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60章 主动请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中几乎无兵可调的曹爽完全是头痛不已,不知道如何来办。

    更让他为难的是,派何人领兵前往更是一个大问题。

    司马懿倒是在文书后面批阅过了,建议由游击将军陈泰前往并州,接替田豫,主持并州的军政。

    但曹爽焉能不清楚司马懿的用心,陈泰乃是陈群之子,而陈家和司马家打得火热,司马懿此举,显然有把并州纳入他的势力范围之下的企图。

    “这老王八蛋,净想着趁火打劫呀!”曹爽气得暗骂起来,可却有些无可奈何,他现在手中无兵可调,无将可用,司马懿这是在戳他的软肋啊!

    曹爽气怵怵地回到了行宫之中,将诸将幕僚都召集起来,商议此事。

    众人皆是摇头,方今的局面之下,派出一位资望和能力皆出众的将领前往并州,还真是一件比较能办的事,似乎除了司马懿提出来的人选陈泰之外,暂时还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人来替代。

    曹爽是一愁莫展,说实在的,他很清楚陈泰前往并州的后果将是什么,就算陈泰可以平定匈奴之乱,也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己好容易在雍凉安插亲信,削夺了司马懿的不少势力,如果让司马懿在并州再培植出一股势力来,那就等于是让曹爽此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可不派陈泰去,又能派何人去,现在曹爽手下缺的就是得力的干将。

    就在此时,立于阶下的曹亮忽然向前走了几步,拱手高声地道:“大将军,末将愿往并州平定叛乱,为大将军分忧。”

    殿上的一堆人,官职都要比曹亮高,所以议事之时,曹亮是排在阶下的,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不过看着众人都纷纷地摇头,曹爽是愁眉紧锁,所以曹亮才挺身而出,主动地请缨出战。

    虽然曹亮已经两次出征,一次对吴作战,一次对蜀作战,但两次打仗,曹亮始终只是辅佐而已,上次征吴之时,他是参军,此次伐蜀之战,他是长史,虽然官职提高了,但本质却没有变,领军者另有他人,他只是辅助而已。

    想要真正地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立足,并且和司马家一争长短,曹亮必须要培养的自己的领军能力,而不是给别人当参谋打下手。

    此次汉中之战结束之后,曹亮还寻思着再找机会一试身手,淮南之战和汉中之战,给曹亮的历练确实是不少,但缺乏真正的领军机会,也是让曹亮感到无比遗憾之处。

    为将者,不光能冲锋陷阵,摧城拨寨,更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今曹亮在两次战役之中,只是充当了一名冲锋陷阵催城拨寨的马前卒,并未有机会参与战略决策。

    所以,现在曹亮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单独领兵的机会,无人掣肘,无人制衡,曹亮便可以尽情地在战场上发挥他的才能,奇谋妙计,纵横决断,让他成为真正的战场主宰者。

    本来曹亮还不知道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会降临,但没想到还没离开长安,这机会就已经是从天而降了。

    听众人所议,有意让陈泰来领兵出征,救援并州,不过看曹爽的态度,似乎并不满意,想来也是因为陈泰是司马懿举荐的人。

    曹亮当机立断,上前主动地请缨出战。

    这样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曹亮如何肯让它悄悄溜走。

    曹爽脸上掠过一抹奇异之色,道:“子明,你真有意去并州?”

    曹亮沉声地道:“末将确有此意,绝非戏言。”

    司马昭轻轻地哼了一声,冷笑道:“田刺史身经百战,威震北疆,尚不能制,你一个小小的校尉,凑什么热闹?”

    曹亮不卑不亢地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今匈奴叛于并州,扰乱的是我大魏的根基,某虽不才,愿效霍骠骑封狼居胥,驱逐胡虏。”

    曹爽一听,很是兴奋,道:“霍去病十七岁曾出塞破匈奴,子明有此志向,甚好!此番伐蜀之战,你立有大功,本欲回京之后,再行封赏,既然你有北征之意,本大将军此刻便封你为平北将军,护匈奴中郎将,并赐竹节一支,前往并州,平定叛乱。”

    曹爽一高兴,给了曹亮很高的封赏,护匈奴中郎将自不必说,此番对匈奴作战,这个官职是必然要给的。而平北将军,是第三品的将军,名号将军,四征四镇四平四安,位置仅次于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在军中地位也是极高的。

    这个封赏,自然是在曹爽的计划之中的,那怕不给平北将军的封号,也肯定是要给其他地位相当的官职的,既然曹亮主动请缨北征,那给他一个平北将军的官职也算是再合适不过了。

    更为重要的是,曹爽给了曹亮假节的权力,别看这一根小小的竹杖,那代表的就是皇帝的权威,等同于尚方宝剑,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

    这根节,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

    假节的权力是极大的,在战时有先斩后奏之权,本来假节者,最低官职也是刺史,不过曹亮此番对匈奴作战,为了便宜行事,曹爽便给了他假节的权力。

    节分为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虽然假节是四种节权之中最低的一种,(假就是假借的意思,出征时使用,征战完成之后归还),但对于此刻的曹亮而言,已经算是无上的荣耀了。

    司马昭目中是妒火中烧,但却也是无可奈何,曹亮现在所有的荣耀,都是他用功勋换来的,更何况,身为曹氏宗族之人,这么一点特权也总是有的,司马昭再羡慕嫉妒恨也是于事无补,他一个败军之将,恐怕连半点争功的机会也没有。

    夏侯玄显然也是为曹亮高兴,笑着对曹爽道:“大将军光是给子明封官了,怎么也得给他带点兵去呀,难道让他做孤胆英雄不成?”

第461章 北军五校

    既是将军,那必为领兵者,若无兵可领,岂不成了光杆将军?

    曹爽一听,却面露苦笑之色,他现在手中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兵少将,还真没办法给曹亮太多的兵马。

    曹亮慷然地道:“末将愿率本部人马前往。”

    夏侯玄摇头道:“越骑营如今只有一千五百余骑,而匈奴五部人多势众,骁勇彪悍,你如何能敌?至少也得多带些人马,以测万一。”

    既然夏侯玄都这么说了,曹爽如果再没有表示也说不过去了,他只得道:“好吧,子明你自己点兵吧,需要那支队伍你直管开口。”

    曹亮之所以敢率越骑营本部人马前往并州并非是他托大,而是并州本身就是有军队的,身为匈奴中郎将又岂可无兵可调,所以到达并州之后,曹亮并不至于太发愁。

    不过既然曹爽这么说了,曹亮自然是多多益善了,但具体到点那支兵马,曹亮却有些犯愁了,他当然清楚雍凉的兵马是不能动的,现在整个雍凉防线上都捉襟肘的,如何还有多余的人马来让他带走。

    至于曹爽的中军,曹亮也不想带,中军乃是天子的近卫部队,自然要骄纵的很。曹亮此去并州,可不光是平定叛乱的,他是有着自己的“野心”的,在平定匈奴叛乱的同时,必须要培养出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来,这样他将来才有和司马家对峙的资本。

    曹亮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对曹爽道:“蒙大将军不弃,可否将北军五校交由末将来统领?”

    “北军五校?”曹爽愣了一下,北军五校是包括曹亮现在统领的越骑营和步兵、屯骑、长水、射声等四营的合称,由于新五营的设立,北军五校早已没落,早已成为鸡肋一般的存在,曹爽那怕是出征打仗,也没有考虑征调北军五校(曹亮的越骑营是一个例外),曹亮此刻点名要带北军五校出征,倒是让曹爽感到大惑不解。

    “北军五校能有什么战斗力,子明你确定要带它吗?”

    曹亮道:“是的,末将考虑过了,现在军中各营兵力紧张,暂不宜抽调,唯有北军五校闲置多年,此番平定匈奴叛乱,正当起用。”

    夏侯玄好意地提醒道:“子明啊,知道你的练兵能力不错,这次越骑营就表现非凡,但是其他四营可远没有越骑营的战斗力,而且也没有时间给你重新训练他们,这平叛可是大事,万万马虎不得。”

    曹亮微微一笑,道:“多谢泰初兄提点,启禀大将军,末将还有两个请求,望大将军可以恩准。”

    “但讲无妨。”

    “目前步兵、屯骑、长水、射声四营的校尉末将一个也不想用,还请大将军将他们另调他职,五营校尉的人选由末将安排。”北军五校的校尉多为闲职,除了曹亮之外,其他各营根本就是人浮于事,这几个校尉甚至连军营都没去过几趟,还能指望他们带兵打仗?

    要知道北军五校虽然已经没落了,但五校尉可是实打实的第五品官,秩比二千石,非身份显赫的人一般当上不此职,如果真把这四个校尉调到曹亮的手下来,要能力没能力,要架子有架了,曹亮还不得把他们当祖宗给供着。

    所以曹亮虽然点名要带北军五校,但几个校尉却是一个也不要的,只有安排自己的心腹之人当这校尉,曹亮才能真正地放下心来。

    曹爽毫不犹豫地点点头,他当然清楚这几个校尉都是摆设,真要让他们去打仗,那才叫一塌糊涂呢,所以曹爽立刻准了曹亮的第一个请求。

    曹亮又道:“这是其一,其二北军五校荒废多年,编制多寡不一,末将请求将各营编制提高到两千人,以满足平叛之需。至于各营的缺额,由末将自行募集之,朝廷只需提供铠甲军械战马辎重即可。”

    北军五校的编制一直处于缩减的状态,以曹亮先前统领的越骑营为例,编制只有七百人,而且有一少半还是吃空饷,真正的实人数都不足五百人,其他各营之中,几乎也相差不大,骑兵营的编制大多都在七百人,步兵营的编制大多都在一千人,抛去吃空饷的,四个营集中起来,也不过才两千多人。

    这点兵马,自然不够曹亮所需,而且曹亮如果真要去统率北军五校,现在的士兵,大多都得弃用,不得重新换血不行。

    就好比先前的越骑营,在曹亮任校尉之前,整个越骑营就如同是废了一般,但经过曹亮淘汰兵痞,更换新鲜血液,整个越骑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有统领越骑营的经验,曹营对如何重整北军五校还是有着充分的信心的,让一支烂到根上的军队重新形成战斗力,这并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曹亮真正看重的,是北军五校的这个编制。

    现在可不是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群雄并起,诸侯林立,谁有钱有粮就可以拉起一支人马来,曹魏立国之后,对军队的管控是极为严格的,任何人私募军队那都是谋逆的大罪,是要诛灭三族的,曹亮如何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

    越骑营的编制是七百人,所以曹亮只能是在这个范围内招募人马,一个都不能超出去,直到汉中之战时,为了应对战事,才临时性地将夏侯霸部的骑兵编入到了越骑营之中,使越骑营的人数激增到一千五百人。

