数。哪怕是底下随行的官员小吏护卫等。也要以礼相待。赵玮恭敬答应了,张氏还要再嘱咐别的。还是赵琇见天边已经透白,催促了几句,张氏方才作罢,放赵玮出门。

    赵琇送赵玮出了大门,赵玮翻身上马,认真地对妹妹说:“我这一去,不知几时才会起程。妹妹不必等候,只管侍候祖母起身,什么时候方便了,便什么时候出发往通州去。世子已经打点过了,你们到了码头,不必等候,只管上船安置,自有人会引领。我跟着王爷与曾侍郎,完了事就会直接过去,你不必担心。”

    赵琇答应了,又道:“哥哥路上小心点,天黑风大,骑马别跑太快。长随带了茶水和充饥的点心,也有挡风的斗篷。哥哥什么时候需要了,记得叫人。”

    赵玮一笑,心中十分温暖,应一声“知道了”,便扬鞭催动马匹,带着两名随从,直往皇宫方向奔去。

    赵琇目送他走远,方才回到门内,又去前院巡视了一圈。汪福来已提前一步押送行李前往通州,家中如今是乌来兴在管事。赵琇叫了乌来兴夫妻过来,细细问了各处人手的工作进度,听得张氏院中的婆子来说:“老夫人传膳了,唤姑娘过去。”方才折回后宅。

    张氏此时已经梳洗完毕,一副家常打扮,坐在炕桌旁。赵琇在她对面坐下,劝道:“天还没亮呢,祖母何必这么早起来?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白日事多,恐您会精神不济。”

    张氏淡淡一笑:“已经醒了,我走了困,何必再赖在床上?倒不如早些用了饭,再看家里还有什么事需要处置的,赶紧处置了。免得出了门才想起,又要叫人回来传话。”

    赵琇笑说:“家里的事都安排妥当了,我跟哥哥里里外外检查过好几遍呢,汪福来和乌来兴也都是能干的人,我们四人把关,您还怕会出错吗?”

    这话说得张氏有些不好意思:“祖母竟把这样大事都交给你们两个孩子了,自己却不知道出半点力,实在惭愧得很。”

    赵琇说:“祖母别这么说,哥哥与我原该孝敬您的。这些琐事哥哥与我尽可理会得,又何必扰了祖母清净?”说实话,虽然事情多而繁乱,但要她选择,她还是宁可自己处理了,免得张氏管事时,一时慈悲心发作,惹出什么麻烦,做孙子孙女的不好驳回,只能另想法子去收拾残局,还不知要多费多少心力呢。她宁可辛苦些,自己把事情干完,反正今天过后,她就能轻松了。

    厨房送了早饭上来,都是能充饥抗饿又没太多汤汤水水的东西,免得路上要寻地方方便。赵琇陪着张氏吃完了早饭,就带着张氏屋里的大丫头夏露、冬霜最后检查一遍张氏的行李。夏露、冬霜此番都要随行,留下春风、秋雨两个看房子。有两个大丫头在,赵琇倒是不必担忧张氏这边会出问题了。

    没过多久,卢妈也过来了。她今儿带了小儿子来,叫卢明章到前院去搭把手,自个儿进了张氏的院子。张氏得知后嗔道:“明章明春就要下场了,你不说让他多歇息一会儿。天亮以后好读书,却把他叫来做这些粗活,哪里有你这样的母亲?”

    卢妈笑道:“别说他还是个白身。就算他已经是举人进士了,也不能忘了根本。恩主一家出行,他别的帮不上忙,出点力气,前后跑跑腿,还是没问题的。”

    张氏听得直摇头:“你们如今身份不同以往,不必再象从前那般行事的。”

    说话间。鲁云鹏也带着妻子秋叶和儿子进了府。他今日轮休,不必早早去执勤,便索性带妻儿过来送赵家祖孙一程。

    张氏见了秋叶母子。忙道:“你过来就算了,怎的还把孩子带过来?如今天气渐冷,外头寒风凛冽,天还未亮呢。你就折腾孩子。万一吹了风怎么办?”又抱怨鲁云鹏。

    秋叶笑道:“您有日子没见孩子了,这一去少说要几个月。若是今儿不带他来,回头他想念外祖母,还不知会怎样闹呢。”

    几句话说得张氏转嗔为喜,抱着秋叶的孩子满心的怜爱。卢妈也在一旁凑趣,看着孩子有些眼热。她大儿子和离已有几年了,如今生活安定下来,女儿即将出嫁。小儿子也要考科举了,她是不是该给大儿子说一门亲事了呢?也好早日抱上孙子。

    赵琇不知道卢妈坐在张氏身边早已神游天外。一心跟秋叶说话。他们祖孙三人离京,带走了大管家,建南侯府里无人主事。虽有乌来兴署理,就怕他是新人,压不住场子,有人生事。卢妈资历威望足够,偏又已出府为良,没有了管事的名分。若真有什么麻烦,秋叶凭半个姑奶奶的身份,倒是可以震慑一二。赵琇为防万一,特地把府中人事关系给秋叶分说明白。

    秋叶微笑道:“琇姐儿不必担心,我心里有数。你只管放心去游玩,不必担忧府中事宜。我还有几样礼物,想捎给老宅从前的姐妹们。姐儿替我转交了吧?”赵琇自然爽快答应下来。

    有人陪着聊天,有人帮着准备行囊,时间就过得飞快。等到太阳升起,天光大亮,乌来兴媳妇来报说马车已备好,行李也都装载完毕,请问老夫人与姑娘几时出行。张氏闻言大悦,便进里间去换衣裳,梳头装扮,等完事时,已经是巳初时分(上午九点)。

    张氏与赵琇总算登车了。秋叶带着孩子站在二门相送,卢妈则直送出大门口。鲁云鹏与卢明章各自骑了马,准备一路送张氏祖孙到达通州码头。张氏一行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长长的车队引来无数路人围观。

    赵琇自己带着柳绿坐一辆马车。主仆俩起初还兴致勃勃地偷看街景,但出了城门后,头就一直在往下点。她们都起得太早了,兴奋劲一过,免不了发困。赵琇想着横竖码头还远着呢,就索性靠着大引枕补起眠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赵琇听见马车外人声鼎沸,便幽幽醒转,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通州码头。

    码头上热闹之极,水面上停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船只,其中最大的一艘,竟有七八十米长,十多米宽,三层楼舱。船上飘的旗帜表明,这正是广平王南下的座船。

    柳绿不由得发出惊叹:“好大的船!我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船呢!”赵琇倒不是十分惊奇。现代的轮船,比这艘大的有得是。她的注意力被码头上骑马急驰而来的一个身影吸引过去了。

    那人穿着一身深蓝袍服,外穿半袖黑绒罩甲,身姿挺拔,容颜俊秀,不是高桢又是谁?

    高桢纵马来到侯府车队前,就翻身下马,几个手势间,便有一群王府仆从迅速在张氏与赵琇的马车周围张开了围幙,挡住外人视线。高桢来到张氏车前,行了一礼:“老夫人来了?路上可颠簸?父王早留下话来,请老夫人与赵妹妹到了码头后,先行上船安置。待我来为老夫人、赵妹妹领路吧?”

    赵琇下了马车走过去,含笑问:“世子怎么在这里?我以为你会陪在王爷身边。”

    高桢笑说:“皇长子会一路送我父王过来,还有玮哥在,我无须担忧父王,便先行过来打点,务必要让父王这一路住得舒舒服服的。”他顿了一顿,“赵妹妹家的舱房我也亲自看着人收拾好了。妹妹可要上去瞧一瞧,看是否满意?”

    赵琇挑了挑眉头。(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行船

    高桢早已将大船的两层楼舱全都布置好了。第一层是广平王、他和赵玮三人住,还有些近侍、随从,第二层则是女眷的居所。上头第三层是瞭望台,另有楼梯与甲板相连,通向第二层的楼道却是封闭了的。只要再将第一层通往第二层的楼梯小门关上,第二层的楼舱便会彻底与其他楼层隔绝开来,女眷居住于此,更加方便。

    这艘船体积大,不亚于当年他们北上时所乘的西洋海船,如果算上楼舱,只怕还要更大些,站在甲板上也觉得船更稳,只能感到轻微的起伏,几乎如在平地上一般。

    船的第一层舱房足有七大间,第二层略少,也有五间。舱房东侧有封闭式的廊道,一侧开窗,另一侧连接了所有舱房。而这五间舱房,又都是里外间的格局。外间可以做小厅,摆了罗汉床、圈椅、矮几、茶几、多宝架等等,罗汉床非常宽大舒适,白日可供起居坐卧,晚上还能让丫环睡着值夜。里间则是卧室,虽然面积不大,但架子床、梳妆台、衣柜、屏风、洗脸盆架样样齐全,角落里还隔出一个小小的空间放马桶。西面墙壁有窗,推开窗便可看见河岸上的美景。由于空间布局合理,采光通风也好,完全不会让人有逼仄感。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即使不如家中宽敞,也称得上舒适了。

    赵琇先去看给张氏准备的舱房。这间房位于二层舱房的正中央,面积是最大的。布置也最舒适。所有的家俱都固定在地板上,高几和多宝架上摆放的花盆、摆件都有特别的固定装置,木墙上挂的字画条幅。也是上下两点固定,即使河面上波浪再大,也不愁东西会掉下来。

    赵琇里里外外都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挑不出一点错,不由得感叹:“世子真是太周到了。祖母住在此处,无论是起居还是会客,都极舒适。想想当年南下时的情形。真是没法比。”

    高桢微笑道:“其实当年我随父母南下,坐的也是这艘船,不过当时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有许多不便之处。后来父王不耐烦,就带了母妃与我微服先行,路上坐着马车,也就说不上舒不舒适了。如今重登此船。我特地命人重新改建了几处。又添置了许多东西,想来比起当年,已经舒适得多了。”

    赵琇惊讶,她当年好象也坐过广平王的座船,不过那时满心满眼都是对赵炯的愤怒,还有对自己会不会露馅的担忧,似乎并没有留意自己周围的环境。再加上那时她年纪还小,行动几乎都靠别人抱着走。就算偶有个人行动,身边也跟了人。随时阻止,所以不曾有机会观察船上情形。现在想起,还觉得有几分遗憾。

    接着他们又去了赵琇的房间,就在张氏房间的隔壁,面积略小一点,但也同样布置得清雅舒适。外间也有罗汉床和矮几,不过少了几张圈椅,多了张书桌,多宝架上也留了放书的位置。在赵琇看来,这间房比张氏那一间要更合她心意。无论是窗纱的颜色,墙上挂的字画,还是里间架子床上挂的水墨草书的纱帐,都非常合乎她的喜好。如果说这都是高桢特地准备的,他也够用心的了。什么时候他对她的了解深到了这个地步?

