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三章 智取皖口(下)

    隋军在码头动手之时,尹观和陈益正在官衙中推杯换盏,不亦乐乎。

    这时门外一阵骚乱,尹观的侍卫队长就冲了进来。

    正喝得开心的尹观有些不悦,这手下人也太没有眼力见了,没看到自己正在会客。

    侍卫队长慌慌张张地说道:“将军,陈家送的那些粮船里有大批的军队, 正在对我军发动攻击。”

    “啊!”

    尹观听了,大吃一惊,这酒也被吓醒了。他勐地抽出佩刀,转身指着陈益说道:“陈益,你害我!”

    眼看对方撕破了脸皮,指刀相向, 陈益并没有畏惧。

    只见陈益坐在榻上,端起一杯酒, 给自己斟上,然后自顾自地说道:“尹将军,我又不会逃,你何必如此紧张。我若是你不如去码头看看情况,看看麾下军队还剩下多少。否则你的部下若全军覆没了,你还跟我闹出不愉快,你该怎么活呢?”

    尹观眼看陈益老神在在,知道情况不妙,恶狠狠地瞪了陈益一眼,终究没下令杀了对方。

    “看住他们!”

    尹观让人将房间包围,自己带着人就冲了出去。

    尹观虽是一个军人,但能够和陈家做生意,倒卖军资,就说明他对林士弘也没有那么忠诚。

    所以若真是情况不对,这陈益还倒是个筹码。此时的尹观还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呢?

    陈益看着尹观离开,轻蔑的一笑,然后端起杯子, 一饮而尽。

    不过那端杯子的手隐隐有些颤抖,若是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尹观冲带着亲卫出官衙,只见码头之上,尽是喊杀之声,哪哪都是敌人。可这群人没有旗帜,他甚至不知道对方是谁。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哨楼丢了,粮库丢了,船台丢了······码头上这一千多人也被对方杀的四散溃逃,尹观身边之人,已不足百人。

    这时尹观已经派人前往皖口求援,但他跟皖口守将刘普素来不和。他守着码头,就是守着个摇钱树,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而刘普待在皖口城中,虽和码头近在迟尺,却一毛钱都拿不到,早看他不顺眼了。

    这种情况,刘普到底能不能来的及时, 他也不敢说。

    而且看这架势, 刘普也不过一千多人,能不能敌的过对方,尚不好说。

    越来越多的溃兵冲到尹观这里,尹观急得直跺脚,却毫无办法。

    这时尹观的亲兵队长尹蓄低声说道:“家主,我今日这群人,不是萧梁的人,就是隋军。看来敌军有备,咱们无法善了了。咱们跟着林士弘,也不过是混口饭吃,没必要为他丢了性命。事已至此,咱们不若去跟陈益谈谈,总不能真死在这吧。”

    尹观看了尹蓄一眼,又思索了一会,点点头。

    尹观回到房间,就见到陈益坐在桌前正大口的喝酒吃肉。尹观看到这就气不打一出来,咱们一起做生意不好吗,非得闹出这么多乱子?

    “陈郎君,现在可以告诉我你们是谁的人了吧?”

    陈益看到尹观回来,笑道:“尹将军回来了。”

    “到现在你还藏着噎着!”

    “尹将军误会了,在下现任左卫率营行参军,不入流的小官,是为大隋卫公世子江南道行台尚书令黄郎君做事的。”

    尹观一愣,脱口而出道:“江都的黄维扬来了?”

    陈益脸色一凛,义正言辞道:“尹将军注意了,我家郎君身份高贵,其名讳可不是尹将军可以直呼的。”

    尹观一顿,只得怏怏地说道:“那你们要做什么?”

    陈益笑道:“尹将军不是知道了,我军要打皖口,所以在下就来了。今日的情况,尹将军也看到了,对于我军来说,皖口非下不可,谁也阻止不了。尹将军是个聪明人,丢了皖口,林士弘就回不了豫章了,到时候不过一个死字。而将军是为林士弘殉葬,做个反贼,恶名昭彰,还是识时务,早日弃暗投明,为人称颂,就在将军的一念之间了。”

    尹观紧握着拳头,在做着天人纠葛。

    尹观很清楚陈益的话,也清楚皖口的重要性。今日丢了皖口,他现在回到林士弘那里,也脱不得一个死字。

    尹观抬头看向陈益问道:“那我能获得什么?”

    陈益笑道:“尹将军能获得什么,就全看将军能付出什么。比如将军若能劝降皖口城的刘将军,或者击杀刘将军,献出皖口城。到时候有这献城之功,大隋必然不会亏待了将军。”

    “好!”

    尹观也下定了决心,用刘普的脑袋换自己的前途,这买卖做的值。

    至于劝降对方,尹观可没想过。毕竟献城之功虽大,但也不够两个人分的。

    尹观于是带着一众残兵溃将往皖口城而去,而李文相带着人在后紧追。

    此时苏烈的主力也在向皖口方向进击。

    码头离着皖口城不远,尹观到了城下,也没看到刘普派的救军。尹观不由得对刘普破口大骂,坑对方的内疚之心也没了。

    尹观让人上前叫门,这守军可不开。

    尹观只得让人叫来刘普。

    不一会刘普赶到,看着狼狈不堪的尹观,便大声奚落道:“这不是尹将军,怎么落得这副田地。”

    尹观大声质问道:“刘普,我向你求援,你如何不来支援我?”

    “尹将军,这大半夜的,敌情不明,我手中亦不过这千余军队,若是让贼军趁机偷袭了,这可如何是好?”

    刘普说得一本正经,但脸上的笑意却难掩。

    “那你放我进去!”

    “尹将军莫不是弃阵而逃?”

    “刘普!”

    尹观指着对方喊道:“贼军就在我身后,你这是要公报私仇不成。”

    “尹将军,我也是怕贼军跟着你们尾随而进。”

    尹观眼看对方的姿态,只得低声求饶,并许诺若是刘普放他进去,回到豫章,他必

    赠送刘普三十万钱。

    刘普没见过尹观这副低伏作小的样子,又贪那三十万钱,遂下令打开城门,放尹观入城。

    尹观带着百余人进入城中,尚未喘息,便提刀砍向一旁的袍泽。

    “今日我等投奔大隋,只诛杀刘普一人,降者免死。”

    很快苏烈带着隋军主力赶到,皖口城破。

第二十四章 回夺皖口

    小小的怀宁城,困住了林士弘这条游龙。自楚军占领怀宁外城之后,先后向内城发起了十多次的攻击,但始终没有什么进展。这怀宁内城,不大点的地方,就像钉子一般,死死地钉在了楚军前进的道路上, 也钉住了林士弘的七寸。

    此时的林士弘是痛并快乐着。

    他已经生了一丝怯意,不想在怀宁跟隋军死耗了,可又不想放弃怀宁外城这块鲜美诱人的肥肉,同时还有他的宏图大业,因此对于是进、是退,他是犹犹豫豫, 多次下不了决心,最终丧失了撤退的良机。

    直到皖口失陷的消息传到怀宁。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不能预料的事件, 虽然林士弘知道怀宁一定有援军,可骤然得到这个消息,他还是心中一震,久久难以言语。

    失去皖口,楚军的归路绝矣。

    这时王戎当机立断道:“天子,此消息不可轻传于军中,否则三军必乱矣!”

    王戎很清楚,这不仅仅是后路的问题,而是消息爆出来,将会对楚军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

    林士弘点点头,他也清楚此事的重要性。

    看向远处的怀宁内城,林士弘有些意味莫名地问道:“伯冲,你觉得咱们还有在隋军援军到来之前攻破怀宁内城的可能吗?”

    王戎听了林士弘的话,恨不得一巴掌将对方打醒了。怀宁,怀宁,你林士弘满眼都是怀宁,现在全军都要覆灭了, 你还放不下怀宁,怀宁是长生不老药吗?

    不过王戎也知道, 现在不是君臣失和的时候。

    于是王戎轻叹了口气说道:“天子,皖口失陷,我军后路断绝,即使攻克怀宁内城,亦将陷入隋军多重包围之中。到时候我军与豫章断绝,粮草不济,就是守着一个怀宁城,亦不过是困守。”

    林士弘犹有些不甘心地问道:“那咱们若攻破怀宁,抢先杀入淮南呢?”

    王戎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淮南之地,怀宁是东南门户,合肥才是屏障,若取淮南,必先克合肥。可合肥亦是坚城,其城坚兵利,怀宁亦不能比,我军若顿兵合肥城下,后果难料。”

    王戎意思很明显了, 区区一个怀宁都打不下,还想打合肥。

    林士弘听了, 立刻明白了王戎话里的含义,神色有些清冷地说道:“那就是不行了?”

    王戎低着头,也不说话,但意思却很明显。

    林士弘想跟王戎坚持坚持,可王戎根本不搭理。

    过了一会,林士弘也明白了,他就是说服了王戎,王戎之前说得不利之处也是客观存在,不能解决的,那说服王戎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林士弘有些失落地说道:“那就撤兵吧,让李强为前锋,令其速速率军夺回皖口,打通返回豫章的水路。”

    “李强?”

    王戎有些吃惊,这李强可不是一个忠心的主,他是操家那边的人。

    楚国三大名将中,唐野较为不偏不倚,廖凌忠于林士弘,而李强却是最亲近、支持操天成的人。

    这些日子,李强可是眼等着林士弘兵败的。

    林士弘知道王戎的担忧,便说道:“李强虽与我不一心,但却是有数之人,他知道咱们现在的处境,已经不是再生内讧的时候,因此面对隋军,必不会留力的。咱们就是撤退,也不能贸然退,否则必被隋军尾追击之,这一次我亲自率军殿后,掩护三军,能做先锋的,就只有李强了。”

    “诺!”

    王戎听了,也没有多说什么。

    林楚内部无人可用,不用李强,又能用谁。

    正如林士弘所料,李强虽然对皖口失守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先锋之任。

    于是林士弘拨出万余精锐给李强,命其直趋皖口。

    出了怀宁城,李强便率领主力往皖口方向赶。楚军坐困怀宁城,兵尽粮绝,一刻都不能耽搁了。

    李强其实也不知道这仗打成今日的样子,到底怨谁,只能归结到林士弘的无能吧。

    全军到了皖口以西的地方,这时李强的堂弟,手下大将李勐对李强说道:“大兄,林士弘无能,以至接连丧师,再加上丢了皖口,全军能不能安全撤回豫章亦不定。咱们要打皖口,必然伤亡不少,不若率军冲过皖口,直杀向长江之上,顺着水道,返回豫章。到时候咱们拥立谁为敌,都比现在情况要好,实在不行,大兄自做天子,我们也愿意。”

    “混账!”

