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北宋振兴攻略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北宋振兴攻略全文阅读

作者:吾谁与归     北宋振兴攻略txt下载     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百零一章 完颜宗翰的请求

    “就这?!就这?!就打完了?!朕什么都没看到!”赵桓指着远处已经快要结束的战场,大声的喊着。

    “官家咱先下来,上面风大,这要是不小心摔了咋办。”赵英在旁边急得团团转,官家看不到战场局势,站在大驾玉轳的车顶上。

    这要是一道流矢飞过来,大宋的天就塌了。

    可是大宋的皇帝站在大驾玉轳的车顶上,气得直跳脚,一点大宋的天的觉悟都没有。

    还不容易上一次前线,战线远远的看不清楚也就罢了,自己就看到两股钢铁洪流撞在一起,然后就没了。

    完颜宗翰的两万骑卒如同瞬间融化了一般,被漫天的箭矢轰天雷以及镇远大炮的炮弹给消灭的干干净净。

    一阵冷风吹来,浓郁的血腥味才传了过来,弥漫着硝烟的战场,终于在冷风的吹拂下,逐渐散开,月光下能够看到,马匹和金人的尸体尸横遍野的摆满了山坡。

    赵桓呆坐在大驾玉轳的车顶上,这仗,打的有些无聊。

    二十万意气风发的大宋军卒,对上两万早已失去了斗志的金人,这仗也精彩不到哪里去。

    韩世忠的指挥很稳重,命令军卒们再次齐射了一轮,消灭了尚且还在喘气的金人之后,大宋重步兵开始上前补刀。

    赵桓略微有些无聊的支着头,看着大宋军队有条不紊的收拾着战场,他们仿若已经习惯了胜利,对那些有些破败的铠甲,再不如当初缴获时候一样兴奋。

    大宋屡战屡胜,四年有余,在这第四年的时间里,收官之战,依旧是无惊无险。

    “官家,完颜宗翰带过来了。他的亲卫做了肉墙,挡住了他,他还活着。”韩世忠停下了战马,对着蹲坐在车顶的官家大声说道。

    战场的风声加上军卒的嘈杂声,没点嗓门,这还真听不到。

    赵桓从大驾玉轳的车顶上跳了下来,稳稳的落在了松软的土地上,说道:“带上来见一见吧。”

    完颜宗翰蓬头污面,金钱鼠尾也都散了,狼狈不堪的出现在了赵桓的面前。

    赵桓仔细端详着这个老人,才发现,完颜宗翰比当初在大同府苍老了数分。

    完颜宗翰仔细的打量了下大宋皇帝,这个年轻而英气的皇帝,终归是战胜了金国的东帅。

    “金国都元帅、秦王、国论勃极烈,完颜宗翰。”赵桓笑吟吟的把完颜宗翰的前缀说完,这是赵桓首次俘虏金国重要的勃极烈之一。

    “宋亶儿,你赢了。”完颜宗翰盘腿坐下,丝毫没有慌张,本来他就是来寻死的。

    心存死志而无惧。

    赵桓示意赵英去给完颜宗翰搬个座,对敌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他笑呵呵的说道:“你不该来,明知道必输,还会丢掉性命。”

    完颜宗翰怅然若失的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你不是军将,你不懂那种等死的恐惧。你既然灭我东朝,连东都帅都未杀掉,岂不是遗憾?我自己送上门来了。”

    赵桓看着已经认命的完颜宗翰,笑着问道:“不知金国东帅以为朕这仗打的怎么样?”

    “岳飞,世之猛将也。”完颜宗翰看着志得意满的皇帝,一脸嘲弄的说道:“若是当初岳飞未曾在邢州峡谷拦住完颜宗望,太原就被我拿下了。”

    “若是岳飞没有偷袭雁门关得手,此时此刻我们说不定还在勾注山麓对峙。”

    “若是岳飞没有接任种师道画策谋国,我金国也不可能如此败北。他成长的慢一点,我金国灭克烈部举手之间,半年时间足够了,也有了腾挪的余地。”

    “若是完颜娄室还在,大宋想取榆关,难上加难。若是我再年轻十岁,也不至于瞻前顾后。若是宗干还在,我金国还能梳理内政,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桓稍微品了品这话的意思,这言下之意,就是赵桓对金之战,完全是岳飞的作用,跟自己关系不大。

    挑拨离间?这个完颜宗翰有点东西呀,这种时候,依旧不忘记离间君臣关系。

    赵桓哈哈大笑,带着笑声说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若是,说起完颜宗干,那群宗亲把他撵出黄龙府是个极大的错误,完颜娄室奇袭燕京,忠勇无双,可惜小人作祟,他的行踪提前被泄露了。”

    “导致他们出走和死亡的罪魁祸首,可曾惩戒?没有。”

    赵桓并没有因为完颜娄室和完颜宗翰的金人身份,就看扁他们几分,各为其主罢了。

    “其实金国输的不冤枉。”完颜宗翰失神的说道:“整个金国他变了味儿了。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辽上国的奴仆,谁也不比谁高贵几分,谁都可以和谁在一起喝酒,太祖皇帝见了百姓行礼,也会点头致意。”

    “没想到太祖死了十一年后的今天,就变成了如此模样,金国勋贵们变得高高在上,变得不可一世,也不知道他们每天高傲些什么,连我儿子都是那副模样。”

    “还准备这逃海去倭国继续作威作福,真是做得春秋大梦。想必官家已经知道了这消息了吧。”完颜宗翰看着赵桓问道。

    “海参崴。”赵桓说了一个地名,证明自己知道此事。

    “韩昉?”完颜宗翰说了一个人名,唯一有机会打听到此事的人,就是韩昉了。

    这一切都说得通了,代王完颜宗雅之死也有了答案。

    完颜宗雅死的极为蹊跷,完颜宗磐大兵云集城外,代王居然死在府中,实在是奇怪至极。

    完颜宗翰摇头失笑的说道:“本来有人告发了韩昉是皇城司的监事,言之凿凿,本来我想要斩杀他,结果在会宁之战,他用兵奇巧,生擒了完颜宗磐让我犹豫,可惜了。”

    “我能见一面完颜宗干吗?完颜娄室死之前,见过完颜宗干一面。”

    赵桓露出了属于胜利者的邪恶嘴脸说道:“你行个大礼,我就让你见一面。”

    赵桓旨在羞辱完颜宗翰,一个失败者在自己面前如此淡定,让赵桓心里很别扭。

    仿若,他才是胜利者一样!

    完颜宗翰闻言,看着脾气如同小孩子一样的大宋皇帝,无奈的站了起来,拍了拍袖子上的土,就准备行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赵桓看着完颜宗翰的样子,最后摇手说道:“算了,算了。”

    终归,完颜宗翰是自己的敌人,而不是臭鱼烂虾,这样羞辱他,也是在羞辱自己。

    “选个死法?”赵桓笑着说道。

    这是敌人他再勇气可嘉,被自己俘虏之后,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任何理由需要饶他一命。

    完颜宗翰两个手垂在身前,说道:“能和娄室一样,不暴尸城头吗?”

第七百零二章 完颜宗干的愤怒

    “完颜娄室死后被浇成了雕像在勾注山上,种少保坟前跪着呢。”赵桓笑着说道。

    “人都死了,无所谓。”完颜宗翰摇头,金人和汉人不同,他可以为了临死之前见完颜宗干一面,而对敌酋下跪。

    但是一个忠义汉臣,就会为了忠义选择挺着脖子。

    这就很奇怪,完颜宗翰到现在都没倒腾明白,为何宋人和金人差异如此之大。

    现在又是他不能理解之事,人都没了,那些虚头巴脑的立碑之事,又有何用?

    种师道又看不见。

    完颜宗干在来州,正品着他的促织,乃是蜀中异物,名曰三段锦。

    “麻头青项翅销金,休白牙长六足明。更有异常腰背阔,蜀川三段锦花名。好一个三段锦的促织。”完颜宗干将促织放进了自己的竹笼里,随着宋金战事的推进,他又安全了一分。

    大宋皇帝的征战越顺利,他被拉出去砍头提军卒士气的机会就越小。

    所以最近他的日子过得比较轻松,随着辽阳城被攻陷,完颜宗干又玩起了促织。

    “玩物才能丧志,王大节度使,你看看你这身上的伤,大宋皇帝怕是不舍得你上前线征战了,安心玩玩促织、逗逗鸟不好吗?”完颜宗干手里抓着一只鹦鹉,这是海商带给大宋皇帝的祥瑞。

    可口吐人言,不是祥瑞又是什么?

    赵桓看王禀是在闲得无聊,就把这没什么用的鹦鹉,赐给了王禀,王禀哪里喜欢这些促织、鹦鹉。

    完颜宗干将手中的食物,放在了鹦鹉的嘴里,这只鹦鹉兴高采烈的喊道:“玩物丧志,玩物丧志。”

    “聒噪!一天到晚就知道叭叭这句,我把你这鸟头给你拧了,让你这个畜生再叭叭!”王禀说着就伸手抓着鹦鹉的脑袋,准备拧掉这张烦人的嘴。

    “御赐之物,御赐之物!”完颜宗干十分喜欢这只鹦鹉,他可不是王禀,他一个金人在宋地,其实没什么人陪他说话。

    平日里就这鹦鹉与他作伴,这要是拧死了,可如何是好。

    “哦,也对。”王禀松开了鹦鹉的嘴巴,他这双手杀人都不在话下,何况一只鹦鹉?

    “坏蛋!坏蛋!”鹦鹉从王禀的手中挣脱,站在完颜宗干的手上大声的喊着。

    完颜宗干将鹦鹉放进笼子里,放在了后庭养着,问道:“王节度使平日里公务繁忙,今日怎么得空来到蓬舍一叙?”

    “哪有什么公务繁忙呀,每天闲的我都出城打猎了。”王禀叹气拿出一个竹笼说道:“诺,你上次让我给你找到海东青幼鸟。”

    王禀的竹笼里装着一头海东青的幼崽,为了弄这玩意儿,王禀可没少费力。

    “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完颜宗干大喜的打开了竹笼,他可是一个熬鹰的高手,有此幼崽,不出几年就可以训练一只极好的猎鹰了。

    “说吧,到底出什么事了?”完颜宗干一边逗弄着海东青,一边问道。

    “官家让你去沈州一趟,完颜宗翰被韩世忠俘虏了。”王禀假装不在意的说道。

    完颜宗干逗弄海东青的手为之一顿,紧蹙着眉头,丝毫不顾及他的指头已经被海东青的矛喙啄出了点点的血痕。

    “在哪里抓到的完颜宗翰?黄龙府吗?这不对呀,岳飞都去了河套,官家怎么会让去打黄龙府呢?”完颜宗干疑惑的问道。

    王禀故作轻松的说道:“是在沈州抓到的,完颜宗翰率军偷营,韩世忠行营周密,散骑游候方圆二十里皆是,可观测数十里动向,完颜宗翰被提前发现了,二万对上二十万,结果不言而喻。”

    “现在动身吧。”完颜宗干叹气的说道:“你让人照看我的鹦鹉和海东青,别把他们养死了。”

    完颜宗干在前往沈州的路上,了解清楚了完颜宗翰的动向之后,眉头紧蹙。

    一步步走进大牢的完颜宗干,眉头依旧没有松开,反而眉头皱成了山一样,再见到形容枯槁的完颜宗翰的时候,完颜宗干险些哭出声来。

    完颜宗干上前一步抓着完颜宗翰的肩膀,大声的咆哮着问道:“是不是完颜宗望逼你来的!一定是这样!这个王八蛋!我要亲手宰了他!”

