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八章 以身为饵

    黄维扬兵进豫章城下,并未急着对豫章城发起攻击。而是就地修建起防御工事,将大营修得滴水不露,又囤积粮食,做足了长期据守的准备。

    诸将不解,这是要打攻城战啊,还是防守战啊。

    而黄维扬扎下大营之后便, 也不攻击,静静地等待着。

    之后林士弘向萧梁求援,萧铣派十多万军队东进的消息传来,诸将皆是很紧张。

    萧铣居上游,隋军居下游;萧铣和林士弘内外结合,隋军是腹背受敌;萧铣据天时, 林士弘据地利,隋军天时、地利都不在手,若是等到梁军杀到豫章城下, 这仗就不好打了。

    因此诸将皆认为要尽快向豫章城发起攻击,在梁军赶到之前,占领豫章城。

    甚至还有人认为,此时此刻,江南并未做好全取荆襄的准备,为了避免过早的刺激到萧铣,不若暂且退兵,等待时机。

    至少也得暂避锋芒。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其实很中肯。荆襄有兵四十万,虽然是虚的,但就是只有一半,也得二十万。而整个江南行台,可用兵力加起来不到十万,又是逆流西进,异地作战,完全不占优势。

    不过黄维扬深思熟虑之后, 否决了这个建议。

    黄维扬有些贪心,他想既攻克豫章,又要击败萧铣的这支援军,获得一场全胜。

    这次征讨林楚,其实是黄维扬第一次大规模领兵作战。之前无论是攻灭李子通,还是收复江都城,都是势大于利,用的是巧劲。而淮南之战,最大的功劳则是黄维烈坚守怀宁城。

    这些只能体现出黄维扬的带兵能力,但并不能体现出黄维扬的真实指挥能力。

    而这次进击豫章,才算是对他最大的挑战。

    而黄维扬很明显犯了年轻人常犯的错误,好大喜功,求大求全。若是黄明远在这里,肯定选择先攻取豫章,再迎击梁军,甚至退守九江,等着梁、楚联军反击。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实力越强,越忌讳冒险行动。

    黄明远在给儿子布置手下左助人员时也犯了一个错误, 黄维扬身边的人多是年轻人或者资历浅的人,黄明远这么安排本来是因为黄明远担心黄维扬年轻, 资历不够,若派一些老臣、重臣,会导致一些掣肘,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军中因为没有其他说话有分量的人,所以在黄维扬一意孤行的时候,没人能够有效阻止。

    包括黄维烈、杜伏威、苏烈等人都是年轻人,自然愿意揽取这份大功。

    唯一一个感到不妥的是久经战阵的欧彦,但他初次和黄维扬共处,对黄维扬的性格并不了解,也不好轻易阻拦。

    于是黄维扬就拍板定下了围点打援的策略。

    黄维扬虽然显得有些冒进了,但能力还是没问题的。虽然他经历的战事较少,但从小耳濡目染,又受过最正规的皇室教育,军事水平至少也是八十五以上。

    围点打援,说起来很容易,但若是真正操作起来,极其困难。正如众人担心的那样,搞不好就会被对手来个内外夹攻,腹背受敌。

    尤其是围的这个点,一不小心,就给你来个中心开花。

    所以黄维扬决定,先狠狠地重创豫章守军一番,至少也得打得对方没有反击之力。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调集足够的兵力迎击楚军。

    不过这并不是很容易。

    “楚军至少拥兵三万,豫章亦是所大城。若是咱们按部就班的打,围上他几个月,也能全歼守军。

    只是那种情况下,咱们必然是破城了。

    要想在不破城的情况下,重创楚军,并不是很容易。除非能将楚军一部引诱出来,聚而歼之。”

    林士弘不是傻子,他兵力远不如隋军,现在就想着守在豫章城中坚守待援,必然是缩在豫章城整个铁壳子里,打死也不出。

    “我有一个办法!”

    黄维扬看看陈克敌,又看看黄维烈,这时陈克敌心中明了,立刻说道:“世子,此事万万不可!”

    其他人还不明白,一头雾水。

    黄维扬笑道:“林士弘穷途末路,缩在城中,咱们若一点一点攻城,光是清理城外的工事便旷日持久,想重创他,更是困难。之前开复说得诱楚军出城是个不错的思路,不过林士弘也不是傻子,必然不会轻易出来,唯有让他感觉到出城作战,收获大于付出,他才会孤注一掷,堵上这一把。”

    黄维扬看向众人,又说道:“能将林士弘引出来的,唯有身为三军统帅的我了。”

    众人大惊,这才明白,黄维扬是要将自己当作诱饵,去引诱楚军出击。

    “世子,此事万万不可!”

    众人都慌了,黄维扬是谁?他可不是一个区区的军中主帅,他还是卫公黄明远的嫡长子,卫公府的世子,甚至是未来的太子、天子。

    如此万金之躯,用他的安危来赌一场战斗的胜利,简直是疯了。

    若不是此策是黄维扬自己提出来的,换了旁人,能被直接打出去。可尽管如此,众人还是纷纷劝阻,不希望黄维扬去冒这个险。

    黄维扬若平安还好,可若是出了事,他们所有人的脑袋加在一起,这个责任都担不住。

    这时黄维烈也说道:“兄长何必亲冒此险,若是需要诱敌,我代兄长前去便可,无需兄长亲往。”

    黄维扬面色如常,摆手说道:“换了你们谁都不成,对于林士弘来说,冒着巨大风险出兵是要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能击退我军。

    我军有十多万人马,一场两场小胜根本没用,唯一能使我军退军的,不是我死,就是被楚军生俘。

    也只有我出现,林士弘在明知可能有诈的情况下,也会冒险去一试。”

    众人也皆知黄维扬说得不错,可再是如此,他们也不敢让黄维扬冒险啊。一个林士弘算个什么东西,一百个、一千个也比不得一个黄维扬重要。

    可惜现在的年轻人主意正,黄维扬遂定下这个破敌之计。

    一旁的陈克敌眼看黄维扬下定决心,有些头疼,若是凌敬在这里,应该可以阻止黄维扬吧。

第三十九章 阳谋之策

    次日一早,黄维扬便带领五十骑为斥候,亲自前往豫章城西面的屏障散原山进行侦查。

    为了担心此事不为楚军所知,黄维扬还特意大张旗鼓,甚至连他的旗帜都打起来了。而且他还特意在营外转了一圈,骑着马往西去,就怕营外的楚军斥候看不到他。

    黄维扬这五十骑, 尽是精锐骑兵,而且还带了阚棱、李文相、曹钦三个勐将护卫。就这众人还嫌不够,若不是黄维扬拒绝,一营骑兵也得拉出去。

    而对于黄维扬来说,带着五十骑侦查,稍显张扬, 也能引得楚军上钩。真拉出一营骑兵,怕是楚军就未必敢来了。

    散原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八十余里。而整个山脉, 并不是那种孤零零的高山,而是群山相杂,各处空地遍布村落,甚至还有多条河流和遍布周围大大小小的湖泊,地形极其复杂。

    黄维扬带着斥候部队一路从北面进入散原山中,然后到了散原山东面的乌云脑,等待楚军的到来。

    乌云脑已经算是散原山的外侧山麓,在一条大山谷的北侧,离着豫章城不过十多里,以形似乌云而得名。站在乌云脑上,居高临下,远处的赣江和豫章城赫然在望。

    黄维扬不清楚,若是按照原本历史轨道的五十年后,他的正对面将会出现一个名传千古的建筑,同时诞生一篇伟大的名作——《滕王阁序》。

    大抵以后不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了, 即使有,讲得也不会是滕王阁。

    出击之时在下午, 陈克敌专门选的这个时间。若黄维扬发生战斗,利在借夜色突围。

    到达乌云脑后,阚棱、曹钦等人便在四面严密布防监视,只有李文相守在黄维扬的身边,寸步不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却始终没有楚军的痕迹,年少的李文相有些焦急,便低声问道:“大郎君,林士弘这个缩头乌龟,到底会不会出来?”

    黄维扬神色澹然,极目长眺。

    “林士弘一定会来的。”

    “可咱们在这等着,倒是显得有些刻意了。”

    李文相总觉得黄维扬和陈克敌的布置实在太过于细致,细致到有些细节能让人一眼看出虚假来。

    这样的条件下,楚军难道真的这么傻,敢于轻易出击?

    黄维扬也知道这一策有疏漏,其实定下这一计,设计的核心根本就不是谁比谁更聪明, 而是谁比谁更胆大。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阳谋。

    此时豫章城危在旦夕, 黄维扬露出的这个破绽, 是林士弘唯一反败为胜的机会, 难道他看出这个破绽有问题,就不敢再动了吗?

    隋军用黄维扬的安危来赌林士弘的出兵,就看谁赌的大。

    胜者赢得一切,负者满盘皆输。

    所以平日里做事极为稳妥的黄维扬,其实才真是一个赌徒。

    甚至黄维扬希望林士弘看清楚这是个陷阱,明白利弊。那样为求获胜的林士弘才会动用城中最大的兵力来赌这一战,隋军的战果才会最大。

    就好像是林士弘知道这是黄维扬的陷阱,黄维扬知道林士弘知道这是陷阱,林士弘知道黄维扬知道了他已经知道这是个陷阱。

    但就是义无反顾的跳下去。

    这才是此战的核心。

    黄维扬看着波光粼粼的赣江,他的心很澹定,他不急。

    就在这时,曹钦匆匆前来汇报,埋伏在豫章城外的探子回报,楚军主力从西门出击,越过赣江上的浮桥,直奔散原山而来,其兵力预计不下万余人。

    李文相一听,大喜过望。而一旁的黄维扬脸色也露出一丝笑容,鱼儿终于咬钩了。

    ······

    就在黄维扬等着楚军到来之时,城中的林士弘也盯着远处的散原山,充满了野望。

    楚军虽然撤离散原山等地,但这里毕竟是楚军的地盘,林士弘更是多置斥候于四面,以防备隋军的突袭。

    黄维扬一动,在军营附近埋伏的楚军斥候便发现了其踪迹。

    尤其是那个“黄”字旗,格外的耀眼。

    很快这个消息便传到了豫章城中,城中诸将闻得消息大喜,纷纷叫嚣,要趁机出兵,生擒黄维扬,逼隋军退兵。

    但只有林士弘听到这个消息,没有过于激动。

    如黄维扬如料的一般,林士弘不是傻子。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道理他还是懂的,黄维扬作为一军之主,就带着十多人前往散原山,还偏偏弄得声势如此浩大,几乎如人尽皆知一般,怎么看怎么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诡异之态。

    林士弘总觉得,这一切像是黄维扬故意让他知道一般。

    林士弘有些犹豫,又问道:“能确认是隋军主帅黄维扬吗?”

    探子回报,其人穿着金色铠甲,年纪轻轻,所到之处,三军将士尽是欢呼之状,应是隋军主帅无疑。

    林士弘默默盘算着,这时其堂弟林震大声说道:“兄长,时不我待啊,这是一个逼隋军退兵的绝佳之机,只要咱们生俘黄维扬,隋军无主,三军必乱,咱们趁势而攻,收复江州七郡亦指日可待啊。”

    “你懂什么?”

    林士弘正在心底盘算着,听到林震的话,有些生气。

    “隋军这般动作,明显不对,只恐有埋伏。咱们就这么点军队,一旦遇伏兵败,这豫章城怎么守?”

