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52章 暴兵百万?

    但在支持黄昏之前,朱棣还是要找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人商讨一下,如何在不影响征讨亦力把里的情况下,以及在有足够兵力去帮助李裪的情况下,可以给黄昏最大的支持。

    火器可以给他。

    关于雄霸两万左右的吴哥大军,尼格买买提两万左右的亦力把里大军,是否要拉过去跟随黄昏殿后,这个事情必须弄清楚。

    如果亦失哈那边和李裪那边不需要兵力支援,那么这四万大军给黄昏又何妨。

    洪继来和宋礼几人走后,兵部尚书赵羾和三位五军都督府在京畿的都督入殿行礼觐见,姚广孝则打算告辞离开离开。

    朱棣笑道:“少师莫急着走,这会儿商讨的军机大事,正需要你来给朕查漏补缺。”

    姚广孝无奈,只得留下。

    他知道朱棣要借自己来说一些事,以达到平息反对之声的效果——不管是军事还是政事,只要朱棣和姚广孝两人笃定了的事,谁还能反对,谁还敢反对?

    朱棣的担心不无道理。

    实际上,现在在京畿的三位都督,其实都是过去支持过朱高煦的人,而兵部尚书赵羾,也是支持朱高煦的,这都是明面上的站队。

    不过因为现在朱高煦只是个郡王,封王还不知猴年马月,所以这段日子朱高煦很老实,这些武将也都很老实了。

    有一说一,所有的站队都是利益的相关。

    武将为何支持朱高煦?

    是因为朱高煦是武将,他登基为帝的话,这些武将们自认为比文人的朱高炽统治下要好过一些,再者,朱高煦尚武,登基之后少不了要有对外战事,武将才有用武之地。

    如果朱高炽登基,学宋朝的以文治国的话,武将就会渐渐被文臣压得抬不起头来。

    不过现在局势不一样了。

    那些支持过朱高煦的武将发现,咦,大明这走势不太对啊,陛下还龙精虎壮,然而大明的外扩已经登峰造极,感觉无地可打了一样。

    然后现在那些武将悲伤逆流成河。

    因为立场的缘故,在数次外扩,五军都督府这些支持朱高煦的都督们,没一个拿到了出征任务,反而是没有立场的张辅、朱能、火真、王聪、郑亨、李谦,乃至于狗儿都获得了军功,职位不断的平步青云,大有要取他们而代之的趋势。

    而且大家心知肚明,只要他们现在敢犯任何错误,陛下和太子一起联手,让他们滚回老家种地是分分钟的事情。

    因为有的是来五军都督府掌控全局。

    现在的大明,真不缺武将。

    能够独掌一方的人实在是太多,就连火真、王聪都渐渐成长起来了,有了将帅之才,更别提狗儿、郑亨和李谦这些人了。

    所以现在这些都督也扎心。

    想去打仗,感觉已经没有机会了,大明目前这架势,打完女真后真没对手了,连朝鲜的李裪都请归了,对朝鲜更无法出兵。

    是以这个时候,他们开始钦佩靳荣的果断。

    这小子果断抛弃支持朱高煦后,就在亦力把里立下大功,而咱们哥几个还在应天城喝冷稀饭,估计这辈子都没有上沙场的机会了。

    不过今天被陛下宣召,几个都督在乾清殿外又看见兵部尚书赵宏和兵部的左右侍郎,心里就惴惴了起来,难不成哪里还有战事?

    这可是好事。

    这个时候了,就别去想着朱高炽的争夺皇位的事情,赶紧想办法去沙场上捞点军功,稳固一下自己的都督位置,要不然等亦失哈、张辅、徐辉祖、狗儿这些人回到京畿,咱哥几个肯定是要给这些腾位置出来的。

    带着这样的心思,三个都督进殿之后小心翼翼,只要朱棣不问他们,绝对不开口,官场上,少说多看多做,肯定不会错。

    朱棣当然知道这些都督们的心思。

    问赵羾,“兵部那边,如果在不动用先有兵力的情况下,如果局势需要,可否迅速紧急动员,在较短时期内征兵十万?”

    赵羾还是算一个称职的兵部尚书,闻言想都不想答道:“微臣前些日子才去户部那边查过案册,因为医疗改革施行多年,效果显著,加上国富民安,不仅新生儿数量大幅度提高,青壮的数量也在攀升,现在我大明人口暴增极快,如果只是一般的紧急动员征兵,微臣估摸了下,三五十万不是问题,如果是要竭尽全力的征兵,一百万也能做到。”

    兵是可以增这么多。

    但关键是国家有没有钱来养这么多的兵力。

    所以暴兵不是说想暴就能暴的。

    不过赵宏当时在查案册时,一旁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笑眯眯的说了句金纯那老子有钱,当然咱们户部现在也有钱,所以一百万养不起,几十万还是能短期养下来的。

    赵羾当时就震惊了。

    他不是户部尚书,根本不知道国库里有多少钱,何况还有个大明皇家银行,也是富得流油的部门——现在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金纯,虽然只权兼了一个户部右侍郎,但他在朝堂上的分量,和一位尚书没有差别。

    毕竟是钱袋子财神爷。

    朱棣闻言嗯了声,“如果不征兵就能解决事情,自然最好,现在沿海那边的倭寇,侵扰的事件并不是太多,沿海的卫所兵力可否抽调?”

    一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答道:“现在沿海那边,很多卫所都配备了神机营,虽然数量不大,但足以应付倭寇,何况王景弘大监没有出海,郑大监也没有出海,他们之前的舰队大船,除了卖给时代集团的,剩下的都分给了沿海各卫所水师。”

    这是朱棣的操作。

    想着反正钢铁战舰快要成型了,大明通过推广宝钞也赚了足够多的钱,就暂时停止下西洋的操作,等钢铁战舰组成舰队,再推动此事。

    所以现在大明的水师,实力已经再上层楼。

    沿海的倭寇,大明水师不去剿他们,他们就要烧高香了,所以这些年朝鲜的日子又苦了许多,被倭寇侵扰严重,要不是李芳远有点能力,朝鲜那边早就乱了。

第1353章 利益交换!

    朱棣唔了一声,“也就是说,沿海兵力可以抽调?”

    如果可以抽调,那么朝鲜那边,李裪继位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可以抽调沿海的兵力入境朝鲜,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后患了。

    那位都督摇头,“陛下,沿海的卫所兵力本就是防御倭寇的,若是被抽调,兵力减少,哪怕是有神机营火器,恐怕也会被知悉动静的倭寇前来侵扰,如此不是很好。”

    朱棣嗯嗯点头,“倒也是。”

    沿海的安定很重要,因为已经开了海禁,现在海外贸易很重要,而那位都督接下来的话也笃定了朱棣不去抽调沿海兵力,“何况现在海外贸易开始重新兴盛起来,我们不仅不能抽调沿海水师的兵力,甚至还应多派一点兵力过去,以确保我们大明的商船出海的安全,关于此事,五军都督府这边近期收到的关于商船被倭寇抢劫的事件已经有好几起了,微臣认为我大明水师应该走出沿海卫所,去海上巡逻,为大明的商船,也为来大明的商船提供护航。”

    朱棣愣了下,“倭寇这么嚣张,那这样,你们五军都督府那边,今天回去之后就召集人手商讨一下,看如何组织几次军事行动,把大股的倭寇给剿灭了,以确保商船海外贸易的安全。”

    海禁是开了。

    被咱大明还没通过开海赚钱,倭寇先赚了个盆钵满盈,这不能忍,本该是老子大明的钱,结果跑到你那些倭寇的口袋里去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剿灭倭寇也是个势在必行的事。

    一位李姓都督为难的道:“如果一般的出兵剿灭,恐怕进展缓慢,海里面诸多不便,而且我们的人不太熟悉出海太远的水域,加上倭寇很是分散,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是扩大水师。”

    朱棣唔了一声,“我记得郑和的海军已经组建起来了,也在沿海操练了一两年,那这样,让郑和的海军和沿海的卫所配合,去剿灭倭寇的同时,也能让海军收获实战经验。”

    李姓都督立即道:“那请陛下下旨给郑大监。”

    朱棣颔首,“行吧,你们五军都督府先拿个剿匪的方案出来,到时候将这方案和朕让海军去剿匪的旨意一起送到沿海去。”

    三位都督心中狂喜,立即领旨。

    大家都是人精,这个时候朱棣派一个任务给大家,岂非在表达一个含义:朕给你们机会,你们是不是也该给朕表示一点什么。

    也就是说,大概率是用这个剿匪的机会,来换取接下来要商讨的国家大事中,五军都督府对陛下的支持。

    不得不说,哪怕是天子,在朝堂上的斗争中,也得有委曲求全的时候。

    说难听点,这叫我敬你一尺,你还我一丈。

    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和朱棣讨价还价的余地,能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已经欣喜若狂了,只要剿匪成功,那自己的都督位置算是保住了。

    对朱棣是万般感恩。

    朱棣又看向赵羾,“兵部那边,关于各地抽调兵力奔赴漠北一事,可否能支持,如果各地卫所兵力无法抽调,可否抽调中南半岛的兵力?”

    赵羾摇头,“中南半岛那边幅员辽阔,而且在繁华的景象之下,其实各地都有一些反对我大明的声音,就是形势最好的交趾,也不例外,所以微臣以为,我们在中南半岛的驻兵,至少也要保持当下的状态二三十年之久,待到文化同化两三代人之后,才能减少兵力。”

    朱棣微微颔首,“也就是说,兵部这边,是没有兵力抽调了?”

    赵羾颔首,“是的,国内各卫所,能抽调的兵力也早都抽调了,陛下如果需要一支军队去打仗的话,微臣可以让兵部迅速征兵,微臣甚至愿意亲自去领兵出征。”

    打仗就有军功。

    现在谁不想去打仗?

    都想。

    因为有神机营,打仗就意味着胜利的希望极大极大,只要你不是庸才到比纸上谈兵还不如,那就基本上不会输。

    大明的火器领先其他国家实在太多了!

    朱棣摇头,“不打仗了,国家现在真在征讨女真,接下来朝鲜那边的李裪如果处理好好,稍不注意就有内战,我们需要确保充裕的兵力去稳定朝鲜的局势,所以国家现在是不准备出兵去征讨国家了。”

    众皆愕然。

    既然不出兵征讨外邦,陛下询问地方卫所已经沿海水师的兵力是为了什么?

    朱棣咳嗽一声,“国家不打仗,不过咱们的大明妖臣还有一场仗要打,咱们这位黄侯爷想学那大唐王玄策,搞一个一人定国的壮哉事出来。”

    赵羾惊诧莫名,三位都督也是愕然。

    亦力把里不是打下来了么。

    赵羾最先反应过来,“难道西征亦力把里的大军已经穿过了天山,要越过葱岭去西征沙哈鲁,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陛下,陛下下旨让黄侯爷不要这么做,此事不敢任性啊,须知我大明目前还无法确保将后勤粮草稳定的越过葱岭送到在前线的西征军手中,西征沙哈鲁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在亦力把里修好了水泥官道,确保了粮草的运送之后再去!”

    赵羾还是有军事眼光的。

    朱棣笑了笑,“要打沙哈鲁,也不是从亦力把里出兵,葱岭对咱们的掣肘太大,朕可不想让咱们那位黄侯爷步上帖木儿的后尘。”

    大军翻葱岭?

    翻过去被敌军以逸待劳,就算是火器,搞不好也是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姚广孝知道该自己出场了,咳嗽一声,“诸位可能还不知道,黄侯爷打算从瓦剌出征金帐汗国,打穿之后,再从金帐汗国出兵去征讨沙哈鲁,诸位不要忘记了,沙哈鲁的父亲当年派出大军东征我大明之前,是如何辱骂的我大明天子!”

