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绞明TXT下载绞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绞明全文阅读

作者:珩毅     绞明txt下载     绞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56章 发展

    冬去春来,夏过秋至,转眼间又是大半年时间过去。

    过去大半年时间里,人民军统治区和大明统治区都发生不少事情。

    大明统治区里,万历十六年的新年刚刚过去,那位戚将军咽了气,明廷却没有多少官员将军注意到这一点。

    相比于一位死去的老将,明廷现在重心全部放在剿灭人民军身上,这大半年时间过去,明廷拥军总兵力可能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万。

    虽然明军中新兵非常多,但当新兵数量多到一个恐怖的数字时,谁也不能无动于衷。

    明廷准备全力围剿人民军,不过也没有忘记北方的大敌。

    似乎鞑靼人也知道明廷在南方多了一个敌人,以为有机可乘,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鞑靼骑兵屡屡来犯,寻找突破边关的机会,大多数时候都被边军击退,少数几次鞑靼人获得胜利冲进关内,很快就会被明军赶回去。

    大肆扩军给大明统治区里带来不少坏的影响,反贼、乱民数量骤增,不过面对疯狂扩军的明军,任何反贼乱民都很快被剿灭或者被赶进深山中。

    目前已经有至少六十万明军聚集到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或许年内,或许明年年初,战争就会爆发。

    明廷无法等太久,疯狂扩军对明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已经无法承受太久,国库渐渐空虚,即便加征赋税也无法多支撑多少时间。

    有人民军这个大敌,明廷各地官员依旧在想方设法捞钱,在他们看来,人民军再强,也不会是认真起来的大明的对手,即便战争必定会胜利,他们一定要从中多捞一点钱,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一个官员捞钱可以,十个百个官员捞钱也能够承受,当数百上千官员一起捞钱,收上来的税银层层克扣,送到户部连十分之一不到。

    朱翊钧愤怒的询问大臣们为什么收上来的税银这么少,却有得利的大臣出来做掩护,以天灾人祸等理由让朱翊钧相信税银只有这么点。

    朝堂上不少大臣都是如此说,朱翊钧不信也得信,难道他还能亲自去调查?

    现在朱翊钧想要提拔几位能够信任的官员都很难,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被收买,朱翊钧只能等待,等待人民军被剿灭,再慢慢收拾这些不尊君上的臣子。

    相比于混乱不断的大明统治区,人民军统治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年已经是人民军治下老百姓迎接的第三个丰年,自己耕种的土地里收获大量粮食,让一个个以种地为生的家庭终于“富裕”起来,即便明年是灾年,粮食绝收,人民军治下的老百姓也不会饿肚子,三年丰收足以他们有一些积蓄。

    六月初一,五厘和一厘平等币正式发行,有之前一年时间发行的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一分五款平等币,民众对五厘和一厘平等币的接受速度更快,市面上的铜钱越来越少,快要全部被更加精美的平等币取代。

    只不过民间储存的铜钱太多,大明上百年时间里一直铸造铜钱流通,人民军想要用平等币完全将铜钱取代,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行。

    人民军的玻璃生意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在惠州市建立第二个玻璃厂,两个玻璃厂生产的玻璃镜和透明玻璃,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在人民军统治区销售,其他玻璃镜和透明玻璃都卖到大明统治区。

    一个玻璃生意,人民军卖玻璃赚一笔钱,商贾们将玻璃卖到大明统治区,人民军又能收一笔商税,赚取大笔银子,对人民军来说,银子自然是越多越好,政府官吏需要发工资,工厂工人也需要发工资,没有足够的金钱,让其他人免费干活是不可能持久的。

    广州玻璃厂不单单是生产透明玻璃和玻璃镜,也在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

    经过大半年时间努力,望远镜产量稍稍提升,年底团级以上军官每个人都能够配发一个望远镜,显微镜也成功制造出来,被送到“生物”研究所供研究人员使用。

    望远镜之于军事,显微镜之于医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方南已经准备在广州城建立一家工厂,专门用于制造研究望远镜和显微镜,还要对近视眼镜、天文望远镜等进行研究制造。

    玻璃只是人民军工业发展上的一部分,比如水泥,目前人民军治下的水泥厂数量暂时没有增多,但大部分水泥厂都在增加工人数量和扩大水泥产量,基本上水泥厂生产出来多少水泥,就会被人民军消化掉多少。

    水利设施和水泥路都用到大量水泥,对于商贾们来说水泥路更加重要,平坦的水泥路出现方便商贾们在两地之间快速运输货物。

    尤其是做玻璃生意的商贾,将易碎的玻璃从广州城用马车运到边境地区,长途跋涉,玻璃很容易破碎,破碎一块玻璃就是几两银子到几百两银子的损失。

    马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还有石子路上行驶,车上的玻璃即便使用各种方法保护好,也有几率破碎,但马车行驶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行驶的速度更快了,玻璃破碎的几率更小。

    商贾们恨不得将所有道路都换成水泥路,人民军有这个计划,还调动数万苦力,却也不是短时间里就能够完成计划的。

    再有铁轨路,铁轨路受限于铁轨产量修建速度比较慢,目前人民军统治区只有一条铁轨路,距离广州城只剩下几十里距离,等铁轨产量增加,铁轨路修建速度也将加快。

    佛山兵工厂,随着水力机床的投入,火枪、火炮、手榴弹的产量都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一个极限,除非增加工匠数量和水力机床数量。

    各种火器产量变化不大,不过火器的质量发生改变,工部下属金属研究所对钢铁进行研究,已经研究出一种更好的钢铁,使用这种钢铁打造虎头枪的枪管,枪管使用寿命比之前的枪管要增加至少3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提升。

    枪管寿命增加了,意为着人民军战斗力提升,对于未来的那场战争,人民军更加有信心获得胜利。

第257章 四个选项

    “我要选择去哪里呢?”

    杜晨生躺在床榻上久久无法入眠。

    杜晨生今年十七岁,是惠州市永安县木下村人,家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兄长一个弟弟以及刚满一岁的妹妹。

    人民军举旗,最先占领永安县和海丰县,给这里的老百姓分田地,也派遣人员在各处区域建立学堂,招收适龄男生进入学堂读书,十四岁的杜晨生年龄正适合,便进入学堂跟着非常年轻的老师读书识字。

    转眼间三年时间就要过去了,再过两个月杜晨生就要毕业。

    在人民军建立的学堂读书识字,毕业后要听从人民军的安排,杜晨生也曾想过自己去参军或者去政府成为一个官吏,今天杜晨生的老师正式让学生们对去处进行选择。

    老师一个给出四个选择:参军,到政府成为一个官吏,当老师教学生,到刚刚建立的大学继续学习。

    老师没有让学生们立即做出选择,而是给出三天思考时间,想好自己要选择哪一项。

    杜晨生内心中非常想要参军,带领战士们打败明军,推翻明廷,建功立业,可杜晨生对战场又有一些害怕,打仗是要死人的,他的勇气并不够。

    这一天晚上,惠州市区域里还有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和杜晨生一样,久久难以入睡。

    三天时间不长,足够学生们思考,对于学生们的去处,教授他们快要三年的老师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之后他们会找学生们谈心,最终才会决定学生们的去处。

    参军,到政府成为一个官吏,当老师教学生,到刚刚建立的大学继续学习,这是学生们的四个去处。

    参军就是参加人民军,身为三年教育毕业生,参加人民军后需要先进行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然后再到团部或者师部实习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实习完后可以转正,按照实习成绩分配到各处。

    可以到底下担任最低排长最高连长职务,可以在参谋部担任参谋,也可以到后勤处任职。

    进入政府成为一个官吏,刚开始也要进行最少三个月的实习期,转正后分配到各处,甚至可能分配到人民商会去,人民商会也是人民军政府的一部分。

    当老师教学生,人民军政府已经在治下各地建立至少八百所小学,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造中,明年二月份就会投入使用,三年教育毕业生们会前往各地小学任教。

    老师们的教学时间最短为三年,第一个三年结束后他们能够有一个选择,参加大学考试,成绩合格了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即便继续在教师岗位上,以后也能进行升职成为政府官员。

    至于进入大学学习,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到大学学习依旧是学生,不过大学生都有补贴,不需要再花家里钱,自己省着点花钱也能有继续,要是参与什么研究,还能得到奖金。

    但大学不是说进去就进去的,凡是想要到大学继续进学的人,还要参加一个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去,大学本就是学习更多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不可能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关于这四个选项,老师们都会给学生们讲清楚,不管学生们有没有做出决定,老师都会与学生一个一个交流。

    比如这个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老师会推荐他去参军,若是学生不喜欢参军,老师也不会强制学生,学生的去处最终都是学生们自己做决定,老师的话语仅仅是给学生们一个参考。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会建议他们报名参加大学考试,继续进学,他们这些老师教完学生就会到大学继续担任老师。

    实际上老师的知识水平也没有躲过,过去三年里他们仅仅是看书自己学习,最多就是假期和同学聚在一起探讨,又或者想法设法找到自己的老师或者老师的同学请教知识。

    他们到大学中只是初级老师,还有高级老师,他们遇到不懂的东西,可以向高级老师请教。

    基本上可以将初级老师看作辅导员,辅导员可以是学生们高几级学长,高级老师是教授,真正传授学文的人,初级老师进入大学一边教学生,一边继续学习。

    ……

    新的一天到来,杜晨生来到学堂上课,课间老师将杜晨生叫了过来。

    “杜晨生,你想要去哪里?”老师问道。

    杜晨生想了想说道:“老师,我最想要参加人民军,带兵打仗推翻那可恶的明廷,可我内心中又有一些害怕上战场,老师,我是不是很懦弱。”

    杜晨生话语中带着一点哭腔,他为自己的懦弱而羞愤。

    听到杜晨生的话,老师却摇摇头说道:“人都是会害怕的,这不是懦弱的表现,当初老师面临选择时,也害怕上战场,最终选择成为老师,教授你们。

    四个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参加人民军是为人民军做贡献,当老师教学生也是为人民军做贡献,有勇气的人可以参军,没有上战场杀敌的勇气,也可以当老师当官吏。”

