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一十八章 恩威并济

    次日一早,大军在西校场点兵出发。

    此时夏雨连绵,天气燥热。早上天不亮,奏报已经送入杨坚的御前,言数万兵卒已经征集完毕,即可开赴前线。

    本来众人都劝杨坚将这支队伍留在长安驻防,也更稳妥些。毕竟没人认为这支临时征集的部队会是突厥人的对手。在长安有城墙的依靠,还能撑得久一些。

    但一旦突厥人兵临城下,无论战事结果如何,对杨坚的威望伤害都太大。因此无论如何杨坚也不同意众人的意见,而众人也只得眼看着这支部队去送死。

    杨坚看了杨昭送来的奏报,十分高兴。今个一大早便起身梳洗,别了独孤皇后,便穿上甲胄,冒着大雨,带着侍卫骑马直奔西校场。

    时杨达虽为主帅,但军中诸事皆为杨昭做主。

    杨坚带着亲卫来到校场。抬眼望去,只见流台上,树起了木寨,而校场内已经人头攒动。场中,一面被雨水淋湿的大旗在风中抖动。将台下是一队队整齐排列的军士,穿着刚从府库中领来的衣甲,一色全新鲜亮整齐。

    将台上,杨达和杨昭等众将不避风雨,高坐中军。左右是几十个亲兵持刀而立,一个个手按腰刀,目不邪视,精神抖擞地站立着。

    杨坚见军容如此整肃,不由得点头称赞道:“好,昭儿真是有大将之才啊。”

    这时杨坚还在张望,忽然听到前边传来一声断喝:“什么人在此骑马?下来!”

    几个人都吓了一跳,抬头看时,原来是一个小将捧着令旗当门战着。杨坚身边亲卫一见到这阵势,将马一拍就要上前答话。侍卫头子杨携伸手一拦,亲自下马,款步上前,说明身份。

    这员小将板着脸点点头,上前单膝跪地,横手平胸向杨坚行了一个军礼,答道:“禀圣人,大将军和岐王有令,若圣人亲临请在辕门暂候,这会儿军中正行军法杀人。”

    众人一愣。

    这时有个亲卫年轻气盛得很,打马上前大喝道:“你瞎了眼吗,没看到这是圣人。”

    那小将毫不畏惧,冷冷地说道:“末将知道是圣人。若非圣人,营前纵马就是死罪。”

    那亲卫一听,不绝怒气填胸,自当他当了杨坚的亲卫,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折辱。此人扬起手中的鞭子就要向对方抽去。

    小将冷冷说道:“军前行凶,立斩无赦。”

    眼看双方要起冲突,杨坚呵斥了那名亲卫,让其回去自领责罚,又翻身下马。

    众人见此情景,谁还敢说话。

    杨坚不再管其他人,放眼向高台上望去,那小将说得一点不错,军营之中确实是在执行军法杀人。

    此次召集来的兵,三教九流,各种身份的都有。那些皇庄的农民还好,知道收敛,也不闹腾。这些各府的私兵、奴仆却是桀骜的很。

    每家都或多或少有些浪荡子弟,这些人平日里跟着家里的郎君,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事,往日里可没少干。平日里大阵仗见得多了,自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便也跟着长了身价,长了威风。这时候一个个都跟大爷一样,在大兴城里成家立业,安享富贵,谁还愿意去卖命打仗,而且对方还是凶名赫赫的突厥人。

    今日杨昭擂了三通鼓,昨日召集起来的这群人时一个个恨天骂地,无精打采,还有人偷偷回到家中,呼朋唤友的践行。杨昭一大早等了半个多时辰,三通鼓早就完毕了,此时还有三四十人姗姗来迟。

    杨昭没有时间再整顿这些人,只能拿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法子去立威。于是杨昭便传令各营,将迟到者一律押送中军,听候处置。

    中军前,十余人被压在地上,有几人不服气,挣扎着就要起身。

    杨昭怒不可遏,昂然走到将台中。

    这时候大雨早就打湿了杨昭的甲胄,杨昭的脸上不住地往下滴水。杨昭两眼冷冷向下一扫,偌大校场立时肃静下来,三万军士若铁铸似的一动不动。

    杨昭高声宣布了一遍军法,又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斩首示众。

    众人吓得魂不附体,撕挣着、号叫着不肯就范。

    “岐王开恩啊,我求求你,我上有老,下有小,你不能啊,岐王……你不能啊!”

    还有一人高呼自己是太子府上的家奴,杨昭胆敢杀了他就是和太子作对。

    杨昭双目含电,根本不在乎他是谁,大呼一声:“拖出去——斩!”

    白刃飞过,行刑刽子手砍下了违纪兵士的脑袋,提起来回到中军交令。又按杨昭的吩咐,将三颗首级悬在辕门的高竿之上。

    军营里,死一般地沉寂。

    杨昭高呼:“此一战,敌方乃是跳梁小丑,本不足天兵一讨。今日圣人怜惜你们受苦,要保你们一个前程富贵。听说突厥大军此次劫掠无数,光钱财就不下数十万万,破敌之后,全部拿出去你们均分。我和大将军分文不取!”

    听到杨昭用这样的办法来激励将士,杨坚不禁“噗哧”一下笑出了声来。

    此时军营内到处是兴奋的鼓噪之声。有的惊叹不已,有的喷喷称赞,有的高声欢呼,有的拍手叫好,刚才杀人时的紧张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

    而众人齐声高呼,各自领命,总算让这场点兵进行了下去。

    在辕门外的杨坚看着孙子的举动,不住地点头。昭儿今日,懂得恩威并济,有明君之相啊,来日,大隋三代无忧矣。

    “胡人从哪来十万万钱啊?”杨携有些惊讶的说道。

    杨坚笑着说道:“胡人是没有,但将士们会认为他们有啊。昭儿用的是当年曹操征乌桓时候望梅止渴的故伎。眼下,北方战局还紧,国库空虚,也只能这样办,倒亏他们想得出来!”

    眼看大军点兵完成,各自分部按顺序出征。杨坚也不再进校场了,今日这是属于杨昭的舞台。

    带着亲卫,杨坚翻身上马,就要离去。临走时他忽然转头向辕门外的那个小将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官居何职?”

    那人立刻抱拳道:“禀圣人,末将黄明聪,大将军帐前都督。”

第一百一十九章 胸有韬略

    士气高昂的骁果军在大雨中出了长安城,向西而去,仿佛就像平日里郊游一般平常。但杨昭很清楚,高昂的士气只是暂时的,一旦战斗不利,大军士气立刻就会跌入谷底。

    事实上,杨昭并不太指望这支骁果军能建多大的功。没有经过成编制的训练,这些士兵的个人勇力再是强悍,其战斗力也不如一支真正的军队。

    所以现在大军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就是防御。隋军选择一处有利的地势,牢牢地挡住对面突厥人的脚步。

    因此杨昭将最精锐的几部私兵交给段达,令其向北渡过渭水,与大军一同沿渭水向西并行。防止突厥人一旦强攻不利,分兵渡河从侧翼包抄。

    而大军的前军则是黄玠所部,主要由在京诸王的侍卫组成。这一部多为训练有素的府兵出身,其战斗力较强,忠诚度也比较高,是杨昭此时能拿得出来的最重要的力量。

    杨昭有感于黄明襄的足智多谋,便让其作为自己的谋士,随他一同出征。

    相较于杨昭的担忧,为其参谋军事的黄明襄则比较轻松。因此此次虽然是黄明襄的第一次行军打仗,且对方是精悍剽勇的突厥铁骑,但隋军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

    若突厥人选择东进长安,只能提前选择合适的地方渡河,然后沿着渭水南岸一路向东。这一段路直到涝水(今涝峪河),南有秦岭所挡,北面是滚滚的渭水,道路狭窄,且多为山地,并不利于骑兵的纵横。而且隋军在涝水以东沿着涝水布防,可以有效地借助关中密布的水网和此地的崇山峻岭,防止突厥骑兵的迂回和穿插。

    隋军前锋的斥候早就提前派出,杨昭刚过了始平,斥候便回报突厥人的大队骑兵已经从郿县渡河了。

    杨昭赶紧命令各军停止前进,准备就地布防,借助涝水的地形,将突厥骑兵挡在西面。众人也都认为这个做法最是稳妥,毕竟涝水甚宽,突厥骑兵想过河也不容易。

    黄明襄一边研究地图,一边默默地思索。其实他已经思索突厥骑兵的来意好几日了。

    这支三四万的突厥骑兵说少不少,但说多也并不多。他们突然来到关中,的确让关中鸡飞狗跳,让大隋手忙脚乱,但其实所能造成的威胁实在有限。

    到现在为止,他并没有从兄长那里收到任何有关前线战事不利的消息,这说明救援计划还在按照兄长的设计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突厥人这个时候还在关中,这就很耐人琢磨了。

    自己长兄为人的精细自不必多说,就是晋王败了,甚至死了,他也会考虑好下一步的部署,降低损失到最小。兄长并没有被包围,最后传来的消息还是兄长已经成功击破阴山处的突厥人,进入草原。

    黄明襄因此认为,这场战事恐怕跟之前众人所以为的突厥人大举入侵有些不同,这个时候,恐怕晋王并没有落败。

    若是突厥主力真的渡过黄河大举南下,突厥人这个时候应该选择攻击陈仓,帮助大军打开西线进军的道路,等待和主力部队汇合才对。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支突厥人怎么到关中的,黄明襄认为,只要解释得通这一点,那么他的猜测或许就能理顺。

    “王爷,大将军,我认为我们还得再往前一点,至少要前出到盩厔县城布防才行。”

    众人听到黄明襄的建议一愣。

    要不是黄明襄是杨昭的亲信,跟杨昭日夜不离,众人早就呵斥他了。一个未成年的小毛孩子,才不过十三四岁,毛还没有长齐呢,能懂什么,还敢在这个场合置喙。

    杨昭却很是看重黄明襄的建议,不管众人议论纷纷,反而问道:“六郎为什么这么说?”

    黄明远指着地图跟杨昭说道:“王爷请看,现在前线最新的消息是萧关和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都还在我军手里,说明这支突厥人其实是关中仅有的一支突厥部队,不管他之前是怎么进入关中的,现在他其实是被我大隋包围的。除非步迦可汗的大军可以快速攻入关中。现在清漳王的大军还有四日便可到达长安,王爷认为突厥人的的主力四日之内可以进入关中吗?”

    杨昭摇摇头,虽然不知道这支突厥人怎么进入关中的,但步迦可汗几十万大军从灵州到关中也能如此神速,是绝不可能的。

    黄明襄转向众人接着说道:“所以这支进入关中的突厥部队,其实是随时将会被我军消灭的。那王爷和诸位觉得他们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攻击长安?虽然长安兵力很空虚,几乎是不设防,但王爷知道,我知道,可是突厥人未必知道啊。”

    此时杨昭好像已经明白黄明襄的意思了,但还是有些关键抓不住。

    “六郎的意思是?”

