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章 草原现状(五)

    同罗、突厥、韦纥先后在独洛水诸部的东面、北面、南面崛起,这使得整个独洛水联盟七部陷入尴尬的境地,不少部落开始感到惶恐与震动。

    独洛水联盟七部,包括突厥的执失部、苏农部、阿跌部三部和铁勒的浑部、蒙陈部、多览葛部、覆罗部四部。这七部都是黄明远扶持起来对抗突厥和同罗部、拔也古部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七部受限于四面皆敌,且相互之间不能同心合力,渐渐地已经难以招架。

    尤其是大业七年,杨广率领百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兵败一事,使得大隋在草原的威望大跌,影响力大减。如果不是之后黄明远于次年大破高句丽,重振声威,突厥、同罗等部早就驱逐大隋势力,一统草原了。

    但随着中原内部叛乱四起,很明显大隋没有精力和实力再去关注草原之事。此消彼长,独洛水联盟再无力承担他们建立的责任,也开始走向了瓦解。

    大业八年冬天,同罗斜也召集仆骨、斛薛、阿特、奚结、白霫、俱罗勃诸部会盟,共建新的铁勒联盟。而位于阿特部和奚结部之间的覆罗部也参与了会盟。

    八部会盟,共准同罗斜也为铁勒大酋长。

    诸部之中,白霫本就是同罗部的小弟。斛薛、阿特、奚结三部实力弱小,自然是谁强大便倒向谁,最初的韦纥,后来的拔也古,再到现在的同罗,也属正常。

    仆骨部在拔也古部几乎灭亡后也不敢与同罗部争锋,俱罗勃也因为地理位置倒向同罗部,参加会盟也可以让人理解。

    唯有覆罗部,因为之前埋伏大隋,被大隋击败。大隋不念其过,保存了其传承,并让覆罗部加入到独洛水联盟之中,可谓是恩深似海。可覆罗部不念救恩,眼看形势不对,转头便倒向同罗部,直接使得已经没落的独洛水联盟分裂开来。

    铁勒联盟重新建立后,为了树立威望,同罗斜也便将目标放在了弓卢水以北,同罗部旧地的蒙陈部。

    独洛水七部,唯有蒙陈部是大隋帮着重新复兴的。

    蒙陈部早年便在草原争霸的过程中逐渐没落,部众流失,没有草场。黄明远在定北城会盟时,将弓卢水以北的同罗部草场划给蒙陈部,才使得蒙陈部有了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

    可以说若非大隋相助,该部怕是会逐渐湮没于历史之中。因此蒙陈部对大隋极为忠诚。

    同罗斜也将铁勒联盟建立后的第一个目标列为蒙陈部,所考虑的也极多。一方面是为了夺回弓卢水以北的同罗部旧地,另一方面也是打击大隋在草原的威望。

    大隋若是连死忠蒙陈部都保不住,还能保护其余诸部?

    杀人诛心,同罗斜也这是要彻底将黄明远在草原上建立的威势连根拔出。毕竟大隋虽然强大,但很难时时出击草原,只能依靠草原上投奔大隋的各部落管理。如果原来的小弟纷纷背叛,又如何再插手草原之事呢?

    不得不说,同罗斜也这一步直接打到大隋的腰眼之上。

    蒙陈部毕竟复兴时间短,实力在独洛水七部中垫底。同罗部大军来袭,蒙陈部首领蒙陈阖立刻向其他联盟部落求援。

    独洛水联盟,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七部之间,共同进退,共同出兵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

    按照约定,铁勒联盟出击蒙陈部,其余诸部要派兵支援。

    但此时同罗部锐气正盛,而联盟诸部的爸爸大隋却是自顾不暇,阿跌几部平日里躲同罗部还来不及呢,谁又敢去招惹。

    因此蒙陈部的求援信一天数道发出,但诸部就是装作没事人的样子,不来救援。

    蒙陈阖无奈,只得向位于安北城的安北都护府求援。

    但此时坐镇安北城的斛律晟也无能为力。

    自始毕可汗继位之后,突厥人南下的意图增强,突厥军队更是屡次犯境,咄咄逼人。

    斛律晟几次向朝廷上报此事,但东都的大老爷们连中原叛乱都搞不定,哪有心思管理塞外的事情。在这些人眼中,塞外苦寒之地,可有可无,若是突厥人想要,给他便是。于是对于斛律晟的奏报,根本无人处置。

    斛律晟面对强敌,只得依仗着丰州的支援,勉力维持。

    大业八年二月,突厥人以追击马贼的名义大举入境,安北都护府遂与突厥在碛口以北的草原发生激战,虽然战后突厥人表示是误会,但突厥人却毫不停止南下的步伐。

    此时斛律晟防范突厥已经困难,哪有实力跨越草原北上救援蒙陈部。

    于是斛律晟只得去信蒙陈阖,或是突围南下,或是与同罗部打游击战。意思便是大隋只能给你道义上的援助,精神上永远支持你,出兵则是没戏。

    蒙陈阖接到斛律晟的信大失所望,他也知道指望隋军穿越两千多里救援蒙陈部很不现实,但若是有可能呢?

    斛律晟的信打碎了蒙陈阖最后一丝幻想。

    此时打是胜不了的,就是向同罗部求饶也晚了,蒙陈部进退无路,唯一能做的便是突围南下,到长城附近再向隋人请援。

    三月底,蒙陈阖率领部众两千六百多帐,近九千男女老幼,离开弓卢水北岸,借道多览葛和浑部,向西南方向突围。

    同罗斜也命令同罗遏鲁沿途追击,多览葛部和浑部虽然放了蒙陈部过境,但也不敢阻拦同罗部。于是同罗遏鲁率部长驱直入,尾随而击,而蒙陈部则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大逃亡。

    蒙陈部沿途没有什么支援,面对同罗部根本不能一战,每每被同罗部追上,妇孺、牛羊、儿童丢的到处都是。

    最后蒙陈阖无奈,只能命其子蒙陈乌桕率领数百骑断后,为部落的突围争取时间。

    蒙陈乌桕率部落中的精锐数百骑断后,与同罗遏鲁周旋数日,最后全部战死。

    不过蒙陈乌桕的死战为蒙陈部争取了足够的时间,蒙陈部的百姓擦干眼泪,拼命地往南而去。

    众人从浑义河西岸顺利南下,沿途绕过突厥人的巡逻,终于从峡口山(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石峡口山)进入大隋的酒泉境内,而此时蒙陈部部众已经只剩下一千两百帐,不到四千人。

第六章 草原现状(六)

    如果说覆罗部的背盟使得独洛水联盟开始分裂,那么以同罗部为首的铁勒联盟悍然进攻蒙陈部,而独洛水诸部坐看蒙陈部落败则使得独洛水联盟正式解体。当这个联盟无法发挥它存在的作用时,它便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直到蒙陈部南下,一群惊慌失措的各部首领才突然发现,联盟既然无法保护蒙陈部,那同样也无法保护他们,于是各部忙慌慌张张地,开始寻找后台。

    同属于铁勒人的多览葛部、阿跌部向铁勒联盟靠拢,同属于突厥人的执失部、苏农部则向突厥靠拢,至于老东家大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这其中唯有浑部,既得罪过同罗部,又与突厥人关系不睦,两边都靠不得。

    大业八年底,浑部首领浑破六在内忧外患中去世,其子浑阿贪支继任酋长之位。面对咄咄逼人的同罗部和不断进犯的突厥人,浑阿贪支力排众议,决定带领部落南下投奔大隋。

    大业九年二月,蒙陈部南下不到一年,整个草原还未完全解冻,浑阿贪支带领部落五千五百帐,共计一万九千人,南下投奔大隋。

    始毕可汗闻询命人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对浑部进行阻击。

    浑部士兵同仇敌忾,奋勇当先,浑阿贪支率部在此大破突厥骑兵,然后从容南下。

    大业九年五月,浑阿贪支率领四千三百帐,一万四千余人到达大隋。

    蒙陈部和浑部先后南逃,投奔大隋,这是大隋草原战略的失败,影响力的减弱的体现。但在虞世基等一众人的吹嘘下,这反倒成了草原胡虏钦慕天子,望风来降的典范。

    杨广因此龙颜大悦,封蒙陈阖为光禄大夫,右翊卫将军,弓卢侯,安置在九原郡。封浑阿贪支为光禄大夫,左翊卫将军,皋兰侯,安置在武威郡。

    对于这种状况,大隋上下还感到形势大好,疏不知大隋在草原上的钉子被突厥和铁勒一一刨除之后,对方的下一个目的就成了大隋。

    没了独洛水诸部对于突厥人的牵制,作为草原突出部位的安北都护府立刻压力大增。

    安北城位于阴山以北,前出九原郡数百里,插入到草原深处。原本大隋实力强大时,安北城控南扼北,把控草原,紧紧地把守着胡人南下的大门。但现在大隋势弱,突厥人南下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安北城便成了首当其冲之地。

    安北都护府原本只有一万余人,守卫孤城,但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长孙晟和斛律晟先后在安北城周围修建了十多个小城,构建了意辛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北境,与蒙古国接界)防线,有民一万四千余户,四万六千余人,军队接近一万一千人。

    若是按照黄明远与长孙晟的设计,沿着诺真水建城,用不了一二十年,碛口以南则尽为汉地。但现在形势突变,安北城孤悬在外,已经失去了限制突厥人的作用,反而成了大隋的一个累赘。

    大业八年四月,斛律晟眼看形势不对,北方突厥人屡屡犯境,双方互有战争。为了保证安北城百姓的安全,斛律晟下令将安北城除了军队的三万多人送回九原。这些人多是安北都护府官兵的家眷和北来安北城的商人。

    众人此次南下,只能挥泪作别丈夫、儿子、父亲。

    大业九年三月,也就是浑部南下之时,大隋与突厥人再次在意辛山北发生战斗,这是大业八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战斗。

    为了牵制隋军,方便围剿浑部,始毕可汗亲督三万骑南下,驻扎在意辛山北。

    斛律晟也不势弱,亲自率领精兵五千驻扎在意辛山上,双方山上、山下对峙。

    突厥人屡屡挑战,斛律晟命各军坚守不出,消耗对方的士气。

    双方相持一月有余,各不相让。斛律晟乃命大将严孝武率领一千骑兵,换上突厥人的衣服,分作前后两队,趁夜偷袭突厥人的大营。

    在距离敌军五里时,严孝武命前队大声呼喊,后队击鼓响应。突厥军以为隋军主力赶到,心中大惊。始毕可汗本就对隋军胆怯,此时也满是畏惧,命令各部撤退。

    突厥人慌忙北逃,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而斛律晟本人带领数千骑兵,从侧翼追击突厥人,大破其部,斩首愈四千骑。

    意辛山一战,突厥人大败,始毕可汗遭到当头棒喝,其骄纵的势头也为之一挫。突厥人内部感受到隋军实力的强大,也不敢再盲目的擅自寻衅,贸然南下。

    斛律晟大破突厥,让杨广为之一震。杨广对于始毕可汗的屡屡侵犯也是不满,他自以为此次大捷能够让始毕可汗清醒过来。

    战后斛律晟被进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严孝武和孙辞煦也被进为正四品朝请大夫。

    意辛山一战虽然大大涨了隋军的士气,挫了突厥人的势头,但双方的实力相差极大,安北城被突厥人威胁的大局仍无法改变。

    大业九年七月,突厥人卷土重来。隋军虽然顽强抵抗,再次击败了突厥人的进犯,但也损失不少。

    无论是南面的丰州总管府还是安北都护府,这几年因为战争的减少,从朝廷获得的支持大大减少。而对付新崛起的始毕可汗,若是想不靠中央的实力,单凭一州一郡便能得胜,是不可能的。

