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北宋振兴攻略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宋振兴攻略全文阅读

作者:吾谁与归     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     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五十二章 绝不议和!(为月票满200加更!)

    “官家。”李纲突然跪倒在了地上。

    “官家,政和二年,老臣从无锡背着一书篓,跋山涉水,从无锡到了汴京,那年,臣唱名东华门外,穿花戴红,骑高头大马,在汴京城转了一圈。无比荣耀。”

    “当时老臣就在想,大宋拥兵三百余万,禁军六十余万,厢军两百余万。为何迟迟拿不下一个燕云!”

    “雍熙年丧师!景德年丧师!咸平年丧师!”

    “遇契丹败!遇大理败!遇西夏败!就连遇到前唐静海军节度使的李朝!我们大宋也是一败再败!”

    “臣当时就曾立下凌云壮志,若他日成为大宋宰执!定要清朝纲,定社稷,再造大宋!臣当时年轻啊,年轻时候的凌云壮志,被大宋的官场磨平了棱角。”

    “臣开始以为是武备不振,七年的时间,臣扎在武库和军器监,改良军器,改良军备。可是遇金人,我大宋又败了。”

    “大宋开国百年,兵越来越多,胜仗却越来越少,老臣一直在想,为何?”

    赵桓看着突然跪倒在地的李纲,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大宋一败再败的原因,其实那个驴车皇帝要背很大的锅。

    大宋是一个很讲祖宗之法的朝代,而这个祖宗,当然不是赵匡胤,而是他赵光义。

    赵桓并不知道李纲要表达什么。

    “直到今天,直到遇到了官家,臣才知道,原来我大宋是可以胜的。”李纲突然抬起头看,目光炯炯的看着赵桓,眼神中有一些狂热。

    嗯?

    赵桓被这个眼神吓到了,那是一种专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枯木逢春的希望。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到了大宋这五个月多,做了这些事,在他的思维里,他做这些事,很平常。

    非常符合后世五好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是在宋人眼里,赵桓做这些事,打破了无数的常规,怕不仅仅是一个中兴之主那么简单的了。

    “夫皇天难亲,唯才是辅,兹欲兴适致治,必当革故鼎新!官家既怀有凌云之志,已复燕云!当征塞北,开阡陌,治万民!愿官家有守国之远图,经邦之长策,使我大宋再复陈汤之盛!”

    李纲再次抬起头说道:“臣愿有生之年得望,官家君临北庭!”

    嘶,君临北庭啊!

    【历史翻译机:李纲说你是老天爷选出来的人才,只要寻找良才辅政,那么用适当合适的政策,就可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你既然有凌云之志,并且收复了燕云,就应该征塞北,开阡陌,治理万民,使我大宋再现当初陈汤那样的盛况。】

    【开阡陌乃是商鞅之法,废井田,开阡陌。特指再起军功爵均田制。】

    【陈汤:西汉大将,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留下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赵桓看着李纲,觉得他绝对不是为了拍马屁而拍马屁,作为一个皇帝,要时刻面对所有人的马屁而不怡然自得。

    不管是客观的、还是吹出来的马屁,就当没听过。

    这是一个皇帝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这样的素质,就很容易被谗言所蛊惑。

    所以赵桓看着李纲,在等待着李纲后面真正的图穷匕见。

    “官家,三年,大宋可拥有十万精兵,三万飞军,到那时,李朝、大理、西夏、残辽、金国,没有一个是我大宋的对手!官家,议和只是为了更大的胜利。”李纲再次俯首说道。

    他的议和和朝堂其他人同意议和不太相同。

    在他的理解里,军阵应该是一波接一波的征伐,既然拿下了燕云之地,那就应该小心经略,三年将民心收束,再图谋更多。

    果然,赵桓叹气,还是要议和。

    连李纲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想法吗?

    澶渊之盟把皇帝的定义,从天下唯一的君主,变成了一国之君的定义。

    而划定的拒马河为界,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有疆域,有界限的国度。这种惯性已经超过了一百年的时间。

    大宋就应该如此,如果能够收复燕云那就是意外之喜。

    连李纲对大宋的期待也是如此,收复燕云,仅此而已。

    大宋的臣民对大宋的期待也仅限于收复燕云而已。

    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就对吗?

    可大宋的潜力,就只有一个收复燕云吗?!

    赵桓以为不是。

    “大宋在辽国金国,遍地都是察子,我大宋子民,遍布金国、辽国、西夏、大理、李朝,他们都是汉人,在这些地方挣扎谋生。汉人无界!则大宋无界!”赵桓扶起来了李纲。

    “收复燕云只是第一步而已。朕会短暂罢兵,与民休养生息,三年也好,五年也罢。朕都能等得了。”

    “但是与金国议和,绝无可能。除非先把金国皇帝的皇帝二字去了,否则依旧是不死不休!”

    “太宰,你未到前线,奉圣州的军堡一旦建成,与周围民堡连成一片,那金兵想攻伐云中,根本毫无胜算,十里一堡的奉圣州,能把金人的所有韧性变成催命符。”

    “平州的新关隘山海关建成,只要三万精兵,十万辅兵,就可以阻拦金兵于山海关下。”

    “现在形势变了,不是他金国可以随时铁蹄南下的时候了,现在是我大宋可以随意从北古口、奉圣州出州侵扰他金国之地的时候了。李太宰。攻守之势,异也!”赵桓说道。

    他要和自己的宰执达成共识,那就是休养生息可以,议和不行。

    反正现在金人打不进来,大宋随时可以出击。

    那王禀和孙翊可以长途奔袭数千里,拿下临潢而坐看上京,又在临潢,五千击三万,得胜归城。

    也证明了赵桓对战略的估计是正确的。

    李纲是个文臣,对军阵谋略的思考略显失当。

    士气很重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大宋军卒连战连胜,虽然疲乏,但是士气旺盛,披荆斩棘,才拿下了胜利。

    修养,操练,训练新兵,都可以让大宋的军卒知道官家壮志未泯,心中憋着一股劲儿,等待着猛兽出笼的那一天。

    如果自己这头答应了议和,那军卒心气卸了,扭头看看自己分的田,还有宅子,还能有几分心气?

    所以,赵桓严厉拒绝议和!可以休养生息,但是绝对不可以议和。

    “哦?官家同意暂时停止征伐?只是不愿意和金人议和吗?那就好办了。”李纲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官家的意思。

    休养生息乃是必然,太宗皇帝在河北挖的大坑,就得好久才能填满。还有太原城的重建,这都需要些时间。

    李纲也不是非要拼命议和,只是想要争取点发展的时间而已。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朕给李太宰带了伴手礼

    “惟服圣命。”李纲拜服道。

    李纲觉得自己的官家的有些想法,非常有趣。

    比如这个不签订任何停战、或者议和的协定,选择单方面罢兵的事,就很有趣。

    这世界总是有很多很多的规矩,签订议和条约,停战条约,就是在战后进行总结。

    但是官家,就是不议和!明明白白的告诉金人,朕还要打!

    李纲从文德殿出来的时候,总觉得心神不宁,心绪不定的时候,所以在宣德门前,让自己的老仆人先行回太宰府邸。

    而他兜兜转转来到了相国寺附近的小院,那是他当初进士及第之后,家中资助他在汴京的落脚的地方。

    据说旁边就是苏轼苏太师的住所。

    庭院幽深,宽大的梧桐树遮蔽了整个庭院,因为李纲搬离这里,这里也少了人的打理,看的有些萧索。

    他拍打石凳上的灰尘坐在了凳子上,看着梧桐树枝头的乌鸦发呆。

    “这群鸟雀还挺会挑地方的嘛,知道这里出了个太宰啊。”李纲自嘲一句,但是他不准备驱赶乌鸦。因为乌鸦在大宋是福气的象征。

    李纲呆坐在石凳之上,他也终于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心绪不宁。

    今天在朝堂上,李纲清楚的知道自己站错队了,其实他在跪下来的那一刻,就在等待着官家怒斥,然后罢官、离京。

    但是李纲必须要让官家知道现在真的不能打下去了。

    不是钱粮不济,汴京城还有一年半的存粮,官家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内孥填补着军阵的亏空。打还是能打的,再支撑个一年半载才是极限。

    也不是大宋军卒厌战,李纲没有看到有任何一丝一毫军卒的懈怠。

    当然现在的军卒,已经不是那群废物禁军,而是以捷胜军、永定军为主的北地兵卒。

    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让李纲都有些胆战心惊,唯恐官家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他李纲也不是基于祖宗之法重文轻武来恶心武将,他还没那么闲,也没那么不懂事。

    他必须要让官家知道,河北东西两路,太宗皇帝挖的坑,该填了,太宗皇帝在太原毁掉的晋阳,该建了。

    万一战事不顺,那新收复的云中路被金人攻克,那宁武娄烦入太原,还是陷入灭国之危。

    所以李纲才会在朝堂中,公然与官家站在了两个队里。

    只是李纲非常奇怪,官家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两个泾渭分明的队,三言两语,最后变成了一个队。

    或许,本身就与官家站在一个队里,那就是休养生息。

    李纲的想法是罢兵言和,而官家的想法是停兵来日再战。

    “还是官家仁义啊。否则我这个太宰还能做几天?官家也不知道心里有没有怨怼?觉得我这个宰相话多?”李纲站起身来,步行回到了太宰府。

    李纲身后的阴影才消失不见,太宰府现在有永定军卒一百人在内,负责守卫太宰府邸的安危。

    而李纲身后的阴影,是赵桓安排的亲从官,负责保护李纲从皇宫到太宰府这段路的安全。

    李纲在汴京还不安全吗?

    赵桓觉得非常的不安全。

    曾经出现过李纲被工匠所劫持,前段时间,八门进京,李纲血洗了汴京城,保不齐有漏网之鱼。

    现在李纲在相位上越来越熟练,处理诸事井井有条,最近梳理汴京和京畿地区的扑买,也就是商税,卓有成效。

    大宋的国库也终于不再是跑老鼠了。

    所以李纲的安保等级,在赵桓这里提升了几个档次,自己重用的大臣里,就李纲和宗泽手无缚鸡之力,其他都是将军,安危不用自己操心。

    沈从来到了文德殿,打断了赵桓批复札子,说道:“官家,李纲在相国寺,他自己的小院里,仰天问官家心中是否对他有怨怼。”

    赵桓停笔。

    自己为何要心中有怨怼?这是什么逻辑?

    他停笔想了一会儿,才想明白,这是官场的规矩,那就是站队。

    只有站好队,才能快速晋升,只有站好队,才能平步青云。

    大宋已经一百六十多年了,这种官僚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所以,李纲今天没有和皇帝站在一个队里,让李纲生了惶恐的心思。

    而赵桓却皱眉。

    他当然对李纲没什么怨怼,相反,他非常倚重李纲这个左丞,有他在,自己才放心的让朝堂一群废物把持各部。

    因为李纲能把这群废物调动起来做事。

    他也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更何况李纲在劝谏自己议和的本意,只是想要大宋停一停军事征伐而已。

    李纲和自己的本意并不冲突,只是李纲的格局站在了大宋,而赵桓的格局,却站在了浩渺的历史长河里去看待。

    所以,自己为什么要怨他呢?

    对他不满?自己去哪里找个这么能干的人,关键时刻还能够血洗汴京的强力宰相?

    把李纲罢黜了,自己还玩个屁,直接退出游戏好了。

    赵桓从来不认为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大宋给治理好了,那太难了。

    所以需要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沈指挥,让皇城司的察子以后不要再将李太宰、宗少卿的话汇报了。如果他们知道了恐有君臣生隙的可能。大宋的中兴才刚刚开始。朕不能让他在起步的时候,就出了岔子。”赵桓对沈从郑重的说道。

    “那其他的朝臣还用汇报吗?”沈从问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当然要汇报了。”

    沈从点头,官家不糊涂。

    就大宋朝堂这群人,金人还没丢骨头,就吹了个口哨,就舔起来了的模样,不监视着,怕是要出卖国贼。

    赵桓忽然眉头舒展,不再皱眉,笑着说道:“咱们是不是从大同府带回来很多的小牛肉?大同府紧邻草原,给李太宰送过去点,多送点,挑那些上好的小牛犊的给太宰送过去。就说朕给李太宰带的伴手礼。”

    “要挑好的,小牛犊那些。多拿点。”

    分麾下炙,赵桓最新学到的拉拢大宋军卒的好手段。

    “李太宰开门!快开门!我是沈从!”急切的拍门声,陡然响起。

    而太宰府门房老翁迟迟不敢开门,今天早朝自己老爷,李太宰在朝堂上公然冲撞了官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

    大宋朝堂就是个筛子,早朝刚发生的事,下午全汴京就都知道了。

    李纲叹气,该来的还是来了,皇帝,毕竟是皇帝。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李纲叹气的打开了太宰府的大门,然后被迎面而来的腌牛肉腿给撞翻了。

    “李太宰你让让,让我们进去,官家让我给太宰带点伴手礼。这都是从云州带回来的腌牛肉,后面还有些冻牛肉,都是冰鉴里冻着带回来的。味道可鲜了。”沈从大声的喊道。

    李纲拍了拍自己身上的灰尘,感情是自己想错了吗?

