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北宋振兴攻略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宋振兴攻略全文阅读

作者:吾谁与归     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     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一十二章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秦桧其实并不太介意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军汉,特别是汴京皇帝在不断的提高武人的地位的时候,他也曾经仔细斟酌过,到最后促使他逃跑的是皇帝的眼神。

    饱含杀意。

    他确定,皇帝想要杀他,只是缺少一个动手的机会而已,所以他辞官归乡。

    当然,他是为了给自己离开汴京找个理由而已,他真正想的是,其实也是荣华富贵,但是他现在有些犹豫。

    虽然他答应了自己的舅舅做所谓吴国的宰相,但是他想起赵英的话,为非作歹,天诛地灭。

    就浑身颤抖不能自已。

    “娘舅,这次孩儿从京中归乡,便不准备做官了。”

    “至于娘舅说要孩儿做吴国的中书舍人,孩儿不敢啊。”秦桧形色惶惶,面带犹豫,做吴国的中书舍人,然后成为尚书右丞,本来是定好的事。

    但是秦桧现在极为犹豫,他不敢啊!

    汪博彦笑着说道:“不忙不忙,你这刚到临安,应该好生休息一下。官家在尚膳居给你定了接风宴。酒足饭饱之后,做官之事再议不迟。”

    汪博彦笑的很有信心,他秦桧已经到了临安,还能不做官?

    人都来了,跑是跑不掉了。

    “吴王也会同去。到时候酒过三巡,会向你问策。你妥善准备。”

    汪博彦领着秦桧向尚膳居走去。

    尚膳居是自唐朝时候,就已经存在的江南豪商谢家所置办,后来汴京的樊楼代替了尚膳居成为了天下第一楼。

    尚膳居虽然已经不如樊楼,但是依然端庄奢华无比,在尚膳居消费都是用银两结算,可见其奢靡。

    尚善居乃是临安三十六处酒楼之首,不仅仅是一个酒楼,更是一整片地域。

    雕梁画栋,亭台回廊,好不热闹。

    即使到了晚上,但是依旧是人来人往,四处都是靡靡之音,让人沉醉。

    而秦桧还未到尚膳居,就听到了人声鼎沸的喧闹声,四处都是笑声,四处都是娇羞女子的喃喃声,更有一种胭脂香粉的香气在空中飘散着。

    秦桧刚刚走到尚膳居,就看到了那高高的楼台上,四处都是秀丽的妙龄女子,灯火辉煌。

    刚一进门,秦桧就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呆了。

    他以为的楼宇,其实在进入之后,别有洞天。

    他进入之后,就是氤氲的三眼泉水在大堂之中,汩汩而流,而池中居然泛着朵朵莲花,还有几叶扁舟在水面随意的飘动。

    这个尚膳居,居然傍水而建!

    庭楼就建在水上,十里荷花氤氲出的水雾,让人沉迷。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秦桧如同一个土包子一样四处走马观花,此处花船无数,在堂前小厮的引领下,秦桧和汪博彦一行人,也终于走到了一处花船之上。

    而这一路走来,秦桧数了数至少穿过了仁和楼、清风楼、会仙楼、时楼、班楼、潘楼、千春楼等数个楼宇,而让他最为感到震惊的是,楼内的干净和别致。

    就连小厮也是头戴方顶样头巾,身穿紫衫,脚下丝鞋净袜,即使走了这么远的路,脚下的鞋袜依然干净如初。

    而秦桧看了看自己一身儒袍的打扮,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他的母亲给他衣服上订上的补丁。

    这么一看,秦桧更加自相惭愧,自己穿着虽然干净,但是打扮还不如一个小厮奢华。

    花船前,是朱黑木条互穿而成的杈子,在提醒来人下马下轿脱鞋。

    秦桧看着汪博彦坦然自若的模样,就知道是自己没有了见识。

    其实汴京的樊楼比这尚膳居还有奢侈繁华几分,但是他微薄的俸禄,并不支持他去樊楼挥霍。

    如果不是汪博彦带着他,他不会见识到如此一面的大宋。

    进了花船,是一条宽阔笔直的主廊,南北天井两廊各列小室,而这些小室里都是歌女或者舞女,她们身着轻纱,手中抚琴,掌中握着横羌。

    丝竹之音入耳,繁华盛景入眼,软玉在怀,美酒在杯。

    秦桧觉得自己的前半辈子真的是白活了,原来这才是贵人们享受的日子。

    而秦桧的内心,也变得动摇起来,要不要出仕?

    秦桧看着满桌子的酒食,就连器具酒缸、酒提、匙、筋、碟,放在面前,也尽是银器。

    这些器具每个人都有一副注碗,两副盘盏,果菜碟子各五片,水菜碗都有三五只,而这一桌至少有十多各人的餐具。

    秦桧粗略的算了算,仅仅这一桌的银酒器皿下来,酒食纹银数百两。

    而位于上座的赵构面前的桌子上的金银酒器至少价值上千两!

    秦桧沉默了,他知道即使李纲作为太宰,种师道作为太保,一个月的俸禄也就三、四百贯,稍微换算一下,也就一百两银子而已。

    李纲一个月的俸禄才能买一桌子的酒器,一年的俸禄买下赵构面前桌子上的酒器。

    而李纲是谁?

    大宋朝的尚书左丞,太宰。

    秦桧的手都是颤抖的,他从来没有如此的奢侈过,他忽然觉得自己满身的才华,都浪费了。

    这才是人上人的生活啊。

    “今日不谈国事,只有美酒佳人,诸君共饮。”赵构同样笑着举起了酒杯,让大家同起一杯。

    秦桧赶紧把桌子上的酒杯端起来,恭恭敬敬的喝掉了杯中酒,看向了上座的赵构。

    “素来听闻秦相公有贤明,今日一见果然器宇轩昂,不同凡响。某乃白时中,与君共饮一杯。”白时中端起手中酒杯,高高举起对着秦桧说道。

    秦桧又喝了一杯酒,才说道:“某不胜酒力,还望诸位不要见笑。”

    他这么说的原因,完全是知道今夜他是干什么的,眼前奢侈他前所未见,但是外物还不足以让他神魂颠倒,忘乎所以。

    如何在赵构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的彻底进入赵构的体系里,才是他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赵构不认为他有才,不愿给他官位,这种奢侈生活,他一天都享受不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多陪席的官员们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场上保持清醒的就剩下了赵构和秦桧。

    赵构站起身来,走到了花船之外的凭栏处,而秦桧知趣的走到了赵构的面前。

    赵构靠在凭栏处,抬头看着天空的明月说道:“一屋子的酒囊饭袋。”

    “包括朕也是。”

    赵构怅然的说道,他有感而发,也是的确如此认为,在汴京哥哥面前,连金人都不是对手。

    而到了自己手中的江南,连水贼都无法平定,不是无能,又是什么?

    自己屡屡求助汴京,而汴京从来没有给他任何的回应。让他十分的纠结,当了吴王之后,各种政事也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忙得焦头烂额,而且没有趁手的人可以用,才是他现在最焦虑的问题。

    “官家不必如此介意,毕竟官家未有正统大义之名分,所以无法像汴京一样,放开手脚。”秦桧劝说道。

    而赵构眼中一亮,满脸笑意,秦桧说的正中赵构的下怀,他的确如此想,但是满朝文武,又有谁知道呢?

    这个知道的人终于来了。

    “听说秦相公有安国定邦的两个妙策,汪太宰问你都不说。不知道现在能说了吗?”赵构饶有兴趣的问道。

第三百一十三章 求求你做个人吧!

    秦桧看着赵构想了半天,说道:“官家现在所思所虑,第一是为了大义,第二是为了这江南水贼。我已经在路上听闻了水贼闹得天翻地覆了。”

    “官家有所不知,这两条妙策,可以用一策办法解决。”

    “哦?”赵构大为惊异!

    这两个问题,困扰了所有现在吴国的大臣,秦桧居然说只用一策,即可解决?

    秦桧笑道:“官家,此策名为,南归南,北归北。一如当初辽国管理燕云之地。”

    “怎么个南归南,北归北之法?”赵构问道。

    秦桧笑道:“自然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了。这样一来,南北就分清楚了。”

    赵构皱着眉思虑了很久,看着秦桧大怒的说道:“胡闹!”

    “这样一来,朕这个北人,岂不是也要归北?听说你有贤名,才摆下了接风宴。结果真是白瞎了!”

    赵构说完,就要甩袖子离开,秦桧让他失望了。

    “官家,南北就分清楚了。”秦桧俯首不起,等待着赵构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赵构开始还在生气,气百闻不如一见,还在想以后,不能再如此,听风就是雨,自己还亲自参加了他的接风宴,真是让人失望。

    结果秦桧的话传来,赵构的步伐越来越慢。

    最后他才停了下来,又走回到了凭栏之处。

    他看着俯首的秦桧很久都没说话。

    “起来说吧。”赵构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

    秦桧露出了得逞的笑容,然后站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官家,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第一个好处,就是把这大义之名解决了。”

    “不管是从宣太后请旨,还是从太上皇请旨,都绕过了向汴京称臣,或者向金人称臣,南北就分清楚了。”

    赵构点头,这就是他回头的原因,最主要的大义之名,并非一道虚无的圣旨就可以解决,他手里就有一道自己伪造的圣旨,主要是支持的问题。

    现在一淮两川两淮两江,上四州和下四州都有大量的北地地主,这些地主并未联袂,所以赵构一直忧虑的就是这些北面逃难而来的宋人。

    这些人虽然躲避金祸跑到了南方等地,但是到了这里,依旧对他赵构不是很支持。他们在想着哪天汴京皇帝回心转意,再回家乡。

    这第一条就是赵构转回的理由。

    秦桧继续说道:“这第二重好处,就是水贼了。水贼为何反反复复,一直清剿一直出现呢?”

    “其实在洞庭湖十九处州县的这些叛贼里,有很多北地的人,他们在北方失地,在南方求地而不得,查清楚籍贯,他们送回北地,这些叛贼就少了继续壮大的机会。”

    “不知官家以为如何?”

    赵构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秦桧说的很对!

    现在洞庭湖十九处州县的大寨总是平而又叛,这里刚灭了火,那里有着火了,弄得赵构焦头烂额。

    他倒是派出去不少的将领,前脚刚走,后脚就又反了,反反复复,让赵构头疼不已,他一直找不到病因。

    现在他找到了!如果没有人挑唆纠结,怎么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反复?

    其实这些叛贼中,有名的曹成、张用、李成不都是从北方流窜到了江南吗?他一直在剪灭其部队,可是清缴一批,就又多一批。

    哪里有这么多人?他终于找到了源头,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秦相公真乃大才也!”赵构点了点头。

    这个秦桧有点东西,只一策就把自己心头最重要的两件事,找到了解决的脉络。

    而秦桧却笑着说道:“这第三条好处,就是便于官家控制朝政了。”

    “官家手下的汪博彦、白时中都是在汴京做过官的,若是谁冲撞了官家,惹恼了官家,官家将其送到汴京。”

    “官家不杀他们,使其返乡,官家虽不杀他们,汴京皇帝可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饶不了这些人。借刀杀人也,震慑朝堂,威震天下。”

    秦桧说完看着赵构继续说道:“这第四重好处,官家不知道想到了没有?”

    赵构一愣,就这三个好处,就已经很够用了,这还有第四个好处?

    “你快些说来听听。”赵构的言语里有了一些急切。

    “官家,北地南下的乡绅们、员外们,对官家登基之事,都是不赞成也不反对,站着当个看客看热闹。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与官家的善民争利啊!”

    “不知官家想过没有,这餐盘上就这么多菜,本来十个人坐在桌子上吃,正好。但是现在桌子上挤了二十个人,谁都吃不饱,谁都吃不好。”

    “官家觉得以后会不会闹起来?”秦桧问了赵构一个问题,赵构脸上阴晴不定,这才明白了秦桧看的比他还要长远。

    他看到是这群北地南下而来的乡绅,不支持他登基,但是秦桧看到了以后的争利的局面!

    若是争利,到时候,会更加麻烦!

    而且赵构很怀疑,那群云梦泽造反的家伙,背后是不是站着这群人!

    “不知道这四重好处,官家以为如何?”秦桧脸上挂着智珠在握的笑容。

    “秦相公大才也。”赵构点头,他已经有些跃跃欲试。

    至于他自己就是个北人,有一天会不会被人送回汴京,他倒是没想到。

    “不知道秦相公的第二条定国之策,是何策?”赵构问道。

    “官家,除了大义之名和水贼之事,不知道官家还有什么事,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吗?”秦桧反问道,他在考验赵构的能力。

    赵构这段时间一直在为秦桧说的这两个问题而头疼,秦桧猛的一问,还真把赵构问住了。

    “秦相公以为是什么事呢?今天是朕在考校你的能力,你觉得现在的局势,哪些事必须马上解决?”赵构问道。

    “钱!”秦桧大声的说道。

    “钱?”赵构皱着眉问道。

    现在不缺钱,虽然现在手里的铜钱不多,但是有了专营和税赋,比一般的巨富之家更富一些。

    “官家说的钱和我说的钱,不一样啊!”秦桧点了点头笑着说道。

    对于赵构他很满意,一个皇帝,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智慧,也不需要火眼精金洞若观火的目光,那是对开国大帝的要求,皇帝只要能够问政于人,那就是个好皇帝了。

    像汴京哪位官家,心里都是百姓,那谁帮着他统治天下?百姓吗?

