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六章 漠北风云(三十二)安北

    大业十二年六月六日,隋军主力在漠北不知名山谷伏击韦纥部主力,大破其军,斩首四千七百级,俘获无数,阵斩韦纥部首领药罗葛·菩萨。

    两日后,在山谷以南,隋军又伏击了来援的药罗葛·吐迷度和阿史那俟利弗所部,全歼其军,诛杀药罗葛·吐迷度和阿史那俟利弗二人。

    至此,北海遂平。

    而此战得胜之处,被郑言庆命名为破虏谷,以纪念远征之战功。

    此次破虏谷之战,算是郑言庆和阿史那俟利弗联合设的一个圈套。韦纥部主力和诱敌部队之间的阵线越拉越大,而郑言庆则率领主力骑兵,从空挡处越过,昼伏夜出,提前到达破虏谷。等到阿史那俟利弗再劝药罗葛·菩萨前来,自是被打了一个伏击。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郑言庆实在是不讲武德,在击败韦纥部之后,他转手便将卧底阿史那俟利弗给一同歼灭,让这个野心勃勃的一代枭雄就此葬身北地。

    直到临死,阿史那俟利弗还不敢相信,这群隋人不是最迂腐的,怎么敢背信弃义,难道他们不需要有人制衡阿史那维翰了。

    韦纥部兵败之后,郑言庆命令阿史那思摩率兵横扫韦纥部营地。

    韦纥残部伤亡惨重,几乎损失殆尽,最后一点有生力量在乌罗浑的带领下,继续向北而去。

    只是在韦纥部北面还有骨利干等之前被韦纥部压制的大小部落,韦纥部到底能不能幸存,尚未可知。

    但大概多年之内,是回不来了。

    隋军回师,郑言庆下令在之前驻营之地筑城,以为漠北之北大门,名曰北海城。

    再往北,实在是太寒冷了,隋军实在是管不了了。

    郑言庆返回牙帐已经是七月底,而此时隋军的西路军也已经破敌返回。这一路比郑言庆他们要顺利的多。

    年初,西逃的阿史那咄苾在地神山附近病死,其部溃散四流。隋军在斛律达的统帅下,一直追击到甘薇河地区才返回。

    而平定了阿史那咄苾部,整个漠北的战争,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此战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隋军连续转战数千里,历时接近一年,终于打完了这一仗。使整个漠北仍牢牢地掌握在大隋的手中。

    七月二十七日,也就是郑言庆返回牙帐的第三日,黄明远的谕令传过三千五百里的阻隔,送到了突厥牙帐。

    郑言庆在破虏谷之战后便给黄明远去信,这才使得黄明远的谕令能够及时送到。

    黄明远谕令有三:

    其一,将安北都护府一分为二,以大戈壁和郑言庆建立的安北城防线为界。以南直到阴山,西到居延,东到大兴安岭,东南与燕山招抚讨捕司接壤之地,为阴山都护府,治安北城,分设安北、碛北、桑乾、南床、松漠、山北六处军镇。

    此地为大隋经营多时的漠南条件较好,隋军已经在此建了二十多个游牧军管县和多处的牧场、农场。

    都护府下的六军镇,其驻军、规模都不大,算是一个兵民合一的机构。

    以黄明远的心腹达奚暠为都护,大舅哥斛律达、阿史那思摩为副都护,杨善会为长史领安北令。

    而整个漠北设安北大都护府。

    在定北城设定北军镇;突厥牙帐改为燕然城,设燕然军镇;浑义河一带设浚稽军镇;在达兰堆设瀚海军镇;赛音山一带设贺兰军镇;在弓卢水一带设弓卢军镇;在北海城设北海军镇;在突厥牙帐西北木伦一带设天北军镇。

    此八军镇设立,基本上便意味着曾经的东突厥便不复存在了。

    不过黄明远还是名义上以阿史那维翰为大都护,算是考虑到漠北牧民对突厥的感情,但阿史那维翰根本没有实权,算是虚领。

    以韦云起为副都护,节制都护府事,驻定北城;以安东大都护府兵马使高元备为副大都护,驻燕然城;以孙辞煦为大都护府兵马使。

    整个都护府的的权利还是在韦云起三人手中。

    以如此怪异的组合过个十多年,等这一代人完全老去,整个漠北草原,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东突厥的痕迹了。

    至于东突厥人愿不愿意,黄明远是不在意的。

    只要大隋稳固住在漠北的基本盘,慢慢对周边蚕丝,想来周边各族,也只有投降或者覆灭的下场。

    而其二就是封官了。

    不是给隋军封的,而是给各部封的。

    隋军屯并草原的意图太明显了,会吓得草原各部,多生事端,所以只好以封赏来安抚人心。

    当然黄明远不会像李世民那样,封世袭的刺史、都督之类的官职,那样除了助长对方的气焰,又给对方大义名分外,没一点用处。

    所以黄明远将各部分设郡,中央任命太守。虽然现在是部落首领担任,但以后也有可能不是。

    大隋在漠北一共设了八郡。

    阿跌部为鸡田郡,太守为阿跌诃咥;

    多览葛部为龟林郡,太守为多览葛忠;

    奚结部为鸡鹿郡,太守为奚结赞;

    覆罗部为高阙郡,覆罗漫陀为太守;

    仆骨部为金微郡,仆骨乙啜为太守;

    苏农部为蹛林郡,苏农伯都为太守;

    执失部为榆溪郡,执失武为太守。

    苏农、执失二部被迁移到娑陵水一带,离开了漠北腹地。

    阿史那裴罗部为浑河郡,阿史那裴罗为太守。

    其余的拔野古部、俱罗勃部、阿特部、斛薛部就是要讨伐的部落,自是不可能给郡号了。

    在大隋的安排下,各部基本上都有了死敌,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是一番大战了。

    大隋需要这个时间,来消化已屯并的果实。

    当然更远的薛延陀、都播、拔悉密、葛逻禄、骨利干等部落也没有赏赐郡号。实在是离得太远,大隋暂时还管不了。

    一个虚的名头很多时候弊大于利。

    至于第三条命令则有意思了。

    黄明远命郑言庆、义成公主、阿史那维翰三人立刻返回信都。

    郑言庆返回算是就任枢密使。

    而义成公主母子,则怎么看怎么像是阶下囚。因此义成公主并不愿返回中原,甚至还想装病,但有郑言庆在,母子二人也只得乖乖地回中原了。

第三十七章 缘浅缘深

    从曾经的突厥牙帐,现在的燕然城到信都,一共三千五百里。这一路众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终于在三十七天后到达信都。

    而义成公主也见到快十年未见的黄明远了。

    自大业三年,天子北巡塞外,黄明远在安北城最后一次见到义成公主。时光倏忽而过,当年的红颜佳人已经到了中年。

    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一个女人能有几个十年。

    看到黄明远,义成公主这一路的怨恨、愤懑、不甘全都化作了委屈,眼泪早就红了。

    当然如义成公主满眼里都是黄明远相比,黄明远此次亲自来迎接,或许更是为了郑言庆吧。

    虽然郑言庆之前在丰州一直是二号人物,但这些年常在草原,于河北行台影响力并不大。黄明远如此隆重地来迎接他,一是兄弟二人关系的确亲近,而更重要的或许是,为即将上任枢密使的郑言庆站台。

    兄弟二人见面,一番唏嘘,黄明远牵着郑言庆的手上了自己的马车,在众人的赞叹、惊诧、唏嘘与艳羡中返回了信都城。

    一番宴饮之后,黄明远又专门拉着郑言庆谈论草原之事,直到快四更天了才结束。

    当夜,黄明远便让郑言庆歇在了卫公府。

    当前卫公府虽然规模不大,但地位早已不亚于洛阳、长安的皇宫。夜宿卫公府如同夜宿皇宫,这番待遇,怕是天底下也没几人有了。

    郑言庆的待遇,连陈远都有些艳羡。

    自己辛辛苦苦经营枢密院多时,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懈怠,这郑言庆一回来,就全成了他的了,你说找谁说理去。

    乱世重武勋,谁也没奈何。

    让人安顿了郑言庆,黄明远其实并没有休息。虽然此时四更天,离着天亮也没几个时辰了。

    入得正堂,黄明远坐了一会,便让人领着他去别院。

    信都的卫公府实际上最初的冀州总管府后来的信都太守府改的,前面是官署,后面是住宅。虽然黄明远入主之后,把周围一些宅子也纳入府中,但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扩建。

    谁都清楚,信都就是一个过度的地方。

    不过黄明远还是让人建了一片别院,与卫公府连接,作为接待特殊人群的地方。比如北逃来河北投奔黄明远的苏威,再比如义成公主母子。

    黄明远到了义成公主母子所在的宅院,没想到宅子里还亮着灯。

    黄明远略一沉吟,便让人叫开了门。

    别院的安保都是由黄明远的亲兵统一负责的,住在别院之中,既是宾客,也算圈禁。

    很快院门打开,黄明远走进院中,发现阿史那维翰正站在正堂外,而堂上坐的是义成公主。

    黄明远走到门前说道:“这么晚了,你们母子怎么还不休息?”

    阿史那维翰见到黄明远,行了一礼,回道:“见过卫公!”

    阿史那维翰略一犹豫,接着又说道:“母亲说,‘卫公今日不来,她就在堂上坐到天亮。’”

    黄明远轻叹一声,才说道:“你下去吧,我和你母亲有话要说。”

    阿史那维翰听得也不说话,复行了一礼,便退了下去。

    黄明远进得正堂,义成公主就坐在那里,也不说话。

    黄明远上前,减了一下桌上的蜡烛,又换上一炉新的熏香,这才说道:“更深露重,年纪大了,就不要跟年轻人一般熬夜。”

    女人,不乱年纪多大,性格如何,总是不愿意听到有人说她老,义成公主当即便反驳道:“从来只闻新人笑,哪里识得旧人哭,我们母子的死活,卫公又何曾在乎过?”

    “心有不甘?”

    “怎么敢?”

    “不敢,而不是没有!”

    “卫公难道是想用‘腹诽’来处置我吗?”

    义成公主面对黄明远,并不落下风。

    黄明远轻叹一声道:“这件事是我做的理亏。东突厥的基业毕竟是你这么多年苦心经营来的,说是精神寄托也不为过。我让人这么直接夺过来,没考虑过你的感受,你有怨言也是应该的。”

    义成公主忍不住笑了,脸上尽是鄙夷的神色。

    “你做的理亏的事还少吗?你管没管过我们母子的死活,这些年来,你处处防着我,压着我,就怕我影响了你的大业,你在洛阳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可问过我们母子每天过得是什么生活吗?”

    说着说着,义成公主的泪水便留下来了。

    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心硬的人。

    “我对不起你!”

    有些事情很复杂,无关对错,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便会有不同的结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黄明远的的确确没把义成公主母子当作自己人。

    所以这个指责,黄明远认。

    黄明远说完这句话,义成公主心灵脆弱的防线再也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

    这么多年来,不管义成公主在别人面前是什么姿态,但在黄明远面前,从来都是一副小儿女的样子。

    从来都是。

    黄明远走到义成公主的身前,抱住她的头,就这么静静地站着,也不说话。

    义成公主哭了好久,哭累了,这才沙哑着嗓子说道:“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们母子?”

