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20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再加上江淮地区普降大雪,有的地方积雪甚至是厚达数尺,天寒地冻的,东吴的士兵屯扎在牛渚,不免有些怨声载道。

    诸葛恪的外甥张震在军中担任左护军,对诸葛恪道:“舅舅,如今这天寒地冻的,司马懿的军队肯定不会南下了,再加上年关将近,将士们归心似箭,都无心戍守了,到不如先撤军回吴中,待明年春暖之际,再来淮南未迟。”

    其实诸葛恪也在犹豫,这漫天大雪的,真要行军打仗,何其的困难,在牛渚虚耗了近半年的时间,也没有等到司马懿的大军南下,而王凌也死活不同意东吴的军队进驻寿春,搞得诸葛恪是进退两难。

    退兵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五万大军屯扎在牛渚,光是建这个大营就费了不少的力气,退兵之后来年重建,又得费时费力,更何况就算今年司马懿不来进攻,但明年谁也搞不清他会何时来,大军驻扎在牛渚,用兵方便,一旦退回吴中,真要魏军来犯,也难以应对。

    所以诸葛恪没有退兵,而是把牛渚的军队分为三拨,一拨战备,一拨休整,另一拨轮休放假,轮休放假天数为十天,三拨轮换,保证在这个年关的一个月之内,全军将士都能有十天的假期和家人团聚。

    不过诸葛恪是不准备回去的,父亲尸骨已寒,但大仇却无缘得报,诸葛恪内心之中的煎熬可想而知,他决定就呆在淮南,就呆在父亲殉国的这片地方。

    同时诸葛恪派人去通知王凌,暂时取消全军战备的消息,并随时与王凌保持联络,一旦出现异常的情况,及时通传,同时提醒王凌要紧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接到诸葛恪书信的时候,正在暖阁之中烤着一盆炭火,按理说淮南之地气候温暖,就算到了冬天也无需生火取暖,但是今年整个江淮突降大雪,就连淮河都出现在冰封的现象,王凌年老体衰,自然耐不得寒冷,所以特地吩咐手下生了一盆炭火来取暖。

    铜火盆之中的木炭烧得正旺,红彤彤一片,王凌坐在火盆边上,冻得僵硬的手脚这才缓和过来一些。

    次子王飞枭拿着一封书信进来了,对王凌道:“父亲,吴国大将军诸葛恪来信称他的军队计划轮休,特地派人来告知一声,并让我们做好防备,以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点点头,道:“年节将至,战士思乡,这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天降大雪,地冻天寒,不宜征战,诸葛恪安排军队轮休,亦是正常之举。传令下去,让守戍寿春的将士也实施轮休,与家人团聚,共渡佳节。”

    王飞枭迟疑了一下道:“父亲,诸葛恪提醒咱们要谨防司马懿的偷袭,此时轮休是不是不太合适?”

    王凌冷笑一声,道:“司马懿就算是再用兵如神,也不可能在这极寒的天气下冒雪前来,诸葛恪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他自己将军队遣散安排轮休,分明就是他也认为司马懿不会来袭,我们又何苦全力备战?真正的恶战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现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才是正招。”

    王飞枭道:“父亲,您屡次拒绝诸葛恪派兵进入寿春,会不会让他心生不满?毕竟如果没有吴人的相助,我们想打败司马懿真的很难。”

    王凌晒然一笑道:“诸葛恪打的什么小心思为父岂能不知,明为相助,实为篡权,这叫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到万不得已,为父又怎么可能会放他们进寿春?虽然这寿春城头,换上了吴国的旗帜,不过只要我们王家还在,淮南它就变不了天。我们和吴国合作,也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王凌拈须微笑,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

    豫州刺史孙礼担任了此次南征的先锋,中护军司马师反而降为了副先锋,两人率领着五万先头部队,踏雪而行,从兖州一路南下,直奔寿春杀来。

    到不是说司马懿不在重视司马师了,反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此次征南,对手可是几乎能跟司马懿平起平坐的王凌,司马懿担心司马师不是其对手,所以任命颇有勇略的大将孙礼担任先锋,让司马师辅之,也算是让司马师跟着孙礼学学打仗的经验。

    孙礼以前一直担任扬州刺史,和扬州都督王凌同地为官,所以他对王凌的熟悉程度,是任何人也及不上的。

    孙礼是一员能征善将的虎将,沉毅而有勇略,明帝时,为了护驾,舍身斗虎,深得曹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相交莫逆,高平陵事变之中,身为豫州刺史的孙礼坚定地支持了司马懿,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

    正是因为孙礼和司马懿关系交从甚密,所以在任职扬州刺史之时,与王凌基本上是貌合神离,相互暗中较劲,相互斗法,可谓是知己知彼,司马懿想要对付王凌,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比孙礼更合适了。

    为了进攻淮南,司马懿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集结起了近二十万人的军队,这恐怕也是司马懿到目前为止,所能调动的最大数量的军队了,比年初攻打并州之时,还多出了五万人。

    可见对付淮南的王凌,从重视程度上来说,就已经是超过了对付曹亮。

    其实这也很正常,曹亮毕竟是魏国涌现出来的后起之秀,虽然这些年风头强劲,但在经验方面,难免会欠缺一些,而王凌领军多年,经验十分老道,能称得上和司马懿平起平坐,就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对于这么一个对手,司马懿当然是要慎重的多,而且并州之战失利之后,司马懿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番淮南叛乱又起,司马懿绝不会等闲视之,要么不出征,一出征必须要解决掉王凌,彻底地消除东南战线上的隐患。

第821章 如何应敌

    年节对于每一个汉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尽管长子王广和四子王明山不在身边,但王家年初一的这顿团圆饭还是必不可少的。

    长子王广在京师朝廷之中任职,此番王凌叛于淮南,只怕王广的日子已经是不好过了,虽然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但王凌深知司马懿的为人,行事决绝狠辣,斩草除根从不手软,之所以暂时还没动王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王凌这边,司马懿现在需要全力来对付王凌,如果王凌败亡了,那么王广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王明山现在建业充当人质,只要王凌保持和东吴的关系,相信王明山在那边的日子过得也是比较惬意的。

    在王凌的四个儿子当中,王明山最为聪慧,也最得王凌的赏识,此次联合吴国对抗司马懿的策略就是王明山最先提出来的,而且他甘愿以身涉险,前往吴国充当人质,为王凌换来了五万援兵,光是这一次的高光表现,就足以令王凌为之欣慰了。

    与之相对的,此次王广的表现却让王凌大为失望,身为长子,王广将来是要继承王凌爵位的,如果王凌真得成为拥立新君的肱股之臣,那么他的地位将来也必然要让王广来继承。

    可王广听说了王凌计划之后,大唱反调,认为王凌的计划不会成功,这个逆子,在洛阳呆得久了,都中司马懿的毒太深了了,为父不反的话,岂不是要任人宰割?

    王凌对王广的表现很是失望,不过他除了王广之外,尚还有三个儿子,除了王明山之外,次子王飞枭和三子王金虎对他则是言听计从,二人都是领军之将,此番作战,王凌对他们是相当的倚重。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王凌或许不敢相信其他的人,但他的这几个亲生儿子,无疑将会成为他起事的最大倚靠,王凌坚信,他们父子几人,终究会扬名青史。

    王家的家宴极尽奢华,当然对于淮南第一人王凌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一家人在一起,开心最重要了。

    不过王凌的好心情并没有维持多久,还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凌就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平阿失守了。

    这大过年的,司马懿尽干恶心人的事,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挑了个年节关头,率军杀了过来,你说这不是成心不让人过好年么?

    其实自从令狐愚失手被擒曹彪自杀身亡之后,王凌就已经做好了好了和司马懿随时开战的准备,可司马懿一直在兖州按兵不动,等来等去,等得王凌都有些懈怠了。

    如今大雪封路天寒地冻的,这样恶劣的天气之下,王凌原本以为司马懿想要出兵,一定会是在明年春天,但没想到司马懿却出乎意料地这个时候杀来了,杀了王凌一个措手不及。

    王凌的好心情顿时全给败光了,平阿失守,等于让寿春失去了一道屏障,战局顿时变得艰难起来,这个杨弘,还真是令人失望透顶。

    杨弘可是王凌提拨和重用的亲信嫡系,之所以让他来守平阿,也正是因为王凌对他的信任,平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行之前,王凌和特意地盯嘱杨弘,要他加强戒备,万不可令平阿有失。

    当时杨弘也是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王凌的厚望,有他在,定保平阿不失。

    但杨弘的话言犹在耳,打脸竟然来得是如此之快,不光平阿失守了,就连驻守平阿的六千兵马竟然也阵亡了绝大多数,除了杨弘带回来五六百人之外,其余的人不是战死在平阿城,就是葬身于淮河中,

    “你不说与平阿城共存亡吗?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你现在还有何颜面回到寿春?来人,将杨弘拿下,军法处置,推出城门,斩首示众!”王凌有些怒不可遏,吩咐亲兵将杨弘推出去斩首示众。

    杨弘面如死灰,一言不发,临行之前,他确实夸下过海口,力保平阿不失。

    当时,杨弘确实比较自信,平阿城可是号称淮北第一要塞,城防坚固,守备完善,杨弘自以为司马懿率军来犯,凭着平阿城的坚固的防守,完全可以御敌于城下。

    但司马懿却不按常理出牌,这一战他打得也太过憋屈了,根本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就让司马军突袭得手,虽然他竭力死战,但奈何寡不敌众,最终平阿终究这是没有保住。

    两名亲兵已经站到了杨弘的身后,正准备执行王凌的决定。

    这个时候,王金虎站了出来,对王凌道:“父亲,平阿失守,罪不全在杨将军,实在是司马老贼过于奸诈,如今乃是用人之际,父亲何必自断一臂?依孩儿之见,当赦杨将军之罪,许他阵前戴罪立功。”

    王飞枭亦道:“杨将军乃父亲爱将,对父亲一向忠心耿耿,如果仅仅是因为失一城父亲就斩之,岂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望父亲三思。”

    两个儿子都站出来为杨弘求情,王凌这才怒气稍减,挥退亲兵,对杨弘道:“若不是看在飞枭金虎为你求情的份上,今日定斩不赦!罢了,你下去自领二十军棍,此事便作罢,你带兵去守西门,如有疏漏,二罪俱罚!”

