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九章 焦篱堡之战

    当隋军部队成功渡河之后,便意味着李神符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或许有人能八千破三万,甚至八百破十万,这都有可能,但这个人绝不可能是李神符。
    实际上李神符将所有的军队都集中在河岸阻击隋军渡河,而隋军成功渡河之后,他连一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于是大队渡河的隋军,兵分两路,分别向南、北方向的唐军发动攻击。一路向龙门关方向,一路向韩城方向。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横扫。
    数万虎威卫将士如出海的蛟龙,下山的猛虎一般,摧枯拉朽,将数千阻挡的唐军直接摧毁。
    李神符面对混乱的局面,根本约束不得军队,到最后只得被乱军裹挟着逃回龙门关。
    刘云芳是紧追不舍,勿求全歼李神符部。
    关中之地,从上到下,对黄明远都有一股子反感和警惕。这次进攻关中,黄明远早就做足了迎接挑战的思想准备。
    关中之地,处处城池,一处一处的去打,不知道得打到什么时候,因此最佳选择便是务求在野战中歼灭唐军,最大限度地杀伤唐军的有限力量。
    李神符逃到龙门关,刘云芳也追到城下。
    为了攻城,刘云芳甚至提前打造好了冲车、井栏、云梯等物,通过船只运送到对岸。
    龙门关虽然险要,但李神符本就兵少,且相互混乱,各自溃散。隋军打来之时,也是各自逃命,哪里能守得了城。
    于是隋军一击之下,龙门关便随之告破。
    李神符倒是运气不错,关破之时,夺路而逃,一路往同州而去,连韩城也不顾了。
    而刘云芳先克龙门关,接着回师攻破韩城。
    隋军在关中终于有了一个落脚之处。
    从韩城往南,便是关中平原,一马平川,整个关中,尽在隋军的脚下了。
    从韩城往南,一直到同州城,整个洛水东岸,都很空虚。
    张文远率军在蒲坂虎视眈眈,正对着蒲津关。驻守同州的羽林军统军将军张瑾不得不集中全部的军队,甚至搜刮了各县的兵丁、青壮,全部集中在蒲津关一线和隋军对峙。
    至于北面的郃阳县(尽陕西省合阳县)、澄城县以及新设的河西县(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夏阳村),则都管不了了。
    张瑾便是原大隋右御卫将军,就是那个被宇文述张目叱之,便惶惧而走的张瑾。大业天子在位的后几年,他一直郁郁不得志,李渊占领关中之后,他转身便投降李渊。作为投降李渊级别最高的隋朝官员,张瑾得到了李渊隆重的礼遇,不仅被封为左卫大将军,又统帅关中十二军的羽林军,驻防同州。
    龙门关和韩城失陷的消息传到蒲津关,张瑾大惊。
    虽说他不怎么管北面几县,那是因为他知道有李神符在韩城护住他的侧翼,北面三县出不了问题。
    现在李神符兵败,隋军可以直接长驱直入,将刀子插到他的脖颈下。到时候隋军两面夹攻,他别说守住蒲津关蒲坂,就是能逃回长安都难。
    张瑾很清楚,李神符兵败逃回长安,不一定有事,那是因为人家是李渊的堂弟。可自己若是丢了同州,李渊不杀他十回。
    于是张瑾立刻派孙华率领五千人马前往河西县,堵住隋军。
    他也不指望孙华能得胜,只希望孙华能守住河西县十天半个月的,足够他将此事报给长安朝廷,然后由长安朝廷做出反应。
    毕竟丢了龙门关,使得隋军杀入同州,也不是他的责任。
    到时候他是守是撤,都是长安朝廷说了算,也怪不到他头上。
    张瑾能力或许不强的,但是个聪明人啊。
    可张瑾是算计的挺好,但游戏事情,就是天不遂人愿,谁都没有办法。
    比如,负责堵住隋军的孙华。
    有些人生来就是胆比天大,说得便是孙华这类人。
    孙华,冯翊郡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作为隋末乱世群雄的一员,人家造反,他也跟着造反。
    但在关中这块地方,他一豪侠,也就只能充作人家的棋子了。
    不过孙华运气好,胆子又大,李渊南下关中,他因为离着近,第一个渡河投降,被封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授冯翊太守,赏赐丰厚。不过这只是李渊千金买马首的动作而已,孙华并没有什么实权。
    李渊置关中十二军之后,孙华所部虽没有被改变,但其部也被置于左卫大将军张瑾麾下,驻防同州。
    孙华领命北上之后,一路进抵河西县。
    按照张瑾想的,孙华到了此地,就应该征召壮丁,修墙挖沟,最大限度的加强防御。其实河西县因为是新设立的县,县城远不如郃阳、澄城坚固,但谁让此地离着蒲津关最近呢。
    但孙华没有这样做,他一盗匪,平日里尽干劫掠的事,就是和官军打仗,也是打野战、浪战,什么时候守过城啊。
    此时听闻隋军在向郃阳县进发,他脑袋一热,便准备前去增援郃阳。
    郃阳是孙华的老巢,他虽然投奔李渊,部下也都成了李唐官员,但不少人的家小、产业,尽在郃阳。
    孙华如何能眼看着隋军占领自己的老巢。
    孙华是关中有名的盗匪不假,可的确见识不足。他也和关中隋军交过手,并不畏惧。他还以为河北隋军跟之前冯翊郡的郡兵水平差不多呢。
    孙华一路往郃阳县城赶,可惜并没有赶到县城,便在焦篱堡(今陕西省合阳县东二十五里)遇上了隋军的先锋骑兵。
    关中平原,几乎就是骑兵的天堂。
    王君廓是率军取河西的,没想到遇到了孙华。此时他搂草打兔子,立刻向孙华部发起了攻击。
    孙华也没畏惧,竟然迎头赶上。
    这架势,让对面的王君廓都有些一愣。敢和河北军骑兵对冲的部队,他还真没见过几个。
    这年头,有些人是装傻子,有些人是真傻子。
    隋军骑兵,蜂拥而来,如洪流,如海浪,滚滚而去,迅速将孙华所部给淹没。
    孙华这时候才知道畏惧,早就晚了。
    孙华匪军,在隋军的攻击下,四散逃逸,整个战场,就跟猎人抓兔子一般可笑。而孙华匪军,还不如兔子跑得快。
    孙华一路逃窜,终于没有逃走。
    在焦篱堡南十多里,孙华被追击的隋军流矢射中,身死当场。
    至此,隋末又一股路烟尘,烟消云散。

第五十章 噩耗连连

    刘云芳既破孙华,遂攻克河西、澄城二县,沿黄河南下,兵锋直指蒲津关。
    这可吓坏了位于蒲津关的张瑾。
    蒲津关再是险要,也是防东不防西的。隋军两面夹击,他如何能守。而且整个同州的军队,尽被他调到蒲津关一线,他的大后方空虚。他就是守住蒲津关,可丢了同州城,李渊能饶得了他。
    这时候张瑾真的有弄死孙华的心,就是五千只猪守卫河西县城,隋军也不会这么快打过来啊。他要是早知道孙华这只蠢猪,连一日都挡不住,他怎么可能派遣孙华北上,五千人马,也是兵啊。
    可惜孙华已经提前去见阎王了,否则张瑾非得吐孙华一脸,不过现在他只得一个劲地痛骂孙华的无能了。
    现在孙华死了,一了百了,可惜了张瑾,不得不给孙华收拾这个烂摊子。
    对于张瑾来说,蒲津关指定不能守了。蒲津关再是险要,但若是被隋军团团包围,也是死地。
    张瑾这个人,平日里惜命的很,就不是个能死节的人。
    于是张瑾准备撤退到同州城,等待李渊的救援。同州城依靠洛水,通过白渠和沮水、泾水相连,一旦城池不可守,他还可以从水路撤退。
    张瑾定计之后,也不耽搁,立刻率领羽林卫撤退。
    当然他也不是彻底放弃蒲津关,而是命令副将张德政率领孙华余部继续屯驻在此,阻挡隋军。
    这年头,当领导的,坑的就是部下。
    张德政是东平郡人,也是参加过晋阳起兵的老人,可他无论身份、地位都没法与张瑾比,他是李渊往羽林军中掺的一颗钉子,但却被张瑾排挤的没什么实权。
    张瑾撤退之后,刘云芳很快赶到蒲津关。
    刘云芳原计划是将张瑾包围在蒲津关中,彻底消灭,没想到张瑾跑得这么快,他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追上。
    此时位于蒲坂的张文远也统帅右屯卫和河东郡兵,开始向蒲坂发起攻击。
    此时负责留守蒲津关的张德政心里苦啊。
    不是说天命在李渊吗?这他娘的是什么天命。
    张文远率数万大军从蒲坂渡口渡河,蒲津关的唐军根本难以抵挡。
    张德政眼看城外如山如海的隋军,最后一咬牙,选择投降了隋军。他本就是张瑾抛出的替死鬼,难道还指望他能忠诚于李唐吗?
    张德政麾下部队,尽是孙华的旧部。这些人四面劫掠惯了,哪里打过这般血战。
    因此尽从张德政投降。
    隋军不战而破蒲津关。
    张文远占领蒲津关后,隋军东线、北线、东北线三路大军的联络终于打通。
    ······
    自浅水原之战后,本以为再多的打击,都在李渊的承受范围之内,可李建成兵败永丰仓,困守孤城的消息,还是让李渊倒吸一口凉气,差点噎过去。
    李建成之败,标志着李唐经营多时的渭南防线,彻底崩溃,其影响可想而知。李唐的兵力都集中在四面,内部极其空虚,从永丰仓到长安,几乎是不设防。
    若是隋军愿意,前锋骑兵,五日之内,可直抵长安城下。
    李渊可以想象,到了那一日,都不用隋军出手,他就要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了。关陇世家大族再是厌恶黄明远,也不会和自己一起死。他们只会砍下自己的头颅,匍匐在新主子面前求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李渊还没从永丰仓之败的事情中缓过来,龙门之战的败绩,又传到李渊的耳朵里。
    一场又一场的打击,瞬间让李渊苍老了十多岁。
    这个时空的李渊,再也没有心情愉快地造人了。或许这是人民之幸,毕竟李渊后来生的这些子女,李元昌、李凤、李元婴、房陵公主、丹阳公主、安定公主等等,都是人渣、荡妇。整个唐朝宗室之中,没几个好人,就是从这群人开始的。
    一个龙门关,还要不了李渊的命。可其中引申的含义,就真要命了。永丰仓之战,还能说明是河北隋军打的防守反击,而龙门之战,就是隋军主动进攻出击了。
    先是永丰仓,再是龙门,这难道意味着隋军要大举进攻关中了。
    李渊有些不明白,黄明远不是病入膏肓,整个河北也已经乱作一团了吗?隋军怎么敢?隋军怎么敢啊?
    西秦这只恶狼,尚未击退,又来了黄明远这只猛虎。关中形势,已危如累卵矣。
    李渊第一次感觉,天命真的不在自己这里。
    否则,老天怎么不庇佑自己了。
    李渊很清楚,龙门既失,与之一线的蒲津关恐将不保。隋军接下来,目标就是同州。
    同州南望渭南,西连渭北。其地若失,无论是渭北的李神通还是渭南的李建成,都将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所以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增援同州。
    这次增援主帅的人选,李渊第一时间便想到还在府上戴罪的李世民。
    虽说李世民在浅水原打了败仗,但李渊很清楚,此战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次子身上。面对薛举,李世民应对的已经很出色了,可惜时运不在自己这边。
    以李世民为主帅,无论是能力还是忠诚度,李渊都很放心。
    可惜李渊有些一厢情愿了。
    李渊刚跟几个重臣一提此事,窦威便站出来反对。
    李世民刚刚打了败仗,再引大军出战,必然人心浮动,军心不符。一旦再败,后果难以预料。不能因为李世民的身份,就一再乱命。
    其他几人,也不太看好李世民。
    没有战功的李世民,什么也不是。
    而且李世民因为在黄明远身边多时,受黄明远影响很重。总认为关中应该向河北那样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焕发生机。
    这当然会引得关陇贵族的不满。
    所以李世民是个彻彻底底的异端,要不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儿子,早就被人给弄死了。
    看到这场面,李渊和李世民的心同时凉了半截。
    李世民是哀叹自己少了一个领兵出征复起的机会,而李渊则是叹息,若是不用李世民,还有谁可用。
    这支部队,交给别人李渊不放心,交给自己人,可没人合适。
    李渊有些发愁,实在不行,只得从蓝田将堂弟李孝基给调来了。