    “太宰让他们让让,让我们挤挤。没带多少,挤一挤就过去了。”沈从喊着号子,众多亲从官带着牛肉就进了门。

    李纲看着掉了的半扇门,脸色发苦,这大门都能给挤掉了,真的是挤一挤?

    “李太宰,这都是上好的云州小牛肉,肉补脾胃,益气盘,强筋骨。都是好东西,那没事我们就先走了。”沈从拍了拍手走了。

    李纲看着堆得和小山一样的牛肉发愁。

    “沈指挥,伴手礼何意?”李纲大声的问道。

    “不知道,得问官家。”

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宋的繁华

    赵桓带着一坛好酒,陈酿苏合香酒,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能调五脏,祛腹中诸病。

    李纲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到了靖康元年,李纲四十三岁。

    这四十三岁的时候,身上已经少了青年时候的毛躁,正在由青年转为中年。

    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视为不惑。

    但是四十岁以后,这人的身子骨也逐渐从完全的健康,开始走下坡路了。带点药酒给李纲补补身子。

    赵桓带着赵英还有几个亲从官,慢慢踱步在大宋宫城里,由东掖门而出,站在了繁闹的大宋汴京。

    大宋不设宵禁,是因为真的不能设宵禁。

    百万之城,百万之众要在这个城里生活,致使这个城市,晚上依然是灯火通明。

    有往来不绝的游客,有在此间短住的游子,更多的是为了生活、劳作奔波的乡民。

    到了夜晚在斑驳的城墙下的小摊位上,点上几个小菜,喝上一壶小酒,放下白日里的疲惫。

    身份的高低,在这个时候,所有人就抛到了脑后。

    人们敞开心扉,听老农吹吹牛,见证小商小贩们赚的盆满钵满,妇女聊着坊间的八卦消息,过往的游子端起酒一饮而尽,感慨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衣锦还乡。

    还有些读书人,因为没有了位置,温一碗酒,站在了柜台前,听到有趣的事,也会和民夫一起哈哈大笑。

    鼓楼夜市,时间最长,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汴京双塔就这样静静的站在这热闹的汴京城中,看着这汴京的点点滴滴。

    从御街,到城外的八个关厢,处处店铺林立,到了这晚间,也让是往来不绝,客人不断登门,往往能听到互相讨价还价的声音。

    赵桓的脚步也不断的前行着,走过了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矾楼门前夜市以及朱雀门外街心市井、樊楼下、土市子从行裹角等等地方,看了看大宋之盛景。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这就是繁华的大宋啊。”赵桓连连感慨着,自己几个月的军旅生活,看到的关中、看到的河东路,满目萧瑟。

    直到这个时候,赵桓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虽然大宋的百姓日子的确很苦,但是相比较金人,大宋人的日子,还是非常优越。

    “苏太师这首词写的是真的好。官家诵读朗朗上口。”赵英这个狗腿子,在这种时候,负责拍马屁就对了。

    “说的不错。这首词写的真的好。”赵桓在太宰府门前站定,指着那半边掉下来的门,啼笑皆非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沈指挥送牛肉的时候,挤掉的。”赵英如实回答。

    赵桓摇头说道:“他都这么大了,做事还是这么毛毛躁躁,回去说说他。赵都知,你去知会一下李太宰。就说朕到了。”

    不一会儿,李纲就从屋子里跑了出来,俯首说道:“官家你怎么来了?”

    “还能因为什么?这不是从宫里摸了一坛好酒,就来找个酒友吗?”赵桓说着自己就笑起来了,他还记得李纲和那个老何是酒友。

    “臣甚是惶恐,快快请进。”李纲连连说道。

    赵桓第一次踏入太宰府,差点笑出声来,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太宰府半边门都被挤掉了。

    整个走廊回环的房檐下挂的都是早就腌好的牛肉,赵桓走了一圈,满目都是牛肉。

    实在是云中路这上百年都在北夷手中,特产就变成了牛羊肉。

    羊肉大宋很多,只好装了些牛肉回来。

    在汴京,牛肉是稀罕物,因为牛多数都是田里的壮劳力,除非是牛摔死了,否则一般是不会有人宰牛的。

    在赵桓的军功爵均田制度下,有牛可以分田一亩地,恩荫三代则收回。牛在大宋的地位,比契丹奴的身份和地位还要高一些。

    “官家,这伴手礼是何意?”李纲怎么可能不明白这词的意思,他怕是自己理解错误,误会了官家的意思。

    “伴手贽曰伴手。谓手之以相问讯也。出门在外,给亲朋好友,带点礼物,就是伴手礼,没有其他意思。”赵桓摇了摇头。

    做皇帝就是这样,随便说句话,连李纲这样的直臣,都需要谨慎考虑。所以有封建局限性的皇帝们,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家寡人。

    当然赵桓没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自然有什么说什么。

    当个皇帝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又是后宫,又是前廷,实在是麻烦至极。

    那是皇帝?那是受罪。

    “臣也寻思着,应该没什么别的意思。臣想把官家送的这牛肉,替官家分给各大臣之中。不知道官家以为如何?”李纲问道。

    赵桓不在乎的说道:“那就去送吧。我那冰窖里还有不少的牛肉,要是不够,尽管去取就是了。”

    牛肉上桌,小牛犊的牛肉炒出来的嫩炒牛肉片,看起来格外的招人喜欢,引得馋虫大动。

    “牛肉炒到三分熟,放两三粒凤仙子,在撒上些芥末,味道应该还是不错,官家多吃点。”李纲说道。

    赵桓将自己提的酒放在了案上,说道:“御用药酒,极为珍贵。朕给你提了一坛。”

    李纲拜谢。酒过三巡才好谈事情,要不然这李纲打不开话匣子。

    “太宰,朕心中有一疑虑。今日你在殿上说,治万民,如何治理,朕,不擅长此道。”赵桓说道。

    他其实什么都不擅长,唯一擅长的计算机,在大宋一无是处。

    也就思想觉悟还有点,否则自己的这皇位,怕不是那么安稳。

    李纲深深吸了一口气,果然啊!

    自己这位官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问政来了。

    “大宋如汴京之不夜城共计三十六处。官家。”李纲先给赵桓报了个数字,让他做好准备。

    “处处百万人口之大城?”赵桓这是第一次知道这个,目瞪口呆。

    这个数字,有点恐怖,这个城市化,比后世某黄金十年的民朝还要高出不少啊!

    一个城市的夜市很容易反应这个地方的繁华程度和人口密集程度,以及治安程度。

    夜晚是犯罪的最好时机,如果一个城市的夜市极为发达,也侧面印证了这个城市的治安。

    李纲的话刚出口,就让赵桓有点吃惊。

    “你继续说。”赵桓吃了一块牛肉,果然肥嫩。

    “也并不是处处百万,也就临安、建康、汴京是百万之众。但是最少的也有三十余万人。太原那个围十里的小破城,常驻约二十余万,极限下,能放四十余万。”李纲突然站起身来,跑了出去。

    这又是哪一出?

    赵桓摸不清楚头脑,看着李纲跑进跑出,老半天,李纲才坐在了案前,放着一个茶壶,桌上放着一个盘子,一个酒樽,一个酒杯。

    “官家,请看这就是大宋的税赋。”李纲指着盘子对着赵桓说道。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朕这个大宋说没就没了

    “临安、绍兴、明州、温州、福州、泉州、广州、武昌、襄阳、重庆都是二十万户左右的大城,官家。”

    “这就是我们大宋的城市的人口。即使按一户三人算,每一城都有六十万之众。”李纲将盘子推到了官家面前,放上了一粒又一粒的米。

    赵桓这个时候,才看到了李纲手里居然攥着一把米。

    这一粒米就是一座城,散落在盘子上。

    “夜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繁华程度,所以官家,我们大宋很富硕。星星点点的大城啊。”李纲将整个盘子上的米全部倒掉。

    李纲将酒樽和酒杯放到了盘子上,继续说道:“至道末年,正赋约为两千万贯,征榷约为一千一百万贯,而商税约为四百万贯。这个高越一扎的酒樽,就是我大宋正赋,这个高约一寸的酒杯,就是我大宋的商税。”

    赵桓点了点头,总计约为三千五百万贯,正赋是农业税,而征榷和商税,就是非农业税。而农业税的比例所占的比例约六成。

    “天禧末年,农税约为三千万贯,而非农税,约为四千万贯。这个时候,这个酒樽是商税,这个酒杯就是农税了。农税就只占四成了。”

    “到了今天,农税还是三千万贯,但是非农税已经高达六千万贯,官家,这个时候,农税已经只有两成不到了。而商税,却占了八成。官家,这就是我大宋的赋税结构。”

    赵桓点头,他听明白了李纲的意思。

    李纲就是在炫富,李纲告诉他,每年将近亿贯的财政收入。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大宋的商税都是让城中的员外、帮会承包税收。”

    “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税收,都是员外和城内的帮会负责征收。”

    “由计省出人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之后,承包者,也就是扑买的人,按定额向官府缴纳税收,然后超额的归了员外和帮会。”

    “这就是大宋的商税的收缴的方式。”李纲说完了炯炯有神的看着新帝。

    他说这么多,希望官家能够明白一些大宋的商税运营制度。

    赵桓皱着眉,看着李纲。试探的问道:“这些员外、帮会暗中勾结,会肆意的加大对百姓的税收?”

    李纲点头,说道:“何止!”

    “员外与帮会的这些成员做的事,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大宋商税只有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也就是说大宋的商税很低。”

    “臣最近了解了一下天子脚下的汴京城,过税,行商十抽一,住税,坐贾,十抽三!”

    “也就是说员外们和帮会成员们,比大宋朝堂的税收还要多十倍左右?”赵桓一愣,被这个数字惊呆了。这直接翻了十倍的收!

    “吴敏、李擢、李邦彦这些朝堂大员,官家在抄他们家的时候,不觉得他们比当时的开封府尹,郓王殿下,家财还要丰厚一些吗?”李纲一语道破天机。

    这些官员们员外、帮派的勾结,不断的啃噬这大宋的根基啊!

    “都是些国之蛀虫啊!大宋这颗大树,就是被这么一点点啃噬掉的啊!”赵桓也终于知道了自己为何能抄出这么多钱来。

    自己现在的内帑还有超过一万万贯的大钱,感情都是平时他们欠朝堂的!

    “官家,商税改制势在必行,此等扑买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大宋了。现在他们巧立名目,不断设税立赋,交给朝堂的却是定额。”

    “扑买从中的牟利,都会用于所谓的帮派建设,帮派在城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就会愈加贪婪,不断的加高税赋,恐怕用不了十年,就会直接导致大宋的商税崩盘。官家,改革商税的时候到了。”

    赵楷听到这里终于知道了,李纲要说什么。只是他有些疑惑,问道:“李太宰,朕的大宋为何要用到这群地痞流氓去收税?我们计省没有人吗?”

    赵桓非常疑惑。

    “大宋有官无吏。官家。”李纲回答道。

    “官,乃是朝廷任命,发放俸禄,定期考核升迁罢黜,有品阶,可以进行决策的称之为官。朝廷命官,即为官。而吏,府史胥徒,可以看成大宋的吏。”

    “衙前、专副、库掏子、杖直、狱子、兵级都是负责具体办事,但是这些公人吏员都是命官到了地方,选出来的,具体怎么选出来,官家能猜得到吗?”李纲问道。

    赵桓脸色愈加难看,说道:“乡绅、地主、员外、帮会纠缠在一起,地方势力太过强大,命官也只能妥协。所以,这些公人吏员,其实是这群人的狗?”

