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83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居然白白地浪费掉了,否则的话,诸葛诞现在就是一条丧家之犬,连个容身之所也没有了。”当众将一齐向司马伦道贺的时候,司马伦只是淡淡一笑,自谦起来,对战局的发展并不太十分的满意。

    在司马伦的构想之中,淮南军和吴军打得更应该是激烈一点才对,围绕着寿春城的争夺,也应当是再劲爆一些才是,孙峻这次的攻城虎头蛇尾,东吴人的战斗力,真不是一般的渣啊。

    他们的表现,让司马伦真是有些失望。

    这次司马伦隔岸观火之际,使得非常巧妙,甚至司马军都无需做什么安排,只需要大鼓旗鼓的高调撤军,一切便顺其自然。

    此计之所以成功,正是司马伦瞅准了两家之间的矛盾,东吴方面之所以肯出兵,那便是有诺大的好处在等着他们呢,如果到头来好处落空的话,吴人肯定是不会善罢干休的,所以司马伦主动地予以撤退,也只不过是留给吴人自由发挥的空间罢了。

    如果司马伦没有撤退的话,迫于巨大的压力,淮南军和吴军无论如何也是不敢反目成仇的,尽管他们是各怀鬼胎,暗藏算计,但大敌当前之下,无论是诸葛诞还是孙峻,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目。

    可司马伦假意撤军,立刻是让吴人原形毕露,蠢蠢而动,只要双方大打出手,司马伦的计策便是大获成功了。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吴人太不给力了,寿春空虚,如此的大好的机会之下,他们竟然没有能够拿下寿春来,这无疑给了诸葛诞一个起生回生的机会,如果吴军能够拿下寿春的话,司马伦解决淮南之事,也就会变得更为轻松了。

    不过能让双方打起来,司马伦的计策便是成功了的,诸葛诞本来想要借助吴国的人力量来对抗司马军,但最终没有吃到羊肉反倒是惹了一身的膻。

    尽管最终诸葛诞将寿春保了下来,但后路没有了,援兵也没有了,让诸葛诞的全盘计划最终彻底地破产了,司马伦也从原先要对付的两路之敌,变成了各个击破,无疑是更为轻松了不少。

    诸葛诞毫无疑问地是要死守寿春的,但连续的损失折将,让诸葛诞的实力也为之大损,更兼破坏了他的援兵,诸葛诞孤军而战,胜利的天平将会彻底地倒向司马伦这一边。

    没有任何的阻碍,司马军在渡过淮河之后十分的顺利,司马伦在淮河上架起了四座浮桥,让整个的渡河行动进行的十分顺畅,渡过淮河之后,司马伦也同王昶的荆州军完成了会师,同时对寿春进行了合围。

    毫无疑问,拿下寿春将会是此次战役的终点,尽管新城还控制在吴人的手中,但司马伦认为那不是重点,现在他需要解决的,是诸葛诞,只要将诸葛诞拿下,平定淮南叛乱就可以胜利结束了。

    而此刻距离司马伦出兵,仅仅只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诸葛诞龟缩在了寿春之内,丧失了淮南的所有地盘,也丧失了所有的援军,所人有都知道孤城难守的道理,现在整个的寿春城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看不到任何的出路,也没有什么希望,绝望的情绪在淮南军中蔓延着,谁也不知道他们还能坚守多长的时间。

    司马伦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寿春的周围挖出了数条壕沟,纵横交错,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封锁诸葛诞的突围之路,如果诸葛诞觉得寿春可能守不住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率军突围,而这些壕沟完全将诸葛诞的突围之路给堵死了,离开了寿春城,诸葛诞寸步难行。

    司马伦看似简单的一手,却将诸葛诞的生机给泯灭掉了,众将多有不解,认为寻常的围城之战,往往会采用围三阙一的方式,明面上是给守军留着退路的,这样在攻城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会小一些。

    如果一点退路都不给留的话,守城的军队没有任何退路,必然会死战到底,这样攻城的军队想要拿下城池,往往会付出数倍的伤亡代价。

    这样浅显的道理司马伦没有理由不懂啊,但司马伦依然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将寿春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让守军看不到任何突围的希望。

    司马伦之所以这么做,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寿春城已经是诸葛诞最后的据点了,离开了寿春城,诸葛诞再无容身之所,所以不管攻城战斗如何进行,诸葛诞一定会死守寿春而不会选择突围,所以围三阙一对诸葛诞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

    司马伦将诸葛诞的退路给堵死,同时也是对城内的守军和百姓的一种威慑,诸葛诞是要死守寿春的,但许多人未必和他存在一样的心思,蝼蚁尚且偷生,况乎人呢?所以在淮南军中,肯定是会有很多的人不愿意为诸葛诞陪葬的,死守寿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另谋出路,司马伦自然另有办法,让这一部分人乖乖就范。

    攻城者,攻心为上,诸葛诞虽然在颖上之战中损失不小,和吴军的交战,让诸葛诞更是雪上加霜,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诸葛诞还是有一些力量的,更何况,寿春城是诸葛诞苦心经营了多年的重地,花费了诸葛诞不小的心血,司马伦想要拿下寿春来,也必然将费不小的力气才行。

    所以,这场攻城战,将会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司马伦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想要解决掉诸葛诞,还得从长计议,徐缓图之。

    手下的诸将刚到寿春城下的时候,就都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地向司马伦请战,都争着要去当攻城的先锋,显然这诺大的功劳,他们都不想落到别人的手中。

    但拿下寿春城,真得就那么容易吗?

第183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当年王凌起兵之时,也曾试图和曹亮结盟,但同样是鞭长莫及,司马懿铁心了要首先吃掉王凌,曹亮还真帮不上什么忙。

    诸葛诞也很清楚这一点,就算他此时和曹亮结盟,能得到的援助也是少之又少的,最多也是只能起到牵制司马师的作用,而司马师一旦选择和司马懿一样的办法,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集中力量来对付诸葛诞的话,那诸葛诞还真是悬了。

    尽管这几年来诸葛诞一直在进行着秘密准备,就是防着司马师这一手的,但是淮南一地的资源有限,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可能支持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所以诸葛诞真心想要叫板司马师的话,以半州之力对抗拥有大半个天下的司马师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起兵一事上,诸葛诞采用慎之又慎的态度,如果这次不是司马师密谋要暗算他的话,诸葛诞肯定会继续地维持现在局势不动。

    但现在形势所迫,诸葛诞已经不可能再隔岸观火置身事外了,单独地对抗司马师的难度,那么诸葛诞不介意去靠一棵大树,不管在什么时候,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棵大树,自然是就是一直和他们处于敌对状态的吴国,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当年孙权在位之时,心心念念地就是想攻下淮南,他不止一次地向淮南和荆州发起进攻,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想要开疆拓土,问鼎中原。

    在魏吴对峙的这几十年间,包括曹操的那个时代,魏吴之间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几乎隔个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平时那些小的摩擦战斗,更是多得不计其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

    尽管孙权已经死了,主战的诸葛恪也死在了内乱之中,但诸葛诞相信,只要把淮南这块肥肉摆到吴国君臣的面前,吴人就没有不动心的。

    对于诸葛诞来说,他也不一定就想要去投靠吴国,这无疑会让他背负上一个叛国的罪名,但是现在的形势所迫,诸葛诞已经顾上不那么许多了,他也不一定就是要真心投降吴国,只不过是想要利用吴国的力量而已,如果将来打败了司马师,说不定诸葛诞就会过河拆桥,和吴国翻脸,兵戎相见了。

    说来说去,这也不过是诸葛诞的权宜之计,非常时刻,当用非常手段,至于那些虚名什么的,诸葛诞已经不在乎了,或者说压根儿顾不上了。

    于是诸葛诞决定派蒋班前往吴国,向吴国寻求援助。

    吴国的援兵当然不是白给的,尤其是双方先前还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诸葛诞如果开不出令吴国方面比较满意的条件,吴国又怎么可能耗钱费粮地来充当这个冤大头吧?

    所以诸葛诞还是给了蒋班一个谈判的底线的,那就是将合肥新城交给吴国,并承诺,击退司马师之后,将庐江郡、安丰郡和弋阳郡割让给吴国,并且拨付五千万钱和五十万斛军粮给吴军,以为出兵之资。

    合肥新城那可是淮南的一座重镇,是淮南的南大门,魏吴两国之中,光是围绕合肥新城进行过的战斗,就不下十余次,就在去年,诸葛恪还大举兴兵来攻打新城,最终是铩羽而归,这也直接导致了诸葛恪最终被杀。

    新城可是令吴人垂诞已久的一座重镇,诸葛诞为了表示诚意,特意地将新城送给吴国,这样优厚的条件,足以让吴人为之动心了。

    当然诸葛诞也是很肉痛的,一旦新城失守,吴军就可以长驱北上,寿春便再无险可依,但诸葛诞也很清楚,如果不给吴人足够的好处,人家凭啥要出兵帮你,如果仅仅只是将一些偏远的没有战略价值的城池送给吴国的话,吴国也肯定不会买帐的,所以诸葛诞最终还是咬了咬牙,把新城给送了出去。

    没有香饵,又怎么可能会钓得到大鱼,吴国的人又不是傻子,没有好处的事,谁也不会去干,至于割让庐江、安丰、弋阳三个郡的事,那就是以后的事了,能不能兑现,首先得要看能不能打败司马师,如果连司马师都无法打败的话,那么许下再多的诺言,也不过是空头票据。

    当然,打败司马师之后,诸葛诞还需不需要兑现诺言,那就另当别论了,到时候,还得看形势,还得看心情,诸葛诞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好吧。

    至于钱粮,那是军队的日常消耗,这部分的开支,自然得诸葛诞来出了,毕竟吴国派来援兵,没有自掏腰包的道理。

    总之现在诸葛诞不惜血本,也要把吴国拉到战局之中来,只要有吴**队的援助,司马师还真是奈何他不得了。

    蒋班奉命,连夜离开了寿春,前往了吴国。

    吴国的现在的局势,刚刚算是稍稍平定了下来,孙峻利用铁腕的手段,将诸葛恪一家连同党羽尽皆铲除,一个不留,彻底地将诸葛恪的势力从吴国的政坛上给抹去了。

    其实做为一个非江东本地的士族势力,诸葛家族的势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远没有江东那些大士族树大根深,这也是诸葛恪一死,整个诸葛家势力便灰飞烟灭的原因。