    李强听得堂弟的话,勃然大怒。

    “我和天子往日是不和,这是因为天子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诸事妄用他林家人。若是我等身在豫章,换了天子未尝不可。可现在大军在外,我军就此撤退容易,可我军一走,这数万将士,就要尽覆于同安了。

    这可都是咱们的豫章乡亲啊。

    而且天子此番将豫章大军尽数带来,若是这支部队全军覆没,大楚也就剩个空壳子了,就是当了天子,又有什么意义。”

    对于李强来说,抢权很重要,但前提是大楚得存在。

    眼看堂弟还有些不服,李强狠狠地瞪着对方说道:“别让我再听到你有这种想法,否则我定斩不饶。”

    李勐畏惧,不敢再言。

    从怀宁到皖口,足有百里之遥,更兼穿山越岭;若是走水路,则至少有一百五十里。李强率领的万余楚军,为了尽快赶到皖口,便分水陆两路而进。

    林士弘这次也算拿出看家底的部队,把主力水军尽交给了李强。

    当初杜伏威火烧楚军水营,楚军大半的水军船只尽被损坏,现在尚存的,都是一些机动灵活的小船,战力一般。

    李强一路直趋,因为物资都由水路转运,步兵轻车简从,翻越同安郡东部丘陵后,很快到达皖口城北。

    此时李强手中只有部分步兵,一应攻城物资尚未到达,因此并没敢轻易出击,而是选择临时扎营。

    大军屯驻之后,李强便亲自前去侦察。

    楚军三将,李强最擅长守御,其实也是因为他最是心细、谨慎,行事周全,从不盲目行动。

    而亲自侦察敌情,算是李强这种将领最喜欢的事。

第二十五章 空城计

    李强是个事必躬亲之人,因此李强带着二十多个亲卫偷偷沿江侦察。

    很快李强到达皖口城对面,隔江眺望。此时皖口城上的旗帜已经完全换上了隋军的大旗。不过现在是拂晓时分,看不到隋军有多少,但城头的人影是影影绰绰,可知隋军应当是不少。

    李强心中一音,却是有些担心了。

    他本以为隋军远来突袭, 应当是轻兵而来,数量不多。所以他也给对方来一个突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必能趁机夺回皖口城。

    可隋军数量这么多,他再搞偷袭那种把戏,成功的可能就不大了。

    这时几个分散侦察的斥候也赶回来汇报,皖口码头之上, 有一铁锁横在上面,阻断了江面。而在码头下游,有大批的隋军船只,光是大船就有四五十艘,小船更多。

    这些船只前后相连,几乎将整个皖水给堵塞。

    李强听了,更加的吃惊。

    就在这时,又有斥候来报,在皖口北面的塔岭,隋军立有一寨子。寨中有相连的营帐三四百帐,更有马匹、草料堆无数,看样子其军至少有三四千人马。

    塔岭离着皖口不过三里,乃是皖口的北面屏障。

    皖水北面是山地,塔岭更是居高临下。一旦皖口城受到攻击,塔岭援军势必可以最快的速度支援皖口。

    数千人马在身后,李强根本没法全力攻打皖口城。

    没多久,南面斥候也回来了,言报隋军在皖水之南的江洲之上, 新设一寨,作为皖口城的南面拱卫, 其寨中亦有兵不少。

    李强暗暗盘算着,皖口城、塔岭、码头、皖水之南,再加上隋军的水师,这些兵力前前后后的加起来,至少有两万人马。

    难道江都的隋军倾巢而来了吗?

    他以万人之兵,长途奔袭。而皖口守军,则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劳,若想得胜,简直是太难了。

    李强犹豫了片刻,便返回大营,然后下令全军撤退,沿皖水西进,进驻怀宁城南的石牌镇(今安徽省怀宁市),又令其堂弟李勐率军三千断后。

    做出这样的决定,李强也很艰难。

    但李强很清楚,皖口就是一个大泥坑, 只要他陷入此地,必然无法脱身。

    而且隋军的援军甚至会源源不断, 将他包围、吃掉。

    至于说一击之下, 击破皖口,李强没有想过。他这种求稳之人,根本不会去赌那万分之一概率的小事。

    再说李强也不认为能将皖口布置如此稳妥的人,会疏于防备。

    至于将李勐留下断后,则是李强担心隋军会逆江而上,隔断皖水,那还在怀宁的楚军就要完了。

    李强的想法很不错,但却没有在意李勐的意见。

    李勐眼看皖口局势,也是心惊,此时他觉得楚军必败无疑,而兄长又迂腐不化,要想活命,只得投降隋军了。

    于是李勐在李强离开之后,立刻派人前往皖口,向隋军投降。

    而李强还以为这位堂弟会拼死力战呢。

    李强率军一路向西,很快到达石牌镇。

    从皖口是走不了了,只能南向。所以李强选择占领石牌镇,保障主力大军的东线安全。

    石牌镇处于皖水拐角处,皖水从此地向西北方向,流过怀宁城。而石牌镇北侧是北面山脉,南侧也是一片丘陵和湖泊,道路难行。水路主力要想沿着皖水逆流而上,必须要经过石牌镇。

    数千楚军来了又走了,呼啦啦地往西而去,彷佛从未来过皖口一般。

    只有隋军斥候目送他们离去。

    得知楚军走了之后,一直在皖口城中等待消息的苏烈松了一口气。他手中只有五千人马,还没有水师,这些兵力,若是守城当然没有问题,可若是分守码头和城池,构建一道阻击防线,他兵力并不足,势必会造成处处设防,处处漏洞的局面。

    这样的防线是没法阻拦住一心突围的军队的,

    楚军若是敢于断臂求生,分一部包围城池,跟隋军拼消耗,而主力部队则尽乘船进入长江,一群旱鸭子的苏烈所部根本拦不住。

    至于援军,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到,反正黄维扬手中是没有援军的。

    所以苏烈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在皖口和急于突围的楚军进行决战,这样的风险太大。

    当然战与不战不是苏烈能决定的。

    若要不战,就得逼迫楚军不敢战。苏烈便计划来一出“空城计”,尽可能的在楚军面前虚张声势,吓退对方。

    于是苏烈只在皖口城中布置了千余人,多备旗帜,以为疑兵。而且他还让人扎了上千个草人,尽置于城墙之上,密密麻麻,让人一眼望去,以为城头尽是军队。

    置于南面的小洲,北面的塔岭,苏烈也下令尽设上寨子,各布置了数百人驻守。寨子里多设营帐和锅灶,尽可能显得跟几千人一杨。

    苏烈还分出一部埋伏于西南面的芦苇荡中,若楚军真的攻城,则这群人便突然杀出,制造有千万伏兵的假象,迷惑楚军。

    陆地上好布置,但水军就不好湖弄了。

    尤其是铁锁拦江,虽然皖水不宽,可真架起一道铁索,也得几千斤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说这时候哪去弄这么长的铁索。

    苏烈让人弄来数十条短的铁索,用粗铁丝将他们连起来,置于江中。这些粗糙连接的铁索是承担不了自身重量的,很容易便断了。

    于是苏烈让人又置了数十个浮标于水中,上有木桩伸出水面,则铁索绑到木桩上,借助浮标的浮力,横在江中。

    远远望去,若是看不到木桩,还真以为是一道横江铁索。

    但这铁索根本经不起大船撞击就会沉了。

    至于水军,到最后还是苏烈借了陈家数十艘粮船作伪装,假扮水师。这些船很大,但都是样子货,没有武备,亦没有战兵。

    布置完这些,苏烈便在赌楚军不敢贸然攻击。他甚至集中了一支突击部队,打算抢先发起攻击,打懵对方。

    但所幸楚军最终也没有动。

    这样子货的皖口防线,没打一仗,便成了楚军不可逾越的天堑。

    注:怀宁、潜山原为一县,叫怀宁,治所却在现在潜山城区一带,后来怀宁治所多次南移,直到建国后,最终确立在石牌。而在明英宗时期,怀宁分设潜山县。所以文中怀宁城在现在的潜山市区一带,而现在的怀宁当时叫石牌。

第二十六章 后追而胜

    林士弘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李强身上,可惜最后却收到李强“请求立刻撤退”的急报。

    满腔的热忱被泼个透心凉。

    “天意啊!”

    林士弘终究还是一个枭雄,即使他在枭雄群里只算一个小人物,但还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所以他当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之前所有的野心和豪情都抵不过覆亡的威胁。

    这两日楚军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林士弘不仅让各部打点好行装,还有组织地对怀宁城进行了掳掠。

    三军士气低落,想振奋军心, 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打一仗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就是进行掳掠了。

    要不然古代很多军队会有“城破三日不封刀”这种buff了。

    两天的时间,楚军分成数十股,挨家挨户地进行抢劫。

    上至财宝,下至粮食, 尽被其一扫而空。至于其中施虐、暴行, 就不计其数了。

    即使在此过程中, 黄维烈指挥军队,数次突出内城,对混乱的楚军发起攻击。但林士弘早防着这一手,多置军队于内城两门外,隋军并没有占到便宜。

    掳掠过后,楚军押送着上百船的财货开始撤退。

    整个楚军剩下的船只上,全都堆满了财货。

    虽然林士弘知道带着这么多的物资,将会大大拖延行军速度。但这场掳掠过后,三军的热情、心气提升不少,他也不敢下令丢弃,再伤军心。

    为了防止隋军从后尾随,林士弘亲自带精兵断后。

    大军离开怀宁城时,林士弘还想一把火将怀宁城的外城给烧了,但却为王戎所劝阻。

    王戎言道:“今日南返,来日亦当卷土重来。若将怀宁城付之一炬,来日再北上之时,恐淮南之民,尽为寇仇。”

    王戎担心激起民愤。

    林士弘想了想, 觉得也有几分道理,便同意了王戎的建议。

    其实王戎哪里是担心激起民愤,难以卷土重来。他很清楚,今日退去,恐再无进占淮南的可能,之所以不让林士弘屠城,只是觉得这么做除了泄愤,没有意义。

    而且这么做,也可能是为自己留条后路吧。

    今日若是火烧怀宁,真若是隋军打到豫章,能饶了他们?

    数万楚军,从怀宁城缓缓撤出,往南进发。

    这一仗,楚军八万多人到达怀宁城下,前后折损近四万,所部不过四万余人,伤亡近半,元气大伤。

    而且更重要的是,林士弘给予厚望的“全取江南,隔淮河与中原分治”的战略至此完全破产。

    楚军离城之后不久,一直在内城的守军终于出来了。

    这些日子, 隋军将士都快憋坏了,尤其是楚军在怀宁城中劫掠烧杀之时,三军将士更是义愤填膺,纷纷求战。

    黄维烈也是心如煎熬,他之前决定退入内城之时,虽然想到外城百姓会遭到楚军的祸害,但也没想到林士弘如此狠辣。

    此时的楚军,已经不算盗匪了。以军队有组织的进行劫掠,亏林士弘能干的出来。

    黄维烈也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出去一战。

    但黄维烈也很清楚,若是出战,一旦兵败,内城亦要丢了。

    黄明远曾经告诉过儿子们,“不管你们做的决定是对是错,最切忌的就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若此事可以弥补,要尽快、尽全力去弥补,若是不能,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撞了南墙亦不回头。”

    黄维烈知道自己已经大错铸成,无法弥补,现在唯一能做的,便是击败这支楚军,给怀宁百姓报仇。

    出了内城,黄维烈命王雄诞分别抢占城墙,杜伏威镇压城中混乱,而李遂恩则组织秩序,恢复民生。

    这时其余诸将则是纷纷请命追击。

    甚至是一些同安郡兵,也请缨出战。这些同安郡兵,都是本地人,眼看家乡被楚军祸害成这样,能不恨对方。

    黄维烈思虑再三,却没有同意,而是命令各部待命,斥候则不断追踪楚军消息。

    此时在楚军后面的林士弘还准备来场伏击呢,可等了大半日,始终不见有敌追来,他料隋军不敢追了,于是带着精锐赶到前面去开路,又下令三军全速前进。

    这速度一提上来,人马就有些混乱,队形也顾不得了。

    黄维烈在城中等了大半日,眼看已经到申时,用不了两个时辰就要天黑了,黄维烈突然下令,命令阚棱率领军中全部骑兵,往南追击。

    阚棱有些吃惊,但也没敢质疑,立刻率兵出击。

    这时杜伏威有些不解,便问道:“二郎君,楚军走了大半日,这时候再追击,是不是有些晚了。”

