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章 大利事了

    启民可汗被骂的脸色一阵青紫。

    黄明远威胁启民可汗,若是再挂念义成公主的嫁妆,这婚事未必可以结成。同时黄明远又告诉启民可汗,最近都蓝可汗的弟弟都速率部向朝廷乞降,有意归顺大隋。

    这个消息比之前所有的事情更令启民可汗受打击,都速要是来了,不就要跟自己争夺大隋的支持。原本突奸是启民可汗的独家经营,垄断卖方市场,现在来了竞争者,他如何愿意。若是真的在黄明远的推动下,大隋未必不会支持都速,到时候别说什么王霸之业,下一步的生存都成问题。

    启民可汗无奈,只得吃下了这个哑巴亏。

    ···················································································

    六月十五,大利城。

    这日是义成公主与启民可汗的成婚之日。为了表示对大隋的恭敬,启民可汗脱去胡服,穿着大隋的宫廷袍服,按照汉礼迎娶了义成公主。

    整个婚礼的流程波澜不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启民可汗更是老婆娶了数十个了,也没有什么惊喜。稳稳当当地结束了婚礼仪式,然后义成公主在亲卫的护卫下回到自己的部落之中。

    启民可汗傻了眼,义成公主根本不与启民可汗完房。

    义成公主的理由也很明确,她不想住在旧的公主府里,那里刚死了人,容易做噩梦,大利城什么时候给她修建了新的府邸,她什么时候再次进城。至于说与启民可汗完房的事情,她更是提也不提。

    若是之前,一个远嫁他乡,无依无靠的公主,自是没有什么资格提要求,更没有资格拒绝胡人的可汗。可惜现在的义成公主已经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她身后的近万帐牧民,四千甲骑兵就是她在大利城最大的依仗。

    欺人太甚。

    现在的启民可汗感觉自己受到了欺辱,肺都要炸了,隋人一个一个的,都不把他当人看。只是此事启民可汗也没脸面声张,更没脸面向杨坚哭述。

    幸好启民可汗也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隐忍之辈,倒也能忍下这份屈辱。他很清楚娶公主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与大隋的关系,至于与公主完不完房也没必要那么在意。反正现在婚事已成,无法更改。

    至于义成公主,只要不给他找麻烦,启民可汗也不愿去管对方做些什么。

    黄明远倒是小看了义成公主的脾气与启民可汗的隐忍,二人都非寻常之人。

    婚礼结束之时,义成公主带着亲卫扬长而去,的确是惊到了黄明远。不过黄明远倒也愿意为义成公主擦屁股,谁让自己跟义成公主的关系非同寻常。黄明远立刻让张长逊带人护持着义成公主的营帐,不给启民可汗发难的机会。

    这一次在婚礼上,黄明远还遇到了启民可汗的二儿子未来的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相较于他那个性如烈火的兄长,此人反倒性如温水,落落大方,对汉文化了解也颇深。而且此人身边有不少的汉人学子,汉风氛围浓厚,倒是一位改革派。

    阿史那俟利弗不同于其他人对黄明远的敌视,在婚礼上主动上前跟黄明远问好,看起来很是谦逊有礼。身穿汉家衣衫的他,不仅没有丝毫胡虏之貌,反而像个礼贤下士的汉家公子。

    黄明远本就有拿俟利弗做筏子的想法,此时见此状,如何会放过这个挑拨离间的机会。当即对其也是一番回礼,二人相谈,和颜悦色,宾客尽欢,落在旁人的眼中,就是黄明远很看好俟利弗。

    如此情景,更让那些支持咄吉世的保守派恨得牙痒痒。

    婚礼结束,黄明远要返回自己的大营,俟利弗一直相送到城门处,黄明远拉着俟利弗的手意味深长地说道:“可汗之位,当有德者居之,君之才德,远超其兄长百倍,若是由君承继启民可汗的大业,则边疆必安,大隋与突厥合同为一家也。”

    一席话惊得不少突厥贵族哑然。

    俟利弗没想到黄明远说得如此直白,黄明远翩翩然离开了,俟利弗却是心中迟疑不定,不知所以。

    他询问自己的谋士赵德言黄明远是否是要支持他抢得汗位。

    赵德言是河北易州人,出身卑贱,不为人重用,只得在县城为小吏。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德言被胡人掳掠至草原上为奴,再辗转流连,几经易主,入了俟利弗的麾下。

    赵德言主张突厥要加强可汗的权力,废除旧的部族体系,收编各部的军队,严苛法令,移风易俗。与俟利弗的政治主张颇为相似,因此这赵德言也得到了俟利弗的重用,为其谋士之首。

    对于黄明远的作为,赵德言说道:“王子,黄明远与大王子有仇,二人自是水火不容,黄明远必不愿意让大王子继承可汗之位,威胁大隋;王子喜欢汉文化,对大隋亲善,天然上就有优势。黄明远若是想阻止大王子继位,只能选择扶植王子来对抗大王子。”

    俟利弗也是这样认为的,对于大隋来说,肯定是自己担任可汗更有利。

    至于黄明远故意挑拨他和咄吉世的关系,俟利弗并不在意。他无论是部曲实力还是支持者都远不如他的兄长,在所有人看来,他的兄长才是阿耶的继承者。俟利弗不管黄明远是不是故意利用自己,只要黄明远给予自己支持、帮助,使得自己有实力击败兄长,则其它的都好说。

    赵德言劝俟利弗在私底下可多与黄明远来往,若是能通过黄明远获得大隋的支持,则再好不过。

    现在启民可汗寄人篱下,大隋的认可对启民可汗继承人的选择影响很大。

    黄明远可不知道俟利弗谋划了这么多,在他看来,往后的突厥唯一需要支持的便是义成公主。或许在启民可汗看来,他与义成公主成婚便达成了与大隋亲近的目的,义成公主的那近万帐人马迟早也是肉烂在锅里;但对黄明远来说,义成公主的那近万帐人马更是自己能直接干涉启民部的触手,到时候若真是启民可汗死后,谁继承那个位置,义成公主也有极大的话语权。

第一百二十一章 扫盲运动

    第二日一早,大利城西,黄明远辞别杨静乐,要返回丰州。

    杨静乐换上一身汉家女儿的红妆,带着铁骑相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临别之际,黄明远拉着杨静乐的手不停地嘱咐道:“妹子,此次一别,用不了多久兄长就会来看你的。你在大利城要照顾好自己,若是有什么难处,尽管开口。斛律晟是我的结拜兄弟,韩浚是我的侍卫出身,张长逊也追随我多时,三人都是可信赖之人,你在大利城,尽可托以腹心。”

    杨静乐这时候才又回到那个十几岁的小孩子的样子,眼泪汪汪,拉着黄明远的手不想让黄明远离开。

    “兄长但切放心,静乐会好好地照顾自己,绝不让兄长担心。”

    尽管强自忍着悲痛,眼泪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黄明远帮杨静乐擦干眼泪,挥手作别,向西而去。

    杨静乐一直目送黄明远的离开,直到再也看不到黄明远西去的背影。

    在宜芳的陪伴下,悲伤的杨静乐回到了部落,然后找来了留下的斛律晟和韩浚,下达了她在部落的第一个命令,清洗麾下这万帐胡虏中的顽抗份子。

    张长逊又送了黄明远一段路程,黄明远在路上不住地交待着张长逊处理与启民部关系的事宜。

    云州形势比较复杂,既要维护大隋的利益,也不能和启民部完全闹僵了。

    张长逊用心的记下了黄明远的话,又问道:“云州骠骑府要如何处理义成公主的令旨?”

    若是寻常时候,云州自是可以不必在乎义成公主的命令,但现在黄明远与义成公主的关系,容不得张长逊不在意。

    黄明远想了想,才说道:“只要不是对丰州军有害的,公主但有所命,无有不从。”

    张长逊重重地点点头。

    ····················································································

    黄明远急着赶回丰州,是因为丰州筹建的成均大学堂马上要成立了,黄明远急着去参加第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

    在黄明远的计划中,仁寿元年是仓廪足,重点工作是屯田;而仁寿二年在此情况下要更进一步,便是识文字,兴教化。

    在黄明远的总结中便是四个字,扫盲建学。

    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在为兴教化而进行努力。虽然到了宋朝之后,文化下移,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接触文化的机会,但说到底整个中国的教育仍然是精英教育,仍然没有改变国家的文化人员的构成,直到建国后的扫盲。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费钱的事情,所以才始终无法普及。

    当黄明远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包括荣毗、李子孝、陈远等人都惊呆了,所有人都认为黄明远是异想天开。

    整个天下,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五,大多数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要如何才能将扫盲之策进行下去。

    师资力量。

    书籍。

    愿意识字的老百姓。

    三者缺一不可,可是这三者丰州一样也不具备。说白了,这时候提出在普通百姓中扫盲几乎相当于痴人说梦。

    所有人都觉得黄明远是被这些日子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是要打一场有败无胜的仗。

    包括李子孝、陈远等人,都不支持黄明远。

    荣毗更是认为黄明远此举是乱政的行为,若是黄明远胡乱行事,他就去御史台弹劾他。

    只有黄明远知道,这做法看似天方异谈,其实是有成功的例子的。当年国人第一次扫盲运动,十年间使全国一点五亿人完成了扫盲。虽然现在没有当时基本条件优渥,但只是在丰州三十万百姓中扫盲,还是可以进行的。

    黄明远知道这种事不能去压迫,所以只得尽力劝众人。

    “黄使君,我就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开展这样注定失败的行动,教给普通百姓识字,你知不知道我等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几十年才有今日。”

    荣毗越是愠怒,黄明远越是冷静。

    “荣公,扫盲运动不是将老百姓教育成大家,而是让百姓识得基本的文字,能够看得懂官府的公告。荣公为一地官长多年,应该很明白识字的百姓与不识字的百姓的区别。”

    与黄明远坐而论道,荣毗也不枉多让。

    “可那些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哪有时间去识字?”

    “整个农村,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在非农忙时节闲在家中,官府可以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向老百姓扫盲。”

    黄明远知道,荣毗的意见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要想让此策进行下去,必须要说服众人。

    “那扫盲之人呢?丰州识字的人就这么多,但凡能识字的,几乎都被招募进官府之中,或是在大户人家供奉,哪有这么多的人去农村扫盲。”

    “用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凡丰州境内,不论身份,只要教会一个人常用之字,可授钱百文,多劳多得。那些教人多的,可以褒奖、免税、减赋、升官、授田,只要有物资刺激,总能让识字之人愿意为官府扫盲。”

    “那书籍、笔、墨、纸、砚等东西呢?总不能让人空着手去学习。”

    “这些东西不打紧,我有办法解决。”

    “那什么人去学?学习毕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使君怎么知道所有人都愿意参加扫盲。毕竟很多人年纪大了,不愿意再去识字。”

    “很多人都知道识字的好处,但凡有机会的,都会尽可能的去识字。除此之外州府还有奖赏,识字者减赋降税。只要能让老百姓看到识字的好处,哪怕是最不愿意学习的人,也会抢着去识字。”

    荣毗听了,有些摇头。

    “动则谈利,实在是有被圣人之道。有如此之心向学,怎么能学得好。”

    黄明远不以为然的说道:“荣公,别说这些黔首百姓,就是朝中内外,若是没有这功名利禄所刺激,又有几人愿意习文写字。我等若不是知道只有学得圣人之道才能有出息,又怎么会甘心头悬梁锥刺股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不是一句空话。”

    荣毗听了一震,过来一会才说:“此事亘古未闻,可一旦做成了,也是流芳千古之事,老夫幸能参与此事。既然使君已经考虑妥当,老夫如何不尽绵薄之力。”

第一百二十二章 雕版印刷

    黄明远让雄阔海抱着一摞书进来,放到了众人的面前。

    单看到这些线装书,就让荣毗等人吃惊。现在的书籍都是论卷的,哪有一页一页钉在一起的。

    荣毗翻着这些书,不得不说黄明远真是想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把书钉起来,真是方便啊。

    接着翻开内容,所有的书都是《论语》,不过荣毗看了几本,越来越吃惊,转过脸来正好对上黄明远泛着笑容的脸。

    荣毗还从未如此失神过,有些结结巴巴地问道:“这······这······这些书······”

    “荣公是想问,这些书怎么一模一样,连字的位置、大小都没有变化?”

