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89章 武二娘子入东宫?

    “确实有此事!”

    亲仁坊,齐国公府。

    秦琼身披着来自流鬼国的白熊皮,坐在壁炉前的软椅里,手里捧着杯奶茶,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天气乍暖还寒,秦琼很怕这种天气,这种乱来的天气让他浑身不舒服。每逢这种天气,他便感觉浑身的骨头都疼。只有烤着明火才会让他舒服一点。

    故此秦琅特意为他设计了一个大壁炉,比起一般的取暖炉子,这种炉子虽说耗柴一些,但那种熊熊燃烧的旺火,确实能让秦琼更感舒适。

    再配上一张特别设计的单人沙发,披上皮裘,确实能让人很舒适。

    “还真有此事啊?这事当初是谁先提起的?”秦琅问。

    “是应国公主动提起来的,那次宫廷宴会上,我们都喝了不少酒,都挺高兴的。”秦琼似乎在回忆往事。

    那好像是在平定王世充之后的庆功宴会上,秦琼凭虎牢之战的功绩新封翼国公之爵位,在宴会上虽不如李世民和李世绩这两人,但也算是军功新贵中闪耀一员。

    武士彟主动来向秦琼庆贺。

    因为曾经都得皇帝赐婚,又都是皇帝所宠信之臣,两人平时关系倒也不可以。武士彟借着酒意,主动提起了秦琼出生的儿子,说自己妻子也为他刚生了个女儿。

    说着说着,武士彟提出要定个娃娃亲。

    秦琼觉得不太合适,毕竟武士彟的女儿是嫡女,而他的是庶子,武士彟是太原元从功臣,又是时任工部尚书、井钺将军,可比他地位高的多。

    可武士彟却说很欣赏秦琼,又提出大家都是新朝新贵,说那些门阀旧贵族士族们轻视瞧不起他们这些新贵,那他们就更要团结云云。

    最后,秦琼还真的就跟武士彟约定了这门亲事。

    只是事后,武家也并没有再提起这事,秦琼也不好再提,认为或许只是武士彟的一个酒后之言,不管怎么说,人家那也是嫡女,自己的庶子有些门不当户不对的。

    这事就此搁置,此后谁也没再提过。

    要不是今天秦琅再说起,秦琼永不也不会再提起来。

    秦琅摇了摇头。

    “这么看来,当初武士彟主动提的这娃娃亲,当时可能有些酒意,事后或许是杨氏不肯同意,于是这事武士彟也就不再提起了。但现在武士彟被贬,武家却又找到我,重提此旧事,看来时机很玄妙啊?”

    秦琼岂看不透这些。

    可当初武士彟不提后,他不好再提。现在武家既然提了,那他也不能当没这回事。

    “阿爷,既然武家也不诚心,还不如算了。”

    “怀良啊,我们秦家不能做这种事情,虽然说有个中原由,但这事也不能反悔。”

    “也不能说反悔啊,当初之事,也只是随口一说,事后也没有婚书也没有娉礼什么的,也并不能当真。”秦琅认为武家动机不纯。这种时候,提这件事,不过是想要稳住地位罢了。

    “不去管那些,君子当一诺千金!”秦琼却是个认死理的忠厚之人。宁可别人负他,不可他负别人。

    “明日,我便请人向武家下婚书,送大雁!”

    “三郎,我觉得请谁来做大媒合适?”

    秦琅有几发无奈。

    武家本就没啥底子,之前是太上皇元从功臣,一时新贵,可谁能料到太上皇会被儿子掀下皇座呢,他这个没什么根基的前朝新贵,就在新朝中显得地位尴尬了。

    而弘农杨家嘛,以前就觉得武士彟娶杨家女这事,是耻辱,是被迫的,现在这个时候,也不会怎么去特意帮扶武士彟的。

    武士彟一旦被各方嫌弃,想翻身几乎就没可能了,这样的新贵忽起而又忽落,历史上多的是。

    现在武家想自救,没去找杨家,是知道杨家指望不上,想到了来找秦家,还翻出这么个口头婚约,未免有几分道德绑架的意思。

    一般人,估计是不会理武家的。

    可秦琼却愿意继续这门婚纸。

    “好吧,既然阿爷这样决定了,那我也支持,不管怎么说,这武三娘那也是应国公与弘农杨氏观王房嫡女的嫡女,对老六来说,这门婚事也算上选了。”

    秦琼拍了拍儿子的手臂。

    “三郎啊,我知道你现在得陛下恩宠,我们历城秦家如今在朝中煊赫一时,可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你也莫要骄狂得意。我们秦家终究是底子薄的,所以要多结善缘,莫轻易与人为敌,以后我们秦家还要靠你来支撑,你要多为秦家考虑,多为你的兄弟们考虑一二。”

    “你之前跟我说的冯驸马有意跟我们家结亲,看上老四这件事,我觉得这门亲事不错,京兆冯家也是关中名门,他家能看上老四,那是老四的福份。冯少师这人我多少了解点,人有些世故圆滑,但不是什么坏人。”

    “阿爷不再考虑一二?老四还才五岁啊!”秦琅提醒道。

    “世家名门贵族豪强们,哪家不是如此呢,有合适的便早点订婚,否则年纪一大,反而没那么好找了,世家贵族都要讲个门当户对的。”

    “阿爷你也这观念?”

    秦琼教训儿子,“门当户对并没有什么不对的。”

    “难道老四就没有半点自己的选择权?”

    “谁的婚事能自己选择?就算贵为天子,这婚姻也不可能自己做主的,哪怕是选个妃,也都要经由朝廷的。”

    秦琼批判了秦琅一通,让秦琅无言以对。

    越是名门贵族,婚姻越不可能做主,能真正自己做主婚姻的,在这时代只能是那些穷到没有了父母没有了长辈的人,否则但凡有个长辈在,也不可能把这种事交给他自己做主的。

    秦琼现在挺满意如今的现状,历城秦家经过他和秦琅爷俩的努力,现在也是长安中新贵中的新贵了。

    “要想家族繁荣长久,联姻是必须的,我们秦家根基浅,人丁单薄,越需要联姻。”

    “武士彟人还不错的,若是可以,你也帮一下他。”秦琼告诉儿子。

    秦琅走到桌前给自己倒了杯酒,回到壁炉前的沙发上坐下。

    “我觉得杨氏这女人不简单!”

    秦琼笑道,“四十四岁才嫁人的女人,当然没有简单的。”

    “阿爷见过武家的三姐妹吗?”

    “见过一两次,肖像杨氏。”

    “那个武二娘,极为伶俐聪明,也很大气。”

    秦琼不以为意,“杨氏毕竟是弘农杨氏嫡女,她亲自教养的女儿聪明伶俐也不稀奇,怎么,你怎么对此女如此在意?”

    “没什么。”

    秦琅也不可能跟秦琼说,将来这位武二娘会成为皇帝,这事说出来也没人信,这华夏几千年历史,出现过当权的皇后、太后,比如芈后、吕后等等,但还真没出现过女皇帝。

    也没有人会相信在这男权的时代,会出现女皇帝的。

    其实就算是秦琅,若不是穿越者,现在别人告诉他这位武二娘子,将来能当皇帝,他也是不相信的。

    这丫头太可爱了。

    说将来能当皇后也许有人信,当皇帝太扯淡。

    秦琅在想着,自己要不要干涉一下?

    或者说,自己现在干涉还来不来的及?

    武氏当皇帝,对于李家来说,对于大唐来说,应当算是一件坏事,这是李唐的一个恶性肿瘤,差点让李唐死亡,虽然后来好不容易摘除了,但以后也一直影响着李唐王朝。

    李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中,有大半都一直受着武氏的影响。

    或者可以说,武氏其实也正是李唐衰弱败亡的根由。

    可以说,李家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实一直都没摆脱宫廷内乱的祸事,从开国到灭亡,从始至终都一直在内乱。

    这些也许是李世民亲自种下的因吧。

    “阿爷觉得若是让武二娘进东宫,如何?”秦琅突然提道。

    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正常不应当是让武氏能离宫廷有多远就离多远吗?

    秦琼似乎也愣了一下。

    “武二娘子入东宫?”秦琼僵了一下。

    “不妥,武家商贾出身,不适合。”秦琼摇头。

    秦琅干脆跟秦琼讨论起承乾的妻子适合人选来,“那阿爷认为谁家女子适合入东宫?”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承乾今年十岁,正常情况下也就还有五六年就要大婚。一般情况下,可能十三四岁就会先安排一两个妾侍。

    “建成的妻子是荥阳郑氏嫡女,元吉的妻子是弘农杨氏女,陛下的妻子是河南长孙氏之女,你从中看到了什么?”秦琼问。

    李渊这三个嫡子的妻子,出身都不凡,建成妻是五姓女,元吉妻是关西士族名门女,李世民的妻子则是关陇贵族名门之女,还是北魏皇族之后。

    由此也可见当年李家联姻的策略了,各方势力都顾及到了。

    “前朝隋文帝的几个皇子,废太子杨勇娶的是关陇贵族,北魏皇族之后的元孝矩之女,妾侍良娣娶的是左仆射高颎之女。杨广娶的是西陵孝明帝女萧氏,杨俊娶的是清河崔弘度之女,侧妃则是南陈公主。杨氏则娶的是关陇贵族长孙览之女,杨谅取的是关陇贵族豆卢绩之女。”

    “你看出什么来了吗?”秦琼问。

    秦琅点头,通过隋唐两朝的这两位开国皇帝,为自己儿子们选的妃子出身来看,这其实跟当今其它名门没啥两样,都是只挑名门联姻,而且是让几个儿子分别与各大势力分别联姻。

    隋朝杨家如此,唐朝李家也如此,关陇贵族、山东士族,甚至是江南士族等通通都照顾到,并不会仅仅只与一方势力联姻。

    所以承乾的太子妃,正常来说,李世民可能为他选择的还是关陇贵族,然后是士族名门,军功新贵家的女儿都可能性极小,更别说一般人家女儿了,武家曾是商家,所以机会更小。

    就是秦琼家这样的军功新贵,都不太可能。

    “太子妃的人选,这是要由陛下钦定的,你就不要乱花心思的,有些事情,不要轻易插手。为人臣子,得懂得界线!”秦琼告诫。

第390章 朕欲使子孙长久

    秦琼亲自上门拜访,请求赵国公长孙无忌做六儿子的大媒,为秦珪向武家下婚书。

    这让国舅长孙无忌倒有些意外。

    早些年,武士彟还算当红得宠,可如今刚被贬为利州刺史,已经失势了,则今秦家正当红,怎么这个节骨眼上,秦家反而要跟武家联姻呢?

    “武士彟不过一商贾,武家女未必良配啊!”长孙无忌倒是很替秦琼着想,这个时代搭上武家,对于秦家来说并不是啥好事,这只会是个包袱,现在的秦家需要的是跟名门联姻,这才能提升秦家的名声。

    “赵公有所不知,其实这桩亲事,是我与应国公在武德七年时便在皇家的宫廷宴上会约定的。”

    “哦,可你们当时并没有立下婚书不是?”

    “还请长孙公帮忙!”秦琼笑着叉手。

    长孙无忌见状,也不由的有些佩服起秦琼的为人来了,一般人都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而秦家在武家得势时没提下婚书定亲,现在武家失势落魄了,却要下婚书,这确实难得。

    “叔宝你这耿直的性子,真是难得。”

    “这只是为人本份罢了。”

    长孙无忌打量着秦琼,越看越有些赞赏他了,还这般年轻,却已经激流勇退,如今甘愿隐退,不恋栈权力,不干预过问朝政,偏偏人家儿子又出息,如今二度拜相,为太子之师。

    因为外甥承乾,长孙家跟秦家的利益倒是一致的。

    这时长孙无忌都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来,何不与秦家联姻呢,这样一来,秦家和长孙家更加稳固的团结一起,一起为承乾保驾护航。

    “叔宝啊,你家五郎应当也还没有说亲吧?”

    秦琼愣了下。

    “尚未。”

    “叔宝啊,我家有好几个女儿,嫡女三个也都还未许人家,不如我叫过来你看看,你若有看中的,便说给五郎如何?”

    这真是让秦琼格外意外了,长孙无忌可是贞观天子第一心腹啊,虽说现在没担任宰相之职,只任了个京兆尹,但实际上,这位出入宫禁随便,军国大事,皇帝都必定与之相商的。

    长孙无忌能说出把嫡女叫出来,任秦琼挑一个给自己嫡子,那真是极给脸面了。

    能给嫡女就不错,还能任你挑?

    “不敢不敢,长孙公这可是言重了,我家五郎顽劣,听怕配不上长孙家的千金。”

    “叔宝连武士彟的女儿都看的上,却瞧不起我长孙家的女儿?”长孙无忌故做不悦。

    “不是这个意思,是觉得门阀不配。”

    “怎么能不配,叔宝你家那也是千年世家了,始祖可是孔圣弟子,延续千年,出过多少高官将相,就说你们父子,那都是一起拜相的。我长孙家祖籍河南,可你也知道祖上是鲜卑人,北魏宗室,从代北迁居中原的。几百年之前,更被人称为胡虏蛮子的。”

    这话说的,秦琼都不知道要如何接了。

    “除非叔宝你看不起我长孙家,否则,我觉得咱们两家结这亲事很好。”

    秦琼哭笑不得应下。

    长孙无忌笑着道,“我这里就接下你叔宝的请托,为你家六郎去向武家提亲下婚书,我呢,明天就入宫请陛下做大媒,为我们两家做媒保婚,我这就把我几个嫡出女儿叫出来,随便你挑!”

    “不敢不敢,还请长孙无指一个。”

    ·······

    秦琅听到这结果时,意外非常。

    请长孙无忌做个媒,结果长孙无忌非要跟秦家结亲?

    “长孙大娘子跟老五?”

    “那孩子我见过了,很不错,知书达礼,比老五大三岁。”

    秦琅点了点头,意思是才六岁?六岁能看出来知书达礼?不过重点不在这,他奇怪的是长孙无忌为何这么看的起秦家?

    长孙家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之一了,人家还是北魏宗室,鲜卑大姓。

    “事情定了?”

    “已经定了,陛下都已经下旨了。”

    秦琅笑笑,“也好。”

    这样一来,秦家跟长孙家的联盟关系算是确立了,还是皇帝亲自下旨确定的,既然皇帝肯下旨,那说明其实皇帝也并不反对秦家跟长孙家的结盟的。估计皇帝也是看到了两家对承乾的关系吧。

    这个盟一结,以后两家就是更坚固的承乾支持者了。

    可结下这个联盟的秦琼,似乎并不太开心,他更加忧虑了。

    “我很担忧!”他对儿子道。“秦家的地位提升的太快了,如今太过招摇了。”

    秦琼觉得秦家德不配位。

    但秦琅并不这么觉得,多少世家门阀,不也是从新贵到门阀吗,甚至是从寒门到门阀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总要拍翻前浪的,这是历史必然,面对着这一刻到来之时,没有太多好畏惧的。

    更何况,如今是新旧朝交接的时候,大唐推翻了隋朝,而李世民的贞观朝又取代了武德朝,在这种大环境下,其实对于他们这些新贵是极有利的,这也是他们这些新功崛起的最佳时机,现在不抓住,错过了这波风口,以后再想起来,可就难了。

    无数的旧贵族们会死死的踩着他们不放的。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不杀功臣的皇帝,非到万不得已他都不会杀,不像刘邦朱元璋他们,没理由都要罗织点大案来装几麻袋功臣砍了,就为了给儿子削掉权杖上的荆棘好传位。

    所以贞观朝对于新贵们来说更有利,只要不做死,崛起的机会很大。但也有大坑得小心,这大坑就是继承人之争。

    历史上,这个继承人之争,坑掉了太多贞观功臣们,侯君集、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顶级勋贵,可谓都是倒在这上面的。

    可秦家现在又被迫捆绑在了承乾的船上,已经下不了船了。

    无论如何,秦琅都得保住承乾,否则承乾倒,秦家也必倒。

    秦琅要保承乾,长孙无忌也要保承乾。

    而太极宫里,李世民同样也想办法要扶稳太子承乾。

    这一次缘起于李恪封广州大都督的一场潜流,让李世民也更加有了几分不安。皇子们还年轻,可这些年轻的皇子后面,居然已经开始有了利益集团了。

    两仪殿里。

    李世民在宴请两位老臣,宋国公萧瑀和江国公陈叔达。

    这两位都曾是武德和贞观朝的宰相,也都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年轻时还曾是皇子,萧瑀是西梁皇子,陈叔达是南陈皇子,而他们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天子的亲家翁,两人的儿子,都被李世民赐婚公主。

    一壶国公酒,一碟冷切五香卤牛肉,一碟炒蚕豆,一盘凉拌黄瓜,一般拌三丝,一盘醉青虾。

    几杯酒下肚。

    李世民话越说越开。

    “朕欲始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

    这句话一出,倒是让两位天子亲家翁都有些意外,怎么好好的就突然说到这些了。

    两人都是聪明人,皇帝这句话虽不长,可重点就两个,一是子孙长久,一是社稷永安。

    这两点恰说明,现在皇帝担忧子孙不能长久,社稷不能永安。

    重点还是在于子孙上面,皇帝在担忧子孙,但皇子们还都年幼,最年长的太子承乾也才十岁啊。

    是何原因让皇帝开始担忧这个?

    联系到刚刚朝中的一些争议,两人都马上就明白了皇帝有此疑惑的缘由了。

    “萧卿?”

    萧瑀本身曾是前朝皇子,对于这个话题当然也有一定的深刻理解的,所以面对皇帝的提问,也只是想了想便答道,“臣观前代国祚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逾四百年之久。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守!”

    “陈卿?”