    林震明显不以为然。

    “咱们就是不出去,也未必能守住,倒不如放手一搏。否则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错过,再后悔就晚了。”

    林士弘还是不说话,过了没多久,在散原山一带的斥候也来回报,并未发现有隋军主力进入散原山,林士弘的心稍稍放安。

    这时大将唐野也言道:“天子,不管隋军有没有埋伏,咱们都得出击。想他黄维扬乃是一军之主,手握十多万兵马,都敢孤身犯险,咱们难道看着他在城外耀武扬威不敢动?若死守城池,等到梁军来了,也不过是给萧铣做嫁衣,若赶在梁军之前击败隋军,这江州七郡还是咱们大楚的,如何盘算,天子要明断啊。”

    林士弘更沉默了。

    林士弘总觉得这是一个陷阱,隋军就在那里,张开了血盆大口,就等着他入瓮呢。可是所有人说的也不错,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他实在不敢错过啊。

第四十章 勇不可当

    听闻楚军动了,黄维扬眼皮一跳,却没有太多的表情。

    “文相,下令军中将士,准备吃饭!”

    李文相本以为要准备战斗,听得黄维扬的话一愣,敌人都在眼前了, 不准备迎敌,吃什么饭。

    “楚军主力尽出,渡河西来,至少也得一个时辰。到时候就快酉时了,倒不如让众人先吃饱了肚子,再行战斗,这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诺!”

    “对了, 让众人用饭之后, 再休息半个时辰。”

    李文相都觉得黄维扬有些疯了, 大敌当前,先吃再歇着,这是来出游的吗?但即使如此,对于黄维扬的命令,他从来也不会质疑,只会坚决执行。

    黄维扬身边的一众人中,李文相或许是最不聪明的那几个,但却是最纯粹的一个人。

    一众骑兵接到命令,开始休息进餐。这随身携带的肉干、奶块、水都是可直接食用的,是军中标准的配餐,只是这一次更丰盛一些。还有人拿出豆饼,开始喂起了自己的战马。

    其余诸人,阚棱坐在马前,轻轻地摩挲着自己的陌刀;曹钦似乎是吃饱了,倚在战马身侧小憩;段志玄紧紧地皱着眉头,狠狠地盯着远处的空地;梁建方则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静静地看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 太阳已经完全转到西面, 被群山给挡个正着。

    这时突然有一个斥候上前回报,楚军已经杀到乌云脑的正西面,离着乌云脑已经不足一里了。

    黄维扬立刻下令众人,翻身上马,准备战斗。

    一众骑士跨在马上,脸色毅然,视死如归。

    “杀!”

    黄维扬一提马槊,命令众人,向正向他们而来的楚军杀去。

    黄维扬相信,不管楚军认不认为这一次是陷阱,自己不过五十人,这群人必不会有多大的忌惮。怕是认为自己不是没有发现,毫无防备,就是构筑工事,坚守待援,甚至是立刻撤退,但绝对想不到自己会不退反进, 以攻代守。

    黄维扬要用这场攻击, 彻底打乱楚军的阵脚。

    一里多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转瞬即至。

    虽然乌云脑是片山地, 但乌云脑和北面的凤岭头之间,是进入散原山的一条大道。这条大道呈倒喇叭状,极其宽阔,正适合骑兵纵横。

    这是黄维扬为楚军专门选的战场,虽然这一战他有些呈个人之勇,但他并不是个莽夫,该做的准备并不少。

    正如黄维扬所预料的那般,楚军毫无防备。

    楚军的主帅是林士弘的堂弟林震,虽然之前林震丢了豫章城,若是异姓将领,杀一百次都不为过。但很显然林士弘仍旧很重视、信任这个堂弟,不计前嫌的委以重用。

    虽然林士弘身边尚有唐野等骁将,但林士弘已经不敢再完全信任这些异姓将领了。

    林震带着万人到了乌云脑外侧,计划着将全军一分为三,一部进攻山上的黄维扬部,一部就地构建防线,进行二次拦截,同时派部分人进入散原山之中堵截。三管齐下,彻底将黄维扬这支小部队覆灭。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啊。

    黄维扬的这五十人,很快杀到楚军面前。虽只有五十人,但五十名全副武装的突击骑兵,绝对是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曹钦和梁建方二人冲在最前。只见曹钦骑在马上,左右开弓,很快对面楚军阵列之中,便有数人落马。

    梁建方也不枉多让,他擅长一弓三箭,这弓箭射出,分作三股,如惊涛骇浪一般,直奔向对面楚军,顷刻间便有三人落马。

    隋军的突然杀出,给楚军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而此时林震还在后面,根本不知道前面的状况,没能及时应对。

    这时隋军已经如一柄飞驰的箭头一般,射入楚军的庞大身躯之中。五十骑突击骑兵,立刻如狼入羊群一般,来回冲杀起来。

    众人之中,单打独斗之时,阚棱未必是最勇武的,但战场之上,气势却是最惊人。他一杆陌刀,闪着寒光,单是一眼望去,便摄人心魄。

    阚棱提着陌刀,左突右杀,面前根本无人可挡。而且他每杀一人,便大喝一声,这声如洪钟,带着溅起三尺的血花,简直是地狱中的罗刹,深海里的夜叉。

    虽然楚军上万,但多是步兵。

    对于南方政权来说,马是极其珍贵的奢侈品。而即使这些小政权缴获了一些马匹,但因为缺乏善于指挥骑兵的将领,亦难以组建精锐的骑兵队伍。

    所以即使隋军只有五十骑,他们一时之间,也没法应付。

    黄维扬带着人越冲越往里,眼看就要杀透楚军的前军。

    这时楚军勐将赵浊膺带着一支楚军精锐杀了过来,企图拦住冲阵的隋军。赵浊膺很清楚,骑兵最怕速度被迟滞,一旦速度慢了下来,就成了枪兵的活靶子了。

    而黄维扬也看出这一点,一直命令众人加快速度。

    当然也因为如此,隋军这五十骑的队形前后有些脱节。阚棱、曹钦等人冲得太勐,跑到前面,而黄维扬落到后面。

    赵浊膺带着人上前围上了,黄维扬几人有些被拦住。

    这时一直跟李文相一同护卫黄维扬的段志玄跃马大呼,提着马槊,便冲到赵浊膺的面前。这疾驰的战马配上段志玄的马槊,几乎有千钧之力。段志玄一槊砸去,虽没有砸中赵浊膺,却是砸到马头,立刻将战马砸的脑浆迸裂。

    赵浊膺被甩到马前,尚未来得及起身,便被段志玄一槊了结。

    段志玄的勇勐吓坏了一众人,而赵浊膺的身亡更是让一众楚军胆寒。周围的楚军纷纷后退,哪还敢阻挡。

    于是这五十骑一直破阵而出。

    这时阚棱等人才知道黄维扬遇险,后怕不已,纷纷向黄维扬靠拢。

    而黄维扬则是不以为意,一挥手便高声喊道:“三军再杀回去!”

    于是这五十精骑,调转马头,开始对楚军进行第二次冲阵。

    楚军看得,尽皆瞠目。已经被透阵一次的楚军,这次更加的狼狈,几乎没多大的抵抗,便让再透军阵。

    一众楚军望着这数十骑的隋军,宛如看到天兵下凡一般。黄维扬虽只有五十骑,可这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说。

第四十一章 计划有变

    黄维扬带着人从楚军阵中二次杀出,眼看火候差不多了,遂决定向散原山中撤退。

    隋军虽强,但毕竟人少,不利久战。

    而且隋军的目的是将楚军引入山中,诱敌部队再强,也不能表演**过剩, 以至于喧宾夺主。

    隋军退了良久,惨败的林震才勉强维持住手中军队。

    本以为是轻而易举的一件大功,却被黄维扬杀的是人仰马翻,灰头土脸,林震的脸色是别提多难看,心中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林震本就是戴罪立功, 心中急迫的很, 这次若是再兵败而归, 凭他再是林士弘的堂弟,再想复起也困难的多,毕竟现在的林士弘在大楚内部也不是一手遮天。

    所以林震非得擒获黄维扬不可。

    眼看隋军要逃,他立刻下令众人追击上去,不顾一切地追上去。至于之前布置的多重防线、层层围困的计划,早就忘到脑后了。

    大队的楚军向着隋军追去,可惜楚军多是步兵,星星点点的骑兵根本不作数。而楚军虽少,尽是北地骑士,长于控马之术,楚军根本追不上。

    若不是地处山区,而隋军又有意控制速度,楚军怕是连隋军屁股后的烟都看不到。

    黄维扬带着一众人跑了一段,眼看后面的楚军有些追不上了,黄维扬乃勒住战马喊道:“楚军这群孬兵,是越追越慢,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追上咱们, 有谁敢折回去, 帮着楚军提提精神?”

    诱敌,光有诱是不成的,还得有深入。

    这时曹钦一夹马腹,高声喊道:“末将愿往!”

    梁建方见之,也喊道:“末将亦愿往!”

    二人调转马头,各提兵器,便向后杀去。

    后面的楚军只以为隋军已经逃走,如何提防隋军会杀个回马枪,因此并无防备。

    曹钦弓马惊人,这使长槊的手段更是不凡。他手中的狼牙槊乃是黄维扬亲赐,槊长一丈八尺,槊头有密布六排铁三钉,如狼牙一般可怖。

    曹钦手持长槊,照着前面一名马上骑士便刺去。

    曹钦力大,这长槊刺到对方身体上,竟然直接将其刺飞出去,然后重重砸到人群之中。

    如此恐怖的场面, 楚军上下都惊呆了。

    曹钦毫不留力, 迅速杀入对面楚军之中。楚军前出的十几骑, 竟然被其如斩瓜切菜一般砍杀殆尽。

    曹钦杀完人后,也不再冲,掉头便走。

    这时后面的楚军追来,梁建方上前掩护,连射十余箭。这些箭直奔战马而去,箭无虚发,几乎每一支都射中楚军战马的头颅。

    中箭的战马立刻倒毙,由于数匹战马摔倒,一时人仰马翻,烟尘滚滚,直搅得楚军无比混乱。

    梁建方眼看曹钦退回十多步,也拔马掉头。

    这时退回去的曹钦再次折返,在马上施展他的射术神技。他这马战如项羽,弓术似养由基,连番连珠箭,竟然射出雨幕的感觉来。

    而趁着曹钦的掩护,梁建方也退了回去。

    二人一个冲锋,一个掩护,一个掩护,另一个又冲锋,一来一往,一往一来,配合默契,手段高超,真真如二人成军一般,杀得楚军屁滚尿流一般。

    后面的林震看得“哇哇”怪叫,直问有没有人敢上前斩将。

    可林震军中,赵浊膺已结算是少有的勐将,可在隋军面前连个波澜都没有掀起就殒命阵中,其余诸人,其实有比赵浊膺更强悍的,可哪敢轻易上前阻敌。

    都怕成了对面这两隋军的槊下鬼,箭下魂。

    林震看得更气,直骂众人都是“废物”,却亦无可奈何。

    就这样曹钦、梁建方二人边战边退,引着楚军跑了数里。

    此时的林震,虽然临行前被林士弘交代,要稳扎稳打,不要轻敌冒进,以防中了隋军的埋伏,可是他已经热血冲脑,恨不得尽诛隋军,哪还记得这份嘱托。

    追到后来,散原山中的散原乡已经在望了。

    散原乡是散原山中最大的聚落,也是山中唯一一个有城墙的村寨。此地地形平坦,四面开阔,而且有道分别通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原本应该是豫章城的重要据点,只是林士弘将防御重心放在赣江之后,便放弃了这里。

    林震追到这里,已经是接近戌时,太阳早就西落,天边只余一点余晖。

    黄维扬带着众人,进入散原乡堡中,这里就是他们为楚军预设的坟场。

    可黄维扬进了散原乡堡,便有些愣神,此刻应该已经潜伏至堡中的隋军,竟然没有出现。

    黄维扬连忙让李文相去西、北、南三个方向查看原本应该设伏的隋军踪迹。可是此三个方向,仍没有隋军的踪迹。

    “天策卫应该是让楚军绊住脚了。”

    梁建方反应最快,急忙向黄维扬说道,而黄维扬则没有说话。

    按照原定计划,黄维烈率领天策卫进入散原山中,在西、北、南三个方向和堡中设伏,伏击楚军主力。

    而左卫率营则是在战斗打响后,迅速南下,赶到乌云脑,堵住楚军的后路。

    至于欧彦的神策卫的目标是豫章城西至散原山这一片沿江地,他们负责截击赶往散原山支援的楚军。

    而水师和右卫率营,则负责封锁赣江。等豫章城中的楚军援兵西进之后,他们则迅速南下,将楚军堵在赣水以西,勿使其撤退。

    本来计划是丝丝相扣的,但现在第一步就出了问题。

    至于天策卫,到底是被楚军牵制住了,还是迷失了方向,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则不好说。而梁建方的说法只是其中一个,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说,大抵是他跟天策卫主帅黄维烈关系最好吧。

    援兵失期,本应该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但因为被救援的主帅是黄维扬,使得这件事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这时李文相低声问道:“大郎君,咱们是不是要撤退!”