    这话分量很重。

    虽然是姚广孝的话,但大家知道,这个时候姚广孝说这句话,明显就是陛下的意思。

    大家也明白了陛下今日的用意。

    就是问有没有兵力补充西征军,让黄昏去征讨金帐汗国之余,亦力把里还有足够的兵力留下来稳固局势——毕竟亦力把里内的参与势力还没清扫干净,新建立的布政司也还没起到作用。

    需要有兵力驻守。

第1354章 大写的服气!

    当年帖木儿东征,是在永乐三年。

    帖木儿大军东征之前,也就是建文二年,帖木儿的孙子伊斯坎达就发动过一场战争,攻下了于阗等地,一直推进到塔里木河中游。

    他的成就引起了几个无能长辈的嫉妒,于是被召回撒马尔罕,以违反军队节度的罪名软禁至死。

    而这小伙子死时年仅15岁。

    十五岁,就能率领大军在新疆那片地上横冲直撞,如果这小伙子成长起来,搞不好就是一个霍去病那种的人物。

    而且当年帖木儿是打算和瓦剌、鞑靼、兀良哈的蒙古大汗联姻的。

    帖木儿东征,其实是想重建元王朝。

    所以当时大明那边认为,帖木儿不会从亦力把里,嗯,那时候还叫蒙古斯坦,又短暂改名突厥斯坦,最后才改名亦力把里,也叫东察台合汗国。

    当时普遍认为帖木儿不会先打亦力把里,而是打瓦剌、鞑靼和兀良哈,统一蒙古部落后再进攻大明的,所以当时朱家皇室也没将帖木儿放在心上。

    彼时的金帐汗国属于帖木儿统治之下,帖木儿死后,其子沙哈鲁没有帖木儿那么强大的能力,所以金帐汗国独立出来了。

    说白了,这一时期的中亚,基本上还是蒙古人的天下。

    当年被汉朝撵得到处跑的蒙古部落,发现自己打不过中原王朝,但往中亚那边一去,嘿,卧槽,怎么老子也是无敌的,别说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人面对蒙古人,都是输多赢少。

    只不过时代是发展的。

    而蒙古部落也发现,无论怎样,还是中原王朝占据的那片土地最丰饶。

    到宋末,宋朝连联金灭辽,又连蒙灭金,看起来是一番骚操作,结果却把自己操作进去了,然后蒙古就走到了巅峰。

    时过境迁,如今的大明终于又重回汉唐巅峰。

    不,应该说已经超过了汉唐巅峰。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天子,对曾经东征过他的帖木儿王朝有点报复心理也很正常,何况帖木儿当年在洪武时期还是朝贡大明的,结果朱棣登基前后,不仅不朝贡了,还妄图东征,同时还骂朱棣——关键你嘛猪皇帝,朱棣能忍,你说朱棣靖难方面的事情,这涉及到朱棣皇位的正统问题,咱们这马背上长大的永乐大帝能忍?

    不能!

    那么当下准备远征帖木儿王朝,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没有之前的一系列外扩,大明根本不可能有远征沙哈鲁的条件——大明可没帖木儿那么愚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漠北尽在掌控,亦力把里也已经打下。

    进可攻,退可守。

    何况还掌控了西域神女娑秋娜,有了一个完美的傀儡政权的人选,只要把你沙哈鲁解决掉,那么帖木儿当年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就会变成第二个中南半岛。

    这是国家局势下,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那边,都没有反对继续西征的道理。

    政治局势?

    先前已经说了,几位都督因为一直支持朱高煦,导致这些年的外扩战争一直没捞到军功,都督位置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敢不顺着永乐呢。

    兵部也一样。

    赵羾是兵部尚书没错,前任兵部尚书方宾在亦力把里战事不力,被调到应天行部,看起来赵羾的尚书位置很稳,但从各方面信息上,赵羾也如履薄冰。

    因为他得到一个消息:某个势力好像有点想扶持陈洽来当这个兵部尚书。

    陈洽之前是兵部右侍郎。

    后来当了一年兵部尚书,就去了中南半岛担任一个布政司使,以陈洽的能力和资历,当一个兵部尚书完全够格。

    所以赵羾心里也慌。

    几人交换了眼神,由赵羾道:“沙哈鲁之父曾帖木儿辱骂我大明天子,适时天高地远,我大明剿之不得,如今我大明连番外扩,已具备了远征沙哈鲁的条件,微臣等人也以为此事可行,至于西征军的兵力不足问题,确实是个问题,目前各地卫所兵力因为抽调了不少去漠北、奴儿干、亦力把里和中南半岛,加上沿海卫所兵力不能妄动,所以还请陛下下旨,微臣这就着令兵部征兵十万,户部那边能保证粮草的话,一月之内,十万大军可装备齐全奔赴前线,不过这十万大军大概只能是刀剑的传统部队,军器院那边应该不可能在一个月生产出十万大军的火器装备。”

    赵羾因为有陈洽的威胁,所以工作分外努力,对兵部上下,乃至于和户部、军器院那边的交流工作,简直熟稔得不要不要的。

    朱棣闻言却并不高兴,“需要征兵啊……”

    这不是好事。

    现在大明欣欣向荣,自己为了远征沙哈鲁而征兵的话,在民间可能会有不好的流言,说自己膨胀,说自己穷兵黩武。

    但大明如今的对外局势,不征兵的话,兵力明显不够用。

    怎么操作?

    朱棣有点犹豫。

    征兵不是不可以,就怕征兵之后,对金帐汗国的第一仗就输了,那大明雄师失去的可不只是一支军队,还有民心。

    也就是说,现在还不是征兵的时候。

    然而有人是专门解决问题的。

    看见朱棣犹豫,黑衣宰相姚广孝虽然垂垂老朽,但他的思路依然清晰,看透了朱棣的担忧,此时又道:“征兵西征,目前来看不合适,需要等黄侯爷那边进入金帐汗国有一场大捷,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让民心沸腾,如此征兵,才不会有民怨。诸位不用想这个事,我认为目前的状况,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需要全力支持黄侯爷的西征金帐汗国,尤其是要在粮草和军械上,而黄侯爷已经有了准备,他不会动用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一兵一卒。”

    赵羾一愣,“蚍蜉义从?”

    其他三位都督也愕然,卧槽,黄昏这是疯了,他竟然妄图靠他一个人的蚍蜉义从去打一个国家,这特么霍去病也不敢这么想啊。

    然后这几人就明白了朱棣今日宣召他们的真正意图。

    黄昏动用私人武装去征讨金帐汗国,势必会被朝臣怀疑弹劾,而眼前这架势,明显陛下也已经同意了黄昏的这个骚操作,陛下召见他们的意思,就是让他们也同意。

    如此,关于军事方面的臣子都同意此举,文臣若是反对弹劾,那就毫无力度可言。

    不得不承认……

    黄昏这小子真尼玛牛逼。

    这种事都能得到天子的支持——按照以往的经验,任何一个臣子的私人武装力量达到了可以远征一个国家的程度,那么这个臣子离死不远了。

    但咱们的永乐大帝显然对黄昏没有哪怕一丢丢的杀意。

    服气。

    大写的服气。

第1355章 哪有不猜忌臣子的天子!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家还不懂事,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五军都督府的三位都督,以及兵部尚书侍郎,其实都对蚍蜉义从的分布了若指掌。

    知道对蚍蜉义从的支持其实要求不高。

    户部那边,粮草支援。

    兵部这边,提供制式盔甲,至于兵器,别人是有的,只不过有多少火器,这就不清楚了,五军都督府那边,给以蚍蜉义从全境自由调动活动的权限。

    仅此而已。

    主要的支持,还是朝堂上的立场支持。

    这一点是最难的。

    但现在和局势,傻子也不会继续和黄昏对着干了,而且你这次的对着干,也是和朱棣对着干,被晾了多年的三位都督,哪会继续作死。

    于是此事顺利解决。

    三位都督和兵部尚书侍郎告退之后,朱棣也准备告退,而朱棣情绪还有点高昂,留了姚广孝吃了午饭,然后着人送少师回建初寺,朱棣则顾不上午觉,去了一趟军器院。

    等他从军器院回来,北镇抚司镇抚使薛禄和东厂厂公王振已经在乾清殿外候着。

    朱棣进去之后两人也急忙跟进去。

    朱棣落座,康宁从内侍手中接过茶杯放在朱棣面前,朱棣端起茶杯浅抿了一口,这才看向薛禄和王振,先问薛禄:“北镇抚司那边掌控的情况怎么样?”

    薛禄不敢有丝毫隐瞒,他因为被纪纲开瓢,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现在对朱棣更是忠心不二,毕竟他薛家现在就他在撑大柱。

    嗯,还有个薛亮。

    薛亮这几年也爬得挺快,已经在薛禄的操作下,调去了神机营,如今坐镇沿海,下一步薛禄是打算将薛亮弄到郑大监的海军中去。

    这就是眼光。

    薛禄作为北镇抚司的镇抚使,对京畿乃至于全国的消息都了然得很,也知道黄昏曾经对郑大监说过,未来的世界是海权的世界。

    薛禄选择相信黄昏。

    既然是海权的世界,那么海军必然大受重用,提前把侄儿薛亮弄到海军中去,占个先机,搞不好以后薛亮能走得比自己更高。

    薛亮和薛茂的事情已经过去,这几年薛亮和薛禄的关系也不错,或者说,自从薛茂死后,薛家的未来就只剩下三个人。

    薛勋、薛桓和薛亮。

    目前来看,薛勋要世袭侯爷,薛桓也不会太差。

    但朝野之间最看好的还是薛亮。

    这小子运气好。

    而且做事也踏实,是个干实事且脑子活络的人。

    严格来说,薛亮和薛家没有血缘关系,薛亮的母亲是薛禄初恋情人的妹妹,当年薛茂针对薛亮,让薛禄和薛亮的关系亲近了。

    这些年的相处,薛亮也把他自己当成了薛家人。

    薛禄道:“根据北镇抚司掌控的情报,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在册的一共是八千六百三十五人,其中火铳三千五百八十四支,都是时代军工从卡卡角角里抠出来给他们配备的,这也是陛下你同意了的,而我大明境内的蚍蜉义从,一共是四千人,标准的四千人,火铳也只有一百五十支三眼火铳,就是当年纪纲造反时,在黄府保护黄侯爷的那一百五十支三眼火铳,这也是陛下您默许了的,毕竟这点力量在国内,对陛下您没有丝毫威胁。”

    现在京畿拱卫皇城的,全是神机营!

    朱棣微微颔首。

    薛禄继续道:“不过有个状况需要警醒,微臣认为,蚍蜉义从决断不止眼前这点兵力和火器,明教教主唐青山这些年一直在奔走,而我们对明教的掌控力也一直存在,从明教手中的名册上看,脱离明教的人极多,都是青壮,这些人很可能也成了蚍蜉义从。”

    朱棣微微颔首,“这事,王振给我说过。”

    薛禄看了一眼王振。

    内心有些不爽,而且他隐然感觉,这个东厂搞不好要成为锦衣卫的头号大敌。

    王振一直没说话,此刻陛下既然提到他了,他也便开口,“回禀陛下,从明教脱离加入蚍蜉义从的人,我们无法具体掌控人数,但约莫在两万左右,不过不足为惧,这两万人没有配备盔甲兵器,他们只是蚍蜉义从的备用力量而已。”

    朱棣颔首,“这个朕知道。”

    若非如此,还能容忍黄昏如此蹦跶,老子早把他办了。

    在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配备制式轻盔和火铳,这个可以有,因为要保护时代集团在中南半岛的商业利益,但在国内,有我大明雄师坐镇,蚍蜉义从还敢如此嚣张,那就是造反了。

    而黄昏也很明智,没有这么做。

    显然国内的蚍蜉义从都是为了补充在外的蚍蜉义从的人手短缺的备用力量。

    王振又道:“不过有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微臣以为,在漠北那边,应该还有数量不少的蚍蜉义从,从黄侯爷的种种手笔来看,他确实不敢也不会在我大明境内做什么,但他的想法和眼光很可能是大明之外,所以他培养蚍蜉义从,恐怕也是为了将来在远离大明的外邦……称王?”

