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6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都是会安排出哨兵来盯着,一旦发现对方有任何异常的行动,都是会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正在休息中的大军。

    正常情况下,这中间肯定是会有时间差的,沉睡之中的军队投入到战斗中来,至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些军队似乎早已埋伏在那儿,就等淮南军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然后立刻开弓放箭。

    如此看来,这些司马军弓箭兵根本就没有去睡觉,而是日夜守在壕堑上,随时候命投入战斗,不给淮南军任何的可趁之机。

    王飞枭不禁是心生疑惑,淮南军这次的突围作战,并不是计划已久的行动,而是临时决定的,从定下来到投入进攻,也不过才半天左右的时间,为了保密起见,在这期间,王飞枭还特意地封锁了城门和城墙,禁止任何人出城,包括想要投奔司马军的流民,以防止消息外泄。

    但是这日防夜防的,最终还是着了司马军的道儿,光看看司马军如此密集的箭雨,就知道司马军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如果不是事先知悉,司马军是不可能派出这么大量弓箭兵守在这里的。

    王飞枭怀疑淮南军之中出了内奸,故意地将突围的消息泄露给了司马军,但是他还是有一点疑惑的,就算是真得有内奸,他又是如何突破寿春城的那道防守,将消息传递给司马军的?

    其实王飞枭的猜测有些离谱,此次司马军埋伏弓箭兵在此,还真和内奸的泄密没有什么关系。

    司马军得到曹亮退兵的消息自然是早于淮南军的,所以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负责围城作战的司马师就立刻调整了防御方案,安排了大量的弓箭兵埋伏在了壕堑后面,日夜盯防,以预防淮南军的突围。

    并州军恐怕是王凌最后的希望了,一旦并州军那边指望不上,王凌坚守寿春的最后希望也将泯灭,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近期淮南军肯定会进行突围的,司马军的围城战术也就相应地调整到反突围作战上来。

    安排大量的弓箭兵防守壕堑,自然是司马师的手笔,甚至司马懿都没有去干预,而是放手让司马师来做。

    虽然司马懿依然是领军主帅,但是他目前已经不再负责具体的战术安排了,许多的事情,都交给了司马师来处理,或许司马懿也是在刻意地培养司马师的领军能力和指挥能力,为接班做好准备。

    司马师也似乎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所以在此次寿春之战上,他比谁都表现的积极主动,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司马懿的信任,放心地将司马家大业交给他。

    尽管司马师是司马家的长子,而且论能力,司马师在诸子之中也是最为突出的,但司马师知道司马懿对嗣位之事十分的严格,如果自己不拿出点成绩来,是很难得到司马懿的青睐的。

    这次的淮南之战,司马师已经成为具体军务的指挥者,能不能取得一场胜利,这将成为司马懿的终极考验,司马师当然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为了掌握淮南军的动向,司马师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来侦察,尽管王飞枭封锁了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寿春城,似乎是阻断了司马军的情报来源,但这也似乎给司马师提了一个醒,淮南军如此小心戒备,很有可能很快将会投入进攻。

    后来接近到城下的斥侯回来禀报称,闻到了弥散在整个寿春城的炖马肉的味道,司马师便更为了然了。

    淮南军粮食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估计几个月士兵们已经闻不到荤腥了,这个时候突然地杀马打牙祭,显然淮南军是破釜沉舟准备决一死战了。

    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司马师下令全军立刻投入到战斗准备之中,最先布署的便是这些弓箭兵,做为守护壕堑的主力兵种,弓箭兵在第一时间便严阵以待,看到淮南军疯狂地扑了上来,司马军的弓箭兵倒是沉着自若,弓在手,箭在弦,等到淮南军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后,立刻是万箭齐发,予敌以重创。

    王飞枭还在懊恼突围的消息外泄,但整个行动已经是如离弦之箭,不得不发了,所以那怕遭受到司马军的打击,但是淮南军的前步脚步,却不能因此而停下来。

    王飞枭立刻改变了进攻的策略,派出弓箭兵在后面对冲击的后头部队进行掩护,另外在攻击的部队之中增加了盾兵来防护,反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司马军的弓箭兵躲在壕堑的后面,有掩体的掩护,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射击,淮南军的弓箭反击力度虽然很强,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根本射不到几个人。

    而淮南军处在一片开阔地中,无遮无拦的,这样他们无疑便成为了司马军弓箭兵肆意射杀的目标,短短两三里的路,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淮南军士兵的尸体,许多人都没有机会接近到那条壕沟前,就已经倒下了。

    而且越接近壕沟,司马军的箭雨就更加的密集,许多好不容易冲到了壕沟近前的淮南兵发现,这条壕沟,比他们想像这中的还要宽还要深,这特么的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一个沙包扔下去,渺小的就如同是一颗沙粒扔在沟壑之中,消失无踪,那毫无变化的壕沟,让这些淮南兵几乎是心生绝望。

    掉进壕沟里的,不仅是沙包,还有淮南兵的尸体,扔完沙包之后,他们已经再没有机会躲开司马军的箭矢了,连人带沙包一起就掉进了壕沟之中。

    王飞枭却似乎因此而灵感突发,是啊,沙包可以来填平壕沟,尸体也同样可以,而且和沙包比起来,尸体更大一些,于是王飞枭下令淮南军把死在半路上的袍泽尸体都扛起来,扔到壕沟之中,这样一来,也就大大加快了填平壕沟的速度。

第86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都是会安排出哨兵来盯着,一旦发现对方有任何异常的行动,都是会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正在休息中的大军。

    正常情况下,这中间肯定是会有时间差的,沉睡之中的军队投入到战斗中来,至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些军队似乎早已埋伏在那儿,就等淮南军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然后立刻开弓放箭。

    如此看来,这些司马军弓箭兵根本就没有去睡觉,而是日夜守在壕堑上,随时候命投入战斗,不给淮南军任何的可趁之机。

    王飞枭不禁是心生疑惑,淮南军这次的突围作战,并不是计划已久的行动,而是临时决定的,从定下来到投入进攻,也不过才半天左右的时间,为了保密起见,在这期间,王飞枭还特意地封锁了城门和城墙,禁止任何人出城,包括想要投奔司马军的流民,以防止消息外泄。

    但是这日防夜防的,最终还是着了司马军的道儿,光看看司马军如此密集的箭雨,就知道司马军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如果不是事先知悉,司马军是不可能派出这么大量弓箭兵守在这里的。

    王飞枭怀疑淮南军之中出了内奸,故意地将突围的消息泄露给了司马军,但是他还是有一点疑惑的,就算是真得有内奸,他又是如何突破寿春城的那道防守,将消息传递给司马军的?

    其实王飞枭的猜测有些离谱,此次司马军埋伏弓箭兵在此,还真和内奸的泄密没有什么关系。

    司马军得到曹亮退兵的消息自然是早于淮南军的,所以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负责围城作战的司马师就立刻调整了防御方案,安排了大量的弓箭兵埋伏在了壕堑后面,日夜盯防,以预防淮南军的突围。

    并州军恐怕是王凌最后的希望了,一旦并州军那边指望不上,王凌坚守寿春的最后希望也将泯灭,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近期淮南军肯定会进行突围的,司马军的围城战术也就相应地调整到反突围作战上来。

    安排大量的弓箭兵防守壕堑,自然是司马师的手笔,甚至司马懿都没有去干预,而是放手让司马师来做。

    虽然司马懿依然是领军主帅,但是他目前已经不再负责具体的战术安排了,许多的事情,都交给了司马师来处理,或许司马懿也是在刻意地培养司马师的领军能力和指挥能力,为接班做好准备。

    司马师也似乎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所以在此次寿春之战上,他比谁都表现的积极主动,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司马懿的信任,放心地将司马家大业交给他。

    尽管司马师是司马家的长子,而且论能力,司马师在诸子之中也是最为突出的,但司马师知道司马懿对嗣位之事十分的严格,如果自己不拿出点成绩来,是很难得到司马懿的青睐的。

    这次的淮南之战,司马师已经成为具体军务的指挥者,能不能取得一场胜利,这将成为司马懿的终极考验,司马师当然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为了掌握淮南军的动向,司马师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来侦察,尽管王飞枭封锁了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寿春城,似乎是阻断了司马军的情报来源,但这也似乎给司马师提了一个醒,淮南军如此小心戒备,很有可能很快将会投入进攻。

    后来接近到城下的斥侯回来禀报称,闻到了弥散在整个寿春城的炖马肉的味道,司马师便更为了然了。

    淮南军粮食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估计几个月士兵们已经闻不到荤腥了,这个时候突然地杀马打牙祭,显然淮南军是破釜沉舟准备决一死战了。

    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司马师下令全军立刻投入到战斗准备之中,最先布署的便是这些弓箭兵,做为守护壕堑的主力兵种,弓箭兵在第一时间便严阵以待,看到淮南军疯狂地扑了上来,司马军的弓箭兵倒是沉着自若,弓在手,箭在弦,等到淮南军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后,立刻是万箭齐发,予敌以重创。

    王飞枭还在懊恼突围的消息外泄,但整个行动已经是如离弦之箭,不得不发了,所以那怕遭受到司马军的打击,但是淮南军的前步脚步,却不能因此而停下来。

    王飞枭立刻改变了进攻的策略,派出弓箭兵在后面对冲击的后头部队进行掩护,另外在攻击的部队之中增加了盾兵来防护,反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司马军的弓箭兵躲在壕堑的后面,有掩体的掩护,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射击,淮南军的弓箭反击力度虽然很强,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根本射不到几个人。

    而淮南军处在一片开阔地中,无遮无拦的,这样他们无疑便成为了司马军弓箭兵肆意射杀的目标,短短两三里的路,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淮南军士兵的尸体,许多人都没有机会接近到那条壕沟前,就已经倒下了。