    “对。”

    黄明远乃说道:“这些书都是一个人的笔迹,但并不是写的,而是印的。”

    “印的?”

    “荣公见没见过拓碑文的。”

    荣毗点点头。

    黄明远说道:“一个道理。”

    说着,黄明远让人拿来一块已经刻好的雕版,然后让人用白纸给荣毗等人展示雕版印刷术。看着一张张洁白的纸在工匠的手中拓满文字,一张又一张,荣毗就像托着圣物一般将他们托起,满眼里都是虔诚之状。

    “天降祥瑞,传圣人大道啊。”

    黄明远知道印刷术对现在人的冲击,他可能直接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

    从这一刻开始,统一的制式图书出现。

    荣毗摸着雕版,顾不得雕版上的油墨弄得满手都是,不断地啧啧称奇。

    “真乃神物。”

    荣毗指着雕版上一个小方块问道:“为什么此物嵌入板中。”

    黄明远解释道:“一块大板,动辄刻印上千字,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错误。通常情况下,出现一处错误,这块板子便要废了,之前的功夫也白费了,殊为可惜。我让人将有错的文字凿出,嵌入正确的文字,这样便能节省板子,不惧失误了。”

    荣毗点点头,赞叹道:“使君果然慧心独具。”

    黄明远本来想一步到位,直接发明活字印刷术,但后来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并不如雕版印刷术普及,雕版印刷术以其方便、快捷、适合大规模使用而一直是最重要的印刷方式。

    其实雕版印刷早就被黄明远发明了,只是担心这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会被人觊觎,所以一直不敢拿出来。

    雕版印刷术自汉朝时期出现雏形后,唐朝开始改进并广泛推广,至五代时期逐步繁荣起来,这才有了宋朝的文化盛世。

    雕版印刷术可以说直接冲击了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使得文化传播更为方便快捷,从长远来看,对整个社会来说无比增益,但对于很多世家大族来说,可以说是眼中钉、肉中刺。

    雕版印刷术虽然在唐朝得到推广,不过是印一些历书、佛经之类的东西。直到五代时期,冯道见各种各样印刷书籍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这才建议天子印刷儒家经典,历时四朝二十二年完成这次印刷工作。

    唐朝不印刷儒家经典,若是没有世家大族的阻挠,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世家大族的力量更是强大,黄明远可不敢直接和对方角力,这可是冲击他们的文化命脉。

    “荣公觉得我若是开动印刷,能否满足整个丰州百姓的使用,不需要印刷什么经典,只需印一本识字书,便可以满足百姓识字的需求。”

    荣毗点点头,赞同地问道:“毕竟印刷一本书还是费时费力的,想大规模普及,这书选的便很重要,使君可是有目标了?”

    “荣公觉得《千字文》如何?”

    《千字文》是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千字文》涵盖了大多数需要使用的文字,读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确是最佳选择啊。”

    荣毗也不得不赞叹黄明远想得真是细致周到。

    “此等祥瑞,若是普及开来,必能裨益天下之人,使君有没有想过将其献于陛下,使天下人能享其利。”

    黄明远听了满脸苦笑,他早知道荣毗这个老头会提这个建议。

    “荣公,你觉得以黄明远一人之力,能否和天下世家相抗衡。非黄明远藏私,实在是黄明远不想落得举世皆敌的下场。”

    荣毗听了有些凝神,他虽然耿直,但在地方为官多年,如何不明白黄明远的意思。

    本来文化的解释权和传播途径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黄明远这横插一脚,注定会导致整个文化阶层的大洗牌,这些世家大族如何愿意。

    世家大族能够和皇室共天下,靠得就是对知识的垄断,哪怕雕版印刷术再是裨益天下,那些世家大族对付不了天子,也一定会对黄明远下手。

    荣毗也知道不能强迫黄明远。

    而黄明远正是熟知荣毗的人品,这才敢公示于荣毗的。

    “唉,难为使君了。”

    荣毗虽然知道黄明远很为难,但是眼看这种对天下大益的东西不能传播开来,还是有些沉郁。

    “荣公切莫担心,万事都是从有到无的,雕版印刷强于人工书写,成为潮流是必然之事,我们先在丰州进行普及,将来必然可以传扬四海。”

    荣毗很相信黄明远的话,说道:“使君心怀万民,此物必青史留名。”

    荣毗又拿起一本书,摸着洁白如雪的纸,不舍得放手。

    “使君,整个丰州要印刷书籍至少要几万本吧,这纸张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荣公且放心,明远自有办法。”

    荣毗也知道黄明远能量巨大,也不再细问,有书有纸,荣毗觉得真要好好地考虑一下黄明远的提议了。

    黄明远不仅发明印刷术,自然也改进了造纸术。

    虽然纸自西汉时期就被发明,但数百年来,因其制作费事,价格一直比较昂贵。此时虽说已经不如两汉时这么稀有,但寻常百姓仍是用不起的。

    黄明远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竹纸,并发明了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黄明远通过流水线生产,达到原始工业化产纸的层度,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

第一百二十三章 军中扫盲

    很快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催化了扫盲运动的发展。

    接过吴增上报的密信,黄明远看完之后没有说话,而是直接递给了李子孝。原来一名身份至关重要的突厥密探在北斗的眼皮子底下给逃了。

    北斗人员已经侦破了突厥在丰州的一个重要情报网,也查到了这个情报网的负责人。突厥人用一个汉人在丰州刺探情报,因此屡屡瞒过北斗人员。

    吴增决定暂时放长线,钓大鱼,通过此人将整个突厥情报网连根拔起,正好这个突厥密探在永丰下面的一个屯垦营中。

    这些屯垦营相对比较封闭,吴增怕贸然有人进入引起对方的怀疑,便去信当时的屯垦营主将刘二山,令其代为监管此人,吴增再想办法往这个屯垦营安插探子。

    刘二山是当初大同军的老人,政治上还是信得过的。

    可是令吴增大吃一惊的是,这个密探竟然在他们去信刘二山的当夜,便翻墙跑了。

    吴增第一反应是情报泄露,立刻开展内查活动,最后查来查去才查到了刘二山身上。

    原来刘二山和给刘二山送信的北斗人员都不识字,刘二山接到吴增的密信傻了眼,只得满屯垦营里找人去看看信上写了什么。可惜屯垦营里以大老粗居多,识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是读信了。

    终于,刘二山找到了一个号称“秀才”的读书人,而这个“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

    原来,信中让刘二山监控的疑犯正是“秀才”本人。

    案子出了这样的纰漏,刘二山后悔莫及,但也无法改变现实。吴增紧急派人去捉拿这个“秀才”,可惜还是让他跑了。

    这个案子让所有人都有些愣神。

    最后李子孝才说道:“连刘二山这样身份不低的军官都不识字,更别提寻常百姓。很多事情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的多,识字问题,的确是迫在眉睫。”

    这件事也坚定了黄明远的决心,至少军队的扫盲必不可少。

    在所有人的不解与质疑中,丰州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仁寿二年的二月份正式拉开序幕,

    而试点单位从军队开始。

    丰州总管府令:丰州诸军开展扫盲运动,凡不识字者,不得接受提拔;从丰州总管府往下,各级设立识字官,负责教导各部识字;总管府以下逐级考核各部识字率,奖优惩劣;军中比赛,以识字决胜负。

    对于士兵来说,如此奇葩的规定简直闻所未闻,幸好丰州军从一开始就纪律严明,哪怕一开始不理解,也严格执行。

    黄明远还发明了汉语拼音和速成识字法,辅助士兵识字。

    ···········································································

    丰州,大同。

    身为骑兵火长的赵成这些日子快让识字任务给逼疯了。赵成原名赵二虎,后来当上火长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响亮的名字,这才请一个走街串巷算命的识字先生给起了赵成这个名字。

    可惜名字是起好了,但是赵成可不认识这两字。

    赵成小时候父亲死的早,他种田、打架都是好手,可偏偏没学过识字。他也无比羡慕那些有文化的人,可是他现在觉得自己已经快三十了,哪还有时间精力去写字。

    与赵成一样的官兵有很多,可是总管府强制规定,所有将官必须识字。若是不能按照规定完成识字要求,一律撤职。

    可是赵成一天只能学三五个字,还常忘,这学到哪辈子可以真的识字啊。

    “老赵,我可是又识得二十个字了,这一旬的我们伙可是又比你们排名靠前。”

    老伙计也是老对手魏三来到赵成跟前炫耀着说道。

    二人都是一个队的,又是同乡,一同参军,虽然私底下也是过了命的交情,但也一直相互之间较劲。

    “滚!赶紧滚!”

    眼看又到了旬底大比的时候,他们伙已经连续三次队内倒数第一了。他赵二虎硬气了一辈子,啥时候成为倒数第一啊。

    “老赵,我可听说了,咱们胡都督高升,上边要从各伙中抽一人担任权副都督,丁伙的韩良可是最有希望。”

    赵成一听就火了。

    “啥,韩良,就那个文绉绉的弱不禁风的家伙,他凭什么当权副都督,有本事让他来跟俺老赵比一比。”

    “听说是人家识字,整个伙每次大比都是第一,听说旅里已经准备让韩良担任咱们旅的识字官,专门负责教导大家识字。”

    听到这赵成憋着脑袋不说话了,他不就是不识字吗?那些识字的都是花架子,要论真功夫比一比。

    正如魏二说得,这一次韩良一伙又得了一个第一,旅里专门任命韩良为识字官;而同时,赵成这一伙也得了个倒数第一。

    赵成的脸拉得更长了。

    但旅里不准备让赵成得过且过,便令其专门前往旅里,学习识字,而授课的先生,正是韩良。

    其实赵成还是挺认真的,早就暗暗鼓劲,好一雪前耻。只是他始终不得其法,埋头苦学,事倍功半。

    韩良很快发现了赵成学习的误区,上边已经下发了拼音符号和速成识字法,赵成等人就是用不上。

    韩良让众人先把学写字放在一边,着重解决学习拼音符号的难题。众人通过注音识字,一天可以学好几百生字,效率大大提高。

    赵成这些能做基层军官的,本身就不是真的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很快就学会了上千字,基本的读写算是勉强过关了。

    与此同时,各部也差不多都在经历这样的活动。虽然很多人苦于识字的艰难,但众人的热情超出黄明远的想象。

    此时识字还是有钱人家的专属,很多希望识字的人却求而不得。丰州开展的扫盲运动给众人了一个识字的机会,哪怕再是口中说着不喜欢识字的人,背地里也是暗暗下工夫。

    到了年中,经过半年多的扫盲运动,整个丰州军的官兵大多都或多或少识得一些字,即使不会写,也是认得的。

    很快总管府统计发现,众人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精神面貌也有了大的改观,整个丰州军的战斗力也大大加强。

    黄明远眼看军中的扫盲运动成果颇佳,因此开始准备开展整个丰州内的扫盲运动。

第一百二十四章 乡间扫盲

    “书生,这贴的是啥公告啊?”