    一时的激情是真挚的,但理智也是真挚的,尤其是成年人。

    义成公主有些不敢相信这个男人。

    “维翰是事情你不用管了,我自有安排。这是个有主意的孩子,不用你为他操心,他这个年龄,也是该放手的时候了。至于静乐你,何去何从,就看你的选择了。”

    义成公主抬起头看向黄明远道:“我有什么选择?”

    黄明远低声说道:“跟着维翰,或者是跟着我。”

    “有区别吗?”

    “有,这将意味着你最重要的身份是突厥可汗的母亲还是卫公的夫人。”

    义成公主想了想,又问道:“我能做皇后吗?”

    黄明远轻轻摇摇头。

    义成公主撇撇嘴。

    “这天底下这么多人都拼劲了性命,却爱而不得,我和南阳又算什么,谁也没有得到你。这天底下,没有人比裴氏好命。”

    黄明远没说话。

    义成公主看向黄明远,又说道:“我是大隋的公主,我不想在裴家女身后。可是世上,是先有了卫公的夫人,才会有维翰的母亲啊。”

第三十八章 父与子

    义成公主熬了大半夜,又哭又闹的,也是上了岁数的人,最终还是忍耐不住睡下了,黄明远让人将她安置好了,便离开了房间。

    黄明远本准备就这么回去,没想到出了门便看到阿史那维翰站在院子中,似乎是在等着黄明远。

    对于这个儿子,黄明远是全不知道该怎么对待。

    想了想,黄明远还是没有离开,而是走了过去,走到阿史那维翰的身旁问道:“你是特意在等我?”

    “嗯!”

    这少年见了黄明远,似乎有些紧张,又有些羞涩。

    “你找我有什么事?”

    “我······”

    阿史那维翰欲言又止,最后才忍不住问道:“我想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的父亲?”阿史那维翰似乎是鼓足了勇气,又满是紧迫。

    黄明远打量这阿史那维翰,随意地说道:“你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他们都这么说!”

    “那你母亲怎么告诉你的?”

    “母亲也说你是我的父亲!”

    “那你是不相信你的母亲?”

    “不是······不是······”

    黄明远又问道:“你那是怎么想的?”

    最后只得说道:“我······我觉得······觉得是,可是我想亲口听你说,我······我······”

    黄明远连问两句,阿史那维翰更加紧张起来,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黄明远轻叹了口气,这才说道:“你母亲说你从小秀气,文质彬彬,倒真是如此!”

    阿史那维翰低着头,也不说话。

    他害怕因为他今天的问话,会导致黄明远厌恶他。

    黄明远伸手摸着阿史那维翰的头,轻声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的儿子,我连怎么有的你都不知道。说实话,若不是因为你长得很像我,我绝不会相信你是我的儿子的。

    不过到今天,我觉得你应该是我的儿子。”

    阿史那维翰抬起头来问道:“为什么?”

    “直觉,父子的直觉!天可以骗人,人亦可以骗人,但你自己却无法骗你自己。我相信我的判断。”

    阿史那维翰看着黄明远道:“那我以后可以叫你父亲吗?”

    “当然可以!你是我的儿子,这本就是你应该有的权利。”

    黄明远看着阿史那维翰道:“我从前不知道有你,后来知道了,但我在大隋,你在草原,亦彼此天各一方,让你没能享受到完整的父爱,是我欠你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母亲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你是黄明远的儿子。”

    阿史那维翰生于仁寿二年三月,实际上比黄维烈还要大几个月。若再早生几个月,甚至都要越过维扬这个长子了。

    阿史那维翰狠狠地抱住父亲,大声地喊道:“阿耶!”

    “哎!”

    黄明远也伸手搂住这个已经十几岁的儿子。

    “往后你跟你的兄弟姊妹一样,叫我爹爹!”

    “爹爹!”

    “哎!”

    “爹爹!”

    “哎!”

    ······

    阿史那维翰兴奋地喊了十几声,方才停止。

    这孩子自幼缺少父爱,又渴望父爱。今日与黄明远相认,多年对其父的感情迸出,着实强烈。

    “那我可以跟父亲住一起吗?”

    “可以!”

    “那我以后能天天见到父亲吗?”

    “能!”

    ······

    这时阿史那维翰忽然又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问道:“爹爹,那我可以跟你一个姓吗?”

    阿史那维翰姓什么的问题很重要。

    虽然突厥内部所有人都知道阿史那维翰不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但他以启民可汗儿子的身份承继了突厥大可汗的位置,那就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没什么。

    但若是大隋公开宣布阿史那维翰不是启民可汗的儿子,然后仍由他担任突厥大可汗,就是公开打突厥人的脸,逼得他们不得不反抗。

    黄明远当然不在乎突厥人的反抗了,只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草原新定,正是大隋融化突厥人的好时候,若是突然生乱,大隋也禁受不住。

    这也是突厥内部的阿史那贵族都快被清洗干净了,大隋依然保留突厥大可汗的原因。

    这是给十多万突厥百姓看的。

    所以阿史那维翰现在,仍旧只能叫阿史那维翰。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他不姓阿史那,也得死不承认。

    黄明远有些愧疚,抱着儿子,低声说道:“爹爹答应你,总有一天,会让你光明正大地姓黄。爹爹绝不会食言。”

    “嗯!”

    黄明远拉着儿子坐到正堂前的台阶上,父子一起聊着阿史那维翰母子在草原上的事情。

    主要是阿史那维翰在说,黄明远在听。

    母子二人相处的事,母子二人的矛盾,还有阿史那维翰的理想······当儿子的,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给父亲。

    “父亲,我们这次到了中原,还会回草原吗?”

    阿史那维翰有太多问题,让黄明远不好回答。黄明远发现自己之前的布置,太多太多地忽略了这个孩子,忽视了他的感受。

    一个存在的儿子和一个身边的儿子,父亲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母亲会留下来!”

    “那我呢?”

    黄明远没有说话。

    阿史那维翰也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轻声问道:“我还是要回去是吗?”

    “你毕竟是突厥的大可汗,草原的主人。”

    “那母亲也是突厥的可贺敦!”

    “现在不是了。”

    “可是······可是。”

    小孩子其实在失去依靠之后,很容易惶恐。而义成公主一直以来便是阿史那维翰的依靠,即使这母亲将他约束地很严格。

    黄明远郑重地对儿子说道:“维翰,你要记住,你总会长大,而父母也会老,不会永远陪在你身边。总有一天,你要一个人去闯荡。草原,是你母亲的梦魇,我不会再让她回去了。而你,至少是现在,这是你的使命和责任。”

    阿史那维翰有些沉默。

    过了良久,他才说道:“父亲放心,我会做一个合格的可汗。”

    “不是突厥的可汗,而是大隋的可汗。”

    “嗯!”

    黄明远摩挲着儿子的脑袋,轻声说道:“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草原的王,真正的王。”

第三十九章 维翰婚事

    阿史那维翰虽然注定要返回草原,但是那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他要系统地学习一些汉家文化和礼仪,彻底融入黄氏宗族之中。而且黄明远给他准备了五十多人的属官团队,是他重返草原的根基。

    未来的阿史那维翰,将不再是一个胡人的可汗,而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一个藩王。

    当然是一个有实际权力的国王。

    黄明远将对阿史那维翰的安排告诉了杨静乐(义成公主),虽然杨静乐还是不甘心,但也只得勉强同意。

    她知道她是拗不过黄明远的。

    可裴淑宁的儿子生下来便享受父爱,还能做天子,她的儿子却只能做草原上的藩王,好强了一辈子的杨静乐,如何心服。

    于是杨静乐又撺掇着黄明远给儿子想法子娶个公主。

    其实杨广已经给阿史那维翰安排好了老婆,便是杨雄的次子原司隶大夫杨綝之女。此女今年已经十四岁,天子以其为淮南公主(历史上始毕可汗的长子小突利可汗之妻),若不是因为杨广南下,诸事耽搁,今、明两年之间,便会出嫁。

    本来突厥可汗娶宗室公主,乃是定制,杨静乐也没有办法。

    但到了现在,杨静乐便对这个安排不太满意了。自己的儿子,不能做天子,已经是很委屈了,要娶也是娶一个真正的公主,如何能娶假公主,还是杨綝的女儿。

    杨静乐倒是忘了,自己也是个假公主,她爹的身份还不如杨綝。杨綝好歹也是观王杨雄的儿子,而杨静乐的父亲杨谐就是个普通宗室。

    当然被选为和亲公主,也说明杨綝的身份,的确很尴尬。

    而且杨綝已经死了。

    杨綝性和厚,颇有文学。历义州刺史、淮南郡太守、司隶大夫。后来跟着杨广东征高句丽时,遇到杨玄感叛乱。当时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逃跑,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杨綝。杨綝避着人和杨玄纵聊了几句,后来被司隶刺史刘休文告发。杨綝惊忧交加,发病而死。

    这样的妻族,对阿史那维翰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于是杨静乐非得让黄明远将此女给换了,换一个真正的公主。

    黄明远并不同意,他不希望突厥可汗的妻子,又是一个大隋公主。连续两代大隋公主做可贺敦,将会对阿史那维翰这一脉和草原政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能让杨家人有借助阿史那维翰生乱的想法。

    所以淮南公主不成,杨广的亲女儿更不成。况且黄明远手上唯一一个弋阳公主,还是秘密拘禁状态,也没有合适的。

    最后黄明远左右思量,选择了自己的养女,李静训。

    自李敏死后,黄明远便收留了宇文娥英和李敏的女儿李静训,母女二人先在辽东,后来又安排到幽州。

    虽然黄明远跟李敏关系不错,但也不会给李敏平反,所以李静训的身边便尴尬起来。

    今年李静训已经十七岁,比维扬还大一岁,再不嫁人,就成了老姑娘了。

    只是身边没有合适的。

    而现在嫁给阿史那维翰,则刚刚好。李静训身份够了,家族也没有太大力量,不会凭空生出太多的乱子。

    自李蔚投降大隋之后,申明公一脉也算是在大隋重新立足了。

    无论如何,陇西李氏申公房,名头还立得住。

    对于这个安排,杨静乐当然不愿意。杨綝的女儿都不行,更何况是李敏的女儿。她儿子难道跟罪臣之女没完了。

    这就是当爹的给儿子安排的好婚事。

    杨静乐当即就想找黄明远,却为儿子拦住。

    其实对于阿史那维翰来说,无论是杨綝的女儿还是李敏的女儿都意义不大。当然若是换成了郑言庆的女儿或者李子孝的女儿,可能他会更开心一些,可他那个父亲又不愿意了。

    “母亲,对于儿子的婚事,父亲自有主意,母亲何必因此而和父亲闹得不愉快。”

    “可他不能这么欺负你?”

    “李家娘子,很好。”

    “一个罪臣的女儿,好到哪里去了?”

    “不一样的。听说父亲视当初的乐平公主如母,宇文夫人如姊,李家娘子为女儿。虽然李家娘子其父已故,但她在父亲身边的地位并不一般。而且李家娘子和大姊关系很好,而父亲最宠大姊,甚至超过了大兄(黄维扬)。”

    杨静乐听得,却是一副无奈又不以为然的样子。

    “人家的都是好的,给我儿子的,都是别人捡剩下的。既然他把李家娘子当个宝,怎么不把这李家娘子许给裴氏的儿子?把李子孝、陈远他们的女儿许给我的儿子。”

    李子孝、陈远出身都不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二人都还年轻,在黄明远身边,经营上几十年,地位不比那些世家大族差。

    “母亲!”

