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9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纷纷地解衣脱甲,赤膊上阵,而且他们也扔掉了矛戟这样的又长又重的武器,只持刀剑和盾牌这样的短武器。

    在这漫天大雪之中,一郡糙汉子光膀而行,向着魏军阵地疾奔而来,这场面,要多怪异有多怪异,仿佛如同一群疯子在雪地里狂奔,只不过委实有些人数多了而已。

    按正常人的思维,人若是不发疯,又怎么可能有会在雪地里祼奔呢?

    本来诸葛诞和司马昭听闻到吴军来袭的消息之后,是如临大敌,可等他们看清楚状况的时候,反倒是目瞪口呆,饶是诸葛诞打了很多年的仗,这样的场面还真是第一次看到,难不成这些吴兵真得发疯了不成吗?

    这么一个大雪天,天气又湿又冷,诸葛诞就算是穿着厚厚的冬衣和铠甲,铠甲的外面,还披了一件蜀锦做的披风,站在雪地之中一个时辰,就冻得手脚发麻,不回帐蓬之中烤烤火的话,诸葛诞都觉得自己快要给冻死了。

    偏偏就是这样的严寒酷冷的天气,这帮子吴兵居然会一个个赤膊裸衣上阵,如果没有别的原因的话,除非这些吴兵是脑子进水了。

    司马昭两眼发直,他揉了揉眼睛,还以为自己是眼花看错了,可他再怎么揉,看到情景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且这些吴兵快速地冲了过来,距离魏军的阵地是越来越近了,倒让司马昭看得更为真切,这些吴兵确实没穿多少衣服,甚至可以看得到他们胳膊上结实的肌肉在跳动着。

    司马昭茫然地看向诸葛诞,疑惑道:“诸葛将军,吴军这是搞得什么名堂?”

    诸葛诞沉吟了一下,道:“吴人赤膊上阵,不过是故弄玄虚,如此寒冷天气,他们必不能持久,传令下去,各营全力阻挡,休要他们靠近大堤,用不了多长时间,吴人必败!”

    在诸葛诞看来,吴人不过是想要出奇制胜,但赤膊上阵这样怪异的招数也太偏门了,如果天热的时候,或许可以理解,但现在可是大冬天,还下着大雪,别人都生怕衣服穿少了不抗冻,这帮子吴人倒好,赤身裸衣,如果不是在战场上,诸葛诞还以为是打那儿冒出来的野人呢。

    想要用这种方式来袭击魏军,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魏军可是好歹也有好几万的人马,看看吴军这些人马,充其量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就算他们是铜浇铁铸,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用不了多久就会冻僵的,到时候不用魏军出手,这极寒的天气就足以将他们给冻成冰棍了。

    所以诸葛诞对吴军的这种进攻方式,颇有些不以为然,而且还用嘲弄地眼神扫视了一番,而且才下令魏军进行阻击。

    魏军身着厚实的冬衣,身披铁铠,尚且冻得抗不住,吴军就算是再适应淮南这边的天气,那也犯不着赤身上阵吧,这样哗众取宠的作战方式诸葛诞完全搞不清吴军的真正意图。

    不过搞不清也不要紧,以吴军这样的状况,根本就不可能在雪地里多呆更长的时间,只要魏军能布置好防线,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吴军是必败无疑。

    所以诸葛诞的命令下达的很随意,甚至连全军紧急征调的命令都没有下达,只是给前部督韩综下令,要他带本部的人马前去应战,只需要把这支吴军挡在大堤之前就行了,只要把战斗拖延上一段时间,诸葛诞就不相信吴军这些人真能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下去。

    吴军的突然杀到,起初确实也让魏军是惊惶不已,但看清楚了吴军的模样,魏军士兵又不禁是狂笑起来,这特么地也太搞笑了吧,难道说吴国现在已经穷到这种地步了,连士兵的衣甲都配不起了?让一群赤身裸衣的士兵来打仗,而且是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

    本来还有些紧张的魏军士兵这个时候个个都放松了下来,甚至有些士兵都懒得去防备,吴军这么一支军队前来进攻,和送死又有什么区别的?

    唯独韩综是脸色凝重,丝毫不敢大意,有魏军将领嘲笑吴军连衣甲都穿不起,韩综可不这么认为,毕竟韩综是从吴国叛逃的,吴军是什么状况他比谁都清楚,就算吴国的综合国力比不上魏国,但也不至于连衣服铠甲都配不齐全。

    吴军这次赤身进攻,肯定是有所原因的,尤其是韩综瞧见了丁奉,不禁暗暗地叫苦,吴军诸将之中,韩综害怕的不多,偏偏丁奉就算一个,丁奉打仗素来以骁勇称著,冲锋陷阵,悍不畏死,而且此人嫉恶如仇,对韩综这样的叛将是恨之入骨,一旦在战场上相遇,那就是不死不休啊!

    可偏偏这个时候诸葛诞派韩综上前迎战,如果是平时,韩综必然是责无旁贷,冲杀在前,但现在遭遇到了丁奉,韩综心里便有些打鼓了,恨得不扭身而走,以避锋芒。

    韩综瞧见了丁奉,丁奉自然也瞧见了韩综,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丁奉大喝一声:“叛贼韩综,休走,吃某一刀!”

    韩综的所做所为,在江东早已引起了公愤,多年以来,叛逃到魏国的吴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这些叛逃者大多是低调行事,尽可能地不再与吴国为敌,唯独韩综,没有半点的羞耻心,叛逃到魏国之后,便成为了魏国伐吴的急先锋马前卒,为了向新主子邀功请赏,不知道斩杀了多少的吴国士兵,祸害了多少的吴国百姓,吴国上下,对韩综无不是切齿痛恨,像丁奉这般嫉恶如仇之人,在战场上遇到了韩综,不把他大卸八块,实在是难平心头之恨。

    丁奉暴喝一声之后,提着手中的环首刀,三步并做两步,飞身地就冲着韩综扑了过去。

    而他身后的吴军将士,也势如出林的猛虎,紧跟在丁奉的身后,向着魏军的阵地凶猛地扑了过去。

第119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如果吴军的援兵赶到,那后果真得就不堪设想了。

    可是吴国的援兵肯定是会来的,东兴乃是吴国新修筑的要塞,东兴受到攻击,吴国不可能不派出援兵来救援,唯一不确定的是,援兵是早来还是迟来的问题。

    天降大雪,道路受阻,诸葛诞寻思着受影响的不止是魏军吧,最起码吴国的援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肯定要比原定计划晚几天才能到达东兴。

    其实诸葛诞是想错了,吴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因为吴军走的不是陆路而是水路,大降大雪,最多影响的是江面的能见度而已,并不会影响船只的行进速度。

    诸葛恪在得到了魏军进犯东兴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召集军队,奔赴东兴前线了。

    诸葛恪想要出兵北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为此,他已经精心地准备了北伐的攻略,并已经筹措好了军队,本来诸葛恪计划着在短时间内就向魏国发起进攻的,没想到魏军到是提前一步杀了过来,这倒也省了诸葛恪召集军队的时间。

    现在诸葛恪急需一场提振声望的胜利,不管是前去进攻还是进行防御,只要能打胜仗就行了。

    孙权在世之时,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穷兵黩武,不断地出兵去挑衅魏国,而往往都是大败而归,鲜有胜绩。

    所以诸葛恪在出兵之前,也是要斟酌的,冒然地出兵,如果取得不了理想的结果,那么不但获取不了诸葛恪想要的声望,反而会影响他目前的地位,所以军队都集结的差不多了,但诸葛恪还在犹豫。

    而此次魏军的进攻,便给了诸葛恪不再犹豫的出兵理由,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出兵,像话吗?

    这次的出兵不能犹豫,而且必须要快,要雷厉风行,必须要赶在东兴二城失守之前,赶到东兴去。

    东兴二城,可是投入了诸葛恪不少的心血,从战略位置上考虑,东兴二城关系到江北的得失,一旦东兴失守,濡须口肯定是保不住了,而濡须口一旦被魏军攻破,魏军便可以饮马长江,直接威胁到建业的安危,整个江东的根基都会动摇,所以关系到江东社稷的大事,不光是诸葛恪,整个东吴都会为之牵动,这影响的可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而是江东整个阶层的利益,所有人都会为之拼命。

    所以,吴军的这次救援行动,十分地迅捷,仅仅只是用了四天的时间,四万大军就直抵徐塘,和魏军是遥遥相对。

    吴军的这次神速行动,让诸葛诞都有些措手不及,按照以往经验,吴军的军事行动,向来是比较拖沓的,从建业调兵,没有个十天半月,是不可能抵达淮南的。

    而这一次的如此的神速,确实令人出乎意料,按理说,光是调集军队,三四天的时间都不可能完成,没想到这一次吴军的行动竟然是如此雷厉风行,完全打乱了诸葛诞的计划。

    诸葛诞给吴军援兵预估的时间是十天左右,正常的情况下,吴军十天能赶到东兴就真得不错了,而诸葛诞的计划之中,十天之内是必须要拿下东兴二城的。

    可现在计划全乱了,魏军出兵之后就遭遇到了风雪天气,攻城行动一再受挫,原本十天拿下的东兴现在变得遥遥无期了。

    更为棘手的是,吴军的援兵竟然会提前赶到,这不禁让诸葛诞是疑惑不已,如此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吴军的援兵能不迟到就不错了,又怎么可能会提前呢,除非是诸葛恪提前就准备好了军队,并做好出征前的一切准备,才可能会如此地雷厉风行。

    可是,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呢,魏军的这次军事行动,一直是秘而不宣的,虽然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制订了出兵的方案,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就是要杀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吴军如此地准备充分,分明魏军出兵的计划早就泄露了,可是这个计划,怎么就能泄露出去呢?