    直盯着告示栏的孙伏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置信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良久才缓过神来。

    “宋伯,这公告是说,州衙和总管府下令,整个丰州要开展一场扫盲运动。”

    围上来的一群乡里乡亲的也不明白孙伏伽说的是什么,七嘴八舌地问道:“书生,这啥是扫盲运动?是不是要服徭役去扫地啊。”

    “这才五六月份,怎么就要服徭役了?”

    ······

    众人七嘴八舌,场面一度混乱。

    还是担任里正的宋伯威望高,敲了敲拐杖,大声呵斥道:“你们不懂就不要说话,让书生说。”

    孙伏伽这才敛敛神,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告示上说这扫盲就是扫除文盲,说是州里要在各乡各里各屯垦团开展识字活动,所有人上至老翁,下至孩童都要去学识字。”

    “啥,学识字?”

    “天可怜见,我家二郎终于有机会学识字了。”

    “学什么字,我家活还干不完呢?”

    “收钱吗?要是收钱俺可不学。”

    “是什么人都能学吗?女郎也可以学?”

    ······

    众人围着孙伏伽,七嘴八舌地上前询问。孙伏伽只得手忙脚乱的回答大家的问题,可众人围的密不透风,哪里还能支应的了。

    “大家不用担心,这只是提前告知,告示里说州里马上要派人下来到各里进行教学······”

    老里长拄着拐棍,不住地长叹,世道要变了。

    ······

    三日后,州里安排的识字官也到了安福里中。

    识字官叫李建,是大同县户曹的一个书吏,被安排到安福里进行教导百姓识字。说实在的,他也不理解州府这样做的意义,泥腿子还能成文化人了。但是州府已经说了凡教导一个合格的百姓,可赏钱五十文。他倒是不在乎这五十文,重要的是官府会按照成绩,提拔一批优秀的识字官前往总管府、州府任职,甚至还会授予土地,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事情。

    李建和一大批识字的人被集中起来,进行了培训。什么汉语拼音,什么速成识字法,都是闻所未闻的东西。

    李建年轻,接受能力也强,很快便掌握了这两个方法,成为一个合格的识字官。毕业典礼上,他还亲眼见到了丰州的统帅黄明远,他仍记得使君拍着他的肩膀谆谆教导的样子。

    李建这群经过特殊培训的识字官带来了新的方法、书籍,更带来了新的政策。

    州府下令,凡能达到识字要求的家庭,可以减除三成到五成的赋税;凡全里完成识字任务的村子,可以奖励牛羊、农具·····当然,有奖就有惩,若是当地识字任务完成的不顺遂,里长等也是有处罚的。

    李建带来了不少的书籍,还有可以写字的木板、炭笔,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教学。

    其实他们也是第一次出师,但学校里先生讲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求他们的教学不要太死板,要因时制宜。

    安福里是个刚建没多久的新村落,宋伯因为年龄大,担任里长处事公道,因此有些威望。

    “贵人不忘我等小民的贫苦,特命李先生来教导我等识字,让我这老头子临死了也能做个明白人,让你们的子孙后代以后不再在土里打滚,此恩重如山啊。现在有机会了,你们还不好好跟着李先生学?我都六十了,仍然愿意学识字,尔等难道还不如我一老翁吗?”

    宋伯拉着李建的手,不住地说道:“李先生,咱们里除了书生,几乎没人识字,大家伙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以后咱们都听你的,谁要是不好好学,该打打,该骂骂,谁要不听,你跟我说,我打不死他。”

    村民的热情吓了李建一跳,这时候李建才真正感受到这些穷苦百姓对识字的渴望,使君的高瞻远瞩。

    村民们把家里最好的吃食都拿了出来给李建,就是希望能多学一点文化。来学识字的人这,从五六岁的童子到五六十岁的老农,应有尽有,看着众人渴望、期冀的眼神,李建潸然泪下。

    李建让里中唯一识字的孙伏伽给他做助手。

    孙伏伽原来是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今年十七岁,也是这次大迁移才来到丰州的。他虽然出身低微,但从小好学,无论寒来暑往,求学之心不减,虽然年幼,但颇有学问。

    李建按照总管府要求的,识字不是空学,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首先要解决记账问题。因此李建决定首先要从学写百姓的名字学起,然后再学各种农活、农具的名字,“做什么,学什么”。

    李建领着安福里的百姓逐个辨识村里的农具,每学到一个新词,便反复练习。他后来直接跟着百姓下地,百姓们忙着锄草、上肥的时候,众人就学“锄草”、“上肥”等词;该捕捉害虫的时候,他们就学习“捕虫”;该翻地、收割的时候,他们又学习“翻地”、“收割”等词语······

    为了防止回生,每天晚上众人都集中起来学习,白天劳动间隙,这识字班还办到了田间地头。

    ······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提远的改变命运等大道理,光是减免赋税这一项,就值得他们拼命去学习。

    家中的主人主动拉着儿女、妻子去学习,学不好的不用李建要求,自己家就想办法了。就连村里一些懒汉、多嘴婆娘也被逼着去学识字,因为整个村子的识字也是要考核的。一人落后,全家丢人;一户落后,全里丢人,倒逼着这些不积极的人拼命学习。

    这一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效果就出来了。差不多三四个月的时间,整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要不少能够识得数百上千字的。就连一些年纪大、学习吃力的,也能识得不少字,至少能够记账。

    整个丰州都笼罩在这片学习的大潮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扫盲运动的感染。虽然现在只是一部分人识得一些字,但由小见大,黄明远知道扫除文盲之路并不久远。

第一百二十五章 成均大学

    十七岁的孙伏伽背着一个兜囊来到了北宁城的城门口,川流不息的车辆,摩肩接踵的人群都让他惊愕。倒不是他往日没有见识过如此恢弘大气的城池,只是不是听说丰州人烟稀少,极为贫困,如何有这般盛况。

    此时的北宁城还没有完全建成,多处城墙都在施工中,喧嚣的城池倒像是一个大工地,但这毫不遮掩北宁城的宏伟壮观。

    孙伏伽在城门口呆呆地望着这片盛世,直到有人拉住了他。

    “后生,你是来读成均大学的?”

    孙伏伽因为文化水平不凡,被李建推荐到县里,参加了成均大学的入学考试,被取中之后,前来学校报道。

    北宁城四门都有接站人员,孙伏伽有些傻乎乎地样子让接站人员一眼就认出了他。

    负责北门接站的刘三不住地感叹,这几日已经接了多少出身低贱的寒门士子,若不是使君隆恩,这些人哪里能入这样一流的学堂读书。

    成均大学是黄明远为了培养人才,专门仿照后世大学的建设创办的学堂。这个成均和后世棒子的成均馆大学意义相同,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了“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不得不说棒子学习中华文化的确深厚,成均这个如此有深度的名字国人竟然没有使用,就知道地名加专业,怨不得人家棒子抢中国文化。

    成均大学按照后世的模式,实行分专业学习,专业内部设置公开课加专业课,实行学分制度,修满学分即刻毕业,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成均大学内部设置了算学、律学、科学、礼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经学、文学、史学、商学、语言学、工学、水利学、测绘学、冶金学、采矿学、建筑学、医学等十几门学科,虽然很多后世热门的采矿、测绘、水利、工学等学科现在比较冷僻,但并不影响黄明远设定它们的决心。

    当然丰州为了发展采矿、冶金、纺织、畜牧、建筑等行业,专门建了七八所技工学校,但比起成均大学的学科建设,要差远了。

    黄明远手底下实力虽然不错,但要想找这么多的合格老师也是很困难的。成均大学最热门的文史经礼等学科的老师是大都是黄明远从邹山的老师、学子中挖的。

    而算学、法学很多都是从各地挖的积年老吏,至于其它学科的老师,真的是什么人都有。

    包括黄明远在内,夏安恂、于崇、蒋允会、齐公冶等人都会抽时间来给学子们上课,甚至连荣毗、王文同等人也被黄明远撺掇过来兼职做老师。

    虽然黄明远投入了很多力量,且花费巨大,但很多东西真不是钱可以解决的,在跌跌撞撞之中,成均大学被成立起来。

    黄明远兼任成均大学的山长,而教育长则是黄明远的大姊姐夫孔颖达。

    孔颖达今年二十八岁,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孔颖达未及弱冠之时,拜师于黄胤之,后被收为孙女婿。

    此时孔颖达空有才学,但因为出身较低而没有什么名声,要等到大业五年辩压国子监博士从而被追杀才名震天下。

    成均大学黄明远没有太多时间亲自打理,正好找来自己的姊夫。

    成均大学第一批学生采用推荐制,主要从军中、各官署、各屯垦团和各乡里识字佐官中产生。而被推荐的考试又分别在各县参加统一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得以入学。

    第一批成均大学的学生有七百多人之巨,基本上把识字三四年且有培养价值的年轻人一网打尽。

    这些人不问出身,不问资历,全凭才华,是丰州未来的播种机和建设者。

    接送站的人员将孙伏伽送到了城东南角的成均大学。

    漫步在校园之中,四面亭台楼阁,人流攒动,孙伏伽最大的感受就是大。这哪里是一个学堂,而是一座城。

    成均大学位于北宁城的东南角,但又并不在北宁城的主城区。黄明远在北宁城的东南凹进去一块,修建了一个独立的小城,将成均大学和其他它科研机构都搬到了这个小城里。

    大家都戏称整个小城为学城。学城单独且封闭,所有守备人员都是丰州官军,是做学问的理想天堂。

    成均大学西面依次是丰州军医学堂、丰州讲武学堂、丰州文工总团附属学堂,成均大学南面是丰州科学院,往西则是丰州军事科学院和丰州军事科学学堂。整个学城以中间的十字大道分割成四块,而规模最为宏大的成均大学独占了东北一块。

    虽然现在大学内的学生不多,但是整个校园可满足数千人学习和生活。

    黄明远常年在校教书,对于大学的建设还算是颇为了解。

    孙伏伽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哪怕他从河北到丰州,颇见过世面,也没有见过如此超越时代的学堂建设。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教学楼、礼堂······等等建筑,层出不穷。