    高桢看着她的表情,心情很好:“可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赵妹妹只管说。如今还未开船,通州码头上货物也齐全,打发了人去采买,不过一时三刻就都弄来了。”

    赵琇笑说:“这就很好了,万万没想到你准备得这样周到。我心里想的还是小时候回南边时坐的船的样子呢,以为王爷的座船,即使比那个更大更舒服,也是差不离的,坐上一两个月,肯定要苦熬了。如今看见了房间,才觉得这一路大概不会吃什么苦头,反倒要享福了。”

    高桢听了,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只是嘴上还要故作镇定:“赵妹妹喜欢就好,那我的一番心意也就不至于白费了。”

    赵琇脸微微一红,低头往外走:“我去找祖母。”

    张氏此刻还带着身边随侍的人待在第一层舱房里呢。那里有一个敞厅,视野十分开阔,原是供广平王见客用的。如今广平王一行人都还未到,张氏便在这里稍作休息。

    赵琇下得楼来,便把楼上舱房的布置跟张氏介绍了一番,大大赞赏了高桢的细心周到,张氏听了也十分感动,连声向高桢道谢,又夸他细心。高桢双颊微红,谦虚地说:“也没费什么事,老夫人喜欢就好了。”其实耳根早已红遍。

    赵琇看了他的耳根一眼,低头抿嘴偷笑。

    高桢瞧见了,虽然脸上还是有些发热,但并不生气,反而心情更好了,看向赵琇的目光中,还带了几分纵容。

    不一会儿,广平王府随行的丫头婆子也过来了。此番随行的是烟霞和烟雨两个,都是赵琇的熟人,见面时自然又是一番惊喜,忙不迭相互见礼。烟霞和烟雨因是妙龄,都被安排住在二楼舱房里,就在张氏房间后头,靠近楼梯口的地方。白天她们会下楼来侍候,夜里再上楼休息。广平王身边还有小厮和内侍,厨房洒扫浆洗等杂活又有粗使婆子们负责,其实她俩的工作还挺轻松的。平日无事的时候,还能去陪张氏聊天说笑。张氏听了,连说这一行南下,不用再担心会寂寞了。

    说话间,汪福来打发了婆子来报信,说是赵玮的几个随行人员到了。这说的可不是仆从,而是此行南下需要用的幕僚,两人都颇有些来历。其中一位年长的,是易学士的堂弟,易家兄弟的族叔,精通律法和术算。赵玮托了朋友的关系,才把人请到的。另一位年轻些的。则是赵玮恩师李光地的堂侄,本身是手段圆滑的人,更由于他父亲前些年在南京任职。去年方离任,他在那边生活了十几年,对江南的人事十分熟悉,可充当半个向导和情报官。这两位幕僚都受到赵玮的器重,本身也是世家子弟,随行人员不少。他们被安排在另一条船上,一应日常用度都是建南侯府负责的。今日出发。他们都需要向家人告别,就各自从家中前来通州。建南侯府早派了人驾车过去接了,如今总算到达。

    张氏知道孙子还需要倚仗李易二人的辅佐。便吩咐汪福来小心侍候,万不可怠慢了。汪福来领命而去,自带着人去安排两位先生上船安置不提。

    没过多久,午饭时间到了。广平王与赵玮、曾侍郎他们竟然还未到达。高桢便命人到岸上不远处的酒家订了两桌最好的席面。送到船上来供众人享用。赵琇这边也另外订了一桌给李易二位送去。待众人吃饱喝足。张氏就回房间打了个盹。高桢本想趁机拉着赵琇说一会儿话,但见到赵琇一脸倦意,又不忍心,就放她回房小睡去了。又过了半个时辰,楼上中间的舱房传来脚步声,想来是张氏午睡起身了,高桢方才瞧见广平王与皇长子的车驾抵达码头。

    高桢连忙下船相迎,才知道今日皇帝与广平王兄弟俩依依惜别。又嘱咐了曾侍郎与赵玮许多话,这才耽误了时候。他们路上已经用过简单的午膳了。皇长子奉命护送伯父前来,见了堂兄,还有些不好意思。本来他们可以更早到的,是伯父广平王担心他小孩子饿肚子伤身,特地命随行人员中途停下来用饭,才拖了这么久,倒累得堂兄久候。

    高桢并不在意,他也不希望父王饿肚子的。只是皇帝乐意拉着父王在臣工们面前上演兄友弟恭的戏码,但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却更多。眼下天色已经不早了,如果在码头上再拖延时间,怕是天黑前都别想启程了。因此他说服了皇长子,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仪式给取消了,先把广平王给搀扶上了船,待曾侍郎与赵玮分别带了人登船后,隔水与皇长子再道一声别,就下令起锚了。

    赵琇坐在自己的舱房里,只感觉到脚下轻轻一晃,窗外的景致就开始往后移。她便知道,这是船了。

    大船果然有大船的好处,一路航行,并不见有颠簸,她走路时也觉得脚下很稳。不过想到祖母年纪大了,今早休息得也不好,不知道是否会晕船,她便交代柳绿带着两个小丫头将行李整理好,自己往隔壁张氏房间走去。

    舱房外的走廊上开了两扇窗,凉风阵阵,却并不十分寒冷。廊中两端有王府侍女站立,瞧见赵琇出门,都望了过来,看她是否有吩咐。赵琇微笑着向她们摆摆手,就转身进了张氏的房间。

    张氏午休得很好,此时正倚在罗汉床边,靠着大引枕,跟夏露说话。冬霜则在里间收拾东西。见赵琇过来了,张氏心情很好地招她过去坐下:“世子安排得确实周到,连安神香都点上了。我方才小睡了一会儿,觉得不比家中差多少。这都是王爷和世子的心意,回头见了二位,你一定要替我道谢。”

    赵琇答应着,又问:“今天出发得有些晚了,不知道天黑前,我们能走到哪里?可以到达天津吗?”想想从京城到天津,也不是很远,大约就是两百来里路吧?如果是坐马车,走得快一点的话,也就是大半天的功夫。

    张氏摇头笑道:“怎么可能?这船太大了,同行的船也多,正巧漕船入京,河面上有点堵,如今只能慢慢走着。幸好前些年朝廷才疏通过河道,淤塞不算严重,前头又有官船领航,我看一个时辰还是能走上三四十里的。只是天黑不能行船,估计要明天才能到达天津呢。幸好通州往南,也有几处城镇,不必担心错过了宿头。”

    赵琇有些失望:“那不是很慢吗?怪不得当年王爷和王妃不耐烦待在船上,宁可自个儿带着随从坐马车,先行一步了。”

    张氏笑道:“坐这样的船,谁图它快呢?够稳当就好。况且王爷也不着急。”

    赵琇叹气,广平王确实是不着急,但她想到很快就能见到久别的朋友蒋雯,心里就着急起来了。数月不见,不知蒋雯如今怎样?(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章 游趣

    虽然船走得慢,但船上的日子还算是悠闲自在。

    第二层楼舱跟上下层隔绝开来,张氏与赵琇每日只在她们这一层起居,偶尔才会下楼去跟广平王父子说说话,看一看赵玮,有时候高桢和赵玮也会上楼来陪陪她们。船上清闲无事,除了看书练字做针线,也就是聚在一起聊天了。若不是这回出门带的书多,同船的人也相熟,这样的日子还挺无聊的。

    一行无话,船队在第二日午后抵达了天津。天津知府蒋四老爷早早就得了信,带着一干属下到码头上相迎。其中只有蒋四老爷和几个品阶比较高的头面人物得了机会,能上船来见广平王,其他人就只有远远瞧个影子的份。赵琇她们也不下楼,只躲在窗后看一看岸上的景致,并让丫头婆子们帮着留意下层的情形。广平王他们是不打算上岸入城的,在天津逗留一晚,也就离开了。

    蒋四老爷毕竟是皇亲,与赵玮也有交情,等其他官员离开后,又留下来跟广平王叙家常。不多时,知府衙门的人护送了知府太太与小姐前来,上船拜见。这行的就是家礼了。

    此时本地官员们都离开了,曾侍郎也回到了自己船上,李易二位先生告了假,带了随从上岸去闲逛,主船上并没闲人,广平王便索性命人请了张氏与赵琇下楼,众人一处团坐相见。蒋四老爷身为东道主,特地命家里的厨子整治两桌席面,送到船上来给众人做晚饭。赵琇他们便分男女坐了两桌。她跟蒋雯挨坐在一块儿,张氏跟蒋四太太说闲话的时候,她们就在底下聊得欢快。

    赵琇将蒋雯离开后。京中新出的八卦都告诉了她,丘媛跟安阳伯府大公子的绯闻自然是重中之重,还有皇后复起的消息,也没有漏下。蒋雯对皇后的事不太在意,说:“有两位皇子和一位公主在呢,她又和皇上是结发夫妻,皇上不可能真把人冷落太久的。有几个月就差不多了。皇后经此一遭,想必日后行事会谨慎许多。只要她别再跟太后对着干,我们家就要念阿弥陀佛了。”

    不过对于丘媛的绯闻。蒋雯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她兴致勃勃地向赵琇打听起了细节,然后道:“这里头说不定有安阳伯夫人的手笔呢。谁叫丘丫头惹上我六妹妹了呢?她本来就是个得理不饶人的性子,心眼儿小得很,二伯娘也是个厉害人物。不过面上瞧着慈和罢了。丘丫头算计谁不好?偏要算计到她们头上。我二伯娘一心要给六妹妹寻一门好亲。丘丫头敢当众坏六妹妹的名声,二伯娘不把人往死里整,就算她走运!如今不过是借安阳伯夫人的手,给丘丫头一个教训罢了,不痛不痒。这已经是给皇后面子了。否则真把皇后当日吩咐丘丫头去做的事说出来,皇后怕是又要病上几个月了。”

    赵琇其实也早猜到那些流言里有安阳伯夫人的手笔,因为很多消息都是从安阳伯府传出来的,她身为安阳伯府主母。如果有心制止,有的是手段约束家中下人。绝不会让流言传得满京城都是。不过那位大公子并非她亲生,她自己还有儿子呢,被同父异母的兄长连累了名声,兴许还要带累前程,她想必也恼怒得很吧?放点流言,那是小意思。如果能讨得蒋家人的欢心,说不定还能抱上太后娘家的大腿,对她的儿子来说有利无弊。

    赵琇小声对蒋雯道:“流言其实也就是流言,我看眉山伯府好象挺镇定的样子,除了出门交际少了,也没怎么惊慌。前不久皇后‘病愈’,召见外人进宫时,丘媛还去了好几回呢。真不知道皇后娘娘知不知道丘媛那些传闻,可就算不知道,丘媛掺和进那件事里,她还没事人一样照常召人进宫,就不怕太后娘娘和皇上生气吗?”

    蒋雯抿了抿嘴,冷声道:“说不定她还不知道呢,她在宫里,未必有人跟她说外头的流言。倒是曲水伯府谢家,不知为何也没开口。想来他家如今正忙着别的事,一时也顾不上皇后娘娘身边的人了。”

    赵琇觉得她话里有话,想要问清楚些,蒋雯却又不提了,还扯开了话题:“我记得你家里好象参了股,做洋行生意,是不是?那年用船载你们兄妹与皇上、广平王世子上京的,是叫格温妮的西洋女商人吧?她家的商船后来又到天津来过几次,最近一次才刚离开不久呢。带头的是这个格温妮夫家的小叔子,这边的人都叫他小威尔斯。”

    赵琇忙道:“是叫格温妮丝的。我记得她来大楚,是为寻亡夫来的,找到以后,又报了仇,便护送灵柩回国去了,商行都交给了夫家的亲戚打理。既然押船到天津的人也姓威尔斯,那一定就是他家的人了。”

    蒋雯点头笑道:“他好象是刚从西洋过来,还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很是年轻,长得又美,两只眼珠子绿得象翡翠一样,头发竟然是金色的,在太阳底下闪闪发亮。她换了咱们大楚的衣裳,坐着轿子来府衙拜见我母亲,还送了我两件西洋首饰,上头镶了许多小宝石,五颜六色的,十分好看。可惜首饰的式样不是我们平日惯用的,母亲就叫人送到银楼去重新打了。这会子还没送回来,等你什么时候从南边回京,再次经过天津时,我就拿给你看。”

    赵琇笑着答应了,心里却在盘算着。威尔斯家看样子是来了新人,不知是不是带来了书籍或是别的有趣物件?如今她也闲下来了,便不由得记起了从前的兴趣,很想要多多收集些西洋书本,若是有科学或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题材的就更好了。

    现在的欧洲,论科学发展的水平。似乎还不算高,还有很多理论在后世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个基础,总比一穷二白的好。而那些经济、外贸领域的著作。更可以帮助本国人警惕外来的侵略者。她多弄些书回来,翻译成中文,也不必担心没人看。她家如今有个现成的书馆在,把书往书馆里一塞,总有识货的人会留意到的。会到明知书馆借书看的人,都是有志科考的学子,将来也是朝廷里的中枢力量。只要当中有一个人看过她翻译的西洋书籍。心生警惕,日后做出相关决策时能不犯错误,就不枉她这一番辛苦了。

    在天津逗留了一夜后。船队第二天一早便又再度出发。赵琇带着蒋雯送的礼物,和受托转给方仁珠的书信,再次与祖母、兄长、广平王、高桢等人向南边进发。

    途中他们经过了沧州、德州等好几个地方,每到一地。当地的官员与士绅总要前来拜见广平王。有时候还得在那里多逗留两日,行程自然就慢了。不过赵琇也因此得到了上岸游玩的机会,见识了各地风光,品尝了当地美食,还搜罗了不少特产,收起来预备带回京去送礼。

    她每次到岸上游玩,身边都要跟不少人,不怕会遇到什么危险。有时候赵玮或高桢得空。也会陪她走一趟,帮着拎点小东西。陪着说说笑笑,让她领略到了不少旅游的乐趣。

    除了逛街,她也会去当地的名胜瞧一瞧,若是特别有名气的地方,连张氏也会心动,特特让人把京里带来的车驾运上岸去,她带着孙女和丫头婆子坐车过去看一眼,有时候也会捎带上烟霞、烟雨两个。

    她们祖孙倒是行事低调,上岸游玩从不惊动当地官府,但人家若有意巴结,又怎会被她们瞒过去?没逛几次,就有人发现了,特地请了当地官员的妻女姐妹,或是士绅家的女儿前来相陪,说个话,凑个趣,上个香,礼个佛,喝个茶,吃个饭,再说一说有趣的秩事典故。张氏素来好哄,很快就跟人家混熟了。临走前人家要送个礼物,她也不好推辞。

    赵琇只得从中严格把关,只要不是过于贵重的东西,或是太过明显的黄白之物,没有夹带,送礼的人也没提什么不好的要求,她也就勉为其难地把东西收下了。若是遇到目的暧昧不明的送礼人,她还会事先问过高桢,他说没问题了才收,有问题就直接拒绝,还真少收了不少。但饶是如此,她们祖孙也收获颇丰,已经开始担心,如果再这样一路收礼收下去,到老家之前,那两艘船真的够地方放吗?