    阿史那维翰看着杨静乐,也是无奈。

    杨静乐在草原这么多年,不得不像一个男人一样,与那些老爷们争权夺利,不得不像男人一样,护住孤儿寡母。所以这使得杨静乐的性格越来越**,越来越极端。

    在阿史那维翰看来,这样的性格在草原当然没问题,他多忍让母亲一番便是,但在父亲面前,不行。

    阿史那维翰不傻。

    父亲、母亲分开十几年,再深厚的感情,也抵不过时间消磨。

    “母亲要知道,大兄也只是娶了长孙晟的女儿。维周定了李公的女儿,这一次信都风波,世家大族和父亲角力之时,差点把维周给撕碎了。儿臣只想在草原上平平安安的,不想参合到信都的这些乱事中来。

    还有,母亲也适当的收敛收敛脾气。我看父亲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乾纲独断,怕是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太强势。”

    杨静乐指着儿子的脑袋说道:“你啊,娘做这么多,都是为了谁啊。再说你和裴氏那几个儿子都是你父亲的儿子,你也不比他们差,凭什么皇位给他们不给你啊。”

    阿史那维翰看着母亲,心中有些无力。

    “母亲,儿子们所有的一切,不是我们争来到,而是父亲给的。若是母亲非得逼着我去争这个天下,怕是草原之主,父亲也不会给我了。”

第四十章 化及北上

    回到信都的第二天,郑言庆就到了枢密院上任。

    对于郑言庆来说,调任枢密院可不算是夺他的兵权。毕竟一个小小的安北都护如何比得上枢密使的地位。枢密使的权利已经不亚于先汉的太尉、大司马,自今日始,他武勋第一人的地位算是确定了。

    对此陈远也算看得开,没有对郑言庆的上任制造任何的麻烦。

    陈远很清楚,郑言庆是上任枢密院的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往后枢密院,将会热闹的很。而他没有武功,怕是一辈子也成不了枢密使了。

    当然郑言庆对陈远也很尊重,并没有对陈远之前的工作指手画脚,一应制度,多是承袭。

    郑言庆对陈远的工作萧规曹随,陈远对于郑言庆算是礼敬有加,所以这枢密院换了人,并没有影响到工作。

    九月十六日,也就是郑言庆上任没几日,河南战场传来新的信报。

    瓦岗反贼李密和弑君逆贼宇文化及战于板渚,两败俱伤。

    自宇文化及自弑君北上之后,便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待了半个多月。因为通济渠为魏军占领,薛万淑又占据夏丘,根本没法通过,宇文化及只得尝试着泗水和汴河。

    幸好此时淮北混乱,薛世雄也已经去世,没人顾得上他们。

    可是到了彭城之后宇文化及才发现,汴河因为长久不疏通,早已淤堵难行,根本行不得大船。

    可是想退回江都也不成。

    宇文化及渡过淮河北上之后,黄维扬离开派人占领了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县城,堵住了宇文化及再次南下的道路。

    宇文化及进退维谷,向前不得进,向后也没法行。

    最后宇文化及没有办法,只得决定弃船乘车,走陆路前往关中。别说是从彭城到关中,就是到虎牢关也有七百余里地。

    一众兵马、家眷、僧侣、僮仆,十多万人马,别说行军,就是单个人走,这七百里也困难。

    可宇文化及也不舍得抛弃这些人和财富。

    于是宇文化及下令,大掠彭城郡周边富户,劫得牛车两千余辆。他将全部的珍宝、宫女尽置于车上,然后由戈甲兵器,让兵士背着。

    大军徒步前往关中。

    这么远的道路,想想都觉得吓人。

    到了这个时候,军中一些有心之人也算看明白了,宇文化及成不了大势。他一会向北,一会向东,虽然所求是回关中,但听说李渊已经占据关中,新立帝王,宇文化及就凭这数万人马,能跟李渊争关中。

    宇文化及就是无根之源,无水之萍,把这几万兵马消耗干净,就到了灭亡的时候。

    这些有心之人,并不愿跟着宇文化及毁灭。

    反应最快的是裴虔通。

    裴虔通本来对造反就抱有怀疑,若不是裴矩暗地里支持,他是绝不敢参与此次兵变的,可是到现在,谁能给他证明呢。

    可兵变之后,杨广死了,裴矩逃了,他也跟着宇文化及仓皇北逃,成了丧家之犬。若是他所求的不是这个结果,那当初为什么要跟着宇文化及造反呢。

    裴虔通怕了,他害怕再跟着宇文化及,会落得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于是裴虔通主动请缨,留在彭城郡断后。

    这倒正和了宇文化及的心意。说实话此次西归,到底能否胜利,宇文化及也不清楚,所以势必要留下人在彭城,以为后路。

    不过留下来的人,就要直面南面的黄维扬和已经宣布讨伐他们的薛万淑,胜负难料。

    宇文化及正不知道该留谁,而裴虔通主动请缨,正好解决了宇文化及的难题。

    于是宇文化及乃封裴虔通为徐州总管,留兵五千给裴虔通,令其总领淮南淮北诸郡事,还给裴虔通封了一个彭城郡公的爵位。

    对于留下裴虔通,宇文智及是有不同意见的。

    裴虔通主动留下来的态度让他有些生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而且裴虔通姓裴,跟黄维扬还是亲戚,他实在担心裴虔通会向南投降。

    因此宇文智及建议兄长,换掉裴虔通。

    对于宇文智及这个建议,宇文化及很是不高兴。

    “这个时候,有人主动请缨,我们表彰还来不及,还要怀疑,岂不是让三军将士寒心。”

    “可是裴虔通跟黄维扬的关系不一般。”

    “那又如何?”

    “小心裴虔通以彭城降黄维扬。”

    “不会的,老裴不是那样的人。”

    宇文化及信誓旦旦,非常坚信。他跟裴虔通二十多年的狐朋狗友,关系莫逆,宇文化及对这个老朋友很信任。

    “可是。”

    宇文智及还想说什么,被其兄长打断。

    “老三,不是我说你,你这个性子也该改改了,跟谁都拢不到一块去,岂不是到处竖敌。就说之前司马德戡的事,若不是你逼得太紧,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这种程度啊。”

    宇文智及想说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说。

    最近这段时间,他跟宇文化及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亲密无间的两兄弟,突然间便生了隔阂。宇文化及再也不是对其言听计从了。

    宇文智及不想再跟兄长恶化关系。

    可果不出宇文智及所料,宇文化及等人离开之后,裴虔通便命人送信给淮南的黄维扬,以彭城求降。

    宇文化及苦心留下的后路,直接就被断了。

    当然宇文化及尚不清楚,他此时带着数万人马,一路向西北方向而去。

    只是这行军,跟搬家差不多。

    这么多人,什么都有,徒步行走,根本走不动,一天也就只能行个二三十里地。六七百里地,走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到。

    而且沿途盗匪,眼看宇文化及携带了大量的财物,也不管他们是禁军,便敢偷袭。

    不要小看盗匪的胆子,当初杨公卿在杨广征辽失败时就敢袭击王师,盗御马四十二匹。后世窦尔敦盗御马就从他这来的。

    这漫长的行进队伍,又没个周全的人主持,行军途中顾头不顾腚,处处受制,也就成了必然。

    当然也没有主力部队敢拦截。

    一支数万人的禁军主力,可没谁有那个胆量与其野战。

    于是宇文化及就这么一路跌跌撞撞地进入到荥阳郡的地界。而此地已经是李密的核心地带。

    负责主持荥阳政务的大将魏陆眼看隋军主力来袭,不敢应战的他立刻向李密求援。

    大战一触即发。

第四十一章 东都拉锯

    最近一段时间,李密是先悲后喜,小日子过得不错。

    东都小朝廷这边张方翼虽然稳定住洛阳的局势,但亦无法阻挡李密的攻击。大势在李密这一头,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

    不过隋军紧守城池,所以魏军也不能轻易便攻克洛阳城。

    双方一直在僵持,在李密看来,洛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魏军士气高涨,李密也有些得意忘形起来。

    魏军倚仗部队气势勇猛,连续进入东都周边的皇家园林跟隋军连续交战。就连李密也冒险出阵,最后被流矢所伤。

    李密是这支军队的主心骨。

    整个魏国并未成体系,而且组织脉络不是纵向而是横行,所以从上到下,其势力完全是依仗李密一人的威望和能力糅合在一起。一旦李密出现问题,整个魏国便要崩溃了。

    果然,李密受伤,魏国内部立刻人心惶惶。

    李密不能出来,外面流言四起,甚至有言李密已经战死了。

    而此时洛阳城中的张方翼等人也瞅准了机会,向越王杨侗建议,趁乱突袭魏国大营。

    杨侗依计行事,命张方翼、皇甫无逸、韦津等人各领兵马出击,直袭魏军大营。

    这一次,三军统一由张方翼指挥。

    魏军上下因为李密的受伤,已经生乱,各不相顾。于是在隋军的突袭之下,全军大溃,伤亡惨重,连右司马郑德韬也战死了。

    此战之后,魏军的气势才稍微减弱。

    而李密也才反应过来,东都城并不是没有了反击的能力,要想攻破东都,还真得费些功夫。

    李密退回洛口仓城,一边修养身体,一边重新组织部队。

    原来投奔李密的部队各不相属,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说是投降李密,其实李密根本指挥不了这些军队。一旦将领发生反复,其军就完全反了。

    这样的军队体制,根本不能打仗。

    于是李密整编各家,收拢了主力部队数万人,分别交给王伯当、蔡建德、孙长乐等心腹指挥,以为中军,再配合亲信内营,主力部队的面貌立刻就大为改观。

    李密整练部队,其心腹柴孝和也没有闲着。

    在柴孝和看来,李密攻打东都,意义并不大。

    金角银边草肚皮,东都就是四战之地。北面是卫公黄明远,西面是李渊,南面还有杨广,就是打下了东都,也是四面皆敌的局面,实在得不偿失。

    于是柴孝和就建议李密道:“秦地阻山带河,有黄河、潼关之天险。当初项羽背之而亡,汉高帝都之而霸。在下以为,魏公不如留一员大将守洛口仓,而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望风而降。既克长安,便经营关中,等业固兵强,寻得良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今英雄竞起,各地纷乱,实恐他人抢于我先,先入关中,一朝失之,则噬脐何及!”

