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五章 智取黎阳仓(上)

    杨玄感决定在黎阳起事之后,便写信邀请诸弟赶往黎阳,其弟杨玄挺以及好友李密都从长安赶了过来相助。

    李密是黄明远的旧友,虽然和黄明远关系不错,但因为双方阵营不同,黄明远也不敢与其交往过于亲密,因此平日里只论私交,绝不提携。

    杨广登基之后,李密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他这种父亲早丧,家族没落的人,正是杨广打击的对象。传说李密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因此有一次杨广在仪卫中看见他,回宫后问随行的宇文述道:“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道:“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杨广便有些不悦,说道:“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

    这宇文述倒是情商很高,不愿得罪李家,因此对李密说道:“你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隋书用贤弟,殊不知宇文述大李密三十六岁,二人身份一个侍卫,一个大将军)

    李密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他曾经准备去拜访老师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

    后来杨素途经李密隐居之处,看见李密在勤奋读书,拉紧马缰轻声慢步紧紧跟在后头,赶上他后,问道:“哪里的读书人,这样好学?”

    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了两拜,通报了自己的姓名。

    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李密回答说“《项羽传》”。杨素对他感到惊异,跟他谈得非常愉快,便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道:“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

    杨玄感也为李密的学识所折服,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李密是坚定的造反派,就如同不知道杨广为什么看李密不顺眼一样,李密看杨广同样不顺眼。

    二人志向相投,关系更是莫逆。

    杨玄感这次起兵,李密便高兴地从长安赶来,为其谋划。

    此时杨玄感虽然已经造反,但实际上无兵无将,实力不足。仅凭区区数千人想撼动杨广,开创霸业? 无异于痴人说梦。

    李密便建议杨玄感若是起事? 必先攻取黎阳仓。

    黎阳仓位于黎阳城西南大伾山麓(今河南省浚县东二里大伾山北)。其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从河北地区输送入京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而杨广两次用兵高句丽,由江淮运来的军粮? 也先储藏在这里? 然后由此经涿郡运往辽东? 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素来有“黎阳收? 固九州”的说法

    李密认为? 现在黎阳仓仓储充足? 只要占领此地,义军粮草便能有所保证。且现在山东各地? 流民四起? 叛乱不绝? 若事有不谐,便开仓放粮。各地百姓闻讯便可迅速赶来,怕是用不了几日便能凭得数十万人马为用。

    杨玄感听闻大喜。

    不过正因为黎阳仓的重要,此地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黎阳仓本来是由朝廷委任的仓监把手,有仓兵数千人。杨广东征高句丽之时,顾虑到各地多匪患,而黎阳仓又是重中之重之地,因此便又调集五千军队进驻,防备匪患。

    此时黎阳仓监便是是原右骁卫将军上官政。

    上官政本为慈州刺史,在平杨谅之乱时立得大功,得以官拜十二卫府将军。西征吐谷浑时,因败绩被贬为庶民。后来杨广又想起了上官政,以其为黎阳仓监,戍卫黎阳仓。

    上官政也是老将,且拥兵万人,兼黎阳仓城高大坚固。而杨玄感手上的军队不过是一些护粮队和家族私兵,只有五六千人,且大多不堪用,因此并无良策可以破城。

    对于杨玄感来说,要攻打黎阳仓,优势是起事的消息没有暴露,上官政不会引兵来攻。但同样黎阳仓是个铁壳子,他根本不能强攻。

    这时李密便献计,杨玄感与上官政关系倒也不错,往日也多有往来。杨玄感可以宴请为名邀上官政前来黎阳城,到时上官政不备,杨玄感便可在酒席之上突然发难,将其拿下。

    然后再密令心腹,装作上官政的亲卫,连夜赶赴黎阳仓,打开城门。入城之后,杨玄感再用兵部尚书的身份召集诸将,以上官政谋反为名,清理其心腹将领,夺取全军。

    当然,若是上官政识相,能够投降则最好不过。

    杨玄感听到李密的计策大喜,此计策环环相扣,既免了与黎阳仓守军交兵,又能全取黎阳仓,可谓良策。

    杨玄感赶紧依计行事,令人前往黎阳仓邀请上官政。杨玄感毕竟官拜兵部尚书,又是公爵,也算上官政的上司,自问对方会给自己这个面子。

    可惜天不遂人愿,没等到杨玄感实施,事情便发生变化。

    杨玄感派出邀请上官政的人回报上官政最近因为狩猎伤了左臂,正卧床不起,没法前来黎阳城,反而邀请杨玄感前往黎阳仓。

    杨玄感大惊,他当然不敢前往黎阳仓,因为担心事败为上官政所知,此为诈也。可若是不去,也没有理由,一时之间,杨玄感陷入两难之地。

    实际上杨玄感是多虑了,上官政此时已经快六十了,早年虽然悍勇,但近年多沉湎于酒色之中,早就有些昏聩。

    黎阳仓与黎阳城虽然相距不远,可他对于黎阳城内发生的事情,是一无所知。

    即便如此,上官政不来黎阳城,所有计策便落了空。

    这时李密又生一计,他向杨玄感奏道,自己认识黎阳仓内的鹰扬郎将元务本,可说其来降。

    到时候由元务本打开黎阳仓门,里应外合,也能破城。

    杨玄感听后对此半信半疑,元务本与自己并没有多深的交情,怎么可能愿意舍弃家业跟随自己造反。而且此事若是不成,岂不平白打草惊蛇。

    但杨玄感也无它法,只得听从李密的建议。

第一百零六章 智取黎阳仓(下)

    当日下午,李密便打扮成一个算命的术士,潜入黎阳仓内。

    黎阳仓虽然名为仓,但其实是一座城,只是城中多是仓库。黎阳仓算是一个防御重地,但这两年管理也有些松弛。虽然城中的居民多是军属、匠户,但算命的术士花点小钱也是能进入的。

    李密一路来到元务本的府邸,便敲开了府门,言自己是前慈州记室元务光的旧友,求见元务本。

    元务本有些吃惊,他虽与元务光同族,但元务光死了七八年了,怎么还会有他的朋友求见。

    虽然疑惑,不过元务本还是接见了对方。

    元务本见到李密,大吃一惊。

    同为关陇世家出身,他本人是认识李密的,因此有些吃惊地问道:“玄邃,你不是在长安读书,如何到此。且既为旧友,何必故意藏匿身份?”

    李密“哈哈”大笑道:“道生(元务本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兄,小弟已经出仕,在楚公麾下担任兵曹参军事,随楚公在督粮黎阳。今日非是小弟藏头露尾,只是来到这黎阳仓,见到了上官政,突然想到了负石(元务光字)兄,遂来拜访一下道生兄。今日李密想问,道生兄还记得昔日元氏之辱。”

    听到李密的话,元务本的脸色立刻难看起来。李密所说的便是昔日上官政为慈州刺史,在杨谅谋反,派遣大将綦良攻略慈州时,上官政一日到了元务光的家中,见到元务光的母亲卢氏貌美,竟不顾伦常,悦而逼之。卢氏以死自誓。上官政为人凶悍,见此怒甚,竟以烛烧其身。此事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因为杨广的偏袒,一直没有还卢氏一个公道。而元氏家族也素来以其耻。

    元务本听后不悦地说道:“玄邃是来消遣我的吗?”

    李密笑道:“道生兄莫恼,李密此来,非是消遣道生兄,实为救道生兄的。负石兄之事? 道生兄没忘? 可他上官政也没有忘? 他不仅没有忘? 因为道生兄与负石兄的关系,他还想斩草除根。”

    元务本一惊。

    李密拿出一封信来,交给元务本。元务本打开一看,竟然是上官政写给杨玄感的? 上面写道上官政请求杨玄感出面求黎阳仓剿匪? 上官政则趁机派元务本出征? 使其坑陷于贼手。

    这时元务本突然想起白日里? 上官政突然抱怨外面匪患众多? 已经到了不得不剿灭的地步。

    元务本不由得便相信了。

    元务本看着李密? 便问道:“既是上官政委托楚公来除掉我,那玄邃如何来见我? 难道不怕楚公怪罪?”

    李密说道:“道生兄,我正是受楚公的委托前来见你? 就是要救你一命。上官政心思歹毒,但楚公却不愿看到你这个英雄豪杰丧命于小人之手。”

    元务本看着李密也不说话。

    李密不由得轻笑一声说道:“道生兄? 我也不瞒你? 河北的匪患已经严重影响到漕运了,圣人几次派人催促? 对楚公甚是责备。可楚公也没有办法,他虽然身负督粮重任? 但手上无兵,只得请求上官政派兵护粮。但上官政这个老家伙却倚老卖老,整日里装腔作势,抓着兵权不放,面对楚公数次请求,一味敷衍,就是不出兵。对此楚公很不高兴。

    说句不好听的,粮食输送不及时,影响了辽东军事,天子怪罪的是楚公。天子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上官政这是想让楚公死啊。”

    元务本眼前一亮,却是相信了李密的说法,立刻问道:“楚公要我做什么?”

    李密说道:“楚公想夺了上官政的兵权,自己点兵护粮。”

    元务本有些犹豫,问道:“上官政毕竟是天子委任的一军之主,若是夺其军,天子那里怎么办?”

    李密笑道:“旁人自不可,但楚公却不是旁人。只要保障了辽东粮食的运送,你觉得天子会因为此等小事而怪罪楚公。再说若是上官政死了,又死无对证,谁又知道是我们夺了其军呢?我们可以推说其是在剿匪中冒进被杀的。若是上官政奸计得逞,他不是也想这么解释道生兄的死嘛。”

    元务本闻之大喜,若是除掉了上官政,又能搭上杨玄感,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因此元务本遂为李密所蛊惑,便同意了此事。

    元务本觉得自己兵力单薄,未必能够撼动上官政,便又联络好友虎牙郎将赵俊用与他一同对付上官政。

    赵俊用之前一直对黎阳仓监的位置虎视眈眈,没想到上官政从天而降,抢了他的位置。因此赵俊用素来是对上官政愤恨不已。今日元务本邀其出兵,他立刻一拍即合。

    当日晚上,赵俊用邀请上官政心腹赴宴,宴席之上突然动手,将上官政的心腹将领全部杀死。然后赵俊用率领本部官兵围上官政的府邸,又打开城门,放杨玄感入城。城中之兵毫无防备,立刻便被拿下。

    此时上官政正在宅子里和姬妾玩乐,听到城中兵变,吃了一惊,赶紧调集兵马出战。他刚出大门口,正好遇到元务本。

    元务本赶紧上报赵俊用突然造反,他是来仓监府护驾的。上官政满是吃惊,也没顾得上辨别真伪,便命元务本和他一起平乱。

    上官政骑在马上,身边只有一众亲卫,他急往军营而去。

    此时元务本跟在其后,眼看上官政松懈了防备,突然命身后的弓箭手出手,射死了上官政。

    上官政的一众亲卫此时也没有来得及反应,便见上官政已经落马倒毙。

    这时李密手持伪造的圣旨,向众人高呼“上官政谋反,天子命楚公诛杀上官政”。此时上官政身死,其一众亲信群龙无首,只得选择放下兵器,向李密投降。

    而此时元务本却不放过这些人,他不仅下马亲自砍掉了上官政的脑袋,还立刻命部下将一众人杀死。

    在赵俊用和元务本二人的配合下,黎阳仓完好无损地落到了杨玄感的手中。

    杨玄感带着军队进入黎阳仓,然后接手了黎阳仓内的上万大军。杨玄感又清洗其军,分别交给其弟杨玄挺、杨积善等人统领。

    至此,杨玄感有了一支真正的可战之兵。

第一百零七章 李密三策

    取得黎阳仓,稳定住形势之后,杨玄感便开始露出了他的獠牙。

    杨玄感宣布在黎阳城内,关闭城门,大搜男夫,充作兵丁。又下令打开黎阳仓的库藏,分发给众人,并设置官署,废除杨广登基以来的一切新定制度,所有制度都按开皇年间的办法来办。

