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90章 不能坐以待毙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钟会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沓中虽然不是什么险要之地,但周围的地势却完全可以拱卫沓中,魏军就算是想攻进来,首先必须要先占领沓中的外围阵地。
    依仗外围险要的势势和坚固的防御阵地,钟会有把握至少能和两三倍以上的魏军进行交战,而且就算是抵挡不住,钟会也是有退路可走的,毕竟魏军就那么一点的兵力,想要在沓中的周围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蜀军随时都可以跳出这个包围圈。
    进可攻,退可守,这便是钟咐坐镇沓中面对强敌不慌的资本,沓中有好几条撤退的路径,魏军就算是想要封锁,那又谈何容易,毕竟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封锁这个包围圈,钟会对此有着极大的信心。
    于是钟会下令,敌不动我不动,蜀军各部的人马做好防御准备,随时地投入战斗,如果魏军不来进攻,那他们就这样耗着,看谁耗得过谁。
    想要诱使蜀军出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钟会可不是第一次和魏军交手了,魏军骑兵的厉害,他早已经是领教过了,放弃坚固的防御阵地而寻求和魏军骑兵野战,那简直就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这么愚蠢的事,可不是钟会能干出来的。
    虽然魏军攻来的十分突然,但这一仗是势不可免的,钟会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本身钟会在沓中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所以虽然是事发突然,但钟会早有准备,也不会因此而自乱了阵脚。
    只是这次魏军的部署有些意外,只进军到了沓中的外围,没有直接对沓中发起进攻,是不是后继魏军还有别的什么手段,钟会暂时是不得而知的。
    魏军不来进攻,钟会虽然不会主动进行反击,但也不会盲目地进行**,他立刻派人前往武都和汉中,去了解那边的情况,看看他们那边是否也受到了魏军的攻击。
    结果派出去的人很快就折返了回来,向钟会禀报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消息,魏军的一支人马从祁山道进的军,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去进攻临近的武街,而是迂回到了西南方向,顺着白水河南下,目的未明。
    钟会一听,不禁是悚然一惊,如果魏军顺着白水南下的话,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前往阴平桥头,去抄袭钟会的后路,将他完全堵死在阴平。
    阴平桥头是连接阴平和剑阁之间的咽喉要地,也是钟会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障,一旦桥头失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钟会既失去了和蜀中的联系,也将会陷入到魏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很显然,这就是魏军为钟会量身打造的包围圈,魏军抵达甘松和羌道之后,迟迟没有发起进攻,就是因为奔袭阴平桥头的部队还没有到位,所以他们便在外围**,等到另外一支魏军攻克桥头之后,魏军的进攻或许就会打响了。
    钟会立刻是神情严峻起来,阴平桥头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钟会当然清楚这一点,不过阴平桥头的位置是在阴平的南面,是远离前线的,最起码在钟会看来,蜀国对魏国的第一道防线上有沓中和武街,这里才会首当其冲地成为魏军的攻击目标,阴平桥头那边自然是远了一些,暂时应当是安然无恙的。
    所以钟会虽然在阴平桥头那边驻守着一些兵马,但规模却是不大,如果魏军的左卫营一万五千人去偷袭桥头的话,那桥头那边肯定是守不住的。
    而桥头一旦失守,整个沓中乃至阴平的蜀军就会完全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没有了退路,蜀军的军心必乱,沓中也不可能久守得住。
    钟会有坚守沓中的决心,那是因为他是有退路的,如果实在不敌的话,他完全可以从阴平桥头撤向剑阁,后退无忧,整个沓中的军队都是一个极其轻松的心态,到时候真打不过的话,还可以跑嘛。
    但现在后路一旦被切断,再想跑也是无路可逃了,魏军的这次长途奔袭,对沓中的蜀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等于是将他们的生机全部给熄灭了。
    没有了退路,没有了援兵,遭遇到数量超过自己的魏军的三面围困,沓中的形势堪忧啊!
    一想到此处,钟会的后背顿时感觉到凉飕飕的,他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这是一个死局,如果钟会继续地固守沓中的话,那必然会是全军覆灭的下场。
    绝不能坐以待毙!
    认清目前的形势之后,钟会当机立断,做出了撤军的决定,既然沓中已经成为了一块死地,那么继续地留守在这里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他必须要想办法将这两万五千人带出绝境才是。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驻守在甘松和羌道的锐骑营,他们从两面夹击着沓中的蜀军,蜀军凭险据守,锐骑营就不敢轻易地发起进攻,但如果蜀军撤离沓中的话,那魏军肯定不会无动于衷。
    骑兵的速度是步兵的数倍,一旦魏军锐骑营发现蜀军撤离沓中的话,肯定是会大举追击的,双方拼速度的话,蜀军是根本没有机会从魏军的马蹄下面逃走的。
    所以撤退也是需要计谋的,想要在魏军的包夹之下逃出生天,钟会必须要好好地谋划一番才是。
    而且更关键的是魏军比蜀军早一步行动,当蜀军的斥侯发现魏军沿白水南下之际,他们距离阴平桥头已经是不远了,而蜀军这边属于后发,拼速度肯定是拼不过魏军的。
    只怕蜀军赶到阴平桥头的时候,魏军早已经是提前攻占了桥头,封锁了那条唯一的通道。
    阴平桥是架设在白水峡谷之中的一座悬空吊桥,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别说魏军派出一万多人偷袭阴平桥头,其实魏军只需要派些少数的敢死队过去,将阴平桥给毁掉,就等于是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想要在这高山峡谷之间重新地修一座桥的话,真是万难的。

第2391章 谁来断后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也被烧得只剩半截,整个人烟熏火燎,白天州泰在指挥司马军灭火的时候,一枚火球正好砸在了他的后背之上,如果不是身边的亲兵奋力扑救,只怕现在州泰已经凉凉了。
    这样的遇险也让州泰是心有余悸,魏军的火力实在是太猛了,无数的火绳球从半空之中倾泻下来,将陈仓城沦为了火海。
    尽管陈仓的城建筑没有那么多的木制结构,但魏军似乎是早有准备,在投掷火绳球的同时,还向城内投掷了大量的引火之物,这样大火在城内经久不熄,给陈仓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实直接被火烧死的司马军还是少数,许多的人都是被有毒的浓烟给呛死的,魏军使用了大量的硫磺和硝石,这两种东西产生的浓烟既呛人还附带毒性,让司马军伤亡累累。
    在火海浓烟之中,司马军就如同是一只只无头的苍蝇,四处乱逃四处乱窜,但城内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在着火都在冒烟,无论他们逃到哪儿,同样是难逃厄运。
    现在唯一稍稍安全的地带就是城墙上了,由于魏军投石车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城内,城墙上反倒没有落下多少的火绳球来,就算有个别的火绳球落到城墙上,由于城墙上司马兵比较多,还是能够及时地将火给扑灭的。
    城内的司马军就遭了大殃,许多的人被四面的大火给包围了,退无可退,活活地遭烈火焚身而亡。
    还有许多的人被毒烟熏倒,在无知无觉之中就丢掉了性命。
    控制了陈仓城内的火势之后,州泰大约地检点了一下人数,烧死烧伤的人数竟然高达五六千人,远远超出了守城战斗的伤亡人数,堪称是无比巨大的损失。
    不过相比于人员的伤亡,最让州泰痛心疾首的是粮草的损失,尽管那些粮仓都是砖石筑成的窑洞,但也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能防火,魏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些粮仓,他们向粮仓附近投掷了数之不尽的火绳球和油料包,融化的油脂一旦流入到粮仓之内,烈火随之跟进,一旦粮仓被引燃,就没有再挽救的余地了。
    陈仓城内的八个粮仓,有七个被点燃,所存贮的粮草全部被付之一炬,损失之惨重,无可估量。
    这些粮草,可是州泰赖以坚守陈仓的关键因素,最起码两年之内,司马军是不用担心饿肚皮的,可现在损失了将近九成的粮草之后,州泰还能淡定吗?军无粮则乱,陈仓的守军一旦断粮,陈仓的沦陷也就迫在眉睫了。
    没想到这一场大火,就足以毁掉州泰的所有希望了,大意了,太大意了,曹亮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不寻常的事,而魏军广收野草的举动,也未能引起州泰的警觉,州泰只误以为魏军是准备打草生火御寒,怎料想魏军竟然会用野草来制成了火绳球,再用投石车将这些火绳球抛入到了陈仓城内的每个角落。
    如果事先州泰能做出预判的话,虽然无法阻止这些火球入城,但至少也能保住大部分的粮草,现在接近九成的粮草被毁,剩余的粮草让守军也坚持不了多长的时间了,
    人员损失惨重,粮草更是消耗殆尽,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在陈仓城内蔓延着,经过这一场大火之后,没有人再对守住陈仓抱有幻想了。
    州泰也意识到了陈仓城已经处于了一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再无援兵的话,陈仓城的沦陷那是指日可待,所以州泰赶紧地派人前往陇西,向司马伦进行求援。
    为了防止派出去的信使半路遭到魏军的拦截,州泰还特意地多派了几拨人马,甚至是乔装改扮,只为混过魏军的关卡和游哨。
    不过看来渗透过魏军的防线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州泰派出去的几拨人马,都顺利地通过了魏军的封锁线,将陈仓告急的消息传到了陇西去。
    得到信使顺利突围的消息之后,州泰这才暗暗地舒了一口气,看来魏军的封锁线也不是太过严密,如果魏军封锁的厉害,任何消息也传递不出去的话,那陈仓遇险的消息就不会传到司马伦那儿,陈仓的守军只能是自生自灭了。
    现在只要将消息传到陇西去,司马伦得到消息之后,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只有他出兵来救援,才能让陈仓转危为安。
    不过就算司马伦得到了消息,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出兵来救陈仓,他也必须要进行谋划筹措,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来,才有可能救援陈仓。
    所以,在**援兵到来之时,州泰必须要坚守住陈仓,不给魏军任何的可趁之机。
    但此刻的坚守并不等同于先前的坚守,尽管守军的人员损失比较大,可毕竟没有伤及根本,手下的可用之兵倒是不少,最起码州泰还是可以组织起防线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这场大火之后,司马军的军心士气已经是严重的受了挫,没有了初战时候的精气神,就连州泰自己都不再有守住陈仓的信心,州泰自己都深表怀疑,如果魏军保持前番的进攻态势的话,陈仓城究竟能保几天不失?
