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4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眼前冲天的大火已经笼罩了整个的草料场,本来那些草垛就已经堆的如同一座座小山的似的,这时草垛全部燃起了大火,火苗的高度更要比草山更高,那窜起的火浪,就宛如是一座座正在喷发的火山,五里宽的草料场,早已成为了一片火山火海,鲜卑人想去救火,发现这根本就是徒劳,因为他们连火场的周围都无法靠近。

    现在是寒冬天气,下着雪,冷得人要命,但只要接到到火场的周围,滚滚的热浪就会扑面而来,任何靠近火海的东西都会被烧焦,所以无数的鲜卑人只能是望火兴叹,无能为力。

    完了!拓跋沙漠汗两眼发直,心头一片悲凉,这么多的草料,顷刻之间便被付之一炬,这可是鲜卑人全族集攒了一个秋天的收获呀,也是他们赖以渡过寒冬的唯一倚仗,就这么没了,这可让上百万的鲜卑人怎么活?

    “花刺骨呢?花刺骨何在?速速把他给找来!”拓跋沙漠汗怒喝着,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必须要有人来负责,把守草料场的花刺骨绝对是难辞其咎。

    刘渊小声地对拓跋沙漠汗道:“花刺骨已经阵亡了,那边刚刚发现他的尸体,被人开膛破腹,死得奇惨。”

    拓跋沙漠汗走得是另一条路,这一路几乎看不到几具尸体,而且他一门心思都在关注火情,压根儿就没发现火场四周的厮杀状况,到是刘渊比较心细,他一路之上早就注意到了不少的尸体,大部分是鲜卑人的,不过其中也间杂着并州军的尸体,很显然这里遭遇到了并州军袭击,那么毫无疑问,这把火就是并州军放的。

    刘渊还派人找到了花刺骨的尸体,肠子都散落了一地,死状惨不忍睹,能把花刺骨都杀了,显然并州军此次派出的人马相当的强悍,草料场被烧,也在情理之中。

    拓跋沙漠汗也不笨,只不过他的注意力只在大火上面,一听花刺骨被杀了,这才意识到有敌袭:“谁杀了花刺骨?是并州人吗?”

    刘渊点点头,道:“不错,周围也发现了不少并州兵的尸体,显然他们撤退地相当匆忙,连尸体都来不及收拾,毫无疑问,这次纵火,便是并州军所为。”

    拓跋沙漠汗重重地将右拳捶在了左手的掌心之上,怒道:“他们此刻定然逃不远,来人,立刻进行追击,不把他们碎尸万段,难泄我心头之恨。”

    火是救不成了,草料也保不住了,拓跋沙漠汗也只能是拿并州军来泄愤了,既然他们刚刚逃走,鲜卑军完全有机会把他们给追上,能把这些偷袭纵火的并州军给杀了,也算能报仇雪恨了。

    刘渊连忙地道:“兄长勿急,并州军既然敢来,那必定是留有后手的,此刻去追,只怕会中了曹亮的圈套。唯今之计,还是先盛乐,由大汗来定夺才是。”

    刘渊一听拓跋沙漠汗要去追并州军,不禁是暗皱眉头,都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候了,拓跋沙漠汗居然都分不清轻重,并州军偷袭草料场,只不过是大规模进攻的前奏,拓跋沙漠汗这个时候去追,很可能会遭遇到并州军的伏击。

    再说了,报仇事小,大局为重,草料场被焚,鲜卑人越冬的保障没有了,全族必乱,这个时候应该赶紧地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损失降到最低,盲目地去追并州军,就算能杀几个人报点小仇,又能如何?草料场的草料注定是没了,那怕把偷袭的并州军全杀了,鲜卑人依然无法解决越冬的问题。

    拓跋沙漠汗一听,言之有理,于是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带兵返回了盛乐,去禀报了拓跋力微。

    草料场火起的事早就惊动了拓跋力微,不过他听说拓跋沙漠汗已经率军赶往了草料场,便没有亲自再前往,而是留在王帐之中,传令鲜卑各部的兵马立刻集结,准备迎敌。

    就算拓跋力微没有亲至草料场,但他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这把火是谁放的了,现在鲜卑人唯一的对手只有并州军,除了并州军,是不可能有谁会千里迢迢地赶来烧掉他们的草料场的。

    但不管怎么说,并州军这一手近乎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草料场被焚,他们的牲畜没了草料,必然会大批的饿死,而牲畜是鲜卑人唯一的食物来源,没有了牲畜,上百万的鲜卑人必然会面临饥荒,如何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将会成为最困难最严峻的事。

    更为糟糕的是,曹亮既然烧掉了草料场,那么这肯定不会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必然接近着会发动全面的进攻,损失惨重的鲜卑军人心慌乱,又怎么可能会是并州军的对手呢?

    做为统治了草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拓跋力微,自然深知此事的严重后果,他没等拓跋沙漠汗从草料场返回来,就已经下令召集所有的部落头领,共商大计了。

    拓跋沙漠汗在回程的时候,满脸惭愧地对刘渊道:“阿渊兄弟,昨天没有听从你的话,才会酿成这样的大错,真是追悔莫及啊!”

    昨天在巡视草料场的时候,刘渊就曾担忧草料场会受到袭击,建议不要把所有的草料堆放在一起,那样的话就算有损失,也不是不可以承受的。

    但当时拓跋沙漠汗不以为然,认为刘渊的担心是多余的,可没想到刘渊的话却真得一语成谶,此刻拓跋沙漠汗才真是懊悔至极,如果早做防备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灾难性的后果。

    可惜事已至此,无力回天,拓跋沙漠汗也只能是垂头丧气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快马赶回盛乐的王帐,现在拓跋沙漠汗已经是无计可施了,他只能是去救助于父亲拓跋力微,希望拓跋力微能找一个解决目前鲜卑人全族困境的办法来,否则的话,他们真得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了。

第164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眼前冲天的大火已经笼罩了整个的草料场,本来那些草垛就已经堆的如同一座座小山的似的,这时草垛全部燃起了大火,火苗的高度更要比草山更高,那窜起的火浪,就宛如是一座座正在喷发的火山,五里宽的草料场,早已成为了一片火山火海,鲜卑人想去救火,发现这根本就是徒劳,因为他们连火场的周围都无法靠近。

    现在是寒冬天气,下着雪,冷得人要命,但只要接到到火场的周围,滚滚的热浪就会扑面而来,任何靠近火海的东西都会被烧焦,所以无数的鲜卑人只能是望火兴叹,无能为力。

    完了!拓跋沙漠汗两眼发直,心头一片悲凉,这么多的草料,顷刻之间便被付之一炬,这可是鲜卑人全族集攒了一个秋天的收获呀,也是他们赖以渡过寒冬的唯一倚仗,就这么没了,这可让上百万的鲜卑人怎么活?

    “花刺骨呢?花刺骨何在?速速把他给找来!”拓跋沙漠汗怒喝着,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必须要有人来负责,把守草料场的花刺骨绝对是难辞其咎。

    刘渊小声地对拓跋沙漠汗道:“花刺骨已经阵亡了,那边刚刚发现他的尸体,被人开膛破腹,死得奇惨。”

    拓跋沙漠汗走得是另一条路,这一路几乎看不到几具尸体,而且他一门心思都在关注火情,压根儿就没发现火场四周的厮杀状况,到是刘渊比较心细,他一路之上早就注意到了不少的尸体,大部分是鲜卑人的,不过其中也间杂着并州军的尸体,很显然这里遭遇到了并州军袭击,那么毫无疑问,这把火就是并州军放的。

    刘渊还派人找到了花刺骨的尸体,肠子都散落了一地,死状惨不忍睹,能把花刺骨都杀了,显然并州军此次派出的人马相当的强悍,草料场被烧,也在情理之中。

    拓跋沙漠汗也不笨,只不过他的注意力只在大火上面,一听花刺骨被杀了,这才意识到有敌袭:“谁杀了花刺骨?是并州人吗?”

    刘渊点点头,道:“不错,周围也发现了不少并州兵的尸体,显然他们撤退地相当匆忙,连尸体都来不及收拾,毫无疑问,这次纵火,便是并州军所为。”

    拓跋沙漠汗重重地将右拳捶在了左手的掌心之上,怒道:“他们此刻定然逃不远,来人,立刻进行追击,不把他们碎尸万段,难泄我心头之恨。”

    火是救不成了,草料也保不住了,拓跋沙漠汗也只能是拿并州军来泄愤了,既然他们刚刚逃走,鲜卑军完全有机会把他们给追上,能把这些偷袭纵火的并州军给杀了,也算能报仇雪恨了。

    刘渊连忙地道:“兄长勿急,并州军既然敢来,那必定是留有后手的,此刻去追,只怕会中了曹亮的圈套。唯今之计,还是先盛乐,由大汗来定夺才是。”

    刘渊一听拓跋沙漠汗要去追并州军,不禁是暗皱眉头,都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候了,拓跋沙漠汗居然都分不清轻重,并州军偷袭草料场,只不过是大规模进攻的前奏,拓跋沙漠汗这个时候去追,很可能会遭遇到并州军的伏击。

    再说了,报仇事小,大局为重,草料场被焚,鲜卑人越冬的保障没有了,全族必乱,这个时候应该赶紧地想办法怎么才能让损失降到最低,盲目地去追并州军,就算能杀几个人报点小仇,又能如何?草料场的草料注定是没了,那怕把偷袭的并州军全杀了,鲜卑人依然无法解决越冬的问题。

    拓跋沙漠汗一听,言之有理,于是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带兵返回了盛乐,去禀报了拓跋力微。

    草料场火起的事早就惊动了拓跋力微,不过他听说拓跋沙漠汗已经率军赶往了草料场,便没有亲自再前往,而是留在王帐之中,传令鲜卑各部的兵马立刻集结,准备迎敌。

    就算拓跋力微没有亲至草料场,但他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这把火是谁放的了,现在鲜卑人唯一的对手只有并州军,除了并州军,是不可能有谁会千里迢迢地赶来烧掉他们的草料场的。

    但不管怎么说,并州军这一手近乎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草料场被焚,他们的牲畜没了草料,必然会大批的饿死,而牲畜是鲜卑人唯一的食物来源,没有了牲畜,上百万的鲜卑人必然会面临饥荒,如何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将会成为最困难最严峻的事。

    更为糟糕的是,曹亮既然烧掉了草料场,那么这肯定不会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必然接近着会发动全面的进攻,损失惨重的鲜卑军人心慌乱,又怎么可能会是并州军的对手呢?

