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67章 仍是少年的太孙!

    因为这个新字典是一套崭新的注音法,除了吴与弼和自己,几乎没人会,也许有类似的,但绝对没有这么系统完善的,要让大明千千万的读书人接受这个新字典,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是要在官学和私塾推广算学、力学、化学等科目,这也是个问题,因为现在力学和化学等都在发育阶段,不好推广。

    算学虽然发展了数千年,但目前的算学水平依然很差。

    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升级归纳,然后再衍生出相应的理论,总之一句话,教育改革会是以后最为困难的事情。

    朱瞻基嘿嘿冷笑,“你不觉得这事还是得靠我来?”

    黄昏愣了下,乐了,“太孙殿下胆子很肥啊。”

    咱们的永乐帝还活得好好的。

    你爹也还好好的。

    你就想着等你登基后来进行教育改革的深化进程了……这话要是被你爹你爷爷知道了,我看你屁股得不得开花。

    朱瞻基哈哈一笑,成功被带跑偏,“不是我狂妄,也不是我自大,就目前的局势来看,我真看不出还有谁能威胁到我父王和我了。”

    黄昏翻了个白眼,“是你搞定的?”

    朱瞻基有点尴尬的挠了挠脑袋,“好像,似乎,是你?”

    黄昏一副你说呢的神态。

    朱瞻基嘿嘿一笑,“放心,虽然你和我父子之间并无盟约,而且你做这些事也基本上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但我父子不是不懂感恩的人,我向你保证,只要将来我走到了那个位置,你黄府只要不做谋逆的事情,子孙绝对世代富贵!”

    黄昏大袖一挥,“算了,以后我都不知道我黄家和后人还在不在大明,说个正儿八经的,别来这些看不到影子的承诺。”

    朱瞻基不解,“你想要我答应你什么?”

    黄昏笑道:“那需要你将来答应我什么,将来的事情我自己会去打造,不需要太孙殿下的承诺,我能有今日,也不是需要陛下的承诺,不是么?”

    朱瞻基一想也是,“那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黄昏没好气的道:“要人,要钱!”

    朱瞻基眼睛一亮,“怎么,征讨金帐汗国的人不够?这个简单啊,还有我啊,我再带五千精锐儿郎,和你是蚍蜉义从一起杀入金帐汗国,比起你自己带着蚍蜉义从进入金帐汗国,它不香么。”

    黄昏愣了下,不经意的问,“就算殿下要去金帐汗国,也应该和微臣兵分两路的好,咱俩走在一起,目标太大了。”

    朱瞻基冷哼一声,“目标大也无妨,有神机营,何惧之有。”

    黄昏沉默了一阵,“你是怕我一个人去了金帐汗国,如果遇到了复杂局势,国内这边衡量权益之后,选择放弃,不给我支援也不接应,更是不送粮草?”

    朱瞻基神色有点尴尬,昂着头,“你想多了,老子可是堂堂太孙,会在意你一个臣子么,会因为你一个臣子的生死存亡而跑到金帐汗国去?想多了想多了,你真的想多了,我就是想去沙场舞剑而已,而且我觉得和你在一起,肯定会有更多的仗打。”

    黄昏见状了然。

    心头不由得有些微暖,莫名其妙的想到了一首歌:你还是当初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朱瞻基,依然还是当初被杖责的那个少年。

    想到这乐道:“当初我杖责了了你,作为一个未来的天子,将来你登基之后,这事就会成为你人生的污点,你一点也不恨我么?”

    从古至今,有几个天子在沙场人被人杖责?

    最多就是在读书的人被帝师用戒尺略施薄惩,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想自己这样正儿八经的杖责太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朱瞻基也是一脸认真,“做错了事,就该认罚,虽然我也知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基本上是一句屁话,像曹阿瞒当年不过是割发就收买了人心,我其实也可以一样的,但还是心甘情愿的领了杖责,不是因为你黄进士有多强势,也不是因为我朱瞻基太懦弱,而是因为那是沙场,我必须给大明将士一个榜样,至于说什么人生污点,不存在的,我若真继承了爷爷和父王的帝业,后世也只会因为此事赞溢我,当然,是在存在风险,大不了我学学李二。”

    黄昏:“……”

    骚年,你这样就不对了啊,学谁不好,要去学李二篡改历史事实。

    叹道:“果然啊,你们这些注定要当天子的人,年纪轻轻的就开始学厚黑学了,老实说,你现在确实还需要多锻炼,以你现在这个水平,若是停滞不前,将来大明交到你手上,我担心你要不了几年就把交趾乃至于整个中南半岛给弄丢了。”

    朱瞻基像被螃蟹夹到了脚趾,立马站了起来,“你在侮辱我!”

    黄昏耸耸肩。

    我侮辱你个锤子,你登基是没几年就把交趾给弄丢了,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确实不影响了,因为正史上的朱瞻基面对的局势更复杂。

    而现在他要面对的局势很简单,因为漠北已经不存在威胁了。

    挥手,“坐下,坐下,太孙就要有个太孙的样子,别一遇事就大呼小叫,搞得咋咋呼呼的,哪有点未来天子的仪态,说正事,我确实要找你要几千人,但是不要你,你必须坐镇瓦剌,保证我在金帐汗国那边出了意外的时候,有大明雄师来支援接应,再差,也得保证我的进度停滞不前时,有强大的力量可以确保粮草的保障。”

    朱瞻基果断摇头,“不可能,不带我去,你就别想其他事了。”

    黄昏:“……”

    就算带着你去,有你在大明不可能不管我们,但瓦剌这边谁来总领军事,到时候谁来确保我们的后续安全?

    道:“你真不能去,我需要一个安全的后大营。”

    朱瞻基嘿嘿冷笑。

    不说话。

    言下之意,你要是不带我去,那老子就自己去,反正老子才是瓦剌军事的都指挥使,你区区一个西征军主帅,还管不到老子。

    黄昏也是无语。

    得了,咱这太孙殿下仍然还是当初的那个少年。

第1368章 我与春风皆过客,君与秋水看星河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朱瞻基铁了心要跟着去金帐汗国,黄昏一想也行,反正一个太孙而已,朱高炽还有好几个儿子。

    不用愁。

    况且有朱瞻基在身边,朱棣才会对这事上心。

    道:“行吧行吧,你非得去那就去罢,反正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冲锋陷阵近身搏杀了,有火器在手,你也出了什么问题。”

    朱瞻基这才换了好脸色。

    黄昏继续道:“接下来的事情比较繁冗,我的蚍蜉义从一万六千人,其中八千漠北男儿组成的蚍蜉义从已经到了,在北固城外驻扎,另外八千人才刚出关,约莫半个月左右能到,这是蚍蜉义从的兵力,既然你要去,那我就不征兵了,你自己挑一万精锐跟随就行。”

    朱瞻基弱弱的问道:“就两万六千人,够吗?”

    这可是要去单挑一个国家。

    而且……按照身边幕僚的推测,搞不好黄昏这一次不止是打金帐汗国,一旦打穿金帐汗国,恐怕就是直接强势的进入沙哈鲁的地盘,到时候又少不了一场场硬仗。

    朱瞻基以为黄昏怎么都会让自己点个三五万人。

    别说,现在瓦剌这边真有三万兵力。

    再加上雄霸的兵力从亦力把里抽调过来,这差不多就是七八万人,打金帐汗国之后,再去打沙哈鲁,那就问题不大了。

    可黄昏竟然只让自己点一万?

    这点人够?

    黄昏呵呵一笑,“就这点兵力,显然是不够的,不过别忘了,我们还有雄霸的吴哥大军两万人,还有尼格买买提的亦力把里大军两万人,这就是四万人了,而这四万人都是精锐老卒,打一个金帐汗国,压力不大。”

    朱瞻基:“那后面的沙哈鲁呢?”

    黄昏想了想,十拿九稳的说道:“问题依然不大,我要让世人看看,什么叫一人定一国。”

    朱瞻基:“……”

    吹牛不交赋税,你随便吹。

    黄昏呵呵一笑,“你别以为只点一万精锐就够了,这一万必须全部配备火器,另外,陛下的圣旨也快到了,漠北各都司以及各驻防军队中的神机营会移交大量的火器,也就是说,我的一万六千蚍蜉义从,以及你的一万精锐,都将全部配备火铳,两万六千的兵力,拥有杀伤力极强的火器,我还真不相信金帐汗国能抵挡,我更不相信沙哈鲁能阻拦我大军过境。”

    朱瞻基唔了一声,“这……真要去打沙哈鲁么?这会让瓦剌三个布政司压力巨大,不仅这三个布政司,整个北方和西北,乃至于应天那边,都要承受巨大的后勤压力。”

    这远征实在太远。

    如果不是现在官道修得太好,这在以往没个十几万的民夫根本不可能达成,就算是现在这个官道,北方和西北各布政司,也要征用数万民夫来运输粮草。

    但就算如此,压力还是大。

    两万六千,不对,是六万六千,你不能不给雄霸和尼格买买提的大军准备粮草吧,这么算下来,还真得征用十多万的民夫。

    这就意味着要准备二三十万人的粮食。

    压力能不大?

    虽然现在国家确实有钱,可你这边准备几十万人的粮食,奴儿干那边准备几十万人的粮食,这一折腾,国内粮食价格还不起飞?

    要是再吃几个败仗,那后果不堪想象。

    黄昏笑眯眯的摇头,“既然是远征,那就要做好准备,粮草方面,尼格买买提或者雄霸两人,其中一人将会作为后勤军队,负责粮草运输,而我们的两万六千人,将全部是骑军,机动性极强,不可能一直留在原地等粮草,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以战养战的心理准备。”

    这个时候,没有仁慈可言。

    但这个战术,怕就怕对面给你来个坚壁清野,那样的话,基本上就崩盘了,所以两万六千人,还是要准备大量的方便面。

    最后乐道:“反正你也去了,我想太子殿下和咱们的永乐陛下,不会乐意看到太孙薨天的消息传回应天,所以粮草方面,我觉得没必要担心,搞不好比奴儿干那边还要来得充裕。”

    朱瞻基瞠目结舌,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卧槽。

    感情你早就有让我去金帐汗国的打算,却要挖坑等老子自己跳进去,不厚道啊。

    话是这么说,朱瞻基还是觉得很爽。

    父亲就不说了,爷爷朱棣自从登基之后,就只亲自出征过一次鞑靼,然后就再没领略过沙场风光,但朱瞻基是知道的,爷爷朱棣是从内心深处向往着黄尘漫天的沙场。

    然而他现在只能坐镇应天。

    而自己,却可以纵马驰骋在广袤山河上,为大明的千秋基业再打下一片广袤的土地,让人不由得想起李贺的那句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真男人,就该在沙场挥洒碧血。

    ……

    ……

    是夜,设宴。

    方宾、黄淮、朱瞻基、太平、黄昏,以及桑脱、呼兰巴特等人尽数参加,规格极高,基本上已经是整个瓦剌的最高层齐聚了。

    三个布政司使,一个都司都指挥使。

    不过宴席没有人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就是一顿普通的酒席,然后大家喝了个尽兴,只不过酒量参差不齐,有的人刚尽兴,有的人已经酩酊大醉。

    比如方宾早早的就被朱瞻基灌醉了。

    黄淮和黄昏也有了八分醉意,留下众人继续喝酒,黄淮和黄昏走了出来,在崭新的城楼上漫步,看着漫天星河,黄淮忽然有些感触,“相对于这片天地而言,我等和今日春风得意皆过客,百十年后,独留后人在此与秋水共看星河。”

    天地浩渺,人生不过沧海一粟。

    黄昏嗯了声。

    回首看了看略显灯火辉煌的北固城,笑道:“北固城,固北城,虽然我等皆过客,但百十年后,这座城市的历史里,却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名字。”

    过客?

