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即鹿TXT下载即鹿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即鹿全文阅读

作者:赵子曰     即鹿txt下载     即鹿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三章 苟雄送儿衣 李亮要事办

    苟雄麾兵急进,日行百里,至河阴县界。

    大队的步骑行在后头,苟雄引军中的勇将数人和从骑数十,先行到河阴城外,察看守情。

    却见那河阴县城,果是与斥候禀报的无异,城门到此时尚且洞开,城头上守卒稀少。

    整个朔方郡的人口都不多,住在城中的更少,出入城门的唐、胡百姓寥寥,突见苟雄等几个披甲的骑士到来,只从铠甲上瞧不出他们的身份,兜鍪又遮着他们的面孔、发式,这些百姓不知他们是谁,倒是没什么惊慌的表现,有的路过他们身边时,还好奇地瞧上几眼。

    苟雄身边一骑,操起长槊,刺死了一个担着草料回城,正边走便瞅他的匈奴胡牧,随之,把长槊依旧放在马鞍边,抽出刀来,就在马上弯下腰,揪着这死掉的匈奴人的小辫,割下了他的头颅,挂到了自己坐骑的马脖子下,断掉的头颅下边,鲜血往下滴淌。

    苟雄笑道:“长盛,此牧民也,不是定西兵卒,你杀了也是白杀,当不得军功啊。”

    这杀人的骑士,名叫勿干长盛,与苟雄说的那河阴县中内应两人中,叫勿干乞田的,是同一部落。——严格论起来,勿干乞田、勿干长盛与苟雄其实也算同部。

    氐人有四个大部落,分是蒲、步蒙、齐折、勿干,氐人与唐人长期杂居,且生产方式与唐人近似,除掉放牧,种田的氐人所占比例很大,因比其鲜卑等族,他们可以说是久受唐人文化、习俗的影响,这四个部落中唐化较深的上层贵族,多给自己起了唐姓,蒲不必说了,乃是蒲秦的国姓,步蒙的唐姓是步,齐折为齐,勿干在戎语里是“狗”的意思,故此部之贵人,遂以“苟”为姓,勿干乞田、勿干长盛出自勿干部的从属部落,无有资格姓“苟”,但与苟雄的关系是很近的。这也是为何苟雄相信勿干乞田这个内应的“密报”之重要缘由。

    勿干长盛自参军起,就跟随苟雄,虽因少军略,军职不高,论以勇武,却着实是苟雄帐下的头等虎士。苟雄过往参与的诸战,如打赵宴荔、打陇西郡等,俱有勿干长盛的为他拔旗陷阵。

    他说道:“本就没想当做军功,只这匈奴贱种,瞅我一眼,又瞅一眼,瞅得我烦躁,就随手杀了!”

    苟雄哈哈大笑。

    出城、入城的百姓见到此幕,惊骇非常,无不屁滚尿流,四处逃散。百姓们叫嚷、逃跑的声响惊动了城门、城上的守卒,几个军吏模样的,赶紧喝令关闭城门,供守卒休憩的城上草棚中,涌出了数百的定西战士,或持弓矢,或执步槊,紧急加入到了守御城墙的行列中。

    苟雄顾对另个从骑说道:“拿出来吧。”

    那从骑摘下了马鞍边的一个袋子,从袋里掏出了一套红色的氐童衣服。

    苟雄示意他把衣服给勿干长盛,说道:“长盛,趁城门还没关严,拿去给他们!”

    勿干长盛使长槊挑起这套童服,驱马奔腾,驰近城洞,仗身上、马披的铠甲精良厚实,浑然不理城头、城洞里射来的箭矢,将那童装甩入进已经关了大半的城门内,舌战春雷,用生硬的唐话叫道:“这是我家骁骑苟将军,赠给你家赵染干的礼物!我家苟将军说了,穿上这套小儿衣,献城投降,可饶赵染干一命,若是不肯,便洗干净了脖颈,候我家苟将军亲手取之!”

    勿干长盛喊完,转马已走,城内、城上还是箭矢不断。

    他怒从心头起,索性勒住坐骑,弓矢下长槊,挽弓引射,竟是箭不虚发,接连三箭,俱中了城上、城洞的守卒。城洞的守卒不敢追击,箭亦不射了,手忙脚乱的赶紧把城门闭上了。

    勿干长盛这才折马返回。

    苟雄欢喜不已,赞许说道:“真是我的勇士啊!”

    为何苟雄送套孩童的衣服给赵染干?数年前,苟雄从孟朗攻朔方,生擒赵染干之时,曾面辱赵染干,说他妄号铁弗勇士,却还不如氐人的一个孩童勇悍。因是,有了今日攻城前,先送套童装给赵染干的举动,其意自是在侮辱赵染干,是为了打击守卒的士气。

    赵染干接报,见到了这套童装,睚眦欲裂,血冲上头,满脸涨红,怒声喝道:“苟儿欺人太甚!他娘的,老子与他拼了!”便待点兵出城,与苟雄决死。

    李亮在座,慌忙制止,说道:“君侯,苟雄骄悍,确是欺人过甚,然小不忍则乱大谋,武卫将军的军令在此,君侯,你我当从军令行事,不可擅战也!”

    张韶根据莘迩“最好重创苟雄部”的指示,定下了诱敌深入的战策之后,下给赵染干、李亮的军令早已於日前送达,军令的内容是:佯装城防懈怠,苟雄部一到,即弃城而撤,引苟雄部轻进至朔方县,然后在朔方县内外夹击,打它一个措不及手,以最终达成重创其部的这个战略意图。

    那红色的氐人童装越看越是扎眼,赵染干羞愤难平。

    惜乎他髡头小辫,未有蓄发,不然的话,只怕都要怒发冲冠了,他说道:“苟儿辱我,孰不可忍!我今日不与苟儿决出生死,誓不罢休!武卫将军若有责罚,我甘愿领受。”

    童装之所以是刺眼的红色,却非是苟雄特意为之的。氐人的四大部落,各有其喜好的颜色,芦部尚白,步蒙尚青,齐折尚蚺(ran),勿干尚绛,故四部又被唐人各别称为白氐、青氐、蚺氐、绛氐,这红色,正是勿干部喜好之色,是勿干部大人、孩童常见的衣服颜色。

    也算是无心插柳了,嘲辱加上红色的鲜艳,真是把赵染干激怒到了极点。

    李亮和赵染干不熟,关系一般,赵染干盛怒之下,他知自己再劝,赵染干怕也不会听从,无奈,只好把视线转向了旁边的两人。

    这两人,一个是赵染干从阿利罗那里要回的谋士杜琅,一个是赵染干最为信爱的猛将周宪。

    杜琅明白自己在赵染干心中的地位,打个比方,轻飘飘的好比鹅毛,那是一钱不值,怎愿在此刻触霉头?装作没看到李亮的视线,一言不发。

    周宪出言说道:“武卫将军的军令不可违,大率且千金之躯,非是苟儿可以相比,大率亲往与战,那是自落身份。末将愿为大率斫苟儿头来!”

    赵染干的怒气,半是受辱,半是担心周宪等帐下的将士会因苟雄此举而轻视自己,害他失了威信,听得周宪此一如往常的恭敬之语,怒气稍息,犹道:“不亲斫其首级,我难消此气!”

    周宪说道:“苟儿小小氐虏,何必大率亲杀?没得脏了大率的手。适闻城守军吏报说,苟儿的主力还没到城下,随行他先来的仅有从骑数十,末将往去追斩之,如杀猪狗!末将这就去为大率出气!”从胡坐上站起,便就出堂,披甲捉槊,率铁弗匈奴的精锐百骑,出城往追。

    撤退比进攻更难,需要好好组织。虽是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李亮不放心,见周宪劝下了赵染干,遂亦暂辞出,去城中的军营,亲自督署撤退的事宜。

    赵染干带着杜琅等佐吏、亲近的左右军吏,随於周宪后头,登城观他追杀苟雄。

    苟雄与勿干长盛等将、数十从骑,已然去得稍远,约四五里地了。

    赵染干目不转睛地看着周宪与那百骑铁弗精锐,出了城,疾驰奋赶。苟雄等很快发现到了周宪等骑,出乎赵染干的意料,他们没有加快逃走,反是分出了十余骑,转过来,迎头来斗。

    赵染干分辨不出哪个是苟雄,但常理料之,转头来斗的那十余骑中,肯定是不会有苟雄的。

    他心中想道:“苟儿忒也猖狂!不仅只带了数十骑来窥我城池,见我追兵出,还敢迎战!少少十余骑,哪里会是额尔古涅的敌手?”额尔古涅是周宪的胡名,此匈奴语,险峻之意。

    赵染干紧盯周宪等,暗暗给周宪打气,就是因距离略远,追不上苟雄,只要杀了这十余骑,也算是能给他出半口恶气。

    两边相距四五里,一味追赶,不好追上,但两下相对而驰,倏忽间,就碰面相遇。

    周宪一马当先,挺槊直刺。

    对面十余氐骑中最前边那个骑士,马脖子上挂着个人头,是勿干长盛。

    勿干长盛未有持槊,提铁槌而已。

    他识出了周宪定是这支铁弗骑兵的军率,不避更进,虽是披挂重甲,动作灵活,微微侧身,间不容发地让开了周宪刺来的骑槊。骑槊长一丈八尺。眨眼功夫,两人马头相交。

    周宪骑槊的去势已老,来不及收回,却反映敏捷,无愧赵染干帐下头号勇将之名,松手丢掉长槊,反手抽刀,往勿干长盛的身上横劈去。勿干长盛甲精,由他把刀砍上,挥动手中的铁槌,打到了周宪的腰间。

    这一下,气大力浑,周宪险被打落马下,饶是勉强稳住了身姿,张口喷出一口鲜血。

    城头上,赵染干面色大变。

    匆匆的脚步声响,一个声音传来:“君侯,兵士已然出营,通往城西门路上的百姓也都被驱散了,请君侯下城,与我一起撤还朔方县吧!”

    说话之人自是督办完了撤军事务的李亮。

    赵染干不理他,眼只往城外的小战场看,看到周宪转马,大概是想后退,可却被一击得手的那个氐骑紧追不舍,周宪带出的百骑铁弗骑兵,蜂拥前救,而被其它的十余氐骑冲锋纠缠,救之不得,同时,远处停马观战的数十氐骑,又分出了十余骑,前去助战。

    杜琅说道:“哎呀,周宪危矣!”

    赵染干顾不上披甲了,抢过左右亲兵的一杆骑槊,掉头就朝城下奔跑。

    李亮追着喊道:“君侯、君侯,何处去?”

    赵染干没有回答,到了城下,翻身上马,催骑出城。

    他的亲兵们跟着他也下了城,手忙脚乱地个个上马,用力鞭打坐骑,慌不迭地追赶。

    李亮喘着气,立在城洞,瞧着他们朝那小战场飞驰。不过片刻,赵染干等已到小战场。

    赵染干的亲兵们有的去迎截来相助勿干长盛等的氐骑,有的随从赵染干奔向周宪。

    赵染干策马举槊,奔至周宪马边。

    他到的刚好,长槊举起,恰挡住了勿干长盛砸向周宪兜鍪的铁槌。槊杆顿被砸裂。赵染干把槊撅成两截,后一截刺到勿干长盛的马脖上,带着槊尖的前一截捣到了勿干长盛的胸前。

    骑槊的槊锋长达两尺,锐利而尖,有破甲的效果,但勿干长盛的铠甲厚,未能刺入太深,勿干长盛没怎么负伤,他的坐骑的马甲也精,也无有受伤,不过挨了一下重击,其马不免吃痛,朝边上跳开,扬脖嘶鸣。

    借此机会,赵染干搭手,拽住了周宪坐骑的辔头,两人并骑回撤。

    从周宪出城的百骑、从赵染干出城的亲兵们,不多缠斗,也脱离了战场,朝城门撤退。

    赵染干未著铠甲,相貌被勿干长盛看着。赵染干被苟雄俘虏后,勿干长盛见过他,认出了他是何人,喜出望外,怎会放他走掉?一面高声喝叫:“那是赵染干,休要放走了他!”一面引带诸氐骑相追。

    城洞处的李亮看去,百余骑的铁弗骑兵,这个时候,却是留下了四五具战死的尸体和徘徊哀鸣主人尸体旁的战马,在城外的旷野上,被才二十来骑的氐骑追得落荒逃窜。李亮惊诧心道:“那氐骑带头之人是谁?如此骁勇!”指挥城洞的守卒射出弩矢,掩护赵染干、周宪等败回。

    弓箭可以不当回事,近距离射出的弩矢就不得不给几分尊重了。受弩矢所阻,勿干长盛等氐骑无法接近,只得不甘心地逡巡於弩矢的射程以外,眼睁睁地看赵染干等回入城中。

    赵染干等入到城洞,城门马上关闭。

    李亮拉住赵染干的坐骑,仰脸埋怨,说道:“君侯!怎么能甲衣都不穿,就轻身冒险?君侯若有个好歹,末将如何向张将军、莘公交代?”

    赵染干刺向勿干长盛坐骑和胸前的时候,用出了全身的力气,把虎口都给挣开了,血顺着手往下滴。他跳下马,扶周宪从坐骑上下来,问道:“额尔古涅,伤得重么?”

    周宪惭愧地说道:“没能为大率取苟儿首级,末将无能!”

    “与你对战那氐虏,善用铁槌,必是苟儿帐下的勇士勿干长盛!你败於他手,不丢人!”赵染干再次问道,“你伤得重么?”

    勿干长盛之名,周宪久闻,知道了是败在他的手下,遂不再多说,脱掉兜鍪,擦去嘴角的鲜血,摸了摸腰间,他腰间的铠甲被勿干长盛的铁槌打出了一个凹陷,答道:“伤得不重。”

    李亮说道:“好在救回了周校尉!君侯,下次万万不可再这般犯险了!”

    赵染干说道:“额尔古涅从小就从我身边,与我亲如兄弟,我难道能够坐视不顾?”

    他这话说的情深意切,是他的心里话。

    李亮心道:“自与西海侯同驻河阴,只觉他粗野性躁,无有远见,周校尉也粗疏少文,却今周校尉为主报怨,忠直士也,西海侯不及披甲,布衣出救,亦重情义,主臣一对,相映得彰。”

    周宪忠直,赵染干重情,一对主臣,再有缺点,於忠义方面,值得李亮赞佩。

    李亮说道:“君侯,至迟一个时辰,苟雄的主力就将到达,咱们不能多待了,现在就撤吧!”

    一来军令不可违,二来打也打了,又打不过勿干长盛和苟雄,赵染干虽仍愤怒,只得罢了,恨恨地说道:“早晚手刃苟儿,雪我前耻!”扶着周宪,与李亮等前去军营。

    到了军营,赵染干、李亮两部的步骑已列队等候多时。

    李亮说道:“君侯请率部先行,末将断后。”

    李亮担心赵染干出事,他无法给莘迩交代,李亮是新得莘迩宠用之人,赵染干也担心他出事,说道:“我另择别将断后,校尉与我同行。”

    李亮说道:“我还有一要紧的事需办,君侯且只管先撤,我随后追上。”

    赵染干讶然问道:“全军撤退的预备已毕,校尉还有何要事需办?”

    李亮笑道:“君侯出城后,行不到五里,就知末将要办的是什么事了。”

    撤退得如果太晚,会被苟雄部的骑兵追上,到那时,就不是佯装弃城撤退,很可能是真的大败撤退了。军情紧急,赵染干见李亮神神秘秘的不说,便不问了,命击鼓举旗,率领部队络绎出营,先从城西门撤走。

    李亮的部曲大多也由赵染干暂带,他只留了百人,合以陆续从城头、城门撤来的兵士,共计四五百兵,他叫其中的半数推出营内的辎重车,沿通向城西门的县中街上,洒丢粮食、银钱,命他们边行边丢,直到与赵染干带的先撤部队会合、把辎重车上的物事丢尽为止,自率剩下半数去办他需办的那件要紧事。

    赵染干出城数里,不足五里,行军的步骑队伍中,先是一点嚷嚷,继而喧哗大起。

    宿营也好,战斗也好,行军也好,为将者,最忌的就是吵闹。

    赵染干大怒,正要令以军法约束部卒,杜琅慌张的声音响起:“君侯!你看,河阴城起火了!”

第三十四章 五日朔方下 杀一无名卒

    那火是李亮放的,纵火烧城,此即李亮要办之要事。放火这事儿,不是出自张韶的授意,也非张龟、杨贺之的建议,却是李亮自作主张,为能使撤退更加逼真而专门为之的。

    他的目的达到了。

    在赵染干、李亮相继率兵出城后,约半个多时辰,苟雄带着他的大队步骑兵马折转回来。

    城中火焰熊熊,滚滚的黑烟直冲天际,住在城里的唐胡百姓何曾想到李亮会有放火之举?统统没有提防,直等到火起,乃才惊慌失措地纷纷逃出。屋舍、家中的物事不用说,都将要毁於火中了,唐胡百姓们灰头土脸的围聚於城墙下、城门洞口,看着火势燃遍城内,欲哭无泪。

    苟雄目瞪口呆,观了片刻城内的大火,啧啧称赞,与勿干长盛等亲随说道:“没想到赵染干会有此手,守不住,就把它烧了,给咱们一片白地废墟。这小崽子,倒叫老子对他刮目相看。”

    勿干长盛问道:“将军,要不要救火?”

    苟雄懒得费事,说道:“你瞧这火,满城都是,想救也救不了,由它烧吧!”

    前代秦朝时,朔方郡有十来个县,现下战乱百年,或因战争的摧毁,也是因为人口的急剧减少,已然废弃了多半,既然废县不足为奇,大不了,再多废弃一个,也无所谓。至於河阴县内的百姓,蒲秦朝中早有人提议,朔方北邻柔然,柔然有时会来这里掠夺民口、牲畜,不如把郡中的住民,悉数迁入关中内地,到时“收复”了朔方郡后,干脆将他们强制内迁就是。

    勿干长盛略带遗憾,说道:“那我军不进城了?”

    不进城,就代表没有了抢掠的机会。

    苟雄笑道:“朔方县是朔方的郡治所在,那里的民口才是最多,百姓也才是最为富裕。等打下朔方县,咱们把从贼附逆的那些唐儿、匈奴儿,尽数甄别出来,收获岂不比河阴大?”

    勿干长盛应道:“是。”

    苟雄吩咐说道:“你带几骑,去那百姓中,找一找勿干乞田和廉崇。见我军已至,他两人却怎么到此时还不来见我?”

    勿干长盛就引了四五骑,驰到城墙外近处的百姓聚堆处,鞭抽槊打,把那人群给打散了,细细地寻了一圈,没有找到勿干乞田与廉崇,又冒着火,到入城中,也没找到,遂回来禀报。

    苟雄听了,纳闷说道:“怪了,这两人哪里去了?”

    季和骑着马,从在苟雄的旁边,听了勿干长盛的禀报,说道:“将军,此事大有可疑。”

    苟雄说道:“疑什么疑?”

    季和说道:“将军不是说,勿干乞田、廉崇在河阴城为我军内应么?他两人眼下却不见踪影,这难道不可疑么?”

    苟雄说道:“老季,你又来了。哪儿那么多的可疑?他两人不见踪影,也许是没能逃出来,被烧死城中了;亦或许是没能脱身,被迫跟着赵染干他们撤了。你啊,老季,心眼太多。”

    季和说道:“将军,小心总非坏事,还是谨慎起见为好。”

    苟雄乜视季和,说道:“那你的意思是?”

    “暂且驻兵於此,再探朔方县的敌情,然后决定用兵之进止。”

    苟雄呵呵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仍是‘张韶在诱我深入’这一套,对不对?”

    “不可不虑啊,将军。”

    苟雄扬鞭指向城中的大火,说道:“长盛刚说,城内通往西门的街上,全是赵染干部丢弃的粮食、银钱,被火都给烧坏了!以此可见,赵染干部的撤退,必然是真,绝不会是诱我之计。况则,辎重固可假弃,然岂有佯撤而竟把城烧掉的么?”

    季和说道:“将军,这可说不好。”

    “适才城外一场小斗,赵染干险为长盛擒,他现在一定是被吓破了胆子!老季,我敢断言,他的这番弃城而逃,铁定是真的无疑!你休再多言,老老实实地候着,待到老子大胜之日,只管领你的那份功劳则是!”苟雄怼完季和,传令三军,“向朔方县进发!”

    绕过河阴这座火城,苟雄部向西急行。

    路上,不断地见到赵染干、李亮部丢弃的辎重,到的最后,丢弃的辎重里头,连甲械都出现了。这更加坚定了苟雄追击、趁胜进攻朔方县的决心。

    苟雄笑道:“为的逃命,甲械都不要了!当真是丢盔弃甲!”说了句唐人的成语,颇为自得,旁顾左右,没见到季和,他问道,“老季呢?”

    勿干长盛拽着缰绳,控制坐骑,紧随苟雄马侧,答道:“绕过河阴后就不见他了,大概是赶不上咱们的马速。”

    苟雄摇了摇头,说道:“与老孟一个样,说起话来一套一套,实干起来,不中用。”

    便不再找季和,一马当先,烈日下,引部长驱。

    季和不是跟不上苟雄等的马速,他虽是文士,然从军征战,不说肉搏杀敌,至少马总得是会骑的,他平时在骑术上不少下功夫,骑马的水平不低,坐骑又是良马,跟上苟雄等不在话下。他是担心前边会遇到张韶、赵染干等设下的埋伏,因此故意落到后头的。

    且渠元光陪他一起,见他慢慢腾腾的,别说已经被苟雄等甩下了一大截,便是中军,也已经超过了他俩,就问道:“大人,身体不舒服么?”

    “没有。”

    “那为何越行越慢?”

    “……,是有点不舒服。”

    “那小人就陪大人慢点走。”

    骑在马上的两人,相顾一眼,俱从对方的眼中瞧出,其实慢行的真实用意,两人心思一致。

    ……

    河阴县离朔方县两百多里,趋行一日多而到。

    道途中,却是没被季和猜中,未有遭逢上定西兵的埋伏。

    到朔方县的时间,是在当天的傍晚。

    苟雄一如到河阴时,亦是率了勿干长盛等数勇将和数十从骑,先去城外观察守情。

    较与河阴县,朔方县的守备紧张了许多,这在苟雄的意料中,毕竟一路急追也没能追上赵染干等部,赵染干比他们先到的朔方,张韶闻讯之下,自然会加强朔方县的城防守备。

    望见城头,红色的旗帜林立,绣画着各种猛兽图案的军旗下边,明盔亮甲的定西步卒,持槊挽弓,排列垛口,拍杆等诸类的守御器械,参差地放置於垛口间,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军卒之外,还有若干唐、**民的身影。战士守城、百姓协助,这是守城时的通用之法。有平民在其中很正常,但苟雄眼尖,分明瞅到那平民中,竟有几个光头的和尚。

    拓跋部的贺兰延年抢攻朔方县,而被竺圆融挡住的事情,苟雄有所闻知,想起他之前主政朔方郡时,与这和尚见过几面,便说道:“竺圆融这秃驴,虽陇州人,老子待他不薄,他转头却就投了定西,养不熟的东西!破城以后,把他擒来给我,我亲手砍了他的光瓢!”

    旗帜几乎都是红色,只有一面是白色。

    一片红中,白色很是显眼,尤其是那白旗上竖着写了一行字,黑白分明,愈是鲜目。

    苟雄令从骑中识唐字的一人去近城下,看那旗上写的是何字。

    城上应是知这骑近城是为了什么,没有射箭,随他去看。这骑看罢,转回上禀,说道:“将军,白旗上写了七个字,是、是……”

    “是什么?”

