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腾飞我的航空时代TXT下载腾飞我的航空时代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全文阅读

作者:安溪柚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txt下载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世界领先

    要知道,中国腾飞在三维编织技术上并不是某个灵光一闪的顿悟就完成了突破,而是已经持续投入了十二年。

    换句话说,当中国腾飞还是弱小的腾飞集团的时候,三维编织工艺就已经成为当时腾飞系上下准备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

    之所以如此,原因无他,只因为当时的腾飞集团在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利用独特编织手法,改变碳纤维丝的排列顺序,从而令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自带镜面反射功效,以此降低雷达反射率,达到所谓的雷达隐身效果。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当时腾飞系在科研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一经发现就被总部列为机密,予以重点研发。

    没办法,实在是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因为此项技术成果一旦得到应用,不单单是解决下一代作战飞机和轰炸机隐身材料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极大的降低隐身飞机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过高的问题,令隐身的飞机装备条件、出勤率和妥善率获得极大提高。

    别说是当时财力并不充足的国内,就算是每年经费占世界经费总开支40%以上的美国若是知道当时腾飞系有这样的技术成果,也一样会趋之若鹜的大喊,我要,我要,我要要……

    正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美国尽管财大气粗,但隐身飞机高到离谱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还是让美军有些吃不消。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美军所研制的隐身飞机大多是70年代预研,80年代进入实质性攻关项目,虽然技术上依旧傲视全球,堪称太阳系南波湾,但理念上却依旧是七、八十年代的老东西。

    所以美军的隐身更多的是靠着先进的启动外形+雷达反射率低的非金属材料+厚重的吸波涂层来达到降低雷达探测的效能。

    而中国腾飞直接越过这三种堪称隐身飞行器设计领域三大铁律般的城规,从材料本身着手,令材料自己就具备极强的雷达波吸收、散射功能。

    这就好比是陪女神玩儿羞羞的双人游戏,虚脱的小白脸因为体质原因自然要把前戏做足,什么9,什么舔的,翻来覆去折腾一个多小时,结果真枪实弹不到两分钟。

    体格强悍的猛男就不一样了,本身器大、耐久、活好,自然就不用什么前戏,直接推到先来个60分钟,觉得不爽利再加半个钟,直接让女神从灵魂深处飞升极乐。

    相较于美国人的花活儿,中国腾飞的路径更像是直接硬上的猛男,既然自身条件这么好了,被美国人奉为至宝,自始至终被列入机密级别的隐身涂料对于中国腾飞的技术路径来讲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选择品,绝非雪中送炭的必需品。

    有自然是好,可以进一步降低雷达反射几率,若是没有问题也不大,因为材料本身就具备极强的雷达波吸收和散射功能,一样能达到隐身效果。

    既然对复杂且昂贵的隐身涂层变得可有可无,在保养上自然就没必要那么在意了,条件润许可以喷涂,若是没那个条件,涂上一层普通涂装照样能把三代机按在地上狠劲儿摩擦。

    问题是中国腾飞的技术路径是不错,但要实现却十分的困难,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整个纤维编织的方法非常复杂,以至于在前五年的时间里当时的腾飞集团只能依靠简单的设备手工完成试验样品的制备工作。

    废品率和材料的浪费率高得吓人,时间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可既便如此每次也只能制作一个电视遥控器大小的试验样品。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碳纤维特种编织隐身路径前景再好,也永远得不到实际应用,毕竟隐身飞机属于工业品,不是艺术品,既然是工业品就涉及到大规模量产的问题,就算是中国腾飞的技术路径能让隐身飞机的性能提升一大截,无法工业化量产的情况下也是白搭。

    所以寻找一种可以大规模量产这种自带隐身属性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工业化量产方法便成为当时腾飞集团在这一领域攻关的重点。

    然而问题是,即便知道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困难重重,怎么做,如何做,用什么方案,别说是当时的腾飞集团,就是放在整个世界估计都一脑门子浆糊。

    就在当时的腾飞集团隐身材料工业化量产的问题上一筹莫展之际,一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内部学术刊物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当时腾飞集团相关团队成员的注意。

    文章的题目是《通过三维编织技术实现碳纤维材料镜反射的可行性》,作者叫理查德·门德尔松,瑞典裔美国航空材料学家,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空材料实验室,曾参与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多项前沿领域的航空材料研发。

    而门德尔松的这篇文章则是他闲暇时突发奇想,假设的一种技术方案,即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那套转为高性能军用侦察卫星、先进太空望远镜、隐身飞机、新式战略运输机等航空航天产品提供高强度复合材料组建的三维编织机,通过重新编订程序,构建新的阵列,或许能够通过纤维缠绕和内部链接方式的改变具备一定的雷达镜反射效果。

    虽然门德尔松的文章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可行性,并在文章的注释中说明这只是个猜测,更没有所谓的后续。

    毕竟美军的隐身涂料背后站着的可是杜邦,每年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大,若真搞出个对隐身涂料可有可无的新玩意,你让杜邦去喝西北风兵嘛?

    想要后续,除非杜邦扑街还差不多。

    但不管有没有后续,点没点名可行性,对于当时的腾飞集团来说无异于是获得了至宝,因为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不少积累的腾飞集团很清楚,门德尔松的猜测不但正确,而且可行性极高。

    这还说什么呢?美国的专家已经点名了方向,接下来撸起胳膊干就完事儿了,于是十余年如一日,历经第一代DL—520三维编织机;第二代的DL—527三维编织机,终于在去年中国腾飞研制成功能够编织自带隐身属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第三代DL—535三维编织机,从此一举在这一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

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把价格给打下来

    既然是世界领先,那就能在该领域形成垄断,既然是垄断,那价格多少便随着中国腾飞的心意来。

    当然了,这些随心所欲的定价按照中国腾飞以往的规矩基本都是对外,对内还是按照柜内的法律框架和基本行为准则来的,正因为如此,TY—22隐身无人机6亿人民币的售价虽然高,却是真的没有多要一分钱。

    不说别的,但就TY—22隐身无人机盯上那个包裹发动机的流线型浑圆的翼身融合结构体。

    需要留有四个舱室开口以便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其余的要做要与飞翼布局机身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不能有任何连接的痕迹或是外露,如此才能保证基本的气动布局结构和隐身效能。

    正因为如此,这个大型的结构件儿需要一体化制造完成。

    别说是使用第二代复合材料所使用三维编织机了,就是用最传统的金属材料,想要做出与飞翼体翼身融合的大型异型结构件儿也不容易。

    不但需要精度锻造,更需要至少七轴五联的高精密机床进行细致的机加工方能完成。

    这还没算制造过程中的热处理,探伤检测和补偿加工等细节工作,不算上材料,就是加工的成本就已经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若是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稍微比机加工要简单一些,不过需要五轴的自动铺丝机和异型特种模具,而加工这类磨具又少不了五轴加工中心,所以算下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成本也少不到哪儿去。

    更何况后续的高温热力炉的固化同样是一大笔费用,固化后的精密裁剪和修型同样需要精密的专业机床才能完成,总成本跟机加工相比也是只高不低。

    使用中国腾飞开发的DL—535三维编织机来制造这类大型异型结构件儿就不一样了,因为DL—535三维编织机利用纺织工业的基本原理生产出来的就是个精确度极高的预制件儿,之后只需要一个基本的模具,利用环氧树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完成固化即可。

    后续不要修型,只需要在预定位置上开孔,切割即刻,照比金属和一般的碳纤维加工在成本上要低25%左右。

    若非如此,TY—22隐身无人机想要6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最起码还得提高30%才能达到盈利平衡点。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普通的大型异形结构体,TY—22的定位是隐身无人机,所以在制造方面就就比把隐身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金属的机加工和普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自动铺丝机显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中国腾飞的DL—535三维编织机却可以。

    因为中国腾飞通过复杂的程序系统控制DL—535三维编织机上12846个六角形转轮以及84000个缠绕碳纤维丝的携纱锭共同协作,其中六角形转轮可以做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和360度的自由旋转,从而控制周围的携纱锭送线的快慢和长短。

    如此在12846个六角形转轮的作用下,84000个携纱锭便可按照程序编织出中国腾飞研究出的复杂织造方法,从而令生产出的复合材料具有极强的雷达镜面反射能力和内部雷达散射和抵消功效,最终完成对雷达波的隐身效果。

    想要控制这12846个六角形转轮和84000个携纱锭,先不说程序上需要多复杂,但就用于介入的计算机就需要极强的算力和冗余度,这也是没办法,中国腾飞的研究的碳纤维编织方法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内部有丝毫的误差,都会影响局部的隐身效果。

    不仅如此,在飞机上不同部位由于雷达波的强弱也会在反射中呈现出不同的强弱反射区,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就比如翼身融合表面的过渡段,由于涡的形成有可能会增加发射几率,因此在这个部位的材料编织上就要进行隐身的强化,所以编织生产的方法与其他部委自然就不同。

    而这些不同在计算机上便是极其复杂的解算过程,正因为如此一般的计算机根本无法胜任这么庞大而又复杂的生产制造过程,只有算力更大,冗余度更高的超级计算机方能胜任。

    所以中国腾飞为此订购了四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算力峰值达到每秒1117亿次。

    一台被设置在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基地,用于航空发动机研制与数据试验分析。

    一台被用于升级JSNB—Ⅳ航空航天工业设计系统。

    一台用在超高音速弹头和冲燃发动机的试验与数据分析。

    最后一台则是配备给了DL—535三维编织机,用于专门的隐身复合材料的生产与制造。

    为此,中国腾飞转么花巨资专门建造了一个高等级生产厂,用于安放体积巨大的DL—535三维编织机及其配套的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光土建的总投资就超过了12亿人民币,若是算上曙光—2000Ⅱ型超级计算机和DL—535三维编织机以及复杂的编程软件,总成本超过100亿人民币。

    这么大的投入,这么复杂的只在过程,落实在产品端能便宜才见鬼呢。

    更何况6亿人民币贵吗?美军中只要跟隐身沾边的,那个没超过1亿美元?6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按照如今的汇率计算也就80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个顶配F—15的价格,这还叫贵?简直良心了好不好。

    所以这也就是专供国内,若是能销售国外,庄建业直接把6后面的人民币换成美元,那才叫明抢。

    当然了,如果未来国内的下一代作战飞机能够量产,新型轰炸机能够顺利完成研制,巨大的需求量自然会摊薄DL—535三维编织机高昂的生产成本,届时才是DL—535三维编织机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现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赶不上第一代的DL—520和第二代的DL—527效率高,毕竟这两代三维编织机已经被中国腾飞广泛用于卫星,导弹外壳,火箭发动机尾喷口,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的主体结构的生产制造,正是由于广泛的应用,再加上三维编织工艺本身简化生产程序的特质,所以才会把高昂的反导导弹的动能拦截器的价格给打下来。

    从而令LYJ—18能够以800万人民币的价格拥有不亚于世界水平的高水平动能拦截器!