    黄明远虽然远在辽东,鞭长莫及,但对安北都护府的局势也忧心忡忡。安北都护府打一万场胜仗也灭不了东突厥,但若是败了一场,则是灭顶之灾,仗不是这么打的。

    于是黄明远上书杨广,请求将安北都护府的官兵内撤入阴山以南。

    安北城是个钉子,也是大隋在草原宣扬统治力的见证,是杨广“天可汗”的脸面。杨广本是极不愿意放弃这里的。

    但杨广也知晓突厥人的进逼之势。安北城孤悬塞外,一旦被突厥人攻破,隋军丢的脸更大,还不如主动放弃。

    大业九年十月,斛律晟率领七千安北都护府官兵撤入丰州。至此,大隋经营十年之久的安北城正式放弃,大隋与突厥的边境再次回到了阴山一线。

第七章 无双阳谋

    隋军从安北城撤退之后,始毕可汗便派弟弟拓特勒南下占据安北城,并以此为封地。

    其实史蜀胡悉并不建议突厥接收安北城,安北城对大隋很重要,但对突厥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突厥人以游牧为生,占领土地也不依靠城池。现在急不可耐地去接收隋人留下的城池,反而有可能因此而触怒大隋。

    史蜀胡悉建议始毕可汗暂时废弃此地,实在不行,你就是烧毁也比占领强。

    可惜始毕可汗并不听从。

    始毕可汗将大隋当做最大的敌人,能够占领安北城,相当于狠狠地抽大隋一记耳光,这种机会并不多,他如何能舍得放弃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意。

    况且东突厥的历代可汗皆在隋人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他却可以从隋人手中夺回失地,这不更说明他远胜于历代可汗。

    于是始毕可汗将安北城当做了战利品,耀武扬威地收入囊中,也彻底激怒了大隋。

    安北城被东突厥占领的消息传来,朝野内外,一片哗然。

    安北城对于大隋的防御很重要,但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理解这种重要性。他们的愤怒其实不在于失去了一座往日都没有听说过的城池,而在于所有人都把东突厥当做大隋豢养的一条柴犬,可现在这条柴犬变成了恶狗,还咬了主人。

    大隋失了安北城,是颜面上的大失。

    于是朝臣纷纷上奏,请求制裁东突厥。

    刚彻底清除了郕公李浑的旧势力,心思敏感的杨广还没有真正安定下来,便得到安北城被突厥人占领的消息,心中别提多震怒。

    在乾阳殿中,愤怒的杨广直接便掀了桌子,若不是苏威、裴矩等人劝阻,杨广甚至要下令调黄明远入关,再次出征东突厥。

    黄明远先破东突厥,又灭杨玄感,所向睥睨,看起来大隋天下还稳稳当当的,杨广此时硬气的很。

    然而其余众人都很清楚,此时大隋无力再组织一次出征,况且灭了东突厥,得利的也不是大隋。一众人等这才冒着触怒杨广的危险,将其劝阻下来。

    杨广也清楚北伐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心中压着怒火没法发泄,无比郁闷。

    有时候天子的怒火发出来比不发出来好。

    幸好裴矩急杨广之所想,向杨广建议道,天子可利用天可汗之名头,再次册封启民可汗的诸子。

    这一次册封,是一场全面的册封。不管这些人接受不接受,都封了爵位。若是能挑动这些人反对始毕可汗最好,即使有人慑于始毕可汗之威,不敢接受,难道泼天的富贵摆在眼前,还能不产生一些野心。

    杨广允之。

    于是杨广下诏:北面可汗阿史那俟利弗加封号为英明可汗,加授安北大都护,节制草原诸部。

    这个节制,广义上包括整个东突厥,始毕可汗也应该受其节制。

    册封启民可汗的弟弟阿史那执室为南面可汗,加封号为怀顺可汗,加授安北副大都护,同节制草原诸部。

    不光给始毕可汗找了俟利弗这个对手,连始毕可汗的叔叔也拉了出来给始毕可汗添堵。

    册封启民可汗三子阿史那咄苾为归义小可汗,命建牙帐于独洛水;五子拓特勒为英义小可汗,命建牙帐于于都斤山;六子阿史那叱吉设为怀义小可汗,命建牙帐于碛口;幼子阿史那维翰为保义小可汗。

    又册封启民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步利设和阿史那欲谷设为叶护。

    又册封启民可汗堂弟哥伦为奉义小可汗。

    又册封启民可汗的另一个弟弟阿史那苏尼施为诚义可汗。

    又册封东突厥大将阿史那思摩为昭义可汗。

    ······

    可汗和叶护在大隋这里几乎如不要钱一样,优惠大放送。几乎启民可汗所有的儿子、兄弟、堂弟、侄子,只要活着的,或是被封为小可汗,或是被封为叶护。若是只被加封一个设,都不好意思出门。

    甚至连阿史那思摩这样的东突厥大将,也被册封为可汗或者是叶护。

    当然众人多畏惧始毕可汗的权势,不敢接受大隋的加封。大隋也不在意,打不死你也能恶心死你。

    大隋这一次施行的是阳谋。即使那些被册封的众人知道,大隋只是把他们当做棋子,用他们来对抗始毕可汗,可他们能够控制的住自己的野心吗?

    草原之上的人,不讲忠义,野心也更盛。只要给他们野心生存的土壤,那他们的野心便会茁壮成长。

    而大隋只要能趁机挑动东突厥内部的叛乱因素,便能搅乱东突厥。当初长孙晟分裂突厥便是这么做的。

    裴矩又向杨广建议,可如当初大隋嫁安义公主于启民可汗一样,再嫁公主于英明可汗阿史那俟利弗。

    当年大隋为了离间启民可汗和其堂兄都蓝可汗的关系,故意给启民可汗丰厚的礼物,优待启民可汗的使者,还答应启民可汗的求婚,相继派遣牛弘、苏威、斛律孝卿作为使者出使其部。同时打压、薄待都蓝可汗,以激化二人的关系。

    最后都蓝可汗果然对启民可汗动手,启民可汗兵败逃归大隋,这才拉开了草原巨变的序幕。

    当年这些事几乎都是长孙晟和裴矩一手策划的,做起来自然手到擒来。

    杨广乃命令裴矩亲自携带厚礼秘密出使阿史那俟利弗部。阿史那俟利弗的营地在达兰堆以东,与同罗部相邻。

    阿史那俟利弗听闻大隋向其许亲,喜从天降,他当然清楚其父当年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东突厥大可汗之位的,与大隋和亲就是起点。

    这一次其与大隋和亲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

    于是俟利弗秘密与大隋结成联盟,商讨共同对付始毕可汗的策略。

    为了表示对大隋的尊崇,俟利弗还专门换上了大隋的衣冠,并向跟随裴矩前往草原的官吏学习大隋的礼仪,引得裴矩也颇为赞许。

    在此之后,大隋与俟利弗之间,秘密增开了一条互市通道,避开始毕可汗进行贸易来往。

    而通过互市,俟利弗的实力大增,影响力也大增,对始毕可汗的威胁也更大了起来。

第八章 低头示弱

    大隋对东突厥贵族进行群封,始毕可汗刚开始还不知晓其中的轻重,只是觉得隋朝故意羞辱他。况且也没人敢于接受大隋的册封,最后损的还是大隋的颜面。对此,他还挺高兴。

    始毕可汗不当回事,但史蜀胡悉很清楚其中的意义。

    史蜀胡悉连忙向始毕可汗解释,此时大隋还是突厥的宗主国,双方并没有撕去这层关系,所以大隋的册封对于草原诸部来说就是最高旨意。虽然始毕可汗不把这旨意当回事,但草原上的野心家,获得这个册封,便从法理上获得了篡位夺权的基础。

    只要大隋愿意,甚至可以宣布废除始毕可汗的汗位,改由他人继承。当然这并不能剥夺始毕可汗的实际权利,却能给草原上的野心家无数的借口和机会。

    若是大隋将始毕可汗所有的臣属都封为小可汗,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汗位,到时候这些人会不会滋生异心,会不会因此而背叛始毕可汗,都犹未可知。

    别人不说,光是始毕可汗的几个弟弟,原先因为地位、出身、实力不如始毕可汗,迫于形势,只得臣服于兄长。但现在大隋册封他们为小可汗,为他们撑腰,他们还甘心在兄长面前做一个小人物。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都是大隋加封的可汗,凭什么我不可以做大突厥的主人。

    而那些没有接受册封的,难道内心就没有被勾起称汗的**吗?虽说现在他们不接受,但他们知道大隋可以支持他们,随时都可以倒向大隋。

    草原之人更重血统和身份,一个大隋册封的小可汗的封号,绝对可以打起旗帜,拉起一批部落。难道始毕可汗要将所有接受册封和可能会接受册封的人全部诛杀吗?

    始毕可汗听后恍然大悟,同时被惊出一身汗。他不由得痛骂大隋的阴险,这些隋人,不敢真刀真枪的和他明着来,就会暗地里耍些阴谋诡计。

    只是始毕可汗骂归骂,但如何应对大隋的出招,他并无办法。

    就如史蜀胡悉说的,光是杀人肯定不行,始毕可汗在突厥也没法做到一言堂。

    启民可汗去世时,将自己所有的部落、财富全都交给了长子,就是希望长子能集中东突厥的全部力量,重现大突厥的荣光。

    但启民可汗活得时间较长,且兄弟多死难,能依靠的只有一群儿子,年纪大的几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部落。

    在东突厥内部,次子阿史那俟利弗先后受封六千帐,再加上支持他的部落势力,手上能拿出三个万骑。

    而其余几个儿子,手上的部众分别从千帐到数千帐不等,加起来也有两万多帐。

    而与几个弟弟相比,始毕可汗手中自己的部民,加上从启民可汗手中继承的,不过三万多帐,只有六个万骑,总兵力不过三万余骑。

    而东突厥内部,还有一支强大的势力,便是可贺敦义成公主。虽然义成公主由始毕可汗的后妈变成了始毕可汗的老婆,但义成公主与始毕可汗关系并不好。她手中掌握了一万两千帐,还有两个万骑,在东突厥之中,谁也不敢得罪她。

    虽然始毕可汗在位数年,努力经营,手中掌握的实力已经翻倍,接近六万帐,十个万骑左右,但对于实力强大的阿史那俟利弗和义成公主,只能算压制,却没有呈压倒性优势。

    俟利弗倾慕汉文化,与义成公主关系不错,若是二人联合,其实力足以和始毕可汗抗衡。

    若是大隋多册封几人跟他捣乱,义成公主和阿史那俟利弗再联合起来反对他,始毕可汗一时半会,还真会手忙脚乱。

    始毕可汗忙问史蜀胡悉该怎么应对。

    史蜀胡悉也没好办法,这就是个阳谋,算计的是人心,始毕可汗能挡住众人接受大隋的册封,能挡住众人内心对汗位的觊觎吗?