    “张武卫屠狗此地。”

    苟雄不怒反喜,大笑说道:“我大军如神兵天降,陡临城下,张韶无计可施,此乃虚张声势!趁赵染干狼狈窜回,其军心大震之机,明天我军全力猛攻,至多五日,朔方可下!”

    他率从骑们围着朔方县转了一周,把城上的守备情形悉数看了个清楚,转马归还主力部中。

    草草地筑了个营垒,当晚全军休息一夜。

    这天晚上,季和因知他无论如何,也是劝不住苟雄了,所以索性冷眼旁观,没有来找他。

    第二天上午,苟雄一声令下,全军出动。

    调步卒列阵於朔方县的东、南两面,调骑兵的半数,游弋於朔方县的西面,——东面不远是黄河,此面无需派兵攻打或警戒,剩余的骑兵,留在了城东的中军所在之处,作为预备队。

    安排部署已定,阵势已成,担任主攻任务的步卒在阵中吃了点随身带的胡饼、酪浆等干粮,吃饱了肚子,养足了精神,苟雄亲至阵中,承诺先登者给以重赏,下午开始正式攻城。

    苟雄部在并州攻城略地,无有一败,今反攻朔方,又不战而得河阴,赵染干差点被擒,全军将士,上下士气如虹,攻势一开,就如排山倒海。

    城上红色褶袴、铠甲为主的定西军士箭如雨下,城下白色褶袴、铠甲为主的蒲秦兵士呐喊猛冲。朔方县的护城河不宽,没多久就被蒲秦兵士填平了几段。到城墙的道路已成,一边扛着半截船等物,遮蔽城上的箭矢,蒲秦兵士一边挥刀用槌,砍、砸掉定西守兵预先设置在护城河与城墙间的鹿角之类,到的傍晚,这些阻碍统统都被铲平。

    攻城的进展很大,半天的战果十分优异,苟雄鸣金撤兵,是夜,宰羊炖肉,犒赏三军。

    苟雄与勿干长盛等军中诸将校、佐吏,亦大快朵颐,席中,他专门拿了条羊腿,给季和吃。季和饭量不行,默不作声地吃了小半,吃不完的,给了且渠元光。元光把之啃了个干净。

    翌日,继续攻城。

    护城河、鹿角等障碍都於昨天被排除了,今天即可直攻城墙了。

    蒲秦的兵士们推着云梯、撞车,冒着箭雨,奔到城墙下。

    勿干长盛等氐、羌勇士,俱披重甲,衔刀而进,奋不顾身地攀梯在最前边。

    苟雄的主攻方向在城东,他的中军也在这里,因而,张韶这时便在城东墙。

    他不识勿干长盛,然却看到竖立於城东墙侧的四面蒲秦云梯上,最南边那个云梯上的蒲秦甲士攀爬得最快,七八个守卒瞄准了他,挽弓引射,然而箭皆不能入其甲,当即料到,此人必是苟雄帐下的猛士,否则不可能会穿此等精甲,就顾令身边,说道:“堕其城下!”

    安崇、兰宝掌等在他的边上。

    安崇觉得这是一件稳拿的军功,抢先领令而往。

    但见安崇提槊跑到那架云梯竖立到的位置,双手交错,一前一后,倒着把槊举起,槊柄朝上,槊锋向下,等待那甲士,亦即勿干长盛攀到了槊锋的刺中范围,奋声大喝,对准勿干长盛的左肩,用力下刺。不刺勿干长盛的头,是因为兜鍪椭圆,朔锋刺上的话,可能会滑到一边,未如刺肩膀保险。安崇身高体壮,这一刺,去势甚快。换个别人,必然躲不过去,却勿干长盛反应敏捷,右手紧抓梯子上的横栏,左手松开,身子悬於半空打了个转,轻松地把这一槊给躲了过去。不但躲过,勿干长盛随之左手探出,攥住了槊锋与槊杆的衔接处,顺势往下拽拉。安崇的身子是往下倾的,被他一拽,好悬没有掉下城头,亏得他反应也快,急忙丢了长槊,双手及时地撑到了垛口的面上,这才勉勉强强站住了身形。勿干长盛抛槊离手,反手抓住,把槊锋调转向上,朝城头投出。安崇闪避不开,被槊锋刺中了胸口,踉踉跄跄后退数步。

    安崇是张韶帐下有数的猛士了,居高临下,以有利打不利,非但没有占到便宜,还吃了亏。

    张韶失色,说道:“苟雄军中居然有此等猛锐?这是谁?”

    没人知道。

    张韶调来强弩,攒射勿干长盛。

    勿干长盛见势不好,也不恋战,兜到云梯的背面,顺着往下滑溜,下到了地上。他手脚麻利,能够撤走,此架云梯上,随从於他脚下的那些蒲秦兵士可就撤不掉了,接连有人中弩矢,惨叫着掉落下去。张韶望勿干长盛退走,说道:“可惜了!没能杀之!”

    苟雄爱惜勿干长盛,注意到张韶集中了强弩来对付他,立刻传令与之,命他不许再攀梯攻城,唤他回去中军。

    却虽然勿干长盛退去,苟雄部近六千步卒前赴后继地两面围攻,加上城西一千五百来骑兵的来回驰腾,鸣颊怪叫,卷起黄尘漫天,仍是给张韶部的守卒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苦战半日,午时前后,苟雄暂停攻势,给部队用饭的时间。

    张韶检点兵卒伤亡,已是伤者三百余,阵亡百数了。

    竺圆融领着信众男女,与其它征调的百姓精壮们一块儿,一直在忙於给城上运送物资,救治伤员,往城下抬走战死者,这会儿借苟雄部暂停攻势的空儿,他找到张韶,合什说道:“将军,苟雄部着实凶悍,仗才开打半天,伤亡已经不小。贫道前数问将军,守城之策为何,将军不肯说与贫道。战况如此剧烈,百姓无不惊慌,将军,这守城之策可以说了吧?”

    一人口气尊敬,说道:“融师,将军的守城之策是……”

    话未说出,张韶的目光落在了这人身上,他闭上了嘴。

    说话这人,是本在城南墙与邴播等共同守御的赵兴。

    亦是因见战况激烈,故此赵兴借秦兵暂停攻势,跑来问问张韶,高延曹、赵兴、曹惠的伏兵现在哪里,“内外夹击”何时打响。赵染干信佛,相当尊重竺圆融,竺圆融所问,恰好与他要问的有关,於是随口就想告诉竺圆融张韶的守城之策是什么,被张韶的目光一扫,他记起了自己的身份,不敢往下接着说了,遂收声不言。

    前几天,谷阴又传达来了一道旨意,任命竺圆融为朔方郡的僧官。这和尚如今亦是官身,张韶待他,比往日也多了三分礼敬,他转看竺圆融,笑道:“融师,我的守城之策说也简单。”

    “将军不要卖关子了,到底是什么?”

    “这两日守城,融师可有见到高将军、临戎侯?”

    “没有。”

    “我的守城之策便是,高将军、临戎侯与我里外夹击,共破苟雄!”

    竺圆融恍然,说道:“原来如此!我说战况这般激烈,怎么不见高将军、临戎侯?原来他们早被将军派去了城外埋伏!敢问将军,埋伏何时发动?”

    “我给了高将军、临戎侯临机制宜之权,时候到了,他们自就会出现。”

    竺圆融看向城下。

    退到了护城河外的蒲秦方才之攻城兵士,与主阵的兵士们合并,保持着阵型,坐於地上,正在饮食。放眼看去,城东、城南的野地中,东西数里之长,南北数里之宽,悉为白甲、白色褶袴的敌人。如火的夏日午时,令城上所见此幕者,却像感到冰雪浇凉。

    竺圆融喃喃说道:“高将军、临戎侯会何时发动进攻?”

    高延曹、赵兴、曹惠的进攻没用等太长时候。

    於河阴县南漠中,得到了苟雄部已至河阴百里外的军报之后,高延曹密切地关注着苟雄部的行踪,尾随其后,一路衔尾而行,早於前日,就驻兵在了朔方县南边的漠中。

    ——却是说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驻兵在此处,干嘛先去河阴南边呢?这是因为张韶虽制定了“内外夹击”的战策,可打仗这事儿,情况是随时可能会出现变化的,苟雄会不会“配合”?他此策能否实现?说不好。故稳妥起见,还是得先摸到苟雄的主力才行。

    高延曹等部的停驻之所,正是月前温石兰所部的埋伏之地,这里有个泉眼,是距离朔方县最近的有水源的地方,也正是贺兰延年部与温石兰部那场大战交战地的附近。

    瀚漠沙海之上,风沙尚未能把战死的柔然、鲜卑、乌桓等各族骑士的尸体尽数掩埋,偶有风吹过,掀起沙层,可见下层的沙上犹沾血迹,半被沙子遮盖、已经干枯的尸体,以及死掉的战马,和断掉的长槊、各色的刀弓、箭矢,还有温石兰部绘着雄鹰或狼头的旗帜,随处可见。

    这一切的场景,透出浓浓的惨烈,似在对观者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但对高延曹等久经沙场的这批定西精锐而言,他们对此却是熟视无睹,这两天中,有那兵士甚至还去到这片不久前的战场中,翻查尸体,看有无钱财可拿,挑拣可用的刀弓,看有无好刀劲弓可得。

    这些且不必多说。

    就在竺圆融喃喃自语后不久,数骑斥候,从朔方县的方向,奔至高延曹的驻军地,穿过三千余有的坐於自己马边,闲来无事,吹牛聊天,有的躲到沙坑下打瞌睡,有的磨刀擦甲喂马的唐人、铁弗匈奴骑士组成的松散阵地,到得中军,把探来的朔方战况禀与高延曹。

    “报将军,苟雄攻势甚猛,从上午一直攻城到了方才,其部兵士现在阵中用饭。”

    高延曹盘腿坐在个锦垫上,在其身后,四五个亲兵,两个举着一面大伞给他遮阳,其余的各拿蒲扇,给他扇风,在他身前,两个光着膀子,一身腱子肉的壮卒在玩角抵给他赏看。

    听了斥候的禀报,高延曹半闭眼,懒洋洋问道:“苟雄用了多少兵攻城?”

    “全军压上!”

    高延曹睁开了眼:“你们说他部的兵士现在阵中用饭?”

    “是。”

    高延曹精神大振,跳起身来,朝十余步外的一个便於携带的小帐篷叫道:“君侯,出兵了!”

    帐篷里伸出个脑袋,髡头小辫,相貌年轻,是赵兴。

    也不管赵兴回答了句什么,高延曹扔给那两个壮卒了几个银五铢,说道:“赶紧去换上衣甲!”命左右传令,说道,“半个时辰后,全军开拔。”

    这道军令传到军中,原本松散的阵地,马上气氛热闹起来,两千余的战士,聊天的不再聊,打瞌睡的一骨碌爬起,磨刀擦甲喂马的还刀入鞘、披甲上身、给坐骑套好马鞍、辔头,整支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赵兴、曹惠各带亲兵,聚到了高延曹旗下。

    高延曹已整束停当,浑身披挂,马亦挂甲,全身只露出了眼、鼻,全马也是只露出了眼、鼻,此外,还有四条腿的下半部分,马的尾巴被结束成辫,马臀之上竖了一杆红色的扇形。人甲、马甲亦染成红色,红甲如火,他手中的长槊黝黑,而槊锋缠绕银线,端得威风凛凛。

    话语从兜鍪内说出,带着点沉闷,然恍若铁戈之音,杀气充盈,高延曹说道:“杀狗去也!”

    此地离朔方县城不到三十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按理说,出於保存人力、马力之缘由,不该先着甲的,但苟雄在攻城部队的外围,散了不少的斥候,若是等快到朔方县时再穿甲,没准儿会贻误战机,因此,包括太马在内的甲骑,都提前穿好了人、马的甲铠。

    同样是出於保存人力、马力的缘故,铠甲不得不先穿,那么路上的行军不免就要放慢速度。

    不到三十里的路程,行了一个时辰。

    眺见朔方县的城墙之时,已是下午未时末、酉时初。

    前边遥闻朔方城上、城下,喊杀起伏,城头守卒、城下和城外苟雄部兵士隐约可见;三千余甲士、轻骑的后头,扬起的黄沙遮掩日头。

    高延曹令道:“临戎侯去截城西虏骑,老曹往冲城南,太马甲骑从螭虎陷苟雄中军!”下令毕,拍马挺槊,引数百甲骑和近千甲骑的从骑,龙卷风也似,扑向城东的苟雄主阵。

    黄沙漫扬的动静太大,苟雄已经发觉。

    可是骑兵冲刺起来,速度太快,他根本没有时间应变。

    危急关头,苟雄大叫:“老季呢?”

    勿干长盛愕然,不明白苟雄为什么不应变部署,却呼季和,问道:“找季参军作甚?”

    “他娘的,张韶果真诱我!老子找他问应对之计!”

    一时却是找不到季和。

    苟雄无法,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把中军的骑兵派出,期望能够挡住突面杀来的定西甲骑。

    两下骑兵在蒲秦步卒战阵南边的数里外撞上。

    氐骑人数不占优,甲骑亦少,顿被高延曹率的太马甲骑冲了个人仰马翻,竟是毫无招架之力。

    苟雄中军,敲响了鸣金的命令,蚁附攻城的氐、羌战士滑下云梯,仓促后撤。

    张韶、张龟、杨贺之等人於城楼上,站得高,望得远,比苟雄更早发现了高延曹等部的来到,当下张韶抓住战机,打开东、南、西城门,由兰宝掌、邴播、安崇、赵染干、李亮等各率精卒,分从三面杀出。

    苟雄面如土色,叫骂道:“他娘的!狡诈唐儿,哄我氐人英豪!”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他当机立断,带上百余亲骑,扔下主阵的兵士,奔东边逃走。

    主将逃走,无人指挥,城东的蒲秦兵士,继氐骑溃败之后,也兵败如山倒。城南、城西,捷报频传,曹惠、赵兴与从城中杀出的邴播、赵染干、李亮等将里应外合,俱皆大胜。

    八千余蒲秦步骑,除掉随苟雄逃掉的百余骑,战死近千,被俘五千余,侥幸得脱的不足千数。

    定西诸将逐北掩杀,到入夜才络续入城,会於张韶仍竖立城头的将旗下,火把通明中,各自向坐旗下的张韶呈报战果。赵兴、曹惠、赵染干、兰宝掌、邴播、李亮、安崇等等,或迟或早,或负伤,或无伤,或提着斩杀的蒲秦将校之首级,或拿着缴获到的上好金银器物,互相炫耀,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兴高采烈,却到弯月渐高,还不见高延曹来报。

    张韶等不及了,问道:“高将军怎么还不来?你们谁见他了?”

    赵染干等人,没人见到高延曹。

    两面夹击时,兰宝掌、安崇在城东战场,两人当时只顾酣战,也没注意到高延曹的行迹。

    杨贺之唤了城下的一个太马军吏上来,问道:“高将军何在?”

    那军吏答道:“陷了苟雄部的主阵后,闻得苟雄东逃,高将军引骑十余,往东去追了。”

    张韶大惊,说道:“只引骑十余?”

    那军吏说道:“高将军嫌人多会拖慢追苟雄的行速。”

    张韶即令赵兴、曹惠:“速率你二人本部,前去接应!”

    赵兴、曹惠接令,便下城召集本部,却不待他两人集合部曲完毕,十余骑自东,踏月色而来。此十余骑行如奔雷,不多时到了城下,带头之人,赫然便是高延曹。

    赵兴、曹惠瞧见,慌忙来迎,他俩没高延曹的马快,高延曹策马已然进城。

    两人撵在高延曹后边,拾阶上至城头。

    张韶的丈余将旗迎夜风飘扬,二人看到,旗杆周近诸将的众目睽睽下,高延曹掷一首级於地,二人听到,他泄气地说道:“苟雄逃得快,没能追上,杀了此无名小卒一个。”

    张韶和一干虎狼猛将看那首级,大多不认得,赵染干认得,他说道:“勿干长盛!”

第三十五章 骁骑有妙计 杨满咽苦水

    苟雄大败遁逃,被高延曹追击,他败军之将,如惊弓之鸟,高延曹所率的定西骑士虽少,才十余骑,他亦不敢与斗,留下了勿干长盛及三十来骑断后,他带着余下的亲兵,继续向东奔逃。逃出十余里,碰到了季和、且渠元光。他两人衣服整洁,浑然与脏兮兮、浑身臭汗的苟雄等截然不同,一看即知,他两个必是早就脱离部队,不知何时已在此处了,亦即难怪苟雄找季和问计时,遍寻他不得。苟雄是个知廉耻的人,因为这场战败是自己不听季和的意见而导致的,故是却亦无颜追究他“临战开溜”的罪过。两下会合一路,接着逃命。

    直到了河阴县界,已是次日上午,仍不见勿干长盛追上,苟雄心知,他定是凶多吉少了。勿干长盛是他的爱将,战败加上爱将极有可能的阵亡,苟雄沮丧至极,然害怕张韶会再派遣追兵,沮丧只能暂且收起,他与季和等从大火已熄、成了一片废墟的河阴县城中穿过,循着来路,过虎泽,至曼柏,带上了留守曼柏的部队,再至沙南,又带上沙南的留守部队,在这里等了两天,复收拢到了数百随后自朔方县战场逃回的军吏、兵士,合计还有兵马不到两千人。

    区区不到两千人,莫说其中多数皆是羸弱,便俱为壮卒,也是没希望“收复”朔方郡了。

    苟雄听从了季和的建议,承认了此战的失败,决定先撤回并州。

    於是? 便由沙南县东边的渡口,渡过黄河? 进入并州界内? 转往东南而行,过雁门郡,退至到了新兴郡? ——此二郡目前俱已被苟雄打下? 郡中有苟雄的部队驻守? 但两郡的驻兵都不多,苟雄从其中各抽了五百人,合计千人,军势略振。稍在新兴郡歇息了两天,苟雄这日接报? 说上郡太守杨满率其本部离开西河郡? 往太原郡疾行进发了? 大概两三天就会抵至晋阳。

    晋阳是太原郡的郡治? 此县同时也是并州的州治。

    苟雄大怒,说道:“杨满在西河待了小半个月? 迟迟不动,早不去太原? 晚不去太原!刚好我战败? 他就动了,率兵去太原!他娘的,这老羌摆明了是要跟老子抢攻克晋阳的功劳!”

    西河郡、新兴郡皆与太原郡接壤,新兴郡在太原郡的北边,西河郡在太原郡的西边。

    朔方郡战败一场,折损蒲秦的精锐数千,功过相抵,之前打下雁门等郡的功劳已不用再提了,打下晋阳的功劳若再被杨满拿去,那这回攻打鲜卑魏国的此场大战,蒲獾孙、蒲洛孤等等蒲秦上将各个捷报频传,俱有大功,却唯他苟雄,真的就将会是一无所获了。

    别的事儿能忍,这事儿不能忍。

    苟雄再次当机立断,做出了决策,下达命令:“立刻南下晋阳!”

    季和蹙眉说道:“将军,我军而下连带羸弱,只有三千许兵。晋阳者,并州之州治也,并州虽多已为将军、杨太守攻克,而晋阳犹有慕容鲜卑的步骑三千。将军以三千不堪激战之卒,纵是兵发晋阳,恐也打不下此城,无法从杨太守手里抢下此功。”

    苟雄怒道:“什么叫我从他手里抢?要非大王令我收复朔方郡,我他娘的早把晋阳打下了!明明是杨满这老匹夫,在从我手里抢功!老子去晋阳,只是拿回本该属於老子的东西!”

    “可是将军,咱们兵马不足。”

    “我自有妙计。”

    苟雄率引此三千兵卒,当日拔营,南下太原郡。

    太原郡的魏国守将名叫韩摩突。韩,不是鲜卑诸部的姓,此人族出匈奴的出大汗部,其先为南匈奴的单於后裔。其虽非鲜卑人,但颇为善战,且忠心耿耿,很得慕容暠、慕容炎父子的信任,故此得以镇守太原这座重郡。面对并州泰半沦陷,苟雄、杨满两路蒲秦兵马夹击的严峻形势,韩摩突果断地采取了收缩兵力,把全郡的兵马尽数集中晋阳,以固守后援的战策。

    因了韩摩突这条固守待援的战策,杨满也好,苟雄也罢,率部进入太原郡后,都没有遇到什么阻击。先是杨满顺利地率部到至了晋阳城外,随后不久,两天后,苟雄急匆匆地引兵赶到。

    杨满部的营垒已经筑成,杨满出营迎接苟雄。

    两人於杨营的辕门外相见。

    苟雄跳下马来,张口就是一句:“老杨,我有罪啊!”

    杨满年有四旬,白白胖胖的,体格富态,没有著甲,头裹白帻,穿着件唐人的鹤氅,手持羽扇,足踩木屐,甚有雅将的风范,只观外表,任是谁也瞧不出,他其实非是唐人,而是羌人。

    杨满说道:“将军何出此言?”

    “大王命我收复朔方郡,我一时不慎,却兵败朔方县。奏呈大王的上表,我已遣人送去大王营中了,想来短则七八日,长则十来天,大王对我的责罚必就会下到!”

    杨满摇扇说道:“胜败兵家常事,大王英明,肯定不会太过责备将军的,况将军身份尊贵,大王看在王后的面子上,也必不会对将军的惩治过重的。将军但请安心。”

    苟雄说道:“大王向来奖罚严明,我这回大败,损兵折将,勿干长盛亦亡在战中,自知罪重。老杨,你就别安慰我了。”说着,伸手抹眼,竟是要掉眼泪的模样。

    杨满吃惊地说道:“将军,你这是怎么了?左右不过一场小败,来日再打回去就是了!何必如此悲痛?”心里想的一句没有说出来,他想道,“你苟雄又不是没有打过败仗,远的不说,只秦州诸战,你不就输了好几次么?也没见你悲痛!朔方没打赢,怎生就此等作态?”

    苟雄用力揉眼,把眼圈都揉红了,说道:“我悲痛不是为朔方之败。”

    “那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长盛之亡!老杨,我先失啖高,继失长盛,啖高与我同乡,光屁股时我俩就认识了,长盛勇冠三军,是我所爱,他两个如今俱丧朔方。老杨,朔方真是我老苟的伤心地啊!

    杨满心道:“原来如此!啖高、勿干长盛俱皆猛将,今皆死於朔方,苟雄等若是断折了一臂,为此难过,倒是可以理解。”

    他说道,“啖将军、勿干校尉之亡,确然可惜!但事已至此,不能挽回,将军再是悲痛也无用矣,还是请将军节哀吧。现下朔方虽暂不能复,且待天王打下邺城,我大秦主力抽出了手来,以我胜军,击彼孤军,胜之何难!到那时,将军自可给啖将军、勿干校尉报仇。”

    “你说来简单,换了是张牡战死,你能这般若无其事么?”

    张牡在杨满军中的地位,等类勿干长盛在苟雄军中的地位,是杨满的猛将,自於此前攻打秦州的战中,杨满的养子杨伏奴被王舒望阵斩之后,於今杨满帐下最为悍勇的便是张牡了。

    张牡跟着杨满一起来迎的苟雄,听到苟雄这句近似当面诅咒他的话,翻眼瞅了苟雄下,面色不愉,然其位卑,纵是不快,也只能忍气吞声。

    杨满说道:“将军重情重义,下官钦佩。然为将军的贵体起见,下官愚意,哀恸不可过度。我帐中已备下酒宴,请将军入我营中,醇酒歌舞,或能稍移将军悲情。”

    苟雄摇了摇头,说道:“我哪里有心思饮酒观舞!”

    “那该怎么办才好?”

    苟雄放下揉眼的手,问道:“老杨,你是诚心为我的贵体着想么?”

    “将军千金之躯,国之依仗,下官所言,肺腑言也。”

    “那这事儿也好办,就看你肯不肯了。”

    “将军只管请说,下官无有不从。”

    苟雄说道:“我部兵士多半损於朔方的此战中,老杨,你兵强马壮,分给我些罢!”