    杨玄甚至连杨广改州为郡也不承认。

    他又送文书到周围的州郡,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让他们发兵,到粮仓所在地相会。

    此时元务本、赵俊用等人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杨玄感这不像是要剿匪,反而是要造反。二人后悔不已,但是二人已经上了杨玄感的贼船,这时候作为杨玄感攻破黎阳仓的功臣,二人也下不了船了。

    杨玄感为了收拢人心,对于此二人倒是不吝封赏,他将汲郡一分为二,东部以黎阳城为治所设黎州,元务本为黎州刺史。西部以卫县为治所设卫州,赵俊用为卫州刺史。

    又以杨氏旧臣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

    此时杨玄感手上有一万五六千人,他又挑选输送军粮的民夫中身强力壮者五千余人,丹阳、宣城郡的水手三千人,联合诸郡兵员,勉强凑了两万五千余人。

    不得不说杨广在河北的穷兵黩武倒是帮了自己的忙,因为多重天灾**,黄河两岸的兵源早就枯竭,杨玄感虽然大肆搜索,可也没有征到多少人。

    而且出人意料的是,黎阳仓内的确粮食充足,但是武器甲胄却没有多少,一部分被杨广在上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给霍霍了,剩下的也早就拉到了涿郡。

    有些跟想象的不一样,但杨玄感没有办法,只得用帆布作牟甲,而士兵每人只有一柄单刀,一个柳条盾,没有弓箭,也没有铠甲。

    这样的军队,跟那些造反的民军没多大区别。

    但事已至此? 造反可没有回头路? 无论如何也得进行下去。

    杨玄感有些想家了,在弘农郡他的老巢,可是储备了无数的物资? 都是为了造反用的? 但现在全都用不上。

    准备妥当之后? 四月十八日,杨玄感杀三牲誓师? 并以治书侍御史游元祭旗。

    游元曾跟随黄明远北伐? 此时已经六十岁的他还在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起事之后? 便扣押了游元? 并劝其投降。

    游元乃是名臣,若能从之,必能大涨义军声望。

    杨玄感对游元说道:“杨广乃是一个独夫,逞肆暴虐? 已经使自己陷于绝远之地。今天下大乱,暴民四起,这是上天要亡了杨广。如今我亲率义兵? 诛杀无道之君? 匡扶社稷? 乃是顺应天命,游公何不与我一同来做此事。”

    游元愤怒地斥责道:“杨玄感,你也是国之重臣,深受国恩之人。汝父先楚公深受两代天子的宠信恩遇,近世无人可比,你们弟兄几人也都位居高官显爵? 正是对国家竭诚尽节,上报鸿恩之时。今汝父坟土未干,您就亲自策划谋反!死后如何去见汝父。我游元虽不能杀贼,但唯有一死而已,绝不能从命!”

    杨玄感无奈,只得将游元关押起来,屡次以兵器威胁,都不能使游元屈服,今日大军誓师,他便本着废物利用的心思,杀游元祭旗。

    杀死游元之后,杨玄感走到众人面前,高呼道:“杨广无道,不以百姓为念,致使民不聊生,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此皆杨广之过也。今玄感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

    众人也早就对这个朝廷恨之入骨,因此纷纷高呼万岁。

    杨玄感看着振奋的人心,心怀大慰。

    誓师之后,便是分拨调遣军队。黎阳乃四战之地,又已经疲敝不堪,众人自然不能困守黎阳。

    诸将对下一步该怎么走议论纷纷,有人以为趁机南下,还有人建议西进河东,更有人认为应该坚守黎阳······

    杨玄感乃问策李密道:“法主(李密小字)兄,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日正是时候,汝观今日之形势,计将安出?”

    李密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思索了杨玄感的出路,略有沉思,便说道:“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辽西之地,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若公能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杨广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杨玄感低着头,听着李密的计策也不说话,思索了良久,这才说道:“法主再说说退一步的策略。”

    李密接着说道:“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梁默等人,不足为意。今楚公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杨广虽还,已失其根本,可徐图也。”

    杨玄感还是不是说话,又沉思许久,这才说道:“法主再说说再退一步的策略。”

    李密有些吃惊,但还是说道:“若公此二策皆不取,则公可挑选精锐士卒,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消息败露,洛阳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其结果非仆所知也。”

    李密是不建议这一策略的。

    杨玄感坐在营帐之中,思索了一夜。

    第二日一早,杨玄感便对众人说道:“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法主之下计,乃上策也。”

    李密再想与杨玄感争辩,却是被杨玄感止住。杨玄感于是率兵向洛阳进发,又命其弟杨玄挺率领骁勇之士三千人为前锋,先攻取河内。

    李密眼看杨玄感不纳其策,满是惆怅,最终却无可奈何。

    当然若是黄明远见到李密,听到他这三策,怕是会喷他一脸,什么上、中、下三策,尔等纯属纸上谈兵,想当然也。杨玄感难道不知道绝榆关道,入关中不好吗?非不愿尔,乃不能也。杨玄感此时选择叛隋,便是走了一条绝路,根本没有翻盘的任何可能。上策、中策、下策,都是下策,不过是什么时候灭亡罢了。

第一百零八章 河内碰壁

    杨玄感不管李密的感受,他要开始向洛阳进军了。

    杨玄感再是少经战阵,但毕竟跟在杨素身边耳濡目染,又曾主政一方,也知晓他现在的境遇。若是手底下都是黄明远那种丰州铁骑,千里突袭,纵横驰奔,他什么不敢干,靠手底下这群没经历过战阵的部队和一群农夫,还千里突袭,走一百里不散伙就算他运气好,他突袭个屁。

    目前的杨玄感还不是李密这种纸上谈兵的人可比的,当然李密天赋更高,通过这场叛乱军事技能很快升级,还侥幸没有死,最终成为一代枭雄,又是后话。

    誓师之后,杨玄感几乎集中了全部主力往洛阳进发,至于黎阳,对他来说守不守都没有太大意义。攻不下洛阳,一切都是虚的。

    将黎阳交给元务本留守之后,杨玄感率部从水路沿着永济渠进军。

    同时杨玄感又令其弟杨玄挺率领本部兵马为偏师,直袭河内郡。杨玄挺率领三千人马,轻车简从,一路直逼河内郡治河内县城(今河南省沁阳市),然后被杨玄感任命的怀州(河内郡)刺史唐祎挡到了城下。

    唐祎是杨玄感的好友,也是杨家旧臣,官居河内郡主簿,为押运粮草到的黎阳。杨玄感作乱,也叫上了这位昔日好友。唐祎虽然官职不高,但人却不傻,大家关系好归关系好,可他也不能拿着家族的命运去跟着杨玄感造反啊。

    尤其是他怎么看都不觉得杨玄感能够成功。

    这唐祎也是个聪明的,至少比游元看起来强的多。唐祎很清楚,如今他落在杨玄感手上,生死全不由己。他若是宁死不从,虽然可能得个重臣的名头,亦只不过途增杨玄感刀下的一条亡魂,但是活着,却能做更多。

    唐祎出身不高,年轻时当过县吏,后来又在杨素军中做过小吏,是一路摸爬滚打才走到今天? 因此他脑筋也更灵活? 胆子也大? 什么事都敢想敢干。唐祎决定假意归顺杨玄感? 然后趁机逃脱,前往洛阳报信。若是能成功,他这辈子转运之机便指日可待了。

    杨玄感把唐祎当兄弟,却不知道唐祎已经把他当做升迁路上的踏脚石了。杨玄感为兄弟两肋插刀? 唐祎要插兄弟两刀。

    唐祎假意归顺杨玄感之后? 便积极献言献策? 讨得杨玄感欢心。杨玄感此时也无人可用? 眼看唐祎如此忠心? 他遂任命唐祎为怀州刺史。

    唐祎在一众造反人员中活跃的很? 黎阳仓既下,他又自云对河内的情况很是熟悉? 因此请命前往怀州,替杨玄感为先驱? 攻下怀州,威胁洛阳。

    杨玄感大喜? 唐祎虽然官不大? 但在河内郡为官多年,盘根错节? 实力很强。他因此乃给唐祎一千人马,令其西进。

    这一千人马? 多是黎阳仓的守军出身。除了统帅是杨玄感的心腹,底下的将领不少都算不上杨玄感的人,只是上层官员尽数被杀之后,无奈被裹胁。

    杨玄感虽然清理了军中上官政的心腹,但也来不及处置底下的校尉、队正等人。

    众人大多并不愿意跟随杨玄感谋反,因此多有出工不出力的。唐祎久在基层,擅长拉拢人心,眼看不少校尉都心思各异,因此积极拉拢这些人,为其所用。

    唐祎到了修武县(今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之后,立刻准备反水。

    他先是假意请杨玄感派来佐助他的将领吃酒,然后将其灌醉杀害。之后唐祎在军中其他几个不愿附逆的将领的帮助下,夺了全军,宣布反正。

    然后唐祎便赶紧命人分别前往洛阳、长安送信。

    杨广东征,便以次孙燕王杨倓和民部尚书樊子盖二人留守洛阳。而燕王杨倓年幼,年仅十岁,此时洛阳城内掌握实权的便是樊子盖。

    唐祎知修武城兵备废弛,又无兵马,不可坚守,便又赶往了郡城河内城。

    河内郡的官吏闻听杨玄感造反,吃了一惊,别说抵抗了,此时叛军还没有到,他们早就想望风而逃。

    唐祎也知道这群人是什么德性,根本不指望对方能够守城。眼看城中官吏溃逃,他便联合好友城中鹰扬司马刘感,亲自带着人接管了河内城,然后布置人马,积极防御。

    不得不说,唐祎给了杨玄感致命的一击。

    如果唐祎没有反水,而是以河内献给杨玄感,杨玄感便可趁机从河阳渡河,直趋孟津,翻越邙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洛阳城下。到时候谁胜谁负,还真是难以预料。

    可惜,唐祎直接便让杨玄感的叛乱暴露在众人眼前。历史上如果杨玄感选择突袭关中,怕是会直接撞死在蒲坂城下。

    杨玄挺的三千人马一直长驱直入,没有阻挡的到了河内城下,沿途县城皆是得到唐祎传令,尽紧闭城门。

    杨玄挺顾不得这些县城,只望河内城而来。

    他还不知道唐祎已经反水的消息,听说唐祎已经入城,他还以为这次无需战阵便可取胜。等他前来叫门之时,却见河内城城门紧闭,只有唐祎在城头上扯着嗓子的谩骂。

    唐祎本来思索着将杨玄挺迎进河内城,然后趁机坑陷,但是后来觉得城内士兵士气低落,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着附逆。怕是真等到对方入城,到时候是谁坑谁就不一定了,所以唐祎还是选了一个稳妥的办法,据城自守。