    别看诸葛恪在世之时,权势赫赫,如日中天,但这棵基本上没有多少根基的大树,在倾覆之时,说倒就倒,最终只剩下了一地的狼籍。

    孙峻虽然得势,但是他的心情亦是糟糕透顶的,尽管诛杀了诸葛恪,但是他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被断掉了一只手,那断手之痛,让孙峻是痛彻心扉,就算是将诸葛恪碎尸万段,亦不解他的心头之恨。

    孙峻上位之后,比诸葛恪更为狠辣,曾经与他有睚眦之怨的人,都是被孙峻以各种理由灭其三族,手段之残暴,令人发指。

第183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当年王凌起兵之时,也曾试图和曹亮结盟,但同样是鞭长莫及,司马懿铁心了要首先吃掉王凌,曹亮还真帮不上什么忙。

    诸葛诞也很清楚这一点,就算他此时和曹亮结盟,能得到的援助也是少之又少的,最多也是只能起到牵制司马师的作用,而司马师一旦选择和司马懿一样的办法,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集中力量来对付诸葛诞的话,那诸葛诞还真是悬了。

    尽管这几年来诸葛诞一直在进行着秘密准备,就是防着司马师这一手的,但是淮南一地的资源有限,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可能支持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所以诸葛诞真心想要叫板司马师的话,以半州之力对抗拥有大半个天下的司马师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起兵一事上,诸葛诞采用慎之又慎的态度,如果这次不是司马师密谋要暗算他的话,诸葛诞肯定会继续地维持现在局势不动。

    但现在形势所迫,诸葛诞已经不可能再隔岸观火置身事外了,单独地对抗司马师的难度,那么诸葛诞不介意去靠一棵大树,不管在什么时候,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棵大树,自然是就是一直和他们处于敌对状态的吴国,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当年孙权在位之时,心心念念地就是想攻下淮南,他不止一次地向淮南和荆州发起进攻,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想要开疆拓土,问鼎中原。

    在魏吴对峙的这几十年间,包括曹操的那个时代,魏吴之间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几乎隔个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平时那些小的摩擦战斗,更是多得不计其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

    尽管孙权已经死了,主战的诸葛恪也死在了内乱之中,但诸葛诞相信,只要把淮南这块肥肉摆到吴国君臣的面前,吴人就没有不动心的。

    对于诸葛诞来说,他也不一定就想要去投靠吴国,这无疑会让他背负上一个叛国的罪名,但是现在的形势所迫,诸葛诞已经顾上不那么许多了,他也不一定就是要真心投降吴国,只不过是想要利用吴国的力量而已,如果将来打败了司马师,说不定诸葛诞就会过河拆桥,和吴国翻脸,兵戎相见了。

    说来说去,这也不过是诸葛诞的权宜之计,非常时刻,当用非常手段,至于那些虚名什么的,诸葛诞已经不在乎了,或者说压根儿顾不上了。

    于是诸葛诞决定派蒋班前往吴国,向吴国寻求援助。

    吴国的援兵当然不是白给的,尤其是双方先前还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诸葛诞如果开不出令吴国方面比较满意的条件,吴国又怎么可能耗钱费粮地来充当这个冤大头吧?

    所以诸葛诞还是给了蒋班一个谈判的底线的,那就是将合肥新城交给吴国,并承诺,击退司马师之后,将庐江郡、安丰郡和弋阳郡割让给吴国,并且拨付五千万钱和五十万斛军粮给吴军,以为出兵之资。

    合肥新城那可是淮南的一座重镇,是淮南的南大门,魏吴两国之中,光是围绕合肥新城进行过的战斗,就不下十余次,就在去年,诸葛恪还大举兴兵来攻打新城,最终是铩羽而归,这也直接导致了诸葛恪最终被杀。

    新城可是令吴人垂诞已久的一座重镇,诸葛诞为了表示诚意,特意地将新城送给吴国,这样优厚的条件,足以让吴人为之动心了。

    当然诸葛诞也是很肉痛的,一旦新城失守,吴军就可以长驱北上,寿春便再无险可依,但诸葛诞也很清楚,如果不给吴人足够的好处,人家凭啥要出兵帮你,如果仅仅只是将一些偏远的没有战略价值的城池送给吴国的话,吴国也肯定不会买帐的,所以诸葛诞最终还是咬了咬牙,把新城给送了出去。

    没有香饵,又怎么可能会钓得到大鱼,吴国的人又不是傻子,没有好处的事,谁也不会去干,至于割让庐江、安丰、弋阳三个郡的事,那就是以后的事了,能不能兑现,首先得要看能不能打败司马师,如果连司马师都无法打败的话,那么许下再多的诺言,也不过是空头票据。

    当然,打败司马师之后,诸葛诞还需不需要兑现诺言,那就另当别论了,到时候,还得看形势,还得看心情,诸葛诞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好吧。

    至于钱粮,那是军队的日常消耗,这部分的开支,自然得诸葛诞来出了,毕竟吴国派来援兵,没有自掏腰包的道理。

    总之现在诸葛诞不惜血本,也要把吴国拉到战局之中来,只要有吴**队的援助,司马师还真是奈何他不得了。

    蒋班奉命,连夜离开了寿春,前往了吴国。

    吴国的现在的局势,刚刚算是稍稍平定了下来,孙峻利用铁腕的手段,将诸葛恪一家连同党羽尽皆铲除,一个不留,彻底地将诸葛恪的势力从吴国的政坛上给抹去了。

    其实做为一个非江东本地的士族势力,诸葛家族的势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远没有江东那些大士族树大根深,这也是诸葛恪一死,整个诸葛家势力便灰飞烟灭的原因。

    别看诸葛恪在世之时,权势赫赫,如日中天,但这棵基本上没有多少根基的大树,在倾覆之时,说倒就倒,最终只剩下了一地的狼籍。

    孙峻虽然得势,但是他的心情亦是糟糕透顶的,尽管诛杀了诸葛恪,但是他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被断掉了一只手,那断手之痛,让孙峻是痛彻心扉,就算是将诸葛恪碎尸万段,亦不解他的心头之恨。

    孙峻上位之后,比诸葛恪更为狠辣,曾经与他有睚眦之怨的人,都是被孙峻以各种理由灭其三族,手段之残暴,令人发指。

第1838章 吞吴之志

    谋划天下一统那可是一件大事,尽管魏军目前还处于一种三线作战的状态,但曹亮却没有停止统一大计的谋划。

    按照历史的进程,三国的最先灭亡的是实力最弱的蜀国,其次才是魏国,最后是吴国,而且从蜀国灭亡到吴国灭亡,居然长达十六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吴主孙皓的昏庸无道,只怕这个统一的时间,还会变得更长。

    但曹亮却不想拖延那么久的时间,这天下分崩离析的太久了,黎民百姓也承担了太多的苦难,越早结束割据结束战乱,对天下百姓来说便是最大的福祉。

    在其位,便要谋其政,如今曹亮已经坐到了天子的位置上,那么他的眼光和格局就不应该那么的狭隘,以天下苍生为念,造福于九州黎庶,令四海承平,国泰民安,便是他最大的使命。

    谁说平定天下就得按先蜀后吴的顺序来,曹亮当然不会信那个邪,只要条件时机成熟,曹亮就会毫不犹豫地挥师而进,拉开这统一天下的大幕。

    如果说魏国一直以来都无法搞定吴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国有这么一道长江天险,不擅长水战的魏**队根本就无法逾越。

    晋国之所以最终能一统天下,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益州,益州占据着长江的上游,晋国占据益州之后,就等于是削夺了吴国的专属福利,从此益州就成为了高悬在吴国头顶上的一把剑。

    但光有长江之险还不行,晋国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由王濬在益州打造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在其他五路人马的配合之下,最终攻灭吴国,实现了天下一统。

    尽管吴国的灭亡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却是,如果没有王濬在益州打造的这一支楼船舰队,晋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逾越长江这道天险的。

    正是王濬在荆州大破吴国水军,彻底地摧毁了吴国的水上力量之后,吴国才丧失了和晋军的对抗能力,否则的话,那怕吴主孙皓再怎么作死,晋国都很难灭掉吴国的。

    所以,曹亮想要灭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来战胜吴国的水军,如何能突破长江天险,这两个问题实质也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要建立魏国自己的水军队伍。

    长期以来,魏国在水军方面,一直是存在着一个短板,除了在淮南和荆州有一些小规模的战船之外,事实上,魏军根本就没有成建制的水军,而在荆州和淮南两大战区,魏军也长年是处于一种防御的状态,双方交战多次,七成以上是吴国主动发起的进攻,而魏国对吴国的征伐,也始终停留在表象上,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水军,最多也只能是打到长江边,望江兴叹而已。

    曹亮也知道,想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绝不是几个朝夕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吴国的水军之所以强大,除了它的底蕴之外,拥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便是它的关键所在。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这些的百姓出行,船只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而且江南的民众,个个水性出众,人人都是游泳的高手,以此为基础的训练出来的水军,自然而战斗力相当的强悍,在水面上作战,鲜有敌手。

    反观魏军,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来自于北方,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通水性的,妥妥的一群旱鸭子。

    当年曹操为了兴兵南下,特意地在冀州邺城开凿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名为玄武池,并且打造了巨大的战船,在玄武湖上操练水军。

    训练了半年之后,这支水军也变得有模有样了,于是曹亮满怀信心,挥师南下,直取荆州,准备荡平江东,一统天下。

    但到了赤壁之后,战争一开打,曹操才发现自己的水军近乎是一塌糊涂,玄武湖是一潭的死水,这支临时改编的水军操练起来没有任何的难度,但到了长江之上,这里的风也大,浪也急,战船一晃,许多的士兵当场就吐了,在船上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打仗了。

    最后赤壁之战的结果自然是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曹操是惨败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奠定。

    而赤壁之战后的几十年间,魏国虽然极为的强盛,但却再也没有机会饮马长江,与吴国的交战,也大多是集中在淮河一线上,染指江东,一统天下,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道长江天险,无疑也成为了吴人最大的倚仗,光是孙权,就曾十余次兴兵进犯淮南,这完全是一种有恃无恐啊,那怕他们把仗打得稀烂,一退到江边,魏军就拿他们无可奈何了。

    如果论国力,魏国是明显的要强于吴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还是军力,魏军都远胜于吴国,但在双方的交锋史上,却是吴国的进攻多于魏国的,实力强的一方处于守势,而实力弱的一方却是咄咄逼人,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奇观了吧。

    吴军在水上确实称得上是龙,但一上岸,却变成了虫,陆战之中,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战或者攻城战,他们没有一处能占得上风的,可偏偏吴人就是这么拽,打不赢也得打,牛皮糖一样,黏黏乎乎的,挣不脱也甩不掉,确实是比较烦人的。

    双方的疆界一直维持在淮南一带,虽然互有攻守,但这条边界,却是出乎异常的稳定,几十年来一直维持着原貌,似乎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吴军强于水战而弱于陆战,魏军是强于陆战而弱于水战,双方各擅胜场。

    在自己的优势范围之内,吴军和魏军都是不可战胜的,在自己的劣势范围之内,又都不是对方的对手,所以双方这么多年来打来打去,也没有打出一个所以然来。

    曹亮既然有灭吴之志,那就不单纯的想一想,而是要付诸于实施的,但究竟他如何能破解吴国的长江防线,无人可以知晓。

第1839章 玩一票大的

    在这之前,曹亮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过平吴的想法,那怕是自己最为忠诚的心腹将领和最为倚重的谋士幕僚,毕竟这个想法太过于激进了,尽管曹亮的军队已经可以横扫天下,但那条宽阔的长江,却不是魏军搭建几座浮桥就可以横跨的。

    平吴定江南,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最起码,以现在魏军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但曹亮心中却有一个宏愿,那就是准备趁着这次的淮南之战的机会,一举解决掉吴国这个割据的势力,吴国如果能率先灭掉,那灭掉蜀国还远吗?

