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23章 金玉满堂

    “这吃的有了,喝的也有了,要是再能把值钱的东西也留下来,那就算周到了,这老辈人的智慧真个不能小瞧!”杜雪萌道。

    “怎么没有留下值钱的东西……”王九说着打量了一下周围,拍了拍身旁一根漆成朱红色的一颗大柱子,发出“砰砰”结实的声音道,“这根柱子你们说能值多少钱?”

    杜雪萌打量了一下,涂上厚厚漆水的柱子,道:“这柱子,漆水太厚!”

    “二十两银子吧!”看不清材质,何山渚只能估摸着说了一个数。

    “二十两银子?你去买几斤散料还差不多,还想买这样一根柱子?要买这根柱子,在你说的那个价上,还要再添三个零……”一旁的王卜鸣插嘴道。

    “两万两银子一根……”在场的众人,就连王九,亦是目瞪口呆。

    “以前我在老宅这边住的时间比较少,也就没怎么注意老宅这边的这些家当。及至我知晓我这孙子要认祖归宗,我便找人来这老宅,是在请人重新翻修的时候才发现老宅的这些木石用料有些讲究……”王卜鸣指了指王九道,“即便是这个家伙,我都未曾细述。”

    王卜鸣又指了指何山渚。

    “我说呢,上次父亲您回来,带了数位工匠模样的人,在此盘桓了数日之后,他们便离去。”何山渚又挠了挠脑袋道,“我倒未曾在意。”

    这时王宁走来,嗔怪地看着自己的丈夫道:“你啊,不会为家里多操操心。却让父亲那么大老远地回来,还操心家里的事情。”却也别说,这身为姑姑的王宁,与侄儿王九笑起来,却是有数分神似;尤其是她的眸子,黑得发亮,与王九同出一辙。

    王卜鸣倒未曾在意。这个女婿,傻是傻了点,但胜在自己女儿喜欢他,也无心眼。

    原本王卜鸣招这个上门女婿,亦是未想将这个家传予他,女儿有一儿一女,尽皆姓王。但这女婿何山渚倒丝毫不在意,这些年兢兢业业打持着老家王宅,一心一意地待着自己的女儿。

    其实王宅并非仅有这老宅,尚有千亩良田,大部分租予佃农耕种。而这何山渚起早贪黑,从无怨言。

    如今的王卜鸣寻到自己的孙子,自然是想将这祖业传予王九,想来何山渚无想法,但自己的女儿王宁是否会有想法,自己有空却待与她聊聊……

    王卜鸣把老宅这边的情况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其实真要说起来,何止是讲究两个字这么简单。当初王卜鸣请来这边翻修老宅的也是福建泉州地带顶尖的工匠。能入福建布政使王卜鸣的眼的工匠,那技艺自然没的说。

    那数人开始来到至南靖之时,初始有些不以为然。深山老林之处的老宅子,却不知值不值得他们出手。唯有“布政使”的官帽子,方才使得他们敬畏!

    但当那数人来到王家老宅,发现老宅中的这些上了年份历尽风吹雨打的房屋建材似乎从来没有被虫蛀过的痕迹,其中的一人出于好奇,用随身携带的工具费尽老气的把王家老宅一根外表略显沧桑的柱子,那不知道被漆了多少层的厚厚的那层漆面,使劲而刮开露出里面一小部分质地的时候,看着柱子里面那熟悉的质地,再凑上鼻子闻了闻,所有人一下子都变了脸色……

    一人合抱粗细的紫檀,用做柱子的,这一辈子有几个人见过?当然皇宫内除外。

    而王家老宅内所有的柱子,用的都是这种材料!

    自从王卜鸣与来自吕宋岛的两名修士搭上线之后,而那永乐帝朱棣意欲迁都至北京,而建造皇宫急需大量的紫檀、金丝楠,而吕宋岛盛产此类珍贵树木!

    一人合抱粗细的紫檀,价值二万两银子,此言绝不虚。

    这件事倒让王卜鸣上了心。

    王卜鸣暂时停止了修葺。他找了数人过来,开始勘察这王家老宅,哪怕是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根草一块木料都仔细的检查过才让人动手或拉走。

    这一检查下来,还真是考验人的心脏。

    那些砖头和外面的青石倒没什么,都是普通材料。里面房子中用的柱子,横梁,椽子那就太金贵了,不是紫檀就是金丝楠,一根根用料外面漆了不知多少层厚厚的漆水,遮住本色,用刀都难刮开,也因此这些年居然就一直没被人发现,这些材料堆在一起的价值那有多吓人?

    且却不知为何,这永乐帝朱棣执意迁都北京,而这王卜鸣身为钦差大臣,开始为建造北京收集珍稀木材,仅这几年间,又加上是太平年间,皇帝励精图治,百姓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仅紫檀的价格在大明的价格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价格直接翻上一番!

    而更吓人的是老宅里面正堂的堂屋和台阶底下,埋的居然都是和田玉的原石,还有一小罐金元宝。那些和田玉的原石,足足就埋了两车,那些金元宝也有一斤多,真正是来了个金玉满堂!

    王卜鸣自然也没也没找人把那些原石解开,金元宝也更不会用,只让在老宅重修后像老宅里的那些木头一样,再一块不少的原样埋上,所以那些原石的到底值多少钱外人就难以知道了。

    王卜鸣说至此,指了指王九如今站的脚下,正是那些和田玉原石所在。众人的眼光直接看向王九脚下。王九赧然移开了脚步。王卜鸣很是诧异,他的孙子王九为何就站在和田玉原石所在之处!

    而对王九来说,就算那些东西埋在地下,但对他来说又不算什么秘密!

    老宅地面之下,在王九的感知之下,那一堂堂绿色,红色,紫色,各种颜色的气息交织在一起,五彩缤纷……并且,站在这玉石之上,王九直觉欲上天一般,荡涤经络,让人身心俱醉!

    他娘的,什么叫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这就是了!不知道的人,看不出这王家老宅的价值,外面看起来也就是觉得这老宅样子怀旧了一点,面积大了一点。

    哪里知道里面另有乾坤,而知道的,别的不说,仅看王家老宅天井边上四面杵着的这十五六根柱子,就足以让人头晕了,二万两银子一根,那还是一年前的价钱。这两年高端木材的价格,因永乐帝朱棣欲迁都,囤积紫檀、金丝木等一直蹭蹭蹭的往上涨,这种品相的紫檀木还有那些金丝楠,根本就是有价无市,不管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是宝贝……

第224章 阳谋·祖训

    “咱们些老祖宗们做的事,真是绝了,这是阳谋中的阳谋啊。这些值钱的家伙就摆在你面前,外面厚厚的给你刷上几十层的漆水,你见宝也不识宝,就算你识宝,你再来多少贼,也偷不走抢不走啊。”王卜鸣叹道。

    一旁的杜雪萌笑成一朵花道:“遇到兵荒马乱的时代,也只听说过有抢金银财宝的,没听说过有抢柱子的。有几个当兵的,或者土匪会扛着一根柱子满天下的跑!”

    “老辈人苦心积虑,尚且时刻想着要给后世子孙留下福泽。而我们这一辈人,不知道以后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多少东西?”王九颇有感叹地道,目光投向一旁玩耍的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三个小孩子……

    祭祀的过程繁锁而庄重。

    王氏族人不多,但旁系请来见证的人却不少。包括王九的姑父何山渚的何氏家族的族长何休。

    王氏与何氏两族为世交,两族人关系甚佳。与王氏世代单传的不同,这何氏一族却是人丁兴旺。这片南靖的客家土楼,大多却是何氏,而王氏一族因为人丁稀少,数百年来也只是一幢老宅而已。而这何氏却如众星拱月般地围着王氏老宅,足足扩建了二十余座如城堡般的宅子。何氏族人经数百年的发展已达到千余人。

    正是因为何氏人丁兴旺,当初这何山渚做上门女婿之时,何山渚足足五兄弟,他排行第二。何山渚的父亲何多,正是求之不得……

    当然这片客家人聚集地,除了何氏、王氏之外,还有黄氏、马氏一族,其余尽皆为人口仅几十人的小家族。参加见证王九认祖归宗的尽皆为男子,且辈份较高之人。

    王九今日亦是盛装出席。一大早,那杜雪萌便开始为王九装扮。

    王九一袭绣绿纹的白色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的乳白色对襟袄背子。袍脚上翻,塞进腰间的白玉腰带中,脚上穿着白鹿皮靴,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精致的白玉发冠之中,从玉冠两边垂下淡绿色丝质冠带,在下额系着一个流花结。

    而最为吸引人眼球的却是王九的眼眸,漆黑得发亮……

    当数十见证之人乍到这王九,尽皆叹道:“好英俊的男子!”

    认祖归宗的程序足足进行了三日,而斋戒自一周前便已开始。在未曾宽衣解带、间或只体息半个时辰的冗长而繁琐的程序之中,王九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

    他仿如感受到先祖对后辈的凝视与眷顾,自这饱含期盼、费尽心力的王家老宅可见一斑!