    杨弘本已经绝望,如今听到王凌改罚二十军棍,大喜,和性命相比,二十军棍算得了什么,只不过皮外之伤罢了,他感激涕零地拱手拜道:“谢太尉不杀之恩,末将愿肝脑涂地,以报万一。”说着,给王凌叩了几头,出去领杖了。

    接着,又有人来报,称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在淮河上搭建浮桥,先头部队,已经渡过淮河,进入淮南之地,预计一日之后,司马懿的主力大军也将渡过淮河,兵临寿春城下。

    听到这个消息,王凌是愁眉紧锁,对两个儿子道:“如今平阿失守,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将会渡河而来,寿春危矣,我们又该当如何应敌?”

第822章 坚守

    王金虎道:“平阿乃寿春屏障,平阿一失,寿春岂不成为孤城,孤城不可守,如今司马懿统帅二十万大军前来,势不可挡,父亲倒不如放弃寿春,南下牛渚投奔诸葛恪,然后借机再收复淮南。”

    王凌面露犹豫之色,毕竟他苦心经营寿春多年,就这么轻易放弃的话,实在是有些不甘心。

    但是正如王金虎所言的,司马懿二十万大军来袭,倾尽淮南之兵,恐怕也无法抵挡得了,王凌不禁是患得患失,进退维谷。

    王飞枭则道:“父亲,孩儿认为,放弃寿春乃是下策,虽然说司马老贼有二十万大军,但我们手中,也尚有七万人马,父亲苦心经营寿春多年,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司马老贼短时间想要攻破寿春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诸葛恪的大军就在牛渚,父亲可派人向他求援。唇亡齿寒,想来吴国方面也不可能坐视寿春沦陷,只要吴国援军一到,里应外合,何愁不破司马老贼的军队。”

    说实话,王凌也确实舍不得放弃寿春,他在这里,就是淮南之王,不管是司马懿还是吴国,都对他极为重视,而一旦离开淮南,他就什么都不是了,到了吴国,也只能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如何能比得在淮南如此逍遥自在。

    王飞枭的建议,让王凌很是心动,虽然说司马懿统率二十万大军前来很恐怖,但是凭着自己在淮南积蓄了这么多年的力量,坚守一段时间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现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吴国的援兵,如果吴国可以派出一支实力强大的援兵的话,完全可以扭转目前不利的战局。

    现在自己已经降吴,寿春的城头上,也已经悬挂着吴国的旗帜,如果此刻向吴国求援的话,吴国方面理应不会见死不救的,毕竟一旦寿春沦陷,吴国也会遭受到损失。

    先前诸葛恪几次要求派兵协防寿春,王凌没有答应,现在局面恶化,王凌只能是放低姿态,请求吴国出兵,以治权换援兵,王凌相信吴国那边肯定会满意的。

    只不过自己想要独霸淮南,自立为王的想法终归是要落空了,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诸葛恪的军队进入寿春,再想驱逐,那就难了。

    可现在大敌当前,王凌也顾不得许多了,保住性命要优先于一切。

    于是王凌下令收缩兵力,将驻扎在淮南其他地方的军队全部集中到寿春来,寿春城也进入到了戒备战斗状态,严阵以待。

    同时,王凌派人飞报于诸葛恪,请求他派兵救援,里应外合,共破司马懿。

    信使派了出去,各军的调动命令也发了出去,寿春城也进入到了临战状态,看到各营各部的人马有条不紊地做着备战的准备,王凌灰黯郁闷的心情这才略微地有些缓解。

    寿春可是淮南的第一大城,是魏国东南战线上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多年以来,魏国在寿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试图把它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战略堡垒。

    王凌担任扬州都督已经有些年头了,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当他站到寿春城头的时候,一股子豪气油然而生,这里是他的主场,司马懿劳师远征,自己又有何惧哉?

    可笑自己先前听到司马懿大军来袭平阿失守的消息,竟然张惶失措,六神无主,看来自己真得有些老了,竟会生出弃城而逃的念头。

    弃城而逃?自己又能逃去哪里?只有在寿春,在淮南,才有价值的体现,离开这里,一文不名!

    遥想当年,自己也是身经百战,能坐到现在的位置之上,绝非是凭借着人情世故,而是实打实的战绩,当年面对强敌,他可从来也没有退缩过,如今又怎么可能会生出这么一个可笑的念头来?

    他和司马懿,堪称是一对宿命之敌,隔空较劲了这么多年,谁也不服谁,现在,终于有机会和他真正的一战了,那就把命运交给上天吧,寿春之战,也必将会成为一场终极之战,获胜的人,才有机会真正的君临天下!

    ┄┄┄┄┄┄┄┄┄┄┄┄┄┄┄┄┄┄┄┄┄┄┄┄┄┄┄┄┄

    孙礼搭建浮桥的速度相当的快,为了防止淮南军的反扑,孙礼特意地调动了一支精锐的军队先行渡河,驻扎在淮河的南岸,先行构筑了一个有纵深的滩头阵地,这样一来,淮南军就很难破坏司马军搭建浮桥的计划了。

    而司马懿的大军,也随着浮桥的搭建成功同步抵达。

    正始九年正月初一,司马大军浩浩荡荡地跨越了淮河,向寿春挺进。

    司马懿对孙礼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无可挑剔的,这次选拨孙礼为征南大军的正印先锋,堪称是司马懿最为明智的举动。

    没有任何人能比孙礼更熟悉淮南,更熟悉王凌了,他在这里担任扬州刺史多年,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淮南军的布防更是了如指掌。

    平阿号称是淮北第一要塞,但在孙礼的指挥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打掉了这个桥头堡,为司马大军的顺利进军淮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换作是司马懿本人,也未必有这份能耐,在运筹帷幄谋划大局方面,司马懿确实有过人之处,但真正冲锋陷阵,还得需要孙礼这样的干将才行。

    孙礼年轻的时候,就以勇略而称著,为了护驾而只身搏虎,是真正的打虎英雄,在对敌作战上,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堪称是一员骁猛之将。

    如今虽然韶华已逝,双鬓斑白,但面对司马懿的征召,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担任了这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官。

    先锋官干得可是苦脏累险的活计,更何况在这种严寒酷冷的环境之下,那怕是年富力强的年轻将领都望而生畏,但孙礼却是勇于担当,而且干得相当漂亮,自然也深得司马懿的赞许。

第823章 兵者,诡道也

    之所以选择在年节之时攻击淮南,司马懿自然是经过深思熟悉的,兵者,诡道也,行军打仗,只有出奇才能制胜。

    如果当初司马懿拿下令狐愚和曹彪之后,顺势挥师南下,那时的准南,必定是全军戒备,如临大敌,且不说司马懿手中的新兵操练尚未完成没有形成战斗力,就算是真有能征惯战的军队,司马懿也未必会选择南下。

    那时的淮南,因为令狐愚和曹彪的出事,已经把他们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整个淮南都在严阵以待,如果司马懿顺势打过去,所面对的,必将是一个铜墙铁壁,一根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样的硬仗,司马懿肯定是不会轻易去打的,在耐心方面,司马懿敢说第二,这全天下也没人敢称第一,忍者神龟,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时间能耗尽一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经过半年的虚耗,淮南军的气势已经是远逊当初了,毕竟半年多的时间天天紧绷着神经,搁谁也受不了啊。

    士气低落再加上环境恶劣,所以临近年关的时候,淮南军的防御松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司马懿等待着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古代打仗一般不会选择在冬天,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暖装备,在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下,非战斗减员非常的严重,往往一场寒流袭来,就能冻死一半的人。

    尤其是今年普降大雪,天气更冷于往常,在这种情况,王凌和诸葛恪理所当然地认为司马懿不会在这个时候进攻,于是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们便准备安安心心地过年放大假了。

    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司马懿,这个脑回路异于常人的对手常常会有异于常人的行止,别人畏惧严寒,司马懿却不怕,他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谋划着这个时间段发起进攻了,事先已经命人秘密地准备了大量的御寒衣物,足以应对冬天的寒冷气候了。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冬天的这一场大雪,让气候变得更为寒冷,让司马懿的计划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已经准备好的御寒之物似乎也难以抵挡这股从地狱里吹出来的严寒。

    如果继续行动的话,司马军就要面对更多的伤病,更多的非战斗减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战环境的恶劣必然会令对手出现误判,给司马懿更多的可趁之机。

    所以最终司马懿还是决定带兵南下,发起突袭,打王凌一个措手不及。

    拿下平阿之后,司马军马不停蹄,强度淮河,趁着王凌还没有回过味来的时候,大军就已经是渡过了淮河,兵分两路,直取寿春。

    淮河防线,也一直是司马懿比较忌惮的一道防线,尽管它和吴国的长江防线比起来,不过是一条小水沟罢了,但对于以陆军步骑兵为主的魏**队而言,这也相当于一道天堑了。

    攻破平阿之后,司马懿下令孙礼加快行军的速度,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在王凌应对之前,强行渡过淮南。

    和吴国的军队相比,司马军最不擅长的就是水战了,而强渡淮河能否成功,将关系到后续攻打寿春是否顺利,司马懿还是极为重视的。

    此次司马军趁着大雪南下,本是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大程度上趁虚而入,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平阿,之后再飞速奔淮河,等到王凌接到平阿失守的消息之时,司马军便已经是兵临淮河了,那怕王凌再想组织军队抵抗司马军的渡河行动,恐怕在时间上已经是来不及了。

    果然,王凌对司马军的来犯准备不足,平阿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寿春,王凌是慌得一批,根本就没有勇气发起反击,在淮河上阻击司马军并收复平阿,而是匆匆忙忙地收缩兵力,去固守寿春。

    从这个侧面也反映了王凌的心虚和胆怯,他根本就没有和司马懿刚正面的决心和勇气,只是希望依靠苦心经营多年的寿春城来挡住司马军的进攻,或许在王凌的计划中,还有固守待援的想法,他把解决寿春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了吴国的援兵身上。