    李纲再次掏出了那个大盘子,怅然的说道:“官家,你看这个酒樽,高越一扎,而这个酒杯高约一寸。这酒樽是这些乡绅、地主、员外、帮会。而这酒杯其实是我大宋朝堂的朝廷命官。”

    赵桓脸色冰冷,猛的拍了一下桌子,愤怒的说道:“那这大宋到底是谁的大宋!这天下是朕的天下!还是他们的天下?!”

    赵桓一直以为大宋是什么?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每说起大宋,都是中央集权的巅峰等等词汇。

    直到李纲把这盘子摆在他面前,给他说的明明白白。

    赵桓才知道大宋皇帝是多么的憋屈了。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自然是官家的天下。”李纲赶忙连连摇手说道。

    李纲指着抓着盘子的手说道:“官家是这只手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否则官家安能言皇帝?”

    “要是看不了这酒樽,就把酒樽摔了。要是看不了这酒杯,就把这酒杯扔了。大宋有的是人,大宋也有的是人才。也有的是一心报国之人。”

    李纲忽然扬手把酒樽和酒杯全部打碎,然后说道:“官家在朝堂上,让臣知道谁是敌人。”

    “那臣告诉官家,大宋的敌人,在臣看来,金人是敌人,而是这酒樽和这酒杯啊,他们也是敌人啊!”

    “官家想要喝酒,就得靠这个酒樽和酒杯。”

    “那官家若是把这酒樽摔了,这盘子还是这盘子。没了酒樽和酒杯,就是一时间没有办法喝酒而已。”

    李纲笑着看着官家,他在朝堂上,肯定会给赵桓面子,既然他想要的休养生息的国策,已经拿到手了,自然是官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是这私底下,自己还是要告诉官家,大宋的敌人不仅仅是蛮夷,还有这些人。

    赵桓突然将手中盘子扔在地上,盘子哐当随了一地。笑着说道:“朕觉得你李太宰是想说这个,朕要是不好好干,这大宋说没了就没了。”

    李纲脸色煞白,有些惊惧的看着赵桓。他的确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只是明显有些喝大了的官家,居然真的看出来了。

    上扶社稷,是宰相的职责。

第二百五十六章 籍家充国库(为舵主“FriedrichSH”加更!)

    赵桓摇头说道:“其实不用太宰劝谏,朕自然知道要励精图治好好打理这个大宋。李太宰你来说说,这商税应该如何改制?”

    李纲摇头,自己话里有话,还被听出来了,居然被官家一句带过了。这大宋该他中兴啊!

    “官家宽仁。”

    “废除扑买,加重商税,降低农税,休养生息。”李纲说道。

    这是一个逻辑闭环,想要休养生息,必然要养民,而养民的最佳手段就是降低农税,百姓仓库里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

    而这农税降了,自然要加重商税,但是因为扑买的体系,让大宋的商税政策很低,实际非常的高。

    所以,想要增加朝堂的税收,就要废除扑买政策。

    就是把那酒樽全摔了,再造新的商税体系才是。

    “朕不是很明白,加重商税?百姓、农民、商贾、士子都是大宋的百姓,朕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偏见。加重商税,加重商人的负担,来养农民,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赵桓从来不觉得问政于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李纲点头,官家的宽仁,对的是所有的大宋的子民。

    这样的官家,正如种少保所言,乃是大宋之大幸。

    “官家,这加重商税,也就是将那个百抽二的行商税,和百抽三的坐贾税,变成十抽一的税务。这一点官家尽管放心。”李纲有些挠头。

    应该怎么解释大宋商贾们,会对加重商税拍手称好呢?

    忽然李纲眼前一亮,跑了出去没一会儿又跑了回来,在油盏灯下,李纲将图卷交给了官家。

    “这是元丰党碑。崇宁年间,蔡太傅拜相,为了打击政敌,立了这么一块碑文,导致党争愈演愈烈。官家。”李纲说道。

    赵桓皱着眉,他对着元丰党人碑自然知晓,当时处理李擢之事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大宋党争非常激烈,导致朝堂疲于内斗,而无精力治理国家,他对党争也是着重防范。

    只是让他有些不解的是,为何李纲谈着商税,为何突然提起了这党争之事?

    赵桓略一思索,问道:“李太宰是说,这元丰党人和元党人,疲于党争,今日新法,明日旧法,导致的民不知法?”

    李纲点头,说道:“然也!臣自罚一杯。”

    喝完酒之后,李纲赶紧抄起来几块牛肉,放到了嘴里,喝酒烧心。

    “正是如此,事实上,大宋的商贾百姓,并不知道他们应该他们缴纳多少赋税。乡绅的经纪们,说是多少,大宋的农民就交多少粮食。”

    “员外们、帮派们的扑买者,说要缴纳多少商税,这商贾就只能缴纳多少税赋。因为党争激烈,导致民不知法,法不束民,此乃党争之大害也。”

    赵桓觉得这个论调有点熟悉,这不是就是中间商在中间赚差价吗?

    去掉中间商,把钱都给自己赚了。

    李纲叹气的说道:“大宋如此行事,已然二十三载有余了。官家想过没有,这扑买制里,有一条是计省的官员,进行商税厘清和核算,如果计省的官员,出自员外之家呢?”

    赵桓突然瞪大了眼睛看着李纲!大宋的官员除了恩荫,都是来自科举。

    而读书人,什么人才能读得起书?

    中人之家,而员外们毫无意外都是大富之家,科举从他们之间取士。

    “官商勾结?”赵桓森然的问道。

    “是的。事实上,东华门外唱名,看起来何其荣耀。其实……”李纲摇头叹气的说道。

    “官家知道东华门外抢婚的戏码吗?事实上,本身背后站着家门的进士第,没人抢。那些真正的泥腿子、寒门出身的子弟,才会被抢亲。”

    “而这寒门,至少也有个门啊。”李纲怅然若失的说道:“他们!被奢靡的生活磨平了身上的凌云之志,当初为何而读书慢慢就忘了!就因为大千世界的繁华,迷住了眼。哎。”

    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赵桓瘫在椅子上。

    什么叫积重难返,这就是啊!

    在赵桓看来,想要拯救大宋,难上加难。

    自己顶多给大宋续上几十年的,最多上百年的国祚,然后呢?

    毁于农民起义。

    “不过,幸好官家,在云中、燕京、关中、河北掀了桌子。”李纲满不在乎的说道,顺便抄了片牛里脊,美滋滋的嚼着。

    他吃的很顺心,而且没有丝毫担心。

    “哦?”赵桓哭笑不得,李纲这思维实在是跳跃的太快了一些。

    李纲又美滋滋的喝了一杯酒,笑着说道:“官家,其实废黜扑买制,最主要的事收税的人那里来?百姓商贾们巴不得有个确定的制度,告诉他们收多少钱呢。”

    “大宋多次改制,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扑买对大宋的伤害,但是不用他们员外的人,不用他们帮派的人,我们怎么才能把这商税收起来?”

    “但是大宋现在已经有上士三万余人。官家,这些人抽出一半来,云中、燕京、关中、河北的扑买制度,就可以废掉了。”

    “至于员外的反扑、帮派的反扑,大宋禁弓弩、甲胄,发现就是连坐死罪。如果这四地的员外们反扑,正好借着机会把他们给消灭了。正好籍家,也算是填充下国库。”

    物理消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赵桓在云中路就喜欢这样物理消灭金人。

    吃大户啊!

    永远是最快富起来的方式。

    赵桓摇头说道:“这四个地方,其实没有多少员外了。金人来的时候,他们跑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金人根本追不上的。”

    李纲点头,说道:“臣这个废黜扑买的制度一出,臣肯定会被百官攻讦,不过无所谓了,臣习惯了。”

    习惯了这三个字,尤为的辛酸啊。当初朱琏皇后敌我不明,大宋朝堂危如累卵,当时的李纲到底是如何忍下来的?

    赵桓摇头,这都过去了,人啊,要向前看。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这样,废掉五地扑买!等朕的新军训练出来了,就全国推行。”

    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央军队,他不太相信,自己的政策,能够彻底贯穿全国,但是云中路、河东、关中、河北、燕京都在他的牢牢掌控之中。

    “官家,河北的坑该填了。工赈监有在工籍的民夫约有一百一十余万,春耕结束,能不能抽调了点民夫去河北填坑?整顿水利?这河北耽误了一百三十多年了。不能再耽误下去了。”

    李纲叹气,他心心念念惦记着那河北地区的大坑。如果能把河北那些水泊全部填平,没有了坑坑洼洼,官家实质上控制的这些地方,就能够彻底连成一片。

    到那个时候,官家就是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的天子。

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上皇该回京了(为舵主“苍生竟何罪”加更!)

    每个励志图新,想要改革的宰相,都希望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强权天子。

    至于赵桓想当个什么皇帝?是天子还是官家?那都不重要。

    李纲都要增加官家的权势和威严!这样一来,他才会足够的安全。

    并不是他李纲惜命,只是希望自己足够安全的活到自己的政策彻底执行的那一天。

    赵桓点头,自己的问政终于得到了确切的答案。

    “刀在我们手上,不用怕。大胆的去做就是了。朕给你挡着朝堂非议。只要能让我大宋兴旺!朕愿意大起屠刀。”赵桓给李纲吃了个定心丸。

    其实很多政策需要宰相和皇帝达成共识,但是有很多政策,是不能再朝议前达成共识。

    “那就这么着,天色也不早了,朕这就回宫去,你呢,就好好的准备下这废除扑买的制度,要人,我给你人,要钱我给你钱,把这事办扎实了,不要留有后患。还有计省,你自己看着办,该换人就换人。”

    赵桓不仅要给李纲当后盾,还会给李纲最大的足够的权力,然后执行下去。

    李纲再喝一杯酒,说道:“官家等一下。若是此事败了。必然朝野大震,朝堂非议不断,朝堂外也是一片反对之声,坊间议论纷纷,到时候,如果没有办法,就把臣拉出来杀了。全面恢复旧制就是。”

    “怎么会失败?”赵桓摇头,这事利国利民,滚滚大势谁能阻拦?

    根本不是区区一个员外的阶级可以阻拦!他们能够依仗的帮派,能够依仗的流匪,在上士组成的税稽查队面前,根本不堪一提。

    要知道,赵桓压根没打算让这群收税的上士们,赤手空拳,甲胄、弓弩一一配全。

    “还得建立监察部门,在民间走访,防止新上任的稽查们,学那帮派人员一样,肆意加税。”李纲建议道。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事端,为了消灭真正的恶人,为了推行新的商税能够平稳有序的展开。”

    “朕决议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扫黑打恶!恶霸、游侠、流氓、地痞,一个都不会放过!一切城中的牛鬼蛇神,统统都要消灭!若是稽查队出问题,从重处理!”

    赵桓说完就挠了挠头,自己在农村实行的是均田,在城市实行的是扫黑除恶,这算不算是两开花?

    由上到下的改革,还有由下到上的变革,才能将大宋换个模样。

    赵桓心满意足的从太宰府走了出来。

    第二天,李纲就将赵桓送给他的牛肉,分给了大宋的文武百官们,百官喜笑颜开。

    第三天,李纲上书《陈安商十策》,而这十策一出,朝堂震动,百官们笑不出来了。

    汴京城的百姓们惶恐不安。

    废除扑买?确定商税?专项整治税务乱象?不仅仅如此。赵桓的扫黑除恶专项整风活动也伴随着陈安商十策,一起出台。

    汴京的员外们反抗了!

    他们和城中帮派们一起联合起来,准备找到罪魁祸首,李纲,收拾他。

    城中帮派们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们之前揍过李纲。

    庙堂之争与江湖之远的隔阂实在是太远了些,因为李纲严密封锁了当日八门进京时候的一切事宜,所以江湖之远的帮派们,并没有清楚意识到,现在的李纲已经不是当初的李纲了。

    因为官家带着兵回来了。

    他们只知道那些经略相公还有总管们,都被关到大狱之中。

    而他们去寻找李纲的方式,也是大宋对于王安石之流的改革派的一种常规手段。

    大宋的官家们,要靠着他们吃饭,要靠着他们这些酒囊饭袋们,收商税,去养那些废物一样的禁军。

    所以,他们无所畏惧的冲向了太宰府,然后帮派死伤惨重,城防军亲自入场,搜查城中涉案帮派。

    太宰府可是有一百名永定军卒的!