    杨玄挺三千人马,远道而来,又没有携带什么攻城器具,怎么能攻破河内城。因此他虽对于唐祎的叛乱异常痛恨,却只得让人上前骂阵。

    唐祎自知兵力不敌,拒不出战。

    杨玄挺恨透了唐祎,便让人打造攻城梯,准备攻城。唐祎此时已做了充足的准备,只要对方一靠近,城头上便滚木礌石齐下,砸的叛军根本近不得城。

    杨玄挺手中兵力不足,也没有多少弓弩手可用,至于其它攻城准备更是全无。他在河内城底下待了一日,不仅没能撼动城池,反而折损了上百人。

    杨玄挺望着河内城,无计可施,又担心耽误了和兄长的会师,最后只得怏怏地绕道而走。

第一百零九章 兵败临清

    而与此同时,杨玄感的进军也不顺利。

    唐祎之前早就派人前往河内各地,传讯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令其守城据敌。虽然大多数的县城也没那个能力,但是偏偏杨玄感运气不好,正好在必经之路上遇到了难啃的骨头。

    时新乡令(今河南省新乡市)为张季珣,乃是前都水监张祥之子。张季珣之父张祥便是当初跟着黄明辽在恒州抵抗杨谅叛军的前并州司马。张季珣少慷慨有志节,此时不过二十二岁,闻听杨玄感在黎阳叛乱,他便拿出家财,招募当地百姓,准备讨伐逆贼。

    张季珣不过是个县令,手上只有衙役、兵丁不过二三百人,其余尽是一群百姓。

    县里众人对其意图讨伐杨玄感叛军的做法全不看好。若是仅凭这些乌合之众便能成功,那大隋官军岂不成了笑话。

    诸人也纷纷劝张季珣,若是有心为国,不若紧守城池,不纳敌军,也算全了忠义,没必要白白去送死。

    张季珣却是一脸坚毅地说道:“若人人面对叛逆,只想着保全自身,那逆贼何时能平。季珣不畏死,独畏不能为国家尽忠。”

    众人皆为其所壮,纷纷相从。

    张季珣的妻子是黄明远的八堂妹,也是其四叔黄律的长女。黄明远熟读《隋书》,大隋三十七年历史上能人无数,忠臣也无数,可既有能力同时又忠义无比的,堪称节烈的,唯有张须陀、尧君素、杨善会和张季珣四人。

    张季珣率领数百士兵,死守洛口仓三年,对抗李密十余万大军,却执志弥固,誓以必死。张季珣爱兵如子,士兵无一离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遂为李密所俘。张季珣面对强虏,临危不惧,高声骂贼,视死如归,最后竟然感动了李密,后为翟让所杀。

    黄明远后世每每读到这里,都击节惊叹,潸然泪下。

    其父张祥后来调任都水监,黄明远便有心收服这个忠义之人,遂与张家联姻? 将堂妹嫁给了张季珣。

    黄明远八妹婉娘? 比张季珣小一岁,听闻张季珣要拿出家财,招募义军,便也将自己的嫁妆拿出给丈夫使用。

    “你我夫妻本是一体,既然夫君矢志为国,甘愿舍家弃业? 我身为夫君妻子? 安得拖夫君后腿。”满城闻之? 皆被夫妻二人的节烈感动。

    张季珣于是招募了一千五百名义军? 连同衙役、官兵? 赶往临清关(今河南新乡市东北? 古黄河北岸,非明清时期的山东临清钞关)。

    临清关锁永济渠? 是杨玄感南下最迅捷之路。

    张季珣当然清楚自己的实力不足? 根本不足以击败杨玄感? 但是他若是仗着临清关的天险,便能死死拦住南下的叛军。

    此时临清关守将乃是鹰扬郎将刘岿,他惊闻杨玄感叛军正沿运河南下,正不知如何是好。

    时有杨玄感派遣的劝降使者南下,劝刘岿兵少,不足以挡杨玄感大军,不若投降,也能享得富贵。

    刘岿正纠结的时候,张季珣来到临清关。

    听闻刘岿有心投降,张季珣勃然大怒,直闯刘岿的大营。张季珣骁勇,竟无人可挡。

    张季珣进入刘岿大帐,正好遇到杨玄感使者在逼迫刘岿。此时张季珣闯入,二人皆是吃惊。

    杨玄感的使者不悦,便问道:“汝是何人?”

    张季珣说道:“新乡令张季珣,汝又是何人?”

    那使者有些骄傲地说道:“吾乃楚公使者,特来劝降尔等。既然你是新乡令,那正好与刘郎将一起去拜见楚公。”

    张季珣听此眉毛一挑,忽然抽出腰间的佩刀,一把刺入此人的胸膛。张季珣又抽出横刀,接着便一刀剁掉了此人的脑袋。

    事变发生的太过迅速,众人都没有反应过来。

    刘岿一愣,才大怒地说道:“张季珣,你疯了!”

    张季珣与刘岿同在一地为官,之前倒也熟识。张季珣指着刘岿的鼻子说道:“不是我疯了,而是你疯了。刘郎将,你难道要追随叛军,你可要想清楚了,从逆是什么下场?”

    刘岿一个激灵,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

    忽然他有些惊醒,又赶忙站起来说道:“不不不,这逆贼使者前来劝我,我本来也是要斩杀的,正好你赶来,我才落你一步。”

    张季珣也不想过分逼迫对方,省得再起波折,只得冷冷地说道:“这样最好!”

    张季珣提着使者的人头去晓谕三军,刘岿只得跟在张季珣之后,倒像个失魂落魄的斗败公鸡。

    不过刘岿也知道,使者一死,自己也没有了后路,只得跟着张季珣抵抗叛军。张季珣是卫公的堂妹夫,关系直达天听,他不敢与之相抗,遂使临清关的主导权完全落入张季珣的手中。

    临清关有兵千人,算上张季珣带来的一众募兵,接近三千人。

    这些人出城野战是不行,所以张季珣便命众人深挖壕沟,广备滚木礌石于城墙之上,等待叛军到来。

    杨玄感一路南下,到达临清关外,此时发现他派出使者的头颅正好挂在了临清关上。杨玄感勃然大怒,便下令攻击临清关。

    张季珣自是不惧,乃命军队沉着应战。虽然张季珣所部多是一群百姓,但临清关险峻,又有黄河为依托,因此滚木礌石和弓箭齐上,打得叛军伤亡惨重。

    杨玄感手上什么攻城器具都没有,只得干瞪眼。

    而且杨玄感手上能战的士兵只有黎阳仓的万人,还被分为好几部分,他根本不敢在此挥霍。

    于此同时,杨玄挺也来信报唐祎返水,河内城没有攻下。

    众人大惊失色,李密更是担心唐祎会告密朝廷,使得洛阳朝廷有了防备,到时候杨玄感军不仅突袭不成,还会被朝廷征调的各军围剿,因此他们决不能再在临清关下耗费太多的时间。李密只得劝杨玄感南渡黄河,绕道荥阳。

    杨玄感此时也只能痛恨自己错信了唐祎,误把奸臣当做忠臣。他眼巴巴地望着对面的临清关,也知道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只得转道向南。

    眼看杨玄感的叛军转道南下,张季珣虽然想追击,却无能为力。张季珣很清楚,若是依靠城池,他手下这群农民还能据守一段时间,若是从后追击,与叛军野战,怕是会立刻崩溃,因此也只得看着杨玄感等人离开。

第一百一十章 洛阳反应

    本来在临清关的时候,杨玄感都有些绝望了,连一群农民都能挡住他,他怎么和洛阳的禁军相抗,这造反之事也太不顺了。可是没想到树挪死,人挪活,杨玄感从临清关撤退之后,立刻有了新的境遇。

    杨玄感大军南渡之后,进入荥阳郡。

    荥阳郡作为南北交通要地,有着大量的役夫和流民。这些役夫背井离乡,在荥阳郡缺衣少粮,又要服繁重的劳力,早就对朝廷恨之入骨。

    可以说这群人只要给顿饭吃,绝对都是最忠诚的反贼。

    这时李密献计,可以黎阳仓的粮食为诱饵,招募这些役夫、流民。此时杨玄感无兵无将,比起那些跟胡闹一样的封官许愿,唯一能够依仗的,也就是黎阳仓的粮食。

    杨玄感于是听从了李密的建议,下令在荥阳郡放粮募兵。没想到消息很快传遍河南、河北各地,整个黄河两岸的灾民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缺衣少食,几乎是有今天没有明天,只得在各地苦苦难捱。如今听到放粮消息,那些活不下去的流民一窝蜂地往荥阳而去。

    整个大、小道上都是闻讯而来的灾民,几乎堵塞了道路。

    杨玄感见此大喜,每个来参军的士兵都给足了粮食,更是使得这些灾民对杨玄感感恩戴德。

    没两日,杨玄感所部已经暴增至数万人之多,还有增大的趋势。

    而且眼看杨玄感的叛军声势越来越大,河南各地一些豪强、地主也坐不住了。这些人很多都是杨素的旧部,还有想跟着杨玄感搏前程的人,纷纷加入到杨玄感的队伍之中,投奔杨玄感的人多得就象市场上一样。一时之间,杨玄感的叛军声势异常浩大。

    此时的杨玄感也一改往日的颓唐,开始准备西进。

    杨玄感乃下令其弟杨积善率兵三千从偃师以南沿着洛水向西面进军,他自统兵于其后跟随。而与此同时,进攻河内不克的杨玄挺也从白司马坂(一名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越过邙山从南面进军,两支部队准备合击洛阳城。

    消息传到洛阳,朝野震惊。

    杨广因为四处巡幸的原因,常年不在朝中,因此洛阳、长安两地反倒形成了一套正常运转的班子。每次杨广出行,除了一直跟随他的皇长孙,便留次孙燕王杨倓和三孙越王杨侗二人常年坐镇洛阳和长安。

    没有成年皇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洛阳朝廷虽然杨倓是留守,但他毕竟才十岁,根本掌不得事,因此权利便为下面的大臣掌握,而具体到人,便是担任副留守的民部尚书樊子盖。

    杨广很信任樊子盖。

    樊子盖是庐江人,出身北齐旧臣,曾做过北齐的太守。樊子盖投降北周之后? 一直在外为官? 历任各地太守、刺史、总管等职? 兼职文武,因而与朝中的各势力派没有什么牵连。而且樊子盖为人清廉谨慎,不纳贿赂,治军严格,是个强硬派人物。

    杨玄感叛乱消息传来之后,朝中众人又惊又惧。洛阳城内虽然还有数万军队,但这群人是什么货色大家都很清楚。众人为杨玄感声势所震,心思不一,哪里有抵抗之心。

    这时众人各有意见? 不少人纷纷请求朝廷暂避回长安。

    这些人也打着别样的心思,尤其是关陇世家之人,觉得朝廷若是能趁此机会搬回到长安,那最好不过? 因此这些人也在私底下散布流言? 制造恐慌。

    樊子盖却不为所动,厉声斥责朝堂上建议要迁都的人。樊子盖作风强硬? 手段狠辣,此时他兵权在手,没人敢再言语,樊子盖急了可是敢杀人的主,当初在河东处置废汉王之事也是杀的人头滚滚。

    樊子盖一面征调各军,加强洛阳城内外的防务;一面命军队巡查各坊,严查造谣、生事之徒,一旦抓获,严惩不待。

    众人见樊子盖杀气腾腾,为其所慑,因此不敢再在明面上生事,反倒潜入私下里继续为乱。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平静,但樊子盖也很清楚,此时的安静只是暂时的,若是杨玄感兵临城下,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人不是会直接望风而逃,便是会私底下合谋将洛阳城送给杨玄感。

    此时洛阳城内的禁军主力早就被杨广带走了,洛阳城内的都是一些府兵,打不得硬仗。

    时任河南少尹的张方翼建议集中全部兵力紧守洛阳城,等待天子援军。洛阳的军队,也只得守城,一旦出击,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阵的他们,必是有败无胜。