    “陛下,汉封王子弟,守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踵,封建有效!”陈叔达跟萧瑀倒是难得统一态度。

    李世民感叹着道,“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昔吕后欲威刘氏,终赖宗室刘氏诸王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

    皇帝的态度表露无疑,皇子们虽年幼,可他确实已经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并开始在寻求解决之道了。

    李世民自己是通过兵变夺嫡称帝的,所以对这些事情很敏感,加之他对于前朝灭亡的殷鉴,经常拿杨家父子的事情来做比较。

    杨广刚愎自用,猜忌过度,导致强盛的大隋朝很快大乱,而杨广当年也正是通过陷害太子杨勇夺嫡上位,上位后又幽禁兄弟,甚至逼反了弟弟,导致本就只有兄弟五人的杨广,在位之时,大隋居然没有一个可靠的宗室为屏藩。

    而杨广自己儿子又少,太子又早死,次子又因昏庸被他废黜软禁,结果到了后来,杨广只能让自己年幼的孙子们留守长安和洛阳,在大隋朝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他们留守东都西京,却根本无法作为,眼看着杨广最后只能在江都被权臣弑杀。

    李世民始终觉得这是隋败亡的一个重要教训。

    近来细读史书,李世民想从史书记载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发现的却是曹魏对宗室过于苛刻,导致最后司马家篡夺了曹魏江山。

    南北朝时期,各国对宗室也是极为防范,宗室难以为国羽翼屏藩,因此南北朝时期,政权总是很快灭亡,尤其往往都是被权臣们篡夺的。

    看来看去,也就是周分封子弟传八百年,而汉分封得国四百年。

    李世民想要国祚长久,觉得周汉两朝的分封值得学习。

    他不希望自己的皇子们困在长安争储厮杀,也不希望将来后世子孙时代代如此困境。

    若是当年太上皇李渊早给他分封建国,或许就没有后来的玄武门兵变了也有可能。

    “萧卿,陈卿,你们以为我大唐应当如何分封?该定一个什么制度,才能永保国祚绵延,子孙长久?”

第391章 殿下,小心啊

    清晨。

    秦琅正跟承乾一起为爱马刷毛。

    豹子头一边惬意的享受着主人的爱抚,一边却还勾三搭四,不时的拿头去磨蹭隔壁承乾的坐骑大白。

    身为太子,承乾亲自为坐骑洗涮,这还是较难得的,这都得益于秦琅的教导。秦琅不像李纲,不像孔颍达、于志宁等老师,不会整天把承乾当圣人来教,他希望太子是个人,然后才是个君。

    他得有血有肉,可以有七情六欲,他也应当知晓民间疾苦。

    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储君,将来又怎么可能是个好皇帝呢?

    承乾涮马的手艺不错,他的大白也很享受,只是有些讨厌豹子头的流氓。

    “老师这豹子头怎么还不去势呢?”

    承乾不太喜欢豹子头对自己爱马耍流氓,忍不住问。

    一般战马而言,要么选母马,要么就把公马阉割去势,不阉割的公马上战马的话更躁动,若是发情起来,可就会失控了。而军马要求极高,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听话温驯。

    主人要冲,那么前面刀山火海也得趟,主人要停,就是雷霆万钧也一样得立定不动。

    据说历史上就曾发生过有将领骑公马,结果敌将故意安排发情的母马,然后把敌将坐骑直接诱的带着将领冲入敌营被俘的,所以正常情况下,都不会用公母做战马的。

    秦琅的豹子头是秦琼坐骑忽雷豹所生,一匹纯血的名马。

    但是一直没有阉割过。

    “反正我也用不着上战场,真上战场了,也可以骑其它的马,豹子头就保留他的尊严吧!”

    秦琅拍拍豹子头脑袋,对这马很有感情。

    自己穿越过来,也是因为原主从它身上落马的,秦琅跟它早有了感情,现在更多是将它当成宠物和伙伴了,这家伙太有灵性,就凭着每天来叫他起床这点,秦琅就舍不得阉了它。

    “豹子头可是血统纯正的千里马,留着做种,也好啊。其实殿下这大白血统也挺纯的,若是让豹子头配种,我相信定能定下优良的后代来。”秦琅主动为豹子头提亲。

    承乾直摇头。

    “我的大白才不要豹子头呢!这家伙太流氓了!跟个市井无赖一样!”

    “殿下,我这马可是血统纯正出身高贵呢!”

    爷俩在那里边洗马边聊天,有说有笑着。

    骑射训练过后,为爱马洗涮洗涮,也能顺便放松下自己。

    “冯智戴已经过了武关到了蓝田了,马上就到长安,听说冯盎也已经离开高州,目前已经到了广州。”承乾每天早上都要上朝,皇帝给他弄了个几案摆在御案下面点,让承乾跟着学习政务。

    其实这早朝根本没啥政务可言,就是个仪式。一般来说,每天早朝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些调任离京的官员,会在早朝上陛辞,当面向皇帝辞行,皇帝则给予几句鼓励的话之类的。

    另外则是一些入京的官员来朝见天子,这一般是外出办差回京的,或是原在外任职任满后回京候新职的,也有来京参与考核等等。

    这些入京官员,一般也会安排他们到早朝上来亮个相,皇帝跟他们打个招呼。或者说,让一些中下级官员,有机会能接触到皇帝,也能让皇帝对这些中下层官员有个认识。

    除此外,基本上早朝是不会讨论什么政务国事的,那些事情,都是在皇帝的廷议上,与重臣们讨论的,一般官员可没资格。

    早朝太早,承乾每天都得早早起来,以免误了时间,对于年轻的承乾来说,这其实很辛苦的。

    秦琅也曾对皇帝提过建议,说承乾还年幼,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以育,每天过早起来,会影响发育。结果李世民却说早朝并不早,晚上早点睡,一天有三四个时辰的睡眠足够了。

    他还说满朝常参官,每天都是这样早早起来,也没见谁抱怨。

    甚至差点要求秦琅也参与早朝常参。

    秦琅却是百般找借口,又是要主持修大明宫,又是要主持东宫事务等等,好不容易才逃过这一劫。

    他这二次拜相的参政,现在连廷议都经常找借口不参与,哪愿意天天大清早去点卯早朝啊。

    天没亮就要起床,还得在宫门前排队等候,折腾来折腾去,结果就是在金殿上打瞌睡,他才不愿意去呢。

    承乾没逃过,只能天天早早起来,也确实很辛苦的。

    他位置就在皇帝眼皮底子下,还不能偷懒打瞌睡,好在早朝虽然无聊,但也还是能有一些收获的。

    比如接触到的官员们多了,天天参与早朝,让更多的官员见识到了外面传说中的贤太子。

    当然,也能听到更多的消息。

    比如冯家父子入京,这消息就是在早朝上听说的。

    皇帝之前接受了秦琅的谏议,罢了征江淮兵南下岭南平叛的诏令。虽说罢了发兵,可毕竟之前皇帝已经下了这么一道诏令,而且诏令上用兵规模巨大,征诏整个江淮、荆襄之兵发岭南,这是达十万之众了。

    所以诏令虽停,可已经不动声色的展示了一回皇帝的爪牙,让岭南的这些土皇帝们着实震惊了一把。

    原来长安的天子,并没能把他们忘记啊。

    秀了一把肌肉,亮了一回爪牙之后,岭南那边的气氛也是迅速有了转变。

    之前还你争我夺打的激烈的谈殿、冯盎冯暄等,也都马上休兵罢战了,生怕真把长安天子兵引来。

    紧接着就是这些诸州都督、刺史等,纷纷向长安上表,向皇帝拍马屁献祥瑞贡土产等,顺便也表达了他们的忠诚之心,对于朝廷要对岭南裁省掉一些州,把一些州降为县,将岭南一分为三道等安排,都表示拥护。

    当然,交州都督丘和、桂州都督李袭志这些前朝时就在岭南的中原代表,这个时候也都毫无二话的开始收拾行李,第一时间奉诏入朝。

    而如宁纯、陈龙树等人,也纷纷向朝廷派出子弟朝贡,其实就是派质子,以消除朝廷的猜忌之心。

    不过冯盎做的更彻底,直接派出了嫡长子冯智戴带着大批金银财物,说是高罗等他治下诸州去年的税赋,押解长安。然后他后脚也跟着出发!

    连谈殿这个俚酋,据说都也已经赶紧派出了儿子带着财物来长安了,生怕姓冯的告他刁状。

    至于说朝廷要并省州县,这些土皇帝们也出奇的没有人敢反对了,以前个个号称数州都督刺史的,现在要变成一州刺史了,也没人敢说了。

    见识到了皇帝的那道发出又收回的诏令后,没人敢玩火。

    北方突厥的颉利可汗都称臣了,岭南土王们谁敢说强过突厥人?要知道,这些岭南的土皇帝们,早年可都是带着子弟部族兵,跑到中原侍奉过隋天子杨广的,跟着杨广去西巡过张掖,见识过西域七十二国的朝拜,也跟着杨广东征过高句丽,在辽东城下,百万大军铺天盖地的场面震撼无比。

    当然,也在雁门城中,被突厥始毕可汗带着几十万狼骑,围的狼狈不堪。

    这些人都是见识过岭南外面的世界的,知道世界之大,知道岭南的自己这群人,其实实力弱的一批,也就是天高皇帝远,中原鞭长莫及而已。

    但真惹急了中原皇帝,真要打他们,他们再远能远过辽东的高句丽?再远能远过漠北的突厥?能远过西北的吐谷浑,能远过西域的伊吾国?

    人家大隋天子能够发兵三十万,从辽河边一路杀到朝鲜半岛的平壤城下,能从登州直接八万大军乘船扬帆横渡东海,跨海杀到高句丽王城。

    甚至当年,隋朝也曾派大将率兵直接杀到了岭南之南的林邑国。

    当年那场攻破林邑王都的南征之战里,其实岭南的这些土皇帝都是带着子弟部落从征过的,他们可是亲眼看到,林邑之兵是如何不堪一击的。

    林邑引以为傲的象阵象兵,甚至是雨林酷热,都一样对强大的隋军无效,林邑绝对比这些岭南土王们强的多。

    所以长安天子李世民打了个喷嚏之后,岭南土王们便齐齐噤声害怕了。

    不过秦琅相信,这些人也不会轻易放弃手里的权力的,土皇帝多舒爽,谁愿意真的交出这权力呢。

    这里面肯定还有的斗争的,形势并不如承乾想的这么简单。

    “老师,我还听到一个消息。”承乾有些忧虑的道。

    “陛下昨日召萧老和陈老奏对,说到欲行分封之事。”

    秦琅意外的看着承乾,“既然只召了两位老臣奏对,那殿下是如何知晓此事的?还知晓了召对内容?”

    “陛下身边一名内侍告诉我的。”

    秦琅有些心惊。

    “殿下,小心啊。”

    结交皇帝近侍,这可是重罪,通过近侍,窥探皇帝与重臣的密议,这一样是重罪,就算是太子,这种事情也是越了界线的,一旦天子知晓,后果极重。

    “是那人主动来告诉我的,不是我安排收买的。”

    “那更要小心了。”

    秦琅甚至下意识的怀疑,这是不是李世民在故意钓鱼呢。

    “殿下现在还是专心读书为好,有些事情切莫插手,其实殿下也莫过于忧虑担心,我与长孙公等,都会为殿下保驾护航的,下次千万不要再做这种傻事了,就算再有内侍这样做,殿下也切莫再理会他们,最好是能主动跟陛下坦白,否则一旦东窗事发,这种事情可大可小,掌握权就完全不在我们手里了。”

    承乾吓了一跳,刚才他还觉得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厉害了,想不到事情却原来如此严重。

    他低下了头,“我知道了,以后不敢了,可是老师,这分封之事,你觉得是好是坏?”

第392章 喜事连连

    李世民想搞分封,这不稀奇。

    毕竟虽然有人说,其实汉以后,就没有真正的封建王朝了,可唐其实也还是被称为封建时代嘛。

    皇权社会,其实本质也就是家天下,不管皇帝再怎么想搞中央集权,都脱离不了一家之天下这个根本,否则就是改朝换代了,任你说的天花乱坠说是继承,其实也是改朝换代。

    就如关陇集团缔造了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王朝,其实都是他们这批来自代北军镇的人建立起来的,他们的政策制度等,也都是沿袭并用的,可这并不会改变天下易主的事实。

    每个人当上皇帝后,尤其是开国之君,他们都会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江山国祚绵延不绝,子孙永久。虽然这根本不可能,但他们也会想着尽可能的长一点。

    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虽然年轻,虽然刚当皇帝不久,可已经干了多件大事,虽然眼下他的皇子们还年幼,可他已经着手考虑分封的事情,其实就是眼光远,格局大了。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李世民的考虑其实都没错。

    虽然秦汉起,中原就推崇中央集权王朝,大搞君主集权,搞大朝廷,尤其是那些儒生文臣们,就更喜欢这种制度了。

    他们推崇大一统,推崇中央集权。

    在秦琅看来吧,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固然是历史的必然性,但也有不少时代的局限性。

    毕竟任何制度,其实都要有适应的土壤,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中央集权有千万种好,可也不能说分封制就一无事处,起码在皇帝看来,分封是巩固皇权,巩固他们一家天下的一道重要保险。

    那些赞成分封制的皇帝、臣子们,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周朝分封子弟有八百年天下,汉朝分封,也守国四百年,而秦不分封,二世而亡,魏晋不封,亡不旋踵。

    分封虽然会让分封的宗室诸侯们,形成对中央朝廷的威胁,但也不能否决他们屏藩朝廷的作用,更不能否决他们能震慑异姓之臣野心的作用。

    若汉高祖没分封子弟,刘家天下只怕早就改姓了吕。

    而曹魏对于宗室过于苛刻,处处限制宗室,便导致了后来司马家篡夺了曹魏。

    “老师,你觉得分封好不好?”承乾问。

    秦琅拍了拍承乾的肩膀,这小子有点早熟,很敏感。

    “殿下其实不必过于担忧,分封本身来说,是一剂良药的,具体来说还得看如何分封,分封的好,则为朝廷羽翼屏藩,分封的不好,自然也就是后患无穷。”

    就如汉代分封,搞的是郡国并立,刘姓诸侯王们废吕再造大汉有功,可后来也一样导致了七王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废除了诸侯王们的武功,这也导致了后来王莽能够篡汉。

    曹魏家过于提防宗室,导致司马家篡位。司马家开始也是十分防范宗室,可后来皇帝路走歪了,本来是强行把宗室们赶出京就藩,这些藩王们并没实权,远离中枢,难以威胁朝廷。

    但后来的皇帝却破格给自己的皇子们分封,授以民政军事等大权,以此来制衡他的兄弟叔父们。

    最终宗藩乱了套,也导致了后来西晋的八王之乱,为西晋灭亡,点燃了引线。

    很多制度或政策,制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错,而往往后来使用时变了样,也就出了错。

    司马家一开始的分封制度,其实还挺好,可后来的皇帝乱搞,于是就埋雷了。

    李世民现在要搞分封,仅分封本质上来说,这绝没有错的,皇兄弟皇子们大了,分封出去,肯定比较好,既能免的这些人天天困在京城内斗,还能起到屏藩朝廷,甚至起个保险作用。

    宗室力量,自然是皇权稳固的一道保险。

    不过这也是把双刃剑,还得看玩的人水平如何。

    安慰了承乾,让他不必担忧,坐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就好。

    从东宫回到家,鱼玄机上来为他更衣,“亲仁坊那边派人来传话,说今天好事临门,让你回来后就赶紧过去。”

    “什么好事?”

    “好几桩呢,第一桩是亲仁坊请赵国公为六郎给武家三娘下了娉书,今天武家托了杨侍中来送生辰八字。”

    鱼玄机笑着道,“第二桩好事,则是冯驸马和长沙长公主请了温令公做媒,来为冯娘子给咱家四郎回送生辰八字。”

    “这第三桩好事莫不是长孙家也来送生辰八字了?”

    “确实,长孙公请了房仆射过来。”

    秦家一下子定三门亲事,老四娉驸马上党公冯少师家长女定婚,老五则娉赵国公长孙无忌家嫡出二女为婚,老六娉应国公武士彟嫡三女为婚。

    下婚书,收生辰八字,两家订下婚约。

    秦家这次也是搞的热闹,直接三家一起下婚书送大雁,三家一起回礼,这在长安也确实是热闹了。

    鱼玄机笑道,“才两三岁的人儿,却都已经早早订下了名门之女,秦家的名头现在还真响亮。”

    秦琅只能笑笑,只能说名门嘛都是这般操作。秦家虽说是新贵,可是新贵中的领头羊了。

    不过这次秦家联姻的三家,其实也都是新贵了。冯家虽称为京兆冯家,其实往上几代他们家祖籍上党,以前也是草根寒门,后来加入武川军镇,跟着一群军头们也成就了关陇集团,于是摇身一变成了京兆冯家了。

    至于长孙家,他家本是鲜卑,北魏宗室,代北南下洛阳的。长孙无忌年少时也落魄过,故此长孙无忌其实也是新朝新贵。

    武士彟订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商贾世家的商人出身的新贵。

    若算上秦琅尚长乐公主,其实秦家四子,别看个个不是国公就是郡公县公的,但所娶之妻,在这个尚门阀的时代,其实婚姻只能算是一般了。

    毕竟,一个五姓女都没娶到。

    好在秦琼娶了博陵崔氏女,还是为秦家的门楣增色不少的。

    先前长孙无忌主动提出联姻,要把嫡女嫁秦琅嫡子,秦琼当时应下,结果崔氏听说后却大为不满,因为崔氏打算为儿子订博陵崔氏的娘家嫡女的,再不济,也要定范阳卢氏或太原王氏或荥阳郑氏,又或赵郡李氏,清河郑氏,陇西李氏的。

    好在这次秦琼难得的硬气了一回,这事不可更改,让崔氏气的直接回了娘家呆了好几天。

    崔氏觉得河南长孙家一来是鲜卑胡人,二来长孙家没啥底蕴。

    她一心想为嫡子将来寻个五姓嫡女,可惜秦琼却胡乱应了长孙家。

    秦琅到了亲仁坊,发现这边果然好热闹,府里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

    “怎么没见大娘子?”秦琅笑问秦琼。

    “闹性子呢,一直说我不该答应赵国公的提亲。”

    秦琅笑笑,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对于如今的秦家来说,跟五姓联姻虽然于名头上能镀点金,但远不如跟长孙家联姻强,秦家跟长孙联姻,那是新贵文武首领的强强联手,尤其是两家这一结姻,那么就形成了坚固而又强大的新太子党联盟了。

    秦家和长孙家,分别成了新太子党的文武首领,这个联盟是很重要的,能稳固两家的地位,还能谋划更远的将来新帝朝。

    在崔家郑家都要找秦家来结亲的如今,根本用不着急着巴结五姓,现在又不是在初唐之后了,如今的五姓还没回过血来呢,根本轮不到他们得势张狂的时候,现在还是勋戚功臣们的时代。

    五姓名声再强又如何,秦家现在最需要的还是要稳固朝中的地位,这才是现在秦家的根本,五姓联姻的名声那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阿爷,女人得哄的,你好好哄哄她也就过去了,她是个聪明人,也不可能真跟你生气。”

    秦琼很直男的摇头,打仗他擅长,哄女人可不是他强项。

    “其实也简单的,阿爷只需要对崔娘子说再生几个嫡子,到时五姓七宗女,全都娶一个回来,这不就满足了崔娘子的念头了嘛。”

    秦琼老脸有些红,这种话儿子怎么能跟老子说,“一边去,替我招待下客人。”

    “阿爷,我可没开玩笑,你其实也还年轻,四十不到呢,年富力壮的年纪,再生他个七八个儿子完全没问题啊,就算是崔娘子也一样还能再生个七八个的。咱们秦家人丁单薄,阿爷多努努力,你看太上皇这五十出头了,如今还一年要生几个呢,陛下这不也十几个儿子了,就连长孙公,都十二个儿子了,还有尉迟老黑,听说去了襄州后,正事没干什么,妾侍倒是纳了好几房,而且每个都搞大了肚子呢,尉迟老黑可是阿爷的手下败将,如今你可不能在生孩子这事上败给老黑啊!”

