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一十四章 大明的东印度公司!

    朱棣来了兴趣,回到凉亭坐下,“那你说说看,治理中南半岛那边,在你心中,具体有哪些可行的操作,朕也能查漏补缺,等狗儿那边大捷之后,我们就能立即施行政策。”

    黄昏沉吟半晌,“中南半岛那边,肯定要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微臣是这么想的,将占城合并到交趾,设立数个布政司,并且扶植黎族作为当地代言人,但是要阉割黎族的武装力量。”

    这就是后世的越南。

    又道:“澜沧那边扶植摩诃黛维就够了,大城也一样,不要扶植王室,直接从当地的望族之中找一个靠谱的出来。”

    “吴哥的话,肯定不能是雄霸,不能让他军政一体,那样雄霸会变成无法掌控的因素,像雄霸这样的人才,还是应该用到其他地方,比如之后去打西域,就可以用雄霸,其实我个人倾向于以后打日本了,用雄霸。”

    对日本不需要客气。

    就需要雄霸这样的恶人去收拾它。

    朱棣颔首,“然后呢?”

    黄昏继续道:“然后么,然后陛下就要鼓励我大明的商贾商行去中南半岛铺开摊子,把我大明的好东西卖到那边去,从那边带回各种资源,同时也能提高中南半岛百姓的生活水平,百姓只要吃饱喝足了,谁去管是谁当皇帝?”

    说到这里,猛然觉得失言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朱棣。

    朱棣没在意。

    黄昏松了口气,继续道:“还有几点比较重要,在打下中南半岛后,官府作为主体,微臣的时代商行作为辅助,再加上全国其他富贾的商行,在整个中南半岛大肆修建官道,这有几个好处,一个是方便我们调兵,另一个是方便运送资源,其次是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当然,前两者最重要,一个是加大我们对中南半岛的掌控力,二个是加快我们获得他们的资源。”

    第三个其实也重要。

    朱棣点点头,“你的水泥工坊生产的水泥,怕是不够用。”

    黄昏笑道:“是的,不够,所以微臣会开始准备在中南半岛那边兴建大量的水泥工放和钢铁冶炼工坊,以及其他的各项工坊,总之一句话,一旦打下中南半岛,时代商行就要全线全行业的进入中南半岛,前提是陛下得给微臣这个权限。”

    朱棣想了想,“朕可以给你这个权力。”

    黄昏大喜。

    这就是东印度公司的轨迹了。

    很好。

    继续道:“最重要的一点:驻兵。中南半岛疆域辽阔,我们不可能驻扎个几十万大军在那边,微臣的意思,是驻扎神机营,比如在澜沧,驻扎一万神机营足矣,在吴哥也是如此,否则兵力太多,咱们养起来费力,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文化同化,一旦打下中南半岛,就要像交趾、八百大甸一下,需要在当地开设大量的学堂,让当地人都学习我大明文化,并且在当地开科举。”

    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黄昏说的每一个事情,一旦施行起来,朝堂上都要争论个好几天才会有定论。

    朱棣嗯了声,“大的方向就这样了?”

    黄昏想了许久,“就这样了,这是微臣能想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我大明朝堂人才济济,肯定有人能帮助陛下查漏补缺。”

    朱棣笑道:“也不错了。”

    起身,“那就这样罢,朕明日增兵五万神机营过去。”

    必须增兵。

    迅速解决掉澜沧、大城和占城后,可以快速进兵到吴哥,不能浪费了雄霸这一着好棋,如果没有大明支援,雄霸要想覆灭吴哥王朝,至少也要五年以上。

    甚至十年二十年,没准还可能失败。

    农民起义,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关键是增兵五万神机营,也是让这五万新兵迅速历练成长起来,到时候才能用到其他地方,至于黄昏说的全军配备火器,这个要一步一步来。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

    ……

    朱棣说到做到。

    第二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就接到圣旨,着令新组建的五万神机營开赴澜沧,由狗儿统一调度,并且朱棣给了狗儿旨意:大年三十之前,中南半岛除吴哥王朝外,大明雄师再无战事。

    意思很明确。

    在永乐十二年的年关之前,你狗儿必须给朕把占城、澜沧、大城打下来。

    狗儿接到旨意后并不担心。

    本来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再补充五万神机營,加上大明这边从广西到澜沧,一边打一边修水泥官道,后勤的支援越发强大,一个冬天打不下这三个国家,狗儿都觉得没脸面。

    不要小看增援的五万神机營。

    不从战力,单是从士气上面对澜沧、占城和大城就是致命性的打击。

    后面的战事……

    几乎没有悬念。

    南方战事已经没有可以担心的,北方那边,瓦剌终究还是讨不到好,入秋之前,灰溜溜的跑了,至于后面的事情,马哈木已经可以预见。

    但他无法逆天。

    大明的强大,已经让马哈木感到绝望,所以跑了之后,马哈木请降请封。

    可惜,朱棣不准。

    你小子每年都来骚扰老子,现在一看打不赢就想投降,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么,你早干什么去了——朱棣明白一个道理,不一次性打痛瓦剌,它迟早还要横跳。

    所以不赐封。

    时机成熟了,该打还是得打。

    武力统一才是王道!

    因为要去科尔沁草原那边的长平布政司,至少也要那边呆到明年秋天,黄昏这段时日更加忙碌,首先是黄府的扩修,黄昏没有时间去亲力亲为了,只能交代时代建筑商行的人,让他们按照设计图纸来,并且多咨询夫人徐妙锦的意见。

    其次是时代商行那边,黄昏越发倚重沈熙礼。

    士为知己者死。

    沈熙礼对黄昏从无二心,当然,该他赚的钱也没少赚,现在京畿有个说法:时代商行一掌柜,尚书见面不须跪。

    意思就是说,沈熙礼如今不仅有钱,也有地位。

    确实如此。

    沈熙礼在时代商行有干股。

    但只有黄昏知道,沈熙礼不是肤浅的人,他和黄昏一样,赚来的钱除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的开销外,全部继续投入到各大工坊中了。

    不仅仅是沈熙礼,钟山工坊的老李也一样,这样的人在时代商行很多。

    这是时代商行能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黄昏已经预感到,再有一二十年时间,时代商行真的会变成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巨无霸!

第一千一十五章 伴君如伴虎

    乾清殿,朱棣安静的坐在那里,食指有节奏的叩桌,默默的想着事情。

    大明的疆域扩大了很多。

    多了一个交趾,多了一个八百大甸,还有鞑靼、兀良哈,以及接下来的占城、澜沧和大城,甚至还有吴哥,以及迟早是囊中物的瓦剌和亦力把里。

    很大了。

    大到朱棣这样的人都有点心满意足。

    但朱棣没有忘乎所以。

    元朝的教训犹在眼前,朱棣之前并不觉得大明有必要去打中南半岛,直到黄昏研发出水泥,可以修建水泥官道后,朱棣才下了决心。

    打,其实很简单。

    难的是在治理上。

    既然有官道了,大明对打下区域的掌控力加强,自然就可以治理,关键是黄昏做的一些事,让朱棣发现自己不打中南半岛也不行了。

    国内的矿产资源开采不够用啊!

    加大投入开采也可以,但黄昏有句话说的好:先用国外的,国内的留给子孙后代。

    毕竟资源应该是有限的。

    铜铁用完就完了,所以先用国外的。

    这些都不是事。

    现在朱棣担心另外一个问题:黄昏。

    除了在军事上,如今整个大明,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时代商行的影子,以及那些新生的事物,发电站、水泥、顺天的坊子、京畿的布庄、火锅店……包括冶金、农业、医学、火器的研发工坊在内的形形色色工坊,都有黄昏的影子。

    朱棣觉得有点恐惧。

    现在的大明诚然很好,可万一将来大明没有黄昏了,怎么办。

    当然,这不是朱棣恐惧的地方。

    他的恐惧在于,如果黄昏持续这样进化下去,到时候的大明到底是他黄昏的大明,还是我老朱家的大明?

    朱棣没有忘记一件事。

    纪纲叛乱的时候,黄昏手头的五十蚍蜉义从,竟然人手三只三眼火铳!

    虽然事后朱棣没和黄昏算账。

    但不代表朱棣就不在意这个事情。

    何况黄昏还让张凤阳去交趾那边,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蚍蜉义从,保护时代商行在交趾那边的营业,而这三千蚍蜉义从,随时都可以成军——也许这三千人,已经有火铳了!

    朱棣岂能安心。

    可是朱棣又明白,现在还不是卸磨杀驴的时候,毕竟还要靠黄昏研发出那个什么火车来加大大明对周边地区的掌控。

    然后呢?

    研发出火车了,自己就可以卸磨杀驴了?

    难。

    当初黄昏在弄火器的时候,朱棣其实就想过,结果黄昏又在农业和医疗上让他刮目相看,想收拾黄昏而无法收拾黄昏。

    所以朱棣很愁。

    他在担心,万一将来自己想收拾黄昏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能收拾黄昏。

    这很有可能。

    黄昏现在对大明的影响力太大,要是到时候杀了他,大明是否会回到靖难之前?

    朱棣不愿意承受这个倒退。

    不论怎么说,他还是以国家为重。

    朱棣很愁……

    尤其是不得不用黄昏去长平布政司后,朱棣更愁——没办法,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去长平布政司了,要不然哪敢用黄昏。

    许久,朱棣才长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康宁道:“去把王振找来。”

    先落子罢。

    到时候杀不杀黄昏,那是自己的一念之间,但必须先落子,否则想杀的时候杀不了,那就成了大明皇室的悲哀。

    东城的提督内臣王振,就是一颗很好的棋子。

    ……

    ……

    黄昏今天很忙。

    卡西丽待产了。

    黄昏难得的紧张了一次,主要是卡西丽太娇小,生孩子对她而言是个极大的危险,另外一点——我黄某人要有个混血儿子了。

    想想就爽。

    好在母子平安,黄昏拉着黄豆芽黄豆苗等在门口,都想看看这混血小子长什么样,然后产婆抱出来黄昏看了一眼,瞬间心情不美好了。

    新生婴儿才生出来,原来这么丑!

    黄豆芽和黄豆苗也是扭头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哎哟喂,我家这小弟弟实在是太丑了太丑了,以后怕是找不到婆娘咯。”

    黄昏一脸黑线。

    你俩兔崽子当年也不见得就好看。

    徐妙锦也很无奈,示意绯春去追上这两兄妹,然后看向挺着个大肚子幸灾乐祸的乌尔莎,“你笑什么,等你肚子里的兔崽子出来后,也是满身血污一脸皱纹难看的很。”

    乌尔莎:“……”

    娑秋娜倍感无趣,情绪黯然的离开,她之前也诊断出怀孕,不过这是黄府的秘密,因为娑秋娜确定怀孕后没多久就小产了。

    算她命大。

    其实怎么说呢,黄昏后来仔细琢磨了下,结合自己在门口蹭蹭导致的怀孕,然后小产又早,娑秋娜十有**是宫外孕。

    所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就这个年代,要是宫外孕一直成长下去,娑秋娜恐怕只有要香消玉殒。

    从西院出来,黄昏回到书房,徐妙锦也悄悄跟了过来,显然有话要说,黄昏笑道:“是关于四妹的?我看四妹的心结已经解开了啊。”

    徐妙锦摇头,“我是担心你。”

    黄昏讶然,“怎么,我要去长平布政司,你担心我又在那边找几个美貌小姑娘回来吗,不用担心,这一次我就带阿如温查斯去,她熟悉草原。”

    黄府女子,唯一没吃到嘴里的就这个阿如温查斯了。

    徐妙锦还是摇头,“你不奇怪吗,陛下为什么会让你去长平布政司,他可是一直提防着你,从没让你去地方当封疆大吏。”

    防的就是你在地方上营造势力。

    黄昏悚然动容,“锦姐姐的意思……莫非陛下这一次让我去长平,其实是在试探我,如果我在长平那边经营个人的势力,回到京畿就要面临天子屠刀?”