    而这三日之中,最重要、最为冗长的流程莫过于育读祖训。在袅袅升起的香烛的烟火之中,祖宗的灵牌,包括他父亲王泊的灵牌已放置于其内……烟火之中,王九仿如听到亘古永存来自王氏先祖的祖训:

    “……王氏子孙,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王九坐跪台前诵读,王氏宗祠大堂之内,是数十余位见证者。正中最前之人,正是自己的爷爷王卜鸣。台下鸦雀无声,这王氏宗祠大堂内清晰地一直回响着悦耳的男声……

    这大堂很大,容下二、三百人毫无问题;而大堂之外,杜雪萌抱着早已熟睡的王七毓,聆听着王九诵读的王家祖训。聆听祖训,每年过年祭祖之时均会进行。只要是王家男丁,不论旁、嫡系必须于大堂内聆听;而女子可听可不听,若要听,须得在大堂之外,而未有任何强制要求。

    但如今只是证王九认祖归宗之人,若不愿意听,随时可以离开,只是不得大呼小叫即可。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辛勤劳动)则神钦(神灵钦佩)……”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第225章 顿悟

    “……王氏子孙,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王九坐跪台前诵读,王氏宗祠大堂之内,是数十余位见证者。正中最前之人,正是自己的爷爷王卜鸣。台下鸦雀无声,这王氏宗祠大堂内清晰地一直回响着悦耳的男声……

    这大堂很大,容下二、三百人毫无问题;而大堂之外,杜雪萌抱着早已熟睡的王七毓,聆听着王九诵读的王家祖训。聆听祖训,每年过年祭祖之时均会进行。只要是王家男丁,不论旁、嫡系必须于大堂内聆听;而女子可听可不听,若要听,须得在大堂之外,而未有任何强制要求。

    但如今只是证王九认祖归宗之人,若不愿意听,随时可以离开,只是不得大呼小叫即可。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辛勤劳动)则神钦(神灵钦佩)……”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读至此,王九忽然停顿了片刻,他想到他的父亲剑神王泊,一身傲骨,宁愿自刎亦不愿服输,这是否为王氏一族的铮铮傲骨的由来!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薄薄的一本《王氏祖训》,王九花了一整天时间方且读完,他读得极慢,而且读完之后,他却盘膝而坐,五心朝天,眼眸半开合,陷入了顿悟……

    时间至此,已是完成了祭祖及认祖归宗的事宜,大部分见证之人已悄然离去。原本数十人的大厅,仅寥寥数人。王卜鸣年岁已高,经过这三日不眠不休地折腾,他亦是腰酸背痛。当他看到四周的人在散去,他正待坐起,忽觉头晕眼花,两腿早已酸麻,动弹不得……

    就在他四下张望想找人搀扶之时,台上盘坐的王九忽然睁开眼,修长的手指一挥,一只墨绿、近乎发黑、拳头大的一个雾球瞬间弹出,自王卜鸣的胸口而入,瞬息无踪。

第226章 满刺加的“官厂”

    时间至此,已是完成了祭祖及认祖归宗的事宜,大部分见证之人已悄然离去。原本数十人的大厅,仅寥寥数人。王卜鸣年岁已高,经过这三日不眠不休地折腾,他亦是腰酸背痛。当他看到四周的人在散去,他正待坐起,忽觉头晕眼花,两腿早已酸麻,动弹不得……

    就在他四下张望想找人搀扶之时,台上盘坐的王九忽然睁开眼,修长的手指一挥,一只墨绿、近乎发黑、拳头大的一个雾球瞬间弹出,自王卜鸣的胸口而入,瞬息无踪。

    而那王卜鸣却如同一棵干枯的老树忽然喝了一口甘露般,全身仿如瞬间沐浴于温暖的泉水之中,他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贪婪地吸取那只墨绿近乎发黑的雾球所带来的甘露……

    王卜鸣缓慢地站了起来,他的腰不酸,腿亦不麻了,他冲着王九笑了笑,而那王九亦是冲着自己的爷爷笑了笑,露出雪白的牙齿……

    王九刚才处于顿悟的状态。

    诵读近万字的《王家祖训》,王九忽然觉得,这王家的列祖列宗留给王家子孙最为珍贵的,不是这王家老宅及王家老宅内紫檀柱子等外物,而是王家自强不息的精神,遇难而起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只要有此种志向,即便是王家暂时跌倒了,但不出三代,必会重新崛起!

    《王家祖训》谁都可以听,但可品味其中的滋味之人,却是寥寥无几。

    这就如之前王家老宅中,涂上厚厚数层漆水的紫檀柱子一般,假若不剥开漆水,如何能得知那便是紫檀木?而就《王家祖训》,假若不去深深体悟其中为人处事之理,却又如何能得知其中的奥妙所在!

    在那顿悟的状态,王九仿如听到了来自亘古永存王家列祖的呼唤,仿如尽经千年,承受着来自人生的磨历与苦难,但矢志不悔……又似乎眨眼已千年,那点磨难又如何,弹指一挥间而已,却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伟人风范!

    那墨绿、近乎发黑的能量球,却是王九汲取大气中木属性的能量压缩而得。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游离于大气之中,无形无状。在王九的眼内,却是五彩斑斓,而人体亦是由此五种色彩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当任何一种失衡,人非大病一场不可,维有达成平衡,方可无恙。

    而那王卜鸣,已是年迈,且日夜操劳;王九认祖归宗,实为大喜,但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大悲伤肺,大喜伤心,五行已明显失衡,所以王九方且汲取木以平衡其五行……

    而当王九汲取木属性之时,在场的不到寥寥数人,尽皆如饮醇酒一般,个个毛孔舒张,如沐春风……一时间人人俱醉,即便是在大堂之外的人,亦是觉得堂内一阵温熏之风,如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让人舒服得直想沉醉……

    在王氏宗祠的大门口,王九的亲卫刘老二身子笔挺地站立于大堂门口。

    王九的亲卫有十余人,能为王九的亲卫,却必须得入王九的法眼。之前王九的亲卫柱子身死后,那文章又为王九补充了数名亲卫。这刘老二便入了王九的法眼。

    刘老二能入王九的法眼并非因为其他,而是因为这刘老二无论是声音或是身材,与之前的柱子极为相似,虽然这刘老二相较柱子来说,却是傻得有点“二”。

    而用文章的话来说,这刘老二却是傻得更甚于“忠”。刘老二是一根筋的脑袋。

    自安南多邦城之战后,刘老二一直跟着王九。而王九此次来福建南靖,这刘老二更是寸步不离。

    如今已是刚刚夜幕降临,大堂之外,杜雪萌抱着早已睡熟的王七毓刚好来至王家祠堂外,看看祭祀的情况,而那杜雪萌身边还跟着似乎对那刘老二略有兴趣的恒山派女弟子方芳。

    这数日以来,这刘老二如柱子一般杵在王氏宗祠门外,听着王九诵读《家训》。刘老二不识字,但对王九所读亦是似懂非懂,但不管如何,刘老二对王九所诵读的文字总是心存敬仰。在他看来,这些必定的好文,不然自己的王大人如何会如此认真地诵读……

    当祠堂内王九诵读之声渐歇,那刘老二亦开始神游太虚……及至那缕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暖的气息自祠堂内向外涌出,如同滋养万物的甘露……

    那刘老二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直觉浑身通透,全身毛孔张开,那滋养万物的甘露,肉眼可见地自刘老二的全身毛孔而入,荡涤全身……

    那身姿曼妙的恒山派女弟子方芳,见那甘露包裹着身材高大的刘老二,惊诧万分……

第227章 云涛雪浪蹙天浮

    郑和来到满刺加国后,代表大明帝国赐封拜里米苏刺为满剌加国王,授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举行了《满刺加国镇国山碑》立碑封山的典礼。

    与此同时,郑和见满剌加王城正在修建中,便令船队官兵帮助满剌加百姓一起修建王城。为答谢大明船队,满剌加国王也向郑和回赠不少礼物,其中珍珠十颗、黄速香十箱、花锡十担、黑熊两对、黑猿两对、白鹿十只及红猴两对。

    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要在东南亚与南亚一带重新树立大明王朝的威望,形成一个和平安宁的政局面,所以需要访问多个国家与地区。

    但船队的远洋航行主要依赖季风,且一次季风通常仅能达于半途,必须等待第二年的季风再次来临才能继续航行。因此,在东南亚地带地区建立一个候风转航与物资补给、贸易货物保存的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满剌加位置适中,正是建立基地的合适地点。由于大明帝国对满剌加提供宗主保护,尤其是大明对安南颠覆性征服,暹罗、爪哇等国对满剌加的袭扰已停止。拜里米苏剌国王对大明十分感激,满口答应了郑和在满剌加建立“官厂”(即后勤物资补给基地)的要求。

    郑和与部属经过反复勘查,最后选定满剌加港口附近一处地势开阔平坦之地。郑和派士兵修建了房舍、仓库等基础设施,为保证货物的安全,仓库周围用栅栏筑起了两道城墙,城墙设有四门,并修建了钟鼓楼,日夜均有士兵巡逻守卫。

    此后,郑和船队每次航行至满剌加,都会在此将占城、爪哇等国留易所得的货物卸下,暂时存放在官厂。

    船队减轻了负担,加快了行进速度。第二年自印度洋归航时,再将这些货物装船一起带回大明。有了官厂,下西洋船队还可以自这里派遣分船队到附近各国访问,完成任务后在此会合,然后一同返航。