    这个吴王同盟,一直以来也是司马懿认真研究的重点,如果单单是一个王凌,或许司马懿就不会这么的认真来做准备了,毕竟司马懿打败王凌,应当是比较轻松的事。

    但王凌投降吴国的事,却让司马懿比较忌惮,王凌投降吴国,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必然是司马懿所需要慎重考虑的。

    司马懿很清楚,王凌投降吴国,其实是受形势所迫,并非就是他心中所愿,毕竟先前王凌一直想和令狐愚勾结,企图另立曹彪为新君,从这一点上来讲,那时的王凌未必有投降东吴的心思,他指望着淮南和兖州的联合,这样就可以在南线形成纵深,号召天下反司马的同盟起来一起参与到战斗中来。

    但随着司马懿雷厉风行地收拾掉令狐愚和曹彪,王凌变得孤掌难鸣了,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去寻找其他的靠山,那怕是背负叛国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王凌需要一个强大的后援,而吴国则是对准南觎觑多年,就如两个心怀鬼胎的人一样,这两方势力很快就结盟了。

    不过,就算是寿春的城头插上了吴国的旗号,吴国的势力也难以真正插足于淮南,毕竟王凌需要的只是吴国在关键时候的援助,并不是他死心塌地就去投降吴国,将淮南之地拱手相让。

    到目前为止,王凌还是淮南之王,在没有遭受到威胁之前,他是绝对不会容许任何人意图染指淮南的。

    所以司马懿迟迟没有进攻淮南,还有这一层原因的考虑,司马懿不想让东吴的军队,过早地参与到淮南的防御之中来,各个击破,才是司马懿需要考虑的方向。

    如今吴国的军队远在牛渚,就算是想要增援寿春的话,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这一点对司马懿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第824章 围城打援

    司马懿素来以谋定而后动闻名,别人下棋看三步,司马懿却至少可以看到十步开外,从兖州出发,长途奔袭淮南开始,司马懿就已经准备了好了多个预案,如今轻取平阿,强渡淮河之后,一切局势仍然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中。

    王凌在疯狂地收缩兵力,试图固守寿春,王凌经营淮南多年,寿春更是其刻意专营之处,就算是大敌当前,他也不舍得轻易放弃。

    不过王凌的这个做法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寿春可不是一般的地盘,而是淮南的首府,一等一的重镇,放弃了寿春,那就等于是放弃了整个淮南,这样的代价,显然是谁也不愿意承担。

    王凌的这个举动完全在司马懿的意料之中,所以司马懿在听到王凌收缩兵力死守寿春之后,拈须微微一笑,王凌的所做所为,都逃不出他的算计。

    这不禁让司马懿有些感慨,他和王凌两个人的岁数,加起来差不多也一百五十岁了,都是打了半辈子的仗,可都还在套路里绕来绕去,一点的新意也没有。

    想想之前不久的上党之战,司马懿可没有打得这么轻松惬意,尽管他和现在一样,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却是处处碰壁,处处受制,糟心的很。

    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窘境,完全是因为曹亮出乎意料的战术,在曹亮的战术之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险关要隘,战略重地,统统一弃了之。但这种放弃,却又不是真的放弃,并州军少了防御的负担,却提高了机动作战的能力,曹亮在高速机动之中,连续地歼灭了司马军的两路人马,让司马懿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如果让曹亮来守淮南,那么大概率地是会放弃寿春的,而将其主力部队,碾转腾挪于江淮之地,司马懿会被他牵着鼻子走,稍不留神,就会被他狠狠地咬上一口。

    这样的打法,无疑让司马懿很是头痛,曹亮军队的机动能力太过于强悍了,司马懿的军队很难追得上他的节奏,而且司马懿最为擅长的分进合击,反倒成了人家各个击破的靶子,可一旦司马懿收缩兵力抱成一团,防御是没有多大问题了,但最大的问题是,你是来进攻的,这么臃肿的阵型,缓慢的移动方式,什么时候才能取得战果?

    上党之战,司马懿可谓是吃足了苦头,他半生行军,戎马天下,何时打过这么憋屈的仗,那怕当年在关陇与诸葛亮对垒之时,司马懿坚守不战,看似被动,却处处掌握着主动,活生生地把诸葛亮给拖死了。

    可是在曹亮这么一个后生晚辈的面前,司马懿却没有讨到半点的便宜,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真心不爽啊。

    还好王凌不是曹亮,淮南也不是并州,王凌这种中规中矩的打法,可是正中司马懿的下怀,司马懿脑子都不用费,就可以制定出围城打援的计划。

    寿春防御坚固,粮草储备充足,司马懿就算是强攻,短时间内肯定也是无法拿得下来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围而不攻,将主力军队抽调出来,先打掉吴国的援军,也算是断了王凌的念想,寿春孤城一座,只要围得久了,不攻自破。

    所以,司马懿很快地做出了战略安排,令司马师和王昶率兵十万包围寿春,高垒深壕,只围不打,不过对于企图出城逃亡的军队,司马懿要求司马师要果断地进行阻击,不可使一兵一卒逃出包围圈。

    目前王凌撤军固守寿春已成定局,而且寿春如今兵精粮足,城池坚固,王凌肯定不会生出突围的念头,所以司马师和王昶围城之后,只需立一些简单的营栅就可以封锁住寿春的内外交通了。

    至于深壕高垒,那就是下一步的计划了,司马懿准备在寿春城的四周,挖上几道深达数丈宽也有数丈的壕沟,这样的壕沟就算是最好的战马也无法跳跃过去,在壕沟的外面,筑以高垒栅栏,一旦修筑成功,那就会彻底地断绝王凌的突围生机,王凌就算是不想死守寿春也没有机会了。

    司马懿和孙礼,则率领另外的十万大军,南下迎战吴国的援兵。

    ┄┄┄┄┄┄┄┄┄┄┄┄┄┄┄┄┄┄┄┄┄┄┄┄┄┄┄┄

    实施轮休之后,牛渚的吴军大营自然变得冷清起来,三分之一的吴军行色匆匆地地离开了牛渚,返回了吴中,和家人去共渡这个年节。

    而剩下的吴军,也被分为了两批,一批在十天之后轮休。另一批在二十天之后轮休,每批的假期都是十天。

    第一批轮休的士兵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其余的吴兵则是归心似箭,等得望眼欲穿,整个的吴军营地,就连最简单的操练也无法维持了。

    对此,诸葛恪倒是毫不在意,平时他手下的军队可是素以军纪严明骁果善战而称著,而此时适逢年节,军纪那怕稍微的松懈些,诸葛恪也不会说些什么,因为这个轮休本身就是他所制定的,如今的吴军,三分之一在休假,三分之一在休整,只有三分之一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如此地分配下来,吴军有些懈怠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诸葛恪自己是不准备回家的,虽然他的家也在建业,但自从诸葛恪领兵以来,几乎就没有在家里过一次年了,并不是说他就不想家,不想念自己的妻儿,但每到年节,他更希望和父亲在一起。

    诸葛瑾是战死在安风渡的,所以每年年节,诸葛恪呆在淮南之地,就如同是和父亲呆在一起,毕竟一直以来,安风渡都在魏国境内,诸葛恪始终没有机会亲自到父亲殒命之地去祭奠一番,不过他相信,父亲的英魂将与他同在,并一直护佑着他的安全。

    今年情况有些特殊,王凌投降了吴国,也就是说淮南之地已经是尽属吴国,诸葛恪前往安风渡的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诸葛恪有心思去安风渡一次。

第825章 不急不徐

    如果诸葛恪孤身或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身为吴国大将军的诸葛恪自然不可能以身涉险,毕竟谁也不清楚安风渡那边的情况,万一遭遇到意外,恐怕连肠子也得悔青了。

    现在淮南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一方面王凌阳奉阴违,虽然名义上投了吴国,但是只希望在遭遇到司马懿入侵时得到吴国的援助,多次拒绝了诸葛恪试图派兵协防寿春的建议。

    而且就淮南其他各地郡守的态度来看,似乎并不一定都是站在王凌这边的,甚至可以说观望者居多,见风使舵,如果王凌能守得往淮南,或许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如果司马懿占据了上风,不排除他们倒戈的可能。

    如果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祭奠诸葛瑾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危险,而带大队人马前往的话,势必要先和王凌沟通,否则会产生误会。

    其实诸葛恪和王凌的关系目前也难说和谐,这些年来双方一直就是对手,迫于压力,王凌主动地归降了东吴,当然他的归降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带着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当时孙权对此便有些犹豫,是在诸葛恪的劝说之下,才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归降。

    对于王凌的归降,诸葛恪其实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王凌在淮南拥兵自重,其实降吴也是一种变相的自立,吴国觎觑淮南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将其纳入治下,诸葛恪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机会。

    诸葛恪几次提出建议希望派兵进入淮南进行协防,但在目前淮南风平浪静的局面之下,王凌理所应当地拒绝了,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王凌自然不肯让诸葛恪的计谋得逞。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恪提出带兵前往安风渡的话,势必让王凌再生戒心,甚至对诸葛恪心生反感,让他以为这个诸葛恪还真是贼心不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还有完没完?

    就在诸葛恪还在准备措词的时候,突然中军急匆匆地进来禀报道:“启禀大将军,魏国太傅司马懿突然带兵从兖州南下,现已攻破平阿,兵临寿春城下,扬州都督王凌,派使者前来,下书求援。”

    诸葛恪不禁为之一怔,他特意地目光朝着窗外瞄了一下,没错啊,这积雪还没化呢,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可并不是用兵的时候,司马懿怎么就这么打过来了呢?