    最后两个字说得很迟疑。

    因为这话很可能会激朱棣对黄昏的杀意,而王振其实对黄昏是有感激之情的,可惜,他也终于自己东厂厂公的职守,有些事不得不说。

    朱棣眼神黯然了下,“这应该是真的,要不然老三……”

    老三会被兀良哈的残兵杀死?

    罢了。

    这些陈年旧事不提也罢。

    反正对黄昏是杀还是继续放纵,就看他这一次西征金帐汗国的举动,如果做到了自己心中想的那般,那么可以继续放纵。

    如果他西征金帐汗国,只是为了扩大他自己的势力,那就不好意思了。

    天子不能容忍的事情,你黄昏就得去死。

    问道:“如此算来,黄昏的蚍蜉义从,其实已经接近两万字数,火器的数量,也应该在一万左右了,其中还有个泰山号?”

    薛禄道:“**不离十。”

    朱棣微微颔首,“这样的话,那就让他去打金帐汗国。”

    朱棣其实很意外。

    一般来说,黄昏拥有这股力量,不应该想着保存么,结果却要用来西征,似乎一点也不肉疼这股力量在西征被损耗。

    如果是真的,那就说明黄昏这小子真没有二心。

    他的蚍蜉义从也是为了大明的未来而建立。

    毕竟外扩战争也是有局限的,有些地方大明雄师不好明面上去打,但是蚍蜉义从可以配合时代集团,从而将那些地方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你不得不承认,黄昏这小子下了一着神之一手。

第1356章 蚍蜉义从的姿态!

    在大明这个封建专治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下,一个侯爷,一个商人,一个臣子,竟然拥有两万左右的私人武装力量,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削藩之后,没有一个藩王有这个待遇!

    如果说现在的大明,朱棣是无可动摇的天之子,那么黄昏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是真正凌驾了藩王的存在。

    不出朱棣意料。

    第二日大朝会,朱棣提及此事后,朝堂顿时吵成了菜市场,因为黄昏在大明朝堂没有拉帮结派,算是他自己人的真不多。

    所以为他说话的也少。

    然后……

    黄昏就被满堂的文臣弹劾了,除了内阁首辅吴溥和其他一两个内阁,还有几个文臣也没吱声,一个是应天府尹向宝。

    另外则是以刚直著称的有“顾独坐”之称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

    这两人和黄昏接触较多。

    不过满堂文武之中,弹劾黄昏的只有文臣,然后他们的弹劾又被武将们驳斥了回去,说黄昏此举才是有利于大明的,让他的蚍蜉义从去沙场上消耗,咱们相当于借刀杀人。

    文武两边,各执道理,吵得不可开交。

    朱棣见状暗暗侥幸。

    幸亏提前和兵部、五军都督府那边沟通好了,如果今天这两个部门的人不出来支援,自己也不好独断专横的压住所有文臣的声音。

    天子还是要脸的。

    不能忽略文臣的声音,要明辨纳谏。

    因为有武将支持这事,所以朱棣的操作空间很大,最终成功说服了满堂的文臣——虽然大部分臣子在时代集团有投资,但大明的臣子还是拧得清自己的立场,不会因为那一点分红就抛弃了国家大义的立场。

    然而正是这国家大义给了朱棣突破的口子。

    在众多武将的配合下,文臣们被一提醒,对啊,现在黄昏对咱们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别说陛下舍不得对他下手,大家不都一样?

    不提黄昏对国家的贡献,仅是他的时代集团,就让朝堂文武百官赚了不少外快收入,于情于理,大家不愿意看见黄昏被陛下给弄下去了。

    但大家听说黄昏竟然养了将近两万的蚍蜉义从,其中还有接近一万的火器,作为臣子的立场,这又是大家不能接受的。

    现在被一众武将这么一分析,大家仔细一想,哟嚯,这还真是一个完美的局面:黄昏一己之力去打金帐汗国,打下来自然最是完美,打不下来大明也没什么损失。

    但不管打不打得下来,大明这边只需要户部拨粮草,兵部那边提供一批盔甲,这么一本万利的事情他不香么。

    何况打仗就要死人。

    而蚍蜉义从是不可能随意扩征规模的,也就是只要发生战事,蚍蜉义从的力量就会削弱,这样既不会导致黄昏彻底从云端坠落,又能消除蚍蜉义从对国家的威胁。

    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接连两个大朝会的争吵如狗后,第三个大朝会上,所有的文臣都改变了主意,甚至有人劝说陛下早些让蚍蜉义从去瓦剌,最好是将所有蚍蜉义从都输送过去。

    这些文臣的态度前后反差之大,让朱棣想笑不能笑。

    这事吧……

    有点猫腻在里面。

    在第一次说起此事的大朝会后,朱棣就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召见各种重臣,然后明里暗里的明示暗示,这些臣子都是人精,一看陛下铁了心要支持黄昏以一己之力去定一国,加上武将们的分析也很有道理,于是也乐得卖朱棣一个人情。

    重臣们还有门生和同窗、好友,于是在第三次大朝会上,整个朝堂的文武百官的态度出气的一致:让蚍蜉义从去,让蚍蜉义从尽快去打。

    如果可能,甚至可以让军器院给蚍蜉义从支援一批火器。

    于是此事尘埃落幕。

    朱棣的旨意很快分送各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更是直接,旨意还没到,兵部已经准备好了一万套轻盔,并且准备好了两千匹战马——漠北在手,中原王朝一直头疼的战马稀缺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准备好这些东西,真不费时。

    没办法,户部那边有的是钱资支持你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府。

    甚至很快传到中南半岛。

    于是中南半岛那边,无数精锐迅速从各地向交趾汇合,最后抵达交趾形成军队编制的蚍蜉义从,恰好五千人。

    而在此之外,驻留中南半岛保护时代集团商业活动和运转的安保力量的蚍蜉义从,其实还有三千多人——但这只是锦衣卫和东厂能查出来的而已。

    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到底有多少?

    赵芳生知道!

    他现在统领整个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所以他清楚蚍蜉义从究竟有多么强大的两,而除了赵芳生之外,还有一个人知道。

    黎利!

    交趾的黎利,如今在交趾布政司担任了个经历的官职,因为他在交趾的声望和地位,这个交趾布政司经历的分量一点不比布政司使低。

    而中南半岛蚍蜉义从的总部就在交趾。

    不巧的是黎利恰好是中南半岛最支持黄昏的人,所以散落在中南半岛的兵力看起来只有五六千,但黎利却知道,就赵芳生藏在蓝山那边的一支蚍蜉义从,就有五百人,而且全是操练火器的精锐,这一次也倾巢而出了。

    像这样的还有很多。

    其实蚍蜉义从在中南半岛的数量,应该是一万五千左右!

    火器也只装备了一半的人数。

    有一说一,时代军工拥有这个技术和经验,所以蚍蜉义从的火器成本其实相当低,当然,受限于所处的朝代,蚍蜉义从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蚍蜉义从还是很低调。

    朱棣的圣旨一到,五千蚍蜉义从就从交趾出来,一路不停的接收从兵部、五军都督府和户部送过来的粮草补给,从交趾进入广西后,这五千蚍蜉义从就已经是一直正儿八经的全副武装的军队了!

    与此同时,大明境内的蚍蜉义从,也在纵贯南北的那条交通要道北上的必经之路上等着汇合,通关文牒那些户部和兵部那边早就解决了。

    永乐十六年的春末,蚍蜉义从八千人,几乎全副武装,横穿了整个大明,来到了塞外,走入瓦剌那片草原,向着大明妖臣所在的北固城靠近!

    蚍蜉义从,即将真正的在世人面前展露它的姿态!

第1357章 一盘大棋,开始收官!

    而与此同时,草原上,从长平布政司那边,桑脱带领曾经的鞑靼残兵,如今的蚍蜉义从三千人,横穿了整个草原,从鞑靼区域来到北固城。

    沿途所过之处,地方官府震惊莫名,以为鞑靼百姓要造反了。

    消息迅速传向顺天行部。

    然而没完。

    顺平布政司所在的撒儿都鲁也倏然发现,从一个隐秘的角落里,竟然走出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约莫五千人有余,其中火器配备在一半左右,也全力向北固城出发。

    这支军队的统帅的是呼兰巴特。

    因为这是草原,不像关内,要走什么地方必须经过城池,所以这两支军队,都无视各布政司,直接越野走向北固城。

    消息亦迅速传递到顺天行部。

    行部那边反应无比之快,几乎同时,原兵部尚书现行部侍郎方宾当日就启程前往鞑靼区域的北固城,他要去现场看情况。

    而与此同时,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应天。

    方宾北上北固城,并没有带多少护卫,只有他自己养的几个江湖人士组成的“保镖团队”,毕竟兵部出身的人,会骑马,所以北上北固城速度很快。

    方宾不得不去北固城。

    关于中南半岛和国内蚍蜉义从集合去往北固城一事,顺天行部已经接到圣旨,而且全力配合,在沿途安排了各种支援。

    但草原忽然出现的两支蚍蜉义从,则是顺天行部接到的圣旨之外的事情。

    所以走在北固城路上的方宾,内心之震撼,简直不可言语。

    他做梦也没想到,黄昏这人如此大胆,竟然利用在草原当官的机会,竟然敢在草原私自组建蚍蜉义从,而这个蚍蜉义从,几乎是相当于当年的朵颜三卫的兵力。

    而且更甚!

    因为配备了火器!

    长平布政司那边出来的,虽然没有火器,但藏匿在顺平布政司某个角落里的五千多人,竟然有三千人配备火器,其中还有十门左右的火炮!

    这胆子还不大?

    这尼玛完全就是造反的架势了。

    时代集团竟然这么有钱,竟然这么大胆,竟然敢私下弄出这么多火器配备给蚍蜉义从,这要是被朱棣知道了,黄昏想不死都难。

    虽然在亦力把里和黄昏之间相处并不好,但方宾其实有点惋惜。

    黄昏若是这么死了,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方宾和顺天行部的侍郎尚书一商量,决定他自己出差去北固城,看能否摸清楚状况的同时,有没有给黄昏说情的机会。

    反正这事……确实闹大了。

    而且闹的很大!

    ……

    ……

    这事当然闹大了。

    应天那边,接到漠北各布政司和都司的消息后,从六部到五军都督府,再到朱棣,几乎没有人不震惊的,就连东宫太子朱高炽和郡王朱高煦,都在第一时间赶往乾清殿。

    不同的是,太子是去给黄昏说情,朱高煦是去落井下石。

    乾清殿里,朱棣脸色铁青。

    他也没想到!