    曹亮回到了洛阳,跟随他回到洛阳的,还有中军团的全部人马和右军团的屯骑、劲骑二营,整整十一万的兵马,如果这个时候,曹亮直接挥师南下,解决合肥之围,恐怕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曹亮却没有轻举妄动,他现在正在谋划着一盘大棋,这十一万大军压上去,解决淮南战事丝毫没有问题,甚至孙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逃之夭夭都是很有可能的事,如果魏军兴师动众,但赶到淮南之后,却发现没仗可打了,那这次魏军的南下,便没有任何意义。

    解围容易,但如果无法歼灭吴国的有生力量,这样的仗,曹亮根本不屑去打,毕竟曹亮所谋的,可不仅仅是击退吴军的进攻,如果只是为了打退吴军,王昶便可以办得到,又何需曹亮出兵呢?

    为了不打草惊蛇,曹亮回到洛阳之后,立刻是按兵不动,仅仅从青州、徐州和豫州调动了一部分的郡兵给王昶,稍微加强一下淮南的防御力量。

    但郡兵的战斗力毕竟有限,曹亮调兵的目的,便是示敌以弱,故意地让吴人觉得他们在淮南战场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为下一步请君入瓮打下基础。

    而中军团和屯骑营劲骑营的人马,则被曹亮给掩藏了起来,他们回到了洛阳之后,这十几万人根本就没有现身,更没有进入洛阳城中,而是分散地驻守在了荒山野岭之中,掩旗息鼓,那怕最为出色的吴国间谍,也难以全部查得清这支魏军的真正实力。

    而曹亮公开的宣布,魏军的所有主力,都留在了关中,下一步,魏军主攻方向,将会是凉州,彻底地消灭残晋势力司马氏的余孽,不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曹亮说的倒是一点也没错,就在曹亮返回洛阳之时,马隆已经率军进入了凉州,征讨凉州之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但曹亮并没有提到此次魏军进军凉州的,仅仅只有先登营和越骑营,这便无疑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错觉,认为魏军进军凉州的,至少也是一个军团级别的兵力,他们自行脑补的结果,便是出征凉州一个军团,留守关中一个军团,护送曹亮返回洛阳的,充其量也不过一两个营的兵力罢了。

    放长线,才能调大鱼,曹亮专门派人前往寿春,给王昶面授机宜,对淮南的战事做出了详尽的安排。

    此时的淮南,战况正趋于激烈,孙綝这次调动了十三万大军,其中吴军十万人,司马伷的降军三万人,兵分四路,直袭淮南荆州,拉开了又一次的北伐大幕。

    与蜀国诸葛亮的五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相比,吴国在淮南荆州的用兵更为的频繁,频繁到连他们自己都记不住这是第几次出兵了,反正吴魏之间的边界,就从来没有安生过,你来我往,几十年间战事连绵不断,从来也没有消停过。

    距离上一次孙峻北伐这才刚刚地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次孙綝又重整旗鼓,再次大举进犯淮南。

    和往常一样,这次孙綝依然将进攻的重心,放在了淮南,至于荆州那边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策应,以牵制荆州一带的魏军,使其不敢向淮南方向大举增援。

    这已经是吴国进攻时惯用的套路了,攻淮南时就一定要稍带荆州,攻荆州时就一定会稍带淮南,在吴国多次的进攻之中,在淮南的用兵至少占到了七成以上,可见吴人对淮南的执念究竟有多深了。

    这次孙綝进攻淮南,和他的诸多前任一样,也是满怀信心的,在自恋这一点上,吴人向来是无人能及的,每一次的出兵他们都是踌躇满志,信心满怀,皆有一举问鼎天下,逐鹿中原的感觉。

    但理想很丰满,现在却很骨感,无论吴人怎么折腾,他们都无法在淮南或荆州获得寸土,一次次的挫折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汲取教训,反而是让他们更加地起劲,在他们看来,也许下一次进攻就会有奇迹出现,就会大功告成。

    当然,这也和他们背倚长江天险有着莫大的关系,不管淮南或荆州的战事打得有多烂,只要他们一撤军,魏军就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每一次吴人都能全身而退,这无疑让吴人是底气十足,你奈何不了我,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能把我怎么办?

    当然,每次吴国的进攻也是瞅准了机会再下手的,不是乘着魏国国丧就是实力空虚的时候才会出兵,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孙綝也是瞅准了曹亮用兵于雍凉的机会,才会悍然出兵,发起进攻的。

    如今魏军的主力基本上是放在雍凉一带的,那儿的形势极为的复杂,有司马残晋的势力,也有河西鲜卑的势力,再加上不甘寂寞的姜维,整个雍凉如今至少也有四方力量在角逐,所以孙綝认为曹亮想要从雍凉战场之上抽身的可能性为零。

    魏军的主力在西北,那东南一线就近乎空虚了,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孙綝想要在吴国立威,那就必须要拿得战绩功勋来,没有威望,他如今的地位也不会太牢固,更别说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所以孙綝不顾别的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倾起大军,直袭淮南,这一次,他玩一票大的,打一场震惊天下的大仗。

第1840章 再战新城

    毫无疑问,这一次,合肥新城又一次地成为了吴军的首要攻击目标。

    对于合肥新城,吴人是又爱又恨,至少一半以上的吴军进攻,都是围绕着合肥新城来进行的,可见吴人对合肥新城的钟情程度有多深了,执着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但同样合肥新城也承载了吴人最为痛苦的回忆,新城的城墙之下,埋葬着吴国的多少亡魂,数都数不过来,那不可逾越的城墙,似乎成为了吴人的一个噩梦,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成为了吴人心中的一道阴霾,挥之不去。

    就算是上一次吴人沾了诸葛诞的光,空手套白狼拿下了合肥新城,在屁股还没有捂热呢,新城便又得而复失了。

    没有得到和得到又失去了,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后者会更令人懊恼和沮丧,新城的得而复失,无不令吴人是扼腕而叹,仿佛是失去了一件最为宝贵的东西。

    不过这一次吴人能够得以拿下新城,一偿多年的夙愿,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认为新城也并非是牢不可破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吴国还是有希望再次拿下的。

    这次孙綝率军大举进攻新城,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而来的,他认为上次吴军能够拿下新城,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次一样也可以。

    出征之前,孙綝已经是掌握了魏军在淮南方面的布防情况,由于曹亮用兵于西北,整个东南防线上魏军的守备空前的薄弱,荆州那边有杜预在坐镇,手中倒是还有三个营的主力营,而刚刚从荆州对调到淮南任都督的王昶,手底下的兵马可全部是郡国兵,总兵力合计都不超过四万人,做为最前沿的边防要塞合肥新城,守军也只有七千人,蜀军的如此兵力配置,不禁让孙綝是颇为心动,这不是天赐良机是什么?

    驻守新城的将领是诸葛靓,诸葛诞之子,与吴人也是老相识了,由于上一次淮南之战时,吴人先是与诸葛诞合作,得到了合肥新城,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吴人背盟弃义,与诸葛诞反目成仇,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而双方从此结怨,诸葛诞兵败之后,诸葛靓舍近求远,拒绝了向吴国投降,转而北投并州,如今奉曹亮之命,镇守新城,新仇旧恨,让他和吴人更是分外眼红。

    进攻新城之前,孙綝还特意地派人前去劝降诸葛靓,准备打一打感情牌,说以前吴国和诸葛诞的合作比较愉快,只是受到司马伦的挑拨,才会导致双方反目,做为补偿,孙綝亲口允诺,只要诸葛靓能献城归降,至少也能给他一个车骑将军的位置,比起诸葛靓在魏国现在的官职,可高得多的多。

    诸葛靓当时就唾了那使者一脸,吴人也太不要脸了吧,当初正是他们背信弃义,才导致了诸葛诞败亡,如今居然又跑过来给自己画大饼,我呸,爷我不稀罕,鬼才知道吴人还会不会信守诺言,真如是归降了他们,只怕自己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

    诸葛靓虽然没有毁书斩使,但也没有轻饶,他下令将吴国使者们的鼻子全给削掉了,而后乱棒给打出去,从新城的官署一直棒打到城门口,那使者和一堆的随从,几乎是爬着离开新城的。

    使用棒击刑罚的全部是诸葛靓的亲兵,也就是以前诸葛诞的家兵,他们对吴人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诸葛靓有令不得取这些吴人的性命,他们根本就没有活着离开新城的可能。

    饶是如此,这些亲兵下手依然相当的阴狠,吴国的使者骨头都被打断了好多根,只能是像狗一样爬着离开了新城。

    回到了吴军大营,这使者哭诉了诸葛靓的无礼,看到满脸满脸身是血的使者,孙綝是勃然大怒,这分明是诸葛靓在打他的脸啊,既然诸葛靓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休怪他不客气了。

    孙綝立刻率军大举围攻新城,誓要将诸葛靓给擒下,好好地羞辱他一番,然后再将他凌迟处死,否则难泄孙綝的心头之恨。

    孙綝委派朱异和丁奉为前部督,率军攻打新城,新军的守军只有七千人,而孙綝派出的兵马则是多达五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让吴军在攻城之时,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

    但合肥新城是魏军早些年打造的淮南要塞,城墙高而坚固,城壕又宽又深,防御设施齐备,如此一座坚城,那怕吴军人多势众,却也无法轻易地攻陷新城。

    上次吴军进攻到新城之后,并没有采用破坏的手段,当时吴人以为拿下新城就不会再失守了,所以他们反倒将新城当做是自家的城池来加强了防御,后来新城的速失,让他们也没有什么机会再去破坏城池的防御体系。

