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6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现在已经查明,除了张统之外,其手下的三个都尉陈扬、张进和马龙也跟着叛逃了,连带其手下的士兵,共计有三十多人。

    这三十多人,实在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目标了,如果他们逃出军营之后潜藏起来,是很难被找到的。

    司马昭恨得牙根直痒,如果这个时候把张统这些人捉回来,司马昭立马就会把他们扒皮抽筋点了天灯,就算是如此,也只怕难泄他的心头之恨。

    可惜的是,尽管司马昭派出了多路的人马去搜寻,也是毫无踪迹,这些人就如同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司马昭心中的这口恶气,怎么也咽不下去。

    大火在天亮的时候被扑灭了,与其说是被扑灭,倒不如说是烧得再没有可烧的东西之后慢慢地熄灭的,火势最凶猛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靠近,军营之内又没有取水灭火的器具,救火的士兵也只能是在外围象征性的扑救一下,清空火场周围的易燃物,防止火势蔓延。

    大火造成的损失也很快被统计了出来,所有物资差不多都付之一炬,包括粮草及各种给养,都烧了个干干净净,现场一片焦土。

    后勤物资的断绝,对七万司马骑兵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军无粮必乱,眼前的这个局面,已经不是司马昭所能掌控的了的,所以他赶紧地前往中军帐,去禀明司马懿。

    昨夜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早有人禀报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悚然一惊,想不到这军中竟然暗藏着曹亮的奸细,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放火烧了他的后勤物资,一时的疏忽大意,竟然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司马懿很清楚,这些粮草物资被毁后的后果,整个司马军的士气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战斗还没有开始,自己这边就已经是先输了第一阵。

    但司马懿很快就镇定下来,这个时候,生气愤怒不起任何的作用,慌乱冲动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当务之急,还是稳定军心要紧。

    所以那怕是天塌一般的祸事,司马懿一样还是稳坐中军帐,他甚至都没有到火灾现场的打算,只是派人前去打探,把最新的消息给他传递回来。

    司马昭一路急奔,到了中军帐前面,滚鞍落马,风风火火地便扑到帐中。

    帐外守护的亲兵一看是自家二公子,自然也就没人敢去拦阻。

    “父亲,出大事了——”司马昭还没见到司马懿的面,就高声地嚷嚷起来。

    司马懿一脸的冷峻之色,负手而立,重重地冷哼了一声,训斥道:“慌什么慌,不就是被烧了点粮草么,我七万大军毫发无伤,这点小事也需要大惊小怪?”

    司马昭这才醒悟过来,距离事发到现在,其实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司马懿又焉能不知?

    被司马懿一通训斥,司马昭满脸涨得通红,在看看司马懿从容淡定的神态,就算是泰山崩于眼前,一样也能不动声色,司马昭不禁有些汗颜了,父亲司马懿处惊不变的气度,自己还真学不来。

    “父亲教训的是,孩儿知错了。”

    司马懿沉声地道:“我军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粮草,最容易造成军心浮动,这个时候身为指挥者,越需要镇定自若,如果连你自己都心浮气躁,又让那些普通的士兵如何不去慌乱。其实话说回来了,丢掉这些粮草,损失也未必就有多大,只需三四日,便可以从介休那边再筹措一些军粮过来,现在单兵携带的干粮还能撑几天?”

    一直以来司马昭负责的就是后勤事务,这次骑兵突进,每个人都分配了一定量的干粮,这个干粮平时是不动的,只有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吃这个干粮。

    为了不加重骑兵的负担,一般这个干粮的数量不会太多,只能维持三天左右的时间即可,而且这个干粮确实只有粮,没有肉类和蔬菜,也就是说,未来这三天,司马军骑兵的伙食就只能靠它了。

    “三天,单兵所携带的干粮最多只能支撑三天的时间。”司马昭确定无疑地道。

    “三天?”司马懿喃喃自语,沉吟了半晌,道:“三天的时间,应该是差不多足够了。传令下去,全军拨营起寨,向祁县进发,怠慢军心者,妖言惑众者,畏缩不战者,一律斩无赦。”

    现在司马军最需要的是提振士气,由于后勤物资被烧毁,造成了军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许多人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司马军必然没办法再继续前进了,估计只能是退守到介休一带,等到粮草补充完整之后,才有可能会再度进军的。

    但司马懿的一道军令彻底地将退军的流言给击了一个粉碎,在这道军令之中,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司马懿进军祁县的决心和态度,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所有的一切都按照原定计划来不折不扣地执行着。

    甚至司马懿加大到了对逃兵的处罚力度,任何企图逃跑的行径一旦被捉获,立斩无赦,当然这是处置逃兵一贯的政策,司马军当然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司马懿对流言者处以极刑,或许他认为,现在的流言蜚语太过可怕,如果任由它继续地在军营之中传播,造成的恶劣后果必然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会严重地影响了司马军的战斗力。

    只有铲除这些潜藏着阴暗角落之中的流言传播者,才是真正恢复司马军军心士气的最重要的一环。

    流言止于智者,司马懿用准确无误的命令传达了一个前进的信号。

    那怕是遭遇到空有未有的困难,但也绝不能动摇司马懿的决心,司马懿为了这一场的战役,已经是整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

    三天!并州军只给了司马懿三天的时间,

第116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还是司马师自己想出来的,所以钟会在信中说得比较委婉,屯田之举,利国利民,但是目前冀州新军初创,并不适合采用屯田之法,请求司马师暂缓执行,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再执行不迟。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

第116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还是司马师自己想出来的,所以钟会在信中说得比较委婉,屯田之举,利国利民,但是目前冀州新军初创,并不适合采用屯田之法,请求司马师暂缓执行,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再执行不迟。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

第116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保证机动灵活高速的同时,必然要舍弃其他的东西,就连普通的步兵都没有采用,投石车那种笨重不堪的装备自然不在司马懿的考虑之列。

    如果此战遇到扁箱车怎么办?司马懿也曾想到这个问题,答案自然是绕着走,司马懿不相信扁箱车还能追着他打,只要司马军骑兵不去主动招惹扁箱车,那它就算是无敌也是无用的。

    从正常的思维上来讲,司马懿这么考虑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扁箱车阵司马军已经同它较量过了,单单依靠骑兵,是无法破防的,但扁箱车阵笨重无比,机动能力相当的差,司马军只需要避而不战,扁箱车就无从发力。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扁箱车被曹亮放置在一个避无可避的地方,那该怎么办?

    先前进攻的时候,司马懿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撤退的时候,他猛然间才惊觉,如果曹亮选择将扁箱车布署在他们必经的退路上,那对于撤退之中的司马军,不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吗?

    既然连司马懿都能起到这个问题,那对于布局者曹亮来说,又怎么可能会想不到呢?

    在撤退的途中,司马懿一路之上忧心冲冲,并州军的三大骑兵营都在身后,也就是前面拦截的军队,一定不会再是骑兵,如果曹亮派出某一支步兵的话,司马懿倒是无需担心的,就算是兵败如山倒,骑兵的洪流也足以摧垮任何的步兵阵地。

    但如果曹亮派出的是扁箱车阵的话,那对于司马军来说,那就是近乎无解的存在。

    司马懿还有些心存侥幸,那就是曹亮或许并不一定会派出先登营来,但转念一想,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以司马懿对曹亮的了解,此人心机深沉,料算周详,有如此对付骑兵的利器,焉能不用。

    所以司马懿对此行能否顺利地完成撤退悲观的态度,曹亮既然要置他于死地,又怎么可能给他留下一条活活,围三缺一,不可能的!

    扁箱车阵的出现,引得司马军诸将是上片惊愕,一片哀鸣,无数人引颈长叹,天亡我也。

    唯独司马懿是心如止水,处变不惊,其实他早已料算到了并州军先登营的出现,又何来吃惊一说?

    心如止水,也代表心如死灰,面对扁箱车,司马懿也是无可奈何,那怕是最擅长临机权变的他,一时之间也寻找不到破解之法。

    以前司马懿对付扁箱车的策略就一个字,那就是躲,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扁箱车固然厉害,但若是司马军的骑兵不去招惹它,它亦是无可奈何吧。

    但此刻扁箱车成为了横亘在他们撤退路线上的一只拦路虎,躲无可躲,避无可避,硬着头皮往上冲吧,才发现,就算是撞个头破血流,也是无法冲破扁箱车这道防线的。

    “父亲,怎么办?”司马昭满脸焦虑地道。

    河内之战时,司马昭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他也是距离战场最近的,就在黄河对岸,所以河内之战的详情,他比别人了解的要更多,扁箱车的厉害,他也比别人更要清楚,当初陈泰集结重兵,全力以赴地进攻,用尽了各种的手段,都无法攻破扁箱车阵,此刻司马军兵败之余,一盘散沙,又如何能突破得了这道防线。

    可现在如果司马军被困在这里,并州军的追兵很快就会杀来,腹背受敌,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灭,所以现在必须地想出一办法来解决困境。

    司马懿沉声地道:“扁箱车阵一字排开,终是有尽头的,有没有办法绕得过去?”

