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111章 封禅泰山

    “算算时间,这会皇帝已经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了吧?”

    炎炎夏日之下,秦琅怀念起关中的冷陶了,这里没有榆树,做不成榆汁冷陶,就简单的弄了份。

    唐人把面条称为汤饼,面食分成了三大种类,馎托、冷淘和水引。

    馎托也叫不托,就是扯面片汤,至于为什么叫不托,据说啊,在春秋时公输班发明了石磨,把麦子、谷物碾成粉,有了面粉、米份后,开始有炒面吃。

    再后来聪明的人发现把面粉和水和成团,再捏成片在汤中煮,吃汤饼更好吃,而有手更巧的人,还能把面团搓成长条,再擀薄扯细。反正到唐代时,做面条都还不用刀切,需要把面团托于掌上揪成面片下锅。

    再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叫刀机的做面工具,省时省力,面团也就不用再托在手上了,因此被称为不托。

    再后来,秦琅来了,这位诗书剑兵皆绝的奇男子,喜爱美食好烹饪,发明了许多新的烹饪之法,也带来了许多新名词,比如面条,比如包子、馒头、饺子等。

    甚至弄出了挂面这等神奇的东西。

    不过这天气热,热腾腾的裤带面,当然不及一碗凉面舒服。

    冷陶便是凉面了,以槐叶汁揉面,下锅煮熟过冷水而淘,再拌点蒜米和加点醋,那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吃了这么多面,还是三郎做的这面最地道好吃。”

    刚从武安来的老黄感叹着道。

    “早知让你带些槐叶来就更地道了。”

    唐人夏天都喜欢吃冷陶,甚至就连皇帝在每年夏天的早朝结束后,都会例赐给大臣们一碗槐叶冷陶。槐叶凉苦,食用后还能去热降火,有解暑的作用,故此从朝堂到民间,大家都喜欢在夏天吃苦。

    “这椰汁冷陶也不错啊,还加了萝卜干、绿豆芽、黄瓜丝,还放了耗油,甚至有胡椒粉的味道,似乎还添了点扶留藤粉?”

    “酸辣带点辛苦,很开胃啊。”

    一碗凉面下肚,再来一个井里捞起来的西瓜,确实是爽。

    西瓜也是岛上农庄自种的,种的不多,不过长的还不错。

    “这地方确实是好啊,我老黄在这转了几天,现在都乐不思蜀了。”

    曾经的山东马贼,再到后来秦琼家马夫,然后是秦琅的心腹管事,再到替秦琅经营武安封地多年,老黄如今一把年纪,却也已经算是家业不小,老了还发了二春,娶妻纳妾生儿育女,在武安那是被人尊称一声侯爷的。

    虽说侯爵是虚的,也不再兼武安府的官职,但老黄在太平港,就是现在朝廷派来的武安都督府长史、检校刺史也得礼让三分的。

    不管是武安的这些领主老爷们,还是港口的商人东家,大家更听老黄的。

    “你差不多也赶紧回太平吧,广州那边都来了不知道多少拔人了,大都督府、市舶司、南海舰队·······他们在太平港见不到人,便往下龙湾神龙岛上闯了几次,有次直接就撞到那影子了,差点露馅了。”

    “你躲是躲不过去的,还是赶紧回去,先把长乐公主迎娶过门吧,人家也等了你十几年了,你现在这样可是很渣的。”

    秦琅只能无奈的笑笑。

    皇帝也是没料到秦琅真的不奉诏北上,皇帝封禅泰山如此重要的仪式他居然都没前去参加,听说皇帝已经恼了。

    老黄这次也是悄悄来的,他带着一支捕鲸船队来的,以捕鲸船队出海捕鲸为名,其实是满载着蜡烛、食盐、布匹、帐篷、食油等大量物资过来的。

    还带来了不少工匠。

    这里有好多项目都在等人和物资,农场要扩大,需要更多的牛马和奴隶,也需要更多的犁锄等农具,更别说还要建起碾房磨坊,要利用河流修坝,利用水力来带动碾磨,以提高效率节约人畜。

    毕竟现在这么多人了,吃喝消耗大,尽量还是在岛上耕种补给最好,但收获的粮食需要加工,碾壳磨粉这些看似简单,其实也很费事的,更不用说如果农场扩大,这必要的水利渠道也是得修的。

    大家不能跟岛蕃一样纯靠天吃饭,粗放式耕种,得有效率。

    金银堡做为一期工程还刚开始,但碾房磨坊,简易的盐场、陶器窑、砖瓦窑啊、木料厂啊、采石场啊、采砂场啊,甚至是初级的铁匠铺子之类的也得要有。

    毕竟这里虽说借风十天就能回一趟,一个月起码能来回一次,但运输还是很不便的,要想长远发展,最基本的民生类的东西,还是得有自己的生产制造能力,而一些铁器等工具,也起码得有个基本的修理能力。

    秦琅感觉现在玩一个军事策略养成游戏。

    老黄对秦琅的决定,从不怀疑,虽然他觉得这地方不错,但随便安排点人来慢慢发展经营就是,根本用不着这么重视,但既然秦琅决定的,他就不再去想,而只是考虑如何配合执行。

    “你南边那相好的也来找你了,还带了六郎和九娘,可惜你不在,人家别提多失望了,还以为是你躲在下龙湾不肯见人家呢。”老黄呵呵道。

    “林邑出什么事了吗?”

    “那倒没有,林邑这几年挺安稳的,自复辟之后完全依附于大唐,年年称臣纳贡。而且人家开放贸易,也大兴工商海贸,确实也跟着赚了不少,反正林邑国中的贵族们都挺喜欢眼下局面的。先前那位真腊王子犯境,被咱大唐出兵协助击退后,就不敢再来了。”

    不打仗,国内安稳,贵族们能放手赚钱,百姓其实也相对安稳的。而林邑完全仿照大唐进行的全面制度的改革,从朝廷组织到律法、税制、兵制全面效仿,带来的好处就是税赋等征收更加合理了些。

    百姓们头上的负担确实明显减轻了,尤其是多年没再打仗,更是与民休息。林邑这几年的实力那是蹭蹭蹭的上涨。

    “女王是带王子北上,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的。”

    “哦。”

    “遗憾错过了吧?”

    “那倒没。”

    秦琅在武安呆了三年,每年都会跟女王悄悄会面两三次,有时是在海上会面,有时是他南下到边境,有时则是女王伪装身份来武安。

    两人关系还是保持的不错的,女王这几年也还一直保持着单身,反正林邑和大唐都知道,女王早就和秦琅一起过,而且两人还有一对儿女,女王还赐封秦琅林邑摄政王、守护者的称号的。

    要说林邑这些年发展的这么顺,秦琅跟女王的关系,其实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尤其是对岭南的商人们来说,完全就是把女王当成自家人,把林邑当成自家后院了。

    “我这次带来了五百家丁,还带了马来,要不要我出马把附近的蕃子都扫荡一遍?”老黄问。

    “用不着。”

    自秦琅上岛以来,倒是跟这些岛蕃呈现出一副奇特的和谐共处的画面。至今双方都没有发生过冲突,甚至没什么实际的接触。

    岛蕃在不断的搬迁远离这片河口海湾,远离这些乘着巨船骑着猛兽的陌生人。

    “放心,我这五百人很难打的。”

    这五百人马并不是直接从武安府调来的,毕竟如今的武安府已经是朝廷接管了,秦家和他的封臣们也没有了拥兵的特权。

    这些人马,实际上是在南海的岛上调来的,他们名义上是一支佣兵团,在海岛上建立营寨基地,所在岛是在林邑国管辖内的。

    因此可以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在这岛上,就有布面甲、皮甲等铠甲的生产作坊,有横刀长矛弓箭盾牌甚至是陌刀、大弩的生产作坊。

    虽说作坊都只是小作坊,规模不大,但确确实实是有生产武器能力的。

    这些弓弩陌刀铠甲等可是没谁敢在大唐境内私造私拥的,否则就是死罪。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但是呢,各家跑南海,又或在南蛮中捕奴啊、挖矿啊、劫掠等等啊,总得需要武器装备的,所以怎么办?

    就打擦边球,朝廷那边,自然有各家的代表帮着打点的。

    基本上只要这些佣兵团不拿着武器装备出现在大唐境内,朝廷也就睁知眼闭只眼当不知道。

    至于林邑等海外藩国,他们既管不了,也不想管。

    甚至如林邑本就跟这些佣兵团关系极好,打真腊什么的还都靠这些佣兵呢,连女王的王宫的禁卫中,都有这些高价雇佣来的佣兵。

    佣兵们只认钱,只认契约。

    订了雇佣契约,绝对把事情办好,绝对护卫好女王。

    秦家这些年在海外,这些明的暗的势力不少,佣兵团啊、捕奴队啊、什么海商啊、镖行啊,打着各种旗号名目,在海外有不少据点,人马比较分散,但若全加起来,实力不小。

    这次老黄直接就从各地抽调集结起了一支五百人的人马,还是轻骑兵。

    这样一支人马,完全可以扫荡周边几百里的岛上土著了。

    “干脆把这些岛蕃都抓来做奴隶好了,我们这不是也需要人手嘛,筑城修路垦田挖矿建作坊,哪哪都缺人啊。”老黄道。

    秦琅却并不急。

    “先慢慢来,多试着接触接触。”

    “三郎你怎么想的?”

    “我并不想做一个屠夫,上岛就到处屠戮岛上的原住民,只要他们愿意合作,我们可以寻找更好的共存模式。”

    秦琅想用一个更温和一点的方式殖民统治原住民,把他们吸纳进来,融合他们,圣贤有言,夷狄入夏则为夏,夏入夷狄则为夷。

    这个观点秦琅还是比较喜欢的,诸夏还是蛮夷,最关键的区分还是文化,就如鲜卑人,以前是胡人,可如今不也完全入夏成为华夏一员了吗?

    当一个蛮子完全接受了华夏汉文明后,不出几代,他们就彻底成了汉人一员了。

    老黄听了这个,也只是哈哈一笑。

    “那我先替三郎去拜访一下这些土人,先礼后兵,先给他们送些礼物,若是有那不识趣的,到时再镇之以威!”

第1112章 泰山捉婿

    八月,天子从洛阳出发,东封泰山。

    九月至齐州,礼灵岩寺,随后到达泰山。

    十万车驾浩荡东行,藩属附庸数百国王、使者前来观礼。皇帝下旨命先在山南筑封祀坛,山顶建登封坛,社首山建降禅坛。

    九月初八,在封祀坛正式祀昊天上帝,次日封玉册于岱顶登封坛,行禅于岱麓社首山。

    因皇后早逝,后宫缺位,于是令皇太子承乾行亚献礼。

    泰山顶登封坛上。

    李世民今日换上了最隆重的大冕冠,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十二纹章。

    手捧玉牒告祭于天。

    “有唐嗣天子臣世民,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有隋运属颠危,数穷否塞,生灵涂炭,鼎祚沦亡。”

    “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赐玄珪而拯沉溺······臣忝奉余绪,恭承积庆,遂得昆山寝燎,炎海登波。虽乃业茂宗祧,斯实降灵穹昊。”

    “今谨告成东岳,功归上玄。大宝克隆,鸿基永固,凝熏万姓,陶化八紘。”

    ······

    来自高句丽、新罗、百济、东瀛、伽倻、林邑、真腊、扶南、干佗利、狼牙修、蒲罗中、狮子国、戒日、西突厥、法兰克、波斯萨珊、罗马拂菻等大小百余蕃国的国王、使者们一起见证这神圣的时刻。

    尤其是对于来自西方的那些金发碧眼的使者们来说,更觉震惊。

    不管是罗马还是波斯,又或是曾经为野蛮人的法兰克国,他们都摆脱不了宗教对世俗国家政权的强势干涉。

    没有哪一国的皇帝或是国王,能够对那些强大的宗教势力完全说不。

    可现在,他们看到大唐的皇帝能够直接沟通上帝,向上请功。

    “原来这就是天子之意!”

    大唐的天子直接与上帝沟通,是上天之子,而他们的皇帝、国王却只能通过教皇教宗等,这就是巨大的区别。

    人家大唐的天子,不仅掌握世俗国家的权力,还掌握着宗教之权啊。

    这一刻,他们是羡慕的,也是崇拜的。

    新罗女王金德曼,林邑女王范琳、苏毗女王末羯芒如、东瀛女王皇极女四位藩属国女王盛装上前,赞拜。

    “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

    “梯航接武,毕尽戎夷之献,耕凿终欢,不知尧舜之力。恶除氛诊,增日月之光辉。庆袭休荣,杂烟云之气色。灵物绍至,休祥沓委。江茅将黍均芳,双觡与一茎齐烈······”

    李世民很享受这种感觉。

    长乐做为皇帝的嫡长女,这次也随驾东来,并且随侍皇帝左右,此时她为皇帝介绍这四位藩属国女王。

    “新罗女王已在位十年,当初其父王病逝,是我大唐派出使者支持女王继位,女王在位十年,也向来对大唐忠心耿耿·····”

    李世民瞧着长的还不错的新罗女王,对女儿问起八卦,“听说女王至今都未婚?”

    “嗯。。”长乐望着这位也还很年轻的女王,觉得很神奇,一个女子居然也能当国王,而当了国王却还能不嫁人不生子。

    “赐乐浪郡公朕亲绘的牡丹图一幅!”李世民道。

    金德曼是得到大唐正式册封的新罗国王,同时还得到了乐浪郡公和柱国的勋爵。

    金德曼上前拜谢。

    然后林邑女王上前来。

    李世民特意还掀开了天平冠的珠毓打量她,林邑女王这些年几乎年年入中原朝贺唐天子,只是以往正旦大朝会时,各国使臣一堆,李世民也看不清楚。

    “丽质,你看这林邑女王如何?”

    长乐早就在盯着范琳审视,全天下都知道林邑女王当初国破家亡,流亡在外,后来得遇秦琅相救,两人还演绎了一出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长乐见过秦琅的妾侍们,玉箫、鱼玄机、杨虫娘等等,甚至那些异族侍妾也见过,她都能平常心对待,毕竟只是妾。

    妻妾嫡庶天壤之别的。

    但这位林邑女王却不是秦琅的妾,她只能算是秦琅的一个外室,却是身份特殊的外室,还生下了一对私生子女。

    此时细看女王,发现她雍荣华贵而大气,心中又不由的吃醋泛酸,甚至难过起来,一时怔怔出神。

    李世民扭头看到女儿神色,不由的脸阴沉了下来。

    “请日南郡公上前一步!”

    林邑女王也是得大唐册封的,不仅赐封林邑国王,同时也得到了日南郡公爵位、柱国之勋。

    范琳上前。

    “抬起头来。”

    女王抬头。

    “不知日南郡公这次北上中原之时,可在武安见过秦太尉否?”

    “回陛下,臣妾北上路过武安府时,曾特意前去拜访过魏公,不过魏公当时在下龙湾岛上疗养,未能见面。”

    李世民哼了一声。

    疗养,疗养个什么,虽说秦琅在大唐一众将帅之中,战功了得,数一数二,但他又不是秦琼那种冲锋陷阵,单枪匹马斩将夺旗的猛将,他是一个打了很多灭国战擒王斩帅的帅,哪有什么旧疾老伤的。

    一去快四年了,还不肯归朝。

    “当真?”

    “臣妾不敢欺瞒圣人!”范琳道。

    这时长乐公主突然问范琳,“郡公上一次见三郎是什么时候?”

    范琳有些尴尬,毕竟按正常来讲,他一藩国国王,跟秦琅这样一位在封地休养的大唐重臣,不可能私下会面的。

    可最后咬了咬唇,还是如实道。

    “臣妾今年春,从洛阳朝贺天子毕回国路过武安时,曾拜见过魏公。”

    “那时他身体如何,好吗?”长乐又问。

    “魏公身体挺好。”

    公主点了下头,然后不说话了。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李世民咳嗽一声,打破这气氛。

    “赐日南郡公玻璃宝瓶一对!”

    女王退下,公主还在发愣。

    李世民安慰女儿,“那秦琅太不像话了,朕一会就派百骑南下,把秦琅给绑回来,待下个月就给你们完婚!”

    长乐勉强欢笑,“三郎这些年也辛苦了,女儿听说三郎这几年其实也没闲着,一边为秦忠武公守孝,一边著书编史,三郎毕竟诗书兵剑俱绝,一身大好才华,总不能埋没,难得找个时间沉静下来,把腹中才华写出来与世人,多好。”

    “写书哪不能写,长安不能写还是洛阳不能写?你们完婚难道就影响写书修史?这事朕忍他秦三很久了,今年你们必须完婚,朕一会就派百骑南下,越来越不像话了,混帐东西!”

    李世民是真有些怒了。

    今年他是请了一次又一次,召了一回又一回。

    可秦琅一点面子不给皇帝。

    征召的诏书封还一道又一道,皇帝私人书信秦琅都敢拒绝。

    反正好话歹话说绝,这秦三郎就是不肯出山。

    不仅拒绝复出诏命,甚至连他给长乐选的婚期都一推再推。

    “父皇,此等儿臣之私事,还是回头再说吧,东瀛皇极女王和苏毗末羯女王都还在候着呢!”

    皇极女王是东瀛新继位的女王,原本是叫天皇的,但推古女皇时,大唐教训了一下倭国,于是倭人老实了许多,不敢再称天皇,老实改叫国王了。

    推古女皇病逝后,国中也是乱了好久,围绕着继承人王室和权臣苏我氏家激烈内斗,最后苏我虾夷硬是另立了一位舒明王。舒明王是敏达天皇的孙子,押坂彦人大兄皇子的儿子田村皇子。

    敏达天皇与第一任皇后生的大兄皇子,而其第二任皇后是他的亲妹妹推古女皇。

    大兄皇子当初就是因为没有苏我氏的血统,而被苏我氏暗杀的,后来苏我氏拥立舒明天皇,也是因为他比起另一位有苏我氏的皇子来,更易于控制更听话。

    舒明天皇在位十年,倭国实权却尽在苏我氏手中。舒明天皇在去年病逝,围绕王位继承再陷激烈争斗之中。

    最后,苏我氏与各方达成协议,拥皇后宝皇女即位为女王,称皇极女王。

    倭国有着血亲的传统,宝皇女其实也是舒明天皇的亲妹妹,她最早是嫁给了用明天皇之孙高向王,生下汉皇子,她有姿色却又有心计,故意色诱勾引舒明天皇,然后做了兄弟的皇后,又生下两个皇子一个皇女。

    舒明天皇去世后,几个皇子争位,最后宝皇女跟权臣苏我氏达成协议,由她来当女王,当娘的抢儿子的王位,也算是一绝了。

    对苏我氏来说,他们之前拥立过推古女皇,所以再拥一个女皇当然也没问题,而且皇后做女王,无疑更方便他们掌权。

    此时皇极女王款款向大唐天子走来,轻移莲步,向李世民拜伏,甚至还暗送秋波。

    李世民一哆嗦,有股恶心的感觉,实在是这皇极女王此时都四十八岁了,再好的姿色也年轻不再了啊。

    更关键的是,这倭人如今的妆扮习惯,喜欢脸上抹白,眉毛剃光画眉,再把牙齿染黑,这种妆容说实在的,乍一看就跟个女鬼似的,脸白的跟刮了层石灰一样,眉毛剃掉描了两点,嘴唇画了个红点,牙齿还黑黑的,冲他一笑,那真是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李世民毕竟也才四十二岁而已,比这女王还年轻了六岁呢,一个是正值壮年,一个却已经完全是年老色衰残花败柳了。

    “赐倭王八尺镜一面!”