    而且越接近壕沟,司马军的箭雨就更加的密集,许多好不容易冲到了壕沟近前的淮南兵发现,这条壕沟,比他们想像这中的还要宽还要深,这特么的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一个沙包扔下去,渺小的就如同是一颗沙粒扔在沟壑之中,消失无踪,那毫无变化的壕沟,让这些淮南兵几乎是心生绝望。

    掉进壕沟里的,不仅是沙包,还有淮南兵的尸体,扔完沙包之后,他们已经再没有机会躲开司马军的箭矢了,连人带沙包一起就掉进了壕沟之中。

    王飞枭却似乎因此而灵感突发,是啊,沙包可以来填平壕沟,尸体也同样可以,而且和沙包比起来,尸体更大一些,于是王飞枭下令淮南军把死在半路上的袍泽尸体都扛起来,扔到壕沟之中,这样一来,也就大大加快了填平壕沟的速度。

第86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王凌是战战兢兢,如临大敌,除了严防死守之外,还是严防死守。

    面对司马懿采用长期围困的手段,脾气急躁自负勇力的王金虎曾多次求战,希望打破司马军的围困,但王凌深知司马懿的厉害,高挂免战牌,不让王金虎出战。

    而这次的突围作战,也是王凌逼不得己,不得不出战了,对于这次突围,王凌一直还是持特别谨慎的态度,没有认为突围之战会是一件轻松之举。

    不过从现在的进程来看,淮南军的进展十分的顺利,除了在突破外围壕堑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但总得来说,此次突围行动到目前为止,还是让王飞枭比较满意的。

    看来父亲确实有些老了,行事过于畏缩,如果淮南军早一些进行突围作战,打破司马军对寿春的封锁,又何至于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

    如今现在领军的是王飞枭,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来打这一仗了,现在也正是淮南军乘胜追击,一举突破司马军防线的最好机会,成败在此一举,王飞枭下令淮南军不可松懈,继续地朝着纵深方向推进,不冲破司马军的最后防线誓不罢休。

    就在淮南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王飞枭突然地接到了前方的急报,在司马军的连营之中,竟然发现了另外一条壕沟,而且从深度和宽度上来讲,一点也不逊色于先前他们刚刚突破的那道外围壕沟。

    王飞枭不禁有些懵了,怎么会这样?不是事先淮南军的斥侯兵查探明白了吗,整个司马军的连营,只有最外围有一道壕堑,其后整个连营,便是一马平川的吗?

    事实上,这正是司马师的诡诈之处,同样的壕沟,司马军可挖了不止一道,只不过最外围的那道壕沟是摆在那儿的,谁都可以看得见,剩下的那几道壕沟,则被隐藏在了连营之中。

    司马军在这些壕沟之上,或覆以幔帐,或盖上草帘覆之以薄土,除了一些固定的通道之外,别的地方,都是禁止任何人踏足的。

    淮南军的斥侯,虽然以难民的身份乔装混入了司马军的大营,但他们想看到的想听到的,也都是司马军所刻意安排的,至于那些隐藏的东西,许多就连司马军的士兵都无法知晓,更别说这些淮南军的斥侯了。

    所以一直以来王飞枭所掌握的情况都是司马军只有一道壕堑,在突围的时候,淮南军只要倾注全力拿下这道壕堑即可。

    可现在突然出现另外的一道壕沟,而且还很有可能不止一道,这个消息让毫无准备的王飞枭是措手不及。

    填平壕沟的过程是相当的惨烈,仅仅是最外围的那道壕沟就让淮南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且这还是事先准备了大量沙袋的结果,那些沙袋要么投入了第一道壕沟之中,要么在半路上被淮南军给丢弃了,冲破第一道壕沟之后,谁还会携带那么笨重的玩意?

    而现在另一道壕沟突然地横亘在淮南军的面前,没有任何准备的淮南军一片茫然,甚至有些士兵直到踏止草席掉到壕沟里的时候,才发现这条壕沟的存在。

    这对志在突围的淮南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王飞枭不禁心头一凉,看来自己还真是把司马懿想的太简单了,仅凭斥侯兵侦察回来的结果就武断地认为司马军仅仅挖了一道壕堑。

    如果壕沟是防止淮南军突围的最佳防御工事,那么在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司马军怎么不可能会多挖几道,突破一道尚且这么费劲,如果这些壕沟环环相连的话,淮南军突然的希望几乎是等于零的。

    原本还热血澎湃意气纷发的王飞枭此刻一脸的凝重,不光是第二道的壕沟让他沮丧之极,而且看不到头的司马军连营之中,谁知道还隐藏着多少道壕沟。

    王飞枭彻底地深陷绝望之中。

    不过是他,几乎所有的淮南兵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都懵了,这些壕沟又宽又深,壕沟的后面,依然是戒备森严的司马军弓箭兵,现在他们想接近壕沟都十分的困难,更别说去填平壕沟了。

    就算是司马军给他们填平壕沟的机会,可拿什么材料去填?之前准备的沙袋早已是消耗一空,难不成全部改用尸体去填?

    可那么深的壕沟,光扔尸体的话,得扔多少才能填平啊,估计把淮南军连同司马军的全部尸体都收集起来,尚也不足以填平这道壕沟。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多少道壕沟等着他们,如果淮南军费了九牛二虎冲破第二道壕沟之后,才发现还有更多的壕沟等着他们,这样的结果,无异是灾难性的。

    再次出现的壕沟对淮南军的士气有着致命的打击,原本他们满怀希望地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但打来打去,却发现依然还是死路一条,绝望之下,刚刚鼓起来的士气就如同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

    王金虎也是率着军队一路长驱直入,等发现司马军的第二道壕沟的时候,进攻自然也是戛然而止,那怕王金虎率军一路猛冲,但想要突破司马军的壕沟防线,单凭悍勇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光是想要填平这道壕沟的材料,就无法寻觅到。

    无可奈何之下,王金虎只能是向王飞枭这边靠拢而来,见到了王飞枭之后,兄弟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行撤退,这仗打到现在,再进行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昧地强攻,只能是徒增伤亡而已。

    这次突围,淮南军已经是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损失了不少的兵马,但是眼前遭遇到的困难,已经不是王飞枭和王金虎仅凭意气就能解决的,他们也很清楚,在没有摸清司马军究竟还有多少道壕沟防线的情况下,贸然进军,就算是把军队拼光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好的结果。

第86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王凌是战战兢兢,如临大敌,除了严防死守之外,还是严防死守。

    面对司马懿采用长期围困的手段,脾气急躁自负勇力的王金虎曾多次求战,希望打破司马军的围困,但王凌深知司马懿的厉害,高挂免战牌,不让王金虎出战。

    而这次的突围作战,也是王凌逼不得己,不得不出战了,对于这次突围,王凌一直还是持特别谨慎的态度,没有认为突围之战会是一件轻松之举。

    不过从现在的进程来看,淮南军的进展十分的顺利,除了在突破外围壕堑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但总得来说,此次突围行动到目前为止,还是让王飞枭比较满意的。

    看来父亲确实有些老了,行事过于畏缩,如果淮南军早一些进行突围作战,打破司马军对寿春的封锁,又何至于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

    如今现在领军的是王飞枭,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来打这一仗了,现在也正是淮南军乘胜追击,一举突破司马军防线的最好机会,成败在此一举,王飞枭下令淮南军不可松懈,继续地朝着纵深方向推进,不冲破司马军的最后防线誓不罢休。

    就在淮南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王飞枭突然地接到了前方的急报,在司马军的连营之中,竟然发现了另外一条壕沟,而且从深度和宽度上来讲,一点也不逊色于先前他们刚刚突破的那道外围壕沟。

    王飞枭不禁有些懵了,怎么会这样?不是事先淮南军的斥侯兵查探明白了吗,整个司马军的连营,只有最外围有一道壕堑,其后整个连营,便是一马平川的吗?

    事实上,这正是司马师的诡诈之处,同样的壕沟,司马军可挖了不止一道,只不过最外围的那道壕沟是摆在那儿的,谁都可以看得见,剩下的那几道壕沟,则被隐藏在了连营之中。

    司马军在这些壕沟之上,或覆以幔帐,或盖上草帘覆之以薄土,除了一些固定的通道之外,别的地方,都是禁止任何人踏足的。

    淮南军的斥侯,虽然以难民的身份乔装混入了司马军的大营,但他们想看到的想听到的,也都是司马军所刻意安排的,至于那些隐藏的东西,许多就连司马军的士兵都无法知晓,更别说这些淮南军的斥侯了。

    所以一直以来王飞枭所掌握的情况都是司马军只有一道壕堑,在突围的时候,淮南军只要倾注全力拿下这道壕堑即可。

    可现在突然出现另外的一道壕沟,而且还很有可能不止一道,这个消息让毫无准备的王飞枭是措手不及。

    填平壕沟的过程是相当的惨烈,仅仅是最外围的那道壕沟就让淮南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且这还是事先准备了大量沙袋的结果,那些沙袋要么投入了第一道壕沟之中,要么在半路上被淮南军给丢弃了,冲破第一道壕沟之后,谁还会携带那么笨重的玩意?

    而现在另一道壕沟突然地横亘在淮南军的面前,没有任何准备的淮南军一片茫然,甚至有些士兵直到踏止草席掉到壕沟里的时候,才发现这条壕沟的存在。

    这对志在突围的淮南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王飞枭不禁心头一凉,看来自己还真是把司马懿想的太简单了,仅凭斥侯兵侦察回来的结果就武断地认为司马军仅仅挖了一道壕堑。

    如果壕沟是防止淮南军突围的最佳防御工事,那么在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司马军怎么不可能会多挖几道,突破一道尚且这么费劲,如果这些壕沟环环相连的话,淮南军突然的希望几乎是等于零的。

    原本还热血澎湃意气纷发的王飞枭此刻一脸的凝重,不光是第二道的壕沟让他沮丧之极,而且看不到头的司马军连营之中,谁知道还隐藏着多少道壕沟。

    王飞枭彻底地深陷绝望之中。

    不过是他,几乎所有的淮南兵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都懵了,这些壕沟又宽又深,壕沟的后面,依然是戒备森严的司马军弓箭兵,现在他们想接近壕沟都十分的困难,更别说去填平壕沟了。

    就算是司马军给他们填平壕沟的机会,可拿什么材料去填?之前准备的沙袋早已是消耗一空,难不成全部改用尸体去填?