    徐妙锦不敢确定,“但必须要防着一点,夫君,须知伴君如伴虎啊。”

    黄昏出来一身的冷汗,旋即陷入沉默之中。

    这几年太过于顺风顺水,以至于自己得意忘形的忘记了一件事:在大明王朝,自己最后的也是最大的敌人,永远都是坐在乾清殿中的那个马背皇帝。

    妻子提醒的很及时。

    像长平布政司那样的地方,朱棣为何会让自己去?

    随便从行部那边选一个侍郎也是可以的。

    偏偏是自己?

    恐怕真有试探自己的意思,毕竟大明打下中南半岛在即,作为一个天子,大明疆域如此辽阔之后,确实不会有更大的野望,那么也是时候狡兔死走狗烹了。

    那这一次一定要小心,只怕朱棣会落子在自己身边,盯着自己在长平的一举一动。

    朱棣落的这个子是谁?

    想到这黄昏缓缓的道:“锦姐姐,要不,这一次你带上豆芽和豆苗,和我一起去长平布政司罢,也能以防个万一。”

    如果朱棣真的要对自己动手,黄昏只能一步步逃离。

    当然,也可以不逃。

    但首先是要把锦姐姐和黄豆芽黄豆苗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去。

第一千一十六章 一步步走向工业化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大多有一个好女人。

    这话虽然不绝对。

    但大多时候还是成立的。

    徐妙锦完美的扮演了这个角色,在黄昏忘乎所以的时候,这一次提醒极为重要,但她也知道,就黄昏如今的状况,根本无法离开大明。

    朱棣也不允许。

    笑着摇头,“我们不去,所以只有为难你了,既要和陛下斗智斗勇,还得保证豆芽和豆苗他们能一直有幸福的生活,我其实倒是无所谓的,只是不愿意豆芽豆苗受苦。”

    母爱如是。

    黄昏也知道,当今天下生活条件最好的就是应天。

    不可能让妻儿离开。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和朱棣斗智斗勇——反正也习惯了,大不了这一次去长平布政司收敛一点,放缓经营北境的计划。

    下午时分,沈熙礼来了。

    因为黄昏将要北上,时代商行很多事情沈熙礼需要先请示黄昏,并且顺便来祝贺黄昏再一次喜得贵子——该有的人情走动还是要有的。

    寒暄了人情冷暖,进入正题。

    沈熙礼喝了口茶,看着窗外阳光下的树影斑驳,说道:“树大招风,现在的时代商行,只怕已经被陛下忌惮了,关键是那些工厂,现在也人手紧缺了。”

    黄昏唯有苦笑,“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强行将大明推向工业化,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工业人才,应天和顺天的两座扶摇会馆,现在基本上招不到人了。

    沈熙礼沉默了一阵,“要不,暂缓一下进度?”

    黄昏摇头,“不用,该建的工厂继续建,人才这个东西,你得给他环境让他成长,我们也不用担心他们犯错,要给他们犯错的空间,如此才能成长,要明白一点,咱们时代商行只是先驱者,真正推动工业进程的,其实还是社会生产力和需求,以及全国无数的人。”

    这话有点深奥。

    但沈熙礼经营时代商行多年,已经能理解黄昏的远大志向,也明白他这番话的意思,更相信黄昏——应天的不夜之城,就是很好的证明。

    沈熙礼道:“确实如你所说,昨天从杭州那边来了个富贾寻求合作,说想按照应天这样,在杭州打造不夜之城,他出钱,我们出技术和人才、方案和设备,说只要你同意,他就能说服杭州地方官员上书陛下,允许杭州的不夜之城开始动工。”

    黄昏沉默了一阵,“可以,杭州也符合打造不夜之城的条件,但是目前应天这边的九跌河发电站盈利还不高,你要和那个富贾说清楚,尤其是在后期运行之后的利益分配上,不能有丝毫马虎。”

    心中忽然一动,“这样,关于水泥工厂、官道修建、水力发电等诸多项目,你都可以让专人去游走全国,甚至可以去中南半岛,寻求当地富贾合作,咱们出方案、技术和人才,对方出资金之类的东西,达成合作。嗯……关于炼钢也一样,当然,这个是国家项目,所以不需要找富贾,你有时间直接去找工部尚书,看工部那边是否愿意和时代商行合作,在全国乃至于中南半岛那边,修建一些大型的炼钢厂起来,这个事我估摸着工部那边会上报陛下,到时候应该是可行的。”

    要修铁路,要进入热武器时代,钢铁产量必须上去。

    朱棣这点眼光肯定有的。

    沈熙礼道:“这个没问题,我明天就去工部找尚书宋礼。”

    黄昏继续道:“我早就是这个打算,中南半岛那边的铜铁矿并不少,但是要把铜铁矿运回来,成本太大了,可以考虑直接在当地炼钢,再运送回国内,主要陛下同意了,你就和工部密切接洽,先迅速在交趾、八百大甸的铜铁矿附近修建练钢厂,然后再去澜沧、占城和大城等地。”

    但这个时代运输是个大问题。

    后续的工业化进程都要涉及到运输,交通方面的提升也是必要的,问沈熙礼:“火车车身研发的工厂,大概还有多久竣工?”

    沈熙礼对这些事了若指掌,“最迟再有三个月。”

    黄昏点点头,“车身的研发在进行,其他配套研发也要跟上,蒸汽机研发那边,最近取得了一点几步,不过要想真正研发出蒸汽机,大概还需要三五年,算一下时间,差不多也是我们在交趾、澜沧那边的炼钢厂竣工投产的时候。”

    沈熙礼颔首,“云南那边,已经在沐家的支持下,时代商行出资金,让当地老百姓广泛栽种橡胶树,交趾那边,因为有黎族黎利的配合,也在大范围种植橡胶树了,而我们也在这两个地方修建了橡胶研发工厂,至于你说那个在北方修建黑油研发的工厂,恐怕还需要你先去北方经营一下,毕竟兀良哈那边刚打下来,北方还不算平稳。”

    黄昏颔首。

    橡胶和塑料必须跟上节奏。

    研发出火车车身和蒸汽机后,大宗货物运输,肯定是走铁轨,但是为了经济和物品的流通,黄昏也打算要弄大巴车。

    所以这就必须要橡胶。

    而塑料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必不可缺,所以石油化工和煤炭化工,也得开始推动,化工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两人继续就时代商行要推动的产业详聊。

    一直料到入夜,沈熙礼才意犹未尽的回家——每一次和黄昏详谈,沈熙礼都觉得像在面对一个新世界,黄昏眼中,似乎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只要时代商行一步步走下去,那个崭新的世界就有可能被黄昏打造出来。

    沈熙礼对此万分期待。

    不夜之城,看似不可能,不一样被黄昏打造出来了。

    沈熙礼走后,黄昏陷入沉思之中。

    关于大明疆域外扩,这已经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情,他现在要掌好大明工业化进程的舵:首先是钢铁产量,其次是交通运输,再就是化工行业的萌芽。

    只要这三样做好了,其他方面都是查漏补缺。

    农业的改良推广,农业部那边一直在传来捷报。

    货币改革,基本上已经成功。

    医疗改革,这还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育改革……

    事关重大,这个得等一下。

    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已经做了,接下来就是为自己谋划后路,尽管朱老板在试探自己,但去了长平布政司后,还是要小心翼翼的经营。

    北方是自己走向欧洲的根基。

    大明蓬勃进入工业时代,而我黄昏,也必须成为北境之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面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蓝图发展。

    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昙花一现。

    自己在大明已经做了的和将要做的,等朱棣死后,朱高炽不一定会继续,朱瞻基也不一定能接受——当然,黄昏会想办法让他们不得不继续。

    那么,成为北境之王就很重要了。

    你们老朱家不愿意干的事情,我黄昏自己来干。

    不服来战!

第一千一十七章 一统东南亚!

    在即将出发去科尔沁草原上的长平布政司之前,黄昏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干活,要将未来一年的工作全部安排妥当。

    主要是时代商行,东厂那边黄昏根本不管。

    至于挂名的内阁辅臣……

    黄昏现在才发觉,什么狗屁内阁,至少目前对他而言根本没有作用,因为黄昏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在仕途上厮杀过。

    所以内阁那边,黄昏几乎都快忘了他是个辅臣。

    黄昏忙得晕头转向,可苦了黄府的一众女眷,都是成年女人了,除了个别对男女之事特别没感觉到,比如绯春、徐妙锦和徐家四妹外,其余女子哪个不是食髓知味。

    尤其小宝庆和权氏。

    可也没办法,黄昏就这么一个,就算不忙工作,也难得顾及到所有女子,唯一让人宽慰的,每月轮到这俩的时候,黄昏还是尽心尽力将她俩侍候得服服帖帖。

    忙了近一个月,黄昏启程去往长平布政司前,郑和回来了。

    中南半岛的战事也快要水落石出。

    郑和这一次回来,只带了拉货的大船,其余两三万兵力,全部留在了占城,由李景隆统一指挥,借用战舰走海路,几次切断占城大将军阮景天的后线,让占城独有的战略纵深变得一文不值。

    然后阮景天就输了。

    李景隆,不再是靖难之战的李景隆,他说大明李文忠的儿子。

    是将门虎子!

    一番操作猛如虎,无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还是计策,乃至于兵力上,他都展露出全方位碾压阮景天的实力。

    于是李景隆的推进呈现摧枯拉朽之态。

    这一次,占城真的兵败如山倒。

    再无任何侥幸。

    当李景隆在占城这边摧枯拉朽之后,中线的狗儿和右线的沐晟压力骤增,连李景隆都变成了无敌战神,咱俩要是再这么拖拉下去,陛下那边不好解释啊。

    何况本来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首先是沐晟,原本徐辉祖利用骑军的机动性将大城兵力切割成团,沐晟原本采用分而困之的上策,这样可以减少大明雄师的战损。

    现在一看,这样下去不行,陛下可能会不满不说,还容易让自己这边的军心出现问题——不打仗,敌人都投降了,那我们还有锤子的军功啊?!

    本来就是碾压局面,硬吃敌军,大家都战损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沐晟一咬牙,决定将切割成团的大城兵力硬吃了。

    于是让狗儿分到他这边的一万神机营中的七千步卒作为先锋,五十门大炮率先发难,其后是沐家军全线压上。

    大城军队本来就士气低落,那位擅长心灵鸡汤的将军面对强势碾压,根本没有任何高招,只能拼死一战。

    然而改变不了结局。

    被徐辉祖骑军切割成团的大城兵马,一部接一部的覆灭。

    大城灭亡,近在咫尺。

    而大明雄师军心日盛。

    不过也出现了问题,比如某一次攻城,因为士卒飘了,攻城之后出现了数百士卒抢劫民女乱杀无辜的现象——毕竟泡面吃多了,上火。

    沐晟很是谨慎。

    也够狠。

    直接将那几百士卒斩首示众,这才平了民愤,当然,也减少了大明雄师的形象损伤。

    咱大明还是要脸的。

    仁义之师的名号不能被自己踩进泥泞里。

    也万幸沐晟当机立断。

    要不然刘宁然和于谦两个人,就算有姚广孝帮忙,大城的战后工作,这两人也要徒呼奈何——一旦大明雄师失控屠城,就算大明一时占据了大城,后续也会出现无数的民反。

    沐晟做的远不止如此。

    攻克城池之后,善待俘虏,勒令大军不许扰民,并开仓放粮,确保因为战乱而穷困潦倒的老百姓不会因此饿死。

    放粮这个事情是沐晟私自定下来的。

    顶着巨大压力。

    要知道大明雄师已经深入大城腹地,后勤补给不如先前了,如果不放粮,就可以极大的缓解后勤压力,所以军中士卒对放粮其实有怨言。

    有白米饭吃,谁愿意继续吃泡面啊?!