    而诸葛靓被安排镇守新城之后,则是进一步地对新城进行了修缮和维护,让城池变得更加地坚固无比,此刻就算是吴军倾尽全力来进攻,也只能是铩羽而归。

    吴军在攻城方面,甚至是在陆战之中,都是有着明显的短板的,他们缺乏诸如投石车和攻城车这样的攻城器械,使用的攻城方式,是比较古老而原始的蚁附攻城法。

    蚁附攻城法就是一种用人命来堆砌的进攻方式,虽然孙綝开出了巨额的悬赏,可依然还是收效甚微,吴军之中大部分的士兵都比较怕死,在冲锋之上,缺乏勇气和毅力,往往是前面的一波进攻给打退之后,后面的吴兵就丧失了进攻的势头,攻击比较乏力。

    连续地激战了多日,吴军始终拿不下新城来,孙綝不禁是大为地愠怒,新城的守军只有几千人,而吴军至少投入了七八倍的兵力,可这么多天的仗打下来,却始终是毫无建树,难道说吴军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孙綝催促朱异和丁奉加快进攻的节奏,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魏军的援兵赶来前拿下新城,否则会陷入到极大的被动之中去。

第1841章 怒斩朱异

    但是朱异却是面露难色,这倒不是朱异不愿意尽力,想当年,朱异也是吴国赫赫有名的骁将,冲锋陷阵,战功卓著,这次进攻新城,吴军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坚强的守军,而是糟糕恶劣的天气。

    连日的阴雨天气,让吴军的进攻陷入了困顿之中,从巢湖北岸到合肥新城,也不过才三十里的路程,但这阴雨霏霏的鬼天气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吴军的车辆陷入其中,推都推不出去。

    让吴军更为不堪的是,吴军并没有避雨的衣服,加上孙綝催促地紧,吴军只能是冒雨前进,衣服全都被淋透了,又冷又潮,苦不堪言。许多的士兵更是因此而染了风寒,高烧不退,病倒无数。

    这样的情况下吴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大打折扣,而合肥新城,素来以坚城要塞称著,是最难攻克的堡垒,那怕是在好的天气条件下,吴军想要攻城,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而现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想要拿下新城,试如登天一般。

    当年东兴之战时,丁奉虽然有过雪中奋短兵的战斗奇迹,但这样的战斗几乎是无可复制,因为魏军不可能永远都处于一种无防备的状态,此时尽管天气恶劣,但新城的守军在诸葛靓的指挥下,依然是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吴军就算是想要偷袭,也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效果当然差得离谱,朱异已经是相当的努力了,但依然没有任何的进展,朱异本欲向孙綝请求缓攻新城,等到天气转好之后,再复进攻不迟。

    但孙綝那里肯同意,他这次进攻淮南,完全是趁着魏军不备,兵力空虚的机会,想要一举拿下淮南的,如果战事拖延的久了,曹亮把援兵派过来,吴军想要趁虚而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所以孙綝对朱异的推诿是勃然大怒,认为朱异是故意拖延不战,怠慢军心,下令将朱异给捉起来,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众将是大吃一惊,这临阵斩杀大将,那可是兵家之大忌啊,极易动摇军心士气,更何况,现在战事不利,最主要的是天气的原因,并不是朱异的个人问题,孙綝以此为借口要斩朱异,真得很难服众。

    于是众将纷纷向孙綝求情,希望他能刀下留人、

    孙綝黑着脸,根本就不搭理众人,其实孙綝之所以执意要斩朱异,并不全因为他拖延战事,而是因为孙綝和朱异以前有过私仇。

    朱异的父亲朱桓,是吴国有名的大将,战功彪柄,但为人高傲,不阿权贵,而孙綝的父亲是安民都尉孙绰,依仗着自己是孙氏宗室的关系,欺横乡里,朱桓在当地任太守之时,依律严厉地惩治了孙绰,两家从此结怨。

    按理说孙綝这一脉本是孙坚的弟弟孙静之后,属于孙氏旁支了,地位不高,朱家好歹也是江东大族,势力极大,那怕是吴帝孙权,也会给朱家一些面子的,朱柦惩罚作奸犯科的孙绰,自然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那知孙綝心胸狭隘,乃是睚眦必报之人,父亲受罚,孙綝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一直以来怀恨在心。

    只不过以前孙綝职位低,就算是想要报仇,也是有心无力的,如今他一跃而成为了大将军,权势熏天,遥想当年之恨,孙綝自然想要报复。

    所以朱异并不是死在什么拖延不战怠慢军心上面,这不过是孙綝随便找的一个借口,好让他名正言顺地斩了朱异。

    众将不知内情,只是一昧地求情告免,但孙綝杀心已起,又如何肯罢手,不多时,刀斧手已将朱异的人头呈上,众将观之,皆默不作声了,只能是暗暗垂叹。

    大仇得报,孙綝却是心情大好,这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当年他父亲所受的耻辱,终于是连本带利的讨还了回来。

    孙綝下令将朱异的人头高悬于辕门之外,并谕诸军,有胆敢不奉号令,拖延军令,怠慢军心者,一律与朱异同罪,立斩不赦。

    众军不禁是心生怨愤,但如今孙綝权势滔天,有先斩后奏之权,谁敢捋其虎须,只能是默不作声,但私底下却是腹诽不已。

    而且有人将孙綝和朱家有私仇的事给扒了出来,这下众军都明白了,这哪里是朱异犯了错,分明是孙綝公报私仇啊,如此狭隘心胸,却窃居高位,众人都在感叹,这吴国算是没人了。

    看到战事不利,司马伷主动地站了出来,向孙綝请战,他愿意带领本部之人马,前去攻城。

    司马伷就算是投降了吴国,但也是心心念念地想着复仇大业,趁着曹亮用兵雍凉之际,便是收复淮南的大好时机,更何况,如果淮南的战事升级,对逃往凉州的司马炎也是有好处的,一旦曹亮分兵应对,司马炎那边承受的压力便可以小很多,这也算是从侧面帮助司马炎啊。

    现在吴军攻打新城不利,自然引不起曹亮的重视来,所以司马伷主动请战,希望可以取得一些战果,拿下合肥新城。

    孙綝不禁是大发感慨,司马伷做为一个降将,都能主动地站出来,吴军这么多的将领,却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也难怪吴国这些年是一辈不如一辈。

    司马伷得到了孙綝的准许之后,便率领着他麾下的三万人马加入到了攻城的行列之中。

    而司马伷出兵的同一天,淮南的天气也突然地转晴了,连日阴雨霏霏的状况终于结束了。

    打仗本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天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天气转晴,司马伷更是精神大震,看来老天爷也是要帮他啊,于是率军大举直逼新城,与丁奉一道,从东西两面,对新城展开了强攻。

    连续地激战了二十多天以后,守城的魏军终于不支,诸葛靓是弃城而逃,将新城拱手相让,司马伷的军队一路杀入到了新城之中,一番血战,终于算是拿下了新城。

第1842章 认怂了

    这场新城防御战前前后后打了一个半月左右,别看吴军的进攻非常的努力,但新城的防御强度那可不是吹出来的,几十年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这片战场早已被鲜血所浸染,如果把曾经的战死者都堆砌在城下的话,那起码也有城墙一般齐的高度了。

    吴军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伤亡代价,前前后后进攻合肥新城不下十余次,但从来没有一次真正地攻克过新城,上次他们虽然能够进入新城,也不过是诸葛诞拱手相让的原因,如果真让吴军自己去打的话,他们一样不会成功。

    虽然籍着上一次得以拿下新城的余威,吴军的心气比较高,但面对新城坚固的防守以及恶劣的天气,他们同样是无计可施的。

    而新城的守将诸葛靓对吴人则是恨之入骨,正是吴人的背信弃义,才导致了诸葛诞的覆亡,对于吴人,诸葛靓自然是恨之入骨,此仇不报,不共戴天。

    诸葛靓不仅将孙綝的书信撕个粉碎,而且还把孙綝派来的使者削鼻棒打,也算是给了孙綝一个下马威,同时也是告诉孙綝,断了招降的念头,诸葛靓和吴国誓不两立。

    在这场攻防战中,诸葛靓也确实是用行动回应了他誓不两立的决心,如今诸葛靓麾下的守军,许多还曾是诸葛诞的旧部,他们深受诸葛诞的大恩,对吴国的仇人是恨之入骨,此番作战,这些诸葛旧部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表现的极为英勇,杀退了吴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当然吴军最受影响的还是天气,连月不开,阴雨霏霏,虽然同在一片天地之下,魏军还有城池做为倚靠,最起码有个避雨的地方,生堆火也能把身上的湿衣服给烤干了。

    但在野地之中的吴军,却享受不到这个烤火的待遇,大雨把所有能点燃的柴禾都给淋湿了,吴军身上更是湿透了,又潮又冷,苦不堪言,这样的环境能打好仗才怪呢。

    吴军的连番进攻受挫,孙綝一怒之下斩了先锋朱异,重新委派司马伷率军攻城。

    闻听是司马伷人前来攻城,诸葛靓更是分外眼红,如果说吴人只是杀父之帮凶的话,那司马家的人才是真正的杀父仇人,诸葛诞最终就是死在司马伦的手中,而司马伦和司马伷可是亲兄弟,所有司马家的人,都和诸葛靓是不过戴天。

    所以司马伷带来的兵马虽然有三万之众,但诸葛靓丝毫不惧,反而更是充满了昂贵的斗志,不能亲自手刃仇敌,诸葛靓都不肯善罢干休的。

    那怕是司马伷的军队参与到了攻城之中,那怕天气转晴,对吴军变得有利一些,但守城的魏军打得十分顽强,吴军又是连续地攻击了十余日,难有成果。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吴军并不擅长打攻坚战,新城那高大且坚固的城墙对于缺乏大型攻城器械只能是依靠人海战术的吴军来说,不吝是一种噩梦般的存在。

    其实司马伷在这其中也是挺尴尬的,他麾下的军队,可都是来自中原的兵马,但在他从武关南逃吴国的途中,几乎丢光了所有的器械和装备,如果不是吴军的接济,司马伷的人马都有饿死的可能。

    所以司马伷的军队虽然不属于吴军的原本的战斗序列,但自从加入到吴军之中后,似乎也被同化了,这让在孙綝面前夸下海口的司马伷是大跌颜面。

    没奈何,司马伷只能是不恤伤亡,拼了老命地发起进攻,发誓一定要拿下新城来。

    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久战之下终于看到了曙光,经过了十余天的鏖战,在新的一天凌晨的时候,司马伷按照惯例继续地发起进攻,但却发现新城的城头居然无人把守了。