    李世民赶紧道,赐铜镜,也是想提醒下这女倭王,回去好好照照镜子,别他娘的再出来吓人了。

    本来闷闷不乐的长乐公主,在旁边见到这景象,都不由的笑出了声来。

    李世民没好气的瞪女儿一眼。

    苏毗女王末羯氏也是大唐新册封的女王,他是之前逃入大唐的苏毗王子的女儿。因为苏毗本就是女贵男贱,女子掌权的。所以大唐复苏毗国,册封了娘氏等建立城邦,成为大唐的附庸。

    最后又扶立了亡国的苏毗末羯氏出来,封为国王,实际上就等于上苏毗诸小邦名义上盟主,只不过因为当初末羯氏亡于吐蕃,这些年王室凋零,根本没有什么力量了,远不如娘氏、农氏等,可毕竟身份摆在那,用来压在娘氏等头上,倒是挺方便的。

    苏毗女王很年轻,满身宝石,可一张脸也都赫面涂赤,搞的看不清本来面目。

    “赐玉如意一柄!”

    经倭女王一吓,李世民也没啥心情了,迅速的赏赐打发了女王和接下来的各藩国王、使者们。

    好不容易仪式结束,李世民回到了山下泰安城中,立马召来了许洛仁。

    “你马上拿朕手诏,调百骑飞驰南下。”

    “去广南,把秦琅给朕押回洛阳!”

    李世民气呼呼的道。

    许洛仁笑道,“臣等岂敢去拘押国之功勋。”

    “这秦琅敬酒不吃吃罚酒,那朕就不跟他客气了,去给朕把人绑回来。”说着干脆把身上佩带的玉具剑解下来递给许洛仁,“你拿着朕的宝剑过去,他若还敢推三阻四,你就把他的头砍下来带回来给朕。”

    许洛仁赶紧收敛笑容。

    “圣上,不用如此吧,臣也听说卫公这几年在封地修史写书很是用心,出了好几本大作了。”

    “朕的史馆里那么多学士、大儒、史官,没他秦琅也一样能编修史书,可朕的长乐却已经二八了,大好的青春不能就这样虚度了。朕不能看着长乐一天天抑郁、销瘦,不快乐。绑也要给朕绑回秦琅来,他不想做官,朕也不勉强他,但他得回来跟长乐成亲大婚,得生孩子!”

    “他秦琅也已经三十二岁了,连婚都还没结,想一直打光棍吗?成何体统?魏国公府难道就不需要继承人了?”

    “他这样,对的起叔宝九泉之下的英灵吗?”

    许洛仁看皇帝这会是真在气头上了,也不好多劝。

    他跟秦琅关系还是不错的,他是皇帝近侍心腹,是儿时玩伴,潜邸旧友,他掌着百骑,却并不是擅于带兵打仗的大将,他也清楚这点,所以平常只研究乐器琴谱,研究马经,搜集良马。

    秦琅与他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甚至两人都是天子近臣,所以其实还能互相关照,秦琅又是那也种会来事的人,故此两人平时还不错的。

    “圣人,臣在想,太尉不肯回京,会不会跟征高句丽有关?太尉自大败吐蕃后,便离开朝堂,这一去就是数年啊。”

    李世民捋着胡须,“确实有可能,这小子不想打仗朕也不强求他,难道大唐就他一个会带兵打仗?李靖、李绩、苏烈哪个不行?尉迟恭、张士贵、段志玄、李道宗、柴绍、薛万彻、程咬金、牛进达、刘兰成这些不都是一时之良帅猛将?你去见了秦琅,就跟他直说,不想出征打仗朕不强拉壮丁,但是这婚得结,不能逃!”

    “臣领旨!”许洛仁见皇帝语气转缓,这才应声接旨。

第1113章 御驾亲征

    泰山封禅后,皇帝便移驾齐州。

    齐州历城出了一文一武两位名臣,房玄龄和秦叔宝皆是历城人。皇帝先去了秦家,贞观初秦家老宅突然塌陷,然后涌出泉水,不久后形成一个深潭。

    当地百姓称之为黑龙潭。

    秦琅后来便干脆拔钱把老宅改成了一个园林,花费十万贯后,老宅焕然一新。

    皇帝车驾进了历城,房玄龄请求圣驾到房家,结果皇帝最后却选择去黑龙潭秦家。

    一来是黑龙潭秦家近年新修的,当初花费不少,这园子确实修的漂亮,地方也大。二来,也是怀念老伙计秦琼。当然,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外人也难以猜测。

    总之,皇帝没有去房相公家,而是去了秦家。

    好在秦琼嫡子齐国公、左卫中郎将、世封松州都督、上柱国秦珣随驾,便由他领兄弟们招呼着历城秦氏族人负责接驾。

    这位齐国公今年已十八岁,在去年正式迎娶了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女儿,这桩婚事虽然一直不被崔氏满意,总想找机会悔婚,可秦琼去世前曾留有遗命,让崔氏不得悔婚。

    秦琅也是支持这桩婚事的,所以最终崔氏也终究没能悔婚,秦珣在去年正式与长孙无忌的女儿完婚,不过崔氏也始终放不下五姓女,最后让兄弟崔敦礼嫁了一个女儿给儿子做妾,也算是亲上加亲。

    秦珣虽说是故齐王、太师秦琼嫡子,如今又是长孙无忌的女婿,出身将门,却弃武习文,去年参加科举进士科,得到长孙无忌等的招呼,又有马周这位主考官帮忙照顾,最后也仅是勉强得了个二甲进士出身。

    学文多年,其才学也一般。

    接人待物这方面,更显稚嫩,好在崔氏名门之女,当齐府家多年,也是干练老到。

    得到接驾任务后,也不心疼钱,大方的开口,准备十万贯钱用于接驾,各方面务必要周全到位。

    一面安排秦理秦珪几兄弟帮忙奔走,又找来兄弟崔敦礼让崔家派人协助,到是也把圣驾安排的妥妥当当。

    圣驾住进来后,崔氏对长乐公主还格外的关照,俨然一副未来婆婆的体贴姿态,倒是让长乐感动不已,跟她很是亲近。

    皇帝住进了齐国公府,去秦家宗祠拜祭过,又召见了秦氏族人子弟等,考校了秦理等人的骑射本事等,最后很是满意。

    秦理诸兄弟散阶各加一级,不少秦氏子弟也获得荫赏出身。

    当然,皇帝封禅泰山,可不仅仅只是表面的祭祀这么简单。

    如房玄龄在历城房氏老宅子中对自己的子侄们所讲的那样,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

    这话也是很有道理的,秦皇、汉武,除了因为政治因素而封禅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两人都迷信神仙的长生不死之药,求长生求成仙,所以这两位皇帝上泰山封禅也特别神秘,他们封禅用的玉牒文就秘而不宣。

    而东汉光武帝为了保持帝位的传承,反对非刘氏而王,但他在最后两年之内,对封禅态度有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他的封禅,不能不令人有祈求健康长寿的推测。

    房玄龄伴驾多年,是少数几个知晓皇帝龙体健康状态的人之一,他知道皇帝几年前因气疾而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是极隐秘的事情,也是一直困扰着皇帝的隐疾。

    皇帝才四十来岁,因气疾而导致此症,不得不说是让皇帝恼怒烦躁的,这几年,皇帝可没少为此求医问药,可几年下来,药石无医,皇帝也早心灰意冷,如今已经开始转而求仙问道,试图从那些方家秘术,道家仙丹里找到医治之法,重振雄风了。

    当然,皇帝的玉牒是公开宣示的,他公宣天下,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谢成于天,是他对自己的事业功绩的自我评价肯定,充满自信,也深感自豪。而子孙百禄,这属于人之常情,帝王也不能免。

    而苍生受福这一点比较难能可贵,皇帝不仅想的是家天下,还把天下苍生百姓福祉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当然,这些也只是公开的。

    就如皇帝私下里也暗暗祈求上天,能让他重振雄风一样,皇帝此次封禅泰山,也还是要借机东巡,然后突袭高句丽的。

    东巡封禅泰山,本就是一个战略掩护。

    借封禅之机,调动兵马,运转钱粮。

    打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继位之前,就已经预订的计划之一,只是时间一直不算成熟,所以一直在等。

    当年隋朝征辽东的时候,李世民虽然还年少,但他父亲李渊曾做为卫尉寺卿负责过征辽军器钱粮事务,所以他也是跟着去过辽东的,亲眼见过当年那场拖垮了中原大隋朝的国战是如何的残酷惨烈。

    父子俩对征辽之战各有体会,李渊后来当了皇帝后,便有过完全放弃辽东,甚至要让高句丽跟大唐平等相处,不再要求臣藩进贡之意。而李世民却在年少时就立志,将来定要率军来复中国子弟之仇。

    从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就在为这一天准备。

    已经准备了十五年。

    黑龙潭秦家。

    大厅。

    “新罗女王金德曼向朕哭诉,说百济联倭突袭新罗,攻取其四十余城,伽倻国王也向朕上诉说遭百济和倭军入侵。”

    “两国又说百济和倭国联合高句丽,图谋断绝新罗、伽倻二国入朝之路,皆请求我大唐出兵救援,主持正义。”

    “朕亲自召见了高句丽王子高任武和百济王子扶余义慈,二人却反诬陷是新罗、伽倻二国挑衅在先,并且拒不肯归还所侵占之城池土地、人口,唯有倭国皇极女王态度较好,表示回国后就召回兵马回倭。”

    皇帝很生气,他以九五至尊的身份,以天可汗的宗主地位,亲自调解藩属国的纷争,为他们调停战争,可百济和高句丽居然敢抗旨不遵。

    尤其是高句丽不仅不遵旨,甚至还暗地里勾结漠北薛延陀,拉拢百济、倭国,四下结盟,一心反唐。

    中书令长孙无忌当即道,“高句丽、百济、薛延陀都已经在反叛大唐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了,根本不愿回头,对付他们,唯有我大唐的铁骑横刀才能让他们知错悔改。”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也表示,“朝廷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着手准备征讨,如今钱粮器械皆已备齐,兵马也已征召起十万人马,随时可以发动攻击。”

    以特进知门下省事的魏征捋着胡子出声,“高句丽、百济等侵袭新罗、伽倻故是有错在先,但我大唐堂堂宗主,就算问罪,也应当堂堂正正讨伐,怎么能偷袭呢?”

    “朝廷应当先派出外交使臣前往高句丽、百济,宣旨问罪,如果他们仍抗旨不遵,再正式发兵讨伐,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突袭,这有失我大国身份!”

    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李大亮反对,“魏相,朝廷去年已经派过使者去调查调停,这次封禅各国使者皆至,圣人也亲自召见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子,可他们的态度你也看到了,所以如今我大唐发兵征讨,有何不对?”

    “至于说突袭,那也只是军事兵法,既然要打,那如何打就都按照兵家战法来,怎么方便怎么打,怎么划算怎么来,难道还要提前通知高句丽,然后双方约定地点,摆开人马对阵?”

    说到这,李大亮提醒魏征,高句丽本就实力很强,当年隋全盛之时倾国之力讨伐,也都没占到便宜,所以要对付高句丽,绝不能轻敌大意,为了胜利,别说突袭,就是派刺客去暗杀高句丽王都是值得的。

    坐在上首的皇帝眉毛挑了挑,无疑是很认可李大亮这番话的。

    外交固然得有,但最终的结果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还得是靠打。

    魏征保留意见,认为军事固然重要,但首先要以德服人,大唐做为天下共主,得让各国认可。

    房玄龄问皇帝,“陛下原拟由魏公挂帅东征,可如今魏公人却还在天南,战事在即,三军主帅不可空缺,还请圣人早做决定。”

    李世民无奈点了点头。

    放眼当今朝堂,大唐开国将帅们大都还健在,正值当打之年的也是很多,随便选一个出来,都是可以挂帅统兵东征的。但在皇帝的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当然还是秦琅。

    秦琅三十出头,却战功着著,他的战功还都是从武德九年开始的,这十五年来,论军功战绩,无人能出其右。

    李靖这样的大帅,可战绩也主要是在开国之初,平定东南,以及武德后期,镇守河朔边疆,然后在贞观初败东突厥后也就退下来养老了。

    李绩等许多大将,也都是安稳十多年了。

    贞观朝比较活跃,战功较多的将领,首推秦琅,然后是柴绍、程咬金、薛万彻、牛进达、苏定方诸将。

    厅中一众大臣都望向皇帝。

    秦琅本来确实是东征挂帅第一人选,可谁也料不到这位魏公,松州大败吐蕃后,辞职丁忧,然后就不肯再回朝了。

    都闲了好几年了。

    “圣人,秦相能回来吗?”长孙无忌也问。

    “朕已经派许洛仁带百骑去武安州接人去了。”皇帝端起紫砂茶壶给自己倒了杯茶,声音平淡的道。

    不过大臣们却都听到这话里有几分恼怒。

    看来皇帝也是没法淡定,真的恼了。

    房玄龄却还在追问,“就怕许将军未必接的回来,战事在即,总不能主帅却一直空缺吧?”

    长孙无忌听出房玄龄话中之意,这是想换帅。

    “既然许洛仁都奉旨带百骑南下了,要不了多久肯定能接回秦相公的。”

    “圣人之前可是已经下过许多道征召魏公还朝的旨意了。”房玄龄不客气的反驳。

    这两位宰相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却是互不相让,不知从何时起,曾经亲密战友的二人,如今成了朝中水火不容的关系。

    太子承乾站出来劝说两人。

    “二位相国勿争也。”他转向皇帝,“儿臣以为魏公并不愿意为东征之帅。”

    关于这点,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是清楚的,至于说秦琅为何不愿意挂帅,基本上大家都心知肚明。

    秦琅的功绩足够高了,他根本不需要再去领兵东征,人臣功绩太高并不全是好事。

    秦琅这些年,越来越滑头了。

    “太子有何建议?”李世民问承乾。

    “儿臣以为,圣人当别择大将为帅,且当早下决定,然后再通知秦相,召他回京与长乐公主大婚。”

    李世民对太子点了点头。

    “秦琅与长乐的婚事确实不能拖了,若让秦琅挂帅东征,那这婚事岂不是得一拖再拖?朕总不能耽误了长乐,这样吧,这次东征就不用秦琅挂帅了,让他先回来完婚,婚后就留京辅佐承乾监国,顺便多陪陪长乐。”

    皇帝缓缓又道,“至于东征主帅,朕打算亲征。”

第1114章 锋芒毕露

    这话一出,却是让一众大臣们惊讶,事先谁都没想到皇帝要亲征。

    房玄龄沉默,魏征却是立马站出来反对。

    侍中马周也出言反对,认为根本用不着皇帝亲征。

    “臣举荐右仆射李相挂帅。”马周道。

    李大亮则谦虚退让,“臣认为李司徒比臣更适合挂帅东征。”他举荐李靖统兵。

    “药师年迈兼有腿疾,朕岂安心劳烦他出山?”皇帝反驳,又说李大亮如今在朝中为相,与房玄龄一起主持尚书省事务,也是抽不出空来。

    “那臣举荐英国公李相公为帅。”

    “李绩要镇守河东,防范漠北薛延陀。”李世民反驳。

    “那柴绍、薛世雄、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段志玄、张士贵、李道宗等皆可为帅!”

    皇帝却还是摇头,“朕当然也知道他们都是当世之猛将良帅,但朕当年曾随高祖往辽东押运军械粮饷,亲自看到炀帝无道,征辽苦民,无数百姓为躲避出征与瑶役而打断自己的手脚,也看到一路上,到处都是饥民和那些困毙的民夫。在辽东,更是到处是死伤的中国子弟······”

    “朕当时就曾心中立誓,早晚有一天,要率大军回来,为中国子弟报仇雪恨。如今,自当亲提六军,挥师讨伐。”

    “尔等无须多言,朕意早决。”

    “太子承乾留洛阳监国,左仆射房玄龄与知门下省事魏征留守辅佐,另外朕再召秦琅回来,授检校中书令加太子詹事一同留守辅佐。”

    “中书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李大亮、侍中马周随朕亲征。”

    “以镇东都督府长史、金州都督牛进达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以及山东募兵一万,集结辽南金州卑沙,乘战舰走海路向平壤进军。”

    “召河西经略使、凉州大都督府长史程咬金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府军六万,以及陇右河朔归附之突厥、党项等胡兵,向辽东进发。”

    水陆两军齐发,这也是当年隋朝时的征辽方略,并不算稀奇,毕竟高句丽盘踞辽东数百年,在辽东一线本就经营有坚固的防线,建立了大量的山城,而近年又搞起了辽东千里长城防线,辽东正面防线还是挺坚固的。

    但是大唐与高句丽隔海相望,其国都平壤又在海边,所以出一军自海上攻打,本就也是符合兵法的,派一支偏师自海上攻打,必然迫使高句丽人等分兵防守,这样就能削弱其辽东防线的兵力。

    更别说,以如今大唐海上力量之强,早远超隋时,从海上进攻,还是有很强的突破机会的。

    而皇帝选的两位大将,牛进达统水师一路,程咬金统陆路主力,牛进达这边不出意料,他毕竟当初为幽州长史时,秦琅偷袭高句丽,夺了卑沙城,牛进达也是冒险发兵增援的,事后因御史弹劾他擅发兵马,皇帝便干脆就调他镇守卑沙,授为金州刺史,后加镇东都督府长史。

    老牛在辽南镇守多年,一直没挪窝,他统水师是最佳人选。

    倒是程咬金统陆路主力,有些意外,他先前镇守河西凉州,级别是当然是没问题的,而且打吐谷浑打党项都是有战功的。

    他现在也是随驾来参加封禅,随时可以前往幽州上任,集结人马。

    资历、能力都还可以,虽说不如李靖、秦琅、柴绍、李绩他们,可毕竟又不是让他为东征主帅,只是一路主将的话,也是绰绰有余的。

    皇帝调度的兵马数量不多,牛进达这边是五万,程咬金是六万,协从的胡蛮兵不算其中。

    相比起杨广发兵一百多万征辽,无疑有些太少,但少有少的好处,一来兵力行动快,二来后勤补给压力小。

    此时已是九月,本来并不是出兵的好时机,因为辽东寒冷,很快就要入冬,到时北方海湾结冰,江河封冻,更别说千里雪飘,能做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如李世民早就跟将领们推演过的一样,这个当口发兵,正是可以打高句丽人一个出其不意,此时距离辽东封冻不能作战还是有近三个月时间的。

    秋高马肥,正适合用兵。

    高句丽人会认为即将入冬,大唐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用兵,所以必然会有些大意轻敌。