    黄维烈笑道:“兄长可知昔日贾诩跟张绣论兵,先追而败,后追而胜。”

    杜伏威没上过学,当然不知道什么贾诩、张绣。

    黄维烈也清楚,接着说道:“当初曹操攻打宛城,撤退之时,张绣率军追击,张绣的谋士贾诩劝阻,张绣不听,最后兵败而回;这时贾诩却让他再次追击,果然击败曹操。张绣问为什么,贾诩便言‘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今日亦是这个情况。

    林士弘多疑且谨慎,他今日骤退,为防止我军追击,必然在后军布下重兵埋伏。可他如此急迫,也说明后方生事,所以这埋伏必不能长久,便会加速前进。我军若先追击,遇上的就是楚军强兵,我军数量不多,冒进追击,必然遇伏。但现在追击,敌军撤退,不成阵列,一击之下,必然败退。”

    杜伏威听了,大为叹服。

    果不出黄维烈所料,阚棱数百骑一路追击,追上楚军时已经天快黑了。

    这数百铁骑,如勐虎下山一般,连破楚军两阵,斩首千余,杀伤无数,搅得楚军后军溃不成军。

    林士弘回到前军,听闻后军遭到追击,伤亡惨重,急忙率部支援后军,可等他到达之后,隋军早不知去向。

    林士弘看着一片狼藉的战场,也只得暗自叹息。

第二十七章 道阻且长

    林士弘从怀宁城撤退之后,很快到达石牌镇,与李强汇合。

    虽然李强是敌对的一方,但对于李强的能力,林士弘还是相信的。既然李强认为隋军在皖口至少有一两万人,而且是布置好了口袋,等他们上钩, 那说明皖口一定有埋伏。

    三军撤退,本就惶惶然,虽然林士弘尚有四万人马,也不敢贸然去撞皖口城这颗铁钉子。

    不能走东线水路,向北不能行,向西是进入大别山区,剩下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向南经望江县返回豫章了。

    这时候林士弘有些庆幸,幸好听王戎的,之前在望江县提前留了两千人马守备,否则回都回不去。

    从石牌镇往南到望江县,道路并不远,大约八十多里。

    因为地处江南水乡,而这里又是雷池湖区,所以湖泊遍布,水汊密集。这本来对于水军众多的楚军是件好事,但问题是这些水道都是小道,经不得大船通过。而要让大船经水路到望江县,非得经长江不可。

    但这又不可能。

    林士弘有些犹豫,最后还是下决心,舍弃不能通行的大船,保留一部分小船。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难道还得为了几艘船去寻死不成。

    船倒是好舍弃,但问题是船上劫掠的物资怎么办?

    林士弘很清楚,这些财货就是士气之所在。楚军在怀宁城下打了两个多月,损兵折将, 现在军中没有生乱,不就是靠着这些财货激励三军。

    之前离开怀宁城, 这么紧张的时候,这些财货都没有舍弃。现在若是舍弃,这数万兵丁能够愿意?

    林士弘不敢想象。

    而其余诸将,也没有敢建议舍弃的。

    最后还是王戎建议,不若令诸将士各自领取、背负自己的掳掠之物,剩下的则尽往小船上转移,实在装不下的,则尽数丢弃在大道上,留给隋军。

    林士弘不解。

    王戎乃言道:“昔日曹操破文丑,便是故意丢弃粮草车仗,引袁军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今我军丢弃财货,隋军追兵见之,必然抢夺。待隋军收拢好队伍,当又是一段时间之后,与我军距离则更远矣。”

    林士弘大喜。

    “伯冲良谋,不压张子房啊。”

    王戎听了,脸色澹然, 并没有太多的惊喜。

    张子房可落不到现在的局面。

    这时李强问道:“司空计策倒是不错, 只是有一点, 若是让士兵各自领取、背负财货,到时候行军速度必然耽搁。况且若沿途遭遇隋军袭击,众人各负重诸多,如何作战?”

    王戎却是不以为然。

    “大军前进,仍要按计划赶往望江,若是士兵背负不动,可自行丢弃便是。至于那些不愿丢弃的,若是愿意为了区区财货留在淮南,那也怪不得别人了。”

    李强听了,心头一惊。

    好一招毒计,这是逼着三军将士自行丢弃掳掠财货了。毕竟谁也不愿意留在淮南,把命给丢了。

    这本来应该是林士弘做的事,士兵的矛头也会指向林士弘。可王戎轻轻两句话,就把矛头调转了。毕竟都是个人选择,也赖不到旁人。总有人能拿着东西跟上队伍,你跟不上怨谁。

    林士弘于是依计而行。

    果不出所料,听说将抢夺来的财货都发下去,一众士兵纷纷欣喜异常。

    虽然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抢的,但其实能落到他们手中的并不多。真正的收获早在劫掠时都拿到手了,所以这些也算意外之喜。

    大家排着队,领着一袋袋的粮食、钱、物,本来还挺高兴,可很快便笑不出来。因为众人发现这些东西他们根本没法带走。

    这长途跋涉的急行军,两条腿都走的打颤,没有驮马、挽牛,光靠肩扛手提,能拿多少,沿途还有隋军追击,这些东西,都是碍事的家伙。到最后果如王戎预计的一般,大部分都丢弃在行军道路上。

    整条大道上,财货丢的随处可见,也没人去捡。三军一路走一路丢,倒更像是溃败的军队。

    不少士兵心中憋着一股气,但最后又不知道该憎恨谁。

    众人走了一日多,第二天晚上在一个叫莲花塘的地方宿营,离着望江县城还有三十里。

    这莲花塘之地,地势低洼,大大小小的湖、坑相连,不知道有多少。到了夏季,芦苇疯长,从东到西,望不到边。

    传说上古雷池最广大的时候,这里也是雷池的一部分。

    这条湖、坑呈带状分布,连起来像一个月牙一般,莲花塘在其北部向南突出的位置。过了这条湖坑带,就是望江县的地方了。

    三军扎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此时已经是四月份,整个江淮地区天气变暖,甚至一些地方已经有些炎热起来。

    营中到处都是打鼾声,本应该是一个普通、安静、平和的夜晚。可谁料到了后半夜,值夜的士兵便见两侧的芦苇荡火起,马上吹响了号角。

    很快惊醒的士兵也看到这一幕。

    这火烧得很快,整个大营一时被烈火烧得发亮。

    林士弘闻询立刻反应过来,水火无情,再留在此地,很可能遭受池鱼之殃。当务之急,应该转移军队。

    于是林士弘立刻下令各部往北转移,避开起火的芦苇荡。

    大半夜的,移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吵吵闹闹,骂骂咧咧,推推嚷嚷,敲敲打打,可谓是鬼哭狼嚎。众人费了很大功夫才开始打点好行装,往北移营。

    就在这时,众人忽然感觉到大地的震颤。

    一众出击也不清楚这是什么状况,毕竟这些人都是江南人,哪里见过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夜色弥漫,不远处的地方,一团团的黑影在向前移动。

    “呜!”

    悠长又有些凄厉的号角声划破了天空,也震颤了楚军的心。

    作为前锋的李强第一个反应过来,高声喊道:“敌袭,有敌袭!”

    就在这时,对面一道黑箭如风驰电掣一般飞来,竟是一人。此人勒马抬手,便向李强刺去。

    李强只看到一道闪电般的亮光,就在千军万马之中,被对方刺落下马。

    “杀!”

    这人一挥大槊,高声大喊,有若地狱来的杀神一般,不正是南下望江的程名振。

第二十八章 智取望江

    当日程名振领命之后,便往望江县而去。

    因为担心在江上遇到楚军的水师或者是运粮船,程名振不敢走水路,只得一路沿着长江南岸向西,在南朝旧县侨和城县(侨于今安徽省东至东流镇)渡口渡江北上。

    从这里渡江之后,望江县已经在望。

    程名振一路南下,心里自憋着一股劲。他虽是黄明远的义子, 但却是一众人中的后来者,在黄维扬这里的资历,远不如苏烈、李文相等人。更兼是年纪轻轻,空降得高位,指挥着黄维扬的嫡系部队,因此并不为底下的士兵信任, 倒是让不少人觉得他是靠着身份的幸进。

    所以他才会跟苏烈抢夺机会,以证明自己。

    丰州系的二代人物中, 不说学问的,除了陈克敌从小养在黄明远身边,又是黄明远的大女婿,其余人多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程名振、李文相为首的义子系统;另一派则是苏烈为首的将门虎子系统。

    苏烈之父苏邕虽是黄明远的亲将出身,但在丰州内部的地位根本排不上号,他能力压众人,除了得黄明远的偏爱,更兼能力出众,诸人皆信服。

    程名振作为义子系统的领袖,更不想输给对方了。

    程名振本计划是轻兵直进,直取望江。但很快斥候来报打消了他这个计划,望江城中有兵两千人。

    两千士兵驻守一座小城,若是防御得当,面对上万人马,坚守一个月也正常。

    程名振此番前来,并没有携带什么攻城器械, 若想短期内破城而入,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一旦不能急下, 必然会走了消息,让林士弘得知。

    若这如此,隋军苦心设计的包围圈便会彻底暴露,而程名振就是掉了脑袋,也弥补不了这个错误。

    所以要想破城,只能智取。

    到了夜里,程名振率军到达离着望江城不过十里的地方停驻,然后命令右卫率营的二营鹰击郎将段志玄从附近周边村落找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十人,还弄来了几辆马车,装着粮食和财货。

    准备妥当,程名振便让段志玄前往望江城去诈城。

    段志玄今年二十岁,段偃师的儿子,老丰州出产的二代,也是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段志玄带着几十骑和这些弄来的老百姓到了城下,便高喊叫门。

    城头的守军见了也有些懵。

    段志玄喊道:“我等是郡府卫兵,今日护送明府折道前往宣城郡,让望江县令罗千金速速来见。”

    罗千金是之前的望江县令,不过楚军来了之后, 他早不知死哪了。

    这时守军赶忙报告了城中守军林孝达。林孝达是林士弘的堂弟, 官拜郎将, 这次被任命为望江留守。

    林孝达本因为不能北上立功而愤满,此时听到来人是同安郡的郡兵,心中一惊,接着便是一喜。

    真是想睡觉就来枕头了,他那位兄长带着十多万大军没能办的事,这便宜倒让他给占了。

    林孝达上的城头,故意问道:“你们说是郡府卫兵,有什么证据?再说你们不在怀宁,来望江做什么?”

    段志玄说道:“睁大你的狗眼,老子是太守的亲兵队正李信,你们不认识老子了?罗千金呢,快让他来见我。”

    林孝达当然不认识了,但又恐惊跑了这群人,故意说道:“原来是李队正啊,这天色黑,我都没看出来,你们怎么来这了?”

    段志玄乃说道:“这伪楚林士弘这个狗贼北犯同安,怀宁城不守,被林士弘破了城。城破之时,我等护送着明府一家老小,拼命杀出,准备前往宣城郡求援。没想到大江尽为伪楚所占据,我等渡不了河,这才南下望江,准备从望江寻船过河!

    别问这么多了,快快开门!”

    段志玄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林孝达心中更喜,确定无误,接下来就是将这群人给诓进来了。

    于是林孝达让人打开城门,迎李信一群人入城。

    这城门打开,有人迎了出去。这时段志玄一提马槊,一槊刺死一人,然后高声喊道:“你们是什么,这不是望江县兵的甲胃!”

    林孝达一惊,知道被识破了,于是一面命人准备强攻,一边高喊道:“李信小贼,望江县已被我大楚破了,识相的快快投降,用李老狗的一家老小来换个前程。”

    “狗贼!”