    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是朱棣同意了的,这个可以,哪怕你超标也无所谓,毕竟中南半岛那边的时代集团的运营,确实需要蚍蜉义从的武装保护。

    而且哪怕就算如此,时代集团这些年也依然要面对中南半岛反对势力的破坏,远的不提,就是年关之前,时代集团在大城的一个仓库才被当地的反叛势力给烧了。

    嗯,时代集团的反应很直接。

    当地的蚍蜉义从和大明驻军联手,直接把那股百多人的反叛势力给杀了个精光——没有仁慈可言,必须杀鸡骇猴。

    这,朱棣可以接受。

    甚至在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已经超过了一万人,这也无妨,哪怕你在大明境内,让原明教教众的两万多人脱离明教成为蚍蜉义从的后备力量,朱棣也能接受。

    但没想到,黄昏这小子,竟然在草原上还藏了八千的蚍蜉义从!

    这有点难受了。

    草原上组建起来的蚍蜉义从,其战力就像当年的朵颜三卫,朱棣不能说没有丝毫忌惮,而且这是黄昏隐藏起来的,并没有向朱棣报备。

    天子不可欺。

    所以朱高炽和朱高煦到乾清殿的时候,恰好是朱棣暴跳如雷的时候,两兄弟见状,都默契的在外面等着。

    不管是说情还是落井下石,这个时候进去都会引火烧身。

    终究是天子。

    而且已经上了年纪,对情绪的掌控不像年轻小伙子,所以两兄弟没有等多久,而且也是巧,在两兄弟等待的时候,一名指挥……嗯,是从西也城归来的指挥,应该是太孙朱瞻基的心腹,竟然风尘仆仆的从关外赶回来,直接求见。

    当这位指挥进去半柱香后,乾清殿里忽然传来了朱棣的笑声。

    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面面相觑。

    太孙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旋即便见康宁进来宣召两人觐见。

    两兄弟不敢怠慢。

    走入乾清殿一看,发现父皇此刻已经心平气和的在喝茶,在他面前放着两封书信,而在一边的地方,内侍和宫女正在收拾散落一地的物件。

    显然刚才咱们的父皇在摔东西发泄怒气。

    两兄弟对视一眼。

    其中朱高炽暗暗松了口气,朱高煦则是心里苦涩,两人都明白,说情的不用说了,落井下石的不用落井下石了。

    倒是好奇,太孙究竟带了什么消息回来,能让暴怒的父皇瞬间平息下来。

    朱棣笑容可掬。

    对两个儿子道:“在此之前,朕一直觉得,世间下棋棋力最高的人,肯定是棋待诏里的那些大国手,不过朕还知道一个道理,其实真正的下棋人,是以江山为画布,邦国为棋子,可这样的国手,历史上屈指可数,算来算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老和尚姚广孝以前算一个,曾经的楚汉之争时,也有那么几个,宋太祖赵匡胤算一个,开创大唐的李渊父子也算,他们都以天地为棋盘,下了一盘大棋,但是朕今日才知道,就算是李渊父子这样的下棋者,也算不得如此棋手中的国手,真正的国手,从古至今,唯有我大明的妖臣黄昏一人尔!”

    这段话一出,朱高炽两兄弟瞠目结舌。

    这到底是什么消息,能让父皇如此之高的评价黄昏。

    以天地江山为棋盘的大国手?!

    这远非合纵纵横可比拟了。

    朱棣呵呵乐道:“黄昏这小子筹谋了一场旷世绝俗的大局,此刻蚍蜉义从的出动,就是他这盘大局开始收官的时候了!”

第1358章 兴奋的朱棣!

    朱高炽和朱高煦又面面相觑。

    收官?

    什么大棋?

    朱棣指了指桌子上的地球仪,笑道:“明天,朕会着令有司在全国范围刊刻发行《地圆学》,同时,这个地球仪也会配备全国各地官府,并且免费配备所有私塾和官学,也会投入市场售卖。你两兄弟也来看看,朕给你们说说,黄昏这盘大局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两兄弟又懵逼了。

    怎么还只是个第一阶段的收官。

    黄昏这盘棋要收几次官?

    两兄弟上前,朱棣则指着大明周边区域道:“你看中南半岛这边,我大明已经将之囊括在内,再看这边,朝鲜请归之后,再打下女真,除了更北的那边,因为那边环境实在不好,所以黄昏并不打算出兵去征讨,而是等他们像朝鲜一样请归,然后就是漠北和亦力把里,这已经都在我大明疆域之内了,所以这就是黄昏想要打造的大明最基本的框架。如今,这个想法已经实现了。”

    两兄弟点头。

    有一说一,大明连年外扩之下,现在大明的疆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的巅峰时刻,可以说父皇以如今的文治武功,已经并驾齐驱于千古帝王秦始皇了。

    当然,不能谈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秦始皇是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大一统,但他真正的功绩是车同轨书同文,这才是让后世分分合合又合合分分但却始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所以秦始皇是不可争议的千古第一帝。

    而父皇现在的文治武功看起来很大,但对后世的影响还不知道,所以在和秦始皇比较的时候,还是有点吃亏的。

    不过只要大明的文化同化工作做好,以后的中南半岛、亦力把里包括漠北、朝鲜、奴儿干和女真那边,也能如当今的中原一样,不管你分分合合还是合合分分,始终也是一个国家,那么那个时候对父皇的评价,将会是超越始皇帝的。

    父皇会成为千古第一帝。

    朱棣继续道:“而黄昏现在的目光在这片区域。”

    朱棣指着金帐汗国和后面的沙哈鲁统治下的区域,以及孟加拉和德里苏丹国那些地方,道:“黄昏现在准备趁机出兵,先打金帐汗国,然后打穿沙哈鲁,大明雄师在中南半岛的驻兵,则从云南和八百大甸出兵,打下勃固、孟加拉和德里苏丹国这些区域,最终在沙哈鲁那边和黄昏汇合,当然,这个时间稍微提前了一点,如果郑和的海军此刻能派上用场就好了,可惜的是,海军那边还要等一段时间,不过无妨,我大明雄师远征陆战,也一样没问题,毕竟中南半岛那边的官道也已经成熟了,而且整个中南半岛都可以成为咱们的后勤基地——有钱,中南半岛的百姓也愿意把粮草这些卖给官府,用来作为远征军的后勤,不过这个操作,受限于我大明目前的多场战事,所以需要等奴儿干那边的战事收官才能进行,因此从云南和八百大甸出兵,是这一场收官的最后一笔。”

    两兄弟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看着地球仪,然后倏然间发现,不知不觉中,大明外扩打下来的疆域已经和大明本土差不多大小了,如果再打下这些地方,那么外扩的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土!

    这到时候如何控制?

    如何治理?

    作为太子,朱高炽一想到这个事情,就觉得手脚发软,那自己还不得累死?

    而一旁的朱高煦,也是一头发麻。

    但不知道为何,虽然还不清楚原因,朱高煦却隐然觉得,如果这个大局真的实现了,那么和大哥争什么皇位啊,这么大的疆域,自己还怕不能成为万人之上?

    朱棣笑眯眯的道:“朕知道你俩在想,这偌大的国外之疆域要如何治理的问题,这个稍后朕再给你们说一下黄昏的意思。朕现在给你们说的,是关于黄昏对金帐汗国和沙哈鲁统治疆域的处理方式,黄昏的方法很直接简单,他会率领蚍蜉义从,如匕首一般直接打穿金帐汗国,然后朕会让雄霸率领吴哥两万大军加上尼格买买提的两万亦力把里大军跟在后面,黄昏每打下一个地方,则让这两万大军接收,并且从国内选调官员去建立布政司和都司,从而开始治理。”

    朱高炽道:“父皇,怕是没这么多人才。”

    人才问题,一直是大明这些年的顽疾。

    朱棣也微微颔首,“这没办法,所以很多地方的官员要破格提用,所以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朕打算下午宣召吴与弼,让他全权负责全国的教育改革,推广他那个……嗯,好像是什么字典,据说是吴与弼花了十年时间弄出来的。”

    朱高炽道:“那个字典的事情我知道,最初是黄昏提出来的。”

    朱棣愣了下,这个消息他第一次听到。

    或者说,从一早黄昏就知道大明会出现人才危机,所以未雨绸缪让吴与弼编修字典,以便将来教育改革给大明培养足够多的人才?

    如果真是这样……

    朱棣也算是真正的服气,这小子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真的是从入仕之初就在谋这一个千古未有之大局,如果说天子是圣人,那么此刻朱棣愿意承认,黄昏这小子也有成为圣人的资格!

    而且他现在的成就对大明的功劳而言,配为圣人!

    朱棣继续道:“但是黄昏还有个策略,是我没有想到的,黄昏的蚍蜉义从,中南半岛和国内的乃至于漠北草原上的蚍蜉义从,此次出征,他已经让太孙带信回来,明确的说,大概会有两万人,其中配备火器的一万人,同时在北固城那边,会从神机营手中要够一万人的火铳,组成两万人的神机蚍蜉,然后打穿金帐汗国,之后我们接管之后,蚍蜉义从和吴哥大军以及亦力把里大军的士卒,如果愿意的,就可以把家人接过去,在那边定居,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叫文化入侵!

    有了文化入侵,才能更好的做文化同化工作。

第1359章 太子北上!

    不得不承认,黄昏脑子之清醒,大明现在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外扩是肯定要外扩的,国内发展需要的资源实在是海量。

    需要从国外索取资源。

    而国外的资源,你打过之后,怎么治理是个问题,尤其是距离大明本土太远的地方,实在难以治理,当年的元朝就是这样。

    元朝别说更北的地方了,元朝打下偌大的疆域之后,连中原都没怎么费心治理,连迁都到中原地带这些操作都没有。

    所以元朝土崩瓦解得很快。

    黄昏肯定也有这种顾虑,所以他的治理,不是简单的统治,而是从文化这个根源上入手,当外扩的领地被中原文化统领后,那就会有归属感。

    朱家三爷子都不是蠢货,知道黄昏这个策略后,都是暗叹高明。

    然后朱高炽道:“其实不止移民亦力把里和吴哥大军的家眷,我国土境内也可以大量移民过去,同时,我们还需要想办法把道路修好,尤其水泥官道,事关我们对这些疆域的掌控力度,我认为这应该是重中之重,至少也要修一条像从漠北直达吴哥的那种纵贯全境的大官道。”

    朱高煦也道:“确实,但这要求实在太高,那边的环境又万般复杂,修这样一条官道下来,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死人?

    天子从来不在意这种小事,何况朱棣还有想法,“人倒是不缺,只要打下了这些地方,人口随时都有,但要让这些地方的百姓心甘情愿的修官道,我觉得还是得用钱来说话,不巧了,现在我大明什么都不多,就是钱多。”

    是真的钱多。

    现在大明的经济,是搜刮了整个中南半岛和漠北的金银,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一些宝钞,还有现在海外贸易开始了,对外也是一种掠夺。

    所以大明真的是有钱。

    从不断的外扩,国库里的钱非但不少,还越来越多就可以看出来,年关之前朱棣才办了个大案,户部那边一个主事通过职责之变,竟然贪墨了三百万两之巨,一个区区主事就可以贪墨这么多,国库里的钱和经办的账目之大,可想而知。

    朱高煦内心略有不爽,“可是父皇,黄昏这种举动固然是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然而他私自豢养配备火器的军队,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南半岛和咱们国内就不说了,他竟然还在漠北藏匿了蚍蜉义从,并且配备了火铳和火炮,这谋逆之意已经昭然若揭了啊,儿臣甚至怀疑,三弟当年在长平布政司薨天,只怕不是兀良哈残兵,而是黄昏的蚍蜉义从。”

    朱高炽大惊,“二弟,这话可不能乱说。”

    朱棣也冷哼了一声。

    道:“朕不用你提醒。”

    要不然刚才朱棣会那么恚怒,在乾清殿摔东西,吓得所有宫女内侍和护卫都噤若寒蝉,就是因为知道了黄昏在漠北藏了蚍蜉义从。

    当时朱棣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而且就觉得老三朱高燧就是死在藏在漠北的蚍蜉义从的刀下,所以朱棣当时的想法就的狂怒之后,准备对黄昏下手。

    然后……黄昏关于漠北蚍蜉义从的书信,就通过太孙的人送来了。

    朱棣瞬间怒意尽去。

    黄昏信中说得很清楚,老三确实是在死在兀良哈残兵手中——此事的真伪,已经不可查了,当年涉案的人还在,但他们能说真话?