    秦琼听了不由的摇头大笑,“你小子就是没个正形,我老了,你小子还年轻,你府里那么多姬妾,抓紧时间多生几个,为秦家开枝散叶倒是正事,你现在也是分家立宗的,你更应当多生些。”

    “阿爷,那咱们就一起努力啊,你再生个十个儿个的,我也努努力,争取将来生个二三十个儿子,这样咱们历城秦家不出三代,到时也就能子孙满堂,枝繁叶茂了!”

    “快滚吧!”本来还跟崔氏有些置气的秦琼,被儿子这一番胡话,倒也闹的胸中郁气尽去,轻松许多了。

第393章 同宗异姓,亲亲贤贤,世封永镇

    冯智玳一早就来到了齐国公府,也没有人邀请他来,他做为齐国公府三公子秦琅庶长子乳母丈夫,却很自来熟的跑来帮忙。

    带来了许多奴仆随从,又准备了许多茶叶点心等。

    见面就是笑脸,出手就是红包。

    老管家福伯看到他又来了,倒是伸手不好打笑脸人。

    “福伯,这姓冯的又来了。”

    “来就来吧,他不是说了是三郎的朋友,今天特意过来帮忙的嘛。”福伯对着阿郎家将老铁枪道,两老伙计都是秦府的老人了。

    只剩下一只眼的老铁枪瞧着那边跟自家人一样卖力的冯智玳,“你说三郎怎么给自己儿子找了个岭南俚蛮妇人做乳母?”

    “俚蛮妇人的乳吃了,也不会让俊哥儿变俚蛮,有啥。”

    福伯虽老,但眼不花心不昏。

    冯智玳别看在这长安城里人嫌狗轻的,是个人都喊他南蛮子,可人冯家在岭南二百年称霸,那是真正的土皇帝。一家雄据了岭南半边天的存在,冯家主动结好秦家,这当然是好事。

    跟别人一样踩冯家几脚,又能得到什么呢?

    据说现在三郎开始在岭南布置产业,广州建造船厂,交州建白糖厂,桂州还有矿山,这些也离不开岭南这些土酋们的配合。

    一起合作,这才是闷声发大财。

    老铁枪摇头道,“当年随阿郎在瓦岗,我见过不少岭南的土酋,陈世略、宁长真、冯盎,还有冯盎那位勇猛的嫡子冯智戴,这些家伙其实没有一个好相与的,都是狠角色。”

    福伯笑笑,“若是软柿子,又如何能在岭南立足称霸二百年?能在岭南那个鬼地方活下来,并占有一席之地的,谁都不是软柿子,谁都是狠角色。冯盎兄弟父子,固然不是很好易与良善之辈,可老铁枪你以为谈殿、冼宝彻等俚帅又是啥好人?他们更野蛮,更凶残,冯盎等好歹还是中原过去的,那些土生土长的俚僚才是野蛮而未开化的,他们眼里根本没有朝廷这个概念的,咱们就算要找个人打交道,肯定也得找个‘人’不是?”

    老铁枪倒是一时无言以对,想想倒也是,南蛮子没一个好的,可岭南不可能会放弃,也不可能轻易开打,除非万不得已。

    “你也别替阿郎和三郎他们过于担忧了,尤其是咱们家这位三郎啊,那可是聪明透顶的,不管是冯盎父子是真心要跟咱们交好,还是想借咱们家名头玩什么花样,他最终都是玩不过咱家三郎的,想空手套白狼,还是扯虎皮做大旗?哼,咱们家三郎才是玩这些的祖宗!”老福伯笑眯眯的说道。

    “你想想咱家三郎这几年都做了些什么?如今又是什么地位?”

    老铁枪揉了揉那只仅剩下的干涩的眼睛,点点头,确实如此。

    “看来我们多操心了。”

    福伯眯起眼睛打量着远处勤快的指挥着仆人干活的冯智玳,“真要操心的,是冯家自己呢,这般跳到咱们秦家船上来,是福是祸可还不好说呢。当然,我相信以咱们家三郎的品性,只要冯家没安坏心包藏啥祸水,那他搭上咱们肯定只有好处的。”

    ·······

    两仪殿。

    今日殿中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秦琅本来今天又不想来,结果李世民连续派内侍过来传了三次,非要他前往参与不可,还说今天不但所有宰相参政们都要参与廷议,另外六部九寺十二卫六军五监一台的长官,都要参加。

    连翰林学士院、弘文馆、崇贤馆的学士们,都被特召参与。

    这架式,可是最高规格的廷议了。

    秦琅来的路上已经猜测到了,估计就是讨论分封的事情了。

    廷议一开始,果然如他所料,李世民开门见山的提起了分封之事。

    皇帝一开口就提出了他的设想。

    皇帝居然不但要分封同宗同姓,居然还要分封异姓功臣,这真是让秦琅十分意外了。

    “朕意欲效仿三代,不仅分封近支宗亲,对功勋重臣也要进行分封,以树立榜样,使天下归心。”

    秦琅听的目瞪口呆。

    好像汉朝以后,就没有真正分封过异姓功臣了吧,汉朝后,甚至宗室分封都已经只是名义上的分封了,并不真正的建国了。

    李世民这是要开历史倒车?

    秦琅不由想到了李渊。

    李渊立国之初,为了争夺天下人心,可是相当大方的,各种爵位、勋官、散官不要钱似的分封赏赐,甚至大量赐姓。

    对于自家人更没的说,刚一继位,便广封宗室以威天下。经过多次分封,当时宗室中皇从弟、子侄甚至是孩童者皆得以封王。

    甚至还封了不少当时带地盘兵马归附的割据反王,如吴王杜伏威、燕王罗艺等等。

    不过细说起来,李渊的大方,其实也都是虚的。

    各种公侯爵位虽给的大方,可都只是虚封食邑,并没有实封的实邑户数丁口,散官勋官也没有俸禄。

    封爵别说没食邑,连块封地都没有,也不能建国开府,别说裂土封茅开疆,开国治民统兵这些,连点经济特权都没有,还想要其它?

    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兵变上台。

    因为当时宗室们多数是站在太子那一边,对他没啥功劳,于是乎李世民很不客气的对宗室痛下杀手,一句朕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已亲为由,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宗室诸王,全都贬降了。

    有功劳的孝恭、淮通、道宗六王保留了郡王爵位,而其它一些功小点的保留县公爵位,至于没什么功劳的,则一律全都罢除爵位,只给了散阶。

    对于玄武门之变有功的王府旧部,倒是大肆封赏。

    不仅给了国公郡公等爵位,授以要职,还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实封食邑,从一千多到几百户,也是封了几十个的。

    “朕端拱无为,四夷威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

    满朝紫绯,倒多是一头雾水者。

    当年皇帝初继位,把太上皇分封的那些宗室贬降,倒也事出有因,如今重提分封,也是因太上皇和皇帝诸子也渐年长,提前做好准备,也是理所当然。

    可为啥还要分封异姓功臣?

    这个分封,到底打算怎么封?

    左仆射房玄龄事先都没得到皇帝半点透露,这刻也懵了,什么时候皇帝居然这么重大的事情也不跟他商量了?

    “臣请问陛下,这分封之制,如何打算?”

    “朕观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而今打算效仿三代分封,同姓异姓,亲亲贤贤,褒表功德!”

    “朕将在长安和洛阳所在的关中和河南之外,裂土分封,授皇弟、皇子以及功臣们为世封都督、刺史之职,只要无大过,则可世代子孙承袭都督、刺史之职!”

    “所世封之州,功臣三分食一,州县地方留一,上缴朝廷一。”

    “世封对象为太上皇诸皇子、朕之诸皇子,以及宗室三王孝恭、神通、道宗,还有先前得实封诸功臣四十余家,每家授封一州!”

    皇帝的话一出,真是惊天动地。

    原以为皇帝说要分封,大家还在猜测是怎么个分法,可谁也想不到居然是这种分封法啊。

    这还真是效仿三代了。

    是要开历史倒车,真正的分封建国了。

    一家一个州。

    大唐有三百多个州,实封功臣就四十多个,这皇弟皇子又有三十多个,这可是要分掉一大片啊。

    关键是那将来的那些皇帝的皇子们?也这样封,那这样封下去,这大唐三百多州够封吗?

    这不开玩笑吗?

    虽说皇帝说长安和洛阳所在的关内和河南两道不分封,可这也让人难以接受啊。

    秦琅听了也是连连摇头。

    乱弹琴,瞎扯蛋啊。

    虽然说是封的刺史,跟周汉时的封国有些不同,可这世封都督刺史制,也还是很扯蛋的啊。

    房玄龄一脸严肃,立即高声反对。

    “陛下,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也立即跳出来反对,“臣也反对此世封之法,太过儿戏!”

    马周、于志宁们等纷纷反对。

    大喷子魏征那是儒家派,向来是大一统的忠实拥护者,更不能忍了,跳出来站在那里对着皇帝一通口水四溅,喷了个涛涛不绝。

    李世民黑着脸坐在那里,结果发现一个接一个的大臣们高声反对。

    也就萧瑀陈叔达还有杨师道这几个大臣没吭声。

    “秦琅!”

    皇帝看到秦琅还坐在那里,于是精神一振,立马点名。在他的印象里,秦琅虽年轻,可这舌战群儒的功力却是十分深厚的。

    “臣在!”秦琅不得不起身。

    “秦琅,你以为朕这世封刺史之制如何?”皇帝对秦琅眨眼示意他帮忙。

    “陛下,臣认为分封有益于屏藩朝廷。”

    李世民一听大喜,果然还是我女婿能理解我。

    可秦琅马上又接着道,“但是,臣认为世封刺史是错的,刺史是官,是治民安地之官,分封的当是爵,爵食禄,官治民,陛下怎么能把爵和官混淆一起呢?”

    “臣坚决反对世封刺史!”

    李世民脸上笑容渐渐凝固!

第394章 与国休戚

    李世民感觉脑袋嗡嗡的响。

    下面的那些大臣们在那里说什么,他已经听不见了,他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亲自提出的想法,居然遭到一致的反对。

    为什么?

    这可是他苦心思虑了许久,才终于拿出来的一个成熟的想法,这是为保国祚绵长,保子孙永久的万全之策啊,为什么大家要反对?

    他都已经决定给实封功臣们也世封了,他们还有何理由也要反对呢?

    秦琅为何反对?

    他是朕的女婿,朕向来待他不薄,待秦家不薄啊,秦家有两个实封爵,这要是世封推行,秦家就能得到两个世封州。

    难道秦琅觉得世封刺史不够,想要封建开国?

    这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不可能给他们封建开国,汉朝的七国之乱,还有周朝的春秋战国,西晋的八王之乱,都说明,分封要是设计的不好,后患无穷。

    李世民这也是思虑许久,才想出来一个世封都督和刺史的法子。

    让皇弟皇子们世封都督之职,让功臣们世封刺史,然后功臣和宗室的封州杂处,便以相互制肘。

    尤其是辅以朝廷直辖的正州,实行如汉代一样的郡国并行之策,再配上边疆的胡族羁縻州,这就能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封之制,让大唐更加稳固才是。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这个世封制,只是让宗室和功臣们享受一个世代承袭的都督和刺史之职,继而享有封州三分之一的财税收入,并且每个世封都督、刺史能有一支亲内、帐内府兵马,限制在千人以内。

    相比起封建开国来,这些世封都督和刺史们的权力受到更多的限制,他们兵权有限,但是这些人是朝廷的官员,因此,若是朝中有不臣贼子篡位谋权,或是有地方叛乱时,朝廷可召这些人组织州中军民勤王讨贼。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设计应当很完美。

    “秦琅,你说赞同分封,又说反对世封刺史,那你就好好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朝廷又该采用什么分封之制?”

    李世民终于回过神来,他大声咳嗽几声,打断了那些还在喋喋不休的臣子们,皇帝目光直指秦琅,毫不客气的点了他名。

    秦琅不太想发表评论。

    可皇帝点名要他说。

    说什么呢?

    秦琅可是个穿越者,有一位著名的姓钱的历史学家在他那本讲历代政治得失的书里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可各朝的政治制度,其实不过是对上一个王朝政治失败之处的补丁而已。

    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打补丁,于是历经多朝,补丁打了厚厚一摞,但总体来说,其实从秦朝开始,各朝的政治体制就都没啥新意了,一直在那转圈圈。

    就好比秦废分封设郡县二世而亡,于是刘邦得天下后,一面沿袭的是秦朝的基本制度,一面又复古恢复了部分分封制,打了一层补丁。到了曹魏时,觉得宗室分封威胁到皇权,尤其是当年曹丕当年也还经历过兄弟的威胁的,所以对自家兄弟子侄们防范很严,他主持下又打了层补丁,削宗室之权,严防宗室。

    结果就是后来司马家很轻松的篡夺了曹家政权,夺了天下。司马家上位后,觉得这应当是个教训,不得不防,于是也跟着打补丁。司马老贼便搞起了分封,让兄弟子侄们分封各地,但没给他们啥真正的权力,可相比曹家不是强了一些的。

    有这些宗室们在地方上,既能防着朝廷京师容易出乱,还能留有一点余地,以镇慑异姓臣子。

    只是后来司马家其它皇帝上台后,居然也在他父亲留下的分封制上打起了补丁·····

    总体来说,从秦到汉,再到魏晋,再到南北朝,再到隋唐。

    分封制断断续续,可总体上来说,始终是分封的权力越来越小,甚至到后来已经是封而不建,有爵位而没封地,虚封食邑多,实食封食邑少。

    开国、开府、统兵、治民这些诸侯国的权力,一点点的被削掉了。

    比如到了隋朝时,杨坚只有五个儿子,还全是皇后嫡出的,但杨坚分封诸子也只是封为总管。

    实际上到了此时,分封其实就是变成了授官职,而不再是直接划块地给你建一个完全独立自治的诸侯国了。

    甚至这授给的官职也不是不变的,杨广就曾先后任过并州总管、河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扬州总管等职。

    李世民的世封刺史想法,肯定也有根据杨坚当年的这种做法做参考的。

    世封刺史,和诸侯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刺史就算你是世封的,可你毕竟还是朝廷体系之下的一部份,要接受朝廷管辖的,是在体系之内的。

    而诸侯国,其实实际上是已经独立于朝廷之外的。

    李世民既想要搞分封,又担心诸侯国威胁朝廷,于是最后就整出了这么一个世封都督、刺史制度来。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个世封刺史制,比起汉代的分封诸侯国来说,肯定是有进步的,对朝廷来说有好处的。

    毕竟诸侯国那完全就是独立王国了,兵权、税赋权、民政权等等,统统都是诸候们的,汉代时,诸侯们甚至连年号都是各用各的,跟朝廷都不一样。

    但问题是,现在又不是汉朝了。

    汉朝时离战国也没几十年,大家习惯了战国时各国这种独立状况,不说各国,就是各国内的封君啊,卿大夫们的领地食邑,那也一样是有极大自主权的。

    只能说环境背景不一样了。

    从秦到唐,千年了。

    历史变了。

    为啥分封制一朝不如一朝,权力越来越小呢?

    这本就是时代的选择,需要啊,大一统朝廷是历史趋势,谁也不可能开历史倒车,谁开倒车谁就要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的。

    “秦琅?”

    李世民不耐烦的喝问。

    “陛下,臣以为刺史是朝廷的州府主官,而分封,是朝廷授封的诸侯爵位,不能混为一谈。”

    “陛下要设分封,这是好事,但臣建议,不仅仅是关内和河南不可分封,还应当把这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以北甚至是五岭以北。陛下欲效仿三代分封,其实周朝分封功臣子弟,也都是把诸侯的封地,分到了周王实际控制地之外的。”

    “周王分封,是让他们去开拓封地,开疆拓土,而不是分裂周王实际拥有的国土。”

    “再有一个,陛下说皇弟皇子世封都督,功臣世封刺史,臣觉得这也并不公平。比如现在朝中封赏的功臣有实封,以实封户数分高下。比如诸亲王,实封八百户,功臣实封从百户到一千八百户不等,那么百户实封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实封一千八百户功臣也世封一州刺史,这又如何能称为公平公正呢?”

    皇帝很认真的在听着,一开始他对秦琅很不满,可他马上发觉他说的话很有道理,这个小子总是这么聪明,发言一针见血。

    “继续!”

    “陛下,臣以为,分封的目的一是要褒表公德,二是屏藩朝廷,所以以此为出发目的,那么分封制度就不应当是之前的分封在中原的世封刺史之法。”

    “要封就封在边疆,这才是三代分封子弟功臣开疆拓土屏藩周室之封法,其次,要封就当按功绩来分封,如功绩大实封户高的,封都督,实封数少的可封下州刺史或县令。”

    秦琅本来想直接提议改刺史为国公郡公等爵位,把封地改为封国。

    但想想,还是算了。

    李世民明显还是不想再弄出诸侯国来的。

    “封于边疆?”