    “王爷,若我是突厥人的统帅,我肯定会选择一条妥善的攻击路线,就是在我军援军到来之前其军能够按原路返回,要知道留给突厥人的时间最多有五天。在五天之内,突厥人要交战,得手后还得撤出关中。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敢向东来,那他的攻击目标绝不可能是长安。突厥人要想计划内返回,所以他的攻击范围,只能是这里。”

    说着黄明襄在盩厔重重画了一个圈。

    “盩厔?”杨昭有些生疑。“他们来盩厔干什么?这里可没有什么合适的目标。”

    黄明襄摇摇头说道:“不,王爷,这里有,还很多。”

    这时候杨昭仿佛明白了过来,他急忙来到地图前,大声说道:“突厥人是要攻击宜寿三宫,他们企图掠夺这里的物资。”

    黄明襄点点头。

    杨昭这时候如醍醐灌顶一般,同时心里顿时有了底气。只要突厥人的目标不是长安,那么大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至于宜寿三宫,大隋还损失的起。

    既然对方要攻击宜寿三宫,隋军便不可能再紧守盩厔县城。因为宜寿三宫在盩厔东南秦岭脚下,是个避暑胜地。

    杨昭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对着众人说道:“既然突厥人想趁着我军实力虚弱狠咬我军一口,那我们就让突厥人狠狠地崩掉几颗牙。”

第一百二十章 水淹胡虏 上

    众将听到杨昭下定决心,各抱拳道:“谨准命。”

    杨昭又转向黄明襄说道:“六郎,既然你认为要在盩厔打,那你认为该如何打这一仗。”

    黄明襄没有急着说话,而是拿起一支笔,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地图上从东起耿峪口,中经黑峪口、西骆峪口,西至泥峪口的地方划了一条线。在后世的地理图册上,这条平行于海拔550米、600米、700米的等高线走向的坡角线,将周至县分为南部地台、北部地堑两部分。

    然后黄明襄指着黑峪口说道:“突厥人东来,若是想进击宜寿宫,必走黑峪口。我之前去秦岭到过这里,黑峪口这里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上南高北低。你们看这,黑峪口前边是个低地,峪口就在高冈上。突厥人想过了这个高冈,得先经过这片低地。突厥人东来,我们在这里设伏,到时可以将突厥骑兵压制在这片低地处。而黑峪口两翼起伏的地貌,则可以有效地阻挡突厥骑兵的包抄,防护我们的侧翼。”

    “好!”

    这时候连一直不怎么说话的杨达也叫好起来。这个娃娃虽然年纪小的可怕,但胸中却是自有韬略。

    “若是在黑峪口伏击突厥人,一定可以挡住突厥骑兵的。”

    这个时候众人听着黄明襄的谋划,心里也激动起来。虽然他们本不对这次出击报什么希望,但若是最后能得胜,他们作为拯救了长安的功臣,立刻便能出人头地。

    杨昭命令黄玠极速向黑峪口挺进,其率领隋军主力埋伏在正面的高冈之上,应付突厥骑兵的冲击。又命令薛世雄率其余能战之兵埋伏在南侧的山上,等到战斗打响后,直袭突厥人的腰部,截断突厥骑兵的前后呼应。而杨达和杨昭则率领一万多临时装备起来的农夫,等着痛打落水狗。

    ······

    隋军这边士气高昂,君心可用,而突厥人的进展却不顺利。

    突厥军很快到达盩厔县境内。盩厔县城内没有张方翼这样的得力之人,闻突厥人袭来,官吏早就一哄而散,只留下一座人都散尽的空城。

    但不知都六是对大隋的城池有些怕了,还是不想在盩厔这种小地方消耗时间,所以他理都没理空门大开的盩厔县城,直接从盩厔县城西面南下,向东南而去。

    弧突射那个蠢货在郿县浪费的时间够多了,他可不想被隋人堵在关中。

    都六一行大队人马一路往南,看着沿途的景象,都六是不断地皱眉。他真的不太喜欢关中,因为这里的人造河网太密布了,遍布各处的水渠不断地阻碍他的行军脚步。而且大军越往南,秦岭山脉的余脉就越起伏。各种丘陵地带,简直就是骑兵的噩梦。

    此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战马也前进不了多远。之前连日的暴雨,导致渭水暴涨,都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渡过河去。

    眼看到了盩厔境内,天色已晚。这时候被夏日的暴雨一浇,再被下了凉的山风一吹,都六的身体真心不好受。

    原本不过一天的路程走了两天,就这样大军还没有到达目的地,都六有些坐不住了。要是再这样下去,突厥人即使了攻破宜寿三宫,他也没有时间撤退了。

    都六咬咬牙,还是不愿意放弃这到手的好处。他打定主意,无论明日战况如何,到了后天一早他都得立刻返回。

    突厥人越往东,山路越泥泞,天色昏暗,也看不清道路。本来都六还想趁夜再向前走一段,但手下众人抱怨不堪,死活不愿再向前。都六没有办法,也怕惊动宜寿三宫的隋军,只能下令原地扎营休息。

    因为这场雨之大,超过了众人想象,都六根本就没有达到黑峪口就扎营了,所以原定的黑峪口伏击计划只能便作废了。

    探马回报,突厥人停在了马召乡东,靠近芒水(今陕西黑河)的地方。

    黄明襄皱着眉头,有些为难。马召乡这里地势较为开阔,处在山脉与平原交界处,缺乏对骑兵的地形限制,可不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芒水河道峪口以上流经秦岭山区,为上游河段,比降大,水流急,河源至峪口高差数百丈(今为米),是渭水一条重要支流。

    这时黄明襄突然向探马问道:“你说他们驻营在马召乡东,那离着芒水也不远了?”

    得到探马的准确回答,计上心头的黄明襄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突厥人这是昏了头了,不知道山区泥石流的厉害。这几日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从秦岭下来的芒水更是水势巨大。突厥人在峪口以下处扎营,真是找死。

    黄明襄马上对着杨昭说道:“王爷,大将军,今突厥人不识天时,不懂地利,妄动干戈,上天亦要使其灭亡了。只要我军掘开峪口的黑河河堤,使其向南侧决口,必可水淹胡骑。”

    说着,黄明襄在黑河上划了一条线。

    杨昭和杨达二人大惊,马上上前来看地图。看着黄明襄在图上预设的一条水路线,直奔突厥大营而去,二人也不得不叹为观止。

    这真是奇兵啊。

    杨昭马上召集众将,商议进军之事。

    若是平日里,突厥人扎营后,也会有值夜的士卒。而且其驻营地靠近水边,隋军很难悄无声息地去掘开堤坝。但现在天降大雨,暴雨如幕,能见度不足几十米,更兼雨声如鼓,所以隋军也便悄悄地向黑河上游而去。

    到了河北岸,西方一片朦胧,隋军也看不到突厥人的大营位置。

    黄玠所部遂堵塞河口,又在河两岸筑起土堤。

    杨昭命众军移营入山上,眼看着河道被堵塞后河内的水位极速暴涨,不多时已经涨过了土堤,有决口之嫌。

    黄明襄又命令薛世雄在峪口上处再次修筑一道堤坝,继续蓄水,好减轻第一道堤坝的压力。

    然后等第二道堤坝内的水快要蓄满时,隋军再次修筑第三道堤坝。而这道堤坝已经在山上了。此处河谷狭窄,两岸陡峭,深切曲流最为明显,眼看着第三道堤坝里的水也快要满过去了,黄明远盯着远处看不到的突厥大营,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时候隋军已经折腾了大半夜。

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淹胡虏 下

    此时五更已过,眼看离天亮就不远了。

    杨昭等人看着东方天际渐渐有些昏暗,知道天快要亮了,却只得在山上焦急地等待,心急如焚。

    黄明襄在上游,看着第三道堤坝眼看就要撑不住水流的冲击,要被冲垮了,知道时机已到,便下令隋军迅速扒开第一道堤坝的南岸。

    河水激荡,被束缚住的水流有了缺口,顿时一泄如注,向着南岸的突厥大营滚滚而去。

    这时候,黄明襄眼看水势惊人,局面大利隋军,又命隋军将第三道堤坝掘开。山谷内早就蓄势待发的河水咆哮着向下而去,而同时第二道堤坝也被这股水流冲垮。

    此处峪口沟谷深壑,地形险峻。大量的泥沙以及石块夹杂在水流之中,形成了泥石流。

    突然一声爆响,一处被河水冲刷的土块突破承受不住水流的压力,“轰”的一声崩裂下来,混着泥水,如天崩地裂之势,向下而去。

    所有滚滚地河水沿着隋军最先挖掘的水道向西而去,其所蕴含的能量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杨昭等人站在山口,望着远处的洪流,也不禁胆寒。自然的破坏力远超他们想象。众人又惊又喜,料定对面的突厥人不能阻挡。

    这时候天色见亮,虽然暴雨未歇,但能见度略微高了一些。

    眼看对面的突厥人没有什么反应,杨昭也不禁欣喜地说道:“此次突厥人尽为鱼鳖之食矣。”

    这时候都六还在帐内无法安然入睡。他看着如席的暴雨,心里暗自担忧。雨下得这么大,看样子非短时间内可以停歇的。若是突厥大军再这样耽搁下去,自己恐怕很难攻破宜寿三宫了。

    难道要铩羽而返?

    这时,坐在案前的都六,忽然听到外面有万马争奔,征鼙震地的声音。都六大惊,难道是隋军突袭了吗?他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跑出帐外。

    都六冒雨冲出大帐,望向东方,这时东面的情形让都六都惊呆了。只见远处是滔天的洪水直冲天际,向西而来,浪潮涌动,惊涛拍岸,四面八方,大水骤至。

    “洪水来了,快跑啊!”

    凌晨的寅时、卯时正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帐内突厥大军大多都早已酣睡,根本没有发现洪水的动静。等到人马乱了起来,众人觉醒,四处乱窜,而此时洪水已经到了眼看。咆哮的泥石流带着毁天灭地的能量将突厥人的大营迅速冲垮,然后淹没。

    都六嗓子都喊哑了,但众人如无头苍蝇一般,哪里还有人听从命令。

    眼看大水袭来,都六的几个亲卫架着都六,冒雨向山上跑去。这时都六也如梦方醒,势已不可为,只得逃命为先了。

    都六发现洪水要早,最先带着几十个附离逃到小山处避水,而四处乱窜的突厥骑士,最后随波者,不计其数。

    直到过了许久,天色已经大亮。

    而这时眼看洪水小了许多,也不再巨浪翻滚了,不过平地水深丈余。都六见此,不顾暴雨的冲刷,最先跑下来收拢残兵。而此时的隋军众将皆摇旗鼓噪,乘大船向西而来。

    都六看到远处的隋军大惊,不知隋人使了什么妖术,唤来了如此铺天盖地的大洪水,心惊胆战的很,此时早就肝胆俱裂,哪还敢再战啊。

    都六也顾不得收拢残兵了,骑上马带着几个附离便向南逃去。

    隋军追之愈急,眼看摆脱不了追兵。这时一直在收拢军队的突厥大将阿史那石带着残存的士兵为都六断后。

    此时的阿史那石所部上千人皆无衣甲,立在堤上,仅余刀剑。见隋军前来,阿史那石全无惧怯,奋然前来接战。

    黄玠命部下将船四面围定,又命军士一齐放箭,射死了突厥军大半。

    有裨将对阿史那石劝道:“现在勇士们折伤大半,我等也四下无路,已经山穷水尽,将军不如投降隋人。”

    阿史那石大怒道:“吾等受王子大恩,安能在危难时刻背叛王子。”遂提刀亲斩裨将,对身旁众人厉声说道:“再敢有言降者,这就是下场。”

    隋军攻势愈急,阿史那石催动士兵奋力御敌。自平明战至日中,隋军勇力倍增。黄玠催隋军四面急攻,矢石如雨。阿史那石便令军士用短兵接战。

    眼看身边人数越来越少,阿史那石对长子呼吉说道:“我听说草原上最勇猛的苍狼才能幸存,志向最坚定的雄鹰才能搏击长空。今日兵败,实属天意,当是你我父子死于今日,我儿当奋力死战。”