    就是那个长平都司指挥使朱阳,也不可能说真话了。

    因为这些真相如果被暴露出来,朱阳的仕途也到头。

    各方利益牵扯下,老三的薨天就成了一个谁也不可能知道的真相,除非有一天黄昏和当年涉案的人有了不可化解的矛盾。

    但这根本不可能。

    因为黄昏有的是钱来解决这种矛盾。

    所以朱棣索性不去想了。

    因为他忽然发现,黄昏既然在这个时候把漠北的蚍蜉义从亮出来,那就是真的没有反意,而且养这批蚍蜉义从恐怕也真的为大局着想。

    黄昏最初的想法,估计是怕自己驾崩之后,太子守城不愿意开疆拓土,那么黄昏就可以倚靠漠北,利用蚍蜉义从去帮大明开疆拓土。

    如果黄昏有反意,在他造反之前,永远不可能把蚍蜉义从亮出来。

    结合黄昏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可以说,朱棣现在是真的对黄昏放心了,嗯,至少他朱棣活着的时候,黄昏不会危害朱家江山,但他朱棣驾崩了就存在变数。

    不论是太子还太孙,恐怕都压不住这个妖臣。

    也就意味着……

    君臣之间,恐怕还是得有一场最终之战。

    而且朱棣面临着一个困境,黄昏已经封侯,如果他这一次打下金帐汗国,再顺势敲碎了沙哈鲁的话,这泼天的军功,就应该封王了。

    封王封到哪里去?

    关内乃至于中南半岛,朱棣都不太愿意给黄昏。

    漠北更不可能。

    漠北那边的牧马如果被黄昏掌握了,而他又如此有钱,到时候太子和太孙压不住,这货就可能南下拿下整个江山。

    漠北不可能,那就只有比漠北更荒僻的西域。

    也就是说,黄昏若是达成这一次战略成功收官,娑秋娜会是西域女王,而黄昏这个大明妖臣,就算不驻扎西域,头衔上也该是西域那一大片疆域的王。

    北境之王!

    咦,不对,应该是西境之王。

    犹在娑秋娜这个西域女王之上。

    而且黄昏如果真的忠心耿耿于大明,他这个北境之王就能压住娑秋娜……身体上早就压了,在政治和地位上,也一样继续压着。

    这是对大明最好的局面。

    想到这,朱棣看向太子和朱高煦,“你俩来得正好,奴儿干那边,随着天气转暖,亦失哈和张辅、徐辉祖再次对女真发起了进攻,不过进展不太好,这个不急,咱们耗也能耗死女真,而朝鲜那边,李裪大概还要一两个月才能继承王位,请归的事情还会等一段时间,也不需要人,但是现在瓦剌靠近金帐汗国那边,随着黄昏的蚍蜉义从出击,那边会需要人去坐镇接收新的疆域,而黄昏的蚍蜉义从,朕打算派一个监军过去,这个人必须是朕能相信的人,所以此事非老二你莫属,但是丑话说在前面,该你监督的事情要监督,不该你指手画脚的事情不要瞎说,不能影响战略大局,另外,对金帐汗国和沙哈鲁的疆域,我们需要一个具有怀柔态度的人去主持大局,老大你是这方面的好手,所以你和老二两个人,即日去往北固城。”

第1360章 心灵鸡汤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

    不知道为什么,提起裤子的时候,黄昏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忽然响起了这首歌,然后就躺在草皮上,看着娑秋娜和乌尔莎着急忙慌的穿着衣裙。

    远处朝阳高悬,打在两人的肌肤人。

    都不是那种雪白的肌肤。

    略带小麦色。

    在阳光的映衬下,宛若两尊金玉之身的观音,分外的赏心悦目。

    人生快意事,大概不外如是了。

    其实想想人生,黄昏觉得一个男人如果不能做一些顶天立地的大事,那就老婆孩子热炕头,做一个升斗小民。

    而男人的尿性,大概就是占有欲。

    黄昏相信,十个男人有九个男人都想在这一生多给一些女子盖下章,所以红灯区才会那么热闹,哪怕扫黄打非的力度那么大,楼凤的生意依然好的一塌糊涂。

    这是人作为一个动物的本能。

    娑秋娜穿好衣裙后,看着远处,阳光照着极远极远的地方,是故乡,太阳将要落向的地方,是心之归宿……嗯,也许以前是,现在不是了。

    有些东西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

    在很久以前,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哪怕当年从西域逃出来,一路上死了不少人,甚至有她亲如姐妹的多年奴婢,娑秋娜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有些人,天生就该是为别人而死的。

    只是这一次去西域之后,看着司徒青梅的尸首被悬挂在城池前,看着那具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尸首,娑秋娜心中被狠狠地刺了一剑。

    多少次夜里想起来,就会问自己一声:值得吗?

    其实这不是娑秋娜堕落。

    而是人过的日子不一样了,想法就会不一样,在西域那边,作为西域神女,她的日子是非常惬意的,可她在西域若不是西域神女,日子便会很凄凉,这一两年在西域那边东躲西藏,尤其如此。

    而在大明,哪怕她只是一个臣子的平妻,日子也依然惬意得胜过了西域的王后,住着豪宅庭院,出门有车马相伴,街上物资丰富,还有一个很花心但又深情的丈夫。

    作为一个女人,这就很美好了。

    虽然这个丈夫看起来似乎很厉害,每一次都能让乌尔莎她们欲哭欲笑,可在自己身上总是折腾不了多久,就像刚才,他只敢在乌尔莎身上肆意妄为,最后才对自己意思了几下,但是……

    还是很美好啊。

    很幸福。

    人嘛,对幸福的日子总是格外珍惜,尤其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

    所以想到这里,娑秋娜回头,看向已经躺在黄昏胳膊上的乌尔莎,轻声道:“乌尔莎,我们是不是一直都错了?”

    乌尔莎讶然,“怎么了?”

    娑秋娜又扭头看向远方,犹豫了下,“其实我现在觉得那个西域女王西域神女什么的,没那么重要了。故乡什么的,也就只剩下这两个字了,没什么值得眷恋的,何况哪有女子不远嫁呢。”

    黄昏看着娑秋娜的背影,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擦,这是不是在抱怨自己刚才雨露不均?

    不怪我啊。

    巫山**享受的过程,在你身上感受不到啊,只能先和乌尔莎,最后在你身上收官,没办法,谁让你天赋异禀。

    大概……生了孩子会好一点?

    可娑秋娜已经小产过一次了。

    还能怀起不?

    刚想说什么,娑秋娜却低声呢喃道:“如果我们还是要去西域,我怕你们中的某个人又和司徒青梅一样,我们现在明明很幸福了啊。”

    黄昏心里笑了。

    这女子……感情是对大家都有了感情和眷顾,不想在白白的牺牲了。

    挺好。

    这才是一个平妻该有的胸怀和气度。

    嗯了声,“你说的有道理,如果让你们再重返西域,相信沙哈鲁有了准备的情况下,你们一个都别想活着回来,那样的话,我会很伤心的。”

    乌尔莎鼻子里嘤咛一声,紧紧抱住黄昏。

    被人在乎总是很好的。

    黄昏继续道:“不过这一次,咱们不是悄悄咪咪的进入西域,是大军在侧,我们会是一柄阴险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嗯,我们会全部是骑军,速度虽然快,但希望天公作美,不要有太多的雨天,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突袭的效果。”

    已经有了初步的作战计划,此次征讨金帐汗国,不会去攻城。

    打穿金帐汗国后去打沙哈鲁也一样。

    非必要不攻城。

    避免战损过多,利用骑军和火器的威力,直接打穿国土,然后牵扯起敌人的力量,让跟在后面的大明雄师去攻城。

    娑秋娜沉默不语。

    乌尔莎轻轻用脚碰了碰娑秋娜的臀——相处这么多年,有时候大家也都随意了,娑秋娜也很喜欢这种朋友之间的相处。

    乌尔莎轻声道:“当时有追兵,司徒青梅说她去引开追兵时,我想她应该知道后果的,其实不止是她,如果司徒青梅没有引开追兵,我相信卡西丽、穆罕穆拉以及其他伙伴,我也一样,我们都愿意去做下一个司徒青梅。”

    因为你是我们的主人啊。

    从一开始就是,现在也是,将来还是。

    娑秋娜愣了下,她都快忘记了这个事实,毕竟这些年大家的相处,尤其是在委身黄昏后,彼此之间都感觉成了姐妹。

    主仆?

    殊途同龟不应该是姐妹么。

    旋即微微笑着摇头,“可活着是多么美好的啊,我希望我们都能好好活着,我还大家都能回去看看黄豆角呢。”

    相对于豆芽和豆苗,西域妖姬们更喜欢豆角。

    黄昏忽然哈哈笑起来。

    然后在乌尔莎的帮助下坐起来,轻轻拍了拍娑秋娜的背,“别在着伤春悲秋了,不好,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可和司徒青梅关系最好的卡西丽也在笑着过日子。”

    沉默了一下,“其实我也难过。”

    毕竟是自己的女人,一条养了多年的狗死了也会伤心,何况还是一起滚过床单,一起生活多年的女人,哪能没点伤心呢。

    只是人需要面对现实,需要继续走未完的路。

    起身。

    抖了抖衣服,“说什么一怒拔剑为红颜,虚伪了,不过有一点我可以确信,北境之王我已经当过了,嗯,这个有点名不副实,但下一步,我确实会成西境之王,而你娑秋娜,就是西域女王,那一天不远了,所以不要沉迷在过去的伤悲中,我们要看见远方的希望和光芒。”

    这些心灵鸡汤……

    黄昏自己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第1361章 蒙古海军?笑话!

    娑秋娜也乐了,“别忽悠人。”

    大家都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有些事情其实不是不能接受,只是现在想的多了,人活着终究是要向现实低头的。

    黄昏很认真的摇头,“不会的,这个真不是给你们画饼,你男人我真的会成为西境之王,知道我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亮出漠北这边的蚍蜉义从么,因为我早就知道,大明这片土壤不可能给我来经营,但西方那边可以,欧美那大片的疆域,现在过去经营是最好的,与其让白种人占据着成为后世的王者,不如我现在就去,一个世界,两个帝国,同祖同宗,岂非比打造一个地球是一国更简单容易一点。”

    娑秋娜不解,“难道打了金帐汗国和沙哈鲁后,你就不准备回应天了?”

    黄昏摇头,“要回的,甚至你到时候封了西域女王之后,也要跟我回去的,咱们是一家人,而我呢也不喜欢异地恋。”

    咳嗽一声,“但是蚍蜉义从会全员留在西域这边。”

    补充道:“他们的家眷也会搬迁过来,这个事情我已经让桑脱、呼兰巴特去征询过他们的麾下了,九成以上的人愿意留在西域。”

    那时候他们就会从私人武装,转变成国家武装。

    有正式编制了,谁不高兴?

    娑秋娜嗯了声,“你计划好就行,我只是希望卡西丽和穆罕穆拉她们,不会再有人遭受司徒青梅的痛苦了。”

    黄昏上前一步,将娑秋娜抱在怀里,又对后面伸出手,乌尔莎也乖乖的到他怀里来,这货左拥右抱,意气风华,“不会的!”