    “使者何在?”诸葛恪问道。

    “正在辕门外。”

    “传他入内。”诸葛恪沉声地吩咐道。

    王凌派来的信使匆匆赶了进来,冲着诸葛恪拱手行礼,并递上了王凌的亲笔书信。

    诸葛恪仔细地将王凌的书信看了一遍,又将寿春的情况详细地询问了一下信使,也最终确定了寿春的形势。

    不得不说司马懿真是一个只老狐狸,出手之狠辣,用兵之奇险,确实无人可出其右,在这么个冰天雪地之中行军,那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知道兖州的天气比起淮南来,可是要寒冷的多,今年淮南这边的天气都已经是极寒了,可想而知兖州那边,更为地酷冷。

    司马懿这个时候出兵,必然会承受着不小的伤病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为打王凌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回书一封,打发走了王凌的信使,诸葛恪立刻派人将张震找来,和他商量一下救援寿春的事。

    方才诸葛恪在给王凌的回书之中,表示吴国方面,会尽快地派出援军,而王凌那边,一定要加强防御,固守寿春,不给司马懿任何破城的机会。

    张震赶了过来,听说了司马懿突袭淮南的事,也是一脸的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估计也只有发疯的人才能办得到吧。

    不过寿春那边军情紧急,吴军前去救援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张震不禁抱怨道:“王凌那个老匹夫,先前死活不同意咱们进驻寿春,这回刚一听说司马懿带兵打了过来,就赶紧地派人来求援子,真是奸滑之至极。”

    诸葛恪一笑道:“王凌不奸滑,又怎么能爬得上扬州都督的位置?这回司马懿亲自带兵前来,王凌自知难以抵挡,所以才主动向我们求援的。不过如此甚好,王凌亲自相邀,我们进入寿春岂不是理所应当,正中下怀?”

    张震担忧地道:“如此虽然甚好,但司马懿此番二十万大军来犯,气势汹汹,我军尚在休整,人员不齐整,此时出兵寿春,恐怕难解寿春之围。”

    诸葛恪晒然一笑,道:“谁说我们要立刻出兵?某方才回复王凌,告诉他寿春城池坚固,只要坚守,司马懿未必能攻得下来,我军援兵,不日抵达,这个不日,可以是三五日,也可以是一月半月,只要赶在寿春陷落之前抵达,某便不算爽约。传令下去,原定之轮休计划,全部取消,所有休假之将士,必须在原定时间返回军营,否则按军律处罚。”

    消息传出,众皆哗然,相比于第一批轮休的将士,第二批和第三批准备轮休的将士可就亏大发了,眼睁睁地看着休假被取肖,这个年,没法过了。

    不过再多的抱怨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战争,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军队之中,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轮上谁,便是谁自认倒霉罢了。

    诸葛恪军令下达之后,整个吴军大营立刻行动起来,进入到了备战状态之中,全军的休假也已经取消了,倒是不会有多影响已经在休假的吴军,他们只需要按时返回军营即可。

    但如果到时间还没有返回军营的话,那这些士兵将会受到重罚,诸葛恪在军纪方面,可是从来也没有含糊过,如果在平时违反军纪,那到罪不致死,但一百皮鞭却是免不了的,现在到了战时,违抗军令的话,两话不说,首级奉上。

第826章 失意逍遥津

    诸葛恪并没有急着进军,他很清楚,以王凌的防御能力和寿春城的坚固程度,坚守一段时间是丝毫没有问题的,除非王凌的军队彻底地崩盘了,否则并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忧的情况。

    诸葛恪没有急着进军,除了自己军容不整的缘故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天气的缘由,吴国境内,大多是在长江以南,这里的气候比较温暖,冬季虽然也谈不上暖和,但至少是没有见过积雪,没有见过冰冻的。

    但今年的寒泠异于往昔,都已经到了立春时节了,厚厚的积雪依然笼罩着大地,天寒地冻,而吴军根本就没有做出过任何的御寒准备,许多的士兵,穿得还是一袭单衣,只能靠每日在军营里烤火取暖,如果这个时候出兵寿春的话,肯定是再糟糕不过了。

    所以诸葛恪只是取消了军队的轮休,并没有下达紧急征召令,这无疑让这一拨回家的吴军占足了便宜,至少在等他们回到军营之前,诸葛恪是不会有所行动的。

    诸葛恪一边的整军备战,一边注意着天气的变化,由于普降大雪,天气寒冷,缺少御寒衣物的吴军在这个时候出兵并不太合适,诸葛恪只有等到的气候好转之后,再行进军。

    也许是天公相助,整个淮南的温度上升还是比较快的,地上的积雪很快就消融了,随着立春节气的过去,这个久违的春天似乎也露出一点春的气息了。

    一直等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之后,诸葛恪才整点好了军队,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望寿春方向而行。

    司马懿包围寿春之后,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对寿春城采用围而不打的手段,分出一半的主力来,南下至合肥新城一带,阻击吴军的援兵。

    诸葛恪北上寿春,绕不开的就是合肥,原本王凌治下,合肥便是防御吴国的第一道防线,多少年以来,双方围绕着合肥展开过无数的战斗,吴人总是郁郁不得志,始终也拿不下合肥来。

    此番诸葛恪出兵,便利用吴军水军的优势,通过巢湖,将步兵运送到巢湖以北的逍遥津直接登陆,试图从合肥的新城和旧城之间穿过去,直接北上寿春。

    但在逍遥津,吴军却遭遇到了司马军的强力阻击,司马懿早就针对吴军的北上路线,进行了严密的布防,诸葛恪刚刚从逍遥津登陆,就遭到了孙礼所率的骑兵部队迎头痛击。

    曹魏的骑兵,一直以来对吴军就拥有一种压制的力量,吴军惯于水战,但在骑兵方面却一直存在短板,尽管逍遥津一带水网密布,但是熟悉这里地形的孙礼总是能找到骑兵冲击的合适路径。

    吴军在逍遥津登岸之后,按照原定的行军路线向北推进,诸葛恪委派张震为前部,率军从合肥旧城和新城之间的空隙穿过去,径直北上。

    但吴军还没有行出十余里,突然之间,从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上,杀出了两路司马军的骑兵来,形成了左右夹击之势。

    原本骑兵就已经是吴人的噩梦了,正面对抗,吴军几乎没有任何的胜算,而此刻司马骑兵更是采用两路夹击的方式,让吴军的防御更是支离破碎。

    起初张震还尝试地使用长枪阵结合车阵的方式来抵敌司马骑兵的攻击,但他很快发现,吴军的防线千疮百孔,根本就无法挡得往司马军的强悍攻击,司马骑兵疾猛的冲击,轻易地就撕裂了吴军的防线,将吴军的阵形冲得是七零八落。

    张震一看,这仗没法打,在魏军强大的骑兵面前,吴军的步兵几乎是弱鸡,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还手之力,如果不撤退的话,肯定会全军覆灭的。

    张震只好下令吴军全线撤退,但是步兵的速度可是远逊于骑兵的,他们此刻想逃跑,那还得问问孙礼答不答应。

    孙礼对逍遥津一带的地形太熟悉了,在这里指挥打仗,简直就是闲庭散步一般简单。这一带水网密布,其实是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孙礼把骑兵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作战,围歼四处逃窜的吴军。

    这些骑兵部队分别只在水网隔开的区域作战,不过经过孙礼巧妙的安排,几乎每块区域内都有数之不尽的骑兵,以致于无论吴军逃到那儿,总有司马骑兵前后围追堵截。

    就连张震在撤退时也被司马军的骑兵给困住了,司马军似乎看到张震是一个大官,想要生擒活捉他,派出大量的骑兵从四面围杀过来,张震率兵拼死力战,也无法杀出司马军的包围圈。

    就在他心生绝望的时候,吴将丁奉率后援的军队杀了上来,击退了司马军的骑兵,保着张震退回了巢湖。

    但这一役吴军却是损失惨重,非但没有打通北上寿春的路,反而在逍遥津折损了不少的人马,伤亡累累。

    诸葛恪脸色极为地难看,逍遥津本来就是吴国人的耻辱之地,张辽在这里大杀四方,就连孙权都差一点被活捉。诸葛恪特意地从逍遥津北上,就是有一雪前耻的打算,但没想到,出师未捷,非但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吴军再一次地在逍遥津栽了个大大的跟头。

    这不禁让诸葛恪心生疑惑,先前斥侯探明的情况,不是说寿春城外连营数十里,将寿春城围个水泄不通,按理说司马军的主力必然是集中在寿春的,为何在逍遥津司马军仍旧有如此强悍的军队,给北上的吴军以如此重创?

    难道说司马懿围困寿春是幌子,在逍遥津伏击吴军才是目标,可这也解释不通寿春那边的连营十里呀。

    司马懿此番南征,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平定王凌的叛乱,至于对吴作战,恐怕并不在他的预案之中。

    尽管诸葛恪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遭到大败之后,显然逍遥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没奈何之下,诸葛恪只能是暂且退回到濡须口,重整军队,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再次北上。

第827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如果诸葛恪孤身或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身为吴国大将军的诸葛恪自然不可能以身涉险,毕竟谁也不清楚安风渡那边的情况,万一遭遇到意外,恐怕连肠子也得悔青了。

    现在淮南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一方面王凌阳奉阴违,虽然名义上投了吴国,但是只希望在遭遇到司马懿入侵时得到吴国的援助,多次拒绝了诸葛恪试图派兵协防寿春的建议。

    而且就淮南其他各地郡守的态度来看,似乎并不一定都是站在王凌这边的,甚至可以说观望者居多,见风使舵,如果王凌能守得往淮南,或许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如果司马懿占据了上风,不排除他们倒戈的可能。

    如果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祭奠诸葛瑾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危险,而带大队人马前往的话,势必要先和王凌沟通,否则会产生误会。

    其实诸葛恪和王凌的关系目前也难说和谐,这些年来双方一直就是对手,迫于压力,王凌主动地归降了东吴,当然他的归降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带着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当时孙权对此便有些犹豫,是在诸葛恪的劝说之下,才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归降。

    对于王凌的归降,诸葛恪其实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王凌在淮南拥兵自重,其实降吴也是一种变相的自立,吴国觎觑淮南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将其纳入治下,诸葛恪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机会。

    诸葛恪几次提出建议希望派兵进入淮南进行协防,但在目前淮南风平浪静的局面之下,王凌理所应当地拒绝了,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王凌自然不肯让诸葛恪的计谋得逞。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恪提出带兵前往安风渡的话,势必让王凌再生戒心,甚至对诸葛恪心生反感,让他以为这个诸葛恪还真是贼心不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还有完没完?

    就在诸葛恪还在准备措词的时候,突然中军急匆匆地进来禀报道:“启禀大将军,魏国太傅司马懿突然带兵从兖州南下,现已攻破平阿,兵临寿春城下,扬州都督王凌,派使者前来,下书求援。”

    诸葛恪不禁为之一怔,他特意地目光朝着窗外瞄了一下,没错啊,这积雪还没化呢,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可并不是用兵的时候,司马懿怎么就这么打过来了呢?