    诸葛诞是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这次的军事行动,只有魏国高层的人士才知道真实的详情,所有的军事调动,粮草筹备都是在秘密的状况下进行的,真正知情的人少知又少,甚至在淮南前线,诸葛诞手底下的将领都是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才得到的命令,事先他们毫不知情。就算是淮南军中潜藏着吴军的奸细,也不可能这么快地把消息传递到江东去,让吴军方面早就有所准备。

    诸葛诞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个原因来,不过现在就算是想到原因,也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吴军的援兵已经赶到了东兴,魏军必须要重新调整战术方案了,首先针对的不再是如何攻破东兴二城,而是如何击退吴军的援兵,现在魏军的首要任务,已经从围城,转变到如何打援上来了。

    让诸葛诞稍稍心安的是,吴军的援兵并没有他想像之中的那么多,仅仅只是派来了四万人马,和魏军的七万大军相比,吴军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这样的兵力对比,魏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诸葛诞没有任何理由来惧怕吴军。

    反正迟早是要和吴军进行决战的,就算不在东兴决战,杀到了建业城下,这一场大战也是避不可免的,那晚打还不如早打,如果能在东兴解决掉吴军的主力,接下来,进攻建业岂不就是顺风顺水了?

    不过现在和吴军决战,却似乎有些天公不作美,这漫天的大雪,影响的可不光是魏军,吴军一样也会受到影响,看来现在交战是不可能了,只有等到雪停了天晴了,双方才有可能好好地厮杀一场。

    诸葛诞对这一战是满怀信心的,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雪停了,想打这一仗,也只有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第119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如果吴军的援兵赶到,那后果真得就不堪设想了。

    可是吴国的援兵肯定是会来的,东兴乃是吴国新修筑的要塞,东兴受到攻击,吴国不可能不派出援兵来救援,唯一不确定的是,援兵是早来还是迟来的问题。

    天降大雪,道路受阻,诸葛诞寻思着受影响的不止是魏军吧,最起码吴国的援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肯定要比原定计划晚几天才能到达东兴。

    其实诸葛诞是想错了,吴军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因为吴军走的不是陆路而是水路,大降大雪,最多影响的是江面的能见度而已,并不会影响船只的行进速度。

    诸葛恪在得到了魏军进犯东兴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召集军队,奔赴东兴前线了。

    诸葛恪想要出兵北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为此,他已经精心地准备了北伐的攻略,并已经筹措好了军队,本来诸葛恪计划着在短时间内就向魏国发起进攻的,没想到魏军到是提前一步杀了过来,这倒也省了诸葛恪召集军队的时间。

    现在诸葛恪急需一场提振声望的胜利,不管是前去进攻还是进行防御,只要能打胜仗就行了。

    孙权在世之时,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穷兵黩武,不断地出兵去挑衅魏国,而往往都是大败而归,鲜有胜绩。

    所以诸葛恪在出兵之前,也是要斟酌的,冒然地出兵,如果取得不了理想的结果,那么不但获取不了诸葛恪想要的声望,反而会影响他目前的地位,所以军队都集结的差不多了,但诸葛恪还在犹豫。

    而此次魏军的进攻,便给了诸葛恪不再犹豫的出兵理由,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出兵,像话吗?

    这次的出兵不能犹豫,而且必须要快,要雷厉风行,必须要赶在东兴二城失守之前,赶到东兴去。

    东兴二城,可是投入了诸葛恪不少的心血,从战略位置上考虑,东兴二城关系到江北的得失,一旦东兴失守,濡须口肯定是保不住了,而濡须口一旦被魏军攻破,魏军便可以饮马长江,直接威胁到建业的安危,整个江东的根基都会动摇,所以关系到江东社稷的大事,不光是诸葛恪,整个东吴都会为之牵动,这影响的可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而是江东整个阶层的利益,所有人都会为之拼命。

    所以,吴军的这次救援行动,十分地迅捷,仅仅只是用了四天的时间,四万大军就直抵徐塘,和魏军是遥遥相对。

    吴军的这次神速行动,让诸葛诞都有些措手不及,按照以往经验,吴军的军事行动,向来是比较拖沓的,从建业调兵,没有个十天半月,是不可能抵达淮南的。

    而这一次的如此的神速,确实令人出乎意料,按理说,光是调集军队,三四天的时间都不可能完成,没想到这一次吴军的行动竟然是如此雷厉风行,完全打乱了诸葛诞的计划。

    诸葛诞给吴军援兵预估的时间是十天左右,正常的情况下,吴军十天能赶到东兴就真得不错了,而诸葛诞的计划之中,十天之内是必须要拿下东兴二城的。

    可现在计划全乱了,魏军出兵之后就遭遇到了风雪天气,攻城行动一再受挫,原本十天拿下的东兴现在变得遥遥无期了。

    更为棘手的是,吴军的援兵竟然会提前赶到,这不禁让诸葛诞是疑惑不已,如此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吴军的援兵能不迟到就不错了,又怎么可能会提前呢,除非是诸葛恪提前就准备好了军队,并做好出征前的一切准备,才可能会如此地雷厉风行。

    可是,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呢,魏军的这次军事行动,一直是秘而不宣的,虽然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制订了出兵的方案,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就是要杀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吴军如此地准备充分,分明魏军出兵的计划早就泄露了,可是这个计划,怎么就能泄露出去呢?

    诸葛诞是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这次的军事行动,只有魏国高层的人士才知道真实的详情,所有的军事调动,粮草筹备都是在秘密的状况下进行的,真正知情的人少知又少,甚至在淮南前线,诸葛诞手底下的将领都是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才得到的命令,事先他们毫不知情。就算是淮南军中潜藏着吴军的奸细,也不可能这么快地把消息传递到江东去,让吴军方面早就有所准备。

    诸葛诞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个原因来,不过现在就算是想到原因,也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吴军的援兵已经赶到了东兴,魏军必须要重新调整战术方案了,首先针对的不再是如何攻破东兴二城,而是如何击退吴军的援兵,现在魏军的首要任务,已经从围城,转变到如何打援上来了。

    让诸葛诞稍稍心安的是,吴军的援兵并没有他想像之中的那么多,仅仅只是派来了四万人马,和魏军的七万大军相比,吴军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这样的兵力对比,魏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诸葛诞没有任何理由来惧怕吴军。

    反正迟早是要和吴军进行决战的,就算不在东兴决战,杀到了建业城下,这一场大战也是避不可免的,那晚打还不如早打,如果能在东兴解决掉吴军的主力,接下来,进攻建业岂不就是顺风顺水了?

    不过现在和吴军决战,却似乎有些天公不作美,这漫天的大雪,影响的可不光是魏军,吴军一样也会受到影响,看来现在交战是不可能了,只有等到雪停了天晴了,双方才有可能好好地厮杀一场。

    诸葛诞对这一战是满怀信心的,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雪停了,想打这一仗,也只有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第119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自然是最为有名的销金窟,这里歌姬成群,美女如云,生意好的不得了。

    但今天却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不看莺歌燕舞,不赏风花雪月,只是一个喝闷酒,一杯接一杯地往肚子里灌,喝得是酩酊大醉。

    要说这里可不是酒楼而是乐坊,在这儿喝酒的客人大多只是为了追求一下情调,真要是花钱买醉,又何苦来这种地步?

    按理说客人花了钱,想干什么那是客人的自由,但鸨娘焦月娘是一个比较八婆的人,她十分好奇这位客人的行为举止,看起来这位客人锦衣华服,和洛阳城里面的那些纨绔子弟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位客人带的几名护卫,目露精光,精悍利落,一看就都是练家子。

    别的公子哥的随从护卫不过是来装点一下门面的,但这位客人的护卫却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这不禁让焦月娘很是好奇这位客人的身份,她特意地想接近那位客人,却被护卫冷冷地挡了驾,连客人的身边都去不了。

    喝闷酒的人焦月娘也见多了,大多是为情所困,但这位客人显然不是,从他目光之中透出来的凛凛杀气,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了。

    焦月娘好奇客人的身份,但她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位客人的地位超乎她的想象,如果真让她知道的话,绝对能把她给吓尿了。

    没错,在青玉坊借酒浇愁的,正是刚刚从淮南返回洛阳的司马昭。

    其实东兴这一战行使指挥权力的是征东将军诸葛诞,打了败仗,理当应该由诸葛诞来负主要的责任,司马昭虽然是监军,但他对淮南的军务并不太熟,如果一定要让他也负责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个次要责任。

    战败之后,诸葛诞、王昶、胡奋皆上书朝廷,请求降罪,司马师则是宽宏大度,主动地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称自己没有听信采纳尚书傅嘏的意见,才导致了此次的失败,诸葛诞、王昶、胡奋他们恪尽职守,并无过错,所以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唯独监军司马昭监军不利,协调失当,故而削去爵位,撤除封邑。

    司马师在事先没有和司马昭沟通的情况下,就宣布了这一处罚决定,司马昭一时郁愤难平,一气之下,就跑到了青玉坊来买醉,连司马师的召见都置之不理了。

    司马昭不是不愿意为此次失败承担责任,关键是领军主将没有任何的罪责,为何他身为监军,却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实在是难用公平二字来形容,如果想要解释这一切,只能是说司马师把他当做了替罪羊,以平息朝中大臣的怒火。