    官厂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商贸的活跃,这对满剌加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后,东西方来往商船均在满剌加停泊、贸易,商贸税收成为满剌加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满剌加百姓在帮助郑和船队修建房屋、仓库开凿水井的过程之中,也学会了中华帝国房屋建筑技术与开凿水井的本领,中华文明开始在异域的土地上传播……

    满剌加土地贫瘠,不出产稻谷,粮食主要自邻国暹罗购买。过去满剌加人将野生的沙孤树皮捣碎后浸泡,沉淀取粉,然后以树粉捏成绿大大小的小丸,晒干后出卖,名曰“沙弧米”,以此作饭食。而郑和船队带去了水稻种子和犁耙等农具,并向当地民众传授栽培水稻的知识,由此逐步改变了当地人落后的农渔生产方式。

    相传,满剌加修建王宫时第一次使用砖瓦,这些砖瓦均为郑和船队自福建远道载运而来,而来自大明帝国的砖瓦泥工也随同而来。此后,满剌加人自中国匠身上学会了制砖做瓦和建造房屋的技术。

    满刺加普通居民多以泛海捕鱼和溪中淘锡为业。其国内有一座锡山,山泉成溪,人们自溪中淘沙取锡,然后冶炼成斗状的锡块,称之为“斗锡”。郑和船队派铸币工匠仿大明帝国铜钱样式铸造锡币,作为当地日常货币流通。

    满剌加海边有很多龟龙(咸水鳄鱼),体长四尺,生有四足,满身鳞甲,长长的獠牙遇人便噬,对附近渔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下西洋船队来到后,劝诫当地民众不要滥杀龟龙,指导他们围筑大塘进行饲养,然后用龟龙皮制成各种箱包与日用品……

    船队教当地居民修建高脚屋,房基离地数尺,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对房屋的冲淹。船队还为满剌加港口修建桥梁,港口的日常管理由郑和举荐的占城华人担任……

    郑和船队在满剌加盘桓半年有余,待季候风起,离开满剌加,向西北方向的苏门达剌国航行。航行数日,途经阿鲁,稍作停留补充给养,续航数日抵达苏门达剌。

    苏门达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部),宋朝时称之“须文达那”,待明初改称“苏门答剌”。作为岛国,它是东南亚进出印度洋的航运中心,有“西洋要会”之誉。

    该国风俗、语言与服饰与满剌加相仿,气温朝热如夏,晚寒如秋。东南多山地,西北为海洋,无城郭,有一大溪流穿山越谷汇入大海……

    其海口多狂涛巨浪,常有船只沉没。

第228章 隐隐征帆去未休

    郑和船队至苏门达剌后,代表大明举行了正式的封王仪式,并赠送礼品,进一步加强了两国友好关系。面对大明朝廷对苏门答剌国的公开支持,爪哇国不得不有所顾忌,被迫放弃侵占苏门答剌的野心。

    为表达对大明的感激之情,苏门达剌国王每年均会遣使朝贡大明,同时支持郑和船队在苏门达剌设立“官厂”,并在人力与建筑材料等方面提供许多帮助,因此苏门达剌官厂的建设进展顺利,成为郑和船队远航西洋各国的另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

    结束了对苏门达剌的访问后,除留下小部分官兵驻守官厂,郑和率下西洋船队自苏门答剌启航,经过三昼夜航行,来到南里国。

    南里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达剌班达亚齐一带),为苏门答剌岛上的一个古国,元代称之为“南巫里”。

    南里只有千余户居民,几乎都是回族,信奉***教。百姓大多以捕鱼捞虾为生。南里西北海域的帽山岛(今名韦岛)为苏门答腊西北端海上最大岛屿,扼守马六甲海峡西部的出入口,是东、西洋海上交通的枢纽之地。帽山岛上多丘陵,树木茂密,最高峰六百余米,为附近海上航线显著标志。

    南里虽为小国,但郑和船队一样尊重。郑和代表永乐帝向南里国王马哈麻沙颁布了国王玺印,赠送了锦绮、罗纱、彩币等礼品。

    结束了对南里的短暂访问,郑和船队启航前往锡兰山国。

    船队自帽山岛驶向印度洋,开始在浩瀚的印度洋上航行,经过十几天的航行,船队抵达锡兰山国的别罗里港口。

    锡兰山国(今天的斯里兰卡)是位于印度东南方的一个岛国,居民多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是一人崇信佛教的国度。锡兰山国是郑和船队至印度洋沿岸诸国及西亚各国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港口别罗里在锡兰山国西南岸,是下西洋船队进入印度洋后在南亚地区驻泊的第一个海港。

    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作为佛教国度的君主,亚烈苦奈儿却不信仰佛教,对内施暴虐待国民,对外侵略扩张,经常袭扰、劫掠海上过往商船与使节。在亚烈苦奈儿暴政的影响下,锡兰山海域海盗猖獗,严重妨碍了东西方正常的海上交通。

    郑和此次来到锡兰山国访问,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规劝亚烈苦奈儿国王崇敬佛教,改邪归正。可事与愿违,亚苦烈奈儿不仅拒绝郑和的劝告,反而勃然大怒,暗地里企图劫掠郑和船队。

    幸得郑和船队上的锦衣卫十分了得,自下船之后,便开始查探各类信息,查探锡兰山**队的异动。当锦衣卫将锡兰山**队异动的情况紧急报于郑和时,郑和忽觉这锡兰山国对自己的船队不怀好意,从大局出发,避免与锡兰山国的军事冲突,船队只好提前离开锡兰山国,前往小葛兰国(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奎隆)、柯枝国(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科钦)、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卡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今又译作科泽科德)等国家访问。

    下西洋船队自锡兰山国别罗里港出发,向西航行约一周后,到达小葛兰国。

    小葛兰是个西亚小国,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沿海,东连大山,西濒大海,为古印度西南沿海著名的商业港口。

    小葛兰人信奉佛教,崇敬大象和牛,婚丧礼仪与锡兰山国基本相同。这里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粮食主要依靠自邻近的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进口,大米为主食。

    民众每日三餐,皆以酥油拌饭,手抓而食。

    船队至小葛兰国后,郑和向国王赠送了礼品,表达了两国互通友好之谊,随后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结束小葛兰国访问之后,船队来到与葛兰接壤的邻国柯枝。

    柯枝国为古印度西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气候四季常暖如春。每年夏天雨季来临时,大雨滂沱,街市成河。但八月至次年三月则进入旱季,雨水稀少,当地人称之谓:“半年落雨半年晴”。

    柯枝国皆锁俚人,即南印度泰米尔人,他们头缠黄白布,下身在腰围一条丝手巾,再用一块鲜丝缠腰,名叫“压腰”。柯枝国人分五等:一等名“南毗”,是僧侣贵族,平常不从事营利性职业,与国王同属一个等级;二等“回回人”,主要是大食、波斯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信仰***教;三等人名“哲地”,此类人多是有钱的富巨贾;四等人“革令”,此类人许多专门替人作牙保(代人销售货物之人);五等人名“木瓜”,社会地位最为低贱,他们主要居住在海边,以打渔、砍柴或替人挑担为生。

    木瓜的住房房檐不许超过三尺,违者将被惩处。木瓜不被允许穿长衣,上衣不许过脐,下衣不许过膝。木瓜外出,若遇南毗、哲地等级之人,必须伏地恭候高等级之人过去,方能起身继续前行。

    柯枝还有一类人称为“浊肌”,他们是奉行修行的道人,可娶妻成家,妻子常跟随一起云游四方,到富裕人家化斋,总能得到少量钱、粮的布施。浊肌人自出生后就不剃发,也不梳理头发,偶尔头发散乱或长了,便用酥油将头发搓成条状,披在脑后。

    由于天气炎热和贫穷,他们身上穿衣甚少,仅用拇指粗的黄藤缠绕腰间。浊肌人手持海螺,一边吹奏,一边行进,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使节尹庆便出使柯枝国,向柯枝国一赠送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与华盖等礼品,次年,柯枝国王可亦里亦派遣使节完者答儿来华回访,并进献本国特产。

    郑和至柯枝国后,拜访国王可亦里,赠送珍贵礼物,表达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愿望,同时,郑和还与国王商谈关于贴木儿帝国企图入侵大明帝国一事……

第229章 贴木儿东征

    在14世纪前后的地球上,盘踞着四大帝国:东方的大明帝国、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欧洲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还有就是虎踞中亚的帖木儿帝国!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11月,帖木儿帝国携大败奥斯曼帝国的余威,掉头向东,开始踏上征伐大明帝国的道路。其国王帖木儿,是个瘸子,号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自起兵以来,灭国无数,扩地千里,未遭败绩。尤其是在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之战是其巅峰之战。

    身为跛子的帖木儿东征,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已做了精心的准备,窥探了大明十余年,不仅主动遣使入贡麻痹大明,而且严密封锁调兵入侵大明的消息,连找人冒充朱允的招数都想好了。此次出兵,后勤准备从未做得如此次这般扎实,真是粮积若山,马羊成海。帖木儿对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非常有信心,他甚至想在中国搞庆功宴,结果醉酒猝死。

    帖木儿帝国不仅有野心,而且有实力。相比而言,当时大明准备不足,帖木儿一旦入侵大明帝国必会打朱棣一个措手不及!