    李文相再单纯,有些问题也看得明白。

    黄维扬略一沉吟,便言道:“不能撤!一旦咱们走了,伏兵到达,楚军便能抢占乡堡,依托土城进行防守,那仗就难打了。”

    “可是伏兵······”

    黄维扬看了李文相一眼,这才说道:“我相信二郎。”

第四十二章 救援危机

    对于黄维扬来说,下定坚守散原乡堡的决心并不容易。

    这座小堡,高不过一丈半,且尽是夯土而制,说是土堡,不过是大一点的土围子。而且黄维扬这五十人,看似在之前与楚军的战斗中占尽上风, 那是因为他们作为骑兵,充分发挥了速度和力量优势,以长击短,楚军只能被动挨打。可现在若是困守堡中,将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骑兵优势,跟楚军进行兵力消耗。黄维扬不过五十人,哪里消耗地过上万楚军。

    但为了全局, 黄维扬不得不牺牲一点, 哪怕是他位于这一点中。

    很快黄维扬带着三十骑退入堡中。其中黄维扬和李文相、段志玄带着二十人在城墙上御敌,阚棱带着十人在城门处堵城门。而曹钦和梁建方带着二十人在外侧游弋,骚扰隋军。

    对于这五十人来说,这是一场有死无生的战役,所有人皆是面色肃穆,不发一言。

    黄维扬回望众人,高声喊道:“今日之战,当搏命尔,诸将士敢战乎?”

    “战!”

    “战!”

    此时虽只有五十人,但声音嘹亮,可撼日月。

    黄维扬握紧了手中的长槊,他很清楚,自从他进入此堡之后,他已无退路。

    很快,林震所部也从东面赶来,压向散原乡堡。

    这数千人马,虽然被杀得败了两阵, 可毕竟人多势众,横在山中,在山林遮掩下,更显得人山人海,气势颇足。

    楚军前锋到了散原乡堡前,眼看追击的隋军竟然逃入堡中想,心中大喜,立刻向城堡发起攻击。

    一丈半的城墙,约是三米左右,放在后世也不过一间房的高度。这高度,普通人原地向上一窜,最多也就差个一尺,而两个人几乎不用搭梯子就能翻过去。

    果然立功心切的楚军向城墙冲去,黄维扬站立城头,手持弓箭,一箭便射死一个冲到最前面的。之后又连射数箭,射杀数人,一时间冲锋的队伍有些一顿。

    其余隋军也纷纷张弓搭箭,可隋军数量实在太少,城下尽是楚军,跟后世的丧尸入侵一般可怖。

    隋军终究人太少,很快便有楚军登上城头。

    李文相、段志玄等人都换上了斩马刀, 在城头上进行肉搏。捱着城墙,一刀下去,便是数人被砍中,断臂残肢,血流成河。

    即使人数再少,隋军始终保持着对楚军的威慑。

    而城门处的阚棱此时也令人打开城门,他提着陌刀,对着人群便杀了出去。所过之地,楚军尽被斩为两截,肠子、内脏,滚满一地。很多人没有死透,拉着满地的脏器惨嚎。

    这修罗场面,很多老兵看到都吐了。

    而在城头、城下拼命击贼的时候,梁建方和曹钦各带十人,从后向楚军发起攻击。

    这二十骑如披荆斩棘一般,势如破竹,将楚军搅得混乱不堪。

    林震之前将目光全部集中到散原乡堡,眼看身后遇袭,又不得不分出部分军队来应付如跗骨之蛆的这群骑兵了。

    ······

    这一战打了一个多时辰,天色已经完全黑了。

    这个时候,谁也不敢松懈,只能点着火夜战。

    各处火把烧得通红,映的人脸上也不断地闪着光。在这跳跃的炙热光芒里,尽是大片大片闪烁的嫣红。

    没过多久,楚军的包抄部队也从南面上来,散原乡堡的隋军压力更大了。

    黄维扬身边已经出现了伤亡,防御阵线也不断地在缩小,到后来便成了众人在城头一角跟楚军相持。

    越来越多的楚军登上了城墙,隋军根本挡不住,只得缩在一地,被动防守。

    此时的相持,更像是用生命来消耗时间。

    “大郎君,咱们突围吧!”

    李文相已经是第三次劝黄维扬突围了。底下的楚军如山如海一般众多,彷佛要将整个散原乡堡给吞没,再不突围,隋军就是不战死,也会累死。

    “再等等!”

    黄维扬不想退,也不敢退。

    李文相大声劝道:“大郎君,左右不过是一场战斗的胜败,没必要在此丧了性命。若是大郎君在此有什么闪失,我军就是将豫章城夷为平地,也没有意义。”

    黄维扬看着李文相,又看着四周的敌人。

    “商胡,咱们再战一刻钟,就一刻钟,你盯着时间,一刻钟之后,全军集中,从北门突围。”

    这一刻钟,是黄维扬给自己的机会,也是给黄维烈的机会。

    过了有一盏茶左右的功夫,援军还是未到,望着四面密密麻麻如蚊蝇幼虫一般不得涌动的楚军,黄维扬终于决定,进行突围。

    “突围”二字在这个场合,真真是艰难的。

    就在这时,段志玄一指西面,大声喊道:“台相(尚书令最早并非宰相,不过因握有中枢的实际权力而被尊称为台(尚书台)相,而行台全称为行尚书台,虽算不上宰相,也被尊称为台相),那亮光是不是援军?”

    西面不远处,先是星星点点的亮光,接着便是越来越多的光亮。很快众人感受到大地的颤抖,这是只有奔驰的骑兵快速运动才会产生的现象。

    “是咱们的人!”

    “援兵到了!”

    一众隋军士兵,高声欢呼。

    黄维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今日这一场搏杀,总算是有了意义。

    前来支援的正是黄维烈率领的天策卫军。

    这天策卫军迟了整整一个半时辰,也是有原因的。

    隋军设计楚军,而林士弘同样也算计着隋军。林士弘计划着生擒黄维扬,但是又担心黄维扬遁入散原山中。

    这散原山这么大,上万大军散布出去,也不过是如河中砂石一般,未必能尽全功。

    而且林士弘也担心隋军的支援。

    所以林士弘让人在北路、西路各设置阻碍,毁掉道路,又令潜伏于山中的一支军队阻击可能出现的隋军。

    林士弘虽让人撤离了散原乡堡,但亦布置了两千人于山中,本计划是在两军交战正酣时趁机突袭隋军大营,此时更好发挥作用。

    这山中修路不易,但毁路容易。

    两千人马,虽分作两路,但借助地形,据险阻击,隋军亦不能通过。即使黄维烈心中急的直冒火,可也被这群人阻击了整整一个半时辰,这才夺路而过,赶到了散原乡堡。

    而随着楚军主力的到来,整个大局,便基本定了。

第四十三章 大破林楚

    天策卫主力的到来,瞬间改变了战场的局势,突遭打击的楚军,立刻便在天策骑兵的践踏下,四处溃散。

    黄维烈冲在最前面,拼了命一般往前杀,浑身上下都是血。

    待见到黄维扬, 黄维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大兄,猊奴来迟了!”

    黄维扬上前扶起弟弟,然后从黄维烈的铠甲缝隙中拔出一支箭来,丢在地上。

    “身为主帅,首要的便是坐镇军中,居中调度。冲锋陷阵,乃是下边将领该干的事情。你要记住了,你是一军之主, 不是敢死队员。若是为流失所中,你让父亲、母亲怎么办?”

    黄维烈有些哽咽,说不出话来。

    这是一旁的杜睿言道:“楚军伏兵用巨石堵塞了山中道路,我军骑兵无法通过。总管带着我们徒步上山,杀退楚军,这才赶到这来。”

    黄维扬点点头,不多说什么。

    黄维扬从小与这个弟弟相依为命,他很了解这个弟弟,也很信任这个弟弟,兄弟二人的感情非常人可比。

    若是换了旁人,恐怕又是另一种情况。

    黄维扬乃言道:“今日之事,不怪猊奴,是我想的太简单了,小觑了这天下豪杰。这林士弘既然能啸聚七郡之地,割据一方,自有其不同常人的本事。我竟然轻视此人,怎能不落败。若不是猊奴及时来援,我还真要交代在这里。今日之事, 猊奴你非但无过,反而有功,过错皆在为兄身上。”

    “大兄!”

    “不用多言,我今天可累坏了,咱们入堡休息一番。既然你到了,为兄就全不惧了,今日我要看看林士弘这老儿还有什么手段。”

    说着黄维扬便拉着弟弟往城内去。

    而黄维烈一个壮汉,跟在兄长身后,跟个孩子一样。若不是他铠甲上的鲜血汇在一起已经染透了一小片土地,你还真看不出他之前经历了多剧烈的战斗。

    楚军此战大败亏输,林震带着残兵往东逃去。

    之前怎么来的,现在就如何狼狈地溃退。

    可来时容易,去时难,不说后面大队的隋军骑兵不断地屠戮,此时从大营往乌云脑赶的隋军左卫率营也赶到了战场,在楚军溃逃之前,堵住了乌云脑和凤岭头这两山夹住的入山大道。

    左卫率营也是在等天色完全暗下来、楚军完全进入散原山之后才从大营出击的,所以这出击时间本就晚不少, 亦没能提前为黄维扬分担压力。

    不过总算在变故之后,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下来。

    前有伏兵, 后有追军, 又被堵截在左右皆不便的山谷之中,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这时候就是换了孙吴再世,也未必能改变战争的局势。

    林震的能力连杰出都达不到,又能怎么办?