    李世民惊讶。

    “对,封于边疆,为大唐开疆拓土,守境安民,屏藩中央,这才是真正的分封。”

    “分封宗室、功臣于边疆,世封边地,永镇地方,与国休戚,世代不绝!”

    秦琅的一席话,倒是让殿中安静了下来。

    不但李世民在思索这番话,就连大喷子魏征也在思考。

    这番话很有料,李世民之前的世封法,明显就是在分裂大唐,所以魏征这样的大喷子会迫不急待的要开喷,而身为朝廷重臣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也立马反对。

    而秦琅的分封法不同,这不是分裂而是开拓,是进取,当然不一样了。

    “你说细致点,分封边疆,具体是哪,举例说明。”李世民直接道。

    “陛下,比如说岭南三道,再比如西南的黔中、云南二道,这些地方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少数州府在朝廷实际控制中,如云南甚至朝廷一点控制都没有,故此,若是能在此边地五道,划设州县,分封宗室功臣镇守,臣以为当对朝廷大有好处。”

    一听要分封到那些地方去,李世民倒是犹豫了一下。

    连长孙无忌等也觉得秦琅说的太过了。

    你说分到江南去,分到巴蜀去,都已经够远了,你现在居然分到那些蛮荒之地去,这是分封还是发落呢?

    就如长孙无忌这样的朝中顶级贵族,若是被世封到云南去,那按朝廷制度,一旦分封就得之藩就国的,那长孙家族就得迁移到云南去,长孙无忌愿意去吗?

    云南那地方,真是化外之地了,天高路远,这一去,那就是彻底的远离政治中央了,长孙家族岂不就边缘化了?

    现在长孙家族在长安过的多好?为什么要跑到云南去当什么世封刺史?

    谁也不愿意啊。

    这不成了鸟尽弓藏了吗?

    魏征这个时候,倒是开始捋起了胡须,他突然觉得秦琅的这个法子,挺合乎他老魏胃口的。

    云南啊岭南啊这些地方,向来不是中原实控地区,都是羁縻蛮夷土著的,可如果按秦琅的法子分封,说不定还能够把这些地方变成朝廷的实控区呢。

    就如交州广州这些地方一样,以前不也都是蛮子们的地盘嘛,从秦到汉,再一路过来,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如今不都成了中原王朝的飞地了嘛。

第395章 圈地讨封

    “那不是分封,那是流放!”

    萧瑀气的胡子乱颤,他当年为西梁皇子时,也是封过王的,可西梁朝廷当年也没把谁给分封到黔中那种遍地蛮夷的地方去啊。

    那种地方,刀耕火种,甚至流行部族仇杀,大搞血亲复仇,总之就是野蛮落后的不得了的地方,分封到这种地方去,别说刺史,你就是封个国王,也没意思啊。

    皇帝也不由的摇头。

    一开始还听的挺不错,想不到居然封到蛮夷地盘上去了,这也太没诚意了。那根本不是大唐的地盘啊,人家岂会接受你过去当他们的刺史啊都督的?

    要封,怎么也得朝廷拿出块真正的地盘来分封才能表示诚意啊,若是分封过去,连站脚都站不住,那又叫什么分封呢。

    可秦琅既然把话说开了,倒是不愿意闭嘴了。

    他觉得自己说的并没有错,甚至从历史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条本就有过的路。

    想想明朝万历朝时的播州土司之乱,那位播州土司杨应龙,他并不是什么蛮夷。他家祖上就是从唐代时过去的。

    唐宣宗时,杨家祖先本是太原人,后受诏命南征南诏国,战后,受朝廷册封镇守播州一地。

    这一镇守,就是七百年。

    播州地处后世贵州省,在唐朝时那是地处偏远的蛮荒之地,更因为唐末时南诏国的兴起,大唐跟南诏屡次交兵,播州一带更是成不毛之地。

    从晚唐到五代,直到北宋建国,杨家一直就钉在了播州这块偏远之地上,世代镇守着,不管中原如何风云变化,杨家一直镇守着播州。北宋刚开国,当时也是并不安宁,对于遥远的播州杨家,便干脆下诏册封他们为播州军节度使,继续让杨家镇守。

    此后两宋一直承认着杨家对播州的统治权。

    到元朝侵入中原,忽必烈也一样封杨家当代家主杨邦宪为播州安抚使。

    时间到了明朝,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对于西南的这些土酋们,也一样行安抚羁縻之策,册封杨家为播州宣尉司,继续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杨家。

    从唐到明这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播州便被杨家经营为割据王国。

    直到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叛乱,朝廷发大军征讨,最终灭掉杨家。

    虽说杨家最终还是跟中原开战了,但从历史角度上来说,杨家对于播州地区的汉化是有功的。

    历史上杨家于播州,其实就跟现在岭南的宁、冯几家是一样的,都是北地汉人进入,历经多朝,因地处偏远,中原无暇顾及,所以便一直招抚,让他们自治。

    而这些人呢,也对中原并不敢有什么野心不轨,一直都很老实的当自己的土皇帝,中原朝廷也在名面上维持着对这些羁縻之地的统治权。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正是这一步一步的,中原汉家,才能逐步往长江以南、岭南,云贵高原发展。一步一步的,把这些地方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内。

    李世民想在中原搞世封刺史,秦琅反对,历史证明这样搞其实就是在搞分裂。但如果是分封边疆,那其实大有搞头的。

    本质上就跟冯盎啊、宁长真啊、杨家一样,还有如明朝的沐家,也都是这种。

    对于稳固边疆大有作用,甚至还确实能够开拓边疆,并同化当地蛮夷的。

    这样分封,总比直接把这些地方交给那些蛮夷们强,蛮夷们稍强点,可能就要叛乱,要袭扰,甚至再强点,就要建国啥的。

    北宋时的侬智高,再比如唐朝后来的南诏,再比如宋朝时自立的交国等,都是这样。

    相比之下,还是汉人豪酋们对中原更有向心力。

    “陛下,分封宗室、功臣于边疆,第一守疆卫边,第二屏藩朝廷,所以可以适当的多赐予一些权力。如封侯在封地可按实封数,给其建立封地乡兵土团之权,让其有对应兵力。”

    “并且许其每年在封地内,收取封地税赋三之一的权力,剩三之一归地方州县用度,三之一上缴国库。”

    “另按封臣爵位,食邑数,在封地划出一定数量的爵位永业田赏赐给封臣。”

    “授给封臣于封地内,举荐、征辟僚属的权力。”

    对于这个拥兵的数量,秦琅的建议是按实封数划分,实封千户以上,为大国,可拥三军,士兵三千人。实封五百户到千户的,为次国,可拥两军,两千人。实封五百户以下的,为小国,拥一军,千人。

    功臣们,实封数量若少于五百户的,封下州,五百到千户的,封中州,千户以上封上州。

    虽然秦琅说的是给封臣们领地内统领乡兵土团之权,没直接说给其它兵权,但这依然还是兵权。

    乡兵土团意味着不是常备军,只是有事才能征召,可终究是能够征召的。

    除此外,各封臣还能拥有各自的帐内府和亲事府这样的侍卫家兵部队,这个部队数量,则是按王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九等一百,爵加一等卫队加一百,王九百。

    军权。

    这才是能真正在边疆立足的东西。

    有了这个,才有可能如冯家宁家杨家等一样,在边地做个几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土皇帝。

    相比李世民之前所说的世封刺史的权力来说,无疑秦琅的这个方案,虽说地方偏了点,可倒还真是实封。

    有兵权,有税赋权,还有治民权。

    唯一缺点,就是地方偏了点,好多地方可能根本没有汉民,过去了治下可能多是蛮夷。

    可想一想,如当年冯家南下时,人家还不是就这样光棍的过去了,最终还不是立足生存下来了。

    能分封的,哪个不是顶级功臣贵族,谁没点家底?

    过去了建个城堡寨子立足,把自家的奴隶部曲带去,再想法子到中原招点贫困百姓过去,还怕发展不起来吗?

    魏征忍不住拍掌叫好。

    “陛下,臣以为秦学士此策甚妙,堪称让大唐长治久安之良策也,请陛下接纳。”

    不过除了魏征拍掌叫好外,并没有几个人愿意附和。

    主要还是在于这个分封法,他们都觉得是流放法。

    谁也不想离开中原繁华之地,尤其是离开政治权力的中枢,跑到边疆去当什么野人王。

    就算秦琅提出给封臣更大的地方,更多的权力,甚至给兵权,他们都没啥兴趣。

    野人王有啥好当的?

    李世民倒也心动了。

    可是看着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这些大臣们都不赞同,倒也不由的犹豫了。

    就如冯盎一样,当年也是北燕皇家,可跑到岭南二百年,得了啥?真的被同化成了南蛮子了,而当年冯家留在北方归降妆魏的那一支呢?

    如今成了京兆冯家。

    同样的祖先,不过二百年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依然是中原衣冠士族,一个已经被中原称为蛮子了。

    更不用说,跟中原的五姓七宗他们比了,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眼里,虽然说平时也看不惯五姓七家,甚至经常要暗暗踩两脚,可实际上谁又不羡慕他们,谁不想让自己家族成为五姓七家呢。

    谁愿意自家最后成了岭南冯家、宁家?

    没谁愿意。

    在中原,才能成为世家名门,才能成为门阀,成为主流啊。

    跑去边疆,那就只能成为蛮子,甚至说不定哪天就被蛮夷们给俘虏烤了吃了。

    李世民犹豫再三,最后长叹一声。

    可当他目光最后在秦琅脸上扫过时,发现自己的女婿眼里有抹倔强的光。

    “秦琅,你提出此分封之策,那朕问你,若是朕按此策分封你于南疆,你可愿意?”

    “臣当然愿意!”

    秦琅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为啥不愿意?虽说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但世家也未必比边疆的土司们强到哪去。

    “当真?”

    “当真!”秦琅说的斩钉截铁。

    李世民有些意外,又有几分欣慰,这才是谋国之臣啊。

    “很好,取地图来。”

    李世民让人取来一张巨大的羊皮地图,上面是大唐江山舆图。

    “朕给你一个特权,许你自选封地,你在这大唐南疆指块地方,朕这就封给你!”

    “世袭罔替!”

    秦琅没想到皇帝居然不是这么个急性子,直接就把地图甩到了面前。

    看着这有些比例失调的地图,跟自己脑子里印象里的那副后世地图还是相差很大的,但基本上大致方向都还是没错的。

    东海南海。

    云贵高原,安南交趾!

    秦琅目光一一划过,倒是一时有些犹豫起来了。

    选哪呢?

    云贵高原无疑是性价比最低的,如今交通极为不变,而那些夷人势力挺强,虽然隋朝时曾经短暂的统治过那里,但唐朝已经放弃多年了。

    相比起来,倒是东南一带还比较好,不过两广那边,不太好插手,冯家冼家宁家陈家杨家等早就经营几百年了,他们也是费了好大代价才把俚僚人赶到山里去的,秦琅想过去抢地盘,现今来说不太方便。

    不想去云贵,两广又不太容易插足。

    瞧来瞧去,也就安南这边似乎比较好下手了。

    “陛下,这块地方如何?”

    秦琅指向了地图上北部湾那里。

    “这?交州?”

    李世民疑惑。

    “不,不是交州,臣是说交州东北沿海这块,我看这里靠山傍海,离交州也近,应当是个不错的地方。”秦琅指的是后世广西和越南交界处的越南海防那块。

    “你小子倒是会选,背靠大树好乘凉,交州由朝廷控制,是安南大都督府治地,你选这块地方确实不错。”

    见秦琅不是选交州,李世民倒也就放心了,交州是不可能给秦琅的,不过交州边上这块地方嘛,就无所谓了。

    这里靠近广西安南两道的边界大山,一面临海,离交州还有二百里。

    半山地半平原,近海易洪涝多风暴,故此交州府才会设在离海二百里的红河江边,而不是在海边。

    皇帝手指在这块地图上一圈,随口道,“那朕就把这块地方赐封给你,你现在是实封一千六百户对吧,那朕就从东边海岸往西一百六十里,南面以这太平江为界,北面以广西界山为界,这片地方都划给你为封地。”

    秦琅一瞧,皇帝还真大方啊,东西一百六十里,那南北估计得有三百里不止,虽然北面大半都是山区,可毕竟平原还占有三分之一啊。

    “陛下,能不能把这海边的诸岛也划给臣?这几个岛看的挺不错的,有空臣不能上去钓钓鱼啥的。”秦琅指着旁边下龙湾诸岛道,他那手一指,其实就是把后世婆吉岛直到东兴永实岛这片海上的几个群岛全给划拉进去了。

    反正皇帝的这个地图上,那里一个群岛也就几个小点,皇帝根本不知道那其实是很大的几个群岛。

    正如皇帝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刚才指的那片地方,其实很大一样。

    或许皇帝知道,但在皇帝眼里,这些蛮夷之地上的土地根本不算什么,反正也不是从自己口袋里划拉出去的,多划点少划点能值个啥?

    就好比他给薛延陀的夷男册封珍珠可汗,一下子就把人家突厥阿史那金狼家族的漠北直接给全划给夷男一样,本就不是自己的。

    这山啊岛的,能值几个钱,既然秦琅愿意带头表率。

    那皇帝当然得大方点。

    交州边上划个百来里地封给秦琅,他还嫌有些少呢。

    “此地就赐名武安州,世封秦琅及其子孙后代为武安州刺史。敕许拥帐内府亲兵四百,亲事府亲兵四百,敕许募置土团三军,军额三千。敕许开府,可荐举、征辟僚属。”

    “武安州税赋三分,一分归秦家,一分州县留用,一分缴国库。”

    秦琅听的心花怒放。

    这里好啊,这里妙啊。

    不说靠近交州,是古代航海贸易必经路上,毕竟古代贸易那都是要沿海岸航行的,靠近这样的黄金航线还怕没发展?

    更别说,这海防北边不就是鸿基煤矿吗?那可是北部湾,甚至可以说是越南最大的煤矿了。

    有山有平原,有海岛,还有大矿山,有贸易航线,这地方真是黄金封地啊。

    现在朝廷以为北面的岭南两广等地都还在蛮夷土酋手里,所以没怎么重视这里,可秦琅却真是兴奋不已。

    “臣,谢过陛下封赏!”

    “好了,这地封给你家,你有空就开始着想安排人先过去。”

    “陛下,臣愿意亲自去一趟武安州!”

    李世民倒没想到秦琅居然这么积极,一授封封地,居然就迫不急待的要过去了。

    “你若想去,朕倒可以给你安排一下。不过也不必急于这一时,等冯盎入京朝见之后返回岭南时,你到时跟他一同南下,顺便替朕巡视一下岭南!”

    殿中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都有些不解的看着秦琅,怎么就这么喜欢这蛮荒之地?

    一块破荒地,还这么高兴,这肯定是皇帝和秦琅爷俩在那配合演戏呢。

    哼,演的还真像。

第396章 扶摇直上九万里

    秦琅回到家,把好消息告诉了玉箫和鱼玄机她们。

    一开始,她们都好像没有听见一般。等秦琅再次重复了一遍之后,玉箫脸色变的有些白,她眼神里满是惊慌,“阿郎,咱家是哪触怒了皇帝,被降罪严惩吗?”

    “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好事啊,是陛下的恩典。咱们家得了一块几百里的世封之地,世封武安州,那里以后就是咱们的封地了啊。”秦琅解释道。

    可玉箫却摇头,依然认为这定是秦琅哪里触怒到了皇帝,否则如何会被全家流放到那个可怕的岭南交州去呢?

    鱼玄机也很是担忧。

    “阿郎,我听说交州那边半年旱半年雨,旱起来半年滴雨不降,而下起雨来又能下上整整半年。旱的时候,到处是裂开的大缝,千里赤地,下起雨来,则遍地成为沼泽湖泊,那里的人雨季的时候只能在高高的大树上搭建树屋居住,那里还有许多猛兽毒蛇,蚊子比麻雀还大,能叮死牛马。毒蛇遍地都是,有的蟒蛇比水桶还粗······”

    说着这些听闻的交州传闻,鱼玄机这位才女也不由吓的花容失色。

    对于遥远的岭南之地,尤其是交趾那边,其实长安人真正了解的不多,大多是听闻一些奇闻异事,甚至多是夸大之辞。

    什么交趾人都是骑大象出行,什么那里有巫人能驱使猛兽毒蛇等等,那里还有巫人养蛊·······

    “你们把交州想象的太恐怖了,事实上,自秦汉开始开拓交趾起,到如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汉代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可是连如今的林邑国都包括在内的。当年汉朝马援南征,平灭交人叛乱后,还曾在交趾之南立下铜柱,留下一句狠话,铜柱折,交趾灭。据说,那天南铜柱,现在还立在那里。”

    马援立下的天南铜柱还在,不过已经被交人埋没了。

    当年马援南征平叛,也是杀的交趾人头滚滚,马援之名在安南那也是小儿止啼的。他当年离开前,在现林邑境内留下了两根融化九真叛军武器融化成的铜柱。

    做为大汉平定交趾九真郡的武功展示,同时也是做为当时汉九真郡南与西屠国的边界线。

    这也是大汉朝最南端的边界。

    交人畏惧,在汉军撤离后也不敢捣毁这两铜柱,可天天矗立在那,又弄的十分心慌,于是交人便每次路过时,都带两块石头扔在铜柱下。

    就这样偷偷摸摸的扔了一千多年,那两铜柱早就被埋成了两座石山。

    交人就这样把铜柱埋了,而不是折了,所以也就不算违反了当年马援留下的那句狠话,没有再招致攻击。

    不过事实上,后来汉军也无暇顾及遥远的天南之地,并不是交人的做法就有多聪明。

    汉代极盛之时,其最南的日南郡,包括了后世越南的广平、广治、顺化、广南、平定五省,直抵平定省的巴江北岸,距离后世秦琅曾去旅游过的芽庄已经不过百余里了。

    而到了隋唐时,中原王朝对于交趾已经丢失了许多土地,汉代的日南郡,其实已经整个都失去了。

    大唐现在的安南地盘,其实还是继承了隋朝时的地盘,最南端驩州,其实就是隋的九真郡,南界以古罗江为界。

    虽说隋朝时杨广曾派大将南征林邑国,还破了其国都,夺了其金像而归,但因为水土不服,天气酷热等原因,隋军虽胜,可也折损人马大半,难以在当地立足,尤其是当地土人虽败可并不服,于是也只能班师还朝。