    可是再困难州泰也得咬牙坚持,他不顾疲惫,亲自前往陈仓的四门去鼓舞和激励士气,对每一处的防御都细心万分,不放过任何一点疏漏之处。
    州泰清楚,越是关键时候,越必须要注意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怕任何的一点疏忽大意,都会导致陈仓城的失守,现在是陈仓城最为困难的时候,所有的将士都必须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死而战,这样才有可能渡过难关。
    但令人奇怪的是,州泰已经做好了玉碎的准备,可魏军那边却是毫无动静,就连投石车在攻击完成之后,都撤出了阵地,整个魏军大营,全无行动,这不禁让州泰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

第2392章 无疆口

    蜀军这边刚有所行动,马隆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蜀军大举南下,看来这是要逃啊!
    魏军这次进攻阴平,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马隆所率的锐骑营,另一路则是牵弘所率的左卫营,两路人马分别从狄道和祁山道进军。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马隆对沓中之敌进行两路包抄,围而不攻,而牵弘则是率军直接南下,直袭阴平桥头,切断钟会的退路。
    俗话说蛇打七寸,而阴平桥就是钟会的七寸,马隆率军兵临甘松羌道,或许钟会可以无惧,但牵弘攻打桥头,却会让钟会坐不住,因为阴平桥头一旦陷入到魏军的手中,沓中的人马就会陷入绝地。
    马隆判断地钟会如果得到魏军攻打阴平桥头的消息,必然会从沓中撤军的,就算不撤军,也必然会派出一部分军队来,去和魏军争夺桥头的控制权。
    马隆等得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果钟会死守沓中的话,还真是无懈可击,毕竟锐骑营在攻坚方面,并不擅长,强行攻打蜀军经营了许久的要塞,锐骑营肯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所以锐骑营一直在按兵不动,就是等着蜀军放弃沓中离开沓中的机会,而且马隆也知道这个机会是一定会来的,所以锐骑营抵达甘松和羌道之后,虽然没有发起进攻,但一直却做着战斗的准备,随时都可以投入到战斗中去。
    马隆这个时候刚一得到消息,便立刻下令驻守在羌道的锐骑营准备出战,同时命人给甘松的另一部分驻军也传递消息,让他们协同出战。
    锐骑营出征之后,便分为了两部,一部屯驻羌道,一部屯驻甘松,两个营地之间,相隔了大约五六十里。
    如果这个时候采用快马传信的方式,那首先就必须要绕过沓中,兜一个圈子才能抵达甘松,就算是再快的马也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甘松的军队。
    马隆事先还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的,那就是白天采用狼烟来传信,晚上则采用点火来传信,只要天气晴好,五六十里的距离完全是清晰可见的。
    为了保证传讯的准确性,狼烟和火光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比如一股烟火是防守,二股烟火就是出击,此刻同时燃起两股狼烟,就是通知甘松的守军立刻出击的。
    而且那边在得到信息之后,也会燃起同样的狼烟来进行回应,表示知道了。
    狼烟传讯压根儿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周代便有烽火戏诸侯的传讯方式,为了保证传递消息的时效性,各地之间还建有烽火台,专门用来传递紧急的军情信息,这种速度,可是要比驿马更快得多。
    狼烟只能是传递一些简单的消息或者是约定的好计划,马隆此刻利用狼烟来传讯,倒是正合适不过了。
    两边的魏军接到了命令之后,都立刻行动起来,很快地就完成了集结,向着撤离中的蜀军发起了追击。
    骑兵的速度果然是要远胜于步兵的,尽管蜀军动作也堪称是迅捷,但锐骑营来势更快,还没有等到蜀军通过无疆口呢,魏军的骑兵就呼啸而来,势如疾风。
    蜀军一看,皆是大惊失色,如果被魏军给追上的话,他们又焉有命在?
    但就算是逃得话,以步兵的速度,能逃得过骑兵吗?
    钟会看到此情形,立刻下令蜀军全体加速前进,直奔无疆口而去。
    本身这个时候,蜀军的大部人马也已经是通过了无疆口,现在还没有通过山口的,也仅仅只是后头的部队而已,不过他们距离无疆口也确实没有多远的路程了,只要努努力,还是有希望赶在魏军骑兵追上之前,就抵达谷口的位置的。
    不过大部分的蜀军并不知道钟会在此安排了接应的队伍,许多人还心生抱怨,跑得再快又有什么用,难道能跑得过骑兵吗?
    但抱怨归抱怨,钟会的命令他们也是不敢违抗的,所以的蜀军只能是加速跑步,以最快的速度向无疆口那边冲了过去。
    蜀军的这一路夺命狂逃,还是起到了作用的,当最后的那支蜀军抵达无疆口的时候,魏军的骑兵已经是追到了他们身后只有几十余丈的地方,眼看着战马再快上一步,就可以追上蜀军的后队人马了。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无疆口山谷的两侧涌出来无数的蜀兵,万箭齐发,有如密雨一般以射向了锐骑营。
    锐骑营猝不及防,冲在最前面的骑兵纷纷中箭,锐骑营可不是屯骑营,可以无视一切箭矢的攻击,他们身穿着的普通铠甲,也就是那种比较轻便的鱼鳞铠。
    鱼鳞铠是一种用细铁链编织而成的铠甲,密密如鱼鳞一般,故而得名为鱼鳞铠。鱼鳞铠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轻便实用,尤其是骑兵使用,不影响骑兵在马上的动作。
    但鱼鳞铠同时也是一种防护能力比较差的铠甲,提高了适用性和轻便性之后,鱼鳞铠的防护能力和板甲比起来,就逊色的多了。
    再说,锐骑兵身上的铠甲最多也只能是保护一下自己,胯下的坐骑却**铠,根本无法抵御密集的箭雨,所以遭到了突然地袭击之后,锐骑兵也是伤亡了不少,赶忙地向后撤退,停留在了一箭之地的距离之外。
    此时杀出来的不是旁人,正是钟会提前安排在无疆口的荀泓,他是最早出发的,当其他的蜀军队伍还没有抵达无疆口之前,荀泓就已经是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了。
    这次的断后任务十分的艰巨,荀泓所面对的可是以速度机动见长的魏军骑兵,所以那怕他们就是完成了阻击的任务想要撤退,也是没有机会脱身的。
    不过荀泓就是抱着必死之心来守无疆口的,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生死难料,但依然还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效死地命。
    做为军人,踏足战场上的时候,就应当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战的,这样才能无愧于军人的称号,人终有一死,或死在病榻上,或死在战场上,其实有区别吗?
    马革裹尸,才是最荣幸的事。

第2393章 血战到底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可以随意地换位,如果敌人是弓骑兵的进攻的话,刀盾兵便会排到第一线上,利用盾牌来阻挡敌人的弓箭,如果敌人是冲击型骑兵的话,长枪兵便会结成密密的枪林,来预防敌军的冲击。
    不过不管那种阵型,拥有反击的手段才是最为重要的,否则的话,只能是被动挨打,所以姜维在布阵的时候,最看重的还是反击的手段,他在长枪兵和刀盾兵的身后,布置了一个以弓弩兵为主的方阵。
    蜀军配备的最强单兵武器便是元戎弩,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诸葛连弩,一发十矢,霸道无比,蜀军正是凭借着这种大杀器,才能和魏军在屡次的交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进攻的时候,元戎弩是攻无不克的制胜法宝,在撤退的时候,元戎弩又成为了阻击敌人的神兵利器,一代名将张郃就是在木门道追击蜀军之时,深陷蜀军的包围,被元戎弩给射死的,元戎弩有着赫赫战绩,一直是蜀军最为倚重的武器,在蜀军之中广为装备,成为蜀军的标配式武器。
    姜维深知,在和魏军骑兵对战之中,一昧的防守并不能化解敌人的进攻,只有采用寓攻于守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的骑兵。
    步兵和骑兵对战,永远是处于劣势的,骑兵的强大机动性,让他们处于一种不败之地,如果骑兵不来进攻,步兵方阵布署得再厉害也达不到伤敌的效果。
    而骑兵在进攻不利的时候主动撤退时,步兵方阵也没有任何手段能留住他们,这种不平等的交战方式,就注定了步兵和骑兵比起来,永远是被动的一方。
    蜀军因为国力和地形的因素,一直就是一支以步兵为主体的军队,就算有一些骑兵,也是零星的分散的,没有形成建制,所以他们在多年和魏军骑兵的交战之中,也是有一些心得和方式的,除了擅长利用地形之外,保持远程攻击力的优势就是蜀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在野战之中,步兵已经无法奢求能够主动地去消灭对手了,但战争永远是相对的,敌人的骑兵既然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他们便会寻找机会不断地发起进攻的,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弓弩兵的反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要能大量地杀伤敌军的骑兵,就可以化解敌人进攻,让他们知难而退。
    而且,步兵方阵在前进的时候,必须要保持一个密集的阵型,那怕是遭遇最强的攻击,队形也不能分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敌人的骑兵在进攻的时候,就是要不断地尝试将步兵方阵给撕开撕裂,而后各个击破,一旦步兵阵型被骑兵给冲散之后,剩下的战斗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了,步兵也就彻底地丧失了和骑兵对抗的能力。
    此次出兵陈仓,司马伦原拟是将司马军和蜀军分为两路,互为照应,但姜维却坚决地表示反对,因为兵分两路的话,很可能就会被魏军各个击破。
    在战场上,骑兵的机动性往往是超乎想象的,司马军和蜀军一旦分开,魏军就可以轻易地实施包抄一路阻击一路的作战方式,吃掉一路之后,再回头集中兵力吃掉另一路,司马军和蜀军必然是全军覆灭,无一存活。