    此时魏国上下尚不知晓李渊已经完全占领关中的消息。

    对于柴孝和的建议,李密有些百感交集。西入关中的策略,就是当初自己建议杨玄感的策略啊。当时杨玄感不遵从,李密还一副明珠暗投的样子,叹息自己未遇明主。

    可是到了李密身上,李密才知道不是杨玄感无能,而要想施行此策,真是千难万难,他这时才真的理解了杨玄感。

    有些事情,真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李密虽然出身关陇,但他孤身一人逃出,身边众人,不是各地盗匪,就是山东豪强,其实力组成,连杨玄感亦有不如。

    这些山东人,生于斯,长于斯。若让他们放弃基业,前往一个前途未明的关中,他们如何能够愿意。

    而且就算大家到了关中,必然会有关陇前来分一杯羹。李密本就出身关陇,到时候关东人士怕是要为关陇做嫁衣了。

    再者齐周之争刚过去不过四十年,年纪大的,尚未去世。关东、关西,可谓世仇,关东人士可不愿前往关中去捧关西人士的臭脚。

    所以综合起来,就是放弃河南根基前往关中,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纯属空想。

    今天李密敢下令众人前往关中,不用明天,今天晚上,下属所有的将领就能反叛个干净。

    而光李密一人前往关中,有什么用。

    于是李密只得说道:“君之所图,吾亦思之久矣,诚乃上策。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是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本就少有忠义之心,若留之分于各地,怕是要各竞雄雌。”

    这话是事实,也是推辞。

    柴孝和眼看李密顾念如今的家底,不敢打破瓶瓶罐罐,也没办法,还想再劝,却为李密所阻。

    柴孝和在心中不由得暗叹,李法主怕也不是英雄啊。

    李密虽然没有从计西进,但过了没多久,便卷土重来,直逼洛阳城下。

    这一次李密的攻势比上一次还要猛烈,其部屡破隋军。

    杨侗也为李密的攻势所慑,最后不得不任命前来救援东都的王世充为将,东进偃师,抵御李密。

    王世充从淮北赶来救援东都,诸部皆怯战,唯有王世充却是拼死向前,死战不退。一腔热血之下,竟然和魏军打得有来有往,甚至在局部战场还屡屡有斩获。

    虽然战果不大,可跟其余连连兵败的将领相比,王世充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王世充又走通了郭文懿的路子,送钱、送物,以求获得兵权。

    郭文懿在朝中大权在握,乃是越王杨侗的顶级心腹。只不过他根基要浅一些,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军队的支持。

    于是郭文懿外联王世充,屡屡为其进言,帮助其获得了援兵总指挥的大权。

    张方翼之前的大胜,实在让郭文懿和元文都忌惮坏了,二人根本不敢再让张方翼领兵。

    杨侗出于平衡,也只得同意。

    此时王世充也不负众望,率领五万人马,秘密突袭李密所部。李密迎战失利,连谋士柴孝和亦掉进洛水淹死,为此李密哭得极度悲痛。

    之后王世充又在洛口仓西边扎营,跟李密对峙了一百多天,大小战斗打了六十多次。虽未大胜,但也未大败。

第四十二章 瓦岗内乱(上)

    李密的势力虽然很大,但情况也很危险。

    整个魏国,从上到下,希望完全寄托于李密一身。只要李密一出事,整个魏国怕是要土崩瓦解。所以局势一僵持,魏国内部众人,便有人起了小心思。

    其实早在之前形势大好的时候,一群不甘心的瓦岗军旧部,便对翟让的让位感到不甘心了。

    当初翟让便是因为吃味,再加上其兄长翟弘的劝说,便带着部下一走了之,准备返回东郡瓦岗山,再作打算。

    可是翟让不知道的是,自他们离开瓦岗,瓦岗寨便为官军所毁坏。而且济阴郡、东郡一带,现在是孟海公、徐圆朗等人的势力地盘,翟让空有名声,却根本插不进去。

    在济阴、东郡交界的地方待了一段时间,翟让一无所获,其旧部也折损不少。翟让眼看立不住脚,又无路可去,只得灰溜溜地返回荥阳,再次投奔李密。

    对于翟让,李密还算大度,仍让对方做他的大司徒,东郡公。

    本来双方应该相安无事的,可是偏偏李密在攻打洛阳的时候被流矢射中受了伤,不能理事,这便让翟让一派的人看到了机会。

    翟让的部将王儒信眼看李密受伤,便劝翟让自任大冢宰,管理所有的事务,趁着李密养伤的机会,把让给李密的权力夺回来。

    大冢宰是古代西周时的官名,又叫天官,总领百官,在五官之上。但其实历朝历代都没有设过,直到西魏的时候,宇文泰才给自己设立了这个官职。而真正担任过大冢宰的一共有三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宇文觉和宇文护,北周的开创者,北周的第一个皇帝,北周的实际掌权者。

    宇文家篡权还没多久,这时候做大冢宰,其目的实在是太过明显了。

    真不知道王儒信是猪队友还是故意害翟让。

    翟让虽然政治头脑一般,但也不至于如此愚蠢地挑衅李密,所以对于这个建议,翟让立刻便拒绝了。

    但苍蝇不叮无缝蛋,很明显翟让有想法,所以王儒信此番劝告虽然未成功,但是其余的不少人也纷纷找机会撺掇翟让夺权。

    尤其是翟让的哥哥翟弘。

    翟弘本事不大,野心不小。眼看众人屡屡规劝,而翟让却不听从,竟然言道:“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

    意思就是这皇帝你要是不想当,让给我,也不能给外人啊。

    翟让听了大笑,自己这个兄长,没啥大本事,跟着自己,将军都当不了,别说皇帝了,遂将其一笑置之。

    若是换了旁人,这点最起码的政治警惕心该是有的。可惜翟让一个小吏出身,虽然也杀过人、领过兵,但是他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并不亚于军事斗争。

    翟让对于翟弘的话不以为然,以为是戏言。可是旁人听说之后,便入了心。

    李密在杨玄感兵败之后的遭遇让他养成了不相信任何人的习惯,就是挚爱亲朋,他也信不过。

    伴随着地位越来越高,李密本人也越来越敏感、多疑。

    他担心有人背叛,在诸将营中安插了大量的密探,因此从翟让营中传来这个消息。李密便心中大怒,对翟让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之心。

    不管翟让能力怎么样,他在魏国内部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包括掌握重权的徐世勣、单雄信、邴元真等人都是他的旧部,一旦翟让跟李密翻脸,这些拥兵大将到底支持谁还真是难说。

    当然此时李密还只是忌惮,虽有若有如无的杀意,但并不敢动手。

    这世上想跟做是两码事。尤其是当前翟让并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情况下,贸然杀了这个元老级别的人物,影响实在太大。

    但很快,翟让就把刀把子递到了李密的面前。

    翟让这个人,算是个豪杰人物。但是不得不承认,出身小吏的他,眼皮子浅,贪婪,又好面子。

    其实这些缺点大多数人都有,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当这些缺点和不过脑子、不讲厉害两条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就足以要人命了。

    有一个叫崔世枢的人,从鄢陵起兵之后,跑来归附李密。

    鄢陵是个要地,崔世枢又姓崔,因此李密对其很是重视,希望用崔世枢来吸引更多的关东世家。

    这跟他之前用杨得方、郑德韬一个目的。

    可翟让兄弟竟然派人半路劫了崔世枢,当起了绑匪,问人家的属下要赎金。最后,人家东凑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赎金,翟让在放人之前,还把崔世枢狠狠的揍了一顿。

    当然翟让的目的也未必仅仅是爱钱,也有可能是试探李密。

    这可坏了李密的大事,属于砸李密的招牌,属于毁人。

    不过李密到底是知道翟让不能轻动。大家都认为他对自己有恩,若动了翟让,怕是会被当作忘恩负义之徒,于是李密忍了。

    或许这件事给了翟让误解,也或者他想更进一步试探李密的底线。于是他开始更加肆无忌惮起来,完全把李密的忍让当成了软弱的表现。

    之后不久,翟让喊李密的元帅府记室刑义期去赌博。刑义期因为有事,就去晚了一会,结果翟让大怒不已,认为刑义期是看不起自己,便让人把刑义期拉了下去,打了八十大板,差点给活活打死。

    记室,主管上章表,奏报书记,相当于老大的笔杆子。

    刑义期作为元帅府记室,乃是李密的心腹,这打狗还得看主人,翟让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将其处置了。

    这几乎是打李密的脸了。

    但李密还是忍了。

    或许李密的一再忍让使得翟让以为,他是和李密共主,于是鬼使神差的,他竟然把目标放在了李密的第一心腹,魏国第一重臣左长史房彦藻身上,敲诈起了对方。

    当时房彦藻刚率军占领汝南郡,翟让便言道:“你上次攻破汝南,得到不少金银财宝,全部都给魏公手下了,一点儿都不分给我的手下。要知道魏公是我一手推立的,还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呢。”

    这房彦藻受了敲诈,隐忍不发,转头便告诉了李密,并言之:“翟让刚愎贪婪,有无君之心,应早图之”

    李密终于有些忍不住了。

第四十三章 瓦岗内乱(中)

    就在这时,又有人加了一把火,将翟让直接推到了死亡线上。

    杨得方死后,出身荥阳郑氏的郑颋继任左司马,成为魏国内部大隋投降官员势力的领导人物,与裴仁基一文一武并驾齐驱。

    郑颋得知李密的心思,便趁机告了翟让一状。

    “东郡公之弟和部下,意欲劝东郡公自立。东郡公似有动心。最近这些日子,东郡公和旧部来往频繁,包括王儒信、翟弘、翟摩侯等人的军队也多有调动。”

    这话基本上将翟让谋逆之罪给坐实了。

    郑颋跟翟让并没有什么过节,甚至二人之前都不认识,现在虽然同朝为臣,也仅是点头之交。因为郑颋的出身,翟让还有些巴结他。

    但二人的出身阶层不同,导致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亦不同。一个是瓦岗旧臣势力,一个是官军新附势力,这矛盾自然便出现了。

    对于郑颋来说,要想在魏国内部获得核心地位,就必须除掉翟让这群人。毕竟只有打到了这些瓦岗旧人,他们才能从这些人手中夺权。

    所以郑颋这次才会在最要命的时候,狠狠捅了翟让一刀。

    李密听得大惊。

    你当绑匪,我可以忍;你打我人,我可以忍;你敲诈我亲信,我也可以忍。但是,唯独这件事,任谁也不能忍。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这时李密还有些犹豫,毕竟杀翟让后患实在太大了。

    郑颋看见老大的脸面开始抽搐,迅速的意识到,杀掉翟让,只在此时了。于是,他又说了句:“毒蛇螫手,壮士断腕,还可保全自身。如果等他们先动手,后悔就晚了。”

    这话说得,不亚于秦桧的“莫须有”了。

    李密终于下定决心。好吧,既然你翟让已经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了。

    杀!