    最后林震不得不下令,三军分散突围,不管是藏匿于山中,还是攀山越岭,过河下涧,皆是个人顾个人,能不能脱困,一切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至此,这万余楚军士兵,在林震的指挥下,算是彻底废了。即使有部分人能顺利逃回豫章城,但组织混乱,想重拾战斗力,也得一段时间。

    而豫章城缺的就是时间。

    散原山内战的火热,山外的赣江处的战况亦不比山中差。

    隋军左卫率营的动作虽然隐秘,但并不能瞒不住城中的林士弘。而楚军在山中遇到隋军主力,林震也第一时间向城中求援。

    林震所部遇伏,林士弘不可能不救。

    城中兵少,林震所部万人相当于城中三分之一的兵力,林士弘再是看得透隋军的意图,也不敢轻易舍弃。

    综合考量之下,林士弘决定亲自率领一部兵马,接应林震。

    林士弘留下堂弟林署守城,亲率部渡河向西。

    这个时候,林士弘敢相信的,只有自家人。

    此时已经快到二更天,夜色深重,草木稀疏,不辨影踪。

    楚军渡江之后,有斥候回报,大股隋军主力在往乌云脑方向进军。

    林士弘听得,心中一顿。

    乌云脑是入山通道,而隋军往乌云脑进军,其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

    林士弘立刻下令,全军亦赶往乌云脑,阻击隋军。

    这时大将唐野言道:“此时散原山中,情况不明,隋军数量众多,又多精锐骑兵,贸然西进,极易落入隋军的埋伏,不若暂时在赣江西岸观望,等情况明了,再行出击。”

    唐野作为军中第一大将,对于隋、楚双方的实力还算了解,他不认为林士弘茫茫然地西进救援是个好选择。

    赣江以西到散原山,之间是一片平原,正适合骑兵冲锋。林士弘就这么向西,一旦半途遭遇隋军伏击,后果难料。

    即使没有隋军伏击,唐野也不认为林士弘可以在野战中击败乌云脑的隋军。

    可惜林士弘不听。

    道理林士弘或许也明白,但他不愿意舍弃林震这上万人马,所以就不得不冒这个险了。

    唐野眼看林士弘不听劝,便言道:“若天子坚决西进,请予我一支兵马,屯驻浮桥,接应天子。”

    唐野知道林士弘必败无疑,所以只得为之后做打算了。

    唐野的身份摆在那里,林士弘也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决了唐野的建议,只得同意此事,留下千余兵马交给唐野,令其就地驻守。

    唐野在林士弘走后,让人从城中调来许多大车,在桥西岸构建起工事来。

    果不出唐野所料。

    隋军在乌云脑虽然只有苏烈一部,但战斗力根本不是林士弘可比的。

    冷兵器时代,南北军队的战斗力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就连唯一一个以南克北的朱元章,本质上也是淮西悍卒,不算真正的南兵。

    苏烈面对来援的楚军,命令骑兵大举出击,勐冲楚军阵型。

    楚军根本不能敌,三军大败,弃下兵器甲胃,乱撺奔逃。至于逃不脱的,都成了隋军马蹄下的短命鬼。

    林士弘带着部下拼命向西撤,沿途又遇上欧彦所部、水师和右卫率营程名振的阻击,若不是唐野拼死守住浮桥接应,林士弘必然就是隋军的俘虏了。

    即使林士弘侥幸逃过赣水,但大部兵力为隋军所歼灭,力挽狂澜的大将唐野也力战而亡,最终数万精锐,落到个一地鸡毛,伤亡殆尽,再无可战之力。

第四十四章 老成谋国

    散原山之战,隋军大破楚军,歼敌近两万,彻底摧毁了楚军反攻的可能。现在的林楚,只能够在余下来的日子里苟延残喘了。

    可黄维扬返回大营,军中气氛却有些不正常。

    黄维烈的援军比计划晚了一个半时辰,差点导致黄维扬陨落在散原山中。

    虽然战争不是打游戏,即使算计的再准确,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事出有因,计划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

    可这件事偏偏出现在黄维扬这个主帅、世子身上,出问题的还是世子的备选黄维烈,问题就比较麻烦了。

    即使事后黄维扬将责任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但事已至此,大家也没敢庆祝此战的胜利,以防给黄维扬兄弟添堵。

    但这件事的风波不仅如此。

    过了几日,同尚书仆射领理藩院尚书房乔房玄龄到达了豫章城外的隋军大营。

    黄维扬南下之后,黄明远思虑再三,觉得自己还得往江南派个重臣给两个儿子压阵。毕竟没有元老重臣,黄维扬身边的确是少了几分掣肘,但也缺了几分稳妥。

    尤其是黄维扬对于经营江南的计划,在黄明远看来,有些激进了。江南不同于北方,一直较为稳定,原有的势力也没有被打破,世家大族力量极重。在江南没有彻底平定之前,大规模地实行北地政策,有些冒险。

    黄明襄在江南多年都没有大刀阔斧,除了因为各种大隋内部的政治原因,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儿子毕竟还是个年轻人,有冲劲正常。黄明远担心他身后缺一个踩刹车的,所以最终决定派房玄龄南下辅左。

    房玄龄能力、地位不用说,但他又算不得黄明远系统内的老人,身后牵扯的势力不多,并没有给黄维扬压力的可能。

    房玄龄南下,并未搁置宰相的身份,同时领江南行台右仆射,坐镇江都,总领行台政事。

    房玄龄本来是要待在江都城的,坐镇大后方的。可他刚到江都没有两日,就接到黄维扬散原山会战的信,房玄龄当即就急了。

    这简直是胡闹。

    一个小小的豫章城,轮得到黄维扬以身犯险,别说是豫章城,就是萧梁、李唐,黄维扬也不能去冒这种险。

    黄维扬是什么人,大隋卫公世子,黄明远事业的继承人,天下的未来。

    房玄龄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前往豫章看着黄维扬,否则还不知道弄出多大的事情。

    从江都到豫章,一千三百里地,房玄龄昼夜兼程,赶到了隋军大营,连腿都磨的血烂。

    眼看黄维扬无事,房玄龄松了一口气。

    但听说到黄维扬在散原山中遇险,差一点被楚军俘虏之事,房玄龄又怒了。

    不过房玄龄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他知道黄维扬年轻,不能太逆着来,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劝谏的作用,反而还会激化二人的矛盾。

    于是房玄龄便将矛头对准了陈克敌和刘仁轨。

    “开复,昔日卫公评价你为‘聪哲之才,懿矣纯良’,无论是能力还是德行,在年轻一辈中都是佼佼者。卫公特命你在世子身边左助,就是希望你能够为世子查缺补漏,矫过拾遗,可你又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散原山一战,世子不知其凶险,可你常在军中,当知天下无必全之策,任何差池,都会引得巨大疏漏,你身为世子参军,当及时察觉此战之风险。可你不仅不规劝主上,以避风险,反而鼓动世子,冒险一战,以致陷入危难之中。

    你可知世子若出了差错,十个你亦无法赎其罪。”

    说着房玄龄又看向刘仁轨。

    “正则,你可知卫公为何为你取这个字?则者,范也,正则,以正帝范。卫公给你取字‘正则’,就是希望你心秉正道,能左助世子,规正行范。对于此战,你战前不能及时纠正主君的错误,劝谏主君;战后又不能让主君引以为戒。你正的是什么范,做的是什么臣?”

    陈克敌和刘仁轨二人听到房玄龄的训斥,立刻便伏在地上,向房玄龄请罪。

    不得不说,房玄龄的话已经是极重了。

    二人虽为黄维扬手下重臣,但房玄龄是宰相,又是黄明远的表兄,故二人对于房玄龄的指责,只能担着,不敢回嘴。

    房玄龄骂完二人,黄维扬也坐不住了。

    其实因为之前的那个意外,再加上战果辉煌,反倒没人注意该不该出兵。黄维扬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可今日房玄龄的话,虽然是指责陈、刘二人,但其实句句说得是他。

    于是黄维扬也脱下帽子,向房玄龄行了一大礼。

    “房公勿怪此二人,战前众人皆已劝我,是维扬一意孤行,冒险行事,才导致此战差点出错,维扬向房公请罪。”

    房玄龄急忙将黄维扬扶起来,想说什么,最终又没多说。

    看着黄维扬后悔的样子,房玄龄叹了一口气说道:“世子,你这次是真的冒失了。不说世子的身份,单是卫公、夫人那里,你若是出事,让他们该怎么办?”

    黄维扬更是后悔。

    倒不是后悔自己冒险,而是此战本应该有更稳妥的处置方式,可自己偏偏选了最激进的。

    黄维扬又想到,自己的身份已经跟从前天差地别,安危也关系到天下安定,却是打定主意,再也不敢轻易涉险了。

    事后,房玄龄又和黄维扬长叹一番,给黄维扬讲了当前天下的局势。

    天下大势,八分已入大隋,只要稳定发展,不出十年,整个天下都将归入大隋手中。这时候的大隋,已经不需要冒险,甚至是避免冒险,以稳当先。

    仗可以不打,天下局势却不能乱。

    黄维扬又是一番诚恳认错,其态度倒是让房玄龄很满意。

    在房玄龄看来,黄维扬少年心性,犯错也是正常。谁不犯错,只要知错能改,便是好事。

    房玄龄很快便离开,但是却将凌敬留在军中。凌敬多智,又跟黄明远关系不一般,倒是能约束黄维扬一番。

    临行之际,房玄龄又劝黄维扬“不要因救援之事,生了兄弟嫌隙,让小人渔翁得利。”

    黄维扬点头应允,却是清楚这些日子弟弟因为此事愧疚不已,常夜不能寐,倒是觉得自己应该找弟弟谈谈,让他放下这个包袱了。

第四十五章 是进是退

    散原山一战,摧毁了楚军的抵抗能力,这豫章城就彻底成了桉板上的肉,只等着隋军来收取了。

    黄维扬并不急着品尝胜利果实,而是让三军修整,打造防御工事,静等着梁军援兵的道路。

    可惜事不从人,若是万事都跟人谋划的那般顺利,天下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事了。

    七月十日,从九江方向传来消息,梁军主力从江陵出发之后,不走陆路,而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占领湓城。接下来梁军没能如隋军所期望的那样南下豫章,与隋军决战,而是水师部队继续沿江而进,占领湖口、彭泽等地,切断了隋军的水运补给线。

    而楚军统帅张绣本人则率八万楚军屯兵湓城,做足了坐观隋军和林楚奋战的样子。

    隋军在豫章城下做足了准备,可楚军竟然不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黄维扬有些懵,又有些恍然。

    自去年领兵以来,先后击败李子通、宇文化及等人,尽取淮南,一时间让他感觉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不弱于人的。

    可先有散原山之伏,再有今日张绣断隋军补给线,让黄维扬连连遭挫,挫败感十足。

    面对这个局势,黄维扬不得不召集诸将,商议下一步动向。

    而听到这个消息,凌敬立刻建议黄维扬撤退。

    “吾兵疲老,林士弘凭守坚城,未易猝拔,而张绣席胜而来,断吾粮道,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此非完策也。不若尽焚船只,从陆路返回江南,再图以后。”

    黄维扬乃问道:“我军大小船只数百艘,若是尽焚,则江南水师不复存矣,而整个长江防线亦拱手交予萧梁矣。”

    凌敬则言:“数百船只虽多,可亦不如数万大军之安危。只要水军不失,今日焚之,明日亦重建。而我军若坚持力战,伪梁水师坚守不出,堵塞湖口,时日一久,我十万大军恐不战而自愧矣。”

    不少人也点点头。

    大家其实并不想退,也并不畏惧与梁军一战。只是现在梁军断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一旦粮尽,三军尽溃矣。

    所以不得不退。

    这时苏烈则有不同意见,他站出来说道:“林士弘已经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为我军阶下囚,伪梁军远道而来救助林士弘,这是天意要两国同时灭亡。一旦我军击败张绣,则能彻底摧毁伪梁军士气,反好过我军逆流而上,被动攻城。我以为当北取万家岭,凭险据守,引伪梁军南下,以破其军。”

    “说是这么容易,但如何引伪梁军南下!”

    苏烈反驳道:“此为战术,而非战略,先定下大的战略,才能讲具体战术。”

    这时陈克敌也言道:“林士弘已经被我军击败,整个江州七郡已经是唾手可得,即使我军撤退,伪梁军在此,林士弘也未能独存。

    今伪梁军远道驰援,精锐尽出,为的便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夺取我军之果实。一旦我军撤退,则江州七郡便拱手相让于伪梁。

    伪梁本就势大,兵马众多,一旦得到江州七郡之地,则可借助上游优势,随时骚扰我淮南、江东之地。到时候整个沿江两岸,将处处烽火。尤其是淮南之地,新附未久,民心尚未依从,一旦兵戈再起,各地野心之人必然将蠢蠢欲动,到时候我军能否保守江淮之地,未必可知。

    一旦出现那种情况,怕是要南北并立了。”

    黄维扬听得,点点头道:“萧氏常在江南,影响力并不弱啊。”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不觉得此战有这么凶险。退回江淮,据险防守,哪那么容易失败。而且北方卫公拥兵百万,吐口吐沫也淹死萧铣了。

    双方争执不下,黄维扬才说道:“士气可鼓而不可泄,十万大军,星驰南下,本欲一战而破伪楚,今屡经大战,连破敌军数场,胜利本已在望。可若我等就此退兵,军心如何保障?”

