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我在大宋搞山寨TXT下载我在大宋搞山寨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在大宋搞山寨全文阅读

作者:半园     我在大宋搞山寨txt下载     我在大宋搞山寨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四十二章 吐露真言

    这是一个有些上头的爱情故事,男人是降臣之后,女人是宗女之后,女人比男人大两岁,本是两小无差,突然有一天,女人因为貌美,被送进了教坊司学习各种媚人之法。

    男人无奈只能从军,并立誓一定要凭着军功把女人赎出来。

    突然有一天,女人被选进宫中,本以为是要去伺候皇帝,谁知被告知自己被册封为公主,并要嫁到南边去联姻。

    不等女人有反对意见,女人的母亲和男人便同时出现在宫中,这也是女人时隔多年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和那个男人。

    女人被告知,她嫁去南边后先要赢得君王的欢心,然后再趁机谋害她的丈夫。

    女人从来不会杀人,也不知道如何做,但金人以母亲和那个男人的生命相威胁,女人只能含泪答应,并接受了两月的培训,这两个月中她学会了上百种杀人的方法。

    这个女人不用说,便是完颜舒雅了。

    本来今日完颜舒雅提出来弹唱,便是准备行动的,不过她发现自己的琵琶中的暗器不知何时不见了,而且自己居然心中充斥这一股悲愤之感,恨不得把心中的所有秘密都告诉宋杰。

    于是完颜舒雅才会唱起这首给男人的曲子,这是她记忆深处最为重要的曲子,她记得那是在男人行成年礼那日所做,但她并没办法见到男人,只是一个人凄凄然在教坊司独奏了数遍。

    但自从到了王府后,完颜舒雅就整日里出现了幻想,她总是做梦梦到自己的计划泄露,自己身死,自己的母亲和男人也被杀掉,更为恐怖的是,她的灵魂居然还能看到母亲和男人被杀掉时的情景。

    于是刚才在取琵琶时发现里面的暗器不见了,她也慌了。

    知道唱完那首《石州慢》后她觉得自己肯定暴露了,与其被动的被杀掉,还不如把真相告诉宋杰,因此才有了完颜舒雅求死的一幕。

    “你且起来。”宋杰淡淡的说道,然后向一名女官使了个眼色。

    只见那名女官走到完颜舒雅身后,轻轻的把她扶起,然后在她耳边轻声说道:“一切都过去了,好好睡觉吧,王上没有怪罪你……”

    随着女官重复的话语,完颜舒雅缓缓的倒了下去。

    这时宋杰才朝那名女官笑道:“还是你有办法,对了你的面具好逼真啊。”

    女官面无表情的对宋杰微微一礼,然后看向宋杰道:“难道王上想看我的真容吗。”

    宋杰默默鼻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没有说话。

    这时又见女官挥了挥手,便进来两名宫女,女官说道:“熹妃身体有些不适,你们把她扶回寝宫休息吧。”

    “是。”

    吩咐完后,女官刻意的多看了宋杰两眼,然后对宋杰躬身一礼,便退出了五号楼的大厅。

    只有她那双深蓝色的眼眸在宋杰心中的挥之不去,但宋杰也只能轻叹口气。

    这名女官便是毒师箫尼可姿所扮。

    宋杰并不知道她用什么方法消除了自己脸上的脓疮,似乎是一张人皮面具。

    其实在完颜舒雅进入王府第一天,箫尼可姿便进入了王府,成了五号楼的女官,而那晚完颜舒雅喝的葡萄酒便是箫尼可姿加了料的,主要是放了莨菪(又名天仙子)的种子磨成的粉,加上曼陀罗的花等数味中药,便会让人致幻。

    以莨菪(音浪荡)的种子磨成的粉为主的这服药又名口吐真言药,是箫尼可姿配置的,从一开始宋杰就知道金国没安好心,于是才找到箫尼可姿商量,是否有办法让完颜舒雅能在不用刑的情况下交代真相。