    老师的话让杜晨生好受一些,他又想了想,很快做出一个决定。

    “老师,我决定了,我要像您一样当一个老师,教授好多好多学生。”

    “当老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你不要着急,你的学校成绩在班级里能够排到前三,喜欢学习各种知识,我建议你参加大学考试,到大学里还有许多新知识可以学习。

    就比如那火枪火炮,只要你的知识多,就能够研究出来,你可以研究出更好的火枪,给人民军装备上,帮助人民军打败明军。”

    老师的一番话又让好不容易做出决定的杜晨生开始犹豫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进入大学读书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看着杜晨生犹豫的样子,老师继续说道:“不要着急,慢慢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项。”

    “老师我知道了。”

    跟杜晨生交谈完,老师没有停下来,又找来一个学生进行交流,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寻找合适的去处。

第258章 大数字

    梁氏商会一支运输玻璃的车队离开人民军统治区,缓缓驶进大明统治区临武县林将军管辖区。

    车队最前方挂着一面蓝色的旗子,林将军手下看到这挂有蓝色旗子的车队,知道是运送玻璃来了,根本连拦都不拦,直接放行。

    车队一直向前行驶,最终在临武县城停下,梁氏商会人员、张氏商会人员、林将军心腹聚集在一起,梁氏商会将这一批成本五千元平等币的玻璃交给张氏商会,张氏商会清点玻璃镜和透明玻璃后,最终将四万八千两白银交给梁氏商会。

    人民军统治区中平坦的水泥路越来越多,但玻璃在运输过程中避免不了破碎,张氏商会连破碎的玻璃也收下,处理一下也可以用稍低的价格卖出去。

    林将军心腹作为见证人,见证这一笔交易,交易刚刚结束,梁氏商会便将八千六百两白银交给林将军心腹,这是给林将军的两成玻璃生意利润分成。

    正是这两成利润分成,保证玻璃生意顺利通过人民军统治区到大明统治区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次就收了八千六百两白银,玻璃生意已经进行一年时间,仅仅是梁氏商会,每个月就要运输一批玻璃过来,每一批玻璃的数量已经确定下来,成本五千元平等币。

    这是梁氏商会开辟出来的商路,但这条商路上还有其他人民军统治区内商贾借用,一个月内至少有五批玻璃要通过这条商路运到大明统治区。

    每一次玻璃生意,林将军都要从人民军统治区的商贾收走两成利润,一个月至少得三万两白银,大明统治区的商贾再卖出玻璃后也要给林将军利润分成,还要躲过人民军统治区商贾给予的。

    一个月至少收入六万两白银,已经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在玻璃生意有起色的时候,明军中有其他将军看上玻璃生意,想着将林将军取而代之。

    而林将军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直接将自己收入白银的十分之九都拿出来,大部分用来孝敬上级,小部分与同僚分润,剩下六千两白银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有人窥伺林将军,自然也有人窥伺张氏商会,张氏商会同样将玻璃生意获得的大部分利润都拿出去孝敬大人物和分润各地区合作者,即便是如此,张氏商会在过去一年中也是大赚,收益比以往多出一倍不止。

    从人民军统治区运出来的玻璃镜和透明玻璃,在张氏商会等的运输下,送往大明统治区各地售卖。

    距离人民军统治区最近的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玻璃售价稍便宜,距离人民军统治区越远,玻璃售价逐渐提高,不过也没有高到太严重的地步,一块手掌大小的玻璃镜,在京城的售价只有十两白银左右。

    小块玻璃售价提高不多,但大块玻璃在运输途中更容易破碎,最大的玻璃镜送到京城售卖要超过五千两白银。

    即便玻璃镜售价如此高,一旦运到京城,很快就会被权贵买走,尤其是皇宫中的皇后、妃子们,每人至少有一面玻璃镜,或是自己花钱买的,或是外人孝敬的。

    在京城,玻璃镜和透明玻璃成了权贵们攀比对象,你有一块最大的玻璃镜,那我就将家中的房门窗户都按上玻璃。

    权贵们攀比,也影响到“普通人”,他们不舍得购买大的玻璃镜,手掌大小的玻璃镜还是能够买得起的。

    在攀比中,商贾们运输到京城的玻璃镜很快就会被买光。

    京城是大明统治区里权贵、富人最多的地方,但大明统治区各地加起来的购买力比京城要高出好几倍,玻璃在大明统治区里几乎是供不应求。

    一个玻璃生意,在人民军、商贾、明廷、明军联系起来,谁也没有阻拦,反而都想着在其中多获得一些利益。

    作为“剿贼”大元帅统帅近百万大军的李成梁,对玻璃镜生意非常了解,只要李成梁下令,那产自人民军统治区的玻璃镜,根本运不到大明统治区多少。

    但李成梁没有这么做,低下将领获得玻璃生意利润分成,至少四成都是直接送到李成梁手中。

    得到这么多银子暂时对李成梁来说已经足够了,要是自己派人接手玻璃生意,会让许多将领心生怨言,李成梁要尽可能收服明军将领,自然不会做的太过分,甚至还将分成比例下降到三成。

    玻璃生意获得的银子,李成梁主要都赏赐给其他将领,一点点“收买”他们。

    李成梁很看重玻璃生意,通过进入人民军统治区的探子调查,李成梁知道这玻璃都是人民军统治区里生产的,李成梁想着将人民军剿灭后,获得这玻璃技术,到时候玻璃生意掌控在自己手中,那收益难以想象。

    大明统治区中知道玻璃产自广东的人不少,但了解玻璃产量的人几乎没有,一方面是玻璃易碎运输麻烦,好不容易运到各地,很快就被抢光,另一方面则是以前琉璃镜非常昂贵,现在琉璃镜价格下降到以前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赶紧拿银子买了。

    实际上也有极少数人感觉这玻璃生意不对劲,猜测以后玻璃售价会继续下降,最多就是花钱买一面两面琉璃镜,等以后价格下降,再多买一点。

    这小部分人想的没错,若是明廷被人民军覆灭,到时候低价玻璃要多少有多少,不过他们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还是一个问题,人民军所过之处,能够活下来的豪绅商贾可不多。

    玻璃在大明统治区大卖,在人民军统治区的销量也在逐渐增加中,人民军统治区的老百姓已经迎来第三个丰收年,手中积蓄渐渐增加,一面手掌大小的玻璃镜只要一角平等币,非常低的价格,新婚小夫妻家中肯定要有一面玻璃镜,也有许多丈夫给妻子买玻璃镜的。

    玻璃在人民军统治区售价不高,赚取的收益相对较少,但人民军更看重的是玻璃的销量和产量,进而影响到工业发展。

第259章 准备中

    战争的脚步在临近,越来越多的明军汇聚到广西、福建、湖广、江西四地,在明军对面,人民军各部也频频调动。

    战争有可能一触即发,不过更多可能要等几个月,明军还没有准备好,李成梁准备明年初春率军围剿人民军。

    人民军完成整编的军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开战,不过其他部分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比如政府官吏这一项。

    方南和军中众位将领已经商议好,人民军不需要召集对明军发动进攻,等明军完成集结,人民军在一战击败明军,明军若是太分散了,反而让人民军击败明军麻烦一些。

    是的,方南和人民军众位将领坚信人民军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四十个整编师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已经是清远县户部副处长之位的陆璥,也感觉到战争很快就要到来,整个清远县人民军政府的官吏数量已经大大超出超编,但清远县人民军政府依旧在增加官吏数量,现在已经是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在做一个人的工作,随着第三次科举即将到来,还将有大批实习生进来。

    关系户,尸位素餐?

    若真的是这样,那人民军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但身为清远县人民军政府一员的陆璥,能够看出来同僚们在工作时非常认真,根本没有人偷懒,即便工作快速做完,也可以重复一遍,起码不会有出现疏漏的地方。

    这么认真工作,和尸位素餐产生不了任何关系,官吏数量增加如此多,陆璥很快想到一个可能,战争!

    战争爆发,人民军击败明军,扩大统治区范围,新的地盘需要建立人民军政府,需要调派官吏过去任职。

    只有这个情况,人民军才会大大增加官吏数量。

    陆璥不怎么喜欢战争,每一次战争中都会有许多人死伤,有军人死去,也会有普通老百姓死去,陆璥看不得人死去,所以陆璥从来没有想着从军,那对他来说太难太难。

    不喜欢战争,陆璥心中却又想着人民军能够快点推翻明廷。

    陆璥见过底层老百姓生活是多么的困苦,饿死、病死、被人打死,为了吃饭卖儿鬻女。

    又有多少人愿意卖儿鬻女,甚至他们卖掉儿女还是为了让儿女能够活下去。

    人民军来了,人民军给广东的底层老百姓带来新生活,人民军将欺负老百姓的地主、山贼土匪都消灭掉,还给老百姓分了土地,仅仅三年过去,老百姓一个个精神焕发,人民军治下几乎再无饿死人事件出现,老百姓都在努力向更好的生活前进。

    人民军治下老百姓的变化,让陆璥认同人民军,陆璥才选择加入到人民军中,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

    人民军治下的老百姓是过上好日子的,但华夏大地上还有更多的老百姓在苦难中挣扎,陆璥很想要他们也过上好日子,这事只有人民军能够做到,人民军打败明军,占领更多的地盘,新占领的地盘上的老百姓很快就能够过上好日子。

    陆璥反感战争,但战争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陆璥只能接受或许很快就要爆发的战争。

    陆璥只是感觉到战争很快就要爆发,县长林耀已经得到上面下达的通知,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用不了多久,林耀就会将事情向所有官吏宣布。

    战争爆发之前,清远县人民军政府大部分官吏都要前往前线,准备到新占领的地盘建立人民军政府开战工作,清远县人民军政府只会剩下满编制八成的官吏。

    广东这边已经稳定下来,不说满编制八成,就是六成也能够让清远县人民军政府正常运转,只不过留下来的官吏要忙碌很多。

    官吏大规模调动,平日里表现优秀的官吏就会得到提拔机会,就比如说陆璥,会从副处长级别提升为正处长级别,林耀自己也将在某个市担任副市长。

    将一个混乱的新地盘管理好有多么困难,林耀非常清楚,最开始人民军政府的官吏们管理经验并不多,不说管理一府之地,就是管理一县之地几乎也是从头摸索。

    好在那些会引起混乱的豪绅商贾大部分都被抄家,普通老百姓害怕的待在家中根本不敢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政府摸索中快速将一地管理好。

