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30章 贵人

    所以阎宇才会派杨辛去查公文案牍,了解姜维防御计划的实致内容,想要从中找到破绽,首先必须要对姜维的这个计划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行。

    没想到刚过午时,杨辛就回来了,阎宇很是诧异,难道说杨辛只用了这么一点工夫就将姜维的整个防御计划都给查清楚了?

    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阎宇先前都认为没个十天半月的时间,都不可能办到,杨辛这么快就回来了,难道说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阎宇满脸疑惑地看向杨辛,却见杨辛是面带春风,满脸的喜色,朝着阎宇拱手施礼,道:“都督,幸事啊,这次我们可算是遇到贵人了。”

    “贵人?”阎宇更是一头的雾水,能称之为他阎宇的贵人的,恐怕只有权势熏天的黄皓了,这世上,难道还有能与黄皓比肩之人?

    杨辛见阎宇满脸疑惑,连忙给他解释了一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旧都督府的人,名叫程裕,现担任令史一职,倒不是说此人的职务有多么厉害,而是此人很有见识,腹有良谋,更为关键的是,此人并不是姜维的嫡系,在都督府内也是受排挤的一派,所以他才会站在相对公正的客观角度上来看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阎宇的幕僚们正为如何制定一份新的防御计划而忙乎,并没有什么头绪,程裕的建议,无疑给他们提出一条明路。

    阎宇轻轻地点了点头,谁说贵人就得有高高在上的地位,现在只要对阎宇的计划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贵人了,这个程裕虽然职务并不高,但却对阎宇能有相当大的帮助,阎宇对其很满意,对杨辛道:“既然如此,那就升他为参军吧,调他到东院去,共谋大事。杨辛,你这次表现也不错,能笼络到如此人才,升你为正职都尉,负责统领南郑的人马。”

    现在阎宇都督府有两套官僚班子,阎宇自己带来的人在东院办公,以前旧都督府的属官都在西院办公,很明显阎宇并不信任以前的这些属官,所以这些属官也只能干些琐碎杂事,真正有决策权的地方是东院,那儿集中了阎宇的心腹和亲信,阎宇升程裕为参军,同时将其调往东院,参与决策之事,显然就是对程裕的一种认可。

    当然更高兴的是杨辛了,以前他是副都尉,只能干些跑腿的差事,并无实权,现在阎宇升他为正职都尉,同时掌管南郑城的兵马,自然让杨辛是喜出望外的。

    都尉本来就是太守以下的次一级官吏,执掌一郡之兵马,而且寻常都尉都有自己的武职属官的,不过由于汉中地位比较特殊,蜀国一直在汉中屯驻大量的人马,就连太守一职后来都给撤消了,改为权力更大品秩更高的都督来管辖,而其麾下各镇的将领无不是督或将军,都尉就显得职轻一些,只负责郡城南郑的兵马。

    不过对于杨辛来说,以前只是没有多少职权的副都尉,现在升任正职都尉,更有南郑城的兵马管辖权,自然是无比高兴的。

    本身都督府的这些官吏都属于阎宇的部下,但由于缺乏信任的缘故,这些官吏都不曾得到阎宇的重用。

    当然,就是在姜维主持汉中防务的时候,他自己有大将军府幕僚的,所以汉中都督府的人也未曾重用过,这些人横竖都成为了编外的人员,不管是姜维在职还是轮换到阎宇帐下,都依旧是闲散人员。

    本来这种日子大家也过惯了,尽管说俸禄不高,但也勉强地能养家糊口,反正干得都是些清闲的差事,抱怨来抱怨去,也没有理会他们,到后头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抱怨了。

    但如果这个时候,鸡群里突然出现一只白鹤的话,那肯定是另当别论的,当调令送到西院的时候,众官员都是一脸的莫名,在他们的眼里,程裕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木讷,甚至不擅言辞的人,怎么就突然间高升了呢?

    其实升职也没有可奇怪的,就算大家一直这么混下去,到了年头之后,再往上提升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但程裕突然从令史升职到了参军,并前往东院去办差,这就让人好生诧异了,这程裕不声不响的,突然就攀上了高枝,太让人意外了。

    咸鱼当然不意外,而且这也是他想要的结果,昨天和杨辛畅饮了一番,咸鱼装着酒着失言的样子,吐露了一番惊天之言,杨辛自然会将这些话带到阎宇的耳中。

    而阎宇现在最为苦恼的,恐怕就是如何拿到汉中兵权的事了,咸鱼刻意地提出了一个妙计,正中阎宇的下怀,觉得咸鱼正是自己最为可用之人,升职调动那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当然是咸鱼求之不得的,只有他接近阎宇,成为了阎宇的幕僚心腹之人,才有可能让阎宇听从他的计谋,成功地完成他的任务。

    当然,让咸鱼比较趁手的是,帮助阎宇和完成任务,这两者是不冲突的,甚至是非常的契合,只有让阎宇掌握汉中的兵马大权,破坏姜维的防御计划,咸鱼才能完成上头交待下来的任务,所以帮阎宇,其实也是在帮自己,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至少在魏军打进来之前,阎宇是获利丰厚的。

    等到魏军打进来之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阎宇毁掉了姜维的防御计划,至于他有没有能力来守住汉中,那就是阎宇的本事了。

    咸鱼出不清楚将来产生的后果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也许对于魏军来说是一个利好的结果,毕竟阎宇从能力上比起姜维来,要差得很远,以他的本事,守得守不住汉中,存疑。

    但姜维的这个防御计划,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如果阎宇将这个防御计划推倒重来,那么对魏军的影响,也完全是未知的。

    但不管怎么说,咸鱼现在只需要遵从命令行事,至于以后的事,只能是以观后效了。

第2331章 游击队

    阎宇在办事上面倒也是有一些魄力的,就在任命咸鱼为参军加入他的幕僚团队之后不久,阎宇就下达命令,征召驻守在汉中外围的一些校尉和司马返回南郑。

    这些校尉和司马先前是分别驻守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的,在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之中,这些部队也并非是闲职,而是担负着游击重任的。

    一旦魏军对汉中发起进攻之后,他们首先就会进攻蜀军重兵防守的汉城、乐城和阳平关,而这些游击军的任务就是迂回到敌后去,切断和破坏魏军的粮道,对魏军进行滋事骚扰,让魏军是疲于奔命,以支援正面战场上的战斗。

    这些兵力虽然不多,而且分布极为的分散,看起来对整个汉中战局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事实上,在姜维的构想之中,这些游击部队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左右汉中战役的成败。

    正因为这些部队小而零散,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而且他们对汉中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汉中多山,地形复杂,这些部队只要往山沟里这么一躲,化整为零,各自为战,那怕魏军出动数万大军,也未必能将他们给全歼了。

    魏军攻打汉中,首要的攻击目标肯定是汉城乐城阳平关这样的屯兵要塞,那些分散的游击部队最多只能算是些碍事的小苍蝇,魏军肯定会派兵围剿,但也只会派小股部队出来,不可能动用主力部队去围剿,这样这些游击部队的生存空间还是有的。

    而这些游击军的主要作用,就是活动于敌后,魏军进军汉中之后,在身后将会留下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些补给线基本上是穿行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

    艰难的道路让魏军的后勤补给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当初诸葛亮六出祁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补给问题,蜀军是不缺粮草的,但如何翻山越岭将粮草运往关陇却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甚至于诸葛亮绞尽脑汁地发明出木牛流马来,也无法彻底地解决前线粮荒的问题。

    如果魏军要进攻蜀国,他们同样也会面临和当年蜀军一样的困难,他们进入汉中的军队越多,困难就会越大,这个问题如果无法得到解决的话,那么魏军伐蜀,最终也会面临同样无疾而终的局面。

    姜维之所以会选择敛兵聚谷的计划,其实这一招也是从魏国司马懿那儿偷学来的,姜维历次出兵伐魏,最头疼的事就是魏军的坚守不出,这样的持久战姜维根本就打不起,粮草不足姜维只能是要求速战速决,而魏军大多的数的时候,都会屯兵于要塞,采用司马懿一贯使用的龟息**,将蜀军拖得是精疲力竭,最后只能是含恨退兵。

    魏军可以这么打,那蜀军为何不行呢?

    所以姜维在制定汉中防御计划的时候,照搬的其实就是司马懿的战术,司马懿在关陇防线上,也从来没见他在祁山,在散关,在秦岭的第一线防御阵地上屯驻重兵,而是将主力放在天水、陈仓、长安等相对靠后一些的位置上。

    蜀军的每次北伐,前期出山之后,基本上不会遭遇到有力的抵抗,进展十分顺利,但一旦和魏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往往是攻击乏力,毕竟以蜀军的攻坚能力,想要拿下天水陈仓这些防御重镇,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战事久拖不决,蜀军最后只能是因为粮尽而被迫撤退,所有的进攻几乎都是一个虎头蛇尾的结果。

    司马懿之所以不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打法,将魏国的防线前移到秦岭一线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关隘虽然险要,但是道路艰险难行,大量屯兵的话,后勤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司马懿根本就地法预料到蜀军何时会来进攻,长期驻守的话,只会让魏军兵困马乏,战斗力下降。

    而屯兵于天水、陈仓、长安一线,这些地方既是要塞城池,又于渭水相邻,粮草物资的转运十分便捷,长期驻守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司马懿才会主动地将兵力部署在二线上,而不是直接陈兵于秦岭一线。

    如今蜀军放弃进攻之后,整个蜀国北境的战线也将会由攻转守,进入到战略防御阶段,有人提出来将兵马驻守在兴势、黄金、褒中等外围要塞上,御敌于国门之外。

    当然这也是一个成熟的防御方案,当年曹爽伐蜀之时,蜀军大将王平就是采用这个方式,成功地阻击了魏军的进攻。

    但时移事易,如今蜀军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四面楚歌,同时要面对魏军几处的威胁,兵力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采用这么强势的防御战术的话,那蜀军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物力才行,而现在汉中的兵力显然不足以维持这样的战术。