第四十八章 龙门渡河

    唐军东线战场,威胁最大的不是潼关,不是同州,更不是蓝田,而是并不起眼的龙门关。
    在后世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与陕西省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便是大名鼎鼎的黄河龙门。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
    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两岸均悬崖断壁,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唯“神龙”可越。
    龙门之地,在山西的一侧是龙门县,在陕西的一侧是龙门关,大河两侧群山,谓之龙门山。
    龙门之地,自古为晋、陕交通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初李渊南下,被屈突通的主力挡在蒲坂,就是从龙门渡河,杀入关中的。
    李渊当初亲从此地过河,自然是知晓龙门的重要性。因此定鼎关中之后,便派遣堂弟李神符率领八千精锐屯于此地。
    唐军拥龙门天险,又有龙门关依靠,八千精锐,可挡十万大军。
    李神符是李神通的亲弟弟,素来谨慎,李唐入关中后赐封安吉郡公,也是李氏家族的一员重将。他来到龙门之后,便依靠龙门山、龙门关和南面的韩城县构建防线,务求将隋军挡在黄河以东。
    黄明远做出向关中进军的决定之后,便命令虎威卫总管刘云芳西进龙门,择机渡河。
    隋军入关中的第一仗,就从龙门打起。
    刘云芳常在河东,对龙门地形很是了解。
    龙门渡口,大河之水跨度数十丈。且目前季节是丰水期,黄涛滚滚,水流湍急,一泻千里。非得大船不能渡河。
    这倒是难不倒刘云芳。
    汾水从龙门县汇入黄河,这大半年的时间,刘云芳一直在龙门造船,得大船上百艘,一次性可渡上万人。三万大军,一日便可渡河。
    刘云芳很自信,一旦虎威卫顺利渡河,对面的唐军绝不可挡。
    不过想渡河很难。
    黄河虽然很长,但因为黄河的特点,河水湍急,河流漩涡极多,河岸淤积,适合大规模渡河的地点并不多。
    而这些地点,李神符都派遣军队就地防守,又修建了大量的滩涂、河岸阵地,日夜驻防,河岸之上,广布床弩、投石器,以为屏障。
    李神符又在河岸后方,修建了三个营帐,各置兵千余。一旦哪处阵地有隋军渡河,这些军队便就近赶去支援。
    如此严密的防守,隋军若是强渡,必会造成极大的伤亡。
    实际上当初李唐若不是占了冬天的便宜,踏冰过河,也未必可以这么顺利进入关中。
    当然刘云芳也可以从北面绕道,但无论是晋西还是陕北,皆是交通不便,物资转运也极其困难,对于利在速战的隋军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于是刘云芳想了一个好办法。
    既然唐军兵少,而隋军兵多,则尽可能的发挥隋军兵多的优势。
    唐军布置的防御很紧密,几乎没什么缺陷。但越是如此,越导致一个问题,想要处处妥帖,就会使得兵力被摊薄开来。李神符既要防御龙门关和韩城,又要防御各处渡口,还设置了三个支援大营,这样均摊下来,每处渡口的唐军,根本没多少人。谷
    唐军需守住七个渡口的全部,而隋军只要有一处成功渡河,此战便胜了。
    于是刘云芳将百余艘大船一分为七,分别布置到七处可供渡口的滩涂之地。这百余艘大船,只有一少半上面布置了渡河的士兵,还尽在船队后面。而前面的船只之上,则尽置了投石器、床弩等利器。
    等到战役开始,刘云芳一声令下,七处船队同时向对岸的唐军发起攻击。果然唐军在对岸有所防备,立刻进行还击。
    隋军七处船队,每处有十几艘大船,还有十多艘小船。这些有投石机和床弩的大船,到了近河对岸的地方,也不组织登岸,就和对方进行对击。打了半个时辰,这些船只就退回去,半个时辰之后,再次返回,如此来回两三次,弄得对岸的唐军又是狼狈,又是困惑。
    到了下午,隋军再次发动攻击,这次有三处渡口的渡河士兵跟着一起发动攻击。
    这时闻得消息的李神符大吃一惊,终于弄明白隋军的意图。隋军如此反复的冲击唐军阵地却不抢滩登陆,就是耗费他们的兵力,同时逼他将手中军队平分在各地。这样每处阵地有兵不到千人。
    等自己平分军队之后,隋军再趁机抢滩登陆。
    李神符知道自己不能再过分的分薄兵力,否则他处处设防,处处防不住。于是他从另外四处没有隋军渡河的渡口抽调了部分士兵,来集中兵力应对隋军的抢滩登陆。
    对岸的隋军果然拼命。
    大船上装载了大量的投石机、床弩进行掩护,这些隋军就用小船登陆。
    黄河之上,飞石、箭矢密布,不少强渡的小船被击中,甚至被击沉,但这些隋军却是拼命向前,不退一步。
    为了迎敌,李神符甚至将韩城和龙门关的驻军调出迎敌。
    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到了傍晚,在一处之前没怎么战斗的渡口,刘云芳早就集中起来的五千精锐,正准备渡河。
    这就是兵力充足的优势。刘云芳兵力是李神符的四倍,他自是可以从容的跟李神符拼消耗。
    对岸的唐军被抽调了一半,不过三四百人。
    而隋军一声令下,二十多条大船和数十条小船,一起向河对岸发起攻击。
    今天双方打了一日,都伤亡惨重,也精疲力尽。而隋军这五千士兵,却是早就已经养精蓄锐,枕戈待发。
    于是众人很快渡过河去。
    隋军船只太多又太大,唐军根本挡不住。而隋军发起的进攻又将其突然,唐军连求援都不可得。
    其实李神符也无力支援。
    隋军之前三处渡河,李神符还得兼顾其余四处渡口和韩城、龙门关,再怎么分配,每一处不过一千多人,哪有兵力再往这里调。
    高昂的隋字大旗一路高歌猛进,攻破唐军的滩涂阵地。越来越多的隋军沿着前锋部队开辟的道路登岸,并向前突进。
    李神符完了!

第五十一章 不成功,则成仁!

    一众人到最后也没商议出个结果,众人散去,只留下李渊父子。
    李世民突然建议道:“既无人可用,父亲为何不亲自领兵出征?”
    李渊一愣。
    李世民接着说道:“现在关中群狼环伺,人心不稳,不知有多少人准备着拿我们父子的脑袋去西秦、河北换个前程。这个时候,只有兵权握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父亲敢保证一旦兵临城下,窦家一定不会投降。”
    “放肆!”
    李渊下意识地便斥责起李世民,不过李世民并没有在意,他知道父亲的心思,于是继续说道:“外战若败,一旦敌军兵临长安,父亲想逃都逃不掉。可若是父亲领兵在外,即使有所意外,也可最快的做出反应。实在不行,天大地大,尽是我父子可去之处。”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话引起了李渊极大的重视。
    这个时候的李渊,刚定关中,大半年来,步履蹒跚,战战兢兢,尚未失去心中的胆识与锐气。若是历史上武德九年的那个李渊,绝不会听从李世民的建议。
    这时李渊一拍桌案道:“好,就让你我父子二人,在同州和黄明远打上一场。此战若胜,我李唐坐稳关中,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北周,东吞中原,也未可知。此战若败,我父子二人同亡,绝不让他黄明远小觑了我李家。”
    李世民忙说道:“此战父亲可去,儿子不可去。”
    李渊一愣,忙问缘由。
    李世民乃说道:“儿子想去岐州。”
    李渊立刻明白了次子的意图,于是问道:“你还是想打汉中?”
    李世民点点头。
    “父亲,巴蜀天险,一旦进入川中,我们就有了喘息之机。未虑胜,而先虑败,要早寻退路。若取巴蜀,今我李家即使失了关中,但也可以东取荆襄,北问陇右,和河北、李密三分天下。”
    李渊也不说话,低着头有些沉吟。
    说实话,他虽然同意亲自领兵,但并没有多大的把握战胜隋军。
    有些事情,不是有决心就能做好的。
    南取巴蜀,是条退路,也是最好的退路。
    “只是。”李渊有些疑虑道,“若南取巴蜀,则又要分兵,只恐兵力不足。”
    李唐虽然强征了八万军队,但都是些新兵,里面什么人都有,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这次抵抗外敌,还得靠老兵。
    可浅水原丧士数万,永丰仓城又丧师数万,再加上自己要亲征还要带走不少,哪还有军队给李世民,让他攻打汉中。
    须知河池郡的梁默也是个名将,一旦李世民在散关与隋军陷入僵持,李唐不仅不能入主汉中,还可能途耗兵力。
    李渊,不敢赌啊。
    李世民乃言道:“此战儿子只要两万新军,以为辅兵,然后率领岐州的平道军南下。”
    李渊一惊,靠着平道军,就是再加上李世民的本部,不过一万多人。而汉中除了依仗天险,隋军至少也得有两万多人。以这点兵力,攻打汉中,可不敢想象。
    李渊眼看儿子脸色坚毅,本想说的质疑没有说出,而是问道:“此战,有多大把握?。”
    李世民看着父亲,硬硬地吐出六个字。
    “不成功,则成仁!”
    ······
    七月十二日,李渊以尚书左仆射裴寂、族弟李孝基、内史令萧瑀、礼部尚书李纲、族弟李幼良、女婿兵部侍郎赵慈景、黄门侍郎武士彟七人为留守,自引大军东援同州。
    为了这次出征,李渊做了充足的准备。
    留守七人,都是心腹,且皆不是关陇大族之人。至于长安的兵权,也掌握在族弟李孝基、李幼良和女婿赵慈景三人手中。
    而长安的不稳定因素,义宁天子,内史令窦威,刑部尚书萧造,户部尚书窦琎等人,则被李渊尽数调入军中,带在身边。
    为了击败隋军,李渊这次把看家的家底都拿出来了。
    先是派侄子李琛率军五千,屯兵华阴,挡住隋军西进的道路。又命族侄李瑊代替李孝基镇守蓝田,同时将李孝基主力尽调入长安,只留五千人马屯守蓝田县。
    又调位于蒲城的冯少师渡过洛水,首先支援同州。
    现在同州北面尽失,也不必担心黄明征会从蒲城杀入同州了。
    又命折威军军统军将军杨屯南下进驻关中。今薛举既死,西北的压力抖减。窦抗镇守豳州城,也能有个喘息。今调杨屯南下,既充实了长安兵力,也削减了窦抗的实力。
    又调骑官军统军将军长孙顺德南下岐州,归李世民指挥。
    李世民虽说得壮烈,但李渊也知道,攻破汉中,没那么容易,他不能这么坑自己的儿子。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旧部,二人关系也很好,调给他,李世民用着也顺手。
    至于将折威军、骑官军从窦抗手下调走窦抗会怎么想,李渊就顾不得了。
    反正他也没让窦抗将西秦军队赶出泾州。
    听说窦轨也逃回了豳州,窦抗手中还有三四万人马,足以守御豳州城。这个关键时候,让窦抗手中有太多兵马,对李家、对窦抗,都不好。
    调度完各处兵马,李渊才亲自率十几万大军出击。
    说是有十多万大军,都是唬人的部队。
    出征的十多万军队里面光是新军就有六万人。李世民从里面甄选出能用之兵,不过两万,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之辈了。
    而剩下的老兵,只有两万多元从禁军和王纩的鼓旗军,不到四万人,这就是李渊能动用的总兵力。
    当初李渊一手建立的十多万元从禁军,皆是以太原之兵为骨干发展的。可是这两年,李建成东征潼关带走一部分,李世民支援泾州时柴绍和唐俭带走万余人,窦抗支援豳州时李叔良又带走六千余人,再加上留守长安的数千人,也就剩这两万多人了。
    四万老兵,六万新军,面对七八万河北军精锐,这仗怎么看都没有什么胜算。
    李渊出征之日,尽管他已经极力让人粉饰太平,使长安百姓,尽保持信心,可是七月时节,却风起萧瑟,竟然有种悲凉的感觉,真是让人心中泛起一阵的寒意啊。