    人生谁不是过客。

    黄昏有时候甚至在想,自己是否真的穿越到了历史上的大明朝,会不会是异世界的大明朝,否则如此改变历史,蝴蝶效应下,还有自己的存在?

    这穿越一世,恍若庄周一梦啊。

    但不管如何,不愿意我这一生,就用过客两个字作为注脚。

第1369章 菜鸡的金帐汗国!

    国家是一个机器。

    奴儿干征讨女真,漠北准备征讨金帐汗国,都需要这个机器疯狂的运转,只不过和以往略有一点不同,从征讨女真开始,大明已经不要脸了。

    出兵就出兵,费神找什么理由借口——随便编一个糊弄老百姓的理由就行,不至于弄得师出无名,至于这个理由是不是真实发生了的,不重要。

    反正大明的野心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拳头才是正义。

    打不过,那就是大明成为众矢之的,打得过,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而目前的局势,貌似没有大明打不过的国家。

    随着兵力向瓦剌汇聚,大明的北方和西北各都司、布政司都疯狂运转起来,不停的将从南方运过来的粮食运送到瓦剌区域去。

    南方那边,国家大力征用民间余粮,嗯,有偿征用,或者用来抵赋税,整个过程都有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监督,所以很少出现有官员借此敛财的情况。

    百姓对此也没有怨言。

    百姓还是很知足的,朱棣登基之后没多久,国家就大力改革,然后百姓的生活水平蹭蹭蹭的往上涨,时代集团在国内的发展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从没看过的盛世,再加上大明数次外扩战争都没有强行征兵,连这一次征用余粮,要么抵赋税,要么给钱购买,民间对此满意度极高。

    哪个王朝能这么善待百姓?

    所以说现在的民心在大明,黄昏根本没有篡国的土壤。

    总之,永乐十六年的上半年,大明忙成了一团,时代集团的各个部门很忙,大明朝堂的各个部门很忙,各个地方的布政司和都市很忙。

    而奴儿干那边,在张辅和徐辉祖的配合下,亦失哈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切断了女真战败逃亡到朝鲜的路线,避免引起朝鲜的动乱。

    这一步很重要。

    因为李芳远终于禅位给李裪了,而李裪继位之后,需要一个稳定的局势来帮助他掌控朝鲜,只有掌控了朝鲜,他提出请归才能实施。

    要不然各个势力团伙反对,朝鲜国内乱成一团,大明还得派人过去给李裪收拾烂摊子。

    瓦剌那边。

    在时代建筑加班加点的疯狂基建操作下,瓦剌的官道衔接了北固城、西也城和太平城,同时,数条官道延伸,抵达了瓦剌和金帐汗国的边境。

    而大明从没掩饰自己的意图。

    在官道修好后没几天,一万两千的蚍蜉义从和朱瞻基的一万精锐,以及雄霸的两万吴哥大军,也开赴到边境驻扎。

    摆明了告诉金帐汗国:我还在找一个让你们国家的百姓和我们国家的百姓都认为可以出兵的理由,等我找到了,我就要出兵来攻打你的边城了。

    然而……

    金帐汗国在瓦剌这边有个锤子的边城,须知最强大的大明,在北方的边城也不过那样,金帐汗国的边城就可想而知了。

    但绝对不要因此小看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蒙古文史书称作“术赤因·兀鲁思”,是大蒙古国的四大汗国之一。

    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统帅“长子军”西征,到1240年先后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尔汗国(保加利亚)、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1242年,建立金帐汗国,疆界大致包括:东自额尔齐斯河西部,西至第聂伯河,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锡尔河下游地区,向北临近北极圈。

    这时候的金帐汗国极其强大。

    伏尔加河地区作为政治中心,首都是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此刻俄罗斯诸公国皆是金帐汗国的藩属国。

    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阿里布哥在漠北被大部分蒙古贵族选举为大汗,1260年,忽必烈则在漠南开平称帝,并发动了讨伐阿里布哥的战争,蒙古帝国的中央政权不复存在,金帐汗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但是金帐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甚少,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尤其以钦察人与土库曼人居多,因此,蒙古人逐渐被钦察、突厥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言和文字。

    而金帐汗国国内的局势也极其复杂,拔都的13个兄弟及其后裔各有世袭封地,拥有军队,形成了隶属于拔都及其后裔的半独立国,汗国建立后保持军政合一的统治组织,万户、千户、百户、十户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队编制单位随着势力的增强,金帐汗国各万户几乎逐渐演变成为独立王国,形成与汗庭相抗衡的力量。

    万户们互不协调,各自为政,1380年白帐汗脱脱迷失借助帖木儿的力量击败大汗庭的权臣马买,控制了金帐汗国的主要疆土,成了金帐汗国大汗,从此金帐汗全都出自白帐系。

    14世纪末,金帐汗国呈现衰败局面,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尔逐渐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去,金帐汗国同时又遭到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侵袭。

    不过现在是永乐十六年,金帐汗国还算是一个统一的汗国。

    军事力量不可小觑。

    毕竟这是蒙古人建立的以突厥人为主的国家。

    但今时不同往日。

    不说黄昏,就是朱棣对金帐汗国都没多少畏惧,连漠北这边的蒙古本部都全部征讨了,还惧怕你一个金帐汗国?

    那就笑话了。

    何况金帐汗国现在国内局势复杂,各万户之间彼此争斗,在朱棣和黄昏的眼里,就是散沙一盘,所以黄昏才有信心以蚍蜉义从之力扫平金帐汗国。

    所以朱棣才会同意这个军事行动。

    在这对君臣眼中看来,现在的金帐汗国就是个菜,当然,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所以出征之前,蚍蜉义从和大明雄师还是很练了一下。

    打铁还需自身硬!

第1370章 重整旗鼓的朱高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朝堂是一个大江湖,其实可以说中原王朝的朝堂,是从古至今整个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江湖。

    既然是江湖,那就永远不会缺少勾心斗角。

    瓦剌,大军云集。

    国内,粮车如织。

    在这片神州土地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等待着在这接下来的岁月里,大明这广袤的疆域再添上一块。

    但是瓦剌这边很快起了风言风语。

    所谓无风不起浪,空谷不来风,这些风言风语也不是自己酝酿出来的,是别有用心的人可以散播,希望它能传到它应该出现的地方上去。

    在蚍蜉义从等军队操练等待出兵时机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和郡王朱高煦抵达了北固城,这两人都是被陛下派过来的。

    朱高炽将会坐镇北固城掌控全局,以确保黄昏的大军推进之后,大明这边能有人力物力和财力跟上,对占领区域进行完善的战后工作管理。

    俗称统战工作。

    也就是之前刘宁然和于谦在中南半岛干的事,让大明太子来主持这件事,看起来大材小用了,其实不尽然。

    因为这些地方如果处理好了,未来的大明真的不会再有半点来自外族的威胁。

    至少在亚欧大陆这个板块上。

    金帐汗国包括了未来的俄罗斯部分疆域,而且国内突厥人较多——中原王朝没少吃突厥人的苦,把突厥给灭了,人间太平。

    这是朱棣的看法。

    但黄昏却看得更远。

    不过朱棣会把朱高炽和朱高煦派过来,这一点是黄昏没意料到的,这明显是没事找事的节奏,这两兄弟跑一起来了,能不出问题?

    都还算好。

    朱棣是让朱高炽坐镇后方,朱高煦监军西进。

    要是弄反了……

    朱高煦坐镇后方,朱高炽去监军的话,搞不好朱高煦分分钟用个理由断了后勤支援,把你朱高炽父子都弄死在金帐汗国,到时候你朱棣就算知道这朱高煦办的,也没办法了。

    唯一的儿子,你把他杀了?

    当然,朱棣没这么蠢。

    但现在这两兄弟到了瓦剌,怎么可能没事,尤其这个世上从来不却冒险投机的人,靳荣虽然已经不再支持朱高煦,自从朱高燧薨天后,钦天监王射成投到了朱高煦门下,原赵王府属官中,王府长史顾晟虽然背锅被杀,但还有个胡永兴。

    王射成因为是钦天监官员,非旨意不得出京。

    但胡永兴可以跟随出京。

    一路上没少鼓吹朱高煦,给他打气,说只要朱高炽一天不登基,郡王殿下你就还有机会,只要能弄死朱瞻基,形势就会逆转。

    你不得不说,中国的文人眼光毒辣。

    胡永兴一眼就看出了争夺皇位的关键点:不是你朱高煦不行,而是咱们的太孙殿下实在太得天子喜欢了。

    但只要太孙殿下一死,你觉得朱棣会不会换储君?

    论喜爱值的话,朱瞻基舍一其谁。

    朱瞻基之下,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高燧,但这位能力不如朱高煦,而且已经薨天了,剩下的两个儿子,朱棣喜欢谁已经一目了然。

    朱高煦听胡永兴这么一分析,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

    于是心里那颗沉寂的心又骚动起来。

    现在自己监军,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把握住了机会,还真有可能让朱瞻基有去无回,不过问题在于是监黄昏的军。

    这货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擅长后发制人。

    且善于揣摩人心。

    自己监军,有什么意图他会猜不到,既然猜到了自己的意图,他难道会没有准备,所以朱高煦到了北固城后整日忧心忡忡。

    忧心是忧心,事情却没少干。

    所以以北固城为中心,风言风语很快传散开来,作为一手经营起北固城的黄淮而言,这些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只能装作不知道。

    没办法,不管是太子还是太孙又或者是郡王朱高煦,都是黄淮惹不起的,既然惹不起,那我躲还不行么?

    在他授意他,太平很懂事的说太平城那边有一些繁冗事情,他无法解决,请黄淮过去帮忙,黄淮满口答应。

    也没人阻拦。

    太平毕竟是大明封的瓦剌王爷,好歹是一位藩王,瓦剌的区域稳定还要靠太平,或者说,太平现在就是瓦剌区域的图腾。

    只要太平听话,这片区域就能安稳。

    嗯,在如今局势下,太平不敢不听话,但若是大明欺人太甚,太平被逼得走投无路,选择两败俱伤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淮离开北固去太平,谁也不好阻拦。

    这其实是个坏局面。

    黄淮作为北固城这边总领政事的人,他有足够的身份和地位来当和事佬,缓冲大家之间的矛盾,他这一走,大家就只能直面了。

    北固城倏然就紧张了起来。

    双方都在心里盘算——尤其是风言风语起来后,朱瞻基甚至对去征讨金帐汗国都打起了退堂鼓,现在北固城的局势不太好。

    北固城这边兵力不多。

    虽然朱瞻基是西也都司都指挥使,但北固城这边的卫所其实都是陛下心腹,也就是说,这些卫所的兵力基本上是中立的,就看谁能拉拢。

    虽然这些卫所的兵力也已经很少了,但总比没有的好。

    现在北固城三方势力中,太子有一个卫队,人不多,几百三五百人,太孙朱瞻基只带了一个亲兵队,一百人左右,而朱高煦随身卫队,也有两百来人。

    都没逾格。

    黄昏么……作为西征军主帅,他在瓦剌这边的依仗是蚍蜉义从,然而他的蚍蜉义从和雄霸的吴哥大军以及太孙朱瞻基点的一万精锐,都驻扎在边境。

    也就是说,北固城这边其实很可能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尤其黄淮一走,局势很可能失控。

    不过黄昏对此丝毫不担忧——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谁都不是傻子,朱高煦再蠢,也不会蠢到动用卫队去杀朱瞻基和朱高炽。

    而朱高炽两父子更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北固城打不起来。

    但打不起来不代表没有风险,有时候真正的威胁不是刀兵,而是人言,有道是武将穿肠剑,文臣诛心言。

    在打不起来的局势下,谗言才最可怕。

    所以当风言风语一起来,黄昏就敏锐的嗅到了危机——这个风言风语,恰好就将他牵扯了进去,如果任由发酵,他和朱瞻基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第1371章 变故!