    帖木儿帝国纵贯中亚和西亚,国力强盛,灭伊儿汗国、灭西察合台汗国、攻灭德里苏丹、打的马穆鲁克全军覆没,活捉了奥斯曼苏丹,劫掠白帐汗国,打的周边国家闻风丧胆,很多欧洲君主都主动联络帖木儿,帖木儿帝国甚至被认为是14-15世纪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

    而大明帝国虽然强盛,但当时刚刚经历了靖难之役,国家百废待兴,与巅峰时期的帖木儿帝国对决实在胜负难料,大明一直不敢入主西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惧怕帖木儿帝国。

    公元1404年11月27日,贴木儿率军离开撒马尔罕,踏上了“中国圣战”之旅。

    帖木儿的前锋部队,即处塔什干出发的右路军已经在公元1405年新年翻越天山,1月6日推进至伊犁河。当日地球、土星、水星连珠,巫师占曰:“不利兵主”,一时间帖木儿心情大坏。

    右路军总司令、他的皇孙哈里苏丹加紧进军,于2月下旬推进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位于吐鲁番的东北方,),此处离大明帝国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尚余约八百里地。

    直至此时,大明帝国才发觉可能要出事。没有人知道哈里苏丹是打算就此止步,还是南攻嘉峪关,或东走居延海。总之“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宋晟是朱元璋开国时的老将,曾在江西、广西等地作战,后来“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

    但永乐二年(1404年)的大明帝国实在是多事之秋。

    朱棣在这年十月“籍长兴侯耿炳文家,炳文自杀。”十一月,“下李景隆于狱”。耿炳文、李景隆的人品和才能自不足道,但毕竟为降将之首,二人无端得罪,朱允旧臣难免人人自危。此前,属国安南发生政变,“八月丁酉,故安南国王陈日弟天平来奔。”朱棣已经开始准备南征安南了。为了坐稳皇位,欲四方拜服,太监郑和也正在东南沿海加紧造船……

    撇去缺乏良将劲卒不谈,此时大明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信息不灵,对帖木儿来袭缺乏准备;二是内部潜在叛徒颇多。

    据《明史西域火州传》记载:“永乐四年五月,命鸿胪丞刘帖木儿护别失八里使者归,因赍彩币赐其王子哈散。明年遣使贡玉璞方物。使臣言,回回(即中亚人)行贾京师者,甘、凉军士多私送出境,泄漏边务。帝命御史往按,且敕总兵官宋晟严束之。”

    众所周知,甘、凉军士中回族、蒙古族多,尤其是***多,此次事件显然与前一年帖木儿东征有关。他们既能私送回回行贾京师者出境,还敢“泄漏边务”,当然也会在战场上临阵倒戈。由此看来。多异族内奸的明军西北军队内部组织能力堪忧,在面对***国家的强大攻势面前难免出内奸。

    但帖木儿自身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所载: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吉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

    可见帖木儿帝国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由于其远征的路线十分遥远,途中多为戈壁荒漠,荒无人烟且白天酷暑难耐夜晚严寒冰冷。后勤压力仍十分巨大,部队补给多依靠沿途播种或军士喝骆驼奶强撑。即便走到大明西北边境也是人马疲惫。更何况其在途中还“遇大雪,士马僵毙”。

    可见帖木儿远征军虽号称二十万之众,但并不占天时地利。

    相较于以逸待劳的大明帝国西北军队,实在劣势明显。

    帖木儿东征军队只是号称二十万精锐(实际兵员可能仅十万左右),相较于于大明百万左右的战兵动员能力,显得很少。仅其东征第一站明西北诸卫就有15万5千的军队。其战斗力虽达不到上乘,但相对于守备江浙河洛地区的内地军户仍遥遥领先。

    即便帖木儿首战告捷战胜明军,正常情况下其自身损失也很大。更何况帖木儿帝国边境地带离大明也有千里之遥,一旦首战失利其在短时间之内将得不到任何有效兵源补给,明军若主力借此反扑,帖木儿大军将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帖木儿雄途伟业的东征更如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

    但终于巫师的预言应验。

    1404年(永乐二年),跛子帖木儿也病死于行军途中,终年七十一岁。

    无巧不成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享年亦为七十一岁。与贴木儿被人称为“跛子”一般,朱元璋亦被人称为“秃子”、“和尚”。

    朱元璋去世后,四儿子朱棣从1399年(于建文元年)起发动“靖难之役”,经过三年战争,从侄子朱允手中夺取了皇位。

    不久之后,帖木儿帝国也爆发了一场内战,帖木儿的四儿子、帖木儿帝国苏丹沙哈鲁遭到帖木儿的孙子,也就是沙哈鲁的侄子哈里勒的严重挑战,双方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其激烈程度不亚于靖难之役。

    当然此乃后话。

    被后世称为帝国巅峰对决、火星撞地球之战,因跛子贴木儿猝死而终未打响。

    无论各种数据,更种推演,其实都不如来自双方的认识。恰好一位帖木儿的副使,名叫:盖苏耶丁,他曾是帖木儿的手下大将,在十七年曾受邀,作为帖木儿帝国的使节,来大明帝国观礼明朝的大阅兵。

    看毕这场明朝的大阅兵后,盖苏耶丁不但带头下跪,还向明成祖献出了当年帖木儿东征时,所骑乘的那匹御用坐骑,向明成祖表示:最崇高敬意。并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留下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第230章 古里之行

    郑和与柯枝国王商谈贴木儿帝国企图东征一事,经交流后方且得知,贴木儿国君主贴木儿已死,其东征大明帝国的行动也随之夭折。郑和不禁叹了一口气……

    结束柯枝国的访问后,郑和庞大的船队自柯枝港口启航,前往此次出使西洋的最后一个国家----古里。

    西北方向海上航行三昼夜,船队到达古里国。

    古里,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亦为印度半岛西南海岸一大商港,来自大明、爪哇、锡兰、中东阿拉伯等地的商人云集港口,有“西洋诸番之会”之美誉。

    古里多山,土地贫瘠,盛产椰子,富户种植可达千株。椰子浑身是宝,用途甚广,椰果嫩的有浆,甜美可口,还可酿酒;老的可打油、做糖浆等。椰皮可做绳索,椰壳可做杯、碗等。椰树树干可用来盖房屋,叶子可编席覆盖屋顶。

    古里出产水稻,稻米有红、白两色,但当地不出产麦类,所需的小麦与面粉均自外地贩运而来。

    山地产胡椒,由古里国统一收购、贩卖。出产的蔬菜有芥、姜、罗卜、茄子、菜瓜、冬瓜等,街市上亦有菠萝蜜、芭蕉售卖。当地亦有一种“木鳖子”(即马钱子)树,高十余丈,果实大如绿柿子,内包有子数十个,成熟后自然坠落。

    古里的羊均为高脚羊,羊毛呈灰色,形状似驴子。当地的蝙蝠大如老鹰,喜倒挂于木鳖树上栖息。

    古里手工业产品主要有西洋布,而当地人称之为“黎布”,每匹阔约四尺五寸,长二丈五尺。另有蚕丝炼染而成的各色花丝巾,阔四尺五寸,长约一丈。

    古里自国王到平民百姓均为虔诚的佛教徒,日常生活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淳朴守信的民风给郑和船队官兵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船队通事(翻译)费信赋诗赞颂道:

    “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

    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

    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

    将书夷俗事,风化相得宜。”

    当地民众尊崇象与牛,视之如神。饲养的水牛一般不大,黄牛多在三百至四百斤左右,牛饲养至老死,然后择地掩埋。

    人们不吃牛肉,平常只吃奶酷、酥油,几乎每顿都离不开。

    古里有两大首领协助国王管理国事,与柯枝一般,古里国民也分成南毗、回回、哲地、革令和木瓜五等人。国王属一等南毗人,而国内另有部分信奉***教之人属第二等回回人,全国有清真礼拜寺数十处,七日一次行礼拜礼。

    该国男子身着长衫,头缠白布;女子穿短衫,腰围鲜艳布裙,两耳悬挂金牌络索数枚,颈项佩戴珍珠、宝石、珊瑚等装饰的缨络,手指戴有镶嵌宝石的金银戒指,甚至手腕、足胫亦佩戴金银饰品。只有地位最低的木瓜人不可以佩戴任何金银饰品。

    古里习俗,国王死后,其王位传甥不传子,若国王无姐妹,便传位于弟。既无外甥又无弟的,就传位予德高望重之人,世代相沿。

    该国对罪犯的刑罚十分严酷,轻则处罚金,或砍去手、足,重则砍头,甚至抄家灭族。如罪犯认为自己被冤枉,不服罪,可以辩诬。

    其法为国王和大首领在前放置一大铁锅,内盛油四十至五十斤,加热至投放于油中的树叶发出爆裂声,就命罪犯将右手两指放于滚油中片刻,待表皮焦后取出,用布包裹做好封记,在官府留监三日。三日后,当众拆开包裹查看,此人若手指溃烂,证明其罪属实;若手指无溃烂迹象,则证明其无罪,不仅当众释放,且官府以鼓乐礼送归家。

    明启王朝之前,古里与中国便有官方往来。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帝朱棣曾派使臣尹庆至古里访问,赠送大量彩币。永乐三年(1405年),古里国王沙米地派使臣随尹庆至大明回访。朱棣热情接待古里使臣,封沙米地为古里国王,赐印绶及文绮等礼物。因此,大明与古里关系甚佳。

    两国的这种友好关系在下西洋船队到来之际得到充分展现。当郑和船队的海船靠近古里国海岸时,海船上鼓声、锣声、钟声、号角一齐发响,震耳欲聋的声响越过海洋,跨过礁石。海岸边上的古里国人看到了一片接一片的帆船迅速向岸边移动。古里国人已看清了面前的宝船,每艘宝船有几幢屋大,这些船首画着蛇眼的大船黑压压一片,像一座海上城市!