第五十二章 兵入汉中(上)

    八百里秦岭,横亘关汉,山峦起伏,千崖竞秀。其巍峨山岳,宛如利斧,将整个南、北大地一刀切开,分成两个世界。
    秦岭之中,山高坡陡,谷深流急,断绝南北,为天下之大阻。
    秦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从关中往汉中、山南之地,自西向东,共有五条道路可行,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蓝武道。
    其中蓝武道通荆襄,途中又有小道,可至金、商。而其余四道,均是通往汉中。
    李世民要想进军关中,打通连接巴蜀的道路,除非另修一条栈道,否则便只能从这四条道路想办法。
    很快李世民便放弃了后面三条路,选择了走陈仓道。倒不是陈仓道比另外三条道更便捷,而是褒斜、傥骆、子午三道,都只连接汉中平原,且年久失修,艰险难行。要从这三条道走,需要越过漫长的山谷,再攻打汉中诸县,难度实在太大。
    尤其是子午道,艰险难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走陈仓道,只要攻破散关和梁泉,便可以绕过汉中平原,从兴州(略阳)境内的陈平道至后世的宁强大安驿接金牛道入川。虽然道路也难走,但金牛道这一段终归是控制在李唐手中,还有其堂兄李孝恭率军接应,比另外三道要好走的多。
    李孝恭也是有本事,孤身如巴蜀,招降数州,今屯数千兵马于兴州,相当于在梁默、焦方威二人背后插上一把刀子。
    梁、焦二人屡次出击,皆没有攻破兴州。
    二人在关陇世家的肚子里,势不在二人手中,虽有兵马,但也难以折腾起来。
    从陈仓到散关,不过四十里,尽在咫尺。
    梁默也在此吞集重兵,堵塞道路。
    左御卫拥兵两万多人,但跟关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梁默得到李世民在陈仓屯兵的消息,对散关也不是很放心,亲自领兵前来此地支援。
    散关群山叠嶂,古木蓊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梁默在此屯兵一万五千人,尽是精锐。以散关的险要,就是来十万人马,也未必能破关。
    梁默知道,李世民也知道。
    所以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以力破关。
    这年头,多少名师大将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中。
    若是别的军队,李世民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梁默的军中,就另当别论。
    首先梁默军中,尽是关陇子弟兵。关陇各家,相互联姻,打断骨头连着筋,相互的关系,自己都不一定能捋顺。
    关陇子弟兵,一思乡,二念旧。
    梁默撤退到河池之后,李唐不断地派人拉拢军中将领、士兵,分化瓦解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若不是西秦、河北军连续进攻关中,用不了一两年,这支军队,怕是就要不战而降了。
    李世民率军来到关前,像模像样地打造攻城器具,做着攻城前的准备。
    而实际上,李世民则命人携带金银财宝,秘密潜入关中,去结联左御卫的将领。左御卫军中,有不少李唐长期联系的将领,现在是到了他们立功的时候。
    此时西秦和河北大举进攻关中,李唐政权已经是岌岌可危。可这些事情,位于河池郡的左御卫可是不清楚。
    在不少人心中,李唐就是悬在他们头顶上的一把刀,待在河池,注定是没前途的。
    这种结果,就像四九年哭着喊着想加入果军一般。
    元弘善,左御卫中一个鹰扬郎将。
    与众人一般,他也是出身关陇的一个世家子弟,严格来说,还是皇室后裔。他年轻,勇猛,狡黠,敢战,在军中很得梁默信任。
    这天晚上,他的帐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李义余,李孝常的儿子,因为其父献永丰仓的功劳,被封为紫金光禄大夫。他和元弘善是表兄弟,这次前来元弘善的营中,就是为了说降于他。
    “表弟此来,所为何事?”
    元弘善之前其实和李唐有过不少的接触,只是双方的生意一直没有谈妥。元弘善狡黠的很,素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李义余便言道:“今日前来,还是为表兄投奔长安之事。这些日子,表兄屡屡推脱,秦公很不高兴,特命我前来,表兄到底还要不要反正。今秦公已经准备要大举入汉中,若是表兄还犹豫不定,错过了这个良机,恐以后要后悔莫及。”
    面对李义余的威胁,元弘善一脸无奈地说道:“我当然要投降秦公,可秦公让我做的,打开城门,刺杀梁默,我实在做不到啊。你也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鹰扬郎将,哪有影响大局的本事?”
    李义余并不为元弘善的诉苦所打动。
    “表兄,你要清楚,若是秦公指望你战后再投降,还能许你一州都督的高位?有多大的功劳,得多高的赏,表兄以为,这一州都督是烂大街的官职不成。”
    李世民给元弘善许了一个凤州(河池郡)都督的职务,也算是下了本钱。
    “可是。”
    眼看元弘善还要推诿,李义余终于不高兴了,他觉得自己这位表兄有些不识抬举。
    于是李义余一甩袖子,就要离开。
    “表兄实在不愿意,我也不强迫表兄,自去找别人便是。表兄可不要怪我不挂念自家人。”
    “别,别,别。”
    元弘善立刻急了,就要阻拦。
    李义余知道元弘善不敢谈崩,心中不由有些轻视。他捏着元弘善的命脉,就是这么牛气。
    “表兄还有何言?”
    元弘善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控制城门的,皆是梁默的心腹,这无论是打开城门,还是刺杀梁默,都不是易事。我希望向表弟借一样东西,以取信梁默,才好方便行事。”
    李义余眼看表兄小心翼翼的样子,实在是让人看不上。
    这表兄就是不爽气。
    于是李义余大喇喇地说得:“表兄要借什么?”
    忽然元弘善眼中凶光一露,随手抽出腰间的横刀,直接扫过李义余的咽喉。李义余突然受击,抱着喷血的喉咙,满眼不敢置信地倒下。
    这时元弘善才冷笑道“表弟,我要借你头颅一用。”

第五十三章 兵入汉中(中)

    杀了李义余,元弘善就提着他的脑袋去见梁默了。
    对于这个小表弟,元弘善一百个看不上,不靠着你那个背君反主的爹,你有脸在我这里耀武扬威。
    元弘善早就想对李义余动手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当然元弘善也不担心会因此得罪了李孝常。李义余的尸体被他埋到了宅中,李义余本人将会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旁人只会认为是在潜入城中的路上出了事,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来到梁默这里,梁默尚未休息。
    元弘善求见,梁默的亲兵将他放了进去。
    梁默看到元弘善提的人头,有些吃惊,忙问道:“元郎将,此何人首级也?”
    元弘善赶忙说道:“此乃反贼李孝常之子李义余,今夜李世民派其来说降末将,被我杀了,这是李世民给末将的信,这还有李义余给末将带的礼单。”
    说着赶紧把信和礼单递给梁默。
    梁默没有看信,而是问道:“元郎将,据我所知,李孝常应该是你的亲舅舅吧,这李义余当是你的表弟,你怎么把自己的表弟给杀了?”
    元弘善立刻跪下言道:“昔日李孝常是末将舅父,可他背弃大隋,投靠李渊之后,便是末将的仇人。国家面前,只有敌我,没有甥舅。今李义余来劝降末将,是看轻了末将的气节,末将愿杀其使,以表忠贞,誓不与李逆两立。”
    “好!元郎将之言,壮矣!”
    梁默这个人,比较冲动,也是个性情中人。
    梁默打开李世民的信,粗粗一观。信倒是没有问题,也没有涂改的痕迹。不过梁默有些震惊李世民的大气,一个都督,说给就给。
    看完信,又打开礼单,什么东海夜明珠,西域于阗玉,漠北赤狐皮,南海珊瑚树,皆是豪奢的紧。连梁默都不由得叹道,这李逆真是大方啊!。
    梁默将信收了起来,然后又将礼单递给了元弘善。
    “既然李世民送都送来了,你就收着吧。”
    “末将不敢!”
    “没什么不敢的。”梁默道,“你能不徇私情,忠诚于天子和社稷,这很好。我也借花献佛,将这些东西都赏给你了。”
    说到这,梁默又想到什么,便接着说道:“拿你交上来的东西赏你,旁人知道了,岂不是笑我吝啬。既然李世民都能不眨眼地封你一个凤州都督,我虽没他那个权力,但也任命你我虎牙郎将,就领着之前李同本那一部吧。”
    李同本之前是元弘善的上官,后来因为密谋投降李唐而被处死。
    元弘善谢恩而退。
    送走元弘善,梁默还有些感慨,军中像元弘善这般的忠义之人,已经不多了。
    这时梁默的军中长史郭行方,见之劝道:“这些日子,元弘善营中常有陌生人出入,他这两日若不来,我便要禀报大将军,将他调换一个位置了。今其虽斩杀李唐使节,但亦不能完全洗脱其人嫌疑,大将军对其委以重任,有些着急了,至少也得对其再观察一段时间。”
    梁默对此不以为然。
    “长史多虑矣,元弘善能斩杀李义余,可见其忠诚。李孝常是李逆重臣,若元弘善归唐,李孝常能容他,所以他今日是自绝后路矣。元弘善先做了表率,我也不能让人寒心不是。”
    郭行方却是仍疑虑道:“可此人能斩杀亲眷,足见其狠辣。”
    梁默摆摆手道:“我不在乎他是否狠辣,真正的猛士,必然有真正的狠心。只要他能拼命抗敌,我就用他。”
    此事之后,李世民再次率军向散关发起攻击。
    而且此次的攻击一反往常的试探,直接上来就是猛烈攻击。
    元弘善作为军中大将,果不负梁默的众望,面对唐军,他拼死作战,几次带队击退李唐的攻击,杀敌甚多。
    梁默看在眼中,对元弘善更加信任。
    之后负责把守城门的成仁重部伤亡很大,梁默便命令元弘善率部替换下成仁重部。于是元弘善控制了散关的城门。
    郭行方虽对此存疑,但拗不过梁默。
    梁默也有自己的心思。他知道军中人心混乱,不少人都想着投奔李唐。稍有不慎,左御卫数万人马便会直接崩溃。
    越是这个时候,越得将众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元弘善是个典型,他要让众人明白,只要拼命,他不会亏待众人。
    元弘善负责关门防御之后,也不负众望,更加的卖力。
    又过了两日,唐军攻势减缓,可在这天夜里,李世民突然向散关发起攻击。唐军这波攻击的态势很猛,散关之下,人山人海,尽是不要命的敢死队,一波一波如海浪一般往关上冲。
    这本是该拼命的时候,元弘善却约束部队,使众人保守应战,步步退却。
    于是很快隋军不敌,散关防线,岌岌可危。
    听到这个消息的梁默大惊,他不顾其他部队尚未到达,便亲自带着亲兵赶往北关城墙上支援元弘善。
    可到了城墙之上,梁默却发现元弘善部稀稀拉拉,根本没有几个人。
    梁默有些诧异,但唐军就在眼前,他也顾不得这么多。
    众人在城墙上一阵快行,就在这时,城门楼子里,突然一群持弩的士兵冲出来,对着梁默一行就是一阵箭雨。
    梁默虽然着甲,但因为在前面,没有士兵防护,立刻就被射成刺猬。大部分的箭没什么伤害,可其中一支大黄弩射出的箭却穿透了盔甲,射入梁默右胸肺中。
    梁默立刻倒地,口中不断地涌出鲜血。
    这群人来的快,去的也快,眼看梁默倒地,立刻散入乱军之中。
    城墙上的左御卫士兵,本就心思动荡,眼看主帅梁默身死,立刻哄散看来,各自逃溃了。
    此时城下的散关关门,也已经被元弘善给打开。
    李唐军队,一拥而入。
    元弘善带着亲兵杀上关墙时,梁默还没有死,被几个亲兵护着,勉强剩下一口气。
    待看到元弘善已经变了盔甲样式,打着李唐的旗帜,他终于知道自己的信错了人。
    “逆贼,汝不得好死!”
    梁默怒急攻心,一口鲜血喷出。这个当初在吐谷浑纵横千里,绝域轻骑追斩吐谷浑可汗的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第五十四章 兵入汉中(下)