    船队慢慢走着,天也越发冷了。虽然他们是往南方走,但时间已经来到十月下旬,北方各地都已入冬了。前一天他们遇到了今年入冬以来的头一场雪,薄薄的,在甲板上染了一层白,楼舱上层的屋檐和旗杆都结了冰。王府的仆人急急忙忙将积雪扫到河水里,免得加重了船的负担。赵琇她们住在第二层楼舱,已经有多日不敢开窗赏景了。只有人不在房间里待着的时候,才敢开一条窗缝通风。舱房里头,也早早放上了手炉和汤婆子。因怕引起火灾,她们不敢用炭盆。也因为外头太冷,张氏索性连楼都不下了,只窝在自个儿的房间里。赵玮每日上楼来给她请安,常常担心她的身体会受不了寒冷的天气。

    赵琇道:“不怕的,我每日让人准备驱寒暖身的汤水,祖母喝着,身上并不冷。若真觉得不舒服,太医就在楼下,我们去求王爷一声,把太医请上来给祖母诊脉就是。”

    赵玮略放心了些,但还是嘱咐妹妹:“好生照看祖母,若缺什么,只管来跟我说。咱们自家带了不少东西呢,若是不够,就上岸去采买。”

    赵琇答应着,又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对兄长道:“今天早上我陪祖母说话的时候,听她念叨了一句,说是临清快到了,有心要去祭拜一下,又怕那地方不是什么大埠,不好跟王爷开口。前头还有曾侍郎在呢,这趟哥哥又是领了公差前来,没有为私事耽误了公事的道理。可若是不能祭上一祭,祖母心里大概也不好受。”

    临清附近的河段正是当年赵焯夫妻丧命的地方,当年张氏带着赵玮上京城看望受伤的广平王,回程时也曾到那里祭拜过。赵玮心里还记得很清楚,闻言也沉默了,过了一会儿才道:“我去找世子商量一下。”(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三章 祭拜

    船队邻近临清的时候,因天色看着似乎有些阴沉,广平王世子担心会有风雪,便命船工稍微加快速度,若能尽快赶到临清,大家也能安心。船工们于是便加快了船速,所幸这一带运河河面不曾结冰,河水也挺充沛,于是非常顺利地抵达了临清码头,时间才刚刚过午而已。

    广平王世子似乎发现自己估计有些错误了,不过这也不是坏事。早些到达临清也好,天儿越发冷了,船上也需要补给食水炭火。临清是山东大州之一,颇为繁华,船上需要用到的物件都能在这里找到。因此,虽然今日还有差不多半天的时间可以赶路,广平王世子也下令船队在临清停靠一夜了,也免得半日时间不够赶到下一个城镇,错过了宿头。

    临清当地的官员早早就打发了人到码头上留意广平王船队的讯息,虽然船队比他们预料的早了两个时辰到达,但他们还是有条不紊地赶到码头上来拜见了。广平王刚吃过午饭,正要午睡,不想见客,只好由副钦差曾侍郎出面接待。众人不敢打扰广平王与世子,建南侯又一副有事要做的模样,他们只好去抱曾侍郎的大腿了。恰好当地官员中,有一位是曾侍郎的同年。虽然两人官位差得挺远,但昔年也曾经交好过,于是当地官员们就非常热情地邀了曾侍郎与几名随行的官吏上岸。城中最有名的大酒楼,今日早已被包下了。正摆了最上等的宴席,等着招待贵客呢。城中有点体面的士绅都赶了过来,争夺一个陪客的名额。天家钦使。他们一辈子也未必能遇上一个,自然不能错过了见世面的好机会。

    曾侍郎带走了船队上大部分的随行官吏,广平王乐得清静,自个儿待在舱房里小睡,身边有的是人侍候。世子高桢就腾出了手,悄悄儿叫上赵玮,两人碰了头商量片刻。赵玮便吩咐汪福来将自家马车运到岸上装好,再叫两个婆子备好炭盆,放进车厢中。然后就上第二层楼舱去寻妹妹了。

    赵琇早有心理准备,船一停便催着夏露冬霜侍候张氏穿衣戴帽了。张氏还纳闷:“我又不出去,穿得这样厚实做什么?行动忒不方便了。”赵琇便说:“今儿时候还早,趁着如今没事。咱们不如坐了车去柳林镇一趟。来回不过就是两三个时辰的事。若是利索些。还能赶得上回来吃晚饭。”

    张氏怔住了:“你们这是……”不等孙女回答,她眼圈就先红了,也不多说,就这么乖乖地在丫头侍候下穿戴好了,再接过孙女捧过来新添了银霜炭的手炉,便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待赵玮上楼来说,车已经套好了,她才有些激动地扶着孙子孙女的手。下楼来到甲板上。

    自从船驶进临清地界,她就下令丫头婆子们不许打开她舱房的窗户。她不想再看到那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致。不想再想起当年的伤心过往。但如今,她站在甲板上,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虽然依旧伤心,但再也没有了那种绝望的感觉。她似乎早已接受了儿子媳妇逝世的事实,不再想起就悲痛欲绝了。

    他们没惊动太多人,静静地就上岸登了车。高桢骑了马,带了一队护卫过来,对赵玮说:“我送你们过去。”赵玮却有些不太想接受,虽然知道高桢是好意,但祭拜这种事,是他们家人专有的权利,好好的带个外人过去做什么?哪怕知道高桢有可能会成为他妹夫,他心里也依然不乐意。

    高桢却道:“你们虽然来过这里,但当时又不是冬天,四周都下了雪,你们认得路?我手下的护卫里有人是本地出身,最熟悉路况了,让他带路,省了你们多少事?你们时间也不多,别把功夫都浪费在找路上了。”

    赵玮有些犹豫,那边厢赵琇在车里已经听见了,挑起车帘对赵玮说:“哥哥,世子也是一片好意,你就答应了吧。只要世子有空闲,不会耽误了王爷那边的事,就请他与我们同行吧。当年我们遇险,也是多亏了王爷、王妃和世子,才能得救呢。”

    赵玮听了,神色便缓和下来,对高桢抱拳道:“那就多谢世子了。”高桢微微一笑:“不客气。”双眼却忍不住往马车方向瞄了一眼。可惜赵琇已经把帘子放下了,他什么都没看见,不由得有些怅然若失。

    有人领路就是不一样。高桢手下那名出身临清的护卫在前头做向导,带他们走的都是最平稳好走又距离最短的路。建南侯府的马车质量也极好,车速很快,车厢底座用了防震装置,张氏与赵琇并没觉得太颠簸。一行人走了小半个时辰,就到了柳林镇以北,当年赵焯与米氏以及建南侯府一干下仆船工遇难的所在。

    赵琇下了车,遥望四周,只觉得满目陌生。事情过去已经十年有余,当时还是深秋,周围环境似乎与眼下不太一样。她已经不太记得船是在哪个地方出事的了,倒是记得被救上岸的那个河滩。站在运河边看了好一会儿,她才认出了那个地点。因被白雪覆盖了一层,周围白茫茫一片,连树的大小高低都不同了,她要认真去辨认,才能认得出来。

    高桢似乎与她也有同感,不紧不慢地踱步过来,手执马鞭指了指远处:“那里就是当年我们一家马车停靠歇息的河滩吧?我记得天黑之前,母妃特地允许我在河边上玩一小会儿,但烟云拦着我不让下水,我就拣了几块有趣的石头回去。可惜如今都不知道丢哪儿了。”

    赵琇也认得,微笑道:“这是我们祖孙遇救的地方呢。”见张氏似乎有些难过,便拉着她去看。张氏瞧了几眼,也认出来了。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意:“没错,就是那里。”

    赵焯夫妻遇难的地方,还要再往上游方向走一段路。张氏不肯上车。就这么深一步浅一步地走在雪地里,远远瞧着沉船的那段河面,眼泪就下来了。

    河边已经有建南侯府的仆人盖起一间简单的草棚,可以遮风挡雨,供人祭拜上香用。早在船队经过这片河段时,侯府随行的一条船就奉总管之命靠了岸,提前过来做了准备工作。此时香烛纸钱都已齐备。三牲福礼、四色果品与素酒也都供上了。两个婆子将羊皮面的棉垫放在早已打扫干净的面上,让主人好上前跪拜。

    张氏站在祭棚中,手执三支香默默祷告。让儿子儿媳不用记挂孩子,如今孙子已经袭了侯爷,又考中了举人,开始入仕办差。前程大好。接下来她只要再为孙子娶一位贤妻,开枝散叶,也就能放心了。至于孙女赵琇,如今也算是被贵人定下了,日后姻缘自然不用担忧,只盼着她与夫婿能举案齐眉,一辈子和和美|美就好。

    赵玮与赵琇齐齐跪下,向着河面磕了头。上了香,洒了酒。礼毕后。本该收拾东西离开的,没想到高桢也挤了进来,正正经经地向赵焯夫妻上了三炷香,态度十分郑重。赵玮看着,倒觉得他比往日顺眼了许多。

    事情了结,侯府的仆从们忙忙收拾东西。张氏想起高唐那边的庄子,可惜不得机会叫了庄头来见。赵琇便道:“汪福来早打发了人过去问了,若有什么不妥,他定会报上来的。如今急着赶路,天气又冷,有许多不便之处。等到来年开春后返京,想必就能悠闲许多,到时候只管提前送了信,叫庄头来问话。”张氏欣然点头。

    一行人又上马登车,返回临清。回到船上时,天还没黑呢,曾侍郎等人也还没回来。广平王那边是早已知道这件事了,还请了张氏祖孙三人过去安慰,又担心张氏路上着了风,命太医给她把把脉。张氏心里感激,回到楼上舱房后,便对赵玮与赵琇说:“今日之事,多亏了王爷与世子,你们可要记得二位的恩情才是。”赵玮笑说:“瞧祖母说的,我们什么时候忘记过?”