    做为统治了草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拓跋力微,自然深知此事的严重后果,他没等拓跋沙漠汗从草料场返回来,就已经下令召集所有的部落头领,共商大计了。

    拓跋沙漠汗在回程的时候,满脸惭愧地对刘渊道:“阿渊兄弟,昨天没有听从你的话,才会酿成这样的大错,真是追悔莫及啊!”

    昨天在巡视草料场的时候,刘渊就曾担忧草料场会受到袭击,建议不要把所有的草料堆放在一起,那样的话就算有损失,也不是不可以承受的。

    但当时拓跋沙漠汗不以为然,认为刘渊的担心是多余的,可没想到刘渊的话却真得一语成谶,此刻拓跋沙漠汗才真是懊悔至极,如果早做防备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灾难性的后果。

    可惜事已至此,无力回天,拓跋沙漠汗也只能是垂头丧气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快马赶回盛乐的王帐,现在拓跋沙漠汗已经是无计可施了,他只能是去救助于父亲拓跋力微,希望拓跋力微能找一个解决目前鲜卑人全族困境的办法来,否则的话,他们真得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了。

第1642章 狼狈不堪的登基大典

    六月二十八日,登基大典准时在长安城未央宫进行。

    为了让登基大典排场而隆重,贾充安排了上万人的仪仗队伍,旌旗蔽日,麾盖如云,远远望去,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的壮观。

    司马昭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暗暗点头,贾充办事果然牢靠,这是司马昭人生最为华丽的一幕,自然是需要一个大场面的,同时,这么多人参与登基大典,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司马昭代魏立晋,是深得民心的,是得到众多人的拥护的,民心所向,势不可挡。

    贾充得到了司马昭的称赞,虽然是满脸堆笑应承,但是内心之中却是苦不堪言的,如此规模浩大的典礼,花费自然也是不菲的。

    可以说,为了这一次的登基大典,可把贾充给愁坏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如今长安的府库,早已空虚,入不敷出,贾充为了安排这场盛大的典礼,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通过卖官鬻爵的手段,从士家富户的手中套取了大量的现钱,甚至不惜把官位卖给最为下等的商户,这才勉强地算是筹到了一些钱,再东挪西凑,勉强地算是把这个场面给应付了下来。

    但司马昭登基之后,新生的晋国政权必然会面对相当严重的财政危机,尽管迁都之时,他们都洛阳的国库给搬空了,但近百万的民众涌入关中,这笔安置费用也是极为浩大的,关中地区连年战乱,本来说民不聊生,何谈富足,一下子再涌入如此之多的人口,其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为了抵御曹亮的进攻,司马家把相当的一部分钱粮充作了军费,别的开支能节省,但军费可不能省,一旦军中缺粮缺饷,势必会引起军中的激变,没等曹亮的军队攻来呢,司马军的防线自己就先垮掉了。

    仪式的开头部分,便是宣读郭太后的禅让诏书,郭太后这个时候早就挂了,但由于贾充的保密工作做得比较好,几乎无人知道郭太后的死讯,而这份诏书,也毫无疑问是伪造的,反正郭太后就算是活着,也不可能亲临现场,当众宣读诏书,也无异于走个过场而已。

    接下来便是司马昭的登基仪式了,司马昭头顶帝王冠冕,身着龙袍,一步步迈向高台,场面威严庄重,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司马昭的一条瘸腿了,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活像一只大公鸭。

    司马昭已经尽力让自己走得平稳一些了,可惜这条腿真得很不争气,本来威严十足的场面,愣是让司马昭搞成了一场滑稽表演,司马昭的登场动作,更像是一个小丑,许多人都有些忍俊不禁了。

    可是没有敢笑出声来,这样的场合,如果笑场的话,那便是大不敬,甚至都有掉脑袋的风险,所以许多人都在那憋着,努力地不让自己笑出来。

    司马昭也知道自己的形象不佳,不过他现在可顾不得许多了,那盼望已久的九五之位就在眼前,他只需要登上台阶,就可以拿起传国玉玺,登上皇位。

    司马昭眼中掠过一丝炽热而疯狂的光芒,这个皇位,他已经觑觎很久了,这一刻终于是心想事成,司马昭的内心是何其的激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他君临天下的步伐了。

    但司马昭似乎忘却了一句话,那就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刚刚宣读郭太后的懿旨之时,天空之中还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但转瞬之间,便是风云突变,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盖顶,电闪雷鸣。

    虽然说六月的天气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但是这天变得也太突然了吧,而且恰逢司马昭正要登基之际,就突然之间天象异变,这不禁让人暗暗嘀咕,难道是苍天在发怒吗?

    司马昭偏偏不信那个邪,他顶着狂风,顽强地迈着步伐,朝着高台迈了过去,虽然说天命不可违,但他司马昭今日偏要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暴雨倾盆而下,所有的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但没有获得撤离命令之前,谁都不敢轻易地离开现场,而司马昭同样也继续冒着瓢泼大雨,迈着他的瘸腿,咬着牙,一步步地朝着玉玺而去。

    可就在此时,“喀嚓”一道闪电劈在了大殿之上,将大殿的一角给劈断了,大殿前半部分是轰然倒塌,司马昭虽然握住了传国玉玺,但依然被眼前的一幕给吓呆了,整个大殿几乎坍塌了一大半,滚落的木石也差一点砸中司马昭。

    贾充高声喊着:“护驾!”带人急匆匆地赶到了高台之上,将司马昭护送上去,乱哄哄如闹剧一般的登基大典也只能是狼狈收场。

    好端端的登基大典搞成这副模样,司马昭也是一肚子的窝火,他原本希望是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登上九五之位,彰显他的英武非凡,但是天公不作美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就连大殿都倒塌了,恐怕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么悲催的登基大典了。

    就连贼老天都要和他作对,司马昭不禁是愤愤不平,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典之后,魏国的旗帜是降了下去,晋国的旗帜升了起来,晋代魏之后,他这个皇帝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接下来,司马昭有如落汤鸡一般来到了偏殿之中,在那儿,司马昭大肆分封,立司马炎为太子,封李琰为皇后,封司马攸为齐王、司马伷为琅琊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骏为扶风王、司马肜为清河王、司马伦为赵王。

    封贾充为尚书令,荀顗为司徒、荀勖为司空、王祥为侍中、钟毓为散骑常侍、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诸官吏,皆有封赏,大多都是官升三级,人人欢喜不甚。

    外官方面,郭淮晋封为太尉,兼领雍凉都督,仍镇守陇西,钟会为镇东将军,胡奋为镇南将军,州泰为镇西将军,各守临晋关、潼关和武关,听候朝廷的差遣和调度。

第1643章 温水煮青蛙

    先前司马昭处心积虑地要来对付司马伦,试图从司马伦的手中将大权给夺过来,但最终司马昭步子迈得更大了一些,直接把曹氏的江山社稷给夺了过去,自己当了皇帝。

    如此一来,他便凌驾于司马伦的头上了,所以司马昭也就没有必要从司马伦手中夺回权力了,只需要让他听命于自己便是。

    封王时司马昭就比较讲究了,其他的兄弟都封为了二字王,如司马亮是汝南王,司马干是平原王,唯独司马伦是赵王,和司马攸的齐王一样,为一字王,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无论是一字王还是二字王,都是郡王,以郡国为名号,但相对而言,一字王显得逼格又高一些,地位也比二字王尊贵一些。

    司马攸是司马师之子(实际也是司马昭的亲儿子)被封为齐王,这是诸王之中最高等级的存在,与之比肩的,只有赵王司马伦了。

    司马昭还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世人只知司马师是死于一场火灾意外,却没人知道是司马昭下的黑手,司马昭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地追赠司马师为景皇帝,并以皇帝之礼将司马师葬之。

    而郭太后的死讯这个时候也被披露了出来,不过没有说她是自杀的,只说是染病而亡,郭太后的死,也彻底地为曹魏政权划上了一个句号。

    新朝自然有一些新气象,但司马昭的晋朝建立之后,整个长安城内却是陷入到了极度的混乱之中,人心惶惶不安,似乎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随着城门的开禁,许多人开始携家带口地出逃,有如躲避瘟疫似的,这不得让司马昭下令重新封闭城门,并严格规定了出城的制度,禁止举家出城,禁止携带财物出城,出城时必须具保,如不能按时返回,保人则需连坐。

    大量的人口出逃显然是对新朝信心的不足,新朝的建立,将意味着战乱的升级,也许不久之后,长安也会陷入到战火之中,所以聪明的人都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城避难。

    司马昭只能是对出城的人加以限制,避免人口流失,但尽管这样,依然还是无法阻挡百姓的逃难,盛大的登基典礼之后,留给司马昭的,只剩下了一地的鸡毛。

    司马昭现在是无睱顾忌其他的,现在他最忌惮的人,恐怕也只有司马伦了,司马伦执掌着兵权,把守着关中的东大门,如果司马昭不能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他刚刚坐上的这把龙椅恐怕还没有捂热乎就得凉凉了。

    贾充给他出主意,先找借口暂停掉东线军队的粮草供给,然后再下诏将削减司马伦的兵权,将司马亮司马伷和胡奋州泰的防区对调,让司马亮前往潼关,让司马伷去把守武关,而胡奋和州泰则分别去守北地郡和安定郡,如此一来,司马伦手中能掌握的兵马,也仅剩蒲坂津一处了。

    贾充认为,对付司马伦,不可急于求成,一下子将他的兵权给削夺了,难免会引起司马伦的反击,对付他,只能是以安抚为主,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收拾他,逐步分化蚕食他的势力,待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将其一举拿下。

    同时,贾充让司马昭封柏灵筠为太妃,制造柏灵筠还在宫中的假象,要知道司马伦事母至孝,拿捏好这个七寸,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柏灵筠没有逃出长安城,没有回到司马伦的身边,司马昭就可以以此来要挟司马伦,让他投鼠忌器,不敢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司马昭闻言大喜,立刻是依计行事。

    ……………………………………………………………………

    蒲坂津的这场战役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并州军的进攻,始终是不愠不火,不紧不慢,原本并州军完成渡河之后,便可以向司马军发起全面的进攻,但似乎羊祜一点儿也不着急,每次投入进攻的兵力都极为的有限,让这场战役陷入到了漫长的拉锯战之中。