    梁默身死,实际上便意味着左御卫军的崩溃。这支心思混乱的军队,能坚持到现在,只是因为有梁默的存在。
    整个大业时代的前六年,将星璀璨,黄明远就是最闪亮的那一颗,可是还有无数的绿叶陪衬,共同组成满天繁星。
    可直到今日,张寿、梁默、独孤览、张定和、荆元恒、周法尚、史祥、王仁恭、宇文成都······这些崛起于仁寿年间,闪亮于大业时代的大隋中生代将领,除了还在黄明远身边的荆元恒,其余诸人,已尽数不在人世了。
    当初的盛世大隋,再也回不去了。
    散关失陷,三军尽溃,只有长史郭行方带领两千多尚忠于梁默的军队逃回梁泉。
    其余梁默麾下大将,诸如成仁重、孙千等众人,眼看形势不对,便尽皆投降了李世民。
    或许这些人早就准备好了投降,只是梁默的存在,使得他们没有机会。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他们的了。
    至于梁默的尸体,李世民让人礼葬在散关外的山上。
    梁默很得军心,现在又是个死人,礼葬之事,也能尽收其部的军心。
    李世民拿下散关之后,并未停歇,只留下部分军队收拢惨剧,自率精锐向南追击。
    李世民很清楚,拿下散关只是第一步,从散关往南,一路尽是险阻,不知道什么地方就能成为天堑。现在趁着梁默身死,河池郡的隋军兵马反应不及时,他要尽可能的往南打。若是等到汉川郡的焦方威前来支援,收拾各处军队,再想突破河池郡,就没那么容易了。
    郭行方一路南逃,被李世民在黄花驿(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北六十里)追上。郭行方一个文人,当然不敌,与李世民之战,又是一阵溃败。
    众人且战且逃,等逃入梁泉县城,只剩下不到千人。
    左御卫两万多人,分为三部。
    主力一万五千余人为梁默统帅,在散关阻击李世民。一路为虎贲郎将刘德裕统帅,约七千余人,镇守顺政郡,阻击南线的李孝恭。
    当初梁默占领河池郡,便顺势取了南面的顺政郡。顺政郡的治所顺政县(今陕西省略阳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往西接沮水道抵汉中,其境内的陈平道还能直接入川。若不是兵力不足,梁默就一路打到川中了。
    李孝恭入蜀之后,为了打通秦川的联络,屯兵金牛道,不断地攻打顺政郡,皆为刘德裕击退。
    最后一路约五千人,被梁默之子梁周和黄明景统帅,镇守河池郡。五千人看似不少,但皆是二线新兵,且分守梁泉县城、两当和留坝,兵力着实紧张。
    郭行方逃回梁泉县城,李世民也随之而来,将梁泉县给团团包围。
    梁默阵亡的消息,震动了梁周和黄明景。
    梁默也算当世名将,占据优势,却这么死在部下手中,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梁默之子梁周当场便想率军出击,找李世民寻仇,黄明景费了一番功夫,才将他劝住。
    当务之急,是左御卫的前途。至于主动出击,无异于自寻死路。
    梁默身死,军中无主,自是要推举一人出来主事。
    梁周虽然是梁默的儿子,但毕竟年纪较轻,性格又比较莽撞。而黄明景虽然身份特殊,但相较于左御卫众人,还是个外人。于是众人推举长史郭行方暂时为军中主帅。
    不过郭行方治政是把好手,但领军差了不少。
    而且散关一战,郭行方有些吓破胆了。束手束脚,畏畏缩缩,尽丢了城外各处要地,让李世民将他们团团困守。谷
    黄明景眼看着态势,实在不成。
    城中守军算上郭行方带回来的,不到四千人,再加上城中青壮,也没多少。
    而且因为梁默的身死,士气低落,军心动荡,实在不好守。
    内外皆不占优势,黄明景便不想再守了。
    虽说丢了梁泉县城,便意味着丢了河池郡。而丢了河池郡,兄长阻唐军于河池的战略便几乎完全落空,接下来麻烦就大了。
    但问题是想守也守不了多久,死守梁泉城,并没有多大意义。其结果不过是多坚持个三五日,然后被李世民歼灭。
    反倒不如保全兵力,撤往汉川郡,再做打算。
    这也算是兄长说的及时止损吧。
    有了这个想法,黄明景立刻去找郭行方商议。黄明景虽然只是一个临时委任的河池郡丞,但因为是卫公之弟,在众人面前,话语权极高。
    不管怎么说,黄明景也相当于监军了。
    郭行方当然想撤,他一天也不想在河池郡待着。能逃到汉川郡这般安全之地,他是求之不得。
    但梁周却不愿意撤退。
    河池郡是他爹的心血,他怎么甘心白白舍弃,至死都在为之奋战,他怎么甘心就此放弃。现在撤退是容易,但再想回来就难了。
    梁周作为梁默之子,他不想撤,众人还真不好强行。
    然而两天之后,南面的顺政郡传来消息。驻守顺政郡的虎贲郎将刘德裕听闻梁默阵亡之后,便开城向李孝恭投降。
    梁周听后,几乎说不出话来。
    刘德裕是梁默的亲信,梁默对其恩重如山,委以重任,他在军中相当于二号人物,可现在连他都降了。
    “小将军,连刘德裕都降了,可想而知,军中到底有多少心向李逆的人。再留在梁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拿咱们的人头,去向李世民换前程。”
    梁周虽然不愿意相信,但知道黄明景说得对。
    “一切尽由黄郡丞处置吧。”
    得知刘德裕投降的第二日,黄明景和郭行方便带着城中的军队,进行突围。
    这一次众人只携带了武器装备和三天的口粮,丢弃了所有的瓶瓶罐罐,只为尽快突围至汉川郡。
    李世民长途奔袭,还要防备南面的顺政郡,兵力并不足。
    于是左御卫军队集中力量,一击之下,突围而出。李世民追之不及,竟然让左御卫军向西东而去。
    李世民派遣大将慕容孝干追击,为黄明景在留凤关设伏,斩首千余。慕容孝干败退回梁泉,而黄明景则率领左御卫军残部,赶至留坝关驻守。

第五十五章 东进灵州(一)

    国使翻翻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陇山以西,是为陇右,也叫陇西。
    狭义的陇右,是从陇山到黄河和青海湖;而广义的陇右,则是从陇山直到唐军所能到达的地方。
    唐朝陇右道最大时,一直到现在的伊朗。
    这个时代的陇右,可不是后世经济较为落后的甘肃,而是一片胜地沃土,不亚于什么关中、巴蜀、淮南。
    天宝年间记载,“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陇右之地,西通西域,东连关中,乃是天下交通之要冲,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里除了单纯的粮食产业不怎么发达,经济作物和商业皆居天下前列,有些类似于后世的闽浙一般。
    当然陇西之人,为将为相,为商为匪,就是没多少人会为农。
    薛举也是尽占据陇右之后,才有底气跟李渊叫板的。
    平定吐谷浑的黄明辽一直在武威郡屯兵,对东面的薛举虎视眈眈。只不过薛举实力太强,大隋又希望祸水东引,引薛举和李唐决战,黄明辽才一直待在河西没有动。
    平定吐谷浑之后,黄明辽便命人在土楼山下筑城。
    这里是之前的西都城,只是后来为吐谷浑占领之后便荒废了。此地为水草最肥美的湟中地区的核心,长谷川水、湟水、牛心川水在此交界,交通便利,位置特殊。向北经长宁谷地直通河西,向东经湟水直通金城,向南经石堡深入西海腹地,乃兵家必争之地。
    黄明离在此修筑新城,以为西海都护府的新中心。
    西海之地,宜德城太往西,西平郡治湟水县又太往东,新修之城则位于靠中心的地方,最为合适。
    新城修建完成之后,黄明远特意赐名为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
    大业十二年五月,黄明远下令建神武卫,以黄明辽为总管,尉迟恭、段纶二人为副总管。
    新建的神武卫,成为大隋在河西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野战军。
    这支部队以黄明辽从西域带来的七千人为精锐,又调入了盖援的四千河西士兵,陈聚的两千九原骑兵,尉迟恭的两千河西剿匪兵,西突厥人两千,共计一万七千余人。
    黄明辽从阙度设那里征调的两千人马,直接交给史大奈指挥,往后就不会再还给阙度设了。
    或许用不了多少年,这万余突厥人的部落,也会完全融入汉家之中。
    当然除了神武卫的一万七千人,黄明辽麾下还有浑汪的三千浑部骑兵和同罗朵儿麾下的两千同罗部骑兵两部,以及四千多吐谷浑降兵。
    浑部素来恭谨,是大隋安抚周边民族的样版,地位比较特殊。且其军作为征召兵马,一时也不好吞并。
    至于同罗朵儿的两千同罗骑兵,则是黄明辽不敢吞并。他权利再大,也不敢将同罗部的军队收为正规军。
    至于四千多吐谷浑降兵,则属于消耗品,尚没有编入神武卫的资格。
    五月十日,也就是薛举向李唐的原州发起攻击的同时。黄明辽率领两万六千人马,从会宁县沿着黄河东进,攻打李唐的灵州。谷
    虽说薛举的金城郡就在咫尺,但黄明辽为了防止影响到隋军的决战,还真没法出击。
    灵州便是灵武郡,是李唐孤悬在西北的一个州。
    灵州素来是关陇世家的自留地,杨广在位这么多年,也没能从关陇手中将其夺走。李渊一造反,灵州立刻便选择了投降李唐。
    不过后来的局势发展太过迅速,李唐被隋军和西秦从四面卡住脖子,灵州也就只剩下原州一条道和关中勾连,成了一座孤州。
    灵州刺史乃是梁礼,出身安定梁氏,手中握有军队两万多人,实力强劲。
    本来孤悬在外,长安小朝廷一心只管四面敌军,根本无力干涉灵州政事的情况,梁礼还挺得意。
    在灵州他就是土皇帝。
    可谁知道画风突变,薛举竟然一举攻破了他之前数次无法击破的原州,完全切断了灵州与长安的联系,这可让梁礼难受了。
    梁礼是想当土皇帝不假的,但却不是想当皇帝。西北边陲诸地,人口稀少,驻军素来需要中央的粮食支援,断了灵州和长安的交通线,物资就完全运不来了。
    于是梁礼立刻亲率军队支援原州,企图重新打通灵州到长安的交通线。
    可惜薛举早有防备。
    薛举大将常仲兴率领骑兵在萧关里伏击梁礼,大破其部,斩首两千余人,梁礼狼狈逃回了灵州。
    此战使得梁礼张皇失措,再也不敢贸然南下了。
    之后薛举又派遣使者前来招降,梁礼虽然拒绝但,却是已经有了旁的心思。虽说大家同为关陇家族,投靠李渊最为合适,奈何李渊不争气,谁也不会跟他一起殉葬。
    梁礼犹犹豫豫,还没有做出决定,黄明辽已经率军杀到。
    从会宁顺着黄河,一路向东,很快进抵峡石(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南黄河岸青铜峡)。
    灵州南面虽大,但并无什么城池,尽是荒原,多为羌胡占据,位于丰安县(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南)的峡石才是灵州真正的南大门。
    峡石“居山河聚会之处,雄灵武锁匙之要”,梁礼也知晓此地的重要性,在此布置了重兵,命族弟梁玄栗率领五千人马在此屯扎。
    梁玄栗便是前刑部尚书梁毗之子,曾担任过虎贲郎将,后来投奔梁礼,被委以重任,是为灵州第一将。
    梁玄栗在峡石守得严丝合缝,隋军不能过。
    于是黄明辽命令陈聚率领骑兵部队从黄河以西,绕道贺兰山出击。而黄明辽则统帅主力,向东回旋。
    黄明辽很清楚,自己手中的兵力不足,且多是骑兵,一味攻城,不仅旷日持久,还是以短击长,疏为不智。
    所以黄明辽准备利用整个灵州草原东面开阔的特点,进行一场迂回运动战。
    为了方便对灵州进行威压,黄明辽又命令位于弘化郡的白伏愿、梁洛仁向西出击。二人屯驻弘化郡这么长时间,也是时候挪挪地方了。

