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05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投降东吴的事说了一遍,包括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王凌所提出来的要求,诸葛恪都原原本本地上奏于孙权。

    诸葛恪一边上奏,一边还偷偷打瞧着孙权的表情,看到孙权起初迷惑、惊讶,到后来则是那种按捺不住的狂喜,很显然,孙权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极为的感兴趣,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件事之中蕴含的巨大战机,很可能他的毕生梦想将会变为现实。

    其实诸葛恪要的就是孙权的这个态度,此事只有得到孙权的支持,他才能放手全力去做。

    孙权对此事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尽管诸葛恪说得已经是比较详细了,但孙权还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并且直接向王明山进行了求证,得到了准确的回复之后,孙权则是心满意足地颔首而笑。

    随后,孙权下令近侍将王明山带下去,好生招待。王明山知道接下来该是吴国的君臣来商议此事了,所以他叩拜了一下,识趣地退了下去。

    孙权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了当地问诸葛恪道:“诸葛爱卿,你看此事可行否?”

    诸葛恪道:“臣以为,此事的可信度至少有九成,王凌和司马懿不和,乃天下尽人皆知之事,此番司马懿在洛阳兵变,从曹爽手中夺去辅国之权,王凌必然是心存猜忌,唯恐司马懿会对他下手,所以才会先下手为强,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新君。刚刚从兖州传回来的消息,兖州刺史易人,光禄勋郑冲出任了兖州刺史,接替了令狐愚的位子,至于令狐愚,下落不明。估计王凌所做所为,十有九成真事,他现在担心兵屯兖州的司马懿南下对付他,所以才想的投降我东吴,借我东吴一臂之力来抵御司马懿。”

    孙权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王凌之所以投降我们,是迫于无奈,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淮南,只要联手王凌打败司马懿,进取中原指日可待!”

    说到指日可待时,孙权苍老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色彩,也确实,他等这一天,几乎等了快五十年的时间,如何不令他为之激动。

    这时步骘上前道:“陛下,臣以为此时贸然出兵,并不妥当,此事还容从长计议才是。”

    步骘的话明显是给孙权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孙权有些不悦,但步骘身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终究是要给一些面子的,孙权沉声地道:“步爱卿有何忧虑,不妨直言。”

    步骘道:“陛下,王凌所提要求,过于苛刻,他名义上降吴,但实则却是继续把持淮南,做国中之国,此番借我东吴之兵击退司马懿,虚耗得是我东吴的兵马钱粮,换来的不过是一个虚名,如此为他人作嫁衣的之事,臣以为,还是不做的为好。”

    王凌的投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求世镇淮南,不光是王凌要做国中之国的淮南王,就连他的子孙,也要代代在淮南为王。

    在步骘看来,这一要求很难接受,王凌所付出的,只不过是改旗易帜这么简单的事,而东吴付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兵马钱粮,而且打起仗来,肯定是会有伤亡的,用东吴将士的鲜血,来给王凌垫背,最终除了一个虚名,东吴一无所获,这样的买卖,很难用划算来形容,所以步骘建议孙权从长计议,不要草率地做决定。

    诸葛恪轻笑一声,道:“步丞相多虑了,王凌有他的想法,我们也有我们的考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进军淮南,击退司马懿的进攻,至于得胜之后,我军未必就需要退出淮南,王凌能不能当成这个淮南王,还不是陛下说了算。”

    诸葛恪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说一致对外的时候,不妨先答应王凌的要求,等到打败了司马懿的军队,回过头来再处理王凌的事,那时候吴军已经全面进驻淮南,如何处置,则由孙权说了算。

    孙权闻言大喜,看来诸葛恪果然聪明过人,现在大敌当前,全盘答应王凌的要求未尝不可,等到东吴军队进入淮南,木已成舟,撕不撕毁约定,那自然是孙权一句的事。

    当年为了得到荆州,孙权不惜悍然撕毁孙刘联盟之约,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整个东吴都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蜀国暗弱,最终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讲和了。

    所以在孙权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为了利益,背盟毁约也在所不惜,诸葛恪提出现在对王凌的要求可以百依百顺,将来等大军进入淮南,稳定大局之后,这撕毁约定,不过是孙权轻车熟路的事。王凌如果识时务,主动地将大权交出,或许还能保他一官半职,如若不然,一口气灭了他,也不过是举手之事。

    而东吴如果不借助于这个机会的话,是永远也无法插足到淮南的。

    最终孙权很愉快地决定由诸葛恪全权负责淮南事务,王明山则被留在了建业,充当人质,这也算是通行的“国际惯例”吧。

    离开建业之前,诸葛恪向孙权提议,应立刻照会蜀国,让他们出兵关陇,共谋天下。

    如今魏国内乱频仍,曹亮叛于并州,王凌叛于淮南,光是为了平定这些叛乱,就足够司马懿殚精竭虑了,如果这个时候吴蜀两国可以共同出兵的话,赢取天下的机会无疑就大了很多,此时不出兵,还更待何时?

    吴蜀两国之前曾有过约定,甚至连如何平分天下已经定了,豫、青、徐、幽四州归属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属蜀国,想想这也是够荒唐的了,连个最起码的战略布署都没有,却想到先来分赃了,典型的画饼充饥。

    如今天下的形势大变,风起云涌,正是谋夺天下的好时机,所以诸葛恪寻求蜀国同盟的援助,趁热打铁。

    孙权欣然允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蜀国。

第806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夏侯霸降蜀,可以说是自蜀汉建国以来魏国降蜀的最高层将领,夏侯霸在逃亡之前,已经官至右将军兼征蜀护军,进封博昌亭侯,由于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所以父亲的爵位是由他的哥哥夏侯衡来继承的,兄弟六人之中,得到爵位的也只有夏侯衡和夏侯霸,而夏侯霸的爵位完全是由他自己用战功挣来的。

    夏侯霸不但官位高,而且家世显赫,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归降蜀国,自然在魏蜀两国之中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主刘禅听闻夏侯霸归蜀的消息之后,大为欣喜,特意地召其入宫觐见,而且刘禅并不是在大殿之上召见他,而是特意地在后宫之中安排了家宴,所陪侍之人,也只有张皇后和太子刘以及刘禅的几个儿子,另外还有就是侍中张绍和尚书张遵,别无其他的大臣。

    刘禅之所以以家宴之礼迎接夏侯霸,就是因为夏侯家与张家有着特殊的姻亲。

    建安五年时,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在老家谯郡打柴时,被当时和刘备失散占山为王的张飞所遇到,张飞便将其强娶为压寨夫人,后来张飞追随刘备,辗转于荆州益州,成为了蜀汉的开国功臣,官封车骑将军西乡侯,夏侯夫人也给他生了两子二女。长子张苞,次子张绍,两个女儿则先后都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张苞和敬哀皇后早逝,如今张飞的儿女也只剩下了次子张绍和张皇后。

    按辈分来讲,张绍和张皇后是夏侯霸的堂外甥和堂外甥女,就连后主刘禅也是夏侯霸的堂外甥女婿,至于张苞的儿子张遵和刘禅的诸王子,都得称呼夏侯霸一声舅姥爷。

    有如此的血缘关系,刘禅没有在皇宫大殿上召见夏侯霸而是赐以家宴,自然也是合理应份的。

    但夏侯霸受此礼遇,却是受宠若惊。夏侯霸知道自己的堂妹被贼人所掳,并不知道这个贼人就是张飞,当时夏侯霸还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跟随父亲夏侯渊在军中效力,而建安五年时,曹操的事业也只不过刚刚有些起色,还面临着与袁绍的官渡决战,夏侯渊也不过是一个校尉而已,根本无顾及家里,闻侄女为贼人所掳,夏侯渊一度引为恨事。

    夏侯霸万万没想到,堂妹此后的人生能有这么一番际遇,虽然她此刻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的女儿竟然是贵为蜀国皇后,亲人相见,自然不免涕泗横流。

    刘禅对夏侯霸道:“令尊殁于战事,令人惋惜,只不过当初各为其主,亦非谁之过也,如今仲权弃暗投明,朕必当重用,封你车骑将军,与卫将军姜维一道,为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夏侯渊当年战死在定军山,确实是横在双方之间的一道隔阂,刘禅主动地把这事给提出来而没有刻意地回避,让夏侯霸觉得蜀主如此的坦诚,自然也就更亲近了几分。

    说实话,杀父之仇,不过戴天,夏侯霸当年对蜀国的仇怨,自然是恨意滔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仇恨也就逐渐地淡泊了,更何况,杀父仇人黄忠也早已离世,夏侯霸没有了复仇的目标,仇恨之心也就渐渐归于平静了,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此刻逃亡到蜀国来。

    只是令夏侯霸没有想到的是,刘禅竟然会对他委以车骑将军的官位,对于他这么一个刚刚归降的敌将来说,能在蜀国立身安命,苟全性命,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但刘禅直接就封他为车骑将军,这可是当年张飞曾坐过的位子,让夏侯霸甚为惶恐,他想到自己可能会受到礼遇,但没想到这礼遇竟然来得如此之快,如此高的待遇,恐怕是他在魏国奋斗毕生,也未必能实现。

    这不禁让夏侯霸是激动不已,看来自己的选择还真是对了,如果留在魏国,恐怕早已是死无全尸了,而逃亡到蜀国,虽然过程很危险,经历了九死一生,但结局却是很完美的,完美到了夏侯霸做梦也不敢想的程度。

    当然,刘禅对夏侯霸的重用,不单纯只是找到一门亲戚,更重要的是,夏侯霸曾经的身份,做为曹魏的右将军兼征蜀护军,夏侯霸长期以来驻守陇右,对那儿的地理风土,兵力部署都十分的熟悉,而蜀国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对魏北伐作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做为主战派的姜维入选内阁,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别看姜维被提拨为卫将军,但他却并没有留在成-都统率禁军,反而被调到了武都阴平一线,在大概也是离京城最远的一位卫将军了吧。

    而夏侯霸的归降,无疑给姜维可以提供一个向导一般的帮助,此前在阴平时,姜维和夏侯霸就曾多次讨论到陇右之事,夏侯霸详实的情报解决了姜维的许多疑惑,所以姜维在给刘禅的奏章中,提及将来对夏侯霸的安排,姜维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的副手,出师北伐。

    所以封夏侯霸为车骑将军,几乎是朝廷内定了的事,并不是刘禅一时的心血来潮。

    席间,张皇后亲自给夏侯霸敬酒,执子侄之礼,让夏侯霸极为地惶恐,连忙推托,虽然说张皇后确实是他的外甥女,但是现在她贵为皇后,乃一国之母,夏侯霸身为臣子,如何敢受此大礼?