    史蜀胡悉建议始毕可汗先与大隋修缮关系,大隋毕竟是个庞然大物,而东突厥才刚复国不到十年,和大隋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不宜硬拼。

    此时的草原并不像历史上一样东突厥独霸,而大隋二征高句丽也是连战连捷,看起来大隋依旧强大的很,东突厥跟大隋相比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始毕可汗听了有些气馁,他难道刚站起来,就又要跪下去。他最讨厌他的父亲向大隋装孙子,难道自己也要跟父亲一样。

    “我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突厥大可汗,难道要向隋人屈膝不成。”

    史蜀胡悉看着始毕可汗一阵大发雷霆,却是心中不敢说道:“你阿耶都向大隋屈膝了那么久,再次屈膝又有什么不好呢。”

    经过史蜀胡悉苦口婆心地规劝,始毕可汗只得忍着鼻子向大隋上表认错,并令拓特勒撤出安北城,以示诚意。

    为了表示自己真的知道错了,始毕可汗亲自带着庞大的使团大张旗鼓地前来东都向天子朝贡。除了马匹、牛羊,光是进献给天子的毛皮就装了几十大车。

    始毕可汗或许是因为当了几年的可汗,原本性格暴躁的他也开始动脑子了,人也沉稳了不少。虽然依旧抗拒大隋,但能拉下面子向大隋天子低头。

    杨广见此,异常兴奋。

    在杨广看来,这始毕可汗就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不听话,就要收拾,只要把他打疼了,他便会听话。

    杨广对始毕可汗毕恭毕敬的态度很满意,仿佛又看到已经死去的启民可汗,他给予了始毕可汗大批的赏赐,礼送他回国。

    甚至裴矩劝杨广留下始毕可汗,也被杨广拒绝。泱泱大国,要讲诚信,怎么能做出扣留朝贡君主的事情。

    对于始毕可汗来说,这么多的赏赐,远比他进贡的还要多,若不是进贡得向大隋天子摇尾乞怜,他甚至想向大隋天子日日进贡。

    不过始毕可汗终究是志向远大之人,不愿意一辈子臣服于大隋,在回去的路上,便向史蜀胡悉询问道:“隋朝如此强大,又有黄明远这种名将,我若是与其对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打败大隋,你可有什么办法帮我打败隋人吗?”

    史蜀胡悉虽然年老,但眼睛转的浑圆,他摸着小胡子,意味深长地说道:“大可汗听说过聂壹这个人吗?”

第九章 笑里藏刀

    聂壹?是个汉人。

    始毕可汗对汉家文化没什么好感,对汉人更是厌恶,因此有些不悦地说道:“本可汗怎么会听说一个汉人的事?”

    史蜀胡悉也习惯了始毕可汗的粗暴无力,于是说道:“大汗,这个聂壹可不是个普通人,他是汉朝的一个商人,当年差点将匈奴的大单于给生擒了。”

    始毕可汗听到史蜀胡悉的话,顿时也来了兴趣。一个商人差点生擒匈奴的大单于,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且说说!”

    史蜀胡悉便说道:“大可汗,在洛阳这几日,我四处打探,遇到了一个隋人,他给我讲了这个聂壹的故事。

    说是在汉武帝的时候,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一天突发奇想,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于是他找到当时汉武帝的大臣王恢献计,说他‘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他。他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城献给军臣单于。军臣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到时候汉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军臣单于一到马邑,汉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军臣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汉武帝采纳聂壹的计策,派遣精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派军队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准备一举全歼匈奴人的主力。

    汉军准备好之后,聂壹便以出塞经商为名,见到匈奴军臣单于。

    聂壹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军。’

    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便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再进兵。

    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为县令的头颅,骗过了匈奴使者。

    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不少牲畜,却无人放牧,这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

    正巧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匈奴人的威胁下,这个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

    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下令立即撤军,这才侥幸逃过一劫,没有被汉军给生擒活捉。”

    始毕可汗津津有味地听着史蜀胡悉的故事,也是愕然,这个聂壹只不过一个小小的商人,便能将匈奴的大单于玩弄于鼓掌之中,真英雄也。

    不过始毕可汗还不明白史蜀胡悉给他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便说道:“史蜀胡悉,你这故事讲的的确不错,但这跟现在我们的事有什么关系。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步军臣单于的后尘吗?”

    史蜀胡悉笑道:“大可汗多虑了,您的雄才大略可不是那个贪财的军臣单于可比的。只是大可汗不觉得今日我们大突厥和隋朝的关系跟当年的汉朝与匈奴差不多吗?敌强我弱,而当今的大隋天子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其贪婪不亚于当年的军臣单于。”

    始毕可汗闻听一愣,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

    “你是说咱们也将大隋天子给诓到塞外,趁机将他活捉?”

    史蜀胡悉忙说道:“大可汗圣明。”

    始毕可汗坐在那里,不断地思索着史蜀胡悉的话,不得不说,史蜀胡悉的建议,很得始毕可汗的心意。草原之上,骑兵纵横,只要他们提前设伏,真有可能生擒大隋天子。

    只是说说容易,但大隋天子又不是傻子,哪这么容易被诓出来。

    始毕可汗说道:“此计怕是不成,大隋天子怎么会贸然前来草原呢?”

    史蜀胡悉早就想好了整桩事情,便说道:“可汗,这大隋天子不是喜好四处巡游吗?我们便上表大隋天子,言草原诸部首领,请求大隋天子驾临草原,以沐浴天恩。凭大隋天子好大喜功的本性,必然前来。等到大隋天子的车架出了长城,进入草原,我们便四面埋伏,将大隋天子一举拿下。”

    始毕可汗并没有完全为史蜀胡悉说动,而是再次确认道:“你确定大隋天子一定能来?”

    史蜀胡悉说道:“大可汗放心,那个聂壹的故事便是隋人告诉我的。他们承诺一定会想办法让杨广北巡的。”

    始毕可汗又问道:“这些隋人可信否?”

    史蜀胡悉答道:“应该是可信的,听说咱们这个天可汗在国内大肆诛杀老臣,重用贱人,早就引得朝中老臣们的不满,若不是有黄明远镇之,这些老臣早就反了。这些老臣们为了与大隋天子夺权,是斗的不可开交,恨不得大隋天子现在就死了。那些人在国内没有办法,才和我们联络,期望通过我们之手除掉大隋天子。”

    “那我等不成了他们的棋子!”

    史蜀胡悉忙劝道:“大可汗,咱们伏击大隋天子可不是为了旁人,而是为了咱们自己。即使便宜了这些隋人,这一次也不过是互利共惠。试想咱们若是生擒了大隋天子,缴获隋军大批物资和武备,大可汗就能如同当年攻破洛阳的匈奴天子刘聪一般,入主中原,也是指日可待。”

    听了史蜀胡悉的话,始毕可汗也有些激动,他数次前往中原,心中对于这个花花世界也是无限向往。

    “好!”

    始毕可汗心中已经盘算着入住中原,称王称霸的事情。而且他还决定,若是真能生擒大隋天子,他必然好好招待这个皇帝老儿,以报父子两代的心头之恨。

    始毕可汗对史蜀胡悉说道:“你给那些和你联系的隋人说,他们不仅要让大隋天子同意北巡草原,还得提前给咱们隋军的布置和行军路线。同时再向他们要一批铁甲和铠甲。既然想让咱们替他们做事,就不能让咱们白出力。

    这一次你要多要,这群隋人阔的很,也任花钱。”

    史蜀胡悉忙高兴地应道:“是,大可汗!”

第十章各有算计

    虽然始毕可汗和史蜀胡悉二人算计的很好,不过事情也不是这么一盘算便能成的。先不说大隋天子能不能顺利出巡塞外,即使大隋天子真的北上,也必然携带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军队。隋军战力强悍,天子禁卫更是不枉多让,如果始毕可汗贸然出击,一旦失手,反而成了隋军的猎物。

    而且这一次若是失败,极易引来隋军的报复。隋军边境的精锐并不少,譬如阴山南面那个丰州,就是他们的噩梦。

    于是始毕可汗问道:“史蜀胡悉,我们一旦对大隋动手,就没有回头路。隋朝实力强大,当初高句丽之败再是惨重,黄明远不照样灭了高句丽。这一次我军伏击杨广,若是事败,恐为隋军报复。”

    史蜀胡悉忙说道:“隋人答应了,只要咱们杀了杨广,他们就在长安立新天子,再处死黄明远,黄明远决没有机会再报复咱们?”

    始毕可汗有些不放心,再次问道:“他们能做到?”

    史蜀胡悉忙拍着胸脯保证这些人的实力,只要他们俘获杨广,一切都万无一失。

    始毕可汗这才放了心。

    始毕可汗和史蜀胡悉抓紧研究伏击方案,然而摆在始毕可汗面前最尴尬的事便是他们的实力不足以完成这次围歼。

    始毕可汗父子两代人基本上完成了东突厥的统一,但此时的东突厥只占半个草原。而且东突厥内部势力纷杂,到今日,整个东突厥差不多有十万多帐,零零散散的约十二万骑军队,而始毕可汗能直接控制的军队不超过七万,其弟阿史那俟利弗和后妈兼老婆义成公主手中兵力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万多骑,其余的一万多骑掌握在他几个弟弟的手中。

    仅靠七万军队,再加上各部附庸,能动用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十万,始毕可汗可没有十足的把握击败隋军。

    这时史蜀胡悉又献计道:“大可汗既然苦于兵力不足,为什么不联合二王子和同罗斜也。大家一同伏击大隋天子,也好过咱们独自冒这个风险。”

    始毕可汗看着史蜀胡悉问道:“他们能答应?”

    史蜀胡悉说道:“同罗斜也和大隋仇深似海,当初黄明远可是一把火将整个同罗部烧个精光,这时候能报仇,同罗斜也能不参与。况且只有同罗斜也参与了,咱们才能放心后路,否则我们在前面打的火热,同罗斜也在后面抄咱们的后路,最后不白白便宜了铁勒人?”

    始毕可汗深以为然。

    “那老二呢?他可是和隋人打得火热,都快忘了自己是个突厥人了。”

    史蜀胡悉说道:“二王子贪婪的很,若是大汗许诺二王子,战后一切俘获分给二王子三成,我想他一定会参加的。”

    “凭什么给他三成?”

    始毕可汗当然不愿意将财货拱手分给自己这个弟弟。

    “大可汗,此战若真生擒了大隋天子,要什么有什么,大隋江山都在眼前,大可汗还舍不得一点财货吗?”

    史蜀胡悉与始毕可汗定计之后,立刻亲自赶往阿史那俟利弗的营中,向阿史那俟利弗说了此建议,请求阿史那俟利弗参与。

    阿史那俟利弗有些犹豫,他承认这个计策很好,若是实行得当,真有可能生擒了大隋天子。到时候大隋必将天下大乱,而黄明远远在辽东,鞭长莫及,大突厥趁势入主中原,还真有可能重现昔日匈奴人攻破洛阳的盛况。

    但阿史那俟利弗犹豫的是此事对他有什么好处。

    都知道他是大隋用来制衡始毕可汗的一枚棋子,他有今日的强大跟大隋的支持脱不得关系。阿史那俟利弗倒是并不忠诚于大隋,毕竟相互只是利用关系,即使大隋许了他和亲。

    可若是大隋因此而灭亡,他大兄始毕可汗会不会没了牵制,到时候先灭亡了他,这令他不得不防。

    不过阿史那俟利弗的谋士赵德言却是劝阿史那俟利弗同意始毕可汗的建议。在赵德言看来,随着大隋内斗不止,已经逐渐顾不上草原之事了,对他们的帮助也有限。若是始毕可汗真对他们动手,到时候大隋怕是也插不上手。

    不如将始毕可汗的注意力引到大隋,到时候鹬蚌相争,他们也好渔人得利。

    大隋就是那么好灭的?

