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08章 一马平川

    战斗远未有结束。

    多邦城内,正中央大街之上,忽然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外,响起了猛兽的嘶吼声……

    一切正如情报中所示,这正是多邦城的杀手锏----象兵!

    二百多名成年大象,每只大象之上坐着一名手执勾刀的训象兵,这群大象如泰山压顶之势向已涌入东门的明军杀来……庞大的象群在背上训象兵的指挥下,愤怒地冲向明军,明军先头部队猝不及防,死伤惨重!

    在象群的冲刺之下,大队的安南士兵紧随象群之后,开始疯狂地反扑。

    明军开始缓慢分散而后撤,而那象群“嗷嗷”地疯逛向前冲……

    每只成年大象重达三至五吨,皮厚肉糙,寻常箭弩、长枪如何奈何得了这大象?

    大队的明军开始后撤至东门外,而另有数队明军开始组织进入东门,这正是张辅命那递交投名状的黎三儿,专门针对象兵,而训练的明军,人数达近万人!

    这是一个配备火器、火箭与长枪兵的队伍!

    这近万人开始快步进入东门并布防……

    而那象兵越来越近。大象奔跑起来,如同一座肉山,势如破竹,踏在大地之上,大地一片震动……

    东门处,阁楼之上,数百名黑衣人仍如机器一般站立当场,军弩斜对侧前方;同时,配备火器、长枪阵的明军已沿线布置了数道防线,纵深达五百米!

    最前的明军,最前数排为长枪阵,长枪斜撑地上;其后为火枪手与火箭手,火枪已上膛,火箭已引燃,扣动扳机,拉开弓弦,铅弹与火箭便可射出……

    火枪可击发可发出巨响的“砰砰”声,而火箭,带着火光飞出,煞是好看……

    响声与火光,为大象最为恐惧之事!

    这是递交投名状的黎三儿所最为强调之事,同时,在他看来,这象兵,更为关键的是兵,即大象背顶所坐的驯象兵,如若首先将其灭杀,那大象无象兵的指引,更为触发大象恐惧响声与火光的本能!

    欲催毁象兵,首先必催大象上面的兵!

    而此刻,大地开始轰鸣,伴随着大地的抖动,猛兽的吼叫已近在咫尺……象群即刻便可杀到!

    面就在此刻,东门侧的王九将依偎在自己身旁的任罄放开。他弯下腰,将面前柱子的尸首侧已拔出、尚带有斑斑血迹的短矛拾起,便向前走。

    一旁的任罄忽然拉住他的手道:“你要去哪?”

    “无妨。我去去就来,”王九笑道,“柱子会保佑我!”说着,他轻轻地握了握任罄的柔夷,松开了手。

    “保重。”

    “稍等下我,就回来……”

    明军阵前,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名黑衣男子,他独立于长枪阵前,他身后为斜指上方明晃晃的长枪阵,这却是为大象专门而设……

    而此刻地上的震动越来越大,阁楼上的窗户不少已震脱,且前方已可清晰地看到大象磅礴的身影。而大象背上,那象兵已若隐若现……

    长枪阵前,“叮”的一声,那秀气俊朗的黑衣男子将手中那根血渍已发黑的短矛,牢牢地钉于青石板的地上,“砰砰”两声,两捆短矛立被一名士兵放于黑衣男子两侧。

    随着前方象群发出此起彼伏“哞哞”的嘶吼,为首那头大象体形较其他大象更为巨大,在其背上的象兵驱赶之下,向前方大踏步而来,地面震动甚巨……

    阁楼之上掉下更多窗户,只听阁楼之上的数百名黑衣人手中弓弩的弓弦整齐的“嗡嗡”声响起,弓弩已上弦。

    此刻的象群距军阵已三百米远……

    随着阁楼弓弩整齐的“咔哒”机括声响起,象群距明军军阵已二百米远。

    明军军阵中只听“嗡”的一声弓弦响,只见一只箭矢自军阵之中飞出,划出一道弧线落于象群前,斜插于地。磅礴的象群瞬间大踏而过,此箭如同滴水归大海,归于无形……

    此箭为测距之箭。

    随着明军一声号令,整齐的弓弦上箭声、火枪保险被打开的“咔哒”声整齐地响起,与象群的对战即刻打响……

    军阵前一直凝望前方的黑衣人开始有所动作。

    领头大象背上的象兵眉目清晰可见之时,黑衣人脚一跺,其身侧的一捆短矛竟自动蹦出一支,黑衣人修长、白的手指顺手抄起一支短矛,手腕一转,那只短矛如有灵性一般在他手上划了一个圈,左脚向前一踏步,手臂一挥,那短矛如流星赶月般直向那领头的大象飞去……

    待第一只短矛尚在空中疾驰之际,这黑衣人脚一跺,又一只短矛蹦出,黑衣人顺手抄过,左脚向前一踏,手臂一挥,第二支短矛又在空中划出一首美丽的弧线向象群疾驰……

    如此这般,黑衣人的动作流畅至极,一跺、一踏、一挥,瞬间一打一捆的短矛竟只余六只,当六只飞出黑衣人之手,第一只短矛方且至为首那头大象处!

    明军惊呆了。

    原本要发令的将领竟忘记发令,而已拉开弓弦的士兵不少竟不由自主地将弓箭放下,火枪手亦是如此!

    只见一道亮光直至为首大象的右膝处,而大象在狂奔,那短矛直接洞穿大象右膝,为首那头大象向前狂奔十余米,忽然右膝一软,竟如一座高大的肉山一般栽倒在地并向前滑行了二十余米方且停了下来,而大象背上的象兵猝不及防,自象背上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数米之高摔下,竟口吐鲜血不知死活……

    但他绝对活不下来。随后的大象如同来不及刹车,直接追尾,将为首象兵踩成了肉泥……

    六支长矛,六只象腿,六座肉山,轰然倒地……

    那发号施令的明军将领此刻方且回过神来,一时间,火箭飞煌一般射向象群,各种铅丸子弹呼啸而至,阁楼之上,弓弩的机括声“咔嚓”不绝……

    这支庞大的无敌战队,成为明军的活靶子。

    最先遭殃的自然是象背上的象兵,这是明军第一消灭的目标,而失去象兵指引的大象,见到火光,听见“砰砰”的声音,掉头便跑……

    一头头的大象倒地挣扎,更多的失去象兵指引的大象,掉头奔向紧随的安南士兵……

    象群的哀鸣响彻夜空!

    明军又再次组织进攻……

    据战后史料统计,此次安南军在此次战斗中死亡人数不下十万!

    而明军折损达亦达到万余人。

    多邦城拿下。

    自此,明军面前,一马平川!

第209章 宣言·基石

    天亮了,多邦城被拿下。

    安南在明军眼内已是一马平川。

    明军军纪严明,夺得多邦城后,并未大肆掠夺,反而四处安民。多邦城内街道损毁严重,暗红战袍的大明士兵开始在多邦城内疏通街道,清理残垣断壁。

    多邦城被胡氏父子当做北大门来经营,城内百姓亦军亦民,反而女子不多。

    不少未及逃走的安南士兵,丢下兵器,脱下军装钻进百姓家中,惊恐未定。

    未曾想到明军并未大肆搜捕安南逃兵,反而出了一份安民告示,告知城内百姓,大明乃仁义之师,此次征讨安南,实为清剿胡氏父子,还于原陈氏王朝;在逃的安南士兵亦勿需惊慌,只要你们不重新拿起武器对抗大明,保你安枕无忧……

    当然,如胡氏父子、将军简定之类的顽固分子,大明会对他们追杀而无赦!

    数以万计、惊恐不安的安南士兵藏身于多邦城内,当他们脱下土黄色的军装,丢下武器,战战兢兢地探出蓬头垢面,却发现街头的大明士兵直接对他们无视,这却让这些三三两两的逃兵甚是无语----这太欺负人了!

    当然,那逃兵若提着兵器,那便是不同待遇,明军对此,只会将手中的弓弩对着你,命你放下武器,假若不放,一箭将你洞穿,尸首以铁勾拖至城外,一把火烧了……尘归尘,土归土,便是你永久的归宿!

    多邦城的街道之上,大队的明军分批入城,原来多邦城内的安南军营便是最好的驻扎地。小队的明军在城内巡视,维护城内秩序。

    明军的尸首集中于东城门外。

    如今虽然已是十二月,但安南气候湿热,虽已有凉意,但仍不算太冷,尸体仍会腐坏。

    明军的尸首处理有一定流程。军牌会被摘下,尸首烧成灰烬后,会将骨灰送返故土。当然,抚恤不会少。

    而这东城门外,却有一群黑衣人,人人肃穆。正前方一名黑衣人与一名娇小的女子。

    这正是王九与任罄。

    王九与任罄正前方放着数十具身着黑衣的尸首,每具尸首下面一堆柴火。而每具尸首侧方站立着一名手执火把的黑衣人。

    王九正为此次东门之战死难的兄弟举行葬礼。

    锦衣卫从未有过此一举。按文章的说法,随便找个席子一裹,找块地一埋便罢……话未说完,被目如实质的王九眼光一瞪,剩下的话全咽肚子里了。

    原本王九不想任罄参加,因为任罄非官身且为女子。但任罄执意要来。并且其余尚存的锦衣卫弟兄道,嫂子此次亦参加了东门之战,也是我们的兄弟一般;想来死去的兄弟个个都不会责怪……

    于是王九携任罄一起举行了葬礼。

    当他看到最先冲出去韩老六、王麻子及自己亲卫柱子……刷白的脸、紧闭的双眼,昨夜方且是活蹦乱跳的汉子,如今却躺于柴火之成化成一具冰凉的尸首,且未有只言片语……

    王九的泪水瞬间便流了下来!他亲手将这些人的锦衣卫令牌一个个摘下,并且每人面前倒了三碗酒……这群黑衣人在王九带领之下向他们敬酒,酒洒于地上……

    王九手一挥……

    火光慢慢吞噬了那些苍白、年轻的面容……

    这群黑衣人无人言语,庄严而肃穆的姿态,让一旁经过的大队明军无不侧目!