    不过那只是临时混编而己,后来得到了曹爽的首肯之后,这些骑兵才算是真正地编入到了越骑营之中。

    这次曹亮也算是狮子大开口了,一下子就问曹爽要每营两千人的编制,这五个营加起来,那就是整整的一万人了。

    而且曹亮还耍了一个小小的心眼,那就是曹爽派来的兵不要,他要自己亲自培养忠于自己的部队,不过军队所需的粮草辎重铠甲军械这些物资,那还得要朝廷来提供。曹亮虽然自己有钱,但这次打仗可是为朝廷平叛,没理由让他自掏腰包。

    不过貌似曹爽现在也无兵可以给曹亮派。

第462章 北军中候

    这回曹爽还是稍微地犹豫了一下,不过很快他就释然了,就算如果派别的将领前往并州平叛,那至少也得带一万兵马,少了根本就不济事。

    现在曹亮提出来带北军五校走,这对曹爽来说,本身就没有任何的负担,北军五校是一支早已被弃用的军队,之所以保留下来,一是因为历史的沿革,二就是因为朝廷还需要这个五个校尉的闲职来安置官员。

    曹亮提议增加五校的编制,这个要求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就以目前五校的兵马加起来,撇开战斗力不讲,单从人数来说,就无法满足平叛的需求。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曹亮提出增加的编制,不需要朝廷再派一兵一卒,所有缺额,都由他自行招募。

    这无疑给曹爽解决了一个大大的难题,现在曹爽最愁的是什么,就是兵员,他几乎已经到了无兵可调的地步,曹亮此举,简直就是善解人意啊。

    他当然不知道曹亮的心思了,曹亮这边可是你白给都不要,给曹亮调现成的军队过来,倒是减少了招募人马训练军队的麻烦,但在忠诚度上,却是大打折扣的,毕竟这些原有的军队是忠到朝廷的,曹亮可以调度指挥,但却不能随心所欲,这无疑给曹亮的前程埋下阴影。

    所以曹亮压根儿就没考虑接收现成的军队,他要组建的,将是一支完全忠诚于自己的军队,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指挥,可以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任何指令。

    那怕培养这么一支军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但对于曹亮而言,却是值得的。

    既然曹亮和曹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达成高度的一致,那么其他的事就完全不是个事了。

    一万人的武器装备粮饷开支,对于家大业大的曹魏王朝而言,根本就不是个事,所以曹爽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既然曹亮统领了北军五校,那么曹爽便在曹亮现有官职的基础上,又给他添加了北军中候一职,曹亮的职位也就变成了平北将军兼北军中候,假节,领护匈奴中郎将。

    北军中候是东汉时置的官职,掌监北军五营,秩比六百石。

    可能有人会糊涂了,北军五校尉不都是比二千石的官吗,怎么统领他们的上司却是一个低了好几级的六百石官。

    这便和东汉的官制有关,因为北军中候是和州刺史一样,是监察官,以职轻者监察职重者,是东汉的固有惯例,州刺史同样也是六百石,却也监管着二千石的郡守,位卑而权重。

    北军中候的权力其实是相当大的,相当于现在的中领军,统领北军五校,掌管京师禁卫,职责重大。

    不过到了曹魏时,由于新立中军五营,设中领军统领之,北军五校形同废弃,所以北军中候一职也就不再设置了。

    此次曹亮统率北军五校出征并州,曹爽干脆很大方地将北军中候加给了曹亮,随意地添加一个六百石的官职,对于曹爽而言,也不算个什么事。

    当然对于曹亮而言,也不影响现有的品秩,平北将军就是本身就是第四品的官职,秩二千石,护匈奴中郎将是第五品,秩比二千石,北军中候是六百石,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三项职务在身的曹亮为第四品,秩二千石。

    司马昭和郭淮原本对曹亮加官晋爵很是妒忌,但最后听到曹亮居然要率北军五校前往并州,都是暗暗地冷笑,北军五校算什么军队,完全是垃圾之中的垃圾,就这种军队,拉到并州前线,转眼工夫就能让匈奴人给灭了,曹亮好大喜功,看来这次他非栽了不可。

    所以本来还有意想拦阻曹亮带兵出征并州的司马昭和郭淮很快地就改主意了,曹亮想去送死,又何必拦他。

    定下了曹亮出征之事,曹爽便挥退诸人,只留夏侯玄和曹亮二人,开始商讨出兵的具体细节。

    曹亮既然主动请缨出征,自然脑海之中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案计划了,在他的计划之中,先率越骑营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前往河东郡,在那儿与从洛阳出发的北军四营相汇合,然后在河东当地招募军队,经过短暂的磨合和训练,然后出兵北上,前往并州。

    至于这个短暂是多长的时间,曹亮暂定是一个月,不过这也要看其他四营的到达时间、磨合时间,如果其他四营不能按时抵达的话,曹亮的出征时间表必然是押后的。

    这个曹爽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用他回到京师,现在就可以下达军令给步兵、屯骑、长水、射声等四营,要他们接令之后,即将出发,前往河东郡,与越骑营汇合,接受曹亮的改编和重组。

    至于曹亮所需要的铠甲军械粮草辎重,则曹爽让尚书台立刻筹备,最迟半个月之内运抵河东,绝对不会耽误曹亮的出征时间的。

    曹亮暂定出征时间为一个月,早按照正常的出征速度而定的,在一般情况,筹备一次出征行动,基本上也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筹措粮草,准备军械器具,而后是点兵,这些事项一样也不可或缺。

    但曹亮此次出征,显然要比一般军队出征繁琐的多,他到达河东之后,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募兵,五营编制上的缺口,必须要在河东郡得到解决。

    为此,曹亮专门向曹爽讨要一张盖有大将军印鉴的文书,责令河东郡县的官员通力协助曹亮完成募兵事务,同时曹亮在河东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河东太守须得全力配合之。

    曹亮之所以向曹爽讨要如此文书,就是欲借用曹爽的名义,方便行事,毕竟河东郡并不属于并州管辖,而是归司隶校尉管辖的,曹亮到河东之后,事务繁多,而河东太守可是和他平级的官员,都是秩二千石,如果河东太守不配合甚至是暗中抵触的话,曹亮的募兵以及接下来的所有事务都会大受影响。

    不过现在曹亮拿到了盖有大将军印鉴的文书之后,对河东太守便有指使之权,而且迫于压力,河东太守也不敢阳奉阴违的。

第463章 桓范

    曹亮升任平北将军之后,便拥有了开府的权力,可以招募自己的幕僚属官。

    其实曹亮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人选,裴秀可为参军,傅玄可做主薄,至于幕僚之中最为重要的长史,曹亮也有了心仪的人选,不过能不能现实,还需曹爽点头才行。

    曹亮对曹爽道:“大将军,末将之麾下,尚缺一谋士,末将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大将军能否允之?”

    曹爽一笑道:“看来子明还是想挖一下某的墙角,好吧,你说来听听,究竟看上何人了?”

    曹亮道:“他便是大将军的同乡,前兖州刺史桓范。”

    曹爽笑道:“你说的是桓元则啊,呵呵,此人可是出了名的行事率性,性情乖张,到了你的麾下,你能否驾驭得了?”

    对于桓范,曹爽还是相当了解的,他出身与沛郡,与曹爽是同乡,建安末年出仕,任羽林左监,先后曾担任过中领军、尚书、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青徐都督、兖州刺史等职,宦海之中,沉沉浮浮几十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脾气暴躁,性格怪僻,恃才傲物,难有容人之雅。

    在担任青徐都督之时,就曾经因为房屋归属问题和徐州刺史郑岐发生争执,凭着手中的节杖就是斩杀郑岐,结果被郑岐告发到了朝廷,桓范也因此而被降职为兖州刺史。

    桓范大概是因为被降职的缘故,在兖州任上之时,郁郁不得志,后来朝廷拟迁其为冀州牧,但因为当时任镇北将军的吕昭出仕比他晚,才学能力皆不及他,桓范忿忿不平,便在他老婆面前抱怨:“我宁可在朝中当诸卿向三公长跪,也不愿屈居于吕子展之下。”

    桓妻仲长氏则道:“夫君之前在东方任职都督青州、徐州之时,因欲擅自斩杀徐州刺史而获罪,人们都说夫君你不会做上司,现在又羞于屈居吕昭之下,这又是不会做下属了。”

    桓范一听妻子的话戳中自己的要害,恼羞成怒,拿起环首刀就用刀环猛戳妻子的肚子。仲长氏当时正好怀孕,受伤流产,不久就死了。

    之后桓范干脆抱病辞官,回家歇着去了,这一歇便是好几年。

    曹亮之所以有用桓范为谋士的心思,正是看中桓范的才华,一个连司马懿都认为是智囊的人,又岂能是泛泛之辈?

    曹亮可清楚地记得,高平陵之变时,桓范逃出了洛阳,前往高平陵去寻曹爽,当时,司马懿都急了,为之色变,连呼:“智囊往矣!”蒋济则道:“桓范虽有智谋,但曹爽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桓范之计。”

    后来的结果果然如蒋济预料的一样,桓范给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护天子前往许都,然后下旨各地兵马勤王,并出示大司农印绶,表示有此印在,谷食无忧。

    但曹爽兄弟并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而是向司马懿投降了,气得桓范吐血大骂:“曹子丹一世英雄,生下的儿子却是蠢如猪,老子倒楣要跟你们被灭族了!”

    曹亮有时还寻思,如果曹爽用了桓范的计谋又会怎么样?