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战略投送舰

    “……当然了,除了LYJ—18导弹上的动能拦截器,第二代的DL—527还参与了垂直起降验证机的部分重要部件儿的生产……”

    “垂直起降验证机上也应用了三维编织技术?”

    在介绍完中国腾飞三维编织技术的基本情况后,庄建业开始最后的总结,结果自己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位来自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给打断。

    没办法,在这些部队的首长和领导中,唯有海军航空兵对最开始见到的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兴趣最大。

    要知道此时虽然宁晓东在乌克兰基本上敲定了“瓦良格”号航母的交割事宜,但海军乃至总部内部对于是否建造航母的争议还有很大的分歧。

    不过这些分歧说来说去,最后都落到一个钱字上,无外乎是航母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太高,按照国内现有的财力和国力支撑起一个航母编队着实有些吃力。

    但这种具备区域制空权和制海权的装备对于国内日益繁忙的海外贸易线和脆弱的能源运输线来说又是极为重要的核心装备,基于此一部分海军领导便提出,能否引入欧洲国家的多功能战略投送舰的概念。

    即建造一种排水量在2.5到4万吨左右的,具备一定两栖攻击舰并能够搭载固定翼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多功能舰船,当然这种舰船的船坞和机库都是模块化的,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转换装载模式。

    比如说需要投送登陆兵力,就可以将部分舱室设置为船坞登陆舱,装载气垫登陆船;若是单纯需要航空支援,那就清一色变成机库,全部搭载固定翼作战飞机。

    若是既需要登陆兵力,又需要航空支援那就混合装载就行,总而言之是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可以说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全球海军界的关注,国内海军也不例外,没办法实在是这个概念太诱人了,等于是把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想怎么用全凭自己。

    这对经费并不充足,却有着极强现实需求的海军来说无疑是个实力快速提升的完美解决方案。

    正因为如此,国内海军在第一时间便联系了欧洲相关国家,准备购买一艘战略投送舰,并希望将后续的建造放在国内,为此海军愿意支付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大笔费用。

    结果欧洲国家狮子大开口,单艘的造价开到了8.6亿美元,并且需要优先采购欧洲的航空设备,林林总总算下来,一艘的总造价超过15亿美元。

    这对当时的海军来说无异于是天价,正因为如此,海军果断放弃对外采购,准备转回国内自行建造。

    只不过自行建造说得简单,真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就比如说最关键的动力系统,使用蒸汽轮机显然不太合适,不但占用的空间大,操作起来也过于复杂。

    燃气轮机是最好的选择,但超过20万马力的船用燃气轮机在国内尚属空白,若非如此,海军也不用抱着一大堆舰船设计图干耗着了,早就有义无反顾的下饺子了。

    当然,船用大功率燃气轮机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上面的固定翼短距起降战斗机根本就没找落,等于是说这种战略投送舰就算造出来也面临着的有舰无机的尴尬境地。

    正因为如此,当来到中国腾飞这座位于秦岭南麓的航天生产制造基地见到了垂直起降验证机时,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的心别提多激动了,就等着听听这款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细节究竟如何,还需多久能发展成熟。

    结果庄建业这边话锋一转就引出了TY—22隐身无人机,随后又是LYJ—18导弹的动能拦截,之后又开始介绍他们独创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

    这要是换成其他部队,早就不耐烦的提醒庄建业别TM玩儿断章,会被寄刀片儿的。

    可这位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却没这个胆量,原因很简单,他们部队就派出他这么一个领导,从属于海军几个部队首长,前面一堆个儿高的顶着,他一个矮大紧就是跳起来也出不了头,于是只能先忍着,准备等结束回去后把自家部队首长拉来再过来详细的考察考察。

    却没想到,庄建业介绍三维编织技术是又把话头绕到了垂直起降验证机身上,本就向询问细节的这位海军航空兵领导自然是忍不住,直接顺着庄建业的话头就问了出来。

    庄建业对这些部队首长和领导的问题基本上是有问必答,更何况这种设计垂直起降验证机的机会也的确难得,庄建业还指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向部队讨点儿研发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经费呢。

    奈何话头始终跑偏,导致垂直起降验证机还没怎么说,就一顿跳跃来到了三维编织技术上了。

    对此庄建业也很苦恼,他们中国腾飞手里的好东西多有错吗?好物件儿一个比一个亮眼碍着谁了?这些个部队领导和首长们怎么一个个跟个渣男一样,那么快的喜新厌旧,就不能先把经费给了在说其他的?

    好在这里面有忠贞不一的情种,否则都是渣男体制,那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经费又不知道得拖到什么时候了。

    于是庄建业十分认真的回应道:“目前垂直起降战斗机所使用的升力风扇的风扇叶片就是使用DL—527三维编织机制造的,正是得益于三维编制工艺的应用,令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升力风扇获得15%的减重的同时,升力提高了30%,从而令这款由WD—64VIP涡扇发动机为核心的动力总成,在垂直起飞和降落这两个阶段的油耗控制在总油量的10%。”

    “总油量的10%……”听到这个数据,那位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沉吟一下,旋即点点头:“已经很不错了,我记得英国的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如果全程垂直起降的话,需要消耗掉总油量的25%,不得不说,你们的WD—64VIP控制的很不错,对了,目前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内载油是多少?”

    “因为目前只是个验证机,所以机型并没有做太大,最大起飞重量是18.7吨,空重为5.8吨,内载油为6.2吨,有效载荷是6吨,飞机整体跟雅克—141一样具备一定的超音速飞行能力……”

    庄建业就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具体数据侃侃而谈,而那位海军航空兵部队领导却是越听眼睛越亮……

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最优解

    “内载油6.2吨,有效载荷6吨……还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这水平……实在是……”

    来自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不禁喃喃自语,只不过越说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不止是这位海军航空兵部队的领导,就算是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首长和领导听了庄建业刚才的介绍也都是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非常震惊。

    众所周知,垂直起降战斗机因为独特的起降方式和气动布局内部的载油量和载弹量简直不忍直视。

    就拿众所周知的英国“海鹞”战斗机来说吧,内部的载油量只有2吨多一点儿,最大的载弹量也不过2吨左右,这还是采用短距起飞时的数据,要是使用垂直起降的话,载弹量还得减少一半儿,只剩下1吨的有效载荷。

    作战半径更是不忍直视,超低空突防的话连300公里都不到,即便是执行战场遮断的高—中—高作战剖面的话,也就勉强能达到800公里的作战半径。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海鹞”战斗机根本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即便后期美国在“海鹞”的基础上魔改出海军陆战队专用的AV—8B垂直起降攻击机,算是将数据提升了不少,但腿短,载弹量小,任务弹性差,速度慢的特点依旧没有质的变化。

    也正因为如此,美军一直寻求AV—8B的替代机型。

    不过相较于英国的“海鹞”以及后续美国人魔改的AV—8B,苏联时代列装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更加不堪了,不但航程短,载弹量小,安全性还很差,基本上与飞行的棺材等同。

    基本上除了能在航母甲板上垂直起降外找不到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

    即便是其后续机型雅克—141,除了在速度上能够实现超音速飞行,以及独创的三轴承旋转矢量喷口外,其他方面的改进同样不大。

    然而这些几乎在业内成为垂直起降战斗机铁律的固有缺陷,在中国腾飞的垂直起降验证机这里似乎被完全打破。

    5.8吨的空重,6.2吨的内载油,6吨的有效武器载荷,三个关键数据几乎是1:1:1的关系,先不说内载油是“海鹞”的三倍,也不说有效的武器载荷是魔改后的AV—8B的两倍,单说这1:1:1数据,就将中国腾飞在航空领域的深厚功底显露无疑。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场的有不少首长和领导在航空兵部队打熬了半辈子,说是飞行器的行家也不足为过,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看问题的角度与普通人完全不一样,内载油和武器的有效载荷几乎与飞机的空重等同,说明什么?

    一般人或许觉得就是数据美观点儿,让人心情愉悦而已。

    可在这些部队首长和领导眼里,却意味着中国腾飞的垂直起降验证机拥有着超一流的气动布局,令人惊叹的结构总量控制以及十分澎湃的动力输出。

    三者少一个,都做到三个关键数据几乎是1:1:1的程度。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腾飞在设计垂直起降验证机的时候就定下两个关键性的指标,一是平均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其次便是至少5吨的有效武器载荷。

    要知道这个指标别说是垂直起降战斗机了,就是固定翼舰载机这个数据都不低,因为在无弹射器辅助的情况下,光靠滑跃式起飞的话,舰载机根本无法做到满油满弹,平均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至少5吨的载弹量已经和俄罗斯的重型舰载机苏—33的航母日常状态处在同一水平。

    那要知道苏—33可是在苏—27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舰载作战飞机,是除了美军F—14外,世界范围内唯一的重型舰载战斗机。

    若是中国腾飞搞一个苏—33的仿制版也就罢了,结果却要弄个垂直起降战斗机,而且基本指标要比肩苏—33,所以中国腾飞相关研究通过学术刊物在业内一经公布便遭到业内的广泛质疑。

    有人认为中国腾飞太好高骛远。

    有人觉得中国腾飞有些飘了,以为自己艺高人胆大,结果必然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

    有人则阴谋论揣测中国腾飞这是借机炒作,玩儿噱头,以便在其他领域赚差价。

    也有人笃信中国腾飞就是在骗人。

    ……

    总而言之没人相信中国腾飞能把这事儿办成的。

    说实话,当时中国腾飞自己都没多少信心,毕竟垂直起降在战斗机的天然弊端就摆在那儿呢,而中国腾飞有没有相关的研制经验,事实上别说是中国腾飞了,就是整个国内都没有用类似的经验作参考。

    唯一能给中国腾飞提供参考就只有收购过来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保留了雅克—38和雅克—141的部分技术资料。

    可既便如此依旧无法满足中国腾飞的现实需求,毕竟苏联解体后很多子系统被一同割裂,导致航空产业链变得极不完整,再加上回过味来的俄国人开始在知识产权方面斤斤计较,导致以前很多轻易获得东西被老毛子掐住不放。

    如此种种导致中国腾飞并不能在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只能另辟蹊径,从一个颠覆传统的路径下下功夫。

    这也是没办法,毕竟国内不是美国,除了两栖攻击舰还有超级航母,可以随时获得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支援。

    如果国内发展正规的航母倒也罢了,若是将欧洲的战略投送舰作为核心舰种怎么办?