    司马昭一脸的苦相,摇头道:“刚才斥侯已经探明,西面是乌马河,东面是太岳山,到是有一条孔道通往上党,但其路甚险,若并州军在此设伏,恐全军尽墨也。”

    祁县东面是太岳山的北麓,有一条孔道通往上党郡,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曹亮只需派少数人马,即可封死孔道,让司马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退一步说,司马军撤军的目的地是介休,与步兵主力相会合,就算并州军没有设伏,让他们进入上党郡,那儿可是曹亮控制的地盘,以现在司马军人困马乏,粮草断绝的状况,进入上党郡后也很难维持下去。

    太岳山是南北走向的山脉,那注定没有路是通往介休的,所以司马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选择进山这条路。

    “传令全军,弃马渡河!”司马懿没有犹豫,果断地下令道。

    正面突破扁箱车阵几无可能,进山前往上党也不是可以选择的道路,所以只剩下了强行渡河这个选择了。

    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是追赶了上来,对着司马军的后队人马进行屠戮,现在每多迟疑一刻,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司马兵被杀死,关键的时刻,司马懿还是展现了名宿的果毅,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渡河的命令。

    没有船,没有浮桥,摆在司马军面前的,就只有泅渡一个办法了。

    魏国的兵马可不比吴国的兵马,北方人大多不熟水性,不会游泳,赶着一群旱鸭子下河,结果可想而知。

    可现在司马懿别无选择,留在岸上,那只是等着并州军来屠戮,跳下河,或许被淹死,或许能逃出一条生路来。

    司马昭面有难色地道:“父亲,弃马渡河的话不是不行,但过河之后怎么办?距离介休还有二百多里的路程,没有了战马,很快就会被并州军给追上的。”

    司马昭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战马是他们逃避并州军追击的唯一希望,而没有了战马,仅靠徒步而行,逃亡成功的几率就会变得很渺茫。

    但骑马的话,根本就跳不过乌马河,毕竟这儿不是檀溪,司马军的战马,也不是的卢。

第116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保证机动灵活高速的同时,必然要舍弃其他的东西,就连普通的步兵都没有采用,投石车那种笨重不堪的装备自然不在司马懿的考虑之列。

    如果此战遇到扁箱车怎么办?司马懿也曾想到这个问题,答案自然是绕着走,司马懿不相信扁箱车还能追着他打,只要司马军骑兵不去主动招惹扁箱车,那它就算是无敌也是无用的。

    从正常的思维上来讲,司马懿这么考虑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扁箱车阵司马军已经同它较量过了,单单依靠骑兵,是无法破防的,但扁箱车阵笨重无比,机动能力相当的差,司马军只需要避而不战,扁箱车就无从发力。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扁箱车被曹亮放置在一个避无可避的地方,那该怎么办?

    先前进攻的时候,司马懿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撤退的时候,他猛然间才惊觉,如果曹亮选择将扁箱车布署在他们必经的退路上,那对于撤退之中的司马军,不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吗?

    既然连司马懿都能起到这个问题,那对于布局者曹亮来说,又怎么可能会想不到呢?

    在撤退的途中,司马懿一路之上忧心冲冲,并州军的三大骑兵营都在身后,也就是前面拦截的军队,一定不会再是骑兵,如果曹亮派出某一支步兵的话,司马懿倒是无需担心的,就算是兵败如山倒,骑兵的洪流也足以摧垮任何的步兵阵地。

    但如果曹亮派出的是扁箱车阵的话,那对于司马军来说,那就是近乎无解的存在。

    司马懿还有些心存侥幸,那就是曹亮或许并不一定会派出先登营来,但转念一想,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以司马懿对曹亮的了解,此人心机深沉,料算周详,有如此对付骑兵的利器,焉能不用。

    所以司马懿对此行能否顺利地完成撤退悲观的态度,曹亮既然要置他于死地,又怎么可能给他留下一条活活,围三缺一,不可能的!

    扁箱车阵的出现,引得司马军诸将是上片惊愕,一片哀鸣,无数人引颈长叹,天亡我也。

    唯独司马懿是心如止水,处变不惊,其实他早已料算到了并州军先登营的出现,又何来吃惊一说?

    心如止水,也代表心如死灰,面对扁箱车,司马懿也是无可奈何,那怕是最擅长临机权变的他,一时之间也寻找不到破解之法。

    以前司马懿对付扁箱车的策略就一个字,那就是躲,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扁箱车固然厉害,但若是司马军的骑兵不去招惹它,它亦是无可奈何吧。

    但此刻扁箱车成为了横亘在他们撤退路线上的一只拦路虎,躲无可躲,避无可避,硬着头皮往上冲吧,才发现,就算是撞个头破血流,也是无法冲破扁箱车这道防线的。

    “父亲,怎么办?”司马昭满脸焦虑地道。

    河内之战时,司马昭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他也是距离战场最近的,就在黄河对岸,所以河内之战的详情,他比别人了解的要更多,扁箱车的厉害,他也比别人更要清楚,当初陈泰集结重兵,全力以赴地进攻,用尽了各种的手段,都无法攻破扁箱车阵,此刻司马军兵败之余,一盘散沙,又如何能突破得了这道防线。

    可现在如果司马军被困在这里,并州军的追兵很快就会杀来,腹背受敌,很可能会遭到全军覆灭,所以现在必须地想出一办法来解决困境。

    司马懿沉声地道:“扁箱车阵一字排开,终是有尽头的,有没有办法绕得过去?”

    司马昭一脸的苦相,摇头道:“刚才斥侯已经探明,西面是乌马河,东面是太岳山,到是有一条孔道通往上党,但其路甚险,若并州军在此设伏,恐全军尽墨也。”

    祁县东面是太岳山的北麓,有一条孔道通往上党郡,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曹亮只需派少数人马,即可封死孔道,让司马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退一步说,司马军撤军的目的地是介休,与步兵主力相会合,就算并州军没有设伏,让他们进入上党郡,那儿可是曹亮控制的地盘,以现在司马军人困马乏,粮草断绝的状况,进入上党郡后也很难维持下去。

    太岳山是南北走向的山脉,那注定没有路是通往介休的,所以司马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选择进山这条路。

    “传令全军,弃马渡河!”司马懿没有犹豫,果断地下令道。

    正面突破扁箱车阵几无可能,进山前往上党也不是可以选择的道路,所以只剩下了强行渡河这个选择了。

    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是追赶了上来,对着司马军的后队人马进行屠戮,现在每多迟疑一刻,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司马兵被杀死,关键的时刻,司马懿还是展现了名宿的果毅,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渡河的命令。

    没有船,没有浮桥,摆在司马军面前的,就只有泅渡一个办法了。

    魏国的兵马可不比吴国的兵马,北方人大多不熟水性,不会游泳,赶着一群旱鸭子下河,结果可想而知。

    可现在司马懿别无选择,留在岸上,那只是等着并州军来屠戮,跳下河,或许被淹死,或许能逃出一条生路来。

    司马昭面有难色地道:“父亲,弃马渡河的话不是不行,但过河之后怎么办?距离介休还有二百多里的路程,没有了战马,很快就会被并州军给追上的。”

    司马昭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战马是他们逃避并州军追击的唯一希望,而没有了战马,仅靠徒步而行,逃亡成功的几率就会变得很渺茫。

    但骑马的话,根本就跳不过乌马河,毕竟这儿不是檀溪,司马军的战马,也不是的卢。

第117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率领一支小股精锐的力量,从并州军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这恐怕不难做到。

    卫瓘虽然是文官,但王颀分拨给的卫队,可个顶个的都是以一挡十的好手,都是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勇士,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让他们保护卫瓘的安全,是丝毫出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王颀没有和卫瓘选择走同一条的退路,是因为他也不确定可以突围成功,本着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则,王颀肯定是会选择各自突围的,这样突围的希望便会大一些。