    等出了舱房,赵玮就对赵琇道:“今儿这事,是世子的主意。难为他想得周到,既不惊动了旁人,又遂了祖母的心愿。他确实是个有心人。”

    赵琇笑说:“他素来有心,一向办事周到的。从此只不过是哥哥跟他闹别扭,才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罢了。祖母方才都说了,咱们日后要待人家好些,哥哥你就别再人家面前板着脸了。”

    赵玮瞪眼道:“我几时跟他闹过别扭?胡说!”扭头走了,耳根却是红的。

    一夜无事。曾侍郎也没耽误了正事,回到船上时,只是带着淡淡的酒气,倒也不曾醉倒。能在路上得遇旧友,宾主尽欢,他还趁机跟本地官员讨教了些水利之事,收获颇丰,心中也很满意。随行诸人得了宴席招待,也心情大好。各人带着酒意,一夜好睡。第二日起来,有人头痛,有人宿醉,还有人精神不济如同大病了一场。所幸正使广平王丝毫没计较,只交代船工开船启程就算了,大家都暗暗松了口气。

    船队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抵达了另一处大埠东昌府。东昌原名聊城,也是一处繁华所在,很有几处名胜,亦有几家世族。

    但对赵琇祖孙三人来说,东昌府于他们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

    广平王路过山东,这一省的高官们都要前往拜见。他们原本是在济南驻扎的,东昌府离济南也就两百来里路,坐马车走得快一点,就是大半天的功夫,还算方便。因此济南那一干省级高官就决定了要在东昌拜见广平王。当中有一位去年新晋的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姓许名崇伦,正是赵家大姑太太赵元娘的夫婿。

    许姑老爷事先已经送了信过来,他会在随上司同僚们拜望过广平王后,再带着孙子来拜见张氏祖孙。(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四章 表侄

    赵元娘是老郡公元配所出的嫡长女,是赵焯的长姐,也是赵玮赵琇兄妹的姑母。论年纪,她比张氏还要年长三岁。张氏都做了祖母,她自然也不例外。

    她与许崇伦只有一子,名唤沛钊,今年三十有六,已经考取了举人功名,娶妻卞氏,生有二子一女。这回随许崇伦前来的,就是他的嫡长子许仕英,今年十六岁,与赵玮同龄,只是小几个月。

    当赵琇看着那与兄长同龄的清俊少年在自己面前恭恭敬敬地行礼,口里称呼她为“表姑”时,心情忽然有些复杂。

    她好象有些理解蒋雯为何不喜欢高桢以家礼与她说话了,她明明是个二八少女,却要被一个同龄的少年叫表姑,都把人叫老了好吗?赵琇自己更悲摧,她比许仕英还小好几岁呢,也成了他的长辈。偏偏这位表侄是个一板一眼的性子,端正严肃到近乎刻板,每说一句话都要叫她一次表姑,绝不肯少叫她一声,真叫人郁卒。

    张氏却非常喜欢许仕英。

    她与赵元娘的关系本是平平,毕竟只是继母,又是在赵元娘嫁人后,方才进的门,关系能有多亲近?但她却是赵元娘生母秦氏老夫人亲自挑选的,婚前就曾见过赵元娘几面。当时后者还不知道生母是在挑选后母人选,对同龄人张氏的观感还不错。等张氏嫁入建南侯府,两人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赵元娘明知道自己应该跟娘家人继续保持良好关系,可心里那个坎却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

    张氏品性好。对秦氏老夫人又十分感恩,跟老钱姨奶奶母子是两路人,因此三番四次劝说老郡公。多多关怀女儿女婿,跟他们搞好关系。老郡公也肯听她的劝。一来二去的,赵元娘与娘家的关系有了缓和,虽然还是淡淡的,但至少礼数上还算周全。老郡公忽然去世,她也是大哭了一场,特地与夫婿上京吊唁。赵炯当时就是顾忌到她。不敢对张氏母子太过分,只把他们一家软禁了事。若不是许家在京中有宅子,赵元娘不曾在娘家过夜。兴许连这件事,赵炯也做不成呢。

    不过张氏却一直记着要与许家亲近,所以多年来都不曾忘了每年年节时的书信礼物。许家更是张氏所欣赏的书香名门,与京中名声蜚然的方家相比。许家要更低调些。族中子弟也不慕权贵,只一心读书科举,做了官就到地方上任职,官声也不错。张氏便认定他家门风清正,更乐意与他家交好了。当年她与赵玮从京城看完广平王回南,路上在许家住了些日子,曾见过许仕英。今日见到他,只觉得他长高了许多。容貌更为斯文清俊,问起功课。句句都能答得上来,可见基础扎实,她心中自然更加欢喜,不但命人准备了一份厚礼,还让他上京后,只管往明知书馆去借阅书籍,若是看中哪一本,来不及抄,就往建南侯府寻去。侯府里备有好些书馆藏书的抄本呢,自家人就更不必客气了。

    明知书馆的名声还未传到山东来,因此许仕英还不了解张氏这个许诺的份量。不过他也能感受到张氏的热情和关怀,便正正经经地起身行礼道了谢。

    张氏又问起他家中各人的近况,他答道:“祖父、祖母都安好。祖母上了年岁,家里人怕她耐不住寒冷,不敢让她出远门,因此未能来见曾外祖母。父亲正在备考明年春闱,已定了正月初六便出发上京,母亲早早打发人到了京里打扫房屋。本来还想,到时候定要到侯府去拜见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不想今日就能得见。若父亲明年到京后,科考顺利,说不得还能等到曾外祖母与表叔、表姑回程,再见一面。”

    张氏听了点头:“科举要紧。这回是真不巧了,若是我们就在京里,还能照看一二。别的不说,京中有名的学问大家,你表叔都是认得的,也曾向他们请教过,还与他们的学生子侄结交。我们家的明知书馆,也有许多举子前去借阅藏书。里头有许多前辈学子们的文章,多看了也能有所进益。若是侥幸能借到几位考官的文集,还能了解他们的喜好呢。不过这都是旁枝末节了,最要紧的是自己学好了功课。你回去跟你父亲说,安心赴考。我这就打发人送信回京,嘱咐家里人。你父亲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只管到家里找人。缺了什么东西,也只管去要。科考要紧,他可千万别在这种小事上与我们客气。”

    许仕英恭敬应下了。

    赵琇在旁插嘴道:“明知书馆里确实有不少好书,但正月里再上京,路上花点时间,进京后安顿下来,到开春考试时也没剩几天功夫了。那点时间够看几本书呢?许多举子都是年前就上京住下备考的。许表哥怎的这么晚才去?许家自有宅子在京,本是极便利的呀?”

    许仕英连忙恭谨答道:“是父亲身体不甚强壮,祖父祖母和母亲担心他受不得风雪,因此让他过了年再启程。虽然去得晚了些,但赶在春闱前到是没问题的。”

    赵琇一听,就知道他还不明白提前去京城借明知书馆的书有多么重要。方才张氏都说得很明白了,可以事先了解考官的喜好,也可以多看一些名家著作,总能有所进益。不过许家本来就是书香名门,兴许许沛钊对自己的学问有足够的信心,她就不再多提了。

    倒是赵玮提了个建议:“正月再上京,确实来不及看什么书了。倒是我这里带了几本出来,都是我从李、易等多位先生处请教了功课,再自行整理的讲义,想来对许表哥还是有些用处的。我还有备份,不如就让仕英捎一份回去。若能对许表哥有所助益,我心里也会感到高兴。”

    赵琇就笑问赵玮:“哥哥出远门办公差。怎的还要带上功课讲义?”

    赵玮苦笑:“几位先生都十分关心我的功课,劝我就算不再往下考,也不能丢了学问。李先生还特地在我出发前叫了我去。布置了几篇文章让我去作呢。”

    张氏便道:“这方是正理。学无止境,怎能因为不考会试了,便荒废了学问呢?你又不是为了科举方才读书的,读书是为了明理。你年纪还轻,还有许多不懂的事,应当多学习,日后才能为朝廷出力。”

    赵玮正色应了。张氏又劝许仕英:“这也是你表叔的心意,你只管拿了去,回家就交给你父亲看。他看了就明白了。”

    许仕英不明白他们祖孙为何如此执着。但还是道了声谢,怎么说也是人家的好意。

    接下来他们又聊了一会儿家常,张氏还问了些许仕英弟妹的事,楼下来人报说。许崇伦要回去了。催促许仕英下甲板。张氏便命人捧好了礼物,小心将人送下去了,赵玮一路跟随。

    赵琇站在走廊窗户后,看着许家父子与赵玮道别后上了岸,便回来报给祖母知道。张氏叹了口气:“从前我就觉得,你表哥跟你姑父都太过板正了,几个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倒是活泼。不想几年不见。仕英也跟他祖父、父亲一般,老成得很。他们家教养孩子。真是严格啊。”

    赵琇想了想,道:“板正也没什么,只要不是读书读傻了就行。我看许仕英虽然有些书呆,但人情世故还是懂得的,礼数出周到。想来许家世代书香,自有教孩子的一套方法。咱们也别理会了,还是先写信回京,让他们做好准备,等许表哥到了就多加照顾的好。”

    张氏被她提醒了,祖孙俩坐在罗汉床边商量着要如何写信不提。

    许仕英带了几个本子回去,当晚就拿给祖父许崇伦看了。许崇伦是正经科举出身,学问也好,自然不是不识货的人,一翻那些本子,就知道其珍贵处,连忙问孙子是哪里来的。许仕英照实回答,许崇伦听了便叹道:“他们祖孙原是厚道人,你祖母待他们本来只是淡淡。既然他们有意交好,我们也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次日便打发家人护送孙子快马回家,将本子交给了许沛钊。

    许沛钊听了家人转述的父亲的话,心里也十分重视那几个本子,回头跟母亲赵元娘说了。赵元娘当时没说什么,沉默片刻后,便让儿子孙子退下。她在屋里坐了半日,便叫了人进去,拿出一封书信,命家人尽快送到东昌府,交到赵玮手中。若是广平王的船队已经离开,那就追上去,直到建南侯赵玮亲手接到这封信为止。

    她的运气不错,许家家仆到达东昌的时候,广平王一行正打算起程。他们在东昌逗留了两日,补给了许多东西,高桢还趁机拉上赵玮赵琇往附近几处名胜游玩了一圈,买了不少当地的特色小吃,什么空心琉璃丸子、蓼花、八批馃子、陈井馓子等等,吃得他们腹饱肚圆。高桢还悄悄给赵琇塞了一包点心,据说名叫“鸳鸯饼”,其实就是面饼里头夹了肉馅,还有许多葱,怪香的,因为是成对出售,所以起名叫“鸳鸯”。这名字本没有什么,赵琇吃着也挺喜欢,就是高桢偷偷塞给她的举动,反把一件正大光明的事弄得有暧昧了。她吃着饼,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怕叫祖母和哥哥知道。

    张氏打发了小丫头来唤她过去。赵琇连忙洗手漱口,还让柳绿打开窗子给房间通通风,免得鸳鸯饼的味道留在房间里,叫人闻出来。

    到了张氏的舱房,她发现张氏与赵玮都在,屋里并没有旁人,他们的神情都十分严肃。

    赵琇有些不安,便收了笑:“发生什么事了?”

    赵玮抬头向她看来:“姑妈回了封信,为借书之事向我们道谢,顺便告诉了我们两个消息,都跟咱们家的亲戚有关系。”他顿了顿,“不是好消息。”

    赵琇皱起眉头:“是哪家亲戚?”想起济宁离东昌不远,难不成是蒋家和赵湘?