    毫无疑问,历史的进程将会被改写,毕竟曹爽那时手中有皇帝,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下诏书征发四方之兵讨司马懿。而司马懿的叛乱也并非是得人心的,朝野之中,反对司马懿的势力也是相当多的,只要曹爽能稳住阵脚,谁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

    但历史没有假设,桓范被称为后三国时代的第一谋士,可惜跟错了人,最后落得三族皆灭的下场。

    所以,曹亮在考虑谋士人选的时候,还真是想到了桓范,虽然说桓范脾气古怪,恃才傲物,但真正的大才之人,那个不是一身的臭毛病,曹亮还真没怕过。

    不过,最让曹亮担心的是,虽然自己现在官升的很快,都做到平北将军了,但和桓范先前担任过的青徐都督,兖州刺史相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的。

    更何况,曹亮既用桓范为谋士,最高也只能给桓范一个长史的位置,以桓范不甘屈人之下的架子,未必肯应命。

    现在桓范闲赋在家,如果曹亮有时间的话,倒真想学一学刘备三顾茅庐,用自己的诚心或许能打动他。

    但可惜现在时间紧迫,曹亮自己都没空回洛阳,别说是三顾茅庐了,就连见桓范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曹亮只能是请求曹爽出面,来征召桓范。

    至于桓范应不应命,曹亮还真没有把握,毕竟这位可是连冀州牧都辞了的主,那怕是曹爽亲自下令,都有极大的概率会被他拒绝。

    曹爽道:“原本某有意起用他为大司农,不过既然子明想用他为谋士,那就让他随同子明出征吧。不过长史一职过于位卑,以桓范的性子,必不应召也,这样吧,任他为军师祭酒,中监军,秩二千石,或许可行。”

    军师祭酒和中监军都算得上高等官职,和桓范的身份倒也算是匹配,曹爽在这里玩了个文字游戏,不管长史也好,军师祭酒也好,都是来给曹亮当谋士的,在职务上是没有任何的区别,只不过在名义上,军师祭酒、中监军可比长史高大上的多。

    “唯,遵大将军之命。”曹亮不禁是暗暗钦佩,这曹爽的情商看来还真是挺高的,知道桓范好面子,竟然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名义上提升了桓范的职位,甚至中监军的头衔,还在他平北将军之上,但事实上,桓范干得还是谋士的差事。

    只可惜,他就是智商不在线,关键的时候总要掉链子,这次汉中之战,如果曹爽的决策能再果断一些,在用人的上面明智一些,必然会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就算不能灭掉蜀国,至少能鲸吞掉汉中,对于曹魏而言,也必将是一个胜利。

    何至于现在损兵折将,搞得灰头土脸的。

    汉中这一败,必然令曹爽的名望大跌,民心尽失,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是越来越远了,曹爽能还活多久,已经不取决于他自己了,而取决于司马懿何时动手。

第464章 前往河东郡

    曹爽一连发出去数道大将军令,撤消步兵、长水、屯骑、射声四校尉的官职,等他回京之后再重新任命;下令步兵、长水、屯骑、射声四营的官兵即刻离京,前往河东郡,与越骑营会合,听令于平北将军、北军中候、护匈奴中郎将曹亮;下令府库调集一应所需物资到河东郡;任命桓范为军师祭酒、中监军,前往河东郡赴任。

    办完这些事之后,曹爽便下令立刻启程回京。

    原本曹爽计划着尽早地回到洛阳,结果因为并州的急报而生生地耽搁了,不过让曹爽比较安心的是,出兵救援并州的事总算还是得到了圆满地解决,关键的时候,还是曹亮主动站了出来,为他排忧解难。

    所以曹爽对曹亮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只要他能办到的,一律统统地答应了,就连桓范这么最难搞定的人,曹爽都尽可能地想办法做出了安排。

    鉴于曹亮在汉中之战的出色表现,曹爽对曹亮的并州之行还是值得期待的,他对曹亮平定匈奴叛乱还是蛮有信心的。

    毕竟曹亮是他曹氏宗族的人,是曹爽为数不多可以信赖的人,如今有夏侯玄镇守关中陇右,如果曹亮可以在并州有所作为的话,那就算是彻底地解决了曹爽的后顾之忧。

    曹爽觉得在他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再去打仗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从此太平,边关告急,还得有心腹大将给他挡着才是。

    曹爽发现,这次汉中之战,他最大的收获便是曹亮了,曹亮依靠着他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已经可以成长为一位独挡一面的大将了。

    所以曹爽走得还是很放心的,接下来的事,他就完全地交给夏侯玄处理了。

    曹亮在曹爽离开的第二天,也离开了长安。

    不过临走之时,曹亮向夏侯玄要了两个人,那就是羊祜和杜预,他俩目前还是夏侯玄的参军,是准备留在长安的。

    夏侯玄立刻便答应了曹亮的要求,那怕现在他的幕僚一去就是三个人(包括长史曹亮),他还是欣然同意了。

    因为夏侯玄清楚,曹亮那边是急缺人手的,进入并州之后,马上就要和匈奴开战了,这种困难可不是一般人能克服的,夏侯玄希望能多帮曹亮一把。

    “子明,要不还是从雍凉抽调一些兵马过去吧,你从河东郡那儿新募的兵马能堪大用吗?”

    曹亮莞尔一笑,婉言谢绝了夏侯玄的好意,率领越骑营离开了长安。

    开玩笑,好不容易脱离了他人的羁拌,曹亮好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又何须给自己添堵呢。

    再说了,雍凉的兵马虽然看似夏侯玄在主管,但这些军队真正听命的人,却未必是夏侯玄,他一个空降到了关中的都督,别人未必能买他的帐。

    曹亮把越骑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全部是骑兵,由他率领,全速前进,赶往河东郡。另一部分则为辅兵及车马,由邓艾率一队骑兵护送着,徐缓而行。

    曹亮的目的,自然是尽早地赶到河东郡去,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了,他到达河东之后,不等北军其他四营到来,先行开始募兵,这样的话,才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越骑营和曹爽走得不是一路,曹爽的大军是从长安出发,走潼关前往洛阳,而越骑营则是从蒲坂津渡河,前往河东郡郡治安邑。曹爽走得是渭河南路,而越骑营走得是渭河北路。

    从长安渡过渭河,越骑营一路向东,虽然曹亮晚了一天出发,但很快就将曹爽的大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等他们到达蒲坂津的时候,曹爽他们距离潼关还远着呢。

    蒲坂津是黄河上一处最为重要的渡口,历史上被称之为秦晋之咽喉,由于黄河在壶口瀑布以上的河段水流湍急,两岸峡谷高深,船不能行,故而只有壶口以下的河段才具备通航和摆渡的条件,而蒲坂津一带地势平坦,水流平缓,逐渐成为秦晋交通之要冲。

    在黄河的西岸,筑有蒲津关,也叫做临晋关,是关中扼守黄河渡口的一座关隘,使其河东之兵不能轻易地进入关中。

    而同样,在黄河的东岸,晋地也筑有一座城池蒲坂城,两座关城夹河而峙,遥遥相对。

    不过现在蒲坂津位于魏国的腹地,已经早没有了当年秦晋对峙的那般紧张空气,这座渡口已经丧失了它的军事功能,成为黄河两岸民众往来的纽带。

    整个的蒲坂津渡口如今是热闹非凡,往来的渡船不少,渡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集市,其中卖鱼的占了绝大多数,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蒲津关的安详似乎突然间被打破了,那些赶集的百姓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不禁是大惊失色,吓得四散而逃。

    曹亮远远地看了,不由地苦笑一声,他一路行来,原本是无意扰民的,但没想到这些百姓似乎没有见过世面,单单是战马奔跑的声音,就让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现在渡口上几乎是空无一人了,就连那些摆渡的船只,也远远地不敢靠岸。

    曹亮不禁有些犯愁,这一路晓行夜宿,快马奔驰,越骑营的先锋部队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从长安城赶到了蒲坂津。

    可是这滔滔的黄河水,却如同是一道天堑,横亘在了越骑营的前面,拦住了越骑营的去路。

    想要渡过黄河,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越骑营可都是骑兵,连人带马的,数量上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要渡过黄河就得坐船,而瞧着黄河河面的船只,总共也没有几艘,就算把它们全部给征调过来,运力也极为有限,把一千多人的越骑营运送到对岸去,还不知道得多少时候。

    现在曹亮最为紧缺的就是时间,如果在蒲坂津耽搁太久的话,确实是不利于曹亮接下来的行动的。

    看来还得想想办法才行,曹亮必须保证越骑营尽快地渡过黄河去,不致于耽误行程。

第465章 黄河难渡

    临晋关的守将是一位姓陈的都尉,得知曹亮的身份之后,立马是笑容可鞠地鞍前马后的围在曹亮身边,十分卖力地巴结讨好着曹亮。

    曹亮刚刚把想要渡河的意图透露出来的之后,陈都尉便立刻命人将蒲坂津渡口上的渡船全部地调集过来。

    不过全部的渡船也不过只有五六艘,而且这些渡船也并非是那种大船,只是一些中等的船只,单纯拉人的话,每船最多也只能运送三十多人,如果是连人带马的话,最多也只能运送十骑而已。

    曹亮不禁是暗暗地皱眉,五六艘船一次只能运送五六十骑过河,他这边骑兵带辅兵,那是小两千人,这得渡到猴年马月去。

    陈都尉也是一脸的尴尬,这五六艘渡船也是他职权之内所能调动的最多数量了,蒲坂津渡口往来的商旅和行人并不太多,平时只需要二三艘渡船即可满足需求。

    这回陈都尉都把平时闲置轮替的渡船也调来了,可看看曹亮的人马,还是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啊。

    曹亮问道:“附近就没有渔民打鱼的渔船吗?”

    陈都尉道:“渔民打渔,大多都是那种柳叶小船,仅可供一两人乘坐,就连战马也乘不得,渔船虽多,却是无用。”

    黄河并不象南方的长江大河,河道窄水流湍急,所以在黄河上打渔,不需要大的渔船,只需那种可供一两人乘坐的柳叶小渔船即可,这种渔船也只能是用来捕鱼,摆渡的话,根本不行。

    曹亮原本希望可以从民间征调一些渔船来帮助越骑营完成渡河,可从现在的情来看,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单单只依靠这五六艘渡船的话,恐怕渡个黄河都得十几天时间,那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而架设浮桥的话,越骑营又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只能几万十几万的大军出征之时,才会配备舟桥营,才会有架设浮桥的装备。

    看来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太充分,没想到会在黄河渡口上遇到困难,怎么才能以最快地速度渡过黄河,曹亮陷入了沉思之中。

    陈都尉倒是仿佛想起什么似的,一拍大腿,道:“曹将军,这黄河之上,倒是一支船队,有好几十条船,往来于河东洛阳,运送货物,如果曹将军能将其征调动来,何愁渡河之事。”

    曹亮一听,面露喜色地道:“那好,那你赶紧下令将这些船只调来,渡河要紧。”

    陈都尉面带苦笑之色道:“这船主可不是一般人,乃是河东太守韩建的侄子韩璋,下官职轻位微,如何能有调动这些船只的权力。”

    曹亮轻唔了一声,敢情这支货运船队是河东太守韩建的人,这韩建亦官亦商,垄断了黄河上的航运,想必也是捞了不少的油水。

    这次前往河东郡,曹亮肯定少不了和韩建来打交道,没想到刚到蒲坂津,就遇到了这桩事,不过对于曹亮而言,此次奉命北征,他可是有权征调沿途的所需之物的,不管是官船还是民船,只是大军所需,曹亮都可以便宜行事。

    要不然真以为那一根竹节是摆设了。

    这个时代,官府征用民间的物资,可没有什么补偿或赔偿的说法,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这普天之下,什么都是天子的,曹亮代天子出征,自然有权征调这些船只。

    “这些货船现在何处?”曹亮问道。

    陈都尉道:“近日来,这些货船往返于河阴至洛阳,运送货物,如果按行程的话,今天就应该路过蒲坂津的。”

    本来曹亮还发愁到哪儿去找这些货船,一听陈都尉说这些货船今天便会路过蒲坂津,那岂不正好。

    于是曹亮吩咐这六艘渡船立刻开始运送战马和士兵,同时让石苞乘船在河面上等着,一旦有货船经过蒲坂津,即刻拦截之,征用这些货船。

    虽然这六艘渡船运力有限,但是闲着也闲着,能运过去多少算多少。

    渡船刚跑了一个来回,石苞就瞧见了蒲坂津的上游方向,远远地来了几十条船,每只船都有渡船那般大小,看得出船上装载着不少的东西,船的吃水很深,每条船上,都插着一杆旗子,旗子写着一个韩字。

    石苞立刻乘着小船迎了上去,喝令对方停船。

    驾船的船夫一看石苞等人身着官兵的铠甲军服,赶紧地为禀报给了船主韩璋。

    韩璋此刻正在船舱内饮酒,这几趟往洛阳运送货物,可让他是大赚了一笔,这次又是满满地装了几十船的货,等到了洛阳卸了船,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虽然说挣来的运费他叔父韩建拿得是大头,但韩璋已然是知足了,如果没有韩建在背后支持着,他这个船队凭什么能独家垄断河东到洛阳的航运。

    正因为有韩建做靠山,韩璋的船队才能赚得盆满钵满,在河东的地面上,他们韩家就是王,完全可以为所欲为。

    韩璋正在船舱里喝得面赤耳热,突然感觉到船停了下来,正在感到奇怪之际,船工跑进来禀报称有官兵拦船。

    韩璋无名之火腾得地就窜了起来,边往外走边骂道:“是那个不开眼的家伙敢半路拦船?”