    丢失的日南郡,也就丢失了起码一千五百里的海岸。

    据说在那遥远的铜柱山下,当年马援留下了一些残疾老兵看守铜柱,到了隋朝时已经繁衍为一个数百人的村庄,这些人都姓马,被当地人称为马留人。

    “太遥远了,那是天之南啊。”鱼玄机也几乎要哭了。

    对于这些美人们来说,她们以前都曾是官宦千金,后来遭逢变故,沦落教坊,成为了长安交际花,再到嫁给秦琅为妾,始终还是过的不错的。

    也几乎不曾离不开繁华的长安城,如今说秦家要封往交州,在天之南海之角,怎么可能不害怕。

    “万里之遥,如何能行,阿郎,你能不能求求陛下,让我们不要去天南了。”玉箫求道。

    秦琅有些无奈,她们一听到交趾,就感觉跟要命了一样。

    “其实也没有万里之遥的,有些夸张。从桂林到我们的封地,其实也就一千七百里路,有一条秦汉起就有的桂林通交趾道,自桂林经永福县至柳州,然后经严州至邕州,再往西南过大山,倒到我们封地了,也可以在邕州直接南下钦州,从海上航行到武安州封地的。”

    其实这两条线路,都还算不错,并不算特别难走。毕竟从桂林到邕州(南宁),其实都是沿江河而下,桂林到柳州是白石水(洛清江),柳州到严州(来宾)是阳江(柳江。)

    到了这里,可以从柳州直接陆路到南宁,也可以先顺柳江而下浔州(桂平),柳江与红水河汇聚成黔江,与南宁过来的邕江汇聚成浔江(郁江),所以也可以从柳州顺江下浔江,再从邕江溯江到邕州。

    这些水路都还是比较发达的,不论是载人还是载物都比较便利。

    从南宁一直到凭祥友谊关边界,其实也是有西江水道可通行的,唯有友谊关过去,要翻山越岭过分水岭的。

    但距离毕竟也已经不远了。

    当然,若是从南宁到钦州,其实也是可先顺邕江而下,然后再转钦江直抵钦州港海边,从海上航行到武安州的。

    不管哪条路,水路都还是占主要路程,虽然有些地方也需要水陆转换,可终究来说,还是较为便利的。

    或者也可以直接出长江,或通过运河直抵杭州出海,一直沿海航行到交州,只是这个时代远距离航海,其实也还是有一些风险的,容易遇上风暴、迷航、暗礁等情况。

    所以能走内陆当然更好。

    在长沙溯湘江而上,过灵渠抵桂林,这是自秦朝开始就成熟的一条中原通岭南最重要的路线,桂林因此还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用心经营的岭南桥头堡,是当今岭南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城市。

    长沙到桂林,其实也就一千里多一点点。

    长安到长沙,两千里。

    这么一相加,西安到长沙,两千里,长沙到桂林,一千里,桂林到交州,一千七百里,全程四千七百里路,嗯,不到五千里。

    而长安到西域的高昌(吐鲁番),朝廷官方说法是四千三百里。

    这么一想,其实也不远啊。

    “你看,从长安到交州,其实跟长安到高昌国,距离都差不多的。你看那么多西域商人往来长安,人家一个个不都活的挺好的?还有岭南的冯盎,不也来长安了?”

    “冯盎父子从岭南来长安,路上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而已,就算我们走慢点,顶多两个月也就能到交州了。”

    秦琅安慰着妾侍们。

    “能不能不去封地?”玉箫可怜巴巴的问道,儿子秦俊还这么小,她可舍不得让儿子跑到那么蛮荒偏僻的地方去。

    秦琅有些无奈,这么好的一块宝地,她们却这么嫌弃。

    “就藩一事,陛下还没决定呢,就藩肯定是要就藩的,不过现在这个世封之策才刚刚开始,我是头一个,真正的封臣名单都还没定下来,所以估计整个世封一事弄好,怎么也还得一年半载的,真正等分封好了,也还得准备个一年半截的吧,所以真正要就藩,估计没两三年不行,所以还是有时间做充足准备的。”

    “你们也不用担心,等这次冯盎朝拜完天子后,我会先随他南下岭南,替陛下巡视一下岭南,顺便呢先去封地瞧瞧,做些准备。等我在那边安排人建好城堡庄园那些,一切搞的舒舒服服的,才会迎你们南下的。”

    “大臣们难道都愿意去这些蛮荒之地吗?”玉箫问。

    鱼玄机马上道,“我估计其它大臣们肯定不会愿意去,起码不会有人主动要求去那蛮荒之地的,也就咱家三郎,好像突然被鬼迷了心窍一样,居然主动要求分封到那蛮地去。”鱼玄机嘟起嘴巴,她也刚刚怀了身孕。

    一想到路上都要走两三个月的时间,车船颠簸,一路到交州那地方去当野人王,就不由的愁眉不展。

    “如果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触这流放般的世封,或许陛下的这个计划就会失败,那么我们到时候是不是就不用去那交州了?”玉箫也赶紧问。

    在长安多好啊,将来小秦俊长大了能去崇贤馆读书,能结交的都是贵族名门家的公子千金们,等崇贤馆读几年书,就入宫做侍卫,熬个五八年资历的就能外放为武官,有秦家的庇护,秦俊的前途一片光明,将来说不定也能当大将军,甚至晋封国公的。

    而一旦去了岭南交州,长安城里谁还记的他们?

    小秦俊将从小跟一群土著蛮夷们长大,他能学习到什么,能结识到什么朋友,将来又有何前途可言?

    看她们那担忧的样子,秦琅只能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交趾的武安州确实很遥远,但这总比云贵高原要强百倍吧,那可是在红河三角洲上的一片封地啊,这样的风水宝地,经营的好,秦家能够屹立千年不倒,可这些女人,却一脸嫌弃,千方百计想着不去,真是头发长见识短,眼睛只盯着脚下的那一小片地方,根本看不到远处。

第397章 长孙皇后

    立政殿中。

    长孙无忌坐在妹妹面前,长叹短吁个不停。

    “也不知道陛下究竟是受了谁的蛊惑,突然就想出了世封之策,而那个秦三郎以前觉得也还算是个年轻俊杰,谁料到这次也脑子里灌了屎一样的,不但赞成世封之制,更是变本加利,居然要把中原世封之策,改成边疆世封,这不乱弹琴吗?”

    长孙皇后在泡茶。

    红泥小炭炉子很小,配上紫砂的茶壶,便显的十分有品味。皇后从炭桶里夹出一颗颗敲好的小炭块,添进炉子里。

    相比起贵族世家们喜欢用名贵炭木,长孙皇后连核桃炭都不用,更别说什么乌榄炭、紫檀炭了,她用的只是普桑的木炭,她向来节俭,不喜奢侈。

    就如她身上的衣物一般,那些华丽奢侈的锦绣皇后并不穿,平时穿的居然是自己亲手纺织缝制的衣物。

    煮茶的水,也只是普通的井水,也没有讲究要什么灵泉水无根水之类的。

    水煮沸,把绿茶冲洗一遍,然后再加入沸水。

    沸水一激,茶香四溢。

    无须再额外的添加什么牛奶、盐糖,姜葱、胡椒橘子皮等,就这纯粹的茶香,就已经足够人陶醉了。

    “陛下这次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要推行世封制!”

    长孙皇后为哥哥倒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淡淡的说了一句。

    无忌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知道这个妹妹轻易不会干预朝政国事,能说出这句话给他,已经不容易了。

    “你可知道究竟是谁跟陛下提起的世封制?”

    “据我所知,是陛下先找了萧老和陈老说起分封之事,两位老臣都提到分封是长久之道,陛下因此更坚定了分封之心。世封刺史,确实是出自陛下本人之意。只是如此被秦三郎推了一下,就变成了如今世封边疆的新策了。”

    长孙听的直叹气。

    皇后问兄长,“你觉得这世封之策不好吗?”

    “好什么好,哪有半点好?”

    皇后端起茶杯,轻轻转动着茶杯,“我倒觉得陛下考虑的长远,而秦琅之策其实是纠正了陛下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已经很不错了。”

    长孙无忌有些意外的望着妹妹,不明白他怎么也有这种想法。

    “难道你就不担心汉之七国之乱,西晋之八王之乱?”无忌问。

    “可汉家江山四百年,是周以来最长久的。”

    “晋可短命的很。”长孙无忌直言。

    “曹魏的国策,可也导致了司马氏篡位。不说曹魏,就说近代,宇文家是如何篡夺西魏,而杨家又是如何篡夺宇文家北周的?当初杨广又是如何被臣子弑杀的?这些都不得不防!”长孙皇后虽然平时不插事政务国事,可这却是个聪明的女子,对于天下大事,一样有自己的理解。

    知之莫若父,知夫莫若妻。

    长孙皇后能很清楚的感觉到丈夫的想法,知道他的初衷。

    大唐虽立国才十余年,可就已经经历了一次兄弟手足相残,子篡父位的宫廷兵变,这件事李世民不轻易提,但却永远插在他心里,让他时常难安。

    “妹妹啊,有些事情牵涉过深,不能轻易下决定的。皇帝想世封,秦琅推波助澜,可你知道吗?陛下的分封那是逆势而为,秦汉以来,分封制一代代的变化,那都是封侯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强而变的,哪有还往回变的?”

    长孙无忌提醒妹妹,太子承乾是皇后的嫡子,也是他的外甥,将来这大唐还将是承乾继承的,所以承乾将来要继承的当然是整个大唐的好。

    若是把大唐东分一块西分一块的分出去,那承乾继承到手的就不再是完整的大唐了。

    皇帝一开始计划推行的分封之制是周王的分封之制,不但封宗室近枝,还要封异姓功臣,而秦琅现在更进一步,他以分封在中原不利于中央集权统一为由,提出把封臣分封到边疆去。

    听着好像是很不错。

    可长孙无忌却有很多担忧。

    一来是秦琅的分封制,其实才更接近当年周王的分封之制,当年周王是五等爵分封,公侯伯子男封国。而现在秦琅是搞九等爵分封,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封国也分九等。王国郡王国公国郡公国等。

    看似封到边疆蛮荒之地,威胁不了朝廷。可从长远来看,这却是最可能威胁到朝廷的一种,想想周朝的分封,最后不就成了春秋战国?

    两周八百年,各国打了多少年?

    周天子真正做为天下之主,又有几年?

    秦琅的分封制,虽分封偏远,可能统兵,能治民,能收税,还能置官吏,这不就是复古的封建开国?

    按秦琅的提议,世封的诸侯们不仅是世封刺史,他们还将能开国、开府,就是能建一套封国官吏,一套开府体系。比如秦琅世封武安州刺史,那么秦琅还获得开国和开府之权。

    则武安州衙外,秦琅还有资格开设卫公国幕府,以及开设卫国公府幕府。开国开府,能自置两套官吏体系。

    这两套体系跟刺史衙门可不同,那就是秦琅私人幕府了,幕府官吏名义上是朝廷官吏,可实际上就是秦琅的家臣。

    而当年杨坚可是废了无数心机,才算是彻底的罢撤掉了地方州县官吏自置属吏之权,罢撤宰相三公们的开府之权,甚至把王爵以下的开国、开府之权都罢了。

    现在秦琅就是开倒车。

    国官,府官,再加上秦琅还提出的封侯们按级别拥军,大国拥三军,小国拥一军,一军千人,另加上侍卫制度,封候们可拥有帐内、亲事两府,从九百人到百人。

    实际上,这些封国,就是一个真正的诸侯国,要土地有土地,要兵马有兵马,要官吏有官吏,甚至还有税权、治民权等等。

    长孙无忌如何能不担忧呢。

    可长孙皇后却并不怎么担忧,她很轻松的喝着茶。

    “阿兄你过虑了,你说的这些确实没错,可问题是秦三郎的分封是封在南疆偏远之地,实际上这些地方现在都是朝廷羁縻之地,都是蛮夷的地盘,朝廷并不能实际管控的,与其继续如以前般羁縻,任由那些蛮夷胡作非为,动不动就叛乱,倒不如可心试试秦三郎的办法,分封宗室功臣于蛮荒之地开国建府,以守境开疆。”

    “开府也好,开国也罢,甚至是侍卫权、土团兵权、税权、治民权等等,其实都是在朝廷实际控制地之外,那些蛮荒之地,条件艰苦,朝廷就算给了这块封地,可朝廷不给钱也不给人,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何况还要时刻面对着土著蛮夷们,所以说对朝廷来说,这些并不会是问题。”

    其实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为何能接受秦琅的提议?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提议其实都是有现成结果摆在那的,岭南的冯盎、宁长真、陈树龙、陈世略等这些人,其实就相当于秦琅提议的世封刺史于边疆的将来状况。

    冯家岭南经营二百年了,在岭南扎根立足,势力不小,能动员十万人马,家中拥有的奴仆就有一两万人,可那又如何呢,他们经历了数朝,对中央朝廷也从没有造过反。

    相反,对于中原的数个王朝来说,在无力插手岭南的时候,还正是靠着冯宁等这些汉酋们帮着稳定了中原,不但镇住了岭南俚僚的一次次叛乱,也在朝廷有需要的时候,听从诏令发兵帮助平乱、征讨四地。

    本就是化外之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控制,不给朝廷添乱,还能有所作用,其实朝廷就非常满足了。

    大唐世封的这些宗室、功臣,将来在偏远之地,慢慢的变成冯盎等这样的地方土皇帝,其实李世民有所预见,但他不在乎。

    若是能把黔中云南交趾等地,能够由这些封臣们镇住,不给朝廷添乱,还能进一步听从中央朝廷,那已经足够了。

    再怎么样,这些南疆的封臣们,总要比塞北的那些什么突厥人、铁勒人、契丹人等这些反复无常的胡人归附者强的多吧?

    可以说,秦琅的这个分封法,其实是让李世民喜出望外的,比他开始设想的还要好。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这样的分封法,条件有些过于苛刻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朝廷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做法,不是分封而是发落,是把功臣和宗室们从中枢赶出去的做法。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流放式的分封。

    功臣们认为,这还不如人家曹魏的虚封呢,封爵而不裂土。

    “吴王也已经十岁了,再过几年也将成年,而陛下的诸兄弟们,也都将成年,到时总不能让这些亲王们都留在京中吧?”长孙皇后对兄长道,“其实待他们成年后,让他们就藩之国离开长安,也是个长治久安之策。”

    成年的亲王就藩之国离开京城,自然是好事,起码能避免当年太子和秦王这样各结党羽,互相争斗的情况。

    万一争斗过火失控,太上皇李渊可就是前车之鉴啊,更别说建成元吉惨死兄弟之手的惨事了。

    李世民不想再有这种事情发生,长孙皇后当然也不希望承乾将来受到李恪或李泰等人的威胁,更不愿意他们兄弟相残,甚至是父子猜忌的。

    亲王们成年后离开京师,便也就能绝了这种可能。

    “阿兄与其抱怨,何不与秦三郎一样,好好为陛下和朝廷,也为承乾好好琢磨考虑下这制度得失,拾遗补缺呢?若是阿兄做为国舅能够也表态支持分封,那么这事推行起来也会顺利的多,而我相信,陛下到时肯定也会考虑到阿兄的功绩,在赐封地时,也会挑一块比较好的封地的,甚至让阿兄如秦三郎一样自行挑选封地呢。”

第398章 笑面虎

    长安城郊。

    灞桥驿。

    太子承乾亲自了京郊迎冯盎入朝,参政秦琅陪同迎接。

    为了表示对冯盎这位耿国公的重视,秦琅特意把当值的六百名太子旅贲都给召集起来,让他们全都顶盔贯甲,一个个把自家家传或订制的甲胄穿上,不能穿旅贲制式装备糊弄。

    于是乎,一大早上,灞桥驿的驿丞和驿卒们,还有刚好昨日在驿站里歇脚的官员们,都见到了一支铠甲华丽的耀眼的军队。

    六百骑,人皆骑着雄骏战马,虽然坐骑不是具装甲骑,可每个旅贲依然还是把自己的马披上了马甲。

    六百具铁罐头,武装到了牙齿。

    每人的铁面罩上还画着九头蛇的彩绘,张牙舞爪吐着舌信子,狰狞可怖。

    连战马的马甲,都全绘成了豹子的纹彩。

    “威武!”

    “真雄俊啊!”

    驿站里的人都爬到了驿站的土墙上围观,看的那个兴奋啊。

    “那可不,知道这是啥?太子旅贲军,上次太子在这里检校三千旅贲时,可比这热闹多了,也更威武。三千旅贲硬是纹丝不动如石像般的站了整整一天啊!”

    “吹牛,谁能如石像一样站一天?”

    “没见识了不是,这是哪?长安城啊,太子旅贲是谁?天下百万将士中的精选骁勇,而且个个都是将门子弟,父兄们低于五品,都进不了旅贲军。人家那本事,都是家传的,知道吧?”驿丞有些得意的向周边吹嘘着。

    “这些马真高啊,比皇帝的千牛卫仪仗队的骑兵都不差呢。”

    “那是当然,将门子弟,不但武艺强,这装备自然也不差的。知道武德时,西域的康国,也就是汉代时的大宛国,他们曾派使者送了许多汗血宝马的种马来京吧?”

    “这些年,那批汗血宝马已经配育了许多宝马呢,这些旅贲的坐骑,可多是出自皇家御马苑里的宝马,你看那个头,每匹都是肩高过人呢。”

    承乾今天倒没披甲,一件紫袍配上玉带,风流小帅哥的模样,有几分人畜无害的样子,可后面这群钢铁猛兽站着,便又衬托着承乾的不怒自威来。

    秦琅也是紫袍玉带。

    “老师,咱们来迎耿国公,可这般阵仗,是不是有些过了?”

