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三章 山间故道

    翟长孙投靠黄明辽,使得黄明辽白白得了十万石粮草,八千新兵。更重要的是,黄明辽获得了知晓关西最核心情报的翟长孙这个人。
    通过翟长孙,黄明辽亦可染指关西七郡。
    翟长孙投降之后,黄明辽遂命翟长孙仍扮作援军,前往原州城。
    这是破城的一个好办法,也是让翟长孙交上一个投名状。
    常仲兴被困城中,孤立无援,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躁不安。眼看翟长孙前来,大喜过望,忙打开城门相迎。
    黄明辽命陈聚率两千骑兵,隐藏于翟长孙军中。
    于是众人入城,突然发难,夺取了原州的城门。
    而埋伏在城外的隋军,也顺势杀入城中。
    至此,原州城兵破,常仲兴战死,原州重新落入隋军手中,也恢复了旧名平凉郡。
    隋军既下原州,黄明辽乃兵分三路。
    实际上黄明远并不准备攻打薛仁杲。攻占了原州城,便隔断了薛仁杲主力部队和关西七郡的联系,只要不让他返回关西,他在关中再怎么折腾,也没太大意义。
    薛仁杲已经穷途末路,但麾下数万兵力,尽是精锐,与其力拼,伤敌伤已。
    且留着薛仁杲和李唐继续在豳州死磕吧。
    当然黄明辽也没有尽起主力,攻略关西七郡。
    薛仁杲和关西七郡是相辅相成的,谁缺了谁都没有用。没了薛仁杲数万人马,关西七郡就是个空架子,瞬息可平。
    于是黄明辽以段纶为关西七郡招抚讨捕使,翟长孙为副使,率领陈聚所部两千骑兵,三千灵州俘虏军,两千翟长孙降兵,共计七千人返回秦州,攻略关西七郡。
    整个关西,也拿不出七千人马。
    又命同罗朵儿率领同罗部两千骑兵,以及新降的八千新兵,镇守原州和萧关。
    难说薛仁杲不会丧心病狂的攻打原州。
    而同罗部虽是骑兵,但擅长守御,再加上一群新兵,也能为隋军争取时间。
    至于更多的兵力,黄明辽也拿不出来。
    而黄明辽则率领其余本部一万四千人,六千弘化兵,六七千胡兵,共计两万七千人,准备攻打关中。
    张文远、刘云芳攻入同州,李渊举十万兵马东进同州的消息传到黄明辽这里,黄明辽便准备向关中进发了。
    关中之战,几乎决定了天下的命运。
    黄明辽若此时能杀入关中,必然将使得李渊首尾不能相顾。到时候东西并进,李渊就是插上翅膀也难飞。
    不过梁硕对此表示怀疑。
    梁硕实在被黄明辽的想法给弄蒙了。黄明辽的想法当然很好,一旦成功,基本上大局已定。
    但问题是,这几乎不可能。
    从西面杀入关中,一共两条路,一条就是薛仁杲走的泾原——豳宁线,沿泾水从关中的西北入关;另一条便是秦渭——陇岐线,沿渭水从关中的西面入关。
    但这两条路,都要险关相阻,无论走哪一条,想入关都不容易。
    北线有薛仁杲,为了不影响他和唐军决战豳州,隋军自不会走这条线。
    可南线要走秦州,若是黄明辽要走这条线,便自己统兵杀入秦州了,何必安排段纶去取。
    只是,既不是北线,又不是西线,旁的还没路。
    难道黄明辽想从陇山之上,飞过去。
    黄明辽准备,还恰恰就是飞过去。
    黄明辽拿过一张地图,放在梁硕的面前,指着地图上的陇山说道:“从平高城(今宁夏固原市,平凉郡治所)往南,直到渭水、秦岭,这条长长的山脉将整个关陇,一分为二。而陇山也成为关中的西部屏障。”
    说着黄明辽用碳笔在地图上沿着陇山画了一道线,箭头直指陈仓。
    “若是我军沿着陇山,一路南下,便可直插扶风,杀入关中腹地。李渊的军队,尽在四面边界,关中空虚。到时我军顺渭水而下,骑兵快马兼程,三日便可到达长安,四日杀到郑县,出现在李渊主力的身后。”
    说着,黄明辽一拍桌案说道:“大事可定矣。”
    梁硕看着黄明辽自信的眼神,一脸的瞠目结舌,黄明辽怕不是疯了吧。
    “将军,陇山哪有路!”
    听到梁硕的话,黄明辽终于忍不住笑了。
    陇山哪有路,陇山哪有路啊?天下人都以为陇山之侧,没有道路,却不知这道路,恰恰就在,陇山之中。
    黄明辽乃笑道:“实大可知当年先帝北伐,与突厥步迦可汗战于冠军侯山。步迦可汗趁双方主力相持,遣其子都速率数万铁骑,杀入关中一事?”
    梁硕乃言道:“硕当然知之。这一战,突厥人杀入关中,直逼长安,是元德太子力挽狂澜,组织关中各家私兵、家奴,于盩至大破胡兵,挽救了大隋的命运。”
    黄明辽点点头。
    “不错,可你还知,都速这个胡酋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杀入关中的?”
    梁硕摇头道:“只听说是长孙晟防御不利,使得突厥人偷入关中,至于如何入关的,硕还真不知晓。”
    黄明辽有些得意地说道:“天下人都不知晓。”
    梁硕更是一头雾水。
    黄明辽乃说道:“你只知道,是元德太子击败的都速,却不知道,都速是死在我家三兄手中的。”
    梁硕有些愣住了,他有些明白了什么,怕是当初都速突袭关中的路线,为黄明祯所知道的。
    “可是北平侯找到了都速当年偷袭关中的小路?”
    梁硕声音都有些颤抖,这意味着什么,他太明白不过了。再联想到黄明辽刚才画的那条线,他忍不住脱口而出道:“莫不是此路就在陇山之中?”
    黄明辽点点头。
    “当年兄长通过突厥俘虏得知了陇山之中的秘密,只是他并未上报给朝廷,而是瞒了下来。这么多年了,这条隐藏于丛山峻岭之中的道路,终于要重现人间了。”
    梁硕也是欣喜,忽然他想到什么,便问道:“此来既然有这么多突厥人走过,如何瞒得住消息。
    而且突厥人消失于陇山之中,怕是也有人会想到山中有路,可这么多年过去,难道没人发现此道吗?”
    黄明辽笑了笑,也不多说什么。
    “到了那里,实大就明白了。”

第六十四章 奇袭关中

    黄明辽带着两万多人,从平凉郡城出发,直奔木硖关。
    木硖关在郡城西南,当年防御突厥的时候,也是边陲重镇。只是西北十多年无战事,当初的雄关要塞,基本都已经荒废了。
    从木硖关往南没多远,便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黄明辽指着对面空地和远处的峡谷说道:“那就是当年的战场遗址。这一战,我家兄长穷追不舍,步迦可汗之子都速,于此地梦断。说来我等虽未见过此人,但双方渊源还不浅。西突厥射匮可汗,就是都速的儿子。
    众人皆知当年元德太子力挽狂澜之功,拯救了大隋社稷,却不知道,郿县阻突厥人一日,给长安争取时间的是我二姊夫,献计破都速的是我六弟,斩杀都速,覆突厥残军的是我家三兄。”
    梁硕点点头。
    黄明辽又指着远处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建筑说道:“你不是问为什么没人知道这条路吗,因为知道的都在那呢?”
    梁硕不解,只见远处一个残破的建筑,发灰、发黄,还断了半截,远远望去,也不知道是什么。
    梁硕猜测,恐是个祭坛一样的东西。
    见梁硕不说话,黄明辽自顾自地说道:“那叫做京观。在丰州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这么干。诸将之中,以我三兄部下军队,手艺最好。
    木硖关内,一战,不管活着的,死了的突厥人,都在那呢。”
    梁硕大吃一惊,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而黄明辽若有所叹地说道:“若是我家大兄把对胡人的狠辣十分中的一分用在天下,十个李渊也早死了。”
    众人在此地歇息了一夜,到了第二日一早,准备入谷。
    梁硕问道:“此道若多年不行,不知还可否通人?”
    黄明辽乃言道:“实大放心,我之前便派人重走了一遍此道,仍可通关中,且未有防备。”
    虽说是冒险行事,但黄明辽也做足了准备,毕竟不能拿数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众人进入陇山之中,才能亲切地感受到此山的曲折险狭。
    这个山中,几无一处平地。到处都是峡谷溪潭,悬崖峭壁。而山中的道路,更是回转曲折。
    路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
    其实也没有路。
    因为常年无人行走,茂密的森林、草丛之中,尽是荆棘藤蔓,虫蛇猛兽。士兵艰难前行,不知道什么地方便会一脚踏空,或者是窜出凶兽来。
    黄明辽专门组织了一群山民、猎户出身的士兵,在前开道。这群人不仅要除兽、探路,还拿着镰刀、锄头,从密林、灌木丛中,打开一条通道。
    越往前走,越是难行。
    随处都是十多丈高的断崖、台阶。羊肠小径,起起伏伏,一不留神,便会坠入深渊之中。
    前进途中,最艰难的还不是人行,而是马行和车行。
    一支军队,不仅仅是人组成的,每个士兵光是携带的装备就是数十斤,还有一些辎重物资,都需要车载马拉。
    可陇山之中的道路,人走都困难,车马如何能行。
    黄明辽已经尽可能下令丢弃一切不必要的物资,减少大车和挽马、驴骡的数量。但素来以装备齐全著称的隋军,还是有一大批物资阻于路上。
    为了运输这些东西,隋军不得不手提肩扛,利用人力运送。
    道路艰险,不知多少人因为而坠入山谷深涧之中而殒命。
    隋军日夜驰奔,一日只能行差不多三十来里,走了大约两日,被一道长约二三十丈的深谷给拦住了去路。
    深谷之上,尽是陡崖峭壁,深谷之下,不见底部。
    众人皆惊,黄明辽却是一副很淡定的样子。他早就让人走了一遍此路,当然清楚这山中的情形。
    黄明辽指着这深谷对梁硕道:“实大不是一直不解,猜测山中有路之人并不少,为何却一直没人发现,这就是原因。”
    梁硕不解。
    黄明辽指着东面的断崖说道:“大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原来这里是有一条窄道,仅通人行,但之后我三兄派人将这些窄道全部开断,凿成了这般平整的断崖。从这里往南,如此深谷,还有两三处,绝壁三四处,尽被破坏的不能通人。如此,才没人发现这条道路。”
    梁硕大愕。
    难道十多年前,黄氏兄弟,便算到会有一日,领兵杀入关中吗?
    梁硕竟一时不敢再言。
    黄明辽不管梁硕的想法,这时早有军队上前。
    只见数人拉着载在马车上的床弩,对准了对面的山崖。床弩轰鸣,三支纯铁铸造的铁矛飞驰而过,深深地扎到对面的崖璧之上。
    这三支铁矛尾端帮着粗粗的麻绳,于是在深谷之上,连起了三条绳索。
    这时有士兵将铁链挂在绳索上,而他们攀着绳索,拉着铁链,一路爬到了深谷对面。早有人用铁锤、钢钎固定住铁链。
    如此反复数次,隋军终于将十三条钢索固定好。
    有人上前,将木板搭在钢索之上,形成一道铁索桥。
    山谷里尽是隋军,看着这有些神乎其神的技艺,不由得尽是赞叹。
    梁硕也叹为观止,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为什么道路这么难行,黄明辽还让人带着这么多的铁链。
    黄明辽带头走过这座铁索桥,大队的士兵也紧随其后,通过这道深谷。
    有了这次经验,隋军之后架桥便更加娴熟了。
    隋军一连在山中搭建了三座桥,使得陇山天堑变成了通途。
    隋军在山中一直行了五六日,沿途凿山开路,搭造桥阁,走了约二百里路,眼看离着南面的山口已经没有多远。
    这时有一段道路,实在难以前进。
    整个陡坡,根本无路,战马来到这里,连落脚处都没有。
    这时有人建议黄明辽,实在不行,便丢弃战马和部分军械,只携带三日军粮和兵刃,单独前进。
    但此事为黄明辽拒绝。
    从陇山前进,意在突袭,用最短的时间,杀到长安。陇山山口到长安五百多里,若是没了战马,什么时候能到。
    于是黄明辽咬着牙,命众人扛着战马前进,务求让战马通过。
    为了鼓励士兵,黄明辽第一个带头。
    三军将士,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托着战马,一步一步,走下山崖。