    所以敛兵聚谷计划,几乎是姜维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既然司马懿以及后来的郭淮都能成功地屡次阻击蜀军的进攻,那么姜维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魏军也尝一尝粮草不足后继乏力的滋味。

    整个汉中防御体系,最关键的就是汉城乐城阳平关这三大要塞的防御,只要这三座城池关隘能保不失,魏军就会困顿于汉中,进退维谷。

    而这些游击军也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来,他们机动灵活,完全可以偷袭魏军的粮道和分散的兵马驻地,放一箭换一个地方,魏军根本就没有围剿他们的机会。

    而这些游击军的存在,对魏军后勤补给线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魏军为了保护粮道的安全,只能是派出大量的兵马来护送粮草,这无疑让魏军背负上更为沉重的负担,后勤运输雪上加霜。

    如果蜀军游击军能成功地搞掉几次魏军的运粮队的话,那对魏军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后勤运输,产生致命的打击。

第2332章 风箱里的老鼠

    咸鱼接到了离间蜀军将帅破坏汉中防御体系的任务之后,就开始认真地思考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

    尽管咸鱼和组织已经失联了十几年,但重新归队之后,他内心之中还是相当的激动的,尽管咸鱼内心之中早已是无欲无求再无什么波澜,但咸鱼依旧摆脱不了常人的惯性思维。

    尤其咸鱼年过六十之后,身体状况每况欲下,思乡情结便是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强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就算是历史上许多的大人物都希望死后能安葬故里,入土为安,对于咸鱼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来说,他同样也期冀自己能荣归故里,死后葬在家族的祖坟之中。

    这是人之常情,对于现在的咸鱼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回归故土更让他牵挂的事了,那怕真得给他个高官来做,咸鱼都不再栈恋,毕竟活过一个甲子,还有什么可眷恋的,万事皆为尘土。

    听到魏军即将伐蜀的消息,咸鱼显得格外的激动,如果这一次魏军真得能成功的话,那么他就不用再充当这地沟之中的老鼠了,不用再如覆薄冰战战兢兢地过着阴暗的生活,他们也可以在阳光下生活,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且可以致仕还乡。

    最后一点,才是咸鱼最为关心的,如果魏军打不到益州来,那他是可以致仕的,但还乡就别想了,他总不能对同僚说自己是魏国人吧,只有魏军攻下了益州,灭亡了蜀国,才有可能实现他的还乡之梦。

    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关系,咸鱼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才表现的格外的积极,离间蜀军将帅的关系不难,本身汉中都督阎宇就和汉城守将蒋斌,乐城守将王舍,阳平关守军傅佥蒋舒关系不睦,不用咸鱼特别地搞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足够紧张了。

    但如何才能破坏蜀军的汉中防御体系,那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本身邓艾想要离间蜀军将帅的关系,目的也是在此的。

    但想要破坏蜀军的防御体系,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姜维虽然现在人离开了汉中,但他依然还是蜀国的大将军,蜀**队的最高统帅,不管谁想要改变姜维制定的防御系统,都绝非是易事。

    咸鱼做为一个小小的令史,当然是没有任何权力去做这些事的,唯一能对汉中防御体系产生影响力的人物,也只有汉中都督阎宇了。

    阎宇的背后有黄皓做为靠山,他自然也是不怵姜维的,而且阎宇做为一个光杆的都督,最迫切的事就是想要从姜维的手中将权力给攫取回来,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和咸鱼想要的做的事,倒是有此殊途同归的。

    汉城、乐城、阳平关是汉中防御体系的基础所在,也是蜀军重兵屯集之地,如果咸鱼直接地来动这三个要点的话,那基本上是没机会的。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这三个要塞的守将,全是姜维的人,是姜维铁杆的心腹和亲信,都是姜维一手给提拨起来的,想要在他们身上打主意,那肯定是不成的,那怕阎宇以都督的身份给他们下命令,人家也未必肯搭理,毕竟和大将军军令比起来,都督之令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其次,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也是极为在意的,但凡有人想要破坏它,姜维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也不会熟视无睹,一定会有反击的手段的。

    所以真想要破坏汉中的防御体系,切不可一上来就下狠手,而最好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次要的地方下手,这样才能试探出姜维派系的人的反应如何。

    次要的地方,也就是那些分散在汉中各地的游击队,这些部队人数不多,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领军的也都是些校尉司马之类的军官,没有将军领军,衔职也是比较低的。

    虽然这些游击队的规模不大,阎宇之前也对这些部队瞧不上眼,但咸鱼却清楚,这些部队的存在,对将来魏军进攻汉中时,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如果他们去破坏粮道,劫取粮草,滋扰驻军,将会给魏军的进攻造成很大的困扰,虽不致命,但影响也是甚大的,甚至会关系到整个汉中战役的成败。

    所以这些游击队成为了咸鱼首先要清除的对象,他在和杨辛的的谈话之中,就曾和盘地托出了这个清除计划,让阎宇以汉中都督的身份,给这些驻守在各地的校尉司马们下令,让他们撤除外围的驻军,以扩充南郑的防御力量为名,将兵力集中到南郑来。

    象蒋斌傅佥这样的将军敢正面和阎宇对抗,但对于那些职位本身就很低的校尉甚至是军阶更低的司马来说,公然地抗拒阎宇的命令,他们未必有那个胆量。

    虽然说这些游击队所驻守的位置是姜维安排的,但县官不如现管,如今大将军姜维并不在汉中,而阎宇的汉中都督那可是朝廷任命的,是货真价实的,这些校尉司马很清楚抗拒命令的后果,如果他们拒绝应命的话,那阎宇一怒之下将他们斩首处决,那他们到那儿去说理,阴曹地府吗?

    别看蒋斌傅佥这些人很硬气,毕竟人家也是将军,也是都督,地位并不比阎宇差多少,更关键是,人家之所以硬气,都是有背景后台的,拿蒋斌来说,他可是大司马蒋琬之子,尽管蒋琬已经去世了,但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后主刘禅也得给他几分薄面,阎宇又岂敢轻易去动他。

    但他们这些校尉和司马不同,公然抗拒都督的命令,对于持节的阎宇来说,是有权力处决抗命者的,所以阎宇的命令传到各地游击军那儿,那些校尉和司马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奉命行事,撤军回了南郑。

    毕竟大人物的权力之争,对于他们这些小人物来说,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只能是走一步瞧一步了。

第2333章 十日之期

    严格来说,这些校尉和司马也算不上是姜维的嫡系,他们之所以能升到目前的位置上,多半也是依靠着以前在军队中立下的功劳,并没有走什么上层的路线或者说有什么深厚的背景。

    所以对他们来说,大将军的命令和汉中都督的命令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上位者在对他们发号施令,那怕这些命令很可能是冲突的,迥异的,他们都不敢提出任何的质疑,只能是按照最新的命令来行事,谁的命令都得听。

    前一个命令让他的向前,他们就向前,后一个命令让他们向后,他们就向后,对于这些校尉司马来说,他们没有质疑命令的权利,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只需要奉命行事即可,至于这道命令是对是错,那就无关他们的事了。

    其实阎宇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瞧得上这些游击军,毕竟这些军队比较零散,就算全部加起来,也没有多少的人马,阎宇一门心思想要针对的,还是汉城乐城阳平关的那些守军,只有将这三地的军权抓到手中,才能真正的掌控汉中的大权。

    但这三地的兵马,却牢牢地掌握在蒋斌、王舍、傅佥等人的手中,这几个人视阎宇的命令为儿戏,根本就不予理睬,甚至阎宇到任南郑之后,他们皆以军务繁忙不能擅离职守为名,连谒见阎宇都未曾,这摆明了就是不把阎宇给放在眼里啊!

    阎宇虽然是怒不可遏,但却真拿他们没有办法,这几人个个手握重兵,权力比阎宇还要大,阎宇还真是奈何不了他们,以至于阎宇到任汉中已经多时,却始终掌握不了真权实力。

    咸鱼这个先小后大的办法倒是不错,而且恐怕也是阎宇目前唯一能实施的办法了,阎宇采用半命令半威胁的方式,要求各路的游击校尉和游击司马,务必于十日之内到南郑城报到,逾期不至者,一律以怠慢军心违抗军令处治,绝不容情。

    阎宇这道严苛的命令下达的十分突然,让这些驻守在各地的游击校尉游击司马都有些措手不及,距离南郑近一些的,情况还好点,最起码有多点考虑的时间,但距离南郑远一些的,比如驻守在兴势黄金一带的游击队可就叫苦不迭了,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收拾动身,恐怕时间都很紧张,更别说考虑和犹豫了,稍有一点的迟疑,就有可能错过十日之期。

    现在谁也不确定阎宇的十日之期是吓唬人还是会动真格的,但万一阎宇要动真格的,那他们就得人头落地呀。

    关键是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各游击队都分别驻守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南郑的东面,有的在北,有的在西,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连相互通气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正是咸鱼要阎宇下令之时,特意地卡一下时间,让这些校尉司马没有时间去搞串连,如果这十来个校尉司马抱团抗命的话,阎宇未必真敢下手,一下子杀掉十几个蜀军中层的军官,这样的后果阎宇都很难承受的。

    但仅仅只是处决掉一两人,或许阎宇就没有那大的压力了,法不治众啊!