    但这不过是王颀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本想着可以趁乱突围出去,但此刻的战场,却乱得有限,绝望之下的幽州军,大多数人并不会坚持到底,尤其是并州军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之后,许多人选择了缴械投降。

    普通的士兵当然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意志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许多士兵,入伍当兵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远没有上升到以死为司马家卖命的地步,更何况他们压根儿就不是司马家的嫡系部队,平时吃得是以朝廷名义发放的粮饷,跟司马家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只有卫瓘和王颀这些人才清楚,他们所受命的,并非是天子,并非是朝廷,而是司马家族。

    可现在卫瓘和王颀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手底下的兵马纷纷投降,他们也无法禁止。

    投降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而且传染性极强,最初的时候,那怕是身处困境,也没有人肯第一个站出来的投降的,一来投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来这些士兵平时受约束惯了,没有上峰的指令,他们是很难自己做出决定的。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事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失节事小,生死事大,眼看着那些负隅顽抗的人纷纷地被并州骑兵所斩杀,而那些缴械投降的,却什么事也没有,生死相较之下,许多人自然是宁愿苟活,也不愿去当烈士。

    最初投降的人是零星的,但发展到后面,整队整队的人马都齐刷刷地投降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斗,自然很少有人再坚持了。

    幽州军大面积的投降,让骁骑营的进攻变得更为流畅,更少阻碍,而此刻再想突围的王颀和卫瓘,则要显得比较另类,自然很容易遭到骁骑营的围杀。

    尤其是骁骑营发现试图突围的是两条大鱼的时候,这种围攻便变得更为激烈了,王颀和卫瓘在并州军的围攻之下,变得寸步难行。

    卫瓘的突围首先失败了,尽管他身边的这些亲兵个个拼命,悍不畏死,但骁骑兵的力量太强大了,当他们紧紧咬住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卫瓘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的战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

    擒拿卫瓘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骁骑兵是毫无压力而言的,卫瓘被擒之时,脸色苍白无力,眼神之中透着绝望。

    弃临渝关而逃是他的主意,这一路的逃亡也是历经坎坷,总算逃到了冀州境内,本以为可以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落到了骁骑营的手中,全军覆灭。

    卫瓘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一直惧怕的就是并州骑兵,可最终还是落到了并州骑兵的手中,这场跨越数百里的大逃亡,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卫瓘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但现在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现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王颀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那儿去,虽然王颀是一员悍将,但是在骁骑兵的团团围困之下,双拳也难敌四手。

    不过王颀却是拒绝投降的,他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刺杀了毌丘俭,如果他落到并州军的手中,就算曹亮能免他一死,毌丘家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毌丘家的势力在幽州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执意要杀王颀为毌丘俭来报仇的话,曹亮也肯定不会拒绝的。

    横竖是死路一条,那自己何不死得壮烈一些,他是司马懿安排在幽州的一枚棋子,他投靠司马家已经是很多年了,对司马家的忠诚程度比任何人都要强,不能舍身取义,那只有杀身成仁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抱着这样的信念,王颀拼死而战,在骁骑兵的重重围困之下,依然强突厮杀,没有半点放弃的打算,那怕他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地都战死了,那怕他浑身浴血,身负重伤,但他依然还在咬牙坚持着。

    杀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一骑了,但骁骑兵的包围圈却是越来越紧密,王颀手中的长枪,也完全被血给浸染了,连他也数不清杀了多少的敌兵,可眼前的骁骑兵却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反而是越聚越多,他的双臂,已经快累得抬不起来了,鲜血从眉梢之上滴落下来,模糊了视线,他的眼前,唯有血色一片。

    骁骑兵想要生擒他,所以没有对他下死手,否则的话,十个王颀这个时候也挂了。

    骁骑兵喝令王颀投降,但王颀却是置若罔闻,毫不理睬,依然拼死冲杀,这个时候他对突围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只能是算是多拉一个敌人垫背吧。

    但是他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了,刺出去的枪也是没有劲道,想要伤人,根本就没机会了,但他拒绝投降,宁死不屈。

    文钦本想将他擒获,但看了看王颀必死之决心,最终他也放弃了,轻轻地挥了挥手,示意骁骑兵将他斩杀,以全其名。

    对于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就算将他生擒过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干脆让他死在战场上,也能落个烈士之名。

    连续的几刀,砍在了王颀的身上,王颀却笑了,他终于是如愿以偿,可以马革裹尸了。

第117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率领一支小股精锐的力量,从并州军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这恐怕不难做到。

    卫瓘虽然是文官,但王颀分拨给的卫队,可个顶个的都是以一挡十的好手,都是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勇士,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让他们保护卫瓘的安全,是丝毫出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王颀没有和卫瓘选择走同一条的退路,是因为他也不确定可以突围成功,本着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则,王颀肯定是会选择各自突围的,这样突围的希望便会大一些。

    但这不过是王颀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本想着可以趁乱突围出去,但此刻的战场,却乱得有限,绝望之下的幽州军,大多数人并不会坚持到底,尤其是并州军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之后,许多人选择了缴械投降。

    普通的士兵当然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意志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许多士兵,入伍当兵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远没有上升到以死为司马家卖命的地步,更何况他们压根儿就不是司马家的嫡系部队,平时吃得是以朝廷名义发放的粮饷,跟司马家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只有卫瓘和王颀这些人才清楚,他们所受命的,并非是天子,并非是朝廷,而是司马家族。

    可现在卫瓘和王颀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手底下的兵马纷纷投降,他们也无法禁止。

    投降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而且传染性极强,最初的时候,那怕是身处困境,也没有人肯第一个站出来的投降的,一来投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来这些士兵平时受约束惯了,没有上峰的指令,他们是很难自己做出决定的。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事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失节事小,生死事大,眼看着那些负隅顽抗的人纷纷地被并州骑兵所斩杀,而那些缴械投降的,却什么事也没有,生死相较之下,许多人自然是宁愿苟活,也不愿去当烈士。

    最初投降的人是零星的,但发展到后面,整队整队的人马都齐刷刷地投降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斗,自然很少有人再坚持了。

    幽州军大面积的投降,让骁骑营的进攻变得更为流畅,更少阻碍,而此刻再想突围的王颀和卫瓘,则要显得比较另类,自然很容易遭到骁骑营的围杀。

    尤其是骁骑营发现试图突围的是两条大鱼的时候,这种围攻便变得更为激烈了,王颀和卫瓘在并州军的围攻之下,变得寸步难行。

    卫瓘的突围首先失败了,尽管他身边的这些亲兵个个拼命,悍不畏死,但骁骑兵的力量太强大了,当他们紧紧咬住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卫瓘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的战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

    擒拿卫瓘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骁骑兵是毫无压力而言的,卫瓘被擒之时,脸色苍白无力,眼神之中透着绝望。

    弃临渝关而逃是他的主意,这一路的逃亡也是历经坎坷,总算逃到了冀州境内,本以为可以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落到了骁骑营的手中,全军覆灭。

    卫瓘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一直惧怕的就是并州骑兵,可最终还是落到了并州骑兵的手中,这场跨越数百里的大逃亡,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卫瓘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但现在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现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王颀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那儿去,虽然王颀是一员悍将,但是在骁骑兵的团团围困之下,双拳也难敌四手。

    不过王颀却是拒绝投降的,他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刺杀了毌丘俭,如果他落到并州军的手中,就算曹亮能免他一死,毌丘家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毌丘家的势力在幽州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执意要杀王颀为毌丘俭来报仇的话,曹亮也肯定不会拒绝的。

    横竖是死路一条,那自己何不死得壮烈一些,他是司马懿安排在幽州的一枚棋子,他投靠司马家已经是很多年了,对司马家的忠诚程度比任何人都要强,不能舍身取义,那只有杀身成仁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抱着这样的信念,王颀拼死而战,在骁骑兵的重重围困之下,依然强突厮杀,没有半点放弃的打算,那怕他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地都战死了,那怕他浑身浴血,身负重伤,但他依然还在咬牙坚持着。

    杀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一骑了,但骁骑兵的包围圈却是越来越紧密,王颀手中的长枪,也完全被血给浸染了,连他也数不清杀了多少的敌兵,可眼前的骁骑兵却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反而是越聚越多,他的双臂,已经快累得抬不起来了,鲜血从眉梢之上滴落下来,模糊了视线,他的眼前,唯有血色一片。