第六十五章 神兵天降

    第九日,黄明辽带着两万多军队,终于走出了陇山。
    陇山小径的南部出口在在安戎关附近,离着陇州治所汧源县城有四十里。
    李唐入主关中之后,将扶风郡一分为二,东面为岐州,西面是陇州,治汧源县。设置陇州的主要目的,便是防范西秦。
    自李世民击败薛仁杲,夺得陇坻之后,李唐在陇山一线,一直占据优势。
    后世的六盘山南麓,此时叫分水岭,也叫做陇坻。谁控制了陇坻大道,谁便能掌握出兵的主动权。这也是薛举为什么放着最近的陇州不打,而偏偏北上绕道泾原的原因。
    李唐的陇州刺史叫常达。
    常达是在霍邑之战后加入唐军的,颇得李渊信重。
    此次为了配合李唐浅水原的战事,常达主动从大震关(今陕西省陇县固关镇关山顶东坡)出击,骚扰薛举的大后方秦州。
    隋军从陇山杀出之后,正好落到常达的身后。
    黄明辽顾不得管常达,而是疾驰向东,直逼陇州城。
    三军在陇山之中折腾了近十日,人困马乏,只有拿下陇州城,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前进基地。
    两万多隋军,待在带着陇山之中,每日只能在悬崖峭壁处穿梭,早就逼着一股劲呢。
    于是隋军一路东进,长驱直入。
    陇州虽是边州,但刚刚设州,治所本身是个小县城,人口不多且城池也不大。州中军队,也大部为常达带走,州城空虚。
    隋军出现在城外,本就给了陇州城极大的震撼,一击之下,便趁势攻破了陇州城。
    占领陇州之后,黄明远命令白伏愿率领三千人马,镇守此地,其余诸军,不得歇息,继续向东前进。
    对此,诸将皆有些不理解。
    众人连日奔波,人困马乏,早就疲惫不堪。到了陇州,正想着修整一番,却没料到黄明辽根本不给众人这个机会。
    再往东走,到长安数百里,没个头啊。
    黄明辽知道这些日子,对众人的精力、士气有很大挑战。自己从西域带的旧部还好一些,多经战阵,但其余部队,多是胡兵,本就纪律性差,此时早就安耐不住了。
    黄明辽乃对众人说道:“此次入关,本就行险,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为今要想求胜,只得快速进击。
    诸将士辛苦,我皆知之。打下长安城,以李唐府库,犒劳诸位。”
    当兵打仗,为的就是前途和财货。黄明辽以重赏诱之,一众胡兵立刻就激昂起来。众人嚷嚷着要去长安,仿佛封赏之物,就在眼前。
    留下白伏愿,是因为陇州西面还有大震关的常达,否则黄明辽根本不会在此留兵。
    隋军东进,虽说没有后方,但也不能让常达尾追其后,以防生变。这么长一条尾巴,必须得想办法砍掉。
    两万多隋军,沿着汧水一路向东南方向。
    虽然沿途县城,几乎都不设防,但黄明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些城池。
    这次南下,黄明辽唯一的目标就是长安,或者说是李渊的主力,城池,破了李唐,什么时候都能夺。
    汧水在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虢镇)汇入渭水之中,这里已经在陈仓城以东了。
    黄明辽乃命梁硕率领四千吐谷浑胡兵和三千弘化兵向西去取陈仓。
    为了加快进度,黄明辽连岐州州城雍县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都看不上,但不得不分兵陈仓。因为大隋虽还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占领了顺政郡,但知道李世民南下的消息。
    李世民的有一套,兄长特地来信叮嘱自己,这李世民得其真传,务必不可轻视之。
    陈仓是李世民南下的后勤基地,也是李世民从顺政郡返回关中的必经之地。隋军占领陈仓,便能堵住李世民回援的道路。
    黄明辽也不知道李世民部的具体情况,也没指望梁硕能击败李世民。他派梁硕西进,就是为了让梁硕能拖住李世民,哪怕只是三天、五天,隋军击破李渊主力的把握就多几分。
    分兵之后,黄明辽率主力继续向东,在石鼻(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武城镇)为一群衣衫褴褛之徒所阻。
    这群像流民一般的人本来是准备偷袭隋军的,但见到黄明辽的旗帜和铠甲,竟然放弃攻击,还来求见。
    黄明辽不知其意,便接见了对方。
    一个年纪不小,有些蓬头垢面的老者见到黄明辽,当先便问道:“是天子率军打回关中否?”
    黄明辽一愣,看着对方,忽然说道:“可是陶公?”
    对方一惊,眯着有些昏花的老眼去看黄明辽。
    黄明辽上前扶住对方,有些激动地说道:“可是当年的岚州司马陶公,我是当初的恒州刺史黄明辽。”
    对方也激动起来,握着黄明辽的手道:“是黄将军,老夫正是陶模。”
    当初杨谅叛乱的时候,陶模为岚州司马。乔钟葵举兵附逆,陶模上前阻止,为乔钟葵所下狱,直到乱平才为郑言庆所救。
    众人当初一起到的晋阳,所以黄明辽也与对方相识。
    陶模在战后得到隋炀帝嘉许,被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兴令,后来跟着卫玄平杨玄感之乱,进位银青光禄大夫,改任扶风郡太守。
    再后来关中生乱,窦家附逆,身为太守的陶模不能制,乃至郡城失陷。
    陶模不愿意从贼,竟然带着愿意抵抗的部下,逃到了吴山之中,进行抵抗活动。李唐几次派兵围剿,均没有将其歼灭。
    再见到黄明辽,陶模是感慨万千,唏嘘不用。他在吴山待了这么久,就是想着有朝一日,官军能够打回关中,平定叛乱。
    而今,此事成真矣。
    “黄将军,今日东进,可是为平叛乎?”
    黄明辽看着满头白发,面容枯槁,身体消瘦,激动地有些颤抖的陶模,也是满心的敬佩。
    “陶公,今日东去,就是要平息李逆之乱,复我大隋河山。”
    “好!”
    拉着黄明辽的手,陶模不由得泪流满面。
    黄明辽一路向东,越过岐山、郿县、武功等地,直达盩至,沿途县城,皆闭城自保。于是大队隋军,如入无人之地。
    等到长安朝廷反应过来,隋军已经近在眼前。

第六十六章 涝水之战(上)

    一直神秘出现的隋军,直袭长安。听闻此消息,大为吃惊的长安朝廷急调位于司竹园的李道彦部阻击隋军。
    李道彦是李神通的长子。
    李渊占领关中之后,因李神通之功,便任命李道彦为右翊卫将军,义兴郡公,负责征剿位于秦岭北麓的盗匪乱军。
    因为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起兵,李神通一人独立支撑战局,虽说败得更加惨,可地位却比历史上更高。
    李道彦作为长子,自被委以重用。
    李道彦率部五千,屯兵长安城西南的鄠县(今陕西省鄠邑区)。
    李道彦虽年幼,但也有些手段,一边大军压境,一边派人携重金劝降各处盗匪头目。
    潜入秦岭之中的群盗,组成纷杂,单股之间,实力并不强。而且众人本就不耐山中的艰苦,于是在李道彦的招抚下,纷纷出山投奔。李道彦部一时其势大震,算是李唐在长安以南一支重要力量。
    黄明辽东进,长安周边能用的部队,也就李道彦这支人马。
    虽然长安也不相信李道彦能拦着隋军,但至少可以为长安争取一点时间。
    李道彦接令之后,立刻北上,与隋军的前头部队相遇的时候,隋军已经快到涝水了。从这里往长安,不过四五十里路,骑兵用不了一上午就能兵临城下。
    与李道彦相遇的是尉迟恭率领的三千先头骑兵。
    尉迟恭所部,担负着先锋开路的任务。黄明辽给他的死命令便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向东,沿途不得停顿,直到长安城下。
    黄明辽在长安生活过十多年,这里人的德性他比谁都清楚。
    长安之人,就不是一群能死守之人。只要隋军兵临城下,不用打,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选择倒戈。
    打到长安,光是象征意义,就能让整个关中,投降一半。
    尉迟恭与李道彦相遇,眼看李道彦兵多,部下有建议尉迟恭扎营稍待,等后军主力追上,再行出击,也便稳妥。
    但为尉迟恭拒绝。
    等待黄明辽的主力,当然稳妥。可是他们先锋部队先行,和中军隔着数十里地。等黄明辽率部赶到,大半天都过去了。
    这每给长安多一分时间,长安的防御便会稳妥一分。现在是舒服了,等到了长安城下,就难受了。
    于是尉迟恭高声喊道:“我等先锋,本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敌寇,不敢迎战便退缩不前,还当什么先锋?诸位兄弟都是跟着大总管从西域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豪杰,何惧眼前区区几个李唐贼逆。”
    众人士气高涨,于是列阵击敌。
    对面的李道彦,或许是这些日子,连战连捷,打了不少胜仗,连自信心都比以前高涨了不少。
    眼看隋军数量不多,李道彦便有心主动攻击破敌。
    对此李道彦的副将史万宝立刻阻止。
    史万宝的祖先出身出身西域史国,号称是史万岁的亲弟弟,但也没人知晓真假。这些年他混迹于游侠之中,倒是得了个“长安大侠”的名号。
    李神通在关中造反,史万宝以为兄报仇为名,跟随他一起在鄠县造反。谷
    这个时候,史万宝作为李神通的部下,跟李神通关系很好,算是李神通一派的人。但之后二人关系很快恶化,并走向分道扬镳。
    起因便是对史万宝的任职。
    史万宝作为军中重臣,李神通麾下第一将,独领一军是没问题的。本来李道彦这一军,该由史万宝指挥,前往潼关,支援李建成。但后来因为秦岭匪患,才没有成行。
    李渊定鼎关中,因为受内部关陇世家和外部西秦、隋军的内外压迫,极其敏感和多疑,在将领任命上,更是专委宗室和亲信,非亲旧之人,又没有关陇世家撑腰的,尽夺兵权。于是说好的一军主将的史万宝,以行军总管的身份,成了李道彦的副将。
    对此史万宝当然不满,但没有办法。
    因为这件事,他和故主李神通也生了嫌隙。
    本来史万宝只是不满,面对李神通,也只是发发牢骚。若李神通聪明,便应该好生抚慰史万宝。
    可李神通这个人,自私而短视。
    历史上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为了抢夺战利品,竟然拒绝敌军投降;攻城之时,眼看部下赵君德要率先登上城墙,李神通嫉妒他的功劳,竟收兵不战。
    由此可见,李神通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所以李神通眼看史万宝发牢骚,竟然将其痛骂一段,撵了出去。
    所以史万宝暗暗忌恨,等李道彦来了军中,便处处给对方找麻烦。
    李道彦一个小年轻,才二十多岁,没什么战功,更无威信。在史万宝的手段下,数次丢脸,也只能仗着身份压制对方。
    幸好之后收复秦岭群盗,李道彦才在军中站稳脚跟。
    今日李道彦要主动出击,史万宝自然又站出来反对。
    史万宝的理由很充分,隋军一路所向睥睨,士气正足,不如坚守为上,挫其锐气,再行出击。
    这种事情,李道彦经历也多了,他很清楚,要想狠狠地打史万宝一个嘴巴子,就得击破隋军。
    等自己此战得胜,再顺势撤换副将,也能全掌三军。
    于是李道彦便讥讽道:“史副总管既然畏敌胆怯,那就别怪我不用你为先锋了。今日我先出击破贼,史副总管率部紧随其后,为我掠阵,且让史副总管看看我的本事。”
    说着李道彦也不管史万宝的脸色,便驱投降他的秦岭诸盗,向隋军发起攻击。
    史万宝恶狠狠地看着看着李道彦,狠狠地“啐”了一口。
    这时有部下问道:“总管,咱们就让这小儿欺辱了?”
    史万宝冷冷笑道:“怕什么,李道彦小儿,他今日怕是算错了。隋军强悍,能穿险越阻杀到关中,必是精锐,能是这么容易被李道彦小儿击败。
    今我奉命领军,李道彦黄口小儿,难当大事,军中之事,专委老夫。其轻脱妄进,贸然出击,我等若与其一同进攻,必同败没。
    今日我等当以李道彦小儿为诱饵,引诱隋军。等李道彦一败,敌军必定争相前进,我坚守以待,以逸待劳,必能破敌。”
    众人皆深以为然。