    到了船舷处,韩璋朝下一看,没错,是身着魏军官兵铠甲的几个兵士,一般而言,这水路关卡上的官兵韩彰大部分都认识,而且这些官兵都知道这船队是韩家船队,所以一路之上他们不光是畅通无阻,而且沿路的官兵见了他们,莫不是卑恭屈膝点头哈腰的,讨好还来不及呢,又有几个胆子来拦他们的船。

    偏偏这几个官兵,却是面生的很,韩璋印象之中临晋关的陈都尉手下,应该是没这号人才对,而且石苞的态度蛮横孤傲,不禁惹怒了韩璋。

    “混帐东西,没看到是韩家旗号吗,凭你们几个也敢拦船,不知死活!”

    石苞冷冷地道:“奉平北将军之令,你们这些船,全部被官军征用了!”

第466章 征得就是你的船

    韩璋在这黄河之上,向来都是横着走的角色,没想到今天居然碰到了个比他还横的人,不禁是勃然大怒,道:“什么狗屁的平北将军,敢来河东郡撒野,也不看看是谁家的地盘!”

    石苞冷声地道:“某管你是谁家的地盘,有违军令者,立斩不赦!”

    韩璋气急反笑道:“好大的口气,今天韩爷我走定了,看你们谁敢拦着!船工,赶紧地开船,耽误了交货期限,惟你们是问!”

    石苞下令驾船的将船拦在了韩璋的货船前面,沉声地喝道:“某倒要看看你们往哪儿走!来人,登船!”

    石苞所乘的船较小,只能乘坐十来个人,比起韩璋的船来,要矮了一大截子的,但是这两种船差距也不是十分大,石苞的人只要纵身一跳,还是可以跳上了大船的。

    那几名魏兵一听石苞下令登船抢船,便立刻准备要行动了,这些士兵在战场上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更何况去对付一船的民众,自然是毫无惧意,纷纷手执刀枪弓箭,跃跃欲试。

    韩璋一看急眼了,这帮人是要来硬的了,他立刻吩咐船工们抄家伙,刀枪棍棒提在手中,都一齐地涌上了船舷,和石苞的人对峙起来。

    石苞对这些拿武器的船夫压根儿就没有惧意,也幸亏是在船上,行动不方便,如果是在陆地上,石苞早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了。

    双方剑拨弩张地对峙着,互不相让。

    黄河的宽度并不太宽,站在临晋关下的黄河岸边,就可以清楚地瞧见河对面的蒲坂城,所以河中心所发生的事,在岸边的曹亮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看到石苞和对方起了争执,曹亮立刻吩咐一艘渡船靠岸,载了大约三百名士兵,曹亮便约陈都尉一起上船,向着河心驶去。

    靠到近前之后,曹亮吩咐将船停下,对石苞道:“石司马,这是如何状况?”

    石苞道:“禀将军,卑职正在奉命行事,货船上的人持械抗命,拒绝卑职登船。”

    曹亮冷冷地扫了韩璋一眼,沉声道:“何人如此大胆,敢公然抗命?”

    韩璋显然也是被曹亮的气场所震住了,讪讪地一笑道:“将军,下民乃船队的船主,家叔乃是河东太守韩建,哦,陈都尉也可以证明啊,是不是啊,陈都尉。”

    陈都尉一脸的漠然,这个韩璋,平时仗着其叔韩建的关系,压根儿没把他们临晋关的人放在眼里,虽然韩建是河东太守,但临晋关这边却不归他管,这里雍州的地界,不过双方紧邻着,陈都尉多数的时候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如今在平北将军面前,他倒是笑脸相陪,陈都尉才懒得吃他这一套。

    曹亮从容地道:“在下平北将军、北军中候兼领护匈奴中郎将曹亮也是,奉天子之命,出兵讨伐并州匈奴叛乱,途经此地,渡河不便,欲征调贵船队浮协助渡河,还请韩船主配合行事。”

    韩璋连连地摇头道:“那可不成,曹将军还是征调别的船吧,在下的船,可是拉着重要的货物前往洛阳,耽搁不得。”

    曹亮冷笑一声道:“韩船主,我想你是误会了,本将军是通知你这些船只本将军全部征用了,而不是和你商量能不能征用。天大地大,朝廷的事最大,耽误了平定匈奴叛乱,你可吃罪不起!”

    曹亮不等韩璋有所反应,吩咐石苞及本船的士兵一齐动手。

    这艘渡船上可是乘载了三百多名的魏兵,在数量上,对韩璋的人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他们一齐动手,瞬间就涌上了货船,很快就把对方的船夫给控制了。

    韩璋面色铁青,这种遭遇,他可是平生头一遭发生,而且还是在河东郡的地盘之上,他没想到曹亮竟然是如此地强硬,明知道这些船是韩家的,居然也敢强行征用,完全是不把韩建放在眼里。

    “这是韩家的船,你们不能这样!”韩璋嘶声竭力地大喊着。

    曹亮不为所动,沉声地道:“征得就是你的船,平叛乃是朝廷大事,别说你们韩家了,就算是王孙公子,该征用的,也必须得征用!”

    韩璋不甘心地道:“船是我们韩家的不假,但这船上的货却并非是我们韩家的,而是洛阳一品居的,曹将军可否网开一面?”

    “一品居?”曹亮的脸色浮现出一丝的笑容,看来一品居生意做得挺大嘛,居然把手伸到了河东郡来。

    韩璋看到曹亮脸色变化,以为他害怕了,顿时得意洋洋地道:“想必曹将军也知道一品居乃是何人所开的吧,这世上,终究还是有你惹不起的人的。”

    曹亮呵呵地冷笑一声,道:“是么?”

    说着,他便朝着船舱走去,曹亮倒是想看看,一品居托韩家所押运的,究竟是何物品,一品居在洛阳五石散市场上失败之后,已经是一蹶不振了,就连司马懿的爱妾柏灵筠也被迫引咎辞职。

    看来柏灵筠的继任者已经是放弃了五石散,转而去经营别的货物了。可是经营一般的货物利润都很低,司马家想要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转,就必须要保证有大量而充足的资金来源,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意能和五石散和媲美,曹亮还真是好奇的很。

    运输的货物都堆放在船舱内,用青色的幔布盖着,严严实实的,从外观上来看,似乎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看到曹亮有查看这些货物的意图,韩璋立刻变得紧张了起来,抢在了曹亮的面前,拦住了曹亮,急急地道:“曹将军,这些可全都是一品居的货物,不可轻动。”

    曹亮看到韩璋脸色大变,立刻是心生疑惑,如果韩璋所运输的普通货物的话,肯定是不会担心被别人看到的,除非这些货物有什么古怪之处,才会担心被曹亮看到。

    “来人,本将军倒要瞧瞧,究竟是什么东西,连光都见不得!”

    一声令下,立刻有兵士上前,韩璋还想阻拦,但这些如狼似虎的士兵很快地将他拖开,一把扯开了青色的缦布,露出了里面的东西来。

第467章 司马家卖私盐

    兵士们掀开缦布,里面堆放的是码得齐齐整整的麻袋,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兵士拿刀轻轻地一划,拉出一道口子里,里面装的东西立刻如沙子一般地倾泻出来。

    曹亮看了过去,原来麻袋里装的不是别的东西,竟然是整包整包的盐。

    这个时代的盐和后世的盐显然是并不相同的,粗大且不规则的颗粒,颜色也并非是纯白色的,而是呈现出黄褐色。

    不过在这个时代盐可是一种比较贵重的东西,由于官府对盐课以重税,所以在市面上流通的盐价格奇高,甚至有一年收入半年盐的说法,当然,这是对穷苦百姓而言的,那些达官贵人当年不会把年收入的一半用在吃盐的上面。

    河东郡有一个盐池,所以河东郡从上古时代开始,就盛产食盐,不过官府对盐铁是实行专卖的,官府对盐的生产和销售都有着严格的控制,禁止任何人出售贩卖食盐。

    正因为盐价奇高,为了追逐暴利,所以才会出现而走险的私盐贩子,历朝历代屡禁不绝。

    当年朝廷对贩卖私盐的行为也是施以重罚,魏国朝廷就规定,贩卖私盐超过一升的,处于笞刑两百,超过一斗的,处以流刑,刺配千里,而超过一石的,则直接处以死刑。

    曹亮看了看这一船的盐,又何止一石,更何况后面还跟着几十条的船,如果都装着盐的话,那就是砍一百次头都不止了。

    曹亮回过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韩璋。

    韩璋则是面如死灰一般,他叔父就是河东太守,他如何能不明白贩卖私盐是什么罪行,只不过平时仗着他叔父的关系,在河东郡是一手遮天,旁人自然是管不了他的,至于到了洛阳地带,有一品居的人接手,照样是畅通无阻。

    所以平日里韩璋根本就没什么压力,但没想到今天到了蒲坂津,居然被不知从那儿冒出来的一个什么平北将军给扣住了。

    韩璋汗如浆出,不过他仍就是死硬顽抗道:“这些货物可都是一品居的,你如果妄动,到头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曹亮似笑非笑地道:“不错,这么一大宗私盐贩卖,远不是你一个小小的太守侄子就能办到的,一品居是吧,本将军还正愁没法治他呢,今天正好撞到了枪头上,岂非天意。来人,将韩璋给我押下去,所有货船,一律扣回临晋关。”

    过了黄河,就是河东郡的地盘了,曹亮当然不能把人和货带往河东郡,所以先扣押到临晋关再说。

    贩卖如此之多的私盐,那可是重罪,不过这却是在曹亮的职权范围之外,曹亮只能是将人和货先扣留下来,然后上奏给朝廷,由朝廷派人来处治。

    韩璋口口声声地说这货是一品居的,这一点曹亮倒是不怀疑的,毕竟韩璋只是在河东郡有人脉关系,离开了河东郡,他屁也不是,而想把盐贩卖到洛阳甚至更远的州郡,那就需要更硬的关系网才行。

    而有司马家做后台的一品居无疑有着这方面的优势,所以韩璋的船队才能从河东到洛阳都畅通无阻。

    曹亮暗暗地冷笑,一品居在洛阳五石散市场上一败涂地之后,果然是另辟生财之路,做正当的生意来钱慢,一品居便把赚钱的目光盯在了私盐上面,而贩卖私盐利润奇高,正好可以弥补五石散生意上的损失。

    果然,古今中外的暴利行业干得都是违法犯罪的勾当,想要快速地发家致富,不而走险干卖脑袋的营生,是很难走发财的捷径的。

    司马家居然卖起了私盐,看来为了维持庞大的地下体系的运转,他们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了。

    这次截获这批私盐,纯属于是一个意外,曹亮的初衷也不过是想征调韩璋的船队渡河而已,只是因为韩璋拒不应命,这才出现了越骑营强行扣船一事。

    不过韩璋也确实不敢应命,把船交给曹亮,那不一下子就露馅了吗?