    但沐晟这一步棋走对了。

    随着他种种抚民政策的施行,大军在挺进大城王都的过程中,老少皆兵的情形大减,也不会再出现所过之处无当地百姓的情况。

    大城坚壁清野的策略还没施行就胎死腹中。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沐晟和徐辉祖一起,摧枯拉朽,直抵大城王都。

    和左右两线不同。

    狗儿率领的中线遭遇到阻力更大,一则澜沧国力旺盛,二则将军棠古尼昂确实是个人才,加上还有一定的战略纵深。

    但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摩诃黛维已经暗中投降了大明。

    而摩诃黛维在澜沧国拥有的势力不小。

    在摩诃黛维的配合下,在左右两线带来的压力下,狗儿的大军在渡过和棠古尼昂的对峙期后,开始展露锋芒。

    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中,摩诃黛维的势力在关键时刻揭竿而起,烧了棠古尼昂的后勤粮草,于是溃败便一发不可收拾。

    大败。

    一败再败。

    棠古尼昂最后无奈,只得率领几万残兵回收到王都附近,聚集最后的力量,打一场王都保卫战——然而狗儿没给他机会。

    上兵伐谋。

    狗儿利用摩诃黛维的情报力量,在敌军之中散发各种谣言,又宣扬大明的仁爱政策,说只要投降什么的,大明一概善待。

    这一波心态搞得澜沧残军越发没有战斗力。

    本来就被神机营打怕了。

    内外交困之下,棠古尼昂耗尽最后心血打造的王都防线,意图打最后一场阻击战的计划破产,尤其是在最后关头,大明雄师之中竟然出现了王室之子摩诃黛维,澜沧残军点军心彻底崩了。

    王都沦陷。

    棠古尼昂死战不退,最终在王都王宫前壮烈殉国。

    身上数十处致命伤。

    屹立不倒。

    狗儿来到王都王宫前,对这位大将军只有由衷的尊敬。

    不过出了个意外。

    在王都被破之前,桑森泰就带着两个儿子拉坎登和孔坎跑了,想要通过吴哥王朝的国境,绕过大城,出海去往满剌加避难。

    这个计划没有问题,吴哥王朝自顾不暇,根本照顾不到边境这边,何况桑森泰身边还有两千士卒,足以拱卫他出海。

    狗儿对此无所谓。

    就希望你跑去满剌加,这样大明才有理由对满剌加出兵。

    但摩诃黛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她作为澜沧“武则天”的魄力,立即派出她的心腹,不分日夜的追击,最终将两个兄弟和她的父亲斩于马下。

    够狠!

    狗儿对此还是无所谓。

    大明已经露出獠牙,要打满剌加,要不要出兵理由都无所谓了。

    除吴哥和满剌加,整个东南亚都在大明雄师之下。

    而这两个国家也是时间问题。

    大明这个巨人开始咆哮,而世界诸国也在大明这个巨人的脚下颤抖。

    威加海内。

    大明无敌!

第一千一十八章 出兵吴哥!

    中南半岛的战事取得阶段性的大胜,接下来就看陛下如何对吴哥,是趁着雄霸在吴哥境内搅得天翻地覆的良机出兵入境,还是等雄霸水落石出之后再去捡落地桃子。

    都需要朱棣的裁定。

    明儿个就要出发去长平布政司,黄昏正在家里陪孩子读书念书,早上吴与弼之前来过一趟,说秋闱发挥的不好,有可能无法一甲中第。

    黄昏安抚了他许久,迅速启动备用计划。

    既然不能在秋闱一甲中第,那么就需要去翰林院那边打磨名声——要推广字典,靠官府力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儒出来带头。

    现在吴与弼可能拿不到一甲,那就只有折衷,让吴与弼在翰林院那边多拉一些人才来一起推广字典,不过这也有个问题。

    翰林院那边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

    现在都科举进士,根本没机会去翰林院就被任职到地方去了,尤其是今年打下澜沧、占城和大城后,连同进士都被委以重任。

    所以黄昏明日出发之前还得去找一下朱棣,让他无论如何,得把吴与弼留在翰林院。

    不能让吴与弼的时间被地方政务浪费。

    好钢用在刀刃上。

    吴与弼这样的教育大家,就该操刀教育改革的事情。

    然而不用等到明日。

    刚吃了午饭,皇宫那边老人宣召黄昏,也宣召了今儿个休憩的内阁辅臣吴浦,说陛下有要事召集诸位臣公商议。

    黄昏和吴浦急忙换了衣服赶赴乾清殿。

    走进午门,接连遇见好些人,六部尚书以及诸多侍郎,五军都督府的在京高官,内阁诸位辅臣。

    这架势让所有人都心里一沉。

    这可比小朝会还隆重。

    难道是发生了涉及到国家涉及根本的大事,否则哪需要这么多人来议事。

    众人进殿行礼。

    朱棣坐在御书桌后,神情寻常,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将手中一本从中南半岛传回来的章折丢到众人面前,“看看吧,狗儿、徐辉祖、沐晟、李景隆联名写的一封奏折,询问是否要出兵吴哥境内。”

    兵部尚书金忠几乎是不假思索,“陛下,微臣以为,我大明雄师连番征战,又在异国他乡经年累月,早以上困乏之师,如今虽然大胜之后,将士们必然懈怠了下来,此刻军心不齐,贸然再出兵吴哥境内的话,只怕会遭遇挫折。”

    这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

    出征中南半岛的数十万大军,已在外一年多了,打下澜沧、占城和大城后,将士们肯定思念故乡,这个时候你还让他们去打吴哥,只会无心恋战。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道理是对是错,要看人怎么说,站在什么角度来说。

    五军都督府一位都督佥事出列,反对金忠说道:“微臣认为金尚书之言并非全然如此,诚然,我大明雄师是远征之师,但这一年多,后勤补给从未中断,将士们也只是远征一年多,比起你们读书人口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区区一年多时间,真算不得什么,而现在大军刚刚打下澜沧、占城和大城,军心正盛之时,不打吴哥更待何时,更何况吴哥境内现在一团乱麻,若是不趁机出兵,等吴哥平定了雄霸之乱,咱们再要打吴哥,岂非要付出更多儿郎血。”

    礼部尚书又站出来反对。

    然后……兵部的一位侍郎却和金忠做对,支持五军都督府。

    一时间乾清殿热闹非凡。

    大多文人读书的大臣,都支持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出兵吴哥,而武将包括兵部那位侍郎,则是清一色的支持继续进击吴哥。

    内阁辅臣也参与到了其中。

    没办法,随着人手紧缺,哪怕朱棣再不愿意,也不得不上内阁辅臣去六部权兼职责,当然,尚书位置不可能让内阁辅臣权兼,最高能权兼到侍郎。

    比如黄淮,就权兼工部右侍郎。

    但也极少。

    大部分还是权兼同品级的官职。

    像吴浦就权兼吏部文选清吏司的郎中,正五品。

    黄昏一直没吱声,打仗这些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那些人,哪一个在军事战略上不秒杀自己。

    何况自己明天就要去长平布政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免得朱老板说自己管得宽。

    两边争论不已,朱棣也没制止,许久,等重臣谁也说服不了谁时,朱棣才道:“打下澜沧、占城和大城后,咱们的军队也不可能撤回来,需要给刘宁然和于谦时间,必须将中南半岛的政治局势稳定下来,咱们才能撤军、换防,朕现在担心的事情,是雄霸这个人一旦通过他自己摧毁了吴哥王朝,他会不会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王朝,如果让他达成这个野望,咱们大明再想进入吴哥,难度就很大,就算能打败雄霸,也需要付出极大的战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朕以为,趁着现在吴哥境内水深火热,咱们大明雄师入境,迅速平定战乱的话,也许能得到吴哥的民意支持,这不仅方便以后的操作,同时也能遏制雄霸。”

    朱棣其实一直没下决心。

    但是看到臣子们争论呈相持之势,他就有了决心。

    打仗这事还是得看武将。

    至少武将是清一色的支持出兵吴哥。

    这不难理解。

    在武将看来,大明雄师打下澜沧、占城和大城后,稍事休整,二十多万大军进入吴哥境内,再有雄霸的配合,澜沧摩诃黛维这边提供的后勤支持,打吴哥还不是个犁庭扫穴的轻松事。

    另一方面,有有远见的武将和朱棣一样,也担心雄霸坐大。

    最早支持出兵吴哥的那位五军都督府一听朱棣的话,大喜,道:“陛下,既然出兵吴哥,根据局势来看,战事最多几个月的功夫,开春之前我大明雄师就能进入王都吴哥,统一中南半岛,届时还可以顺势出兵拿下满剌加。”

    只要出兵,结局就是注定的。

    至于打满剌加……

    理由很多,比如说澜沧王室有漏网之鱼跑到满剌加去了,又或者是吴哥王室的漏网之鱼去了满剌加,战争中的事情,外人谁知道真相?

    如此一来,整个中南半岛,将真正的纳入大明疆域。

    这是何其雄壮的疆域!

第一千一十九章 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户部尚书夏原吉刚想出列说点什么,被他身边的户部侍郎,也是货币改革司司长、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金纯拉住了他,摇摇头。

    夏原吉只得作罢。

    金纯也是老臣了。

    靖难之后,经姚广孝推荐,金纯担任过刑部侍郎,也曾跟随朱棣去征讨过鞑靼,后来去工部,搭档宋礼一起修过会通河,很有民望。

    货币改革后,大明皇家银行的重要性日渐显现。

    几个月前,朱棣将金纯从工部调到户部,担任货币改革司司长,并任职大明皇家银行行长,同时权兼户部右侍郎。

    站在上帝角度,金纯是永乐朝的能臣,也应是明臣、名臣。

    既然金纯都摇头,夏原吉也不好说什么。

    显然国库的钱还能支撑陛下继续“穷兵黩武”,对此夏原吉其实很是敬佩,做梦也没想到,只是学习黄昏建立了个皇家银行,竟然能有汇民之财富这偌大的功效。

    关键还不影响国内经济形势。

    作为户部老人,夏原吉是真心觉得敬佩,黄昏这个人搞经济确实有一手,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应该多找他取经。

    甚至让他来当这个户部尚书,夏原吉都不会有二话。

    夏原吉没说话,不代表朱棣不问,毕竟继续出兵涉及到很多用钱的地方,朱棣看向夏原吉,“户部那边,有问题没有?”

    夏原吉咳嗽一声,说道:“国库那边,钱勉强还是够用的,不过陛下,现在要用钱的地方真的太多了,比如这几年按照您的旨意,户部和黄昏时代商行的建筑商行,以及其他富贾之间配合,在大明境内广修水泥官道,这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加上新开了几处矿场等,国库这边真拿不出太多的钱了,不过这个事陛下可以问问金侍郎。”

    说完推了金纯一把。

    意思很明确,要打吴哥也可以,反正我户部的国库不愿意拿钱,也没那么多钱。

    金纯上前一步,“皇家银行这边,没有问题。”

    有的是宝钞。

    只有深刻了解皇家银行,才知道这个银行对于大明而言何等重要,现在宝钞成了流通的货币,大明皇家银行发型宝钞收回金银,设立在应天的金库,里面存放的金银是金纯做梦也不敢想象的数字。

    当然,为了确保宝钞的信用,这些金银可不敢随意放出去。

    但打仗要用,自然没问题。

    前提是在中南半岛那边花了多少的宝钞,那就得收回多少的金银,以确保大军之中的宝钞回到国内,不会引起货币的膨胀。

    金纯继续道:“不过还需要请陛下做一件事,在占城、大城和澜沧那边推动宝钞的普及,只有这样,大明将士手中的海量宝钞,才能变成货币,要不然那些货币在这些地方就是一张纸,无法转换成货币。”

    朱棣笑道:“朕会的,于谦和刘宁然那边,朕会发旨意给他们,这三个国家的战后工作,需要用钱的地方,都会强制在民间推行宝钞,再制定相应策略,以确保大明宝钞在这三国也依然是流通货币。”

    顺便把这三个地方的金银搜刮回国内。

    仅是这么一想,朱棣就发现出兵中南半岛稳赚不赔,当然,朱棣从来没把这个事情当做一锤子买卖,所以中南半岛那边要好生经营,不能破坏了大明宝钞的信用。

    而这个目的一旦达成,以后哪怕是从这些国家购买东西,也可以用宝钞结算,相当于大明用一堆纸买回来大量的实物。

    你说赚不赚?