    司马伦也有些摸不清羊祜的意图了,按理说并州军拥有强大的攻击力,登岸之后,便可以发起全面的总攻了,但羊祜这仗打得极为的消极,似乎并不想损耗太多的兵力,每日的进攻也只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对司马军的防线根本就构不成威胁。

    不过司马军也没有办法发起反击,那河面上一字排开的连弩飞石船始终对司马军是一种威胁,一旦司马军进入到了飞石船的射程之内,就会遭到毫不留情的打击。

    所以打来打去,司马军也学乖了,一点临近飞石船射程的那道线,他们就会主动地停下来,不越雷池半步,所以打到了后来,双方的每日交战都成为了例行公事,并州军的进攻一到壕沟前便戛然而止,而司马军的反击也始终不敢越过那道线,这样的战斗很难再用激烈来形容。

    司马伦不禁暗暗地嘀咕,不知道曹亮的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打又不打,撤又不撤,一直僵持在这儿,不知何为。

    这里面显然是有阴谋的,司马伦不相信曹亮会这样继续下去,似乎曹亮在等待着什么,或许曹亮有大动作也说不定。

    只不过司马伦演算了无数种的变化,也无法猜得透曹亮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手段,司马伦在临晋关的防御,已经是做到了极致,虽然他没有把握能不能防得住并州军的进攻,但毫无疑问,就算并州军拿下临晋关,也必然会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

    如果曹亮真没有拼光一支军团的决心,他是决不可能拿下临晋关的,这一点司马伦有着足够的自信。

    既然曹亮要打消耗战,那么司马伦也只有奉陪到底了,他现在所能做的,也只有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就在司马伦信心满满之时,从长安传来的消息,却突如其来打乱了他的心绪,让他是方寸大乱。

第1644章 都得跟他陪葬

    司马伦不可能没有在长安城安插眼线,而且这些眼线通常又都是高手,就算是长安城的城门全部封闭,也一样挡不住这些身怀绝技的高手,所以当曹髦遇刺之后,司马伦很快便得到了这个消息。

    一听到这个消息,司马伦便是大吃一惊,他很清楚,现在关中的局势危如累卵,任何的一点变故都很可能导致一场大的灾难,曹髦的突然遇刺,让关中的形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变化着,形势大坏。

    司马伦接替司马师的位子之后,不光是加强关中周边的防御体系,也在积极地致力改善关中内部的局面,尤其是长安城内的稳定,这是关乎关中防御体系的大局,在这方面,司马伦一直不敢有什么马虎。

    在对待天子曹髦上面,司马伦也尽可能地采用和善的态度,尽管曹髦骨子里一种桀骜不驯,但司马伦知道,无权无势的曹髦终究是兴不起什么风浪的,只要对他进行一些安抚,给他一点当皇帝的优势感,稳住曹髦几乎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司马家的形势处于一种极度危险的状态,司马伦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东线的防御上面,所以保证后院不起火是首先的原则。

    但事与愿违,司马伦怕啥来啥,就在他和曹亮决战于蒲坂津的关键时候,后院真得起火了,而且火还不是一般的大,曹髦居然崩殂了。

    这一下,把司马伦所有的计划都给打乱了,没有稳定的后方,想要守住关中几乎是一种奢谈,消息一传来,司马伦脑袋瞬间就大了。

    只是他还不知道,这样的变故也仅仅只是前奏,更让他头大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按理说,曹髦深在宫廷之内,侍卫成群,刺客想要刺杀他并不容易,根据送到的消息,曹髦是被太子舍人成济给刺杀的,说实话,成济是何人,司马伦还真没有什么印象,但据来自长安的说法,成济被擒之后,供认是曹亮派他来刺杀曹髦的,司马伦便大感蹊跷,且不说曹亮是如何策反成济的,就单论刺杀曹髦一事,曹亮又岂能不清楚曹髦不过是一个傀儡,名义的天子而已,没有任何的权势,刺杀他有什么卵用?曹亮真想要派人暗杀的话,首先针对的目标该是自己或者是司马师,那怕就是刺杀司马昭,也比刺杀曹髦要强吧?

    所以,关于成济的的供认,并不足采信,而且如果成济真有当刺客的胆量与气魄,那就必然应当有荆轲专诸之类的勇气,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就将幕后的主子供出来。

    显然成济所谓的供词,不过是栽赃而已,故意地将罪名安插到曹亮的头上,这和死无对证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反正谁也不可能去责问曹亮,是不是他派成济来刺杀曹髦的。

    如果这事交给司马伦来审问的话,一定可以从成济的口中找出破绽查出真相的,只可惜成济在当天就被司马昭给处决了。

    反倒是司马昭的举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他这么急着处死成济,难道说这其中有什么猫腻不成?

    联想到成济本身就是司马昭的部下和事发之后司马昭在第一时间便赶到了皇宫,这不禁让司马伦是疑惑重重,曹髦究竟是怎么死的,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谜团。

    就在司马伦还在思索曹髦究竟是因何而死的时候,长安那边又传来了两件惊天动地的消息,司马府失火,司马师不幸葬身火海,紧接着,司马昭悍然称帝,代魏自立,改国号为晋。

    这三件事联系到一起,脑子再笨的人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没有关联,这样细品一下,就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司马昭为了登上皇位,杀兄弑帝,做出丧尽天良,大悖人伦的事来。

    司马昭是有野心的人,这一点司马伦如何能看不透,司马伦儿时的时候,就被司马懿指定为司马师身后的接班人,别的兄长都没有异议,唯独司马昭表现的最急,而且还不断地耍手段使阴招,试图将司马师执掌的大权由他的儿子司马攸来接掌。

    司马伦也并非是无心之人,只不过他对亲情看得相对来说比较重一点,如果司马昭仅仅只是争权夺利,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司马伦倒也不会把他怎么样,毕竟有这一份手足之情,司马伦不会把他的一些小动作放在心上。

    司马伦甚至在自己接位之后,还对司马昭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冯翊太守,负责北地的防线,甚至把自己的坐骑都赠给了他,司马伦只是希望在这个危难时刻,他们兄弟可以团结起来,齐心协力,矛头一致对外,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但无巧不巧的是,司马昭居然从马背上摔了下去,还摔断了腿,由于正是司马伦赠送给司马昭的那匹摔坏了司马昭,所以司马伦也是特别的内疚,更没有往别的地方想。

    现在细细品来,这其中真得还有许多的猫腻,司马昭摔断了腿,就无法前往冯翊履职了,那么他就有可能在长安城谋求更大的动作,果然时隔半年不到的时间,司马昭真得就搞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来,显然当初的坠马,多半是苦肉计了。

    也真有些难为司马昭了,他这样处心积虑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付出伤残的代价,也要为了谋权夺位,难道说这个权力的诱惑真就这么大吗?

    司马伦自从接掌大权以后,整日劳累奔波,呕心沥血,事无细巨,要他处理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了,司马伦常常感叹,这个权位真得不好干啊,如果真有合适的人选,他宁可辞职不干了,优游山林,纵情江湖,那才是最为惬意不过的事。

    然而司马昭为了上位,工于心计,残害手足,全然不考虑如今司马家所面临的处境,为了权欲,司马昭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引火**,只是倒楣的怕不止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的司马家,恐怕都得跟着陪葬了。

第1645章 改旗易帜

    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司马昭一意孤行,恐怕司马氏全族都得坠入黑暗深渊之中。

    司马昭此举,等于是触碰到了司马伦的底线,司马伦震惊之余,也彻底地怒了。

    说实话,司马伦对曹髦的生死,只不过是利益的关系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但司马师不同,长兄如父,司马师这么些年来,待他视若己出,宛如亲生儿子一般,甚至比亲生的儿子还要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司马伦对司马师,敬重之余,也是十分亲厚的。

    但他却不幸遇害了,而且杀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家的兄弟,这让司马伦是悲从中来,郁忿难平。

    司马军的将士也是十分的愤慨,纷纷地向司马伦请命,请求杀回长安,为司马太师报仇。

    但司马伦却沉默了,他不是不想给司马师报仇,而是条件不容许啊,尽管司马伦的手中,掌握着十万大军,但是却被并州军死死的拖在了蒲坂津,司马伦倾尽全力仍力所不逮,如果此刻撤军回师长安,整个蒲坂津的防线就宣告崩溃了。

    一旦蒲坂津的防线崩溃,整个关中就再无险可御了,还没等司马伦回到长安呢,只怕并州军已经是尾随而至,司马家的覆灭就在眼前。

    尽管司马伦也很想兴兵为司马师报仇,但是理智告诉他,不能冲动,以现在司马伦手中的兵力,报仇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报仇的代价,却是拿司马家族的前途和命运去换,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无疑也可以看出司马昭的狠毒和算计,司马昭利欲熏心不假,但他也不是无脑的不计后果的疯狂,而是他捉了司马伦的弱点,知道司马伦不可能不顾大局,只要有并州军的牵制,司马伦手中有再多的兵马,也是无济于事,也是奈何不了他的。

    司马昭掐算这个时机掐算得刚刚好,他正是瞅准了并州军大举进攻,司马伦无暇西顾之际,悍然地发动宫廷政变,弑帝杀兄,踩踏着万人尸骨,爬上了九五之尊的皇位。

    其实司马昭此举,也不亚于刀尖之舞,稍有不慎,他就会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他所有的希望,其实都寄托了司马伦的理智上面,如果司马伦不够冷静的话,必然会拼一个同归于尽。

    当然,司马昭手里还捏着一个筹码,那就是司马伦的母亲柏灵筠,而柏灵筠正是司马伦的软肋所在,为了母亲的安全,司马伦肯定不会孤注一掷,去冒险的。

    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很快便降诏封司马伦为赵王,柏灵筠为太妃,又封钟会为镇东将军,胡奋为镇南将军,州泰为镇北将军国,极尽安抚之能事。

    同时司马昭又令胡奋、州泰和司马亮、司马伷调换防区,把胡奋调往了北地郡,把州泰调往了安定郡,而将刚刚新晋封王的司马亮和司马伷调到潼关和武关来。

    看似普通的防区对调,实则是司马昭借机削夺和蚕食司马伦的权力,胡奋和州泰是司马伦任命的两个都督,分别驻守潼关和武关,和驻守蒲坂津的钟会部构成了关中东部防线,这三处关隘,是最为紧要的,关系到整个关中的安危,如果当初司马亮和司马伷能胜任这两个职务的话,司马伦早就安排他们了。

    正是因为潼关和武关的防御至关重要,司马伦才不敢任人唯亲,而是选用了经验比较丰富的胡奋和州泰担负起此重要的职责,司马昭登基之后,为了排除异己,将胡奋和州泰调离了潼关武关,这无疑给整个的东部防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钟会认为,司马昭此举是要斩断司马伦的左膀右臂,一步步地蚕食司马伦的势力,如果此举得逞的话,也许司马昭很快就继续地朝临晋关下手了。在这个原则的问题上面,司马伦不应该让步,应当是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不让司马昭的阴谋得逞。

    “反击?”司马伦苦笑一声,他又何尝不想发起反击,但是条件不容许啊,如果他和司马昭自相残杀的话,那么最终得到便宜的,只能是曹亮,此刻曹亮正巴不得他们兄弟相残呢,这样的话他正好可以渔翁得利。

    现在他似乎有点明白并州军在蒲坂津采用的攻势了,这种不愠不火的攻势,根本就打不穿司马军的防线,但却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将司马伦的十万大军死死地拖在了蒲坂津,一步也无法离开。

    如果不是觉得不可能,司马伦甚至都会怀疑是不是司马昭和曹亮有所勾结,如果两人没有勾结的话,又怎么可能配合地如此默契呢?

