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45章 饱和式补给

    邓艾如果不想重蹈诸葛亮的覆辙,那就必须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如果一心只想着速战速决,那么在后勤补给上面,或许就不会那么的充分了,一旦战局陷入到不利的境地,再出现粮草供应的困境,那仗还怎么往下打?

    所以无论是曹亮还是邓艾,在粮草筹备后勤补给上面,是从不吝啬的,从平定雍凉之后,曹亮就已经开始布局伐蜀之事了,在曹亮的原计划之中,伐蜀是要早于伐吴的,毕竟从客观的条件来讲,蜀国的实力是不如吴国的,寻常的征伐,往往也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就如同秦灭六国一样,最先灭掉的是最近最弱的韩国,最后灭掉的是最强的楚国和最远的齐国。

    曹亮平定了关陇之后,气势正旺,如果挥师从关陇南下,正是破蜀之良机。

    不过曹亮没有冒然地行动,毕竟当时军队的气势是有的,但后勤补给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攻打蜀国顺利的话,一鼓作气打到成都倒也罢了,但如果中途受阻,后勤再跟不上的话,那魏军必将会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所以曹亮并没有急于伐蜀,而是做了充分的筹备,积极地进行备战,只有等到万事俱备,算无遗策之时,才会拉开伐蜀之大幕。

    只是因为后来因为形势的改变,曹亮决定先灭吴再伐蜀,集中兵力去攻打吴国,只留下邓艾的左军团驻守关陇,继续地筹备伐蜀事宜。

    虽然伐蜀的计划放缓了,但筹备的部署却丝毫没有停顿,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关东运到了关中,物资储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怕邓艾就算是大手笔地挥霍掉一些,剩余的粮草物资也足够他用上几年的。

    但这些粮草物资储备在关中,并不足以解决前线粮草供应的问题,连绵不绝巍巍高耸的秦岭山脉就是如同一道天险一般,隔阻在秦蜀之间,成为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

    邓艾知道,如果这些粮草物资不能顺畅地运送到汉中前线甚至是益州腹地去,那么囤积再多的粮草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解决运输问题,才是伐蜀战争之中最为关键的所在。

    尽管说邓艾已征集了三万多的民夫,如果不够的话,短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地征召两万多人,但是否真得可以满足前线的运粮之需,邓艾也不敢完全保证,毕竟这样大规模长距离的运输魏军还没有实施过,只有开战之后,才能进行尝试。

    现在邓艾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人员物资的充分储备,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将后勤运输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现在唯一利好的消息就是阎宇将外围部署的游击队给撤消了,这也算是给魏军扫除一大障碍。

    如果这些蜀军的游击队继续地活跃在秦岭山麓之中的话,那对魏军的后勤运输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粮道如果无法保证的话,魏军主力部队也会深受影响。

    而邓艾想要清剿这些游击队,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办法,毕竟这么广阔的山脉之中,藏上几支小规模的部队,真的是大海捞针啊。

    在这种情况之下,魏军想要保证粮草不被劫,只有派出大队的人马来护送粮草了,本身运粮就已经是一件相当费劲的事了,如果再派大军来护送,那负担就更加地沉重了,大半的粮食都会被消耗在半路上,真正能运到前线的粮草,恐怕就少之又少了,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的军队所需。

    而且派军队护送粮草,也无形之中增加了野战军团的负担,本来他们有充足的兵力去攻坚,很可能会因为兵力不足而遭到失败。

    总之,这些游击的存在对魏军的影响会很大,虽然不致命,但足以搅得魏军心神俱疲。

    这大概也是姜维当初部署这十几支游击队的初衷吧,虽然对魏军造不成致命的威胁,但至少也能破坏魏军的粮道,扰乱魏军的军心,这样就会让魏军的进攻势头锐减,士气低落,最终是不战而退。

    不过现在姜维的这个计划算是彻底地落空了,阎宇自废武功,将这些散落在汉中外围的游击队全部撤回到了南郑,南郑的防御倒是加强了,但外围的这些搔扰却不存在了,阎宇此举让邓艾是获益无穷,省了很多的麻烦事。

    邓艾这次推行的后勤运输计划就是饱和式补给,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怕物资的浪费,就算是花费三石粮食的代价将一石粮食运往前线,也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邓艾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毕竟粮草运输那是实打实的,玩不得任何虚的,在现有条件之下,也只有这种饱和式的补给方式,才能满足前线的军队所需。

    至于就食于敌,从蜀国当地获得补给,这完全不在邓艾的考虑之内,因为姜维的汉中防御计划,就是效仿司马懿的办法,坚壁清野,野无可食之粟,又怎么可能会给魏军留下粮草可吃?

    魏军进入汉中之后,面对的很可能就是赤地千里,所有的粮草补给,全部得通过漫长的运输线来实现,其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压根儿不在邓艾的考虑范围。

    邓艾提出的这种饱和式补给的方式,也得到了曹亮的认同,曹亮在往来书信之中一再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把困难看得更重一些,粮草补给一定要跟得上,绝不能出现因为粮尽而被迫撤退的现象。

    要利用一切现有的条件,加大运输的力度,保障前线的供给,邓艾提出的这个饱和式补给方式,是解决秦岭运输困难的一个好办法,现在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大局的观念,为了伐蜀大计的成功,各方面都要做出切实的努力来,不可有任何的懈怠,也不能有盲目乐观的情绪,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

第2346章 盲目乐观

    对于曹亮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后勤问题,而是现在全军弥散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

    其实乐观一些也没有什么错,但盲目乐观就不容忽视了。

    这几年以来,魏军打得一直是顺风顺水,尤其是在曹亮称帝之后,魏军的气势更盛,平定了司马家的残余势力,灭掉了盘距在江东几十年的孙吴政权,天下十三州,已经有十二个州尽归魏国所有,只剩下一个益州,在许多人的眼里,也不过是手拿把攥,可以轻松搞定。

    在这种思想之下,魏军许多将领存着盲目乐观的情绪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们认为这天下已经是唾手可得了,根本不需要再费什么力气去征讨了,大军所至,敌人就会闻风而降。

    显然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还是大有市场的,毕竟从天下大势的角度上来讲,蜀国仅存一州,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再和魏国相抗衡了,魏国如此强劲的实力,灭蜀的话,完全可以以泰山压顶之势,对蜀国形成碾压,最后以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之。

    对于这种看法,曹亮认为某些人有些想当然了,诚然魏国在地理上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真正从兵力对比的角度上来讲,魏军却未必能占据什么绝对的优势。

    如今魏军的主力部队是三大陆军野战军团和水军部队,由于蜀国境内水路狭窄,魏军水师在伐蜀作战中,作用不会太大,可以忽略不计,真正担纲伐蜀主力军的,只有三大野战军团,每个军团八万人,三个军团合计二十四万人。

    而蜀国在接受了司马伦和陆抗的降军之后,总兵力也达到了二十万人,所以双方在兵力对比上,蜀国也仅仅只比魏军少四万人而已,魏军并没有占据什么太大的优势,形成横扫碾压的说法,那更是无稽之谈。

    蜀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军凭险据守,这种地利优势,魏军甚至是无法撼动的。

    吴国有长江天险,但在曹亮发明的巨型投石车面前,天险形同虚设,魏军轻而易举地就击败了强大的吴国水军,攻破了长江天险,所以吴国的灭亡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但蜀国的地利不同于吴国的地利,蜀国的山川之险却是实打实的,可不是曹亮研究发明出一两件新式的武器就能解决的,想要攻破蜀国的这些险要关隘,非得是魏军的真刀真枪才行。

    而且魏军的优势,在于骑兵和投石车,在平川地带,魏军的骑兵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天下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抗得了魏军骑兵的冲击。

    而投石车是魏军的攻城利器,任何坚固的城池都无法抵挡得了投石车的攻击。

    但投石车也不是任何目标都能打击的,比如蜀军所坚守一些山势较高的关隘,投石车便有些鞭长莫及了,毕竟投石车的射程也是限的,比较高比较远的目标就无法够到。

    还有就是投石车属于比较笨重的武器装备,移动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是在平川路上还好一些,但如果是在险峻的山地,移动就相当的不便了。

    受蜀国的地形条件影响,魏军的这两大优势兵种根本就无法正常地发挥出实力来,而这两大优势的丧失,对魏军的进攻是有很大影响的。

    所以那些盲目乐观的人根本就没有仔细分析过当前的形势,光是看到了魏国的地大物博兵力雄厚,就主观地认为蜀国不是对手,魏国灭蜀,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种盲目乐观的思想在军中泛滥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尽管说乐观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士气,但战场之上,想打赢对手,可不光是凭着一个乐观精神就能解决战斗的,而一旦进攻受挫,那种乐观的精神很可能就会消失殆尽,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悲观绝望,到时候士气也会降低到无以加复的地步,导致整支军队的崩溃。

    曹亮并不是危言耸听,往往在战场上,盲目的乐观更加地可怕,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着谜之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敌情的了解,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没有将对手放在眼里,更没有打硬仗打艰巨仗的准备,一旦受挫,就会倍受打击,精神崩溃。

    这几年来魏军仗打得一直很顺,几乎是百战百胜,这无疑也让魏军诸将士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天下舍我其谁,没有任何的一支军队是魏军的对手,魏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种思想随着魏军的征伐脚步而扩散,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危险的边缘,想当初,在并州作战和初出并州之时,并州军每一仗都打得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失误而被敌人给抓住,那时候,打一个胜仗都能让并州军的将士们欢呼雀跃很长的时间,每一个胜仗都是来之不易的。

    而现在,许多的将士似乎已经忘却那种胜利带来的愉悦之感,因为现在打一个胜仗太轻松了,轻松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此时的魏军,面对困难的准备明显不足,他们甚至觉得这次的伐蜀之战,也将会是一马平川的,没有任何的阻力,大家等着分润功劳就是了。

    司马氏已灭,吴国已亡,现在全天下也只剩下了一个蜀国,拿下了蜀国,天下从此太平,再无分裂和战乱,这等盛世,自然是人人所期盼的。

    对于魏军这些征战的将士来说,此次伐蜀,也将会是他们最后的立功机会,后半辈子的富贵荣华毕其功于此役,过了个村,也就没有这个店了,于是人人都盼着早些开战,早立功勋,能搏个封妻荫子,那便是再好也不过了。