    不说辽东还有个黄明远,光是大隋本身昔日也是庞然大物,始毕可汗入主中原,搞不好就得崩掉几颗牙,甚至折在中原也不是没可能。到时候这草原霸主便是阿史那俟利弗了。

    阿史那俟利弗便同意了史蜀胡悉的建议,答应出兵,史蜀胡悉满意地离开了。

    双方都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史蜀胡悉离开阿史那俟利弗的营地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一路赶到赛音山。

    几乎不用史蜀胡悉撺掇,同罗斜也便同意了史蜀胡悉的计划。

    当年黄明远在狼居胥山的一把火,烧灭了大半个同罗部,这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同罗斜也一天也不敢忘记。他今年已经快四十岁了,早已不复当年的雄武,再不找隋人报仇,难道真等到老死之后,天天在地狱里诅咒隋人吗?

    尤其是屈古棱的死,让同罗斜也感到老之将至,所以他才准备再冒这次风险,与隋人为敌。

    同罗朵儿不太赞同兄长冒这次风险,毕竟现在的同罗部还没有对抗大隋的实力。

    但大隋是同罗斜也一辈子的心结,同罗斜也握着妹妹的手,只一句“妹妹难道愿意我到死那一刻仍旧没能报仇吗”,便让同罗朵儿无法拒绝。

    同罗斜也安慰妹妹,他不是盲目地与隋军作战,突厥人主动挑头,他不过是跟在突厥人身后趁机渔翁得利,不会与隋军硬拼。

    同罗朵儿见兄长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也没法多说,只是突厥人也不是傻子,真的能做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

    而且联盟最忌讳的便是私心大过共同目的,现在双方还没开始算计大隋,便已经算计盟友,这样的联盟能成事吗?

    可不管同罗朵儿愿不愿意,东突厥都和铁勒联盟联合起来,准备共同对付大隋。

    这是整个草原最大的势力,一旦联合起来,必然使得天下震动。

    始毕可汗得到阿史那俟利弗和同罗斜也的同意之后,心中大喜,立刻命史蜀胡悉筹谋此事。

    一张巨大的网开始向大隋张开。

第十一章 上屋抽梯

    史蜀胡悉足智多谋,可谓是草原上一等一的智者,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他算计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算计着他。

    黄明远攻破平壤,生俘高元之后,杨广又意气风发起来,便想着重新收拾一下不听话的东突厥。

    再之后始毕可汗再次前来东都朝贡,规规矩矩,毕恭毕敬,全无往昔的桀骜不驯,其臣服畏惧的样子使得杨广一扫东征落败和杨玄感造反的郁气,其意气上升到顶峰。

    杨广甚至都有些觉得,自己之前大封突厥贵族一事,是不是做的太过了。

    眼看杨广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别人不敢跟杨广进言,但皇长孙杨佶却敢跟祖父泼冷水。

    “大父,始毕可汗虽为我所制,不得已而屈服,但只恐其心中怀有怨怼啊!”

    杨佶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杨广整日带在身份,让杨佶参与朝政,手把手地教导这个孙子。

    黄维扬与杨佶交好,便转弯抹角地将始毕可汗的狼子野心说给了杨佶。杨佶倒是深以为然,于是又找了个机会进谏祖父。

    杨广虽然讨厌别人进言,但对亲孙子的话却很信从。听了杨佶的话,杨广“哈哈”大笑,便说道:“这始毕可汗心中有与我大隋争长短之心,朕岂能不知。”

    杨佶一听祖父全都明白,便问道:“那祖父为什么还接受始毕可汗的朝贡,甚至对其宽宏大量,需知养虎为患,后患无穷,不如早除之。”

    “没那么严重!”

    杨广说道:“始毕可汗有野心,但草原上的枭雄,谁又没有野心呢?只要我大隋兵强马壮,繁荣昌盛,一个小小的始毕可汗就翻不了天。”

    杨广说得话没错,但问题是大隋现在内忧外患,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了,只是他还不自知而已。这样的形势,如何威慑胡虏。

    杨佶想说什么,但还是没说出口。

    大父不喜人劝,杨佶是知道的。

    当然杨广还是很重视孙子的话,杨佶虽然年纪不大,但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意,在杨广看来,这很好。

    所以杨广得给孙子一个面子,始毕可汗的确是有些骄纵过了,虽然现在低头,但其部并没有完全撤离漠南,怕是还有想法。虽然不能处置了始毕可汗,但小小的教训他一番倒是可以,也让始毕可汗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杨广便密询裴矩如何限制始毕可汗,以削弱他的实力。

    杨广要教训一下始毕可汗,这时裴矩献策,除了多封其部以分其势,还可想办法除掉始毕可汗的左膀右臂。

    而裴矩建议要除掉的,便是始毕可汗的谋士史蜀胡悉。

    裴矩认为,史蜀胡悉对大隋素来有敌意,而且足智多谋,始毕可汗对大隋很多不恭敬的行为都是史蜀胡悉撺掇的,不如除掉始毕可汗的智囊,省得这个史蜀胡悉整日里撺掇着始毕可汗与大隋为敌。

    杨广深以为然,便同意了裴矩的建议,又命令裴矩前往马邑郡,秘密除掉史蜀胡悉。

    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重臣,在东突厥几乎有宰相的地位,位高权重,当然不是那么好处置的。若是明目张胆地弄死了他,始毕可汗不得跟大隋拼命。

    所以不能明着动手,只得暗地里想办法了。

    裴矩到了雁门之后,立刻不动声色地去信史蜀胡悉,请求东突厥和大隋来一场官方的互市。

    原本东突厥与大隋的互市由义成公主掌握。义成公主也凭借这一权利在东突厥屹立不倒。

    后来始毕可汗统一东突厥,实力远在义成公主之上。而他本人又对这项权利垂涎三尺。为了避免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义成公主便让出部分权利,使得始毕可汗可以绕过义成公主和大隋互市。

    史蜀胡悉作为始毕可汗的心腹,便掌握了这份权利,主持对隋贸易事务。

    史蜀胡悉此时刚联络完同罗部,裴矩相招,他便带着大批牛羊、马匹、草原特产赶往雁门。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每一次互市都是一次收获。虽然这几年从中原到草原的走私日益昌盛,但想获得大宗的物资,还是得靠着互市。

    可以说互市也是中原王朝制衡草原胡人的另一个办法。

    史蜀胡悉带着大批物资入了长城,裴矩立刻在恒安镇对其进行高规格的接待。双方都是老熟人,自然要维持面子上的事,皆是热情的很。

    双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番宾主尽欢,史蜀胡悉也被灌地酩酊大醉,失去了意识。

    等到史蜀胡悉宿醉醒了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被隋人抓了起来。史蜀胡悉大吃一惊,忙要见裴矩。

    见到裴矩,史蜀胡悉便忙问裴矩这是作何?

    虽说不知道隋人为什么将他抓了起来,但史蜀胡悉本身是心中有鬼,又落到隋人的手中,如何不慌张啊。

    裴矩笑道:“史蜀胡悉,我大隋好心招待于你,你为何要谋我城池?”

    史蜀胡悉一愣,直接被裴矩弄懵了,半晌才反应过来,连连推脱。

    裴矩冷笑道:“史蜀胡悉,你欲借互市之机,想趁机偷袭我恒安镇。若非天理昭昭,让你的阴谋败露,到时候你破了我恒安镇,突厥和我大隋必然开战,不知道又会死多少无辜的百姓,你好毒的计策啊。”

    史蜀胡悉一看不是自己阴谋诱擒杨广,倒松了口气,但是说自己意图借着互市的机会偷袭恒安镇,天地良心,他可从来没想过。

    史蜀胡悉忙开口辩解。

    裴矩早打定主意,根本容不得他开口,便让人束缚着史蜀胡悉签字画押,然后直接拉到外面,砍了脑袋。

    可怜他史蜀胡悉一生足智多谋,满腹才华,自负为英雄,最后却落得这一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史蜀胡悉死后,还双眼圆睁,满是不甘的神色。

    裴矩看也不看,便让人将史蜀胡悉的脑袋带下去。

    这时裴矩的五子裴宣机眼看父亲杀了史蜀胡悉,便问父亲如此做法会不会引得突厥人报复,毕竟说史蜀胡悉是奸细始毕可汗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裴矩却是神色淡然地说道:“我还怕始毕可汗相信了,他若是举大兵而来更好,到时候天子便不会再选择北巡了,也省得折腾。”

    裴矩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大隋经不起折腾了。

第十二章 一意孤行

    打狗还得看主人,裴矩砍了史蜀胡悉的脑袋,可不是就这么完了。史蜀胡悉毕竟是始毕可汗的宠臣和心腹,现在杀了史蜀胡悉,他那一关还得过。

    裴矩也是光棍,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故意弄死的史蜀胡悉,直接派人前往突厥牙帐,向始毕可汗回告,史蜀胡悉是来自西突厥的奸细,意图在互市的时候率人攻打恒安镇,挑起大隋与东突厥的关系,已经被大隋擒杀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就是这么回事。

    始毕可汗得到消息,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那不是别人,那是侍奉他们父子二人二十多年的史蜀胡悉,他当然不会相信隋人这子虚乌有的谎言。愤怒的始毕可汗差点就要提刀跟隋朝干上一场。

    不过或许是始毕可汗挨得打多了,性格也不如年轻时那么暴躁。因此始毕可汗虽然痛惜于史蜀胡悉之死,痛恨大隋的翻脸无情,但只得强忍着悲愤,还要勉强应付隋人使者。

    他还有史蜀胡悉未完成的计划,这个计划不能因为史蜀胡悉的死而中途夭折。

    于是往常以莽撞、直接而闻名的始毕可汗,在众人眼前演了一出好戏。他当着大隋使者的面,将史蜀胡悉的脑袋丢出帐外,大声痛骂史蜀胡悉的不忠,满是义愤。又感谢大隋的慧眼识人将祸患翦除在未发生之前

    或许是之前始毕可汗的性格太直爽了,以至于他突然演起戏来,其他人都没有发现。

    大隋使者见此,这才放心的返回马邑,向裴矩禀报去了。

    而大隋使者不知道的事,在他离开东突厥牙帐之后,始毕可汗连杀了一百个人为史蜀胡悉殉葬。

    远在马邑的裴矩接到使者禀报的消息,有些吃惊,性格暴躁的始毕可汗也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他不应该点起大兵,南下犯境吗。

    裴矩对始毕可汗的警惕心更重了,始毕可汗当了几年突厥可汗,也学会了不动声色和卧薪尝胆,这样的他要比以前难对付的多。

    这次没能引蛇出洞,让裴矩很是遗憾,但也没有办法,他已经出招了,但始毕可汗不回应,难道他还要鼓动杨广主动攻打东突厥吗?