    这就是司马昭郁闷不已的地方,没错,他可以承担属于他的那份责任,但不能把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吧,这次战败,身为主将的诸葛诞理应承担大部分的责任,正是因为他指挥失误,没有预估到天气的影响,面对吴军的袭击,又未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案,最终才导致了魏军的伤亡惨重,这场失利,诸葛诞绝对是难辞其咎。

    诸葛诞并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他反倒是和夏侯玄交从过密,这一点司马昭是很清楚的,司马懿在世之时,没有对诸葛诞动手,是因为诸葛诞确实是一个将才。

    但这次司马昭前往淮南与诸葛诞共事,隐隐觉得诸葛诞也是一个像王凌一样极具野心的人,并不肯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司马家卖力,所以这种人中,还得要多加提防才是。

    在淮南之时,司马昭就曾给司马师秘密写信,希望司马师可以寻找机会削减诸葛诞的兵权,以免他成为王凌第二。

    这次东兴战败之后,司马昭当然理所应当地认为司马师会听从他的意见,抓住这次战败的机会,把诸葛诞给撸下去。

    但没有想到的是,司马师就连象征性的惩处都没有一个,直接就免了诸葛诞等人的罪责,反倒让他来当这事的替罪羊,承担所有的过错,这一点,司马昭完全无法接受。

    这个时代,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声望可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东西,没有威望,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这次被削去爵位,无疑会成为司马昭的一个人生污点,也让司马昭的声望,跌到了谷底,这让司马昭以后的仕途,会变得格外的艰难起来。

    虽然司马昭清楚司马师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让自己背不该背的锅,司马昭从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司马昭和司马师的一母同胞,感情一向不错,司马昭也知道,司马师以前一直很照顾自己,他们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没有什么能超越他们兄弟感情的。

    但是自从司马师接掌大权以来,司马昭觉得司马师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淡薄了许多。

    或许这和司马懿的遗命有关吧,司马懿在临终之前指定由司马伦来接替司马师的位子,等到一下子就扼杀了司马昭以及他们兄亲几个的期望。

    众所周知,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也就是说,司马师一旦离世,他留下来的权柄必然会由他们兄弟几个之中的一个人来继承。

    本来按照长幼之序,司马昭是最有希望成为继承人的,司马师接掌大位板上钉钉,但司马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司马昭还是很有可能上位的。

    但司马懿的临终遗命,算是给司马昭泼了一盆冷水,让他所有的幻想瞬间成空,司马师最为年长,没有子嗣,他们还有希望,而司马伦在诸兄弟之中,最为年幼,光是这一点,司马昭就没有什么念想了。

    从司马懿死去的那一刻,司马昭内心之中就开始了怨恨,同样是司马懿的儿子,他比不过长兄司马师,也比不过幼弟司马伦,在司马家族,他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第119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自然是最为有名的销金窟,这里歌姬成群,美女如云,生意好的不得了。

    但今天却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不看莺歌燕舞,不赏风花雪月,只是一个喝闷酒,一杯接一杯地往肚子里灌,喝得是酩酊大醉。

    要说这里可不是酒楼而是乐坊,在这儿喝酒的客人大多只是为了追求一下情调,真要是花钱买醉,又何苦来这种地步?

    按理说客人花了钱,想干什么那是客人的自由,但鸨娘焦月娘是一个比较八婆的人,她十分好奇这位客人的行为举止,看起来这位客人锦衣华服,和洛阳城里面的那些纨绔子弟也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位客人带的几名护卫,目露精光,精悍利落,一看就都是练家子。

    别的公子哥的随从护卫不过是来装点一下门面的,但这位客人的护卫却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这不禁让焦月娘很是好奇这位客人的身份,她特意地想接近那位客人,却被护卫冷冷地挡了驾,连客人的身边都去不了。

    喝闷酒的人焦月娘也见多了,大多是为情所困,但这位客人显然不是,从他目光之中透出来的凛凛杀气,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了。

    焦月娘好奇客人的身份,但她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位客人的地位超乎她的想象,如果真让她知道的话,绝对能把她给吓尿了。

    没错,在青玉坊借酒浇愁的,正是刚刚从淮南返回洛阳的司马昭。

    其实东兴这一战行使指挥权力的是征东将军诸葛诞,打了败仗,理当应该由诸葛诞来负主要的责任,司马昭虽然是监军,但他对淮南的军务并不太熟,如果一定要让他也负责的话,最多也就是一个次要责任。

    战败之后,诸葛诞、王昶、胡奋皆上书朝廷,请求降罪,司马师则是宽宏大度,主动地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称自己没有听信采纳尚书傅嘏的意见,才导致了此次的失败,诸葛诞、王昶、胡奋他们恪尽职守,并无过错,所以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唯独监军司马昭监军不利,协调失当,故而削去爵位,撤除封邑。

    司马师在事先没有和司马昭沟通的情况下,就宣布了这一处罚决定,司马昭一时郁愤难平,一气之下,就跑到了青玉坊来买醉,连司马师的召见都置之不理了。

    司马昭不是不愿意为此次失败承担责任,关键是领军主将没有任何的罪责,为何他身为监军,却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实在是难用公平二字来形容,如果想要解释这一切,只能是说司马师把他当做了替罪羊,以平息朝中大臣的怒火。

    这就是司马昭郁闷不已的地方,没错,他可以承担属于他的那份责任,但不能把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吧,这次战败,身为主将的诸葛诞理应承担大部分的责任,正是因为他指挥失误,没有预估到天气的影响,面对吴军的袭击,又未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案,最终才导致了魏军的伤亡惨重,这场失利,诸葛诞绝对是难辞其咎。

    诸葛诞并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他反倒是和夏侯玄交从过密,这一点司马昭是很清楚的,司马懿在世之时,没有对诸葛诞动手,是因为诸葛诞确实是一个将才。

    但这次司马昭前往淮南与诸葛诞共事,隐隐觉得诸葛诞也是一个像王凌一样极具野心的人,并不肯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司马家卖力,所以这种人中,还得要多加提防才是。

    在淮南之时,司马昭就曾给司马师秘密写信,希望司马师可以寻找机会削减诸葛诞的兵权,以免他成为王凌第二。

    这次东兴战败之后,司马昭当然理所应当地认为司马师会听从他的意见,抓住这次战败的机会,把诸葛诞给撸下去。

    但没有想到的是,司马师就连象征性的惩处都没有一个,直接就免了诸葛诞等人的罪责,反倒让他来当这事的替罪羊,承担所有的过错,这一点,司马昭完全无法接受。

    这个时代,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声望可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东西,没有威望,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这次被削去爵位,无疑会成为司马昭的一个人生污点,也让司马昭的声望,跌到了谷底,这让司马昭以后的仕途,会变得格外的艰难起来。

    虽然司马昭清楚司马师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让自己背不该背的锅,司马昭从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司马昭和司马师的一母同胞,感情一向不错,司马昭也知道,司马师以前一直很照顾自己,他们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没有什么能超越他们兄弟感情的。

    但是自从司马师接掌大权以来,司马昭觉得司马师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淡薄了许多。

    或许这和司马懿的遗命有关吧,司马懿在临终之前指定由司马伦来接替司马师的位子,等到一下子就扼杀了司马昭以及他们兄亲几个的期望。

    众所周知,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也就是说,司马师一旦离世,他留下来的权柄必然会由他们兄弟几个之中的一个人来继承。

    本来按照长幼之序,司马昭是最有希望成为继承人的,司马师接掌大位板上钉钉,但司马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司马昭还是很有可能上位的。

    但司马懿的临终遗命,算是给司马昭泼了一盆冷水,让他所有的幻想瞬间成空,司马师最为年长,没有子嗣,他们还有希望,而司马伦在诸兄弟之中,最为年幼,光是这一点,司马昭就没有什么念想了。

    从司马懿死去的那一刻,司马昭内心之中就开始了怨恨,同样是司马懿的儿子,他比不过长兄司马师,也比不过幼弟司马伦,在司马家族,他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第120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脸色不禁有些发白,对他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原本指望着在吴军援兵到来之前,魏军就可以拿下东兴二城了,但现在一座城也没有拿下来,吴国的援兵就赶来了,如此一来,攻取东兴二城的计划可就要泡汤了。

    司马昭对诸葛诞道:“诸葛将军,吴军援兵已至,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诸葛诞呵呵一笑,道:“司马监军无需担忧,吴军援兵不过四万人,而我军尚有七万之众,兵力倍于敌军,又何患敌军来攻?如今正逢大雪,只要我军稳守大堤,就不惧吴军来攻,待到雪睛之时,再与吴军决一死战。”

    诸葛诞到是一点也不担心吴军的援兵,驻守东兴二城的吴军有城池的防护,魏军奈何他们不得,但吴军援兵可没有什么防御的工事,按照以往的交战经验,水战吴军肯定是占优的,但陆战他们却不是魏军步骑的对手,尤其是在这种双方兵力差距悬殊的对战之中,魏军完全地占据着上风,诸葛诞相信双方一交战,魏军肯定是会取得碾压性的胜利。

    攻打要塞城池诸葛涎没有什么把握,但在平地上对付吴军步兵,魏军可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的,取胜毫无悬念。

    现在唯一的困扰就是这漫天的大雪,这种风雪交加的天气,实在是不适合来作战的,尽管吴军的援兵已经在十里之外了,但诸葛诞不可能主动地发起进攻,这仗就算是要打,也得等到雪停了再说。