    曹亮注意到了,整个魏军的队伍,人心浮躁,盲目乐观,对困难的预估却是最少的,这样的情绪在军中蔓延开来,确实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

第2347章 整肃

    曹亮没有急于地出兵伐蜀,而是在伐蜀之前,进行了一次全军的整肃,对于现在军队之中存在的人心浮躁,急于求成,盲目乐观等各种负面的情绪进行大力地整顿,要各军各营各部的人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打攻坚战的准备。

    曹亮指出,虽然蜀国仅仅只占据着一州之地,但益州素来就有天险之国之谓,蜀国暗弱,偏安于西南一隅四十余年不倒,那就证明蜀国在防御上,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那怕此次魏国倾举国之兵,想要灭蜀,都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所以全军上下,都必须要统一认识,把伐蜀的困难都想到最前面,切不可滋生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情绪,把伐蜀之战,当做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战役来打,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通过这次的整肃,军队的精神面貌大变,浮躁的情绪没有了,盲目自大的情绪也没有了,大家都认识到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远比他们想像的更为艰巨,只有魏军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继续发扬魏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才能真正地迎接胜利。

    曹亮这一次,就是要给头脑发热的魏军将士泼泼冷水、敲敲警钟,因为他很清楚,一支军队的思想作风有多么重要,只有纪律严明,思想统一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走得更远。

    这支军队是曹亮一手组建起来的,从最初的七百人编制的越骑营,成长为现在几十万的大军,曹亮在这里倾注的心血,是无比巨大的,而他对这支军队了解,也是了如指掌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这一次的整肃行动,曹亮就是要通过这次的行动,告诉他驾下的这些将军和士兵,戒骄戒躁,不忘初心,永远地保持一颗勇敢的心,那怕四海一统的那一天真正来临了,也没有到他们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打江山需要人,守江山也同样需要人,魏国想要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现在,面对依旧十分强大的敌人,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盲目乐观,骄傲自大?

    魏国的境内,如今云集着二十万的大军,再加上姜维、陆抗、司马伦这些顶尖的名将,曹亮清楚,这次的伐蜀之战,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魏军各军都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困难的准备。

    这场战役,很可能将会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持久战,不过曹亮已经下定了决心,这次一定要平定蜀国,一统天下,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五年,总之,曹亮就是奔着长期作战的准备伐蜀的,那怕面临再困难的局面,曹亮都不会轻易地撤军,分不出胜负,这场仗就会一直地打下去。

    曹亮倒要看看,以蜀国的国力,能支撑这样规模的战争多久?

    三个军团,将会从三个方向先后向蜀国发起进攻,最先打响战斗的,将会是北路的邓艾的左军团,邓艾将会率部从关中杀入到汉中,拉开进攻蜀国的序幕。

    其次将会发起进攻的,是中路的杜预的右军团。如今右军团的部署已经到位,先锋部队直逼摩天岭,对永安的第一道防线形成进攻的状态。

    中路军集合了右军团和水师的兵力,是三路大军之中兵力最为雄厚的一支,而且有曹亮亲自坐镇御驾亲征,气势上尤为强盛。

    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蜀国的永安重镇,永安历来就是入蜀的门户,当年刘备攻取西川之时,也是走得这条路线。

    当时刘备并不是以交战的状态进入的永安,而是打着友军援助刘璋阻击张鲁的旗号进入的永安,可以说永安要塞没有起到应有防守的作用,最后让刘备里应外合,失了益州。

    做为蜀国的东门户,永安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中都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它经历实战的时候却很少,除了当年夷战之战失败之后,刘备逃往了永安,当时永安还叫做白帝城,后来刘备一直驻留白帝城,建行宫为永安宫,其后遂改白帝城为永安城,是为巴东郡郡治所在。

    正是因为永安的险要,才让蜀军在夷陵大败之后,没有让吴军追上,遭到毁灭性打击,也算是为后来诸葛亮南征北伐保留了一些力量。

    这次魏军试图想要从中路打开进入益州的通道,那么永安就是魏军绕不过去的坎。

    而永安现在驻守的兵力超过十万人,可以说是蜀国最为强盛的防御要塞,由姜维亲自来驻守,陆抗和司马伦也只能是当副将的资格,如果换到别的地方,他们也至少是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

    然后永安之重要性使得姜维不敢将他们给调离,毕竟永安的十万驻军,一大半是陆抗和司马伦的人马,真正的蜀军并不多,所以在协调指挥的上面,姜维也需要陆抗和司马伦。

    有蜀军三巨头坐镇的永安,自然而然成为了魏军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曹亮自己不离江陵,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和姜维陆抗司马伦三人硬碰硬,决一雌雄。

    这似乎也成为了姜维不敢轻易分兵的理由,西陵之战中,正是因为姜维不知道魏军的真正指挥者居然是曹亮,所以才吃了一个哑巴亏。

    同时曹亮一直留驻在江陵西陵一带,无疑也给姜维一个致命的威胁,让他只能是在永安集结重兵进行防御。

    其实曹亮之所以在西陵集结重兵,也是给南路的羊祜打掩护的。

    羊祜平定了交州之后,无形之中又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战线来,那就是从交趾郡向南中进军。

    这条路比起北路和中路来,应当是更为的艰辛,但蜀国似乎想不到魏军还有这么一招,所以他们在南中的布防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只有建宁太守霍弋率一万人余人镇守南中六郡,只要羊祜出兵南中,这一路就如同无人之境。

第2348章 北粮南调

    当然,在先期的时候,曹亮是不会暴露自己要从交州进军的意图的,率先的主攻方向自然是北路和中路,一旦战争打响,这两路就几乎可以吸引差不多绝大多数的蜀军了,如果北路和中路进展顺利的话,那南路的羊祜很可能就会按兵不动,不再参与伐蜀之事。

    但如果北路和中路进攻受挫或者是战事胶着的话,羊祜的中军团,完全就会当做奇兵来使用,在蜀国的背后,狠狠地捅上一刀。

    所以羊祜的这一路人马,暂时是毫无动静的,甚至他们一直驻扎在交趾郡的龙编一带,连向南中边境靠扰的姿势都没有。

    这无形之中也降低了蜀军的戒备心态,毕竟从交趾到南中,几乎都是原始荒蛮之地,道路崎岖,烟瘴遍地,千里之内难觅人烟,尽是狼虫虎豹毒蛇猛兽,几乎没有人敢从这条路进入益州。

    曹亮让羊祜故布疑阵,在交州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来麻痹蜀军。

    暗中则是秘密地筹措粮草,勘察道路,绘制详细的进军路线图,做好随时从交州进军南中的准备。

    曹亮也希望羊祜的这一路人马将来用不上,毕竟这是一条荆棘之路,魏军真要从此路进攻蜀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很大的伤亡代价,其行进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北路的剑阁,中路的夔门,魏军必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才能收到奇袭的效果。

    而一旦行动的计划暴露,蜀军扼守住南中的险要之地,魏军必将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窘境之中。

    所以和北路中路魏军大张旗鼓地备战不同,羊祜在交州则是相当的低调,他将中军团的五个营,全部分别驻扎在不同的郡之中,而且在临近南中的地区,压根儿就不驻扎任何的兵马,无论是让施谁来看,也不相信魏军如此分散的兵马是一种进攻的模式。

    实则羊祜在各郡的驻兵都是精心进行安排的,步兵三个营分别驻在交趾和临近的郁林郡和合浦郡,而骑兵则驻守在相对略远一些的九真郡和高凉郡,如果要紧急集结的话,短则五日,多则十日,所有的兵马皆可集中到交趾郡来。

    这样的兵力配置,不管谁看了,都不相信魏军会从交州向蜀国发起进攻的,毕竟羊祜将中军团拆分的太散了,分别驻守到了交州的各个郡,最远的的两个营之间,相隔超过了千里,如此远的距离,魏军又如何能及时地完成集结?

    事实上,这是羊祜故意这么安排的,就是要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完全没有可能去进攻南中,而一旦羊祜接到进攻的命令之后,将会立刻召集各营的兵马,步兵营屯驻于龙编自然不用说了,驻扎在郁林和合浦的长水营和中坚营将会很快向交趾集结,郁林和合浦本身就和交趾郡相邻,再加上长水营和中坚营驻扎的地方,也是距离交趾相对来说比较近一些的区域,以魏军步兵的行军速度,五六天以内必可抵达交趾。

    就算是驻扎在九真郡和高凉郡的果骑营和骁骑营距离交趾郡稍微远一些,但骑兵的行军速度是远胜于步兵的,只要果骑营和骁骑营接到命令之后,马不停蹄地赶路,他们完全可以和长水营中坚营同一时间抵达龙编。

    羊祜预估整个中军团集结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到七天,十天之内,他完全有能力率军抵达交州和益州的边界,并且对南中的兴古郡发起攻势。

    向蜀国发起进攻,难度更远胜于他远征交州,毕竟征讨交州的时候,羊祜利用海路的运输来解决了后勤粮草补给的问题,交州大多数的郡都是靠海的,不靠海的郡也仅仅只有苍梧和郁林,凡是靠海的地方,都可以用海船将粮草运输到最前沿去,这无形之中就解决了羊祜的一个大麻烦。

    如果是全部依靠陆路进行粮草补给的运输的话,那对于魏军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果远至日南郡的话,魏军的补给线堪称是万里之遥,光是一个押粮运草的任务,就足以压垮羊祜了。

    这次密谋进攻蜀国南中,羊祜首先需要解决的,也就是粮草补给的问题,南中深入大陆腹地,与海相隔较远,魏军无法再利用海路运输,最近的靠岸点也就是在交趾郡。

    现在羊祜只能是将粮草全部运到交趾郡来,在龙编建立起粮仓,建立起最大的中转站,此次进攻南中所需的粮草,全部由交趾来中转调运,尽管后续的进攻之中,中军团很可能会面临着粮草补给的困难,但只要交趾的粮仓充盈,南中前线就不会出现断粮的现象。