    起初司马伷以为自己是眼花了,或许是魏军故意设下的圈套,然后司马伷派出小股的部队登城之后发现,合肥已经成为了一座空城,守城的魏军已经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

    吴军攻打新城,没有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兵法上惯用的围三阙一的战术,围三阙一,从实质上来讲,就是给守城的敌人一条生路,让他们放弃抵抗的念头,如果四面围城,水泄不通之时,敌人没有了退路,只会做困兽之斗,让攻城的一方承受再多的伤亡代价。

    如果只为了夺城而没准备对守军赶尽杀绝的话,那么围三阙一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它可以最大的限度瓦解守军的斗志。

    不过司马伷一直觉得,这样的招数似乎对诸葛靓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从诸葛靓拼死一战的态度之中应该可以看出,诸葛靓是准备要和合肥新城共存亡的,在没有面临绝境的情况,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地放弃新城的。

    但出乎司马伷意料的是,就在新城攻防战还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之下的时候,诸葛靓毫无征兆地就居然率兵连夜逃跑了,而且是逃了个干干净净,直到司马伷入城之后,才发现合肥新城之内居然再没有魏兵的任何身影。

    说好的誓死而战,谁好的血战到底,到头来,居然是虎头蛇尾,原本以为狠人一个的诸葛靓到头来也是怂人一个。

    司马伷望着空荡荡的新城,面露出鄙夷之色。

    但这个结果对司马伷来说,却是再好也不过了,今天能够拿下新城,绝对是一件值得庆贺之事,司马伷比丁奉先一步进了城,这拿下新城的首功自然是他的了。

    司马伷暗暗地舒了一口气,毕竟连战半个多月,一直未有胜果,他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今天拿下了新城,这压力总算是得以释放。

    司马伷降吴之后,虽然是身居高位,但他也清楚,这不过是吴人比较客气的做法,他们内心之中还是极为鄙视这些降者的,自己想要在东吴立足,那就必须要拿得出卓越的战绩来,新城之战,就是他要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终于是得偿所愿了,他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番了。

第1843章 陛下的旨意

    在快马向孙綝报捷之时,司马伷也派人去查探诸葛靓的去向,尽管司马伷拿下了新城,但最终还是让诸葛靓跑了,这多少显得有些美中不足,如果能找到诸葛靓逃跑后的位置,将其擒拿或斩杀,那才是最为完美的结果。

    但吴军围三阙一的包围圈本来就是要给魏军一定的逃路的,诸葛靓率军连夜从北边的这个缺口逃走,吴军根本就没有察觉。

    这也怪不得吴军,本来在围三阙一的计划之中,吴军还是暗伏了一支人马的,准备对逃离新城的魏军进行追击,但新城之战打了一个多月,魏军也没有半点撤军逃跑的意图,所以这支一直以来埋伏在外围的吴军也就无所事事,最终给撤了。

    这也导致吴军直到黎明之后发起进攻之时,才会现魏军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魏军撤走已经是大半夜的时间了,那怕这时候司马伷想去追赶也是来不及的。

    ……………………………………………………………………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比及黎明之时,魏军的队伍已经离开新城大约四五十里的距离了,诸葛靓已经和王昶派来接应的队伍相会合了,登上一座土山,向南眺望,已经看不到新城的任何踪影了。

    诸葛靓轻声地叹息了一口气,如果不是王昶给他下了死命令,诸葛靓抵死也是不会离开新城的。

    诸葛靓这次原本是下了决心的,要与新城共存亡,吴人想要攻破新城,那就必须要踏着他的尸体过去,否则的话,门都没有。

    新城守军的兵力是不多,但他们众志成城,誓死而战,斗志比任何军队都旺盛,在新城的守御战中,他们拼得最狠,吴军就连一步也无法踏上新城的城头。

    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新城守军孤战奋战,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连续地打退了吴军数十次的进攻,整个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军的尸体充斥了整个的战场。

    当然,新城守军的减员也是十分的厉害,杀敌一千,自己怎么也得损失上百人吧,对于本来兵力就不太宽裕的守军来说,不断地伤亡减员让新城防御的形势变得也是越来越严峻了。

    但新城的守军都做好了血战到底的准备,那怕是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也绝不让吴军踏入新城半步。

    但王昶的命令让诸葛靓不得不选择了放弃,甚至王昶为了防止诸葛靓抗命不遵,不肯撤退,还特意地将曹亮的诏书拿给了诸葛靓,明确地告诉他,撤离新城是陛下的旨意。

    毕竟王昶以前和诸葛诞不睦,诸葛诞反叛之时,王昶也曾参与到镇压之中,那怕现在同朝为臣,诸葛靓心中也难免是有些疙瘩的,如果王昶没有言明撤离新城是曹亮的旨意,诸葛靓甚至都有可能会怀疑王昶的用心。

    诸葛靓接到王昶的撤军命令之时,心里确实有些抵触,新城遭到吴军的围攻,王昶不派援兵就算了,居然在这个时候要他放弃新城,那么这么多天的打不就白打了吗?那么多为了守卫新城的魏军将士不就白白地牺牲了吗?

    但看到曹亮的诏书,诸葛靓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了,这诏书自然是货真价实的,给他王昶十个胆子,也不敢伪造圣旨,既然曹亮远在千里之外下达这封诏书,那肯定是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诸葛靓并非是不识大局的人,所以在接到命令的当天,诸葛靓就下令连夜撤退了。

    还好吴军围城的策略是围三阙一,没有对新城进行四面包围,所以魏军的撤退是相当的顺利,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拦截,甚至吴军都没有察觉到魏军已经撤离。

    此时天色方亮,按照平时的节奏,这又将是吴军发起进攻的时候了,这一次吴军不会再遭遇到任何的抵抗,整座新城,已经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池,吴军可以轻易地就攻入城中了。

    “这次便宜了那些吴狗了!”诸葛靓望着新城的方向,恨恨地道。

    不过他也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如果这一切都是出自曹亮的谋划的话,那么从吴军踏足到新城的第一步起,他们就已经是踏入到了圈套之中,别看他们现在得意猖狂,将来秋后算帐的时候,必然要他们连本带利地吐出来。

    诸葛靓回过了头,下令军队不做任何的休息,直接赶赴寿春,与王昶的军队会合。

    ……………………………………………………………………

    孙綝听到了司马伷传回来的消息,不禁是欣喜若狂,经过了近五十天的奋战,终于是拿下了新城,不容易啊!

    要知道,吴国觑觎新城已经是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了,除了上一次淮南之战时他们曾短暂的占领过新城,其他的时间,就连染指新城的机会也没有。

    吴主孙权在位的时候,心心念念就是想要拿下新城,他甚至是御驾亲征,数度攻打新城,但始终未能如愿,这大概也成为孙权一辈子最引以为憾的事。

    如今他孙綝率军出征,经过了一个半月的浴血奋战,终于是拿下了新城,这次的胜利,那可不是像上次一样是虚的,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胜利,足以轰动整个江东了。

    这次孙綝出征淮南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个人的资历和功勋,虽然他如今晋升为大将军,把持朝中权柄,但由于他窜升的过快,根基和资望和那些朝中的老臣相比,差得太远,想要服众,孙綝就必须要立大功,这样他的地位才会牢固。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孙綝还仅仅只是一个偏将军,在吴军之中,毫无存在感,只是因为堂兄孙峻的关系,孙綝才会飞黄腾达,一飞冲天,但论及根基,他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新城可是号称最难啃的硬骨头,多少吴国的大将在此折戟沉沙,就连吴主孙权都多次铩羽而归,如今孙綝出马,拿下了新城,试问江东之人,谁还敢轻看于某?

第1844章 北上寿春

    孙綝在进入新城的时候,特意地列出了仪仗队,旌旗招展,麾盖如云,光看这排场,简直就不亚于天子御驾亲征啊。

    入城的时候,孙綝志得意满,头颅高高地昂起,那眼神,浑然一副睥睨天下的模样,只不过孙綝为人偏瘦小,獐头鼠目,他越发的得意忘形,就越如同沐猴而冠,让忍俊不住。

    不过在场之人可没有一个敢笑出声来,毕竟孙綝如今权势滔天,谁得罪了他,恐怕下场便和朱异一样,所以吴军所有的人都是噤若寒蝉,除了暗暗地腹诽之外,丝毫不敢说半句闲话。

    孙綝对孙休登临皇位一直是耿耿于怀的,自从他废掉了孙亮之后,便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反正他也是孙氏宗室之人,那怕是旁支庶脉,一样也是有资格登临帝位的,魏国的曹亮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吗,论出身和地位,曹亮亦是曹家的旁支庶脉,还不是一样能当皇帝?

    再看蜀国,先主刘备号称是汉室宗亲,但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汉景帝都不知死了多少人,汉室的江山传了多少代,刘备和那时的天子汉献帝完全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但刘备不但以皇叔自居,而且以后还晋位当了天子。

    魏国可以,蜀国也可以,轮到吴国,难道就不可以了吗?

    所以孙綝认为他自己也姓孙,是完全有资格当皇帝,不过他和曹亮刘备不同的是,曹亮和刘备的上位完全是靠自己,他们纵横天下,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自然不会在人来质疑他们皇位的合法性。

    而他孙綝自己,所有的权力都是继承于堂兄孙峻的,无论是资望还是功勋,都不足以服众,所以废黜了孙亮之后,纵然孙綝有心思自己称帝,但却受到了不少的阻力,看来这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社稷,坐上去也不会安稳啊!