    黄维扬这话就是歪理了,若是打了败仗撤退,第一目的是保存实力,还考虑什么军心。难道为了考虑军心就要全军覆没吗?

    众人也明白黄维扬话里的漏洞,同时更清楚,黄维扬不过是随意找个理由,之所以这么说,恐怕还是不想就此撤退。

    这是黄维扬第一次指挥大规模的国战,光靠他在散原山一战前后的不顾安危、拼死力战的态度,就能知道这一仗对他有多重要。

    黄维扬想打。

    黄维烈知晓兄长的心思,也站出来说道:“今豫章城已经城破在即,林士弘虽困守孤城,却亦不足为虑。伪梁军十万东来,我军亦有十万,以十万对十万,我军亦不惧也。今此战若击破伪梁军,来日灭伪梁,亦轻而易举。这一次,我支持战。”

    黄维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态度,其余人不管愿不愿意一战,也只得纷纷支持。

    凌敬看得是毫无办法。

    凌敬虽然有身份,有影响力,甚至有时候还可以狐假虎威,但他偏偏没有军队指挥权,而且还不像房玄龄那样拥有宰辅的地位,所以黄维扬一意孤行,他还真没办法。

    这时一直不说话的老将欧彦也站了出来,他也支持黄维烈。

    欧彦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本来是丰州派内第一梯队的将领,地位犹在张文远、刘云芳、蔡知运几人之上,也是最早封侯的几人之一。可在江南这么多年,没赶上征辽,没赶上灭突厥,没赶上平河北,亦没赶上入关中、平李密,早就从第一梯队的将领降到第二梯队甚至是第三梯队了,所能依仗的,也就只剩下一个资历了。

    这个结果,欧彦当然不满意,所以非得跟着黄维扬平定江西,再立新功。

    欧彦作为军中元老级将领,他支持黄维扬,这件事便算是尘埃落定。

    于是黄维扬乃决定,继续进行豫章之战。

    因为敌军南北呈夹击之势,黄维扬乃留欧彦率神策卫主力继续围困豫章城,同时抵挡南面的梁军;黄维扬和黄维烈二人率领天策卫,左卫率营北上迎击梁军;而陈克敌则率领水师和右卫率营进入彭蠡泽,趁机攻取湖口,打通水上交通线。

    黄维烈年级还太小,尚不适合独立领军,所以原该由他去的水师这一路,主将便换成了陈克敌。

    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四十六章 引敌来战

    黄维扬率军北上之后,在万家岭南扎营。这里离着北面的湓城有八十里,南距豫章城一百六十里,不高的一道山岭,彻底将九江平原和豫章平原割裂开来。

    黄维扬虽然选择了战,却没有急匆匆地追上去和梁军硬碰硬。毕竟梁军初战获捷,锐气正盛,且坐拥坚城,凭险据守,处于优势。

    对于隋军来说,这一战进攻不如防守,至少也要和梁军打野战,毕竟骑兵才是隋军最大的优势。

    但这个意图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张绣屯驻湓城,摆明了是坐看林士弘和隋军死磕,坐收渔翁之利。这个时候,看不到好处,他怎么可能会掉头南下。

    众人苦思,并无计策。

    黄维扬坐在营中,便询问凌敬这张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觉得要想寻找到破敌的良机,非得从张绣这个人的性格方面发掘。

    对于隋军来说,对萧梁是不怎么了解,包括对萧梁的一众将领。

    萧梁能发展这么迅速,主要靠着祖宗的余荫,顷刻之间,便占据荆襄数十郡,真可谓荆地百姓赢粮景从。

    但相对的,萧梁并没有打过多少硬战,也没有几个名声在外的将领。

    凌敬负责情报工作,对萧梁内部情况了解的更为透彻一些,这时他想了想说道:“说起伪梁诸将,地位最高的是大司马伪晋王董景珍,但军事能力最强的则是大将军伪齐王张绣。

    当前伪梁内部,军事上以董景珍的巴陵派为主,政治上则是控制在荆襄世家手中。

    当初董景珍的巴陵派拥立萧铣为帝,包括董景珍、雷世勐、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张绣皆封王。但前五人都是巴陵人,而张绣则是沔阳人。因此张绣虽为巴陵派重将,但并不属于核心人物。

    本来以张绣的实力地位,在巴陵派内部是没资格封王,但萧铣称帝后,为了制衡董景珍,大力提拔张绣,任命其为大将军,以制衡董景珍。

    而张绣也投桃报李,彻底倒向了萧铣,与董景珍分庭抗礼。

    张绣之前一直负责经略南方,其能力的确出众。他屡次征讨,长江以南之地,尽为此人所得,甚至岭南之地,一些大酋也畏于其威,纷纷遣使者向萧铣请降,可以说萧铣一多半的地盘都是他打下的。

    董景珍被张绣架空,空有一个大司马的名号,兵权都落到张绣手中。后来他一气之下,便前往长沙,至此张绣的权势更盛。”

    黄维扬听到这,更皱眉头了。

    虽然张绣名声不显,但很显然他在江南也算个不大不小的名将。能以小压大,逼得上司出外避让,没有点能力是做不到的。

    “那张绣这个人呢?”

    “恃勋骄慢,专恣跋扈!”

    听得这个评价,黄维扬一愣。大抵名将虽然性格各异,但一个人若是太专恣骄纵,怕是很难成为名将。

    凌敬接着说道:“这是萧梁内部对张绣的评价,倒是有些过了,张绣也没那么专横,不过此人倒是无比骄傲、自负,目无余子,颇有些‘天老大他老二’的架势。平日里与同僚关系不睦,对于一些看不上的萧氏宗室都不假以辞色,因此在伪梁内部,风评不高。不过张绣也知道自己的风评,并不在乎,依旧是我行我素。”

    黄维扬眼看一亮,不怕你有能力,就怕你没缺点。

    “他怕是连萧铣都看不上吧!”

    凌敬听了也笑道:“还真有可能,不过因为他的性格,军中诸将多对其不满。张绣虽然是大将军,但苏胡儿、文士弘是萧铣的人,周法明自成一体,楚王郑文秀、燕王许玄彻为军中副帅,向来不服张绣,耻于其下。”

    黄维扬突然说道:“既然如此,张绣坐镇湓城,静待我军与林士弘激战,怕是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毕竟我军若是攻破豫章城,萧铣怕是也要鸡飞蛋打,张绣这个始作俑者,能好受了?”

    “台相明鉴!”

    黄维扬想了想说道:“咱们走两条路,萧铣和张绣这里双管齐下。一边利用萧铣逼张绣出兵,一面在张绣这里鼓动张绣出兵。”

    “可是粮食恐不够用!”

    隋军粮食能支撑不过一个月,若就这么等下去,很可能张绣没出兵,黄维扬这里的粮食就要耗尽了。

    “那就想方设法地从吴越转运。”

    凌敬一惊,从吴越运粮到豫章,相隔千里,不走水路,怕是要运一石吃三石了。

    一瞬间凌敬便感受到黄维扬此战的决心。

    这场胜利,黄维扬志在必得,谁都不能阻拦。

    虽然定计两面出击,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主要便是派谁去做?

    黄明远势力在萧梁内部的影响力和人力相对要差不少。

    这时投降黄维扬的王戎毛遂自荐,请求假扮林楚使者,前往湓城和江陵,劝说张绣和萧铣出兵。

    自王戎投降之后,黄维扬一直将其带在身边,以咨江西军政事。

    王戎虽然算林楚内部的元老级人物,但既然投降,便也尽心为大隋做事。王戎很清楚,自己这个身份的人在大隋内部一抓一大把,不趁着这个机会,立功受赏,等江西战后,自己彻底失去作用,怕是就没人会记得自己了。

    自己最好的结果不过是被随意丢到哪个地方,做个六七品的小官,一直到死。

    王戎体会到权利的快乐,如何愿意是这个结局。

    所以瞅准机会,王戎能不上赶着往前凑,哪怕是很容易掉脑袋的事情。

    这些日子,黄维扬对于王戎的观感并不错,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聪明同时识时务、知进退的人。

    不过兹事体大,王戎的忠诚难以评测,一旦他到了梁军那里,将隋军的情况悉数告知,则这一仗怕是更难打了。

    因为无论是凌敬还是其他人,都不赞成派王戎去。

    倒是黄维扬还有些犹豫。

    王戎于是请见黄维扬,自言“请为江西百姓求一份安稳”,得黄维扬嘉许,于是被派往萧梁。

    黄维扬并不怕王戎背反,实在不行,他就掉头返回豫章城下,攻破林士弘,凭险据守,亦不吃亏。

    只是梁军屯兵湓城,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再想击破,就不那么容易。

第四十七章 软硬相迫

    王戎离开隋军大营,带着整整三大车的古玩、珍宝前往湓城。

    八十里的路,王戎赶的很急,他很清楚自己肩上的重担,也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当然王戎并不在乎这些,他反而有些兴奋。

    今日磨难越多,来日论功行赏时,收获越丰厚。

    至于反水,王戎没有想过。

    在王戎看来,到了现在,天下大势已明,卫公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黄维扬就是下一任天子。他好不容易爬上大隋这艘大船,还跟黄维扬拉上了关系,现在反水,不就像“秦末朝咸阳,汉初投项羽”一般,自寻死路。

    至于王戎跟林士弘之间的兄弟情,很多时候也就那么回事。

    三国之后,五胡乱华,你方唱罢我登场,整整三百年,迂腐的人根本活不下去,众人的节操早就不见了。

    到了湓城,王戎先去拜见了张绣。

    王戎作为林楚司空,宰辅级别的人物,在整个江南名声还是够响亮的。而王戎投降大隋日短,此事也没有公开宣传,所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王戎已降,甚至包括林士弘。因此王戎来见张绣,毫不费力,便获取了对方的信任,受到对方的召见。

    王戎身份在那,张绣对于王戎还算礼遇。

    而二人的见面,果然如王戎所料的那般,王戎刚一提到支援豫章,张绣便顾左右而言他,岔开话题不提。

    王戎再提,张绣便要发怒,扬言王戎“不懂兵法,不知其用兵意图,无需多言。”

    王戎于是故意说道:“我看大王今日,怕是也无心救援豫章,既然如此,我大楚倒不如投降隋军,也好过城破覆亡。”

    张绣听得,立刻就怒了,一拍桌子喊道:“你说什么?”

    王戎索性梗着脖子说道:“我也不瞒大王,前些日子我家天子在散原山中了隋军的计,损失惨重,今整个豫章城已不足万人,失陷就在眼前。之所以豫章城还能坚持到今天,全靠援兵一事激励士气,可大王始终不发兵,我等不投降隋军,还要坐看城破被隋军斩尽杀绝吗?”