    骁骑兵想要生擒他,所以没有对他下死手,否则的话,十个王颀这个时候也挂了。

    骁骑兵喝令王颀投降,但王颀却是置若罔闻,毫不理睬,依然拼死冲杀,这个时候他对突围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只能是算是多拉一个敌人垫背吧。

    但是他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了,刺出去的枪也是没有劲道,想要伤人,根本就没机会了,但他拒绝投降,宁死不屈。

    文钦本想将他擒获,但看了看王颀必死之决心,最终他也放弃了,轻轻地挥了挥手,示意骁骑兵将他斩杀,以全其名。

    对于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就算将他生擒过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干脆让他死在战场上,也能落个烈士之名。

    连续的几刀,砍在了王颀的身上,王颀却笑了,他终于是如愿以偿,可以马革裹尸了。

第117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率领一支小股精锐的力量,从并州军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这恐怕不难做到。

    卫瓘虽然是文官,但王颀分拨给的卫队,可个顶个的都是以一挡十的好手,都是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勇士,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让他们保护卫瓘的安全,是丝毫出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王颀没有和卫瓘选择走同一条的退路,是因为他也不确定可以突围成功,本着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则,王颀肯定是会选择各自突围的,这样突围的希望便会大一些。

    但这不过是王颀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本想着可以趁乱突围出去,但此刻的战场,却乱得有限,绝望之下的幽州军,大多数人并不会坚持到底,尤其是并州军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之后,许多人选择了缴械投降。

    普通的士兵当然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意志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许多士兵,入伍当兵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远没有上升到以死为司马家卖命的地步,更何况他们压根儿就不是司马家的嫡系部队,平时吃得是以朝廷名义发放的粮饷,跟司马家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只有卫瓘和王颀这些人才清楚,他们所受命的,并非是天子,并非是朝廷,而是司马家族。

    可现在卫瓘和王颀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手底下的兵马纷纷投降,他们也无法禁止。

    投降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而且传染性极强,最初的时候,那怕是身处困境,也没有人肯第一个站出来的投降的,一来投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来这些士兵平时受约束惯了,没有上峰的指令,他们是很难自己做出决定的。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事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失节事小,生死事大,眼看着那些负隅顽抗的人纷纷地被并州骑兵所斩杀,而那些缴械投降的,却什么事也没有,生死相较之下,许多人自然是宁愿苟活,也不愿去当烈士。

    最初投降的人是零星的,但发展到后面,整队整队的人马都齐刷刷地投降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斗,自然很少有人再坚持了。

    幽州军大面积的投降,让骁骑营的进攻变得更为流畅,更少阻碍,而此刻再想突围的王颀和卫瓘,则要显得比较另类,自然很容易遭到骁骑营的围杀。

    尤其是骁骑营发现试图突围的是两条大鱼的时候,这种围攻便变得更为激烈了,王颀和卫瓘在并州军的围攻之下,变得寸步难行。

    卫瓘的突围首先失败了,尽管他身边的这些亲兵个个拼命,悍不畏死,但骁骑兵的力量太强大了,当他们紧紧咬住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卫瓘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的战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

    擒拿卫瓘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骁骑兵是毫无压力而言的,卫瓘被擒之时,脸色苍白无力,眼神之中透着绝望。

    弃临渝关而逃是他的主意,这一路的逃亡也是历经坎坷,总算逃到了冀州境内,本以为可以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落到了骁骑营的手中,全军覆灭。

    卫瓘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一直惧怕的就是并州骑兵,可最终还是落到了并州骑兵的手中,这场跨越数百里的大逃亡,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卫瓘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但现在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现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王颀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那儿去,虽然王颀是一员悍将,但是在骁骑兵的团团围困之下,双拳也难敌四手。

    不过王颀却是拒绝投降的,他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刺杀了毌丘俭,如果他落到并州军的手中,就算曹亮能免他一死,毌丘家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毌丘家的势力在幽州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执意要杀王颀为毌丘俭来报仇的话,曹亮也肯定不会拒绝的。

    横竖是死路一条,那自己何不死得壮烈一些,他是司马懿安排在幽州的一枚棋子,他投靠司马家已经是很多年了,对司马家的忠诚程度比任何人都要强,不能舍身取义,那只有杀身成仁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抱着这样的信念,王颀拼死而战,在骁骑兵的重重围困之下,依然强突厮杀,没有半点放弃的打算,那怕他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地都战死了,那怕他浑身浴血,身负重伤,但他依然还在咬牙坚持着。

    杀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一骑了,但骁骑兵的包围圈却是越来越紧密,王颀手中的长枪,也完全被血给浸染了,连他也数不清杀了多少的敌兵,可眼前的骁骑兵却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反而是越聚越多,他的双臂,已经快累得抬不起来了,鲜血从眉梢之上滴落下来,模糊了视线,他的眼前,唯有血色一片。

    骁骑兵想要生擒他,所以没有对他下死手,否则的话,十个王颀这个时候也挂了。

    骁骑兵喝令王颀投降,但王颀却是置若罔闻,毫不理睬,依然拼死冲杀,这个时候他对突围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只能是算是多拉一个敌人垫背吧。

    但是他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了,刺出去的枪也是没有劲道,想要伤人,根本就没机会了,但他拒绝投降,宁死不屈。

    文钦本想将他擒获,但看了看王颀必死之决心,最终他也放弃了,轻轻地挥了挥手,示意骁骑兵将他斩杀,以全其名。

    对于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就算将他生擒过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干脆让他死在战场上,也能落个烈士之名。

    连续的几刀,砍在了王颀的身上,王颀却笑了,他终于是如愿以偿,可以马革裹尸了。

第117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率领一支小股精锐的力量,从并州军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这恐怕不难做到。

    卫瓘虽然是文官,但王颀分拨给的卫队,可个顶个的都是以一挡十的好手,都是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勇士,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让他们保护卫瓘的安全,是丝毫出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王颀没有和卫瓘选择走同一条的退路,是因为他也不确定可以突围成功,本着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则,王颀肯定是会选择各自突围的,这样突围的希望便会大一些。

    但这不过是王颀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本想着可以趁乱突围出去,但此刻的战场,却乱得有限,绝望之下的幽州军,大多数人并不会坚持到底,尤其是并州军喊出“降者免死”的口号之后,许多人选择了缴械投降。

    普通的士兵当然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意志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许多士兵,入伍当兵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远没有上升到以死为司马家卖命的地步,更何况他们压根儿就不是司马家的嫡系部队,平时吃得是以朝廷名义发放的粮饷,跟司马家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只有卫瓘和王颀这些人才清楚,他们所受命的,并非是天子,并非是朝廷,而是司马家族。

    可现在卫瓘和王颀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手底下的兵马纷纷投降,他们也无法禁止。

    投降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而且传染性极强,最初的时候,那怕是身处困境,也没有人肯第一个站出来的投降的,一来投降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二来这些士兵平时受约束惯了,没有上峰的指令,他们是很难自己做出决定的。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事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失节事小,生死事大,眼看着那些负隅顽抗的人纷纷地被并州骑兵所斩杀,而那些缴械投降的,却什么事也没有,生死相较之下,许多人自然是宁愿苟活,也不愿去当烈士。

    最初投降的人是零星的,但发展到后面,整队整队的人马都齐刷刷地投降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斗,自然很少有人再坚持了。

    幽州军大面积的投降,让骁骑营的进攻变得更为流畅,更少阻碍,而此刻再想突围的王颀和卫瓘,则要显得比较另类,自然很容易遭到骁骑营的围杀。

    尤其是骁骑营发现试图突围的是两条大鱼的时候,这种围攻便变得更为激烈了,王颀和卫瓘在并州军的围攻之下,变得寸步难行。

    卫瓘的突围首先失败了,尽管他身边的这些亲兵个个拼命,悍不畏死,但骁骑兵的力量太强大了,当他们紧紧咬住一个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卫瓘身边的亲兵一个接一个的战死,最后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

    擒拿卫瓘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骁骑兵是毫无压力而言的,卫瓘被擒之时,脸色苍白无力,眼神之中透着绝望。

    弃临渝关而逃是他的主意,这一路的逃亡也是历经坎坷,总算逃到了冀州境内,本以为可以逃出生天,但最终还是落到了骁骑营的手中,全军覆灭。

    卫瓘不知道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一直惧怕的就是并州骑兵,可最终还是落到了并州骑兵的手中,这场跨越数百里的大逃亡,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卫瓘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但现在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现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王颀的情况也比他好不到那儿去,虽然王颀是一员悍将,但是在骁骑兵的团团围困之下,双拳也难敌四手。