    “过啥?冯盎这家伙也是个老油条了,乱世之枭雄,必须得震他一震,否则这种人容易乱来。”

    冯盎年少时就奉冯老夫人之命,率军讨伐广州之乱的叛军,也是个少年成名的猛将。

    在岭南那块地方,弱肉强食,没有点真本事,是很难站的住脚的。不说豪强林立,就是各自家族里面,争斗也是很激烈的。

    当年冯盎和兄长冯暄可也是经历过一番龙争虎斗,最后才得到继承权的。但冯暄可不老实,这些年来来回回的没少跟冯盎斗。

    更别说,当年冯盎曾奉杨坚诏入朝,去汉中当过太守,后来在杨广在位时,又入朝当大将军,跟着杨广西巡北狩,东征高句丽。

    冯盎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也是个乱世里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仅凭这六百旅贲当然是吓不到冯盎的,毕竟他曾经也是百万大军征高句丽中的一员,但是,该有的态度还是得表露一下的。

    这六百旅贲拉出来,是要告诉冯盎,朝廷呢欢迎他入朝,太子和宰相亲自来郊迎,这是给足他脸面。

    但是这六百全副武装的旅贲也是要提醒他,朝廷并不是离不开他,更不是拿他没办法,所以千万不要有不该有的想法。

    秦琅很期盼跟冯盎见面,虽然这位闻名已久的老枭雄他还没见过,可两人你来我往已经接触过许久了。

    秦琅一年前就已经开始正式进军岭南置业,过去之前秦琅就主动跟冯盎去信联络,提前拜了码头。

    不管怎么说,人家都是地头蛇,去了那边,先拜个码头也是应当。

    秦琅主动找冯盎合作,两家从蔗糖合作开始,如今已经开始在谈造船厂和开矿山的事了。

    一个是朝中新贵,当红炸子鸡,一个是岭南地头蛇,江湖老枭雄。

    现在秦琅得了一块交州的世封地,虽然跟冯盎家的地盘还隔了个北部湾,那是宁家地盘,但正所谓远交近攻嘛。

    正因隔了个宁家,双方才更适合合作,这样才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能各取所需。

    宁家跟陈家,隔着个云开大山,其实斗了有二百年了。

    双方其实都是南下的汉人,可在中原朝廷眼里,都已经变成了岭南俚帅蛮王了。

    虽然秦琅还没去交州,但想在交州发展,光靠交桂广这三个朝廷控制的地盘还不够,桂广远水难解近渴,交州倒是可依,但毕竟势孤,所以还是得再找个当地地头蛇合作。

    有合作基础的冯盎,自然就是最佳人选。

    不过合作的前提还是诚意。

    若是冯盎自以为是地头蛇,就想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有其它想法,秦琅就要再仔细考虑考虑了,毕竟岭南也不止一个冯盎。

    丘和虽然被征召入朝,可丘家在交州也经营了十几年了,实力不弱。更何况,秦琅也还可以考虑找钦州的宁家啊。

    或者说,冯盎不是还有个跟他不对付的大哥冯暄吗?

    另外,俚族第一家族冼家,秦琅也可以直接联系的。

    当然,这些都是在跟冯盎合作不了后的其它打算了。

    秦琅始终还是觉得,冯盎应当是第一最佳合作人选,这人有见识,有城府,知进退,跟聪明人打交道虽然会比较累,但其实还是能比较放心的。

    没等多久。

    冯盎便来了。

    这位岭南第一豪酋,握有十万人马,控有二十余州的耿国公来了。

    没有什么浩大的排场。

    冯盎很低调,低调的都不符合他的身份。

    一袭有些掉色的紫袍,骑着一匹显的很矮小的瘦马。

    儿子冯智戴骑马陪着,身后也就跟了几十个随从而已。

    若不是冯智玳跑过来跟秦琅说,他阿爷到了,秦琅都没想到,这个家伙居然就是冯盎。

    岭南王啊。

    曾经有人劝说他自立为南越王,冯盎确实是有这样资格的隋末称王的,可这个拥兵十万的家伙居然不为所动,依然很老实的当着隋朝臣子,直到大唐派人来宣旨招抚,这才拜领旨意归附大唐,被授为八州总管,封国公。

    有点黑黑瘦瘦,甚至干巴。

    这黑黑的模样,倒确实是岭南来的样子,不过这干巴模样,倒是出他意料,本以为,岭南王应当是个魁梧大汉的。

    冯盎的眼神很沉稳。

    他骑马来到秦琅和承乾面前,还有二十步的时候,便下了马。

    一路缓缓行来,不疾不徐。

    “臣冯盎拜见太子殿下!”

    “盎见过卫公!”

    一听这人说话,秦琅就知道这是个老江湖,秦琅这边摆开的阵势,对人家没有丝毫的影响。

    不过冯盎表现的如此淡定,秦琅觉得他其实已经是猜测到他的用意了,他越是淡定,越发证明他的安排起了效果。

    “耿国公一路辛苦了!”承乾伸手虚扶冯盎。

    秦琅则笑着叉手见礼。

    “耿公,我已让智玳在路边备下了帐篷,还准备好了茶水点心,请过去饮茶,略做休息。”

    “多谢卫公。”冯盎微微一笑。

    冯智玳这时上来拜见冯盎和兄长,老冯对着儿子打量了几眼,然后点了点头,并没多说什么。

    六百旅贲见到冯盎来了,都憋着一股劲的要展示下雄风,可惜人家冯盎压根就好像没瞧见他们一样。

    六百旅贲,就这样成了双方初次会面的华丽背景板。

    路边帐篷里,双方坐定,喝茶吃点心,平淡的跟老朋友郊游一样,没有丝毫的惊心动魄。

    冯盎跟个乡下进城看望亲戚的老农一样,没有半点张狂气息,内敛沉稳的怕人。

    在太子面前表现出恰当的尊敬,面对秦琅也没半点畏惧,但也没轻视。

    就真跟亲戚长辈与子侄们见面一样。

    “耿国公此次北上,谈殿等当不敢趁机乱来吧?”秦琅笑呵呵问。

    “请卫公放心,他不敢。”冯盎自信的说道,然后递上一本折子给承乾。

    却是冯盎奉朝廷诏令,主动调整他控制地盘并省州县,调整官吏的折子,原来那二十多个州,现在已经完全按朝廷的计划并省为五个州了,许多原来的州降为了县。

    冯盎并省州县后,现在新职是广州大都督府司马兼高州刺史,冯智戴是雷州刺史,他兄长冯暄是罗州刺史,冼宝彻是崖州刺史,长子冯智戣则是琼州刺史。

    这五个刺史职务,其实就是秦琅主动向冯智玳透露的朝廷打算,然后冯盎果然全盘接受了。

    居然让向来不和的兄长冯暄出任了卡在高雷之间的罗州刺史,让不和的冼宝彻出任了海南岛二州之一的崖州刺史。

    这家伙表现出了惊人的配合顺从。

    这五个刺史之外,下面的一众州县官吏,冯盎拟了个表单,请求朝廷铨选审核。

    这本来也是属于他们的南选之权,他一样都愿意呈请朝廷铨选。

    在这本折子后面,还有一本广东道高罗五州户籍帐册,是冯家统治的核心,现在也一并都上交朝廷。

    冯盎很了得,他面对着朝廷的猜忌,直接躺地上,把白花花的肚皮露了出来。可秦琅知道,这并不表示冯家就可以随便拿捏了,仅凭他能调动十万之兵,冯家就永远不是可以随便拿捏的。

    他敢入京,敢献上户籍,都是有这些做为倚仗的。

    这真是个聪明人,也很胆大。

    秦琅笑了,第一印象挺不错的,冯盎比他预料中还让他喜欢,他喜欢这老头,这种聪明人适合交往,因为他很理智,不会随便感情用事。

第399章 暗杀

    “岭南乱的太久了,陛下很不满意。朝廷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岭南,是一个繁荣的岭南。耿公,你是陛下所信任的臣子,在岭南又德高望重,实力雄厚,要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啊!”

    秦琅说,“谈殿等只是岭南的井底之蛙,连夜郎的实力都没有,却也想学夜郎自大。耿公你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跟他们那些井底之蛙不一样,你看看如今之中原,是如何的强盛。”

    曾经把杨广困在雁门数十天,朝不保夕差点被俘的突厥人,如今颉利大汗都已经向大唐称臣进贡了。

    当年的始毕大汗之子突利小可汗,现在更是已经接受了大唐皇帝的册封,光明正大的接受金狼大纛,直接拉着自己统领的东部诸部,以及契丹、奚、霫、室韦等自称突利大可汗了。

    漠北的铁勒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也受封大唐册封的真珠可汗封号,在漠北树起了黑狼大纛。

    西突厥的泥孰可汗和莫贺咄可汗还在内讧,大唐以天山南北为界为他们划分地盘,让他们共治,各称大汗,结果两位西突厥大汗也不敢有异议,虽然在西域依然各自攻伐,可起码,他们双方都还是共同上表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朝贡称臣。

    强大的大唐,虽然还未恢复到大业初那般的强大,可锋芒毕露。

    “我可不敢称德高望重,更不敢说实力雄厚,我只是为朝廷守边而已。所谓十万之兵,那都是外面的谣传啊,卫公切莫相信。”冯盎淡淡的应道,“谈殿先前与宁长真背叛朝廷起兵,某等奉旨讨伐击败后,谈殿又不死心,暗里煽动罗窦二州垌蛮叛乱,攻击州县,劫掠汉民,实是罪不可赦。”

    “我身为朝廷官员,也只能尽力而为,召集乡民义士,共击贼蛮。我等在岭南,盼朝廷天军如久旱盼甘霖啊。”

    “从隋末到如今,岭南确实混乱太久了,断断续续已经打了十几年,百姓深受其苦。上次平叛乡兵义士们的赏赐也还没有定,伤亡抚恤也还没,现在谈殿又乱,岭南州县已经无钱再募集乡勇,也无钱再更换装备武器了。”

    “事实上,朝廷要在岭南裁并州县,清民入籍,开征税赋,许多先前响应征召参与平叛的许多俚僚忠义,现在也多有怨言,表示不能理解,若是谈殿卷土重来,只怕将掀起一轮更大的叛乱!”

    秦琅呵呵一笑。

    这个冯盎,老江湖了,这个时候也知道说困难谈条件。

    “耿公啊,二郎就亲自统领着五万冯家军,耿公手里也还五万人马,据说还随时能再征个十万不成问题,怎么就镇压不了叛乱?现在朝中可是不少人在说,这是耿公有意在养贼自重啊。”

    话音虽轻,可暗藏锋芒。

    冯盎面色不变,“我冯家一腔忠心热血,却被人如此诬篾,真是令人寒心齿冷。”

    秦琅一笑而过。

    旅贲护卫着一路抵达长安城下。

    巍巍长安。

    “耿公,与当年隋之大兴城时相比如何?”

    冯盎来过长安数次,第一次来还是在杨坚仁寿年,不过那时,这座城不叫长安,叫大兴城。

    后来也来过几次,再后来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冯盎便陪侍洛阳,再没回过长安了。

    一恍,也有十来年了。

    隋大兴城,已经更名为唐长安城。

    大兴宫,也改成了太极宫。

    “当年我初次来此时,长安城的外郭城墙都还没有修建,只修了城门处。想不到,如今外郭城也修的如此完备雄伟了。”冯盎道。

    “完备的可不止是外郭城,长安城现在已经恢复了开皇之盛了,数十万家,三市兴盛。”

    冯盎站在南门前,感受着这五门洞正门的雄伟壮阔。

    “耿公,刚听到一个消息,宁长真死了!”

    冯盎一怔。

    “死了?”

    宁长真的死确实震惊了冯盎,这位可是宁氏的族长。宁家跟冯家一样都是中原南下岭南家族,在岭南都有二百年了。

    家家祖籍河北冀州,是春秋著名的宁戚后代。在南朝宋明帝时,临淄地被北魏吞占,宁氏家族便随刘宋朝廷南下。而到了梁武帝时,宁长真的祖父宁逵出任定州刺史(玉林),总督南定等九州诸军事。

    陈武帝时,迁安州刺史(后改钦州)。

    宁家便从宁逵到宁猛力再到宁长真,从梁陈隋唐四朝镇守云开大山以西的钦州湾一带。

    宁氏家族雄据一方,与中原王朝时即时离。

    相比起在云开大山东面的冯家来说,宁氏家族更彪悍凶猛,这也与当时西面环境更复杂更落后有关,那边的俚僚蛮势力更强。

    虽然历代朝廷经常出兵征讨宁家,可也无济于事,打打停停,无法根治,每次只能打一打再抚一抚。

    宁氏家族也因此世袭钦州刺史。

    而宁氏家族一面对抗朝廷,一面又积极开拓广西,对周边的俚僚们经常大打出手,将他们征服或驱离,然后设立州县,纳民入籍,开征税赋,垦荒开地。

    到了宁长真时,宁家已经拥有了当时广西数郡之地,占了近半个广西了,甚至势力一度到达了邕州(南宁)一带。

    宁长真的父亲宁猛力继承宁逵之位,十分彪悍凶猛,他在位的时候宁氏扩张迅猛,隋朝虽曾出兵讨伐过宁猛力,可后来也还是难以将其彻底击败,最后不得不妥协招安。

    而宁长真也是打小跟着他爹统兵征战,没少跟隋军交战过,也跟俚僚蛮打过许多仗,凶悍无比。在开皇二十年他承袭钦州刺史一职,后来在大业元年,还曾奉命率部从征林邑,立有大功,赐上开府,钦江县公,行军总管。

    此后又随杨广远征辽东,受封鸿胪卿,岭南安抚使,升右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

    武德五年,归附大唐,授封钦州都督。

    武德八年,起兵反唐,联合冯暄、谈殿等攻州掠地,后被冯盎等联兵击败。

    虽然兵败,可宁家依然还保持了他们原有地盘不失。

    事后,朝廷也依然只能对他进行安抚。

    宁长真依然是岭南西最大的势力。

    谈殿上次煽动罗窦二州蛮做乱,其实就是有宁长真在背后支持的,宁家不仅占有数州之地,而且控制了北部湾,他们既掌握了岭南到交州的航线,而且也还一直握有合浦大珠的采捞交易等,可谓是财力雄厚,兵精粮足。

    冯盎入朝时,宁长真还在钦州活的滋润着呢,朝廷都已经授封他为安南大都护府司马、钦州刺史,还封他为康国公。

    怎么就死了?

    秦琅微微一笑。

    冯盎心中一凛,这个笑容很邪性。

    “莫非是朝廷出手?”

    “我刚得到的消息,据说是因为合浦采珠人暴乱,宁长真在府中被一个采珠人之女出身的侍婢毒杀。”

    合浦大珠非常有名,出自珠母海,也就是后世北海合浦一带海域,这里风浪较小,且流水清澈,咸淡适中,水质上好,水温也适宜。

    因此历来都是最适宜的珠母贝的繁衍地,宁家在珠母海有白龙、青婴等七大珠池,所产海水珍珠通称为合浦大珠,也称为南珠,受到历代皇室贵族们的重视珍爱。

    因此岁岁成为贡品珍物,在合浦,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称为珠民。

    据说宁氏家族的七大珠池,几千采珠人一年能采三万两珠,利益巨大。不过采珠人的日子却极为辛苦,常年在海中采珠,不但会被鲨鱼咬风暴吹,而且往往都会患上风湿等病痛,寿命很短。

    最要命的是,宁家对珠民都是定有任务的,交不够珠便要受罚,所以合浦采珠人其实就跟一群奴隶一样。宁氏甚至禁止这些采珠人上岸生活,他们世代只能生活在海上船上,也不能在陆地上拥有任何财产。

    合浦大珠的珍贵和繁荣,是无数采珠人的悲惨史。

    但冯盎不信这些采珠人敢暴乱,甚至能杀宁长真,因为合浦采珠从汉朝就开始了,珠民的历史甚至在秦以前就有了。

    两千多年的采珠历史,这些珠民们向来悲惨,可没见过珠民们暴动过,更别说能杀掉宁长真了。

    冯盎不得不怀疑,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说不定就是朝廷暗中出手,先是挑拨了珠民暴动,然后又趁机派人毒杀了宁长真,再栽脏到珠女身上。

    岭南西部,郁水(右江、邕江)南岸,之前可都是宁氏家族控制的,虽然之前出了宁纯这个背叛家族,转投大唐的不孝子孙,宁纯还把他们父子原本控制的雷州半岛给献给了朝廷,最后让朝廷划给了死对头冯盎控制。

    但总的来说,宁氏家族还是很团结,实力也还在,现在宁长真这个当家人突然就这么被毒死了,这可真是让人怎么都没想到的。

    冯盎呆呆的站在长安城南门前,许久都没有动一下。

    威霸岭南西南部的一代枭雄宁长真,就这样死在了一个珠女手里?一杯毒药,就干掉了一代枭雄?

    冯盎突然打了个冷颤。

    这都人间四月天了,岭南早就炎热无比,怎么长安城却还这么冷呢?

第400章 又一个杨广

    岭南一代枭雄宁长真没死在反叛朝廷的战争中。

    武德八年的叛乱后,朝廷安抚了宁长真,还给他进位康国公,据说按世谱记载,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氏。又说,宁,卫康叔之后。

    卫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弟,获封畿内康国,故称康叔,所以朝廷当初授宁长真康国公时,宁长真还真是十分高兴。

    对朝廷也就客气了起来,特派人向长安再次进贡合浦大珠。

    转眼过去了三年了,连冯盎都没有想到,本该平静了的江湖会再起波澜。冯盎不会去打听什么珠民暴乱,珠女下毒这些,不管表象如何,做为一个老江湖,他都自有另一套判断法则。

    在他眼里,宁长真绝对是死于朝廷之手。

    朝廷忍了三年才动手,一击必杀。

    难道这才是当今皇帝的真面目,狠辣无情,事后清算?

    想及起,冯盎真是有些惊惧了。

    他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按常理行事的人了,跟这种人打交道,会很头疼,尤其是对方实力远强于自己的时候,那就更恐怖了,这意味着无法预测对方的行事轨迹。

    这倒有几分类似于杨广。

    难道当今天子是又一个杨广?

    联想到武德八年时紧随宁长真起兵的宁道明,在去年,也是被不知名的州人所杀一事,冯盎越发确定,看来朝廷对于叛乱的宁氏家族早就动了杀心。

    先杀宁长真兄弟宁宣之子宁道明,接着又杀了宁长真,这下宁氏家族一心反叛者都被杀了,剩下的宁家人,反倒是之前反对叛乱的宁纯实力既强,辈份也尊。

    “耿公,请入长安!”