    不时传来窃窃私语:

    “……这队人马是哪里的……”

    “……这是锦衣卫的人手,此次这班人立了头功,东门便是这帮人突袭打开的……”

    “……看来他们死的人不少……”

    “……突袭的,差不多全军覆灭了……”

    “……这为首的好年轻啊……”

    “……据说叫陈伺,不知道与安南的王嗣陈氏有没有关联……”

    “……”

    不知何时,王九在安南化名的陈伺,竟与安南原王嗣陈氏联系上了。

    这是王九未有想到之事。

    但不知为何竟有如此流言,并且愈演愈烈……

    但这是后话。

    当火光越来越旺之时,王九转过身,面向那群黑衣汉子。其中包括王九原来锦衣卫的上司文章文大人。

    “此次,我们的兄弟共折损三十九人。这些人,均是我们的生死兄弟。当遇到危险之时,他们毅然赴死,却将生的希望留予我们,”王九顿了顿,眼中又闪现了点点晶莹,继续道,“自此刻开始,我们海外锦衣卫,原本按惯例,如若客死他乡,便葬于他乡。如此不妥,此后任何因公殉职之人,如若当时不便,可就地安葬,若有机会,必须将尸骨携归故土。费用由我们海外锦衣卫全部负责。”

    一言既出,全场肃然。

    谁愿埋骨他乡?无人愿意!

    “自此时、此刻始,包括之前客死他乡的锦衣卫,亦须将尸骨运返故土。这是铁律!”王九道。

    王九此刻不知,此言一出,影响了不知多少大明的英雄男儿,毅然舍生忘死为国捐躯。

    “他们死后,家中如有人愿补军籍,便补;如若不愿,可消军籍。同时,除却应有的抚恤之外,我们海外锦衣卫的抚恤翻番。如若不够,由我本人补贴。同时,每年我们将海外锦衣卫收益,进行分红,即便故去之人,亦有分红,直至故却五十年;我将在大明国内建立锦衣卫不同系统,在海外活动五年以上之人,可在国内服役,直至终老……”

    一言既出,在场之人无不侧目。直有人恨不得火光之中躺的是他……

    锦衣卫世袭,从军籍,父死子继,从无更改。

    死亡自然有抚恤。但抚恤不高;翻番,自然好了许多。但每年有分红,那可不得了,这意味着细水长流,保五十年无忧!并且五年后,可归国,那便意味着可养老了……

    在场之人不清楚,他们远远低估了分红!

    待得今年分红下来,在场之人眼珠子都瞪出来了,这一年自己竟然可以分得如此之多的银子,简直可以将国内南京城内的秦淮河畔的头牌包下来,让她伺候自己半载,并且保证她毫无怨言!

    其实这分红,王九还是稍微克制了许多,预留了大半的银子作为锦衣卫的伤残基金……当然,这为后话。

    而这海外锦衣卫与国内的锦衣卫不同系统,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不受国内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的鸟气……

    这些话,被在场的文书记下。

    当然,随着海外锦衣卫队伍的壮大,首任海外锦衣卫指挥使、明月王陈伺的故去,支出益多,负担日益增大,但其后之人仍无怨无悔地执行着如上政策,无人敢改、无人能改。

    因为谁都不知晓,哪天倒下的会是自己……

    这天,被誉为海外锦衣卫的成立宣言而永久地载入史册,成为海外锦衣卫活动的基石。

第210章 驯象

    左右将军黄中、吕毅两人带伤站在一侧,看着王九与一众锦衣卫为此次战争中死去之人举行葬礼。与黄中、吕毅站在一起的,尚有一人,那便是参与剿灭多邦城杀手锏----象兵而立下大功的、来自安南的黎三儿。

    二百多头大象所组成的象兵,驯象兵全部被杀,或被火枪打死,或跌下被大象踩成肉酱,或被火箭射死,又或被阁楼之上的黑衣人的弓弩射杀……不一而足。

    但那大象皮粗肉糙,却未全部死亡,只是死伤大半。未死的大象亦是惊慌过度,或藏匿于街道一角,生人勿近。最为令人惊诧之事,却是那领头的大象,虽然右膝断了,但却未死,只是如一座肉山一般,瘫倒在街头咆哮着而不肯起来,至今身上未致命之处尚插着两把长枪……

    剩余的大象张辅不想灭杀,倒想寻找数头未受伤的或伤得不重的大象,作为战利品送至南京城进献予永乐帝朱棣,否则哪能容忍这十数头如肉山般的大象摊倒于街头!

    如今大明宫廷中亦有专职驯象仆役,由战俘、或邻国进贡而来,地位低贱,由锦衣卫统辖,平日居象房,于牧象场驯象,以备宫中大典之需。

    《高淳县志》载:距南京不远的丹阳湖,湖滩上有明代牧象草场三千九百七十二亩。

    直至明代中叶,留都南京还有象二百多头。牧象人谓之象奴,象群经常走过的街道,名谓:驯象街。驯象街在聚宝街(即古西口市)西,安德街南(通安德门,故名)。外城还有驯象门,在位于南京城江宁县西南。

    而此时多邦城中尚余数十头大象的清理工作自然交予黎三儿。

    黎三儿亦是十分惊讶,这头象竟然未死,转而却是欣喜若狂:若是能将这头象收服,那收服剩余的大象便是顺理成章;只须将这头象带着转几转,那剩余之象便会乖乖地跟着来……

    但这头象却是任谁都无法靠近。

    黎三儿无法,踱出东门外,恰好见到黄中与吕毅,又正好见到王九带着一班人在为锦衣卫在此役之人举行葬礼,便驻足一同看看。

    “黄将军,您那边折损多少?”黎三儿问道。这黎三儿,虽然是出自安南,但明军上下倒未排挤他。一来他在在对付象兵之役之中,确实合捏住象兵的要害,也算是尽心尽力;二来是此人确实是个八百玲珑之人,嘴巴甚甜。

    黄中心情也是不爽。此役之中,黄中的部下亦是折损严重,五千人马,足足拼掉了大半!黄中冲着吕毅努努嘴,意思是你问他。

    吕毅叹了口气,指着王九那班黑衣人道:“你看看他们,也就知道此战惨烈了。黄将军这,与这班人亦差不多,折损过半!”

    黎三儿点了点头。

    黄中转头看了看黎三儿,忽然问道:“你不是还要清理那些大家伙吗,跑这里干嘛?”

    黎三儿苦着脸道:“问题在于那个最大的家伙,尚未死,却装死,耍赖皮。死活不肯起来。”

    “难不成那畜生成精了?”吕毅奇道。

    “切莫小瞧这大象,”黎三儿道,“这大家伙聪明得紧,特别记仇。假若你伤害到它们,总会找出机会进行报复,不是趁你不留意时将你踩死,便是故意把你家的粮仓祸害一空,甚至拱倒你家的房子。据说彼此间结下的仇,甚至会隔代相传……”

    黎三儿一说大象来便滔滔不绝。

    “好啦,”黄中不耐烦地道,“知道了。那你来此干嘛?”

    这句话却把黎三儿说愣了。他忽然发现自己倒不知为何跑至东门城外来。

    “那还能干嘛,这家伙还算是立了大功,”一旁的吕毅道,“但这家伙却是九哥儿诓来的,来见见那九哥儿,却还是应该的。”

    “确实。这九哥儿此次破多邦城,功劳甚大。且看他,朝庭三品大员,竟如此重情义,”黄中叹道,“跟着他,绝对错不了!”

    “你们叫他‘九哥儿’?他不是叫陈伺吗?”黎三儿有些诧异。

    经过此役,这“陈伺”的名号在明军内响亮得很。但黄中、吕毅未有理会他。这王九在安南化名陈伺,他们是知晓的,但他们均懒得向黎三儿解释。

    “咳……不该问的,甭问。总之‘九哥儿’,却不是你可以叫的。”吕毅道。

    “你有何事,直接去找他;只要他开句口,好使得很!”黄中笑着补充了一句道。

    说罢,二人扬长而去,只留下黎三儿一人在那发呆!

第211章 收服

    “驯象?”王九愣了。

    “是的。”黎三儿道。

    “在大明,象奴归属锦衣卫管理,一生与大象作伴,”一旁的络腮胡子的文章插嘴鄙夷地言道,“地位极其低下……”

    话未说完,那王九眼睛一瞪,这文章将剩余的话全吞到肚子里了。说来也奇怪,这文章原来是军情司的老大,亦是王九的上司。而如今王九却是文章的上司,但文章对王九却是十分服气。

    而在时不时有人却拿此对文章开玩笑,但文章却毫不介意地道:“我原本便未将他当成自情怀下属,原来在军情司之时,便觉得此子绝非池中之物,而今此子成为我上司,这恰如其分……”

    原本众人觉得文章或会愤懑不平,但未想到他竟如此说,自此之后,倒再未有人拿此开玩笑。

    但这王九虽说无架子,但不少原来的同僚,却均觉得王九与之前大有不同,但不同在何处,却是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黎三儿想让王九与他一起去看看那最早被王九放倒的头象,而王九对此倒是很感兴趣,便与黎三儿一同前往。

    任罄亦是从未近距离看过大象,于是一同前去。

    而其余锦衣卫人等则该做啥做啥,但内心的激荡总是少不了……他们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上司会欺骗他们。在此牙齿当金使的年代,信用却是以口碑相传!