    风言风语,还是在蚍蜉义从身上做文章。

    坊间流言:漠北的蚍蜉义从其实根本不是黄昏的,而是太孙朱瞻基在征讨瓦剌的时候,在撒儿都鲁攻防战后组建起来是私人力量。

    就这么一句,够了。

    穿散开去,让人们自己去添油加醋。

    事实也是如此。

    流言嘛,传着传着就变了味道,等传到北固城官员的耳中,就有了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太孙朱瞻基为了帮助其父亲坐稳太子宝座,早就在长平布政司那边经营自己的力量,但又担心被天子知晓,所以用蚍蜉义从之名来隐藏,当初赵王殿下从奴儿干率军去长平布政司,就是发现了朱瞻基的阴谋,结果却被朱瞻基设计杀死在长平,后来大明征讨瓦剌,在一系列战事中,朱瞻基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扩大他的力量,并且全部藏匿在漠北,这一次出动的表面上是蚍蜉义从,实际上只是他组建是私人力量的一部分,等打下金帐汗国,朱瞻基再扩大自己的力量后,就可以挟兵锋之威重返漠北,以强大的兵力坐北望南,逼迫陛下禅位给其父朱高炽,然后等朱高炽身体出现一点不好的状况,朱瞻基就故伎重演,逼迫朱高炽禅位给他……

    官员们听到这个风言风语后,吓了一跳。

    这尼玛,牵扯着皇位争夺。

    咱们北固城布政司这些官员,哪有资格掺和这种事,还是躲开点好,可职责所在,这种风言风语又不能不管。

    也是着人去假吧意思查了下,没找出源头。

    然后据实已报。

    一群官员写了个章折送递到应天去,然后就该干嘛干嘛,做好本职工作,至于这件事的后续——让咱们的陛下去头疼吧。

    陛下头疼不头疼,朱高炽不知道,他现在反正很头疼。

    看着坐在一旁好整以暇喝着的茶的两个年轻人,嗯,只能说是一个年轻人了,另外一个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朱高炽起身,一旁的内侍急忙去搀扶。

    这些年来,朱高炽又胖了些。

    没办法。

    小时候得过病,何况现在的朱高炽已经四十岁了,在来漠北之前,刚好过了四十岁大生——嗯,按照中原文化,男不做四十。

    所以朱高炽今年这个生诞很平凡。

    各邦国的使臣都没来。

    三十岁以后,男人就要慢慢发福,朱高炽已经四十,加上身体本身就有问题,所以现在越发肥胖,走路坐下都需要人搀扶。

    而且脸色也不太好,有点泛黑的迹象。

    起身,走到两人身前,没好气的道:“别人那蚍蜉义从做文章,你俩就一点不急,这事要是闹大了,金帐汗国就打不了了。”

    朱瞻基挪了挪屁股,没起身,也没吱声。

    他现在在家里有这个地位。

    不是他居功自傲,而是他和朱高炽之间夫子相处,就是这么随意——老实说,朱高炽很喜欢儿子这样,这才是寻常父子该有的气氛。

    当然,朱高炽也很感谢这个儿子,没有这个儿子,自己不一定当得成太子。

    一旁那个三十而立的男人看着太子,也没起身。

    心里暗暗叹气。

    徐皇后逆天改命了,活到了现在,虽然身体多有病恙,但至少还活着,但看这位未来仁宗,只怕是没办法逆天改命了。

    朱高炽的短命貌似无可逆转。

    主要是他身体的缘故。

    加上这些年一直兼国,忙碌政事,因为自己穿越导致的蝴蝶效应,他现在是不用担惊受怕,但心情的舒畅,也让他胖了不少。

    身体的负担反而更大。

    只怕……

    熬不到朱棣驾崩,咱们的太子殿下就要先行一步。

    不知道为何,黄昏忽然有点悲戚,永乐十六年了啊,朱棣还有六年——如果朱棣没有逆天改命的话,而朱高炽也还有六年。

    朱瞻基还有十六年。

    而现在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还没出生。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今年会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去世——黑衣宰相姚广孝,这位大明隐相虽然也受到了自己穿越带来的改变,但中南半岛一行,他教导刘宁然和于谦,耗了不少心血。

    想到这问道:“先不说蚍蜉义从的事情,殿下,您从应天过来瓦剌的时候,少师身体可好?”

    朱高炽愣了下。

    都这个时候了,你还关心姚广孝?

    话说,黄昏和姚广孝的关系其实还不错,好几次黄昏在仕途上遇险,都是姚广孝帮他说了一下,父皇才没去追究,闻言叹道:“姚少师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黄昏扶额,“那完犊子了。”

    姚广孝大概熬不过去了。

    朱高炽不解,“怎么了,你和姚少师之间还有什么事情么。”

    黄昏摇头,“倒也没有,说重点吧,最近的风言风语我也听说了,不过我觉得可以不管,反正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朱高炽毕竟是政治斗争多年的人,道:“不管?历来天子多疑,陛下虽然相信你,也喜欢瞻基,但有些事情是帝王逆鳞,叛逆就是其中之一,你觉得陛下要是觉得漠北蚍蜉义从真是瞻基的,那么老三的薨天是不是瞻基一手导致的?”

    顿了一下,“到时候你俩都得回京畿去,还打什么金帐汗国?”

    朱瞻基耸耸肩,“皇爷爷会怀疑我?”

    朱高炽没好气的道:“你也快二十及冠了,能不能成熟点,这种事不管你是谁,陛下都会怀疑的,尤其是你之前写了章折,替黄昏说情,这就很有嫌疑了。”

    想了想,“我觉得这个风言风语不解决,暂时还是不要出兵金帐汗国了。”

    黄昏楞道:“我倒是无所谓,不过几万大军就这么养在瓦剌边境上,每天消耗的粮草可是个惊人的数量,殿下你确定?”

    朱高炽也头大,他就是愁这个问题。

    再等一段时间,金帐汗国那边又开始下雪了,到时候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下,再出兵的话,就要麻烦许多。

    黄昏继续道:“殿下你主要是愁粮草问题,其实作战方面影响是有,但不会太大,关于如何在严寒条件下作战,我已经有了准备和应付,另外,我不觉得此事会影响我们出兵金帐汗国,我举得二殿下没有这么蠢,他可是监军,我们只有出兵金帐汗国了,他才有最后的希望。”

    朱高炽秒懂黄昏话里的意思,立即道:“那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实在不行,瞻基你就老老实实给我待在北固城,也别去金帐汗国打仗了。”

    朱瞻基不解,“二叔到底是什么打算,这么这一次出征金帐汗国又成了他的最后机会?”

    毕竟还年轻。

    很多事情朱瞻基还看不出来。

    黄昏没好气的道:“他的最后机会,就在你这条小命能不能活着回来!”

第1372章 只许美人迟暮,不许君王白头?

    朱瞻基懂了,有些迟疑,大局为重的情况下,他确实不能去金帐汗国冒险,如果他真交代在那边了,以爷爷对父亲和二叔的喜好程度,搞不好父亲就要被废了。

    朱高炽也道:“是的,你要是出了什么事,你二叔的机会就来了。”

    黄昏却不是很赞成,“虽然看似是机会,但我认为二殿下没有一点机会,现在大明的地盘子这么大,说一句,老实说,太子殿下您在辅佐陛下时,是不是也觉得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朱高炽点头,“确实,如果不是中南半岛有刘宁然和于谦两人,这偌大的摊子,各种事情架在一起,内阁那边稍微有几个人请假,就会乱起来。”

    感觉内阁人员还可以继续增加。

    黄昏道:“这不就得了,连殿下你都觉得难受,陛下这年纪的人处理政事会不辛苦,他会不知道当下大明需要什么样的储君?”

    就朱高煦那水平,能处理好大明的国事政务才有鬼了。

    现在大明能保持目前的水准,那是因为朱棣还在,太子帮忙辅政,加上内阁成员的齐心策力,这里面随便哪一环出了问题,大明的政事就会乱。

    所以——朝堂体制还是有问题,需要改革。

    这个改革就涉及到所有上层建筑的利益了,搞不好比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还大,不到万不得已,或者说黄昏在大明的朝堂没有达到张居正那个位置,绝对不能去触碰这个改革。

    有资格去改革的,只有朱棣。

    不管是朱高炽还是自己,去触碰朝堂体制的改革,都只有一个下场:死。

    朱高炽还是忧心忡忡。

    当父亲的,有几个愿意看见亲生儿子去沙场博命,何况这个儿子还牵扯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关系着自家一家人的身家性命。

    老实说,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现在争夺皇位,和后世雍正与八阿哥争夺皇位差不多,雍正登基可以少死人,八阿哥登基,则要死一堆人。

    同理,朱高炽登基,可以少死人,朱高煦登基,则要死一堆人。

    再类似一点。

    雍正有一个好儿子乾隆,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

    “好圣孙”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朱高炽勉强被黄昏说服,眉头依然紧锁,“就算可以不管这个问题,但当下的问题还是很严重,北固城这边官员们出于职责,上奏了城内风言风语的事情,章折到了应天那边,陛下如果真的认为漠北蚍蜉义从是瞻基养的,问题可就大了。”

    黄昏点头,“是个大问题。”

    这一点是黄昏始料未及的——如此看来,当初让朱瞻基着人去应天说明漠北蚍蜉义从存在和出兵的意义,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了这一出,这个关于风言风语的章折一旦到了应天,朱棣必然笃定是事实。

    那么朱棣就要问了:你朱瞻基已经是太孙,未来的天子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还悄悄咪咪的漠北养几千甚至上万的蚍蜉义从,你是想干什么?

    嫌弃你爷爷活得久?

    然后再嫌弃你爹也活得久?

    你等不及了?

    想到这,叹了口气,“这个问题真不好解决啊,可目前也没办法解决,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带着蚍蜉义从去出生入死,用事实告诉陛下,漠北的蚍蜉义从,真不是争权夺利的工具,而是大明开疆拓土的锐士,但回国之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朱高煦这一步棋走得确实优秀!

    ……

    ……

    乾清殿。

    落日晚照,透过院前的树荫,落在殿门口,朱棣负手站在窗棂前,看着远方的亭台阁楼,默然无语,身后,是被扫落一地的章折。

    包括康宁在内,所有的内侍和宫女,乃至于殿门口的护卫,都吓得跪在了地上,噤若寒蝉,不敢出一点声音。

    连康宁都不敢去劝朱棣。

    康宁只担任天子内侍一来,从没见过朱棣这样的一面:陛下看了从北固城来经由内阁递过来的章折后,没有勃然大怒,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章折一下子扫落在地,起身负手默默的来到窗棂前站着。

    已经快半个时辰了!