    这时候孙伏伽恍然大悟,北宁城城墙尚未完工,怕是之前都在费时费力的修建这座学堂。

    黄公之伟业,千秋万代啊。

    孙伏伽所在的是甲字宿舍,因为要等到开学两个月之后才选专业,众人都是按照考试成绩分配的宿舍。

    孙伏伽因为昔日跟一些县里刑曹小吏学过律法,所以准备选的专业为律学。律学虽然不及经学、文学、史学、礼学等专业受人追捧,但在孙伏伽看来,这是一个毕业后最稳定的职业。因为家庭原因,此时的孙伏伽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然后养活全家。

    宿舍内六人,大都出身不是太高,跟孙伏伽的情况差不多。这年头识文断字又没有什么官职的,除了一心求学的人,也就只剩下出身低的人了。

    躺在宿舍柔软的床上,孙伏伽激动地一夜没有睡着,宿舍里的人都差不多,大家谈理想、谈未来,直到第二日拂晓,仍不觉得疲乏。

    七月五日,阳光正好,我们正当时。

第一百二十六章 拳拳之心

    七月的操场上,烈日炎炎,酷热难耐。

    孙伏伽没想到只是站在太阳底下竟然会如此难捱。第一天上课,众人连先生都没有见到,数百人便被拉到操场进行训练,还美其名曰军训。

    原以为军训是要学习军队里打拳、兵刃之类的技艺,没想到就是排成队站着,或者是齐步走队列。刚开始看当兵的演练,众人还觉得没有那么难,但体验之后才发现,这军训实在比干农活还难受。怎么走路,怎么跑步,怎么坐下,过了没多久孙伏伽就感觉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幸好众人出身大都一般,平日里各种活计的干,这才能捱过军训。

    直到八月初,为时一个月的军训终于结束。众人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每个人都晒得黝黑,但不得不承认,众人的身体也更健壮了,甚至一些内向的人也渐渐活跃起来。

    往常在村里,乡亲们虽然都很亲切,但孙伏伽总感觉自己是与他们不同的,因为自己学习了圣贤之道。而在成均大学里的一个月里,周围都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大家经历、身份都差不多,孙伏伽过得倍感充实。

    同宿舍的老大哥叫梁公河,今年已经二十八岁了,已经有了妻小,听说从南边煤城来的,以前是矿工,这次要学采矿;一个叫孙甘,听说是大同仓曹来的,外号叫“小秀才”,精通算学;还有一个叫羊骧,看样子出身应该不低,听说是从盐都来的,虽然有些桀骜,但为人也仗义;一个叫钱十一的,听说从九原来的,看着气度有不凡;还有一个叫斛律昭,是个胡人,马术、射箭样样精通,而且见识也不比旁人差。

    虽然众人来自五湖四海,亲疏关系各有差别,但众人同食同寝,关系也格外亲密。

    在学校之中,众人皆是平等的,唯以能力分高低。学校中不准从外带钱财,花费一律凭借学校分发的钱票和料票。像梁公河这样的老大哥,家中有妻儿需要养家糊口的,学校也安排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八月五日,学校开学典礼。

    以前哪怕是太学,也是没有开学典礼的,黄明远说我们要有开学典礼,所以就有了。

    黄明远一身的黑色士子长袍,头戴君子冠,腰悬长剑,冷峻如不闻人间烟火,又宛若蓄势待发的利箭一般庄重肃穆。

    黄明远在众人的注目中,走上看台。

    “士子们,欢迎你们来到成均大学,我就是你们的山长黄明远。”

    黄明远朗声之下,立刻就震动全场。

    周围护卫的士兵们有跟着高呼“丰州军万胜!”

    “丰州军万胜!”

    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一下子便炙热起来,接着这些学生们也跟士兵们一样高呼“丰州军万胜!”,让气氛高涨到极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丰州军万胜”的口号便成了黄明远出场的标志,无论是阅兵时,还是打仗时。甚至很多部队平时训练时也会这么喊,丰州人的底气就是在这一句“万胜”中立起来的。黄明远并不想去阻止他们高涨的热情,哪怕这是**裸的个人崇拜。

    黄明远摆了摆手,场上立刻鸦雀无声。荣毗等人心中一震,黄明远的威望远超所有人的想象,哪怕是在这些刚入学的士子中,也深入人心。

    “从今日开始,你们就是成均大学的学生了。你们从丰州各地来到这里,未来要在这座校园里渡过你们人生中精彩、特殊也是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旅程,既是为这座新生的学校注入了活力,也是你们人生新的.asxs.。

    有人要问,丰州有州学,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再建立一所大学,七百个学子,比国子监的人还要多?

    今日我来告诉你们,因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读书改变你的命运,而官府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你提供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改变命运,不只是你学好了,就可以做官,就可以做肉食者,而是想让你们知道人生的意义,知道事务的道理,而不必浑浑噩噩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或有长短,人的精力也或有不同,可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哪怕是明日就要死去,他这一生也是有意义的一生。

    我不能保证你们所有人都会改变命运,亦不会知道你们未来是怎样渡过,但我希望你们在这所学堂里,能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失败,也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你们中的人,之前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士兵,还有的是小吏,当然也有出身显赫的贵公子。老天爷是不公平的,让你们每个人生下来的.asxs.都不一样,很多人拼尽一生都得不到另外一些人弃之如敝履的东西,但老天爷同样也是公平的,只要你肯努力拼搏,哪怕是个无名小卒,生命也同样精彩。

    在成均大学中,我不敢保证你们会不会收获最大的成果,但只要你们努力,这所学校会用最大的公平来对待你们。不管你在外面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健康还是疾病,但在这所学校里,你们的身份永远相同,都是士子,你们所有都到教育的权利都会是均等的,你们所面临的所有选择都会是公平的,只要你们愿意努力。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而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超过了这个年纪。我想请问你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求学?

    是为了做官?为了财富?为了名利?为了佳人?还是有志向更远大的,为了学习圣贤之道?为了经世济民?还是为了致君尧舜?

    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些都可以,都不丢人,你们所有人都可以正式自己的梦想,所有人的梦想都应该被尊重。若心中没有梦想,如何去求学?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是可悲的,他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去学习。

    可是在这些梦想之外,我还希望你们能够再加上一点,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升华自己,能够明了做人的道理,哪怕历尽千帆,也能勿忘初心。

    我求学的时候,有人告诉一个人要志存高远,不要低头苦干,还有多看看外边的世界。今天,我以把这份嘱托送给你们,希望你们都能有志于学,惟真求新。

    我希望你们今后可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祝你们在今后可以前程似锦,梦想成真。”

第一百二十七章 鼓盆之戚

    进入八月,天气越发炎热,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般,让人越发煎熬难捱。而此时杨坚的心,也如这烈日一般灼热,无法平静。

    自进入春天,独孤皇后身子便一直怏怏不见好,杨坚处罚了十余名太医,又开展了无数次的祈福活动,但独孤皇后的身子就是不见起色。

    独孤皇后今年五十九岁,但自前年那场动乱之后,也许是冬夜里的折腾和连丧两子的打击,独孤皇后一直身体欠佳。去年杨昭的嫡长子出生,虽然一度让独孤皇后心情欢畅,但也只是延缓了疾病的爆发,终于捱到了今年,独孤皇后却是病入膏肓,药石无救了。

    但杨坚对于这个结果是不满意的,皇后陪伴了他近半个世纪,夫妻一直相伴相扶,走过来多少大风大浪。哪怕是作为帝后,他们也像平常夫妇一样常年相顾欣然、同起同居、形影不离,杨坚实在不相信妻子竟然就要离他而去了。

    到了十九日一早,独孤皇后的气色忽然好了许多,人也有精神了,杨坚还以为是独孤皇后的病情转好,龙颜大悦。

    不过到了下午,独孤皇后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直到傍晚,太医战战兢兢地宣布皇后病体堪忧,怕是撑不过今夜。

    虽然杨坚咆哮着要处死所有人,但还是不得不招诸儿女入内,与独孤皇后做最后一见。

    包括杨广夫妻,入京侍疾的杨谅夫妻,以及还被圈禁的杨秀夫妻,乐平公主,襄国公主,兰陵公主等人都赶到了仁寿宫永安殿。

    此时的独孤皇后以为久病未无比消瘦,较之之前苍老了许多,眼看诸子女都到了,她强忍着病痛坐了起来。

    杨坚曾对妻子发誓无异生之子女,他们夫妻二人也确实做到了。虽然杨坚和独孤皇后对子女有些偏信偏爱,但总得来说,他们夫妻二人算是一对合格的父母,对子女爱的相当深沉,也是深度参与、认真关注过孩子们的成长生涯,甚至有时对孩子们的溺爱有些情不自禁,唐朝人甚至认为隋文帝夫妻爱子太过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独孤皇后躺在杨坚的怀里,看着底下跪着的众儿女,虚弱地说道:“吾十四岁嫁予汝父,生五子五女,一生荣宠,虽然也曾历经坎坷,但到底都顺顺当当的走过来了。

    我这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嫁给了你们的父亲。我成婚那年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落,什么都没有,一切仰仗杨家的保护,是你们的父亲陪着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我知道我自己娇气任性,不许你们的父亲纳妾,一不高兴便对他发脾气。是你们的父亲用他的大度来包容我,爱护我,才没有使我受到一点的伤害,而你们的父亲却背上了‘惧内’的名声。

    我这一生,有你们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唯一让我放不下的就是你们兄弟姐妹。”

    独孤皇后拉起大女儿的手,虚弱地说道:“丽华,当年是阿耶、阿娘对不住你,让你才十余岁就进了不见天日的皇宫,你不要怪你阿耶杀了宇文家的人,你父亲也是没有办法,他都是为了这个家,你能原谅阿耶、阿娘吗?”

    阴丽华红着眼睛,喃喃地说道:“你不要再说了,你不要再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就没有恨了。”

    “阿娘!”

    “哎!”

    独孤皇后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喃喃地说道:“丽华,你已经二十一年没有叫过我阿娘了。”

    独孤皇后又拉着次子杨广的手说道:“小四,小五,你们过来。”

    杨秀、杨谅二人赶紧爬上前去,独孤皇后说道:“阿摩,你这两个弟弟,从小被阿娘给宠坏了,往后若是做了什么错事,你身为兄长,要多多担待。我也不求你做到如何,但求你一件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请留你这两个弟弟一命。”

    杨广也泪流满面,哭着说道:“儿子如何敢不尊奉阿娘的话。”

    独孤皇后又一一给几个女儿留言,最小的兰陵公主杨阿五美姿仪、性婉顺,好读书、知礼节,从小便是家中最受宠爱的人。

    此时的她哭得早已泣不成声。

    独孤皇后仍旧絮絮叨叨地告诉女儿,在婆家要孝顺公婆,礼敬丈夫,勿要恃宠而骄。

    独孤皇后拉着从小在身边养大的孙子杨昭,有些哀伤地说道:“昭儿从小就宅心仁厚,以后必定会是一代仁君,只是大母时日无多,怕是不能看到那一日了。”

    杨昭涕流满面,他从小就是祖父母养大的,与杨坚夫妻的感情不比父母之间的少,这时候看到祖母难受的样子,实在是心如刀绞。

    最后独孤皇后看向抱着她的丈夫杨坚,艰难地伸出手摸着他的头发,喃喃地说道:“那罗延,你的头发也白了。”

    “伽罗。”

    抱着爱妻,杨坚是无语凝噎。

    “那罗延,我要走了,你陪了我四十五年,从不在意我的妒忌,外人都说你是‘惧内’,可我知道你是真正的深爱我,怜惜我,否则我少年时就父母双亡,一生荣辱全部系于你的身上,你有什么好怕的呢?