    ·····

    裴矩返回洛阳之后,向杨广禀报了诛杀史蜀胡悉的全过程,并上报始毕可汗隐忍不发,恐有后招。

    杨广听闻裴矩诛杀史蜀胡悉,很是高兴地赞扬了裴矩的能干。

    至于始毕可汗的隐忍,他倒是并不重视。在杨广看来,草原之上,实力为重,难道只凭隐忍便能一统草原吗。

    至于史蜀胡悉的死,他不认为会激怒始毕可汗。史蜀胡悉不过是一个煽风点火的小人,在东突厥无权无势,不过始毕可汗畜养的一个玩物,死了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想来始毕可汗很快便会将其抛之脑后。

    ······

    果不其然,似乎始毕可汗真的将此事给忘了。

    之后一段时间,始毕可汗隔三差五便给杨广上表,发一段赞美,表一表天子功勋与草原万民对天子的孺慕之情,还时不时的表表孝心,送点礼物,可把杨广迷的五迷三道,直把始毕可汗当做好儿子了。

    不久之后,始毕可汗联名草原各部酋长,请求杨广驾临草原,巡视塞北,恩泽万民,以解草原万民对天子的思慕之情。

    杨广收到始毕可汗的奏疏之后大喜,这始毕小儿终于懂事了。

    面对始毕可汗的盛情邀请,杨广立刻便决心北巡。

    这两年大隋在草原建立的秩序逐渐混乱,大隋在草原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始毕可汗请求杨广驾临草原的奏疏,正好符合杨广的心意。他便有心再往塞外北巡一次,布国威于草原,使得草原再次安定下来。

    杨广的意思一露出,满朝上下便如同锅中的热水一般,立刻便沸腾起来。

    杨广自杨玄感之乱返回东都之后,一年多没再出巡,众人都以为杨广已经淡了出巡的心思,谁能料到他现在又故态萌生。

    不过杨广自由惯了,又听不得臣子进谏,因此朝中重臣多不敢劝阻。

    反倒不少人或是故意讨好杨广,或是有其它目的,竟然撺掇着杨广北巡。光禄少卿元肃、给事郎韦德政、度支郎李世师、起居舍人杜之松等人,纷纷上书言天子宜北巡塞外,安定胡虏,抚慰边民,为天子北巡张目。

    杨广大喜,便对那些上书支持北巡的官员,纷纷迁拔。于是一时之间,群起而效之,似乎有以邪压正之象。

    至于原本最反对杨广出巡的关陇世家,这一次似乎也学乖了,不仅不反对,零零散散的支持也是无数,倒是让杨广很是满意。

    打压下这些反对的声音,他才能大权在握,一时间杨广倒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否则又如何有今日关陇世家的畏服。

    没有关陇世家的一群人挑头反对,其余零星劝谏之人又没什么说服力,因此这一次,朝野内外,竟无人能阻止杨广。

    只有太史令庾质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劝道:“朝廷连年征伐辽东,民实劳弊。圣人应该安抚关洛,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

    杨广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庾质是为关陇世家的人张目,于是对庾质的劝谏不予理睬。

    庾质也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看进谏无果,心中悲凉,便故意托病不出。

    杨广听说以后,认为庾质是心怀怨怼,故意跟他作对,更加的不满。

    当初因为庾质的儿子庾俭担任齐王掾属的原因,在齐王出事之后,杨广便曾责备庾质“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将庾质贬为合水令(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直到杨广二征高句丽的时候才将庾质复职。后来庾质又多次劝杨广不要征辽东,屡屡触怒杨广,这次新仇旧恨的,杨广一怒之下,便下令将庾质关进监狱,论罪处置。

    庾质年纪大了,竟然死在监狱里。

    众人见到庾质忠心进谏竟然落到这样的下场,更没人敢进谏了。于是杨广令宇文述、虞世基等人整理车驾,准备北巡。

第十三章 天子北巡

    过来两日,有两只孔雀从西苑一起飞到宝城朝堂面,骁果军中的校尉高德儒等十余人看见了孔雀,就向杨广奏报此事。

    不过等到杨广派人来查看时,那孔雀已经飞走了,无法验证,

    此事众说纷纭,一众亲卫说什么的都有,不少人都说没有什么孔雀,只有高德儒坚持己见,认为自己看到了孔雀。

    至于孔雀什么样子,怎么飞的,又怎么不见的,高德儒说不清楚,反正他就是见了。

    这时候面对众人的争执,杨广便下诏“德儒诚心冥会,肇见嘉祥,”擢拜朝散大夫,赐物百段,其余看到的士兵也都赐帛一束。

    天子封赏,便相当于盖棺定论,旁人再争议也没用,这件事便以有孔雀飞过而盖棺定论。

    事后杨广又下令,于孔雀降临之地造仪鸾殿。

    孔雀的事情,除了高德儒言之凿凿,没几人看得见。况且大庭广众之下,若是真有孔雀从天而降,不得全城皆见,安能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但没人跟杨广讲这个逻辑。

    在杨广看来,祥瑞之兆一定是有的,先是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接着又讨灭了不遵王化的高句丽,国泰民安,大业盛世,有祥瑞不是很正常的。

    对于杨广来说,不管这祥瑞是真是假,都是真的,他要用祥瑞来说服自己,说服天下人。

    原先还有人以各地叛乱不止的说法来阻止杨广北巡,但现在天降祥瑞,盛世太平,些许叛乱,癣疥之疾,又如何能阻拦天子的脚步呢?

    ······

    也不是没人看出杨广把众人当傻子,但满城文武经过杨广和虞世基、裴蕴等人多次梳洗,早就成了一群磕头虫,或者是明哲保身之人,即使觉得不妥,谁会去触这个霉头。

    眼看北巡的日子一天天来临,黄维扬心中不安,他知道应该劝天子不要北巡,但又牢记父亲说得不要多事,心中烦恼,只好去想外祖父裴矩询问。

    “始毕可汗野心勃勃,所图甚广,前番来洛阳朝贡,不过是因突厥势弱,不愿与大隋直接对抗,此乃缓兵之计。今外父诛杀史蜀胡悉,按理来说,始毕可汗哪怕不愤而起兵,也应该质问大隋,讨要好处才是。今番不仅装作不知,反而撺掇天子北巡,此中之事,必有蹊跷。”

    裴矩诸子孙并没有太过成才的,他也没报多大希望,因此对这个聪敏过人又少年老成的外孙子格外喜爱。

    见黄维扬问询,裴矩便说道:“雕郎,此事我亦觉得不对,本来杀史蜀胡悉就是想让始毕可汗露出马脚,谁曾想这始毕可汗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莽夫,邀天子巡幸草原,这步棋走得妙啊。”

    “那外祖他想做什么?”

    裴矩摇摇头,他也猜不出来。

    此时大隋虽然内部风雨飘摇,但对外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仍旧大的很。尤其是黄明远刚讨灭与大隋作对的高句丽,连始毕可汗也因此毕恭毕敬,没人料到此时的始毕可汗敢对待大隋动手。

    黄明远的几十万大军还在辽东呢。

    黄维扬便又说道:“那外祖为什么不劝天子不要北上?此时既然不知突厥人的意图,宜静不宜动。况且大隋到了这个地步,天子还要大规模的出巡,实在是劳民伤财,这国家再富裕也不能这样败坏。”

    黄维扬面对外祖父,倒是不避讳自己的一些观点。事实上黄维扬虽然年纪小,但因为跟着杨佶一起了解朝政,所受的教育也是最顶尖的皇家教育,眼界远比常人开阔。

    裴矩也是一脸苦笑,自己虽说和裴蕴、虞世基、宇文述并为天子的四大心腹,但常在外处理外交诸事,早就大权旁落。况且因为自己的女婿是黄明远,天子为了平衡,也将自己排在心腹之外。

    若不是因为当初的旧情,自己早就被天子出为外官了。但连张衡都被杀了,自己跟天子的那点旧情能容得了自己在天子面前直言进谏吗?

    “这大隋的路是天子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别人挡不得啊。”

    ······

    大业十年四月底,杨广急不可耐地踏上了北上的旅程。

    这一次杨广仍是大张旗鼓,车马随从十多万,光是一个六和城就是一座移动的城堡,蔚为壮观。杨广到了汾阳宫(今山西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的时候,甚至因为人员太多,显得宫城地方窄小,百官、士卒们都分散在山谷间用草搭成营帐居住。

    河东之地算是统治比较稳定的地方,主要是黄明远当年通过平定汉王杨谅之乱,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影响力,安置了大批将领。十多年来,整个河东,包括太原、上党、长平、文城、龙泉、离石、楼烦等地,遍布丰州将领。

    不过河东也是多方势力的交汇之地。这里有代北将门,太原王家为首的并州世家,闻喜裴氏为首的河东世家,关陇贵族,甚至是汉化的北地胡人。

    去年,肆虐整个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也传染到河东,先后有离石郡的胡人刘龙儿(也叫刘苗王)和其弟刘六儿率众造反,自称天子,众至数万。朝廷派将军潘长文征讨,却没有得胜。

    到了年底,河东郡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毋端儿在龙门起事,众至十余万,甚至一度威胁到临汾、绛郡。

    杨广车驾北上没多久,便为毋端儿的乱匪所扰,杨广大怒,乃命卫尉少卿李渊为河东抚慰大使,承制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还负责征发河东之兵讨伐群盗。

    经过杨广多时的考察,李渊算是顺利通过了天子的考察,开始被委以重任了。

    当然这些事对于杨广来说都是小事,并不能影响杨广北巡的兴致和决心。杨广在汾阳宫待了数日,便命令北巡的队伍北上出塞。

    上一次出塞是大业五年,到现在已经数年之久,今次出塞,沿途风景依旧,杨广也看得兴致勃勃。

    在洛阳城内待的这一年多,让他憋得很难受啊。

    出了长城,便是望不尽的绿色原野。天高云淡,风清气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让人别样的舒适。

第十四章惊天噩耗

    自启民可汗去世之后,身为可贺敦的义成公主便带着儿子阿史那维翰离开了位于达兰堆的突厥牙帐,迁到了南床山(今蒙古国西南南戈壁省南)的比干城(汉受降城,今蒙古国巴音布拉格古城址)。

    虽然按照突厥人的习俗,义成公主在启民可汗去世之后,再嫁始毕可汗,从始毕可汗的后妈成了始毕可汗的的老婆。但有兵有权的义成公主自不会甘愿行那禽兽之事,因此她与始毕可汗的夫妻之名,也成了名义上的事。

    此时大隋尚威望崇高,而义成公主手中有上万的军队,还掌握与大隋的互市权利。始毕可汗也不敢贸然用强,得罪了义成公主,便随她去了。

    义成公主嫌弃始毕可汗粗鄙、贪婪又暴虐,再加上他咄咄逼人的态度,不愿整日与始毕可汗相处,便离开突厥牙帐,来到了牙帐以南的比干城。

    受降城位于高阙西北,靠近丰州,西汉时期为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虽处戈壁之中,但金山延伸到此,生成许多戈壁绿洲。

    义成公主迁居于此,既可以依托城池进行防守,又能通过高阙塞很快获得大隋的支援。

    经过数年经营,义成公主母子手上也有接近两万帐,下辖四个万骑,差不多两万骑兵,是整个东突厥仅次于始毕可汗的势力。

    义成公主自来到比干城,大权在握,随心所欲,别提多舒服,再加上儿子阿史那维翰很孝顺,倒也没有多少烦心事。

    这一日她正听戏,忽听说大隋天子巡幸安北城,便吃了一惊。

    天子出巡,一般都是尚在洛阳之时便通知自己前往塞内见驾,这一次怎么都出塞了,还没有人来邀自己。

    义成公主满是疑窦。

    义成公主最初以为是天子对其不满,故意落自己的面子,以示警告。但很快她便推翻这个想法。

    这两年天子的赏赐并不比之前少,也没有与自己发生什么龌蹉。每到元旦、中秋和自己的生日,都有洛阳派来慰问的使者,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出现这种事。

    不怪义成公主狐疑,而是始毕可汗担心义成公主知道此事,便秘密派人埋伏在大隋通往比干城的道路上,送信的使者全部被突厥人所杀,义成公主自然不知。

    义成公主早就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小娘子,感觉到不对,她立刻派人前往牙帐和安北城,探察究竟。