    当然,大明还得准备足够多的黄金白银,确保这些国家要用宝钞回购黄金白银——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大明宝钞的信用。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就能真正的为大明敛聚金银财富。

    相当于中南半岛的人都在为大明工作。

    想想就觉得口干舌燥。

    黄昏让自己组建大明皇家银行,全国推广宝钞这一手,简直是神来之手,从古至今,从没有人能将掠夺国外财富做得如此简单有效。

    既然户部和大明皇家银行那边都说钱没问题,其他人也就没了反对的意义。

    何况大家明白,在朱老板这边,反对无效。

    朱棣显然也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意思,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事否。”

    心情不错。

    大家只好纷纷告退。

    黄昏没走。

    他还有事,关于吴与弼的科举,以及后续的教育改革,这个事情不能马虎,是自己穿越来到大明后,所有努力的最终点。

    朱棣看黄昏没走,讶然道:“怎么,关于出兵吴哥,你还有不同意见?”

    黄昏笑道:“没有,微臣是支持出兵的。”

    战争……

    在以前的中原王朝思维中,战争大部分时间都是花钱的,因为对于大一统王朝而言,战争基本上都是和北方的戎族打,哪可能赚钱。

    但是现在时过境迁,黄昏知道,现在大明打仗,只要打赢了,绝对不会亏本,而且大赚,所以根本不存在没钱的状况。

    等着看,等于谦和刘宁然把澜沧、占城和大城的战后工作做起来,到时候不说铜铁矿,就是金银和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运回国内。

    尤其是占城稻!

    这个是破解大明人口危机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黄昏是百分百支持大明继续扩张的——不扩张,哪来的日不落帝国。

    朱棣讶然,“那你还有什么事,你明天就要去长平布政司了吧。”

    黄昏咳嗽一声,“微臣想帮吴与弼走点后门,这一次秋闱,吴与弼考的不好,有可能达不到一甲中第的水准。”

    朱棣无语,这么光明大胆的走关系,还是走到天子这里,你黄昏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个了。

    没好气的道:“秋闱还要几天才出结果,你着什么急。”

    黄昏叹气,“微臣明天就要出发去长平布政司,现在不求陛下通融一下,到时候结果出来就晚了,当然,吴与弼若是无法一甲中第,微臣也不是请陛下肆意擢升他的名次,微臣是觉得,不管吴与弼考了个第几名,都请陛下不要将他外放,可以让他去翰林院,也可以去国子监,最好同时去翰林院和国子监。”

    朱棣越发不解,“为什么?”

    黄昏沉默了一阵,“因为吴与弼将来要做的事情,必须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培养声望,而且吴与弼淡泊名利,他根本就不想出仕,到了地方上也不会有什么政绩,还不如让他潜心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做学问,陛下,微臣向你担保,吴与弼就是咱们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读书人种子!

    这是个很敏感的词,一瞬之间,朱棣和黄昏都想到了方孝儒。

第一千二十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笑了,“黄昏啊黄昏,你最近是不是太飘了,为了吴与弼,就敢做这种欺君之罪,你真以为朕不敢收拾你么,嗯?!”

    读书人种子?!

    你以为吴与弼的方孝儒那样的大儒么。

    如果吴与弼真有方孝儒那样的才华,又怎么可能科举不一甲中第,如果吴与弼真是绝代大儒,又何须你来求情走关系。

    这自相矛盾了嘛。

    黄昏无惧,朱棣这神态和语气,也不像是和自己较真,微微笑道:“陛下,你可别忘了,历史上那些科举一甲中第的人中,并无多少是传世名儒,反倒是科举名次靠后的人,学问更高更深,也更容易出寒门首辅,唐朝清河崔氏二十三位宰相中,有几个是科举一甲中第之人?说句僭越的话,从古至今,所有的科举都存在弊端:那就是考试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距……呃,我家叔父黄观例外。像吴与弼这样的大才,胸中学问千万,那么他们做文章,考虑的看见的以及想写的东西,很可能是主考官阅卷官都达不到的层次,自然成绩难以出众,但这掩盖不了他们腹有笔墨亿万的事实,微臣可以这样说,如今我大明天下,学问能超过吴与弼者,不过双手之数!”

    朱棣笑得有些无奈,“你就继续吹,不过按照你这么说,学问超过吴与弼的人有双手之数,那么吴与弼不能一甲中第,不是很正常么?”

    黄昏有点尴尬,把自己套进去了,眼睛咕噜一转,“所以微臣所求,不是求陛下擢升吴与弼的名次,而是科举之后,让他去翰林院和国子监,让他一身才华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朱棣还是不解,“你还是在自相矛盾,吴与弼有如此大学问,不经国治世,岂非暴殄天物。”

    黄昏摇头,“不,陛下您可能有所不知,吴与弼其实无心仕途,他更喜欢醉心于学问之中,在仕途上他就算施展出才华,也不过是如微臣叔父黄观一样,一世名臣而已,但吴与弼喜欢的事在学堂戒尺间,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点,微臣从他教导黄豆芽和黄豆苗上,就已经确凿了。你让吴与弼去仕途,大概也就得到一个名臣,但让吴与弼去翰林院和国子监,你将得到无数个名臣。”

    当老师时的吴与弼,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他神采飞扬。

    黄府黄豆芽和黄豆苗跟着吴与弼学习。

    除此之外,沈熙礼的三胎、吴李氏妹妹的儿子、赛哈智家的小兔崽子……都送到黄昏来蹭吴与弼的教学——吴与弼一概来者不拒。

    所以跟随黄豆芽黄豆苗一起学习的,约莫有七八个孩童。

    朱棣唔了一声,渐渐明白了黄昏的意思,“所以,你所谓的读书人种子,不是说吴与弼本身,而是说他利用他的学问,教导处更多的优秀读书人?”

    黄昏笑道:“正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己穿越耽误了吴与弼十年时间,这个时候吴与弼已经是教育家,搞不好崇仁理学也要面世了。

    朱棣何其聪慧,瞬间想到一件事情,“你该不会是以后如果施行教育改革,就让吴与弼来主抓罢,你是不是想得太远了,别说是你,就是朕现在都不敢奢望能进行教育改革。”

    这个阻力太大太大了。

    是与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世家中的既得利益者做对。

    黄昏笑道:“时代的发展,由不得那些鸦鸣蛙噪,时机一旦成熟,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谁来反对都无效,陛下,您别忘了,现在我大明的疆域扩大了快一倍,不教育改革,将来这偌大的江山,哪来的那么多人才治理,而且微臣发展的那些新兴行业,都需要海量的人才,微臣对此总结出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沉默不语。

    确实,这是当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人手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连地方官学的人都在任用,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而随着人口多暴增,新兴行业的发展,民间财富的累积,大明境内有钱人越来越多,那么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私塾渐渐满足不了需求。

    也许如黄昏所说,到时候真的谁也无法阻止教育改革。

    那么按照黄昏的意思,未雨绸缪,培养出一位喜欢教育的大才之士才主抓这个事情,确实是有备无患——教育改革,一个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

    所以这个事还真的马虎不得。

    许久,朱棣才缓缓的道:“你确定这是吴与弼的意思,如果到时候吴与弼科举之后想去地方入仕,结果朕把他丢进翰林院和国子监,吴与弼郁郁不得志不说,吴浦也得在朕面前诉苦。”

    黄昏哈哈一笑,“陛下但请放心。”

    朱棣点头,“如你所愿罢。”

    黄昏大喜谢恩,立即告辞,“如此,微臣告退,这还要回去叮嘱吴与弼,他在翰林院和国子监这段时间,也需要多去地方走动,看看地方官学和私塾,只有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才能知道它们的缺陷和有点,将来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尤其是字典的推广,这是个超级难题,吴与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在自己和朱棣的支持,将字典推广出去,才有可能教育改革成功。

    可以说,吴与弼的这一生都被自己给禁锢在这上面了。

    所以……还要看吴与弼的意愿。

    “我当然愿意!”

    黄府,吴与弼倏然站起来,看着黄昏,神情激奋,“你知道的,我本来就不想出仕,如果只是在翰林院和国子监,以后还能推广我在你指导下编写的这本字典,让千万读书人的读书过程轻便简单无数倍,我吴与弼就算一生耗费在这上面,也在所不辞!”

    黄昏面色凝重,“你想好了,一旦你确定了意思,今后我就会把你推到那个位置上去,那时候你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吴与弼大笑一声,“越快越好!”

    黄昏:“……”

    你想得倒是很美,至少在前十年,你这个教育改革的大家,需要先在全国地方上走访,要弄清楚全国教育的现状,否则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更可怕的教育改革如果失败,不仅朱棣会问罪,全国书香世家的既得利益者一定会落进下石,到时候你吴与弼不仅仅是掉脑袋那么简单。

    还会名臭青史。

    当吴与弼听黄昏说了这个中厉害后,微微一笑,“若此余生,可闻大明天下遍地读书人,便无遗憾,此行途中,风雪来之,我便一肩担之!”

    青衫飘摇。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黄昏只觉双眸刺痛——

    谁说方孝儒死后,大明的读书人种子就断了。

    这就是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前有于谦,现有吴与弼。

第一千二十一章 巨富送上门来!

    中南半岛的战事,基本上尘埃落定,剩下的吴哥和满剌加,下场如何,只需要知道我们大明的君王是朱棣这一点,就够了。

    下场很清晰。

    何况负责战后工作的有于谦和刘宁然,加上本地人摩诃黛维和雄霸,中南半岛的局势不会出现半点问题。

    黄昏也不觊觎中南半岛。

    交趾那边有三千蚍蜉义从就够了,真正要经营的地方在漠北。

    和吴与弼一番长谈后,两兄弟晚上一起喝了点小酒,徐妙锦和张红桥作陪,期间吴与弼说要去外面买房子,被黄昏驳斥了。

    公主府那边修建好以后,你家张红桥一次给你生七个小矮人,咱家也住的下。

    哪需要去单独买房子。

    吴与弼有点懵,啥七个小矮人?

    回到主院,绯春在小宝庆的丫鬟宁夏的协助下,已经整理好大官人去长平布政司的行李,真不算少,各种衣服加上笔墨纸砚和书籍之类的,需要两个马车才能装下。

    黄昏和徐妙锦坐在书房里说家常。

    徐家四妹和小宝庆在一旁安静的听着,绯春整理好行李后去了西院,她一直没怀孕,现在特别喜欢卡西丽生的那个小崽子。

    当然,绯春还要顺便通知一个闲人:阿如温查斯。

    自来到大明后,阿如温查斯基本上无所事事。

    黄昏这一次北上,只打算带两个人:一个负责打架的阿如温查斯,一个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朝鲜宫女权氏。

    这没办法。

    小宝庆不愿意去草原疯了,绯春要照顾黄豆芽和黄豆苗,徐妙锦作为大妇,要操持黄府,徐家四妹喜静不喜动,西域妖姬们也上了年纪,不喜欢刀头舔血了。

    何况黄昏担心万一他在长平布政司那边有什么把柄被朱棣抓住了,要对他动手,西域妖姬也能帮着徐妙锦等人。

    没办法,现在黄府家眷都是人质。

    和徐妙锦聊了一会儿天,门子忽然来报,说大官人,有个姓徐的外地人求见,说他听说你明天要去长平布政司后,非得现在求见你。

    黄昏讶然,看向徐妙锦,握住她的手,笑道:“你们老家的亲戚?该不会是觉得你们徐家嫁不掉的女子都可以推给我吧?”

    徐妙锦一脸没好气的轻轻扣了黄昏手心,“没个正经,你以为四妹真嫁不掉么,还不是你个花心汉子,什么时候去偷了四妹的心都不知道,要不然娘娘也不会这么便宜你,把四妹这样的好姑娘也嫁给你了。”

    徐家四妹在一旁羞涩的低头,眉眼羞涩,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

    小宝庆在一旁不屑的冷哼了一声,“做作!”