    不过王颀却是拒绝投降的,他要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刺杀了毌丘俭,如果他落到并州军的手中,就算曹亮能免他一死,毌丘家的人也不会答应,毕竟毌丘家的势力在幽州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执意要杀王颀为毌丘俭来报仇的话,曹亮也肯定不会拒绝的。

    横竖是死路一条,那自己何不死得壮烈一些,他是司马懿安排在幽州的一枚棋子,他投靠司马家已经是很多年了,对司马家的忠诚程度比任何人都要强,不能舍身取义,那只有杀身成仁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抱着这样的信念,王颀拼死而战,在骁骑兵的重重围困之下,依然强突厮杀,没有半点放弃的打算,那怕他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地都战死了,那怕他浑身浴血,身负重伤,但他依然还在咬牙坚持着。

    杀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一骑了,但骁骑兵的包围圈却是越来越紧密,王颀手中的长枪,也完全被血给浸染了,连他也数不清杀了多少的敌兵,可眼前的骁骑兵却没有任何减少的迹象,反而是越聚越多,他的双臂,已经快累得抬不起来了,鲜血从眉梢之上滴落下来,模糊了视线,他的眼前,唯有血色一片。

    骁骑兵想要生擒他,所以没有对他下死手,否则的话,十个王颀这个时候也挂了。

    骁骑兵喝令王颀投降,但王颀却是置若罔闻,毫不理睬,依然拼死冲杀,这个时候他对突围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只能是算是多拉一个敌人垫背吧。

    但是他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了,刺出去的枪也是没有劲道,想要伤人,根本就没机会了,但他拒绝投降,宁死不屈。

    文钦本想将他擒获,但看了看王颀必死之决心,最终他也放弃了,轻轻地挥了挥手,示意骁骑兵将他斩杀,以全其名。

    对于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就算将他生擒过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干脆让他死在战场上,也能落个烈士之名。

    连续的几刀,砍在了王颀的身上,王颀却笑了,他终于是如愿以偿,可以马革裹尸了。

第117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足以形成碾压之似了,那么他又何必在乎让司马军去自相残杀,毕竟战场上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别看现在他们拼得你死我活,说不定很快就会握手言和,战场上的主动权,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稳妥。

    于是骁骑营对城门口发起了冲击,这个时候骁骑营的进攻,反倒是像一个劝架的,一轮冲击,生生地把攻守的双方给隔离开了。

    骁骑营的冲击力十分的强悍,正在攻城之中的幽州军根本就无法抵挡,他们从两翼发起进攻,如劈波斩浪一般,在人潮之中,生生地杀出一条通道,最后会师与章武城门口,也彻底地终结了幽州军的攻城行动。

    幽州军根本就挡不往骁骑营的攻势,只能是纷纷地后撤,战场之上,突然出现了诡异的宁静一幕。

    王颀本来是在城门口附近的,但被骁骑营这么一冲击,也只能是随着乱兵朝后退去,和卫瓘进行了汇合,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骁骑营突然出手,倒是给贾成缓解了压力,不过贾成脸上却没有半点的喜色,反而是忧心冲冲,他也清楚,如果幽州军进不了城的话,很快能会一败涂地。

    但是由于先前因为盘查的关系,他已然是得罪了王颀,就算他放王颀进城,那也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甚至王颀可以依仗手中的权势,直接就要他的性命,所以贾成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只有去牺牲王颀等人了,关键时候,死道友也不能死贫道啊!

    不过,如果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朝廷肯定会追查此事的,不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贾成他终归是难辞其咎,反正现在的局面,贾成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但现在局面,贾成就算是再起打开城门也恐怕迟了,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杀了过来,并封锁了城门,这个时候再开城的话,无疑于引狼入室,事到如今,贾成也只能是让王颀等幽州军自求多福了。

    骁骑兵完成了对章武城门的封锁之后,文钦随即下令发起了全面的总攻,所有的骁骑兵都投入到了战斗之中,对包围圈之中的幽州军展开了围杀。

    骑兵对仗步兵,原本就是那种砍瓜切菜似的碾压,如果步兵尚有一战之力,能够结成有效的防御阵型,或许还有些抵抗之力,但目前的幽州军,军心早已涣散,精力和体力都是已到了极限,本来以来赶到了章武城下,可以入城获得一线生机,但没想到却被拒之于城外。

    最后的希望也被泯灭了,这时所有的幽州军几乎是万念俱灰,相当的绝望,面对并州骑兵的进攻,他们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崩溃状态,彻底地绝望了。

    这样的战斗已经是毫无悬念,别看幽州军人数上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个个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样的军队,距离败亡还能有多远?

    王颀倒还是有些决一死战的想法,但奈何手下的士兵太不争气了,现在他的命令下达出去,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听了,幽州军处于了一片混乱之中,许多人就如同是无头的苍蝇子一样,四处乱窜,试图想找出并州军的一个缺口来,逃之夭夭。

    但骁骑营的进攻相当的整齐有序,在文钦的布置之下,骁骑营就如同是构筑了一道天罗地网一般,他们并没有急于一口气就将这将近三万的幽州军给吞掉,而是在外围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并且层层向里面推进,逐步将幽州军分割包围并逐步蚕食掉。

    文钦的打法不急不徐,他深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虽然幽州军在骁骑营的面前没有半点的抵抗之力,但是骁骑营如果横冲直撞,到是打得痛快了,但顾此失彼,肯定会有许多的漏网之鱼来不及歼灭的。

    文钦的目标就是全歼这支幽州军,一个都不许漏网,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宁可舍弃那种淋漓酣畅的打法,也要采用这种密不透风,逐步蚕食的打法,只有这种打法,才是最为务实的,也是最为有效的。

    王颀看到幽州军已经是乱作了一团,知道大势已去,幽州军今日已经是在劫难逃了,最可恨的就是那个章武县长贾成了,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拒绝幽州军入城,才最终导致了幽州军被骁骑营所围,幽州军今日之败,贾成绝对是难辞其咎的。

    如果有机会,王颀真有可能一刀砍了狗官的人头,数万人的性命,全丧在他的手中,他百死也难赎其罪。

    可现在王颀真得无法奈何得了贾成,他身为堂堂一州刺史,朝廷的三品大官,却拿一个小小的县长没有办法,真是天大的一个笑话。

    王颀对卫瓘道:“今日之战,败局已定,唯今之计,也只有趁乱突围出去,我们集中在一起,目标太大,只有分头突围,或许才有机会。”

    卫瓘确实没有什么临阵作战的经验,虽然他在谋划上面有些心得,但一到具体的作战环境,便完全捉瞎了,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王颀说突围,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听从王颀的安排了。

    王颀这个时候倒是比较仗义,把自己的亲卫部队拨了一大半给卫瓘,毕竟卫瓘虽然身为幽州都督,但手底下却没有几个忠心耿耿,肯为他卖命的人,此刻身处险境,卫瓘的卫队大多星流云散,各自逃命去了,卫瓘几乎快成了光杆都督了。

    王颀将自己身边的亲兵卫队分给卫瓘,要他们保着卫瓘向东南方向突围,自己则率着为数不多的朝着西南方向突围,这样一来,就可以分散并州军的注意力,至于谁能逃得出去,王颀也没有什么把握,毕竟并州骑兵太过于强大了,整个幽州军已经被打垮了,有如一盘散沙,他们只有趁乱而逃,谁能逃得出去,也只有各安天命了。

第117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足以形成碾压之似了,那么他又何必在乎让司马军去自相残杀,毕竟战场上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别看现在他们拼得你死我活,说不定很快就会握手言和,战场上的主动权,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稳妥。

    于是骁骑营对城门口发起了冲击,这个时候骁骑营的进攻,反倒是像一个劝架的,一轮冲击,生生地把攻守的双方给隔离开了。

    骁骑营的冲击力十分的强悍,正在攻城之中的幽州军根本就无法抵挡,他们从两翼发起进攻,如劈波斩浪一般,在人潮之中,生生地杀出一条通道,最后会师与章武城门口,也彻底地终结了幽州军的攻城行动。

    幽州军根本就挡不往骁骑营的攻势,只能是纷纷地后撤,战场之上,突然出现了诡异的宁静一幕。

    王颀本来是在城门口附近的,但被骁骑营这么一冲击,也只能是随着乱兵朝后退去,和卫瓘进行了汇合,商量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骁骑营突然出手,倒是给贾成缓解了压力,不过贾成脸上却没有半点的喜色,反而是忧心冲冲,他也清楚,如果幽州军进不了城的话,很快能会一败涂地。

    但是由于先前因为盘查的关系,他已然是得罪了王颀,就算他放王颀进城,那也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甚至王颀可以依仗手中的权势,直接就要他的性命,所以贾成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只有去牺牲王颀等人了,关键时候,死道友也不能死贫道啊!