    难道指望类似“海鹞”这样航程和航速连反舰导弹都比不过的低水平作战飞机去保护日益繁忙的贸易线路和能源通道,去跟潜在敌人争夺海上制空权?

    简直就是开玩笑。

    所以就算是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必须具备不亚于固定翼作战飞机的性能和作战能力,只有这样,国内采用战略投送舰概念后方才能拥有不亚于轻型航母的作战能力。

    只不过指标定下来容易,真要做出来却异常困难。

    不说别的,中国腾飞为此设计了1589个机型,共计实施了678万小时的风洞试验,光风洞试验的等比例模型就做了524个,耗时10年的时间,这才在上万个设计方案中确定了类似飞翼气动布局的最优解!

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WD—64ML涡扇发动机

    之所以说类似飞翼模式的气动布局是最优解,原因无他,只因为这种气动布局的升力系数,空间利用率是所有启动布局中效率最高的。

    先说升力系数,飞翼式布局属于全升力复合体,机体与机翼属于一体化布局,打破了之前翼身融合的界限,做到了完美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整体的升力系数极高,这就保证了整个机型基本的机动能力。

    再说空间利用率,飞翼式布局的空间利用率之高是业内公认的,这从B—2隐身轰炸机在整体尺寸仅有B—52一半儿的情况下,航程和载弹量达到B—52超过70%的水平就能看得出来。

    若是放在其他机型上,这种超高的空间利用率还不算什么,可放在垂直起降验证机上可就不一样了,因为除了传统高的航空发动机外,垂直起降验证机在座舱后部还要设置一台升力风扇。

    不管如何优化,如何减重,巨大的空间占有度等于是把垂直起降验证机中部完全掏空,在机上直通的传动轴和机翼两侧起到平衡作用的导气管,寸土寸金的机身上等于是被这些垂直起飞设备占据了超过30%的空间。

    朝着这些空间的作战飞机自然在载油量和载弹量方面要相应的减少,甚至在飞行性能上做出妥协,不但飞机可能无法上天。

    这个时候,中国腾飞的类似飞翼模式的气动布局就高空间利用率便凸显出来了。

    即便在座舱后部被设置了一个直径为1.8米的升力风扇,并在内部布置了传动轴和导气管,但飞翼式布局内部巨大的利用空间却能够完美的包容这些设备的同时,依旧拥有客观的油料载荷和外部武器挂载能力。

    要知道中国腾飞的垂直起降验证机的长度到17.6米,翼展为13.2米,机翼面积达到78.4平方米,如此巨大的机翼面积内自然成为内置油箱最好的储存空间,再加上粗壮的中部机身,载油量便有了保障。

    而巨大的机翼面积提升的不仅仅是内部空间,还有对武器挂载至关重要的翼载荷,由于飞翼式布局的独特设计,载弹量同样得到了保证。

    有了充足的油料,优异的气动布局和充足的弹药,若是没有一款优异的航空发动机做支撑的话,那前期的一切努力全都得泡汤。

    正所谓大力出奇迹,想做到空重、载油量、载弹量1:1:1,发动机的性能必须要强悍,最起码推力一定要特别大,不然根本就撑不起整架飞机的基本性能。

    除此之外,垂直起降验证机上的航空发动机还必须具备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否则一款吃油跟很水一样的油老虎的话,别说6.2吨的油量,就是再多上一倍作战半径也上不去。

    当然最最关键的还是单发体制的限制,毕竟垂直起降类作战飞机只有采用单发布局,若是采用双发的话,复杂程度便以指数级别飙升,很不划算。

    问题是采用单发发动机的话,除了推力和燃油经济性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这就需要航空发动机必须制造精良,经得起考验。

    所以大推重比,出色的燃油经济性以及远超普通航空发动机的安全系数便成为垂直起降类作战飞机的首选。

    而这也是此类机型最最让人抓狂的技术难点。

    不然世界各国都知道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好处,特别是冷战时期的欧洲,面临着苏联火炮和导弹洗地的威胁,作战飞机可能根本就没有在机场跑道起飞的机会,这个时候不挑食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战术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问题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就英国和苏联,再加上一个从英国挖墙脚的美国具备研制生产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能力,其他国家却连入门都没进去?

    不是气动布局和技术设计如何如何困难,关键还是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把99%的国家阻挡在这类飞机的门槛之外。

    就比如说法国,早在60年代末就致力于开发垂直起降战斗机,为此还专门在幻影Ⅲ战斗机的基础上改装了几架试验验证机,结果因为发动机不过关是状况频出,而高傲的高卢鸡又不愿意向搅屎棍约翰牛低头认购“海鹞”的技术,却又无力面对苏联综合火力洗地的后果,最后没办法干脆搞出个能在高等级公路上实施短距起降的幻影F—1来凑数。

    连航空技术功底雄厚的法国人都在这方面吃瘪,就别说其他国家了。

    按理说在技术积累还不如法国同行的中国腾飞同样不具备冲击这类高水平航空发动机的能力,甚至连这类发动机是怎多么回事儿都不清楚,谈何定型研制,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八十年代末当时的腾飞集团流露出要研制垂直起降验证机后,业内普遍不看好的根本原因。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了,一大堆吃不上饭的苏联航空生产研制单位被强行推向市场,然后被欧美航空巨头拎着镰刀反反复复的差点儿把俄国人的韭菜根儿给刨了。

    当时的腾飞集团适时出手,将濒临倒闭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全资收购,不但获得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技术,连带着把配套的R—79-300型矢量涡扇加力发动机的样品和部分技术弄到手。

    本来在航空发动机方面就有一定积累的中国腾飞,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拥有了打开垂直起降战斗机专用动力的钥匙,于是很快便着手进行了仿制,并起了个非常腾飞系的代号WD—64ML涡扇发动机。

    性能指标与R—79-300型矢量涡扇加力发动机基本相同,巡航推力达到15.6吨,加力推力为19.7吨。

    然而除了两眼的推力数据外,其他方面WD—64ML涡扇发动机就有了拉胯了,首先是涵道比偏大,达到了0.81,这导致发动机直径过大,严重挤占飞机空间的同时,推力效率也并不高。

    其次就是涡轮前温度过低,只有1620开尔文,也就是1346摄氏度,这个温度别说跟欧美的先进军用发动机比了,就是跟中国腾飞WD—60系列航空发动机的1600摄氏度的涡轮前温度相比也是低了一大截。

    受到涡轮前温度过低的影响,WD—64ML涡扇发动机的的推重比就变得特别拉胯,只有可怜的5.46,与FBC—1战斗轰炸机上使用的“斯贝”发动机处在一个级别上。

    换句话说,俄国人的R—79-300除了推力外,其他方面与先进发动机存在极大差距,很难适应未来的作战需求。

    可惜的是俄国人似乎并不觉得他们的R—79-300拉胯,反而听说中国腾飞仿制了他们的R—79-300发动机后,如同狗皮膏药一样贴上了,死活要收取专利费。

    本来就没觉得R—79-300有多好,再加上俄国人毫无自知之明的折腾,中国腾飞干脆放弃仿制,直接开始了自我的升级之路。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定位

    对于中国腾飞的这个决定,就连国内的同行都不看好,就别说俄国的航空工业界了,简直就当成一个笑话作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甚至俄国国内残留的部分R—79-300涡扇发动机的配套厂商都做好准备,就等着中国腾飞在自研垂直起降发动机的路上栽跟头,然后他们好趁机狮子大张口,在中国腾飞身上狠狠撕下一大块血肉。

    对此俄国人的信心还是很足的,别说是中国人了,就是航空技术实力冠绝全球的美国人不也得乖乖的跑过来学习R—79-300涡扇发动机的基本理念和大体框架?

    没办法,谁让苏联时代确定的超大推力加三轴承矢量喷管再加大涵道比的R—79-300涡扇发动机技术方案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呢,既然是独一无二那就是没法超越,傲慢的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你中国人又怎么资格嚣张?

    更何况,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有几斤几两他们俄国人不知道?

    连基本的工业体系就是他们前苏联帮着建起来的,不说撅起屁股就能知道中国人能拉几坨屎,但大体的量预估的还是大差不差的。

    为此不少俄国的友人来劝庄建业,希望他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其中就包括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前总设计师,现任改组后的腾飞—雅科夫列夫航空生产联合体总工程师的马列诺夫斯基。

    为此这位俄罗斯老爷子专程从叶卡捷琳堡万里迢迢的跑到星洲,苦口婆心的规劝庄建业别走极端,还是忍下一口气先跟俄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界合作,解决了有无问题后,在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就如同九十年代初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及其配套的AL—31涡扇发动机一样,以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完成整体的国产化。

    不得不说,马列诺夫斯基的意见还是老成谋国的,毕竟相较于盲目的自我改进,沿用R—79-300涡扇发动机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哪怕为此要向俄国的配套供应商支付高昂的设备采购费和专利费,但对国内的装备发展还是很有益处的,最不济国内也能快速的完成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制,为海军提供一种弹性极高的舰载机选择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对此,庄建业对马列诺夫斯基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且还给这位年近七十的前苏联援华老专家加了个腾飞集团首席技术顾问的头衔儿,令马列诺夫斯基由每月的4000美元,增加到了每月12000美元,等于是变向的升职加薪。

    足见庄建业的感谢并不是虚的,可既便如此庄建业还是拒绝了马列诺夫斯基的提议,到不是庄建业不想走捷径,而是国内面临的现实情况根本就不允许他们腾飞系走捷径。

    没办法,域外某大国的F—22已经开始装备型号的试生产,与其高低搭配的YF—35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试飞当中,未来将大批量装备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从而对全世界形成绝对的代差。

    R—79-300涡扇发动机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明显,最典型的就是油耗极大,平均耗油率达到0.87,垂直起降作业的话,耗油率更是会飙到惊人的1.42,简直是油老虎中的油老虎。

    垂直起降验证机内置的6.2吨燃油根本就经不起R—79-300涡扇发动机这样的消耗,别说要达到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能将将摸到800公里的边儿就不错了。

    其次就是自重太大,裸机重量超过2.6吨,这对航空发动机来说实在是太过臃肿,哪怕推力再大,也对飞机的整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素,那便是使用寿命极低,没办法R—79-300涡扇发动机本身也是个不成熟的产品,整体的实验时间也就1500小时,很多问题还没等改进就因为苏联解体草草收场,这样的情况下R—79-300涡扇发动机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合格才叫见鬼呢。

    如此一款装上后就狂拉整体性能的发动机,庄建业打死都不会用,更何况,中国腾飞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定位跟前苏联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苏联对待垂直起降战斗机跟他们蹩脚的航母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的航母更多的被称为载机巡洋舰的缘故。

    既然是载机巡洋舰了,那上面的飞机具体战术任务就很尴尬了,因为防空有舰上的防空导弹,反舰的话又有超音速反舰导弹,反潜有反潜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能干的活儿全都有分工,那要他们有何用?