    段志玄又杀一人,便下令众人撤退。

    段志玄亲自断后,一群人拉着马车便往南走。眼看楚军冲出来,连东西也不要了,只拉着人逃命。

    林孝达冲出城,上前查看被遗弃的马车。

    果然车上都是粮食、财货、珍宝之物。尤其是一车上,满满都是铜钱,还有一车尽是蜀锦。

    “好个狗官,搜刮了这么多的民脂民膏!”

    “将军,咱们发财了!”

    一众楚军,眼都看直了。

    林孝达说道:“这都不算什么,拿下李遂恩,荣华富贵都有。”于是林孝达便要带着千余人去追赶李遂恩。

    对方都是骑兵,林孝达不敢带少了。

    有人劝阻,担心有失。

    林孝达笑道:“你看这些马车,车上肯定是大户人家,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是真的逃难队伍,还是什么。”

    至于还有人担心的能否追上,林孝达亦不担心。

    虽然对方有马,但还有马车,更兼一群老弱,根本跑不快。

    于是林孝达带着千余人一路狂奔,向逃跑的段志玄一群人追去。

    这正是程名振计划的。

    果然林孝达追了没多久,就遇到停下来的段志玄,还有一些遗弃的马车。林孝达还以为这群人不跑了,准备断后。

    就在这时,四面号角声起。

    从林孝达的四面八方都是一群骑兵。

    万马奔腾!

    杀机毕露!

    很快林孝达所部就淹没在骑兵海里。

    而与此同时,程名振亲自率领百余骑潜伏在望江县城附近。等到林孝达出击之后,便从后而出,直奔城门。

    这些人不竖旗帜,亦不表身份。其马迅捷,势如风暴,望江县城根本就来不及关闭,便为这群人冲进。

    而在不远处,战鼓声起,十多里外,如云如雨一般的隋军向望江城而来。

    至此,望江城破。

第二十九章 苇塘破敌

    对于程名振来说,攻克一个小小的望江城实在不足挂齿,也未必比苏烈破皖口城更有功,他要想压过对方,就得立更大的功劳,甚至是此战之首功。

    若是换了旁人,这个时候就该筹谋望江城的守备之事。毕竟皖口那边只要得手, 用不了几日楚军就要退下来。而望江城是同安郡下一小城,武备松弛,城池年久失修,没多大的防御力。

    但程名振不愿意不愿意守着望江城等楚军来攻。

    要想立下大功,非得斩将夺旗,破城先登不可,打个阻击有什么意思。

    实际上程名振性子野的很, 若不是手中兵力不足,他敢渡过长江, 南下湖口,横扫江州诸郡。

    可虽然如此,但程名振也想主动出击,先挫楚军士气一番,到时候守卫战也好打。

    因为莲花塘是南下至望江县城的必经之路,所以程名振提前在莲花塘以北和以南的芦苇荡里设伏,等待楚军上钩。

    战争的发展完全按照程名振的预计进行。

    先是火起,再是楚军后撤,等到他们立刻营寨的保护之后,隋军的骑兵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收割韭菜了。

    程名振斩杀了楚军大将李强,当然他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个人和他以往诛杀的阿猫阿狗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但是在楚军眼中,此事便恐怖至极。

    唐野、李强、廖凌为楚军三大将之一,拥有着极高的威望。李强的身死,几乎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彻底击碎了楚军脆弱不堪的内心。

    很快楚军就乱了起来。

    这次程名振就带了八百骑兵,但这八百骑兵如暗夜里的使者一般, 不停地收割着楚军的生命。

    整个战场一片混乱, 到处都是逃散的楚军。

    林士弘在后面,听到李强阵亡的消息,整个人都要不好。

    楚军三大将,廖凌战死于怀宁城中,今日李强又死于这个不知名的小地方,真是天丧我也。

    林士弘甚至忘记了他跟李强的矛盾,他为李强的死而悲痛,悲伤大将的阵亡,悲伤军队的混乱,也悲伤他自己的命运。

    王戎来到林士弘身边,劝林士弘突围。

    林士弘镇定下来,便下令大将堂弟林中甫接手前军,就地组织防御,挡住隋军。而林士弘则率领军中主力,往南突围。

    林士弘不知道对面隋军的骑兵到底有多少,也不知道还没有援兵,所以他不敢往北突,只敢南行。

    可是往南并不容易。

    南面是湖泊带,此时湖中、岸边大片的芦苇已经烧着, 整个西南、东南方向尽是火海, 且还在向四面蔓延。

    林士弘一狠心,便要在火势烧过来之前冲过去。

    王戎忙拉住他。

    “主公,这火这么大,烧得这么快,一旦合拢,整个大军将被断为两截,烧死者更是无数啊!”

    林士弘扯开王戎的手,狠厉地说道:“现在就是被火烧死,也不能被隋军在这合围。现在不走,等火完全烧起来,隋军的骑兵从北往南驱赶咱们,咱们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林士弘命自己的亲卫在前面开路,他跟着后面,又让其余主力尾随。

    前面的林士弘亲卫不少有马,走得还算迅速,但后面的军队疲累一天,又是大半夜惊醒,惶惶不可终日,早已是搞不清东南西北。

    而且这湖坑带的火虽然未合拢,但周围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坑,根本不好走。而且周边还有滩涂、沼泽,更是一步踏错,就陷入泥淖之中。

    而且程名振在南面布置了一队马弓骑手。这些人手持劲弩,埋伏在芦苇荡后面,等到楚军冲出火海,还未松一口气,这群人便突然杀出,对准楚军,便是一阵激射。

    大批劫后余生的楚军直接被射成筛子。

    后面的楚军吓了一大跳,还以为前面也有埋伏,又向后掉头,不敢再往前。

    林士弘也有些发懵。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两侧是火海,他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啊。

    “谁来救朕啊!”

    这时之前反对向南突围的王戎来到林士弘身前说道:“天子,咱们前后无路,此时唯有破釜沉舟,方能杀出一条血路了。”

    林士弘见到王戎,连忙握住对方的手,如握住救命稻草一般。

    “伯冲,伯冲,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办?”

    王戎答道:“天子,咱们得死命往南突围!”

    林士弘下意识地反对道:“可南面有伏兵?”

    “但南面是咱们回家的路。”

    林士弘看看王戎,眼看对方面色坚毅,便点点头道:“就依伯冲之言。”

    林士弘此时已经失了方寸,不听王戎的也不成啊。

    于是林士弘下令三军往南突围,甚至亲自领兵。

    但这不过是林士弘的一厢情愿,跟着林士弘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为隋军伏兵所畏惧,于是逡巡不前。

    林士弘亲自带着人冲到对面和隋军杀到一起。

    程名振的伏兵都是马弓手,并不愿和对面肉搏,只是用弓弩骚扰。

    林士弘虽然伤亡惨重,但他却是下定决心击破对方,于是追着对方打,死不松口。隋军无奈,只得一点一点后退。

    这时王戎在后指挥,终于清理出一条向南的道路。

    原本一直四散溃逃的楚军也终于镇定下来,往王戎的方向涌来,数万楚军开始有序起来,形势似乎也向着有利的方向而去。

    不过似乎有些晚了。

    很快芦苇荡中又几处火起,这些大火在烧毁一起阻拦物之后,慢慢地汇聚到了一起。

    无数向南溃逃的楚军,最后被四面汹汹的大火围堵,活活烧死。

    火海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挣扎、哭嚎!

    而北面程名振击溃正面数股之敌,遇上了林中甫所部。林中甫也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死命地抗在原地,与隋军拼命。

    更兼战场并不太利于骑兵纵横,众多的河汊也不利于骑兵的回旋,程名振眼看无法尽灭楚军,只得下令全军退回望江。

    而南面的马弓手也随着一同撤退。

    这一仗来的突然,结束的也突然,让人应接不暇。

    而看着漫天的大火和满地的死尸,林士弘有些茫然,他们还能回到豫章吗?

第三十章 弃军独逃

    莲花塘一战,楚军大败亏输,伤亡惨重。

    而最为严重的,不仅仅是军队的伤亡,而是在经过连续的失败之后,三军士气丧尽,军心动荡, 已经陷入到崩溃的边缘。

    而且还有一条,他们该怎么办。

    王戎认为,在莲花塘一线遭遇隋军,很明显南面的望江县不保,否则隋军绝不敢轻易渡江设伏。

    而丢了望江县,南归之路被堵住, 他们便彻底回不去了。

    林士弘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

    坐拥数万人马, 困守江北, 难以返回,真真是要死在这江北不成!

    诸将也是默不作声,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林中甫起身说道:“隋军虽众,但也不是神仙,必然无法在西面布防,咱们不若向西,绕道蕲春郡返回。”

    林中甫这么说,可众人听了,并没有多少喜意。

    蕲春郡可是周法明的地盘,周法明又投降了萧铣,素来和林楚为敌。绕道蕲春郡,在人家的地盘上,搞不好就会彻底陷入败亡的境地。

    其余众人也提了不少建议,但几乎没有靠谱的。

    林士弘也不指望众人,将众人送走之后,林士弘便留下王戎一人。

    看着王戎,林士弘也不说话。

    这时王戎说道:“天子得走!”

    林士弘听得王戎的话, 抬头看向王戎,不明白王戎这句没头没脑的话的意思。

    王戎此时心神也镇定下来,便说道:“今时今日,勿要再作侥幸打算,我军北伐兵败,已经是必然之事,无可改变,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减少伤亡。可此时天子困守江北,豫章无人,一旦兵败消息传到豫章,必然生乱。到时候群大楚龙无首,恐将速败矣。”

    林士弘听得,默不作声,良久才长叹一声道:“朕当然想走,但伯冲也看到现在的局势了,龙游浅滩,虎落平阳,这几万大军着实是走不了啊。”

    “几万大军走不了, 那就天子一个人走!”

    林士弘看着王戎,有些发愣,他不明白王戎的意思。

    王戎言道:“三军走不了已成事实,不管天子留或不留,都无法改变。还不若天子提前返回豫章,稳定局势,安定人心,组织防御,御隋军于江西之外,也比留在这里,徒自毁灭强。”

    林士弘张了张嘴,缺没有开口。

    “天子,当断则断!”

    林士弘这才说道:“我若走了,那军队怎么办?”

    “留一大将,择城坚守!”

    林士弘还是觉得有些太过于突然,他若是就此回去,怎么跟国人交代啊。

    这时王戎又说道:“天子只有回到豫章,才是天子,更兼豫章还有数万人马,都是天子卷土重来的本钱。而若是操家人眼看局势不对,直接向隋军投降,这大楚才真是完了。”

    林士弘听得,顿时说不出话来。

    说实话,这也是林士弘所担心的。操天成这个人,打仗的本事没多少,但若是比心机,比他兄长操师乞可强多了。

    “伯冲觉得具体怎么办?”

    王戎说道:“天子诈称生病,不再见人。到了夜里,只带数百亲卫,乔装打扮,星夜南下。臣料隋军必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沿江设防,天子当很容易返回九江郡。到时候天子汇合唐将军,领九江郡兵马返回豫章。若操家人不动尚好,若操家人敢有丝毫异动,天子一定要及时除之,不必顾忌其他。

    天子返回豫章之后,要切记一点,派人前往江陵和萧铣修好,哪怕是名义上归顺也行。隋军对豫章虎视眈眈,用不了多久,必会对豫章出兵,我军新败,恐怕难敌,天子一定请求萧铣出兵救援,把萧梁拖入战局。”

    “那萧铣不愿意呢?”