第六十七章 涝水之战(下)

    不出史万宝所料,李道彦没领兵打过仗,还以为隋军比秦岭群盗,强不了多少,而看待双方实力对比,也仅仅以兵力多寡来论,于是与隋军战到一起,立时不敌。
    尉迟恭一手长槊,一手钢鞭,如下山猛虎一般,扑到唐军之中,如虎入羊群,无人可敌。
    李道彦麾下的军队,尽是一群初降的盗匪,打些顺风仗还行,如何能打硬仗。
    于是隋军一击之下,群盗立刻崩溃。
    这群盗匪一退不要紧,卷着李道彦的本部开始混乱起来。
    李道彦打的主意很好,身为主将,身先士卒,带动士气,引领全军。可他也没想到在,和三军败得这么快,连逃都来不及。
    直到此时李道彦才明白,自己面对的可不是一群拿着锄头、木叉的流民,而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
    李道彦心中畏惧,忙想后退,但仗打到这种程度,如何能退。
    于是李道彦赶紧向十史万宝求援。
    后面的唐军也发现了前军生乱,众人着实没想到前军这么不经打。这时有部将询问史万宝,要不要救援李道彦。
    史万宝却是拒绝,李道彦还没到绝境,隋军还没力疲,不能出动。
    在史万宝眼中,李道彦就是个绝佳好诱饵。
    李道彦紧盯着后面的史万宝部,任凭他让人如何摇动旗帜,却始终不见史万宝部出击。
    李道彦立时知道是史万宝搞得鬼,但他现在就是恨得咬牙切齿,也骂不来史万宝。
    李道彦眼看战场局势,不禁打个寒噤,这一仗,莫不是要彻底失败。
    此时李道彦后背不禁发凉,仿佛感觉有道光要射到他身上。
    李道彦的感觉没错,不过这不是阳光,而是尉迟恭的目光。
    尉迟恭本来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也没想到对面的唐军如此不堪一击。
    尉迟恭为人悍勇,面对这般形势,如何不乘胜追击。于是尉迟恭紧追溃兵不舍,直往乱军中闯。
    就在这时,尉迟恭看到对面不远处唐军主帅的旗帜,离着自己不远。
    尉迟恭顿时胆气与豪气俱来,他手持长槊,猛夹马腹,一人一马一槊,便向着对面的李道彦冲去。
    此时唐军混乱,谁注意到单刀直入的尉迟恭。
    或者是有人注意到,可没人敢阻拦。
    于是尉迟恭如入无人之境,直冲到李道彦的面前,竟出奇地没遇到拦截之人。
    眼前李道彦离着自己不过十余步,尉迟恭两眼如电,紧盯着李道彦,握紧了手中的长槊。
    这时终于有人想到了要阻拦这个单刀的敌将,但上前之人,无一不被尉迟恭一槊一个,掉落马下,无一合之敌。
    十余步的距离对于疾驰的战马来说,不过是转瞬即逝。
    于是当李道彦注意到尉迟恭时,便只看到一杆硕大的长槊,从天而降,直奔自己而来。
    李道彦当场傻在那里,竟然忘了逃跑。
    尉迟恭连杀数人,已经杀到李道彦面前。眼看李道彦有些发愣,他挺槊就刺。这一槊如泰山之势,直扑对方面门。
    李道彦这才反应过来,忙侧身去躲,但已经晚了。
    尉迟恭的大槊直接刺中侧身要躲的李道彦的肩部。其势之大,差一点直接将对方冲下马。
    不过这一槊,也刺穿了李道彦的肩部,如穿琵琶骨一般,可见力气之大。
    “啊!”
    李道彦一声惨叫,差点落马。
    尉迟恭回槊再刺,可刚才那一槊力气太大,卡在了李道彦的肩部骨头之中,竟然拔不出来。
    此时不少人要上前救李道彦。
    尉迟恭见众人围了过来,眼看急切之间抽不出长槊,竟然一手握着槊杆,另一只手从身前抽出钢鞭,照着李道彦的脑袋砸去。
    尉迟恭这一击,带着十成气力,如破竹之势,狠狠地砸到李道彦的天灵盖上。
    重伤的李道彦惨叫一声,登时落马。
    尉迟恭咬牙拔出李道彦身上的长槊,看都不看对方,便向乱军中杀去。
    再看被打落下马的李道彦,已经是颅骨粉碎,脑浆四溢,早就死得不能再死了。
    “唐军主帅已死!”
    “唐军败了!”
    战场之上,尽回荡着隋军的喊声,每一声都震的唐军胆寒。
    在后面的史万宝听到李道彦死了,心中大惊。他却是想坑李道彦一把,今日让李道彦诱敌,等李道彦败了他再力挽狂澜,但绝没有想过让李道彦死。
    李道彦毕竟是李神通的儿子,李唐宗室,今李道彦身死,他怎么和李神通、李渊交代。
    史万宝此时也只得希望这只是战场上的以讹传讹。
    事已至此,史万宝也顾不得再看笑话,于是亲率主力,向战场上的隋军扑去。
    但一切已经晚了。
    早有隋军上前,砍下身死的李道彦的脑袋,挂在战场之上。
    不管李道彦水平如何,有没有掌权,但毕竟是一军主帅。李道彦身死,立刻就使得整个唐军肝胆俱裂,惊慌失措。
    不知从哪里开始,唐军开始崩溃起来。
    史万宝带着部队,拼命地向前出击,但跟本没有用。
    此时已经是三军倒卷,全军崩溃。
    大批的唐军开始向四面逃散,而且因为溃逃,多向本阵而走,反而不断地冲击着完好的军阵。整个战场的唐军,就像是一群鸭子一般,没头没脑。
    史万宝待在军中,本想向前冲,但很快身边之人都逃散干净。
    这时眼看局势已经完全崩溃,史万宝的堂弟史万玉便劝史万宝赶紧撤退,以保全自身。
    史万宝望着战场上溃败的唐军,满脸的唏嘘,三军一败涂地,而他这个样子,逃,往哪里逃。失了军队,丧了李道彦,就是逃回长安,李渊和李神通能饶得了他。
    “兄长,大不了咱们就投降隋军。现在李家已经自顾不暇,咱们顺天应民,投降卫公,可谓是弃暗投明,人心所向。”
    史万宝脸色变了几变,他之前还说和黄明远不共戴天,现在要投降对方,着实尴尬。
    “兄长!”
    “好!”
    史万宝大喝一声。
    “他李家不仁,就休怪我史万宝无义。李渊赏罚不明,李道彦又胡乱指挥,丧了三军。我等死战到此时,也算对得起他李家了。
    今日咱们顺应天意,归降卫公。”

第六十八章 兵临长安

    李道彦兵败涝水,史万宝率残部投降,至此长安以西,再无成规模的唐军主力。
    于是尉迟恭趁势渡过涝水,顺河而下,直趋长安。
    七月二十四日,尉迟恭率先锋骑兵,兵临长安城下。
    长安城内的文武百官、世家大族都希望李道彦能重现昔日杨昭的奇迹,但最后迎来的,却是长安城外高挂的李道彦的人头。
    这颗斗大的血淋淋的人头,可是吓坏了所有人。
    李孝基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的隋军骑兵,袖子里的手都有些颤抖。当年陈后主听到北军渡过长江,怕就是这种感受吧。
    对于黄明辽的东进,长安小朝廷能做的并不多。
    长安城的兵都让李渊带走了,李孝基手中不过万余人,光是防守整个长安城都吃力,更不可能主动出击。
    其实李孝基的一应处置,并没有什么错。
    听到隋军突然杀入关中的消息之中,李孝基还以为是梁默从汉中出兵了。他一面急报在同州的李渊,一面调李道彦阻击隋军,争取布置防御和李渊回军的时间。
    但谁也没想到李道彦败得这么快,败得这么干脆。
    此乃天丧李唐。
    长安城内,李渊虽然是留下来七个留守大臣,但真正拿主意的还是李孝基和裴寂,尤其是在军事上,皆是李孝基说了算。
    李渊的祖父李虎有八个儿子,十多个孙子。这些人在李渊造反之后,活着的基本都加入到李渊的造反队伍中。
    而诸同辈兄弟中,在关中起事的李神通和与李渊关系最为亲密的李孝基二人的地位更高一筹,是李渊的左膀右臂。
    面对来势汹汹的隋军,李孝基虽然心中震撼,但也没有旁的办法。一旦隋军入城,李家就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李孝基只能硬撑着,撑到李渊主力回援。
    长安城中能用的将领,基本都被派出去了,也就李孝基、李幼良和赵慈景三人可以领军。至于万余人的军队,看起来不少,但长安城周长有上万丈(36公里),这点军队铺开,都站不满长安城墙。
    李孝基只得征发城中百姓,帮着守城。
    男丁不足,李孝基连牢里的死囚、宫中的内侍,甚至是老人、小孩和女人都组织起来,以备守城。
    守城之人的数量看起来是多了,可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乌压压的,如鸭子一般,实在让人头痛。
    看着城头不少吓得瑟瑟发抖的女人,李孝基心中更是别扭,李唐已经到了要靠女人保护的地步了。
    可不用这些人,李孝基也没人可用。
    城中世家大族倒是不少,而且不少人还愿意帮着李孝基守城。可是对于这些人,李孝基着实是不敢相信。
    他们这群人,再讨厌黄明远,可也怕死,谁知道会不会借着守城的机会,打开城门,迎隋军入城。
    李孝基只得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又杂以心腹部队,以为预备队救援。
    至于各城门处,则是分遣心腹将领,各统帅数百士兵和一群青壮,守御城门。
    长安城不仅仅是大,还有十三处城门,更加摊薄了守军力量。
    李孝基要分守十三处,可只要一处城门失守,长安城就要破了。谷
    为此李孝基加强了预备队的力量,和李幼良、赵慈景、武士彟分领四支预备队,救援四门。
    李孝基已经把防御重心放到二线了。
    尉迟恭到了长安城下,也没有主动发起攻击。
    自古以来的都城攻坚战,都是象征意义。也没有谁真会选择在都城处打一场消耗战。一方面能作为都城的地方,都是大城,不适合攻坚。另一方面打,敌军都打到都城了,一般战争的结局也算明朗了。
    能让敌人打家门口的,又有几个可以在家门口死战的。
    这长安之战虽没有打响,但若是没有其他重大事情影响,这一战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尉迟恭虽然没有攻城,但对于如何打击城中士气,他却是得心应手。
    既要让城中的军民赶到恐惧,又不能使对方成了哀兵,同仇敌忾。
    尉迟恭将之前涝水之战所以被杀的唐军校尉以上将领,全部削首,然后将首级挂在长长的竹竿之上,骑马挑着在长安城外来回展示。
    这数百颗脑袋,跟球一般挂在竹竿上,让人看了就胆寒。
    尤其尉迟恭选的都是军官,量不多但质量却很高。城中的守将、贵族见到这些脑袋,一个个物伤其类,感同身受。
    尉迟恭还让之前涝水之战被俘的唐军将领到城下叫门。
    以史万宝为首,一众人分在各城门处,日夜叫喊。
    这时候,隋军发明的铁皮扩声器倒是发挥作用了。
    年过五十的史万宝这时候也不在乎什么脸面了。他作为一个降卒,能活着都是看隋军的眼色,那些虚名又能抵什么用。
    史万宝作为长安大侠,身份未必尊贵,但在长安的中下阶层,尤其是游侠和三教九流之中,影响巨大。
    这些人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未必能成事,但却可以坏事。
    史万宝站在城下,高喊着:“天命在隋,诸位之前尽是隋臣,今老夫尚且已降,尔等何必白白为李家送死。”
    这说法,着实打动了不少人。
    李孝基等人见此,气的大骂史万岁祖宗十八代,却无能为力。
    人心已经乱了。
    虽说隋军在城外耀武扬威,打击城中士气,着实气人,李孝基恨不得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但偌大的长安城,处处都是漏洞,李孝基根本不敢主动出击。
    到了二十五日傍晚,黄明辽终于率领主力到达长安城外,并驻屯于便桥(也叫咸阳桥、西渭桥,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西南沙河河道上)。
    黄明辽又命令尉迟恭向东攻打新丰,堵住李渊回援的道路。
    然后黄明辽便望着长安,也不攻击,而是准备跟长安耗下去。
    按照原计划,黄明辽是该攻克长安。只是黄明辽担心攻克长安,会惊走了李渊,才临时更改的方案。
    倒不如留着长安,做个诱饵。
    长安近,李渊军远,若李渊军不顾一切地赶回长安,让长安人民亲眼看着他们的王陨落在乐游原上,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第六十九章 诡异战局