    “官家,前段时间汴京皇帝御驾亲征,南方巨商倒是把今年汴京铸造的份钱,给运回来了,共计九百三十七万贯。”

    “但是税赋一缴纳,官家,民间本来就少钱,现在汴京不再派份钱,那两三年还行,时间再长些,百姓怕是要以物易物了。国力自然日渐消退了。不知官家以为,应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秦桧问道。

    赵构想了想说道:“那就建立官督办,铸钱就是。”

    “官家错了。现在是钱不够用了。铸钱,杯水车薪耳。”秦桧漏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赵构皱着眉,这个秦相公有些怪,说话让人听不懂啊!

    “不知秦相公以为应当如何?”赵构问道。

    “官家看那边。”秦桧伸手指向东边,东方的太阳正在缓缓升起,将西湖水面撒上了一层的金黄色。

    这一接风宴,接了整整一晚上。

第三百一十四章 荆湖北路莫名其妙的捷报

    “往东看?”赵构下意识的看向了东面。

    那里是西湖,他天天看,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看的。

    不过他清楚秦桧应该不是无的放矢才对,他想想问道:“秦相公指的是倭国?”

    他当然知道秦桧指的并非临安向东的仁和,宁海这些地方,他觉得秦桧应该指的是倭国的银山。

    赵构通过和倭国进行海贸,获得了不少的白银,其中的一部分都交给了金国。

    如果说是白银代替铜钱的话,赵构觉得这第二策,怎么能算得上定国安邦之策呢?

    秦桧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笑容说道:“非也,非也。臣所言,指的是海贸。”

    “就以大宋现有的商贸海图,北边可勾连金国、高丽、倭国,东边到琉球、麻逸,通过万里石塘的海路,可勾连朱罗、占城、吴哥、后遮、索兰基、库斯达尔、马克兰等南洋诸国。”

    赵构皱着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

    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向着大洋伸出了自己的爪牙。

    这就是大宋已经完全探明的海路,赵构已经有些明白秦桧的意思了。

    秦桧从袖子里掏出一卷书来,说道:“官家请看,这乃是宣和年间,太上皇遣使到高丽绘制的图经,名为《高丽图经》,而后太上皇下令太学整理民间海图,得卷四十卷。这是第一卷。”

    “臣的第二定国之策,就是复置市舶司,在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设立市舶司,再设下属邸、场、务,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资,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

    赵构拿过来了高丽图经看了很久,点了点头。

    的确是定国之策啊,大力发展海贸,拓展财源,来补充国库。

    “秦相公果然有谋国之才。”赵构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按秦相公所言,广开海路,广拓财源,以弥资朝堂之财务窘迫。”

    “不过秦相公所言,这《高丽图经》共有四十卷,为何只有这一卷啊。”赵构不接的问道。

    太学府设有书舍,而这本高丽图经的第一卷,就是秦桧从书舍里借出来,而秦桧没有还而已。

    剩下的三十九卷,自然还在汴京。

    只是秦桧赶紧岔开了这个话题说道:“这图经本来就是刊印之物,极容易寻找。倒是臣这一策的好处颇多,除了可以增补国库以外,还可以广开民生,也是一个养民之策。”

    “比如各种布匹、漆器、铜像、折扇、笔墨纸砚、茶叶在倭国都是抢手货,只需商船到了,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臣以为,不禁要官船去开海行商,坊间也应该鼓励其开海拓财。”

    赵构忽然想到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决策方向的问题,那就是太考虑眼前,而忽略了未来。

    “秦相公想的很远,朕心甚慰。”赵构笑着说道。

    “倒是臣的第一策,官家还需要谨慎考虑。这个执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是需要分批进行的。”

    “先盘查清楚所有的北人的户籍,加以乡绅经纪规劝,最后送到北地,先从老百姓,再到乡绅,员外,一步步的送回去。小心施为,以防止民变。”

    赵构点头,算是结束了这个问政,笑着说道:“朕还是那个官职,中书舍人。杜充不堪重用,尚书右丞的位子早晚是你的。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秦桧这次没有犹豫,今日之奢靡的一切,都需要权势才能一直拥有,在见识过繁华之后,还怎么能够忘却?

    “臣愿肝脑涂地,以报圣恩。”秦桧算是正式认领了这个遣官。

    从今天起,他秦桧也成了人上人了!

    “朕还有一事,秦相公可知道朕在汴京的王府是否一切安泰?”赵构小声的问道,脸上露出了担心。

    妻儿都在京中,自己那个好哥哥会怎么对自己的家人,实在是让他有些担心。

    “臣在汴京时候听闻康王府添了一个男丁,六斤六两。就再没有其他的传闻了。”秦桧非常老实的说道,他得到的就这些消息。

    不过秦桧紧接着说道:“不过官家,不要忧虑,没有消息,或许眼下最好的消息。”

    “哦?”赵构皱着眉稍微思虑了一下,点了点头,笑道:“能宽心的也就秦相公了。”

    没有消息,代表汴京皇帝,并没有打算册封刚出生的嫡长子为世子,他这边就可以照旧册封世子,或者册封太子。

    没有消息,也代表着赵桓并没有为难他的妻妾和孩子。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赵构的心情舒畅了一些,他拍了拍秦桧的肩膀说道:“知我者,秦相公也。”

    赵构看着初生的太阳,满心的希冀!

    当然这个心情,被踉跄而来的禁军传令兵给打断了。

    “官家!大事不好了!汴京皇帝派出大兵压境!”

    “从京西南路攻入了荆湖北路!拿下了峡州、江陵府,已经与越州和鼎州的叛贼杨幺等部,连成了一片!”传令兵的高呼,让赵构眼前猛然一晕!

    刚刚制定的平叛计划,招安加北归,他以为未来大有可期,可是汴京的皇帝似乎没有给他时间,直接让人率军拿下了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就是洞庭湖所在的几大州府!

    “孔彦舟干什么吃的!十万大军守不住峡州也就算了!连江陵府也守不住吗?”赵构愤怒的大喊道。

    但是让赵构非常疑惑的是,汴京城哪里来的大兵压境?

    精锐尽在北地,禁军都解甲归田,哪里还有大兵能够压境?

    这一点赵构的眼神中带着疑虑,难道是京畿路的守卫军?

    那现在汴京守备空虚,自己要不要兵发汴京?

    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便再也挥之不去!

    拿下汴京!就拿下了正统的名分啊!

    哪里还需要什么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全都是自己的!

    赵桓接到荆湖北路的捷报的时候,和赵构的反应差不多。

    自己哪里来的大军?帮自己拿下了荆湖北路?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官府给发媳妇吗?

    赵桓对自己收复了荆湖北路同样莫名其妙。

    这事怪就怪在,赵桓并没有下令大军开拔,荆湖北路自己就回来了。

    “李太宰,朕这个算不算是传檄而定?”赵桓不确信的问道。

    李纲摇头,说道:“官家未曾传檄啊,算不得传檄而定。”

    “那依李太宰所见,这荆湖北路算是怎么一会儿事?”赵桓还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这就是民心所向吧。”

    “大约是吧。”赵桓茫然的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李纲的说法,他还沉浸在军报传来的喜悦之中。

    “李太宰,你说荆湖北路的事,能不能复刻其他路?这南方就平定了啊。”赵桓继续翻看着手中的军报问道。

    而李纲摇头,他刚开始接到军报的时候,也细细斟酌过这个可能,可惜荆湖北路的事是个个例。

    “官家,这次荆湖北路归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官家,臣以为想要复刻荆湖北路之事,非常困难,几无可能。”李纲回答道。

    “是啊,很难复刻,可惜了。”赵桓也是非常可惜的说道,他也知道不可复刻。

    荆湖北路的归附,其实也可以算是赵桓传檄而定。

    因为赵桓的确向荆湖北路的洞庭湖发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就是封了两个统制。杨钦和杨幺。还有一大批的低级军官。

    当然这种招安,是你情我愿之事,结果杨幺在细细询问了北地详情之后,决定率领义军归附汴京。

    顺带着把峡州和江陵府给拿下了,给汴京的官家做了投名状。

    所以,的确是赵桓的兵马,拿下了荆湖北路,并非赵构的传令兵,或者孔彦舟为了脱罪诓骗赵构。

    因为杨幺、杨钦等人打的旗号,是赵家旗,荆门军。

    所以,孔彦舟并未撒谎,的确是赵桓的人,拿下了峡州和江陵府。

    当然杨幺能够下定决心率领义军归附的最大原因,其实是一个叫张用的人。

    张用和岳飞乃是旧识,同在汤阴做过一段时间的弓手。

    在岳飞第三次从军的时候,岳飞投奔了宗泽,而张用机缘巧合的投了杜充,然后就被杜充给逼反了。

    张用在洞庭湖八百里水寨中的地位算不上高,也算不上低。

    岳飞给张用写了一封书信,说是恭贺同乡,其实也是劝降张用,向张用说了下现在官家的种种政令。

    张用这个人虽然武功不强,但是为人却极为多疑,他不太相信官家的招降,当然他更不相信的是北地的均田令和征兵令。

    所以张用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理由,乘快马从荆湖北路,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赶到了相州老家。

    他呆了几天之后,算是彻底相信了,杨钦说的那些话,在自己的老家已经完全实现了。

    那还造个棒槌反?

    张用就乘快马准备返回荆湖北路,带着自己的部卒回老家种地去了。

    他在返回洞庭湖的路上,途中遇到了河南府的闾,被闾赏识。

    而闾同样劝说张用归宋,并且将自己的义女一丈青嫁给了张用。

    一丈青原来是马皋之妻,结果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马皋失滑州望风而逃,被当时李纲按照国法处斩了。

    马皋的妻子一丈青,是个盘马弯弓的巾帼英雄,武艺超群,闾可怜她受到了马皋案的牵连,就收了其作为义女。

    张用和一丈青,两人一见钟情,闾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而张用回去一趟,不仅分到了地,还娶到了媳妇。

    这还得了?

    八百里水寨闻风而动,见过嫂子之后,就是询问张用,归附是不是官府发媳妇?

    那不可能!

    张用解释的很详细,这媳妇是自己凭本事娶的!官府不发!

    但是均田的事,和家乡的变化,张用一五一十的和水寨的头目说的很明白。

    而杨幺本来就在杨钦的劝说下,就已经动摇,而张用的话,成了杨幺心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杨幺接受了汴京的招安。

    并且送上了投名状,峡州和江陵府,以及自己八百里水寨十数万的水军。

    人一旦上了位,还想屈居人下吗?

    很显然这次的归附的关键是杨幺。

    在钟相死后,杨幺就成了义军实质性的首领,当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太子钟子昂。

    杨幺在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赵桓这一边。

    所以李纲才说,民心所向。

    “官家,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是免荆湖北路税赋三年。还有赈济荆湖北路的兵祸了。”李纲劝说道。

    这个时候荆湖北路如果没有赈济,荆湖北路的百姓,怕是还要造反起事。

    杜充在荆湖北路的时候,还是和乡绅、员外们三七分账,他杜充拿三份,而乡绅员外们七份。

    结果孔彦舟觉得这群乡绅、员外们都是群欺软怕硬的人,所以,就不给乡绅、员外们分账了。

    当然,弱者发怒,拔刀向更弱者。

    生气的员外和乡绅们,并没有向手握十万荆门军的孔彦舟动手,而是选择了从百姓手里,扣除自己的利益来。

    但是拿了足够多的孔彦舟,并没有履行他与江陵共存亡的誓言,在杨幺兵临城下的时候,孔彦舟带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一溜烟的跑到了荆湖南路。

    所以,为何李纲说荆湖北路的事,不可复刻?

    毕竟天下再找一个像杜充和孔彦舟这样的蠢货,实在是太难了!

    而现在的荆湖北路民不聊生,如果不抓紧时间赈济,荆湖北路还是只有造反一条路可以走。

    毕竟都是个死,何不放手一搏。

    工赈监的赈济效果最好,但是并不适合荆湖北路的情况,现在荆湖北路的百姓,可真的是手头无粮,心里发慌的时候,哪里有工作的心情?

    所以,李纲才谏言说要赈济。

    赵桓一听,笑着问道:“李太宰,赈济的事,是不是比较棘手?否则你李太宰还不早就安排下去了?让朕猜猜看,是哪里遇到了难处。”

    “朕觉得是钱的事吧。说吧,要多少钱?”