    于是孙綝听从了他弟弟孙据的建议,趁着魏国淮南空虚的机会,兴兵讨伐,只要孙綝在淮南立下大功,必然会得到江东民众的拥戴,到那时找个机会将孙休给废黜了,孙綝自己便可以位登九五了。

    这个建议对孙綝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如果他真得能在淮南立下功勋的话,那遥不可及的皇位便真得有可能实现了。

    而且这次的机会也是再好也不过了,曹亮的主力尚在遥远的雍州和凉州,淮南一带完全处于空虚的状态,此时孙綝如果出兵征伐的话,成功的几率会很大。

    更何况如今的孙綝的手里还有一张牌,那就是刚刚归降吴国的司马伷,司马伷这次降吴,带来的可是足足有三万人马,虽然说三万人马并不是能增加吴国的多少兵力,它最关键的地方是,司马伷的这三万人完全可以充当向导,他们熟悉魏国境内的情况,可以对吴军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而司马伷果然也没有让孙綝失望,在他接替朱异成为先锋担任主攻之后,连续地奋战了十余日,终于是叩开了新城的大门。

    这可是孙綝期盼已久的胜利,可预见的是,拿下新城之后,整个江东都会为这欢呼雀跃,孙綝的声望必然也是水涨船高。

    要知道,这可是吴国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攻下的合肥新城,做为主帅的孙綝指挥有方,必然可以彪柄千秋。

    仅仅是拿到了新城,孙綝就获得了如此的殊荣,如果能够拿下寿春,拿下整个寿春的话,孙綝的功绩在江东必然是无人可及,包括曾经赤壁破曹操的周瑜和夷陵破刘备的陆逊,他们也都得甘拜下风,到时候孙綝想要登基做皇帝,那也水到渠成之事。

    于是孙綝入城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诸将召集起来,商讨北上攻打寿春之事。

    众将闻之,不禁个个面露异色,孙綝这是既得陇又望蜀啊,吴军费力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勉强地攻下了新城,大军还尚未来得及做出休整呢,孙綝就谋划着要去进攻寿春了,这是不是太草率了。

    毕竟合肥新城只是淮南的门户,而寿春则是淮南的中心所在,无论是魏军守备的力量,还是城池的防御等级,寿春都要比合肥更强,吴军拿下新城已经很侥幸了,真如果攻打寿春的话,没有充分的战略准备又如何能打得赢?

    看孙綝的模样,分明就是心血来潮,想趁着拿下新城的高昂士气,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拿下寿春来。

    但打仗单凭有士气可不成,行动计划,兵马调动,敌情侦察,后勤补给一样也不可或缺,这次吴军的出兵目标,也仅仅是新城,并没有规划拿下新城之后的行动计划,所以吴军并没有足够的准备去攻打寿春,冒然出兵,前途未卜啊。

    丁奉率先反对道:“丞相,末将以为我军能够拿下新城,已经是超乎寻常的结果了,如果冒险轻兵突进,容易中了魏军的埋伏,倒不是固守新城,待到探明魏军虚实之后,再行进军不迟。”

    众将也纷纷附和,认为现在出兵攻打寿春的时机尚不成熟,倒不如稳守新城,将来进可攻退可守,乃是两全之计。

    孙綝满脸地阴郁之色,他本以为这次拿下新城之后,吴军诸将对他的指挥将会大为改观,但没曾想,他提出攻打寿春的计划竟然遭到了许多将领的反对,这些贪生怕死的家伙,一个个不思进取,得了些许微功就满足了,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孙綝沉声道:“如今魏军在淮南的兵马有限,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尔等如何畏首畏尾,居然会惧怕魏军有埋伏,就算是真有埋伏,以我十三万之雄师,又有何惧哉?”

    丁奉看孙綝心意已决,乃劝道:“丞相一心为社稷,我等皆知,只是寿春那边情况未明,丞相不如派人查明寿春军情之后,再复进攻未迟。”

    孙綝斥之:“丁将军老矣,无复当年东兴雪中奋战之勇乎?如今形势紧迫,兵贵神速,何求缓矣?”

第1845章 大纵深迂回战略

    孙綝对吴军诸将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很是恼火,刚刚拿下一座新城,个个就表现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了,也难怪这么多年来,吴国就困守江东之土,难求发展,就是因为江东的这些人严重地拖了后腿啊!

    孙綝满脸的不悦之色,这次他是铁了心地要谋夺寿春,甚至是拿下整个的淮南,所以他对以丁奉为首的吴军诸将很是不满,转头对司马伷道:“子将以为如何?”

    司马伷和吴军诸将的想法当然不一样,他投奔吴国,一为栖身,二为借助吴国的力量复仇,所以孙綝出征淮南,司马伷的表现最为积极,甚至是身先士卒,主动地承担起了先锋之职,拿下新城,司马伷便是第一功。

    如果这个时候孙綝继续对寿春用兵,那正合司马伷的心思,反正仗打得越大,司马伷复仇的心愿才能达成,如果吴军就此止步,那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进取中原呀?

    此刻孙綝专门来问他的意见,司马伷当即道:“丞相所谋即是,如今曹亮主力在西北,东南一带空虚,如果趁此机会进取寿春,十之七八有成功的把握,若等曹亮腾出手来,挥师南下,彼时不但攻取寿春无望,恐怕此番到手的新城亦难以保全,所以卑职认为,我军既已拿下新城,打开了淮南之门户,便当火速进军,直取寿春,不给魏军以喘息之机。”

    孙綝大喜,抚掌大笑道:“子将所言,甚合吾意,鹄鸿之志,燕雀安能知之?”

    当即下令,以司马伷为前部先锋,以虎林督朱熊和外部督朱损为副先锋,挥师北进,直取寿春,同时又各遣将领,分兵攻打弋阳、安丰、庐江等郡,试图一举吞并淮南。

    孙綝胃口确实很大,在攻下新城之前,吴军的进攻还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但拿下新城之后,孙綝的野心瞬间就膨大了无数倍,在他的眼中,魏军也不过尔尔,只要吴军全面发力,便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淮南。

    只要吴军能够拿下淮南,就算到时曹亮的军队从西北调过来,淮南的大局已定,魏军再想反攻,恐怕也没有多少的胜算了。

    淮南是一块跳板,只要拿下淮南,吴军下一步就有进取中原的可能,孙綝憧憬着美好的前程,愈发地得意忘形起来。

    ……………………………………………………………………

    “陛下,刚刚得到的淮南战报,诸葛靓撤离新城之后,已率兵退往寿春,不出陛下所料,孙綝立刻是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寿春、庐江、安丰和弋阳,大有一口想要吞下淮南之意。”羊祜得到了淮南前线的军情之后,立刻进宫向曹亮做了禀报。

    曹亮微微一笑,这个孙綝,凭借着兄长孙峻之力上台,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干,但野心倒是不小,从他废帝之举来看,此人当有王莽之心,曹亮稍稍给他一点甜头,孙綝便立刻是忘乎所以,大举兴兵,侵入淮南。

    吴军越深入淮南,对曹亮越为有利,新城距离巢湖只有三十余里,如果吴军止步于此,曹亮想打歼灭战难度就非常的大了,毕竟一旦有什么风吹草退,吴军可以随时地退回巢湖去,那儿有水军接应,吴军一旦上船,就如同是鱼虾入海,再难觅踪迹了。

    他们登岸距离越远,形势便对魏军更为有利,一旦他们到达距离巢湖两百多里外的寿春,再想快速地撤离,那可就难了,魏军一个迂回包抄,就能将吴军一锅端掉。

    曹亮刻意地下令撤出新城,就是要将吴军引入到魏军的包围圈之中,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告诉王昶,让他悠着点打,多给孙綝一些甜头尝尝,几座城池的得失,不会影响大局的,等到了鳖入瓮中,咱们连本带利地都能讨回来。”

    羊祜躬身领命道:“臣遵旨,臣即刻便拟旨送达寿春,让淮南诸军依陛下之令行事。”

    曹亮道:“叔子,你的兵马也该是有所行动了,传令骁骑营和果骑营前往义阳,屯骑营和锐骑营前往盱眙,中军团步兵三营前往汝南,各路兵马需分兵而进,掩旗息鼓,不得让吴军察觉。”

    这正是曹亮所谋划的一个大反攻的计划,在淮南局势未有变化之前,已经从雍凉回到中原的中军团和右军团骑兵二营一直以来都是按兵不动的,毕竟如此的重兵集团如果大举挥师南下的话,肯定把吴人给吓坏了,很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南逃,全身而退。

    这显然是曹亮不希望看到的,击退吴国的进攻,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如果想要全歼吴国的军队,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吴军在水上力量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如果魏军大军压境的话,吴军恐惧,微微一退,就可以得到水军的接应,然后逃之夭夭。

    所以想要全歼吴军,就必须要诱敌深入才行,这样魏军才有机会瓮中捉鳖,其中放弃新城,便是曹亮的一个最大手笔,只有这样,才能让吴军长驱北上,一步步地踏入到魏军的伏击圈之内。

    这次曹亮采用的可不是小包围小迂回的策略,只针对进攻寿春的军队,而是一种大纵深的迂回战略,屯骑营和锐骑营布署到了徐州的盱眙,骁骑营和果骑营则布署到了荆州的义阳,两地之间何止相隔千里,曹亮此举,就是要展开一个规模巨大的钳形攻势,分别从左右两路对侵入淮南的吴军进行大兜底地包抄,直接掐断吴军的所有退路,将其一网打尽。

    而中军团的三个步兵营将布署在汝南,在两侧完全包抄之后,中军团的兵步集群也将南渡淮河,进入到淮南地区,与淮南的守军一道,向吴军发起最为猛烈的反攻。

    总之,这一次曹亮将在淮南采用不同于以往的策略,以前魏军只需要击退吴军的进攻即可,而现在他则是要彻底地全歼吴军,来一个一锅烩。

第1846章 内奸的缘故

    以前魏国在淮南采取的战略,基本上是以防御为主,用坚城要塞进行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

    毕竟魏国对吴国也没有什么更大的野心,所以在淮南之地的防守上,便是以稳守为主,放弃要塞,诱敌深入这样大胆而激进的策略,那怕就是司马懿这样有雄才的人也未必敢轻易地来用,更别说其他的镇守将领了。

    诱敌深入说白了也就是玩火,玩得好可以烧死敌人,玩不好那就是引火**,在没有稳妥的把握之下,没有那个边关将领敢于这样玩火。

    所以在对付吴军历次的进攻之时,魏国采用的大体战略就是以防御为主,只要能挡住和击退吴军的进攻即为完胜,至于歼敌多少,似乎从来也不在魏国的考虑范围。

    而曹亮采取的策略,则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这也是曹亮一惯以来的战略方针,从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只要能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战略性的放弃一些城池和地盘,那怕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曹亮也是在所不惜的。

    合肥新城对于魏国来说,它就是淮南的一道门户,正是因为合肥新城的存在,使得淮南重镇寿春几十年来都安然无恙,基本上没有遭受到吴军的攻击,因为以吴军的实力,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绕过新城而去攻打寿春,只有拨掉新城这颗钉子之后,打开了进入淮南的门户,吴军才有机会对寿春发起进攻。