    “几年没见,你倒是越来越富态了。胖了不少,这就好,这就好,我到地府之后,见到太祖皇帝也有说道的东西了。挺好。”完颜宗翰借着牢房里天井里的光线,满足的笑着。

    本来他在小憩,听到有脚步声也未曾留意,直到完颜宗干发声,他才知道等的人来了。

    “是完颜宗望对吧!”完颜宗干咬牙切齿的问道,完颜宗望已经害死了完颜娄室,现在连完颜宗翰这个已经半截身子都入土的人都逼迫,他已经有些愤怒。

    这个情绪,在他这个庶长子身上,可不多见。

    “不是,是我自己要来的。没人诓骗,也没人逼迫。你和那个大宋皇帝一样,都不是军卒,未曾从军,不懂这些。”完颜宗翰将完颜宗干的手拽了下来,眼中的笑意更盛。

    完颜宗翰看着有几分富态的宗干,笑着说道:“听说大宋皇帝只是把你家人接到了汴京,未曾为难,我这就放心了,斜保他你多照看点,宋人也好,金人也罢,能长大成人就行。”

    完颜斜保是完颜宗翰和赵璎珞所生的孩子,在大同府走丢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了。

    “真不是完颜宗望?”完颜宗干一脸的不信,完颜宗望能把娄室害死,也能把完颜宗翰害死。

    完颜宗翰还是摇头说道:“真不是。你呀,就是太聪明,聪明人想的多,也让人怕。”

    完颜宗干还是有些怀疑,不过既然完颜宗翰不想多谈,他也没有办法继续追问。

    “斜保在汴京挺好的,听说现在都识字了。他倒是问过自己的父亲在哪这个问题,被大嫂给敷衍过去了。”完颜宗干说起了完颜斜保,也是满脸笑意,那完全是个汉人了,哪里还有一点金人的味儿?

    “他长大了,也不要告诉他我的身份。就说他爹是个大头兵,战死了,省的麻烦。”

    “做一个宋人挺好的。”完颜宗翰考虑了良久,才叹气的说道。

第七百零三章 天灾还是**

    完颜宗翰被斩首示众,就在沈州军寨大营里,赵桓并没有围观砍头的兴致。

    他听到了军寨中的大声叫好的声音,略微有些惆怅。

    “过去大宋在重文轻武的路上越走越远,现在朕这样算不算矫枉过正?后世之人,会不会说朕穷兵黩武?”赵桓皱着眉头看着大宋军寨里,大宋的军卒对战阵的渴望,写在了脸上。

    秦朝硕大的王朝崩塌,固然有赵高乱政之嫌疑,但是未尝没有频繁动武,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加速。

    汉武帝轮胎罪己诏,也是频频动武,南征北战,百姓生活变得艰难。

    隋朝怎么亡的?

    把几辈子干的事,想一辈子干完,操之过急又薄情寡恩的隋炀帝,最后被天下人所弃。

    赵桓看着好战的大宋军卒,心里泛起了一些担忧。

    “臣以为,官家做得对。”赵英端了一大堆的札子,看着长吁短叹的官家说道。

    赵桓用鼻子发出了哼声,从摇椅上,坐了起来说道:“馋臣。”

    赵英笑着说道:“臣这不是谗言,臣这是有理由的。做决策这种事,谁都不知道后果到底会怎么样,但是面对眼下局势,官家做的这些决定,是正确的,那就可以了。”

    “就你会说。”赵桓坐了起来,拿起了一本札子,翻了两眼,扔进了垃圾分类,这本札子是扬州知府上的问安的札子。

    “这些家伙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安,一句正话都没有。兜不住的时候才会说!出事就是大事!”赵桓又拿起了一本札子,这次是范汝为的札子,同样是问安。

    “朕好好的,需要他们问?”赵桓气不打一处来。

    他发现了朝臣们做事的风格,就是什么事都瞒着皇帝,自己兜着,兜着兜着,就把事情兜成了大事,弄的一发不可收拾。

    假大空,毫无实际内容。

    不管是宋江的梁山水泊,还是方腊百万义军,不都是如此兜出来的?这些朝臣们的札子,还不如各地的县尉们上的风闻录有用。

    至少苏州县尉们的风闻录还写了近日大雨滂沱,恐有险情。

    “这是臣子们在为官家分忧呀,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官家事必躬亲,还要他们有什么用。”赵英也是无奈,他做的这个分类架,就属垃圾筐最大,就这每天还要装满。

    “宗相公的札子,官家。”赵英将宗泽写的一封札子递给了赵桓,赵桓看了几眼,脸色终于变的凝重了几分。

    “官家为何如此模样?”赵英不解的问道。

    赵桓没有回答,翻着厚重的札子,说道:“把李太宰的札子翻出来。”

    赵桓看完了李纲的札子,终于脸色轻松了几分,但依旧一脸凝重说道:“回燕京歇一天然后回汴京。”

    “官家,到底出了什么事?”赵英听闻也是一阵惊讶,得亏是辽阳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要不然官家岂不是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赵桓将两本札子,递给了赵英说道:“长江水患。围垸皆溃,湘阴一带,水深齐屋脊,雨停未退,漂没商民之财畜物,不可胜计,连苏州府府衙都积水三尺有余,荆湖两路是重灾区,险情刻不容缓。”

    “两川,两荆、两江、两浙,约有农田两千万余亩受灾,现在已经统计出来约有数十个州县被大水围困,已经死了十四万人!”

    “如此险情,那个苏州知府!还在给朕上问安的札子!废物东西!以渎职查办此人!朕给他知府是让他牧守百姓,他牧守了什么?!整日里只顾着搜刮地皮吗?!”

    赵桓可是刚刚看完苏州知府的札子,通篇废话的锦绣文章,没一句提到了洪灾。

    【历史事件提醒:长江洪涝灾害,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其以唐治理最好,每十八年发生一次大范围水患。而宋则每五年发生一次水患。】

    赵桓看着资料提醒,就是一阵头皮发麻,大宋养士一百六十年,就养了一群废物中的废物!

    赵桓刚才还在长吁短叹自己是不是矫枉过正,可是这帮人立刻就给自己掉了链子。

    汉唐治水,那是一等一的强,这还是在汉唐的降雨量远大于宋明清的情况下,黄河就是一个例子。

    在唐汉时候,黄河安稳了四百五十余年,要不是宋朝三易回河,还能安稳下去!

    当然降雨量大,黄河沉沙较少,对治理黄河的确有很大益处。

    但是长江流域的降雨,可是从汉唐到现在都未发生变化,这大规模的洪涝,每五年出现一次!

    尤其是在今年长江流域的降雨,相比较以往,并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下,居然围垸皆溃!

    就要问一问,到底是天灾,还是**了。

    【历史事件提醒:清时,长江流域每四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淹田毁地泡城的洪涝灾害。】

    嗯?

    这系统还是这么皮的吗?这是告诉自己大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吗?!

    正如赵桓所言,险情刻不容缓,赵桓在辽阳的事情也办得差不多了,赶紧赶回汴京才是正理。

    灾害的处理和善后安民,都是需要政策去支持,这些大事,也必须由大宋皇帝御批,自然要重视。

    若是完颜宗翰没有突袭沈州行辕,此时的赵桓已经在回燕京的路上了。

    “把苏州知府给朕下了,押解到汴京!若是说不出个好歹来,朕把他砍了以谢这十数万亡魂!”赵桓余怒未消的说道。

    “韩昉不日既到,官家,咱不等他了吗?”赵英忽然想起了韩昉之前写信,要代替完颜宗望来沈州继续和谈,而韩昉也做好了归宋的准备,连家奴都尽数解散了。

    不等韩昉,恐怕要生变数。

    赵桓略微犹豫了一下说道:“让韩昉到汴京就是,韩世忠安排保护之事,朕不能等他了。”

    赵桓很想为韩昉的归宋站台,韩昉也需要大宋皇帝的支持,才能名正言顺。

    但是现在灾情十万火急,他也顾不得韩昉一人了。

    现在赵桓的第一要务,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汴京,主持抢险才是关键。

    此时的苏州知府压根就不知道祸从天上来,他蹲在桌子上,看着桌下的水,也是一脸的无奈和彷徨失措。

第七百零四章 大宋官场的潜规则

    “官家为何如此劳累?”朱琏看着宫内熟睡的赵桓,一脸疑惑的看着朱凤英问道。

    朱凤英一脸无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官家为了从沈州赶往燕京,路上一天都没歇着,都是在大驾玉轳上过的,心心念念就是长江流域的水灾,天下百姓。

    有些疲惫,实属正常。

    “早就跟你说了,官家体弱,还有一次简单的受了风寒,就昏了三天,让你悠着点,你怎么还是如此,看把官家累的。”朱琏一脸忧愁的责备着自己的妹妹。

    朱凤英看了看赵桓,再看着姐姐问道:“姐姐,你说官家体弱?我这地差地就被耕坏了。”

    她想起了野猪冲撞的大宋皇帝,小腹就升起一股热流,官家这身子骨,哪里看得出来是体弱?

    不过她很快就知道为何姐姐如此的误会,不光是官家劳累,她也是行容枯槁,一脸的憔悴。

    五六日没有好好洗漱,车马劳顿,要不是姐姐喊她,她也早就睡去了。

    “姐姐可是冤枉我了,官家这是心念南方水灾。”朱凤英连连摇头说道:“官家那忙起来,谁都不见的样子,姐姐又不是不知道,这几天我在车上偶尔还能睡一下,官家可是熬到顶不住才会小憩一会儿。”

    “何必这么拼命呢。”朱凤英始终不能理解的是,眼前这个大宋皇帝,勤政的模样,实在是太过于勤勉。

    朱琏仔细端详了一下朱凤英,才发现朱凤英眉宇间精气不散,一点不像是房事过重导致的脸色苍白,才知道自己怕是误会了。

    “那咱们商量给官家的惊喜……”朱凤英看着熟睡的大宋皇帝,脸色极为犹豫的问道。

    “暂且缓缓,等官家没有心事再说。”朱琏想了想,惊喜也也得等官家有闲情的时候才算是惊喜,现在只能算是累赘。

    赵桓睡了三个时辰,猛的睁开了眼睛,喘着粗气,坐了起来,一脸惊魂不定的擦着额头的汗珠。

    朱琏看着坐起来的官家,关切的问道:“官家你这是怎么了?”

    “做噩梦,江南水患,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没有了自己的土地,联袂攻破了汴京,朕梦到自己死在了文华楼上。”赵桓擦着额头的汗回答着。

    朱琏掩着嘴,被官家的话吓的失魂落魄,赶忙说道:“官家,梦都是相反的,李太宰已经在汴京主持赈灾了,安置灾民发放赈灾粮食等事,官家不需要太过担心。”

    赵桓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自然不相信梦是预言,他更趋向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心心念念着长江水患,自然做梦会梦到。

    “赵英!把李太宰的札子送来,把车驾准备好,一会儿就起驾回汴京。”赵桓将额头的汗擦干净,一边起身下榻,一边大声的喊道。

    “稍后你也收拾下,不用太过匆忙回京。”赵桓对着朱琏说道。

    朱凤英跟着自己车马劳顿数日,还是有些辛苦了。

    “是。”朱琏没有犹豫的说道。

    虽然她早就接到了赵桓要回京的消息,也早就收拾停当,准备跟随官家一起回京,但,官家说了,她就准备照做。

    她不愿意在官家正忙的时候,给官家添乱。

    汴燕驰道的修建,果然是一个极其明智的抉择!赵桓越来越觉得自己当初决策的正确。

    此时从燕京赶回汴京,只需要两天的时间,不管是出现什么乱子,都能赶得上。

    “嘱咐李太宰,不能按着工赈院那套,以工代赈的法子去赈济。等百姓安定复产之时,再言工赈。”

    “眼下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们吃上饭,穿上衣,不受风寒之苦,让胡元带着御医院的御医和学生去灾区。”

    赵桓看着李纲的札子,让赵英记了下来。

    以工代赈,是有条件的。

    像水灾这种突发性的大范围的灾祸,稍有不慎就是民变,干活才给粮食吃,饿着肚子刚经历洪灾的大宋百姓,你让他们干活?

    那是在激发民变!