    呼吉听到父亲的话语,依令上前,领军冲锋。

    黄玠在后看突厥人骁勇,张弓搭箭,将领头的射落水中。

    阿史那石眼看儿子战死,心如刀搅。而其身边的突厥士兵尽皆或死或降,最后只有阿史那石一人被隋军团团围住。

    这时隋军驾船上前,意欲活捉阿史那石。

    而阿史那石却不退反进,提刀飞身一跃,登上一条小船。阿史那石悍勇,杀散这条小船的隋军。又一手提刀,一手使短棹,欲向西追赶都六。这时只见上流头,一将撑大筏而至,猛然将小船撞翻,阿史那石措不及防,落于水中。那将跳入水中,将阿史那石生擒上船。此人正是黄明聪。

    黄家兄弟,都习得水性。黄明聪素知水性,又曾在桑干河(今永定河)地区待了好久,水性愈加惯熟。更兼黄明聪力大,在水里提着阿史那石便上了船。

    都六手上一万五千大军,尽皆死于水中。其偶尔有会水者料无去路,亦皆向隋军投降。

    杨昭带着众人回到高阜去处,升帐而坐。

    杨昭令人押过阿史那石,阿史那石怒目圆睁,站着不下跪。

    杨昭劝道:“将军为了步迦可汗奋力抵抗,直至被俘,已经还了步迦可汗的恩德,全了君臣之义。今日将军归隋,不如早降,效力大隋天子。”

    阿史那石吐了一口吐沫,大骂道:“我阿史那石宁可断头,也不降你等南蛮。”

    杨昭眼看阿史那石不降,虽然对其心有好感,但也不愿得罪效命的隋军将士,遂命刀斧手将其推出大帐,斩杀于座船的船头。

第一百二十二章 趁火打劫 上

    都六抱着马头,冒着大雨向西而去,一路上丢魂丧魄,形神俱废。一行人从拂晓逃到日中,直到早已看不到隋军的追兵方才停止。

    这时候,都六看看身边残存的附离只剩下不到二十人。想想昨日东去之时还是意气风发,威震隋人胆魄,而现在众人丢盔卸甲,狼奔豕突,数年积累,一朝丧尽,忍不住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这里是大隋的腹地,靠着这一二十人,如何逃回草原。

    都六不敢再穿着胡人衣衫示人,否则区区一县弓手也能将其拿下。主仆十几人只得换了汉家衣衫,装作行路之人向西而去。

    十几人刚行不数里,都六忽然发现身后有若隐若现的大队人马赶来,吓得肝胆俱裂,还以为是后面的隋军追上来了,提起手中的弯刀就要自刎。

    左右附离连忙夺过都六手上的刀,就要掩护都六逃走。

    这时候后边的大队人马追来,尽是着突厥服装的骑兵。原来是一些从盩厔逃出来的突厥军队。都六看有部下逃出,这才松了口气,赶紧命人上前向对方示明身份。

    这些突厥人为了隐蔽行藏,本来想截杀远处的路人,没想到对方竟然是都六。

    都六手下的大将葛遏伦赶紧下马来到都六身边拜见。

    两人相见,犹如见到亲人一样,竟相拥在一起。

    原来夜里的时候,葛遏伦所部驻扎在大营最西面为后军。眼见洪水袭来,军中大乱,便抢先向西逃去。一行人奔了大半个上午,是兵不识将,将不士兵,完全乱了套了。直到众人都快到盩厔县城,方才逃脱。而葛遏伦是一行人中最高的将领,也是最大的实力派,被众人选为领头的,率他们突围。

    葛遏伦简单的整理了一下军队,将众人悄悄移到秦岭北麓以躲避隋军的追击。这时候他不放心大营,想知道个究竟,便又派人前去打探。见隋军已经完全攻占了突厥大营,这才死心,决定向西逃命。

    沿途葛遏伦又收揽不少逃脱的胡骑,逃命的队伍不断壮大。眼看众人约有七八百骑,也有了些战斗力,葛遏伦便准备返回岐州城外和突厥阿史那虎真部主力汇合。

    天幸他们向西没走多远便遇到了都六,让他们终于有了主心骨。

    眼看身边有了一支七八百人的骑兵,都六也镇定下来。虽然大军向东突袭失败了,但他在岐州城外和仁寿宫一路还有阿史那虎真和阿史那齐德两支军队,一万多战骑,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眼看着隋军向西追来,都六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岐州城下,然与阿史那虎真部汇合后直接返回草原。

    至于为步迦可汗牵制隋军的命令,却是要抛之脑后了。都六心道反正自己也为父亲争取了几日,且自己千里突袭,几经生死,损失惨重,也算对得起父亲了。

    都六率领着大队骑兵向西赶去,准备在郿县渡过渭水。

    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有人已经发现了他的行踪,或者说现在的都六因为有了这七八百骑兵,已经不再畏惧向西的道路了。

    当日,都六大军离开郿县之后,为了防止突厥人返回时再次袭击郿县城,张方翼便提前安排人在渡口监视,等待突厥人。

    张方翼心里是认为突厥人会很快返回的。

    而在突厥人离开之后,张方翼便带着人偷偷渡河,将突厥人搜集、暂存的船只全部捣毁,这才返回郿县城中。

    都六等人到了渡口,早被对岸等待的隋人发现。

    而都六众人准备渡河之时,这才发现原来存放的船只竟然全都损毁了。这个季节,渭水暴涨,滚滚东去,没有船只,没人敢贸然渡河。

    都六无奈,虽然对捣毁其船只的隋军愤恨不已,但只得一边在河南岸修整停留,一边安排人搜寻船只。

    这时候,郿县非张方翼接到探子的奏报后,知道对岸只有数百胡骑,心中一动。看来这些胡人在长安打了败仗,这是要逃跑。

    张方翼决定要借着这个机会抢先出手,痛打落水狗。

    张方翼乃聚集城中的壮勇,对众人大呼道:“今日突厥贼人大败亏输,仓皇逃命,正是惊慌失措之时,若我等能够趁机痛击贼军,借着地形优势,必能大破胡虏,名扬关中。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贵,正在今日!”

    众人本来对胡骑皆有畏惧,虽然听张方翼说其大败但却是半信半疑,犹犹豫豫,不敢跟随。这个时候,人群中一员小将握着弯弓对着众人高呼道:“大丈夫当马上取功名,正在今日,尔等连败寇尚不敢追击,诸位懦夫乎?”

    众人激愤,各自纷纷反驳,最后乃随张方翼一同前往渡口迎击突厥人。

    高呼者,正是郿县本地豪族丘家次子丘行恭。丘行恭此时年方十五岁,出身于官宦、将门世家,其父便是原右武卫将军,现梁州刺史平城郡公丘和。

    丘行恭有勇力,善骑射,更兼残忍嗜血,小小年纪便煞名远扬,和其兄丘师利俱为当地豪杰。

    张方翼在郿县之内集得勇壮两千余人,持刀携弓向渡口而去。而这时候都六终于借助羊皮囊和一些树木、竹竿,扎得十余条船只,准备渡河。

    张方翼眼看突厥人毫不知情,乃命部下伏于对岸,等待时机。

    对岸的突厥人上了船只,又找得附近的一些渔民给他们摇橹赶船。而葛遏伦提着弯刀,站在第一艘船上,给都六开路。

    这时突厥人前军渡河方过半,大队人马俱都上了船,眼看对岸就在前面了。忽然对面的丛林里竖起了无数的大旗,喊杀声震天,来者正是准备截杀他们的张方翼等人。

    张方翼怕士兵不够,又命人捉来几十只羊,在其尾巴上绑上树枝,扮作有烟尘的样子,借此迷惑突厥人。

    都六的士兵折腾了半夜,这时早就是惊弓之鸟,看着是对岸是人头攒动,身后更是烟尘弥漫,也不知道隋军到底有多少人,早就肝胆俱裂。

    后边的都六见此忙令船夫退回去,可哪还来得及。张方翼乃下令众人划着小船,向对面的胡骑杀去。

第一百二十三章 趁火打劫 中

    张方翼手持长弓,站在岸边,对着身边的勇壮大呼道:“诸位,杀胡报国,封妻荫子,就在今日,何不死战胡乎?”

    而丘行恭更是悍勇,提刀抢在最前边。眼看他带着十余人,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也不用长枪大戟,只带着短刀,便跳入水中。

    处在最前面的葛遏伦见此大惊,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得到自己脚下的船只在左右摇晃。

    葛遏伦站立不住,刚要指挥众人稳住,忽然脚下的小船向一侧倾倒,船上的数名突厥人和其战马纷纷落水。

    这时只有头颅露出水面的丘行恭早看到对方有个领头的,他便向其靠拢,等待机会。葛遏伦刚一落水,一旁的丘行恭就扑了上来。一手拽住葛遏伦的衣衫,手中的短刀顺势就扎入他的小腹中。

    慌乱的葛遏伦眼看对方刺来,慌忙抵抗,却是在水里,手脚俱不听指挥。受伤的葛遏伦在水中挣扎了两下,就死了。

    丘行恭用手中短刀将葛遏伦的头颅割了下来,又将身旁的一只船翻了过来,然后提着葛遏伦的头颅就湿漉漉的爬了上来。

    见一侧有船向对岸逃走,丘行恭一手提刀,一手摇橹,便向对岸追去。

    这时候张方翼也带领着数百好手上得对岸。张方翼扯刀当先,一跃上岸。众军皆拔短刀,以张方翼为箭头,分散开来,向对面的胡虏扑去。

    突厥人措手不及,早就忙着逃命,哪还顾得上抵抗。

    这时都六身边的侍卫长一边护持着刚登岸的都六逃走,一边急拔弯刀迎之,早被张方翼抢入怀内,手起刀落,便将其砍翻在地。

    还有几个突厥人已经翻身上马,准备逃了。而这时候战场上准备全歼胡虏的张方翼也急了,忙大呼道:“矛兵跟上!突刺!”

    后边的丘师利带着百余名长矛手上前,组成一个小方阵,对着突厥人群左冲右突,将数十名胡骑戳翻在地

    都六看着如狼似虎的隋人,此时胆已寒,哪还敢再多做停留。况且都六丢下军队自己逃命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就没有心理负担,急忙上马夺路而走。

    溃乱的突厥军队因为着急奔岸,你推我赶,众人争抢之下,导致多数船翻,突厥兵丁大半落水而死;而被扑杀在岸上的,也是不计其数。

    突厥人的马匹军械,尽被张方翼部所获。

    丘行恭上得岸来,见都六拔马向西而去,忙骑上一匹无主之马追去。奈何都六逃命的本事太强,如此泥泞之路,死命逃窜,丘行恭也是追之不及,只能回来向张方翼复命。

    此时渭水泛着血红,河水之上飘满了死尸。张方翼遂命众人将死尸捞上岸来,砍下胡虏头颅,当做军功。

    此次伏击,隋军大获全胜,突厥只走了都六一人。

    等到一日之后,杨昭率领骁果军到达郿县,看着张方翼的缴获,甚是大惊。这个年纪不大的县尉,终于开始出现在朝堂众人的视线中。

    而再一次选择独自逃命的都六果然是一个能人,虽然九死一生,天罗地网,却还是让他逃走了。

    慌不择路的都六骑上战马便向西而去,抱着马脖子死不撒手,也不知道逃了多久,战马都累垮了,他才从战马上跌了下来。

    都六被摔得鼻青脸肿,带着一脸的伤痕,他跑到一个小村庄里,偷了一身衣服,又找了一个老渔民在虢县以东的一个小渡口送他过河,这才到了渭河北岸。

    踏到渭水北岸的土地上,都六不禁悲从中来。想想几日前他带了上万大军,威风凛凛,气势汹汹地向隋人杀去,现在却只能一人狼狈逃窜,都六虽然一介硬汉,也是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痛。

    都六继续向西而去,一路艰难跋涉,在途中还趁机偷了一匹马,终于在太阳落山前回到了岐州城外的大帐。

    回营之后的都六就像一个长途乞讨的乞丐一般,模样惨不忍睹。阿史那虎真吃了一惊,若不是和都六一起长大,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个衣不遮体之人会是都六。

    都六的大军难道全完了?