    多想和你直到天荒地老也不分离啊,只是老天爷不再多给我时间了。那罗延,我要是死了,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再拘着自己的性子了。”

    “伽罗,你别说了!”

    杨坚抱着独孤皇后,已经是泣不成声。

    “那罗延,你让我说,我这次要走了,可是我真不想离开你,天怎么黑了,我怕黑,你在哪?·······”

    却是说着说着,独孤皇后的声音已经渐渐听不到了。

    杨坚几乎是用吼得语气喊道:“点灯,点灯,把灯都点起来。”

    众人立刻慌了手脚,赶紧上前去点蜡烛,只是此时的独孤皇后已经再也看不见那一丝光亮了。

    “伽罗!”

    “伽罗”

    杨坚好像瞬间老了十多岁,全部的力气都消失一空。

    “朕的伽罗走了!”

    众人纷纷哭了起来。

    杨坚坐在榻上抱着妻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那如风中摇曳的姿态,显得无比地凄凉。

    八月,甲子(十九日),皇后独孤氏崩。

第一百二十八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独孤皇后的死要了杨坚的半条命,这对已经是垂暮之年的杨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她的死标志着杨坚大展宏图时代的结束,从此之后,杨坚开始走向奢靡腐化的生活,直到一年多后病逝。

    独孤皇后的丧事规格之高,是异常罕见的,丧事由隋朝尚书左仆射杨素亲自负责。福事宏显,工费极殚。

    独孤皇后死后,杨坚失魂落魄得人尽皆知,善于把握上意的著作郎王劭立刻上书安慰杨坚称:“佛说:‘人应生天上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乐来迎。’伏惟大行皇后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臣谨按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至夜五更,奄然如寐,遂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

    杨坚看了又悲又喜。

    杨坚本来就极度信佛,这次听说妻子是观世音菩萨,怎么不激动。这时候又有一位天竺高僧同样声称皇后是被诸神佛迎接到西方阿弥陀净土,激动之下杨坚直接赐物两千余段。

    此时的杨坚已经不辨真伪了。

    接着杨坚就开始了给妻子的大规模祈福活动。

    先是召高僧大德五十余人进宫,在皇宫内举行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宏**会超度皇后亡魂,然后又讲《净名经》(即《维摩诘经》),皇太子杨广亲临听讲,参加的大德皆为“四海宗师,一时翘楚”。

    汉王杨谅从晋阳带回高僧志念,自为施主,为母亲经营法祀。

    扬州的天台国清寺也为大行皇后举办法事祈福超度,隋文帝厚加赏赐。

    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杨坚又为纪念笃信佛教的爱妻,并为其祈祷冥福,耗费巨资修建了一座天下最大的禅定寺。禅定寺占地九百余亩,面积六十多万平方米,比现存至今的唐代砖塔大雁塔高六十四米。两百多年后的唐宣宗,他仍然认为禅定寺的规模和气势是“天下梵宫,高明寡匹”。

    ······

    杨坚为了怀念妻子,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当然另一方面过度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引得道家和儒家颇为不满。大隋灭亡之时,关东世家与道家纷纷抛弃大隋,与之也有莫大的干系。

    独孤皇后的纪念活动不仅仅是在关中,为了迎合天子的趣味,天下各州郡莫不举行省得的纪念仪式。

    黄明远等人在丰州也穿了几天孝衣,遥祭独孤皇后。黄明远也不由得庆幸今年没有出塞,否则走了一半,独孤皇后死了,怕是没人会再管塞北的自己了。

    不过黄明远也不得不赞叹杨坚的笃情,古往今来的帝王之中,除了明宪宗和明孝宗父子,无人可与之比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是沧桑阅尽,不到晚霞朝露,又怎知情最难留、情之沉重?

    十月中下旬,丰州已是隆冬时节,不过这个时候出猎,还是极为欢畅的。

    自妻子来丰州之后,因为身份原因整日拘在府中,黄明远难得闲暇,便带着妻子裴淑宁、宇文敏儿以及陈远等人出城狩猎。

    难得的享受时光被吴增打破,长安又送来密信。

    黄明远拿在手中看着密信,对陈远说道:“仲长,这个月初九,天子任命工部尚书杨达为纳言,又诏命诏命杨素、苏威和吏部尚书牛弘等人修定五礼。”

    工部尚书杨达是安德王杨雄的弟弟,他本人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不过他的外孙女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则天。

    接着黄明远又说道:“天子决定亲自为皇后送葬,百官皆不敢劝。术士萧吉劝谏和告诫‘根据阴阳书,皇帝今年送葬对自身是不利’,被天子赶出皇宫。”

    黄明远叹了一口气,杨坚越来越独断了。

    陈远冷“哼”一声说道:“瞧瞧咱们这位天子都做了些什么?皇后崩殂,皇帝伤心众人也理解,可天子倒好,宠信佞臣,推崇僧教,搅得天下人心惶惶,如此昏庸之作,人心如何不乱。”

    不怪陈远生气,自南北朝之后,佛教势力大涨,甚至压制儒教、道教,居于领先之位。这自然引得儒家弟子不满,历史上北周武帝灭佛也是各势力共同努力抵制佛家的结果。

    可惜现在不过二十余年,佛教卷土重来,这些自认为是正道的儒家子弟如何不恼。

    黄明远也觉得杨坚怀念妻子倒是没什么,牵制到佛教、儒教、道教之争,甚至有些挑动之行,的确不妥。

    “仲长慎言!”

    这是裴淑宁倒是说得:“古往今来,身为天子的,能为妻子做到这一地步的,怕是不多啊。”

    “帝未登庸,早俪宸极,恩隆好合,始终不渝!恩礼绸缪,始终不易!”

    黄明远望着远处的蓝天荒野喃喃地说道:“情之一物,最伤人心。人这一辈子,苦难之事,十之**,很多事情一个人是难捱过去的。找到一个能够白首不离的人不容易,独孤皇后死了,天子又未尝不是,只是他死的是那颗心。”

    忽然黄明远想到,若是自己真的娶了杨清儿,是不是前半生哪怕是平平淡淡的渡过,也会甘之如饴。

    后世之时,或许是各种信息交杂变化他快,要想真的爱一个人已经很难很难了。只是或许是越是没有,就越是期盼,这至死不渝的爱情,又如何让自己不羡慕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裴淑宁和陈远听到黄明远的吟诵,心中皆是一震,可是在等黄明远继续诵下去的时候,黄明远闭着眼睛,不再说话,似是有些留恋。

    裴淑宁心中有些难掩的痛苦,你和那个人的爱情,便是要生死相许,可自己也能为之付出生命,到最后又算什么呢?

    黄明远突然开口所道:“淑宁,往后你要多监督我,我若是做错了什么事情要及时提醒我,千万别让我成了权利的奴隶啊。”

    裴淑宁闻言一愣,又甜甜地笑道。

    “嗯!”

第一百二十九章 巧妙释权

    独孤皇后的葬礼前后共折腾了三个多月,墓葬的规模制度,大多出自杨素之手。整个过程中,杨素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凡事亲力亲为、辛苦不已,连杨坚都被他感动了。

    之后杨坚为了表彰杨素,诏以“杨素经营葬事,勤求吉地,论素此心,事极诚孝,岂与夫平戎定寇比其功业!可别封一子义康公。”并赐田三十顷,绢万段,米万石,金珠绫锦称是。

    同时杨坚又晋杨玄纵为淮南郡开国公,以杨素三子杨玄挺承继义康郡开国公。

    这诏命下的,黄明远都无语了。感情杨坚认为,杨素为皇后寻访山陵办后事的功劳,比他南征北战平戎定寇的功绩还重要。

    黄明远也是看的直眼红,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多立大功,到现在也就是个郡公,还引得不少人咋舌。杨素俩儿子啥也没干,就因为老爹给杨坚老婆办个葬礼,就跟黄明远平级了,黄明远跟谁说去。当然要是按照杨坚的说法,这份赏赐倒也不多,要知道当年整个南陈主要是杨素灭国和平定的,再加上杨素几次反击突厥,功勋卓著,若是按照杨坚的理论,怎么封赏都不为过。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个人意愿完全凌驾于法理之上,虽然情有可原,但却是肆意破坏国家本来的制度,若不亡国,反而不正常了。

    黄明远还在感慨杨坚的不公,这时陈远反而欣喜地说道:“为主公贺,杨太仆已非主公之忧也。”

    黄明远一愣,陈远这话让自己很不解。

    自己跟杨素是两个时代的人,若真说起来,其实杨素更畏惧自己一些,因为自己年轻,又是杨广的心腹,将来未必不能到他的地位。至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虽有杨素遗泽,但较之黄明远差之远矣。

    而唯一能令黄明远有所担忧的,也就是明年的出征。黄明远实在是担心杨素会跳出来跟自己抢主帅。虽然北出阴山的主力大部会是黄明远所部,但这种绝世大功,谁又不会觊觎呢?

    黄明远虽然自认能力不在杨素之下,但无论威望、资历,较之杨素差的太远。

    “仲长所为何意?”

    陈远说道:“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文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广营资产,自京师及诸方都会处,邸店、碾、便利田宅,不可胜数;家僮数千,后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千;第宅华侈,制拟宫禁。亲故吏布列清显。既废一太子及一王,威权愈盛。朝臣有违忤者,或至诛夷;有附会及亲戚,虽无才用,必加进擢;朝廷靡然,莫不畏附。

    此乃近古未闻,敢问主公,凡有人臣者而至于此乎,杨素者,霍光也,桓温也?

    主公,天子可没有与人共天下的想法。”

    黄明远点点头,陈远说的不错,现在的杨素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虽然在杨广朝看着更显赫,其实杨坚才是更信任杨素。

    现在杨素的确有些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连儿子都封了两个郡公,难道要把杨素一家都封成公爵不成。

    黄明远点点头,陈远说的倒是不错,看来这杨素不会再领兵了。事实上到了仁寿末年,杨素便不再处理事务。

    黄明远二人在这里能看得清的,那些浸润于权利之道的朝臣更是看得清。有些东西比黄明远想象的来的更快。

    先是皇帝的马仔兵部尚书柳述,以帝婿之重,多次在隋文帝面前攻击杨素的不是。杨坚虽然狠狠地驳斥了柳述的言论,过后又以柳述敢于任事,迁吏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事。

    当然柳述不过是投机取巧,真正撼动杨素地位的是大理卿梁毗的弹劾,梁毗直接弹劾杨素作威作福,图谋不轨。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曾当过十一年的西宁州刺史。

    梁毗见杨素专权,直接上奏弹劾:“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绅之徒,属其视听······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有虞,必为祸始······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

    梁毗虽然不是明朝的言官,但这给人定罪的水平已经不下于明朝的言官。

    他直接弹劾杨素作威作福,祸害天下,就要成为下一个王莽、桓玄了,若是皇帝不处置他,你的位置就要完了。

    当然杨素具体干了什么坏事,不知道;或者说这种弹劾,换个名字,一样能用,倒是一篇规范化、普遍化的格式文。

    奏表送上去,杨坚看后勃然大怒,把梁毗投入监狱,亲自审问他,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护他。

    杨坚跟梁毗辩论了半天,梁毗极言“素擅宠弄权,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慜太子、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竦,唯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意思就是杨勇、杨秀被废的时候,只有杨素一个人很高兴,所以他是一个坏人。

    最后杨坚果然说不过梁毗,然后就这么把他放了。

    律法定罪的标准什么时候改成辩论了?

