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章 富贵险中求

    自从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包围胜捷城之后,城中隋军便从未出击过。乞乞买利知道城中不过数千人,还都是一些高句丽新附兵,因此并不担心背后之敌,遂放心西进。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城中的守军不过三四千人,且主将相互不和,勉强闭城自保尚可,出击当然是不敢。

    但现在情况却是不同了,安达儿准备主动出击。

    安达儿布置了一大批的斥候紧随靺鞨人,打探对方的动作,就是担心对方突然杀个回马枪。

    这一日突然斥候来报,隋军主力突袭靺鞨人大营,靺鞨人兵败,正在向东溃逃。

    安达儿大喜,若此事为真,当不负自己拼死守卫胜捷城。

    安达儿在关键时候站准了队伍,保住了胜捷城,避免了辽东遭受更大的损失,光凭这一项功劳,往后他在辽东,也不能再算丫头养的了。

    那卫公往后就是千金买马骨,也不能亏待了咱。

    不得不说,安达儿气节不怎么样,但心机颇深,更能看清时势,知晓进退,也算个人物。

    照理说安达儿此时待在胜捷城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战后怎么都得有一场大功劳,但安达儿要的又何至于此。

    安达儿很清楚,黄明远帐下猛将如云,再加上他身份的原因,想在黄明远麾下出头的可能性很小。但安达儿却不愿做久居人下之人,他自问生平才华,不比姜以式、乙支文德等人差,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愿意在隋军之中蹉跎人生,等待老死。

    所以安达儿瞅准了机会,便准备奋力一搏。

    他从斥候的汇报中得知,靺鞨人各部都已经向东溃逃了,而安达儿很清楚,从胜捷城往东,都没有什么隋军,也就是说胜捷城的军队是靺鞨人东逃路线上唯一一支能够阻拦这些靺鞨人的军队。

    安达儿当即便准备出兵,拦住这些靺鞨人。

    在安达儿看来,这些靺鞨人因为兵败,慌张逃窜,战力必然不强。一旦他们从胜捷城突然杀出,将靺鞨人截成数截,必能大胜。连着两场大功,他也能青云直上,入了黄明远的眼。

    不得不说安达儿找的机会都是最合适的。

    当然安达儿凭借自己一部实力是完成不了阻击靺鞨人的重任,他还得依靠宁祖、李成民二人。

    听得安达儿要率部出击,宁祖觉得安达儿疯了。十几万军队的大战,他们这点人却非得进去搅和,不是找死,当即便反对出击。

    李成民也觉得此事过于凶险,他们本来只要守好胜捷城,便是大功一件,稳稳妥妥的功劳,又何必非得冒险出击。一旦遇挫,导致胜捷城不保,到时候功劳也变成过错了。

    眼看宁祖、李成民皆不同意,好好的一桩功劳就要不翼而飞,安达儿也是胸中气闷。他该怎么跟二人说此战必胜。

    安达儿“腾的”一声站了起来,指着二人说道:“汝二人当初也是英雄豪杰,自投了大隋,难道雄心壮志便没了,准备得过且过,苟延残喘的度日。正是因为出击凶险,我等冒险出击,拦住溃逃的靺鞨人,方为大功一件,来日卫公那里,才能看得起咱们,才能有个好前程。真要是不冒风险便能获得大功,那汝二人还当什么将军。”

    二人被骂的狗血淋头,也是一阵恼怒。

    宁祖刚想反驳,这时李成民说道:“安统领说得也有道理,反正我等依靠坚城,若是攻击不利,也可从容退回城中。况且我也不想一辈子不声不响地做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没个意思。”

    “好汉子!”

    安达儿大声喝彩,然后看向宁祖。

    宁祖被看得有些恼怒,大喝道:“就汝二人是英雄,我就是孬种。既然都是搏命取富贵,怕个球啊。”

    三人遂决定一起出击阻敌。

    三人的部队加起来有三千余人,勉强够了。安达儿能说动二人,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但若是让城中的数百汉军跟他们一起出击,那是想都别想。

    安达儿为求稳妥,又命人在城头上点火示意,吸引抚顺城的官兵支援。他倒是知道隋军主将进抵抚顺城,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始终不过河。

    点火求援,希望对方能尽快过河支援。毕竟数万逃军,他们挡也不可能挡太久。安达儿野心很大,他准备将这些靺鞨人全留在此地。

    安达儿三人带着三千人马出城而去,直奔逃散的溃兵。

    此时号室部等溃兵正沿着胜捷城北的大道一路向东。没提防突然一支军队杀出,大吃一惊。

    安达儿也是狐假虎威,命人竖起来数十张大旗,将三千军队搞得有数万人的大阵仗。

    号室部首领兀速见此,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立刻便夺路而逃。安达儿命宁祖和李成民在此列阵阻敌,他则追着号室部打。

    此时靺鞨人是完全丧了胆,到处都是溃逃或者投降的部队。

    宁祖和李成民利用大车,将大道完全拦死,然后列阵阻敌。

    眼看俘虏越来越多,几乎是漫山遍野的抓,二人也是大喜,直叹跟着安达儿出击的正确。

    不过二人也放松了警惕,把精力都用在了抓俘虏身上。

    就在这时,位于后军的伯咄部也逃了过来。因为在后营的缘故,伯咄部军是诸部之中受损最小的部队,士兵还颇具有战斗力。伯咄部撤退完全是不想跟着栗末部殉葬,因此一路东逃,遇上宁祖所部,自是拼了性命,准备杀出一条归路。

    宁祖和李成民部不到两千人,大部还在抓捕、处置俘虏当中,因此面对求生**激昂的数千伯咄兵,立刻便支应不住,连连后退。

    若不是有临时搭建的工事,其部早就被直接冲溃了。

    宁祖带着数百人,死死地守着大车搭建的工事,咬着牙与对方搏杀。这个时候若是退了,让对方冲破防线,不仅原来的功劳尽失,命都要丢了。

    宁祖劈死一个冲上来的伯咄部士兵,吐了一口血痰,两眼望着东面的方向,却不见安达儿率部回返。

    “他娘的,这次真让安达儿这狗贼给害惨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枭雄之死

    就在宁祖对安达儿望眼欲穿的时候,一支骑兵从他们身后出现,抵达战场。这支部队正是一支在抚顺城逡巡不前的席玭所部。

    早先,听闻胜捷城遇袭的消息,黄明远已经命席玭率领左武卫骑兵万余赶往抚顺城布防。只是因为对敌情不明,才命席玭在抚顺城只守不攻。

    席玭也是一个猛将,素来得黄明远喜爱。虽然黄明远命令席玭不得擅自渡过小辽水,但席玭眼看胡虏在北面肆虐,哪里耐得住。

    这几日正急不可耐,手下人便来报北面的胜捷城燃起烽火。

    席玭一惊,立刻登城瞭望。北方胜捷城方向,三堆烽火直冲天际,正是求援的信号。诸将议论纷纷,不知胜捷城到底情况如何。甚至有人认为,胜捷城已经失陷了。

    席玭见此不再犹豫,立刻决定渡河北上,支援胜捷城。

    有部下以黄明远命令为由,劝阻席玭不要妄动。席玭大骂道:“现在胜捷城危在旦夕,若是等卫公指令再出兵,胜捷城早就丢了。”于是席玭率亲率兵马,自作主张,出兵北上。

    此时天刚蒙蒙亮,早春的辽东还透着一股寒意。

    上万骑兵精锐登船北上,等到全军等岸,已经折腾了一上午。率先渡河的席玭等不得后军,便命副将继续在此指挥渡河,他则自为先锋,往北面而去。

    到了胜捷城城下,眼看没有胡虏,城中守军告知了席玭安达儿去阻击靺鞨溃兵的事情。席玭也不入城,直接往北而去。

    安达儿一个胡人尚知晓不能让这群靺鞨人逃了,敢于去拼命阻敌,更何况他。

    席玭所部一路马不停蹄,众人终于在宁祖等人彻底崩溃之前赶到了战场。

    伯咄部实力也算不错,但此时在野外,又是突遭袭击,很快为席玭所部击溃。

    席玭数月不得征战,此时杀性又起,于是率领部队突入胡虏之中,左右突杀,凡遇到的抵抗者,尽被诛杀。

    左武卫的骑兵,准备精良,训练有素,堪称战争机器。

    向东逃窜的各部军队很快被左武卫击溃。不少军队更是像被老鹰捉小鸡一样的追着打。众人眼看实在走投无路,纷纷投降。尤其是白山部首领石鲁,就是毫不犹豫便投入了大隋的怀抱。

    此战隋军大胜,斩首、俘获无算。

    而与此同时,落在最后面的栗末部被隋军前后夹击,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

    栗末部有两万余人,本来若是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乞乞买利牺牲一部分军队,然后全军撤退或者是重新组织,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结果却是乞乞买利尽力为各部争取时间,然后被各部给坑了。到最后成了栗末一部大战隋军,为诸部断后,而栗末部的两翼全部空虚,为隋军所趁。

    吕会彦命令骑兵沿着靺鞨各部撤退的路线,深入栗末部两翼,从左右包抄其军。隋军骑兵仗着马快而靺鞨人没有反应过来,轻而易举的将各处混战的栗末部士兵切割成十多块,然后一个一个歼灭。

    等到乞乞买利觉得撤退,已经晚了。

    乞乞买利带着一众残兵,且战且退,因为混战的缘故,也不知道身边有多少人。

    整个栗末部都打散了。

    乞乞买利突围之后,稍整兵马,却没想到又迎头装上了席玭所部。双方再战,栗末部再败,终于无力回天。

    乞乞买利被几十个护卫护着军中,眼看四面的隋军骑兵将他们团团包围,越来越多,筋疲力尽的乞乞买利也不知道怎么落到这个地步。

    也不知道逃了多久,乞乞买利胯下受伤战马终于不堪重负,忽然扑倒在地。

    原来战马中了三支箭,这次撑不住折断了大腿,再也不能前行了。

    乞乞买利手下的大将阿古只平上前将摔倒的乞乞买利扶起来,然后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对方。

    乞乞买利备加感动,翻身上马,继续再跑。

    这一次乞乞买利发誓,若是活下来,一定要报此仇。

    隋军仍旧是紧追不舍,没有战马的阿古只平很快淹没在人山人海之中。甚至连乞乞买利身边的护卫,也在逃命中一个个身死。

    隋军对他们是拼命追赶,务必要斩尽杀绝。

    受了伤的乞乞买利抱着马脖子狂奔。或许是胯下战马跑得时间太久了,竟然活活累死。骑在马上的乞乞买利被甩了出去,头被摔得“嗡嗡”响,好一会才回过神来。

    乞乞买利从地上爬起来,前后也看不到亲兵。他的左臂被摔断了,锥心的疼。乞乞买利用牙咬下来一块布,简单包扎了一下左臂,然后一手提着单刀,准备爬到山边的丘陵躲避。

    没有了马匹,他是跑不过隋军的。

    爬到一处林子里,乞乞买利不得不停下来歇息。一天没吃饭,早就饥肠辘辘。再就是连番的大战,就是个铁人也支撑不住。

    乞乞买利靠在一个大石头上,迷迷糊糊地便睡了过去。

    此时也是张十三运气好,他本身镇屯第七营的士兵,跟着主将安达儿向东追击号室部。可惜他追着追着便掉队了,最后被大部队甩的老远。

    张十三等了一会,也不见队伍返回,他便决定折过来去寻营地。

    到了下午,张十三也是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正准备四处寻摸点吃得,便见不远处的林子里有个人影。他也胆大,心想对方可能是个溃兵,提着刀便上前去探个究竟。

    离得老远,张十三就听到打鼾的声音,他心中乃定,提着刀一步一步靠近对方。来到石头之后,张十三发现竟然是一个靺鞨人。

    张十三不认识对方,看对方竟然还有副铠甲,心知对方最少也是一个头目,乃大喜过望,提刀便向对方的脖子砍去。

    这好大人头可是功劳啊。

    乞乞买利还在睡梦之中,惨叫一声,便被人取了性命。

    张十三一刀砍死对方,又连砍几刀,将乞乞买利的脑袋砍下,挂在了腰间。他又剥了对方一身甲,再将对方身上值钱的东西全部搜刮一空,这才扬长而去,只留下乞乞买利无头的尸体,风化在天地之间。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战之后

    接到张文远和席玭联合送来的的军报,黄明远再三确认,终于确定奏报无误的时候,也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黄明远也没想到隋军如此顺利便平定了来势汹汹的靺鞨人,实在出人意料。

    “靺鞨人出来,我虽不畏惧,但也认为要想击败对方,必须费一番手段。因此司马署为了破敌,设计了好多方案。谁曾想靺鞨人这么不经打,我还没出手,他们就倒下了!”