    所以大唐借着封禅做掩护,暗里调动兵马钱粮,然后一举出兵突袭,正好能打高句丽人一个措手不及。

    除去路上的时间,李世民只有两个月用兵时间。

    而皇帝也只需要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时间当然不可能灭掉一个七百年的国家,皇帝也不会这么狂。他需要的只是趁高句丽人不备,突袭拿下一两座重点大城,如辽东、安市或是平壤等。

    突袭拿下几座要城后,便可据城自守,安然过冬,待明年春暖花开之后,再进行第二轮攻势。

    在这个计划中,皇帝亲征不亲征,其实倒也没太大影响,毕竟水陆齐发,皇帝从齐州出发,先到幽州,再往辽西营州。

    最终可能也只是在营州立营驻跸,不可能亲自率军冲锋陷阵的。

    兵马早已经调集,钱粮也转运到位,再加上皇帝此时也到了齐州,战争令一下达,能保证在十月前,各军跨过国境边界。

    这是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

    皇帝要亲自下场指挥。

    虽然魏征等坚决反对,但皇帝态度坚决。

    “朕原本打算让秦琅代朕统兵东征,可既然他没法挂帅,那就朕自己来。”

    接下来便转入用兵的讨论之中了。

    “秦琅当初献上疲敌之计,那高句丽人中计,这几年大修辽东长城,甚至疯狂从海上走私铁料打造乌兹宝刀和波斯锁甲,搞的府库空虚,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饥荒。若非如此,高句丽也不会狗急跳墙的联合百济、倭国,出兵侵略新罗、伽倻,甚至对东北靺鞨、室韦等诸部不断压迫了。”

    秦琅之前对高句丽人用间,献上修长城之法,高句丽人对那献上的坚固长城堡垒要塞之法,深为惊叹,于是举国之力修筑,每年都要征召几十万青壮到辽东修建长城。

    由于献上的长城修筑之法太过先进,使的技术落后的高句丽修筑缓慢,且耗费太多民力,对于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辽东小国来说,每年几十万青壮长期在辽东修长城,虽说是轮替的,可也严重影响到了高句丽国内的经济了。

    尤其是对他们的农业影响巨大,这几年因为缺少青壮劳力,高句丽人的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土地抛荒,或是因为缺少水力设施的维修等而导致出现旱灾减产等。

    本来任何正常的国家,若出现这种情况,估计都会马上调整,减少修长城的人力,以保证粮食安全。

    可问题是,高句丽人又被唐人暗算了。

    因为大唐这边派出了更多的走私犯,向高句丽走私出售粮食,价格还不是很贵,大量的走私船,将一船船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去高句丽。

    所以高句丽这几年虽然粮食生产出了问题,粮食产量越来越低,但他们国内的粮价反而越来越低,不仅没有出现粮荒这种问题,反而有种不缺粮,粮食很贱的错觉。

    再加上这几年,许多商人在高句丽高价收购矿石、漆料等物,使的经营这些利润很高,高句丽的贵族们都争相投钱去开采矿山等。

    开采矿石卖给那些海商,那获得高利,转手再低价买进大量粮食,一进一出,还能赚许多,比以前种地放牧什么的,可是划算太多了。

    高句丽人充分的享受到了什么叫做贸易之利。

    而高句丽朝廷通过税赋等,也是年年财收丰厚,手里有钱,当然就可以从海上走私商人那里买进更多的铁料、牛皮等物,然后打造出更多的武器铠甲。

    反正现在高句丽国中最赚钱的产业就是挖矿,而国家全力发展军工业,倒是农业、牲畜业这些国家基本的产业,反倒是已经越来越荒废。

    许多底层的百姓,因为家中青壮被征去修长城,或是打造军器,导致家中田地荒芜或是歉收,好不容易有点收获,可高句丽的粮价被走私粮价打压大跌,百姓们种出的粮食卖不出钱,许多农民都破产了。

    最后只能沦为贵族们的矿工或是作坊里的工人,甚至是奴隶。

    可高句丽贵族们却没在意,只觉得环境越来越好,钱越来越好赚,家业越攒越多了。

    没有人意识到,他们跳进了一个大陷阱。

    那是秦琅针对高句丽人制订的一个经济战,一重又一重的陷阱,他们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现在高句丽早就无法再粮食自给自足了,甚至国家都没有了什么粮食储备,反正海商会源源不断的从海上运来廉价的粮食补充。

    “传令牛进达,封锁高句丽沿海,禁止所有船只前往高句丽,禁止一切物资进入高句丽!”

    一旦封锁海上,高句丽被海禁后,他们的粮食储量根本撑不到下一季收获,更别说支撑一场全面的国战!

第1115章 羽林绑人

    下龙湾。

    海上一排巨舰排开,码头,八百玄甲飞骑站立。

    许洛仁在缓缓的披戴铠甲,皇帝御赐的凤翅盔山文字甲,还有麒麟吞肩狮蛮腰带。

    “许公,用不着如此阵仗吧?”

    在他旁边,是从广州护送他前来的南海水师舰队的防御使牛见虎。许洛仁却只是站在那里,由两位亲兵为他把一件件铠甲系上。

    “许公,要不我先去拜见魏公?”同是从广州过来的广州市舶使兼广州观军容使高进打着笑脸道。

    “本官奉旨前来,自当亲自前去拜见魏公。”

    “可也用不着披甲,还带这么多骑兵啊,容易让人误会。”

    “误会?什么误会?魏公乃是我大唐战神,是护**神忠武王之子,我大唐军中上下哪个不敬重?我老许虽然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可也是个将军,既然来拜见魏公,当然得披甲去见。”

    牛见虎、高进两个面面相觑。

    码头不远的神龙岛渔村小镇上,那些商家也早看到了这边的动静,大家看到这阵势也是吓了一跳,有些人更是直接就关门停业了,也有一些胆大些的,仍然继续营业,甚至还能有闲心远远瞧热闹。

    “你说这又是哪一出?”

    一间茶楼上,本来正讲隋唐英雄传,大家听的过瘾,这舰队一来,玄甲骑摆开阵仗,立时就让茶楼乱了套,平时口才了得的说书先生这会也口齿结巴打颤说不下去了,好多听书人也都四下乱走。

    这二楼雅座里的几位却倒还很悠闲。

    “还能是哪出,那位恼了呗,一次又一次的,人家不要面子吗?”

    天子一怒,血流漂杵。

    “我听说是圣人派玄甲骑来接亲的。”一个家伙笑呵呵的道。接亲这词用的有意思,秦琅十几年前便得圣人赐婚长乐公主,本来早就要大婚了,一拖再拖,如今皇帝派了百骑统领来接魏公回去尚公主完婚。

    大白天的能在这消费不低的大茶楼雅间喝茶的,本来也是既有闲又有钱的人,这龙岛上除了渔民外,还有许多海商在这里买地建别墅庄园,除了因为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之外,最关键的也还是因为魏国公在这岛上建立起了一片很大的庄园,经常在这岛上居住。

    因此,这几年来,龙岛上买地建园林别墅的人越来越多,非富即贵,尤以海商居多。

    那些动则花费上万贯的园林别墅,让这小岛凭添了几分富贵气,也拉升了这岛上的商货和消费水平。

    尤其是一些大酒楼茶肆,装潢的一点不比太平、广交诸港的差,里面的消费水准甚至能达到两京的。

    不过玩归玩,闹归闹,大家对于魏公还是很亲近的。

    外面这阵势,大家倒也没人会相信天子真要对魏公不利,他们更多是看热闹一样。

    魏公虽然赋闲在家几年,可天下的商人尤其是那些岭南的海商,哪个不把秦琅当成财神爷在拜。

    大家都清楚,如今海贸大兴,工商繁荣的局面,固然是天子是朝廷的支持,更与魏公的大力推动离不开,可以说当今这种大环境,魏公可是政策的制订和推行者。

    大家都很满足于如今的这种环境、政策,都是靠这个发家致富过潇洒日子的。

    “听说了没,要禁入渤海航线了。”

    “不是禁渤海航线,是禁止与高句丽、百济航线,禁止任何船货到这海东二国,而且通往倭国的航线也部份受限,禁止了一些商货过去。”

    “这是要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要打仗了呗,这还不明摆着的吗?”

    商人向来消息灵通,手眼通天,而且越是顶级的商人,就越关系复杂,纯粹的商人是很难做大做久的,基本上都是跟朝中权贵高官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许多大商人,本就是那些权贵家族的代理人而已。

    这几年,不仅下南洋的通夷海道越发繁荣兴旺,就是往北方海东诸国的渤海航线也很热闹。

    特别是走私贸易,那叫一个红火兴旺,广州运过去的铁料,太平港的粮食,秦皇岛过去的皮筋牛角等,而从高句丽运过来的黄金、人参、骏马、奴隶、海东青,从新罗运来的奴婢、漆,从倭国运来的白银、铜料······

    大宗大宗的走私商货,就跟没人看见似的,规模量大的吓人,海上的几支舰队从来没有查过。

    一开始还有人觉得奇怪,可很快大家就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了。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走私。

    有那不懂事的还真以为是走私,也想跑过去赚两笔,结果一出海就被水师查扣,然后是严厉处罚了。

    慢慢的,有门道的也就能加入其中,跟着分杯羹,没门道的也就老实的打消了念头不再去凑热闹了。

    “嗯,那高句丽现在除了奴隶、人参、海东青这些玩意,已经没什么可卖的东西了。”

    身在局外的安南海商都早看出了这走私的问题了,但高句丽人却身中局中看不清。

    龙岛,秦家庄园中。

    秦琅看着面前的这封信,只是笑笑。

    “好了,你下去吧。”

    一名长相酷似秦琅的男子点头,退出。

    “送影子去金银岛。”

    阿黄站窗口看着远外码头上的骑兵,还有港湾里的舰队,咧开嘴一笑,露出大金牙。

    秦琅的这庄园建在半山,其实是在一座小山的山顶,只是后面还倚着一座更高的山峰,所以看着像是半山腰。

    这里居高临下,倒是风光独好。

    “许洛仁还真会装模作样呢,三郎你这个战神面前点兵阵列的,这不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吗?”

    秦琅把信放到了炭盆里引燃烧掉,然后还把灰搅成粉碎。

    “好了,估计许将军也是真恼了,来了这么多天,一次次的登岛来拜访都被拒之门外,再好脾气也挂不住。把大门打开,我去迎接许将军。”

    “三郎你就让这老小子演,我倒真想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胆子真的来撞门呢。”

    秦琅起身,“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许将军也是圣人面前的心腹红人,可不要得罪的狠了。”

    秦琅也是刚从吕宋岛赶回来的,那边现在已经渐渐上了正轨,虽然说还是一片蛮荒,百废待业,可总体来说发展的不错了。

    有着金矿的吸引,在那些淘金客的宣扬下,如今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赶往淘金,淘金者人数不断上涨。到秦琅回来时,那边现在已经有了五万多名淘金者,而秦琅也另外移去了许多人。

    负责垦荒耕种,以及进行一些手工生产加工,另外还组建了一支护卫队。

    他计划是要逐步的能够自给自足,以后在岛上种的粮食能够自给,再加上捕鱼、养殖猪牛羊等,等这些自足后,再继续移民过去开垦种植园,种植甘蔗、棉花等。

    而碾坊、磨坊、伐木场、木材加工场、砖厂、瓦厂、陶瓷场、纺织厂、家具厂、铁匠铺、裁缝铺等民生相关的产业,也是得慢慢全建立起来的。

    淘金现在是吕宋岛第一产业,这个能保证吸引来更多的人流量,淘到的金子也能够填补吕宋岛前期开发所需要的巨大费用,保证一个收支平衡,不能无底洞一样的只入不出,那样的话,是撑不了长远的。

    淘金采矿是第一产业,将来甘蔗种植白糖加工、棉花种植棉布纺织,甚至是茶叶、香料的种植加工也会陆续跟上,必须得保证吕宋岛本身有足够的发展能力。

    本来秦琅还想在吕宋多呆一阵子,若是能亲自坐镇个三五年,那么吕宋岛基本的底子就能打好。

    可皇帝这里等不及了。

    一封封圣旨诏令,一拔拔使者。

    当他得到急报说羽林将军、百骑统领许洛仁带着玄甲百骑自齐州圣驾前南下,搭乘着北海舰队的船只赶到了武安时,便知道这次自己是逃不过了。

    让影子这边替他又拖延了半月,秦琅终于赶回来。

    许洛仁也是被秦琅气的不轻,他奉旨亲来,结果来了半个月,连秦琅面都没见到,只有一次秦琅站在远远的露个面然后就让他回去。

    今天许洛仁也是痛下决心,既然秦琅这么不给他面子,那他也没什么可再好说的了。

    穿戴好全副甲胄,翻身上马。

    许洛仁提起自己的黑漆缠铁马槊,长槊一挥,策马缓缓向山坡上的庄园而去。

    身后整整八百名玄甲骑士一起向前。

    牛见虎无奈的骑上马跟随过去。

    一路来到山下。

    许洛仁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了,看着那紧闭的庄园大门,难道真要冲锋撞门?

    虽说他奉有旨意,可真要做到这一步,那也就跟秦琅彻底撕破脸了。

    他有些搞不明白,秦琅这又何必呢,这不是为难他吗?

    正当他有些犹豫之时,门缓缓的从里面打开了。

    秦琅一马当先,率先出来。

    许洛仁赶紧勒停坐骑,挥起手臂示意后面甲骑停下。

    秦琅骑马靠近,缓缓停下。

    “许公!”

    许洛仁神色复杂的看着秦琅,咬咬牙平复下心情,叉手拜见,“魏公,天子有诏。”

    秦琅下马,“秦琅请宣圣旨!”

第1116章 秦琅

    “东征开始了?谁为帅?”

    秦琅笑着挽起许洛仁的手往半山庄园进,老许刚才还全副披挂恨不得捅秦琅两槊,可这会秦琅一出来,和言悦色的跟他亲热两句,他便也就立马顺坡下驴,跟秦琅亲切交谈起来。

    “我自齐州历城黑龙潭驻跸处出来时,东征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圣人将御驾亲征,圣驾正往幽州而去。程咬军加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领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陆路六万精锐以及河朔关陇胡人征辽东,牛进达加封为右领军大将军,领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江淮岭硖及齐赵精锐五万海上攻平壤!”

    老许挽着秦琅的手,好像两人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

    “本来圣人是要拜你为帅统兵的,可你一直呆在这武安不肯回啊,圣人也是无奈。”

    秦琅忙道,“非是我不愿为君分忧,为国伐贼,实是先前身体一直不适也。”

    许洛仁哈哈一笑而过。

    进了庄园,许洛仁只字不再提秦琅让他在这空等了半个月的事情。

    “太子已经返回洛阳,圣人令左仆射房相和知门下省事魏公留守辅佐,还有秦相你检校中书令,这次也回洛阳共同留守主持。圣人可是对秦相你十分倚重啊,检校中书令兼东宫太子詹事,仍兼洛阳府尹,并领太子左卫率。”

    秦琅却只是微微一笑。

    战争已经开始了,比历史上早了几年开打,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未能一战功成,攻下了辽东等城,但最后止步于安市城下,在寒冬到来前退兵。

    史载这次太宗征辽战果颇丰,攻夺数座名城,斩杀高句丽军数万,招降俘虏十数万众,唐军自己则伤亡数千,但十万征辽兵马的战马几乎尽损。

    虽说历史记录的战果不错,但还是没能达到李世民出征的预期的。

    此后李世民没有再亲征高句丽,转而采纳大臣建议,对高句丽朝廷袭扰,之后唐军也两次用兵高句丽,但也只是袭扰为主了。

    直到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被唐军的长期袭扰封锁疲惫不堪,然后大唐又采用了联合新罗,先灭百济,再灭高句丽的新战术。

    高句丽人举国之力修建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被绕过了,成了高句丽马其诺防线,最后被大唐所灭。

    “渤海航线封锁了吧?各家都停下来没?”

    许洛仁笑着点头,“战事一开,这走私自然就得停,不管明面上的贸易还是私底下的走私,如今全都停了。”

    “没有人敢偷偷的继续走私吧?”秦琅问。

    许洛仁既是左羽林将军也是百骑司统领,手底下的百骑司可是让人闻虎色变的存在。

    “没有人敢,也不会有人这么蠢的。”

    再说了,这几年真正跟高句丽百济等在走私的是谁,大家不都心照不宣嘛,全是朝中顶级的勋戚权贵,每一条船不管他明面上是哪家船队哪个商号的,可哪个背后不都站着朝中顶级的勋戚权贵?

    每条走私船其实都获得了一张朝廷特颁的经营许可证,没有这张许可证的根本不可能安全的行驶在渤海上,大唐的北海舰队可不是吃素的,北海舰队下有渤海和黄海两支分舰队,他们的海上力量对于走私船来说,那就是不可逾越无法突破的存在。

    走私利益虽大,但这是朝廷对高句丽人的战略安排,是朝廷许可,甚至本身就有许多船和走私的物资都是由朝廷参与,甚至是提供的。

    比如说走私到高句丽的大量所谓乌兹钢锭,本身就是佛山所产,每一块钢出港前,都由广州市舶司检查登记过并记录在档的。

    而运往高句丽的粮食,也同样是每一船都有记录。

    这几年对高句丽的走私,其实也只是明面上叫走私,私底下各家该交的税一点没少,只是相对利润较高,大家确实也没少赚。

    “魏公可是有些舍不得?”许洛仁知道这走私一事,本就是秦琅一手策划出来的,所以这些年热闹的渤海航线上,有许多走私船其实就是秦家的,秦家在这里面占了很大一份。

    据说如今高句丽走私三大港,安市、大行城和平壤,秦家的走私船数量和其走私货物的量,都占据首位。

    铁、粮、盐、糖、酒、茶、丝绸、瓷器这排名最前的八大货物里,秦家手头的资源可比别人都强。

    “突然停了,是有些不舍呢。”秦琅笑着答道。“不过养了这么多年,如今猪养肥了,也是时候该杀了吃肉了。”

    “魏公为何不愿意挂帅东征?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

    秦琅望着许洛仁。

    许洛仁笑笑,“只是我个人一时好奇,没别的意思。”

    “不瞒许公,我这些年也为朝廷立了些微末功劳,所以如今有机会也就让给其它人吧,总不能处处揽功吧,那就太贪心了,可是会别人骂的。”

    许洛仁哈哈一笑,这个答复只能说是场面话。

    朝中许多人早就迫不急待的想东征高句丽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

    这些年,大唐对高句丽还是奉行的秦琅制订的一系列策略,表面上维持了与高句丽的正常往来,暗里通过海商走私,实际上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

    这种经济战对于高句丽人来说,还太先进了,他们根本没能发现,或者说就算有个别人发现了,可上到国王再到大对卢泉盖苏方等贵族们,都在如今的这种贸易开放或是走私中大赚其利,哪个愿意停下来?

    而且他们很多人也都坚信那些海商走私,只是为利益驱使,不可能是被唐人控制的,也不认为唐朝能控制的了这么大规模的走私。

    如果大唐真要控制主导何必走私?直接放开贸易,官方交易岂不更好控制?