    有了管理整个广东的经验,官吏数量又是如此多,接下来人民军就算是扩大当前地盘的五倍,官吏也足够用,管理新地盘时官吏们也不会多么手忙脚乱。

    不过想要一战定天下比较困难,华夏大地太大,人民军政府的官吏数量非常多,但也没有多到管理整个华夏大地的地步,到时候还得任用投靠过来的原明廷官吏,必然会出现一些隐患。

    人民军从与明廷签署停战协议前就开始为新的战争做准备,一刻不停的生产各种火器运到军队中,粮食、弹药等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城池存放起来。

    军队一步步完成整编,在不影响人民军治下生产生活的条件下,人民军也在小规模扩军,兵力有一定增长。

    人民军中央政府已经为了战争做出各种安排,比如军队调动,又比如官员调动。

    以惠州市为例,惠州市所有官吏列一个名单,将留下来和调走的官吏分开,留下来的官吏有的升职,有的调换岗位,惠州市调走的管理等到战争开始后人民军击败明军,全部送到江西南部几府建立人民军政府。

    尽可能将一个县的官吏安排到一起,他们在一起工作过,能够有一些配合,调到一地工作,人民军政府会建立的更加顺利。

    人民军中央政府基本上已经将官吏确定到某一地某一官职,只要按照命令行动,出现混乱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人民军的第三次科举即将到来,这一次科举报名人数预计比上一次少,想要当官的识字者有很多,但真正下定决心来参加科举的人大大减少。

    众多“外人”已经充斥进人民军政府,好在他们中出身大户人家的很少很少。

第260章 让人头疼的医学

    人民军统治区军事、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等部分都在快速发展中,唯独一个领域最让方南头疼,就是医学,人民军统治区的医学发展非常慢。

    人有生老病死,“病”非常重要,全天下就没有从来不生病的人,轻者腹泻、感冒,重者身体重要器官病变。

    人遇到小病无所谓,坚持坚持,很快就能病愈,一旦生了重病就不是坚持那么简单,很大可能直接病死。

    上到皇室权贵,下到底层老百姓,最怕的就是生重病,皇室有医术高超的御医,但对于大部分重病都无法治愈,顶多就是进行一点缓解,看生病的人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连生孩子这种最常见的事情对女人来说也是一个危及生命的考验,连皇室都经常出现一尸两命,更不要说民间。

    方南将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就是所谓的中医,现代医学就是所谓的西医。

    就像是科技发展,医学并不应该按照地域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时间去划分,就算西医没有传入华夏大地,给予足够的时间,也能从传统医学慢慢发展出来现代医学,只不过在封疆王朝统治下,这个时间会非常的长。

    传统医学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传统医学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华夏大地上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传统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后来的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传统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倭国、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传统医学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传统医学的发展时间已经快有两千年,传统医学有些东西比如经脉对方南来说是玄而又玄,即便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使用科技手段也无法在人身体中找到经脉的踪迹。

    不去管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在方南看来传统医学的治病效果是比较差的,小病无所谓,遇到大病,传统医学就有些懵了,比如人身体重要器官病变,传统医学不管是针灸还是吃汤药,都无法治愈,顶多就是缓解一下病情,让病人多活几天,该死还得死。

    传统医学好歹也算医学,对病症多少有些效果,换到西方国家,放血治病这种治病方式都能够出来,这不是要让病人死的更快吗。

    不过也是因为西方国家在传统医学上没有多少发展,直接在人身上动刀子放血,西方国家更快发展到现代医学,华夏大地因为传统医学根深蒂固,想要自然发展出现代医学就比较困难了。

    现代医学不是想要发展就能够发展起来的,目前人民军统治区以传统医学为主,现代医学正在起步阶段。

    在人民军举旗到占领整个广东时,对统治区里的大夫郎中下手非常少,一方面是整个时代里大多数大夫都遵循“医者仁心”,可以称之为好人,另一方面也是方南要求放过只犯下小错的大夫,只将罪恶深重的大夫抓走。

    本来大夫的数量就非常少,再将大批大夫抓了杀了,那人民军统治区的医学发展会更慢。

    为了发展医学,人民军政府出台政令,所有医馆免收税,医馆多收学徒,人民军政府还会给予奖励。

    即便是如此,人民军统治区的医学发展速度依旧非常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医学中的学徒想要成长为独/立看病的大夫,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学徒,起码要识字,进入医馆后要认识所有的药材,还得背医术,一整套下学徒才能够在老师看护下尝试给病人看病,一点点积攒经验,最终得到老师认可后才能够出师。

    方南有心建立一所医学堂,让经验丰富的大夫过来担任老师,可以同时教授更多的学生,快速培养出一批批大夫,就可以加快医学发展。

    关键是学徒们要识字,识字的人非常有限,就算是建立医学堂,也收不到足够的学生,将有限的人分散到大夫身边,一个大夫带几个学徒,学徒们学习速度也能够更快一些。

    这一届三年教育毕业生超过四千人,人数还是有些少,方南舍不得往传统医学中投入,有毕业生就是喜欢医学,也是要继续学习生物、化学,往现代医学方向走。

    只有等到再三年时间过去,数以万计三年教育毕业生出现,方南才会将一小部分人投入到传统医学中,到时候可以建立医学院甚至医科大学。

    人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想要发展起来,都需要足够多的人,识字的,甚至是懂得一些生物知识的人。

第261章 禁地

    发展传统医学,方南没有忘记《本草纲目》这本神作。

    《本草纲目》一共五十二卷,是李时珍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撰写至万历六年(1578)结束,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书中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几乎可以将《本草纲目》称呼为这个时代里传统医学的“百科全书”,学徒只要背会背会《本草纲目》,再在老师的照看下进行几年实习,基本上可以出师。

    其他经验丰富的大夫也可以多看看《本草纲目》,经验再丰富的大夫也不可能什么病症都知道。

    《本草纲目》在大明统治区在已经印发,只不过规模还小,了解的人并不多,军情处将几份《本草纲目》带回来,已经批量进行印刷,放到文华书店出售,并推荐治下大夫、学徒购买《本草纲目》,不强制,买不买是他们的选择。

    等到日后医科大学建立起来,学习传统医学的学生们,肯定要学习《本草纲目》。

    相比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发展速度还要快一点,不是现代医学的知识增加,而是勉强算作学习现代医学的人大大增加。

    在大多数人看来,针灸、汤药属于传统医学,开刀属于现代医学,实际上在元以前,华夏大地上的大夫们在外科手术上已经有不少发展,只可惜到了明代,以针灸、汤药为主的保守治疗大行其道,外科手术已经没落。

    比如战场上一个士兵胳膊被到划了一个大口子,出了很多血,治疗方法就是使用十灰止血散或者金疮药止血,再用布包扎,遇到流血不止的情况就比较残忍了,需要火烙使血管烧焦达到止血目的,因为没有麻醉药物,伤者需要忍着剧痛来疗伤。

    明军中随军大夫很少,士卒们受伤了往往得不到有效治疗,受重伤直接等死,受轻伤也有可能因为伤口感染而死,只有军官将领受伤才会有大夫快速赶来治疗。

    至于用针线缝合伤口,在明军中基本上看不见。

    相比于明军,人民军中的随军大夫很少,但卫生员数量很多,大夫是形容掌握一定医术的人,而卫生员的仅仅掌握很少的医学知识,主要是为受伤的战友疗伤,用针线缝合伤口就是卫生员们需要掌握的最重要医术。

    这些卫生员勉强算进现代医学中,人民军中真正对现代医学的人在广州城的“现代医学研究所”,所长是方南的学生罗延。

    早在人民军还隐藏在大山中的时候,罗延就带着医疗队跟着人民军,人民军去围剿山贼,罗延就带着人研究山贼的尸体。

    现代医学研究所起码已经将人体的大致结果弄清楚,也知道人身体中血液血型不同,再利用死囚进行研究,研究所差不多已经掌握给人输入同血型血液技术,不过这项技术暂时无法拿出去使用,输血的针管是一个问题,检测人血液型号也是一个问题。

    人民军对现代医学更多的还是处于研究阶段,短时间内不会拿出来使用,就比如给一个人输入另一个血,这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方南打算等以后建立报社发行报纸后,在报纸上渐渐刊登一些信息,让民众慢慢了解各种新奇的知识,到时候再说出血型知识也就不会突兀了。

    目前研究所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继续对人体进行研究,另一个则是寻找实用的麻醉药物或者手段。

    进行外科手术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病人会感受到剧痛,难道需要将病人打晕了在开刀?打晕病人也很容易出现意外,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伤痛。

    想要进行外科手术,麻醉药必不可少。

    另外显微镜出现对研究所的医学研究是一个好消息,显微镜加入能够让研究所对人体研究进入到细胞级别,只不过刚刚研究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勉强能够使用,还要等更多更好的显微镜研究制造出来。

    也是因为现代医学研究所对人体进行研究,太血腥,被人发现了容易产生误会,进而将人民军魔化,所以研究所所在地方是一个禁区,有人民军精锐驻守,外人根本不能进入。

    医学发展的速度太慢,方南关注的并不多,只有现代医学研究所汇报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才会让方南高兴一下。

    方南感觉差不多需要十年时间,人民军统治区的医学才能有一些发展,想要有较大发展最少需要十五年,想要让人民军治下所有人都去医院能看病看得起病,需要三十年以上时间。

    发展医学是比发展教育更长久的时间,现在方南关注更多的还是军事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战争。

    基本上进入今年下半年开始,直接或者间接与战争有关的会议,方南是主持一个又一个,官员调派、物资准备、军事调动等等,这些事情让方南忙碌起来。

    接下来这场战争对人民军来说太重要了,预计人民军和明廷双方投入兵力将超过一百万,人民军一方非常有信心的认为能够击败明军,进而占领更多的地盘,将新占领地盘治理好是一个不下于人民军打败明军的大问题。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历史上不知道多么“反贼”快速打下一片地盘,在治理地盘上却出现大问题,最终覆灭,所以方南对治理地盘的事情非常重视,不能重蹈覆辙。