    所以咸鱼让阎宇在下令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强调时间,别说是远在永安的姜维无法得到消息,就连近在汉城乐城的蒋斌王舍都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应,等他们得到消息之后,恐怕大部分的游击队已经踏上了返回南郑的归途了。

    其实阎宇也无需太担心蒋斌王舍,毕竟他们对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游击队并无直接的管辖之权,阎宇真要对其进行调动,他们也干涉不了。

    但这中间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避免他们之间相互通气,不让他们有串连共谋的机会,只要能卡住这个时间点,各个击破,咸鱼不相信这些校尉和司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地来抗命。

    事实上,一切都如咸鱼料算的无误,这些校尉和司马都没有胆量来挑战阎宇的权威,因为他们谁也搞不清别的校尉司马是怎么个想法,万一自己这边硬扛着不动,人家那边却回南郑了,到时候挨刀的只能是自己,谁也救不了。

    整个撤军的过程十分的顺利,不过大部分校尉和司马都是卡着点在第十天回归的南郑,就算没办法通气,但相互之间观望一下也不是不可以,更主要的是,谁也不想当这个出头鸟,第一个率先地返回南郑。

    先前的时候,各路人马行军的速度还是挺快的,但临近南郑的时候,都刻意地放缓了速度,只不过到了第十天时间马上就要截止了,没奈何大家也只能是先后入城,向阎宇报到了。

    对于阎宇来说,哪天回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是晚上两天也无所谓,只要他们能服从命令,对于阎宇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就是阎宇做为汉中都督权威的最大体现,不仅能将分散在汉中各地的各路蜀军集中到他的麾下,同时也是对蒋斌王舍傅佥这些人一个巨大的威慑,有利于阎宇采用下一步的行动。

    而且就这一次的调令,阎宇也是亲自给刘禅上书的,这也是咸鱼给的出的计策,只要有皇帝那边的批准,就算是姜维的反扑他们也有应对的办法,姜维就算是权力再大,他能大得过皇帝吗?

    阎宇对咸鱼很是满意,他这个以小搏大的办法确实很妙,让那些校尉司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是乖乖地束手应命。

    而且咸鱼料想的十分周全,各项步骤进行的都十分缜密,阎宇不禁感叹,这么一个人才居然一直被埋没着,只能在本身就没有什么职权的汉中都督府来掌管文书案牍,看来姜维真是瞎了眼,如果这样的人才被姜维利用了的话,阎宇现在恐怕没有半点机会在汉中夺权了。

    还好这次机缘巧合,让阎宇得到了咸鱼的相助,迈出了他在汉中掌权的第一步。

第2334章 和稀泥

    等这些游击军到达南郑之后,阎宇立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将这些部队的编制全部打乱并重新进行了编排,让自己的亲信心腹担任了要职,而那些先前的校尉和司马,不是靠边站就是调到了别的部门。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阎宇很快地就完成了这支军队的重新整编,将军队的指挥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先前阎宇还看不上这些零星散乱的军队呢,整合之后才发现,这支军队规模还是不小滴,居然超过了一万人,着实让阎宇有一种喜出望外之感。

    现在他手中能掌握一支上万人的军队,让阎宇的腰杆子也硬了,底气也更足了。

    不过阎宇的此番动作,在汉中乃至于蜀国,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蜀国朝中虽然是派系林立,但在对待姜维上面,却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阵营,一方是支持姜维,一方是反对姜维的,两派泾渭分明,支持者对于姜维的所有举措和方案,都是鼎力相助的,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而反对者对于姜维的战略,从根上就是排斥的,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两派之间势同水火,互不相融。

    这次阎宇在汉中夺取了部分的兵权,虽然没有能动摇汉中防御体系的根本,但却也对汉中防御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蜀国朝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支持姜维的人自然是痛斥阎宇的行为,认为他这是在破坏汉中防御计划,给魏军以可趁之机,现在大敌当前,蜀国内部却为了权力自相倾轧,简直就是自毁长城,不可理喻。

    而反对姜维人却有着不同的意见,认为阎宇此番决定是正确的,汉中的郡治在南郑,而南郑的防御却是空虚的,姜维先前推出的这个防御计划,忽视了对南郑的防守,本身就不是合理的,曾经为许多人诟病过。

    而这次阎宇集外围零散之兵,加强对南郑的防御,这本身就是一种拨乱反正,阎宇的所做所为,也是为了汉中防御大计着想,并不存在与姜维争权夺利的事。

    而且阎宇身为汉中都督,本来就有权对汉中防御体系做出调整,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这两方派系的人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后主刘禅下了一道诏书,肯定了阎宇这次调整部署,也算是彻底地封杀了这次的争论。

    这道诏书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黄皓的功劳,如果没有黄皓在后面推波助澜,关于阎宇这次“夺权”的争论还会继续,甚至姜维那边也会进行反击,只会让汉中的局势变得更加地复杂起来。

    现在魏国灭掉了吴国,只剩下蜀国独自苟残喘,刘禅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虽然刘禅对军事一窍不通,对治国理政也兴趣不大,但强敌环伺的局面还是让他有些危机感的,这也是黄皓诸葛瞻董厥谯周等人一再弹劾姜维但刘禅却始终无动于衷的原因。

    刘禅天性庸懒但绝不昏聩,宠幸黄皓但却始终重用姜维,因为刘禅清楚,黄皓只是弄臣,成不了国之栋梁,如果自己身边没有黄皓这样的人,那刘禅的日子会过得很闷,而蜀国如果没有了姜维,恐怕很快就会亡国的。

    这次刘禅听从了黄皓的建议,将姜维和阎宇防区对调,让姜维到永安去,阎宇来汉中,其实刘禅之前暗中派人征询过姜维的意见,得到姜维的认可之后才进行的这次对调。

    所以说,表面上看刘禅是事事依从黄皓的,但事关到军国大事,刘禅多少也会有自己的主心骨的。

    这次的汉中事件,刘禅其实也是暗召郤正入宫,听了郤正的意见之后,才做了决定的。

    郤正认为,阎宇在汉中的此番动作,确实有激怒姜维的可能,如果姜维和阎宇在汉中开撕的话,必然会不利于汉中大局,所以陛下这边,必须对两方面进行安抚,让他们尽可能平心静气地进行合作,以保证蜀国边境的安全。

    如今姜维在永安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魏军十五万大军陈兵于西陵,随时都可能发起进攻,所以姜维须臾离不开永安。

    而汉中的防御既然交给了阎宇,那就得分润一部分的权力给他,否则阎宇不断地在汉中搞事情,只会让汉中的局面越来越僵。

    还好这一次阎宇的调动只不过涉及到了汉中的外围防线,并没有触及汉中的防御核心,索性便将这个“甜头”给阎宇,下诏书认可他的这次行动,但同时也要对阎宇进行一番敲打,避免其得意忘形,下一步还要继续地扩大摩擦的范围,所以在诏书之中,刘禅对阎宇的权力也进行了一些限制,要求他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征得朝廷方面的同意,类似于这次擅自下令调整布防的事,下不为例。

    诏书不仅下达到了汉中阎宇那儿,而且抄送了一封到永安,以郤正的意思,也算是对姜维的一种交待,你看事情既然已经是发生了,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事态的恶化,这就让息事宁人算了,下不为例,理解万岁。

    不能不说郤正是一个和稀泥的好手,问题是你现在不和稀泥也不行啊,如果让姜维和阎宇硬刚起来,只能是两败俱伤的局面,对蜀国的防御体系,是一个极大的破坏。

    如今刘禅这边,也只能是采用折衷的方案,承认阎宇这次调兵的合法性,但对阎宇类似的动作加以限制,以避免他对汉中防御体系的二次破坏,同时也分润一些权力给阎宇,让他的汉中都督之职实至名归,如果汉中那边魏国真得打来的话,阎宇多少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姜维这边,刘禅也只能是极尽安抚之能事了,希望姜维能以大局为重,做出一些让步来,避免蜀国的内卷。

    如今的蜀国,形势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再也经不过任何的折腾了。

第2335章 两线作战的压力

    当诏书送到永安的时候,姜维已经得到了汉中的消息,蒋斌在事发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快马将消息传递到了永安。

    蒋斌的职责只是守卫汉城,阎宇到任汉中之后,也试图想要取得汉城的控制权,蒋斌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了,甚至阎宇想要将蒋斌召到南郑去,都被蒋斌以不敢擅离职守予以回绝。

    说实话,蒋斌根本就不鸟阎宇,在蒋斌的眼里,阎宇不过是阉竖黄皓的走狗,士人之中的败类,自己堂堂大司马之子,与私根本就不屑跟这种人为伍。

    至于与公,蒋斌只是奉大将军姜维之令行事,阎宇做为汉中都督治具,职权自然是在姜维之下的,蒋斌当然无需去听从他的指挥。

    总而言之,阎宇休想要动汉城的兵权,蒋斌既不会让他调走一兵一卒,也不会让他参与汉城的管理,反正你当你的汉中都督,我当我的汉城守将,井水不犯河水,你想把手伸到汉城来,门都没有!

    这是蒋斌的原则,只要他铁了心地按他的原则来办事,那就是谁也奈何不了他。

    不过出了汉城的范围,就不是蒋斌能干涉了的,这次阎宇突然地撤编各个游击队,将外围的驻军全部召回到了南郑,蒋斌听闻到这个消息之后,除了震惊,但却也是无力干涉的,毕竟这些游击队并不是归他管辖,蒋斌也只能是在第一时间派出快马去永安通知姜维,将汉中所发生的一切如实上禀。

    阎宇到了汉中之后,为了揽权,可谓是贼出百计,想方设法地想要谋夺汉乐二城和阳平关的控制权,被蒋斌等人给怼回去之后,依然是贼心不死,退而求其次,居然向分散在汉中外围各地的游击队下手了。

    虽然游击队的存在没有三大要塞那样重要,但蒋斌深知它们也是整个汉中防御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旦魏军进犯汉中,三大要塞将会充当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这些机动灵活穿梭于敌后的游击队,也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正面战场的作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阎宇将这些游击队统统取缔,等于是在敌后设制成了空白区,蜀军将没有任何的军队来破坏敌人的粮道和滋扰敌军,这无疑会使得汉中防御体系出现重大的漏洞。

    蒋斌无法干涉到阎宇的行动,只能报之于姜维,让姜维来处理了。

    ……………………………………………………………………

    “阎宇这个蠢货,汉中必然会丢在他的手中!”姜维接到了蒋斌送来的急报,看完之后脸色铁青,愤怒地将文书扔在了几案上面,气怵怵地道。

    随着魏军这段时间不断地向秭归巫县一带增兵,永安的形势也变得紧张起来,尽管说永安的防御部署已经是极其地完善了,但大敌当前,蜀军的所有将士的精神都紧绷起来,姜维也连着几日会同陆抗及司马伦共商军情,做出应对性的安排来。