    李密从来都不是一个莽撞的人。

    虽然李密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除掉翟让,却也没有盲目动手。杀一个翟让容易,但若是处置不妥当,激得瓦岗诸将皆反,则便麻烦了。

    所以李密需要一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李密很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这段时间,李密开始一反往常地对翟让兄弟委以重任。

    之前翟让地位虽高,但并没有实权,这是李密甚至单雄信、徐世勣等人的默契,防止权利生乱。

    但这一次李密先是让翟让参国事,相当于宰相;又封翟让的兄长翟弘为柱国,荥阳公,并担任中护军,相当于监军。

    同时魏国大小事务,均让二人参加。

    翟让、翟弘兄弟二人,一下子就成为整个大魏内部最有权利的几个人。

    翟让兄弟不知道李密的用意,果然大喜。

    尤其是翟弘,觉得他兄弟又重新掌权,因此大肆张扬,侈恩席宠,其往来旧部,络绎不绝,颇有种鸡犬升天的架势。

    而且翟让、翟弘兄弟二人,行政水平不怎么样,常闹笑话,但二人敛财的手段确实不差。尤其是翟让,依仗自己监军的身份,四面巧取豪夺,恐吓、勒索,凡是洛口仓城内的大小官员,就没有不被他盘剥的。

    就连裴仁基这种手握兵权的大将都难逃其勒索,被迫缴纳给翟弘保护费。

    至于那些投奔瓦岗的大隋官吏,更是难逃其害,一个个畏惧如虎,敢怒不敢言。

    翟让兄弟二人在魏国内部重新崛起,二人的旧部也开始重获权利,甚至吹响了向新贵们反攻的号角。

    新、旧之争,越发剧烈。

    甚至一次酒宴上,翟弘和程咬金闹出了矛盾,翟弘借着酒意,竟然指着程咬金的鼻子骂道:“尔等隋狗,尽是奸臣,残民害国,就是你们。来日,必将将尔等隋狗清扫干净,还我瓦岗一片青天。”

    魏国内部的隋朝降人,可不止程咬金一人。现在的大魏国,大隋降官、降将,几乎占据朝堂内部一大半的位置。

    翟让这一骂,相当于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这可是引得众怒了。

    此时这些大隋降官、降将,也不得不反击,否则再让翟让、翟弘这么折腾下去,他们现在的权利,根本保不住。

    于是郑颋等人站出来请求问罪翟弘。

    翟弘一个粗人,若是斗嘴,怎么比得过这群投降的文官,立刻被众人攻讦的话都说不出来。

    翟弘想翻脸,又被徐世勣、单雄信等人拉住。

    对于翟弘的话,徐世勣也很不满。魏公毕竟是世家大族出身,跟他们不一样,又是主君,既然翟让已经退位,翟弘就不该在其面前如此张扬的。

    老是这么闹腾下去,这会使得他们夹在翟让和魏公之间很为难。

    因此徐世勣打定主意,过了今日,一定去见一下东郡公,劝他约束一下翟弘等人,省得往后恶了魏公。

    本来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但翟让又不满意了。他对这个兄长,素来亲近,怎么愿意看着众人对其攻讦而使其受罚。

    或许翟让也喝多了。

    于是翟让说道:“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

    连李密都是我立的,往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或许翟让本来无心,只是一句威胁。但这话说完,众人立刻面面相觑,无人再敢言语。

    至于李密,则是面不改色,不发一言。

    于是宴席不欢而散。

    但事后,李密却是知道,是动手的时候了。

    这日王世充又向魏军发起攻击,李密便遣翟让率军抵抗。

    翟让的军事水平本就一般,毕竟是能一口气连输张须陀三十余阵的人。王世充率部猛攻,翟让不敌,所部眼看就要溃散

    关键时候,还是李密和单雄信等人率领精兵强将及时救援,才击败了王世充,救下了狼狈不堪的翟让。

    此战得胜之后,李密不仅没有责备翟让,还将此战的功劳全部加到翟让身上,言“若无翟让坚守,不能破敌”。

    甚至李密还扬言要为翟让庆贺一番,

    翟让还是知道难堪的,于是推拒。但翟弘却是认为,此番庆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地位已经李密对翟让的畏惧,必须要举行。

    否则怎么聚拢人心。

    于是翟让只得同意。

    李密便群招诸将,尤其是翟让的部将,前来赴宴。

第四十四章 瓦岗内乱(下)

    七月十五,民间常说的鬼节。

    这大宴就在李密在洛口仓的元帅府大堂举行。

    翟让兴高采烈,志得意满,全无防备。

    到了魏公府上,众人分列两侧坐好。堂上尽是魏国高官,包括翟让、翟弘、裴仁基、郝孝德、单雄信、王伯当、徐世绩、翟摩侯等人,而众人带的护卫早被带下去安置了,只有李密的亲信蔡建德在堂上护卫。

    虽然立了国,但魏国内部一应礼仪并未完全建立,在制度上还是跟个草台班子一样。诸将也是匪气未脱,于是喝着喝着,就开始闹腾起来,又唱又跳,又吼又叫,仿佛群魔乱舞一般。

    翟让看着这场面,心中欢喜,他就喜欢这样的场面,如同又回到了当初的瓦岗寨一般。

    而李密脸色淡定,也看不出来是高兴还是愤怒。

    酒过三巡,众人已经喝的尽兴,不少人都已经醉了,打起了鼾。

    这时有仆人送来一张弓,李密拿在手中,转头对离自己不远的翟让说道:“东郡公,我这新得一把宝弓,乃是御制之物,听说杨广曾经用过。宝弓配英雄,我就送给东郡公了。”

    翟让虽出身地方豪强,但为小吏时也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因此造反之后,他格外喜欢华服,宝马,名槊,名弓。

    此时听闻是杨广用过的宝弓,翟让心中大喜,连忙接过来拿在手中把玩。

    这宝弓质地坚硬,上面雕刻着盘龙花纹,还镶有一颗宝珠,一看便是不凡。

    “东郡公不试试?”

    翟让闻言,两臂用力,将宝弓拉满。

    而此时一直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蔡建德已经悄悄的溜到了翟让的身后,趁翟让不备,突然拔出了腰刀,朝着翟让的后背就是一通猛砍。

    翟让遭受重创瞬间倒地,发出了一阵阵牛吼一般的叫声。

    而蔡建德又是一刀,插入翟让的腹部,彻底杀死了翟让。

    就在这时,从正堂两侧,冲出无数的甲士。

    惊慌失措的众人,立刻明白,这是一场鸿门宴。

    蔡建德砍死翟让,提着刀就冲到人群之中乱杀。而一众赴宴的翟让旧部,很多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诛杀。

    翟让的兄长翟弘紧随其后而毙命,很快王儒信和贾雄二人也被杀。翟让的侄子翟摩侯虽然武勇,但双拳难敌四手,他夺得武器,与一众甲士混杀在一起,但很快被甲士扑杀。

    室内一片血腥,各位高官乱作一团。

    众人之中最特殊的是徐世绩和单雄信二人。二人因为资历,算是整个西魏地位最高的武将之一。

    杀戮开始时,二人也反应极快。

    尤其是徐世绩,最擅长保命之道。眼看翟让身死,他虽然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但也清楚,若是真在乱军中被杀,只得自认倒霉。

    谁知道之间是不是李密的目标。

    于是徐世绩谁也不顾,直奔门口而去。

    徐世绩的第一选择没有错,但殊不知李密也是个多谋之人,为了防止有人突围而出,他在门口布置了大量军队。

    徐世绩一露头,便有人朝着他的脖子就是一刀。

    徐世绩被砍伤,鲜血不止,人也倒在地上。要不是门外带队的王伯当及时出现,将上前的众人给制止了,徐世绩就要回老家了。

    单雄信动作不如徐世绩动作快,但他脑袋反应也不满。眼看大队的甲士杀入,再抵抗之人,必然是粉身碎骨,这单雄信也不怕丢脸,直接双腿一软,“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连连求饶。

    可惜单雄信这瓦岗寨二号人物,号称“小关羽”,可真是一点骨气都没有。

    其实李密也没想杀二人,毕竟人才难得,否则几个徐世绩、单雄信也被杀了。

    而且今日的局面乱的有些太快,他都没有反应过来。

    李密原计划其实是诛杀完翟让之后,便将众人制住,然后再根据亲疏远近,能力大小,或抓或杀。

    谁想到引起了混战,最后成了一地鸡毛。

    在场诸人,不论立场,却都是魏国要臣。若是这么多人要都杀光了,整个魏军大部分就要散了。

    于是李密眼看不妥,当即跳到桌子上,高声喊道:“我与诸位一起兴义师,本来是为了除暴安良,共享富贵。可翟让却是独断专行、贪婪暴虐、凌辱同僚、对上无礼,今天只杀他一人,与各位无关。

    喊罢,李密上前将单雄信给扶了起来,又让人将受伤的徐世绩扶到了床前,亲自给他敷药。

    眼看李密真的是要放过众人,众人这才慢慢地平复了下来。

    今日之事,众人吓得战战兢兢,不少人当场就要辞官。李密又是安抚,又是封赏,这才勉强稳住众人。

    李密又派遣单雄信去了安抚翟让的手下,随后李密竟然孤身犯险,独自一个人骑着马进入翟让的军营去稳定军心。

    不得不说,李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乃是一个合格的枭雄。

    诸军对此大为感动,李密又让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别统领一部分原来属于翟让兄弟的部队,于是三军暂时安定下来。

    李密杀翟让,其实大部分原因还是翟让自己作的。当他决定退位让贤的时候,就该保持低调,否则必死无疑。

    可惜翟让没有意识到,还主动推动了这一速度。

    而李密在此过程中也犯了重大错误,首先他不应该在宴席上杀了翟让,而应该正大光明的处置。

    众人都是盗匪,自有一股义气。今日这种手段,在尔虞我诈的朝廷没什么,但在盗匪之中,就显得太过心机,太过下作。

    同时李密太心慈手软,杀掉翟让之后,既没有对瓦岗旧部进行清洗,也没有重新改编军队,掺杂心腹,反而还对他们委以重任。

    但实际上因为翟让的身死,导致了瓦岗旧将在和新人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全面落败。

    瓦岗旧将,怎么会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最后导致以单雄信为首的瓦岗旧将倒戈,也算一报还一报了。

    不过此时谁也不知道后事。

    因为李密的强势,虽然魏国内部人心有些混乱,但到底大多数人也不是能为翟让死节的人,所以李密只要一直带着他们胜利,诛杀翟让的事,都不算事。

    当然李密若是不能带着他们达到那种高度,或许也会有人将这件事重新翻腾出来。

    李密经过这事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他也清楚自己境遇和长处,于是更加加紧谋划对洛阳的攻击。

    第四十四章 瓦岗内乱(下)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四十五章 洛南之战(上)

    李密准备对东都再次发起攻击,此时他的敌人已经换成了王世充。

    王世充是个有心机、有谋略的人。没有出身,没有资历,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到这个地步,其手段非常人能及啊。

    此时王世充虽然拥兵五万,但真正的嫡系也就两万来人,多是江淮兵。剩下的三万人马是越王交给他的,但这些禁军其实对王世充并不感冒。

    王世充驱兵前进,号令诸部跟随,但诸将皆是磨磨蹭蹭,阳奉阴违。

    王世充催得急了,这群人甚至还闹腾一番,差点酿出了军变。大家怕李密,却不怕你王世充。

    在众人看来,你王世充算什么,要家世没有家世,要名望没有名望,更没有打过仗,立过功(剿匪功劳选择性无视),不过是一个佞幸之徒,凭什么统领他们。

    禁军之中,盘根错节,势力极其复杂。

    王世充也知道这群人的心思,根本不敢对这群人相信,指挥这群人想打赢李密,实在太难了。

    可越王的谕令也必须听,否则王世充就失去了立身的资本。毕竟王世充靠得就是“诸将皆逃,唯我出兵”的忠诚和勇气。

    于是王世充派遣心腹将领郭士衡、郭什柱趁着月色晦暗之夜偷袭洛口仓,企图来个先声夺人。

    但李密是什么人,刚吃完偷袭的亏,如何会不防备偷袭。于是李密提前设下埋伏,当王世充所部攀登仓城时,被伏击的魏国大将王伯当等人击败,士卒战死、溺死者千余人。

    洛口仓一战,如一根大棒子打到了王世充的头上,打得脑瓜子“嗡嗡”的。此后王世充畏惧魏军的实力,再不敢轻易出击。

    但后面的小朝廷可不管那么多。朝廷给了你那么多的兵马和粮食,要的就是你王世充平贼。你王世充若是跟其他人一样,也不敢出击,那跟其他人还有什么区别。

    至于原因,朝廷不想管。

    最后逼得王世充没办法了,只得向郭文懿求援,言自己根本无法约束三军。

    郭文懿也是第一次知晓内情。他这时如梦方醒一般,才反应过来,连段达都不能压制这群禁军,更何况是王世充。

    不过郭文懿对王世充还算够意思,毕竟自己是唯一一个可用的外援,万不能让他先折了。

    于是郭文懿劝动了越王杨侗,给了王世充处置将领的权利,就是以前的节权。

    节权也叫假节权,出现在两汉之时,本来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后来便专指不经天子同意而能杀人的权利。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成了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拥有节权。