    事实上到这里,不管梁毗到底出于什么目的的弹劾,其实都像是和杨坚演了一出绝妙的双簧。

    梁毗没有错,身为臣子,直言不畏,忠臣也。

    杨坚也没有错,身为君主,亲自与朝臣辩论,既表明自己没有对杨素过河拆桥,也表明自己纳谏之心。

    相比之下,唯一一个有错的,只是杨素的。在众人眼中,是杨素不知检点,才引得朝臣攻讦,是杨坚保护了他。

    不过此事并没有完,很快也有不少人跟风上书,弹劾杨素,当然这些弹劾都被压下,但弹劾之人也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置。但三人成虎,杨坚开始逐渐疏远和猜忌杨素,或者说很多人知道天子似乎有些不是那么完全信任杨素了。

    不久杨坚下敕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向省,评论大事。”

    意思杨素是国家的宰辅,不用事必躬亲,隔上几天去尚书省评论审视一下大事即可。

    此敕表面上表示优待推崇杨素,实际上是夺下杨素的权力。很快,尚书省内便没有什么大事送到杨素的面前。

    接着杨坚外任太子左庶子杨约为伊州(今河南临汝县)刺史;宗正卿兼给事黄门侍郎判礼部尚书事杨纪迁荆州总管。

    杨素是个智者,很多东西看的也很清楚。既然天子要剥夺他的权力,他是熬不过的。杨家的人,都是刻薄寡恩之人,他不是不争,而是在为以后而准备。

第一百三十章 大战再起

    仁寿二年十一月,赛音山。

    同罗朵儿身披甲胄,站在低矮的城墙之上,望着远处不断如潮水一般涌来的骑兵,虽然面无表情,但心中已是无比焦急。

    这场仗自八月份到现在已经打了两个多月,从夏末的酷热打到现在的隆冬,到现在双方已经成了绞肉相持阶段,皆是损失惨重。只是到现在对方仍旧没有罢手的打算,眼看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若是兄长的援兵再赶不到,这赛音山城怕是要守不住了。

    赛音山城辐射弓卢水以南直到碛口的全部地区,地势险要,若非逼不得已,同罗朵儿是不愿意放弃经营多时的老巢的。

    同罗朵儿这一年多来除了四面扩张势力以外,干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修建了这座赛音山城,同时又在周围开始学着汉人进行屯田。虽然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城较之中原的城池是无比的简陋、粗鄙,只有一圈城墙隔绝内外,但在草原上,已经是不弱于牙帐的大城了。也正是这座山城和屯田的粮食,让同罗朵儿抵挡住数倍于自己的敌军。

    战争开始于八月,而征兆则更早一些。

    自当日赛音山外围出现了同罗巡骑被杀事件之后,同罗朵儿的心就没有平静过。她知道那群人又不请自来地闯入她的生活,而所带来的都是破坏与伤害。

    虽然到最后同罗部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袭击他们的人是丰州军,但同罗朵儿的心中却从不曾怀疑。

    对方就像隐藏在暗夜里的狼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发出致命一击。而此时同罗朵儿能做的,只有不断加强力量,然后等待,等待丰州军的不期而至。

    为了增强赛音山的防御,同罗朵儿马上令四散的部众全部从赛音山的外围撤回来,原本占领的牧场也全部丢弃。

    同罗朵儿有预感,一场大仗就要开始。

    同罗朵儿的右军白旗自同罗斜也离开后便不断四面出击。而整个赛音山往南、往东直到契丹,都是权利的真空区,虽然生活着不少的游牧部落,但并没有一股大的势力来整合他们。

    同罗朵儿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充足的经济储备,不断地出兵征服这些部落,直到仁寿二年八月份,整个右军白旗已经有十三领六千多帐两万余人,有兵甲五千多骑。而从属于同罗朵儿的部落也有两千多帐,能拉出两千骑来。

    同罗朵儿将这七千骑全部集中在赛音山城,又命部下抓紧加固赛音山城的城防,希望赶在对方来临之前完善了防御。

    同罗朵儿的预感是对的,战场比她想得来的还要快。

    而攻打赛音山城的,正是由黄明远联络的各部联军,其中以启民可汗的启民部与阿勿思力的登利部为首。

    黄明远利用同罗部这个大敌,将启民部和登利部这两个生死大敌拉倒一块,亦可看出他们对同罗部的畏惧。

    启民部还不清楚同罗部的厉害,但阿勿思力早就领教过同罗朵儿的精明。

    被杨素击败的阿勿思力,狼狈逃回碛口老巢,整点伤亡之后才发现,自己所部损失惨重。原本很多阿勿思力的追随者见其势微,也纷纷转投他部。

    此时的阿勿思力只能继续盘踞在碛口老巢舔舐伤口,蛰伏待机。

    实际上阿勿思力发现同罗部的异常不比高震发现的晚。

    阿勿思力虽然屡战屡败,但只是时运不济,身份有碍,但其实此人也算是突厥少有的一员骁将,能战善战,勇武过人,在政治上也颇有见识。

    阿勿思力眼看大隋是铁了心护着启民部,以他的势力无论如何是不能和大隋硬扛的,若是再继续以启民可汗为敌,这点家当用不了多久便会消耗一空。

    草原上的人非常实在,我既然打不过你,那我就离你远点。

    阿勿思力准备向北转移。他也把目标瞄准了整个弓卢水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虽然不如漠南水草肥沃,但胜在没有什么强敌,若是能整合这一片区域的各部落,倒又是一个机会。

    可惜阿勿思力很快便发现了竞争者。

    同罗部的骑兵前锋竟然离着碛口草原不到二百里,骑兵用不了一天一夜便能直达碛口。

    此时的阿勿思力异常紧张,对方竟然悄无声息地插入了他的后背。若是自己没有发现,一旦对方居高临下向自己发起攻击,自己怕是危在旦夕。

    阿勿思力立刻就决定消灭这股势力,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可惜同罗朵儿的实力远比阿勿思力想象的要强大的多。虽然同罗朵儿的兵力不如阿勿思力,但他也不与阿勿思力决战,而是利用空间的广阔不断地袭扰阿勿思力。阿勿思力虽然兵多,但南面也要防御启民可汗和隋军。

    这样阿勿思力出兵多同罗朵儿就躲,出兵少则聚兵围歼。同罗朵儿几次利用主力打阿勿思力的局部兵力,都获得了胜利。而吃了几次大亏之后,阿勿思力再也不敢盲目对同罗部动手。

    此时李节便是这种情况下,在高震的护卫中来到了碛口。

    通过高震所部的帮助,阿勿思力残部的行踪很好确定。

    一路上李节满心震撼,黄明远竟然在草原上还有这么一支后手,真是令人咋舌。黄明远把军队都安到对方的家门口了,对方仍然未知,一旦与胡虏决战,这是多么关键的一步杀招。

    当然李节也震惊黄明远的用心,怕不是也留着狡兔三窟的意思,否则怎么安置的如此绝密。李节也知道黄明远既然敢告诉自己便不怕自己将其说出去,至少现在双方其实利益是一体的。

    李节到达登利部的时候,阿勿思力正处于两难境地。

    所以对于李节的到来,阿勿思力又惊又喜,根本没有为难的意思。虽然阿勿思力屡次与大隋和大隋支持的启民部作战,双方之间好像有很大的仇怨,但若是让阿勿思力与启民可汗换个位置,大隋改支持他了,他保准比谁投靠的都快。

    说到底,之前的冲突是利益之争。那些不跪舔大隋的草原部落,只是因为他们舔不到。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各怀鬼胎

    联络阿勿思力部比想象中要顺遂的多。

    对于李节,阿勿思力很是优待。他已经是一部之主,所思所虑跟之前当将军时已经大不相同。阿勿思力优待李节,也是希望能跟隋朝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若是能通过李节交好与丰州的关系,获得大隋的支持,则更好了。

    踌躇满志的李节也是无奈,我可是带着必死的决心来的,你这么友好让我怎么开口恐吓,这戏也不演一场吗?

    李节本来准备像个纵横家的说客一样,极力渲染同罗部的可怕,营造只有自己可以帮对方的景象。奈何李节说得阿勿思力不断点头称是,倒是让李节一拳打在棉花上,十成的力气只使出了三成。

    其实李节主动联络登利部,阿勿思力更高兴。他正愁怎么对付同罗部呢,李节便送上了这份大礼,阿勿思力怎能不把李节待为上宾。黄明远等人再是足智多谋,也没预料到一个赛音山的偏部就将阿勿思力折腾个半死。

    根本不需要李节过多的渲染,怕隋军跑了的阿勿思力便拍着胸脯要和大隋共进退,一同对付同罗部这个逆命者。

    李节这时也道明来意,丰州准备联络启民部和登利部一起,共同讨伐同罗部。

    这下轮到阿勿思力傻眼了,不是你隋军攻打同罗部吗?