    不过,如果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朝廷肯定会追查此事的,不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贾成他终归是难辞其咎,反正现在的局面,贾成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但现在局面,贾成就算是再起打开城门也恐怕迟了,并州军的骑兵已经杀了过来,并封锁了城门,这个时候再开城的话,无疑于引狼入室,事到如今,贾成也只能是让王颀等幽州军自求多福了。

    骁骑兵完成了对章武城门的封锁之后,文钦随即下令发起了全面的总攻,所有的骁骑兵都投入到了战斗之中,对包围圈之中的幽州军展开了围杀。

    骑兵对仗步兵,原本就是那种砍瓜切菜似的碾压,如果步兵尚有一战之力,能够结成有效的防御阵型,或许还有些抵抗之力,但目前的幽州军,军心早已涣散,精力和体力都是已到了极限,本来以来赶到了章武城下,可以入城获得一线生机,但没想到却被拒之于城外。

    最后的希望也被泯灭了,这时所有的幽州军几乎是万念俱灰,相当的绝望,面对并州骑兵的进攻,他们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崩溃状态,彻底地绝望了。

    这样的战斗已经是毫无悬念,别看幽州军人数上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但个个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样的军队,距离败亡还能有多远?

    王颀倒还是有些决一死战的想法,但奈何手下的士兵太不争气了,现在他的命令下达出去,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听了,幽州军处于了一片混乱之中,许多人就如同是无头的苍蝇子一样,四处乱窜,试图想找出并州军的一个缺口来,逃之夭夭。

    但骁骑营的进攻相当的整齐有序,在文钦的布置之下,骁骑营就如同是构筑了一道天罗地网一般,他们并没有急于一口气就将这将近三万的幽州军给吞掉,而是在外围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并且层层向里面推进,逐步将幽州军分割包围并逐步蚕食掉。

    文钦的打法不急不徐,他深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虽然幽州军在骁骑营的面前没有半点的抵抗之力,但是骁骑营如果横冲直撞,到是打得痛快了,但顾此失彼,肯定会有许多的漏网之鱼来不及歼灭的。

    文钦的目标就是全歼这支幽州军,一个都不许漏网,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宁可舍弃那种淋漓酣畅的打法,也要采用这种密不透风,逐步蚕食的打法,只有这种打法,才是最为务实的,也是最为有效的。

    王颀看到幽州军已经是乱作了一团,知道大势已去,幽州军今日已经是在劫难逃了,最可恨的就是那个章武县长贾成了,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拒绝幽州军入城,才最终导致了幽州军被骁骑营所围,幽州军今日之败,贾成绝对是难辞其咎的。

    如果有机会,王颀真有可能一刀砍了狗官的人头,数万人的性命,全丧在他的手中,他百死也难赎其罪。

    可现在王颀真得无法奈何得了贾成,他身为堂堂一州刺史,朝廷的三品大官,却拿一个小小的县长没有办法,真是天大的一个笑话。

    王颀对卫瓘道:“今日之战,败局已定,唯今之计,也只有趁乱突围出去,我们集中在一起,目标太大,只有分头突围,或许才有机会。”

    卫瓘确实没有什么临阵作战的经验,虽然他在谋划上面有些心得,但一到具体的作战环境,便完全捉瞎了,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王颀说突围,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听从王颀的安排了。

    王颀这个时候倒是比较仗义,把自己的亲卫部队拨了一大半给卫瓘,毕竟卫瓘虽然身为幽州都督,但手底下却没有几个忠心耿耿,肯为他卖命的人,此刻身处险境,卫瓘的卫队大多星流云散,各自逃命去了,卫瓘几乎快成了光杆都督了。

    王颀将自己身边的亲兵卫队分给卫瓘,要他们保着卫瓘向东南方向突围,自己则率着为数不多的朝着西南方向突围,这样一来,就可以分散并州军的注意力,至于谁能逃得出去,王颀也没有什么把握,毕竟并州骑兵太过于强大了,整个幽州军已经被打垮了,有如一盘散沙,他们只有趁乱而逃,谁能逃得出去,也只有各安天命了。

第117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对于这个“意外”的情况,曹亮还是乐于接受的,毕竟粮草做为一支军队的命脉,是至关重要的。

    官渡之中,为什么实力强大的袁绍最终完败给了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捉住机会,一举烧掉了袁绍屯积在乌巢的粮草,军无粮则乱,袁绍的失败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司马懿可不是袁绍,司马懿可号称是“打不死的小强”,百折不挠,这么一点挫折显然是不可能击倒他的。

    按正常情况,失去粮草之后,司马军应该是收缩兵力,徐缓后退,以防备敌方可能的趁势袭击,等到筹措到充足的粮草之后,再行进军。

    但司马懿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退反进,到是大有一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架式,这一点不但大悖常理,而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曹亮当然也没有指望这么一点打击就能摧垮司马懿的意志,司马懿为了这场决战,准备了那么久的时间,很显然他是不甘心就这么轻易地撤退的,依仗着兵力上的优势,司马懿强行进军,企图速战速决,曹亮当然不会轻易地上他的当。

    出现这种情况后,并州军的战略布署也会随之做出相当的变动,审势度势,临机权变,那是一位优秀的战场指挥官必须具备的素质,面对司马军来势汹汹的意图决战的架式,曹亮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利用战场上的宽度和骑兵的机动能力,充分地进行迂合作战,不与司马军正面交锋,籍此来消耗司马军的锐气。

    现在司马军因为缺粮的缘故,情绪上比较急躁,他们甚至希望一战就能决定胜负,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

    曹亮的方案自然是与敌恰恰相反的,司马懿想要速战速决,自己这边当然不能让他如愿,曹亮首先派出机动能力最强的骁骑营,来与敌进行周旋。

    骁骑营全部都是轻骑兵,速度和机动迂回能力是它的强项,在晋中平原,骁骑营熟悉这里的地形地势,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拖垮司马军的骑兵,消耗掉他们的时间。

    而越骑营和屯骑营则暂时地被曹亮给隐藏了起来,做为攻击力最强的两支骑兵,他们将扮演战场终结者的身份,在必要的时候将会对司马军进行致命的打击。

    如今司马军的粮草匮乏,补给困难,利于速战而不利于持久战,曹亮仅派出骁骑营来应战,目的就是不让司马懿如意。

    但对于文钦来说,这个任务一点也不轻松,毕竟骁骑营只有一万骑兵,面对司马军的七万骑兵,数量对比极为的悬殊,想要实现曹亮的战略意图,必须打出轻骑兵的特点来才行。

    这一战也是骁骑营装备升级之后的第一场战斗,而且这也将会是一场十足的硬仗,不过对于骁骑营来说,他们秉承着虎豹骑的传承,在战场上,从来也不知道畏惧两个字怎么写,接令的时候,文钦傲然应命,代表着骁骑营接受了这第一支令箭。

    当文钦把军令带回到骁骑营之后,整个骁骑营变得沸腾起来,群情激昂,战意澎湃,

    曹演虽然已经离世,但他带出来的这一王者之师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去,这一战也将是一次复仇之战,骁骑营要为他们的将军复仇,要司马军血债血偿。

    如今的骁骑营,除了更换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这两样马具之外,马蹄铁也同样装配到位,整个并州的战马现在都拥有这样的配置。

    别看马蹄铁只是一块圆弧线的铁片,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对于战马而言,却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对延长马匹的使用寿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蹄铁,又称马掌,是马、牛等牲口装钉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马蹄铁是罗马人发明并改进的,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很流行了,不过中国古代似乎一直没有使用过马蹄铁,一直到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之后,马蹄铁才盛行起来。

    曹亮既然提前造出来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自然也顺手将马蹄铁这个小物件给搞出来。

    马蹄铁虽然小,但却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马具,西方不是流行一个谚语吗,丢了一颗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甭管真的假的,马掌都是重要滴。

    马蹄铁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让战马可以长途跋涉,正因为如此,骑兵才真正成为战斗力强大,作战能力持久的主力部队。