    王戎便言道:“唇亡齿寒,告诉萧铣,若他不来救援,咱们就直接投降隋军,谁也别想好过!”

    王戎是个文人,平常都是儒雅形象见人。可今日这一抹厉色,却让人不寒而栗。

    林士弘点点头。

    这时林士弘才突然意识到什么,连忙问道:“伯冲不随朕一同返回豫章吗?”

    王戎苦笑道:“天子也看到了,天子诈病,恐怕就会让三军生疑。臣若是也跟着天子一同离开,这整支部队不得直接崩溃了。为了安定人心,也为了让这支部队能留在江北死战,必不能走漏天子离开的消息。”

    若是廖凌、李强在还好,一个林中甫是压不住三军的。

    林士弘也有些激动起来,拉着王戎的手说道:“朕不能没有伯冲啊!”

    “大楚可无王戎,不可无天子!”

    林士弘也知道王戎的话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只得说道:“先丧廖凌,再折李强,今日又留下伯冲,唉!老天对我何其薄也!”

    林士弘听从了王戎的意见,秘密召见了林中甫、陈骁等几员军中大将,将自己与王戎商议的对策告诉众人,并要求众人完全听从王戎的意见。

    众人鄙夷于林士弘一人潜逃,但也不敢质疑。实际上众人都想南逃,可惜林士弘谁也不带着。

    只有林中甫拍着胸脯向兄长保证,坚守待援。

    当日,林士弘就对外发布了生病的消息,并传令林中甫暂代三军统帅之职,王戎为总军师。

    这消息传出,整个楚军内部更混乱动荡。

    林士弘也顾不得这些,当夜便带着五百亲卫和一些心腹,换了行装,轻车简从,赶往江西。

    临行之际,林士弘拉着王戎的手说道:“这数万将士,亦不如伯冲一人。江北能战便战,若是不能战,伯冲当速速突围南归,我在豫章等着你。”

    王戎点点头。

    林士弘再回望一眼营寨,最终打马向南而去,身影消失在天际。

    王戎就一直看着林士弘的背影,也没有说话。

    王戎让林中甫带着诸将先回去了,只有陈骁陪着王戎留了下来。

    “司空,咱们就这么被天子像弃烂麻袋一般丢在江北了?这他娘的,算什么事啊。”

    王戎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往日被众人认为忠勇无二、有勇无谋的将领,没有说话,又回头看向南方。

    “司空!”

    王戎被陈骁喊得有些不耐烦了,只得说了句“且再等等吧”,便独自回了大营。

第三十一章 楚伐落幕

    送走林士弘,这数万楚军的命运就掌握在王戎和林中甫的手中。虽然林中甫是名义上的主将,但他本身资历、官职都不足,威望也远不如王戎,因此军中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由王戎决定。

    次日一早,王戎便下令北上, 返回石牌镇。

    既然突围无望,就只能选择坚守。但周边地区,南面是望江县,西南的宿松县有一百五十里,西面的太湖县也有百里,实在是太遥远了, 这么一综合,他们也只能返回石牌镇了。

    石牌镇北依皖水, 西南依靠麻塘湖和群山,地势极为险要。

    诸将对此并无多大意见,但底下的士兵却议论纷纷,往北是走回头路,离着他们的家乡越来越远,他们当然不同意。

    行了不到四十里,楚军又返回石牌镇。

    石牌镇作为一个交通要地,居民不少,城池也不小。不过这里毕竟只是一个镇,不算一级行政单位,所以武备废弛,城墙也破烂不堪。

    这破城墙,怕是连土匪都挡不住。

    林中甫只得带着底下士兵去修缮城墙。

    这两日,陈骁又先后来找了王戎两次,基本上都是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王戎每次只是静静地听,却不说什么。

    三日之后,一直在预料之中却始终没有见到的隋军终于到达了石牌镇北, 隔着皖水和楚军相望。

    而位于皖口的隋军也逆流而上,堵住楚军的东翼。

    很快隋军渡河,将石牌镇给团团包围。

    期间林中甫几次请求王戎,是不是出击一番,挫敌锋芒,却为王戎所拒绝。

    王戎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楚军上下,师老兵疲,人心涣散,坚守都难,再贸然出击,一旦遇挫,胜负难料。

    至于其余人,各自顾忌生死,哪还有什么死战的心气。

    也就林中甫这个林士弘的死忠,还不遗余力的为了抵抗而卖命。

    隋军似乎也看出了楚军的情况,故意围而不攻,还派人前来劝降。至于各处宣传单,劝降信, 用投石车送进城中, 刮得满天飞。

    王戎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把隋军等来了。

    这天夜里,王戎便召集诸将议事。

    王戎没说话,陈骁却是先站出来说道:“到了今日,大家也都明白,咱们已经是穷途末路,覆亡在即。大家自己的情况自己都清楚,们心自问,我们到底能守几天?”

    陈骁还么说完,林中甫站出来说道:“陈骁,你这话什么意思?”

    因为林中甫的身份,平日里大家对他的态度比较和善,但今日陈骁似乎不愿意再和他虚与委蛇,直接答道:“什么意思?我等没什么意思,就是想给兄弟们找条活路,不想让大家白白送死。”

    林中甫本能地觉得今天的情况有些不对。

    “你到底想干什么?”

    陈骁打量了林中甫两眼,忽然问道:“都说天子病了,我看怕不是这样吧。林中甫,你说,天子是不是已经离开军中,将我等给抛弃了?”

    林中甫看着陈骁,面上一惊。

    当初林中甫、陈骁等几人都亲自送林士弘离开的,属于托命之人,当然清楚林士弘在不在营中。不过这个消息只局限于军中几员大将所知。

    可陈骁今日故意装作不清楚,还以此发难,其目的实在让人心惊。

    “你胡说什么?”

    陈骁也不再看林中甫,而是转头看向王戎道:“王司空,你在军中威望最高,我们都信你,你告诉兄弟们,天子还在不在军中?”

    这时众人都看向王戎。

    王戎沉默了一会,这才说道:“不在!”

    “那天子去哪了?”

    “天子回豫章了!”

    众将听了,一片哗然。

    林士弘这是将他们当成了阻挡追兵的弃子了。

    “把咱们带到淮南,凭什么自己跑了?”

    “这他娘的算什么,真把咱们当傻子不成!”

    ······

    众人立刻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这是陈骁又言道:“我等本欲为天子死战,谁料天子竟然逃了。既然如此,我等何必再战,倒不如投降算了。”

    “陈骁,你说什么!”

    林中甫听了,一阵急恼。

    陈骁看着对方,恶狠狠地说道:“我说什么,你听不见吗?既然你们老林家不将我等当作兄弟,我等也不再为你老林家卖命。今日我就弃暗投明,降了大隋。”

    说着陈骁又看向众人说道:“常言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今日天子一个人孤身南逃,将我等舍弃,与我等君臣之谊也算断绝。我等投奔隋军,也不算忘恩负义了。”

    不少人也开口支持陈骁。

    林中甫听了,狠狠地抽出剑来,指向陈骁。

    陈骁也拔剑相向,整个堂上,乱作一团。

    这时林中甫望向坐在上首,看着乱象也不说话的王戎,大声问道:“司空,天子临行之际将军队托付于你,今陈骁谋反,司空难道要放任不管吗?”

    王戎面色如常,平静地说道:“天子不听良言,一味刚愎自用,至有今日。我虽有心报国,可今时今日,又能怎么办?尔等自顾吧。”

    林中甫看看王戎,又看看大部分对他提刀相向的将领,他一人在大堂之上,可谓是孤立无援。

    林中甫此时完全明白。

    “哈哈哈!”

    林中甫大笑三声,指着王戎说道:“可恨我和天子瞎了眼,错信了你王戎,你欲投降,何必惺惺作态。”

    王戎有些尴尬,却也没说什么。

    他当日劝林士弘离开,又选择留在军中,等到不就是今日。是林士弘先走的,他就是再降,于名声无碍。而近三万将士,就是他的投名状。

    王戎为林士弘谋了一辈子,到底还是为自己谋了这一次。

    林中甫知道今日难以幸免,又大声喊道:“天子,中甫不能再为你效命了。”于是便横刀自刎,死在众人面前。

    林中甫既死,整个楚军上下,已经完全失去战心。

    王戎当即让人送信给隋军营中,请求投降。

    次日一早,王戎和陈骁打开了营寨,率三万楚军投降,至此林楚的北伐之军,全军覆没。

第三十二章 重回豫章

    林士弘离开莲花塘之后,带着亲兵扈从,昼伏夜出,沿着无人的苇荡、滩涂之地前进,终于到达长江边上。

    这里隋军的势力难及,林士弘寻得船后,便立刻渡江南下, 到达九江郡。

    此时林士弘尚不知晓王戎已经投降隋军的消息,因为他刚到达九江,就被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给镇住了。

    林士弘的老巢豫章城丢了。

    原本投降林士弘的盗匪张善安率部反叛,秘密投降萧梁,联合萧铣派出的大将苏胡儿攻取豫章郡,林士弘在豫章的将领或死或降,整个林楚小朝廷几乎是完全覆灭。

    张善安是彭城郡方与县人, 占据方与作乱。后来张善安在兖州地区被李凤阳打得站不住脚,遂一路南逃,流落江淮。不过张善安到了淮南地区也不安稳,他先是袭击并攻陷庐江郡,但之后为陈棱所击败,无法在淮南立足,遂带领旧部南下投奔林士弘。

    林士弘身边之人都是江州诸郡本地人,所以他并不信任这个南来的北伧,先是让他在南塘扎营,之后又趁机夺取了张善安的兵马。

    张善安纵横江湖多年,对手都是黄明远、李密这些人,本就看不起沐猴而冠的林士弘。于是他虽明着归顺林士弘,却暗地里联络萧铣。

    萧铣本就有心江州诸郡,于是派遣苏胡儿来援。此时林士弘倾巢而动,主力而至淮南,国中空虚,于是在张善安的带领下,苏胡儿长驱直入,兵临豫章。

    镇守豫章的林震死守, 但林震本身能力一般,先是让张善安烧毁外城,接着又被击破内城。林震兵败,只得逃至余干县。

    苏胡儿占据豫章郡,张善安也趁机南下,占领了庐陵郡,并自领吉州总管。

    至此,整个江州地区的一大半完全落入苏胡儿、张善安二人手中。而鄱阳郡素来是操家人的势力地盘,南康、临川二郡为梁军阻隔,情况难料,到现在林士弘手中,就只剩下九江一郡了。

    面对这种结果,林士弘甚至都想死在江北,也好过现在。

    林士弘暗暗想着自己的处境,他决定还得要夺回豫章。

    首先他现在所在的九江郡,并不是一个根基之地。九江郡地辖二县,人口不过七八千户,西通荆襄,东至江淮, 乃是四战之地。

    而且隋军不知何时就会南下, 现在九江郡的兵力不足万人, 没有后援,根本不是隋军的敌手。

    他要是不投降,就非得南下不可。

    其次林士弘并不是很相信唐野。

    唐野是楚军第一大将,但他原来是操师乞的部下,并不比林士弘地位低。而且唐野和操天成关系很好,虽没有支持对方,但也护着对方。

    此时林士弘手中不过数百人,一旦待在九江,就完全至于唐野的手中。即使唐野忠心,难保其部下没有野心,拿主上的人头到对手那里换个前程的事还少吗?