    利益往往会蒙蔽人的双眼,尤其利益太重的时候更是如此。

    而大唐这边,这几年渤海走私红红火火,当初抢得先机进去的人,那是大赚特赚,可当初朝廷发许的许可证就这么多,其它人后来眼红利益想加入也难了。

    就算能取得许可证,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从原料供应再到海上运输,再到高句丽那边的市场,都比较固定了。

    他们想插一脚很难。

    所以有人分不到羹喝,便想着干脆把桌子掀翻了,重新洗牌。

    而朝中的武将集团,其实也一直想找机会立功呢,高句丽便是个不错的对手。

    于是乎,现在朝廷东征呼声很高,武将们想着灭高句丽立功,许多勋戚豪门则想着灭掉高句丽后,瓜分到更多的利益。

    许洛仁是大唐有名的马商,每年马匹交易份额里他家起码占到了两成,虽然相比秦家这种处处都插一脚,甚至还独占了许多赚钱买卖的不能比,可这贩马的生意也同样非常赚钱的。

    皇帝御厩里的马,有一半以上都是老许弄来的。

    整个大唐,最高端的马匹交易,都是在老许手里,那些马球场、赛马场,还有贵族勋戚的名贵坐骑,都出自许家。

    高句丽是个半耕半牧的国家,辽东马虽远不如河套马高大,青海马雄骏,突厥马耐力强,滇马适合山地,但辽东马耐寒,在北方还是很有市场的。

    张超抱来一块新鲜的金枪鱼肉。

    秦琅拿起一把折叠锻打出漂亮花纹的乌兹钢刀,开始操作,动作熟练而优雅的把鱼切开。

    “这鱼本地人叫大眼,也叫短墩,大目金枪鱼,你看它这头高眼大的样子,是不是挺符合大眼这个名字的?”

    “这鱼肉质鲜美,十分适合做生鱼片吃,今天你有口福,刚刚一条渔船靠岸,这条鱼非常新鲜。那鱼足足五百多斤,堪称大眼王,足有七尺多长。这块肉是鱼身上最鲜嫩的一块了。”

    宝刀锋利,金枪鲜嫩。

    大眼金枪鱼在金枪鱼类中不算最顶级的,最顶级的应当算是蓝鳍金枪,而大眼金枪肉质水份较多些,味道也偏清淡一些,脂肪含量稍低,是瘦肉型,不过仍不失为顶级的生鱼片食材。

    “尝尝?”

    许洛仁看着推到面前的这一小碟生鱼片,切的极薄,那鱼肉一片片的鲜红嫩滑,看着就很不错。

    “我听说魏公不太好吃鱼鲙啊?”

    “内河里的生鱼片我是不吃的,因为鱼肉里可能会有寄生虫,吃到肚里后那虫子还是有可能不会死,会危害健康。但这种是海鱼做成的生鱼片,就算有虫吃下肚后也无法在人体里继续存活的······”

    “又涨知识了。”许洛仁哈哈一笑,夹起大眼金枪鱼片品尝,吃过后大为赞叹。

    “难道三郎乐不思蜀,不愿还朝,若是我,呆在这般美丽的海岛上,也一样不愿回去啊。”

    “不过,此间虽好,可洛阳却还有位美丽贤淑的长乐公主在等候着魏公回去大婚呢,咱们明日就动身回京吧?”

    大眼金枪鱼的生鱼片确实美味,这鱼不愧是一头五百斤的鱼王,更难得的无比的新鲜,肉质真比他吃的黄河鲤鱼鲙片好吃的太多了,不过他也没忘记此次差事。

    “许公,圣人已经前往幽州,我现在回洛阳,也没法和公主完婚吧?”

    “圣人说了,这婚事不能再拖了,所以魏公接旨后先去幽州,公主如今随驾圣人身边,因此魏公就在幽州行宫与公主大婚,然后再携公主返回洛阳,辅佐太子监国,陪伴新婚娇妻!最好是早点生个娃出来,圣人等着抱外孙呢!”

    秦琅不但切鱼片的姿势优雅,就是吃起来也十分贵族范,这让本来大块朵颐吃的正爽的许洛仁不由的有些尴尬,他家那也是关陇将门,数代贵族,可自己跟新贵秦琅一比,倒反而更像是个暴发户了。

    心中不由的感叹,这秦琅怎么就这么好命呢,美丽的公主在等着他,他还推三阻四不着急,反而要自己辛苦的奔波赶来请他回去,一时间,胃口俱无了。

第1117章 岭南军团

    十月,下龙湾里不见秋色。

    码头的渔民们仍然光着膀子,秦琅带着随从登上了船。

    他坐的是秦家自己的商船,高大雄伟,并不比水师的战舰差多少,甚至单论载重还比水师的战舰要大许多,水师战舰注重的还是速度,商船则要的是载重量。

    牛见虎邀请秦琅上他的旗舰,秦琅拒绝了,这家伙便也干脆直接跟着上了秦琅的船,把自己水师的指挥交给了副将。

    船离开下龙湾龙岛,先往太平港航行靠岸,在那里进行了全面补给,装运了许多淡水、果蔬等,然后又汇聚了南海水师的一些船只,并一些临时征召的南海水师预备役船,其实也就是一些商船。

    这些商船将负责运输来自镇南的一些兵马北上,同时运输一些粮饷军械等。

    “象林都督、刺史,顺化军使王玄策拜见太尉!”

    船上,王玄策一身戎服上来拜见,随他一同来的还有象林都督府下的朱吾州司马杜楚客、象林州司马杜正伦。

    杜楚客和杜正伦这二杜,在先前也是前途无亮的,一位是工部尚书兼魏王府长史,一位是太子左庶子、南阳侯,两人都是离拜相只差临门一脚的,可都因为卷入魏王争储一事中,被皇帝贬谪。

    杜正伦先贬騹州刺史,没多久又再贬象林州司马,杜楚客是先贬为庶人,再又授为朱吾州司马。

    司马本是州佐官,是州中三把手,可两人是贬谪之官,又是到大唐最南疆之地,所以其实也只是流放一样,发到边疆看管的。

    一位京兆杜一位洹水杜,两杜本同宗,这几年在岭南也是同病相连。

    这次王玄策奉旨领兵北上,二人便主动要求同行,反正留在地方他们也没有半点实权,倒不如借机回中原看看,说不定能立功呢。

    相比之下,王玄策倒是有几分意气风发,这位原本是隋末岭南桂林李袭志割据时的参军,后来随李袭志归唐入长安,坐了几年冷板凳,再外放黄水县令,然后又到了安南爱州任折冲府的长史,因为胆气壮,人豪横,拿下了林邑国几百里地,而得到了秦琅的赏识,破格表奏他检校都督,兼任顺化军使。

    这几年他坐镇象林都督府,镇守大唐最南疆,表现的确实不错,不仅把夺下的这几百里地治理的很服帖,再无反复,甚至还数次出兵西进山林,把许多蛮夷也威慑征服,让他们归附大唐,为大唐又开拓了许多疆土。

    所以几年下来,朝廷对这个幸运的家伙,倒也认可,正式授为都督、刺史兼军使,进入了三品之列。

    “下官这次带了三千人马北上。”王玄策向秦琅道,这三千人中,有顺化军一千人,皆是精锐的府兵,另有两千名山地蛮,这些山地蛮有半数占人,还有半数俚人,都是最优秀的山地兵,这几年跟着王玄策没少征战立功。

    “带走三千人,象林府还能安稳吗?”

    “请卫公放心,象林府如今军额三千整,另外附庸土团有六千,乡团、土兵也有不少,虽不敢说全民皆兵,但林邑实行保甲连防制度,地方团练乡勇都是时常训练的,何况我们南边还有南海水师岘港大营。”

    象林郡虽说是从林邑国中趁乱夺取的,但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西面和南面都是连绵大山,有天然的屏障,加之如今大唐与林邑关系和谐,所以这几年其实都还挺安稳,王玄策也主要是对山区里的那些蛮部用兵。

    几年下来,早打服了,不服的也被迫西迁远走。

    “安排好了就好。”

    广南道有镇南大都督府,这十几年来,从原来只有核心交州一地掌握,到如今威镇南疆,麾下不仅有静海、顺化等诸军,军额三万六千,可谓是兵强马壮。从武德时交州没有一个折冲府,到如今的三万六千镇戍边军,也能看的出朝廷对交州的重视。

    贞观朝以来,从交州总管府到安南都护府,再到镇南大都督府,甚至连疆域也扩大了数倍,不仅把原北面山区的诸俚獠蛮夷征服,将句町击灭,并沿红河向上游击败和蛮,打通了入云南水陆通道、商路,接着又往南夺取了象林数百里地。

    镇南大都督府之地,比武德朝时扩张了好几倍。

    而凭着海贸工商之利,凭借气候土地之利,镇海大都督府养着几万兵马,不但不需要朝廷拔一分军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每年粮食、赋税上缴越来越多,这里已经成了朝廷稳定南疆,进而对云南、黔中、广西影响的关键之地。

    就如现在,广南不仅为朝廷稳定南疆,甚至在征辽开始时,还能抽调大量兵力、钱粮等支援。

    一个象林都督府就抽调出了三千人马,而交州都督府、武安都督府、句町都督府也纷纷抽调了兵力到港口来。

    “林邑国也派了三千人马来,他们原本还想派一支象军来,我们劝说辽东苦寒,大象难以适应,他们才勉强做罢的。”

    林邑女王如今还在中原朝拜天子,听闻东征,他们果断的就派兵北上。

    这种忠心的藩属姿态,不得不说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不过既然来了,总没理由拒绝,虽说大唐并不缺这三千人,可这是藩属国的一片赤诚,不能寒了人心。

    “兵力是否超了?”

    秦琅在太平港等了几天,见到来的兵马越来越多,也不由的咋舌。

    象林都督王玄策带来了三千象林兵,然后林邑又出了三千兵,接着武安府这边,秦家的一众封臣也都跳跃报名,志愿从征。

    这些人这几年也是有些憋着了,自从秦琅交出了武安都督府的大权,由朝廷流官接管后,这些封臣们虽然也都得了朝廷授的勋或是地方团练职,可终究不比早前,能够自由的开拓。

    这些年全都转而经营领地,开拓商业,口袋里的钱是越来越多,领地越来越繁华,但终究不比过去那种自由潇洒。

    以前他们就是武安的领主,军政司法税赋全都他们说了算,如今却已经管不了事,顶多是行使下监督权罢了。

    “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我们志愿从征!”

    大家都要求自带干粮从征辽东,为求勋赏,就为报当年中国子弟之仇。

    武安州封臣本来大都是当初秦琅从长安带来的勋戚贵族家的庶子,因此人称庶子团或次子团,这些人谁家当年在隋朝时没征过辽东?

    谁家没人死在辽东?

    据说到现在,辽河畔、鸭绿水畔,都还有许多高句丽人立起的京观,把十数万中原子弟的尸骨堆砌炫耀武功。

    如今终于可以报仇了,大家都想亲自报仇。

    当然了,说不求勋赏也是假的,其实大家也还是想找机会立些功劳的。

    相比起当年隋军征辽,大家纷纷自断手脚逃避的情况,无疑鲜明对比。比如当年刘弘基这等勋戚子弟,在朝廷内府中为勋卫的官宦贵族子弟,为了逃役,都故意宰杀耕牛然后入狱逃避。

    现在这些武安封臣们,无疑要强的多。

    最后秦琅说船只有限,可大家说自己弄船,只要秦琅同意他们一起去就行。

    这些人得到同意后,迅速就弄来了在批的商船,有些本就是自家的船,大家自备武器,带着庄园的家丁部曲奴兵,自带干粮相随。

    居然凑出了八千之众。

    这还是秦琅再三要求削减数量,否则凑个两万都没问题,如今的武安都督府下辖五个州拥有十五个县,户籍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户,拥众百万。

    凑个两万青壮还真不是问题。

    最后减到八千,再也减不下了,谁也不愿意回去,只好同意都带上。

    等到船队启航北上时,浩荡无比。

    计有南海舰队三千人,交州都督府三千人,武安府八千人,象林府三千人,林邑国三千人,句町府两千,并有通海都督府派来三千人,爱州都督府一千人,总共是两万六千人马。

    乘坐着南海水师的战舰、运输船,以及征召的预备役商船,还有大家自愿北上的商船等,这支舰队超过了三万人,还载着各式物资无数,浩荡北上。

    此时秋风徐徐,舰队扬帆而起。

    “当年我在桂州为参军时,也曾下过交州几次,那个时候,航海主要得靠信风。十月到一月,借西北风下南洋,而到了四五月,则乘东南风北上。远洋全靠信风,因此海船经常得在港口待上半年甚至更久,等到了季节有了信风才能航行。”

    王玄策站在甲板上,望着这些能够八面来风的新式海船,无比的感叹。

    此时十月,本来是西北风起,正是东南各港船只顺风下南洋的时候,但现在大唐的船却能无视信风风向,逆风一样,甚至逆风比顺风还跑的快。

    只要有风,就能跑,这在二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秦琅望着这浩荡舰队有些自豪,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商船因为主要只跑沿海,是近海岸航行,而且他们航海的目的就是与沿海诸国贸易往来,航线是稳固且安全的,故此一直以来海船都是在内河船上发展而来,变化不大。

    就算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巨大宝船舰队,其船型也没太大变化的。

    而西方大航海时代的船,却完全不同,他们的船从船型到船帆等,更适合于远航,尤其是不断改进后适合深海航行。

    他们这样改的原因,还是因为西方人远航是为了寻找东方的香料群岛,寻找黄金中国,寻找新世界,在这些驱动之下,那些穷的要死,又因为欧洲大内战而四处乱窜的家伙,疯狂冒险,不断的驶向深蓝,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航海,以及不断改进的海船和技术等。

    说白了,从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当时的东方中国,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中原才是最富有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落后的蛮夷,就算贸易,那也都是顺差,沿海岸南下就足够了。

    而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有遍地黄金,有无数的华美丝绸和瓷器、茶叶,甚至是香料等等,总之那就是财富世界,谁都想到那里去。

    秦琅是个穿越者,他喜欢贸易,贸易是这个时代赚钱最快的方式,而贸易需要先进的海船,他知道方向,有雄厚的资金,有地位,所以他提供方向,拿出资金,颁布悬赏,因此新技术不断提前出现。

    就如眼下这支舰队一样,不论是水师战舰,还是商船,这些都是适合于远洋航行的海船,而不是沿海岸航行的近海船,或干脆就是内河船改装的那种楼船。

    这些海船更长,更具流线型,多数是尖底船,更不惧风浪。

    当然,这种船也有些缺点,就是因为是尖底船,在近海岸航行反倒不如传统的平底船,容易触礁或碰底,不像是传统的船,对港口水深等也没什么要求,基本上都能行驶或停泊。

    大小数百条船浩荡北上,于岭南诸港又接收了一些新的船只和人马,等到了福州时,舰队已经有上千条船,人马超过了五万。

    这还是秦琅对广州、福州等诸港等候要求随船北上的官员、将军们不断拒绝的结果了,若是不加以拒绝,十万人都能凑起来。

    想想武德时,整个东南没有一个折冲府,而现在岭南三广加上福建、浙江、流求等,折冲府和镇戍兵早超过了十万,虽说仍远不如关中、河南这些中原要地的折冲府数量等,但也已经突显出东南的重要性提升了。

    这里已经成为帝国财税的新兴地,东南沿海诸港的海贸带动的工商等太快了。

    就如现在,五万大军搭乘着船只北上,仅看他们的装备就能知晓东南的富裕了,这些人的装备多是由地方财政自己负责,在两税法下,地方收的税,是三分之一直接上供朝廷国库,三分之一缴道衙,三分之一留州县。

    除了朝廷专门征缴的税赋外,一般税赋地方上能留到三分之二,这些税赋用来供地方军府、驿站、修建水利城防、州县官学、地方官吏的公廨开支、官吏俸禄等等,用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可他们还能把地方上的兵马装备的这么好,就可知他们的财政多富裕了。

第1118章 调虎离山

    虽说南方缺马,不适合养骑兵,可南方擅舟船,更擅山地攀越,南方的水兵、山地步兵都一等一,更别说还有不少山地精锐骑兵了。

    福州杭州陆续又有东海水师的官兵舰船加入,一路抵达到东莱半岛的登州蓬莱港时,人马已经达到了八万之众。

    其中南海东海北海三水师一万人马,沿途各地官兵约两万,然后其余的便是一些地方的团练乡勇、蛮夷俚僚土兵,以及不少志愿义勇了。

    到了登州后,秦琅便也打算上岸回洛阳。

    可船只刚进港,牛进达便来迎接了。

    “牛公怎么在这?你不是应当去平壤了吗,起码也应当在卑沙啊?”秦琅有些意外。

    他这一路虽然说挺快,但也耗时快一个月时间。

    他原本预估着,这会东征应当已经打的火热了。

    老牛做为镇东大都护府长史兼金州都督、刺史,又是钦点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水师兵马,怎么反倒回登州来了?

    “你们这么大一支舰队浩荡北上,谁不知道?我在卑沙也被惊到了,好家伙,我现在手上总共集结了四万人马,你倒好,直接弄来了八万,这个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你来当好了。”

    秦琅摆手,“我可不想抢你的位置,只是大家一腔热血志愿从军我也没办法嘛。”

    “人我都交给你,船也交给你,我就先回洛阳去了。”

    老牛拉住秦琅的手臂,“洛阳你先不急着回,太子现在不在洛阳。”

    “不在洛阳?不是说太子在洛阳监国吗?”

    “原计划是这样的,但现在太子现在到定州了。”

    秦琅有些疑惑,这一个月在海上航行,虽然中间也经常停泊港口,但这些消息真不知道,只能问老牛。

    老牛倒是如实道来,原计划是太子回洛阳监国,皇帝呢御驾北上亲征。

    当皇帝御驾从齐州北上之时,那边也派了营州都督张俭和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程名振做为前锋,先领了四千边军,又集结了奚、契两部的一万胡骑向辽河进发。

    “难不成程名振和张俭兵败了?不会吧?”