    徐家四妹抬头,“比你浪好。”

    徐妙锦很无奈的,急忙制止两人,这两人在一起,不吵架就是怪事了。

    她确实郁闷,古有娥皇女英。

    现实却是自家夫君双正妻双平妻,自己和四妹这对姐妹,一个大妇一个平妻,两姐妹共侍一夫,用句下人在淫秽话本**里看到的话来说,叫殊途同龟。

    类似的话还有一女双夫,那个叫同道中人。

    想到这,徐妙锦暗暗担心,不行,得提升府邸下人的素质,要不然以后会影响豆芽和豆苗,明天开始,谁敢再胡龇,一律罚薪!

    黄昏哈哈一笑,对门子道:“请到书房来。”

    片刻之后,进来一个青年。

    二十五六点样子,穿着富贵华丽,一看就是富贾出身,言辞举动也彬彬有礼,从始至终,看到徐妙锦和小宝庆以及徐家四妹的眼神都很干净清澈。

    青年见礼之后,不卑不亢的道:“在下徐忞,江阴人氏,入夜之后还冒昧来黄府打扰大官人,多有抱歉,请见谅。”

    借着不夜之城的光辉,朱棣已经下旨取消应天的宵禁,随之而来的就是户部拨款,府衙那边成立了一支一千人的巡夜军。

    也算是解决就业问题。

    黄昏对这个徐忞大生好感,不错,有礼貌,而且态度很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乐道:“江阴徐氏,也是大姓啊。”

    猛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徐霞客这样的人,是怎么做到游山玩水一辈子,他又不是李白,吃喝有各地名士接待,徐霞客莫非是穷游。

    然后就有人科普。

    徐霞客是富n代,到他父亲那一辈时,家里已经没落,只有那么一万两千多亩良田了,他全国旅游,相当于王石爬珠峰。

    黄昏从那个帖子中知道,徐霞客的祖父徐经是江阴巨富,和唐伯虎的关系很好,一起去参加科举,结果作弊把唐伯虎也拉下了水。

    据说再往上追溯,祖上有个叫徐有贞的人,就是发动夺门之变的那个徐有贞。

    貌似祝允明的母亲,也是徐家出身。

    所以说徐霞客才有那么豪横的资本来写《徐霞客游记》,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多多么疯狂,徐家没落了,还有良田一万多亩……

    简直可怕。

    想到这,黄昏若有所思,该不会这个徐忞就是徐霞客的祖宗先人罢,那就有点巧了,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么?”

    徐忞道:“大官人将要远行高升,在下也不敢多有打扰,就直说了吧,在下是瞒着家父来找大官人的,主要是想请大官人的时代商行下的建筑商行,去我们江阴广修水泥官道,再在一些河流下修建一些桥梁,方便百姓出行,大官人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这一点家父不会阻拦我,时代建筑商行在江阴修的官道和桥梁,我徐家可以出三成左右到资金,其余份额,我徐忞请家父出面,找当地世家名门出资,绝对不用百姓一分钱!”

    黄昏悚然动容,“那么我想问问,修好路和桥后,你们当地名门是否会收过路费和过桥费,毕竟这个投入很大,你们都无偿付出的话,我有点不敢相信。”

    如果这样的话,修官道和桥梁,很可能变成当地富贾的敛财手段。

    徐忞摇头,“分文不取,不仅如此,在下还请大官人到江阴去开设工坊,这样也能让我江阴百姓有钱可赚,不至于无田无地之人四处奔波流离失所,至于大官人的时代商行修建工坊要用的土地,我徐家可以提供,当然,请恕在下唐突直言,这个就是生意了,之后的盈利,在下希望徐家可以分红一二。”

    黄昏叹服。

    这小子……不仅仁厚而且聪慧!

    达者兼济天下,徐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没有成为纨绔富二代,反而愿意帮助百姓,在此之余,更是抓住了一个生意门道。

    江阴,就是苏州。

    那边地势开阔平坦,确实适合修建各种工厂,如果有徐家提供地皮,又有徐家的资金支持,再有徐家招募工人,确实是不错的选址。

    何况苏杭那边的绸缎业发达。

    此事可行。

    正好在那边大肆修建服装厂。

    旗袍已经大赚了一笔,那以后连衣裙、t恤什么的,不一样要大赚一笔?

    想到这起身,“你跟我来,我带你去见一个人,明天之后,由他和你接洽,关于在江阴修建工厂的事情,今后他全权负责。”

    这事可以交给鲜衣布庄的何必在。

    之前沈熙礼就说过,除京畿外,大明境内各大重镇的富贾都有想和时代商行合作的意思,但确实没想到,江阴徐家这样的巨富竟然会送上门来。

    好事啊!

第一千二十二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何必在府邸。

    灯火辉煌——现在京畿有钱人家,谁用不起电?

    电费又不贵。

    一个月才那么十来两银子。

    当然,这是针对有钱人家而已,实际上你要知道这个时候十两银子相当于后世七千人民币的购买力,尽管因为打仗物价上浮了一点,也差不多要值五千。

    如果全都这么贵,京畿要做到不夜之城几乎不可能。

    所以时代电力在黄昏的指示下,采取阶梯用电收费的策略,首先,根据用户灯泡数量的情况缴纳并网费,比如权贵土豪人家,少则一千两,多则三千两。

    然后利用这里面多出来的钱,成立了一个光明工程基金。

    用以补贴穷苦人家。

    日常电费消耗也一样,都是土豪有钱人给大头,穷苦人家意思意思一下。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但时代电力是垄断经营,加上一般土豪官老爷也不敢得罪黄昏,所以大家只好低头认了——不过用上了水力电后,土豪富贾们直呼真香。

    以前没买光明神器的,觉得有电之后,自家府邸瞬间上了档次。

    买过光明神器的,一算账,发现用水力电后比人工发电,反而要节省一些,关键电力更稳定,效果更好,使用也更方便。

    于是也就没了异议。

    反正那些穷苦人家,家里也就安装那么一两个灯泡,能用多少电?

    真正的大头还是公共用电。

    这个由官府出资一部分供应,烟花巷的青楼和青云巷的土豪们出一部分,时代电力补贴一部分,倒也能持平。

    所以黄昏之前才对沈熙礼说时代电力盈利还不高。

    真正要盈利,还是得整个京畿的老百姓都富起来之后,不用再补贴穷苦人家,那样的话,才能达到垄断经营的暴利。

    黄昏给何必在和徐忞相互介绍。

    两人互相见礼。

    都是读书人,又都还年轻,倒也没什么文人相轻的臭毛病。

    黄昏想着明天要出发去北方,今夜得早点回去,上半夜陪锦姐姐,下半夜陪小宝庆——女人多了就是这样,总会有人受宠有人被冷落。

    陪徐妙锦,那是因为彼此的感情最深。

    陪小宝庆,感情之外就是风雨之时的感受带来的差异,毕竟小宝庆比西域妖姬还要开放,让黄昏最是喜欢,何况腿玩年,相反,徐家四妹就太呆板了,总给人挺尸的感觉。

    估摸着有冷淡。

    于是直奔主题,对徐忞道:“场面话就别说了,我简单说一下,关于修路和修桥,等下我写封书信,你明天带着书信去找时代商行的沈熙礼,他会安排,我来说一下和你们徐家在江阴修建工厂的事情,江阴那边,绸缎业发达,根据当地的优势,我打算和你们徐家合作,在江阴修建大型的服装厂,除了生产旗袍之外,还要生产一些其他服饰,具体的产品、设计图什么都,你们徐家都不用管,经营方面,倒是可以利用你们的人脉资源多多配合。”

    徐忞大喜点头,“善。”

    黄昏对何必在道:“等徐忞去和沈熙礼谈过之后,你过几天就和徐忞一起去一趟江阴,在徐家的配合下,选一个好的地方,修建一座服装厂,我之前给你的那些新式衣服的设计图,鲜衣布庄这边的裁缝可曾掌握了缝制技巧?另外,我设计出来的那个缝纫机图纸,你顺便带到江阴去,在服装厂旁边新建一个研发工坊,全力将这个缝纫机研发生产出来。”

    何必在点头,“你给的那些服装设计图,鲜衣布庄的裁缝大多已经掌握如何裁制,至于那个缝纫机,细节方面我还要再摸索一下,如果能有一个研发工坊,有大批经验丰富的裁缝和我一起配合,相信一年半载内,就能做出缝纫机的成品。”

    这个真不算多难。

    但你又不得不服黄昏在缝纫机上面的精妙构思。

    黄昏起身,“那我没什么说的了,其他都是细节问题,你和徐忞两人沟通,对了,徐忞,有个事我必须给你确凿,虽然你们徐家也要掺合进来,但我必须有言在先,修官道和水泥,不求牟利,所以绝对不允许修好之后收过路费和过桥费,而服装工厂,我鲜衣布庄必须掌握主动权,所以到时候你们提供土地和资金,不得超过总投入的十之四五,至于分红什么的,按照徐家和鲜衣布庄的投资比例来分。”

    徐忞点头,“大官人不用担心,在来见你之前,在下已经详细了解过你们时代商行,知道你们的运作模式,我徐家绝对不会反客为主,在下和家父只是想请时代商行去江阴造福我一方水土。”

    黄昏笑了,“那便好,接下来你和何必在详谈吧,我明日要远行,得回去收拾行囊,就不在这里陪你们熬夜了。”

    可以预见,今晚上这两人都别想睡。

    一座工厂的新建,还是双方合资,那么细节方面七七八八的事情能聊一夜!

    回到黄府。

    绯春已经睡下,徐妙锦坐在房间里看书,穿着黄昏让鲜衣布庄制作出来,仅供黄府女眷穿用的无袖低胸露腿连衣睡衣——最性感的那种。

    一看这架势,黄昏哪能不懂。

    对于男女之事,锦姐姐一般不主动要求,但只要她换上了这件睡衣,那就意味着老公你今夜哪个房间也去不成,必须在主院。

    于是提枪上马。

    都是老夫老妻了,也没那么多前情云烟如往事,能力是练出来的——只要不是娑秋娜,黄昏的战斗力还是很可观。

    凌晨时分醒过来。

    于是随意披了衣衫,准备去找小宝庆,不过在路过徐家四妹的房子时,发现这冰美人已经穿了衣衫坐在窗前发呆,在晨曦的微光中,像一个冰雕玉琢的像。

    没有神采。

    没来由的让人想起那句“为伊消得人憔悴”。

    黄昏心里一阵发酸,性格决定了徐家四妹会将所有事情都锁在心里,大概没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索性便去找徐家四妹说说话,希望她能开心一点灿烂一点,至少也要对她三姐敞开心扉。

    只是小宝庆那边自己又要赔笑。

    哎……

    做男人难啊,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千二十三章 天赐良机!