    黎三儿在前方引路。

    王九与任罄跟随。那文章原本想走,亦被王九拉着一起。

    “我说王大人,您拉着我去哪?”文章问道。

    “一起去看看大象呗,还能咋样?”王九道。

    “应该是那领头的大象。”黎三儿道。

    “咦,那头象竟然未死?记得我是第一支短矛便是将它撂倒。”王九诧异道。

    “就是这样方才好,假若它无事,那收服其他大象便是顺理成章之事,”黎三儿道,“这是头象,且是头雌象。如今它却耍赖皮,不肯起来,且生人勿近。”

    “那我们去有何用,不若将它宰杀?”文章道。

    “张辅将军想自其中选数头大象作为战利品,送至南京城。如若这头头象可收服,那可不得了,”黎三儿道,“这大象,很是聪明。但又如同四、五岁孩童一般,很是认人。我不好使,有可能其他人好使也不一定。”

    “那我们试试看看行不行。”跟随而来的任罄却是极有兴趣地道。

    “文大人,适才你说在大明,象奴归锦衣卫管辖?”王九忽然问道。

    “正是。”文章道。

    “那这样,将这家伙归入锦衣卫,你便将他归入你麾下。但不可以象奴之名,以其他名堂罢。”王九道。

    “遵命。”文章应道。

    黎三儿大喜过望。假若真的归于锦衣卫,那他这后半生便有指望。更何况,这是大明的锦衣卫,这却是何等荣耀之事。之前在军营之中,张辅一直未曾开口将黎三儿收归麾下,言语之中虽无冒犯之意,但尊重是绝对看不出来。黎三兢兢业业,协助训练、破解象兵一事,原本想自己假若可以加入明军,亦是不错的事情,未曾想到,这张辅压根未提及此事。

    而这文章提及的象奴,这象奴在大明帝国应为极为低贱之事。怪不得张辅压根未曾提及自己加入明军一事,看来自己能入张辅法眼,这人却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早已将王九交予黎三儿的“锦”字令牌交还予王九,这令牌上尚有两枚修长、清晰的手指印。当王九接到这“锦”字令牌时,便知晓这家伙已至军营,而自己的心亦放下大半。原本王九想让这家伙递交投名状之时,亦是有意试探他。

    未曾想到这家伙亦是相当识趣之人,当时王九便想接纳这家伙,放至明月酣亦好,或是留做他用亦可。但自己既然为锦衣卫,那将这家伙放于锦衣卫之内,那更是不错的选择!

    入得东门,往前行数百米,便见到远远处数座如肉山般、瘫倒在地的数头大象。死的大象尸身已运走,余下的尽皆是活的,不时听见仍有大象在低声悲鸣……

    最前面的头象身体更为庞大,深褐色的皮肤,除了右膝上赫然一个血洞之外,背脊之上还钉着两柄长枪……

    “看,那便是头象。假若可收服它,那其余的大象,便顺理成章了!”一谈至大象,黎三儿兴至盎然。

    “有没有伤药?”一旁的任罄问道。

    “当然有。”黎三儿一边道,一边自怀中掏出一大包药出来。

    “还要盐水,弄一大桶来,再弄几条白布……”王九补充道。

    一旁自有人去安排。

    一会儿,便有人将一大桶盐水与干净的布匹送了过来。

    任罄接过药,而王九提着一大桶盐水与布一齐走了过去,而那黎三儿则在远处观望。

    说来却也是奇怪。那黎三儿走近前,这头象如何都不肯。但这王九与任罄走向前,这头象却只是将它的大脑袋抬了抬,只是低声哼了几声,便不再搭理这二人。

    这头象着实庞大,且伤疤极多,且此次以战象参战,更是凭添数道伤痕。而右膝处的更是被王九短矛洞穿了指头大小的洞。此处伤虽重,但尚不致命。

    王九直接过去,扶起如柱子般的象腿,而任罄看了看伤口。

    那伤口的血已未流,但那血已变成黑色。任罄叹了口气。王九开始为这头象清理伤口,而任罄则开始上药……上完药之后,任罄细心地为这头象包扎,最后还为它打了个蝴蝶结!

第212章 公主来了

    最后收服头象的是任罄。

    不知多少年之后,多邦城内的老人都在谈论着,在大明攻陷多邦城翌日,街头如童话般,忽然出现了一名圆脸黑衣修身少女,她的右肩因伤绑着扎带,却拖着一拐一拐的头象的大鼻子,头象的右膝被伤口用白色布匹,被调皮地扎了一个蝴蝶结;而在头象带领之下,十余头已处理好伤口的大象,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走上了多邦城的街头……

    之后人们才知晓,这圆脸黑衣女子正是明月王的二王妃……

    而正是因为二王妃喜欢大象,而象奴在安南的地位与在大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此亦是后话。

    多邦城破,南征大局已定。

    待明军继续挥师南下之时,多邦城内亦是在东门侧,一整排经过精心设计的“明月酣”又已拔地而起……

    多邦城东门侧,不知何时,树立了一块碑,上面详述永乐四年十二月五日夜,由在锦衣卫陈伺率领共计四十四名敢死之士,强攻东门,共计阵亡三十九人,其中有韩老六、王麻子、柱子等。

    而这字体大开大阖,霸气异常,最后的落款只是一枚“永乐”的印章,别亦无他。

    而那拔地而起的“明月酣”,正对着那块碑石,似注视,又似祭奠……

    当后人看到,只当是此事为永乐年间发生之事,但大多数人不知,此碑文为当时大明帝国的皇帝朱棣得,到当时攻占多邦城的详细奏报之后,由当时的大学士解缙亲笔作文,而自己亲笔所书的碑文。最后并未签名,只是盖上“永乐”的字样而已……

    当日王九在翌日专门为多邦城东门争夺之战死难者葬礼之上所言之事,永乐帝朱棣更是无不应允。

    在朱棣看来,这王九并非为己求命,而是为安定属下之心而为之,谁愿客死异乡,原本开疆扩土便是充满了艰险与异数。假若不能安定人心,却又是如何能让人为你卖命?

    永乐帝朱棣的批示自海路,最先到达的却是岘港。

    而到达岘港的是十数艘战舰。

    这十数艘庞大舰队,遮天蔽日,上悬“朱”字大旗,战舰之上是大明水师的官兵。这一路大明水师,盔明甲亮,一看便为大明水师的精锐;这一路大明水师,连同之前派出,共计已达三万人之众,配合张辅的陆军,在海上布防,自安南中部进行截断,一同围剿胡氏父子!

    而当岘港的安南士兵见到遮天蔽日、杀气腾腾的战舰,便望风而逃……

    这其中,自然不包括陈侍郎等一众人等。如今在岘港明月湖畔的明月酣,已经被陈侍朗人等经营得风声水起。

    在狭长的安南中部,安南四大家族之一的黎氏在此经营多年。

    亦是因为明月湖畔的明月酣,陈侍郎与黎氏一族打上交道。

    如今黎氏一族,为安南清化省梁江蓝山乡的一个豪族家庭。据史书所说,黎利的曾祖父黎诲游经这里时,认为必是佳处,于是定居,三年后发展成可观的产业,从此“世为一方君长”。到黎诲的儿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继承家业时,已经是“有众至千余人”的巨贾了。

    黎氏家主黎利识时务,他时刻关注北方多邦城的得失及明军态势。当明军一举攻破多邦城时,他便得言道:安南危矣!

    黎利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待得他了解到自己家族的分支与岘港的明月酣的冲突之后,他大惊。黎利连夜赶路近数百里地,来到岘港,首先将此地分支的黎三叔臭骂一通,然后在黎三叔的引领下,与陈侍郎会面。

    陈侍郎如今每日在岘港坐镇,日子过得是优哉游哉。

    多邦城刚破不久,他便得到飞鸽传书,不禁大喜过望。而数日之后,他便接到黎氏一族的家主黎利要求与他会面的消息。

    两人谈了什么,任何人都无从知晓。

    唯有知晓的是,这黎利与陈侍郎自夜幕降临时便踏入了明月酣,第二日一早熊猫眼般回至住处,当下便决定返回清化省梁江……而至清化省不久,另一座明月酣便在清化拔地而起……

    至此,明月酣在安南,共计建了四座,分别位于岘港、安南东都河内、多邦及清化。

    暂且不提明月酣,且将镜头转回至岘港。

    十数艘战舰满载杀气腾腾的五千明军,驶入了岘港码头。

    安南士兵不战而逃。

    但那陈侍郎得到消息,便赶紧求见。当他见到十数艘战舰上悬“朱”字大旗,及这些精锐的大明水师,却是愣了半晌:莫不是永乐帝朱棣御驾亲征?待得陈侍郎战战兢兢地上船求见之时,方且发现,引领他的却是一名侍女。

    当陈待郎满腹狐疑地踱入旗舰的最顶层,四处张望而不见人之时,却听见如天籁之音般的声音自后堂响起:“我说陈大人,听闻你在此处混得挺滋润的……”

    乍一听到此声,陈侍郎吓得毛骨悚然:这莫不是锦衣卫缔造者永乐帝朱棣的妹妹公主朱瑛?再一转念,这公主朱瑛早已撒手,莫不是朱棣最小的女儿咸宁公主朱菁来此!

    待得身着浅黄色丝质长裙、带着少女独有清香及青春气息的女子,仪态万千款款行来之时,陈侍郎不敢抬头,便直接跪拜下去。

    但尚未拜倒之时,却传来“咯咯”的笑声道:“不必了,陈大人。您年纪那么大,又昼夜辛劳,不须多礼。”

    “老朽不敢。能为国尽忠,却是臣子的本份。”陈侍郎不敢放肆,仍是拜倒。

    但那女子却是闪了开来,正色道:“陈大人,如此这般,小女子实在担当不起。”

    陈侍郎见此,方才作罢。

第213章 女为悦己者容

    公主朱菁笑道:“我此次前来,却也是得到父皇与母后的恩准。多邦城破之后,在父皇看来,如今安南已是囊中之物。”

    陈侍郎点了点头道:“确实。但在安南呆久了,却觉得安南各方势力错纵复杂,甚是头疼。”

    “但此次我来,却是给你们送定心丸来的。”公主朱菁笑靥如花地道。

    “什么定心丸?”

    “不就是多邦城破之后,他在那葬礼之上所说的话……”说罢,一朵红云飘上公主朱菁的脸颊。

    陈侍郎狐疑地看着公主朱菁脸上的红云,忽然若有所悟……

    公主朱菁来此,绝非为了送永乐帝朱棣的批示而来,而绝大部分原因却是为“他”而来。他自然是王九。

    但陈侍郎看着永乐帝朱棣批示,一个大大的红笔朱批“准”字!