    这半个时辰内,陛下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

    就是默默的看着远方。

    但精于人情世故的康宁知道,这个时候的陛下心中,必然的怒火滔天,而这个时候的陛下,才是最让人恐怖的。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刻会不会说出一些让整个大明都震动的圣意来。

    许久,许久。

    朱棣才缓缓转身,重新回到御书桌前坐下,没有让内侍和宫女起身,康宁等人也便不敢动,朱棣看着空荡了许多的御书桌,呢喃着说了一句,终究还是帝王家么。

    太子位置已定。

    老三薨天。

    老二被贬为郡王,如今整个大明朱家,没有人能威胁到老大的太子地位,而老大的几个儿子当中,也没有人可以动摇朱瞻基的太孙地位。

    可为何还是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就因为帝王家?

    就因为自己屁股下这把椅子?

    从北固城来的章折,说的很明确,是民间传起来的风言风语,朱棣也知道这玩意儿,很可能就是有心之人挑拨的。

    但朱棣又觉得,这章折中的风言风语很可能就是事实。

    要不然朱瞻基为何要为黄昏说情?

    如果这就是事实,那就说明黄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站队,只是他没有站太子,所以大家都以为他并没有参与到争储之中。

    谁会知道,黄昏竟然选择了太孙?

    但是朱棣还是有点不明白,太孙位置如此稳固,为何要在漠北养私军,既然养了私军,那就应该好好的藏掖着,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亮相出来?

    是因为觉得朕已经老了?

    他可以无所顾忌了?

    想到这,朱棣忽然有点悲怆,让康宁去拿了铜镜过来——嗯,不是铜镜,是正儿八经的镜子,钟山琉璃工坊生产的。

    朱棣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越发悲怆。

    白发已经略有稠密。

    自己终究还是老了。

    永乐十六年,永乐大帝朱棣,五十八岁,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封建时代,又在沙场征战多年,确实是垂垂老朽了。

第1373章 日暮西山的姚广孝

    但是,再老朽的朱棣,那也是永乐大帝朱棣。

    一个死在北伐马背上的永不服输的钢铁直男,大明的天气之子哪会轻易向岁月低头,朱棣信手将镜子往地上一甩,嘿的一声冷笑,“老了么?”

    镜子四分五裂,一如朱棣这些年难得休养起来的仁慈。

    狮子终究还是露出了獠牙。

    可这獠牙还没散发出血腥味道,门外就有护卫道:“启禀陛下,建初寺来人求见。”

    朱棣愣了下。

    姚广孝消息这么灵通,这么快就来给朱瞻基或者是给黄昏说情了?

    面不改色,“宣!”

    片刻后,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匆匆碎步进来,不敢直视朱棣,跪下行礼后,不待朱棣询问,匆忙道:“启禀陛下,姚少师可能不行了。”

    朱棣看着殿前的男子,愕然。

    不是来求情的。

    是不行了?

    从过了永乐十六年的春节,姚广孝的身体就每况日下,反倒是建初寺的另外一个老和尚张定边,身体硬朗的很,看样子再活个几年没问题。

    殿前的男子就是当年姚广孝从苏州阊门带回来的少年,取名姚继,如今也已过了而立之年,因为大明人才短缺,又是姚广孝的义子,所以朱棣给了他一个官。

    东宫左春坊左庶子。

    太子东宫几乎是仿造朝堂结构,左春坊相当于门下省,负责侍从规谏,左庶子是左春坊主官,加上姚继以前是太子陪读,只要太子登基,姚继将来注定会走入朝堂中枢。

    说白了,朱棣就是希望姚继能像姚广孝一样,姚广孝辅佐自己,你的义子就辅佐太子,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姚广孝的情义。

    在封建君王中,这是极为罕见的信任。

    信任归信任,先前那一刻,朱棣以为姚广孝是想给黄昏和朱瞻基说情,那一刻他心里极其暴怒,不过先前有多暴怒,此刻就有多愧疚。

    也不想想,自己才拿到章折,姚广孝怎么可能知道北固城那边的事情。

    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朱棣愧疚的心里,浮现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又想到自己已经白发丛生,姚广孝也垂垂老朽,越发悲呛,起身,“去建初寺!”

    康宁急忙对内侍和护卫大声道:“陛下摆驾建初寺。”

    话音未落,朱棣就道:“微服罢。”

    去见老朋友,没必要大张旗鼓,多年好友,你摆驾过去给谁看呢,姚广孝么,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张定边?

    更没必要,这老和尚如今早已不是当年的元末第一猛将了。

    建初寺。

    朱棣走入院子,就看见老和尚张定边坐在树下,默默的喝茶,一手拈动着佛珠,甚是宁静,诧然问道:“你和少师这些年在一起,就没一点情分么?”

    这个时候,铁石心肠也该有点悲戚罢。

    张定边抬头看了一眼朱棣,起身,按照佛家礼仪行礼,答道:“从那里来,去那里去,人生一世,皮囊一生,恰是解脱,恰是幸事,和悲之有。”

    朱棣:“……”

    算了,也不去计较,毕竟张定边现在算是真正的佛家,但又没达到姚广孝的高度,在姚广孝眼中,所谓的四大皆空,其实恰恰是四大皆不空。

    当你在意四大皆空,那便是一个不空。

    追求的反而是不需要追求的。

    朱棣一直对这个道理有点迷糊,觉得有点绕口,不过又觉得有那么一点点道理,越过张定边走向姚广孝的禅房。

    张定边在后面道:“陛下,姚少师说过,人总有一死,不过是回归天地而已。”

    朱棣愣了下。

    回首看着张定边。

    张定边低宣一声佛号,低头。

    朱棣沉默了一阵,感触良多,“可朕不修佛,朕有七情六欲,朕只知道,朕的好朋友即将驾鹤西去,朕很伤心,朕更伤感,因为也许要不了几年,朕要要去追随先皇了。”

    张定边叹了口气,不语。

    无话可说。

    因为你面对的是大明天子,你所谓的佛理,在天子皇权面前都不值一提,张定边叹气,是他发现在朱棣的身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老气。

    这个马背皇帝,也终于倦怠了么?

    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大明的永乐陛下生出这样的感触?

    吱呀~

    像猫爪一样挠在心上的木门摩擦声响起,惊醒了床上那个垂垂老朽的老和尚,曾经的恶虎形象已经涤荡无存,反而有了一些慈祥。

    姚广孝挣扎着要起身,被朱棣按了回去,“躺下吧,你我之间,何须多礼。”

    姚广孝便躺下。

    房间里一时间有些安静,只有姚广孝沉重而浑浊的喘息声,檀香缭绕间,朱棣依然感受到了一股枯朽的味道。

    许久,朱棣才道:“我们都老了啊。”

    姚广孝愣了下。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朱棣看他神情,笑道:“我是说真的,我们都老了,不知不觉,我都已经五十八了,即将迈入花甲之年,而你今年也八十三岁了!”

    八十三啊……

    有多少人能活到这个高龄。

    姚广孝倒三角眼中的慈祥倏然间散去,又浮现阴狠之意,“陛下,是二殿下又在折腾,还是太子殿下按捺不住了?”

    能让朱棣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生出一股自己已经老了的感触,只可能是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感情遭受重大打击的事情。

    而这种事情,只可能有两个人能做到。

    郡王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

    朱棣想了想,觉得不应该瞒着老朋友,轻声道:“也许是老二,也许是老大,但问题出在太孙身上,漠北那边出现的蚍蜉义从,有可能是太孙豢养的私军。”

    姚广孝懂了。

    难怪陛下一副备受打击的模样,被自己最疼爱的孙子摆了一道,偏生这个孙子再怎么折腾,朱棣也不可能杀了他,朱棣的心里不难受才怪。

    姚广孝毕竟是黑衣宰相,沉默了很久,喘息声极重,显然身体已经负担不起太久了,这是真正的日暮西山,但还是强提了一口气,道:“太孙在瓦剌,黄昏也在瓦剌,此事大概和黄昏脱离不了干系,黄昏此子,野心之大,已超越微臣的想象,微臣早些年实在不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但大概猜到绝对不是追求皇权,直到之前微臣看到地球仪,心中才隐约有个想法,也许黄昏想要的不是在大明的皇权,而是大明域外的皇权,这大概就能解释漠北的蚍蜉义从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了。”

第1374章 回光返照!

    朱棣摇了摇头,“我中原神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今富饶冠宙宇,他黄昏舍得背井离乡离开中原,去西域甚至更远的地方当一个穷乡僻壤的王?”

    说这话的时候,朱棣没多少自信。

    不管是多穷乡僻壤,只要是王,日子过的都不会差。

    又道:“他黄昏去留,我不担心,朕现在就担心他把太孙带坏了,太孙虽然和我一样雄心勃勃,但如果没人建策怂恿,绝对不会做出豢养私军的忤逆之事来。”

    姚广孝喘息了一阵,“既然陛下相信太孙,哪又何必动怒。”

    朱棣叹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姚广孝只是沉重的叹了口气。

    朱棣也收了关于此事的心思,说道:“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让你去中南半岛待刘宁然和于谦了。”

    姚广孝脸上浮起一抹笑意,“此两人,可辅助陛下,亦可辅太子,当然,若是此两人命数够长,更可辅太孙,愿陛下继续重用之。”

    朱棣心头沉重,“这个时候了,你就好好休养,别担心家国大事了。”

    已是风烛残年,不要再耗费心智。

    姚广孝微微颔首,“谢陛下挂念。”

    朱棣看姚广孝这模样,估摸着是真活不了几日了,心中越发悲戚,想了想道:“少师,你我相交多年,虽是君臣却胜过君臣,早些年靖难成功,你我皆了却夙愿,让你还俗,你不愿意,给你豪宅,你非得住在建初寺,给你黄金白银,你又全部散给乡人,至于美人,你说皆皮囊,亦不受之,今日我来看你,说说吧,你有什么想要的,我一定帮你完成。”

    天子一诺,金口玉言。

    这话充斥着浓郁的情意,对于天子而言,说出这样的话,真的是让人动容的信任了。

    姚广孝的目光有些犹豫。

    一生学得屠龙术,屠龙成功便是夙愿既了,不负了这一生所学的才华和岁月,至于靖难成功后的豪宅,对于一个老人而言,没有什么意义——靖难成功,姚广孝已经六十七岁。

    黄金白银,对姚广孝也没意义,不如分给乡人——当初靖难成功后,姚广孝在故乡那边成了人人唾骂的奸贼,本来是衣锦还乡,结果硬生生被姐姐撵出了家门。

    何其悲凉。

    分金银给乡人,也是寻求心理上的一点安慰。

    至于美女……你一个六十七岁的老人,再多的美女在他眼中,都只是一副好看的皮囊而已,何况这个老人还是修佛的。

    那更不可能有那方面的花花心思了,身体更不支持。

    要不然姚广孝能活到现在?

    如果靖难之后接受了朱棣送的美女,姚广孝估计也就人活七十古来稀,三五年时间就得去见佛祖,姚广孝此刻的犹豫,是他心里确实有事想求朱棣。

    只是这些年一直没找到机会,或者说有机会,但知道不能说出来而已。

    因此这事牵扯到朱棣的逆鳞。

    这可不是一般的逆鳞。

    是比贪墨超过三十万两还要恐怖的底线,是一般臣子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哪怕是姚广孝,平日里也不敢去找朱棣言说。

    也就现在,他忽然觉得不说就没机会了。

    但想了想,姚广孝还是摇了摇头,表示没什么要求。

    朱棣叹道:“也罢。”

    如果姚广孝有所求,比如此刻趁着身体不好,提出给他的义子谋个前程,那姚广孝就不是姚广孝了,一无所求,这才是朱棣心中的那个黑衣宰相。

    君臣又聊了会儿,眼看中姚广孝精神不佳,几乎要沉沉睡去,朱棣这才离开禅房,走出房门,发现张定边依然坐在树下。

    这老和尚今年一百岁了!