    赵桓已经猜到了李纲要问他要钱,国库的钱还没他的内帑多。

    商税是月缴,但是李纲还要给百官们发工资,而粮税则是按年缴纳,现在李纲手里,没钱没粮,他能办事才奇怪呢。

    “汴京的储粮都是北方边地的军粮,臣不敢乱动,所以,臣现在非常的为难,又打上官家内帑的主意了。”

    “现在不赈济荆湖北路,官家再想收拢荆湖北路的民心,就难了。”李纲忧心忡忡的说道。

    “说吧,要多少钱。”赵桓摇头,制度上,内帑和国库分开,本来是不想皇帝占了国库的便宜。

    现在倒好,李纲天天盯着他的钱袋子,眼睛都不挪一下。

    一出事,自己都要出血。

第三百一十六章 奇葩君臣

    赵桓倒是有钱,他也不介意给国库一笔钱,度过难关。这天下姓赵不姓李。

    “大约要一百万石的稻谷或者麦谷,或者一千万贯钱。”李纲小心的说道,这笔钱,可不是紧急给关中青苗法应急的那一千万贯。

    那一千万贯何栗可是答应年底还一千二百万贯的钱,自己要这一千万贯钱,可还不回来。

    赵桓看了眼赵英,赵英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就是一千万贯,一万万贯也不是没有。

    “去找赵都知支钱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钱嘛,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

    比如赵桓就从来没有自己用到过钱,所以他对钱很无所谓。

    李纲俯首称是,如果官家不是赵桓这样的人,他也只能学蔡京一样,四处拼命捞钱。

    可能他比蔡京好一点的就是自己不贪钱。

    但是也无济于事。

    拼命捞钱,就得符合捞钱的潜规则,和乡绅、员外们分账,这样一来,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蔡京那种搞法典型的拆西墙补东墙,补来补去,最后全都得塌了。

    李纲直接拆得皇帝的墙,这种做法很犯忌讳。

    可惜,李纲是个新手宰相,赵桓何尝不是个新手皇帝?

    两个人都没把这当回事。

    赵桓觉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一种很正常的逻辑,毕竟他就活在那么一个时代里。

    赵桓手里绝大部分的钱,都是抄家抄出来、燕云十六州打下来分的收益、赵英经营而来,绝对的取之于民。

    赵桓倒是很喜欢大兴土木,在河北路填坑,在河东路造太原城,在燕京路修燕京,但是这种大兴土木,是建城,是国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奢侈享受。

    这样一来,赵桓建城填坑,用的工赈监的民夫,虽然消耗很大,但同样也有大量当地百姓自带干粮的参与其中,节省了大笔的开销。

    但是要修宫殿,绝对没人会自带干粮了。

    赵桓大兴土木,其实花费也不是很大,赵桓对燕京路的行在,要求也很低。

    这种臣问君要钱,双方各都觉得理所应当的诡异之事,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生了,还没有人劝阻。

    所以,赵构就觉得这种汴京皇帝的做法真的奇怪,本来就是皇帝,坐拥天下,居然不好好享受,费力不讨好的变革。

    变来变去,哪天把自己的皇位变出去,才知道改悔。

    “你赈济灾民的时候,务必保证钱粮到灾区,到百姓的手里,如果处理的此事时,力有未逮,就问问李邦彦,他现在应该从河东路回来了吧。”赵桓问道。

    李邦彦这个人,就很会站队,在七门进京的时候,李邦彦居然带着老仆二人,从汴京千里迢迢的赶到河东路去投奔赵桓。

    奈何赵桓行事风风火火,从云中考察进入河东路,再到关中,行踪飘忽,李邦彦并未能面圣。

    倒是赵桓都回京好几个月了,李邦彦才乘着牛车,慢慢悠悠的回到了汴京。

    李纲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之人,所以赵桓的建议,李纲俯首称是。

    李纲出了宣德门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皇城,一阵的恍惚,他自然知道拿官家的钱,并不好,但是他有点办法,就不会开口了。

    现在四处都在花钱,他好不容易维持住了收支平衡,奈何现在的荆湖北路的事,他又不得不开口要钱了。

    幸好官家不是很在意。

    李纲的轿子并非回府,而是直接找到了李邦彦的居所,一个两进一出的小院子,在这繁华的汴京城里并不起眼。

    李邦彦听到门房说李纲到访,着实一惊。

    在李邦彦看来,李纲这个宰相比自己当初要强多了!

    面对危险不低头,面对皇权不畏惧,面对万事,都尽量处理周全。

    所以,李纲能来,让他着实的惊讶。

    他赶忙收拾了一下亲自到了正门迎接李纲,连连说道:“李太宰,稀客稀客!”

    “士美折煞某了。”李纲笑着说道,和李邦彦进了府中。

    李纲对李邦彦说了说朝堂之事,也和李邦彦说了自己乃是受命而来。

    “太宰,某有一句话,不得不讲。你问官家从内帑出钱,还是不还那种,实在是天下少有啊。亘古未闻呀。”李邦彦连连摇头,这对奇葩的君臣。

    当然,在大宋,奇葩还是它的本意,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称赞人出众,并没有贬义。【注1】

    “太宰,公私分明才可以,今天是国库一时空虚,你问内帑要钱。若是哪天内帑缺钱,国库空虚,你要学蔡京那样,四处给官家捞钱去?”李邦彦先是指出了李纲的错误。

    而李纲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这件事的考虑,他了解官家,总觉得官家在酝酿件大事,这事成了,国库和内帑估计都不缺钱。

    只是李纲却不知道官家到底准备干些什么。

    但是李邦彦显然不清楚官家心中所想,这就是一个宰相,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就会对各种事,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李太宰今日登门拜访,某不胜荣幸。但是李太宰,你问政的事,某怕是帮不了你啊。”李邦彦说完就一脸的颓废。

    这几个月他从汴京转到河东路,再从河东路转到了关中,他终于见到了金祸之下的百姓到底是何等的惨淡模样。

    一路走来,李邦彦感触最深的,还是官家的各种政策对百姓切实的好处。

    所以,对自己过去当政时候的种种举措,李邦彦进行了反省,写成了札子。

    李纲问的赈济荆湖北路之事,李邦彦面色带有羞愧的说道:“宣和三年,太上皇命某带着两百万贯和三十万石粮草,去赈济两浙路和江南东西两路的方腊叛乱之事。”

    “某未能完成皇命,致使两江和两浙复叛,而太上皇在宣和四年,十抽一杀尽江南中人之家。”李邦彦说起这事,就是一阵的叹气。

    自己还是大看自己了。

    方腊之事,涉及六路,需要赈济四路,他李邦彦带着两百万贯和三十万石粮草,是万万不够的。

    但是太上皇只给了他这么一点,他能怎么办?

    李纲就胆子大多了,直接狮子大开口要了一千万贯!

    让李邦彦着实意外的事,皇帝居然真的从内帑里把钱拿出来了!

    “某知道士美在赈济江南时候,已经竭尽了全力,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能赈济抚恤,那也无可奈何,正因如此,某才向士美请教,当初的赈济是哪里出了问题。”李纲笑着说道,他没有笑话李邦彦的意思。

    这个浪子宰相,能用不到两百万贯赈济两浙路,已经着实不容易了。

    李邦彦看李纲的态度和事情发展,也知道李纲是真心求教,而不是上门揶揄,无不感怀的说道:“某痛定思痛,发现坏就坏在,救民先救官上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想出去

    “流民无数,饿殍千里的江南,当时最紧要的,就是把赈灾的粮食,送到百姓的嘴里,让他们不饿着肚子,但是这粮食,我怎么送?”

    “肯定是重新启用官员,路、府、州、县,层层而下。”李邦彦叹气的说道。

    李纲有些犹豫的问道:“不复体统,如何安排粮食下方到百姓手中?这一条没错啊。这千千万万的灾民呀,救灾的粮食,还不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

    李邦彦无奈的摇头说道:“李太宰谬矣。这天下哪里有喂得饱的官?”

    “根本不可能喂得饱!他们将稻谷,麦面全部换成了麸糠去赈灾,还美名其曰乃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活命。”

    “满嘴胡言乱语啊。”李邦彦回忆了一下继续说道:“宣和三年江南地龙翻身,毁掉的是官舍,民居,死伤惨重,本来就是天灾,而后呢?”

    “大多数的常平仓都是完好无损的,各级官员说,百姓和叛军,将这些常平仓疯抢而空,其实呢?”

    “多数都被这群官员手中!他们将常平仓的粮食给贪墨了。”

    “朝廷的赈灾的钱粮,本来就不是很多,再被这群官员层层剥一层皮下去,到了百姓手里,还能有多少?”

    “所以,我才说当初赈济之败,第一败就败在了这救官这一条之上。”

    李纲沉默,他当然知晓宣和年间,江南的惨状,可是当时的他位悲言微。

    但是现在呢,自己已经是宰相了,自己面对荆湖北路的赈济,手中握着比李邦彦更多的赈灾的钱粮,可是又能如何?

    不救官,则民无人救。

    救官,有无法避免层层的剥皮,赈到最后,赈的官员富得流油,百姓依然饿着肚子。

    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听李邦彦这么一说,李纲也是犯愁。

    本来荆湖北路归附之事,就来的突然,而赈济之事现在有一筹莫展。

    这赈灾,着实让人头疼不已。

    “官家让某来找士美,是不是士美有什么良策?”李纲也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官家让他来找李邦彦。

    李邦彦点头说道:“这里是一本札子,不过你除了向官家要钱以外,你还得问官家要人,就看种太尉和何栗会不会放人了。”

    “还得问官家要官,册封张用、杨钦、杨幺等人为各处工赈监的少丞,督办此事。”

    “这篇札子的要点还是官家的想法为主,就是以工代赈,不过是先赈再工。确保赈灾,能把粮食,真的赈到了灾民的手中,而不是赈到官员手中。”

    “赈济由工赈监赈济,而不是由百官赈济。”

    “各司其职,而非由官员代赈。”

    李纲打开了札子,细细研读了一番,才确定这浪子宰相不仅仅是个浪子,而且是个很有才学的浪子。

    李纲俯首说道:“谢士美教诲。”

    “哪里是我的功劳,如果不是官家的工赈监,我能想到什么?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李邦彦可不敢当。

    他这些套路招式,其实都是官家在关中和河东路用烂了的招数。

    为什么孙博和何栗还留在关中和河东路不回来,就是他们负责的工赈监,联合各村寨的农会在进行赈济。

    金祸也是**,四处劫掠的金人造成的破坏,要比荆湖北路闹得更加严重的多。

    河东路和关中都能把事情办得停当,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各工赈监的少丞们,深入到村寨去振济。

    李纲为何不知道这些?

    因为李纲不知道河东路和关中现在的局面,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过。

    李邦彦做的事,就是他说的那样。拾人牙慧而已,捡到了官家、孙博、何栗在关中和河东路的赈济经验而已。

    他只是做个总结,并不敢居功。

    李纲想了半天,忽然说道:“这还得问官家要工赈监要三个五品的少丞,安排数十名少监,不知道官家会不会同意。”

    “要不某建议让官家把孙博或者何栗召回京,负责此事?”

    他越想越觉得合适,孙博和何栗在关中和河东路干的不错,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万一事情办砸了,岂不是要糟?

    李邦彦看着李纲,双手在空中胡乱的挥动了两下,最后叹了口气,李纲这个宰相,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头一号啊!

    有不懂圣意,听不懂皇帝的话,看不懂皇帝安排的人,能当上宰相吗?

    李纲当上了!还干的不错!而且官家似乎没有换相的意思!

    果然和当初自己看李纲一样,这个人处事太过周正,做事一流,可惜就是不会揣摩官家的圣意!

    “李太宰啊,官家让你赈济灾民,就是你总体负责此事。官家的目的,就是扶持太宰啊!”

    李邦彦一语点醒梦中人,笑着看着李纲。

    赵桓的目的的确如李邦彦所说,他在给李纲功绩,让李纲对朝政的把握更强一些。

    “虽然在我看来,李太宰这个宰相之位,稳如泰山,但是我依然想不明白,官家为何还要给你填上这么一笔功绩。”李邦彦皱着眉思虑了很久,他才摇头说道:“看不懂。”

    “按理说,应该限制相权才对啊。为何还要给你一份这样的功绩呢?”

    “某离开朝堂已经几个月了,对于官家,对于局势,已经判断不清楚了。唉。”

    李邦彦叹气的说完,神情极为落寞,李纲这个位子,他当初做过,可惜他的皇帝是太上皇,弄钱是第一首要的任务。

    现在的官家明显心怀大志,可惜李邦彦已经看不清楚官家的大志在何方了。

    他忽然有些羡慕童贯和蔡京了,他们倒是一死了之,将身前是身后事撇下,再无忧虑。

    而自己明知大宋已经有了新的明君,已经有了前所未有之变革之机遇,可惜,他无缘参与其中。

    这种无法参与的感觉,让他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和落寞。

    “谢士美之教诲。”李纲听懂了李邦彦话里行间的意思。

    他虽然对官家为何不断的给他的功绩加码,有一些简单的猜测。

    可惜他也看不太清楚,官家心中的大志到底在何方。

    赵桓得知此事的时候,感叹了一句。

    果然都是老狐狸精,自己还没做什么,这帮老狐狸精居然都猜到了一些。

    “沈指挥,朕记得跟你说过,不要再派人盯着李太宰了。怎么还有李太宰的言报?”赵桓看着手中的札子说道。

    李纲和李邦彦在府中的谈话,赵桓为何清楚,就是沈从递上来的言报。

    他为何让李纲去问李邦彦,就是知道了李邦彦到底在搞些什么,他对河东路的工赈监赈灾事宜,总结的非常到位。

    沈从想了想说道:“官家说不盯着李太宰,就负责保护太子啊安全就是。可是官家也说过盯着李邦彦啊。这是李邦彦的言报,官家。”

    赵桓仔细想了想,有几分道理。

    “沈从,朕再问你一遍!派你出宫做事!你愿不愿意!这上一指挥的庙太小了!”赵桓有点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沈从在他心里,不仅仅在自己刚才大宋时候的功臣!