    稍微有几个有心人,带头振臂,就是联袂数十个州县跟着遭殃。

    以工代赈的法子,并不是普世的法子,任何灾祸都套用以工代赈,良政就会变成恶政。

    赵桓当初以工代赈,赈的是兵灾,而现在这是水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官家仁善,恩泽四方。”赵英记下了赵桓说的话,顺带着拍了一句马屁。

    赵桓没有理会这句好听话,继续说道:“还有苏州知府押解进京之事,暂且缓一下,让其戴罪立功,好好赈灾抚民。”

    赵桓的罢黜苏州知府的圣旨到了汴京,之后被迅速执行了。

    但是李太宰在札子里,为苏州知府求了情。

    赵桓这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汴京时候,一天到头忙的头昏眼花,札子都批不完,感觉整个大宋朝就是个大漏斗,事情多的处理不完。到了沈州却每天收到各种问安札子的原因。

    这都是大宋朝的潜规则,官家远征辽东郡,身处大宋最北端,战事大于一切。

    朝臣们也就是会第一时间将各种棘手的事物,交给监国太子和辅国大臣去解决。

    这都是为了不让皇帝在前线,担忧后院起火之事。

    苏州知府的确给皇帝上的札子,是问安的札子,但是苏州受灾情况,也是向朝廷报备了,并且协作赈灾。

    行无差错。

    赵桓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京官和地方官员的本质区别,也明白了为何淮南陈家,倾尽家财也要让陈冲走入三公六卿这一权力中心的理由。

    做小官,太难了。

    苏州知府虽然在苏州官阶最大,但依旧是个知府。若非李纲给他求情,这人进了汴京大狱之后,没事也惹得一身骚。

    而他有一万张嘴,也解释不清潜规则。

    潜规则之所以是潜规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规则。

    苏州知府是按着潜规则办事,但有点目无圣上的嫌疑,灾情不禀报皇帝,却禀报李纲?

    这苏州知府进了邢狱,刑部侍郎,也得给他定个目无尊上的罪名。

    否则,岂不是官家在这件事上,误解了臣子?

    在皇帝对还是皇帝错之间选择,刑部侍郎宋世卿就是再正直,他也只能闭着眼睛选皇帝对这个选项。

    赵桓理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之后,也是连连感慨,政治正确这种事,不管在哪个角落,哪个时代,都存在。

    “钦天监的札子,问是不是提前搭建好祈天台等官家回京?”赵英将一本札子递给了官家。

    “怎么,钦天监这是准备让朕效仿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赵桓打开了札子,嗤笑的说道。

    不过赵桓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搭建祈天台,为水灾之地的百姓祈福。

    理由很简单,官家信不信鬼神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们信,中安换这么做,是为了安定民心。

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们的笑话

    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在何不食肉糜没有出现之前,嘲弄皇帝最好的一个笑话。

    这句话的出处是来自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的父亲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孩子,刘恒的母亲薄姬,并不受刘邦的待见。年仅七岁的汉文帝刘恒就被封为代王,分封到了边陲之地。

    而就藩之后的刘恒,恰好躲过了吕后闹的那些乱子,安安稳稳的活过了吕后统治时期的黑暗时代。

    突然就被周勃从藩国拉倒长安,做了皇帝。

    他本身没有经过皇室培养,也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做事事事垂询臣子,广纳谏言。

    吕后乱政,从上到下的乱象,因为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反而安稳了下来。

    而当时吕后乱政导致一批贤臣被贬斥。其中就有贾谊。

    而汉文帝刘恒在未央宫的宣室殿,询问大臣们被贬的贤臣,而朝臣们都说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无与伦比。

    而刘恒把贬到长沙的贾谊,召回了京城,汉文帝召见时,双膝挪动靠近贾谊,连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这本是一出君臣遇合的美谈,奈何汉文帝刘恒召见贾谊,既不问苍生,也不问社稷,更不问国策,因为刚刚方受厘,举行了祭祀,接受了神的祝福。

    两人谈到半夜,只是在谈论鬼神之事,成为了历代文臣们嘲讽皇帝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最后还被李商隐写成了诗词。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不过,因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太过深入人心,再次刷新了皇帝的下限,导致何不食肉糜代替了不问苍生问鬼神。

    取代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正是赵桓的臭弟弟赵构,一手作出来的搜山检海。

    赵桓很顾忌自己的身后名,他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建造祈天台,来对灾区百姓祈福。

    大宋的百信信这个,他不祈福才算是咄咄怪事。

    赵桓一路急行,回到汴京时候,甚至连城都没入,先去城外的忠魂山祭祀了一番。

    这里埋葬的是陈留门的汴京军民,赵桓每次出门或者回到汴京,都会赶往忠魂山祭祀,盯着那数万个名字,扪心自问。

    自己做的事,朝政,是否亏欠他们。

    这是赵桓自省的习惯,他不认为自己有多么英明,也不会因为朝臣们拍了太多的马匹,飘到天上去,忘记自己的根基到底在哪里。

    “朕这一年,又收复了辽东郡,大宋军卒们阵斩数万金卒,金人溃不成军,称臣议和,朕寻思着辽东郡立足未稳,就让文臣跟他们虚与委蛇,跟他们扯皮,明年接着揍他们!”

    “朕把沈州城全毁了,现在准备筹建新城,朕很担心,朕这个决定,会让沈州成为第二个太原,不过应该不会……”

    赵桓抚摸着忠魂铭的铭纹,喃喃的唠叨着,耳边仿佛有声在呢喃,但有仿若没有。

    每到这个时候,赵英都躲得远远地,官家的自言自语,总是有些不合规矩,胡乱听进耳朵里,那是要掉脑袋的。

    “李太宰,江南水患怎么样了?听说连两川、两荆都遭了灾?官家心念洪灾,从沈州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赶回了汴京,李太宰,这事在官家心里很重要呀。”赵英对着等在外面的李纲说道。

    他在有意识的透漏圣意,这样朝臣们在应对皇帝的时候,就更加容易,不产生误会和冲突。

    赵英的内侍省可不是个摆设,是缓和官家和朝臣的最好媒介。

    李纲忧心忡忡的说道:“官家一向不喜欢这些弯弯摇摇的规矩,苏州知府这次恶了官家,以后要有麻烦了。”

    赵英也是一脸担忧的说道:“当初孙翊恶了官家,官家见其作战英武,从来没将往事放在心上,官家是个敞亮的人。”

    “此次官家在北地作战数日,和岳将军聊过几次孙翊之事,可惜岳将军还是不肯放下当初之事,对孙翊依旧弃之不用,始终无法得到重用。”

    李纲也是了然,官家对这个苏州知府没什么厌恶,但是此次之事,被人记在心里,苏州知府怕是要麻烦不断了。

    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就是这个道理。

    李纲正要说话,被赵英动作打断,赵英比划了个禁声的动作说道:“嘘,官家出来了。”

    李纲率领朝臣们恭恭敬敬的跪到在了忠魂山的长阶上,山河海喝声传来。

    “贺!官家亲征辽东,得胜还朝!”

    赵桓接过了赵英的毛巾,将自己膝盖上的灰尘掸去,说道:“都起来,大宋不兴跪礼,怎么想起整这么一出了?”

    赵桓笑呵呵的看着李纲,亲自将其扶起来说道:“李太宰辅国,鞠躬尽瘁,所作所为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江南水患之事稍安,朕年前说的事,自然要兑现的。”

    他说的自然是擢升李纲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以职务。

    在元丰改制之前,中书、枢密、三司正官分掌政、军、财三权,只不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未设,已经变成了虚衔。

    “谢官家隆恩。”李纲作势又要跪,不过赵桓拉着李纲,这也就多半年没见,李纲不停的跪来跪去的,赵桓一点都不习惯。

    朝臣们依旧跪地不起,赵桓眼神示意一下赵英。

    赵英眼睛珠子一转,朗声喝道:“平身。”

    “迂腐。”赵桓看着朝臣们听到平身才站起来,轻声说了两个字。

    以前这些文官们恨不得蹬鼻子上脸,唾沫星子喷自己脸上喝骂的样子,和现在这个唯唯诺诺的模样,总是让人产生一种恍惚感。

    现实,这些文臣真的很现实。

    皇帝弱的时候,恨不得亲自架着皇帝往前走,先迈右脚都有错。

    皇帝强的时候,没听到平身这俩字都不敢起来。

    “先说水患之事,各地府兵是否调集起来救灾了?”赵桓问着李纲。

    江南水患围堤皆溃,是赵桓心头大患,他安排了李纲调集府兵去救灾。

    李纲面带犹豫的说道:“仅有两荆水师去筑堤了,其他府兵暂时未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何不动?”赵桓疑惑的看着李纲。

第七百零六章 官家的成长

    赵桓这个问题,才是李纲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军卒救灾…

    “各州府官员都对这条调令很有意见,各地府兵还是不动为妙,否则这原来还只是水患,就得加上兵灾了。”李纲擦了擦额头的汗提醒官家说道:“不是什么兵,都是岳飞的河间军冻死不拆屋,不是韩世忠的山海军对百姓秋毫无犯…”

    “两荆水军乃是宗少卿和杨幺亲手训练,这军纪是按着岳将军那一套来的,自然可以去救灾。臣就派了两荆水军去了。”

    赵桓紧蹙的眉头才舒展了一些,他看到的大宋军队,是什么样的?

    令行禁止,军纪严明,作风优良。

    但是大宋的军卒眼下,除了河间军和山海军能做到如此,其他的不比流匪好到哪里去。

    赵桓才意识到军民鱼水情,也只能出现在后世,眼下这个时间节点,百姓看军卒如同看流匪,几无差别。

    “是朕想当然了。”赵桓无奈的说道,但是筑堤之事,总得要做,军卒的军纪无法保证不扰民,甚至有可能会扰乱本就混乱的灾民。

    “臣建议调集各地民夫,由工赈院牵头,先把灾区的堤坝重铸起来,同时督促各地府官,把百姓们调动起来。还有红巾军可堪一用。”李纲解释着。

    他反对了官家的政论,拿不出更合适的方案,那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宋宰执。

    “红巾军?”赵桓的脑海里复现的是韩宋红巾军,这不是应该到了元末明初才会有的军卒吗?

    李纲看着官家脸上的疑惑说道:“金人屠掠河东、河北两路大部分州郡,两河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纷反抗,袭扰金人军寨行军,河东、河北百姓以红巾为号,号红巾军。”

    【历史事件提醒: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口号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其首领韩山童自称乃是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其三路军卒北伐,其军卒也多是北地军民。西路军甚至攻破了元上都,转战至辽阳等地,沉重的打击了元军士气。】

    【红巾军由来已久,自金人南下之时,就已然存在。】

    赵桓这才想起来,在太原、大同、锦州、辽阳等地,他多次见到了大宋军卒们,臂膊上的红巾,也有的带在了顿项上,本来他以为是在辨识敌我。

    感情,他们的这个背后,还有红巾军这件事。

    “那就调集一下各地红巾义军,前往灾区,所需粮草一应国帑、内帑交付。”赵桓点头说道。

    “红巾军不要粮,已经在路上了。”李纲笑着说道:“都是自发的,今年河东、河北两路丰收,百姓手里有粮食,秋耕谷豆之后,各地红巾组织起来,前往了灾区救灾了。”

    赵桓看着李纲,眼神里带着满意,大宋养士一百六十载,养了一群废物,大宋苛刻了百姓一百六十年,一处有难,八方支援。

    赵桓总觉得自己对文臣们有偏见,这不好,但是有时候这些事,一件件发生,他觉得自己的偏见越来越深了。

    他点头说道:“好事。”

    李纲看着官家的脸色,犹豫的说道:“潭州被起事的百姓给攻破了,潭州知府刘安道被杀了。”

    “两江各路,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攻破潭州号天王,攻破建宁者名索弥勒,为至不可胜数。”

    “声势骇然,已经有数个州府被围攻,其号称,天王出世,弥勒下生,生黎民,济苍生。”

    李纲小心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有人造反了,可是官家的脸上居然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他们都说朕是阎王爷转世,自己倒是给自己按了个好名头。”赵桓无奈的说道。

    他担心的就是这个,有些人心思不定,连累着百姓跟着遭殃。

    赵桓看了一眼身后的忠魂铭,摇头说道:“范汝为的水师也训练一阵了,让范汝为去,他本身就是义军出身,能招安,就招安,眼下以救灾为主。”

    “灾害去了,这起事之人,自然没有了根脚,也就消停了。”

    李纲俯首朗声说道:“官家英明。”

    李纲最担心的就是大宋皇帝听闻造反,派出精兵悍将去平叛,他是见识过大宋军卒令行禁止的模样,这要是下了十抽一杀令,江南的百姓又得遭殃。

    当初太上皇在江南大造杀戮,有什么用吗?