第262章 感慨

    人民军中高层都知道战争快要来临,底层也猜测到战争可能要爆发,除了人民军,商贾们是最先猜测到战争即将爆发的一批人,尤其是做跨境玻璃生意的大商人们。

    梁府中,梁新、江赐、夏景山正好谈起战争的事情来。

    “战争可能要爆发了,湖广境内汇聚的明军是越来越多,向边境地区汇聚的人民军也越来越多,一旦战争爆发,我们这玻璃生意基本上就要结束了。”梁新带着感慨的语气说道。

    江赐和夏景山能够感觉出来老朋友是对两件事情感慨,一个是对战争感慨,一个是对玻璃生意感慨,他们心中也生出差不多的感觉。

    战争啊,三年前人民军攻打广州城,梁新、江赐、夏景山主动“投敌”,在人民军攻占广州城过程中立下大功,又掏出大笔财富,侥幸保住性命,和他们情况差不多的人不是已经死掉了,就是被贬为苦力到处修路或者在矿山挖矿。

    在人民军攻占广东大部分区域后,明廷发动大军与人民军进行三次大战,梁新、江赐、夏景山三人对大战是心惊胆颤,就怕人民军败了,他们三个“投敌”的人要被明军杀死。

    没想到人民军轻松赢得三场大战的胜利,还逼迫明廷签署停战协议,梁新、江赐、夏景山三人已经认识到人民军的强大,即便知道明军兵力更多,三人对人民军获得最终胜利有着更多信心。

    在人民军治下,三人名下的产业重新开始经营,得益于大量商贾被人民军抄家,市场空缺,三人的产业发展快速,赚钱速度可能不比之前,但人民军给所有老百姓分田地,三人都能够猜测出以后赚钱速度会加快。

    真正让三人意外的是玻璃生意的发展,人民军的工厂竟然能够生产出价值千金的琉璃镜,甚至允许商贾们将琉璃镜卖到大明统治区。

    玻璃生意仅仅进行一年时间,梁新、江赐、夏景山三人都赚翻了,尤其是掌控商路的梁新,自己在玻璃生意上就赚取十多万元平等币,将商路借给其他商贾也赚都几万元平等币。

    江赐和夏景山多次尝试打通商路,都没有成功,一直借用梁新的商路,两人赚到的钱加在一起也接近十万元平等币。

    基本上梁新、江赐、夏景山三人已经成为人民军统治区拥有财富最多的十位商贾之一,甚至梁新有可能进入前三。

    这玻璃生意太赚钱了,赚钱赚到手软,每一次收益进账,都让梁新无法冷静下来,在人民军治下生活时间长了,梁新懂得人民军的规则,梁新相信人民军不会随意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更担心的是那位林将军和那些只剩下利益往来的人。

    稍微感慨一会,江赐才开口说道:“这玻璃生意我们赚得不少了,虽然还想要继续赚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明和人民军只能活下来一个,停战后双方都在准备下一场战争,下一场战争必然会比上一场战争更加惨烈,希望人民军赢了这场战争。”

    “那虎头枪可不是一般的犀利,人民军就是靠虎头枪打败明军,这么长时间过去,人民军召集那么多工匠,不知道打造出多少虎头枪,明军兵力再多,也不会是人民军的对手。”夏景山也说道。

    身为人民军治下的大商人,产业遍布各地,有些事情他们多少了解一些,但他们不会将事情泄漏给明廷,即便这事情对人民军来说不重要,一旦被人民军得知是他们泄漏消息,说不得会面临抄家灭族。

    梁新眼睛一转,想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说道:“玻璃镜在这边卖得如此便宜,到了那边价钱翻了几十倍,真想要看到人民军占领那些地方再售卖低价玻璃镜,那些(已经购买高价玻璃镜的)人会是什么表情。”

    “我猜他们会愤怒的将玻璃镜摔在地上,大骂我们这些人是奸商。”夏江山道。

    “不,我想他们可能没那个机会,等人民军打过去,能够活下来多少还不知道呢。”

    江赐的话语让梁新和夏景山稍微沉默一下。

    梁新又说道:“这玻璃生意过后,恐怕就不会再遇到这么赚钱的生意了,趁着战争还没有爆发,我打算多卖点玻璃过去。”

    江赐和夏景山都点点头表示同意,两人也打算这么做。

    “这玻璃生意以后不赚钱了,不过我感觉以后还会有其他生意能够赚钱,就比如那水泥,水泥厂生产的水泥都被人民军收购了,咱们赚钱少,但这水泥用处真不少,等扩大水泥厂规模将水泥卖给其他人,到时候我们赚钱就多了。”江赐说起水泥生意来。

    水泥生意和玻璃生意都是人民军带来的,若是人民军都自己做,他们这些商人都没有赚钱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商贾们对人民军的印象好了不少,只有在人民军收税的时候会非常心痛。

    人民军的商税很高,高得让人民军治下所有商贾在每一次交税时都感觉割肉一般,但没有人敢不交税或者少缴税,一旦被人民军发现,轻则十倍补交税款,重则直接抄家。

    在人民军占领广东各地的第一年里,因为人民军商税重而想方设法偷税漏税的商贾不少,绝大多数都被人民军发现,该罚罚的罚,该抄家的抄家,一下子就将所有商贾都吓住了,老老实实交税,或者去寻找更隐秘的方法来少缴税。

    随着时间流逝,商人也发现人民军的商税是高,但也有其他好处,最起码人民军的官员们不会吃拿卡要,这么一算,对于普通商贾来说他们在大明治下交出去的钱比在人民军治下交出去的钱还要多。

    不过每次上缴商税的时候,商贾们依旧肉疼,尤其是做跨境玻璃生意的江赐、夏景山、梁新等人,收益的两成都要上缴给人民军,自己才能够得到收益的三成。

    当然,即便只剩下三成,对商人们来说也是大赚。

第263章 攻城塔

    时间已经是九月中旬,这几天里人民军陆海军众位将领纷纷赶回广州城,人民军与明军大战爆发前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即将开始。

    会议室中,方南坐在主座上,兵部部长兼陆军司令胡壮、兵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周毅、第一集团军军长王盛荣、第二集团军军长阎汉、第三集团军军长何言、军情处处长李镇等人民军一众高级将领坐在方南两侧。

    会议第一个项目,方南询问陆军海军各部准备情况,陆海军众位将领纷纷表示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开战。

    人民军与明军开战,参战主要部队是陆军三个集团,海军和陆军二线城防部队几乎不会参与到战争中。

    陆军三个集团军所有部队全部整编完成,一共四十个整编师,每个师下辖一个火枪团、一个重炮团、一个先登团、一个掷弹团、两个普通(冷兵器)团,再加上师部一共八千余人,四十个整编师总兵力高达三十二万人。

    三个集团军四十个师三十二万人就是人民军在接下来这场大战中投入的全部兵力,加上陆军二线城防军和海军,人民军总兵力要超过三十六万。

    人民军治下平均每二十六人就要有一个人是军人,还在人民军能够承受范围内,要是当比例增加到二十分之一,就会对人民军统治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一些影响。

    实际上在农耕时代里,极限可以将募兵比例增加到十分之一以上,以人民军治下人口,极限能够扩军到百万。

    但人民军没有必要这么做,火枪兵、先登战士、掷弹兵是人民军的主力,人数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其他部队增加再多,人民军战斗力提高的也不多,反而会让人民军内部容易崩溃掉。

    会议第二个项目:明军动向。

    方南和一众将领来到主座对面的墙壁前,墙壁上是一副华夏大地地图,军情处处长李镇来到最前面为众人讲解明军动向

    “目前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明军总兵力接近七十万,其中一半兵力位于江西境内,由敌将李成梁统率,广西、湖广、福建三地兵力各十余万。

    明廷其他地区有部队向南方调动,预计开战后明军兵力最少八十五万,最高可达一百万,基本上可以确定,江西依旧是明军主攻方向……”

    李镇讲解的明军大致动向会议室内众人实际上都清楚,再讲一遍只不过是为了确定一下,然后制定作战计划。

    人民军的实力,作为人民军高层,会议内众人是再了解不过了,正因为了解自身实力,会议上内众人比外面的人都有信心人民军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即便参战的人民军只有三十二万,参战明军最高可达一百万,明军兵力是人民军兵力的三倍。

    每个整编师都有一个火枪团,一个火枪团最少一千支火枪,四十个整编师装备至少四万支火枪,只让四万火枪兵面对一百万明军,一人开枪不需要二十次,只要能够杀死七个人,就能够让一百万明军溃败。

    连重视思想教育的人民军都不敢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军普通部队死伤参过三分之一就会崩溃,只有精锐部队可能在死伤超过一半的情况下才会溃败。

    不需要近战,人民军只需要使用火枪兵再远处射杀敌人,就能够将敌人击溃。

    明军中大量装备战车的事情人民军众位高层都知道,战车能够有效抵挡火枪射出的铅弹,但在战场上想要破解战车战术非常简单,战车为了挡住铅弹整体会非常的沉重,在战场上移动较慢,只要人民军机动起来,从侧面进攻明军,又或者引诱明军舍弃战车追击,都很容易将明军击溃。

    接下来的战争中,火枪兵是绝对主力,能不与明军近战就不进行近战,明军装备大量被命名为震天雷的手榴弹的事情军情处已经调查清楚,一旦展开近战,人民军也要死伤惨重。

    只要灵活使用火枪兵,战场上人民军就能够以较小死伤数字击溃明军,战争第一阶段,接下来迎接人民军的是攻城战,这是战争第二阶段,人民军进行攻城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占领更多地盘。

    会议室内众人都能够感觉到人民军在第二阶段死伤人数会比第一阶段多。

    占领一座城池需要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攻破城墙,人民军冲进城池中;第二个步骤是巷战,将城内所有反抗的明军消灭掉。