    更是继承了种师道遗志的种少保的义子!

    赵桓一直想把种师道的政治遗产让沈从继承下来。

    可惜沈从一直不太配合,而赵桓显然已经闻到了一些不太对的味道,那就是种师道给沈从留下了什么他不知道的遗嘱。

    所以,沈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了自己给他升官。

    他已经直呼其名了,表示他心中的不满。

    凭什么沈从就有遗嘱,而种师道就给自己留下了一句让大宋一直走下去的话呢?

    当然赵桓刻意的的忽略了《种家遗录》、《英才录》、《大宋兵制》这三本厚重的札子。

    “沈从做事不太谨慎,还是在宫里做事较为妥当。”沈从依然拒绝了外出做官,拒绝升迁。

    赵桓摇头问道:“说吧,少保走的时候,到底跟你怎么说的?一个年轻人整的跟个老头一样,没有大志的模样,像极了废物!”

    “义父走的时候,告诉臣,让臣安稳的待在宫里做一个废物。”沈从极为郑重的回应了官家骂他废物的言论,并且安心做个废物。

    赵桓沉默,说到底,种师道把沈从看成了儿子。

    种师道已经看出来了,赵桓会把高高的供奉起来,甚至入太庙这种事,种师道怕是也想到了。

    所以,才让沈从在宫里当个废物,上一指挥,五品官员,不升迁,以维护沈从的周全。

    种师道的遗志,哪里有那么好继承的?沈从的肩膀扛不起来他的遗志。

    种师道的遗志,是大宋复强汉圣唐之荣光。

    这个责任,只能他赵桓去做。

    “所以说,你就这么听话?”赵桓气急的问道。沈从这个铁憨憨!

    他总是在危险的边缘不停的试探!

    沈从想了想,回答道:“若官家把臣当成上一指挥,而不是当成少保的义子,臣安能不敢为大宋效力?”

    赵桓看着御前的沈从,气不打一处来,说道:“跟你们这帮喜欢钻牛角尖的人,说个话,咋这么费劲呢?”

    “现在荆湖北路,缺少一个朕的心腹大将,到荆湖北路,统管整个荆湖北路的义军。”

    “并且将他们训练成真正的水军,可兵临临安的水军!”

    “朕要平定赵构的南方割据,就需要大船和水军,而这个人必须要是朕的心腹,还要带着亲从官渗透到义军之中,控制这只军队。”

    “派出宦官,赵英他一个大厨不合适。而且任用宦官,很容易再启党争之事。所以,现在大宋只有你合适。”

    赵英在旁边一愣,这里面还有自己什么事?

    赵桓盯着沈从恶狠狠的说道:“一句话,去不去!”

    沈从摇头说道:“官家,荆湖北路的一路总管,臣不合适。那是正二品的军职。臣就一个五品官,官家还是把臣当成了少保义子。恕臣不能从命。”

    沈从很坚定的拒绝。

    其逻辑就是坚决不能接受种师道的政治遗产,这份遗产,他扛不住。

    本来种师道的政治遗产,是要给张俊的。

    也就是之前在御前,和岳飞争功的那个义子。

    但是很显然,张俊因为争功之事,这份遗产的继承,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沈从不敢接受啊!

    现在官家所有的军队,或多或少都和种师道的种家军的牵连甚大!

    几乎所有的主力,都是永定军。

    他要是真的继承了,无论如何,都不得善终。

    赵桓笑着摇头说道:“你还想要一路总管,美的你!”

    “朕给你的也是个总教头的官职,五品官,训练水师。想做一路总管,你先爬到太尉再说。”

    “而且这路水军和你义父没有关系,并不是因为你沈从是少保义子,朕才给你的任命,而是,因为你在战场立下的功勋。清楚了?”

    “如果是这样,臣愿前往荆湖北路。”沈从想了想。

    才明白不是破格提升他的军阶,只是平级调任,而且和永定军没有关系的时候,他应允了这个任命。

    谁不想做点事?

    他不去河间县训练飞军,因为那是赵桓和种师道商量好的,他当然不能去。

    而这个和少保毫无关系的荆湖北路水军总教头的职位,怎么看,都和义父的瓜葛不大。

    赵桓点头说道:“这不结了?收拾一下,你明日带着一千五百亲从官出发。”

    “李太宰会派出赈灾官员,估计是孙博,孙博忙完关中青苗法和均田之事,就会到荆湖北路去。”

    “到时候你帮朕盯着那群官员,还有工赈监的少丞、少监,要是有人敢在灾粮上吃卡拿要,报上来,一律处斩!”

    沈从这个铁憨憨,太听话,还是头犟驴,要不是不忽悠他,窝在皇宫里,太屈才了。

    只要出了皇宫,到了军队,哪支军队,都不可能跟种师道脱了干系。

    毕竟永定军中立功的军卒最多。

    而赵桓要往荆湖北路的水军中,大量派遣低级军官,所以这只军队,其实在赵桓的安排里,也和永定军有莫大的关联。

    可惜到时候,木已成舟,他沈从要是能抛开袍泽之情,赵桓立刻倒立洗头。

第三百一十八章 范汝为在福建路揭竿而起

    此时的孔彦舟带着十万禁军,退回了荆湖南路,说是十万,其实有三万多是吃空饷。也就七万余人。

    他捞钱捞够了,怎么会死战不退?

    赵构深知他无人可用,秦桧的政策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是每一项执行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眼下最紧要的就是如何拿回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为何如此重要?因为荆湖北路关乎着蜀中。

    峡州是蜀中的大门,每年蜀中的赋税都会顺着大江而下,在江陵府,卸船,然后转运到汴京去。

    而赵构哄骗的两川之地的蜀中,本身就是哄骗,他本来意图变成既定事实,强行绑架蜀中到自己的站车上。

    而峡州一丢,那蜀中的赋税就要在江陵府转道汴京了!

    这让赵构异常的惊恐。

    本身荆门军的驻扎,目的就是防备赵桓从襄阳而下,攻下荆湖北路,杨幺等人的造反,打乱了赵构的部署。是的荆门军在鼎州、岳州等地平叛。

    但是没想到赵桓如此果断的就拿下了荆门、岳州等地,让赵构始料未及。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赵构异常愤怒的喊道!

    而此时的杜充瑟瑟发抖,孔彦舟是他的人,本身他在荆湖北路望风而逃,乘坐快船跑回了临安,就已经让他所谓的相位不稳,现在孔彦舟不战而退,更是让他恐惧。

    而且他看着端坐在中书舍人位置的秦桧,就更加头疼不已。

    “官家,荆湖北路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收复荆湖北路,否则汴京只需从归州,过白帝城入蜀中,那一切皆休。”

    汪博彦最先发声,他这句话直接就诛了杜充的心。

    杜充面色煞白的说道:“官家,臣会催促孔彦舟,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收复荆湖北路。”

    “杜少宰,此时说这话是不是为时已晚?”

    “汴京到岳州的距离,和临安到岳州的距离一样,都是两千余里。孔彦舟既然第一次挡不住杨幺,第二次就能挡得住了吗?”赵构愤怒的说道。

    他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那就是自己手中无将。

    本来在他的计划里,就不存在反攻汴京的选项,就没有在这方面下心思,而此时他到用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头居然没有一个可用的将领。

    “黄潜善黄少卿,两个月,朕给你两个月,率领兴**从淮南而出,进攻荆湖北路的鄂州。”

    “严令孔彦舟,从潭州入鼎州云梦泽。”

    “两路大军齐出,务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拿下整个荆湖北路!”赵构声音非常的冷漠,他大声的说道:“如果两个月内,无法平定荆湖北路的复叛,让孔彦舟提头来见!”

    而此时的杜充心思已经歪了,毕竟在临安城里,还有个金国使者,等待着宣读金国的诏命,册封赵构为吴国皇帝。

    这件事虽然是个机密,但是早已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了。

    良禽择木而栖,既然赵构这里已经容不下他了,自然投了金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汴京他知道,是回不去了。

    就他在沧州做的那些事,汴京皇帝知道的门清,他回汴京,会被赵桓大卸八块的!

    而此时的沈从,也从宫中点了一千五百亲从官,乘快马南下荆湖北路,而张叔夜同时率领一万捷胜军,从汴京而出,前往赵构想要攻打的鼎州,而宗泽被任命为了荆湖北路的总管。

    统领整个荆湖北路的防务。

    赵桓手里握着高精细的地图,他能不知道荆湖北路在这场国运之战中的重要性?

    所以,沈从的确是个总教头,五品的官。

    而宗泽,才是此次荆湖北路攻防战的防务总管。统管荆湖北路的军事,防备赵构的反击。

    而此时的京中,仅剩两万捷胜军,而之前的两万永定军,都被赵桓解甲归田,帮助李纲和孙博进行均田和河北路填坑的事了。

    官吏紧缺,是赵桓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赵桓的官吏多是来自军卒。

    这并非自砍手脚。

    因为防备赵构,只需两万精兵足矣。赵桓还怕他不来呢。

    汴京有两万捷胜军,赵构有一万个胆子,都不敢过长江,越雷池一步,入淮北攻城略地。

    雷池是长江上的一个湖泊,是进攻淮北的战略要地,本来赵桓人手不够,赵构趁虚而入的话,会给淮北造成很大的麻烦。

    但是赵桓已经看死了赵构,他现在根本无力北上,所以淮北之地,还是由原来的禁军防守。

    都是禁军,只要淮北禁军能抗住几天的时间,赵桓就会御驾亲征派出自己的两万禁军,打的赵构头皮发麻。

    均田并没有在淮北进行,所以淮北的禁军也未解散。

    赵构为何无力北上,荆湖北路的杨幺彻底反了,赵构就已经很头疼了。现在荆湖北路战事吃紧。一件更让他火急火燎的事发生了。

    盐政,官制官卖法出事了。

    福建路的范汝为造反了!

    赵构异常头疼,范汝为杀散军兵之后,聚众越来越多,气焰日益,贼马数万,已经攻破了建阳城。

    而福建路的统制李棒和王民两人进攻了范汝为。

    可惜被范汝为利用官军不熟悉山川道路,放任其入山,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把官兵拖的疲惫不堪。

    埋伏好的范汝为,趁着王民和李棒的军队,陷入了泥沼之中的时机,从四面奋勇进击,全歼了李棒和王民,聚集数万人,攻城略地。

    赵构现在扑火都来不及,北上?能把自家后院安稳住再说。

    范汝为等人,为何因为盐政而造反?

    汪博彦曾提议官制官卖法,在福建的下四州实行的官制法,彻底将范汝为等人逼上了绝路。

    福建下四州的百姓,有很多失地的农民,他们没有地为生,就自发组织起来,以贩卖制私盐为生。

    而且因为官盐质低价高,导致私盐极为畅销,非常受欢迎,所以,这群百姓虽然没了土地,自然还能过日子。

    但是现在赵构一条政令下去,百姓们活不下去了。

    所以范汝为才揭竿而起!

    “官家,还是招安吧。不能打啊!”汪博彦同样擦了一把冷汗,杜充坐立不安,他汪博彦也坐不稳啊,他的盐政刚实施不到一个月,百姓就告诉他们,这个盐政,不行。

    “官家,要不然废掉新盐政?以平复福建祸乱?”杜充笑着给了汪博彦一刀。

    刚才汪博彦捅他捅的开心,现在轮到他了。

    赵构摇头,说道:“不,必须平叛,此事涉及到了国本,必须镇压!”

    “令神武军节度使辛企宗进兵福建路!务必两个月内平叛!”

    赵构必须派兵镇压!这是盐政啊!他的钱袋子!

第三百一十九章 横渠四句

    范汝为端坐在建阳城上,心中思绪万千,他没有想到官军如此废物不堪,连自己全都是百姓都打不过。

    而范汝为此次造反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这大宋,而是为了反对盐政,所以才做的这事。

    当然这是他最初的想法。

    范汝为攻破了建阳城,审讯了城中的员外们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这新盐政!根本不是汴京官家来的圣旨!而是那篡了权的赵构做下的事!

    直到此时此刻,范汝为才彻底知晓了赵构篡权之事,这就给范汝为的造反,提供了更多的大义之名。

    他现在的旗号已经从最开始的呼应钟相的均富,变成了响应汴京均田,举义事行大义,诛国贼。

    而且范汝为用最快的速度,将赵构篡权之事,让更多的百姓知晓。

    这让范汝为的队伍扩张的速度更快,战火已经不在建阳城的附近燃起,而是已经在整个福建路和广南东路燃起!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情势。

    这让范汝为心中对于起事的忐忑,变得越来越心安。毕竟这么多人响应,也应证了那赵构的篡权,就是违背天和之事!