    可那么深的壕沟,光扔尸体的话,得扔多少才能填平啊,估计把淮南军连同司马军的全部尸体都收集起来,尚也不足以填平这道壕沟。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多少道壕沟等着他们,如果淮南军费了九牛二虎冲破第二道壕沟之后,才发现还有更多的壕沟等着他们,这样的结果,无异是灾难性的。

    再次出现的壕沟对淮南军的士气有着致命的打击,原本他们满怀希望地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但打来打去,却发现依然还是死路一条,绝望之下,刚刚鼓起来的士气就如同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

    王金虎也是率着军队一路长驱直入,等发现司马军的第二道壕沟的时候,进攻自然也是戛然而止,那怕王金虎率军一路猛冲,但想要突破司马军的壕沟防线,单凭悍勇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光是想要填平这道壕沟的材料,就无法寻觅到。

    无可奈何之下,王金虎只能是向王飞枭这边靠拢而来,见到了王飞枭之后,兄弟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行撤退,这仗打到现在,再进行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昧地强攻,只能是徒增伤亡而已。

    这次突围,淮南军已经是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损失了不少的兵马,但是眼前遭遇到的困难,已经不是王飞枭和王金虎仅凭意气就能解决的,他们也很清楚,在没有摸清司马军究竟还有多少道壕沟防线的情况下,贸然进军,就算是把军队拼光了,也未必能有什么好的结果。

第86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只不过今年的雨势远胜于常年,连日的大雨降下来,河水暴涨,淮南一带,沦为了水乡泽国。

    王飞枭是一愁莫展,如此暴雨,严重地影响了淮南军的突围计划,眼看着寿春城内的粮食渐渐地消耗殆尽,自己这边却因为受暴雨隔阻,无法出兵,再这么耽搁下去,等不到突围之时,淮南军就会因为缺粮而作鸟兽散了。

    而司马军那边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许多低洼处被水淹没,司马军也被迫向高地转移,先前构筑的铁桶一般的防线,如今受大雨的困扰,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司马师也是无计可施,毕竟那些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带确实是无法立足的,但是如果淮南军抓住这个机会发起进攻的话,千疮百孔的防线根本就无法抵挡得住进攻。

    不过还好大雨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暂时淮南军也无法冒雨来进攻,双方暂时是相安无事的。

    不过司马懿倒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如今淮河洪水暴发,寿春城地势较低,如果司马军决堤水淹寿春城的话,便可以大大地加速王凌的灭亡。

    如果按照正常的围困作战,司马懿预估寿春还能再坚持几个月的时间,那怕真是到了粮尽的地步,王凌也未必会立刻投降。

    但如果此时决淮河之水来淹寿春的话,不出三天,王凌必降。

    别人视大雨为困扰,唯独司马懿却从中捕捉到了战机,他将孙礼、司马师、王昶等人召集起来,商讨水淹寿春城的计划。

    孙礼司马师等人闻之皆是眼前一亮,司马懿果然是慧眼独具,如果此法可行的话,淮南之战将会很快就结束了。

    司马懿下令司马军全面撤退,从低洼之地向高地一带转移,然后派王昶领一千人马,赶往淮河大堤,连夜将淮河南面的大堤掘开,引淮河的洪水来灌寿春城。

    他又令司马师淮备舟船,随时候命出击。

    王昶冒雨赶往了淮河大堤之上,这个时候雨势虽然稍减,但是淮河洪水滔天,整个河槽之内急流汹涌,有的河段洪水已经逼近了堤岸,那怕是司马军不准备掘堤,恐怕这淮河都有决堤的风险。

    其实这差事对于王昶来说,简单至极,他只派了少数几个人,在大堤上扒了个口子,然后洪水就从这个口子上汹涌流出,越流越宽,口子也是越来越大,洪水咆哮着,向着寿春城扑去。

    由于暴雨的缘故,寿春城内也已经是多处积水,最深处差不多已经是漫过人的膝盖了,王飞枭奉王凌之命,在城内往来巡视,将低洼处的人往高处进行转移,同时密切注意着城墙的状况,毕竟这夯土做的城墙,连日被水浸泡,都有坍塌的风险,一旦出现险情,王飞枭便立刻组织人手进行抢修,使险情不致扩大。

    王飞枭已经是几天没有合眼了,连日的暴雨让他是心忧如焚,寝食不安,终于等到雨势减小的时候,王飞枭可算是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今夜总算能睡个好觉了,他也计划着,等到雨一停,就捉住机会全力突围,时不待我啊!

    刚睡到三更,王飞枭就被手下的亲兵给叫醒了,原本是寿春城的北面,出现了状况,也不知从哪儿涌来的洪水,都漫到了半墙,正从城门口疯狂地向着城内涌来。

    王飞枭悚然一惊,他本身就是和衣而睡的,此刻一跃而起,赶紧地朝着北面赶了过去。

    这个时候,通往北门的街道上已经全是积水了,王飞枭趟水而行,登上了城楼,往下一看,顿时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寿春的北面,已经是一片汪洋,洪水至少也淹到了城墙一半以上的位置,而且水位还在不断地上涨着,洪水从城门的缝隙之中涌了进来,尽管城门非常的厚实,但是洪水挤压得城门发现巨大的吱吱呀呀的响声,也不知道这道城门还能撑多久。

    王飞枭心头一凉,这么大的洪水,显然不是下雨的积水所聚,寿春城的北面毗邻淮河,只有淮河决口才能造成如此大的洪灾,至于这决口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祸害,现在去查明原因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寿春城完了。

    王飞枭急令守城的士兵搬运木石,将北城门给挡住,这样的话或许还能迟缓一下洪水入城。

    但是王飞枭也知道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么大的洪水,别说是城门了,就算是城墙它也撑不住,长时间被水浸泡,夯土的城墙早已是芨芨可危,在如此大的洪水袭击之下,城墙的垮塌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果然只承到了天明时候,北面的城墙终于是支撑不住了,轰然倒塌,而洪水立刻疯狂涌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地将寿春城给淹没了。

    在寿春城被淹之前,王飞枭已经将王凌转移到了南面一段相对坚固的城墙上,在寿春城沦为水乡泽国之后,这里或许已经成为最后的落脚之处了。

    洪水吞没了寿春城,许多房子都被直接淹到了房顶上,来不及撤走的军民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整个寿春城内浮尸遍地,随波逐流。

    许多人爬上了屋顶,但却发现四面被洪水所围,连条逃生的路都没有了。

    更多的人则是挤上了城墙,现在寿春城的唯一制高点,也只剩下了这些城墙了,但城墙终归是很窄的,承载能力有限,这么多人挤上了城墙,早已是人满为患,再加上城墙已经倒塌了很多处,那怕他们所站之处,也并非是安全的,被水浸泡之后,时刻都有倒塌的风险。

    王凌面对着滔天的洪水,不禁是仰天而叹,完了,一切都完了,这一场洪水,毁掉了他最后的希望。

    王凌毫不怀疑,这场洪水不是天灾,而是**,以司马懿的精明,又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备船,为父亲自去向司马懿请降。”王凌对王飞枭说道。

第87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只不过今年的雨势远胜于常年,连日的大雨降下来,河水暴涨,淮南一带,沦为了水乡泽国。

    王飞枭是一愁莫展,如此暴雨,严重地影响了淮南军的突围计划,眼看着寿春城内的粮食渐渐地消耗殆尽,自己这边却因为受暴雨隔阻,无法出兵,再这么耽搁下去,等不到突围之时,淮南军就会因为缺粮而作鸟兽散了。

    而司马军那边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过,许多低洼处被水淹没,司马军也被迫向高地转移,先前构筑的铁桶一般的防线,如今受大雨的困扰,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司马师也是无计可施,毕竟那些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带确实是无法立足的,但是如果淮南军抓住这个机会发起进攻的话,千疮百孔的防线根本就无法抵挡得住进攻。

    不过还好大雨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暂时淮南军也无法冒雨来进攻,双方暂时是相安无事的。

    不过司马懿倒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如今淮河洪水暴发,寿春城地势较低,如果司马军决堤水淹寿春城的话,便可以大大地加速王凌的灭亡。

    如果按照正常的围困作战,司马懿预估寿春还能再坚持几个月的时间,那怕真是到了粮尽的地步,王凌也未必会立刻投降。

    但如果此时决淮河之水来淹寿春的话,不出三天,王凌必降。

    别人视大雨为困扰,唯独司马懿却从中捕捉到了战机,他将孙礼、司马师、王昶等人召集起来,商讨水淹寿春城的计划。

    孙礼司马师等人闻之皆是眼前一亮,司马懿果然是慧眼独具,如果此法可行的话,淮南之战将会很快就结束了。

    司马懿下令司马军全面撤退,从低洼之地向高地一带转移,然后派王昶领一千人马,赶往淮河大堤,连夜将淮河南面的大堤掘开,引淮河的洪水来灌寿春城。

    他又令司马师淮备舟船,随时候命出击。

    王昶冒雨赶往了淮河大堤之上,这个时候雨势虽然稍减,但是淮河洪水滔天,整个河槽之内急流汹涌,有的河段洪水已经逼近了堤岸,那怕是司马军不准备掘堤,恐怕这淮河都有决堤的风险。

    其实这差事对于王昶来说,简单至极,他只派了少数几个人,在大堤上扒了个口子,然后洪水就从这个口子上汹涌流出,越流越宽,口子也是越来越大,洪水咆哮着,向着寿春城扑去。

    由于暴雨的缘故,寿春城内也已经是多处积水,最深处差不多已经是漫过人的膝盖了,王飞枭奉王凌之命,在城内往来巡视,将低洼处的人往高处进行转移,同时密切注意着城墙的状况,毕竟这夯土做的城墙,连日被水浸泡,都有坍塌的风险,一旦出现险情,王飞枭便立刻组织人手进行抢修,使险情不致扩大。

    王飞枭已经是几天没有合眼了,连日的暴雨让他是心忧如焚,寝食不安,终于等到雨势减小的时候,王飞枭可算是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今夜总算能睡个好觉了,他也计划着,等到雨一停,就捉住机会全力突围,时不待我啊!