    这一查不要紧,义成公主发现,有大批的突厥军队在调动。这些调动军队中,甚至有一些都是位于额根河一带抵御韦纥人的部队。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当然引起义成公主的警觉。义成公主第一反应便是始毕可汗想对自己动手。毕竟自己这两万帐始毕可汗可是眼馋了好久了。

    始毕可汗实力远大于她,一旦始毕可汗要对她动手,她必然是无法应对的。

    但义成公主很快又发现,这些军队调动方向跟自己无关,而是向着安北城方向。

    义成公主更惊疑了,始毕可汗到底要干些什么,他难道准备入侵大隋。

    义成公主连忙联系他的盟友阿史那俟利弗,但阿史那俟利弗也语焉不详,只是说始毕可汗调动军队为了迎接大隋天子巡幸。

    义成公主心中止不住地忐忑不安,她决定亲自带着亲卫前往突厥牙帐,这里毕竟是整个大突厥的政治核心,必然会有什么蛛丝马迹。

    义成公主到了牙帐,始毕可汗不在,牙帐中的人告知她始毕可汗南下去迎接大隋天子了。

    义成公主皱着眉头,始毕可汗的性格她再了解不过,始毕可汗对大隋恨之入骨,怎么会如此热心地去迎接天子。

    此时牙帐之中,军队几乎全部离开,整个牙帐空荡荡的。

    义成公主在牙帐中待了两日,浑然没有结果。

    义成公主更坐不住了,便前往始毕可汗的三弟阿史那咄苾的营中。

    阿史那咄苾担任大突厥的莫贺咄设,手中部众甚多,实力颇强。而且他素来以性格直爽闻名,算是始毕可汗这么多弟弟中最受信任的一个。

    义成公主到了阿史那咄苾营中时,阿史那咄苾正要拔营南下。

    义成公主更吃惊了,有什么事情是要始毕可汗连几个防的死死的弟弟都要调动的。

    义成公主见到阿史那咄苾,便直言询问阿史那咄苾他们要做什么。

    阿史那咄苾在草原上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子,可唯独一人,有些畏惧,便是曾经的后妈,现在的大嫂,甚至有可能是未来的老婆义成公主。

    面对义成公主的质问,阿史那咄苾喃喃不能说话。

    当初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的时候,一袭红衣,英姿飒爽,又盛气凌人,手下数千军队,连启民可汗都不能掠其锋芒,那时候才二十余岁的阿史那咄苾便爱上了这个比他还要小的后妈。

    眼看阿史那咄苾不说话,义成公主强忍着怒气说道:“咄苾,什么事你连我也要瞒着吗?”

    “可贺敦,不是我瞒你,大可汗真的是带着人去迎接大隋天子去了,我这不是也准备出发。”

    “放屁!”

    义成公主英眉倒竖,凛着脸说道:“什么时候迎接人要动用千军万马?咄苾,你到底告不告诉我?你若不说,我立刻就走。”

    阿史那咄苾一见义成公主发怒,立刻说道:“可贺敦,不是我们不说,是大可汗叮嘱的,他要带着大军去安北城突袭大隋天子,不让我们将这个消息告诉你。”

    义成公主听到阿史那咄苾的话几乎没有站住,好一会才稳住身子。始毕可汗这是疯了,大隋是他可以惹的吗?

    义成公主更担心杨广的安危,始毕可汗十多万军队围攻安北城,一旦天子出了意外,大隋的天就要塌了。

    义成公主第一反应就是要给杨广报信,让他们尽快返回塞内。

    此时义成公主也不在阿史那咄苾的大营中待了,她跌跌撞撞地离开大帐,翻身上马,往比干城而去。

    这一次搞不好得整个草原大乱。

    阿史那咄苾站在帐前,望着远去的义成公主,满脸的笑意。她的好大嫂啊,赶紧把这个消息带给大隋吧,这次争取别让自己那个好大兄再返回草原。

第十五章君子固穷

    当杨广接到义成公主送的信,得知始毕可汗要引兵袭击天子车驾的事情,他第一反应竟然是不信。

    在杨广看来,始毕可汗是没有理由要造反的,大隋如此强盛,突厥较之大隋,不过是一隅之地,战力不及大隋十分之一,除非始毕可汗疯了,才要背叛大隋。

    杨广知道义成公主与始毕可汗的关系不睦,竟然认为是义成公主故意诽谤始毕可汗。

    众人知道杨广的脾气,也不敢进言。

    只有奉信郎崔民象,对于众人的装聋作哑实在看不下去,便来到天子大帐,向杨广极力述说始毕可汗谋反之事,请求杨广速速退回长城之内。

    杨广见到崔民象又来进谏此事,不由得心生怒气,他都已经盖棺定论,始毕可汗没有谋反,还有人想着拿谏求名,是可忍孰不可忍。

    愤怒的杨广直接让人将崔民象撵了出去。

    崔民象被卫兵推了出来,正好遇到在帐外的黄维扬。

    崔民象出身博陵崔家,连黄明远都要叫一声舅舅。黄维扬知道崔民象这样蛮干无用,反而会触怒天子,便上前悄声劝崔民象离开。

    崔民象性格刚烈,见到黄维扬劝阻,更是愤怒。

    满朝文武,难道没有一个忠臣?

    于是崔民象指着黄维扬的鼻子骂道:“汝父也是国之重臣,素以忠义闻名。汝蒙天子圣恩,养在天子身边,为何不能像汝父那样,秉持忠义,为君正言,却像一个佞臣一般,阻我进谏。”

    黄维扬面有惭愧,无话可说,只得退下。

    崔民象便跪在大帐前,大声喊道:“圣人,今始毕可汗,花言巧语,狼子野心,虽行事谄媚,然亡我中原之心不死。此番其诱天子出塞,乃心怀不轨。今义成公主千里示警,便为明证。若是圣人再继续向前,等胡虏布置完全,则我必为胡虏所趁,恐将悔之晚矣。”

    崔民象在帐外大声规劝杨广,引得不少人围观。众人听着崔民象的慷慨大论,不少人都暗暗赞叹其气节,同时为崔民象担心。

    此时在帐内的杨广,听到崔民象的话,气得直发抖,不停地念叨着“在这群混账的眼中,朕就是这般昏庸!”

    一帐之人,无人敢劝。

    崔民象眼看杨广不搭理,话更重了,甚至开始批评起杨广的作为。

    “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唯愿圣人还师京师,以安兆庶。”

    天下的盗匪和不再巡视,返回长安三件事都是杨广的逆鳞,是杨广最不愿听的三件事。崔民象倒好,一口气都提及了。

    此时帐内的杨广听到崔民象的话,再也坐不住了,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下令禁军将崔民象捉拿起来,立刻处死。

    因为是杨广在暴怒之下的命令,根本无人敢为崔民象说话。

    黄维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赶紧前往杨佶的营帐向杨佶求救。这个时候,谁替崔民象说话都没用,反而有可能引火烧身,能在天子愤怒的时候劝动天子的,只有自己的父亲和皇太孙杨佶了。

    黄维扬来到杨佶的营帐,告知了杨佶此事,杨佶便说道:“若是崔民象仅劝大父返回长城之内,我尚可以替他进言,但现在崔民象满嘴胡言乱语,又提到什么盗匪、返京等事,这让我怎么替他进言。这时候谁替崔民象说话,便是跟大父过不去。”

    黄维扬有些沉默,然后才说道:“太孙殿下,难道就眼看着崔民象这个忠臣被杀。而且我相信义成公主绝不会在这种事上随意构陷始毕可汗,所以此事怕是十有**是真的。若是始毕可汗真的派兵突袭天子车驾,而我们又赶到了孤悬在外的安北城,到时候退都退不走。”

    杨佶对于黄维扬的判断还是比较信任的。

    杨佶想了想,便说道:“崔民象的事你别管了。至于始毕可汗那,你身边应该有卫公留下的丰州出身的护卫吧,你选几个出过塞的,识得道路的交给我,我派遣一支斥候部队向四面八方探寻,若是始毕可汗真的叛乱,必有征兆可察。”

    黄维扬点点头,便离开了杨佶的大帐,现在也只得按照杨佶说得办了。

    不过黄维扬并不准备将崔民象的事情置之不理,他不能容忍一个忠臣被冤杀而视若无睹。

    君子固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黄维扬毅然决然地前往杨广的大帐,准备为崔民象求情,不过很快被身为卫尉卿的叔祖黄玠给拦住了。

    黄玠自起复之后,一直低调的很,几乎是不问政事,卫尉寺的事情也全交给卫尉少卿李渊。不过他身份特殊,又是先元德太子的嫡系将领,在朝中地位倒是很高。

    黄玠见到黄维扬,便说道:“雕郎,你不准去见天子,天子现在喜怒无常,这时候不是你可以逞能的。”

    黄维扬说道:“二叔祖,若是父亲在,他也一定会出面直言的。”

    黄玠见黄维扬态度坚决,便毫不留情地说道:“我相信你父亲会秉公直言,但你不是你父亲,他是大隋的大将军,你只是大将军的儿子。你现在出去,代表的是你父亲,你不要给你父亲招致灾祸。”

    黄维扬听到这些话,原本鼓起的勇气立刻就泄了。叔祖说得对,自己的确不能给父亲制造麻烦。

    黄维扬有些丧气地回到自己的营帐,很快崔民象被杀死的消息便传来。

    崔民象被处死时,犹自开口谏言,愤怒的天子下令将崔民象的下巴给活活掰断,然后乱棍打死。

    崔民象到死都在进谏。

    黄维扬心中百感交集,眼眶微红,忠臣孝子不应该落到这样的下场。

    黄维扬让人偷偷去将崔民象给安葬了,他知道没有人胆敢给崔民象收尸,他不能让这样的忠臣暴尸荒野。

    虽然这样或许会触怒天子,但若是父亲在,一定会去做的。

    弟弟黄维烈对于兄长的做法有些不解,崔民象当着众人的面大骂兄长,兄长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为其收尸。

    黄维扬告诉弟弟,自己不能像崔民象一样,直言进谏,已经有违为臣之道,心中羞赧。可若是连为崔民象收尸都不敢,那心中那股正气便真的消失了。

第十六章 孤军断后

    黄维扬为崔民象收尸的事情还是小范围的被人传播开来,有人觉得黄维扬是君子的行为,有人觉得黄维扬迂腐短智,但黄维扬皆不为外人的评价而喜怒。

    不过在很多有识之人眼中,黄明远这个升官跟飞一样,私底下却几乎透明的儿子,的确非同一般,至少他当得起“君子”二字。

    杨广后来也听说了此事,但他却并不以为忤,黄明远父子二人的性格他很清楚,做事不惜身,平日里又常有些妇人之仁,若是不这么做,反倒不是他们父子了。他倒是很赞赏黄维扬的胆量,却鄙夷那些同在朝为官却不敢为崔民象收尸的崔家人,真是连个孩子都不如。