    “使者何在?”诸葛恪问道。

    “正在辕门外。”

    “传他入内。”诸葛恪沉声地吩咐道。

    王凌派来的信使匆匆赶了进来,冲着诸葛恪拱手行礼,并递上了王凌的亲笔书信。

    诸葛恪仔细地将王凌的书信看了一遍,又将寿春的情况详细地询问了一下信使,也最终确定了寿春的形势。

    不得不说司马懿真是一个只老狐狸,出手之狠辣,用兵之奇险,确实无人可出其右,在这么个冰天雪地之中行军,那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知道兖州的天气比起淮南来,可是要寒冷的多,今年淮南这边的天气都已经是极寒了,可想而知兖州那边,更为地酷冷。

    司马懿这个时候出兵,必然会承受着不小的伤病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为打王凌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回书一封,打发走了王凌的信使,诸葛恪立刻派人将张震找来,和他商量一下救援寿春的事。

    方才诸葛恪在给王凌的回书之中,表示吴国方面,会尽快地派出援军,而王凌那边,一定要加强防御,固守寿春,不给司马懿任何破城的机会。

    张震赶了过来,听说了司马懿突袭淮南的事,也是一脸的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估计也只有发疯的人才能办得到吧。

    不过寿春那边军情紧急,吴军前去救援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张震不禁抱怨道:“王凌那个老匹夫,先前死活不同意咱们进驻寿春,这回刚一听说司马懿带兵打了过来,就赶紧地派人来求援子,真是奸滑之至极。”

    诸葛恪一笑道:“王凌不奸滑,又怎么能爬得上扬州都督的位置?这回司马懿亲自带兵前来,王凌自知难以抵挡,所以才主动向我们求援的。不过如此甚好,王凌亲自相邀,我们进入寿春岂不是理所应当,正中下怀?”

    张震担忧地道:“如此虽然甚好,但司马懿此番二十万大军来犯,气势汹汹,我军尚在休整,人员不齐整,此时出兵寿春,恐怕难解寿春之围。”

    诸葛恪晒然一笑,道:“谁说我们要立刻出兵?某方才回复王凌,告诉他寿春城池坚固,只要坚守,司马懿未必能攻得下来,我军援兵,不日抵达,这个不日,可以是三五日,也可以是一月半月,只要赶在寿春陷落之前抵达,某便不算爽约。传令下去,原定之轮休计划,全部取消,所有休假之将士,必须在原定时间返回军营,否则按军律处罚。”

    消息传出,众皆哗然,相比于第一批轮休的将士,第二批和第三批准备轮休的将士可就亏大发了,眼睁睁地看着休假被取肖,这个年,没法过了。

    不过再多的抱怨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战争,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军队之中,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轮上谁,便是谁自认倒霉罢了。

    诸葛恪军令下达之后,整个吴军大营立刻行动起来,进入到了备战状态之中,全军的休假也已经取消了,倒是不会有多影响已经在休假的吴军,他们只需要按时返回军营即可。

    但如果到时间还没有返回军营的话,那这些士兵将会受到重罚,诸葛恪在军纪方面,可是从来也没有含糊过。

    第826章

    诸葛恪并没有急着进军,他很清楚,

第82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如果诸葛恪孤身或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的话,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身为吴国大将军的诸葛恪自然不可能以身涉险,毕竟谁也不清楚安风渡那边的情况,万一遭遇到意外,恐怕连肠子也得悔青了。

    现在淮南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一方面王凌阳奉阴违,虽然名义上投了吴国,但是只希望在遭遇到司马懿入侵时得到吴国的援助,多次拒绝了诸葛恪试图派兵协防寿春的建议。

    而且就淮南其他各地郡守的态度来看,似乎并不一定都是站在王凌这边的,甚至可以说观望者居多,见风使舵,如果王凌能守得往淮南,或许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如果司马懿占据了上风,不排除他们倒戈的可能。

    如果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只带少数亲卫前往安风渡祭奠诸葛瑾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危险,而带大队人马前往的话,势必要先和王凌沟通,否则会产生误会。

    其实诸葛恪和王凌的关系目前也难说和谐,这些年来双方一直就是对手,迫于压力,王凌主动地归降了东吴,当然他的归降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附带着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当时孙权对此便有些犹豫,是在诸葛恪的劝说之下,才接受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归降。

    对于王凌的归降,诸葛恪其实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王凌在淮南拥兵自重,其实降吴也是一种变相的自立,吴国觎觑淮南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有机会将其纳入治下,诸葛恪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这个机会。

    诸葛恪几次提出建议希望派兵进入淮南进行协防,但在目前淮南风平浪静的局面之下,王凌理所应当地拒绝了,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王凌自然不肯让诸葛恪的计谋得逞。

    如果这个时候诸葛恪提出带兵前往安风渡的话,势必让王凌再生戒心,甚至对诸葛恪心生反感,让他以为这个诸葛恪还真是贼心不死,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还有完没完?

    就在诸葛恪还在准备措词的时候,突然中军急匆匆地进来禀报道:“启禀大将军,魏国太傅司马懿突然带兵从兖州南下,现已攻破平阿,兵临寿春城下,扬州都督王凌,派使者前来,下书求援。”

    诸葛恪不禁为之一怔,他特意地目光朝着窗外瞄了一下,没错啊,这积雪还没化呢,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可并不是用兵的时候,司马懿怎么就这么打过来了呢?

    “使者何在?”诸葛恪问道。

    “正在辕门外。”

    “传他入内。”诸葛恪沉声地吩咐道。

    王凌派来的信使匆匆赶了进来,冲着诸葛恪拱手行礼,并递上了王凌的亲笔书信。

    诸葛恪仔细地将王凌的书信看了一遍,又将寿春的情况详细地询问了一下信使,也最终确定了寿春的形势。

    不得不说司马懿真是一个只老狐狸,出手之狠辣,用兵之奇险,确实无人可出其右,在这么个冰天雪地之中行军,那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要知道兖州的天气比起淮南来,可是要寒冷的多,今年淮南这边的天气都已经是极寒了,可想而知兖州那边,更为地酷冷。

    司马懿这个时候出兵,必然会承受着不小的伤病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为打王凌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回书一封,打发走了王凌的信使,诸葛恪立刻派人将张震找来,和他商量一下救援寿春的事。

    方才诸葛恪在给王凌的回书之中,表示吴国方面,会尽快地派出援军,而王凌那边,一定要加强防御,固守寿春,不给司马懿任何破城的机会。

    张震赶了过来,听说了司马懿突袭淮南的事,也是一脸的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估计也只有发疯的人才能办得到吧。

    不过寿春那边军情紧急,吴军前去救援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张震不禁抱怨道:“王凌那个老匹夫,先前死活不同意咱们进驻寿春,这回刚一听说司马懿带兵打了过来,就赶紧地派人来求援子,真是奸滑之至极。”

    诸葛恪一笑道:“王凌不奸滑,又怎么能爬得上扬州都督的位置?这回司马懿亲自带兵前来,王凌自知难以抵挡,所以才主动向我们求援的。不过如此甚好,王凌亲自相邀,我们进入寿春岂不是理所应当,正中下怀?”

    张震担忧地道:“如此虽然甚好,但司马懿此番二十万大军来犯,气势汹汹,我军尚在休整,人员不齐整,此时出兵寿春,恐怕难解寿春之围。”

    诸葛恪晒然一笑,道:“谁说我们要立刻出兵?某方才回复王凌,告诉他寿春城池坚固,只要坚守,司马懿未必能攻得下来,我军援兵,不日抵达,这个不日,可以是三五日,也可以是一月半月,只要赶在寿春陷落之前抵达,某便不算爽约。传令下去,原定之轮休计划,全部取消,所有休假之将士,必须在原定时间返回军营,否则按军律处罚。”

    消息传出,众皆哗然,相比于第一批轮休的将士,第二批和第三批准备轮休的将士可就亏大发了,眼睁睁地看着休假被取肖,这个年,没法过了。

    不过再多的抱怨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战争,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军队之中,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轮上谁,便是谁自认倒霉罢了。

    诸葛恪军令下达之后,整个吴军大营立刻行动起来,进入到了备战状态之中,全军的休假也已经取消了,倒是不会有多影响已经在休假的吴军,他们只需要按时返回军营即可。

    但如果到时间还没有返回军营的话,那这些士兵将会受到重罚,诸葛恪在军纪方面,可是从来也没有含糊过。

    第826章

    诸葛恪并没有急着进军,他很清楚,

第82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当初司马大军围城之时,王凌笃定地认为,最多只要半年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司马懿攻不下寿春来,肯定就会灰溜溜地撤军。毕竟寿春城粮草物资充足,防御设施齐备,司马懿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无比,再加上吴国的援军随时可以增援,司马懿围攻寿春,最终将会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但王凌虽然自以为很是了解司马懿,但这次他还是看走了眼,司马懿的决心信心和耐心,绝对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王凌得出司马大军最多支撑半年的结论,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半年之内拿不下寿春,就会因为粮尽而撤军,因为支撑二十万大军作战的粮草供应绝对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魏国虽然粮草储备不低,但需要从洛阳及其他地方转运,这中间的消耗也是无比惊人,如果短时间作战,没有什么问题,但若要应付长达一年半载的高强度战争,确实是勉为其难的。

    但这似乎却难不倒司马懿,他包围寿春之后,没有对寿春发起过那怕一次的进攻,纯粹是围而不攻,形同驻军,这样低烈度的战争状态,对粮草的消耗自然是最低的,更何况,司马懿还组织淮南的军队,对淮南原有的屯田进行管理和耕作,就食于当地,大大地减轻了从京师转运粮草的负担。

    反倒是王凌这边,虽然号称粮食储备充足,但是寿春被围之后,淮南军的军粮就再没有一粒进帐了,坐吃山空,那怕是一座粮山终究也是要吃空的。

    围城一年之后,寿春开始出现粮草危机,王凌不得不实行粮草配给,军队的粮草供应一律减半,而寿春城内的粮草价格,则是一路飙升,从最初的几十钱一石升到了一万钱一石,如今刚刚进入正始十年,粮价就突破了十万钱一石,而且往往是有价无市,城内饥民遍地,饿殍满城,人竞相食。