    所以在现阶段,羊祜只能是在龙编建立起了大的粮仓来接收来自海上的粮草,曹亮在制定了中军团将要参与伐蜀作战的计划之后,就全面实施向交趾运送粮草物资的事宜,现在不光是扬州的粮草全面地运往交州,就连徐州青州等的筹措的粮草也通过海运这个途径,源源不断地向交州汇集。

    为了伐蜀大计,整个的魏国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北粮南调,东粮西调,倾举国之力,为伐蜀做出准备。

    邓艾提出的饱和式补给不仅只适于北线,同样在南线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和能达到几倍冗余,羊祜才会不必顾忌粮草供应的中途消耗问题,始终能让前线的部队有粮吃,有衣穿,有武器可用。

    从交州打到南中或许困难并不太大,但如果中军团要穿过整个的南中七郡,进入到成都平源,这同样也是一场需要跨越两千里以上路程的征程,如果蜀军一路上采用坚壁清野的方式来阻挡魏军的前进,那中军团就必须要实现粮草的自给自足。

    越向前推进,困难便越大,不过羊祜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他对困难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擅打硬仗的中军团,绝不会辜负曹亮的期望。

第2349章 故布疑阵

    曹亮对羊祜的安排是比较满意的,不动声色之中,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和北路中路的大张旗鼓相比,羊祜的南路这一次非常的低调,低调到毫无存在感可言,仿佛羊祜从来也没有接到过出征任务似的。

    曹亮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不给蜀人以任何准备的机会,羊祜所走的路线,应当是三路大军之中最难走的一条路了,只有在蜀军全无防备的情况下,他才有机会成功。

    一旦让姜维等人意识到魏军的第三条进攻路线之后,调派军队在南中一带进行阻击的话,羊祜北上的难度会成倍地增加。

    只有出奇不意,攻其不备,成功的机率才会大上一些。

    所有南路军的备战一直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甚至连大多数的魏军将士都不清楚中军团下一步的作战任务究竟是什么,他们分散地驻扎在了交州的各郡之中,除了和一些蛮荒部落以及盗寇山贼有些零星的交锋之外,中军团在交州基本上是无所事事的。

    原本交州之地流寇盗匪是不少的,不管是在士家统治的时期还是吴国管辖的时候,这些山贼盗匪一直以来都是除之不尽,斩之不绝的,毕竟交州地域广阔,山地丘陵众多,这些山贼盗寇有着很多的藏身之地,就能跟官府进行周旋,官府虽然屡屡地派来征讨,但往往是收效甚微的,这些盗贼也是屡禁不止,成为交州的一个毒瘤和顽疾。

    这次魏军平定交州之后,并没有适时地从交州撤离,而是在交州留驻了下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羊祜便给各营各部下达任务,让他们去剿匪,清除匪患,剿灭山贼。

    这下那些逍遥快活了几十年的盗匪山贼可算是吃了苦头了,魏军的战斗力那究竟有多可怕,只有和他们交战过的对手才清楚,正规的军队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更别说这些土匪山贼一群乌合之众了。

    魏军各部队打起仗来是十分认真的,那怕是这些规模很小的土匪,他们也没有轻视,纯属于闲来无事练兵了,反正魏军的日常训练也是十分辛苦的,而且是枯燥乏味,找这些山贼盗匪练练手,也算是一种消遣吧。

    魏军这边是消遣,而对于那些交州的贼匪来说,无疑是一场泼天大难,他们遭遇到的,那就是灭顶之灾啊,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交州境内的匪患基本上就被肃清了。

    交州的百姓是拍手称快,这些盗匪的存在,让普通的百姓是饱受欺凌,商旅们更是苦不堪言,交州境内几乎没有几条路是安全的,只要出门,遇到山贼劫匪的机率不敢说百分之百,但七八成总是有的,财物被抢,就连性命都堪忧啊,落到了那些穷凶极恶的盗匪手中,能不能活命就看造化了。

    穷山恶水出刁民,越是穷困的地方,越是盗匪横行,这次平定了交州的匪患之后,羊祜也是着力地改变交州的社会环境,加强交州各地的户籍管理,以前逃亡的流民都可以入籍,以往所偷逃的税赋也一笔勾销,只要这些流民能够安定下来,交州的治安状况就会大为的好转。

    羊祜清楚,剿匪永远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现在中军团的大军在交州,平定匪患确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不解决交州百姓的民生大计,还会有更多的百姓成为盗匪,就如同这满山遍野的野草一般,一场大火烧过,寸草不生,但过一个冬天,又将是满野的绿色,春风吹又生。

    所以想要真正地清除匪患,首先就必须要在那些流民身上做文章,在以前,流民是没有户籍的,没有户籍,就代表他们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办法获得土地和其他的生活资源,最终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占山为王,以劫掠为生。

    如果能将这些流民入籍,分给他们土地耕种,让他们温饱无忧,那就没人愿意去当土匪山贼了,没人愿意当土匪,那自然土匪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覆灭。

    所以说,这土匪其实是官府养成的,没有真正的贫民,没有走到绝境之中,是不会有人愿意过那种刀头舐血朝不保夕的生活的。

    羊祜这次在交州肃清土匪,其实也是给蜀国的一些细作制造假象,蜀国与交州相邻,交州这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蜀国那边也不可能会熟视无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担忧魏军会从交州进攻蜀国,所以派出细作来潜入交州刺探军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虽然魏军在交州各地都设有关卡岗哨,但想要把蜀国的间谍全部清除,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所以羊祜才需要刻意地来制造假象,以达到迷惑蜀国的目的。

    中军团分散驻军,各部人马分头进剿土匪,整个魏军忙得似乎是不亦乐乎,无论从哪角度来看,魏军都没有准备向南中进军的打算,那些蜀国的间谍自然会将他们在交州拿到的情报如实地反馈回去。

    而蜀国的高层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也不再对交州这边有所防备了,毕竟从交州进军南中,难度要更大得多,魏军现在大举陈兵于关中和西陵,毫无疑问这两个方向将会成为魏军的主攻方向,蜀国只要做好这两个方向的防御,便可确保国门不失了。

    交州那边的魏军没有集结的动向,那就证明这个方向上魏军是没有动作的,蜀国也就无需再加强戒备了,毕竟蜀国的兵力有限,光是汉中和永安,就已经集中了蜀国八成以上的军队,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人马来考虑南线的防御问题了。

    羊祜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效果,让蜀国全无防备,而此时羊祜也在等候着曹亮的命令,只要曹亮的命令一到,中军团的全部人马,就会在几天之内完成集结,然后便可以挥师北上,直取南中,对蜀国展开致命的一击了。

第2350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密的,魏国伐蜀大计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着,到了兴安六年二月的时候,魏军伐蜀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是全部完结,该调动的兵力,该筹措的粮草均已经到位,现在就只差天子曹亮的一道旨意了。

    而曹亮也没有让那斗志昂扬战意澎湃的魏军将士们久等,毕竟曹亮也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现在魏军各军团的士气都在最高点上,如果出征之事久拖不决的话,那对魏军士气的影响将会是非常大的。

    所以曹亮会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下达出征的旨意。

    当然,曹亮是准备了三路人马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会采用三路齐发的进攻模式,而是率先攻一路,其他两路伺机而动,在围棋术语上,这叫做试应手,先下一子看看对手的反应如何,然后再看看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来。

    这次曹亮选择的是北路的邓艾,在三大军团之中,北路的邓艾准备的最久,也是最为充分的,而且相对于中路,北路的敌人兵力较少也更为分散,而且蜀军将帅之间矛盾重重,正是魏军可以加以利用的一个重要点。

    不管邓艾能不能在北线打开局面,曹亮都有着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只不过是会随着蜀军的变化而进行微调,不过总体的进攻思路倒是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邓艾在接到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命令之后,眼中掠过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激动之色,看来曹亮还是选择了他做为主攻的第一方向,责任与使命落在了他的肩上。

    尽管这只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旨意命令,言辞简短,不过才廖廖十数字,但邓艾知道它的分量,伐蜀之先锋,邓艾此次出征,就是挑大梁的,从现在开始,他就需要忘掉以前所有的战绩功勋,从零开始,成功了就是名扬青史,失败了就要遗臭万年,所有的功过毁誉,都将毕其功于一役。

    邓艾立刻召集副都督牵弘、马隆和越骑将军文鸯、先登将军杨波、左卫将军耿彪、锐骑将军田章、陷阵将军师纂进行议事,宣读了陛下曹亮的旨意。

    其实很早之前邓艾就已经明确了进军的路线,并且和牵弘马隆两位副都督反复地商议过,总体而言,魏军将会兵分五路,每个营各为一路,马隆将指挥锐骑营及五千守备军出狄道,直逼甘松、沓中,与钟会的主力在沓中交战,牵弘将指挥左卫营及五千守备军自祁山南下,攻取武街、阴平桥头,目标是切断沓中和汉中之间的联系。

    而剩下的三路,统一由邓艾来指挥,越骑营出斜谷、先登营出骆谷,陷阵营出子午谷,攻打汉中。

    这个进军路线图,邓艾夺镇守关陇之后就开始谋划了,可谓是谋划久远,当然最后的确定和最初的想法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邓艾也是根据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期望能找到一个最为理想而合适的方案。

    这其间最大的变数就是姜维离开了汉中前线,一直以来,邓艾就是将姜维视做假想敌的,邓艾制定的战略战术,也多是针对姜维的,姜维的离去,让整个的汉中之战充满了变数。

    尽管姜维离开的时候,就已经部署好了汉中以及阴平武都的防御方案,在汉中,姜维设计的是敛兵聚谷之计,诱敌深入,以坚城险关相据,令魏军是疲于奔命,困顿难行,最终达到不战而自退的目的。

    姜维有姜维的计划,邓艾则有邓艾的应对之策,不难看出,姜维这是偷学了司马懿的招数,坚守不出,拖延不战,大概姜维也是曾经吃足了魏军的苦头,才会想到这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邓艾当然不会被姜维的这个防御计划给难倒了,司马懿之所以敢来蜀军玩龟缩战术,就是因为魏军有着强大的后援和补给能力,而蜀汉国小民贫军疲,综合实力上注定他们打不了持久战,所以司马懿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将战事给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直到把诸葛亮给拖死累死。

    现在姜维想要玩同样的招数,但他忽略的一点就是魏蜀两国悬殊的实力对比,邓艾已经在关陇一带囤积了足够十万大军两年消耗的军粮,而且后继的粮草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加以补充,所以在粮草物资的储备上面,邓艾的准备是远胜于当年的诸葛亮的。

    有了雄厚的后勤补给能力来做保证,邓艾对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当然是有信心来破坏的,且不说魏军有着强大的攻坚能力,像汉城乐城阳平关这样的险峻的要塞城池未必就能抗得住魏军的猛攻,就算它们能扛得下来,但魏军是完全有实力来打持久战消耗战的,到时候邓艾倒是想让姜维看看,究竟是攻城的魏军先崩还是守城的蜀军先溃?