    这次曹亮就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不给他们这个机会,就没办法请君入瓮,吴人就会一直龟缩在巢湖边上,但凡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闻风而逃,击退吴军的进攻容易,但要想全歼吴军,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放弃新城之后,吴军得胜之后,必然是志得意满,率军去攻打寿春,如此一来,他们距离水军将会越来越远,只要魏军迂回斩断吴军的后路,十几万吴军将会陷入到重重包围之中,再想脱身,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迂回包抄的军队曹亮没有选择步兵,而是选择了速度较快的骑兵,四个骑兵营曹亮分为了两个作战序列,一个进行徐州,从东路包抄,一个进入荆州,从西路包抄。

    骑兵在速度上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先期的行军之中,他们都将会潜藏行踪,而且所经过的区域,也全部都是在魏国境内,吴人是很难察觉的。

    就算吴人的间谍发现了魏军骑兵的动向,他们向淮南的吴军传递消息,也完全是来不及的,因为吴军的细作,如何能跑得赢魏军的骑兵啊,等到魏军骑兵布署到位,发起进攻之后,吴人发现情况不妙,他们再想撤军,恐怕也是来不及了。

    到时候已到到达汝南的魏军步兵部队也将一路横扫,将会上演一出瓮中捉鳖的好戏。

    这场大戏,曹亮真是谋划已久了,他虽然早已经回到洛阳,但一直就是按兵不动,这无疑给吴人造成一个假象,那就是魏军的主力目前仍在西北,根本就无暇南顾。

    但事实上,曹亮早已经暗藏杀机,磨刀霍霍了,孙綝不知是计,还在沾沾自喜他立下的不世之功,却不知一条无形的绳索,已经套在了他的脖子上,随时都可能会要他的命。

    羊祜不禁是面露欣喜之色,这次回到洛阳,中军团奉命扎营在伏牛山一带,原地进行休整,这让中军团的将士倍感奇怪,明明是因为吴国入侵淮南才将他们从关陇调回来的,但回到中原之后,却又按兵不动,谁也搞不清曹亮的用意,圣意难测啊。

    毕竟淮南那边的军情如火,早一些增援,淮南那边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可中军团一直按兵不动,难道非要等淮南那边丢失之后再去夺回来吗?

    现在曹亮终于要动手了,而且所谋甚大,又该是中军团建功立业的时候,羊祜自然是欣喜不甚。

    由于这次的对吴作战,将会开启灭吴之战,所以曹亮也不准备呆在洛阳静等消息,他依然还是要御驾亲征,灭吴本是大事,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就算是羊祜和杜预这样的名将也未必能达成,所以曹亮还需要亲自领军出征。

    更何况,朝中之事也无需曹亮担心,太子曹靖在夏侯玄等人的辅佐之下,已经可以熟练地处理朝政了,将来的天下大事,他也发完全可以游刃有余的来处理,自然让曹亮放心多了。

    多年的征战生涯已经让曹亮习惯了戎马倥偬,如今当上了皇帝,他反倒是不习惯坐在太极殿上去翻阅奏章,便何况,司马虽灭,但天下尚未一统,他真心无法闲下来,一统天下的大业还需要他来主持,征战永不停歇。

    羊祜还未离去,桓范便在殿外求见,曹亮将他宣入,桓范也是接到了陇西的急报之后,才赶紧上殿禀明曹亮的。

    “襄武失守了?”就连曹亮对襄武的失守都颇感震惊,此前曹亮也接到了姜维出兵陇西的消息,这事倒是没有出乎曹亮的预料,姜维本来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这次魏军主力撤走之后,他不趁虚而入还真不是他了。

    不过曹亮既然安排邓艾来坐镇关陇,就是基于对邓艾十足的信任,曹亮认为,就算是姜维出兵关陇,邓艾也完全可以应对得了。

    但没想到相隔才不到几天,陇西郡的郡城襄武居然会失守了,曹亮也清楚襄武的防御,完全称得上是固若金汤,蜀军就算是想要攻下襄武,也至少会花费很大的气力。

    可蜀军出兵才几天的时间,就攻陷了襄武,甚至于邓艾的军队,都来不及进行救援,襄武就失守了,陇西太守杨欣也算得上是一个将才啊,绝不是什么酒囊饭袋,如此速失襄武,实在是令人大惑不解。

    “襄武那边是出了内奸,郡司马林祥是潜藏在陇西二十多年的蜀军奸细,正是他值守之时打开了城门,将蜀军放进城,才导致的襄武失守。”桓范看到曹亮的疑惑,立刻解释道。

第1847章 斩草除根

    “内奸?”曹亮恍然明白过来,无奈地苦笑了一声,是啊,如果不是襄武城出了内奸的话,确实是不容易失守的。

    但这种无间道,本来就是防不胜防的,尤其是一个潜藏到魏国境内二十多年的蜀军奸细,想要把他给挖出来,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襄武城丢在奸细的手中,其实也不冤。

    “邓艾上疏称陇西太守杨欣城陷之后,拒绝投降,毅然投渭河自尽,邓艾奏请陛下追封杨欣,以彰其功。”桓范道。

    “应该的,”曹亮点点头,道,“杨欣忠勇可嘉,为国殉难,追封为凉州刺史,谥号为忠烈,加爵一等,立衣冠冢以厚葬之,其爵位由其长子承继,幼子皆由朝廷恩养之。”

    杨欣投河自尽,尸骨无存,只好给他立个一个衣冠冢,追封为凉州刺史,杨欣本来的爵位是子爵,余洮子,晋升一等之后,便升为了伯爵,余洮伯,其长子尚未成年,便可以继承杨欣的伯爵之位,未来可期,也算是杨欣用他的生命给子孙换来了无尽的福祉。

    在封赏上面,曹亮是从来也不吝啬的,这些人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如果再薄待于他们,那岂不是寒了天下众人之心,所以该给予的厚赏曹亮一样也不会落下。

    襄武的失守,让陇西的局面变得复杂起来,桓范询问曹亮,是否给邓艾增派一些兵马,以改善陇西的战局。

    曹亮摆了摆手,道:“不用,朕相信,以邓士载之能,解决陇西问题不是难事,这样吧,朕亲笔写一封密信给邓艾,让他依计行事,必破姜维。”

    邓艾的能力,曹亮是完全信任的,否则曹亮也不会让邓艾来坐镇雍凉了,虽然说姜维攻下了襄武,让陇西的局势有了些许的变化,但关陇的战局,却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主动权依然还是掌握在邓艾手中的,曹亮相信,以邓艾的能力,完全能够摆平姜维的,这一点曹亮丝毫不用担心,所以曹亮也就无需再往关陇增派援兵了。

    另外,曹亮还有一计,不需调动一兵一卒,便可轻易地让姜维退兵,于是曹亮便以密信的方式传达给了邓艾,让他依计行事,只要消息不泄露,破姜维易如反掌。

    至于凉州那边,基本上已经是大局已定,马隆和文鸯这一对秃发树机能的克星,果然也没有让曹亮失望,马隆的扁箱车阵和磁石阵,在凉州战场上大发神威,连战连捷,杀得河西鲜卑是溃不成军,而文鸯则是一路迂回到了河西鲜卑的老巢卑移山,抄了秃发村机能的老底,并且在武威一战之中,彻底地重创了秃发树机能。

    如今秃发树机能的残部已经逃往了张掖,虽然他有可能与司马炎会合,但两支残军,就算他们兵合一处,也没有多大的力量了,凉州大势已定,无论是秃发树机能还是司马炎,都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来了。

    就在几天前,曹亮已经给马隆下达了进军张掖、酒泉、敦煌的命令,继续地追击河西鲜卑和司马军的残部,直至将他们全部消灭为止,绝不能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司马炎曹亮倒不会太担心,毕竟司马氏的残部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而且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适应西北荒凉的环境,就算魏军不去进攻,他们在大漠之中,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最终自行消亡。

    但河西鲜卑不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适应能力极佳,如果不能斩草除根的话,没过多少年,他们将又会重新地卷土重来,再次成为西北一患。

    这次秃发树机能进军凉州,并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会让人误认为秃发树机能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怕的,但只有曹亮清楚,秃发树机能是何等的凶顽,晋国为了平定他的叛乱,先后折损了四位封疆大吏,数万的兵马,历时九年的时间,才算是平定了西北边患。

    而对秃发树机能了解颇深的曹亮,自然不会派牵弘、杨欣这些人去送人头,而是一上手便祭出了秃发树机能的两个命中克星:马隆和文鸯,这两员大将,无论派出谁都可以轻松地搞定秃发树机能,更别说二人联手了,打得秃发树机能满地找牙,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和魏军交手,估计也把秃发树机能打得怀疑人生了,原本准备在凉州大展拳脚有所作为的秃发树机能,现在只能是逃往更荒凉偏僻的地方,去舔舐伤口,以图将来东山再起。

    但曹亮是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的,秃发树机能那可是一头恶狼,一旦给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很有可能会重新地壮大起来,唯有将其消灭,才是一劳永逸的事。

    草原上的鲜卑人已经被曹亮给解决了,至少在上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再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那曹亮也绝不会容许西北边境上,还徘徊着这只狼,不将秃发树机能彻底地铲除,曹亮是绝不会轻易撤军的。

    所以,曹亮才会给马隆下旨,要他继续进行追击,那怕跨越数千里的征程,也不能让秃发树机能漏网,顺手也将司马炎给灭了,甭管司马炎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兴复,曹亮也绝不会容许司马氏的残余势力存在于世,司马一族,必然为他们的所做所为而付出代价。

    像已经被魏军俘获的司马亮、司马干以及其他司马家直系的人,曹亮倒也没有立刻斩尽杀绝,而是将他们处以终生监禁,他们的余生,也只能是在牢狱之中度过了。

    和动辄就灭人三族的司马懿不同,曹亮对待政敌,还是比较仁慈的,不过做为生存下来的交换条件,这些人都将接受一种最为残酷的刑罚——宫刑,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遭受的刑罚,也就是说,司马家活下来的都可以苟活于世,但他们将完全失去繁殖的能力,这一代人死后,司马家的香火将不会将有延续的可能。

第1848章 不斩草也得除根

    这个建议是桓范提出来的,曹亮当时听了没有赞同,认为对司马全族采用这样的刑罚是不是过于残酷了,但桓范却认为,能让他们苟活于世,已经是陛下的仁慈与恩典了,如果换作是司马懿,只要是被他打倒的政敌,几乎都是三族俱灭,再无翻身的机会。

    虽然说曹亮下令将司马一族的人全部囚禁了起来,但只要他们活着,将来总会有活下去的机会,也许几十年之后,几百年之后,司马家的后人遥记仇恨,前来报复,而曹亮的后人就会处于危险之中。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更何况身后数百年的事呢,本着宁枉勿纵的原则,桓范力劝曹亮切不可有妇人之仁,处理司马家的余孽,就算是不斩草也绝不能留根。