    反而成为了百姓们造反的理由。

    太上皇薄情寡恩,留下了不好的名声,赵构在江南也没少搜刮,杜充的都搞了万万缗的财资,赵构该弄了多少钱?

    江南再次造反,只要有人擅动,那就是必然的事实。

    赵桓看着李纲的担心的模样,就是摇头失笑,自己不是刚到大宋那个手足无措的皇帝了。

    他笑着说道:“朕明白李太宰的担心,百姓蒙昧,有些百姓甚至连大宋换了皇帝都不知道,朕对他们有耐心。只要范汝为进了两江,宣扬招安,再兴以教化。”

    “江南之事,其实本质上是水患引起的人心浮动,解决这水患才是平定祸乱之根本。”

    李纲深深的舒了一口气,自己的官家在燕京这多半年,显然更稳重了许多。

    “官家,崇德王来了。”李纲终于把遗留朝政中的一件,汇报给了官家。

    “他不在倭国好好当他的崇德王,跑我汴京干啥?鸟羽上皇把他撵出来了?”赵桓惊讶的问道。

    “官家下令申斥,这个笨蛋羽翼尚未丰满,就跟鸟羽上皇吵吵起来了,然后鸟羽上皇联合其他人把他架空了,他算是跑到汴京避难了。”李纲也是哭笑不得的说道。

    赵桓回过味来,臣属国国主被赶下了台,能跑到汴京来,也算是造化了。

    “他想请兵三千,回倭国平叛。”李纲小心的说道。

    赵桓摇头,说道:“你既然都说他是个笨蛋了,朕再给他三千兵马,朕岂不是也是笨蛋了?把朕这三千人再折进去?”

    “明年吧,朕让人带兵去,去问问这个鸟羽,他到底长了几个胆子,敢收留金人!”

第七百零七章 有人想让自己挪挪地方?

    李纲拿出了崇德王的札子,让赵桓亲自批复。

    赵桓打开崇德王的札子,笑着说道:“这汉字写的倒是周正。”

    “在倭国,学习汉字是一项比较风雅之事,而且多为勋贵所把持,百姓少有机会涉猎。年号也多取用诗经。”李纲乐呵呵的说道。

    赵桓想了想在札子上写道:“汝思屁饱腹?”

    “这样是不是不太文雅?”赵桓写完之后,略微有些后悔,但是在札子里,崇德王一直反复强调,只要三千精兵就可以帮他复位。

    这不是在想屁吃,是在作甚?

    李纲伸着脑袋看了看,摇头说道:“不入起居注不归正史。”

    赵英立刻会意,嘱咐左史,右史不乱乱说。

    赵桓之所以如此不文雅的拒绝倭国的崇德王,完全是因为倭国最近一直在惹赵桓生气,以为孤悬海外,就能躲得过大宋兵锋?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赵桓以己度人。

    作为一个皇帝,在大义上占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面对政变,崇德王的表现可以用废物来形容。

    当初赵楷兵变,赵桓初来乍到,连赵英都不怎么认识的情况下,照样全面胜利。

    崇德王并非没有沈从那样的人物,平清盛就是一名悍将。

    大皇帝系统可是介绍过平清盛的能力。

    平清盛是倭国权力中心,由天皇转向武士的开启者,同样是一个狠辣的独裁者。

    平清盛活的时候,平氏家族繁荣,多数基于此人个人非凡的能力,但是此人一死,整个平氏王朝瞬间崩塌,盛极一时的平氏家族即可敲响了丧钟。

    这样一个狠辣的人物,要是用好了,别说一个飞鸟上皇,就是他们源氏一家子加起来,都不是此人的对手。

    所以,赵桓才不会给这样一个蠢货三千大宋精兵,他的失败,并不是失败在没有军卒支持之上,而是他个人能力上,太过优柔寡断了些。

    赵桓行至文德殿,终于看到了辛苦操劳了多半年的李清照,李清照行了个礼,笑着说道:“官家经年未见,又俊朗了几分。”

    “李宫正辛苦。”赵桓笑着让李清照起来,李清照这多半年的操劳,饱受非议,赵桓也准备等江南水患平定之后,就把李清照从商部的事情里摘出来。

    省的那些大宋朝臣们,一天到晚的阴阳怪气。

    赵桓和朝臣们商议着大宋水患的治理。

    赵桓也放了心,自己不在的时候,大宋这架机器,也没有停止运转,各地救灾的善民和载满粮食的船只、车驾已经在燕汴驰道和津口海线上驰骋起来。

    “外面下雨了?”赵桓忽然问道。

    赵英一愣,一阵风的跑了出去又跑了回来,说道:“官家料事如神,外面果然下雨了。”

    “屁的料事如神!这雨水都滴到朕的御案上了!”赵桓指着已经被打湿的御案不可思议的说道。

    “官家久不在京中,这宫室一直未曾打理。”李清照略微有些无奈的说道。

    修缮宫殿,需要国帑或者内帑出钱。

    大宋皇帝打仗要钱、修建驰道要钱、津口船坞造船也要钱,李清照和李纲说了几次汴京宫殿需要修缮之事,都被户部侍郎郑望之以官家不在京中,待到国帑宽裕再言给推脱掉了。

    没成想,官家这回京的第一次朝政,居然漏雨了。

    这也不是大宋朝第一次文德殿漏雨了。

    赵桓颇为无奈,大宋皇帝,过得委屈。

    大宋的皇宫是整个封建王朝中,占地面积最小,装修最为简陋的皇宫,宫室数量也比较少。

    赵桓的西华门外,就是尚膳楼大大的酒字招牌,赵桓在延福宫就能直接看到尚膳楼的那个巨大的牌坊。

    站在文华楼上,更是能把整个汴京皇宫一眼看到头。

    当初赵祯,也就是宋仁宗时期,国泰民安,国帑充足的时候,赵祯就跟臣子们商量着扩建一下皇宫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而赵祯想要修缮宫殿的原因,其实就是以为文德殿漏雨,打湿了他的札子,让他无法批复。

    赵桓看着面前的札子,再看看户部侍郎郑望之,问道:“郑少卿你怎么看?”

    郑望之赶忙出列俯首说道:“官家,臣听闻官家从沈州回京,就着手差人打扫宫室,修缮宫殿,涂漆挂灯,派人前来修缮文德殿时,被亲从官以机密为由给拦住了。”

    “程褚。”赵桓看着站在最末尾的程褚大声的问道。

    程褚一脸难色的左右环视了一圈,最后说道:“官家,正如郑少卿所言,官家曾言文德殿之机要,未有官家诏敕,不可擅自靠近。”

    赵桓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自己这第一天回朝,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最后程褚背锅。

    这群朝臣开始了。

    程褚是一个心思极为周密的人,当初沈从还是上一指挥使的时候,沈从去抓捕大间隙邓圭的时候,就被金人的细作以李纲的性命为威胁,意图搅乱局面。

    而解决那次危急的正式心思周密的程褚,一马当先,悄无声息的上到房顶,一箭要了那细作的性命。

    赵桓对这件事记忆十分深刻,所以,此时程褚所说的话,他一万个不信。

    哪怕是郑望之真的派了人来文德殿修宫殿,被程褚阻拦,他相信程褚也会爬上房顶,亲自把这宫殿修缮好。

    而程褚的这个回答,让赵桓极度不满。

    “官家,要不要挪挪地方,这都漏雨了。”赵英试着劝说着歪着身子靠在撵座上的官家,这漏雨的地方,札子堆在那,还怎么处理朝政?

    “不忙。”赵桓伸手止住了赵英想搬桌子的动作,玩味的说道:“朕是皇帝,挪挪位置去做太上皇吗?”

    “官家恕罪,老臣失言。”赵英稍微一琢磨,吓得就是一个马趴,赶忙跪在地上请罪。

    赵桓让赵英起来,他这番阴阳怪气,自然不是针对赵英说的。

    他巡视了一圈朝臣们,自己多半年没在京城,胆肥了不少。

    赵桓就这样待在滴着雨的御案上,完成了自己回京的第一次朝议,整个过程因为这雨水滴落的声音,凝重了数分。

    “退朝!”赵英大声的喊着,朝臣们三三两两散去。

    而赵桓看着程褚,这个心思甚是周密之人,别人退朝之后,独自留在了文德殿内。

    “程指挥,这雨落得准呀,正好落在御案上,你说巧不巧?”赵桓一脸玩味的说道。

    整个文德殿其他位置不漏雨,恰好漏雨漏在了自己的面前,实在是太巧了。

    “官家,这文德殿是臣派了亲从官盯着修的,当时只注意保护机要,未曾想到他们在这上面动手。”程褚也是一脸无奈的说道。

    “你为何在殿上说你阻止了他们不让他们修缮宫殿呢?”赵桓盯着程褚问道。

第七百零八章 都是演技派

    程褚脸色有些难看,他俯首说道:“臣会查清楚的。”

    “这不是你的罪过,你在殿上揽到自己身上,为何如此?”赵桓看着程褚依旧咬着这个问题不松口。

    而程褚略微疑惑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文臣犯了错,武将背锅,这不是大宋朝的常态吗?

    怎么官家一直追着问,不松口呢?

    “官家,国丈之事。”赵英小心的提醒了一下官家旧事,朱琏的父亲朱伯材被赶出朝堂才几个月而已。

    “朕知道。朕就想问问程褚怎么想的。”赵桓看着程褚,说道:“你是亲从官,从属内侍省,属于内廷,你为何要担这个责?”

    “臣知错了。”程褚俯首说道,程褚这才知道自己犯错了,他让官家陷入了被动之中。

    赵桓终于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看着程褚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的情况下,若是程褚不接这口锅,赵桓发脾气的话都准备好了,彻查到底之后的结果,郑望之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这厮在大宋节节胜利之事,就大肆鼓吹过一次议和之事。

    而肃王、景王谋反之案中,多多少少有此人的身影在,只不过没有直接的证据。

    肃王全家到底为何吊死中厅,到现在都是一桩悬而未决之事,赵桓一直想找出幕后那个拥有如此巨大能量的人。

    程褚按照惯例担责,无形中,打乱了赵桓肃清朝宇的步伐。

    赵桓靠在撵座上,看着程褚一脸惶恐的模样,也知道程褚按着惯例做事恨踢不成钢的说道:“你呀,既然担了这责,朕就得罚你。这样吧,罚俸半年好了。”

    “其实这样也好,你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安排亲从官彻查此事,不放过背后的任何一条线索,朕要查的东西,不仅仅是郑望之。把之前肃王、景王谋反,和这个案子并立起来去查。”

    程褚并不是个蠢笨的人,赵桓这句等同于明示的话,程褚自然知道官家对于前不久肃王之事,并未放下。

    罚俸半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惩罚,至少对于程褚这个光棍汉来说,他想娶亲至少得半年以后了。

    “谢官家仁善。”程褚俯首谢恩的说道。

    他还以为自己这个五品的指挥使已经保不住了,没成想官家发的脾气大,却没有直接把他的职革了。

    这不是仁善,又是什么?