    当然,司马伦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必竟司马家和曹亮是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的,曹亮也不可能纵容司马昭去称帝,二者的默契似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结果,这让司马伦也不得佩服曹亮的算计。

    如果曹亮要发起强攻的话,光是在蒲坂津他就会损失很多的兵马,但如果能利用司马家内部的矛盾,引起他们内乱的话,或许曹亮就可以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了。

    如此说来,难道曹亮真得参与了谋刺曹髦的计划吗?司马伦对自己之前的看法也持怀疑态度了,也许曹亮正是为了搅起他们内部的混乱,故意地派人去刺杀了曹髦也很有可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不就是政客一贯伎俩吗?

    越是如此,司马伦越是不能轻举妄动了,曹亮既然谋算到司马家的内乱,那么他肯定会安排着后手的,一旦司马伦真得和司马昭打起来,曹亮肯定会在司马家的软肋上捅上一刀。

    为了大局,此刻的司马伦也只能是忍气吞声,暂时地隐忍了下来,他接受了赵王的封号,也改旗易帜,将魏国的旗号全部改为了晋国的。

    尽管这天下(准确的说是雍凉这片天地)姓了司马,但司马伦的心情却十分的黯淡,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第1646章 分量最重的人

    司马伦特别挂念他的母亲,在经历司马府的大火和改朝换代的动荡之后,司马伦不知道母亲柏灵筠怎么样了,她是否似到了惊吓,有没有受伤,这些都是司马伦特别的担心的事。

    所以司马伦特意地派人返回长安,去见见柏灵筠,问个安好。

    但派回去的人却没有见到柏灵筠,只是听司马府的人说,柏灵筠被封为了太妃之后,已经搬去了明光宫,他们赶去明光宫的时候,已被宫中的禁卫给拦住了,说什么皇宫大内,禁止外人进入,问及柏太妃的情况,宫里的人倒是说一切安好,并拿出一件柏灵筠的饰物,让他们交给司马伦。

    手下的人无奈,也只能是返回临晋关,将饰物交给了司马伦。

    这是一根金簪,上面镶嵌着一颗猫眼宝石,司马伦视之,果然是母亲的贴身之物,手下的人只拿到了一个信物,而没有书信,毫无疑问,是司马昭将柏灵筠软禁在了明光宫里,他们这么做,无疑是在敬告司马伦,如果司马伦有什么异动的话,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柏灵筠了。

    “卑鄙!”司马伦怒骂了一声,司马昭也确实够卑鄙的,为了要挟司马伦,他简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不过司马昭的这一手还真是拿捏在了司马伦的七寸之上,令他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伦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生死,但不可能不在乎母亲的性命,对他而说,万物皆草芥,但唯独母亲,是他生命之中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是万万不可能舍弃的,司马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为之守护,所以他才会屈从于司马昭,接受了他本不该接受的东西。

    只是司马伦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此刻柏灵筠竟然没有落到司马昭的手中,而是逃离了司马府,只不过谁也不知道她现在的踪迹下落。

    ………………………………………………………………

    长安剧变的消息也很快地传到了洛阳,并州军的文官武将听闻到司马昭篡魏立晋的消息,一个个义愤填膺,痛斥着司马昭的篡逆之举,但私底下,却是兴奋无比,因为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来了。

    攻下洛阳之后,裴秀等人便上书曹亮,请求曹亮承继大统君临天下,这个请求原本也不没什么大问题,毕竟曹髦的皇帝之位不是正统的,明帝的正统接班人是曹芳,而曹芳已经被司马师给废掉了,然后才立了曹髦,僭越为帝。

    而曹髦的天子之位,并州方面是从来也没有正式地承认过的,曹亮当年还发布过讨伐檄文,对司马师的叛逆之举进行过声讨,如果这个时候曹亮拒绝承认曹髦的合法帝位,自己取而代之的话,那也是说得通的。

    但曹亮却断然地拒绝了裴秀等人的请求,认为虽然并州方面没有承认过曹髦的合法帝位,但也不等于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篡权自立,毕竟曹髦还是曹丕的孙子,也是曹氏宗族之人,尽管他是司马师所立的,但血统上来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曹亮不可能曹髦还在位的时候就废除其帝号,自己来当这个皇帝,如果曹亮真这么干了,不被天下人骂死才怪。

    可现在曹髦死了,司马昭也没有重新立其他的曹家宗室子弟为帝,而是篡魏自立,就连国号都被他篡改了,如果曹亮这个时候还继续抱着不称帝的原则,那么他就得向司马昭称臣了,奉司马氏为主,这恐怕是并州军任何将士都不可能答应的,曹亮身为宗室之人,更不可能认贼为帝,他必须要重新竖立起大魏的旗号,这些叛国逆贼战斗到底。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子曹髦己然被害,那么大魏国已经没有了君主,就必须赶紧地另立新君,当初曹亮所言天子一日在位,他一日不称帝,现如今,天子不在了,阻碍曹亮称帝的人没有了,曹亮登基为帝,俨然已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无疑让众人极为地高兴,都纷纷去找裴秀,毕竟裴秀可是曹亮称帝的积极拥护者,大家都希望这次裴秀可以继续出头,大家联名上书,劝说曹亮登基称帝。

    不过裴秀这次却不敢再莽撞了,上次他兴冲冲地上书,结果遭到了曹亮的一顿训斥,搞了一个灰头土脸,好不狼狈。

    这次虽然是形势大好,但裴秀可比先前要谨慎的多了,他估摸着,以曹亮的脾气,如果这次他还是像上次那样冒冒失失地进谏的话,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曹亮在称帝的问题上,一直是比较敏感的,他甚至禁止手下的人在私底下议论此事,更遑论当面请奏了。

    所以,裴秀斟酌再三,决定自己不当这个出头鸟了,不过劝谏称帝可不光是裴秀的想法,而是代表了绝大多数并州军文官武将乃至普通士卒天下百姓的心声,所以裴秀还是想要趁着这股东风想尽一切办法拥立曹亮。

    而且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曹亮称帝也可以让大家升官晋爵,那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现在的曹亮官职不过是讨逆大都督,而且这个官职还是受封于先帝的遗诏,之前他最正式的官职不过是平北将军兼并州都督,曹亮的官位不高,自然大家的官职也就高不到那儿去,如果曹亮称帝的话,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大把的官职和头衔摆在那儿呢,他们这些追随了曹亮多年的肱股之臣,可就都有机会上位了。

    别扯什么贪慕虚荣,大家出生入死,舍命拼争,还不就是想搏个封妻荫子,赚个锦绣前程吗?裴秀的想法,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也并不没有什么可耻的。

    可怎么才能劝说曹亮同意呢,裴秀沉思了许久,如果只凭自己和一些同僚,分量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让分量更重的人出面,这事才有办成的机会。

    现在并州军之中,说话分量最重的,自然是莫过于桓范和夏侯玄了。

第1647章 水到渠成

    桓范是并州军的军师,一直以来都是曹亮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做为智囊的桓范在数次重大的战役之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为曹亮出谋划策,屡立功勋,是并州军元老级的人物,在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侯玄虽然加入并州军比较晚,但做为玄学派领袖,夏侯玄在天下士子之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更何况,在曹亮发迹之前,夏侯玄还做过曹亮的上司,与曹亮更是有着过命的交情,否则夏侯玄落难之时,曹亮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来拯救他,可以看出夏侯玄在曹亮心目之中的地位如何了。

    夏侯玄到达并州之后,出任兰台令,全面负责并州以及其后拿下的各州的政务,是名符其实的相国。

    所以只要能说服他两人出面的话,曹亮称帝之事,就是板上钉钉。

    裴秀去见桓范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夏侯玄也在这里,他们似乎在谈论什么事情,满眼都是兴奋之色。

    裴秀非常客气地拱手施礼,桓范还了一礼,随后三人落坐,裴秀也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地讲明自己的来意,桓范和夏侯玄相视一笑,道:“看来主公的支持者还是不在少数的,人心所向啊!”