    但赵玮的回答却出乎她意料之外:“是米家。”(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 米家

    米家,是赵玮与赵琇兄妹的母亲米氏的娘家。

    两家本来应该是极为亲近的关系,但当年米氏遇难,米家除了几门远亲住在江南一带,曾派了代表来上香吊唁外,身为米氏亲兄弟的米大舅根本就没有动静。那时候他在蜀地为官,路途遥远,兴许是消息不灵通,又或是没来得及打发人过来祭拜,但若真有心,派个家人来代为致意还是没问题的。可是他没有,此后十余年,也不曾见有书信礼物到奉贤赵家老宅。他如此冷情,赵玮赵琇也不会用热脸贴人的冷屁股,两家便就此断绝了往来,直到赵玮得袭建南侯爵为止。

    赵玮成了建南侯,兴许米大舅离得远,事隔数月后,才有一封祝贺兼叙亲戚情份的书信被碾转送到赵玮手上。赵玮已经习惯了这位舅舅的冷淡,也没把这封信太当一回事,谢过捎信的人,托他给米大舅带个口信去问声好就算了。他们兄妹当初落魄时,没有感受到这位舅舅的关心,如今风光了,对方贴上来,他们也没必要太过激动。若是当面见到了,照礼数行事就好,却没必要太过亲近。

    其实说起来,米大舅与米氏也不是一母同胞。米氏是元配所出的独生女儿,米大舅则是继室所出。米氏幼年失母,一直跟着祖母过活,也是祖母教养长大的。后来祖母去世,她到了继母手里,就没过过几年舒心日子。只因她祖母与张氏娘家有些渊源,还是远亲。张氏幼时曾得她看顾,为儿子择媳时,看中了米氏性情温婉。又是故人之孙,便做主定下了这门亲事。那时建南侯府还风光得很,赵焯学问又好,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前程大亮。米氏的父亲又不傻,自然爽快答应了亲事,准备嫁妆时也没小气。几乎把半副身家都给女儿做了陪送。

    可惜后来米家外祖父去世,米家就交到了米氏继母和继母所出兄弟米大舅的手上。那时因有建南侯府在,米老太还要靠着亲家为自己的儿子谋前程。也曾下力气笼络米氏,一年四时节礼不断,平日也时常送东送西,每月都要上侯府看望米氏两三回。顺便沾些油水。老郡公那时以为她是个好继母。看在小儿子小儿媳面上,叫人为刚考中同进士的米大舅谋了个成都知县的缺,米大舅就带着老母妻儿上任去了。蜀地虽离京甚远,却是繁华富庶之地,他在那里很是发了几笔财。又因有侯府做靠山,等闲的官员都入不了他的眼,哪怕是知府,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旁人畏惧侯府威势。心里虽恼火,却也忍让他三分。

    可惜好景不长。郡公爷忽然去世,庶长子赵炯袭爵,米大舅就没了靠山。那时候他那些上司同僚就开始看他不顺眼了。等到赵焯与米氏去世的消息传来,那些人终于没有了顾忌,开始想法子整治米大舅。米大舅素来有恃无恐,做事也不严密,被人抓了小辫子,费了好大力气才摆脱了麻烦。蜀地任上所得,已经用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则叫他用来打点上头申请调离了。成都附郭,知县与知府同在一城,事事都不得自在。他倒也不蠢,知道得罪的上司太多,他又还有小辫子没叫人揪出来,继续留在蜀地,绝不会有好结果,因此费了大力气,远远地调走了,落在一处穷县,苦熬了几年。

    自那以后,他倒是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做着官,缓慢往上走。即使心里还爱贪,因没了靠山,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免得叫人告了。那时他的境况除了有个官的名头,并不比在家时舒适富足,心里对死去的姐姐就生出了怨恨。俗话说得好,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成都附郭又附城,姐姐米氏居然给他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做知县,简直就是在害他!如果换了别的地方,又怎会有那么多上司与他过不去?他不反省自己行事傲慢,仗着有好亲戚就到处得罪人,又贪心不足,拿了不该拿的钱,反而把责任都怪到姐姐一家头上了,自然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外甥。而家境平平,则令他行事吝啬了许多,索性与亲家断了联系,也免了每年的节礼。

    米大舅没有靠山,本身才能也平平,人际关系不算太好,这十来年里硬是靠着资历熬到了从五品,在平度州做了个知州。这是去年的事,里头有没有吏部看在建南侯府面上,故意关照他几分的缘故,也没人知道。反正他到了任上后,老实了几个月,打听得京中外甥袭了侯爵,十分得新皇宠信,还是从龙功臣,他心里就开始活动了。哪怕托人送上京去的书信只得了个口信回应,他还是觉得飘飘然,以为赵玮这是认他的意思,依然对他恭敬。而他既然已经是位侯爷的舅舅了,那一般的官员也就不放在他眼里了。

    大概是在蜀地吃过亏的关系,他倒也没太过得罪了上司与同僚,况且他如今在平度州是最高长官,也没旁人压在他头上,得罪地位比他高的人的机会不多。而地位比他低的人,他也不觉得那是得罪。成天就在人前炫耀他有个侯爷外甥,又说他外甥待他有多么礼敬。别人打听得他确实有这么一门亲,就信以为真,送了他许多礼物,又托他办事。

    米大舅虽蠢,他母亲米老太倒还没昏了头,骂了儿子一顿,让他不许大包大揽,只挑着几家得罪得起的收了礼,其他人的都退回去了,又开始借着侯府的名头,想给一双儿女说门好亲事。恰好有一户当地望族,养了个才貌双全的女儿,样样出色。米老太有心要说给孙子,人家却看不上米大舅为人,为女儿另择了一名世家子弟。米老太心中不忿,米大舅更加气恼。因这两年山东世家有不少被卷进颖王谋逆案中。好些人家都被抄了,全家人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贬谪的贬谪。这里头本没有那家望族的事,却因为曾与其中一户被抄家的世族旁支联姻,叫米大舅寻了个由头,栽赃他家从逆,抄了个干净,连刚刚与他家结亲的那个世家,也受了牵连。

    平度州士绅都对此有怒不敢言。但因为人人都知道米大舅身后有个外甥是建南侯,而建南侯则是因救驾有功得皇上青眼的,众人只以为这是建南侯默许。惟有忍了这口气。米大舅越发得了意,在平度州说一不二,风光无比。

    平度州并不在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上,因此米大舅这回也没到东昌来迎钦差。赵玮赵琇与米大舅早就断了来往。哪里会打听他的事?他们甚至不清楚米大舅眼下是在山东为官呢!若不是姑妈赵元娘写信来说。他们定然还被蒙在鼓里。倘若日后有人看不惯米大舅所为,告上京城,把赵玮牵连进去,他要喊冤,人家还未必相信呢。

    张氏气得整张脸都是铁青色的,声音还有些发抖:“他怎敢如此?他怎敢如此?!”

    赵玮的脸色也非常难看。米大舅待他们兄妹无情无义,他压根儿就没打算理会对方。人家不来扰他,他也不去管人。没想到这也拦不住米大舅生事。就凭一个舅舅的名份,什么倚仗都没有。居然就敢借他的名头去敛财害人。赵玮真恨不得立刻就抓了米大舅到面前,好大耳刮子打上去,才能消了心头之恨。

    赵琇严肃地对赵玮说:“哥哥不能不严肃应对。这种事是说不清的,必须得你亲自去处理,将冤案平反,给大舅一个教训,才能将自己撇清了。不是我们家怕事,而是世家望族,彼此联络有亲,又有同窗、同年等等,不知什么时候就因为得罪了一家的人,而结下另一家仇人。况且大舅在平度州胡作妄为,事事都是借了哥哥的名义,平白坏了你的名声,若有士林中传开,也对哥哥不好。若有人上京去告,就算皇上知道哥哥冤枉,御史也会参哥哥一本,说你未能约束自家亲戚的。既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家料理了。”

    张氏也点头:“就是这话。你们的母亲是好媳妇,我心里清楚。那米大舅不好,原是他母亲教坏了的。你们母亲未出阁时,也没少受后母搓磨。你们不必有所顾忌,若有人怪你们不敬亲长,只管把他们母子当日所为都散播开去。姐姐死了连支香都不上,十多年都对外甥不管不顾,外甥风光了就贴上去交好,还有他在任上贪污**、利用职权报私仇等等,哪一件是能见人的?如此趋炎附势之徒,妄想借建南侯府的名声来摆威风?做他的春秋大梦!”

    赵玮与赵琇齐齐应了,又安抚张氏,劝她别再生气。兄妹俩走出舱房,对视一眼,心情都不太好。

    赵玮叹息道:“外祖父与母亲都是正派人,为何会摊上米大舅这么一个麻烦种子?做了坏事还要宣扬得举世皆知。最可笑的是,他在动手之前,也不先看看他所谓的靠山是否愿意为他背书。真的惹出了大祸,我既不知情,又在圣眷,即使名声受损,挨几回参,罚一回俸,降一降职,终究是无碍的。他却是前程难保,说不定连功名都保不住呢。他也不是没吃过亏的人,为何在做事之前,就不知道多想一想?”

    赵琇考虑的却是别的事:“照姑妈所言,米大舅做这些事,是在差不多半年前。许姑父在山东为官,平度州也是辖区,想必要知道这些事并不难。事情的后果如此严重,随时都有可能牵连到哥哥身上,为何姑妈一直不说?今年端午、中秋、重阳的节礼,我都按时派人给许家送去了,许家也回了礼。光看礼单,就知道姑妈也准备得很用心。她有功夫去准备礼物,为何就不能在书信里提上一句?若不是哥哥让许仕英将那几个本子带回给许表哥,许家感激,姑妈是不是打算继续瞒着我们?”(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包票

    赵玮听完后怔住了,意外地看向妹妹,沉默良久。

    赵琇所言提醒了他,他以前没考虑过这个可能,现在却不得不多想一想。有个不省事的舅舅已经足够让人头痛的了,如果近亲里头,看上去似乎很靠谱的姑妈家,也是表面跟你好,暗地里另有打算的人家,那他还有哪家亲友是能引为臂助的呢?

    似乎只剩下张家了。可惜张家离得太远,帮不上什么忙。赵氏族人里能成气候的没几个,就算现在开始扶植,也需得花上大量人力物力。想要有所效果,起码也得等上六七年功夫。眼下赵玮就只能依靠自己。就算他在京城已经有了自己的人脉,毕竟根基还浅,想到将来的艰难险阻,赵玮少年也有些抑郁了。

    赵琇见状,不由得有些后悔:“哥哥,我不是有意说这种话打击你的,只是觉得姑妈行事古怪,才多了句嘴。兴许只是我想多了。”

    赵玮摇摇头:“不,姑妈必定对我们没有想象中的亲近,这也没什么出奇的。你提醒得很,否则我轻易跟姑父、表兄他们交了底,岂不是很容易吃亏?”

    赵琇听了稍微安心了些,因身旁没有第三个人,就忍不住抱怨:“姑妈何必如此?她要是真的对我们冷淡一点,我们也不会热情地上赶着巴结。一边与我们交好,一边又袖手旁观,她到底打了什么主意?”

    赵元娘是元配嫡长女,跟着生母秦氏老夫人在战乱时期吃了无数苦头。老钱姨奶奶却借着谎言。迅速在老郡公身边站稳了脚跟,怀孕生子,享尽富贵。若不是老郡公坚持未找到妻女遗骨。绝不另娶她人,说不定老钱姨奶奶连诰命夫人的名分都占去了。赵元娘肯定是看庶母庶弟不顺眼的。无奈秦氏老夫人熬坏了身体,没法再生育子嗣,只能眼睁睁看着庶子占据了世子之位,丈夫还要把他记在她的名下,为庶子提身份。秦氏老夫人因此气死了,赵元娘心里又怎会没有怨恨?

    可是这份怨恨。跟赵元娘出嫁、秦氏死后一年才进门的张氏有一毛钱关系?是秦氏挑选了张氏做填房。若没有这回事,张氏就算不能嫁进高门,也能寻个门当户对的亲事。清贫自守,安乐一生。可就因为秦氏选中了她,她虽然得嫁勋贵,享了半生荣华。却也要承受中年丧夫丧子之痛。并不是张氏上赶着要嫁给赵元娘她爹。不是张氏厚着脸皮要给人做后娘,她婚后还一直致力于改善赵元娘与老郡公的父女关系,让赵元娘出嫁多年,久不归省,也不曾失了娘家助力。赵元娘要怨恨,就只管去怨恨庶母庶弟好了,对于助她良多的继母和亲弟弟,有什么怨恨的立场?怨张氏占了她母亲的位置?那她得先怨她自个儿的母亲去。

    赵焯夫妻于归乡途中遇难。张氏带着孙子孙女随广平王的船南下。赵元娘夫妻就在兖州,能有多远?就不能赶来照看一下?亲弟弟死了。也没亲自回奉贤上炷香,只打发了家人前往祭奠。因她多年来一直与张氏有书信往来,礼物也有,张氏便没怨她。张氏是一直留有对这个继女的好印象,赵琇心里没有先入为主,对这个姑妈的行事却是早就心存疑虑。只是从前离得远,两家不过是半咸不淡地处着,她就不曾理会。如今眼见着两家就要亲近起来,她心里便不由得犯了嘀咕。

    赵玮听了妹妹的话,想了想,道:“不管姑妈打的是什么主意,我们兄妹只管依礼而行就好。她既无意与我们亲近,我们也不必太过热络了。许家若当真有意与我们建南侯府交好,自会有人来与我们搭话。姑妈年纪毕竟大了,又是长辈,子孙们也不必事事都拿去烦她。”

    赵琇听了好笑,也明白他的意思了。赵许两家本来关系就还过得去,若是许家有心跟赵家搞好关系,姑妈那点儿小心思,又有几个人会放在心上呢?她的儿子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孙子也有十六,自然是前程更重要。

    不过赵琇也有些好奇:“哥哥,你给许仕英的本子里都写了些什么东西?我还以为只是你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或是几位大学士的文章而已。怎的许家人一看,就视若珍宝,连带的让姑妈也放弃了坐壁上观的打算,特地写信来提醒我们留意米大舅?”