    黄明远虽然像说笑话一样,但眼角闪亮的泪水无法掩藏他内心的激动。

    十年之功,一朝底定,谁又能知道,他为了这一日费了多少心思。今日一战,想二十年之内,辽东再无大患。而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辽东经营生产,修养生息了。到时候辽东不四面出击便是好的,谁又能威胁辽东。

    黄明远这时候才真正明白杜甫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觉,那是何等的惊喜欲狂,又是何等的赤子之心啊。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三十万将士浴血奋战,彻底安定东北大地。中华可以提前一千三百年进行东北大开发,到时候充足的煤、铁、粮食甚至是石油将会从东北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大地,中华必将比任何时代都要强大昌盛。

    幕府众人并不能理解这一仗的意义,但对于辽东解除外部威胁的消息,也是欢心鼓舞的。

    幕府众人,相互洋溢着热情的笑脸,襄平城中,如同过年一般热闹。

    “击败了靺鞨人,之前所有开发辽东和北拓计划,才真正有了可以实现的基础啊。”

    对于这一战,战功最大的自然是吕会彦和安达儿二人,黄明远也不吝封赏,提拔吕会彦为虎贲郎将,又提拔安达儿为虎牙郎将,彻底调出镇屯第七营,调入镇辽军中,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汉家将领。

    而同样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众,经受住考验的镇屯第七营,战后不过一千八百余人,黄明远全部将其编入右屯卫军中,也算补充右屯卫的折损。

    以右屯卫的数量,足以尽快消耗这千余胡军。

    其中镇屯第七营立有战功的三百余人,全部被授予大隋的汉家户籍,成为正儿八经的隋人,往后他们就能享受辽东汉民的待遇了。

    黄明远并不歧视胡人,反而很欣赏一些胡人部落的死战勇气。

    汉家素来有用胡人的习惯,只要驾驭的好,便是一柄利刃。汉朝时期,朝廷军队的组成便有“胡骑”。朝廷卫戍部队更是有“胡骑”建置,甚至充任帝王近卫。汉武帝北军八校之中,越骑营是归附的越人骑兵;长水营是长水宣曲胡骑;胡骑营为池阳胡骑。跟着卫青、霍去病、窦宪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胡人。到了唐朝,契苾何力、执思失利、黑齿常之、哥舒翰、夫蒙灵察、高仙芝、李光弼、白孝德等等更是胡将出身,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到了明朝,都有吴克忠、薛绶、满桂等为国死节的胡将,可知胡人用好了,绝对是一大助力。

    还是那句话,有汉家血统的,若是不认同汉家文化,也不是汉人。没有汉家血统,只要说汉话,写汉字,穿汉服,用汉礼,认同汉家文化,那就是汉人。

    先是巴廉、巴刚兄弟分别为镇北军和镇辽军将领,接着镇屯第七营这种末流军队被成编制划归右屯卫军,军中胡将无不振奋。卫公是真的不嫌弃他们的胡人身份,只要拼命,他们也能成为汉人的。

    黄明远要做的是分化这些胡人,拉拢一批,打一批,最后彻底用强大的汉文化消融这些人。

    ······

    这一战,隋军先后斩杀的靺鞨和高句丽人三万多,俘虏和投降的部队接近四万人。靺鞨和高句丽联军几乎全部被歼灭。

    四万名俘虏和投降人员,已经算是辽东这几年数一数二的大收获了。

    战果辉煌,值得庆贺,但如何处置这数万胡人,对于黄明远来说,可谓是一个大问题。

    四万人中,高句丽人最少,约有不到万人。高句丽人的主力其实主要因为内乱已经消耗一空,不到万名高句丽人,完全可以打乱了分散到各地。

    这几百年来,高句丽人不断向中原王朝学习,汉化其实挺严重,这些高句丽人,其实跟汉家人区别不大,用不了多久,便会成为汉民。

    最大的问题是靺鞨人。

    靺鞨人还保持着传统的氏族部落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很多人还未脱离原始生活。近三万名靺鞨人,大约一万多俘虏比较好处置。将头领全部杀光,然后其他人弄到矿山、工地进行消耗就是。这也是辽东基础建设能这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问题是有接近一万七千余人,是各部的降兵。到底如何处置他们,黄明远有些为难。

    对方虽然是战场投降,但毕竟也是投降,把他们等同俘虏对待是不可行的,那不是凭空毁了名头。

    但若是放了他们也不行,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这一次能这么容易歼灭他们,是因为有乞乞买利帮着黄明远将这些靺鞨人聚集起来。若是等这些人分散回东北各地作乱,再想歼灭对方,怕是就难了。

    最后杜如晦建议,可以好言抚慰各部落首领,然后将他们放回部落。但是各军却要以协助隋军歼灭高句丽流寇为由给留下,然后将这些人调到乐浪郡,使之攻打百济、新罗两国,想办法消耗掉。

    反正不管用什么方法,不能再让这些人回他们的部落。

    如此这样,便能将各部落首领和最主力的部队割裂开来。各部落首领回到部落,却失去了部众,必然威望大跌,他们若想维持统治,只得选择依靠隋军。而这些隋军手中的靺鞨军队,既是人质,也是棋子,大隋随时可以提拔其中的将领,使之取代那些部落首领。

    黄明远听了深以为然,于是依计而行。

    至于这些靺鞨首领的想法,黄明远是无需在意的。

第一百二十三章 辽东新城

    三月二十五日,黄明远从襄平城出发,赶往沈阳新城,指挥对高句丽人和靺鞨人的最后一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此战之后,高句丽人不能再存在了,省得其不断折腾事端,恶心隋军。而靺鞨诸部地域广大,单是覆灭是不现实的,但最强大的栗末部却是要灭亡掉,杀猴儆鸡。至于其余诸部,也得建立朝贡关系,大隋至少要名义上完成对整个靺鞨的统属。

    黄明远一行一路北上,很快赶到沈阳新城。从襄平城往北,到沈阳一百多里的距离,沿途尽是光靠的平原,居民密集,交通发达,是整个辽东最昌盛的地方。而在此之间,黄明远又新建了乐郊(今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辽阳(今辽阳市灯塔区)、候城(今辽宁省沈阳市西南)等六七座小城,以为拱卫。

    此时的沈阳新城从去年开始规划,今年还未开春,便已经开始施工。为修建此城,先后动用了六万名奴隶和五万名役夫。

    新的沈阳城地跨小辽水南北两岸,小辽水从中间穿城而过,分内城、外城、附郭城。

    其中外城为方形,附郭城为圆形,周围三十二里(17.28公里),占地23.76平方公里,外城和附郭城各有八座城门。建成之后,可谓是辽东第一大城。

    而黄明远准备将辽东的中心从襄平转移到沈阳。

    当然不是黄明远因为后世原因而钟情于沈阳。

    其实古人的眼光并不弱于后人,若论地理位置,后世的辽阳实际上比沈阳更好。襄平之地,东接半岛,西连草原,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经济活跃,又在历史上久为辽东之核心,算得上一块天选之地。

    沈阳的地形优势跟襄平差不多,所以黄明远完全没有理由弃早已发展成熟的襄平而选沈阳。

    实际上黄明远将辽东首府定在沈阳,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北拓。相比较襄平,沈阳位于北进的必经之路上,离着栗末水流域更近一些,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更适合开疆拓土。

    当然还有一条不能宣之于口的原因。襄平被高句丽人经营的太久了,方方面面都有高句丽的旧痕,若想彻底清理干净,还不知道要多少年。而新建沈阳城,白纸一张,黄明远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想、设计随意的建设这座新城。同时还能从各地抽调老百姓移民,打破一些冒头的宗族势力。

    沈阳新城面积相当于大兴城的三分之二,可见新城之庞大。而且圆形的城池,容积率更大,且更方便防御。

    黄明远在新城的修建中,投入了大批新设计的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差不多到了明年,沈阳新城便能修建完善。

    城池修建完成之后,不仅位于襄平的各级官府会搬到沈阳城,黄明远还准备迁十万汉民入住沈阳城,他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发展全面的大都市。

    而与北宁城一样,黄明远在沈阳也准备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城,包括女校都会迁入学城。到时候这里便将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时沈阳城连外郭城的轮廓还没有修建完,但从外面看,依旧能够感受到这种城池未来的宏伟。

    黄明远此次北上带上了儿子维周。维周十一岁了,可以试着接触政事。

    看着占地面积广阔的沈阳城,想象到一座神奇的城市将要从这里拔地而起,黄明远也不由得生出一番自豪。

    诸臣属对此纷纷赞叹,只有维周看着这个还在建设的城池,满脸的忧虑。

    黄明远很快便看出儿子的变化,之前从襄平出发的时候,他看到沿途繁荣昌盛的场面,可是由衷的高兴。

    黄明远便悄声问儿子:“阿陌,你怎么不高兴了?”

    黄维周看着父亲,一本正经地说道:“父亲修建的沈阳城,只比洛阳城和大兴城小,甚至比幽州城还大。父亲修建这么大的城池,难道是准备以后永远留在辽东吗?”

    黄明远听了“哈哈”大笑,这个儿子原来是担心这个。

    黄明远笑着说道:“我留在辽东不好吗?”

    “嗯!”

    黄维周郑重其事地点点头。

    “为什么不好!”

    “父亲应该返回中原的!中原生乱,山河混沌,天下万民离不得父亲。”

    黄明远又笑了起来,摸着自己儿子的脑袋说道:“你小子,小小年纪,想法倒是不少。”

    黄维周一本正经地跟父亲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父亲说的。”

    “好儿子!”

    这个三儿子,不仅聪明,而且对政治格外的热情。不过连他都觉得自己应该返回中原,是不是自己在辽东待得时间太长了。天下的叛乱已经从河北、山东肆虐到河南、江淮等地,就快要把控不住了。

    黄明远极喜爱这个聪明过人的三儿子,因此说道:“辽东我是不准备待的,所以修这么大的城池,是为你建的啊。”

    黄维周有些吃惊,还有些不明。

    “父亲准备让我留在辽东!”

    “是!”

    黄明远郑重地说道:“如你所言,父亲在辽东待不了多久,会很快返回中原。辽东有你三叔和五叔他们,但仍不够。这里是父亲的根基,也是父亲的退路,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我准备把你留在辽东,让你跟着你三叔他们学着管理辽东,同时安定辽东的人心。

    你要好好了解辽东的情况,了解我治政的策略,学着做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或许以后,辽东就会交个你来管理。”

    “我来管理?”