    西陵之战后,永安的这场仗已经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了,姜维知道,以曹亮的野心,不拿下益州是绝不肯善罢干休的。

    而曹亮一直久驻江陵,恰恰就证明了这一点,做为魏国的皇帝,曹亮自登基以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是呆在都城洛阳的,他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此次灭吴之后,按理说曹亮也该回师洛阳了,但他一直滞留于江陵,显而易见,他便是有得吴望蜀之心,姜维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准备应对魏军的入侵。

    蜀军在西陵之战失利之后,彻底地由攻转守,蜀国也从此进入到了战略防御阶段,形势的转变,让姜维不得不改变以前以进攻为主的固有思维,积极准备,打好益州保卫战。

    距离上一次的曹爽伐蜀,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这二十年来,魏国一直再没有兴兵犯境,反倒是姜维屡屡进攻,将战火烧到魏国境内。

    用姜维的话来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只有持续不断的进攻,才能让魏军疲于应付,不给他们出兵的机会。

    不过形势的转变也让姜维的这个理论成为了空话,尤其是在失去了吴国这个盟友之后,蜀国也变得独力难支了,如今姜维已经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和资本,在整个战略上,也只能是采用以防御为主的方式,严防死守,准备抵御魏军的进攻。

    如果吴国尚存的话,那么姜维的压力明显会小一些,毕竟东路这一块是不用多操心的,但吴国灭亡之后,蜀国在北路和东路两线同时面临魏军的威胁,防御的难度成倍地增加,这不得不让姜维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为了两线的防御计划操碎了心。

    永安这边有姜维亲自坐镇,有十万大军在此镇守,凭着雄关高峡,姜维对永安的防御是比较有信心的。

    而北线的防御现在最为让姜维操心,当初为了他能到永安来,便和阎宇做了防区对调,让永安都督阎宇做了汉中都督,前往汉中任职,将永安的防务全部移交给了姜维。

    不过姜维在这里耍了一个小心机,阎宇在永安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城防和兵马,本以为他到达汉中之后,也可能同样地来接受汉中的权力。

    但等到阎宇抵达汉中之后,才会现全不是那回事,阎宇能接手的,也就是设在南郑的都督府和驻守南郑的二千人马,汉中的其他城池和兵马大权,却不受阎宇所辖制,他们皆听命于姜维,受到姜维的远程遥控指挥。

    阎宇当时肯定是懵了,他估计做梦也不想到,姜维居然会来这么一手,自己将永安的兵马大权交出去了,但到了汉中之后,却根本没有机会接管汉中的防务,阎宇肯定有一种被戏耍了的感觉。

    换作是别人,或许也就这么忍了,毕竟姜维是大将军,官大一极压死人,但阎宇却是绝逼不能忍的,他背后有靠山,肯定是丝毫不惧姜维的。

第2336章 蠢货

    姜维离开汉中之前,就曾经召集汉中诸将,告诫他们不管是谁将来接任汉中都督,他们都不必理会,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那个时候姜维已经暗伏下了后手,蒋斌等人自然也是对姜维言听计从,奉命行事。

    虽然姜维那时候到成都去,还不确定自己的前途,但他对于汉中防区做出如此的安排,也足见姜维的细心之处,毕竟姜维也清楚,此番入京之后,或许会有大的波折,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

    事实上,姜维的这个安排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事情和他料想的确实是别无二致,黄皓密谋对付他,欲用阎宇取代姜维在汉中的地位。

    结果姜维来了个将计就计,同意了防区对调这个议案,自己接管了永安防区,而阎宇则由永安都督调任汉中都督。

    蒋斌等人一看,姜维真是料事如神啊,不禁对姜维是佩服有加,同时也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姜维的命令,对阎宇采用不理不睬的态度,对阎宇的命令是置若罔闻。

    阎宇对蒋斌等人是又气又恼,恨之入骨,但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蒋斌等人的身份特殊,出身名门,在朝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且他们有姜维为他们撑腰,自然而然地就不把阎宇放在眼里,再加上蒋斌等人在汉中拥有着兵马大权,以现在阎宇的能力,真不能把他们咋样。

    不过阎宇最终还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就是那些分散在汉中外围各地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人数皆不多,规模比较大一点的,由校尉率领,人数在千人以上,规模比较小一点的,也就只有五六百人,则司马率领。

    这些校尉司马也是直接受姜维的指挥,被安排到了外围的各个据点上,做为汉中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游击队的存在也是有着特殊作用的,只不过姜维离开汉中之前比较仓促,最多也只能是将蒋斌、王舍、傅佥等人召来,交待了一下,至于那些校尉和司马,位置都比较分散,一下子集中起来也不太现实,姜维也只能是给他们每人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们严格遵从于既定的安排,不得擅自做出改变。

    姜维原本以为他们会完全地听从于自己的命令,但没想到他们根本就没有抗得住阎宇的压力,被迫地服从于阎宇,全部撤军回了南郑。

    这次阎宇打得旗号就是加强南郑的防御,要求各地的游击驻军予地配合,有违军令者,依律处治,绝不轻恕。

    阎宇如果找别的理由的话,姜维还没有反驳的机会,但姜维一听阎宇是要加强南郑的防御,不禁气得大骂阎宇是蠢才,误国误人。

    南郑是汉中的郡治所在,是汉中最大的城池,但在姜维的防御体系之中,南郑并没有做为重点要防守的城池,姜维并不是疏忽了,而是刻意这么安排的。

    南郑是汉中最大的城池不假,但大城无防,姜维很清楚这一个弊端,魏军最为强悍的攻城手段就是投石车,普通的夯土城墙根本就无法抵御得住魏军投石车的攻击,想要让南郑城能抗得住投石车的攻击,必须要对南郑的城墙进行升级换代。

    然而如果想要将南郑的城墙全部替换为更为坚固的砖石墙的话,对于蜀军来说,将会是一个最为沉重的负担,因为就算是倾蜀国之国力,想要将南郑这样的郡城全部进行改造成的话,根本就是力不能及的。

    而且南郑座落在汉中平原之上,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做为一个郡的郡治是最合理的存在,但如果把它视做是一座要塞的话,却是完全不合格的。

    所以在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之中,南郑下了两千人马,基本上处于一种放弃的状态,如果魏军真得打来的话,南郑城也根本就没有兵力来坚守,须臾即失。

    相对而言,姜维在汉中腹地选择了汉城和乐城做为防守的要塞。

    汉城在南郑以西一百多里处,原名沔阳,处于定军山以北,沔水之畔,正因为有山水之险要,所以才会成为姜维首选的防御要塞,而且本身汉城就不大,对这样的城池进行加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会很小。

    乐城则是在南郑以东百二十里左右,原名城成固,同样也是沔水河畔,兴势山以西,和汉城一样,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姜维所选择的战略要塞,和汉城一样,成为汉中防御的战略支点。

    而更为重要的阳平关,也叫做阳安口,是整个汉中的西门户,也是联结汉中和蜀地之间的一个最为紧要的关隘。

    和汉城乐城一样,阳平关同样也是濒临沔水的,沔水也是汉水的上游,在汉中地区叫做沔水,流到荆州之后称之为汉水,汉沔其实就是同一条河流,阳平关处于沔水的最上游,汉城处于中游,乐城处于下游,三大要塞全部依沔水而建,排成了一条直线,既有陆路的联结通道,也有水路的连通通道,这也是姜维选择三大要塞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这三大要塞都在险要之处,都有山川之利,再加上姜维精心修筑起来的砖石城墙,对于防御魏军的投石车有着奇效。

    而南郑则由于地形的原因再加上改造起来特别的困难,所以它在不在姜维的考虑范围,诚然南郑是汉中的郡治,也是汉中人口最多的地方,但姜维并没有信心来守住这里,所以放弃也成为了必然之事。

    对于姜维而言,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太重要,那怕是南郑这样的大城,如果守不住的话,放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将南郑的得失和整个汉中防御体系比起来,那就显得是无足轻重了。

    姜维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他都会从全局上去考虑问题,从而做出最为合理的安排。

第2337章 大局为重

    但阎宇似乎并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现在一门心思地就是想要从姜维的手中去篡夺权力,所以咸鱼向他提出这个完美计划的时候,阎宇还认为自己找到了姜维的破绽,他很快地就将这个计划给付诸实施了。

    结果姜维这边气得简直要吐血了,他安排了多达十几支的游击队,目的就是要在敌后破坏魏军的粮道和对魏军进行滋扰,但阎宇这个蠢货,却自做聪明,弃外围游击之军,转而却是防守姜维本已经放弃的南郑城,舍本逐末,利欲熏心,自己的汉中防御大计,很可能就会毁在这货的手中,如何能不令姜维恼火?

    如果南郑真得能守得住的话,那么姜维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将其放弃呢?正因为守南郑需要相当多的兵力,而且必须要提升城墙的厚度和强度,这样才有守住的希望,但就目前蜀国的兵力和财力物力而言,想要守住南郑,真得希望很渺茫。

    所以姜维才会退而求其次,放弃南郑,而苦心地去经营汉城和乐城,重新布局汉中防御体系。

    汉城和乐城虽然城小,但贵在坚固,汉城有定军山之险,乐城有兴势山之地利,这样的城池要隘,才是蜀军能守得住的。

    阎宇自作聪明,以为凭借着从各地抽调来的一万多人,就能守得住南郑,他简直是痴心妄想,这种人没有一点的战略眼光,只知道在官场上溜须拍马,去舔阉宦的腚,安能成什么大事?

    本来姜维对汉中防御计划是十分放心的,只要汉中的诸路兵马都能按照他部署的方式进行布防的话,汉中是十有九稳的。

    但现在被阎宇这么一搞,等于是自废武功,汉中防御大计堪忧啊!