    好在阿史那虎真是都六的心腹,都六一回来就赶紧上缴了兵权。都六也不推辞,他急需一支嫡系军队安定军中的局势

    突厥大军在此地前前后后已经耽搁了五六天的时间,这个时候隋朝的各路援军已经快断断续续地到达长安了。

    都六也不敢再继续围攻岐州城。

    岐州城虽然兵力不足,但城中守军仗着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却是牢牢地挡住虎真的进攻。岐州城成了一把枷锁,锁住了都六的军队。

    回来的都六知道若是这时候再不走,过两天就真走不了了。因此都六忙令阿史那虎真撤军北上,原路返回草原。同时又通知阿史那齐德赶紧往汧源方向撤退。

    同都六一样,阿史那齐德所部的进展也并不顺利。仁寿宫虽然在麟游县城外,但北至碧城山腰,南临杜水北岸,是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城垣,还有内城和外城。而且是冠山抗殿,绝壑为池,分岩竦阙,跨水架楹。整个仁寿宫的城墙都是条石垒成的,其坚固堪比边关要塞。

    虽然仁寿宫驻扎的隋军此时不过只有几百人,但齐德妄图凭借几千骑兵就想破城而入,简直是妄想。

    宫内水源困乏,若是突厥人选择长期围困,或许还有办法。但短期之内,仁寿宫真是一座堡垒,看着满是肥肉,齐德却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齐德率军几次攻城,都是以失败告终。眼看都六相招,齐德也放弃最后的执念,然后只能丢下几百具胡虏的尸体,灰溜溜地逃了。

    双方的主力部队终于在汧阳以北的地方会师。看到双方都是凄凄惨惨的样子,都六和阿史那齐德这两人也不禁同病相怜起来。这次他们南下,真是输惨了。虽然刚开始进展顺利,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大败亏输,更没有什么缴获,部落实力恐怕会降一大半。都六对隋人充满了忌恨,野心勃勃的他并不承认自己败给了隋军,他准备下次再来时必报此仇。

第一百二十四章 趁火打劫 下

    突厥大军过了汧源,再往北就是汧山了。如果突厥人翻越汧山往北走,就会直接撞到萧关的铜墙铁壁之上。

    从此一路向西北,皆是重重大山,若是骑兵选择从这里回到草原是没有路的。这也是黄明襄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明明前面都是大山阻隔,都六是怎么从西北的原州一带突然宛如神兵天降一般来到汧水上游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其实从汧水沿着陇山往西北走也是可以的。因为在陇山里面,在无人烟的地方,其实还有一条几乎不能行人的的小路。这条路没有名字,后世有人将其叫做陇山小道。这条小道北到原州,南抵分水岭,长约数百里。其径由无数条小路连接起来。没有路的时候,行人只能翻山越岭,人马趟过。

    这条路很是凶险,本来在大山深处,并没有什么价值,除了偶尔有樵夫和山民经过,绝不通人烟。

    也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步迦可汗从一个汉人那里听到了这条小路,便将其牢牢记在心里。

    等到他当上东突厥的可汗以后,便秘密派遣了无数的死士、奸细混入大隋,打听这条道路的详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后,终于让步迦可汗找到了这条在当地也几乎不为人知的小道,而凭借着这个优势,步迦可汗也准备靠这条小径给隋人一个惊喜。

    围歼杨广的计划很周全,步迦可汗有把握隋军一定会上钩。

    但隋军善于利用强弓劲弩、长枪大盾坚守,步迦可汗也怕到时候隋军顽抗,双方可能会僵持良久才能分出胜负。若是隋军援军快速赶来,到时候恐怕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

    步迦可汗用了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计策,将泥利可汗从西域调了过来,而为了和泥利可汗攻击灵州的行动相配合,步迦可汗又命令儿子都六从会州一带择机渡河,沿着陇山中的小径向南突袭关中。

    本来在步迦可汗的计划中,灵州那一路才是重点,关乎战役的成败。而都六所部只是一个搅局者,并不承担太多的战斗任务。

    步迦可汗认为,自己率领突厥主力在北面围歼杨广所部,泥利可汗和戈步所部即使打不下灵州城,其部十余万大军也能牵制住大量的隋军援兵。到时候关中极度空虚,虽然都六所部攻城拔寨可能不容易,但在隋军肚子里闹翻天还是可以的。

    到了那个时候,隋军的灵州、岐州均受到突厥人沉重地打击,各处烽火,故此失彼,哪还有功夫再顾念在塞北的杨广,步迦可汗也可以留在弥娥川南从容地围歼杨广主力了。

    隋军没了这支最大的主力兵团,如何能挡得住天下无敌的大突厥铁骑。

    而之后,自己的二十万突厥主力挟破杨广大势南下侵隋,无论是走灵州一线攻略关北还是会州一线攻略关西,都可入无人之径。

    若是此时的陇山小径还没有被隋军发现,他还可直接率军进击长安。想想长安城外是十几万突厥大军,而隋军主力却被甩在长城沿线,到时候只要突厥大军围城破军,生俘了杨坚,那天下就在他的掌握中了。

    步迦可汗的计策弘大而壮观,环环相扣,简直是无懈可击,但多了黄明远这一个搅局者,就把原本利于步迦可汗的局势反了个。

    步迦可汗原本计划的多路进攻,全面开花使隋军首尾不能顾成了一个笑话。而原本要直捣黄龙、中心开花的都六大军此时更是成了瓮中之鳖,落荒而逃。

    对于都六来说,这个时候更不利的不是他损失了一半的兵力,而是当会州、原州、泾州、秦州等地的奏报到达长安之后,给杨坚吃了一个定心丸。

    这支突厥人原来是过了河的主子啊。

    既然黄河防线未失,西北诸州还没有沦陷,就说明突厥人的大军并没有大举入侵,而现在的这支突厥部队只不过是一支跳梁小丑而已,像只苍蝇恶心自己罢了,何足道哉。杨坚也可放心下来,调集各军,一举将其围歼。

    都六率前军赶着向陇山小径进发,而齐德所部则从麟游赶来,落在最后。突厥大军不过一万多人,却被拉成三段,前后百余里,首尾不能相顾。

    这时候,被都六在陇城蒙骗了数日,终于反应过来的长孙晟经过一路跋涉,也终于翻越分水岭,直插汧源,咬住了都六的后军。

    长孙晟很清楚此战之后,他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为了能减少自己的罪责,长孙晟也会拼命追击突厥军队,将其留在关中的。

    双方相距不过数十里,长孙晟对都六所部紧追不舍,都六始终无法摆脱隋军的追击。这样下去,突厥人就不能顺利进入陇山小径,这也意味着他们覆灭在即。

    为了怕长孙晟将突厥大军限制在汧源,都六遂命阿史那齐德率部断后。

    阿史那齐德所部多为骑兵,而长孙晟所部则多为步军。齐德不断对长孙晟发动袭扰,隋军不能对突厥军有效阻击。

    长孙晟眼看其军无法正面破敌,由于他多熟悉突厥民俗风情,知突厥人马均需饮用泉水,便下令道:“突厥人喜饮泉,我可以行投毒攻之”。于是命人在泉水上游撒放毒药。

    众将闻所未闻,对此表示怀疑。

    不出长孙晟所料,突厥人、畜饮水后果然很多都被毒死,沿途尽倒毙于汧水北岸。突厥人不知所以,顿时人心惶惶,惊道:“天下大雨降了毒水,这是天要亡我们吗?”遂连夜遁逃。

    阿史那齐德麾下尽皆逃散,阿史那齐德也不能制其军。

    长孙晟则趁机率部翻山越岭的追击,沿途斩杀突厥骑兵千余人,俘百余人乃还。

    齐德残兵向北追上都六,其军已不足千人。而都六看着惨不忍睹的齐德所部,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一次,他对原本十拿九稳的撤退计划也有了一丝怀疑,一路上他屡屡遭到隋军的打击,屡战屡败,现在靠着这些丧了胆的残兵还能成功穿越陇山小道吗?

第一百二十五章 陇山小道 上

    都六所部终于在长孙晟赶到之前进入了陇山小道,算是勉强安全了。可选择走这条路回去要比来时更加凶险。

    漫长的小路上,因为正值夏末,野草丛生,树木茂密,原本的道路早就被遍地的野草所遮盖,找不到了。

    而此时最为凶险的还是山区的泥石流。因为连日夏季暴雨的关系,很多路段都被暴雨冲刷的泥石流所阻断,人马俱不得过。都六无奈,只得一路披荆斩棘,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趟出一条道来。

    一条险峻小路走了数日,突厥人是昼夜不歇的赶路,人困马乏,沿途掉队的不计其数。

    凭着来时的印象,都六感觉算是走出去了。只要过了木硖,便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地。到时候突厥大军便可以放开马蹄,冲向黄河,直奔草原。

    眼看曙光在即,都六等人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脸上也有了笑容。

    明日冲出陇山小道,自己再也不回这个鬼地方了。

    突厥人以为他们是向着生路而前进,却不知道,在路的尽头,会有什么在等待他们。

    当日杨素接到原州守将奏报的突厥人来袭的消息,也是一片吃惊。他身为现在灵州的实际指挥官,对此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赶紧救援原州无需多言,可现在杨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现在无兵无将,手下两万人多为步兵。若是现在向南追赶突厥骑兵,等到自己赶到时,对方早进关中了。

    可是,又不能置之不理。

    杨素勉强凑起来三千骑,其中这些人中还有不少是他的亲兵侍卫,算是掏空了灵州最后一批能打仗的骑兵力量。

    现在杨素手上的部队多为老弱病残,能征善战的心腹早就被他想办法塞入北征大军了,这也是导致杨素现在无人可用的原因。

    本来杨素准备让王辩南下。王辩少习兵书,尤善骑射,慷慨有大志,算是一员能将。但身旁的手下劝道,石咀山是灵州重中之重的要地,不可轻失。因为对于杨素来说灵州更不可有事。

    这时候,杨素想起来黄明远留下的一员大将,其弟黄明祯。其当年大同之战时曾千里深入草原,斩杀都蓝可汗,也算是有胆有识的一员骁将。更是多与突厥人交战,统帅骑兵也是可行的。

    看到在自己面前接令的黄明祯,杨素没想到黄明祯如此年轻,不禁赞叹黄氏兄弟家人,真是一门俊杰,黄胤之这个老家伙有本事啊。

    黄明祯本来在灵州只带了十余人协助王辩守城,虽然石咀山战后每日并没多少事,但也焦急北地战事。兄长此去,艰险万分,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终于等到杨素的任用,他马上接令南下,直奔原州。