第五十六章 东进灵州(二)

    灵州,九曲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东临黄土高原,倚黄河而枕贺兰,从来都是一个防外内不防内的城市。
    黄明辽从东面迂回进灵州腹地,立刻就打开了新的天地。
    黄明辽麾下军队,一多半都是纵横沙漠、雪原的铁骑,无论是坚韧性还是战斗力,都不是灵州兵可比的。
    隋军渡过安乐川,直击回乐县城,立刻便要了梁礼的老命了。
    灵州六县,均是依黄河而建,城池较为集中。而各县的土地基本上以黄河为中心向外扩散。
    也就是说,各县附属的草场、耕地均在外侧,没有城池防御。
    河西三县还好一些,毕竟有贺兰山和黄河为屏障,但东面的回乐县,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隋军肆虐了。
    隋军骑兵众多,往来驰奔,很快就封锁了整个灵州东面的道路。而且现在是五月,正是收获夏粮的季节。
    这些满载着一冬期盼的粮食,尽落入隋人的囊中。
    梁礼眼看如此不行,任由隋军四面出击,实在是太伤士气。而且边疆州县,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像灵州、丰州这样的地方,很多时候要靠中央政府支援。
    这两年中央政府也管不了灵州,自是支援也没了,一切只能靠自己。
    而梁礼为了维持统治,又一直维持着近三万人的常备军。灵州的军队,可不是普通的军队,马匹数量要远超内地。
    这年头,马比人金贵的多。
    若是失了这季夏粮,灵州三万军队,数十万百姓,这个冬天绝对熬不过去。
    隋军不仅抢收他们的夏粮,还限制灵州的百姓出城。灵州的老百姓,想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干田地里的活。
    老百姓这夏粮收不了,秋粮也没法种,灵州城只能干看着等死了。
    若是指望着长安朝廷救援,那纯属是想太多了,现在的长安朝廷,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
    灵州城内,一片哀声。
    梁礼忿忿不平,黄明辽这是要逼死他啊。
    没有办法,隋军抓住他的命脉,他想不出击都不行。
    必须要限制隋军骑兵的嚣张之势,将粮食从隋军手中夺过来。
    于是梁礼派遣灵州骑兵尽出,追击四面活动的河西骑兵,即使不能将其歼灭,也要将其击溃、驱离。
    果然这些灵州骑兵行动迅捷,从城中向四面八方的河西骑兵发动攻击。
    本来这是一个痛击灵州骑兵的好机会,不过黄明辽却严令诸部,不得与灵州军浪战,一旦遭遇灵州骑兵攻击,立刻撤退。等灵州骑兵撤退之后,再回返任务区。
    众将不解,黄明辽也不解释。
    之后灵州城外便发生了有趣的一幕。
    灵州骑兵不断的四面出击,而黄明辽所部骑兵则与对方兜圈子。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黄明辽麾下的军队,多有胡骑,控骑技术可不是丰州灵州士兵可比的。所以灵州军不断来来回回的折腾,疲于拼命,却始终追不上河西骑兵的步伐。而且每每过于分散,还有被对方围歼的可能。
    这样打了数日,尽管神武卫将士收着他,可灵州也损失了近**百骑兵,而关键是灵州根本没有改变之前的局面。
    这么大的损失,着实心疼坏了梁礼。
    要知道整个灵州的骑兵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千骑,损失**百骑,约占灵州骑兵五分之一的数量,可谓是伤筋动骨了。
    灵州军损失这么大,再奉命出击的骑兵,都有些畏惧了。任谁见到敌军这么诡异的打法,只见损失不见战果,也会害怕。
    等到后来,再派遣军队出城,竟然有人打死也不去。
    整个城中的军队,也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梁礼知道,任凭事情这么发展下去,绝对不行。兵民之心皆丧,都不用等冬天来临,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选择拿自己脑袋来向隋军换前程了。
    梁礼决定主动出击,跟黄明辽打一仗。
    对此长史杨则并不同意,他不认为灵州有和对方一战的本钱。坚守城池,尚且未必能胜,更何况是野战。
    但对于灵州现在的局面,杨则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梁礼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和河西军一战。
    梁礼在灵州多时,也曾击胡剿匪,因此对灵州军队,自有一番骄傲。在他看来,之前的不顺,并不是灵州军不善战,而是黄明辽军中,多是胡人,擅长骑射,又用卑鄙的战法,不敢与他们接战,这才让灵州军难以破敌。
    但若是真刀真枪的野战,灵州军也不怵谁。
    只要击败黄明辽,灵州的危机不仅全解,自己的威望也会大大提升。于是梁礼不顾众人的劝谏,坚持打这一仗。
    为此梁礼还下令在峡石的梁玄栗率部返回灵州城。
    梁玄栗屯兵峡石,已然失去了作用,还不如返回灵州,充实军中兵力。
    但此事立刻遭到行军总管段德操的反对。
    段德操是武威人,北齐名将段韶之子。
    段韶是什么人?“北齐三杰”之首,落雕都督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都在他之后。
    段德操在李渊占领关中之时,投降李渊。不过后来关中形势吃紧,段德操这个平时并不受李渊重视的人,被任命为灵盐道行军总管,负责前往灵州一带募兵。
    段德操这个行军总管,只是空有名头,根本没什么权利,段德操没人没钱没地盘,如何能募兵?
    不过他也没法回去,只得留在梁礼这边,暂时做个伪钦差大臣。
    对于梁礼的命令,段德操认为,隋军在暗,他们在明,本就占据优势。而且隋军骑兵善战且数量众多,一旦梁玄栗在回师的途中遭遇隋军的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梁礼对此并不以为然。
    从峡石到灵州城不到六十里,急行军一日便能返回城中。梁玄栗手握五千人马,又是宿将,就是有事,灵州也来得及支援。
    段德操却认为,来得及是一回事,能成功又是一回事。
    别说六十里,若隋军强力阻拦,就是一里也没法。大队的骑兵,可不是开玩笑的。
    段德操虽然尽心竭力,但身份本来就尴尬,梁礼如何会听他的,于是任凭段德操奋力劝阻,梁礼仍是决定,让梁玄栗率军撤回。

第五十七章 东进灵州(三)