    刘禅倒不以为意,笑指太子刘及其他诸子对夏侯霸道:“他们可都是你的子侄。”然后吩咐刘等人上前给夏侯霸敬酒。

    刘等纷纷上前行礼,口称舅姥爷,真让夏侯霸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张绍和张遵亦上前行礼,与夏侯霸细细交谈,夏侯霸孤身入蜀,此刻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他是大为感慨。

    夏侯霸只是不知道,他逃亡到蜀国安然无恙了,他留在洛阳的家人平安与否,是否遭到了司马懿的迫害?

    只是此刻他已经是鞭长莫及,无力再去顾及了。

第807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夏侯霸降蜀,可以说是自蜀汉建国以来魏国降蜀的最高层将领,夏侯霸在逃亡之前,已经官至右将军兼征蜀护军,进封博昌亭侯,由于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所以父亲的爵位是由他的哥哥夏侯衡来继承的,兄弟六人之中,得到爵位的也只有夏侯衡和夏侯霸,而夏侯霸的爵位完全是由他自己用战功挣来的。

    夏侯霸不但官位高,而且家世显赫,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归降蜀国,自然在魏蜀两国之中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主刘禅听闻夏侯霸归蜀的消息之后,大为欣喜,特意地召其入宫觐见,而且刘禅并不是在大殿之上召见他,而是特意地在后宫之中安排了家宴,所陪侍之人,也只有张皇后和太子刘以及刘禅的几个儿子,另外还有就是侍中张绍和尚书张遵,别无其他的大臣。

    刘禅之所以以家宴之礼迎接夏侯霸,就是因为夏侯家与张家有着特殊的姻亲。

    建安五年时,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在老家谯郡打柴时,被当时和刘备失散占山为王的张飞所遇到,张飞便将其强娶为压寨夫人,后来张飞追随刘备,辗转于荆州益州,成为了蜀汉的开国功臣,官封车骑将军西乡侯,夏侯夫人也给他生了两子二女。长子张苞,次子张绍,两个女儿则先后都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张苞和敬哀皇后早逝,如今张飞的儿女也只剩下了次子张绍和张皇后。

    按辈分来讲,张绍和张皇后是夏侯霸的堂外甥和堂外甥女,就连后主刘禅也是夏侯霸的堂外甥女婿,至于张苞的儿子张遵和刘禅的诸王子,都得称呼夏侯霸一声舅姥爷。

    有如此的血缘关系,刘禅没有在皇宫大殿上召见夏侯霸而是赐以家宴,自然也是合理应份的。

    但夏侯霸受此礼遇,却是受宠若惊。夏侯霸知道自己的堂妹被贼人所掳,并不知道这个贼人就是张飞,当时夏侯霸还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跟随父亲夏侯渊在军中效力,而建安五年时,曹操的事业也只不过刚刚有些起色,还面临着与袁绍的官渡决战,夏侯渊也不过是一个校尉而已,根本无顾及家里,闻侄女为贼人所掳,夏侯渊一度引为恨事。

    夏侯霸万万没想到,堂妹此后的人生能有这么一番际遇,虽然她此刻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的女儿竟然是贵为蜀国皇后,亲人相见,自然不免涕泗横流。

    刘禅对夏侯霸道:“令尊殁于战事,令人惋惜,只不过当初各为其主,亦非谁之过也,如今仲权弃暗投明,朕必当重用,封你车骑将军,与卫将军姜维一道,为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夏侯渊当年战死在定军山,确实是横在双方之间的一道隔阂,刘禅主动地把这事给提出来而没有刻意地回避,让夏侯霸觉得蜀主如此的坦诚,自然也就更亲近了几分。

    说实话,杀父之仇,不过戴天,夏侯霸当年对蜀国的仇怨,自然是恨意滔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仇恨也就逐渐地淡泊了,更何况,杀父仇人黄忠也早已离世,夏侯霸没有了复仇的目标,仇恨之心也就渐渐归于平静了,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此刻逃亡到蜀国来。

    只是令夏侯霸没有想到的是,刘禅竟然会对他委以车骑将军的官位,对于他这么一个刚刚归降的敌将来说,能在蜀国立身安命,苟全性命,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但刘禅直接就封他为车骑将军,这可是当年张飞曾坐过的位子,让夏侯霸甚为惶恐,他想到自己可能会受到礼遇,但没想到这礼遇竟然来得如此之快,如此高的待遇,恐怕是他在魏国奋斗毕生,也未必能实现。

    这不禁让夏侯霸是激动不已,看来自己的选择还真是对了,如果留在魏国,恐怕早已是死无全尸了,而逃亡到蜀国,虽然过程很危险,经历了九死一生,但结局却是很完美的,完美到了夏侯霸做梦也不敢想的程度。

    当然,刘禅对夏侯霸的重用,不单纯只是找到一门亲戚,更重要的是,夏侯霸曾经的身份,做为曹魏的右将军兼征蜀护军,夏侯霸长期以来驻守陇右,对那儿的地理风土,兵力部署都十分的熟悉,而蜀国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对魏北伐作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做为主战派的姜维入选内阁,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别看姜维被提拨为卫将军,但他却并没有留在成-都统率禁军,反而被调到了武都阴平一线,在大概也是离京城最远的一位卫将军了吧。

    而夏侯霸的归降,无疑给姜维可以提供一个向导一般的帮助,此前在阴平时,姜维和夏侯霸就曾多次讨论到陇右之事,夏侯霸详实的情报解决了姜维的许多疑惑,所以姜维在给刘禅的奏章中,提及将来对夏侯霸的安排,姜维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的副手,出师北伐。

    所以封夏侯霸为车骑将军,几乎是朝廷内定了的事,并不是刘禅一时的心血来潮。

    席间,张皇后亲自给夏侯霸敬酒,执子侄之礼,让夏侯霸极为地惶恐,连忙推托,虽然说张皇后确实是他的外甥女,但是现在她贵为皇后,乃一国之母,夏侯霸身为臣子,如何敢受此大礼?

    刘禅倒不以为意,笑指太子刘及其他诸子对夏侯霸道:“他们可都是你的子侄。”然后吩咐刘等人上前给夏侯霸敬酒。

    刘等纷纷上前行礼,口称舅姥爷,真让夏侯霸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张绍和张遵亦上前行礼,与夏侯霸细细交谈,夏侯霸孤身入蜀,此刻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他是大为感慨。

    夏侯霸只是不知道,他逃亡到蜀国安然无恙了,他留在洛阳的家人平安与否,是否遭到了司马懿的迫害?

    只是此刻他已经是鞭长莫及,无力再去顾及了。

第808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以强胜弱是大概率事件,以弱胜强则是小概率的事件,历史上虽然不乏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但是但凡这样的战例,成功的条件都是相当苛刻的,如果把希望建立在偶然的上面,那是很不现实的。

    和司马家的战争,曹亮从来也没有指望通过一场战役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必将是长期的、持久战、艰巨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恒心,没有丝毫偷机取巧的地方。

    战争的基础就是人口,人口就代表着兵员、赋税,司马家占据着魏国的绝大多数地盘,控制着八成以上的人口,这样司马家的战争实力无异是最为雄厚的。

    而曹亮仅仅控制着并州一个州,而且并州相对来说经济要薄弱一些,人口也比较稀少,就算曹亮强迁河内的百姓入并,并州的人口也只有六七十万,按照十比一的兵民配置,六七十万人口,最多也只能养活六七万的军队,目前并州军的数量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上限,再募兵的话,就已经超出了并州百姓可以负担范围。

    当然曹亮还可以通过屯田的方式来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屯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上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但军队过多的参与了农业生产,必然会减少操练的时间,这样军队的战斗力便会有所下降。

    更麻烦的是,一旦展开大规模的战斗,屯田的军队必须要召回来投入战斗,所屯之田必然荒弃。

    所以,在现在的形势下,屯田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控制规模,不能影响军队的作战和训练,不能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曹亮采取的屯田方式是军屯结合民屯,以民屯为主,屯田的军民没有来自于现役的军队,而是以战俘、胡人、犯人、流民为主,将这些多余的人员全部编入到屯田的序列之中,充实屯田基础。

    汉魏时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广种薄收,和后代的农业生产那是有着天壤地别的,就稻米为例,后世亩产可达八百公斤,而现在,恐怕连后世的二十分之一都达不到。这个时代,一个成年的劳动力辛苦耕作一年,也只能是勉勉强强地养活三口之家,这还得要求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才行,如果遇到灾荒年月,根本就没粮可吃,只能吃土了。

    对此,曹亮也表示挺无奈的,毕竟农业技术的发展那需要代代传承,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选种育种极为关键,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可能中国十四亿人还会饿肚子。

    曹亮变不出杂交水稻来,也变不出玉米、土豆这些作物来,他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去搞屯田,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改变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

    在耕作农具上,曹亮广泛地推广铁制农具,并设计出了曲辕犁。

    汉魏时代的犁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比较低,曹亮在一次视察屯田时,看到屯民使用直辕犁耕地比较费力,他灵机一动,回去设计出了一种曲辕犁。

    历史上曲辕犁的出现是在唐代末年,真正技术成熟是在宋代,曹亮曾经在博物馆参观是见过到宋代的曲辕犁,当时导游还自豪地介绍道,正是曲辕犁的出现,让古代农业从粗放式经营转为了精耕细作,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曹亮对曲辕犁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回去之后略加回忆,便画出了曲辕犁的图纸,于是召来几个木匠和铁匠,按照图纸打造曲辕犁,经过几番的改进,第一件曲辕犁的样品终于是问世了。