    不过好在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恶劣的风雪天气不利于魏军的军事行动,同样也不利于吴军的军事行动,别看他们已经到了徐塘,与大堤上的魏军近在咫尺,但这样的天气条件,吴军发起进攻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只能是驻扎在原地,等待天气转好之后,再行进攻吧。

    所以诸葛诞丝毫没有担心的样子,反而是气定神闲,吩咐亲兵取上几壶热酒来,放置在中军帐中,对司马师道:“司马监军,外面风雪交加,寒冷刺骨,某特意地令人备了几壶热酒,与司马监军共饮之,以趋风寒,请——”

    虽然司马昭觉得这个时候在军中饮酒有些不合时宜,但诸葛诞是诚意相邀的,盛情难却啊,何况在这冷风冷雪之中,司马昭也站了不短的时间了,冻得是簌簌发抖,这个时候,看到一壶热酒,简直就如同是见了亲娘,所以司马昭也顾不得其他了,和诸葛诞共入帐中,同饮起热酒来。

    帐内虽然帘子是卷起来的,但由于帐内放置着几盆炭火,正烧得通红,使得帐内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反倒是暖意融融的。

    帐帘子是诸葛诞吩咐卷起来的,这个帐口正对着徐塘方向,正是吴军的驻军所在,诸葛诞那怕是坐在帐中,对对面的情况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吴军有任何的异动,不用魏军来报告,都逃不过诸葛诞的眼睛。

    虽然诸葛诞在帐中饮酒,但他也仅仅只是驱寒而已,并不会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这是在前线,这是在战场,诸葛诞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和地位,他是不可能让自己喝醉的。

    而且,诸葛诞也笃定吴军不会来进攻,所以他才敢放肆一把,如果吴军这个时候来进攻的话,诸葛诞肯定是滴酒不沾的。

    司马昭一杯热酒下肚,这才觉得似乎有一股暖流浸润到了他的五脏六腑之中,暖意融融,身上的寒意一扫而光,四肢百駭无人通畅。

    “好酒,没有想诸葛将军在淮南,竟也有如此的美酒,这酒若放在洛阳,那是绝品佳酿啊!”司马昭喝过之后,不禁是对酒赞不绝口。

    洛阳当然是不乏好酒的,以司马昭的地位,在洛阳,什么好酒贵酒他都尝过,所以他品酒的口味极刁,本以为在淮南前线,诸葛诞能拿出来的也不过是乡野村醪,没想到这酒竟然是口味醇厚,堪称是好酒之中的好酒,真没想到在这打仗前线,还能喝到如此正宗美洒,令人叹观止。

    “好酒!好酒!”司马昭举杯连声地称赞,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把这洒和洛阳的好酒相比,居然是不遑多让。

    诸葛诞微微一笑,做为一方的封疆大吏,这点酒不过是小意思,诸葛诞是一个极重生活品味的人,不光是酒,许多生活的东西他都是讲究奢华,和京城里的那些达官贵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代奢靡之风渐起,享乐至上主义盛行,朝中那些达官显贵挥霍无度,奢侈成风,这样的风向标不光影响着洛阳,全天下皆亦然,诸葛诞能在军中立暖帐,饮酒作乐,这在以前,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喝酒是违反军纪的,违令者斩无赦。

    不过诸葛诞是此间的领军将军,而司马昭是监军,两人是前线的最高统帅,他们在此饮酒,谁能管得着?

    “司马监军觉得酒不错,不妨多饮几杯,反正今日闲来无事,直当是饮酒赏雪,解解忧烦。”诸葛诞劝酒道。

    司马昭摆了摆手,道:“军中有禁酒的规定,你我在此饮酒,本已是违例,若喝个酩酊大醉,又成何体统?少饮几杯,聊避风寒即可,不可贪杯啊!”

    诸葛诞当然也清楚军规所在,不过自觉今日无事,这军规也不成了摆设,反正已经是喝上了,这喝一杯也是犯禁,喝一坛也是犯禁,索性不如喝个痛快,以解这些天的郁闷和忧愁。

    正当诸葛诞开怀畅饮之时,忽然有军士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不过他没敢闯入大帐,而是跪在帐前禀道:“启禀诸葛将军,司马监军,吴人趁雪攻上来了!”

    诸葛诞和司马昭不禁是双双脸色大变,方才他们还正议论着这么大的雪,不利于军事行动呢,怎么一转眼的工夫,吴人居然会趁雪发起进攻了?

第120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脸色不禁有些发白,对他而言,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原本指望着在吴军援兵到来之前,魏军就可以拿下东兴二城了,但现在一座城也没有拿下来,吴国的援兵就赶来了,如此一来,攻取东兴二城的计划可就要泡汤了。

    司马昭对诸葛诞道:“诸葛将军,吴军援兵已至,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诸葛诞呵呵一笑,道:“司马监军无需担忧,吴军援兵不过四万人,而我军尚有七万之众,兵力倍于敌军,又何患敌军来攻?如今正逢大雪,只要我军稳守大堤,就不惧吴军来攻,待到雪睛之时,再与吴军决一死战。”

    诸葛诞到是一点也不担心吴军的援兵,驻守东兴二城的吴军有城池的防护,魏军奈何他们不得,但吴军援兵可没有什么防御的工事,按照以往的交战经验,水战吴军肯定是占优的,但陆战他们却不是魏军步骑的对手,尤其是在这种双方兵力差距悬殊的对战之中,魏军完全地占据着上风,诸葛诞相信双方一交战,魏军肯定是会取得碾压性的胜利。

    攻打要塞城池诸葛涎没有什么把握,但在平地上对付吴军步兵,魏军可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的,取胜毫无悬念。

    现在唯一的困扰就是这漫天的大雪,这种风雪交加的天气,实在是不适合来作战的,尽管吴军的援兵已经在十里之外了,但诸葛诞不可能主动地发起进攻,这仗就算是要打,也得等到雪停了再说。

    不过好在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恶劣的风雪天气不利于魏军的军事行动,同样也不利于吴军的军事行动,别看他们已经到了徐塘,与大堤上的魏军近在咫尺,但这样的天气条件,吴军发起进攻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只能是驻扎在原地,等待天气转好之后,再行进攻吧。

    所以诸葛诞丝毫没有担心的样子,反而是气定神闲,吩咐亲兵取上几壶热酒来,放置在中军帐中,对司马师道:“司马监军,外面风雪交加,寒冷刺骨,某特意地令人备了几壶热酒,与司马监军共饮之,以趋风寒,请——”

    虽然司马昭觉得这个时候在军中饮酒有些不合时宜,但诸葛诞是诚意相邀的,盛情难却啊,何况在这冷风冷雪之中,司马昭也站了不短的时间了,冻得是簌簌发抖,这个时候,看到一壶热酒,简直就如同是见了亲娘,所以司马昭也顾不得其他了,和诸葛诞共入帐中,同饮起热酒来。

    帐内虽然帘子是卷起来的,但由于帐内放置着几盆炭火,正烧得通红,使得帐内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反倒是暖意融融的。

    帐帘子是诸葛诞吩咐卷起来的,这个帐口正对着徐塘方向,正是吴军的驻军所在,诸葛诞那怕是坐在帐中,对对面的情况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吴军有任何的异动,不用魏军来报告,都逃不过诸葛诞的眼睛。

    虽然诸葛诞在帐中饮酒,但他也仅仅只是驱寒而已,并不会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这是在前线,这是在战场,诸葛诞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和地位,他是不可能让自己喝醉的。

    而且,诸葛诞也笃定吴军不会来进攻,所以他才敢放肆一把,如果吴军这个时候来进攻的话,诸葛诞肯定是滴酒不沾的。

    司马昭一杯热酒下肚,这才觉得似乎有一股暖流浸润到了他的五脏六腑之中,暖意融融,身上的寒意一扫而光,四肢百駭无人通畅。

    “好酒,没有想诸葛将军在淮南,竟也有如此的美酒,这酒若放在洛阳,那是绝品佳酿啊!”司马昭喝过之后,不禁是对酒赞不绝口。

    洛阳当然是不乏好酒的,以司马昭的地位,在洛阳,什么好酒贵酒他都尝过,所以他品酒的口味极刁,本以为在淮南前线,诸葛诞能拿出来的也不过是乡野村醪,没想到这酒竟然是口味醇厚,堪称是好酒之中的好酒,真没想到在这打仗前线,还能喝到如此正宗美洒,令人叹观止。

    “好酒!好酒!”司马昭举杯连声地称赞,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把这洒和洛阳的好酒相比,居然是不遑多让。

    诸葛诞微微一笑,做为一方的封疆大吏,这点酒不过是小意思,诸葛诞是一个极重生活品味的人,不光是酒,许多生活的东西他都是讲究奢华,和京城里的那些达官贵人也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代奢靡之风渐起,享乐至上主义盛行,朝中那些达官显贵挥霍无度,奢侈成风,这样的风向标不光影响着洛阳,全天下皆亦然,诸葛诞能在军中立暖帐,饮酒作乐,这在以前,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喝酒是违反军纪的,违令者斩无赦。

    不过诸葛诞是此间的领军将军,而司马昭是监军,两人是前线的最高统帅,他们在此饮酒,谁能管得着?