    在这一点上,邓艾是有着足够的自信心的,为了避免生蹈诸葛亮的失败,邓艾刻意地在粮草补给上面花费了更多的精力,这几年的时间,邓艾筹措了相当多的粮草物资,就是为了保证伐蜀之所需,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姜维想要和他来打持久战消耗,呵呵,那他真是打错了如意算盘了。

    邓艾当然不惧怕打持久战,但如果伐蜀之战能速战速决的话,那他更是很乐意的,而且就目前来说,魏国如此强大的实力,还需要和蜀军去拼消耗,打持久战,多少有些跌份啊!

    所以邓艾在进攻策略上,还是更倾向于主动积极的进攻方式,这次邓艾大起五路兵马,完全不惧怕蜀军会各个击破,所以从这个战略布局上面可以看出,邓艾对伐蜀之事,还是充满着信心的。

    当然这也和目前的汉中都督阎宇有关,阎宇都督汉中以来,为了从姜维手中夺权,将外围所有的蜀军都调回了南郑,这种自毁长城的举动,足以让邓艾在一边偷着笑了,制定战术计划之时,也变得更加地从容了。

第2351章 沓中

    汉中这边有阎宇在做妖,无形之中拖了姜维的后腿,倒也不足为惧了,只有沓中的钟会,倒还是让邓艾有些忌惮的。

    钟会的这一支人马,约有三万余人,几乎全部都是司马伦的部下,是当年司马伦降蜀之时从关陇带过来的。

    陇西之战时,司马伦损失也是相当惨重的,原本十万人马折损过半,最终只剩下了五万人,这也算是司马家硕果仅存的部队了,他们跟随着司马伦一同降蜀,驻守在以沓中为中心的阴平武都一带,全面负责北线西路的防御。

    后来后主刘禅宣召姜维司马伦等人觐见,司马伦便留下了钟会在此驻守,暂代其职。

    原本按司马伦的计划,此次面圣之后,他还是会回到沓中来,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成都之后,刘禅见司马伦如此年经有为,十分地欣赏,便招赘其为驸马,留在了都城。

    后来西陵那边的战事吃紧,司马伦主动请缨助战,又从沓中抽调了两万兵马,到西陵增援姜维了,所以沓中的防务,也就全部交给了钟会了,朝廷也正式地升钟会为镇西将军、阴平都督,由他来全面负责沓中的防御。

    沓中的位置,一点也不次于汉中,魏蜀两国之间的边境线比较漫长,汉中只占据着东段,而西段的阴平和武都防线同样也是极为的重要,如果被魏军夺得了阴平武都二郡,那么不仅是汉中的蜀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而且魏军也可以从关城白水顺势南下,直接威胁到剑阁的安全。

    剑阁可是蜀中的门户,过了剑阁,便是一片苍茫的蜀中平原了,几乎是无险可守,所以剑阁一旦失守的话,那蜀国直接就举白旗投降了。

    为了保护剑阁的安全,姜维特意地在汉中和沓中建立起了两大防线,将魏军拦阻在巴山以北,不让其有靠近剑阁的机会,这样才是最为稳妥的防御,毕竟剑阁虽险,但如果真让魏军兵临关下的话,同样也是十分危险的,姜维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

    所以汉中和沓中的防御极为的重要,这两处要地不管是那一处失守的话,对蜀国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汉中的防御体系是姜维一手建立起来的,同样沓中的防御虽然交给了司马伦,但姜维也是认真地参与过沓中防御体系的规划,目前钟会在沓中也是执行着姜维的防御计划,固守着沓中的各个战略要点。

    钟会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大将,是司马伦最为信任的心腹亲信,所以司马伦离开沓中之后,才敢放心地将沓中的防务全权交给钟会来处理。

    钟会领命之后,也是非常的勤勉,所有的关隘要塞他都要亲自去视察部署,如何的排兵布阵,也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任何的一个细节,钟会都不曾放过。

    毕竟钟会也清楚沓中防御的重要性,所以他受命以来,不敢有半分的懈怠,许多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的。

    唯一有些欠缺的就是,就是沓中兵力的问题了,按姜维原先的计划,驻守沓中的是司马伦的五万人,这样就能保证各个要隘关口都有相应的兵力来驻守。

    但司马伦后来一下子抽调了两万人马之后,沓中的防御便显得有些空虚了,钟会本事再大,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布起防来,捉襟见肘,颇为的窘迫。

    钟会确实是有些犯愁了,两万人马一下子给调走了,这不可一个小的数目,整个沓中的防御体系就得重新来构筑了,但这又无法做到平均抽调,毕竟有些紧要的地方,那可是一名士兵也撤不得的,所以钟会只能是将一些不太紧要或者是侧翼后方的据点减少一些兵少,至于那些重点防御的关隘,却是万万也动不得的。

    沓中的兵力调动,邓艾自然是了如指掌的,不光在汉中方向上有大量的魏军间谍在活动,在阴平武都一带,一样也有无数的间谍在传递着情报,让邓艾可以适时地了解到蜀军在阴平武都一带的动向。

    司马伦一下子抽走了两万人,对邓艾来说自然是一件相当利好的事情,沓中的防守之力,无形之中就减弱了不少,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邓艾也自然是要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沓中是蜀军防御的核心地带,自然是驻守着重兵的,在邓艾的进军计划之中,并没有准备对沓中实施强攻,而是命令马隆率锐骑营及五千守备军从沓中以西的甘松和沓中以东的羌道对沓中之敌进行包抄,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将钟会困在沓中。

    在迂回包抄的上面,锐骑营自然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的,尽管阴平一带地势也是以山地为主,但沓中相对来说是比较宽阔一些的,否则姜维当初也不会选择在这里屯田,所以邓艾给马隆的任务就是要拖往钟会,围而不攻即可。

    而邓艾真正的杀招是派遣牵弘率左卫营从祁山南下,走孔函谷,直取武街,那儿钟会虽然派兵驻守,但兵力较少,司马伦抽调的两万人马,大多是从武街和桥头一带抽走的,所以相对来说,武街这一带是比较空虚的,邓艾命令牵弘要不惜一切代价,对武街发起强攻,火速地拿下武街,然后率兵即刻南下,直取阴平桥头,这样就能一举地切断钟会的退路。

    如果真得拿下桥头的话,钟会的大军就会陷入到绝境之中,所以钟会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派兵来和魏军争夺桥头的。

    不过桥头那边地势险要,只要牵弘能提前一步封锁白水峡谷,钟会就是插翅也难逃,然后趁其慌乱之际,锐骑营从侧后翼发起进攻,必可以将钟会全歼于阴平桥头。

    只要在阴平桥头一带解决了钟会之后,马隆和牵弘就可以合兵一处,向东夺取白水关,直逼剑阁,威胁成都。

    而汉中之敌,也将彻底地陷入到孤立无援之境。

第235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如果司马伦真是司马伷口中的老好人,又怎么可能借势上位,凌驾于他们的头上。

    司马伦天生就聪慧过人,在诸兄弟之中,脑子比谁都灵活,别看他对谁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但司马昭知道,司马伦才是城府最深的那一个,玩心计玩手段,恐怕没一个人那玩得过他的。

    他能得到司马懿的厚爱,那算是司马懿对柏灵筠的宠幸,爱屋及乌,自然司马伦也就成为了司马懿的掌中之宝了。

    但他同样能得到司马师的厚爱,那就和柏灵筠没有一点的关系了,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来讨好了司马师,才换来今天的大权独揽。

    司马师固然有着司马懿的遗命要遵守,但未必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司马师打心眼里厌恶司马伦的话,那么他宁可背上不孝之名,也不会把大位交给他。

    由此可见,在司马师的心目中,还是中意司马伦的,甚至于中意的程度,都远比其他众兄弟更强,那怕是和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马昭,恐怕地位也在司马伦之下,否则的话,这执掌朝廷的大权,又怎么可能会落到司马伦的手中。

    司马昭为了这个位置,那可是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到头了赔了夫人折了儿,却依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这不禁让司马昭怨愤不已,将司马伦是恨之入骨。

    可还没有等司马昭采用什么手段呢,司马伦居然是抢先出手了。

    司马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除了长子司马师和幼子司马伦之外,还有七个儿子,而在这七个儿子之中,最有实力和他争权的,也就是司马昭、司马伷和司马亮三人了,结果却让司马伦来了个一锅烩,把他三人一齐发配到北地三郡去,远离长安,远离朝廷,远离权力中枢。

    或许别人不知道他司马伦打得什么小九九,但司马昭却是门儿清,北地三郡远离长安,荒凉偏僻,如果三人就此调离的话,恐怕无人再对司马伦的地位构成威胁,司马伦的地位将会愈发地巩固起来,就算他们将来有机会调回朝廷之中,但司马伦气候已成,司马昭他们将会被死死地压制住,就连半点的反抗机会都没有了。

    什么北地防御是重中之重,完全是司马伦扯出来的鬼话,司马昭打心里就从来没有相信过,曹亮放着从蒲坂津、潼关大道不走,偏偏迂回数百里的路程,从近乎不毛之地的朔方进军,除非是曹亮脑子有病才会选这样的进攻路线。

    司马伦在安排防御上面,就将重兵集结的潼关武关和蒲坂津交给了胡奋、州泰、钟会防守,既然他认为自家兄弟更为可靠的话,为什么不将这三处要隘交给他们兄弟三人来把守,反而是将鸟不拉屎的北地三郡交给他们。

    这显然是司马伦的一个预谋,利用这个机会,来将他们排挤出朝廷的权力中心,从此大权独揽,再无后顾之忧,端得是好算计啊!