    李渊是七月十二日离开的长安,十八日到的同州城。
    而算是之前的时间,大约十多天,隋军占据蒲津关之后,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等到李渊率十万大军到达同州城后,隋军仿佛神兵天降一般,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整个同州城半包围。
    同州城在洛水的东岸和北岸,整条洛水和隋军部队连在一起,仿佛将整个同州城给围住了一般。
    张文远和刘云芳二人,各在同州城的北面和东面扎下了大营。还有水军从黄河之中沿着渭水、洛水逆流而上,占据了同州城南侧的沙苑(陕西省大荔南洛水与渭水间一大片沙草地)。
    但隋军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隋军的虽然是域外作战,但粮食都是通过黄河和其之流转运,并不费事。
    李渊看着隋军有些令人生疑的动作,不知道这是为何。张文远和刘云芳都是宿将,不会不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越多,自己准备的便越充分。按道理来讲,二人应该在自己到来之前攻打猛攻同州城才对,这十多天的时间,以隋军的战斗力,完全可以攻破同州,或者围点打援,都有可能。但二人放着同州一直不打,倒像是有意让自己赶到同州一样。
    李渊虽然一时还看不清隋军的意图,但却是觉得自己此次亲征有些冒失了。
    虽说同州作为长安的屏障很重要,但自己也不该这么冒失地渡河进驻城中。现在十多万大军在同州城中,三面环敌,而隋军的水师则随时可以逆流溯游到自己的身后,隔断同州与长安的联系。
    一旦后方出事或粮道出问题,撤退都来不及,
    自己应该屯驻在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巴邑镇)的。隔洛水与隋军相望,既能随时支援同州,又方便随时撤退。
    虽然觉得不妥,但李渊也没有立即撤退。
    打仗不是过家家,十多万大军的转战,想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旦撤退途中,隋军尾衔追之,很可能会引得全军崩溃。
    不过原本准备调蒲城的冯少师赶到同州,被李渊改成调往下邽。
    下邽县在同州到万年之间,北临白渠,西有沙苑,东南临金氏陂,乃是从同州到长安的要道。李渊调冯少师驻扎于此地,也是为了守护好自己的后路。
    李渊进入同州城,虽然隋军主动出击,围住了城池,但并未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这着实出人意料。
    本来硝烟四起,马上要成为决战之地的同州,滚滚烟尘仿佛突然之间便降了下来,整个同州之地出现一种诡异的安静。
    张、刘二部,不出击、不搦战,就待在营中,好像是孵小鸡一般,一点也没有主力大军的气势。
    这诡异而安静的气氛,实在让人心里不住地跳。
    “看不出隋军想干什么啊!”
    这几日李渊不断地思索隋军的意图,甚至还主动派军队试探隋军,但并没有什么回应。隋军好像将他们引到预设的战场之后,就睡着了。
    “隋军到底在等什么?”
    李渊作为一个合格的枭雄,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隋军如此蛰伏待机,最大的可能便是在等待什么。只是不知道是等待援军,还是等待哪里破局。
    李渊看不出来。
    隋军和唐军的战场实在太多了,同州、潼关、蓝田、汉中、灵州、关北等等,哪里都有可能威胁到唐军的安危。
    同州战场局势诡异,影响的左右两侧的永丰仓城和同官也很安静。
    永丰仓城战场上,李建成自兵败之后,便打定了主意坚守,死咬着牙不动。而隋军虽然时不时地发动两次攻击,但强度并不高。
    而且屈突通似乎是老了,只盯着永丰仓城,竟然没有发现郑县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对其动手。
    而北侧的黄明征更是诡异的很。
    这场与隋军的战争,最早的战斗正是由黄明征打响的。可黄明征占据黄钦山不动,围着同官县城也不动。
    不应该如此啊,隋军难道不担心粮草的消耗?
    思前想后,李渊还是觉得最有可能出问题的便是郑县。
    虽说入了函谷关或者是潼关,便是进入关中,可直到郑县往西,被渭水和秦岭夹在中间的通道才豁然开朗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进入到关中大平原。
    而长安到郑县一共一百五六十里,期间几无险可守。
    若是郑县失守,屈突通可以直接一口气打到长安。虽然李渊已经调了侄子李琛率领五千人马进驻郑县,可是李琛不过一毛头小子,如何是屈突通这种老将的对手。
    思前想后,李渊下令从豳州南调的杨屯率折威军赶往郑县驻守。又命令姜宝谊率领六千人马赶往同州城的后方,在洛水西岸驻营。
    既然隋军想把自己困死,李渊当然不能遂隋军的意。
    如此布置,同州、永丰仓城、同官为外线,郑县、下邽、富平、华原为内线,李唐在东北方向构筑成两道圆弧形阵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
    外线蒲城这一点被撤出,导致同州和同官的联络减弱。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兵力不足,又担心后路被抄,只得紧着下邽来。与下邽相比,蒲城这一点疏漏处就算不得什么了。
    另一点则是困守永丰仓城的李建成部,两万多人,被团团包围在永丰仓这块死地,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几成死局。
    李渊也担心长子的安危,可终究是无力救援。
    甚至李渊也觉得,隋军对永丰仓城围而不打,甚至连郑县都不顾,就是希望自己冒险救援永丰仓城吧。
    这样诡异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了二十四日夜里。
    一封从长安送来的急报,穿过渭水,越过白渠,送到了李渊的面前。
    “有隋军主力自陇州而来,已越过虢县,直逼长安,长安危急!”
    薄薄的一张纸,陡然从李渊的手中滑落。李渊两眼微凸,面色黢黑,满脸不敢置信的样子。
    隋军、陇州、虢县,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就这么神奇地出现在一张纸上。
    这是天要亡李氏啊!

第七十章 步步危局

    直到长安的求救信送到同州,李渊终于如梦初醒。
    明白了,完全明白了,他终于知道张文远、刘云芳、屈突通、黄明征这么一大批人,到底在等什么。
    黄明远真是好算计啊。
    用几十万人围攻关中,将自己的各部力量压得死死的,逼着自己乱了阵脚。然后四处出击,真真假假,将自己引诱到同州决战,可真正的致命一击,竟然出现在自己一直很放心的西面。
    李渊可以想象,已经空虚到极点的关中,突然出现一支精锐隋军,这就像狼入羊群一般,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而当隋军兵临城下之时,长安那群唯利是图、欺软怕硬之辈,又会做出什么选择。
    不管他们嘴上怎么叫骂着黄明远,可是当隋军到达的那一刻,他们还是会匍匐在地上,膝行到隋军面前,用他们那厚颜无耻的丑陋姿态,去向黄明远求一丝活命的机会。
    哪怕是最痛恨黄明远的窦家。
    没有一个世家大族,会选择拿虚头巴脑的忠义名声,来牺牲家族的命运。
    一切的一切,大家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存在。
    而到最后,牺牲的只有李家而已。
    “只是孤不明白,陇坻防线,固若金汤,世民又南征汉中,兵出散关,这支隋军,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
    李渊这个疑惑啊。
    这时殷开山说道:“从西而来,突入关中,就好像从天而降。如果我没有记错,当初突厥人杀入关中,也是这般。本应该在原州一带的突厥军,就好像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出现在关中人的眼前。”
    浅水原一战,殷开山跟随刘弘基部出击。其部兵败,刘弘基被俘,而殷开山反而成功突围,逃回关中。
    之后殷开山因为浅水原一战被问罪,他也主动将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被免除职务。
    不过之后李渊亲征同州,又重新任命殷开山为大丞相府录事参军事,典掌机要,以备谘议军事。
    李渊身边,心腹并不多,能用的更不多。而殷开山,是个得用又忠诚之人。
    听得殷开山的话,李渊的面色也浓重起来。万事都有根源,他绝不相信隋军会飞天遁地的。
    细细思索,李渊突然说道:“开山是认为,当初突厥人杀入关中的办法,为黄明远所得,所以黄明远才如法炮制?”
    “嗯!”
    殷开山点点头。
    李渊突然倒吸一口凉气。
    若真的如此,那黄明远是得从什么时候便开始算计这一仗的。十几年前?他难道就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会攻入关中。
    李渊简直不敢想象,难道真有人能神鬼莫测。
    殷开山也脸色难看地说道:“若是隋军偶然知道这个办法,那还好。可若是卫公精心设计的一个局,一切都是围着此事,那就太可怕了。
    臣想,卫公的算计,绝不会仅仅于此。”
    李渊点点头。
    至于隋军怎么进关中的,二人也没再去深究。反正有条秘密通道,可入关中。至于这条道怎么走,现在穷究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这件事,李渊秘密压了下来,没敢跟旁人言。此事若是让三军知晓,数万大军,怕是立刻就会生乱。
    当然此事压着也不行,隋军逼近长安的事情,瞒不了多久。
    为今之计,当如何处置。
    李渊秘密招殷开山、温大雅、唐俭三人前来商议对策。谷
    这些人再加上留守长安的裴寂、武士彟和失陷在晋阳的刘政会,才是李渊的绝对心腹,甚至连刘文静都算不上。
    三人之中,殷开山原是吏部侍郎,唐俭是内史侍郎,唯有温大雅不显山不露水,挂着大丞相府记室参军,但实际上温大雅才是李渊的谋主,专门典掌机要。后世歌颂李渊功绩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他写的。
    四人坐定,摒退众人。
    李渊将长安的求援信递给温大雅和唐俭。
    二人看罢,俱是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今日局势至此,已危如累卵。我军该何去何从,诸位有什么意见?”
    这时众人互相看了看,殷开山说道:“长安必须得救,但不能我军去救。”
    李渊忙看向殷开山。
    这时殷开山说道:“隋军之前不断在同州发起攻势,就是要调我军出长安。现在兵逼长安,恐也调我军回长安。
    这从长安到同州,一来一往,我军又多是新军,一旦遇到突袭,后果不堪想象。”
    温大雅和唐俭也皆是赞同。
    张文远和刘云芳摆出这个架势,原本意图还不是很明显,现在是图穷匕见,就是要困住李渊主力。
    隋军骑兵加关中平原,唐军一群新军撤退,不死也得拔层皮。
    这时李渊问道:“那长安怎么办?”
    殷开山说道:“我军在下邽还有冯、姜二部,约有万人,可支援长安。郑县有折威军统军将军杨屯和襄武郡公(李琛)也可支援,还有蓝田济北郡公(李瑊)部,散关的秦公部,皆可调动。
    隋军长途奔袭,兵力必然不多,只要防住他的突然一击,困也能把他困死。”
    李渊摇了摇头。
    同州不能动,郑县、蓝田和散关就能动?三处一动,东面的屈突通,南面的梁默、焦方威和卫文通、李仁政也得动。
    而且散关在西面,李世民鞭长莫及。
    只靠冯少师、姜宝谊的万余人马,未必可行。
    这时温大临似乎看出了李渊的想法,便说道:“下邽军队不足,亦可调郑县的杨屯将军西进。
    到时候杨屯将军屯驻新丰,向西可随时支援长安,向东亦可看住屈突通部。”
    李渊想了想,只能点点头。
    他也不能凭空生出军队。
    杨屯驻扎在新丰,与长安成掎角之势,稳住长安东线,又防备屈突通西进,也算勉强可行。
    当然这治标不治本,长安缺的是军队。
    “我等也要准备撤退了。”
    虽然不能急着撤,但李渊也不准备再继续守卫同州。
    长安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他这么多军队挤在同州,没法前进也无力救援,反倒成了孤军。
    三军主力至少要撤到洛水西岸,使自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而不是像这般如别人桌上一盘菜一般。
    李渊又命令王纩率领鼓旗军,在洛水之上,修筑浮桥,防备隋军水师的袭击。
    而李渊,则开始进行撤退的准备。