    在农田之中试用之后,所有的人都惊讶不己,这种曲辕犁使用灵活方便,可以节省不少的人力和畜力,而耕地效果,直接就提升了一倍。

    耕地效率提升一倍,那就是非常的恐怖了。

    并州地广人稀,缺得是人口,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如果耕地效果可以提升一倍的话,那就意味着可以把耕地的面积扩大一倍,而耕地扩大一倍,那就意味着粮食产量翻番,就算受制于别的因素,只增加个五六成,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为解决粮荒的问题,为提高军队的编制,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曹亮下令招集更多的铁匠和木匠,甚至把军营之中的兵器工坊暂时地停掉了,全力以赴地打造新式的曲辕犁。

    这已经是当初曹亮任并州都督的时候发明和设计的,距今已经过去了三四个年头,现在最起码在并州,曲辕犁已经完全取代了直辕犁,并州的农业生产,比之先前至少提升了七成以上,生产的粮食,则要提升五成以上。

    粮食生产提升五成以上,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据了,如今的并州,仓禀殷实,家家有余粮,可见曲辕犁的推广使用,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单单一个曲辕犁,就能起到如此明显有效果,这无疑让曹亮是信心百倍。解决并州百姓的口粮问题,无疑于提升军队的编制便有了保障,牵弘的左卫营和刘靖的右卫营很快便建立了起来,再加上骁骑营也由五千人的编制扩充到一万人,并州军的数量,便由五万人激增到了八万人。

    这仅仅只是机动军团的数量,并不包括镇守各郡的郡兵,如果把各地的镇守兵马全部计算进来,恐怕就已经要有十万之众了。

    遥想蜀国人口百万,也只拥兵十万,并州以六七十万的人口,就能养兵十万,这数量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再加上并州多山地多,气候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但曹亮真的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将养兵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这其中曲辕犁的发明和推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809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并州属于农耕文明的边缘,再往西往北,气候条件就不适宜农耕了,所以并州以北和以西,就进入了游牧文明的地带。

    既然处于农耕圈的边缘,相对来说自然条件就恶劣的多,中原王朝对并州也基本上属于半放弃的状态,从东汉末年大量胡人内迁开始,并州几乎成为了胡汉杂居的地方,许多汉人的耕地,都被胡人抢占来牧马牧羊。

    如果不是曹亮打败了匈奴,驱逐了鲜卑,彻底地收复了并州,那么并州在末来的几十年里,将进一步沦陷为胡人的地盘,成为其进攻中原的基地。

    现在曹亮击败了匈奴和鲜卑,将并州重新收归汉人的统治之下,也算是消除了一场汉民族的浩劫之难。

    但现在曹亮以一州地抗衡掌握着大半个魏国的司马懿,从力量对比上来看,是极为悬殊的,所以,现阶段,曹亮只能采取守势,在防御之中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加以壮大发展。

    上党之战击退了司马懿的进攻,为曹亮和司马懿的较量开了一个好头,趁着现在司马懿专心对付淮南的王凌之时,曹亮也没有闲着,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发明创造出曲辕犁之后,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仅仅只有曲辕犁,还是远远不够的,并州气候干旱,降雨量比中原要少很多,跟南方更是没法相比,如果正常年景,风调雨顺,收成倒也不错。

    但是一旦遇到大旱年月,很可能就会颗粒无收,所以想要维持稳定的粮食生产,就必须要在兴修水利上大做文章。

    在这方面,邓艾可是一把好手,所以曹亮特意地把邓艾抽调出来,临时来负责一下兴修水利的事务。

    并州最大的河流就是汾河,汾河也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平原也是并州最大的平原,并州地区八成以上的耕地,就都集中在汾河平原上。

    如何改善这些耕地的耕种条件,达到持续高产的目的,兴修水利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引汾水和其支流的各条河水灌溉田地,便可以比较稳妥的解决大旱减产的问题。

    邓艾接到这个任命之后,立刻是不辞辛苦,碾转奔波于并州各地,考察情况。

    邓艾原本就是屯田官员出身,如果不是遇到曹亮,邓艾甚至认为自己会在管理屯田的事务上,干一辈子,当年他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封淮南水利图前往洛阳,本以为可以大有做为,但没想到面见时任典农中郎将司马昭之后,自己非得得意的方案被对方弃之如敝履。

    为此,邓艾还伤心郁闷了好一阵子,觉得仕途给彻底地堵死了,只是没想到在曹亮的安排之下,他转行当了武将,从别部司马一直升到了校尉,现在又成了越骑将军,邓艾军事方面的天赋尽显。

    不过曹亮显然还惦记着邓艾在屯田水利方面的才华,将并州兴修水利的任务全权交由他来负责,而邓艾也是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在汾水的许多支流上游新建了许多水坝,又在农闲之时,组织百姓开挖了许多的渠道,这样河水便被引入了农田之中。

    为什么会在各个支流的上游兴建拦水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有关,一般的河流上游水量小,河面也比较窄,在冬季枯水期动工,采用石砌的方法,便可以兴建成水坝,而中游和下游一般水量比较丰沛,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在湍急的河流之中修建水坝,难度相当的大。

    所以邓艾比较聪明地避开了流量比较大的河段,让工程的难道降低了不少,而且在各个河流的上游筑坝,由于地势较高,只要能修建比较合适的渠道,几乎就能覆盖大部分的耕地。

    就算引入的河水流经地势比较的地方,有龙骨水车在,也不用担心浇不到地。

    其实马钧发明龙骨水车之后,仅仅只是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使用过,并州这边并没有引进过。曹亮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令工匠打造了几千架的龙骨水车,分别安置到了需要的地方,几乎遍布了整个的晋中平原,其景象之蔚为壮观,想必马钧看到了,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其实在古代,并不缺乏头脑聪明的发明者,只不过由于消息的闭塞和传播条件的有限,许多本来极为有益于百姓的发明成果却一直得不到推广。

    像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按理说纸张应当是很快地得到推广和使用,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竹简和木简依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不仅民间还有大量的使用,就连许多的官方文件,也还在沿用这些笨重的书写工具,不得不让曹亮感叹,在这个时代,节奏真是慢得可怕。

    要知道,后世的两百年,所有的科技发明早已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论速度,这个时代坐的是牛车,后世坐的是火箭,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曹亮在并州各地都设立了典农官,对农业生产丝毫不松懈,对科技发明的推广力度不减低,不光是曲辕犁、龙骨水车,还有许多的有益于农业的发明创造都按照曹亮的要求在并州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推广。

    这其中还包含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汉魏时代的农业,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式种植,农民们把种子埋到地里,然后就靠天吃饭了,也难怪曹亮第一次到田里实地考察庄稼的收获情况时,吃了一惊,怎么这么一大片的田地,居然只产出那么可怜巴巴的一点粮食。

    充其量也只比种子多一点点,如果庄稼由于天旱雨涝的原因,甚至连投入进去的种子也都收不回来。

    这样的广种薄收,不但浪费种子,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想要解决粮食欠收的问题,还得从精耕细作上下功夫。

第810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并州属于农耕文明的边缘,再往西往北,气候条件就不适宜农耕了,所以并州以北和以西,就进入了游牧文明的地带。

    既然处于农耕圈的边缘,相对来说自然条件就恶劣的多,中原王朝对并州也基本上属于半放弃的状态,从东汉末年大量胡人内迁开始,并州几乎成为了胡汉杂居的地方,许多汉人的耕地,都被胡人抢占来牧马牧羊。

    如果不是曹亮打败了匈奴,驱逐了鲜卑,彻底地收复了并州,那么并州在末来的几十年里,将进一步沦陷为胡人的地盘,成为其进攻中原的基地。

    现在曹亮击败了匈奴和鲜卑,将并州重新收归汉人的统治之下,也算是消除了一场汉民族的浩劫之难。

    但现在曹亮以一州地抗衡掌握着大半个魏国的司马懿,从力量对比上来看,是极为悬殊的,所以,现阶段,曹亮只能采取守势,在防御之中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加以壮大发展。

    上党之战击退了司马懿的进攻,为曹亮和司马懿的较量开了一个好头,趁着现在司马懿专心对付淮南的王凌之时,曹亮也没有闲着,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发明创造出曲辕犁之后,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仅仅只有曲辕犁,还是远远不够的,并州气候干旱,降雨量比中原要少很多,跟南方更是没法相比,如果正常年景,风调雨顺,收成倒也不错。

    但是一旦遇到大旱年月,很可能就会颗粒无收,所以想要维持稳定的粮食生产,就必须要在兴修水利上大做文章。

    在这方面,邓艾可是一把好手,所以曹亮特意地把邓艾抽调出来,临时来负责一下兴修水利的事务。

    并州最大的河流就是汾河,汾河也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平原也是并州最大的平原,并州地区八成以上的耕地,就都集中在汾河平原上。

    如何改善这些耕地的耕种条件,达到持续高产的目的,兴修水利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引汾水和其支流的各条河水灌溉田地,便可以比较稳妥的解决大旱减产的问题。

    邓艾接到这个任命之后,立刻是不辞辛苦,碾转奔波于并州各地,考察情况。

    邓艾原本就是屯田官员出身,如果不是遇到曹亮,邓艾甚至认为自己会在管理屯田的事务上,干一辈子,当年他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封淮南水利图前往洛阳,本以为可以大有做为,但没想到面见时任典农中郎将司马昭之后,自己非得得意的方案被对方弃之如敝履。

    为此,邓艾还伤心郁闷了好一阵子,觉得仕途给彻底地堵死了,只是没想到在曹亮的安排之下,他转行当了武将,从别部司马一直升到了校尉,现在又成了越骑将军,邓艾军事方面的天赋尽显。

    不过曹亮显然还惦记着邓艾在屯田水利方面的才华,将并州兴修水利的任务全权交由他来负责,而邓艾也是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在汾水的许多支流上游新建了许多水坝,又在农闲之时,组织百姓开挖了许多的渠道,这样河水便被引入了农田之中。

    为什么会在各个支流的上游兴建拦水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有关,一般的河流上游水量小,河面也比较窄,在冬季枯水期动工,采用石砌的方法,便可以兴建成水坝,而中游和下游一般水量比较丰沛,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想在湍急的河流之中修建水坝,难度相当的大。