    船队靠岸,古里国王沙米地在岸边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郑和代表大明向沙米地国王宣读了赐封诏书,并转永乐帝诰封命银印,向国王及大臣赠送了丰厚礼品及升赏“品级冠带”。

    沙米地国王也向郑和回赠贵重礼品,其中有一条珍珠宝石金带,以五十两黄金打造而成,上嵌许多珠宝,光彩夺目。

    郑和设宴答谢古里国王与大臣,席间郑和与副手王景弘向沙米地国王提议,为纪念此次远航访问,船队想在古里竖碑修亭以作纪念。沙米地国王欣然同意。

    不久,经过船队官兵努力,一座中国风格的碑亭出现在古里,石碑上铭刻:“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丰,熙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古里碑亭成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东方大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郑和船队在古里停留时间较长,船队带去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卖予古里民众,然后买进胡椒、香料、宝石、珍珠等特产。古里贸易形式十分独特:生意开始之前,古里国王派出两名头目带领贸易人员至船队与明官员、书算手会谈,确定贸易日期。届时他们再次至宝船,看货议价,填写合同,最后击掌成交,时称“打价”。

    打价为一种表示诚实可信的行动,双方伸出右手同对方握在一起,由中介人的“牙子”拍掌。

    打价之前,双方容许反悔,一旦拍掌之后,无论贵贱盈亏,不得反悔。

    与哲地富户的宝石、珍珠、珊瑚等珍宝交易,并非一日能打价,快则一月,慢则三月。

    古里书算之法甚奇,书算手全凭二十个手指、脚趾计算,计算快速,不差毫厘。贸易中,除以物易物外,还常使用金、银、铜钱与小金钱作为交换货币。

第231章 多情自古伤离别

    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标志着郑和终于不负圣恩,顺利完成此行所确定访问的国家和地区。郑和率船队启程返航。

    归国途中,船队在甘巴里国(今印度南端科摩林角)短暂停留,对甘巴里国国王作了礼节性拜访,双方互赠了礼物,船队亦顺便补充给养。离开甘巴里后,船队经过锡兰山,借助牵星术安然驶过印度洋,抵达苏门达剌。在苏门达剌的官厂维修船舶,补充淡水与食品,接着前往满剌加。

    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做短暂的停留,等待分船队自泥等地来汇合,一起返航归国。

    就在郑和船队返航之时,王九携同自己以刘老二为首的数十名护卫,已乘一艘六桅货船早已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上……

    王九此次回国,一方面是护送公主朱菁归国,另一方面却是在为海外锦衣卫布局。此次归国,王九携带了在多邦城之战中,包括柱子、最先冲出去的廖老六在内、数十名血洒疆场的锦衣卫的骨灰!

    王九的手下虽然与纪纲干了一架,却好在未伤人命。虽然纪纲怀恨于心,但敢怒不敢言。并且纪纲发现这王九完全是一个异类!

    王九不贪财,他对钱财毫无概念,从来不讲排场,并且深入简出。王九因为属下与纪纲属下打了一架,曾有过接触,王九直言会对纪纲属下按受伤严重程度进行赔偿。鼻青脸肿者,赔五两银子;身受内伤者赔十两银子;或有其他,则由郎中验伤后再作定论……

    一时间,纪纲的属下一干人等大喜过望。纪纲贪得无厌,对属下又是极为刻薄,仅凭锦衣卫的俸禄,月例不到二两银子。而此番与王九属下打了一架,鼻青脸肿而已,稍养几天便是。但却因此而得了一笔横财,不少人却在恨为何那王九属下不再给多自己几下子!

    但不管如何,此事王九却是解决得十分漂亮,让纪纲无话可说!

    不少锦衣卫之人却因此而与王九的属下熟络了许多,正可谓“不打不相识”。待他们与王九属下聊了一下,却发现王九属下待遇丰富简直无以伦比。

    如今已近年关,锦衣卫每人除俸禄之后,平均每人的分红竟达到了百两银子!这却是何种概念?普通老百姓,四口之家,一年花费也仅十两银子。当然这些银子均需归国之后发放,又或发放至其家属处。而王九此次归国,便是在大明帝国各处锦衣卫的据点,安插海外锦衣卫的人员。

    王九开始招募海外锦衣卫的内勤人员,未曾想到,连纪纲的手下,人人眼红,不少人托关系、走后门,竟追着王九来到福建南靖老家……

    此次阵亡属下的骨灰尽皆安排各地锦衣卫据点分送下去,同时那抚恤金、花红等尽皆发放。当然,发放的仅为一个凭证,凭此证可至各地明月楼领取抚恤及花红,当然以后每年均可凭此证领取花红。当凭证发放下去之后,有锦衣卫的家属凭此证至明月楼欲领取抚恤及花红,当领到之时,这家属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此乃后话。

    王九在福建泉州港出发,王卜鸣携蔡氏、杜雪萌带着闺女王七毓及恒山派弟子方芳,均前来送行。

    粉雕玉琢、如同一个小肉球般的王七毓原本在王九温暖的怀抱里,但当王九放下她之后,她似乎觉得有些不妥,放声大哭……

    这段时间七毓每日只要醒来,便找她的父亲王九,如同棉花糖一般,粘住便不放……杜雪萌亦极为不舍,她抱着自己的闺女七毓向王九告别。

    “千万要保重。”杜雪萌噙着泪水道。

    王九看着母女俩,道:“此去马六甲,应在大半年内便可归来。”

    “此话当真?”杜雪萌眼睛一亮道。

    “当真。”王九看着杜雪萌的丹凤眼,认真地道。

    “我和女儿等你归来……”

    王九等人坐上货船,扬帆远航……

    这艘货船的主人,正是之前在福州将房子借予公主朱菁之人。王卜鸣得知这家伙已弄了艘货船,备了满满一整船的货物,欲运往占城销售。而占城在安南北部,至占城之后,王九等人即可转船至马六甲海域。

    王九并未告知祖父王卜鸣自己此行的目的,但自王卜鸣知晓,身为海外锦衣卫头头的王九此行必不简单,自王九这段时日经常飞鸽往来,属下经常焦急地等待王九与闺女的玩耍的空闲时间,便来简要地汇报可知,这海外锦衣卫必在筹谋更大事项;但王卜鸣亦同时知道,这王九身为锦衣卫,必然身负许多不宜宣之于口的秘密。

    当王卜鸣望着一袭白衣的王九在船舷之上向他们挥手,而王九身后均为整齐数列的黑衣人,一时间,茫茫大海、货船,海鸥……在黑衣人簇拥之下的白衣的衣襟随风飘起,格外显眼!

    而那王九一直笑着冲他们招手,直至他化成货船上的一个白点,消逝于茫茫大海之上……

    人相较于大自然来说,却如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

    只能用渺小来形容。

    但人的胸怀却可用“如海般辽阔”来形容!

    这幅图画便定格于此,成为杜雪萌等人永远的记忆……

    老人时常会回想起以前之事,很多很多的事情,但究其所想,记忆深刻的却仅仅是数个画面。

    而这幅画面,便是杜雪萌的记忆之中最珍贵的画面之一。

    杜雪萌知道王九此行所为何事,虽然王九亦未与他说。但身为他的枕边人,如何不知晓自己丈夫每天晚上,等自己的闺女七毓睡着之后,展开那海图,沉吟思量久久未离眼……

    此行的目的便为马六甲海域的海盗王陈祖义,而陈祖义如今正蜷缩于苏门答腊岛的旧港。

    杜雪萌很是担忧,但她不敢将自己的担心放于脸上。她很清楚,身为女子,不应成为自己丈夫的累赘,她只能为自己的丈夫看好家,看好闺女,再就是等王九的归来……

    但她不知晓,此离别,竟差点成为永别……

    不管怎样,此次离别,正应了“多情自古伤离别……”

第232章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茫茫大海之上,映入眼帘的尽皆蔚蓝一片。

    乍一看还好,但看久却是满是孤寂之感。

    这货船上的货主姓袁名杰,原本他并不想随船一起,但那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布政使王卜鸣托人来询问,并且经袁杰私下了解,欲跟随他们出海之人竟然是王卜鸣的孙子,且为朝庭海外锦衣卫的头子,三品大员。这袁杰如何能错过此机会?