    刚睡到三更,王飞枭就被手下的亲兵给叫醒了,原本是寿春城的北面,出现了状况,也不知从哪儿涌来的洪水,都漫到了半墙,正从城门口疯狂地向着城内涌来。

    王飞枭悚然一惊,他本身就是和衣而睡的,此刻一跃而起,赶紧地朝着北面赶了过去。

    这个时候,通往北门的街道上已经全是积水了,王飞枭趟水而行,登上了城楼,往下一看,顿时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寿春的北面,已经是一片汪洋,洪水至少也淹到了城墙一半以上的位置,而且水位还在不断地上涨着,洪水从城门的缝隙之中涌了进来,尽管城门非常的厚实,但是洪水挤压得城门发现巨大的吱吱呀呀的响声,也不知道这道城门还能撑多久。

    王飞枭心头一凉,这么大的洪水,显然不是下雨的积水所聚,寿春城的北面毗邻淮河,只有淮河决口才能造成如此大的洪灾,至于这决口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祸害,现在去查明原因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寿春城完了。

    王飞枭急令守城的士兵搬运木石,将北城门给挡住,这样的话或许还能迟缓一下洪水入城。

    但是王飞枭也知道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这么大的洪水,别说是城门了,就算是城墙它也撑不住,长时间被水浸泡,夯土的城墙早已是芨芨可危,在如此大的洪水袭击之下,城墙的垮塌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果然只承到了天明时候,北面的城墙终于是支撑不住了,轰然倒塌,而洪水立刻疯狂涌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地将寿春城给淹没了。

    在寿春城被淹之前,王飞枭已经将王凌转移到了南面一段相对坚固的城墙上,在寿春城沦为水乡泽国之后,这里或许已经成为最后的落脚之处了。

    洪水吞没了寿春城,许多房子都被直接淹到了房顶上,来不及撤走的军民被淹死的不计其数,整个寿春城内浮尸遍地,随波逐流。

    许多人爬上了屋顶,但却发现四面被洪水所围,连条逃生的路都没有了。

    更多的人则是挤上了城墙,现在寿春城的唯一制高点,也只剩下了这些城墙了,但城墙终归是很窄的,承载能力有限,这么多人挤上了城墙,早已是人满为患,再加上城墙已经倒塌了很多处,那怕他们所站之处,也并非是安全的,被水浸泡之后,时刻都有倒塌的风险。

    王凌面对着滔天的洪水,不禁是仰天而叹,完了,一切都完了,这一场洪水,毁掉了他最后的希望。

    王凌毫不怀疑,这场洪水不是天灾,而是**,以司马懿的精明,又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备船,为父亲自去向司马懿请降。”王凌对王飞枭说道。

第87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王飞枭眼圈有些发红,他本想劝慰父亲几句,但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如何说了。

    为了淮南,父亲王凌几乎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们王家的王朝,而现在,大厦将倾,穷途末路,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东流,是时也,运也?谁也说不清。

    无力以回天,王家在淮南倾底的失败了,王凌主动地向司马懿请降,无非是想以一己之身,换来淮南军民的最后一线生机,其实他本可以堂堂正正而死,不用去接受屈辱,不用去做阶下之囚,不用将自己的生死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任人宰割。

    但是王凌为了淮南的万千军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司马懿投降,将这叛逆之罪,揽到他一个人的头上,或许司马懿因此而可以放过寿春的军民,不来屠城。

    王凌看了看王飞枭和王金虎,幽幽地长叹一声,道:“飞枭,金虎,是父亲的无能啊,连累你们给为父陪葬了。”

    王飞枭和王金虎动容地道:“父亲这是何话,为人之子,不能为父分忧,是我们的不孝啊,孩儿愿率军与司马老贼血战到底,父亲何须折节投降?”

    王凌轻轻地摇了摇头,道:“如今大势已去,再战下去也不过是以卵击石,淮南军民追随我多年,如果能以我一人之性命,换取淮南万千军民平安,为父死亦可瞑目了。只是我们王家难逃之灭族之祸,你们包括你们的兄长广儿,这次恐怕皆是在劫难逃,为父无力去救你们了,黄泉路上,累得你们相陪了。”

    “覆巢之下,安有安卵,能陪父亲同赴黄泉,乃是孩儿的荣幸,父亲何需自责?就算我们兄弟三人同赴黄泉,尚有四弟在东吴,可保安然无恙,我们王家的香火仍可承继。”

    王凌点点头,看来当初将四子王明山送到东吴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如今寿春沦陷,王家难逃灭族之祸,在洛阳的王广和在寿春的王飞枭王金虎自然难逃司马懿的毒手,但是远在东吴的王明山,却因祸得福,总算是给王家留下了一点血脉,这也让王凌由衷的感到欣慰。

    手下很快地找来了一条船,那船并不大,只能容纳十来人,王凌只带了亲兵十余人,也没带王飞枭和王金虎,吩咐他们在寿春城上静候,如果遇到司马军来袭,不必抵抗,只管投降便是。

    而后王凌登上了船,令亲兵朝着司马军大营的方向划去。

    寿春城外,早已是沦为了一片汪洋,王凌吩咐手下拿绳子把自己给绑了,手下的亲兵倍感疑惑,王凌叹了口气道:“本督这是要向司马公负荆请罪,淮南万千军民能不能逃得过此劫,还得须看司马公的脸色啊。”

    王凌很清楚司马懿的为人,阴鸷狠辣,睚眦必报,光看看他在辽东和洛阳杀了多少人,就知道他的手段有多么的残酷了,不过现在王凌已经丧失了和司马懿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次他主动地负荆请罪,也没指望司马懿可以饶恕他,只要司马懿在寿春不大开杀戒,王凌真得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船行不出多远,就遇到了司马军巡逻的船只,这些船只是司马师是派出来的,特意地在寿春城周边侦察淮南军的动静,谨防淮南军乘着大水逃亡出去。

    不过司马军这个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总体而言,魏国的军队无论是中军还是外军,基本上都是长于步骑而弱于水军的,那怕是身处于淮南之地,与吴国接攘的淮南军,水军方面也是一个短板。

    如果换作是吴军,司马师这个时候的担心肯定是正常的,淮南沦为一片水乡泽国,就会成为吴军水军的天然战场,但是这个情况在淮南军身上是不会发生的,由于没有足够的战船,淮南军想要趁着大水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司马军的巡逻船只发现王凌所乘坐的船只之后,立刻上前进行了拦截,让他们意外的是船上乘坐的,竟然是太尉王凌,而王凌前来,则是要面见司马懿的。

    尽管王凌是司马军的头号大敌,但大人物终归是大人物,绝对不是他们这些小兵小卒可以轻视的,所以这些小兵们不敢有任何的造次,护送着王凌的这艘船直接前往了司马军的营地,去见司马懿。

    “彦云兄,你这是何意?来人,快给王太尉松绑!”司马懿看到王凌自缚而来,微露诧异之色,连忙吩咐手下的人给王凌松绑。

    王凌低头惭愧地道:“某乃戴罪之身,今日特来负荆请罪,这千错万错,俱是某一人之错,某甘愿受朝廷惩处,淮南军民,皆受某之盅惑,并非是大恶之身,仲达公宽厚仁慈,还望手下留情,恕淮南万千军民之罪。”

    司马懿呵呵一笑,道:“彦云兄贵为三公,就算是有过错在身,那也得由天子来定夺才是,某可无权来裁定。至于彦云兄所忧之事,大可放心,淮南军民,皆是我大魏之子民,只要他们肯真心归顺,自可免受刀兵之祸。”

    王凌听司马懿这么一说,倒也略略放心,拱手而拜。

    司马懿吩咐中军给王凌安排住处,以上宾之礼待之,除了不能在军营之中随意走动之外,饮食起居,皆是最高的款待规格。

    司马师大惑不解,道:“王凌乃是阶下之囚,父亲何需对他客气,直接监禁了事,等回到洛阳之后,合当弃市。”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王凌参与叛乱,自然是罪不容诛,不过现在惩处王凌的话,必然激起寿春残余军队的怒火,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真要想消灭他,也得付出不小代价才是。王凌此来,便有投石问路之意,如果我们对其以礼相待,那些淮南军必然会放弃抵抗,主动投降,这样一来,便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寿春了。”

    司马师恍然道:“还是父亲高见。”

第87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王飞枭眼圈有些发红,他本想劝慰父亲几句,但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如何说了。

    为了淮南,父亲王凌几乎耗费了半生的心血,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们王家的王朝,而现在,大厦将倾,穷途末路,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东流,是时也,运也?谁也说不清。

    无力以回天,王家在淮南倾底的失败了,王凌主动地向司马懿请降,无非是想以一己之身,换来淮南军民的最后一线生机,其实他本可以堂堂正正而死,不用去接受屈辱,不用去做阶下之囚,不用将自己的生死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任人宰割。

    但是王凌为了淮南的万千军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司马懿投降,将这叛逆之罪,揽到他一个人的头上,或许司马懿因此而可以放过寿春的军民,不来屠城。

    王凌看了看王飞枭和王金虎,幽幽地长叹一声,道:“飞枭,金虎,是父亲的无能啊,连累你们给为父陪葬了。”

    王飞枭和王金虎动容地道:“父亲这是何话,为人之子,不能为父分忧,是我们的不孝啊,孩儿愿率军与司马老贼血战到底,父亲何须折节投降?”