    秦琅笑呵呵的请冯盎入城。

    冯盎迈出一只脚,却又停了下来。

    “不知道朝廷打算如何处置宁长真善后之事?”冯盎忍不住问,朝廷会不会借机把宁家地盘给吞了?

    当初宁道明死后,朝廷就下旨拆分了宁道明的越州为越州、南合州和姜州。

    “暂时还不清楚,这个得朝廷考虑后做决定,若是耿公关注,那我打听到结果后告诉耿公!”

    进入长安城,冯盎已经再没半点心思去看这雄伟的城池,也没心思看比当年大为变样之处。

    秦琅一路把冯盎送到了耿国公府。

    这是皇帝为事先就为冯盎敕建的府第,冯智玳也早就为冯盎到来做足了准备,府里仆婢一应俱全。

    “我就不打扰耿国公休息了,耿公一路旅途奔波,请早点歇息吧!”

    冯盎有些木讷的应答。

    出了耿国公府,秦琅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承乾问,“钦州珠民暴乱,那岂不是又要生乱?”

    “几千珠民不满宁氏的苛待,奋而暴动,情有可原,朝廷只要派一使者过去宣诏安抚,事情便可安定,不要担心。”

    承乾还是太年轻了,真以为是一群珠民生乱呢,不过他也没跟他细说,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品,细细品,光别人教没用。

    “走,回宫复命吧。”

    径直去了太极宫,两仪殿里,秦琅和承乾向皇帝复命。

    “冯盎接入城了?”

    “嗯。”

    皇帝问了几句后,便挥手让承乾回去读书去了,单留下了秦琅。

    “刚才冯盎听说了宁长真死讯后,什么反应?”

    “反应很大,原本一路上冯盎倒是风轻云淡的,可在城门处听到宁长真死讯后,却是怔然失神了许久,此后一路闷闷不乐,仿佛失魂落魄了一样,到了陛下敕建的耿国公府后,也还没回过神来呢。”

    李世民听了十分满意。

    “哈哈哈,这个宁长真,还真以为朝廷可欺,狗贼!”

    “这次镇抚司事情办的漂亮!”秦琅赞道。

    李世民让秦琅坐,“这本来也是你当年还在镇抚司时亲自策划的,你未离任时干掉了宁道明,还没来的及干宁长真这老狗便离职了,张亮继任后,可是大不如你,本来早就要完结的事情,愣是又拖了一年多,到现在才办好。”

    “宁长真毕竟岭南枭雄,身边向来防范极严的,这次行动终究还是很漂亮的,既除了宁长真,又把锅甩到了珠民暴乱头上,最后还是要宁家自己来担责,谁让他们向来苛待珠民嘛。”秦琅呵呵笑道。

    整个计划,确实是秦琅任镇抚使时定下的。

    当初宁长真等人不肯输籍纳税,起兵叛乱,李渊虽然召冯盎等岭南豪强出兵击败了他们,可朝廷并没有余力出兵岭南,所以最终结果也还是派使者过去招抚。

    李世民兵变继位后,对于太上皇的这个处置结果是非常不满的。

    尤其是宁长真得封康国公后,并没有怎么老实,岭南的俚僚做乱始终不得平息。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秦琅提出要来一个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必须得维持朝廷在岭南的威信,否则这样乱下去,朝廷便毫无威信可言,以后那些土王谁还听朝廷的?

    可当时情况,朝廷第一大敌还是北方突厥人,另外还有梁师都、苑君璋、杨政道这些人呢,哪有空真发兵岭南。

    因此秦琅提出搞斩首刺杀行动。

    目标直接选定了上次叛乱的领头羊宁长真宁道明叔侄俩。

    刺杀宁道明的计划倒是很顺利,这人年轻,又嚣张,喜欢打猎。所以秦琅经过一番策划后,镇抚司派出了得力人马,潜入岭南越州,在一次宁道明入山打猎的时候,让刺客扮作是山里的僚蛮,假装仇杀,射杀了宁道明。

    这次刺客很成功,镇抚司的伪装也不错,事后宁家虽然有所怀疑,可并没有找到什么破绽,这事就这么结了。

    “陛下,刚才冯盎问起说不知道朝廷会如何处理宁长真善后之事。”

    李世民望向秦琅,他对宁长真那是恨之入骨,最讨厌这种喜欢背后捅刀子的蛮夷。

    真刀真枪李世民不怕任何人,可当时趁大唐北方面对突厥威胁的时候,岭南的宁氏却在背后捅刀子,这事谁都恼火。

    “朕恨不得数陈宁氏大罪,然后株连他九族。”

    李世民恨恨的道,“可朕也知道,这不现实,朝廷也还得顾忌岭南的那些人。”

    秦琅点头。

    “宁长真既然死了,死在了珠民暴乱之中,虽说事出有因,可毕竟也是朝廷国公,地方刺史,所以臣以为,还是当下旨安抚,尤其是宁长真的爵位,可令宁长真之子宁琚承袭,另外钦州刺史之职,也可由他接任。”

    “会不会对宁家太好了点?”李世民反问,好不容易干掉了宁长真,朝廷就这样?

    “陛下,宁长真之子宁琚,臣之前为镇抚使时调查过他,一个纨绔子弟,并没有什么能力,宁家早年倒还是出了不少猛人,宁猛力、宁长真宁宣宁贙父子都很了得,能征善战,但到了宁琚这一代,已经大不如前了,宁纯就不说了,吃里爬外,当初只因为宁长真在其父死后,没有把合浦郡太守的位置交给他,而是交给了另外一个侄子宁道明,宁纯就怨恨在心,等宁家反叛起兵之时,居然起兵阻拦,主动为朝廷讨伐。”

    虽说宁纯是亲唐的,可对于宁纯这种吃里爬外的行为,其实谁都不喜欢,毕竟宁纯又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仁大义,他不过是因为私欲得不到满足,而跟家族生怨背叛而已。

    “家氏年轻一代里,之前宁道明是比较骁勇彪悍的,可他太轻狂嚣张,他死后,宁家就真后继无人了,宁纯不行,宁琚更不行。”

    “那也不能就这样让宁琚袭爵袭职,得借此机会再削宁氏之势。”

    秦琅想了想,“那臣建议可把宁氏的地盘调整一下,裁并州县,以原宁越郡南面为钦州,原合浦郡南面为廉州,两州北面之地分割出来,分设为横州和容州。至于宁氏原钦州西面大山以西之地,隋时原郁林郡的地盘,也全都分出,划入邕州管辖。”

    当年宁氏的地盘很大,现在秦琅挥起刀来很狠。

    雷州半岛早就被冯家拿去改为雷州了,所以不可能再还给宁家。

    而原来钦州十万大山以西的郁林郡内那大片地盘,现在也划走。

    就是宁越、合浦两郡北面,也划出不少到其它州。

    最后只留了四个州,钦、廉、横、容四州。

    “宁琚袭康国公爵位,授钦州刺史,宁纯则授廉州刺史,至于横容二州,则由朝廷另派官员出任刺史等职。”

    廉州也就是原合浦郡一部份,这里当年本来就是宁纯的父亲担任太守,甚至是他父亲辛苦开拓的,现在让宁纯回来任廉州刺史,自然是要以宁制宁。

    钦州以西,邕州以南,那里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也是俚僚人占据的大本营。

    皇帝思索着,沉吟着。

    “好,就让那个幸运的家伙袭封康国公爵位,授钦州刺史。授封宁纯合浦侯,廉州刺史!”

    “不知道当冯盎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李世民抚着手里的茶杯。

    秦琅笑道,“只怕冯盎今天会睡不着了。”

    “只要他心向朝廷,忠心于朕,自然不用担忧。”李世民道,“一会朕让人过去赏他些东西,安抚安抚他。”

第401章 求封

    秦琅一觉醒来,新罗婢女告诉他耿国公父子来拜访,正在前厅。

    卫国公小花厅里,秦琅的义兄秦用正和老马头阿黄在替他招待冯盎父子一行,他进来时,冯盎正抱着秦琅的儿子秦俊,那小子也不认生,竟然跟冯盎在那里咯咯的笑。

    “这孩子可真俊!”

    冯盎笑着对他说,抱着孩子都不愿意撒手。

    “卫公,你家大郎跟我挺投缘的,我喜欢这孩子,在岭南,智戴给我生了个聪明又可爱的孙女,跟这孩子一样讨我喜欢。我冒昧,不知道能不能跟卫公结个亲?”

    冯盎抱着秦俊,对他做着鬼脸。

    冯智戴和弟弟智玳站在一边,那位号称岭南小霸王的冯智戴倒是高大魁梧,跟黑瘦的冯盎好像是两个人。

    他也没啥笑容,对于父亲提出要拿他女儿跟秦琅联姻,也似根本不关自己的事情。

    “是我嫡女,排行第四,正妻宁氏所出。”智戴补充了一句。

    冯盎则告诉秦琅,这个宁氏正是宁长真之女,宁琚的姐姐。

    岭南三大汉人豪族冯宁陈,其实也是一直都有相互联姻,冯家与冼家是世代联姻,但与宁家也是代代结亲,两家互娶。

    智戴妻子宁氏其实是他的续弦,他发妻也是冼氏,后来冼氏病亡,于是改娶了宁氏为续弦。

    而宁家的宁道明娶的则是冯暄的女儿。

    所以说,两家关系很复杂。

    秦琅笑着招呼大家坐下,让人上茶。

    冯智戴呈上礼单,“一些岭南家乡的土物,还望卫公不要嫌弃!”

    秦琅接过瞧了两眼,发现还真是些岭南土产,不过这些土产可不便宜,什么象牙犀角珊瑚,岭南自产的金砖银饼子,还有各种香料,甚至还有宁家产的合浦大珠。

    后面的单位也是惊人。

    比如这南珠,不是一颗两颗一串两串,而是特等大珠一斗,上等珠二斗,二等珠五斗。

    珍珠直接就送了八斗。

    金砖银饼子也是给了几箱,甚至还有金沙一担。

    这个担字,秦琅看的有点牙酸,他不知道这金沙究竟是沙状的黄金,还是说岭南那边产的含金量较低的砂金,可就算是砂金,那也起码含有黄金了,否则叫啥金。

    金子密度这么高,一担沙金,那也值不老少钱了。

    这就是土皇帝的财力啊。

    “耿公,这可不敢收啊。”

    “智玳在京师长安,多亏了卫公多方照料,否则这蠢货还不知道要惹多少祸事呢。再者,之前卫公多有提携,我冯家于蔗糖等合作上,也是进项不少,这些也只是礼尚往来而已,万望不要嫌弃。”

    冯盎又说听闻朝廷要搞世封刺史之制,而秦琅已经率先获得自选封地之权,秦琅选了交州与钦州之间的一块地方,赐封武安州,这事他很高兴。

    “以后,我老冯也能跟卫公做个邻居了,将来还得要卫公多多照料呢。”

    秦琅呵呵一笑。

    “以后我秦家到了安南,其实是要多依仗耿公和冯家才是啊,在岭南,谁不得给冯家几分面子呢?”

    这时,冯智戴出声,“智戴愿将小女四贞许给卫公大郎,不知道卫国可否接纳?”

    冯家父子都很主动的想跟秦家联姻。

    宁长真之死,让冯盎父子昨夜一夜未眠,虽说皇帝还特派人来宣旨打赏,可爷俩还是一致认为,先前宁道明和现在宁长真之死,都应当是长安朝廷出的手,极可能就是那个镇抚司所为。

    虽说已经得到消息,皇帝降旨,让宁长真之子宁琚袭康国公之爵和钦州刺史,但也听说了朝廷要把宁家地盘并省削减之事。

    不管怎么说,这次宁家都为他们的背叛付出了血的代价,极为惨重。

    冯盎虽然自认为他向来对朝廷恭敬,此次又是召之则来,朝廷没有理由对付他,可有宁长真叔侄的前车之鉴,冯盎还是十分谨慎小心的。

    冯智玳则提出秦琅父子在朝中极为得宠当红,若能交好秦家,或许能在朝中找到一个有力的依靠。特别是他听闻秦琅得了世封之地在交州与钦州之间,认为秦家也一样会愿意跟冯家交好。

    “俊儿还这么小!”秦琅笑着道。

    冯盎抱孙子一样抱着秦俊,不肯撒手,“卫公,这孩子若是嫡出,我老冯也不敢冒昧提出结亲的,我们偏僻之地的人,也有几分自知之明。只是实在喜欢俊郎,便壮胆冒昧了。”

    “耿公言重了,岭南冯家虽说南迁岭南二百年,可以前也是北地名门啊。”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在那里东扯西拉了好一会,秦琅这才松口,同意了这门亲事。

    冯盎爷俩很高兴。

    尤其是冯盎,难得的笑红了脸,甚至当场表示说,“我知道中原名门规矩,门第之差的婚姻,低门第要向高门第付赔门财,以补偿门第差别。这方面我冯家不会坏规矩,我冯盎愿意拿出一千户昆仑奴外加一千户俚僚奴,并海船十条,绢布万匹,做为赔门财。”

    “当然,我冯家也会依照中原规矩,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的!”

    “耿公,这赔门财我可不敢收啊,秦家也不比冯家强啊?”

    冯盎却很谦虚的道,“我们是南蛮子,怎敢跟孔圣门下贤哲之后相比,秦家可是号称万石秦家,历经传承两千余年了。”

    冯家非要给赔门财,不收都不行。

    当然,冯盎也不是钱多的没地方,奴隶多的没地安,秦琅知道冯家有两万多个奴隶,但人家家大业大啊。

    冯盎这是示之以诚。

    为了免的秦琅反悔,冯盎甚至直接就向老黄要来纸笔,当场写了一纸婚约拍定此事。

    当婚书交换后,冯盎珍重的收入怀里。

    对秦琅的语气里少了两分客套,却也多了三分亲切。

    “我就托个大,以后就称你三郎吧。”

    “这是应当,您是长辈。”秦琅笑呵呵道,儿子定了人家孙女为未婚妻,自己当然也得喊冯盎一声长辈了。

    能与朝中当红宠臣秦琅结交,老冯很欣慰,秦琅是参政,太子老师,皇帝女婿,深得皇帝宠爱。而秦琅的老子秦琼现在更是军方第一人,朝中唯一的三公。

    有这爷俩在朝中为后援,冯盎终于能睡个安稳觉,而不用担心一觉睡下就再不来了。

    “三郎啊,你看这次陛下世封刺史,我老冯能不能也捞个名额,也为冯家挣个世封刺史呢?”冯盎问。

    秦琅看着这干巴老头,不由笑了。

    “耿公,您还需要这个?”

    “这个好,这个才好呢。”冯盎很认真的道,冯家虽说是岭南土皇帝,但土皇帝能拗的过长安的真龙天子?

    中原乱的时候还好,可一旦如现在一样强大起来,岭南土皇帝们可就要吃不香睡不着了。若能得一个世封,那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那种割据地位再次得到了现朝廷的承认。

    哪怕只得一个州的世封也好。

    冯盎是那种果决的人,他知道有舍才有得。

    秦琅很佩服这老头。

    一般人,就算如宁长真这种老江湖,都只是因为一点贪念最后翻了车。宁家为什么每朝都要跟中央朝廷打仗?

    皆因为每朝稍有点空暇的时候,就想要来整顿整顿下岭南。

    比如让岭南入籍纳税,派遣官吏,甚至是驻军等等这些实际统治的行动,可每次中原朝廷但凡有一点这种苗头,宁家轻则挑动俚僚作乱,严重则干脆自己举旗造反。

    总之,最后往往都是朝廷派兵来讨伐,宁家拉着许多豪酋、俚帅跟朝廷打,仗着占据地利之势,再加上岭南酷热的天气等,最后让朝廷难以速点速决,时间拖久,朝廷也只得妥协。

    于是朝廷承诺放弃征税入籍驻军这些,宁家依然是实际土皇帝,于是宁家便也就上表归降,继续进贡等。

    宁家跟朝廷玩过许多次这种游戏,每次得赢了。

    可是这次跟大唐再玩这游戏,却翻船了。

    宁家还是不想放弃实际割据之权,可谁能料到大唐却不是南朝那些皇帝可比的了。

    宁长真舍不得放弃半点权力,于是最后连命都输了。

    冯盎却是擅于判断形势,观察大局,他这人能成为岭南不倒翁,关键还是在于他顺势而为,从不强行逆流而上。

    朝廷要把冯家和冼家控制的二十多个州,并省成几个州,冯盎很听话,朝廷要分出几个州给其它人,冯盎也同意。

    他一步步退让,不轻易翻脸。

    一个世封州就能满足?秦琅其实不相信,他更相信冯盎就是以退为进,是在试探朝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这次朝廷重新区划岭南,冯冼两家不也得了五州?这本就跟世封没啥区别了,不是吗?”秦琅笑道。

    “别说五州,就是这次能进入陛下的世封功臣名单,也得封到世封一州,我冯家就满足了。”冯盎道。

    秦琅心想,你这话说的,你冯家满足了那冼家呢?不也得给世封一州?

    再说了,你家现在都实际控制五州了,朝廷难道只封一州?毕竟之前冯冼两家控制二十余州呢,虽说好多州现在直接降为县了,可毕竟冯冼两家是岭南最大的割据势力。

第402章 忠诚必将得到奖赏

    朝廷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实力的,更何况他们还表现的这么忠顺的情况下。

    “我会替耿公问问陛下的意见的。”

    “多谢三郎了,我老冯又欠三郎你一个人情了,我冯家对朝廷世代忠心耿耿,愿意为朝廷永镇岭南,若得世封,定不敢辜负背叛朝廷!”