    裴秀的表情顿时亮了,原来桓范和夏侯玄聚在一起,商量的正是这事啊,如果有这两位大佬尽力周旋的话,这事还真有机会能成。裴秀连忙地道:“原来二位公台早有计较,倒是在下唐突了。”

    桓范呵呵一笑,道:“此事干系重大,光是某与泰初公二人之言,恐怕尚不足以打动主公,此事还需各位同僚齐心协力,某还计划,此次联名上奏,可不光是我们这些留在洛阳的文臣,各个军团的都督副都督们也该出一份力,大家一起去请奏,这样效果会更好。”

    裴秀连连点头,光是他们这一帮子文臣请命,曹亮或许很难答应,如果将九位都督都拉到他们的统一阵线上来,这样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了。

    邓艾羊祜等九位正副都督,可都是并州军的中流砥柱,多年来他们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为曹亮的这片江山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他们能出面的话,肯定是事半功倍。

    裴秀原本准备将朝中的文官集合起来,共推桓范和夏侯玄为首,向曹亮进谏,现在看来,他的格局还是没有桓范大,桓范建议将所有的官员,包括文官和武将,都拉入到进谏的阵营之中,这也就表明曹亮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或许才能改变曹亮的心意。

    只不过现在三个军团都在外边打仗,联系这九大都督需要一些时间,桓范当即写了三封亲笔书信,命人快马连夜分别送往蒲坂津、潼关和武关。

    尽管羊祜邓艾他们并未表态,但桓范还是相信他们会一致支持曹亮来称帝的,毕竟在曹亮称帝这件事上,除了曹亮本人持反对的态度之外,其他的文臣武将都莫不希望曹亮能登上帝位。

    除了曹亮称帝对大家的好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外,大家更希望曹亮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片江山社稷不会旁落到别人的手中,现在曹髦死了,曹亮当然不可能拥立司马昭称帝的,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曹亮会从曹氏宗族之中重新挑选一个子嗣出来当这个天子。

    以曹亮的个性,肯定是做不了司马懿那样的权臣的,将天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必然对天子恭敬有加,甚至会将大部分的权力交还给天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知道将要重新选出来的天子是怎么样的一副德性,如果是贤明之君那还算走了运气,如果遇到一个昏聩无道,庸碌无能的皇帝,那么大家也不是跟着倒了楣吗?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完全篡夺了魏国朝廷的实权,曹亮为了兴复魏室,远在并州,在那片荒凉偏僻之地建立起了反司马的这一片基地。

    那时的并州军,还十分的弱小,面对气势汹汹扑来的司马军,所有的人众志成城,在曹亮的带领下,与强大的司马军展开了殊死之战,这样的战斗,对每一个人都是生死考验,但大家始终都无怨无悔地追随着曹亮,经过了一次次不懈的战斗,终于是打垮了司马家。

    没有曹亮,又怎么可能会有重兴的魏廷,只怕是此刻所有人都得匍匐在司马家的脚下,任由其凌辱。

    自己栽的桃树,自己去浇灌去培养,如今桃子熟了,却让别人来摘,这道心结恐怕是任何人也不愿意接受的。

    别说是昏庸之主了,就算是圣明之主,那也会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一朝天子一朝臣,谁又能保证新任的天子不会培植自己的亲信,网罗自己的党羽,到时候,他们辛苦拼来的江山让别人摘了桃子,也就让这些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功臣们彻底地寒了心。

    上一次裴秀进谏,碰了一鼻子的灰,桓范就没有参与此事,因为他很清楚,曹髦只要在世,曹亮肯定是不可能僭越称帝的,谁说也不好使,所以桓范压根儿就没有趟这趟浑水。

    不过桓范倒是旁敲侧击地问过曹亮,如果曹髦不在了,是否可也?当时曹亮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没说行,但也没说不行,其实桓范当时心里便有数了,曹亮不是不愿称帝,而是需要等待时机,只有时机合适,条件成熟了,曹亮称帝的事,才能水到渠成。

    按理说曹髦可年轻着呢,岁数要比曹亮小上不少的,如果按正常的情况来看,就算曹亮等到了白头,都未必能等上一个合适的时机。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司马昭这次主动地站出来帮忙了,正是因为这次的弑帝风波,给曹亮的称帝之举铺平了道路,年纪轻轻的曹髦魂归九泉,曹亮称帝已经没了任何的障碍,现在只需要曹亮点头,一切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众人的劝谏,不过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罢了。

第1648章 脑子也被摔坏了

    洛阳距离三大军团作战的前线并不太远,快马一天之内往返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当然,留给各位都督考虑的时间显然是不多的。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正如桓范所计划的,九大都督接到书信之后,很快地便做出了回复,而且回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表示,愿意无条件地支持曹亮称帝。

    由他们亲自署名的上疏也传回了洛阳,因为军务在身,九大都督是不可能返回洛阳来参与联名上奏的,但他们也会用奏疏的方式来支持桓范们的行动。

    拿到了九大都督的奏疏,桓范、夏侯玄、裴秀、傅玄、鲁芝等数十位在朝中的官员,前往了高陵侯府,去向曹亮进谏。

    自从到达洛阳之后,曹亮就一直居住在高陵侯府,有事的时候,会前往尚书台理事,主要是处理一些需要议事才能解决的大事,平时批阅公文奏疏,一般都是在高陵侯府进行的。

    桓范没有选择在尚书台进谏,而是直接前往高陵侯府,最主要的,还是桓范并没有把这事当做一件正式的大事来办,毕竟在曹亮点头之前,这事还没有定下来,所以在尚书台地办这个事似乎不太好,所以桓范特意地选择了在天色将明,曹亮还没有出门之前,赶到了高陵侯府。

    正常的情况下,曹亮在高陵侯府是不接待客人的,就算是手下的人来办事,也不过是三两个人相随,从来也没有出现在成群结队的现象。

    如今洛阳城中几乎所有级别高一些的官员都齐至高陵侯府,场面极为浩大,高陵侯府的管事从来也没有见过如此的阵势,慌忙报于曹亮知道。

    此刻曹亮正在书房内聚精会神地批阅奏疏,案上那支几乎快要燃尽的蜡烛似乎告诉人们,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曹亮整整地批阅了几乎一夜的奏疏,终于是看到了最后一本。

    曹亮搁下了笔,伸了伸弯了几乎一夜的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些奏疏终是批阅完毕了,接下来将会交给兰台阁,由他们再次审阅并执行处置。

    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并州军进攻关中的战斗在持续,奏疏明显地增多了起来,再加上各州各郡的例报,曹亮每天要处理的案牍如山,他不得不彻夜批阅,这样才能勉强的看完这些公文。

    毕竟这些公文奏疏,大多都是急件,都得需要曹亮亲自来批阅,再加上长安这次的突发事件,确实需要曹亮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

    司马昭杀兄弑帝篡位登基,也确实是出乎曹亮的意料,在正常情况下,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不会做出这么疯狂的事,除非司马昭发疯了。

    司马师被杀,多少有些令曹亮吃惊,没想到司马师一世枭雄,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家兄弟的手里,也算是死得冤屈透了。

    司马氏兄弟阋墙,对于曹亮来说,不算什么坏事,司马昭的举动,无益加速了司马家的灭亡,如果司马家诸兄弟可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话,想要灭掉他们,曹亮还是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的。现在他们首先自相残杀起来,这对曹亮显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最起码少了司马师这个劲敌,和司马氏的这最后一战,也会变得轻松不少。

    而且司马昭弑兄之后,必然会加大的司马氏诸兄弟之间的隔阂,尢其是司马昭和司马伦之间,必然会深陷到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篡位称帝的司马昭和手握兵权的司马伦,一旦产生矛盾,司马家的覆灭就近在咫尺了。

    按理说在曹亮的认识之中,司马昭也算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物,阴险腹黑,但也不失头脑,这回怎么就能干出如此疯狂之事呢?

    大概上次从马上掉下来,不仅摔坏了腿,也摔坏了脑子,否则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称帝,毕竟现在司马家所处的环境,还远不如当初高平陵政变之时所处的环境,那时候大权在握在司马懿都没有称帝,轮到司马家如此衰微之时,司马昭却悍然称帝,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曹亮不是司马昭,自然也无法理解司马昭的行为,不过他们兄弟越是自相残杀得厉害,越对曹亮有利,司马昭越是疯狂,越会加速他们司马家的灭亡。

    历史上,西晋本身就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如今在这个平行的世界之中,司马昭建立起来的晋国,只怕会更加地短命。

    只是曹髦被害,司马昭没有立曹奂为帝,这便给曹亮带来了麻烦,曹亮统治下的州郡,当然是不会承认伪晋政权的合法性的,但曹髦已崩,曹魏的朝廷已经是不复存在了,曹亮辖下的这大片地盘等于成了无主之地,现在曹亮想要恢复魏室朝廷,首先便需要新立天子,这样的话才可能把曹魏的统治延续下去。

    身为曹氏宗族之人,兴复魏室,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更何况,这对于曹亮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天下大部的州郡已经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重立新君,似乎也不过是曹亮的一句话而已。

    但说说容易,办起来却也不易,这次司马氏迁都,不光是将洛阳的平民百姓都强迁到了长安,而且曹氏宗族的所有人,也被他一并强迁而走。

    原本那些曹家子嗣,都是有封地,比如燕王曹宇,他的封地就在幽州,比如彭城王曹据,他的封地就在徐州,大多的时候,这些诸侯王都是呆在封地之上的,不奉诏不得进京。

    不过随着曹亮的军队大踏步的进军,洛阳以东的州郡接连沦陷,为了避免这些曹姓的诸侯王和曹亮有所勾结,司马师下令将滞留在各个封地上的诸侯王一律迁入洛阳,之后更是迁往长安。

    所以,几乎所有的曹氏宗室诸王,都处于司马家的控制之下,就算还有一些遗留,那也是旁支庶脉,血缘比起曹亮来还更为的疏远,曹亮就算想重新立帝,至少也必须要在血缘相近的曹氏宗族之内寻找人选,但这似乎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了。

第1649章 大胆!放肆!