    赵桓眼神示意了一下赵英,想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这不是赵桓的作风,这个时候,皇帝身边第一狗腿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赵英疑惑的看着官家,这个眼神他没看懂,不过他稍微琢磨了下,就跟着程褚走出了文德殿。

    “程指挥留步。”赵英那鬼魅般的速度,话音未落,就已经飘到了程褚的身旁。

    程褚慌忙见礼说道:“见过赵都知。”

    赵英一边慢慢往前走,一边和程褚说道:“听说家中老母最近生病了?罚俸半年,这半年不好捱吧。”

    “都知明鉴,这罚俸半年,母亲的病……”程褚的脸色带着极度的为难和一些不堪。

    按理说穷文富武,能练的起武的家庭都是富贵人家,但也不尽然,比如岳飞家境就很普通,程褚家里也很普通。

    当初沈从劝其读书。

    在大宋这环境里,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读不起书才走上了贼配军的路子。

    “程指挥,官家让我来,自然是听说了你的事,这是五百银元的钱引,到各处大宋钱庄都可兑换,可应付这半年家中的开销。”赵英掏出了一张钱引,笑着说道。

    赵英觉得自己这次没会错意,官家的意思就是表面上惩罚程褚,背地里让他补偿。

    程褚母亲生病之事,还是李清照写信给官家的时候提过一次,他不晓得官家是否放在心上,但是他记住了,并且把这事用来收买人心。

    “官家仁善。”程褚最后还是收下了这张钱引,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他不愿意为了些许钱财,做些失节之事。

    赵英乐呵呵的拍了拍程褚的肩膀说道:“还有啊,程褚,官家刚才反复追问你为何担这个责。”

    “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你的背后站着的是咱大宋的皇帝,是咱大宋的天,没什么怕不怕的,怕他个郑望之作甚!”

    程褚略微疑惑的说道:“朱国丈之事……”

    “那也是外臣,你不懂这个弯弯绕绕,且听我慢慢跟你说道此事。”赵英絮絮叨叨的跟程褚这个大头兵,普及了一下为何朱伯材是外臣,而他程褚是个内臣的理由。

    “我明白了,感谢赵都知不吝指点。”程褚这才恍然大悟,他这个指挥使,原来是内臣,而不是他一直以为的外臣。

    “那是自然,你这个俸禄是内帑出的,又不是国帑给的,凭什么算外臣!”赵英一脸的理所应当的说道,他忽然左右看了看,四下无人,小心的说道:“官家对肃王之死耿耿于怀,偶尔夜不能寐,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官家让你查的不仅仅是漏水,是想让你查一查是谁想让官家挪挪地方。你可明白?”赵英的声音很小也很急切,说完即飘然而去。

    程褚瞪着眼睛,他还以为在朝堂上,赵英说的挪挪地方是失言,这才回过味来,怕是赵英当时在朝堂上,故意这么说的。

    “沈从这厮,劝我读书,自己跑到北地带兵打仗好不快活,把我留在朝堂,这朝堂都是些什么妖魔鬼怪呀!我一个大粗人,太难了。不成,我也要劝人读书。”程褚嘟嘟囔囔的走了。

    赵桓看着眉开眼笑的赵英,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你还笑得出来,本来漏雨,仁宗朝的时候也漏过,多大点事,你一句挪挪地方,反而激的内廷外廷纠葛。”

    “把你那些内廷外廷的斗的劲儿,收一收。你这演技差点把朕给诓骗了。”

    赵英略有些惊讶的问道:“官家恕罪,臣也是在为官家分忧,这个人必然是要找出来的。官家是怎么看出来臣是故意那么说的?”

    “朕起初也只是有点起疑,你一天到晚那副守财奴的模样,今天让你掏钱,你还乐呵呵的,朕才确定了。”赵桓看着赵英,这家伙演技是跟宇文虚中进修的?

    “这么明显吗?”赵英哑然的问道。

    “还有程褚母亲病重之事,你且带朕去慰问一番。”赵桓忽然想起了程褚母亲病重之事,赶忙说道。

    赵英这次是真的带上了惊讶,当初李清照就说了一次,官家居然记在了心里,他俯首说道:“官家之仁善,天地可鉴。”

    “少拍点马匹。”赵桓摇头说道。

    他始终对赵楷六千亲事官进宫之事,谨记于心。

    谁掌控了宫廷守备军,谁就拥有话语权。

    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唐朝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第七百零九章 群雁乘风却云霄

    从最开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基本事实。

    对于皇帝来说,看家护院的若不是自己真的信得过的人,那很有可能睡觉、划船、吃饭的时候,突然窜出个尉迟恭来,告诉自己太子谋反了!

    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人看到了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有人看到了李渊诏敕罢黜了李世民的秦王爵,有人看到了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将李世民的兵权交给了李元吉,给出的理由是李元吉要去抗击突厥。

    但是赵桓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反复咀嚼之后,反过味儿来,仔细思量之后,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

    尉迟恭,是怎么未曾奉诏出现在宫内的海池之上的?

    李建成也好、李元吉也罢,他们其实都不是李世民的最终目的,只有李渊才是。

    这一胜负手,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出现在了后宫海池的船上,并且【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令各军统一接受李世民的调遣。

    尉迟恭到底是怎么进的宫?

    赵桓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里,找到了一个人,名为常何。

    常何时任监门卫左右翊中郎将,担任的恰好就是玄武门守备军将,他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一夜,悄无声息的给玄武门的门合页上涂油,防止玄武门打开之时的声音,惊动其他人。

    次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踏入玄武门之时,这场宫斗其实已经有了结果。

    而玄武门之变,在盛唐,一共发生了四次。

    分别是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张柬之杀死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

    李崇俊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意欲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逼李显退位。

    李隆基、太平公主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扶李旦上位。

    这四次之中,只有李崇俊失败了。

    李崇俊在起事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占领玄武门,被韦皇后捷足先登,登上了玄武门城头,镇臂高呼,号令军卒奋勇抵抗。

    而在李隆基之后,大唐皇室却变得疲软无力,各种宦官作乱,其中的缘由,正是负责皇宫守备的军卒,由唐十六卫变成了神策军,而神策军的直属领导,正是宦官。

    神策军的领导权握在宦官手中,这样就使得神策军与宦官集团紧密的贴合在了一起。

    自唐穆宗以后,唐朝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七位,均为宦官所立。

    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

    唐朝的宦官钳制天子和明朝的宦官乱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明朝的宦官,皇帝说让他们死,宦官绝对没办法见到第二天的太阳,甚至有可能自杀谢罪,省的污了主人的房舍。

    而在唐朝,宦官们不想让皇帝见到明天的太阳,只需要伪造的讣告,再立一位就是。

    赵桓在完整了这一段历史之后,才会做出对程褚恩威并施的举动来。

    正因为以程褚为首的亲从官,控制着东掖门、崇德门两宫门的守备。

    当初赵楷入宫走的是东掖门。

    当初李纲处理八门进京的勋贵的时候,让学子们堵了崇德门。

    而现在,赵桓回到汴京,就闻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此时的程褚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他还是忠于自己,那就可以被原谅。

    而程褚的忠诚度完全没有问题,高达91点。

    岳飞是厉害,可是他不能从河套飞到汴京,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赵桓搓着手,呆坐在文德殿的撵座上,看着面前已经不再滴水的御案发呆,到底是谁在做这些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他虽然不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多么出色,但是接连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河套、辽东的自己,武功上,应该算是历代大宋皇帝里排的上第二的皇帝了。

    而文治上,赵桓也没有一股脑打翻他那个废物太上皇的贡献,不管是图画院,还是蔡京的学改,以及官考,赵桓都没有弃之不用。

    甚至在文治上,整合了应天、白鹿书院等,成为了大宋的新的国子监,并且积极安排那些无业学子,在军卒中充当扫盲先锋,教军卒和乡野百姓识字。

    赵桓觉得自己文治武功上,都没有太过亏钱大宋的任何一个人。

    他也在忠魂铭前,自我反省过自己是否行为出现差池,是否对得起他们。

    结果自然是行无差错。

    “到底是谁?”这是盘亘在赵桓心头的一个问题,他忽然站了起来说道:“赵英,去艮岳宫,告诉太上皇,朕要去看他。”

    赵英略微紧蹙着眉头说道:“说起太上皇,刚才李宫正在跟臣交接宫内事物的时候,说自从出了景王、肃王之事之后,他就再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说是病了,可太医院说太上皇未曾生病,无法用药。”

    赵桓稍一思忖,无奈摇头苦笑道:“朕都把禁足令给解了,他倒是自己把自己禁足了。”

    “李宫正刚才来过了?”赵桓这才反应过来,愣愣的盯着宫门问道。

    赵英点头:“是,李宫正看官家眉蹙思忖,就没有打扰官家,离开了。”

    “那就去看看生病的太上皇吧。”赵桓有点不放心的嘱咐着,起驾前往了艮岳宫。

    艮岳宫是赵佶倾尽全力修建的宫室,生生的在汴京城里堆砌了一座假山宫殿来。

    汴京附近平皋千里,无崇山峻岭,少洪流巨浸。

    而赵佶认为帝王或神灵皆非形胜不居,所以对寿山艮岳的景观设置极为重视。

    赵佶取天下瑰奇特异之灵石,移南方艳美珍奇之花木,设雕阑曲槛,葺亭台楼阁,以生辰纲为名,掠夺大宋财富,购置山石,日积月累,历十数年时间,使寿山艮岳宫成为了整个汴京,也是整个大宋三百载,最繁华的苑囿。

    赵桓走进去就看花了眼,人工渠、荷花、瀑布、奇俊山林、走兽飞禽、应有尽有。

    群雁飞鸣乘风却云霄之景,让人叹为观止。

    他走到万岁山之前,看着赵佶亲笔手书的瘦金体的御制记文。无奈的摇头说道:“奢侈,是真的奢侈。”

    “要不在燕京搭一个?内帑出钱。”赵英看着官家眼中的艳羡,小声的问道。

    “滚!朕又不是无道昏君。”赵桓踹了一脚赵英,笑骂着说道。

    这艮岳再搭一个,岂不是正中了那句【亡宋者石】的箴言吗?

    赵桓的燕京皇宫最奢侈的就是铺了满地的金砖,还是工赈监赚来的,起的宫室的木头都是铆榫拼合料,并非整料,就是为了省钱。

    “陛下来了?快快快,去泡茶!”赵佶大老远就从宫室里跑了出来,鞋子都跑掉了一只。

第七百一十章 一个不该出现的名字

    “把老拙的龙团胜雪拿出来!快点!”赵佶踹了一脚仆人,看着自己愈发英武的儿子,满是唏嘘。

    “长大了,长大了呀。”赵佶不胜唏嘘的迎着赵桓走进了艮岳宫,并且自己做到了偏座上,将主座让给了赵桓。

    这是礼法,天地君亲师,君在前,亲在后。

    而天地君亲师的思想,起源于《国语》,而国语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书写的一本关于朝聘、宴飨、讽谏、辩说等,各国贵族的行为规范手册。

    在东西汉朝就已经普遍存在,到了明清时候发展到了鼎盛。

    所以,赵桓坐在首位乃是礼,尤其是赵佶这个太上皇的身份如此敏感的情况下,他自然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赵桓精气神都很充沛的赵佶,笑着说道:“朕听说太上皇染了病,待在艮岳宫里闭门不出已经两三个月了,看太上皇的气色,似乎是依已然痊愈了?”

    “而且看着宫里的样子,也不太想生病能摆的出的阵仗呀。”

    赵佶说到这个,就是一阵叹气,说道:“不瞒陛下,我也就没生病,肃王、景王大逆不道,心怀二志其罪当诛,死就死了,倒不至于悲愤成疾。”

    果然是赵佶啊。

    这个家伙就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只要是自己过得日子好,其他的都无所谓。

    赵佶摇头苦笑着说道:“就是整日里,有人在老拙耳边叨叨着复政之事,叨叨的我心慌啊,陛下又不在京城,我这就躲起来,落个清静。”

    “这是当初唠叨我复政的几个文人墨客的名字,老拙听说陛下回京了,正准备把这名单交给陛下,陛下就来了。”

    “哦?”赵桓接过了札子,翻看了两眼,不动声色的合上了札子,说道:“为何上皇早知道有怀有不臣之心的人,为何不早日把这名单送到朕这里来呢?”