    杨满瞠目结舌,说道:“这……”

    “我就知你不是诚心为我贵体着想的。”苟雄斜眼瞧杨满,说道,“老杨,你不会是觉得大王这次会重重地责罚於我,觉得我将要失宠於大王,失权於朝中了,所以才口是心非的吧?”

    杨满说道:“这怎么会!”

    “那你就分些兵马与我吧!我不要多,你的本部嫡系,我一概不要,只要上郡兵!”

    杨满家是南安郡的羌人豪酋,他的本部嫡系,是他本部落的族兵及南安郡籍贯的羌人,“上郡兵”,则是他军中籍贯上郡的唐、胡士兵。这两部分兵士各占了他全军比例的四成和六成。

    也就是说,苟雄说得好听,不要杨满的“本部嫡系”,看似是只要杂牌部队,实则他要的乃是杨满部兵马的半数多。杨满全军差不多万人,六成就是六千步骑。

    杨满岂会情愿?但听出了苟雄后一句话中的威胁语气,不由心道:“姚国攻河东、平阳郡时,与我有书信来往。姚国兵败身死,大王虽没有治罪於我,可难保不会对我深怀猜忌。苟雄是苟后的兄长,大王素信用者也,我若不答应他的索兵要求,万一他背后进谗,吾命忧矣!”

    想到这里,他被迫说道,“将军如能因此稍减悲情,下官欣然乐意!”

    苟雄大喜,说道:“老杨,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何时给我?”

    杨满如吃黄连,装作痛快,答道:“随时都行。”

    苟雄当即与左右将校说道:“随我去杨太守营中赴宴,明天我就把这些上郡兵分拨给你们。”

    诸将校欢喜应诺。

    苟雄嘴角带笑地顾看季和,他没有言语,可季和明白他的意思,是在告诉自己,这就是他弥补兵马不足的劣势,从杨满那里抢下攻克晋阳功劳的妙计。

    杨满陪同苟雄入营,到了将帐,恭请苟雄、季和等先入。

    张牡拽住了他的衣角,把他拉到一边,怒形於色地说道:“明公!骁骑强夺明公部曲,一下把明公部曲要走了大半,真是可恶!太过分了!将军怎么就答应他了?而且明公,上郡兵给了骁骑,这晋阳城,明公还怎么打下?此份大功,岂不是也平白让给了他?”

    张牡是杨满的心腹,杨满不瞒他,叫他的小字,苦涩地说道:“猪儿,姚国与我通书信的事,你是知道的。大王所以未治罪於我,是因上郡东邻并州,我久牧此郡,得民心士望,大王担心杀我,会引起变乱,致使慕容鲜卑借机入侵故也。而今大王一路凯歌,邺县十之**会被大王打下,邺县既下,慕容氏的魏地就半为大王所得,上郡也就没了外敌,猪儿,你说大王到那个时候,还会再怕上郡生乱么?我的性命本已危矣!今日若再违了苟将军的索兵之求,得罪於他,他一旦再给大王进上谗言,大王必杀我无疑!是以我无可奈何,只好许之。”

    张牡忿忿难平,说道:“败军之将,还有脸面向明公索兵!骁骑欺人太甚!”

    杨满咽下苦水,说道:“莫再说了,随我入帐,给苟将军端上几杯酒,盼来日大王果追究治我罪时,他能为我说两句好话罢!”

    杨满趁苟雄大败的机会,来打晋阳,倒非纯是为了争功,更大的缘故,正是因担心蒲茂秋后算账,所以迫切地想要得到一份大功,以权且算是“戴罪立功”,望可以由此保住性命,却是没有料到,苟雄不但随即接踵而至,并一见面就要走了他大半的兵马,但就像他对苟雄说的,“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别的办法,苦涩再多,自己咽下,还得强颜欢笑,把苟雄陪好。

    杨满、张牡进到帐中。

    一抬眼,看到苟雄大模大样地已是坐在了主位。

    杨满按住怒不可抑的张牡,甘愿地坐入到了苟雄的下手。

    苟雄拍着案几,说道:“老杨,你的醇酒、你的歌舞呢?”

    杨满赔笑答道:“将军稍候,醇酒、歌舞马上就到。”

    披着半透明罗纱的营妓,捧着美酒、佳肴,鱼贯入帐,奉与苟雄、杨满、季和、且渠元光、张牡等人。乐工罗列帐下,歌舞伎们花枝招展地就位,歌姬展喉,舞女献舞。

    歌姬有戎女,有鲜卑女,也有唐女,无论种族,唱的都是戎人的歌谣,伴奏所用的,俱为戎人的传统乐器,横笛、琵琶、角之类。

    先是唱了首敬酒歌,帐中诸人随歌声共敬苟雄一杯;继而,歌女们或合唱,或独唱,或一方装作男子,互相对唱,唱起了戎人悠扬婉转的情歌。

    席间的季和早听惯了戎歌,可戎人的民歌何止成百上千,这会儿歌女们唱的,他多是头次听,细细听来,歌词与他以前听过的那些虽然不同,歌词的风格却无差别,俱是火辣大胆。

    歌为戎语,译成唐话,正在唱的一首,大意是:“妹十七来哥十八,哥是蜜蜂妹是花。蜂扑花心把蜜采,妹是牡丹常开花”。

    唱完一首,又是一首。

    苟雄对歌舞没有兴趣,铜铃也似的眼睛睁大,从歌舞伎中挑出了三个漂亮的,唤来坐在他得身边,一边饮酒吃肉,一边上下其手。

    酒到半酣,他兴致到来,且招呼杨满近前,要与之比个软硬,看谁雄风更强。

    杨满读过不少唐人的典籍,做不出这样失礼的事,难堪之际,一个军吏从帐外进来。

    “禀报将军,圣旨到!”

第三十六章 殷荡与蒲盟 三面攻邺城

    帐中的歌舞停了下来。

    刚要把皮绔褪下,与杨满比个软硬长短的苟雄,手不由自主地顿住,被半酣的酒意刺激出来的兴奋顿时消失,心头咯噔一跳,推开边上的歌舞伎,一双铜铃眼盯到了入帐的那军吏身上。

    杨满问道:“是给我的旨意,还是给骁骑将军的旨意?”

    那军吏答道:“是给将军的旨意。”

    杨满兼的有军职,这个军吏身为军人,所以尊称他将军。

    苟雄闻得此言,情绪略微放松,想道:“这军吏话讲得不清不楚,只一句圣旨到,吓老子一跳!老子就说嘛,大王给我的回旨不可能这么早就到!”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权当压惊。

    却是蒲茂尽管号称“仁厚明主”,可他能做出造反,杀从弟蒲长生以篡位这等事,又岂会是真正的“仁厚”之人?更别说,他篡位登基以后,为了他雄心抱负的实现,着实是杀了不少蒲长生的旧臣,以及反对孟朗的氐、羌贵族,从某种程度而言,蒲茂实也是个狠辣之君。

    再则,苟雄的妹妹苟王后,蒲茂待之虽然尊敬,可一来苟王后性子软弱,关键时候,苟雄大概指不上,二者,并且比之苟王后,出自唐人士族的张妃,与近两年得到宠幸的luan童青雀才真正是蒲茂的最爱,那么,如今朔方一败,蒲茂会不会降罪於苟雄?如果降罪,倘若孟朗旁进“谗言”,又会是轻惩,还是重惩?老实说,苟雄对此是没有底的。

    也正因此,苟雄和杨满,此时此刻,尽管一个强势? 一个屈从,两人其实同病相怜。首先,功名利禄、身家性命都在蒲茂手里;其次? 两人也都害怕唯一可以左右、影响蒲茂决定的孟朗。故而,亦就像杨满望能通过获得打下晋阳的大功,以保全他的性命一般,苟雄之前欲抢攻克晋阳之功,倒还只是为了争功而已? 而现如下,其中亦隐有了希望可借此将功折罪之意。

    种种般般?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各种苟雄的小心思? 也就使得他刚才在突闻圣旨到时,误以为是蒲茂给他的旨? 确实是一下就紧张了起来。

    杨满问道:“天使何在?”

    那军吏答道:“就快到营外了。”

    杨满便起身,邀苟雄与他一起出迎。

    两人出帐? 到营门口? 见一队人马迤逦由东而来。

    待至近前,车骑队中出来一人? 年约三十,身形高壮? 辫发脑后,穿着彩色的褶袴? 正是前来传旨的蒲茂使者。两人都认得? 此人姓仇? 是司徒仇畏的次子,名叫仇敞。

    仇畏是氐人,在蒲秦的名望很高,乃是蒲秦朝中的头等重臣,论以在蒲茂心目中的地位,仇畏可以说是仅次於孟朗,但如果论以在朝中的势力,仇畏远远高於孟朗。毕竟孟朗是唐人,蒲茂虽器重、厚爱他,可蒲秦朝廷的班底,主要却还是氐人、羌人。

    仇畏的儿子们,现下皆在朝中为官、为将。

    他的长子仇泰,是蒲秦的一员大将,去年的秦州之战,仇泰与冉僧奴等进攻武都郡,定西方面的张道崇、李亮与他交手多次,李亮的四斫秦营,斫的就是他的营,三次失败,最终一次得以成功。仇泰此人,平时少言语,多思虑,看着不吭不哈的,一旦暴起,残酷凶狠。

    仇敞作为仇泰的同产亲弟,一家人,性格上与仇泰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小的不同。不像仇泰总闷着个脸,仇敞举止沉稳,待人周道,咸阳风评他“雅重”,这一点颇有其父仇畏之风。

    三人相见。

    就不说仇敞的家族声势,只他是蒲茂的使者,是代表蒲茂来的,苟雄、杨满就执礼甚恭,恭谨而热情地把他迎接入到营中的杨满将帐内。

    酒宴已经撤下,歌女、舞女也都回军妓营了,然帐中的酒味、脂粉味犹未散去。仇敞抽抽鼻子,笑道:“下官到的不是时候,打扰了二位的酒兴。”

    苟雄不知酒宴撤下之事,问杨满,说道:“酒席怎么撤下了?僧弥远来,必然饥渴,正好就着酒菜,先吃些垫垫肚子。老杨,你忒不知事。”

    僧弥,是仇敞的小字,仇畏信佛,仇泰的小字是维摩。僧弥、维摩,皆出自佛经。

    杨满应道:“是,是。”解释说道,“残羹冷炙,不足以为仇君洗尘,我已令庖夫别做新菜,稍顷就会奉来。”请仇敞入座,说道,“君请稍等片刻。”

    仇敞说道:“我路上吃过了。酒菜不急着吃,我先宣旨吧。”

    杨满、苟雄自无拒绝之理。

    当下,帐中摆下香案,苟雄、杨满、季和等换上朝臣,拜倒地上,听立到众人前的仇敞读旨。

    蒲茂深以族人粗俗不文为耻,继位以来,不仅大办学校,召氐、羌贵族的子弟入学,学习唐人典籍,而且他一向来正式的圣旨,也都是悉用唐文,务要辞藻典雅,引经据典。

    此道圣旨亦不例外,是由唐人的官吏所草,言为唐文,词句华丽,骈四俪六。

    仇敞读了好一会儿才读完。杨满听懂了,苟雄没听太懂,只从几句听懂了的、较为浅显的文辞中,大略听出,蒲茂的这道圣旨,似乎是在命令杨满率部攻打上党郡。

    苟雄趴在地上,扭脸朝后,去瞧季和。

    季和知他没听明白,小声说道:“大王圣旨里说,已收到杨太守欲攻晋阳的奏请,但大王不同意杨太守现在打晋阳,令杨太守分兵两路,偏师看住晋阳城,主力南下,攻打上党。”

    苟雄转回脸,问仇敞,说道:“并州目下能打的鲜卑儿,只剩韩摩突一人了,晋阳一下,则上党等郡不攻自降。大王却为何不打晋阳,而令老杨攻打上党郡?”

    仇敞从众人的身前走开,转到边儿上,弯腰从侧面把圣旨交给杨满,由他自看,笑道:“大王的旨意我宣读完毕了!将军请看一看。将军、骁骑,诸位,请起来吧。”

    诸人起身,各自落座。

    杨满又细细看了一遍蒲茂的圣旨,与仇敞所读一字不差。

    仇敞等他看完了,这才回答苟雄的问话,说道:“十数日前,大王攻陷了荥阳全郡,再败慕容武台部,斩获万余,汲郡等地的魏虏仓皇北遁,这件事,骁骑应该是已知了吧?”

    就在决定来晋阳抢功之前日,蒲茂攻占荥阳全郡,荥阳北边汲郡、濮阳郡两郡的魏兵弃郡北撤,退入到了黎阳郡的这道露布捷报,苟雄刚刚接到,他对之是知道的。

    ——黎阳郡南与濮阳郡接壤,北与魏郡接壤,魏郡即邺城之所在郡。黎阳郡是邺城南边的最后一道防线了,魏兵之所以撤退至此,很明显,是准备要在这里与蒲茂进行最终的决战。

    苟雄答道:“知道。”

    仇敞感慨地说道:“打下黎阳,邺城就是我大秦的囊中之物了!豫、并、中诸州,都将尽入我大秦之手!自我大秦建国以今,我大秦的兵威从未有过如今日之盛也!大王真我大秦之千载难逢的明主!我辈能够得受大王驱使,参与进一统北地的这场大业中,诚乃三生有幸!”

    苟雄急着弄清蒲茂为何不让打晋阳,却叫杨满去打上党的缘由,——不允许杨满打晋阳,换言之,肯定也就不会允许他打晋阳,这时哪有心思听仇敞拍蒲茂的马屁?敷衍说道:“不错,不错,正是如此。”问道,“僧弥,你还没给我说,大王缘何令老杨打上党,不打晋阳?”

    “骁骑,贺浑邪回援徐州以后,我大秦王师,虽是少了贺浑邪这个争抢邺城的对手,但慕容瞻率部渡河,北入贵乡郡,魏虏却是因此而增强了邺城的守卫兵力。方今邺城周围的态势,是南为慕容武台部,东为慕容瞻部,城中为慕容权部,此叔侄三人,俱鲜卑英杰,合计其三部兵马,不下五万之众。邺城尽管指日可下,但要想打下,阻力还是不小的。”

    “少了贺浑邪这个争抢邺城的对手”,说的是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

    经过朝中的扯皮、前线的备战之后,江左的东唐终於出兵北伐了。

    奉令担任这回北伐主将的扬州刺史殷荡,他的军事能力虽被桓蒙轻视,但能被江左朝堂任为扬州刺史,担负起以长江下游之扬州,抗衡长江上游之荆州,也就是桓蒙的重任,其人到底非是庸人,还是有些智略、见识的,故是,他接受了他谋主荀慕的意见,於出兵北上之前,遣使去了蒲茂的营中,提出了一个与蒲秦联手,共灭鲜卑魏国、贺浑邪,平分其地的建议。

    尽管遣了蒲獾孙攻打彭城,可贺浑邪依然按兵於黄河东岸不动,对邺城虎视眈眈,蒲茂正在筹思别策,以解决贺浑邪这个大患,恰好殷荡的建议来到。他顺水推舟,便就答应了。

    ——当然,答应是一回事,按孟朗的话,要不要按约定执行是另一回事。唐兵若是表现出了优秀的战斗力,那就按约定执行,殷荡打下哪里,就暂时把哪里让给他;唐兵若是进展不顺,那蒲秦打下的地盘,自也不会平白地拱手相送。

    不管怎么说,两边的盟约定下,殷荡遂於十天前出兵北渡淮水,展开了对彭城、下邳等与扬州接壤之徐州郡国的进攻。

    徐州的西边已有蒲獾孙部在攻,现在南边又来了唐兵,两面受敌,守御彭城、徐州的贺浑豹子饶是勇悍,一下子也左右难支。

    於是,没奈何,贺浑邪只好从黄河东岸的济北郡南撤,退回徐州,援助贺浑豹子。

    却说了,唐室为何准许殷荡与蒲茂结盟,而此前却不肯答应贺浑邪的几次请盟?

    原因很简单。

    当唐室南迁之前,匈奴赵氏叛乱之时,羯人是匈奴赵氏手下最凶残的爪牙,杀了不少唐国的宗室、名臣,一些北地的士族乃至被他们灭族,与唐国可谓是血海深仇;反观戎人,虽也从附了匈奴赵氏,可他们不是主动反叛的,并且内心深处,老一代的戎人也不相信胡人能作中原的天子,如那姚国的祖父,在死前,因见北地诸胡自相杀戮不断,就交代过子孙,“自古无胡人为华夏天子者,北地如不可留,可南渡投唐”,——这也是唐国此前接纳姚国等羌人投靠的主要缘故,因此,唐国的君臣可以与蒲秦结下盟约,却绝不愿与贺浑邪结定盟约。

    听闻殷荡与蒲茂订盟的当时,贺浑邪的心情可以想见,少不了大骂一通,杀几个人泄泄火气,然这却也无可奈何,他亦只能退出与蒲茂争夺邺城的对弈中,先回去保住老巢再说。

    且不须多言。

    只说贺浑邪撤返徐州后不久,慕容瞻便也离开了黄河东边,带兵渡河,北入到了贵乡郡。

    贵乡郡在魏郡的东边偏北一点。

    从秦军的视角来看,看到的仅是慕容瞻率兵北至贵乡郡的行动,至於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尽管秦军的斥候无法探出,但蒲茂、孟朗却都能够猜到。

    只能是因为一个缘故。

    那就是,在闻知唐兵加入到了攻打魏地的行列中后,慕容瞻必是意识到了,魏国的亡国之危已经迫在眉睫,当此关头,最重要的是要保住邺城,只要邺城还在慕容氏的手中,河北之地就仍能为慕容氏所占,而只要河北不失,慕容氏就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故是,他基於此,做出了这个“壮士断腕”,舍弃兖州,渡河北入贵乡郡,全力保卫邺城的决定和行动。

    慕容瞻的这个决定,对邺城战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贺浑邪的出局,本来减轻了蒲茂的压力,可慕容瞻的率部抵至贵乡郡,则又增加了蒲茂进攻邺城的阻力。亦即是说,蒲秦赶走了贺浑邪这个竞争者,但是多了慕容瞻所部为其攻邺城之敌,不过,相对来讲,慕容瞻部不如贺浑邪部能打,邺城战场的整体形势,较之此前,还算是转好的。

    苟雄说道:“阻力是不小。”

    仇敞说道:“因是,大王用孟公之谋,定下了三面作战,合攻邺县之策。”

    苟雄倾耳听仇敞细细说了蒲茂的此个“三面作战,合攻邺县之策”,乃才解了对蒲茂令杨满不打晋阳,打上党郡之旨意的疑惑。

    却原来,蒲茂针对这个新的战场形势,采用了孟朗应对变化得新战策。

    这个新战策就是:首先,蒲茂自率蒲秦主力,正面进攻黎阳郡;其次,孟朗率别部,去邺城东北方向的贵乡郡,牵制慕容瞻部;最后,便是由杨满率其部精锐,进攻上党郡,上党在魏郡西边,以胁魏郡西翼,逼慕容权、慕容武台分兵往援,从而助力於蒲茂所指挥的正面战场。

    因了此个战策,遂有了杨满奏请攻打晋阳后,蒲茂令他不打晋阳,改打上党的此道圣旨之来。

    苟雄低下头,咂嘴想道:“晋阳不让打了,大王令杨满打上党,我该怎么办?”抬眼看仇敞,问道,“僧弥,你从大王身边来,我前日奏呈大王的上表,大王可见到了么?”

    仇敞笑道:“大王若没见到骁骑的那道上表,下官见骁骑在杨将军营中,岂会不觉奇怪?”

    言外之意,要非是已知你大败於朔方,今日在杨满营中见你,肯定会觉得奇怪。

    苟雄挠了挠腮帮子,试探地问道:“大王看了我的上表后,说什么了么?”

第三十七章 倍斤得代王 孟朗征贵乡

    蒲茂看过苟雄战败请罪的上表后,肯定是会说些什么的,但具体他说了什么,仇敞却不知悉,知晓蒲茂当时态度、言语的人只有一个,便是孟朗。

    随着蒲茂王位在秦国的逐渐稳固,孟朗作为他最信任、得用的人,而今於秦国朝中的权位自然而然地也就节节攀高,,不仅荣迁做了尚书令,并且一如江左唐国的惯例,中书监的职位,他亦一肩挑之。尚书台的权责是根据诏令,处理日常的国家政务,中书省的权责则是起草诏令,这就等於是,起草诏令和按诏令行政,这两者现都归孟朗主掌。不可谓不权倾秦地。

    ——杨满和苟雄,一为蒲秦的贵酋、封疆大吏,一为蒲秦的外家、军中大将,对孟朗这个唐人,现在却是不约而同的皆十分忌惮,特别苟雄,以前是很不把孟朗当回事的,今亦隐存畏惧,一则固是因为蒲茂对他的信用,二来,孟朗手中的权柄,不得不说,也是个重要的缘由。

    因孟朗手握朝权之故,苟雄的上表是先到了孟朗那里,然后由孟朗亲自送呈给蒲茂观阅的,那会儿蒲茂的大帐中,唯有蒲茂、孟朗两人,蒲茂说了什么,当然就只有孟朗知道了。

    却不提仇敞没法回答苟雄的问题,也不提苟雄最终决定,与杨满一起攻打上党郡,并於接旨的次日,两人便就统兵南下,至於仇敞,他此行还有另一个任务,即是监军的身份,故也有与他俩同赴上党而去;且说那日蒲茂帐中,他看罢苟雄的上表,勃然大怒。

    白净的面皮涨的通红,蒲茂把苟雄的表文狠狠摔到地上,怒道:“不中用的东西!”

    苟雄的表文,孟朗已经看过了? 不仅已经看过苟雄的表文? 季和的密信? 孟朗也已接到,对苟雄为何战败,孟朗是一清二楚,他将表文拾起? 神色从容? 说道:“大王请息怒。”

    “孟师,孤不是气他打了败仗? 是打了败仗,还推诿责任!”蒲茂指着表文,说道? “什么季和、且渠元光临阵遁逃? 致其部军心溃散,遂败於朔方。这不胡扯八道么?季和、且渠元光两人,参佐而已,手下无兵无将? 莫说他俩临阵遁逃? 就是他俩临阵被杀,能影响什么军心?”

    孟朗心道:“方平密信中言,他数进谏苟雄? 劝他小心用兵,苟雄不听,执意冒进。苟雄之败,其由在此矣!他所以於上表中怪罪方平、且渠元光,元光倒则罢了,掂出方平来,想来不外乎是因方平为我属吏,故他想以此来逃避大王的重惩。”

    如果重惩苟雄,“临阵遁逃”的季和,按军法是要掉脑袋的。孟朗势必不会坐视季和被处极刑,如此一来,要想季和脱罪,苟雄的败军之罪,便不好严惩了。

    季和的“临阵遁逃”,严格说来,这是真的,他的确是在开战后不久,即与且渠元光和数十亲从脱离战场,“逃”往东去了。此事苟雄军中知者不少。

    对苟雄的小心思,孟朗在看他上表的时候,就看清楚了,其实孟朗本也没想借此机会惩治苟雄,毕竟苟雄尽管败於朔方,可他既是苟王后的嫡兄,又是蒲秦的上将,於私於公,料蒲茂都不会对他痛下杀手,便也不提季和密信中的内容,只顺着蒲茂的话风,劝慰了蒲茂几句,接着说道:“季和、且渠元光临阵逃脱,此事应是不假。不管骁骑之败,是否因於此故,大王,值此我王师将围攻邺县之际,军法不可不明,季和、且渠元光都必须要给以严惩!依我大秦军法,臣请大王下旨,斩此二人,以慑军中,正我军心!”