    头目和领头的员外,被处以了腰斩。

    而其他的涉案帮众,都是徒刑。

    就是剥夺自由,监禁在一定场所,强制劳动。

    大宋的河北有大坑要填,燕京路有关隘在修建,而奉圣州有军堡民堡在起,而河东路在重建太原城,就连关中,何栗在那里也需要人手,理清大宋常平仓贪腐,重建常平仓。

    所以,官家现在很缺人手,这么多人直接砍了可惜,不如在弓弩的监视下,为大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官家,共计收监一万余众花臂。”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的刺青文化盛行,刺青又名花绣,虽然在各种演义里,刺青看起来很拉风。

    但在这种行为在大宋,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在大宋的科举制度中,在科举考试中,检查是否夹带小抄的时候,会检查花绣,大宋官场,明确不接受纹身者。

    而在大宋的主流中,脸上刺字,更多是一种刑罚,贼配军就由此而来。

    李纲说的花臂,就是涉案帮派人员。

    “全部都送到河北路填坑吧。命人看好他们。”赵桓叹气,任何制度的变革,怎么可能没有流血者,这个流血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敌人。

    “还有一事,临安那边,童郡王送来了不少崔家涉及与金国回易的赃物。童郡王对崔家有怀疑。这是童郡王的札子。”李纲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札子,也不知道该不该递上去。

    赵桓令赵英把札子拿了上来,看了半天,叹气。

    “童贯是太上皇的忠仆啊。”赵桓叹气。

    童贯之所以将这件事捅到了汴京,而不是让赵佶处理,目的是让赵佶多过几天舒心日子。

    赵佶手中的禁军正在溃营,还发生了哗变,赵佶对禁军的统治力已经趋近于无,这一切赵佶并不清楚。

    而赵佶知道崔家之事后,大概会让童贯领兵十抽一的再执行一次焦土政策。

    宣和三年的焦土政策,能够贯彻,是因为赵佶是大宋的皇帝,一言九鼎,携大兵而为之。

    而且这个大兵,是大宋西军。

    现在呢?赵佶已经做不得这种事了。

    因为赵佶手中的兵乃是大宋禁军,而不是西军精锐。

    肆意妄为的结果,就是激起民变。

    溃营、哗营已经岌岌可危,如果真的激起民变,那赵佶恐怕连活着回到汴京的机会都小之又小。

    所以童贯选择献上湛卢剑,乞求赵桓解决崔家之疑难。

    赵桓看了一眼赵英,自己这个入内内侍省的都知,除了会伺候人,其他什么都不会。

    “赵都知,今天晚上吃什么?”赵桓一看到赵英,就觉得肚子有点饿了。

    其实赵英这样挺好的,太监干政最后的结果,根本没有一个好下场,几乎都是身败名裂。太监无后,也没人给他们反驳一下。

    每次朝堂更迭,大家都骂女人和太监。大抵如此。

    “黎冻牛肉酥。”赵英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赵桓对李纲说道:“李太宰留下来一起用膳吧。”

    “赵英别的不会,这烧菜,绝对是把好手。”赵桓笑着说道。手中不停的拍动着童贯的信。

    这赵佶该回京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 这江南,朕一刻都待不住了!

    赵佶现在异常的痛苦,在李师师来了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作长词了二十多首,经过赵明诚的鉴定,寻找了不少的古画,挨个都题了词。字那是绝对的好看,瘦金体冠绝天下。

    可是现在他手里的钱不多了。

    “童贯!朕上个月还剩着四千万贯!这个月就只有一千万贯了吗?”赵佶茫然的问道。

    童贯点头,说道:“官家,这钱它是有数的。各地扑买也没到交份子的时候,而且据坊间传闻,各地的扑买已经联结准备向汴京缴纳商税。而农税,官家,倒是快收稻谷了,能征点。”

    赵佶点头,这才对。这才是富有的大宋,随时随地都可以征税,供他吃喝玩乐。

    “那就不需要担心了。”赵佶极为满意。但是童贯依然忧心忡忡的说道:“官家,禁军只剩下十二万人了。”

    赵佶满不在乎的说道:“十二万人好啊,省的我给跑掉的禁军发军饷了,不是吗?还能剩下点钱,一个月的月俸就要吃掉我三百多万的银钱。朕哪里有那么多钱给他们!”

    童贯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官家,咱们回汴京吧。”

    “臣附议。”蔡京终于站了起来,到御前说道。

    “官家,这点钱到汴京刚刚好够用。”

    蔡京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没钱了。

    四十万大军驻扎在临安城下,每天吃穿用度,一个月就得上千万贯,特别是在这边小朝廷,没有粮草的情况下。

    所有的粮草供需一应靠买,日子就会过得更加艰难,钱也就会花的更快,虽然他填补了一点,但是依旧是杯水车薪。

    现在又多了个李师师这种花钱的大头,看似二十多副古画而已,但一副画均价五十万,这个月,李师师一人撺掇着赵佶购买了过千万的古画!

    “这些古画,朕打算卖了。你们想想,本身古画就极为值钱。朕在御笔亲自书写的词,这价值肯定大涨。你们以为朕每天就是花天酒地吗?没想那么多其他的事吗?”赵佶洋洋自得说道。

    而童贯和蔡京齐齐摇头,这古画是值钱,可是题上你赵佶的字,那就不值钱了!

    太上皇并没有调整好心态,他现在已经不是大宋的皇帝了,没有一言九鼎那种权力。

    而最主要的是,太上皇在江南不得民心,这古画本来腾挪都是在江南这片区域内交易。

    赵佶在江南的民心……

    “童贯,你去卖。一定要卖个好价钱。”赵佶大声的说道,似乎还不满意,对着李师师说道:“朕跟你说,这二十多副画,绝对能卖个天价出去,朕这十二万人,一年的粮钱就都有了。”

    赵佶觉得自己很聪明,而且想法很独特。

    只是童贯为难的说道:“官家,卖不动的。”

    童贯最后,还是带着这二十多卷古画,召集了各大商贾之家的掌柜,卖画。

    可惜出价者寥寥无几。

    二十多卷画,也就买了半件。

    这还是掌柜的付了一点点定金,然后被商贾之家的东家,给否了。

    童贯束手无策,倒是汪伯彦招数不少,他要强买强卖。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出色的完成任务,江南各家的拒绝态度极为明显,严词拒绝之后,汪伯彦终于带兵进了各家家门。

    可惜的是,这些商贾之家,跑得极快,被汪伯彦扑了个空,这一个扑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商贾之家串联起来。

    这一串联,麻烦大了。

    江南私铸成风,因为汴京过来的钱,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他们铸钱的技术已经相当的完备。

    这一串联,商贾之家联合地主,终于踏出了自己最后一步,招募私兵。

    汪伯彦带着兵卒和古画四处兜售,还真售出了一两件,正当他洋洋自得,来到了崔家的时候,被射在轿子上的一只箭镞惊呆了。

    大宋禁弓弩,这箭矢从何而来?

    “不得再往前踏出一步,否则刀剑无眼!”崔家的家兵,手持一把手弩,遥遥指着汪伯彦的轿子和军阵。

    汪伯彦看着对面的家兵,扭头看了看自己这边禁军的歪瓜裂枣。

    他立刻调转轿子,用最快的速度跑向了临安城行宫。

    “官家!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造反了!他们反了!”汪伯彦哭天抹泪的从外面跑进了皇宫之内。

    赵佶烦躁不堪,这个汪伯彦最喜欢大惊小怪,胆小怕死不说,还喜欢无事生非。

    “怎么回事?”赵佶不耐烦的问道。

    “臣找了临安城皇城司的察子,问明白了,商贾、乡绅、地主联合起来!造反了!官家我们走吧!”汪伯彦惊惧万分的指着行宫外面,非常惊恐的喊道。

    赵佶沉默,他的思绪回到了宣和二年,江南地龙翻身的时候,方腊率领百万民夫,那种恐怖,突然就出现在了赵佶面前!

    “童贯!童郡王,率领禁军平叛!快!”赵佶大声的呼喊着,童贯从外面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他擦了擦脑门上的汗,说道:“禁军跑的不足十万,平叛,恐怕会平出个方腊出来!官家。不能平叛,以安抚为主,以汪伯彦为宣抚,对各家进行宣抚,重申不得私自锻造弓弩,甲胄。”

    “童郡王,你直呼我的姓名!是要侮辱我吗?”汪伯彦非常愤怒的对着童贯喊道。

    而后汪伯彦又对赵佶摇尾乞怜的说道:“臣不去,臣不能去啊!臣去了,他们会杀了臣的!”

    童贯厉声说道:“你强买强卖古画!导致江南联结!现在你不去,谁去?”

    汪伯彦还在大声的喊着,赵佶却颓然的坐在了龙椅上,愣愣的出神。

    李师师用竹签插了一颗荔枝,放到了赵佶的嘴里说道:“官家呀,你们都在讨论什么?臣妾一句也听不懂。倒是这荔枝,都是冷藏在冰窖里,去年的荔枝了。都冻坏了,已经不好吃了。”

    “臣妾听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知道官家能不能从广州那边,找点荔枝,臣妾馋了。”李师师嫣然笑道。

    赵佶连连摇手,坐直了身子,说道:“回京!立刻准备启程的事!朕还不信了!我那个争气的儿子!还敢真的把我软禁不成?!”

    “那谁!汪伯彦,你做天使,宣抚各门。童郡王,寻找三五个壮汉陪着汪伯彦一起去,保证汪仆射的安全,一定要让汪仆射尽心安抚才是。”赵佶脸上带着一丝狠辣。

    他猛地拍了拍桌子,对着童贯说道:“即可回京!今晚就走。”

    赵佶的腿在打摆子,实在是,宣和二年那次地龙翻身后,方腊的事,让他心有余悸。

    “立刻!”

    “臣等遵旨!”

第二百五十九章 平州来了一道奇怪的圣旨

    临安城的一家小客栈里,临安皇城司监事,走进了一个小小的房间里。

    “九公子。太上皇要走了。”监事俯首说道。

    而这位九公子站起身来,看着窗户外面的西湖美景,说道:“哦?真的要走了吗?我还以为他还要待上一个月呢。”

    皇城司监事摇头说道:“按照我们的计划,江南的各大商贾、乡绅、和地主们终于走到了一起。离大业没有多远了。”

    “此时说这个为时尚早。我们还需小心谋划,前往平州的人安排的如何了?”九公子冷冰冰的问道。

    皇城司监事俯首说道:“完颜宗望已经将宇文虚中给放了。并且伪造了金国国书,据悉已经快马加鞭送往了汴京城。咱们的人,应该到了平州地界了。”

    “那就行了。”九公子再次坐在了凳子上,看着窗外的美景悠然的说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生这个小书生,写的这首诗很不错。”

    “九公子称赞的是,不过这林生刚刚做了童生,年龄尚小,要不然绝对可堪大任。”皇城司怅然的说道。

    九公子的大业,缺一个人,缺一个像李纲一样的宰执。

    九公子在平州的布局,随着崔家的船从沧州登陆,正式展开。

    崔家的一批船员乘船而来之后,消失不见了。

    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

    赵佶来到江南以后,他和之前的那些人,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他们昏昏欲睡,看不到危机。

    事实上,赵佶、蔡京等人不也是被大宋之盛,给吹得头晕目眩?

    他们觉得稍微造作点,贪点财,也无所谓。

    此时,却像是丧家之犬一样,从临安城里疯狂的逃窜而出,好不狼狈。

    岳飞、韩世忠、李彦仙三个人聚在一起,三个人面色发苦,左看看,右看看,俱沉默不语。

    “岳校尉,你是天子近臣,你来说说,官家这道旨意是何等意思?”韩世忠第一个受不了,拍桌而起,大声的问道!