    所以邓艾比较聪明地避开了流量比较大的河段,让工程的难道降低了不少,而且在各个河流的上游筑坝,由于地势较高,只要能修建比较合适的渠道,几乎就能覆盖大部分的耕地。

    就算引入的河水流经地势比较的地方,有龙骨水车在,也不用担心浇不到地。

    其实马钧发明龙骨水车之后,仅仅只是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使用过,并州这边并没有引进过。曹亮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令工匠打造了几千架的龙骨水车,分别安置到了需要的地方,几乎遍布了整个的晋中平原,其景象之蔚为壮观,想必马钧看到了,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其实在古代,并不缺乏头脑聪明的发明者,只不过由于消息的闭塞和传播条件的有限,许多本来极为有益于百姓的发明成果却一直得不到推广。

    像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按理说纸张应当是很快地得到推广和使用,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年,竹简和木简依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不仅民间还有大量的使用,就连许多的官方文件,也还在沿用这些笨重的书写工具,不得不让曹亮感叹,在这个时代,节奏真是慢得可怕。

    要知道,后世的两百年,所有的科技发明早已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论速度,这个时代坐的是牛车,后世坐的是火箭,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曹亮在并州各地都设立了典农官,对农业生产丝毫不松懈,对科技发明的推广力度不减低,不光是曲辕犁、龙骨水车,还有许多的有益于农业的发明创造都按照曹亮的要求在并州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推广。

    这其中还包含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汉魏时代的农业,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式种植,农民们把种子埋到地里,然后就靠天吃饭了,也难怪曹亮第一次到田里实地考察庄稼的收获情况时,吃了一惊,怎么这么一大片的田地,居然只产出那么可怜巴巴的一点粮食。

    充其量也只比种子多一点点,如果庄稼由于天旱雨涝的原因,甚至连投入进去的种子也都收不回来。

    这样的广种薄收,不但浪费种子,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想要解决粮食欠收的问题,还得从精耕细作上下功夫。

第81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根据南线传回来的情报,司马懿在不断地扩充兵力,他不仅征调兖州、青州、豫州和徐州的军队,而且还大量的招募预备兵员,使兖州大营的军队人数,扩充到了近二十万人。

    招募的新兵多了,固然阵营方面是蔚为壮观,但论其战斗力,却实是不敢恭维。司马懿没有急于进军,显然就是顾忌这一方面,所以他当务之急,还是操练好军队才是。

    如今司马懿控制着魏国大部分的州郡和人口,所以在兵员上面,是不用太过操心的,以前魏国没有养那么多的常备军,并不是说它没有那个能力,而是说不需要,因为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现在受形势所迫,司马懿也顾不上朝廷的财力能不能承受得了,招募大量军队先应付眼前的危机才是。国库空了怎么办?那就增加税赋,每个人头上多摊派一点,养活二三十万军队绰绰有余。

    至于因为增加税赋激起的民变,那也不难对付,因为普通的老百姓反应多数的时候是迟钝的,不可能说一加税就会民变,这个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把老百姓逼到卖儿卖女无法生存的地步,他们才会奋起反抗的。

    只要司马懿能尽快地平定各地的叛乱,然后再搞一个大赦天下,减赋减税,老百姓又将会是感恩戴德,山呼万岁了。

    这种政治手腕,司马懿玩弄起来,那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为了封锁并州,他将北征的大部分军队留了下来,只带着一少部分军队赶到了兖州,因为收拾兖州的令狐愚和曹彪,也确实不需要多少的人马。

    但淮南的王凌可就不同了,他手中掌握着魏国东南防线上的精锐兵马,光凭司马懿现在手中的这点兵马,是很难对王凌构成威胁的,所以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南下淮南,而是在兖州征集起军队来。

    数量众多人员庞杂的军队自然需要操练才能投入战斗,所以司马懿这半年来一直致力于军队的重组和操练。

    司马懿治军多年,对于管理军队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很清楚将一支新军如何才能打造成一支劲旅,这固然需要好的练兵方法,更需要足够的时间,没有时间的积淀,是很难培养出一支百战雄师来的。

    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持观望态度,有情报显示,王凌惧怕司马懿进犯,故而交好于东吴,如果司马懿大军压境的话,王凌

    很有可能就会投降东吴,引东吴的兵马来救援,司马懿自然要防着王凌的这么一手。

    司马懿屯驻兖州,迟迟不进军,也就让王凌举棋不定,在降吴的问题上左右摇摆,没有遭到逼迫情况下,王凌是肯定不愿意献地投降的,除非是淮南遭到了攻击且力不能支的时候,王凌才有可能为了保命而降吴。

    此刻司马懿迟迟没有动静,王凌那便肯定不会轻易地同意吴军北上,进入淮南的,这自然让已经在牛渚做好一切准备的诸葛恪大为光火,敢情王凌是把他们当做了挡箭牌,遇到危险就降,没有危险就拒降,纯粹是想利用东吴的军队为他卖命,诸葛恪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时间拖得越久,自然令王凌和东吴的关系变得更僵,司马懿老谋深算,当然不会急于进军而给他们联合的机会。

    大雪纷飞之中,曹亮回到了晋阳。

    自从洛阳北归并州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曹亮都没有空余时间回到晋阳,尽管他将母亲和妻儿安置在了晋阳,却实在是抽不出一点的时间来看望他们。

    到了腊尽岁残的时候,眼看着年关将近,曹亮这才匆匆地回到了晋阳,准备和家人团聚,好好地过上一个年。

    尽管处于战乱时代,但过年却始终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情怀所在,古往今年,似乎从来也没有改变过。

    曹亮回到晋阳,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首先和并州刺史王基碰了面,明年将会是关键的一年,精耕细作试点成功之后,将会向全并州进行推广,按照曹亮的要求,只要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上都要进行推广,第一年基本上并州三分之一的耕地要加入精耕细作的范围,第二年要达到半数以上,争取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并州八成以上的耕地实现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关系到并州的福祉民生,更关系到曹亮争雄天下的目的,所以这项任务堪称是重中之重,在试点阶段,曹亮几乎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到了推广的阶段,自然不可能再去亲力亲为了,所以曹亮面见王基,就是准备将精耕细作的推广事务,全面交给王基来处理。

    王基虽然没有参与精耕细作的试点,但对这项关系的并州兴衰的大事还是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关注,当他得知精耕细作在试验田中产量翻番的好消息之后,兴奋的是一夜未眠。

    粮食的产量多年以来一直是一个让地方官比较头疼的事,一个成年壮劳力辛苦一年,所得尚不足以养活一家三口,每年赋税征收都是困难重重,如果真如曹亮所施行的方法,可以让并州大部分的耕地都产量翻番的话,仓禀殷实那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所以王基对曹亮推广精耕细作的事满口地应承,曹亮把这件事给移交出去,他也就可以省下不少的心来,专心去搞军事了。

    回到高陵侯府这当然不是洛阳的高陵侯府,而是王基专为曹亮在晋阳新建的一座侯府,大小模样完全与洛阳的府邸一般无二曹亮这还是第一次踏进这里,恍如回到洛阳的感觉。

    曹亮不禁暗暗感叹,王基真是有心了。

    刚进府,曹亮就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这不禁让他是好生纳闷,刚想问问怎么回事,曹福笑吟吟地迎上来道:“恭喜君侯又添一丁。”

第81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根据南线传回来的情报,司马懿在不断地扩充兵力,他不仅征调兖州、青州、豫州和徐州的军队,而且还大量的招募预备兵员,使兖州大营的军队人数,扩充到了近二十万人。

    招募的新兵多了,固然阵营方面是蔚为壮观,但论其战斗力,却实是不敢恭维。司马懿没有急于进军,显然就是顾忌这一方面,所以他当务之急,还是操练好军队才是。

    如今司马懿控制着魏国大部分的州郡和人口,所以在兵员上面,是不用太过操心的,以前魏国没有养那么多的常备军,并不是说它没有那个能力,而是说不需要,因为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现在受形势所迫,司马懿也顾不上朝廷的财力能不能承受得了,招募大量军队先应付眼前的危机才是。国库空了怎么办?那就增加税赋,每个人头上多摊派一点,养活二三十万军队绰绰有余。

    至于因为增加税赋激起的民变,那也不难对付,因为普通的老百姓反应多数的时候是迟钝的,不可能说一加税就会民变,这个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把老百姓逼到卖儿卖女无法生存的地步,他们才会奋起反抗的。

    只要司马懿能尽快地平定各地的叛乱,然后再搞一个大赦天下,减赋减税,老百姓又将会是感恩戴德,山呼万岁了。

    这种政治手腕,司马懿玩弄起来,那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为了封锁并州,他将北征的大部分军队留了下来,只带着一少部分军队赶到了兖州,因为收拾兖州的令狐愚和曹彪,也确实不需要多少的人马。

    但淮南的王凌可就不同了,他手中掌握着魏国东南防线上的精锐兵马,光凭司马懿现在手中的这点兵马,是很难对王凌构成威胁的,所以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南下淮南,而是在兖州征集起军队来。

    数量众多人员庞杂的军队自然需要操练才能投入战斗,所以司马懿这半年来一直致力于军队的重组和操练。

    司马懿治军多年,对于管理军队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很清楚将一支新军如何才能打造成一支劲旅,这固然需要好的练兵方法,更需要足够的时间,没有时间的积淀,是很难培养出一支百战雄师来的。

    另一方面,司马懿也持观望态度,有情报显示,王凌惧怕司马懿进犯,故而交好于东吴,如果司马懿大军压境的话,王凌很有可能就会投降东吴,引东吴的兵马来救援,司马懿自然要防着王凌的这么一手。

    司马懿屯驻兖州,迟迟不进军,也就让王凌举棋不定,在降吴的问题上左右摇摆,没有遭到逼迫情况下,王凌是肯定不愿意献地投降的,除非是淮南遭到了攻击且力不能支的时候,王凌才有可能为了保命而降吴。

    此刻司马懿迟迟没有动静,王凌那便肯定不会轻易地同意吴军北上,进入淮南的,这自然让已经在牛渚做好一切准备的诸葛恪大为光火,敢情王凌是把他们当做了挡箭牌,遇到危险就降,没有危险就拒降,纯粹是想利用东吴的军队为他卖命,诸葛恪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时间拖得越久,自然令王凌和东吴的关系变得更僵,司马懿老谋深算,当然不会急于进军而给他们联合的机会