    蒲茂说道:“孟师,季和是孟师所举荐的。孟师识人有术,此人确然有谋,再则,朔方之败,与他无关,怎能妄杀之?”

    孟朗严肃地说道:“大王,奖罚严明,此军法之道也。季和、且渠元光畏战逃遁,不杀不行!”

    蒲茂寻思稍顷,说道:“季和不可杀,所谓临阵逃遁之罪,降他一级官,以作惩罚就是了。且渠元光……,拨乱反正,由陇投我,且救过蒲獾孙,并好歹怎么说,他是卢水胡的贵种,来日我大秦攻陇,他或能有点小用,贬其官三级,权作惩治罢。孟师,你看这样的处罚可好?”

    孟朗怀疑蒲茂大概是忘了且渠元光现任的官职是什么,且渠元光投秦以来,除掉救下蒲獾孙之外,没有立下过什么大功,他投秦之时,又没带什么部曲,其出身虽是卢水胡的贵族,可卢水胡的部落很多,且渠部只是其中之一,他的此个“贵种”身份,亦不算很高贵,故而蒲茂一直没给他什么高官显爵,现如今,才是个七品的都尉,——这还是在救下了蒲獾孙后,蒲獾孙奏请蒲茂,给他擢升的,“贬官三级”,蒲秦官制近类江左,总共九品,还不够贬的。

    孟朗於是先应道:“大王重才、记功,轻惩其罪,此季和、且渠元光之幸也。臣奉旨。”随之,提醒蒲茂,说道:“大王,且渠元光今所任官是都尉。”

    蒲茂怔了怔,说道:“那就贬他两级吧。”顿了下,又说道,“季和此前数立功劳,与吕明平定赵宴荔之叛,更是大功一件。今不得已而罚之,孤心不安。”取下了腰中革带上挂的玉佩,唤侍奉帐外的青雀进来,令道,“遣人送去苟雄军中,赐给季和。”

    青雀接旨,捧着玉佩出去,安排人办理此事。

    轻惩了季和,苟雄也就不能重处了,蒲茂下旨:“严加斥责!”

    就此定下了对苟雄、季和、且渠元光的处罚。

    蒲茂说道:“孟师,苟雄败於朔方,损兵折将还是小事,朔方郡犹为定西窃据,威胁我关中腹地,此事为大。孟师以为,孤该以何策应对?”

    孟朗对此已有考虑,答道:“朔方郡距陇州千里之远,中隔大漠,今虽暂被定西窃据,无伤我伐伪魏之大局。臣愚见,当下之重,是打下邺县,骁骑既然伐张韶不利,那朔方郡不如就权先搁下,等到大王顺利攻取邺县,掩有了河北之地,再择别将,往去攻伐便是。”

    蒲茂思索了会儿,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他想起了拓跋倍斤,沉吟说道,“孟师,孤前从师意,遣使宣旨於拓跋倍斤,授他为代北单於,倍斤虽然接旨,愿臣於孤,但苟雄上表中言,当他与张韶交战时,却代北胡骑数千,聚於河之北岸,盘旋不去,而又未有相助苟雄,窥其意图,似怀别志。孟师,你说孤要不要再下一道旨,进一步地笼络下拓跋倍斤?”

    “大王英明,不管是为朔方郡的安全考量,抑或是来日我军攻遁至幽州的慕容炎,拓跋倍斤的倾向都较为重要。臣以为,大王正应再给拓跋倍斤下一道旨,以作羁縻。”

    “这道旨,孤再给他些什么好处?”

    “拓跋倍斤其人,狡诈贪婪,臣愚见,可拜他为代王。”

    “代王?”蒲茂略作忖思,笑道,“孟师此妙计也!”

    代北、代北,这个“代”,指的是幽州的代郡。代郡现为慕容氏的地盘,同时,因此郡及周边河流众多,水草丰茂,也是拓跋倍斤早就想得到的地方。拓跋倍斤号称控弦十万,尽管十万是吹嘘的,基本是他治下所有的胡牧壮丁了,然他的实力确是不容小觑,他不但能够影响到朔方郡的安危,而且日后秦军攻打幽州的时候,他倘若选择了帮助慕容炎,那么可想而见,亦会增强秦军作战的难度。故是,索性就满足拓跋倍斤一向来的企望,拜他代王,把代郡一带的幽州之地封给他,一方面,这与只授拓跋倍斤“代北单於”不同,是实打实的利益给之;另一方面,拓跋倍斤如果接受了这个封拜,慕容炎定然就会正式地视他为敌,有利於秦了。

    蒲茂年纪轻,敢决断,不是个优柔的人,当即就采纳了孟朗的此个建议。

    君臣二人,说完了苟雄兵败、进一步笼络拓跋倍斤这两件正事,闲聊了会儿,蒲茂复把青雀唤进来,命他把苟雄随上表一道送来的几车朔方土产,分出半数给孟朗。孟朗推辞不得,谢恩收下。很快就要对邺县发起总攻了,蒲茂忙,孟朗也忙,孟朗便拜辞出帐。

    回帐之后,孟朗叫属吏起草适才与蒲茂帐中与蒲茂商定的几道诏书,待草毕,亲笔润色,最后拿给蒲茂,等蒲茂看后,便派人传去给苟雄、季和、且渠元光,以及传令制作王印、王的衣冠等物,等到制成,再选使者,拿拜拓跋倍斤为代王的圣旨一块儿,去代北传旨,看拓跋倍斤肯不肯接受。

    新的战策已然定下,这两件事办妥,孟朗就全力投入到了率别部进攻贵乡郡的备战中。

    两日后,备战完成。

    蒲茂拨给他了四千秦军步骑,并及两千魏国的降卒,以同蹄梁为其副将,同蹄俞、同蹄豪平、雷小方、吕明等为战将从之。

    这天上午,孟朗领兵出营,蒲茂亲设宴相送。

    天高云淡,风从东边的黄河吹来,是盛夏季节中,一个难得的凉爽天气。

    黄色的土路从后边朝歌县外秦军大营的侧边经过,笔直地延伸向南,顺着这条路往前走数十里外就是黎阳郡。前行一段距离后,折往东北行,约百余里外,则是贵乡郡。

    黎阳郡、贵乡郡,俱是慕容魏国设的郡,此两郡之地,是从唐的魏郡等郡中析分出来的,河北人烟稠密,唐室南迁之前,唐的魏郡等地本就不大,通常南北、东西都是百里上下的远近,从不大的郡中,再析分新郡,一边愈发减少了原郡的面积,一边新置之郡的辖地也都很小。

    所以,加上秦军主力、辎重部队现下所屯据的汲郡与濮阳郡,即将打响的邺城之战,在蒲茂、孟朗的新战策中,将会被涉及到的邺县南面与东北面这两个战场,连带秦军主战部队的后方在内,看起来是占了四个郡,实际上总计的大小,南北、东西的长度都不过三百来里。

    就在这么块狭窄的区域内,现今南北两侧的秦、魏两军,却合计足有十余万之众。

    如从高空望下,可以看到,北边邺县、黎阳县、东北边贵乡县的城上,此时此刻,皆刁斗森严,穿着黑色甲衣的魏军鲜卑等族战士,持槊携弓,布满了城头,并於城外,都有大营,与城中成犄角之势;再往北边望看,成千上万的河北唐、胡百姓,发自巨鹿、建平等郡,推车赶羊,在魏军兵士的监送下,正在风尘仆仆地往邺县、贵乡县行,这是魏军的后勤补给队伍。

    视线从北边转向南边和东南边。

    朝歌县、汲县、濮阳县等处的城外野地上,秦军的营垒连环密布,身著白色甲衣的秦军氐、羌等族兵士,有的在校场热火朝天地操练,有的随金鼓之号,演阵於外,绣书着不同将军名号的大旗,高高地竖立於各营之中;再往西南边眺望,一队队的秦国唐、胡民夫,如似蚂蚁结群,亦是推着辎重车,赶着羊,或从洛阳始发,或从蒲秦边界、洛阳西边的河东郡出来,但他们的目的地全然一样,都是赶赴歌县、汲县、濮阳县等处,这是秦军的后勤补给队伍。

    隔着狭窄的中间地带,敌我十几万的战卒,倍於此数的民夫,相峙而对。

    天气凉爽,可鏖战将至的气氛,却炽热如火。

    这个气氛下,孟朗的情绪很高涨,精神振作,一点也看不出他已是个六旬的老人了。

    随孟朗出战贵乡郡,将要与慕容瞻作战的秦军步骑,出了营后,列成行军的阵型,雄壮地踏上了路程。蒲茂所设的给孟朗践行的酒席,便在这支部队行军的路边。他端起酒杯,笑对孟朗说道:“孟师,孤昨晚起了一卦,大吉。孟师此去,必能马到功成!孤等你的捷报!”

    孟朗一饮而尽,说道:“臣一定不辱王命!”

    “慕容瞻,伪魏之名将也,智勇双全。孟师此去,虽定可功成,然亦不可轻视慕容瞻啊。”

    孟朗答道:“大王但请放心,臣会谨慎小心的。”

    孟朗之智,蒲茂深知,刚才的那一句交代只是题中需有之意,对孟朗战胜慕容瞻,蒲茂还是很有信心的,而只要孟朗打败了慕容瞻,就等於是断掉了邺县的一臂,那么邺县亦就不难攻下了,邺县一下,河北之地,席卷可得,得了河北,一统北地、徐州的时候,难道还会远么?

    想到这大好的远景,蒲茂神采飞扬,顾盼陪从参宴的近百文、武臣属,说道:“卿等共举杯,预祝孟师大胜!”

    此近百文武臣属,多为氐人、羌人,也有唐人,其中且有四五个鲜卑人、匈奴人。

    这几个鲜卑人、匈奴人,有两个是在洛阳等战之中被俘的魏国文武,其余的都是家在洛阳的鲜卑、匈奴贵族。

    洛阳等战中,秦军俘虏到了大批的魏国文武官员,蒲茂对他们很厚待,哪怕是不投降的,也不轻易加以杀戮,肯投降的,他悉数授予官职,给以任用。这两个参宴的前魏国文武是俘虏中官职最高的两个,现今於蒲茂的帐下,分别都得到了显任。

    洛阳是名都,城中的唐人士族、胡人贵族很多,蒲茂对俘虏都那般宽容,况乎城内的唐人士族、胡人贵族?攻克洛阳以后,蒲茂对他们也都十分的厚待,严禁部队骚扰他们的家宅,甚至还派了亲兵,给这些士族、贵族中得头等大族站岗护卫,并置酒宴请头等大族的族长,从他们的家族中,选子弟出来任官,那几个家在洛阳的鲜卑、匈奴贵族,就是蒲茂亲选出来重用的,——参宴相从送孟朗的那些唐人官吏,里边也有好几个是洛阳籍,不过不是出自胡人贵族,是洛阳唐人士族家的子弟。

    种种举措,放之於而下北地乱战、无不滥杀的环境,蒲茂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宽仁二字。

    近百臣属齐齐举杯,参差不齐地说道:“下官等预祝孟公大胜!”

    孟朗不以自己位尊而傲,又满饮了一杯。

    饮罢两杯,孟朗说道:“大王,臣酒量不行,不能多饮了。”看了下席上的诸臣,与蒲茂说道,“臣临行前,有一事禀於大王。”

    “大王,臣今往攻贵乡,只要小心点,慕容瞻,臣可胜也;大王攻邺县,慕容武台轻剽、慕容权少无威重,断非大王敌手,是此慕容氏叔侄三人,不足多虑,却有两人,大王务需提防。”

第三十八章 愿为双黄鹄 兴亡百姓苦

    孟朗临行,对蒲茂说,有两人须得提防。

    蒲茂问道:“哪两人?”

    孟朗答道:“江左荆州桓蒙,自负其才,招揽荆吴豪杰,屈己敬士,素有大志,今江左用殷荡率扬州兵渡淮,却不用他,臣料桓蒙对此必有怨意,他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去年他攻打蜀地,不等江左朝中允许,上表即行,没准儿这次,他会故技重施,再来一个‘上表即行’。

    “其帐下兵甲精锐,江左之冠也,袁羊虽逝,其军府人才荟萃,犹不乏良谋,猛将如云,兼平蜀之锐,反观伪魏荆州的守卒,现下早已是军心慌乱,一旦他果领兵北渡侵攻,臣以为,必是胜之易也。而南阳一为他所得,我王师的后方就会受到威胁,不可不防。此是一人。”

    “伪魏荆州”,“南阳一为他所得”云云,前边说荆州,后边说南阳郡,孟朗的此话看似不搭,实则不然。这是因为,如前文所述,魏国的荆州“徒有虚名”,只是个意思,与黎阳、贵乡等新置郡一样,魏国荆州的辖地范围也很小,主要就是南阳一郡,亦即是说,南阳郡,就等同於是魏国的荆州,故是孟朗有此一言。

    至於“伪魏荆州的守卒”一语,却是说了,洛阳,蒲茂都打下了,难道南阳郡,蒲茂还没有派兵去打么?蒲茂还真是没有去打。

    蒲茂至今没打魏国荆州的缘故,在於魏国荆州的地理位置很关键? 它北邻洛阳,南则与江左荆州的义阳郡隔淮相望? 也就是说,魏国的荆州、江左的荆州是直接接壤的,以是之因,蒲茂若现在就去打魏国的荆州? 那就极有可能会与桓蒙帐下的守边将士发生冲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是以按照孟朗的建议? 蒲茂至今尚未用兵於此? 打算等打下邺县后再来收取此地。

    但是? 蒲茂虽然没有用兵於此? 洛阳已下? 魏国的都城邺县岌岌可危? 魏国荆州也好,魏国南阳郡也好? 已成孤州、孤郡,境内魏国守卒当下的士气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桓蒙“冠绝江左”的荆州精锐,攻此士气低落之魏国守卒? 胜败不需多言,任何人都能猜料得出。

    南阳郡的郡治宛县与洛阳才相距三百多里? 魏国荆州州治鲁阳县与洛阳的距离更近,只二百里许,并且南阳、洛阳虽各多山,然两郡相接地带,却少山川阻碍,平原居多,颇便於行军,精骑朝发,夕即可至。如果此地被桓蒙打下,近在咫尺的洛阳,势必就会受到其部的威胁,而洛阳作为现下围攻邺县秦军的大后方,一旦受到威胁,则又将势必会影响蒲茂的围攻邺县。

    蒲茂点了点头,说道:“桓蒙非是纯臣,是个有野心的,而且南阳本为荆州之地,洛阳是唐室南遁之前的都城,他若以此为出师之名,确有可能擅自动兵,北侵南阳郡,胁我洛阳城。孟师所言甚是,孤记住了。另一人是谁?”

    ——“南阳本就是荆州之地”,魏国之所以把南阳郡单列一州,名之为“荆”,一来是表示对江左的荆州有征伐之图,二来,亦是因为自前代秦朝起,南阳郡便一直是荆州的领地。

    孟朗说道:“今大王与殷荡定约,共击徐州,贺浑邪两面受敌,臣虑之,他若是战不利……”

    蒲茂打断了孟朗的话,抚须笑道:“孟师之意,孤已知矣!孟师必是担心,贺浑邪此羯若是保徐州不能,他也许会重新依附伪魏。”

    “大王神明,臣正是此意。”

    蒲茂想了想,表示赞同,先是鄙夷的评价了贺浑邪一句,说道:“贺浑邪此羯,尚不如慕容氏,不识仁义,禽兽类也。”继而说道,“逐利奔走,此禽兽之性。为保徐州,确不排除他会再附慕容氏,孟师所虑甚是。孤会传檄蒲獾孙,叫他密切关注贺浑邪的动静,提防这一点的。”

    比以桓蒙北渡,贺浑邪若是重投魏国,相较之下,对秦军即将展开的攻打邺县此战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毕竟贺浑邪远在徐州,就算他重新臣服魏国了,短时间内,他也没有大的余力帮助慕容瞻叔侄三人守卫邺县,但话说回来,“没有大的余力”,不代表他派不出来一兵一卒,现今兖州高平郡尚有贺浑邪的一支部队驻扎,高平郡位处於汲郡、濮阳郡的东南方向,离汲郡、濮阳郡三百余里,他要是等至蒲茂麾兵进攻黎阳、邺县的时候,调这支部队悄悄渡过黄河,袭扰汲郡、濮阳郡,对秦军也是会造成些麻烦的,所以,对这一点,诚然亦需做个提防。

    唐人瞧不起胡人,胡人中依据开化程度的深浅,亦有三六九等之分,如这蒲茂,就瞧不起贺浑邪,当着席间众多的氐、羌、鲜卑、匈奴等各族臣子,直言贬其是“禽兽之类”。

    氐、羌等臣子,熟悉蒲茂一向的自居为“当世明君,迹接华夏古之圣贤”,鲜卑、匈奴等新附之臣,还不太了解他,有的读过些唐人书籍的,听到他的此话,不由就心中嘀咕,想道:“‘禽兽之类’,这是唐儿辱骂我等胡人的话,大王族为氐人,却怎么坦然而用?”

    也无怪这些鲜卑、匈奴新附之臣诧异,却在魏国,莫说“禽兽之类”这等意指明确、太过侮辱轻蔑的话,就是个“胡”字,在慕容炎继位之后,他亦下诏国内,禁止人言。

    秦、魏两国君主治政的风格截然两类,一个较为开明,一个因文化的自卑而敏感,若是莘迩在场,他大概会对蒲茂由此更高看一眼,不免感慨:“这就是自信的表现啊!”

    却说孟朗说完了要说的话,举起酒杯,喝下了第三杯酒,说道:“天气炎热,大战在即,军务繁重,臣恳请大王务必要注意身体,不可操劳过度。”

    蒲茂说道:“孟师放心罢!孤年轻力壮,有的是精力,倒是孟师,此去贵乡,可一定要按时寝食,小事交给属僚去办就行,孟师无须事事亲力亲为。待至孤与孟师打下了邺县,孤再为孟师攻取青州,让孟师衣锦还乡!”笑道,“既统北地,功比前贤,鼓乐归乡,不亦乐乎?”

    孟朗伏拜谢恩,说道:“臣不望鼓乐归乡,只盼能助大王早日一统北地,结束这乱战之世!”

    到了预先卜卦定下的孟朗的出发时刻,同蹄梁等将请孟朗起行。

    孟朗告别蒲茂,坐入牛车,在数百甲骑的护卫下,前头是蒲茂赐给他的两班鼓乐开道,后头是同蹄梁、向赤斧等文将佐或乘马、或坐车相从,沿路行进,加入到了络绎不绝、威武雄壮、前往贵乡郡的行军秦军的队伍之中。

    蒲茂驻足道边,目送他的坐车远去,直到看不见了,还依依不舍,不忍离开。

    左右臣属再三请他还营,适有鸟群从天空飞过,蒲茂上望云天,远眺孟朗所部的背影,曼声吟道:“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又吟道,“俯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这几句诗,都是出自前代秦朝人所写的《别诗》,蒲茂用以自喻此时送别孟朗的心情,不能说十分贴切,但姑且也算是衬景。

    新附的鲜卑、匈奴诸臣,泰半听不懂,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而已。

    新附的洛阳等地之唐士,自是知蒲茂所吟出自何诗,便纷纷开口凑趣,阿谀拍马,一个个赞不绝口。一个须发皆白的士人操着标准的洛音,说道:“大王与孟令,君臣相得,情深笃厚,前代可与比者,几无也,足可垂范后世,为千秋之表!臣为大王贺!臣为河北的百姓贺!”

    蒲茂笑吟吟地说道:“卿为我贺,我知,是贺我有孟师襄助;卿为河北的百姓贺,贺什么?”

    这士人说道:“伪魏驱虎牧羊,河北百姓苦之久矣!大王仁声,传颂四海,河北百姓久闻之也,无不翘足以待王师!大王得天命眷顾,已是民心所向,今又上下同欲,吊民伐罪,灭伪魏指日可待!河北的百姓将脱水火,故此,臣为河北的百姓贺!”

    蒲茂笑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河北之土,非我所欲也,拯河北万民出於水火,此正我之心愿!”

    唐士们更加地阿谀如潮。

    有那心思敏捷的就想道:“大王虽是氐人,然熟读圣贤经典,知前代诗歌,且不轻视我辈士流,爱惜我辈,不吝官爵之赏,当真如我辈昔日所闻的传言,明主是也。”

    当然不可能因为一句《论语》中孔子的话,因为几句前代秦人的诗,就对蒲茂产生耿耿的忠心,但至少,短短的时日内,蒲茂就以他迥异於慕容氏历代君主的重儒、敬士之风,使这些洛阳等地的唐士,对他产生了好感。

    回到营中,蒲茂帐前,臣属们拜辞散去,只等孟朗部到达贵乡,就要开始攻打邺县的前期作战,进攻黎阳郡等地,各项的军政事务很多,他们各忙各的去了。

    有四个人没走。

    四人俱是唐人。

    一个年四旬,壮硕魁梧,相貌堂堂;一个身材矮小,四尺余高,眉短须赤;余下两个肤色黝黑,长相近似,是兄弟二人。

    正是前时投到蒲茂帐下的洛阳乞活军的军帅李基,与李基手下的王农、冯太、冯宇三将。

    四人窃窃私语了片刻,留下王农三人,李基到至蒲茂帐外,求见蒲茂。

    很快,青雀便出来,召他入内。

    李基进到帐中,伏拜行礼,说道:“臣李基,拜见大王。”

    蒲茂清朗的声音传入他的耳中:“卿请起身。”

    李基起身,垂手弓腰,双目下视,姿态甚是恭谨。

    蒲茂问道:“卿说有事禀孤,何事?”

    李基恭恭敬敬地说道:“臣闻大王已经下旨,调杨满部攻上党郡,臣斗胆敢请大王,自请协助杨满。”

    蒲茂说道:“卿想去打上党郡?”

    “臣是并州人,臣的部曲也多是并州人,自前唐末,北地大乱以今,臣家与臣的部曲诸家,虽已是数代流落河北,可无时无刻,臣等都盼着能回到故乡!因此,臣斗胆敢有此请。”

    上党郡是并州的辖地。唐室南迁之前,并州的州治也是太原郡的晋阳县,李基帐下的部曲,事实上,多是太原籍贯,但上党与太原接壤,其中也有一些是上党郡人。不管是上党郡人,还是太原郡人,都是并州人,故在知道了蒲茂调杨满打上党郡以后,因上党郡挨着黎阳、濮阳郡,所以李基和他的部曲,就起了协助杨满攻打上党,归还故乡的念头。

    蒲茂思考了下,说道:“孤说让孟师衣锦还乡,却把你与你的部曲给忘了。也是,你们乞活号称‘并州乞活’,泰半都是并州的原籍,眼下看到还乡在望,遂生思乡之情,急於归乡,孤对此可以理解。只是,攻克邺县才是此次孤伐伪魏的首功,上党仅侧翼罢了,卿如协杨满进攻上党,便是轻取此郡,功劳可也不会很大啊。卿情愿舍弃首功,换那小功么?”

    这一番话,处处为李基考虑,李基小小感动,答道:“臣乡野陋士,焉敢奢求功劳?能为大王死而后已,立下些微小功,已是臣之所望。”

    攻打洛阳等战中,李基部下的乞活军,人数尽管不多,但一则,王农等将俱勇,尤其王农,剽悍无前,二来,乞活兵卒绝大多数是在军中长大的,长期地生活於困苦、战争中,从小就被他们的父兄教授槊、弓、格斗之术,战斗的技巧与战斗的意志都很出色,同时,他们的父兄、战友不少战死於和慕容鲜卑的过往历战中,他们对慕容鲜卑怀有深深的仇恨,战斗时奋不顾身,故李基和乞活军着实是为蒲茂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唯是,战功虽然不小,话说回来,其军的兵数到底少,便是放了他们去帮杨满,也无损於蒲茂攻打黎阳、邺县的作战计划。

    蒲茂遂叹道:“狐死首丘,况乎人也?北地战乱百年,流落异乡的百姓不计其数。陇州莘幼著有过一叹,孤伐魏之前,尝闻之,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语深得孤心!解百姓倒悬,还河北王道乐土,此孤之志也!”亲近地唤李基得小字,说道,“僧施,孤许你了!”