    除了这三样马具之外,骁骑营在骑手的武器和装备上面,也进行了升级换代,由于轻骑兵的属性,骁骑营的武器和装备是同越骑营屯骑营有极大的区别的。

    首先衣甲上面,为了最大程度地减低重量,骁骑营抛弃以往所穿的铁制铠甲,全部采用皮制的衣甲,轻便灵活,虽然说防护能力弱了一些,但在机动性上面,却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骁骑营在人员的选拨上面,也是尽可能地挑选一些体型偏瘦的骑手,淘汰了一些大块头,进一步地保证战马的负载趋于一致。

    在武器的选择上,也是以轻便灵活的马刀为主,配备轻便的长枪,除此之外,舍弃掉了任何多余的负载,让战马的速度尽可能地提高到极限。

    经过重新的改造,骁骑营已经被曹亮打造成了一支全新的轻骑兵队伍,

第117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对于这个“意外”的情况,曹亮还是乐于接受的,毕竟粮草做为一支军队的命脉,是至关重要的。

    官渡之中,为什么实力强大的袁绍最终完败给了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捉住机会,一举烧掉了袁绍屯积在乌巢的粮草,军无粮则乱,袁绍的失败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司马懿可不是袁绍,司马懿可号称是“打不死的小强”,百折不挠,这么一点挫折显然是不可能击倒他的。

    按正常情况,失去粮草之后,司马军应该是收缩兵力,徐缓后退,以防备敌方可能的趁势袭击,等到筹措到充足的粮草之后,再行进军。

    但司马懿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退反进,到是大有一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架式,这一点不但大悖常理,而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曹亮当然也没有指望这么一点打击就能摧垮司马懿的意志,司马懿为了这场决战,准备了那么久的时间,很显然他是不甘心就这么轻易地撤退的,依仗着兵力上的优势,司马懿强行进军,企图速战速决,曹亮当然不会轻易地上他的当。

    出现这种情况后,并州军的战略布署也会随之做出相当的变动,审势度势,临机权变,那是一位优秀的战场指挥官必须具备的素质,面对司马军来势汹汹的意图决战的架式,曹亮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利用战场上的宽度和骑兵的机动能力,充分地进行迂合作战,不与司马军正面交锋,籍此来消耗司马军的锐气。

    现在司马军因为缺粮的缘故,情绪上比较急躁,他们甚至希望一战就能决定胜负,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

    曹亮的方案自然是与敌恰恰相反的,司马懿想要速战速决,自己这边当然不能让他如愿,曹亮首先派出机动能力最强的骁骑营,来与敌进行周旋。

    骁骑营全部都是轻骑兵,速度和机动迂回能力是它的强项,在晋中平原,骁骑营熟悉这里的地形地势,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拖垮司马军的骑兵,消耗掉他们的时间。

    而越骑营和屯骑营则暂时地被曹亮给隐藏了起来,做为攻击力最强的两支骑兵,他们将扮演战场终结者的身份,在必要的时候将会对司马军进行致命的打击。

    如今司马军的粮草匮乏,补给困难,利于速战而不利于持久战,曹亮仅派出骁骑营来应战,目的就是不让司马懿如意。

    但对于文钦来说,这个任务一点也不轻松,毕竟骁骑营只有一万骑兵,面对司马军的七万骑兵,数量对比极为的悬殊,想要实现曹亮的战略意图,必须打出轻骑兵的特点来才行。

    这一战也是骁骑营装备升级之后的第一场战斗,而且这也将会是一场十足的硬仗,不过对于骁骑营来说,他们秉承着虎豹骑的传承,在战场上,从来也不知道畏惧两个字怎么写,接令的时候,文钦傲然应命,代表着骁骑营接受了这第一支令箭。

    当文钦把军令带回到骁骑营之后,整个骁骑营变得沸腾起来,群情激昂,战意澎湃,

    曹演虽然已经离世,但他带出来的这一王者之师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去,这一战也将是一次复仇之战,骁骑营要为他们的将军复仇,要司马军血债血偿。

    如今的骁骑营,除了更换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这两样马具之外,马蹄铁也同样装配到位,整个并州的战马现在都拥有这样的配置。

    别看马蹄铁只是一块圆弧线的铁片,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对于战马而言,却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对延长马匹的使用寿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蹄铁,又称马掌,是马、牛等牲口装钉在蹄上的铁制蹄型物。马的蹄子有两层构成,和地接触的一层是一层大约2-3厘米厚的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角质。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马蹄铁是罗马人发明并改进的,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很流行了,不过中国古代似乎一直没有使用过马蹄铁,一直到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之后,马蹄铁才盛行起来。

    曹亮既然提前造出来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自然也顺手将马蹄铁这个小物件给搞出来。

    马蹄铁虽然小,但却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马具,西方不是流行一个谚语吗,丢了一颗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甭管真的假的,马掌都是重要滴。

    马蹄铁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让战马可以长途跋涉,正因为如此,骑兵才真正成为战斗力强大,作战能力持久的主力部队。

    除了这三样马具之外,骁骑营在骑手的武器和装备上面,也进行了升级换代,由于轻骑兵的属性,骁骑营的武器和装备是同越骑营屯骑营有极大的区别的。

    首先衣甲上面,为了最大程度地减低重量,骁骑营抛弃以往所穿的铁制铠甲,全部采用皮制的衣甲,轻便灵活,虽然说防护能力弱了一些,但在机动性上面,却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骁骑营在人员的选拨上面,也是尽可能地挑选一些体型偏瘦的骑手,淘汰了一些大块头,进一步地保证战马的负载趋于一致。

    在武器的选择上,也是以轻便灵活的马刀为主,配备轻便的长枪,除此之外,舍弃掉了任何多余的负载,让战马的速度尽可能地提高到极限。

    经过重新的改造,骁骑营已经被曹亮打造成了一支全新的轻骑兵队伍,

第117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截断幽州军的归路,剩下的战斗就变得简单多了。

    如今幽州军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人,大部分是步兵,骑兵只占一少部分,而且经过了长途的跋涉,幽州军几乎是精疲力竭,根本就无法保证拥有充足的战斗力。

    而骁骑营虽然也是长途追击,但并没有拼尽全力,文钦一直是收着力的,让骁骑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随时都可以投入到战斗中来。

    文钦一声令下,两翼的骁骑兵立刻从幽州军的外围兜了一个大圈子,向着章武城的城门处迂回而去。

    这个时候,幽州军已经是冲向了章武城的城门,他们蜂拥而上,拥挤不堪,就算是自相践踏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时候,别人的生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只要自己能逃得出并州军的追击就可以了。

    城上的章武县长贾成起初看到这么多的人马浩荡而来,也确实是把他给吓坏了,连忙命人坚闭城门,所有的士兵都登上了城墙,严阵以待。

    但很快他便发现了来者竟然是自家的军队,是幽州的兵马,打得是魏军的旗号(当然并州军打得也是魏国的旗号,光凭这点是分辨不出来的)和幽州都督卫瓘和幽州刺史王颀的旗帜,凭着这个两旗号,倒是可以分得清楚。

    但贾成却不敢轻易地打开城门,毕竟旗号可以假冒,如果并州军故意地打着幽州军的旗号来诈取城池,那岂不是要上当受骗吗?

    如果真得是幽州军的话,贾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入城,当如果是并州军假扮的,想进城,门都没有。

    所以幽州军已经挤到了城门下,但贾成吩咐不得打开城门,反而命人质问起他们是哪儿的军队来。

    幽州军个个心急如焚,心道,这么大的旗号你看不到吗,睁眼瞎吗?不过这话也就是心里说说而已,没人敢当然去质问贾成,毕竟在人矮檐下,也不得不低头。

    幽州军高声地嚷嚷:“我们是幽州的军队,请速速打开城门,并州军的追兵就在身后,迟了就晚了。”

    贾成登高远眺,幽州军身后的并州骑兵他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不过他更不敢打开城门了,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一伙的,万一打开城门,把敌人给放进来,章武城就真得完了。

    所以贾成冷笑一声,道:“你们说你们是幽州军,何以为凭?”