    “司马监军觉得酒不错,不妨多饮几杯,反正今日闲来无事,直当是饮酒赏雪,解解忧烦。”诸葛诞劝酒道。

    司马昭摆了摆手,道:“军中有禁酒的规定,你我在此饮酒,本已是违例,若喝个酩酊大醉,又成何体统?少饮几杯,聊避风寒即可,不可贪杯啊!”

    诸葛诞当然也清楚军规所在,不过自觉今日无事,这军规也不成了摆设,反正已经是喝上了,这喝一杯也是犯禁,喝一坛也是犯禁,索性不如喝个痛快,以解这些天的郁闷和忧愁。

    正当诸葛诞开怀畅饮之时,忽然有军士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不过他没敢闯入大帐,而是跪在帐前禀道:“启禀诸葛将军,司马监军,吴人趁雪攻上来了!”

    诸葛诞和司马昭不禁是双双脸色大变,方才他们还正议论着这么大的雪,不利于军事行动呢,怎么一转眼的工夫,吴人居然会趁雪发起进攻了?

第120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再度地昏迷了过去,急得司马昭差点没挥剑把那名医匠给砍了。

    那医匠是叫苦不迭,早知道给司马懿包扎伤口还有生命危险,那么他方才干脆缩在后面不出头便是了。

    不过以司马懿目前的伤势,若没有专业的医匠来处理的话,光是流血不止就有可能要了司马懿的命。

    本来医匠在军中也不算太少,但医匠只是文弱了许多,渡河之前场面极是混乱,大部分的医匠不是被乱军践踏而死,就是跳到河里面被淹死,总之侥幸生存的只有这名叫做田黄的医匠了。

    司马昭大概也看到了这种情况,虽然他的剑已经举了起来,但却没有砍下去,如果真要把他给杀了,估计也再没有能给司马懿治伤了。

    包扎好伤口之后,司马懿又悠悠地转醒了,只不过大失血之后,司马懿的脸色变得极度的苍白,形容枯槁,微微地冲着田黄颔首,以示谢意。

    田黄总算是放下那颗忐忑不安的心了,拱手对司马懿道:“太傅真是幸甚之至,这一箭虽然射中前胸,但却避开了心肺要害,已无大碍,太傅只需静心休养,切莫动怒动气,只要不让伤口迸裂,将养数月,定可痊癒。”

    听得田黄此言,司马昭倒是大为欣喜,对田黄道:“先生真是妙手回春,等回到军中,某必有厚赏!”

    田黄诚惶诚恐,都说伴君如伴虎,可跟司马家的人打交道,一点也不亚于君上,稍不留神,脑袋可就没了,就算现在得一大赏,也难平田黄心中的恐惧。

    司马昭拿起刚刚拨出来的那支箭端详了一下,发现那支箭的箭杆上刻着一个小字,是一个“邓”字。

    三国时期,许多的名将显贵,都喜欢订制专用的弓箭,以彰显个性,就连司马家也不例外,司马昭兄弟们使用的弓箭,都是专门订制的,在弓箭上面,都刻有“司马”字样。

    很显然,这支射中司马懿的箭,并不是普通的箭,显然是出自并州军有名望的将领之手,而并州军之中姓邓的大将,也只有越骑将军邓艾一人了,而此时邓艾正是统帅着越骑营,这一箭想必也正是邓艾射来了的。

    司马昭此刻对邓艾自然是恨得牙根直痒,暗暗地道:“邓艾,我与你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尽管医匠已宣布司马懿脱离了危险,但司马昭对这一箭依然还是耿耿于怀,司马昭向来便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邓艾射了他父亲这一箭,将来他必以十倍百倍来还之。

    看到司马懿死里逃生,众人也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们依然都是很愀心,毕竟司马懿年事已高,受了这么重的伤,能不能挺过来,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研究司马懿伤情的时候,而是如何逃亡的事。虽然渡过了乌马河,但是司马军损失了绝大部分的战马,只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匹战马侥幸地游了过来,如今骑兵变成了步兵,而此地距离司马大军所在的介休还有两百里左右的路程,如何逃过并州军的追击,才是最大的问题。

    此刻有乌马河隔阻,并州军倒也不可能一下子飞渡过来,但并州军有的是时间来搭建浮桥或找船来渡,只要骑兵过河,追上他们是迟早的是。

    此刻的司马军,恐怕是要多惨有多惨,为了渡河,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战马,不仅如此,大部分的士兵也扔掉了铠甲,渡河的时候,那玩意儿也太沉重了,水性再好的人也不可能穿着那么厚重的铠甲游过河去。

    甚至许多士兵连兵器都扔了,为了逃命,还真是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就算如此,成功渡河的人也不足万人,司马军阵容齐整的时候,尚且不敌并州军,此刻只剩一堆残兵败将了,一旦并州军追上来,他们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还真是渡河一时爽,过河之后才发现,依然看不到出路。

    司马懿如此重伤,显然已经是无力再指挥军队了,所以司马昭和诸将商量了一下,还是赶紧地向南撤退吧,走一步是一步,如果真得在原地停留不动,那更是绝死无疑。

    还留下为数不多的一些马匹,司马昭当然不会客气,立刻对这些战马重新进行了分配,主要的将领和幕僚每人分到了一匹,剩下的则分到了司马懿的亲兵手中。

    本来拥有战马的那些骑兵是最大的幸运儿,但眨眼之间战马重新分配,这些人立刻就悲催了。

    但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权力世界,身在底层的司马士兵连反驳的机会也没有,到是司马昭等人骑上了战马,心里稍稍的安定了一些,最起码有了战马,逃生的机会明显地增大了。

    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这支残破的队伍又重新地上路了,这样的队伍,显然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军队了,许多人穿得破破烂烂,甚至半身光着,别说是铠甲了,就连普通的军服都很难凑得齐了,就连军队最起码的旗帜,也全给丢光了。

    这支队伍,更像是一支难民,乱哄哄地一路向南行去。

    司马懿伤重,骑不得马,司马昭便命人砍了两根树枝,做了一副担架,派了几名士兵轮流抬着。

    虽然他们启程了,但是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东岸上邓艾、石苞和文钦三位将军已然聚首,战斗也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只剩下些许的残兵败将还在负隅顽抗,但这已经不是三人再需要关心的问题了。

    他们隔河相望,对岸的司马军已经是向南出发了,但似乎邓艾石苞文钦他们却一点也不急,反而是相视一笑。

    这支残兵败旅,早已是曹亮的囊中之物,虽然他们侥幸地渡过了河去,但是曹亮还是布有后手的,现在无需大军渡河,只需派一队骑兵过去,就足以解决战斗了。

第120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再度地昏迷了过去,急得司马昭差点没挥剑把那名医匠给砍了。

    那医匠是叫苦不迭,早知道给司马懿包扎伤口还有生命危险,那么他方才干脆缩在后面不出头便是了。

    不过以司马懿目前的伤势,若没有专业的医匠来处理的话,光是流血不止就有可能要了司马懿的命。

    本来医匠在军中也不算太少,但医匠只是文弱了许多,渡河之前场面极是混乱,大部分的医匠不是被乱军践踏而死,就是跳到河里面被淹死,总之侥幸生存的只有这名叫做田黄的医匠了。

    司马昭大概也看到了这种情况,虽然他的剑已经举了起来,但却没有砍下去,如果真要把他给杀了,估计也再没有能给司马懿治伤了。

    包扎好伤口之后,司马懿又悠悠地转醒了,只不过大失血之后,司马懿的脸色变得极度的苍白,形容枯槁,微微地冲着田黄颔首,以示谢意。

    田黄总算是放下那颗忐忑不安的心了,拱手对司马懿道:“太傅真是幸甚之至,这一箭虽然射中前胸,但却避开了心肺要害,已无大碍,太傅只需静心休养,切莫动怒动气,只要不让伤口迸裂,将养数月,定可痊癒。”

    听得田黄此言,司马昭倒是大为欣喜,对田黄道:“先生真是妙手回春,等回到军中,某必有厚赏!”

    田黄诚惶诚恐,都说伴君如伴虎,可跟司马家的人打交道,一点也不亚于君上,稍不留神,脑袋可就没了,就算现在得一大赏,也难平田黄心中的恐惧。

    司马昭拿起刚刚拨出来的那支箭端详了一下,发现那支箭的箭杆上刻着一个小字,是一个“邓”字。

    三国时期,许多的名将显贵,都喜欢订制专用的弓箭,以彰显个性,就连司马家也不例外,司马昭兄弟们使用的弓箭,都是专门订制的,在弓箭上面,都刻有“司马”字样。

    很显然,这支射中司马懿的箭,并不是普通的箭,显然是出自并州军有名望的将领之手,而并州军之中姓邓的大将,也只有越骑将军邓艾一人了,而此时邓艾正是统帅着越骑营,这一箭想必也正是邓艾射来了的。

    司马昭此刻对邓艾自然是恨得牙根直痒,暗暗地道:“邓艾,我与你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尽管医匠已宣布司马懿脱离了危险,但司马昭对这一箭依然还是耿耿于怀,司马昭向来便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邓艾射了他父亲这一箭,将来他必以十倍百倍来还之。

    看到司马懿死里逃生,众人也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不过他们依然都是很愀心,毕竟司马懿年事已高,受了这么重的伤,能不能挺过来,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研究司马懿伤情的时候,而是如何逃亡的事。虽然渡过了乌马河,但是司马军损失了绝大部分的战马,只有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匹战马侥幸地游了过来,如今骑兵变成了步兵,而此地距离司马大军所在的介休还有两百里左右的路程,如何逃过并州军的追击,才是最大的问题。