    而且司马伦处置办法还是相当的聪明,他没有自己去下命令,尽管他现在的身份是大将军,拥有着朝政的决策权、兵马的调动权和官员的任免权,但他还是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司马师。

    尽管司马师已经是退居了二线,但是谁也不敢否认司马师在朝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对司马家的子嗣,那更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就算司马伦的话都不好使,但司马师一出面,所有的难题瞬间就可以摆平,毕竟司马师的威望就摆在那儿,谁敢不从?

    司马昭这回可真是吃了一个哑巴亏,那怕是千般不愿万般不肯,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司马师的任命,其他人的命令司马昭可以不在乎,但司马师的命令,他却真得不能违抗,多少年来形成的威慑力,始终压得司马昭喘不过气来,那怕司马师已经眼瞎了,但对于司马昭来说,长兄如父,除非司马师死了,否则他终究是压在司马昭头顶上的一块大石,搬是搬不走的。

    司马昭在司马伷和司马亮面前发了一顿牢骚,抱怨了一番,不过这些话最多也就是说说罢了,司马昭也不用担心司马伷和司马亮会去告密,不管司马伷和司马亮以前对司马伦是什么看法,反正从此刻起,司马昭算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两颗钉子,将来或许可为自己所用。

    不过现在嘛,他们既然已经接受司马师的任命,那就必须要尽快地赶往北地三郡,这显然是无法耽搁的。

    司马昭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到了长安之后,司马家虽然贵为朝廷显贵,但长安不比洛阳,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宅子给司马家充当私宅,司马师倒也没有在意,下令安排了几个宅邸,让司马昭等几个兄弟搬出去住,其中便有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等三人。

    而司马师则是和司马伦以及其他的几个幼弟生活在了一起,最大原因还是因为司马伦的缘故,毕竟和司马伦住在一起的话,有什么事也方便交流。

    至于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他们,由于早就成年了,本身就应该有着自己的府邸,但在洛阳之时,还是习惯了,所以一大家子都住在司马府之中,谁都没有率先搬家之念。

    但到了长安,情况突变,长安可找不出现成的府邸,更何况司马师是临时起意到的长安,真想要建一座和洛阳同等规模的豪华府邸,没点时间可真还是不行的。

    司马师倒没有纠结于此,反正他们来长安也是暂时地顶住了压力,但不会停留太长的时间,所以重建奢华府邸,司马师未没有答应,如此多事之秋,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司马昭等人倒是不置可否,他们留上来也好,留开也好,反正也没有多少的意义。

    贾充不知何时出现在了司马昭的府上,笑意盈盈的,望着一脸错愕的司马昭。

第235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如果司马伦真是司马伷口中的老好人,又怎么可能借势上位,凌驾于他们的头上。

    司马伦天生就聪慧过人,在诸兄弟之中,脑子比谁都灵活,别看他对谁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但司马昭知道,司马伦才是城府最深的那一个,玩心计玩手段,恐怕没一个人那玩得过他的。

    他能得到司马懿的厚爱,那算是司马懿对柏灵筠的宠幸,爱屋及乌,自然司马伦也就成为了司马懿的掌中之宝了。

    但他同样能得到司马师的厚爱,那就和柏灵筠没有一点的关系了,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来讨好了司马师,才换来今天的大权独揽。

    司马师固然有着司马懿的遗命要遵守,但未必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司马师打心眼里厌恶司马伦的话,那么他宁可背上不孝之名,也不会把大位交给他。

    由此可见,在司马师的心目中,还是中意司马伦的,甚至于中意的程度,都远比其他众兄弟更强,那怕是和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马昭,恐怕地位也在司马伦之下,否则的话,这执掌朝廷的大权,又怎么可能会落到司马伦的手中。

    司马昭为了这个位置,那可是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到头了赔了夫人折了儿,却依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这不禁让司马昭怨愤不已,将司马伦是恨之入骨。

    可还没有等司马昭采用什么手段呢,司马伦居然是抢先出手了。

    司马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除了长子司马师和幼子司马伦之外,还有七个儿子,而在这七个儿子之中,最有实力和他争权的,也就是司马昭、司马伷和司马亮三人了,结果却让司马伦来了个一锅烩,把他三人一齐发配到北地三郡去,远离长安,远离朝廷,远离权力中枢。

    或许别人不知道他司马伦打得什么小九九,但司马昭却是门儿清,北地三郡远离长安,荒凉偏僻,如果三人就此调离的话,恐怕无人再对司马伦的地位构成威胁,司马伦的地位将会愈发地巩固起来,就算他们将来有机会调回朝廷之中,但司马伦气候已成,司马昭他们将会被死死地压制住,就连半点的反抗机会都没有了。

    什么北地防御是重中之重,完全是司马伦扯出来的鬼话,司马昭打心里就从来没有相信过,曹亮放着从蒲坂津、潼关大道不走,偏偏迂回数百里的路程,从近乎不毛之地的朔方进军,除非是曹亮脑子有病才会选这样的进攻路线。

    司马伦在安排防御上面,就将重兵集结的潼关武关和蒲坂津交给了胡奋、州泰、钟会防守,既然他认为自家兄弟更为可靠的话,为什么不将这三处要隘交给他们兄弟三人来把守,反而是将鸟不拉屎的北地三郡交给他们。

    这显然是司马伦的一个预谋,利用这个机会,来将他们排挤出朝廷的权力中心,从此大权独揽,再无后顾之忧,端得是好算计啊!

    而且司马伦处置办法还是相当的聪明,他没有自己去下命令,尽管他现在的身份是大将军,拥有着朝政的决策权、兵马的调动权和官员的任免权,但他还是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司马师。

    尽管司马师已经是退居了二线,但是谁也不敢否认司马师在朝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对司马家的子嗣,那更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就算司马伦的话都不好使,但司马师一出面,所有的难题瞬间就可以摆平,毕竟司马师的威望就摆在那儿,谁敢不从?

    司马昭这回可真是吃了一个哑巴亏,那怕是千般不愿万般不肯,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司马师的任命,其他人的命令司马昭可以不在乎,但司马师的命令,他却真得不能违抗,多少年来形成的威慑力,始终压得司马昭喘不过气来,那怕司马师已经眼瞎了,但对于司马昭来说,长兄如父,除非司马师死了,否则他终究是压在司马昭头顶上的一块大石,搬是搬不走的。

    司马昭在司马伷和司马亮面前发了一顿牢骚,抱怨了一番,不过这些话最多也就是说说罢了,司马昭也不用担心司马伷和司马亮会去告密,不管司马伷和司马亮以前对司马伦是什么看法,反正从此刻起,司马昭算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两颗钉子,将来或许可为自己所用。

    不过现在嘛,他们既然已经接受司马师的任命,那就必须要尽快地赶往北地三郡,这显然是无法耽搁的。

    司马昭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到了长安之后,司马家虽然贵为朝廷显贵,但长安不比洛阳,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宅子给司马家充当私宅,司马师倒也没有在意,下令安排了几个宅邸,让司马昭等几个兄弟搬出去住,其中便有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等三人。

    而司马师则是和司马伦以及其他的几个幼弟生活在了一起,最大原因还是因为司马伦的缘故,毕竟和司马伦住在一起的话,有什么事也方便交流。

    至于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他们,由于早就成年了,本身就应该有着自己的府邸,但在洛阳之时,还是习惯了,所以一大家子都住在司马府之中,谁都没有率先搬家之念。

    但到了长安,情况突变,长安可找不出现成的府邸,更何况司马师是临时起意到的长安,真想要建一座和洛阳同等规模的豪华府邸,没点时间可真还是不行的。

    司马师倒没有纠结于此,反正他们来长安也是暂时地顶住了压力,但不会停留太长的时间,所以重建奢华府邸,司马师未没有答应,如此多事之秋,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司马昭等人倒是不置可否,他们留上来也好,留开也好,反正也没有多少的意义。

    贾充不知何时出现在了司马昭的府上,笑意盈盈的,望着一脸错愕的司马昭。

第235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那怕并州军再人多势众,打不开潼关的这把锁,他们是无法通过这儿进入到关中平原的。

    并州军在攻城作战方面很是娴熟,各兵种的配合也十分的流畅,一般的军队攻城,往往是不计代价的,为了拿下一座城池或关隘,付出的代价是尸山尸海。

    而并州军似乎比较珍惜士兵的生命,从来也不做无谓的牺牲,能用投石车和连弩车解决的战斗,就不会过多的消耗士兵的性命,此番左军团攻打潼关,也是如法炮制,首先投入进攻的,是投石车和连弩车。

    不过屡试不爽的招数这次似乎踢到了铁板上,潼关的关墙,全部都是每块重达数百斤左右的大石砌筑的,整个关墙浑然一体,毫无破绽可言,投石车的攻击有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并州军投石车对夯土城墙有着致命的威胁,任何的夯土城墙在投石车的攻击之下都变得不堪一击,为了应对这个威胁,司马军也是一直想办法在解决。

    在冀州的时候,钟会就想办法采用砖砌的城墙,并采用双道内外墙的结构来抵御投石车的破坏,当然钟会也想到用石头来砌筑的方式,但由于冀州平原离山越远,长途运输石头成本太高,造价昂贵到他们根本就无法接受的到步,所以只能是就近挖土烧砖。

    不过事实证明,砖砌的城墙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如果并州军采用连番轰击的方式,砖墙也承受不住啊,只有石砌的城墙才有可能抵御得往投石车的巨大破坏力。

    好在潼关和武关就在山里头,周围全是石头,就地取材,到也方便,所以在加固潼关和武关的城墙之时,司马伦要求胡奋和州泰全部采用石砌的方式来重修关墙,那怕花费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见识过并州军投石车厉害的胡奋自然不敢懈怠,召集了大量的石匠和军队进行开山取石,将原本夯土的城墙全部换成了石砌的城墙,这样的城墙,不但雄伟壮观,而且让司马军是信心大增,就算并州军真得的过来了,他们也一样丝毫不惧。

    实际的战斗证明,石砌的城墙果然有效,那些投石车的石弹砸在了城墙上,最多也就是砸起个小坑,磕飞几块石屑,对于整个墙体来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那怕并州军连续地轮番轰击数日,潼关的城墙依然是巍然不动,丝毫也没有被破坏的迹象。