    对于司马懿的战术,王凌是苦不堪言,看来他还真是低估了司马懿的耐心。

    司马懿很清楚,寿春是一座坚城,如果采用强攻的手段,那就正中王凌的下怀,很可能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也未必能拿得下寿春来,而强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必然让司马懿头疼不己,比如阵亡的抚恤,伤者的医治,预备兵员的补充,军粮消耗的问题,还有屡攻不克带来的士气影响,专注于攻城导致应对吴国援军力量的薄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必然是麻烦不断。

    所以司马懿思量再三,决定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就是打算把王凌围死困死,寿春城粮草再充足,也不过能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司马懿决定耗上一年的时间来慢慢地耗死王凌。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反正寿春城里又长不出一粒的粮食来,十几万的军民要吃要喝,总有一天要吃光喝净的,司马懿有的是时间等待。

    司马军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围困和封锁,他们在寿春城的四周,扎下了数十里的连营,当然这些连营里也不全是军队,很多的营帐都是空的,司马懿之所以连空营帐都设出来,不过是为了给寿春的守军以压迫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有一种大军压城的感觉,让他们相信,围城的司马军,确实有二十万之众甚至更多。

    但其实围城的军队司马懿一直控制在十万人左右,其余的军队,则布署在合肥一带,负责打援。

    以十万人围困七万多人的城池,从兵力上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十万人分布在城的四面,每一个方向上最多也就只有二万五千人,如果城中的军队孤注一掷地要想突围的话,司马军是很难挡得住的。

    所以在连营围城的同时,司马懿下令挖深壕筑高垒,封死守军可能的突围之路,这样的围城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至于负责打援的十万军队,则被司马懿布署在了合肥及六安一带,司马懿派出将近一半的军队来打援,不过也并不是为了全歼吴国的援兵,根据以前和吴军交手的经验,司马懿也清楚,江淮一带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吴军依靠着水军的优势,可以做到进退自如,司马军击败吴军的进攻不难,但如果想要全歼吴**队,却是有着很大的困难。

    反正司马懿此次南征,真正要对付的目标只是王凌,对于试图想要搅局的东吴军队,司马懿最多也是给予其迎头痛击,将其击退了事。

    至于彻底地全歼和重创吴军,那完全是想多了,在江淮水网一带,吴军依仗着水军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滑得如同一条泥鳅一样,司马军想要逮住他,非常的困难。

    也幸亏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系是不相通的,吴国的水军再厉害,也没法把战船开到淮河的水面上,否则整个淮南早就沦陷了。

    诸葛恪在这一年时间里,已经是发起了三次的进攻,但却连续地被司马军所击退,始终也无法接近寿春。

    而在寿春等待着东吴援军的王凌,等得是望眼欲穿,却始终也看不到任何的人影。

    寿春的局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粮食的匮乏,已经让淮南军的士气大受挫折,一支连饭都吃不饱的军队,你还能指望些什么?

    王凌原本以为投靠了吴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怕司马懿大军来犯,只要吴国一出兵,里应外合,必定可以击破司马懿。

    但司马懿围城打援的战术让吴国的军队屡屡吃瘪,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寿春,谈什么里应外合?

    绝望之中的王凌一脸的忧郁,到目前为止,司马懿一次都没有对寿春发起进攻,但他的这种围城策略却无休止地将淮南军的力量所耗干。

    “父亲,吴人是指望不上了,孩孩儿倒有一计,不知可行否?”王飞枭建言道。

第830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当初司马大军围城之时,王凌笃定地认为,最多只要半年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司马懿攻不下寿春来,肯定就会灰溜溜地撤军。毕竟寿春城粮草物资充足,防御设施齐备,司马懿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无比,再加上吴国的援军随时可以增援,司马懿围攻寿春,最终将会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但王凌虽然自以为很是了解司马懿,但这次他还是看走了眼,司马懿的决心信心和耐心,绝对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王凌得出司马大军最多支撑半年的结论,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半年之内拿不下寿春,就会因为粮尽而撤军,因为支撑二十万大军作战的粮草供应绝对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魏国虽然粮草储备不低,但需要从洛阳及其他地方转运,这中间的消耗也是无比惊人,如果短时间作战,没有什么问题,但若要应付长达一年半载的高强度战争,确实是勉为其难的。

    但这似乎却难不倒司马懿,他包围寿春之后,没有对寿春发起过那怕一次的进攻,纯粹是围而不攻,形同驻军,这样低烈度的战争状态,对粮草的消耗自然是最低的,更何况,司马懿还组织淮南的军队,对淮南原有的屯田进行管理和耕作,就食于当地,大大地减轻了从京师转运粮草的负担。

    反倒是王凌这边,虽然号称粮食储备充足,但是寿春被围之后,淮南军的军粮就再没有一粒进帐了,坐吃山空,那怕是一座粮山终究也是要吃空的。

    围城一年之后,寿春开始出现粮草危机,王凌不得不实行粮草配给,军队的粮草供应一律减半,而寿春城内的粮草价格,则是一路飙升,从最初的几十钱一石升到了一万钱一石,如今刚刚进入正始十年,粮价就突破了十万钱一石,而且往往是有价无市,城内饥民遍地,饿殍满城,人竞相食。

    对于司马懿的战术,王凌是苦不堪言,看来他还真是低估了司马懿的耐心。

    司马懿很清楚,寿春是一座坚城,如果采用强攻的手段,那就正中王凌的下怀,很可能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也未必能拿得下寿春来,而强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必然让司马懿头疼不己,比如阵亡的抚恤,伤者的医治,预备兵员的补充,军粮消耗的问题,还有屡攻不克带来的士气影响,专注于攻城导致应对吴国援军力量的薄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必然是麻烦不断。

    所以司马懿思量再三,决定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就是打算把王凌围死困死,寿春城粮草再充足,也不过能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司马懿决定耗上一年的时间来慢慢地耗死王凌。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反正寿春城里又长不出一粒的粮食来,十几万的军民要吃要喝,总有一天要吃光喝净的,司马懿有的是时间等待。

    司马军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围困和封锁,他们在寿春城的四周,扎下了数十里的连营,当然这些连营里也不全是军队,很多的营帐都是空的,司马懿之所以连空营帐都设出来,不过是为了给寿春的守军以压迫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有一种大军压城的感觉,让他们相信,围城的司马军,确实有二十万之众甚至更多。

    但其实围城的军队司马懿一直控制在十万人左右,其余的军队,则布署在合肥一带,负责打援。

    以十万人围困七万多人的城池,从兵力上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十万人分布在城的四面,每一个方向上最多也就只有二万五千人,如果城中的军队孤注一掷地要想突围的话,司马军是很难挡得住的。

    所以在连营围城的同时,司马懿下令挖深壕筑高垒,封死守军可能的突围之路,这样的围城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至于负责打援的十万军队,则被司马懿布署在了合肥及六安一带,司马懿派出将近一半的军队来打援,不过也并不是为了全歼吴国的援兵,根据以前和吴军交手的经验,司马懿也清楚,江淮一带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吴军依靠着水军的优势,可以做到进退自如,司马军击败吴军的进攻不难,但如果想要全歼吴**队,却是有着很大的困难。

    反正司马懿此次南征,真正要对付的目标只是王凌,对于试图想要搅局的东吴军队,司马懿最多也是给予其迎头痛击,将其击退了事。

    至于彻底地全歼和重创吴军,那完全是想多了,在江淮水网一带,吴军依仗着水军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滑得如同一条泥鳅一样,司马军想要逮住他,非常的困难。

    也幸亏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系是不相通的,吴国的水军再厉害,也没法把战船开到淮河的水面上,否则整个淮南早就沦陷了。

    诸葛恪在这一年时间里,已经是发起了三次的进攻,但却连续地被司马军所击退,始终也无法接近寿春。

    而在寿春等待着东吴援军的王凌,等得是望眼欲穿,却始终也看不到任何的人影。

    寿春的局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粮食的匮乏,已经让淮南军的士气大受挫折,一支连饭都吃不饱的军队,你还能指望些什么?

    王凌原本以为投靠了吴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怕司马懿大军来犯,只要吴国一出兵,里应外合,必定可以击破司马懿。

    但司马懿围城打援的战术让吴国的军队屡屡吃瘪,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寿春,谈什么里应外合?

    绝望之中的王凌一脸的忧郁,到目前为止,司马懿一次都没有对寿春发起进攻,但他的这种围城策略却无休止地将淮南军的力量所耗干。

    “父亲,吴人是指望不上了,孩孩儿倒有一计,不知可行否?”王飞枭建言道。

第83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曹亮却是听得真切,眼前这个形如乞丐的人竟然是淮南王凌派来的,当然淮南王凌对于曹亮来说也没有什么,最关键的是此人自报家门,说他叫马隆,顿时让曹亮为之惊喜,这个马隆,莫不就是那个历史上曾大破秃发树机能的马隆?

    当然,也不排除重名重姓的可能。

    曹亮挥退陆朝南,亲自上前,含笑拱手道:“在下便是曹亮,只尊驾之言,是从淮南而来,可是奉了王太尉之命前来的?”