    此刻有乌马河隔阻,并州军倒也不可能一下子飞渡过来,但并州军有的是时间来搭建浮桥或找船来渡,只要骑兵过河,追上他们是迟早的是。

    此刻的司马军,恐怕是要多惨有多惨,为了渡河,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战马,不仅如此,大部分的士兵也扔掉了铠甲,渡河的时候,那玩意儿也太沉重了,水性再好的人也不可能穿着那么厚重的铠甲游过河去。

    甚至许多士兵连兵器都扔了,为了逃命,还真是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就算如此,成功渡河的人也不足万人,司马军阵容齐整的时候,尚且不敌并州军,此刻只剩一堆残兵败将了,一旦并州军追上来,他们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还真是渡河一时爽,过河之后才发现,依然看不到出路。

    司马懿如此重伤,显然已经是无力再指挥军队了,所以司马昭和诸将商量了一下,还是赶紧地向南撤退吧,走一步是一步,如果真得在原地停留不动,那更是绝死无疑。

    还留下为数不多的一些马匹,司马昭当然不会客气,立刻对这些战马重新进行了分配,主要的将领和幕僚每人分到了一匹,剩下的则分到了司马懿的亲兵手中。

    本来拥有战马的那些骑兵是最大的幸运儿,但眨眼之间战马重新分配,这些人立刻就悲催了。

    但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权力世界,身在底层的司马士兵连反驳的机会也没有,到是司马昭等人骑上了战马,心里稍稍的安定了一些,最起码有了战马,逃生的机会明显地增大了。

    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这支残破的队伍又重新地上路了,这样的队伍,显然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军队了,许多人穿得破破烂烂,甚至半身光着,别说是铠甲了,就连普通的军服都很难凑得齐了,就连军队最起码的旗帜,也全给丢光了。

    这支队伍,更像是一支难民,乱哄哄地一路向南行去。

    司马懿伤重,骑不得马,司马昭便命人砍了两根树枝,做了一副担架,派了几名士兵轮流抬着。

    虽然他们启程了,但是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东岸上邓艾、石苞和文钦三位将军已然聚首,战斗也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只剩下些许的残兵败将还在负隅顽抗,但这已经不是三人再需要关心的问题了。

    他们隔河相望,对岸的司马军已经是向南出发了,但似乎邓艾石苞文钦他们却一点也不急,反而是相视一笑。

    这支残兵败旅,早已是曹亮的囊中之物,虽然他们侥幸地渡过了河去,但是曹亮还是布有后手的,现在无需大军渡河,只需派一队骑兵过去,就足以解决战斗了。

第120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剩下一些还尚未投降试图突围的幽州兵最终也放弃了念头,就连王颀和卫瓘都没办法突围出去,其他的人也就更没有什么念想了。

    所以幽州军从一个两个的投降,到后来整队整曲的人马投降,到最后全体都扔掉了武器,没有一个人再敢反抗了,整场的战斗,也就很快地落幕了。

    文钦下令将王颀的尸体收殓起来,同时把战场打扫清理了一番,不过有这么多的降兵,打扫清理战场这样的脏累活自然不用骁骑兵来动手,这些降兵就可以完成了。

    贾成在城头之上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看得他是两眼发直,他心里清楚的很,幽州军的失败其实是他一手导致,如果不是他坚持不开城门,不给幽州军进城的机会,幽州军是不会这么全军覆灭的。

    其次,贾成也感受到了并州骑兵的可怕之处,他们就如同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瞬间就席卷了整个战场,看起来浩浩荡荡的幽州军,竟然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或死或降,数万人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崩溃掉了。

    章武城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守军,贾成看到并州军的强悍之后,不禁是心生惧意,如果并州军在剿灭幽州军之后,向章武城发起进攻该怎么办?以章武城的兵力,根本就挡不住并州军啊!

    一瞬间,贾成甚至有弃城而逃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就算他逃出章武城又有什么用,以并州骑兵的速度,可以轻易地追上他们,到头来还不照样是死路一条?

    所以贾成压根儿不敢动了,他站在城头之上,木立如死,心中是忐忑不安。

    不过并州军围歼幽州军之后,并没有对章武城发起攻击,甚至连正眼都是没瞥一瞥,清理完战场之后,便押解着战俘撤退了。

    贾成如蒙大赦,一屁股跌坐在地,他浑身都被汗水给浸透了,贾成很难理解,并州军为何在打败幽州军之后,居然对章武城弃之不理,撤退之时,连眼角的余光都不曾多瞥一下,难道章武城在他们的眼里,完全是不屑一顾吗?

    其实贾成的想法是正确的,文钦对章武城确实是不屑一顾,他们这一次的攻击目标,就是幽州军,千里追击,只为能全歼卫瓘和王颀,至于章武城,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攻击目标,所以骁骑营完成任务之后,便主动地撤退了,并没有去试图攻击章武城。

    其实这个时候,章武的守军兵力比较薄弱,而且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他们早已经丧了胆,这个时候攻城,那怕并不擅长于攻城的骁骑营也可以轻易地拿下章武城来。

    但拿下章武城,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首先章武城只不过是冀州渤海郡治下的一座小县城,没有什么很高的战略价值,曹亮目前还没有打算向冀州进军,所以冒然地占据章武城,反倒是容易引起冀州军的注意,影响整个战略大局。

    这是曹亮事先叮嘱过文钦的,不可妄取冀州一城,那怕这样的城池唾手可得,暂时也只能是放弃,不保因为贪小便宜而影响大局。

    所以文钦便尊从于曹亮的命令,放弃了攻城的打算,不过他在临走之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城头上一眼,其实这一仗能打得如此顺风顺水,与章武县守将的“默契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章武城的城门打开的话,至少会有一大部分的幽州军涌入城中,并且依靠章武的城墙进行防守,这样骁骑营想要全歼幽州军,他们就必须要杀入到章武城中。

    攻城可不是骁骑营的强项,一旦陷入攻城作战,那么骁骑营的伤亡必然会大幅度地上升,而有了城墙的防护,幽州军的抵抗信心也会增强不少,最起码不会像野战之中这样轻易地就垮掉。

    所以,骁骑营今天可以全其功,完全得益于章武城的这位守将,文钦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这位守将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双方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如果不是骁骑营出手将他们隔开,文钦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

    不过这个原因文钦也不可能深究了,毕竟他不能亲自登上城头去问上一句,更何况,原因如何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骁骑营大获全胜,斩敌数千人,生俘两万余,活捉了卫瓘,阵斩了王颀,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眼望着骁骑营扬长而去,贾成这才如梦方醒,章武城没事了,但他自己却麻烦缠身了。

    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全军覆灭,这事必须会惊动朝廷,朝廷也肯定会派人来调查此事的,贾成很清楚,自己绝对是难辞其咎,如果朝廷要人出来背锅的话,贾成相信,自己肯定是难逃一死的。

    按正常的操作,贾成的处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没有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任何人也不应该擅自开城的,万一放进来的是敌军的奸细,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操作没问题,结果却导致了数万人的伤亡和被俘,这么大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吧,贾成想不出还有谁会比他更有资格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管什么情况,贾成注定是在劫难逃。

    但真得逃不脱吗?贾成突然脑子里灵光一动,司马军这边肯定是会拿他开刀问罪的,但如果他逃到并州军那边,光是凭着阻挡幽州军入城,就可以为他记上一功了。

    想来想去,想要免于一死,他就必须主动地向并州军投降,不过并州军似乎对拿下章武并不感兴趣,所以贾成就必须抢在并州军撤走之前,主动地出城追上并州军,向其投降,这样或许还有生存的机会。

    于是,贾成下令点起城中的兵马,打开城门,不顾一切地向着并州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第120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剩下一些还尚未投降试图突围的幽州兵最终也放弃了念头,就连王颀和卫瓘都没办法突围出去,其他的人也就更没有什么念想了。

    所以幽州军从一个两个的投降,到后来整队整曲的人马投降,到最后全体都扔掉了武器,没有一个人再敢反抗了,整场的战斗,也就很快地落幕了。

    文钦下令将王颀的尸体收殓起来,同时把战场打扫清理了一番,不过有这么多的降兵,打扫清理战场这样的脏累活自然不用骁骑兵来动手,这些降兵就可以完成了。

    贾成在城头之上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看得他是两眼发直,他心里清楚的很,幽州军的失败其实是他一手导致,如果不是他坚持不开城门,不给幽州军进城的机会,幽州军是不会这么全军覆灭的。

    其次,贾成也感受到了并州骑兵的可怕之处,他们就如同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瞬间就席卷了整个战场,看起来浩浩荡荡的幽州军,竟然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或死或降,数万人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崩溃掉了。

    章武城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守军,贾成看到并州军的强悍之后,不禁是心生惧意,如果并州军在剿灭幽州军之后,向章武城发起进攻该怎么办?以章武城的兵力,根本就挡不住并州军啊!

    一瞬间,贾成甚至有弃城而逃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就算他逃出章武城又有什么用,以并州骑兵的速度,可以轻易地追上他们,到头来还不照样是死路一条?

    所以贾成压根儿不敢动了,他站在城头之上,木立如死,心中是忐忑不安。

    不过并州军围歼幽州军之后,并没有对章武城发起攻击,甚至连正眼都是没瞥一瞥,清理完战场之后,便押解着战俘撤退了。

    贾成如蒙大赦,一屁股跌坐在地,他浑身都被汗水给浸透了,贾成很难理解,并州军为何在打败幽州军之后,居然对章武城弃之不理,撤退之时,连眼角的余光都不曾多瞥一下,难道章武城在他们的眼里,完全是不屑一顾吗?