    李基拜倒谢恩。

    辞拜过了,李基出到帐外。

    王农、冯太、冯宇等围拢上来,问他蒲茂是否应允。

    李基说道:“大王同意了,今天就下旨。咱们做好准备,明天便拔营去上党郡!”

    请求被蒲茂允许,是件好事,但李基面色带喜之余,边带头往本营去,边眉眼如有所思,冯宇察觉到了,以为他有心事,问道:“将军,在想什么呢?是在筹思该如何打下上党么?”

    李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

    “那是什么?”

    “适才帐中,大王给我转述说了一句陇州莘幼著的话。”李基一边走,一边把蒲茂转述的那句话说给了三人,问道,“你们觉得莘幼著此话,说得如何?”

    王农皱眉说道:“亡,当然是百姓苦;兴,怎会百姓苦,我看此话不通。”

    冯太、冯宇也不太理解。

    李基的家族曾是唐室的簪缨世家,虽久不做唐官了,然一直掌握着这支洛阳乞活军,还是人上人,他能理解莘迩此话前半句的意思,心道:“亡,固百姓苦;兴,百姓苦者,当道势族,为私利横征暴敛,奴役百姓故也!”

    王农粗野,懂不懂都无所谓,也就算了,冯宇很得李基的欣赏,见他皱着个脸,苦思冥想,想不明白,李基就把自己的这番见解,告诉了他。

    冯宇恍然大悟,说道:“原来莘幼著此语是这个意思!”走了几步,心道,“莘幼著南取汉中,西夺陇西等郡,而下又北占朔方,近年威名不小,闻他此语,又像是个悲天悯人的,倒与大王的仁义似乎差可相拟。”忍不住问李基,说道,“将军,莘幼著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十九章 李基思归田 太后亲下旨

    莘迩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着莘迩定西权臣地位的确立,也是随着他近年来依据“陇地贫弱,要想保境安民、扩充实力,就必须以攻代守”的总体判断和总体战略,而形成的不断用兵,且如冯宇心中所想,用兵多胜的事实,现如今,他的名声早已是出了定西,便连远在海滨徐州的贺浑邪,对他的事迹亦已较为的了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南北各国的诸族英杰,对“其人其行”做过评价的,为数众多。

    但就像原本时空中,后世一句话说的,决定一个人观点的,是这个人的立场。

    换言之,就是这个人的屁股到底是坐在了哪里,这个人到底是为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故是,因为所属的利益阶层、利益集团之不同,各国、诸族英杰对莘迩做出的评价,由而自也就有很大的不同,或褒或贬、或心向往之、或如仇雠,或重视、或轻视,或不带感**彩。

    有如蒲茂者,虽朔方暂由莘迩占据,看似他对莘迩像不怎么在意,可这是因他一时腾不出手之故也,实际上,他对莘迩的看法,已非数年前的轻视,早就认为莘迩是“陇地之小狡”了。

    特别在闻知到莘迩於定西施行的三省六部制、勋官制、武举等诸项新政以后,蒲茂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新政在集权、强军方面较与唐室旧政的极大优势,更因此抬高了对莘迩的评价。

    私下里,蒲茂还与孟朗讨论过莘迩的这几项新政。

    他问过孟朗,三省六部、勋官、武举等制是否也可在秦国施行?

    秦国的国情与定西不同,两国虽皆唐、胡杂居,但秦国是戎人当权,氐人、羌人是秦国的“国人”,诸族胡人在秦国是统治者,故秦国的政治制度,蒲茂再是自诩“王道之政”,究其根本,现下实与魏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也是唐制、胡制并用。如蒲茂与魏主一样,自称天王或皇帝之外,还自称大单於,设立中央朝廷之外,还设的有单於台。因此,莘迩的新政很大程度上说? 秦国除非完全、至少也要大部分的唐化? 否则? 是没法照学的? 就算强搬过去? 也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多只能适用於其国内的唐人? 其国内大量的诸族胡人是没法适用的。

    出於此虑,孟朗没有给蒲茂确凿的答复? 只是说攻灭魏国是他们当前的首要大事,最好不要分心? 故此蒲茂尚未组织臣僚对之进行具体地探讨和筹划。

    不过,话说回来? 不再轻视归不再轻视,察觉到了莘迩新政较与唐室旧制的优势归察觉到了? 归根结底,蒲茂对自己的“王道之政”、对自己“以仁克暴”的政治方略还是怀有充分的信心的,他并不担忧莘迩凭借几项新政就能彻底改变陇州地贫民少的先天不足? 就会能成为他一统北地、乃至天下的强敌,因此? 他目前对莘迩的重视,也就只限於重视而已。

    蒲茂打算着,等解决了慕容氏,占下了北地,就调集兵马,不仅要夺回朔方,陇西、冉兴故地他也要一并打回,形势允许的话,他还要打进陇州去,好好地拾掇一下莘迩,也省得他这两年跳的这么欢,又是抢冉兴、又是抢朔方!还把俘虏到的大秦将士,许多都发配到西域受苦,真当大秦打不过他么?泥菩萨尚有三分土性,况大秦天王?说实话,蒲茂早就生气了。

    只是,毕竟要与魏主、贺浑邪等“残暴之徒”做一个鲜明的区别,蒲茂已经想好了,对待莘迩,他还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没办法,谁叫他是大秦天王,谁叫他心怀大志,要做当世明君呢?自古以来,但凡明君,又有哪个能够随心所欲呢?他仍且得宽大为怀,以仁化之。

    有时半夜睡不着,他就计划,等打下了河北,准备用兵陇地之时,他一定要如此前给赵宴荔、麴球等这些敌酋、敌将在咸阳城中提前预备下宅院一般,也给莘迩预先备个宅院,好叫他“俘”至如归,并如重用姚桃等前敌一般,待至灭了定西,擒获到他,也给他封个侯,赏个大官儿。

    有如贺浑邪者,他的地盘与陇州相距两千余里之远,两下八竿子打不着,两人没有过任何的接触和交手,他对莘迩的评价,就没有蒲茂这么高,只认为莘迩是个算会打仗的。至若莘迩施行的新政,他也听说了,然而毫无兴趣,倒是对定西那个近年译作风行诸地、声名鹊起、号称能掐会算,於徐地的名头几与佛澄和相齐的“西域神僧”鸠摩罗什很感兴趣,数次郭樱桃等亲近左右提起,想把鸠摩罗什请到帐下,好方便时时用他卜算。

    再如桓蒙者,简而言之,自成都一见,他越来越觉莘迩是个人杰,尤其是莘迩的新政传到荆州后,他为之拍案,认为莘迩的这几项新政,正是针砭时弊的良药。

    身在江左唐国,桓蒙对唐国官僚的“望白署空”、朝廷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效率低下,以及营户之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他是亲身感受,却虽拍案称赞,限於唐室朝中阀族独大的局面,他亦深知,莘迩的新政是断难在唐国施行的,好几个夜晚,他都披衣踱步庭中,为此嗟叹。

    掌权者对莘迩的评价各不相同,士、民们对莘迩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

    如那刘壮,认为莘迩是个仁厚的人;如那陈常哥,认为莘迩是个“大好人”。

    而如那宋闳、氾宽,虽未曾公开说过,私心里,却俱皆理直气壮地认为莘迩是弄权的奸佞。

    李基从未见过莘迩,他听说过的莘迩的那些事,与冯宇听说到的那些一般无二,因没有与莘迩亲身的接触过,他不好对莘迩的性格做评价,但根据莘迩做下的这些事,他的心中,对莘迩却是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评判,他旁顾左近无有外人,便说道:“莘幼著者,吾唐人之英也。”

    冯宇问道:“将军以为他是英雄么?”

    “以陇之一隅,抗举世之胡,虽秦之强,不落下风,兼具仁人爱民之心。此等人物,难道称不上英雄么?”

    冯宇若有所思,说道:“将军说的是!”

    他还想再问什么,李基是个谨慎的人,不愿在秦营中说太多赞誉莘迩的话,一来,定西是秦国的敌人,二来,莘迩是唐人,便制止住了他,改换话题,不再说这个,笑顾王农,说道:“石奴,你家在壶关,今我军助杨满攻上党郡,你作为地主,到了上党,可得尽尽地主之谊。”

    壶关是上党郡的一个县。

    王农不但是李基手下的头号猛将,而且还是李基统率的这支乞活军中上党籍贯战士的头领。

    自其曾祖流离河北到今,王农家离开乡梓之地,已然数代,如今马上要回到家乡了,但王农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高兴表现,他随口应道:“何须将军说?到时,咱们不醉不归。”

    李基问他,说道:“石奴,我观你心不在焉的,怎么?有心事么?”

    王农仰起头,一双怪眼落瞧向李基,说道:“将军,咱们真的去打上党郡么?”

    “这不是咱们军中诸位将校,之前已经议好的么?大王都允许了,此事还能有假?”

    王农嘟哝了一句。

    李基没听清,问道:“石奴,你说什么?”

    “末将说,弃了攻克邺县的头等大功,去打上党,太过可惜!”

    李基默然,心道:“前攻洛阳,石奴於城下刺伤慕容武台,一举名扬,大王喜石奴之勇,虽未从我部中把石奴要走,然待其甚厚,以百金赐之,且许石奴,等到打下了邺县,再给他一并酬功,给以擢拔。石奴必是因此,不愿跟我去打上党郡吧。”

    他看了看王农低落的面孔,又想道,“打邺县,当然比打上党郡的功劳大,可我并州乞活,因胡虏而背井离乡,数十年间,多少人惨死於胡虏的刀下,与胡虏有血海深仇,吾父临终,握我手而切切嘱我,命我‘勿事胡’。今观北地,秦独强盛,得一统北地者,或必秦也,我今投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保全我帐下数千乞活男儿的性命,大王固仁主也,然终究胡人,我又岂可真的甘作秦臣?石奴之心,我知;我之心,石奴不知也!”

    却是,李基宁肯舍弃打邺县的大功,决定去打上党的原因,正在於此!

    只这番心思,李基没法对王农说,沉默了片刻,他笑道:“石奴,并州的魏虏守兵多在晋阳,上党郡没多少魏虏的守兵,想必很快就能把上党郡打下,待打下了上党,你再回来大王帐下效命,攻打邺县不迟!”口中如此对王农说,心中想道,“今还并州,打下上党郡,使我部下的兵卒们各归本乡之后,石奴如欲再为大王打邺县,就随他,我则解甲归田便是!”

    王农想了想,李基说的有道理,不快的神色顿去,喜上眉梢。

    李基带头,王农、冯太、冯宇从后,四人回到本营,传达了蒲茂的旨意,闻得将还乡里,上下将士欢声雷动,一日间做好了备战,次日便就拜辞蒲茂,拔营往去上党郡。

    ……

    说到对莘迩的评价,定西国中,谷阴城里,於李基等启程赶赴上党郡的次日下午,一人披头散发,踞坐於中台刑部刑部司的堂中,手指堂顶,正在大骂莘迩。

    只听他骂道:“苍天无眼,怎不打个雷,劈死了莘阿瓜!”

    在此人周边,坐了十余个刑部的官吏。

    官吏中一人起身,三两步到这人身前,劈头盖脸的就是两个大嘴巴,说道:“宋羡!你为何被带到此处,心里没数么?不知悔改,好生认罪,还敢詈骂朝廷重臣?可知此乃罪上加罪!”

    骂人的,是宋羡。

    打人的,是姬楚。

    姬楚便是被黄荣之计毒死的姬韦之子,三省六部制施行之后,莘迩迁他进了中台,他主动请求到刑部为吏,现是刑部刑部司的一个令史。至於宋羡缘何会这般狼狈的在刑部刑部司的堂中?自是他“传播谣言,诬陷莘迩”的事发了,黄荣把需要的证据已经尽数弄到了手,然后在今天的朝会上,上表弹劾於他,遂朝会过后,奉左氏的旨意,刑部司派吏把他抓了来讯问。

    宋羡嘴角淌血,瞪着姬楚,说道:“你敢打我?”

    “打你怎样?”

    姬楚的父亲姬韦,按照朝廷的定论,是被受宋方指使的段承孙毒杀的,宋羡与宋方的亲密关系,定西的朝臣、士流无不尽知,面对这个极大可能也参与到了毒杀其父事中的家伙,姬楚下手绝不留情,两巴掌打得很重,他说着,举起手,作势还要再打。

    宋羡下意识地一缩头。

    姬楚鄙夷地说道:“就这点胆色,还敢叫嚣?我劝你,老老实实地认罪!莘公的手书刚才给你看了,写得明明白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若老实认罪,莘公大人有大量,也许会给你一个全尸!你若执意顽抗,死不认罪,宋方的下场你是亲眼见到的,那就是你的下场!”

    宋羡身为阀族子弟,却被姬楚这个二三流士族的子弟痛辱,本已怒不可抑,闻得姬楚说到宋方,越是悲愤,他目如喷火,叫道:“莘迩奸贼,也配称公?我骂他如何?他恃兵骄横,弄权於朝,我定西国中上下,有谁不痛恨他?有谁不骂他?何止骂他,吾兄为其所害,我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戟指姬楚,质问说道,“贱奴!你说‘我为何被带到此处,心里没数’?乃公就是没数!你告诉乃公,乃公为何被带到此处!你告诉乃公,你凭什么把乃公带到这里!”

    姬楚说道:“你与西郡成弘、祁连王正等等诸囚来往的书信中都写了什么,你不知道么?你与你的族中兄弟都说过什么,你不知道么?你与成弘、王正等的那些书信都已被我司查获,成弘、王正等囚也都承认了书信属实,你的族兄宋侍郎把你说的那些话记写成文,亦给了我司!人证、物证俱全,你还装糊涂?”

    在与西郡中正成弘、祁连名士王正等人的书信中,宋羡以幸灾乐祸的语气,写了那个造谣莘迩的流言,这是确凿无疑的证据,但宋翩的证词则完全是虚构的。

    宋翩当年的反戈,是导致宋方被杀的原因之一,宋羡恨宋翩入骨,怒骂道:“宋翩也配作姓宋!也配作乃公族兄?他就是莘阿瓜的一条走狗!我兄被他诬害,他现又来诬害於我!你去问问,自我兄被他害死后,我何时与他再见过面?我与我的族兄弟们说过什么,他从哪里知道的?什么证词?全都是诬害之言!”恨恨说道,“此等趋炎附势、无情无义得东西,真我宋氏之耻也!等着吧,我必去书家长,把宋羡开革出我宋家!”

    姬楚蔑笑说道:“怕你是没去书宋公的机会了!”

    他转与坐在堂上主位的刑部司主事卫泰说道,“宋羡怙恶不悛,拒不认罪,下官愚见,也不必再讯问了,我司依按人证、物证给他定罪即可。对此等恶徒,下官以为,当从重处罚,及早严惩,好上以明国家法律,下止不轨之徒对莘公的造谣污蔑,还莘公清名!”

    卫泰是麴爽的故长史,系麴爽之亲信,来审此案之前,麴爽给他有过交代,说:“宋羡是宋家子弟,这个案子,务需慎重处理。”於是,卫泰忖思稍顷,说道:“此案是太后亲自下旨,命令查办的,尽管证据确凿,却也不能草率从事。姬君,我看还是禀与令公,请令公定夺吧。”

    姬楚不太情愿,可麴爽是中台令,卫泰要禀请麴爽决断,他亦无法反对,只好应诺。

    却在此时,宋羡冷笑起来。

    卫泰问道:“宋君,笑什么?”

    宋羡说道:“太后亲自下旨,命令查办的?太后、太后,哈哈,哈哈。”

第四十章 宋羡破罐摔 不闻蝉鸣噪

    卫泰皱起眉头,说道:“宋君,身为人臣,言及君上,岂可无礼?你一个劲莫名其妙的笑甚?”

    宋羡说道:“我笑甚?你说的不错,我就是在笑‘莘’!”

    “什么意思?”

    “太后与莘阿瓜是什么关系,你不知道么?”

    卫泰不解其意,说道:“太后是临朝称制,莘公为我定西大臣,太后与莘公自是君臣关系。”

    宋羡仰头大笑,说道:“好一个君臣关系!只怕是帷幕之中的……”话没说完,叫唤出声,叫道,“哎哟!”爬将起来,扭脸怒目,骂道,“姬楚,你个贱奴又打乃公!这次还是偷袭!”

    却是姬楚听出了他想说什么,及时地一脚把他踹翻,打断了他下边的话。

    卫泰也反应过来,大惊失色,按住案几,猛地从坐榻上跳起,指住宋羡,颤声说道:“宋羡,你、你,你怎敢……”震惊之下,话都说不囫囵了。

    刑部司的头面吏员现下俱在堂上,这些吏员部分是黄荣、羊髦、唐艾、孙衍等举荐的寒士、寓士,也就罢了,他们算是莘迩一党的人,便是宋羡的话再骇人耳目,料他们亦不会出去乱说,但这些吏员之外,余下的则皆是出身於陇州的右姓士族的,这些右姓子弟,却多非是莘迩一党,其中甚至还有不满莘迩“弄权”的,卫泰生怕宋羡再说出什么不堪入耳的东西,被他们传将出去,弄得个满城风雨出来,那么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案子没法往下审了,卫泰勉力定住神,赶紧令道:“姬令史,快,快把宋羡带下去!”

    姬楚招呼堂外的吏卒,进来了三个身强力壮的,一个抱头,一个拦腰托起,一个捉脚,把宋羡抬了出来。宋羡边挣臂踢腿,努力反抗,边乱声叫道:“莘阿瓜秽乱……”

    姬楚急步赶上? 仓促间? 手头没什么物事,把自家腰间的香囊揪下,强塞入了宋羡的口中? 命令那几个吏卒:“将他带到狱中后? 把他独自关押? 绑结实了,嘴也给堵上!”

    吏卒中带头的应道:“是。”

    姬楚又道:“你们刚才听到什么了?”

    能在中台当差,无不是机灵之人,三个吏卒齐声答道:“什么也没听到!”事实上,他们虽听到了“莘阿瓜秽乱”五字? 但单只这五字? 他们其实也确实没明白宋羡是何意思。

    吏卒们抬着兀自奋力挣扎、呜呜囔囔不休的宋羡出堂,自将之送去四时宫外的一座狱中。

    刑部司是审案的,不管关押犯人? 没有牢狱,四时宫外的那座狱,是令狐奉在世时新建的? 专用以关押犯案的朝中大臣、定西贵族,可以说是定西国的诏狱之一了。——说来也巧,这座牢狱建造之时,宋方正得宠於令狐奉,此狱的选址、建造,还都是宋方主持的,而且此前宋方被下狱,被关进的也是这座牢狱。

    宋羡被抬出去后,堂中鸦雀无声,十余个吏员,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出声的。

    卫泰抹去额头上淌下的汗水,晃了晃他的大脑袋,顾视众吏,说道:“宋羡方才所言,我是一点没有听懂,完全不知他在胡言乱语些甚么!你们有谁听懂了?”

    众吏异口同声,答道:“下官等也没有听懂!”

    一人说道:“想那宋羡,娇生惯养,打小锦衣玉食,从未受过苦、受过罪,今因造谣、诽谤入狱,说不得,是因为惊恐过度而忽患失心疯了吧?故满口胡言,不知所云。”

    又一人说道:“下官听宋羡说,‘只怕是卧漠之中的’,此‘卧漠’是何意也?说的可是莘公曾领兵渡漠,征伐朔方之事么?他又说,‘莘公怀鸾’,鸾,神鸟也,他这是不是在赞颂莘公胸怀海内的壮志?”郑重其事地询问卫泰,说道,“下官愚钝,揣测不明,还请主事赐教。”

    说话的两人,前一个姓黄,是黄荣的族人,后一个姓方,是因羊髦之举荐而到刑部司任职的。

    卫泰松了口气,说道:“对,对,我也听到宋羡是这么说的!但具体他是何意,我亦不懂。或如黄君所猜,宋羡可能真失心疯了!”与姬楚等诸吏说道,“我现在就去把适才审问宋羡的经过禀与令公,你们各回本院去罢!”

    姬楚等应诺。

    一干吏员拥着卫泰出到堂外,他们各回自己的办公堂院,卫泰提着衣角,迈开大步,急匆匆地奔到中台的主堂,求见麴爽。麴爽的堂中,冷落无务,他闲着没事,马上就召卫泰进见。

    卫泰入到堂中,请麴爽屏退从侍,将那宋羡的言语,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报给了麴爽。

    麴爽听他说完,瞠目结舌,半晌无话。

    好一会儿,卫泰问道:“令公,底下该怎么办?”

    麴爽唉声叹气,失望地说道:“宋羡应是因闻他的此案,乃是太后下旨、莘幼著亲自督办的,自知必死无疑,遂横下心来,张口乱说!罢了,罢了,我与黄奴志同道合,情若兄弟,黄奴已逝,我常痛心,而黄奴生前,素爱宋羡,瞧在我与黄奴曾经的交情上,我本想救宋羡一命,殊不料,他却这般破罐子破摔!无可奈何,吾亦无法矣!元安,你尽快给他定罪罢!”

    麴爽推测得不错,宋羡正是因为自知必死无疑,所以才说出了那么两句的半拉话。

    却是莫看宋翩贪生怕死,宋家的子弟们,还是很有几个对得住他们阀族子弟的“骄傲身份”,不怕死之人的,宋方是一个,宋羡尝在谷阴的禁军中任过不短时期的军职,最高做过王国三军之一的长官,虽不通军事,毕竟掌过兵,亦有些烈气,也是一个。

    卫泰应道:“是。”

    他是麴爽的心腹,对麴爽的过往清清楚楚,对麴爽的心思也十分了解,见麴爽这般失望的模样,想道,“令公与宋方的交情,起初不错,后来两人虽未反目,实已不和,哪里称得上‘情若兄弟’?令公之所以欲救宋羡者,以我料之,十之**,是为了向宋闳示好,是想重拾起与宋家的旧谊,以借宋氏、宋闳在我定西士流中的名望,匹敌莘公。”想着,下意识地扫了眼冰清水冷的堂内和门堪罗雀,唯青石板铺就、此时数树落寞耸立於阳光下的堂外庭院。

    麴爽沉浸在失望中,没有注意卫泰的小动作,挥了挥手,说道:“你去罢。”

    卫泰问道:“宋羡系宋阀大宗子弟,身份非比常人,敢问令公,宜以何刑处之?”

    麴爽心道:“乱七八糟的话都喷出来了,还‘宜以何刑’?宋羡这小子,烂泥扶不上墙!自寻死路!”没好气地说道,“妖言诽谤,诋毁公卿,该处何罪?旧有案例可循,你可按之定刑。”

    诽谤此罪,久已有之,前代成朝取消了此条罪名,成文帝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之”,从那以后,以此罪相告的案例就少了很多,但如今战乱百年,这条罪又再度出现,唐国与尊行唐室律法的定西还好点,至少没有再把此罪正式列入到律法的明文中,但在胡人建立的国家里,此罪却是不仅再明文有律,为杜绝唐士轻视当权者,并被列入到了“重罪十条”之中,便是“不敬”这条包含的内容之一,——此“十条”,即原本时空后来的“十恶”。

    循按旧时的案例,此罪严重的,当处大辟。

    麴爽没有不杀宋羡的指示,那么其意,卫泰就明了了,显是要他按照最重的处罚,斩首定罪。想想也是,宋羡已说出了那种丧心病狂的话,这个人,谁还敢保?谁还敢让他活?只有砍头了事。哪怕宋家,纵或心痛宋羡继宋方之后,亦被莘迩杀害,这种情况下,也只会如避水火似的,忙不迭与他割裂,宋羡叫嚣要把宋翩开革出族,等宋闳闻获此事,却只怕作为宋家而今在朝中代表的宋翩的族籍不会被开,而他即使已被杀掉,他的族籍却也会保不住了。

    卫泰应道:“诺。”

    辞别出堂,到了本院,卫泰唤来姬楚,把此案的定刑任务交给了他。

    却那宋羡的一番“惊天之语”,虽是被姬楚、卫泰、麴爽等人压下,但麴爽等人的心中,不免因此胡思乱想。

    这几年来,不间断的大小赏赐不说,左氏时不时的,就召莘迩入宫,两人经常私下对谈,乃至朝堂之上,左氏看莘迩的眼神,现在回想,的确似乎就有些不对,难不成,他两人?