    王凌轻轻地摇了摇头,道:“如今大势已去,再战下去也不过是以卵击石,淮南军民追随我多年,如果能以我一人之性命,换取淮南万千军民平安,为父死亦可瞑目了。只是我们王家难逃之灭族之祸,你们包括你们的兄长广儿,这次恐怕皆是在劫难逃,为父无力去救你们了,黄泉路上,累得你们相陪了。”

    “覆巢之下,安有安卵,能陪父亲同赴黄泉,乃是孩儿的荣幸,父亲何需自责?就算我们兄弟三人同赴黄泉,尚有四弟在东吴,可保安然无恙,我们王家的香火仍可承继。”

    王凌点点头,看来当初将四子王明山送到东吴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如今寿春沦陷,王家难逃灭族之祸,在洛阳的王广和在寿春的王飞枭王金虎自然难逃司马懿的毒手,但是远在东吴的王明山,却因祸得福,总算是给王家留下了一点血脉,这也让王凌由衷的感到欣慰。

    手下很快地找来了一条船,那船并不大,只能容纳十来人,王凌只带了亲兵十余人,也没带王飞枭和王金虎,吩咐他们在寿春城上静候,如果遇到司马军来袭,不必抵抗,只管投降便是。

    而后王凌登上了船,令亲兵朝着司马军大营的方向划去。

    寿春城外,早已是沦为了一片汪洋,王凌吩咐手下拿绳子把自己给绑了,手下的亲兵倍感疑惑,王凌叹了口气道:“本督这是要向司马公负荆请罪,淮南万千军民能不能逃得过此劫,还得须看司马公的脸色啊。”

    王凌很清楚司马懿的为人,阴鸷狠辣,睚眦必报,光看看他在辽东和洛阳杀了多少人,就知道他的手段有多么的残酷了,不过现在王凌已经丧失了和司马懿讨价还价的资本,这次他主动地负荆请罪,也没指望司马懿可以饶恕他,只要司马懿在寿春不大开杀戒,王凌真得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船行不出多远,就遇到了司马军巡逻的船只,这些船只是司马师是派出来的,特意地在寿春城周边侦察淮南军的动静,谨防淮南军乘着大水逃亡出去。

    不过司马军这个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总体而言,魏国的军队无论是中军还是外军,基本上都是长于步骑而弱于水军的,那怕是身处于淮南之地,与吴国接攘的淮南军,水军方面也是一个短板。

    如果换作是吴军,司马师这个时候的担心肯定是正常的,淮南沦为一片水乡泽国,就会成为吴军水军的天然战场,但是这个情况在淮南军身上是不会发生的,由于没有足够的战船,淮南军想要趁着大水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司马军的巡逻船只发现王凌所乘坐的船只之后,立刻上前进行了拦截,让他们意外的是船上乘坐的,竟然是太尉王凌,而王凌前来,则是要面见司马懿的。

    尽管王凌是司马军的头号大敌,但大人物终归是大人物,绝对不是他们这些小兵小卒可以轻视的,所以这些小兵们不敢有任何的造次,护送着王凌的这艘船直接前往了司马军的营地,去见司马懿。

    “彦云兄,你这是何意?来人,快给王太尉松绑!”司马懿看到王凌自缚而来,微露诧异之色,连忙吩咐手下的人给王凌松绑。

    王凌低头惭愧地道:“某乃戴罪之身,今日特来负荆请罪,这千错万错,俱是某一人之错,某甘愿受朝廷惩处,淮南军民,皆受某之盅惑,并非是大恶之身,仲达公宽厚仁慈,还望手下留情,恕淮南万千军民之罪。”

    司马懿呵呵一笑,道:“彦云兄贵为三公,就算是有过错在身,那也得由天子来定夺才是,某可无权来裁定。至于彦云兄所忧之事,大可放心,淮南军民,皆是我大魏之子民,只要他们肯真心归顺,自可免受刀兵之祸。”

    王凌听司马懿这么一说,倒也略略放心,拱手而拜。

    司马懿吩咐中军给王凌安排住处,以上宾之礼待之,除了不能在军营之中随意走动之外,饮食起居,皆是最高的款待规格。

    司马师大惑不解,道:“王凌乃是阶下之囚,父亲何需对他客气,直接监禁了事,等回到洛阳之后,合当弃市。”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王凌参与叛乱,自然是罪不容诛,不过现在惩处王凌的话,必然激起寿春残余军队的怒火,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真要想消灭他,也得付出不小代价才是。王凌此来,便有投石问路之意,如果我们对其以礼相待,那些淮南军必然会放弃抵抗,主动投降,这样一来,便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寿春了。”

    司马师恍然道:“还是父亲高见。”

第87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曹亮倒丝毫不怀疑司马懿手段的残酷,在对待政敌方面,司马懿何时曾经手软过,曹爽一干人的血迹未干,王凌便是追随其后。

    大概在司马懿的黑名单上,曹亮的大名也是赫然在列吧?

    因为淮南叛乱的缘故,上党之战只进行了一半,司马懿就不得不铩羽而归,而平定了淮南之叛后,想必司马懿便会将进攻的矛头重新地指向了并州,相对平静了两年的并州,又将会陷入到连绵的战火之中去。

    曹亮从来都没有惧怕过战争,和司马氏的这场战争,是他永远都无法回避的,曹亮为此早已是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战争就是意味着灾难和死亡,刚刚兴起的并州经济或许会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民生凋蔽,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这一点曹亮是深有体会的,只是他无法选择,既然战争一定要强加于并州百姓的头上,那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率领并州军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奋起而战!

    这两年的时间,曹亮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军事,两手都要硬,两手都不放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想要对抗司马氏,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是最起码的保障,相比于两年前,并州军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战斗力方面,都增强了不少,所以对于这次司马懿再度进犯,曹亮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的。

    司马懿远在淮南的时候,曹亮倒不用担心什么,他完全可以优哉优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经济,武装军队,但是司马懿回到了洛阳,形势陡然间就变得严峻起来。

    司马懿用兵常以神出鬼没而闻名,不可以拿常理度之,去年出征淮南之时,风雪交加,道阻难行,所有的人都以为司马懿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但恰恰相反,司马懿不但冒雪前进,而且在大年夜打了王凌一个措手不及,也让淮南的形势始终牢牢地掌控在了他的手中。

    这次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天气渐冷,有些人就认为司马懿进军不一定会在冬天,很可能会在明年的春天。

    但曹亮不这么认为,以司马懿的尿性,任何时候进军都有可能,所以并州军要做到常备不懈,绝不能给司马懿任何的可趁之机。

    所以曹亮给驻守在各地的并州军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时刻防犯司马懿的进攻。

    同时启动洛阳的情报系统,广泛地收集关于司马氏的一切情报,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并州。

    谍报系统是曹亮一直以来极为重视的东西,如果说军队是一个巨人的话,那么谍报系统就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如果没有眼睛和耳朵,再强大的巨人也是一个聋子瞎子,毫无作为。

    早在洛阳的时候,曹亮就已经组建了一个秘密的情报机构,并将它渗透到了洛阳的各个阶层之中,即使现在曹亮撤离了洛阳,这个情报机构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不断地向并州方面传递着最新的消息。

    方布被曹亮任命为这个情报机构的头子,间军司统领,全面负责谍报机构,方布的权力很大,他也是曹亮最为信任的人,把他放在这个职位上,曹亮最为放心了。

    有这个耳目的存在,曹亮可以随时地掌握着洛阳那边的情况。

    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一直忙于对王凌的清算,那怕王凌已经自杀身亡了,但司马懿同样没有放过他的尸体,鞭尸示众,司马懿的目的就是要震慑天下,让那些试图想和他作对的人看看,王凌的下场就是他们的榜样,想和司马懿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

    血腥恐怖笼罩着洛阳城,整个洛阳城里面是人人自危,这场屠杀牵连甚广,一不留神就会受到诛连,毕竟谁没有个三亲六故的,只要稍微和王凌攀上关系或者是同王凌的亲信党羽攀上点关系,那不死也得脱层皮啊。

    雍凉都督征西将军郭淮的妻子就是王凌的妹妹,这次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受到诛连的对象,被有司揖拿回洛阳问罪,郭淮本来已经默默接受了这个的安排,但是郭淮的五个儿女痛哭流涕,不忍母亲受死,哭着肯求郭淮救母。

    郭淮也只好向司马懿上表求情,肯求司马懿放他妻子一马。

    司马懿虽然铁面无情,但再怎么说,郭淮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大将,如果司马懿一心要处死郭妻的话,势必郭淮离心离德,如今淮南虽平,但并州尚有曹亮未克,雍州这边再出事的话,形势对司马懿势必不利。

    所以司马懿考虑再三,最终还是给了郭淮的妻子以特赦。

    但司马懿的亲信嫡系大将都如此,别人再想求得赦免,那简直就是试如登天了,所以一旦被有司下狱,基本上是无力回天了。

    司马懿在铲除异己上面如此的不遗余力,显然与他阴暗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多年以来,司马懿一直活在曹操曹丕乃至于曹的阴影之下,就算是曹爽当权之时,都有机会和手段弄死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其实也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如果他的这些对手稍微的心狠手辣一些,司马懿肯定活不到今天。

    这无疑给司马懿提了一个警醒,仁慈并非是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有铁血无情,才是预防一切的良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所以在对待在政敌上面,司马懿绝不会有半点的含糊,这可是他一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得到了经验,打倒对手之后,要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司马懿自知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但他司马氏的江山得来不易,为了后辈儿孙可以平稳地接受权力,司马懿毫不介意自己杀戮满身,血债累累。

    就算是冤孽缠身,司马懿也毫不畏惧,他所要做的,就是铺平大路,为司马家的荣耀时代开启一个序幕。

第87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曹亮倒丝毫不怀疑司马懿手段的残酷,在对待政敌方面,司马懿何时曾经手软过,曹爽一干人的血迹未干,王凌便是追随其后。

    大概在司马懿的黑名单上,曹亮的大名也是赫然在列吧?