    出发。

    四辆马车,两辆马车装满了行李,一辆马车装的是书籍,以及黄昏的一些设计图纸和规划书,剩下一辆他和阿如温查斯、权氏共坐。

    反倒是黄府这边送行的,浩浩荡荡一大堆人,回程的时候马车也有五六辆。

    因为时间还算充裕。

    在从应天去顺天的路上,黄昏一路视察时代商行的产业,甚至为此多饶了不少的路,好在时代商行依然健康的运转。

    路上也没什么岔子。

    朱高煦在甘肃,朱高燧在奴儿干,这两人现在已经没空来找黄昏的麻烦。

    抵达顺天。

    黄昏因为要去出任长平布政司使,正儿八经的一方封建大吏,应天行部这边的官员也不敢怠慢他,除了行部尚书,大多出城相迎,被设宴接风。

    黄昏也没端架子。

    官场嘛,就是这样,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然后大家都有面子。

    最终还是看里子。

    黄昏在顺天呆了好几天,主要是时代商行在皇城周边修建的坊子,最老实的泥土夯筑或者是青砖修建的坊子已经修好,并且全部售卖了出去。

    赚的钱……

    老实说,黄昏看着那丁点的利润,都觉得自己当初是猪油蒙了心,为什么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在免费帮朱棣修建北京城。

    利润薄得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这是对于黄昏庞大的身家而言,实际上在外人眼中,黄昏还是赚了个盆钵满盈。

    重头戏在水泥建筑上。

    时代建筑商行,是最早在顺天修建水泥坊子的,也是全国唯一的,属于试点工程,不过受限于技术,这一批坊子大多是四层高楼。

    上下两层为跃层。

    两个楼梯,一二层一个大花园,三四层则用后花园,彼此不干扰。

    这就不是修改普通老百姓的。

    目标人群就是大明的一般富贵人家——再富贵一点的人家,就你一个一二层的跃层,别人三妻四妾也不够住。

    大富大贵的人家,都得庭院。

    所以在四层高楼的坊子之外,时代建筑商行也在皇城周边朱棣批给黄昏的地皮中,修建了一群豪华庭院。

    完完全全按照黄昏给的设计图修建。

    也就是后世的别墅区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的情况,每一座别墅都拓宽了建筑面积,增加房间数,同时扩大庭院范围。

    简而言之,就是古时庭院的集合群。

    优势就在于水泥建筑这一点上。

    至于那种高层的大厦,这个还在试点之中,必须要让时代建筑商行彻底掌握框架技术已经现浇技术,才敢真正的修一二十层楼的高楼大厦。

    所以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应天和顺天这两座城市要走向钢筋水泥的现代化,也绝非是三年五载的事情,需要漫长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黄昏做的,就是带个头。

    因为顺天这边的坊子修建,行部那边不少官员都有参与,所以黄昏叮嘱了时代建筑商行,可以提前预售,然后资金用作修建成本之外,也可以适当的退还行部那些官员的本金,或者分红。

    总之,要确保时代建筑商行在顺天的商业活动得到官方的支持。

    同时,黄昏让时代建筑商行这边准备人力、设备以及资金和水泥,准备去长平布政司那边去搞基础建设。

    自己就是长平布政司使。

    大权在握。

    不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商行揽点工程?

    赚钱的同时,还能把政绩搞出来,何乐而不为。

    不过在离开顺天去往长平布政司之前,有个老熟人来拜访。

    唐青山一家。

    这些年,唐青山一家在全国境内游走,帮助黄昏在明教之中招募人参加蚍蜉义从,因为这个事太过机密,唐青山几乎从不去应天找黄昏汇报——

    这要是被朱棣知道了,大家都得玩完。

    黄昏得跪。

    明教也会面临大军的围剿。

    因为事情很多,唐青山这一两年也跑得够累,所以打算休憩一个冬天,于是所有事情都留在后面慢慢说,一家三口跟着黄昏一起去长平布政司。

    这是黄昏的意思。

    按照黄昏的想法,既然自己是长平布政司使,只要经营好一点,将明教那些愿意参加蚍蜉义从的人藏在科尔沁大草原上,也是完全可行的计划。

    所以需要唐青山去科尔沁大草原,去为蚍蜉义从寻找合适的藏身之所。

    长平布政司在庆州东北卓尔河流域附近,原本是兀良哈的王帐所在——不过游牧民族嘛,王帐总是随季节搬迁,所以长平布政司选址在兀良哈的中央腹地。

    一旦官道修好,就能达到完美掌控。

    布政司的名字也大有意义。

    鞑靼那边的两座布政司,一座延平,在哈剌莽来,意指出关之后,延续和平,是马儿哈咱的王帐所在,一座是顺平,在捕鱼儿海的撒儿都鲁,延平之后接顺平,意思明确。

    现在再一个长平,很好理解了。

    如今兀良哈区域的大草原上,大明雄师依然驻扎着,不多,是神机营和骑军搭配,大部分驻扎在庆州,所以安全方面绝对没有问题。

    不过出乎黄昏意料的是,驻防庆州的将军竟然也是个老熟人。

    许吟和他妻子李潋滟。

    黄昏对此越发振奋,政治上自己掌控大权,军事上有许吟和李潋滟,自己经营兀良哈区域,岂非是水到渠成。

    不过也有点担心。

    朱棣绝对知道自己和许吟的关系,他竟然没有提前将许吟调走,这莫不是是个陷阱,而且许吟在边关多年,人都是会变的。

    必须有所提防。

    万一许吟就是朱棣埋下的棋子呢。

    所以黄昏还是需要谨慎行事。

    在庆州呆了两日,第三日,许吟点了一千神机营,由他和妻子李潋滟一起亲自带队,护送黄昏和唐青山一家去往长平布政司,庆州的日常军备,则交给副将。

    当然,也是心腹。

    再者,马上就要大雪封路了,庆州这边不可能有战事——兀良哈已经被击碎,西边的鞑靼早就是大明疆域,而右边是奴儿干都司。

    在这样的局势下,庆州这边的兵力主要就是防备兀良哈的一些心怀不轨者。

    所以许吟和李潋滟大胆的去了长平布政司。

    庆州尚有精兵数千。

    长平布政司那边也驻扎着部分兵力,再调过去一千神机营,怎么看,这片大草原上都不可能再有什么兵锋血腥。

第一千二十四章 经年岁月,渐行渐远

    兀良哈区域不大,一个布政司足以治理。

    而朱棣也恼怒兀良哈的反复无常,所以今年张辅打兀良哈,是正儿八经的将兀良哈打散架了,人口本就不多的兀良哈,如今几乎是十室九无男。

    至于元朝遗留下来的北元皇室……

    朱棣没有手软。

    和澜沧一样的下场,甚至比澜沧更惨,澜沧好歹留下了一个摩诃黛维,兀良哈的元朝皇室后裔,基本上被朱棣杀了个精光。

    男人几乎在战争中和后面的清算里被杀光,剩下些鳏寡孤独,加上现在又说小冰河时期,黄昏在来长平布政司之前,就感觉压力很大。

    到任第一天,先查了布政司的库房。

    里面的钱黄昏看得直摇头。

    有个锤子的钱!

    不过无妨。

    当天下午,黄昏将布政司大小官员召集到一起,根本不容置疑,宣布了两件事。

    一,修建一个正儿八经的布政司衙门。

    这是政府门面工程,必须得修。

    和撒儿都鲁的顺平布政司衙门一样,钢筋水泥修建。

    一个有气派的衙门,带给游牧民族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什么叫做天朝上国,然后再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片土地,自古以来都是我华夏神州的疆域,你们再这么搞民族分裂,老子绝对不得给你两个讲客气。

    二,修建官道。

    顺天到庆州的官道已经初具规模,今年冬天,开始修建庆州到长平布政司的官道,要在明年入秋之前完工,同事修建长平布政司通往撒儿都鲁的官道,以及通往奴儿干都司的官道,同时,辖境内还要修建几条纵横交错的官道,以确保大明的军队可以迅速开赴到这片草原的任何一个角落。

    当然,也是方便运输牧民的劳动果实到关内售卖。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铁律。

    要想长久的富裕,教育肯定不能落下,所以文化同化也可以展开,这个事情只有等开春之后,黄昏到时候会回一趟顺天,聘请大量读书人来长平布政司这边开学堂授课。

    甚至要想办法请点大儒,在这边弄个类似白鹿书院那样的存在出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

    帐篷里,篝火噼啪,酒香四溢。

    三个男人坐在篝火边喝着小酒,算是送别,明天许吟就要趁大雪封路之前返回庆州,毕竟职责所在,他不可能一直呆在长平布政司这边。

    许吟喝了口酒,看向黄昏,“那一千神机营我就给你留下?”

    黄昏唔了一声,“能留下最好,不过这事你不通知张辅?张辅能同意么,长平布政司这边本来就驻扎了两千士卒的。”

    许吟不确定,“张辅应该没意见吧?”

    黄昏摇头,“不好说,张辅只忠诚于陛下,他不可能将神机营拿起来供我指挥,何况我还是个布政司使,军政要分离的。”

    许吟沉默良久,“那我把亲卫兵给你留下,约莫二十人,都是沙场厮杀多年的老兵,也都是信得过的人,有他们在这边,我也能放心回庆州。”

    黄昏本来想答应,转念一想,“没必要这么麻烦,你只管把人带回去,这边不是驻扎着有人吗,况且兀良哈现在哪来的人对布政司这边产生威胁。”

    早被张辅打掉了心气。

    关键一点,几年没和许吟接触,怕许吟如今成了朱棣的人,所以还是要防备着一些,长平布政司这边,还是要用自己的人来拱卫。

    人当然是有的。

    许吟见状,还想说什么,一旁的李潋滟咳嗽了一声,许吟立即噤声。

    于是大家继续喝酒聊天。

    再不说正事。

    眼看时间渐晚,唐青山和张涟起身告辞,说回去看着唐赛儿,这丫头现在脾气大的很,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

    黄昏笑而不语。

    当初从北方回应天,唐赛儿在应天呆过一段时间,后来觉得太拘束,留下书信后就去找唐青山夫妻了,看来这一两年还处在青春叛逆期中。

    有点漫长了。

    和唐赛儿年纪相仿的小宝庆、徐家四妹可都已经嫁人了。

    许吟见状也拉着李潋滟告辞。

    走在回帐篷的路上,李潋滟轻声说道:“你不该如此主动的,没看出来吗,这几年咱俩一直在边关,和黄昏疏远了,他现在有点提防你。”

    许吟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为何要提防我?”

    李潋滟犹豫了下,“大概是做贼心虚?他要提防你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他在漠北这边要做一些被陛下忌惮的事情。”

    许吟懂了,旋即陷入沉默。

    片刻后才道:“是不是和明教有关?”

    李潋滟想了想,“也不尽然,现在大明威势日盛,黄昏作为一个臣子,又不是藩王,不存在养兵这些权力,大概率还是要在长平布政司这边培养他自己的官场势力。”

    许吟摇头,“若水官场势力,他根本不用忌惮我,这种事情不可能瞒过陛下的耳目,如果黄昏真的要忌惮我,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这个事实关于……”

    顿口不言。

    **不离十,是关于蚍蜉义从的事情。

    交趾那边,黄昏组建了三千的蚍蜉义从,应天城有五十,虽然名义上都是为了保护时代商行的营业,但其实这就是黄昏的私人武装力量。

    如今他是兀良哈区域的最高行政大员,借这个机会在兀良哈这边组建蚍蜉义从,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这边,只需要瞒过朱棣即可。

    李潋滟眼神有些忧伤,“黄昏虽然只是个布政司使,但朝野谁都明白,如今的黄昏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在朝野之间的影响力,恐怕还在姚广孝之上,那么这就会有个问题,如此强势的臣子,陛下岂能任由他发展,只怕黄昏和陛下之间迟早会有一战,夫君,到了那个时候,作为大明的臣子,作为黄昏的朋友,你会选择站在哪边?”

    许吟沉默了。

    他不知道。

    如果有一天朱棣真要对黄昏下手,而黄昏也强势反击的话,作为朋友,许吟真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立场。

第一千二十五章 地球是圆的?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朋友。

    有的朋友,从小到大,但随着彼此关系圈的变化,随着城市的远离,再好的朋友最后相聚在一起,除了喝酒,大概就是各自低头玩手机。

    彼此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不同,便没了相同话语。

    于是渐成陌生人。

    正如一些相熟的人,你不知道哪一天说了一句再见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不过和其他朋友不同。

    朱棣的朋友,永远是他的朋友——没人会远离他。

    郑和就是例子。

    郑和航海归来,路过中南半岛的时候,先去帮李景隆打了一架,然后留下水师和大船帮助李景隆压缩阮景天的战略纵深。

    他自己则带着装满货物和金银宝玉的货船回了应天。

    因为远行许久,修养了一段时日,才开始在人前露面,这期间连换黄昏的求见,都被他拒之门外——郑和也有苦衷。

    他其实很好看黄昏。

    但黄昏现在已经为君所忌惮,他不敢和黄昏走得太近。

    这一日,郑和听召来到乾清殿。

    朱棣斜躺在软榻上,用薄衾盖住膝盖——长年征战沙场,朱棣虽然不愿意面对,但也不得不承认,身体不如年轻时候了。

    好在只是腿部稍微畏寒。

    靖难之后自打过一次漠北后,朱棣再没上过沙场,和徐皇后一样,站在上帝视角,都逆天改命,至少还能多活不少年。

    朱棣挥挥手,示意郑和免礼,又赐座赐茶。

    心情不错。

    朱棣心情当然极好,中南半岛的战事本来就对国内影响不是很大,郑和又在这个关键时刻回来,带回来的钱财,让朱棣都觉得是不是应该开海禁了。

    海外贸易,简直暴利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一次郑和带回来的钱,足够朱棣在中南半岛那边继续折腾,打下吴哥和满剌加后,还能驻兵个一两年那种。

    郑和大方的坐下。

    他知道自己的功劳,但并不居功自傲,航海这种事,又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到,没有他郑和,还有王景弘也可以。

    朱棣咳嗽道:“这几次出海,可曾绘制航海图?”