    桓范的谏言倒是让曹亮想起了一事,历史上桓范是被司马懿灭了三族的,但桓范有一个小儿子当时并不在洛阳,逃过了一劫,从此隐姓埋名潜居了起来,到了东晋时,桓家出了一个桓温,结果把东晋的司马王朝给搅了个天翻地覆,最终走向了彻底地灭亡,光是桓温屠杀的司马氏子孙,又何止成百上千,桓温此举,也算是给九泉之下的桓范报了灭族之仇。

    现在历史被推倒重写,桓范没有惨遭灭族之祸,反而是成为了当朝宰辅,桓氏也必将成为新贵望族,而司马氏则是从此没落湮灭,不复存也。

    但桓范所忧虑的倒也没错,如果这个时候曹亮放过司马氏,任其繁延下去,谁又知道几世之后,司马氏不会出现翘楚一般的人物,谁也不能保证这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将来后世的子孙不会遭殃,风水轮流转,这一辈厉害,不代表你后世子孙也辈辈厉害,这大概也就是司马懿喜欢灭人三族的重要原因吧,将敌人打倒之后,彻底地斩草除根,才能真正的免除后患,那怕后世的子孙真得没落了,但至少也能保证他们没有死在仇人的手里,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否则的话,那么多的仇人一辈辈地将仇恨传递下去,司马家的子孙都会日日夜夜地活着提心吊胆之中。

    至于桓温的事,也确实是佐证了司马懿的先见之明,就是因为没有将根给除净,导致了漏网之鱼,才会酿成大祸,如果司马懿当时再狠一些,或许桓温就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对于桓范的这个绝户之计,尽管曹亮没有亲自下旨去办,但还是默许了桓范,由桓范去操办了这件事。

    桓范虽然身为宰相,但他肚里显然是撑不下船的,他和司马家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他一直对司马懿残杀曹爽一事耿耿于怀,这次得到了曹亮的默许,桓范立刻派人到天牢里,将被关押起来的所有的司马家的男性成员,不论老弱,一律施以宫刑。

    司马家的直系旁系,被关押在天牢之中的差不多有数百人,他们闻之皆色变,宫刑虽然不致死命,但却是奇耻大辱,司马家的人不禁是哀号不己,痛哭流涕。

    但桓范却是不为所动,按司马懿处治敌人的办法,这些司马家的人应当已经全部被腰斩于市了,曹亮做为仁君,法外开恩,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但死罪虽免,活罪却是难逃,给他的一条生活,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至于子孙后代什么的,就不用再想了。

    主意是桓范出的,动手也是桓范动的,反正桓范行事,素来以乖张称著,些许的恶名,他根本就不惧,能出心中的这口子恶气,那才是最为重要的。

    曹亮本以为这事会掀起一阵轩然大波,但没想到舆论却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朝野之中许多人的评价认为朝廷对叛国之臣司马氏的处置实在是太轻了,按律司马家应当是诛灭九族的,现在换来了如此轻的处罚,甚至于有人还愤愤不平,上疏请求重罚司马家的罪人。

    这个结果,让曹亮是深感意外,同时也证明,司马氏倒行逆施,确实是不得人心的,墙倒万人推,破鼓万人捶,司马氏走到如今的地步,也是他们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成者王侯败者寇,在这场长达十年的较量之中,最终是曹亮笑到了最后,但如果是司马氏获得胜利呢,那么曹氏的江山社稷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去主宰失败者的生死命运。

    留在魏国境内的司马家的人已经全部被揖拿了,如今只有逃到了凉州的司马炎和司马攸、逃到了蜀国的司马伦和逃到了吴国的司马伷暂时逍遥法外,但随着曹亮一统天下的步伐在加快,司马家的这些最后残余力量,也将会很快地覆灭,那怕是天大地大,也再无司马氏的容身之所。

    关陇这边有邓艾坐镇,凉州那边有也马隆去征讨,曹亮无需再去操心,所以曹亮把精力都放在了淮南这边,他让羊祜完成布署之后,曹亮也将会继续地御驾亲征,灭吴这样的头等大事,曹亮依旧还需要亲力亲为才行。

    回到了后宫之中,曹亮首先向母后刘瑛辞行,虽然刘瑛被尊为了太后,但曹亮因为长年征战在外,无法膝前尽孝,看着母亲日渐苍老的面容,曹亮心中不禁是黯然而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自己亏欠母亲真是太多了。

    但刘瑛却是比较释然的,她知道,如今曹亮贵为天子,每日日理万机,自己当然不能求全责备,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儿子。

    只不过有一件事,她始终是无法释怀的,那就是丈夫曹演之死,尽管曹亮登基之后,已经追赠曹演为信陵王,但曹演当年之死,是因为骁骑营出了两个内奸,高俊和荀闳,他们背叛了曹演,成为了司马懿的帮凶,间接地害死了曹演。

    所以刘瑛一直希望曹亮能擒拿这两个叛徒,为曹演复仇,可一直以来,也未曾捉到此二贼,让刘瑛是深感遗憾。

第1849章 绝不宽恕

    曹亮当然也不可能放过这两个叛徒的,别的人都可以赦免,但唯独这二人,曹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掉的。

    高俊是前太尉高柔之子,荀闳是荀谌之子,荀彧之侄,当年在骁骑营之中担任的是前军校尉和后军校尉,皆是骁骑将军曹演的部下。

    当年高平陵事变之时,高柔和荀氏都站到了司马懿那边,因为这样的关系,曹演为了防患于未然,将高俊和荀闳给扣押了起来,但曹演并未对他们进行加害,毕竟同僚一场,曹演多多少少还是留着一份情面的,他将高荀二人关押在骁骑营之中,待他离开洛阳之后,二人自然也就自由了。

    但未曾想,高俊和荀闳却趁乱逃了出去,并且召集旧部人马,帮助司马师追击曹演,曹演为了掩护曹亮等人撤退,亲自留下来断后,最后敌众我寡,自刎身亡。

    如今主凶司马师已然伏诛,但这两个帮凶曹亮揖捕多年,却似乎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不见了。

    曹亮入主洛阳之后,通过查阅档案和审问其同族之人,得知高俊升至奋武将军,荀闳升至奋威将军,只不过在并州军攻破黄河防线之时,此两人就同时弃官出逃,不知所踪了。

    这大概也是高俊和荀闳知道自己罪恶难逃,所以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之下,逃离了洛阳城,潜藏了起来。

    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当年高平陵事变之后,曹演横死于北邙山,曹亮忍着巨大的悲痛,征战于并州,那个时候,他就常思着报仇血恨,但却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现在他执掌天下,这笔血仇,自然是要讨还的,只可惜高俊和荀闳贼得很,知道曹亮不可能放过他们,在失去了司马家的辟护之后,两人索性弃官潜逃了,曹亮已经下令在魏国境内画影通缉二人,开出了重金悬赏,但却一直是沓无音讯。

    曹亮已经给方布下达了命令,让间军司的人不遗余力地通缉二人,务必要将他们缉拿归案,只是人海茫茫,想要把这两个人找出来,无异于是大海捞针。

    就连高家和荀家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去向,看来高俊和荀闳而对曹亮的大军来袭,是惶恐不甚,连家人都不敢支会一声就跑路了,想把他们找出来,确非易事。

    曹亮只好宽慰母亲,让她安心,自己这边已经派出了大量的人手去搜捕此二贼了,相信不远的日子就会有结果了,虽然说天大地大,但只要曹亮集天下之力,只要二贼不死,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把他们给挖出来。

    刘瑛点点头,只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尽管有曹亮的承诺,但刘瑛也觉得希望过于渺茫,曹演尸骨已寒,但真凶却一直未能缉拿,虽然现在她的地位无人可及,但这桩压在她心里的大仇却让她枕席难安,无法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恐怕也是刘瑛此生最为遗憾的事了。

    曹亮与母亲作别,又与皇后羊徽瑜、德妃司马如以及自己的儿子太子曹靖、女儿长阳公主曹慧道别,随即又一次地踏上了征程。

    聚少离多,已经成为了曹亮和家人的一种常态,这十余年来,他征战在外的时间,远远地大于在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那怕是贵为天子,他依然是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四方,位置越高,责任也越大,曹亮也多么渴望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天下未平,何以为家,所以曹亮只得再一次地与家人分别,天各一方。

    关于朝廷的政务,这个已经无需曹亮来操心了,渐渐长大的曹靖已经可以熟练地处理朝事,有夏侯玄等大臣的辅佐,曹靖完全是游刃有余,诸事处理的皆是井井有条。

    曹亮对此深感欣慰,这打天下的事老子去做就行了,只要儿子能坐好天下,坐稳天下,曹亮就心满意足了,毕竟人生不满百,曹亮就算能力再强,也敌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啊,他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如果他打下来的江山社稷无人继承的话,那该是又一件何等悲哀的事。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天下,横扫六国,但强大的秦国却是二世而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秦始皇没有选好这个接班人。

    所以曹亮极为重视对曹靖的培养,做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曹亮希望曹靖将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让大魏的江山社稷能代代传承下去。

    尽管曹亮也知道任何一个王朝都会有兴衰,都会有终点,但他希望这个终点可以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不为别的,只为天下百姓可以少受些苦,少受些难。

    离开了洛阳之后,曹亮在桓范、羊祜、王濬的陪同之下,很快便抵达了项城,这里距离寿春只有几百里的路程了,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曹亮下令偃旗息鼓,将军队全部潜藏起来,同是封锁淮河一线,谨防吴国的细作向汝南的渗透。

    曹亮一点也不着急,刘靖率领骁骑营和果骑营已经抵达了盱眙,石苞率领屯骑营和锐骑营已经抵达了义阳,两只巨钳已经是准备就绪了,只需曹亮的一声令下,即可向吴军发起全面的反攻。

    曹亮每日都在批阅着淮南送来的战报,根据曹亮的指示,王昶已经是放弃了寿春以南的所有阵地,全面退守寿春,这样就可以诱使吴军更加地深入。

    而孙綝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更是大喜过望,原本以为在新城到寿春的途中,会遭遇到魏军的阻击,但现在却是一马平川,他自然是兴奋异常,认为魏军在丢失新城之后,已是力竭,如果吴军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必定可以一举拿下寿春。

    而攻击弋阳、安丰和庐江的几路吴军进展并不太顺利,都遭遇到了魏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孙綝也立刻感觉到吴军分兵攻击的话,力量过于分散,于是他下令将其他的三路人马都调到寿春来,集中全力,先拿下寿春再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