    此时在他身边只有刘云芳和几十个亲兵,但他斩杀突厥可汗一事也令其声名显赫,无人小觑。

    更兼黄明祯这些日子的表现众人看在眼里,因此黄明祯很快就掌握全军。

    不知道前面的突厥人具体有多少,但黄明祯很清楚仅仅凭借自己的三千骑兵是打不过对方数万主力的。

    所以黄明祯并不准备盲目地追击,而是准备在对方进击萧关的时候,突袭对方的后军。到时与萧关守军前后夹击,击破对方。

    但很快黄明祯便发现自己的策略无用了,因为他追着追着前面的突厥军队突然消失了。

    黄明祯找不到对方的踪迹,只得加快行军速度,向之前双方大战过的木硖而去。这一片山势起伏,层峦叠嶂,是可以埋伏一支主力大军的。

    木峡关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海子峡出口处,和石门是原州南北两处要塞,属于隋唐时期原州七关之一。对方既然攻破木硖关,正常情况下是向原州进军。到时占领了原州,突厥人便有了支撑点,然后才方便向四面出击。

    黄明祯带着疑问,一路率军杀到木硖关外。

    此时的木硖关虽然已经被原州军打扫完毕,但随处可见的烽烟痕迹和胡骑残躯,被血染红的土地,都述说着之前战事的激烈。

    据幸存士兵说,当时的突厥人攻破木硖关后,未做任何停留直奔南方而去。

    木硖关扼陇山之口,又紧紧依托着战国秦长城。若是再往南就是长长的陇山山脉了,根本没什么路了。

    没有人能向南翻越陇山,这是常识认知,但是黄明祯对此并不以为然。

    突厥人没有从萧关和陇城两路南下,而是过了木硖便消失凭空不见,再发现时就到了关中。突厥人不可能长了翅膀,所以他们一定走了一条隋军没有发现的道路。

    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很早就充斥着先人们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西北地区。若说有什么人迹罕至的,肯定便是陇山的深处。

    再往南走虽然到处都是丘陵地带,没什么道路,但整个数百里的陇山,未必没有一条能南下的小路。而且突厥人消失之后,最早出现在汧源,那里是陇山的南麓,更是印证了黄明祯的猜想。

    黄明祯认为,从木硖往南直到汧源数百里的山脉中,必有一条至今不为人知的小道,突厥人就是顺着这条小道,才突然出现在关中的。

    众将对黄明祯的说法都感到难以置信。连大隋人都不知道的小路,他们这些突厥人怎么会知道呢?

    这时黄明祯拿出兄长留给他的锦囊妙计。这是当时黄明远离开时留下的,黄明远曾嘱咐黄明祯若是有一天战局突变,有突厥人进入秦州一带时,那么他便可拿出来看。

    虽然现在突厥人并没有进入秦州,但消失在原州,进入关中,形势比这更加严峻。

    黄明祯打开锦囊,信上说看看若是有突厥人凭空消失,不见踪影,那么黄明祯细察一下陇山之中有没有一条能供军队通行的小道。

    黄明祯看到信后心中一震,兄长果然多智近神乎,虽孙武、韩信亦不能也。黄明祯此时心中振奋,虽然不知道兄长是怎么知道今日今地的形势,又是怎么知道陇山之间会有能通行的小道的,但此信却佐证了自己的判断,让整个形势更加明了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陇山小道 下

    黄明祯却是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兄长临走时如此郑重,更是不会无的放矢的。他坚信只要自己再次细细地找寻,一定会找到这条隐藏于众人眼前的这条路的。

    兄长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一支军队从无路到有路的奇袭在历史上并不是个例。当初三国之时魏国名将邓艾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城,迫降蜀军守将马邈,成就了千古功勋便是前例。

    而黄明远名震天下始于阴山大战,此战众人虽然并不知道当初黄明远是怎么击败突厥阴山兵团的,黄明祯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当初隋军就是借着不知名的阴山小径,郑言庆和斛律晟二人率部穿越阴山直袭突厥人身后,这才大破突厥军的。

    既然当初的隋军可以做到,那突厥人怎么不可以。

    这种事情靠得是机缘,别人在阴山待了一辈子没找到这条路,兄长去了两月,便借这条路,打出了一场被历史铭记的胜仗。

    黄明祯如此判断,便马上安排众人在木硖关南四处打听搜寻,看是否能找到这条路。虽然众人不解,但只得听命。

    众人寻找了几日,皆不可得。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他们却在这里耗费时间,终于有人上前劝道:“将军,末将等人在灵州良久,从来没听说过陇山之中还可通行的,将军与其在这里耗费时间,反倒不如南下萧关,到能跟突厥人一战。”

    黄明祯的亲信也认为这是无用功。黄明祯再待在木硖关,怕是会有人告黄明祯畏敌如虎了,到时候一旦事有不谐,很有可能责任被推到黄明祯身上,因此众人也是力劝黄明祯赶紧南下。

    但黄明祯倔强的紧,坚决不同意。

    黄明祯决定亲自带着人赶往周边人烟稀少的村子,遍寻猎户、樵夫,或许能找到办法。

    这日刘云芳从一个老猎人那里听到他有一条进山打猎的道路,别人都不知道。不过老猎人只是生活在原州,平日里入山不过几十里便还,从不敢向里,因此那条不知名的小路到底通向哪里,他也不知道。

    黄明祯听到后却是眼睛一亮,恐怕突厥人走的就是这条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诗既是黄明祯寻路的写照,也是整个陇山小道的写照。若非亲眼所见,旁人无论如何是不敢相信的。

    黄明祯将大军布置在木硖关,自领着几十骑亲卫向里查看。整个陇山小道内部,山势峻峭崚嶒,山高谷深,极为艰险。

    整个小路盘绕在重重山势之中,几乎找不到路。但每每走到山的尽头,好似无路可走,却总有些小径能够助你翻山越岭,到达山后。

    黄明祯带着亲卫向前行了四五十里地,虽然还没有看到前方到底通向哪里,但他已经确信,突厥人就是走的这条路。

    虽然对方伪装的很好,但道路沿途的丢弃物,可不是寻常的樵夫、猎户会有的,它证明了突厥人曾到过这里。

    刘云芳劝黄明祯他们也走一遍此路,向内直达汧源,到时堵住突厥人的归路,但被黄明祯否决了。

    虽然突厥人现在节节胜利,但黄明祯确信对方会选择再次从陇山小道返回。突厥人再是能征善战,都不可能比得过各路赶往的援军。而若是对方想着将隋军调到长安,他们又从陇山小道返回,真的就像钻破隋军肚子了。

    无论向南、向西,陇山小道都是一条最安全、最迅捷的道路。

    黄明祯伫立山脚,看着连绵不绝的山脉,心中不住地思索如何借助陇山小道的优势将突厥人全部消灭在这里。

    当然全歼对方确实要着实废一番功夫,因为黄明祯只可能堵住突厥人一头。

    现在陇山小道内,道路狭窄,仅能单人马通过。到时候别说双方交战,两边的大军连见面也难。

    虽然能把对方堵在小道里,但若是突厥人掉头返回,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

    而且黄明祯希望可以掩饰这个秘密,毕竟这条可以直通关中的小路,其重要性难以想象。这种事要兄长拿决定。

    因此黄明祯准备在木硖关到陇山小道口这一段伏击突厥人。

    黄明祯命令刘云芳率一部弃马上山,多备巨石滚木,伏于山口两侧。等到突厥人大半出山,便用巨石阻断山口,绝其归路。

    而突厥人出了陇山小道,再向北并不是一片坦途,而是一片大的谷地,叫做海子峡。这里地势较低,正是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而木硖关就建在海子峡的出口处。

    到时候黄明祯率军堵住木硖关,突厥骑兵就被限制在海子峡内,成了挤压在山谷里的咸鱼,难以翻身了。

    黄明祯怕自己兵力不足,又急忙从原州城内调来上千步兵,准备一同破敌。

    大军深挖工事,广集檑木,准备大战。

    ···········································································································································································

    而在陇山之内,又是另一番场景。这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只有在中午时分,太阳直照,才能看到久违的天空。

    而随着都六等人在陇山内持续不停地前进,突厥大军疲惫不堪。很多人因为被雨水浇淋,缺医少药,染上了疟疾。整个小道内,不时便有倒毙的突厥骑兵从马上摔到地面,沿途死亡者不计其数。为了避免倒毙者挡路,都六只能命令将尸体或是推入山涧,或是就地焚烧。

    无数的尸体掉落在深谷里,留下“咚”的声音,传得悠长。突厥大军个个垂头丧气,士气大泄。

    都六见此局面也无可奈何,只得咬着牙不去在意,寄希望早日走出这片险域。

    历经千难万险,都六等人终于出了陇山小道。看到山北久违的湛蓝天空,都六是满心欢喜。虽然前事蹉跎,但无论如何,自己总算是撑过来了。

    大军听到前面的传讯,也是欣喜若狂,加快了脚步,鱼跃而出。上万的部队一个早上便几乎都要出了陇西小道,前军眼看就要到了木硖关。

第一百二十七章 瓮中捉鳖

    忽然,两侧的山上有大鼓声响,然后便是喊杀声,接着四面的山上立刻便竖起无数的隋军旗帜。

    “有敌!”

    “隋军,是隋军!”

    面对铺天盖地的喊杀声,都六惊地都和不上嘴。

    前军急往后退,但紧接着便是大军身后的山上,无数的滚木礌石倾倒下来,突厥人死伤一片。而最可怕的是这些石头硕大无比,重愈千钧,从山上滚下来后正好堵住了突厥人后撤入谷的路。

    突厥人素来剽悍,以战死为荣,闻战则喜。若是之前的突厥精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即使再是突然,也会选择先试探对方的实力。奈何这时的突厥人虽然之前或许是精锐,但自入关中以来历经数次波折,早就吓破胆了。

    前军的主帅阿史那虎真高呼“御敌!御敌!”但此时已经数十日不曾修整的突厥人,根本都是腿脚发软,手足无力,连刀都提不起,弓也长不开,哪有精力来浪战。眼看对面的隋军矢如雨下,这些突厥人竟难以闪躲。

    原本黄明祯还以为突厥人多势众,骑兵战力不凡,所以他计划将对方的骑兵限制在丘陵地带,好削弱突厥人的战力。而请求原州增派援兵也是如此,否则谁愿意白白将到手的战功分润给别人。

    但今日交上手黄明祯才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印象中的那支虎狼之师,而只是一群斗败了的丧家之犬,毫无战意。

    眼看隋军漫山遍野都是,这时候虎真比都六更清醒。现在隋军对他们重重包围,企图将他们围歼在这个死地,他们必须选择隋军薄弱一线撕开一个缺口,才能逃脱。

    见黄明祯等人只是守在四处放箭,并没有主动出击,虎真一想便明白对方估计是不了解突厥军的战力,心有畏惧。

    因此虎真便决定亲自带队向后方两侧的山上攀登而去。这里隋军较少,而且攻占此处后,便可以和谷内的残兵取得联系。最后即使突围不出去,突厥军最起码也可以撤回陇山内。

    虎真不敢耽误,他怕一会对面的隋军发现了自己的虚弱,发动全面进攻那大势就去了。

    当然虎真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黄明祯这几千人与突厥人所部其实是半斤八两。突厥人是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黄明祯的这几千人根本就是一群三流军队,哪能经得起血战。

    黄明祯久经战事,如何看不出来突厥人的真实情况。若是手上还是那支战无不胜的大同军,即使只有百余人,黄明祯也早就发起突击了。但现在他欲要进攻,又恐山路危险,部下不堪战,难以料敌,只得选择据守。

    虎真翻身下马,一面令部下弓箭手掩护,一面亲自手持弯刀,带着亲卫部队就像两侧山上爬去。

    虎真所部没有经历过几次惨败,战力算是最强。虽然突厥人不擅长攀登,但下了马的骑兵,倒也悍勇的很。虎真等人半弓着身子,凭着山边的草丛遮挡,又手提着小盾,倒也一步步向山上逼去。