    不过这权利太重大,到了隋朝之后,天子往往不轻授。也就是黄明远这种统军大帅出征之时,才会临时授予节权。

    所以王世充这个等级,在之前想拥有节权,想都不要想。

    越王也是对王世充抱有了极大的信任。毕竟这年头,敢为朝廷战又能为朝廷战的,真真是不多。

    当然洛阳小朝廷之中,不是没有人看出危害。包括张方翼等人皆认为,授予节权要慎重。可在大多数人看来,王世充就是一个没出身、没名望的小人物,随手可以处置,并不值得大加防范。

    而王世充获得了节权,终于开始能大刀阔斧的整顿三军了。

    其余诸将,虽然还是不服王世充,但毕竟王世充握了刀把子,终于勉强听令。

    不得不说当初张须陀死得亏。老张若是能获得节权,调集全部力量与瓦岗军决战,也不至于惨死在大海寺。

    有了节权,借口也没了,王世充终于再次向魏军发起主动攻击。

    为了表示决心,王世充下令把军营迁移到了洛口仓的北边,隔河与李密相望。

    王世充又派人在洛水上架设浮桥,与李密进行决战。

    浮桥修好之后,王世充下令全军出击。

    这仗一开始,王世充就压上全部兵力。不得不说,这家伙太愣了。

    大队的隋军挤在一起,冒着箭雨通过浮桥,不时有人被射中,或者是挤落水下,伤亡惨重。不宽的洛水,成了隋军士兵的升天河。

    对于士兵的伤亡,王世充一点也不心疼。反正这些部队都是朝廷给王世充的,也不怎么听自己的命令,就是折损了,也跟自己无关。

    甚至王世充希望削弱一部分禁军实力,好能更加凸显他王世充的重要性。

    王世充打的如此凶悍,隋军也跟着一股一股地向前冲,全不要命。

    尤其是大将斛斯万善,堪称隋军中少有的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手持马槊,所向无前,凡阻挡者,尽被冲溃。

    李密所部,一时竟不能敌。

    李密看着眼看的形势,皱紧了眉头。他有些不明白,这才过了多长时间,怎么对面的隋军突然像变了一支军队一般。

    这种情况下,各部救援来不及,只有李密的直属部队。但李密并不想用嫡系部队来和隋军死战。

    打赢打输对李密都是一个输字。

    李密略一思索,便下令全军退守营中,坚守待遇。同时李密又下令裴仁基、郝孝德、单雄信等人率部前来支援。

    李密比王世充的兵力多得多,只要正面挡住王世充的攻击,等援军赶到,四面合围,必走不脱对方。

    不过斛斯万善的确骁勇。

    斛斯万善麾下的骑兵算是东都最精锐的部队,李密也没得比。其统帅精骑两千,不断地冲击李密所部营寨。

    很快魏军不敌,栅栏被斛斯万善部冲破。

    李密麾下多是盗匪组编的军队,很多部队能打顺风仗,不能打硬仗。于是眼看营寨几乎被冲破,很快便出现溃兵,向洛口仓城而去。

    整个战场的局势,朝着不利于李密的方向而进。

    李密也吓了一跳,这么打下去,其军必败。

    李密心中已经将裴仁基、单雄信等人骂了无数遍。双方相隔没多久,援军为何久久不至。

    此时李密的心腹李玄英也劝李密,撤回城去,暂避锋芒。

    李密却是不为所动,一个营寨他不在乎,但若是放弃了大营,相当于他与隋军主客易位,魏军必然军心大跌,整个魏国也会陷入混乱之中。

    李密不敢败。

    第四十五章 洛南之战(上)

第四十六章 洛南之战(下)

    此时对面的王世充也看着李密军中的情况,大军如计划的那样进展顺利,王世充勉强松了一口气。

    这时王世充的随军监军赵长文来到王世充身边。

    赵长文和郭文懿是一党,是被派来监督王世充,同时跟着王世充混军功的。

    倒不是郭文懿不信任王世充,而是张方翼请求一定要设监军,约束王世充。郭文懿不想张方翼牵扯进来,便让赵长文前来。

    赵长文也看得胜利在望,于是说道:“行满(王世充字)可识得此人?”

    “应该是斛斯将军?”

    虽然王世充对禁军不是太了解,但一些头面人物,他还是识得的。

    “那行满了解此人吗?”

    王世充摇摇头道:“在下平日里跟斛斯将军没有交集,并不熟悉。”

    赵长文乃言道:“你啊,真是当将军都当傻了。这个斛斯万善,就是张方翼弄出来取代你的。”

    王世充听得一阵尴尬。

    赵长文也不管王世充的表情,自顾自地说道:“其实这斛斯万善的资历,可比行满高的多。他原是卫玄的部下,平杨玄感之乱时多有战功。当初在雁门之时,也曾挫敌锋芒,被天子封为右骁卫将军。

    这次越王派你统兵,张方翼就多有阻拦,推荐了斛斯万善和韦霁二人为将。只是越王没有听他的,否则你这主帅的位置,能不能坐的稳,还不一定呢?”

    王世充见状,忙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再三拜谢赵长文。

    “听说你也是卫公旧部,这张方翼怎么老是找你麻烦,恐怕也没当你是自己人吧?”

    王世充赶紧说道:“世充从今往后,只是郭相和赵相的人。”

    赵长文大笑。他还不是宰相,但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宰相,就是那么舒服。

    赵长文说起斛斯万善,其实是警告王世充,若不听话,随时有人取代你。

    而王世充也感到了危机感,紧紧盯着远处的斛斯万善,眼中满是凶光。

    王世充略有筹谋,突然下令,鸣金收兵。

    赵长文见状大为不解。此时局势正好,怎么突然收兵了。

    王世充也有理由,连忙说道:“我军奋战一上午,三军疲敝,士气懈怠。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此时正好修整一番,再行出击,方能事半功倍。”

    对于指挥打仗,赵长文又不懂,只得听任王世充了。

    隋军中军这边鸣金收兵,前军的斛斯万善大为吃惊。他正引军攻敌,眼看就要攻破李密的营寨。

    不过因为鸣金之事,两侧隋军皆缓缓撤退。

    斛斯万善眼看三军尽撤,只他一部,是绝不可能得胜的,没办法的他只能也跟着撤退。

    “这个王世充,到底会不会打仗。”

    斛斯万善所部因为冲得最猛,此时撤退的时候,反而落在了最后面。

    前面数万大军蜂拥后退,道路完全为隋军所阻断。斛斯万善部下虽多骑兵,但也不可能冲破隋军的阻拦。

    此时对面的李密正欲死战,突然听闻隋军阵中有鸣金之声,也是大为不解,大吃一惊。

    隋军占上风如何还退了,一开始李密甚至以为其中有陷阱。

    不过眼看隋军乱糟糟地往后退,深通军略的李密立刻心中一动。不管隋军到底为何撤退,可此时隋军撤的如此混乱,必然无备,正好方便出击。

    于是李密集中“骠骑营”八千骑兵,以为先锋,从后向隋军追去。

    这八千骑兵,是李密真正的底牌和杀招,平日里从不出动。

    此时三军齐出,直追隋军。

    很快众人尾随隋军掩杀,将隋军的阵型冲散开来。

    隋军开始败了。

    前面的部队拼命往前,后面的部队被裹挟着没法前进,只得四面逃命。

    整个隋军,到处溃散。

    王世充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后果。

    他命令撤退,只是不想斛斯万善得了头功。而且斛斯万善到时候殿后,其部损失必然巨大。

    但王世充从没希望这支部队会崩溃。

    若是三军败了,他这个主帅该怎么办。

    于是王世充立刻组织部队抵抗,也挡住魏军的冲击。

    而就在这时,李密苦等的援军终于到了。裴仁基、单雄信这两个魏国名将分别从隋军的两侧杀来,钳制住隋军两翼。

    裴仁基更是厉害,竟然命其子裴行俨率领数百人乘船渡河北上,然后直击王世充的中军。

    此时整个战场的局势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王世充再是拼命,也无力回天。

    断后的斛斯万善拼命拼杀,终于冲到了浮桥边上,眼看就要回到北岸。

    然而整个浮桥因为渡河的人多,已经完全垮塌。隋军士兵纷纷跳入洛水之中,泅渡过河。

    斛斯万善眼看前有河挡,后有追兵,没有办法,也只得骑马泅渡过河。

    河水并不是很深,斛斯万善骑在马上,勉强露出肩部。他抓紧马缰,猛夹马腹,令其快速向前。

    可是河中的人实在太多了。

    更有很多乃是盲目跳水,不善凫水之人。

    这些人跳入河中,胡乱折腾,逮着什么就抓什么。没想到竟然有人拉扯到斛斯万善,将其拉落下马。

    斛斯万善是广牧富昌(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别说游泳,澡洗得都不多。而且斛斯万善身披重甲,更是行动不便。

    于是斛斯万善好个猛将,竟然活活被溃兵相蹈藉,不能上马,淹死在洛水之中。

    此战隋军全线崩溃,整个隋军阵亡无数,光是淹死、溺死的,就不知道有多少。而禁军之中,包括斛斯万善、梁德重、董智等将领全部阵亡。

    整个洛阳的禁军精华在此一战中,几乎丧尽。

    可这并不算完。

    王世充带着部队拼命往洛阳方向逃。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老天爷都不帮着王世充。

    这逃跑的路上,天降暴雨,道路泥泞,三军饥肠辘辘,几乎不能前进。军中大批的物资,包括最重要的战马,几乎尽被隋军丢弃。

    王世充仅带着不到千余人西逃,沿途路过偃师城,他也过城而不入,直接放弃。

    实在是惨败至斯,不敢再打了。

    于是王世充经营多时的重镇偃师城,就这么被李密占领。

    而李密更是趁机包围金墉城,同时再一次兵临洛阳城下。

    第四十六章 洛南之战(下)