    把船队带到了临晋关的码头上,曹亮吩咐越骑营的人一齐动手,将装在船上的麻袋全部搬下来,由陈都尉带路,将这些麻袋全部暂时在存放在临晋关的府库之内。

    这些装满盐的麻袋数量还真是不少,满满的装了一个仓库,如果按市值算,确实是价值不菲。

    由于查扣的这批私盐关系的河东太守和司马家,所以曹亮没有敢委托陈都尉来保管,而是特意地拨出了一屯人马,也就是一百人,严密的将这个仓库给看管起来,禁止任何人出入。

    至于韩璋,也被关到了这个仓库之中,特意地把他锁在了一个小房间之内,他是此次私盐案的关键证人,曹亮吩咐把守仓库的都伯一定要看好韩璋,既不能让他跑了,也不能让他死了。

    处理完私盐,这些货船也就全部空了出来,曹亮下令用这些货船进行摆渡,将越骑营全部运送过黄河去。

    有了这几十艘船的运力,越骑营不到一天,便全部渡过了黄河。

    曹亮是最后一批过河的,临行前,他将陈都尉叫来,叮嘱他协助越骑营小队看守住韩璋和这批私盐,他自会向朝廷禀明此事,相信不日朝廷就会派人来办理此案,到时自然会有人接手的。

    陈都尉唯唯诺诺地应了,目送曹亮离开了渡口。

    截获这批私盐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曹亮简单地处理完之后,最为首要的任务还是渡河,他可是有着平叛的任务压在肩上的,一刻也不能耽误。

    此时正是春末夏初之时,天气也渐渐变得炎热起来,还好近日没有大的降雨,黄河的水位只是平常的水平,一点也不影响渡河,所以越骑营的渡河行动还是极为顺利的。

    曹亮抵达到了黄河东岸,先期过河的越骑营早已是整装列队,准备出发了,曹亮没有理会前来相迎战战兢兢的蒲坂县令,下令越骑营即刻出发,径直地前往河东郡的郡治安邑。

第468章 河东太守

    不过离开蒲坂津之前,曹亮还是先写了两封信,一封是朝廷的公文,曹亮直接向曹爽奏明发生在蒲坂津的私盐案,另一封则是家书,送到高陵侯府的。

    曹亮在家书中说明了他已经接受了新的官职,将会前往并州平定匈奴叛乱,暂时不能回家了,曹亮让家里的人运送一些钱粮到河东郡来,以方便他募兵。

    这个时代募兵其实并不算什么难事,只要你有粮有饷,自然许多的精壮之士便会趋之若鹜。

    河东郡虽然是魏国的腹里要地,也算是太平地带了,但朝廷为了应付不断扩大的战事和兴修宫殿等开支,苛捐杂税是层出不穷,风调雨顺的年月,平民百姓或许能混个温饱,但如果老天爷没给好脸色,老百姓的日子便难熬了,饥寒交迫,卖儿卖女,这种事时常会发生。

    所以在这个时代,吃粮当兵还是一个蛮有前途的职业,按朝廷的规定,家中只要有一个男丁当兵,即可免除该户的徭役,同时在税赋上也会给予一定的减免。

    不过到了三国时代,不再象东汉末年诸侯混战那样,随随便随地就能拉起一支人马了,这个时代当兵大多是军户出身才行,普通的平民百姓想要当兵,还没有机会轮得上呢。

    这次曹亮到河东募兵,将会打破魏军只从军户征兵的先例,他计划在平民之中择优录用,并计划将军队的粮饷提高两到三成,以吸引更多的精壮之士前来投军。

    虽然说曹爽那边已经许诺给北军五校一万人的编制,并且将会发放一万人的粮饷,但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粮饷就需要曹亮自掏腰包了。

    当然,曹亮现在是不差这个钱的,光五石散收入一项,就足够为他支撑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了,所以曹亮才特意地要高陵府押运钱粮过来,以方便他尽快地开始募兵。

    毕竟虽然曹爽已经下令兵曹尚书部给曹亮调拨军需物资了,但曹亮知道,魏国的这个官僚体系运作起来极是缓慢,等他们把粮饷物资运到河东郡来,黄花菜估计都快凉了。

    所以,凡事还得先依靠自己。

    现在曹亮快马加鞭地赶往了安邑,而河东太守韩建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安,坐卧不宁。

    他也是刚刚接到了韩璋出事的消息,真有如睛天霹雳一般,让韩建几乎懵了。

    贩卖私盐可是重罪,韩建身为河东太守,又焉能不知,而且知法犯法,那就更加是罪加一等了。

    河东郡有盐池,一直以来就是产盐的大郡,而且距离洛阳比较近,所以洛阳所用的盐,大多都是出自河东的。

    由于朝廷对盐的专卖,所以盐池这一块,并不归河东太守管辖,而是朝廷另行委派治盐都尉管理之,所有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都是由治盐都尉来经办。

    韩建当了这么多年的河东太守,自然对郡内的盐池是垂涎三尺,毕竟那可不是一般的水池,舀出来的水都是大把大把的铜钱啊。

    但眼馋归眼馋,韩建却也不敢轻易地涉险去搞私盐,在河东郡内他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出了河东郡,别人却未必能买他的帐,但盐这东西,只有贩卖到外郡甚至是洛阳,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许多年以来,韩建迟迟不敢动手。

    直到数月前,一品居的新任大管事侯程到来,才让韩建改变了主意。

    侯程便是司马懿亲自任命的一品居大管事,接替了如夫人柏灵筠的位置,侯程上任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整一品居的生意,恢复一品居的效益。

    一品居先前最为主要的收入是来自于五石散的,但是曹亮的逍遥五石散盛行之后,一品居的五石散销售是一落千丈,直接导致了一品居一蹶不振。

    侯程自然不可能再去走老路了,他想要重整一品居的生意,就必须要另辟蹊径,改变一品居的生意方向。

    什么生意是最赚钱的?侯程当然清楚,只要是朝廷明令禁止的,那就是最赚钱的买卖。

    别人或许会考虑一下做这种生意的风险,毕竟一旦失手,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侯程倒不需要考虑太多,毕竟有着司马家这个强大的靠山,朝廷的那些禁令律法,他完全可以践踏成泥。

    所以侯程特意地找上了韩建,与他共谋贩卖私盐之事。

    一开始,韩建还是有所顾虑的,担心事情一旦泄露,被朝廷追究的话,那可不光是丢官免职,甚至可能是死罪。

    侯程则是搬出了司马懿,声称有司马懿在背后给他们撑腰,谁敢治他们的罪?

    韩建掂量了一下,司马懿是当朝太傅,位高权重,只有背后有他支持,还怕有摆不平的事吗?

    所以韩建很快就同意了侯程的提议,按照他们的分工,韩建负责私盐的煮炼,运输则交给了韩建的侄子韩璋,他正好有一支船队,长年跑黄河水道,一品居则负责进入洛阳之后船队的安全以及私盐的售卖。

    虽然说韩建只能拿到收益的两成,韩璋拿一成,剩余的七成一品居独占,但韩建清楚,这私盐贩卖倚仗的可是司马懿这棵大树,离开河东郡之后,韩璋的船队依然可以畅通无阻,那可全是司马家的功劳,所以人家拿七成,自己这边拿三万,他也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更何况,这是整个私盐销售利润的三成,那绝对是一个庞大到令他不可想象的数目。

    在河东郡,他可是万人之上,一手遮天的,那怕治盐都尉不归他管,见了他之后,也是低眉顺目的,所以韩建便可以放心大胆的派人私自煮盐,然后通过陆路运到河阴,再从河阴装船,顺着黄河水路将这批私盐运送到洛阳渡口小平津等地,在那儿自然有一品居的接手。

    连续地做了几个月之后,完全是顺风顺水,一路平安,毕竟在河东郡内,他们韩家的船是无人敢查的,到了洛阳境内,一路之上显然是得到了照应,总之是全程无忧,异常的顺利。

第469章 出大事了

    可没想到这一次运送私盐竟然会栽了。

    临晋关虽然不归河东郡管辖,但韩璋的船队根本就不上岸,因为整条的黄河水路处于司州和雍州的交界处,所以临晋关的人也是无权来稽查的。

    更何况本身韩字旗号在黄河水道上就是令人震慑的存在,不管是沿路关卡上的官兵差役,还是过往的商旅富贾,无一不知道这是韩太守的旗号,所以韩璋的船队在平素经过蒲坂津的时候,完全是畅通无阻的。

    但这次却出了一个意外,韩璋船队经过蒲坂津的时候,正巧碰到了平北将军曹亮的人马正在渡河,由于渡船的不足,曹亮自然而然地要来征用韩璋的货船。

    结果自然也就出事了,韩璋连人带货被扣到了临晋关,而平北将军曹亮,则此刻正马不停蹄地赶往安邑来了。

    韩璋不知道曹亮,那是很正常的事,一个足不出户的平民百姓,觉得县令就已是大得不得了的官了,基本上可以看做一重天,而平常只在当地活动的人,觉得太守已是了不得大官了,只手遮天,权力滔天。

    韩璋在河东郡有着他叔父韩建撑腰,为所欲为惯了,自然不把外来的人放在眼里。但韩建不同,他虽然是河东太守,但他更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太守虽然是二千石的大官,但放在朝廷之中,却又根本算不得什么,人家动动手指头,就好比摁死只蚂蚁一样摁死他。