    而且看这架势,估计还能活一段时间,也是服气,作为元末和父皇打过仗的人,竟然硬生生熬过了父皇,看这架势,搞不好还能熬过自己……

    朱棣心中越发悲凉。

    其实他心中的悲凉,并不是觉得身体不行了,而是朱瞻基豢养私军给他带来的打击,这对于重视亲情的朱棣而言,是致命的。

    走到张定边身边,轻声道:“这些年你住在建初寺,表面上是和少师交流佛法,实际上是朕在幽禁你,可你好像活得很洒脱。”

    张定边侧首,“是幽禁吗?”

    又道:“贫僧不觉得,能与少师这等佛理高深之人问佛多年,了却心头疑惑,贫僧倒是觉得,这是我辈修佛之人的幸事。”

    朱棣无语。

    你和姚广孝都是假和尚。

    嗯,姚广孝是和尚,但他学屠龙术,你虽然也是和尚,但你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种,可世间哪来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谓宗教,真能洗清你手上的血污?

    不能。

    自欺欺人罢了。

    ……

    ……

    接下数日,朱棣数次前来探望姚广孝,而据中南半岛那边传回的消息,刘宁然和于谦两人在得知姚广孝将要油尽灯枯的消息后,这两个没有师徒名分但有师徒之实的大明重臣,碰头商量后,由刘宁然继续坐守中南半岛,于谦星月兼程往应天赶,想送姚少师一程。

    顺便叙职。

    朱棣在接到章折后,同意了于谦的回国——边疆重臣回京畿,是需要先写章折送递朝堂,等天子同意了才能出发的,只不过这一次比较特殊,于谦的章折送出,他已经在交趾和广西的边境等着朱棣的批复了,朱棣同意,他就立即进入广西。

    深恐回国赶不上见姚广孝最后一面。

    嗯,这不叫回国。

    中南半岛也是大明疆域。

    这一日,朱棣又去探望姚广孝,发现本来精神极其萎靡的姚广孝这一日忽然脸色红润了起来,竟然能起床行走,和张定边一起喝茶聊佛理。

    那双倒三角眼里闪耀着光彩,恶虎之形让人畏惧。

    今日姚广孝,犹如当年随驾入京畿。

    朱棣心中暗暗叹气,姚广孝的日暮西山,没有患病,但此刻忽然间就精神振奋起来,这只有一种可能:不是他身体返老还童。

    而是另一个返。

    回光返照。

    不过姚广孝这状况不错,不像生病的那种回光返照,只有一刻左右的时间,像姚广孝这种,应该会回光返照个一两日时间。

第1375章 但凡有一个失误……

    看见朱棣到来,姚广孝起身笑了一声,“陛下,有心了。”

    朱棣走过去,发现张定边没起身。

    微微蹙眉。

    只不过刹那之间,在他即将怒意爬上心头的时候,发现张定边老和尚拈动佛珠的手在轻颤,心中了然,也便不怒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和姚广孝一起多年,又共同追求佛理,张定边看着姚广孝回光返照,哪能没点悲戚,一贯淡定的他都五指轻颤,岂是无情。

    于是坐下。

    示意姚广孝也坐下,然后裂嘴一笑,“少师,你我多年不曾共饮了,不如今日在这建初寺,破个寺庙的戒,整几口?”

    姚广孝笑着摇头,“陛下想喝,但喝便是,无须在意建初寺的森严戒律,老臣就不喝了,听说于谦快到苏州了。”

    过了苏州,到应天就近了。

    对这两个学生,姚广孝是真心喜欢,刘宁然,出身明教,其母明教圣女方娇,按说刘宁然的身份在于谦面前该多有自卑,然而并没有。

    于谦就不说了,名门出身,读书人该有的品行都有。

    关键是年轻人不迂腐。

    这一点很好。

    人嘛,活到了八十三岁,还能不知道自己身体的状况?知道自己熬不过几天了,那么在临走前看一眼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好的。

    所以不能喝酒。

    朱棣笑道:“于谦下午能到,少师别忘了,现在大明的官道早已今非昔日,而于谦急于归来,几乎是星夜驰骋,所以已经过了苏州,下午就能抵达。”

    姚广孝笑了起来,眼眸里的情绪很深沉,“是啊,我大明早已今非昔比。”

    靖难之前,谁能想到大明能有如今气象?

    又道:“那便整点。”

    很多年没喝酒了,都快忘了酒的滋味,当年还是个假和尚的时候,在燕王府没少喝,可后来住进建初寺,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也便就不喝了。

    实际上,修佛之人是可以喝酒吃人的,释迦摩尼都吃肉,不过是吃的三净肉,到了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下令禁止和尚吃肉,这才有了后来的规矩。

    实际上萧衍实在是个奇葩。

    嗯,在年轻时候,萧衍还是很牛的,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统一南北,要不然也不会是“武”,只不过萧衍上了年纪就信奉佛教了。

    他有多信奉佛教?

    这货把自己卖给了寺庙,成了庙产,这可难为了朝堂上的臣子,在萧衍没驾崩之前,没禅位的情况下,是不能有新皇帝的。

    可国家需要皇帝来主持政事啊。

    没办法。

    大臣们只好从国库拿出大量的钱财去找到寺庙的主持,说咱们把皇帝陛下赎回来吧,寺庙主持也喜欢啊,而且也明白不可能让一位当政的天子一直呆在寺庙里,现在白赚一笔何乐不为。

    于是梁武帝这才回到朝堂。

    可现实远比想象狗血。

    这样的事情还发生了好几次——其中一次,是他的六弟萧宏,这哥们一看,哟,咱大哥这么喜欢出家,那这国家大事还是我来帮他分忧一下吧。

    可没有帮手也恼火。

    于是萧宏去勾搭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萧衍的大女儿——诸位看的没错,萧宏把自己的亲生侄女给勾搭到床上去了,然后两人密谋造反,结果东窗事发。

    那位大公主还是有点羞耻心的,自杀了,只是她自杀的时候羞愧,不知道在床上和萧宏巫山**的时候,有没有羞愧过。

    遭受女儿和弟弟的背叛,萧衍很伤心啊,于是他又出家了……

    扯远了。

    反正就是说佛教禁止喝酒吃肉,就是梁武帝萧衍的杰作,姚广孝精修佛理,当然知道这些典故,加上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这最后一场酒那便喝了。

    朱棣立即命令人去准备,又看向张定边,“老张,今日无君臣,亦无当年恩怨,再有几月,你便一百岁了,堪比彭祖高寿,要不今天也整几杯?”

    张定边渔夫出身,武将。

    这些年礼佛,早已不沾荤,不过此情此景,他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一顿忙碌。

    于是住在建初寺周边的百姓,忽然发现在这个即将迈入盛夏的中午,隔壁的建初寺竟然传来酒肉香味,诧异之余,看到建初寺门口的车马,也便懂了。

    陛下想喝酒,建初寺拦得住?

    男人喝起酒来,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尤其是朱棣和姚广孝两人的共过生死的,人上了年纪,总喜欢回忆过往。

    于是靖难的种种往事都从两人口中娓娓而出。

    张定边在一旁听得是心驰神旷。

    暗暗想了一句,这就是天命么,从这两人口中知晓了一些靖难的细节,张定边忽然发现,但凡朱棣在靖难中有一点失误,他就走不出北平三府。

    但凡朱允炆有一点失误,也不会输了。

    也就是说,这对叔侄,无论是谁有一点失误,靖难都不可能成功。

    说起来很搞笑。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朱允炆一直在走错,只要朱允炆在走错棋的路上失误一次,那么朱棣的靖难就必然失败。

    退一万步,如果当初朱棣来到应天,朱允炆不选择**,而是逃离的话,他依然还有机会卷土重来——毕竟靖难成功之初,朱棣牢牢掌控在手上的地盘还是只有北平三府。

    而那时候,驸马梅殷还有四十万大军,云南那边还有沐家,这就不提其他在中央政权掌控的地盘了。

    可惜,朱允炆没有这么选择。

    能一直走错,朱允炆也是个人才。

    所以说是**了但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朱允炆,才会是朱棣心中那根谁也不能去触碰的逆鳞——可怜了胡濙,已经找了十多年。

    这一顿酒喝了很久。

    大多时间都聊天去了,酒倒是喝得很少,姚广孝和朱棣这对朋友,几乎无话不谈,不过最终,还是在朱棣的刻意引导下,说到了瓦剌那边的局势。

    朱棣叹道:“所以当年没有宁王的朵颜三卫,我们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朵颜三卫啊,多是蒙古勇士,就如如今在草原上露头的蚍蜉义从一样。”

    不管这蚍蜉义从是黄昏的,还是朱瞻基的,都是朱棣不想看见的局面。

第1376章 姚广孝逝世!

    姚广孝似乎已经料到朱棣大概率会料到此事,闻言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说道:“此事揭开了说,如果是黄昏豢养的,意在谋反,没必要现在露出来,如果是太孙殿下豢养的私军,又说不过去,毕竟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现在地位稳固,没必要多此一举,让某些有心人抓住把柄,反而成了致命弱点,所以微臣以为,风言风语,那就仅仅是风言风语。不过虽说谣言止于智者,陛下乃圣人,但圣人亦是人,陛下念舔犊之情,所以才会伤感,可陛下越是伤感,不越证明了一件事?”

    朱棣问道:“证明了什么事?”

    姚广孝先微微笑道:“敢问陛下,你是因为黄昏豢养漠北勇士,还是因为太孙殿下豢养私军而伤感恚怒,搞清楚这一点,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朱棣想了想,没吱声。

    这话不能说,若是传到朝野,对太孙的影响极其不好,就目前来说,朱棣没有废太孙也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哪怕漠北的蚍蜉义从是朱瞻基豢养的私军,朱棣也要亲自问过这个孙儿。

    如果是真的。

    那该废就废。

    毕竟这事触及到了底线。

    姚广孝却懂了,道:“越是伤感,越想说明陛下有多么的喜欢太孙殿下,爱之深责之切,也从而证明太孙殿下有多优秀,那么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不妨拭目以待,如果漠北的蚍蜉义从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去真正冲锋陷阵,那么说明此事有猫腻,如果蚍蜉义从真的舍生忘死打穿了金帐汗国,并且进逼沙哈鲁,那么说明不管这蚍蜉义从是谁的,都是好事。”

    顿了一下,“当然,不管这批蚍蜉义从是谁的,都是没经过陛下许可的私军,待战事结束,大概也就知道真相了,金帐汗国的战场上,这批蚍蜉义从听谁的军令,一目了然,到时候不管胜负,陛下都应该对其问责,该怎么罚就怎么罚,不可姑息。”

    朱棣陷入沉思。

    许久才道:“之前你说过你一句话我很在意,你说黄昏的追求,大概是大明之外的皇权,我倒是忽然觉得,这批蚍蜉义从应该还是黄昏的,目的就是为了他在大明之外的皇权,毕竟不依靠军事,他不可能成为域外之王的。”

    姚广孝沉默了一阵,“那么,陛下你能容许黄昏这么做吗?”