    整个灵州,若说最郁闷的,便是梁玄栗了。
    本来他气势汹汹地前往峡石,准备在此让黄明辽铩羽而归。他也知道黄明辽平定西域的威望,因此打得一手好算盘,准备用黄明辽的赫赫威名,来成为自己扬名天下的垫脚石。
    可惜天不遂人愿。
    黄明辽面对峡石,竟然怂了,不仅没有迎难而上,反而选择绕道出击。
    黄明辽这一绕道,使得梁玄栗在峡石的布置,尽成了无用功。现在他要灰溜溜地撤退,与之前意气风发的样子相比,可谓是莫大的讽刺,所以他心中,别提多郁闷了。
    梁玄栗乃关中大族出身,是梁毗的第八个儿子,自懂事起,其父梁毗就是朝中重臣,他又出身显贵,因此性格格外骄纵,现在三十多了,也没去了这股子傲气。
    从峡石往回撤,梁玄栗并不担心遇到隋军,反而还隐隐期盼遇到隋军,那样也好让对方见识一下自己的手段。
    梁玄栗所部从早晨出发,一直往北走。
    六十里的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般军队一日间走不了这么长的路,所以若是走慢了,就得冒着夜色赶夜路了。
    梁玄栗虽然嚣张,但也没疯狂到在隋军骑兵眼皮子底下扎营。
    众人一直走到中午,眼看太阳似火,烧得人浑身难受,梁玄栗乃下令众人休息一番,吃个午饭。
    也没有什么热食,都是一大早发的几个饼子。
    众人酷热难耐,一听说可以休息,早就四散开来,去寻找阴凉之地休息。
    梁玄栗也是热得难受,坐在一株大树下,心中满是燥热。
    旁边两个人给梁玄栗扇着扇子,可也是热风,吹到人身上,不仅不觉凉爽,还让人越发难受。梁玄栗眯着眼,是昏昏欲睡。
    早六月的天,比七月烧得还厉害,真是少见啊。
    到了未时快半,虽然天气依旧炙热的很,但眼看天色不早,便有部下来见梁玄栗,请求出发。
    梁玄栗睡眼惺忪,尚未清醒。
    不过很快梁玄栗就感受到大地的震动。这震动声强劲有力,由远及近,初时只是颤抖,接着便是整个天地的抖动了。
    众人刚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但众人都在西北,长年累月的面对马匹、牛羊,如何不了解这般动静,只有大队骑兵冲锋之时,才能折腾出来的。
    “敌袭!”
    早有人扯着嗓子嘶喊。
    而梁玄栗早就已经清醒过来,心头满是震惊。
    这么大的动响,得多少骑兵啊。
    隋军的骑兵来的很快,这四面开阔的草原,最适合骑兵的冲锋。大队的骑兵从四面八方扑了过来,很快将梁玄栗部给淹没。
    只见这群人,不断嘶吼、怪叫着,如地狱里的夜叉一般可怖。梁玄栗部,甚至来不及反抗,便被隋军给冲得七零八散。
    其实灵州军的战力没有那么差。
    灵州军的前身是隋朝的灵州总管府军,都是常年在边疆的部队,哪有什么弱军。只是众人被天气所影响,休息了大半日,精神根本没恢复。且在离着州城这么近的地方突遭打击,心里着实没有转过弯来,所以才手忙脚乱,十成的战力发挥不出三成了,被隋军从容分给、包围。
    步兵对上骑兵,没有说谁一定可以嬴过谁。
    但是若步兵在作战中,阵型被完全冲散,无法恢复,那么面对骑兵,就算是白起、韩信来了,也改变不了结局。
    就像面对面的对轰中,迫击炮技术再好,也打不过人家用导弹的。
    所以在隋军将灵州兵分割成十几个小块之后,整个战场的局势,只剩下一面倒了。
    隋军骑兵如狼入羊群一般,左突右杀,将分散的灵州兵一一歼灭。
    梁玄栗看着隋军挥刀劈砍的场面,直手脚冰冷。他相信只要他能坚守一两个时辰,灵州城一定会前来救援,但问题是,他坚持不了这么久。
    梁玄栗当机立断,往丰安县城撤。
    梁玄栗实在不敢和隋军骑兵再战,只能逃走。随时撤退会加速三军的崩溃,可为今之计,能逃多少,就逃多少吧。
    丰安县城在峡石一侧,与峡石共同构成灵州的南大门防线。只要撤入城中,就不惧隋军的骑兵了。
    梁玄栗领头就逃,麾下军队也四面溃散。
    黄明辽此战意在破敌,又不准备多杀伤,于是命骑兵将溃散的残兵一一包围,俘获。
    对于灵州军来说,上午来时这段路,不过二三十里,比这辈子走过的路都长。溃兵使着两条腿拼命逃窜,等逃到丰安县城,只剩下不足千人。
    梁玄栗有些懵,他刚出狼窝,又要困死丰安县城了。
    而隋军此战,斩首数百,俘虏近三千人,算是大获全胜。
    消息传到灵州城,梁礼傻了眼,半天没说出话。
    清醒过来之后,梁礼就对着段德操怒目,直指着对方说道:“误听汝言,毁我五千将士。”
    隋军合围梁玄栗部的战役,也不是完全瞒住人的。
    灵州周围如此开阔,二三十里的距离,早传到城中。
    隋军骑兵强悍,甚至在灵州城亦能感受到大地的震动。
    梁礼听闻梁玄栗部受到伏击,立刻决定率部支援。但这时段德操跳出来劝道:“隋军骑兵众多,四面游弋,恐正等着我军出击。我军出击人少,则不敌,出击人多,则恐敌突袭州城。三军不可轻出。”
    段德操又建议,多派出侦骑,四面搜索,确保周围没有伏击,再行出击。
    梁礼其实也担心伏兵,所以听从段德操的建议,没有立刻出兵。
    这侦骑一出,四面纵横驰奔,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段德操还是梁礼,但认为梁玄栗五千人马,坚守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谁也没有想到,这梁玄栗着实不经打,坚守了不到两个时辰就败了。
    所有人面面相觑,又急又恼的梁礼,只能急于把责任推到段德操身上。
    段德操也不说话,确实是他建议“不必急于救援”,这才导致救援不利的。虽然以现在的局面看,就是当时他们立刻便出击,救援时间也不够。
    但谁会提这些事。
    发泄了一番,梁礼面色难看,忿忿地下令,按计划出击隋军。

第五十八章 东进灵州(四)

    六月五日,在梁玄栗所部大败之后的第二日,梁礼出动灵州城两万人马,向西搜索隋军。
    失去梁玄栗所部后,两万人马是梁礼所部能动用的最大兵力了。
    梁玄栗兵败之后,梁礼也着实不敢再轻视隋军。
    临出征前,原本打算不说话的段德操又出面劝谏梁礼,最好不要追击隋军,以防为其所趁。
    这可把梁礼给气的的,我但凡有什么办法,也不会轻易出击,这不是让隋军给逼得没办法。
    在梁礼看来,段德操就是一说风凉话的,没多大能力,还不断给自己找麻烦。
    于是梁礼恨恨地说道:“梁总管,汝以为天底下只有你一人会打仗否?汝昨日坑我五千将士,今日又要坑我一城百姓,汝到底是何居心,还是汝早就已经暗通了黄明辽。”
    段德操听得,瞠目结舌。
    梁礼也不管惊愕的段德操,自去校场点兵。
    若不是段德操是李渊从长安派的人,属于钦差大臣的身份,他早把段德操给杀了。在梁礼看来,你段德操再是河西人,也是一家子北齐余孽,跟他们不是一类人。
    其实梁礼一心求战,也并不算错。
    毕竟是,守必亡,战,尚有胜的可能,与其等死,还不如一战。
    梁礼点兵两万出发,直向东而去。
    黄明辽得到消息,心中大喜,对诸将说道:“汝等不解我为何让你们收着打,这就是原因。之前若打的痛快了,不过克其一部,安有今日梁礼这两万人马。”
    梁礼出击,属于鱼咬饵了。
    不过黄明辽作为一个老猎手,并不心急。他很清楚,刚出来的猎物最是心急,也最是紧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将对方给吓回去。此时要让猎物一点一点的失去防备,一点一点变得焦躁,一点一点陷入恐惧,最后再给其致命一击。
    黄明辽于是派遣一千骑兵,分作二十队,从各个方向开始对梁礼所部进行袭扰。也不真发动攻击,不过是射上两箭,或者就是制造一点喧闹的动静,目的就是不让灵州兵舒服了。
    黄明辽的骚扰策略很奏效,两万灵州兵一路是苦不堪言。
    众人感觉,四面八方,到处都是隋军的踪迹。这些隋军神出鬼没,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仿佛如天降一般。
    整个灵州军,自出城之后,就没吃过一顿稳当饭,睡好一个觉。隋军如此骚扰,让他们的情绪和心神崩的快要断了。
    面对这个场面,梁礼也想过是不是撤退,最终他还是没有走。
    困死灵州城,也不过是等死,跟这有什么区别。
    梁礼坚信,他能取胜。
    梁礼出击了两日,每每感觉要追上隋军,可又总是满是一步。到了第三日,梁礼决心加快步子,要赶到隋军头里,不让他们再兜圈子。
    双方你来我往,紧追慢赶,终于来到灵州东南方向的温池(今宁夏盐池县西南惠安堡镇附近)一带。
    眼看远离了灵州城,黄明辽也在此摆开架势迎接灵州军。
    见黄明辽终于不退了,梁礼也松了一口气,你要再跑,我就真回去了。
    双方在温池列阵,各摆兵马。
    梁礼设下了锥形阵,以骑兵为前锋,步兵为两翼,向隋军发起冲击。
    梁礼虽然被黄明辽戏弄了这么久,但在群狼环伺之中,仍能坐稳灵州刺史这个位置,也算是有能力。而灵州军更是强兵,所以双方开战,一开始竟打的有来有往,有声有色。谷
    黄明辽不想跟梁礼硬拼,他看上的不仅仅是灵州城,还有灵州城这群老兵。
    打灵州只是一个副本,黄明辽真正的目标还是西秦。可黄明辽的实力与薛举相比,相差甚远,而陇右之地,又兵源不足。
    灵州军是黄明辽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了。
    否则一个孤零零的灵州城,黄明辽也不会费这么大功夫来攻打他。
    眼看灵州军拼命,黄明辽立刻下令,全军后撤。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黄明辽所部的优越性来了,骑兵众多,就是步兵也会骑马,部队来往迅捷,随时可以撤离或加入战斗。
    隋军一撤,如风卷一般,呼啦啦的都跑了。
    这场面看得对面的灵州军都有些发蒙,正打着仗呢,你怎么跑了。
    梁礼见隋军退却,心中一喜。
    隋军果然是一群只会蝇营狗苟的宵小之数,真刀真枪的根本不是对手。他并不想放过这个破敌的机会,若是重创隋军,往后一段时间,灵州也能安稳些。
    于是梁礼下令,军中骑兵,向前追击。
    数千灵州骑兵咬着隋军的屁股往东去,很快和灵州军的主阵地脱节。
    梁礼带着步兵也往东追赶,因此阵型被拉长起来。
    但梁礼并没有重视,因为在梁礼看来,他要赢了。既然是赢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何必去管他。
    但很快梁礼笑不出了。
    隋军身影已经渐远,连追击部队也有些看不到了。
    就在这时,忽然四面尽出现号角之声。这声音悠长、沉闷,竟然带着一丝凄凉的味道。
    号角声起,三军雷动。
    梁礼举目远眺,只见东边是青色的马队,西边是一色纯白的马群,南边是赤黄色的铁骑,北边是黑色骏马。
    四面八方都是隋军骑兵,他们被彻底包围了。
    黄明辽在战前便将四千骑兵,分作四部,分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到号角声起,同时出击。
    虽然只有四千骑,但声势却营造的极大。梁礼早就被惊住了,哪里还看得清对方的数量,只觉得四面有千军万马,向他们扑来。
    长长的灵州军队伍甚至来不及防御,便被隋军骑兵斩成熟截。隋军挥舞着横刀与长槊,在乱兵之中,来回冲杀。
    四面都是人与马,四面都是惨叫和呻吟,整个灵州军,彻底崩溃。
    而与此同时,原本一直在撤退的黄明辽,眼看伏兵偷袭得手,也下令三军再折返回去,合围追击的灵州军。
    灵州骑兵,不过三四千骑,远不如隋军多。
    于是这群本来是追击者的猎手,反被隋军包了饺子。
    至此,整个灵州军,是彻底败了。

第五十九章 东进灵州(五)