    ……

    ……

    回到北固城。

    如今的北固城,随着大明的开发,已经具备了关外一座城池该有的规模,因为是要和撒儿都鲁那边,形成在北方边境的防御线,而北固城作为北方靠西方向的政治中心,也是整个瓦剌区域的中心,它的城池规模和撒儿都鲁一样。

    陆续运抵过来的火炮再配备上,北固城就会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北固?

    其实应该叫固北。

    只要北固城不破,那么外邦蛮夷,永远别想着南下。

    嗯,当然撒儿都鲁也要不破才行。

    重点建设漠北这片城市的防御群,其实是黄昏力主的,朱棣本来不同意,觉得没必要……北方游牧民族真不好掌控,说不准什么时候大明的君王一旦弱势了,他们就又脱离大明的掌控。

    但黄昏讲事实摆道理说服了朱棣。

    确实,游牧民族很容易脱离掌控,但黄昏认为,只要大明重点发展漠北,让这边的经济攀升起来,民富之后,有了安定的生活,谁还愿意逐草而居?

    而经济一旦起来,漠北百姓的生活和经济就和关内捆绑起来,他们要脱离大明,就得回到以前的清贫,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昏相信漠北百姓不会这么选择。

    何况这边很重要。

    因为涉及到俄罗斯的崛起,如果以后北方那头熊还是不可阻挡的崛起了,那么为了彼此的安全,漠北这边就必须建立起防线。

    当然,不能再让世界上有一个“蒙古海军”的笑话。

    所以漠北防御群的打造至关重要。

    有了这片城市防御群作为依托,大明以后的历代君王再昏庸,后人只要有人才涌现,就能依靠这片城池防御群,牢牢的将这片土地掌控在神州儿女的手中。

    不至于弄个“蒙古海军”的笑话出来。

    一句话,我黄昏和朱棣联手打造的中国地图,不能比后世少一块,因为这已经是自古以来了,而且黄昏知道,不管现在大明有多领先,一旦到了工业革命后,差距都会缩小,所以黄昏现在尽可能的给大明奠定好工业基础。

    如果可能……

    顺便阉割欧洲,再占据北美洲。

    如此可永绝后患。

    但是欧洲那边,确实很麻烦,那一堆小国家就不说了,仅仅是莫斯科和立陶宛两个公国,要想彻底征服,就不是一件小事?

    帝国坟场?

    不止是后世的阿富汗现在的沙哈鲁统治下的区域,还有西伯利亚那片寒原。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不打西伯利亚那边,那么俄罗斯迟早发展起来。

    打?

    付出的代价恐怕又难以承受。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实现包围,想整合亚洲,再去地中海波罗的海那些,最后对俄罗斯那边形成包围,利用地理和经济、军事的优势,彻底压制住俄罗斯公国和立陶宛公国,最后将之纳入藩属国!

    说起来简单。

    实际上……黄昏有种不好的感觉,也许自己这一生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

    太难了。

    一个国家,要想统一一个星球,想想就觉得不太可能。

    何况非洲那边不想去。

    澳大利亚那边么……

    那就真的只有殖民。

    因此结合时局的变化,黄昏现在已经不想打造一颗星辰是一国的局面了,而是一颗星辰两个霸主,但皆同祖同宗。

    这样一来就要容易得多。

    这个真不难。

    等自己在西域这边发展到位了,等自己和朱棣最后一战后,朱棣驾崩了朱高炽或者朱瞻基登基后,发现压不住自己,然后朝野之间对自己产生出类似对张居正的恐惧的时候,就是自己离开大明的时候。

    那时候,西境之王就会成为欧美之王。

    关于这一点,北固布政司使黄淮并不知道,所以当黄昏带着十一个西域妖姬出去露营几天归来后,黄淮将黄昏请到了他的公事房,见面就直奔主题,“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吴溥给我说过,说你的梦想很远大,可你知不知道,你现在露出了漠北的蚍蜉义从,对陛下而言,这是不可容忍的谋逆,别说打金帐汗国了,你能不能活着回到应天都是个问题!”

    搞不好接下来就会有鸩酒和圣旨到来。

    黄淮作为一个没有立场的曾经的内阁首辅,他本人而言是非常欣赏黄昏的,实际上现在朝野之间除了支持朱高煦和太子党,哪一个臣子不佩服黄昏?

    大明妖臣不是说着玩的。

    支持朱高煦的,自然对黄昏恨之入骨。

    而太子党,则是对黄昏有些畏惧——这样的人,迟早会威胁到将来注定成为天子的太子,而他们这群太子党的利益也要受到损害。

第1362章 双倍军饷双倍快乐!

    对别人的关心,还是要表示感谢,黄昏端起茶杯,做了个敬茶的姿态,然后我干了你随意,一饮而尽,然后神态平静的道:“多谢黄使提醒,下官失虑了,这便想办法弥补。”

    黄淮是布政司使。

    从二品。

    黄昏虽然是侯爷,但侯爷不是官职,是爵位,从这一点,黄昏的地位比黄淮高,但一则黄淮是长辈,二则黄淮和吴溥关系好,这些年来也多多少少为他黄昏说了些话,再加上黄昏在行政上确实没有官职,只是军事官职是西征军统帅,不好在别人面前装大尾巴狼自称本帅。

    所以干脆站低一点,自称下官。

    这是中华美德。

    谦逊。

    黄淮却乐道:“别,官场不以年龄论资历,黄帅自称下官,我这个布政司使可承受不起,说实在的,真羡慕吴溥那老小子,有你这么一个好侄儿。”

    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叔侄。

    而且黄淮很是吃惊,老实说,黄昏这些年在官场上混了个寂寞,官职起起伏伏升升落落,但他所谓的仕途斗争,其实都是和朱高煦朱高燧斗智斗勇,很少真正的因为一阶半阶和人竞争而各种勾心斗角,所以黄昏的仕途经验,其实远远不如六部那些主事侍郎。

    但刚才黄昏话说的那番话,却显出了极高的情商。

    嗯,这时候还没有情商的说法。

    叫得体。

    黄淮从黄昏的神态和言辞里已经看出,黄昏在这个时候露出漠北的蚍蜉义从,显然已经同时做好了补救措施,不会让陛下真拿着这件事着人送来鸩酒和杀头的圣旨。

    但黄昏还是表达了对自己提醒的感谢,并承认他自己失虑,马上想办法弥补。

    这么说,是因为给自己面子。

    如果直接说他已经提前处理了这些尾巴,那么和他关系不算亲近的自己,大概就会感觉到自作多情,从而感到尴尬,那么彼此的感情就会淡薄起来。

    但是现在这样,自己理解到了,黄昏也照顾了自己的面子,两全其美。

    黄昏哈哈一笑,“是我要感谢他啊。”

    没有吴溥,也没有今天的自己,甚至当年穿越的第一天晚上,吴与弼悄悄咪咪的拿出当年还不是他后娘的婶儿周李氏……现在叫吴李氏,吴与弼悄悄拿出吴李氏做的糕点,两个人在房间里吃得不亦乐乎的那一刻,黄昏觉得人间很温暖。

    也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人间温暖,黄昏才在这条路上走得义无反顾。

    黄淮嗯嗯点头,相辅相成吧。

    没有吴溥,你黄昏走不到今天,没有黄昏,他吴溥也做不到内阁首辅的高度,而且吴溥的高度显然不止于此,随着大明再次外扩,尤其是朝鲜请归后,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吴溥作为内阁首辅,大概也要外放到某个地方去当几年布政司使。

    问道:“根据关内传来的消息,八千蚍蜉义从已经准备出关了,再有些时日便要抵达北固城,而从兀良哈和鞑靼区域赶来的蚍蜉义从,也就三五日抵达,你打算何日对金帐汗国发动攻击?”

    黄昏想了想,“估计还要整顿一些时日,毕竟这些蚍蜉义从比较杂乱,有兀良哈人,有鞑靼人,有中南半岛各国的人,还有我大明儿郎,同时兵部户部那边拨过来的军饷和盔甲都还没到,没有盔甲,总不能大家穿着布衣去上沙场吧,没有军饷,他们杀敌也没动力啊。”

    盔甲确实没有。

    漠北的蚍蜉义从是自备的,因为漠北的蚍蜉义从本来就是残卒汇聚起来的,虽然是残卒,但只是面对大明神机营的手下败将,实际上他们的战力还是非常强。

    而吴哥那边的蚍蜉义从,乃至于国内,这八千蚍蜉义从,是确确实实没有盔甲。

    至于军饷么。

    是有的。

    时代集团这些年赚的钱,有一部分就是这些蚍蜉义从给吞了——万幸沈熙礼和梁巍生把帐做的漂亮,加上时代集团的账务实在是庞大,所以隐瞒了过去。

    但有一说一,国内的蚍蜉义从和中南半岛的蚍蜉义从,养起来不怎么费钱。

    可漠北这边的着实费钱。

    不过这一次国家要发军饷,时代集团发的军饷就要降低几成,但对于蚍蜉义从而言,还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双倍军饷双倍快乐!

    关键是神机火器在手,天下我有,并不是去拼命的。

    不像以前的战争,有命挣钱没命花。

    不过这个状况对黄昏也好,漠北的蚍蜉义从亮出来之后,这一次拉到金帐汗国去,打完之后,这个钱就能得到回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打完金帐汗国,时代集团就要进入金帐汗国,该怎么赚钱就这么赚钱,而且对于这片土地,黄昏也不敢确信能够做到完全的文化同化,所以很有必要会是一场大清洗,先要解决军事,然后是宗教,最后才是文化。

    这事得心狠。

    如果心不狠,只想去赚钱,那就简单多了,打完之后,用军事保证时代集团在这边的运作,再用资本去慢慢改变它的宗教和文化。

    我黄某人虽然只有一生,但后人还有大把的岁月来改变这边,当黄家后人始终掌控着这块区域军事的绝对权力后,事情就会简单许多。

    因此黄昏一点都不担心这一次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国。

    一万六千人的蚍蜉义从,可破金帐汗国?

    好像有点悬乎。

    所以黄昏还要给自己加一点筹码,毕竟没个两万人,要去地形复杂的金帐汗国远征,总感觉兵力不足,火力也不够。

    因为泰山号恐怕是运不过去的了。

    尤其可见,坦克这玩意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惜的是九迭河发电站那边,关于内燃机的研发,进度依然缓慢。

    这没办法。

    内燃机坦克是跨越时代太大的产物,不像泰山号,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黄淮乐了,“你还想薅羊毛,那你得去找太孙殿下,这边的军事掌控权在太孙手上,你的蚍蜉义从要想补充人手,或者借用火器,都得太孙殿下同意。”

    黄昏嗯了声,“太孙殿下明日抵达北固城。”

第1363章 征兵!