    “他,到底是王九还是陈伺?”陈侍郎忽然发问。

    “在大明,海外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王九;但在此地,在安南,他却是陈伺,同时他还是安南陈氏王朝的王嗣。”公主朱菁脸上的红云已消退。

    陈侍郎点了点头,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但如今你可知他在何处?”公主朱菁那朵红云又挂于脸颊。

    “前段时间,他在多邦城。但最新的报告,他却已离开多邦城,但他去哪,他却没明说。”陈侍郎道。

    公主朱菁听闻,却是明显有些意兴阑珊,此时的她矛盾异常,又是想见到他,但却又有些怕见到他。这些年,王九东奔西走,而于宫中任御前四品带刀侍卫之时,较为轻闲的时光。

    也正是在那时,公主朱菁为王九取了一个名曰“木头人”的外号;然而这种平静的时光仅持续大半年的样子,这王九又自告奋勇当起海盗来,不久便闯下了名声显赫“黑狼”海盗的名堂……

    而今算起时间来,公主朱菁已是有一年多未曾见过王九了,虽然王九经常写奏章或信件予公主朱菁,言语之中无不敬之意,但对公主朱菁却没半点客气。

    说来也怪,这王九对公主朱菁越是不客气,这公主朱菁反而越是开心。每次接到王九的予她的信件之时,这朱菁总是欣喜异常!假若这数日公主的脸色忽然阳光灿烂,那府中上下,自然长舒一口气,且下人之间互递脸色:那人来信了……

    若是这公主成日阴沉着脸,那便是这段时间未曾接到那“木头人”的信件。假若公主心情不好,下人自然会大气都不敢出,并且亦在心里暗骂:那个怎么还不写信予公主!

    但不管怎样,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封信予公主朱菁,而这公主朱菁接到来信,总会马上回信,然后高兴数日,开始计算自己的回信到了哪里,然后这块木头在哪,何时会回信予自己……

    鸿雁传情的滋味,有苦有乐,但无思念的酸楚,便无相聚的欢乐。当相聚变成奢望之时,那哪怕可接到心上人的只言片语亦是好的,因为那纸上有他/她的气息……

    老朱家的人并不丑。

    如那明太祖朱元璋。

    说到此位传奇帝王的长相,相信大家脑海中的印象都是奇丑无比,都将他描述成长着一张标志性的“鞋拔子脸”,模样十分丑陋!

    但在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官方正式版历代帝王画像中,朱元璋却极其英武雄壮,绝对不丑。

    当朱元璋迎娶红巾军大帅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时,他还只是郭子兴的亲兵。如果朱元璋真的丑的不像人类,在连考完进士选官时都要求长相端正的古代,郭子兴如何可能将女儿嫁个这样一个地位低,又奇丑无比之人?

    从保存下来的大明其他皇帝和王爷画像来说,尤其是朱元璋的许多儿子的画像,朱元璋的后代多是五官端正,且颇具英气!

    公主朱菁,亦是继承的老朱家的血统,同时又有其母皇后徐氏的温婉,英气之余而不失婉约,柳叶眉而丹凤眼,朱红色的樱桃小口,身材均称异常,完全是一位美人!

    某种程度上,甚至较之如今已被永乐帝册封过的杜雪萌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杜雪萌却是成熟透的女人,而这朱菁却是尚未完全长成。

    女人之美,更在于蕴味。

    而这种蕴味的培育,更在于她的男人的呵护!

    当然,这是闲话。

    陈侍郎与公主朱菁闲聊了几句,便即告退。

    兵贵神速。次年正月(也即是永乐五年),张辅在木丸江大败安南军,不久便顺富良江南下,安南首都----东都河内(又称升龙)之人闻风而逃,河内不攻自破……

第214章 平定安南

    老朱家的人并不丑。

    如那明太祖朱元璋。

    说到此位传奇帝王的长相,相信大家脑海中的印象都是奇丑无比,都将他描述成长着一张标志性的“鞋拔子脸”,模样十分丑陋!

    但在故宫南熏殿所藏的官方正式版历代帝王画像中,朱元璋却极其英武雄壮,绝对不丑。

    当朱元璋迎娶红巾军大帅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时,他还只是郭子兴的亲兵。如果朱元璋真的丑的不像人类,在连考完进士选官时都要求长相端正的古代,郭子兴如何可能将女儿嫁个这样一个地位低,又奇丑无比之人?

    从保存下来的大明其他皇帝和王爷画像来说,尤其是朱元璋的许多儿子的画像,朱元璋的后代多是五官端正,且颇具英气!

    公主朱菁,亦是继承的老朱家的血统,同时又有其母皇后徐氏的温婉,英气之余而不失婉约,柳叶眉而丹凤眼,朱红色的樱桃小口,身材均称异常,完全是一位美人!

    某种程度上,甚至较之如今已被永乐帝册封过的杜雪萌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杜雪萌却是成熟透的女人,而这朱菁却是尚未完全长成。

    女人之美,更在于蕴味。

    而这种蕴味的培育,更在于她的男人的呵护!

    当然,这是闲话。

    而这王九在不知不觉之中,却养成了有事无事,会向朱菁写几句话的习惯,即便是任罄在身边,他亦未有避讳。王九只是觉得这朱菁亦上司又亦友一般,有何事情,或自己无法决断之事,倒时常向朱菁诉说。比如多邦城率四十余名锦衣卫闯东门,在筹划之前,曾向朱菁提及。

    朱菁回信道,只要你觉得可行便去即是;同时,命福建布政使兼钦差王卜鸣发文至军部,拿了一张盖有军部大印的空白借调函,随信一起发予王九;并再在嘱托,如有可能,切莫以身犯险……

    不然,那张辅将军如何肯予王九借数百名军弩手予文章率领?私自调军乃大罪!

    对率队闯东门一事,任罄倒是未有表态,只是以行动表示,要闯,我陪你一起便是……

    多邦城破之后,当公主朱菁知晓这王九竟以三品大员的身份以身犯险,并且身上负伤,她少有地在福州宅子里竟发了一通小姐脾气,弄得全府上下数日战战兢兢……即便待那平日里从来都是笑脸相迎的王卜鸣亦是无好脸色!

    消息传至南京城的永乐帝朱棣耳朵里,那朱棣倒是大加赞赏;但那皇后徐氏,却是连叫“胡闹……”,说罢,竟是连咳不止……

    皇后徐氏病了,永乐帝朱棣接连三日,少有的未曾上朝。

    征夷将军张辅向朝廷请调大明水师自安南中部截断胡氏父子后路,永乐帝朱棣应允。征调的水师恰好自福建调拔,那公主朱菁写信要求与大明水师一同至安南。原本朱棣不允,但病榻之上的徐氏却答应了。

    朱棣伉俪二人感情极佳,见夫人答应,他便咬着牙答应了。

    于是,便有公主朱菁来安南一行。

    陈侍郎自然不知此中诸多周折,但若说他不明少女来此的目的,倒是假的。

    “女为悦己者容”。

    朱菁此行自然是为了王九。

    陈侍郎与公主朱菁闲聊了几句,便即告退。回至明月酣,陈侍郎命人即刻查找王九的去处。

    但此时的王九,却在何处?

    此时的王九,却是来到了安南的东都河内(又名升龙)。安南的首都有两处,一处为东都河内,一处为西都清化。

    兵贵神速。

    次年正月(也即是永乐五年),张辅在木丸江大败安南军,不久便顺富良江南下,安南首都----东都河内(又称升龙)之人闻风而逃,河内不攻自破……

    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自然是来自阮氏一族的大臣阮景真。

    阮氏一族在河内经营达百年之久。百年家族,屹立不倒,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当然,在多邦城未破之时,这阮氏一族正在观望。

    当多邦城破的消息,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时,安南的局势瞬息万变。阮氏一族在家主阮景真的领导之下,即刻变脸。

    当王宫中胡氏父子仓惶而逃之时,阮景真却按兵不动。而胡氏父子的命令竟在顷刻之间削弱达五成以上。

    安南为何有东都、西都之分,恰是因为胡氏父子的根基不在东都河内,而在西都清化!

    当胡氏父子见他们在河内话事不灵之时,便马上逃离河内,进至清化……

    当明军如洪水般奔涌入东都河内之时,此时的王九与举足轻重的阮氏一族的阮景真正在还剑湖畔的明月酣三楼处正观赏还剑湖的美景……

第215章 交阯布政司

    安南被平定,中南半岛终归平静。

    这数年来,胡氏父子当政,不断侵扰老挝、暹罗(泰国);占城(南越)等国,甚至连年骚扰广西、云南边境。此仗的胜利,终显大明帝国的强势风范,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将这捣蛋的安南彻底收服,这对西洋各国均是一个强大的威慑。

    明军能够取得完胜,与张辅统筹有方,三军上下齐心不无关系。同时,王九等海外锦衣卫的配合,及其攻心之术,更是与张辅军配合得相得益彰。王九等锦衣卫在安南境内向当地官民广发檄文,声称此次明军助陈氏复国,仅为铲除胡氏父子,劝诫安南百姓千万不要“助逆”。

    再有便是永乐帝朱棣的远见了。张辅军很好地执行了朱棣的“六项纪律”。明朝大军所经之处,与民秋毫无犯,更是将没收的胡氏父子的“逆产”分发当地贫民,安南士民无不“纳款以降”!

    而安南亦有一千多名老人联名上万言书,建议:安南以前便为中华领土,还不如就此并入大明。张辅将此报告永乐帝。朱棣闻之大喜过望。

    永乐五年六月初一,永乐帝朱棣正式颁布诏书,宣布将安面并入大明帝国版图,设立交布政司,相当于大明一个省。交设交州、谅山等十五府,下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二个县,又设太原等五个直辖州,由布政司直管,下辖二十九个县。

    如此,安南终于重归中华帝国的怀抱。

    朱棣任命工部尚书黄福兼交最高行政、司法长官,吕毅、黄中负责军事。九千余名当地杰出人才被送至南京城交流,被授予各种官职。

    工部尚书黄福,德才兼备,非常节俭,至安南后,轻徭薄赋,实行许多惠政。

    永乐五年七月,正值安南战报传回南京城,举朝欢庆之时,贤良仁德的徐皇后去世。

    永乐五年九月,胡季父子、安南丞相胡杜、将军简定等人被押解至南京。

    朱棣虽经丧妻之痛,仍在当月于南京奉天门隆重举行献俘仪式,并大赏将士。文武群臣都陪同朱棣接受献俘。安南俘虏手脚戴着镣铐,上身披着开有圆孔的红布,在众人吆喝声中对奉天门下跪。胡季父子面如死灰,原本的一代枭雄,却落得如此下场……

    献俘现场极度恢弘。

    兵部侍郎方宾宣读胡氏弑王篡位的指控,朱棣命人质问胡氏父子:此便为你为人臣之道吗?胡氏父子不敢开口,现场一片死寂。安南王嗣陈天平与大臣裴伯耆被带出,当胡氏父子见之,失魂落魄,如同见到鬼魂般。二人见到胡氏父子,目眦欲裂,如若不是护卫拦住,恐被二人当场棒杀!