    “陛下再看看。”赵佶指着札子无奈说道。

    赵桓看到了一个人名,终于知道了为何赵佶不愿意差人送信了。

    赵佶身边都是赵桓的亲从官,但是赵桓却不在京中,他怕这份名单泄露出去,落到有心人的手里,他自己就有了危险。

    有任何危险的事,都不会去做,这就是那个在金人逞凶南下时候,匆匆离开汴京的赵佶。

    一点都没变。

    而这个名单上,有一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让人心里犯嘀咕,这宫人是不是值得信任。

    那就是赵明诚。

    赵明诚,是李清照原来的夫君。

    机缘巧合之下,赵桓主持了两个人离婚的案子,并且因为赵英对圣意的体会,出现了稍许的偏差,导致事情向着另外的角度发展了。

    时至今日,误会也好,真心也罢,李清照都愈发的重要起来。

    而李清照现在的身份,是尚宫局宫正,商部的侍郎,这两个都是要害的职务,再加上李清照被文官们天天阴阳怪气龙漦(chi)易貌,赵佶不信任宫人,也实属正常。

    “陛下把这事解决了,老拙才好放心出宫。总有些人痴心妄想,也不看看现在的局势,真是鬼迷心窍了。”赵佶叹气的说道,赵桓不禁他的足,他自己禁自己。

    现在赵桓手里的力量,比当初从云中路归来时候,更加强盛数分,他当初坐拥二十万禁军六千万国帑,都被赵桓不明不白的收拾掉了。

    这要是真的复政,岂不是第二天就得坠江?他嫌自己命长了,复政?

    他可是知道赵桓当初有杀他的打算,只不过被大义所束缚,眼下能归京之后,到艮岳看他一眼,已经实属不易了。

    “把这名单交给程褚,好生调查一下。”赵桓将名单交给了赵英,认真的嘱咐着,事涉李清照,就不得不小心些。

    赵英打开了看了一眼,表情骇然的合上了札子。

    “不要故作模样,口风紧一些,动作小一点。”赵桓站了起来,说道:“朕也不在这里打扰太上皇的雅兴了,这就先走了,回头从太医院支取些补身子的药材,这一天到晚这么多美女,身体怎么能吃得消?”

    艮岳宫的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温泉池,里面泡着数个褪去衣物一身薄纱的宫女,这白花花的肉条,一条条的得有十来个。

    这就是赵桓口中的阵仗,这家伙,果然是个色中饿鬼,这还没到晚上呢,夜宵都准备好了。

    赵桓上下打量了下赵佶,这家伙,生儿子倒是大宋皇帝中位列榜首之人。

    很符合他末代皇帝的身份,荒淫无道。

    “谢陛下赏赐。”赵佶嘿嘿的笑道,他禁足自己,可没亏待自己的意思,这一屋子的美女,还是当初李师师在的时候,给他置办的。

    “走了。”赵桓无奈的摇头,离开了奢靡的艮岳宫。

    赵佶朗声俯首说道:“老拙恭送陛下。”

    赵桓乘坐大撵,对着赵英嘱咐着,生怕他这次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别再把事办砸了。

    “你让程褚盯着点赵明诚,看看他掺和到了什么地步,是收了人钱财办事,还是另有所图,另外一个,你也打探一下李宫正的口风,看看她是个什么意见。”

    “若是这赵明诚是因为愚蠢,贪财就流放他到岭南,眼不见心不烦,若是因为心怀不臣,你亲自出手,就让他干干净净的消失,你懂朕的意思吧,不要留下手脚和痕迹,就当没这回事。”

    “这件事,办干净点。”赵桓仔细的叮嘱着。

    赵英劝着官家说道:“臣觉得这事和李宫正应该没啥关系,应该是有人刻意为之。李宫正把持宫正之要务,又是丙殿昌储,教导皇子,又外掌商部,上言说宫正是则天皇后再世的札子,也不老少了。”

    “赵明诚又是个无胆蠢货,臣觉得他怕是受了人蛊惑了。其目的就是拉李宫正下水罢了。”

    赵桓连连点头,赵英领回自己的意思就行,李清照的忠心值也高达90点,这要是在自己背后生乱,自己这破系统还能用吗?

    “官家,官家!朱贵妃殿里,出事了!”一个宫人慌不择路的冲了过来。

    赵英一马当先窜了出去,挡住了横冲直撞的宫人,手一带一推,把人推出了老远。

    “宫里的规矩都不懂,禀报之后,去内侍省领二十丈。”赵英挡在了赵桓的面前,这要是个刺客,冲到如此距离,坐在大撵身上的赵桓怕是会有危险。

    这宫人连忙趴在地上,喊道:“小人知错了。官家,延福宫出事了!闹鬼了!”

    “闹鬼了?”赵桓一脸迷茫的看着赵英,这又是哪一出?

    难道是有人准备给自己玩一出当初的巫蛊之祸吗?

第七百一十一章 太岁头上动土!

    赵桓急匆匆的让座撵赶往延福宫的途中,也细细品味了一下这番闹鬼事件的经过。

    此次回京之后,赵桓虽然没有与朱琏同行,但是朱琏也没耽误多久,就从燕京出发,回到了汴京。

    因为赵桓去祈天台祈福,去忠魂铭前悼念,他回到宫中的时间,反而在落后于朱琏。

    朱琏回到宫中,仆人四散开来打扫,赵桓在殿上朝议之时,天色大雨滂沱,电闪雷鸣。

    然后有一名宫人惊叫着有鬼,有胆子壮的人,就跟着那名宫人行至汇英楼的院墙处,果然看到了鬼。

    一口深井旁边,有几个身着完全不是大宋的衣物的几个宫女,正在往深井里扔着一个挣扎着的女子。

    而这些宫女,约有十数人看到了。

    那名禀报的宦官,满脸惊慌的说道:“闻讯赶来的亲从官,哪里能容得了歹人在我大宋皇宫作乱?手中朴刀武的虎虎生声,箭矢带着尖鸣,射向了这群来历不明的宫人们!”

    “说时迟,那时快!”

    “朴刀和箭镞射到那些宫女身上,直接穿了过去!撞在了井口上,发出了砰砰的响声!此时天空划过了一道漫了半个天的啸雷,这几个宫女掩着嘴角一笑,身影就淡淡的消失了。”

    赵桓疑惑的看了一眼赵英,说道:“这宦官未进宫的时候,是个说书的?”

    “官家圣明。”赵英看了一眼这个宫人,这个宫人还真是个说书的人。

    “讲的不错。”赵桓点了点头,延福宫已然到了。

    朱琏抱着赵谌看到赵桓进来,神情甚是紧张的请了个安,说道:“官家万安。”

    “让当时在场的人都过来,朕要亲自过问。”赵桓坐在了主座上,面色极为严肃的说道。

    “官家,臣妾当时也在场。”朱琏站了出来,脸上挂着迷茫和掩饰不住的恐惧。

    赵桓支着脑袋,听清楚了朱琏的叙述,讲的不如那个出身说书人的宦官,但关键的地方都一样。

    刀剑无法伤其分毫、平白无故消失的无影无踪的白色人影。

    赵桓用力的揉了揉太阳穴,问道:“也就是说,有数十人看到了这些宫女,有数十人看到了宫女们刀枪不入,并且凭空消失了?”

    赵桓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来到延福宫之前,他还以为又是一出巫蛊之祸。

    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弄的父子反目成仇,最后以刘据和卫子夫的死结束。

    而后汉武帝经过了深入的调查之后,才发现了这巫蛊之祸,却是有人刻意构陷。

    本来还以为是有人在故弄玄虚,或者几个人目睹,将树叶之类看成了人影,毕竟大雨滂沱的雨夜,昏暗之下,很容易看错。

    可是这凭空消失是怎么回事?数十人看到又不似作伪。

    这要是搁后世,赵桓还以为是全息影像的新技术突破呢!

    “赵英,你平日跑动的速度极快,可曾听说过一种速度更快的武术吗?”赵桓有些犹豫的问道。

    “臣算是跑得快得了,这轻功乃是打小练出来的,臣自问跑起来没人跑得过臣。”赵英对这个非常有信心,他的速度很快,但是能跑的让人以为凭空消失的功夫,他还真没听说过。

    “奇了怪了。”赵桓歪着脑袋,看着朱琏和亲从官们的惊恐的模样,觉得此事,怕是有古怪。

    赵桓站了起来,有点不信邪的说道:“朕去看看。”

    等到他赶到现场的时候,才发现亲从官们做事还是很靠谱,整个汇英楼周围都被围了起来,旁人不得靠近。

    眼下已经深夜,雨虽然停了,但是天空阴云未散,这汇英楼已然无了灯火,显得更加黝黑。

    汇英楼是赵桓专门腾出来,设立尚宫局的办公地点,赵桓看到汇英楼牌坊上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愈发笃定了,绝对是有人在故弄玄虚。

    他来到井口边,探头看下,深邃的洞口下仿佛择人而噬一样,阵阵冷气扑面而来。

    忽然一阵冷风拂过,赵桓浑身打了个冷战,猛的打了个哆嗦。

    “怪渗人的。”赵桓紧了紧衣物,站了起来,一回头。

    差点吓的掉到井里去!

    他的周围赫然出现了几个白乎乎的影子在飘动!

    “护驾!”赵英大声的喊着,站在了赵桓的身前,大声的喊着,张开双手,防止这些白色的影子扑将过来。

    “你起来,腿都打哆嗦了,还装。”赵桓拽开了赵英,兴趣盎然的看着这白乎乎的影子。

    这哪里是什么前朝宫女,哪里是什么人影,只是反光罢了。

    赵桓用手捞了一把,赵英抓着官家的手臂说道:“官家,碰不得呀!”

    “蜃景罢了。”赵桓无奈的摇头,故作镇定的说道。

    他刚才低着头看着井里,一回头,旁边几团白影晃来晃去,也委实被吓了一跳,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如果连他都慌了,那这皇宫上上下下必然是人心惶惶。

    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的赵桓,仔细打量这模糊的白影,才发现,这压根就不是什么鬼怪,反而像是反光。

    “四处搜一下,看看哪里反的光。”赵桓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之后,终于算是淡定下来。

    亲从官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反光的镜面,汇英楼的宫墙有几段,被涂上了极为光滑的涂料,这井边本来就湿气重,一下雨更是水气弥漫,这镜面墙一反射,打在水汽上,自然是模糊的白影。

    大宋迷信,连孙博都给赵桓举荐过郭京这种方士,遇到这种事自然心慌意乱,往鬼神之上联想,更加不敢妄动。

    赵桓盯着那光滑的墙壁,脸色肃然,闹鬼的事找到了原因,但是赵桓心里却愈发的沉重。

    自己刚回京,就给自己准备了这么一份大礼,精心设计,通过赵佶传话,离间自己和李清照。

    又在汇英楼下设下这么一出闹剧,其目的,不言而喻。

    “去查一下,这段是什么时候修缮涂抹漆料的!”赵桓对着赵英说道。

    不过赵桓对这次的查访,压根不报希望,既然做了这等事,就不会留下手脚给自己查。

    在太岁头上动土,还不把手脚做的干净点,那岂不是找死?

第七百一十二章 你见过兰亭集序吗?

    果然不出赵桓所料,赵英的调查,走到户部的时候,就没了结果。

    原因是户部将修缮宫殿之事,扑买给了民间。

    而民间这些修建宫墙之人,则是有活的时候聚在一起,没活的时候,各自谋生,自然是一笔烂账,根本查不清楚。

    程褚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他经过了周密的调查,也是没有任何的发现,那个涂漆料的工匠,没有几个人熟知,介绍的人,也是说在城外偶遇。

    这件事,没办法查下去了。

    “臣无能。”程褚谢罪的说道,官家给他的几件事,他一件都没办好,这些住在天上的人斗起法来,太过于瘆人了。

    赵桓笑着摇头说道:“这件事不怪你。”

    “孔端友当初汴京搞小报,做的也是极为周密,最后还不是被你查出来了吗?只要这个人还要动,他就会一定会有安排,有动作就会有破绽。”

    “打猎的时候,猎人和猎物,比拼的就是耐心。”

    “稍安勿躁。”

    程褚仔细品了品,还真是如此,上次孔端友也是神仙开局,那小报搞的,程褚都不知道从何查起,到最后还不是被自己给找到了尾巴,一股脑给抓了出来?