    岳飞摇头,他哪里算的到天子近臣,和官家一共见了不到五次面,哪里来的近臣之说,他能走到今天这个校尉的军爵,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不过,岳飞无所谓,只要能打金人,就够了,管他武功爵是从哪里来的,他不在乎。

    “韩校尉,你是官家第一次亲自点的将,你来说!官家这道旨意是何意思?”岳飞反问道。

    李彦仙问问的坐在八仙桌旁边,他没见过官家,不用参与到这等讨论之中。

    “哎。”韩世忠叹气。

    整个八仙桌上的三个人,再次沉默起来。

    “说说怎么办?”岳飞试探的问道,这事总有个定论,既然旨意到了那就得执行下去。

    “还能怎么办!遵循官家的旨意呗。就很烦人!”韩世忠锤了一下八仙桌,站了起来说道:“我去点兵。我就说嘛,他老赵家怎么可能出个圣明的皇帝?种儿不好,就是种儿不好。”

    “韩世忠,休得胡言!”岳飞同样拍桌而起。

    韩世忠估计了一下自己的武力值,最终还是决定不能和岳飞打起来,他觉得自己打不赢。

    “别欺负我老韩现在一条腿不利落,想打架,等老子伤好了,再说!”韩世忠不忿的说道。

    岳飞摇了摇头,说道:“你打不过我!你这个老韩,看着话头都拐到哪里了?说正事。官家这道旨意怎么办?”

    岳飞指了指桌上的圣旨,心情非常复杂。

    官家派来了宦官,阴阳顿挫的宣旨,并不是表彰,居然是让他们撤兵的圣旨!

    他们在平州打生打死三个多月,目的就是为了把新关隘,山海关给建起来,死了多少的军卒?很多人埋骨在平州之内,目的就只有一个,建关隘,阻拦金兵入关。

    结果呢?

    官家突然一道谕旨从天而降,让他们后撤到雄州驻扎,将燕京府整个让给金人!

    所以才有了岳飞、韩世忠、李彦仙三个人端坐在八仙桌前,吵架这一幕。

    “哎,老赵家的皇帝都这个模样,我还以为这个新帝是个硬货,没想到也是个怂包,这金国皇帝的国书刚到汴京,这就让我们撤出燕京,真是服了。”韩世忠从新坐在了桌子上。

    而岳飞紧紧的盯着桌子上的圣旨,眼神中尽是锐利。

    岳飞指着圣旨说道:“如果不听诏命,我们就是公然违抗圣旨。那我们扛到平州山海关城关建城的时候,也无济于事,只要官家那边停了我们的粮草,不战自溃。”

    “如果听从圣命,那我们就是罪人,埋骨在平州数万将卒,就会成为冤魂,我们同样寝食难安。”

    “难啊!”岳飞颓然的靠在了椅子上,一向英武的官家,甚至在宁武关城头上,喊出你们后退一步就是朕的尸体,后退两步就是大宋河山的官家,为何做出如此失智的决定?

    他想不明白。

    岳飞额头青筋爆抖,突然用力的锤了一下八仙桌。

    巨力让整个八仙桌吱吱呀呀的作响,没成想这有些年头的八仙桌,吱吱呀呀的两声,散了架子。

    韩世忠目瞪口呆,这岳校尉的力气有点大啊,看来是真的打不过。

    那就装作腿伤未愈好了。韩世忠想到了这个主意,不丢面子,也不用挨打。

    显然打不过,这谁打得过!

    韩世忠从散乱的八仙桌木屑里,找到了圣旨,拍了拍说道:“议和,是大宋的祖宗之法,从澶渊之盟到现在,议和多少次了?奇怪吗?我反正不奇怪。”

    李彦仙也是长叹,他可是参与了宁武关决战和收服大同之战,官家的狠辣,绝对不像年龄表现的那么稚嫩。

    如此昏聩的命令,着实有些奇怪。

    大概是朝堂蝇营狗苟之辈,一起哄,就认了。

    韩世忠拍着圣旨上的木屑,心思却不知道翻到哪里去了,他的手一直在圣旨上拍动,让岳飞有点烦躁。

    岳飞看着韩世忠说道:“别拍了,再拍烂了…”

    只是岳飞说了一半突然不说了,他的眼神牢牢的盯着圣旨,满是疑惑。

    “这圣旨是假的!”岳飞和韩世忠同时说道!

第二百六十章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你先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圣旨是假的呢?”岳飞好奇的问道。

    这个韩世忠看起来憨憨的,结果有这等敏锐的心思?

    韩世忠挠了挠头,说道:“某没见过圣旨,更没见过御使,我觉得它是假的。就是感觉而已。嘿嘿。”

    岳飞看着韩世忠,原来他的心思就是抗旨啊!

    岳飞点了点头,说道:“我觉得这道圣旨是假的,是因为字迹。我见过官家亲笔手书,官家的字迹没这么潦草。”

    韩世忠摆了摆手,说道:“什么呀,圣旨都是御史中丞写得,怎么可能是官家亲笔手书?开玩笑。”

    岳飞笑道:“你听我说完。邢州大捷的时候,我曾经接到过一份圣旨,是官家赦免亲事官随郓王谋反之罪。那封诏书也是御史中丞写的。”

    “也就是说这卷圣旨,既不是御史中丞写得,也不是官家亲笔手书。虽然他有尚书左丞的金印,同样有官家的大玺。但是你知道这种印章,刻个萝卜也能印。”

    岳飞现在愈加肯定这封诏书很有可能并不是官家下达的诏书!

    他不相信那个带着他们打下云州,带着他们清理云中路的官家,会写这等撤退的诏书。

    “官家根本不会下这等诏书。”岳飞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御使的使节,还有御使带着车驾、旌旗、鱼符都是真的。

    但是这个诏书的内容,根本不符合当新帝的习惯。

    “那我们不退兵?”韩世忠一愣,问道。

    岳飞点了点头,说道:“你没发现吗?这封诏书给我们两个下的。却没有李彦仙的名字。也就是说,写这封诏书的人,压根不知道李军都赶到了平州。”

    “如果是真的是退兵诏书,即使官家不知道王禀、孙翊已经北上,李彦仙率领捷胜军来到了平州!那这封诏书的也应该有对于捷胜军的安排。而整个诏书里,丝毫没有任何关于捷胜军的安排。”

    韩世忠点了点头,看了眼李彦仙,问道:“我们不撤兵,有可能会有抗旨的危险。那么李军都,你该当如何?杀了我们?率军回去?”

    李彦仙连忙摆手,说道:“不不,王将军在我率兵赶来的时候,让我全听岳校尉的,你们定,我跟着你们就是。官家那边,应该没有这等昏聩才对。”

    李彦仙指了指诏书继续说道:“官家在河东路和云中路做的事情,岳校尉知道,这等模样的诏书,是绝对不会出自官家之口。少保的在天亡魂还在勾注山上看着这大宋呢。”

    李彦仙指的是大同府的勇义冢,那可是大宋的武德的象征。

    他更是指了指岳飞笑道:“况且,我打不过他。”

    韩世忠突然说道:“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会不会是官家回到京中,被将门劫持了?就是李纲并没有那么厉害,没有把将门给彻底杀干净,官家回到京中,是不是遭到了埋伏?”

    “收起你那个大胆的想法吧。官家没你这么憨厚,进京之前,不大开杀戒,把那十几万禁军杀干净,那就是官家仁慈了。”岳飞站起来,看着韩世忠和李彦仙说道。

    “我们再去见见那个御使,对了,带五百刀斧手,埋伏起来。如果圣旨是假的,那御使很可能也是假的!”

    韩世忠比划了下拳头,想了想自己也打不过岳飞,说道:“那行了。我去领刀斧手去。你们不换身戎装?如果这个御使是假的,他们肯定带了兵器。”

    “那就一刻钟在御使的营地集合。若是假的,我们就一刀剁了他们!”岳飞语气冰冷的走出了大营。

    不一会儿御使驻扎的营地就被团团包围了。

    而岳飞手里抱着兜鍪,提着沥泉枪,走进了御使大营之中。

    “你们带人包围了我这大营。是准备杀了咱家,抗旨不尊吗!”为首的大太监指着岳飞、韩世忠、李彦仙三个人,大声的吼道。

    这太监的破锣嗓子,很刺耳啊。

    岳飞看着故作省事的太监,更加确信了自己心中的想法,那道圣旨是假的,那这个御使也是假的!

    正因为宣旨的是个太监,岳飞和韩世忠等人才信了他的话。

    “康御使,这不是要撤军吗?我们的刀斧手只是来保护康御使的安全的。”韩世忠嘿嘿的笑道,逼近了这个太监。

    岳飞看着韩世忠的腿脚,似乎好的差不多了。

    “康御使,岳飞有一疑惑,还请康御使解惑。”岳飞看着这个太监问道。

    “御使可知道这撤兵的诏书,官家在定策的时候,有没有询问种少保?”岳飞这个问题,很有趣。

    种师道已经走了,但是种师道走的时候,新帝并没有昭告天下,大宋的军卒们人人知道此事,官家因为少保的离去,三日未曾下饭。饿晕在了大同府的行宫里。

    但是这事却不是举世皆知,如果这康御使,这康履真的是大宋的入内内侍省都知,赵英的人,这事不可能不知晓。

    伺候皇帝,小心翼翼。

    如果真的是赵英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此事。

    而且撤兵这么大的事,肯定是官家信任的太监,才能做得了。

    “反了天了!你们真是反了天了!官家乃是天子,定策还需要问别人吗!你们真是想要造反吗?等到回到京中,我一定参你们一本!抗命不尊,死罪!”康履疯狂的喊着。

    岳飞终于了然于胸,康履显然不知道种少保已经死了。

    “绑了吧。”岳飞摇了摇头,差点上了当。

    “你们凭什么,把咱家绑了,你们知道后果吗?”康履还在挣扎。而岳飞却走到了康履的面前说道:“你呢,其实装的挺像的。差点就把我给骗过去了。但是呢,你不知道,官家是个什么样的人。”

    “官家自认为自己在军阵上不精通,从来不会对军事指手画脚,而且官家,从谏如流,最不喜欢的就是一言堂。你不了解官家,能在宫里混?还能活到现在这个时间?领这么大的军令来到阵前?”

    “哦,对了,种少保已经逝世了。你怕是不知道吧。”岳飞拍了拍康履的脸,说道。

    “说说吧,怎么回事?”

第二百六十一章 岳飞的一生之敌

    康履他的确是一个太监,而且他经常见进宫,对于圣旨的格式,还有圣旨的材质都聊熟于心。对于使节的种种,他也曾经学习过。

    “我是康王府的都监,同时还是内廷的,入内东头供奉官,所以能接触到圣旨,这次就替康王来平州做事了。”康履并没有抵抗多久,在韩世忠的马鞭下,就挺了不到一刻钟,就倒豆子一样全部说出来了。

    “宇文虚中议和并不是假的。但是金国的皇帝完颜晟给完颜宗望的诏书里,说是要杀了宇文虚中。因为完颜晟已经抓到了宇文虚中离开黄龙府时候,留下管理金国皇城司的临监事,然后临监事供出了宇文虚中。”

    “但是完颜宗望觉得宇文虚中可以被利用,就私自放了宇文虚中,并且伪造了金国国书。”

    “这一切,都是希望你们两个,岳将军和韩将军能够相信,金国和大宋正在议和,那么咱家在出场,那咱家的诏书可信度就高了很多。”

    康履说的很快,岳飞和韩世忠面面相觑。

    “急传军报到官家那里。他康王,恐怕有大事要做!”岳飞脸色数变,这南方一直不安定。

    先在赵佶复政,现在又有九子赵构,在南方做事。

    “康王想做什么?”岳飞伸出了马鞭,问道。

    “我不知道……别打了!别打了!我真的不知道啊,我就是个王府的都监。王爷有什么心事也不会跟我说啊。”康履急着躲鞭子,都带上了哭腔。

    “将这一干人等,全部押解回京吧。”岳飞摇头,他无法决定此人的命运,交给官家继续审问吧。

    “圣旨到!岳飞、韩世忠、李彦仙接旨!”帐外突然传来了呼喝声。

    岳飞、韩世忠、李彦仙三个人猛然站起来,身上带着煞气!