    张绣一愣,他还真没想到豫章已经如此危难了。

    他不由得暗骂道,这林士弘真是各蠢材,三万兵马都守不住一个小小的豫章城。

    王戎接着说道:“在下临来前,我家天子有言,若要不到援军,就别回去了。整个江州七郡的命运就掌握在大王手中,到底如何,就看大王的选择了。”

    张绣被将了一军。

    他暗暗盘算着,若豫章真是这个局面,林士弘还真有可能投降,那局面就麻烦了。别看林士弘已经是落水狗了,但其在江州七郡威望不低,一旦投降隋军,和隋军南北相应,他就成一支孤军了。

    不过张绣还是不想出兵。

    张绣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他占领湖口,断了隋军的粮道,只要他能困住隋军三个月,隋军必然不战自溃。

    平日里张绣是不稀得跟人解释,但他也怕林士弘狗急跳墙,只得说道:“我已经断了隋军粮道,不需三月,隋军必败,只要你们在豫章坚守三个月······”

    不待张绣说完,王戎就急了。

    “大王,三个月,现在豫章城的局面,怕是三天都撑不了。”

    张绣也有些急了。

    “三个月你们都撑不住,你们是泥捏的吗?”

    王戎听了,别过头去,也不说话,倒像是个混不吝。

    张绣有些气恼,但知道现在不能跟楚军闹得太僵,还需要楚军消耗隋军,于是他便再次问道:“那你们具体能撑多久?”

    王戎不回答这个问题,反而问道:“大王以为隋军将要断粮乎?”

    “难道不是?”

    王戎乃言道:“大王应该清楚,我大楚之鄱阳城乃天子故乡,其经营不下于豫章,城中粮食可供五万人马消耗一年。可隋军南来,大将操天成不战自逃,将鄱阳城拱手让给了隋军。今从鄱阳到豫章不到二百里,大王以为隋军凭鄱阳之粮,隋军可撑多久?”

    张绣听得,勐地站了起来。

    “这么重要的消息,你们怎么现在才说?”

    王戎看着张绣,似笑非笑,却是让张绣有些尴尬。

    早说你也不听啊!

    张绣摩挲着手,觉得事情有些棘手。隋军若是有能撑大半年以上的粮食,他还困什么。他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而九江又是个穷地方,根本不能支撑他半年的军粮。

    王戎知道张绣心中已经有些犹豫了,便再次言道:“今江西一战,大楚兵力已不足万人,我家天子恐为一洪州总管而不可得。在下来时,我家天子有言,梁主性格狭隘,来日未必能容得下我主。我主为求一个保全,准备以江州七郡献给大王,到时候大王手握十万大军,割据豫章,实力冠绝大梁诸王,就是第二个刘裕、萧衍未必不能做。”

    张绣没有说话,对于王戎的话,似乎听进去了,又似乎没听进去。

    其实出自巴陵一脉的几个大王,还真就张绣对萧铣最为忠诚,远不是董景珍、雷世勐可比的。

    当然这不是说张绣没有私心,若是能自家关起门来称孤道寡,谁又不愿意。

    张绣心中有些混乱,他要细细思虑对于计策失败后的应付措施,因此不想再跟王戎继续聊下去,便三言两语将对方打发了。

    王戎也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触动了对方,并不多言,拍拍屁股便离开了。

    出了张绣的帅府,王戎也没闲着。

    梁军不是一个个体,底下还有十多万人,将军更不知凡几,他即使说不动张绣,还能撺掇更多人跟他一起劝张绣。

    王戎并不认识梁军的将领,但奈何他手中的珍宝认识。

    王戎此番前来湓城,带了整整三车珠宝,就是他准备为自己开路的。

    这些日子,王戎是挨个拜访梁军将领,一个一个请求他们为楚军进言。当然也不是白白求助,王戎在湓城之中,如散财童子一般,大量的钱财、珍宝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看得梁军上下是咋舌。

    果然王戎的计策起了作用,整个楚军上下全都为梁军进言,请求兵发豫章,弄得张绣也犹豫起来。

    就在这时,从东面传来消息,湖口遇袭。

第四十八章 湖口破敌

    湖口者,彭蠡之口,江湖锁钥,三江通衢。

    谁占据了这里,就相当于控制了彭蠡泽的咽喉。而注入彭蠡泽的赣水又延伸到江州七郡各地,可以说得湖口者得江州。

    七月十七日,天刚蒙蒙亮,打彭蠡泽里,一支船队,一路向湖口进发。

    这支船队有大船五艘,小船二十余艘,船上尽是“楚”字旗帜。领头的将领名曰林台,自言乃是楚帝林士弘的堂弟,昨日便提前派上送信给驻扎在湖口的梁军,请求归附。

    梁军的水军统帅乃是燕王许玄彻,巴陵派的老人。

    萧铣用张绣来打压董景珍,是人所共知的事。董景珍也不是什么人畜无害的小白,虽然在张绣的连战连捷下无法反抗,但也不断地往军中掺沙子。许玄彻自投降萧铣,便被任命为水军大都督,专领水师,即使现在张绣已经是三军之主,这水师仍完全控制在许玄彻的手中,根本插不上手。

    此次东进,董景珍故意保举许玄彻为副帅,萧铣和张绣知道没有水师就没法完成封锁湖口的重任,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许玄彻自占领湖口之后,便带着两万水师单立水营,也不管张绣的事,形同一军,独立自主,好不自在。

    张绣干看着,却无能为力。

    昨个有林楚的人前来请降,自言是“楚军水军,在彭蠡泽与隋军大战兵败后,残部逃入湖中躲避。现水尽粮绝,愿投降大梁,效犬马之劳。”

    此人为表诚意,还送上了自己印绶,以证身份。

    许玄彻闻此大喜。

    梁军水师在长江上实力最盛,因为周边也没有什么水军强敌,因此一直被萧铣打压,没有获得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连船只补给都不够。

    今日楚军水师数十艘战船、千余人投降,绝对对他水军实力有一个大的增强。

    至于对方的诚意,许玄彻没有怀疑。

    对方拿出这么多的信物,哪一个不是水军主帅必须亲自携带不敢失却的,若不是楚军主将,谁能弄这么齐全。

    再说林楚已经是穷途末路,投降也就成了必然。

    只是许玄彻不知道,隋军数次击败楚军,还受降了王戎一下数万楚军主力,别说一个水军主将的印绶,就是林士弘的符玺也缴获了好几个。

    这林台是林台,也的确是楚军的水军将领,可早在江北之役的时候便投降了大隋。

    此次陈克敌率水军北上,因梁军控制着出河口,占据地利,隋军水师不便硬拼,便想到了当初三国时黄盖诈降之事。

    北上的水师在汪家咀靠岸,陈克敌命程名振率部从此地登陆北上,从侧面包围湖口,又派林台去诈降梁军。

    计划出人意料的顺利。

    正如北人觉得南人不善马一般,南人亦觉得北人不善船。所以从一开始,许玄彻就没有将隋军的水师放在眼里。

    “北人到了水里,怕是要直接沉底了!”

    林台选在一大清早率部投降,此时梁军的船只皆静静泊在水营。

    湖口最窄之处不过二里地,梁军的水营便靠在此处,因此水军船只并不需要日夜停驻在水上。

    不少将领为了图个舒适,直接丢下自己的战船上岸过夜了。

    林台的船只一路向北,沿途骗过几艘楚军的巡逻船只,很快到了水营外。

    没有人想到会在家门口遇袭,所以大家睡得很安逸。

    眼看梁军水营在望,离着已不到二里地。

    林台这时候也不再隐藏了,直接让人拉起各船上遮盖的篷布,露出底下大量的硝石、硫磺、木柴,还有火油。林台让人点燃船只,只留下几个舵手,其余人尽跳上小船逃命去了。

    明火遇到船上的引火之物,立刻燃起。

    很快火光冲天,烧红了天空。

    此时南风又起,而被点燃的船只更是如一条火龙一般,直奔梁军水营而去。此时只见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整个梁军的火营立刻被火船点燃。

    湖口位置狭窄,发现状况的船只想逃都逃不了,大家只能挤在营中,等着烈火烧到。水营之中,数百艘战船,尽被点燃。只见这大江面上,火逐风飞,风鸣火吼,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时许玄彻并不在水营之中,而是待在了更为舒适的岸上。

    此时眼看水营火起,他着急忙慌的跑到岸边,就见这通天的大火要席卷一切。

    许玄彻一阵眩晕,差点倒地。

    此时也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许玄彻尽管心疼,也只得下令三军撤退,尽数撤往岸上,至于船只,那就顾不得了。

    就在这时,便听得鼓声雷鸣,冬冬作响。

    许玄彻正纳闷哪里来的鼓声,就忽然听到身后有喊杀声,惊恐万分,连忙回身,就看到那“绛”色的大旗。

    原来正是程名振率军杀来。

    当初计取望江,莲花塘大破林士弘,阵斩林楚名将李强,让程名振声名大噪,也让他在江南行台站稳了脚跟。

    但这一切在程名振看来,并不够。

    这次程名振受命取湖口,单独领军,他更是当作一次超越苏烈的良机。

    自汪家咀登陆之后,七十里的距离,程名振率部一路急奔。也幸好此时江西地广人稀,沿途不见行人,众人不作遮蔽的前进,亦未被发觉。

    到了夜里,程名振终于赶到湖口南面。

    此时湖口尚未建城,虽然是处要地,但只是一个军事码头和水营。

    程名振率部蛰伏半夜,待见到火起,知道水军偷袭得手,立刻率部出击。

    梁军水师,本就已经生乱,自是无力阻止如勐虎下山一般的隋军。

    也是程名振运气好,众人一路突杀,竟然冲到了许玄彻的指挥中心附近。

    程名振虽然不认识许玄彻,但也认得对方那明晃晃的明光铠,还有那骚气的王冠。一个大将,不戴兜鍪戴王冠,也是一件奇事。

    程名振见状,手提利刃,高声喊道:“许玄彻,哪里逃?”

    许玄彻听闻大惊,尚未反应过来,忽然看到一道白光闪过,接着连头带肩,被噼成了两段。

    程名振上前砍下许玄彻的脑袋,高声喊道:“降者不杀!”

    梁军之中,混乱不堪,彻底崩溃。

    此役,梁军主力水师,在湖口全军覆没。

第四十九章 来了又走

    张绣听闻许玄彻战死湖口的消息,恍神了好久,接着便大骂对方的无能。

    湖口天险,寻常难以逾越。就是两万头猪守在那里,也能阻挡隋军一阵,不至于败得这么迅速。

    张绣气得恨不得跳到阴曹地府揪着许玄彻打上一顿。

    可任凭张绣再是愤怒,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事。湖口失陷,张绣堵隋军于豫章,不战而待敌自溃的计划,算是彻底破产了。

    之前占着隋军不备的便宜才夺取了湖口,现在水师让许玄彻全败光了,他哪还有余力重夺此地。

    而且更重要的是,计划破产,他下一步该怎么办。

    张绣很清楚,原来的他的确可以在湓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乃是因为他掐住了隋军的命脉,自是有底气和隋军相持。

    但现在他若是再待在湓城,迟迟不动。隋军便可从容占领豫章,进而全取整个江州七郡。

    而大梁出兵十万,折了一位封王,放任了隋军覆灭盟友,却只得到一个九江郡,还不一定能守得住,这样的结果让他没法向萧铣交待。

    张绣倒是不担心萧铣那里,毕竟他军权在手,萧铣也不敢怎么他。可关键是还有董景珍虎视眈眈的在侧,若给其发难的机会,自己必难以全身而脱。

    思虑再三,张绣决得不能让林士弘就此被灭了,遂不情不愿地决定,出兵豫章。

    至此,黄维扬逼张绣与其决战的目标算是实现了。

    这一次,既耽搁了时间,给了隋军反应时间,还折损了两万水师,不管怎么看,张绣本来的决定妙计,此时都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七月二十日,张绣率军南下,与隋军在万家岭相遇。