    山上的刘云芳部虽然肉搏不行,但眼看突厥人杀过来了也知道狠掷檑木。山上的巨石、火球不要命的向山下掷去。山势到靠近山顶的部分呈“一堵墙”的状态,人不能攀,虎真所部行到半山腰便无路可上,又被两山上檑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

    虎真看单凭步战突不上去,又命弓弩手压制山顶的隋军。但两侧山势高峻,突厥人的弓箭不仅不能射到山上,反倒落下来掉到突厥人阵中,折了不少人。

    眼看无计可施,虎真只得选择从正面的关上突出去,否则再待在这里,隋军不打,他们也要断粮断水了。

    虎真便命令集中弓弩手,反向压制关城上的隋军。

    双方弓箭手只得隔着城墙两面互射。

    而虎真一边手持盾牌,一边在离关口处大骂挑战,希望隋军选择一战。黄明祯高坐在城头,看着底下的突厥人丑态百出却是端坐不动,任凭虎真如何挑战,俱是不答。

    到了午后时分,双方在此已相持近一个时辰。这时烈日当空,酷热难耐,突厥人热得大汗淋淋,头顶上又有时不时的飞箭巨石袭来,早就心力憔悴了。而隋军则一在城头,一在山上,倒是借此纳凉,舒服的很。

    这个时候,城下的虎真也骂不动了。不少突厥人都忘了这是战场,也不管危险,各自找阴凉处乘凉去了。

    黄明祯站在关头看着底下的突厥人尽是倦怠,锐气已堕。

    黄明祯脸上一凝,马上命令部下,打开大门,自手提长槊,身披重甲,亲率五百精骑向对面的突厥人杀去。当然,现在能够集中能野战的五百精骑也是黄明祯所部的极限了,其他人大多是骑马步兵,难以一战。

    此时在突厥人毫无防备中木硖关城门洞开,骑在马上的黄明祯如箭一般向对面冲去。

    突厥人本来就被挤在一小块狭窄的区域,进退两难。当黄明祯的铁骑向突厥人杀去后,慌乱的突厥骑兵纷纷后退。

    而突厥人的四面是山,外围的军队越往内压,士兵便更是慌乱,拥挤、踩踏不绝如缕。惊慌失措中,无数人落马,又在连续的推攘、踩踏之中惨死。

    这时整个突厥人连阵线都拉不出来,更没有什么阵型来御敌了。

    当先一马的黄明祯手持大槊奔驰而来,一槊一个,搠倒了最靠近的几人,犹如天崩地塌之势,震得突厥人屁滚尿流。在前统军的虎真措手不及,也没法上马,便被驱赶着向后逃去。

    而黄明祯早就注意虎真了。眼看虎真要逃,黄明祯的马快,早到其身前。

    黄明祯手持长槊大喝一声,犹如雷吼。虎真下意识地转头回望,黄明祯长槊已至,槊尖泛光,从后直透前胸,钉在了地上。

    见黄明祯杀了虎真,突厥人大溃。

    后面的都六也是一惊,可此时他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眼瞅着黄明祯带人杀来,他想逃却再也没有以往的好运气了······

    整场战斗进行到下午酉时方结束,战场上成了隋军“一面倒”的大屠杀。突厥人被杀者约有三四千人,其他人尽皆被俘虏。

    来时气势汹汹的都六这时只能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

    这些俘虏比隋军人数还多,黄明祯也不敢轻易将他们放出来。只得解除他们的马匹装备,一个个圈压起来,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

第一百二十八章 准备突围

    关中的烽火虽然始终牵连着杨广和黄明远的心,但这个时候,与步迦可汗的最后决战也到了紧要关头。这些日子隋军在多个战场上先后旗开得胜,整个突厥帝国是“墙倒众人推”了。

    为了即使关中有事也能保住杨广的地位,黄明远只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突厥人的最后一击上,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而此时远在步迦可汗处的裴矩,其实早就成了一个被舍弃的棋子。虽然黄明远安排雄阔海等人护卫着裴矩,更是提前派人和裴矩通了气,但现在的情况他也不知道裴矩能不能安全归来。

    若是裴矩真出事了,黄明远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此黄明远命令黄明辽四处派遣侦骑寻找裴矩等人的踪迹,企图尽可能搜索裴矩的一些线索。

    终于在隋军突围大战结束后的第五天,历尽千辛万苦,逃脱大难的裴矩来到了隋军的营地。

    裴矩当日选择在泥利可汗处为人质就是一招险棋,因为一开始他就知道他那个好女婿不会乖乖地答应自己给泥利可汗的条件,所以他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好了随时突围的心理准备。

    当日黄明远派来联系泥利可汗的使者,后来趁人不备将黄明远的打算告诉了裴矩。裴矩听完后倒吸了一口凉气,自己的好女婿果然大气,他这是准备要一石二鸟,将步迦可汗和泥利可汗都算计进去,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啊。

    裴矩不担心黄明远的计策会不成功,以他对突厥人的了解,得到消息的步迦可汗肯定会坐不住。到时候只要步迦可汗动,他的防御就会有弱点,隋军就有机会趁机而动了。

    作为一个精明之人,裴矩不是那种在险地等死之人,虽然他此时还是一个大隋忠臣。所以在所有任务都完成之后,裴矩首先考虑的就是他怎么逃脱,他可没兴趣留在突厥做一个死间。

    但要从重重包围的泥利可汗大营中成功逃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关卡重重,布防严密;外边更是茫茫草原,毫无遮掩。

    最重要的是选择逃跑的时间要合适。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逃走太早会暴露身份,引起连锁反应。逃走太晚也会暴露身份,容易被暴怒的对方杀死。要是像郦食其一样,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只要对方受到切肤之痛,你也逃不了。

    所以裴矩只有一个选择,他只能在步迦可汗突袭泥利可汗的那日晚上进行逃跑。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因为双方合约已定的关系,泥利可汗对裴矩看管得也不怎么严了,他才几乎是没有时间去搭理这些隋人。

    反倒是负责监视隋使的阿史那叱利不知是不是对刚开始的事情怀恨在心,对裴矩等人是百看不顺眼,总是不住地挑隋使的毛病。

    虽然不知道步迦可汗具体会在哪一日对泥利可汗大营发起攻击,但扣算着时日,裴矩开始令众人做好准备。

    为了麻痹监视他们的突厥人,每天白日里,裴矩带着从人假装喝得酩酊大睡,让突厥人以为他们没有什么威胁。而他们几乎不出帐篷,抓紧时间休息。同时裴矩命人将突厥人送的饭食每次保存一小部分,以备它用。

    等到了晚上,众人来了精神,韩浚亲自守在营帐内等待时机。众人则各外穿袍子,内藏精甲,持弓带刀,准备行动。

    这日夜里,裴矩一如既往地在帐内等待,众人簇拥着裴矩,将他围在中间。到了半夜,守在帐外的韩浚就看到北方有一大片阴云急速地向他们袭来,早就有准备的韩浚立刻就认出对方应该是大股的骑兵。

    步迦可汗来了。

    韩浚立刻进入帐内向裴矩禀报,而裴矩又命令韩浚带着几个兵士悄悄前往一侧的马厩。

    裴矩等人所处的营帐虽然从牛羊圈里搬了出来,但位置较靠南,战斗打响后并没有直接受到攻击。

    等到步迦可汗的大军逼近大帐,泥利可汗大营内的人开始混乱起来。两方的骑兵各自在营内外厮杀,不辨你我。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脑子都是不清醒的,这也是裴矩一直在等的最好时机。

    韩浚几人摸入最近的马厩,有几个突厥马夫发现动静,刚想大声叫喊,韩浚一刀一个将他们全部砍死。几人偷偷牵了上百匹马来到裴矩营前。

    这时众人早就换好突厥人的衣衫,各自混在突厥人中,根本不为人辨别。

    此时突厥人还没有度过最初遇袭的慌乱,大营内突然遭遇打击的人本能的便骑上自己的战马,向南方奔去,远离受攻击的一侧。

    裴矩本来想的就是跟着这些人一起逃出大营,再转而向东南折向大隋。到时候谁也不会知道他们在此战的动作。

    但众人刚准备好,忽然阿史那叱利就带着十几个亲兵向他们赶来。这个时候,众人逃命都来不及,谁还会管隋使,反而是阿史那叱利因为对隋使忌恨的关系,最为关注隋使。

    很不巧这时候双方撞个正着。

    看到隋使骑在马上,穿着突厥衣衫的样子,阿史那叱利立刻明白隋使要逃。他心道,我就知道你们这些人有问题。于是阿史那叱利提着刀就大喊道:“你们这些隋人想干什么?”

    裴矩看到阿史那叱利便心知要遭,眼见计划暴露,他向着一侧的雄阔海使了一个眼神。雄阔海马上明白裴矩的意思,提着横刀就向对面的阿史那叱利冲去。人扑入怀中,刀顺势插入对方的胸膛。

    阿史那叱利还在等隋人分辨,没想到对面的隋人这么干脆。他不敢置信地指着雄阔海颤巍巍地说道:“你们,你们······”话没说完,就倒在地上。

    对面的十几个突厥人还没反应过来。

    裴矩大喊一声“动手”,隋军众人各自持刀上前,不过三五下便劈砍死几人。

    虽然隋军动手利落,不过这一耽搁,也让周围很多突厥人看到了他们的情况。这些人看着裴矩等人满是警惕的眼神,一个不好怕是就要动手。

    而且这个时候滞后的泥利可汗终于有了反应,他开始命人约束营中众人,关闭营寨大门,做好防御。而计划着逃离的裴矩几人也来不及再离开大营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勇者无畏

    裴矩眼看形势变化的措不及防,他们若是再这么耽搁下去,很有可能会被混乱的突厥人群当成小卒子杀死在混战中。因此裴矩把心一横,决定先向泥利可汗一侧靠拢。若是泥利可汗能够抵挡得住步迦可汗,自己等人反而留在泥利可汗的中军最安全。

    凭借着对大营的熟悉,裴矩众人来到泥利可汗中军的外围。听到是隋使的到来,泥利可汗也放下了心。刚才营中乱起,他也担心隋使在这里出了什么问题和隋朝不好交代,同时更担心隋朝和步迦可汗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而现在隋使主动前来大帐,说明发动这次突袭的应该只是步迦可汗,跟隋人无关。

    为了以后和隋人的合作,保护裴矩是应当的。因此泥利可汗将裴矩安置到靠近他大帐的位置,又派了一堆人将其护住。

    雄阔海等人看着泥利可汗将他们看住心中不住地叫苦,便劝裴矩在对方完全围住他们之前撤走,却被裴矩拒绝了。

    虽然外边乱象丛生,裴矩反倒在大帐内端坐起来。泥利可汗见此彻底放心,撤去了监视他们的人,只是要求派去的附离保护好隋使。

    此战虽然泥利可汗奋力一搏,止住了大军的颓势,但由于泥利可汗过于求稳。因此当他龟缩起来全面防御的那一刻,泥利可汗已经开始败了。最后在双方的决战中,步迦军正是借着山势从高向下一**冲击泥利军的阵型,最终导致了泥利可汗的大败。

    整个营寨内部四分五裂,泥利可汗所有苦心孤诣的经营都成为了步迦可汗大军的囊中之物。

    包括泥利可汗自己,所有的突厥贵族都开始突围。

    裴矩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放在泥利可汗身上,甚至他一直认为此战最终的结果会是泥利可汗失败。