第四十七章 大战后续

    王世充这场惨败,可把洛阳小朝廷给坑惨了。

    越王杨侗信了郭文懿的鬼,制衡张方翼,把东都的主力尽交给王世充,而王世充却是崽卖爷田心不疼,三下五除二,几乎败个一干二净。李密兵临城下,整个洛阳城几乎危在旦夕。

    这次的形势比上一次围城还要严峻。

    至少上一次洛阳城还是有不少可用之兵的,但现在全让王世充给霍霍了。

    整个洛阳城中,可无用之将,无善战之兵。到最后杨侗不得不启用之前因为打败仗而被贬黜了段达、刘长恭二人为将。

    李密攻城,众人分别御敌。而民部尚书韦津和段达、郭文懿领兵和李密战于上春门,遭至大败,东都副留守之一的韦津直接被俘虏。

    一时之间,洛阳陷入风雨飘零之中。投降李密的官吏,不知道有多少。

    这时候郭文懿建议越王杨侗,还得再次启用王世充。除了王世充,没有人能扭转得了现在的局势。

    此时王世充因为兵败,逃到了邙山之中。虽跟着他逃溃的士兵不过千余人,但之后他派人招揽流溃之卒,得兵万余。

    不过王世充也知道洛南一败,损兵折将,其罪大焉。他担心越王杨侗问罪,于是便想出一计,以自己兵败的名义,提前把自己关到监狱之中。

    如此一来,便不给别人发作他的理由。

    而且王世充也准备用这一招试探一下东都小朝廷。若是朝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则是最好不过。若朝廷非得治他的罪,那王世充也得想想后路了。

    王世充入了狱,手中万余人自不会出击,眼看着李密攻打洛阳,就当不知道一般。

    这时兵败的郭文懿又想起了王世充。

    战场之事,实在是太凶险了,直接吓破了郭文懿的胆。郭文懿可不敢再上战场,所以王世充这根线不能断。

    张方翼上书弹劾王世充兵败丧师,郭文懿便为其求情。

    “越王,王世充虽败,但念在其一片忠诚的份上,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东都除了王世充,也没什么人用。今若杀王世充,以后还有谁敢为朝廷死战。”

    越王杨侗虽然也恼恨王世充的兵败,但苦于手中无人,甚至怕将王世充逼反了,所以只得如郭文懿言,宽恕王世充之罪,仍以其为将,令其抗魏。

    为了增强王世充部的战斗力,杨侗甚至下令将独孤武都的河阳兵,王隆的江淮兵,以及独孤机、柳续、韦霁的河南兵皆交给王世充指挥。

    张方翼再三请求,终没有办法。

    “卿之所言,孤亦知之,可除了王世充,朝廷又能用谁呢?”

    东都有张方翼,朝廷不愿用其统兵。而张镇周守金墉城,王智辨守回洛仓,皆不得动。皇甫无逸不知兵,段达昏庸怯懦,刘长恭庸碌无能,王隆有勇无谋,韦霁家在关中不可信,元文都、郭文懿、赵长文都是书生,除了王世充,朝廷还真拿不出能统兵之人来。

    王世充得到朝廷的命令后,心中大喜。

    这一次朝廷的命令,让王世充看破了东都小朝廷的虚实,其心中的野心也大大激增。

    此时李密猛攻洛阳城十多日,久攻不下,而王世充又从后牵制,李密回身反击,又破王世充一阵,才返回偃师。

    而王世充则收拢兵马,进入洛阳城,屯住在含嘉仓城之中。

    洛南一战,使得李密名声更震,天下人都为之震惊。

    所有人都觉得洛阳城的失守,只是时间的问题。

    周边归附李密的盗匪头领,包括杨士林、杨仲达、左才相、孟海公、卢祖尚、周法明等人都顺势地派人向李密上书,劝说他登皇帝位。

    甚至就连关中的李渊都向李密请求结盟,共抗杨隋。

    本来李密对于李渊抢了关中有很大意见。但是双方有共同的敌人隋朝,还有河北的黄明远,此时也不得不同意李渊的联盟之情。

    不过李密要当盟主,于是给李渊去信“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希望李渊率军前往河内,面结盟约,共击洛阳。

    李密想得倒美,可李渊连关中都出不去,谈何攻打洛阳。

    而且李密的妄自矜大也让李渊不满。

    “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东进。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于是李渊回信“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关中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李渊一通彩虹屁,引得李密心怀大慰,真以为李渊给他低头服软了,甚至拿信给众人道:“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双方信使于是往来不绝。

    而魏军也意气风发,骄矜自功。都希望李密能够登基,他们也好荣登开国功臣,封官加爵。

    但李密还算清醒。不破东都,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现在不称帝,回旋余地大。若是称了帝,北面的黄明远怕是要直接兴兵南下了。

    于是李密便言:“东都未平,不可议此。”

    李密的想法不错,但还是让部属大失所望。大家看到是没法升官发财,谁看得那么长远啊。

    李密返回偃师之后,再次准备征讨洛阳的计划。之前几次攻洛阳不顺,皆是因为群敌在侧,这一次他准备先占领金墉城和邙山,扫清洛阳的外围,最后再向洛阳出击。

    于是李密引兵攻打金墉城,王世充率军救援,双方激战两月,李密始终没有攻下金墉城。

    这时荥阳突然求援,十万火急。

    第四十七章 大战后续

第四十八章 通济渠之战(上)

    宇文化及一路跌跌撞撞来到荥阳郡,他将全部财货、物资尽屯于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城,而率主力西进。

    宇文化及也不傻,带着一群累赘,怎么打仗。

    当然宇文化及并不想跟李密打,也不想攻打荥阳和虎牢关。可关键是李密占据洛口仓,手中有粮。

    宇文化及一众十多万人,人吃马嚼,辗转三四个月,江都积蓄的那点粮食早已要耗尽,现在整个队伍积蓄补充粮食。

    所以宇文化及也属于孤注一掷了。

    宇文化及要参合进来,可苦了李密。

    本来他在洛口仓好好的,正准备对东都发起总攻,谁料到宇文化及要来了,还在他背后捅起了刀子。

    别看宇文化及杀了天子,又张牙舞爪,四处为祸,其实天下人并不畏惧宇文化及。都知道宇文化及没有根基,所依仗的无非就是那几万兵马。一旦这些兵马耗尽,就是宇文化及授首之时。

    可关键是没人想碰上宇文化及和那几万人马。

    宇文化及就是一根搅屎棍,谁要是粘上了,就要臭一身。

    李密当然不想粘上,可荥阳郡是李密的根据地,万万不能失去,所以他此时便不得不放下东都,回身迎敌。

    这时李玄英却是提议李密,宇文化及来袭是压力,可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宇文化及手中可是有燕王和萧后。

    李密听得,心中一动。

    打了洛阳快一年了,虽然屡战屡胜,可洛阳城却始终没有攻下,李密也急迫的很。一年的时间可不短了。李渊占了关中,黄明远得了河北,就他却始终没有得手。眼看着其他势力大肆攻城略地,发展迅速,他不由得不着急。

    争霸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李密便动了另一番心思。既然隋朝一时之间不可灭,何不投降洛阳小朝廷,然后来个鸠占鹊巢。

    李密现在,最缺的便是世家大族的支持,他不可能只依靠这群泥腿子争天下。一旦投降大隋,便能顺势重回世家大族之中,再图以后,便容易了许多。

    只是打了这么久,想投降也不容易。李密更洛阳小朝廷接触过,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李玄英现在给了他第三条路,扶植一个天子,再立一个大隋朝廷,跟洛阳小朝廷争夺大隋势力。

    而燕王和萧后就是机会。

    于是李密命大将裴仁基镇守洛口仓,他自引主力迎战宇文化及。

    虽然李密手中拥兵数十万,但要想破敌,还得是主力。

    李密东进,屯兵于虎牢关,与板渚相望。李密很清楚,宇文化及缺少军粮,双方若是速战速决,则对宇文化及有利,所以他要跟对方打相持战。

    宇文化及也不是傻子,虎牢关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险关峻岭,难越之地。他就是再有实力,用人命去填,也未必能破关。

    所以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商量之后,便由宇文智及统帅部分军队向东,攻打东郡。东郡富庶,得之也能补充一下军需。

    而宇文化及则置虎牢关于不顾,向东渡过通济渠,攻打金堤关。

    金堤关是瓦岗老巢,由李密的心腹杜才干镇守。

    李密虽然要和宇文化及相持,但准备的是和宇文化及在虎牢关一带相持。而宇文化及分兵取荥阳郡东部和东郡等地,就有些让他头疼。

    东郡必然是扛不住禁军攻击的。一旦东郡失守,再加上宇文化及占领的浚仪等地,整个通济渠以东、以北就只剩下金堤关,宇文化及完全可以在通济渠布防,与李密相持。

    甚至是宇文化及最紧张的粮食问题,东郡虽然破烂,但只要宇文化及凶狠,总能筹集到粮食。

    李密可不能允许宇文化及在其身后建立根据地,那将会使他腹背受敌。

    思量之下,李密决定主动出击,到达通济渠西岸,在宇文化及所部身后扎营,断绝其向南向西之路。

    现在大家都是明谋,谁也不比谁聪明。

    宇文化及眼看李密出击,立刻回过身来,又要攻击李密。

    其实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的,都非宇文化及所长。他此时统领数万禁军,就好像抱着一个利器的傻子,没有章法,杀伤力又极大。

    双方隔着通济渠相持。

    宇文化及命人搦战,对岸的李密避战不出。

    宇文化及也是发起了疯,便高声喊李密跟他答话,又大骂李密“胆小如鼠,不可应战”。

    可宇文化及傻了,若论嘴皮子的功夫,宇文化及怎么可能比得上李密。因此宇文化及亲自前来搦战,属于以短击长。

    此时宇文化及先开了口,李密也就不客气了,他站在高台上,大声喊道:“宇文小儿,汝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出身卑贱,无根无脚。蒙大隋天子不弃,汝父兄子弟并受隋室厚恩,富贵累世,至妻公主,官拜大将,爵封国公,光荣隆显,举朝莫二。荷国士之遇者,当须国士报之。岂容主上一朝失德,汝不能死谏,反因众叛,躬行杀虐,诛及子孙,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规篡夺,污辱妃后,枉害无辜?汝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佑。拥逼良善,将欲何之!今若速来归我,尚可得全后嗣。”

    这话骂的,简直将宇文家的老底子都掀开了。

    宇文化及被骂的默然无语,低头俯视,说不出话来。

    这时还是唐奉义反应的快,眼看宇文化及的样子,立刻低声说道:“李密小人,造反之徒,丞相勿为其所扰。”

    这时宇文化及才反应过来,于是怒目圆睁大声喊道:“李玄邃,今日你我在谈阵仗之事,你何须与我引经据典,咬文嚼字?”

    李密听了,忍不住对身边人说道:“宇文化及不过是个庸碌之徒,无甚才能。他现在即使弑君自立,也不过是赵高、刘玄那种小儿,我等只需折杖驱赶,便能破之。”

    宇文化及眼看李密不与其接战,于是大修攻城器具,转攻金堤关。

    李密见状立刻率领轻骑五百奔赴阵地,突袭其部。而杜才干也率军出来接应,烧毁了宇文化及的攻城器具,大火彻夜不灭。

    于是双方陷入僵持。

    第四十八章 通济渠之战(上)

第四十九章 通济渠之战(中)

    李密与宇文化及接战数场,虽然李密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上都远胜宇文化及,可宇文化及却是仗着骁果禁军精锐,一力破十会,屡次击败魏军。

    骁果禁军骑兵数量惊人,且装备精良,训练充足在,这些都不是仅靠智谋便能弥补的。

    就像诸葛亮的智慧难道不如司马懿,还是关羽的指挥水平真不如吕蒙?可祁山难越,荆州兵败。不过是实力决定一切罢了。

    到最后李密也没了法子,这么打下去,他就是真的能歼灭宇文化及,他也必然是损失惨重。

    此时李密着实犯了难。跟宇文化及打,他打不过。不跟宇文化及打,宇文化及就在他背后开刀。这打与不打,尽是两难。

    这时右长史邴元真献计,既然宇文化及部强悍,何必跟其死磕。倒不如引宇文化及所部,去攻打洛阳,反倒渔翁得利。

    难道宇文化及想跟他们打吗?