    朱棣想了想,“如果是近邻,则是远忧。”

    姚广孝点点头,“黄昏此人有远见,他应该知道事情到了如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打金帐汗国,这里面他到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也许等战事结束,我们才会知晓,不过老臣大概是看不到的了。”

    朱棣黯然。

    姚广孝继续道:“而且现在箭在弦上,不打不行了,要不然会让其他邦国笑话,说咱们大明雷声大雨点小,同时也可能影响朝鲜的请归。”

    朱棣迟疑着道:“可不知道黄昏的目的,我确实有些寝卧难安。”

    姚广孝哈哈一笑,“地球仪上显示的陆地,那么大啊。”

    世界这么大,容不下你朱棣和他黄昏?

    朱棣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姚广孝知道一时无法说服朱棣,这事解铃还须系铃人,能让朱棣释怀的只有黄昏和朱瞻基的亲口解释,也便不去说了。

    反正姚广孝相信,朱棣不会轻易杀黄昏。

    更不会杀朱瞻基。

    此时恰好有人来报,说于谦求见。

    朱棣也便不再说什么,起身,“朕还有些事,需要回下乾清殿,你们两师生好好叙旧罢。”

    姚广孝也起身,对朱棣的背影行了一礼,说道:“陛下,二殿下还在北城,将要随军监军呢,太子也坐镇北固城,你无须过于担心。”

    朱棣脚步停滞了一刹。

    他知道姚广孝是在提醒自己,北固城那边的风言风语,很可能是老二搞的鬼,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批蚍蜉义从的出现。

    ……

    ……

    永乐十六年,大明的黑衣宰相,一个面相凶恶但却是佛家高人的老和尚,在大明的建初寺,在这个普通傍晚,走完了他最后的一天。

    宫禁关闭前,朱棣得到了消息。

    得知姚广孝逝世的那一刻,从建初寺回来就一直呆在乾清殿的朱棣沉默了很久,才对康宁说道:“去给徐皇后说,朕今夜不去坤宁宫了。”

    康宁立即着人去通知徐皇后。

    朱棣又道:“都下去吧,今夜没朕的旨意,谁也不许进来。”

    康宁只得带着所有人离开。

    却被朱棣喊了回来,“去给朕拿点酒来。”

    这一夜,朱棣喝了个酩酊大醉。

    尽管他知道,姚广孝是正常老死,毕竟八十三岁的老人了,之前还在中南半岛待过许久,培养了刘宁然和于谦,但对于朋友的逝世,朱棣还是很伤感。

    说起来,如今贵为天子,他的朋友还有谁?

    只有姚广孝了。

    可是如今姚广孝也走了,朱棣不知道今后还能说谁说一些不能说的事情。

    而建初寺那边,于谦作为学生,和姚继一起忙碌奔走,为姚广孝的后事忙碌,老和尚张定边反而很淡定,在姚广孝的尸首前诵经到天明。

    直到等来了宿醉的朱棣。

    朱棣站在姚广孝尸首面前,看着昨日还脸色红润的老友,此刻已经是一具雪白的尸首,忍不住悲从中来,问一旁的张定边,“少师走之前,可说了什么?”

    张定边低诵佛语,抬头道:“少师走之前,闲聊间,很突兀的说了一个名字。”

    朱棣哦了一声,“谁?”

    张定边道:“可怜溥洽。”

    朱棣面色动了动,眼神有些恍惚,差点没想起这个人来,回首对康宁道:“去,去锦衣卫找薛禄,让他将溥洽带过来。”

    溥洽,京畿名僧。

    靖难之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

    靖难之后,奉天殿一场大火,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北镇抚司从溥洽口中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于是这位僧人就被关在了诏狱之中。

    这一关就是十五年。

    朱棣是真没想到,姚广孝在逝世之前,竟然说起了这个人,他在暗示自己什么吗?

第1377章 黑衣宰相落幕!

    给姚广孝的尸首上了香,朱棣移步到堂外,蹙眉,“没人做法事?”

    一旁的于谦急忙道:“少师说一切从简。”

    朱棣嗯了一声,“按照高僧礼仪办罢。”

    又对身边的康宁道:“着人去通告各部门,少师驾鹤西游,罢朝两日。”

    没有说薨。

    而是说驾鹤西游,这个用词很讲究,说明在朱棣眼中,姚广孝不是臣子,是高僧是朋友,甚至罢朝两日,这待遇很高了。

    康宁急忙着人去宣圣旨。

    趁着溥洽尚未被带来,朱棣看着披麻戴孝的姚继,想了想,毕竟是朋友义子,自己怎么着也该照顾下,问道:“少师在临终前,可有交待?”

    姚继这个人怎么说呢?

    绝对是姚广孝一生眼睛最瞎的时候看上的一个人——当年就因为姚继的字写得好,其实这人的品行并不如他写的字。

    为了荣华富贵,当年果断抛弃了母亲和妹妹。

    此刻听到朱棣这么一问,知道陛下是在询问姚广孝的遗愿,顾不得一旁于谦的挤眉弄眼,暗想着义父和陛下的感情如此之好,陛下怎么着也会帮助义父实现遗愿。

    于是低头道:“义父因为靖难之事被家人所不接纳,所幸这些年来已经修复了关系,终究是血脉相连,所以义父临终前,曾说恳请陛下厚恤家人。”

    厚恤家人?

    没有的事,这种话姚广孝根本不会说。

    而且姚广孝也知道他的家人是什么品行,兄弟和侄儿都没读过书,根本不可能入朝为官,关键姚广孝若想为家人谋时代富贵,何须等临终。

    随便他什么时候提出,朱棣都会同意的。

    所以姚继口中的厚恤家人,不过是想让朱棣给他升官而已。

    所以姚继这话一出来,一旁的于谦就在暗暗顿足,小家子气了,你这话不说还好,陛下再怎么着也不会亏待了你。

    毕竟姚广孝没有后人,你这个义子就算是他的后人了。

    可你这么说……

    陛下会信才有鬼,反而显出了你的品行。

    果然。

    朱棣一听姚继这么说,脸有韫色,他岂能不了解姚广孝,姚广孝早已经抛却了俗世的亲情,曾经亲口对朱棣说:“为僧者,与家绝。”

    姚广孝根本不会为了一个养子来求自己。

    所以朱棣断定姚继在说谎。

    不过此刻在姚广孝的灵堂前,朱棣也不好发怒,你把姚继撵走了,谁来给老朋友守灵,但姚继话都这么说了,朱棣也不能装聋作哑,毕竟要给老朋友这“遗愿”一点面子,想了想,“尚宝司少卿空缺着,待你守孝后,去尚宝司罢。”

    姚继谢恩。

    于谦暗暗摇头,愚蠢,区区一个尚宝司少卿就把你打发了,你若是不这么小气,又读过书,被少师教育多年,何至于去尚宝司,说不得便有可能进入六部甚至内阁。

    可惜了。

    同时又万幸,幸亏你小家子气,若是被你这品行的人进入朝堂中枢,非百姓之福。

    适时,薛禄满头大汗的带着溥洽赶来。

    被关在诏狱十多年,溥洽已没有和尚的影子,头上已是长发,且全白,显然这些年在诏狱的日子不好过——诏狱里能好过才有鬼。

    也就杨荣这种硬气的读书人受得了。

    溥洽因为牵扯到建文帝,所以在诏狱里没受到什么刑罚——怕他死了,不过也瘦得不成人样子,毕竟伙食和环境实在太差。

    在诏狱里能过得惬意的,数来数去,自诏狱成立以来,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黄观,进了诏狱当了一回大爷,还有一个则是黄昏,进了两次诏狱,都是去当大爷的。

    朱棣挥挥手,示意康宁留下,其余人都退下。

    待人退下之后,朱棣看向溥洽,“少师在临终之前,说可怜溥洽,少师既然提到你了,朕也知道他的意思,所以朕现在就问你一句,你到底知不知道允炆在何处?”

    溥洽摇头,“罪臣真不知晓。”

    朱棣沉默了一阵。

    他明白姚广孝的意思,如今天下归心,建文帝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土壤,不管建文帝在哪里,生死与否,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了。

    那么这个溥洽也没有继续关着的必要了。

    可怜溥洽?

    姚广孝终究是还是对高僧有着慈悲之心。

    他是在通过张定边的口,请求自己放了溥洽,这才是他真正的临终遗愿。

    罢了。

    朱棣道:“既然你不知道,少师又为你说情,今日起,朕还你自由,是在京畿择一庙宇,还是去京畿之外,你自行选择罢。”

    幸福来的太突然。

    十五年了,终于得见天日了么,溥洽在原地怔怔发呆了许久,甚至忘记了谢恩,等他反应过来,朱棣已经离开建初寺回宫了。

    溥洽踉跄着走到内堂,跪倒在姚广孝尸首前,痛哭流涕,“吾余生,少师所赐也,再生之恩,犹父母,请许我为你送最后一程。”

    溥洽也是高僧,于是留在建初寺为姚广孝做法事。

    另一边,朱棣回到乾清殿,路上显然就已经想好了,很快颁发圣旨:追赠姚广孝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

    这个追赠就非常有诚意了。

    其实以姚广孝的功德,别说追赠,在世的时候都能获得这些殊荣,可惜姚广孝不要,所以颁发圣旨后,朱棣仰天叹了口气,“少师,这一次你推辞不了罢。”

    话落,眼角也有泪水滚落。

    有什么用呢。

    你终究还是走了啊。

    帝王不柔情,朱棣很快收敛心神,对康宁道:“关于少师的谥号,朕要亲自想几日,再给他赐谥号,不过神道碑,朕现在就可以为他亲自书写,另外……”

    朱棣想了想,“没有了,去建初寺宣旨罢。”

    因为皇后来了。

    殿外的内侍尖锐着声音喊了声娘娘驾到,不需要等人通报,徐皇后径直走了进来,康宁懂事的带着所有人退出乾清殿。

    徐皇后走到丈夫身边,温柔的挽着丈夫的胳膊,“少师八十有三,喜丧,陛下不要忧伤了,听说少师昨日还和陛下一起把酒高歌,想来走得没什么痛苦。”

    朱棣嗯了一声,鼻头有些酸。

第1378章 何等弘大的蓝图?!

    罢朝两日,只是朝会不开而已,各部门还是在运转,而在姚广孝下葬后,朱棣第一时间将于谦宣召到乾清殿。

    于谦和刘宁然同岁。

    今年都及冠。

    然而就是这两个刚及冠的年轻人,撑起了整个中南半岛,朱棣看着都觉得不敢相信,论能力,这两人几乎就是六部尚书那一档。

    只是官阶还没到而已。

    但已经是令无数人羡慕嫉妒的了,才刚及冠就是大明中南半岛的支柱,其前途不可限量,而且这两人几乎就是在中南半岛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当然,离不开姚广孝的栽培。

    其实也是时势造英雄。

    大明也没想到,打中南半岛那么顺利,而当时又人才紧缺,这才给了刘宁然和于谦两个人步步青云的机会。

    再到姚广孝过去培养了一段时间,这两人的能力突飞猛进,虽然因为资历问题,目前都没有出任布政司使,但两人主持总领中南半岛事宜,其职权犹在布政司使之上。

    这在中南半岛有点尴尬。

    几个布政司使都是老资格的人,却偏偏要受限于比他们年轻且官阶和资历都比他们低的人,尽管如此,中南半岛那边也没什么不满的情绪,可见这两人的能力之卓越。

    朱棣重用这两人,还有个心思。

    制衡。

    也许这两人就是将来制衡黄昏的人。

    将于谦宣召到乾清殿,朱棣简单说了一下瓦剌那边的事情,在说到关于漠北蚍蜉义从的风言风语时,于谦略一思量,“容臣僭越,这事应该是二殿下的手笔,蚍蜉义从只可能是黄侯爷私自豢养的,太孙殿下没有这个理由,也没有这个必要。”

    朱棣心里忽然就好受了。

    问道:“这么说,太孙没有什么歪心思,但是要小心黄昏了?”