    只有紧紧地将十万人马抱成一团,这才不会给魏军可趁之机,魏军就算集中兵力全线进攻,蜀军和司马军最多损失的也是外围的兵马,而且有外围的兵马做牵制,弓弩兵可以毫无压力地火力全开,让魏军骑兵付出同等的代价。
    而且司马军队伍中也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骑兵的,姜维并不打算一开战就将他们推上前线,而是雪藏起来,等到魏军撤退的时候,才把这部分的骑兵派出来进行追击,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战果。
    司马伦考虑了一下,同意了姜维的方案,毕竟论战斗经验,姜维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他常年和魏军交战,对陇西一带的地形极为的熟悉,相对而言,司马伦就远没有姜维的这种战斗经验了,所以司马伦便将他所率的五万兵马的指挥权交给了姜维,由姜维来统一指挥。
    十万大军离开了冀县,逶迤而行,一路向东。姜维所选择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靠近渭水的,一路沿着渭水的南岸行进。
    邻水而进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被魏军所包围,魏军骑兵再厉害,它也不可能涉水而行,所以濒临渭水的一侧,是相对安全的,蜀军所需要注意的,就是来自前方和南面的的敌人,当然也有背后的方向,也是姜维所关注的重点,魏军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就决定了他们能从任何一个方向上发起突袭,那怕是蜀军的后翼,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
    而且曹亮这个人,也往往不会按常理出牌,经常会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手段,姜维必须要做出防范才是。
    在十五年前的时候,姜维和曹亮还是有过一次的交手经历的,尽管当时曹亮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越骑校尉,不过他展现出来的超凡能力却给姜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曹亮已经从越骑校尉坐到了魏国皇帝的位置上,而姜维也再没有和他交手的机会,这一次终于有机会面对面了,姜维的目光也变得深邃起来。
    尽管没有交手的机会,但并不代表姜维就会忽视曹亮的存在,相反的,姜维对曹亮的关注是异乎寻常的,蜀国派驻魏国的间谍,每年都会将无数关于曹亮的情报传递回蜀国,所以曹亮的成长历程,姜维从来也没有忽略过。
    这么多年来,曹亮之所以能够战胜司马家,席卷天下,那必然是有着其过人之处的,这次陇西和曹亮交手,姜维自然也是慎重无比,将曹亮视做是他的平生最强劲敌,丝毫不敢有所松懈。

第2394章 拼死一搏

    这是一个没有月光也没有星光的夜晚,天气格外的阴沉,还飘着几滴零星的小雨,山顶上阴冷而潮湿,那些鏖战了一天的蜀军士兵早已是汗透征衣,此刻停歇了下来,又冷又湿,冻得是簌簌发抖。
    这一天的时间内蜀军几乎都没有任何的喘息之机,魏军持续不断的进攻,给蜀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不是荀泓顶在最前面身先士卒,奋勇拼杀,只怕蜀军早就崩溃了。
    正是因为荀泓这种悍不畏死的表率作用,才让蜀军将士是同仇敌忾,奋勇拼杀,他们浴血而战,挡住了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战斗拖得越久,主力部队就会撤得越远,荀泓的任务就是掩护大部队的撤退,激战了一天,想必钟会已经率领主力走得比较远了,但愿他们能顺利地抢在魏军之前赶到阴平桥头,渡过阴平桥,这让就可以跳出魏军的包围圈。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荀泓以及五千蜀军将士,战死于无疆口,也算是值了。
    鏖战了一天,水米未进,饥饿和寒冷在一点点地侵蚀着残余蜀军的斗志,现在对于这些蜀军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曾经那些相濡以沫的袍泽如今已经冰凉地躺在了无疆口的山坡之上,逝去的人或许已经没有什么再可担心的了,但活下来的人,却受着痛苦的煎熬。
    魏军夜间的攻势也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他们燃起的火把将无疆口的夜空都给照亮了,只不过相比于白天,魏军的进攻要弱上了许多,也算是难得给蜀军一点喘息的机会。
    如果按照白天魏军的进攻模式,这些残余的蜀军或根本就抵抗不到半夜,但马隆为了减少部队的伤亡,没有在黑夜之中展开强攻,而是派出了少量的部队进行滋扰性的进攻,反正马隆是不可能让蜀军好好休息的,现在蜀军人困马乏,战力疲惫,如果再这样无眠无休地对蜀军进行滋扰的话,基本上是可以摧垮他们的意志。
    这次战斗持续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马隆确实有些惊讶,在这种残酷的战斗环境之中,这支蜀军打得十分的顽强,这有些出乎马隆的预料。
    马隆也知道这支蜀军是司马伦的嫡系部队,基本上是司马伦从陇西带过来的,不同于蜀军,司马军可是魏军的老对手了,当年他们之间的交战,可是遍布了天下十州之地,从并州一直打到了凉州,绕了大半个天下。
    对于司马军的了解,马隆可谓是知根知底,可在马隆的印象之中,司马军很少有这么顽强的军队,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居然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难道说司马军在入蜀之后,还能提升其战斗力不成?
    蜀军打得如此的顽强,马隆倒也没有急于求成,依然是坚持了自己的打法,那就是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来换取胜利。
    尽管说受到了这支蜀军的阻击,对魏军的追击行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马隆也并没有太过在意,本身锐骑营担负的只是追击的任务,而阻击蜀军撤退的任务,则由牵弘所率的左卫营来完成的,只要左卫营那边能将阴平桥头抢下来,那怕锐骑营在无疆口这边多耽搁一两天的时间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钟会想逃,但面对魏军给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他又能逃到哪儿去?
    只要左卫营成功地抢先拿下阴平桥头,钟会的两万多人就是瓮中之鳖,根本就无处可逃。
    马隆看向那黑黝黝的山峰,蜀军断后的残余人马就全部集中在那儿,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蜀军的退路已经被完全地切断了,不管他们在这里打得有多少的顽强多少的辛苦,终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过他们既然不肯撤退,不肯投降,那马隆便给他们一个战死沙场的机会,马隆下令魏军对蜀军所占据的山峰进行了四面的包围,并且下达了天亮之后卯时发起全面的总攻。
    这场战斗拖得也算是比较的久了,是该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候了。
    魏军在对蜀军完成包围之后,确实他们再没有任何逃跑的路径,魏军也就停止了进攻,原地宿营休息,养精蓄锐,**着天明之后的总攻时刻。
    蜀军被困在山顶上,无衣无食,甚至连一口水都喝不上,魏军这边的条件可比他们好多了,后勤补给无忧的魏军还能吃上口热乎饭,能睡到暖和的帐蓬之中,双方的条件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
    荀泓在白天忘我的拼杀着,身上多处负伤都浑然未觉,此刻停歇了下来,才发现这些伤口钻心的疼,他看了看身边仅存的这些士兵,凄然地笑了一声,这些士兵还真是好样的,如此艰苦卓绝的战斗,居然没有一个人主动地去投降,蜀军将士全部都是拼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无愧于司马军的精英。
    能打得这种程度,荀泓感觉也是值了,生当何欢,死亦何悲,能为了赵王殿下战死沙场,荀泓觉得死也值得了。
    看到魏军在山下的火把,已经将这座山头给团团地围了起来,明天又将会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蜀军突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算荀泓能完成钟会交待下来的断后任务,他们也是没有机会再归队了。
    不过这一切对于荀泓来说似乎并不太重要的了,他在**着明天太阳的升起,迎接他生命之中最后的一次日出,只要再战斗一个多时辰,荀泓的断后任务就算是顺利完成了。
    只要完成了任务,荀泓就再没有任何的牵挂了。
    荀泓看着东方的天边泛起了鱼肚白,他知道,魏军的进攻很快将会开始了,荀泓立刻叫醒了那些沉睡中的蜀兵,在山头的位置上,构筑起一道防线来。
    尽管蜀军人困马乏,饥寒交迫,但荀泓依然强打起精神来,下令蜀军全部地投入到备战之中,拼尽全力,要与魏军做殊死一搏。

第2395章 疑兵之计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灭掉了吴国,巧合了的,现在华仇灭掉的,也是吴国,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吗?
    一念至此,让华仇是兴奋不已,当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他们的先祖遁入了深山,成为了山居一族,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从此再无国家之号,而现在华仇自以功绩可以直追句践,也就不再满足于部落宗帅这种称号了,而是想要当越王,恢复越国。
    华仇的手下以及依附于他的部落自然也是欢欣鼓舞,华仇如果立国称王的话,那他们可就都是开国功臣啊,以后一个个封相拜将的,自然是不在话下。
    但有支持者,也必然就有反对者,华仇想要称王,第一个跳出来的反对的,就是宗帅洪基。
    想当初,华仇的部落和洪基的部落一南一北,各占建安郡的半边天,双方势均力敌,相互对峙,但却一直也是相安无事。
    可现在华仇想要立国称王,那洪基怎么办,难不成也要有样学样,他也称王建国?