    但是樊子盖却不同意。

    樊子盖虽然知晓张方翼素来知兵,但他本人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朝廷经不起叛军兵临城下的影响,一旦让杨玄感打到洛阳城下,无论结果如何,必会导致海内震惊,天下震恐,四海之内的不轨分子怕也会因此而蠢蠢欲动。到时候这些人趁机响应杨玄感,必会导致处处烽火,天下大乱。

    同时对于坚守洛阳城,樊子盖实在没底气。他虽然跟那些关陇世家没太多联系,但也清楚这些人与杨广的关系,怕是大多数人都盼着杨玄感打入洛阳城,推翻杨广的统治。指望这些人去守卫洛阳城,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是这些人又控制着洛阳城的方方面面,所以看似强大的洛阳城实际上处处是漏洞,哪里挡得住叛军的千军万马。

    樊子盖以为,决不可困守孤城,反而应该主动出击,在杨玄感所部壮大之前将其消灭,而不是让他在洛阳城底下壮大声势。

    虽然张方翼苦劝,但是樊子盖并不从。

    樊子盖决定派遣河南令达奚善意率领精兵五千人向东抵抗杨积善;又命令将作大匠、河南赞治裴弘策率领八千人向东北方向抵抗杨玄挺。

    至于张方翼,樊子盖虽然没有同意他的建议,但是还是倚为重用。朝廷中他可以信任的人并不多,而张方翼却是其中之一。而且张方翼擅长守城,当初曾击败过侵入关中的突厥骑兵,虽是文官,也是一员良将。

    樊子盖便令张方翼协助他打理军务。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兵败如山倒(上)

    不得不说樊子盖用达奚善意为将的决定简直糟糕透了。

    达奚善意是北周名将达奚震的孙子,可惜却没有传承祖父的勇武,甚至同样都姓达奚,都有个好祖宗,他的军事能力连达奚暠都不如,更不用提一族之中达奚长儒两千战十万的本事。

    只是此时樊子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了。达奚善意是杨昭东宫属官出身,对杨佶也是忠心耿耿,因此樊子盖才使其领军。

    达奚善意军事能力一般,但他本人却不自知,樊子盖下令之后,达奚善意便高兴地带着军队出兵了。

    其家人劝达奚善意不要贸然领兵,毕竟他也没有经过战阵,可达奚善意却是不听。他自以为自己将门之后,熟读兵书,领兵之事,自然是手到擒来。他还骄傲地说道:“我以王师迎战叛军,行的是堂堂正正之道,杨玄感闻之还不望风而降。”

    可惜达奚善意不知道的是,人心早就不在王师,而是在叛军那边。

    达奚善意引兵出了洛阳,五千人马渡过洛水,直奔叛军而去。到了傍晚,达奚善意便下令全军在洛水南汉王寺扎营。

    此时荒郊野外的,不便防守,在加上有传言叛军已经占领了洛口仓,便有人建议达奚善意退回金墉城,再坚守迎敌。达奚善意也没有真正打过仗,对于众人的建言倒是有些犹豫。

    只是此时军中士兵走了一整天,疲惫不堪,对于再立即撤退的命令是纷纷叫苦。达奚善意也碍于情面,同时觉得叛军速度没有这么快,便准备在此过上一夜,明日再退回金墉城。

    不过仅这一夜,达奚善意已经没有退兵的机会了。第二天一早,杨积善也率兵赶到汉王寺。

    双方相遇,便要展开交战。

    达奚善意便按照兵书上讲得,将全军部阵。

    此时在隋军的右翼,突然发生了混乱,鹰扬郎将杨涉倒戈相向,向达奚善意的中军杀来。

    杨涉乃是原白水郡公杨武通的儿子,与杨玄感同出自弘农杨氏,只是双方血缘关系有些远。其父杨武通性情刚烈,擅长驰射,官拜左武卫大将军。开皇初年,党项羌屡次在边境袭扰,朝廷因杨武通历来有戍边威名,任命他为岷兰二州总管? 以镇边关。后来杨武通出讨嘉州叛军? 由于他孤军作战,后无援兵? 叛军得知? 又倾其人马来围剿杨武通。杨武通挥舞战刀,与敌鏖战到几百里之外,最后被围困。在身陷重围的境地? 杨武通仍奋力激战? 毫无惧色。后终因坠马? 被俘,被叛军“杀而啖之”。

    可以说杨涉是根正苗红的忠烈之后,只是杨广大业三年? 他的爵位改革打击太广? 《大行令》一出? 所有人的爵位全部被废,杨涉也从白水郡公成了一个小小的鹰扬郎将? 自是对杨广愤恨不已。

    杨玄感造反? 杨涉闻之大喜? 便有心从之。

    此时双方交战? 杨涉有心立得一功? 到了杨玄感那边也能加重地位,因此便决定在达奚善意列阵之后突然反水。

    等到双方战起,杨涉扔掉头上的帽子,举起横刀大声说道:“今天子不仁,待我等如寇仇虐杀之,唯有楚公,仁义贤明,威名高著,我等愿随楚公杀死逆臣,以正君侧。”于是宣布反水。

    杨涉的反水立刻将隋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口子,将达奚善意所部的阵型搅得一团乱。隋军内部展开了激战,而此时大多数隋军根本不辨情况,立刻便乱了套了。

    达奚善意正在中军,听闻右翼生乱,吃了一惊,忙大呼道:“到底怎么回事?”

    但隋军阵营一片混乱,哪还顾得上他。

    达奚善意也是一脸懵逼,仗还没打,怎么就乱了。达奚善意拼命地去约束各部,只是杨涉的反水直接使得全军士气大跌,众人早就四散逃命,根本无人还有战心。

    此时对面的杨积善见到隋军大乱也是有点懵,他并没有派人联络隋军将领?

    这时杨积善麾下劝道:“楚公名扬四海,仁义广布,若是有人闻楚公之名便要弃暗投明,也是正常之事。”

    杨积善本身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但此时此刻也懂得“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立刻下令全军攻击。

    杨积善所部,准备低劣,除了五百亲军有甲以外,大部分人都只有单刀、柳盾,但是众人却是士气高昂,战意凛然。

    杨积善所部不少都是宣城、丹阳等地的水手,被送到北方服役,本就愤恨,再加上吃不饱、穿不暖,过得人不人、鬼不鬼,对杨广便越发仇恨。

    这些人得到杨玄感丰厚的赏赐,因此对杨广感恩戴德。虽是新兵,但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却是冠绝其余诸部。

    而相反对面的达奚善意的军队,本就是常年不经历一战的老爷兵,此时哪有勇气去迎击泥腿子的拼命。眼看明晃晃地刀锋,不少人便纷纷掉头,向后逃去。

    养尊处优这么多年,洛阳之兵早就失去了举刀的勇气。

    杨积善带着所部,如下山猛虎一般,凡有阻挡者,尽被诛杀,因此达奚善意在内忧外患之下,反而逐渐被叛军包围。

    此时不少人在军中大呼“败了,败了,达奚善意败了”,达奚善意所部也不知真假,纷纷溃散,向四面八方逃去。

    杨积善在后也猛攻,穷追不舍。

    眼看大军混乱,达奚善意也吓破了胆。这战场上厮杀原来是这么可怕的一件事,他的小心肝都吓飞了。

    到了此时此刻,达奚善意满脑子都是钢刀砍下人头的画面,仿佛血溅了他满脸一般。达奚善意心惊胆战之下,便带着亲兵,掉头就跑,根本不顾麾下的生死。

    达奚善意一路狂奔数十里,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摆脱了叛军的追击,但其身边的部属只剩下几骑。达奚善意侥幸逃得性命,只得放声大哭。

    而与此同时,他就跟一个运输大队长一般资助了缺少军械的叛军。杨积善打扫战场,缴获铠甲上千具,单刀、长枪数千柄,还俘虏了两千多士兵。

    杨积善所部打赢此战,气势大涨,立刻率兵向西追击。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兵败如山倒(下)

    而与此同时,叛军的另一路主力杨玄挺所部也打败了裴弘策。

    裴弘策出身闻喜裴氏,其父裴通官拜上柱国怀义公。裴弘策有个现在看起来一般但几年后却贵重无比的身份,他和李渊是连襟,老婆便是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

    裴弘策比裴矩矮了一辈,平日与黄明远倒也熟识。

    裴弘策本人倒是有些能力,但他也跟达奚善意一样,多年来都是担任文官,并没有经历过战阵。因此贸然领兵,实乃不擅长之事。

    裴弘策之子名裴行方,今年只有十六岁,但是为人多智,颇有见识,他见父亲对于领兵之事很高兴,便劝父亲道:“今叛军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唯有坚守城池,以挫其锐气。父亲今所率数千将士,本就是临时组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父亲对其更是不熟悉。一旦与敌野战,势难取胜。父亲此去,无异于狼入虎口。

    再则父亲本就非武将,战阵之事于父亲无关。况我裴家门楣显赫,父亲实无需如此冒险。

    父亲此战若是得胜,不过些许提拔,根本不值一提;但若是兵败,势必危及父亲的声名。至于落入叛军之手,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不若父亲辞去此任,留在洛阳,蛰机待伏,到时候无论杨玄感此叛是否得胜,都不会祸及父亲,方为保身之道。”

    裴弘策听到儿子的话,却是勃然大怒道:“大人之事,汝等小孩子如何插嘴?”却是直接将儿子赶了出去。

    等到裴弘策率军出城,家中诸人皆云裴弘策此次必能旗开得胜,大胜而还。唯有裴行方却是满面愁容,无奈地说道:“父亲此去,唯望能全身而还。”

    幸好裴弘策不知道儿子说得丧气话,否则得抽死裴行方。他出了洛阳城,一路向东,带着八千军队来到白司马坂,正好遇到杨玄挺。

    不出裴行方所料,裴弘策虽拥兵八千,但他却对这些部队并不熟悉。数千人也并未磨合便开赴战场,虽然看起来还有些气势,但实际上在行军途中便问题百出。

    同样杨玄挺所部主力是黎阳仓守军,充当核心的则是杨家的私兵,虽然人少,但都是跟着杨素南征北战的精锐? 战斗素养强悍。

    双方在白司马坂猝然接战,立刻便指挥军队投入战场。

    到了此时便显示出双方军队的战力,裴弘策所部兵力虽然是对方的三倍? 但根本不敌。杨玄挺带领核心部队? 不断冲击裴弘策的军阵。裴弘策虽然兵多,但根本不能敌。

    裴弘策幸运的是军中没有杨涉那样的叛逆? 因此没有如达奚善意一般直接全军崩溃。但他的好运也仅仅到此。

    双方激战不到半个时辰,裴弘策所部的阵线便开始松动。本就战斗意志薄弱的隋军纷纷溃散四逃。

    裴弘策尽力约束其部? 但是中军早被乱军冲散。他本人也对军队失去了控制? 只得跟随乱军向南。

    没了裴弘策的指挥? 其余部队也开始崩溃? 众人一路向南逃去,慌不择路。至于吃饭的兵器? 早就扔的四散。

    叛军中有将领劝杨玄挺赶紧追击裴弘策所部? 但杨玄挺很清楚,裴弘策根本不敢逃,哪怕他现在走了也得返回。此时隋军丢弃的装备正好为叛军所用,杨玄挺因此命部下打扫战场,收缴兵器。

    果如杨玄挺槊料? 裴弘策所部溃逃了三四里,裴弘策尽力约束其部,勉强由将诸军聚拢在一起。

    此时裴弘策方后悔不听儿子的话,才落到今日的地步。只是撤兵是万万不能的,樊子盖临别之际便告诉裴弘策,唯有战死,方得回还。

    樊子盖老儿狠辣,裴弘策也怕对方会下死手,因此虽然不愿,但也只得硬着头皮与杨玄挺交战。

    当然裴弘策也不敢与叛军野战,便准备修建工事、营寨,在此据守。

    裴弘策是所部列阵以待,而叛军也不紧不慢地赶到了。

    杨玄挺眼看裴弘策摆出一副据守之势,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虽然现在大军正士气如虹,但缺乏攻坚的装备,况且他也不能跟对方拼消耗。