    其实贾成的想法是正确的,文钦对章武城确实是不屑一顾,他们这一次的攻击目标,就是幽州军,千里追击,只为能全歼卫瓘和王颀,至于章武城,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攻击目标,所以骁骑营完成任务之后,便主动地撤退了,并没有去试图攻击章武城。

    其实这个时候,章武的守军兵力比较薄弱,而且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他们早已经丧了胆,这个时候攻城,那怕并不擅长于攻城的骁骑营也可以轻易地拿下章武城来。

    但拿下章武城,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首先章武城只不过是冀州渤海郡治下的一座小县城,没有什么很高的战略价值,曹亮目前还没有打算向冀州进军,所以冒然地占据章武城,反倒是容易引起冀州军的注意,影响整个战略大局。

    这是曹亮事先叮嘱过文钦的,不可妄取冀州一城,那怕这样的城池唾手可得,暂时也只能是放弃,不保因为贪小便宜而影响大局。

    所以文钦便尊从于曹亮的命令,放弃了攻城的打算,不过他在临走之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城头上一眼,其实这一仗能打得如此顺风顺水,与章武县守将的“默契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章武城的城门打开的话,至少会有一大部分的幽州军涌入城中,并且依靠章武的城墙进行防守,这样骁骑营想要全歼幽州军,他们就必须要杀入到章武城中。

    攻城可不是骁骑营的强项,一旦陷入攻城作战,那么骁骑营的伤亡必然会大幅度地上升,而有了城墙的防护,幽州军的抵抗信心也会增强不少,最起码不会像野战之中这样轻易地就垮掉。

    所以,骁骑营今天可以全其功,完全得益于章武城的这位守将,文钦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这位守将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双方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如果不是骁骑营出手将他们隔开,文钦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

    不过这个原因文钦也不可能深究了,毕竟他不能亲自登上城头去问上一句,更何况,原因如何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骁骑营大获全胜,斩敌数千人,生俘两万余,活捉了卫瓘,阵斩了王颀,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眼望着骁骑营扬长而去,贾成这才如梦方醒,章武城没事了,但他自己却麻烦缠身了。

    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全军覆灭,这事必须会惊动朝廷,朝廷也肯定会派人来调查此事的,贾成很清楚,自己绝对是难辞其咎,如果朝廷要人出来背锅的话,贾成相信,自己肯定是难逃一死的。

    按正常的操作,贾成的处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没有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任何人也不应该擅自开城的,万一放进来的是敌军的奸细,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操作没问题,结果却导致了数万人的伤亡和被俘,这么大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吧,贾成想不出还有谁会比他更有资格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管什么情况,贾成注定是在劫难逃。

    但真得逃不脱吗?贾成突然脑子里灵光一动,司马军这边肯定是会拿他开刀问罪的,但如果他逃到并州军那边,光是凭着阻挡幽州军入城,就可以为他记上一功了。

    想来想去,想要免于一死,他就必须主动地向并州军投降,不过并州军似乎对拿下章武并不感兴趣,所以贾成就必须抢在并州军撤走之前,主动地出城追上并州军,向其投降,这样或许还有生存的机会。

    于是,贾成下令点起城中的兵马,打开城门,不顾一切地向着并州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第120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还是司马师自己想出来的,所以钟会在信中说得比较委婉,屯田之举,利国利民,但是目前冀州新军初创,并不适合采用屯田之法,请求司马师暂缓执行,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再执行不迟。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

第120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还是司马师自己想出来的,所以钟会在信中说得比较委婉,屯田之举,利国利民,但是目前冀州新军初创,并不适合采用屯田之法,请求司马师暂缓执行,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之时,再执行不迟。

    钟会的回信让司马师有些发热的头脑变得冷静了一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操练和屯田,也是难以兼顾的,既要让冀州的新军训练出战斗力来,又要进行屯田保证粮草供应,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考虑。

    冀州军有没有屯田的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农民出身的士兵不会种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但现在冀州军的首要任务却不是种田,而是解决冀州的防务问题,此刻疏于操练军队而去屯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丧失了此次大募军队的初衷。

    钟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司马师自然是暗暗地点头,钟会身处冀州前线,对那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意见才是最为中肯的,朝中的这些大臣,闭门造车,凭着想当然行事,他们的提议,往往很不靠谱。

    自从司马师提出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就不断地听到了反对之声,反对的人当然是言之凿凿,理由充分,甚至站在社稷的制高点上公然驳斥,认为穷兵黩武就是败亡之道。

    可是冀州的局面就摆在那儿,无兵可御,无险可守,难道要任由并州骑兵长驱直入,饮马黄河?

    在军队质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数量来弥补差距了,司马伦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站得比任何人都高,看得比任何人都远,想要守住冀州,广募军队,人海战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舍此之外,别无二径。

    实施战略防御,是司马师迫不得已的策略,并州丢了,幽州也丢了,冀州便不能再出事了,一旦冀州沦陷,整个黄河以北,寸土无存,半壁江山沦丧,那才是最为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保住冀州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司马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冀州的安全,募兵三十万,在许多人看来这是穷兵黩武涸泽而渔,但司马师清楚,这是迫不得已的一个法子,也只有利用冀州的人力资源,全民皆兵,才能在冀州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钟会的回信坚定了司马师的想法,看来任命钟会为河北都督,是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冀州的事务,司马师决定放手让钟会去做,自己这方面不再干涉。

    至于朝中的那些不和谐之声,司马师也决定置之不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朝中大臣根本就不了解冀州的情况,闭门造车,妄加议论,有害无益。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对冀州的防御将是带来新的考验,先前卫瓘和王颀镇守临渝关之时,最起码对并州军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现在幽州全境失守,并州军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肆无忌惮地南下,冀州的形势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再去谈论屯田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敌人都快兵临城下了,还让士兵磨磨噌噌地去种田,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集中一切力量做好冀州的防御才是现在的要务,好在司马师手中,还有数个州的资源可以利用,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就可以解决冀州的燃眉之急,尽管民怨会有所上升,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司马师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稍微地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些,老子都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掌握好火候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司马师主政之后,才发现治国之不易,别人只看到了你的高高在上,却看不到你的心力交瘁。

    司马师站了起来,决定出去走走,到外面透透气,这时,司马昭从外面匆匆而来,神色之间,显得有些愤怒。

    司马师道:“子上,你这急匆匆的,所为何事?”

    司马昭拱手道:“兄长,刚刚得到的消息,卫瓘被俘之后,屈节而降,如今竟做了曹亮的幽州刺史,枉费我们如此待他,他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小弟建议抄没卫家,其家眷流放千里,以为惩诫。”

    司马昭也是刚刚听到了这个消息,幽州军在章武全军覆灭,王颀战死,卫瓘被俘,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个结局了,卫瓘是司马氏的嫡系,曾得到过司马懿的重用,因为平定幽州之叛有功,被司马师提拨到了幽州都督的高位之上,按理说,他应该同王颀一样杀身成仁,这样才不负司马家的恩德。

    但没想到卫瓘竟然是如此地没有骨气,不但屈膝投降,而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亮的幽州刺史,助纣为虐,真是可恶之极。

    前几天得到了幽州军兵败的消息,司马师还特意地召见了卫瓘的儿子和兄弟,以为嘉勉,可转眼卫瓘就变节了,这不是赤果果的打司马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昭显得特别的气愤,认为只有严惩卫家,才能挽回司马家的尊严来,同时也能威慑其他的将领,投敌有风险,变节需谨慎。

    司马师脸色却是比较平静,显然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卫瓘原本就不是那种视死如归忠心不二的人,一但被俘,肯定会贪生怕死,屈膝变节的。

    只是让司马师很意外的是,曹亮居然对卫瓘这样的降将如此地重用,竟然会委任他为幽州刺史,像卫瓘这样的墙头草,一旦形势不利,变节投降就如同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吗?

    至于惩处卫家的人,司马师倒是没有什么想法,卫瓘投敌固然有其可恶的一面,但究其原因,却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这个时候罪及家人,反倒显得司马师的胸襟有些小了。

    司马师叹了一口气道:“卫伯玉势穷降敌,某之过也,何苦累及家人,传令下去,一切继往不咎,其俸禄仍按旧例供给。”

第120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整个战斗就戛然而止,剩下一些还尚未投降试图突围的幽州兵最终也放弃了念头,就连王颀和卫瓘都没办法突围出去,其他的人也就更没有什么念想了。

    所以幽州军从一个两个的投降,到后来整队整曲的人马投降,到最后全体都扔掉了武器,没有一个人再敢反抗了,整场的战斗,也就很快地落幕了。

    文钦下令将王颀的尸体收殓起来,同时把战场打扫清理了一番,不过有这么多的降兵,打扫清理战场这样的脏累活自然不用骁骑兵来动手,这些降兵就可以完成了。

    贾成在城头之上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看得他是两眼发直,他心里清楚的很,幽州军的失败其实是他一手导致,如果不是他坚持不开城门,不给幽州军进城的机会,幽州军是不会这么全军覆灭的。

    其次,贾成也感受到了并州骑兵的可怕之处,他们就如同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瞬间就席卷了整个战场,看起来浩浩荡荡的幽州军,竟然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或死或降,数万人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崩溃掉了。

    章武城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守军,贾成看到并州军的强悍之后,不禁是心生惧意,如果并州军在剿灭幽州军之后,向章武城发起进攻该怎么办?以章武城的兵力,根本就挡不住并州军啊!