    马隆鼻子一酸,可算是遇到正主儿了,这一个多月以来,自己风餐露宿,长途跋涉,风雨兼程,也不知道历经了多少的磨难,现在总算是见到了曹亮,他掏出王凌的书信,递交给了曹亮,道:“王太尉书信在此,请大都督过目。”

    曹亮接过了书信,吩咐陆朝南带马隆到府中沐浴更衣,原本他是要出府巡视的,如今有这事,那就临时取消了巡视的计划,返回了都督府中。

    在等马隆沐浴更衣的工夫,曹亮先把王凌的书信拆开看了一下,王凌在书信之中大义凛然地把司马懿怒斥了一顿,称之为篡国逆贼,并和曹亮相约,共同出兵,兵指洛阳,讨贼护国。

    王凌在书信之中是以当朝太尉的口吻来说话的,丝毫闭口不谈淮南的恶劣处境,虽然明为商量,但却带有几分命令的口气,并以朝廷大义为说辞,似乎曹亮不出兵的话,必然是有负于朝廷圣恩的。

    对此,曹亮是嗤之以鼻,别看曹亮远在千里之外的并州,但对于淮南的局势,却也有着详细的了解,你王凌一个叛逃东吴已经改旗易帜,接受东吴册封的扬州都督,还在这里大谈什么朝廷大义,简直不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此刻寿春被司马懿所围困,已经是十三四个月了,就连曹亮也承认,司马懿这一手围城打援玩得相当的娴熟,前后三次阻击东吴的进攻,让王凌和东吴援兵始终无法汇合,这样一来,他们就形不成合力,完全被司马懿各个击破。

    现在王凌的处境极为的困难,虽然自司马懿的大军围城以来,双方未发和一场战斗,但是司马懿就是用这种虚耗的方式,生生地把王凌耗死在寿春城,司马懿打仗的耐心,早年在同诸葛亮的较量之中就已经是磨砺了出来,此番包围寿春城,断绝寿春城的内外交通,就算是王凌兵精粮足,但也只能是守得一时,守不了一世,兵再精也有懈怠的时候,粮再足也有吃光的时候,寿春城最终的命运,早已经是注定了。

    其实有没有办法打破司马懿的围困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如果易地而处,曹亮在淮南的话,那这仗打得就更加地游刃有余了,上党之战的经验证明,固守一城一地,只能是受制于人,处处被动,只有放弃城池,充分发挥军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在运动之中歼灭敌人,集小胜为大胜,才能扭转敌强我弱的战争格局。

    淮南的地形地势,配合东吴的军队,更容易打那种运动战,可惜王凌眼里只有寿春,妄想着只要守住寿春,淮南的局势就可以掌声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司马懿根本就不给他活动的机会,采用深壕高垒来阻挡吴军的突围,生生地把王凌固死在了寿春城中,等王凌意识到大难临头之际,就已经是悔之晚矣,寿春城被围达一年之久,到外援兵迟迟未到,对内粮草日益耗尽,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此时连突围的最后机会也丧失了,不能不说,王凌选择了错误的策略,才最终导致出现这种局面。

    派马隆千里求援,完全是急病乱投医,并州和淮南隔这么远,就算曹亮出兵,那也是远水难解救近火啊。

    这一年来,曹亮可忙着没有一点时间,忙着搞屯田,忙着搞扩军,忙着练军队,忙得是天昏地暗,不过曹亮的收获却是实打实的,精耕细作已经正式进入推广阶段,到明年,估计并州七成以上的土地都可以进行精耕细作,这对并州的粮食储备,军队扩编,有着积极的实现意义。

    随着牵弘的左卫营和刘靖的右卫营建立并形成战斗力,曹亮手中的机动兵团已经扩大到了七个营七万人马,连同并州各郡的守备兵,总人数已经是接近十万人,以并州六七十万的人口来养活十万人的军队,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而左卫营和右卫营两支新军的战斗力提升,曹亮并没有采用闭门造车似的训练方法,而是采用以战代练,在实战之中打造和锤炼新军。

    河东地区的平阳郡,成为了并州军首当其冲的目标,驻守平阳郡的是曹亮的手下败将胡奋,他奉命驻守平阳,与河东太守陈骞形成犄角之势,并汇同河内的陈泰和冀州的吕岱,构成一道完整的防线。

    这条防线可以说是就是为了构筑对并州的包围圈而设定的,在司马懿南征无瑕北顾之时,这条防线可以让司马懿专心于南线而无后顾之忧。

    想要打破这条防线,曹亮目前尚未有充足的力量,之所以在平阳用兵,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了操练新军,达到以战带练的目的。

    此番出战平阳的,也不单是左卫营和右卫营,曹亮还委派长水营和骁骑营为协助,增加了战斗力。

    平阳之战开始初期,胡奋还派出军队与并州军进行周旋,但连续地吃了几次的败仗之后,只好龟缩到平阳城内,坚守不出了。

    曹亮也尝试着对平阳城进行了攻击,并动用了配备式投石车和连发式投石车,打得胡奋差一点就跪了,幸亏河东太守陈骞派兵来援,这才算是解了平阳之围。

    此时,曹亮还正谋划着玩一次大的,正巧就赶上了马隆前来求援,曹亮看罢王凌的书信,不禁是计上心来,能不能留住马隆,就在此时了。

第83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曹亮却是听得真切,眼前这个形如乞丐的人竟然是淮南王凌派来的,当然淮南王凌对于曹亮来说也没有什么,最关键的是此人自报家门,说他叫马隆,顿时让曹亮为之惊喜,这个马隆,莫不就是那个历史上曾大破秃发树机能的马隆?

    当然,也不排除重名重姓的可能。

    曹亮挥退陆朝南,亲自上前,含笑拱手道:“在下便是曹亮,只尊驾之言,是从淮南而来,可是奉了王太尉之命前来的?”

    马隆鼻子一酸,可算是遇到正主儿了,这一个多月以来,自己风餐露宿,长途跋涉,风雨兼程,也不知道历经了多少的磨难,现在总算是见到了曹亮,他掏出王凌的书信,递交给了曹亮,道:“王太尉书信在此,请大都督过目。”

    曹亮接过了书信,吩咐陆朝南带马隆到府中沐浴更衣,原本他是要出府巡视的,如今有这事,那就临时取消了巡视的计划,返回了都督府中。

    在等马隆沐浴更衣的工夫,曹亮先把王凌的书信拆开看了一下,王凌在书信之中大义凛然地把司马懿怒斥了一顿,称之为篡国逆贼,并和曹亮相约,共同出兵,兵指洛阳,讨贼护国。

    王凌在书信之中是以当朝太尉的口吻来说话的,丝毫闭口不谈淮南的恶劣处境,虽然明为商量,但却带有几分命令的口气,并以朝廷大义为说辞,似乎曹亮不出兵的话,必然是有负于朝廷圣恩的。

    对此,曹亮是嗤之以鼻,别看曹亮远在千里之外的并州,但对于淮南的局势,却也有着详细的了解,你王凌一个叛逃东吴已经改旗易帜,接受东吴册封的扬州都督,还在这里大谈什么朝廷大义,简直不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此刻寿春被司马懿所围困,已经是十三四个月了,就连曹亮也承认,司马懿这一手围城打援玩得相当的娴熟,前后三次阻击东吴的进攻,让王凌和东吴援兵始终无法汇合,这样一来,他们就形不成合力,完全被司马懿各个击破。

    现在王凌的处境极为的困难,虽然自司马懿的大军围城以来,双方未发和一场战斗,但是司马懿就是用这种虚耗的方式,生生地把王凌耗死在寿春城,司马懿打仗的耐心,早年在同诸葛亮的较量之中就已经是磨砺了出来,此番包围寿春城,断绝寿春城的内外交通,就算是王凌兵精粮足,但也只能是守得一时,守不了一世,兵再精也有懈怠的时候,粮再足也有吃光的时候,寿春城最终的命运,早已经是注定了。

    其实有没有办法打破司马懿的围困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如果易地而处,曹亮在淮南的话,那这仗打得就更加地游刃有余了,上党之战的经验证明,固守一城一地,只能是受制于人,处处被动,只有放弃城池,充分发挥军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在运动之中歼灭敌人,集小胜为大胜,才能扭转敌强我弱的战争格局。

    淮南的地形地势,配合东吴的军队,更容易打那种运动战,可惜王凌眼里只有寿春,妄想着只要守住寿春,淮南的局势就可以掌声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司马懿根本就不给他活动的机会,采用深壕高垒来阻挡吴军的突围,生生地把王凌固死在了寿春城中,等王凌意识到大难临头之际,就已经是悔之晚矣,寿春城被围达一年之久,到外援兵迟迟未到,对内粮草日益耗尽,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此时连突围的最后机会也丧失了,不能不说,王凌选择了错误的策略,才最终导致出现这种局面。

    派马隆千里求援,完全是急病乱投医,并州和淮南隔这么远,就算曹亮出兵,那也是远水难解救近火啊。

    这一年来,曹亮可忙着没有一点时间,忙着搞屯田,忙着搞扩军,忙着练军队,忙得是天昏地暗,不过曹亮的收获却是实打实的,精耕细作已经正式进入推广阶段,到明年,估计并州七成以上的土地都可以进行精耕细作,这对并州的粮食储备,军队扩编,有着积极的实现意义。

    随着牵弘的左卫营和刘靖的右卫营建立并形成战斗力,曹亮手中的机动兵团已经扩大到了七个营七万人马,连同并州各郡的守备兵,总人数已经是接近十万人,以并州六七十万的人口来养活十万人的军队,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而左卫营和右卫营两支新军的战斗力提升,曹亮并没有采用闭门造车似的训练方法,而是采用以战代练,在实战之中打造和锤炼新军。

    河东地区的平阳郡,成为了并州军首当其冲的目标,驻守平阳郡的是曹亮的手下败将胡奋,他奉命驻守平阳,与河东太守陈骞形成犄角之势,并汇同河内的陈泰和冀州的吕岱,构成一道完整的防线。

    这条防线可以说是就是为了构筑对并州的包围圈而设定的,在司马懿南征无瑕北顾之时,这条防线可以让司马懿专心于南线而无后顾之忧。

    想要打破这条防线,曹亮目前尚未有充足的力量,之所以在平阳用兵,最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了操练新军,达到以战带练的目的。

    此番出战平阳的,也不单是左卫营和右卫营,曹亮还委派长水营和骁骑营为协助,增加了战斗力。

    平阳之战开始初期,胡奋还派出军队与并州军进行周旋,但连续地吃了几次的败仗之后,只好龟缩到平阳城内,坚守不出了。

    曹亮也尝试着对平阳城进行了攻击,并动用了配备式投石车和连发式投石车,打得胡奋差一点就跪了,幸亏河东太守陈骞派兵来援,这才算是解了平阳之围。

    此时,曹亮还正谋划着玩一次大的,正巧就赶上了马隆前来求援,曹亮看罢王凌的书信,不禁是计上心来,能不能留住马隆,就在此时了。

第83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曹亮在军队安排的方面早有准备,其实唯一差的,就是马隆的位置而已,等安排好马隆的位置,整个大军就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不过为了加强马隆的职责感,所以曹亮特意地安排马隆提前到了上党,其麾下的所属人马,则是在他到达之后,才行到达的,让马隆感觉到是以他为主,整个先锋部队,是先有他之后,才有这支军队的。