    他想了想说道:“官家果然还是官家,看事情就是透彻,正是如此,臣会小心留意。”

    “你先去办赵明诚的案子,切记动作小一点。”赵桓让程褚下去调查赵明诚,既然闹鬼的事没有进展,就从赵明诚为首的金石学社开始查。

    赵明诚甚是喜欢金石学,金石学就是大宋朝的考古学。

    上次借着赵桓修建燕京的风,赚了不少钱的赵明诚,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门弄了个金石学社。

    社,是大宋的特有一种社会文化。有点像后世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社、新闻社、舞蹈社、篮球社等等兴趣社团。

    比如岳飞河间军的弓手,大部分都出自弓社。

    因为兴趣爱好而聚集起来结义社文化,是大宋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而这个社会现象,最早发端于赵匡胤。

    赵匡胤在陈桥驿,就是被自己结义社的兄弟们黄袍加身的。

    而后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解的兵权也是这些结义社的兄弟们,也是上次赵桓御驾亲征离开汴京之后,发动八门进京的勋贵。

    岳飞现在身边的中军统制、机要秘书,王贵。就是岳飞的结义社大哥。

    这种结义社文化是社会活力的象征,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源头。

    而赵明诚的金石学社,规模很大。

    赵英将一本札子放在了御案上,疑惑的说道:“官家,赵明诚因为李太宰批的条子发了一笔小财,但是臣以为这个小财,撑不起这么大的金石学社的摊子。臣专门派人查过了,这个名叫雅堂的金石学社,光社员就有一千三百多名,古玩字画之丰富,堪比观澜阁。”

    观澜阁是什么地方?

    是岳飞剿匪和李纲商改过程中,挖了大宋河东、河北两路蛀虫数千家,挖来的不可计数的拍卖场。

    那是大宋一百六十余年的财富。

    赵桓打开札子,虽然这个金石学社的古玩字画的数量,远远逊与观澜阁,但是其质量,却高的出奇,每个月都有一批不知从何而来的极品字画在这金石学社扑买。

    赵桓甚至看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真的假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是被唐太宗带到昭陵里了吗?”赵桓指着这一条扑买名录有些骇然的问道。

    这群家伙难不成把唐太宗的坟都给刨了?

    赵英瞄了一眼说道:“官家说这个《兰亭修禊》呀。”

    “当初唐文帝李世民在洛阳城大战王世充,将其打的节节溃败,而后窦建德前来支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看毫无胜机,就选择献上了《兰亭集序》作为买命钱,选择了投降。”

    “而后李渊就就饶了王世充一命。而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对这《兰亭集序》甚是喜欢,就命令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弘文馆的学士,钩摹数本,赐给大臣。”

    “唐文帝之后,《兰亭集序》真品无影无踪,之后就以这《兰亭修禊》为真迹,因为是神龙年间中宗李显在上面盖了个章,所以这也叫神龙本修禊。”

    赵桓一脸惊讶的看着赵英,平时不显山不漏水的他,这会儿居然对这兰亭集序和修禊如此了解。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文帝的谥号,也很过分!

    赵桓略微紧皱着眉头,给知名的图文书画盖章,是皇帝的共同爱好吗?这中宗也喜欢戳自己章,越是有名越喜欢戳。

    “没看出来,你知道的还挺多的。”赵桓点了点头,对着赵英说道。

    赵英笑着回答道:“值钱的东西,臣都清楚,这东西老值钱了,就是不知道来历,臣还在查。”

    “据传闻是世代流传,家道中落不得不变卖,不过依据臣的猜测,估摸是倒斗的人从地下倒腾出来的东西。”

    赵桓不由的想起了大宋皇陵,那地方现在还是一片荒地。

    一百六十年,一千余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痕迹的士人、军将,还在暴尸。

    除了赵匡胤的坟,其他的连倒斗的都倒不出东西来。

    赵匡胤在临死之前,还在不停的修封桩库,辽国当时势头正强,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死的时候,并没有举行大丧,陪葬之物,也少的可怜。

    赵桓对童贯赎买燕云十六州的行为,还算能够理解,毕竟是赵匡胤的祖训摆着,而且赵桓还曾经和种师道讨论过鼠疫和天花哪个杀伤力更大,对于赵桓来说,结果最重要,过程他不重要。

    燕云十六州不管以什么手段拿回来,那都是大功一件。

    可惜,童贯买了半天,大同府、榆关、北古口、太行八径里的居庸关也都在金人手里,等于没买。

    “你见过这兰亭修禊吗?”赵桓忽然笑着问道。

    “怎么官家要去这金石学社看看?”赵英大惊失色的说道:“官家,万万不可呀!”

第七百一十三章 调王禀回京!

    此时的局势如何,赵桓心里当然有数。

    这回京之后,接连出现的这些事端,让赵桓的内心压着块石头一样。

    其实群臣,或者士大夫阶级,就是在明白的告诉皇帝,哪怕你皇帝文治武功仅次于太祖皇帝,依旧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桓明白这群士大夫内心的想法,他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当初那个问题。

    到底是朕的刀快,还是他们的嘴皮子快。

    “朕要去看看都不行吗?天天吹嘘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朕没去远的地方,就跑到天子脚下的雅堂金石学社,都不行了吗?”赵桓笑着将手中的茶壶放在了御案上,脸上露着玩味的笑容。

    赵英急的一脑门的汗,想了很久,才说道:“官家,此时局势不明朗,要不要诏岳飞从河套回京?”

    赵桓摇头。

    当初他刚登基的时候,朝臣们也是跟现在这样闹腾,新旧党争把朝堂弄的乌烟瘴气。

    群臣天天为了个议和还是主战,吵翻了天,背后都是利益交割,最后在种师道的大宋西军进城之后,这个声音变得统一起来。

    而现在赵英的这个想法,和当初赵桓的决定非常相似。

    毕竟已经验证了一次,皇帝的刀快了,朝臣们的嘴皮子快不起来,连动作都会小心起来。

    “岳飞从河间军训练之后,就一直忙于战事,未曾休息。朕让他在河套震慑西夏,也是存了让河间军休息的想法。河间军不宜调动。”赵桓摇头。

    他不是在质疑岳飞的忠诚,只是明年还要对金继续征战,河间军要修整,自然不能再动了。

    “那要不去把王将军调回来?现在来州成为了腹地,韩将军用兵官家也看到了,极为谨慎周密,来州派个大将镇守就是,王禀将军手里还有三万的捷胜军。”赵英马上回过味来,赶忙说道。

    今年一年没有什么动作的王禀,和他手下三万捷胜军以及两万契丹军,调回京城,倒是个不错的决定。

    刀快还是最快,已经验证过了一次,还是刀更锋利一些。

    赵桓此次回京匆忙,未曾带着军卒回京,某些人就坐不住了,以为是大好的机会。

    “还有荆湖两路和江南两路起事,正好也可以让王将军去。”赵英给赵桓多了一个理由调动王禀回京。

    “调他回来吗?”赵桓有些犹豫。

    王禀这样的军将,回京反而会害了他。朱伯材前面的告老还未走远,赵桓还记得当时朱琏说的时候表情的落寞。

    王禀回京,文臣那张嘴,阴阳怪气起来,不见得会说什么。

    尤其是完颜宗干的存在。

    完颜宗干是王禀能从黄龙府扣响榆关大门的关键人物,也是仅剩的八千捷胜军的救命恩人。

    王禀保他,那是道义。

    但是完颜宗干是个金人,这一点毫无争议,大宋文臣们要是抓着这个不放,反而会害的王禀忠义不能两全。

    赵桓有些犹豫,他需要一批军队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幕后黑手,以保证大宋救灾的顺利。

    赵桓考虑再三,说道:“以春秋大演兵为名,让王禀率领捷胜军回京。顺便给韩世忠一道军令,命其对来州粮草大营,小心看管,万万不能出了什么差错。”

    “眼下辽东郡新复之地要粮,江南水患也要粮,若是来州粮草有失,辽东郡只能拱手让人了。”

    “金字牌急令送到来州、沈州大营,多发两道。”

    赵英直接按着最高规格十二道金字牌的规格,将官家的诏敕以密文的形势,送到了韩世忠和王禀手中。

    韩世忠奉诏之后,召集群将商议之后,将沈州边务全数交给了沈从、杨再兴和陈兴三人负责,而他自己带领七万山海军回到了来州。

    “格老子的!每次都干这种活,当初山海关,某动弹不得,后来在大同府,本以为能大展身手,又是动弹不得,好不容易动弹起来了,这还没过瘾!又让某守来州,我滴个乖乖!”韩世忠将海碗的烈酒下肚,猛的张大了嘴巴,用力的眯着眼,斯斯的涂着舌头。

    “嚯!这酒劲儿这么大?”韩世忠喝的是王禀的酒,没想到这酒这么烈。

    林幼玉担心的看了一眼王禀,说道:“韩将军有所不知,我家夫君一年未曾作战,连个金人的影子都没瞧见,这酒喝的越来越烈了,这次到了京中,可是要好好跟官家说道说道此事。”

    王禀喝了两口,他是喝的烈了些,不过不会像韩世忠那样一口下肚。他的酒量不大。

    其实林幼玉以为王禀是心里堵得慌,只有王禀自己知道,他身上的伤病,需要这烈酒才能镇的下。

    他笑着抓了一把蚕豆说道:“良臣呀,我跟你说,这来州只要稳住了,这辽东郡稳住了,粮草都屯在来州。马上就要冬天了,金人错非是疯了,否则不会南下,守住了来州,一切都有了。你能亲自来守,我也就放心了。”

    良臣,是韩世忠的字,大宋朝这些军将们因为忙于边事,关系都还不错,私下里都是以字相称,但是他们私下会面的机会可不多,大宋皇帝都忌惮这个。

    虽然当今圣上,并未表现出对军将私自会面的不满,但是他们依旧在小心避免这种麻烦。

    在大宋做武将,处处都得小心,一不小心,人就没了。

    “某省的!要不官家诏书一下,我就立刻从沈州一溜烟的跑到这来州来了?路上停都不带停的。也就你在这里,我在前方才能安心,换谁都不成。”韩世忠大大咧咧的说道。

    历史上有太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偷对方粮草,韩世忠宁愿不在沈州打草谷,也要回到来州,目的就是看好这粮草大营。

    没吃的,说什么都是假的。

    王禀是大宋一柄利器,镇守太原、临潢之功,兵发黄龙之勇,做事缜密周全,但是伤病的折磨,让其不能轻出,也是大宋一大憾事。

    “某给好哥哥说,这到了京中,那群文臣逼逼赖赖的,你莫要理他们,都是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狗东西,真让他们上战场,能吓得尿裤子!”

    “咱们身后站的是官家,不跟文臣置气。”韩世忠举起碗来说道。

第七百一十四章 需要重新磨合的大宋君臣

    “再把完颜宗干带上,他在辽东,始终是个隐患。防人之心不可无。”韩世忠抿了一口,这么烈的酒,大碗直接闷,他也受不了。

    王禀点了点头,完颜宗干现在几乎和王禀绑定在了一起,王禀在哪里,完颜宗干就必须在哪里。

    完颜宗干若是没有了王禀的保护,人头早就被拿去领赏了。

    “官家那里,势必难做,才会调动好哥哥进京,一定要万事小心,轻易不要和任何人接触。”韩世忠小心叮嘱着。

    当初他作为河北副制置使的时候,也在朝中待过几天,新旧党争,把大宋的朝堂生生弄成了菜市场。

    “又不是生离死别,朝堂也不是龙潭虎穴,不用嘱咐这么多,来喝酒!”王禀看着比自己还小心的韩世忠,一点不像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也是连连摇头。

    韩世忠摇头说道:“虽说不是龙潭虎穴,但是也相距不远了。对于咱们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永远忙于边事,离那朝堂越远越好。”

    菜过三巡,酒过五味。

    韩世忠拍着肚子,笑着说道:“官家总是担心军卒们吃不好,殊不知,现在当兵可是个好差事,吃得好穿得暖,立功还有地拿,这进军营胖五斤,前两天有省亲的军卒回乡,家里人都不认识他们了。”

    “海参崴哪里怎么办?”王禀说起了正事。

    大宋皇帝走的匆忙,韩昉送来的情报,金人要从海参崴逃海,这件事官家没有个章程就回了京。

    韩世忠听到这里,也是叹气的说道:“韩昉这次和你一起回京,海参崴那里我打听过了,在金国腹地,千里突袭意义不大。若是能从海上绕路,大有可为,陆上,几无可能。唉。”

    “咋就这么能跑呢?留下来跟老子堂堂正正的过两招不行?”