第七十一章 同州危机

    李渊准备进行一场有组织的撤退,但对面的隋军却未必如他的愿。
    实际上从浅水原之战到同州、潼关、灵州等地的一步一步计划,隋军早就已经推演了无数遍,无论是黄明远还是下面的张文远、刘云芳等人,早就将李渊可能的反应算计于心了。
    黄明远知道李世民一定会败在浅水原,将一场本应该打赢的仗打输了,这才是先知的优势。
    可以说从李世民兵败浅水原,黄明远数十年布的这个局终于开始正式进行。而到目前,其间的每一步,都在按照黄明远的计划实行。
    可以说李渊父子,一直在和历史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是败给了黄明远,还败给了历史书。
    所以当李渊动的时候,对面的张文远和刘云芳也开始动了。
    为了对付李渊,黄明远布置的各支军队分布于七八个战场。在这个交通不便、信息不便的时代,如此分散的战场环境,简直是致命的。
    很可能你那边还等待出击,另一边已经撤退了。
    所以为了保证将各处战场串联在一起,黄明远花大力气构筑了三条情报网。
    一条是沿着黄河和清水河,从延安郡到龙门、蒲坂、潼关的信息网。这条信息网水陆两用。
    因交通不便,黄明远从风陵渡沿着黄河往北直到龙泉郡永和县,数百里黄河岸,每隔二十里修一个临时烽燧堡,共修了三十多个,以方便信息通传。
    一旦有事,通过点燃烽火数量的不同,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将不同的信息传递到数百里之外。
    而另一条则是从盐川郡与灵州的边界,直通向延州。
    第三条则是从弘化郡和泾州、原州、宁州三地的边界,向西经上郡直到壶口山。
    这两条路,则是陆路和烽燧相结合,最后到连接到第一条路上。
    所以黄明远占领灵州和原州的消息,很快送到张文远和刘云芳的手中。
    在原州以北的荒原上,黄明远建立了数十个驿站,尽置快马良驹和熟练驿卒。
    黄明辽占领原州城,消息穿越荒原,快马送到弘化郡方渠城(今甘肃省环县)。然后顺着马陵水,直达弘化郡城,再通过烽火和快马结合,送到上郡黄明征的手中。再使用快马急报,送达壶口山。最终沿着黄河东岸的烽火,送到张文远和刘云芳二人手中。
    再加上在陇山和横穿关中的时间,黄明辽什么时候能到达长安城,二人几乎算个大差不差。
    差不多到了计算的日子,二人也开始准备进攻。
    此事二人本并不是那么确定,可当同州城有军队开始在洛水上搭建浮桥,二人便有了把握。
    李渊想逃。
    能让李渊这么急着逃的,只有黄明辽打到长安一件事。
    可以说这个时候,双方的底牌基本上都已经掀开,剩下的,便是双方实力的对抗了。
    李渊想在洛水之上建桥,隋军当然不会如对方的意。
    为了阻击唐军的施工,刘云芳命令王君廓率领骑兵部队,从北面包抄到同州城以西,对筑桥的唐军进行袭扰。
    又在洛水上游,设置了十多艘火船,满载着硝石、猛火油之物,点燃之后,冲向唐军未完成浮桥。
    很快烟尘滚滚,浮桥被点燃,甚至延伸到岸上,修桥的唐军,或是被烧死,或是落水,伤亡惨重。
    王纩于是在浮桥上面位置,拦铁索以阻断火船。
    可这并没有什么用,无非是让隋军加大火船的数量。长江里的千寻铁锁都挡不住火烧,更何况是这临时用的锁链。
    王纩之后又想了不少办法,但始终没能建好浮桥。
    李渊听到王纩的汇报,也是不停的皱眉。很明显,隋军阻止他们修建浮桥,是想将他们困死在这里。
    对面的隋军已经知道了长安危急的消息,也知道李渊已经知道长安危急的消息。
    李渊明白,越是如此,越要撤退,就是费再大的劲也得走。
    于是李渊为了掩护王纩建桥,派出骑兵往北面出击,阻止隋军向洛水的靠近。
    但这正是隋军希望的。
    隋军总兵力或许不如李唐的数量,但骑兵数量却远超对方。
    李渊要打骑兵战,正好是以短克长。双方在同州城北,交战数场,均以李唐的失败而告终。
    李唐不仅没有打破隋军对筑桥部队的袭扰,反而损失惨重。
    李渊弄得没办法,只得将派出去的骑兵缩回来。就这么一点家底,败光了怎么办。隋军据有大量的战马,没了还能补充,李唐没有养马之地和固定的马匹来源,骑兵却是死一个就少一个,他还指着这群人掩护突围呢。
    再之后,李渊又准备和隋军进行决战,至少先将隋军牵制住,不能再让隋军在同州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李渊在同州城西,依靠城池,摆下阵势,扎下大阵迎敌。虽然李唐有过半的新兵,但数量多,又背靠城池,实力不弱。
    即使不胜,也不会致败。
    但李渊没想到的是,隋军根本不应战。
    唐军列阵,隋军就在对面看着,甚至还往后撤了一步,给唐军留出足够的空间。至于隋军主力,高挂免战牌,死活不出。
    李渊恨得牙痒痒,却不敢追上去。
    李渊自家人心中有数,他麾下看着人马众多,那六万新兵,能用的不超过一半。守着城池打呆仗,还有些用处,若是打运动战,不用隋军出击,光是听见号角声,就要脚软了。
    李渊可不想刚开战,就溃逃数万人,太伤士气,也容易形成倒卷的局势。
    一场决战,就这么无疾而终。
    张文远和刘云芳二人很清楚,仗打到这种地步,隋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根本不需要每个战场都和李唐硬拼,只要一点一点挤压各个战场上唐军的生存空间,便能不战而胜。
    若是贸然决战,一旦兵败,反而给了对方反败为胜的机会。
    于是同州战场,就形成了“小战不断,大战不打”的局面。论单兵战斗力,隋军压李唐一头。
    李渊又羞又恼,心中好不烦忧。
    但很快一个惊人的消息从南面传来,下邽丢了。围攻永丰仓城的屈突通派遣全旭率领五千人马,渡过渭水,越过沙苑,直袭空虚的下邽城,断了李渊的归路。