    邓艾似乎是惜兵如命,就在投石车轮番进攻打不开缺口的时候,他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蚁附攻城,仅仅是在投石车攻击的间隙,派出少数的步兵进攻试探性的攻击,一旦攻城受阻,就毫不犹豫地撤退了下去,换上投石车和连弩车继续地进行攻击。

    当然,邓艾也看到了潼关关墙的坚固,这样石砌的城墙,也确实不是仅凭投石车就可以攻破的,所以为了不浪费石弹,他下令投石车全部调高角度,放弃砸墙,转而进攻城头,打得司马军无法在城头上立足。

    每日使用投石车攻击,石弹的消耗量极为的惊人,由于关洛道并非坦途,石弹的运输比较困难,所以连续的强攻了几天之后,并州军的进攻势头衰减,不过邓艾却没有撤军的意图,继续地不断发起进攻,双方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潼关成功抵御住了并州军的进攻,这让前来督战的司马伦也暗暗地松了一口气,看来他此前精心布署的防御计划还是相当成功的,并州军的进攻无非也就是那三板斧,看起来凶猛异常,只要你能挡得住他这三下,并州军的攻击也就后继乏力了,没什么可怕之处。

    而且潼关守住之后,司马军的士气也是跟着大涨,毕竟司马军大部分的将士,都是被以前失败的战例给吓破胆了,认为并州军太过强大,他们根本就无法战胜,所以退守关中之后,失败和绝望的情绪便在司马军之中蔓延,导致司马军的士气十分的低落。

    现在突然发现并州军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整个的军心士气自然也就增涨了起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这对司马伦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虽然他和并州军在苦县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手并战而胜之,但那仅仅只是一次局部的小战役,司马伦并未和并州军真正的主力有过交手,对并州军的真实战力并不是太过了解,而且司马伦在苦县本有机会全歼并州军一个营,但是因为骁骑营的突然杀到,不得不放弃了围歼的打算,主动地予以撤军了。

    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司马伦对并州军骑兵的畏惧,在以往的交战之中,并州军骑兵对司马军取得过压倒性的胜利,司马军根本就没有战胜过并州骑兵的战例。

    这一次司马军能将并州军挡在潼关城下,也让司马伦看到了守住关中的希望,先前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署其实都是停留在纸面的东西,如果任何的一处关隘失守,都将会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没有经过实战,司马伦根本就无法保证他所有的计划能不能落到实处。

    虽然说潼关之战仅仅只是一场前哨战,真正的压轴大戏还在后头,但潼关之战的成功,却让司马伦倍受鼓舞,证明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接下来,武关那边也将会开战,蒲坂津那边也将会开战,相对来说,武关和潼关的形势差不太多,武关的城墙也和潼关的城墙一样,得到了加固,如果武关遭受到和潼关相似的攻击的话,司马伦有理由相信州泰完全能应付得了。

    所以司马伦也就没有必要赶往武关去查看军情了,他决定由潼关北上,直抵蒲坂津,去那边亲自督战,蒲坂津也是关中保卫战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司马伦必须保证不出任何的差错。

第235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那怕并州军再人多势众,打不开潼关的这把锁,他们是无法通过这儿进入到关中平原的。

    并州军在攻城作战方面很是娴熟,各兵种的配合也十分的流畅,一般的军队攻城,往往是不计代价的,为了拿下一座城池或关隘,付出的代价是尸山尸海。

    而并州军似乎比较珍惜士兵的生命,从来也不做无谓的牺牲,能用投石车和连弩车解决的战斗,就不会过多的消耗士兵的性命,此番左军团攻打潼关,也是如法炮制,首先投入进攻的,是投石车和连弩车。

    不过屡试不爽的招数这次似乎踢到了铁板上,潼关的关墙,全部都是每块重达数百斤左右的大石砌筑的,整个关墙浑然一体,毫无破绽可言,投石车的攻击有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并州军投石车对夯土城墙有着致命的威胁,任何的夯土城墙在投石车的攻击之下都变得不堪一击,为了应对这个威胁,司马军也是一直想办法在解决。

    在冀州的时候,钟会就想办法采用砖砌的城墙,并采用双道内外墙的结构来抵御投石车的破坏,当然钟会也想到用石头来砌筑的方式,但由于冀州平原离山越远,长途运输石头成本太高,造价昂贵到他们根本就无法接受的到步,所以只能是就近挖土烧砖。

    不过事实证明,砖砌的城墙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如果并州军采用连番轰击的方式,砖墙也承受不住啊,只有石砌的城墙才有可能抵御得往投石车的巨大破坏力。

    好在潼关和武关就在山里头,周围全是石头,就地取材,到也方便,所以在加固潼关和武关的城墙之时,司马伦要求胡奋和州泰全部采用石砌的方式来重修关墙,那怕花费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见识过并州军投石车厉害的胡奋自然不敢懈怠,召集了大量的石匠和军队进行开山取石,将原本夯土的城墙全部换成了石砌的城墙,这样的城墙,不但雄伟壮观,而且让司马军是信心大增,就算并州军真得的过来了,他们也一样丝毫不惧。

    实际的战斗证明,石砌的城墙果然有效,那些投石车的石弹砸在了城墙上,最多也就是砸起个小坑,磕飞几块石屑,对于整个墙体来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那怕并州军连续地轮番轰击数日,潼关的城墙依然是巍然不动,丝毫也没有被破坏的迹象。

    邓艾似乎是惜兵如命,就在投石车轮番进攻打不开缺口的时候,他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蚁附攻城,仅仅是在投石车攻击的间隙,派出少数的步兵进攻试探性的攻击,一旦攻城受阻,就毫不犹豫地撤退了下去,换上投石车和连弩车继续地进行攻击。

    当然,邓艾也看到了潼关关墙的坚固,这样石砌的城墙,也确实不是仅凭投石车就可以攻破的,所以为了不浪费石弹,他下令投石车全部调高角度,放弃砸墙,转而进攻城头,打得司马军无法在城头上立足。

    每日使用投石车攻击,石弹的消耗量极为的惊人,由于关洛道并非坦途,石弹的运输比较困难,所以连续的强攻了几天之后,并州军的进攻势头衰减,不过邓艾却没有撤军的意图,继续地不断发起进攻,双方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潼关成功抵御住了并州军的进攻,这让前来督战的司马伦也暗暗地松了一口气,看来他此前精心布署的防御计划还是相当成功的,并州军的进攻无非也就是那三板斧,看起来凶猛异常,只要你能挡得住他这三下,并州军的攻击也就后继乏力了,没什么可怕之处。

    而且潼关守住之后,司马军的士气也是跟着大涨,毕竟司马军大部分的将士,都是被以前失败的战例给吓破胆了,认为并州军太过强大,他们根本就无法战胜,所以退守关中之后,失败和绝望的情绪便在司马军之中蔓延,导致司马军的士气十分的低落。

    现在突然发现并州军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整个的军心士气自然也就增涨了起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这对司马伦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虽然他和并州军在苦县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手并战而胜之,但那仅仅只是一次局部的小战役,司马伦并未和并州军真正的主力有过交手,对并州军的真实战力并不是太过了解,而且司马伦在苦县本有机会全歼并州军一个营,但是因为骁骑营的突然杀到,不得不放弃了围歼的打算,主动地予以撤军了。

    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司马伦对并州军骑兵的畏惧,在以往的交战之中,并州军骑兵对司马军取得过压倒性的胜利,司马军根本就没有战胜过并州骑兵的战例。

    这一次司马军能将并州军挡在潼关城下,也让司马伦看到了守住关中的希望,先前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署其实都是停留在纸面的东西,如果任何的一处关隘失守,都将会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没有经过实战,司马伦根本就无法保证他所有的计划能不能落到实处。

    虽然说潼关之战仅仅只是一场前哨战,真正的压轴大戏还在后头,但潼关之战的成功,却让司马伦倍受鼓舞,证明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接下来,武关那边也将会开战,蒲坂津那边也将会开战,相对来说,武关和潼关的形势差不太多,武关的城墙也和潼关的城墙一样,得到了加固,如果武关遭受到和潼关相似的攻击的话,司马伦有理由相信州泰完全能应付得了。

    所以司马伦也就没有必要赶往武关去查看军情了,他决定由潼关北上,直抵蒲坂津,去那边亲自督战,蒲坂津也是关中保卫战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司马伦必须保证不出任何的差错。

第2356章 细节决定成败

    子午谷的险峻,绝不仅仅只是几段年久失修的栈道,而是需要翻越整座秦岭。

    秦岭的高峻那在中国地理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它不仅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而且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由于秦岭的地势之高,隔阻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的途径,所以就呈现出秦岭南北两麓不同的气候特点。

    当秦岭北麓还是冰天雪地,万木凋零之时,秦岭南麓却是一片绿意盎然,春暖花开的景象,一南一北,相隔数百里,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此时已经是早春二月,虽然犹有春寒峭冽,但总得来说,在关中地区,天气已经明显的转暖了,春和日丽,万物复苏,已经到了可以踏青赏春的时节。

    但是秦岭山区,却依然还是一片寒冬景象,寒风凛冽如刀,山顶积雪没膝,尤其是到了夜间,更是寒风刺骨,一旦也不亚于数九天气。

    而且越往南走,越往高处攀登,天气变得更冷了,这里的积雪也更厚了,完全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还好魏军在出发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穿着着厚厚的冬装,否则在这秦岭的山巅,只凭着那冷冽的寒风就能把人冻成冰雕。

    邓艾在情报这方面抓得非常全面,他不但时刻地关注着敌情的变化,对汉中的天气地理民风等等诸多情况也是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侦察,秦岭古道上的天气更是他关注的重点,所以在各支部队出发之前,邓艾就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比三九天穿着得还要厚的冬装。

    邓艾这一举动让许多将士是深感莫名,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许多人刚刚脱去了厚重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而且这次出征,路途艰难,少一些负重,便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邓艾的命令却是不减反增,各营将士领到的保暖衣物,竟然比冬装还要更为地厚重,大多数都是衣靴帽子手套都是用动物皮毛制成的,保暖效果更好,可见魏军此次的后勤储备是相当的奢侈的。

    不过魏军士兵可不领情,这些皮毛制成的冬衣虽然价格昂贵,但对于准备轻装而行的魏军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而且天气明显的已经是热了,现在再穿这样的冬装,反倒是一种累赘,所以许多的魏军士兵并不想穿,领到冬装之后,都将它遗弃在军营之中,没有穿在身上。

    邓艾视察队伍时发现各部队的着装七杂八乱,顿时是雷霆暴怒,将各营的将军召集到了一起,训斥了一通,各个将军回营之后,立刻下令命令,所有的人,都必须统一穿着新发的冬装,在抵达汉中之前,谁也不许换装,违令者一律严惩。

    魏军诸将士都有些发懵,按理说这完全是一件小事,都说二八月乱穿衣,体格好的,单衣便换得早,身体病虚的人,才会多捂一会儿,身为都督的邓艾,犯不着连这个都管吗?