    牵一发而动全身。

    征讨金帐汗国,绝对不是黄昏的蚍蜉义从过去了就了事,整个西北的军事都要牵动,如果不是因为奴儿干那边在打女真,搞不好整个大明北方和西北的军事部署都要调动起来。

    现在奴儿干和北方那边,确实不敢擅动。

    所以只能是西北这一块。

    各个都司和卫所都要抽调兵力去弥补之前西征军的空缺,同时漠北这一块的都司和卫所,也要做好相应的接应准备。

    而随着圣旨下发,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配合,现在西北那边的卫所,包括关西七卫在内的所有的卫所,几乎抽调了大半的兵力进入亦力把里,去填补雄霸大军和尼格买买提两万大军的空缺。

    各地方卫所,只留部分人保证治安。

    朵甘都司那边也一样。

    大部分兵力抽调出来,甚至连蜀中的兵力都抽调了——当然,云南那边没敢动,毕竟比邻着八百大甸,而八百大甸历来多事,也是大明外扩领域中,文化工作进展最缓慢的区域。

    沐晟几乎常年驻扎在八百大甸。

    沐家军更是专职管那一块。

    漠北和西北的的兵力调动下,太孙朱瞻基西也城的西也都司自然也需要配合,朱瞻基在漠北比较特殊,西也都司掌控着整个瓦剌区域的军事权力,而朱瞻基又是西也布政司使,又主政事,所以论地位,太孙朱瞻基在瓦剌这边比起黄淮只高不低。

    但实际上黄淮的作用更大。

    黄淮要主持整个瓦剌区域的战后工作和统战工作,包括刑缉等诸多事情——人手缺口太大,瓦剌这边的三司还不健全。

    当然,最忙的不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以及西北和漠北的都司,而是户部和这广大区域的地方官府——他们要配合军事行动,对粮草后勤做到支援。

    这是个大事。

    几万人的粮草,必须先行准备好。

    万幸是的有钱。

    更加万幸的是官道修道极好,所以这事看起来有点穷兵黩武,其实对大明百姓屁大点影响,不过就是漠北和西北的粮价上涨了一点而已。

    都在控制之中。

    所以说战争这玩意儿不是你动动嘴皮子的事情,也不是你拉一堆人就可以肆意出征的事情,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来保证军饷和粮草。

    没有这两样,谈什么打仗。

    明末的时候,大明军队少了么,人口少了么?

    不少。

    但就是没钱。

    没钱哪个当兵的给你卖命?

    没钱你哪来的粮草去支撑大规模军队作战,所以明末的情况在后人看来,真是嘘嘘而叹,如果明末崇祯手上有钱,能收得起来赋税,又有卢象升这样的猛将,凭什么让女真入关?

    所以大明的灭亡,说到底还是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后期崩盘收不起赋税——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封建王朝建国之初再好的体制,经历过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碾压后,都会暴露出致命的缺点。

    而现在的大明,国库里的钱并不是靠赋税收起来的,当然,赋税也占很大一部分,但最重要的来源是对外扩领域的搜刮。

    只要这个策略一直保证下去,能一直搜刮外邦的金银,同时国内的体制不崩,再改进一下,少养几万头朱元璋那些子孙猪,把土地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淡化一下,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能减缓土地的兼并,如果后期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那么大明就能一直有钱下去。

    不仅会一直有钱,而且会一直进化。

    达到更高的社会制度。

    黄昏敢以一己之力,学那王玄策去一人定西域诸国,底气就在于这里,大明现在这个实力,支援方面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笑着说道:“我现在就担心,太孙殿下和咱们的永乐陛下一样,也是个闲不住的主,让他呆在后面吃看我的尾气,只怕他得闷出病来。”

    尾气?

    黄淮有点弄不懂这个词,还以为是放屁,觉得咱这大明妖臣是不是太膨胀了,敢这么说太孙殿下,就不怕他知道了,等太孙登基给你穿小鞋子?

    乐道:“确实有这种可能,可也不敢将太孙殿下带去金帐汗国。”

    黄昏哈哈一乐,“倒是可以带去,但就怕他不听话。”

    这话说得……黄淮直接无语。

    太孙殿下听你黄昏的话,怕是想多了,转念一想,貌似咱们眼前这位黄帅在鞑靼的时候,还杖责过太孙殿下。

    这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份了。

    如今这局势,太孙殿下板上钉钉的未来天子,你作为一个臣子不好好巴结,还敢在军事行动中杖责太孙,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是肯定不信。

    但这就是事实。

    黄淮叹道:“太孙殿下过来,是你请的?你打算从太孙殿下手中要人还是要火器?”

    黄昏摇头,“要火器,人就不要了,大明儿郎这一次不作为主力,至于目前蚍蜉义从只有一万六千人,我要想法凑够两万,这事还得仰仗黄使你了。”

    征兵啊!

    漠北男儿本就能征善战,虽然被大明打崩了,但基本盘还在,只要给钱,只要给配备火器,相信要不了一个月时间,四千人的缺口就能补上。

    当然,征兵之后没时间给他们训练了,只能以打代练。

    而且还有个问题。

    这一次出征金帐汗国,火器并不是绝对王者——因为后勤很可能跟不上,那么弹药迟早是会用完的,真正唱主角的还是刀枪和弓箭。

    而这……恰好是漠北男儿最擅长的。

    被中原王朝打得丢盔弃甲的北方蛮夷,跑到欧洲去能把欧洲打崩,那么能和大明鏖战多年的漠北男儿,去打一个金帐汗国……

    有难度?

    黄淮一脸头疼,“这事,是太孙殿下负责。”

    军事方面,在瓦剌区域,太孙朱瞻基一个人说了算,黄淮也不好使,所以此事他真的爱莫能助。

    黄昏却笑道:“太孙那边没问题,他要想去金帐汗国黄沙舞戟,就得答应我这件事,我是说,希望黄使能早点做准备,把瓦剌各部落的那些勇士名单准备好,到时候我们就直接去挑人。”

    需要精锐。

第1364章 活成了人精!

    黄淮刚想说什么,结果来人了。

    朱瞻基还没到,火急火燎的方宾先到了。

    方宾这个人吧,黄昏觉得就是个小一号的和珅,除了征战黄沙是个纸上谈兵之外,其余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当出色。

    但是又贪。

    这些年其实他贪墨的钱不是个小数目,嗯,相对一般官员而言,朱棣在这方面还是管理严厉,加上有锦衣卫和东厂,大明官员们也不敢过分。

    于是贪污之类的都是揣摩着圣意来。

    可以贪墨。

    毕竟当下大明人才紧缺,但绝对不要过了陛下的底限。

    否则你现在一时舒爽,但等大明解决了人才紧缺的问题后,就是陛下给你秋后算总账的时候了,虽然不太可能如当年太祖一样剥皮楦草,但让你吃多少吐多少,再用一颗人头当利息,还是很可能的。

    这事,咱们的永乐陛下办起来绝对不皱眉头。

    别看这几年陛下仁慈,不怎么对官员动刀,但没人会忘记方孝孺和景清的下场——当年还是有彼时才暂露头角的黄昏在说情的情况下。

    依然夷族。

    如果不是当年黄昏圣母心了一回,恐怕不是夷族那么简单。

    不过方宾恰好是贪墨官员者最异类的那一种,他贪墨的钱财,比起曾经的长平布政司梁道、李友直那几个货,要多那么一点点。

    但他贪墨的同时,干事也很努力。

    所以朱棣能容忍他。

    就目前朱棣对大明的掌控,嗯,只提本土的话,大多知州以上官员的贪墨,基本上都在朱棣锦衣卫和东厂的掌控之中。

    这事朱棣其实看得很开。

    一者人才缺口大,二则,官员贪墨,那也得有事情做他们才能贪墨,当这些民生工程做起来了,那也是有益于国家和百姓,你可以贪墨,但把工程做好了就行。

    只要不是巧立名目的搜刮百姓,就可以容忍。

    当然,数量太大肯定不行。

    朱棣心中的底线,其实不算高:三十万两以上,那你就准备掉脑袋吧。

    所以方宾其实已经在走钢丝了。

    因为方宾贪墨的钱已经在三十万两左右了,只不过这货在他的职位上,除了兵部尚书一事没做好以外,其他事情简直做得太漂亮。

    就是最近在行部侍郎的位置上,辅佐顺天行部尚书,很干了几件漂亮事,比如配合时代电力,很快就已经在顺天全城规范的树立起了电线杆,只等时代电力的发电站就绪,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所以朱棣对方宾是又恨又爱。

    你不得不承认,方宾这人太会揣摩圣意了——不管他做出什么政绩,只要有人表扬他,都是对外宣传是陛下的功劳……

    而且有一说一,不管方宾在哪里任职,不知道他贪墨的百姓都对其赞誉有加,名声极好,而知道他贪墨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除了贪墨一事,方宾几乎是完美的。

    可惜不是魏征。

    简而言之,方宾目前是大明唯一一个贪墨超过了朱棣心中红线但却还能活得很滋润的人——从他急急忙忙从顺天行部赶来北固城,就看看出这人在官场的生存能力,以及他超强的为人处世。

    方宾进门就嚷道:“我的黄侯爷嘞,您在作死么,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闲心和黄大学士在这里谈笑风生,还是赶紧写封章折给陛下解释一下吧!”

    黄昏愣了下。

    黄淮则叹道:“方侍郎行事,果然是我等楷模。”

    黄淮不知道方宾贪墨了多少,但知道一点风声,相信朝野知道他贪墨的人不少,但他能活得这么滋润,还当了一回兵部尚书,现在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在这个时候,他竟然从顺天来北固城劝黄昏,不管效果如何,至少在黄昏这边他留下了一个极好的人情,而在陛下那边,也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这样的人……很难过得不滋润。

    方宾急道:“都什么时候了,黄大学士你就别挪揄我了,我的那些事在黄侯爷这件事前,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就算以后我完了,可也不至于掉脑袋,可黄侯爷这事一个不小心,就不止是掉脑袋的事情啊,这灭族都不为过啊!”

    果然妙人一个!

    黄淮叹为观止,方宾这话说得很妙,因为黄淮作为内阁成员多年,消息灵通,那么方宾在黄淮面前这么说,反而给人一种坦诚的印象。

    但你又确实从他话里找不到他在承认他贪墨。

    活成了人精啊。

    黄昏则笑道:“黄大学士也不是挪揄你,实际上我也觉得,方侍郎这行事风范,确实是我等的楷模啊,佩服至极。”

    黄淮,北固布政司使,总领瓦剌政事。

    又是内阁大学士。

    内阁成员都是五品左右的官阶,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其实很低,所以前几年朱棣给每个内阁成员都加了大学士。

    虽然还是五品,但内阁辅臣+大学士,这就不低了。

    大学士……听着就爽!

    实际上文臣都喜欢这个调调。

    方宾急了,“黄侯爷你也跟着打诳,你难道不清楚么,搞不好此刻陛下着人送的鸩酒已经在路上了,这一杯鸩酒下去之后,还会有无数的人跟着掉脑袋啊!”

    方宾心里清楚,他虽然贪墨超过了朱棣的红线,但他做的功绩也很多,如果陛下真的要秋后算总账,只要朝野之间有人帮他说情,他就不会死。

    所以……

    如果到时候有大明妖臣帮忙说情,搞不好贬官都不会,更别说杀头了。

    而且方宾更清楚,他现在已经弄到了足够多的钱,够后半辈子的享受了,所以现在已经不怎么再去弄钱,只是踏踏实实做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可能都不会追究自己的责任。

    但是以防万一,还是要多做准备。

    那么这一次来提醒一下黄昏,便可一举多得。

    一则,漠北忽然冒出大批的蚍蜉义从,那么顺天作为北方的政治中心,行部的高官和北方各都司,竟然没有得到一点风声,是不是该问责?

    刚到顺天行部的方宾,也有可能遭受池鱼之殃。

    恐怕此刻在顺天当过官和现在正在顺天当官的官员,都在胆战心惊,深恐因为此事受到牵连,而这牵扯的人员极多。

    须知顺天行部当过官的人,现在有不少都在各地,其中不乏一两位布政司使,而布政司使在大明朝堂的地位如何不言而知。

    方宾如果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得是多么宽广的人情?

第1365章 大明重臣的骨气

    黄昏乐道:“我当然知道漠北的蚍蜉义从露头之后会引起什么样的轰动,我也知道陛下一定会雷霆震怒,不过方侍郎你觉得我是那种不做准备就贸然行事的人么?”