    张绣早料到隋军可能有阻击,因此行军很是稳妥,不给隋军丝毫偷袭的机会。到了万家岭后,张绣并未表现得很心急,扎下大营,做出久战的准备。

    黄维扬登上万家岭主峰,眺望远处梁军大营,那布置的是有模有样,井然有序。黄维扬不由得暗叹张绣水平不凡,同时也更加谨慎起来。

    这一次双方对峙在万家岭,隋军三万多,梁军六万,梁军兵多,但隋军又占据地利,总得来看,实力相差并不大。

    很快,双方便在万家岭进行了两场试探性地攻击。

    张绣命令大将文士弘率领五千人马向万家岭发起攻击,立刻便被以逸待劳的隋军骑兵给攻破,文士弘兵败而退,折损两千余人。

    这一仗倒是不怪文士弘,隋军骑兵居高临下,又以步击骑,梁军根本没有多少成编制的骑兵,自然不是隋军敌手。

    之后张绣又率领五千人马从东面的汗毛岭,准备绕道隋军身后,进行攻击。

    哪知道隋军早有防备,提前设置了伏兵,于是在汗毛岭上,张绣又折了一阵,损失不小。

    连续两战兵败,让张绣彻底见识到隋军的战力,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隋军骑兵众多,往来疏忽,便于支援。而梁军若是想以步克骑,还跟隋军打野战,那就是自讨苦吃,自寻死路。

    张绣突然觉得自己恐无力救援林士弘。

    思虑了两天,为求稳妥的张绣遂下令全军返回湓城。

    既然野战不能胜,那就准备在防御战中消耗隋军,再寻求反击的机会。

    在张绣看来,大隋实力强于梁国,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倒不如稳扎稳打。即使隋军占领了豫章,也不可能在此屯重兵据守,倒不如暂时休兵,等待机会。

    不能说张绣这个看法不对,但或许这个选择对于张绣来说,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否则他在万家岭下损失太大,既救不了林楚,还威胁到自身。

    梁军打了两仗,尚未布置好阵型,就这么灰熘熘地退了,这着实让黄维扬没有想到。他不过是小试身手,还等着跟对方耗上一个月再说那,张绣怎么就走了。

    黄维扬自不可能追上去攻打湓城,以三万多人攻打一个六万人驻守的城池,黄维扬还没有疯狂到这种地步。

    不过黄维扬实在不甘心放走对方,立刻让人在王戎那查询原因。

    梁军之中,眼看张绣下令返回湓城,王戎也有些愣神。

    “呼啦啦”的来了,又“呼啦啦”的走了,来来回回,跟武装游行一样,玩呢?

    王戎立刻去见张绣,希望能劝说张绣改变主意。

    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一直把王戎当作座上宾的张绣,忽然来了一个闭门不见,任凭王戎怎么去拜见他,就是不在。

    王戎知道张绣在,张绣也知道王戎知道他在,就是不想多费口舌。

    对于张绣来说,既然已经准备放弃林士弘和豫章城,那林楚的使者王戎自然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张绣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喜欢浪费时间。

    王戎拜见张绣无门,只能去打梁军将领的主意。又送了一圈礼品,不少人也拍着胸脯向王戎保证,定然劝齐王出兵,但最后却都再无消息。

    王戎没办法,知道张绣这里走不通了。

    功败垂成,这让王戎很难受。就凭一个让敌军出兵又退兵的功劳,这回到隋军那里,实在拿不出手。

    王戎便动了旁的心思,张绣不出兵,那就让旁人逼他出兵。

    军中副帅除了许玄彻,还有楚王郑文秀。

    楚王郑文秀是巴陵派最有人缘的一人,因为跟董景珍和萧铣关系都不错,故被萧铣任命为副帅,用来弥合双方关系。

    郑文秀能力一般,在军中实力还不如独领水军的许玄彻。

    王戎给郑文秀送了不知道多少礼,因此也算对方的座上宾。这次王戎又找到郑文秀,郑文秀立刻就为难地告诉王戎,不是他不尽力,实在是他也劝不动张绣。

    王戎听了并不丧气,反而进言郑文秀,张绣一再不从君令,擅自退兵,有割据豫章之野心,不知楚王可有心军中主帅的位置。

    郑文秀有些吃惊,但又有些惊喜。若说他没有野心,那是骗人的。只是他知道轮不到他,所以一直很低调。

    王戎自言有办法送郑文秀成为主帅。

    郑文秀很快动心,遂决定冒险跟王戎结盟。

    当夜,王戎乘着一艘大船往江陵而去,他要推动梁军换帅。

第五十章 背后捅刀

    从湓城到江陵,一千多里地。王戎为了赶路,命船上水手分作三班,日夜不歇的前行,逆流而行,用了接近六天的时间赶到了江陵城。

    江陵是座大城,从郢都时期便是荆襄的核心城池,也是整个长江中游的核心城池。天下之城,除了二都,也就成都、江都、太原可与之相比了。

    江陵是萧家的老巢,经营已经过百年。

    当初杨道生攻打南郡,江陵百姓开门喜迎,窦抗的弟弟南郡太守窦庆直接被城中世家大族砍了脑袋,送给了萧铣。

    可知萧氏在江陵的影响力。

    萧铣登基之后,为了从诸将手中收回兵权,便想了一招“罢兵务农”。借口天下已经太平,打着休养生息的旗号,要求诸将解散军队,让士兵们都回家务农。

    虽然这一举动目的是为了收权,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南郡地区的繁荣。毕竟地方上的青壮多了,自然便发展起来。

    王戎到了江陵城中,便见城内繁华异常,人潮如织,叫卖不绝,丝毫不见乱世场景,倒是有些惊奇。

    王戎虽孤身前来,但他在江陵可不是一人。

    当王戎得知安成公主林芝和章燧尚在江陵城中,便准备前去面见二人。毕竟以他的身份、地位,到了二人面前,必占据主导地位,他这个假使者也便成了真使者了。

    至于王戎的身份,他并不担心,林芝来了江陵快一个月了,必然不清楚豫章的情况,自是也不知道他的身份。

    果不出王戎所料,王戎到了驿馆,见到林芝二人,二人虽大惊,却对王戎的身份并没有怀疑。

    王戎是宰相,更是自操师乞造反便跟随的老人,若王戎都降了,林楚还有忠臣吗?

    “王司空,何来于此?”

    王戎坐下,叹了口气道:“当初江北兵败,天子突围南下,可没多久军中生乱,我被亲将护卫,这才逃回豫章。

    可到了豫章没两日,隋军在散原山设计埋伏,隋军主帅黄维扬亲自犯险,诱我军出击。天子不察,中了隋军埋伏。林震战死,城中军队伤亡过半。

    眼看梁军援兵坐守湓城,天子没了办法,便派我出使湓城,劝梁军出兵。

    我费劲功夫,终于劝得张绣出兵,可张绣畏敌如虎,在万家岭遭到隋军阻击,打了两场,竟然掉头又回了湓城。我几次求见,均没成功,这没了办法,才赶来江陵,求萧铣令张绣出兵。”

    听得楚军又败,林芝大为吃惊,不住地担忧起豫章城的形势。

    “司空此来已有半月,这豫章城到底什么情况,实难料啊。”

    王戎知道林芝的想法,立刻低声说道:“公主不必担心,恕臣猜测,隋军若是想破豫章,早就击破了,也不用等到今日。”

    林芝听得,立刻瞪大了眼睛。

    “我看隋军是想用豫章作诱饵,引楚军入彀,这才迟迟对豫章不动手。”

    林芝虽然聪慧,到底不懂军事,听到这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章燧不由得问道:“司空,那我们?”

    “继续劝梁军出兵!”

    “可司空不是说隋军恐有陷阱?”

    王戎看了二人一眼道:“那又如何,一旦兵败,死的也是梁军。可若是梁军不管不顾,屯兵湓城,坐观虎斗,隋军失了耐心,直接攻打豫章,覆灭的就是我们大楚了。

    大王迟迟不愿突围,谁知道现在隋军还有多少耐心。再说万一张绣出兵胜了隋军,不就为豫章解围了。

    张绣若救援,豫章未必能保住。可张绣若不动,豫章一定保不住。”

    在林芝面前,王戎是一句假话都没说,正是如此,也使得林芝更加相信王戎。

    “司空所言极是。”

    林芝理解了王戎的意图,立刻同意对梁国上下进行游说。

    王戎利用梁军使者的关系,很快便见到了萧铣,同时述说了豫章的战况和张绣屯兵湓城,停滞不前的事情。

    听得这个消息,萧铣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主要是这件事张绣早就提前说了,还得到了萧铣的同意。

    光占便宜不吃亏,谁不想啊。

    可王戎便言道:“大梁天子明鉴,若齐王坐守湓城,不顾我大楚死活,则豫章势必失守。若豫章一失,则隋军便可从陆口、宜春、庐陵数路杀入荆襄。而大梁的长江天险,尽成空也。大梁天子当识得隋军之战力,试问,梁军可挡否?”

    萧铣有些语塞。

    萧铣年轻时作为外戚在洛阳待了多年,当然清楚隋军的赫赫战功,更知晓黄明远的恐怖。他其实对隋军一直有些恐惧,所以直到现在,一直不敢北上襄阳,争夺天下。

    萧铣还没说完,一旁的岑文本便斥责道:“你不过一小国使节,汝家主上在此尚不敢有此妄言,谁给汝胆量,质问吾主。”

    面对指着,王戎不多言,而是长揖及地,然后说道:“大梁天子,豫章已危在旦夕,能困守至今,皆因有大梁援军,心存希望。若希望成空,这城能不能守住,怕是难料,搞不好城中将士,为了求活,直接投降隋军。来日隋军攻梁,心存恨意的豫章子弟,未必不会争做先锋。”

    说完王戎便离开,直让梁国君臣上下,大眼瞪小眼。

    王戎没有多说,因为利弊都很清楚,而且他一个异国使节,对方天然不信任,作用便不大。

    但王戎不仅如此,除了硬的,还有软的。他立刻让人拿出厚礼贿赂萧梁重臣蔡德让,同时让人在江陵散布流言,张绣之所以在九江迟迟不动,不战不归,就是想紧握兵权,割据豫章。

    后来王戎又让人进一步传言张绣已经投降大隋,以十万大军为见面礼,引隋军入荆襄。

    很快流言四起,张绣这个人本来性格就不好,与董景珍等人为敌,世家大族也不喜欢他,因此尽是落井下石之人。

    包括蔡德让等人,纷纷在萧铣面前进谗言。

    而萧铣本就对这些领军将领不信,心中早就有怀疑的种子,闹到最后,也是将信将疑,疑大过信。

    这时郑文秀一派也发力,纷纷进言应撤换张绣主将位置,任命郑文秀为帅。

    幸好萧铣也知道郑文秀能力一般,真若是为帅,恐怕先丧师辱国了,故没有听从。但是他亦命张绣立刻进兵支援林楚,不得耽误。又任命中书侍郎岑文本为监军,命鲁王万瓒同为副帅,领军五万支援,一同督促张绣立刻进兵。

第五十一章 冠绝三军(上)

    不得不说,萧铣下手很重。

    几番命令之下,张绣再是跋扈,可在内有郑文秀、文士弘等将逼迫,外有萧铣的命令和五万援兵威胁的情况下,他也硬不起来抗命了。

    八月七日,张绣接到军令,在郑文秀、文士弘等人的威逼下,不得不再次点兵南下。这一次不同于上一次的试探南下,乃是三军齐出,物资、军需尽动,一起随军向前。

    张绣虽然跋扈但他不傻,所有人朝着他一人使力,可不是他能抗衡的。

    大家都很清楚,在现有的大梁体制内,大家怎么折腾、怎么欺负萧铣都行,但若是有人要换天子,想都别想。

    世家大族有财力、物力、影响力而没兵权,巴陵派空有兵权而没有影响力,整个荆襄,除了萧家人,换了谁来都得崩盘。

    张绣没那么大野心。也没那么大能力。

    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出兵已经是既定事实。这次事件让张绣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他非得掌握大梁的权利,才能不被这群蠢货给影响了。

    对,他认为满朝上下逼着他出兵的都是蠢货,包括萧铣本人。

    一群蠢货,着实可恨啊。

    张绣再次南下,同时要求南线的苏胡儿也同时进兵,威胁隋军后方。至于到现在还待在长沙的董景珍,张绣很清楚,他指挥不了,所以根本不去管。

    六万大军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对于军心也是个折腾。

    张绣重回万家岭下,继续深挖沟,高修墙,准备跟隋军死耗。

    张绣的打算很简单,十几万大军屯兵万家岭,消耗可是海了去的。只要江陵方向缺粮,无法再支撑十多万大军继续转战,萧铣自然会将他召回去。

    双方在万家岭相持两日,黄维扬也发现了张绣的异常。

    张绣待在营寨之中,跟个缩头乌龟一样,任凭隋军怎么搦战,死活不出来。这样的局面,这仗怎么打。

    眼看张绣要耍赖皮,黄维扬也有办法,你既然坚守不出,我就用我的优势骑兵骚扰你的后方运输线,只要你出来了,就别想再回去。

    黄维扬不怕你困守,就怕你待在湓城不出来。

    眼看梁军坚守不出,黄维烈请战。他请求前往梁军大营伏击侦察,至少也得挫敌锐气一番。

    黄维扬允之。

    第二日一早,黄维烈便带领杜睿、阚棱、李海岸、梁建方四人和五百精骑出了大营,直奔北面的梁军大营而去。

    黄维扬和凌敬望着他们离去的身影,凌敬有些担心,便言道:“二郎君此番出击,恐怕要行险。”

    “猊奴素来胆大,技高一筹。”

    “可五百精骑,是否有些少了?”