    自然是做做空中侦察、驱逐驱逐那些跟在屁股后面偷窥侦察机、顺带欺负欺负排水量不大的小型舰艇罢了,换句话说苏联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补充,从来不是大舰队正面硬刚的主力。

    相较于苏联近乎模糊的定位,中国腾飞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定位就清晰多了,除了垂直起降这个特殊的模式外,所有要求都是按照多用途战斗机来设计的。

    不但具备超低空突防能力,强有力的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同时具备极强的空战能力,可以说就是个综合实力均衡的海空多面手。

    基本等同于马岛海战当中,英军航空主力“海鹞”战斗机的位置。

    但不同于海鹞的腿短和低速,为了应对未来YF—35的挑战,中国腾飞在垂直起降战斗机上特别强调速度和航程。

    尤其是中远距离的空中突袭能力,成为中国腾飞在垂直起降战斗机方面贯彻的重点。

    毕竟未来军事斗争的重点是东南沿海,其重点并不是岛屿的争夺,而是阻止域外某大国的介入。

    所以海军无论是装备真正的航空母舰还是低成本的战略投送舰,在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开启之前就要在第一岛链外布下阵势,一方面可以威慑域外的介入实力,防止野心家头脑发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舰载机对某岛进行南北夹击,迫其快速崩溃。

    为此,海军的设想是利用两艘大型航母,搭配重型舰载机遂行反介入作战;三艘两栖登陆舰游弋与某岛西南海域,作为机动力量即可支援航母编队的反介入,又可随时对某岛外侧实施立体登陆作战。

    然而不管是支援还是突袭,一款拥有足够航程的垂直起降战斗机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二道流

    问题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一款基于r—79-300涡扇发动机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根本就没法满足需求,这就好比是让“海鹞”战斗机与f—18进行空战,根本就是不是去作战,完全就是给人送菜。

    更何况过不了几年所面对的介入力量就已经不是f—18,而是能够弹射起飞的f—35c以及能够短距起飞的f—35b。

    所以从长远计,还是下力气做一款具备现实需求的航空发动机更实际一点儿,哪怕投入大了些,时间久了些,最起码出来的东西不会像苏联时代的雅克—38那么尴尬。

    当然了,庄建业在对垂直起降验证机的介绍时不可能说得这么详细,不说别的,两艘大型舰队航母和三艘两栖攻击舰的配置可是到21世纪中叶整个海军的远景目标,庄建业这么个时候就安排上了,海军心里到是没啥意见,总部和其他军兵种可就要颤抖了。

    没办法,相较于空军,海军那才是真正的吞金兽,先不说一艘军舰的建造费用,就是上面诸多舰载武器的配套就是个不小的成本,至于日后的维修、保养、人员训练更是难以计数,就这还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作战能力。

    不然也不会有百年海军这一说。

    所以庄建业介绍的基本架构实际上都是基于现阶段被广泛接受的战略投送舰这个概念,但也正因为如此,庄建业所说的愿景算是挠到了在场几乎所有海军部队首长和领导的痒处。

    要知道战略投舰这个概念本身的成本就不高,同时兼顾航母的作战效能,即便搭载的固定翼飞机只有20架上下,还不如域外某大国超级航母上的一个航空总队,且缺乏预警机、反潜机和侦察机等配套机型,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可既便如此,在现如今海军的愿景构想中,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战略投送舰已经足够在某岛西南海域实施切实有效的海空封锁和空中突袭,甚至在必要时刻配合与会的登陆部队在西南部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与北部地区的主力部队形成南北对进的夹击之势,从而加速战役进程。

    可以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至于说利用战略投送舰去硬刚介入力量的超级航母战斗群,海军的首长和领导们的头脑还没那么糊涂,很清楚战略投送舰毕竟不是真正的航母,做个支援还可以,若是硬刚与送菜无异,所以当下的应对办法还是将这一重任交给第二炮兵,以其即将配备的反舰弹道导弹迫使介入力量的航母战斗群无法靠近。

    然而无论是现阶段的躲到小能手;还是愿景中的远可支援航母编队反介入,近了能杀个回马枪肆意偷家,一款性能优异的垂直起降战斗机会给海军极为灵活的战役操作空间。

    可问题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所配备的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决不能低,否则根本就撑不起多用途战斗机这个名头。

    而在场的那位唯一的一位海军航空部队的领导老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在庄建业白话了一大堆,除了贬低俄制的r—79-300涡扇发动机外,自己用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究竟是个怎么个情况却半句都没说,当即便有些狐疑的皱起了眉头。

    其实不止是这么海军航空兵的领导如此,空军那边的航空兵部队的首长和领导也都对此表现出质疑。

    没办法,他们可都是经历过当初腾飞系进军垂直起降战斗机专用航空发动机时那场打讨论的,甚至某些人还亲自下场认定中国腾飞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甚至批评中国腾飞就是为了诓骗经费。

    如今庄建业明显的是顾左右而言他,把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前景说得那叫一个魅力无限,又是能在两栖攻击舰起飞,又是能作为战略投送舰的舰载机,具备远距离作战半径,超音速飞行能力,优秀的一塌糊涂,可自己用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又是什么水平却只字未提。

    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中国腾飞是不是在这方面陷入了困顿,wd—64vip涡扇发动机完全就是个绣花枕头样子货,不然怎么连一句像样的介绍都没有?

    就在一众人觉得庄建业可能是在军内大领导和总部首长这里撑面子,故意把短处漏掉,突出长处以便为明显索取垂直起降验证机相关经费做铺垫的时候,拎着一群部队首长和领导离开5号车间重新返回机库的庄建业忽然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建议:“各位首长、领导,接下来准备展示的涉及的层级比较高,所以希望随行的部队媒体的同志能关掉自己的拍摄设备。”

    几位专职记录军内大领导的部队媒体的记者有些诧异,拿着手里的照相机茫然的看向军内大领导,军内大领导却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几名记者会意,赶忙拎着设备快步离开了机库,待机库门重新关上,内部只留下一众军内大佬和几个中国腾飞的高管后,庄建业这才缓缓的开口说道:“估计有很多的首长和领导都在问,既然我们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那么高端,用的到底是什么航空发动机?或者说我们的wd—64vip涡扇发动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话音即落,庄建业顿了一下,发现现场安静的出奇,显然都在等着他接下来的答案,于是庄建业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那我现在可以骄傲的宣布,我们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的水平完全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因为我们在wd—64vip涡扇发动机上应用了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变循环!”

    说着庄建业一招手,几名现场的中国腾飞高管亲自上手,将垂直起降验证机发动机舱室打开,旋即拧动几个螺栓,就把wd—64vip涡扇发动机给拆下来,接着用发动机专用的推车拉到一种部队首长和领导面前,然后拿起专用工具三下五出二将机匣打开,露出里面的细节特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前方的风扇叶片;压气机整合在一起但叶片亦如风扇叶片的装置以及两具风扇间的气门遮挡装置将发动机喊道明显分成两个部分。

    一位对航空发动颇为了解的部队首长只看了一眼便惊呼出声:“二道流~~~变循环~~~这真是一台变循环发动机……”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您放心,我们都能

    “二道流~~~变循环~~~”

    这种说法源于日本,国内援引这个比较中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的科普介绍最先来源于日本。

    没办法,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先不说每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说索尼的超薄随身听、松下的背投彩电、三洋的滚筒洗衣机……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满满的科技感。

    就连当时日本的动漫也多以太空战舰、未来战士、外星机甲这类科技感十足的题材流传于世,就连《龙珠》这样描述武道类动漫中都加入了布尔玛这样的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力的白富美。

    远非十多年后某忍着,某海贼那样虽热血,但整体完全保守话动漫可比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日本社会对科技的狂热和追求远远超过其他的地方,特别是对美国先进技术的跟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及时有效。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日本上下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虽然在二次大战中被强大的美国人给按在地上好顿摩擦,但在经济、科技这样看不见的战场上勤劳、能吃苦且富有纪律性的日本人不见得就比美国爸爸差。

    甚至还有可能一举超越,届时日本和美国谁叫谁爸爸还不一定呢。

    正因为如此,日本几乎把目光盯死在美国的科技界,对美国在技术领域的一举一动比自家媳妇儿还关心,恨不得美国人做出一项技术成果,日本人就准备有样学样的搞出一个更好的。

    就比如说,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发的GE21型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在美国国内都鲜为人知,但获知消息的日本人却在第一时间对这项技术进行了科普,旋即便在政府所属的航空技术委员会中立项,誓言要发展日本的变循环发动机。

    当时还只是八十年代初,连世界另一极的苏联都对变循环发动机懵懵懂懂,日本就准备借着变循环这股东风实现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弯道超车。

    不得不说当时的日本科技界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要知道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之所以称之为变循环,关键就在一个“变”字,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对涵道比的改变,从而令航空器在不同状态下拥有远超装备传统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比如说更远的航程和更快的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被称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首选,成为颠覆现有航空发动机技术路径的潜力股。

    如果日本能够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走下去,即便做不出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但也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上一个大台阶,毕竟日本人并不缺技术和人才,三菱重工的重型燃机轮机就跟通用动力在全球竞争中打的有来有往,只要日本肯下功夫还是大有可为的。

    奈何1985年一纸广场协议就让日本彻底飘了,日元大幅升值,终于有了硬通货的日本人仿佛是被压抑许久的孙猴子瞬间开启了买买模式,啥实业,啥制造业,哪有炒地皮、炒房子、炒股票、抄债券挣钱?