    胡季父子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为何王嗣陈天定尚在人世,而且活得好好的。

    安南王嗣陈天平与大臣裴伯耆跪下痛哭流涕,并拜谢圣恩。

    永乐帝朱棣并未大开杀戒,而命人将安南战俘暂且收押。

第216章 归家

    “郡县安南”并非轻易而为之。

    朱棣与王九畅谈至深夜,而公主朱菁在一旁奉茶作陪。

    话题自然便是安南。

    王九嫌朱菁泡的茶不好喝,便一展茶艺。

    皇家的茶具与极品普洱却是非同小可,一时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油然而生。朱棣品过之后,醇厚的苦涩伴随着意境自腹部而向外而发,荡涤向全身,多日来的压抑与疲惫一扫而尽……

    朱棣深入了解安南的方方面面、风土人情与各方势力的交织情况之后,郑重作出了“郡县安南”的决定!

    王九回家了。

    朱棣放王九回家了。

    朱棣对王九在海上的作为、安南的功绩,未有半丝封赏,更是只字未提。当夜议定之后,朱棣便道:“俺说你九哥儿啊,你可是离京多久了?”

    “回禀陛下,为臣于永乐三年至今已离家恰好两年了。”王九道。

    “那你明日便回家罢。你那女儿,俺已帮你赐名了。顺便帮你下个儿子都已赐名了。”朱棣大巴掌一挥道。

    “父皇,那我……”一旁作陪的公主朱菁柔夷扯着朱棣的袖子道。

    “嗯……莫不是你也想出宫?那父皇咋办?”朱棣明知故问道。

    “我去去便回……”朱菁羞红了脸道。

    “女生外向。女大不中留啊……让这九哥儿护着你罢。”朱棣笑道。

    王九回至南京城东门,而那朱菁亦紧随。

    王九看着错落有致的阁楼,整齐一排、占据约四、五家门面、庄重而气派的品茗轩,一时感慨万千……当初刚刚离开之时,尚且是一间门面,而如今已是成了气候。原本杜雪萌拿下这处门面,王九亦只是闹着玩,未曾想到,这一间的门面,却被杜雪萌做大了!

    当王九踏入品茗轩,便见到已经胖了一圈的杜雪萌及在品茗轩东拉西扯、粉雕玉琢的王七毓……

    当杜雪萌咋见王九,手中捧着一钵装着茶叶的玉罐摔至地上“砰”地粉碎……竟然毫不在意,只是盯着王九,眼内数滴晶莹地问道:“你……回来了……”

    品茗轩今日一早开门后,便闭门了。今日不做生意了,弄得不少达官贵人派来的下人吃了个闭门羹,骂了几句,便走了。无人胆敢在品茗轩撒野。要知道,这品茗轩是谁开的,并且这里面诞生的一名千金,却是得到了当今陛下的赐名!

    然而总是有不长眼之人会捣乱,比如如今在京城之内横着走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自从永乐帝朱棣建立海外锦衣卫、任命王九为指挥使之后,这纪纲便气不打不出来。直至安南平定,“郡县安南”的诏书颁布之后,海外锦衣卫所做之事方且通过各方渠道慢慢汇至南京。当纪纲得知海外锦衣卫在化名陈伺的王九领导之下,助力张辅军立下大功,王九率四十四人独闯多邦城东门,在安南布下数座明月酣以收集情报及赢利机构之用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尤为气愤之事更是朱棣竟然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

    这却令纪纲心惊肉跳。纪纲对朱棣性情摸得极为透彻。只字不提,那代表着朱棣把他----王九,当做自己人,跟自己人,哪有那么多的客气好讲!

    所以纪纲这段日子心情着实不太好,所以他喝凉水都会塞牙。

    今日一早,纪纲喝一口茶,气未接上,呛了半晌,下人在他背后又是拍,又是捋,总算是缓过气来。纪纳气得将自己用了近十载、心爱的茶杯摔得稀巴烂,摔了之后便开始心疼那来来宋代官窑的清瓷茶杯,同时又抱怨茶不好喝。

    下人便道:“城东门处有家品茗阁的茶倒是不错。”

    纪纲气道:“那还不快去买些……”

    那下人便叫上数人飞奔至东门处的品茗阁而来。

    未曾想到,这数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却吃了个闭门羹,这却把成日在街头横行的锦衣卫气得半死。

    这群锦衣卫“乒乒乓乓”地开始砸门,未敲得几下,便发现周围静寂一片,再往四周一看,却是十余名黑衣蒙面人,这些人身材不是很高大,但那铁血的气质无论如何都是掩饰不住,能上得沙场上之人,且能保得性命而活下来,那种淡漠生死之意,绝对是沙场之上来……

    这群锦衣卫顿时吓得手脚发软而束手就擒……

    如今的王九,与之前的地位相较而言,不可同日是而语。虽然王九无此自觉,只是因为他自身的武功极高。但王九倒真是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自从他在多邦城葬礼之上的宣言之后,他的威望与日俱增,不少明军中人慕名要求加入锦衣卫,王九倒未全敞开,只是挑选了一些忠诚且久历沙场之人加入了海外锦衣卫。而这仅仅张开的口子,便使如今仅在安南的锦衣卫人数瞬间激增至二千人!

    如今的安南,锦衣卫的势力,亦与日俱增。并且安南的锦衣卫,最早由大明朝廷内纪纲所不愿意要的百余人发配至安南,包括王九之前的上司军情司的千户文章。

    而王九自原“黑狼海盗”的大明水师之中,亦挑选了近三百余名纳入了锦衣卫,这些人等俱为经历过沙场血战的男儿。此次多邦城东门之战的四十余人,便为原“黑狼海盗”中的大明水师之人!这些人等均为跟永乐三年,跟随王九一同出海之人。并且这些人等非常好认,称呼王九为“九爷”的人便是。

    而王九自张辅军中挑选了千余人。直至某日在河内的明月酣中,张辅跑来跟王九讨茶喝时,稍微透了点口风道:“假若你再将撕开你锦衣卫的口子,我那些待提拔的兵士,估计都被你网入囊中喽……”

    话未说完,便听到如同天籁般的声音道:“我说张将军,人家爱来锦衣卫,你管得着吗?并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声音,吓得张辅打了个激灵:这莫不是锦衣卫的缔造者公主朱瑛?一转头原来是年轻时的“朱瑛”----永乐帝朱棣的最小女儿朱菁!

    这三泡茶喝得张辅如坐针毡。张辅如何想得到公主朱菁竟会来到安南,并来到河内!

    公主朱菁自然可以如此说话。但王九却不会不卖张辅的面子,至此之后,王九便将锦衣卫的口子收死,再也不愿招纳明军中之人。

    但不管如何,有了精兵,那便好办事。如今的陈侍郎已被王九向朝廷举荐为指挥佥事,官阶:正四品。虽说与之前他的兵部二品大员相差二阶,但他其实更愿意呆在这锦衣卫内,并且还愿意让人称之谓“陈侍郎”。

    王九护送公主朱菁归国,陈侍郎顺便派了数百久经沙场的老兵跟随一道回去。

    当王九与公主朱菁一同出宫,这班人等自然尾随而来。

    而纪纲这群锦衣卫来砸门,那与敲死神之门没啥区别……

第217章 大明锦衣卫VS海外锦衣卫

    京城北大街上,一处硕大、森严的府邸。

    府邸门前两只巨大的石雕,体形大如牛,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长一角。

    此兽名为獬豸。传说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刑名中“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黑色宽大的府门古朴而庄重,两名紧身黑衣护卫正立于府门前,府门正中“锦衣卫”三字。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正坐在正堂侧的书房内,左等右等,自太阳升起,直至日上三竿,而那外出的锦衣卫始终未曾归来!

    依经验,纪纲知道,这外出办事的锦衣卫一定有麻烦了。加上最近诸事不畅,纪纲决定,还是自己亲自出马走走方可。

    纪纲决定出去走走。

    他的排场向来不小。锦衣卫门大开之后,前呼后拥足足数十人,骑马便在街上狂奔,而前面开道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一边纵马,一边大喊道:“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回避……”

    一时间,街上鸡飞蛋打。街上之人尽皆敢怒而不敢言。

    当纪纲等人来至东门街道口,数十人在品茗轩门口之时,便有数人下马,一边拍打着“品茗轩”的大门,一边谩骂道:“开门,开门,不然老子便将你们‘品茗轩’拆了……”

    未已,这群锦衣卫,包括纪纲在内,忽然觉得周围死寂异常。

    待得纪纲向周围一望,忽然发现数十名黑衣蒙面人,围成一个扇形,将他们团团围住。每人身上自内而外散发出铁血的味道……

    纪纲顿时毛骨悚然,他忽然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了一种狼嗅到猎物的味道,莫不是这些人是“黑狼海盗”?但这不可能啊,海盗在海上,而这却是京城,并且此处乃是皇城脚下!

    纪纲的感觉没错。

    这帮人确实是“黑狼海盗”中的佼佼者。并且是陈侍郎特别在那班人当中精心选出来的!

    沉默,不动如山,动亦如山。整群黑衣人只是注视着纪纲等人,并未有任何人有任何动作。而那敲门之人,忽觉背后似有不妥,一回头,吓得把剩余的话全塞回肚子里,傻傻地呆立如木头状……

    “你们是何人?我们是锦衣卫!”一名锦衣卫色厉内荏地喝道。

    蒙面黑衣人无人应答,但在扇形正中的那名最为高大的黑衣人却上前了一步,惜字如金地道:“凭据?”

    那锦衣卫冷笑地自怀中掏出了一枚金色红色“锦”字牌,顺手丢了过去。

    那高大黑衣人一把抓住,随手一掂量,顺手丢了回去,嘟哝道:“原来是自己人……”

    那锦衣卫愣住了:自己人,什么时候这些人竟然是自己人!

    既便是那纪纲也愣住了:咋会是自己人?但稍一转念,这纪纲恍然大悟:这帮人应是那王九带回来的,自然是海外的锦衣卫!而这“品茗轩”,他自己一拍脑袋,这不正是这王九的夫人所在吗?并且,王九的夫人还为王九生了个闺女,并得到陛下的赐名!

    想及此,这纪纲心里一阵酸味涌上心头:这王九深得圣眷啊!