    麴爽等,有的想到这里,不敢往下想了,有的怀着恶意,继续往下揣测。

    这些不用多提。

    只说宋羡的那两个半句话,很快就传入到了莘迩耳中。

    传话之人,是羊髦举荐的那个刑部司吏员,此人名叫方元。

    方元伏地,没敢抬头窥探莘迩神色,在不长的安静过后,他听到莘迩从容说道:“可惜。”

    方元大着胆子,问道:“敢问明公,什么可惜?”

    “可惜宋羡昔日枉有风流之名,却是个银样镴枪头,才被下狱,就吓得失心疯。比之宋黄奴,差之远矣!”莘迩的声音平静温和,方元听他接着说道,“我闻宋羡喜好肥婢,此是可有?”

    方元答道:“确有此事。宋羡最好者,便是肥婢,下官闻说,他家中的婢女,尽是此类。其家婢五十余人,而其家每次为婢女制衣所费之绫罗,足够寻常女子百人所用。”

    莘迩叹息说道:“百姓民家,贫者衣不蔽体,宋羡家婢,竟衣绫罗。宋羡奢矣!”感叹了一句,转回正题,把他想说的话道了出来,说道,“他虽谤我,到底宋氏高门,定罪处刑之前,不可不给些照顾,此亦宣示我朝礼敬士流之意也。你,去他家,拣两个肥婢送去狱中服侍他吧。”

    方元万没料到莘迩会有此语,愕然了下,应道:“是!”

    打发了方元离去,莘迩独坐堂上,待了会儿,坐不住,翻看沙州、西海两地刚送来的有关两地郎将府设立进展、两地编户齐民对此政之反应,及两地被释为编户齐民的前营户对此政又是何种反应等事宜的汇报,也看不进去了,随手拿起日前张韶呈至的朔方大捷之军报,更看不进去,堂中越来越闷热,他强自镇定,又多坐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吩咐下去,叫府吏备车。

    待车备好,莘迩出堂到院,坐入车中,令道:“去四时宫。”

    今天不是王益富轮值的日子,宫门口没有见到他。

    莘迩这会儿也没想到这个宦官,於宫外等了不久,宫内传出旨,左氏请他进宫。

    宫中绿树成荫,往日莘迩入宫,甚嫌蝉鸣噪耳,今日却充耳不闻。

    来到朱阳赤殿,左氏仪表端庄,亲在殿门口,笑迎莘迩,说道:“将军,我中午时,不是叫你回家去,看看神爱么?却怎下午又再进宫?是有什么紧急的军务、政情么?”

    莘迩上午已入宫,与左氏见过一次了,当时是给左氏奏禀已把宋羡捕拿到中台刑部和沙州、西海的那两道公文,说罢公务,已近午时,左氏与他一起在宫中用的饭,吃饭时,说及到了令狐妍最近妊娠反应较大,左氏便嘱咐他,叫他下午不要去公府办公,回家陪陪令狐妍。

    莘迩答道:“臣府中的公务太多,本想是回家去的,可没有时间。”

    左氏在前,莘迩落了半个身位,两人差不多是肩并肩地往殿中行。

    左氏像是责备,又像是埋怨,改呼莘迩的小字,说道:“阿瓜,公务何日不能处理?神爱是你的发妻,因孕不适,你理当多加体贴。神爱的性子,咱俩都知,活泼好动,如今为你,听了我的劝,酒也不喝了,马也不骑了,整日闭门不出,已是不快,加上呕吐不适,心情定会更加不好。你作为人夫,这个时候,置之不问,於情何忍?你就愿意看她难受么?”

    莘迩说道:“是,太后说的是。只是,太后,神爱不喝酒、不骑马,怎能说是为了我?是为了她腹中的孩子啊。”

    左氏薄嗔也似,瞟了莘迩眼,说道:“孩子不是你的么?落草后,不随你的姓么?”

    莘迩不赞同左氏这话,但也无意与她争执,说道:“是,是,太后教训的是。”

    两人已到了丹墀下,莘迩伸出右臂,由左氏把手搭上,将她搀到了丹墀上。

    左氏落座,收回了葱白如玉的纤手,转而掩住红润得樱唇,轻笑说道:“将军是我定西的顶梁柱,我哪敢教训你!”

    也许是受了方元上禀的宋羡之话的影响,躬身侍立左氏榻边,小臂上犹存左氏玉手温暖的莘迩忽生起了种古怪的感觉,他没觉得自己是前世读书时所读到的那些如张居敬、多尔衮之类的人物,他居然想起了李莲英。这感觉实在诡异,并且让他难以接受,他慢慢倒退下了丹墀。

    左氏立刻感受到了莘迩情绪的微妙变化,妙目落他脸上,关心地问道:“阿瓜,你怎么了?”

    “……太后,臣有一事启奏。”

    “何事?”

第二十八章 贵非贫人想 京好鼠迹印

    令狐京反复考量,感觉已经思虑成熟,想道:“正无法阻止莘幼著攻取朔方,高充带回了这么一个消息,恰能为我所用。”

    他瞧了瞧外边的天色,才过中午,心中盘算,“我在朝中无官无职,要想借此消息,再阻莘幼著攻朔,还是得请氾公出面。

    “氾公这会儿还没下值,我名满京华,凡有访客,常传遍五城,为免导致惊动,我不好去他官廨谒他。莘幼著集唐千里、羊士道等人之才智,编了本《兵法新书》,教授营中将校,其中有言‘每临大事须静气’,此言甚是。我却也不必着急。等到晚上,乃去氾公家求见不迟。”

    拿好了主意,令狐京叫跪候在室外彩廊中的爱婢取来饭食。

    令狐京虽未入仕,贵为宗室,家有良田、牧场、坞堡、商铺,尽管不能与头等阀族家的富裕相比,钟鸣鼎食也并不缺少。

    不多时,五样菜色奉上。

    一盆热气腾腾的驼蹄羹,一份冒着寒气的冻鱼脍,一份蒸羊肉,一盘羊肝炙,一碟青蔬。

    五种菜,被摆在一个金质的圆盘上。

    圆盘可以转动。想吃哪个菜,就把圆盘摆放那个菜的位置转到面前即可。

    五菜外,一碗菰子香米饭;一叠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成的胡饼,饼上坼作十字;一壶酥酪。

    令狐京向来以节俭自居。只从菜品的数量上看,确实节俭。只有五个菜而已。而五个菜,已是贵族、士大夫中节俭之人的标准低配了。莘迩日常饮食,每顿也至多是五个菜罢了。

    但令狐京此五菜的含金量,却比莘迩惯常所食的“五菜”要高的多,或者可以说,莘迩日常所食的那些家常便饭,根本不能与令狐京的这五个菜相提并论。

    只那一盆驼蹄羹,就价值不菲,顶的上莘迩半个月的饮食开销了。

    大热的天,还能整来冻鱼脍,食材的成本之昂贵更是可以想象。

    驼蹄羹的做法还带着胡风,蒸羊肉的做法则已基本唐化,具体是:缕切羊肉一斤,豉汁合之,葱白一升着上,合蒸至熟;比起前两样菜,用料似乎不贵,但令狐京有个癖好,喜食羊脖肉,这一盘蒸羊肉所用之肉取得全是一岁羔羊的脖肉,就这么一盘肉,就要用到小羊数头。

    羊肝炙的做法也已唐化,材料倒是便宜,但吃肝讲究新鲜,一份羊肝炙的背后便是一到两头新被宰杀的羊。青蔬无用多言,吃肉吃多时,调剂所用,然在佐料上也是相当讲究的。

    菰是一种水本植物,气味清香,用菰子煮出的香米饭,香味四溢,闻着就食欲大增。陇地不产优质的香米,令狐京吃的,皆是胡商从外地运来的,物以稀而贵,价格高昂。

    至於上坼十字的蒸饼,这是从西唐一位士大夫家中传出的技巧,类似於莘迩前世吃过的开花馒头,是将生面发酵后再蒸而成的,松软可口,易於消化。

    ——发酵是当下新兴的技术,一般人家根本不知此术。前代成朝的成文帝尝有言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饮食这个东西,对贫寒百姓而言,果腹都是奢望,况乎下功夫琢磨?只有贵族才会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士大夫们有钱有闲,追求口腹之欢的很多,别出心裁,穷奢极欲,“日食万钱,犹恨俭率,无下著处”的不在少数,什么“燕髀猩唇”、“玄豹之胎”,都被他们搜罗上了餐桌。西唐的那位士大夫就是其中的一位,且是非常出名的一位,连宫中的御膳他都看不上,每次被唐武帝召见,从不吃太官准备的御食,唐武帝也只能允许他自带食物。他写了一本美食大作,叫《食疏》,流传颇广,发酵之法,令狐京即是从此书中学来的。

    酥酪,不是寻常的酪浆,是陇州鼎鼎大名的湩乳皮,状若银饼,皆乳酪膏腴之为。就是胡夷诸部的小率,也不是时常能吃上此物的。

    简而言之,尽管自诩节俭,令狐京这一顿饭也是穷人家幻想都幻想不出来的。

    丝竹的伴奏、歌舞的佐餐下,令狐京美美地吃了一顿。

    吃完,他的爱婢捧来一个玉盘,盘上放着两丸金色的丹药。

    玉盘泽润,金丹熠熠,观之仙气盎然。

    金色已是灿烂,加上玉盘的衬托,使那丹药的卖相愈发卓佳。

    这是令狐京府中方士专为他配置的养生仙药。

    令狐京知道五石散对身体有危害,从来不服,唯这金丹妙药,他坚信有益,一日不离。

    一晚上没睡觉,挺困的,吃饱喝足,把那两丸金丹服毕,令狐京敞开衣怀,**身躯,在院中的阴凉处兜了一圈,略作散药,却也顾不上宰予昼寝,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了,回到寝室,蒙头睡倒。

    睡到傍晚,他起的床来,午饭吃得太饱,不觉得肚饿,因就暂把晚饭省下。

    爱婢伺候着他洗漱罢了,翻了几章《老子》,令狐京吩咐备车。

    下人问道:“敢问大家欲乘何车?”

    今之士大夫出行,供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多,有为前代秦朝所贱,而本朝贵之的轺车,有各色的牛车,如乌盖长檐车等;有名为“鹿车”的一人所推之独轮车;有两人或四人或更多人肩挑的肩舆车,有由人抬着的篮子形状的篮舆,有二人垂手握持的版舆,有舆杠上加襻,人以双手持杠,以肩承襻的襻舆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士人可以视不同情况、不同喜好而随意择用。

    当参加清谈座会的时候,令狐京大多会选坐肩舆。

    四个衣衫锦绣、身体强健、绿眼浓髯的粟特胡奴扛着上无顶棚、形如坐榻的肩舆,侧面垂以薄纱的帘幕,微风一吹,纱幕招摇,一奴从行,打着长柄的团扇,倾斜於在坐者的身后,用以遮阳,人斜倚舆上,帻巾傅粉,褒衣博带,大袖飘飘,招摇过市,不避路人拥睹,极有神仙之范。

    而且肩舆还有个好处,便是到了主人家时,不用像骑马、坐车那样,还得下马、下车,健奴扛着肩舆,直接就能迈过门槛,进入院中,如此,遂能尤显舆中人晏然风流的仪态。

    令狐京考虑到去见氾宽这事儿,最好不要使莘迩立刻得知,故此没有选择肩舆之类的出行工具,想了想,说道:“犊车吧!勿取长檐,通幰可也。”

    长檐车形状时尚,容易引人注目。幰,车上的帷幔之意。通幰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牛车,车上加盖一层帐幔,覆盖车厢。此车本是高级官员可乘,如今已逐渐普及到中下阶层。

    下人应命,出去备车。

    令狐京换了身鹤氅,收拾停当,带着衣服上浓郁的熏香,迈步到庭,来至前院。

    他的爱婢帮他撩拢起垂拖近地的衣裾和大袖,他捉羽扇在手,踩着银凳,登入车中坐下。爱婢随后跟着入车。

    暮色深深,夜色将至。

    牛车缓缓地驶出令狐京家的家门,十余个唐、胡大奴,三四个俏美的小奴,紧紧随从。

    从里中行到街上。

    街上人声嘈杂,唐、胡、西域胡诸族百姓,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有刚下值不久,结伴出来闲逛的各府、官寺小吏;有从“市”中打烊,步履匆匆,赶回家去的商人;有挑售菜蔬的小贩,约是累了,蹲在道边茂密的绿树下歇息;有临街买酒的顾客,与当垆的妇人讨价还价。晒了一整天的青石板路上,余温犹热,杂以行人的吵闹,充满烟火之气。

    令狐京挑帘外看,俊朗的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在卖力扇扇,为他取凉的爱婢媚声问道:“大家看到什么了?这么开心。”

    令狐京扭过头,说道:“我看到什么了?还能有什么,无非街上百姓。”

    “百姓哪里不能见?尽是些粗俗鄙人,脏污不堪。就是见到,也臭烘烘的如同猪狗,使人憎厌。小婢每次出街,对他们都是躲之不及,唯恐碰到。值得大家这般愉悦?”

    令狐京脾气好,有耐心,不以爱婢的身份低贱而就不屑解释,说道:“话不能这么说,百姓者,是国家之本啊!固然粗俗,确乎鄙人,然若无黔首百姓,何以存士流?士流不存,何以有国家?‘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圣人之教。你不要轻视黔首啊。

    “而今海内战乱,我陇独得保全。关中、河北、中原的百姓如在水火,而我陇的黔首百姓却能够乐业安居,想到此皆我令狐氏祖宗之功也!我身为祖宗苗裔,如何能够不快乐?”

    他伸出白皙的手指,朝外点了点,笑对爱婢说道,“而且你知道我的,生性疏懒,唯一的爱好,是晨起欣赏案面尘上留下的昨夜鼠迹,斑斑趾痕,天真自然。我没什么了不得的心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志向,只愿时时处处,能得常见我谷阴城中是此黔首点点!阿娇,此亦一天然也!”

    令狐京好看鼠趾留下的印迹,因此不许奴婢勤擦家中的案几、地面,积尘常满案、地,每天早上起床,他首要一件事,便是寻有无鼠迹留存。

    此时城中街上的百姓点点,在他眼中,虽然是“国家之本”,但从他所好的天然真趣之角度去看,却也如可与斑斑鼠迹等类,亦同样是很合乎他的名士审美了。

    令狐京的爱婢阿娇不懂他的话,出於崇拜,更加用力地扇起大扇了。

第二十九章 且失征虏信 鲜少真矛盾

    夜色降临,牛车停在了氾宽家的门前。

    闻报令狐京来访,氾丹亲自出来迎接。

    两人在门口对揖,行过宾主之礼,於成群奴婢们的簇拥下,进到宅中。

    氾宽已在堂上等候。

    令狐京最近与氾家来往密切,隔三差五的就会来氾家一趟,或者氾丹会去他家拜访一次,以便两下根据朝局的变化,及时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但氾宽还是严守士大夫相见时的礼节,身为尊长,等令狐京先行过礼后,才笑语殷殷地请他入座。

    看到令狐京额头上汗水涔涔,把脸上傅的粉都冲淡了些,氾宽便说道:“鲜少,天气如许闷热,我适才观天象,看样子是要下雨了。何不等晚些,凉爽点了再来?”

    “录事公政务繁忙,京如来的晚了,怕打扰公的休息。”

    氾宽笑道:“鲜少真是细心。”

    “录事公用过饭了么?”

    “已经用过。”

    闲聊几句,氾丹性子急,开口问道:“鲜少,你今晚前来,可是有事?”

    令狐京取出他兄长令狐曲的来信,由侍立榻后的小奴将之呈给氾宽,说道:“吾兄昨日有封信到,请录事公观阅。”

    氾宽展信看罢,眉头一动,说道:“高充回朝的路上,在荆州,被桓蒙召见,桓蒙有意伐蜀,请我朝相助?”

    令狐京一副灵珠在握的样子,说道:“录事公,前阻辅国……,不,征虏将军用兵朔方虽然不成,但今凭京兄此信,京之愚见,征虏对朔方的图谋,咱们一定是能使他就此寝息了!”

    小奴把信转给氾丹。

    氾丹一目十行,飞快看完,沉吟片刻,说道:“鲜少,你的意思是?”

    令狐京示意跪侍脚下的阿娇给自己取冰凉的葡萄吃食,一边笑道:“如京经常所说,京观征虏将军此前执政行事的风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特别重视‘大义’,每每以‘大义’压人。有些事按理来说,本是不该做的,然而被他用朝廷、百姓等等的大义往下一压,於是往往就会出现朝中的诸公纵怀反对,却也不得不哑口无言的情况,而竟遂使他心意得成。

    “要论‘大义’,还有哪个能比得上江左朝廷?桓公是江左朝廷的重臣,他起意伐蜀,邀我相助;用此为借口,京料之,征虏将军势不能反对矣!

    “他不能反对,就只能出兵蜀中;而只要出兵蜀中,取朔,不就自然而然地不复再提了么?”

    氾丹了然令狐京的意思,说道:“这叫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令狐京说道:“正是如此。”

    氾宽考虑了一会儿,说道:“用江左朝廷的大义压征虏将军的话,诚如鲜少所言,他一向好扯起大义做大旗,兼且他刚得到江左的封拜,想来他是无法拒绝的;但是鲜少,文少信中写得明白,伐蜀,现下还只是桓蒙个人的想法,他尚未奏请得到江左朝廷的同意。如是江左朝廷不同意他伐蜀,那咱们的这番谋议岂不就是镜中之花,无根之木么?”

    “文少”,是令狐曲的字。

    令狐京没有入仕,限於可用的人手不足,对域外各方势力的情报搜集工作,不如莘迩做得到位和广泛,因是对桓蒙的性格,他不太了解,不像莘迩,他没有能做出“即便朝廷不允,桓蒙也有可能伐蜀”的结论。

    不过,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他答道:“便是江左朝廷不许桓公伐蜀,但江左与我道路隔绝,消息不易通达,等传到我国,怕也至少得是入冬、乃至明年了。眼下七月,到冬天还有小半年,到明年,时间更长;录事公,谁能保证在此时间段内,不会有别的事情发生呢?”

    令狐京这句话的涵义很深。

    氾宽、氾丹父子品味良久。

    氾宽说道:“这话倒也是。”顿了下,又说道,“而下的当务之急,是把征虏谋朔方的意图给破坏掉,至若其它,大可缓缓谋之。”

    令狐京悠悠说道:“且如借此能把征虏的攻朔之策给破坏掉,还有一个大大的好处。”

    “什么好处?”

    “征虏与拓跋部已然订盟,拓跋倍斤把他的从子都派来我国了,而一旦此事最终不成?录事公,你猜拓跋倍斤会怎么想,会有什么反应?”

    氾宽大笑,说道:“还能怎么想?必会认为征虏这个人太不可靠!言而无信。”

    令狐京笑道:“既然因为此事,拓跋倍斤信不过征虏了,那即使桓公伐蜀不成,而征虏於今年冬或明年春,终是又能再次提出攻朔之策,那拓跋部还会再肯与他联手么?没了拓跋部的联手,千里漠海险要,辎重难以运输,征虏又还能用多少兵马去攻打朔方?兵少,不足用;兵多,难以遣。到的那时,京以为,不用录事公再费心谏止,征虏自就陷入两难了。”

    氾丹拍手称赞,说道:“妙,妙!”夸赞令狐京,说道,“鲜少,卿真有奇谋!”

    氾宽捡起氾丹“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话头,笑道:“莘幼著写《矛盾论》,在士流中的名声鹊起,可他能够想到,坏他攻朔的正是矛盾么?我看啊,鲜少的这番高明谋策,才是真的《矛盾论》。”大笑不止。

    吞下阿娇递上的葡萄,令狐京惬意地吃下,把葡萄核吐出到阿娇的嫩手上。

    ……

    两天后,朝会。

    氾宽上书,以令狐曲的信为依据,言道:一则,朝廷将要伐蜀,定西作为藩国,不可不助,二来,蜀中如被克复,则秦州三郡、蜀中、荆州将连成一片,对定西也会极有益处;总结提出:应该放弃攻朔的计划,改而协助桓蒙伐蜀。

    出乎了氾宽父子等人的意料,莘迩没有激烈的反对,甚至连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说,痛快地接受了氾宽的意见,在朝堂上当场表示,自愿放弃攻朔,改以伐蜀。

    这叫氾宽父子等人都有点摸不着头脑,搞不清他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却是,莘迩与羊髦、唐艾等人已经细细议过。

    众人达成共识:若是氾宽等果以“桓蒙伐蜀”这件事做文章,以朝廷大义压下来的话,加上伐蜀对定西确然有很大的好处,那么与其冒着可能会“损失人望”的危险而进行反对,还不如索性赞成。

    赞成,不会有损人望,还会在朝野的士民中,给莘迩竖立起一个“一心为公”的光辉形象。

    当然了,赞成也有坏处。

    最大的坏处有两个。

    一个是将会给拓跋倍斤造成“失信”的恶劣印象,乃至会让拓跋倍斤认为,莘迩在定西朝中其实压根不是什么权臣,也不是什么重臣,反而是个说话没有分量、不及氾宽的人罢了。

    一个是如果攻朔,大部分的战功都会是莘迩的;而倘使相助桓蒙伐蜀,秦州的驻兵、东南方麴家的部曲,就不能不用,换言之,若是伐蜀功成,那么战功就得与令狐曲和麴家分。

    第二个坏处还好挽回一点,莘迩已然决定,如是伐蜀,他要亲为主将。

    可第一个坏处,该如何才能把其影响降到最低?

    ……

    高充身为刚回国的使臣,今天也参加了朝会。

    朝会的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由高充汇报江左朝廷给令狐乐和莘迩的封拜,及他在江左的见闻。随之,才是氾宽的上书进言。

    高充早前不知道莘迩有攻朔之谋,回来后才知道的。

    当时他就懊悔,不该在秦州的时候对令狐曲说“桓蒙有意请定西协助伐蜀”。

    今日朝会上,果闻氾宽以此为武器,破坏掉了莘迩准备已近两月的攻打朔方之事,他更是追悔不已。

    朝会散了,出到宫外,他追上莘迩,悔恨地说道:“坏明公攻朔之策者,非录事公,实为我!敢请明公治罪。”

    莘迩宽容地笑道:“我欲攻打朔方这件事,你之前并不知晓。不知者不罪,何罪之有?况助桓公伐蜀,於我朝亦大有利,你非但无过,而且有功!”

    高充固请罪。

    莘迩佯装不快,说道:“卿以愚蠢视我么?”

    高充愕然,说道:“充岂敢?”

    莘迩笑道:“迁怒於人,那是蠢货才干的事!更别说,攻朔之策,卿原本不知。就算迁怒,我也无从迁怒於卿啊?卿素从容,今日缘何这般狭促?”