    于是没人在按下心思去搞什么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苦哈哈的累死累活还不如在东京郊外弄块地皮下辈子衣食无忧来的划算。

    其实这个时候日本还有救,要知道当时被美国逼迫货币升值的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不过当时的联邦德国并没有因为货币升值就飘了,而是以自身的货币为锚,不断向东南欧进行渗透,利用自己强大的制造业撬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市场领地的同时,不遗余力的进行产业升级,最终非但没有因为货币升值而被拖累,反而成为德国重新崛起的助力,为数年后两德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反观日本,在数年的狂欢后,泡沫被瞬间戳破,旋即进入了失去的十年,原本朝气的社会风气已然不再,被一股颓丧的暮气所取代。

    在这样的氛围下别说继续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了,就是最普通的螺旋桨发动机日本人都没那个精力去投入,于是整个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

    而美国人,却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发展自己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特别是通用公司,在GE21的基础上发展出GE23涡扇发动机,而这款GE23不是别的,正是后来装备到一代妖姬YF—23战斗机上的YF—120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

    同时也是世界第二款实用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

    至于第一款实用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自然是美国大名鼎鼎的“黑鸟”高空战略侦察机上所使用的普惠公司生产的J—58变循环涡轮冲压发动机。

    该发动机通过对气流的控制可以在涡喷与冲压发动机间自由的转换,从而获得难以想象的高空高速。

    正因为如此,J—58变循环涡轮冲压发动机别说是在六、七十年代,就是在当下那也都是妥妥的黑科技。

    至于通用公司的YF—120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得益于巡航时涡扇,加力全涡喷这两种模式,从而赋予了YF—23战斗机超过4500公里的航程和不开加力就具备1.45马赫速度下巡航30分钟以上的优异能力。

    说实话当时国内很多部队领导和航空业内人士从日本科普资料里看到这些东西后羡慕的直流口水,有心想要伸手试试,可当时国内连第三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都还没着落,就别说YF—120这种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标杆的先进航空发动机了。

    只不过没有盲目的上马研制不等于不去跟踪这些先进的航空技术,而随着美国人在冷战后公开了YF—23和YF—22的存在,国内的技术追踪也从日本转向了美国,只不过日本那种中二的科普太上头,特别是“双道流~~~变循环~~~”不但好记,又朗朗上口,于是就被不少人给沿用下来。

    很显然发出惊呼的这位首长算是沿用人之一,只不过此刻这位对航空发动机颇为了解的部队首长可没工夫纠结这些源于日本的中二语言,扫了几眼面前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然后抬起头看向庄建业,连珠炮似的的问道:“装备WD—64VIP涡扇发动机垂直起降验证机的航程有没有明显提升?最高升限能达到20000米不?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能实现超音速巡航不?……”

    庄建业闻言毫不犹豫的点头:“您放心,我们都能!”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根本就是个怪物

    “真的?”

    听了庄建业这话,那位对航空发动机十分了解的首长还未说话,一位来自空军航空兵的领导便抢先问出憋在心里许久的两个字。

    先不说航程的问题,单说能让作战飞机具备20000米的实用升限和不开加力就拥有超音速飞行能力就已经颠覆了所有人认知,特别是不开加力的超音速巡航,战术意义可谓是大的惊人。

    无论是国土防空时的快速接敌,还是完成攻击任务后的迅速脱离,亦或是空中格斗时的快速机动,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

    也正因为如此,当听说WD—64VIP涡扇发动机能够令垂直起降验证机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赋予其超音速巡航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没把垂直起降验证机放在眼里,只觉得那是海军不得已而为之的简配货的空军各部队首长和领导就不淡定了。

    不开加力就能超音速巡航,这种航空发动机给海军简直是浪费,要装备也应是他们空军才是。

    这才有空军的首长抢先一步惊呼出声,只不过这声惊呼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时被庄建业的话给惊到了,二来便是隐于表面下的怀疑。

    正所谓空口无凭,具体什么情况不让人看一看怎么知道?

    早在1982年的时候日本政府下属的航空技术委员会就已经立项研制变循环航空发动机了,并声称在15年内实现量产,结果15年的时间早就过去了,除了一大堆日本航空技术委员会撰写的有关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的科普读物外,连变循环发动机的毛都没看到。

    庄建业说得是好听,可事实上是不是跟日本的航空技术委员会一样,只会耍嘴皮子的样子货谁又知道呢?

    庄建业哪里听不出这位来自空军航空部队首长的言外之意,于是赶紧招手叫来一位高管询问道:“下次域外国家卫星的过顶时间是多少?”

    “差不多还有一个半小时。”高管回答。

    “那就让二号验证机准备一下。”庄建业吩咐。

    高管闻言便转身出去准备,庄建业则转过身向面前的一众部队领导和首长们说道:“各位首长、领导,我们在6好机库里还存放着垂直起降验证机的二号试验机,等会儿我们中国腾飞的专职试飞员将驾驶该机升空,向各位首长和领导展示下我们垂直起降验证机的基本飞行性能。”

    没想到庄建业真的要动真格的了,一位空军部队首长便凑到军内大领导面前小声嘀咕了几句,待军内大领导微微颔首,这位空军的部队首长这才冲着庄建业建议道:“不知道能不能让空军的军机伴飞?”

    庄建业爽快的点头:“没问题,但别来太多,一两架即刻,毕竟我们基地上空的预留空域并不大,飞机要是太多的话会挤占周围的民航航线。”

    “这你放心,我们心里有数,对了,你们中国腾飞这边把飞机的呼号换个电台频率通报一下,以便咱们建立彼此的引导联系……”那位空军的部队首长拍了拍胸脯,旋即就开始在细节上落实伴飞的事宜。

    这方面庄建业自然是点头如捣蒜,连忙安排人与部队这边确定联络呼号,就这样一群人边走边聊,有浩浩荡荡出了机库,来到了空旷的机场上,此刻一架通体亮银色,机舱下方标注着NB-PLUS-886编号,呈V字型的垂尾上刻印着海东青俯冲捕食的霸气LOGO,随着双垂尾灵活的摆动,让整架飞机犹如活过来的海东青,露出凶狠霸道的一面。

    “看模样是真不错!”

    几位部队领导不禁点头,但也有一些首长不置可否的皱眉:“就是不知道飞上去怎么样。”

    不过更多的还是抱着纯欣赏的态度:“管他怎么样,只要能起飞就算是一种进步。”

    就在一种领导和首长们看着已经被牵引车拉到机场跑道中央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不住的评头论足之时,机场方面已经与当地空军航空兵建立了联系,空军方面派出一架歼—8E和一架歼—8Ⅱ,已经从某军用机场起飞,预计5分钟后便可抵达航天生产制造基地上空。

    得到这个消息后,机场的地面引导便给予了待命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起飞的指令,随即地面保障人员迅速撤离,驾驶舱内的试飞员冲着最后示意可以起飞的引导员比了个大拇指,表示保证完成任务后,便一推油门,尾部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瞬时喷出一股烈焰,随后松开刹车,整架飞机便如同离弦之箭一般直冲云霄。

    然后在空中做了两个常规的转弯动作后便降低高度,在空旷的机场上来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低空通场,对此场间的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并没觉得无聊,反倒是觉得这般保守的飞行更符合验证机这类应用新技术机型的特质,毕竟安全才是第一嘛。

    然而就在这些首长和领导们觉得这是垂直起降验证机会用这些常规的机动动作一直飞到空军伴飞的飞机来临时,正低空通场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中的飞行员忽然猛的一拉操纵杆儿,原本平飞的机头迅速上扬,与此同时油门加大马力,前一秒还线性输出的WD—64VIP涡扇发动机立刻咆哮,直接就把拉起机头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如同发射运载火箭一样直接刺破云霄……

    “旱地拔葱!”

    见到这一幕的首长和领导立刻惊呼,可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两架空军航空兵的歼—8系列作战飞机已经飞入试飞领空,并于冲破云层钻入高空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建立了联系。

    “下一个科目是什么?海东青!”作为长机的歼—8E飞行员询问着试飞员。

    “按照我们的试飞科目,应该是超音速。”试飞员回答。

    “那就超音速吧,不过你这样的新机型可要悠着点儿,‘云箭’可是歼—8Ⅱ,典型的高空高速,2.2马赫的最大速度,‘海东青’你可别太逞能。”长机好心的提醒着。

    “放心吧,我会注意安全的,对了,如果有测速设备就打开吧,我开始加速了!”试飞员回了一句便一拉油门,已经在万米高空之上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瞬间加速。

    “还真是个急性子!”眼见试验飞机加速,作为僚机的歼—8Ⅱ叹了口气赶紧跟上。

    两分钟之后,歼—8Ⅱ飞行员:“怎么这么快?已经1.45马赫了,我得开加力……”

    六分钟之后,歼—8Ⅱ飞行员:“怎么持续这么久?试验机型的发动机难道这么抗造?看来我得加力得开到最大……”

    十分钟之后,歼—8Ⅱ飞行员:“我得个天老爷呀,实在是耗不起了,我的两台发动机都出了两次警告了,‘海东青’就不是什么作战飞机,根本就是个怪物!”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简直不做人

    代号为“云箭”的歼—8Ⅱ飞行员持续不断的惊呼不但天上的长机听得见,位于机场上的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因为已经架设了空地联络电台,所以一样听得清楚。

    起初还没觉得什么,虽说1.45马赫的速度超过音速,但也没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毕竟连好一点儿的教练机都有1.5马赫的速度,因此1.45马赫只能算是入门。

    然而十分钟过去后,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的态度就不一样了,这就好比是猛男在床上开车,一、二、三的以相同频率做着活塞运动看似平平无奇,但将这种相同频率的活塞运动的时间要是被无限拉长的话,那就促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微妙反应。

    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目前所展现的一切就跟猛男开车一样,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耐久性极强。

    要知道传统的作战飞机即便具备超音速能力,但由于发动机和机体结构等因素无法持续太久,通常也就能维持个两、三分钟,使大劲也就五分钟,再多发动机就会因为加力开太久而报废。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二代机还是三代机,尽管都叫做超音速战斗机,但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高亚音速状态飞行,只有摆脱导弹追击、快速脱离战场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开满加力,以超音速状态飞行。

    而如今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却以超音速状态飞了10分钟,若是其他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不说当场报废,就算顺利回来也得送到航发厂大修。

    可从伴飞飞机和地面雷达监控中发现,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似乎半点儿问题都没有,非但如此,自身似乎还有余力进一步提高航速,这说明什么?

    WD—64VIP涡扇发动机的性能远比庄建业介绍的要优秀。

    就在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惊叹于WD—64VIP涡扇发动机超乎想象的性能时,空地联络电台中忽然传来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试飞员的话音:“‘匕首’接下来我建议还是让地面的多普勒测速雷达进行跟踪吧,因为你们完全跟不上我。”

    “我承认你驾驶的机型耐久性很强,不过1.45马赫的速度并非不可超越,要知道我驾驶的歼—8E配备发动机的同样是中国腾飞的产品,无挂载的情况下最大飞行速度能达到1.8马赫,加力时间可以达到五分钟,所以‘海东青’还是不要麻烦地面雷达了,给我三分钟就能追上你。”

    作为长机的“匕首”并没有听从“海东青”的规劝,如果是一般的伴飞也就算了,问题是下面还有一群部队首长和领导的观摩呢,这要是认怂不跟,他个人丢脸是小,整支部队,整个军区的脸怎么办?