    因此泥利军一败,原本端坐的裴矩立刻动了。

    外边守卫的突厥附离倒是对泥利可汗忠心耿耿,按照泥利可汗的命令牢牢护持着裴矩。雄阔海几次劝裴矩是不是杀光他们,彻底解除后患,省得他们反水,都被裴矩阻止。

    裴矩让这些附离分别开路和断后,而雄阔海和韩浚则率领着亲军紧紧地护住裴矩。众人紧紧勒住战马,然后被混乱的大军裹挟着一路向西。而裴矩知道这个时候,混在裹挟的人群中,他们反而是安全的。而且越往西走,步迦可汗的包围圈就越薄弱。若是出了营寨,他们便可以直接找一个缺口冲出去了。

    对于失败者一方来说,整个草原上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一支崩溃的大军中逃得性命很容易,也很难,但通常大多数时候靠得都是运气。而这个时候,雄阔海等人却不能将成败全部寄托在运气上。因为黄明远给他们下的死命令就是保护裴矩安全返回。

    雄阔海这个人很是桀骜,同时脾气也很执拗,但他一旦认准地事情,八匹马也拉不回来。而对于黄明远的命令,正是如此。

    裴矩只是一个文人,虽然也曾多次出使突厥,本身骑术不错,但在这种人流混乱的情形,也很容易被冲散。

    因此雄阔海让韩浚持弓贴身护卫裴矩,同时作为大军的辅助射手,狙杀远处的靠近者。其他三十余人被雄阔海分成四组,从四面将裴矩和韩浚围在一起,大军整体成三角锥阵型向前。

    而雄阔海带着数人在前,又成一个小锥型阵,跟在前边开路的突厥附离之后,同为众人开路。

    为了全歼泥利可汗大军,步迦可汗命令各部从两侧对整个大帐形成一个大包抄进击。

    这时从南面绕过来的步迦可汗大军也突破西面的防御,冲入泥利可汗大营的西翼。眼看着他们便要从另一侧将包围圈合拢。

    眼看逃生无望,马上无数的突厥人纷纷跪倒,向对方乞降。这前后左右的人群呼啦啦地跪了一片,而混在其中的雄阔海等人则是端居在马上,甚是引人注目。

    这时候步迦军的一个头目,见雄阔海一行人也不下马,还像是护持着什么人,心知对方护卫的可能是大人物,立刻一喜,忙催赶着部下向雄阔海赶来,要抢下这份大功。

    双方离着有二三十步,那头目刚想问一下对面人的身份,忽然一直端坐的雄阔海动了。只见他手执大斧,飞骤骅骝,直取对方。那马蹄飞奔,疯沓如流星赶月,两马相交,各各错开,双方只一合,雄阔海便正中对方正面,将对方劈落下马。

    对面突厥士卒见此一阵惊恐,刚斩杀敌将的雄阔海也不停歇,催动战马,杀入人群。他一阵急突,连劈带砍,直杀得人头滚滚。

    匹夫之勇,其威若如此。突厥人抵挡不住,纷纷后退。

    而此时在军中的裴矩见对面有乱,知道天赐良机,忙趁机在马上用突厥话向周围的突厥人大呼道:“众位,步迦可汗扬言要坑杀所有降卒,我等留在大营就是送死。对面的步迦军兵少,我们只要冲过去就有活路。”

    韩浚等人跟着也四处鼓动,不少人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倒是真有人听从。不少伏在地上的人拿起弯刀,翻身上马,跟在雄阔海身后冲去。

    这时候裴矩算放下心来,这些人此时慌乱的已经没办法去做判断了,都是在盲目的四处行动。现在只要有领头的,便可以很容易的将他们鼓动起来。

    虽然这些人都是一些残兵败将,但用得好了,也能有意外之喜。

    当然前提是突击的他们短期内就能打开一个局面。否则一旦局面僵持,这些人因为恐惧,怕是立刻要作鸟兽四散。

    双方一番交战,雄阔海凭着猛虎下山的勇力,竟然生生打开了一条道路。两侧的地上堆满了尸体,雄阔海甲胄上、头盔上、巨斧上都是血和碎肉。他抹了一把满是血污的脸,阴森的一笑,其形就如刚从地狱出来的修罗一般可怖。

    裴矩看前路无人阻挡,忙在中军催动众人向前,倒让他聚起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众人也算是成了一支军队,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这个时候让裴矩产生了一丝想法,若是能带回去一支胡兵,也算一份力量,其功劳怕是不亚于这次出使突厥吧。

第一百三十章 舍生忘死

    众人向西北方向行至一处土丘,此时约二更天了,月明如昼。

    裴矩见众人逃了大半夜,也累得很,便下令众人暂时歇息一会再逃。这些如狼奔豕突一般的突厥人早就疲惫不堪,听到休息的命令如下饺子一样个个横七竖八地躺在马旁,鼾声震天。

    这些人睡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便只听得四围尽是喊声。原来正是一支突厥人的兵马赶来。他们见到裴矩等人队伍狼狈不堪,毫无防备,便在此设伏尽出,准备将其围歼。

    韩浚见大股的突厥骑兵杀来,也顾不得指挥这些虾兵蟹将们抵抗,便护着裴矩慌忙上马,夺路而逃。

    胡骑瞬间已至,为首的则是胡将杜勒,正负责西面的围堵。

    远处的杜勒看到逃跑的裴矩身边有人围拥着,知其身份不一般,便张弓射箭,正中裴矩左肩。裴矩虽然已内藏细甲,但箭的冲击却是实在的,他受此重击,差点从马上掉了下来。

    身后的雄阔海见此赶忙上前拦住杜勒。而裴矩的战马则受惊,带着裴矩向西北方向一路狂奔。韩浚在后紧追不舍。

    裴矩骑着马翻过山坡,马也狂奔累了,马速锐减。裴矩正想回身和韩浚等人汇合,不提防原来有两个突厥人伏于草丛中,见到裴矩,以为是个大官,便扑了上去。

    裴矩骑在马上措不及防,被二人扑落下马。马也被二人砍个半死,而裴矩则被二人擒住。

    裴矩心沉,知今日在劫难逃,忽然听到耳旁两声箭响,两个突厥小卒纷纷中箭倒地。射箭人由远而至,正是韩浚。

    韩浚见到地上的裴矩赶紧下马,将裴矩扶了起来。

    这时候,二人只有一匹马,难驮二人同行。裴矩对韩浚说道:“矩今日受伤,已难逃脱,恐将命丧于此,将军快走吧。”

    韩浚大惊,急忙说道:“裴公赶紧上马,韩浚答应我家将军保护裴公,自当以命相搏。”

    裴矩说道:“将军无马,如何逃脱。”

    韩浚说道:“天下可无韩浚,不可无裴公也。”

    裴矩此时心中异常震撼,这个时候,只有他们二人,韩浚与自己又素来无恩义之情。单凭黄明远一份嘱托,韩浚便舍生忘死地援救自己,竟置生死于度外。黄明远何许人也,竟让这么多的义士如此舍命追随。

    裴矩此时也只得抱拳说道:“韩将军高义,今日之恩,来日裴矩必相报。”而韩浚笑笑,没有说话,似乎并不把裴矩的承诺放在心上。

    裴矩见此,翻身上马,而韩浚也脱去自己的衣甲,背上长弓,一手提着横刀,一手牵着马缰,一路前行。

    二人行了约半个时辰,又见有落单的胡人上前阻拦。韩浚张弓搭箭,射死两人,其余三人见此大惊,各自逃散。韩浚乃抢得一匹战马,才得以继续前行。

    两人行到四更左右,周遭已不见人,再向北走,前面有一条河挡住了二人的去路。

    二人正待沿河向东,眼看后边又有人马叫喊声传来,似是突厥人追来。裴矩一惊,说道:“矩残喘苟活,命已至此,已无力再逃,恐不得复活矣,将军还是自己走吧。”

    见裴矩几乎要坠落下马,韩浚因此又急忙扶着裴矩下马,脱掉裴矩身上的甲胄,将裴矩缚在身上,背着裴矩游过河去。

    二人才刚到对岸,对面的胡骑已经杀来。河水宽阔,胡骑不能渡河。对方眼看二人逃走,便隔着河向二人放箭。

    二人也不再管身后的胡骑,便一路步行向前,直到天明。

    到了天亮时分,一瘸一拐的裴矩再也走不动了,趴在地上直喘粗气,却是脚脖子肿得老高。韩浚背着裴矩走了老远,也是体力将尽,二人只得停下来歇息。

    忽然远处烟尘大作,裴矩一惊,韩浚也是心中愕然,但也没有办法,只得持刀将裴矩护在身后。

    对方一路疾驰到裴矩身前,这时裴矩发现对面来者原来是泥利可汗所部。对方认出他们的隋使身份,并没有动粗。

    裴矩听到对方不仅不想再回西域找泥利可汗,反倒是希望跟着隋使回归大隋,替大隋天子牧马放羊的的想法,心中大喜,便立刻招降了他们。

    对方也是无路可逃,又害怕遭到步迦可汗的屠杀,向西无出路,才希望投降大隋。见隋使招揽,正中下怀,马上投降。

    对方给了裴矩二人两匹马,众人跌跌撞撞,一路又逃了几十里。

    这时候,突厥人杜勒也绕到河流上游渡河,向裴矩等人追了过来。眼看身后的突厥人大旗飘扬,烟尘滚滚。裴矩慌乱,忙布置身边的人应战。

    这时候忽然听到南面也有大喊,却是雄阔海已赶来,且身边还有聚拢的上千胡人。

    原来昨夜,雄阔海跟杜勒一番鏖战,终因势单力薄抵敌不住,又担心裴矩二人的安危,只得带着部下撤退。途中不少落单的泥利可汗的部属因为他们隋使的身份希望加入他们,雄阔海便一路收集胡人兵马。没想到人越聚越多,最后反而有了上千骑的力量。

    雄阔海一路追赶裴矩二人,终于在第二日早上找到裴矩等人,也正好遇到驱大兵赶来的杜勒。

    雄阔海和韩浚合兵一处,抵住对面突厥人的冲击。手提大斧的雄阔海大喝一声,一勒战马,持斧直取杜勒。

    双方混战的很,突厥人中皆无可挡之人。

    雄阔海一人一马,一柄大斧,宛若杀神,杀得杜勒连连后退。杜勒不提防雄阔海马快,斧头早到。杜勒见身后寒光袭来,忙仰身到马背上。那斧头从杜勒身上数尺掠过,正中杜勒马头,将其斩落。

    杜勒的战马头飞起三丈远,血向四周喷射,马身直向前几步才倒下。杜勒翻身落马,一侧亲兵早来救应,但哪还来得及。

    雄阔海驱动战马,前蹄高抬落下,正踏中杜勒的前胸。马蹄似铁,踏断杜勒肋骨,杜勒被穿胸而死,踏为肉泥。

    杜勒惨死,部下也各自胆寒,不敢再战。韩浚在后驱动众人一拥而上,趁机痛打落水狗,杀退了对方。

    在之后,裴矩等人再也没有遇到大股的突厥追兵。而眼看众人脱了此难,裴矩便带着众人继续向北而去。现在想回灵州是不可能了,那就直接去杨广军中吧。

第一百三十一章 裴矩归来

    裴矩此番出使,多灾多难,差点没有回来。幸好与杜勒一番大战之后,时来运转,总算安稳了一些。虽然前路还是不时有零散的人马挡路,但再也不能威胁得到裴矩一行人。

    而裴矩则仗着自己对突厥的了解,一路上不断地收编各支零散的胡人军队,扩充手中的实力。等到裴矩到了杨广军中时,他的手上已经有了三千余胡骑和三四千匹战马。

    裴矩带着几千突厥人来到营地的时候也吓了值守的隋军一跳,负责巡防的段文振看着到处都是乞丐一般的突厥人,还以为这些个突厥人突然疯了要自寻死路呢。自当日温池大战一败后,段文振也是悲催的很,因为他戴罪立功的身份,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的了。