    血统是极为重要的,当初曹叡无子,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地从民间过继一个儿子来,他所过继的儿子曹芳,也是宗室之内任城王曹楷之子,曹芳被废,也是从宗室之中挑选出东海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来继位。

    由此可见,那怕是前一任皇帝没有子嗣,至少也得从宗室之中关系最为亲近之人中挑选,新立为帝,维护血统之纯正,几乎是挑选嗣位时的不二之选。

    但曹亮这边是面临着无米下炊的宭境,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被司马氏给裹挟走了,没有合适的人选,这魏国新朝廷是很难重建起来的。

    如果随意地从曹氏宗族之中拉一个人出来,那是很难服众的,在这个唯血统的时代,立没有血统或旁支庶脉的人为帝,是会引起很大的轩然大波的。

    就如同司马昭的篡位,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却不被人认可,光看看长安城内如今的混乱局面,就证明司马昭有多么的不得人心了。

    而曹亮本身就是曹氏宗族之人,只不过他是典型的旁支庶脉,曹亮的祖父曹纯和曹操那是一辈,但论祖谱,至少也是五服之外的族兄弟了,以曹亮的身份,真要是承继大统的话,也会为世人诟病。

    这么多年来,曹亮经历过连番的恶战,什么样的大场面没有见过,那怕是在局势最为危急的时候,他都能坦然自若,谈笑风声,但这次曹亮却给这个问题给绊住了,愁眉不展。

    这对曹亮而言,确实是一件难事,处理不好的话,多少年结累的功业将会毁于一旦,甚至会以篡逆者之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国之中,是以曹魏为正统,蜀吴为附庸,但到了后世人眼中,却将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奉为了正溯,这绝不仅仅只是罗贯中的粉饰和美化,毕竟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的这些故事就已经是深入人心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羽封圣。

    要知道,在三国时代,关羽只不过是一个略微牛逼一点的武将,既有诛颜良斩文丑水淹七军的高光时刻,也有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至暗时刻,再加上关羽为人高傲,目空一切,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当做反面教材来使用的。

    只不过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关羽封王封帝封圣,一跃而成为了比肩“文圣”孔子的“武圣”,这可不是光罗贯中一张嘴就能吹出来的。

    宋代的朱熹推出了蜀汉正统论,以谋篡得了天下的曹操自然被黑化了,而负负也不没有得正的司马懿名声比曹操还更为的不堪,西晋的短命王朝也没有搏得后人的同情,反倒是让人拍手称快。

    篡逆者在当世,虽然可以依靠强权堵得住悠悠众口,但是历史终竟是一面镜子,百年之后呢?千年之后呢?篡逆者尸骨已寒,所建立的王朝更是荡然无存,功与罪只能由后人来评说了。

    曹亮做为一个穿越者,自然很清楚历史的鞭跶,虽然他自认为做不到完美无瑕,但也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后人的唾弃。

    就在曹亮陷入到沉思之中的时候,羊徽瑜默默地站在了他的身后,将一碗热腾腾的参汤放在了几案上,轻声地道:“夫君,先喝碗参汤吧,别熬坏了身子。”

    曹亮反手握住了她的柔荑,略带歉疚地道:“徽瑜,跟着我,这些年来,可苦了你了。”

    羊徽瑜脸上露出一丝温婉的笑意,道:“夫君这是什么话,相夫教子,这些原本就是妾身该做的,有什么苦不苦的?到是夫君这么多年为国事操劳,妾身不能为之分忧,心里着实的过意不去。”

    曹亮问道:“徽瑜,如果真让你来当这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你又当如何?”

    如果是一般的人,听到这话差不多眼珠子都快掉地下了,但羊徽瑜却丝毫没有动容,只是浅浅地一笑,道:“母仪天下又当如何?这辈子我能做你的妻子,能做靖儿母亲,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还有什么可奢求的?”

    曹亮轻叹了一声,道:“人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这时,管家进来禀报,但看到曹亮正拉着羊徽瑜的手,连忙地垂下头来,不敢再看。

    羊徽瑜脸上腾得就涌起了红晕,羞不自抑,赶忙将手抽了回来,急匆匆地离去了。

    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羊徽瑜的那份羞涩,却让曹亮恍惚回到了当年在北邙山初遇之时,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两人才走到了一起,可惜曹亮多年来一直忙于征战,从来也没有多少机会陪在她的身边。

    而羊徽瑜却始终是无怨无悔,孝敬母亲,抚养幼子,任劳任怨地做着一个贤内助应该做的一切,如此温柔贤惠的女人,曹亮真得亏欠她很多。

    或许现在就有这么一个补偿她的机会,只是曹亮自己都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不该迈出那一步。

    “主公,桓军师、夏侯台令、裴长史、鲁参军、傅主薄等人求见。”管家恭敬地禀报道。

    曹亮对这些人的到来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感到意外,而且他们来此的目的,曹亮更是心知肚明,他轻轻的挥了挥手,示意管家带他们上来。

    曹亮的书房并不大,所以他们一行人根本就没办法全都进屋,只能由桓范、夏侯玄、裴秀、鲁芝和傅玄入内,其他的人,都在门外候着。

    桓范等人进屋之后,对着曹亮躬身施礼,曹亮笑了笑,道:“来得倒是挺全的,大家随便坐吧,这里不是尚书台,地方不怎么宽裕,你们且将就一下吧。”

    众人拱手称谢,皆落坐,对视了一下,按照他们事先商量的,先由裴秀呈上联名进谏表,看看曹亮的反应如何,然后桓范夏侯玄等人再进言。

    那知裴秀刚把表一递,曹亮就把脸一沉,道:“大胆!放肆!裴长史,记得你上次也上过同样的奏疏,当时某是怎么说的?”

第1650章 拂袖而去

    裴秀当时便呆住了,先前进门之时,曹亮还是满面春风,和颜悦色的,但刚刚递上表疏,曹亮马上就变了脸,阴沉得如三九天的寒霜,裴秀顿时是张口结舌,不知所言。

    随着权力的增长,曹亮的威仪渐重,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伙同裴秀兜售五石散的曹亮了,尽管曹亮平时也是满脸和善待人亲切的模样,但是一旦曹亮发怒,有如雷霆之威,令人不寒而栗。

    真正的上位者,往往都是恩威并施的,如果太过随和反倒容易让部下生出轻视之心,关键时候的雷霆一怒,刚硬铁碗,往往会让人心生敬畏。

    上次裴秀进表劝谏曹亮称帝,就遭到了曹亮怒斥,当时对他没有惩罚,只是进行了口头警告,下不为例。但这个裴秀,似乎真没有长记性,只才过了半年的时间,居然又老调重弹,趁着司马昭弑帝篡位,又来上表劝谏,对曹亮的警告是置若罔闻,曹亮当然不会对他假以颜色了,当场便对他进行了诘问。

    裴秀光是一门心思地考虑如何才能劝进成功了,似乎还真把曹亮当初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此刻曹亮一怒,吓得他心里一哆嗦,这才想起来曹亮曾说过下不为例的话,这让他真有些发懵了,不知如何是好。

    还好这个时候夏侯玄主动地站了出来,毕竟他们今天可是同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来的,夏侯玄道:“主公莫要动怒,此事不关裴长史的事,此表乃是众人商议之举,表后有附议者签名的,如此大事,还请主公斟酌。”

    曹亮面色稍稍地和缓了一些,沉声地道:“卿等此举,乃是欲陷我之不忠不义啊!僭越称帝,与谋逆何异?”

    桓范道:“非也。司马昭篡魏自立,魏室朝廷已是无存,主公乃曹氏宗室苗裔,合当承继大统以延魏祀,讨贼伐逆,恢复魏室,此乃民心所心,万众之愿,望主公不要推辞。”

    曹亮道:“司马昭篡位自立,某若称帝,岂不是与逆贼同流?纵然当世无人敢来诋毁,但谁有能挡得住后人唾骂,吾有兴魏之志,却无篡立之心,吾意已决,尔等不复再言!”

    说罢,曹亮直接拂袖而去,径直地走入到了内堂之中。

    书房之内,只剩下众人是面面相觑,尽管他们都做好了被曹亮拒绝的打算,但曹亮如此决绝的态度,还是让众人大感失望,看来曹亮真得是没有称帝的野心啊。

    如果曹亮的态度稍微的和缓一些,众人还有劝谏的余地,但现在曹亮的这种态度,分明就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呀,甚至当场拂袖而去,一点机会都不给众人。

    在这众人的印象之中,可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以前的曹亮,事无大小,都要和手下的一起研究一起商讨对策,在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之前,他甚至连饭都不吃,觉都不睡,废寝忘食,事必躬亲。

    现在一涉及到称帝的事,曹亮直接就给众人来了个免谈,本来他们个个都准备了一大堆的说辞,准备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到了这儿才发现,全白瞎了,曹亮压根儿就不听,准备那么多,有用吗?

    众人将目光看向了桓范,桓范可是出了名的智囊,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么棘手的事,当然离不了桓范。

    桓范拈着颔下的几缕短髯,呵呵一笑,道:“诸公勿急,某自有妙计,不过尚需时日,诸公且耐心地多等几日。”

    曹亮的态度其实并没有出乎桓范的意料,如果曹亮一听这么多人前来劝谏,爽快地便答应了,那他还真不是曹亮了。所以桓范面对这个结果,显得十分平静,并没有如裴秀他们那样沮丧。

    既然明知这个方案难以奏效,桓范肯定是做好了预备方案的,所以他才会自信满满地向众人表示,让大家耐心多等几天,到时自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众人一听,心情稍好,曹亮已经离去,他们呆在这儿也是无趣的很,于是相偕离去。

    曹亮很少发脾气,这次居然发了这么大的脾气,态度甚是决绝,让众人是无计可施,他们几乎已经动用了所有文臣武将的力量,大家联名上奏,就是希望曹亮看在众人的面子之上,答允称帝,但曹亮似乎并没有买他们的帐,不管多少人联名上奏,对曹亮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违反原则的事,他是绝不会同意的。

    在一片唏嘘声中,众人离开了高陵侯府。

    别人为了当这皇帝,不惜使尽手腕,耍尽心机,甚至是众叛亲离,都不曾回头,而曹亮放着唾手可得的皇位竟然是不屑一顾,也不知道曹亮这算是高风亮节还是迂腐之至,众人不敢评说,但内心之中,却是深感遗憾的,以曹亮立下的盖世之功,这个皇位自然是当仁不让的,普天之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有异议,如果曹亮错过了这次的机会,只怕从此再无机会了。

    次日,曹亮一如既往地赶往了尚书台,平日里这个时候,尚书台已经极为地忙碌了,大小官吏各司其职,紧张地处理着各地的奏疏。

    并州的兰台阁迁到洛阳之后,就进驻了尚书台,虽然仍旧沿用兰台阁的官署名,但所行之事,与原本朝廷的尚书台是别无二样的。

    昨夜曹亮得到了关于晋军潼关和武关守将调动消息,所以特意地赶来尚书台,准备与诸臣议事,商讨一下新的进攻方案,但未曾想,迈步进入尚书台,几乎是空无一人,除了几个小吏在收拾着东西之外,一干大臣一个也不见人影。

    曹亮不禁是眉头一皱,喝问怎么回事?

    小吏拿上了一堆的请假条,有的是告病的,有的是告事假,原因五花八门,曹亮暗暗地冷笑,昨天他们去高陵侯府,一个个生龙活虎,无病无痛的,怎么到了今天,居然一个个不是生病就是有事,看来昨天的事让他们耍起了心眼,哼,反了他们了!