    阿勿思力拍胸脯只是做个样子,但若是让他和启民部联合出击同罗部,他还是担心的。

    他们和启民部关系这么差,谁知道对方会不会在半路捅刀子。而且同罗部的势力已经在他之上,他之前吃了不小的亏,贸然攻打同罗部,怕是极为不妥。

    这时李节进一步细说,他们联军只是进攻赛音山的同罗一部,北方的同罗部老营,自有其他盟友拖住。至于启民部那边,李节保证启民部不会贸然寻仇。

    只攻击赛音山,且对方没有援军,阿勿思力来了兴趣,毕竟以他们两部的实力,吃下一个赛音山还是可能的。

    阿勿思力这才不再犹豫,立刻答应了这个提议,并约定在八月初与隋军、启民部一起合兵北上。

    等到李节离开之后,阿勿思力的手下劝阿勿思力“隋人没安好心,是想让他们去做炮灰。”

    不过阿勿思力并不在意,他说道:“攻克赛音山,本身对我最有利,若是能凭借此事与大隋搞好关系,哪怕启民可汗上位,我们也有选择的余地。毕竟大隋最擅长拉拢实力小的,攻击势力大的。”

    阿勿思力也不是傻的,他早就想到之后的博弈了,当然前提是要将威胁突厥人统治的同罗异类消灭掉。

    ··················································································

    八月三日,碛口以南的草原,大隋丰州、启民部、登利部联兵出击赛音山,拉开了草原决战的大幕。

    ······

    但凡联军这种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不靠谱的。因为勾连双方的是利益,若是要平衡双方的关系,必然有一方要损失一些利益。可若非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行的时候,没有人会为了对方而退让的。

    所以六国伐秦,从无一胜;蜀吴攻魏,未得寸土。

    启民可汗参与这次联军,很大原因是内外困势交加,他不得不动手。但是对于自己的两个盟友丰州军和阿勿思力,他是全然不信任的。从大利城到赛音山一千多里,还要经过阿勿思力的地盘,启民可汗如何能不对阿勿思力有深深地忌惮。

    启民可汗本身不善统军,当年都蓝可汗那场突袭,将启民可汗心中最后的统兵念想给打的消散一空,因此他更喜欢留在后方统御部众。

    此战启民可汗以其弟阿史那执室掌军为主帅,长子咄吉世、堂弟哥伦、次子俟利弗分领左中右三军,全军共计一万余骑。主帅阿史那执室性格有些偏软弱,咄吉世又性格强悍,所以北伐大军的军权主要落到其长子咄吉世的手中。

    这边阿勿思力也集中了部落全部的力量,共计九千余骑。

    除此之外,两部都征召了附属于两部的部落,共十余部计六千余骑。

    此次大军会于碛口,对于联军能否攻下赛音山黄明远根本就不在乎,无论是同罗部还是启民部、登利部都是自相残杀,自损势力。所以黄明远只让金河车骑府车骑将军欧彦率部千余骑随同北上,负责督促二部进军。至于两部此战如何打赛音山,黄明远命令欧彦无须干涉。

    双方会盟之后,共计两万六千骑,旌旗遮天蔽日,马蹄动如雷霆,几乎是草原上数得着的大势力,因此无论是咄吉世还是阿勿思力都瞄上了联军盟主的位置。

    这个联军盟主虽然未必有实权,但名义上是可以号令各军的,哪怕在战后分战利品的时候,也能多分一些。

    双方都担心对方当了盟主会对自己不利,因此咄吉世和阿勿思力为了这个盟主的位置各执一词,争执不休,差点要撕破脸皮。欧彦看了不住地摇头,怪不得主公对此次战事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完全是因为这些乌合之众,还没开战就已经要内讧了。

    其实也怪隋军,若是隋军主导,这盟主还有人争夺吗?

    还是欧彦提议,双方各主攻一面,到时候谁先攻入赛音山,谁便负责主分战利品。

    咄吉世和阿勿思力无奈,眼看再争下去,联军就要散了,最后双方只得同意这个建议。不过二人又怕对方背后使坏,便推举欧彦为监军,负责监视双方的行军。

    欧彦乐得如此,倒是可以名正言顺的督促起对方了。

    最后三方约定,众人到了赛音山之后一分为三,攻打赛音山城。启民部为中军,负责主攻赛音山城西面;登利部为右军,负责主攻赛音山城东面;丰州军率领其余各部为左军,负责主攻赛音山城北面,同时负责截断从北面来的同罗部援军。

    咄吉世和阿勿思力都不愿主动面对同罗部援军,一旦隋军所说的盟友没有截断同罗的援军,北面势必首当其冲。眼看双方不停地推诿扯皮,欧彦只得主动选择了最不利的北面。

    不过欧彦并不打算动兵,只是抓紧督促各部既可。

第一百三十二章 谷口野战

    八月下旬,联军终于不再扯皮,开拔出征。众人一路北上,直趋赛音山城。

    此时的赛音山城早就得到了消息,做好了准备。而同罗朵儿更是利用联军浪费的时间将整个山城的防御提升了一遍。

    联军从碛口到赛音山城也不过几百里,若是直接突袭真有可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可惜大多数的时间都浪费在咄吉世和阿勿思力的争执中。

    众人一路北上,离着赛音山城约五十里左右,便遇到了大批的同罗部游骑骚扰。欧彦所部本来便居最后,倒是看着阿勿思力和启民部的骑兵与对方的游骑来回游战。

    三军从西南方向缓缓向赛音山城推进,各自以二十里左右为间隙,准备与同罗部展开一场决战。

    这时候阿勿思力又提出异议,他认为决战之时,欧彦所部应该与启民部置换一下位置,调到中军上来。阿勿思力对启民部不放心,害怕决战时一侧的启民部会插自己一刀。

    身为监军的欧彦也是无奈,这仗还没打,各怀心思的联军已经快要内斗不止了。

    欧彦所部差不多都是战力较弱的小部落,其实并不适合居于中军位置。否则一旦战败,中军被对方的骑兵击穿,那么主力阵型便会溃散。奈何阿勿思力实在是信不过启民部,宁肯给对方一个大的破绽也不愿与启民部为邻,放言若是两部不互换位置,他就不打了。虽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阿勿思力不过是威胁,但欧彦只得劝咄吉世换一下位置。

    咄吉世也怕阿勿思力有其他动作,并不想与登利部为邻,但对方如此欺辱,他也愤愤不平,但众人都劝他互换位置倒是让他们避免被主攻的危险,最后也只得换到右军。

    这样一来,欧彦便被两人夹到中间行军,眼看中军这些歪瓜裂枣,乌合之众,欧彦很担心这仗能不能胜利。

    八月三十日上午,联军从赛音山南面绕道赛音山东南荒原,双方大战正式打响。

    同罗朵儿也率部七千骑兵准备野战。虽然他们有山城可以依靠,但若是只守不攻,山城便是一座死城。况且他们并不擅长守城,若是对上善于攻城的隋军,反而易陷入绝境。

    同罗朵儿还不知道隋军此来只是打酱油的。

    同罗朵儿准备先打一场,试一试对方的战力。虽然双方是一比四的实力对比,但借助赛音山的防御,但同罗朵儿倒也并不畏惧。

    对面的欧彦虽然不用指挥战斗,也不用做主攻,但是看着同罗朵儿选定的战场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赛音山是整个弓卢水以南的最高峰,虽然实际上相对起伏并不高,但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位置很是特殊。

    赛音山城修建于赛音山的中部,整个赛音山地区类似于群山包围的谷地,赛音山城以南是大片连亘的山脉,北、西、东三面共有四个隘口与外界连通。每个隘口都是两山相夹的状态,易守难攻。

    而此次同罗朵儿选择的主战场在东部谷口,此地西高东低,可居高临下。而且同罗朵儿的阵型半处在谷口位置,谷口呈倒喇叭状,正好可以完全铺开同罗部的阵势。而一旦对方向谷口位置发动冲击,势必会因为谷口的狭窄不能将军队展开,甚至只能分批次攻击。

    同罗朵儿的选择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的抵消了联军的人力优势。

    联军这边也不是看不到同罗部的优势,只是西部、东北两个谷口更是狭窄崎岖,若是骑兵冲锋,更无法展开队形。而北部谷口虽然宽敞,但直面赛音山城。无论是咄吉世还是阿勿思力,都寄望于在野战中一举击破同罗部,不愿展开攻城肉搏,只能选择挤在东部这个谷口,企图一鼓作气打垮对方。

    两军相隔数里,大战一触即发。

    同罗朵儿一袭红衣立于人前,她身旁一侧是代他指挥全军的大将同罗室娄。而两翼主将则是负责统帅曳落河的大将山禄和阿结思。

    位于联军一侧的左翼的咄吉世远远看到对方的统帅竟然是一个女子,不由得嗤笑起来,忍不住大声说道:“同罗部无人,竟然战前给我们送女儿了。”

    咄吉世身边的士兵忍不住“哈哈”大笑,倒是显得无比的轻松。

    战前说定的便是左右翼两军同时出击,两侧包抄同罗部,将对方堵在谷口位置,省得暴露最薄弱的中军。

    而咄吉世眼看另一侧的阿勿思力不动手,倒是想抢个全功,便一摆令旗,命令中军的大将其弟叱吉领前锋直冲同罗部阵线。

    眼看阿史那执室并不劝阻,一旁的大将哥伦却是有些着急,劝他等到阿勿思力一同出兵再进军,被咄吉世给拒绝了。

    “今同罗部羸弱无力,正是击破对方的好时候,我军需加快进击,击破敌阵,抢夺全功。”

    哥伦一阵气馁,你那里看到同罗部羸弱无力了,就因为对方主将是女的。

    这边叱吉所部若箭一般直冲向对面的同罗部,倒像是一支扑火的飞蛾一样孤单。

    欧彦远远地看着前出的启民部,不住地感叹,这咄吉世若此莽撞,怕是要吃亏,同罗部既然敢打野战,能没有后手。不过他也不准备劝阻,若是咄吉世与阿勿思力一般老奸巨猾,都心存观望,这仗也没法打了。

    欧彦便让自己的传令官给阿勿思力送信。

    “叶护再不动手,若咄吉世败而后退,愤而撤兵,叶护有把握一人而破赛音山否?”毕竟赛音山最大的威胁便是登利部,你阿勿思力还心存观望,要不要脸。

    此时阿勿思力眼看咄吉世动手,不由得耻笑道:“咄吉世小儿,轻而无谋啊。”

    手下劝阿勿思力赶紧进军,否则被咄吉世抢了先,这战后的战利品就要少了许多。

    阿勿思力一阵冷笑,告诉众人还是先让咄吉世给他们探探对方的虚实。

    这时欧彦的传信之人也到了,阿勿思力听了欧阳德话脸色有些难看,想了想,终究还是下令部下大将阿勿苏密率前锋出击,与启民部合围对方。

    两边虽然只是各一部轻出,加起来也有个四五千骑,倒是比同罗部也差不了多少。

第一百三十三章 雄鹰展翅

    眼看两侧的敌军铺天盖地的杀来。

    同罗部立刻在谷口升起数条铁制的绊马索。粗溜溜的链子黑的发亮,瞬间便绊倒骑兵无数,最先前冲的阿史那叱吉部立刻人仰马翻,损失无数。

    欧彦在后看着,先是一惊,这些防御骑兵的办法是学得隋军的招数,同罗部难道连铁链都能弄到;接着便一喜,同罗部战力不俗,双方倒是可以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同罗朵儿这边,眼看启民部骑兵受阻,立刻一摇旗,身后上千的弓箭手皆是拉弓张箭,弦若满月,向着对面的骑兵射去。

    数千支箭铺天盖地的射来,宛如遮云闭月一般。

    “避箭!”