    赵玮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不就是几位大学士的文章么?那几位都是皇上登基后新提拔起来的大学士,都是饱学之士,又得皇上看重。明后两年的会试,主考官必然是从这里头挑选。而这几位大学士都偏好稳重文风,喜欢文章言之有物,不喜华丽浮藻的言辞。皇上出题,也更关注经济民生,反而不喜从先贤名作中选择句子。我在本子里就简单提了一下,想来许表哥是看到后受了点拨吧?许表哥的文章我也曾拜读过,文风圆融,词藻华丽,大道理固然说得透彻,但若是不小心,很容易被归到夸夸其谈里去。如今他知道了大学士们的喜好,赶紧趁着还在家里,先了解一番经济民生,练练文章,想来会试时会更有把握些。”

    赵琇恍然大悟。对于任职于布政使司的许姑父之子而言,想要找些经济民生相关的资料,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现在离正月还有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改变文风,多练练笔,也足够了。许沛钊得了赵玮的本子,等于在高考前得到了十分精准的考题范围提示,怎会不欢喜?而赵玮更借机向许家暗示了自己在京城士林中的人脉。许家会改变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么看来,许家大概不是什么大问题,麻烦的仍旧是米家。赵琇问兄长:“哥哥打算怎么处理大舅的事?”

    赵玮叹了口气:“先打发人去平度州打探一下消息吧。若姑妈所言属实,那就先去敲打一下大舅,叫他收敛。将冤狱平反。若他知趣,那我们也乐得给他留个脸面。若是他冥顽不灵,我也只能大义灭亲了。”

    赵琇道:“也不知道他会拖多久才采取行动,不如我们先到王爷那儿报备一声吧?最好让曾侍郎也知道知道。总要叫外人清楚哥哥的冤屈,免得风声传过来时,自己人就先误会了你。”

    赵玮并不反对,兄妹俩便一齐下了楼。可惜船队正打算离开。东昌府的官员依依不舍地对广平王与曾侍郎说些欢送的话,赵琇见状,又缩回了楼上。赵玮毕竟有个副使的身份。却不好躲开去,只得上前与同僚们一块儿跟那些官员应酬了。

    高桢站在广平王身后默然不语,留意到了赵琇的裙角在楼梯口闪了一闪。他怔了怔,又将目光收了回来。心里却在疑惑赵琇怎的下楼来了?

    等东昌府官员都下了船。船队准备开拔时,赵玮去与两位幕僚说话,高桢趁人不备,一闪身就上了楼梯,来到走廊口,叫过一个守廊的侍女吩咐两句。那侍女便微红着脸跑到赵琇房间,将她请过来了。两人就站在楼梯转角的阴暗处说话。

    赵琇很意外高桢会在这时候叫她来,便问:“世子有什么事么?”

    高桢问:“方才我看见你想下楼。见人多又回来了,可是有什么想要的?或是有事要交待?”

    赵琇这才明白。笑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和哥哥有事想找王爷商量,没想到甲板上有那么多人,这才缩了回来。想来等船离开东昌,王爷就有空了。”

    高桢又问:“你找我父王有什么事?说来给我听听?兴许我也能帮得上忙。”

    赵琇犹豫了一下,高桢便劝她:“我父王如果不太爱理事,有事经常吩咐我去代办。你与玮哥的事,若不是太过要紧,想来也是如此。那倒不如直接跟我说了,若我办不到,再去寻父王请教,也是一样的。”

    赵琇见状,也就不再隐瞒了,直接将姑妈在信中所提及的事告诉了高桢。

    高桢听后皱起了眉头,对于这种仗着姻亲关系,贪得无厌,专爱给人添麻烦的长辈,他最讨厌了。米大舅所为让他想起了钟大舅,对前者更添几分恶感。

    他问赵琇:“你和你哥哥是个什么意思?是想留点亲戚体面,还是打算大义灭亲?”

    赵琇道:“那就得看他是否懂事了,如果老老实实改正错误,平反冤狱,那我和哥哥还是会给他留点面子的,只当是看在母亲份上;如果他不肯改正,反而还要砌辞狡辩,那我们又何必跟他客气?”

    “那就好办了。”高桢道,“这件事你交给我,我包管帮你们办好了,绝不伤你家半点名声,还让那米大舅挑不出你们兄妹的不是来,如何?”

    赵琇疑惑地看着他:“你打算怎么做?”

    高桢却卖起了关子:“你等着瞧就是了。”

    赵琇抿起嘴看着他,他移开了视线,不敢与她对视,嘴角却微微翘起。赵琇知道他是故意的,只得嗔道:“好吧,那我就信你一次。只是我跟哥哥还是要跟王爷报备一声的。我哥哥好好的替人背了黑锅,总要让多些人知道他是清白的才好。”

    高桢闻言笑了:“这有何难?包在我身上。”

    赵琇皱眉道:“卖什么关子?你就不能直说吗?”

    高桢笑而不语。

    赵琇急了,抡起粉拳就往他身上打,他却不痛不痒的,嘴里还说:“挺好,我正腰酸背痛呢。好妹妹,你再多加把力。”

    赵琇没好气地多加了两倍力道,一拳打上他的左肩。高桢忽然“唉哟”一声,捂住了被打的地方。赵琇吓了一跳,忙凑过去:“怎么了?我打疼你了?”心里顿时后悔不已。

    高桢却笑了,拉住她的手柔声说:“没打疼,不信你再打两拳?”

    赵琇慌忙缩回手,瞪了他一眼,忽然听得楼上有人在唤她,两颊顿时窘得通红。

    她与高桢互相看了一眼,又各自转开了头,脸颊都红得象苹果一样。

    发了一会儿呆,赵琇什么话也没说,低着头转身回楼梯上去了。高桢一直目送她消失在视野中,心里只觉得甜蜜无比。(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七章 船宴

    船队离了东昌府,日行夜宿,不紧不慢地向下一站济宁出发。

    时间已进入十一月,山东省内已进入寒冬。从第二层楼舱走廊的窗户望出去,两岸一片雪白。河边的树叶子掉光了,只剩下空枝桠。所幸河面还未结冰,船队可以继续前行。偶然路过了水浅的河段,就要寻当地的纤夫来拉纤,还好这种情况很少,否则赵琇心里还挺过意不去的,总觉得对不起人家。只是别人习以为常,她也不好大惊小怪。

    眼看着济宁越发近了,一日夜里,船队在一处不大的港湾停靠。刚下过一场大雪,船上取暖用的东西消耗颇大,三位钦差的用度自然不会有问题,但随行人员就难说了,有的官员带的东西少了,只能挨冷,有好几人都觉得贵体违和。众人就等着到济宁补给,顺便看大夫吃药,好生歇息调养两日。

    广平王便命仆从给副使曾侍郎、赵琇以及所有随行的官吏下了帖子,请他们到主船上来聚餐,慰劳他们连日的辛劳。再者,济宁是他们一行南下途中十分重要的一站,广平王父子以及随行中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官员都要在此做些不欲为人所知的事,这是他们出发前,皇帝特地嘱咐的。为了不节外生枝,广平王也希望随行所有人员都能老实一点,别跟不该接触的人扯上了关系。

    虽然只是在船上举行的简易宴会,但广平王还是相当大方的。酒菜尽有,味道也不错。因为是在冬天,怕酒菜易冷。吃了对身体不好,还特地备了火锅和温酒器。众人都觉得十分惊喜,在大冷的天里吃着锅子,喝着温酒,全身都暖和了,更别提他们每个人都从王府侍从手里接过一个手炉取暖。

    这是广平王命人在东昌府采买的。京城冬天就冷,受命跑外差的官吏都会记得带上取暖的工具。但他们自备的是他们自备的,广平王所赠的东西,意义又不同了。广平王对他们关怀备致。连这点小事都没忘记,怎不令人心生感激?

    广平王曾做过好几年的储君,当时是真的下了苦功的,虽然如今他已是一介闲王。双目又不便。但基础仍在。想要获得别人的好感,那真是易如反掌。也不知他是何时做的准备,对于参与宴会的所有官吏,哪怕没法亲见,只要对方说出自己的姓名和职务,他都能很快想起对方是哪一年的进士,父祖师长又是哪位官员,曾经有过什么突出的政绩表现。等等。

    得到广平王点名的官吏见识了他这个本事,都受宠若惊。心中激动无比,只觉得广平王是世上最好的上司。哪怕接下来广平王不记得他们曾经担任过什么职务,姻亲是谁,他们也没有任何不满。广平王是何等贵人?能记得他们是谁,记得他们的功绩,就已经足够了,别的都是旁枝末节。那种琐碎小事,有什么值得王爷惦记?

    但是广平王的兴致极好,话题聊到各人的妻儿、姻亲上头,他就索性聊下去了。他聊自己从前与妻子的幸福时光,特意略过了生离死别的情节,只说夫妻养孩子时的种种趣事,顺道还曝光了世子高桢的几段黑历史。高桢笑得尴尬,双颊红红的,就象是一个普通的害羞少年,一下就让所有人想起了自家子侄兄弟,心里对高桢倒是添了几分亲近,不象原本的,只把他当成是个高高在上的宗室贵胄,敬而远之。

    曾侍郎也谈起了自己的婚姻。他是幼年时与妻子定的亲,但十八岁那年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岳家有心悔婚,将女儿另嫁给豪门大户子弟。他妻子却坚贞不移,威胁着说要上吊,绝不肯悔婚另嫁。岳父不得已成全了他们,草草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就跟他们断绝了关系,然后将另一个女儿嫁进了那户豪门。曾侍郎夫妻相依为命,熬过一段清贫日子,次年曾侍郎就考中了秀才,随后的秋闱又中了举人,第三年春闱再中进士,从此一帆风顺。虽然没有靠山助力,但曾侍郎凭借其务实能干,得到工部尚书的欣赏,步步高升,官至侍郎。另一方面,岳家原本看中的那名豪门女婿,却因为宠妾灭妻,把嫡妻气死了。岳家直到此时,才知道当年有眼无珠,错将珍珠当作鱼目,也将鱼目视作了珍珠。曾侍郎带着妻子回家归省,岳父还亲自向他赔礼。翁婿和好,如今相处得十分和睦。

    众人听了感叹万分。曾侍郎的故事其实有不少人都知道,但今日才从当事人嘴里知道其中细节详情。有说曾侍郎福气好,得遇贤妻的,也有人叹他岳家当初看错了人,断送了亲生女儿性命的,也有人开始讨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女儿的女婿,是看身家财富,还是看天赋前程。各人观点各异,讨论得热火朝天,便有人以曾侍郎的遭遇引申到令人心烦的姻亲上头,说起自家姻亲如何不靠谱,说得正在兴头上,却有人拼命向他使眼色,他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广平王的岳家也不靠谱得很,那位不但贪污,还从逆,差点儿害了亲外孙,还将亲生女儿气死了。众人昔日都听说过传闻,此时不免心中惴惴,怕惹怒了广平王。

    广平王并没有生气,只是淡笑着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世人心思各异,能把妻子儿孙约束好就不错了,姻亲岳家,却不是自己能管得来的。一来人皆有私心,谁都不可能不许别人为自己着想,若对方有妄想却没有显露出来,也不好去猜忌对方;二来那毕竟是长辈,不可能当作晚辈似的任意教训喝斥,只能温言劝说。但若对方有违国法,大逆不道,又冥顽不灵,那我们除了大义灭亲。以正国法,也没别的选择了。天地君亲师,亲尚要排在君后面。更何况只是姻亲长辈呢?”

    众人听完都收敛了笑容,严肃恭敬地起身称是。广平王闻言又笑了:“都是本王的不是,本来就是闲暇时的说笑,怎的又说教起来。”他点了赵玮的名:“建南侯年纪最近,经历的事情却多,想必也有许多心得吧?”