    但很快所有人都顾不上崔民象被杀之事。

    杨佶派往各处的斥候骑兵回报,在安北城的北面、东面、西面都出现了大批的胡人骑兵,目的不明。

    隋朝上下大吃一惊,大批目的不明的骑兵隐隐将安北城给包围起来,再结合义成公主送来的急信,始毕可汗的目的怕是不言而喻。

    这个时候,众人纷纷谏言杨广立刻撤回长城以内。

    此时杨广本人也有些不淡定了,不应该啊,始毕可汗这小子怎么敢造反。不过他倒是相信自己宝贝大孙子不会骗自己,否则换了别人带来的消息,他直接不搭理。

    很快四面八方的斥候消息纷纷传到天子行营,都是不好的消息。

    杨佶派出的斥候直接生擒了两个突厥哨骑,然后送到了天子行营。审讯之下,对方才说出了始毕可汗准备大举突袭大隋天子的事情。

    至此真相大白。

    不过此时反倒没人敢再说什么。

    杨广这种自傲的性格,若是真的因此恼羞成怒,迁怒于人,怕是后果更严重。

    所幸杨广没有起幺蛾子,这个时候,他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召集诸将,商议撤退。

    但此时众人已经出了恒安镇三百多里,至少需要数日才能返回长城之内。此时掉头南下,一旦为突厥军队发现,对方必然尾随击之。到时候稍有不测,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宇文述建议留一部兵马断后,为天子争取时间。

    但此时断后,明摆着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因此没人愿意做这个断后之人。

    诸将面面相觑,就是不说话。最后还是左侯卫大将军独孤览请命,并左侯卫将军柳武建、李琼二人,共一万八千人马,为天子断后。

    杨广顾不得慰藉独孤览,便向南逃奔。

    大漠黄沙,落日孤烟,千军万马之中,只留下这支断后的孤军。

    突厥人是数面包抄,独孤览没有选择就地坚守,而是跟在天子銮驾三四十里之后行军。这样左侯卫军随时呈一个半圆弧状的队形,掩护天子銮驾。

    隋军南下的很快,但突厥人发现的更快。

    突厥人从三面对隋军隐隐成包抄状,因此隋军一南下,发现隋军踪迹的突厥斥候立刻将此事上报给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虽然是个残暴之徒,但却是东突厥少有的悍将,军事能力出众。这也是阿史那俟利弗始终不敌始毕可汗的一个重要原因。

    始毕可汗眼看隋军南下,立刻便明白是情报泄露,隋军已经知晓自己的目的,所以撤退。他很清楚,若是让隋军撤回长城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尚没有和隋军决战的勇气,也没有和隋军决战的实力。

    于是始毕可汗立刻下令各部,不再隐藏踪迹,加速向隋军逼近,务必将隋军挡在长城以外。又传信给阿史那俟利伐和同罗斜也,让他们加紧出击,否则走了大隋天子,引得隋军报复,谁也没有好下场。

    始毕可汗的堂叔哥伦很快率领突厥精锐四万骑从北面压了过来。

    这些突厥骑兵在草原上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经过数年的历练,已经重现当初突厥铁骑的雄风。

    独孤览部下骑兵并不多,主力都是步兵。有一部分步兵是乘坐着车辆,还有一部分是徒步。

    独孤览将战车连接起来,组成车阵,对突厥人的骑兵进行防御。

    车阵是数百年来步兵对抗骑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用车阵进行防御,然后士兵依靠弓弩对胡骑进行远程打击,可给予敌军有效地杀伤。

    但突厥人与隋军打了这么多年,怎么不明白隋军的意图。

    哥伦率领骑兵直接到达隋军弓弩射程之外的地方,离着隋军大阵差不多有一百五十步。此时隋军除了弩车以外,根本伤害不了对方。

    哥伦令前排的骑兵纷纷下马,然后推着大车、盾牌,以步兵的形式向隋军冲去。这些大车、盾牌,可有效地阻击对方的弓弩打击。

    虽然骑兵改为步兵,速度大降,但众人忍受着死伤,很快跑过这一百五十步的距离。突厥人为了对抗隋军的弓弩,特制的大盾高两丈多,厚三寸。需要数个士兵扛着才能向前。

    这些大盾上面有一个斜坡,可以有效地阻挡抛射下落的弓箭。

    至于那些大车,上面覆盖了高大的木板,以为移动的盾牌。士兵从后面推着向前,弓箭也很难射中。

    虽然隋军铺天盖地的弓弩,射杀了不少突厥人,但对方有了盾牌、大车的防护,很快冲锋到隋军的阵前。

    这时那些大盾和战车,被突厥人推倒,斜搭在隋军的车阵上,顿时便成了盾梯。突厥人便能踩着这盾梯,很快越过大车,冲入隋军阵中,与隋军绞杀在一起。

    这些年来,都速、阿勿思力、阿史那裴罗、斛律晟······突厥骑兵几乎每年都在战斗,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早就配合的炉火纯青了。

    而隋军虽然在装备上比对方精良,但真正的精锐早就消耗在东征高句丽和各地的平叛之中。

    很快,隋军便被突厥人犀利的攻击给打懵了。

    双方是步战绞杀,隋军的弓弩根本无法发挥本来巨大的作用。而且隋军是围着大车列阵,防御重点在大车上,一旦被对方越过大车,失了防御,只能陷入被动还手之中。

    双方搏战正激烈,这时哥伦眼看攻击势头正猛,便一摆手,大队的骑兵开始出击。

第十七章 名将殉国

    往常胡人与中原王朝的野战,都是骑兵先行出击,利用骑兵的突击性冲破中原王朝的步阵,然后其余部队跟进。

    这样进攻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如果布置得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击破中原王朝军队的阵型,然后展开破袭战。当然副作用也很大,一旦进攻受阻,很有可能落到相持战中。尤其是面对隋军大规模的远程武器,伤亡巨大。

    突厥人面对隋军吃了太多的亏,因此也聪明起来。以步兵防御弩兵,等到战事焦灼的时候,突然命骑兵出击,来底定胜局。

    因此突厥骑兵冲杀过来,毫无抵挡。二百步的距离,几乎是顷刻之间,便冲杀到大车前面。

    之前突厥人立起的盾牌,此时正好成了骑兵的通道。突厥骑兵沿着斜坡,跃入阵中,开始冲杀。

    隋军的整个重心车阵已经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隋军已经完全陷入与突厥人肉搏厮杀的场面。

    独孤览看的满是挣扎,各处的防御被突厥人冲得七零八落,无数的士兵惨死在突厥人的刀下。

    仗不应该是这样打的。

    双方从上午打到下午,挣扎拼杀了四个多时辰。

    整个战场杀得是昏天黑地。隋军虽然势弱,但面对突厥人的重重包围,一步不退。突厥人虽然强大,但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双方战到傍晚,隋军已经七零八落了,但主阵地仍旧未失。

    最后哥伦实在经受不住这么大的伤亡,乃鸣金收兵。

    战后独孤览整理兵马,全军伤亡过半,几乎人人带伤,整个营寨一片惨戚。因为主战场在车阵之中的隋营,因此大营之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疲惫的隋军几乎是躺在死人堆里便呼呼大睡。

    到了半夜,哥伦又命部队对隋军发起攻击。他部下兵多,因此将军队一分为四,分成四个批次,不断地骚扰隋军。

    隋军本就兵少,又担心突厥人随时发起攻击,在对方的扰乱之下,几乎没有得到休息,打到最后是身心俱疲,疲惫不堪。

    到了第二日早晨,天刚蒙蒙亮,突厥人停止了攻击,拔营向南而去。

    独孤览听到消息,吃了一惊,赶忙来到望楼之上。独孤览极目远眺,往南的方向,烟尘滚滚,透过扬尘,能看到南下的突厥骑兵。

    独孤览大吃一惊,突厥人是绕过了自己的防御,往南而去,摆明是要追击南下的天子车驾。

    他们才守了一日,天子车驾肯定没有进入长城之内。一旦让突厥人追上,则后果不堪设想。

    摆在独孤览面前唯一的路便是追击。

    “追,一定要把他们追上。”现在不是突厥人追着他们打了,是他们要追着和突厥人打。

    独孤览一开口,众人都有些吃惊。

    现在守着阵地都不是突厥人的对手,一旦出击,几乎是必败无疑。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说话。

    独孤览愤怒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我等皆是大隋将士,世受国恩,今天子蒙难,我等敢不以死报国。诸位愿同我去者,尔等便去,若是不愿,我独孤览也不强求。今日就是只有我独孤览一人,我死也死在向南的路上。”

    这时柳建武也高声说道:“我等既然选择断后,便知道今日已没有活命的可能。现在前进是死,留下来也是死,我等又何惧死在前进的路上。”

    于是众人慷慨激昂。

    独孤览调动军中仅剩两千多骑兵,和李琼二人向南出击。而柳建武率领步兵,随后前进。

    独孤览率领两千多骑兵马不停蹄地往南赶,却没想到,行军不过十多里,就撞上了突厥人的骑兵。

    突厥主力,正在此等着他呢。

    原来哥伦见强攻损失太大,便决定做出向南追击杨广所部的态势,引诱隋军出击。到时候隋军步兵和骑兵分开,在茫茫大草原上,就是突厥人的猎物。

    当然隋军也可以坚守不出,那哥伦便会弄假成真,真的一路南下追击杨广车驾了。

    不过在哥伦看来,杨广也逃不了,负责追击杨广的是两翼的始毕可汗和阿史那俟利弗部。

    突厥人在隋军南面二十里左右的地方等在隋军。隋军则一头扎进了突厥人预设好的口袋里。

    等到独孤览遇到突厥骑兵,四面的突厥人合围而来,独孤览立刻便知道中计。但此时已经晚了,他们已完全落入突厥人的包围中。独孤览下令立刻撤退,和柳建武所部汇合。

    但上万突厥骑兵几乎如海啸一样,山崩地裂般杀来。

    李琼看着这些突厥人,又看看身侧的独孤览,嗓子有些发干。

    这时独孤览看看李琼紧绷着的脸,大声说道:“我这一生,戎马数十战。之前曾两次陷入险境,不过最后都有援军到来,救了我的命。事不过三,这一次不会再有援军了。既然如此,我等索性杀个痛快,好男儿马革裹尸,为国战死,不正是我等心愿吗?”

    李琼也为独孤览振奋,乃大声说道:“今日能与大将军同死,李琼值了。”

    于是二人各持兵刃,向南冲向突厥人的队伍。

    “儿郎们,随我出击!”

    两千骑兵如一股火苗一般冲入到大海之中。四面八方都是海水,仿佛随时将他们淹没。

    众人拼命向前,死战不退。

    到处都是落马的声音,隋军只得摇着牙苦战。

    打到最后,独孤览的战马身中三箭倒毙,独孤览便挥舞着横刀步战。

    四面八方围得严丝合缝,隋军根本冲杀不出。

    独孤览杀到最后,身边能战者已经没有几人了,副将李琼早就先他一步战死了。

    独孤览腿部被一根长矛刺中,鲜血直流。他拄着长矛,仍旧屹立不倒。

    哥伦打马来到独孤览面前,大声说道:“隋人,你是个英雄,我大突厥敬重英雄,降了吧!”

    “哈哈哈哈!”

    独孤览吐了一口血沫。

    “老子跟着卫公北伐草原的时候,你们还不过是一群猪狗,老子堂堂大隋大将,能向猪狗投降吗?”