    因此杨玄挺便下令列阵以待,也不出击。

    这样在战场上便出现荒诞的一幕,两房隔了中间的空地,据守营寨,谁也不出战,但是双方又保持着相持的态势,也不后退半步。

    日头从上午转到下午,裴弘策所部是饿的饥肠辘辘,难以忍受。他们的粮食补给早在第一次溃退的时候就丢的一干二净,至于裴弘策向洛阳请求的支援,还得一段时间才能赶到。

    没有粮食,眼看着对面的饭食香味,隋军众人垂涎欲滴,不由得怨声道载起来。

    而且众人眼看对面的叛军也不攻击,而火辣辣的太阳又几乎要将人烤熟了一般,因此有人甚至偷偷纳凉起来。其他人也各自脱了衣服,坐在地上,不住地甩着衣服扇风。

    这场面,倒不像是来打仗的,反而跟游玩一般。

    对面的杨玄挺等地便是这个时机。他一直不出击,就是料定隋军没有补给,真耗下去,根本撑不了多久。为了打击隋军的士气,他还故意让人杀鸡宰羊,将中饭发放到阵前。

    不出杨玄挺所料,在饥饿和暑气的双场打击下,对面的隋军老爷根本撑不住。

    眼看隋军无备,杨玄挺挑选了数百精锐,各持利刃,突然向对面的隋军杀去。而其余主力在后,跟随前军突出的缝隙,在后掩杀。

    还在四处纳凉的隋军根本没有料到对面的叛军会突然出击,因此在叛军的四面攻击下,本就没有什么战心的隋军立刻一哄而散。

    众人有了之前的经验,更是拼了命地往西南跑,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落在了旁人的后面。

    裴弘策本就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这种场面他一筹莫展,因此眼看全军崩溃在即,他又莫名其妙的来了一场无目的的漫游。

    等到裴弘策再次整点好兵马,杨玄挺的追兵又至。

    如此这般,不到两日的时间,裴弘策连败了五场,手上的军队丢的干干净净,只剩下十余名骑兵逃回了洛阳城。

第一百一十三章 是攻是守

    杨玄挺收揽裴弘策的兵败残兵,一路进军至金墉城下。金墉城是三国魏明帝时筑,乃是洛阳城的东北门户。城中兵马众多,守卫金墉城的乃是右武卫虎贲郎将裴仁基。

    裴仁基骁勇善战,善于骑射。杨玄挺兵少,几次攻城不下,遂选择围城,等待杨玄感主力的到来。

    杨玄挺和杨积善二人连战连胜,大大增强了杨玄感叛军的势力。也同时导致河南各地对于杨玄感越发看好,景从者比比皆是。

    杨玄感大军从荥阳一路向西,到了洛阳城下,已经有超过十余万的大军。

    杨玄感此时麾下十余万大军,其人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与数日前生死难料的情景已大不相同。

    杨玄感屯兵于洛阳城东北的上春门(唐上东门)外,每日前来投奔于他的人络绎不绝。河南一带的父老乡亲们竞相送牛送酒,慰劳杨玄感。

    此时杨玄感也知道拉拢人心才能得胜,因此常常于大庭广众之下对众人说道:“我杨玄感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日不顾灭族之事,愤然起兵,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

    众人闻之,大呼叫好!

    虽然大隋仍然实力强大,但是民心已经不在。大隋立国三十年,虽然之前政局平稳,但很显然杨坚、杨广两代帝王并不知道大隋百姓需要的是什么。因此父子二人虽然文治武功超群,但却徭役繁重,民生疲敝,百姓苦不堪言,终于酿成今日之苦果。

    历史上两宋时期无论是崇文抑武还是推崇理学,讲究“君君臣臣”,实在都是没有办法的事。唐朝藩镇格局,五代十国诸国征伐,老百姓被剥削压迫的已经麻木了,根本不在乎谁是皇帝,那年头皇帝多如狗,王爷满街走。

    此时的老百姓,还是充满心气的。

    弘农杨氏,天下名门。杨玄感,名臣之后,再加上无论是下层老百姓还是上层的统治阶级,也希望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杨广,因此这场叛乱迅速在大河以南开展起来。每天自发来投奔杨玄感的超过千余人。

    杨玄感也知道速战速决的道理,他虽然兵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只能唬人,打下洛阳城却是很难,因此杨玄感乃亲自休书一封,命人送给樊子盖。

    接到劝降书的樊子盖看到杨玄感在信中,数帝罪恶,又云“今欲废昏立明? 愿勿拘小礼? 自贻伊戚。”怒不可遏? 当场便将劝降书撕扯的粉碎,又命人将杨玄感使者的头颅砍了下来,送给杨玄感。

    樊子盖资历不高,年纪不小? 但却是一个强硬的人? 他当即便命令战败的裴弘策再次引兵出战。

    裴弘策虽然害怕樊子盖? 可他之前五战五败? 早就被吓破胆了? 哪还敢再次出城。裴弘策觉得樊子盖就是在故意坑他,之前他八千大军都打不过三千人的杨玄挺,这一次让他跟有着十几万兵马的杨玄感再战? 不是故意置他于死地。

    裴弘策坚决推辞。

    樊子盖正准备拿人立威,裴弘策就自己跳了出来。

    裴弘策之前战败? 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樊子盖也不能杀了他。但此次裴弘策推辞,樊子盖便以大敌当前,畏惧不前,乱我军心为由,直接将裴弘策推出去斩首,悬在城门之上。

    裴弘策的脑袋立刻震慑住城内大部分蠢蠢欲动之徒。

    樊子盖虽然是杨广信任之人,但毕竟由外臣至京,京中之人,根本没人信服。虽然明面上没人敢与之作对,但背地里都等人看他的笑话。

    樊子盖曾跟随黄明远不短的时间,倒是对黄明远杀人立威的做法非常赞赏。在樊子盖看来,最好的立威方式便是杀人,之前他虽为留守,但也不能杀朝臣,这一次他却是想让众人知道他的决心。

    樊子盖毕竟不是黄明远,擅杀朝臣使得他背负了很大压力,洛阳城中的官吏也对此议论纷纷。国子祭酒杨汪是老臣,素来有威望。樊子盖杀了裴弘策之后,他便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樊子盖滥用刑罚,是为罪也。

    樊子盖杀一人也是杀,杀十人也是杀,这时候当然不能失威,因此便让人把杨汪也杀了。杨汪大惊,终究是畏惧死亡,因此下拜谢罪,叩头叩出血来。实际上樊子盖也不敢杀杨汪,对方毕竟是三品官员,但他还需要用杨汪来杀鸡儆猴,因此便将杨汪关押了起来。

    至此,樊子盖用裴弘策的脑袋和杨汪的下狱初步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城中三军没有不怕他的,将官们不敢抬头看他。

    这时樊子盖又招张方翼等人议事,他希望张方翼和虎贲郎将刘长恭一起出战。

    刘长恭哪敢出战,当时就想拒绝,但是看到裴弘策的下场,他哪敢再言。

    “刘将军可有异议!”

    “我······我······没······没有!”

    刘长恭面对樊子盖的横眉冷对,吓得吱吱呜呜,根本说不出话来。

    其余朝臣也不敢言,只得在心中暗骂这樊子盖真是一个“活曹操”啊。

    众人不言,但张方翼却站了出来,对樊子盖说道:“樊公,我军不能出战应战。”

    众人一愣,而樊子盖脸上也是一寒,却是冷冷地说道:“张少尹,难道今日你也惧了,想和裴弘策一样推辞。”

    言语之中,止不住的冷厉。

    但张方翼却并不畏惧,他从通事舍人做到今日的河南少尹,虽然有黄明远提携,但一身的能力却是不虚于任何人。

    “樊公,今洛阳城城高池深,兵多粮足,但我军士兵却是训练较差,战力较弱。若是坚守城池,还能发挥作用,但若是出城与敌交战,却是必败。今若是出城与敌一战,正好合了杨玄感的心意。杨玄感远道而来,虽然也召集了一群乌合之众,但却缺乏攻坚武器,他最希望的正是与我军野战。”

    樊子盖两眼瞪着张方翼,但张方翼却丝毫不畏惧。

    最终樊子盖却是将所有人遣散,独留张方翼。

    “鹏举(张方翼字),你所说说的,老夫又何尝不知。当今时局,单从军事上考量,坚守城池最为稳妥。可杨玄感是叛军,而洛阳城是大隋的东都,一旦让杨玄感围城日久,天下的臣民如何看待我大隋啊!留给我们击破杨玄感叛军的时间不多了。”

    张方翼听了,也心有戚戚,却是仍说道:“樊公,正是因为杨玄感围攻洛阳城影响巨大,则更需坚守为上。毕竟作为大隋的东都,洛阳城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 攻击洛阳

    最后终究还是樊子盖被张方翼说服了。

    张方翼认为朝廷的各路援军都在路上,用不了多久便会赶到洛阳城周围,到时候杨玄感必败无疑。没有必要孤注一掷,置洛阳城于陷阱。

    樊子盖遂决定坚守,他命左翊卫将军段达率军守卫北门,张方翼率军守卫南门,而右侯卫将军冯孝慈率军守卫西门,樊子盖自引兵镇守东门。樊子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曾以仪同身份统领乡兵,又担任过循州总管,长期镇守岭南,多赴戎机,因此也很擅长统兵。

    樊子盖信不过朝中诸人,因此能用的人并不多。三将之中,段达是天子潜邸时的亲信,冯孝慈是杨广屡屡超擢的将领,张方翼是黄明远的亲姊夫,勉强可用。

    此时城外的杨玄感屡屡劝降城中,虽城中有不少人与之私通,但他仍旧无法和平破城。眼看时间紧迫,他因此决定进行强攻。

    杨玄感为了扫清洛阳城外围,便分兵五千人占据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阳西),又命五千人把守伊阙道(在今河南洛阳南),派开国元勋韩擒虎之子韩世谔率三千人包围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大将顾觉率五千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

    韩擒虎早死,韩世谔继承爵位,后担任凉州总管。不过杨广讨厌他,因此免了他的职务。大业三年之后,韩世谔连父亲传下来的寿光县公的爵位也丢了,这一次跟随杨玄感造反,正是为了复仇。

    连韩世谔这种大隋的官二代都纷纷投奔杨玄感,可见杨广有多么不得人心了。

    杨玄感又命其弟杨玄挺继续围攻金墉城,命其弟杨积善率领攻打北门,大将王伯仲率军攻打南门,大将赵怀义攻打西门,而自引兵攻打东门。

    杨玄感虽然人多势众,但军中三教九流,老老少少,各种人都有。整个大营之中,乌压压一片,跟菜市场一样,哪里能够打仗。而这些人又都是主动投奔,杨玄感还不能对其苛刻了。

    忍了这些人几日,杨玄感实在忍不了了。这是军队,要死人的,不是过家家。杨玄感便命人从众人之中挑选精壮,组建军队? 得军五万。

    有了这五万兵力,杨玄感实力大增,终于可是发动攻击。

    以前的时候? 杨玄感也不觉得洛阳城有什么好的,赶紧跟大兴城比差的远了,可是到了今日,是他要攻打这座城池,杨玄感才发现? 这城池真高峻啊。

    洛阳外围城墙不是砖土或者是夯土,而是真正的条石。黄明远从济北郡、弘农郡等地开凿了无数的巨石? 然后通过黄河运到洛阳? 再利用塔吊将这些条石一块一块垒成城墙。条石之间也有上好的黄泥封的死死的,坚不可摧。这种城池? 除了后世的混凝土,也没有可比的了。而是使用寿命极长? 即使以后洛阳城内被焚毁了? 也不会影响到外城墙。