第七十二章 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下邽失陷的消息传来,李渊再也沉不住气了。
    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脸的衰意与疲劳,久久地失神。
    这么多天来,他听到了太多的噩耗,已经让他心力交瘁了。他有些想不明白,遥想起事时意气风发,怎么才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就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早知今日,老老实实的待在晋阳不好吗,何必去趟这一摊浑水。
    就在李渊失神的时候,温大雅摒退了众人。
    李渊看出温大雅有事,虽然身心俱疲,但还是强忍着内心的郁意说道:“彦弘可是有事?”
    这时温大雅坐在榻上,突然正色地说道:“主公,时至今日,我军再留在同州,除了被隋军活活困死,没有别的可能,还请主公撤军吧。”
    李渊听了,叹了一口气道:“彦弘,这些日子,你当是清楚。我非不想走,而是前后隋军,后有洛水,十多万大军被死死地困在在一隅之地,动弹不得。贸然撤退,后果不可想象。”
    温大雅突然说道:“主公,到了今日,已经没有什么后果,是无法考虑的了。”
    这时温大雅双手扶额,郑重地拜了下去,长揖及地。
    “隋军不与我军交战,就是为了扫清我军外围各地,再一举将我军包围、歼灭,我军每在同州耽搁一日,就是多给对方一天时间。
    现在撤退,即使伤亡巨大,但隋军留不住我军。等到四面州县俱失,隋军占据地势,我军就是想退,都无路可退了。”
    温大雅有一点没说,若是当初得到长安危急的消息就走,下邽不会失,后路也不会断绝。
    李渊一愣,良久才说道:“我军现在突围,有多大的把握?”
    温大雅言道:“臣非将军,没什么把握,但是臣明白,若万事都求周全,这仗也没法打了。”
    李渊听了,沉思不语。
    温大雅可以这么想,他没法这么想。打仗,毕竟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
    温大雅作为李渊的心腹谋士,平日里多是沉默应对,虽尽职尽责,但显得有些置身事外的样子。
    李渊见这次温大雅竟主动建言,倒是有些高兴,便又说道:“彦弘还有什么话,尽可言之,到了这个地步,就该是咱们君臣勠力同心,共赴国难的时候,没什么藏着掖着的。”
    温大雅有些犹豫,最后却鼓足勇气问道:“主公,你觉得关中还能受得住吗?”
    李渊一愣,猛地满是厉色地看向温大雅。
    而温大雅问出这句话,也显得如释重负,面对李渊狠狠厉的目光,他反而镇定了下来。
    李渊看了温大雅半天,眼看温大雅一副平静的样子,便粗着嗓子问道:“彦弘是想向黄明远投降了?”
    “臣不敢!”
    李渊露出满是凶狠的目光说道:“我看你是很敢,你眼里可还有我这个主公。就凭你乱我军心,今日要是有第三个在场,你现在已经被拖下去斩首了。”谷
    温大雅伏在地上,却很镇定地说道:“臣之所以说此言,就是因为对主公忠诚,否则绝不会说这些话。”
    其实李渊也相信温大雅,所以这番姿态,刚开始是真生气,后边便有些作态了。
    因此见温大雅并不乞罪,李渊一副没好气地样子说道:“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尽都说出来吧。”
    温大雅乃直起身子来说道:“现在整个关中战场,我军被隋军分割在各处,首尾不能相顾,且各处态势,均弱于隋军。若再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不过是被隋军一处一处给吃掉。”
    李渊绷着脸,便说道:“还有呢?”
    温大雅便继续说道:“要想改变这种局势,我军就要将分散的兵力,从各处战场收回来,集中兵力作战,方能避免被隋军分散击败。”
    李渊又问道:“集中兵力可以,但这跟关中能不能守住又有什么关系?”
    温大雅拿起一仗地图,放在李渊的面前,接着说道:“关中本是天选之地,关中沃野,四塞险峻,得之而能成王业。
    但现在隋军已经从东线两个方向突破了我军的防线,整个战斗由关中外侧推进到关中的内侧。
    而关中之地,尽是平原沃野,无险可守。
    而无论是西秦军还是隋军,其骑兵都远较我军精锐,关中作战,虽是本土作战,但远不利于我军。”
    李渊疑虑道:“可那也没必要放弃关中?”
    温大雅没有说话,而是拿过三个杯子,放在地图上。
    “主公请看,渭水以北,我军三大战场同州、宜州、豳州,分别对抗隋军的关北军、河东军和西秦军。
    这里集中了我军一多半的兵力,而结果却是敌军不断推进,我军疲于应付,处处设防,处处失败。
    可若是我军退出渭北,至少放弃渭北大部分土地。
    主公请看,到时候薛仁杲将沿着泾水南下,黄明征沿着关北大道南下,双方的落脚点都是渭北。主公以为薛仁杲和黄明征,谁会退让?”
    李渊有些沉思。
    他一个打不过两家,但换过来,两家打在一起,他的机会就来了。
    温大雅继续说道:“一山难容二虎,而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一旦薛仁杲和黄明征对上,无论谁胜谁负,都将解放了我们。
    而我军,则解放出陈国公(窦抗)和郑国公(李神通)麾下的兵马。两部可得七八万兵马,我军便可从容救援长安,并重新布置防线,甚至是退出关中。”
    李渊大悦,但听到温大雅最后的话,乃问道:“彦弘之策大善,可我军既是有十多万兵马,不当是乘胜追击,又如何要退出关中?”
    温大雅乃说道:“关中人心已丧,我军待在关中,兵马虽仍不少,却士气降得越多。而南下巴蜀,我军拥十多万兵马,虽失去关中,但却有巴蜀天险,十多万精锐,足以自守。而军队一旦在关中伤亡惨重,即使退到巴蜀,也未必能守。”
    李渊有些犹豫,最后才说道:“彦弘之言大善。我记得黄明远说过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此之谓至理名言啊。”

第七十三章 洛水之战(一)

    李渊已经决心按照温大雅的建议,放薛仁杲和黄明征进入渭北,以解放窦抗和李神通所部。但他又没有完全听温大雅的话,放弃关中。
    放弃这两个字,说容易,可做起来,谁又能那么轻松。
    毕竟关中之地,实在太优渥了,放弃了这里,李渊很难再找到比关中更好的根据地。此刻关中虽然处处受敌,但大部分还是掌握在李渊手中。而且放弃关中,南下巴蜀,便是意味着彻底放弃和黄明远争天下的机会,偏安一隅,李渊当然不甘心。
    所以若非万不得已,李渊绝不会走这一步。
    李渊计划,在和窦抗、李神通所部会和之后,趁着薛仁杲和黄明征相争渭北的机会,先向南击败长安附近之敌,保证长安的安全,然后沿着渭水南岸建立防线,寻找击败张文远、刘云芳的机会。
    只有能击破一支隋军,便能彻底打破黄明远的围剿,激活全盘。
    虽然这个计划,不敢说有百分百成功的可能,但已经值得李渊去为此冒险了。
    李渊这个人,看似性格软弱,其实最是好强,胆气藏于心中,真到了关键时候,远比那些色厉内荏之辈有胆气。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得从同州突围出去。
    李渊之前想着突围,还是不动声色,尽量在保存全部实力的可能下突围,但现在来看,这种可能并不大。
    隋军强悍,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撤退,而洛水以西,下邽已失,也没有部队可进行接应。
    在李渊看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一精锐之兵断后,牵制住张文远、刘云芳二人,然后主力趁机渡河。
    当然不管主力能否成功渡河,但这支断后之兵,怕是要牺牲在同州。
    李渊手中,除了六万新军,尚有三支精锐。元从禁军,王纩的鼓旗军和张瑾的羽林军。三支部队,不下五万之数。
    李渊赶到同州之后,便以兵败丧地为名,从张瑾手中夺了指挥权,羽林军这支部队,也为李渊亲掌。
    张瑾虽是关陇老人,但毕竟不是李渊的亲信。
    而且张瑾这个人,也颇有自知之明,丢了蒲津关和大半个同州,他哪里还有胆跟李渊争这个兵权啊。
    断后之兵,既要护卫主力渡河,还要像一颗钉子一般,牢牢地扎在同州城,使得张文远、刘云芳不敢全力南下。
    这就要求,这支留守的部队,不仅能死战,还要善战。
    主力部队,李渊一个也不想丢弃,可是光留新兵,意义不大。留下这群人,今日留守,到不了晚上,就能逃光。
    可三支军队,元从禁军肯定不能动,至于鼓旗军和羽林军,后者,李渊信不过。
    这支部队让张文远、刘云芳打的已经丧了胆,哪有死战的决心。
    可王纩的鼓旗军,这可是李渊的嫡系部队,晋阳起兵的老底子。
    犹豫再三,李渊最终还是叫来了王纩,和他商量此事。毕竟从各方面来说,鼓旗军都是最合适断后的。
    王纩是李渊从晋阳便带出来的心腹旧将,当初在晋阳,只是个鹰扬校尉,被李渊从微末提拔,直到今日,出掌一方,以为心腹,可见信重。
    鼓旗军屯长安县,相当于御林军啊。这是柴绍、刘弘基、王长谐等心腹将领都没有的信重。
    于是对于这个百死而无一生的任务,王纩坦然受命,并言“除非战死,否则绝不让隋军越过同州。”
    对于王纩的慷慨之言,李渊很是感动,甚至还有一丝不忍。
    不过李渊终究是个政治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没有在关键时候,妇人之仁。因此最终,勉励王纩一番,又下令厚赏鼓旗军。
    但终究还是选择留下了这支部队。
    八月一日一早,天还没亮,李渊就下令三军,埋锅做饭,准备出击。
    战前李渊召集诸将,召开了一场动员会,给诸将清晰分析了现在的局势,并将同州城的剩余财货,尽分给诸将士,鼓足了士气。
    对于李渊来说,胜负成败,在此一举。
    除了鼓旗军和留给王纩的两万新兵,其余部队,尽集中在同州城的南门。
    这两万新兵,都不是能战的部队,留给王纩,也就是能帮着壮个声势,或者帮着挑挑抬抬的,当个力夫。
    要突围的部队,差不多有七八万。
    李渊将元从禁军放在突围队列的最前面。最先突围的时候,隋军防御是最放松的时候,只要元从禁军突围出去,剩下的结果,李渊都可以接受。
    而在元从禁军之后,则是四万新兵。
    这四万新兵,两万是八万新兵中挑出的可战之兵,另外两万,就差的多了。
    李渊准备以这四万人马,分为两部,各领一万战兵,一万辅兵,然后在洛河东岸布阵,再次阻挡隋军。
    元从禁军先渡,羽林军其后,剩下的才是这四万新兵。
    对于李渊来说,这四万新兵,实际上都是消耗品,最终能有多少渡河,都看他们的运气了。
    五更时分,天还未亮,因为是月初,下半夜连月牙也难见,四下无光,一片漆黑。
    整个洛水之上,颇为寂静。自唐军停止在洛水上修桥之后,这条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同州的东城门忽然打开,接着便是大队的骑兵,鱼跃而出。
    这些骑兵,直奔洛水,然后分开两侧,在同州和洛水之间,连接出一条通道。这是为渡河部队构建的第一道屏障,以防隋军游骑前来袭扰。
    而其余的步军,分作三队,跟在骑兵后面,一同冲了过去。
    出了城门之后,三队人马,前两支立刻分向两侧,而羽林军则向前紧随元从禁军,成为中军。
    其中元从禁军和羽林军中,携带了大量的船只。
    唐军在洛水的船只已尽为隋军烧毁。这一次为了渡河,李渊连同州城各家的门窗都拆了,当作舢板来用,又制造了各种各样临时的船只。
    此时这些船只裹在军中,人扛马拉,一同往洛水而去。
    不得不说,整个唐军,就像布置紧凑的大阵一般,各司其职,井井有条。众人严阵以待,以应对接下来的战斗。

第七十四章 洛水之战(二)