    于谦沉默了一阵,思绪非转,旋即飞快的答道:“太孙,陛下自然是可以相信的,至于黄侯爷,其实也不用小心,他在这个时候露出漠北的蚍蜉义从,其实已经向陛下表明了态度,微臣相信,这漠北的蚍蜉义从其实是黄侯爷在大明安身立命的资本,也是他用来和陛下最后一战的资本,现在黄侯爷却主动露出这个底牌,显然他有另外的打算,而结合黄侯爷和王景弘大监弄出来的地圆学说和那个地球仪来看,黄侯爷应该是看上了西域那边,甚至可能更远的地方,毕竟那些地方,当年元朝是打过去了的,好像也有丰饶不输中原的富饶土地,可那些土地实在太远,大明鞭长莫及,所以我认为,黄侯爷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陛下,既然大明鞭长莫及,那他就要过去经营了,也免得和陛下来个最后一战。”

    于谦几乎是脱口而出,复杂的君臣局势在他口中,瞬间变得无比清晰,脉络分明,让朱棣暗暗点头,不愧是大明双璧之一。

    于谦停顿了一下,“现在的问题在于,陛下愿意不愿意放黄侯爷去西域更西的地方称王称帝,而黄侯爷去那边建立他自己的皇朝后,会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

    朱棣想了想,“你怎么看?”

    于谦道:“微臣觉得可以放,与其将黄侯爷桎梏在大明,最终难受的是太子和太孙,还不如放他鱼入大海,至于他在远方建立王国,是否对大明构成威胁,微臣以为,应该不会,黄侯爷这个人做的种种事迹,也昭显着他的一颗初心。”

    朱棣微微点头。

    于谦继续道:“但是有一点陛下不能让步,那就是打下金帐汗国后,这片疆域必须掌握在大明手中,至于金帐汗国后面的那什么沙哈鲁的区域,实在太远,哪怕我们的官道修得再好,也依然力难从心,而且我认为黄侯爷不会立足沙哈鲁的区域,应该是会到……”

    顿了下,“陛下,借地球仪一用。”

    朱棣挥手,示意康宁将地球仪递给于谦。

    于谦接过,指着地球仪上面的欧洲区域,“我觉得黄侯爷应该是看上了这片区域,另外,如果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真是圆的,有可能还存在我们没有发现的土地,而以黄侯爷的眼光,他肯定也知道,所以他目光真正落在的地方,应是这些地方了。”

    朱棣心中一动,“所以你觉得,黄昏这一次将蚍蜉义从亮出来,不止是打金帐汗国,也不止是进攻沙哈鲁,是要一直打穿这整片陆地?”

    于谦想了想,“应该不至于,他的蚍蜉义从目前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后勤来保障,我认为黄侯爷只是试探一下,真正要打穿这片陆地,大概要等时代军工那边研发出更先进的火器,或者是陛下的大明海军成型之后。”

    朱棣若有所思,“为了大明的安宁,为了太子和太孙,朕是不是应该帮助黄昏走出去,这会不会养虎成患,最后黄昏反噬大明?”

    于谦笑了,“黄侯爷若是要反噬大明,何至于将时代集团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理念分享给军器院那边,所以我认为,黄侯爷还是以中国人自居,而且根深蒂固——”

    忽然愣住,神情有些奇怪的看向朱棣,“陛下,如果,微臣是说如果,如果我们脚下这颗圆球,土地有限,资源有限,而黄侯爷一贯的主张是将别人的资源拿来发展大明,那么黄侯爷会不会是这么想的:大明雄师能够威慑的地方,比如朝鲜日本以及西洋,那么由陛下、太子和太孙殿下……由大明的君王统御千秋,而大明鞭长莫及的地方,则由他和他的后人来,如此一来,我中国儿女在这颗圆球上,各自称霸一方,相互呼应相互照顾,那么我神州女儿便可称为这颗圆球的主人!”

    想到这里,于谦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大明已经很大了。

    但是地球仪显示的地盘更大。

    如果黄昏去遥远的西方地方建国,和大明相互呼应照顾,东西府两个中国儿女建立的王朝同时双方并肩齐驱的发展,那么两个王朝将会一直主宰脚下这颗圆球。

    这……

    简直不敢想象会是一副何等弘大的蓝图。

第1379章 新的篇章:两极地球!

    一旦让黄昏做成此事,他将和朱棣一起,一跃超过始皇帝,成为千古人杰,直接原地成圣。

    他将和朱棣一样,成为中国儿女永远的神!

    朱棣作为天子,这些年的眼光也早就敏锐,知道一个王朝太大了就要崩盘,因为不好掌控,所以大明最远能打到沙哈鲁那边,并加以掌控,这是极限了。

    但极限之外,如果黄昏建立一个王国,也有如大明这般宽广的疆域,这般雄浑的势力,再和大明相互呼应,那么这个蓝图是真的恐怖。

    中国儿女,将统治脚下这颗地球!

    朱棣的心胸忽然开阔起来,姚广孝的逝世,以及北固城风言风语对他打击的消沉心态一扫而空,哈哈大笑起来,“如果黄昏真是这么想的——”

    朕许他又如何?

    朕不仅允许他这么做,朕甚至愿意用大明的国力,去帮助他实现这个宏图,到时候他在西方建立的王国,也能反哺大明。

    但问题是,黄昏会这么做,他的后人会不会这么做?

    于谦却猜到了朱棣心中所想,可惜不敢说出来,这可是揣摩圣意,要获罪的,所以只有等朱棣问,不过朱棣显然也不想问。

    因为朱棣想到了一件道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要大明发展起来,坐拥神州这天时地利,何须惧怕遥远的王国。

    问于谦,“话是这么说,不过这是你我君臣一厢情愿的猜测,万一黄昏没有这个想法,他建立蚍蜉义从,不过是想……”

    嗯,谋反这两字现在不能说。

    说了就给黄昏定性了。

    于谦也懂,“如果真是这种想法,漠北的蚍蜉义从,黄侯爷不到生死关头是不会亮出来的,更不会拿出来去打金帐汗国,这可是战争,是要损伤的,而漠北蚍蜉义从有战损之后,再想补充,就必须得到陛下您的同意,所以我认为黄侯爷在赌,赌陛下您能猜透他的心思,赌你愿意让他在漠北征兵补充蚍蜉义从,也赌陛下你愿意和他一起打造一个两极王朝的地球。”

    于谦有些惊心。

    黄昏为何敢赌,是因为他了解朱棣!

    这一步如果走错了,那么他和朱棣的最后一战就将提前上前,而此刻他的家人都在京畿,以黄昏的一贯行事,他不可能不顾及家人,也就是说,他要是赌输了,那就会一败涂地。

    朱棣懂了。

    黄昏这小子一边在赌,一边拿出了诚意。

    很好。

    朱棣动心了。

    综合看来,如果地球上是中国人掌控着一东一西两个王朝,怎么看都是有益于千秋万代的事情,而西方那边的地盘,也只有黄昏去最合适。

    也只有他有这个实力。

    问于谦,“那你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这是个极大的问题。

    强如于谦,也陷入沉默,不停的在心里盘算。

    许久,才道:“我认为黄侯爷打下金帐汗国之后,很可能会进攻沙哈鲁,然后不管胜负如何,他都会回大明和陛下交流沟通,之后黄侯爷会怎么走下一步棋,微臣实在难以猜测,但可以确信的一点,黄侯爷要打造的两极世界,是以大明为基础,所以我认为他回到大明后,会辅佐陛下继续打造海军,让大明将朝鲜、日本以及西洋那边纳入大明的疆域,等大明这边的霸权彻底成型,他才会带着蚍蜉义从从金帐汗国往西北方向去占领疆域,建立王朝,所以微臣认为,陛下可以假装不知道黄侯爷的这个想法,继续将他看作我大明的臣子,不过如果陛下愿意支持黄侯爷这个宏图,那么可以提前为他造势,一旦打下金帐汗国,就应该给黄侯爷封公……嗯,甚至封异姓王,这样至少在权势地位上,黄侯爷西进建国的话,才有更大的底气,当然,这里面涉及的事情很多,具体的操作,要等黄侯爷从金帐汗国回来之后才能确定下来。”

    顿了一下,“如果黄侯爷还会回来,那就说明他确实是忠诚于陛下忠诚于大明,如果他打了金帐汗国没回来,那此事就要从长计议,陛下也可以提前发动了。”

    打了金帐汗国不回来,那就是要造反。

    打了金帐汗国回来,那说明黄昏并不觊觎大明的皇权,确确实实是将目光落在了大明疆域之外,但不论哪一种,对朱棣而言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局势。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朱棣作为大明天子,如何才能接受黄昏远走大明去西方建立一个王朝?

    很难。

    所以此刻于谦不得不服气,黄昏和王景弘弄出来的地圆学说在这件事上起了极大的作用,让朱棣的眼光一下子看到了千万里之外。

    而不仅仅是当下和当下的大明。

    朱棣嗯了声,“这么说也有道理。”

    其实朱棣已经很动心了,这些年黄昏做的事情他都看在眼里,几乎是全部为了家国利益,为了国家的发展,机枪和泰山号这种火器之中的重器的生产工艺和原理,都贱卖给了军器院,就不说其他各方面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了。

    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没人去怀疑黄昏的初衷,如果他要谋反,就绝对不可能把机枪这么疯狂的火器半卖白送给军器院,谋反的时候叛军配备机枪,还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而且黄昏一早就说过,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也许以前是让大明海军去征服星辰大海,现在的目标改成了他和的大明一起去征服星辰大海,但都是好事。

    朱棣百年之后,太子和太孙不会承受来自黄昏的压力。

    另一方面,地球这么大,大明不可能统治完,而如果建立两极世界,一东一西两个王朝都是中国人主宰,那么中原文化将更加的源远流长。

    所以朱棣起身,走到窗户边,“那咱们就等着他从金帐汗国回来罢。”

    黄昏一定会回来。

    朱棣相信,黄昏如果真有这两极世界的想法,就一定会回来得到自己的支持,只有大明的支持下,他黄昏才能更轻松的完成这个宏图。

    而现在,朱棣也很期待这个宏图。

    前提是,大明要先足够强大,必须称霸大明雄师鞭长可及的疆域,这样才能确保东方这个王朝在两极世界的主导地位。

    两极世界?

    朕很期待!

第1380章 针锋相对

    所谓理想,很多时候我们个人的理想,最终被岁月磨平,而很多时候那些庞大的理想,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前赴后继的为之献身。

    比如“觉醒年代”里的那群先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宏大的理想,总是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两极世界,就是一个宏大的理想。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黄昏是真没奢望过,因为他只需要一个人认可就行了,然后再找一群人,来一起为这个理想奋斗,很多年以后,他可以自豪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黄昏不管他现在所处的大明是历史上的大明,还是平行世界。

    不重要。

    因为自己周围的中国人是鲜活的,而这群中国人创造的国家、维护的社会,会一直是中国人的,那么自己就应该为它奋斗。

    可问题在于,朱棣能理解自己的意图么?