    瞧见氾宽昂首挺胸地也从宫中出来了,陈荪等先出来的,则不住地往自己这边打望,莘迩捉住高充的手,拉他共上己车,笑道,“拓跋倍斤的从子拓跋亢泥在都,我今晚宴请於他,你跟我一起参加!拓跋部远在边野,受我王化浸透不深,你刚好可以给他讲讲咱们大唐的江左人物!给他开开眼界。”

    坐在车上,回家的途中。

    想到朝会上氾宽口若悬河的姿态,莘迩不被高充注意的轻轻皱了下眉头。

    令狐京与氾家的来往越来越密切。

    只一个令狐京或令狐曲,或者只一个氾宽,都无足轻重。

    但他们两边,一个是现今手握封疆大权的宗室,——秦州虽小,只有三郡,行政单位却是州,乃是能与陇州、沙州并列的高官重职,且令狐曲手底下,不管多少,还有兵马;一个是朝中名义上的群臣之首,一外一内,内外相应,若是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的话,恐怕早晚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

    莘迩微笑着落目高充脸上,听他说话,分神想道:“令狐曲、令狐京兄弟与老氾父子间,令狐兄弟以宗室之亲,出掌边州,是关键。令狐兄弟中,坐拥秦州的虽是令狐曲,但名声大、有智谋的是令狐京,也就是说,他兄弟间的关键,又在令狐京。

    “桓蒙请我定西协助伐蜀之事,令狐曲首个告诉的人,只能是令狐京。建议氾宽上书,破坏我攻朔之策的,必然便是令狐京了!上次氾宽阻我攻朔,我猜是陈荪给他出的主意,但后来发现,陈荪那几天并没有登氾宽的家门,於今看来,是我猜错了,也定是令狐京无疑!

    “相当长的一段时月里,我只把令狐京当作了是一个善於清谈的名士之流,倒是小觑了他。我得找机会,试探试探他,看看他到底想要干些什么!”

    令狐京一直白身,没有官职,莘迩以前确是对他颇有忽略;结果一不留神,就被令狐京给他狠狠地使了个绊子。令狐京,已到必须解决的时候了。但怎么解决?尚需寻找机会。

    莘迩浑若无事地与高充谈笑不绝,把思维从令狐京身上,转回到了拓跋倍斤和晚上宴请的拓跋亢泥身上,心道:“该怎么把我‘失信’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免我再用兵朔方时,拓跋倍斤不再信我?与千里、士道、长龄、景桓、异真等议了两次,也没商量出个好办法。……罢了,为今之计,老子也只能用我惯伎,‘以诚取胜’了!”

第三十章 勃野叱亢泥 割臂为誓约

    拓跋亢泥是拓跋倍斤四弟拓跋勿之子。

    拓跋倍斤的长兄,上任的拓跋部酋率拓跋槐迤死前,遗命把部率的位置传给拓跋倍斤。

    当时拓跋倍斤尚在魏国做人质,便有拓跋部中的权臣,以此为借口,想要改变拓跋槐迤的遗令,又因拓跋倍斤的三弟拓跋通刚猛,喜怒无常,遂杀掉了拓跋通,试图拥立拓跋勿。

    但被拓跋勿拒绝了。

    拓跋勿说:“吾兄居长,自应继位,我安可越次而处大业。”拓跋倍斤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拓跋勿排行第四,即使按照“兄终弟及”的次序,也轮不到他。遂自诣魏国的京都邺城奉迎,请身留为质。魏主慕容暠义而从之。拓跋倍斤即位,乃分国半部以与之。

    ——拓跋勿是个聪明的人,他不肯继承大位,大约确有不可“越次”的缘故,然而主要的原因断非如此。

    应是两条。

    首先,他的三哥被权臣给杀了,那权臣有这样的胆子和势力,那如果他敢继位,很大的概率只会成为一个傀儡。

    其次,依照胡人的法统,拓跋倍斤的继承权优先於他,酋率之位旁落,倍斤岂会甘心?倍斤在魏为质子十几年了,与魏国的君臣很熟,料来肯定是会借兵夺位的。而拓跋部近年来的日渐强盛已经引起了魏国的担忧,魏主慕容暠非是庸人,也定然不会放过这个挑起拓跋内乱、借机削弱之的大好机会,不是十之**,而是百分百的,必会与倍斤一拍即合,打起“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旗号,派兵护送倍斤还代北。两下若是开战,拓跋勿自问,大约是打不过魏国的,再则,也会使拓跋部因此而陷入争权的内斗,白白地损失了自家,便宜了魏国。

    倍斤对拓跋勿的心思,想来也是了解的。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倍斤是出於何种缘由,总归是把酋率、可汗的大位让给了倍斤,并且还主动向魏主请求代替倍斤,在魏国做质。

    倍斤远离本部,在魏国十几年,於拓跋部内,暂时也缺少心腹、股肱,故而也就顺水推舟,给了拓跋勿极大的赏赐,就是“分国半部以与之”,把国内的一半部落都分给了拓跋勿。

    从这个方面来讲,作为拓跋勿的儿子,拓跋亢泥在拓跋部里边,实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只是,今非昔比,拓跋勿已经死了,他死后,拓跋亢泥没能继承他的权势与地位,分给拓跋勿的那一半部民,倍斤将之收回了。

    现在的拓跋部,除掉核心的本部外,被划分成了南北两部,南部由倍斤的妹婿,南匈奴遗种独孤部的酋大赵落垂执掌;北部由倍斤的庶长子拓跋氏执掌,已是完全没了拓跋亢泥的事儿。

    说实话,拓跋亢泥对此,那是怨望已久。

    这回来定西国,担任与定西合兵攻打朔方的联系人,是拓跋亢泥主动要求的。

    在来定西的路上,他就想好了。

    定西这几年,又是打柔然、又是打西域,还把蒲秦给打败,占下了武都、阴平、陇西三郡,国力与部队的战斗力着实不低,要是能通过朔方一战,得到定西的支持和扶持,对他在拓跋部中地位的提升一定会很有帮助。拓跋倍斤继位以来,南征北战,几无败绩,在拓跋部中的威望如今无人能及,早非昔日阿蒙,他也不指望能再像其父,拿到一半的部民在手,南北两部大人的位置,他也不去争,他只盼着,在打下朔方后,拓跋倍斤能够任他出为朔方的镇率。

    却是没有想到,兴冲冲地应邀前来莘迩的夜宴,酒到一半,结果听来了“定西不打算再攻朔方,而是改要协助江左伐蜀”的事情,他登时大怒。

    用力把手中的酒碗砸到地上,拓跋亢泥奋身而起,怒道:“是你们跑到盛乐,求着我家可汗,一起打朔方!咱们刚定的盟!男儿丈夫,说过的话转眼就不作数了么?说好的,咱们下个月就动手开打。我家可汗已在征南北各部兵了!现在你们不干了?我家可汗征到的兵怎么办?耽误的农时、牧时,对我部造成的损失怎么算?”

    他伸出手指,指着莘迩,大骂道,“秃发勃野还有脸说你是个讲信用的,到头来,仍是个狡诈无信的!唐儿就信不过,不能信!欺我太甚!”

    席上一人霍然起身,怒道:“你说什么?”

    拓跋亢泥看去,见是秃发勃野。

    秃发勃野在拓跋部,临走前,特地请得拓跋倍斤的允许,见了一见赵染干、阿利罗的弟弟赵孤塗。见到赵孤塗的时候,赵孤塗正与拓跋亢泥等拓跋氏的贵族子弟,一同在城外射柳游戏。

    射柳,是匈奴、鲜卑族人的一种具有军事性质的体育习俗,源於祭祀活动,现下於中原还没有大规模的传入,但在边地的唐人居住区,则已经有了。

    具体的玩法是:以柳条去青一尺,插入土中五寸,各以手帕系於柳上,作为记号;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能把柳条从去掉青皮后的白杆射断,又能及时催马赶到,以手接所断柳而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如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骑士驰马射柳之时,边儿上还会布置一些鼓手,每能断白,即伐鼓以作喝彩和助兴。

    秃发勃野打小在马上长大,精通骑射,一时兴起,就参与了进去。

    射了三次,三次皆是断柳白处,且手接而去。

    断柳白处,考验的是射术;手接而去,考验的是骑术。

    如此的骑射双绝,便是在年年征战,勇士辈出的拓跋部中也是少见。

    立刻就把拓跋亢泥、赵孤塗等人给惊住了。

    拓跋亢泥问他:“如你骑射者,在定西可称第一了吧?”

    秃发勃野示意鼓声停下,骑在马上,挽弓飒爽,微笑回答,说道:“我国骑射,当数麴鹰扬居冠。勃野此小技耳,比与鹰扬,望尘莫及!”

    这件事在拓跋亢泥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席上,见秃发勃野忿然作色,想起他的神射,拓跋亢泥的气势立刻弱了三分,兀自嘴硬,他说道:“我说唐儿不能信!”

    席上的诸人是来参加酒宴的,没人佩带兵刃。

    秃发勃野一手提起坐榻,作出要上去殴打拓跋亢泥的架势,逼视着他,叱声喝问,说道:“贼虏!你说谁是唐儿?”

    赵染干等人在座,也纷纷起身,俱皆怒视拓跋亢泥。

    一群髡头小辫的壮硕胡人之怒目,可要比一群宽衣博带的唐人士人之怒目,更有威胁力与杀伤力。

    拓跋亢泥下意识地退避半步,转目去看莘迩。

    莘迩举起双手,轻轻拍动案几,说道:“哎呀,你们这是在什么?快坐下,快坐下。”

    他亲自下到堂上,先把秃发勃野、赵染干等一一按回坐上,继而把拓跋亢泥也按倒坐下,抚着拓跋亢泥的肩膀,面色十分诚恳地说道,“亢泥啊,是我失信。你发脾气,你发怒,理所应当!换了我,也一样会生气的嘛!

    “但你与勃野他们不同,你的父亲曾掌半个拓跋部,你也算是半个可汗之后了,他们粗野不堪,你,应是能够通情达理的吧?适才老高已经说了,伐蜀,我实在是万不得已啊!就譬如你家可汗,如对你有何命下,你能不听么?江左的旨意,对我也是这样啊!

    “蜀地险远,是那么好打的么?且自李氏窃蜀以今,蜀地的唐人民不聊生,逃往外地者多矣,而下蜀地又半数都是僚人,僚人剽悍不知礼,儿子弑父,找条狗赔给家里,罪过就免了,凡杀人,美须髯者即剥其面,晒干了放在竹笼里祭祀,江左的士大夫以‘禽兽’比之。你说,这么一块不好打,住民又野蛮的地方,我去打它做甚么?可朝廷才封拜我为征虏将军,咱们实打实的说,朝廷对我这般恩厚,你知道的,我生性忠义,却如何能不以忠义报之呢?

    “对贵部可汗的损失,我愿意赔偿。亢泥啊,你血统高贵,勇武过人,我不瞒你说,本来打算攻下朔方后,我要向贵部可汗力荐,推举你镇守朔方。贵部可汗如肯接受我的举荐,我连我定西这边所分到地盘上的胡牧,也可送给你一并统带。现在,朔方虽是暂打不了了,但等到伐蜀事毕,朔方,早早晚晚还是要打的!你要能信得过我,我可与你割臂为约!”

    拓跋亢泥神色变幻,情绪慢慢平静下去,说道:“割臂为约?”

    “取刀来!”

    堂外的甲士用木盘盛着一柄短匕和一叠帛巾,送进堂上。

    莘迩取刀在手,撩起衣袖,在左臂上划了一道,倒持刀身,把刀柄递给拓跋亢泥。拓跋亢泥犹豫了稍顷,重新站起身来,接过刀,在自己的臂上也划了一道。两人用帛巾分别擦拭臂膀上的血迹。秃发勃野等人捧着个铜盆,侍立到侧。莘迩把帛巾丢进盆内,燃火焚之。等到帛巾烧成了灰,莘迩、拓跋亢泥各取了些,放入碗中的酒内,俱一饮而尽。

    这整个的流程是胡俗,表示盟约信誓。

    拓跋亢泥怒气褪去,露出笑容。

    莘迩做主,叫秃发勃野、赵染干等与拓跋亢泥依次干杯。

    几杯酒下去,方才的剑拔弩张顿然消失不见。

    重开宴席,诸人痛饮。

    酒酣,拓跋亢泥说道:“将军伐蜀,确是情不得已,但对我部的赔偿还是不能少的,不然,亢泥回去以后,怕是无法除去我家可汗的怒火。”

    “那是自然。亢泥,我没办法亲赴贵部,贵部可汗那边,就托你疏导开解了。”

    拓跋亢泥熟悉拓跋倍斤的性格,对抚平倍斤的不满,挽回莘迩失信的影响,还是很有把握的,说道:“请将军放心就是!”

    一席皆乐。

    饮酒到天亮才罢。

    次日,莘迩下午酒醒,没有多做休息,便就忍着宿醉后的头疼,开始安排伐蜀事宜。

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汉中 恳求太后教

    拓跋亢泥回代北,怎么安抚拓跋倍斤的不满,不用多提。

    八月初,果如莘迩的判断,桓蒙没有等江左朝廷的批复,上了道伐蜀的表后,便起兵出荆,开往蜀中。在桓蒙出兵之前,他先给定西去了道檄文,倒未胆大到私用朝廷的名义,只是以本官的身份,请求定西遣兵协助。

    黄荣、张龟有些小小的后悔,都道:“早知道无有朝廷诏书,桓蒙伐蜀,将军大可不与理会,仍攻朔方多好!”

    在接到确凿的军报,说桓蒙统带的唐兵只有两万上下,精卒不过万余之后,两人更是后悔。

    尤其黄荣,他私下劝谏莘迩:“蜀中虽刚经过内乱,能战之卒犹有数万,兼扼大江之险,亦一敌国也,桓公区区步骑两万,又岂能成灭国的大功?将军,不如放弃伐蜀,还是攻取朔方?”

    莘迩否定了他的建议,正色说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我已在朝中同意协助桓公伐蜀,怎能事到临头,却忽作改变?

    “且我同意伐蜀,本是为了我定西考虑。较以攻朔,伐蜀如能成功,对我定西的好处更大。便是一战不能灭掉蜀中,有桓公吸引蜀兵的主力,至少我军也可打下汉中、梓潼、汶山三郡。

    “退而言之,即便梓潼、汶山打不下,我将集中兵力,优先攻取汉中。

    “汉中与武都、阴平接壤,在其之东,由此东北而上,二三百里就是蒲秦的都城咸阳。只要能把汉中打下,不仅就此可以彻底改变我与虏秦的攻守局面,有助於秦州三郡的稳定,且能够经由此地,与荆州、江左进行较为畅通的来往,对我定西全局之安稳,亦有重要之意义。

    “景桓,我数日后便要领兵南下,你留在谷阴,不许妄议军事,为我在大王的身边守好就行!”

    这次协助伐蜀的兵马,莘迩、麴爽、氾宽等人经过讨论,定下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秦州的令狐曲部。

    一部分是戍卫东南诸郡的麴章等部,以麴兰为将。

    一部分从王城戍军中的莘迩、曹斐两部中调动,有秃发勃野部的鲜卑义从,有曹斐亲率的高延曹等营之铁骑,还有健儿营的两千步卒。

    总计是一万五千兵马。

    唐艾、张龟从军参谋。

    莘迩专门上书,举荐令狐京为谘议参军,请求让他也从军出征。

    令狐京这次没有不愿意。

    因为他之所以建议伐蜀,就是希望能够以此来提高令狐曲、氾宽等人对军权的掌握,可以说,伐蜀的成败关系到了他的这个设想能否达成,故而,他爽快地接受了莘迩的辟除。

    羊髦、羊馥、傅乔、黄荣、阴洛等这几个莘迩的心腹留在了王城。

    羊髦以“录事参军”的职位,说是佐吏也好,说是监视也好,帮助氾宽处理日常的政务。羊馥以刺奸司长吏,管理谷阴的治安。傅乔以典书令,掌握机要;黄荣以常侍,侍从宫中。阴洛以考功曹曹史,控制国中吏员的升迁与黜陟。

    有他们几人在朝,莘迩可以放心地出征。

    至於王城兵权这一块儿,莘迩与曹斐都留下了约半数的本部步骑,亦足以抗衡麴爽部。

    听了莘迩的教训,黄荣不再讲放弃伐蜀、仍然攻朔之议,恭谨应诺。

    行过祭祀等军礼,万事齐备,出兵前一日,莘迩奉召入宫,面辞左氏。

    没有在四时宫见面,左氏把他召到了灵钧台。

    莘迩到前,左氏已在小殿中等候了多时。

    莘迩在宫门处就已解甲、去剑,身著褶袴,上身外穿皮两当,在殿门外脱去短靴,着白袜而入。

    左氏奉行莘迩的“节俭”政措,没有在殿内放置冰块消暑,不过虽是小殿,亦颇宽敞,殿中又没有什么人,前几天刚下过雨,气温也不算高,殿外的风吹拂进来,却是不觉炎热。

    莘迩下拜行礼。

    左氏说道:“将军今为天子朝臣,已非我定西藩国臣子,不用再行这样的大礼了!”

    莘迩如往常相同,一丝不苟地把礼节行罢。

    他站起身来,却又与往常不同,没有垂首,而是不守臣礼地抬起头,目光径落在左氏的脸上,说道:“臣怎敢忘本!一日为王太后臣,终生为王太后臣!”

    左氏不知想到了什么,略显羞涩,说道:“将军真是忠心!”

    “王太后召臣,不知是为何事?”

    “明天你就要出征了,我想问问你,都准备好了么?”

    祭祀等军礼都行过了,出兵的准备当然是早就完成。

    莘迩心知左氏召他入宫,原本就不是为了问出兵的准备情况,因也没有奇怪左氏此问,答道:“回王太后,都准备好了!”

    左氏瞧见莘迩穿的两当上,左下的位置绣了两朵牡丹,一红一紫,相映成趣,牡丹之上,斜对着,是一只展翅的黑色雄鹰,牡丹绣的很好看,栩栩如生,雄鹰却就难看了许多,翅膀歪歪斜斜,毫无神骏之状。单把此鹰拿下,给人看的话,只怕会被误认为是头麻雀。

    左氏忍不住笑问道:“将军,你这件两当上的那只鹰,是神爱绣的么?”

    莘迩暗挑拇指,心中想道:“到底是与神爱经常相见,知道她的手艺!”

    他无奈地答道,“王太后慧眼如炬,确实是神爱所绣。臣每次出征,伽罗都要用熟牛皮给臣手制两当。此两当,便是伽罗亲手所制,这两朵牡丹,也是伽罗亲手绣的。神爱见了,说花花草草,无有男子气概,又说臣此次出征,是为国出战,当要怀凌云冲霄,擒兔捕狐,殄灭叛逆之志,非要为臣添上一只鹰。就绣成这个样子了。臣不想穿,她逼着臣,不穿不行。却是惹王太后见笑了。”

    左氏羡慕似的,说道:“当初嫁神爱给你的时候,神爱还小不情愿,我对她说,将军是个仁厚的人,定不会对她不好。而下将军与神爱,夫妻美满,真是使人羡煞。下次神爱进宫,我要当面问一问她,看她还情愿不情愿?是不是要谢谢我?”说着,抿嘴一笑。

    莘迩说道:“臣比神爱年长七八岁,多让着点她就是了。”瞟了眼远处殿门口的宫女和内宦,往前挪了两步,措了下辞,又轻声说道,“神爱性格娇蛮,王太后的温柔大方,雍容风姿,她固是远远难及。臣斗胆恳求王太后,再召见她的时候,对她作些譬喻。”

    殿上沉默了片刻。

    左氏像是鼓起了勇气,眼如横波,说道:“将军,请你近前来。”

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宫中天子怒

    蜀中,益州,成都。

    这天早晨,一个披头散发的道人,赤足行於街上。

    他戴着个方形的小帽,把眉毛画成了粗长的弓形,双眼描若橄榄,套了个高直的鼻套,唇上八字胡,最显眼的是他的两只耳朵,其外各使竹篾撑起了两块又长又宽的粗布,如招风也似。

    这个道人的手中持着一面小鼓,一边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他一面击鼓,高声歌道:“豺狼跳出江阳郡,顶盔掼甲红生生。竹枝林里人如海,一朝火起命归阴。”

    成都是益州的州治,同时也是蜀中李氏所建的成秦国之国都。

    城中住的百姓不少,贵族、官员更多,虽是清晨,街面上已经颇有行人。

    见此人举止怪异,闻其歌声吓人,行人们多以为他头脑不正常,个个避之不及,有那好事的,跟在其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只见那人唱完了一曲,接着又唱道:“青衣江外路横斜,疏忽成都火亮华。瘦狗骑马逃吼吼,食肉老枭闹喳喳。”

    这一曲唱了,他又重唱第一曲。

    两首曲子,反复来回地唱。

    这两首曲子的歌词,路人们没有听过,但调子他们很熟,是巴渝地方的巴人调。

    ——巴人调,是巴渝民间风行的歌谣的曲调。巴渝人祭竹,视竹为灵物、神,因此在巴人调中,每一句的第四个字后边会有一个“竹枝”的和声,每句的句末有“女儿”作为和声。这个巴人调,实即后世“竹枝词”的前身。

    不过这个道人因是独唱,故而没有“竹枝”、“女儿”这样的和声。

    很快,在这道人的身后就已经有百余人跟从围观。

    围观者跟着道人的脚步,穿过一条条的街道,直到了城北的宫城外。

    此时,日头已高,阳光照耀在壮丽起伏的宫城上,反射出金碧辉煌的色彩。

    道人一屁股坐了下来,浑然不管宫门外的禁军兵士,也不理会已聚有数百人之多,远远落在后头,不敢再继续跟前的百姓们,用力击打鼓面,越发大声地歌唱。

    禁军的兵士诧异地看着他,一个军官按刀过来。

    “宫城禁地,你在这里叫唤什么?”

    那道人不回答,自顾自地击鼓而歌。

    军官打量这道人的衣着打扮,见他穿着道袍,而脸上画出的形状尽管诡异,却极似他在宫中经常见到的那些陶俑、金银人偶的模样,一时倒也不敢造次,问道:“你是鹤鸣山的道人么?”

    蜀地的百姓素来崇信鬼神,巫风炽烈,自前代秦朝末年,张氏结合蜀中的巫术,创建了五斗米道以来,五斗米道在蜀中一直盛行不衰。李氏的成国之所以能得肇立,其中的一个重要缘故,便是得到了时为五斗米道首领张道生的支持。成国建立之后,张道生被李氏拜为丞相,封天地太师、西山侯。张道生死后,天地太师、西山侯这两个职位由他的子孙继承至今。

    鹤鸣山,便是五斗米道的祖师张氏,所建立五斗米道的地方,乃是五斗米道的祖庭。

    那道人答道:“我不是鹤鸣山的道人。我,也不是道人。”

    军官蹙眉问道:“那你是何人?”

    “我姓杨,本县士人。”

    成都杨氏,是个不大不小的士族,那军官却也知道,说道:“原来是杨家的人。”问他道,“你不好好在家待着,大上午的,出来乱跑什么?还瞎叫嚷嚷的!”挥了挥手,宽宏大量地发落说道,“赶快走吧!我与振威将军相熟,瞧在振威的面上,我不拿你治罪了。”

    振威将军,也是杨家的人。

    那军官不知,论辈分,这个振威将军,是杨姓士人的族父。

    杨姓的士人也不攀亲,只是仰头大笑。

    那军官问道:“你笑什么?”

    “我笑振威,振威将成江中鬼!”杨贺之指着军官,笑道,“你,你,你也将成城头尸!”像是想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笑得前仰后合,把高高的鼻套都给笑掉了。

    军官大怒,说道:“你寻死的么?”

    “寻思的不是你,也不是我,寻死的是这全城百姓,是陛下啊!”