    兵败的梁礼,一路往灵州城方向逃,之前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不堪回想。
    此时的梁礼,只是一个一心求活的失意者,至于之前所有的雄心和志气,都付之到这场惨败的战斗中。
    回家的路很漫长。
    之前黄明辽领着梁礼兜兜转转走了三天多,长达一百多里,才到了温池。现在这一百多里回家的路,简直是天路。
    众人不时地遭遇到隋军的斥候或者是追兵。
    打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逃。至于逃跑途中,有多少人会掉队、走散,有多少人会阵亡甚至是投降,则没人会在意了。
    在无人的荒原上走了快两日,灵州城终于在望了。
    众人欣喜若狂。
    虽然惨败如此,前途未卜,但回到灵州城,怎么也算到家了。对于这些败兵来说,这里是心灵的慰藉,是精神的寄托,是生命的避风港。
    梁礼催动麾下士兵,尽快进城,他一分钟都不想耽搁。
    温池一战,梁礼惨败,两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他狼狈逃回灵州城时,身边只剩下三百来骑了。
    众人到了城下,城头守军眼看来人是梁礼,立刻打开城门,迎众人进城。
    众人依次进入城中,梁礼打头。
    进城之后,梁礼便觉得有些不对劲,城中有些太安静了。
    不过梁礼也没有当回事,他神经紧绷了这么多日,进得城来,便放松下去,即使有什么怀疑,也不入脑子里了。
    众人一路穿过城中心的大道,直来到刺史府。
    梁礼到了府前,眼看也没人迎接,心中的诧异又升起来了。不过没人再给梁礼吃惊的机会。
    就在这时,刺史府的墙上突然一箭射来,正中梁礼咽喉,可怜历经磨难的梁礼,一路溃逃,几经死生,最后竟然倒在了家门口前。
    这时府墙之上,布满了士兵。两侧的路上,也出现了大批的军队,将众人团团包围。
    一众跟随梁礼返回的士兵,还以为是城中留守部队反水,待看到刺史府内竖起的“隋”字大旗,才手脚冰凉,面如死灰。
    来的正是绕路而行的陈聚。
    当日陈聚奉命从贺兰山一线绕道突袭灵州,便渡过黄河,向西北而去。
    贺兰山横亘数百里,挡住了从戈壁来的风沙,才有了水草丰茂的灵武平原。其山势雄伟,峰峦重叠,崖谷险峻,更有多个山谷勾连南北东西,其道路复杂,就是当地人,也未必能完全找得到路。
    但偏偏黄明辽和陈聚皆熟悉此地。
    当年杨广北伐,泥利可汗率十万突厥兵突袭灵州,黄明辽正好跟着兄长黄明远在此血战,贺兰山大大小小的隘口,都很清楚。
    而陈聚就生在贺兰山下的一个猎户家庭,从小就长在贺兰山中,对贺兰山的熟悉,亦无人能比。
    他渡河之后,便一路向北,深入贺兰山中,沿着崇山峻岭艰难前行,最后从贺兰山中的拜寺口到达灵州。
    虽说贺兰山是灵州的西北屏障,但此时可不是后世处处塞防的明朝。时人崇尚进攻,且胡虏已多年不入寇,灵州当地哪有功夫一个每个关塞都设防修堡。
    从贺兰山杀出之后,陈聚便直袭弘静县城(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
    梁礼为了和隋军决战,早就把各处的军队都抽调一空。
    而且自北伐之后,灵州主要的威胁便在东不在西,黄河西岸的弘静县本身也没有多少军队。
    于是陈聚趁着城中不备,一拥而上,拿下弘静县城。
    然后陈聚又命部下伪装成弘静的粮队,前往灵州城。
    为了能保证灵州城的坚守,梁礼一直从周边的县城搜集粮食。弘静作为后方城池,援助州城,也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也没人防备这支普普通通的运输队。
    陈聚又故技重施,利用骑兵的迅捷性,突然抢占灵州城门,击破守军,全取了灵州城。
    梁礼为了这一战,在灵州城只留二线兵两千人,实在是低到不能再低了。而今日之死,也是为此酿成的苦果。
    陈聚伏杀梁礼之后不到半日,隋军的先头部队便赶到了灵武郡。之隋军占领此地起,李唐的灵州也随之恢复灵武郡的旧名。
    到了第二日,黄明辽也到达城中。
    此时灵州尚有鸣沙(治今宁夏中宁县东鸣沙州)、丰安、怀远(治今宁夏银川市东黄河西岸)、灵武(治今宁夏平罗县陶乐兵沟附近)四县未下。
    不过梁礼既死,四县又没多少兵力,倒也不难下。
    黄明辽到回乐县城之后,不去见世家大族,不去见官吏幕僚,而是先去拜访还待在府上的段德操。
    当日梁礼东征,段德操被斥退之后,便回到府上。他在灵州也没啥权利,只得暂时待在府上,等待转机。
    不过转机没等来,灵州城失陷了,他倒是等到隋军。
    黄明辽知晓段德操是员良将,所以准备劝降于他。而且段德操的身份很具代表性,河西出身,北齐后裔,关中将领,胡汉混血,往后当作马骨都好用。
    段德操这两日也在挣扎,虽然隋军一时顾不上他,但总不会放任不管。他困在城中,逃不出去,又无兵可战,剩下的只有死或者降了。
    黄明辽一番折节下士,给了段德操台阶。
    于是在黄明辽的劝导下,段德操选择投降了隋军。
    段德操果非常人,投降之后,便劝降了北面的怀远、灵武二县,又亲自率军南下,逼近丰安县。
    眼看隋军重兵围城,而梁礼又死,苦守丰安县的梁玄栗也投降了隋军。
    一日后,隋军攻破鸣沙县,至此整个灵州,完全落入隋军的手中。
    灵武郡是西北屏障,位置特殊且重要,占领了灵武郡,便使得隋军对关中、关西完成事实意义上的全包围。
    这一次攻打灵州,前后十多战,斩首数千级,俘虏一万七千多人,黄明辽抽出六千,补入军中,剩下的尽皆落入军屯之中。
    灵武平原,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正是军屯的好地方。
    黄明辽又任命大将盖援为权灵武郡太守,留兵一千,俘虏兵三千人,以为屯守。而黄明辽则率领主力,向南逼近原州。

第六十章 兵临原州

    黄明辽自占领灵州之后,屯驻了大半个月。直到薛举死亡的消息传到灵州之后,黄明辽立刻率军,前往原州。
    此举意为短西秦之后路,将还在泾州的西秦军和关西给割裂开来。
    没了关西诸郡粮食的支持,薛仁杲就算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
    此时黄明辽也不得不佩服,兄长之谋,算无遗策,说唐军必败,唐军就败了,说薛举会死,薛举就死了。
    真神人也!
    为了集中兵力,黄明辽将位于弘化郡的白伏愿和梁洛仁部也调了过来。二人在弘化郡割据,一直是个麻烦,黄明辽麾下步军不足,正好可以用二部弥补这个短处。
    弘化郡属于关北,是黄明征的地盘。不过自关中之战开始之后,黄明远令黄明征的关北军亦受黄明辽节制,所以黄明辽也能插的进去手。
    实际上众人都清楚,现在各战线不相连,等杀入关中之后,以黄明辽的身份,必然是各军的总指挥。
    对于黄明辽的征召,二人不敢有丝毫的违逆。
    隋军一路摧枯拉朽,眼看关中就要落入隋军手中,二人可不敢做出头的椽子,于是二人立刻率六千人马西援。
    七月五日,河西隋军主力沿着高平川水(今宁夏清水河)直抵原州城。
    原州是关中前往灵武郡的必经之地,也是关中西北防线的桥头堡垒。汉萧关便在原州城附近,到了原州,也便是进了关中了。
    此地现为西秦所占领,负责镇守此地的乃是西秦大将常仲兴。
    常仲兴是员骁将,曾击败梁礼南下救援关中的部队。不过此时他在原州,主要工作不仅仅是镇守一地,还要为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大军筹集粮草。
    关西富饶是不错,可关西是真的人少。
    薛举父子的老巢金城、枹罕、会宁、陇西、天水、汉阳、临洮七郡,在大业四年统计人口的时候,加起来都不过十万户。连年战乱,现在更是连一般都不到。虽然关西多隐户,可这些人又不用交税。
    薛举父子以不到五万户人口,养了整整七八万军队,可见其丧心病狂到何处。整个关西的男丁怕是都被薛举父子给征召尽了。
    而为了养活这数万军队,薛举父子横征暴敛,甚至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
    关西的忍耐力到了极限,所以薛举父子便把剥削的目标放在了新占领的原州和泾州身上。二州人口加起来和关西七郡差不多。若是拼了命压榨,不又能养活不少的军队。
    泾州因为是主战场,西秦军控制力低,所以原州的情况更加恶劣。
    刚开始西秦还是有计划的征粮,之后眼看征粮数不足,西秦军就开始用抢的手段了。金城、陇西之地,都是乡党,还不好动手,但来了泾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常仲兴下令,所有军队,以百人为一队,分别前往原州各县、各里、各村去征粮。为了确保抢粮的效率,常仲兴还给各队分配抢粮额,凡完不成任务的,领头的一律处置。当然若是超过数额的,多余的部分,也归抢粮队伍。
    这真是干的多,得的多,交足朝廷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于是西秦军上下,别提多有干劲了。
    这些抢粮队伍,走街串巷,如沙子一般分散开来,分散到原州的各处角落。
    这些人刚开始还只是去抢粮,但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暴力能够获取更多的东西时,他们的选择就完全变质的。谷
    到后来这些人成了以烧杀劫掠为主,而抢粮反倒成了捎带了。
    这士兵啊,一旦去做劫掠的事情,实际上比盗匪更加的可怕。因为士兵比盗匪更有组织,更加的无所顾及,更加的残忍。
    盗匪还可能会有选择的去劫掠,但士兵却是潮水淹没一般,绝不分对方的身份和贫富。
    自古“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绝不是一句空话。
    抢劫、杀人、放火、施暴、虐杀······没有这群人不干的事情。
    整个原州,哀鸿一片,生灵涂炭。
    西北百姓,素来性格剽悍,很多人一生都在和当地的杂胡战斗,绝不是那些懦弱书生可比。于是当地百姓,自发的组织护里队、护村队,抵抗西秦军的劫掠。
    等到黄明辽率军杀入原州之师,整个原州早就陷入混乱之中。
    黄明辽入原州,立刻打起王师的旗帜。
    其实黄明辽一群人是外来户,而关西百姓,也较为排外,但谁让西秦军这么不得人心。原州百姓恨死了西秦军,自是箪食壶浆,赢粮景从,恨不能将西秦军尽数诛灭。
    于是黄明辽所部一路长驱直入,直逼原州城下,将其团团包围。
    黄明辽一边围城,还分出骑兵队伍,四下扑杀劫掠的西秦军。
    黄明辽这一举动,更是获得原州百姓的支持,整个原州,尽是王师的支撑者。
    杨广是祸害了大批的百姓,尤其是河北和淮北的百姓,因为大运河和龙舟、修城、出巡,死了不知道多少人。但平心而论,杨广对关中、关西百姓还算不错。这些沉重的兵役、徭役,都是死的都是关东人,跟他们关西无关。
    以前别人骂杨广,大家也跟着骂,直到这个时候,大家终于明白,还是大隋对他们最好。
    至于原州城内的常仲兴,则是懵懵的。
    隋军来的太快,完全超出了常仲兴的想象。
    常仲兴这原州守的,实在是不称职,隋军打到进门口了,对方的身份都不清楚。
    常仲兴手中兵力不足,除了守备原州城,然后再抢粮、运粮,就没有余力再布防原州各地。尤其是原州往北,尽是草原,也没法布防。
    之前常仲兴已经击败过梁礼一次,更是不担心梁礼会趁机南下。
    所以才有了如此空虚的原州。原州草原,适合骑兵驰奔。从灵武和原州交界处直到原州城,一共二百余里,隋军骑兵一昼夜就杀到原州城下。
    常仲兴六千残兵,困守原州城。
    黄明辽也不急着破城,而是命令尉迟恭、白伏愿等人,分头去占领萧关、木硖关、六盘关、陇山关等地,全取了陇山北段。
    与陇山相比,原州城还真不算什么。