    李渊会突围,是在张文远的计划中的事情,但张文远绝没有料到李渊是如此有准备的突围。
    一大早,张文远就接到斥候来报,唐军出西门突围。
    张文远大喜,李渊这个老东西,终于肯动了。
    于是张文远立刻令三军出战,并按照计划,和刘云芳分从南北两侧,出击渡河的唐军。
    两支部队,数万人马,皆是骑兵在前,步兵在后,直奔唐军而去。
    隋军大营和同州城离着有段距离,因此当隋军赶到战场之后,便发现已经有唐军开始渡河了。
    张文远立刻布置军队,向唐军发起攻击。
    右屯卫一侧,以杨义琰率骑兵为先锋,张文远统兵于后。虎威卫一侧,以王君廓率骑兵为先锋,刘云芳统兵于后。
    当然张文远也没有忽视同州城。
    两军分别以辛文礼和高元臻二人率部,试探性地向同州城发起攻击。
    若是城中唐军尽撤,则趁势破城,堵上唐军最后的退路。若是唐军在城中有主力部队,也能防范城中唐军,趁乱向隋军发起突袭。
    张文远率军到达战场,便见唐军已经朝南列阵,阵前尽是拒马、大车,以为阻碍。大阵前方布长矛兵,后方布弓弩兵,大阵两侧,还有骑兵压阵。而在此阵之后,背面还有一阵朝北列阵,与此阵互为掎角之势。
    不得不说,阵是好阵,兵就难说了。
    而在两阵之间,便是一条空道,这道从同州城的西门直到洛水河岸。
    而在洛水河岸边,唐军已经搭建了临时的阵地,依次进行渡河。不过洛水宽处约千步,唐军没什么大船,渡河并不容易。
    张文远明白,唐军准备以车阵和强弓劲弩阻击,就是在拖延时间,李渊这时准备能渡河多少,就渡河多少了。
    所以为今之计,必须要速战速决。
    战鼓擂擂,旗帜飘飘,
    杨义琰紧握长槊,向着对面的唐军,发起了攻击。
    隋军骑兵的箭头部队,尽是突击骑兵。这些骑兵,每人身着铁甲、持长矛,身下的战马也皆是披上皮甲或者是布面甲,以抵御箭矢。
    马的装备,比人都好,可见隋军骑兵之精锐。
    这些人放开脚步,向前出击,如蛟龙出海,黑虎出山一般,威如雷霆,简直是势不可挡。
    对面的唐军,都是些新军,虽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训练,但并未有什么作战经验,更没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
    于是面对大地的颤抖,战马的嘶鸣,众人无不战战兢兢。
    唐军虽然手持弓箭,但好多人面对隋军,心中胆怯,还不等隋军进入射程,便已经将箭射出。
    人都是从众的,所以前排的弓箭手,纷纷跟着一同将弓箭射出。一众弓箭,稀稀拉拉,如隔靴搔痒一般。
    而隋军根本未到射程,这一轮弓箭,完全没造成什么伤亡。
    唐军阵中的老兵,已经开始破口大骂。
    虽然是新兵之军,但军中将领,包括中下级军官,都是老兵中抽调的。若非如此,这群新兵见到这种阵势,直接就逃了。
    老兵破口大骂,可新兵太多,根本没什么用,反而引得乱糟糟的。
    转眼的功夫,隋军已经杀到阵前。谷
    正常情况下,敌军骑兵离着七八十步开始射击,这个距离,等敌军骑兵靠近,老兵一般可以射二到三箭。
    可这群新兵,刚才射第一箭时就乱糟糟的,哪有功夫射第二箭啊。
    隋军骑兵冲到阵前,便有拒马、大车相阻。实际上这些大车、拒马的阻击能力,比那群乌七八糟的新兵都要强。
    李渊也知道这一点,给隋军准备了无数的大车和拒马。
    隋军骑兵高速驰奔,为了冲锋,连这些大车和拒马也无法避让,径直便冲了上去。
    很快战马和大车冲撞到一起。
    巨大的冲击力,几乎使得双方飞了出去。这战马胸前骨头,尽被撞碎,轰然倒地,而面前的大车,也被冲击的散开架来。
    隋军骑兵,一个接一个的向前,毫不停歇和迟疑,很快,李渊布下的车阵便被隋军骑兵撕开一个口子。
    大批的士兵沿着撕开的口子往里强突,场面蔚为壮观。
    杨义琰素来喜欢身先士卒,他作为军队的箭头人物,带着骑兵大部队,冲入唐军阵中,便向前推进。
    原本松散的阵型,也开始变得紧密起来。
    众人长矛横平,开始趟阵。
    虽然打了无数场仗,但杨义琰并没有小觑唐军。唐军很明白大阵被击破的后果,绝对会拼死以战的。
    隋军冲得很快,杨义琰甚至可以看对对面唐军脸上惊恐的目光。
    “轰”
    隋军狠狠地撞到了唐军的步兵大阵之上。
    可出乎杨义琰的意料。对面的唐军,抵抗意识并没有那么强。他打仗这么多年,对方是不是真心抵抗,他一眼就看得出来。
    这群唐兵,有惊恐,有畏惧,有避战之心,就是没有抵抗的勇气。
    很快,第一队的隋军骑兵,将面前的唐军踏翻。
    他们所面对的,根本不是刀枪,而是此起彼伏的惊呼。
    隋军骑兵继续前进,就如同撕开一丈布那般简单,唐军的阵型,一层一层被撕裂。
    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突入唐军阵中,将其搅得七零八碎。
    连阵中的杨义琰都大吃一惊,对面的唐军,到底还是不是他熟悉的唐军。若所有的唐军都是这个样子,李渊是疯了才会想着争天下。
    杨义琰不知道这些都是李渊留下的新兵,不过是用来充数的而已。
    当然杨义琰也不会管这些,尽快突破唐军的阻拦,突杀到河边,阻止唐军渡河,才是最重要的。
    隋军一路碾压,唐军新兵眼看就是摇摇欲坠。
    后面的一些老弱病残,已经开始四面逃散了。
    李渊在河边阵地上看得一阵炫目。他没想到这群新兵这么不顶用,这么下去,主力渡不完河,隋军就要杀到河边了。
    谁来救我!
    就在这时,一直在同州城上观看形势的王纩也发现战场上局势的危急,虽说他的任务是守卫同州城,牵制隋军,可王纩也不是个死脑筋的人,为了给李渊争取时间,他也不得不主动向隋军发起攻击了。

第七十五章 洛水之战(三)

    眼看唐军局势要乱,城中的王纩第一时间便准备率军支援城西战场。
    王纩看得很清楚,就是鼓旗军和六万新兵全部丧尽,也得掩护唐王的三万主力撤退,否则纵然同州城在手,六万新兵保全,也改变不了李唐的命运。
    所以王纩并没有死抱着李渊坚守的命令不放,而是选择主动出击。企图通过突然出击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很不幸的是,张文远对此早有准备,他可不是个顾头不顾腚的毛头小子。左、右两军分别以辛文礼和高元臻二人率部在同州城的西北、西南两侧夹击,因此王纩所部一出击,立刻撞上隋军二部。
    王纩所部,尽是精锐,战斗力当然不是那群新兵可比的,不过鼓旗军所部加起来和辛文礼、高元臻二部差不多,因此双方混战在一起,王纩并不能冲破隋军的围剿。
    不仅如此,随着战斗越发激烈,王纩部当面的隋军越来越多,使其难以支应。
    因为隋军虽然主力在城下决战,但其他三个方向,各有数量不等的军队,在来回的对城池进行骚扰。
    王纩为了防止隋军假戏真做,不得不在各城墙布置足够的兵力御敌,这使得王纩能动用的部队更少了。
    支援不成,反陷入苦战,王纩所部遇到了大麻烦。
    李渊早就已经渡河,此时在洛水西岸,命人搭起台子,在上面观看战斗的情况。
    虽说李渊从没有指望过这群新兵,这些人左右也不过是牺牲的棋子,可看到下面的唐军如此干净利落的败成这般样子,李渊还是一阵止不住的眩晕。
    曾几何时,李渊每每在梦中梦到,自己建立的唐骑,越过山河湖泊,雪域高原,纵横万里,所向睥睨,成为万世瞩目的荣光。可今时今日,他才如梦方醒,所向披靡的并不是自己的部队,而是自己的敌人。
    老天给我这万丈豪气与绝佳之机,不是让自己御极天下的吗?可若是如此,为何又降生一个黄明远,将自己所有的希望,全部如泡影一般,打落到尘埃里。
    这时一旁的殷开山急切地说道:“主公,王纩率军增援西门外的我军,反为隋军缠住,同州城危矣。”
    听到殷开山的话,原本有些神游的李渊如梦方醒。
    李渊心中一醒,谈别的都是虚的,没有意义,当前最重要的,便是怎么完全突围。
    李渊顺着殷开山手指的方向,看向远处。
    此时王纩所部,被隋军隋军左右夹在一起,队伍拉的很长。隋军骑兵从两侧不断冲击,眼看王纩部便支撑不了多久。
    李渊不断地用指甲抠到自己的肉里面,才保证自己没有倒下去。
    “同州,绝不容有失!”
    有同州在,张文远、刘云芳才不敢放手去追击李渊部。而同州城若失,两部尾随其后,恐如附骨之疽一般,甩也甩不掉。
    而李渊本部,也根本没有机会,重拾防线。
    “令王纩不必管我军,坚守同州城为主。”
    眼看这混乱的战场局势,李渊一把抽出自己腰间的佩剑,高声喊道:“诸卫士随我渡河断后!”
    诸将大惊,殷开山也一把拉住李渊。
    “主公不可,战场凶险,主公乃万金之躯,万万不可涉险。”
    李渊一把甩开殷开山的手说道:“到了这个时候,三军兵败,士气已经降到了极点,我若不挺身而出,难道真的坐看隋军将同州占领,然后像逐犬一般,追着我等,四处浪行不成。”
    说完,李渊便下了台子。
    这时殷开山反应很快,立刻高喊道:“唐王尚不息此身,我等愿为唐王效死!”
    “愿为唐王效死”
    众人高喊,一时战场之上,不少人为此呼声引动。
    来到岸边,李渊第一个跳上战船,众人跟着一同登船,返回对岸。
    李渊虽然征战不多,但军事天赋绝不差。当初在河东平乱,便初显其手段。
    面对隋军强大的攻势,李渊很清楚,这群新兵指望不上,还得用主力。而大规模布置军队和隋军浪战,也不符合李渊的意图,所以要想短时间改变局面,就得集中骑兵,以力克力,抵住隋军这股攻势。
    于是李渊集中起岸上所有的骑兵,约有两三千骑,然后向着张文远部,发起攻击。
    为了激励士气,振奋人心,李渊让人高高举着自己的大纛,就立在岸边。果然唐军将士,原本以为主将逃命,所以一开始就带着逃跑的企图,今看到李渊的旗帜,士气竟然也高涨起来。
    “冲啊!”
    李渊眼看局势有些气势,心中大喜。他知士气可鼓不可泄,于是不顾年高,亲自带队冲锋。
    李渊一身金色的明光铠,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绚烂夺目。
    其身后士兵,眼看主帅身先士卒,也纷纷高呼起来。
    对面的张文远,看着李渊持槊纵马的样子,不由得讥笑起来。看来李渊是黔驴技穷,只剩下最后一招搏命了。
    “李渊小儿,本帅本有心放你一马,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今日你既然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别走了。”
    于是张文远高呼道:“俘杀李渊者,赏钱百万,封万户侯。”
    这封赏不是张文远随口胡诌的,他也没那个胆子开出这种赏来。大战之前,黄明远就晓谕三军,对于李渊,死活不论,但务必处置了。
    赏钱百万倒还一般,但封万户侯,可真就是莫大的荣耀了。
    重赏就在眼看,隋军看着李渊,就像看着一顶顶官帽一般,能不激动。
    于是隋军,亦奋勇上前,和唐军绞杀在一起。
    一开始唐军还能仗着一番勇烈,奋勇搏命,但打到最后,终究勇气抵不过实力。
    隋军骑兵是唐军的数倍之多,唐军如何能敌。
    于是唐军阵中,骑兵一个个落马,到处都是唐军骑士的尸体。
    李渊咬着牙,也不敢后退。这个时候,就是刀山火海,也得趟过去,哪容得半点的犹豫。
    不得不说,李渊这个人,的确性格坚毅,非常人可比。
    双方激战了两个多时辰,
    整个河面上,百舸争流,万船竞渡。而一侧的河滩之上,则烽火交加,惨如地狱。

第七十六章 洛水之战(四)