    司马伦就坐在姜维的左侧,看到姜维读了书信之后勃然大怒,便拾起那封书信来,看了一遍,连他也暗暗地皱眉,这个阎宇在汉中如此搞事情,只怕汉中那边真的要出大的秕漏啊。

    不过身为主帅,应当有不动如山的气魄,岂可因为一点事情就乱了方寸,如今永安的局势也是相当的紧张,姜维对汉中那边的事情也是鞭长莫及,就算是再急,也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进行挽救。

    “大将军勿急,此事未偿没有挽回的余地,我们还是从长计议为好。”司马伦劝慰道。

    姜维也是自觉有些失态,缓缓地点了点头,虽然阎宇动了汉中的防御系统,但他所触及的,也仅仅只是外围的一些据点,姜维的损失并非大到不可挽回。

    汉城乐城阳平关这几处要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什么意外,这他让姜维是比较安心的,至少他选择的蒋斌、王舍、傅佥等这几个还是忠心耿耿,能够严格地执行他的命令,如果这三处紧要的关隘也出现问题的话,那汉中防御才算是大势已去。

    另外,整个的北线防御除了汉中之外,还有阴平那边,司马伦的部将钟会率兵三万镇守沓中,也同样是极为关键的所在,沓中处于北线防御体系的左翼,尤其是阴平桥头,是联结汉中和蜀中的枢纽所在,一旦阴平桥头失守,整个汉中和蜀中的联系就会被切断,不但汉中蜀军将会陷入到腹背受知的困境之中,而且魏军也可以直接从白水南下,威胁到蜀国门户剑阁。

    所以说,北线的防御,除了汉中的军队之外,姜维还得仰仗于司马伦。

    陆抗虽然身为和姜维平起平坐的大司马,但在汉中问题上,他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毕竟陆抗的人马,全部都集中在东线永安这里,对汉中的情况他也不太清楚,所以陆抗谨言慎行,对汉中之事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任由姜维和司马伦去处置。

    司马伦的建议是,暂时不要对阎宇进行反击,一切还需要以大局为主,如果姜维和阎宇相争的太厉害的话,整个汉中的局势都会变得动荡不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加上姜维现在很难从永安抽身前往汉中,如此长距离的遥控指挥,恐怕是力所不逮的。

    所以对阎宇此番动作姜维应当是保持最大的克制,当然为了防止阎宇得寸进尺,图谋汉城乐城阳平关的控制权,姜维还需要给将斌王舍傅佥下密令,要他们必须寸土不让夺权必争,绝不能将三地要塞的兵马大权交给阎宇。

    只要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还能控制在姜维的手中,那么汉中的形势就翻不了天。

    尽管说阎宇现在撤掉了外围的游击队,对汉中防御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是有限的,不会对汉中防线造成致命的打击。

    而且阎宇在南郑集结了一万多的军队,显然他也是有坚守南郑的打算,虽然未必他能守得住南郑,但至少也能牵扯魏军的一部分兵力,分担汉乐二城的压力。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加强南郑的防御也不尽然就全是坏事,它总是还有积极的一面的。

    司马伦的分析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就连姜维也不禁是暗暗点头,显然在处理危机局面方面,司马伦还是挺有经验的,同时也能沉得住气,这一点才是尤为可贵的。

    就在姜维准备按司马伦的建议行事之时,朝廷那边突然降下诏来,看来朝廷那边也是和司马伦一个看法,承认了对阎宇的这次调动的合法性,不过对阎宇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了一些限制。

    看来朝廷那边也不全是站在阎宇这边的,至少后主刘禅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在蜀国的整体防御体系上,他还是比较相信姜维的。

    至于阎宇,他最多也就是吃点小甜头,毕竟汉中的防御还得倚仗阎宇和蒋斌等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稳定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重任,蜀国上下必须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有希望能抵御得住魏国的进攻。

    否则一盘散沙,相互倾轧的话,蜀国迟早要完。

第2338章 忍一时风平浪静

    看着诏书,姜维皱了皱眉,但却没有吭声,虽然他在蜀国的权力已经是足够大了,但依然大不过皇权,他可以无视任何人,甚至对黄皓都可以心存杀念,但他却不能对后主刘禅不敬。

    这次阎宇在汉中的搞的事情足够大,让姜维确实是比较恼火,姜维从来不怕这些反姜派在朝中搞什么小动作,上什么弹劾奏章,那怕他们对自己展开最为猛烈的人身攻击,诋毁自己的名誉,姜维都可以付之一笑。

    但这一次阎宇的所做所为,可不仅仅只是针对姜维,因为他破坏的,是整个汉中的防御大计,对于蜀国的存亡有着莫大的影响,这一点自然是姜维所不能容忍的。

    姜维甚至都可能想到反击,就算姜维本人不在汉中,但忠于姜维的蒋斌、王舍、傅佥手中,却掌握着四万多人的军队,在军队数量上,蒋斌等人掌握的军队是阎宇的四倍,而且只要蒋斌傅佥他们一动手,阎宇所控制的军队肯定是会纷纷倒戈的,到时候阎宇孤家寡人一个,又焉有什么反抗之力?

    姜维对自己的汉中的力量是相当信任的,绝对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如果他真要动手的话,那就是一百个阎宇都不够他收拾的。

    但司马伦的话说得对,就算姜维可以轻易地收拾掉阎宇,但造成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动乱,而蜀国内乱,对谁有好处,当然是蠢蠢欲动的魏国了,也许此刻魏国那边正盼着蜀国出现内乱呢,他们好从旁渔翁得利。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候,还应当是以大局为重,维持稳定是最为重要的,绝不能给魏军以可趁之机。

    而刘禅的诏书也表达了同一层的意思,这封诏书按理说是传达给阎宇的,但刘禅特意地派人抄送给姜维,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安抚姜维,让他千万别搞事情。

    这样的旨意,姜维闭着眼睛也能猜得出来,这显然不是出自刘禅的手笔,就算刘禅有这样的想法,但未必能想得这么周全,而朝中与自己相善的大臣,又能在刘禅面前得到重用的,也只有郤正了。

    这道旨意和司马伦的建议是如出一辙的,虽然表面上看有些偏袒阎宇,但如果从大局的角度出发,还是十分符合维持大局的稳定的,毕竟现在姜维的防御重心是放在永安的,汉中这边也需要一位四大都督级别的人物来坐镇,这样就算是魏军攻来的话,汉中防区至少也有一个大将来镇守。

    姜维思忖了半天,刘禅的诏书都送到了永安了,皇帝的这个面子,他得给,于是姜维暗暗地将自己的怒火给掩了下去,然后再给蒋斌王舍和傅佥写信,让他们恪守自己的本职岗位,对于阎宇这种挑衅性的行为,暂时不用理睬他。

    但如果阎宇继续地保持一种得寸进尺的态度,甚至于是要谋夺汉城乐城阳平关的控制权,姜维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而且刘禅在诏书之中也已经是明确地提到了,这次阎宇的行动朝廷虽然是认可了,但也并不意味着他接下来可以继续地抢班夺权,没有朝廷的授权,不允许阎宇继续在汉中扩大他的势力范围。

    有了这一道诏书,姜维派这边也等于是拿了一把尚方宝剑,如果说阎宇得陇望蜀,想要在汉中继续抢夺权力的话,蒋斌等人也是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的,没有朝廷的圣旨,哪儿凉快哪儿去!

    有失必有得,用外围的游击队来换取汉中稳定的局面,其实这倒也不算是什么太大的损失,毕竟汉中防御的主体是在汉乐二城及阳平关等三处要塞,外围的游击队能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但绝不会是决定性的作用。

    这也正是姜维忍了忍最终咽下这口气的重要原因,如果真得此番阎宇的夺权是涉及到了汉中的防御核心,会导致汉中防御体系的崩溃,那么姜维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以局部的损失换取整体的利益,这多少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司马伦的判断是十分清晰的,当然也不是说姜维就看不到这一点,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司马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更能理智地分析和看待这件事。

    而姜维则是关心则乱,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姜维当时初闻时自然也是难以地冷静下来。

    不过还好姜维能及时地听从司马伦的建议,没有进行出手反击,没有让汉中的局势朝着失控的方向进行,所以那怕汉中那边阎宇搞得动作很大,但整个蜀国内部并没有由此而产生动荡。

    如果蜀国出现内乱的话,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而最终得利的,也只能是魏国那边。

    姜维甚至都怀疑,阎宇的这次夺权,是不是魏人在其中怂恿的,毕竟蜀国越乱,高兴的只有魏国,如今魏国大军压境,时刻准备发起进攻,而在发起进攻之前,暗战恐怕早已经开始了。

    如果姜维在汉中的话,恐怕会进行一场大清肃,对那些潜入到汉中的魏国间谍进行有力地打击,越到了战事,间谍行动越发地就会重要起来,渗透和反渗透,间谍和反间谍,永远都会是战场上不可消失的因素。

    只可惜现在姜维远在永安,对汉中是鞭长莫及,他只能是寄希望于蒋斌、王舍、傅佥、蒋舒他们,希望他们能抗得住阎宇的压力,认真地做好汉城乐城阳平关三大要塞的防御,抵御得住魏军的进攻。

    至于阎宇,姜维对他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道不同不相为谋,阎宇既然是黄皓的亲信,那和姜维便是死敌的关系,指望他来守汉中,那还不如指望老母猪上树呢。

    姜维的汉中防御体系,本来就是将阎宇排除在外的,只要阎宇不再汉中搞什么幺蛾子,姜维自信以汉中的防御能力,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不是什么难事。

第2339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步,有的时候并不是一种怯懦的行为,而是一种权衡各方利益之后的最优选。

    让步,必然是代表着损失,但有时候局部的损失换来大局的稳定,最终的结果还是得大于失的。

    事实上姜维并不是没有反击的手段,整个汉中的兵马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只要姜维一声令下,完全有实力将阎宇给碾压掉。