    都是说了一山难藏二虎,一国难容二主,成立了国家,那就跟以前部落的概念不同了,二者之间,也必有一战。
    洪基本来就是一个暴脾气,听说了这件之事之后,当即就率兵去攻击华仇的营地,华仇当然是不甘示弱,双方在建安城中,便展开了厮杀,为了争夺建安城的控制权,双方不遣余力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杀得是天昏地暗。
    想要称王,那就不能继续地窝在山沟里,至少也有一座国都吧,建安城无疑便成为了最为理想的所在,这次两大部落相争建安城,也就是报着一决雌雄的架式,谁有本事拿下建安城,谁才有资格立国称王。
    所以,这场交锋成为了决定越王归属的大战,华**洪基谁也不肯后退半步,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以前两大部落虽然是偶有争端,但很少演化为大规模的械斗,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盘和山寨,而这些山寨都建在险要地方,易守难攻,不管谁去进攻谁,都是占不到便宜的,所以多年以来,两大部落一直针锋相对却相安无事。
    但这次在建安不同,入城之后,华仇部落和洪基部落各自控制了半个建安城,谁也占不到地利上的便宜。
    对于华**洪基而言,这是一场谁也不能让的较量,一旦后退,那就意味着失败,那就意味着承认对方为王,从此得活在别人的鼻息之下。
    所以这场战斗,双方可真是拼尽了全力,他们就连山寨里的最后留守兵力都调到了建安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不将对方击垮,绝不罢休。
    而且其他的中小部落,也纷纷地站队加入到了战斗之中,以前依附于华仇部落的,此时大部也加入到了华仇阵营之中,以前依附于洪基部落的,此时大部也加入到了洪基的阵营之中。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见风使舵的部落,看到那一方占据优势,就投靠那一方,当形势逆转之时,再度地反水,去投靠另一方。
    据说有一个小部落了,在几天之内,就连着转了四次舵,朝归华仇部,暮属洪基部,看似左右逢源,但却彻底地惹恼了两位大佬,脚踏两只船的下场,自然是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
    这场大战,几乎将建安郡所有的落部都卷入进来,这场混战,持续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双方是死伤惨重,拼了个两败俱伤,但依然没有收敛的架式,似乎最终不决出个胜负来,是绝不罢休的。
    打到了最后,双方都筋疲力竭了,就在此时,魏国的军队地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包围了建安城,将山越人的残余力量来了个一锅端。
    羊祜选择的出手时机相当的准,为了争夺建安,山越人拼个你死我活,本来已经做好进军准备的魏军在羊祜的指挥下,暂缓了攻势,等他们自相残杀的差不多了,羊祜再给他们来一个鹤蚌相争,从收渔翁之利,此时打得早已经是疲惫不堪的山越两大部落,又如何经得起魏军的攻击,只能是纷纷投降。
    华**洪基这时候才傻了眼,他们拼死拼活地争斗,到头来不过是给他人做了嫁衣,魏军不费吹灰之力地便拿下了建安郡,山越人也全军覆灭,他们这是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不过华**洪基要不甘心就这样投降,他们各自率领本部的残余人马,奋力突围,越王是当不成了,但如果能逃回到山里,依然可以做他们的山大王。
    但魏军不可能再给他们逃走的机会了,这个包围圈有如铁桶一般,华**洪基虽然是拼尽全力,但也根本就撼不动魏军的防线,最终华**洪基双双战死,山越人彻底地失去了希望,全员投降,再无一人抵抗。
    羊祜将投降的山越人迁往吴郡去居住,便安排出大量的良田让其耕作,山越人从此也融入到了农耕社会。
    至于建安郡这边,羊祜也会从吴郡淮南一带迁一些百姓过来,开垦土地,耕种庄稼,并且由朝廷委派官吏,对建安郡进行有效的管理,逐渐改变这里的荒芜状况。
    这次羊祜的南征,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残吴的势力,更为重要的是开疆拓土地,他从建业一路打到了建安,跨越千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国计民生上面。
    残吴势力已经逃往了夷洲,羊祜暂时还不具备跨海作战的能力,所以在上表曹亮之后,暂时地放弃了收拾这股残吴势力的打算。
    曹亮给羊祜下令,让他继续挥兵南进,去征讨交州。
    羊祜的军队打到建安之后,豫章、新都、庐陵的太守纷纷向魏国投降,扬州大部已经平定,现在只剩下了交州和荆州还在负隅顽抗,交州之边就交给羊祜讨伐了,至于荆州,曹亮将会亲自收拾。

第2396章 直**平桥

    牵弘率领左卫营从祁山道进入蜀境之后,一路之上的进展还是十分顺利的,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当然这和牵弘所选择的路径有着直接的关系,蜀军在阴平武都两郡的防守,基本上集中在沓中和武街这两个点上,其他的广阔地带,不是说没无兵防守,只不过是一些零散的关卡,根本没有多少的兵马,对左卫营这一支队伍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牵弘基本上是沿着阴平和武都两个郡的界河白水向南挺进的,白水正好在阴平和武都的中间地带,左卫营从这个区域穿过去,等于是钻了蜀军的一个空子,一路向南挺进,着实是比较轻松的。
    不过牵弘的这次行动,也是承担着巨大风险的,毕竟他们这次的行动,要深入到蜀国腹地数百里的地方,抢夺阴平桥头,对沓中之敌实施战略包围。
    但同样的,魏军深入敌后,也很容易遭到敌人的反包围,牵弘所率的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左卫营,从兵力上来讲,并不会有多大的优势,如果蜀军识破他们的意图之后,派兵进行夹击的话,魏军的处境也是十分危险的。
    按正常的战法,左卫营从祁山道进入武都郡之后,首先要攻打的目标应当是武街,拿下武街之后,再徐图向前推进,稳步进攻,这样才是最为稳妥的进攻方式。
    但邓艾用兵,常以奇险而称著,这次邓艾开启五路大军伐蜀的模式,其实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冒险行动,很容易被蜀军给各个击破。
    尤其是牵弘所率的这一路人马,需要直接插入到敌后去,任务更是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到蜀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没有来得及包围敌人,反倒是可能会被敌人包了饺子。
    其实邓艾在制定这个战术的时候,还是经过了十分慎重的,虽然说邓艾用兵常有奇险之招,但邓艾往往也会权衡利弊得失,只有在把握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会出兵的,否则邓艾也不敢轻易地去无脑地冒险。
    在尺寸的把握上,邓艾也是比较精准的,所有冒险性的行动,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地进行斟酌,将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
    所以别看邓艾用兵常常是行奇弄险,剑走偏锋,但似乎成功的几率还是蛮高的,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如今邓艾能稳坐**都督的位置,成为魏军三巨头之一,绝不是凭着一两次胆大冒险的行动就能实现的。
    这次的伐蜀计划,邓艾是谋划已久,并且数次征询过曹亮的意见,最终才将这个五路大军伐蜀的计划给确定下来。
    这个计划当然是邓艾根据蜀军的防御体系而量身打造的,如果说姜维没有实施敛兵聚谷的计划,而是使用机动兵力随时调动,那邓艾肯定不会采用这种分兵而进的方式,而会采用集中兵力的战术,以防止被蜀军各个击破。
    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等于是放弃了蜀军的机动作战能力,而加强了对要塞的防守,如此一来,邓艾就可以选择更为**也更为高效的分兵而进的计划,以达到战果最大化。
    蜀军的汉中防御体系和阴平武都的防御体系是两个互不相通的独立体系,而且两者之间相隔的距离也比较远,根本就做不到统一指挥,只能是各自为战。
    这样也就给了魏军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邓艾在制定伐蜀计划的时候,汉中这三路人马则他统一来指挥,而马隆和牵弘两位副都督则负责进攻阴平和武都。
    在双方兵力的对比上,不包括守备军的话,魏军也和蜀军也是基本上持平的,汉中蜀军大约五万人,邓艾所率的三个营加上都督部直属部队,也正好是五万人,沓中武街驻守着蜀军三万人,而锐骑营和左卫营加起来,正好也是三万人。
    曹亮治军一直走得就是精兵路线,兵不在多而在精,长期以来,魏国的野战部队一直维持在三个军团的规模,这相较以前魏国动辄四五十万的中外军编制,缩减了几乎近一半的人数。
    虽然人数上是减少了,但魏军的战斗力却一直维持在一个强端的水准之上,而武器装备也是最为先进的,所以乍一听起来双方兵力持平,魏军做为进攻的一方,这仗还怎么打。
    但实际上魏军的战力是要远高于蜀军的,就算做不到以一敌二,但至少也能做到打一倍半的蜀军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可见邓艾对牵弘和马隆进攻阴平武都还是有十足把握的。
    牵弘这次直**平桥头的行动,也是邓艾事先制定好的,武街的守军只有五千人,守城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他们参与野战,这点兵力还真不够看的。
    所以在邓艾的计划之中,这次西路两军的主要攻击目标还是沓中的钟会,牵弘进攻阴平桥头,完全是直指钟会的七寸要害,只要将钟会困在阴平,以锐骑营和左卫营的战斗力,将钟会全歼也不是什么难事。
    牵弘进入到蜀境之后,一直严格地遵循着邓艾的计划,穿过孔函谷,沿着白水一路南下,直逼阴平桥而去。
    这次牵弘率左卫营进军祁山道,也是带着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守备军的,不过以守备军的行军速度,是完全跟不上左卫营的,于是牵弘将守备军一路给留驻了下来,在白水沿岸的几处要地扎营安寨。
    牵弘的目的也是十分的明确,那就是要利用战斗力不太强的守备军给他充当后卫,保证粮道的畅通无阻。
    一旦魏军发起反击,这些守备军多少也能顶上一顶,尽管他们的战斗力不敢恭维,但做为一支防御性的队伍,打打防守战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至少也能给左卫营提供一些信息,支撑一下战局,给左卫营撤退赢得一些时间。
    想要避免踩坑,牵弘还是有所准备的,他在身后部署了不少的人马,目的也是十分明确的,绝不能让左卫营陷入到蜀军的包围圈之中。

第2397章 跳出包围圈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将大帐之内照得是灯火通明,除了石苞尚在汧县之外,中军团和**团的各个都督,各营将军俱都齐至,济济一堂。
    曹亮连夜将诸将召集在一起,就是共同来商讨破敌之计,现在魏军对陈仓的进攻深陷困境,而且曹亮已经实地考察过了,魏军之所以拿不下陈仓来,也确实是有原因的,所以曹亮将众将召集起来,集思广益,就是为了寻求破局之法。
    曹亮对诸将道:"诸位臣工,目前情况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拿不下陈仓来,就打不破目前的僵局,各位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嘛,不管是好的计策还是坏的计策,都不必藏着掖着,言者无过,言者无罪,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而后,曹亮首先对羊祜道:"叔子,你不是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吗,说出来听听,也让大家给你参谋参谋。"
    羊祜也确实在思考新的策略,毕竟他身为主将,这么久都拿不下陈仓来,自然心里也是暗暗焦急的,只不过他的这一想法还处于谋划阶段,在没有成型之前,羊祜肯定是不会轻易地吐露的。
    不过现在曹亮主动地要求他说出来,羊祜略一思索之后,便将他的这一计划和盘托出。
    羊祜的这一计划便是绕过陈仓,直袭陇西,目前的情况来看,陈仓的防御太过坚强,魏军想要强攻的话,必然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且就算是代价沉重,能不能拿下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所以羊祜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对陈仓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只留一部分的兵力继续地对陈仓实施围困,主力部队则向陇西推进,如果魏军能够顺利地拿下陇西的话,陈仓守军失去后援,自然是不攻自破的。