    军官将杨姓的士人按倒,示意兵士上来捆绑。

    杨姓的士人文弱无力,亦不挣扎,只说道:“杀了我后,且悬我头於城东门,当城破之日,满城百姓覆亡之时,也好让我死后有灵,可以眼睁睁看着唐兵耀武扬威!”

    军官迟疑了下,说道:“你说什么?”

    杨姓的士人挺身奋声,说道:“你看不出么?我大秦要亡了!我今来宫城,就是为求见陛下,免我大秦之亡的!”

    所谓“大秦”,是今之蜀主李当的父亲李尤在僭号称帝后,改的国名。

    李氏所建之国,本号“成”,曾经称过帝,但后来去了皇帝号,改称成都王。

    到了李当的父亲李尤,从其再从弟手中夺下王位后,他的部分大臣劝臣服东唐,又有部分大臣劝他称帝,於是李尤下令卜筮,卜筮的结果是“可做数年天子”。力劝李尤称帝的大臣中,有个叫黄貂的,大喜说道:“一日天子尚为足,何况数年!”劝李尤臣服东唐的大臣中,便有杨贺之的那位族父,振威将军杨广,杨广说道:“数年天子,何如百世诸侯?”但是李尤被黄貂说动了,说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黄侯之言,策之上也。”

    於是李尤即皇帝位,改国号为秦,改年号秦兴,并进行了一项创举,那便是在当年铸造的新钱上,李尤把“秦兴”这个年号给印到了钱上。“秦兴钱”之前,历代的王朝都没有过此举,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五铢钱之类。可以说,“年号钱”之有,就是从李尤的“大秦”开始。

    远在陇州的莘迩,在商贾处见过“秦兴钱”。

    他之前所见,皆是前代和本朝各色各样的五铢钱等,或者从西域流入的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等,穿越到这个时代以后,从没有见过年号钱,初见之下,甚是讶异。

    问明白了此钱的来由后,他当时很是喟叹。

    结合前世的见闻,他预见到了年号钱必然由此而将取代以重量为名的钱币,不免感慨:影响日后千余年的钱制上的一大变革,怎么也想不到,却是滥觞於成秦这个小小的割据势力。

    那军官问道:“你是来求见陛下的?”

    杨姓的士人直视军官,说道:“我名贺之!你可曾有闻听我名?”

    “杨贺之?你是杨家的千里驹!”

    “千里驹”,是杨贺之少年时,成都士人给予他的评价。

    杨贺之说道:“劳烦你为我通报陛下,便说我有存国之策!”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乎较大规模兵马的调动,更是不好隐瞒。

    这个军官身为禁军的高级将校,消息远比寻常的百姓灵通,已经风闻到,东唐的荆州刺史桓蒙近月秣马厉兵,似有攻成秦之势。

    想当年,在成秦建国之初和前期之时,因为东唐那会儿才迁鼎江左,内部的政局不稳,故是成秦尚能保持一定的进攻态势,有的年间,成秦竟能一年骚扰东唐四五次;可从前些年起,一方面是因为成秦接连出现了两次内乱,一方面是因为经过王氏等名相的努力,东唐调和了土、寓之间的矛盾,在江左站稳了脚,比起人才、国力,成秦到底不如东唐,加上此落彼涨,以是攻守之势顿异。

    就在桓蒙接任荆州刺史之前,上任的荆州刺史庾氏也曾发动过一次对成秦的进攻,打下了与荆州接壤的涪郡、巴郡,并控制住了巴郡西边的江阳郡。江阳郡再往西,是犍为郡,犍为郡的西北边就是成都了。

    可以说,荆州如果再次发动攻势的话,成秦虽有大江为守,面临的局面也会十分严峻。

    军官犹豫了好一会儿,心道:“杨贺之有盛名,杨家在成都堪称大族,振威将军颇得先帝信用。他既言有存国之策,想来不会是妄语。罢了,我权且为他通报。陛下如肯见他,我就领他入宫;如不肯见,我再奉旨行事,或捕他下狱,或逐他离去便是。”

    就叫兵士看住杨贺之,军官入内上禀。

    快到中午,这军官出来,说道:“陛下召见於你。”

    杨贺之也不除去妆饰,提着手鼓,跟着军官进宫。

    顺着宫城的主干道,行约两刻钟,拐向西行,到了一座殿外。

    军官进去通报,旋即,唤杨贺之入内。

    杨贺之入到殿中,拜倒在地。

    龙榻上盘腿坐着个硕大的氐族男子,虽因坐着,看不出具体的身高,但只从体态就可判断,此人身量高大,差不多得近八尺,特别肥胖,脸上的肉往下耷拉,那条粗腰,真如水桶一般。

    此人即是李当。

    蜀地的士民传言,说李当腰带十四围。一围是五寸,折算成后世的计量单位,十四围差不多一米七多了。果是无有虚传。

    李当的父亲李尤做了五年成秦的皇帝,四年前去世了,李当的皇后无子,李当是李尤的庶长子,得以继承帝位。

    李当这会儿盘腿而坐,倒非是轻视礼仪,而是因为在去年的一场内战中,被流矢伤及了小腿,到现在没有痊愈,故而无法跪坐。

    去年的那场内战,是成秦的太保、李氏的宗室李成造反。跟随李成反叛的蜀人达数万之众,声势浩大。李成进攻成都,李当亲自登城抵御,不小心被箭矢射中。那李成是个悍勇的,因见攻城不下,遂单人匹马,突击城门,被守军射而杀之。这场叛乱由是平息。

    李当乜视杨贺之,说道:“你在街上胡言乱语的,唱的是些什么东西?你说你有存国之策,我大秦富足,兵马强锐,朕前年击灭李浩,去年击灭李成,威服内外,怎么有亡国之危了?”

    李浩是李当的弟弟。李氏是氐人,存有胡夷兄终弟及的遗风,李当还没有儿子,李浩就於前年,请求李当把他立为皇太弟。李当断然拒绝,杀掉了一群为李浩说话的重臣,命令李成进攻李浩。李浩兵败自杀。

    说来那李成於去年的造反与此也有关系,不乏恃功而觊觎帝位之因。

    半晌等不来杨贺之的回答,李当听到了一阵啜泣之声。

    那杨贺之却是哭了起来。

    李当纳闷问道:“你哭什么?”

    杨贺之痛哭流涕,说道:“凡夫俗子,市井庸人看不到我大秦将亡,陛下天资神明,居然也看不到么?”

    “你说说,朕的大秦为何将亡?”

    杨贺之抹着眼泪,说道:“我大秦固然富足,可这不是我大秦的功劳,这是上天赐予我大秦的!尽管天赐,使我大秦富饶,也使强敌窥伺。丧乱以来,我蜀中人口多有流失,或死於乱中,於今所存,不过四五十万口而已;民为兵之源,四五十万口久疲之民,能出几多兵?如何敢称兵强?

    “且自先帝引僚人入蜀,僚人翻山越岭,从西边蜂拥而入,至本朝而僚人大盛,於今我大秦境内,从巴西到犍为、梓潼,僚人遍布各郡,至有成都亦见,充满山谷,已有十余万落,占了我大秦民口的半数还多,僚人粗鄙,难以管理,不可禁制,时有骚叛,大为民患。

    “小民闻江左荆州刺史桓蒙,调兵遣将,有攻我大秦之图。我大秦此诚内忧外困之时也!

    “小民敢问陛下,设若桓蒙果然来侵,经巴郡、江阳,攻我成都;定西已得武都、阴平,若亦由北来犯,击我汉中、梓潼、汶山诸郡;两面受敌,僚如再乱,我大秦可以支撑么?”

    李当狐疑问道:“你从谁处听来的桓蒙欲犯我国?”

    杨贺之说道:“陛下,桓蒙之事,黔首或不知,小民家亦士门,焉会无有闻知?”

    桓蒙有意伐蜀这件事,李当比杨贺之知道的早,这件事,已成了他近日来的一大心病。要不然,依他骄奢淫秩佚、不恤国事的性子,绝对不会召见杨贺之的。

    李当默然了稍顷,问道:“你说你有退敌之策?”

    杨贺之擦干眼泪,说道:“惟今之计,小民愚见,唯有两策可以存国!”

    “哪两策?”

    “大唐天命未坠,贤臣名将,代有英杰。定西西平西域、东灭伪兴,与虏秦争锋於陇西,可谓强矣,犹称唐臣;陛下宜去尊号,称藩於唐,此其一。桓蒙若固来侵我,陛下坚壁清野,扼守要津,不与战,唐室朝廷的门阀争斗很激烈,桓蒙久战无功,只能撤退,此其二。”

    李当瞧了杨贺之片刻,眼神渐渐凶残,冷笑说道:“你要朕向江左称臣?这就是你的良策?朕看你的这个良策,不是为朕而出,是为江左而出吧?”当即下令,拿杨贺之下狱,又令,“把杨周之也给朕投入诏狱!严加拷掠,必要问出其与江左有无勾连!”

    杨周之,就是杨贺之的那个现任大秦之振威将军的族父。

第三十三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上)

    杨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不论辈分,名字后边都有一个“之”字。

    想那杨贺之,因见蜀地民口萧条,僚人充塞,已是内患重重,而食肉者要么是如黄貂那样“一日天子尚为足”的短视之徒,要么是如“大秦”故太保李成那样“单骑突门”的匹夫之勇,一旦东唐来伐,料定无法抵御,为了使蜀中只近数年就已几遭战乱、凋零残破的唐人百姓,免受再一次的生灵涂炭,想方设法,见到了“天子”李当,献上了存国的两策,然而却一片为民之心,不得李当的理解,反被下狱,且牵连到了他的族父,也是可叹!

    身在荆州州治江陵的桓蒙,自是不知杨贺之对李当的献策,也不知李当拿杨贺之、杨周之下狱,如是知道,怕会给李当一个大大的表彰。

    刺史府的议事厅中,今年不到四十岁的桓蒙,坐在主位。

    东西两侧,各有十余张独榻。

    此时榻上都坐的有人。

    桓蒙头裹白纶巾,衣对襟的白色大衫,衫上的襟带没有系,两襟敞开,露出里面的贴身内衣,也是白色。两列独榻上的坐客,大多数的年岁与桓蒙相仿,亦皆帻巾大衫。

    桓蒙拿着一封信,正在朗诵给堂上的众人听。

    他抑扬顿挫地念道:“十四日诸问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念完,再三流连於信上的字迹,但见那字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写的是行书,若行云流水,遒美健秀,端的是一等一的世间好字;把信轻轻地放在案几上,他笑道,“和少的字,真使人见之忘俗!”

    这封信是东唐的大名士王逸之给桓蒙写来的。

    唐室迁鼎江左以今,先后出过几个权倾朝野的名族,琅琊王氏是名声最大的一个,王逸之便是出自於这个家族。此人博学多才,承袭家传,尤善书法,他的一手字,不但在江左,就是在陇州以及慕容氏的魏国、蒲氏的秦国,也是大名鼎鼎,千金难求。

    这封信,其实是王逸之的家书。

    信中的“诸问”,意思是各种信息,这一句话是在回答收信人在上封来信中问的种种事情;下边一句,“西”,是征西将军的简写,征西将军乃桓蒙现在诸多的官职之一,整句话讲的是:听说征西将军有伐蜀之意,这也是一件大事,速把我的征袍送来。

    却是虽然以文学书法出名,这位王逸之亦怀壮烈雄壮之情,竟有跟从桓蒙伐蜀的冲动。

    王逸之与桓蒙的关系不错,风闻到桓蒙上表请求伐蜀之后,於是给家里写了这封信,大约是为了表示对桓蒙的支持,而当时他又被伐蜀这件事鼓舞得心潮澎湃,无心再去措辞,遂就把家书复写了一份,遣人立即给桓蒙送了过来。

    堂中一个士人笑道:“坦腹郎君竟存壮志。”

    “坦腹”,说的是王逸之年轻时的一段故事。

    当时,朝中的一位元老重臣择婿,论以门第相配,琅琊王氏最好,便遣门生给王逸之的从父送去了一封信。王逸之的从父看罢信,对那门生说:“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那门生去到东厢房,内皆王家子弟,他细细地看了一遍,归白元老重臣,说:“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那位元老重臣大喜,马上就说:“正此好!”相中了这位坦腹郎君,要他做自己的女婿。访问之,那人便是王逸之,因嫁女与焉。

    那位元老重臣姓郗,郗氏与王氏都是上流阀族,於朝野间影响巨大,此一段坦腹东床的逸闻在江左传得很广。

    说话的士人姓袁,名叫子乔。

    其人也是高门子弟,其家原籍陈郡,与桓蒙、王逸之及在座的多数士人的家族一样,他家亦是迁鼎之后,从原籍寄寓到江左的。

    在桓蒙刺史府、将军府等一干吏员中,他与桓蒙的关系最为亲密,最得桓蒙的信任。

    桓蒙伐蜀之策,就是在袁子乔的协助下,才提出来的。

    要说起袁子乔与桓蒙的关系,得从袁子乔的一个族人那里说起。

    袁子乔的那个族人叫袁驰,少有才气,俊迈多能,为士类所称。

    桓蒙的父亲死於多年前的一次地方叛乱中,去世得早,桓蒙年少时家贫,而他有游侠气,却偏又喜好赌博,有次输了很多钱,被债主追债,桓蒙想自救,想不来办法,於是就去找袁驰帮忙。其时袁驰居丧,桓蒙担心会被他拒绝,就先试着问了一问。没想到袁驰应声便许,毫无为难之色,当即脱去丧服,换上平时的衣服,脱下帽子揣在怀里,跟着桓蒙就去找债主对赌。

    袁驰素有善赌之名,那债主亦知其名,但不认识他,就说:“你怎么不装成是袁彦道?”彦道,是袁驰的字。袁驰与债主对赌。每局的赌注都有十万,袁驰一气赢了上百万之多。袁驰投筹绝叫,旁若无人,最后把帽子从怀中掏出,丢到那债主身上,问道:“汝竟识袁彦道不?”

    一时的风采气概,真是俶傥不羁。

    袁驰与桓蒙气味相投,袁驰非常喜欢桓蒙,他有两个妹妹,一适殷氏,一配谢氏,对桓蒙说:“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袁驰早早地就亡故了,死时才二十五岁。

    袁子乔与袁驰的性格有相类之处,加上袁驰与桓蒙有近乎知己的交情,故而他与桓蒙相识以后,便一见如故。

    七年前,桓蒙以辅国将军出镇金城时,就辟了袁子乔为府中司马。之后,袁子乔转任朝中,数年后,桓蒙升迁为青、徐、兖三州都督、徐州刺史,镇京口,复引时任尚书郎的袁子乔仍为府内司马。去年,因何充之荐,桓蒙代庾氏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镇江陵,第三次辟用袁子乔出任司马。

    桓蒙与庾氏的关系也不错。

    已故的那位前安西将军庾哲,曾给另一个州郡重臣去信,写道:“当今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并有过对天子进言,说:“桓蒙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

    虽然究庾哲之心,他实是把桓蒙当做棋子来用的,但对桓蒙的欣赏和重视亦是溢於言表。

    这也就使得桓蒙在出镇荆州以后,没有怎么遭到庾氏故吏们的反对,恰恰相反,庾哲的许多故吏,还很乐於接受桓蒙的辟用,比如现下堂中的这些士人,不少就都是庾哲在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的故吏。其中以本是庾哲参军、现亦为桓蒙参军的孙胜和毛肃之两人,堪为代表。

    但如论及铁杆、心腹,孙胜、毛肃之等,还是远不如袁子乔的。

第三十四章 卿辈哪得谈 奇袭成都城(二)

    一句笑语,化解掉了堂上袁子乔与毛虎生两人间的纷争。

    笑语之人,名叫谢执,祖籍陈郡,与袁子乔单论祖籍的话,倒是老乡,现为桓蒙军府司马。

    谢执不是庾氏的故吏,亦与袁子乔相类,乃是桓蒙的旧友。

    桓蒙含笑问道:“无执,伐蜀此事,卿有何高见?”

    无执,是谢执的字。

    谢执举着柄折扇,斜倚坐榻,曲着一腿,悠然地扇着凉风,说道:“伐蜀,诚然是大事。如孙参军所言,若是功成,自不待言,将军之名,将威震荆蜀;若是败归,朝廷的追责却也是必然会随之而至,将军被槛送京师,待罪阙下,也是少不了的。

    “我不懂兵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东西,我不能乱说。一切全由将军作主。只要将军想清楚了,那么伐也好,不伐也好,我都唯将军之令是从。顶多了,万一将军战败,我可以上书朝中,为将军求求情。”

    桓蒙掀髯大笑,顾与诸人,指着谢执,说道:“这真是我的‘方外司马’啊!”

    谢执其人生性不羁,於今虽为桓蒙的臣吏,对待桓蒙的态度一如往昔,远的不说,只说现下,满座二三十个士吏,就数他衣帻随意。因为天气热,他把帻巾往上推起,露出了额头,大衫也脱掉了,耷在肩头。亦正是因他的这种放荡不守礼,桓蒙一向来呼他“方外司马”。

    却有一桩轶事。

    那谢执放荡到何等程度?平常的时候,他还有点上下尊卑的礼节,而他喜好饮酒,每当醉时,却是半点尊卑之礼也不讲了,有次就如贾珍少年时强迫令狐奉喝酒一般,也是提着酒壶,逼桓蒙喝酒。桓蒙东奔西逃,都躲不掉他的追赶,最终没有办法,只好避入了妻子的屋中。桓蒙的妻子,便是南康公主,桓蒙勤於公务,与妻子已有多时未见,其妻乃道:“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而那谢执,就算再浪荡,总也是不能闯入南康公主闺房的,遂携酒到听事堂,唤来了桓蒙部中的一个军官对饮,醉言说道:“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

    老兵、兵子,这是对军人的蔑称。

    桓蒙以都督、三品安西将军之尊,而被身为他属僚的谢执呼为老兵。这要换个旁人,便是不收拾谢执,大约也会将之逐出军府的,但桓蒙豁达,却是连一句责怪的训斥话都没有说。

    题外之语,不需多言。

    袁子乔下到地上,挺立堂中,慨然地说道:“谢司马与将军布衣交,今我乃知,司马竟不解将军伐蜀意!‘威震荆蜀’云云,这难道会是将军所图求的么?‘槛送京师’,这也不是将军所惧怕的!将军一心,实为国家而不计己身之荣辱!

    “诸君,我每与将军夜谈,常被将军的忠贞感染!

    “蜀中在江之上游,顺流而下,我将举国震动。而今巴蜀,我与李氏共有。一日不灭此寇,我荆楚,就一日不得安宁!桓公伐蜀,其本意在此!

    “中原沦丧百年,北虏猖獗,荼毒我华夏裔胄,数十年前,王丞相就提出‘光复神州’,然至今神州不得光复者,何哉?其中的缘由虽然很多,但亦有李氏窃据上游,常犯我土,使我荆州不安,以致不能全力北伐的原因在!

    “今灭李氏,其利有二,一则,我荆州就此得安;二者,巴蜀天府之国也,现虽凋乏,而稍作经营,我朝就能收获其实,富足国家,以此可以强兵。

    “我闻虏魏伪主病重将死,等他一死,虏魏定然生乱。适时也,右顾已然无忧,兵马复以强盛,伺北虏之乱起,越江而北击之,以桓公之雄略,我辈之佐助,还愁胡虏不能尽灭,神州不能光复么?光复神州也就不再只是一句空空的口号了啊!”

    坐中两人,一个击掌,一个霍然起身。

    击掌之人,年二十余,英气外露;霍然起身之人,年五旬,相貌威猛。

    这两个人,年轻的名叫程无忌,年长者名叫周安。

    程无忌,是东唐的宗室,袭爵谯王,现官任南郡太守。

    周安,是江左的宿将,现官居益州刺史。

    此两人,都是桓蒙伐蜀的坚定支持者。

    周安须发花白,立於众人的坐榻间,昂扬有熊虎之姿,他说道:“光复神州,此我辈日夜之望也!将军的一片忠义之心,充塞胸臆,天地可鉴!我所以自巴东率军而来荆州者,就是为了佐翼将军,克成大事,先灭李氏,再进中原!安不才,敢请为将军先锋!”

    程无忌虽贵为宗室,其人与桓蒙类似,有游侠之气。

    他的父亲早年死於一场江左的内乱中,他那时年幼,不知详情,后来长大,与杀父仇人的一个儿子交游密切,情谊笃好。一次,他与仇人之子相约出游,请其母为他们准备食物,而被其母告之,才知真相。他当时惊号恸哭,提刀就去杀仇人之子,然被那人逃掉。

    再后来,於一次饯别的酒宴上,他碰到了杀父仇人的另一个儿子,满座公卿、名士的情况下,他拔出刀来,当场就要杀之,只因被人阻止,才未成功。后因此事,他被弹劾,要被治谋杀之罪,好在天子念他孝心,又是宗室,许他缴钱代罪,这才得免。

    南郡,是荆州的一个郡,离州治江陵很近。

    桓蒙到任荆州刺史之后,与程无忌脾胃相投,两人的私交甚佳。

    桓蒙的伐蜀之谋,袁子乔是参与筹划的人中,出力最大的,程无忌亦是主力。

    程无忌坐姿笔直,年轻的脸上满是振奋和进取,大声说道:“袁羊所言,才是正理!

    “你们说,不得旨意,不好用兵。可你们想过没有?朝中诸公远在建康,不在荆州,如何能知将军可不可伐蜀?

    “至於伐蜀会否失利,以我之见,必会功成!

    “故安西将军庾公,向以攻灭胡虏、收复蜀地为己任,也尝数次攻打蜀地,并多获克捷,周刺史时为庾公重将,不就曾在江阳大败过李氏么?唯是庾公以为胡强蜀弱,因把用兵之重放在了北虏那边,这才未能收获伐蜀的全功!

    “而下桓公改庾公方略,先蜀,然后击胡,无忌愚见,此既是对庾公‘灭胡定蜀’的继承,也是顺应时势而做的适当变化!

    “方下三军已集荆州,将士们的斗志高昂,定西亦积极响应,征虏所部将到秦州。这正是已到万事俱备,我辈从桓公成就灭蜀大功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你们还犹豫不定,妄自出言,扰乱桓公军心!将军,再有敢言不可伐蜀者,请斩之!”

    桓蒙温和地笑道:“卿等皆我国朝秀士,今日畅所欲言,何至於此!”请了袁子乔、周安两人回到榻上坐下,拈起案上的一封书信,笑与诸人说道,“和少的信,我再与卿等念一遍吧。”

    展开信,他念诵道,“十四日诸问(各种消息)如昨。(据)云:西(安西将军)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念毕,笑语殷殷地说道,“这是和少的家信。他抄写了一份,遣人送来我处。”示於诸人,赞叹说道,“和少的书法,当真冠绝天下,寥寥二十余字,龙腾虎跳,览之,我如觉有千军万马在笺中!”

    半句不提他自己对适才众人的争议是何态度,而“千军万马”四字,却使众人尽知了他伐蜀的决心。

    桓蒙的须髯根根如刺,稍透红色,脸颊上长了七颗黑痣,列成北斗之形,略赤的磔毛、黑色的七星,映衬出他转目之间,流露出的棱棱光彩,貌似儒雅的仪表,终是难掩雄烈。

    ……

    把上一章重写了一下,大家可以再看一看。

    求月票、求推荐!

    基本写顺,明天可以二更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426/ 第一时间欣赏即鹿最新章节! 作者:赵子曰所写的《即鹿》为转载作品,即鹿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即鹿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即鹿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即鹿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即鹿介绍:
帝室偏安江南,六夷入侵争霸。海内鼎沸,群雄并起。鹿即谁手,需看谁才能脱颖而出,得到天命。即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即鹿,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即鹿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