    黄昏没把握。

    毕竟朱棣是一位封建王朝的君王。

    他的思维都是受到桎梏的。

    那么接下来这些时日就很重要了——如果朱高煦弄出来的这些风言风语没让朱棣下圣旨,着东厂或者锦衣卫来瓦剌调查,出兵金帐汗国依然无可阻挡,那么说明朱棣应该是懂了。

    而且同意。

    反之……那也别打什么金帐汗国了,先准备和朱棣的最后一战罢。

    时间匆匆。

    很快进入盛夏,哪怕是在草原上,也有些炙热难当。

    直到准备出兵之前,朱棣的圣旨都没有来到北固城!

    黄昏也便不去东想西想了,反之先打了金帐汗国再去沙哈鲁的地盘上撒泡尿再说,至于接下来是继续西进,去整合欧洲还是先辅佐大明拿下西洋南洋,打完再想。

    想得远没用,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不过出兵之前,还有个事得做,要不然朱瞻基跑到金帐汗国去,真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在准备出发去边境之前,黄昏在暂住之地设宴。

    赴宴之人,只有三个。

    太子朱高炽。

    太孙朱瞻基。

    郡王朱高煦。

    三人都给了面子,其中太孙单人赴宴,太子带了个内侍,这不能怪太子,实在是太胖,没有内侍在旁边多有不便。

    朱高煦则带了个幕僚:胡永兴。

    简单而心怀各异的寒暄之后,大家落座,黄昏示意阿如温查斯给自己把酒斟满——至于其余三人,朱高炽内侍,太孙自己倒,朱高煦有胡永兴。

    黄昏举杯,“明日便要去边境,之后出兵金帐汗国,今夜在此,先预祝我大明雄师旗开得胜。”

    说完一饮而尽。

    朱高炽和朱瞻基也一饮而尽。

    朱高煦却举杯而不饮,“倒是让我不明白了,这蚍蜉义从不是黄侯爷的私军么,怎么又成了大明雄师,遮莫是咱们的黄侯爷自诩大明君王?”

    这话简直杀人诛心。

    而且一点也没有留面子的意思,是直接开撕。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朱高炽和朱瞻基还没放下酒杯的手都僵硬了一下,两父子对视一眼,不待黄昏回答,朱高炽就答道:“二弟你这说的什么话,黄侯爷对我大明忠心耿耿,他既是大明的侯爷,那么他的蚍蜉义从自然也是大明的雄师,和当年的朵颜三卫,一样的啊。”

    黄昏暗暗摇头。

    朱高煦这货,怎么有个幕僚在身边还是这么没情商。

    朱高煦冷笑一声,“朵颜三卫?没记错的话,朵颜三卫可是帮助父皇进了应天皇城,不知道这和当年朵颜三卫一样的蚍蜉义从,是不是也帮咱们大明的黄侯爷也去进一座皇城?!”

    黄昏略感无奈,就知道这货还意难平,也罢,毕竟本来大有希望的皇位被自己给搅弄得看不见希望了,连靳荣被自己策反了,朱高煦没有意见才怪。

    不过这能怪我?

    就算没我黄昏,你朱高煦不也作死弄丢了皇位么。

    思绪电转,道:“二殿下说的是,作为大明的侯爷,我的蚍蜉义从是要去占领几座城,不过不是皇城,是王城,什么金帐汗国,什么沙哈鲁的王宫,他们都会去开门的。”

    朱高煦哂笑,“最后是我大明的紫禁城?”

    黄昏摇头,“二殿下,药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你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卑职要是承担不起,可是要掉几十上百颗脑袋的。”

    你再作死,那我真的只有让你去死了。

    朱高煦哈哈一笑,“几百颗脑袋?想来我那三弟若是看见这几百颗脑袋去陪他,应该是很高兴的,太子殿下你说是不是?”

    朱高炽一脸无语。

    索性不去理他,因为这话实在没法接,帮黄昏说话,会让人觉得自己对朱高燧没有兄弟情,帮朱高燧说话,黄昏那边又不满意。

    干脆闭口。

    朱瞻基刚想说什么,却被黄昏抢先,黄昏笑道:“是么,三殿下的薨天,也有数百颗兀良哈残兵的脑袋殉葬,按照这架势下去,是不是每一个朱家子弟的完蛋,都需要几百颗脑袋,另外,二殿下,听卑职一声劝,多看看事实,现在已不是当年了。”

    这话已经很**了,几乎是针锋相对。

    朱高煦不屑的哂笑了一声,喝了一口杯中酒,就欲起身,还不忘说了一句狠话,“我与谋逆之人不共戴天!”

    黄昏脸一沉,“二殿下这是不给面子?”

    朱高煦站起来,盯着黄昏,许久,才一脸讽刺,“你区区一个侯爷,凭什么让我给你面子?”

    老子没有自称本王,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黄昏看向胡永兴,胡永兴低头,这个时候他只能保持沉默,黄昏又看向朱高煦,缓缓的道:“有些事情今夜不说清楚,万一出兵金帐汗国以后,太孙殿下出个意外,就冲二殿下今夜这番言论,你觉得陛下会怎么办呢?”

    朱高煦哈哈一笑,“老子是吓大的?”

    黄昏没去理睬他,看向朱高炽,“太子殿下,我记得太孙殿下还有几个兄弟,似乎都是有才之人,要不,让他们取代太孙殿下跟随微臣去出兵金帐汗国吧。”

    朱高炽暗暗一笑,“善!”

第1381章 敌人还是利益?

    朱高煦油盐不进,闻言毫不在意。

    黄昏见状,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二殿下,你虽然是此次出兵的监军,但别忘了,监军嘛,也只是一个监军,并无兵权。”

    朱高煦嘿的一声,“所以呢?”

    黄昏笑眯眯的,“这一次出兵金帐汗国,不会有太多的攻守城池什么的,打的是一场闪电战,也就是会一路突进,根本不做逗留,这就意味着战事无数,有战事,就会有死伤的。”

    那么你一个监军死在战事中,似乎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朱高煦脸色大变,怒不可遏,“你在威胁我?!”

    黄昏摇头,“不,不敢威胁。”

    朱高煦笑道:“谅你也不敢。”

    黄昏却补充道:“这会成为一个事实,大明已经薨天了一个赵王在长平那边,那么再外扩战事中,一个前汉王薨天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反正这事有的是人背锅,你猜背锅的是太子殿下呢,还是太孙殿下,你才陛下会不会因为此事废太子?”

    朱高炽在一旁听得脸上的肥肉直抖。

    好家伙。

    这锅都已经分好了。

    朱瞻基却是心里暗乐,这种锅……老实说,如果黄昏真要这么做,朱瞻基不介意背这个锅,反正朱瞻基笃定,自己不会因此丢掉太孙位置。

    朱高煦不笑了。

    因为他忽然发现,和自己想的一样,朱瞻基在金帐汗国出了事,陛下不太可能会杀了自己,但同理,自己要是在金帐汗国出了事,陛下也不可能废太子和太孙。

    但自己是没有兵权的。

    到时候出兵之后远离了大明雄师的斥候,只剩下黄昏的蚍蜉义从,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也就是说,黄昏这话还真不是一般的威胁。

    也还是威胁。

    可朱高煦是不会受威胁的,沉默了一阵,铁青着脸道:“那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黄昏叹了口气,“殿下为何要做意气之争呢,现在的情况你不心知肚明,你现在被贬为郡王,要想争夺皇位,至少也还要封王一次才行,而太子殿下这些辅助成绩显著,数次兼国更是让陛下满意,让群臣慑服,再加上太孙英明神武多有战功,类如陛下年轻时候,你觉得大明究竟要发生怎样的变故,才能让陛下有废太子的想法——”

    停顿了一下,“殿下不要忘了,当年懿文太子薨天,按理说,太祖应该让最有才华和威望的陛下成为太子,但是结果呢?”

    结果是朱允炆这个太孙登基。

    道:“所以现在的形势是一样的,就算您薨天在金帐汗国,我相信,太子殿下肯定乐意去背这个锅,然后他就算被废了,那么以后这天下,也会是太孙殿下的,而轮不到您,您要想坐皇位,只有学***,再来一场靖难。”

    满堂寂静。

    这话实在是太**了,把皇位之争直接当着众人说了出来,老实说,历史上争夺皇位的人,也没几个当面这么说过。

    因为实在是太没有城府了。

    太子朱高炽深呼吸一口气,“老二,很多时候我觉得咱们兄弟都有同样的理想,但至少不会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然而到了今天,如果我们再不开诚布公的谈一下,只怕真的会出现手足相残的事情,徒然让后人笑话,黄进士说的也在理,不如咱们就来好好说一下,如何咱们兄弟才能和平相处。”

    也是服气了。

    古往今来,争夺皇位的两兄弟,已经基本是坐稳皇位的太子,竟然要开诚布公的和兄弟来谈论一下接下来大家怎么分配利益,要如此直白的说服竞争者放弃,也是独一份。

    转念一想,如果所有的皇位争夺都能这般直接,那得少死多少人少浪费多少人力财力啊。

    朱高煦有些凄凉的笑了下,满嘴嘲讽,“这话,殿下你不觉得说得太晚了吗,老三已经薨天了,而且罪魁祸首就在这里。”

    是黄昏。

    但也有可能是太孙!

    发生了太多事情,朱高煦也隐然觉得,黄昏是不是和太孙结盟了,那么所谓的黄昏个人的蚍蜉义从,就有可能是太孙的。

    黄昏冷笑一声,“如果没有三殿下的薨天,二殿下你觉得今天咱们还能坐在这里聊天么,早就杀了个血流成河了。”

    朱高煦和朱高燧沆瀣一气,朱高炽的太子位置很难坐稳。

    而朱高炽明白他坐不上太子位置,他一家老小必死无疑。

    人为了求活,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朱高煦冷哼一声。

    黄昏继续道:“继续敞开天窗来说罢,二殿下你应该清楚,你要争夺皇位,只有最后一个机会,就在这一次出征金帐汗国,太孙意外薨天,太孙薨天的话,太子殿下饱受打击,以他的身体也熬不了几年,到时候你就能坐上太子位置,但我们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这一次出征金帐汗国,为了确保这个事情的不会出现,我们就只有一种手段。”

    请你先薨天。

    没办法,监军虽然没有兵权,但有权力,你到时候处处掣肘我,老子会很难办的,不如一劳永逸,反正已经让赵王薨天,再让朱棣白发送黑发人,也无所谓了。

    这话……其实色厉内荏。

    黄昏知道,要想达成他的宏图,他不可能再杀了朱高煦,这样回到应天后,就没办法去和朱棣商量他最终确定下下来关于世界格局的蓝图了。

    但朱高煦哪里知道这里面的曲折,确实有点被镇住了。

    一旁的胡永兴不愧的读书人,思绪电转,觉得如果能就此和太子太孙殿下达成某种盟约,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于是开口劝道:“殿下,不如听听黄进士怎么说罢。”

    有了台阶,朱高煦也便重新坐下,“那你说说看。”

    黄昏、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松了口气。

    老实说,虽然黄昏是不介意朱高煦的生死,但朱高炽和朱瞻基不到万不得已,是真的不想对亲人下死手。

    不待黄昏说话,朱高炽忽然皱眉,道:“我身体有些不适,瞻基,你送我回去。”

    接下来要讨论的事,太子不宜在场。

    太孙也不宜在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