    以往这种大城的设计是文臣和工匠,虽然壮观大气? 但有时候防御功能并不突出。而洛阳城的设计却是黄明远。黄明远很清楚隋末洛阳城数次大战,为了军事防御? 更是将洛阳城墙外侧设计成斜面,并在城池四角各建设处圆形碉堡。而且为了加强城门处的防御? 还设置了两侧瓮城以及藏兵洞?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攻打洛阳城的难度。

    城中本有军队、衙役等五万余人? 樊子盖又命人招募城中精壮守城。洛阳城内有人口近百万,樊子盖得兵数万,全都布置到城墙之上。

    此时杨玄感在城池之下望着城头上的隋军,密密麻麻,一个接一个,根本望不到头。他心中惊惧城内守军竟然有如此之多。

    隋军在城头上对叛军不断谩骂、挑衅,反倒是士气涨了上来。

    而杨玄感此时空有势,但奈何手中军队实力实在不足。最重要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攻城器具,也没有足够的工匠。虽然投奔杨玄感的一些世家给他提供了不少工匠,但能够打造攻城器械的工匠都是战略资源,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打造了一批攻城梯子等简易的器具,杨玄感开始攻城。他此时所能够依靠的,只有麾下士兵的血勇之气。

    但樊子盖不是傻子。

    樊子盖集中了城中大量的滚木礌石,又命人取粪便烧制金汤。等到叛军开始攻城,大量的滚木礌石往城下砸去。叛军根本没有井栏、云梯,无法压制隋军的攻击。

    至于热腾腾的金汤,一盆一盆的往下倾倒。攻城的士兵每每被金汤浇中,身上被烫破,然后因为感染身体发脓疮,用不了几日便会身死。无数倍烫伤的士兵在城池底下哀嚎不已,深深地震惊着攻城士兵的心。

    樊子盖为了训练军队青壮,采取军队和青壮相杂,然后轮换守城。战场虽然惨烈,但这些士兵却因为能够压制攻城一方,因此伤亡不多。众人各司其职,各个协同合作,战斗力立刻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兄长,不能再这么打下去。”

    杨积善负责攻打北门,今日共发起了五轮攻击,伤亡一千五百多人。照这种伤亡率,大不了十天他就得全军覆没。

    “兄长,咱们没有攻城器械,这样伤亡太大了。”

    杨玄感何尝不知,但是攻城器械也是说有就有的。

    这时李密便上前进言道:“楚公,洛阳城急切难下,而隋军援兵又将至,不若放弃洛阳城,取道函谷关西进关中,方是稳妥。”

    李密还是没有放弃劝杨玄感西进的计划,他觉得继续攻击洛阳没有任何意义。就是攻破了洛阳,难道还能抵抗随之而来的援兵吗?

    “不要说了!明日再搜寻一下工匠,继续打造攻城器械。”

    杨玄感这些日子都被李密给说烦了,关中,关中,难道我不想去关中。要真能去关中,你以为我会来攻击洛阳吗?

    杨玄感满是无奈,他终于理解父亲不让他率先反隋的道路,可是已经晚了。

    而李密眼看杨玄感杨玄感并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心中更是无奈,明珠暗投,最是奈何啊!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世家二代

    洛阳城内,虞府。

    夏侯俨一会站起来又一会坐下,还不时的来回踱着步子,内心的焦急紧迫溢于言表。而在他对面坐着一个男子,神色淡然,老神在在,并不为夏侯俨的焦急浮躁而影响心情。

    夏侯俨心乱如麻,可又实在无力可施,最后有些气急败坏地问道:“史先生,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如此淡然?现在杨玄感的叛军都围城了,一旦叛军入城,先生以为我虞家作为天子亲信能活命否?”

    夏侯俨是虞世基继室孙氏与前夫所生的儿子,为人顽鄙无赖,是刘士居之后朝廷又一恶霸之徒。虞世基本人有四个儿子,虽不说能文能武,英才绝伦,但也是大家子弟,风度俨然,但虞世基却偏爱自己这个继子,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儿子。虞世基的继室孙氏,性骄淫,也是洛阳城内有名的悍妇。

    史先生名史大同,乃是一个游方的术士,颇有名气。后来夏侯俨经史大同算了几卦,颇为灵验,便把史大同当成了神人,引入府上为清客。这史大同轻易不开口,但是一旦开口,便正合夏侯俨的心思,每每料事如神,使得夏侯俨信服不矣。

    当然,如果黄明远见到史大同,怕是会颇为吃惊,此人就是已经离开自己十多年的谋士凌敬。

    凌敬这些年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亦开阔了心胸。眼看大隋已经逐渐走向了灭亡之路,他亦重回洛阳,准备助杨玄感一臂之力。

    杨玄感攻破洛阳好啊,甚至灭了大隋更好!

    大隋不亡,天下不乱,我丰州军何时出山。

    此时眼看夏侯俨一脸急切地样子,凌敬淡然地说道:“五郎君怕是着了像了,这叛军围城,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夏侯俨听了此言,大为不解,看着凌敬,满是疑问,你觉得我现在是傻子吗?

    凌敬接着说道:“杨玄感之兵? 看似不少? 其实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杨玄感本在黎阳督粮? 手上本就只有一群护粮队伍,虽然凭借杨素的影响力号召起无数人与他一同造反,但其部本质上仍旧是一群没有经过训练且装备不全的劣兵。众人畏惧其势,以为其强大无比,却不知此时若是有一支强兵,趁机突袭杨玄感大营,必能置其大军崩溃,到时候平叛之功便是落入彀中。”

    夏侯俨听得先是吃惊,皆是便是有些沉思。

    “史先生的意思是准备让我率兵突袭杨玄感? 荣立此功。可是我虽为太子右监门副率,但其实手上不过数百人,若是凭此突袭,怕是力有不逮。”

    凌敬说道:“五郎君虽然手中无兵? 但有人却有兵? 郎君可以为用。”

    夏侯俨忙问道:“史先生说得是何人?”

    凌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问道:“郎君可是还记得十多年前? 先元德太子是如何破突厥入关之兵的?”

    当初杨昭利用一群私兵、家奴的事情大破突厥大军,震惊天下。夏侯俨虽然不肖,但是也是知道这件事的。

    “先生是说私兵、家奴?”

    凌敬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五郎君声名震动洛阳,好友无数,而这些人尽是世家子弟,家中私兵、家仆、佃户无数。若是积聚起这些人,可得兵万人,然后郎君驱使其为战,必能大破杨玄感。”

    此时夏侯俨听了也有些激动,他狐朋狗友素来众多,若是没人都带兵相从,还真能聚集万人之多。

    凌敬又接着说道:“五郎君,若是你能将众家郎君聚集起来,无论胜败,到时候郎君都能借此之事,成为众家郎君的领头之人。”

    夏侯俨大喜,立刻便召集友人,商议此事。

    虞世基这些年独揽选曹事务,掌管着众人的官帽子,因此巴结夏侯俨之徒数不胜数。而夏侯俨就是虞世基买官卖官的中间人,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世家子弟还真没有将杨玄感放在眼里。杨玄感从下就被人传为痴傻,在众人看来,连杨玄感这般货色都可以造反,他们也不比杨玄感差什么。

    而且众人的父辈多从杨广东征高句丽,这些人在家无人看管,早就闹翻了天。

    众人齐聚,共计四十余人,积得私兵近万人之多。

    这些人包括观德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周罗睺的儿子周仲隐等,皆是大隋最显赫的一批官二代。

    集得兵丁,众人又从家中带来马匹、盔甲。

    等到傍晚,一众人来到北门,请求段达开门。段达素来油滑,见众人身份显赫,哪敢阻拦,因此任凭众人打开城门。

    这群二代也是找死,他们对杨玄感大营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叛军的兵力,也不知道叛军的布置,就敢贸贸然地前去袭营,也是天下少有啊。

    众人出城之后,立刻就被杨玄感派驻的斥候发现。杨玄感本来是派兵伏于四门,阻挡洛阳向外求援的。

    今日见城中有兵出击,杨玄感大喜,他等了这么长时间,就等着今日。

    杨玄感马上命大军伏于帐中。

    等到夏侯俨带着一众二代来到杨玄感营外,果见叛军大营静悄悄的,没有什么动静。夏侯俨以为杨玄感无备,心中大喜,乃命众人杀入营中。

    等到众人杀入大营,却发现空空一片,哪有什么人。

    正当众人不解之时,突然四面亮起火把,将一众人团团围住。便是四面喊杀声起,向他们冲了过来。

    众人哪里见过这种阵仗,立刻就被吓得六神无主,肝胆俱裂。面对明晃晃地刀枪,众人根本不敢与之厮杀。

    一名世家子弟被不知道被哪里来的一名小兵打落下马,他立刻哭着喊着:“不要杀我!不要杀我!”可仍被对方剁下了脑袋。

    鲜血飙了其他人一身,此时众人都惊呆了,死亡的恐惧第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

    还是杨玄感认出了众人的身份,命令活捉这些世家二代。而以夏侯俨为首的人也不负众望的被杨玄感所俘虏。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关中援军(上)

    一众二代不负众望的被叛军俘虏,而这群人此时为了求生,什么家族荣耀、个人尊严都不要了,纷纷跪在地上向杨玄感请降。一众人的父亲,多是杨广亲信大臣,而杨玄感也乐得用这些人来离间杨广和其重臣的关系,便对这些二代悉以亲重要任委之。

    在杨玄感看来,杨广疑心这么重,即使不处置众人,也不会委这些人来战了。

    而这些二代一个个也是坑爹货,此时顾不得其父的尴尬,为了活命,也只得认贼作父了。

    樊子盖是第二日才知道此事了,看着城下一众来劝降的官二代们,樊子盖脑袋一阵发黑,几乎站立不住。神啊,这里面有观王的儿子,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儿子,御史大夫裴蕴的儿子,大将军来护儿的儿子······都是大隋重臣子弟啊。

    弄清楚原委,樊子盖几乎要杀了段达,这出城偷袭之事,事关重大,怎么能任凭这些纨绔之辈私自决定。

    而段达也委屈的很,也不看看那些都是谁的儿子,他敢拦着吗?