    更何况,作为军人尤其是胜负心极强的航空兵,被一架试验机型远远甩在身后吃灰,传出去好看也不好听呀,都是歼—8Ⅱ那样的老机型也就算了,两台发动机的加力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哪怕最大速度能达到2.2马赫,那也架不住“海东青”的超强耐久。

    好在他们这边还有一架歼—8E,采用的是两具同样由中国腾飞出产的WD—62SUV中型涡扇发动机,不加挂武器载荷的情况下,裸机的最大速度能达到1.8马赫,并且持续5分钟而不损坏发动机,只不过降落后需要返厂维修罢了。

    以如今“海东青”1.45马赫的速度,“匕首”不用那么极端,只要保持1.6马赫即可,如此即可以保护发动机,又能让加力时间持续更长时间,正是对此有了精确的计算,作为长机的“匕首”才会有信心说出上述的话。

    对此“海东青”能说什么呢?只能是继续好意提醒:“那好吧,不过要注意发动机的加力时间,可别出了什么问题,毕竟WD—62SUV和WD—64VIP虽然都是中国腾飞出产的,但毕竟是两代产品,我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别说开加力了,就是巡航模式下的油门都没拉到底,所以量力而行就好,好了,我准备开加力了!”

    听了“海东青”这番话,刚准备拉油门开加力的长机飞行员“匕首”差点儿没一头栽倒在面前的液晶仪表上,“海东青”说得是人话吗?啊?

    没开加力就能把速度飙到1.45马赫,这要是开加力还不得起飞喽?

    不对,“海东青”根本就不是人,若是人的话,能说出巡航模式都没用尽全力这种话?可也正因为如此,“匕首”祈祷着“海东青”最好能做个人,不然火力全开就不是起飞那么简单,而是能彻底飞升,届时你让他“匕首”的老脸往哪儿搁?

    然而还没等“匕首”做出反应,“海东青”就已经启动了,只见他快速的看了眼液晶显示器上的飞行数据,旋即对着无线电向地面引导说道:“我准备提速了。”

    随即耳机中传来地面引导肯定的答复:“可以,不过要量力而行,如果出现异常立刻减速。”

    “‘海东青’明白!”说完,“海东青”快速的在发动机控制面板上搬动几个按钮,正在以1.45马赫速度飞行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的速度迅速下降,待速度降到1马赫左右的时候,驾驶舱内的“海东青”手上的油门缓缓下拉,随着尾喷口明亮的火焰骤然加大,一股明显的推背感直接冲来,整架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就如同天外流星般转瞬划破天际,留下一声震耳欲聋的音爆。

    与此同时回过味来的长机“匕首”眼见“海东青”速度降下来,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搬动油门,随着两台WD—62SUV加力燃烧室的轰鸣,“匕首”瞬间提速到1.6马赫,眼瞅着就要追上不远处的“海东青”,哪成想“海东青”竟然如炮弹一样就射了出去。

    坐在驾驶舱里的“匕首”只来得及看到“海东青”尾喷口的亮光,和一团突破音障的云团,就再也见不到“海东青”的身影。

    正当“匕首茫然之际,耳机中传来“云箭”吃惊不已的话音:“‘匕首’你快看雷达数据,‘海东青’一直在加速,1.6马赫了,不~~~已经超过1.8马赫,加速的非常快,天啊,突破2马赫,简直不做人,已经到了2.2马赫,‘匕首’怎么办?这速度把咱俩绑在一起也追不上了……”

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推重比10.5

    “追不上又能怎么样?你见过那款航空发动机开加力能超过五分钟的?等他后继乏力时咱们在追,反正试飞的空域不大,他跑不远!”

    “匕首”心里虽然懊恼“海东青”跑得太快,他和“云箭”的确是追不上,可就这么认输也着实太丢脸,毕竟机场上那么多部队领导和首长们盯着呢,这要是什么都不表示就怂了,让那些部队首长和领导怎么看?

    所以就算喊喊口号,“匕首”也要把不服输的劲头儿给表现出来,从而告诉观摩的部队首长和领导们,他们不没有机会,而是在等待时机。

    更何况“匕首”觉得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没开加力时“海东青”就能超音速,这点的确令他意外,可开了加力,那航空发动机就别大哥笑话二哥,全TM一个德行,那就是三分钟真男人,过后软踏踏。

    WD—64VIP就算再先进,也是人类生产的航空发动机,而不是外星生物点化的黑科技,在如何也跳脱不了航空发动机开加力时的真男人-软踏踏定律,所以只要耐心等待几分钟,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萎掉,他们在赶过去就行了,届时再来个商业互吹,彼此给个台阶,这次伴飞任务就算顺利完成。

    结果……

    两分钟过去了……

    “云箭”问:“‘海东青’的速度怎么还那么高?”

    “匕首”颇为自信的答:“这才过了多久,再等会儿……”

    五分钟过去了……

    “云箭”问:“‘海东青’的速度还维持在2马赫……”

    “匕首”声音明显带着心虚,但还是强辩道:“你看吧,速度降下来0.2马赫,再等等,‘海东青’现在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太久。”

    十分钟过去了……

    “云箭”颇为无奈的问:“‘海东青’已经在1.8马赫速度上保持了6六分钟,咱们还等吗?”

    “匕首”满脸尴尬的看着机上的雷达屏幕,以及那个刺眼的1.8M的数字,可还是嘴硬道:“再等等,我就不信了他能一直飞下去……”

    半小时后……

    “云箭”说道:“我的油量不够了,需要返航……”

    “匕首”无奈的看了下自己的油量,由于几次加力超音速导致油量消耗巨大,尽管比短腿的歼—8Ⅱ能多坚持一会儿,但也坚持不了太久。

    这也就罢了,可恨的是一直在天上撒欢儿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在保持了十多分钟的1.8马赫的速度后,终于是把速度降下来。

    这让“匕首”和“云箭”小兴奋一阵,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结果仔细一看,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速度是降了,却只降了0.2马赫,依旧为此在1.6马赫。

    更崩溃的是“海东青”通过无线电向他们通报的话:“开了快二十分钟加力,发动机有点承受不住,只能先把速度降下来,我这就绕你们身后,咱们来个超音速编队,让下面的部队首长和领导们感受下极致飞行的魅力怎么样?”

    听了这话“匕首”和“云箭”差点儿没当场骂娘,这还是人话吗?啊~~~还感受极致飞行的魅力,我感受你妹呀,知不知道为了追你小子,他们两架飞机的油量已经被耗的七七八八了。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发动机的状态,“匕首”的还好,毕竟的中国腾飞倾力打造的中型涡扇发动机,质量上摆在那儿呢。

    “云箭”驾驶的歼—8Ⅱ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光报警已经出现两次了,估计飞回去就算不报废,也得返回原厂大修几个月。

    就这样还做超音速,是嫌自己的命太长了,准备GG?

    结果“匕首”和“云箭”这边还在犹豫怎么回复“海东青”,“匕首”和“云箭”忽然发现“海东青”从他们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海东青”便以1.6马赫的速度从他们身侧略过,掀起一阵音爆的狂啸以及一抹亮银色的潇洒背影。

    如此反复三次,差点没把“匕首”和“云箭”直接给弄抑郁了。

    最后“匕首”无奈的询问“海东青”:“你这么飞,就不怕油料不够?”

    “加力模式和最大航速模式下的确航程的确会受到影响,但依旧能保持在1800公里左右的基本航程……”

    “等等……”

    “海东青”没等把话说完就被“匕首”给打断,旋即难以置信的问道:“这样的状态下都有1800公里的航程,那你们这架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日常的巡航航程是多少?”

    “也不多……”“海东青”语气有些腼腆:“也就4500公里……”

    “4500公里……”

    “匕首”一口老血差点儿没喷出来,4500公里的航程还敢说不多,苏—27重型战斗机的航程才多少?顶了天也就3800公里,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一款单发战斗机能做到4500公里的航程不是不多,而是很多!

    更何况,“匕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自身的航空理论知识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一听“海东青”的话就知道,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所配备的WD—64VIP型涡扇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特别的好,否则在尺寸上与歼—8E差不多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这么远的航程。

    速度,速度比不过;航程,航程又被甩开一大截;油耗,油耗还没人家的省,这哪里是在伴飞,分明就是过来找虐的,眼瞅着自己的油量越来越少,再加上“云箭”的催促,“匕首”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不面子了,直接用无线电联系了上级,申请返航。

    至于回去后会被战友嘲笑,“匕首”已经不在乎了,谁嘲笑就让谁来试试,看看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以1.6马赫的速度在你头上拉引爆时,老脸是不是猪肝色。

    “匕首”和“云箭”的上级也是个明白人,知道再怎么耗下去只能丢更大的人,毫不犹豫的同意两架飞机返航,于是“匕首”和“云箭”跟“海东青”打了声招呼,旋即偏转机头,转入云层很快就沿着军用航线消失不见。

    然而“匕首”和“云箭”可以走的洒脱,机场上那些关注这一切的部队首长和领导们却久久不能平静,没办法实在是刚才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所展示出的性能实在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于是待“匕首”和“云箭”离开后,一位空军的领导忍不住问庄建业:“垂直起降验证机所配备的WD—64VIP发动机的推重比是多少?”

    “不算太多……”庄建业语气亦如“海东青”那般腼腆:“也就是10.5……”

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化茧成蝶

    听了庄建业的话,在场的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差点儿集体爆粗口,这NM还是人话吗?推重比10.5还不算太多,那什么才叫多?

    要知道美国配备给F—22战斗机的F119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推重比也不过才10,你中国腾飞WD—64VIP发动机的推重比能达到10.5已然比肩F11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想怎样?

    然而吐槽归吐槽,这些首长和领导们却没一个把心里话说出口的。

    毕竟推重比达到10.5的航空发动机对于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意义可谓是颠覆性的,不说别,下一代作战飞机的动力系统最起码有了着落,光这一点就足够让海空军航空兵部队把WD—64VIP发动机当成心肝宝贝,心疼还来不及呢,吐槽?谁吐槽?信不信海空军集体吐你一脸!