    到了未时,隋唐双方,已交战数个时辰。
    整场战斗,在激烈的搏杀之中,变成了一场消耗战。尤其是唐军,打到最后,洛水东岸能战之兵,几乎已经丧尽了。
    李渊带队冲锋数次,身边的亲兵死伤殆尽。
    而整个东岸的唐军,也不是白白牺牲的。在主力骑兵的自杀式冲锋的掩护下,相当数量的唐军主力,成功渡河。
    李渊提着一口气,以命相搏,打到最后,几乎是筋疲力尽。
    眼看再没法改变战斗局势,李渊也准备西返。
    虽然渡河回援,可谓是提着脑袋来破阵,但李渊并不想战死在洛水东岸。
    于是在一个回返之后,李渊命前部继续抵抗,他则带着仅剩的一批亲兵向河岸方向前进。
    远处的刘云芳见李渊想逃,心中一急。
    这隋军打这么长时间,紧盯着李渊而放任其部渡河,要的不就是李渊的脑袋,这要是让他逃了,今日一战,胜了也是败了。
    “逆贼李渊,就在那里,谁于我诛杀逆贼?”
    因为隋军是两面夹击,所以整个同州城以西,混乱的战场之上,双方的腾挪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
    尤其是数万溃兵混在交战的双方之中,一面是城,一面是水,两面是敌军,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只得四面逃窜,导致战场更加拥挤。
    隋军骑兵,拼命往李渊方向赶,甚至有阻挡的溃兵,也一一斩杀,但双方仍是相聚甚远。
    眼看李渊就要逃到河岸,被船运走。
    这时一员骁将,突骑向前,直追到离着李渊有百步远的地方。这时此人,张弓搭箭,向着李渊便射去,利箭飞驰,直中李渊的脖颈处。
    李渊突遭一击,翻身落马。
    此人还想再补上一箭,早有人上前,将李渊护住,看不见了。
    这人见此,也不再往前,而是非常聪明的高呼道:“杀李渊者,马邑寻相也!”
    寻相是谁,没人知道,可是“杀李渊者”,就让人震惊了。
    李渊死了?
    刘云芳紧盯着对面,可根本没法看到李渊的身影。
    很快刘云芳就反应过来,不管李渊死没死,都得让所有人以为他死了,这一战,才能更好打。
    于是刘云芳下令,三军尽呼“杀李渊者,马邑寻相也!”
    上万人一同高呼,喊声震天。
    对面的唐军更是懵了。
    隋军这边不知道李渊的情况,对面的唐军也不清楚。
    至于战场上残存的唐军,更是因为这个消息,彻底崩溃开来。
    大批的唐军,一同往洛水岸边跑去,抢夺河岸边上的船只。至于那些抢不得船的,更是直接跳入洛水,准备泅渡。
    隋军在后,猛烈追杀。
    整场战斗中,最惨烈的一面出现了。
    无数的人主动或被动的落水,而被杀的、淹死的尸体漂满了整个的河面。
    实际上李渊并没有死,甚至连昏迷都没有。他被射中脖颈,但是因为有护颈,受伤并不重。第一时间落马,也是下意识的自我防护,防止被再次狙击。谷
    只是李渊没想到,三军之中,竟然传出他死了的消息,终至全军崩溃。
    此时各部乱作一团,李渊带着仅有的几十人,挤在乱军之中,前进后退皆不得。
    李渊看着这败像,再看着不断逼近的隋军,心中焦急而又落寞。
    “难道我李渊,真的要落到横死此地的下场。”
    李渊不想死,更不想被隋军俘虏。
    于是李渊提起佩剑,有些颤抖着便要向脖子横去。
    千古艰难唯一死,李渊能对自己恨,但却不甘心死,所以这自杀的样子,虽是迫不得已,倒像是有些表演的感觉。
    大概是给身边这群护卫看的吧。
    于是一众亲兵,上前将李渊拉住。
    李渊身边的亲将庞卿恽更是高呼道:“天下可无我等,不可无唐王。”
    众人将李渊的剑夺了下来,护着李渊就往前逃。
    庞卿恽在前,挥刀乱劈,凡有挡路之人,尽为庞卿恽所杀。为了逃命,真是连脸面也顾不得了。
    于是在乱军之中,众人竟然奇迹般地开出一条道来。
    隋军紧追不舍,就在这时,在战场的西南方向,竟然有一支部队,泅渡过河,直奔隋军而来。
    来者正是李渊的女婿冯少师。
    冯少师是李渊的大女婿,出身不高,娶了李家的庶女,之前也是依托李家生存。李渊占领关中之后,被任命为殿中少监。黄明征南下时,他率兵四千,出镇蒲城,负责护卫渭北和同州的侧翼。而李渊亲征同州,他又被调到下邽,守卫李渊的后路。
    可以说冯少师作为李渊的女婿,信重之人,哪里需要哪里搬了。
    这次长安危急,冯少师又被安排救援长安。可没走到半路,李渊又传来信息,让他择机返回洛水西岸,掩护主力。
    来来回回,光赶路了,就是铁人也撑不住。
    冯少师在沙苑北遭遇隋军。冯少师兵力不足,不敢硬战,只得绕了好几日,才甩脱对方,赶到洛水,没想到正好遇到这场战斗快要结束。
    冯少师立刻率部渡河。本来麾下诸将皆劝冯少师在河西岸接应,可冯少师听说老丈人还在河东,毫不犹豫的便渡河了。
    冯少师出现在隋军之后,很大程度上牵制了追击李渊的隋军,张文远不得不调集部队,回身反击。
    而趁着这个空档,李渊终于被送回河西岸,逃得一截。
    煮熟的鸭子飞了,因此拼命救援李渊的冯少师,最终被愤怒的隋军,斩杀在洛水西岸。
    ······
    零星的战斗,一直到傍晚才完全结束。
    整个洛水河中和河岸边,尽漂浮着尸体。被霞光一照,波光粼粼,竟然有一照诡异的祥和味道。
    战场,死一般的寂静。
    尽管经历过无数的战争,可如此大规模的如屠杀一般的战斗,无论是刘云芳还是张文远,都是第一次。
    此战李唐十多万人马,大败亏输,光是阵亡者,就有上万人之多,至于俘虏,更是有数万之多。
    李渊只带着两万多人逃离,而同州城同样只剩下两万多人。
    张文远于是和刘云芳商量,由刘云芳率虎威卫继续围攻同州城,而张文远则率右屯卫渡河西进,追击李渊所部。

第七十七章 窦家算计

    战场是不公平的,从来都是恃强凌弱。可战场又是公平的,无论是位置再高,出身再显,名望再大,终究决定胜负的,是你的能力和实力。
    所以任凭窦抗在位置、出身、名望等各个项目上皆胜过薛仁杲,可他就是打不过对方。
    因此面对薛仁杲的猛烈攻击,刚开始窦抗还屡屡出击,以为回应,但打到最后,他实在是有些畏惧了,根本不敢再和薛仁杲一战。
    眼看野战不敌,窦抗索性缩在城中,任凭薛仁杲如何挑衅,皆是不出。
    反正豳州城坚固高大,以骑兵为主的西秦军,还真不善于攻城。
    依仗着豳州坚城,窦抗不断和薛仁杲相持。虽然当了缩头乌龟,但薛仁杲反倒对其没了办法。
    不过窦抗是安稳了,豳州的百姓可是遭了难。
    薛仁杲一面围攻豳州城,一面抽调骑兵,兵分两路,向豳州南北劫掠。
    西秦军残暴无道,为了搜刮财货,沿途乃大肆劫掠、屠杀当地百姓。整个豳州,一片赤地,哀声遍野。
    一面是暴虐弑杀的薛仁杲,一面是无动于衷的窦抗,整个豳州的人心,就在双方相互对抗中,丧失殆尽。
    窦抗是踌躇满志的来到豳州的。不过现实给了窦抗狠狠一巴掌,抽的比当初在幽州还要狠。
    面对薛仁杲的猛攻,窦抗一开始还鲠着脖子装性烈的,但之后久困城中,他也不得不放下颜面,向李渊求援,可是没等到李渊来援,他先得到隋军兵围长安的消息。
    在关中,窦家的消息,或许比唐王府传递的都快。
    这消息差点没让窦抗一口气噎过去。
    长安,那可是长安啊。
    窦抗面对着此消息,根本静不下心来。到现在,他不得不面对,黄明远要统治关中的结果。
    窦抗有心起兵救援关中,挽救关陇集团的命运,但他被薛仁杲困在豳州城内,有心无力。
    很快,李渊的命令传到豳州。
    不得不说,在薛仁杲的眼皮子底下,将信传入重重围困的豳州城,李渊还真是有手段。
    但李渊的命令,让窦抗有些瞠目。
    放弃豳州城,向泾阳方向集结。
    泾阳是哪里,长安以北五十里的地方。这里背靠泾水,是长安北面最后的屏障。而从泾阳往北,泾水以西,整整六个县,这一退,就都丢给隋军了。
    别说窦抗现在不知道怎么退,就是能退,他也不舍得啊。
    曾几何时,窦抗已经把整个关中当作窦家的了,每丢弃一座城池,都让他心痛啊。
    七月二十八日,窦抗召集军中的窦家人,秘密商讨三军去留。
    众人之中,包括其堂弟秦州总管招摇军统军将军窦轨、右屯卫将军窦琮、右武卫将军窦袭,其子左武侯将军窦衍,侄孙考功郎中窦德明。
    窦家中流砥柱的第三代子弟,几乎尽在此。
    窦抗不敢信任李渊麾下将领,只得任用窦家的自家人。
    对于当前局势,众人都很清楚,因此皆是默不作声。甚至连最是自负的窦轨,也只是绷着脸,却不敢说些什么。
    “怎么了,都让西秦军吓破胆了。”
    其实窦抗心中也没什么思路,可是眼看众人皆是这个样子,他仍是不满。
    这时窦琮便说道:“兄长,要不就按照唐王的命令,撤往泾阳吧。这豳州城,真不是人待的地方。等咱们会和了唐王,是战是和,也是唐王决断,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一看窦琮这样,窦抗便气不打一处来。
    若是他真想按照李渊的命令,撤往泾阳,大家还商讨什么,突围便是了。
    窦抗还没骂出什么,这时一直不说话的窦德明突然站了出来。
    窦德明是李渊岳父窦毅的曾孙,窦毅的孙子原钜鹿郡公窦彦之子,师从于王孝逸,精通文史。仁寿年间,窦德明曾抵御汉王杨谅叛乱,累迁齐王府属,因齐王杨暕之乱免职。
    一众人中,都是爷爷、叔叔辈的人,本来没窦德明说话的份。实际上军中窦家人其实不少,能进入帐中议事,已经是因为窦德明知兵了。
    窦德明站起来说道:“五叔祖,诸位叔祖,我以为当前我们不仅不能前往泾阳,更不能将兵权交回给唐王。”
    众人皆是一愣,窦抗也看向窦德明。
    “德明,你可知今时今日,窦家如站在悬崖之上,容不得丝毫的信口开河。”
    窦德明也说道:“五叔祖,正是因为窦家如履薄冰,危在旦夕,我才以为,不能将兵权,交给唐王。”
    “这是为何?”
    窦德明乃言道:“豳州城中,自长孙顺德和杨屯二部被抽调之后,只剩下各部三万余人,其中除了李叔良、柴绍二人指挥的万余长安禁军,其余诸军,尽归我窦家指挥。说这三万人马中的两万,说是我窦家军,也不枉然。
    乱世之中,能依仗的,不是家世、官位、名望,而是军队。
    若五叔祖返回泾阳,李渊必然从五叔祖手中收回部队。到时窦家,可就没了护身的本钱。无论是面对李渊、卫公,还是薛仁杲,真惹怒了对方,怕是会引得灭顶之祸。
    而留着这支军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谈判的本钱。
    说句难听的,真若是李唐败了,卫公入主关中。咱窦家的未来,就得靠着这几万人马,和卫公讨价还价。”
    窦抗听了,瞠目结舌。
    投降黄明远,这可是他从没想过的事情。
    “德明,你别忘了,黄明远是关陇之死敌,双方仇恨,如山如海。”
    这时窦德明也看向窦抗说道:“那请问五叔祖,我窦家和卫公,有什么仇,什么怨?”
    “这!”
    窦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而窦德明则接着说道:“窦家和卫公的仇怨,不过是当初卫公被大业天子逼着和关陇为敌而矣。说到底,双方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死节。而且十一太叔祖(窦威)和卫公关系还很好。
    真论仇怨,卫公灭了范阳卢氏,和关东世家,仇怨不更大,可现在关东世家,不一样在卫公麾下。
    五叔祖,窦家若再抱着对卫公的这份成见,难道卫公的军队打到扶风,咱窦家,还真要与卫公死磕到底,最后家族灭亡吗?”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