    “有完没完了!这骗一次就行了!还准备骗某第二次吗?!”韩世忠愤怒的说道。

    他提着三尖两刃的掩月刀,大踏步的出门而去。然后一步步的退了回来。

    “这次是真的?看这个架势,有点像啊!”韩世忠之所以退回来,是看到了旌旗招展,而车架上下来的一个太监,龙行虎步,气势十足。

    “听听再说。”岳飞按住了准备上去剁了御使的韩世忠说道。

    “朕膺昊天眷命,孜孜不倦,唯恐有负天下……”开头第一句,岳飞就弯下了腰,恭恭敬敬的听圣旨的吩咐。

    这口气,一听就是官家的,官家是谨小慎微的人,圣旨中带着一种谦恭。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和修养的表现,官家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

    不管做什么事,都喜欢虚心请教,有利于大宋则笃行之,无利则一句不听。

    “岳校尉、韩校尉、李都尉,咱家是不是来的不是时候,看你们一身戎装,这是要打仗吗?若是有事,就先忙,回头再聊也没事。”这个太监读完圣旨,一看诸将,都是戎装在身,赶忙说道。

    韩世忠看了眼岳飞,像是在询问是否砍了。

    而岳飞却摇了摇头,朗声说道:“御使辛苦。今日无战,完颜宗望现在坚守不出,多次挑衅也是如此。并未有战。”

    太监一愣,问道:“那是何事?还是说战事吃紧,平日里也是戎装加身?真是辛苦了,待咱家回到宫中一定禀明官家,前方军卒的辛苦。”

    现在天气已经转暖,穿着双层甲胄,肯定辛苦。

    岳飞让出一个身位,漏出了康履,苦笑的说道:“这不是刚接到了一件圣旨。另一位御使这不被我们给绑了吗?”

    “哦?”这位太监脸上满是惊异,据他所知,官家最近就对平州发出了一道圣旨,哪里有第二道?

    “康履?”这名太监惊奇的说道。

    康履抬了抬头,有气无力的说道:“是魏承恩,魏押班啊。”

    押班是百官朝会的时候的领班,负责安排百官朝会的位置次序,在都知之下,在供奉官之上。

    魏承恩看着康履,就知道大事不妙,这是康王府的人!

    他有什么资格传递圣旨!那康王府是圣旨!自己这又是什么!

    胡闹!

    “官家这次派了咱家来,是犒赏三军,叮嘱三军一定要严防死守,务必保证山海关的落成。”

    “咱家这次带了了三百五十万贯大钱,让岳校尉把最近的功勋钱发一发。这出了此等大事,咱家就不多逗留了,这就回去禀报官家。”魏承恩急切的说道。

    而岳飞点了点头,他之所以相信这是真的御使,是因为这个御使拉了三百万贯大钱,给边军做犒赏之用。

    官家的钱很多,也最喜欢用钱来解决问题,犒赏也喜欢用钱来解决。

    魏承恩俯首说道:“几位将军,还是派出快马将此事禀明官家。还有这个康履,也由几位将军押解吧。我也不多叨扰,抓紧时间回京复命。”

    赵桓没有两天,就收到了平州来的军报,这是加急的军报,跑断腿也要最快速度送到。

    他仔细斟酌了很久,才确信自己没有搞错,岳飞和韩世忠等人接到了假圣旨!

    不愧是赵构啊!

    不管是在哪个时空都要坑一把岳飞和韩世忠啊!

    赵桓不得不感慨,这个赵构不愧是完颜构,什么时候,都不忘记给岳飞和韩世忠拖后腿。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绍兴十年,岳飞都打到了朱仙镇了,再往前不到十里,就是汴京。

    而当时完颜宗弼被吓的,从汴京直接跑到了磁州附近,躲避岳飞的兵锋。

    结果,赵构十二道金字牌,召回了岳飞。【注1】

    岳飞仰天长啸,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然后绍兴十一年,岳飞死于大理寺,被害的还有他的长子岳云和手下大将,张宪。

    赵桓替魂而来,换了原来的宋钦宗,在种师道的支持下,直接收服了燕云十六州,赵桓本来以为这十二道金字牌,诏书召回岳飞的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

    没想到,却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真是一生之敌啊!

    赵桓不得不感慨。

    若是岳飞和韩世忠真的从平州撤兵了,赵桓总要治罪与他们,不管是否是阴谋,自己这个皇帝,并没有下令撤兵。

    那平州的一切,都成白忙活,不仅仅如此,想要再次收复山内七州一府,难上加难。

    大宋又将陷入北地兵锋之危,那河北路上的坑,就得谨慎考虑,应该怎么填了。

    韩世忠能够趁着金人不注意偷了平州,才导致了山内七州的整体防线的崩溃,若是退出,后果不堪设想。

    “以后得定个防伪的策略来,有了!重大防务调动,御笔亲书,而且还要以密文来写!”

    赵桓想到了摩斯密码。

第二百六十二章 赵构有天时地利人和

    字验,只是一种加密形式。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加密方法,出现的时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时期,最早的记载是《六韬阴符》。

    而周武王用阴符作为符契,来进行军事保密通信,比如长一寸为大胜克敌,长九寸为破军擒将,长八寸为降城得邑等方式,进行传递。

    而在《阴书》一文中,同样如此,将一段军事情报和军文,拆成三段,三个人手持军报,到地方汇总得知军报。

    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密语,称之为反切法,通常语境的切口和反切口,就是源于此,利用方言、暗语,进行军情传递。

    而后经过不断的演化,还有析字法,比如武则天平定裴炎与骆宾王起义的时候,就曾经破解了裴炎的析字法,拆解了裴炎的密信。

    到了大宋的时候,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套密码本《武经总要字验》。

    这一套密码本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套成型的军事通用密码本,而总结成型的是仁宗朝时期的文臣曾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

    字验是利用诗词进行传递消息,赵桓在第一次看到字验法的时候,才知道,中国的密码学,早就已经穿成了三千年之久。

    代码法传递军情,已经在大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段。将领手持一本《说文解字》,进行比对和翻译。

    但是这种验字代码法,因为繁琐,常常用于地方向皇帝传递军情,而皇帝的诏书,一般不用这种方法。

    因为诏书可不是一般人可以伪造的,边军大将,都见过圣旨是何种仪仗,也见过圣旨的格式。

    没成想,这次就被赵构利用到了这个把柄。

    赵桓对着赵英说道:“通知御史中丞和枢密院交接一下。传递军情启用验字法进行。诏书也用验字法传召。”

    赵构想干什么?

    赵桓却一清二楚,他赵构想要称帝啊!

    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赵构来说已经完全成熟,他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在金兵围城的时候,汴京被围困,赵构屯兵二十万与应龙府,却动都不动,宗泽力主抗金,还被赵构罢免,赵构临安称帝后,拒不还都汴京。

    而后偏安于朝堂,他想做皇帝的心思,昭然若知。

    而现在,自己手里的兵,都在北方,汴京军卒只有两万永定军精锐。

    攘外和安内,对现在的赵桓来说,只能选择一个。

    赵桓选择了北抗金人,那赵构就有了天时。

    长江天险,可据百万雄兵,守住建康,就守住了整个长江以南。

    这就是地利,事实上,南宋也凭借着这种地利,成了撑了一百八十多年,才在崖山海战之后,彻底终结。

    宣和三年的焦土战略,十户抽一户,抽出中人之家,以资助方腊之名,尽数屠之。江南人心不在,赵构现在有了人和,只要与江南百姓约法三章,江南百姓自然拥立。

    毕竟大宋才走了一百六十年,还没有走到尽头,大家对大宋还有感恩戴德之心。

    如果拥立了赵构,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谋反一说,人心可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赵桓在河东路、关中、云中、燕京、河北等地的均田政策,驱赶了地主们,地主们跑到了南方。

    而江南本身的地主就很多,只要稍微串联,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得到损害,他们就会裹挟无知的江南百姓一起参与到拥立之事中。

    百姓是无知的,而且是盲从的,赵桓可不认为他们能分得清楚赵构和赵桓的区别。

    赵构这个家伙,有够狠的啊。

    赵桓无不感慨。但是现在的他,却是无能为力。

    自己在练新军,那赵构就不知道新军的重要性吗?

    现在禁军整体打散架了,就军事力量上而言,赵桓顶多比赵构多拥有两万永定军而已。

    而这两万永定军,都是北军,一群旱鸭子,不善水战。

    现在可没什么长江大桥给赵桓用。

    现在过长江,就必须用船,而长江又不会结冰……

    赵构绝对是个聪明人,他挑选的时机,非常的好,卡在一个对的时间里,做了一件对他赵构一人有利的事。

    自私,就是他的代名词。

    麻烦呀。

    李纲却喜色连连的带着赵佶准备归京的消息,来到了宣德门前,只是他在等待宫门打开的时候,看到了蔡攸从东掖门匆匆而出。

    这个知枢密院事现在就是个人行图章,因为赵桓带着永定军打下来了燕云十六州,现在的汴京城里,新帝说话一言九鼎。

    这个蔡攸在朝堂上,都是一言不发,官家说什么,他蔡攸就做什么。

    大中午的进宫,是说什么大事吗?

    李纲带着信件来到了文德殿,大声的说道:“官家,可喜可贺啊!太上皇已经决定归京了,正率领着八万的军卒,返回汴京。”

    赵桓却面沉如水的问道:“李太宰,太上皇可是带走了四十万的兵马,现在怎么就只剩下了这么点?”

    赵桓一听这个八万的数字,就知道要遭,因为根据康履的供述,现在赵构,就在江南!

    这四十万人的溃营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些!

    有问题!

    李纲一听,脸上的喜色慢慢消失。只是情报有限,他实在是不知道这四十万的禁军是如何这么短时间溃营的。

    “李太宰你来看看这个。”赵桓将平州的军报递给了李纲,忧心重重的说道:“他康王,怕是要做大事啊!”

    李纲接到札子仔细研读之后,额头上出了一层层的冷汗。

    “官家,江南是大宋的粮仓,也是大宋的商税的主要来源。”李纲小心翼翼的说了一句,提醒官家,这件事并不寻常。

    “万万贯的税赋,仅仅江南就贡献了超过三千万贯,官家,这康王若是再江南谋朝自立……”李纲说不下去了,因为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后果不堪设想。

    赵桓看到李纲这个表情,就知道这个智多星,现在真的是智多星无用了。

    这是历史大势!不因智谋而阻拦。

    怎么办?

    成了君臣二人的心中的难题。

    “与金人议和?然后调兵南下平叛?”李纲试探的问着。

    而赵桓却突然笑了,这又是一道选择题,议和撤出几万兵马来,揍个赵构,跟玩一样。

    一如当初种师道问他的一样,是继续攻打云中路还是班师回京平叛一样的选择题啊!

    攘外和安内,固定的选择题,赵桓这次依然选择攘外。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北地军卒调动不变,训练新军,有三万飞军,足以平定康王叛变!”

    “时间站在了我们这一边,我相信时间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大宋王师,一定可平定割据的赵构!”

第二百六十三章 如何抉择,朕很为难

    “你刚才说什么?太上皇要回京了?”赵桓忽然想到了李纲的问题,冰冷的说道。

    对于赵佶,赵桓很犹豫,不是看在他是这具肉身的父亲的份上,杀了他的心都有。

    “是的,官家。”李纲擦了一把冷汗,总觉得大殿上,突然有点冷。

    而沈从觉得这种冰冷的语气极为熟悉,那就是当时官家杀死赵楷的时候,也是这种森然的语气,一种绝不饶恕的口吻,以一种人间少有的冷漠说出口的话。

    沈从在文德殿的门口,就感觉到森然的寒气,还有尾椎骨升起的一股冷气。

    他感觉到了杀意。

    李纲总觉得是不是宫殿的采光不好,官家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无比,整个人的语气和语调,仿若从另一个世界传来一样。

    “官家,你怎么了?”李纲试探的问道。

    不管怎么说,赵佶回宫是一件好事,总比一直在外面强多了。

    赵佶是什么,是正统皇位,坐稳皇位二十六年,虽然昏政迭出,但是因为大宋的强盛,没有全部崩盘而已。

    当然这个强盛只是指的商税和农民的精耕细作而已。

    跟赵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哦。没什么。”赵桓忽然晃过神来,那种森然变得缓和起来。

    大殿之上,才新充满了阳光。

    “迎接太上皇回京的典礼一定要办的大气,同时也让太上皇感觉到体面。让整个大宋知道,朕十分欢迎太上皇回京这事。然后,再安排禅让大典。”

    “当时太上皇离京的时候,就下了一道禅让诏书,这不够。还要安排朕三推而不就的戏码。”赵桓安排着。

    赵桓如此安排,只是为了继承正统,现在赵构在南方搞大事,自己得先把这正统的名分占了。

    只要站住了正统的名分,他赵构做事就是四个字,束手束脚。

    比如他要是想要趁着汴京兵力虚弱,围堵汴京,因为大义正统,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赵构,就不能放心的围攻汴京。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赵桓一向讨厌,他喜欢讲究实效,而不是搞什么大典,做什么庆祝,还有三推而不就,这种事,都是虚的。