    而范汝为盯着建阳城下正在收割田间稻谷的百姓,愈加觉得自己行事是对的。

    “侄子想什么呢?”范积中笑着拍了拍范汝为问道。

    范汝为恭恭敬敬的说道:“叔父。”

    范积中,就是当初组织私盐贩售之人,当初建阳范家都快活不下去了,自然要找一条生路出来。

    但是起事时,推举的首领之人,本来是范积中,奈何范积中粗知书,觉得自己担不了大任。

    所以起事之前,将这首领的头衔,给了范汝为。

    而事实证明,范积中的想法是正确的,范汝为比他要强多了,现在建阳城百姓安居乐业,比过去的日子要好很多。

    信息不对等,自古至今都存在,而赵构篡权建立吴国之事,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此事。

    建立吴国,篡权之事,止于员外和乡绅们,在员外乡绅的控制下,坊间的茶话、评书和艺人,哪里敢多造次?

    乱嚼舌头根,会被拔掉舌头的!

    但是随着范汝为打破了这一层的信息不对等的界限,直接把赵构篡权之事,暴露在了百姓之间。

    这事就麻烦大了。

    而范汝为执意要让此事宣扬的全天下都是,而没有遵循叔父的建议,将此事隐瞒下来,让范积中有些生气。

    “叔父这是气消了?”

    “侄儿也是寻思着,越多的人知道,就会越多的人响应。那均田之事,就会越多的人支持。到时候举义事之人就会越多,咱们也会越安全。”范汝为笑着说道。

    因为他拒绝了叔父的建议,没有隐瞒赵构篡权之事,范积中很久都没理会他。

    范积中左右看了看,建阳城头附近没人,小声的说道:“侄儿啊!你说是汴京近还是临安近!”

    “那肯定是临安近。”范汝为皱着眉头回答着。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如此谨慎?

    “你响应汴京均田。汴京鞭长莫及,顾及不到你这边。临安大兵压境,如何是好?我让你压下赵构窜权的事,是为了你好啊!”范积中怅然的说道。

    范积中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如果你压下了赵构篡权,那赵构还能招安你。到时候做个官,不必做个泥腿子在田里刨食强?”

    “你这样,将所有的消息放出去,到时候大兵压境,叛乱被平,你这个罪魁祸首,赵构饶不了你了啊。”

    “叔父,咱这是谋大事啊!均田,让百姓好好活下去啊!这怎么会失败呢?”范汝为有些不明白的说道。

    范积中摇摇头说道:“这自古,又有几个造反能成的?到最后不都是败了吗?”

    “你这样就和赵构势不两立了。到时候赵构想招安你都不行。”

    范汝为想了想,好像真的如此。

    陈胜吴广大丈夫,揭竿而起,到最后被章邯所镇压而失利。

    新莽天凤年间的绿林起义,到最后不也是被刘秀所镇压?

    赤眉、黄巾军、瓦岗寨、黄巢这些最后也是失败,惨淡收场,在大宋的王小波、李顺、梁山、方腊到最后的结果都是输的一败涂地。

    百姓对朝廷有着先天的劣势,很容易被分化,也很容易失败。

    范汝为似乎是想通了什么一样,脸上的忧虑也变得成了笑容,说道:“叔父也是不看好此次起事?”

    “即使败了又能如何?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然是要顶天立地。他赵构有违民心,即使是败了,赵构也得斟酌下,他那个不靠谱的新盐政吧。”

    “这就够了。”

    范汝为心满意足的说道:“叔父,真的够了。”

    “那你也活不成了啊!”范积中满是担忧的说道。

    而范汝为笑着说道:“他们读书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听评书的人说过一次。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是横渠四句。”

    “我一个泥腿子,地里刨食的憨憨,也算是实现了其中为生民立命,也不枉此生了,不是吗?”

    “我范汝为也能称之为大丈夫了呀!”

    范积中点了点范汝为的额头,恶狠狠的说道:“你呀你!那都是读书人说出来忽悠人的!你也信!”

    范汝为摇头,读书人、士大夫、三公九卿都做不到的事,不正是说明了想做到这些事的困难吗?

    他一个泥腿子能够做到!岂不是比那些三公九卿更厉害?

    更重要的是,这事必须要人做啊!

    要不然福建下四州的百姓何以为生?近百万生民无所依靠,岂不是更加可怜?

    “叔父莫要担心,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范汝为非常有信心的说道。

    就最近和禁军交手的战况看,他赵构,并不能轻而易举的获胜!

    他赵构有十万雄兵,但是他范汝为有上百万走投无路的百姓,一群乌合之众,不见得就能平定福建路之乱。

    而且现在很麻烦的是,广南东路最近也是烽火连天。

    他赵构真的稳赢吗?

    “侄儿也向着汴京写了书信,借大义之名,行均田之实,训练新军以抵挡赵构的平叛军,而又请了官家从海路而来,驰援福建路。”

    “不求官家派兵而来,只求官家能给某一道圣旨。待万事平定的时候,某自然引颈受戮,若果怕了,范某把范字倒过来写!”

    范汝为继续宽慰着自己的叔父,同样也是坚定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

    而赵桓收到范汝为的信件的时候,知道自己又得花钱了。

    你问赵桓愿意不愿意收纳福建这只起义的军队?

    那自然是有多少来多少!

第三百二十章 倭国的特使

    赵桓决定支援福建路,而能走的海路,而赵桓手里的市舶司,只有密州市舶司。

    密州市舶司成立于开宝十年,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可惜在政和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在位的时候,几乎废止了。

    所以,赵桓想要支援福建路,就必须重新建立密州的市舶司。

    当然圣旨之事,非常简单。

    赵桓立刻写了一张圣旨送到了福建路,特别提拔了范汝为为福建路的宣抚使。

    专门负责福建路防务与治理之事,若是能够保证福建路不被赵构所统治,在万事皆定时,可以特赦起义军。

    赵桓想了很久,对赵英问道:“那个倭国的什么鸟的特使,还在都城里吗?”

    “还在,他还在等着面圣之后归国。他不是鸟羽王的特使,他是崇德王的特使。”赵英对官家笑着说道。

    赵桓点头,说道:“那就让他过来一趟。”

    赵英犹豫了一下说道:“倭国一舟泊于境内,一行凡三四十人,妇女系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度种?”赵桓一愣,这又是个什么情况?

    【历史事件提醒:宋朝时候,倭国人常常派出船队,到大宋借种,目的是为了改良身高。但是其更多的目的是保持与中州,也就是中原王朝的通婚,以保证其本国的利益。所生孩子多数会回到倭岛,同样会被分给优秀的伴侣,以保证血脉的优势。】

    【能够来到中州的女子,多数都是倭国的上层人士。】

    赵英还在笑着说道:“此次来到大宋的一共正副两名特使,一人名为平清盛,此人在倭国人里,算是少有的器宇轩昂。而另一名女子,名为深田恭子,和平清盛有婚约在。”

    “平清盛此次前来,带来了不少的女子度种,希望能够送到宫中两名倭国公主希望与官家通婚。臣预先看过了,端庄得体。官家你看?”

    “不要。”赵桓异常坚定的说道。

    开什么玩笑,自己放着大才女不闻不问,能看得上倭国人?

    赵桓稍一沉思,上下打量了一番赵英说道:“你收了那什么鸟的特使多少钱?这么替他们说话?”

    “臣收了一千两白银,不过都给了李太宰了。臣这就去宣他们觐见。”赵英一溜烟的跑了了,官家太聪明,自己还没个小动作,就被发现了。

    赵桓对赵英收受贿赂的事,并不是很在意。因为赵英从来都是三七分账,三分自己拿着,七分归内帑。

    这货真的要贪,自己内帑里上万万贯的铜钱,贪起来岂不是更方便?

    他继续批阅着札子,总体来说,札子里的内容,除了要钱,还是要钱。

    辛亏赵桓的内帑很富有,凡是要钱的札子,只要合理,多数都被赵桓准了。

    但是现在大宋国内缺钱,倒是愈演愈烈了。各地要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倭国国主崇德王特使平清盛,叩见大宋天子。”平清盛站的老远,就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赵桓再次沉默……

    自己当上皇帝之后,朝臣们除了第一次见面,还会喊个吾皇万岁什么的,之后大臣们别说跪了,能作个揖,都是给你皇帝的面子。

    “大宋不兴跪礼,起身吧。”赵桓让平清盛平身。

    他上次让李纲安排的腐化倭国贵族的各种安排,李纲已经做了。

    “此次让你过来,大宋的宰相和你说过的,朕要你们倭国的白银,而给你们的都是些你们那稀缺的丝织品,瓷器,茶叶。不知道此事你们那个崇德王怎么说?”赵桓直接开门见山的说。

    而平清盛笑着回应道:“臣的王上已经同意了天子的贸易请求,并且广开海岸,只是倭国船业不兴,需要大宋多多排大船才是。”

    “倭国船小不抗风浪,在海上漂泊,三艘船里有一艘靠岸都是好的。”

    三艘里靠岸一艘,感情这家伙来到大宋全看老天爷赏脸?

    此前金兵南下,赵桓这个皇帝都差点被完颜宗望给端了,大宋的船久没到倭国,看来这个平清盛是乘着日本船只来的。

    也算是不容易了。

    “只是崇德王最希望的就是来自天子的册封。”平清盛再次俯首拜道。

    现在白河天皇已经濒死,若是再没有来自大宋的天子册封的话,崇德天皇就要被他名义上的父亲,其实是兄弟的鸟羽天皇给废掉了。

    “朕需要白银。”赵桓言简意赅,想要得到自己的册封,那可不是一笔小钱。

    “一船白银约五千石。”平清盛知道大宋缺什么,他过来就是为了求赵桓给崇德天皇册封。

    若是没有了大宋皇帝的册封,白河上皇一死,崇德就有马上被废弃的危险。

    五千石?三百五十吨!宋朝一两约为42克,这五千石的白银,就是八百万两白银!四舍五入一个亿啊!

    早说啊!早说早就给你册封了!还等什么?朕很缺钱的你晓得伐!

    “成。赵都知,把圣旨给他吧。多给几份,省的他路上船沉了。记得在入档。”赵桓点头了。

    赵桓顶不住啊!

    如果有八百万两,赵桓就能打造银币,通行天下了!

    “崇德王必不忘圣恩。年岁五十万两白银,以供天子驱使。万谢天子隆恩。”平清盛没想到如此简单,就得到了大宋天子的册封,哆哆嗦嗦的又跪下了。

    而此时的深田恭子也是激动的手抖,将手中的书卷呈上,说道:“大宋天子,此乃倭国《源氏物语》,已被我译为汉文,敬请天子斧正。”

    “好说好说。”赵桓再次点头。

    一年五十万两白银啊!比之前一年的岁币还多,大宋朝年年岁赐,今年轮到倭国向大宋上供岁币了。

    赵英将源氏物语放到了赵桓的案头,将圣旨递给了平清盛。

    “臣还有一事相求。”平清盛见赵桓心情还算不错的赶紧说道。

    赵桓一愣,果然是倭国人啊,得寸进尺是他们的本能啊!

    赵桓脸上带着莫名的笑容说道:“说说看。”

    平清盛犹豫的说道:“倭国一直仰慕大宋之盛,倭国也有券契所,请天子准许倭国与倭国共行货币,已勘定倭国之经融之乱。”

    平清盛知道崇德天皇最缺的除了法统以外,还有鸟羽天皇掌控的券契所!

    鸟羽天皇握着钱粮大权,让崇德天皇很是难受,如果可以得到与大宋共行货币,那鸟羽天皇手里的银钱就彻底失效了。

    到时候,崇德天皇彻底可以坐稳皇位了。

    “哦?”赵桓一愣,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啊!

    “你先推到偏殿,朕与朝臣商议之后,再告诉你。”赵桓挥挥手让平清盛先行离开。

    要与群臣商议一下此事,赵桓觉得万一一拍脑袋同意了,出了问题,岂不是连个背锅的人都没有?

第三百二十一章 铸造银币

    “李太宰啊,倭国的白银真的很多啊!”

    “一船的白银,整整八百万两的白银,就为了买一道圣旨。朕把册封的圣旨卖给他了。”

    赵桓先给李纲交了个底,册封都是是商量好的事。

    但是这一船的白银,算是让赵桓始料未及。

    李纲沉默,自己这边为了铜钱挠头的时候,自己官家这边写了道札子,直接搞八百两白银出来。

    如果按照市价换算,十两白银就是十贯铜钱,一两白银约为一贯铜钱使用。

    但是白银并不是货币啊!

    事实上一两白银,通常能换两贯铜钱!

    毕竟大宋的铜钱都是铁铜钱,而且还薄的很。

    李纲沉默,赵桓最近手中的圣旨,先是送到了荆湖北路,荆湖北路杨幺攻破的州府直接归附了汴京。

    连带着整个荆湖北路全部归附。

    而第二道圣旨,直接送到了福建路和广南东路,这两路虽然不富,但是确实整个大宋社会的基础,产盐大路!