    一瞬间,贾成甚至有弃城而逃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就算他逃出章武城又有什么用,以并州骑兵的速度,可以轻易地追上他们,到头来还不照样是死路一条?

    所以贾成压根儿不敢动了,他站在城头之上,木立如死,心中是忐忑不安。

    不过并州军围歼幽州军之后,并没有对章武城发起攻击,甚至连正眼都是没瞥一瞥,清理完战场之后,便押解着战俘撤退了。

    贾成如蒙大赦,一屁股跌坐在地,他浑身都被汗水给浸透了,贾成很难理解,并州军为何在打败幽州军之后,居然对章武城弃之不理,撤退之时,连眼角的余光都不曾多瞥一下,难道章武城在他们的眼里,完全是不屑一顾吗?

    其实贾成的想法是正确的,文钦对章武城确实是不屑一顾,他们这一次的攻击目标,就是幽州军,千里追击,只为能全歼卫瓘和王颀,至于章武城,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攻击目标,所以骁骑营完成任务之后,便主动地撤退了,并没有去试图攻击章武城。

    其实这个时候,章武的守军兵力比较薄弱,而且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他们早已经丧了胆,这个时候攻城,那怕并不擅长于攻城的骁骑营也可以轻易地拿下章武城来。

    但拿下章武城,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首先章武城只不过是冀州渤海郡治下的一座小县城,没有什么很高的战略价值,曹亮目前还没有打算向冀州进军,所以冒然地占据章武城,反倒是容易引起冀州军的注意,影响整个战略大局。

    这是曹亮事先叮嘱过文钦的,不可妄取冀州一城,那怕这样的城池唾手可得,暂时也只能是放弃,不保因为贪小便宜而影响大局。

    所以文钦便尊从于曹亮的命令,放弃了攻城的打算,不过他在临走之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城头上一眼,其实这一仗能打得如此顺风顺水,与章武县守将的“默契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章武城的城门打开的话,至少会有一大部分的幽州军涌入城中,并且依靠章武的城墙进行防守,这样骁骑营想要全歼幽州军,他们就必须要杀入到章武城中。

    攻城可不是骁骑营的强项,一旦陷入攻城作战,那么骁骑营的伤亡必然会大幅度地上升,而有了城墙的防护,幽州军的抵抗信心也会增强不少,最起码不会像野战之中这样轻易地就垮掉。

    所以,骁骑营今天可以全其功,完全得益于章武城的这位守将,文钦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这位守将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双方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如果不是骁骑营出手将他们隔开,文钦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

    不过这个原因文钦也不可能深究了,毕竟他不能亲自登上城头去问上一句,更何况,原因如何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骁骑营大获全胜,斩敌数千人,生俘两万余,活捉了卫瓘,阵斩了王颀,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眼望着骁骑营扬长而去,贾成这才如梦方醒,章武城没事了,但他自己却麻烦缠身了。

    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全军覆灭,这事必须会惊动朝廷,朝廷也肯定会派人来调查此事的,贾成很清楚,自己绝对是难辞其咎,如果朝廷要人出来背锅的话,贾成相信,自己肯定是难逃一死的。

    按正常的操作,贾成的处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没有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任何人也不应该擅自开城的,万一放进来的是敌军的奸细,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操作没问题,结果却导致了数万人的伤亡和被俘,这么大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吧,贾成想不出还有谁会比他更有资格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管什么情况,贾成注定是在劫难逃。

    但真得逃不脱吗?贾成突然脑子里灵光一动,司马军这边肯定是会拿他开刀问罪的,但如果他逃到并州军那边,光是凭着阻挡幽州军入城,就可以为他记上一功了。

    想来想去,想要免于一死,他就必须主动地向并州军投降,不过并州军似乎对拿下章武并不感兴趣,所以贾成就必须抢在并州军撤走之前,主动地出城追上并州军,向其投降,这样或许还有生存的机会。

    于是,贾成下令点起城中的兵马,打开城门,不顾一切地向着并州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第120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整个战斗就戛然而止,剩下一些还尚未投降试图突围的幽州兵最终也放弃了念头,就连王颀和卫瓘都没办法突围出去,其他的人也就更没有什么念想了。

    所以幽州军从一个两个的投降,到后来整队整曲的人马投降,到最后全体都扔掉了武器,没有一个人再敢反抗了,整场的战斗,也就很快地落幕了。

    文钦下令将王颀的尸体收殓起来,同时把战场打扫清理了一番,不过有这么多的降兵,打扫清理战场这样的脏累活自然不用骁骑兵来动手,这些降兵就可以完成了。

    贾成在城头之上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看得他是两眼发直,他心里清楚的很,幽州军的失败其实是他一手导致,如果不是他坚持不开城门,不给幽州军进城的机会,幽州军是不会这么全军覆灭的。

    其次,贾成也感受到了并州骑兵的可怕之处,他们就如同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瞬间就席卷了整个战场,看起来浩浩荡荡的幽州军,竟然是如此地不堪一击,或死或降,数万人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崩溃掉了。

    章武城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守军,贾成看到并州军的强悍之后,不禁是心生惧意,如果并州军在剿灭幽州军之后,向章武城发起进攻该怎么办?以章武城的兵力,根本就挡不住并州军啊!

    一瞬间,贾成甚至有弃城而逃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就算他逃出章武城又有什么用,以并州骑兵的速度,可以轻易地追上他们,到头来还不照样是死路一条?

    所以贾成压根儿不敢动了,他站在城头之上,木立如死,心中是忐忑不安。

    不过并州军围歼幽州军之后,并没有对章武城发起攻击,甚至连正眼都是没瞥一瞥,清理完战场之后,便押解着战俘撤退了。

    贾成如蒙大赦,一屁股跌坐在地,他浑身都被汗水给浸透了,贾成很难理解,并州军为何在打败幽州军之后,居然对章武城弃之不理,撤退之时,连眼角的余光都不曾多瞥一下,难道章武城在他们的眼里,完全是不屑一顾吗?

    其实贾成的想法是正确的,文钦对章武城确实是不屑一顾,他们这一次的攻击目标,就是幽州军,千里追击,只为能全歼卫瓘和王颀,至于章武城,并没有列入他们的攻击目标,所以骁骑营完成任务之后,便主动地撤退了,并没有去试图攻击章武城。

    其实这个时候,章武的守军兵力比较薄弱,而且亲眼目睹了幽州军的败亡,他们早已经丧了胆,这个时候攻城,那怕并不擅长于攻城的骁骑营也可以轻易地拿下章武城来。

    但拿下章武城,却似乎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首先章武城只不过是冀州渤海郡治下的一座小县城,没有什么很高的战略价值,曹亮目前还没有打算向冀州进军,所以冒然地占据章武城,反倒是容易引起冀州军的注意,影响整个战略大局。

    这是曹亮事先叮嘱过文钦的,不可妄取冀州一城,那怕这样的城池唾手可得,暂时也只能是放弃,不保因为贪小便宜而影响大局。

    所以文钦便尊从于曹亮的命令,放弃了攻城的打算,不过他在临走之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城头上一眼,其实这一仗能打得如此顺风顺水,与章武县守将的“默契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章武城的城门打开的话,至少会有一大部分的幽州军涌入城中,并且依靠章武的城墙进行防守,这样骁骑营想要全歼幽州军,他们就必须要杀入到章武城中。

    攻城可不是骁骑营的强项,一旦陷入攻城作战,那么骁骑营的伤亡必然会大幅度地上升,而有了城墙的防护,幽州军的抵抗信心也会增强不少,最起码不会像野战之中这样轻易地就垮掉。

    所以,骁骑营今天可以全其功,完全得益于章武城的这位守将,文钦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这位守将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双方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残杀,如果不是骁骑营出手将他们隔开,文钦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

    不过这个原因文钦也不可能深究了,毕竟他不能亲自登上城头去问上一句,更何况,原因如何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骁骑营大获全胜,斩敌数千人,生俘两万余,活捉了卫瓘,阵斩了王颀,这样的结果,他已经十分满意了。

    眼望着骁骑营扬长而去,贾成这才如梦方醒,章武城没事了,但他自己却麻烦缠身了。

    幽州军败亡在章武城下,全军覆灭,这事必须会惊动朝廷,朝廷也肯定会派人来调查此事的,贾成很清楚,自己绝对是难辞其咎,如果朝廷要人出来背锅的话,贾成相信,自己肯定是难逃一死的。

    按正常的操作,贾成的处理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没有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任何人也不应该擅自开城的,万一放进来的是敌军的奸细,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操作没问题,结果却导致了数万人的伤亡和被俘,这么大的责任,总得有人承担吧,贾成想不出还有谁会比他更有资格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不管什么情况,贾成注定是在劫难逃。

    但真得逃不脱吗?贾成突然脑子里灵光一动,司马军这边肯定是会拿他开刀问罪的,但如果他逃到并州军那边,光是凭着阻挡幽州军入城,就可以为他记上一功了。

    想来想去,想要免于一死,他就必须主动地向并州军投降,不过并州军似乎对拿下章武并不感兴趣,所以贾成就必须抢在并州军撤走之前,主动地出城追上并州军,向其投降,这样或许还有生存的机会。

    于是,贾成下令点起城中的兵马,打开城门,不顾一切地向着并州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