    而且林士弘想从唐野手中夺取这支部队的军权,若是继续待在九江,则完全没有可能。

    唐野也觉得九江不可守,又听闻隋军攻破彭泽县的消息,遂同意了林士弘的南下之策。

    林士弘在九江大肆搜刮一番之后,带着九千余人一路南下,大军经建昌县转道鄱阳(治今江西省鄱阳县东北古县渡)。

    林士弘本准备前往鄱阳郡,招抚操家,可还没赶到,便遇到惶惶然南逃的操天成,这时他才得到消息,从宣城郡来的隋军突袭鄱阳,操天成不备,将鄱阳郡给丢了。

    林士弘大惊失色。鄱阳可不同其他地方,这里是操师乞和林士弘的老家,整个楚军内部,其高级将领多是鄱阳人。

    而且林士弘准备前往临川,今鄱阳丢失,临川空门大开,亦不可保矣。

    林士弘此时已经不敢再往临川郡了,谁知道半路会不会遇到隋军。

    四面八方,俱是敌人,林士弘感觉天都要塌了一半,有些不知所措。平日里身边还有一个王戎可以咨询,可现在连王戎也没了。

    林士弘一夜没睡,到了第二日天明,他决定召回逃往余干县的林震,立刻攻打豫章城。

    豫章从两汉时期就一直是江州诸郡的首府,其地位就像长沙之于荆南,成都之于巴蜀,山阴之于浙东,番禺之于岭南一般,政治意义重大。

    只有夺回豫章城,他才能重新号令江州诸郡,然后和萧铣谈判,联合萧铣,抵挡大隋。

    很快林震给林士弘带来了一万多的军队,让林士弘的实力大增。

    之前林震兵败豫章,并不是实力不济,而是因为张善安的反水,导致城中混乱。张善安又放火烧城,林震心中惶恐,不清楚梁军实力,这才冒失地作出了放弃豫章的决定。

    林震到达余干县之后,收拢军队,实力并未损失太大。

    林士弘结合唐野、操天成、林震三部,手中兵力约有三万人,眼看犹有一战之力,遂率军向豫章城挺进。

    这个时候,也没人在意林士弘在淮南兵败,孤身南逃的事情了,所有人都很清楚,若是打不下豫章郡,他们将再次成为一群盗匪,彻底丧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淮南的事已经不重要了。

    三军很快进抵豫章城下。

    苏胡儿是个武夫,还是个没多大见识的武夫。他占领豫章城,就跟老鼠调到米缸里一般,立刻就霍霍开了。

    再加上之前张善安火烧豫章城,好好一个大城,被二人弄得乌烟瘴气,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城中百姓被侵扰的不厌其烦,这时候反而尽思念起林士弘来。豫章城毕竟是林士弘经营多时的老巢,他还有些人心的。

    林士弘兵临城下,很快联络城中一些大户,打开了城门,遂杀入城去。

    一心只知道掳掠的苏胡儿是猝不及防,城破之后,只得率兵逃离了豫章城。至此,林士弘的这个老巢又重新被其收复。

    只是不过短短半个多月,豫章城几经战火,再不复之前的繁盛样子。

    林士弘也顾不得像小儿女一般哀哀泣其,他立刻命令手下前往江陵,去见萧铣,请求和谈。

    林士弘清楚,哪怕就是去帝位,称臣,也得招来梁军,否则楚国就要完了。

第三十三章 诈取彭泽

    林士弘重回豫章之际,黄维扬也率领数万江淮军主力和黄维烈会师。这一仗能打得如此顺利,全仗黄维烈和杜伏威坚守怀宁城之功。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莫若是也。

    此战之后,同安郡顺理成章的划入江南行台治下,李遂恩也被任命为行台工曹侍郎, 调离了同安郡。

    这个结果李遂恩倒也接受,他自从向江都求援,便知道不可能再留在同安,在黄维扬身边做一曹侍郎,前途未必不如一郡太守。

    同安一战,全歼林士弘八万主力,战果辉煌。

    此时林士弘元气大伤,黄维扬便决定向南征讨林士弘,不给对方喘息之机,趁势将江州七郡收归治下。

    大军从皖口向南,第一个目标便是彭泽县。

    彭泽县背靠马当山,为江州诸郡东面之屏障,更兼杨叶洲是林士弘北伐的物资中转地,集结了大批的粮食和军资。

    克复此地,才能拥有攻击豫章的桥头堡。

    可没等黄维扬率主力到达彭泽,便传来了彭泽县已被陈克敌克复的消息。

    当日陈克敌遣苏烈、程名振二人分取皖口、望江二县,又从二人军中分别留下了一个营。

    二人走后,陈克敌便建议黄维扬,此时林士弘主力北上,后方空虚。而楚军自以为这数百里长江尽为其所控,沿途多处要地,并不设防,不若趁机顺流而下,直取彭泽,断敌后方钱粮。

    这样即使皖口、望江等地不能得胜,也能趁机和楚军打相持战。

    黄维扬听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攻克皖口, 相当于在林士弘的腰间插入一把尖刀,可是攻克彭泽,就是将这把刀斜着拉到了后背,顶在了林士弘的嵴椎骨上了。

    不愁林士弘不败。

    计是好计,不过黄维扬此时手中兵力不足。两个卫率营已经尽被苏烈、程名振二人带走,就算剩下两营兵力,不过两千五百人。这点兵力,深入敌境,稍有闪失,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黄维扬有些不知道怎么安排,看到陈克敌脸色平静却一副在握的样子,心中一动,笑道:“我说开复怎么留下两营,怕是早就有此计划了。怎么,开复准备亲自出马?”

    陈克敌笑道:“万事瞒不过世子,我确实想亲自前往彭泽。”

    黄维扬摇摇头道:“不行,此去彭泽,极为艰险, 你若是出了什么事,我怎么跟阿姐交代。”

    陈克敌其实早料到黄维扬会这么说,安排他为行台兵曹郎就是不想他亲临战场冒险。

    不过陈克敌也有抱负,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将,而不只是像父亲那样做一个谋士。

    于是陈克敌说道:“世子放心,此去彭泽,我已有妥善计划,诸事必然妥当。况且世子身边,除了我也没其他合适人选。”

    “你先派出苏烈和程名振,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虽然黄维扬这么说,但并没有生气。

    相比较自己的父亲,黄维扬的脾气算是很好的。

    陈克敌也不说话,算是默认了。

    黄维扬看着陈克敌,知道他这次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今日不让他去,以后还不知道会折腾出多少事,于是黄维扬便说道:“开复非得去,我也不拦着,只是我想知道,开复到底有什么稳妥的办法,可以直取彭泽。”

    说着黄维扬拿出两张纸,自顾自地写了几个字,然后折了起来。

    “对于攻打彭泽,我其实并无什么具体办法,只是有个想法,不知道是不是跟开复相同。”

    陈克敌闻之上前,也写了几个字。

    这时黄维扬打开他之前折上的那张纸,纸上赫然写着“白衣渡江”四个字。

    黄维扬乃说道:“既然伪楚军防备松弛,我想着可否如昔日吕蒙白衣渡江一般,伪装成商人,骗过楚军的巡查,趁机偷袭彭泽。”

    陈克敌听后,立刻说道:“世子此计大善。”

    这时黄维扬又掀开陈克敌写的那张纸,纸上只有九个字,“诈为伪楚军,白衣渡江。”

    黄维扬看着这几字,过了几瞬,不由得叹道:“妙啊!同样是白衣渡江,这诈为伪楚军,就远比诈为商人要强的多了。”

    不过黄维扬又想到什么,便说道:“这我军与伪楚军并无多少联系,对其并不熟悉,开复诈为伪楚军,就不怕露馅?”

    陈克敌言道:“世子难道忘了,伪楚投降我军的将领彭贺,我决定带着他去。”

    彭贺是林士弘麾下将领,后来因事与林士弘生了嫌隙,担心对方报复,便带着部下投降了大隋。黄维扬南下,为了更多的了解楚军的情况,便带着他随行。

    这时黄维扬算放了心,笑着说道:“但论兵事,我不如开复多矣。”

    陈克敌乃言道:“世子日理万机,我不过单专一项兵事没得比的。”

    陈克敌和黄维扬商量之后,便率领两营人马,前往彭泽。

    陈克敌寻得五十艘船,将士兵藏于船中,而船队则伪装成运输物资返回的楚军。

    在彭贺的帮助下,众人很容易地伪装成楚军。

    也是楚军太过自信,因此守御松懈,沿途根本没人过问他们,一杆插在船头的“楚”字旗,彷佛就代表了一切。

    一切比陈克敌想象的都顺利。

    众人一路到了杨叶洲。

    陈克敌选的出击时间是夜里二更时分,此时杨叶洲上的楚军多已休息。

    几个人引着他们到了码头,也没人看出他们的身份。这时陈克敌一声令下,众人突然暴起,砍杀码头上的官兵,抢占码头。

    而此时船舱里的千余士兵也突然杀出,直奔码头上的楚军军营。

    杨叶洲上虽然是个大的物资集散地,但楚军却只有千余人。这千余士兵,一多半还是辅兵,能作战的不超过三百人。

    倒不是唐野不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实在是各处军队多被抽调走,唐野又主要防范武昌的周法明部,对于问题较小的彭泽方向,自然顾不上了。

    于是让陈克敌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陈克敌既克杨叶洲,又直趋彭泽县。彭泽县城兵力更少,而陈克敌拥着杨叶洲的官兵至城下,彭泽县兵见状,打开城门,而隋军则一齐散入,很快占领了全城。

第三十四章 兵临豫章

    陈克敌既克彭泽,隋军在江州地区算是有了落脚点。

    黄维扬率主力沿江直下,直奔九江郡而来。

    江南行台的主力到来九江郡,此时整个九江郡的楚军早就已经南下光了,无论是湖口还是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县城,均没有什么楚军主力防守。于是隋军一鼓而下,占据了整个九江郡。

    江州七郡, 北面尽是群山环绕,中间以赣水为核心有着大大小小的平原。九江郡和湖口,相当于整个江州七郡北面的一个锁匙,占据此地,就相当于打开了进入江州地区腹地的大门。

    黄维扬一面率主力从九江郡南下,一面派水师从湖口进入彭蠡泽。整条赣江深入到江州七郡的各个地区,沿着赣江,整个江州七郡江西全境都在大隋水师的攻击范围之中。

    林士弘没料到黄明远来的如此之快, 他刚夺回豫章城,北面的防御几乎没有布置。

    而且林士弘手中兵力不足,他也不敢轻易北上,于是眼睁睁地看着隋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指豫章城。

    黄维扬和黄维烈兄弟二人也跟在军中,很快便到了万家岭。

    万家岭,建昌县北面一道小山岭,岭高不足五十米,三面高丘包围,虽然位置重要,但若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有黄明远此人,或许谁也不会注意到这里。

    可以后的历史上,这里却要大书特书。

    开皇九年二月,原已投降大隋的南陈豫章太守徐璒背反,据城叛乱,黄明远之父黄牵率部断后,掩护行军总管王世积突围,却遭王世积背弃, 所部行至万家岭被叛军包围,力尽殉国。

    之后被徐璒裹挟的江州长史沉法士因为与黄牵关系很好,所以收敛黄牵尸体,礼葬于万家岭上。

    这也是吴兴沉氏在黄明远这里,始终与旁人不一样的重要原因。

    再之后黄明远在杨广身边任职,但一直没有机会到九江郡,直到开皇十五年,才将黄牵的尸骨从万家岭迁回邹山祖坟,但在万家岭处,仍有黄牵的衣冠冢和随黄牵一起战死的亲卫的坟墓。

    这是自己祖父战死的地方,黄维扬兄弟二人至此,自然要拜祭一番的。

    备下三牲,黄维扬兄弟带着陈克敌、苏烈、程名振、刘仁轨、李文相、杜伏威、王雄诞、阚棱几人一同上岭。

    除了黄维扬兄弟,都是黄明远的义子、义孙或者是女婿。

    祭祀之后,黄维扬看着山道说道:“此地险要,当初但凡王世积在此留上百人接应,祖父也不会在此殉国。”

    杜伏威恶狠狠地说道:“这王世积还活着吗,且让我去宰了他。”

    陈克敌低声说道:“王世积图谋造反,早在开皇年间就被文皇帝所杀了。”

    “那便宜这个狗贼了!”