    启民部的将官着急地大吼,但如此近的距离,哪还能躲得了。无数利箭破甲而入,马上的骑士纷纷中箭落马,马尸、人尸横倒在地,挡住了去路。

    启民部一阵混乱,人马俱惊。

    启民部真想破口大骂一句,这不按规矩出牌。

    谁也没有料到同罗部不与他们打骑兵对攻,反而学起了汉人的把戏,玩起了防守。但这些汉人的防御战术就是如此的犀利,虽然是野战,但仍对骑兵杀伤无数。

    阿史那叱吉本就年幼,经验不足,只是咄吉世掌握部队的傀儡,因此如此慌乱之下,更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阵前的同罗室娄一挥手,不过几息之间,三轮弓箭打击已经完毕。射击完毕的弓箭手立刻急速向两翼散去,躲到了两侧严阵以待的骑兵后面。

    而中军的骑兵也迅速分割开来,将中间的大片空缺让出。

    这时欧彦远远的才发现,从中间空缺冲出来的是大批的骑兵,手持锋利的弯刀,高声疾呼,马疾如飞,如利箭一般撞入启民部的骑兵之中。

    欧彦不由得赞叹同罗部骑兵配合的默契,前边的弓箭手还在射击,后边的骑兵已经开始加速。等到弓箭手射击完毕,立刻让开道路,这骑兵也冲了出来,不仅蒙蔽了对面的敌军,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同罗部不仅学习隋军的防御,还准备打一场防守反击。

    一千五百曳落河骑兵,整个同罗部右军白旗最精锐的骑兵,大将山禄亲自指挥,狠狠地杀入对方军中。

    这些士兵本都是奴隶解放,心性凶残、狠辣,悍不畏死。同罗朵儿又赏赐丰富,倒是让这群奴隶成了她手中的一把尖刀。

    “这群骑兵,真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一般。”

    山禄挥舞着手中的弯刀,冲杀在最前边。眼看对面冲过来的骑兵,他头一低,冲入敌阵,如旋风而过,对方前冲数步,轰然落马。

    有一个启民部的骑兵穿过曳落河密集的军阵冲杀过来,山禄砍到身前一人,对方刀尖挥来,山禄迅速高举弯刀,反手用沉重的刀柄撞向对方的脑袋。这刀柄灌了铅,沉重无比,立刻便撞得对方脑浆迸裂。

    这柄灌铅的弯刀外面包铜,十分沉重、锋利,是山禄从一个突厥将军手里夺取的。

    曳落河的突击前锋都是最嗜血的士兵组成,这些人臂力强大,每一刀挥下甚至可以砍下对方的头颅。

    山禄的马势不减,启民部的实际统帅阿史那沙玷尽力约束部队,已经无法支持,眼看对面的骑兵杀来,他无奈只得率领亲卫迎上去,好替阿史那叱吉争取时间。

    山禄眼尖,正好看到领头过来的阿史那沙玷,他虽不识得对方,但能看出对方应该是个大将,便直冲过来。两马相交,山禄技艺娴熟的用弯刀迅速扎进阿史那沙玷的胸腔,然后山禄利用弯曲的刀身以及强大的臂力,娴熟地转刀,令众人疯狂的一幕出现了,他竟然将阿史那沙玷的心脏血淋淋地挑出来!

    众人看了无不胆寒,领军的阿史那叱吉更是肝胆俱烈。他本来才十**岁,几乎没打过什么大仗,怎么见得了这样的惨烈场面,恐惧之下,他竟然选择掉头就走。

    两名主帅一死一逃,近两千名启民部骑兵立刻成了无主之军,混乱无序。曳落河缒在混乱的启民部身后,疯狂的蹂躏对方的残部,展开了一场凶残的屠杀。

    欧彦在后远远的望着战场上的场面,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此战启民部虽然有轻敌的原因,但竟然在一个回合之内便被对方给迅速击破了,真是恐怖如斯。这是什么样的军队,如此凶残,怕是不比当年的金狼卫差吧。

    阵前的咄吉世早就看傻了,其弟阿史那叱吉这个废物,根本不是对方的敌手,竟然如此惨败。

    哥伦眼看咄吉世有些呆滞,大声说道:“大王子,我前去救援前军。若是等前军被对方完成来回分割,前军就完了。”

    哥伦又狠狠地瞪了阿史那执室一眼,大声说道:“你是大军统帅,难道真要看着我大突厥如此落败吗?”说得阿史那执室满脸尴尬。

    说完哥伦也不管咄吉世与阿史那执室的态度,领着部下三千骑直冲向对方。只是现在对面同罗部的势头刚才已经打出,士气大涨,而启民部则是因为落败士气低落,这一升一降,相差巨大,已经不好再打,搞不好就成了添油战术。

    幸好此时的阿勿苏密所部也从另一侧冲入战场,否则这两千启民部骑兵就要被同罗部全歼。

    高速而来的登利部骑兵要比启民部谨慎的多。登利部已经与同罗部交战数次,很了解对方的战力。况且这两年多来,登利部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止,骑兵的战斗力也强于启民部。

    眼看登利部的骑兵就在眼前,同罗朵儿打起大旗,身后的一支骑兵也冲了出来。

    欧彦望了一眼大惊,这些骑兵不少都穿着好几层的皮甲,而且连战马上都缝制了皮甲,同时这些战马的身上还绑着无数的尖刺,其模样倒像是一支简化版的重骑兵一样。

    而且这些马上的骑兵皆手持青铜镋、狼牙棒、利斧之类的重型兵器,凶悍异常。

    同罗部两轮弓箭打击之后,这些骑兵便和登利部的骑兵撞到了一块。

    这时候阿勿苏密才发现他们就像是撞到了一层铁板之上,被对方撞击的骨头都断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放手一搏

    这些同罗部的骑兵是右军白旗的另一位大将阿结思率领。阿结思身高一丈,虎背熊腰,曾力能搏虎,勇悍异常。他曾经是一个部落族长的奴隶,后来被同罗朵儿解放后成为同罗朵儿帐下大将。

    阿结思骑在马上,挥斥着一柄几十斤重的狼牙棒,来回穿梭,所过之处,众人纷纷被扫落下马,无有一合之敌。

    阿勿苏密眼看阿结思在登利部中锐不可当,形成一个锥子头不断地撕裂登利部的防线,忙令亲卫大将哥塔去杀死对方。

    哥塔也算登利部少有的勇士,曾一人一马搏杀数名马贼。

    哥塔打马上前,弯刀砍过,便被阿结思一棒击飞。阿结思双方再一棒重重击到哥塔的脑袋上,哥塔就像一个肉饼一样和马一同倒下了。

    远处的阿勿苏密看的眼都红了。

    可惜哥塔已死,无人可挡阿结思的勇悍,阿勿苏密只得命身边的亲卫结成紧密的阵型去阻挡阿结思的冲击。

    双方骑兵短刀相接,混战在一起。阿勿苏密很快发现,这些同罗部怎么像汉人一样狡猾。

    那些马上的尖刺很容易便刺伤战马的腹部,导致登利部的骑兵尚未接战便人仰马翻。而那些手持钝器的骑兵,都是力大的战士,登利部士兵的弯刀几乎都被对方一击而飞。而普通的皮甲可以挡住弯刀,却无法阻挡钝器的重击,因此同罗部的骑兵顶着对方的弯刀奋勇向前,而无数登利部的骑兵被对方的钝器砸的头骨粉碎,倒落下马。

    阿勿苏密就没有打过这样憋屈的仗,被对方压得无力反击,实在是太难受了。

    另一面哥伦援军的到来,稳住了启民部落败的局势。哥伦所部架住了曳落河的骑兵来回厮杀,倒是勉强拯救了那些已经崩溃的骑兵。

    哥伦也是凶狠,直趋向前,对于那些直冲自己军阵的溃兵毫不留情,纷纷斩杀。这些溃兵惊惧交加,只得向两侧溃逃。阵后的同罗部也没想到哥伦的狠辣,倒是让山禄倒卷珠帘的阵势没有成功。

    同罗部用少于联军的兵力打的两翼的启民部和登利部都狼狈不堪,竟然占得上风。

    欧彦在后面看着如此情形,满是吃惊。对面本就占据了地形优势,若是让对方打开了,今日怕是要惨败了。

    一而衰,再而竭,今日若败,联军哪还有胆气再战。

    为今之计,只有全军押上,直冲对方中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猛击对方,利用人力优势不断压缩对方的阵型,从而击破对方。

    欧彦马上令人打出自己的旗帜,告诉两侧的阿勿思力和阿史那执室,要他们全军压上。而在中军,欧彦已经令中军的这些散兵游勇开始冲锋。

    启民部这里,咄吉世捅这么大篓子,阿史那执室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号施令一次,连咄吉世也不好反对。

    无论是阿史那执室还是阿勿思力都是久经战阵,很清楚一旦让对方将突破的势头打开,哪怕他们的势力更强,也很难阻止对方的攻势,因此为了改变现在战场的颓势,的确需要以力破巧,靠人力压垮对方的战斗力。

    阿勿思力和阿史那执室几乎是同时令人摇动令旗,发动全线攻击。

    同罗朵儿眼看对方全线压上,先是一喜,接着眉头便皱了起来。她预伏了数百骑精锐,准备等到对方全面出击,而联军主力和同罗部的主力混战之时,这些预伏军队从后杀出,直袭对方中军,实行斩首行动。但现在对方的确全军压上了,但是在最后面一支千余人的骑兵却始终没有动。

    这支骑兵没张旗子,黑衣黑甲,无比肃穆,静静地待在那里,宛如一座山一般巍峨。

    只是千余人,又不仅仅是千余人。

    同罗娄室对同罗朵儿说道:“豁真,对方中军空了,是否发令伏兵尽出?”

    同罗朵儿不住地盯着对面那支军队,最后忽然说道:“不,下令他们立刻绕道撤回城中。”

    同罗娄室不解地问道:“豁真,现在是最好的时机,那只不过是千余人而已。”

    “那是隋军,还是丰州军。”

    同罗娄室听了心中一震,既然是丰州军,光靠数百伏兵,的确很难撼动对方的中军。若是贸然出击,很有可能被对方咬死。

    原定的计策不能再继续实行,丧失了直接击败对方的机会,同罗朵儿的中军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哪怕山禄和阿结思二人所部迅猛无比。

    这时候就看出老将经验的作用。

    联军中的阿勿思力也早被对方的战力给震惊,因此他也更加迫切希望剿灭对方,否则只要给对方时间,自己肯定不是对手。

    阿勿思力眼看联军以多打少却仍被对方打的后退,心中激愤,抽出弯刀,将头盔丢在地上大吼道:“儿郎们,随我冲锋!”

    阿勿思力身边的谋士阿那瑰劝阿勿思力不要轻易冒险,对方攻势实在太强烈,但阿勿思力大吼道:“今日若不冒险,来日连冒险的机会都没有了。”

    阿勿思力本就是突厥勇将,常为都蓝可汗前锋,这时候他亲自带队冲锋,立刻让部下有些低沉的士气涨了起来。

    阿勿思力亲手砍倒一个同罗部士兵,高声喊道:“打破同罗部,所有财货皆分于诸将士。”

    无论何时,利益刺激都是最快最直接有效的,登利部的士兵本就见到主帅亲自冲锋而激昂,今日再加上阿勿思力的许诺,哪个不拼命向前。当兵的大多都是无产阶级,在他们眼中,对面的同罗部就都是财货。

    另一侧的咄吉世也是一员勇将,他今日本就丢了面子,心存恨意,眼看阿勿思力都拼命了,自觉不能让对方先破城,压了启民部的锐气,因此令其弟俟利弗给他压阵,也拼命向前冲去。

    虽然同罗部的战力在两家之上,但双方力量差距实在太大,双方都是不计生死的猛攻,同罗朵儿更是感受到压力。

    同罗朵儿和同罗娄室互看了一眼,知道已经到了最后时刻,若是再打下去怕是会被对方缠住,因此下令全军交替后撤,进入谷中再与对方鏖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