    黄维周猜测过父亲会做这种决定,但父亲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时,他仍旧很吃惊。

    “不行吗?”

    黄明远看着儿子,又说道:“鲁伯禽开拓东夷,燕侯克安定北狄,此宗室之国,辅弼王室,安邦定基。或许有一天,你和你的子孙也要世代守卫着这片土地,北拓东进,压制群胡,你做好准备了吗?”

    辽东太大了,绵延万里的东北亚,甚至连接着未来的新大陆。中央王室根本无力统治这里,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而留下一个封国,让他们一路向东北扩展,是黄明远唯一能做的事情。或许有一天,他们会打穿太平洋,登陆美洲,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路向北

    高句丽人与靺鞨人联合南下,准备肆虐辽东的时候,一直负责镇守四平的黄明祯也向北出击,准备直捣高句丽人和靺鞨人的老巢。

    黄明祯很清楚,他在四平城内坐拥数万精锐,渊太祚但凡不是疯狂到家,便不会主动攻打四平。渊太祚不来,黄明祯却不能守株待兔,为了彻底摧毁高句丽人的抵抗,他只得选择主动出击。

    黄明祯于是命刘黑闼、蒙陈其、黄明溥三人,各率万人,齐头并进,向北面高句丽人的驻营地出击。他本人则统兵两万,跟在三军之后,以为呼应。

    去年冬天,冰天雪地,雪急风吼,黄明祯率领数万将士,坚守四平城内,度过了艰难的一冬。但这一冬天不是白白度过的。为了找寻高句丽人的驻营地,黄明祯先后派出上百名斥候进入北方栗末水流域侦查。

    北方之地,多是未开发的原始之地。

    到处都是原始丛林,野兽丛生,危机四伏。斥候们不了解当地的地形环境,又必须要隐藏自己,往往一不小心,便陷入绝境之中。

    这些身经百战的斥候部队,在陌生的环境,寒冷的冬天,忍受着风雪、饥饿、野兽、敌人等各种各样的打击,上百人的队伍是伤亡惨重,最后能活着返回四平城的不超过十人。

    不过这种牺牲是值得的,经过隋军斥候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冰天雪地中找到了北逃的高句丽人的踪迹。

    隋军斥候拼死将高句丽人的驻营地和沿线地图送回四平城中,这成了隋军最大的依仗。

    斥候校尉张四顺,北平郡卢龙县人,当年跟着黄明祯出征营州,也是个铁打的汉子。这一次从栗末水返回,他失去了一条胳膊和另一条胳膊的五根手指。回到四平城的时候,他拄着拐,浑身破衣烂衫,脸都冻烂了,满是冻疮的脸上不停地冒着血水,然后冰洁在脸上,简直跟末世的丧尸一般可怖。

    见到黄明祯时,他用残存的胳膊从怀里拿出那张沾满血水的图纸,交给黄明祯,然后汇报战果,看得黄明祯都有些眼眶微红。

    这是一支铁军,他们是一群铁人。

    黄明祯的主动出击,很快向高句丽人的主营地靠近。他已经得到渊太祚南下的消息,为了防止部队因分散遭遇伏击,其五万人马也已经集结到一起。

    不过似乎渊太祚走了别的路径,黄明祯并没有遇到南犯的高句丽军队。

    黄明祯不知原因,却是命各军加快速度,直逼高句丽人营地。

    黄明祯这一路,要应对的是渊太祚的弟弟渊建生指挥的万人。这是一支偏师,其目的是骚扰隋军,同时假扮高句丽主力,牵制隋军。

    但牵制的仗并不是那么好打。

    渊建生很快遭遇隋军的先头部队刘黑闼所部。作为黄明祯麾下的先锋大将,刘黑闼速来有“飞虎将军”的美誉,擅长突击作战。

    双方相逢,刘黑闼便指挥部队猛攻猛打。

    渊建生所部,本来就是高句丽部队中的二流部队,渊太祚就没指望他们能够得胜,不过是能撑一天是一天,战力自然不强。

    因此双方交战不久,战场边呈现一边倒的局势。

    高句丽军队伤亡惨重,眼看就要被三面赶来的隋军合围。

    渊建生大惊,立刻指挥部队撤退,逃往西北方向。他是要打牵制仗的,若是一战而把部队打光了,还怎么牵制隋军。

    以前跟靺鞨人打富裕仗习惯了,他也没在丛林里战斗过,渊建生实在不擅长打游击战。到最后,其部下便撒开脚丫子一路北逃,游击战变成了大逃亡。

    黄明祯也不以为意,让刘黑闼追击一段距离便放弃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若是对方知道营地受到攻击,必会折返的。即使对方真的逃了,被驱赶到室韦人的地盘和室韦人争夺生存空间,也是大隋乐意看到的。

    隋军一路进击,还是没有发现渊太祚主力的踪迹。从被俘虏的高句丽士兵那里得到的口供可以得知,渊太祚一定出击了,只是不知道隐藏在那里。

    黄明祯直逼高句丽人营地,准备来一场攻敌必救。此时黄明祯还不知道渊太祚已经突袭回跋城,进入辽东腹地,然后再也回不来了。

    高句丽人的营地已经迁到一处山谷之中,这也是去年冬天风雪太大所置。高句丽人习惯了城墙,实在忍受不住四面漏风的帐篷,开始学着靺鞨人修建地穴。靺鞨人的地穴外形像一个坟丘,一般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一个地穴,穴顶支架起木头,覆盖上泥土,虽然丑陋,但是保暖。

    渊太祚又命人在营地外围修建了一圈四尺高的土墙,作为屏障。

    此时高句丽营地之中,一共不到万余人。去年因为天寒缺粮,高句丽人饿到吃人,老人最先被吃掉,接着便是孩子、女人,一切供养军队,最后仅有一部分老百姓侥幸活了下来,不过数千人,其中还没有多少女人。

    高句丽人已经完了。

    就是能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光,没有女人,怎么繁衍。没有孩童,如何传继。高句丽人为了现在,牺牲了未来。

    现在营地之中,有三千多留守的军队和六七千老百姓,高建武正带着他们勉强组织生产。

    高建武觉得没有城墙还是不习惯,因此准备带人修城。

    现在部落虽然人少,但能活下来的,身体条件都不错,虽然不少人瘦的只剩包皮骨头,但其实原本都是成年的壮丁。

    高建武经历过三次高句丽与大隋的战斗,很清楚双方之间的差距,所以他并不认为渊太祚此次南下能够成功。但渊太祚南下,高建武也不阻止。

    高建武很清楚南下是高句丽人现在唯一的精神寄托,谁若是阻止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不进不反对,反而积极支持。

    但一旦渊太祚兵败,其威望、影响力和实力将会更进一步下降,到时候就是他树立威望,进行夺权的好时候。

    将权利斗争寄托在本国战争失败上,怕也是一种悲哀吧。

    但高建武认为自己是有苦衷的,一切都是为了高句丽的将来。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件小事

    驻营的高句丽军队,主要分为两部。一部约三千人马为平冈公主之子温布统帅,是为高建武的嫡系部队。还有一支约五百人的队伍,为渊太祚部下将领陈应龙指挥,负责卫戍渊太祚一家。

    渊太祚很清楚,在他南征期间,高建武绝不会突然动手断自己的后路,那不过是白白便宜了隋军。因此他没有必要留过多部队在营地来看守高建武,浪费兵力。

    对于高句丽来说,未来的权利走向取决于渊太祚这次南征的胜败。任凭高建武如何折腾,只要他大胜回还,高建武还是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当然若是败了,即使留再多军队,他怕是也无力压制高建武了。

    因此陈应龙所部,往日里只驻扎在渊太祚府上,不参合营地内任何的军事防御。至于修城也好,加固防御也好,都是高建武命温布折腾的事情。

    不得不说,双方的各不限制,实际上给了高句丽一个稳定的局势,若是这种局势不被打破,高句丽有可能会迎来一波迅猛的发展期。

    ······

    高句丽营地。

    三月末的栗末水地区,不时还能看到零星的降雪,更多的是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天地间还是一片萧瑟,只要那不时冒出的零星绿色,才能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这两日官府督促的狠,众人没日没夜的修建城墙,不少人都累病了。营地里成年的男丁早就被招入军中,剩下的几千百姓,大多是十到十五六或者是四十到五十岁左右的男丁,要么还未成年,要么已经过了壮年。

    营地内缺少足够的工具,众人多是徒手劳动,肩扛手提,能不辛苦。

    但官府说得言之凿凿的,若是不把城墙修好,等到隋军打过来之后,整个营地都幸免不了。

    但姜七不这么认为。

    扶余城的城墙不比这高,也没挡住隋人。要是这么个土堆就能挡得住隋军,那么高句丽也不至于逃到这么个苦寒之地了。

    姜七姓姜,或许几百年前跟姜以式还是一个祖宗,反正姜七自认出身平壤姜家,真的假的谁也不知道。

    “再这么干下去,咱们都得累死。”

    姜七才四十岁,无儿无女的老光棍一个。按道理他这个年龄也得在军中当兵,但他一个泼皮无赖,又滑不留手,实在没人要。现在被拉到工地上干活,全部的精神也放在偷懒上。

    虽然姜七如此说,但没人理他。营地的粮食都是配给制,你可以不干活,但也没粮食吃,活活饿死你。

    对于这些高句丽人来说,上等民族做习惯了,实在是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自去年冬天到现在,不说大大小小各种冲突,连大规模的叛乱都发生了三次,小朝廷收缴了普通百姓全部的粮食和财务,然后将普通百姓当作牛马一样,在这里人活得根本不像人。

    当然高句丽小朝廷也有理由,不集中部落全部的力量,如何反攻辽东。

    可对于姜七这种普通人来说,反攻辽东,反攻你妈的蛋,跟他有什么关系啊。

    不少跟着渊太祚北上的老百姓都后悔不跌,很多人都想尽办法逃走。但光是冰天雪地就阻挡了大部分人的脚步,南逃的几乎没有活下去的,都成了荒郊野外的冰雕。

    而且就算你侥幸不死,外面还有无数巡逻的骑兵。对于逃营之事,渊太祚压的紧,一旦发现,全家诛杀。没办法,没了人,他还建什么小朝廷。

    双方在各种矛盾中度过了艰难的一冬天。

    “他娘的,还不如隋军早点打过来,咱们继续回扶余城做咱们的顺民,也能有点吃的,何至于在这做苦力。”

    姜七最怀念的还是在扶余城,借着姜家的名头骗吃骗喝的日子。

    “可不敢胡言乱语,让上官听见了。”

    眼看姜七最说越疯,一旁和他一队的赶紧劝阻。倒不是关心姜七,在这里一人犯错,全队受罚。往日你偷点懒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若是引得上官责罚,大家都落不到好。可没人想让姜七弄得今晚没饭吃。

    这边的动静监工早注意到了,虽然没听到姜七说了什么,但眼看姜七偷懒,早有人提着鞭子上前,狠狠地抽在姜七等人的身上。

    拇指粗的牛皮鞭子,头部绑了一个小铁块,抽在人身上,打得人皮破肉烂、彻心彻骨。

    姜七疼得满地乱爬,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恐沾惹上身。

    这监工一直打了十多下,打得姜七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才停手。姜七满身是血,疼得在地上蠕动。

    监工又踹了他一脚,骂道:“赶紧起来干活!”