    大雪纷飞之中,曹亮回到了晋阳。

    自从洛阳北归并州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曹亮都没有空余时间回到晋阳,尽管他将母亲和妻儿安置在了晋阳,却实在是抽不出一点的时间来看望他们。

    到了腊尽岁残的时候,眼看着年关将近,曹亮这才匆匆地回到了晋阳,准备和家人团聚,好好地过上一个年。

    尽管处于战乱时代,但过年却始终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情怀所在,古往今年,似乎从来也没有改变过。

    曹亮回到晋阳,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首先和并州刺史王基碰了面,明年将会是关键的一年,精耕细作试点成功之后,将会向全并州进行推广,按照曹亮的要求,只要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上都要进行推广,第一年基本上并州三分之一的耕地要加入精耕细作的范围,第二年要达到半数以上,争取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并州八成以上的耕地实现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关系到并州的福祉民生,更关系到曹亮争雄天下的目的,所以这项任务堪称是重中之重,在试点阶段,曹亮几乎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到了推广的阶段,自然不可能再去亲力亲为了,所以曹亮面见王基,就是准备将精耕细作的推广事务,全面交给王基来处理。

    王基虽然没有参与精耕细作的试点,但对这项关系的并州兴衰的大事还是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关注,当他得知精耕细作在试验田中产量翻番的好消息之后,兴奋的是一夜未眠。

    粮食的产量多年以来一直是一个让地方官比较头疼的事,一个成年壮劳力辛苦一年,所得尚不足以养活一家三口,每年赋税征收都是困难重重,如果真如曹亮所施行的方法,可以让并州大部分的耕地都产量翻番的话,仓禀殷实那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所以王基对曹亮推广精耕细作的事满口地应承,曹亮把这件事给移交出去,他也就可以省下不少的心来,专心去搞军事了。

    回到高陵侯府这当然不是洛阳的高陵侯府,而是王基专为曹亮在晋阳新建的一座侯府,大小模样完全与洛阳的府邸一般无二曹亮这还是第一次踏进这里,恍如回到洛阳的感觉。

    曹亮不禁暗暗感叹,王基真是有心了。

    刚进府,曹亮就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这不禁让他是好生纳闷,刚想问问怎么回事,曹福笑吟吟地迎上来道:“恭喜君侯又添一丁。”

第813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这时后堂再度传来孩子的啼哭之声,曹亮皱了皱眉,正要出口去问,刘瑛却是满面堆笑地道:“亮儿,你还没见过这个孩子吧,快去瞧瞧吧,你这孩子,当父亲还真不称职。”

    “娘,这孩子……”曹亮想辩解道。

    羊徽瑜在一边微微一笑,温婉地道:“夫君,元姬妹妹的这个孩子是两个月前出生的,知道你在前线军务繁忙,所以就没写信通知你,想等你回来,给你一个惊喜的。”

    看着羊徽瑜满面春风的模样,显然她也完全把这个孩子当成是曹亮的种了,这特么的是惊喜吗?曹亮喜当爹之后,只剩下惊了,哪有喜?

    不过曹亮看着她们一个个欢喜不甚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些猜疑,这其中肯定是有人撒了谎,否则刘瑛羊徽瑜她们怎么会错把王元姬的孩子误认为是自己的,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王元姬,俗话说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只要王元姬咬定这个孩子是他的,别人还真得很难不信。

    这解铃还需系铃人,曹亮原本准备向司马如或羊徽瑜问个究竟,但想了想,他决定还是亲自去见见王元姬,他自认为自己和王元姬清清白白,这脏水怎么也不可能泼到自己的身上,只要他见到王元姬对质一下,所有的谎言自然是不攻而破。

    刘瑛面带笑容地道:“这孩子可爱极了,极像小时候的你,这王元姬虽为人妇,但好歹也给咱们曹家生了个儿子,你这次回来,正好也给她个名分,收了房罢。”

    曹亮不禁是一脸的黑线,这哪跟哪儿,这孩子分明跟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会跟自己长得像呢?大概是刘瑛眼花了,看错了或者是她先入为主,才会觉得这婴儿跟自己长得有点像,其实一两个月的孩子,长得几乎没有多少差别的。

    不过看刘瑛羊徽瑜司马如她们一脸深信不疑的模样,曹亮不禁感叹,她们中毒中得太深了,曹亮也就彻底地放弃了和她们解释的想法,决定先去见见王元姬,看看她究竟玩得什么花招?

    曹亮没有让任何人陪同,独自一人前往了后堂,他也不用担心迷路,虽然他是第一次回到这里,但这里的建筑布局,完全同洛阳的高陵侯府一模一样,曹亮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路。

    而且曹亮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王元姬住的房间,那孩子断断续续地哭啼声,就是曹亮引路的路标。

    很快曹亮就来到了王元姬的房间外,这儿并不是偏厢房,而是后宅几个独立的院落其中的一个,很显然,刘瑛真得是把王元姬当成自己人来看的。

    曹亮拒绝了王元姬身边的侍女要求通传的要求,将其挥退,自己开门便往里面走。

    曹亮倒想看看,这个王元姬究竟有什么手段,竟然能把曹亮全家给迷惑住。

    王元姬此刻正抱着孩子,背对着曹亮,孩子哭闹不休,王元姬正哄着,听到开门声,直以为是奶娘来了,于是看也没看身后,道:“奶娘,该给孩子喂奶了。”

    不过她说完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王元姬便回过身来,和曹亮四目相对,“啊!”王元姬惊出了一声的冷汗,失声叫道:“怎么是你?”

    曹亮呵呵一声冷笑,道:“怎么不能是我,别忘了,我才是这里的主人?”

    王元姬确实被突如其来的曹亮给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她就平静下来,只是稍稍地抱紧了襁褓中的孩子,生怕被曹亮给抢走似的。

    曹亮悠然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呵呵一笑道:“王夫人,看来你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么,住着独院别墅,有着佣人侍候着,还有奶娘帮你喂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我曹亮的阶下囚才对,什么时候从阶下囚变成了堂上客?”

    王元姬似乎有些惧怕曹亮,不过她的眼神之中依然透着那份倔强,她沉声地道:“曹子明,你究竟想怎样?”

    曹亮呵呵一笑,道:“我刚回家,就听说你为我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所以我特意赶过来,看看孩子,来,让我抱抱看。”说着,曹亮作势伸手去接孩子。

    王元姬紧紧地抱着孩子转了半圈,闪开了曹亮,道:“曹子明,你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你的,你又何必强人所难呢?”

    曹亮依然是笑吟吟地道:“我当然知道这个孩子与我无关,但我就纳闷了,这么全府上下的人都说这孩子是我的,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王元姬脸色有些发白,她紧紧地咬着失血的嘴唇,道:“我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孩子是你的,是他们胡乱猜测的,我……”

    曹亮顿时明白了,王元姬说的可能是实话,不过她故意地隐瞒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孩子父亲的真实身份,所以发现王元姬怀孕之后,刘瑛羊徽瑜她们只能是通过排除法来确实孩子的亲爹了。

    当时俘虏王元姬之后,曹亮就特别的指派陆朝南去关押看守王元姬,所以被别人强暴怀孕的可能性很低,唯一单独接触过王元姬的,只有曹亮了,所以刘瑛羊徽瑜她们便认定这个孩子是曹亮的,提升王元姬的待遇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亮冷笑着截口道:“所以你就默认了,对吧?心安理得地在曹家当起了少奶奶,把这么一大口的黑锅让我曹亮来替你背,你就不怕我知道情况之后,一怒之下,来个一尸两命?”

    王元姬原本镇定的神情突然之间变得慌乱起来,眼神之中露出了恐惧之色,眼泪不住地在眶里打转,泣道:“我并非有意去败坏你的名声,只是有些事我也是身不由己……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你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孩子是无辜的,你就放过他吧,求你了!”

    王元姬彻底地崩溃了,抱着孩子跪到了曹亮的面前,泣不成声,哭得跟个泪人似的。

第814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这时后堂再度传来孩子的啼哭之声,曹亮皱了皱眉,正要出口去问,刘瑛却是满面堆笑地道:“亮儿,你还没见过这个孩子吧,快去瞧瞧吧,你这孩子,当父亲还真不称职。”

    “娘,这孩子……”曹亮想辩解道。

    羊徽瑜在一边微微一笑,温婉地道:“夫君,元姬妹妹的这个孩子是两个月前出生的,知道你在前线军务繁忙,所以就没写信通知你,想等你回来,给你一个惊喜的。”

    看着羊徽瑜满面春风的模样,显然她也完全把这个孩子当成是曹亮的种了,这特么的是惊喜吗?曹亮喜当爹之后,只剩下惊了,哪有喜?

    不过曹亮看着她们一个个欢喜不甚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些猜疑,这其中肯定是有人撒了谎,否则刘瑛羊徽瑜她们怎么会错把王元姬的孩子误认为是自己的,这其中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王元姬,俗话说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只要王元姬咬定这个孩子是他的,别人还真得很难不信。

    这解铃还需系铃人,曹亮原本准备向司马如或羊徽瑜问个究竟,但想了想,他决定还是亲自去见见王元姬,他自认为自己和王元姬清清白白,这脏水怎么也不可能泼到自己的身上,只要他见到王元姬对质一下,所有的谎言自然是不攻而破。

    刘瑛面带笑容地道:“这孩子可爱极了,极像小时候的你,这王元姬虽为人妇,但好歹也给咱们曹家生了个儿子,你这次回来,正好也给她个名分,收了房罢。”

    曹亮不禁是一脸的黑线,这哪跟哪儿,这孩子分明跟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会跟自己长得像呢?大概是刘瑛眼花了,看错了或者是她先入为主,才会觉得这婴儿跟自己长得有点像,其实一两个月的孩子,长得几乎没有多少差别的。

    不过看刘瑛羊徽瑜司马如她们一脸深信不疑的模样,曹亮不禁感叹,她们中毒中得太深了,曹亮也就彻底地放弃了和她们解释的想法,决定先去见见王元姬,看看她究竟玩得什么花招?