    早前人民军为了更快攻破城墙制定不少计划:

    城池城门没有堵死,以先登战士和掷弹兵为主力冲到城门前,用炸药包炸掉城门,然后冲进城内;

    若是城门已经堵死,可以采用挖地道到城墙下,放置大量炸药,将城墙炸塌。

    现在人民军有了一个更好的计划,人民军调动工匠建造一种简易攻城塔,攻城塔可以拆卸成一个个部件,方便运输,到了战场可以快速组装起来,火枪兵登上攻城塔可以居高临下向城墙上的敌人射击。

    不过这简易攻城塔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防御力很低,要是被敌人火炮击中几次,攻城塔差不多就要报废,所以想要使用攻城塔,人民军必须先用火炮压制住守城明军的火炮,只要攻城塔搭建起来,攻城塔上的火枪兵就不会再给明军开炮的机会。

    只要以攻城塔压制住城墙上的明军,接下来不管是用云梯冲上城墙,又或者在城墙下快速挖洞埋炸药炸塌城墙都可以。

    有了简易攻城塔,人民军攻破城墙变得简单,不过攻破城墙后的巷战对人民军来说就是一个麻烦事,巷战中火枪无法发挥,只能用先登战士和掷弹兵组合推荐,敌人也有掷弹兵,在巷战中,几乎注定人民军要死伤不少人。

    为了减少死伤,对守城明军进行劝降是必要步骤,明军主力都被人民军击溃了,守城明军士气不会有多高,有一定几率劝降成功。

    另外城内潜伏的军情处特工们也要行动起来,去寻找怕死的人劝降。

第264章 预备方案

    会议一项项进行中,很快就到了最重要的一项,对人民军来说,打败明军不是难事,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换句话说,人民军要扩大多少地盘才会停止这场战争。

    人民军统治区内不知道多少人希望人民军能够一战定江山,人民军内部也有一些人是这么想的,但包括方南、周磊、胡壮在内的人民军高层都明白,一战灭了明廷可以,但治理天下和抵御外部敌人将是两个艰巨的任务。

    就比如说大明北方的鞑靼人,在万历帝和一众大臣眼中,鞑靼人的威胁性还要超过人民军,人民军就在这里,明廷一方坚信很快就能够剿灭人民军,但活跃在北方大草原上鞑靼人来去无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明廷一下,明廷派遣大军,却追都追不上。

    在面对鞑靼人时,明廷大多数时候只能采取守势,而无法主动展开进攻,更不要说灭了鞑靼人。

    人民军若是灭了明廷,那鞑靼人就会成为人民军的直接敌人,为了抵挡鞑靼人,人民军必须在边关驻守大量军队。

    人民军总兵已经超过三十六万,天下如此大,一方面要在沿海地区驻扎重兵防备倭寇和西方国家舰队来袭,一方面还要在内部各地驻扎一定兵力,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土司,最后还要在边关驻扎重兵防备鞑靼人。

    如此一来,三十六万人民军怎么也不可能够用,人民军起码要有七十万兵力,在占领华夏大地后才能够稳住局势。

    现在只有广东一地的人民军不可能不可能扩军到七十万,占领天下后,人民军也无法做到快速扩军至七十万,除非大量接受明军降兵,但这里面会有太多太多的隐患。

    军事因素只是一方面,华夏大地太大了,即便人民军政府官员数量超出正常值二、三倍,也无法做到管理全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高层是不愿意一战灭了明廷,先吃掉大明一口,然后积蓄几年,最后一战灭了明廷,这个时候的人民军,军、政都能够做到控制天下的地步。

    所以在会议中,人民军一众高层定下第一个方案,开战后人民军击败明军,然后拿下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占了这四地后就再与明廷签署停战协议。

    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都是和人民军统治区接壤,也是人民军最熟悉的四个地区,军情处特工将四个地区的地形图都绘制的差不多,通过各种方式收买一批人,也比较清楚四个地区内部局势。

    以人民军的兵力占领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完全没有问题,培养的官吏数量差不多也能满足治理四地的需求。

    可以说再占领广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地对人民军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许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会议室内一众人接着就准备两个预备方案。

    第一个预备方案是将长江以南所有地区都占领,第二个预备方案则是将明廷灭了统/一天下。

    当然,会议上只是做出一个简略方案,会议结束后还要由人民军各部做出详细计划方案,比如人民军某一部占领某一区域,政府某一官吏到某地新建人民军政府担任某个官职。

    计划要做的尽可能详细一些,越详细,再接下来的战争中越不容易出现混乱。

    会议室里,主角是陆军,更确切的是是陆军三个主战集团军,参加会议的周毅、李涵容几人连配角都不如,老实的听着,也不用发言,接下来的战争中几乎没有海军发挥的机会。

    相比于总兵力三十多万的人民陆军,人民海军总兵力只有两万余人,这两万余人以海军岸防部队为主,剩下一小部分才是操控战船作战的“真”海军。

    大明水师的实力不是一般的强,西方国家海军远道而来与大明水师开战,绝对不会是大明水师的对手,如今大明沿海倭寇袭扰日渐减少,一方面是大明开始重视海防,另一方面就是大明水师实力快速增加,戚将军就是大明水师实力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人民军与明廷开战,明廷还从来没有调动水师向人民军进攻,不管是水师还是海军,都是水面上作战,水师去攻击一个驻守兵力不多的岛屿还可以,但想要攻上陆地,与人数更多的敌人交战,这就非常困难了,大明水师不可能将战船开到陆地上。

    宋应昌、梅友松乃至现在的明军统帅李成梁,都没有派遣水师从大海方向向人民军统治区进攻的想法,他们更习惯于在陆地上大军交战。

    不过人民军可不管明廷是否会派水师过来进攻,一直在沿海地区驻守海军岸防部队,防备大明水师来袭。

    如今人民军打造的虎头枪多了,海军岸防部队也能够装备一些,明军水师攻上陆地来,人民海军岸防部队也能够将其击退。

    至于派遣人民海军那屈指可数的战船抵达明军水师,还是算了,两者实力悬殊,海军战船遇到明军水师就是找死。

    现在还不是人民海军发展的时候,方南在等可以广泛应用的乙型蒸汽机出现,到时候制造出蒸汽动力战舰,甚至是铁甲舰,人民海军将纵横大海。

    现在人民海军配备少数战船,主要还是进行训练,不能等以后蒸汽动力战舰出现,人民海军却没有人可以驾驶战舰。

    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进入军队的人大约有十分之一会送到海军这边来,他们将是未来人民海军的骨干力量,与人民海军一起走向强大。

    接下来的战争中海军无法出战,会议室里海军众人只能老实听着陆军发挥,脑海中想着方南曾经描述过的海军纵横大海的场景。

    方南曾说过,华夏大地很大但也很小,人口在增多,用不了多少年时间华夏大地就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在大海对面还有广袤的土地,陆军下不了大海,只有海军能够纵横带回,去对面的广袤土地上开疆扩土。

    方南的话语是海军上下坚持的信念,要不许多人早就申请回到陆军去。

第265章 社学

    经过三年时间的学习,杜晨生终于毕业了,在与老师沟通后,得到父母的认可,杜晨生最终选择到位于广州城的大学进学。

    原本进入大学就读需要考试,在毕业前老师告诉杜晨生一个好消息,因为报名参加大学考试的学生人数没有超出限定名额多少,大都督批准这一届考生不需要进行考试直接进入大学就读。

    这对杜晨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消息,他自己平日里学习成绩好,但也担心在考试中考出一个低分来落选,那杜晨生只能选择成为一名老师,以后再尝试参加考试。

    现在杜晨生已经毕业,也确定要到大学就读,但杜晨生还要在家里待三个月时间,大学开学时间是在明年二月初一。

    不单单是大学开始时间在二月初一,下一批小学生开学时间也在二月初一,二月初一开始是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从八月初一开始,每个学期结束会有或长或短的假期。

    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三个月时间,杜晨生在家中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老师推荐杜晨生在这三个月里自学大学课本。

    杜晨生想要打造出更加厉害的火器给人民军战士装备,所以杜晨生选择进入大学的枪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专门研究火枪和火炮。

    火枪和火炮都属于机械,火枪和火炮在发射弹丸时需要燃烧火药,因此枪炮设计与制造专业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化学方面学习的相对少一些,更多的还是学习物理,同时还要学习数学进阶知识。

    《中级数学》、《初级物理》、《初级化学》三本书就是杜晨生进入大学第一年第一学期的主要课本,文华书店没有销售,不过大学这边已经想到学生们空闲三个月时间,相关书籍已经准备好,学生们毕业后就可以前往文华书店领取。

    从县城的文华书店领取到《中级数学》、《初级物理》、《初级化学》三本书回家,杜晨生已经迫不及待的学习书中的知识。

    不过没有老师在,书中的一些知识会难以理解,所以杜晨生更多的是在背书,等到入学后就能够有老师给讲解书中知识。

    和杜晨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也都毕业了,仅仅三天时间过去,依旧在村子里的同学只剩下八人,一个同学是和杜晨生一起前往大学进学,其他七个同学则是留下来跟随老师学习一些当老师的经验,或许以后这七个同学也有可能进入大学就读。

    杜晨生的老师需要继续留在这里大约半个月时间,将自己当老师的经验教授给七位学生,七位学生中有以为要留在木下村,在木下村的学堂当老师,其他六人要离开木下村前往各地新建立的学堂当老师。