    有两个人上前扶起姜七,将他拖着继续去劳作。姜七也强忍着疼痛,接着做起工来。

    能继续做工还是好的,若是不能做工,直接就被当成死人扔到雪堆里,到时候就是还有气,也活不了。

    姜七苦苦捱了一下午,到了晚上,躺在土窝子里,骨头几乎跟寸断了一样。事实上他的确被打断了两根肋骨。

    平日里姜七游手好闲,欺男霸女的,到了这个时候,连给他递点水的人都没有。

    姜七的土窝子不大,勉强转个身子,躺下个人。此时听着土窝子外呼啸的风,浑身疼得姜七有多么怀念当初在扶余城的好时光,便有多么痛恨今日的小朝廷。

    像他姜七在扶余城也是个人物,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

    姜七这个人,为人刻薄又小肚鸡肠,极其记仇。今天监工打了他一顿,他便想着报复回来。

    当然打对方一顿是不现实的,毕竟一个是官,一个是民。

    姜七便想着监工负责掌管他们这一片所有的事情,包括草料场等地。姜七便想着偷偷烧了草料场,到时候上面人怪罪下来,那监工吃不了兜着走。

    越想越觉得可行,姜七便大着胆子离开土窝子,往草料场而去。他虽然游手好闲,但整个营地的情况也因此而极其熟悉。蛇有蛇路,鼠有鼠道。满身是伤的他还真的躲过营中的巡逻,来到了草料场。

    姜七点起一堆草料,望着那不断变大的火苗,狰狞地笑着。

    去你娘的,看你明天死不死。

第一百二十六章 灾难之日

    蒙陈其是大军先锋,其率领三千骑兵作为前哨为大军探路。不过虽然有地图指引,但因为缺乏向导,且当地缺少能够作为标志的建筑,蒙陈其还是不可避免的迷了路。

    这栗末水地区,看起来有山有水,很好分辨,但到处都得望不到边的大森林,不仅不能指路,还遮蔽视线,比草原上辨别方向还要难。

    蒙陈其有些担心,按道理来说这他们已经进入高句丽人的势力范围,很容易便遇到高句丽巡逻的骑兵。一旦被对方先发现踪迹,导致高句丽人提前撤退,那这次远征怕是结果不妙。

    蒙陈其也算是从丰州开始就跟着黄明远的大将,若是因为迷路而失期,他着实丢不起这个人。

    然而有些事并不遂人愿。蒙陈其一方面不敢大规模对高句丽人的营地进行搜查,一方面因为对当地的不了解,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高句丽人的营地。

    此时蒙陈其急在心里,却不敢表现出来。

    到了晚上,大军临时驻营,蒙陈其麾下将领便劝蒙陈其是不是暂时撤回去。三千骑兵,在草原上也算一支精锐,但在在丛林密布的地方,极容易遭到敌人的埋伏。而且黄明祯令蒙陈其没三天回转一次中军,现在三日之期已到了。

    正当蒙陈其有些犹豫,这时部下前来回报,守夜的士兵发现,东北方向,火光冲天,不知是何原因。

    蒙陈其闻询,立刻冲出帐篷,遥望东北天际,果然是一片赤红。

    蒙陈其推断,起火之地,是不是高句丽人的驻营方向。

    不过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若真是高句丽人的大营,怎么会无缘无故起这么大的火。众人更认为这是山林里意外起火,跟高句丽人关系不大。

    蒙陈其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前往起火处一探究竟。

    虽说可能不大,但假如是呢?

    三千人马很快起身,往东北方向而去。而蒙陈其同时派遣传令兵前往南面的中军,通报情况。

    有了大火的指引,蒙陈其很快来到高句丽人的营地外围。

    这场冲天的大火使得高句丽人招致了灭顶之灾。姜七也没想到火势会烧这么大,他只是想烧一个小草料堆,然后让上面的人问罪昨日的监军。

    此时的高句丽什么都缺,但唯有一项不缺,那就是草料。营中的马匹都在去年冬天杀光了,哪还用得着草料,因此营中预备过冬的草料堆了无数。

    姜七虽然只想烧一堆草料,但这些草料堆相互离的并不远。今夜下半夜又燃起了北风,原本位于北侧的起火点立刻便将周围的草料堆点燃,引起了大火。

    而且高句丽人虽然模仿靺鞨人土穴而居,但半地穴居的房子上面可都是覆盖了厚厚的茅草和黍杆,都是极易点燃之物。

    大火从草料堆燃起,然后顺着大风,向四面点燃,很快就肆虐了整个营地。

    等到营地中的人发现了火起,大火已经无法抑制。

    谁也无法预料到,本来不过是一场不起眼的火,会引发这么大的灾难。

    大火肆虐,无数住在土穴子里的人因为大火来的太迅速,直接被烧死或闷死在屋子里。

    黑夜之中,到处都是惨叫之声。

    高建武也是被这突然的大火惊醒,眼看火势越来越大,他忙命人去救火。谷中有一条小溪,刚刚半解冻。

    初春的溪水,冰凉刺骨。但众人也顾不得这些,连高建武都亲自前去抬水救火。若是这场大火将整个营地给烧光了,他们将无处可去了。

    大营之中乱遭遭一片,没个秩序。

    蒙陈其杀到山谷外,前出的斥候回报,高句丽人大营意外起火,不明原因,现在整个高句丽营地的人都在救火,根本没有防备。

    事实也是如此,家都快被烧光了,谁还有心情巡逻。

    蒙陈其大喜,于是命人绕道山谷背后,堵住山谷另一条去路,他则亲率人马,直奔山谷内而去。

    这一天是高句丽人的灾难之日。

    此时天刚拂晓,东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

    隋军骑兵呼啸而至,杀入谷中。蒙陈其多临战阵,很清楚自己兵少,若要破敌,得把对方杀怕了。于是麾下骑兵,如野兽一般,见人就杀,凡有站立者,全部不留。

    铁蹄踏过之处,尽是鲜血染红的道路。

    救了大半夜火的高句丽人疲惫不堪,面对蜂拥而至的隋军骑兵,根本无力反抗。

    于是隋军直接在人群之中杀出一条大道。

    今夜高建武为了增强自己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威望,亲自参与了救火行动。到了天明,也是累得不轻。

    眼看火势变小,已经快要控制住,高建武便返回殿中歇息。

    虽然是个土屋,但因为住的是大王,所以他就是宫殿。

    听到外面的混乱,高建武还以为火势又大,有些恼怒地爬了起来。这些人难道连场火也控制不住。

    高建武刚爬了起来,就要人慌慌张张地来报:“大王,隋人杀来了。”

    高建武大吃一惊,隋人怎么会杀来?他着急忙荒地走出宫殿,便看到外面隋军屠杀的场面。

    高建武的宫殿位置比较高,因此谷中的形势尽收眼底。

    这时外甥温布也慌里慌张地过来,他虽然是温达的儿子,但从小也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其能力较之其父差远了。

    高建武见到温布,仿佛有了力量,一把将外甥拉住问道:“温布,隋人来了多少人,能挡得住吗?”

    温布一脸尴尬。

    高建武立刻明白,这是挡不住。从宫殿外往谷中看,似乎到处都是隋军骑兵的身影,就凭高句丽这上千人,哪里能阻敌。

    就在此时,高建武看到山谷向西的位置,一队人马正往山谷西侧移动,一看就是逃跑的样子。

    高建武马上问道:“那是哪支部队在临阵脱逃?”

    温布忙说道:“那怕是陈应龙护送着莫离支的家眷突围。”

    高建武立刻愤怒地骂道:“狗贼,高句丽就是有太多的只顾及家族不顾及国家的人,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不过骂归骂,高建武也无可奈何。

    眼看隋军骑兵越来越多,高建武倒是不傻,也立刻下令突围。

第一百二十七章 骨肉相仇

    高建武想退,但他不是那么容易退的。尤其是平冈公主见高建武也进行抵抗便下令撤退,更是不满。营地是高句丽仅有的一点实力积存,丢了这里,他们更没有东山再起的本钱。

    而且平冈公主并不认为他们没有一战之力。

    因此当高建武下令撤退之时,平冈公主匆匆赶来,拦住了高建武。

    “王兄,今日隋军突袭,人数并不多,我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若是仓促撤退,安知隋军在西侧谷口有没有埋伏,到时候腹背受敌,更是危急。”

    高建武心生不悦,自渊太祚离开之后,已经很久没人跟他这么说话了,高建武都有些不适应。

    “五妹,若是能战我岂会不战,昨夜营中大火,诸将士疲惫不堪,根本无法一战,与其在这里白白消耗兵力,还不如突围出去,保存有生力量。”

    对于高建武来说,打不过就逃,没必要坚守。自从辽东城之战后,高建武就有些畏惧守城。

    困守营地,死局也。

    不得不说高建武的认识没有错,存地失人,人地两失,但是有目的的撤退和被动的溃逃是两码事。尤其是他不加抵抗的作为,实在令平冈公主不满。

    平冈公主继续苦口婆心地劝道:“王兄,高句丽的粮食、武器、辎重全在营中,一旦突围,这些东西势必要白白丢给隋军。即使王兄突围出去,没了这些多年积蓄,凭什么东山再起,难道王兄想去深山老林当个马贼还是再经历一次吃人肉的事情。”

    “够了!”

    高建武有些恼羞成怒,去年冬天吃人肉的事情,实在让高建武有些羞于提及。虽然以他们的身份,倒也不至于真去跟普通人一样吃人肉,但如此禽兽行径,让自以为自己是个讲究礼仪的高建武感到羞耻。

    这是一场所有人都不愿提及的伤疤。所以平冈公主一提起来,直接戳中高建武的痛点。

    “阿兄·······”

    高建武打断平冈公主的话,粗暴地说道:“五妹,高句丽的大王是我不是你,难道你要抗旨吗?”

    高建武怒视着平冈公主,满眼都是怨恨与愤懑。

    平冈公主有些吃惊,这真是自己那个温文尔雅的兄长吗?

    对于高建武来说,一直不愿提起却始终认为的是,掣肘他的不仅仅是渊太祚,还有平冈公主。

    高建武本身是没有多少实力的,平冈公主率领大批旧臣和军队的到来,组成了一支保王党,抗衡渊太祚。同时平冈公主身兼王室公主、温达遗孀、高元托孤大臣三重身份,这使得平冈公主在朝堂上有极重的威望与话语权。对于众人来说,王室一脉的领袖不仅仅是高建武,还有平冈公主。

    虽然平冈公主从不贪恋权利。

    但平冈公主的存在,便让高建武感觉被压了一头,更何况王室禁卫统帅分别是高整和温布,二人都是平冈公主的人,这相当于平冈公主随时能扼住高建武的脖子,因此高建武的不满便与日俱增。只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渊太祚的存在,才使得高建武不得不团结平冈公主。

    高建武眼看平冈公主不说话,便也不管平冈公主,带着人便要离开。

    这时平冈公主终于回过神来,厉声喝道:“我看谁敢离开,温布,拦住众人!”

    虽然高建武是主上,温布还是更听母亲的话,立刻上前拦住高建武。

    高建武最担心出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这支名义上忠于天子的军队不属于自己,这是他不能容忍的。此时高建武满脸阴云密布,回过头来问道:“五妹,你真的要阻拦为兄?”

    “王兄,平冈不愿王兄铸成大错,还望王兄赎罪。”

    高建武高声冷笑起来道:“好个不愿我铸成大错,五妹真是父王的好女儿,我的好妹妹,这高句丽大王本该你做吧!”