    纪纲正踌躇之间,忽然自墙内传出悦耳的声音,并且伴随着小女孩的嬉笑道:“门外可是指挥使纪大人?却是哪阵风将您吹进来了?莫不是咱们同僚一场,您亲自来我家走走……”

    随着“咿呀”一声,品茗阁的正门未开,一旁只容一人而过的侧门反而开了,一名身材曼妙、身着浅蓝色恒山派弟子衣衫的女子出门相迎……

    纪纲见状,只能下了马,整了整衣冠,踱了进去。余下之人正想陪同进入,未曾想这恒山派的女弟子一侧身,却只放了一名随从进入,余下一人正想进入,那恒山派女弟子一个侧身飘入侧门便“砰”地将门关上,那人没留住脚步,鼻子差点撞上门去……

    那人还没来得及郁闷,却听“砰”地一声,门自内向外开了,这回不偏不倚,正撞上那人的鼻子,直痛得那人捂着鼻子,鼻涕与泪水齐流……

    而开门的,正是之前那女弟子。

    “哪位是刘老二?”那女弟子的声音煞是好听。

    “俺是。”正中那身材高大的蒙面黑衣人翁里翁气地道。

    “接着。”说话间,那女弟子手一扬,一物抛向那身材高大的黑衣人。

    刘老二伸手接住那物,一看,却是一锭约摸十两的金子,他稍愣了片刻道:“这个为啥?”

    “你家大人要你请那班人,一起喝酒的……”说罢,这女弟子嘴一努,冲着那帮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道。待见到那手捂着鼻子,鼻涕与泪水齐流的那人,她却“扑哧”一笑,掩面而退,“砰”地将那侧门又关上了……

    刘老二抓着尚有那女弟子体温的那锭金子,看着那已关上的侧门,愣了半晌。这刘老二自幼承军籍入大明水师,待得与九爷一同出海,何曾见过如此风姿卓绝之人,眼睛硬是移不开……直至一旁的同僚捅了他几下,他方才缓过神来。

    “啊……噢……那谁,你们,一起,吃酒去……不走?俺们九爷说了要俺请你们吃酒。不去?不去也得去!妈的,不去,老子拿刀架着你们也得去……不吃酒?不吃也得吃……”

    刘老二不知道,侧门处,那女弟子正在门内听着他的吼声,“扑哧”地又笑了,便一步三扭地进院子里了……

    这天夜里,东门附近的酒全部卖空。

    随后不久,东门附近爆发了一次难得一见的数十人的斗殴。

    要知道,此乃皇城脚下,稍有点风吹草动,便会引至大明禁卫军的行动。当然,最先到场的,却是十三衙门的捕快。那帮捕快一见这打架的两伙人,笑喷了:这是一帮黑衣人与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之间的拳脚相斗,并未拿任何兵器,应该不致命,并且这帮黑衣看不出任何来头,竟然胆敢冲着锦衣卫之人挥拳头!

    但这帮黑衣人实在是太狠了且进退有矩,每三人为一组,十人为一队,互为攻防,这俨然是大明军中之战法;而且出手狠辣,一击必中,且尽皆为袭眼窝、偷心、撩阴脚之类的勾当……

    不一会,那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之人全部横着,没人竖得起来。因为只要你竖得起来,脑袋瓜子必会挨上一脚,那还得趴下……

第218章 克星

    “你家大人要你请那班人,一起喝酒的……”说罢,这女弟子嘴一努,冲着那帮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道。待见到那手捂着鼻子,鼻涕与泪水齐流的那人,她却“扑哧”一笑,掩面而退,“砰”地将那侧门又关上了……

    刘老二抓着尚有那女弟子体温的那锭金子,看着那已关上的侧门,愣了半晌。这刘老二自幼承军籍入大明水师,待得与九爷一同出海,何曾见过如此风姿卓绝之人,眼睛硬是移不开……直至一旁的同僚捅了他几下,他方才缓过神来。

    “啊……噢……那谁,你们,一起,吃酒去……不走?俺们九爷说了要俺请你们吃酒。不去?不去也得去!妈的,不去,老子拿刀架着你们也得去……不吃酒?不吃也得吃……”

    刘老二不知道,侧门处,那女弟子正在门内听着他的吼声,“扑哧”地又笑了,便一步三扭地进院子里了……

    这天夜里,东门附近的酒全部卖空。

    随后不久,东门附近爆发了一次难得一见的数十人的斗殴。

    要知道,此乃皇城脚下,稍有点风吹草动,便会引至大明禁卫军的行动。当然,最先到场的,却是十三衙门的捕快。那帮捕快一见这打架的两伙人,笑喷了:这是一帮黑衣人与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之间的拳脚相斗,并未拿任何兵器,应该不致命,并且这帮黑衣看不出任何来头,竟然胆敢冲着锦衣卫之人挥拳头!

    但这帮黑衣人实在是太狠了且进退有矩,每三人为一组,十人为一队,互为攻防,这俨然是大明军中之战法;而且出手狠辣,一击必中,且尽皆为袭眼窝、偷心、撩阴脚之类的勾当……

    不一会,那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之人全部横着,没人竖得起来。因为只要你竖得起来,脑袋瓜子必会挨上一脚,那还得趴下……

    这场战斗持续时间也仅半个时辰而已,但影响深远。

    数十名捕快在这肉博刚开始时便到了现场,但一见是锦衣卫与一群黑衣人之战,便当场笑掉大牙。这巡捕衙门之人很自觉地维护好现场,便在一旁观战,以防伤到围观群众,就差未拿着盘子与锣,在一侧边敲边喊:“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之类的话了。

    围观者甚众,直接里三层外三层,如同看耍把戏般。

    而其中站在最前面,龙行虎步,国字脸,一缕长须、身着丝质儒袍之人,甚是惹人注目,一侧摩拳擦掌,直欲挽起衣袖亲自上场……

    而他身侧一名老得不能再老、看起来面部全是皱纹的瘦小老人,一直在扯着他道:“朱掌柜,朱掌柜的,小心伤着……”若不是这瘦小老人扯着,这人怕是直接上场与那群黑衣人一道上场肉博……

    但很快,锦衣卫的没有竖着之人,尽皆趴下了。

    这身着丝质儒袍之人,叹了口气道:“看得不过瘾,再打久些才好……”

    那瘦小的老人道:“我说朱掌柜的,你尚且不知道这帮人是何人,为何打起来。”

    丝质儒袍之人却将双目一瞪,道:“老廖,此话差矣。俺才懒得管这么多,一帮是锦衣卫,另一帮一看架势,便是咱大明的兵。未曾拔刀相向,这便是好事。说明双方有克制,知晓都是自己人。今日俺心情大好,便不再追究了……”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微服出访的永乐帝朱棣与老廖。

    今早公主朱菁与王九出得宫门,而朱棣散朝之后,发现宫中无人陪,便邀老廖一同便装出得宫门,一路闲逛,及至傍晚,却发现街上行人尽皆向东门跑来,他们亦一路小跑,正赶上看到这黑衣人与锦衣卫的一出肉博的好戏,一时间朱棣心情大好!

    朱棣正待走,忽然见到一名身着明黄色长裙,身姿曼妙的女子抱着个粉雕玉琢、胖乎乎的女娃站立在自己面前,笑吟吟地看着他,叫道:“父……亲……”

    朱棣乍一见,吓了一大跳,指着那明黄色长裙的女子便道:“啊……你,你,就是一个早上,你都生了个孩子啦……”再一想,觉得哪里不对,道:“这……这是谁家的孩子?”

    这身着明黄色长裙的女子,却不是公主朱菁又是谁?

第219章 思绪

    纪纲数十人杀至“品茗轩”,而被王九所率的以刘老二为首的“黑狼海盗”拦住。

    王九却是不愿与纪纲起冲突,想想还是让这刘老二带着这班人等去喝酒罢。于是让杜雪萌拿了锭金子,让方芳给那刘老二,让刘老二带着锦衣卫这班人马去喝酒。

    未曾想,这些汉子,喝着喝着,便喝出了火,便借着火气,便干起架来。幸好这两班人马都收敛了起未动刀子,不然铁定会出人命!

    暂且不提王见到自己二岁闺女王七毓的激动心情,待见到杜雪萌方才觉得自己实在是亏欠她甚多。而蔡氏,自己的奶奶,更是觉得血脉相融,激动得无以伦比……

    直至两班锦衣卫肉博起来,王九接到通报,连忙带着杜雪萌,而那公主朱菁却是抱着胖乎乎的王七毓一起急匆匆地行至东门街头,即便是纪纲也来不及将额头上的乌龟擦掉,顶着一只乌龟行至街头……但未曾想正遇上看热闹、兴致盎然的朱棣!

    街头之上,已恢复了平静。

    看热闹的已散却。数十名捕头将人群驱散。但不管怎样,今晚之事,却会持续一段时间,伦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锦衣卫大跌颜面自然是肯定的……

    朱棣未曾理会王九与纪纲。在他看来,他还巴不得两人斗得你死我活……这却是帝王之术。朱棣大踏步地在街头闲逛。而老廖、经纲、朱菁抱着昏昏欲睡的王七毓与王九、杜雪萌二人,紧随其后。

    朱菁很是喜欢王七毓,而这王七毓亦是很喜欢朱菁,所以也才让朱菁抱她。精力充沛的王七毓咿咿呀呀正在学语,但她吐字亦相当清晰。女子说话总是较男子早些。

    朱棣在逛至夜半方且尽兴。

    夜半巡查的禁卫数拨,而这王九总是拿出朱棣亲赐的金牌来挡驾。那些禁卫见到金牌尽皆退却。而此时,那王七毓早已在朱菁的怀中熟睡。朱菁看着怀中的小孩子,长长的捷毛,吹弹可破红扑扑的脸蛋,不禁亲了一口……不巧却被那回过头的朱棣看见到,朱棣少有地露出了一丝笑意。

    朱棣忽然想起两月前,自己的发妻徐氏临终时道:“让孩子们开心便是。菁儿很善良,假若她喜欢王九,愿意与他一起,那便让王九做安南的王,让她嫁予安南的王,倒也不会辱没老朱家的身份。”

    朱棣想想,这王九在安南化名陈伺,在多邦城一战,声望却也是如日中天。假若借安南王嗣陈氏的名堂,扶他上位,倒亦不无不可……但这王九是可靠之人吗?是否会一心一意待自己的女儿?这还待考证。

    朱棣一路走,一路想着心事……

    如今盘恒于朱棣内心之中的却是“郡县安南”之事。

    那天夜里,王九与朱棣长谈。

    在王九看来,安南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时期、郡县时期(或称北属时期)、自主时期三个阶段。其中郡县时期、自主时期奠定了今天的安南文化、疆域,也见证了安南的崛起。

    当秦始皇下令征伐南越部族后,先进的中原文明第一次传播到了落后的闽越、两广,安南文明也从史前时期进入了郡县时期。所谓的“郡县时期”,即是安南学术界对从秦汉至唐末五代交趾三郡历史发展阶段较一致的称谓。在这么长的时期内,今天的安南北部都是中华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状况一直维系到了五代十国、北宋初年时期。

    若说安南脱离中华帝国的统治,用幸运这个词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公元968年,在北宋建立的第八个年头里,远在交趾三郡的丁部领在扫荡安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安南后称帝,建立大瞿越,自此越南正式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因为当时华夏大地还四分五裂,北宋也不过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虽然后来它统一了中华帝国,但是这时候它也顾不到天高皇帝远的交趾郡),所以丁部领建立大瞿越,摆脱中原王朝的统治,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如果它遇到的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是绝对独立不了的。

    假若遇到如同永乐帝朱棣般的猛夫,直接御驾亲征是绝对少不了的!