    凌敬倒不是担心黄维烈的安危,而是觉得黄维烈只带着五百人,大摇大摆地去梁军那样,未必会有什么战果。

    “那拭目以待吧!”

    黄维烈对这个弟弟倒是很有信心,或者说他此时没多少好办法,只能将破局放在这一次上。

    再说五百骑兵,破敌不容易,保命还是没问题的。

    从万家岭往北,不远处便是孤山和李家山两座小山丘,如两座山门一般,拱卫着大道。

    这时黄维烈便让杜睿和梁建方各领二百余骑,分别埋伏在这两个山丘上,他则带着阚棱、李海岸二人继续往南。

    众人大吃一惊,黄维烈面对众人,笑问阚棱道:“试问若我执弓失,阚将军执陌刀相随,敌军虽有百万之众,能奈我何?”

    一众人都是当兵的,讲究令出行随,黄维烈定策,也没人能反对。

    三人辞了大军,骑着六匹战马向南而去。人数虽少,可纵马直奔,烟尘滚滚,顿时有股苍穹豪迈之感。

    三人一路直奔到梁军大营附近,沿途并未遭遇阻挡。因为隋军斥候太过强大,梁军派出的斥候尽数被隋军的游骑兵射杀,到最后梁军的斥候都不敢探出十里之外的地方。

    不过三人数量不大,又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很快梁军营中便出动数十骑兵,向他们袭来。

    看样子对方也是想见一个软柿子。

    这时李海岸低声说道:“侯爷,咱们已经到了梁军大营附近,离着梁军大营不到五里,这一区域梁军斥候活动频繁,要不咱们还是撤吧。”

    黄维烈一勒战马,回头看向李海岸。

    “老李,怎的,以前你可没有这么胆小,现在当了几天将军,却是怕了。”

    李海岸一时有些脸红,却也不说话。他当然不害怕,却是担心黄维烈的安危。

    黄维烈却是忽然笑道:“老李,阚棱,今天咱们玩个刺激的!”说完黄维烈一夹马腹,向着对面的梁军骑兵冲去。

    离着对方有一百多步,黄维烈高声喊道:“梁军鼠辈,我乃大隋江南行台左仆射山阳侯黄维烈,尔等缩头缩脑,敢应战否?”

    高声呼喊之中,黄维烈已经摘下身后的铁弓,对准对面的梁军骑兵就射去。

    黄维烈虽年少,力却极大。家传弓术,极其精熟。

    这一箭便射死一人。

    黄维烈也不罢手,骑马之间,又射出两箭,射杀两人。

    此时眼看离着对面不到五十步了,黄维烈不再上前,拔转马头,往回而去。

    这一次黄维烈在不过五六十步的时间内,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可谓神射了,就是步弓也很难做到。

    对面的梁军斥候刚开始没弄明白黄维烈的身份,但是听到又是什么仆射,又是什么侯,又看对面精致的铠甲,也知道对方的身份恐怕不一般,因此虽被射杀三人,却是毫不退缩,准备擒杀这个胆大包天之人。

    黄维烈调转马头,没走多远,这时候阚棱和李海岸也杀来了。

    刚才看黄维烈冲向对面,二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见到黄维烈,李海岸赶紧说道:“侯爷,你怎么把身份亮出来了,这里太危险了,咱们撤吧!”

    “撤?”

    黄维烈“哈哈”大笑道:“该撤退的是他们,我尚未杀够,如何能撤?”

    说着黄维烈又看下一旁的阚棱,高声说道:“对面有二十一个梁军骑兵,我射杀了三人,还剩十八个,阚将军可敢与我比试一番,看谁杀敌多。”

    “如何不敢!”

    阚棱也是豪壮之人,杀人如卷席,对面这十几骑他也没放在眼中。

第五十二章 冠绝三军(下)

    三人骑在马上,一路向南,渐渐放慢了马速,等着对方追来。眼看敌军已经迫近,三人又回身射击,黄维烈和李海岸各射死一人,只有阚棱不善射术,却是没有射中。

    黄维烈在马上笑道:“阚将军,我已经杀敌四人了!”

    这时阚棱忽然一勒战马,停住脚步,对黄维烈喊道:“总管,我不长于射箭,单只射箭,我吃亏也,倒不如这杆陌刀杀得痛快,总管且看阚棱为总管杀敌。”

    说完阚棱便调头返回,一提陌刀,向对面冲去。

    阚棱身高过九尺,放在后世在nba都能打中锋了,体重更是有两百多斤,身披重甲,骑在马上,堪称一个人形坦克。

    他的身材,若是披上重甲,没有多少马能驼动,现在的战马都是黄维扬特地送给他的大宛良驹,而且只在冲锋时驾乘。

    阚棱冲向人群,大刀一挥,就只见前面两人被他砍翻。

    此时黄维烈和李海岸也跟着阚棱调头,一边射箭,一边回冲。可二人根本比不过全力突击的阚棱。只见阚棱如冲入羊圈里的野狼一般,左右噼杀,面前之人,尽是“扑通”落马,全无一合之敌,等他杀透人群,再调转马头,面前的梁军骑兵只剩下数人。

    这群梁军骑兵都被阚棱杀得胆寒了。

    剩下的几人,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再战,望了三人两眼,直接拔马便向另一个方向逃去。

    李海岸要追赶这些人,让黄维烈拦住。

    “且让他们逃回去报个信,省得张绣不知道我来了。”

    “侯爷!”

    “放心,我自有主张。”

    这时阚棱也过来,咧着嘴大笑道:“总管,俺阚棱斩敌九骑,总管和李郎将一共射杀七名梁骑,这一局,却是俺阚棱胜了。”

    黄维烈也笑道:“阚将军英勇无敌,冠绝三军,吾之不及也。”

    三人战闭,这时李海岸赶紧说道:“侯爷,此为贼境,敌军势大,咱们还是赶紧退吧!”

    黄维烈听得,回头笑道:“老李,我还没有尽兴呢,这才哪跟哪?”

    黄维烈又转头跟阚棱说道:“阚将军,且敢跟我再奔梁营否?”

    阚棱也不是个细致的主,李海岸考虑的东西他一时间根本想不到,他也杀意尽起,于是扯着嗓子喊道:“如何不敢!”

    “好!”

    黄维烈听罢,继续向梁军大营冲去,阚棱和李海岸二人也急忙跟上。

    此时张绣在军营中也得知了黄维烈前来近距离侦察的消息,他大为心动。黄维烈这个级别的将领,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生俘对方,必能大震士气。

    于是张绣立刻命大将张辄率领军中仅有的两千骑兵,追击黄维烈。

    梁军之中,缺少骑兵,这两千骑兵,已经是张绣东拼西凑弄来的人。虽然此军战斗力也算不错,但较之隋军精骑则差了不少。

    张辄带着骑兵“呼啦啦”地出了营寨,就见黄维烈在营前不远处伫立。

    “梁军小儿,都是没骨气的货色,敢来一战否?若不敢战,就滚回江陵,何必在此,丢人现眼。”

    听到对方如此辱骂,张辄是火冒三丈,立刻命众人齐上,誓要追到黄维烈。

    梁军骑兵齐上,黄维烈还是不退,而是就在原地极其从容地弯弓、搭箭、射击,一箭下去,就射死了对方冲在最前面的一将,让梁军都看愣了。

    不过数十步的距离,黄维烈在马上连放四箭,射杀四人,眼看对方就要冲到面前,黄维烈便拔马而走,一边退还一边高呼:“老李,阚将军,你二人先退,我为二位断后。”

    这嚣张的气焰,真是视梁军如无物。

    张辄听罢,恨得牙都痒痒。

    “不要放过这三人,死活不论!”

    眼看梁军杀到身前,黄维扬了划了一个圆弧,向南逃去。

    黄维烈三人在前逃,后面数千梁军骑兵紧追不舍。

    而黄维烈三人胯下都是宝马,还有备用马匹换乘,而对面的梁军就比不上了,因此根本追不上这三人。

    而这三人还不是一个劲地撤退,而是一边跑,一边回身射击。三人弓强,射的又远,对面射不到他们,可他们却不断射杀梁军。

    直把梁军鼻子都气歪了。

    三人如此逃了十多里,终于到了孤山附近。

    这里是黄维烈提前遇伏兵力的地方,杜睿和梁建方早就整戈待发了。

    这时张辄的副将张扈觉得逃命追击过于深入,离营太远,有些不妥,便说道:“郎将,咱们已经离大营有十多里地,这里离着隋军营寨已经不远了。”

    “那又如何,我非得擒获黄维烈不可!”

    张辄此时已经完全上脑了,根本冷静不下来。

    可张辄没走多远,突然两侧山上一声军号响,接着便是成群的骑兵从两侧山上冲了下来。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便是如此。

    梁军骑兵俱是吓了一大跳,之间对面的骑兵铺天盖地,烟尘滚滚,也不知道是多少。张辄也后怕了,急忙下令,立刻撤退,但哪里还来得及。

    大队的骑兵,呼啸而来,带着摧枯拉朽的威力,如石破天惊一般可怖,很快便将梁军的阵型搅得混乱。

    梁军虽多,但各部却被隋军的骑兵割裂开来,不知所措。

    张辄大声呼喊,根本不管用。

    这时已经上了高坡的黄维烈看到张辄在乱军之中的姿态,遂张弓搭箭,向对方射去。这箭正中其头颅,张辄立刻被射死。

    张辄一死,梁军更乱了,最后在隋军的围攻之中,斩杀数百,俘虏更是过千,只有不到两三百骑,在张扈的带领下,狼狈逃回了梁军营中。

    黄维烈这边收获颇丰,得胜返回。

    黄维扬虽然知道弟弟会弄出点事,但听说黄维烈三个人就踹营,还是吓了一跳,艺高人胆大,黄维烈的胆大破天了。

    黄维扬回来对弟弟一番斥责,最后还是不忍真心责备。

    而且事后,黄维扬还对着三军,炫耀黄维烈的战功。

    知晓当年雁门之变时,黄维烈带着五十骑突破突厥人防线,返回太原求救兵的只是少数。可这一次,黄维烈三人叫阵,百骑破千,威慑敌胆,着实是名冠南国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