    因为淮南叛乱的缘故,上党之战只进行了一半,司马懿就不得不铩羽而归,而平定了淮南之叛后,想必司马懿便会将进攻的矛头重新地指向了并州,相对平静了两年的并州,又将会陷入到连绵的战火之中去。

    曹亮从来都没有惧怕过战争,和司马氏的这场战争,是他永远都无法回避的,曹亮为此早已是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战争就是意味着灾难和死亡,刚刚兴起的并州经济或许会遭受到致命的打击,民生凋蔽,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这一点曹亮是深有体会的,只是他无法选择,既然战争一定要强加于并州百姓的头上,那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率领并州军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奋起而战!

    这两年的时间,曹亮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军事,两手都要硬,两手都不放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想要对抗司马氏,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是最起码的保障,相比于两年前,并州军的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战斗力方面,都增强了不少,所以对于这次司马懿再度进犯,曹亮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的。

    司马懿远在淮南的时候,曹亮倒不用担心什么,他完全可以优哉优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经济,武装军队,但是司马懿回到了洛阳,形势陡然间就变得严峻起来。

    司马懿用兵常以神出鬼没而闻名,不可以拿常理度之,去年出征淮南之时,风雪交加,道阻难行,所有的人都以为司马懿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兵,但恰恰相反,司马懿不但冒雪前进,而且在大年夜打了王凌一个措手不及,也让淮南的形势始终牢牢地掌控在了他的手中。

    这次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天气渐冷,有些人就认为司马懿进军不一定会在冬天,很可能会在明年的春天。

    但曹亮不这么认为,以司马懿的尿性,任何时候进军都有可能,所以并州军要做到常备不懈,绝不能给司马懿任何的可趁之机。

    所以曹亮给驻守在各地的并州军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时刻防犯司马懿的进攻。

    同时启动洛阳的情报系统,广泛地收集关于司马氏的一切情报,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并州。

    谍报系统是曹亮一直以来极为重视的东西,如果说军队是一个巨人的话,那么谍报系统就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如果没有眼睛和耳朵,再强大的巨人也是一个聋子瞎子,毫无作为。

    早在洛阳的时候,曹亮就已经组建了一个秘密的情报机构,并将它渗透到了洛阳的各个阶层之中,即使现在曹亮撤离了洛阳,这个情报机构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不断地向并州方面传递着最新的消息。

    方布被曹亮任命为这个情报机构的头子,间军司统领,全面负责谍报机构,方布的权力很大,他也是曹亮最为信任的人,把他放在这个职位上,曹亮最为放心了。

    有这个耳目的存在,曹亮可以随时地掌握着洛阳那边的情况。

    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一直忙于对王凌的清算,那怕王凌已经自杀身亡了,但司马懿同样没有放过他的尸体,鞭尸示众,司马懿的目的就是要震慑天下,让那些试图想和他作对的人看看,王凌的下场就是他们的榜样,想和司马懿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

    血腥恐怖笼罩着洛阳城,整个洛阳城里面是人人自危,这场屠杀牵连甚广,一不留神就会受到诛连,毕竟谁没有个三亲六故的,只要稍微和王凌攀上关系或者是同王凌的亲信党羽攀上点关系,那不死也得脱层皮啊。

    雍凉都督征西将军郭淮的妻子就是王凌的妹妹,这次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受到诛连的对象,被有司揖拿回洛阳问罪,郭淮本来已经默默接受了这个的安排,但是郭淮的五个儿女痛哭流涕,不忍母亲受死,哭着肯求郭淮救母。

    郭淮也只好向司马懿上表求情,肯求司马懿放他妻子一马。

    司马懿虽然铁面无情,但再怎么说,郭淮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大将,如果司马懿一心要处死郭妻的话,势必郭淮离心离德,如今淮南虽平,但并州尚有曹亮未克,雍州这边再出事的话,形势对司马懿势必不利。

    所以司马懿考虑再三,最终还是给了郭淮的妻子以特赦。

    但司马懿的亲信嫡系大将都如此,别人再想求得赦免,那简直就是试如登天了,所以一旦被有司下狱,基本上是无力回天了。

    司马懿在铲除异己上面如此的不遗余力,显然与他阴暗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多年以来,司马懿一直活在曹操曹丕乃至于曹的阴影之下,就算是曹爽当权之时,都有机会和手段弄死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其实也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如果他的这些对手稍微的心狠手辣一些,司马懿肯定活不到今天。

    这无疑给司马懿提了一个警醒,仁慈并非是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有铁血无情,才是预防一切的良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所以在对待在政敌上面,司马懿绝不会有半点的含糊,这可是他一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得到了经验,打倒对手之后,要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司马懿自知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但他司马氏的江山得来不易,为了后辈儿孙可以平稳地接受权力,司马懿毫不介意自己杀戮满身,血债累累。

    就算是冤孽缠身,司马懿也毫不畏惧,他所要做的,就是铺平大路,为司马家的荣耀时代开启一个序幕。

第87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可以说是消除了司马懿的一个心头大患,也彻底地巩固了司马家在朝中的地位,除了并州之外,原本那些蠢蠢欲动的异己势力,现在都变得安分了不少。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幽州的丘俭,自从高平陵事变之后,丘俭就小动作频频,虽然没有像并州淮南那样旗帜鲜明地起兵叛乱,但司马懿清楚,一直和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丘俭不过是正等待机会,如果自己在淮南兵败或者说和王凌打了个两败俱伤,那么丘俭很有可能会趁势起兵,叛乱于幽州。

    不过随着王凌的败亡,丘俭自然也就老实安分了许多,估计他也在掂量自己的斤两,王凌拥有淮南重镇的兵马都尚且不敌,他身处荒凉偏僻的幽州,又怎么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

    丘俭认怂之后,司马懿就不用再担心两线作战的问题了,他现在就可以一门心思去考虑如何对付并州的曹亮了。

    说实话,打王凌虽然拖得时间比较长,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打这种仗司马懿其实很轻松很娴熟,用起兵来得心应手,丝毫没有什么难度。

    但对付曹亮,司马懿就感觉比较费劲的多,上一次的上党之战,就把司马懿整得有些焦头烂额,现在想起来都还有些头痛。

    所以再战并州司马懿并没有象先前那样急迫,他准备让军队休整一段时间,并制定出一个相应的作战方案来,此次再战并州,就不能像上次那样草率行事了,要么不打,要打就要彻底地解决并州问题,不能再给曹亮任何的机会了。

    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也认真以研究了曹亮的战术,确实曹亮的这种战术打法并不是以前兵书战策上面那些固有套路,不过和孙子兵法上讲到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理论也是基本吻合的,兵法之道,也是万变不离其中。

    不过曹亮的这种战术,更讲究军队的机动能力,上党之战中,曹亮首先集中兵力击败了从羊肠坂杀过来的陈泰军,旋即又转战到了白水川,歼灭了胡遵所部,从碗子城到白水川,相距三百余里,如此远的距离,曹亮只用了一夜就完成了碾转腾挪,其灵活的机动性令人叹为观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司马懿是一个勤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擅于思考的人,对付不同的人,他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付勇而无谋的孟达,他可以倍道而行,一日突进上百里,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对付诡诈多端的诸葛亮,他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稳守拒战,八风不动,硬是凭着一个拖字诀,把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打刚愎自用的公孙渊,司马懿则是强攻硬取,凭着实力来碾压;对付王凌,司马懿则是彰显了他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生生地把王凌围死困死。

    司马懿平生这么多的对手,都一个个地臣服在了他的脚下,唯独这个曹亮,是司马懿认为最为难对付的一个角色。

    也幸亏曹亮占据的是地广人稀比较贫瘠的并州,没什么大的发展潜力,否则的话,这两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曹亮坐大了。

    想要克制敌人的长处,那就必须拥有比并州军更为强大的机动能力才行,而想要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那就要加强军队的骑兵建设。

    骑兵一直以来都是魏**队的优势所在,不过这个优势是相对于蜀国和吴国而言的,其实和匈奴鲜卑人的骑兵比起来,魏国的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据的比例还是要少的多,战斗力也要比这些胡人逊色得多。

    而曹亮的骑兵此前与匈奴鲜卑骑兵有过长期的交手,并能够战而胜之,那就证明并州骑兵的实力,是要优于这些胡人骑兵的,和司马军骑兵比起来,也确实有相当大的优势。

    在上一次的上党之战中,并州军的机动灵活让司马军是望尘莫及,整个战场上的节奏的都掌握在曹亮的手中,这让司马懿十分的被动。

    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那就必须在骑兵建设上下功夫,这一点司马懿到不用担心,毕竟他目前掌握着大半个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想要发展和壮大骑兵队伍,那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想要真正培养起战力强悍的骑兵来,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司马懿打并州,就无法象他打准南一样,突然地发起闪击战了,进攻并州,还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首先,司马懿给郭淮下令,让他从陇西调几万匹好马到洛阳来,陇西可是魏国的养马基地,这儿出产的战马,几乎占据了魏国需战马的七成以上。

    其次,司马懿大量的招募骑手,不管是军中的还是民间的,只要善骑能射,就会优先地予以录用,司马懿开始倾尽全力,打造一支庞大的骑兵力量。

    但其他人,对司马懿这种稳健的战术不以为然,认为司马军就应该携淮南大捷的气势,乘胜而进,直取并州,以目前司马军的实力,足以对并州军形成碾压之势,又何须细水长流地培养骑兵。

    持这种观点的,包括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在内。

    司马师自是不必说了,而司马昭在征讨曹亮方面,表现地最为迫切,恨不得马上就出兵并州,取曹亮的首级来。

    在司马懿出征淮南时,司马昭是留守洛阳的,其间还经历过曹亮兵犯河内的战事,总的来说,司马懿对司马昭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

    毕竟留给司马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最迫切希望的,就是看到他的几个儿子可以成长起来,接掌大任,那么他死也可以瞑目了。