    韩世忠对金人了解不少,但是始终理解不了他们为何见势不妙,扭头就跑,从来没想过正面抵抗呢?

    又不是不能打,但是金人就是一直跑。

    “跑习惯了吧,夷狄都这样,习惯就好。”王禀皱着眉头问道:“我听说今年津口船坞要交付十艘三千料的大船和一艘万料海舟,海上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个我一个旱鸭子,你问我我也不晓得呀。”韩世忠哈哈大笑的说着。

    此时的汴京城中,赵桓也在研究堪舆图,考虑如何阻拦金人的逃海。

    “要说水军,朕也有。”赵桓想起当初宗泽离京,前往荆湖两路赴任之时,宗泽询问大宋皇帝,杨幺怎么安置。

    赵桓说依托荆湖训练水师。

    本来下的是一部闲棋,宗泽能训练出来最好,训练不出来,也给当初投诚的杨幺一个妥善的安置。

    宗泽是个文官,一辈子没接触过什么军务,但是在军务上的天分,照猫画虎,还是整理出了一支可堪一战的水师。

    李纲能够派遣荆湖水师前往灾区造堤,也是侧面反应了这只军卒的军纪严明。

    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赵桓盯着堪舆图思忖了好久,眼下大宋不缺少对倭国用兵的理由,毕竟倭国的君主,崇德王就在汴京,请求宗主国前往藩国平定祸乱。

    这是非常堂堂正正的理由,不需要多一条倭国收留金人,大宋兴兵。

    “官家,李太宰来了。”赵英打断了官家的思考,李纲匆匆忙忙的走了进来。

    “官家,臣听说宫中闹鬼了?”李纲见面第一句就是问的宫内是否安定。

    官家的家务事,也是国事,太子、皇后的废立都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周旋,皇帝压根就没有私事。

    听闻宫中闹鬼,李纲自然是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只不过是蜃景罢了,李太宰某要担忧。”赵桓笑着解释着宫中闹鬼之事。

    “没事就好,臣今天来一则请安,另外还有一事,请官家定夺。”李纲面露为难的说道:“官家,缺钱了。”

    “缺钱了?国帑收支出现了问题吗?”赵桓疑惑的看着李纲,这水患不是应该缺粮食吗?怎么连钱都开始缺了?

    赵桓想起了当初给胡世将安定蜀中的三年免税,难道是因为这个政策?

    李纲摇头说道:“不是国帑收支问题,是钱荒了。鸟羽上皇把崇德王赶走之后,这白银海贸就停了。前段时间存的白银顶多就够四五个月,来年开春,大宋又要钱荒了,官家。”

    “大宋也有银矿,可是汴京铸钱用量极大,停了工,那些银匠就得自谋生路,官家,这不能停工呀。”

    赵桓点头,他猜到了会有钱荒的可能,只是没想到繁盛的海贸,只给大宋带回来了四五个月的存银。

    李纲忧心忡忡的说道:“若是这铸币一停,这钱引继续增发,那就会和之前的钱引一样,大幅贬值,到时候又是麻烦事一堆。”

    大宋钱引的崩坏,直接导致了方腊在漆园造反。间接的导致了两川在赵桓和赵构之间的摇摆和犹豫。

    大宋苦钱引久矣,皇帝生辰要印一批、皇帝修院子要印一批、皇帝生孩子也要印一批。

    关键是这赵佶还特别能生,截止到赵桓登基之前,已经有了二十八王。

    赵佶特别喜欢修院子,修完延福宫,修艮岳宫,修完艮岳宫修万岁山,钱引一批一批的印,不崩才怪。

    赵桓坚持的银根和钱引数量一致,防止挤兑,就是在恢复大宋朝堂信誉。

    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和艰难,但是却必须要做,若是大宋银元和大宋钱庄崩了,那赵桓登基这几年做的所有事,又回到了.asxs.。

    “官家调动了王禀回京,要不要让他们乘船讨伐鸟羽上皇?”李纲犹豫的问道。

    赵桓眯着眼看着李纲,探着身子问道:“王禀回京是参加春秋大演兵,一群旱鸭子你让他们去海上打仗,这是要他们的命吗?”

    “这建议谁跟李太宰说的?”

    李纲瞬间明白了这个建议问题出在哪里。

    大宋皇帝调王禀回京,自然是为了震慑某些人,而破解之道,自然是让王禀不在京城,而倭国显然是一个好去处。

    “户部侍郎郑望之找的臣,他跟臣说起了钱荒之事,顺嘴说了一句得有人讨伐鸟羽,之后就提到了王将军回京之事。”李纲擦着额头的汗。

    这个郑望之张嘴闭嘴就是钱荒的害处,倒是晃住了李纲。

    赵桓点头说道:“又是这个郑望之呀,他要是坑害我大宋军卒呀!”

    “不过你最近的嗅觉不大灵光啊。”赵桓对李纲笑着说道。

    李纲久不在官家身边,又没有读心术,自然不晓得官家最近的重心是在肃王、景王背后的人。

    这一桩桩的事,安排的极为机巧,甚至连李纲都给瞒住了。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宋的根本矛盾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郑望之,但是又没有确凿的证据。

    “李太宰,陪朕去一趟金石学社,据说有神龙本的兰亭集序在拍卖,朕也去见识见识。”赵桓笑着站了起来,准备去这个金石学社。

    由于程褚憨憨的本性,导致其对各种事端都不太敏感。

    憨虽然有点蠢笨,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足够忠心。

    程褚的忠心,巡视各宫舍的安全也足够的细心,导致那个躲在背后的人,无从下手,只能用一些小手段才恶心自己。

    如果自己出现在宫外呢?赵桓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反应,会做如何的应对。

    他不想等到王禀回到汴京了,王禀作为一个纯粹的武将,冲锋杀敌,靖边安国才是他应该有的作用。

    连李纲这样心思极为机巧,已经做了四年宰执的他,一个不小心就中了招,可想而知,王禀若是真的在汴京逗留太久,也躲不过阴影处射出的冷箭。

    当年岳飞接到十二道金字牌急诏,撤回临安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被拉肋,死在临安的大理寺内。

    赵桓决定亲自前往金石学社,离开守备森严、无从下口的汴京皇宫,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定然会暴露无遗。

    他想要在王禀回京之前,把那个深居于幕后之人揪出来!

    “官家,这……”赵英有点为难,他是一万个不同意官家这样的做法。

    赵桓将常服套在身上,笑着问道:“怎么,担心朕倒是随意拍卖,花了内帑的钱?”

    “那是官家的钱,怎么用当然是官家说了算,臣怎么会有非议!”赵英连连摇头的回答着。

    赵桓系上了常服上的腰配,笑着说道:“那就是担心内帑的钱不大够,影响我大宋皇室的威严吗?”

    赵英无奈的看着官家,说道:“内帑虽然没多少钱,四处投钱,但是买了他这小小的金石学社,还是小意思。”

    赵桓踏出了文德殿的宫门,笑着说道:“那就,走着。”

    赵英看了李纲一眼,也是一脸无奈,官家这个岔开话题的能力,越来越难以应付。

    官家决定的事,也越来越难以改变,以前种师道在时候,还能劝两句。

    李纲跟上了官家的脚步,走上了大驾玉轳,赵英一甩袖子,也跟了上去。

    大宋皇城司上一指挥程褚带着一队队明黄色明光甲亲从官,在前面开路,手弩上弦,甲胄在身,连面具都扣在了兜鍪之上。

    “开宣德门!官家出巡!”程褚大声喊着,让亲从官打开了皇宫外城城门,甲卒鱼贯而出,快速的清理着街道上的行人,令其退避。

    赵桓盯着车窗外的汴京盛景,那些行人虽然退避左右,但是依旧探着身子,从甲士的缝隙里,打量着大宋皇帝的车驾。

    李纲看着面色极为严肃的官家,有些为难的说道:“官家,臣以为就是找出官家想要找的那个人,也解决不了问题。”

    “朕知道。”赵桓淡淡的回应了三个字。

    他当然知道,就是把那个想要自己挪位置的人找出来,也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大宋眼下的根本矛盾,是实力大增,地位日隆的大宋军卒们,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些原本属于士大夫阶级的社会资源,被摊分到了大宋军卒手中。

    日益不满足于现状的大宋军卒,希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虽然他们自己都没察觉自己的不满足于现状的野心,但是向战的渴望,代表着大宋军卒对利益的渴望。

    而原本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并且想要夺回属于他们的特权和资源。

    而大宋军卒利益的赐予者,自然是自己这个大宋皇帝。

    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虽然大宋已经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和辽东郡,将蛋糕做大了几分,但是依旧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而这次的对手,只是士大夫阶级们推出来的一个代言人而已。

    在沈州的时候,赵桓就对着李纲的札子,发呆过很久,他不明白自己将黑土区分给大宋军卒,为何遇到如此大的阻力。

    也是在那时,他也想清楚了这种矛盾的本质。

    如何彻底瓦解士大夫阶级,是他思考了良久之事。

    “官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李纲略微有些疑惑的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时机未到,现在言之过早。”

    “官家,要不等王禀将军回来?”李纲有些迟疑的说道,他觉得官家冒这个险没什么必要,等到王禀归京,大兵进城,自然没人敢再胡说八道。

    毕竟,刀可以砍头。

    “金人逞凶!南下四千余里,无一合之敌!完颜宗望攻城略地,从燕京一路南下至相州,未曾遭到任何抵抗。到了汴京地头上,朕没有怕他。”

    “完颜宗翰在攻略河东,凌辱我大宋百姓,屠掠我大宋善民,围困太原二百余日,朕到了宁武关,也未曾怕他。甚至在宁武关头,他差点砍了朕,朕也没有后退。”

    “现如今,完颜宗望成了个权力的傀儡,完颜宗翰被朕斩于沈州!朕,为什么要怕这个只敢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的蠹(du)虫呢?”

    赵桓的脸上挂着极为淡定的笑容,这是大宋,自己是大宋的皇帝,若是在家门口都畏首畏尾,还做什么大宋明君?

    李纲看了眼窗外的披坚执锐的亲从官,心中安定,有这些人在,想动大宋皇帝,还得问问他们手里的家伙。

    “前面怎么了?”赵桓指着御街尽头的高台,疑惑的问道。

    “今日开封府少尹李若水,监斩杜充。”李纲抬头看了一眼围的人山人海的高台回答道。

    赵桓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号奸臣,当初完颜宗望就是以此人换来了和大宋和谈休兵之契机。赵桓笑着问道:“杜充那万万缗的财货,已经挖出来吗?”

    李纲说道这个脸色变得黯然,叹气的说道:“挖是挖出来了,不过多数字画都已经腐朽破碎,没有多少价值,还有一些搜集的古籍都被虫噬,只剩下些金银财货约有三千万缗,已经归了临安府库。”

    “还有就是这杜充甚喜美人,养了不少伶人、瘦马于那深山密室之中,密室石门只能从外打开,密室内粮食水源倒是充足,里面的伶人和瘦马绝大多数都死了,剩下的三五人,都疯了,眼看着也活不了多久了。”

    赵桓皱着眉头,看着高台上的杜充跪在铡刀之下说道:“这是造孽呀。”

    李纲看着杜充蓬头污面的样子,失望的说道:“但是杜充并非赵构心腹,所以赵构当初所掠财货,依旧是个谜团。”

    “杜充怎么说也是个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唱名东华门之人,怎么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521/ 第一时间欣赏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 作者:吾谁与归所写的《北宋振兴攻略》为转载作品,北宋振兴攻略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北宋振兴攻略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北宋振兴攻略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北宋振兴攻略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北宋振兴攻略介绍: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北宋振兴攻略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北宋振兴攻略,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北宋振兴攻略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