    于是独孤览在众人面前,横刀自刎,时年四十四岁。

    在最后一刻,独孤览犹记得当初跟在黄明远北伐突厥的风采,若是一切都没有改变,那该多好啊。

第十八章 困守孤城

    杨广一行终于在突厥人的包围圈合拢之前,进入了长城。

    虽然始毕可汗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围追堵截杨广,但杨广逃跑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过了逃命,杨广一行几乎丢掉了全部的物资,就连杨广本人也抛弃了他心爱的六和城。

    隋军几乎是马不停蹄,拼命赶路,光是马匹都不知道跑死了多少。至于沿途掉队的宫女、内侍,甚至是官吏、眷属,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不过杨广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杨广一行刚进入恒安镇,突厥的军队也尾随而至。一日三惊的杨广匆匆留下雁门郡太守吕玉镇守恒安镇,阻挡追兵,便继续向南。

    沿途杨广又先后在白狼塞(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东北)、桑干镇(今山西省山阴县南)、楼烦关(今今山西省宁武县东北阳方口)等地留兵驻守,只为了迟滞突厥人进兵的速度。

    不过并没有如杨广所愿。

    吕玉虽然是个骁将,但手上并没有太多的兵力。

    而且始毕可汗早就有心攻打恒安镇,遂在恒安镇预设了大批的内应。等到突厥人大举攻击,城中的内应便在城中制造混乱,同时攻击守城的隋军。

    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快城门告破。突厥人大举入关,吕玉不得已率军突围。

    全军且战且退,突厥人穷追不舍,等到吕玉撤退到云内县(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南,为突厥军追上。吕玉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始毕可汗乃以大将阿史那思摩为先锋,继续向南进击。杨广逃回雁门郡有些出了始毕可汗的预料,接下来容不得他们再出错。

    阿史那思摩令突厥士兵换成隋军的俘虏,并和投降的隋军俘虏混在一起,假装恒安镇的溃兵,向白狼塞涌去。

    白狼塞守军没有防备,只以为是掉队的隋军,遂打开城门,迎溃兵进城。

    这些突厥人入城后暴起发难,占据城门,白狼塞遂下。

    阿史那思摩主力继续向南,在桑干镇北遇到了朔州总管王仁恭统帅的朔州军。王仁恭也是个名将,能征善战,在一征高句丽时立得大功。但自黄明远北伐突厥之后,北疆之地,兵备废弛,兵员流失,原本的北地重镇朔州现在只有一万五千余人。

    双方猝然相遇,隋军实力不足,王仁恭不敌,遂率部退回马邑郡治善阳县(今山西省朔州市),而桑干镇则被阿史那思摩趁势所取。

    至此突厥人的前锋主力一路追着杨广銮驾打,打穿了整个代州、朔州的防线。

    等到杨广一众撤入雁门郡治雁门城(今山西省代县),阿史那思摩也率军从小道绕过隋军在西径关一线的正面防御,出现在夏屋山(又名夏壶山、贾屋山、贾母山,在今山西省代县东北草垛山)的背后。

    六月十二日,阿史那思摩在杨广逃入雁门城的第二日率军包围雁门城,杨广和整个大隋朝廷落入到突厥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而于此同时,皇太孙杨佶率领后军进入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

    面对突厥人的包围,隋军上下惊惧恐怖。宇文述此时为武将之首,负责指挥诸军。他下令拆毁民房,用作守卫城池的材料,导致突厥人还未发起攻击,人心已乱。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整个雁门城突然涌入大批的人畜,使得本就不大的城池变得异常狭窄,各种储备物资也不足。此时整个雁门城中有军、民十五万人,粮食仅够供应二十天。

    从在长城之外发现突厥人,杨广准备率军返回,他便第一时间想到了黄明远,并派人五百里加急赶往辽东,征调黄明远前来代北救驾。但从代北到辽东,一来一回四千里地,根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杨广进关之前,也只是通知朔州总管王仁恭和代州总管范安贵二人接应,却并未来得及往太原派遣援兵。

    此时王仁恭兵败返回善阳,而范安贵则和杨广一同被围困在雁门城中。整个大隋朝廷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突厥人来的很快,始毕可汗听闻阿史那思摩将大隋天子杨广包围在雁门城,立刻驱兵数万赶来。他又联络同罗部,让同罗斜也从雁门东北面方向进击,双方一左一右,在雁门城下会师。

    此时北地武备废弛的坏处体现出来了,整个总管府不过是一万多人,各城不过是几十到几百人,因此整个马邑、雁门二郡四十多处关卡、城池,尽为胡人所破。只有雁门、崞县、善阳等几处要地控制在隋军手中。

    六月十五日,始毕可汗终于从北面赶来,率领主力部队到达城下。十多万军队将整个雁门城围的水泄不通。站在城头往外瞭望,尽是人山人海。

    从十二日到十五日,整整三日的时间,阿史那思摩手中不过只有万余骑兵,实力并不强。而在这三日,隋军为阿史那思摩伪装的大股主力所惊吓住,不敢轻易突围,最终丧失了绝佳的突围时机。

    等到突厥主力赶到,将雁门围的严丝合缝,城中的隋军根本没有一丁点突围的机会了。

    始毕可汗到达城外,望着城头上惊慌失措的隋军。十多年了,他终于将隋军踩着脚下,这种感觉,别提多舒服。

    杨广虽然被包围,但城中尚有数万军队。始毕可汗担心夜长梦多,便下令军队当日便进行攻城。

    突厥骑兵没有足够的攻城武器,但是他们却有攻城的妙法。

    大队的突厥骑兵冲杀到城门前,然后向城头抛射羽箭。胡虏擅长骑射,大批的箭矢射入城中,整个城头箭如雨下。

    杨广本来带着侍卫来到城头,希望可以鼓舞士气。

    不过他虽然也曾领兵南灭陈国,北破突厥,但都是名义上的主帅,并不需要他操太多心。而且这几年杨广沉浸于酒色之中,当初的英雄气概早就被酒色掏去了。

    杨广带着人靠近城墙,而城下弓矢密不透风。

    此时突厥人的羽箭射到杨广的面前,吓了杨广一跳。若非亲卫护住杨广,杨广几乎要被射死。

    自此之后,杨广再不敢登上城头。

    面对这困守孤城的局面,杨广脆弱的心理防线几乎崩溃,他只得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第十九章 坚守待援

    雁门城巴掌大的地方,涌进了十多万人,立刻便是一片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此地虽为雁门郡治,但本质上是一个边疆要塞,各处的武库、校场齐全,但不足以承载大批的非战斗人员。

    杨广带着妃嫔住进了紧巴巴的太守府,至于其余的宫女、内侍、僧侣、官吏等人,只得在各处校场搭下帐篷,充作临时住处。因为携带的各种物资在逃跑的途中几乎全部被丢弃,连帐篷都不足,除了一部分军队挤出来的帐篷给地位高人的使用,不少人甚至要露宿。

    幸好此时是夏天,否则不知道冻死多少人。

    而且因为缺少粮食,又不知道这雁门城何时解围,所有人的饭食都得定时定量。众人就如同灾民一般,每日里只得吃些粥水垫垫肚子。

    众人哪吃过这般的苦,叫苦连天,哀怨声四溢。

    因为军队比较多,街道上到处都是官兵,原本想着浑水摸鱼的浪荡地痞全都不敢出来了,城中秩序还算良好。

    隋军守了两日的孤城,眼看越来越多的突厥人到来,绵延数十里不绝,城中众人皆心生畏惧。

    杨广此时也没了主意,全无昔日大权独揽,出口成宪的豪情。

    越往后打,城中文武越无信心。

    这时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便上前进言道:“今胡虏围城,我军势穷,困守孤城,势不能久。与其在此消耗兵力,导致人马俱疲,不若趁胡虏布置尚未完全。择军中数千精骑,护卫圣人,从敌防御薄弱之处,突围而出。”

    不得不说,早干嘛去了。当初阿史那思摩不到万人围城,隋军若是突围,上万精骑定可破围而出,阿史那思摩就是天神下凡也拦不住。现在突厥人十多万大军将雁门城围的水泄不通,再想着突围,不是自讨苦吃。

    不过杨广对于宇文述的建议有些心动。

    前两日城墙上的惨烈实在是杨广心中震惶,久不上战场的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当初的血勇。杨广实在是一刻也不愿待在城中,恨不得两腋生翼,飞出重围。

    这边纳言苏威一见杨广心中生意,立知不妙。

    杨广年轻能逃,他却是垂垂老矣,能逃吗?况且这满朝文武除了留守长安、洛阳的少部分人,都在这雁门城里,也能逃吗?

    若是杨广真把这些人都扔在雁门城里,整个大隋朝廷要被胡人一锅端了,他可不准备到老了成了突厥人的俘虏。

    而且没了朝廷文武,天子还是天子吗?大隋就要亡了。

    因此苏威立刻进言道:“圣人明鉴,若是要轻骑突围,则万万不可。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选择突围,则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能万全否。圣人乃万乘之主,岂宜轻动!”

    苏威刚一说完,其余人也纷纷跟进。众人都怕杨广真听了宇文述的馊主意,独自南逃,到时候大家都成了胡人的俘虏了。

    杨广有些不悦,便说道:“难道朕就要在此坐困孤城,为虏所获吗?”

    没人有把握可以挡住城外来势汹汹的突厥人。

    这时民部尚书樊子盖说道:“天子乘危徼幸,突围南下,乃孤注一掷也。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之入援雁门。圣人亲抚循士卒,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

    这时萧皇后的弟弟中书舍人萧瑀也劝道:“未若使义成公主联络突厥内部反对始毕可汗之人,逼迫始毕可汗退兵。”

    杨广没好气地说道:“若是义成公主能做的了始毕可汗的主,还能有今日之祸。”言语中却是连义成公主也埋怨上了。

    萧瑀却是反驳道:“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义成公主在突厥重权在握,权利颇重;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圣人使一介告之,假使无益,庸有何损。”

    杨广想想也觉得有理,同意了萧瑀的建议。

    萧瑀又说道:“将士之意,恐天子既免突厥之患,又征讨诸夷。天下苦征辽久矣,人心思安。天子若发明诏,谕以赦高句丽、吐谷浑等诸蛮夷,不轻启边患,专治于内,则众心皆安,人人皆当死战矣。”

    萧瑀与黄明远矛盾重重,这个时候还不忘给黄明远挖坑。若是杨广征讨吐谷浑、高句丽都是错误的,那在此立得大功的黄明远又如何算得上有大功。

    不过杨广这时候别无他计,只得同意萧瑀的请求。

    虞世基等人也劝杨广重民赏格,杨广皆一一从之。

    这一次,是杨广登基十年以来,第一次无条件的向大臣低头,而这一低头,他那高贵而昂起的头颅,再也抬不起来了。

    既然不突围,那便要死守雁门城,等待援兵了。

    本来城中武将宇文述的地位最高,但很明显宇文述也是多年不掌兵了,能力未必足以担此大任。况且宇文述一心撺掇着杨广突围,众人也担心宇文述掌握大权之后,绕开众人,带着杨广直接跑了,因此以宇文述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为由,请求让来护儿暂领诸军,统辖各部。

    众人一致推荐,杨广也只得同意。

    于是来护儿乃接掌全城防御。以代州总管范安贵守北门,右御卫将军张瑾守西门,领右侯卫将军赵才守南门,民部尚书樊子盖守东门。

    而来护儿自引预备队居中调度救应。

    杨广此时也打起精神,亲巡将士,对众人说道:“诸将士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

    又下诏曰“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杨广本人派出慰问将士的使者更是络绎不绝。

    整个雁门城中的将士,皆知道城破的后果,今日唯有死战。

    再加上天子丰厚的赏赐和加官进爵的允诺,众人的士气立刻被调动了上来。于是诸将奋勇当先,踊跃杀敌,昼夜抗击攻城的突厥人。突厥人对雁门城发起了无数次猛烈的攻击,皆为守城官兵击败,雁门城才得以在敌军万千兵马的攻击中保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