    半个月时间很快过去,随着新老师前往各地的学堂,各地学堂的招生工作也将开始。

    招生工作很简单,老师来到自己教学的学堂后经过简单准备便可以联系村长,通过村长确定村子里各个年龄的男生有多少人,招收学生最高年龄是十四岁,年龄再大就不收了。

    一般情况下一位老师一次能够教授四十个学生左右,最好不要低于三十五人,也不要超过五十人,根据各个年龄男生人数,老师会从上到下确定学生数量。

    由于老师人数问题,一次只能招收一个班级,等再三年过去,到时候一个学堂就可以有多个班级,可以每年都让适龄学生入学,而不需要三年一等。

    学堂在惠州市一些地区招收学生没有引起多大影响,毕竟早前三年已经有过一次,但是在之外的地区学堂开始招生,直接在各地产生巨大影响。

    读书识字,就算老百姓再“愚昧”,也懂得读书识字的重要性,家里若是出了一个读书人,就可以摆脱社会底层的身份,在老百姓们看来,只要是读书人身份都比他们高。

    也是,即便在如今人民军统治区,只要是一个能够识字的人,能够轻松找到工作,赚到比老百姓辛苦种田还多的金钱。

    现在机会来了,人民军在各地建立学堂,老百姓的孩子可以免费进入学堂读书,条件却非常的少,仅仅是年龄限制以及毕业后遵从人民军调配。

    从老师口中,老百姓们知道这位老师的同学不是进入军队成为军官就是到政府成为官吏,也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这种调配让想要送孩子到学堂读书识字的家长们非常满意。

    基本上老百姓刚刚知道自家孩子可以报名进入学堂读书,就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到学堂报名。

    人民军在治下各地建立八百多座学堂免费教授学生读书的事情在广州城造成更大影响,豪绅商贾们被人民军的大手笔震惊。

    免费教授适龄人读书识字的事情不单单是人民军在办,元朝和明朝都有做过相同的事情。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此为社学。

    元朝灭亡,社学也一时停办;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学,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学官及府县官对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并规定民间幼童年龄在15岁以下者,应送社学读书。

    明廷似乎对社学很重视,但实际实施情况却不怎样,单单是广东这边就几乎没有社学的身影,只有宗族和有些学文的人才会开办学堂,底层老百姓的孩子想要进入学堂读书,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廷治下大概只有江西的社学发展比较好,主要是李梦阳、王阳明两人在江西大力推广社学,而明廷治下其他大多数地区,社学发展都非常的差,要是底层老百姓都会读书识字了,怎么也不会被地主和官府压迫剥削成这样。

第266章 资格难得

    相比于明廷的社学,人民军的免费教育刚刚从惠州市向广东其他地区蔓延开,加上原有的一百多座学堂,整个广东人民军开办的免费学堂超过九百座,这还是起步阶段,随着三年教育毕业生的增加,小学数量还会继续快速上涨,可见人民军对教育的重视。

    新建立的八百多座学堂,一半在城池内,一半在城池外,城池外的老百姓数量远比城池内的老百姓多,不过在城池内建立学堂更省事一些,反正以后人民军会在城池外继续建立学堂,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人民军如此选择,或许会让一些人失去进入学堂读书的资格,学堂不会收大于十五岁的学生,不过人民军以后会进行扫盲教育,到时候男女老少都要读书识字。

    人民军建立八百多座免费学堂的事,豪绅商贾原本只是为人民军的大手笔惊叹,也看出来免费学堂是培养人民军嫡系的地方。

    但之后一件事情让豪绅商贾们非常意外,学堂在招生的时候竟然通知学堂所在区域内的豪绅商贾,豪绅商贾的儿子孙子也可以进入人民军建立的学堂读书识字。

    这件事就知道豪绅商贾认真思考了,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建立私塾,请来文人书生或者自家有文化的人当教书先生,家族嫡系子弟旁系子弟可以进入私塾读书识字,若是有名额空缺,家族还会允许一些仆人的孩子跟着主子进去学习。

    而没有建立私塾的大家族,往往会请来文人书生私人教学,一次少则只教一人,多则二、三人。

    豪绅商贾们是不用担心自家子孙读书识字的事情,不过人民军用这免费学堂培养嫡系就值得认真思考,大部分豪绅商贾越来越相信人民军就能够推翻明廷,如此情况下和人民军多产生一些关联对自家有很大的好处。

    一个家族要是有人在人民军中担任中高级军官或者官员,即便他们受限于人民军制定的规则不能照顾家族,一旦被外人知道这个家族有人民军的高官,也会受到外人追捧,在商业合作上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就比如大都督方南新娶的大乔小乔姐妹,乔家在人民军统治区内的地位骤然提升,基本上可以列入到前十,不知道有多少豪绅商贾想要和乔家搭上关系,要是乔家想要做生意,大多数商贾都乐意带着乔家一起,尽可能多给乔家分钱。

    只要有了关系,或许只是“一句话”,就能够让豪绅商贾们受益匪浅。

    大部分豪绅商贾都倾向于让适龄的儿子或者孙子进入学堂读书,只不过学堂的一项规则让他们非常犹豫,从学堂毕业后需要听从人民军调派。

    这事对豪绅商贾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军队或者政府,进入人民军体系,这是好事,但不能将家族继承人排进去,继承人会成为下一任家主(族长),他们重心在家族上,在人民军体系中,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操心家业。

    很快豪绅商贾们做出决定,继承人不可以进入免费学堂读书,其他适龄儿子(孙子)可以送到免费学堂读书。

    只是这入学资格不是在家族身上,而是在学堂周围区域内适龄人身上,一个学堂一次入学三十五到五十人,学堂老师先从户籍官员那里确定适龄学生名单,按照距离学堂远近先排个八十人,然后老师和官吏一起到其家中通知。

    也不需要适龄人的父母立即做出选择,他们有三天时间思考,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拒绝了,入学资格向后移一位,人民军不会强求。

    毕竟人民军建立的免费学堂一共才九百多座,最多招收四万五千名学生,人民军统治区内适龄学生人数近百万,你不愿意就不要可以不来,有的是人愿意进来读书识字。

    人民军现在是免费教育,但还不是普及基础教育,主要是免费学堂数量太少,想要普及基础教育,让不愿意上学的适龄人都进入学堂读书,这个时间起码也要十年以后,那个时候人民军统治下有足够三年教育毕业生成为老师。

    普通老百姓突然得知自家孩子获得到学堂免费读书的资格后,许多人当即喜极而泣,直接表示愿意让自家孩子进入学堂读书,他们知道免费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只要自家孩子能够读书识字,一家人的命运可能会继续发生改变。

    入学资格在人身上而不是在家族身上,大家族想要将居住在其他地方的适龄旁系子弟接回府邸居住,这一次也无法得到入学资格。

    江赐、夏景山、梁新等大商人知道人民军的学堂要招收学生,纷纷找人托关系,想要把自己适龄儿子送进学堂读书,却都没有成功。

    豪绅商贾们知道免费学堂的重要性,也得到出人民军以后会建立更多学堂的消息,很快他们又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免费学堂源源不断培养出识字者,军队、官府等地方总有一天会满编,识字者没有地方安排,难道让他们都去种地?

    出现这种问题,就是豪绅商贾们的思维局限,他们想不到以后随着科技、工业、商业等的发展,需要大批识字者。

    识字者出现,即便研究人员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也能帮助到科技发展,让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去发展科技,这太难了。

    科技进步,工业、商业等也大步发展,不识字的人可以在工厂里出力,但工厂里还需要识字的技术工人,一家店铺中也不可能都是不识字的店员,肯定需要识字的人记账收账什么的。

    明廷统治下识字者够用,只不过是工业、商业发展的太慢,以农业为主,用不到那么多识字者,识字的人多了,反而会让识字者群体的利益被严重分割。

    像能够培养大量识字者的社学,会让识字者群体抵制,就算要教人读书识字,起码也要建立一个学堂,收取学费再教人读书识字。

第267章 幸运日

    以卖菜为生的沈庆一家住在广州城东南区域,时间到了傍晚,沈庆和妻子沈刘氏带着所剩不多的蔬菜回家,想到家里几个儿女可能都饿了,沈庆夫妻加快回家的速度。

    “爹娘你们回来了。”沈庆夫妻俩八岁的儿子坐在家门口,看到父母归来,他跳着起来,向父母跑去。

    沈刘氏拉着儿子的手一起走回家,还没有到家门口便看到有烟气从家里冒出来,沈庆夫妻知道这是自己十一岁的大女儿在做饭,走进家门便看到大女儿在灶台前忙碌着,不远处还坐着三岁的小女儿。

    “大丫你去歇息,让娘来。”

    “娘,我不累。”大丫摇摇头说道。

    进入家中,将今天卖剩的菜放下一点,作为晚上的菜肴,沈庆拿着剩下的菜离开家门,给邻居送去,沈刘氏洗洗手,接替大女儿的位置,忙碌晚饭,大丫则在一旁给母亲帮忙,剩下两个小家伙则在门口玩耍。

    不一会,沈庆送完菜回来了,沈刘氏也快要做完晚饭。

    就在这时候,房屋外响起一道声音。

    “沈庆,沈庆,在家吗?”

    沈庆听到声音,感觉这声音有些耳熟,很快沈庆便想起来这声音的主人是谁,是那位管理沈家所在这一小片区域人民军政府官吏的声音,这位官吏姓李,大家都称呼他李科长。

    “李科长我在。”

    沈庆立即回了一句,急急忙忙走出家门,沈刘氏脸上产生一点担忧,担心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快速收拾一下,跟在沈庆后面向家门外走去。

    沈庆走出门外,便发现外面站着两个人,都穿着官服,沈庆认识出来其中一人是李科长,另一位非常陌生。

    “李…科长,找…我有什么事。”心里有些慌张的沈庆磕磕巴巴说道。

    沈庆只是底层老百姓,即便这几年时间过去让沈庆了解到人民军政府的官吏对老百姓很好,但过去二十多年时间在明廷官府统治下形成对官吏的惧怕依旧影响着沈庆,面对突然到来的人民军政府官吏,沈庆心里有些慌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官找上门来。

    看着沈庆的模样,年轻的李科长笑着说道:“沈庆,我们来找你是有一件好事,先确定一件事,你家大女儿还在家吗?她今年十一岁?”