    曹亮没有让任何人陪同,独自一人前往了后堂,他也不用担心迷路,虽然他是第一次回到这里,但这里的建筑布局,完全同洛阳的高陵侯府一模一样,曹亮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路。

    而且曹亮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王元姬住的房间,那孩子断断续续地哭啼声,就是曹亮引路的路标。

    很快曹亮就来到了王元姬的房间外,这儿并不是偏厢房,而是后宅几个独立的院落其中的一个,很显然,刘瑛真得是把王元姬当成自己人来看的。

    曹亮拒绝了王元姬身边的侍女要求通传的要求,将其挥退,自己开门便往里面走。

    曹亮倒想看看,这个王元姬究竟有什么手段,竟然能把曹亮全家给迷惑住。

    王元姬此刻正抱着孩子,背对着曹亮,孩子哭闹不休,王元姬正哄着,听到开门声,直以为是奶娘来了,于是看也没看身后,道:“奶娘,该给孩子喂奶了。”

    不过她说完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王元姬便回过身来,和曹亮四目相对,“啊!”王元姬惊出了一声的冷汗,失声叫道:“怎么是你?”

    曹亮呵呵一声冷笑,道:“怎么不能是我,别忘了,我才是这里的主人?”

    王元姬确实被突如其来的曹亮给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她就平静下来,只是稍稍地抱紧了襁褓中的孩子,生怕被曹亮给抢走似的。

    曹亮悠然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呵呵一笑道:“王夫人,看来你的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么,住着独院别墅,有着佣人侍候着,还有奶娘帮你喂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我曹亮的阶下囚才对,什么时候从阶下囚变成了堂上客?”

    王元姬似乎有些惧怕曹亮,不过她的眼神之中依然透着那份倔强,她沉声地道:“曹子明,你究竟想怎样?”

    曹亮呵呵一笑,道:“我刚回家,就听说你为我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所以我特意赶过来,看看孩子,来,让我抱抱看。”说着,曹亮作势伸手去接孩子。

    王元姬紧紧地抱着孩子转了半圈,闪开了曹亮,道:“曹子明,你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你的,你又何必强人所难呢?”

    曹亮依然是笑吟吟地道:“我当然知道这个孩子与我无关,但我就纳闷了,这么全府上下的人都说这孩子是我的,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王元姬脸色有些发白,她紧紧地咬着失血的嘴唇,道:“我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孩子是你的,是他们胡乱猜测的,我……”

    曹亮顿时明白了,王元姬说的可能是实话,不过她故意地隐瞒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孩子父亲的真实身份,所以发现王元姬怀孕之后,刘瑛羊徽瑜她们只能是通过排除法来确实孩子的亲爹了。

    当时俘虏王元姬之后,曹亮就特别的指派陆朝南去关押看守王元姬,所以被别人强暴怀孕的可能性很低,唯一单独接触过王元姬的,只有曹亮了,所以刘瑛羊徽瑜她们便认定这个孩子是曹亮的,提升王元姬的待遇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亮冷笑着截口道:“所以你就默认了,对吧?心安理得地在曹家当起了少奶奶,把这么一大口的黑锅让我曹亮来替你背,你就不怕我知道情况之后,一怒之下,来个一尸两命?”

    王元姬原本镇定的神情突然之间变得慌乱起来,眼神之中露出了恐惧之色,眼泪不住地在眶里打转,泣道:“我并非有意去败坏你的名声,只是有些事我也是身不由己……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你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只不过孩子是无辜的,你就放过他吧,求你了!”

    王元姬彻底地崩溃了,抱着孩子跪到了曹亮的面前,泣不成声,哭得跟个泪人似的。

第815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他知道桓范的脾气,如果真没有十万火急的重要军情,肯定是不会在他刚刚回家这个时候打扰他的。

    桓范没有吭声,而是直接将一封刚刚收到的信函递给了他,曹亮匆匆地看了一遍,神色也为之一变,道:“隐忍了小半年,司马懿还是动手了。”

    没错,曹亮刚刚拿在手中的,正是兖州传过来的加急情报,曹亮安排在兖州的细作第一时间探得了司马大军的动向,即时的禀报给了并州。

    司马懿在兖州屯兵半载,虽然一直对淮南保持着高压状态。但司马懿始终没有进军,如今大雪封路,天寒地冻的,人们普遍认为,司马懿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军,如果出兵的话,肯定会选择在明年春暖花开之时,那时正是用兵的良时。

    但此刻的司马懿,再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在别人都认为不宜进攻的时候发起了进攻,在别人都认为不宜出兵的时候出动了兵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目标进指淮南寿春。

    其实出其不易已经是司马懿惯于的伎俩了,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司马军突然地发起了进攻,确实可以打乱王凌的布署,甚至可能让吴**队都来不及救援,寿春就失陷了。

    曹亮仔细地看过这份情报,虽然仅仅只是包含着司马大军的调动情况,但司马懿倾尽二十万的兵马对淮南发起进攻,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他所忌惮的,应该就是王凌与吴国订立的攻守同盟。

    此前盛传王凌已经秘密与东吴结盟,已经是摆到了桌面之上,王凌这种引狼入室的方法,引来了许多魏国人的反对,大家都担心东吴的兵马会反客为主,吞并淮南防线,如此一来,魏国的中原腹地就会面临吴国的进攻,王凌必将成为魏国的罪人。

    但为了求得自保,王凌似乎已经是顾不上那么许多了,尽管握有重兵,但是王凌对于司马懿,却是骨子里的害怕,所以他不得借助东吴人的帮助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

    吴人素来以狡诈阴险称著,最为擅长和拿手的,就是背信弃义,让他们讲究契约精神,那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在吴人的眼里,永远不变的,只有利益。

    他们之所以肯出兵帮助王凌,显然是有着极大的野心的,这也正是曹亮最为担心的一点,不管是自己和司马懿的上党之战,还是司马懿和王凌的淮南之战,纯粹是魏国自己的内战,但此时东吴的人马突然地掺合进来,这就已经不再是魏国的内战了,战争便朝着吴魏两国之间的大战方向发展。

    这显然不是曹亮所希望看到的,相对而言,和司马懿的争权夺利,是比较纯粹的内战,而吴国的入局,后果真得难以预料。

    “这场淮南之战,你们觉得应该去支持谁?”曹亮看着众人,抛出了一个极具爆炸性的话题。

    众谋士个个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司马懿是他们不死不休之敌,刚刚结束的上党之战,双方还经过一场殊死之战,对于众谋士来讲,巴不得司马懿去打败仗,这样并州就可以除掉心头大敌了。

    可是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淮南,却又是让身为魏国人的他们所无法接受的,淮南防线的存在,就是为了抵御吴国的进攻,一旦全线失守,不光是淮南丢了,结果是整个中原腹地都受到了吴国的威胁,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站在私人恩怨的角度上,自然希望司马懿打败仗,但在国家大义上,却又不希望司马懿打败仗,这个时候,相信不光是曹亮,所有的谋士内心都是纠结的,曹亮的这个问题,还真是让人无法回答。

    ┄┄┄┄┄┄┄┄┄┄┄┄┄┄┄┄┄┄┄┄┄┄┄┄┄┄┄┄

    王凌与东吴勾结,已经是一个密而不宣的事了,司马懿迟迟地没有发起进攻,似乎与这件事也有着极大的联系。

    王凌现在就已经有一种急病乱投医的感觉,他才不管什么引狼入室不引狼入室,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生存还是毁灭二选一的问题。

    原本王凌制定的计划是十分完善的,扶立楚王曹彪在许都即位,淮南和兖州二地同时响应,大造声势,势必会有许多反对司马懿的势力加入进来,这样王凌对付起司马懿来,也会比较的轻松。

    但令狐愚那边把消息给泄露了出去,最终局势演变成了王凌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失去了兖州的这个强援和曹彪这杆大旗之后,王凌变得势单力孤,根本就不敢与司马懿相抗衡。

    所以为了让自己有活命的机会,为了自己的三族不会被司马懿所屠杀掉,王凌顾不上背叛不背叛朝廷了,直接就引狼入室,投降了东吴,欲引东吴的兵马来助他一臂之力。

    不过王凌还是有些底线的,那就是他并没有失去对淮南的控制,他和东吴的约定之中,首先坚持的就是王家要世代淮南为王,不让东吴轻易地插手淮南的事务,在王凌的想法之中,自己永远是淮南之王,至于插那面旗帜,完全地需要来看他的心情和周围的形势了。

    所以司马懿迟迟没有进军,王凌便没有同意诸葛恪率兵进入寿春,帮助他们来守城,毕竟仗还是没有开始,一旦吴军进入到了寿春,王凌在淮南的话语权就会减少,这样的局面自然也是王凌不想见到的。

    诸葛恪在牛渚等得却是焦急万分,孙权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全权负责北伐的事宜,但诸葛恪领命以来,原本期望之中的准南之战并没有发生,王凌自然不肯轻易地让他们进入寿春,诸葛恪现在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只有王凌和司马懿打起来,东吴的军队才有可趁之机。

    但淮南虽然是剑拨弩张,但始终没有发生冲突,诸葛恪都等得不耐烦了。

第81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他知道桓范的脾气,如果真没有十万火急的重要军情,肯定是不会在他刚刚回家这个时候打扰他的。

    桓范没有吭声,而是直接将一封刚刚收到的信函递给了他,曹亮匆匆地看了一遍,神色也为之一变,道:“隐忍了小半年,司马懿还是动手了。”

    没错,曹亮刚刚拿在手中的,正是兖州传过来的加急情报,曹亮安排在兖州的细作第一时间探得了司马大军的动向,即时的禀报给了并州。

    司马懿在兖州屯兵半载,虽然一直对淮南保持着高压状态。但司马懿始终没有进军,如今大雪封路,天寒地冻的,人们普遍认为,司马懿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军,如果出兵的话,肯定会选择在明年春暖花开之时,那时正是用兵的良时。

    但此刻的司马懿,再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在别人都认为不宜进攻的时候发起了进攻,在别人都认为不宜出兵的时候出动了兵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目标进指淮南寿春。

    其实出其不易已经是司马懿惯于的伎俩了,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司马军突然地发起了进攻,确实可以打乱王凌的布署,甚至可能让吴**队都来不及救援,寿春就失陷了。

    曹亮仔细地看过这份情报,虽然仅仅只是包含着司马大军的调动情况,但司马懿倾尽二十万的兵马对淮南发起进攻,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他所忌惮的,应该就是王凌与吴国订立的攻守同盟。