第1651章 先生意欲何往

    “传令下去,告事假的,一律不准,告病假的,一律抬到尚书台来,本督亲自给他们诊治,保证药到病除!”曹亮沉声喝道。

    用消极怠工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的招数,在曹亮这里是无效的,你们有司马懿的水平吗,就敢出来装病,而且一病居然是一群,这也太假了吧,曹亮身为大都督,还治不了他们吗?

    曹亮一边翻阅着,一边大声地下着令,底下站在的小吏战战兢兢的,心想你们是神仙打架,他们这帮小吏可是谁也不敢惹,谁也不敢得罪啊。

    曹亮翻到最后,愣住了,最后一张竟然不是请假表,而是一张请辞表,请求致仕的,曹亮一看,落款居然是桓范,不禁心里一紧,这桓范不会是玩真得吧。

    桓范可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虽有大才大略,但脾气古怪,性格乖张,不擅与人交往,行事素来是我行我素,自从归附曹亮之后,脾气还算是改了不少。

    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桓范此刻突然提出辞呈,显然与昨天的事有着莫大的关系,也许是曹亮给他们甩了冷脸子,让脾气本就不好的桓范一下子有些接受不了,所以才会来这一出。

    别的人或许曹亮不在乎,真提出辞呈的话,兴许曹亮大笔一挥,准了!但桓范不同,他不光是曹亮的左膀右臂,为曹亮出谋划策,屡立功勋,而且这么多年来,桓范与他是相交莫逆,相濡以沫,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或许对别人曹亮无需尊重,但对桓范,始终是以先生相称,以礼相待。

    但此刻突见桓范的辞呈,难免让曹亮去反思自己昨天的所做所为,难道说是自己昨天的恶劣态度惹恼了桓范?应该不会吧,昨天曹亮可不是单独地针对他的,而且也没有刻意地去针对谁,纯粹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

    不过以桓范的性格,认为是大受其辱也有可能,不管怎么说,桓范的此次辞职,与昨天的事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曹亮赶紧地离开了尚书台,乘车前往桓范的府邸。

    桓范在洛阳原本是有自己的府邸的,只不过高平陵事变之时,身为大司农的桓范逃出洛阳,劝说曹爽无果后,得曹亮相助,前往了并州,他留在洛阳的府邸也就被司马家给抄没了。

    此次重返洛阳之后,曹亮原本准备给桓范安排一个更大更好的宅子,但桓范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他原先的府邸。

    这只不过是一个里外三进的院子,自从被查封之后,这里便从此无人再居住了,里面值钱的东西都被抄没了,不值钱的东西也被破坏殆尽,整个府邸残破不堪,桓范简单地修葺了一下便搬了进去。

    按桓范的话来说,只有故居才住得最为舒适,更何况选择故居的人可不在少数,比如曹亮就选择住回到了高陵侯府,夏侯玄则住回到了昌陵侯府,裴秀羊祜等人也是回到了旧宅,只有羊祜和石苞这些“无产者”才住到了新的府邸之中。

    洛阳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还好司马师撤离之时,大发善心地没有纵火烧城,才得以将这座都城给保存下来,否则洛阳将会继董卓之后,再一次地遭了难。

    曹亮很快便驱车抵达了桓府,还没入门呢,就见桓府的仆人们正在忙碌着,将东西往车上搬,俨然一副搬家的景象。

    曹亮下车拦住了一个管事模样的人,问道:“桓军师何在?”

    那管事的显然是不认识曹亮的,白了他一眼道:“我家老爷方才吩咐过了,他正忙着呢,概不见客,阁下请回吧。”

    曹亮此刻并没有穿官服,而是身着便装,那管事地显然是把曹亮当做了拜访的客人,所以对曹亮是爱搭不理的,毕竟以桓范现在的身份,在洛阳城之中完全是可以横着走的,所以桓府的管事也是特别的豪横。

    曹亮笑了笑,没有在意管事的态度,宰相家奴七品官,一点儿也不假,他没有理会那管事,径直地往里面走去。

    那管事的一见便是大怒,上前推搡曹亮道:“你这人怎么回事,聋了还是瞎呀,不是告诉你了吗,我家老爷忙得很,不见客,再往里闯,可休怪我不客气了!”

    曹亮回过头,饶有兴致对那管事的道:“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地不客气?”

    那管事有些气败坏地道:“太猖狂了,居然跑到桓府来撒野,你是不知道马爷王有三只眼吧,来人,给我乱棍打出去!”

    管事的一声招呼,立马有好几个膀大腰圆凶神恶煞一般的奴仆拎着大棒便冲了过来,曹亮纹丝未动,身边的侍卫倒是出手如电,立刻拨刀护在了曹亮的身前,将这些奴仆给挡下来,沉声地道:“大胆,敢对主公无礼,真是不知死活!”

    主公?那管事的顿时愣住了,在洛阳城里,能被称之为主公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他们家老爷桓范的顶头上司,难道说眼前之人,就是曹亮吗?

    那管事的打了一个激灵,冷汗直冒,连忙跪倒在地,讨饶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求主公饶罪!”

    曹亮看到他前倨后恭的模样,呵呵一笑,道:“这么快你就怂了,某还以为你真有什么厉害的手段呢,看来也不过如此啊。”

    那管事的全身抖若筛糠,连声求饶,这时就听得院里有一道声音传了出来:“主公何等身份,与一下人计较,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曹亮哈哈一笑,看来这桓范护短,还真是出了名的,一个家奴得罪了主公,他居然不思如何处罚恶奴,反倒是道德绑架曹亮。

    不过既然他这么说了,曹亮自然也不能真把这管事的怎么样,信步走入到了院里,只见整个前院堆得都是满满当当的,行李被褥,坛坛罐罐,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被搬了出来,所有的仆人也都在前前后后地忙碌着,曹亮惊道:“先生这是意欲何往?”

第165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并由心腹吴纲亲自来审讯,诸葛诞给吴纲的命令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撬开张特的嘴,搞清楚这背后的主谋是谁,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党?

    至于还留驻在城外的张特残部,诸葛诞则让诸葛靓带兵前往,将他们诱入城中,而后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全部拿下,并严刑拷问,看能不能从这些人嘴里,得到诸葛诞想要的答案。

    因为诸葛诞很清楚,像张特的这样的硬汉骨头必然是硬得很,想从他的嘴里撬出有价值的东西来,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张特的这些手下,却未必能有张特那样视死如归的气节,熬刑不过,也肯定是会有人交待的。

    诸葛靓听从了诸葛诞的安排,亲自出城,将张特的残部带入到城中。

    张特的残部在城外,无衣无食,请葛靓将他们带入城中,起初他们还欢呼雀跃,以为他们可以摆脱苦难了,但一进城之后,画风突变,诸葛靓将他们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军营,随后一声令下,将这些人马团团围住,缴械擒下。

    敌众我寡之下,这些士兵就算是想要反抗,也完全是来不及了,更何况诸葛靓已经将他们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而凝聚的力量,轻易地就被诸葛靓的军队给俘虏了。

    正如诸葛诞所预料的那样,张特果然是硬骨头一个,吴纲动用了酷刑,将张特折磨的是奄奄一息,但张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吐露出半个字来,吴纲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再刑讯逼供下去,张特很可能就会死掉,但就算如此,吴纲一样也撬不开他的嘴。

    不过诸葛靓那边,却很快获得了突破,毕竟新城的这些守军,未必能有张特那样的骨头,据他们所招供的,张特在撤军之前,曾经和朝廷那边有过联络,朝廷那边确实派使者过来和张特进行过联系,诸葛靓按照线索逐步地细查下去,在张特的家人那儿,找到了司马师的书信,张特并没有把书信给烧了,只是藏匿了起来,最终却是落到了诸葛诞的手中。

    事实也最终于是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原来幕后的指使者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师,司马师以扬州刺史之位诱惑张特,唆使张特密谋来刺杀诸葛诞。

    如果不是诸葛诞为人警惕,常常软甲不离身,这次很可能有就中了司马师的暗算,看来司马师还真是亡我之心不死,调虎离山之计失败之后,竟然利用张特来密谋暗杀,手段叵测,让人防不胜防啊。

    了解了真相之后,诸葛诞也不墨迹,将张特所带的千把人一个不留,全部活埋,这些人可都是张特的死忠部下,留着都是祸害,诸葛诞想也没想,全部处决,也算是斩草除根。

    张特的家人,三族之内,也统统地全部斩首,全部夷灭,既然张特如此胆大妄为地来行刺自己,那他就必须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这一点上,诸葛诞可不会心慈手软。

    至于张特本人,他已经深受酷刑的折磨,生不如死了,诸葛诞也无需再问他的口供,下令直接将张特处斩,脑袋留着准备祭旗,至于尸体,则被乱狗分尸,连骨头渣子都没有剩下,当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吴军也顺利地抵达了新城,诸葛诞派人过去接洽之后,便正式地昭告天下,发布讨伐司马氏的檄文,宣告起兵。

    尽管和吴国联手,但诸葛誕并没有改旗易帜的打算,他现在打得还是大魏的旗号,还是尊魏帝曹髦为天子,自己还是以扬州都督征东大将军自居,唯一不同的,就是将司马师做为窃国之贼进行讨伐,整个淮南诸郡,纷纷响应,天下为之震动。

    ……………………………………………………………………

    诸葛诞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传到了白马,也传遍了全天下。

    司马师脸色阴沉,这估计是他最不想听到的结果了,诸葛诞既然已经起兵了,那么他利用张特来谋刺诸葛诞的计划肯定是失败了,这让司马师深深地予以惋惜。

    让司马师惋惜的并不是张特这个人,毕竟他与张特素未谋面,自然不会有什么感情,张特的生与死,对于司马师而言,甚至没有任何的感觉。

    司马师感到可惜的是,这一枚本可以发挥重要的棋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湮灭了,没有对诸葛诞造成任何的影响,甚至让诸葛诞起兵的计划为之提前。

    尽管诸葛诞起兵完全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但是真正等到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还真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黄河以北的曹亮已经让司马师穷于招架了,诸葛诞再叛于淮南,这就是等于腹背受敌啊,现在司马师才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如何才能应对目前这样的危局,让司马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如果诸葛诞只是屯兵于淮南,那暂时倒还不会对司马师构成什么威胁,但现在诸葛诞和东吴已经联起了手,东吴的丞相孙峻已经兵抵新城,吴人向来好大喜功,这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如何不趁机落井下石呢?