    冯家此次入长安,一是表忠心,二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维持过去二百年数朝以来的实际割据地位,当然也愿意做出一些妥协退让,但大方面肯定还是不想放弃的。

    秦琅很了解他们的底细,当然朝廷现在也确实把主要精力和目光都放在了北方的,就算灭了突厥,下一步也可能是吐谷浑和西域,再其次也会是辽东高句丽,只要岭南和云贵的这些土酋们不搞事,皇帝也愿意暂时维持现状的。

    所以说,其实朝廷跟冯盎两边的打算,并没有什么冲突,是有很大的合作基础的。

    冯盎之前也是这样判断的,只是刚来长安,就出了意外,宁长真居然被朝廷搞死了,而秦琅这样的朝廷重臣,居然要世封到岭南交州去。

    秦琅只是第一个世封之臣,这样的世封臣子可能还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所以冯盎现在也有点慌,因此才会如此迫切的主动来搭秦琅的线,把嫡孙女许给秦琅庶子,并送上这么份大礼,就是想为这不明朗的局势找一个保障。

    “耿公,你也不必太过于担忧,忠诚总会得到赏赐的。你的忠诚,朝廷也是看在眼里的,之前你带头归附朝廷,后来又出兵为朝廷讨平宁氏叛乱,这些都是功绩。”

    “冯家在岭南二百多年了,久镇岭南边疆,守边是有大功的。别的我现在还不敢说,可世封刺史名单里,冯家绝对能有名字。甚至,冯家现在的地盘,肯定也还是要交由你们来负责为朝廷治理的,当然,朝廷现在拟行世封之制,所以到时可能也会在冯公的地盘上,划出那么一两块地来做为其它世封功臣的封地,这也是有可能的,冯公你要有些心理准备。”

    冯盎听到秦琅这么推心置腹的话,反倒是松了口气。

    中原真龙天子越强,岭南的土皇帝们就越得怂,肯定得吐出些利益,这是必然的。

    就看能保留多少。

    如果真按秦琅说的这样发展,冯盎倒还是能接受的,冯家在岭南二百年了,披荆斩棘的打下这份家业也是十分艰难的,他并不愿意在他手里葬送。

    送走了冯盎父子,秦琅更衣,骑马入宫。

    主动向皇帝汇报了冯家父子的动向,连那份礼单也呈给了皇帝过目。

    “倒是委屈你了,秦俊也是你的长子,虽是庶长,可为了朝廷,却只好答应冯盎提亲,订了一个南蛮女做未婚妻。冯家给的这赔门财,也是应当,你就收下吧。”

    秦家现在冉冉升起,正是需要好名声的时候,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跟名门联姻,现在却跟岭南俚帅冯家联姻,这无疑于家声不好,会被那些五姓七宗们耻笑,在李世民看来,这是秦琅为朝廷为他做的牺牲。

    “冯盎也想要世封,你怎么看?”皇帝把那张礼单折起,交还秦琅。

    “臣以为可以给冯盎这样的岭南、交趾以及黔中、云南等地的蛮夷酋帅们一个世封,毕竟他们本就实际据地称雄,朝廷也只是羁縻安抚而已。借此世封之机,可给这些豪帅们每家一个世封州刺史之位,其余的州,也可依然让他们自家兄弟儿子们担任,但不给世封,为以后留有余地。”

    在秦琅看来,给这些事实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们世封刺史之职,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变向的双方认证体系而已。

    朝廷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这些边疆蛮荒之地继续留在中原王朝的体系之中,让他们成为朝廷的州县,至于是羁縻还是世封,这些其实都只是个名字不同,并不影响实质上的统治事实。

    冯盎虽是汉人,其实朝廷也一直是将他视为蛮夷俚帅的,毕竟他治下统治的主体其实还是蛮夷们。

    只是他们势力的上层人物是以早年南下汉人为主而已,这就跟吐谷浑的可汗是鲜卑慕容氏,但吐谷浑的主体却是羌人和氐人。慕容氏当年是从辽东一路西迁到了青海,后来把当地混乱的羌氐诸部打服,然后称可汗的。

    故此,在朝廷眼里,管你是冯盎还是宁长真又或是陈树龙,这些人统统被称为岭南俚帅,都归类于蛮夷首领,这跟云南昆明的爨氏蛮一样性质的。

    比如云南东部,就分成了东爨与西爨两部,东爨又称为东乌蛮,具体又有暴蛮、卢鹿等诸部落。

    而西爨又称为白蛮。

    乌蛮和白蛮都是拜鬼习俗,主体据说就是汉晋时的叟人,也是后世彝人的先民。

    乌蛮相对落后野蛮一些,白蛮则被称为熟蛮,与汉人接触多,相对开放一点。

    在云南的大理洱海一带,也有诸多部落聚居,同样也分为生蛮和熟蛮,这些部落最大的为六诏。

    其中的南诏后来得唐朝扶持统一其它诸部,最终成为云南最大的势力,甚至后来反唐,跟唐打了上百年的战争。

    总的来说,此时的唐人,习惯把川西一带的蛮夷称为戎,把云南一带的称为蛮,把贵州一带的称为夷,把两广一带的称为俚或僚。

    反正都是蛮夷,只是分属几大不同的族群,内部又有无数的部落垌寨,各有大小首领等等。

    许多大部落的首领,只要他们不称王不立国不叛乱,那么朝廷就册封他们官职,让他们实际统治地方。

    这些人都统称为朝廷的羁縻州,称臣纳贡却不缴税赋,也不入户籍,完全自治的地方。

    因此朝廷如果给这些羁縻州蛮夷刺史们,授个世封名头,其实没半点什么实际变化。

    他们有没有世封刺史头衔,其实都是一样的世代相袭的,除非是被别的部落首领抢夺攻杀,或是自己内乱。

    授封他们为世封刺史,其实也就跟周天子分封时,把一些偏远之地的蛮夷头领们,也授封个爵位是一样的。

    羁縻刺史跟世封刺史有啥区别?

    真要说区别,其实羁縻刺史权力更大,真正的完全自治,而世封刺史却权力受到不少限制,比如人口得入户籍,田亩得入帐,甚至得按大唐律法行事,按制收税,收的税还得缴三分之一入国库。

    世封刺史每年冬得入京朝集拜见天子,而羁縻刺史,往往可能三五年甚至是十年八年才去一次长安,有的可能一辈子都未必去一次长安朝见天子,更不用纳税,送点土产朝贡就行了。

    “陛下,若冯盎等蛮酋真想要世封刺史之名,朝廷还求之不得呢,世封了刺史之后,朝廷不也正好派长史、司马过去吗?甚至这些世封刺史的乡民、侍卫家兵等,也都要严格编额限数的。”

    秦琅觉得,那些蛮夷首领未必都愿意跟冯盎一样改世封刺史的。冯盎是个对形势把握很敏感的人,但其它蛮夷首领们就未必了。

    “跟冯盎说,也不用担忧这担心那的,只要他忠心耿耿,朕都会记在心里。长安也来过了,朕也拜见过了,就早点回返岭南吧。”

    “你跟冯盎一起回岭南,带上东宫旅贲南下替朕巡视岭南,若是岭南俚帅谈殿之流,还敢继续不服朝廷教化,砍下他的脑袋送回长安来给朕瞧瞧!”

    冯智戴被皇帝留在长安。

    李世民授冯智戴一个南衙十二卫中检校右武卫大将军之职,并且让秦琅暗示冯盎,若是冯智戴表现好,那么皇帝到时候可以考虑选一位县主赐婚给智戴。

    这其实也是告诉冯盎,冯家这位年轻一代的俊杰,短时间是不可能回岭南了,甚至可能得等冯盎死了,才会放冯智戴回岭南继承家业。

    “你这趟南下,可以顺便去瞧瞧朕划给你的那块武安州封地。”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刺史长孙顺德,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广州刺史高士廉,安南大都护法长史、交州刺史李大亮,这次也将一同出京南下赴任。

    “给你半年时间,代天南巡。”皇帝拍了拍女婿的手,“北伐在即,六路大军都在磨刀霍霍,朕不希望这个时候岭南还生乱子。若是谁敢不听话,那么等朕灭了颉利,便要收过头来狠狠收拾这些家伙。”

    “承乾昨天过来求朕,说想跟你去岭南,乱弹琴,岭南那地方,瘴疠横行,承乾这么年轻岂可轻易涉险?”

    “陛下,这绝非臣的主意啊,事实上臣对此一无所知,臣也坚决反对太子随臣南下的。”

    李世民叹了声气,“承乾自从跟你一起读书后,可是越来越胆大了些,可终究只是十一岁的孩子。”

    “臣明白,臣回头就去劝说殿下,让他安心在京读书、学习政务,习练武艺。”

    “嗯,关于世封之事,现在朝中阻力很大,朕希望你这次南巡,可以考虑一下顺便派人去封地经营一下,若是你这首封之地进行顺利,也能成为个榜样。”

    皇帝对世封刺史一事,依然还是念念不忘。

    “臣明白,遵令!”

第403章 狼卫

    长安南郊,灞上。

    江南、岭南宣抚使卫国公秦琅倚在圈椅上,注视着面前来来往往的人。

    皇帝让秦琅代天南巡,去南国走一趟,这趟差事并不会轻松。江南还好,现在分为江东江西两道后,还算平稳,此次重点还是五岭以南。

    这次秦琅既要送几位朝廷大员去地方上任,同时也是要去安抚并震慑一些蠢蠢欲动的井底之蛙。

    当然,皇帝还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差事,就是希望秦琅这次去交州顺便把封地搞一搞,最好是能搞出点花样动静来,这样皇帝就能继续推动世封之制,而不是像如今这样的被众臣们抗拒。

    南巡的队伍很大。

    冯盎这次入朝拜见天子,效果还是不错的,皇帝对他的忠诚很满意,赏赐也很丰厚。皇帝亲自下旨,敕封冯盎去世祖母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封号,并追赠忠贞侯爵,令南巡的秦琅为太夫人在岭南敕建冼夫人庙,为其塑像,地方官民四时祭祀,入朝廷祀典,以为正祀。

    这一道敕封,直接让这位出身于南梁,历经三朝的冼老太夫人成为古今第一位封候的女子。

    这是表彰冼夫人对于岭南的安宁的贡献,尤其是她忠于朝廷,爱国爱民的嘉奖。

    冯盎接到这封敕旨的时候,激动的伏地拜哭。

    皇帝如此表彰追封他已故祖母,那自然也是对冯家的看重,终于不用担心如宁氏一样被清算了。

    冯盎也被皇帝下旨敕封为岭南高州世封刺史,这是冯盎在拜见皇帝时,唯一向朝廷提的请求,皇帝满足了他。

    朝廷和冯盎对于这次朝见结果都很满意。

    “这些随从皆是岭南土生土长,熟悉岭南,而且也个个忠勇。”冯盎笑着把一群黝黑精壮的随从带到秦琅身边,“卫公南下,身边正好缺几个当地的向导随从。”

    如今已经被皇帝封为检校右武卫大将军的冯智戴告诉秦琅,“这些都是我亲自训练,曾经跟随我南征北战过的勇士。”

    那群岭南战士个头都不算高,也就一米六左右,但个个精壮,很彪悍,他相信这些人绝对很厉害。

    这是冯家自己训练的勇士,过去一直都是冯智戴的近卫队,如今他却将他们转送给秦琅。

    是送,不是借。

    因为这些人居然都是冯家的奴隶,冯智戴把他们的奴契直接交给了秦琅,从今往后,他们就是秦琅的奴隶。

    “君之不夺人所爱,智戴兄一手训练出来的侍卫,我怎么好要。”

    “卫公请放心,他们虽然是我一手训练出来的,可现在你是他们的主人了,他们只听你的话,绝对忠诚。”

    秦琅笑呵呵问,“如果我让他们攻击冯兄你,他们也会出手?”

    冯智戴点了点头,“是的,他们只听主人的话,我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人,所以如果现主人命令他们攻击我,他们也一样会听从的。”

    听着这群人就是没有感情的冷血机器,秦琅有些心惊,想不到冯家还有这样的本事。

    那就意味着,这群人真正就是杀戮机器,连前主人都能杀,说不定就是让他们杀官甚至刺杀皇帝,他们都一样不会犹豫的。

    冯盎让秦琅收下。

    “卫公南下需要向导,而且此次南下还要开拓封地,更需要人手的。”

    足足一百个。

    秦琅接冯盎时虽然冯盎身边就几个人,可实际上这位岭南王北上,可是带了不少人,只是分批安排,没有在一起那么高调招摇而已。

    “我确实需要人,武安州那么遥远,我需要足够多的人来建设我的封地。”

    冯盎道,“那里还有许多交趾蛮人,尤其是武安州北面山里,有大量的百越蛮,这些人野蛮凶悍的很,必须得有足够多的战士,拿着锋利的长矛和弓箭,才能震慑的住他们。”

    想当年冯家刚南下岭南的时候,但是命令难行,没人肯尊奉。后来冯家人倒也聪明,知道找当时高凉一带势力最强大的俚族首领冼家联姻,借冼家之势最后才慢慢号令威行。

    所以冯盎深知,秦琅就算在朝中再怎么得宠,可到了交州那地方,想要立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好吧,那我就接下冯公的这厚赐了。”

    冯智戴依然冰冷着一张脸,“对付那些蛮夷,必须得狠,我建议卫公到了武安州后,先找那不听话的部族灭他几个,展示下雷霆之威,将他们部族老少全都屠了,将人头插在道路两边,这样才能够震慑的住其它人,让他们知道谁才是那里的主人!”

    秦琅嘴抽了抽,这还真是够直接了。

    “冯家在岭南也是这样做的吗?”

    “多数人对我们冯家很尊敬,但也总会有些不知死活不自量力的家伙跳出来作对,所以我们对这些蠢货从不留情。他们听不懂好话,只敬畏钢刀利箭。”

    “大开杀戒一次,总能保三五年安宁的,很值!”

    不愧是冯家典兵的少主,这冷血狠辣确实不一般。

    秦琅摸摸下巴上的短须,“也许吧,或许武安州的人比较聪明老实呢。”

    “聪明的人不会老实,老实的人也不聪明。”冯智戴道。

    一百名岭南战士,多是俚人僚人蛮子,也有一些汉人,更不乏什么昆仑奴、高句丽奴、东瀛奴、百济奴、新罗奴等等,这些人虽然来源不同,可都是奴隶身份,在冯智戴的训练下,早就成了一群无情的杀戮机器。

    他们向秦琅跪拜,参见新主人。

    “从今起,你们就是我的随从部曲,我授你们横冲射雕都之名。”

    秦琅的部曲其实也不少,原来有收附沙苑贼以及招募游侠组成的黑云长剑都,后来有在幽燕之地招募的银枪效节都,再后来又有以靺鞨、契丹、奚人等胡骑为主的银鞍铁禄都。

    这都先后招募至麾下者,个个都很勇猛,各有所长。

    如黑云长剑都,擅长的是近身格斗的剑客刀手,银枪效节都,则是擅长矛大枪,银鞍铁禄都又细分两队,银鞍队擅长的是骑战冲锋,铁禄队则是擅长骑射。

    现在又添这横冲射雕都,也分两队,横冲队主要是刀牌手,擅跳荡格斗。射雕队,则擅长弓弩远程。

    黑云长剑都、银枪效节都、银鞍铁禄都、横冲射雕都。

    四都四百,名为部曲,实为亲军。

    这其实都是私人武装性质的家兵。

    这样的家兵,其实各个贵族家里都不少,只是限于身份,武器等装备有所限制而已。

    但是这次秦琅南巡,还将前往封地,这些人终于可以用武安州世封封臣的名义将他们召集起来了。

    灞上营地。

    秦国忠带着儿子大臣还有兄弟国盛一起骑马到来。

    他们身后跟着大队突厥骑士,铁弓胡禄狼牙箭,背负皮制盾牌。

    秦国忠骑着匹巨大的战马,一般的突厥马估计也很难驮载他。他远远看到秦琅,便从马上动作娴熟的跳下马,丝毫不显困难。

    远远便张开双臂。

    “兄弟,哥哥来了!”

    看着这个热情的义兄,秦琅也只能笑着上前。

    除了胖,现在秦国忠浑身上下还真瞧不出哪有半点胡风,完全就是一个归化的汉人。

    锦袍玉带,梁冠乌靴,富贵逼人。

    真为难了那位长公主啊,好好一颗白菜被这大肥猪拱了,虽说经历了丹阳的事后,现在秦琅对于太上皇的长公主们其实都没啥好观感,可现在还是觉得她们也不容易。

    婚姻完全不能自主,甚至连爹都做不了她们的主,现在嫁谁全是兄长李世民说了算,好几个公主县主已经被赐给胡酋了。

    那边秦国盛也跟着跳下马。

    他下了马却是直接就扯开衣袍,居然就在那当众小便。

    这彪悍粗鲁啊。

    秦国忠回头看了眼兄弟,然后用突厥语破口大骂,说他粗鲁无礼丢人。秦国盛撒完尿还抖了几抖,才慢悠悠的收回家伙穿好衣袍过来。

    “咱们在草原上不都这样?”

    “这里是长安又不是草原,这里有茅厕这个东西的。”

    “可这里又不是长安城里,是城外啊。”

    “城外也有茅厕,没见路边隔一段就有一座公厕嘛?”

    秦琅赶紧上去劝说,“侯爷也是刚来长安,还不熟悉这边习惯,没事。”

    秦国盛便笑着要上来抱秦琅。

    秦琅赶紧退后几步,这刚摸完二弟的手都还没洗呢,“两位义兄里面请。”

    营地里。

    秦国忠兄弟伙看到冯盎父子在,倒是很热情的笑了笑。

    一边是胡,一边是越,皇帝宫廷宴会上,秦国忠跳舞,冯盎唱歌,皇帝称为胡越与汉一家亲,很是高兴。

    胖子也是过来送人的。

    “这些都曾是我父亲处罗可汗麾下的驸离,真正的勇士!”

    附离一般又称为狼卫或白狼,他们是突厥大汗的近卫,个个勇武彪悍。

    “附离,汉言即狼也。”

    突厥人奉狼为图腾,阿史那阿史德等族也称为狼氏族,在草原上,阿史那王族更被称为金狼族。

    狼氏族的亲兵被为附离,狼卫。

    突厥汗国建立后,附离渐由部族亲兵演变成为大汗的侍卫亲兵,成为突厥军中最能战的最彪悍的部份。

    国忠父亲当年做过几年处罗可汗,但在南侵时在河东中箭,不久病死,颉利继位。

    国忠不满,最后一批忠心狼卫继续追随了国忠。

    听说冯盎父子送了秦琅一百奴兵后,国忠张了张嘴,本来准备送五十骑的,马上改口。

    “天南路远,哥哥我送兄弟你一百驸离狼骑,咱家的附离狼卫那真正是骑射无双的。”

    秦琅早听闻突厥附离狼卫的大名,也就毫不客气的收下了。

    “那我就授你们附离狼骑都之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