    不过抱怨归抱怨,军令如山,还是没有一个人敢公然地抗命的,反正天气还不算太热,乍暖还寒,穿这种厚重的皮衣虽然略显臃肿笨重,倒还不用担心捂出痱子来。

    只是当时许多人还没有理解到邓艾这条命令的真正用意,反倒是嫌邓艾管得有些太多了,事无巨细,就连普通士兵的着装都如此严格要求,难道说人老了就会变得絮叨了吗?

    但他们踏足到秦岭之巅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体会到了邓艾的真实用意,如果没有邓艾给他们下发的这些冬衣,很可能他们就无法熬得过这一个个酷冷的寒夜,那些仿佛从地狱里面吹出来的寒风,足以将他们彻底冻僵冻毙。

    魏军将士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了邓艾的用心良苦,如果没有邓艾的这个英明举动,恐怕魏军行至半路上,已经冻死冻伤不少的人了,还没有走到汉中呢,部队就伤亡累累,这仗还怎么打?

    想到这里,魏军众将士不禁都佩服起邓艾来,按理说邓艾和他们一样,也是从来没有到过秦岭,没有过走子午谷斜谷骆谷,他也不可能会知道秦岭山中的气候变化,但邓艾却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了如此多的冬衣,确保魏军十万大军人手一件,让魏军行至极寒地带时也能毫发无伤。

    都督就是都督啊,人家能坐到那个位置上,也证明人家确实有那个能力,有那个实力,当都督可不光是要指挥打仗的,而是要领导和管理整个的军团的,只有想得深看得远,虑事周全,心细如发,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如果换作是旁人,还真没有那个水平和能力。

    师纂也不禁是感慨万千,说实话,他当时也没有想地那么远,只是邓艾的命令大如山,自己只需要严格地执行便是了,至于为什么,师纂自己也还没有整明白。

    然而正是因为邓艾这个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命令,却挽救了千千万万的魏军士兵,如果说他们在和敌人的战斗中牺牲,那倒也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但如果在秦岭的山巅被冻死的话,那无疑是他们这些领军者的失职。

    从这一点上看,邓艾料想的比他们要周全的多,对于这次伐蜀,邓艾准备的是相当的充分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是相当的充分,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光是从冬衣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邓艾的深谋远虑了,在秦岭山巅的这种极寒天气之下,魏军各部队顺利地通过而没有出现任何的非战斗减员,这无疑体现在了邓艾细致入微。

    师纂对邓艾向来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不仅仅是邓艾对他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更重要的是师纂对邓艾的能力钦佩无比,跟着这样的领导做事,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师纂庆幸自己跟对了人,他自然也是信心十足,发愤努力,这次出征蜀国,师纂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为自己正名,也为了报答邓艾的提携。

第2357章 走出子午谷

    越过了秦岭之巅,这子午谷也就差不多走了一半了,魏军将士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这倒不是说子午谷的路好走了,恰恰相反的是,由于地势落差的关系,午谷的路比子谷的更为险峻,高峡深谷,悬崖笔直,黑黝黝深不见底,往下看一眼都能让人胆战心寒。

    陷阵营的魏军小心翼翼地穿行在这峡谷和绝壁之间,许多的地方非常的狭窄,仅能容一人一骑通行,一旦失足掉落下悬崖,绝对是尸骨无存,死得凄惨无比。

    不过气候似乎对魏军比较友好了,过了秦岭的山巅,越往南走,气温感觉升得越快,这里的冰雪大多已经消融了,天气变得暖和的多了。

    但魏军严格地执行着邓艾的命令,不到汉中,是绝不会脱去冬衣的,那怕现在这些冬衣穿在他们身上,已经感觉到有些热了,但没人再去抱怨,对于这些能挽救他们生命的冬衣,魏军将士还是心怀敬畏的,或者说是对都督邓艾的感激之情,令他们万般不舍地脱下这些冬衣。

    涓涓细流汇聚成溪,在山谷之中咆哮着奔流着,甚至于冲毁道路,摧毁栈道,给魏军的行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魏军的斗志显然不会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困难就丧失掉,在困难的面前,他们愈发团结,愈发激昂,群策群力,想尽一切办法共渡难关。

    子午谷的气侯果然是异于别处的,刚刚还是响晴的天,转瞬之间就是黑云翻墨,暴雨倾盆,将全无防备的魏军淋成了落汤鸡,或者突然地降下一阵的冰雹来,最大的冰雹甚至有鸡蛋大小,幸亏魏军将士个个顶盔束甲,否则这么大的冰疙瘩砸着脑袋上,谁受得了?

    暴雨、冰雹、山洪、险路这些困难就如同是横亘在魏军面前的一座座大山,让他们每一步都迈得十分的艰辛,但魏军将士众志成城,以大无畏地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这一切,再高的山峰都被他们踩在了脚下,再险峻的道路都被他们征服,这天底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们前进了。

    险峻如斯的子午谷,旁人畏之如蛇蝎,但对于陷阵营的将士们来说,犹如是谈笑走泥丸。

    经过了十五天艰难的跋涉,当陷阵营的将士走出午口的时候,虽然是满身的疲惫,但依然精神高昂地欢呼雀跃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莫名的激动,号称是天下第一绝谷的子午谷终于被他们给征服了。

    和熙的阳光,温暖的气候,午口这边满山遍野已经是一片的苍翠,百花齐放,蜂蝶竞逐,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遵循邓艾的命令,走出子午谷后,陷阵营的将士便可以脱去冬装,换上轻薄的单衣了,冬装臃肿而笨重,如果魏军进入到作战状态之中后,反倒是会影响作战的效果的,所以换装是必然之事。

    不过魏军此刻反倒是有些留恋了,这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冬衣,而是他们的救命之衣啊,由于战斗的需要,他们不得不舍弃掉,让魏军将士们是依依不舍。

    师纂此刻也是感慨万千,尽管他不知道现在另外两支的魏军究竟走到了哪儿,但对于师纂来说,他能从子午谷成功地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其实现在师纂还不知道,走斜谷和骆谷的越骑营和先登营此刻还并没有走出谷口,在半路上,他们遭遇到了山洪暴发,泥石流淹没了山谷,整个山体都坍塌了,道路受阻,越骑营和先登营不得不暂停下来,抢修道路,反倒是让师纂抢得了先手。

    只不过由于道路闭塞,消息隔绝的缘故,师纂并不知道自己是最先抵达汉中的队伍,只有等到将来三军会师之时,才能知晓。

    现在师纂属于孤军深入汉中腹地,没有援兵,也没有友军的支持,他必须要孤军而战了。

    幸亏姜维放弃了在汉中外围驻军设关的计划,将所有的兵马撤回了汉中腹地,否则陷阵营走出子午谷的时候,便有可能一头撞上蜀军的埋伏,此刻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魏军已经是精疲力竭,根本没有战斗的能力了,如果此刻双方交战的话,肯定是凶多吉少。

    师纂也暗自叫了一声侥幸,他很清楚,如果以现在陷阵营的疲惫之师,和以逸待劳的蜀军狭路相逢的话,自己还真没有半点的胜算,也正是因为姜维的这种敛兵聚谷的策略,才让陷阵营能顺利地走出子午谷,说实话,此刻他还真是得要感谢姜维和阎宇一声才是。

    当然如果姜维没有采用敛兵聚谷的计划,邓艾也不会如些胆大地就采用分兵而进的方式,这个的分兵而进,是很容易被蜀军各个击破的,邓艾肯定会采用集中兵力,攻其最薄弱的一点,从而打开进入汉中的突破口。

    不过那时战斗将会是十分激烈的,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轻松,陷阵营到达汉中之后,居然连一个蜀兵的影子都看不到。

    师纂在午口稍作休整之后,即刻向西进发,按照原定的目标,先拿下黄金城和赤阪,然后向汉中东部的重镇乐城发起进攻。

    兵贵神速,此次魏军是不宣而战,秘密地对魏国发起进攻,所以速度便成为了最关键的东西,抢在蜀军还没有发现魏军之前,先拿下黄金和赤阪两个战略要点,打开进攻汉中的门户,是陷阵营首要的战略任务。

    当年曹爽伐蜀之时,就是在兴势黄金一带吃了败仗,铩羽而归,不过这次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基本上属于放弃了地势险要的兴势山,而阎宇的撤兵计划更是将这里为数不多仅存的游击军给调走了。

    等师纂率领陷阵营杀到黄金城下之时,黄金城几乎就是一座空城,只有廖廖数百人守卫城池,陷阵营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黄金城,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夺下了赤阪,师纂几乎没有在这一带做过多的停留,而是率军直扑乐城而去。

第2358章 大城无防

    乐城北倚兴势山,南临沔水,城方四里,和城方十二里的南郑城比起来,乐城妥妥的只能是算作一座小城。

    但正因为城小,而且地理位置重要,才会成为姜维选择择它做为汉中三大防御要塞的原因。

    俗话说大城无防,就是说,越大的城池防守的难度越大,如果用一万人来守一座四里之城的话,那基本上足够用了,但同样一万人来守十二里的城池,就显得兵力明显不足,布起防来捉襟见肘。

    而且更重要的是,修筑一座方四里的城池和一座方十二里的城池,完全是两个概念,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差距是极大的,甚至修三座城都不止。