    程名振那也是老熟人了,武德九年秦琅奉命去幽州时,程名振是洺州都督,两人一起配合平定了幽州王君廓、李瑗之乱,老程擅用兵,但却是个书生出身。隋末大乱时,随义军起事,后投窦建德,当了个县令。

    他当县令的时候,当时十分混乱的河北,居然没有盗贼敢入境,保境安民很有名声政绩,后来他主动弃窦建德投唐朝,仍被授为县令,回家乡招兵买马扩张地盘,后来在两平刘黑闼之战中,程名振也是立功不小,事后得封东平郡公,营州都督府长史,他还亲手杀了刘黑闼,用其首级祭奠母亲,报刘杀母杀妻之仇。

    这些年,老程一直呆在河北,官声政绩不错,是个文武全能的难得人才。

    至于张俭,他是外戚,高祖李渊的从外孙,连城县公张植之子,以门荫起家,累迁右卫郎将,屡立战功,外放朔州、胜州、代州、营州,镇抚北方,封皖城郡公。

    张俭虽说是外戚,但也是将门虎子,打仗还是很厉害的。

    这两人为前锋,不太可能出什么问题。

    老牛娓娓道来,张俭加上程名振,都是久镇北边的大将,尤其是对辽西这块非常熟悉,与奚契部落关系很好,对辽东高句丽人也很知根知底。

    李世民还在半路上,便让这两位先打头阵,其实只是让他们去试探下高句丽人。

    两人呢,接旨后也是行动迅速,用了半个月时间便在辽西的白狼城集结了唐、奚、契丹三家两万五千人,比原计划的一万三千人还多了近一半,多出来的兵都是奚契两部的。

    这两部尤其是契丹近年没少跟高句丽人摩擦,因为他们是邻居,契丹首领这几年跟大唐关系不错,得了大唐册封,又得了国姓,所以现在很卖力,要他们出五千兵,他们立即出了一万兵。

    奚部也一样,双倍出兵协助。

    “程张二将领兵走的是无终道!”

    从幽州到辽东,有四条道路,我们现在习惯的都是走辽西走廓,沿海岸而行,但是在隋唐时代,这条路其实一年有大半时间是被海水淹没的,因此这条傍海道时有时无,最能通行。

    当年隋征高句丽的时候走的是卢龙道,秦国大将燕开打东胡,曹操打乌桓,霍去病拿下匈奴左贤王庭,都是走的这条路,从河北卢龙出发,经滦河到承德,再走两百里山路到凌源,再顺着大凌河到柳城。

    这条路属于自古以来的通辽东大道了,但也大部份在山区穿行,实际路程约一千五百进而左右。

    这条路穿山越岭,沿途河水还多。

    第二条是古北道,这条路不常走。

    从幽州沿潮河一直北走,再走一段山路到滦平,再沿滦河到承德,再到凌源,再沿老哈河北上到赤峰,这条路线,其实主要是通奚、契丹的。

    而傍海道,其实是在宋以后才开始成主路,也就是我们后世的京哈高速线,在这个时代,这条路就跟过草地一样,海水一涨潮,路就淹了个七七八八,最大的问题是,路的尽头,是位于辽河西岸的大辽泽。

    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这样巨大的一个沼泽地带,尤其是到了春夏季节的时候,根本无法通行。

    无终道是从无终出发,经卢龙沿青龙河大凌河北上到白狼城,然后再到柳城,这条路据说从商朝开始就有了,但是,因为青龙河的下游跟猪大肠一样曲折蜿蜒特别难行,所以一直以来这条路不是主路。

    而程名振和张俭却走的这条无终道。

    他们在白狼城集结,然后前往柳城,再冒险穿越辽泽,突袭怀远镇。

    这个怀远镇是当年杨广征辽时所设立的,在大辽泽的东面,处于辽河防线上,是高句丽辽东千里长城防线的一个前哨要塞。

    程名振和张俭两人也确实挺有本事的,从幽州到白狼城集结,再到急驰辽西营州柳城,再到穿越辽泽突袭怀远。

    可谓是兵进迅速。

    高句丽人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大唐根本就是不宣而战,他们的王子都还在泰山朝天子呢,谁想到人家说打就打。

    好在怀远虽然以前是隋军所建,但这些年高句丽一直占据着,在打造辽东千里长城防线的时候,也把怀远加固了。

    这里本身就有几千兵马驻防,又储备了许多军械粮草。

    面对来袭的唐军,立即点燃烽火,急召援兵。

    后方辽东城见到烽烟,立马开始抽调兵马救援。

    “程名振和唐俭攻了数天未下,高句丽数万人马来援,双方于怀远城下大战一场,程张二将乃挥师后退,高句丽军不敢追入辽泽。”

    秦琅听了半天,“然后呢?”

    老牛道,“程张二将虽未能拿下怀远镇,但本就只是试探,他们现在退入辽泽却未远走,这使的高句丽人不断增兵怀远,许多兵都是从辽河防线上抽过去的,这就导致现在辽东防线其它地方兵力减弱了许多。”

    “老程已经从幽州出发了,他走的是卢龙道,正往柳城赶,而且已经放出风声,说要增援程张二将,要一举攻占怀远,所以现在高句丽人再次开始调兵增援怀远了。”

    秦琅听出点阴谋的味道了。

    程名振和张俭本来就只是去试探的,或者说是故意打草惊蛇,然后调虎离山。程咬金这位辽东道大总管才是陆军主帅,他带的才是主力部队。

    程名振先去怀远佯攻,调动高句丽兵,现在程咬金带兵赶来,说要增援怀远,这明显是骗高句丽人的。

    “老程要打哪?”

    牛进达笑着道,“这还能瞒的过三郎你?”

    秦琅取出地图看了会,也就了然了。

    “老程就算带着主力赶到怀远,可怀远现在高句丽重兵云集,后面又有辽东城这样的坚城重镇,更别说还有一道新建的辽东长城,而他们后面就是大辽泽,一旦下雨,辽泽就会难以行动,到时后勤补给会非常困难的,老程不可能选择在这里死磕高句丽人,所以我猜他是故以声东击西,以调虎离山。”

    “真正目标当是通定,对否?”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三郎你。”

    通定城在大辽泽的北面,距怀远四百里,那里跟怀远一样,原本也有高句丽重兵把守。但现在唐军用一招简单的声东击西,就把通定以及附近的不少精锐调到怀远了。

    “那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太子又为何到定州?”

    “关系当然大了,若是这次战略成功,老程便能一举拿下通定,到时辽河天险也就不攻自破,顺势杀过辽河,可直取辽北重镇盖牟城,到时以盖牟为据点,休整之后,顺势南下攻辽东城,有盖牟城做为后方,储备粮草器械等,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也。”

    正因为现在计划进展顺利,所以李世民便加速北上,准备直接赶往营州柳城,下一步就要坐镇盖牟城。

    因此皇帝让太子不要回洛阳了,直接去定州监国,在那里负责粮草辎重等的转运。

第1119章 强拉壮丁

    定州的位置很重要,在河北的中部,而且这里靠近太行山,井陉就在不远,可联通并州。太子坐镇定州监国,既方便关陇河东河北河南诸地的粮草器械转运,也便于关注代北漠南之地的局势。

    毕竟漠北还有一个薛延陀在。

    “那我去定州。”

    老牛却拉着秦琅不肯撒手,“太子还在去定州的路上呢,如今圣人令萧瑀、李靖坐镇长安,房玄龄、魏征坐镇洛阳,太子往定州监国,马周、李大亮辅佐。你正好到了登州,又带着这么多人,就先帮我一个忙。”

    “帮什么忙?”

    “我准备趁势把建安城拿下,你给我押阵。”

    建安城在卑沙城的西面,处于卑沙与安市城之间,也是靠海,距离长岛很近。这座城不小,尤其是在高句丽人之前丢了卑沙后,只好加强了建安城的防御,增加兵马。

    “牛叔啊,我要是愿意打仗,我不早回来了?”

    “我可不管你,你牛叔找你帮个忙,你也好意思推三阻四的?”

    “可是圣人让人去辅佐太子监国,而且我还要赶去跟公主完婚呢。”

    “放心,不会耽误你事的,打个建安城要不了多久。等过海拿下建安城,我再让见虎亲自送你到天津登陆,如何?”

    秦琅见老牛这般耍无奈,也是没有办法了。

    “好吧,不过我有些好奇啊,你既然是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这会不应当率水师杀去平壤吗,怎么反倒是往西打?”

    老牛呵呵一笑,“三郎你笑话我不是?我虽是水师总管,但水陆两军目的也是击败高句丽,如今陆路有大行动,我当然是得先配合他们。老程即将突袭通定,我这个时候打建安,不也是牵制吸引高句丽人兵力嘛。”

    “待我拿下建安,到时再威胁安市。至于说平壤,急什么。”

    老牛倒也不愧为老将,知道水师本就是偏师,若是他单独去打平壤,肯定不行的。打平壤也只是牵制高句丽人,如今局势下,哪有直接围建安,攻安市来的更直接,更管用呢?

    “三郎啊,你当初夺取卑沙城的那个天雷,能不能借我用下?”

    秦琅想了想,“这个东西我早交给圣人了,朝廷有神机营也有火器监,东西肯定是有不少,但都在圣人那里呢,你要用,得找圣人开口,跟我开口也没用,我现在又不管这些,手里更没有啊。”

    当初卑沙城那般险要山城大城,秦琅却能以一支轻兵轻松袭取,牛进达可是记的清清楚楚的,他这些年镇守卑沙,更加清楚若是用寻常战法,要拿下这样一座十里坚险山城,得出动多少人马,伤亡多少精锐,才可能硬夺下来的。

    建安城还不如卑沙险固,但安市城却不比卑沙弱。

    老牛不仅想要拿下建安,更想夺取安市,但他手头兵力有限,就算有秦琅带来的这八万人马,强攻硬打也非上策,他还是想用当初秦琅夺卑沙之法,想念那神秘的天雷。

    不过这玩意秦琅早献给朝廷了,事实上他打卑沙城的时候,带的火药就是神机营携带的,神机营是一支秘密组建的火器部队,如今早就升级成神机军了,是皇帝北衙十军之一,非常神秘,反正一般北衙公开的只有八军,神机军属于秘密部队。

    这次李世民亲征辽东,肯定有神机军从征。

    神机军和火器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秦琅也不太清楚,之前他倒是为皇帝秘密管理着这支神秘部队,但他这几年不是呆在广南嘛。

    老牛捋着胡须,有些失望。

    他还幻想着拿到这种秘密而又强大的震天雷,然后到时派一支精锐部队去偷袭建安和安市,一雷而下呢。

    秦琅并不想再打仗,可老牛抓到他就不松手。

    现在老牛小牛爷俩一个抓着秦琅一只手臂,就是不让他下船。

    碰到这种无赖,秦琅也没法子,都是自己人,若是其它人敢这样跟他耍横,秦琅早翻脸了,可谁让这是老牛呢。

    火药他手上没有,虽然有配方,但要有能拿下一座坚城的量,不是做个爆竹这么简单。

    老牛寸步不离秦琅身边,跟着秦琅一条船,当天便让儿子牛见虎把这八万人马驶离蓬莱岛,沿庙岛群岛向对面的辽南半岛驶去。

    舰队驶入旅顺港。

    上次来时这里还是高句丽人的地盘,转眼十年了,这里如今也已经发展的很是繁荣,旅顺港做为北洋水师渤海舰队的一个军港,经营的确实牢固,不说港里许多舰船,就是那些碉楼、城堡林立,也可知道这些年这里投入了多少精力了。

    相比之下,北面一点的大连港,虽然更加热闹了一些,但却没有这么森严,那里是一个贸易大港,虽说大唐当初在秦琅拿下卑沙后,也只是将辽南半岛尖给控制了,更北面一直没动过。

    但是海东诸国这些年毕竟臣服于大唐,双方的海上贸易也是十分红火,贸易量年年增加,而大连做为大唐在渤海航线上最后一个大港,自然也就十分兴隆。

    近些年渤海航线上的走私厉害,大连港也因此越发红火了。

    “这航线一停,我这里都冷清了,得尽快干掉高句丽,否则我这金州可就得没落了。”老牛指着塞满了军舰、运输船的港湾道。

    大唐为了征辽早就在做准备,这些年东南沿海的各大造船厂,每年都要接到大批的朝廷军方战舰订单,战斗舰、运输舰等等。历史上唐征辽东,许多船都是在长江内河船厂造的,甚至有些是在巴蜀造的,造成以后顺江而下出海,再征召江淮岭南水手汇聚东莱半岛这个水师基地。

    那些船相对来说,不完全算战斗舰,顶多算是运兵船,能沿海岸航行,也能在风平浪静时横穿东海,但肯定是不如现在这些新式海船的。

    各式各样功能的战斗舰船,还有运兵船、运粮船等等。

    “三郎,这指挥重任我就交给你了。”老牛很不厚道。

    秦琅不肯,老牛则理由满满,说你起复,是检校中书令,又是太尉,这里就你官职爵位最高,当然得由你来统领,你带来的兵也最多嘛。

    反正不管秦琅说什么,老牛都耍无赖,当时他真想把老牛踢下海去。

    被迫上了老牛父子的贼船,诸将也纷纷请秦琅统领,他也只能无奈将就。

    在港口简单的举行了一次军议,商议作战计划。

    老牛的意见是要配合程咬金那边主力部队的攻势,所以要发起对建安的突袭,牵制高句丽人辽东防线南面的兵力,最后是能迅速的拿下建安,再围安市。

    “高句丽人沿辽河一线,这些年打造千里长城,举国之力经营,不但在原有的一百多座大小山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百多座大小山城,而且还在各山城之间,用城墙连接起来了,使的这条行里防线,确实是很坚固的。”

    “他们有多少兵力?”秦琅问。

    “整条防线上有不下三十万军队,其中依托辽东城等长城防线上的大城要塞,有二十万。另外在后方的第二道防线上,还有约十万人马,这十万人马算是机动力量,随时能够增援前线,也能做为万一前线有了缺口,第二道拦截。”

    “就两道防线?”

    “当然不止,在鸭绿水,高句丽人还沿江修了一道大栅,连绵数百里,依江又筑了泊灼、大行等数座要塞、城堡,驻有约五万人马,这是平壤以北最后一道防线了。若是能突破这道防线,便能兵临平壤城下。”

    秦琅道,“那如果水师从海上直接杀到平壤城下呢?”

    “这当然也可以,不过平壤也很坚固,而且他们还在山上修了小长安城,更是险固,本身平壤城也还有约三万人马的,另外还要考虑高句丽与南面的百济、倭国早达成同盟,若是我们直接从海上进攻平壤,不仅要攻坚,还得要面对着鸭绿水和百济南北两面赶来的援兵,这些援兵加起来,不下十万之众。”

    牛进达并没多少兴趣直接去打平壤,隋朝时来护儿、周法尚等都几次直接率水师渡海攻平壤,甚至还曾打进过平壤城,但最后都兵败了,还败的很惨,最主要还是因为水师孤军无援。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宇文述等率九军三十万人马,千里奔袭平壤,当时距离水师已经不足两百里,即将会师平壤,但最终九军大败,水陆两军也都被各个击破,功败垂成。

    水师直攻平壤,最大的作用还是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幻想直接用水师攻下平壤灭高句丽,太不现实,反正老牛就根本不这样想。

    老牛的计划还是水师配合陆路主力,得益于当年秦琅突袭夺下的卑沙城,水师现在有了这处辽南的大本营,根本不用费力强攻就有了一个据点,这些年在这里储备了足够多的粮草军械,打造了许多战船,更别说还能辽南的高句丽军部署情况掌握的很清楚。

    这些都是优势。

第1120章 辽东建安

    等舰队终于开拔,老牛这时才有空跟秦琅闲聊几句。

    一身铁甲的老牛坐在战舰艉楼里问他,“你这几年在岭南究竟忙什么?真的修史著书?”

    “嗯。”

    “我是你叔,跟我用不着那些,当然,若是你觉得不方便说,不说也没事,还是那句话,我是你叔。”

    秦琅笑笑。

    “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只是觉得我这么年轻,才三十多岁,可如今已经位极人臣了,当初我阿爷不止一次跟我说过一些话,大意便是高处不胜寒,越高越危险。我还年轻,用不着总贪图高处。”

    老牛愣了一下。

    然后拍了拍秦琅,“叔宝这人啊,有时就是谨慎的过头了,武德九年之后,便一直想着激流勇退,你小子,难道还怕功高震主不成?”

    秦琅想了想,直言道,“对当今圣人,其实我是很敬服的,圣人不是那种杀功臣的人,但是,对于东宫那位储君,我现在有些怕。”

    听秦琅用到了一个怕字,老牛沉默了一会。

    “不至于吧?”

    “我跟他相处十几年了,亦师亦友,可以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了,这位以前真不错,可是这些年变化很大,尤其是上次青海一战后,回来就彻底变了个人了。如今的这位,有时真让我暗暗惊心,我对他有种很大的恐惧。”

    老牛说不出话来。

    “牛叔你也知道,早晚有一天,他要继位,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一旦坐上那个位置,就再也没有人能约束的了他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我不想等将来面临这一天,我知道我说这些话,有些大逆不道,显得不够忠心,可我也不是圣贤,所以这些年,我开始在思考退路。”

    帝制时代,这些话都是事实,老牛也很清楚,承乾终究有坐上御塌的一天,承乾不是当今天子,将来他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但无疑如秦琅所说的一样,大家的命运将来都握在承乾的手里的。

    可偏偏秦琅居然不愿意接受这种结果。

    “经营武安封地吗?可你有没想过,当今天子能推行世封之制,但万一将来新天子罢废这世封之制呢?”老牛问。

    秦琅笑笑,“我早有想过,所以不指望这个,不瞒牛叔,我打算多找几条后路,就算狡兔三窟吧。”

    “难不成是林邑?你跟女王的关系天下皆知,你还是林邑摄政王,你和女王的私生子如今是林邑王世子·····”

    秦琅呵呵一笑,没有再多说,就让老牛这样想吧,反正让他明白些自己的想法就好。

    “算了,不说这些了,这次回来本来是要来跟公主完婚的,哪料被牛叔你拉了壮丁。”

    老牛不客气的道,“你帮我拿下建安和安市,我就放你回去,要不然,不让你走。”

    定好进攻建安城的计划后,便准备出兵。

    秦琅建议,主力突袭建安城,但仍派出一支偏师往东去攻积利城和石城,这两城皆在卑沙城以东,也离海岸不远。

    牛见虎主动请缨愿意率一支偏师进攻这两城。

    老牛对秦琅的这个建议表示支持,因为现在卑沙聚集了十二万人马,确实很多,都带去打建安,明显有些兵力过剩,倒不如分兵去袭扰石城、积利城,若是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也要进行袭扰破坏,以调动牵制高句丽的兵马,若是进展顺利,还可以直接杀到鸭绿江口去。

    “给你三万人马。”老牛对儿子倒是很大方。

    这让北海和东海两水师的将领们很是无奈,尤其是北海水师的,渤海航线本来就是他们的防区,现在倒好,南来的南海水师的牛见虎倒是抢了这好差事。

    舰队离港,然后兵分两路,各奔东西。

    老牛站在甲板上看着儿子远去,“天又凉了。”

    这次大唐出兵高句丽选的时间很特别,不是在春季也不是在夏季,而是秋季,而辽东的冬天大家都知道有多寒冷,所以这一次攻势,就是一个秋季攻势,入冬前就会停止。

    能不能一战而捷,还是很考验人的。

    不过从皇帝到牛进达等,都是充满信心的。

    “主力那边定的目标是入冬前拿下辽东城,起码也要拿下盖牟城,当然若是顺利,最好是能把通定、怀远、盖牟、白岩、辽东、安市、建安诸城全都拿下,然后待到明年开春后,再继续进攻。”