    所以庄建业这个13在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眼里根本就没算个事儿,如果能解决未来战斗机动力问题,别说一个无关痛痒的装13了,如果庄建业愿意,海空军航空兵部队都能集体搭台,帮着庄建业装个大13。

    在场的其他部队首长和领导个顶个都是人精,哪里看不出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心思,所以腹诽两句就行了,根本没人愿意跳出来触霉头。

    也正因为如此,整个现场基本上都被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首长和领导们也接管了,一个个的就跟枯木逢春的小伙子,冲着庄建业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连珠炮似的问个没完。

    没办法,没见到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展示时,他们这些人多少有些狐疑,可当他们见识到几乎碾压般的性能后,心中最后的一丝顾虑也荡然无存,自然要好好了解WD—64VIP发动机具体细节。

    只不过想要了解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庄建业根本就听不出个数,最后没办法只能提议重返机库,借着那台已经拆开的WD—64VIP发动机做详细介绍。

    于是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们也不等天上的垂直起降验证机二号试验机降落,就迫不及待的跟着庄建业又返回了机库,而此时留在机库的中国腾飞高管早已布置好作为和展示牌和说明海报,待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们落座,庄建业便走到正中央,犹如开产品发布会一样,开始了WD—64VIP发动机的介绍:

    “WD—64VIP发动机是在我们中国腾飞历时十五年获得的变循环阶段性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2.5代核心机技术打造的一款高性能试验性航空发动机……”

    “小庄……我冒昧的问一下,你们在变循环方面已经持续研究了15年?”庄建业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位来自空军的领导便忍不住站起来发问。

    庄建业笑着点头:“的确整整十五年了,因为早在1984年我们开始确定进军航空发动机业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变循环进行理论研究……”

    说着,庄建业就把中国腾飞开展变循环发动机的历史简要的介绍了一遍,事实上庄建业说得并没有错,早在1984年当时刚刚从二十三分厂改制为腾飞航空制造厂的腾飞系就已经开始对变循环发动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只不过当时的腾飞系真没指望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只不过是由于日本相关科普资料的大量涌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变循环风潮,当时准备进军航发业务的腾飞系觉得这是个热点,蹭上去有助于打开自己在航发领域的知名度,于是就跟风上了。

    为此当时的腾飞系还在国内几个比较知名的航空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关变循环发动机的学术文章。

    这些文章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都是空洞的科普文章,甚至不少还是直接翻译国外的有关变循环发动机的介绍。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航空厂居然能在业内大型航空学术刊物上接连发表文章,着实是让不少人刮目相看的,最起码不明真相的群众会觉得当时的腾飞系很有实力,最起码在航发领域是走在国内前沿的。

    借着这个机会,庄建业在当时的浣城和星洲画了不少大饼,特别是在跟这两个地方政府领导见面时就时不时的拿出腾飞系发表在权威航空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大谈他们腾飞系要做变循环航空发动机,要学习日本在航发领域弯道超车,要做前人想做却不敢做的大事,要为两地解决超过5000个新增就业岗位,要在未来十年内为两地增加6个亿的税收……

    两地政府负责人又不是傻子,航发的难度有多大,他们这些在中央党校培训过的人还是多少听说过的,所以庄建业的忽悠刚开始根本就没有效果。

    可没有效果不要紧,却架不住庄建业不分场合,不分时段的到处宣扬,正所谓谎话说三遍那就是真理,庄建业一系列大饼何止说三遍?三百遍、三千遍都是少的。

    起初两地政府主管部门还有些狐疑,然而当有关腾飞系航空发动机业务的消息满天飞,再加上各路权威专家和媒体的配合,庄建业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各地政府领导参观他们所谓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发生产线的同时,又罗列分析了未来中国军民两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机会后,那些急于寻求政绩突破的地方领导们终于是动摇了。

    于是从1985年开始,腾飞系便从浣城和星洲地方拿到了1.8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用于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得到这份巨款的腾飞系很快启动了D—20涡轮燃气动力装置的研制,随后获得总部的认可,并追加投入,这才让腾飞系的航发业务步入正轨。

    可以说,没有当时庄建业拿着从国外舶来的变循环航空发动机概念,也就没有腾飞系的知名度,没有知名度也就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地方政府支持以当时腾飞系的财力根本就支撑不起航发业务,也就没有现在这般在国内数一数二的航发大厂的基业。

    也正因为如此,庄建业这一番腾飞系航发业务起步的事迹被国内商界誉为经典,特别是后来获得庄建业投资的临安某英语老师,对庄建业当年为航发业务融资时的事迹极为推崇,并为此亲身实践,并取得更加瞩目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这位临安某英语老师在功成名就之后经常会说我和庄总是同一类人,也只有我们彼此懂对方的心思。

    外界经常那这句话点评两人的成就,不过只有深入了解的人方才知道,这种看似忽悠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更加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坚持!

    是的,当时的腾飞系的确是把变循环当成一个噱头,可当航发业务进入正轨之后,腾飞系并没有把这个噱头弃如敝履,而是默默的将这个噱头坚持下来,并最终化茧成蝶!

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

    而这也是中国腾飞不同于其他友商的特点所在,那便是在确认一项技术路线可行之后,就会专注于将这条技术路线走下去,直到完全打通为止。

    变循环航空发动机显然就是一项可以走得通的技术路径,不说别的,美国的通用公司从六十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到了八十年代已经掌握了诸多变循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在八十年代末正式推出通用在变循环发动机领域的集大成者——YF120大推力航空发动机。

    一直在航空技术方面摸着美国人过河的中国腾飞自然是注意到通用的成就,在默默祝贺这个在航发领域和工业燃气轮机方面最大竞争对手又取得一项了不起的突破的同时,中国腾飞的航发部门也确认了变循环发动机这条路是真的可行。

    既然可行,又代表着未来,那还说什么?撸起胳膊干就完事了。

    当然了,在此刻庄建业的介绍中自然不能说当年自己是拿着变循环发动机当噱头,忽悠地方政府怎么投钱。

    而是把腾飞系如何忍受着寂寞,如何在改革大潮冲击下默默坚持,又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巨浪中斩浪前行,又是如何在人才外流、人心浮动下稳定队伍继续闷头研制。

    期间腾飞系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上下干部职工的砥砺奋进、整个腾飞系的不忘初心可谓是被庄建业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不过在场的这些首长和领导们能坐在现在这个位置上的又有哪个是蠢货?自然是听得出来庄建业这一番忆当年、诉衷肠的言外之意。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们中国腾飞熬了十五年,不容易,各位首长和领导行行好,明年的经费能多给尽量多给!

    “经费的问题,我还是之前那句话,只要你们中国腾飞拿出让我们满意的东西出来,在我这里并不是问题!”

    这个时候,许久未发一言的军内大领导突然开了口,只不过直白的话语着实是让人吃惊,很明显军内大领导对中国腾飞的WD—64VIP发动机是很满意的,不然也不会说出这么直白的话,几乎就差把明年增加的经费全都砸到你们中国腾飞的头上了。

    然而还没等在场众人从军内大领导大方的表态中回过味儿来,军内大领导下面一句话就跟冬日里的冰水一样,令闻听之人不自觉的打了个哆嗦:“不过话又说回来,到目前为止你们中国腾飞所展示的东西并没有让我满意的东西……小庄同志,你别用这么一副惊讶的表情看着我,一来我长得不好看,二来看我还不如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我们来这这么长时间了,你让我们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话音未落,军内大领导便伸出一个巴掌,毫不犹豫的扣住一根手指:“就先从垂直起降验证机说吧,说是垂直起降验证机,还独创了升力风扇,可从来这里到现在,你们的垂直起降验证机真的垂直起降过吗?我刚才看到的好像是正常滑跑起飞升空,是也不是?”

    顿了一下,军内大领导又扣住第二根手指:“之后的TY—22无人隐身飞机的确是颠覆我们的想象,但反航母作战体系的搭建我们只是在你提供的视频画面中了解一二,实战状态如何并不知晓,你说我有没有理由怀疑TY—22无人隐身飞机在反航母作战当中的作用?”

    “还有三维编制设备和技术……”军内大领导这个时候扣住了第三根手指:“现场生产的设备我不好评论,但你说的隐身复合材料实在是玄之又玄,并且只听你说,未见到真实的生产场景,古语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小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说着,军内大领导快速的落下最后两根手指:“最后两个就是WD—64VIP发动机了,一个是试飞时的表现,的确不错;还有一个是你给的10.5的推重,的确惊艳;问题是这两种状态是常态化的还是你们故意用极致的手段做出来的?要知道拼着发动机报废,是可以超水平发挥的,美国、俄国、欧洲甚至新德里的军火工业制造商都玩儿过这种套路,你们中国腾飞既然对经费这么热衷,会不会也在这方面动了心思?”

    军内大领导的话是越说越快,语气也是越来越严厉,很显然这一路过来军内大领导虽然很少说话,但一双眼睛却看得仔细,庄建业拿出来的东西的确很夺人眼球,又是垂直起降验证机,又是无人隐身飞机,简直是见者心动,闻者疯狂。

    只要心念稍有不坚定,就会被迷惑,然后就争着抢着给庄建业送钱。

    可实际上呢?庄建业是拿出了压箱底儿的东西,但这些压箱底儿的东西有多少底色是真的却经不起有心人的仔细推敲。

    于是,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便把目光投向庄建业,看看这位底裤都快被军内大领导扒光的年轻企业负责人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能怎么应对?无言以对呗……呸……是小心应对!不然呢?

    要知道军内大领导可不是好糊弄的人,早在八十年就主持从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军事设备的工作;九十年代初又主导了从俄国进口大批主战装备的是以,可以说是经验丰富的“老军火商”了。

    无论是西方的猫腻,还是东方的扯淡,军内大领导全都见过。

    正因为如此,庄建业这点道行或许能在其他人那里如鱼得水,可在军内大领导面前还真就不够看。

    而军内大领导说这番话的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别在跟他玩虚的,想要明年的经费,就拿出点儿实实在在的成果出来,不然老子可没时间跟你耗。

    这就是军内大领导的风格,牛皮、任性!

    好在庄建业又不是那种开局一张嘴,遇事儿全靠忽悠的生猛人士,怎么说也是商业上公认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儒将,所以在这方面庄建业早就准备好了,不动则已,一动就必须地动山摇放个大的。

    于是在众人的注视下,庄建业终于是扭捏的开了口:“不得不说,在我们的秦岭南麓航天生产制造基地介绍航空产品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有很多设备、工艺和样品这里面根本就见不到,但我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首长和领导们的参观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里靠近三个火力发电厂和两座水利发电站,有着充足的电力供给我们刚刚落成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

    听闻这话,其他人还有些茫然,总部首长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惊喜的说道:“你们的高空台建成了?”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大国的玩具

    听总部首长这么一说,不少部队领导和首长还有些茫然,啥是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这东西重要吗?怎么会让总部首长激动成这样?

    结果还没等这些个部队领导和首长们提出疑问,总部首长就已经跟身旁的军内大领导汇报道:“中国腾飞这个项目是五年前开始的,是由腾飞投资、秦岭南麓所在地方以及航空工业总公司共同出资筹建,1996年东南沿海大事件后,为了响应上级加强基础科研领域建设的倡议,总部也出资8亿人民币,参与其中……”

    听到这里,军内大领导这才恍然:“哦……我想起来了,你说的是‘总部大楼’项目吧?”