    但是这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只要站住了正统的名分,在民间,他赵桓对赵构就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是民心的营造。

    “官家,河内新兵营都建的差不多了。可以召集各州府送来的新兵了。”李纲说道。

    而赵桓终于回过神来,点了点头,拿出了种师道的种家遗录,怅然若失。

    要是种少保在,自己还有个商量的人,现在赵桓有些犹豫,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

    本来他打算训练的是真正的飞军。

    也就是那种能轻装简从,一个日夜飞奔上百里的那种飞军。

    这支最高只有三万人的奇兵,用于支援,围点打援的时候使用。

    可是现在看来不行了。

    因为现在汴京必须常备一直至少十万人的精锐军卒,以防止赵构丧心病狂。

    在正常的历史线里,赵构多次下令岳飞不得进攻汴京,而且在自己实际控制汴京的时候,不愿意返回汴京,是为了自己的皇位。

    那现在呢?他赵构反了。

    明目张胆的与金人联决起来,要对付他赵桓,这个时候,没有常备力量,恐怕到时候汴京有难。

    赵桓忧虑,这个决策他实在是不好决定。

    三万飞军的战斗力,那绝对是让人心惊胆战,是一股足以威慑整个东亚的力量。

    赵桓训练出这支飞军,基本上可以保证自己安枕无忧的躺着过完在大宋剩下的岁月。

    不过,自从自己魂替宋钦宗以后,好像一直是躺赢吧。

    “沈指挥,你跑一趟,去把宗泽、张叔夜将军叫过来。”赵桓喊道。

    虽然现在的宗泽做回了自己的宗正,但是赵桓总觉得的宗泽给自己写家谱,实在是屈才的很。

    宗泽和张叔夜前后脚就到了。

    “官家寻臣过来,是有何事?”宗泽左看看右看看,自己一个写家谱的,怎么都不像是有参与常朝的资格。

    “还有沈指挥,别在那杵着了,进来。一起商量下。”赵桓喊了一嗓子。

    这就是他想到的方法,开会……

    不是,群策群议,三个裨将,顶一个诸葛亮。

    宗泽、张叔夜、沈从都是久经战阵之人,而李纲也曾任四壁守御使,虽然都是在种师道的指挥下打的,但是总归是经历过战阵。

    “平州的军报互相传阅一下,李纲你把刚才咱们商量的事,跟他们说一下。然后我们讨论一下,建军的问题。”赵桓说道。

    李纲让几人传阅军报,然后把康王很有可能,在江南联决地主造反之事,说了个通透,明明白白。

    这大殿上的所有人,对赵桓的忠诚度大约在八十左右,这个忠诚度已经很高了,赵桓观察过,宫里的太监除了赵英,最高的也就九十分而已。

    指望大臣们是太监?

    为了官家可以去死?

    但是,御下这些人,对大宋的忠诚度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为国死难毫不在乎,这就够了。

    自己这个皇帝干的还不错,但是还没有到千古一帝的地步,大臣们这个忠诚度已经很不错了。

    “朕现在非常为难,训练飞军,这支飞军肯定四处奔波作战。那么汴京城,还是两万人的永定军防守。汴京恐有危机。”

    “若是训练了精锐军卒,汴京倒是安全了,但是北方战场,依旧是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朕,不知如何抉择,诸位如何觉得?”

    张叔夜率先站了出来,说道:“官家,训练精锐,保证汴京安全,北地战场,自有大宋儿郎奋勇争胜,不出几年,北地大宋儿郎们个个百战悍卒,打他个康王,绰绰有余。”

    沈从点头,先保证汴京安全再说,保住了皇帝,大家才会有统一的领头羊。

    任何船舶在海上行驶,如果没有了船长,这船开向何方,开向哪里,没人会清楚。

    李刚和宗泽两个人,互相看了两眼。

    宗泽站出来说道:“可是飞军的意义重大,正如张校尉所言,这北地战场上的个个百战悍卒,可是大宋男儿用命换来的。这几年的功夫,如果有飞军在,四处支援,总归能少死一些青壮。”

    “青壮死的多了,田就没人做了,工坊的就没有了工人,这危及朝政。”

    只有李纲皱着左看看右看看,看着官家一脸的为难,有些莫名其妙,十三万军卒而已,怎么个个都是如此模样?

    “官家,这飞军还有精锐,消耗几何?”李纲俯首问道。

    这个时候,他这个宰相,该站出来了。后勤保障工作,是他这个宰相在负责。

第二百六十四章 面对赵构,绝不后退一步!

    “现在尚不清楚,但是一名飞军约为禁军十倍的战斗力,但是给养上消耗肯定要低于十名禁军。至于低多少,还是看训练效果。”

    赵桓对飞军的战斗力,非常确定,毕竟他参考的模板是这片土地上,最猛的军队。

    一个筚路蓝缕、紧衣缩食,却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军队模板。

    “三万飞军,相当于三十万的禁军给养。再加上北地的七万捷胜军,还有十万永定军,三万左右的秦凤军,以及关中五万杨家的永兴军。相当于五十五万禁军,的确是难养的很。”李纲点头说道。

    赵桓走下了御前,大声喊道:“赵都知,给朕扛个大桌子来。”

    “朕详细算过,之前的禁军总数约为七十万,这七十万禁军的消耗,一直占了大宋朝堂的国库支出的六成到八成。”赵桓说道,拿出一个册子,上面是他的计算。

    李纲突然指着册子上数字问道:“这是什么?”

    “朕学……是朕学习乐业人的数字。他们算账是一把好手。朕学过他们的算数。”赵桓擦了一把冷汗,大宋有算学,而且成就很高,可是这种简化版的数字,对大宋来说,也是一种推动性的进步。

    赵桓曾经给刘益兑换过《同文算指》,也算是提前打过埋伏,没成想李纲居然突然问起来。

    “我在刘大家那里见过,一直想问问。既然是学的乐业人的算学,臣改天也去看看。计省那边的账目实在是太多了,上百个算学博士,忙活一个多月才能算清楚大宋的账目。”李纲点头。

    “大宋养不起二十五万边军加三万飞军,再加十万精锐。”赵桓怅然的说道。

    大宋这个盘其实很不错,如果不是赵构在南方有叛乱的可能,勒紧裤腰带,还是能把这三万飞军加十万精锐给养出来。

    但是坏就坏在了江南税收大户,现在已经不稳定了。

    李纲了然,说道:“官家,臣有一言。”

    “大宋边防紧张,边军,永定军、捷胜军、秦凤军、永兴军这二十五万人,必须保证。但是朝堂直属禁军也需要保证。不如这样,这三万飞军且训练着,暂时戍卫汴京。”

    赵桓点头,现在是三比一,都是同意养飞军,而不是精锐。

    “然后,再养五万精锐,放在汴京城外。”李纲突然说道。

    恩?

    “大宋的财政吃不消。朕清楚。”赵桓摇头说道,这事他都算清楚了,以大宋的财政,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

    李纲俯首说道:“其实官家,商税改制的事,进行的很彻底。商税从百抽三,变成了十抽一。”

    “官家,只要商税改制,扑买没了。就是不算江南,今年大宋的国库也是要比往常年要高很多。”

    赵桓眼前一亮!对呀,商税改制的问题,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记了。

    北地商税不高,也有三千多万贯,还有两川两淮等地贡献了三千多万贯。

    但是这商税,至少有九成,都被以员外、乡绅、扑买、地主、帮会们给抽走了。

    消灭中间商,自己赚差价!

    今年的税收数字,绝对比往常年要好看些。

    不说直接超过十倍,就北地几路而言,有万万贯的收益,还是可以稍微期待一些。

    不过赵桓很快的想到了问题的另一个点,那就是粮食。

    “光有钱,没有粮,我也养不了军队啊。”赵桓想到了自己的第一个领悟,就是将钱粮放在关键的位置上。

    “有钱就有粮。江南的粮食多了,吃不下,自然要想办法卖给北方。”李纲说道。

    赵桓语气的声调突然降了下来,问道:“若是赵构,把粮食卖给金人呢?那个什么崔家,保不齐就在借着给平州运粮的契机,给金人运粮。”

    赵桓的话刚说完,整个朝堂一片寂静,掉根针都能听见的那种安静。

    张叔夜感觉自己的血气翻涌,他的脸色越来越红,他突然爆喝道:“官家!臣愿领兵两万,直去临安!找出赵构来!将其碎尸万段!”

    赵桓扭头问道:“若是赵构跑呢?跑到海上去呢?撑着船在长江上飘,到海里去飘,甚至飘到琉球呢?”

    张叔夜的手都在抖,最后化成了一股叹气。

    赵桓不是无的放矢,这赵构又不是没有去海上飘过,正常的历史线里,他被完颜宗弼搜山检海,差点被抓住。

    要不是岳飞收复建康,从新构建长江防务,这南宋有没有还另说呢。

    大殿里再次沉默起来,有人反叛,官家却不愿意调动边军去平叛,因为边境并不安稳。

    种师中率领三万秦凤军勤王,其实已经把陇右都护府暴露在了吐蕃的嘴皮子之下,要不是西军军堡体系完备,说不定这青塘三郡,现在已经姓吐蕃了。

    调谁?谁都不能调。

    李纲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官家,臣觉得,咱们是不是高估了康王手下的战斗力。臣也不是轻敌。只是觉得他们未必能够拿下汴京。给他们四十万人,臣也有信心守得住汴京。”

    “禁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废物。地主私兵,也不见得强到那里去。”

    赵桓这才想起来,李纲身上还挂着四壁守御使的差事没卸任。

    “可曾当真?”赵桓盯着李纲认真的说道。

    “臣愿立下军令状。他赵构,绝对不可能拿下汴京!汴京百万军民一心,一个赵构又算得了什么!上次开封之战,汴京百姓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英勇。”

    “官家废除了祖宗之法,没有流放汴京百姓,感恩戴德的汴京百姓,绝对不会让官家失望。”

    “汴京民心可用。”李纲同样严肃的回答道。

    赵桓点头,有几分道理。

    【历史事件提醒:第二次开封之战,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十七万金兵精锐围城,还有签军、汉儿、渤海人等数十万辅军,浩浩汤汤来到汴京城,也没拿下汴京。如果不是宋钦宗出城议和,两帝也不会变成俘虏。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啊!

    赵桓看着系统的提示,终于理解了什么是汪洋大海一样的战争。

    “若是赵构率兵进攻汴京,那李太宰就靠你了。朕不打算跑,城破了,朕被他杀了,朕也不怪你。”

    “面对赵构,朕绝不后退一步。”

    现在的汴京四通八达,漕运发达,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如果失去了汴京,那他跑到哪,结果都一样。

    若是赵构来了,就启动李纲所言的民心可用。

    若是赵构不来,那就洗好脖子,等朕去砍去!

    “朕决定,训练飞军!”赵桓掷地有声的说道。

    赵英搬着大桌子进了文德殿,后面有几个宫女和太监搬着凳子,端着盘子说道:“来喽!”

    “官家,老臣今天新学了一道菜,名叫茄盒。已经做好了。诸位朝堂大员,都是饿着肚子来的,这眼看着到了饭点了,老臣就擅作主张,把几位大员的饭菜也给做了。”赵英笑着说道,让几位太监和宫女把饭菜摆好。

    赵桓满脸黑线,他让赵英搬桌子,是为了放地图,一起研究到底如何调兵遣将。

    他赵英是怎么理解成为请客吃饭的?