    因安南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独立后的安南在综合国力上远远超过了周边临近的其他东南亚国家,能与它抗衡的东南亚国家只有暹罗(泰国)跟缅甸。在这种情况下,安南李朝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对邻近的占城(史称南越)、老挝(历史上称哀牢),柬埔寨(历史上称真腊)诸国,一贯傲慢无礼,强迫它们纳贡称臣,稍不如意,就以武力相威胁。

    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载:“问左右曰:先帝弃世于今已十六载矣,而占城未有一介使来,何也?意联之威德不加乎?抑彼自恃山川之阻险乎?”这是越南李朝李太宗见占城一直没有纳贡时跟左右的大臣抱怨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当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安南统治者已经是俨然一副宗主国的姿态。

    其实李朝统治者之所以敢这么狂妄,自然是有它狂妄的资本。早在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时期,安南便侵略过占城的布政寨,斩布今,屠占民,耀威而还。前文提到的李太宗抱怨占城没有纳贡之后,便以占城不来入贡为由,于1044年“御驾亲征”占城,攻破占城国都佛誓,“生擒将卒五千余人,获驯象三十余匹”,“俘占主妻妾及宫女”,“斩首三万级”,“尸塞原野”。

    李太宗之后,李朝的圣宗、仁宗又先后派遣了李常杰多次南下进攻占城。公元1069年,李圣宗派遣李常杰率军侵略占城,直逼占都。此战胜利之后李朝强迫占城割让布政、麻令、地哩三州土地,从而把今天安南广平、广治一带纳入越南的版图。

    除了南下之外,李朝时期的领土扩张方向还指向了西边的哀牢(即老挝)。

    虽然哀牢实力弱小,但是恰逢地处越南、缅甸、暹罗三国交界地带,是三国重要的缓冲区。所以当安南入侵哀牢之后,缅甸、暹罗两国都出手干预,哀牢才得以保存,这也是为什么安南国土东西方向狭窄之原因。

    西进、北上(强大的华夏帝国)受阻之后,安南便定下了南下的扩张路线,首当其冲的自然便是占城……

    当天夜里,朱棣与王九详谈之后,作出了“郡县安南”的决定。

    朱棣这绝非草率的决定,而是与郑和下西洋相互配合、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深远战略意图的布局。帝王之心,岂是一般人可随意揣度……

第220章 爪哇国

    “郡县安南”威慑中南半岛番国,“郑和下西洋”威慑海岛番国,二者互为掎角之势,海路、陆路双管齐下,对西洋尤其是南海地区形成巨大军事压力。“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从陆路近可制占城,远可控满剌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西洋朝贡体系得以顺利建立和巩固!

    假若将“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分别单独来看,实在有些偏颇!

    却将镜头转向郑和这支庞大的船队。

    若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外政策相对保守,立祖训明列不征之国。对待西洋诸番之间的矛盾以口头劝诫为主,避免直接卷入番国之间的纷争。而永乐帝则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朱允的皇位,其皇位来路不正,不合祖制,已经成为朱棣的一块心病!

    朱棣继位之后,对外实施积极的扩张政策,“欲远方万国无不臣服”,背后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宣扬自己的威名,希望各国承认他是天下之主!

    然而,现实却很严峻。当时,西洋诸番间纠纷不断,最挑衅多事的莫过于安南!而今安南被朱棣辣手平定,一时间“安南胡贼悉已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清。”正道出“郡县安南”最直接的影响!

    占城是宝船队在南海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有多条航线通往南海诸国,舟师往来频繁。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或返航都要到占城北部新洲港补给休整。

    当明军南下时,占城军也北上夺取失地。“郡县安南”之后,明朝与占城直接接壤,加强了对这个交通中转站的控制。

    满剌加地处马来半岛的尖端,扼南海与印度洋海上航道之要冲,为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西洋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其国与暹罗为邻,经常受其侵扰。“郡县安南”之后,大明帝国对暹罗的压力增大,迫使其与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剌和平相处,此后满剌加彻底依附大明,成为郑和船队驶入印度洋的基地。

    明朝郡县安南后将它“变成一个作为与东南亚和西欧各国船舶往来通商的根据地”!。

    “郡县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对南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另外,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大明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这对西洋番国起到了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

    而就在永乐四年,永乐帝朱棣下诏讨伐安南之时,郑和庞大的船队已结束了占城之行,继续向南航行,前往爪哇国(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永乐四年六月底,船队在爪哇岛北部的三宝垄登陆。直至今日,三宝垄三宝庙前仍留有一只大铁锚,据传它即为当年郑和船队的遗物。

    爪哇国地处热带,森林茂密,气候炎热,是南洋地区一个物产富饶的国度。当地盛产稻谷、芝麻、绿豆、胡椒等农作物和甘蔗、槟榔、椰子等水果,还出产金、银、珍珠、玛瑙、猫睛石、苏木(红色染料)、白檀香、肉豆蔻、荜茇(长胡椒)和玳等特产。

    爪哇没有城郭,有新村、杜板、苏鲁马益和满者伯夷等四处主要聚居区。

    新村又称“革儿昔”,原为一征沙滩,后许多中国人来此定居,陆续有了千余户,取名“新村”。因各地商人来此经商贸易,当地百姓生活较其他地方富裕。

    杜板又称“赌斑”,居民约千户,中国人占多数;苏鲁马益又称“苏尔把牙”,亦有千余户人家,其中一半为中国人;满者伯夷仅两、三百户居民,为国王宫殿所在。

    据下西洋中通事(掌翻译)费信所载,爪哇国王宫以砖为墙,高三丈多,周围二百余步,其内设有重门,十分整洁。普通民居,屋顶履以木板,上铺稻草。爪哇度量衡,每斤二十两,每两十六钱,中华帝国历代铜钱均可在爪哇流通。

    当地人喜来处中华帝国的青花瓷器、麝香、销金丝等商品,他们会以铜钱瑟郑和船队交换物品。

    爪哇男子篷头,女子梳椎髻,上身穿衣,下身围布巾。当地人坐卧无床凳,甚少穿鞋。吃饭时,一家人围坐,一大盘米饭,浇上酥油等汤汁,以手抓而食。

    爪哇民风彪悍,平日男子腰间佩短刀,三岁小孩至百岁老人均不例外。

    爪哇国,南北朝时称“耶婆提国”,唐代称“诃陵”,宋代称“婆”,元代始称“爪哇国”。元世祖崇尚武力,曾派元朝海军远征爪哇。由于爪哇地处热带,并不适合北方蒙古骑兵,加之兵力不足,距本土太远,补给不足,远征行动最后归于失败。

    14世纪初,爪哇岛东部建立的满者伯夷王朝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群岛大部分地区,并以***教取代印度教与佛教。大明洪武二年,为避免重蹈元朝对外扩张失败的历史覆辙,明太祖朱元璋编定《皇明祖训》,告诫后世子孙不得“待中国富强,贪一进战功,无故兴兵”,爪哇为十五个“不征之夷”之一。

    洪武八年(1375年)和洪武十年(1377年),满者伯夷国王两次遣史入贡大明。不久,满者伯夷王国进入东、西王并存的时期。

    永乐四年(1406年)元月,爪哇西王都马板遣史来大明进贡珍珠、珊瑚、空青(一种玉料)等珍宝。三周后,东王孛令达哈也遣史来华进贡马匹。六月底,郑和庞大的船队来至爪哇,正碰上爪哇西王与东王相互争斗。

    东王战败被杀,所属之地为西王所兼并。

    当郑和船队经过原东王属地时,官兵下船登岸,正与当地民众进行正常的商品贸易时,突遭西爪哇王属下士兵突袭……

第221章 冲突·海禁

    郑和船队的兵士,猝不及防,近五百人被二千余人包围,而且这二千余人未有任何招呼,直接上来便挥刀相向……瞬间十数人便血溅当场。

    明军收缩防守,十数人杀出重围,寻求救援。

    当明军大队携火铳、军弩前来救援之时,侵袭的爪哇西王都马板已退却,而现场已有百余人倒于血泊之中……经清点,共计一百七十名船队官兵被杀害,而伤者亦达数十人。

    得知消息,郑和十分震惊。

    船队官兵集结,纷纷请愿欲向爪哇西王都马板报仇!

    郑和强压怒火,一面急报朝廷,一面劝说部下,先查明事件真相,再采取下一部行动。

    惨案发生后,西爪哇王都马板自知理亏,更害怕大明朝廷报复。当他得知如今爪哇岛码头附近已有近百余艘大明战船正在集结,连忙派人摇着白旗驾船至那如同海上宫殿般的最大的宝船上请罪。

    郑和拒而未见,只是言道,要他们至大明朝廷请罪,否则将厉兵秣马,踏平这爪哇国!