    刚刚升任平北将军的曹亮那可是大将军曹爽的人,是曹爽一手提拨起来的红人,此次奉命平定匈奴叛乱路过河东郡,韩建事先已经得到了过照会的。

    虽然同为二千石的官,但曹亮单单一个假节,那就是韩建所不敢招惹的。

    惹不起咱躲得起,韩建已经准备是尽全力来配合曹亮了,反正曹亮也只是过境,他最终是要前往并州去平定匈奴叛乱的,只要自己这边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把他打发走了便是。

    可惜事与愿违,韩璋早不走晚不走的,偏偏刚刚贩运盐的时候,就被曹亮撞了个正着,人赃并获。

    贩卖私盐是什么样的罪行,韩建比谁都清楚,虽然说这次被抓获的是韩璋,但无论如何,韩建也是洗不清自己的,如果朝廷派人来查办此案,一准会查到自己的身上,韩建绝对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知法犯法,那更是罪加一等,如果被御史参上一本,韩建面临的可不止是丢官罢职那么简单的事,那绝对是要掉脑袋的。

    韩建自接到消息之后,脑袋就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措了。

    “一品居……司马家……对!”韩建思来想去,唯一能救他一命的,也只有司马家了。

    “来人,速去请侯掌柜来!”侯程现在就在安邑,住在馆驿之中,这次来他也是为了私盐的事。

    下人的办事效率倒是挺高,很快便将侯程给请了过来,看侯程满面春风的模样,显然在还不知道船队被扣的消息。

    侯程当上一品居的大管事之后,便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私盐的经营上,连续搞了几个月之后,效益果然是十分惊人的,侯程相信,只要继续这么搞下去,一品居的生意肯定可以重回巅峰。

    这次他来安邑,就是和韩建商讨扩大经营的事宜的,私盐有着巨额利润,如果能将现有的经营规模再扩大一倍的话,那收益便会变得更为丰厚了。

    本来这事已经谈妥了,这次的私盐也启运了,侯程正准备返回洛阳,韩建这个时候又急召他到太守府,侯程还以为是韩建还有什么未尽事宜要和他商量呢。

    “韩太守,莫非还有什么未尽之事吗?”侯程满脸笑容的地道。

    韩建则是带着哭腔急急地上前道:“侯掌柜,救我”

    侯程沉声地道:“出了什么事?”

    “出大事了,韩璋运盐的船队,刚走到蒲坂津的时候,就被平北将军曹亮给截获了,如今人和货都被扣到了临晋关,而平北将军曹亮正火速赶往安邑,此事恐怕非司马太傅所不能办也。”

    “什么,盐船被扣了?”侯程心突地一沉,这消息对他来说,绝对算不是什么好消息。“韩太守,我们不是有约在先吗,你们韩家负责盐船在河东郡的安全,到了洛阳自然有我们一品居的人来接应,昨天你不还信誓旦旦表示绝对不会出问题吗,怎么才过了一日,就出了这种事情?”

    韩建此刻已经是六神无主了,摇头道:“某也不知这个曹亮竟然会这么快赶到河东郡的,本来某还准备在他到来之前将这批私盐给抢运出去的,没想到……没想到……”

    韩建连说了两个没想到,恐怕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曹亮来得如此之快,那么他还不如把这批私盐押一押,等到曹亮走了之后,再出货。

    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天底下什么药有卖的,唯独没有后悔药。

    韩建拉住了侯程的袍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兮兮地道:“侯掌柜,你可得救我啊!”

    侯程重重地哼了一声,一甩袍袖,将韩建给甩开了,冷冷地道:“韩太守,我们事先可是有过约定的,如果私盐在洛阳出了问题,全部由我们一品居来负责,如果在河东郡出了问题,全部由你们韩家来负责,如今盐船在蒲坂津被扣,韩太守,你说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

    韩建不禁为之语塞,确实他们事先曾有过约定,韩建还曾拍在胸脯保证,只要在河东地界上,盐船就是万无一失。

    当时韩建自然想得很简单的,他就是河东郡之主,这里自然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韩建当然不怕任何人来查他的船,所以可是向侯程打了保票的,盐船在河东郡,那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现在却是真的出了问题,而且是在他韩建能力范围之外的,韩建看到侯程想置身事外,更急了,忙道:“侯掌柜,你们可不能见死不救啊,咱们可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呀。”

第470章 畏罪自杀

    侯程的脸色阴沉了下来,冷冷地道:“韩太守,你这么说是在威胁侯某了?”

    韩建冷汗直冒,连声地道:“不敢,不敢,在下绝无此意。”

    别看韩建贵为一郡之守,可在侯程面前却是抬不起头来,宰相家奴七品官,还真一点也不假。

    “没有最好,你们自己捅的篓子,你们自己解决,这事既然是在河东郡内发生的,那么韩太守你自己处理好了,这事与我们一品居没有半点关系,韩太守最好谨言慎行,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说。”侯程的话里明显地带着警告的意味。

    韩建完全懵了,倒退了几步,整个人就瘫在了那儿。

    侯程的态度,摆明了就是要置身事外的,要他韩建自己处理,怎么个处理法,贩卖私盐可是重罪,曹亮既然已经是抓了韩璋,那肯定不会善罢干休的,此次来安邑,便是冲着他而来的。

    退一步讲,曹亮就算不管此事,也肯定会把此事捅到朝廷上的,大将军曹爽一怒,肯定会派人来彻查此事的,韩建是难逃一死。

    “侯掌柜,在下此番定然是性命难保,如果司马太傅能出面说上一句的话,或许”

    侯程冷冷地打断了他,道:“怎么,韩太守了到了这个时候,还惦记着把司马太傅拉下水不成?司马太傅是何等身份,莫说是他不知情,就算真的知情,难不成你想要昭告天下,司马太傅是贩卖私盐的?败坏了司马太傅的名声,那可不不光是救不了你了,恐怕你们韩家上上下下几十口人,都保不住了!”

    韩建浑身泛起冷意,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道:“在下家眷并不知晓,无论如何也不应当祸及他们啊。”

    侯程的眸光中闪过一抹的戾色,冷笑道:“他们是否平安无恙,自然全在韩太守的一念之间了,这桩案子可大也可小,如果真得事情闹大了,那怕司马太傅出面,也难保得下你的家人来。”

    韩建绝望地跪坐在地上,面如死灰,侯程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这桩私盐案,肯定得有人来顶罪,一品居和司马家则是要置身事外的,而韩建无论如何是逃不了这一劫的。

    听侯程的弦外之音,如果韩建能主动顶罪的话,他们就可以保住他的家人,如果侯程硬要把司马家拉下水的话,那么韩家就会有灭族之祸。

    韩建当然清楚,司马家的能量自然是大的不可想象,如果司马家想要保他的话,那肯定是能保得下来的,但问题是,身为太傅的司马懿肯定是不愿意趟这趟浑水的,贩卖私盐这种事,也只能是私底下做,如果搞得天下尽人皆知的话,司马懿的名声必然会大受影响。

    和司马懿的名声比起来,自己的小命当然就算不得什么了,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家的人丢卒保帅,自然在情理之中。

    韩建呆坐了半晌,再抬头的时候,侯程已经是不知所踪了,侯程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自然没有必要在留在这儿了。

    “韩太守,平北将军曹亮在府门外求见。”下人进来禀报道。

    韩建心里咯登了一下,这曹亮还真是来得好快,看来这该来终归是要来的,怎么也跑不掉了。

    “将客人带到中堂,好生伺候,待本官宽衣之后,便去迎接。”韩建故做镇定地道。

    下人应了一声,转身下去了。

    韩建立刻将房门给关上了,回到屋中间,他瞅了瞅房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把缠在腰间的绶带给解了下来。

    二千石的官员佩带的是银印青绶,这条青色的绶带便是代表着韩建的身份,他捧着这条绶带,不禁是神思恍惚,能爬到今天这个位置上,韩建出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的,但他绝然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用这条绶带来结束他自己的性命。

    韩建凄然地苦笑一声,事到如今,他已然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如果他今天不死,那将来死得可就不止他一人了。

    韩建将青色的绶带抛向了房梁处,由于手颤抖的缘故,他抛了三四次才把绶带从房梁中间穿了过去。

    接着他踩在了几案上,把绶带打了一个死结,握着这个死结的时候,他犹豫和挣扎了许久,不过最终他还是把脑袋伸了进去……

    ┄┄┄┄┄┄┄┄┄┄┄┄┄┄┄┄┄┄┄┄┄┄┄┄┄┄┄┄

    曹亮轻骑快马,率领着越骑营的先头部队很快地便抵达了安邑。

    如此大队的骑兵突然地出现了安邑城门口,确实是引起了城中百姓的惶恐,曹亮亮明身份之后,守城的官兵自然是不敢阻拦的,曹亮便带领着人马直奔太守府而去。

    尽管曹亮也清楚韩建与这桩私盐案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但在朝廷没有降罪之前,韩建依然是河东太守,曹亮到了安邑,自然首先便来寻他。

    私盐案自会有朝廷派来的专人来查办,这一点自不用曹亮来劳心费力,曹亮更为关心的,是他的募兵之事,和曹爽约定好了一个月出兵的,可现在除了越骑营之外,别的人马还都没有踪影,摆在曹亮面前的困难还真是不小。

    到了太守府上,递上名帖,自有太守府的人将他迎入中堂,下人声称韩建正在更衣,稍后便至,所以曹亮也就这么干等着。

    可连等了小半个时辰了,韩建那边还是全无动静,曹亮不禁有些纳闷了,这么长的工夫,别说是更衣了,就算是洗个澡也是绰绰有余的。

    曹亮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便催促在一边伺候着的太守府的下人道:“去看看,你家太守好了没有。”

    那下人弯腰点头地应了一声,便往后面的宅子去了。

    可这下人一去,又是好半天的工夫,曹亮不禁是心生疑窦,这个韩建究竟搞得是什么鬼?曹亮便站了起来,准备亲自去后宅瞧瞧。

    他刚迈了两步,就瞧得那下人打里面出来了,带着哭腔道:“韩太守……韩太守悬梁自尽了。”

第471章 丢卒保帅

    曹亮不禁为之一震,赶紧往里面走去,到了后屋之中,看到一中年的男子悬于梁上,直挺挺的挂在那儿。

    未等曹亮吩咐,方布已然出手了,一刀便削断了那条青色的绶带,将韩建放了下来,探了探鼻息,对着曹亮轻轻地摇了摇头。

    曹亮还真没想到韩建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性命,显然他有些低估了韩建在私盐案之中扮演的角色,韩建身为河东太守,以权谋私,贩卖私盐,已经是触犯了朝廷的律法,罪在不赦,所以,韩建干脆选择了自行了断,免得受牢狱之苦。

    不过,也很有可能存在另外的缘由,那就是韩建受别人的胁迫不得已而自杀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还是在此案刚刚发生,案情尚未明了之际,韩建就匆匆忙忙地寻死上吊,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除非韩建的死是想掩盖什么,嗯,大概是为了弃卒保帅吧,这次查获的私盐整整二十多船,如此庞大的数量,势必会引起朝野的震动,韩建不过是只是一郡太守,单凭他一个人,绝对是没有能量来搞出这么大的私盐案的。