    老牛很有信心,认为就算不能把整条辽东长城防线拿下,但是拿下其中几城还是没问题的,起码盖牟和辽东城肯定能拿下。

    只要拿下这两城,后面战果如何就不重要了,有这样的坚城完全可以在辽东过个冬,然后待到明年再战。

    老牛的目标是拿下建安和安市,这样等老程那边拿下盖牟和辽东城后,大家就能会师了。卑沙城这边的水师,还有充足的粮草,都能供应东征大军。

    等下诸城后,在海港结冰前,可以把大部份兵马撤回登州或幽州休整,或是先遣散回家,待明年再重新集结。

    这样就能减少供给压力。

    毕竟在隋朝时杨广几次征辽,每次用兵都是只有半年不到,在冬季前只能撤兵,原因都是冬季无法补给粮草,辽东苦寒又难以坚守,只能撤退。

    所以这次大唐要迅速拿下几座大城,然后就不走了。

    庞大的舰队浩荡的沿着海岸而行,距离卑沙岛五百里,便是建安城。

    秦琅看地图,此城其实就在后世的盖州处,老牛这些年收集了许多高句丽山城的详细情报。

    建安城据说已修建有一二百多年的历史,依山而建,大体是一个凸字形,周长约十二里,最早建于东晋之时。

    这座建安城也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属于是山城中包山谷型,沿着南北两条山脊修砌石墙,把一座山谷包围起来,利于山势险要,形成一座要塞。

    山谷里面还有一座七八丈高的小山,高句丽人又把这座小山围起来,修成了一座山城中的山城堡垒。

    据说站在建安山城的山顶上,能够西望渤海。

    建安城西面朝渤海,南面则是入海的大清河,东面是连绵的山脉,其西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这使的建安城并不是纯粹的防御工事,一样具备了做为反击基地和商业中心的功能。

    就如建安山城内,金殿山北便也有一条河流,谷中有水源,而且还能放牧耕种。而在山城西北的那平原上,也还有一座非军事的居民城池,另外在建安山城的四面外围,又还修有许多小型的山城、堡垒。

    可以说,建安山城在高句丽人控制下一二百年,还是打造的很坚固的。

    而且建安城距离北面的安市城,更只有百里。

    两座大型山城互相依持,犹如姐妹俩一般。

    不管攻哪座城,另一座城必然来援,更别说两城周边都还有许多小型山城堡垒。

    “研究出什么破城之法没?”老牛见秦琅拿着地图看了半天。

    “这山城相比卑沙城可差远了。”秦琅笑道,卑沙城是建在大黑山上,而这建安城,仅是围了一座山谷,尤其是只南北两道山脊是天然城防,而其西面比较平缓,因此高句丽人在这面是夯土砌石为墙。

    西面无疑是一个突破口,西城墙前地势平坦开阔,也利于大军列阵展开。

    但很明显,高句丽人肯定也清楚这点,所以他们的防御重点也必然是在西面的。

    秦琅指了指地图上建安城的东面。

    “我们舰队抵达辽东湾后,主力在这里登陆,直抵建安城西面城墙下列阵攻城,然后调一支偏师,从大清河口溯流而上,到建安城东面背后,我看了下,大清河到建安城后面只有不到十里,大清有河与建安城之间,只有一个小岭隘,那里有一座小堡,要拿下不难。通过小岭后,便可沿三条山沟从后方进攻建安城!”

    他们手里兵力充足,足有九万人马,所以西边正面摆上六万,后面还可以派三万,到时每条沟各出一万,建安城便要防不胜防。

    虽说后面不好攻,但是若是四路齐攻,高句丽人可就不好守了。

    按老牛的情报,建安城驻军不超过一万。

    不过安市城兵力不少。

    只要唐军攻势快,可以暂时先不考虑安市城的兵马,这样算的话,唐高攻防兵力比是九比一,这么富裕的仗对秦琅和老牛这等悍将来说,那是太好打了。

    “我建议,最好是别急着攻下建安,围建安,诱安市来援,围城打援,一箭双雕。”秦琅捏着下巴提议,建安城不论是兵力还是城防险要程度都不如安市,要拿下建安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把安市一起拿下。

    “围城打援?这不错,只是如果我们打草惊蛇,却不能拿下建安,到时可就麻烦了。”一名叫张金树的将军道。

    老牛哈哈笑道,“要是这仗都打不好,那我就回家种地去算了,就按三郎的,咱们围建安城,打安市援军,先灭了安市的生力军,然后再把建安与安市一起拿下。”

第1121章 投降派

    十月下旬。

    一场秋雨之后,辽东半岛渐有凉意。

    临渤海湾建安城,东面山上军城和西面平地民城都显得有些紧张,自数日前从北面传来烽烟警讯,建安城主便迅速动员人马备战警戒,随之从安市城传来消息,说有唐军自辽西营州跨辽泽袭怀远,幸运守备警惕,及时发现,辽东城亦及时发兵救援,这才击退了唐寇。

    “据说好几万人马。”

    “领兵的是幽州都督程名振和营州都督张俭。”

    “该死的库莫奚王和契丹王也各率万军从征。”

    “这些该死的北虏!”

    虽说后来警报解除,唐贼被击败退入辽泽,但建安城还是不敢大意。毕竟在他们东南不远,就是唐人数年前夺占他们的卑沙城,那里常年屯驻不少精锐,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杀过来。

    哪怕这几年两家一直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甚至建安城与卑沙城还常年保持着贸易往来,尤其是暗地里的走私船更是公然来往,但现在战事一起,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偷袭。

    好在警戒观望一阵,发现东南安宁,建安高句丽军民倒也渐放松了些警惕。

    山上军城集结的一万兵马,也先是解散了一半,剩下五千也开始轮流当值,而西面平地土城里的百姓,也都恢复正常。

    该放牧的放牧,打柴的打柴,甚至趁着天气好还未入冬封冻,长城防线的工事也继续开始。

    一些高句丽商贩也试探着又往秦皇岛、天津、登州、大连诸港过去贩卖交易。

    对于唐军突袭怀远,又突然而去,建安城中的一众高句丽城主、幢主们研究后认为,这应当是跟当下高句丽联合百济、倭国对新罗、伽倻用兵有关。

    毕竟海东地区也太平安稳了好些年,当初大唐强行扶立了伽倻,后来又扶了耽罗,故此海东形成了六国并立的局面,再加上近些年不断向大唐靠拢的靺鞨诸部,大唐对海东的渗透控制越来越强。

    高句丽当然也是无法容忍,辽东千里长城修了多年,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虽说有贸易和走私撑着,但也还是备感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联合百济等对新罗三国用兵,那就再正常不过。

    高句丽这几年打造新式军械,整备兵马,甚至在一些东投的中原士子的帮助下,改革军制,着手建立了一支新的军队,大对卢渊盖苏文控制着辽东长城军团,足三十万兵马。而国王建立了一支效忠朝廷王室的禁卫新军,也有十二军,每军万人,实力亦不弱。

    这么庞大的一支新军,每年的军费开支惊人,又装备了许多新式的铠甲、武器,当然不能只放着看,自然得找人练手。

    大唐不敢轻易挑衅,那就打新罗。

    实践证明,高句丽新军战力提升惊人,高句丽、百济、倭三国联军攻新罗,势如破竹,连下五十余城,抢掠了无数钱财、掠夺了许多人口,更别说城池土地。

    新罗人不敌,只知道向中原大唐哭诉求援,如今大唐做为宗主肯定得为新罗讨要点面子的,出兵来袭估计也是想教训下高句丽,谁知道如今的高句丽已今非昔比了。

    他们拉着奚契突袭,也并没有讨到半点好处。

    “但愿大唐这次丢了脸面,不会因此恼怒,而影响到贸易。”

    城主高文信坐在建安山城的内城山堡大厅里,锦衣丝袍,玉带皮靴,连腰间的蹀躞七事都与中原完全无异,连头上戴的都是秦样幞头,他看起来跟一个中原大唐的士人没什么两样。

    做为城主,又是建安城主,守在辽河口,临近渤海边,建安城是大唐与高句丽官方通商重点通商口岸之一,更是暗里海上走私的大埠。

    高文信这个城主自然也因此得利甚多,上到城主,下到豪强军官,整个建安城的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们都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到了这通唐的巨大好处。

    短短不到十年间,大家已经都攒下了丰厚身家,甚至就连建安城的军队,都在经营走私,不仅为城主等接货送货护卫,甚至自己也同样夹带回易。

    上上下下其实早习惯了与大唐如今的这种明里暗里的关系,对于贸易和走私那都是非常喜欢,有钱赚谁不喜欢,他们毕竟靠海临河,是辽东贸易和走私的第一站,占着这样的好位置,这头遍油水都让他们刮去了。

    “要不派人去下卑沙城?总不要影响了我们正常买卖才行。”一名将领说道。

    习惯了日进斗金,穿惯了绫罗绸缎,用惯了中原的瓷器,享受惯了茶糖酒,谁还愿意过以前那种苦日子。

    就如同现在建安的许多百姓都不愿意种地、放牧了一样,都全民经商做工了,反正有唐船源源不断的把低价粮食运过来,谁还辛苦种粮?

    随便在码头搬运,或是工坊里做工,或是去挖矿,赚的工钱不远超种地放牧?

    这么简单的账,就算没读过书的高句丽人也一样会算的。

    而更聪明点的,借着地利之便,随便贩卖些商货进内地去卖,也能赚不少,哪怕本钱少,可以赊货欠账,卖完再本利一起还啊,人家唐人都是这样干的。

    反正这些年下来,建安城已经俨然成了辽东城的工商贸易大埠。因为要赚钱,所以很多建安人都不愿意种地放牧,更不要说当兵或做役了,他们也聪明的学到了唐人的精明,开始拿钱雇人代役。

    到内地去雇人来代替自己做役或是当兵值守,本来建安城军籍名册上是有一万人的,另外还有两万人是登记在册,平时那一万人分番轮值训练、守城、巡逻,另外两万则遇战事等,则优先征发。

    都是青壮,且以往也都是年年受训的。

    可近年来,因为商业之风大兴,建安人都不愿意费时间去当这没好处的兵,或是做苦役,于是花钱请人替代。

    找来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弱少年,或干脆就是残疾等,甚至直接给钱贿赂军官们,直接就是虚名空籍等情况了。

    而这些年的太平安定,也让建安城上下都自认为高枕无忧。

    没有人在意这些,大家都在忙着赚钱。

    “嗯,确实,这船停一天,咱们可就损失许多,得尽快恢复贸易往来。”

    最近唐船已经有很多天没来了,建安城主等也没多想,毕竟再怎么说,那边刚打了仗,风头上肯定得停一停嘛。

    但也不能停太久,否则大家都吃不消,都指望着这唐船来,靠着这贸易吃饭赚钱呢。

    高文信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经常跟手下说:因为弱小,所以需要发展;因为需要发展,所以需要和平;因为需要和平,所以绝不能跟大唐开战。甚至他还跟心腹们说过如果大唐真打来,直接投降就好了。

    高文信与大家又闲聊了几句,便打着哈欠道,“一会去泡下温汤,关于派人去唐家的事,你们安排,不仅要派人去卑沙,登州、天津、秦皇岛等几处港最好也都派人去一下,眼看着就入冬了,我们得赶在渤海封冻前加劲干,好过个肥年。”

    安排好,高文信便出去了。

    建安内城又叫金殿堡,因为坐落在建安山城山谷中的金殿山上,这山不到十丈高,也不大,上面刚好建起一内堡,充做了城主府。

    不过要不是因为先前烽烟起,其实高信文平时是不住在这内堡的,甚至他都不住建安山城中,山城虽说周长十里,把一座山谷沿山脊围了起来,但毕竟里面不规整平坦。

    周长十里,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的建安山城,其实就是座山谷,里面很简陋,做为军事防御,倒是不错。

    但论起舒适自然远不及西面的平城。

    西面平城原只是一座小土城,这些年因工商大兴,贸易之利,而使的城池不断的扩大,到现在早超过了建安山城,城周超过十五里,十分巨大。

    尤其是里面商铺店面林立,仓库作坊无数,特别是唐人还在城里有一块聚集居,称为唐人街的,别提多热闹繁华了。

    各式各样精美的商货,应有尽有,而什么青楼赌档茶肆酒楼就更别说,只有唐人才是做的最好的。

    高信文平时就也在山下平城居住,他在那里有雇请唐人设计建筑的精美园子,十分舒适,另外他还在北边山里建了一座温汤别墅,占据了一眼天然温泉,经常去泡泡温汤,那是相当享受。

    使唤着温驯的新罗婢,再有倭国奴,还有波斯姬,菩萨蛮,昆仑奴,再配上一个中原唐人管家,这生活,国王几次召他回平壤朝中升官,他都推辞不去。

    平壤哪有这繁华舒适?

    再说了,去了平壤,这建安城这大好买卖,哪还有他的份了呢?

    自然是不能去的。

    一百轻骑卫队骑着突厥大马,内衬大唐明光甲,外罩波斯铁索甲,腰挎乌兹宝刀,手持黑漆唐槊,威风凛凛的护卫着身着锦衣玉带的城主高文信骑青海龙驹往城外温泉别墅山庄而去。

    这一百精骑卫队,是高文信的排场门面,也是他花费了大价钱装备起来的,每人身上这套装备都花费不菲,全是好东西。

    带着这支重金装备的骑兵卫队,他觉得能够震慑建安的唐人。

    路边,一个茶铺里,茶铺掌柜和伙计使了个眼色,年轻伙计点头,转身而去。

第1122章 大唐管家

    建安山城距离高文信的温汤山庄约有二十里,高文信骑着大马缓缓而行,这匹青海龙驹是他花费重金买来的。

    高句丽本身也是半耕半牧的国家,自身也是产马的,更别说北边白山黑水的靺鞨诸部等更是产好马,而西北边的奚、契、霫、室韦、铁勒、突厥等更是良马产地。

    不过这些年高句丽贵族们却流行买进口宝马,什么青海龙驹、大宛宝马、汗血宝马、河西五花马等等,备受高句丽贵族们的追捧。

    本来一般的好马,以前也就值个二十贯左右,在靺鞨等地甚至更便宜,但是这些年高句丽全面扩军整兵,渊盖苏文的辽东长城军团和国王的十二卫禁军都在扩编加强骑兵。而手里凭贸易走私等利,又各攒了不少钱,于是都买良马。

    一般的马还看不上,这就导致什么契丹马、突厥马、铁勒马等良马价格大涨,从二十贯左右一路上涨到了四五十贯甚至是七八十贯的高价。

    而贵族们的坐骑更追求血统、品种,价格比一般良马还贵数倍,往往一匹值数百贯。高信文就拥有一百多匹坐骑,其中大多数都是奚、契、铁勒、突厥、靺鞨等良马,但也还有十几匹是来自康居大宛汗血宝马、青海龙驹、波斯马等这些顶级名马。

    他屁股下这匹青海龙驹特意从天津港马商许家那买来的,花了八百贯。

    而他最贵的一匹也从唐国买的,从广州港买来的一匹西域汗血宝马,据说这匹马是走的海路过来的,先从康居到波斯,再乘船到广州,一匹血统纯正的大宛汗血宝马,正是当年中原西汉武帝远征的那个大宛所产。

    高文信喜欢买马,这些名马不仅高大威武,骑起来也显身份,而且他也喜欢马球、赛马这些从唐国传来的新鲜事务,甚至建安城这几年也修起了赛马场和马球场,他还投钱入了唐商的股,每年都能分润不少。

    当然,他买这些名马,也不仅仅是自己骑,他也同样充当二手贩子,转手再高价卖给高句丽国中其它贵族,甚至是卖到百济和倭国,连敌人新罗和伽倻也一样卖。

    从某方面来说,高信文其实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别看他花费重金买了许多名马,可他以贩养马,还另有赚头,更别说在他带动下建安城的赛马、马球以及衍生的赌彩生意,更让他大赚特赚。

    高建安喜欢如今这种生活,喜欢与唐人合作,他特别喜欢唐人常讲的那句话,合作共赢。

    对啊,合作共赢。

    相比起来,以前那种日子真是天壤之别啊,反正让他再回到过去,他是根本不愿意的。

    见识过了花花世界,谁还愿意再回蛮荒呢。

    一路来到温泉山庄,高文信一边更衣,一边对山庄里那位高价聘请来,让他脸面大增的唐人管事道,“叫两个倭女奴来伺候。”

    “在金殿堡呆了好些天,那里条件简陋,连好好泡个热汤都不便,今天要好好泡一泡。”

    “对了,唐管家,上次跟你说的叫你去唐人街那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汉家奴婢买两个回来,这事办的怎么样了?”

    中原贵族喜欢新罗婢、昆仑奴,近年又兴波斯姬和菩萨蛮,高句丽人如今也附庸风雅,争好这些。

    高信文就花大价格收罗了这些。

    除此外,高句丽人如今还流行大唐管家,谁家要是能有个大唐汉人管家,那脸上倍有光,你别墅庄园修的再奢华,若是连个身着汉式衣冠的唐人管家都没,那你也脸上无光。

    一个优雅的唐人管家可不好请。

    近年就有很多新罗人、百济人甚至是东瀛人、林邑人等冒充是唐人来当管家,这跟高句丽人这些年最喜欢把本国的高句丽女子卖到大唐去,谎称是新罗婢女是一样的。

    有些新罗人甚至本身也是高句丽的人,因为去过中原,呆了几年,会说汉话,懂汉家礼仪,于是便冒充唐人,跑来做唐人管家,享受高薪。

    这他娘的跟把回纥女人冒充是波斯姬一样可恶。

    高信文找的这个唐人管家如假包换,是他特意委托合作的唐商伙伴,从登州找来的,据说这人还是中原前朝的一位官宦贵族之后,后来获罪破家,人也被流放到了登州沙门岛上。

    不仅是正经唐人,还是士族呢,琴棋书画什么酒令主持,家务管理财务账簿样样精通,可就因为是流人身份,所以这辈子也没有出息之日。那商人给他弄来高句丽,也算是重新开始,起码不用在小岛上过苦日子了。

    高信文对这位唐管家还是很尊敬的,人家是有真本事的,几年下来,做事滴水不差,把他这庄园打理的井井有条,甚至于他的经营等上,也多有良策,让他非常满意。

    “东家交待的事,我一直牢记在心,上次唐船最后一批来建安,我特意去寻过,还真为东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

    唐管家不跟其它人一样喊高信文城主,而是向来称呼东家。

    东方是正统,自古以东为上为大,东家是正宗的人家,东位就代表主人。

    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高信文就很喜欢。

    一听说寻到了,高信文双眼放光。

    “人呢,在哪,可否马上叫过来?”

    “这些天一直在山庄调教规矩,教他们高句丽话。”

    “用不着教高句丽话,就说汉话好,说汉话才显得身份特别嘛,若是一口高句丽话,如何能显出唐家妾侍身份呢?岂不让别人怀疑是高句丽或新罗婢充的?”高信文急不可耐,“赶紧召来我看看。”

    唐管事退下。

    过了一会,领来一个身材苗条的年轻女子,约摸双十年纪,柳眉凤眼天鹅颈细腰肢,一开口便是奴婢柳氏拜见城主,声音动人,身材婀娜,让高文信十分满意。

    老家伙忍不住拉住女子的纤纤细手,“姑娘哪里人氏,叫什么名字,家里可还有什么人,为何到了辽东?”