    高建武就要往前闯,温布一挺胸膛,拦住高建武。

    高建武突然抽出腰间的宝剑,猛地插入温布的腹部。

    温布根本没想到高建武会动手,受此一击,颤抖地倒在地上。

    平冈公主眼睁睁地看着兄长将剑刺中儿子,然后儿子倒下。大惊失色的她感觉上前抱住儿子。

    此时温布已经在弥留之际,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很快便去世。

    平冈公主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王兄,温布是你的亲外甥!”

    高建武似乎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震惊,但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于是高建武恶狠狠地说道:“五妹,你再拦着我,我连你也杀!”

    说完高建武也不管抱着儿子痛彻心扉的妹妹,大步离开了殿前。

    这个朝廷将平冈公主给抛弃了。

    平冈公主心如刀绞,再也无力阻拦兄长,只得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起来。只有到这时,她失去所有的光华与责任,她只是一个母亲。

    平冈公主小心翼翼拭去儿子嘴角的血迹,生怕手重了会惊醒沉睡的儿子。

    平冈公主本人其实不是一个权力**很重的人,甚至说她到今日这个地步,都是被时代和命运推着一步步前行。

    有时平冈公主回想着整个高句丽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会感到肩上的责任是那么沉重,让她那么疲惫。

    今日和高建武的决裂,几乎如一座大山一样,彻底将她压垮。

    平冈公主摩挲着儿子的脸,眼中,满是母亲的慈爱。平冈公主知道儿子其实不太适合做一个将军,他并没有太多的军事天赋,反而文弱的像一个书生。只是平冈公主实在没有人相信,只得让儿子统帅禁卫,没想到今日竟然害了儿子。

    丈夫先去,儿子又亡,短短数月之间,平冈公主失去了她的国家和最挚爱的人。爱人已去,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我终究是辜负了兄长的托付!”

    平冈公主从怀中抽出一把断刃,狠狠地刺入自己的腹中,她痛苦着,挣扎着,倒在了儿子的身上。

    模糊之中,平冈公主似乎看到十六岁的自己,那时候的她正值青春年华,在山花烂漫的时节里,遇到了那个傻子温达,他们相知相爱,永永远远的在一起······

    那年的山花是那样的红艳啊!

第一百二十八章 惶惶而逃

    高建武被亲信将领左弓护卫着往谷口西面的出口而去,沿途有溃兵冲击的队伍,尽被护卫人员诛杀。

    这个时候,高建武也没了他的温厚、宽仁,任何阻挡他逃命的杀无赦。

    可等到他们到达西面谷口附近,竟然发现西路根本走不通。隋军早就提前绕到西侧出口等待,而比他们更早一步到达的陈应龙正遭受隋军的围攻。

    但陈应龙手上兵力不足,且多是步兵,根本挡不住隋军骑兵的攻击。他一面要护卫渊家的眷属,一面要应对隋军,早就打得捉襟见肘。

    渊太祚的一个儿子混在人群中,被一名隋军骑士踏翻在地,活活踩死。高建武看得是心惊肉跳,往常渊太祚这个儿子仗着老子的权势嚣张跋扈的紧,谁都不放在眼里,可在隋军面前却跟一只臭虫一般被活活碾死。

    眼看西面隋军的骑兵一点不比东面的少,根本无路可逃,高建武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听平冈公主的话了。若是选择坚守,也能有个应对,现在贸然突围,被隋军前后夹击,无险可守,岂不是灭亡在即。

    眼看这陈应龙带着人拼命抵抗,然后被潮水般的隋军给淹没了,高建武慌忙拉着左弓的手说道:“快,快走别的路。”

    可是哪有路可走。

    高句丽人的营地位于山谷之中,中间开阔,两侧狭窄,易守难攻。本来选这个地方是为了防御外敌,但同时也限制了内部往外的出击。

    高建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是左弓提议,山上有条小路,顺着断崖可以直通山后,他们可以从这条小道突围,撤离山谷。高建武听了大喜,连忙命令左弓护送他走山间小道。

    左弓有些为难地说道:“山后小路,道路沿着山崖而下,崎岖难行,艰险难走。此小道无险可守,一旦为隋军发觉,堵在小道之上,则恐进退两难。”

    不使隋军发觉,这意味着要从山后走小路突围便不能带很多人,只能秘密前进。

    隋军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放任大批高句丽人离开,一旦看到众人往山后而去,直接下令前后夹击,大家到时候都成了瓮中之鳖。

    若要突围,便要放弃部队。

    高建武有些不舍,乱世以军队为重,若是放弃这些士兵,他拿什么重新建立光复大业。可若是不放弃也不成,在谷中被堵得进退不得,明摆着要为隋军俘虏。

    高建武一狠心,军队没了还可以再去招募,他是高句丽的王,还能招不来军队,但若是死在这里,则彻底没了机会。

    于是高建武选择放弃军队,只令左弓带着十多个武艺精湛的侍卫护送他从小路撤退。

    为了蒙蔽隋军,高建武又脱下身上的王服,换上了一身普通士兵的衣服,还让部下穿上他的衣服去吸引隋军的注意。

    “高建武在这,高建武在这!”

    假扮高建武的侍卫冲向人群,翻身高呼,引得众人纷纷侧目。隋军闻询立刻向假高建武方向移动,早没人注意真高建武了。

    就这样左弓护卫着高建武来到山后小道。

    这条小道果然崎岖难行,与其说是路,就是贴着悬崖一条能下脚的窄道。上面还满是荆棘,稍有不慎,便会掉到断崖下面。

    高建武金枝玉叶,虽然现在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可他哪里吃过这种苦。一路连摸带爬,手脚并用,很快高建武便摔伤两处,连鞋都跑掉了。

    此时隋军已经初步占领了高句丽的营地,开始向四面搜索。

    假扮高建武的那个侍卫吸引了大片的目光,最后被无数的隋军包围。这侍卫也是忠义的很,眼看无法脱困,提刀便自刎于人前,也算尽了一份忠诚。

    隋军眼看斩杀了高建武,大喜过望,砍下假高建武的脑袋便去报功,倒没人注意到高建武的真假。

    高建武在左弓的护卫下,终于翻过后山的小道,到了山后。从这里往北,不远处便是一片森林,只要逃入森林之中,便能躲过隋军的搜捕,彻底安全了。

    但命运偏偏如此捉弄人,没等众人来得及高兴,迎头便遇到了隋军的巡逻部队。

    蒙陈其早命人四面出击,防止有漏网之鱼。

    此时隋军也发现了高建武一行,虽然隋军不知道高建武的身份,但遇到溃兵,自不会让这几人跑了。

    左弓一见隋军大惊,知不可敌,连忙护卫着高建武又往山上逃去,而命其余众人留下来断后。

    这些人不过是给高建武二人争取时间的,因此死战不退,最后全部战死。

    也是山路崎岖,隋军将断后的几人杀死之后,虽见有人往山上逃去,但众人都是骑兵,追之不及,便没有再去追赶。

    况且二人看起来只是两个小兵,也无足轻重。

    高建武连滚带爬的往回逃,逃跑的时候,左弓为了掩护高建武,右胸中了一箭。等到二人爬到山顶,浑身是血的他已经有些支撑不住。

    左弓知道自己支撑不了多久,此时向谷中去不行,下山也不行,他是进退两难。

    这时左弓想到后山有一口枯井,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挖的,里面早就没水了。既然如此,可以让高建武暂时在里面躲一躲,等到隋军离开之后,再爬出来。

    左弓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高建武,高建武刚开始还有些不愿意,他堂堂一代君王,爬到井里躲藏那多难看,有损王者的威仪。

    正犹豫间,忽然听到一处乱声,高建武大惊,也顾不得体面了,忙让左弓将他缒着绳子,放了下去。这枯井不深,日积月累的填埋,也不过只有两三丈。不过井口杂草丛生,倒是能做遮蔽。绳子绑在轱辘上,等到高建武想出来的时候,便可缒着绳子爬出来便可。

    左弓做完这些,已经头晕目眩,支撑不住。

    不过左弓也是个忠臣,知道自己即使是死,也不能死在这里,省得隋军发现自己的尸体,对枯井必会怀疑。

    于是左弓拄着长矛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去,走到山脚边,已经到了断崖处,他望着下面陡峭的道路,一咬牙跳了下去。

第一百二十九章 落井下石

    此时隋军尚还不知道高建武已经逃脱的消息。下边的人将假高建武的人头献给了蒙陈其,令蒙陈其大喜,斩杀了高建武,今日总算竟了全功。

    与此同时,黄明祯也统帅部队赶到高句丽人的驻营地。

    得到蒙陈其送来的消息之后,他命各军加快速度往此地赶,终于在战斗的尾声抵达了战场。

    蒙陈其献上了高建武的人头,还有高句丽王室、渊家等被俘的人,以及平冈公主母子的尸体,整个营地之中的高句丽人没有逃脱的。

    黄明祯最重视的便是高建武和平冈公主二人,听闻二人俱亡心中大喜,忙令人上前辨认。

    军中也有不少高句丽投降的人,因此倒是有人识得高建武和平冈公主。平冈公主母子的尸体俱是不假,听闻平冈公主是自尽的,倒是让黄明祯颇为钦佩。此女子也算个巾帼女英雄。

    但高建武的人头不对。

    有识得高建武的人提出,这人头不是高建武的,怕是有旁人冒充。蒙陈其吃了一惊,他把整个高句丽营地围得跟铁桶一样,怎么会走了高建武。

    众人也有些吃惊,高建武可是顶顶重要的人,比这一山谷的人都重要。

    这走了高建武,高句丽这杆旗帜就不会倒,高建武便可以利用自己高句丽君主的名号,联络各地的反隋势力,制造矛盾,挑起争斗。

    他就是一个臭虫,撼动不了隋军的根基,但绝对会让隋军很难受。

    蒙陈其有些脸红,好容易有个露脸的机会,竟然闹了这么一场笑话,让他脸上也挂不住。因此蒙陈其慨然请命,亲自去追击高建武。

    黄明祯拦住了。

    黄明祯说道:“高建武既然让人假扮自己蒙骗我军,其本人必然伪装成普通士兵从小道逃走。当时跟在高建武身边这么多人,只要严加审问,必能确定高建武逃走的方向,他逃不了。”

    蒙陈其大喜,赶紧出去审问俘虏。

    果不出黄明祯所料,很快有高建武身边的护卫开口,高建武往山后方向逃了。蒙陈其一面回报黄明祯,一面带着人往山后追去。

    这时黄明祯叫来堂弟黄明溥,命他跟着蒙陈其一同追击,又叮嘱一番才让他离开。众人只以为黄明祯要将功劳送给弟弟,也没得眼红。

    黄明溥和蒙陈其二人沿着山后小路一路寻找,却始终没有发现高建武的踪迹。等到出了山后,黄明远见到之前被杀的高句丽人的尸体,这些人只是被割了耳朵,头颅仍在,并未发现有高建武在内。

    黄明溥想了想,便建议蒙陈其返回山上寻找,他不认为高建武可以跑得过骑兵,其必然返回山上。不过蒙陈其不放心,又命一部向森林方向追击。

    众人又在山崖底下找到了摔得面目全非的左弓,但依然不曾发现高建武。

    蒙陈其有些气闷,哪里都没有高建武的踪迹,这高建武真的长翅膀飞了?