    所以在姜维的防御计划之中,干脆便将汉中最大的城池南郑给放弃了,毕竟南郑的城墙是夯土所建,根本就无法抵御地住魏军投石车的攻击,而想要将南郑的城墙全部升级换代,所花费的代价又是蜀国所无法承受的。

    而且南郑做为郡城,做为汉中的中心,自然是建在水陆交通最为便利之处,以方便对所辖各县的管理,从地势上来讲,南郑自然也是不在最为险要之处,所以姜维最终舍弃了南郑,而选择了汉城乐城和阳平关做为坚守的要塞,同时将三大要塞的城墙都升级到了砖石砌筑,就是为了防备魏军的投石车。

    而这三座关城,升级改造的费用都尚不及修筑一座南郑城的,姜维用最为经济的方式,解决了汉中防御体系的三大核心要塞,将汉城乐城阳平关打造得是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姜维相信,不管魏军的投石车火力有多么的猛,都是无法攻破这些坚固的要塞的,只要三大要塞能巍峨屹立于汉中大地,魏军就无法再前进一步。

    至于南郑,对于姜维来说,已经是无足轻重的存在了,白送给魏军都无所谓,整个汉中境内,都将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不给魏军留一粒的粮食。

    而现在正是春荒之时,魏军所依靠的粮草物资,没有一样不需要从关中运来,秦岭的艰险对魏军的后勤补给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只要蜀军能将战事想方设法拖延下去,形势便会对魏军越来越不利,最终陷入粮草短缺的境地,不得不撤军回关中。

    姜维就是想要让魏军尝一尝他们一直承受的痛苦,蜀军的屡次北伐,还不就是受困于粮草吗,如果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北伐之事,也许早就成功了。

    但秦岭的险峻,古道的坎坷,从始至终压得蜀军是喘不过气来,唯一能解决粮草问题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只可惜魏军一直采取稳守不战的策略,硬是把蜀军给拖死了。

    所以姜维在部署汉中防御体系的时候,也是完全借助了魏人的防御策略,诱敌深入,稳守不战,秦岭对蜀军来说是一场噩梦般的存在,同样它也不会对魏军友好多少,魏军只要伐蜀只要进入汉中,就会面临同样的局面,只要蜀军将战事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完全可以将魏军给彻底拖垮。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于姜维来说,这样的一种防御手段,几乎是无解的,诸葛丞相算无遗策,用兵如神,但始终未能突破这个死局,姜维也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尝试,皆以失败而告终,大山秦岭,就如同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天险,始终也迈将不过去。

    姜维倒是想看看如今攻守易势,魏军究竟有怎样的通天本领,来破解这个死局。

    如果不是阎宇那个蠢货为了争权夺利,将姜维所布置出来的游击计划给破坏掉,整个汉中之战必将会打得更加从容一些,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不过就算是放弃了外围的游击军,给魏军减少了一些困难,但姜维本身这个防御计划,依仗的就是三大要塞的防守,游击军处于一种比较次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于否,并不会影响到汉中的大局。

    蜀军能否守往汉中,就全靠蒋斌王舍傅佥他们三个人了,姜维对他们是寄以厚望的,现在永安那边形势吃紧,姜维目前还无法离开永安,所以整个汉中的防务,姜维基本上是全权交给蒋斌王舍傅佥来处理的。

    至于阎宇,那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他在汉中能起到作用微乎其微,就算阎宇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将所有的零星部队都集中到了南郑,但真正懂的人都知道,阎宇此举不过是瞎子点灯——白费油,拿一万人去守南郑,完全就是白给。

    不过阎宇这次的夺权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姜维这边也就默认了,只要能不伤及汉中防御体系的根本,姜维这边做出一点让步还是明智的,阎宇好歹也是汉中都督,到达汉中之后便是上窜下跳,急欲将汉中的兵马大权掌握在他的手中。

    蒋斌等人自然是不会答应的,毕竟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姜维的心腹,整个汉中的防御体系更是由姜维一手倾力打造的,又怎么可以可能会容许阎宇来破坏,所以蒋斌王舍傅佥三人各守各自的城池关隘,对阎宇的所有举动都置之不理。

    不过阎宇还是找到了夺权的机会,三大要塞他夺不下来,但外围的那些游兵散勇总不至于搞不定吧,现在汉中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四权分立,三大要塞再加上阎宇的南郑城,构成了汉中新的防御体系。

    王舍以监军的身份驻守乐城,在三大要塞之中,其实是数他的品阶最低,而且比起名相之后蒋斌和名将之后的傅佥来,王舍的出身更是寒酸了一些。

    王舍出身于寒门,自幼父母双亡,颇受同族之人的欺凌,投身军旅原本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过王舍聪慧好学有头脑有力气,很快在军队之中站稳了脚跟,从普通的士卒升为了伍长、什长,然后凭借着战功升到了都伯军侯,做过司马校尉,后来得到了姜维的赏识和提拨,升任监军,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第2359章 王舍

    王舍当然极为重视这样的一次机会,他是从军队之中的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能坐到现在的位置上,是何其的不容易。

    想当年,刚刚从军的王舍就跟随着诸葛亮的大军出师北伐,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小小的伍长,由于赶上了那个好时代,在诸葛亮频繁出兵北伐的时期,只要你作战足够勇敢,而且能保证自己在战场上活下来,升迁的机会那是一大把一大把的。

    就这样,王舍一路飙升,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时候,王舍就已经成为军侯了,掌管一曲之兵马,有五百名的部下归他管辖。

    那时的王舍踌躇满志,照这么个速度,那怕晋升为将军,也是指日可待啊。

    但诸葛丞相去世之后,蜀军的军事活动便趋于停滞,王舍常年地驻守在汉中,无仗可打,自然也没有再获得军功的途径。

    而像王舍这样草根出身的寒族军官,在蜀军之中那可是一抓一大把,没有了军功,再想获得向上升迁的渠道就困难的多了,毕竟虽然说诸葛亮时期也奉行用人为贤的制度,但士族优先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多少,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当政的时候,也逐渐向魏国的九品中正制靠拢,出身决定一切,王舍这些人升迁的通道几乎被堵死了。

    从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一直到延熙十六年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整整十九年的时间,王舍一直就是担任着军侯,职位动也没再动过,他从一个热血澎湃的少年变成了饱经世故的中年人,血凉了,心也冷了,王舍甚至萌生出退役的想法,到地方上混个一官半职的,然后混吃等死。

    然后姜维的上位给王舍带来了新的机遇,费祎意外身亡之后,本身同为录尚书事的姜维便独揽大权,从此再无人可以辖制于他。

    费祎主政时期,虽然也给姜维一定的兵马权限,但常常是兵不满万,这样让姜维每次出征之时,都显得势单力孤,只能是小打小闹,出兵讨伐一下羌胡这些蛮夷,根本就无法和魏**队进行交锋。

    而费祎一死,姜维再无约束,几个月之后就率领数万人兵出石营,攻打南安,拉开了新一轮的伐魏之战。

    王舍再一次地随军出征,这十几年来王舍勤读兵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做,原本大字不识几个的王舍这些年勤于读书,到也是学有所成,他沉浸在兵法战策的世界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和他官职差不多的军官都嘲笑王舍,二十年一如既往地当着军侯,还费劲巴拉地去读什么兵法,真以为你有当将军的潜质吗?

    但王舍却不理会别人的嘲笑,依然是我行我素,他不光读兵法,而且还将兵法之中的许多知识,运用到平时的操练之中。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延熙十七年的襄武之战中,蜀军攻破襄武,斩杀了守将徐质,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拨其民大胜而归,就是在此役之中,王舍的那一曲人马表现出色,得到了姜维的赏识,姜维当即便提拨王舍为平虏校尉,予以重用。

    在以后姜维的数次北伐之中,王舍的表现一直也是相当的出色,他领军有方,进退有度,甚至在断后的时候,依然能做到从容不迫,深得姜维的器重,后来便提拨他担任监军兼建威将军。

    建威将军虽然是杂号将军,品秩不高,但监军一职,却是殊为重要的,可以说是大将军的左膀右臂,非心腹之人不能任也,姜维以王舍为监军,说明王舍在他心中的位置还是不低的。

    此次姜维设计敛兵聚谷的计划来防御汉中,这三大要塞的守将便是他最为倚重的人选,万一关键的时候某一个掉了链了,姜维的这个防御计划便彻底地破产了。

    所以这三大要塞的守将,都是姜维深思熟虑才安排的人选,蒋斌是蒋琬之子,名门之后,能力出众,姜维安排他去守汉城,傅佥和蒋舒都是姜维的爱将,正因为阳平关比任何地方都重要,所以姜维特意地将傅佥和蒋舒安排到了阳平关,起到双保险的作用,并且驻守阳平关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和汉乐二城的兵力持平。

    最后剩下乐城,姜维考虑了许久,不是将防御乐城的重担压到了王舍的身上。

    当然这难免会引起蜀军诸将的非议,毕竟论资历和出身的话,王舍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不过,姜维现在看重的,可不仅仅只是资历和出身,当年马谡的资历倒是不错吧,但由于痛失街亭,最终才导致了诸葛亮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所以姜维现在选的人,可不去看什么出身和资历,他要的就是实战的能力。

    而王舍在最近几次伐魏之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让姜维颇为的放心,所有考虑再三,姜维还是力排众议,将乐城的防务交给了王舍,由他和蒋斌、傅佥构成汉中防御的铁三角,共同拱卫汉中。

    王舍得到如此重有的机会,自然也不是敢有半分懈怠,自从他到乐城任职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地做好乐城的防御事务,加固城墙,修缮兵甲,整顿人马,时刻戒备,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姜维的命令,坚守乐城毫不松懈。

    任职乐城以来,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尽管不断地有人还来质疑王舍,认为他不够资格来担此重任,但王舍一直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在三大守将之中,王舍也是最为低调的存在。

    甚至于阎宇也把王舍当成了软柿子,想把他拿捏掉。

    不过王舍面对职位比自己高的阎宇,依然能做到不卑不亢,恪守自己的底线,王舍虽然没有蒋斌那样硬气,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想要乐城的兵权可以,但必须要搞掉他的脑袋,不从他的尸体上跨过去,任何人也休想动乐城分毫。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