    不过正事有谈的差不多了,赵桓摸了摸肚子,说道:“来,上桌。”

第二百六十五章 二十六王之乱

    “官家,太上皇除了康王以外,还有二十五个皇子。”李纲冷不丁说了一句。

    正在美滋滋吃着豆沙馅茄盒的赵桓,咬了个半截,没咬下去,他停了下来。

    他仔细盘点了下,赵佶的儿子里,除了早殇的以外,其余皇子还真有二十五个。

    二十六个皇子……

    赵佶啊,你给朕到底留下了多大的一个坑?赵桓彻底愣住了。

    赵桓点头,说道:“这二十六个皇子,应该还在京城吧。”

    他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的记忆里,靖康之变的时候,赵光义这一系,应该是被一锅端了,只剩下了赵构一个人才对。

    那这个二十五个皇子,应该都在京城才对。

    “前段时间官家御驾亲征,八王进京的时候,二十五个皇子,全都连夜出了京,当时局势危机,臣自身难保,这二十多个皇子,现在都不知所踪了。”李纲看着赵桓说道。

    赵桓沉默,蝴蝶效应。

    自己御驾亲征,收复燕云的初衷绝对没有问题。

    而后,七门为了防止赵桓清洗,就直接选择了闷头造反。这二十五个皇子,不在京城逗留,直接跑路了。

    因为不知道八门进京的真正目的,是摄政还是谋朝篡位,所以跑是理所应当的。

    “官家可知前晋的八王之乱吗?”李纲忧心忡忡的问道。

    【历史事件提醒:西晋末年,连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的动荡,直接导致中国进入了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

    我知道好不!赵桓愤然的说道。

    当然他现在更担心的是,自己这大宋朝会不会生出二十六王之乱?

    想想就极为恐怖啊!

    “官家,即使太上皇再不好,咱们把他荣养起来,眼不见为净。然后可以立个牌坊,让这些亲王们回京。”李纲自然知道官家的脾气,谁提出问题谁解决。

    赵桓点点头,不愧是李纲啊!这一招玩的真的熟练。

    “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尽数诛杀吗?好主意!”赵桓点了点头。

    这主意不错,这群没卵蛋的亲王,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一个个表现的都不咋地,但是搞内讧,赵桓相信他们是一把好手。

    但是赵桓如果把赵佶荣养起来,然后发诏书,昭告天下,让这些亲王回京,继续过舒坦日子,大多数应该会回京才对。

    他们能够放弃汴京繁华的生活吗?很困难,赵桓不是没见过汴京以外的大宋。

    赵桓话音未落,大家目瞪口呆的看着大宋的皇帝……

    这个皇帝有点暴力啊,这是要灭太上皇血裔满门吗?

    “怎么了?吃呀,这个豆沙馅的茄盒炸的外焦里内,味道不错。”赵桓左右看看,有些疑惑的说道。

    他不清楚自己的朝臣们为什么感到惊讶,在赵桓的理解里,这些废物留着做什么?

    全部坠马就是。

    赵构在南方只要真的建立了小朝廷,那这些亲王们有模有样的学,岂不是没完没了了?

    “没什么。”李纲接了一嘴,开始往嘴里扒饭,一句话不说。

    赵桓这才有点回过味儿来,这是现场版的君不密失臣。

    他略微思索,就笑着说道:“朕的仁德是给天下黎民百姓。这些亲王们,也要区分对待。”

    “如果没有谋反的迹象,朕自然不会杀他们,按制供起来就是。我说的一网打尽,指的是有谋反迹象的亲王,绝对留不得。”

    “不杀,这二十多个亲王在京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宫变,朕不是很放心。”

    “还有。”赵桓说了一半,对着李纲等人郑重其事的说道。

    “从今天起,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金狗能做到的事,朕凭什么做不到。”赵桓笑着看着李纲说道。

    希望李纲能明白自己这话里的意思。

    李纲的眼神变得有些奇怪,看着赵桓说道:“官家,说的是完颜晟偷酒被打一事?”

    赵桓点头,他知道这件事还是从宋朝到金国的使者的文书里知道的。

    【历史事件提醒:金国肇建之初,财力也极为有限,为了应对跟辽国间的大规模战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与皇族贵戚及百官们共同发誓,国库中的钱只能用来打仗,绝对禁止用于其他目的。】

    【完颜晟偷偷领了一笔钱,改善皇宫伙食,结果被完颜斜也发现告发给了完颜宗翰,完颜宗翰就联合众多亲王,请求治罪金国皇帝完颜晟,金国皇帝完颜晟被打的两股开花。】

    赵桓看着李纲,这是难道另有隐情?

    李纲摇了摇头,但从这一个单独的事件上来看,是完颜晟树立了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贤明君主的形象。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单独的去看待。

    “官家御驾亲征,对完颜宗翰可了解?他是金国的西帅!同样也是宗亲!官家觉得这事就是打了个屁股那么简单?这完全是金国皇帝完颜晟,已经无法控制朝局的表现啊。”

    “更何况哪里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李纲摇头。

    “哦?李太宰,这个说法有问题吗?”赵桓点头,终于说到了正题上,就你们古人会引经据典?

    朕也会,而且还用的错的!

    李纲点了点头,说道:“太史公的《史记商君列传》中曾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王子,不是天子。官家,天子无罪,也不能有罪。”

    李纲清楚的知道,官家对于一些经典,不是很熟悉,可能是小时候没好好听太子少傅的讲课,但是这没什么,大宋对官家的要求不高。

    现在的这个官家足够的英明了,人不能什么都会。

    “也就是说太上皇无罪吗?”赵桓提点了李纲一句,他还在考虑如何能够把这句话,变成杀掉赵佶的法理依据。

    李纲夹着的茄盒掉到了桌子上,他这才知道,不是官家不知道这句话有问题,而是知道,故意这么说。

    官家的目的,根本不是杀掉那些废物皇子,而是杀掉那个太上皇。

    甚至不惜借用由民间的期望改编演化出的这句话,让自己同样陷入有罪的范畴里,也要做这件事。

    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吗?李纲皱着眉想了半天,才舒展了眉头。

    “官家的谋划和眼光都好长远啊。”李纲拜服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这才对,自己有个很弱的挂,但是再弱,还是能够提醒他的。

    他只是想利用这句话杀掉赵佶而已。

    很显然,李纲听懂了新帝话里的意思,而其他的臣子一脸懵的看着打哑谜的官家和宰相。

    有时候一大堆聪明人。坐在一个桌上,会非常的失望,甚至怀疑自己,因为别人说话,自己根本听不懂,官家和太宰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但是他们却听不明白。

第二百六十六章 川人被蒙在了鼓里

    为什么要杀掉赵佶?赵桓有充分的理由杀掉他。但是限于时代的局限性,让他根本没办法直接动手。

    他虽然自己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这个时代的人,有。

    他要是直接动手,只会朝纲崩坏,危及社稷。

    而李纲显然听明白了为何要杀掉赵佶。

    这涉及到了一种政治站队的倾向。

    但是显然张叔夜宗泽等人并没有理解赵桓和李纲达成的共识。

    并不是宗泽张叔夜有多么的蠢笨,而是李纲和赵桓说话的太过隐晦,很难听明白。

    圣心难度。

    可不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很多时候,很多话说不明白,但是李纲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就是为何李纲是太宰,而宗泽只是偏将军和宗正的原因了。

    对于政治必须足够的敏感,否则在站队的时候,很容易站错队,导致自己前途灰暗,甚至有生命之危险。

    赵桓一直想把宗泽变成一个将军,种师道、种师中都是文官转的武将,效果不错,但是宗泽本人的意见非常大。

    听说宗泽的老母亲还骂过宗泽没出息,赵桓也没有办法。

    “臣知道该怎么做了。”李纲俯首说道,他之所以要帮官家做这件事。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权势考虑。

    他更喜欢军器监改造军器,那种火与铁,那才是他想往的生活。

    但是很显然,他这个想法,随着他对宰相的事愈加熟悉,变得缥缈起来。

    他答应官家,只是看到了这大宋未来的走向而已。

    官家一直在放权,民权、相权、军权一直在放权。

    即将到来的大宋,绝对是鼎盛的时代。

    赵佶这样的人,苟活于世间,就是对即将到来的大宋盛世的一种侮辱。

    但是,官家真的杀的了吗?李纲觉得很困难。

    “好。吃饭吧。”赵桓笑了笑,看了两眼不明所以的张叔夜和宗泽,笑道:“别想了,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九公子,自然就是赵构。

    而那个临安的皇城司监事,却是现任湖北提点刑狱的万俟。

    “公子,平州的事败露了,康履被抓了,现在正在送往汴京,我们是不是?”万俟比了一个割脖子的动作。

    毕竟康履是服侍康王赵构的老人了,出自康王府,直接说杀死,有些不太儒雅。

    “如果能救下来,就救下来,如果救不下来。自然杀了就是。对了,临安地主联袂的事做的如何?”相比较北方战事失败,他赵构更关心的是自己接下来的大事。

    “已然有三万余人签了血书,再有几万人即可。公子,是不是派些人,到淮北和两川地区活动一下?”万俟是个奸臣不假,但是他同样看得清楚局势。

    现在自己的九公子的目的是和汴京的赵桓以淮河为界限而分治。

    若非如此,安能做出与完颜宗望联合起来,做了一处出大局?

    而这出大局,直接被岳飞和韩世忠给识破了。

    至今,赵构都没想明白,为何大宋的将领突然敢违抗圣旨了?这不符合大宋的祖宗之法啊!

    将从中御,大宋皇帝说的话,可能对文人们是个屁,但是对武官来说,那就是必须执行的命令,否则光是文臣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一个大将给喷死。

    这是因为赵构现在不在京城,并不清楚,现在的赵桓任用了李纲为太宰。

    这个相位,赵桓也给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就导致了文臣们被李纲压得抬不起头来。

    没办法,只听说过,皇帝不断对宰相削权,哪里听说过授予宰相的权柄的?

    但是赵桓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心安理得。

    这就导致了赵构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平稳运营了一百六十年的皇帝控制宰相,宰相控制文臣,文臣压制武将,武将不敢违背圣命的祖宗之法,突然就失效了?

    这些武将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谁给的?

    不过事情都败露了,那就抓紧时间做事!

    “两川那边,我也派了人去做事,那边的比我们这边还要快些,毕竟两川多地,也曾是天下粮仓,一百多年前地主,在两川就比较多了。现在更是恐怖,倒是那个交子,片钱不入川的朝政,让两川之人对朝堂怨声载道啊。”赵构笑的很开心。

    两川之地,从开国就用铁钱,体重值小,一千大钱重大二十五斤!

    买一匹绢,要九十斤到上白斤的铁钱。

    然后商人们为了交易,发明了纸币,交子。代替铁钱的流通,兑现时每贯须扣除30钱。

    本来两川有个大铜矿,一直是全国铜钱的铸造之地,结果呢,太宗皇帝不征大理,用砍了赵匡胤的玉斧,在大渡河上画了一条线,结果铜矿就没了。【注1】

    川人只好用铁钱,最开始的时候,朝堂给川人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铁钱锤成薄钱,倒是大大的降低了铁钱的重量,也导致了铁钱的面值更小,无法流通。

    交子的出现,其实很符合四川的发展,但是宋徽宗玩坏了。

    崇宁四年,太上皇昭令天下,令诸路更用钱引,把交子的名字换成了钱引。

    这也就罢了,太上皇的诏命连准备金的钞本都没准备,直接开始印,然后拿到川地,疯狂掠财。

    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

    在大观元年,赵佶把钱引的数字从一百二十万贯,变成了两千万贯。

    没有准备金,直接超发,增发,直接导致了过去价值一贯的交子,变成了价值十多钱。

    这一举措彻底把川人给坑了。

    川内关隘重重本来就不适合运钱,还有朝堂的限铜令,回易更是举步维艰。

    本来依靠交子还能进行的正常回易的川人,彻底变成了原始人的以物换物的时代。

    川人活的艰难,所以赵构稍微在两川一鼓动,应者云集。

    赵构很巧妙的利用了川内多关隘之事,直接命人封锁了关隘。

    左边白帝城,右边大散关堵住,基本上让川内,对外界诸事一概不知。

    现在的皇帝,赵桓得胜乃还的消息,根本没有在川中传递开来。

    所以,赵构才会说,在两川之地的联袂速度,要比在江南地区更快。

    万俟心有不甘的问道:“那淮北陈家呢?就这样听之任之?当初公子在陈家逗留许久,陈家坚决不在血书上签字画押,饶了他们,淮北之地的联袂之事,难以进行。”

    赵构摇了摇头,说道:“陈家,陈子美还有陈冲,父子俩不好对付,我们暂时不能动他们。还是以淮河以南为主。”

    这是基调,贪多嚼不烂,而且在赵构眼里,西北苦寒,河东无忠,河北全是坑,这些地方,根本都是累赘。

    不要也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521/ 第一时间欣赏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作者:吾谁与归所写的《北宋振兴攻略》为转载作品,北宋振兴攻略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宋振兴攻略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宋振兴攻略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宋振兴攻略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宋振兴攻略介绍: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北宋振兴攻略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宋振兴攻略,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