    找了一下午,黄明溥也有些不报希望了。他坐在一处休息,四处环视,便见远处山上有一片废墟。

    黄明溥询问部下的高句丽人,便有人告诉他那是旧扶余城的遗址。

    黄明溥觉得有异,便带着人往那而去。到了这里,众人找了半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虽说是旧臣遗址,早就风化了,不过是一些残垣断壁,也藏不得人。

    不过黄明溥却发现周围有血迹。

    黄明溥打量着周围,最后目光放在被茅草遮掩的一口枯井上。

    黄明溥让人前去搜查,有士兵伸着头往里看,里面尽被茅草遮掩,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

    黄明溥想了想,然后走到井前,故意说道:“既然这口枯井里没有人,便把这口枯井给给我填了吧,省得以后再藏人。”

    “别!千万别!”

    井中弱弱地传出回声,高建武终究无法隐藏,否则真被活埋在井里了。

    宁可被隋军生俘,也好过被活埋了。对于高建武来说,他还是很惜命的。

    隋军让高建武抓着绳子,然后将高建武给拉了上来。

    高建武到了井上,满脸挫败,也不说话。

    黄明溥让人上前查验究竟,高建武也不愿受辱,便拿出了自己的印玺。在高建武看来,他虽然被俘,但也是一国之君,也有尊严,不可轻辱。

    早有几个高句丽的旧臣上前查验,发现这真是高建武。

    黄明溥听了大喜,面上却不漏声色。

    “听说高建武素来高傲,宁折不弯。这钻枯井的君王,我反正是不信。”

    黄明溥围着高建武转了一圈,冷冷地说道“这个人一定是假冒的,就是为了给真的高建武争取时间。竟然如此胆大,谎骗我军,给我把他丢井里活埋了。”

    高建武听了大惊,还没有反应过来,早有两个隋军侍卫上前架起高建武的胳膊,便将他往井里拖。

    “我真的是高建武······”

    高建武被倒提着丢到井中,一声惨叫。从两三丈的地方扔下去,不死也得重伤。接着便有人上前,用土和石块将整个井口填满。

    两个负责查验的人也被黄明溥以心怀故国,故意欺骗的罪名给诛杀了。

    处置完这里的事情,黄明溥才带着人返回营中。

    高建武当然是真的,但黄明溥却得让他是假的。今日之事,不是黄明溥自作主张,而是黄明祯故意安排他去做的。

    高建武一日不死,高句丽便一日也不亡,黄明远便能以此为借口,留在辽东。到时候黄明祯安排几个人假扮高建武,在栗末水一带兴风作浪,什么时候剿灭对方,还不是黄明远说了算。

    若是将高建武送回洛阳,一方面会让天子得知辽东的实情,一方面黄明远也没了留下来的借口,因此这高建武就非死不可了。

    这种事人多嘴杂,所以黄明祯才命黄明溥去办。除了那两个高句丽人,没人认识高建武,所以黄明溥说什么就是什么。随着那两个高句丽人身死,此事怕是会成为永远的谜团了。

    黄明溥回到营中,秘密向黄明祯汇报了此事。而对外的说法便是没能找到高建武,高建武逃到北面的深山老林里了,为此蒙陈其还专门请了罪。

    高建武没死便成了定论,而活埋在井中的高建武谁又在乎呢?

第一百三十章 招抚讨捕

    收到黄明祯的信,黄明远也只是轻轻点点头。高建武死了,但他在自己这里从来没什么地位,甚至不如黄明远得知渊太祚身死高兴。

    至于黄明祯下的这步棋,倒是让黄明远很是称赞。自己这个弟弟,不言不语,却胸有沟壑,有雄才也。

    黄明远回信黄明祯,其部直袭栗末部老营,将其彻底摧毁,然后便回师,主力部队尽量不要渡过栗末水。辽东的精力不能完全放在北面,要暂时消化现有的战果,同时给予靺鞨诸部充分的时间、空间争夺栗末部灭亡后留下的地盘和势力。

    只有栗末诸部内斗,大隋才有进一步掌控他们的机会。

    至于高句丽在扶余旧城一带的小朝廷,势力太小,黄明远根本无暇顾及。相信黄明祯会很快消化了栗末水南岸的地域。

    而与此同时,相信另一支高句丽的流亡势力将会建立,随时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地方,这又是黄明远准备搅乱靺鞨和室韦的另一个棋子。

    有时候黄明远也会想,榆关以外真是太大了,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白山黑水,自己真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里,否则穷尽一生,收异域入中华,那该是多美好的景象。

    中华的土地,每一寸都不嫌多。

    黄明祯在得到黄明远的指示后,立刻率军向东。

    栗末人虽然实力强大,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氏族部落,跟高句丽这样的国家有根本的区别。

    靺鞨人虽然不像草原游牧部落那样逐水草而居,但也没有完整的城池可以依靠,他们的建筑水平不高,基本上都是一些土筑的宅子来抵挡野兽。虽然历史较长,但基本上没有发展成什么大的城池。

    栗末部靠近高句丽,因为常年的战争,都是学习了高句丽一些先进的技术,但也仅此而已。

    因此当黄明祯的主力东进之后,残存的栗末部立刻被摧毁了。

    或许用残存二字不是太合适,这些人还不知道靺鞨联军已经完全覆没,因此仍旧做着百日梦,想象着乞乞买利会带着大批的财货返回部落,那么他们就能过一个富足的冬天。他们也不懂他们的酋长伟大的决心。

    乞乞买利带走了部落大多数的男丁,赌上了部落的未来,但他赌输了。

    隋军的骑兵踏过,寸草不生,整个栗末部落都被屠杀干净。

    这是杀鸡儆猴的做法,要让靺鞨各部听到隋军的名字便会感到恐惧。

    栗末部落的抵抗是无力的,但却是奋不顾身地。面对隋军,无论男女老幼,皆挽弓持刀,拼命搏杀。隋军费了好大力气才攻破了栗末部的营寨,且损失不少。这也是黄明远下令将栗末部屠杀殆尽的另一个愿意。

    黄明祯想起兄长曾经说的,靺鞨人是个很可怕的民族。不能给他们一丝一毫崛起的机会。

    得胜之后,黄明祯征发各部和俘虏在此修建城池,因为新城位于龙潭山(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南,便叫做龙潭城。

    这里四、五世纪曾有扶余人在此建城,但现在已经都荒废了。

    新建的龙潭城位于栗末水畔,南联徒太山,北望室韦,东锁靺鞨,西靠四平城,将会成为大隋北拓最重要的地方。

    而从龙潭城往东南方向不远,便是著名的夹皮沟,东北最有名的金矿就在这里。黄明远相信,只要这里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出,立刻便会有无数的探险者自发前来开拓此地,挡都挡不住。

    灭掉栗末部之后,黄明远考虑未来整个辽东应该不会有太多战事,他也是时候将目光放在中原了。

    为了加强在辽东的统治,黄明远上书杨广,以玄菟郡只辖通定一城为由,请求裁撤玄菟郡,而设通定县,划归辽东郡管辖。

    而四平城一带,高句丽势力强大,为了增强地方实力,方便讨平当地乱匪,可新设一郡,以高显为界。太守能够总揽军政,清理高句丽余孽。

    黄明远本来想设个都护府,后来想想,还是不要这么张扬,才退而求其次。

    取消玄菟郡,黄明远是想拿下太守崔弘寿,给他个无权的长史,彻底安定沈阳城的左翼。

    而新设立的郡,黄明远建议为北玄菟郡,并表高聂为太守。高聂跟随黄明远多年,文武双全,足以担任这个太守的职务。

    太守一职,也算一个小诸侯,但玄菟郡毕竟偏远,东都没人会想来这里,黄明远的推举基本上就是底定。

    新设立的北玄菟郡,辖四平、开原、龙潭、长岭(原回跋城)四县。回跋城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被黄明远升级为县,并改名为长岭。

    而为了向北发展,黄明远又从镇北军中抽掉了两万人马,并两个镇屯营,新建二军,每军一万两千人,分别为北玄菟军和龙潭军,分别驻扎在四平城和龙潭城。

    同时为了开拓,黄明远又私自设立了三个招抚讨捕司,总揽开拓诸事,身兼文武。这三个招抚讨捕司几乎如后世的建设兵团一样,负责当地政务和军事,同时管理胡部诸事,有讨伐和外交的大权。

    其中西招抚讨捕司领北玄菟军,高聂兼任招抚讨捕使,西据契丹,北镇室韦。

    中招抚讨捕司设置在龙潭城,领龙潭军,吕会彦担任龙潭令兼任招抚讨捕使,负责开拓栗末水以北的地区。

    东招抚讨捕司设置在白山城,领白山军,仍由检校左武卫将军高元备统帅,负责鸭渌水以东和徒太山以东的地方,清理高句丽余孽。

    在黄明远的设想中,东招抚讨捕司应该将中心北拓到后世的珲春一带,历史上渤海的东京龙泉府便在这里。从珲春到后世的海参崴,距离很近,只要隋军占领这里,商业、农业便能得到迅速地开发。

    有三个招抚讨捕司,三四万主力人马,足以镇守各地。

    只要隋军不让各部凝聚起来,就不会出现挑战者。

    虽然辽东现在有三十多万军队,但最后能留下的并不多。黄明远设置招抚讨捕司,军政合一,亦兵亦民,也是未雨绸缪。

    沧海横流,万山磅礴。大争之世,将要来了。

第一章 草原现状(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南国已经冰雪消融,花香四溢,而广袤的草原也开始有了春天的痕迹。和煦的春风拨开大雪的薄纱,从土地里开始冒出崭新的生命。

    天高云淡,鹰飞马鸣。

    今日的草原,在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早已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元气。而十年的风雨动荡,也已经使得这片草原的局势,彻底换了天地。

    当年黄明远率十余万大军,北征草原,攻破突厥牙帐,生擒步迦可汗,封狼居胥,马踏燕然,勒石刻功,威震华夏。

    在赫赫的武功加持下,黄明远会盟草原诸部,大封草原诸酋,并通过《定北城协定》,确立了大隋与草原诸部的宗主关系,并成功的将草原分裂开来。

    诸般势力,互相制衡,统归于大隋旗下。

    若是沿着黄明远的设想,大隋不断对草原施加影响,拉拢弱部,打击强部,同时不断发展安北都护府的实力的影响力,或许真的有完全统一草原的那一天,但万事并不能完全遂人意。

    至少大隋天子没有彻底占据草原的打算,而东突厥的新可汗启民可汗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枭雄人物。

    启民可汗成为东突厥的大可汗时,正是东突厥王庭威望最低的时候。此时东突厥内部四分五裂,外部又有铁勒、大隋等威胁,内忧外患,江河日下。

    启民可汗眼看势力衰弱的东突厥王庭已经无法再号令草原,知道势不可逆,遂果断地选择彻底依靠大隋来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启民可汗本人更是彻底放弃自己作为突厥大可汗的尊严,不断地献媚于杨广,讨杨广欢心,以求获得大隋的支持。

    而经过启民可汗数年的卧薪尝胆,东突厥终于恢复了昔日的实力与影响力。

    而在大隋的纵容下,启民可汗伸出隐藏已久的獠牙,吞并了叛乱四起的伊然部,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

    但伊然部的灭亡没有使得大隋朝廷重视,毕竟伊然部是亡于内部的叛乱。启民可汗并没有因此获得惩罚,他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

    大业三年三月,启民部最大的对手奉化可汗阿勿思力病逝。阿勿思力之子阿勿默棘连继位,但他却无其父的能力与手段。很快部族之中,争权内斗,相互倾轧,奉化部不可抑止地开始走向没落。