    司马师是他一心培养的接班人,而司马昭也是他想要重用的人,其他的儿子或者年幼或者司马懿认为难堪大用,总之目前而言,司马懿所倚仗的,也就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了。

第87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可以说是消除了司马懿的一个心头大患,也彻底地巩固了司马家在朝中的地位,除了并州之外,原本那些蠢蠢欲动的异己势力,现在都变得安分了不少。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幽州的丘俭,自从高平陵事变之后,丘俭就小动作频频,虽然没有像并州淮南那样旗帜鲜明地起兵叛乱,但司马懿清楚,一直和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丘俭不过是正等待机会,如果自己在淮南兵败或者说和王凌打了个两败俱伤,那么丘俭很有可能会趁势起兵,叛乱于幽州。

    不过随着王凌的败亡,丘俭自然也就老实安分了许多,估计他也在掂量自己的斤两,王凌拥有淮南重镇的兵马都尚且不敌,他身处荒凉偏僻的幽州,又怎么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

    丘俭认怂之后,司马懿就不用再担心两线作战的问题了,他现在就可以一门心思去考虑如何对付并州的曹亮了。

    说实话,打王凌虽然拖得时间比较长,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打这种仗司马懿其实很轻松很娴熟,用起兵来得心应手,丝毫没有什么难度。

    但对付曹亮,司马懿就感觉比较费劲的多,上一次的上党之战,就把司马懿整得有些焦头烂额,现在想起来都还有些头痛。

    所以再战并州司马懿并没有象先前那样急迫,他准备让军队休整一段时间,并制定出一个相应的作战方案来,此次再战并州,就不能像上次那样草率行事了,要么不打,要打就要彻底地解决并州问题,不能再给曹亮任何的机会了。

    司马懿回到洛阳之后,也认真以研究了曹亮的战术,确实曹亮的这种战术打法并不是以前兵书战策上面那些固有套路,不过和孙子兵法上讲到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理论也是基本吻合的,兵法之道,也是万变不离其中。

    不过曹亮的这种战术,更讲究军队的机动能力,上党之战中,曹亮首先集中兵力击败了从羊肠坂杀过来的陈泰军,旋即又转战到了白水川,歼灭了胡遵所部,从碗子城到白水川,相距三百余里,如此远的距离,曹亮只用了一夜就完成了碾转腾挪,其灵活的机动性令人叹为观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司马懿是一个勤于学习的人,也是一个擅于思考的人,对付不同的人,他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付勇而无谋的孟达,他可以倍道而行,一日突进上百里,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对付诡诈多端的诸葛亮,他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稳守拒战,八风不动,硬是凭着一个拖字诀,把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打刚愎自用的公孙渊,司马懿则是强攻硬取,凭着实力来碾压;对付王凌,司马懿则是彰显了他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生生地把王凌围死困死。

    司马懿平生这么多的对手,都一个个地臣服在了他的脚下,唯独这个曹亮,是司马懿认为最为难对付的一个角色。

    也幸亏曹亮占据的是地广人稀比较贫瘠的并州,没什么大的发展潜力,否则的话,这两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曹亮坐大了。

    想要克制敌人的长处,那就必须拥有比并州军更为强大的机动能力才行,而想要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那就要加强军队的骑兵建设。

    骑兵一直以来都是魏**队的优势所在,不过这个优势是相对于蜀国和吴国而言的,其实和匈奴鲜卑人的骑兵比起来,魏国的骑兵在军队中所占据的比例还是要少的多,战斗力也要比这些胡人逊色得多。

    而曹亮的骑兵此前与匈奴鲜卑骑兵有过长期的交手,并能够战而胜之,那就证明并州骑兵的实力,是要优于这些胡人骑兵的,和司马军骑兵比起来,也确实有相当大的优势。

    在上一次的上党之战中,并州军的机动灵活让司马军是望尘莫及,整个战场上的节奏的都掌握在曹亮的手中,这让司马懿十分的被动。

    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那就必须在骑兵建设上下功夫,这一点司马懿到不用担心,毕竟他目前掌握着大半个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想要发展和壮大骑兵队伍,那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想要真正培养起战力强悍的骑兵来,也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司马懿打并州,就无法象他打准南一样,突然地发起闪击战了,进攻并州,还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首先,司马懿给郭淮下令,让他从陇西调几万匹好马到洛阳来,陇西可是魏国的养马基地,这儿出产的战马,几乎占据了魏国需战马的七成以上。

    其次,司马懿大量的招募骑手,不管是军中的还是民间的,只要善骑能射,就会优先地予以录用,司马懿开始倾尽全力,打造一支庞大的骑兵力量。

    但其他人,对司马懿这种稳健的战术不以为然,认为司马军就应该携淮南大捷的气势,乘胜而进,直取并州,以目前司马军的实力,足以对并州军形成碾压之势,又何须细水长流地培养骑兵。

    持这种观点的,包括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在内。

    司马师自是不必说了,而司马昭在征讨曹亮方面,表现地最为迫切,恨不得马上就出兵并州,取曹亮的首级来。

    在司马懿出征淮南时,司马昭是留守洛阳的,其间还经历过曹亮兵犯河内的战事,总的来说,司马懿对司马昭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

    毕竟留给司马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最迫切希望的,就是看到他的几个儿子可以成长起来,接掌大任,那么他死也可以瞑目了。

    司马师是他一心培养的接班人,而司马昭也是他想要重用的人,其他的儿子或者年幼或者司马懿认为难堪大用,总之目前而言,司马懿所倚仗的,也就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了。

第87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数量固然是提升骑兵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同样质量也是提高骑兵战斗力的另一个途径。

    曹亮做为穿越者,其实一直掌握着骑兵马具之中的两大神器: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骑兵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东西,这两大神器的问世,让骑兵的战斗力明显地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彻底地让骑兵从战场上的辅助兵种成为真正的主力兵种,真正成为了战场之上的王者。

    中原王朝最早使用骑兵是开始于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兴盛于商周的战车也在这个时代逐渐被骑兵所取代。

    不过最初的时候,驾驭战马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马镫,没有辔头,骑手只能坐在光溜溜的马背上,手抓着马的鬃毛,双腿夹着马腹,光是控制战马就非常的吃力了。

    骑兵发展到了汉代,各式的马具应运而生,笼头、衔铁、缰绳、马鞍、马镫,这样就大大方便了骑乘,也有效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在三国时代,马鞍只不过是一个系在马背上的小布包,让骑手骑乘的时候坐的舒服一点而已。

    而所谓的马镫,只不过是悬在一边的一个单边马镫,位置较低,是为了方便骑手上马时踩踏而设计的,其实骑手骑到马背上之后,两脚依然悬空,这个马镫等于是没有。

    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出现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最早将它们应用在实战之中的是鲜卑人,正是因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所以鲜卑人才得以在五胡乱战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建立了北魏王朝。

    高桥马鞍是一种中间低两端高的马鞍,木质结构,上面覆以皮革,以方便骑手乘坐。而双边马镫则是金属结构的,多为铁制或青铜制,是悬挂在马鞍两侧的脚踏,骑手在骑乘战马时,双脚便可以踩踏在马镫上。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在设计制作上非常的简单,甚至可以说看上一眼,就可以仿制出来,但这么两样简单的马具,对骑兵战斗力的提升,有一种质的飞跃。

    长久以来,驾驭和操控战马,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培养一个骑术精湛的骑兵,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而且骑手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首先的一件条件就是操纵好战马,让自己不从马背上掉下去,这无疑会花费骑手的大量体力,从而影响了战斗力。

    一个合格而优秀的骑兵,是需要很强的腿部力量和腰部力量的,他们需要用有力的双腿来夹住马背,用腰部来控制平衡,这样才能把双手解放出来。

    其实大多数的骑兵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配备的武器,大部分是单手武器,另一只手来操纵缰绳,只能做简单的砍刺等动作。

    而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解决了骑手骑马时的困难,凹型的马鞍,正好将骑手的臀部卡在马背上,解决了纵向移动的问题,而双脚踩踏在双边脚镫之中,又完美地解决了横向移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人马合一的难题。

    有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骑手驾驭和操控战马更加的灵活和方便,不但双手被解放了出来,而且他们在马背上可以大幅度地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大大的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同时也对骑兵素质的要求大为降低。

    一个最为简单的发明,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前曹亮一直秘而不宣,就是因为这两个东西太容易仿制了,就算自己的军队装备了,敌人一样可以仿制出来,大家都拥有这个东西了,想要克敌制胜,凭这个是不行的。

    但这个东西曹亮也不可能一直藏着掖着,毕竟就算他不拿出来,将来鲜卑人也会发明出来,所以曹亮需要一个契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的话,那就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匈奴人已经被灭掉了,而鲜卑人也被逐回了大漠,外族的隐患暂时平息了,而司马懿大规模地增加骑兵的数量,试图想在骑兵上压制住并州军。

    以并州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和司马懿来搞军备竞赛的,所以骑兵数量的落后已经是不可逆的,想要解决骑兵战斗力的问题,唯有提升并州骑兵的质量,以质量胜数量。

    无疑现在就是推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最好时机了,诚然这场战役之后,司马懿也会发现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重要性,也会进行仿制来装备他的骑兵。

    但曹亮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怕被司马懿掌握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秘密就不去制造不去使用这些东西。现在并州军的骑兵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条弱小的骑兵了,三大主力骑兵称雄天下,所向披靡,如果全面完成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战斗力将会陡增,彻底击溃扩军后的司马骑兵亦非难事。

    到那时,司马懿虽然掌握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技术,但骑兵决战失利之后,他再想组建强于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成为奢望,凭借着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并州骑兵从此将会一飞冲天,驰骋天下,从此再无对手可以抗衡。

    所以曹亮在得到了司马懿扩编骑兵的消息之后,立刻做出了相应的决定,那就是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项目上马,并装备到三大骑兵之中。