    听到李科长说是好事,沈庆心里稍微放松一些,然后赶紧回道:“对,我家大丫今年十一岁,她就在屋里,孩子他娘,你快去将大丫带出来。”

    “哦哦。”沈刘氏转身准备向屋子里走去。

    听到沈庆的话,李科长接着说道:“在家,那就好,沈庆这好事就是和你女儿有关,王兄,接下来的事情你来说吧。”

    “沈庆你好,我是教育司的,教育司管辖所有学堂,我人民军在广州城里建立一座女子学校,只招收女子进入学校读书,大都督夫人担任校长,还有将军、部长的夫人担任老师,教学生们读书识字,不收任何费用。

    你家大女儿今年十一岁,正好符合进入女子学校的标准,给你三天时间考虑,三天后我们再来,只要你同意了,明年二月初一,你家大女儿就可以进入女子学校读书。”

    这位来自教育司姓王的官吏将事情仔细说了一遍,沈庆听完后非常犹豫,没法立即做出决定。

    “好,沈庆,事情已经通知你了,三天后我们再来。”李科长对沈庆说道,然后与王姓同僚转身离开。

    “李科长慢走。”

    沈庆、沈刘氏还有大丫看着人民军政府两位官员远去,才转身走回屋子中。

    沈刘氏和大丫继续忙碌这晚饭,沈庆则坐在一边思考大女儿进而女子学校读书的事情,沈庆是一家之主,这事肯定是要他做出决定才行。

    学堂的事沈庆清楚,最近不少人家的孩子都获得进入学堂免费读书的资格,让沈庆非常羡慕,一旦家里有孩子能够进学堂读书识字,成为读书人,那一家人的地位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沈庆只是一个卖菜的,自己感觉和那些种田为生的农民一个地位,都是社会的最底层。

    沈庆想着自己孩子以后也可能有机会获得去学堂免费读书的机会,没想到这机会来得这么快,可惜不是儿子进入学堂读书,要是选择的是儿子,沈庆会第一时间同意。

    是大女儿获得进入那女子学校免费读书的机会,这让沈庆非常犹豫,在沈庆看来,女儿以后肯定是要嫁人,进了别家的们,女儿读书识字有什么用。

    不过沈庆转念一想,女儿要是能够进入学堂读书识字,出来后能加个好人家,能够帮持她弟弟一下。

    最重要的是进入学堂读书不要钱,让沈庆快速倾向于同意大女儿进入那女子学校读书。

    吃完晚饭,沈庆对大女儿问道:“大丫,你想要读书识字吗?”

    大丫从来没有想过读书识字的事情,也不知道读书识字有何用,她想了想后回道:“爹让我读书识字,我就读书识字。”

    这时候沈刘氏也开口说道:“我想让大丫去读书识字,以后大丫就能够嫁一个好人家,不用再吃苦,还能帮持一下家里。”

    沈刘氏的话语并不坚定,一家之主是沈庆,还要由沈庆做决定,沈刘氏只是小声提一个建议。

    不过妻子的话语也让沈庆做出决定。

    “行,那就送大丫去读书识字,反正是免费读书识字,大丫你进入学堂一定要听话,认真学习。”

    “爹,我知道了,我一定会认真学习。”

    大丫还不知道的读书识字有什么用处,但爹娘都说了让自己读书识字,那她就听爹娘的话,好好读书识字。

    实际上沈庆脑海中还有一个想法,若是以后儿子无法进入学堂免费读书识字,可以让大女儿教,只要沈家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学堂读书,以后就能够给沈家带来巨大改变。

    想明白这些事情后,沈庆决定明天买点酒买点肉,一家人庆祝一下,对了大丫要去女子学校读书,校长、老师都是大官的夫人,大丫不能穿破衣服去上学,过年的时候买布给大丫做两身新衣服,再做两双新鞋。

    想着大女儿穿着新衣服新鞋进入女子学校读书,想着儿子也能够读书识字,想着以后沈家的变化,睡着了,沈庆脸上都带着一些笑意,似乎梦里梦到什么高兴的事情一般。

第268章 镜花水月

    隶属梁氏商会的一个车队,载着成本五千元平等币的玻璃从广州城出发,一路向北,出了人民军统治区在湖广属临武县城停了下来,被张氏商会用四万七千两白银全部买下,张氏商会的车队又载着这批玻璃向武昌城运去。

    武昌城只是这一批玻璃运输途中的一个点,只会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玻璃会卸在武昌城,大部分玻璃还要继续往北运去,最终有四分之一的玻璃运送到京城,用不了几天时间就能销售一空,总计为张氏商会带来几十万两白银的收益,不过最终属于张氏商会的收益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很快,车队进入武昌城,除了卸下一小部分玻璃,随着车队而来的还有一封梁新写给张青的书信。

    张青打开书信,越看越是沉默。

    书信中的内容很简单,与人民军和明廷的战争有关。

    看到人民军或者明军的动静,明廷统治区和人民军统治区中不少人都能够猜测到战争很快爆发,战争对玻璃生意有很大影响,张青和梁新已经约定玻璃生意截止到年底暂时停止,连以后能否继续进行玻璃生意都没有商议。

    梁新写给张青的书信中写着梁新感觉到明年春季战争就要爆发,梁新认为人民军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很大可能湖广会被人民军占领,作为合作伙伴给张青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让张青搬家到北边去,越远越好;第二个建议是让张青留在武昌城城,张青或者张青的手下若是有欺负过老百姓,赶紧花钱解决,这解决不是杀人灭口,而是花钱让被欺负的老百姓原谅,如此一来,等人民军占了湖广后,张青一家很大可能会保住性命。

    书信中,梁新建议张青留在武昌城,梁新认为明廷已经无法阻挡人民军,或许一年,或许几年,人民军就能灭了明廷,张青跑得再远也躲不过人民军的兵锋,倒不如早一点投了人民军。

    看完梁新的书信,张青第一时间将这封书信烧掉,要是意外流出,很容易就会被扣上一个通敌的帽子,直接抄家诛九族,张青的玻璃生意赚取大把银子,眼红这玻璃生意的人可不再少数,若是张青死了,他们会很高兴。

    将书信化为灰烬,张青陷入思考中,从明军的动静来看,张青知道战争很快就要爆发,到时候百万明军将攻向人民军统治区,将人民军剿灭。

    是的,张青更偏向于明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百万明军,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人民军再强也不会是百万明军的对手。

    可梁新的书信让张青内心中产生一点犹豫,梁新坚信人民军会取得战争胜利,张青不认为梁新会欺骗自己,梁新在人民军统治区,比张青更了解人民军的实力。

    想到之前明廷派遣大军进攻人民军却都被人民军击败,张青内心产生一点犹豫很正常。

    因为梁新的书信,张青思考了好几天时间,终于做出一个决定,他将张家所有财富一分为五,一份放到京城,一份放到金陵城,剩下三份留下,埋在地里。

    张家在京城、金陵城都有宅院,张青准备让大儿子、二儿子分别带着一份财富去京城和金陵城,自己带着一大家子继续留在武昌城,所谓狡兔三窟。

    张家人不会去欺负老百姓,不过张青的手下欺负过老百姓,张青准备花钱解决这些事情,求个心安。

    就像是梁新书信中说的那般,若人民军真的击败百万明军,那明廷早晚要被人民军灭掉,他张青逃得再远,最后也会被人民军追上堵住,而且战乱区域,张青的财富用处并不大,反而容易引起窥伺。

    如此情况下,张青留在武昌城,明军胜了更好,人民军若是胜了,张青一家有很大可能保住性命,即便今后明军又击败人民军,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外地,张家依旧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面对战争,不单单是张青,湖广、广西、江西、福建四地的豪绅商贾都在做准备,大家都能够看出来战场就在这四地再加上一个广东,越是靠近广东的地方越危险,那就往远离广东的地方避难,先离开湖广、广西、江西、福建四地,等战争结束了再回去。

    实际上许多豪绅商贾都在外地购买房产,以备不时之需,家财多的人甚至在金陵、京城购买房产。

    得知明军要调动百万大军围剿人民军,豪绅商贾们感觉明军取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敢完全放心,实在是之前明廷与人民军的战争中一直被击败,谁也说不准这一次战争人民军依旧会取胜。

    他们留着不走,人民军若是胜了,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死亡,他们基本上都知道人民军统治区里大部分豪绅商贾都被抄家了。

    豪绅商贾暂时搬家到外地去,也是张氏商会只在武昌城留下小部分玻璃的的主要原因,中上等人家是购买玻璃镜和透明玻璃的主要人群,人都走了,根本无法在湖广卖出多少玻璃,只能将大部分玻璃送到更远的地方卖。

    好在以如今玻璃的价格,根本不愁卖,全部送到京城去,几天时间也能销售一空,京城的有钱人太多了,张家的财富通过玻璃生意增加不少,但放到京城去根本排不上号。

    梁新给合作写信给出建议,人民军统治区不少商人也做出类似的举动,大家都是合作伙伴,之前合作的挺好,不想看到合作伙伴死掉。

    不过他们的合作伙伴却几乎没有写信过来的,生活在人民军统治区里的人都是人民军的子民,若是明军灭了人民军,这些人都是罪民,不是死就是贬为苦力或者发配边关,下场要多惨有多惨。

    像梁新、江赐、夏景山这样的大商人,一旦被明军堵住,才不管有没有背景,财富全部抢走,全家也别想活一个。

    财富能够让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可在战争面前,拥有的财富再多也是镜花水月。

第269章 最后的准备

    进入到十月,人民军各部已经暂停轮班休假,防备战争爆发。

    在和平时期,人民军从士兵到军官可以轮班休假,士兵、班长、排长、连长是年假,一年可以休息一个月时间,若是部队驻地距离老家比较远,那他们在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会比较多。

    营长、团长休的是半年假,每半年有半个月假期,基本上营长、团长都可以骑马回家,在路上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团长之上则是季假,每个季度都有半个月假期。

    虽说人民军与明廷签署停战协议,处于和平时期,但无法保证明廷是否会撕毁停战协议主动向人民军发动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只能进行轮班休假,一个整编师八千人,一个月最多八百人休假离开部队,只少八百人,就算战争爆发,对这个整编师战斗力影响也不算太大。

    不过随着日益临近的战争,人民军已经暂停休假,人民陆军三个集团军都在全力备战,迎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战争。

    人民军某部,团政委正在给战士们进行思想教育。

    “兄弟们,我们人民军又要与敌人开战了,你们害怕吗?”