    这种打法也符合兵家避实就虚的谋略,既在陈仓难以攻取,那便不如转而进攻其他的目标,陇西是司马军的根本,如果陇西能被拿下来的话,陈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陇西好不好打,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光是从司马军和蜀军兵力配置的情况来看,魏军想要轻取陇西也绝非易事。
    司马军和蜀军合计兵力十五万多,陈仓只驻守着三万人马,街亭柳城那边也差不多有三万人,剩余的九万左右的兵力,是布署在陇西各地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报来看,司马军和蜀军在陇西的兵力分布,基本上是以防守城池和占据险要关隘地势为主。
    司马伦在这一点是是十分的聪明的,他明知道魏军骑兵的厉害,所以并没有在平原地带上驻扎兵马,给魏军骑兵以突袭的机会,而是把兵力都驻守在了险要之地和一些大的城池上面,选择性地放弃了平原地带,那怕魏军骑兵就是侵入到陇西,也将会是一无所获。
    所以在羊祜的计划之中,进入陇西的魏军必然不可能只是单一的骑兵部队,骑兵部队固然有着野战无可匹敌的优势,但它的弱点也一样鲜明,那就是不具备攻坚能力,面对城池防御和复杂的地形地势就无能为力了,所以魏军真要大举进攻陇西,就必须要做好各兵种的相互协调配合,统筹安排,这样才有打赢仗的机会。
    不过这个作战计划相对于攻取陈仓再平推陇西来说,就要复杂的多了,陈仓的守军怎么办,需要留下多少的兵马来围困陈仓,这都是需要羊祜去考虑去计算的事。
    留的兵马少了,对控制陈仓城的守军起不到作用,留下的兵马多了,也会影响到魏军在陇西的用兵,所以,首先考虑的就是围困陈仓的兵马多少的问题,这关系到整个魏军整个的后勤保障,陈仓之敌就如梗刺在喉,尤其是魏军一旦西进,陈仓之敌对后勤补给线的威胁实是太大了,所以处理好陈仓的问题是进攻陇西的先决条件。
    羊祜的这个计划之所以不太成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魏军现在掌握的陇西的情报还不太详实,支持军队进攻的后勤保障条件还未达到,所以羊祜目前也仅仅处于谋划阶段,能否真正实施,还得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方略来,显然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羊祜将这个避实就虚的计划和盘托出之后,立刻引起了众将的热议,有支持的,也有反对者。
    支持者认为,羊祜的这个跳跃式前进方式比较有新意,有利于打破目前的这个僵局,同时也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魏军是很容易攻到冀县城下的。
    反对者态度也比较明确,认为这个计划比较冒险,毕竟陇西一带,可是集结了司马军和蜀军联盟的近十万大军,而且街亭柳城的守军也可以随时地救援陇西,魏军面对的这可是一支实力不俗的军队,无法得到充足的粮草给养的情况下,魏军陇西作战的前景并不光明。
    反对者认为,魏军想要拿下陇西,还是首先立足于拿下陈仓,这是一场绕不过去的关键之战,只有打开陇西的门户,魏军才有横扫碾压陇西的机会。
    但究竟怎么拿下陈仓来,诸将都是众说纷纭,并没有能拿出一个实质性的方案来,事实上拿下陈仓确实不是易事,魏军已经连续对陈仓发起了进攻二十余日,伤亡累计数千人,但也终究没有机会攻破陈仓。
    有人提议采用水攻,陈仓南临渭水,如果筑坝将渭水的水位抬高的话,拿水来灌陈仓,陈仓被淹,守军自然就瓦解了。
    不过水攻的计划看起来不错,但实施起来的难度极大,陈仓城虽然南临渭水,但地势却要比渭水高出一截子,魏军想要筑坝抬高水位,可首先要加高加固渭水的河堤,不能让渭水流往别处。
    如此一来,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相当巨大的,成功的机率微乎其微,所以水攻的方案很快被人给舍弃了。

第2398章 逃之夭夭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
    起初陆抗的才干并不为世人所知,由于孙逊在江东的声名显赫,功勋卓著,许多的人都把陆抗当做是一个籍着父荫而攀升起来的官二代,加之陆家本来就是江东大族,陆抗就算是统领兵马,也未能得到江东人的信任。
    其时陆逊病逝之时,孙权还在位,由于陆逊曾参与到二宫之争之中,未能独善其身,孙权深恶之,只是由于陆逊生前威名太重,孙权也拿他无可奈何,但陆逊死后,孙权对陆家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颇有点秋后算帐的味道,还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二十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孙权深异之,没有再追究。
    赤乌九年,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
    后来孙权驾崩,孙亮即位,陆抗晋升为奋威将军。次年,诸葛恪被孙峻所杀,诛连三族,许多姻亲都受到了牵连,陆抗之妻是诸葛恪的外甥女,也在诛连之列,陆抗只得休妻,才算是逃过了牵连。
    原本陆抗和妻子张氏感情甚笃,伉俪情深,但没想到一场事不关己的****让他们是劳燕纷飞,强如诸葛恪都在场纷争之中丢了性命,陆抗官微言轻,自然不可能敌得过如日中天的孙峻。
    但陆抗的内心深处对孙峻的倒行逆施颇为不满,在东吴许多的官员趋炎附势,纷纷地投靠孙峻之时,陆抗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态度,坚定地和孙峻一派划清了界线。
    所以陆抗在孙峻执掌朝权的时候没有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孙峻既死,孙綝登位,比起孙峻来,孙綝的手段更为残暴,排除异己,重用亲信,擅行废立,惑乱朝纲,把东吴朝廷上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朝中的许多忠直之士虽然对孙綝深恶痛绝,但奈何孙綝执掌朝政,大权独揽,众臣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当时陆抗兵驻柴桑,置身于事外,不参与也不反对,和孙綝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
    此次孙綝出兵淮南,东吴的群臣强烈地表示反对,认为东**刚经历了败仗,兵疲民贫,国库空虚,理当休养生息,但孙綝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先后调动大军十八万进攻淮南,几乎是耗光了吴军的底子。
    当吴军攻下新城之时,整个江东都为之欢呼雀跃起来,许多当初反对孙綝出兵的人都沉默不语了,唯独陆抗听闻之后,忧心冲冲地对左右的心腹道:"丞相得了新城,未必是好事啊。"
    左右惊异地道:"将军何出此言?新城我军欲得之久矣,今日幸而得之,为何将军不喜?"
    陆抗道:"如果新城是凭我军真实战力拿下的,固然是可喜可贺,但新城乃是魏国淮南第一重镇,防御之强悍,尤在诸城之上,先帝在世之时,曾数度率兵围攻新城,皆未果,诸葛恪英明神武,挟东兴大捷之余威,围攻新城百日而未得,新城防御之强,人所共知。但此番丞相出兵,却仅仅一月之余,便拿下了新城,如果不是魏军故意地弃守,丞相又焉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新城,此中必定有诈,恐怕丞相要中了魏军的诱敌深入之计了。"
    左右一听,皆道:"那将军何不写信劝阻丞相,暂缓进军。"当年孙权和后来的诸葛恪,也确实是进攻了新城许多的次,但一直是劳而无功,孙綝这回打得如此顺利,仔细地来琢磨一下,这里面怕是真有猫腻在其中。
    陆抗闻听亲信之言,苦笑了一声,如果孙綝真是忠耳逆耳的话,这次就不会冒然地出兵了,只怕现在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己写信去劝谏,不但不会被采纳,反倒是会被孙綝记恨在心,如此出力不讨好的事,陆抗断然不会为之的。
    所以当吴军深入淮南,一直攻到寿春城下之后,陆抗的神色更为地凝重起来,吴军杀到寿春城下之时,距离巢湖越来越远,在得不到水军的援助之下,吴军极易遭遇到魏军的包抄反击,一旦魏军真得形成反击,十几万的吴军便危矣。
    为了关注前线的战况,陆抗还特意地派人前往淮南去打探消息,让他随时可以掌握淮南的动态。
    当魏军的屯骑营和劲骑营出现在逍遥津、骁骑营和果骑营出现在阜城的消息传来,陆抗立刻顿感大事不妙,魏军两路骑兵突然出击,直接就抄了吴军的后路,毫无疑问,这是魏军要包饺子的节奏啊,整个淮南的吴军都处于全军覆灭的危机之中。
    陆抗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当即出兵,渡江北上,准备救援吴军。
    左右大为不解,道:"将军与丞相素来不睦,既然未奉军令,又何苦出兵呢?"
    陆抗正色地道:"某此番出兵相救的,只是众多的江东儿郎,不忍见他们命丧淮南而已,真如果是救孙綝一人,他便是死路一条也无人会伸以援手的。"
    陆抗自己和孙峻孙綝不睦,那不过是私怨,而拯救淮南万千吴军的性命,却是公事,陆抗是一个极为明事理的人,他恩怨分明,该出手时绝不会含糊的。
    渡过长江之后,陆抗并没有选择进攻逍遥津,而是直奔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石亭,众将是大惑不解,追问陆抗缘何会去石亭,如果石亭那边并未有魏军出现的话,那陆抗此举,就等于是白费功了。
    对此,陆抗是有着自己的分析的,情报显示,魏军将两支骑兵部署在了逍遥津,以现在柴桑的兵力,想要在逍遥津杀出一条血路来,绝非易事,只怕吴军没有救到,反倒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第2399章 姗姗来迟的越骑营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
    起初陆抗的才干并不为世人所知,由于孙逊在江东的声名显赫,功勋卓著,许多的人都把陆抗当做是一个籍着父荫而攀升起来的官二代,加之陆家本来就是江东大族,陆抗就算是统领兵马,也未能得到江东人的信任。
    其时陆逊病逝之时,孙权还在位,由于陆逊曾参与到二宫之争之中,未能独善其身,孙权深恶之,只是由于陆逊生前威名太重,孙权也拿他无可奈何,但陆逊死后,孙权对陆家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颇有点秋后算帐的味道,还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二十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孙权深异之,没有再追究。
    赤乌九年,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
    后来孙权驾崩,孙亮即位,陆抗晋升为奋威将军。次年,诸葛恪被孙峻所杀,诛连三族,许多姻亲都受到了牵连,陆抗之妻是诸葛恪的外甥女,也在诛连之列,陆抗只得休妻,才算是逃过了牵连。
    原本陆抗和妻子张氏感情甚笃,伉俪情深,但没想到一场事不关己的****让他们是劳燕纷飞,强如诸葛恪都在场纷争之中丢了性命,陆抗官微言轻,自然不可能敌得过如日中天的孙峻。
    但陆抗的内心深处对孙峻的倒行逆施颇为不满,在东吴许多的官员趋炎附势,纷纷地投靠孙峻之时,陆抗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态度,坚定地和孙峻一派划清了界线。
    所以陆抗在孙峻执掌朝权的时候没有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孙峻既死,孙綝登位,比起孙峻来,孙綝的手段更为残暴,排除异己,重用亲信,擅行废立,惑乱朝纲,把东吴朝廷上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朝中的许多忠直之士虽然对孙綝深恶痛绝,但奈何孙綝执掌朝政,大权独揽,众臣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当时陆抗兵驻柴桑,置身于事外,不参与也不反对,和孙綝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
    此次孙綝出兵淮南,东吴的群臣强烈地表示反对,认为东**刚经历了败仗,兵疲民贫,国库空虚,理当休养生息,但孙綝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先后调动大军十八万进攻淮南,几乎是耗光了吴军的底子。
    当吴军攻下新城之时,整个江东都为之欢呼雀跃起来,许多当初反对孙綝出兵的人都沉默不语了,唯独陆抗听闻之后,忧心冲冲地对左右的心腹道:"丞相得了新城,未必是好事啊。"
    左右惊异地道:"将军何出此言?新城我军欲得之久矣,今日幸而得之,为何将军不喜?"