    这时黄维扬轻叹一声, 便言道:“父亲总以为, 若不是当初投降的南陈故臣反水, 江州不会乱,祖父也不会出事。而当初跟着徐璒造反的,多是江州诸郡的士绅,所以父亲素来对江州诸郡之人有恨意,虽过多年亦不能平。”

    刘仁轨听了,连忙劝道:“世子,江州民风剽悍,若下江州诸郡,宜安抚为主,万不可大开杀戒。”

    “正则(刘仁轨字)说哪去了,我父子素来爱民,怎么会做害民之事。冤有头,债有主,这件事跟江州的老百姓又没什么关系,我就是寻仇,也找不着他们啊。”

    既然跟江州的老百姓没关系,那仇人就是江州的世家大族了。

    老黄家人的优点,记仇。

    其实黄维扬本来是个好孩子,他不记仇的。但是他父亲记仇,还让他也记仇,他便学会了。

    黄明远当年势弱的时候,尚苦心经营,弄死了地位极高的王世积、权武、陈叔英等人,现在黄维扬自然要学着父亲的手段对江西的世家大族展开报复了。

    众人祭拜完黄牵之后,黄维扬让人在此修建庙宇,以祭祀其祖父。

    黄牵本来在历史上只能算一个普通人,连入史作传的资格都没有,顶多在别人的传记中被提上一句,但抵不住他有一个好儿子,假以时日,就是成为天上的神仙,也是寻常事了。

    过了建昌县,南面就是豫章城了。

    豫章城东倚彭蠡泽,西依散原山(今江西省西山),乃是一个险要之地。

    整个彭蠡泽平原,就豫章城西北面的散原山异峰突起,张着怀抱,护住半个豫章城,可谓是天选之地。

    黄维扬到了豫章城北面,并没有急着出兵。

    林士弘困守豫章,不足为虑,不过西面有萧梁,南边是张善安,皆是虎视眈眈,黄维扬不得不顾忌。

    黄维扬到了豫章城下没多久,南路的欧彦率领神策卫主力也赶到了豫章,和黄维扬会师。

    欧彦走的是南线,三万大军从丹阳出发。

    此时大江之上,多有楚军的船只。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神策卫主力不好走水路,便选择横穿宣城郡,从陆路出击。不过宣城地区多山,又多土酋势力,不归王化,一路上并不好走。

    神策卫一路艰难前行,又招抚了占据泾县的左匡政以及占据歙县的汪世华二人,才于五月中旬突出宣城,杀入鄱阳郡。

    鄱阳郡面积不小,但地广人稀,又无多少防御,所以神策卫主力大军沿着昌江直接杀到鄱阳城下。

    鄱阳城是林士弘和操师乞的老巢,屯有重兵,轻易不可小。

    于是欧彦便命令左匡政前去

    左匡政到了操天成军中,便诈称为隋军击败,无路可去,前来投奔大楚。

    鄱阳的操天成正想着如何积聚实力,跟林士弘对抗。他也知晓左匡政的名声,啸聚乡里多年,堪称宣城一雄,得这种人物相助,必然实力大增。

    一心拉拢左匡政的操天成便将左匡政所部引入城中,却没料到对方心怀怪胎。

    当夜左匡政就在城中发难,打开了城门,引神策卫的主力进城。

    操天成占据鄱阳,实力不弱,但如何抵得过隋军主力。于是鄱阳城破,而操天成率众西逃。

    六月十日,神策卫军到达豫章城下,黄维扬随即下令对豫章城发起攻击,决定整个江州七郡归属的豫章之战,就此打响。

第三十五章 南天王

    南郡,江陵。

    自李渊兵败关中,李密兵败东都之后,这普天之下,除了黄明远之外,名义上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枭雄势力便是位于荆襄的萧梁了。

    萧梁之主萧铣,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 大隋萧后和萧瑀的族侄。

    按理来说,萧铣也算正儿八经的外戚,本应该受到杨广的重用,尤其是萧铣是萧家人中少有的干才,名声极好。

    不过萧铣虽是外戚,奈何他在萧家这一支不好。他的祖父萧岩是萧后父亲萧岿的堂弟, 在南陈灭亡之后,和萧皇后的二哥萧瓛一起组织复国活动, 兵败被杀。所以萧铣也算是实实在在的叛逆之后。

    要不是杨广看重萧氏, 萧铣早死一百次了。而且杨广还在登基后封萧铣为罗县(治今湖南省汨罗市西北故罗城)县令,也算皇恩浩荡了。

    杨广这辈子负的人很多,但却从没有负过萧氏。但先有萧铣,后有萧瑀,前后皆背叛了杨隋,可谓是忘恩负义之徒。

    大业十一年,杨广南下江都,天下混乱,荆襄也不受朝廷控制。

    这时巴陵郡鹰扬校尉董景珍、雷世勐,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等共谋起兵反隋,但相互之间,为了这个首领的身份争执不休。

    几人都是当地豪强,虽有实力,但却没有名望,所以各不相服。

    这时董景珍便便建议道:“我素来寒微,虽假借名号, 也怕不能服众。罗县令萧铣,乃故梁皇帝之后,宽仁大度,有武帝遗风。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带尽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之征兆。我等不若推他为主,以应天顺人,也可成为开国功臣。”

    其他众人也自知在荆襄没有什么号召力,又担心让旁人得了利,只得同意这个建议。

    众人商议之后,便去信萧铣,请求归附。

    萧铣得信之后,又惊又喜。

    萧铣虽然只是一个县令,但眼看天下大乱,素来野心勃勃的他也有心起于一方,复兴萧梁。

    于是萧铣便回信道:“我先君昔事隋,职贡无废,可杨坚竟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一直期望洗刷这份耻辱。今日诸位投奔于我, 乃是上天降下福佑,佑我等驱逐北虏,复兴大梁,我身为萧氏子孙,怎敢不纠集勉励士众以随公之后呢?”

    于是萧铣立即募兵数千,扬言讨伐贼寇,做足了造反的准备。

    正巧这个时候颍川人沉柳生进犯罗县。

    隋末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在北方混不下去的盗匪,都喜欢向南转进。譬如杜伏威、李子通、张善安等人。主要是这个时候南方真的是武备松弛,而且相对富庶,北方盗匪来到这里,几乎不费多大力气,便能抢得盆满钵满。

    历史上占据江南的沉法兴,也算江东大族,几乎全取江东,可在已经兵败于杜伏威的李子通面前,几个来回都走不了。南方军队的战力,可想而知。

    这也是为什么隋唐时期,天下的争夺几乎和南方无关。

    萧铣想造反,但面对沉柳生这种不知名的盗匪都不是个,于是双方连战数场,皆是兵败。

    这时萧铣坐不住了,再败两场,就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了。

    这时萧铣的谋士王渝建议他,荆襄子弟不愿为隋军而战,故皆不尽力。不若聚起反旗,到时整个荆襄必然群起响应了。

    萧铣大喜。

    王渝者,若是江南一些人在此或许认识他,他就是万安堂陈胤的谋士王毅。当年杀陈胤而逃,后投奔萧铣。

    萧铣觉得很对,挂暴隋的名号,哪有挂自己祖宗名号香啊。

    于是萧铣召集部下,大声言道:“岳阳豪杰打算推我为主,如今天下全都叛隋,我等能独自守节以保全吗?况且我祖先建国于此,如从其请恢复大梁,再以半纸檄文招降群盗,谁人敢不服从?”

    众人听了,全都附从。

    于是萧铣自称梁公,旗帜服色全遵梁朝旧例。

    果如王毅如预计的那般,萧铣聚起反旗之后,不到五天,远近人士争相归附,众达数万,皆率众前往巴陵郡。

    而对面的沉柳生,似乎也为局势所惊到,眼看萧铣实力大增,他竟然直接选择投降了萧铣。

    这萧铣倒是成了人心所向了。

    之后萧铣在罗县城南筑坛,燔柴告祭上天,自称梁王。因有异鸟到来,于是建年号为凤鸣。

    不得不说,隋末的鸟真多。向海明造反,年号白鸟;高德儒见到凤凰,封任西河;窦建德见了凤凰,定年号为五凤;再加上这凤鸣,感情大家见到的可能是一家子的凤凰了。

    可惜没有智能手机,拍下来做个证明。

    次年杨广身死的消息传到罗县之后,萧铣便在众人的拥立下称帝,建国号为梁,设置百官,修建宫室,全都依照梁朝旧例。又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

    反正把南梁、西梁的遗产收拾地一干二净。

    萧铣能当上这个皇帝不是靠得文治武功,也不是祖宗庇佑,主要是巴陵豪强的支持,所以他登基之后,不得不继续倚重这批人。

    于是萧铣在称帝之后,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勐为秦王,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瓒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萧阇提为东平王。

    巴掌大的地盘,十多个异姓王,也真的够奇葩的。

    不过萧家人在荆襄的威望的确是大,萧铣称帝之后,负责围剿萧铣的将领王仁寿等人先后投降,接着岭南的宁长真等人也先后以岭南州县归降萧铣。

    这时候萧铣又四面出击,派苏胡儿攻拔豫章郡,杨道生夺取南郡,张绣略定岭表,阇提击破唐军,一路西进到开州、通州等地,威胁到巴蜀腹地。

    到了今年,萧铣已经是西从三峡,南至交趾,北距汉水,东达豫章,相继依附,兵力达到四十万,堪称南天王。

    在这种情况下,也怨不得林士弘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萧铣的身上。毕竟普天之后,单论实力,除了萧铣,还真没有可能击败黄明远的。

第三十六章 出使萧梁(上)

    听闻林士弘的使者求见,萧铣并不想见。

    萧铣不喜欢林士弘,从来都不喜欢。在萧铣看来,一个生于微末的泥腿子,怕是连王气都没有见过,还敢称孤道寡,真是可笑至极。

    作为兰陵萧氏, 南梁皇族,萧铣从骨子里蔑视出身一般的林士弘。

    所以面对求见,萧铣直截了当的拒绝了,还让对方离开。在萧铣看来,他没有将林士弘的使者直接砍了,已经算是脾气好。

    萧铣可以耍性子, 但楚国的使者不行。

    楚国这次前来结盟的使者是林士弘的妹妹林芝, 被林士弘封为安成公主。

    林士弘也知道要取信萧铣很难, 非得有质不可。但他只有一个儿子,还已经死了,而亲弟弟林药师南下岭南,身边再无可为质之人,所以这才派了妹妹林芝前来。

    林芝是楚国的使者,也是楚国派到萧梁的人质。

    听闻萧铣不见,林芝有些慌神,她本就年幼,并无多少资历和权谋之才,虽然挂着主使的名,虽然是公主,但作为一个女人的他,其实并没有人把她当回事,使团的权利全都集中在副使南陈名将章昭达的曾孙章燧的身上。

    林楚作为泥腿子政权,很少有高门大户投奔,章燧算是林士弘身边少有的文官。

    章燧本来想了无数劝说的说辞,以求打动萧铣。可万万没想到,萧铣竟然不见他们。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见不到萧铣, 任凭他舌灿莲花,也无济于事。