    赵玮心中一动,便微笑道:“确实有些心得。”却不提小长房赵炯、赵玦父子。反而说起了其他几位近亲,一位是姑妈赵元娘,一位则是米大舅了。赵元娘与他祖母并非亲生母女。跟他们兄妹更是隔了一层,但多年来一直跟他们这一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家彼此关心扶助,相处得极好。而另一边的米大舅。却截然相反。明明是他们母亲米氏唯一的娘家亲兄弟,却在老郡公与赵焯夫妇相继去世后,彻底跟外甥断绝了往来,直到近期才有了书信。但他在书信里不说这些年为何迟迟不曾联系外甥,反而一再提起米氏未出嫁前受继母关照,还是在继母的撮合下才嫁入了建南侯府,赵焯备考乡试时又如何得到米大舅的无私帮助,若没有后者。赵焯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地高中举人……句句都是在说他对赵玮一家的恩情,又提这些年如何艰难。都是因为受他们家牵连之故,但即使如此,他也从未有一刻忘了外甥,时时在外地想念他们……

    赵玮苦笑着对众人说:“想起母亲遇难前一日,还在担心舅舅到了成都任上,不知过得如何,再看舅舅信中所言,我心里实在说不出的难受。我也不是三岁孩子了,怎会轻易被他骗倒?十余年的时间不短,若他当真有把我们兄妹放在心上,又怎会连一封书信都没有?若不是我得袭侯爵,兴许他连这封信都不会托人捎来吧?我能做的就只有托送信之人送一声好,其他的实在不想多说了。”

    众人听了他的述说,有人气愤,有人怀疑,也有人觉得赵玮身为晚辈,做法不太占理。其中有一个人忽然问起赵玮:“令舅莫非是开明三十五年的同进士?我也是那一年中的进士,还记得他的名字!”

    米大舅是同进士,本是进士们轻视的对象,但却凭着好亲戚,越过众人得了成都知县的肥缺,同年的进士同进士们,没一个人不记得他的。他嫌成都附郭附城,别人还羡慕成都繁华呢。此后他因什么得罪了上司同僚,因什么事几乎丢官,又被调往何处任职,如今高升到哪里,同年的进士们个个都有心关注,在场的这位自然也不例外。

    他立刻就告诉了赵玮:“令舅眼下任职平度州知州,就在山东省境内呢。小侯爷可知道?”

    赵玮摇头:“舅舅并不曾在信中说他在何处为官,只说当年受我们家连累,吃了许多苦头。我心中有怨,也懒得去打听。横竖除了那封信,舅舅就再也没有书信来了。”

    那官员欲言又止,犹豫了一下,便劝他:“不管好不好,总是亲舅舅。从前分隔两地,不得相见就罢了。如今同在一省,小侯爷何妨请他来见上一面?若他果真过得艰难,小侯爷就帮上一把,也好叫他为这多年的无情无义而羞愧。”

    赵玮本来要摇头,但又露出了犹豫之色,然后做出沉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才点头:“大人说得有理。只是分别多年,我也不知道舅舅眼下境况如何。不如先派家人过去打听好了。”

    那官员合掌笑道:“如此大善。”众人也都纷纷点头:“小侯爷是厚道人。”亲舅舅无情又势利,赵玮还能不记旧恶,愿意帮助他摆脱艰难处境,当然厚道了。

    赵玮接下众人称赞,表现得十分谦逊。不过他心里还在奇怪,那名官员与他并不熟悉,难不成真的那么巧,是米大舅的同年,还知道后者的底细?对方句句话都称他心意,他也乐得顺着人家的口风往下说,引出米大舅惹出的麻烦来。有今日船上那么多文武官吏做见证,他还表现得连米大舅在哪里做官都不知情,就算米大舅将黑锅算在他头上,世人也不会相信了。

    赵玮含笑喝下一口温酒,心情愉快。而在他斜对面的座位上,高桢留意着席上的一切,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八章 移居

    船队次日抵达了济宁。济宁府的官员早早得到消息,在知府方崇山的带领下,一大早就赶到码头相迎。天寒地冻的,他们提前到了,在船队出现之前,他们居然在寒风中等候了整整两个时辰,个个都冻得面色青中发紫,浑身僵直,差点儿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方崇山硬挺着身体,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用比平时慢两倍的语速,说完了欢迎语。

    广平王素来温和恤下,听到属下描述,又听出方崇山的声音有异,便简洁快速地结束了仪式,让当地官员先行散了,若有需要,他会传召相关官员来见的,又慰问了众人几句,再叫王府仆从将王府独家御寒姜汤分送给诸人喝。众人每人喝了半碗汤,听着广平王关心的话,只觉得有一股暖意渗入四肢百骸,让人舒有得不得了,也很快就听命退下了。

    知府方崇山多留了一阵子,与三位钦差交谈。他已在城中准备好温暖舒适的房舍,想请广平王与两位副使移驾城中,逗留济宁期间要见哪位官员,也更加方便。

    广平王在船上过得还算舒适,倒不怎么想换地方。他本就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就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继续在船上住算了。正好全城目光都集中在船队上,他留守于此,也好掩护船队中其他人行事。当然,这话他不会当着方崇山的面说,只解释自己在船上住得更方便,不想费事。其他人中。除了世子高桢需要留下来侍奉父亲外,其他人都可以上岸去住,但最好是住在驿站里。别惊扰了本地百姓。

    方崇山当然不会反对。他对广平王的行事风格也有些了解,因此提前准备房间时,就把驿站给算上了。如今驿站里的房间,不说比得上豪门望族的规格,但温暖舒适还是能做到的。而副使赵玮入住驿站,若能带上家眷,也能满足他家儿女访友的意愿。

    在整个欢迎仪式期间。赵琇一直待在第二层楼舱中。那种官方场合,她与祖母赵琇都是不好参与的。张氏也不想出风头,还下令丫头婆子们将第二层的窗户都关了。无论是走廊里的还是房间里的,最多只留一条透风的缝,免得叫外人看见楼舱里的情形。因此赵琇只能坐在张氏房间的小厅里,做些小件针线。等待众人散去。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就索性到楼梯拐角处听一听下头的动静。

    等她第三次来到楼梯处时,正遇上高桢往上走。她吃了一惊,随即又有些气恼地说:“你又偷偷跑上来了?”

    高桢笑了笑:“我哪儿有偷偷的?真有正事找你。你哥哥在前头跟方知府说话,因此我奉父王之命前来告诉你祖母一件事。”

    赵琇半信半疑:“真的?什么事?你先说来听听,别拿事情是要跟我祖母说的来搪塞我,我就不信,我祖母有什么事是不能让我知道的。”

    高桢自然不会搪塞她,便笑道:“其实也没别的。就是方知府在驿站备好了房间,请我们上岸去住。我父王觉得他在船上住惯了。上岸住两日再回来,未免太费事,就婉拒了,却让曾侍郎与你哥哥带着其他人搬去驿站。你哥哥若去,留下你祖母和你在这里也不大好,遇到什么事想找个人商量都难,不如一并搬去?听方知府说,驿站的房子里有火墙,比在船上暖和。想出门访友或四处闲逛一下,也都方便。就是不知道你祖母愿不愿意搬去驿站?”

    原来真的有正经事。赵琇有些窘迫地红了脸,低头说:“那我去问问祖母。”转头要跑,才迈出两步,又回头嗔道:“你就在这里等着,别跟过来!”然后才跑了。

    高桢嘴角含笑,也不在意。

    张氏听完赵琇的话,颇为意动。船上固然还算舒适,但没法跟家里比,地方狭小、做事不便尚在其次,没有火炕、火墙,连炭盆都不许烧,只能用手炉和汤婆子,这让她最难以忍受。再三考虑过后,她对赵琇说:“我们搬去驿站也好,你哥哥奉了广平王之命要搬过去,我们随行,遇事也能有个照应。只是王爷那边却少了陪伴,需得让你哥哥向王爷赔个不是才好。”

    赵琇便将张氏的话转述给高桢知道,高桢笑了:“这有什么?话是我父王提出来的,他又怎会怪罪你哥哥把家眷也一并带进驿站了呢?驿站的用处,本来就是为过路官员及其家属提供食宿的所在。”他还对赵琇说:“你只管放心和老夫人搬去驿站吧。我每日都会过去瞧你的。”

    赵琇又脸红了:“你……能不能收敛些?你是怕别人看不出来你的不轨心思吗?”

    高桢故意装傻:“什么不轨心思?我又需要收敛什么?我每日去驿站,是瞧你哥哥去的。我父王是正使,两位副使都在驿站,总要有人把我父王的指令传到他们耳边去。”

    赵琇窘迫极了,憋红着脸,半晌才没好气地说:“就算我真的误会了你话里的意思,你能打趣回来,可见你知道我误会了什么,却不加解释,反而要进一步陷我于窘境中,到底是存了什么心?!”

    眼看着她似乎真的恼了,高桢连忙收起笑容,正色道:“是我不对,我不该故意逗你。”然后老老实实地跟她交了底:“我需要个理由来往船上与驿站,与诸位随员说话,却不想让济宁本地的人注意到。你们若住到驿站去,无论公或私,我都有了日日过去的理由,别人想必不会起疑。”

    赵琇的神色略缓和了些,好奇地问:“你有什么事,需要悄悄儿跟随行的人说?”

    高桢默了一默:“这事儿我本不该瞒你,我也没什么事不能让你知道的。可就怕旁人知道了会多心。反给你惹了麻烦。”

    赵琇懂了:“那我还是不问了。我只想确认一点,你们要做的事危险吗?合法吗?不会陷你父子二人于险地吧?我哥哥是否参与了进去?”

    高桢苦笑了:“你这哪里是一点?分明就是四个疑问!”接着又答道:“事情其实是皇上吩咐的,不算危险。反正又不是父王与我去办事。你哥哥并不知内情,但可以做些辅助之事,不过他未必知道。”

    赵琇隐隐猜到了这事儿大约是什么秘密工作,也不多言了,抿嘴一笑,转身而去:“那我就听王爷的,和祖母搬到岸上住。想见方家五姑娘时,也比留在船上方便。”

    他们只是到岸上小住两三日,就没有带太多行李。留了两个小丫头、两个婆子守门。张氏便带着赵琇去向广平王辞别。

    广平王笑道:“老夫人去驿站住几日也好,那里比船上暖和些。楼上舱房的风比底层要大,我一直担心老夫人受不住寒风。且好生歇息两日,有什么想见的亲友。就叫来见见。若是有不待见的人找上门来。老夫人只管叫人去撵。好好的出行,别叫人坏了兴致。”

    张氏上岸登车时,还有些纳闷:“王爷怎的忽然说起了这样的话?莫非是在暗示什么?我们在济宁除了方家还有什么亲友?难不成他是在说蒋家?”

    张氏这里所指的蒋家,并不是蒋雯的家族,而是当年赵玦元配正妻蒋氏的娘家。当年蒋氏指使恶人害了赵焯夫妻与建南侯府一众仆从、船主与船工等人性命,事败被关入大牢,蒋家为了救她,曾一度依附于颖王。先帝虽糊涂。将蒋氏只囚不杀,但也明确地给案子定了性。蒋氏是绝不可能无罪释放的。蒋家付出极大的代价,也未能达到目的,此后对颖王一方就疏远了些,并不曾涉入谋逆太深。颖王失败后,蒋家只经历了抄家革职,一家人性命无碍,举家返乡,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蒋家正是济宁望族,而小长房被革出族的赵湘,也听说投奔舅家去了。他们若听闻张氏祖孙来了济宁,兴许会想办法求见。但在赵琇心里,他们早就不是赵家的亲戚。凭他来的是谁,她都可以直接把人赶出去。广平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那他话里所提的人,就有些难猜了。

    赵琇想了想:“大概王爷是担心舅舅会赶来与我们相见?”