    这些二代子弟的胡闹行为,立刻使得此时的形势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一旦虞世基、裴蕴、来护儿等人生出异心,大隋顷刻之间便要陷入危境,这已经不是樊子盖可以处置的。

    樊子盖只得一面紧守洛阳城,一面命人拼死突围出去往辽东给天子送信,使杨广早做预防。

    樊子盖虽然没有杀了段达,但也剥夺了他全部官职,关入大牢,等待天子处置。段达已经不可信,今日可以放二代们出城,明日便能放叛军入城。

    同时樊子盖严令,没有他的允许,凡擅自出城者,一律杀无赦。

    城中的众人看着夏侯俨等人落到的局面,也没人再想着立这般功劳了。

    杨玄感虽然生俘了四十多位世家子弟,但其实对于攻打洛阳城是有限的,因为能出城的二代们大多父辈跟随天子东征了。他又不能拿这些人的生死威胁樊子盖,当然很大可能是樊子盖根本不受威胁。

    杨玄感又围城数日,始终无法破城。

    而在双方皆急迫的心情中,洛阳城的第一支援军到了。长安留守卫玄征调四万关中府兵从长安来援洛阳。

    卫玄自继黄明远为长安留守之后? 仍兼任刑部尚书? 允许他遇事不便上奏,可自行裁处决断,敕令杨侑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卫玄。

    听闻杨玄感叛乱? 围困洛阳? 卫玄大惊? 忙诏梁默赶赴长安应对。卫玄坐镇长安? 梁默坐镇扶风? 二人本来是为了防备关中先乱? 谁曾想关中无事? 洛阳却陷入困局。卫玄长在洛阳? 很清楚洛阳军队的战力? 因此便急招关中府兵四万西出救援;又命坐镇潼关的屈突通率部从河内郡支援洛阳。

    至于梁默? 则代卫玄坐镇长安,总不能救援了洛阳,丢了长安? 那算什么。

    这卫玄也是一个狠人? 他救援洛阳经过华阴时? 直接命人挖掘杨素的坟墓? 焚烧了杨素的骸骨? 将其祖茔铲平? 以示自己的必死的决心。

    可怜杨素也是一代枭雄,国之名将,最后却落到这般下场,尸骨无存,令人唏嘘。

    卫玄的弟弟卫文通等人劝卫玄莫要做的这般决绝,不给自己留回头路,却被兄长大声斥责一番,因此军中无人感言。

    卫玄兵出潼关之后,有人担心崤山和函谷关之处有伏兵,请求从陕县沿黄河顺流东下,直奔河阳,攻击杨玄感的后方。

    然而此时其军缺少船只,搜寻船只必然耽误时间。

    卫玄说道:“依我看来,预设伏兵的计谋不是杨玄感那小子所能想到的。”于是就击鼓前进,出崤谷(河南省崤山山谷)、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

    过函谷关后,正如他所猜测的那样,果真没有伏兵。卫玄派虎贲郎将张峻从南路进发作为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直奔洛阳城北。

    而此时杨玄感也得到了老爹坟墓被挖掘的消息。

    杨玄感当时就惊了,大家都是文明人,怎么能干这种事。接着杨玄感便放声大哭起来,任谁被挖了祖坟,也会悲痛万分。其余众人闻之,也纷纷唏嘘,毕竟挖祖坟一事,实在超出众人的心里接受。

    哭完之后,杨玄感就指天大骂“卫玄狗贼,吾与你不共戴天!”却是要点起兵马,去与卫玄决一死战。

    此时杨玄感明显脑袋上头,竟然要全军出击,然而众人都知道他此时的悲愤,也没人敢言,最后还是老将李子雄出言劝动了他。

    李子雄是杨素的心腹,多从其征战,数立战功。杨素死后,杨广清洗杨素的旧部,李子雄也因为与新罗使者说话失言,而被弹劾、免职。后来复职之后又因为殿前失仪而获罪被除名为民。

    此时李子雄正在来护儿军中效力,杨玄感叛乱之后,杨广对李子雄心生怀疑,下诏命令将他上枷锁送到皇帝行营,李子雄杀死使者逃走,去投奔了杨玄感。

    这李子雄资格甚老,因此来到军中,每每以军师自居,反倒是压了李密一头。杨玄感也觉得李密是纸上谈兵,因此便将诸事交给李子雄。李密有些失了杨玄感的信任,甚是落寞。

    李子雄建议杨玄感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洛阳城,不求破城,而是防止城中部队与卫玄所部汇合。至于主力,则先西向击破卫玄,然后携破卫玄之势再行返回。

    杨玄感最后也只得从之,一旦让樊子盖和卫玄二部合流,形成夹击之势,这仗更没法打了。杨玄感乃留兵一部,交给李子雄继续围攻洛阳城,而他本人则率领四万精锐向西而去。

    此时卫玄早就布好了阵势,准备围歼杨玄感。

    卫玄将军队布置在金谷(今洛阳西北的金谷园),准备引鱼上钩。

    卫玄命人在军中清扫一片场地,祭祀隋文帝说:“刑部尚书、京兆内史臣卫文升,冒昧昭告于高祖文皇帝的神灵:自从皇家承受天命,到现在三十多年,武功文德,渐渐影响海外。杨玄感辜负圣恩,自作蛇豕,蜂飞蚁聚,犯我王师。臣下我两代受恩,一心侍奉国家,统率熊罴之众,志在剿灭逆党。如果社稷长久,应该让杨玄感这些丑类像冰块一样破碎;如果隋朝大势已去,就请让老臣先死吧!”卫玄词气激昂,三军将士莫不流涕呜咽。

    一场决战将要在洛阳城西打响。

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中援军(下)

    杨玄感所部向西之后,与渡过瀍水的卫玄所部相遇,并立刻交战。

    此时卫玄定计,杨玄感势大,不可力敌,可引诱叛军到自己预定的伏击位置。因此在交战中,卫玄所部且战且退,而杨玄感所部一路向西追之。

    此时李密察觉不对,便向杨玄感进言道:“楚公明鉴,今卫玄老贼拥兵数万,来势汹汹,却不与我进行决战,反而一击则退,在下恐卫玄老贼乃诱敌深入之计。”

    杨玄感闻之大笑道:“法主之言,与我有同感啊。”

    李密便说道:“既然楚公也有此意,为何仍继续追击卫玄老贼所部。洛阳以西,崤函之固,尽是险阻之地。我军一旦遇伏,悔之晚矣。”

    杨玄感说道:“法主之言,吾岂能不知,然卫玄老贼,其部数万,吾却非击破不可。否则其在我军身后不断出击,我军怕是要被其扰乱溃了。”

    杨玄感不是不知道卫玄打得主意,但此战却必须得打,还得打胜。此时主动权不在他的手上,因此他只得追在卫玄的屁股后面,看对方要耍什么花招。

    卫玄一路向西北方向而退,退到新安县内的龙潭峡谷之中,而在此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杨玄感上钩。

    龙潭峡谷在洛阳西面一百余里,谷内关峡相望,潭瀑联珠,壁立万仞,峡秀谷幽。卫玄退入峡谷之中,而杨玄感也尾随而至。

    一看到了龙潭峡谷,李密便觉得有些不妙。这里地形复杂,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正是伏击的好地方。李密忙劝杨玄感不要继续追击,谨防埋伏。

    而杨玄感却不为所动,率军杀入峡谷之中。

    眼看杨玄感中计,卫玄大喜,乃命伏兵杀出,准备围歼杨玄感。

    杨玄感带着万余人进入峡谷之中,一路尽是陡峭险峻的山势。空谷之间? 安静异常,倒是显得静谧。

    忽然一声梆子响,四面皆是隋军的大旗竖起? 伏兵从四面杀出,直向谷中的叛军而去。

    “杨玄感小儿,还不快快束手就擒。”

    杨玄感看着对面高地上的卫玄,分为眼红。他握紧手中的长槊,恨不得将对方搠几个窟窿出来。

    “卫玄狗贼休走!”

    杨玄感命大将王伯仲在后指挥? 其一提长槊,便向对面的卫玄杀去。其长槊挥舞如风? 呼叫叱咤? 众人莫不震骇。

    卫玄忙命亲兵去阻挡,但尽皆为杨玄感所杀。

    杨玄感骁勇力大? 每次作战,亲自挥舞长矛? 身先士卒? 时人比作当世项羽。

    虽然杨玄感骁勇,其部被困在山谷之中? 进退不能,单凭个人勇力是无法脱逃的。因此渐渐落入下风。

    卫玄此时命全军突击? 务必将杨玄感留在山谷之中。

    眼看局势越来越危急,隋军也越来越多? 此时的杨玄感已经杀得满身是血? 却是笑了。

    李密佩服杨玄感到了这个时候还能笑得出来? 只是可谈杨玄感轻而无谋,不纳良言。时局不利,此战若败,则局势委矣。

    “法主,令人擂鼓!”

    杨玄感骑在马上,手握长槊,杀气凛然。

    “楚公何意!”

    杨玄感“哈哈”大笑起来,“让众儿郎随我杀敌!”

    叛军的战鼓“隆隆”响起,整个山谷都在回荡。

    “杀!”

    突然在隋军的背后,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震动了整个山谷。

    卫玄大惊,怎么自己身后还有部队。

    这时麾下将领庞玉赶紧上前禀报道:“尚书,有叛军从我军身后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

    卫玄大惊,赶紧命其弟卫文通率军阻拦。

    此时谷中的杨玄感听到喊杀声大喜,二弟果然不负所望,这次卫玄老贼插翅难飞。

    “卫玄狗贼,你有螳螂捕蝉,我有黄雀在后,尔些许小谋,我早已看破,尔却不自知,实在令人嗤笑,今日吾必斩尔首!”

    原来杨玄感见卫玄且战且走,心知对方怕是有意在引诱自己,因此便分出部分军队交给其弟杨玄挺,令其率领轻车简从,赶到卫玄所部的身前。等到卫玄率部进入龙潭峡谷之后,杨玄挺便绕道峡谷后面埋伏,听到鼓响,从后杀出,果然打了卫玄一个措手不及。

    “啊!”

    此时卫玄眼看自己打猎不成,反成猎物,已经六十多岁的卫玄一口老血上涌,喷了出来,倒落下马。

    周围的亲兵赶紧上前救护,只见卫玄双眼紧闭,已经是昏了过去。

    此时卫玄昏迷,群龙无首,隋军立刻就陷入乱境。

    杨玄感指挥军队前后围堵,立刻就将对方打的连连后退。

    杨玄感又指使人在阵后高呼:“我军抓住卫玄了!”卫玄所部都不知道情况,只见卫玄大旗在向后,皆是吃惊,也更加混乱。

    杨玄感挥舞着长槊不断向前击杀隋军,敢有阻挡者,尽皆被扫落下马。因此不宽的峡谷之中,杨玄感如一个磨盘一般,所过之处,尽被碾压。谷中的隋军尸体尸横遍野。

    此时卫玄昏迷,军心大乱,无人统兵。

    原本在军前的卫文通只得返回中军,代替兄长指挥。

    卫文通是个猛将,又参加过北伐,多历战阵。此时只见叛军四面出击,其军被困在峡谷之中,根本不得脱,卫文通便下令全军往峡谷之中突围。

    “将军,峡谷狭窄,进得去,出不来啊!我军若进入其中,叛军只用少量人马便可封死谷口,使我军不得出。”

    “出来,先保全自身再谈出来的事吧。”

    在卫文通看来,峡谷狭长难行,不容大队人马同时通过。隋军虽被困死在其中,但是他们也能依靠峡谷的险峻,挡住叛军。

    卫文通很是狠厉,也不停歇,只得一个劲地催动军队撤入更深处的谷内,至于外围的部队,只得留给杨玄感拖延其步伐。

    卫文通这一招虽然狠辣,却是护佑着他们成功撤入谷中。

    整个峡谷纵深很长,两侧又极其险峻,难以过人。卫文通命人在峡谷之中,构建工事,挖掘壕沟,进行阻敌。

    杨玄感这一次出其不意的攻击,大破隋军,歼灭卫玄所部两万多人,但并没有完全消灭对方的战斗力。隋军撤入峡谷之中与叛军周旋,而杨玄感屡屡攻击,对方却始终避战。

第一百一十八章 内忧外患

    杨玄感在龙潭峡谷围困了卫玄数日,一天之内双方交锋十余次,却始终不能将其歼灭。而两军交战,双方肉搏,杨玄感之弟杨玄挺被流箭射死,其部士气大降。

    杨玄挺是杨玄感麾下第一大将,之前单独统兵出河内,下孟津,多立战功。此时阵亡于此地,实在令三军皆惊。

    杨玄感更是抱着弟弟的尸体大哭。

    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而正在此时,有消息传来,左武候将军屈突通已经从北面赶到河内,屯兵河阳城,杨玄感大惊。