    而第三道圣旨,卖了八百万两白银,不仅如此,每年还有五十万两白银入账的岁币人,让李纲怀疑人生。

    “官家生财有道,臣远不能及。”李纲俯首拜道,反正官家有钱,大宋就有钱。

    “此乃国事,这八百万两白银,归了国库吧。”赵桓决定把这笔钱进国库,李纲这个太宰当的不容易,省的他老惦记自己的内帑。

    “这八百万两白银,全部按两打造成银饼,每一两的银饼折合一贯铜钱,不知李太宰以为如何?”赵桓问道。

    这八百万两白银,能打造出一千万的银饼出来,就是一千万的贯啊!

    事实上,锻造的时候,会掺杂一些锡来防腐,还有铁铜掺和起来。

    “官家,民间银两交易都是通过秤,还要切割,着实不便,这也是白银迟迟无法在市场上流通的问题,实在是太难计数了。”

    “而且白银成色不一,也造成了流通上的困难,官家,臣以为,可以由官府打造银钱以供天下百姓使用。”李纲想了想说道。

    银饼交易实在是繁琐,而且因为各地成色不足,导致银两交易常常出现问题。

    “关中军饷共计六万石米,四十万钱,其中四十万钱,以十万两银,五千两金折支。一两银折合一贯钱是可行的。”

    “官家,若是能够打开航道,与倭国长期通商的话,每年能铸造一千万银钱,则可大大缓解大宋之缺钱的现状。”李纲还在劝谏。

    赵桓想了想说道:“你的意思是,铸银币?”

    大有可为啊!

    只要有白银,统一有官府回收银两,锻造银币,则可以大大的缓解市场对银两交易的抵触!

    而且有利于控制银根,通过银钱控制天下,李纲这个建议不错。

    他在想要不要将自己的头像印在银币上?

    技术是觉得能够达到,但是这事估计也就这么一想,中原王朝的价值体系里,钱的排序并不是很高,他这么做是在作践自己的身份。

    只有欧罗巴的国家,才喜欢把头像印在银币上,供人使用。

    但是赵桓可以印点别的东西上去,目的是为了防伪。

    “可以印上大宋通宝,银七分,锡一分,铁铜一分,镀锡一分,就叫大宋银元吧。”赵桓决定锻钱,只不过锻造的是银元,来刺激经济,提高税赋。

    镀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白银损耗,定期投放新币,回收旧币镀层锡就能当新币用了。

    “还有一事,太宰,倭国想要与大宋通行货币,这事你怎么看?”赵桓问道。

    这事必须仔细斟酌,大宋货币国际化的道路,现在到底合适不合适?

    李纲也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与倭国通行货币的好处很多,但是那都是基于大宋国力强盛,现在这个时间点上,通行货币,不可取。

    “官家,臣以为通行货币,可促进两国商贸,增加对倭国的影响力,毕竟发行权在我大宋手中。”

    “官家册封了倭国王,自然是法理上的开疆拓土。而货币通行,则可以在货币一事上开疆拓土。”

    “可是凡事有利有弊,现在大宋缺钱,如果与倭国通行货币,本身大宋就缺钱,这样一来,就更缺钱了。”

    “而且对流通在日本的货币,大宋也无法监管。平白增加钱的损耗,臣以为直接通行货币不可取。”

    “但是官家,咱们有钱引啊。通行钱引倒是可以。反正都是纸。”李纲将自己的话说完。

    赵桓点头,论阴人这种事,赵桓觉得自己这辈子想赶上李纲,怕是没戏了。

    李纲一出手,就是交子通行。

    在大宋钱引,交子都是擦屁股纸,到现在蜀中的态度都极为反复,不就是当初交子的事给蜀中闹得离心离德了吗?

    李纲不通行货币,而是交子,运到倭国的货物都是用白银结算,倭国运到大宋的货物都是纸币结算。

    赵桓看着李纲,这个人能把自己的感官封闭试验搞成黑棺材,果然是个带恶人啊!

    “朕觉得可以。”

    “臣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派遣一些工匠到倭国,帮倭国开采金山和银山。”

    “倭国产银产金,可是缺少勘定,也缺少产银产金的技术,臣以为挖矿这事,派点工匠指导一番,早点把金山银山挖出来送到大宋才是正理。”李纲笑着说道。

    “可以,李太宰安排就是。”赵桓点头,这个建议不错,可以增加倭国的白银产量,大宋才能源源不断的铸钱,刺激经济发展。

    李纲继续说道:“旧矿三七分账,倭国崇德王七成,我大宋三成。而新矿我大宋七成,倭国崇德王三成。官家臣以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

    “毕竟没有我大宋工匠勘定和指导,他们倭国产出这八百万两白银要有好几代人了。”

    赵桓一愣,这技术入股就要七成收益?他犹豫的问道:“是不是有点多啊。”

    “多吗?臣先从八成收益谈起,若是不成就七成。不能再低了。”李纲摇头,没有大宋的技术,他们倭国能开出多少矿来?

    他们只能挖出些露天的裸银矿!那些矿床里的白银矿,只能干瞪眼,不仅如此,他们锻造的技术极差,火耗极大!

    “那李太宰和平清盛谈谈这个技术入股的事,看倭国能不能同意。”赵桓点头,他心里倒是对分成期望不大。

    “倭国会同意的。”李纲非常有信心的说道。

    倭国、金国、辽国有一个算一个,就技术上,大宋还是有足够的信心,这个分成也不是李纲张口就来,胡说八道,这事是有先例的。

    在占城,就有大宋帮忙开办的银矿,分成就是三七分成。

    “官家,倭国地界上的白银是真的多啊!”李纲提醒了一句赵桓。

    赵桓仔细品味了一下这句话,颇有深意的看了一下李纲,表示朕懂了这句话的潜台词。

    这白银是倭国地界的,现在,这些白银属于倭国的,但是到最后,还是属于大宋的。

第三百二十二章 河间兵事

    岳飞其实很满意自己这个飞军总教头的派遣。

    他将自己从汴京领兵一直打到榆关的作战,总结成了一份札子,当然他还很年轻,当然不会将这个札子,交给皇帝。

    他要用一生来完成这本兵书。

    著书立说,是所有文人墨客的愿景,武人著书同样可以流芳百世。

    岳飞收到了一本来自汴京军器监刊印的书籍《种家遗录》。

    岳飞刚得到这本书,就参考之前赵桓赐下的《军事文选》,再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努力吸收书里的内容。

    每每阅读,都有新的收获。让岳飞时常感慨,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岳飞放下了手中的书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刚刚走了万里路,再加上两本兵书,他觉得自己对于领兵打仗有了新的感悟。

    干说不练假把式。

    此时此刻的河间路军营,正在积极准备着选兵之事,让岳飞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军卒们的训练热情,要比他想象的高很多。

    通过新兵考核,就会拥有十亩地!这就是他们士气如此旺盛的源泉。

    不仅如此,在军中,其实攀比。比斗是极为严重的现象。

    而这些提前到了河间路军舍的军卒,多数都是一州一州送到此处,所以这些军卒的地域性极强!

    这进一步的加剧了军卒们前的斗性。

    而赵桓得知之后,添油加醋的生下了新的许诺,若是军卒们可以通过新兵考核,那除了可以得到原有的军爵田以外。

    前三甲营队,可以额外获得天子的嘉奖,每人钱三百贯,金犀带一条。

    前十强营队,可以额外获得天子的嘉奖,每人钱两百贯,银犀带一条。

    前百强营队,可以额外获得天子的嘉奖,每人钱一百贯,犀带一条。

    这个犀带是荣誉的象征!

    赵桓这一剂强心剂打下去,整个河间军营如同沸腾了一样,更加卖力的训练。

    赵桓深知军功爵乃是他兵制根基,土地也是他的根本,所以不能轻易赏赐,若是能够赏赐土地,那士气只会更加旺盛。

    这才五更天,整个河间军营,就跟炸了营一样,四处都是号子声,按照科目开始逐条训练起来。

    岳飞研究了很久的所为的考核表,让他非常意外的是,军事项目居然仅仅占了六十分,而内务卫生居然占了四十分!

    而且还建立了专门的稽查队,进行内务稽查和军事项目考核,这张表,就是所有人的成绩单。

    一人内务不达标,全营队就会扣分,累计十次扣一分。

    “岳校尉!官家倒是定了这个表!并且说要以此表作为重要参考,来决定名次!这考核表什么路数啊!营队的人都疯了!”

    “昨天晚上子时,三十七营,一个内务不达标的军卒,因为扣了营队的分,昨天夜里差点被打死。”傅选负责稽查,因为有十分之一的分数,军卒被同乡给揍了。

    天下奇闻!

    反正傅选对立山头的军队,见得太多了,这同乡还互相揍的,还是第一次见。

    岳飞也是苦笑连连,这个稽查是个好事,可惜军汉都是一群精力无处宣泄的壮汉,你给营队抹了黑,不挨揍才是奇怪的事。

    特别是一个营队五百人,一般都是一个州的同乡,大家都能做好,你自己做不好,最后连累了整个州的名誉。

    “军营寻衅滋事斗殴纪律扣分一分。你给他们扣了没?”岳飞问道。这才是关键,除了六十分的军事项目,四十分的内务,还有五十分的军纪考核。

    这也是要人命的地方。

    “扣了。今天三十七营的气势很差,都憋着一股劲,也不知道会做什么。官家这一套是不是缓缓?”傅选尝试着问道。

    万一哗营,该怎么办?

    但是岳飞却摇了摇头,这群军汉多数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哪里有那么娇气?

    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考核!闷头训练还来不及。每天累的要死,到军舍倒头就睡,哪里有那么多闲散的功夫,串联哗变?

    “让三十七营队,今晚加练,大青山一圈。”岳飞想了想说道:“官家仅仅是扣分,对于一些垫底的营队,对于扣分无所谓的话,没有相应的惩罚,是说不过去的。”

    “大青山一圈?”傅选吞了吞喉咙,围着大青山一圈,从山脚跑到半山腰,再下山到营地,大约四个时辰!

    上山就很累,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段更难!

    所以,对于这个加练,其实岳飞的惩罚非常严重。

    但是岳飞在河间军营里说一不二,谁也说不上话,那三十七营,这一圈跑下来,第二天的军事训练项目的分数,怕是又要丢好几分了。

    “告诉三十七营,他们是第一个违反军纪的营队,枪打出头鸟,既然想出头,就要做好被打的准备。”

    “如果他们都是爷们,就牟足了劲,把后面的训练搞好,不要再丢分。把各项目的成绩搞上去,让人刮目相看才是。”

    “若是做不到,就别说是从相州走出来的爷们,爷丢不起这个人。”岳飞的语气很严厉。

    如果是别的营队,岳飞可能还会犹豫一下,说不定不会罚的这么重。

    但是三十七营不行,三十七营,正好是相州出来的五百军卒,正因为如此,岳飞才下了这么重的惩罚,除了体能的惩罚,就是次日的军事训练分数的扣分了。

    “我这就去告诉他们。”傅选摇头无奈的走了。

    而岳飞也向着军备营走去,他想要实现官家的训练考核,刘经的军备营是重中之重。

    “步人甲的兜鍪厚越一寸,而军将的兜鍪厚越一寸半,拿七十石弓箭来。”刘经大声的喊道。

    岳飞一看正好自己兵器架上是七十石弓,将弓弩递给了刘经。

    刘经抽出两只羽箭,拉了个满月,正好一箭,穿透了普通军卒的兜鍪,而军将的兜鍪差了一些。

    “不行,还是有些危险,还是六十石的弓弩合适,要是再高些,怕是有危险。”刘经摇了摇头,靶距离他的位置约二十丈,弓弩上有此威力,那要是再近些,怕是要出大事。

    “岳校尉!”刘经赶紧见礼,他与傅选不同,他知道罪军所有人都应该感谢岳飞,如果岳飞当初在邢州峡谷,遵循了官家赐下的便宜行事的命令。

    他们这群罪军,不见得能够将功赎罪,重获新生。

    “你这边验证的如何了?咱们是要考核,不是杀人啊。”岳飞非常关心此事。

    不管是大规模的军阵演练,还是考察单兵尖刀的能力,不能搞出人命,是一等一的要事。

    他们是练兵,不是杀人。

第三百二十三章 这一世的赵构太难了!

    官家对新军的要求太高,除了要求集团作战以外,官家同样让岳飞保证军卒的单兵实力。

    “岳校尉,差不多都准备好了。弓弩测试是最后一次的验证了,通过了,就可以作为拉练使用了。”

    “不过,岳校尉,这样训练有用吗?我怎么感觉不管怎么训练,都是花把势,只有上了战场才算是老兵呢?”刘经不确定的问道。

    岳飞点头,这个顾虑很对,只有亲上战场,才能感觉到战阵那种带着生死的大恐怖,训练新军有用吗?

    刘经不知道的是,赵桓安排了实战演练的环节,全国四处盘踞在山头的流匪,就是最好的实战对象。

    岳飞从来不觉得流匪的战斗力薄弱。

    事实上,恰好相反,流匪在大宋的危害极深,战斗力极强。

    比如杨幺等人的起事,让孔彦舟后退数百里!直接让出了荆湖北路。

    而现在范汝为在福建路的起事,更是让赵构束手无策。

    流匪的战斗力比禁军要强,只要能够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打败了流匪,才能算这只军队正式训练成功。

    韩世忠训练新军的方法,并不是和岳飞这种正式军训选拔一样,他在边地,搞军训,都是直接和敌军进行接战,来以战为训。

    可是为何大宋的禁军如此虚弱无力?