    幽州军不禁愣住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是如何证明你是你,你们说你们是幽州军,那好啊,拿出证据来,证明你们就是幽州军,而不是并州军。

    其实幽州军和并州军,都是大魏的军队,从装备到衣甲武器,配备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仅仅从外观上看,没有多大的区别,何况就算有区别,并州军也是可以假扮的,就比方说卫瓘和王颀的旗帜,并州军随手都可以制造出来,所以光凭旗号,是不足以证明他们就是幽州军的。

    这些幽州军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们七嘴八舌的嚷着,罗列着一条条的证据,可在贾成的眼里,这些证据没有一个是拿得出手的,所以他压根儿也不敢相信这些人就是幽州军,死活也不肯打开城门。

    王颀就在幽州军的身后,他看到章武的城门迟迟没有打开,不禁是勃然大怒,要知道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幽州刺史,朝廷的封疆大吏,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县官刁难,而且还是这种生死关头之时,他怒提缰绳,快马冲到了章武城下。

    前面的幽州军纷纷地给王颀让路,王颀到了城下之后,大喝道:“某乃幽州刺史王颀是也,尔等何人,敢如此刁难,延误了军机,你吃罪得起吗?”

    贾成不认识王颀,自然不可能因为他的几句话就给唬住了,毕竟贾成也是出身名门望族,见过世面的,他冷笑道:“你说是你幽州刺史,何以为凭?”

    王颀的肺都快气炸了,此刻他恨得不将贾成从城头上揪下来,暴打一顿,或者说直接将这家伙的脑袋给砍掉,王颀可是执节刺史,有权斩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像章武县长这样只有四百石的小官,王颀给他扣一个耽误军的罪名,分分毫就能要了他的脑袋。

    可现在王颀呆在城下,根本没办法奈何得了贾成,这个时候战况紧急,分毫必争,王颀牙一咬,便从腰间扯下自己的印鉴来,大力一扔,直接就扔到了城头上,贾成一把便接住了,王颀大喝道:“这是朝廷亲赐的银印,睁开你的狗眼好好瞧瞧!”

    幽州刺史是中二千石的官员,银印青绶,银印虽然不大,但却是沉甸甸的,而且做工极为精良,贾成执得是铜印,从工艺上来讲,这两种印区别是不大的,贾成见王颀拿出了刺史之印,不禁有些惶恐。

    今日之事,摆明了已经是得罪了王颀,即使此刻打开城门,也难保以后王颀不会给他穿小鞋,以他低微的身份,王颀这样的封疆大吏,想要掐死他,就如同是掐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所以贾成虽然对这方银印信了七八分,但他依然嘴还是比较硬,硬气地道:“那谁能证明这个印是真的?”

    王颀气得是七窍生烟,本来以为他们赶到了章武城下,总算可以摆脱并州军的追击了,但没想到遇到这么一位六亲不认油盐不进的家伙,百般刁难,就是死活不开城门,眼看着并州骑兵就追杀过来了,自己居然还和这家伙这儿扯皮,王颀大怒道:“朝廷亲赐的银印你都敢怀疑,信不信本官入城之后,立刻砍了你的脑袋?”

    贾成正想要怼回去,县尉在耳边耳语道:“贾县长,下官以前在幽州当过差,这位可是货真价实的幽州刺史王颀,下官以前是见过他的,那时他当的还是玄菟太守,贾县长执意不让他入城的话,那就小心以后遭他报复。”

第117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截断幽州军的归路,剩下的战斗就变得简单多了。

    如今幽州军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人,大部分是步兵,骑兵只占一少部分,而且经过了长途的跋涉,幽州军几乎是精疲力竭,根本就无法保证拥有充足的战斗力。

    而骁骑营虽然也是长途追击,但并没有拼尽全力,文钦一直是收着力的,让骁骑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随时都可以投入到战斗中来。

    文钦一声令下,两翼的骁骑兵立刻从幽州军的外围兜了一个大圈子,向着章武城的城门处迂回而去。

    这个时候,幽州军已经是冲向了章武城的城门,他们蜂拥而上,拥挤不堪,就算是自相践踏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时候,别人的生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只要自己能逃得出并州军的追击就可以了。

    城上的章武县长贾成起初看到这么多的人马浩荡而来,也确实是把他给吓坏了,连忙命人坚闭城门,所有的士兵都登上了城墙,严阵以待。

    但很快他便发现了来者竟然是自家的军队,是幽州的兵马,打得是魏军的旗号(当然并州军打得也是魏国的旗号,光凭这点是分辨不出来的)和幽州都督卫瓘和幽州刺史王颀的旗帜,凭着这个两旗号,倒是可以分得清楚。

    但贾成却不敢轻易地打开城门,毕竟旗号可以假冒,如果并州军故意地打着幽州军的旗号来诈取城池,那岂不是要上当受骗吗?

    如果真得是幽州军的话,贾成当然不会拒绝他们入城,当如果是并州军假扮的,想进城,门都没有。

    所以幽州军已经挤到了城门下,但贾成吩咐不得打开城门,反而命人质问起他们是哪儿的军队来。

    幽州军个个心急如焚,心道,这么大的旗号你看不到吗,睁眼瞎吗?不过这话也就是心里说说而已,没人敢当然去质问贾成,毕竟在人矮檐下,也不得不低头。

    幽州军高声地嚷嚷:“我们是幽州的军队,请速速打开城门,并州军的追兵就在身后,迟了就晚了。”

    贾成登高远眺,幽州军身后的并州骑兵他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不过他更不敢打开城门了,谁知道你们是不是一伙的,万一打开城门,把敌人给放进来,章武城就真得完了。

    所以贾成冷笑一声,道:“你们说你们是幽州军,何以为凭?”

    幽州军不禁愣住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是如何证明你是你,你们说你们是幽州军,那好啊,拿出证据来,证明你们就是幽州军,而不是并州军。

    其实幽州军和并州军,都是大魏的军队,从装备到衣甲武器,配备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仅仅从外观上看,没有多大的区别,何况就算有区别,并州军也是可以假扮的,就比方说卫瓘和王颀的旗帜,并州军随手都可以制造出来,所以光凭旗号,是不足以证明他们就是幽州军的。

    这些幽州军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们七嘴八舌的嚷着,罗列着一条条的证据,可在贾成的眼里,这些证据没有一个是拿得出手的,所以他压根儿也不敢相信这些人就是幽州军,死活也不肯打开城门。

    王颀就在幽州军的身后,他看到章武的城门迟迟没有打开,不禁是勃然大怒,要知道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幽州刺史,朝廷的封疆大吏,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县官刁难,而且还是这种生死关头之时,他怒提缰绳,快马冲到了章武城下。

    前面的幽州军纷纷地给王颀让路,王颀到了城下之后,大喝道:“某乃幽州刺史王颀是也,尔等何人,敢如此刁难,延误了军机,你吃罪得起吗?”

    贾成不认识王颀,自然不可能因为他的几句话就给唬住了,毕竟贾成也是出身名门望族,见过世面的,他冷笑道:“你说是你幽州刺史,何以为凭?”

    王颀的肺都快气炸了,此刻他恨得不将贾成从城头上揪下来,暴打一顿,或者说直接将这家伙的脑袋给砍掉,王颀可是执节刺史,有权斩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像章武县长这样只有四百石的小官,王颀给他扣一个耽误军的罪名,分分毫就能要了他的脑袋。

    可现在王颀呆在城下,根本没办法奈何得了贾成,这个时候战况紧急,分毫必争,王颀牙一咬,便从腰间扯下自己的印鉴来,大力一扔,直接就扔到了城头上,贾成一把便接住了,王颀大喝道:“这是朝廷亲赐的银印,睁开你的狗眼好好瞧瞧!”

    幽州刺史是中二千石的官员,银印青绶,银印虽然不大,但却是沉甸甸的,而且做工极为精良,贾成执得是铜印,从工艺上来讲,这两种印区别是不大的,贾成见王颀拿出了刺史之印,不禁有些惶恐。

    今日之事,摆明了已经是得罪了王颀,即使此刻打开城门,也难保以后王颀不会给他穿小鞋,以他低微的身份,王颀这样的封疆大吏,想要掐死他,就如同是掐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所以贾成虽然对这方银印信了七八分,但他依然嘴还是比较硬,硬气地道:“那谁能证明这个印是真的?”

    王颀气得是七窍生烟,本来以为他们赶到了章武城下,总算可以摆脱并州军的追击了,但没想到遇到这么一位六亲不认油盐不进的家伙,百般刁难,就是死活不开城门,眼看着并州骑兵就追杀过来了,自己居然还和这家伙这儿扯皮,王颀大怒道:“朝廷亲赐的银印你都敢怀疑,信不信本官入城之后,立刻砍了你的脑袋?”

    贾成正想要怼回去,县尉在耳边耳语道:“贾县长,下官以前在幽州当过差,这位可是货真价实的幽州刺史王颀,下官以前是见过他的,那时他当的还是玄菟太守,贾县长执意不让他入城的话,那就小心以后遭他报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