    眼看龙潭峡谷始终不下,杨玄感又担忧洛阳城的局势,因此便留兵一部交给大将王伯仲,令其继续围困,而自率主力赶回洛阳。

    返回洛阳城后,李子雄和樊子盖仍旧是相持的局面,杨玄感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时李子雄眼看军心已乱,便建议杨玄感直接称帝。

    “楚公,而今局势,人心已乱,原本已经积聚的人心也开始溃散,若等到隋军援军到来,我军必然大溃。不若立刻称帝,积聚人心,方能凭借此大势破敌。”

    杨玄感却是有些犹豫。这不是杨玄感的最初计划,他虽然胆壮,但也知道,贸然称帝,人心难测,所以一直准备攻破洛阳,扶植小儿为帝,他做曹操、杨坚。现在称帝,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皮。

    杨玄感没有立刻答应,又招来了心腹韦福嗣。

    韦福嗣原为内史舍人,上庸郡公韦世康之子。其虽达奚善意从军抵抗杨玄感,被杨玄感俘获。杨玄感对他优礼相待,让他和自己的亲信胡师耽共同掌管公文信札。

    杨玄感询问韦福嗣自己是否应该称帝,韦福嗣便说道:“称帝便可立刻提升我军人心,但也会使得天下人不信服,故利弊各有。楚公不如遍询诸将,以为参考,方可决定。”

    说了半天,什么也没有说。

    杨玄感没有办法,最后又询问李密。

    自从韦福嗣负责掌管公文信札,李子雄又抢了李密军师的位置,李密在杨玄感军中的存在感便越来越薄弱了。

    没有办法? 他孑然一身? 实在比不得韦福嗣和李子雄二人。

    现在杨玄感的麾下文人之中,已经分为四拨,第一拨是以胡师耽为首的杨玄感幕僚一派? 多是杨玄感养的文士;一派以李子雄为首,这些人都是投奔他的杨素旧部;一派以韦福嗣为首? 这些人都是被动投降的朝廷官吏;最后一派是李密,他孤身一人投奔杨玄感? 没有什么党羽。

    “今日李老将军劝我称帝,法主有什么意见?”

    李密听了大惊,连忙说道:“楚公万万不可啊。”

    虽然李密是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杨玄感耳中却是有些刺耳,怎么就不可了? 自己难道做不得天子。

    不过杨玄感仍是耐着性子? 听李密说完。

    李密乃说道:“楚公明鉴,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止而见诛。今者密欲正言? 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公自兵起以来? 虽复频捷,屡战屡胜,然至于郡县,却未有从者,盖因天子虽不肖,然天下之人心尚思大隋,并未散尽。当前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洛阳已成危机之地,不可久留,公当挺身力战,早定关中,乃亟欲自尊,何示人不广也!

    杨玄感听后笑了笑,却不再提称帝之事,却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被李密劝住了。

    这时李密又说道:“楚公,韦福嗣之人,原非同盟,实怀观望,每每画策,皆持两端不可轻信。”

    杨玄感说道:“法主放心,我以真心待人,人必以真心待我。”

    李密有些焦急,忙说道:“楚公,韦福嗣不可信也。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将来必为所误,李密请公斩韦福嗣,以正视听!”

    杨玄感有些不悦地说道:“何至于此!”却是不愿再听李密进言,而让李密退下。

    杨玄感知晓李子雄、胡师耽、韦福嗣、李密等人之间的龌龊争斗,但他并不以为意。而且杨玄感有时候故意使几人争斗,来平衡各方之间的关系。但今日李密却是要杨玄感诛杀韦福嗣,却是让杨玄感感觉李密逾越了底线。

    众人之间争斗可以,但不能误事。

    杨玄感虽然听从了李密的建议,不再提称帝之事,但是对李密却越发冷淡,觉得李密无容人之量。

    李密退下来之后,对身边的人说道:“楚公为人好反而不欲胜,我们怕是都要成为隋军的俘虏了!”

    杨玄感听到之后更加愤怒,虽然没有处置李密,但二人之间再没有当初刚造反之初的亲密了。

    但李密此时由不知。

    眼看局势有些僵持,北面的屈突通又在河阳频频发动攻势,杨玄感有些支撑不住。他手下的乌合之众本就没有太强的战斗力,来得快散的也快,眼看局势越来越挣扎,不少心思活跃的人已经悄悄开溜了。

    这时李子雄建议道:“屈突通这个人精通军事,且其部乃是正轨禁军,战斗力精良,一旦让其部渡过河来,那就胜负难分了,我们不如分兵抗击。屈突通不能渡河,那么樊子盖、卫文升就会失去援助。”

    这时李密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将军此言不妥,我军本就人少,若是再行分兵,怕是会被对方各个击破。此时最好的选择便是放弃围攻洛阳,向西进击关中。”

    李子雄听到李密竟敢敢质疑他,立刻便怒了,对着李密怒斥道:“你这小儿,经过几次战阵,老夫戎马生涯数十载,你难道比老夫还更懂兵法?”

    “老将军,行军打仗靠得也不是年龄!”

    “你放肆!”

    这时韦福嗣也站出来说道:“李密,你再是自诩天下无双,也没得看不起李老将军吧,李老将军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看你把李老将军气得。”

    “我!”

    此时众人皆上前,七嘴八舌地斥责李密,李密这才发现既然无人为自己说话。

    大帐之中一地鸡毛,虽然李密极力劝谏,最后杨玄感还是选择分兵据守,再战洛阳。看着越来越崩坏的时局,李密心中陷入了深深地绝望。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为之奈何

    在杨玄感阵营乱糟糟的情况下,他还不知道更大的威胁便要降临。平乱总指挥黄明远率领三万骑兵已经从辽东城一路驰奔两千多里,来到黎阳之地。

    黄明远心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因此从东征大军中挑选精骑两万,和万余左武卫骑兵一同为先锋回援,而又令宇文述统领大军与其后。

    大军到达临渝关(今河北省抚宁区东榆关镇)之后,黄明远立刻命人逮捕了镇守此地的葛公赵元淑。

    赵元淑曾跟随杨素为将,后担任司农卿,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时兼任将军,负责宿卫,战后封爵为葛公。

    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因为萨水大败,大多数将领都被免职,被封爵的并没有几人,公爵更是只有赵元淑和李景。李景数立大功,得封公爵倒也可以理解,而赵元淑寸功未立,只是因为掌管宿卫,便封了公爵,甚至在杨达、段文振等人之上,众人满是不服。

    杨广因为偏爱赵元淑而滥加封赏,也是之后各部将领不尽心作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次杨广东征,又留赵元淑在临渝关为他把守后路。

    临渝关勾连关内与辽西,乃是东征大军回中原的必经之路。黄明远进入临渝关后,便招来赵元淑问对。

    赵元淑毫无防备,又企图巴结黄明远,便屁颠屁颠地来到黄明远军前。黄明远见到赵元淑,直接一声令下,身边亲卫便将其拿下。

    黄明远又令人接防了临渝关。

    赵元淑被众人制住,挣脱不得,还不知道黄明远为什么拿他。因此他满是不服地大声说道:“卫公这是做什么,我无过也。”

    赵元淑虽然受缚,倒是还知道不能激怒黄明远,没敢说什么过分的话。

    黄明远看着赵元淑,冷冷地说道:“葛公记性不好,怕是忘了你用小老婆招待的杨玄纵的事了。”

    赵元淑闻之大惊,不知道黄明远如何知晓此事,一股凉气从肺腑而生。

    杨玄感造反前招自己的弟弟杨玄纵、杨万项二人从辽东逃回,而杨玄纵路经临渝,被赵元淑认出。赵元淑不仅没有将杨玄纵拦截住,反而让小老婆魏氏出来会见杨玄纵,相对饮酒,极尽欢娱。虽说赵元淑没有和杨玄纵合谋造反,但他给杨玄纵很多东西钱财? 也算是资助乱匪。

    此事赵元淑还自嘴硬? 强自辩白道:“卫公误矣,此其中必有误会。”

    黄明远根本不想听赵元淑的解释,直接让人将他押了下去。这种货色? 杨广竟然还封为公爵? 真是不知所谓。

    进入临渝关之后? 黄明远马上命人将赵元淑的旧部清洗干净。

    黄明远心中也是一阵后怕,也是赵元淑这个人想着左右逢源、首鼠两端。否则其占据临渝关? 阻挡大军回返? 结果实难预料。

    杨广自三征高句丽之后仿佛就不会动脑子了一样? 用的人就没有用对过? 不是杨玄感、赵元淑、李渊、王世充、宇文化及这种逆贼,就是冯孝慈、刘子翊这些能力不足之人。几乎这些敌人都是杨广一手捧起来的,可谓眼瞎。

    黄明远将临渝关交给后军之后,便继续赶路。

    众人一路疾驰? 黄明远沿途来不及修整,更是过幽州而不入,昼夜行军? 每日急行军一百多里地。

    此时河北大地? 又过了一个冬天? 变得更加凋敝。现在河北各地已经见不到之前到处乞食的流民了,因此这些人不是饿死在去年的大旱里,便是加入了各地的叛军。

    今年开了春,各地盗匪频发,到了三月,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造反潮。

    今年正月? 灵武郡(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人白瑜娑起事,夺取官马,北连突厥,众至数万,梁默不敢亲自救援洛阳,正是要防备白瑜娑的“奴贼”兵;

    三月份,济阴郡(治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孟海公起事,据周桥(今山东省曹县东北),进占曹、戴二州,自称录事,众至三万;

    同月,齐郡人孟让跟王薄分道扬镳,便拉出来单干,又再于齐郡起事;

    同月,北海郡(治今山东益都)人郭方预起事,自号卢公,众至三万,一度攻陷北海郡城;

    同月,平原郡(治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郝孝德聚众数万起事,与王薄、孙宣雅等部十余万结为联军,攻略河北等地;

    同月,渤海郡(治今山东阳信)人格谦起事,以豆子航为根据地,称燕王,众至十余万;

    同月,渤海郡人孙宣雅起事,以豆子航为根据地,自称齐王,众至十余万。

    ······

    整个大河以北,处处烽火,郡郡狼烟,没有一个郡不出现动乱的。

    看着河北急速恶化的局势,黄明远不由得忧心忡忡。

    一直在黄明远身边任事的齐洛眼看黄明远每每眉头紧皱,难见笑言,以为黄明远是在担心杨玄感叛乱之事,因此便劝慰黄明远,洛阳城兵多城坚,叛军必无法攻破。

    黄明远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哪里是担心杨玄感之乱,而是担心现在的局势。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杨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成乱阶耳。”

    杨玄感造反,不在于他所掀起的波澜,在于他在关陇贵族心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激起了众人造反的**。

    齐洛也没想到短短两年间天下的局势竟然恶化到这个地步,此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只得说道:“虽有叛逆,然大隋有卫公,必稳如磐石。”

    黄明远无奈地说道:“我即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子?”

    这样的局面,恶化的程度远远超过黄明远的想象。黄明远现在的身份、地位,即使四处灭火,甚至都不见得能比历史上的张须陀做得更好。

    天下的混乱,已经影响到方方面面。

    单从原本货通天下的四海商团说起,黄明远苦心经营二十年,才有今日之规模。可从今年开始,裴淑宁已经下令断了五成以上的商路,至于其它一些资产,也不得不变卖出去,否则都成了乱匪的囊中之物。

    天下大乱,流民四起,整个大隋已没有一处安稳的地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