    李密听得,豁然开朗,他跟宇文化及可没什么仇怨,何必在此跟宇文化及死战。况且宇文化及打的旗号是进入关中,自己在这里阻击他,倒是白白便宜了洛阳小朝廷和李渊。

    此时李密尚不知晓关中已经易主,隋军已经平了关中。

    当然宇文化及未必能如他们的意。

    唯恐宇文化及相信他们,不肯罢战,邴元真又建议李密,宇文化及军中缺粮,倒不如赠送其一些粮食,以取信于人。

    到时候双方结盟,送宇文化及进入河南,魏军提供补给。只待宇文化及习惯了魏军的粮食,也能按魏国的意思来,为魏国效命了。

    李密听得直点头。

    东都地区,西有洛阳,东有虎牢关。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自是不可能再投降东都。而魏军卡着听的粮食补给,到时候宇文化及只能如饲养的鹰犬一般,为其效命了。

    于是李密派遣贾闰甫为使者前往宇文化及营中,商议和谈之事。为了表示诚意,还让贾闰甫带了三百石粮食。

    三百石粮食,不到两万斤,都不够宇文化及数万人马吃个半饱的。

    量虽然不多,可是这极大地体现了李密之诚。

    宇文化及也有想法。

    他当然也不想跟李密打,这对他亦没有什么好处。正如李密那边说得,双方本就没什么仇怨,甚至都没有利益冲突。宇文化及要回关中,李密要占领洛阳,双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利益是一致的。

    再打下去,不是鹬蚌相争,让旁人得利。

    于是宇文化及立刻派人回复,只要魏国能保证骁果禁军的补给充足,他便同意李密的联合对抗东都小朝廷的建议。

    很快,双方在通济渠上搭建了一座浮桥,李密和宇文化及二人在浮桥上歃血为盟,结成同盟,共同向西。

    一时之间,原本已经是硝烟密布的金堤关下,战云竟然消散的一干二净。

    李密果然依照盟约,每天派人去给宇文化及输送粮草。不过也不多,每次不过一千五百石,九万斤左右。这个数量,勉强够骁果禁军一天吃个大半饱。

    宇文化及有些不满,嫌李密给得少,怎么也得保证他四万大军每人每日三斤粮,也就是至少两千石的供给。

    李密当然不会同意。家犬养的太饱了,就不足用,还有可能会反咬主人一口。

    于是李密回复宇文化及,让他尽管放开肚子吃。他已经派人前往洛口仓取粮,因为道路远阻,这粮才没到,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

    宇文化及信了李密的话,命令三军放开吃饭,一千五百石粮食不够,他还用上了积蓄。

    而且因为粮食供应稳定了,他也不再让士兵前往各县乡去掳掠。他虽能力一般,但也清楚,不能过度挥霍军力。

    魏军既然给宇文化及提供了粮食,便催着宇文化及率部尽快进入虎牢关,前往东都,攻打洛阳。

    这边宇文化及便有些犹豫的意思。

    会盟归会盟,但真要让他进入虎牢关,他还是挺担心的。主要是东都的局势不定,战情不明。贸然进入虎牢关内,一旦出什么事,逃都逃不了。

    而李密这边,虽然已经极大地取信了宇文化及,但宇文化及也不敢完全相信李密。尤其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建议他要留一手。

    于是宇文化及推脱军心不稳,将士疲敝,请求修整几日,再行入关。

    李密也不想表现得太急迫,使得宇文化及生出疑心,只得同意了宇文化及的请求。

    过了几日,宇文化及实在没发现有什么蹊跷之处。三军悬在通济渠边上,也不太方便,于是宇文化及决定,依照之前与李密的约定,进入虎牢关。

    可就在这时,突然有人趁夜来到宇文化及的军中,送来一封密信。

    密信上言“李密故意诓骗宇文化及,欲将其诱入虎牢关中尽诛之,以夺其精锐禁军。”

    这送信之人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没有留下有用的身份,只言是李密军中翟让旧部,憎恶李密杀了翟让,欲为其报仇,故似警于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得知此消息,大吃一惊。

    自北上之后,数次遭遇政变和突袭,宇文化及的内心本就脆弱不堪。这次好不容易相信了一个人,还好像是错伏了。

    面对这份示警,宇文化及下意识地便相信了这个消息。

    倒不是宇文化及轻易相信别人,还是他和李密实在没什么信任感,本就暗暗提防,草木皆兵。

    宇文化及有些慌神。

    他这几日已经习惯了李密给他提供粮食,也把积蓄消耗的七七八八,别说李密对他动手,就单单是李密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宇文化及所部四万人马也支撑不住。

    此时再攻打金堤关已经不现实。

    何去何从,宇文化及完全没有头绪。

    众人也有些慌乱,关键时候,还是宇文士及保持了镇定。与他这个兄长相比,他也算个人物。

    宇文化及表示,撤退肯定不可以,倒不如主动出击,此时李密必然不知道他们已经知晓李密的阴谋,还乖乖地等他们上钩。倒不如趁着李密不备,突袭李密大营,必然得手。

    宇文化及也没有好办法,只得从之。

    第四十九章 通济渠之战(中)

第五十章 通济渠之战(下)

    越是头脑简单的人,想法不会太多,做事的时候反而可能更果决。

    宇文化及就是这种人。这个时候,宇文化及不是去证明此事的真伪,而是想着报复对方,先下手为强。

    也不能说宇文化及的选择错,若将生死寄于李密的一念之间,那后果更难预料。而宇文化及之所以没有撤退,也是因为他军粮耗尽,数万大军,撤退路上断了粮草,也是崩溃的下场。

    而主动进攻,若是能俘获李密军中的粮草,还有一线生机。

    宇文化及动作很快。

    他以大将张童仁、陈智略、樊文超、孟秉、于洪建等人,分领兵马,向河对岸的李密营中杀去。

    按道理,正常人打仗,必然是将军队分成多个梯次,有前有后,有组织的进行攻击。宇文化及跟旁人不一样,他这是一窝蜂的全上,没有接应、掩护、助攻等部队,全是主攻。

    宇文化及没打过仗,根本不会指挥军队。而随着地位越来越高,他在享受地位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获得了疑心、多疑、敏感等上位者的常有性格。

    在这个关键时候,他还不敢将全部身家性命交给某一个人来决定。

    所以宇文化及亲自上阵,这战术就打成了一窝蜂。

    在宇文化及看来,打仗就是很多人打架。他没打过仗,但打过架啊。所有人一窝蜂地冲上去,打倒对方,就行了。

    至于什么兵法,只能说多余吧。

    四万禁军齐动,如虎狼一般直扑魏军。

    这四万人马,夹杂着大量的骑兵,一同出击的场面,真的是枪出如龙,乾坤撼动。又如滚滚横流,势不可挡。

    仗还没打,但在气势上,已经有种天下莫能挡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这支从西魏开始,三朝缔造的中央禁军,绝对是天下有数的精锐。而且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战争不断,并未完全腐化堕落。虽然此时已经算得上要瘦死的骆驼,但真的发出致命一击时,也不是谁都可以抵抗的。

    宇文化及的指挥惨不忍睹,但这一次也算是歪打正着,这一全军突击,直接将整支部队的气势拉到定点。

    一条小小的通济渠,是没法阻拦这支部队的。

    数万人马,越过河去,很快杀到魏军营前。

    因为双方已经结盟了,李密只等着宇文化及收拾妥当,便要返回洛口仓城,所以对于宇文化及丧失了警惕。

    在李密的心中,宇文化及就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草包,无胆无才,如猪逻一般,仗着时势和出身有了今日,怎么可能敢跟自己动手。

    他却是忘了,再庸碌的人,只要坐上那个位置,就会超越想象的成长。尤其是宇文化及这种被推上那个位置的人,不成长就得死啊。

    骁果禁军拼命向前,包括张童仁、陈智略、樊文超等人,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人莫能挡。

    于是禁军很快突入进魏军的营中。

    整个魏军营内,乱作一团。

    大战突起之时,李密正在帐中休憩,听闻战鼓之声,惊醒着跳床而起,询问原因。

    这时蔡建德冲进帐中,禀报对面的宇文化及军突然向他们发起攻击。

    李密大吃一惊。

    宇文化及这个奸贼,他怎么敢?他怎么敢?

    无论如何李密也想不明白,双方结盟,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本来宇文化及都已经同意了,现在怎么敢冒着覆亡的代价,来突袭魏军。

    不应该啊!

    可此时整个李密大营已经乱作一团,容不得他再思索这些问题。

    李密冲出大帐,只见四面八方都是骁果禁军。无数的魏军倒在血泊之中,火光冲天,哀鸿遍地。

    整个大营之中,完全没有了应有的秩序。

    这时程咬金带着人杀到李密身前,大声喊道:“魏公,贼军势大,我等先护送你突围出去,再作打算。”

    其他人也纷纷劝李密突围。

    而李密紧盯着对面,不发一言。

    李密很清楚,此时一退,三军就败了,虽然这里离着虎牢关不远,虽然三军就是崩溃,损失的也不过是中军,主力大军整体上也不会有太多伤亡,但关键是自己败不起。

    这一败,威望就失了。

    “我不走!传我命令,三军组织,就地抵抗,违令者斩!”

    众人皆愣,还以为李密疯了。

    李密高声喊道:“此战就是死,亦不能退。传令郝孝德、单雄信、王当仁各部,立刻向我增援,不得有误。”

    “魏公!”

    “再敢有言退者,杀无赦!”

    李密抽出佩剑,高声喊道,他也准备赌上一切了。

    虽然跟宇文化及部死拼,魏军尤其是李密直属的主力部队将会伤亡惨重。但只要得胜,不仅能解除危机,或许还可以趁机收服这支精锐部队。

    到时候过不了半年,自己又能将嫡系部队发展壮大。

    实际上李密的嫡系部队,当初的蒲山公营,发展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左右,所以李密不在乎一兵一卒,他要得是大势。

    骁果禁军主力不断地冲击着魏军,李密指挥魏军苟且在大营之中,凭险据守。三军将士,已经没有什么阵型可言,只能算是乱打。

    也幸好对面的隋军打的同样是没有章法,所以两边都是以乱打乱,打到最后,就成了一股消耗战了。

    李密不怕消耗,他兵多,哪怕伤亡再大,也能补回来。

    而宇文化及就差多了,他的攻击靠得是一股子勇力与气势,他可没有和李密消耗的本钱。

    双方从早上打到傍晚,连续作战接近一天,双方部队几乎都没有吃饭和休息。

    到最后,李密为了抵御骁果禁军的冲击,都亲上战场,被流矢射中,不得不退回后军休息。

    到了傍晚,两边皆是打得疲惫不堪。

    此时李密盼望的援军,在过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之后,终于赶到战场上了。

    援军本该早到,但一直没来。

    到现在终于到了,怕也是不得不到吧。

    不过援军的到来,立刻改变了战场的局势。

    宇文化及也不是傻子,眼看对面魏军援军到来,知道没法击败李密,只得命人四面放火点燃李密大营,然后退了回来。

    第五十章 通济渠之战(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