    所以司马师所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只有曹亮和诸葛诞,恐怕还得加上东吴和西蜀,蜀国的姜维,那更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魏国这边出了天大的事,他又怎么可能会不大举兴兵,进犯关陇呢?

    所以说,现在的司马师,真到了四面楚歌的处境之中,北方的曹亮咄咄逼人,东南的诸葛诞和吴国的孙峻虎视眈眈,蜀国的姜维同样也是枕戈待旦,如果让司马师一个个地去对付他们,或许并不太吃力,但四方兵马齐至,司马师顿时是压力倍增,如何破解这种局面,还真是让司马师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近侍突然进来禀报道:“大将军,九公子在帐外求见。”

第165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并由心腹吴纲亲自来审讯,诸葛诞给吴纲的命令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撬开张特的嘴,搞清楚这背后的主谋是谁,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党?

    至于还留驻在城外的张特残部,诸葛诞则让诸葛靓带兵前往,将他们诱入城中,而后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全部拿下,并严刑拷问,看能不能从这些人嘴里,得到诸葛诞想要的答案。

    因为诸葛诞很清楚,像张特的这样的硬汉骨头必然是硬得很,想从他的嘴里撬出有价值的东西来,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张特的这些手下,却未必能有张特那样视死如归的气节,熬刑不过,也肯定是会有人交待的。

    诸葛靓听从了诸葛诞的安排,亲自出城,将张特的残部带入到城中。

    张特的残部在城外,无衣无食,请葛靓将他们带入城中,起初他们还欢呼雀跃,以为他们可以摆脱苦难了,但一进城之后,画风突变,诸葛靓将他们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军营,随后一声令下,将这些人马团团围住,缴械擒下。

    敌众我寡之下,这些士兵就算是想要反抗,也完全是来不及了,更何况诸葛靓已经将他们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而凝聚的力量,轻易地就被诸葛靓的军队给俘虏了。

    正如诸葛诞所预料的那样,张特果然是硬骨头一个,吴纲动用了酷刑,将张特折磨的是奄奄一息,但张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吐露出半个字来,吴纲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再刑讯逼供下去,张特很可能就会死掉,但就算如此,吴纲一样也撬不开他的嘴。

    不过诸葛靓那边,却很快获得了突破,毕竟新城的这些守军,未必能有张特那样的骨头,据他们所招供的,张特在撤军之前,曾经和朝廷那边有过联络,朝廷那边确实派使者过来和张特进行过联系,诸葛靓按照线索逐步地细查下去,在张特的家人那儿,找到了司马师的书信,张特并没有把书信给烧了,只是藏匿了起来,最终却是落到了诸葛诞的手中。

    事实也最终于是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原来幕后的指使者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师,司马师以扬州刺史之位诱惑张特,唆使张特密谋来刺杀诸葛诞。

    如果不是诸葛诞为人警惕,常常软甲不离身,这次很可能有就中了司马师的暗算,看来司马师还真是亡我之心不死,调虎离山之计失败之后,竟然利用张特来密谋暗杀,手段叵测,让人防不胜防啊。

    了解了真相之后,诸葛诞也不墨迹,将张特所带的千把人一个不留,全部活埋,这些人可都是张特的死忠部下,留着都是祸害,诸葛诞想也没想,全部处决,也算是斩草除根。

    张特的家人,三族之内,也统统地全部斩首,全部夷灭,既然张特如此胆大妄为地来行刺自己,那他就必须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这一点上,诸葛诞可不会心慈手软。

    至于张特本人,他已经深受酷刑的折磨,生不如死了,诸葛诞也无需再问他的口供,下令直接将张特处斩,脑袋留着准备祭旗,至于尸体,则被乱狗分尸,连骨头渣子都没有剩下,当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吴军也顺利地抵达了新城,诸葛诞派人过去接洽之后,便正式地昭告天下,发布讨伐司马氏的檄文,宣告起兵。

    尽管和吴国联手,但诸葛誕并没有改旗易帜的打算,他现在打得还是大魏的旗号,还是尊魏帝曹髦为天子,自己还是以扬州都督征东大将军自居,唯一不同的,就是将司马师做为窃国之贼进行讨伐,整个淮南诸郡,纷纷响应,天下为之震动。

    ……………………………………………………………………

    诸葛诞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传到了白马,也传遍了全天下。

    司马师脸色阴沉,这估计是他最不想听到的结果了,诸葛诞既然已经起兵了,那么他利用张特来谋刺诸葛诞的计划肯定是失败了,这让司马师深深地予以惋惜。

    让司马师惋惜的并不是张特这个人,毕竟他与张特素未谋面,自然不会有什么感情,张特的生与死,对于司马师而言,甚至没有任何的感觉。

    司马师感到可惜的是,这一枚本可以发挥重要的棋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湮灭了,没有对诸葛诞造成任何的影响,甚至让诸葛诞起兵的计划为之提前。

    尽管诸葛诞起兵完全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但是真正等到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还真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黄河以北的曹亮已经让司马师穷于招架了,诸葛诞再叛于淮南,这就是等于腹背受敌啊,现在司马师才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如何才能应对目前这样的危局,让司马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如果诸葛诞只是屯兵于淮南,那暂时倒还不会对司马师构成什么威胁,但现在诸葛诞和东吴已经联起了手,东吴的丞相孙峻已经兵抵新城,吴人向来好大喜功,这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如何不趁机落井下石呢?

    所以司马师所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只有曹亮和诸葛诞,恐怕还得加上东吴和西蜀,蜀国的姜维,那更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魏国这边出了天大的事,他又怎么可能会不大举兴兵,进犯关陇呢?

    所以说,现在的司马师,真到了四面楚歌的处境之中,北方的曹亮咄咄逼人,东南的诸葛诞和吴国的孙峻虎视眈眈,蜀国的姜维同样也是枕戈待旦,如果让司马师一个个地去对付他们,或许并不太吃力,但四方兵马齐至,司马师顿时是压力倍增,如何破解这种局面,还真是让司马师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近侍突然进来禀报道:“大将军,九公子在帐外求见。”

第1654章 三省六部

    曹亮登基之后,顺理成章地封羊徽瑜为皇后。

    羊徽瑜出生自泰山望族羊家,幼时曾有一个术士来访,见到羊徽瑜后大惊,言此女富贵不可言,有母仪天下之质,众人只当是一个玩笑话,但谁也没想到此术士居然一语成谶,若干年后,羊徽瑜果然成为了皇后,母仪天下。

    司马如被封为了德妃。曹亮拒绝了大臣们广纳后宫的提议,在未称帝之前,他便是一妻一妾,称帝之后,一后一妃足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许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它绝对不是曹亮的。

    曹靖被立为太子,做为曹亮的独子,他的东宫之位,没有任何的悬念。而曹慧则是被封了长阳公主。刘瑛被尊封为了太后,而曹亮的祖父曹纯,被追封为了平原郡公,曹亮的父亲曹演,被追封为了梁国公。

    在朝廷上,曹亮正式的废除了三公九卿制,而推行三省六部制。其实到了三国时代,随着尚书台逐渐掌握实权,三公九卿已经变成了一种虚衔,除了个别职务以外,三公九卿已经没有了什么实权,大多的时候,司徒、司空、太尉变成了一种加官,荣誉性质,不过这也造成了一种官职上的混乱,许多的职位人浮于事,那些掌握实权的尚书,往往又处于一种位卑禄低的尴尬境界,所以曹亮继位之后,对朝廷内部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草,许多虚衔虚职被砍掉,精简和合并了许多的办事机构,让朝廷各部署的运转,更为地流畅,大大地减少了冗员,有利于朝廷的办事效率。

    虽然自魏文帝开始,就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但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官员的选拨机制,但往往人们将品阶与官职挂钩,不再以多少石来称呼官阶的高低。

    曹亮这次直接地将朝廷的官职定为了九品,每品分为了正、从两级,一共十八级,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交易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讼狱。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屯田,航政及水利等事。

    三省的长官分别为中书令、门下令和尚书令,而六部的长官则为尚书,次官为侍郎,部下辖司,司的主官称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

    其实历史上魏晋之时,随着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权力日益增大,三公九卿制已经逐步地被废止,三省六部制已经是展露雏形,而曹亮所做的,也不过是一步到位,直接将名存实亡的三公九卿给废止了,并且将三省六部制推到了前台。

    比起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最大的进步,是帝王的家天下朝着中央集权的一大迈进,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三权分立,甚至有着近代文明社会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影子。

    曹亮当然没有去照搬那些近代的文明,因为他深知不论何种的文明,都需要合适的土壤,否则的话,只能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适得其反。

    试想一下,曹亮在登基大典之上去喊出打倒皇权,自由民主万岁的口号,将会是怎样的结果?估计会被人当做是失心疯吧。

    所以穿越者穿越到过去,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曹亮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就算是他想妄图改变这个世界,也必须用一种步步为营,潜易默化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

    既然这个时代必须要有皇帝,那么最适合当皇帝的人,也就是只有自己了,只有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曹亮才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实现一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这当然得益于司马昭的篡逆,迁都长安之后,原本魏国的朝廷已经是分崩离析了,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屈从于司马昭,成为了晋国的新贵,而曹亮在洛阳建立起的新朝班底,则完全是一套全新的班子,以前官职最高的,也不过是当过太常的夏侯玄和当过大司农的桓范,其他的文官武将,甚至都没有在朝廷任职的履历,所以甭管是三公九卿制,还是三省六部制,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论曹亮推行何种的官制改革,他们也是照例拥护的。

    而且新朝必有新气象,曹亮的此举根本性地改变了朝廷上官制混乱的局面,有利于裁剪冗员,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广大文武官员的赞同的。

    历史的经验证明,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文明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唐朝推行了这样的政治制度,才有盛唐王朝的出现。

    当然,与三省六部制相辅相称的,还有科举制,正是科举制这种先进的人才选拨机制,让盛唐王朝是人才济济,繁华昌盛。

    科举制在夏侯玄的主持之下,已经在并州和幽州两地取得了成功,一大批的寒门庶族子弟脱颖而出,迈向了仕途,彻底地改变了士家当道的局面。

    根深蒂固的樊笼一旦被打破,接下来就会以势不可挡之势继续地冲击着士族阶层,庶族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不再遥远了,唯才是举,唯贤是用,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滚滚洪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