    以现在并州的实力,打造这些东西其实也并非难事,而且工匠和原材料也是现成的,曹亮完全可以随时进行、

    只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保密,在装备到骑兵队伍甚至是与敌军交战之前,是绝不能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的,这样才能保证并州骑兵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保证在这场决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87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数量固然是提升骑兵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同样质量也是提高骑兵战斗力的另一个途径。

    曹亮做为穿越者,其实一直掌握着骑兵马具之中的两大神器: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骑兵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东西,这两大神器的问世,让骑兵的战斗力明显地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彻底地让骑兵从战场上的辅助兵种成为真正的主力兵种,真正成为了战场之上的王者。

    中原王朝最早使用骑兵是开始于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兴盛于商周的战车也在这个时代逐渐被骑兵所取代。

    不过最初的时候,驾驭战马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马镫,没有辔头,骑手只能坐在光溜溜的马背上,手抓着马的鬃毛,双腿夹着马腹,光是控制战马就非常的吃力了。

    骑兵发展到了汉代,各式的马具应运而生,笼头、衔铁、缰绳、马鞍、马镫,这样就大大方便了骑乘,也有效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在三国时代,马鞍只不过是一个系在马背上的小布包,让骑手骑乘的时候坐的舒服一点而已。

    而所谓的马镫,只不过是悬在一边的一个单边马镫,位置较低,是为了方便骑手上马时踩踏而设计的,其实骑手骑到马背上之后,两脚依然悬空,这个马镫等于是没有。

    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出现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最早将它们应用在实战之中的是鲜卑人,正是因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所以鲜卑人才得以在五胡乱战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建立了北魏王朝。

    高桥马鞍是一种中间低两端高的马鞍,木质结构,上面覆以皮革,以方便骑手乘坐。而双边马镫则是金属结构的,多为铁制或青铜制,是悬挂在马鞍两侧的脚踏,骑手在骑乘战马时,双脚便可以踩踏在马镫上。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在设计制作上非常的简单,甚至可以说看上一眼,就可以仿制出来,但这么两样简单的马具,对骑兵战斗力的提升,有一种质的飞跃。

    长久以来,驾驭和操控战马,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培养一个骑术精湛的骑兵,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而且骑手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首先的一件条件就是操纵好战马,让自己不从马背上掉下去,这无疑会花费骑手的大量体力,从而影响了战斗力。

    一个合格而优秀的骑兵,是需要很强的腿部力量和腰部力量的,他们需要用有力的双腿来夹住马背,用腰部来控制平衡,这样才能把双手解放出来。

    其实大多数的骑兵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配备的武器,大部分是单手武器,另一只手来操纵缰绳,只能做简单的砍刺等动作。

    而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解决了骑手骑马时的困难,凹型的马鞍,正好将骑手的臀部卡在马背上,解决了纵向移动的问题,而双脚踩踏在双边脚镫之中,又完美地解决了横向移动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人马合一的难题。

    有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骑手驾驭和操控战马更加的灵活和方便,不但双手被解放了出来,而且他们在马背上可以大幅度地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大大的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同时也对骑兵素质的要求大为降低。

    一个最为简单的发明,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前曹亮一直秘而不宣,就是因为这两个东西太容易仿制了,就算自己的军队装备了,敌人一样可以仿制出来,大家都拥有这个东西了,想要克敌制胜,凭这个是不行的。

    但这个东西曹亮也不可能一直藏着掖着,毕竟就算他不拿出来,将来鲜卑人也会发明出来,所以曹亮需要一个契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的话,那就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匈奴人已经被灭掉了,而鲜卑人也被逐回了大漠,外族的隐患暂时平息了,而司马懿大规模地增加骑兵的数量,试图想在骑兵上压制住并州军。

    以并州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和司马懿来搞军备竞赛的,所以骑兵数量的落后已经是不可逆的,想要解决骑兵战斗力的问题,唯有提升并州骑兵的质量,以质量胜数量。

    无疑现在就是推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最好时机了,诚然这场战役之后,司马懿也会发现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重要性,也会进行仿制来装备他的骑兵。

    但曹亮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怕被司马懿掌握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秘密就不去制造不去使用这些东西。现在并州军的骑兵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条弱小的骑兵了,三大主力骑兵称雄天下,所向披靡,如果全面完成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战斗力将会陡增,彻底击溃扩军后的司马骑兵亦非难事。

    到那时,司马懿虽然掌握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技术,但骑兵决战失利之后,他再想组建强于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成为奢望,凭借着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并州骑兵从此将会一飞冲天,驰骋天下,从此再无对手可以抗衡。

    所以曹亮在得到了司马懿扩编骑兵的消息之后,立刻做出了相应的决定,那就是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项目上马,并装备到三大骑兵之中。

    以现在并州的实力,打造这些东西其实也并非难事,而且工匠和原材料也是现成的,曹亮完全可以随时进行、

    只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保密,在装备到骑兵队伍甚至是与敌军交战之前,是绝不能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的,这样才能保证并州骑兵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保证在这场决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87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包括石苞和文钦都是惊讶得无以加复,他们和羊祜一样,对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确实是很神奇的东西,简单实用高效,许多人骑在马背上,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么好的东西,这么有用的东西,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高桥马鞍不过是在普通马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凹槽而已,双边马镫也不过是在单边马镫的基础增加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改进,却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结果,原本很难驾驭的马匹现在变得轻松自若,原本骑在马背上僵直的身体变得灵活自如,就连双手都解放了出来。

    解放出双手,那就意味着骑兵可以选择的武器更多了,而且无论从力量还是技巧上来讲,双手武器要远比单手武器更厉害,这对骑兵战斗力的提高,绝对是实打实的。

    全身覆甲的重骑兵在此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但也是个例,官渡之战袁绍就拥有马铠三百具,而曹操自称不过十具,由此可见这个马铠是**型装备,在军队之中只有少数的装备,没有成建制的武装军队。

    马铠造价昂贵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如果能达到理想的战斗效果,那么相信那些财雄势大的集团会不遗余力去追逐的。

    事实上,因为驾驭马匹的困难,让身披重铠的重骑兵很难形成有效的冲击力,这些数量稀少的重骑兵,多数时候是做为防守使用的,在战阵之中拱卫主将或者是防御要害部位,有效地抵御敌人骑兵的冲击。

    而曹亮打造重骑兵,却是用在进攻端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使用,让重甲骑兵可以自如地控制战马,这样成建制的重骑兵发起集团冲击起来,就如同是在战场上刮起一阵的金属风暴,这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光是看看就已经是震撼人心了。

    相对而言,骁骑营的改动是最小的,但曹亮对轻骑兵的作战要求却是最为严格的,轻骑兵的战术讲究小快灵,像风一般的速度,往往他们会出现在最不可能的位置上,迂回攻击,进退自如,神出鬼没。

    构筑这样兵种配置的三大骑兵一直是曹亮的理想,但是由于没有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曹亮只能是将这一想法给搁置起来,此前曹亮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地推出这两大骑兵神器,而现在到了与司马懿的决战关头,曹亮是准备彻底地放手一搏了,于是轻骑兵、重骑兵和弓骑兵便应运而生。

    三大骑兵兵种在战场上是需要相辅相成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来,弓骑兵担负着远程攻击任务,轻骑兵则是担任着迂回攻击任务,重骑兵则是攻坚的主力,负责正面来突破敌人的防御。

    以前各骑兵营作战时,基本上是独立作战各行其事,偶尔协同作战,也不过是左右夹击,前后包抄。

    而现在,曹亮对他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三大骑兵营将会成为一个统一的作战单位,平时操练宿营时还是按照原有的编制,但到了战时,将会相互配合,协同出战,以发挥骑兵的最强战斗力。

    这是曹亮的一个秘密武器,在司马懿疯狂地扩军备战的情况下,曹亮就连一兵一卒都没增加,但是曹亮通过改装马具,细划兵种,完全让骑兵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那么对接下来的大决战,曹亮自然是充满着信心的。

    科技发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并州骑兵在没有增加数量的情况下,将战斗力提升了数倍,这显然是司马懿再增加多少人也无法弥补的。

    曹亮时刻关注着司马懿的动向,司马懿显然已经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不惜血本地加大投入,试图在数量上对并州骑兵形成碾压之势。

    骑兵的培养可不像步兵那样简单,想拥有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那需要进行长期的操练,司马懿采用了打乱编制,将新兵混入到老兵之中,这样就可以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加快骑兵的培养。

    这样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更何况司马懿在挑人的时候,挑选的基本上都是会骑马的,这样一来,就省略了基础训练这一过程,大大地提高了骑兵的培养速度。

    年过古稀的司马懿有一种时不待我的感觉,毕竟活到这个岁数,剩下的日子就是扳着指头来算的,谁也不知道哪天就会承蒙阎王爷的召唤,踏上黄泉之路了,所以已经感觉自己身体大不如前的司马懿更有一种紧迫感。

    他必须要趁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平定并州的叛乱,消灭曹亮的割据势力,这样那怕是他撒手西去,也可以死得瞑目了。

    并州已经成为司马氏势力拼图之中没有拼完的最后一块,而曹亮也被司马懿视为最为难缠的一个对手,以自己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能力,司马懿觉得他们是很难和曹亮来抗衡的,所以司马懿便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这个阻碍司马家大业的强敌给铲除掉,为司马氏的千秋帝业铺下一条平坦之路。

    所以司马懿的时间非常的紧迫,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谋定而后动,是司马懿一生做事的准则,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是不会轻易地出手的。

    他可以用十年的时间,来清算曹爽,他也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谋夺曹魏的江山,但是在对付曹亮上,司马懿却是无比的纠结,毕竟曹亮要比他年轻,甚至比司马师司马昭还年轻,他有足够的时间来消耗,而司马懿已经没有了。

    司马懿必须要捉住他生命之中的最后时间,来解决掉司马家的最后一个心腹大患,时不待我,任重道远,对于司马懿而言,这将会是他生命之中最大的也是最重地一个挑战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