    此前盛传王凌已经秘密与东吴结盟,已经是摆到了桌面之上,王凌这种引狼入室的方法,引来了许多魏国人的反对,大家都担心东吴的兵马会反客为主,吞并淮南防线,如此一来,魏国的中原腹地就会面临吴国的进攻,王凌必将成为魏国的罪人。

    但为了求得自保,王凌似乎已经是顾不上那么许多了,尽管握有重兵,但是王凌对于司马懿,却是骨子里的害怕,所以他不得借助东吴人的帮助来抵御司马懿的进攻。

    吴人素来以狡诈阴险称著,最为擅长和拿手的,就是背信弃义,让他们讲究契约精神,那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在吴人的眼里,永远不变的,只有利益。

    他们之所以肯出兵帮助王凌,显然是有着极大的野心的,这也正是曹亮最为担心的一点,不管是自己和司马懿的上党之战,还是司马懿和王凌的淮南之战,纯粹是魏国自己的内战,但此时东吴的人马突然地掺合进来,这就已经不再是魏国的内战了,战争便朝着吴魏两国之间的大战方向发展。

    这显然不是曹亮所希望看到的,相对而言,和司马懿的争权夺利,是比较纯粹的内战,而吴国的入局,后果真得难以预料。

    “这场淮南之战,你们觉得应该去支持谁?”曹亮看着众人,抛出了一个极具爆炸性的话题。

    众谋士个个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司马懿是他们不死不休之敌,刚刚结束的上党之战,双方还经过一场殊死之战,对于众谋士来讲,巴不得司马懿去打败仗,这样并州就可以除掉心头大敌了。

    可是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淮南,却又是让身为魏国人的他们所无法接受的,淮南防线的存在,就是为了抵御吴国的进攻,一旦全线失守,不光是淮南丢了,结果是整个中原腹地都受到了吴国的威胁,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站在私人恩怨的角度上,自然希望司马懿打败仗,但在国家大义上,却又不希望司马懿打败仗,这个时候,相信不光是曹亮,所有的谋士内心都是纠结的,曹亮的这个问题,还真是让人无法回答。

    ┄┄┄┄┄┄┄┄┄┄┄┄┄┄┄┄┄┄┄┄┄┄┄┄┄┄┄┄

    王凌与东吴勾结,已经是一个密而不宣的事了,司马懿迟迟地没有发起进攻,似乎与这件事也有着极大的联系。

    王凌现在就已经有一种急病乱投医的感觉,他才不管什么引狼入室不引狼入室,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生存还是毁灭二选一的问题。

    原本王凌制定的计划是十分完善的,扶立楚王曹彪在许都即位,淮南和兖州二地同时响应,大造声势,势必会有许多反对司马懿的势力加入进来,这样王凌对付起司马懿来,也会比较的轻松。

    但令狐愚那边把消息给泄露了出去,最终局势演变成了王凌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失去了兖州的这个强援和曹彪这杆大旗之后,王凌变得势单力孤,根本就不敢与司马懿相抗衡。

    所以为了让自己有活命的机会,为了自己的三族不会被司马懿所屠杀掉,王凌顾不上背叛不背叛朝廷了,直接就引狼入室,投降了东吴,欲引东吴的兵马来助他一臂之力。

    不过王凌还是有些底线的,那就是他并没有失去对淮南的控制,他和东吴的约定之中,首先坚持的就是王家要世代淮南为王,不让东吴轻易地插手淮南的事务,在王凌的想法之中,自己永远是淮南之王,至于插那面旗帜,完全地需要来看他的心情和周围的形势了。

    所以司马懿迟迟没有进军,王凌便没有同意诸葛恪率兵进入寿春,帮助他们来守城,毕竟仗还是没有开始,一旦吴军进入到了寿春,王凌在淮南的话语权就会减少,这样的局面自然也是王凌不想见到的。

    诸葛恪在牛渚等得却是焦急万分,孙权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全权负责北伐的事宜,但诸葛恪领命以来,原本期望之中的准南之战并没有发生,王凌自然不肯轻易地让他们进入寿春,诸葛恪现在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只有王凌和司马懿打起来,东吴的军队才有可趁之机。

    但淮南虽然是剑拨弩张,但始终没有发生冲突,诸葛恪都等得不耐烦了。

第81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再加上江淮地区普降大雪,有的地方积雪甚至是厚达数尺,天寒地冻的,东吴的士兵屯扎在牛渚,不免有些怨声载道。

    诸葛恪的外甥张震在军中担任左护军,对诸葛恪道:“舅舅,如今这天寒地冻的,司马懿的军队肯定不会南下了,再加上年关将近,将士们归心似箭,都无心戍守了,到不如先撤军回吴中,待明年春暖之际,再来淮南未迟。”

    其实诸葛恪也在犹豫,这漫天大雪的,真要行军打仗,何其的困难,在牛渚虚耗了近半年的时间,也没有等到司马懿的大军南下,而王凌也死活不同意东吴的军队进驻寿春,搞得诸葛恪是进退两难。

    退兵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五万大军屯扎在牛渚,光是建这个大营就费了不少的力气,退兵之后来年重建,又得费时费力,更何况就算今年司马懿不来进攻,但明年谁也搞不清他会何时来,大军驻扎在牛渚,用兵方便,一旦退回吴中,真要魏军来犯,也难以应对。

    所以诸葛恪没有退兵,而是把牛渚的军队分为三拨,一拨战备,一拨休整,另一拨轮休放假,轮休放假天数为十天,三拨轮换,保证在这个年关的一个月之内,全军将士都能有十天的假期和家人团聚。

    不过诸葛恪是不准备回去的,父亲尸骨已寒,但大仇却无缘得报,诸葛恪内心之中的煎熬可想而知,他决定就呆在淮南,就呆在父亲殉国的这片地方。

    同时诸葛恪派人去通知王凌,暂时取消全军战备的消息,并随时与王凌保持联络,一旦出现异常的情况,及时通传,同时提醒王凌要紧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接到诸葛恪书信的时候,正在暖阁之中烤着一盆炭火,按理说淮南之地气候温暖,就算到了冬天也无需生火取暖,但是今年整个江淮突降大雪,就连淮河都出现在冰封的现象,王凌年老体衰,自然耐不得寒冷,所以特地吩咐手下生了一盆炭火来取暖。

    铜火盆之中的木炭烧得正旺,红彤彤一片,王凌坐在火盆边上,冻得僵硬的手脚这才缓和过来一些。

    次子王飞枭拿着一封书信进来了,对王凌道:“父亲,吴国大将军诸葛恪来信称他的军队计划轮休,特地派人来告知一声,并让我们做好防备,以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点点头,道:“年节将至,战士思乡,这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天降大雪,地冻天寒,不宜征战,诸葛恪安排军队轮休,亦是正常之举。传令下去,让守戍寿春的将士也实施轮休,与家人团聚,共渡佳节。”

    王飞枭迟疑了一下道:“父亲,诸葛恪提醒咱们要谨防司马懿的偷袭,此时轮休是不是不太合适?”

    王凌冷笑一声,道:“司马懿就算是再用兵如神,也不可能在这极寒的天气下冒雪前来,诸葛恪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他自己将军队遣散安排轮休,分明就是他也认为司马懿不会来袭,我们又何苦全力备战?真正的恶战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现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才是正招。”

    王飞枭道:“父亲,您屡次拒绝诸葛恪派兵进入寿春,会不会让他心生不满?毕竟如果没有吴人的相助,我们想打败司马懿真的很难。”

    王凌晒然一笑道:“诸葛恪打的什么小心思为父岂能不知,明为相助,实为篡权,这叫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到万不得已,为父又怎么可能会放他们进寿春?虽然这寿春城头,换上了吴国的旗帜,不过只要我们王家还在,淮南它就变不了天。我们和吴国合作,也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王凌拈须微笑,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

    豫州刺史孙礼担任了此次南征的先锋,中护军司马师反而降为了副先锋,两人率领着五万先头部队,踏雪而行,从兖州一路南下,直奔寿春杀来。

    到不是说司马懿不在重视司马师了,反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此次征南,对手可是几乎能跟司马懿平起平坐的王凌,司马懿担心司马师不是其对手,所以任命颇有勇略的大将孙礼担任先锋,让司马师辅之,也算是让司马师跟着孙礼学学打仗的经验。

    孙礼以前一直担任扬州刺史,和扬州都督王凌同地为官,所以他对王凌的熟悉程度,是任何人也及不上的。

    孙礼是一员能征善将的虎将,沉毅而有勇略,明帝时,为了护驾,舍身斗虎,深得曹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相交莫逆,高平陵事变之中,身为豫州刺史的孙礼坚定地支持了司马懿,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

    正是因为孙礼和司马懿关系交从甚密,所以在任职扬州刺史之时,与王凌基本上是貌合神离,相互暗中较劲,相互斗法,可谓是知己知彼,司马懿想要对付王凌,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比孙礼更合适了。

    为了进攻淮南,司马懿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集结起了近二十万人的军队,这恐怕也是司马懿到目前为止,所能调动的最大数量的军队了,比年初攻打并州之时,还多出了五万人。

    可见对付淮南的王凌,从重视程度上来说,就已经是超过了对付曹亮。

    其实这也很正常,曹亮毕竟是魏国涌现出来的后起之秀,虽然这些年风头强劲,但在经验方面,难免会欠缺一些,而王凌领军多年,经验十分老道,能称得上和司马懿平起平坐,就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对于这么一个对手,司马懿当然是要慎重的多,而且并州之战失利之后,司马懿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番淮南叛乱又起,司马懿绝不会等闲视之,要么不出征,一出征必须要解决掉王凌,彻底地消除东南战线上的隐患。

第81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再加上江淮地区普降大雪,有的地方积雪甚至是厚达数尺,天寒地冻的,东吴的士兵屯扎在牛渚,不免有些怨声载道。

    诸葛恪的外甥张震在军中担任左护军,对诸葛恪道:“舅舅,如今这天寒地冻的,司马懿的军队肯定不会南下了,再加上年关将近,将士们归心似箭,都无心戍守了,到不如先撤军回吴中,待明年春暖之际,再来淮南未迟。”