第六十一章 援兵南来

    原州城,也就是后世的固原,绝对算是一座军事上的天选之城。他位于群山之中的一块高地之上,东面是高平川水,西面是陇山群山。再往外侧,都是通过关卡、小路与四面相连。
    这样的地形,使得原州成为紧紧扎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枚钉子。
    整个中国历史上,光是在原州爆发的大战,不知道有多少。拓跋焘与赫连定,浑瑊和尚结赞,吴璘与完颜璋,杨一清与达延汗,图海与王辅臣等等帝王、名将,都曾在此鏖战。
    原州城条件太优越,黄明辽围城虽紧,但也一时不能下。
    这年头打国内战争与国外战争还不同。毕竟以后要统治其地,自不能残民害民,真要来个天火焚城,烧死这一城百姓,自己心里也过不去。
    原州城不好打,倒是不影响隋军对周边诸地的占领。
    尤其是萧关。
    萧关位于泾州与原州交界位置,是薛仁杲从泾州撤往关西的必经之地。若取萧关,塞弹筝峡,薛仁杲就是发现了关西的危急,想退回秦州,也没那么容易。
    萧关天险,素来是关中的北塞。
    秦代的萧关在环县一带,而到了汉朝,就挪到了陇山关口。
    隋军本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萧关是兵家必争之地,哪怕伤亡再大,也得在最短时间内破关,为此隋军将不怕牺牲,不惜代价。
    可出人意料,萧关的防御,简直不堪一击。
    常仲兴的兵力皆集中在了原州城,忽视了对周边关卡的防御。
    毕竟原州南线的几关,都是勾连西秦内境的,并无受敌袭扰的可能,原州唯一的敌人是灵州的梁礼,常仲兴可不得集中兵力于原州,随时准备北上吗?
    萧关守军有五百人,多是有一些辅兵和当地土兵组成。
    这些人本就是有奶就是娘的主,如何会为西秦死战。于是尉迟恭叩关,这数百人不战而降,整个萧关天险,几乎是以一种滑稽而可笑的方式,完完全全地落入了隋军的手中。
    至此,西秦军回师通道被隋军堵住。
    而几乎如萧关一般,平凉县、六盘关、木靖关等地,或只有兵二三百,或仅有兵百人,隋军几乎是传檄而下,不过数日,
    此时整个原州,只剩下一座原州城。
    黄明辽围城原州,这时从南面有一支西秦军向原州赶来。
    黄明辽本不急着攻打关西七郡,但对方援军到来,正是围点打援的好机会。于是黄明辽命令段纶率军继续围城,他则亲率部队南下破敌。
    从秦州赶来的西秦军其实并不是原州的援军,而是西秦的运粮军,不过目的地确实是原州城。
    薛仁杲鏖战豳州不下,军粮、军士又不足,便数次派人前往泾州、原州和秦州,征调粮草,补充兵源。
    泾原虽剥削的紧,但毕竟刚下未定,还少不得关西七郡的支持。
    镇守后方的大将翟长孙费尽心思,才从关西七郡,征调了十万石粮草,还有八千新兵,输送往豳州。
    十万石粮草,去掉消耗,运到豳州,也够大军消耗两个月的了。
    翟长孙是西秦的内史令,相当于宰相。不过薛举称帝之后,四面封官,连王爵都封了数人,至于三公、三师、大将军,更不知道有多少。谷
    翟长孙这个内史令,也就是相当于一个秦州刺史。而且他是个武将,也插手不了宰相的事。
    不过翟长孙镇守都城,权利倒是不小。
    秦唐开战之后,李唐的陇州刺史常达数次从陇州越境,攻打秦州。陇山西侧,一直不安稳。这一次的十万石粮草,八千新兵,可谓是西秦国最后一点家底,翟长孙不敢放松,亲自率军两千,准备运送到原州。
    黄明辽和西秦军遇于西瓦亭(今宁夏隆德县西北)。
    西瓦亭是一处牧场,相传东汉牛邯曾屯军于此。后世这里已经成了一片支离破碎之地,但此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尚不是后世千沟万壑的地貌,而西瓦亭也还算是一片完整的荒原。
    黄明辽本想来一场突然出击的破袭战,但翟长孙反应迅速,虽然还不清楚状况,但眼看遇到敌军,立刻占据有利地形,安下阵脚。
    黄明辽在远处眺望对面将领的阵营,观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不由得叹道:“关西将领,善于野大战而不长小节。每每攻城略地、斩将夺旗之事,旁人难及,可安营扎寨,屯兵布阵之事,则往往忽略。
    今日观此人布阵,颇有章法,虽不见出彩,却也无疏漏,能做到这般,足见其是一员良将。”
    于是黄明辽没有发动攻击,而是让人侦查对面西秦的情况。
    很快西秦将领的身份便送到黄明辽的面前。
    翟长孙?
    黄明辽对此人并不熟悉。
    虽说拱卫亲军府早就对西秦将领进行了各种侦查,了解其详细生平、爱好、性格,但这个翟长孙,为人低调,虽至高官,但流出的信息并不多。
    黄明辽只知道此人游侠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厚重少文。
    这时长史梁硕言道:“这翟长孙,我却是识得。十多年前,此人在武威郡犯罪,还是我救下的此人。不如今晚潜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
    黄明辽没想到梁硕还识得此人,不过对于梁硕的建议,黄明远并不赞成。
    “实大一人,胜过千军万马。区区一翟长孙,可不值得实大冒险。”
    梁硕乃言道:“将军放心,翟长孙此人,我甚是了解,此人重诺守信,一诺千金,端是个好汉。我于其有恩,此人即使不愿归降,也不会伤我。”
    黄明辽还是不同意。
    “我知实大虽对此人有恩,但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更何况君与此人多年未见,此人现在的行迹和想法,我等实难料定。若是实大出事,如折我之臂膀。”
    梁硕听了,满是感动。
    不过梁硕还是对翟长孙有信心,再三请求。
    黄明辽见梁硕言之凿凿,只得同意。
    劝降之事,姑且一试,实在不行,点兵破之即可。
    黄明辽是不愿意进行多余的杀伤,能少杀人就少杀人。

第六十二章 暗度陈仓

    梁硕当夜,便带着两个仆扮,去求见翟长孙。
    翟长孙正在帐中秉烛被甲而坐,见到梁硕,一时没认出来。
    梁硕长揖道:“十多年不见,故人别来无恙?”
    翟长孙大吃一惊,站起来熟视之道:“可是武威,武威梁公!”
    “长孙还识得我!”
    “见过恩公。多年不见,恩公别来无恙。”翟长孙赶紧起身给梁硕行礼。
    双方又一阵寒暄,分别坐好。
    这时翟长孙问道:“恩公不在武威,何来于此?”
    虽然一开始见到梁硕,翟长孙很是激动,但他能到这个地位,也不是无脑的小白,隐隐约约之中,也猜到了梁硕的身份,只是未点破。
    而梁硕并未隐瞒身份。
    “不瞒长孙,我乃灵武道行军大总管黄明辽将军麾下行军长史,今日在军中得知故人领军于此,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
    翟长孙虽然猜到了梁硕的身份,但梁硕说出来,他还是一惊。
    翟长孙深呼吸一口气,才问道:“先生与我,分属对立,不知先生此来,所为何事?”
    梁硕乃言道:“长孙知晓西秦之主薛举前些日子已经为其子薛仁杲所弑之事?”
    翟长孙大惊,猛地站起来说道:“先生莫要随意言笑,先主病逝,太子登基,此名正言顺之事,何来弑之言?”
    梁硕一阵嗤笑道:“这话长孙自己可信?薛举南征北战,身子也不差,又无疾病,怎么就突然死了?而且郝瑗和薛举一同身死,你总不会相信,二人是一起得病,一起身死的吧?”
    翟长孙不能言。
    翟长孙只得一副要送客的样子说道:“我对大秦,忠心耿耿,先生虽于我有恩,但也不能使我背弃君主,今日先生若是来挑拨离间的,就请回吧。”
    梁硕摇头道:“长孙,我可不是挑拨离间。是非曲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事情到底如何,想比长孙早就明白,既然你不愿说,我也就不提。”
    翟长孙更加沉默了。
    薛举和郝瑗在大胜的关头,接连身死,死的实在太蹊跷,由不得旁人不生疑。翟长孙其实也早就有怀疑,只是不能提。
    历史上西秦人心失的这么快,除了兵败,和此事也有莫大关系。
    薛举的死,可能和李唐有关,但也可能和薛仁杲有关。
    没有人是傻子!
    眼看翟长孙不说话,梁硕便言道:“我今日之来,非为其他,实为救长孙也。
    长孙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未遇明主,屈身于薛仁杲之徒?徒耗时光。
    今天下之势,越发明朗。卫公雄踞河北,鲸吞关陇,已成定鼎之势。无论是李唐还是西秦,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
    且卫公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
    今灵武道黄大总管,乃卫公之弟,天下名将,见长孙之勇略,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在下来奉邀。长孙何不弃暗投明,与卫公共成大业?”
    翟长孙沉吟良久,最终喟然长叹道:“当初我在金城走投无路,是先主收留于我。我深受先主旧恩,无以为报。今先主刚驾崩,我就背叛大秦,如何对得起天子的知遇之恩?”
    梁硕乃言道:“我知长孙之忠义,若薛举在,我自不会来见长孙,可今日薛举已死,死因不明,薛仁杲什么样子,长孙比我更清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大丈夫也。”
    翟长孙还是犹豫。
    他当然知道卫公很厉害,可卫公手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己投奔卫公,又能算得了什么。
    只是黄明辽打到关西腹地,将薛仁杲和秦州割裂开来,大秦的结局,怕是要注定了。
    翟长孙一时无法决定,就在这时,帐外忽然乱糟糟的一片。
    翟长孙刚想出去探个究竟,就见有人闯了进来,来人不是旁人,正是西秦右武卫大将军,薛举的族侄薛署。
    翟长孙这次运输粮草和新兵,薛署为其副将。
    虽然二人一正一副,但因为薛署的宗室身份,在军中话语权极大。
    梁硕知道单凭言语,未必能使得翟长孙倒戈。因此梁硕来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明上是来劝降翟长孙,但实际上杀招却是薛署。
    梁硕进了西秦军大营之后,便命人秘密投书于薛署,言翟长孙与隋军私通,正密会隋军使者。
    这薛署是个暴脾气,性格比薛仁杲还暴戾。
    因此听到这个消息,他根本坐不住,立刻带着人闯进翟长孙的大营。翟长孙的亲兵都拦不住。
    “翟长孙,出来!”
    眼看薛署来势汹汹,气焰嚣张,翟长孙也满是怒意,薛署仗着宗室身份,连他也不放在眼里,疏为可恶。
    不过翟长孙没来得及反应,梁硕先动了。
    梁硕拔出桌子上的佩刀,对着翟长孙喊道:“长孙,事已至此,诸事谋划已然败露,唯有诛杀此人,方可保命。”
    翟长孙听得目瞪口呆,自己谋划啥了。
    对面的薛署见状,更是认定了翟长孙已经背叛西秦,投降了大隋,更是抽刀向翟长孙砍来。
    在薛署看来,杀了翟长孙,才能掌握三军。
    面对薛署的屠刀,翟长孙也不能引颈就戮,于是双方立刻混战到一起。
    终究还是翟长孙骁武,制住了薛署。他本想将其擒获,思虑周详,再行处置。没想到之前一直滑水的梁硕,眼看薛署被擒,忽然抽出刀来,砍在薛署的脖颈处。
    这一刀虽没有砍掉对方的头颅,但也砍断了薛署半个脖颈。
    薛署再是命大,当场也死了。
    翟长孙大吃一惊,看着梁硕问道:“梁公如何将薛署杀了?”
    梁硕乃言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今日已同薛署动手,长孙以为你就是到了薛仁杲面前请罪,他会相信你吗?”
    翟长孙也知道事已至此,再无回头路。
    于是翟长孙单膝跪地,抱拳说道:“一切单凭梁公了。”
    到了天亮,翟长孙带着部下和新军、粮草前往黄明辽营中投降。
    黄明辽亲自出营迎接,见到翟长孙,黄明辽便拉着对方的手,亲切地说道:“翟将军真义士也,有将军相投,大事济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