    “妾身本长安人氏,家父原是隐太子府的九品主事,武德九年死于长安之乱,因此家道中落,后随母来登州投亲,却寻不到亲戚,只得无奈寄居登州,母女艰难为生。因家中无钱置办嫁妆,故一直未能嫁人,这几年母亲生病,寻医问药花费巨大,欠下许多债务,无力偿还,可母亲后来还是病逝,无钱安葬,只得卖身葬母·····”说到这,这位唐姑娘还哭了起来,梨花带雨嘤嘤嘤······

    高信文听了也不由的生怜。

    “唐姑娘既然来到了辽东建安城,到了我这,也算是缘份,以后就安心留在我这,我会好好疼你的,明日,我便正式宴请宾朋,纳你为妾!”

    姑娘闻听,破涕为笑。

    老家伙见此楚楚动人之状,越发高兴了,便让唐管家去替他写请柬,明天便要请建安城所有文武官员、地方豪绅商贾等有头有脸的人前来山庄赴宴观礼。

    娶一位大唐官宦士族人家的女子做妾,还这么年轻漂亮,那多长脸的事情,当然得好好昭告宣示于众,趁机显摆显摆的。

    唐管家退去。

    高信文抓着唐姑娘的手不肯放,就想要她服侍洗浴,姑娘却是左推右拒,却又恰到好处,让高信文虽然心痒难耐,但最后也勉强同意唐姑娘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洞房花烛之夜。

    另一边。

    唐管家提笔开始写请柬,一会功夫已经写好一大堆,叫来了山庄里的高句丽下人,吩咐他们把这些请柬分送到建安军城和民城,还有周边的各堡寨的军官们,以及附近乡村庄园里的豪强地主们。

    “东家吩咐,这次建安城有头有脸的人都要请来观礼,你们可不要有半处遗漏,否则东家怪罪下来,到时吃不了兜着走。”

    下人们连连点头,这位唐先生在城主面前十分得意,是城主心腹,谁也不敢轻视。

    唐管家又拿出一些请柬来,“这些是给唐人街上的那些唐商们的,这些大多也是我们东家的重要合作伙伴,都要请到了,不能失了礼数,务必送到。”

    一名下人问,“为何不直接去建安平城宴客?”

    唐管家微微一笑,“你们懂什么,到时要按唐礼,要把唐姑娘从平城发送,然后一路迎亲接来这山庄举行纳妾仪式的。就在平城唐人街发送,那边就算是唐姑娘的娘家了。”

    “再说,这里环境幽静,庄园别致,宴请宾客更显档次,自然是十分合适的。”

    下人们连连点头,应命而去。

    唐管家站在门口,看着这些仆从牵马出门,骑马而去,嘴角上扬。

    五年了。

    潜伏五年,终于得到召唤了。

    刚才他已经把情报用密文夹在了一封请帖之中,现在就静侯那边的回复了。

    秋风拂过。

    唐管家看着这处完全就是中原唐家风格的山庄别墅心情越发愉快了,很快,这里就将连同整个建安,一起彻底的归属大唐了吧?

    此地在汉之襄平城也就是如今的辽东城西南三百里,建安城,乃汉代辽东郡平郭县城故地也。

    时隔数百年,大唐终于要恢复此汉家旧地也!

第1123章 纳头便拜

    久违的唐船终于再次出现。
    甚至比以往还要多的多,白帆点点如云。
    一条条巨大的宝船劈波斩浪而来。
    “战舰!”
    “北洋水师。”
    建安渤海湾,大清河口,这里因建安贸易而兴,沿海依河口建起一溜码头,遍地仓库,在不远处则是连绵几里的窝棚,这些都是码头上做苦力的力夫们居住之地,建安贸易和走私的兴盛,也造就了这个码头的繁荣,还有无数的码头力夫,甚至许多在码头讨生活的人,卖茶饮汤饭的,做牙行中介的,也有做那皮肉生意等等的。
    这些天因为唐船不来,这里倒是冷清了许多。
    靠着码头吃饭的那些贫民力夫们顿时失去生活来源,许多人只能夜盼日盼着唐船再来,一边苦盼一边也地里挖点野菜,或是下海下河捕捞点鱼虾之类的。
    当海船东来,码头上是一片欢呼声。
    可紧接着,欢呼声里夹杂了些惊惶不安。
    战舰。
    打头出现的居然是唐北洋水师的战舰,渤海湾早就如同北洋水师的内港一样,自由出入,不受半点限制,高句丽人也早放弃了对海上的想法。
    近海的渔船,或是跑海的商船,也从不敢招惹北洋水师半点。
    甚至所有高句丽的船,不论是渔船还是商船,只要下海,都要提前向水师报备,每年先要从水师申请到一面北洋水师颁给的旗帜,拿到捕鱼或是经商许可执照之后,才能下海。
    否则北洋水师可随时随意攻击,且不负任何后果。
    当然,若是走私船,还得缴纳更高额的费用。
    总之,平时北洋水师的船也经常会在建安海边出现,甚至有时还会到这里来巡视补给下什么的,大家见惯不惯。
    可问题是,平时来的都是那种轻便的巡逻艇。
    大战舰是不会靠近建安的。
    而眼下放眼望去,遮天蔽海出现的全是大战舰。
    福船、宝船。
    看着这些三桅甚至是四桅的巨大战舰缓缓逼近,码头上的人终于慌了。
    有人想起之前烽烟,想起唐军进攻怀远。
    “唐人来攻城了!”
    有人扯开嗓子大喊,如丧考妣。
    所有人开始四散而逃。
    窝棚区的那些贫民们开始呼儿唤女,携老扶幼的往建安城里跑。
    秦琅站在甲板上,看着那混乱的场景。
    不需要他指挥调度,由三大舰队组成的混合舰队迅速抢滩登陆,其实都不用抢滩,码头现成的,可以依靠大船。
    各舰有序靠港停泊。
    轻骑兵牵着马上岸,迅速整队。
    大军鱼贯而下。
    没有一个高句丽兵来拦截。
    只听到码头附近的一座寺庙里钟声大作,似是警报。
    当第二批船开始靠岸的时候,最先上岸的一个团二百轻骑已经开始骑上马飞驰往建安城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
    已经有超过一万人登岸,并占据了建安河口码头。
    半日后。
    秦琅随军来到来到了二十里外的建安土城前,此城占地极广,建于建安山城西南的平原上,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简陋的村庄,因为这些年贸易之兴,又无战事,这里倒是发展迅速,远超后面山上的军城,聚焦了数万户人口,城中有无数商铺作坊人口。
    不过城防简陋,仅有一个周长十五里的夯土城墙,城墙前有一条壕沟,毫无险固。
    事实上,高句丽占据辽东数百年,早就研究出了一套对付中原王朝讨伐的防御之法,就是依山沿河筑立山城,或立于山上,或围山谷为城,这种山城占据险要,控制道路,虽为险要易守难攻,却相对较小。
    主要驻军藏兵储粮,而在这些山城旁边,一般都于平原或河谷等平坦之地,再建一座容纳百姓的城池。
    一旦中原来攻,他们便把兵力和物资收缩在军城之中,据险而守,直到敌军撤退。
    几百年来,这种策略还是比较管用的,毕竟中原劳师远征辽东,本就路途遥远,再加上粮草补给不便,又辽东寒冷,一旦进攻都只有几个月时间,一旦攻不下就得撤退,否则辽东的冬天会让进攻者没有粮草补给,也无地避寒。
    高句丽人只要在山城里撑上几个月就行了。
    说不定等敌人无奈撤退时,他们还能再尾随在后伺机咬上几口。
    故此一直以来,都是军城和民城相依相辅,一山城一平地城,山城小却险,平地城大却无防。
    唐军前锋早就围了建安土城,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如高句丽人一直做的那样,他们根本没有防守这座平地城的意思。
    一闻警报,只派出了些斥候远远盯着唐军,然后便开始组织平城的百姓撤退到山城去,只是时间仓促,而这些年平地城也发展迅速,有太多人口物资,没法及时转移。
    唐军轻骑又迅速到来,在唐军一轮冲锋过后,高句丽军便干脆放弃平城一切人口物资走了。
    “大约有一半人跑出城去了,现在城里还有约一半人堵在里面。”
    虽然城门紧闭,吊桥拉起,但明显并没有什么守卫。
    牛进达请战。
    秦琅对老牛说,“派人去喊话招降吧,我看他们也没有抵抗之意。”
    老牛点头,“我在这建安城其实也还安排了不少棋子的,不过看样子倒也用不上。关键还是后面的建安山城,包了一座山谷,周长十里,城中还有城,不好打。”
    秦琅神秘的一笑,“那也未必。”
    “三郎难道也还有安排?”
    “拭目以待吧。”
    果然,当老牛派出一位校尉,领着几个以前常跑建安的海商到城下喊话后,城里犹豫会,还是吊下几个筐子拉他们上去了。
    又等了不到半个时辰。
    南门缓缓打开,大唐魏国公秦相公的名头还是很好用的,他的那封亲笔招降书,城中的那些高句丽各大家族最终决定不抵抗。
    实在是抵抗也有心无力,人家秦琅说亲率十万虎贲前来,而他们有什么?建安城主高文信根本要守也只会守山城。
    再说了,今天唐军进攻的时机很好,此时城中有头有脸的,不论官员贵族还是豪强大贾,基本上都被邀请去了山城北面二十里的温泉山庄了,去参加城主高文信的纳妾礼。
    城中各家现在在家的,都是些旁支或是管家之类的人物,谁有那魄力对抗那位名震天下的魏国公秦相爷?
    人家当年用一千护卫,借东海龙王的神雷就轰开了辽南第一坚城卑沙城,现在秦琅带十万天兵降临,他们还抵抗个鬼。
    再说了,城中唐人街的那些唐商早就封锁了整个唐人街坊,他们听说这些人已经动员武装起来了,真打起来,别说城外的十万唐军,就是城里的那些唐商和他们的护卫部曲奴仆他们都未必打的过。
    所以一番商议过后,大家都选择相信魏国公的承诺。
    南门打开,牛见虎第一个领着水师陆战队的轻骑营进城接管,秦琅了接见了那些出来投降的各家代表们。
    每人赏赐了一两件东西,算是纳降了。
    有秦琅不许抢劫乱杀的军令在,建安土城没有受到骚乱打劫,秦琅在牛见虎控制了城中各门等要害后,又派了三千人入城接管防城、仓库等,并派人巡逻街道,防止有人趁火打劫等。
    城中暂时戒严宵禁,所有人暂时呆在家中。
    好在唐军军纪严明,整个城池虽然安静如一潭死水,却没有半点骚乱。
    在建安城外吃了一顿午饭后,秦琅便与老牛领兵继续前进。
    数里外,便是建安山城。
    “魏公,牛帅。”
    王玄策过来拜见,“末将率轻骑成功将建安城主高文信等一众官将豪强等围在北面二十里的温泉山庄。”
    “高文信愿降!”
    老牛惊讶的看着秦琅,“原来之前有一队战舰分开,是王都督先一步登陆了啊?”
    秦琅点头。
    建安城这些年跟大唐贸易往来火热,大唐也早就把建安城渗透的跟个筛子一样了,镇抚司、殿前司、百骑司甚至是兵部职方司、卫尉寺、北洋水师、镇东都督府等等诸多衙门的情报部门,都在那里安插暗桩,培养线人。
    建安城主高文信的管家、侍妾、奴婢、随从都有大唐的暗桩,甚至就是建安城里的那些香火旺盛的寺庙、道观里的和尚、道士、尼姑、女冠们,都有许多也是大唐的暗桩了。
    唐管家便是北洋水师安插在高城主身边的人,他送出的情报经城中唐人街的唐商秘密传递到码头贫民区,再传出来。
    秦琅收到水师将领呈上为情报后,立即制订了一个斩首计划,派出了王玄策这位儒将,带领三千轻骑先一步在建安东南登陆,然后轻骑奔袭温泉山庄。
    王玄策那边发动突袭时,高管家和那位高姑娘早已暗中控制住了高文信,高管家派心腹悄悄打开山庄门,引唐骑突入。
    山庄众宾齐聚,虽然有许多护卫。
    可毕竟这只是个休闲度假的温泉山庄,今日又是城主纳妾的大喜日子,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唐骑突然杀到。
    群龙无首,四下混乱。
    并没有用太多时间,王玄策就控制住了局面,而高文信也很快就被唐管家的利害分析打动,最终同意投降。
    不投降也没用,他被高管家五花大绑带到了王玄策面前,不降就是个死,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这万贯家业如何舍得?
    何况王玄策也跟他说了,魏国公承诺,投降后到时送他去洛阳或长安,仍然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就算城主不当了,也不失富贵。
    高城主是个聪明人,否则这些年生意也做不了那么红火,会做生意的人,都比较精明会算计,懂得分析利弊利失。
    高城主一番分析后,最终认为还是降唐比较明智。
    老高投降,主动出面再劝降其它还惊慌不定想要顽抗的建安众人,这位以身说法,很快也把本来就都是一条绳上蚂蚱的建安利益合作伙伴们都说服了。
    少数几个一根筋的,则被王玄策毫不犹豫的下令拿下,最后还不忘记交给高城主等人亲自处死,也算是让他们纳了个投名状。
    于是乎,当秦琅刚抵达建安山城下,还在等绕后的部队抵达指定位置,准备到时四路齐攻,这边捷报传来。
    不用打了。
    老高骑着他那匹青海龙驹带着一众部下也跟着赶来,见了秦琅,纳头就拜。
    “能让山城打开城门投降吗?”秦琅问。
    老高拍着胸膛,砰砰作响。
    “能!”
    老高镇守建安城多年,而且他还是世袭城主之位,就是建安城本来就一直是他们老高家的地盘,建安城和建安城的兵马,都算是他们老高家半私有的产物,这是高句丽以前部落制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
    就如同渊盖苏文世袭东部大人之位一样。
    建安城的头头脑脑在庄园被一网成擒,现在山城里其实也都是些小娄罗,而且兵力也不多。
    老高骑马跑到城下一通喊,山上的那些当班小队长们一通面面相觑,再看看那山下红旗招展,人马如潮的唐军兵马阵势。
    得,既然城主都降了,那咱们还打什么,赶紧也降吧。
    建安城门大开。
    这次轮到王玄策一马当先,带着杜正伦和杜楚客两司马进入山城接防。
    进去之后,两位杜司马左瞧右瞧,看了好一会,忍不住道,“这就是高句丽名城大镇?”
    “呸,还不如我大唐天南之地的象林州,这也太简陋了,根本就是个山谷嘛,说是个大寨子还差不多,还建安大城。”
    “这小土包也敢叫金殿山?这才几座高?我大唐圣人的金殿都比这大的多!”
    大家一通鄙夷。
    王玄策顾不得吐槽,他带兵迅速的接防各处,好多先前从平地城跑来的百姓,都有些懵逼,这一天尽跑路了。
    从码头跑到土城,从土城又跑到山城,还没停下来踹两口气呢,这就降了,那岂不是白跑半天。
    早知道还跑啥啊,跑这几十里地,累的跟个狗似的。
    不过对于高城主率众投降,大家还是愿意举双手再加双脚支持的,谁愿意打仗啊。
    秦琅入城,进入金殿山堡。
    “我看此山如同一块大金锭,不如就改名金锭山吧,此城堡改名金锭堡。”
    把显得有些僭越的金殿山和金殿堡改了个名,秦琅再次下令约束将士,严明军纪,不许劫掠。
    当然,大家也都辛苦一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首战旗开得胜,兵不血刃拿下建安,皆仰仗圣人龙威,也是众将士之力,各记功一件,取建安府库,每人赐绢二匹,另赏赐酒肉犒赏!”
    众将士皆欢呼!
    高文信等一众建安降将们则一个个有些紧张不安的坐在那里,不住的讨好假笑。
    倒是建安的那些唐商们,这时都慷慨的站出来,表示唐人商会愿意拿出大笔钱粮肉蔬等犒赏我大唐将士们。
    秦琅笑纳,令参军记下,并称赞他们为义商良民!