    这个问题,盘桓在岳飞的心头一惊不知道多久了。

    他一刻钟能说出很多的答案,为何宋军孱弱。

    但是他总觉得这些问题都不是根本,所以,他决定动身前往汴京问问官家。

    当然,问问题,不是岳飞此行的目的。

    他最主要的问题是确认单兵尖刀训练和考核的内容。

    这个单兵训练,岳飞觉得很难训练。

    他自己就是个很强的武将,但是他自以为自己身高七尺有余,力气大的惊人是关键。

    比如刘经手中的这把七十石的长弓,在岳飞手中能玩出花来,但是普通军卒,怕是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还有腰弩,他的腰弩是三百石,就是脚踏弩,以腰力上劲,普通人就别想了,这种弓弩一般人也拉不开。

    所以,这个单兵尖刀能力,在岳飞看来就是天生的。他实在是摸不清楚头脑该怎么训练单兵训练。

    而且还要将刘经的研究所得的札子,递给官家。

    让官家审阅之后,正式用于大规模集团作战的训练,这个他很擅长,不用官家操心。

    赵桓在文德殿听到岳飞的问题,为何禁军的战斗力如此孱弱,而现在河间新军军卒士气如此高昂的时候,赵桓摇头笑了笑。

    在赵桓看来,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极大的命题,值得最新成立的军事学院,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赵桓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太史公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何当初汉朝的时候,可以一汉当五胡,而到了东汉的时候,一汉当三胡都成了一件丢人的事,结果到了大宋朝的时候,二十胡可挡两千宋军呢?

    汉朝的时候,杀一披甲之士,就可以得到最低等的爵位公士,均田一顷,五十亩田,按后世的征收价格算,五十亩地少说的七十万。

    不仅如此,一级爵位公士,还有年岁五十石,就是最低的收购价,一年也是一万r的补贴。

    最主要的是这个爵位,是可以世袭。

    所以,按五世而泽的原理来说,杀一个披甲之士的价格,最少就是一个移动的五百万。

    每一个匈奴人都是五百万的买卖,你说军卒不拼死效力?

    而且在赵桓看来,范仲淹、王安石在西北的西夏作战,节节胜利,证明了大宋不是文官不行。

    狄青、岳飞、韩世忠、孟珙等人证明了,大宋的武将不是不行。

    而多次击退完颜宗翰的太原城民,在三千捷胜军的带领下创造的奇迹,也证明了大宋百姓不是不行。

    那是谁不行?

    赵桓已经完全确认了,是皇帝不行。

    幸好他来了,稍微给武人提高点待遇,大宋军队,就恢复了中原王朝军队的一贯士气。

    那大宋的皇帝,到底是何等模样?

    其实站在赵桓的立场,即使他已经当了将近八个月的皇帝了,但是他依旧不习惯当皇帝。

    这个差事在他看来,并不是很好。

    他天天批阅札子,为了国事劳心劳力。当这个皇帝,实在是累的不行。

    如果赵家有人能做这个位置,而且做得和他差不多。

    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

    确保江山社稷稳固。

    确保不会被金人再打到家门口。

    他可以把这个皇帝真的让出去,也不是不行。

    可是赵家无人啊。

    当然,这么多确保,哪个的确都很难。

    赵构是高宗,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赵构的庙号不可谓不高端,可是赵构干的事是人事吗?

    他在乱世中就任兵马大元帅,从而抓到兵权,在应龙府坐看汴京被围困,建立了他自己的最初班底。

    来自帝国东北的残忍的外族侵略者,一路南下无一合之敌,夺取了他的帝国大半个国土。

    他重用的亲信将领杜充、黄潜善、张俊等人,多为酒囊饭袋,贪腐一把好手,导致战争初期一触即溃,搜山检海与转进如风。

    他委任的杜充,更是为了迟滞敌军主动扒开黄河大堤,造成赤地千里,直接淹死了数十万的民众,数千万百姓受灾。

    他任命的杜充的在建康,追着完颜宗弼数十里投降!建康被破,数十万城民被血腥屠掠,尸骸堆积成丘,血流漂杵。

    他麾下也曾有一支骁勇善战纪律严明的部队,岳家军和韩家军也是征战南北无一敌手,他却总对其指挥官韩世忠和岳飞不放心,总以为他们会学习黄袍加身的戏码。

    他惯于遥控指挥,千里外越过主帅直接向将领发令,十二道金字牌,导致朱仙镇-汴京之决战,十年之功,功败垂成。

    他对两位力主抗战的著名将军,他将其中一位杀死,另一位革职赋闲终生,在秦岭之地颐养天年。

    他因连战连败,曾离岸逃离,带着他的小朝廷,被迫泛舟海上。

    他因病不能人道,只好收养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最后继承了他的皇位。

    如果这里不提名字,会想到谁?

    赵桓看着赵构和运输大队的大队长,那是越看越像。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地主代表人物的失败,赵桓要是将到大宋交给赵构,岂不是石乐志?

    赵构一个高宗,都这个模样,赵桓也实在是找不到人,把这个皇位让出去了。

    可惜现在赵构手里,可没了岳飞,现在岳飞正待在河间路研究,怎么才能训练出一支天下雄兵。

    可惜现在赵构手里,也没了韩世忠,现在韩世忠整天琢磨着如何气的金人嗷嗷叫,让金人,攻打他的防区,来减缓王禀在临潢的压力。

    可惜现在赵构手里,也没了李纲,给他重整朝纲。只有一个秦桧,还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李纲现在正为如何将荆湖北路正式纳入手中而发愁。

    所以,赵构没了这三名重臣,靠着一帮贪官污吏就能成事?

    天下奇闻!

    赵构这一世真的太难了,手中无雄兵,无大将,还无治世之臣,他能怎么办?

第三百二十四章 只要思想不滑坡

    “官家,河间县的军卒已经云集了十万之众了,可能飞军要扩军了。”

    “按照官家之前定下的标准,河间县的新兵就有了超过六万军卒,符合标准了。”岳飞略带为难的说道。

    赵桓预计到了合格的军卒会超过他的预料,本来他以为会有四万左右合格的军卒就可以烧高香了,结果岳飞告诉他居然有超过六万军卒合格。

    衣步人甲,操五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赵桓稍微改了一下魏武卒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对于大宋的禁军来说,依然是一个极高的标准。

    就这个日趋百里,着轻甲,都需要五天才能完成。

    结果岳飞告诉他,各州府选拔了十万人到河间县,就有六万军卒达标,这让赵桓怀疑的看了一眼岳飞。

    大宋有吃空饷的先例,赵桓早就了解过此事。

    难道说?

    不应该啊,岳飞在赵构手下的时候,一辈子都没吃过一次空饷,那会的局面,比现在要糟糕几百倍,岳飞都能守得住底线。

    现在应该不是仿照旧例搞贪腐才对。

    但是这可是共计六万军卒,这可是六个标准师的兵力!

    看起来不是很多,但是要是算上战场辅助的军卒,还有负责运输军粮的民夫,就至少二十万军民了。

    有六个师的兵力,他赵构还能蹦到今天吗?

    “确实有这么多的军卒达标吗?”赵桓不确信的问道。

    岳飞点了点头说道:“末将写了个札子,这是编制,还有各级军官之名单。还有一箱子名册,是已经确定,达到官家所言的新军要求的名册。共计六万余人。”

    “所以到最后考核之后,还会超过六万。而且是一定的超出。官家,这批超出的人,怎么办?”岳飞问道。

    这个事,他本来是想要提高标准,可是这个标准,其实已经非常严格了。

    真的不能再高了,在岳飞看来,普通人最高极限,也就如此了。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大力士。最后,只好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官家。

    赵桓非常犹豫,三万的飞军已经让大宋国库的财政捉襟见肘了,又要花内帑的钱?

    “赵都知,内帑还有多少钱?”赵桓扭头问道。

    如果内帑也没有钱,那多出来的三万多人,只能另作安排了。

    “官家,如果官家没有把倭国献出来的白银,归了国库的话,咱内帑就还有万万贯,可是现在只有九千万贯了。”赵英满脸的苦闷。

    本来平清盛,带来的一船白银,如果能归了内帑,赵英能变着法把那八百万白银变成两千万贯钱,充了内帑。

    可惜,官家将白银归了国库,这让赵英异常的苦闷。

    只有九千万贯的赵英?你知道不知道这笔钱很多很多!

    赵桓对于赵英这个憨货不多做理睬,钱多了,就只是数字了。

    “上次计省报过来的账目,三万飞军预计月俸是五十五万贯,月粮十万石对吧。六万的话,就是月俸禄一百一十万贯,月粮二十万石粮。”

    赵桓算了算,头晕目眩。

    他手里的钱,九千万贯,看似能养很久,但是要知道,赵桓不仅仅是要养这一只飞军。

    秦凤军、永定军和永兴军,还保持着着二十万的规模,在边地防守金人和西夏,国库虽然现在能够收支平衡。

    这群军队现在不用自己操心。

    但是稍有不慎,哪里出一点事,李纲就得问他赵桓要钱。

    其实这九千万贯,看似很多,但是花起来的速度,还是太快了些。

    得广开财路才行。

    但是养六万飞军,从内帑出点钱粮,也是可以养得起。

    赵桓忽然感觉到一股冷风吹进了宫殿之内,他猛地一哆嗦,这才九月份,怎么就有冷风了?

    正是三伏天的天气,如果不是文德殿的冷气开放,赵桓觉得自己每天办公都不爽利。

    本来文德殿通过精妙的设计,就不是很热,再加上冰鉴的冰,这文德殿的温度其实一直还可以。

    但是这一阵冷风吹得赵桓一阵哆嗦。

    这是怎么了?

    【历史事件提醒: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以及格陵兰岛冰层氧18含量曲线图都显示,1127年春起到1279年秋,中州地区的气温产生了一次较大幅度的降温,普遍低于后世气温,低了大约2c,请注意。】

    这系统怎么回事?给自己玩上了天气预报?

    赵桓突然觉得自己的系统不是废物,倒是挺贴心的,自己就感觉到了一股寒风,他直接告诉了自己气温陡降,这事要提醒自己穿毛裤吗?

    等一下……

    气温降低2c?不是开玩笑吧!

    气温陡降的结果就是农业生产,大规模减产,自然灾害增加,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而且还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农耕区域面积减少,农牧分界线南移。

    卧槽!赵桓如坠冰窟。

    天灾啊!而且是一个长期性质的天灾!

    明朝怎么说没就没了?

    明末的起义无数,和第四次小冰川时期的天气灾害,有很大的关系。

    方腊怎么造反的?直接诱因是宣和二年的江南地震。

    虽然赵桓看这个曲线图,完全不如明朝末年那么剧烈,温度也稍微高了一些,但是足够自己喝一壶的了。

    自己还在想建什么飞军,结果老天爷给了他个大大的惊喜。

    “飞军的名额增加,有多少算多少,尽数编入飞军。”

    赵桓最后决定,还是把所有的军卒,纳入自己的麾下。

    这多出来的三万飞军,无论如何都必须拿到自己的手中。天灾是天灾,但是赵桓不能人为的制造**。

    赵桓既然许下了承诺,那就必须实现,否则皇帝的信誉崩塌,那以后他还怎么征兵?

    这通过考核,就是十亩地啊!那通过了却不用,岂不是自作孽?

    赵桓可不想大宋多出现流匪了。

    不就是多一倍的消耗吗?只要能够生财有道,自然不惧这点挑战。

    至于天灾,其实不必考虑。

    百姓过得日子会比天气暖和的时候,日子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事实上,**的危害,要远大于天灾,经纪、流匪对百姓的剥削,不比天灾更加恐怖?

    特别是这种天气上的灾害,只要处理得当,完全能够撑得住。

    不就是耕地面积南移吗?

    实在不行穷兵黩武,搞定身毒地区就是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赵桓也只是第一时间被这天灾,意料之外的事给镇住了,稍后仔细一想,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要能够众志成城,什么难关过不去?

    赵桓突然觉得趁着金祸搞得均田,其实将天灾的造成的威胁和风险,转借到了天下所有百姓头上。

    这样一来,压力就小太多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海动水溢

    “官家,还有一事,就是官家所言的培养个人尖刀能力。臣不是很明白该怎么做。”岳飞对这个比较费解。这是他第二个面圣的原因。

    而赵桓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仿照后世的一个游戏,来一场大宋真人版本的绝地求生。

    每一营地分为五个单位,扔到河间路的漫山遍野里,每一营选出二十五个尖兵,将这些组成侦察营,作为大宋的斥候部队。

    这支部队的个人反应速度和能力,都是需要极高的天分。

    可惜,赵桓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确切的说,赵桓这种选法,只适合娱乐,不适合军队。

    军队筛选侦察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对这方面不是很精通的赵桓,觉得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搞个赛事出来玩。

    谁让他是皇帝呢?他想玩这个,所有人都得陪着他玩,而且办这个活动的钱是出自内帑,朝臣也只能闭嘴。

    可惜,现在是多事之秋!