    如今这茫茫大海之上,四十有余、肥胖如猪的袁杰正与这王九扯着近乎。

    却还甭说,这袁杰实在会享受。在船仓之中,他却弄出了一个舒适近乎奢华的房间。虽然不大,但其内被褥、地毯、茶桌及茶具一应俱全,看起来便非凡品。

    袁杰泡茶,却也甭说,这袁杰的肥胖的手指极为灵活,煮水、洗杯、泡茶、斟茶一气呵成……动作流畅无比。看得出来,袁杰深谙此中滋味。

    王九拿起青瓷茶杯,但见那茶水色泽乌黑,轻闻一下,品了一口,却是汤水浓郁,绵甜甘醇,沉香凝韵,便笑道:“此应安溪铁观音,且应为陈香型的铁观音。”

    袁杰伸出肥胖的大姆指对着王九道:“高,实在是高。王大人仅凭一口茶便品出其出处、品种。如换作是我,却亦是不能。”

    王九笑着露出雪白的牙齿道:“在下却是极为喜好茶之一道。”

    “……”

    这袁杰却真是走向闯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由茶之一道聊至茶叶的买***如草原之人,成日食肉食,则必须辅以茶叶去油腻,所以在草原之上的茶叶,却为生活必需品,且消耗量极大。故此,来自大明的劣质茶叶很多便流向草原……

    在袁杰看来,这草原上之人,物资匮乏,而实在是生活环境所迫,方且在每年南下抢掠,假若大明或开放与蒙古的交易,他可以拍胸脯保证那些来自蒙古的威胁或可少了大半。试问,又有谁愿意拎着刀,过着天为被,地为床,刀口舔血的日子……

    而同时,如今大明海禁尚未打开,假若开放海禁,那些倭寇或可消逝九成……

    王九很认真地听着这个肥得连眼睛都变成一条缝的男人说话,袁杰很少见到有如此听众竟如此认真地听自己说话。说至至兴起,这肥胖的男人指手划脚,口沫横飞……一时之间,袁杰竟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位朝廷的三品大员!

    而王九却接过袁杰的茶壶,开始泡起茶来。

    王九已有许久未曾泡过茶,但这茶艺却未丢下,修长的手指如弹奏琵琶一般,瞬间那古朴的茶意顺着王九手中的茶壶飘了出来,一时间,那“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苍茫的意境竟油然而生。

    袁杰说着说着,在王九将手中的茶送至他面前时,竟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袁杰下意识地品了一口王九所泡之茶后,久久未有放下茶杯……

    王九漆黑的眼眸,笑看袁杰道:“喝茶只需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人生亦如喝茶,虽看着繁杂,其实又何尝不似如此简单?”

    袁杰诚惶诚恐地放下茶杯后,忽然起身拱手道:“实在是袁某有些得意忘形了,适才失态,还请王大人见谅。”

    王九笑着一挥手道:“听您一席话,却还真的有那么几分道理。恕在下却是从未听过如此之言论,不觉便泡起茶来。”

    袁杰归座之后讪讪道:“不知为何,与王大人交谈之后,我却总觉得大人是位可信之人,不知不觉便倾囊相掏,将自己藏于心底之话说了出来。”

    王九不知晓,如今的他,却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当他在王家老宅认祖归宗之时顿悟之后,他的意念已慢慢可影响他人的情绪,而这袁杰原本对这朝廷的三品大员便有敬畏之心,如此一来,影响更大……

    而王九更不觉,如今他的下属,包括那已经历醍醐灌顶而开悟的刘老二,对王九的已由表面的敬畏而上升为内心的信服。王九这些年来,手上的人命岂止百人,那血腥磨历之下,意志何其坚定;但经此次的认祖归宗后的顿悟,却让王九形成了一定的“念力”。

    但这“念力”王九尚不知如何控制。但好在王九久习“道家三诀”,那清静无为,淡泊自然的心境却让这念力散之于无形。其中奥妙,却非言语可述说……

    袁杰此次与王九聊过之后,却不知为何与王九更加亲近,包括那亲卫的头----刘老二,亦是时不时跑来袁杰处讨茶喝。

    如今的刘老二,却成为如今这班人的极为艳羡的对象。为何?

    实在是因为刘老二得到了杜雪萌的跟班----恒山派弟子方芳的青睐。

    而此次离别之时,方芳将自己亲手做的荷包送予刘老二,且洒泪而别……而这刘老二亦将这荷包放入怀中,每晚睡前均会放至鼻子前闻上一闻,那饱含少女独有的清香荷包,却让这刘老二意乱情迷。

    原来与刘老二关系极好的同僚,不知何时发现之前极为粗犷的刘老二,如今竟然变得言语少了起来,而有时竟然会在船上,望着东北方的福建方向发呆,而手里总是抓着那粉红色精致的荷包……

    男女之情爱,总是会让人意乱情迷,尤其是在那情意不知不觉来临之际。

    而对于王九来说,对杜雪萌与自己血脉的延续----王九毓来说,体悟更为深刻,尤其是自己女儿的哭声,却让自为父亲的自己,终于体会到何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意味。

    此中“儿女”不仅指男女之间的情意,其中亦包括自己的儿女在其中……

第233章 舍与得

    王九基本上未曾与商人打过交道。但如今他掌着海外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实感身上负担很重。而对于经商一事,他却是一窍不通。在安南的“明月酣”的经营,锦衣卫如今近二千余人的管理,单依靠朝廷的拨付,却如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而今在操持明月酣与锦衣卫后勤一事,唯有那已过花甲之年的陈侍郎。虽然这陈侍郎亦是很得力,但王九始终觉得陈侍郎年纪大了些,精力有所不济。

    经过一次与这胖子袁杰畅谈之后,并且得知这家伙亦正是将自己在福州的宅子让予公主朱菁住之人。王九忽然有种将这袁杰收归麾下的冲动。

    王九又来找这胖子袁杰喝茶之时,笑问道:“袁兄可知如今在下把持哪方面事务?”

    “王大人是锦衣卫之人,操持海外事务。”这袁杰咪成一条线的眼睛,忽然闪现一丝精光。他似乎觉察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如今我们这海外的锦衣卫近二千人,如今在安南,我们将按大明的明月楼,弄了数个‘明月酣’,且那锦衣卫亦以此为据点,搜集各方情报,”王九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在桌面,字字斟酌地道,“但朝廷拨付的银两实在太少,一年不够一百万两。但这实在不够,所以朝廷亦默许我们锦衣卫自己做点小生意……”

    当话语谈至此时,这袁杰眼内精光更甚,他似乎已经知晓这王九欲与他说什么了,这次袁杰却未插嘴,静听王九说下去。

    “假若让你来操这锦衣卫的后勤运作,你会如何操持?并且我想将这些利润都分予这些锦衣卫出生入死的兄弟。而我本人分文不取。”王九淡然地道。

    袁杰的眼睛瞪得如同灯笼,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否听错,但看着王九认真的样子,他明白,这名俊朗秀气的年轻人,并非信口开河。在如今牙齿当金使的年代,袁杰自诩识人无数,但如这王九这般年轻人,他却是第一次见!

    “王大人确定如此?”袁杰还是再次疑惑地道。

    “当然。”王九道,他的眼眸漆黑得发亮。

    袁杰思量道:“大人可知晋商?”

    王九道:“不知。”

    袁杰沉吟道:“确实是最近数年来方才兴起的。大人刚刚提到,想将那利润分予众人,我方才想起。这些年来,晋商在大明正在站稳跟跟,如火烧燎原之势,正在大明全面铺开,却还真是与他们的经营方式有着莫大的干系。”

    王九拱手道:“愿闻其详。”

    “王大人,您可折煞小人了。”这却将袁杰吓得如同一个皮球一般蹦了起来还礼道,却与他胖子的身份极为不合。

    王九笑道:“我说袁掌柜的,咱们朋友平辈相交,达者为师,却无何不妥。”

    袁杰诚惶诚恐地道:“小人实在高攀了。”

    王九却不甚在意地挥挥手道:“可否将那晋商的经营方式说来听听?”

    “自无不可……”

    言谈之间,这袁杰却将这晋商的这种银股、身股和财神股的划分,娓娓道来……看得出,这袁杰倒是对此种经营方式极为感兴趣,确实是下一番功夫研究过!

    另一方面,这袁杰头脑灵活,脉络清晰,谈至兴起,又不禁手舞足蹈起来……

    而这回王九又当起了听众,转眼间,大半天又过去,直至袁杰肚子“咕咕”叫时方才发现自己已灌了一肚子的茶水,却还未吃饭。袁杰抚着如皮球般的肚子,拱手道:“实在抱歉,王大人,聊着聊着,竟忘了吃饭。”说着便命人准备饭菜……

第234章 占城之行

    三昼夜,货船来到占城国新州港(今越南平定省归仁港)。

    当下船之后,这肥胖如猪的袁杰已然是海外锦衣卫的千户。袁杰实在是无法拒绝王九给出的条件。所有海外锦衣卫货物贸易,尽由其掌控,并且,王九下定决心,欲按晋商的银股、身股与财神股三块来确定各项贸易的利润分配。

    在王九看来,如今这海外的锦衣卫,要确保各方面的运作的流畅,应有各方各面的人,而如袁杰这等生意人,理财能手,如不纳入旗下,实在可惜。尤其是如今海外锦衣卫正在组建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如何能在一无所有、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展开各方事务?

    要打开局面,唯有靠大明王朝的“三宝”,丝绸、瓷器与茶叶。然而做生意,还必须如袁杰这般人方才可处理妥当。

    王九来至占城国,陈侍郎、王文海与文章等锦衣卫骨干尽皆来到占城,除此之外,还有一名身着浅色连衣裙,身姿前凸后翘的圆脸女子,这人不是任罄却又是谁?