    陆抗道:"如果新城是凭我军真实战力拿下的,固然是可喜可贺,但新城乃是魏国淮南第一重镇,防御之强悍,尤在诸城之上,先帝在世之时,曾数度率兵围攻新城,皆未果,诸葛恪英明神武,挟东兴大捷之余威,围攻新城百日而未得,新城防御之强,人所共知。但此番丞相出兵,却仅仅一月之余,便拿下了新城,如果不是魏军故意地弃守,丞相又焉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新城,此中必定有诈,恐怕丞相要中了魏军的诱敌深入之计了。"
    左右一听,皆道:"那将军何不写信劝阻丞相,暂缓进军。"当年孙权和后来的诸葛恪,也确实是进攻了新城许多的次,但一直是劳而无功,孙綝这回打得如此顺利,仔细地来琢磨一下,这里面怕是真有猫腻在其中。
    陆抗闻听亲信之言,苦笑了一声,如果孙綝真是忠耳逆耳的话,这次就不会冒然地出兵了,只怕现在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己写信去劝谏,不但不会被采纳,反倒是会被孙綝记恨在心,如此出力不讨好的事,陆抗断然不会为之的。
    所以当吴军深入淮南,一直攻到寿春城下之后,陆抗的神色更为地凝重起来,吴军杀到寿春城下之时,距离巢湖越来越远,在得不到水军的援助之下,吴军极易遭遇到魏军的包抄反击,一旦魏军真得形成反击,十几万的吴军便危矣。
    为了关注前线的战况,陆抗还特意地派人前往淮南去打探消息,让他随时可以掌握淮南的动态。
    当魏军的屯骑营和劲骑营出现在逍遥津、骁骑营和果骑营出现在阜城的消息传来,陆抗立刻顿感大事不妙,魏军两路骑兵突然出击,直接就抄了吴军的后路,毫无疑问,这是魏军要包饺子的节奏啊,整个淮南的吴军都处于全军覆灭的危机之中。
    陆抗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当即出兵,渡江北上,准备救援吴军。
    左右大为不解,道:"将军与丞相素来不睦,既然未奉军令,又何苦出兵呢?"
    陆抗正色地道:"某此番出兵相救的,只是众多的江东儿郎,不忍见他们命丧淮南而已,真如果是救孙綝一人,他便是死路一条也无人会伸以援手的。"
    陆抗自己和孙峻孙綝不睦,那不过是私怨,而拯救淮南万千吴军的性命,却是公事,陆抗是一个极为明事理的人,他恩怨分明,该出手时绝不会含糊的。
    渡过长江之后,陆抗并没有选择进攻逍遥津,而是直奔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石亭,众将是大惑不解,追问陆抗缘何会去石亭,如果石亭那边并未有魏军出现的话,那陆抗此举,就等于是白费功了。
    对此,陆抗是有着自己的分析的,情报显示,魏军将两支骑兵部署在了逍遥津,以现在柴桑的兵力,想要在逍遥津杀出一条血路来,绝非易事,只怕吴军没有救到,反倒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第2400章 阳平关

    所以邓艾是在赌他们不敢出城,只要七千人摆在那儿,就是对汉城和乐城守军的一个巨大的威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就连打开城门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敢出城交战呢?
    毕竟邓艾是需要把主力的兵力集中投入到进攻之中,而不是对汉乐二城进行围城,否则那便是正是姜维的下怀。
    姜维汉中防御体系的核心,就是这些要塞城池,姜维的目的,就是要魏军前来围城攻城,将魏军的主力拖在汉城乐城阳平关下,依靠坚城,与魏军打持久消耗战。
    这些城池在防御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们完全能抵御得住魏军投石车的攻击,满编的防守兵力,充足的粮草和军械,也让蜀军有能力抵御得住魏军的饱和攻击。
    也就是说在汉中三大要塞的防御上,蜀军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如果魏军按照蜀军编好的套路来进攻的话,那肯定是出力计不到好的,毕竟从投入的兵力上而言,魏军未必能比蜀军占多少优势,一旦进入到姜维设定好的剧本之中,魏军肯定是会吃亏的。
    坚城难克,如果魏军被拖入到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之中,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魏军最终会被庞大的后勤补给给拖垮。
    这也是姜维设计好的结局。
    邓艾当然不会按照姜维的剧本走,他在魏军各路人马进入到汉中之后,果断地放弃了围攻汉乐二城,仅仅只派一万四千人对二城进行长期的围困,集中起主力来,进攻阳平关。
    如果汉乐二城的守军真得就出城呢?邓艾其实也不太担心,尽管围城的部队大部分是守备军,野战的能力不足,但邓艾也不需要他们进行野战,魏军在营地的四周,深壕高垒,部署了大量的拒马和鹿角,一旦蜀军要发起进攻,他们面对的也是魏军坚固的营寨。
    守备军虽然野战中战斗力不强,但把守营寨和把守城池几乎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蜀军也是以防御为主,让他们发起进攻的话,未必能有什么出彩之处。
    更何况,四千守备军之外,邓艾还另行配置了三千***,所以蜀军就算是出城攻击,想要打破魏军的包围阵地,也绝非易事。
    邓艾这样的配置,既保证了对汉乐二城守军的控制,也无需使用大规模的部队,完全可以将主力抽调出来,参与到更重要的战斗之中。
    在邓艾的计划之中,阳平关是魏军必须要拿下的一个目标,锐骑营和左卫营在马隆和牵弘的率领之下,已经从狄道和祁山道向阴平武都方向进军,虽然目前邓艾还没有接到来自阴平那边的战报,但邓艾相信锐骑营和左卫营的实力,拿下阴平和武都应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而阳平关是横亘在汉中和蜀中以及武都之间的一个咽喉要塞,如果魏军无法攻克阳平关的话,进入汉中和进攻阴平武都的军队就会被隔绝,无法取得联系,更无法突破汉中,进入到蜀中。
    所以阳平关邓艾是志在必得的,安排好对汉城和乐城的围困之后,邓艾集合了近四万五千人的军队,向阳平关发起了进攻。
    阳平关位于汉中平原的最西端,也叫做阳安口,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阳平关就位于这两座险峻的山脉之间,南可入川,西连武都,北通陈仓,东接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之为入蜀的咽喉要地,一点也不差。
    阳平关这里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在世之时,就极为重视阳平关。
    原本的阳平关,是建在汉中北山之上的,张鲁割据汉中之中,就在北山走马岭上横山筑城十余里,张鲁之弟张卫曾在此击退过曹操的进攻,后来诸葛亮驻扎汉中之时,因其南北两山之间过于宽阔,起不到阻击魏军入川的作用,所以将阳平关移到了走马岭之下的谷地之中,构筑起了新的关隘。
    诸葛亮虽然是极力主张北伐,以攻代守,但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就完全放弃了防御,恰恰相反的是,诸葛亮在驻守汉中谋划北伐的同时,还无时不刻地惦念着汉中的防御体系。
    阳平关便是诸葛亮一手兴建起来,阳平关不仅是汉中防御的急所,更是入川之门户,阳平关向西,便是武都郡,当年汉中之战时,**就是首先攻破了武都的下辨,让进攻汉中的蜀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压力,守住阳平关,等于是守住了汉中的西大门,从阴平武都方向攻过来的敌军,是无法从这里进入汉中的。
    其次,汉中虽然是蜀国的一个防御重地,但更为重要的却是蜀中,所以阳平关的存在,也保证了即使是汉中失守,也不会让蜀中门户大开。
    所以极具战略眼光的诸葛亮才会在走马岭下重建新的阳平关,并且本着打造坚城的目的,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石来砌墙,用最高标准来建阳平关。
    当时还有许多人大为不解,毕竟采石筑城和夯土筑城完全是两个概念,采石筑城的成本至少是夯土筑城的五六倍,许多僚属都建议诸葛亮不必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建一座看起来根本就用不上的阳平关。
    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用最高的标准和规格来建阳平关,由于阳平关的建造比较费力,一直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征之前,才勉强算是完工。
    当这一座新的关隘矗立在高山峡谷之间,蜀人纷纷的赞叹其雄伟壮观,当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当年曹爽伐蜀之时,就曾兵败于阳平关之下,如此坚城要塞,一直以来也成为了汉中防御的关键一环。
    姜维这次的敛兵聚谷之计,更是将阳平关视为了重中之重,阳平关的守军是汉城的双倍,守将亦是一正一副的配置,由此可见阳平关的重要性,在整个汉中防御体系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2401章 治军严苛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而且都是荆州的一些官吏,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没人去考虑他们死得冤不冤,反而是一个个变得谨小慎微起来,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的人头也保不住了。
    在这种乱世之中,哪还有什么道理可言,手握权柄的步家,那就是操持着生杀大权的阎王,谁不服,只管上来报名便是,来一个步玑就敢斩一个,来两个就敢杀一双,就问你一句,服不服?