    总部首长点头:“是的,就是‘总部大楼’项目,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超过30亿人民币,其中腾飞投资承担32%,总部承担26%,地方政府承担26%,航空工业总公司承担16%,原本预期是8年建成,没想到不过5年的时间就建好了……”

    说着总部首长颇为感慨的叹了口气:“难怪这些中国腾飞这么自信的展示他们的WD—64VIP航空发动机,有了‘总部大楼’项目的支撑,原本耗时耗力的试飞验证在地面就可以轻松完成,毕竟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总部大楼’项目拥有两个直径为6.5米的高空模拟实验舱,能够模拟30000米高空,速度在3.8马赫,空气净流量为1158千克\秒环境下航空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其技术水平仅次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波音和洛马在八十年代末建成的,直径8.7米的ASTF高空试验模拟台……”

    闻听此言,军内大领导到没什么,毕竟整个“总部大楼”项目就是他审批的,可在场的其他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不少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项目的存在,再加上总部首长的话音不大,却恰好能让在场的一众部队首长和领导们听得到,更是坐实了总部首长这是借着汇报,向他们这些部队首长和领导们介绍“总部大楼”项目,自然是听得更加仔细。

    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也被这个项目的先进性给震撼到了。

    毕竟在场不少人还是很懂行,就比如说之前那个对航空发动机很了解的空军部队的领导,以及那位来自海军航空兵的部队领导,就很清楚这种高水平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的价值。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要研制成熟的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就是绝对的标配。

    不然,几乎所有扬言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或企业都是耍流~~~氓!

    因为高空试验台相较于航空发动机就相当于是猛男与美女飙车前的岛国爱情导师的小电影启蒙一样,绝对的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之所以如此,也是没办法,随着航空技术水平的提高,航空器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同样是水涨船高。

    中低空的情况还算好,用普通的试车台就能够模拟正常的压强、风力和速度,一万米的高空之上环境完全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进气速度应该怎么控制?气压对发动机的喘振的影响又有几成?超音速状态下发动机的效率又该怎么维持?

    这些东西都需要高空试验模拟台才能做出来。

    当然,有头铁的说,用试飞飞机同样可以。

    问题是得需要什么样的试飞飞机才能完成这么复杂的高空高速的飞行试验?

    普通的战斗机?

    速度和高度是能达到了,但载机平台太小,装不下那么多测试的仪器设备。

    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是能够搭载大型仪器设备了,问题是只有0.85马赫的速度,实在是完不成高空高速的试飞任务。

    更何况试飞终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万一哪里出了问题导致个机毁人亡,不但会损失人员和财产,更重要是对整个士气和进度的打击。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成本,一款航空发动机从零部件开始试验的话总耗时将近50万个小时,整机试验少说也要12万个小时,其中试车试验就需要1万个小时,如果这1万个小时全部采用飞机试飞的话,那成本简直能高到令人崩溃的地步。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用飞机试飞的效率也会让人抓狂,毕竟一年之中总会有个风霜雨雪的坏天气,为了保证安全就只能暂停飞行试验,若是再叠加飞机的机械故障,人员的轮休空档等等不利因素,一万小时的试飞试验说不得要七八年才能搞清楚。

    所以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效率,亦或是安全方面,高空试验模拟台都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仗。

    但也正因为如此,高空模拟试验台这东西的门槛极高,数遍整个地球,也只有安理会五大流~~~氓配备了这东西,换句话说,也只有这五大流氓理论上具备研制生产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至于德国、日本、印度、巴西等次等强国口口声声说要进军航空发动机,五大流~~~氓不过是微微一笑,一个个就抱着膀子看这些次等强国怎么闹笑话。

    连高空试验模拟台都没有,还想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不说别的,飞机在时速1.5马赫的情况下,进气道内的机构该怎么变化才能保证高速喷进的气流即不打伤涡轮风扇叶片,又能高效的保证航空发动机正常工作而不发生危险的喘振?

    用超级计算机进行计算?得了吧,就算有超级计算机你也得有相关的基础数据作支撑才能算得出来呀,这些基础数据怎么来?当然是用高空模拟试验台一点点的做出来,不然呢?

    而这个1.5马赫的气流扰动试验还是所有高空试验当中最最入门级别的小实验,至于30公里高空,在3.5马赫速度下,涡扇-冲压发动机的工作情况的试验,那才是未来二十年航发领域的制高点。

    所以德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的官方和媒体怎么叫嚣自家的航空发动机取得突破都没用,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关键的支撑配套,没有的话就算是猛男,那也只是啥也不懂的初哥,只能被美女戏耍而不是主动去征服。

    问题是德国、日本、印度、巴西也想要高空试验台模拟台,但这东西真的不是想要就能拿到的,因为高空模拟试验台这东西不但投资大,而且技术要求极高,同时又是典型的高能耗,根本就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承受的起的,正因为如此,高空模拟试验台又被称为大国的玩具!

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规模巨大的ZBDL试验台

    而这也是为什么高空模拟试验台只有安理会五大流~~~氓才玩儿的起的原因所在。

    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入手的玩具并不是技术和资金决定,而是自己有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像日本和德国是不缺资金和技术的,即便是令不少国家头疼的能源,这两个国家只要愿意也能轻易解决,毕竟发达的核电摆在那儿呢,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但关键的问题是日本和德国是有原罪的,驻扎在两国领土上的美国军队可不是吃干饭的,你想发展先进的航空产业,跟美国爸爸抢饭吃,怎么可能?

    所以别说两国想搞高空模拟试验台了,就是一般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车台,美国爸爸都横七竖八的不愿意。

    当然了,美国人明面上是不会说他不想让日本和德国进军航空发动机的,只是在两国在某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幺蛾子,直接把你的进程给打断。

    巴西的情况实际上与日本和德国差不多,毕竟是美国人的后院,天然的影响力摆在那儿呢,想往产业链的高端爬,美国爸爸随便一脚就能给踹下去。

    至于印度,从地缘政治角度上来看要比日本、德国和巴西要好得多,问题是印度除了一张嘴能说会道外,其他方面没有不拉胯的,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最关键的电力更是跟不上,就这还扬言要在下个世纪20年代前生产出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除了振奋下印度无脑的国内民众外,基本上当个笑话听就行了。

    视线转回到中国腾飞的高空模拟试验台。

    投入和技术难度如此之大,中国腾飞起初并没有打算自己建造,毕竟1995年位于棉花东南的川北山区已经落成了一处代号为“设备-01”的高空模拟试验台,该模拟台始建于60年代中期,属于三线建设的一部分,由于投资过于巨大加之技术难度复杂,三十年来历经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九十年代建设完成。

    整个项目占地400亩,总装机功率220兆瓦,也就是220万千瓦。

    这是个什么概念?

    1988年落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总装机容量不过271万千瓦,一座“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的电力消耗几乎等同于一座葛洲坝水电站,由此可见高空模拟试验台这玩意完全就是个电力老貔貅,完全是有多少来多少节奏。

    可既便如此,这座其中“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四大流氓的高空模拟试验台还是不够看的,毕竟最大的一处高空模拟试验台舱室直径只有3.7米,空气流量只能做到120千克\秒,模拟环境只能维持在20000万米高空,速度也只有2.4马赫。

    相较于美、俄动辄30000米高空,3马赫以上的速度,只能算是个弟弟。

    可既便如此,“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对于国内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也正因为如此,待1995年“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落成之后,涡喷—7、涡喷—13;“斯贝”发动机的仿制型号“秦岭”;从新上马的涡扇—6;仿制法国货的涡轴—8、涡轴—13;刚刚投入研制的“太行”重型涡扇发动机……

    可以说整个国产航空发动机都扎堆往川北这座刚落成的“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扑,都准备借着这套先进试验设备把自家的航空发动机的短板补齐。

    当时的腾飞系手里也有不少军用和民用的涡扇、涡轴发动机需要进行的高空模拟试验台进行进一步的理论验证,特别是2代、2.5代以及3代核心机的高空数据,对中国腾飞未来的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奈何之前很多高空情况根本就做不出来,以至于中国腾飞不少航发设备的性能只停留在纸面上,以至于不少定型型号投入实际使用才发现问题和不足,导致不少空情事故发生,因此弥补这项短板同样是中国腾飞需要做的大事。

    奈何“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满打满算就只有四个高空模拟实验舱,分别是直径2米的一号舱,两个直径3米的二号舱和三号舱,以及最大的那个直径为3.7米的四号舱。

    就这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国内诸多航发型号的试验需求,要知道一款航空发动机在高空台的试验时长最少也要2000个小时。

    这还算顺利的,如果遇到点儿意外,4000到5000个小时也算是寻常,换句话说,一款航空发动机想要论证充分,达到性能成熟,光在高空台上就得待上一年半载。

    如果中国腾飞只有一两个型号也就罢了,努努力,等一等也能排上,关键是中国腾飞的航空发动机可是全谱系的,光一个WD系列就衍生出十二种子型号,如果“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把名额全给中国腾飞的话,其他航发研制单位就不用活了,因为等到21世纪也等不了中国腾飞做完高空台试验的消息。

    可如果不给中国腾飞的话,前期投入那么多的子型号不就等于打水漂了?

    再加上“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无法满足20000米以上高空,2.5马赫以上速度的模拟,对中国腾飞下一代航空发动机以及基于航空发动机的冲压-涡扇符合航空动力的研制提供不了任何帮助,因此当时的庄建业决定,借助国内刚建成“设备-01”高空模拟试验台的有利契机,充分吸收其中的技术成功和工程经验,投入巨资建造一个水平更高的高空试验台,以满足中国腾飞日益庞大的航发试验需求。

    就这样,在庄建业多方奔走之下,一座占地为782亩,总功耗超过435兆瓦的巨型高空试验台便在秦岭南麓深处拔地而起。

    为了表示对这个中国腾飞自创立以来建设的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国腾飞掌门人·自力更生人设·航空航天双料懂王·命名狂魔·建业·NB·庄自然不能放过这么好的命名机会,于是便大笔一挥赋予了一个霸气无比又不失风雅的名字:ZBDL!

    结果也不知道是上级的领导们心思太单纯,还是庄建业这个命名方式不够明显,报上去后,各上级职能部门直接就把ZBDL音译成“总部大楼”,于是“总部大楼”项目就这么应运而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507/ 第一时间欣赏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 作者:安溪柚所写的《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为转载作品,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介绍:
永宏厂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老牌工厂,在改革大潮中几经沉浮,逐步走向没落,艰难时刻,庄建业等人接过担子,从最基础的机型开始,一步步披荆斩棘,最终将濒临倒闭的永宏厂插上翅膀,再次腾飞。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