    马隆这回是初次掌兵,不过马隆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对待,完全是按照军队的常规模样来操作,马隆到了上党之后,被曹亮任命为讨逆护军,从各营之中,抽调了五千人给他,另组为先锋营。

    不过马隆向曹亮提出,不必给他派五千人,只需要三千人便足矣,但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每一名士兵都需要经过他的亲自考核,如果现有的军队之中无法挑选够合适的人,准许他从民间另行招募勇士。

    曹亮欣然允之,吩咐将这五千人,带到校场,任由马隆挑选之。

    马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在充州和淮南军中呆过,对军队中存在的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的现象深恶痛决,只不过他一直以来担任的是较为低级的武官,根本无力去改变现状。

    所以马隆暗暗地发誓,等他将来能独立领军之后,一定要选拨出一支由精锐勇士组成的军队,摒弃那些营私唯亲的恶习,着实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初到并州,马隆也不并了解并州的军情,既然曹亮安排他担任先锋官,马隆便大胆的向曹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起初他还以为曹亮会反对,毕竟打破军队征召的陋习,需要为帅者极大的勇气。

    曹亮的态度给了马隆极大的信心,但在随后的选拨之中,马隆惊奇地发现,按照他的要求,并州军的士兵九成以上都会通过,要知道马隆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凡是被他选中的人,至于也要能拉开三十六钧的弩和四钧的弓,这对于天下大部分的魏军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难以实现的标淮,可曹亮的并州军,却能轻轻松松地完成选拨,着实让马隆大为惊讶。

    如果在兖州,马隆相信至少会有八成的士兵被淘汰,如果在淮南,可能情况稍微好点,但通过率也绝不会超过半数,可如今在并州,他近乎魔鬼般的要求,通过率却竟然达到了九成以上。

    恐怖如斯!就连马隆自己都惊叹不己,怪不得曹亮仅以五万之众就能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相抗衡,如此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强的保证。

    原本马隆已经做好了向民间招募勇士的准备,但选拨尚未结束,马隆已经足能挑选出他所需要的三千人了,而且马隆还隐隐有些后悔,早知道并州兵素质如此之高,那还挑个屁呀,直接把五千人收归帐下即是。

    不过他已经跟曹亮提出过三千人的要求了,这个时候再改主意,似乎也不符合马隆的性格,于是他在这五千人之中择优而选,挑出了三千人,剩余的二千人给打发了回去。

    如今的先锋营,已经是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了,而且马隆先前还担忧,如果从民间招募的新兵过多,身体素质虽然不错,但是在战斗经验上就会欠缺的,所以招募来的新军还需要严格的操练,方能上战场打仗。

    还现在马隆完全没有那种顾虑了,挑选出来的军队都是有着战斗经验的士兵,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达到作战的需求了,马隆对这次的选拨极为的满意。

    羊祜却对这次曹亮突然提拨马隆担任先锋营的主官大惑不解,这个马隆,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得到曹亮的如此赏识,让曹亮不但弃用他们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而且还任由他在军中挑三拣四,这可是他们五虎将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姊夫,这个马孝兴是何许人也,竟得你如此青睐?”羊祜私底下悄悄地去问曹亮,很是不解。

    曹亮呵呵一笑,道:“这个马隆,论能力绝不在尔等之下,而且他擅长走精兵路线,选拨士卒另有一套,这次把先锋营交给他,是最好不过了。”

    曹亮向来有识人之慧,羊祜也不敢否定曹亮的眼光,不过既然曹亮准许马隆在军中“折腾”,其他人也是无话可说。

    此次进攻河内,除了先锋营之外,曹亮尚还调动步兵营、左卫营、右卫营三个步兵营和屯骑营、骁骑营两个骑兵营的人马,总兵力合计五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曹亮此次对河洛用兵,绝不仅仅只是练兵那么简单了。

    曹亮这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养精蓄锐,除了平阳那边打过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之外,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练兵养兵,正所谓养成兵千日,用兵一时,此刻他集结起五万大军,必定是有所图谋的。

    这让马隆也颇为欣喜,看来这次曹亮是准备要动真格的了,这次他来并州,目的非常的明确,那就是搬并州之援兵,尽管不可能直接去救援淮南,但围魏救赵,却总是行的,只有洛阳这边遭受到了攻击,司马懿焉能不管不顾,一旦他撤军回援洛阳,那怕是一部分的军队,也必然可以减轻寿春的压力。

    马隆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曹亮的任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希望并州军可以出兵,去救援淮南,这便是他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马隆还真是不惜一切的。

    那怕曹亮不派大军,马隆也准备带着这挑选出来的三千精兵前往洛阳,与司马氏的军队决一死战,不过现在看来,他不会是一个人独行,曹亮既然将三千勇士交给了他,也不会让这些战士枉送了性命。

    有这么坚实的后盾,担任先锋的马隆更是豪情万丈,这一战,他必定要有所做为。

第83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曹亮在军队安排的方面早有准备,其实唯一差的,就是马隆的位置而已,等安排好马隆的位置,整个大军就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不过为了加强马隆的职责感,所以曹亮特意地安排马隆提前到了上党,其麾下的所属人马,则是在他到达之后,才行到达的,让马隆感觉到是以他为主,整个先锋部队,是先有他之后,才有这支军队的。

    马隆这回是初次掌兵,不过马隆并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对待,完全是按照军队的常规模样来操作,马隆到了上党之后,被曹亮任命为讨逆护军,从各营之中,抽调了五千人给他,另组为先锋营。

    不过马隆向曹亮提出,不必给他派五千人,只需要三千人便足矣,但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每一名士兵都需要经过他的亲自考核,如果现有的军队之中无法挑选够合适的人,准许他从民间另行招募勇士。

    曹亮欣然允之,吩咐将这五千人,带到校场,任由马隆挑选之。

    马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在充州和淮南军中呆过,对军队中存在的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的现象深恶痛决,只不过他一直以来担任的是较为低级的武官,根本无力去改变现状。

    所以马隆暗暗地发誓,等他将来能独立领军之后,一定要选拨出一支由精锐勇士组成的军队,摒弃那些营私唯亲的恶习,着实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初到并州,马隆也不并了解并州的军情,既然曹亮安排他担任先锋官,马隆便大胆的向曹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起初他还以为曹亮会反对,毕竟打破军队征召的陋习,需要为帅者极大的勇气。

    曹亮的态度给了马隆极大的信心,但在随后的选拨之中,马隆惊奇地发现,按照他的要求,并州军的士兵九成以上都会通过,要知道马隆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凡是被他选中的人,至于也要能拉开三十六钧的弩和四钧的弓,这对于天下大部分的魏军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难以实现的标淮,可曹亮的并州军,却能轻轻松松地完成选拨,着实让马隆大为惊讶。

    如果在兖州,马隆相信至少会有八成的士兵被淘汰,如果在淮南,可能情况稍微好点,但通过率也绝不会超过半数,可如今在并州,他近乎魔鬼般的要求,通过率却竟然达到了九成以上。

    恐怖如斯!就连马隆自己都惊叹不己,怪不得曹亮仅以五万之众就能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相抗衡,如此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强的保证。

    原本马隆已经做好了向民间招募勇士的准备,但选拨尚未结束,马隆已经足能挑选出他所需要的三千人了,而且马隆还隐隐有些后悔,早知道并州兵素质如此之高,那还挑个屁呀,直接把五千人收归帐下即是。

    不过他已经跟曹亮提出过三千人的要求了,这个时候再改主意,似乎也不符合马隆的性格,于是他在这五千人之中择优而选,挑出了三千人,剩余的二千人给打发了回去。

    如今的先锋营,已经是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了,而且马隆先前还担忧,如果从民间招募的新兵过多,身体素质虽然不错,但是在战斗经验上就会欠缺的,所以招募来的新军还需要严格的操练,方能上战场打仗。

    还现在马隆完全没有那种顾虑了,挑选出来的军队都是有着战斗经验的士兵,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达到作战的需求了,马隆对这次的选拨极为的满意。

    羊祜却对这次曹亮突然提拨马隆担任先锋营的主官大惑不解,这个马隆,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得到曹亮的如此赏识,让曹亮不但弃用他们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而且还任由他在军中挑三拣四,这可是他们五虎将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姊夫,这个马孝兴是何许人也,竟得你如此青睐?”羊祜私底下悄悄地去问曹亮,很是不解。

    曹亮呵呵一笑,道:“这个马隆,论能力绝不在尔等之下,而且他擅长走精兵路线,选拨士卒另有一套,这次把先锋营交给他,是最好不过了。”

    曹亮向来有识人之慧,羊祜也不敢否定曹亮的眼光,不过既然曹亮准许马隆在军中“折腾”,其他人也是无话可说。

    此次进攻河内,除了先锋营之外,曹亮尚还调动步兵营、左卫营、右卫营三个步兵营和屯骑营、骁骑营两个骑兵营的人马,总兵力合计五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曹亮此次对河洛用兵,绝不仅仅只是练兵那么简单了。

    曹亮这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养精蓄锐,除了平阳那边打过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之外,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练兵养兵,正所谓养成兵千日,用兵一时,此刻他集结起五万大军,必定是有所图谋的。

    这让马隆也颇为欣喜,看来这次曹亮是准备要动真格的了,这次他来并州,目的非常的明确,那就是搬并州之援兵,尽管不可能直接去救援淮南,但围魏救赵,却总是行的,只有洛阳这边遭受到了攻击,司马懿焉能不管不顾,一旦他撤军回援洛阳,那怕是一部分的军队,也必然可以减轻寿春的压力。

    马隆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曹亮的任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希望并州军可以出兵,去救援淮南,这便是他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马隆还真是不惜一切的。

    那怕曹亮不派大军,马隆也准备带着这挑选出来的三千精兵前往洛阳,与司马氏的军队决一死战,不过现在看来,他不会是一个人独行,曹亮既然将三千勇士交给了他,也不会让这些战士枉送了性命。

    有这么坚实的后盾,担任先锋的马隆更是豪情万丈,这一战,他必定要有所做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