    郑和点头道:“回陛下的话,绘制了,从今以后我大明舰队只要是去奴婢去过的地方,都可以根据航海路前行,不用再摸着海浪寻路。”

    朱棣微微颔首,“今天宣召你,不是关于西洋的事情,西洋那边,有你绘制的航海路,也下过几次了,基本上我们都掌握了情况,现在朕是想着出海之后的其他方向。”

    郑和讶然,“要改航海线路了?”

    朱棣犹豫了下,“要改,打下吴哥和满剌加后,西洋那边,我们甚至不需要走海路就能兵锋直达,所以需要去看看其他方向。”

    郑和越发不解,“是黄昏的建策?”

    朱棣缓缓抬起腰杆,从软榻上的小桌下面拿出一本章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章折,只是一张图纸。

    将这张图纸递给郑和,“黄昏离开京畿去长平布政司赴任之前,他的家姬不是给他生了个胖小子么,办了个酒席,朕没去,把他和徐妙锦、徐家四妹、小宝庆以及娑秋娜召到坤宁宫吃了顿饭,饭后闲聊,说起你下西洋的事情,黄昏说漏嘴后,朕追问之下,他才画了这个图。”

    郑和接过图纸看了一眼,讶然,“这个球是什么?”

    朱棣面色凝重起来,“黄昏,这个球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他说我们自古以来生存的这片土地,并不是天圆地方,而是一个圆球。”

    郑和闻言忍不住笑了起来,“那住我们对面的人,岂会要掉进天空里?”

    朱棣颔首,“我也是这么说的。”

    郑和来了兴趣,“还请问陛下,黄昏是如何解释的?”

    朱棣喝了口茶,放下茶杯,把玩着拇指上的扳指,微微笑了笑,“黄昏没解释,黄昏说,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是围绕着我们转动,但根据他观测天象,他认为地球应该是圆的,比如,他认为月亮之所以出现天狗吞月,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挡住了太阳的光,而天狗吞月时,月亮确实是出现一个圆弧的阴影。”

    郑和像在听天方夜谭,但他笑不出来,作为一个深谙星空灯航海家,他开始思忖,如果脚下的大地是圆的,那需要怎么去证明?

    朱棣沉默了一阵,“老实说,朕不相信黄昏这一套。”

    当然不能相信。

    因为一旦相信了这一套,那么是否也可能会作证世上根本没有神仙,既然没有神仙,那么皇帝是天子,君权神授这一套说辞,是否也要站不住脚跟了?

    郑和心中一惊,“也许是黄昏醉酒后胡言乱语,陛下不要放在心上,黄昏这些年一直在做实事,绝对不是妖言惑众的神棍。”

    朱棣嗤笑了一声,“你还为他说话。”

    又道:“不用担心,朕不会一把火烧了他,不过朕虽然不信他这一套,但朕觉得有件事确实应该听从黄昏的。”

    郑和急忙问道:“什么事。”

    朱棣想了想,“不管是天圆地方,还是脚下大地是一个圆球,有一点可以确定,等朕打完中南半岛,打完漠北和西域,再打了朝鲜和日本,就只有继续北上,可北上之后会面对什么样的国家,朕不太清楚,所以朕觉得黄昏说的有道理,我大明既然有这个实力,就应该绘制出一张整个世界的地形图出来,我们需要知道在脚下这片大地之外,还有多少国家,他们都实力如何,以及他们是否会危险到我大明的统治,别像几年前一样,帖木儿都要走到我大明边境了,我大明才匆忙准备应付,我们需要做到掌控全局,西域乃至西域更远的地方,只要有人敢对我大明心怀不轨,那么就如汉武帝时期陈汤说的一般,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郑和懂了,“陛下,你是要微臣不再下西洋,而是去南洋,以及顺着南洋继续走,去摸索更远的海域,寻找潜在的敌人?”

    朱棣点头,“不止如此,还应组织舰队,在越过日本后,继续向着大海的深处出发去探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大明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可能存在的潜在敌人。”

    顿了一下,压低声音,用只有郑和才能听见的声音说道:“虽然不想承认,也不愿意让百姓知道,但朕心中确实有点好奇,难道我们脚下的大地,真如黄昏说的那般,是一个圆球吗?所以朕要你去操办这个事情,派一些人,沿着大海向外直走——如果脚下这片大地上圆的,那么一直往前走,是不是就会绕一个圈,回到原地?”

    ——————

    ps:有书友说纪纲死后剧情平淡了,这是对外扩张,比如打中南半岛,如果细写,可以多写个几十万字,可以但没必要。再有几章,就是下一个**大剧情了。

第一千二十六章 大明海军,启航!

    朱棣没有说的是,那天中午,黄昏喝醉了,说了很多话。

    看得出来,这些话黄昏憋了很久。

    黄昏说,这个天下有个锤子的神仙啊,真以为天上有仙境宫殿,有个屁,天上只有无穷无尽的星空,真以为海外有蓬莱仙山,有个锤子,海外不也就是一些歪果仁,什么狗屁的天圆地方,假的,我们脚下的大地上一个圆球,所以我中华儿女,将来必定有人会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朱棣当时还好笑,歪果仁是什么。

    后来明白过来,是外国人。

    黄昏还说,陛下啊,不是我吹牛,你呢,能靖难成功,确实是千古最牛逼的藩王,就算没有我黄昏出现在这大明天下,你的文治武功,依然可以直追太祖,但陛下你晓不晓得,你也就是命好,投胎投的好,换成其他人,只要有相应的能力,都能从朱允炆那头猪手上把江山赢过来,你可以是朱棣,他人也可以是永乐……

    朱棣当时脸都黑了。

    差点就想让人把这醉酒的小子拖出去砍了,不过黄昏后来的一句话让朱棣内心无比舒爽,黄昏说,陛下啊,但有一说一,你朱棣才配得上千古大帝永乐这个称号,历数我中华数千年文明,你永乐大帝的名号,绝对帝王前五。

    朱棣当时内心就飘了。

    前五?

    这就意味着自己要从始皇帝、刘邦、刘彻、老爹朱元璋、汉景帝汉文帝父子当中强占一个名额,作为君王,朱棣岂能不高兴。

    酒后吐真言,朱棣知道黄昏这番话应该是内心话。

    然后黄昏又说,正因为大明的天子是陛下您,微臣才得以施展抱负,所以为微臣对您是拳拳之心,而微臣也在恐惧啊,以后的君王,谁还会这么支持微臣呢……

    然后黄昏就断片了。

    临近傍晚,待黄昏醒来,朱棣就不动声色的问黄昏:“你说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球,你是否能够证明,你又是凭什么这么说。”

    黄昏有点懵逼,弱弱的道:“我喝醉了的时候说的?”

    朱棣颔首。

    黄昏思索了一阵,拿起一张纸画了个图,“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形,可以根据月亮出现天狗吞月时圆弧形的阴影来推断,还有一个实验可以推断,就是根据同一天不同地方上的事物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来推断,当然,这个需要精密度实验,而微臣目前只是推测而已,真正要论证这个观点,还需要郑和郑大监去航海来论断,因为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的话,郑大监出海远航,一直走一直走,就会饶一个圈回到原点。”

    朱棣沉默不语。

    随后黄昏继续道:“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有尽头的,陛下,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朱棣反问:“意味着什么?”

    黄昏斩钉截铁,“意味着只要陛下您愿意,您可以效仿成吉思汗,通过您和太子、太孙两三代人的努力,让大明成为这整个世界的王,不仅仅是漠北、中南半岛和西域,而是整个天地之间,微臣一直就是这么想的,微臣这些年做的这些事情,一直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朱棣悚然动容。

    是的,元朝从崛起到成为一个无比庞大的帝国,从成吉思汗起经历了几代人,那样的元朝已经庞大得让人绝望,根本没有治理。

    黄昏说的这样一个整个天地之间的王朝之王,又需要几代人?

    又该怎么治理?

    根本不可能。

    不过黄昏知道,当然有可能!

    成为天地之间的王,不代表着一定要彻底占领整个地球,学习美国就可以了,须知美国立国才两百多年就已经是世界警察了。

    而大明的基础更好。

    再提前进入工业化的话,这都不是难题。

    首要第一件事:制海权。

    要做一个征服全球的霸主,在没有制造出飞机之前,海权极其重要,大英帝国之所以能日不落,就是因为其强大的海军。

    黄昏又道:“所以陛下,微臣之前建议组建的海军,真的可以投入重金发展了,我们需要发展更强大的火炮装上战舰,研发更强大的火铳让海军士卒配备,当然,前提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好的战舰,而不是依靠人力和风力,这一点陛下不用担心,微臣的工坊已经在研发蒸汽机,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只要这个蒸汽机一旦发明出来,不仅可以造出微臣使用的火车,也能造出可远航万里的钢铁战舰——”

    顿了一下,“当然,陛下,得花钱啊,这事如此重大,你不能让微臣一个臣子来干啊,得以陛下的王朝为主体,只有国家力量才能真正打造出来,所以陛下,投资吧,蒸汽研发工坊那边,需要海量的资金,而且这件事还需要海量的钢铁,因此加大矿产开采,多建立炼钢厂势在必行了。”

    朱棣:“……”

    ……

    ……

    朱棣的思绪飘回来,对郑和说道:“这段时日你先休憩一下,然后我会给你准备好下次出海的舰队,等开春之后,你去一趟长平布政司找黄昏聊一下出海的事情,另外,这段时间你还得去办个事。我觉得黄昏说的有道理,世界这么大,朕之前让你组建的海军,可以真正的发展起来了,所以这段时间,你抽空去一下黄昏的蒸汽机工坊,和那边对接一下,看这个蒸汽机大概是个什么原理,如何安装到战舰上,然后你根据这个蒸汽机的功能,来重新研发一下战舰——嗯,黄昏说的,要用钢铁筑造战舰。”

    郑和愣住,“钢铁战舰?”

    既然是黄昏说的,那就有可能是真的,难道钢铁打造的战舰真能漂浮在水面上?

    朱棣道:“我是有点好奇,钢铁战舰在水里能浮起来吗,须知钢铁筑造的战舰,可比我们当下用巨木制作的战舰重多了,而且木头本来就可以漂浮在水面。”

    朱棣毕竟不是搞工业的,不如郑和懂得多。

    郑和想了想,神情兴奋起来,“陛下,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个钢铁战舰够大,它的内部有足够的空间,确实有可能漂浮水面,就好像我们把木头掏空,它比平时浮得更高一样,不过陛下,微臣觉得黄昏这个想法真的是妙不可言,如果我们打造出钢铁战舰,就不用畏惧其他国家水师里的那什么一般的大炮和火铳,更别提弓箭,如果可以日行数百里,那大海之上,我大明水师——海军将会天下无敌。”

    旋即又有些担心,“陛下,如果海军这么发展,需要海量的金钱,尤是需要用到的钢铁,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缺口。”

    朱棣倏然坐直,笑道:“你只管去做,其他事情,交给朕便是。”

    连郑和都这么说,朱棣有了信心。

    一支钢铁舰队组成的水师……

    配合上大明的火炮和火铳,别说打倭寇,大明已知邦国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师,都只有见面叩拜的份!

    这样的水师,是无敌的!

    不,是海军!

    一只在大海里纵横游曳的大明军队!