    方宾不解,“你私自在漠北豢养蚍蜉义从,并且配备火铳火炮,这几乎等同于谋逆了,须知从古至今,这个罪名就是最大的,我真不知道你能用什么来消除陛下的杀意。”

    黄昏忽然觉得,这个方宾确实有点意思。

    虽然对自己这一番关心,是出自他自身的利益,但别人如此表态,你还在左右含糊,那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黄淮在一旁笑道:“能让陛下对谋逆这个罪名都不去追究的,方侍郎你还想不到么,整个漠北,就这么大一点地方啊。”

    方宾:“……”

    这么大一点地方?

    漠北很大好么。

    但是黄淮这么一提醒,方宾倒是醍醐灌顶了,脑海里迅速闪过一堆人名,各布政司使各都司都指挥使等等,最后只留下三个字:朱瞻基。

    太孙朱瞻基!

    能消除陛下杀意的,恐怕只有这个人了。

    太子都没他好使。

    但朱瞻基会在这种事情上帮黄昏说话?

    毕竟如果黄昏谋逆,危害的就是老朱家的江山,而朱瞻基注定是这个天下未来的主人,怎么可能在这种事上帮黄昏说话。

    黄昏笑道:“方侍郎你过虑了,此事不用担心,不会影响到顺天行部,漠北的蚍蜉义从虽然露头了,但却是到金帐汗国那边去卖命的,是为了大明的江山千秋利益,根本没有谋逆的想法,既然没有谋逆,陛下何来的杀意?”

    顿了一下,“当然,在你们诸多官员看来,我此举确实是谋逆,但在陛下眼中,我根本没有谋逆的动机,也没有立场和利益来谋逆,嗯,这个时候我的解释会很苍白,所以此事如果由太孙来解释,那就很有说服力了,方侍郎不用担心,太孙殿下早就派人回应天去解释了。”

    黄淮补充道:“若非如此,此刻中南半岛和国内的蚍蜉义从,又怎么可能越过如此宽广的疆域,向漠北行军汇聚呢。”

    明显是陛下已经相信黄昏了。

    方宾长出了口气。

    紧绷的心弦松懈下来,长途跋涉的疲劳涌上心头,“是我多虑了,那就不打扰黄大学士和黄侯爷,我去找个地方睡一觉。”

    几天没睡个好觉了。

    黄淮哈哈大笑,“睡什么睡,喝酒走起!”

    方宾:“黄大学士莫闹,我这身体状况,再去喝酒,怕是要一命呜呼,还是让我休憩半天,待我缓过神来,再陪大学士不醉不归。”

    黄昏呵呵笑了一句,瞬间让方宾的瞌睡没了:“也对,方侍郎睡一觉起来,大概太孙殿下也到了,到时候咱们陪太孙殿下不醉不归。”

    方宾急声问道:“太孙殿下要来北固城?”

    黄昏点头,“当然要来,蚍蜉义从出征金帐汗国,瓦剌这边的军事部署也要随之改动,何况我蚍蜉义从才一万六千人,兵力明显不足,需要征兵,这也需要太孙殿下这个西也都司都指挥使的同意,他上报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我才能操作的啊,另外,我这一万六千的蚍蜉义从并非全部配备火器,也不是人人两匹战马,这些东西,都得找太孙殿下要,他不来北固城,我找谁去?”

    方宾瞠目结舌。

    优秀!

    你黄昏种种事情有求于太孙殿下,不亲自去西也,结果却把太孙殿下喊到北固城来,这俨然是朱棣和太子才有的待遇。

    转念一想,撒儿都鲁攻防战的时候,黄昏都敢杖责太孙殿下,现在这个大呼小唤,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急忙问道:“太孙殿下什么时候到?”

    黄昏也不想捉狭他了,道:“方侍郎只管去休憩罢,太孙殿下要明日才抵达北固城,到时候我会着人来请你一起喝酒的。”

    和太孙喝酒,这确实是好事。

    以前三王争储的时候,大家还不敢这么明目张胆,但是现在太子朱高炽的位置几乎无人可动摇,只要朱高炽不作死,继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太子朱高炽的身体,大家心知肚明,等朱棣熬到七老八十,朱高炽也差不多了,最多坐个十来年,就该是太孙的天下了。

    所以巴结太孙才是王道,才能成为未来的扶龙之臣。

    方宾大是感激。

    不过黄昏接下来一句话让方宾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黄昏叹道:“可惜了,太孙殿下尚武尊兵,若是兵道极好的陈洽在此,太孙殿下喝酒的兴致应该更高。”

    黄淮讶然。

    方宾起了一层的鸡皮疙瘩,他俩哪会不知道黄昏的意思,之前方宾是兵部尚书,被外派到亦力把里出征后,陛下曾经征询黄昏兵部尚书的人选……其实也可以不补缺的,兵部尚书外出作战时,其实是可以空缺这个职位的。

    不过朱棣显然不想这么做。

    因为方宾要是做的好,就直接在亦力把里当个布政司使了。

    扯远了。

    当时黄昏举荐了陈洽,朱棣没同意,才由赵羾出任兵部尚书,现在黄昏这么一说,明确就是在告诉方宾,你这个前任兵部尚书如果遇着了机会,得把陈洽举荐到兵部尚书去。

    这么说……现任兵部尚书赵羾蹦跶不了几天?

    好事!

    反正方宾也瞧赵羾不顺眼。

    但方宾惊恐的是黄昏竟然连干涉六部尚书去留的想法都有了,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如果他这么强势,等陛下驾崩,太子太孙登基,那黄昏岂非要一手遮天?

    方宾是个贪官,也是个能干的官,更是个忠诚的臣子,而且只对朱棣重臣,闻言心思电转,说道:“陈洽酒量虽好,可在中南半岛,太遥远了,黄侯爷还是想多了。”

    明确表示拒绝!

    老子虽然是贪官,就算有把柄在你手里,也不会背叛陛下的!

    黄昏不以为忤。

    也就随口一提而已,只是觉得陈洽比赵羾更适合当兵部尚书,他和陈洽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和盟友关系,不过方宾这骨气……

    很硬!

    不错,这人除了贪财一点,其他方面都让人挑不出毛病。

第1366章 太孙驾临!

    永乐十六年,太孙朱瞻基十九岁了。

    再有一年,大明的皇太孙便要及冠。

    但对于朱瞻基本人来说,及冠不及冠,都不影响他那颗沙场征伐的骚动的心,没去成亦力把里,朱瞻基已经很不爽了。

    当初陛下让靳荣搭配方宾征讨亦力把里,然后准备以朱瞻基、火真、王聪为辅,只不过瓦剌那边走不开,火真和王聪又被朱瞻基调去巡查金帐汗国和瓦剌边境的防务去了,所以亦力把里之战,朱瞻基没掺和进去。

    朱瞻基和朱棣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钢铁直男,但还是热衷于沙场舞剑,喜欢黄沙漫天仗剑对穿千军万马的人间快意事。

    对不能西征亦力把里很有些遗憾。

    朱棣和朱瞻基这对爷孙,也是个传奇,给康乾这对爷孙做了个榜样。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也就是1399年,嗯,实际上这是洪武末年,主要是朱棣把建文四年抹了,加到了洪武年号上。

    朱瞻基是朱高炽与太子妃张氏所生的长子。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刚出生的小伙子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里面详细记载了此事。

    当然,自唐李世民这位太宗以后,各朝代的史书可信度都有些降低,倒不是说《明史》不可靠,明史是清朝编写的。

    但你清朝的人编修《明史》,是不是要借鉴明朝保存下来的资料?

    而有些事的资料是当事人留下来的。

    比如这件事,就是朱棣着人记录下来的——鬼知道是不是朱棣早就想造反了,然后在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故意这么造势。

    又或者是朱棣登基后,才故意这么让史官记录的。

    更甚……搞不好这个事还是朱瞻基搞出来的,以证明他父亲和他的继位是何等的伟光正,但不管怎么说,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朱棣是真的特别喜欢太孙朱瞻基。

    而另一个事实就是朱瞻基的性格也确实和朱棣差不多。

    所以朱瞻基一到北固城,和方宾的火急火燎一样,找到黄昏,兜头罩脸就是一句:“好你个黄侯爷,这一次征讨金帐汗国要是还没我的份,你就等着饿死在那边罢!”

    十九岁的朱瞻基,基本上发育完全了。

    已经是完全体的宣宗模样。

    高大,魁梧,英俊,这身材外貌,黄昏看着都有点自惭形秽——不管太祖朱元璋长得怎么样,反正朱棣长得不错,长得不错的朱棣加上徐皇后的基因,朱高炽如果不肥胖,肯定差不到哪里去,而用太子妃的基因美化一下,朱瞻基的基因能差?

    后世人只看了清朝皇帝,就觉得皇帝也不过那样,看了清朝的妃子,就觉得皇帝的后宫也不怎么样,其实是想多了。

    只有那种弱鸡皇帝才会被权贵阶层绑架,导致选妃都是各种权贵家的女子,像明朝皇帝选的妃,基本上没有丑的。

    强强联合下的基因,生出的下一代怎么可能太丑。

    别的不说,明熹宗懿安皇后张嫣,这可是从五千名美女中选出来的第一美女,论姿色,估计还在徐妙锦这种美人儿之上——嗯,因为选妃的程序问题,皇帝一般是看画像来决定,而这个画像有可能经过画师别有用心的“加工”,加上皇帝有自己的审美,所以这个美肯定有待商榷。

    但再怎么着,也不敢弄个丑女去当皇后。

    朱瞻基是长得英气勃发,不过小伙子这些年一直在外征战,晒得皮肤黝黑黝黑的,像个黑塔似的跑到黄昏黄昏面前这么一怒,还真有点吓人。

    黄昏笑眯眯的,好整以暇,示意阿如温查斯倒茶,慢条斯理的示意朱瞻基先坐下,道:“其实相比于侯爷,我更喜欢别人叫我黄进士。”

    读书人,如果不能被称为大学士,进士听起来也爽。

    侯爷这个一般是武将。

    朱瞻基没好气的坐下,横眉,“卵的进士,你这个进士是恩赐进士,一点也没说服力好么,在其他正儿八经进士眼中,喊你黄进士,会有种讽刺的感觉,你是蠢还是蠢,这都感觉不出来?”

    黄昏耸耸肩,“管他恩赐还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反正进士就对了,再者,也就是你家老爷子不让我去科举,要不然我考不中一个进士?”

    简直笑话。

    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老子都熬的过来,何况你区区一个八股。

    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老子最是擅长。

    朱瞻基嘿的一声,“你别嘚瑟,真以为进士那么好考么,再者说了——我说个屁,赶紧说一下,你这一次征讨金帐汗国,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老子差点就被你忽悠瘸了。

    黄昏还是不急着说这事,道:“进士不好考,那是以前,我估摸着打下金帐汗国之后,咱们大明的教育改革应该已经开始实施了,教育改革都操作了起来,那么科举考试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到时候就不再是那什么依靠科举中第来当官,或者说,科举中第不再是当官的唯一途径,还应该有一个面对全国的公招,嗯,就是公开招考官员,这个扯得有点远……”

    说到这里,黄昏沉默了起来。

    教育改革和科举改革,这玩意儿非常复杂,而且不能差池,必须有一个万全的计划,现在就怕朱棣把教育改革的事情全部交给吴与弼。

    而吴与弼虽然是个教育家,但不是改个家。

    就怕弄个四不像出来。

    也就是说,自己还得在出征金帐汗国之前,弄一个教育改革的全套计划出来,然后送回应天交到吴与弼手上。

    首先第一步,是推广新式字典。

    这个难度无比之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