    根据韩璋的供述,一品居是参与了此次的私盐走私的,那么做为一品居后台的司马懿也肯定是知情和默许的,甚至没有司马家的关系网,这些私盐根本就没有可能运到洛阳去。

    当然,韩璋也只是一个小卒子,纵然由他来举证司马家,口说无凭,不过从韩璋那儿,很快就会查到韩建这儿来,如果有韩建的证词,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韩建畏惧自杀,这背后肯定隐蒇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了保全司马家的名声,韩建自然必须得死。

    曹亮暗暗扼腕而叹,可惜了,本来借助于这次的私盐案,可以狠狠地打击一下司马家,就算扳不倒它,也足以让它声名狼籍了。

    如果给司马懿的脑袋上再扣上一顶“私盐贩子”的帽子,那才是妙得很。

    不过显然对方的动作要比曹亮还快,曹亮自在蒲坂津扣留了韩璋的船队之后,渡过了黄河,便是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往安邑了。

    但紧赶慢赶,结果还是慢了半怕,如今韩建一死,等于这线索又断了,再想去追究司马家的罪责,那就变得困难了许多。

    曹亮回身对羊祜道:“叔子,你火速赶往临晋关,将韩彰带到安邑来,他已经是本案唯一的人证,不能再出什么意外了。”

    羊祜拱手领命,带人出府而去。

    曹亮吩咐韩府的人将韩建的尸体收殓了,本来曹亮到达安邑之后,来找韩建并不是为了私盐的事,而是为了募兵的,没有河东太守的配合,想要顺利地开展募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让曹亮始料未及的是,事情没办成,反倒是先给韩建收起尸来了。

    这韩建一死,河东郡必然是群龙无首,估计得乱上一阵子了,何况太守一职也不可能随意地有人来补缺,得朝廷重新任命才行。

    这边报于朝廷,朝廷那边再派人前来赴任,这一去一来之间,还不知得费多大的周章,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曹亮而言,真是伤不起啊!

    同行的裴秀则道:“将军不必担忧,韩建虽死,但河东郡一干官吏尚在,将军可召集众官吏前来议事,解决募兵之事。”

    曹亮点点头,唯今也只有此计了,他吩咐太守府的差役,立刻前去召集本郡二百石以上的官员到太守府议事。

    按官制,郡太守之下设郡丞和都尉,郡丞主管民事刑狱钱粮,兼领本郡中正之职,都尉则为本郡军事长官,负责统领郡兵,主管军务及治安。

    郡太守的属官也有一大堆:功曹掾,五官掾、上计掾、门下掾、文学掾、文学祭酒、从事、督邮、主簿、主记、门下书佐、纲纪、循行等。

    差役的办事效率挺高的,一刻工夫便将本郡所有二百石以上的官吏通知到了,不过这些官员的效率就不怎么样了,隔了比较长的时间,才三三两两结伴而来。

    显然他们并不知道太守韩建的死讯,边走边谈笑风生,一脸的轻松之状。

    河东郡丞倒是一早就到了,只是本郡的都尉却没有到来,问其原因,乃是前往平阳了,最近并州那边匈奴叛乱太凶,已经波及到了平……

    南部匈奴所居的蒲子县,就在平阳境内,河东都尉率兵前往平阳,就是为了监视南部匈奴的动静,以防止叛乱在河东郡蔓延。

    除了都尉之外,其他的官员倒是差不多都到齐了,只是大家好生纳闷,为何不见韩太守本尊的面,而太守府的大堂之上,却多了几个陌生的面孔。

    河东郡丞姓丁,太守不在场,他就是诸官之首了,丁郡丞上前拱手道:“不知几位将军乃是何人,来河东郡有何公干?”

    曹亮等人,除了裴秀和傅玄之外,都是一身的铠甲,既然他们是太守的座上之客,丁郡丞也不敢慢待了。

    曹亮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为了证实,他还吩咐手下将朝廷的公文让诸人看了。

    一听曹亮的身份,丁郡丞立刻是毕恭毕敬起来,论官职,曹亮的职位犹在河东太守之上,他们这些郡官那就更没法比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官场上那可不是看年纪的,谁尊谁卑,职位的高低决定一切。

    众人皆是深感疑惑,看曹亮的年纪,也不过才是二十出头,年纪轻轻的就坐了二千石的高位,平北将军兼护匈奴中郎将,而且还是假节,这种恐怖的升职速度恐怕是闻所未闻的,就算他打娘胎里就开始当官,也不应该这么快才对。

    不过有人刻意地压低声音说这位将军可是姓曹之时,众人这才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本这位平北将军乃是宗室贵,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凭着这层关系,如此年纪就坐上高位,也就毫不让人奇怪了。

    别人辛辛苦苦地打拼一辈子,也未必能到达这个位置。

第472章 河东从事

    知晓了曹亮的身份之后,众人看待曹亮的目光也是不一样了,个个态度虽然谦恭无比,但是目光之中,还是难掩嫉妒羡慕的神色。

    好半天都没见到太守韩建现身了,一开始众人还以为是韩建更衣去了,可大家来了好长时间,还没有见到他的踪影,这似乎也太不正常了,毕竟今天太守府来了贵客,身为主人的韩建这么长时间不现身,太有些失礼了。

    丁郡丞坐在曹亮的一边,压力挺大的同,头上都有些微微冒汗了,他趁着曹亮不注意,低声地吩咐太守府的管事去请韩建出来。

    未等管事的出声,曹亮先道:“不必找了,本将军刚来之际,韩太守就已经是悬梁自尽了。”

    丁郡丞张大了嘴巴,惊得差点没把下巴掉到地上,他失声地道:“韩太守悬梁自尽了?这……这怎么一回事?”

    几乎所有的官吏都是一脸的错愕,个个惊得是目瞪口呆。

    怎么回事,昨天见韩太守时还是和平常一样,怎么今天居然会悬梁自尽了,简直让人是匪夷所思。

    曹亮淡淡地道:“是这样的,本将军在蒲坂津之时,查扣了几十船的私盐,当场擒获了贩运私盐的韩璋,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所以,当本将军赶到太守府的时候,韩太守已经是畏惧自杀了。”

    丁郡丞以下诸人,皆是默然。

    韩建贩卖私盐之事,自然是瞒着诸下属官吏的,不过同在一郡任职,那怕韩建做事再隐密,也难免会泄露出一些风声去,只不过碍于韩建是上官的缘故,诸官吏只是心知肚明,没人去举报告发。

    没想到最终贩卖私盐东窗事发,韩建居然会畏罪自杀,同僚一场,自然难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

    曹亮道:“本将军此来河东,乃是奉了朝廷之命,前往并州平定匈奴叛乱,按计划,需在河东停留一月,募兵八千余人,希望诸位可以通力合作,助某尽快完成募兵任务,为朝廷效力,为天子分忧。”

    丁郡丞点头哈腰地道:“那是自然,卑职等自当尽力为之。”

    曹亮道:“韩太守意外故去,此事当尽快地禀明朝廷,不过在新任太守到任之前,还望丁郡丞可以担负起太守之职,以安民心。”

    丁郡丞闻言,立刻是诚惶诚恐地道:“使不得,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卑职位卑职轻,如何敢擅越太守之位?到是曹将军乃二千石之官职,又是假节,正好要在河东郡募兵,倒不如暂领太守印信,相信一月之后,朝廷也已派人来接任了,彼时再交接不迟。”

    曹亮有些纳闷了,按理说郡丞是太守的副手,在太守不能视事之时,理当由郡丞来暂代太守的职务,管理本郡事务,但这个丁郡丞好生奇怪,死活不肯接受代太守之职,难不成是韩建之死让他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抑或有什么别的原因?

    曹亮也懒得再去揣测丁郡丞的心思了,既然他主动地把太守印信给交出来,曹亮倒不妨大大方方地接了,有了太守的权力,自己募兵之时也方便了许多。

    不过还没等曹亮应声,底下一人忽地高亢地道:“不可!太守乃一郡之主,受命于天子,岂可私授受?曹将军虽然贵为平北将军,但未得朝廷的敕命,如何能代理太守之职,还请丁郡丞慎重。”

    曹亮抬头一看,此人大约三十多岁,姿貌俊美,气宇轩昂,与羊祜相比,也不遑多让,称得上是俊男靓仔了。

    曹亮暗暗地称奇,这个时代还真是美男倍出,他认识的羊祜、何晏、夏侯玄都算得上是颜值担当的大帅哥了,搁到后世,妥妥的小鲜肉,可在这个时代,他们却都是能臣名将,社稷之材,明明可以靠脸,却要靠本事吃饭,曹亮想想也是醉了。

    “这位是?”曹亮疑惑地道。

    丁郡丞道:“这位是本郡从事王。王,在曹将军面前,岂容你如此大呼小叫,还不退下!”后半句话却是他直接训斥王的。

    王?他居然就是王!那个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王,曹亮还真没想到,会在河东郡碰到他。

    王和羊祜杜预一样,都是晋初的一代名将,在灭吴之战中立下了赫赫的战功,正是因为王在益州打造出了一支可以和东吴水军相抗衡的水军来,所以晋国才得以顺流而下,一鼓作气地攻到了石头城下,最终令吴主归降,“一片降幡出石头”。

    看来王现在并不得志,年过而立却只能是在河东郡担任一个小小的从事,别说是太守了,就连郡丞都对他不假以颜色,可见王现在在河东郡的位置之低了。

    王之所以后来飞黄腾达,就是因为羊祜举荐的缘故。

    曹亮摆摆了手,道:“王从事所言甚是,太守之位乃天子所赐,岂可私自授受,在下路经河东郡,乃是匆匆过客,岂可擅越太守之位,这印信还是由丁郡丞来保管妥当,募兵之事,希望丁郡丞可以全力协助才是。”

    丁郡丞不禁暗暗地白了王一眼,如果不是他,自己早就把这烫手山芋一样的印信给扔出去了,结果让他来了这么一句,曹亮直接就推手了,丁郡丞是暗暗叫苦不迭。

    可他又不敢违背曹亮的话,只得应承了下来。

    接下来,曹亮便让丁郡丞将河东郡所发生的事写成奏章,用六百里加急火速地送往洛阳,禀明朝廷,由朝廷来定夺此事。

    至于韩建的尸体,也只好暂时地搁置在太守府了,毕竟韩建是畏罪自杀,并非是正常死亡,以何种方式下葬,那还得等朝廷派来的使者进行安排处置,现阶段,恐怕是无人敢来做这个主的。

    这大热天的,韩建的尸体搁在这儿,恐怕没几天就要臭了,曹亮还真是庆幸自己没有接受太守的信印,不用呆在太守府里,否则天天被这臭气熏着,不难受死才怪。

第473章 募兵(上)