第一千二十七章 国民合资!

    郑和正想告退,他现在很激动,但是并不打算立即去研究钢铁战舰,他需要先去见一个人,他相信,这个人一定能给他很多建议。

    而且必然是有用的建议!

    却见工部尚书宋礼来到,朱棣解释道:“朕知道三宝你一定会接下这个重任,所以朕必须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你,你且在一旁等等,等下朕还有事情叮嘱你。”

    让宋礼免礼后,朱棣道:“今日宣召宋卿家,是想询问下关于全国矿产开采的事情,你给朕说下你掌握的具体情况。”

    宋礼立即道:“矿产开采,目前基本上掌控在朝廷手中,少许地方,有出现过私人开采的情况,不过都被当地官府解决了,但陛下您也知道,我大明疆域辽阔,而矿山又大多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所以难免有些私人开采没被发现,不过微臣甚至怀疑时代商行都在私下里开采铜铁矿,不过也仅仅是怀疑而已,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目前开采的速度,跟不上需求。”

    朱棣摇头,“时代商行应该不会,黄昏知道轻重,沈熙礼也不是敢如此冒险的人,况且黄昏用铜铁,朕大多给了他的。”

    又道:“关于开采速度跟不上需求的事情,这正是朕宣召你来要商讨的事情。”

    宋礼笑道:“微臣也有事要汇禀陛下。”

    朱棣点点头,“朕先说吧,是这样的,现在国内飞速发展,对铜铁的需求量极大,尤其是军器院那边——关于此事,朝野臣子也都清楚,朕确实想按照东厂提督黄昏的建策,将为大明数十万雄师全部打造成神机营那样的火器部队,所以这需要海量的铜铁和火药,这都要求我们提高矿产开采的速度,同时,朕在去年就已经成立了海军部门,朕欲打造一只海上的钢铁雄师,这也需要巨量的钢铁,所以朕是想问一下你们工部,如何快速提高矿产。”

    宋礼思索了一阵,“要提高矿产很难,首先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勘测寻找矿山,然后又需要海量的人去开挖,同时,还需要新建更多的冶炼工坊,这些动作,需要的不止是大量的金钱,还需要庞大的劳动力。”

    朱棣颔首,“朕是这么想的,反正现在有水泥官道,运送方便,而在交趾、八百大甸和澜沧那边,百姓要多少有多少——”

    宋礼大喜,差点就想打断朱棣的话。

    朱棣:“所以,你看工部这边,能否去交趾、八百大甸和澜沧那边开发矿产,并且在那边修建诸多的冶炼所?”

    宋礼这才接口道:“微臣也正有此意,实话不瞒陛下,微臣早就想就此事参奏,陛下您可能有所不知,几天前沈熙礼来工部找过微臣,说随着国家军队的发展,随着打下中南半岛后对铜铁的需求,咱们肯定需要加大矿产开发,而时代商行的发展也需要海量的钢铁,所以他的时代商行想和工部合作,一起去交趾、八百大甸和澜沧开采矿产,并在当地修建炼钢厂——”

    朱棣打断他,“怎么可能,矿产岂能私人开采。”

    宋礼笑道:“陛下,沈熙礼是这般说的:时代商行出钱,也出人才,和工部合作,建立起来的矿山开采依然工部主导,炼钢厂生产出来的铜铁,依然由工部决定怎么使用,时代商行只有一个要求:他们的东家黄昏若是有钢铁需求,希望陛下能满足他的用度,当然,是购买。”

    朱棣愣了下,“这合作模式,以前没有过啊。”

    又道:“那黄昏这样做,完全是亏本生意,他又在图什么呢?”

    宋礼解释道:“微臣用了几天时间才想明白,这个事黄昏并不是亏本生意,首先,黄昏的各种工坊确实需要大量用铜铁,而现在国家用尚且不够,根本不可能再卖多少给他了,所以黄昏此举,其实就是花钱从官府这边买铜铁,其次,时代商行参与开采和冶炼的话,那么我们卖给黄昏的铜铁获得的盈利,也要分红给时代商行,这是一个左手倒右手的掩耳盗铃,当然,相当于黄昏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到他需要的铜铁,当然,算上时代商行投入的钱,这个价格也不低。”

    郑和在一旁听明白了,“其实黄昏就是为了提高矿产开发和冶炼,在满足他的同时,也让国家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个一举数得的事情。”

    朱棣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卖不卖给黄昏是工部说了算吧?价格和数量也是工部说了算吧?”

    宋礼苦笑,“当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沈熙礼说过,价格不能太高,时代商行毕竟是要盈利的,而数量上,必须满足黄昏的正常需求量。”

    朱棣微微颔首,明白了黄昏的意思。

    反正数量和价格你朱棣来拿捏,我黄昏只负责帮你开采冶炼,在保证自己用度的情况下,让你放心,我不会多卖钢铁用来冶炼火器。

    不错,这样算下来,朝廷不亏。

    朱棣问夏原吉,“你们工部那边是怎么想的?”

    宋礼道:“工部这边,几乎所有官员都同意,尤其是右侍郎黄淮,这位内阁辅臣觉得此事甚好,不仅可以在矿产上面这样官商合作,甚至可以在其他领域也采用这种方式。”

    朱棣沉思了一阵。

    这确实是一个好模式,减少了国家的开销和经济压力,同时能促进民间商行的发展,提高物资的生产能力。

    可以推广。

    比如在医疗改革中,按照医疗改革司那边的策略,在全国各大重镇建立的公立医院,其实也可以和当地出名的郎中、药堂合作。

    想到这朱棣道:“这样,你们工部那边迅速制出合作的详细操作出来,朕的要求就一个,要对时代商行在矿产开采、冶炼中达到最有效的监控和遏制,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去交趾、八百大甸和澜沧开采矿产,越多越好!”

    老子的大明现在太他妈需要钢铁了。

第一千二十八章 越打越有钱的反常大明!

    宋礼一脸无奈,“陛下,人手有点紧缺……”

    朱棣嘿的一声,“不是刚科举了么,朕会给你们工部多一些人,另外,朕下午通知礼部和吏部以及国子监那边,朕要打破规制,今年春节之前,再加一个恩科。”

    没人。

    没人!

    但我泱泱神州,怎么可能差读书人。

    老子再开一个恩科又何妨!

    宋礼怔了下。

    没有说话。

    现在恩科已经成常态了,别说恩科,就是正常的秋闱,最近几年录取进士最少的一科,也有九百来人,最多的达到了一千二百多。

    可想而知,现在的进士已经快要烂大街了。

    但宋礼作为六部尚书,又清楚的知道,哪怕朝廷现在都科举已经丧心病狂到了这个地步,人才还是紧缺——不是每一个进士最后都能成为人才。

    靖难之后,新成立的部门太多,而新成立的部门又几乎都要在全国各城镇设立衙门。

    这人才需求缺口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

    既然陛下同意给人,宋礼终于有胆气说出他的一个想法了,“陛下,既然要开恩科,这一次的秋闱又可以多给工部一些人,那么微臣以为,工部这边可以划出一批人来成立一个新的司,矿产司,主要负责矿产的勘察、开采,铜铁的冶炼,同时巡查全国境内的私人开采,陛下您认为如何?”

    朱棣猛然愣了下。

    他忽然想起有一次和姚广孝的聊天来,姚广孝说过,如果大明打下中南半岛,疆域不断扩大之后,那么朝堂各部门的职权都要细化,由细化的部门详细负责某一项具体事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管理好这偌大的疆域。

    朱棣想到这里大喜。

    现在连宋礼也想到这些事了,可想而知,我大明朝堂肱骨重臣也非庸才,都能根据局势的变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出改变。

    甚好!

    于是大手一挥,“朕许了,矿产司依然辖领于工部,直接向你汇报负责,等下朕就拟旨知会吏部那边,同时工部那边迅速准备。”

    宋礼立即应旨告退。

    朱棣看向郑和,意气风发,“三宝,这下你放下了吧,你的海军只管放心大胆的去研发钢铁战舰,军器院那边,朕也会下旨,让他们改进、优良安装在战船上的火炮,一句话,等我大明海军成型,吴哥、满剌加、日本这些邦国,胆敢对我大明不敬,半旬之内则必有我大明海军火炮轰鸣落他国境之内!”

    郑和大笑,“愿陛下江山,一统千秋万载!”

    这马屁拍得……

    虽然直白,但拍得很到位。

    朱棣哈哈大笑。

    郑和趁机道:“陛下,既然海军是黄昏提出来的,而且鉴于黄昏之前的种种奇思妙想,奴婢想即刻启程去一趟长平布政司,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好的建策,甚至是钢铁战舰的设计思路。”

    钢铁打造的战船,如何漂浮在水面?

    这是个问题。

    但不是不可行,航海多年,郑和其实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比如有一次大风雨过后,郑和发现船上被冲到海里的铝制热水壶竟然可以飘在水面。

    须知热水壶里是有水的。

    这样的情况下都能漂浮在水面,那么战舰也可以通过这个思路来设计。

    朱棣略有犹豫,“这一来一回……”

    耽误的时间很多。

    因为北方那边深秋之后就可能下雪。

    郑和笑道:“无妨,奴婢绝不敢耽搁陛下的计划。”

    朱棣想了想,也便准了。

    永乐十二年的深秋,朱棣连下数道圣旨,先是关于大明雄师针对吴哥王朝和满剌加的,然后就是海军在沿海一带建立数间造船厂,全部由郑和负责,郑和去长平布政司期间,则由王景弘负责,同时工部成立矿产司,同意和时代商行合作,在交趾、八百大甸、澜沧境内,全力展开勘测、开采工作,并同时在这三处境内建立大量冶炼厂,又着令工部成立专门的道路司,负责大明境内所有官道的设计和修建——包括中南半岛!

    当然,道路司依然和黄昏的时代建筑商行紧密合作。

    除此之外,医疗改革司那边也接到了朱棣的旨意,在全国修建的公立医院,也可以和当地的名医馆合作——甚至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将私人医馆纳入医疗改革司的公立医馆。

    ……

    一系列的旨意。

    在这些旨意之外,还有几件小事。

    比如。

    新科进士中,有个不算很出名的吴与弼,罕见的没有和其他进士一起外放到地方,或者去六部等地方任职,而是丢进翰林院,担任侍读,同时去国子监担任了一个教谕职责。

    还有个事情:大明农业部和时代商行共同出资,从占城区域购买大量占城当地的水稻种子,并派重兵力,将这些水稻运回国内,准备先在应天东郊试验田实验之后分发南方水稻种植区。

    这个事主要推动人是沈熙礼。

    而沈熙礼推动此事,是黄昏去长平布政司前的叮嘱。

    大明自靖难之后,一直在打仗,梅殷叛乱,打鞑靼、打瓦剌打兀良哈,这几年又在打中南半岛,老实说,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百姓还能安居乐业。

    朱棣也担心这个问题。

    于是在各项旨意下达之后,朱棣让太子监国,他要走一趟顺天,看看沿途老百姓的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

    当然,这是单纯的出巡。

    到应天等到开春之后,他还要返回应天,实际上,朱棣现在有点后悔浪费钱在顺天修京城了,不夜之城的应天它不香么。

    北上的朱棣意外的发现,因为宝钞的流通能力,加上大明皇家银行的调节功能,以及农业部推广的番薯,国内百姓竟然日子还可以!

    甚至有更好的趋势……

    随着交趾、八百大甸那边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国内来,大明老百姓对国家出征中南半岛竟然没有什么怨言。

    至于中南半岛那边的百姓……现在肯定很惨。

    所以战后工作很重要。

    中南半岛那边,于谦和刘宁然展现出来超人的天赋和能力,加上姚广孝,战后区很快平稳,大明也开始了重建中南半岛,顺便“借用”资源。

    而北上顺天的朱棣接到了行部尚书的章折:顺天的时代电力欲要将顺天打造成不夜之城,希望陛下同意,同时户部拨钱配合时代电力。

    朱棣想都没想,准了。

    而此刻郑和还在快马加鞭去往长平布政司的路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