    “不害怕!”战士们异口同声喊道。

    “不,我相信你们中有人害怕,战争是要死人的,过去几年时间里我军与敌人交战,百战百胜,可我军也死伤好几万人,或许战争爆发,我、你们都有可能死在战争中。”

    政委的话让许多战士低下头,他们的确非常害怕战争到来,他们害怕在战争中死去。

    “我也害怕战争爆发,在战争中死去,但我不能退步,我们身后就是亲人们生活的家园,大都督给我们分发土地,让所有人都能够吃饱饭,不再会有人饿死,若是我们害怕的转身逃跑,敌人打了进来,将我们的土地抢走,你们的亲人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成为地主的佃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我害怕战争,但我不愿意让亲人们再回到过去被地主、官府欺压的日子,兄弟们,一起拿起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不会后退一步,你们呢?”

    “死战不退!死战不退!”战士们大声呼喊着。

    军事训练对人民军很重要,思想教育同样重要,这是人民军高级军官都重视的事情,在思想武装下,人民军达不到战至最后一人的地步,但在死伤人数达到三分之二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战斗就足够了。

    人民军对思想教育非常重视,士气一直高昂,到了明军这边就不行了,想要高昂士气,明军必须用出升官、发财、女人等各种激励手段,但是在这些激励手段下,明军死伤人数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就要崩溃。

    面对战争,人民军在积极准备着,人民军的敌人明军也在积极准备着,明廷号称调动百万大军围剿人民军,这个消息在明廷治下、明军中广泛传播,甚至都传到人民军统治区内,一方面给自己人信心,另一方面给人民军压力。

    目前参战明军仍未全部聚集齐,物资也没有准备完毕,李成梁只能继续等待着,战争到来时间并不会太久,因为明廷难以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不需要太长时间,仅仅多维持一年,明廷就要发不出兵饷来。

    明廷的想法就是快点开战,剿灭人民军,然后放一部分明军回家种地,只不过李成梁知道己方还没有准备好,想要准备充分一些再开战,李成梁的目光可不单单在人民军身上。

    在明军中,人民军军情处的特工们暗地里愈发活跃起来,有一名特工甚至成为把总,麾下上百明军,并且这上百明军全部向往人民军。

    在明军中的特工们并不会随意将自己的身份暴/露给其他人,人心难测,可能以为明军士卒被地主、官府各种欺压,但是在知道特工身份后,就有可能以此作为功劳向明军统领举报,这样他就能升官发财。

    所以特工们更多的还是向其他人描绘人民军统治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人民军的强大。

    特工们的话语或许会迎来军官统领的警告,却不会因为这点事就被抓起来。

    在特工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明军士卒向往人民军统治区的生活,也害怕与人民军交战,怕自己死在战场上。

    等到战争爆发,特工们能够非常轻松的将这些向往人民军的明军士卒策反,不需要多,只需要策反几万明军士卒,就会影响数倍甚至更多的明军。

    虽然战争还没有开始,军情处的特工们已经为人民军做出巨大贡献,准备策反明军只是其一,还有绘制地形图、收买明廷官员明军统领等等。

    若不是特工们无法运输足够多的炸药到城池内,甚至可以从城内挖一条通往城墙下的地洞放置炸药,等人民军攻城的时候,直接将城墙炸塌。

    军情处特工们的贡献已经足够大了,接下来就要依靠人民陆军来击败百万明军占领更多地盘。

    实际上人民军中上到高级将领下到普通士卒对即将到来的这一场战争非常有信心,这信心不是来自装备数量不断增加的火器,而是来自从人民军举旗后对战明军百战百胜。

    倒也不能说百战百胜,人民军在围攻一些城池时可能因为会死伤许多人为放弃攻城,换句话说,人民军在与明军的战斗中从来没有败过,明军也从来没有胜过。

    一支常胜军,自然对下一次战斗充满信心,士气高昂,而一直失败的明军,即便兵力再多,士气也高不到哪去,要知道明军中许多士卒都是抓壮丁来的。

    明军号称百万大军,人民军参战部队预计有四十个整编师三十二万人,人民军兵力只是明军三分之一,兵力似乎相差很大,但人民军中的火枪兵们表示自己一个能够打十个敌人。

    若是将百万明军放进人民军统治区再开战,以广东多山林的地形,百万明军根本施展不开,人民军胜率将会更高。

第270章 刺杀

    年关将近,知道人民军与明廷要开战的人越来越多,但没有影响到人民军统治区民众迎接新年的到来,越是底层老百姓,对人民军的信心越多,坚信人民军一定会击败明军。

    下半年忙碌起来的方南,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一下,可以多陪陪妻子。

    转眼间距离方南迎娶大乔小乔姐妹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方南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家庭和睦,胡筱雅和大乔小乔姐妹和谐相处,比二乔未嫁过来前关系更好,与亲姐妹无二。

    除了一直怀不上孩子的事情,大都督府内一切都好,即便方南因为战争的事情变得忙碌,也没有太担心三女,大乔小乔姐妹已经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偶尔方南开玩笑,说这个家里有他没他都行。

    因为学习知识,三女今年里出门很少,正好马上要到新年里,方南也休息,三女便打算拉着方南出去走走,顺便买些年货回来。

    买年货这种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就可以,三女只是体验买年货的感觉罢了。

    带上几个护卫,方南和三女一起离开大都督府,没有乘坐马车的打算,走路,走到哪算哪。

    “咦!”

    刚刚离开大都督府没多远,方南惊讶一下,他看到远处似乎有两个人在观察自己这边,然后一个人快速离开,另一个人继续向这边看。

    若是普通人被别人在远处一直注视着可能感觉不到,但方南不是普通人,他能够感觉到有人在注视着自己,那目光似乎带有敌意。

    “敌人?刺杀?”方南脑海中想道。

    两军交战,刺杀统帅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一个好方法,一旦统帅被刺杀,大军指挥就会出现问题,若是没有一个能服众的人代替统帅指挥大军,大军很容易产生混乱进而被敌人击败。

    刺杀统帅也可以叫“斩首”,在人民军占领广东的过程中,人民军面对人数更多的明军,就曾使用过斩首战术,方南亲自使用狙击步枪超远距离击杀位于大军中的明军统帅和其他将领,引发明军内部混乱,进而以很小的代价击溃明军。

    方南没有派人刺杀明帝朱翊钧的想法,朱翊钧一直身居皇宫中,军情处的特工很难进入皇宫刺杀朱翊钧,即便有机会将朱翊钧刺杀,方南也不会下令,一旦朱翊钧死了,会造成明廷内乱,一旦明廷四分五裂,明廷治下的老百姓要遭殃。

    方南倒是想要派人刺杀李成梁,不过刺杀李成梁的困难程度不下于刺杀朱翊钧,李成梁也会防备被人刺杀,身边亲卫层层保护,军情处的特工怎么也无法近身。

    方南也想过明廷派人刺杀自己,但方南等了好几年时间也没有等到刺客到来。

    或许是明廷的刺客很难融入到人民军治下吧,明军经常派探子进入人民军统治区,人民军政府为此下达政令,各地老百姓若是能够抓到明军探子或者提供明军探子的信息,人民军政府都会给予奖励。

    在人民军政府的政令下,各地老百姓凡是见到可疑的人或是聚集好几个人一起上前询问,有问题一起出手,或是偷偷将这可疑的人向人民军举报。

    有民众的支持,明军探子想要融入到人民军统治区太难太难,进入人民军统治区的探子,十个有九个很快就被抓捕,不过还是有极少数明军探子成功融入到人民军统治区。

    人民军统治区的老百姓都有一张代表自己身份的身份证,身份证就是一张质量稍好一些纸片,上面写着名字、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身高、体重等信息,并标明身份证获取时间。

    没有照相机,这身份证仿造起来对明廷来说太简单,通过身份证想要阻拦明军探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过仿造身份证,明军探子能够混入人民军统治区各座城池中,还好能够过老百姓这一关融入到人民军统治区的明军探子只是少数,对人民军无法产生太多影响。

    方南并不担心被人刺杀,以方南如今的身体素质,面对火枪就算无法抵挡也能够轻松躲避,手榴弹在身边爆炸最多能够让方南受个轻伤,要是方南有防备,根本不可能受伤。

    火器是如此,更不要冷兵器,面对只手持冷兵器的敌人,方南赤手空拳也能够做到以一敌百。

    方南不害怕被人刺杀,但身旁三女可能会出现意外,方南不动声色继续向前走,之后稍微停一下,向身后一个护卫招招手,轻轻在他耳旁说两句话。

    “听到我接下来的话要冷静,我感觉到有刺客,你回去多带一些人出来,等我命令,将所有刺客都抓住。”

    听到大都督的话,护卫有心劝阻大都督回去。

    方南直接拒绝,以他超凡的听觉视觉,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刺客根本不能近身,方南想要将这些刺客全部抓了,要是放跑刺客,自己再次遇刺不要紧,就担心自己没在三女身边的时候三女遇刺,那可就不好。

    所以方南打算稍微冒一点危险,以身做饵将刺客都吸引出来,全部抓了,主要还是方南艺高人胆大。

    一个护卫离开,方南一行人继续向前走,然后方南又让三女离开,身后只留下一个护卫跟着方南,其他护卫都跟着三女回去。

    日夜相处,胡筱雅、乔慕雪、乔慕雨三女对方南的实力非常清楚,知道可能有刺客,三女虽然对自家夫君有些担心,最终还是老实听话带着护卫回家,三女知道自己继续留在这里反而会让夫君分心拖累夫君。

    待方南与第一个监视自己的可疑人擦肩而过,一行人只剩下他和一个护卫一前一后走着。

    见到那位人民军大都督走过来,这位来自明廷的刺客谨慎的收回目光,防止被发现。

    “怎么只剩下他一个了,难道是发现我们了?应该不会,女的走了就走了,只要他在就行,只要杀了他,妻子和孩子们以后就能够过上富裕生活,一定,一定要杀了他!”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081/ 第一时间欣赏绞明最新章节! 作者:珩毅所写的《绞明》为转载作品,绞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绞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绞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绞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绞明介绍:
万历中兴,明朝最后的辉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过上好日子,穿越者毅然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土地革命!绞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绞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绞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