    当看到裴矩穿着胡人的衣服来到段文振面前施礼的时候,段文振瞪着双眼还不敢相信,裴矩竟然到了这里。

    经过裴矩的介绍,段文振才知道事情的因果。他一边安排人安置那数千胡虏,自己则引着裴矩去见杨广。

    裴矩回来的消息自是瞒不住黄明远的。黄明远的信息原比别人灵通的多,大营四周又都有他派出的侦骑。知道裴矩回来,黄明远悬着多日的心也便放了下来。这个老丈人在大隋朝堂此后二十年的地位是不用多说的,黄明远真担心因为自己的小翅膀呼扇将老丈人扇没了。

    他和裴矩的女儿并没有什么感情,当初同意和裴家联姻也不过是因为自己在朝堂上需要人帮衬,而裴矩是个合适的选择。

    裴矩进营,还没到杨广帐前,黄明远已经提前将其截住。之前不去提前拜见裴矩是因为怕杨广忌讳,现在要是不出现在这里,怕是杨广又要怪自己绝情了。

    一直护在裴矩左右的雄阔海和韩浚二人也赶紧拜见黄明远。黄明远扶起二人,拍拍二人肩膀,让黄青带着二人去休息。雄阔海执意要跟在黄明远身边护卫,不愿离开,黄明远也便同意了。

    “今日岳父大人平安归来,明远也便放心了。”

    裴矩也是捋着胡子笑言道:“此番多亏了明远了,若无明远这些部下拼死相救,我这把老骨头就要真的丢在草原上了。”说着又是大笑。

    翁婿二人也是一番寒暄,为了不让杨广久等,黄明远便陪着裴矩去面见杨广。

    看到裴矩的到来,杨广异常欣喜,因为他终于有人可以帮他对付元寿了。杨广平日里自负的很,根本不太喜欢听谋士的建言,除了张衡、裴矩、宇文述等寥寥几人,其他人根本不能影响杨广。但这些日子以来,杨广和军中这些将领斗智斗勇,又不能使用蛮力,着实让杨广有些疲惫。

    元寿是关陇世家的领袖人物,又是从政多年,几经风雨,老奸巨猾,如今还年轻的杨广在其跟前还是稍显稚嫩。

    虽然现在杨广有黄明远出谋划策,但黄明远毕竟是个武将,虽然用兵如神,但对文人间的争锋相对他还真不擅长。

    杨广快步走下桌椅,离着老远就将要下跪的裴矩虚扶。等到到了裴矩身前,杨广一把抓住裴矩的手,说道:“如无弘大,几无孤也。”

    短短几个字,让裴矩眼角泛泪,喉中哽咽。

    虽然元寿等人看着酸酸的,但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裴矩是冒着被杀的风险,出使突厥,才换回了泥利可汗的倒戈,然后才有了步迦可汗的分兵,更有了隋军今日之大胜。

    若无裴矩出使,他们现在还在冠军侯山吃风沙呢。

    可以说裴矩是此战的第一功臣一点也不为过。更何况裴矩是杨广的心腹之人,自当日仁寿宫事被贬官后晋王党领袖人物的身份也浮出人前,众人自是知道自己比不上的。

    其他诸将也多来探望裴矩。众人进帐坐定,裴矩便述说着此行的点滴,时而义正言辞驳斥泥利可汗,时而与突厥人生死相搏险象环生,时而招揽突厥军队令人抚掌大笑······裴矩在突厥铁骑下数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听得众人是唏嘘不已。

    看着裴矩和黄明远这对翁婿这些日子出尽了风头,众人知道这翁婿二人恐怕要腾飞了。

    现在大隋与突厥的形势翻了一个个,其结果也几乎是尘埃落定了,步迦可汗再是厉害经此大败后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翻身了,因此众将心底没了对战事的担忧,裴矩的接风宴也便举办的异常热烈。杨广也想借着此次宴会展示展示自己的王霸之气,威慑一些人,同时去去之前的晦气。因此性质来了,场面越发奢华活跃起来。

    这个时候,没人会扫杨广的兴致,很多各自争取的东西也不会在这个场合进行。因此众人各自维持着最后的体面,各自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倒是一副其乐融融、君臣相宜的样子。

    喝到最后,杨广命人在大帐外点起篝火,令隋军营妓载歌载舞,与军中众袍泽同欢。

    裴矩看着一脸不适应的黄明远,端着杯子笑着问道:“怎么,明远打了这么多仗倒是不适应这种场合了?”

    黄明远点点头。他打完仗都是先打扫战场,统计物资,总结经验,论功行赏······什么时候会忘乎所以的在战场上宴客啊。再说在大同军中战时是严厉禁酒的。

    裴矩上前拍拍黄明远的肩膀说道:“众人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的怒火,需要这次宴会来发泄,士兵如此,将领如此,晋王也是如此。现在刀子没法捅自己人,所有只能捅能捅的人了。”

    说着裴矩又指了指周围的人,接着说道:“你看周围这些恭贺我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希望我死在草原上,但此时他们却都恭恭敬敬的向我祝贺,不是因为我裴矩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晋王要起势了。他们与其是向我示好,其实是向晋王示好。你再看看晋王,是晋王需要这场宴会,让所有人向他示好。”

    不待黄明远说完,裴矩笑笑便转身离开了,只留下还在原地沉思的黄明远。

    宴会进行到很晚,等到最后散场,众人各自回帐。而杨广只留下了裴矩和黄明远二人。他要听听裴矩的看法。

第一百三十二章 假作真时真亦假

    三人各自坐下,且皆都有了些酒意。

    坐在上首的杨广问道:“弘大以为此战之后,圣人会如何处置?”

    杨广问得很含糊,但却是又很直接。这些时日,杨广也是心存忐忑。虽然黄明远曾多次劝说此时或当无碍,但杨广很清楚父亲的狠厉。当初三弟杨俊就是恶了父亲而被父亲活活给骂死的。圣人先是大隋的皇帝,然后才是他的父亲。

    父亲可能会把自己捧上天,也有可能会把自己推入万丈深渊。尤其当关中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时,甚至有消息说突厥人已经打进了关中。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广的骨头都寒了。若是突厥人真的进了关中,威胁了大隋社稷,自己死一万次都不足够。到时候众人都会说圣人是英明神武的,自己恐怕就要被推出来当替罪羊了。

    听到杨广说突厥人马杀入关中的消息,裴矩也是皱起了眉头。虽然现在杨广大败突厥,但一定程度上形势比自己走之前还要差很多。跟所有人的疑问一样,裴矩也想知道胡人到底是怎么进入关中的。

    裴矩不说话,杨广和黄明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裴矩身上。

    沉吟了良久,裴矩才开口道:“王爷勿忧,矩认为此事还没到最坏的地步,无论如何,其结果也不会影响到王爷的地位。”

    杨广一惊,又是一喜,忙问道:“弘大为何?”

    这时候连黄明远都来了兴趣,因为他也不知道杨广该怎么破局。毕竟这次的影响太恶劣了,而杨广又远在漠北无能为力。

    裴矩没急着回答杨广的问题,而是转头看向黄明远问道:“明远,单凭军事层面上,你认为这支突厥人可不可能威胁的到长安?”

    黄明远摇摇头。

    “王爷,岳父大人。其实突厥人看似来势汹汹,但明远认为这支突厥人真正的兵力恐怕并不会很多。要是步迦可汗再有个十余万大军,那他之前直接将兵增加在温池战场上就好了,那我军无论如何最后也胜不了。那样的话一决胜负,步迦可汗也不会费这么大劲折腾之后的这些事。

    我想即使突厥人借着关中空虚打到长安城下,其实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长安的亲勋武卫六军、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太子十率、卫尉兵、各王亲军,杂七杂八的,也有个一两万人之多,已经足以应付这些根本没有攻坚武器的突厥人了。只要长安对方守军能够坚守三天,清漳王的援军就会从庆州赶回长安,合围这股突厥军。只是······”

    黄明远有些犹豫地说道:“只是毕竟是突厥人打到长安,恐怕影响会很大。”

    裴矩点点头,黄明远这样说他也就放心了。

    “所以其实突厥人并不会对长安有大威胁。甚至老臣怀疑突厥人能不能打到长安都不好说。若是这种可能实现,突厥人根本没有出现在长安城下,其实就能将不利的影响压到最低。再加上晋王大胜的消息传扬出去,根本不会影响王爷的地位。”

    “那若是突厥人打到长安呢?”杨广焦急地问道。

    裴矩的话不过是宽慰一下杨广。裴矩心知,事已如此,如何不会有大影响啊。就是最后胜了,至少会影响杨广在杨坚心中的位置,而往大了说这场意外甚至会威胁到大隋的统治。

    但裴矩不能实话实说,否则杨广本就在此战中跌宕起伏,还没有平静下来的心不知道会做什么,甚至会狗急跳墙。现在的杨广无论如何不能先自己乱了阵脚。

    这时候,裴矩突然站起身来,跪在地上,双手扶额,长伏于地。

    杨广一惊,马上起身,要扶裴矩起来。

    裴矩没有起身,而是看着杨广说道:“王爷,此战关中损伤再大,也会被圣人压下去的。到时候,只要这边大胜的消息传回去,臣想整个天下都是王爷大胜突厥,斩获十余万胡虏的消息,绝不会再有人对王爷有所非议。至于一些胡人宵小,不过是漏网之鱼,成不了气候,没人会在意的。”

    看到杨广和黄明远有些不解,裴矩说道:“王爷,正是因为此次突厥人进入关中影响巨大,威胁到大隋的统治,圣人更会压制这种不利的消息,将其影响降到最低。而压制一个坏消息最好的办法,无外乎就是让一个好消息取代他。王爷试想,现在还有比王爷大破突厥更好的消息吗。”

    看着杨广有些若有所得的样子,裴矩接着说道:“所以王爷,现在圣人就是再对王爷心中不满,他也只得宣扬王爷的功绩,提升王爷的地位。至于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会被圣人顺带着帮忙抹去的。而且这一点王爷做得也很好,之前老臣听说在军中宣扬是王爷定计破步迦可汗的,这不就是给圣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了吗?”

    杨广微笑,但有些不自然,毕竟那是抢了黄明远的战功。裴矩在这里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杨广也有些心虚。

    虽然裴矩一番劝慰有礼有节,有根有据,但杨广还有些担忧。他有些迟疑地说道:“那弘大,圣人若是过后再算账怎么办?”

    裴矩仿佛毫不在意的说道:“王爷,那也得圣人有算账的理由才行。而且,现在秦王之死已经令人们对圣人有所不满,很多人认为圣人为父不慈,手段狠辣。接着太子出事,无论如何离被废黜已不远矣。若是圣人再处置了王爷,那圣人还有继承人可以承继江山社稷吗?”

    是啊,杨坚的五个儿子已经废了俩,再处置了现存最优秀的一个,圣人那是要干什么。

    听到这,杨广的心总算放下了,只要这次突厥人进入长安的事情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储君之路,那么一切便有转机和希望。

    杨广放松了心情,郁积在胸口几日的愁绪也终于散开了。

    “那弘大认为圣人近期会不会动太子之位?”

    这个时候,杨广又关心起太子的位置,不过毕竟这是他此次出征的最大目的。若是能够挟大功再取得太子之位,其结果便是圆满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