    爪哇西王都马板赶忙派遣使者赶赴大明请罪。

    而郑和遇袭的奏章,早已通过飞鸽传书,传至永乐帝朱棣的案头。盛怒之下的永乐帝朱棣拒见西爪哇来使。后在大臣的劝说之下,才勉强召见西爪哇使节。

    朱棣严厉谴责西爪哇士兵袭杀明朝船队官兵、兼并东爪哇的背信弃义行径,要求西爪哇必须赔偿一百七十大明死难船员家属共计六万两黄金以赎罪!朱棣希望西爪哇以安南败亡为鉴,否则大明问罪之师迟早将至。

    西爪哇请罪特使表示认罪,同意大明朝廷的赔偿要求,答应归国后立即向国王都马板汇报。

    西爪哇特使一来一往,便是二个月时间过去。

    朱棣的御笔朱批早已通过誊抄的副本传至宝船之上,当然御笔亲批的正本尚在途中。飞鸽传书,始终不太保险!正本需经陆路至福建泉州港,再由泉州港通过官方的货船随货物几经周折方可至郑和宝船之上。

    但那誊抄的副本,一般经这福建布政使王卜鸣处理过后,他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处理。

    如今的王卜鸣,身上的差使着实不少,除了福建布政使之外,原本便兼着郑和下西洋与沿海一应事宜,另外还兼着打理福州公主朱菁府上的那坛番薯!

    福州公主朱菁府上,现在已由那王卜鸣的女儿王宁在看着。公主朱菁早已离开半年有余,但这府上原来由福州富商提供的院落,早已由王卜鸣由那“黑狼海盗”劫掠来的货物,变现后买下。

    那富商原本只想象征性地收些钱,并且言道:“只要你们开通海禁,这宅子便送予你们又何妨!”

    王卜鸣笑道:“如今朝庭虽未明说开放海禁,但如今海上却是一片升平,你们若想要出海,只需至市舶司备案即可。”

    那富商闻之大喜过望,道:“何时开始的?为何我一概不知?”

    王卜鸣笑道:“却是刚刚开始的。”

    “如今海上海盗、倭寇难道都没有了?”

    王卜鸣“哈哈”大笑道:“海盗是没有的了。那大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却是将那海盗震慑得无影无踪;而那倭寇,难不成你不知晓,那倭寇到底是哪来的吗?”

    那富商哑口无言。

    真正导致倭乱的,绝对不是那一小撮倭国的浪人,而是因海禁政策而受害的千千万万的沿海居民,只要取消海禁,倭乱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倭寇的成分,早已有人记载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倭国传》里就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专业书籍《筹海图编》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头目,这些头目全都是明朝人。

    而为何称之谓“倭寇”,确有如下原因:

    一是倭寇中确有一批真倭,这些出自倭国的浪人骁勇善战,刀法诡异,给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倭寇头目如王直之类等明朝海盗故意扮作倭人的样子,让官军无法分辨,以求以假乱真,掩护自己的走私行径。如海盗王直等人落草为寇,但是他们的家人大都还在大陆上,如果被官军认出细细排查,家人很可能会被连累,因此,为了掩护家人和自身,王直等人不得不屈尊剃发易服,扮作倭人。三是明朝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因为斩杀一个真倭所得的赏钱远远大于斩杀一个中国海盗,所以当时:“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其为中国人,而称倭夷。”

    而这些官府岂有不知之理,只是其中牵涉甚广,而未声张而已。

    相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倭国浪人,明朝海盗多自小生长在江浙沿海,对于沿海的地形地貌可谓是相当的了解,有了他们带路配合,真倭们就不会遭遇迷路的窘境,而可以精准迅速的进行抢掠。而另一方面,明朝海盗因为其明朝身份完全可以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从当地搜集官军的情报和动向,这样一来,倭寇联军就可以对官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总能占得先机,克敌制胜。在明朝海盗紧紧把握住战略和情报的前提下,真倭们得以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发挥他们出色的战斗素质,给予官军以重创。

    所以倭寇为患,实则为大明的海禁。假若无海禁,自然无倭寇作乱!

    而今因公主朱菁已由安南返回至京城,她所了解的情况报予永乐帝朱棣,一来朱棣欣于公主朱菁体验民情,二来其所言确实属实。

    就以倭乱最为严重的浙江为例,浙江是个什么情况,俗话说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明初朱元璋因为其对沿海居民支持张士诚的愤恨,再加上其偏向农业的治国理念,朱元璋不仅给江浙两省施以重税,而且还厉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这让素来以外贸商业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贫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贸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开始铤而走险出海走私。其中胆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样,成为称霸一方的大海盗。

    永乐帝朱棣发文至浙、闽、粤等沿海省份,开始向各地就海禁、酌情开放市舶司一事,征询地方意见。而恰好这福建布政使王卜鸣见此,大喜过望,正待回复,正巧见到借院子予那公主朱菁住的富商,顺便聊起,便告诉他可至市舶司办理相关事宜……

    那富商高兴得却连那院子一事完全抛之脑后。而那王卜鸣却不含糊,将那院子按市价给予那富商银子,并叫他至衙门备案、过户事宜。

    这院子的名字却是记予公主朱菁名下。而这数日以来,王卜鸣开心异常,但他却要告假一周回老家福建南靖,因为他的孙子王九就要归来,王卜鸣要为他的孙子办理认祖归宗的祭祀……

第222章 客家土楼的学问

    南靖,属闽,即是在福建南部。

    不知何时,或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之后;又或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局势再度动荡不安,因战乱流亡的中原士庶堪比“永嘉之乱”,有诗为证:“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在闽粤赣边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操着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却不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名单里;他们吸收了海洋文化不断向海外扩展,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他们偏居华夏政治文化主舞台的一角,却有自信自称是真正的汉族传人!

    作客异乡,“客而为家”,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

    而王卜鸣,王氏一族,正是客家人!

    闽粤赣边界地区气候潮湿,土壤酸性大,不够肥沃,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多田少,良田匮乏,事实上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定居。但在外部纷乱的战争年代里,交通不便、农业水平低的劣势,反而是构建一个世外桃源的优良条件。定居在贫瘠又偏僻土地上的客家人,迎来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为该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同化畲族土著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后来北方汉人的自我意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如西方的吉普赛人一样,长期的流动和迁徙并没有打散这个民系的凝聚力,反而使之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体现在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是与现行北方官话迥然不同的客家方言。客家人强调宗族关系,不说自家话会被视为忘祖,从外地娶进来的媳妇也必须学说当地话。

    对方言的强调,表面上是同乡情谊的简单反映,实则是客家人艰苦的流亡迁徙历史造成的自我价值观的反映。对外而言,这也是客家人提高人群凝聚力的工具,以在战乱年代和与土著争夺生存资源时占得先机。

    而客家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可自客家人的特殊的围屋式建筑可见一斑!

    王九一家三口,杜雪萌、王七毓均在奶奶蔡氏的带领下来回至王家老宅。

    公主朱菁原本亦想跟着王九一起来,但踌躇了半晌,她还是脸皮薄,未曾跟来。

    王家老宅在南靖赫赫有名,不知为何,“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而这人家,成片的客家土楼之中,王家老宅虽说不显眼,但众多土楼之中,这王家老宅却如同众星拱月般,居于当中。

    王九的姑姑王宁带着十一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在福州公主的宅子与自己父亲王卜鸣一起出发,乘上马车,回到南靖老家。

    王卜鸣乍见王九,老泪纵横……王卜鸣与这王九神似,血脉相溶之感,自不必细说。

    院子里种着各种植物,一楼的正厅和大门之间有一个莲花照壁,照壁后的院子里有一坐小型的假山,假山旁边是一口从地下涌出来的泉水,泉水连着院子里一条用石头镶嵌起来的曲折的小沟,小沟里养着金鱼。一条条活灵活现,在水里快活的游来游去……

    王宁的一对儿女带着王七毓看着金鱼,而那七毓从未见过如此的玩物,开心地“咯咯”直笑……

    那王宁的丈夫是名憨厚的中年男子,名叫何山渚,这老宅一直是他打理着;当他见到王九,王九向他见过礼之后,他却是不好意思地伸着大手在头上挠了几下。而这王九对这宅子却是很感兴趣,不住地四处张望、巡视。

    “下面的那口泉水我看着不错,一般人家里很少能打得出这样的天然泉水来,里面还养着鱼。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讲究?”杜雪萌问王九。

    “你觉得有什么讲究?”王九笑着问道。

    “从来都是这样。”何山渚一旁接口道。他亦为客家人,却是自幼与王九的姑姑王宁青梅竹马长大,直至十余年前做了上门女婿。

    “你们看那大门,如果从里面把门堵起来,里面又有人守着,外面的人能不能攻得进来?在以前,这一楼的屋子里都没有什么窗户,只有二楼才有。因为房子密封得好,不通气不受潮……”王九指了指下面的大门,王家老宅的大门弄得就像是个城门洞一样,大门两边可没什么墙,四面全是两层楼高的屋子,十多二十米高,从外面看,不算楼顶的话,就是一个四方形的筒子!

    “外面很难打得进来!”杜雪萌看出了点门道,插嘴说道。

    “这便是当初王家家把老宅盖成这个样子的原因了,若遇到兵荒马乱,一个村几百号人都能躲起来挤一挤,大门一关,用砖土从里面一堵,五百人以下的土匪,若无攻城重机械,很难打得进来。这人一多,就要考虑饮水的问题,所以这房子当初便建在此处有泉眼之地。家业大了,要防有歹人在水里下毒搞事,要想检查这水源有没有问题,就要在水里养鱼。一般都只能取能把鱼养活的水用。军队上的火头兵们不管到哪里也都带着几条活鱼,就是用来检测水质的,这个方法又可靠又简单。你们再看下面菜地里的那些菜。若遇到灾荒和乱世的时候,将土松开,全部种上那公主朱菁提到的番薯,这一亩的院子里若是是全部种上,这一家老小就是全部关着门关上几年,也饿不死……”

    杜雪萌与何山渚听着王九滔滔不绝,简直目瞪口呆。

    这何山渚在这宅子里呆了十数年,倒还真没想到那么多。实在是因为这大明自建立之后,倒未曾遇到个兵荒马乱,倒也是太平;更因为这王家宅子、这处客家人聚居之地建在深山内,那些兵匪,难得至此;更是因为这些客家人若遇兵匪来攻,全村人齐上阵,若无上千兵力,如何能抗衡!

    “啪啪……”一阵巴掌声,这倒是王卜鸣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孙子,赞许地拍起了巴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