    其实诸葛恪也在犹豫,这漫天大雪的,真要行军打仗,何其的困难,在牛渚虚耗了近半年的时间,也没有等到司马懿的大军南下,而王凌也死活不同意东吴的军队进驻寿春,搞得诸葛恪是进退两难。

    退兵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五万大军屯扎在牛渚,光是建这个大营就费了不少的力气,退兵之后来年重建,又得费时费力,更何况就算今年司马懿不来进攻,但明年谁也搞不清他会何时来,大军驻扎在牛渚,用兵方便,一旦退回吴中,真要魏军来犯,也难以应对。

    所以诸葛恪没有退兵,而是把牛渚的军队分为三拨,一拨战备,一拨休整,另一拨轮休放假,轮休放假天数为十天,三拨轮换,保证在这个年关的一个月之内,全军将士都能有十天的假期和家人团聚。

    不过诸葛恪是不准备回去的,父亲尸骨已寒,但大仇却无缘得报,诸葛恪内心之中的煎熬可想而知,他决定就呆在淮南,就呆在父亲殉国的这片地方。

    同时诸葛恪派人去通知王凌,暂时取消全军战备的消息,并随时与王凌保持联络,一旦出现异常的情况,及时通传,同时提醒王凌要紧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接到诸葛恪书信的时候,正在暖阁之中烤着一盆炭火,按理说淮南之地气候温暖,就算到了冬天也无需生火取暖,但是今年整个江淮突降大雪,就连淮河都出现在冰封的现象,王凌年老体衰,自然耐不得寒冷,所以特地吩咐手下生了一盆炭火来取暖。

    铜火盆之中的木炭烧得正旺,红彤彤一片,王凌坐在火盆边上,冻得僵硬的手脚这才缓和过来一些。

    次子王飞枭拿着一封书信进来了,对王凌道:“父亲,吴国大将军诸葛恪来信称他的军队计划轮休,特地派人来告知一声,并让我们做好防备,以防司马懿的偷袭。”

    王凌点点头,道:“年节将至,战士思乡,这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天降大雪,地冻天寒,不宜征战,诸葛恪安排军队轮休,亦是正常之举。传令下去,让守戍寿春的将士也实施轮休,与家人团聚,共渡佳节。”

    王飞枭迟疑了一下道:“父亲,诸葛恪提醒咱们要谨防司马懿的偷袭,此时轮休是不是不太合适?”

    王凌冷笑一声,道:“司马懿就算是再用兵如神,也不可能在这极寒的天气下冒雪前来,诸葛恪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他自己将军队遣散安排轮休,分明就是他也认为司马懿不会来袭,我们又何苦全力备战?真正的恶战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现在让将士们养精蓄锐才是正招。”

    王飞枭道:“父亲,您屡次拒绝诸葛恪派兵进入寿春,会不会让他心生不满?毕竟如果没有吴人的相助,我们想打败司马懿真的很难。”

    王凌晒然一笑道:“诸葛恪打的什么小心思为父岂能不知,明为相助,实为篡权,这叫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到万不得已,为父又怎么可能会放他们进寿春?虽然这寿春城头,换上了吴国的旗帜,不过只要我们王家还在,淮南它就变不了天。我们和吴国合作,也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王凌拈须微笑,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

    豫州刺史孙礼担任了此次南征的先锋,中护军司马师反而降为了副先锋,两人率领着五万先头部队,踏雪而行,从兖州一路南下,直奔寿春杀来。

    到不是说司马懿不在重视司马师了,反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此次征南,对手可是几乎能跟司马懿平起平坐的王凌,司马懿担心司马师不是其对手,所以任命颇有勇略的大将孙礼担任先锋,让司马师辅之,也算是让司马师跟着孙礼学学打仗的经验。

    孙礼以前一直担任扬州刺史,和扬州都督王凌同地为官,所以他对王凌的熟悉程度,是任何人也及不上的。

    孙礼是一员能征善将的虎将,沉毅而有勇略,明帝时,为了护驾,舍身斗虎,深得曹的器重,被委以重任。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相交莫逆,高平陵事变之中,身为豫州刺史的孙礼坚定地支持了司马懿,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

    正是因为孙礼和司马懿关系交从甚密,所以在任职扬州刺史之时,与王凌基本上是貌合神离,相互暗中较劲,相互斗法,可谓是知己知彼,司马懿想要对付王凌,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比孙礼更合适了。

    为了进攻淮南,司马懿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集结起了近二十万人的军队,这恐怕也是司马懿到目前为止,所能调动的最大数量的军队了,比年初攻打并州之时,还多出了五万人。

    可见对付淮南的王凌,从重视程度上来说,就已经是超过了对付曹亮。

    其实这也很正常,曹亮毕竟是魏国涌现出来的后起之秀,虽然这些年风头强劲,但在经验方面,难免会欠缺一些,而王凌领军多年,经验十分老道,能称得上和司马懿平起平坐,就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对于这么一个对手,司马懿当然是要慎重的多,而且并州之战失利之后,司马懿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番淮南叛乱又起,司马懿绝不会等闲视之,要么不出征,一出征必须要解决掉王凌,彻底地消除东南战线上的隐患。

第81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固然操练新兵,整合阵形虽然一定的时间,但这对司马懿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多年领军打仗的经验让他处理这些事游刃有余,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难度。

    就算是王凌,也未必让司马懿如临大敌,其实司马懿视为平生之敌的人,恐怕也只有诸葛亮了,其他的人,还真没有几个放在司马懿的眼中。

    唯一让司马懿比较担忧的是,淮南紧邻东吴,如果吴国此次趁火打劫的话,势必会搅乱淮南的格局,司马懿要同时面对两股的力量,自然必须要慎重才行。

    而且前方所探听到的消息,这种可能性非但不是没有,反而是无限的大,王凌惧于朝廷的大军来犯,已经是惊惶失措,主动地向东吴称臣,据说,现在淮南的城头,飘扬的已经不是魏国的旗帜了,而换成了吴国的旗帜,此为司马军的细作亲眼所见,实实在在是王凌投降吴国的明证。

    王凌和吴国勾结的消息,无疑让司马懿最为担忧,王凌得到了吴国的相助,必然是如虎添翼,司马懿想要拿下淮南,无疑又平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谋定而后动,一直是司马懿用兵之道,司马懿打仗,从来也不打无准备之战,他仔细地研究了淮南的局面,发现王凌和吴国之间,还是存在许多的间隙的,相互之间,有着很大的戒心,比如说诸葛恪屯兵于牛渚,距离寿春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如果司马懿抓住机会,抢先包围寿春并阻断吴国的援军,便可以抢得先机。

    但是司马懿也深知,他往淮南派了大量的细作,对方又怎么可能不向兖州派出斥侯,也就是说,一旦司马懿在兖州有所行动,淮南的王凌和牛渚的诸葛恪必然很快就得到消息,从兖州到寿春到距离毕竟要比牛渚到寿春远,司马懿无法保证自己的军队能比诸葛恪先一步赶到寿春。

    如何才能抢得先机,是此次淮南之战的关键所在,平时的防备森严,肯定是难以觅到机会的,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比如年节,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之下,比如大雪大雨大雾等等比较极端恶劣的天气,这有这个时候,敌人的防备才会稍微的有所松懈。

    也许早天遂人愿吧,临近年关之时,突然大降大雪,道路隔阻,正是司马懿所祈盼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这次的雪下得很大,而且范围很广,基本上覆盖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区域,有的地方积雪深度达到了数尺,车马难行。

    大雪隔阻了交通,司马懿很难再得到关于淮南的消息了,不过,兖州的消息想要传递到淮南去,也同样是困难重重。

    这样的天赐良机司马懿如何能错得过去,如果等到春暖花开,敌人全神戒备,想要偷袭,根本就没有机会,而此时,正因为天降大雪,行军不便,敌人才可能疏于防范。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偷袭作战的要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从客观上帮了司马懿很大的忙,谁都认为现在不是行军的时候,都在准备过年之时,司马懿则是忙着调动军队,踏雪而行,偷袭寿春。

    这么厚的积雪,对军队的行军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最起码司马军的骑兵部队就因为雪下的太厚,根本就提不速度来,甚至比步兵还要慢。

    从兖州到淮南,几乎是一马平川,即使是设下关卡。也无法保证这边的消息不会传递到淮南,而此刻天降大雪,骑马难行,消息的传递变得极为滞后,以现在的情形来看,司马懿的大军抵达寿春,恐怕传弟消息的快马还要快。

    司马懿任命孙礼为先锋,司马师副之,他们统率五万人的先前部队南下,直扑寿春,而后大军便可以沿着先头部队所踏出来的路径,长驱直入。

    在雪地行军,最为困难就是开路了,尤其是这种厚达数尺的积雪,清理起来难度重重。

    但孙礼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将了,他指挥先锋部队采用轮换的方法,破雪踏路,始终维持着中速前进的速度。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情况下,行军几乎成为了一种最为艰难的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保持高速前行几乎是一种奢望,能让行军速度达到中速并维持稳定,也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

    茫茫大地,除了白色已经很难再分辨出别的颜色了,再加上年节将至,所以这条大道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

    而此刻孙礼司马师统率的这支军队,成为这片大地上唯一的另例,他们踏雪破冰,始终地冲在最前面,给后继的部队踏出一条可以行进的路来。

    现在孙礼几乎不用担心有人会跑到他的前面去,就算往常来去如风的快马,此刻被困在雪地里,一样是施展不开,许多行人和商旅,则借助于军队给他们开出一条安稳的道路来,远远地跟随在军队的后面前进,省时省力,又非常的安全。

    所以孙礼丝毫不担心此次的行动泄露,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没有任何人能比他们的速度更快了,就算现在许多的细作得到了司马军出兵的信息,但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将消息给传递出去,急得都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

    这次司马军的行动极为的庞大,二十万的大军完全是倾巢而出,这些斥侯细作,原本将他们派往兖州就是为了获取情报,监视司马军的行动,如今他们轻易地拿到了情报,却发现彻底地悲剧了,他们根本就没有送出去的途径,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跟在司马大军的后面,亦步亦趋,或许才能最快到达寿春。除此之外,自己在雪地之中选择别的路径行走的话,速度自然会大打折扣,恐怕就算是司马军到达了寿春,他们依然落在后面,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捷径。

    但这样的情报,还有送达的必要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