    而任罄的圆脸竟已稍为瘦削。

    王九护送公主朱菁归国三个月有余,而任罄便呆在安南。当任罄得知王九会至占城,她便与锦衣卫骨干一起,骑马或乘车,跋涉千余里,方才至占城。

    当她于港口见到王九,眼神之中的期盼与欣喜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掩饰。

    在货船之上,王九属下已通过飞鸽传书知会锦衣卫,要他们来占城,有要事相商。最高长官一声号令之下,锦衣卫的千户以上的人员尽皆齐聚占城。

    占城国,又称占婆,为占族人于安南中南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濒临南海。历史上梵文名“占婆补罗”,意为占族所建之城。早在周朝,占城地区被称之为越裳地,秦朝时称为“林邑”,汉朝称为“象林县”唐代史籍改称为“占婆”,唐末始称之为“占城”。此后宋元直至明初一直沿称占城。此后,宋元直至明初一直沿称占城。

    占城作为印支半岛南部一个小国,东临大海,北有安南,西与真腊(今柬埔寨)和暹罗(今泰国)相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

    占城国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类似于大明南方四、五月气温,四季草木常青,所产果蔬甜美,如冬瓜、黄瓜、芥菜、葱、蒜等都特别肥大。水果有梅子、橘子、甘庶、香蕉、椰子等,出产的菠萝蜜大如冬瓜,这些在大明帝国难得一见。

    占城插拔的槟榔树比比皆是,与安南人一样,男女老少均嗜好嚼槟榔,平时除了吃饭,每人嘴内都爱含着,嚼个不停,结果许多人的牙齿都染成黑色。任罄曾试着嚼过,但那种酥麻的味道,让她差点将隔夜饭都吐了出来……

    占城物产丰富,所产稻米的米粒细长,与大明产的米不同。此外还有象牙、犀角、香药、龙脑(一种中药材)、孔雀、驯象、玳瑁、菩萨石以及热带木材等珍贵物产。

    明初,占城与大明往来密切,始终保持着宗藩关系,被明太祖朱元璋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

    占城每个新国王即位,明朝廷都要遣使前往册封。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臣前往占城诏谕,并赠送明《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不久占城国王也派使臣回访,进献特产以示友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四年(1402年)秋,安南胡朝军队大举南侵占城,夺取占城所属的占洞、古垒两州。次年尝到甜头的安南胡氏王朝再次出动二十万大军攻占占城,围困占城城(今越南中部归仁),占城军民死守城池一个多月,胡朝军队伤亡惨重,弹尽粮绝,被迫撤军。

    明月酣安三娘的丈夫正是死于此次困城之战之中。

    胡朝不仅侵略占城国,而且亦不断侵略骚扰大明边境,劫掠财物,伏击明军……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今报应已来,安南已被大明铁骑一年内平定,胡氏父子已被押解回京……

    占城国通行汉字,虽然发音稍有不同,但两国民众交流没有太大障碍。

    就在一年多以前,当大明铁骑踏入安南境内之时,郑和的船队已至占城。

    当时占城国王率领群臣至新州码头迎接郑和一行。国王骑着大象,头戴锦花金冠,身穿五彩礼服,腰束八宝方带,外披锦花彩巾,足蹬玳瑁鞋,手臂与脚腕均戴金镯,却是十分威武。国王前后簇拥五百余名卫士,他们手持短剑种刃,舞动盾牌,敲着皮鼓,吹着椰笛,浩浩荡荡来到港口……

    如今一幕,至今仍为占城百姓津津乐道。

第235章 布局

    “袁千户,大人在叫你呢。”一旁人捅了捅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正呆呆地张大嘴看着地图之上,如同一条盘踞的长蛇的指刃正发着呆,未曾想到这王九在此刻会叫他。

    “噢,”灵活的胖子一激灵蹦了起来道,“在的,在的。大人何事?”

    众人未料到这胖子的反应如此之大,尽皆“哈哈”大笑。

    “你们千万甭小看他个这胖子,若论经商头脑,连我在内,给他提鞋都不配。”王九笑道,“此次将这胖子招归麾下,具体流程,还需陈侍郎报至朝廷报备。”

    陈侍郎拱手应命。

    “但在来的路途之中,这胖子谈至晋商的银股、身股及财神股一事,我觉得可应用于我们,具体你们商量个条陈出来,我这边确认、用印后,便报朝廷,”王九笑道,“但记住,朝廷需占大头,并且一定要占大头!”

    众人拱手领命。

    “那你们便商量出个结果,给你们三日时间。三日后我会再找各位确认……”说罢,这王九冲着任罄使了个眼色,扬长而去……

    “这……”胖子愣了,对着众人疑惑的眼神,拱手讪笑道,“各位兄台,噢,各位同僚……”

    胖子的话尚未说完,那陈侍郎正色道:“我说你这胖子,能让我家大人看上你,却是你的福分。但这福分你能否享受,用你的那套可不行。我们这首先却是军队,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大人一声令下,那便是火山我们都要往下跳……”

    “那这样,你可否先介绍一下,那晋商的银股、身股还有那个啥……财神股到底是啥回事,我们大家先听一下,我们再看看如何弄出个条陈来。”那个王文海插嘴道。

    “对,既然大人谈到,肯定有其可取之处。”大嗓门的千户文章吼道。

    于是,众人尽皆在听着这胖子口若悬河地介绍,众人认真地听,而那陈侍郎不时发问……说致兴处,这胖子又是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不知何时,这胖子忽然发现,自己这段时间却是不知为何总是容易处于一种激动的状态,但他尚且来不及思虑此事,便发现那些问题如排山倒海般向他袭来:

    “你说的银股,那朝廷占多少较为合适?”

    “除了朝廷,那大明的明月楼应占多少?”

    “什么样的人方才给他身股?”

    “身股,身故股,这又有何区别?”

    “……”

    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忽然觉得,这些兵老爷,虽说看起来五大三粗的,却不是那么容易伺候的,倒还真不如自己回去当个富家翁可能还更自在。但他也悲哀地发现,如若想回去,却也是不能了……

    胖子只能强打精神,一条一条地与这些兵老爷们解释起来。

    而那王九却是牵着任罄的柔夷,当起了甩手掌柜。在王九看来,若这胖子过了那些人这关,方才是通过了考验;当然,如若自己出马,强令在锦衣卫内推行,亦无不可。但若这胖子可以将这些人说服,那便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圆脸的任罄虽然稍有清减,但那前凸后翘的身材却是极为养眼,与俊朗英俊的王九走在占城的街头,却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对碧人,并且众人一看这二人,便知晓这二人是来自大明帝国的臣民,且对二人相当友善。

    实在是因为郑和船队进驻占城期间,与占城官民进行了广泛的货物贸易与交流。

    大明的丝绸、瓷器及手工业品深受占城百姓的喜爱,船队还将一些农耕工具送予当地农民,教给他们使用方法。占城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但当地农民却习惯于一年只种一季。于是,郑和派船员指导当地农民将山地开辟成梯田状,种植稻、麦、茶叶等作物,还专门教给他们引水灌溉之法。

    经郑和船队的指导,当地粮食实现一年三熟,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水稻产量。自此,占城国以出产优质大米而闻名于世。

    船队的医官还向当地人传授了适宜亚热带生长的中草药的栽培方法,以及利用这些中药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船队的伙夫也将制作豆腐的方法传授予当地百姓。

    占城没有纸、笔,他们只能捶羊皮或熏黑树皮为纸,削细竹为笔,蘸白灰书写。郑和船队向占城人传授大明制造纸、笔、墨的技术。这些书写工具制造技术的传授,让占城受益菲浅。

    占城国王见大明铜钱美观,使用方便,下令专门设立一个铸钱工场,由郑和派出技工雕刻钱模,传授炼铜和浇铸技艺。自此占城民间开始流通自己铸造的铜钱。

    由于占城地处雨带,居民常被洪水淹没,百姓饱尝水患,郑和便让人教他们建造起四脚屋……

    来自中华的文明开始在占城传播……

    如上这些,均为任罄提前至占城里所了解到的。任罄一面挽着王九的胳膊,一面与王九聊着,在街头闲逛。而王九听着任罄的轻声细语,一时之间只是觉得这路却是越长越好……

    王九与杜雪萌之间,如今因为有了王七毓这个纽带,如今二人之间除却其他,却是一丝感情;对于公主朱菁,王九对其只是以朋友相看;最为贴心、最能体会到王九心意的,却是任罄。

    及至一处食肆,王九便带着任罄踱了进去。

    王九点了数样精致的小菜之后,任罄笑道:“觉得你在做甩手掌柜呢。”

    王九知道,这任罄是说自己把那个胖子丢下不管,让他跟那些老油条们打交道。

    “那你觉得应该如何?”王九问道,漆黑的眼神对上任罄如水般的眼眸。

    任罄未闪开王九的眼神,笑道:“我自然觉得我家相公做得很好。也是觉得那个胖子需要打磨一下方可。”

    王九点了点头。

    “你还要再出海?我跟你一起去!”任罄的眼神却是无比的坚定。

    王九漆黑如墨的眼神却闪了开来,游离于深邃的远方,良久方道:“罄儿,实在不愿你跟着我再去冒险。但你知晓,此行的风险较之前的多邦东门之战,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要命的是,那会是在大海之上……”

第236章 出海

    大明的丝绸、瓷器及手工业品深受占城百姓的喜爱,船队还将一些农耕工具送予当地农民,教给他们使用方法。占城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但当地农民却习惯于一年只种一季。于是,郑和派船员指导当地农民将山地开辟成梯田状,种植稻、麦、茶叶等作物,还专门教给他们引水灌溉之法。