    就算姜维无法在明面上动手,但真想要除掉一个对手,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姜维的死士那不是白养的,真要交给这些死士去办的话,阎宇至少有一百种死法,而且是花样各不相同,甚至可以做到让他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者说嫁祸给魏国方面,一样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处理掉一个阎宇只不过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却不是姜维可以预料的。

    以现在姜维的实力,朝中那些反对派哪一个姜维收拾不了,那怕就是他篡了刘禅的位,都丝毫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在绝对力量的面前,其他的力量只有被碾压的份。

    但如果姜维真那么做的话,产生的后果,却是谁都无法估量的,也许姜维会成为司马懿那样的权臣,篡夺了朝廷大权,但也许会和诸葛恪孙綝一样,身死灰灭,三族被夷。

    不过对于姜维来说,他既不会走司马懿的路,也不会走诸葛恪孙綝的路,毕竟姜维的人生之中,有着恩师诸葛亮做为楷模,所以那些篡权夺位,惑乱朝纲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在他身上的可能。

    姜维在蜀国,一直维持着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多少年来他为兴复汉室矢志不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怎么可能会在晚年名节不保,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对于像姜维这样爱惜自己羽毛更甚于生命的人,是干不出那些乱臣逆党所干的事情来的,他一辈子行事,兢兢业业,谨小慎微,那怕就是大权在握,同样也是低调行事。

    想想当年司马懿一朝夺取了兵权,杀了多少的人,在洛阳城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至今思之,都令人毛骨悚然,冷汗涔涔。

    但姜维执掌兵权这么多年,却是在朝中树敌无数,不但以黄皓为首的阉党是姜维最大的敌人,就连益州本土派、荆襄派都是姜维的政敌,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上,在朝中,姜维简直就是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

    但就算是如此,姜维也从未对朝廷有过抱怨,那怕是弹劾他的奏章一道接着一道,姜维都可以一笑付之。

    姜维才懒得和朝中的那些闲散之人做口舌之争,甚至几年姜维才会回到都城一次,就是懒得和这些人见面,他一生戎马倥偬,将他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茫茫的秦岭山麓之间,他明白,只有实干才是回击这些人的最好方式。

    只可惜他纵有奇才,却是时运不济,蜀国的暗弱让姜维一身的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他为了兴复汉室的北伐大计,在许多人的眼里,变成了穷兵黩武,劳而无功。

    众口铄金,积谤毁骨,人言可畏,但越是如此,姜维心志越坚,他是蜀国的中流砥柱,任凭世间风雨如何的恣狂,都不能动摇姜维的意志。

    更何况蜀国现在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局,如果姜维不担当的话,那蜀国的江山社稷又将何去何从?

    一切为了大局,在这个时候,姜维也只能是选择了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

    阎宇是在心怀忐忑的情况下跪受朝廷的圣旨的。

    尽管他夺了游击军的兵权,壮大了自己的汉中的实力,但阎宇还是心慌不已的,万一姜维盛怒之下展开反击的话,以他现在手中的这么一点兵力,那完全是吃不了兜着走啊。

    所以阎宇现在急需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只有朝廷的有力支持,才能让姜维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阎宇将全部的宝,都押到了黄皓的身上,现在他在朝中能依靠的人,也只有黄皓了。

    当然,阎宇对黄皓也是极为放心的,毕竟黄皓是后主刘禅身边的大红人,只要他在刘禅的耳边美言几句,阎宇就足以渡得过这次的难关了。

    果然,听了圣旨的前几句,阎宇便将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放回到了肚子里,朝廷认可了他的这一次调动,也就是说这次阎宇的夺权行动,是完全成功了,得到了朝廷方面的认可,也就不用再惧怕姜维的反击了。

    不过接下来圣旨上的话,却又让阎宇如坠冰窖,本来阎宇还想要趁着这次的机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将汉中所有的兵权都给拿下来,让他汉中都督的头衔实至名归。

    阎宇内心看起来是十分纠结矛盾的,一方面他惧怕姜维的反击,另一方面又对夺权上了瘾,恨不得将汉中所有的权力都尽快地抓到手中来。

    反正是已经得罪姜维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姜维还没有展开反击的手段之前,一举将汉中的所有兵马大权给夺下来,这样姜维远在永安,对汉中的局势就彻底地丧失了控制权,自己也就可以无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

    但现在刘禅的诏书虽然认可了他此前的行动,但对他以后的类似举动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也让阎宇是大失所望。

    因为在没有朝廷的诏书之前,阎宇还是挂着汉中都督的头衔的,也就是说,在汉中,数他的官职最大,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阎宇以权压人的话,或许还是有机会将汉城乐城阳平关三地的兵权给夺下来的。

    但朝廷的此番圣旨,却一下子封死了阎宇的所有路子,毕竟他再想拿汉中都督的权势来压人的话,已经是压不住了,蒋斌等人完全可以拿诏书来说事,连朝廷都不许可的事,阎宇又有几个胆子来做?

第234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已经失守的长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但司马伷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图,发现他还是有一条退路的,那就是武关的西南,与上庸等东三郡相接,荆州失守之后,上庸诸郡也纷纷向并州军投降,但曹亮用兵不在此地,所以上庸等地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并没有多少的兵马驻守,一旦司马伷到达上庸,向西可以投奔蜀国,向南可以投奔吴国,绝处逢生啊!

    不过从武关到上庸,直线距离上看似很近,但由于这一带的山脉都是东西走向的,所以武关道才成为南阳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想要到上庸去,需要绕行不短的路,而且杜预的军队一直在武关前面虎视眈眈,司马伷想要脱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司马伷终归是不死心的,因为他清楚,一旦魏军腾出手来,前后夹击,自己再想走也走不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么一个空当,他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迟则生变。

    还好司马伷派人去深山之中探寻道路,经过樵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名为金丝峡的涧谷,峡深谷险,人迹罕至,不过穿过金丝峡,便可以直抵汉水,越过汉水,便可以到达上庸了。

    司马伷如获至宝,感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立刻下令军队准备启程,不过在撤退的时候,司马伷还是在武关留下了三千人马来断后的,否则武关空虚,杜预就会趁机追来,自己还是没法子走脱的。

    司马伷对留守武关的将领称,长安那边出现了紧急的情况,皇帝下诏要他回师勤王,所以他必须要赶回长安去,武关的防守就交给他们了,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把人马给拼光了,也要守住武关,绝不容有失。

    这时,长安失守的消息刚刚传到了武关,也仅仅是司马伷和手下的几个亲信将领知晓,其他的将士还不知道呢,司马伷之所以隐瞒实情,也是为了防止军心不稳,如果长安失守司马昭身死的消息传开,那对武关的士气来说,肯定是倍受打击的。

    司马伷刻意地不把他逃往上庸的消息告知诸将,就是为了防止泄密的,那怕杜预拿下了武关,也只会以为他逃往了长安,会顺着武洛道一直追下去。

    被安排下来留守武关的几位将领是面露难色,司马伦三万大军守武关,尚且是非常的吃力,现在主力撤走,只剩下了三千人马,想要挡住七万多人的魏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伷军令如山,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是拱手领命,不过心里面却打着小九九,司马伷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他们未必敢真心实干地卖命,真要是到了势穷的地步,到不如趁早投降,把自己的小命先保下来再说。

    司马伷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留守将领的心思,不过对于他而言,武关的失守已成定局,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逃得出去,这才是重点。

    完成布署之后,司马伷便立刻下令主力军队撤离了,为了避免被魏军发现,司马伷还特意地选择了在天黑之后才行动,这个时候,魏军也停止了进攻,撤回他们的营地去了,至少在明天日出之前,魏军是不会发现晋军的异常的。

    而有这一夜的时间,也足够司马伷逃得比较远了。而且就算是被魏军发现了,司马伷留下断后的三千人也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是在白天,他们或许很难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但在黑夜里,探不明虚实,魏军也未必敢冒然地来进攻。

    司马伷下令军队偃旗息鼓,各部人马不得发出任何的喧哗之声,悄然地离开了武关。

    不过似乎司马伷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两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高大的关墙给晋军的撤离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魏军无法派出细作和斥侯来监视晋军的动静,所以只要晋军不发出一些比较大的声响来,武关外宿营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察觉到晋军此刻的动向。

    在这一点上,司马伷也确实是够谨小慎微的,甚至就连撤退的将士,司马伷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撤军的目的地,直到走到了丹河口,司马伷才下令晋军从刚刚临时搭建的一座浮桥上折向了南行。

    这个时候,许多的晋军将士不禁是倍感疑惑,不是说司马伷接到了天子的圣旨,要回师长安勤王救驾吗,怎么会往南走呢?这岂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此时司马伷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告诉众人,其实长安城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天子司马昭也已经是龙驭宾天了,他们在武关,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司马伷必须带领他们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长安现在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是往南走,寻找生路。

    说到司马昭驾崩,司马伷的声音也不禁有些哽咽,眼眶之中溢出了泪水,再怎么说,司马昭也是他的兄长,更何况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兄弟,封了他为琅琊王,封了司马亮为汝南王,并给了他们兵马大权,让他们来守武关和潼关。

    只是弟弟司马亮实在是不太争气,把潼关给弄丢了,司马亮本人也失陷于乱军之中,生死未卜。

    身旁的亲信赶紧地劝慰司马伷,让他节哀顺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带领着这一支军队突出重围,还不是哀悼的时候啊。

    司马伷当然分得清轻重缓急,他催促大军渡过丹水,向南的深山峡谷之间开进,司马伷还特意地安排了几百人,向长安方向的商洛沿路丢弃一些破损的衣甲和军械,制造出晋军向长安方向前进的假象。

    等到所有的人马渡过丹水后,司马伷立刻拆除了浮桥,并抹掉了一切的痕迹,整个大军便这样消声匿迹了。

第234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已经失守的长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但司马伷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图,发现他还是有一条退路的,那就是武关的西南,与上庸等东三郡相接,荆州失守之后,上庸诸郡也纷纷向并州军投降,但曹亮用兵不在此地,所以上庸等地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并没有多少的兵马驻守,一旦司马伷到达上庸,向西可以投奔蜀国,向南可以投奔吴国,绝处逢生啊!