    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耽误大宋新军的进度,那是昏君,不符合赵桓给自己定的人设。

    所以只能日后再说了。

    “其实就是武装越野和对抗。”

    “只不过标准更高。你那个大青山一圈,不是二十里地吗?再加上澶河水道五里。这是新兵考核的内容,到时取出前一千人,编入大宋侦察营就是了。”赵桓笑着说道。

    岳飞点头,原来是择选侦察营。

    他之前从六千亲事官里选出了八百人做斥候。

    因为从永定军那里取了八百匹战马,挑选斥候和侦察营这事,岳飞本来就做过,这事难不倒他。

    赵桓还在为自己即将面临的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大降温,发愁的时候,赵构则切实的的感觉到了来自世界意志的伟力。

    “此次海动水溢,溺死吕泗等地盐丁三万余人,毁余杭、嘉兴、绍兴三府,坏民居官舍数万间,倾镇海楼,塘堤尽崩,仁和、海宁等县石草各塘,塌一万两千两百九十七丈,沉船千艘,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

    “海水倒灌,海舟吹上平路高坡三十四里,官家,大海啸啊!”

    汪博彦声泪俱下的说道,他不得不哭。

    荆湖北路被汴京拿去之后,切断了蜀中的联系,福建路的叛乱,刚刚起兵镇压,就被海啸给打回来了,不仅如此,连余杭、嘉兴这些里临安只有不足五十里的地方,都被海水给倒灌。

    他在为自己的前程感到担忧。

    天灾不断,妖人出啊!他汪博彦现在嫌疑最大,宰相,就是这个时候,背锅用的。

    “天地震动万物乱,大海吹起三丈潮,茅屋飞翻风卷土,男女哭泣无栖处。四野沸腾哪有路,雨洒月黑蛟龙怒,避潮墩作波底泥,范公堤上游鱼度。”

    “壮者流离充故乡,灰场蒿满池无卤,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海波忽促余生去,几千万人归九原。极日黯然烟火绝,啾啾妖鸟叫黄昏。”

    赵构端坐在龙椅上,呆滞的看着朝中大臣,把诗读完。

    “天要亡我!”赵构不甘的怒吼了一声。

    咔嚓!

    整个大殿突然闪亮之后,传来了一声巨响!

    而后轰隆隆的雷声,才传到了大殿之上,震得整个大殿上的房梁,都在不停的抖动着。

    “谨言慎行,官家,谨言慎行啊!”杜充也是来回看了两眼,小声的提醒着,生怕老天降下的下一道雷,直接把他给劈死了。

    赵构也是被这道雷给吓了一跳,不过让他更难受的事发生了,临安行在的行宫,也就是赵构现在所住的原来吴越国的皇宫,着火了。

    天雷之火,不过很快就被磅礴的大雨,给浇灭了。

    但是据宫人的回报,他的寝宫被烧了。

    赵构也是哆哆嗦嗦,老半天才回过神来,说道:“也就是说,辛企宗已经退兵到了江南西路?”

    汪博彦出列说道:“官家,福建路台风横行,辛节度使也是无能为力啊。”

    赵构点头,他是个北人,没见过飓风海啸是何等模样,直到前几天,海水倒灌的恐怖模样,才彻底吓到了他。

    这天气太可怕了,如果不是打不过汴京皇帝,他已经一溜烟的跑回汴京了。

    烈风呼啸而过,苍天大树连根拔起,连宫殿上的琉璃瓦,都打着旋飞到了天上,甚至有些瘦弱的宫人走着走着人就飞起来了,一跳三尺多高的跑着。

    暴雨如同刀子一样打在了地面上,恨不得把地面凿出大坑来,还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像极了汴京上元灯会的烟花声。

    这场面跟百鬼夜行差不多了,赵构是真的第一次见台风,吓得他,差点就哭了。

    “官家,得赈灾了。江南东路和淮南都是重灾区,再不赈灾,瘟疫四起,流民无数,要真出了事,就是无法解决的大事了。”汪博彦摸了摸额头的汗建议道。

    赵构被惊雷吓到的脸色,慢慢恢复了几分,他严肃的说道:“抓紧时间赈灾!如有趁灾掠财不顾民生者,立斩不赦!汪太宰督办此事。切记,这是国本。”

    他在提醒汪博彦,不能再伸手了!

    再伸手,就得把他的爪子给剁了。

    他在福建路上上下其手搞盐政,搞得四处都是叛乱,要是再招致江南东西路叛乱起,那各地的叛军,也不用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搞事了。

    赵构第一时间把汪博彦给清了。

    “臣定当竭尽全力。”汪博彦面色一喜,自己还没有被赵构放弃,这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官家,福建路之事,还有荆湖北路的攻伐又当如何?”杜充犹豫的问道。

    “荆湖北路的战事,必须继续!”赵构深知荆湖北路的重要性,没有荆湖北路,蜀中根本不可能缴纳税赋。

    荆湖北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福建路,派出使者招安吧。”赵构无奈的说道。

    对于福建路,他现在无力平叛啊!

    大风大雨的天气,让路途更加泥泞,官军无法前行,他怎么平叛?

    再不招安,等到汴京皇帝一道圣旨到了福建路,岂不是情况更加糟糕?

    “只怕那范汝为,不肯受降啊。”杜充继续提醒赵构。

    汪博彦在福建路做的事,造成了多大的隐患,他给汪博彦递刀子,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周全。

    他不断的提醒赵构,范汝为的起事,汪博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赵构头疼万分,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了,这群朝臣还在狗斗!

    这帮人什么时候能为江山社稷考虑下?

    眼下战火四处蔓延,还有天灾飓风海啸,这种时候还在狗斗,有什么意义吗?

    朕的江山都风雨飘摇了,你们斗赢了,陪着朕一起去汴京,等着被赵桓砍头吗?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让秦少卿帮着汪太宰抚恤江南西路。此事不要再议了。”赵构决定终止这场朝堂狗斗,平白内耗,实属不智。

    “还对范汝为的招安,谁去?”赵桓盯着朝中大臣问道。

    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无一人应答,场面极度尴尬。

    “臣去吧。”监察御使胡世将,站了起来说道。

    他对赵构极为失望,这个人胸无大志,不能成事,他算是看明白了这个人到底是何等模样。

    胡世将本来是在成都路任成都知府和宣抚使,这次到临安,就是替蜀中百姓看看临安这位所谓的天子何等模样。

    很差。

    这就是胡世将的评价,而此时的胡世将心里还有几分侥幸。

    毕竟汴京对蜀中太过分了。

    至少赵构还有些顾忌蜀中百姓生死的想法,允许蜀中自行发行铁币,以供经贸所用。

    “官家,臣有一策,可解燃眉之急,名曰转般折运法。”胡世将将札子递给了宦官小声的说道:“官家,臣这一策可暂缓蜀中的赋税,无法通过水路直到临安的危局。稍微缓解军储不足之急迫。”

    赵构一愣,自己手下还有这种能臣?

    赵构的发楞不是没有理由的,在胡世将从蜀中归来之后,一言未发,他打开札子看了两眼。

    然后赵构就端坐起来,将札子端在手里,看的认真仔细,良久才叹气的说道:“胡世将果然为儒家大才也!”

    胡世将是仁宗皇帝时的枢密使胡宿的曾孙,两浙路安抚使胡唐老的弟弟,而座上恩师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与苏轼并列之大儒!

    所以胡世将带着这一身的光环,突然上了一本札子,让赵构不得不感叹,自己并非朝中无人,而是朝中之人,根本不给他效力!

    胡世将拿出札子的理由非常简单,要求蜀中获得发行钱引的自主权利,也就是纸币的发行权。

    这个转般折运法,的确让蜀中漕运不过荆湖北路,而运到临安,虽然有些损耗,但是在赵构的接受范围之内。

    这个转般折运法,可以大大的缓解漕运的压力,陆续在漕运路上泗楚真扬四州,分别设立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临安。而后空船运淮盐入蜀中。

    但是胡世将的条件是钱引的印发自理。

    这让赵构非常的为难,如果答应了胡世将的条件,就可以马上收到今年来自蜀中转运的税赋,蜀中三路虽然有些贫瘠,但是依然可以贡献将近千万贯的钱税,还有上百万石的粮食。

    这都是赵构现在急需的军储。

    如果不答应胡世将,这个转般折运法根本无法实行,因为这里面的水路图,并不在赵构的掌握范围之内,而且胡世将并没有提供水路图。

    赵构考虑了良久,说道:“准许蜀中三路自行刊印钱引,不过要与大宋钱引同版,不知胡少卿以为如何?”

    “谢官家隆恩。”胡世将点头称是。

    但是他依然心事重重,没有马上拿出水路图。

    他在犹豫,赵构不是一个好皇帝,这是毫无疑问的,他本身就是篡权。

    而汴京那边的新帝,比他在蜀中听闻的那些阎罗转世的传说,相距甚远。

    他已经在临安呆了一个多月,汴京新帝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些动摇。

    蜀中如果在汴京手里,怕是才能真正的过上好日子。

    但是他对赵桓的军功爵均田制,心中一直有些疑虑,他总觉得赵桓的军功爵,是在开历史倒车,逆时而行。

    他不认为均田制有什么危害,事实上,崇宁五年唱名东华门外的他,为官到现在,他胡世将,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官。

    对于大宋,他深知大宋这颗大树,究竟病在了哪里。

    汴京新帝居然敢逆祖宗之法,趁着兵祸在云中、燕京、河东、关中、河北、京畿路大刀阔斧的均田,废除地契,禁止土地交易,其雷厉风行,速度之快,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他对汴京的军功爵军爵制度,有太多的疑惑,他实在是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大宋如何得国?赵大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都代表着武人集团对皇权的诉求。

    汴京新帝这个军功爵的制度,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祖宗之法,汴京肆无忌惮的破坏了这种规则,不怕没人替他做官吗?

    这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事实上,胡世将想的没错,汴京新帝的确,暂时无人可用。

    士大夫阶级南逃,就是一个赵桓极度不想看到,却无法阻止的趋势。

    他破坏了游戏规则,就要接受这种惩罚,为此赵桓不得不将大量精兵转为官吏,精兵们,其实并不乐意变成行政体系官员。

    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就只能熬资历,做政绩,勾心斗角去晋升,哪有大刀片子砍在金人头上来的爽快?

    胡世将的眼光极为老辣。

    在赵构看来,胡世将绝对有宰相之才能,可惜的是,赵构知道此人,终归不是自己的心腹。

    胡世将已经明言会归蜀。

    这让赵构非常的难过,好不容易出了个大才,结果人还不跟他一条心。

    “臣请旨前往福建路持诏招安范汝为。”胡世将再次请命。

    虽然海啸已经过去,但是飓风还在,风大雨大,路难走,怕是没人会愿意遭罪前去福建路。

    当然,胡世将根本不是赵构的忠臣干吏,他也不是想替赵构卖命,他只是想去福建路看看。

    看看均田制到底是何等的模样,为蜀中的未来进一步做谋划。

    顺便看看汴京的皇帝的军功爵,到底会有什么弊端。

    赵构其实也不愿意放胡世将出临安,可是他左看看右看看,朝臣们眼观鼻,鼻观心根本没人领会圣意,压根没有一个人打算去福建路遭罪。

    遭罪不说,要是范汝为真的如传闻那样,三头六臂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转世,去了岂不是要被直接砍了头?

    在临安一直有一个传说,传说那范汝为乃是魔神转世,而建阳城,一直是大宋刊印志怪话本的书坊集中的地方,所以,这个传闻也越来越盛,越来越真。

    这群朝臣就更不愿意去了。

    而范汝为第一次看到这种胡世将,手都在抖,他可是第一次见到四品大员。

    而且这个四品大员和范汝为想的很不一样。

    他以为锦衣玉食的朝堂大员,和面前的这个朝堂大员,如此不同。

    面前的胡世将,身披蓑衣,腰以下都是泥,而腿上还有一些伤口,都是田间蚂蟥留下的。

    这位四品大员,居然是跋山涉水,一步步踩着飓风过后的泥潭,来到了建阳城。

    “日它仙人板板的老天爷哟!你们这福建路的蟥虫要人命呀。不过总算是到了。”胡世将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哈哈大笑的说道。

    这个范汝为,把福建路经营的比想象中的还要好很多。

    “本来我是代临安赵构招安你的义军,但是我在这福建路走了半个多月,我觉得你还是接受汴京招安的好。”胡世将脸上挂着笑容说道。

    “好!很好!你很不错!”胡世将用力的拍了拍范汝为的肩膀,手上的泥拍在了范汝为的肩头。

    当然这些泥泞并没有人在意。

    福建路不管是民情还是军容,都超过了胡世将的预期。

    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521/ 第一时间欣赏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作者:吾谁与归所写的《北宋振兴攻略》为转载作品,北宋振兴攻略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宋振兴攻略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宋振兴攻略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宋振兴攻略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宋振兴攻略介绍: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北宋振兴攻略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宋振兴攻略,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