    启民可汗失去了唯一能够对抗他的敌人,在草原的势头越发不可阻止。原本臣服于东突厥的各部,此时慑于东突厥的兵势,再次纷纷投向了启民可汗的怀抱。

    大业五年初,奉化部的内斗已经使得部落彻底烂了。启民可汗乃令长子咄吉世率兵向北征讨奉化部。

    奉化部此时忙着内斗,无暇顾及东突厥主力的征讨,等到对方打到家门口,才匆匆忙忙的应战。

    双方战于哈尔和林,奉化部不敌。

    在战斗中,阿勿默棘连率先率众逃跑,其部大溃。而阿勿默棘连也在逃亡途中被叛军所杀,奉化部遂亡。

    同年底,启民可汗去世。

    启民可汗的长子咄吉世和次子俟利弗为了可汗之位争斗不已。当时黄明远建议杨广封俟利弗为可汗,以促使东突厥的内斗加剧。

    然而俟利弗实力实在不足,咄吉世在东突厥内部实力派将领的拥立下继位,被大隋朝廷敕封为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上表隋炀帝,请求续娶嫁给其父启民可汗的和亲公主义成公主,杨广诏令遵从突厥的习俗,同意始毕可汗续娶义成公主。

    相比较其父启民可汗温和的扩张策略,年轻的始毕可汗更加的激进和好战。而且始毕可汗极其不满其父对大隋的谦恭态度,对于大隋的敬重与畏惧之心也相对更少一些。

    自始毕可汗继位之后,一改其父启民可汗一年一朝的习惯,再也不入长城以内朝奉大隋天子。

    大业六年,刚继位的始毕可汗为了稳固其权利地位,率主力攻打位于娑陵水上游的归化可汗阿史德乌末咄。

    阿史德乌末咄眼看始毕可汗来势汹汹,自忖实力不足,遂派人联合位于于都斤山以南的顺化可汗阿史那裴罗与他共同抵抗始毕可汗。

    阿史那裴罗实力本来在突厥几部中最为弱小,他眼见始毕可汗实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其部生存。若是阿史德乌末咄灭亡,下一个必是自己,因此不顾部下的阻拦,遂起大军向北援助阿史德乌末咄。

    阿史德乌末咄和阿史那裴罗的联军与始毕可汗战于于都斤山以北。

    双方激战一日,始毕可汗部初战不利,损失不小,遂向后撤退。

    此时阿史德乌末咄和阿史那裴罗两部联军,一南一北,互为声援。本来双方倒是齐心协力,但因为得胜,双方反倒各有不同的心思。

    阿史德乌末咄见始毕可汗军撤退,便轻视对方。他紧追其后,准备趁机占领頞根河一带的膏腴之地,遂不待阿史那裴罗同意,便擅领精兵一万五千骑先行,向东数百里追击始毕可汗军。

    很快阿史德乌末咄便追上了对方,此时始毕可汗并不知晓阿史德乌末咄会紧随其后,因此并未有防备。

    若是阿史德乌末咄趁机进军,必能大破对方。

    但不知为何,这阿史德乌末咄的脑袋抽抽了,竟然选择修整一日,再行出击。

    很快始毕可汗军的斥候发现了这个情况,将此消息上报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闻讯大惊,立即加以戒备,同时又在营中设好了埋伏。

    等到阿史德乌末咄发起攻击,已错过了最好的机会,还踏入了始毕可汗的陷阱之中。

    始毕可汗兵马精锐,又守株待兔,以逸待劳,阿史德乌末咄所部当然不是对手。在伏兵的攻击下,阿史德乌末咄所部大败,阿史德乌末咄本人也阵亡于乱军之中。

    得胜的始毕可汗遂率领部队杀了一个回马枪,调转方向,再度西进。

    阿史那裴罗正率部向东追击,听闻阿史德乌末咄兵败之后,大吃一惊,立刻向南撤退。始毕可汗军遂完全占据了娑陵水上游的牧场,归化部覆没。

    至此,东突厥始毕部再次成为草原西部霸主。

第二章 草原现状(二)

    始毕可汗不顾大隋的命令,悍然向归化部发动攻击,并消灭了归化部,彻底打破了草原的平衡,也狠狠地打了大隋的脸。

    大隋上下异常震惊,虽然朝中众人对草原之事关心的不多,但也明白始毕可汗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因此众人纷纷进言,请求制裁东突厥。

    只是当时的大隋正准备东征高句丽,尚无暇顾及东突厥,包括杨广等人虽然有心教训始毕可汗这个小儿,但却无能为力。

    杨广愤怒的不仅仅是始毕可汗的悍然动兵,更让他对始毕可汗不满的是始毕可汗停止入朝之事。

    杨广不在乎你有野心,但你必须得捧着他。习惯了启民可汗的温柔体贴,再面对始毕可汗的粗暴无礼,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杨广不舒服了,自是不会让始毕可汗舒服。

    虽然无法对东突厥动兵,但裴矩向杨广建议,可推恩东突厥,恩封启民可汗诸子,以宣天子恩德,同时震慑始毕可汗。

    杨广也想教训一下始毕可汗这个桀骜不驯的鹰犬,便同意了裴矩的请求。

    不过杨广对始毕可汗还抱有希望,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始毕可汗,影响到大隋征讨高句丽的大事,没有尽封始毕可汗之子,只是册封了启民可汗的次子阿史那俟利弗为北面可汗;其弟阿史那叱吉设为南面可汗。

    如此一南一北两个小可汗,便可对始毕可汗形成制约,也算是明目张胆地分裂东突厥。

    此时大隋掌握了大义,同时也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整个草原诸部。

    始毕可汗对此恨得是咬牙切齿,恨不得一日诅咒杨广三遍。但是因为畏惧大隋实力,他也不敢不遵从大隋的命令。

    大隋的强大,是经过无数的战争打出来的,已经刻到了突厥人的骨子里。

    于是始毕可汗不得不像吞下一堆大便一般接受了大隋的册封,还得含着愤怒与怨气跪谢天恩。

    始毕可汗两个受封的弟弟中,二弟阿史那俟利弗本来就是东突厥大可汗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当初俟利弗因为工于心计,又多用汉士,很得其父启民可汗喜欢,启民可汗甚至一度要将可汗之位传给次子。

    但长子咄吉世战功更盛,羽翼更丰。而且因为俟利弗喜欢汉文化,多用汉人谋士,引得军中武将多不满,这些人联合起来,反对传位给俟利弗。

    所以即使启民可汗倾向于次子,还是不得不让长子即位。

    但启民可汗曾授予次子大批的牧民和军队,使得俟利弗成为整个突厥部落实力仅次于始毕可汗的人。

    而俟利弗成为北面可汗,获得了大隋的敕封,威望大增,一扫竞争汗位失败之后的郁气,并迅速积聚起一股势力,成为始毕可汗最大的掣肘。

    至于另一个弟弟阿史那叱吉设则实力弱小,只是因为嫡子身份,才受重视。阿史那叱吉设畏惧兄长的实力与手段,根本不敢接受大隋的册封。

    于是南面可汗便作罢了。

    大隋敕封突厥两可汗一事,狠狠地打击了始毕可汗的嚣张气焰,对其日渐上升的威望与野心泼上了一盆冷水。

    只是始毕可汗野心勃勃,东突厥内部统治集团也以激进、扩张势力为主,大隋的动作并不能压制急剧扩张地东突厥王庭势力。

    东突厥在此之后蛰伏了一段时间,便很快再次伸出了阴毒的獠牙。

    大业七年大隋东征高句丽失败之后,威望大降。始毕可汗遂趁着大隋无暇顾及草原之事,数次起兵征讨顺化部。

    阿史那裴罗当初在四小可汗之中,实力便是最弱小的。黄明远虽然亲手扶植了阿史那裴罗,只是为了搅浑突厥这盆水,并没有对其进行多大的帮助。

    此时双方之间实力差距巨大。

    大业八年五月,始毕可汗率领五万主力倾巢而来,直袭顺化部牙帐。阿史那裴罗避无可避,双方在地神山(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西)以南发生大决战。

    始毕可汗骄横跋扈,不将对方看在眼中,一开始便是以攻为主。他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分成了四个梯队,以大将哥伦统领部落精锐为先锋,以大将阿史那思摩统领部落内部的次一等部队为次军,往后是其弟阿史那咄苾率领的归附的突厥各部,最后便是始毕可汗身边的金狼卫。

    仗着自己的兵力优势,始毕可汗一上来便对着顺化部穷追猛打。他命令麾下各个梯队陆续上阵,把敌人压缩到固定地点。最后始毕可汗再亲率大军,从中军分出四路分四个方向包围对方,将顺化部主力一举歼灭。

    阿史那裴罗实力不济,为了抗击,最后甚至亲自带兵迎击对方的主力冲击。

    在混战之中,阿史那裴罗被对方的骑兵刺伤坠马。危急之时,大将阿史那兀鲁带兵杀出重围,将阿史那裴罗救起。

    阿史那兀鲁是军中猛将,从小在刀枪里浸润,颇能厮杀。他带着部队与始毕可汗的大军来回搏杀,双方的白刃血战打到难分难解的地步。就连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咄苾都受了箭伤。

    虽然顺化部将士英勇奋战,但对方实力实在太强大,眼看顺化部伤亡惨重,就要崩溃。

    这时一直在中军的司马泳建议,先不要完全与始毕可汗所部混战,而是全力抵挡他们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攻他的第三梯队。始毕可汗所部的第三梯队都是附从部落,战斗力不强。而且其横排呈一字形进攻,比较容易冲破。一旦冲破,就要不遗余力地向前攻击始毕可汗身边的第四梯队。

    只要攻破始毕可汗身边的金狼卫,始毕可汗所部必然士气大减,方有可能反败为胜。

    阿史那裴罗依计行之,阿史那兀鲁率部猛冲对方的第三梯队,果然将其击破。阿史那兀鲁又趁势而进,猛攻金狼卫,甚至冲锋到始毕可汗阵前几十部的地方。若不是阿史那思摩回援及时,真有可能让阿史那兀鲁斩首成功。

    双方之后又大战数场,互有胜负。

    终究是顺化部实力不足,阿史那裴罗面对始毕可汗咄咄逼人的态势,根本无力抵抗,只得且战且退。

    司马泳遂建议阿史那裴罗西撤,其部向西逃亡至甘微河(今蒙古国扎布汗河)以西的蒙古西海(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之哈尔湖—德勒湖)地区。

    至此,始毕可汗部遂完全统一了整个东突厥。

第三章 草原现状(三)

    在始毕可汗统一突厥各部的同时,位于始毕部以西的另一个草原霸主同罗部也在快速的发展之中。

    按照黄明远在《定北城协定》的设计中,铁勒诸部,三超多强。同罗部、拔也古部、韦纥部三足鼎立,继续引领铁勒诸部的争霸,但其余诸部与三部的实力差距也没有这么多。诸部相互制约,谁也无法形成统一。

    但万万没想到,大业四年初,同罗部最大的制约,拔也古部的首领,草原枭雄屈古棱竟然病死在北地的一场疫病中。

    屈古棱也算是一代豪杰,威压铁勒诸部,就是当初同罗部最盛的时候,也不能掠其锋芒。但对于草原英雄来说,最不缺的是能力,最缺的却是时间。

    草原环境恶劣,又缺少系统的医学体系,因此草原人的寿命极其短暂。在草原上,男子因为各种原因,很难活过三十五岁,整体寿命更短,因此每个部落领袖,无不是与上天在争夺时间。

    定北城会盟之后,屈古棱在部落蛰伏了几年,没有急着对外扩张。他很清楚,现在无论是大隋还是草原诸部都把目光放到他的身上,贸然出头,又会引得群起而攻之。他仔细思考了自己这场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太急了,急着接手步迦可汗灭亡的势力,才导致了大隋反应激烈,最后战败。

    若是等到隋军撤退之后,向大隋称臣纳贡,然后缓缓吞并草原各部,隋军难道还会再次北伐?