    不过从武关到上庸,直线距离上看似很近,但由于这一带的山脉都是东西走向的,所以武关道才成为南阳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想要到上庸去,需要绕行不短的路,而且杜预的军队一直在武关前面虎视眈眈,司马伷想要脱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司马伷终归是不死心的,因为他清楚,一旦魏军腾出手来,前后夹击,自己再想走也走不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么一个空当,他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迟则生变。

    还好司马伷派人去深山之中探寻道路,经过樵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名为金丝峡的涧谷,峡深谷险,人迹罕至,不过穿过金丝峡,便可以直抵汉水,越过汉水,便可以到达上庸了。

    司马伷如获至宝,感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立刻下令军队准备启程,不过在撤退的时候,司马伷还是在武关留下了三千人马来断后的,否则武关空虚,杜预就会趁机追来,自己还是没法子走脱的。

    司马伷对留守武关的将领称,长安那边出现了紧急的情况,皇帝下诏要他回师勤王,所以他必须要赶回长安去,武关的防守就交给他们了,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把人马给拼光了,也要守住武关,绝不容有失。

    这时,长安失守的消息刚刚传到了武关,也仅仅是司马伷和手下的几个亲信将领知晓,其他的将士还不知道呢,司马伷之所以隐瞒实情,也是为了防止军心不稳,如果长安失守司马昭身死的消息传开,那对武关的士气来说,肯定是倍受打击的。

    司马伷刻意地不把他逃往上庸的消息告知诸将,就是为了防止泄密的,那怕杜预拿下了武关,也只会以为他逃往了长安,会顺着武洛道一直追下去。

    被安排下来留守武关的几位将领是面露难色,司马伦三万大军守武关,尚且是非常的吃力,现在主力撤走,只剩下了三千人马,想要挡住七万多人的魏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伷军令如山,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是拱手领命,不过心里面却打着小九九,司马伷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他们未必敢真心实干地卖命,真要是到了势穷的地步,到不如趁早投降,把自己的小命先保下来再说。

    司马伷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留守将领的心思,不过对于他而言,武关的失守已成定局,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逃得出去,这才是重点。

    完成布署之后,司马伷便立刻下令主力军队撤离了,为了避免被魏军发现,司马伷还特意地选择了在天黑之后才行动,这个时候,魏军也停止了进攻,撤回他们的营地去了,至少在明天日出之前,魏军是不会发现晋军的异常的。

    而有这一夜的时间,也足够司马伷逃得比较远了。而且就算是被魏军发现了,司马伷留下断后的三千人也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是在白天,他们或许很难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但在黑夜里,探不明虚实,魏军也未必敢冒然地来进攻。

    司马伷下令军队偃旗息鼓,各部人马不得发出任何的喧哗之声,悄然地离开了武关。

    不过似乎司马伷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两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高大的关墙给晋军的撤离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魏军无法派出细作和斥侯来监视晋军的动静,所以只要晋军不发出一些比较大的声响来,武关外宿营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察觉到晋军此刻的动向。

    在这一点上,司马伷也确实是够谨小慎微的,甚至就连撤退的将士,司马伷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撤军的目的地,直到走到了丹河口,司马伷才下令晋军从刚刚临时搭建的一座浮桥上折向了南行。

    这个时候,许多的晋军将士不禁是倍感疑惑,不是说司马伷接到了天子的圣旨,要回师长安勤王救驾吗,怎么会往南走呢?这岂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此时司马伷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告诉众人,其实长安城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天子司马昭也已经是龙驭宾天了,他们在武关,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司马伷必须带领他们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长安现在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是往南走,寻找生路。

    说到司马昭驾崩,司马伷的声音也不禁有些哽咽,眼眶之中溢出了泪水,再怎么说,司马昭也是他的兄长,更何况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兄弟,封了他为琅琊王,封了司马亮为汝南王,并给了他们兵马大权,让他们来守武关和潼关。

    只是弟弟司马亮实在是不太争气,把潼关给弄丢了,司马亮本人也失陷于乱军之中,生死未卜。

    身旁的亲信赶紧地劝慰司马伷,让他节哀顺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带领着这一支军队突出重围,还不是哀悼的时候啊。

    司马伷当然分得清轻重缓急,他催促大军渡过丹水,向南的深山峡谷之间开进,司马伷还特意地安排了几百人,向长安方向的商洛沿路丢弃一些破损的衣甲和军械,制造出晋军向长安方向前进的假象。

    等到所有的人马渡过丹水后,司马伷立刻拆除了浮桥,并抹掉了一切的痕迹,整个大军便这样消声匿迹了。

第234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但司马伷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图,发现他还是有一条退路的,那就是武关的西南,与上庸等东三郡相接,荆州失守之后,上庸诸郡也纷纷向并州军投降,但曹亮用兵不在此地,所以上庸等地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并没有多少的兵马驻守,一旦司马伷到达上庸,向西可以投奔蜀国,向南可以投奔吴国,绝处逢生啊!

    不过从武关到上庸,直线距离上看似很近,但由于这一带的山脉都是东西走向的,所以武关道才成为南阳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想要到上庸去,需要绕行不短的路,而且杜预的军队一直在武关前面虎视眈眈,司马伷想要脱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司马伷终归是不死心的,因为他清楚,一旦魏军腾出手来,前后夹击,自己再想走也走不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么一个空当,他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迟则生变。

    还好司马伷派人去深山之中探寻道路,经过樵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名为金丝峡的涧谷,峡深谷险,人迹罕至,不过穿过金丝峡,便可以直抵汉水,越过汉水,便可以到达上庸了。

    司马伷如获至宝,感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立刻下令军队准备启程,不过在撤退的时候,司马伷还是在武关留下了三千人马来断后的,否则武关空虚,杜预就会趁机追来,自己还是没法子走脱的。

    司马伷对留守武关的将领称,长安那边出现了紧急的情况,皇帝下诏要他回师勤王,所以他必须要赶回长安去,武关的防守就交给他们了,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把人马给拼光了,也要守住武关,绝不容有失。

    这时,长安失守的消息刚刚传到了武关,也仅仅是司马伷和手下的几个亲信将领知晓,其他的将士还不知道呢,司马伷之所以隐瞒实情,也是为了防止军心不稳,如果长安失守司马昭身死的消息传开,那对武关的士气来说,肯定是倍受打击的。

    司马伷刻意地不把他逃往上庸的消息告知诸将,就是为了防止泄密的,那怕杜预拿下了武关,也只会以为他逃往了长安,会顺着武洛道一直追下去。

    被安排下来留守武关的几位将领是面露难色,司马伦三万大军守武关,尚且是非常的吃力,现在主力撤走,只剩下了三千人马,想要挡住七万多人的魏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伷军令如山,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是拱手领命,不过心里面却打着小九九,司马伷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他们未必敢真心实干地卖命,真要是到了势穷的地步,到不如趁早投降,把自己的小命先保下来再说。

    司马伷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留守将领的心思,不过对于他而言,武关的失守已成定局,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逃得出去,这才是重点。

    完成布署之后,司马伷便立刻下令主力军队撤离了,为了避免被魏军发现,司马伷还特意地选择了在天黑之后才行动,这个时候,魏军也停止了进攻,撤回他们的营地去了,至少在明天日出之前,魏军是不会发现晋军的异常的。

    而有这一夜的时间,也足够司马伷逃得比较远了。而且就算是被魏军发现了,司马伷留下断后的三千人也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是在白天,他们或许很难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但在黑夜里,探不明虚实,魏军也未必敢冒然地来进攻。

    司马伷下令军队偃旗息鼓,各部人马不得发出任何的喧哗之声,悄然地离开了武关。

    不过似乎司马伷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两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高大的关墙给晋军的撤离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魏军无法派出细作和斥侯来监视晋军的动静,所以只要晋军不发出一些比较大的声响来,武关外宿营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察觉到晋军此刻的动向。

    在这一点上,司马伷也确实是够谨小慎微的,甚至就连撤退的将士,司马伷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撤军的目的地,直到走到了丹河口,司马伷才下令晋军从刚刚临时搭建的一座浮桥上折向了南行。

    这个时候,许多的晋军将士不禁是倍感疑惑,不是说司马伷接到了天子的圣旨,要回师长安勤王救驾吗,怎么会往南走呢?这岂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此时司马伷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告诉众人,其实长安城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天子司马昭也已经是龙驭宾天了,他们在武关,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司马伷必须带领他们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长安现在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是往南走,寻找生路。

    说到司马昭驾崩,司马伷的声音也不禁有些哽咽,眼眶之中溢出了泪水,再怎么说,司马昭也是他的兄长,更何况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兄弟,封了他为琅琊王,封了司马亮为汝南王,并给了他们兵马大权,让他们来守武关和潼关。

    只是弟弟司马亮实在是不太争气,把潼关给弄丢了,司马亮本人也失陷于乱军之中,生死未卜。

    身旁的亲信赶紧地劝慰司马伷,让他节哀顺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带领着这一支军队突出重围,还不是哀悼的时候啊。

    司马伷当然分得清轻重缓急,他催促大军渡过丹水,向南的深山峡谷之间开进,司马伷还特意地安排了几百人,向长安方向的商洛沿路丢弃一些破损的衣甲和军械,制造出晋军向长安方向前进的假象。

    等到所有的人马渡过丹水后,司马伷立刻拆除了浮桥,并抹掉了一切的痕迹,整个大军便这样消声匿迹了。

第234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但司马伷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图,发现他还是有一条退路的,那就是武关的西南,与上庸等东三郡相接,荆州失守之后,上庸诸郡也纷纷向并州军投降,但曹亮用兵不在此地,所以上庸等地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并没有多少的兵马驻守,一旦司马伷到达上庸,向西可以投奔蜀国,向南可以投奔吴国,绝处逢生啊!