    有了丁郡丞的配合,募兵开展的十分的顺利。

    由于朝廷所拨付的粮饷以及从高陵侯府运过来的钱粮均未到位,曹亮便向丁郡丞提出了先向河东郡赊借一笔钱粮,待朝廷的款项到位之后再行偿还。

    丁郡丞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在他看来,曹亮必将是前途无量,如果现在能交好曹亮的话,肯定以后对他是有大大的好处的,更何况动用的是河东府库内的钱粮,又不是他个人的资产,他现在临时代行太守职权,等新任太守到任之后,他便没有资格再来管了,如此顺水人情的事,丁郡丞当然很是爽快。

    有了这一笔钱粮之后,曹亮便有底气来募兵,否则的话,在那儿空口白话的说上半天,一点实质的东西都没有,能招来兵才怪呢。

    曹亮募兵之时,给出的粮饷待遇十分的优厚,比朝廷征兵要高出三成,而且只要录用入籍,当即便发放三个月的粮饷,以便这些士兵安家之用。

    消息一传出,应征点上是人潮如涌,附近的百姓都争相前来观看,挤得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这其中,看热闹的百姓是居多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那怕他们没有当兵的想法,也忍不住都要过来瞧一瞧看一看。

    当然,真心实意想要投军的也在不少,普通的平民百姓,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终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在九品中正的制度之下,普通的寒门子弟一般是没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有,也没什么卵用,这年月出生决定一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再怎么努力,也难迈入仕途。

    普通的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吃粮当兵,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那么他们便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了。

    虽然说上战场打仗是有风险,一不留神可能小命就没了,但富贵险中求,就算呆在家里不出去,饥荒年月饿死的人还少吗?当兵入伍别的不说,最码是衣食无忧的,至于是生是死,上了战场,那就全凭运气了。

    所以那些不甘心被困在土地上一辈子半死不活的青壮之丁,听到安邑有招兵的消息,都非常地积极踊跃。

    毕竟曹亮给出的待遇十分优厚,就连河东郡的郡兵都有些眼红了,如果不是军队有限制,他们都恨得转投到平北将军麾下去。

    虽然报名的人挺多,但曹亮却不是什么人都收,首先是年龄,曹亮要求下限十五,上限三十五,太小的不要,太大的也不要。

    毕竟曹亮这是看眼于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平定匈奴叛乱,只是眼下的事,更长远的是,和司马家的较量,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持久战,曹亮募兵,必须做长远的考虑,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现在招一些四十五十岁的人进来,还没几年就老了,完全用不上啊。

    自己这里可不是养老院,所以曹亮要求应征的必须是青壮丁。

    其次是身体条件和技能本领,老弱病残的一律bass掉,优先考虑有技能技术的,比如说原先是铁匠木匠医匠的这些手艺人,曹亮会优先录取,甚至根据技能水平,放宽年龄的限制。

    对此,许多人甚为不理解,曹亮只招青壮丁,这完全是正常的,但曹亮特意地招一些铁匠木匠入伍,他们就倍感疑惑了,军队是打仗的队伍,要这些匠人能有什么用?

    对此,曹亮只是一笑付之,这些匠人对曹亮来说,是有大用的,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可不光是依靠勇敢善战的士兵,军械装备的优劣同样可以决定战斗力的强弱,曹亮计划着专门地组建一个军械营,设计建造维护军械设备。

    只有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曹亮才敢于把先前那些一直藏匿着的配重式投石车、连发式投石车和连弩拿出来,进行批量地生产,真正地装备到军中。

    当然,还有许多当前武器装备的改进型,也需要曹亮去研发。

    不得不说马钧在制造发明方面,确实是一个天才,他不光研究出了连发投石车和连弩,在许多武器的改进性上,都有别出心裁的设想,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而不常有,因为无人赏识无人重用的缘故,马钧的这些发明创造,只能是尘封在旧纸堆中。

    后来马钧便把这一撂的图纸索性都交给了曹亮,因为他知道,这世上唯有曹亮,才有可能把他的这些发明创造真正地变成实物,应用到军事上去。

    所以曹亮在组建自己的军队之时,认迫切地需要匠人来加入,而且是多多益善,由于这些军械制造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工匠,所以曹亮对这些匠人需求是极大的,统统来者不拒。

    同时,曹亮给出了这些匠人更高的粮饷待遇,他将招募来的匠人按照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等级:低级、中级和高级。低级的匠人相当于学徒级,曹亮给他们和普通士兵一样的粮饷,中级的匠人曹亮则在普通士兵粮饷的基础上,再增加两成。

    至于那些手艺精湛的高级匠师,曹亮则直接给予他们双倍的粮饷。

    原本这些匠人不管手艺高低,一律都是贱民,仕农工商,他们的身份还是排在农民的后面的,社会地位极低。

    但是到了曹亮这儿,由于粮饷的提高地,无形之中他们的地位也就提高了,所以消息传开之后,许多的匠人是趋之若鹜,纷纷地赶到征兵点,想一看究竟。

    许多人觉得这是以讹传讹,身份低微的匠人还能拿双倍的薪资,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到了征兵点上,那儿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由不得他们不信。

    许多匠人索性当场便报了名,负责征兵的官吏也按照他们的饷资给他们发放了三个月的粮饷。

    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铁匠拿着双倍的粮饷,激动地是热泪盈眶。

    曹亮给予他们的,不仅是丰厚的报酬,而且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匠人们能有今天这种地位,真是不容易啊!

第474章 募兵(下)

    就算是招收普通的士兵,也是分类别的,如果会骑马,懂射术,是可以优先入伍的,所以曾经当过猎人的,骑过马的,还是非常的吃香的。

    至于其他的青壮丁,就必须要通过测试才行,测试其实很简单,只有两种,一个是重达七十斤的石锁,另一个是两石强弓,凡报名的壮丁,这两样东西任选其一,举得起石锁或拉得开两石弓,即为通过。

    曹亮安排的测试测的就是壮丁的力气,有技能的靠技能吃饭,没技能的也可以靠力气吃饭,如果两样都没有的话,那曹亮只能是说一声拜拜了,毕竟自己的麾下,是不可能养闲人的,想要培养出一支精兵来,至少在兵源上就不能放松。

    许多人看到之后,都是跃跃欲试,但试过之后才知道想要通过测试并不容易。

    七十斤的石锁,对于普通人来说,提起来问题不大,但想要举过头顶,却不是那么的容易,因为测试的要求,是不论双手或单手将石锁举起来都行,但是石锁不能接触除了手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许多人抱起石锁然后举过头顶,都被判断为不合格。

    至于两石的强弓,也必须拉到满弓的位置才行。

    军队中普通装备的都是一石弓,这种两石强弓,一般是不会用于实战的,平时只用于训练膂力,一般的弓手膂力强劲,也有技巧,可以轻松的拉开两石弓,但对于普通没有接触过弓箭的人来讲,想要凭着蛮力硬拉开两石弓,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

    所以一轮试测下来,十人之中倒是有七八个被刷了下去,能够胜出的,自然都是力气大比较壮实的人。

    曹亮同时在安邑的城东和城西各设立一个征兵点,城东由石苞和裴秀负责,城西由杜预和傅玄负责,而邓艾由于不善言辞,被曹亮安排来负责新兵的接收任务。

    由于曹亮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一天募兵下来,虽然围观者甚众,参测者也不少,但真正办理了入伍手续的,却没有多少人,大概也只招到了千数来人,距离八千多人的目标,还是差了好远。

    “曹将军,你这标准是不是太严苛一点,这么个招法,估计招不满啊。”裴秀有些担心地道。

    其实在裴秀看来,许多的壮丁还是不错的,体格键壮,人也挺机灵的,可就是过不了曹亮设定的测试关,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挺可惜的。

    如果曹亮把标准再放低一点的话,肯定可以招募到不少人的。

    曹亮轻轻地摇了摇头,因为定这个测试标准是曹亮亲自试验过的,是符合最低要求的,曹亮募兵的思路就是准备要走精兵路线的,所以在兵源这一关上,曹亮要求尺度非严格,必须是合格通过测试的壮丁才可以入伍。

    虽然第一天的招募只招到了千余人,但对曹亮来说已经是足够了,因为朝廷此次给的编制是一万人的编制,越骑营已经有一千五百人了,再加上北军其他四营的兵力,兵源的缺口大概是五六千,曹亮计划用十天左右的时间来募兵,同时展开操练,等北军四营赶到之时,募兵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完全北军五营的重整,虽然是仓促一些,但曹亮相信只要捉得紧一些,时间应该是够。

    虽然新募的兵尚未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但曹亮知道,光凭训练是培养不出一支精兵来的,只有在实战之中不断地汲取经验和教训,得到真正的淬炼,军队才能快速地成长。

    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曹亮对石苞裴秀和杜预傅玄再次重申了严格把关的要求,既定的要求绝不放松,招来的士兵每一个都必须要保证是合格的士兵。

    曹亮要求,从明天起,将募兵的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安邑一地,要将募兵的范围扩展到河东郡的其他县去,搞好宣传工作,将募兵的优待方案公布于众,并且深入人心,让河东郡的百姓都深刻体会到当兵入伍的好处,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青壮丁前来应征。

    丁郡丞表示,他们河东郡所有县乡,都将配合这次的募兵行动,他已经以代理太守的名义,下发命令到各县各乡各亭各里,要求各县的县令县长,各乡的有秩、啬夫,各亭的亭长,各里的里正,全力配合平北将军的募兵,不遗余力。

    有丁郡丞的全力配合,曹亮的募兵行动自然会十分的顺利,曹亮也看出,虽然这个丁郡丞为人比较圆滑,好迎奉巴结,但办事能力却也不错,在河东太守韩建突然暴毙,整个河东郡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能将一郡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了。

    本来曹亮还是比较担心韩建死后的状况的,如果河东郡因为韩建之死而变得一团糟之后,自己的募兵之事肯定会大受影响的。

    时间紧,任务重,留给曹亮可操作的空间并不太多了,而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和曹亮唱反调的官员,阳奉阴违的话,那真让曹亮为之头痛了。

    还好丁郡丞的态度十分端正,为了帮助曹亮,他不辞辛苦,亲自跑前跑后,出了不少的力,第一天募兵能如何顺利,多多少少还是沾了丁郡丞不少的光。

    有丁郡丞做表率,其他的官员也都十分地卖力,曹亮一来,就逼得前任太守韩建悬梁自尽,曹亮的强势可见一斑。如此强势的人物,自然是没有敢招惹的,众官吏都极尽巴结之能事,在曹亮面前大献殷勤,凡是有关于募兵的事,他们都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来帮忙,都希望在曹亮的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从事王,别人都是极力巴结讨好曹亮,唯独他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与众人保持着一段的距离,似乎并没有因为曹亮的到来和韩建的死亡而影响到他,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