    于是屈古棱吸取教训,一直在部落之中,休养生息,积聚实力。

    拔也古部作为漠东大部,本来底子就好,损失也小,修整了数年,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于是屈古棱向东出击,准备向东部水草丰美的俱伦泊(今内蒙古呼伦湖)移动。大兴安岭以东的俱伦泊草原尽是室韦人,战斗力不强,正是拔也古部开拓疆土、掠夺人口、提升实力的好地方。

    果如屈古棱所料,拔也古部东征,一盘散沙的室韦人不敌,盘踞在俱伦泊草原的乌素固部、移塞没部、西室韦部等俱为拔也古部所击败,或逃或降。

    正当雄心勃勃的屈古棱准备继续向东前进的时候,一场伤寒降临到草原。无数人染上了疾病,时年四十二岁的屈古棱也一病不起。半个月后,屈古棱病死在军中。

    至此一代枭雄壮志未酬,身死陨落。

    屈古棱死后,重臣乙失咄利拥立屈古棱十五岁的儿子屈利失为酋长。

    屈古棱死后,其子屈利失年幼,权利掌握在重臣乙失咄利的手中。但乙失咄利本身是个谋臣,权利来源都寄托在屈古棱的身上。面对乙失咄利的上位,以拔也古部宗室势力为首,掀起了巨大的反叛浪潮。

    拔也古部由外拓转为内斗。

    此时一直在弓卢水以南蛰伏的同罗部也经过几年休养,缓了过来。其部也是一直向东发展,占据了后世的乌珠穆沁草原一带。

    同罗斜也眼看屈古棱身死,心中大喜,立刻率领军队北上突袭拔也古部的营地。

    此时拔也古部内斗不止,没了屈古棱这个领头羊,本来全力以赴,也未必能击败同罗部,更何况是混乱不已呢。

    于是同罗斜也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胜,攻破拔也古部的老营,直抵俱伦泊以西。

    拔也古部陷入生死存亡之地。

    乙失咄利只得放弃部分权利,同部落各大势力妥协,共同抵抗同罗部。

    双方在俱伦泊西南相持,不分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同罗斜也率部稍稍后撤。

    这时拔也古部内部的老毛病又犯了,眼看同罗部撤走,以为万事大吉,又开始了内乱。大将莽古尔突袭酋长驻地,诛杀了权臣乙失咄利,控制了酋长屈利失,自为小酋长,号令诸部。

    诸部并不信服,且莽古尔的行为又引得其余诸人群起效仿,各势力的斗争更加激烈。

    这时同罗部在撤退之后,同罗斜也命妹妹同罗朵儿率领主力从白霫部的领地绕道而行,越过啜河(今内蒙古哈拉哈河,存疑),直达拔也古部的身后。

    此时屈利失为莽古尔控制,大权皆操之于其手,屈利失在他手中只是一个橡皮图章。莽古尔是个莽夫,远不如文官出身的乙失咄利善于安抚屈利失,于是双方矛盾迅速激化。

    屈利失遂与母亲合谋,诱莽古尔至可汗牙帐,将其杀死,夺其军队。

    而莽古尔的部下阙利害怕被杀,先发制人,发起反叛,攻打屈利失。整个拔也古部在内讧和斗争中,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

    同罗朵儿的主力直奔拔也古部的新营地而来,拔也古部毫无防备,被同罗朵儿攻破营寨。屈利失在混乱中逃走,而屈利失的家人和拔也古部诸臣尽为同罗朵儿所俘。

    至此拔也古部实力大损,再也不能与同罗部相抗衡。

    同罗部占领俱伦泊营地之后,拔也古部一分为三,一部分部众跟随屈利失向东北方向逃窜。屈利失自知不敌同罗部,准备远远地躲开对方,重新蛰伏。

    虽然屈利失年幼,但心性坚韧,性格顽强,却是不甘于屈服于对方。

    另一部留在了俱伦泊以东的新领地,最后全部投降了同罗部。

    而在俱伦泊以西的拔也古人,由屈古棱的弟弟勃德支统帅,一直抵抗同罗部的进攻。

    同罗斜也眼看对方顽强,便与勃德支议和。勃德支也对同罗部强大的实力感到畏惧,不愿意与同罗部死战,便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

    同罗斜也一样便看穿了对方的把戏,于是故意派人与勃德支交涉,然后秘密派弟弟同罗遏鲁率部突袭勃德支的营地,勃德支不低,战死于阵中,其部将葛腊哆率领余部向同罗部投降。

    同罗部利用拔也古部内讧的机会,两面出击,彻底击败了相持多年的拔也古部,实力扩展到大兴安岭一带。

    原本拔也古部与同罗部势力范围重合很大,在铁勒人内部相互制约,谁也不能独领风骚。但这一次拔也古部被击败,同罗部以小吞大,摆脱了发展掣肘,从此成为东部草原的霸主。

第四章 草原现状(四)

    就在始毕可汗和同罗斜也二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在北海附近的韦纥部也快速崛起,成为草原势力的重要一极。

    韦纥部曾经是铁勒诸部的领袖,实力在铁勒诸部中居第一。虽然在与突厥人的战争中兵败逃亡,但底蕴犹存。

    而且这些年突厥内斗严重,无论是当初的步迦可汗,还是阿史那窟合真、阿史那胡吉设、阿史那阿即思还是现在的启民可汗、始毕可汗,甚至是四小可汗,都没有腾出功夫来对付韦纥部,因此使得韦纥部在北海从容渡过最艰难的时期,死灰复燃。

    韦纥部首领药罗葛菩萨借着参与定北城会盟的机会,重回草原诸部的视线,也重新加入到草原争霸的行列。但因为此时的韦纥部地处北海附近,受地理环境影响,与突厥、拔也古部、同罗部相比,天然处于劣势。

    韦纥部无时无刻不想着重回旧地,返回娑陵水故土。但这片土地先是为突厥人占领,然后又被黄明远分给了苏农、执失等部,谁不知道这些部落就是大隋养的一群狗,在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跟大隋翻脸之前,没人敢动他们。

    因此对于药罗葛菩萨来说,直接南下独洛水是不可能的,那是以寡敌众。

    大业二年,药罗葛菩萨试探着伸出了南下的触手,以东南方向的阿特部擅自越界为由,率部攻打阿特部。

    阿特部在后世希洛克河流域,地域不大,实力也不强。且因地处北疆,穷乡僻壤之地,在整个草原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属于一个打酱油的部落。不过该部落在步迦可汗第一次兵败冠军侯山的时候,曾经追随东突厥可汗阿即思抵抗步迦可汗,部落实力大损。至此之后,这个部落便不再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中。

    在药罗葛菩萨看来,攻打阿特部没有什么风险,也不会引得诸部注意,最是合适。

    药罗葛菩萨打得主意很好,但当时铁勒诸部的领袖人物屈古棱可是不同意他攻打阿特部。

    阿特部虽然实力一般,但位于娑陵水下游,往南便是依附于拔也古部的奚结、斛薛二部。一旦让韦纥人拿下阿特部,则拔也古部的右翼大开,仅靠奚结、斛律是绝不可能抵抗韦纥部的。

    而且韦纥部攻打阿特部,想做什么,是不是在释放重返草原的信号。若是让其顺利拿下了阿特部,那韦纥部下一步是不是要和拔也古部争夺铁勒人领袖的位置。

    于是屈古棱令大军东进,支援阿特部。

    于此同时,同罗部和独洛水七部也纷纷派兵支援。对于同罗斜也来说,当然不希望之前的铁勒第一大部卷土重来,草原就这么大,实在不够分啊。

    而对于独洛水七部来说,一旦阿特部覆灭,韦纥部的兵锋便对准了独洛水,几乎如一把尖刀一般随时威胁独洛水七部。众人怎么愿意在脑袋上悬着一个威胁。

    于是诸部齐心合力,共同对抗南下的韦纥部。

    药罗葛菩萨这时才发现自己捅了马蜂窝,他实在没想到诸部对于韦纥部南下这么敏感。虽然此时韦纥部已经恢复了部分实力,但也无法与整个铁勒为敌,他不敢力敌,讨了一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逃了。

    这次试探性进攻的失败,让药罗葛菩萨明白,韦纥部称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诸部都不希望韦纥部南下打破现有的平衡。若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机会,韦纥部不能再贸然南下。

    于是药罗葛菩萨调头北上、西进,默默积攒实力。

    大业三年,药罗葛菩萨北上攻打骨利干。

    骨利干在北海以北,胜兵四千,地出名马。

    骨利干实力当然远比拔也古部等大族实力弱的多,因此这一次药罗葛菩萨马到功成,顺利征服骨利干。当然骨力干实在太往北了,有极昼极夜的现象。天刚黑的时候煮上一锅羊肉,羊肉还没熟呢,天已经亮了。

    药罗葛菩萨眼看再往北,更不适合游牧,因此只是征服了骨利干,而驱其兵为用,其目光又转向了西面。

    大业五年,药罗葛菩萨翻过雪山,兵锋直指延姪伽水(今蒙古国西北库苏古尔湖)。延姪伽水为北方仅次于北海的大湖,土壤肥沃,牧草丰美。占据此地之后,韦纥部实力大增。

    眼看西进好处极多,于是药罗葛菩萨又向娑陵水上游运动。

    此时韦纥部和居于此地的归化可汗阿史德乌末咄矛盾频发。等到大业六年,始毕可汗讨灭了阿史德乌末咄,占据了其地,韦纥部的敌人又变成了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不可能将重心放在这里,他便将庶长子阿史那欲谷设留在娑陵水上游掌管这里的部落和土地。

    药罗葛菩萨大喜,自己打不过始毕可汗,还打不过你的儿子吗?

    此时阿史那欲谷设不过刚十八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龄。被父亲委以重任之后,便整日想着能够平定韦纥部,不负父亲的所托。

    大业七年秋天,正是大隋与高句丽打得如火如荼,而整个草原的目光全集中在辽东的时候。阿史那欲谷设突然出兵北面的韦纥部,

    药罗葛菩萨眼看突厥人来势汹汹,难以抵挡,于是选择撤退。

    阿史那欲谷设自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对于撤退的韦纥人穷追不舍。双方一进一退数百里,而阿史那欲谷设渐渐陷入药罗葛菩萨给他设的圈套里。

    九月十日,阿史那欲谷设率领兵马到达马鬣山,此时早已埋伏在此地的韦纥人突然杀出,阿史那欲谷设猝不及防,其部被斩成数截。

    此时阿史那欲谷设的年轻便显示出来,他并未经过多少战争,面对突袭缺乏经验,紧要关头,竟然下令全军撤退。于是部队立刻溃败,不能成军。

    药罗葛菩萨在马鬣山大破阿史那欲谷设,名震草原。而韦纥部也夺得了娑陵水上游的牧场,踏出了重返草原坚实的一步。

    大业八年,为了对抗南下的契骨人和北上的突厥,韦纥部和西面的都波部以及金山附近的薛延陀部结成联盟。韦纥部终于有了草原争霸的资本。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