    不过从武关到上庸,直线距离上看似很近,但由于这一带的山脉都是东西走向的,所以武关道才成为南阳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想要到上庸去,需要绕行不短的路,而且杜预的军队一直在武关前面虎视眈眈,司马伷想要脱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司马伷终归是不死心的,因为他清楚,一旦魏军腾出手来,前后夹击,自己再想走也走不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么一个空当,他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迟则生变。

    还好司马伷派人去深山之中探寻道路,经过樵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名为金丝峡的涧谷,峡深谷险,人迹罕至,不过穿过金丝峡,便可以直抵汉水,越过汉水,便可以到达上庸了。

    司马伷如获至宝,感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立刻下令军队准备启程,不过在撤退的时候,司马伷还是在武关留下了三千人马来断后的,否则武关空虚,杜预就会趁机追来,自己还是没法子走脱的。

    司马伷对留守武关的将领称,长安那边出现了紧急的情况,皇帝下诏要他回师勤王,所以他必须要赶回长安去,武关的防守就交给他们了,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把人马给拼光了,也要守住武关,绝不容有失。

    这时,长安失守的消息刚刚传到了武关,也仅仅是司马伷和手下的几个亲信将领知晓,其他的将士还不知道呢,司马伷之所以隐瞒实情,也是为了防止军心不稳,如果长安失守司马昭身死的消息传开,那对武关的士气来说,肯定是倍受打击的。

    司马伷刻意地不把他逃往上庸的消息告知诸将,就是为了防止泄密的,那怕杜预拿下了武关,也只会以为他逃往了长安,会顺着武洛道一直追下去。

    被安排下来留守武关的几位将领是面露难色,司马伦三万大军守武关,尚且是非常的吃力,现在主力撤走,只剩下了三千人马,想要挡住七万多人的魏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伷军令如山,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是拱手领命,不过心里面却打着小九九,司马伷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他们未必敢真心实干地卖命,真要是到了势穷的地步,到不如趁早投降,把自己的小命先保下来再说。

    司马伷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留守将领的心思,不过对于他而言,武关的失守已成定局,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逃得出去,这才是重点。

    完成布署之后,司马伷便立刻下令主力军队撤离了,为了避免被魏军发现,司马伷还特意地选择了在天黑之后才行动,这个时候,魏军也停止了进攻,撤回他们的营地去了,至少在明天日出之前,魏军是不会发现晋军的异常的。

    而有这一夜的时间,也足够司马伷逃得比较远了。而且就算是被魏军发现了,司马伷留下断后的三千人也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是在白天,他们或许很难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但在黑夜里,探不明虚实,魏军也未必敢冒然地来进攻。

    司马伷下令军队偃旗息鼓,各部人马不得发出任何的喧哗之声,悄然地离开了武关。

    不过似乎司马伷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两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高大的关墙给晋军的撤离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魏军无法派出细作和斥侯来监视晋军的动静,所以只要晋军不发出一些比较大的声响来,武关外宿营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察觉到晋军此刻的动向。

    在这一点上,司马伷也确实是够谨小慎微的,甚至就连撤退的将士,司马伷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撤军的目的地,直到走到了丹河口,司马伷才下令晋军从刚刚临时搭建的一座浮桥上折向了南行。

    这个时候,许多的晋军将士不禁是倍感疑惑,不是说司马伷接到了天子的圣旨,要回师长安勤王救驾吗,怎么会往南走呢?这岂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此时司马伷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告诉众人,其实长安城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天子司马昭也已经是龙驭宾天了,他们在武关,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司马伷必须带领他们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长安现在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是往南走,寻找生路。

    说到司马昭驾崩,司马伷的声音也不禁有些哽咽,眼眶之中溢出了泪水,再怎么说,司马昭也是他的兄长,更何况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兄弟,封了他为琅琊王,封了司马亮为汝南王,并给了他们兵马大权,让他们来守武关和潼关。

    只是弟弟司马亮实在是不太争气,把潼关给弄丢了,司马亮本人也失陷于乱军之中,生死未卜。

    身旁的亲信赶紧地劝慰司马伷,让他节哀顺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带领着这一支军队突出重围,还不是哀悼的时候啊。

    司马伷当然分得清轻重缓急,他催促大军渡过丹水,向南的深山峡谷之间开进,司马伷还特意地安排了几百人,向长安方向的商洛沿路丢弃一些破损的衣甲和军械,制造出晋军向长安方向前进的假象。

    等到所有的人马渡过丹水后,司马伷立刻拆除了浮桥,并抹掉了一切的痕迹,整个大军便这样消声匿迹了。

第2344章 时移势易

    守备部队的作用就是驻守城池,维持地方的治安,基本上不参与野战作战任务,所以兵员的素质要求并不太高,在魏军的征兵体系之中,优质的兵员基本上都被野战军团给拨走了,而淘汰下来的二等兵员,则会被录用为守备军。

    所以真正论战斗力的话,这些守备兵真是不行,但如果他们仅仅只是驻守城池,捕贼缉盗,安抚百姓,镇压叛乱,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这也就解决了主力野战兵团的后顾之忧,他们在前面打仗,根本就不用担心后面的事情,有这些守备军来给他们善后,野战军团完全可以专心致志地向前进攻。

    除了守备军之外,邓艾还得准备三四万人的民夫来运输粮草,这些民夫当然不在军队的编制之内,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山路的险峻,大型的辎重车辆是很难通行的,魏军只能是采取小型的骡马车或人力的方式来运输,这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后勤运输的困难,人少了不抵事,但人太多了,本身运输队的消耗就会增大。

    而且使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来运输粮草也不太现实,毕竟从关中到汉中,需要走好几百里的山路,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是无法穿越这些谷道的,那怕是再身强力壮的汉子,走这么远的路,背这么重的负荷,换作是铁打也承受不了。

    早在并州的时候,由于山路崎岖,粮草转运困难,当时曹亮就曾采用一种民间使用独轮车来运输粮草,这种独轮车的体积小巧,可以在极为狭窄的地方使用,大部分人可以通行的地方,比如窄桥窄路田埂等处皆可通行,而且寻常负重六七百斤都不是问题,一车至少能顶五人用,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可以进行长途远行,只需要单人即可操作,走累了便歇,歇好了再走,这种简单便捷的运输方式一直在魏军后勤系统之中有所保留。

    当然,后勤运输如果从效率上来讲,排在第一的是水运漕运,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型辎重畜力车辆,排在第三位的才是人力运输,但受到条件所限,水运漕运得有河流水系来做为保障条件,黄河渭河水系虽然也能运输粮草,但却是季节性的,最起码冬天河道冰封之时,就无法实现漕运。

    同样的道理,畜力的车辆也必须是在平原或者是道路条件允许的丘陵山地才能进行,像秦岭这样险峻的山路,许多路段是车马所无法通行的。

    所以邓艾思前想后,还是决定重新启用独轮车这种人力车辆来进行运输,至少也要比单纯地依靠人背肩扛的方式要先进得多。

    但尽管如此,民夫的数量依旧是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前线的粮草供应充足,后勤补给必须要跟得上才行,现在关陇一带囤积的粮草,已经是足够十万大军两年之需的,即使现在关东地区不再向关中运送一粒粮食,魏军也可以保证在两年之内不会出现缺粮的问题。

    不过这个保证也仅仅只是局限在关陇的范围之内,随着战线的向前延伸,魏军的后勤补给困难也会成倍地增加,邓艾可没有忘记当年诸葛亮屡次伐魏是如何失败的。

    事实上,在魏国这边,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正是诸葛亮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了魏蜀两国之间的局势,在诸葛亮北伐之前,许多人甚至都不相信蜀国有能力向魏国发起进攻。

    然而诸葛亮在魏国太和二年的北伐之中,一举攻占了魏国陇西三个郡,引起了魏国上下的震动。

    在其后的六年时间里,诸葛亮六度出兵,虽始终未有斩获,但魏国却始终是如临大敌,就算是司马懿担任雍凉都督的时候,都无法攒其锋,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坚守不出稳守不战的方式,拖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的失败的原因魏国方面也进行了总结,没有人认为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足指挥失误,而恰恰相反,魏国这边对诸葛亮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胜于当代诸多的名将,如果不是受到蜀道艰险的环境条件限制,蜀军没有足够的粮草补给来支撑战争的话,诸葛亮的北伐是很有机会成功的。

    司马懿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正是他瞅准了诸葛亮的弱点,采用坚守不出拖而不决的方式,在关陇和诸葛亮耗着,一直不给蜀军以决战的机会。

    尽管说司马懿的这种战术打法极其地猥琐,但毫无疑问,却是非常实用的,魏国以最小的成本消耗最终拖垮了诸葛亮,积劳成疾的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如果说,司马懿当时采用比较激进的战术,与诸葛亮展开决定的话,很可能就会是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将其逐回到了蜀国,另一种就是司马懿吃了败仗,最终魏国丢掉了关陇,丢掉了长安,双方很可能会以黄河潼关为界,重新地划分领土疆域。

    而一旦被蜀国得到了关陇,魏国不但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而且国都洛阳将始终受到蜀军的威胁,三国最后的走势,还真是难以看清的。

    所以说,司马懿在关陇采取的策略无疑是最为正确的,诸葛亮受困于粮草补给,利于速战,而司马懿却不给他这个机会,虽然仗得打比较窝囊,但结果却是最佳的,这也证明了司马懿的过人之处。

    现在时移势易,魏国成为了积极进攻的一方,而蜀国却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双方的角色对调了一下。

    做为防守的一方,姜维自然是汲取了不少的战争经验,他的敛兵聚谷计划,就是在司马懿的战略思想基础上做出的,坚守不出,稳守不战,姜维在汉中构筑了三大要塞,准备进行死守。

    如果邓艾无法有效地突破蜀军的这三大要塞,那么魏军也将会受困于汉中,寸步难行,最终挨到军粮耗尽,不得不撤出汉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