    经郑和船队的指导,当地粮食实现一年三熟,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水稻产量。自此,占城国以出产优质大米而闻名于世。

    船队的医官还向当地人传授了适宜亚热带生长的中草药的栽培方法,以及利用这些中药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船队的伙夫也将制作豆腐的方法传授予当地百姓。

    占城没有纸、笔,他们只能捶羊皮或熏黑树皮为纸,削细竹为笔,蘸白灰书写。郑和船队向占城人传授大明制造纸、笔、墨的技术。这些书写工具制造技术的传授,让占城受益菲浅。

    占城国王见大明铜钱美观,使用方便,下令专门设立一个铸钱工场,由郑和派出技工雕刻钱模,传授炼铜和浇铸技艺。自此占城民间开始流通自己铸造的铜钱。

    由于占城地处雨带,居民常被洪水淹没,百姓饱尝水患,郑和便让人教他们建造起四脚屋……

    来自中华的文明开始在占城传播……

    如上这些,均为任罄提前至占城里所了解到的。任罄一面挽着王九的胳膊,一面与王九聊着,在街头闲逛。而王九听着任罄的轻声细语,一时之间只是觉得这路却是越长越好……

    王九与杜雪萌之间,如今因为有了王七毓这个纽带,如今二人之间除却其他,却是一丝感情;对于公主朱菁,王九对其只是以朋友相看;最为贴心、最能体会到王九心意的,却是任罄。

    及至一处食肆,王九便带着任罄踱了进去。

    王九点了数样精致的小菜之后,任罄笑道:“觉得你在做甩手掌柜呢。”

    王九知道,这任罄是说自己把那个胖子丢下不管,让他跟那些老油条们打交道。

    “那你觉得应该如何?”王九问道,漆黑的眼神对上任罄如水般的眼眸。

    任罄未闪开王九的眼神,笑道:“我自然觉得我家相公做得很好。也是觉得那个胖子需要打磨一下方可。”

    王九点了点头。

    “你还要再出海?我跟你一起去!”任罄的眼神却是无比的坚定。

    王九漆黑如墨的眼神却闪了开来,游离于深邃的远方,良久方道:“罄儿,实在不愿你跟着我再去冒险。但你知晓,此行的风险较之前的多邦东门之战,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要命的是,那会是在大海之上……”

    “假如我一定要陪你一起去呢?”任罄道。

    “罄儿,真不想你再受苦。”王九道。

    “但你可知,这些年来,我们聚少离多。我却无比思念当初我们在庐山的日子,所以我创出了‘思念’的庐山云雾,”任罄继续道,“不想拖你的后腿,所以我亦开始学艺。上次与你一起闯多邦城东门,与你携手。我当时亦在想,假如可以与你死在一起,亦不枉此生……”

    说着,任罄的眼眶湿润了。

    “但此行风险极大。”

    “我不怕。”

    “那你可知,据线报,之前那安南多邦城的主将简定的三名护卫‘寒山三友’,估计可能在那海盗王陈祖谅身侧,”王九道,“这三人,逃脱了追踪,据之前我安插于印尼旧港的施进卿、吴胜,他们报,那海盗王陈祖谅最近新收了三名异士,看样子来自大明,被陈祖谅奉为上宾,相貌即为‘寒山三友’的模样。”

    “那我更要跟你一起。”任罄美眸内,二行清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王九看着楚楚可怜的任罄,心软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任罄破涕而笑,如同自湖中升起的莲花,方艳夺目……

第237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假如我一定要陪你一起去呢?”任罄道。

    “罄儿,真不想你再受苦。”王九道。

    “但你可知,这些年来,我们聚少离多。我却无比思念当初我们在庐山的日子,所以我创出了‘思念’的庐山云雾,”任罄继续道,“不想拖你的后腿,所以我亦开始学艺。上次与你一起闯多邦城东门,与你携手。我当时亦在想,假如可以与你死在一起,亦不枉此生……”

    说着,任罄的眼眶湿润了。

    “但此行风险极大。”

    “我不怕。”

    “那你可知,据线报,之前那安南多邦城的主将简定的三名护卫‘寒山三友’,估计可能在那海盗王陈祖谅身侧,”王九道,“这三人,逃脱了追踪,据之前我安插于印尼旧港的施进卿、吴胜,他们报,那海盗王陈祖谅最近新收了三名异士,看样子来自大明,被陈祖谅奉为上宾,相貌即为‘寒山三友’的模样。”

    “那我更要跟你一起。”任罄美眸内,二行清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王九看着楚楚可怜的任罄,心软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任罄破涕而笑,如同自湖中升起的莲花,方艳夺目……

    当晚,王九与任罄回到院落,只听到那胖子正在规划那些银股、身份的分配情况,而陈待郎等人却是静听那胖子口若悬河……

    王九与任罄相视一笑,便携手入屋……

    那大堂内其余人等时不时地发问,可以听到那胖子胸有成竹地在指点江山,直至夜深亦听得到众人在商议各种股份的划分情况。第二日清晨,王九与任罄起床之后,却听见有侍女敲门,邀王九与任罄至大堂内,因为众人对股份划分,已有一定的条陈。

    按这胖子的设计,朝廷占一十,明月楼、海外锦衣卫占五,合计银股共二十。

    而按身股来计,如今海外锦衣卫共计二千余人。按王九的想法,将身股进行均分,人人头上均有。

    而故身股亦算于其中,保持至十年,即如有人因公身故,那分红亦可分至十年。

    如此则按级别划分: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分得其一;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每人五厘,合计为一;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每人二厘五,合计为五厘;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每人二厘,合计四厘;

    千户十人,正五品,每人一厘,合计为二;

    百户,正六品,每人半厘;

    试百户,从六品,每人四分之一厘;

    总旗,正七品,每人八分之一厘;

    小旗,从七品及普通士兵,按银股数量减去如上人等的身股总和,均摊于各人身上。

    如此,便可保证银股与身股的年年均等。避免因为身股超过银股,而尾大甩不掉的情况。

    但要保证锦衣卫的可持续的运作,则每年的利润需拿出一部分进行再投资与发展。按过往一年,利润实在是高,为避免锦衣卫每人头上分配太多,竟将利润的五成进行储备,以用于来年的投资与发展。尽管如此,摊至每人头上亦达到百余两银子,所以分红相当可观。

    并且在条陈最后,亦进行了约束,即每三年,检视如上规则是否妥当,并进行修订。

    王九看后,环顾四周,见众人虽然看起来犹如红通通的兔子眼睛,但精神却极度亢奋,便点了点头,签字用印后,冲着如今除了他职位最高的指挥佥事陈侍郎道:“发至朝廷,批报备案。”

    众人一阵欢呼……

    而那胖子袁杰却如同泄了气的皮球,终于如释重负。如今的他,已得到众人的认可,胖子终于体会到军队与商场的不同之处。

    王九见众人齐聚,便开始对锦衣卫进行规划。

    国内锦衣卫分锦衣卫,下设军情司、南/北镇抚司、崇武司、侦缉司、军械司等,在配合军队作战搜集军情、从事军械研究、维护武林平衡、庭审诏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王九欲按国内的锦衣卫的各项职能重新设置。

    军情司保留,充当海外锦衣卫的大脑。

    只设镇抚司,以侦缉司的庭审为基础,处理诏狱事宜。

    崇武司,亦在海外的武林帮派为目标,搜集各方情报。

    国内的军械司,在王九执意的要求之下,因为国内的锦衣卫,特别是国内指挥使纪纲,尤其是对军械司极不重视,已拖欠俸禄二个月有余。

    王九与纪纲沟通,欲收编军械司。

    纪纲本来拖欠俸便心虚,见王九欲收编军械司,不禁大喜,这烫手山芋,自己罢手还来不及,连忙答应,还怕王九反悔。

    王九未点破纪纲拖欠俸一事,直接手书公文,让纪纲与自己一起用印,报于朝廷。永乐帝朱棣见两个头头都已协商完毕,大笔一挥……于是军械司便归了王九。

    王九对军械司寄予很大期望,他的仿唐横刀便是这军械司帮忙打造,精钢指刃亦为军械司帮忙打造!当那些军械司二百余人,听闻他们均归海外锦衣卫管辖,且那指挥使为王九,个个人尽皆喜出望外。

    之前帮王九打造唐横刀与精钢指刃的铁匠老金,更是肚内乐开了花。之前的九哥儿,一名俊郎的年轻人,实在大方,而请他们至那闻名的明月楼唯一的两次,便是王九!

    军械司所欠的俸,很快便足额发放;过年之时,军械司每人都领到二十余两花红。

    因为军械司刚刚划入海外锦衣卫不久,所以花红仅按一季度进行了折算,即便这样,这帮军械司的爷们亦是感激不尽。而那王九收到了之前老金送来一个长宽尺余长的匣子,内是尽是数排整齐、并上了油、闪着幽蓝光芒的指刃;而后,老金又将王九的一大一小、两把唐横刀重新打磨了一下……

    当王九将这银股、身股的条陈用印后报上朝廷之后,他亦接到来自郑和船队的通知:郑和已结束对古里的访问,顺利完成此行所确定访问的国家和地区,马上率领船队返航。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