    当然,也有一些不开眼的,平素里豪横惯了那些刁民,公然来带头闹事,步玑当然是毫不客气地下令将他们捉了起来,就地正法。
    杀人这回事,起初的时候是挺难的,会很纠结也很彷徨,但杀顺手之后,那就跟屠狗杀羊没有什么区别了,一刀就是一个,痛快地很。
    有着这样杀鸡儆猴的威慑力存在,大部分的军士和平民还是被镇住了,不敢再有丝毫的怨言,整个撤离的行动,也进行地井然有序了。
    到了中午的时候,府库之中的粮草已经搬空了不少,按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到天黑之时,实现步协全城撤离的计划也是不远了。
    只不过城中还有大量的物资遗留了下来,步协是没有能力再带走了。
    当然这些物资也不能白白地留给魏军,步协下令将这些物资集中起来,全部焚毁,也算是免除了后患。
    夕阳下,步协是最后一批离开江陵的人,这个时候,还有大批的平民百姓拥挤在街头,呼号痛哭,央求着步协也带他们走。
    但步协却是冷漠无情地予以拒绝了,毕竟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妇孺老弱,既上不了阵又运不了粮,而且他们行动缓慢,完全就是累赘和包袱啊,带上这些人上路,根本走不出多远就会被魏军给追上,他们会拖累到整支军队的。
    步协现在所考虑的,就是撤军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只用挑选身强力壮的民夫,那怕这些人不愿意随军也由不得他们,步协会使用强迫性的手段逼其就范,不走也得走。
    至于那些想要离开的老弱病残,步协则是无情地予以拒绝之,他的军队之中可是不养闲人的,没有任何贡献值的累赘根本就不在步协的考虑范围之内。
    经过了一天紧张地撤离,吴军所有的人员都已经顺利地撤出了江陵城,而且其中大部分的人已经踏上了前往西陵的道路,预计几天之后,他们就可以抵达西陵。
    当然,能不能顺利地抵达西陵,还得看姜维那边的阻击和断后行动,只能姜维能成功挡住魏军,整个撤军行动将会进行地有条不紊,反之,一旦被魏军给追上,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朱乔所造成的,如果当时朱乔肯听从姜维的命令,果断地从江陵撤军的话,不但江陵城的所有军民都能顺利地撤到西陵,而且他们完全有时间搬空江陵的府库,就连一粒粮食一件物什都不会留给魏军。
    可正是因为朱乔的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了吴军错失了撤军的良机,别看这仅仅只是耽搁了几天的时间,可造成的后果却是无可挽回的,步协虽然已经是竭尽全力挽救了,但依旧没办法将所有的损失给追回来。
    离开江陵城的时候,朱乔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恐怕已经是他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了,不过这还是在姜维率领蜀军全面抵御住魏军进攻的情况下,吴军才得以顺利地能撤出江陵,否则魏军一旦兵临城下的话,江陵的吴军根本就没有机会再走脱了。
    所以说庸才**,一点也不假,摊上朱乔这么一个自以为事的混球,不知道要害了多少人的性命啊!
    步协越想越来气,恨不得这个时候一刀将朱乔给砍了,这个浑蛋,真是百死也莫赎。
    不过最后步协也按捺住了自己的冲动,朱乔的事,自己这边并不方便处理,还是交给陆抗去处理更为妥当,反正现在朱乔已经被自己给拿下了,再想做妖他也做不了了。
    离开江陵之后,步协特意地将步玑给叫过来,让他亲自带人前往公安渡口,去通知姜维,他们这边撤离了,姜维那边也就完成了阻击的任务,该是撤退了。
    姜维在这次的江陵之战中,表现的还是异常的积极,为了阻挡魏军的登陆,蜀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如果没有姜维这样卖力的作战,步协就算赶到了江陵,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步协对姜维是心存感激的,现在像姜维这样雪中送炭的人还真是太少了,那怕姜维另有目的,但他为了江陵撤军所做出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现在江陵的撤军完成之后,姜维在公安那边的阻击战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再打下去,也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就算吴军撤退到西陵,也还要继续地面对魏军的进击,所以和姜维保持精诚合作的关系,是有利于双方的一件事情,这一点的大局观,步协还是具备的,像朱乔那样心胸狭隘的人,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
    步玑领命,立刻率兵骑马赶赴公安,去见姜维。
    蜀军在公安渡口的作战,已经持续了两天的时间,魏军源源不断地涌过长江,给蜀军的防线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这样的战斗,进行的异常困难,蜀军的伤亡在不断地增加,战局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但姜维依然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因为他和步协之间有一个约定,那就是步协去解决江陵撤军的事情,姜维则担负起阻击魏军的重任,江陵城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姜维就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现在的吴军和蜀军,已经是系在一根绳了上的蚂蚱了,谁也跳不了,谁也跑不了,只有同心协力,才有机会战胜魏军,守住荆州,如果双方各自为战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魏军各个击破,惨败而归。

第2402章 魔鬼训练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他真是等得望眼欲穿,昐星星盼月亮,总算是把援兵给盼了来。
    陈仓城在经历过一场大火之后,能烧得东西差不多也都给烧光了,粮草的匮乏,低迷的士气以及大量人员的伤亡,让州泰早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如果这个时候魏军一鼓作气地前来攻击的话,陈仓城可能早就失守了。
    州泰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魏军暂时地没有来攻城,但暂时不代表永远,魏军对陈仓是志在必得的,所以魏军迟早是会发动进攻的,这一点州泰是清楚的,不必报什么幻想,唯一能解决陈仓的困境的,也只有援兵来。
    但现在州泰被困在陈仓城内,所有的消息也是只出不进,这似乎是魏军刻意为之的,他们对离开陈仓的信使似乎是网开一面,但对于从陇西前往陈仓的信使,却毫无例外地进行了拦截,也就是说州泰可以把陈仓城的情况上报给司马伦,但却听不到任何的回复,这让固守在陈仓的州泰成为了瞎子和聋子,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的情报。
    得不到陇西方面的消息,确实让州泰是焦急万分,依靠陈仓的守军,已经不足以守住陈仓了,州泰唯一的指望就是陇西那边的援军了。
    不过好消息终于还是传了回来,姜维和司马伦接到了州泰的求救书信之后,尽起陇西之兵,前来陈仓实施救援。
    为了突破魏军的封锁,这条消息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传到的陈仓。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如同是黑暗之中看到一丝的曙光一样,州泰终于是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陈仓有救了!
    于是州泰下令,陈仓的守军全部集结起来,做好突围的准备,就算援军到来,陈仓也是守不住了,毕竟一场大火烧光了陈仓城内几乎所有的物资,不光是食物匮乏,就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了,在这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隆冬时节,这种困守孤城的日子真得十分难熬。
    州泰好不容易盼了援兵,就是急着想离开陈仓,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坏消息也是接踵而至,蜀军的救援队伍行至黑水原,遭遇到了魏军的阻击,现在双方陷入到了激战之中,从目前的战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啊。
    州泰的好心情又瞬间跌到了谷底,或许他这个时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魏军明明可以轻取陈仓却始终放在不打,显然就是把陈仓当做了一个钓饵,而陇西的援军则是上钩的大鱼,曹亮摆明了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他不光想要拿下陈仓,还想全歼陇西的十万蜀军。
    曹亮这么大的胃口,不是说此前州泰想不到,而是他不敢想,一次性吃掉蜀军十几万人,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但黑水原之战打响之后,州泰才蓦然惊觉,或许曹亮真有这个胃口也说不定的,州泰细思极恐,看来曹亮的野心真得超乎了他的想象,陈仓战局陡然又变得艰巨起来。
    州泰到是有心思趁着这个机会突围,前往黑水原助司马伦一臂之力,但看看城外魏军森严的阵势,州泰也只能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就算魏军主力都前往了黑水原,但陈仓城外至少还有两个步兵营的兵力,以现在陈仓守军的疲惫状态,想要突破魏军的防线,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州泰考虑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突围的打算。
    或许黑水原之战蜀军能获胜呢?带着这份期冀,州泰只能是按兵不动,继续地**下去了。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蜀军在黑水原战败的消息传来,州泰如坠冰窖,面如死灰,这次他算是彻底地绝望了。
    就在此时,有哨兵飞报,说陈仓城北面的黄土坡那边又发生了战斗,看来是蜀军的另一支援兵到了。
    本来已经感觉坠入到深渊的州泰仿佛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连忙地登上城头去观看。
    黑水原和陈仓相隔近五十里的距离,所以那边的战况如何,站在陈仓的城头是看不到的,而黄土坡不同,它距离陈仓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距离,站在陈仓城上,登高远眺,黄土坡那边的情况依稀可见。
    这支援兵的出现,仿佛又给州泰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还是姜维和司马伦料算周详啊,断定魏军会有埋伏,故而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主力去攻黑水原,另派一军从黄土坡杀来,这回看魏军如何招架?
    州泰决定不再**了,黄土坡的援军便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杀出一条血路,与黄土坡的蜀军会合,这样或许有机会死里逃生。
    陈仓的守军其实早已经做好了突围的准备,州泰一声令下,司马军便纷纷地涌出城去。
    司马军的突破似乎很顺利,围城的魏军虽然不少,但由于他们得四面围城,所以在城北的防线上并没有多少的兵马,大概魏军的主力还是集中在城西方向吧,这无疑给司马军的突围带来了极大的利好,他们一路杀穿了魏军的防线,便向着黄土坡方向杀了过去。
    其实魏军的防御松懈,是曹亮特意安排的,倒不是说魏军防不住陈仓的守军,而是没有必要和他们死磕,司马军身处绝境,向死而生,一旦突围,必定是鼓做了士气,风头正盛,这个时候魏军全力阻挡的话,双方难免会爆发激战。
    如果司马军突围不成的话,还是会退守陈仓城的,这样无助于解决陈仓的战斗。
    特意地开一道口子,将司马军放出去,这样一来,司马军便彻底地放弃了陈仓,魏军则可以顺手拿下陈仓来。
    至于逃出陈仓的司马军,曹亮一点也不担心他们会逃走,没有了陈仓城坚固的城墙,这些司马军就如同是土鸡瓦狗一般,无论是魏军骑兵还是魏军步兵,一路追击,便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让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第2403章 心怀怨忿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正...........................
    他真是等得望眼欲穿,昐星星盼月亮,总算是把援兵给盼了来。
    陈仓城在经历过一场大火之后,能烧得东西差不多也都给烧光了,粮草的匮乏,低迷的士气以及大量人员的伤亡,让州泰早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如果这个时候魏军一鼓作气地前来攻击的话,陈仓城可能早就失守了。
    州泰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魏军暂时地没有来攻城,但暂时不代表永远,魏军对陈仓是志在必得的,所以魏军迟早是会发动进攻的,这一点州泰是清楚的,不必报什么幻想,唯一能解决陈仓的困境的,也只有援兵来。
    但现在州泰被困在陈仓城内,所有的消息也是只出不进,这似乎是魏军刻意为之的,他们对离开陈仓的信使似乎是网开一面,但对于从陇西前往陈仓的信使,却毫无例外地进行了拦截,也就是说州泰可以把陈仓城的情况上报给司马伦,但却听不到任何的回复,这让固守在陈仓的州泰成为了瞎子和聋子,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的情报。
    得不到陇西方面的消息,确实让州泰是焦急万分,依靠陈仓的守军,已经不足以守住陈仓了,州泰唯一的指望就是陇西那边的援军了。
    不过好消息终于还是传了回来,姜维和司马伦接到了州泰的求救书信之后,尽起陇西之兵,前来陈仓实施救援。
    为了突破魏军的封锁,这条消息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传到的陈仓。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如同是黑暗之中看到一丝的曙光一样,州泰终于是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陈仓有救了!