    正当众人无计可施之时,一直为人忽略的林芝却是建议章燧走楚国吏部侍郎蔡德让门路。

    章燧有些不解,他已经求了萧梁一些异姓王和几个宰辅,皆没能成功,区区一个吏部侍郎就行了。

    章燧并不是很相信林芝的话,不过他不知道的是萧梁的异姓王本就是萧铣无可奈何下的产物,萧铣本就不信任他们。让这些人为林楚说好话,只能增加萧铣的怀疑,南辕北辙了。

    不过死马当活马医,章燧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带着厚礼拜访了蔡德让。没想到这蔡德让收下礼物之后,便拍着胸脯告诉章燧,这事绝对给他办成了,当然蔡德让要的也更多。

    章燧还是第一次得到一个准确的回应。

    返回驿站,章燧就去见林芝,询问林芝为什么觉得这个蔡德让合适。

    其实这本该之前就问,但章燧之前偏偏就不做功课。

    林芝乃言道:“这蔡德让乃是昔日西梁司徒蔡大宝的曾孙,蔡延寿和西梁宣帝萧詧之女宣成公主的孙子。这蔡家在梁国内部地位极其特殊,而且这蔡德让不过二十余岁, 就被萧铣委任为吏部侍郎,必然是因为萧铣对其极为看重。

    而且我听说这蔡德让这个人贪婪好色,在江陵城的名声并不好,这种人胆子大,只要有充足的利益,必然能打动对方。”

    章燧听了,满是信服,对于年轻轻轻的林芝,他再也不敢小觑了

    其实章燧能力也一般,有能力的祖宗早死了不知多久了,他在林楚是矮子里面拔将军,靠着出身和没什么竞争对手,才被林士弘任命为礼部尚书,而他已尽算是个人物了。

    这蔡德让倒也算是个讲信用的人,拿了林楚的钱,很快就找到了萧铣,劝萧铣接见一下林楚的使者。

    蔡德让的理由也很充分,见一见又不会出事,万一能从林楚那里得一些好处呢。

    而且林楚的使者在江陵城内四处钻营,弄得影响很不好。知道的清楚大梁看不上这林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梁怕了他们呢。

    不得不说,蔡德让立刻便说到了萧铣的心上。

    平日里萧铣最重视自己的威望,最讲究个规矩。盖因现在的梁国内部诸侯林立,萧铣各项实力均不占优,只有抱着个名望不放,才能威慑底下的臣子。

    当然萧铣也就只剩下名望了。

    萧铣想想,也觉得有道理。

    萧铣最重礼法,这对于使者避而不见,却是不是一个守礼的表现。

    于是萧铣决定接见林楚的使者。

    章燧这边得到消息,大喜过望,对于林芝这个小姑娘是更加佩服了。

    次日一早,萧铣在龙光殿接见了林芝和章燧二人。

    萧铣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身份,疯狂追寻南梁、西梁的痕迹,不光是各种官职、制度依旧,就连这宫殿名字也用得是前名。

    然而萧铣见到林芝,看其对方是个女子,有些不喜。

    难道林士弘穷途末路,身边能用的只剩下女人了。

    萧铣耐着性子,问询章燧此来的缘由,他根本不想跟林芝说话。

    这时章燧不待萧铣话说完,便言道:“今隋军百万,陈兵长江,欲再次横扫江南。大楚不敌,只得守于豫章城。还请大梁天子看在唇亡齿寒的份上,遣人救援大楚,共抗逆隋。”

    萧铣听了,并不以为意。

    隋军百万肯定是没有的,再者隋军攻楚,也是因为林士弘北上淮南,先动的手。今日就是南下,亦不过是报复行为,谈不上什么唇亡齿寒。

    于是萧铣言道:“章尚书怕是言过其实了吧。林士弘不修德政,不知天时,一味抢占土地,冒然攻取淮南,至有此祸,乃是咎由自取。朕若是去救楚国,怕是国人不会答应吧。”

    章燧一顿,连忙又说道:“大梁天子,楚国与逆隋的争端,是是非非,都是过去之事。但今逆隋来袭,兵马众多,大楚若亡,江南就只有大梁一家。天子以为,大梁可以凭荆襄三十郡抵挡拥有一百多个郡的逆隋?唇揭齿寒,巢倾卵破,今大楚若亡,到时候殃及池鱼,大梁孤军奋战,又当如何退敌。”

    章燧说的话已经很过分了,明摆着看不起梁国。

    但萧铣听了却是不怒反笑。

    “尔等着实无知啊。”

    萧铣从桌桉前拿起一封信说道:“你还不知道吧,这是最近北隋卫公黄明远给我写的信,言杨萧本为一家,双方休戚与共,双方愿世代交好,互不侵犯。你们不修德政,不讲道义,引来祸端,却妄想祸水东引,引大梁陷入泥淖,为你们火中取栗,着实可恨矣。”

第三十七章 出使萧梁(下)

    萧铣的话字字如刀,章燧听了大为吃惊,一时之间连话都说不出了。

    林芝一看,心知不能再继续如此。他们这位章尚书可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如再这么下去,恐怕就要谈崩了。

    果然,萧铣不待他们说话, 便又言道:“尔等居心叵测,朕就是将尔等尽诛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过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朕也不想让人笑话了。尔等快快离开大梁,从哪来回哪去吧!”

    萧铣这是要将他们礼送出境了。

    林芝不敢再指望章燧, 离开站出来说道:“大梁天子且慢,请听小女子一言。”

    萧铣看了林芝一眼,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不悦地说道:“怎么楚国无人矣,只能让一女子充当世界了?”

    林芝知道再卑躬屈膝也无用,便言道:“怎么,堂堂大梁天子,竟然连一小女子之言亦不敢听?”

    “放肆!”

    众人立刻呵斥林芝,但林芝昂首而立,看向萧铣,毫无惧色。

    萧铣知道得听对方说话了,否则便真坐实了他畏惧对方之言,于是说道:“那我就看看,你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言论。”

    林芝行了一礼,高声言道:“小女子敢问大梁天子,黄明远的话,大梁天子信否?”

    萧铣一愣,忙问道:“什么意思?”

    林芝接着说道:“杨萧一家, 未必如此吧。若杨萧真为一家, 当初杨坚为什么背信弃义,覆灭西梁,杨广又为什么不讲亲情,害死先孝靖皇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大隋再谈杨萧一家,有先事在,岂不是个笑话。”

    杨坚覆灭西梁之事是萧家人的痛,当初西梁事北周、大隋不可谓不恭顺,不过占据尺寸之地,只求供奉社稷却没想到最终仍为大隋所灭,而萧铣的祖父萧岩就是因此事才在江南造反,最终身死的。

    于是萧铣不悦地说道:“你是在嘲讽朕吗?”

    “小女子不敢。”

    林芝虽然这么说,但却是一副**裸的嘲讽模样。

    “大隋素来不讲信义,大梁已经在隋军这里吃过不止一次亏了。今隋军南下,明显是要尽取江南之地,若大梁天子真以为大隋不会对大梁动手,那小女子也无话可说。今日之大楚,便是明日之大梁。”

    萧铣听了,默不作声。

    其实萧铣如何能不知道大隋不可信,就是一个傻子也明白, 统一天下,没有讲情面的道理,隋强则灭梁,梁强则灭隋,此为必然道理。

    萧铣也从来没有对大隋抱有幻想过,即使黄明远一再给他来信讲和。

    而他之所以不愿意和楚国结盟,是他很清楚,光凭梁国和一个残阵的楚国,未必能敌得过对方。

    而在没有实力对抗隋军的面前对上大隋,无异于提前招惹一个强大的对手。

    不过今日林芝的态度让他明白,林楚未必是一无是处,虽然残阵,但至少也是斗志昂扬,借助林楚,他很有可能击败江南这支隋军。

    而且萧梁重臣内史侍郎岑文本也建议,现在江南之地,隋、梁、楚三家鼎立,隋强而梁、楚弱,若楚亡,梁亦不能独存。不若营救楚国,大梁从外面攻,楚国从里面打,并观察时机,等隋兵败后,趁机兼并林楚,合两**队,趁着隋军疲弊之机,发兵东进,顺江而下,直取江南,再联合西蜀的李氏就能和隋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了。

    那局面也将完全改观。

    对此,萧铣也这么认为,所以萧铣不想打,却也不敢等。

    想到这,萧铣便故意说道:“即便真如你所言,可隋军强大,大梁国人未必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抵抗隋军。而且即使真的打退隋军,不过是林楚得了巨大便宜,改变了灭亡的命运,对大梁又有什么好处?”

    萧铣既然决定参战,自然不会冒着风险做赔本的买卖,那对他不利。

    林芝也听出来了萧铣的意图,什么“国人不愿”,什么“冒着风险”,不过是萧铣的虚话而已,萧铣要的是利益。

    想明白这一点,林芝也不再保留,直接说道:“若大梁天子愿意出兵救援豫章,我家兄长有言,‘愿去除帝号,向大梁天子称臣纳贡’,而今日小女子更是向大梁天子保证,隋军退后,我家兄长,只愿为大梁一洪州总管,侍奉大梁天子。”

    林芝想的很明白,要想让萧铣能下死力,非得有大筹码不可。

    而此时的林楚,除了一个豫章,也没有什么筹码了。

    这个时候,称不称天子,都不重要,天下岂有只据一郡之天子。还不如把名头让出去,得了实惠。

    至于战后萧梁会不会吞并林楚,这不是林芝现在考虑的,毕竟若豫章不存,则万事皆休。

    而萧梁内部混乱,诸侯林立,即使兄长真成了萧梁下边一个总管,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林芝的筹码,立刻便打动了萧铣。

    萧铣听了豫章愿降,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东进江淮,隔淮而治是每一个江南格局势力的梦想,萧铣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他几次试图东进,都为林士弘所阻,今林士弘若降,江州诸郡落入他的夹带,江南、淮南还远吗?

    萧铣接受了林芝的诚意,并表示立刻派军队东进支援。

    而且萧铣还对林芝的有胆有识表示赞赏,因此希望林芝留在江陵,等将来豫章解围之后,两家结成秦晋之好。

    林芝也知道自己前来的使命,于是欣然同意。

    送走林楚使者之后,萧铣马上召集诸将,商议救援豫章之事。

    此时萧梁的经略重心在西面,萧铣一直试图占领巴蜀,合荆、益之力,进取天下。而西面战场也挺顺利,东平王萧阇提一路西进,联络当地蛮人首领冉肇则,占据开州、夔州、通州,直逼渝州。

    不少人都认为此时西线进展顺利,没必要再贸然开辟东线战场。

    最后还是萧铣力排众议,任命大将张绣、董景珍为统帅,出兵十万,分南北两路,救援豫章,大战一触即发。

    注:关于萧铣和李唐的战争,唐朝肯定篡改历史了。史书很明确,李渊的同学夷陵郡通守许绍以夷陵(宜昌)降,并招安了黔安、武陵、澧阳等地,所以整个三峡、湘西应该都已经降唐了。但之后的记载虽然都是李唐打败了萧铣,但战场却挪到了四川的开州(今开州)、通州(今达州)、夔州(今奉节)一带,战线西移数百里,都快到嘉陵江了,肯定是萧铣胜了,才会出现这种结果。之后李孝恭收复开州、通州,斩其东平王阇提,东进也是从夔州出发,侧面也左证了这一点。萧铣败的这么快,主要是大司马董景珍在长沙叛乱降唐,萧梁内部大乱,这才速败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