    赵玮打算劳师动众一些,等搬去了驿站,再向济宁本地的官员打听去平度州的道路,然后当着其他随行官员的面派出家人前去打探消息。那么等那家人从平度州回来,他就可以着手大义灭亲了。赵琇觉得兄长的计划挺好,十分赞成,但眼下他们还没行动呢。广平王这时候担心,未免太早。

    张氏与赵琇祖孙二人说着话,马车已穿过济宁城的街道,向驿站的方向驶去。济宁城虽繁华,但诰命能强过张氏的还真没几个,她坐的马车也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就在人们窃窃私语之际,一个瘦削的少女遥遥站在街角,巴着砖墙看着马车拐到了一条岔道上,彻底消失在她的视野中,她方才依依不舍地叹了口气。

    她在巷子另一边的杂货铺里买了些针和线,转身回家。她是走后门出来的,蒋家祖宅颇大,人员出入的门也多。她费了不少功夫,才哄得守门的婆子愿意放她出入,但时间却不能太久。太久了叫人知道,那婆子也是要担干系的。

    少女进后门时就察觉有异,守门的婆子脸色不对,但她没说什么,少女就没放在心上。后者穿过花园,回到自己的房间,立刻就吓了一跳。

    蒋家长房的现任女主人蒋大太太,正端坐在上,端着一碗茶,皮笑肉不笑地等着她呢:“赵湘,你方才到底去哪儿了?该不会是听说钦差到了济宁,赶过去偷看了吧?这又有什么好偷看的?人家又不会认你。你若得空,不如早些把嫁衣绣好了是正经。你的婚期,可没几个月了。”

    一直低头听训的少女面色忽然变得煞白。(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不甘

    赵湘惨白着脸,颤声对蒋大太太道:“大舅母,我……我不想嫁到林家去。”

    蒋大太太将茶碗重重地放在桌面上,冷声道:“你不想嫁?凭什么?!蒋家为你娘落得今日的田地。你又进一步将我们蒋家的名声败尽。如今你吃我的住我的,还险些坏了我闺女的婚事,竟然还有脸违抗我的意思?真不想嫁?可以,你给我立刻滚出蒋家,从今往后休要再叫我们舅舅舅母,在外人面前也别说是我蒋家的亲戚!”

    赵湘被骂得哭了,眼泪象断线的珍珠一般不停往下掉:“大舅母误会了,我只是……我只是觉得大表姐的婚事还未定,二表姐也没说亲,我身为姐妹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却越过姐姐们先定了亲事,不太合规矩,因此才……”

    “你还有脸提你大表姐的婚事?!”蒋大太太一提这个,脸色就瞬间变得铁青。

    若不是蒋七舅非要把赵湘送回济宁老家,蒋大太太真不乐意接纳这个丈夫的外甥女。她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从小娇养长大,嫁给蒋大舅时,真个门当户对,十全十美。可自从小姑子蒋氏昏了头,指使人杀了夫家二叔老爷夫妻,还没好好善后,被人查了出来,叫官府投入大狱,蒋家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了。蒋家子弟世代都有进大理寺和刑部的,是有名的刑律世家,出了个杀人重犯,几辈子的清誉都丢尽了。偏偏那时当家的蒋老太爷因为年轻时忙于公务,疏忽了几个儿女的教养。心怀愧疚下,对儿女们极尽宠溺。即使对蒋氏所为再深感痛心,他也依然决定要不惜一切救她出狱。无奈先帝将罪名定了。蒋家除了打点狱卒,让蒋氏在狱中过得好一点,什么都做不了,还要时不时忍受他人的讽刺。

    最可怕的是,蒋老太爷为了救女,竟然跟颖王扯上了关系,这真是要了命了!颖王叛乱失败。蒋家受牵连丢官,日后能否东山再起还是未知之数。在济宁老家,原为世代望族的蒋家地位早已一落千丈。如今有点体面的人家摆宴请客。都不给他们送帖子了。象今天这样钦差降临的大事,城中士绅都出城迎接去了,晚上还要参加接风宴,可他们蒋家却完全被排除在外。虽然蒋大太太心里也清楚。钦差是广平王。世子随行,同行的还有副使赵玮,这三位都是苦主,与蒋家算是有间接旧怨的,绝不会高兴看到蒋家人出现。即使通知真的下到了蒋家,他们夫妻也不可能出席。可是人家问都不问一声,就剥夺了蒋家的权利,把那些远不如蒋家的暴发户给安排去了码头。这口气叫她如何咽得下去?

    这一切都是拜赵湘之母所赐,蒋大太太对赵湘自然是满腹怨气。这还不止。她长女元瑶年纪已经不小了,再不出嫁就要成老姑娘了。从前她舍不得女儿出嫁,又想要为女儿挑个样样合意的女婿,就迟迟没给女儿定亲,没想到家道中落后,女儿就难出嫁了。前些时候好不容易遇上个不错的年轻人,姓钟,对方跟颖王的案子也有些关联,却是族中有人入了罪,他自个儿家里是无事的。旁人心有忌讳,不敢轻易结亲,她却看中那年轻人即将参加科举,学问也不错,长相端正,性情温和,一心要说给女儿。没想到她才约了那少年与他母亲去佛寺参拜,想趁机提婚事,赵湘就先一步在寺中杏子林与人家“巧遇”了。也不知赵湘都做了些什么唐突的事,人家忽然借口说家里有事,不等她带着女儿到达就先走了一步。过后她查出是女儿身边的丫头泄密,把人打了个半死撵出去,再想去约人家。那年轻人竟然说自己急着离开,婉拒了她的邀请。事实上他带着母亲、姐妹在城中,过了好几日也不见有动身的动静,可见那只是借口。

    蒋大太太心中恨极,不希望女儿们的婚事再次受挫,就下定了决心,要先把赵湘这个祸头子给嫁出去,省得后者再闹出点妖蛾子来。当初若不是她丈夫有用得着赵湘的地方,也不会把这丫头留在家里住了这么久,却不提出家修行的话。如今正是用上她的时候,无论如何,蒋大太太也不可能让赵湘逃过去的。

    她冷笑着警告赵湘:“老实些吧,你年纪虽小,反正用不着圆房,嫁过去又有什么关系?吉日已经定了,你赶紧乖乖听话,过门后要嘴巴甜一点,侍候病人勤快一点。只要讨得婆家欢心,就算你夫婿死了,林家也会养活你一辈子。他家有银子有地,在济宁很有些体面,虽说你公爹只是个吏员,但一般的九品芝麻官还不如他说话管用呢!你不是一心想要嫁个高门大户的,有钱有势有体面,如今能嫁了,还啰嗦什么?若不是你曾是官家女,装模作样起来也能哄哄人,他家就喜欢你这模样,也不可能选中你。外头有的是良家子,哪一个不比你强?惹恼了他家,他们大不了一脚踢开你另挑一个,你的日子却要难过了。别指望我们家会替你撑腰,你不识相,我们还懒得白养活一个人呢!”说完她就站起身,也不理地赵湘会有什么反应,径自去了。

    赵湘紧紧咬紧了下唇,眼里满是泪珠儿,眼神里透出的却是不甘至极。当初她选择抛下祖母,独自投奔舅家,可不是为了这种结果。钟家后生之事,只是她好奇舅母给表姐寻了个什么样的亲事,若对方真个样样都好,又不挑剔蒋家是罪臣,兴许也不会在乎她是罪臣之女罢了。她想要寻个好亲事真的很难,相比之下,大表姐就容易多了,至少还有父母兄弟族人依靠。她不觉得自己争上一回,就会毁了大表姐的终生。哪里想到那后生一听说她的身世来历,就脸色大变离开了。她难不成是洪水猛兽?一样都是逆党家眷。谁还比谁高贵些?想当初,她赵湘也是差一点就嫁进一等公侯府第的人,若不是如今落魄了。他以为她会看得上他?!

    钟家的亲事她已不稀罕了,但林家的婚事她却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全济宁的人都知道他家儿子得了痨病,快要死了,娶妻不过是为了冲喜罢了。她若真个嫁了过去,用不了几日就要守寡,说不定还要被他家逼得殉葬,替他家得个贞烈好名声。她今年才十四岁。还有大好人生,不想这么快就死。

    也许……她应该再厚脸皮一些,找上那位便宜曾祖母张氏了。林家在济宁虽然有点势力。却是胥吏人家,不入流。舅舅舅母家是有求于人,却不想自家担上与胥吏通婚的名声,才把她嫁过去罢了。但她好歹也是建南郡公的亲曾孙女。以张氏的为人。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她嫁到那种人家去,败坏了曾祖父的名声。若是她运气好,说不定还能让张氏替她定一门好亲事。郡公夫人做的媒,可比旁人都要靠谱多了。

    赵湘打定了主意,要再找机会接近张氏。如今他们住在驿站里,倒是省了她的麻烦。那地方可比王爷坐的船要容易接近多了。不过她找过去时,最好是避开堂姑姑赵琇,那丫头刻薄着呢。绝不会轻易放过她!

    想到这里,她便在自己房间卧室里的衣柜中翻找半日。寻出几支银簪子,还有两块半新不旧的丝帕,打算拿去贿赂守后门的婆子。没想到当她寻到机会找上去时,后门看守的已经换了人。如今新来的这位婆子,根本就不为那点小钱心动,还皮笑肉不笑地说:“太太吩咐过了,表姑娘眼看着就要出嫁,还是别再出门乱逛的好,省得亲家知道了,疑心姑娘的闺誉。哪个好人家的女儿成天在外面抛头露面呢?”

    赵湘气得发抖,但心中更担心蒋大太太对自己严防死守,若是在婚期之前,她没办法说服张氏为她撑腰,那可怎么办?

    赵琇并不知道赵湘此刻满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撇开自己,说服张氏为其婚事出力。她陪着祖母张氏搬进了驿站,就开始忙着安顿行李。

    正如方崇山所介绍的那样,驿站的房子确实不错,暖和又宽敞,里头的家具说不上名贵,却都清雅而舒适。花瓶里插的花也是张氏喜欢的品种。赵琇又去自己住的房间看了看,发现驿站方面给她准备的茶水竟是赵家茶园里出的辉白茶。这绝不是一个驿站能拿得出来的,一定是清楚赵家祖孙喜好的人特地放在这里。赵琇心中立刻猜到了一个人选。

    说曹操,曹操到。她正猜着,驿吏就使婆子送了封帖子来,是方五姑娘方仁珠亲笔所写,说她明日会与母亲方大太太一道来给张氏请安问好。赵琇高兴地回了帖,又命人去准备好茶点。可惜她如今是在客中,房间里的物事都是朋友方仁珠预备的,用来招待对方,未免太可笑。她便特地命人回船去取东西。

    才派了人出去,张氏那边就打发了夏露来叫孙女,然后跟孙女说:“侍候的婆子说她已经烧好了几大桶热水,我们随时可以洗澡、泡澡。在船上这些日子,就数洗澡最不方便。如今这屋里也暖和,水又热,我们就好生松乏松乏吧?”

    赵琇也很惊喜,连忙答应了。晚上祖孙俩泡了热水澡,吃了一顿方崇山之妻命人送来的清淡美味的饭菜,全身暖乎乎的,只觉得心里十分受用。

    一夜好睡,次日起来,赵琇与张氏才梳洗毕,吃过早饭,婆子就报说方大太太与方五姑娘来了。

    方仁珠比起几个月前分别时又瘦了一圈,穿着羊皮里的冬衣,还要时不时咳嗽一声。赵琇有些担心她的身体:“你不要紧吧?难道是山东菜不合你口味,你饭吃得少了,才会瘦成这样?”

    方仁珠抿嘴笑了:“怎么会?我饭并不少吃,只是每年冬天,我都要犯一回旧疾,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就是多吃些苦汁子罢了。”又扯开了话题:“你方才说有我大姐姐的书信捎给我,在哪里呢?”

    赵琇无奈地看了她一眼,才从袖中掏出信来,双手捧给了方大太太:“您好好看看吧,我也不知她写了些什么,但我可以肯定,丘家一定有问题!”

    “哦?”方大太太接过信,神色有些诧异。虽然她对长女非常失望,但毕竟是母女连心,她不可能真的丢下方慧珠不管了。拿过信后,她马上就打开来看。起初还有些迷惑不解,只觉得信中所言再寻常不过了,哪里象赵琇说的那样?

    但接着,方仁珠接过了信,前后看了两遍,就脸色大变:“这是一封秘信!大姐在字里行间藏起了她真正想要说的话!”

    赵琇顿时精神了:“是什么话?”(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51/ 第一时间欣赏闺门秀最新章节! 作者:Loeva所写的《闺门秀》为转载作品,闺门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闺门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闺门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闺门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闺门秀介绍:
赵琇有个哥哥是侯爷,亲的 她家世、容貌、才学、女红、能力,样样都不缺 但她知道在别人看来 她仍旧是个 半路上道的侯门千金 与那些根正苗红的大家闺秀 不能比 可是…… 谁要跟她们比?!闺门秀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闺门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闺门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