    于是州泰下令,陈仓的守军全部集结起来,做好突围的准备,就算援军到来,陈仓也是守不住了,毕竟一场大火烧光了陈仓城内几乎所有的物资,不光是食物匮乏,就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了,在这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隆冬时节,这种困守孤城的日子真得十分难熬。
    州泰好不容易盼了援兵,就是急着想离开陈仓,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坏消息也是接踵而至,蜀军的救援队伍行至黑水原,遭遇到了魏军的阻击,现在双方陷入到了激战之中,从目前的战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啊。
    州泰的好心情又瞬间跌到了谷底,或许他这个时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魏军明明可以轻取陈仓却始终放在不打,显然就是把陈仓当做了一个钓饵,而陇西的援军则是上钩的大鱼,曹亮摆明了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他不光想要拿下陈仓,还想全歼陇西的十万蜀军。
    曹亮这么大的胃口,不是说此前州泰想不到,而是他不敢想,一次性吃掉蜀军十几万人,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但黑水原之战打响之后,州泰才蓦然惊觉,或许曹亮真有这个胃口也说不定的,州泰细思极恐,看来曹亮的野心真得超乎了他的想象,陈仓战局陡然又变得艰巨起来。
    州泰到是有心思趁着这个机会突围,前往黑水原助司马伦一臂之力,但看看城外魏军森严的阵势,州泰也只能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就算魏军主力都前往了黑水原,但陈仓城外至少还有两个步兵营的兵力,以现在陈仓守军的疲惫状态,想要突破魏军的防线,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州泰考虑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突围的打算。
    或许黑水原之战蜀军能获胜呢?带着这份期冀,州泰只能是按兵不动,继续地**下去了。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蜀军在黑水原战败的消息传来,州泰如坠冰窖,面如死灰,这次他算是彻底地绝望了。
    就在此时,有哨兵飞报,说陈仓城北面的黄土坡那边又发生了战斗,看来是蜀军的另一支援兵到了。
    本来已经感觉坠入到深渊的州泰仿佛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连忙地登上城头去观看。
    黑水原和陈仓相隔近五十里的距离,所以那边的战况如何,站在陈仓的城头是看不到的,而黄土坡不同,它距离陈仓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距离,站在陈仓城上,登高远眺,黄土坡那边的情况依稀可见。
    这支援兵的出现,仿佛又给州泰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还是姜维和司马伦料算周详啊,断定魏军会有埋伏,故而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主力去攻黑水原,另派一军从黄土坡杀来,这回看魏军如何招架?
    州泰决定不再**了,黄土坡的援军便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杀出一条血路,与黄土坡的蜀军会合,这样或许有机会死里逃生。
    陈仓的守军其实早已经做好了突围的准备,州泰一声令下,司马军便纷纷地涌出城去。
    司马军的突破似乎很顺利,围城的魏军虽然不少,但由于他们得四面围城,所以在城北的防线上并没有多少的兵马,大概魏军的主力还是集中在城西方向吧,这无疑给司马军的突围带来了极大的利好,他们一路杀穿了魏军的防线,便向着黄土坡方向杀了过去。
    其实魏军的防御松懈,是曹亮特意安排的,倒不是说魏军防不住陈仓的守军,而是没有必要和他们死磕,司马军身处绝境,向死而生,一旦突围,必定是鼓做了士气,风头正盛,这个时候魏军全力阻挡的话,双方难免会爆发激战。
    如果司马军突围不成的话,还是会退守陈仓城的,这样无助于解决陈仓的战斗。
    特意地开一道口子,将司马军放出去,这样一来,司马军便彻底地放弃了陈仓,魏军则可以顺手拿下陈仓来。
    至于逃出陈仓的司马军,曹亮一点也不担心他们会逃走,没有了陈仓城坚固的城墙,这些司马军就如同是土鸡瓦狗一般,无论是魏军骑兵还是魏军步兵,一路追击,便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让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第2404章 愚蠢之极

    魏军的进攻很突然,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子午谷杀了出来。
    但说它突然吧,也不算突然,毕竟自从上一次的陇西之战结束之后,双方就一直紧张地对峙着,魏军并没有撤军的意图,反而是秣马厉兵,筹备粮草,一直在做着伐蜀的准备。
    而蜀国这边,也是从战略进攻转入到了战略防御,严阵以待,就等魏军打来了。
    所以说,这场战争,是势不可免的,区别只是在于他发生在明天还是后天而已,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唯一意外的,也就是魏军进攻路径的选择了,他们居然会从最为险峻的子午谷杀了出来,这倒是出乎傅佥以及其他蜀军将领的意料。
    毕竟按照姜维敛兵聚谷的防御计划,蜀军放弃了所有的外围的防御阵地,将兵力退守到三大要塞之中,加上南郑,蜀军在汉中的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四个点上,外围完全是形同虚设,无论魏军从褒斜道还是傥骆道进军,都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但让人意外的魏军却从最难走的子午道给窜了出来,并且直逼乐城,阎宇仓促出兵,在野狼峪遭到了魏军的伏击,全军覆灭,阎宇本人也成为了魏军的阶下囚,汉中的郡治南郑也落入到了魏军之手。
    由于阳平关较为偏西的地理位置,在傅佥得到魏军进攻汉中的消息之时,阎宇就已经被魏军俘虏了。
    "愚蠢之极!"这是傅佥闻讯之后,对阎宇的四字评价。
    不察敌情,盲目出击,这就是阎宇犯的最大错误,南郑距离乐城一百多里,阎宇难道不知道魏军最擅长的战术就是围城打援吗,居然傻乎乎地一头撞了上去,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
    这点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没有,阎宇是怎么混到汉中都督的高位之上的,傅佥心中不禁掠过一丝的鄙夷之念,阎宇看来真是只会去舔太监的腚,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干,朝廷居然会派这种人来当汉中都督,真是瞎了眼了。
    也幸亏傅佥他们抗命不从,否则真要让阎宇来全面指挥汉中的防御事务的话,还指不定搞出什么乱子来呢。
    不过傅佥对阎宇的兵败并没有拍手称快,反而是深感忧虑,阎宇的失败,最多也就是证明了阎宇的无能而已,但损失掉的一万蜀军,却是实打实的蜀国的军事力量,如果不是阎宇这么挥霍掉的话,那么这支一万人的游击军,分散到各个要害地带,对魏军进攻汉中都是一个巨大的威慑。
    只可惜一心只往权力上钻的阎宇将这些游击军聚集了起来,然后放羊入虎口,这不禁让傅佥怀疑,这个阎宇是不是魏国派来的间谍啊,这么轻易地就葬送了蜀军一万多的人马,同时也丢掉了汉中的郡治南郑,如此重大的损失,也给汉中的防御前景蒙上了一层的阴影。
    正是因为阎宇这个失败,让汉中的形势顿时就变得严峻了起来,虽然魏军攻入南郑之后,暂时还没有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但傅佥清楚,阳平关一定会成为魏军的首要攻击目标,接下来的决战,将会是势不可免的。
    还好傅佥事先集中力量对阳平关的城墙进行了加固,在原有的固若金汤的前提条件下,又增加了一层保险,这让傅佥在面对魏军的时候,也完成有底气来应对。
    新兵的操练也是极有成效的,如果没有这么高强度的操练,这些新兵蛋子们想要具备相应的战斗力,至少也得多花一倍的时间,才可能会具备作战的能力。
    而傅佥到任阳平关之后,就一直狠抓新兵的训练,每天的训练量让这些新兵是苦不堪言,累得跟狗似的,每天操练结束之后,基本上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但正是这种**的魔鬼训练法,才让这些新兵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真正具备战斗力的士兵,这样自然也就无形之中加大了阳平关的保险系数,目前阳平关的两万守军,阵容齐整,完全有应付魏军攻击的能力,不管魏军来多少的人马,傅佥都击退他们的信心。
    听闻到魏军攻入汉中的消息之后,傅佥立刻停止了采石伐木等事务,将所有外出的兵马都调回到了阳平关之中,从此阳平关的东西两座城门,是日夜紧闭,没有傅佥的命令,任何人都是不得开启的。
    本身阳平关的战备就一直处于一级的状态,此刻就算是傅佥下令加强戒备,本身也是一种维持罢了,以现在守军的这种状态,完全可以投入到战斗之中。
    蜀军在阳平关完全是一根紧绷着的弦,时刻都没有松懈过,唯一不同的是,以前如此高强度的戒备等级或许会让蜀军值守的士卒心存怨言,认为傅佥有些小题大作,敌人还没影呢,用得着他们如此的紧张吗?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魏军已经攻到了汉中,并攻克了南郑,俘虏了汉中都督阎宇,得到消息之后,整个阳平关也是为之一震,众军悚然。
    原来喊了这么久的狼来了的口号,狼果真来了,而且一出场就是如此的残暴,直接就震住了蜀军所有的人,如今大敌当前,自然每一个人都不敢有懈怠了,那怕傅佥这时候派遣的任务又苦又累,蜀军们都是再无怨言了,跟着傅佥一心一意地来守好阳平关。
    而傅佥更是信心十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在阳平关精心地备战了两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阳平关打造成坚固的堡垒要塞,而在阳平关之中,更是囤积了足够两万大军消耗两年之久的粮草,傅佥没有理由认为阳平关会陷入到魏军的手中。
    姜维选择傅佥来镇守阳平关,那就是对傅佥的能力的一种认可,傅佥当然不会辜负姜维的这番期望,城在人在,人亡城亡,他已经做好了誓死而战的准备,而阳平关也将会成为魏军的拦路虎,他们想轻易地越过阳平关,门都没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