第1123章 纳头便拜

    久违的唐船终于再次出现。
    甚至比以往还要多的多,白帆点点如云。
    一条条巨大的宝船劈波斩浪而来。
    “战舰!”
    “北洋水师。”
    建安渤海湾,大清河口,这里因建安贸易而兴,沿海依河口建起一溜码头,遍地仓库,在不远处则是连绵几里的窝棚,这些都是码头上做苦力的力夫们居住之地,建安贸易和走私的兴盛,也造就了这个码头的繁荣,还有无数的码头力夫,甚至许多在码头讨生活的人,卖茶饮汤饭的,做牙行中介的,也有做那皮肉生意等等的。
    这些天因为唐船不来,这里倒是冷清了许多。
    靠着码头吃饭的那些贫民力夫们顿时失去生活来源,许多人只能夜盼日盼着唐船再来,一边苦盼一边也地里挖点野菜,或是下海下河捕捞点鱼虾之类的。
    当海船东来,码头上是一片欢呼声。
    可紧接着,欢呼声里夹杂了些惊惶不安。
    战舰。
    打头出现的居然是唐北洋水师的战舰,渤海湾早就如同北洋水师的内港一样,自由出入,不受半点限制,高句丽人也早放弃了对海上的想法。
    近海的渔船,或是跑海的商船,也从不敢招惹北洋水师半点。
    甚至所有高句丽的船,不论是渔船还是商船,只要下海,都要提前向水师报备,每年先要从水师申请到一面北洋水师颁给的旗帜,拿到捕鱼或是经商许可执照之后,才能下海。
    否则北洋水师可随时随意攻击,且不负任何后果。
    当然,若是走私船,还得缴纳更高额的费用。
    总之,平时北洋水师的船也经常会在建安海边出现,甚至有时还会到这里来巡视补给下什么的,大家见惯不惯。
    可问题是,平时来的都是那种轻便的巡逻艇。
    大战舰是不会靠近建安的。
    而眼下放眼望去,遮天蔽海出现的全是大战舰。
    福船、宝船。
    看着这些三桅甚至是四桅的巨大战舰缓缓逼近,码头上的人终于慌了。
    有人想起之前烽烟,想起唐军进攻怀远。
    “唐人来攻城了!”
    有人扯开嗓子大喊,如丧考妣。
    所有人开始四散而逃。
    窝棚区的那些贫民们开始呼儿唤女,携老扶幼的往建安城里跑。
    秦琅站在甲板上,看着那混乱的场景。
    不需要他指挥调度,由三大舰队组成的混合舰队迅速抢滩登陆,其实都不用抢滩,码头现成的,可以依靠大船。
    各舰有序靠港停泊。
    轻骑兵牵着马上岸,迅速整队。
    大军鱼贯而下。
    没有一个高句丽兵来拦截。
    只听到码头附近的一座寺庙里钟声大作,似是警报。
    当第二批船开始靠岸的时候,最先上岸的一个团二百轻骑已经开始骑上马飞驰往建安城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
    已经有超过一万人登岸,并占据了建安河口码头。
    半日后。
    秦琅随军来到来到了二十里外的建安土城前,此城占地极广,建于建安山城西南的平原上,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简陋的村庄,因为这些年贸易之兴,又无战事,这里倒是发展迅速,远超后面山上的军城,聚焦了数万户人口,城中有无数商铺作坊人口。
    不过城防简陋,仅有一个周长十五里的夯土城墙,城墙前有一条壕沟,毫无险固。
    事实上,高句丽占据辽东数百年,早就研究出了一套对付中原王朝讨伐的防御之法,就是依山沿河筑立山城,或立于山上,或围山谷为城,这种山城占据险要,控制道路,虽为险要易守难攻,却相对较小。
    主要驻军藏兵储粮,而在这些山城旁边,一般都于平原或河谷等平坦之地,再建一座容纳百姓的城池。
    一旦中原来攻,他们便把兵力和物资收缩在军城之中,据险而守,直到敌军撤退。
    几百年来,这种策略还是比较管用的,毕竟中原劳师远征辽东,本就路途遥远,再加上粮草补给不便,又辽东寒冷,一旦进攻都只有几个月时间,一旦攻不下就得撤退,否则辽东的冬天会让进攻者没有粮草补给,也无地避寒。
    高句丽人只要在山城里撑上几个月就行了。
    说不定等敌人无奈撤退时,他们还能再尾随在后伺机咬上几口。
    故此一直以来,都是军城和民城相依相辅,一山城一平地城,山城小却险,平地城大却无防。
    唐军前锋早就围了建安土城,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如高句丽人一直做的那样,他们根本没有防守这座平地城的意思。
    一闻警报,只派出了些斥候远远盯着唐军,然后便开始组织平城的百姓撤退到山城去,只是时间仓促,而这些年平地城也发展迅速,有太多人口物资,没法及时转移。
    唐军轻骑又迅速到来,在唐军一轮冲锋过后,高句丽军便干脆放弃平城一切人口物资走了。
    “大约有一半人跑出城去了,现在城里还有约一半人堵在里面。”
    虽然城门紧闭,吊桥拉起,但明显并没有什么守卫。
    牛进达请战。
    秦琅对老牛说,“派人去喊话招降吧,我看他们也没有抵抗之意。”
    老牛点头,“我在这建安城其实也还安排了不少棋子的,不过看样子倒也用不上。关键还是后面的建安山城,包了一座山谷,周长十里,城中还有城,不好打。”
    秦琅神秘的一笑,“那也未必。”
    “三郎难道也还有安排?”
    “拭目以待吧。”
    果然,当老牛派出一位校尉,领着几个以前常跑建安的海商到城下喊话后,城里犹豫会,还是吊下几个筐子拉他们上去了。
    又等了不到半个时辰。
    南门缓缓打开,大唐魏国公秦相公的名头还是很好用的,他的那封亲笔招降书,城中的那些高句丽各大家族最终决定不抵抗。
    实在是抵抗也有心无力,人家秦琅说亲率十万虎贲前来,而他们有什么?建安城主高文信根本要守也只会守山城。
    再说了,今天唐军进攻的时机很好,此时城中有头有脸的,不论官员贵族还是豪强大贾,基本上都被邀请去了山城北面二十里的温泉山庄了,去参加城主高文信的纳妾礼。
    城中各家现在在家的,都是些旁支或是管家之类的人物,谁有那魄力对抗那位名震天下的魏国公秦相爷?
    人家当年用一千护卫,借东海龙王的神雷就轰开了辽南第一坚城卑沙城,现在秦琅带十万天兵降临,他们还抵抗个鬼。
    再说了,城中唐人街的那些唐商早就封锁了整个唐人街坊,他们听说这些人已经动员武装起来了,真打起来,别说城外的十万唐军,就是城里的那些唐商和他们的护卫部曲奴仆他们都未必打的过。
    所以一番商议过后,大家都选择相信魏国公的承诺。
    南门打开,牛见虎第一个领着水师陆战队的轻骑营进城接管,秦琅了接见了那些出来投降的各家代表们。
    每人赏赐了一两件东西,算是纳降了。
    有秦琅不许抢劫乱杀的军令在,建安土城没有受到骚乱打劫,秦琅在牛见虎控制了城中各门等要害后,又派了三千人入城接管防城、仓库等,并派人巡逻街道,防止有人趁火打劫等。
    城中暂时戒严宵禁,所有人暂时呆在家中。
    好在唐军军纪严明,整个城池虽然安静如一潭死水,却没有半点骚乱。
    在建安城外吃了一顿午饭后,秦琅便与老牛领兵继续前进。
    数里外,便是建安山城。
    “魏公,牛帅。”
    王玄策过来拜见,“末将率轻骑成功将建安城主高文信等一众官将豪强等围在北面二十里的温泉山庄。”
    “高文信愿降!”
    老牛惊讶的看着秦琅,“原来之前有一队战舰分开,是王都督先一步登陆了啊?”
    秦琅点头。
    建安城这些年跟大唐贸易往来火热,大唐也早就把建安城渗透的跟个筛子一样了,镇抚司、殿前司、百骑司甚至是兵部职方司、卫尉寺、北洋水师、镇东都督府等等诸多衙门的情报部门,都在那里安插暗桩,培养线人。
    建安城主高文信的管家、侍妾、奴婢、随从都有大唐的暗桩,甚至就是建安城里的那些香火旺盛的寺庙、道观里的和尚、道士、尼姑、女冠们,都有许多也是大唐的暗桩了。
    唐管家便是北洋水师安插在高城主身边的人,他送出的情报经城中唐人街的唐商秘密传递到码头贫民区,再传出来。
    秦琅收到水师将领呈上为情报后,立即制订了一个斩首计划,派出了王玄策这位儒将,带领三千轻骑先一步在建安东南登陆,然后轻骑奔袭温泉山庄。
    王玄策那边发动突袭时,高管家和那位高姑娘早已暗中控制住了高文信,高管家派心腹悄悄打开山庄门,引唐骑突入。
    山庄众宾齐聚,虽然有许多护卫。
    可毕竟这只是个休闲度假的温泉山庄,今日又是城主纳妾的大喜日子,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唐骑突然杀到。
    群龙无首,四下混乱。
    并没有用太多时间,王玄策就控制住了局面,而高文信也很快就被唐管家的利害分析打动,最终同意投降。
    不投降也没用,他被高管家五花大绑带到了王玄策面前,不降就是个死,这些年好不容易攒下的这万贯家业如何舍得?
    何况王玄策也跟他说了,魏国公承诺,投降后到时送他去洛阳或长安,仍然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就算城主不当了,也不失富贵。
    高城主是个聪明人,否则这些年生意也做不了那么红火,会做生意的人,都比较精明会算计,懂得分析利弊利失。
    高城主一番分析后,最终认为还是降唐比较明智。
    老高投降,主动出面再劝降其它还惊慌不定想要顽抗的建安众人,这位以身说法,很快也把本来就都是一条绳上蚂蚱的建安利益合作伙伴们都说服了。
    少数几个一根筋的,则被王玄策毫不犹豫的下令拿下,最后还不忘记交给高城主等人亲自处死,也算是让他们纳了个投名状。
    于是乎,当秦琅刚抵达建安山城下,还在等绕后的部队抵达指定位置,准备到时四路齐攻,这边捷报传来。
    不用打了。
    老高骑着他那匹青海龙驹带着一众部下也跟着赶来,见了秦琅,纳头就拜。
    “能让山城打开城门投降吗?”秦琅问。
    老高拍着胸膛,砰砰作响。
    “能!”
    老高镇守建安城多年,而且他还是世袭城主之位,就是建安城本来就一直是他们老高家的地盘,建安城和建安城的兵马,都算是他们老高家半私有的产物,这是高句丽以前部落制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
    就如同渊盖苏文世袭东部大人之位一样。
    建安城的头头脑脑在庄园被一网成擒,现在山城里其实也都是些小娄罗,而且兵力也不多。
    老高骑马跑到城下一通喊,山上的那些当班小队长们一通面面相觑,再看看那山下红旗招展,人马如潮的唐军兵马阵势。
    得,既然城主都降了,那咱们还打什么,赶紧也降吧。
    建安城门大开。
    这次轮到王玄策一马当先,带着杜正伦和杜楚客两司马进入山城接防。
    进去之后,两位杜司马左瞧右瞧,看了好一会,忍不住道,“这就是高句丽名城大镇?”
    “呸,还不如我大唐天南之地的象林州,这也太简陋了,根本就是个山谷嘛,说是个大寨子还差不多,还建安大城。”
    “这小土包也敢叫金殿山?这才几座高?我大唐圣人的金殿都比这大的多!”
    大家一通鄙夷。
    王玄策顾不得吐槽,他带兵迅速的接防各处,好多先前从平地城跑来的百姓,都有些懵逼,这一天尽跑路了。
    从码头跑到土城,从土城又跑到山城,还没停下来踹两口气呢,这就降了,那岂不是白跑半天。
    早知道还跑啥啊,跑这几十里地,累的跟个狗似的。
    不过对于高城主率众投降,大家还是愿意举双手再加双脚支持的,谁愿意打仗啊。
    秦琅入城,进入金殿山堡。
    “我看此山如同一块大金锭,不如就改名金锭山吧,此城堡改名金锭堡。”
    把显得有些僭越的金殿山和金殿堡改了个名,秦琅再次下令约束将士,严明军纪,不许劫掠。
    当然,大家也都辛苦一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首战旗开得胜,兵不血刃拿下建安,皆仰仗圣人龙威,也是众将士之力,各记功一件,取建安府库,每人赐绢二匹,另赏赐酒肉犒赏!”
    众将士皆欢呼!
    高文信等一众建安降将们则一个个有些紧张不安的坐在那里,不住的讨好假笑。
    倒是建安的那些唐商们,这时都慷慨的站出来,表示唐人商会愿意拿出大笔钱粮肉蔬等犒赏我大唐将士们。
    秦琅笑纳,令参军记下,并称赞他们为义商良民!

第1124章 捷报频传

    河北,沧州。
    大运河永济渠,也称御河。
    秋风萧瑟,白桥畔。
    李世民与太子在此分别,即将各奔东西,皇帝将沿运河北上先往幽州,再入辽东。而太子则将分道往西,前往定州监国,总督粮饷。
    “好了,就在此分别吧。”
    李世民拍了拍太子承乾的肩膀,“萧瑀、李靖留守长安,房玄龄、魏征坐镇洛阳,朕把马周、李大亮留给你同往定州。算下时间,秦琅也该到了。无忌我带去亲征随驾了,有事多询问秦琅马周,代北边防,则交给李绩。”
    皇帝很耐心的交待。
    “儿臣祝愿圣人早日旗开得胜,班师凯旋!”
    皇帝上马,临行又停下马。
    “大郎,把你身上的袍子解下来与朕。”
    承乾愣了一下,望了下自己身上的袍子,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褐色袍子,既不华丽,也不厚重,乃是秋款。
    “父皇,儿臣身上褐袍有些脏旧,马上去取一件大氅来与圣人。”
    李世民却叫住太子,“不用了,就这件秋袍很好。”皇帝把太子身上解下来的褐色秋袍直接就披在了身上,并当众对太子道,“下次再见你之前,绝不换此袍!”
    这话有些出人意料,陪同在侧的国舅、中书令长孙无忌心思灵敏,马上猜出皇帝话中之意,笑着附和称赞,“圣人之意,是不用等到更换冬袄便可凯旋矣!”
    褐袍轻薄,辽东的冬季这件袍子肯定过不了冬,而皇帝说不再见太子不换此袍,那很明显皇帝是要在需要换更厚的袍子前就能回到定州了,那时肯定是已经得胜而归。
    当然,这其实也还有另一重意思。
    那就是此次征辽,皇帝早就已经提前定好了作战时间,最迟在寒冬到来前就要停战。
    诸将一听,齐赞圣人威武。
    “报!”
    许洛仁从登州赶来。
    “秦琅呢?”皇帝看到只有许洛仁一人回来,惊讶。
    许洛仁只好把在登州遇到牛进达截胡一事说明。
    听说秦琅接旨后从岭南沿途招了八万人马北上,在登州被老牛劫去辽南后,李世民愣了下,然后大笑起来。
    “这个秦琅啊,朕欲用他为征辽主帅,他始终不肯答应,不料如今却被牛进达劫去做了个参军了,哈哈哈。也罢!”
    皇帝大笑着骑马北上。
    路上,皇帝口述,岑文本草拟,做亲征高句丽诏。
    高丽大对卢盖苏文,背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剪遐秽,无以澂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行止之宜,务存节俭,所过营顿,无劳精饰。食唯充饥,不须珍膳。水可涉度者,无假造桥;路可通行者,不劳修理。御营非近县学生、老人等无烦迎谒。
    皇帝要求征辽期间,行军、起居一概从简,饮食只需充饥,不准备御用美食。但凡能涉水的河流,也绝不修桥。军队能通过的道路,也不做额外修整。沿途地方官吏等,更不需迎接等。
    反正就是要行军速度,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避免过多消耗百姓。
    原本李世民准备先去幽州,这个时候听说牛进达劫了秦琅,拐了秦琅带来北上的八万人马浮海渡辽,立马重新做了部署。
    “牛进达本就有数万之兵,如今又得东南八万,更添秦琅这尊杀神渡海,朕敢说牛进达肯定憋着坏,要出大招了。”
    国舅长孙无忌也对此说法赞同,秦琅之前一直不愿意挂帅东征,这次被老牛弄去了辽东,手里又有了超过十万人马,这肯定是要搞事情了,不管是不是秦琅本意,但以秦琅以往的战绩来看,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绝对是要惊人的。
    随军的尉迟恭认为,秦琅渡海后,估计会立马攻建安、安市城,以策应主力攻辽东城的战略。
    李道宗则认为,秦琅用兵爱用奇用险,也有可能会直捣平壤。
    “朕以为,秦琅大可能会兵分两路,大部突击建安,再派一支偏师沿海岸往东打。”皇帝本身是个战略大家,是用兵高手,他综合目前局势,准确的把握了秦琅的心思。
    “得加快行军速度了,不去幽州了,让程咬金加速行军,朕率北衙六军也随后赶来。”
    皇帝为了抢时间,甚至修改了行军路线。
    不走北路出关,而是沿海走傍海道,出临渝,过辽泽,直驱辽东城。
    “不能让秦琅抢了先,若是高句丽人一不注意,秦琅说不定就连下建安、安市,甚至把辽东城都给打下来了。”
    这话引的大家大笑。
    虽说这种可能性很小,但秦琅是谁,灭国数国的狠人,大唐最年轻的战神,还真是有可能的。
    当然,高句丽人经营辽东防线多年,屯驻大量兵马,为了避免几路人马各自为战,所以李世民的加速行军也是很有道理的。
    皇帝亲统的北衙六军,选的皆是精锐,每军五千人。共骑兵一万二,步兵一万八,骑兵一人双马,步兵也全都有坐骑机动,更配有驮运帐篷武器等的骡驴随军,皇帝一声令下,全军加速行军。
    沿途所过,皆于野地宿营不入城池,也不接见地方官员耆老学生等,这般晓行夜宿,于十月底便出了渝关,进入辽西。
    刚入辽西,便接到了从秦皇岛港发来的捷报。
    渝关,便是后世北戴河,大唐在渝水边设渝关,以此关为界,西为河北平州,东为辽西营州。
    始皇帝东巡碣石,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故名秦皇岛。
    贞观大兴工商,开海贸易,不仅东南沿海大兴,北方诸港也同样兴起,秦皇岛因位于渤海海岸,北依燕山,西有渝水,港阔水深,风平浪小,最关键的是一年四季不冻不淤,是北方一座天然港口。
    故此,开埠通商后,这里也就越来越繁华热闹。
    “秦琅已经拿下了建安?还大败安市之军,如今都已经兵围安市城了?”
    皇帝听到这消息真是震惊不已,他身上还穿着那件太子的褐色袍,一路餐风饮露,半点没停歇的赶路,没想到,才刚过渝关进辽西,就听到如此大捷。
    “赶紧细细道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报捷的乃是牛进达派来的参军,本是从安市城下渡海过来,在秦皇岛港登陆,然后打算去幽州面见天子报捷。
    不料天子已过临渝,倒是省了许多路。
    参军便向天子娓娓道来。
    秦琅如何率领大军浮海进军建安,又是如何通过建安城中的暗桩掌握了高句丽人的底细,又如何安排人趁建安城主纳妾摆宴时将他们在庄园一网打尽·····
    “秦相和牛帅兵不血刃拿下建安城后,封锁消息,让城主高文信派心腹持其手书往安市城主梁万春处求援!”
    那安市城主梁万春不知是计,果然派麾下集结四万人马来援建安。
    被秦相于马鞍山设伏袭击,一举歼灭其军。
    “四万人都歼灭了?”
    “尽歼!”
    长孙无忌、李道宗、尉迟恭等一众随驾大臣将军们也都闻讯赶来,李世民便让参军细细道来。
    “究竟是怎么个伏击之法?”
    原来,秦琅拿下建安后,严明军纪,与民无犯,一面宣布戒严宵禁令,一面又颁布废高句丽刑律,正式推行大唐律法之令,同时委任军将暂任建安各级官员,负责各方面事务。
    同时又封锁了消息,拦截道路,不让安市那边知道这边变化。
    紧接着他让高文信派心腹去建安求援,说卑沙牛进达领三万人来攻,邀请城主梁万春派兵过来包围聚歼牛进达。
    这边信使出去,那边秦琅也就跟着领兵北上。
    他带人进驻安市城南下必经之路上,埋伏于马鞍山。
    当梁万春派了四万人马南下路过,秦琅故意先派王玄策引军五千拦截,双方一场战斗,王玄策败退,梁万春麾下大将得意追击。
    待安市军一路追击,拉成一条长蛇,路过了马鞍山下狭窄地形时,秦琅令牛进达引军两万自高句丽人背后杀出。
    安市军不料后面还有唐军,被包围后兵马混乱,忙分兵抵御。
    可此时四万安市军所在之地,是秦琅早就预选好的战场,一面是马鞍山,一面却是条河,地形狭窄,兵马追击时拉成一字长蛇,被前后一堵,顿时惊慌。
    而秦琅亲自引兵伏于马鞍山上,待其混乱之际,命令山上鼓角齐鸣,然后亲自领着精锐大部自山上杀出。
    居高临下俯冲,直接就把安市军长蛇斩成无数段。
    包围、切割、各个击破。
    秦琅以逸待劳,又事先在此埋伏了八万人马,以二对一,可谓是打的十分轻松。
    安市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却无路可逃,最终被秦琅斩首八千之后,余皆弃械跪地投降。
    秦琅缴获了三万匹马,五万头牛,还有无数器械等,可谓大获全胜。
    马鞍山一战后,秦琅趁胜进军至安市城下,把安市城团团包围。
    不过那城主梁万春倒也是个狠人,虽然四万人马全军覆没,却依然没有半点投降的打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