    箫尼可姿果然没让宋杰失望,配出了所谓的口吐真言药,并言此药要混合在酒水中才能不被发现,而且效果更好。

    否则宋杰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在新婚之夜把新娘子灌醉,并派箫尼可姿为完颜舒雅身边的女官,而且接下来几天,连续给完颜舒雅喂食了这种药,让她出现幻觉,最后精神奔溃,吐露真言,一心求死。

    完颜舒雅的事情算是弄清楚了,那这个熹妃便不能留,不过要如何处置宋杰还没想好,毕竟从完颜舒雅的口中知道,她是大宋宗室女的后代,就是某位藩王的女儿的后代,其实也是可怜人,被胁迫情有可原,而且也没有造成什么后果,所以杀不杀她宋杰有些犹豫。

    这时箫尼可姿去而复返,对宋杰躬身道:“王上,您可考虑好了,臣何时动手?”

    “尼可姿,她也是可怜人,便把她圈养在此吧。”宋杰想了许久叹到。

    “王上,仁慈不是君王应该有的品质,您太心软了。”箫尼可姿淡淡的说道。

    这话不是她第一次对宋杰说了。

    “尼可姿,若是以后打到你的家乡,你会让我把你的敌人都杀掉吗?”宋杰问道。

    “那要看王上,臣已经是王上的臣子,便应该听王上的,杀谁不杀谁得王上决定。”箫尼可姿把手扶在胸前躬身道,这不是汉人的礼仪,不过箫尼可姿在无人时一直都是用此礼与宋杰见礼,以示自己的不同。

    “你读了恁多经典,不会没有读过儒家之言吧,以德报怨才能外王内圣啊。”宋杰又说道。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王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臣一直在研习您的天演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仁慈从来不是上天赋予人的意志,残忍也不是必须的,一切选择皆需要看是否符合利益最大化,这不就是您想在天演论中说出的事实吗?”

    “怎么,到了自己选择的时候就心软了,或者说对女人下不了手?”箫尼可姿针锋相对的说道,而且还是引用的宋杰的理论,这让宋杰有些哭笑不得。

    没想到最懂自己的意思的居然是这个女人,可惜,就是太丑了点。

    “其实把她圈养在此也无伤大雅,我们汉人讲究天和,不做无谓的杀戮,这不是我心软,是人的本性,尼可姿,你着相了,仇恨不应该蒙蔽你的双眼和智慧,在我看来,你还能领悟更多的道理,或许有一日你还能成为我的肱股之臣,说不定我华国要出以为女宰相也不一定哦。”宋杰难得的打趣道。

    “我只能做王上的谋臣,做不了宰相,王上还是想想如何处置其他女真女子的事情吧。”箫尼可姿提醒道。

    “没事,都交给你看管便是。”宋杰狡黠一笑道。

第二百四十三章 传播和逐利

    赵昚对虞允文这次出使谈判取得的成果基本满意,不光让华国降低了赔款金额,还谈下了购买华国军火的买卖,而且没有让大宋丢掉面子,于是提拔虞允文为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宋副相。

    至于虞允文带回来的天演论,赵昚翻看了许久,没有发现所谓的制作武器的方法,于是便把其丢到一旁,并未在意。

    不过虞允文还是仔细研习了这套书,并奏请赵昚刊印天演论,特别是《格物论》中的内容,因为虞允文发现《格物论》中有许多经世致用的学问,还包括了华国农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比如说大棚种植的经验,比如说嫁接,杂交等方面的例子。

    其中也不乏对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描述,不光引用了《墨经》和《梦溪笔谈》等文的内容,还提出了物质交换等原理,得到了推崇格物致知的新儒学派的支持,其中就有朱熹。

    朱熹在虞允文处拿到了天演论的全本,并通读了一遍后,觉得自己的视野仿佛被打开了一般,因为他读到了从不同角度论述这个世界的学问。

    让朱熹最震撼的是《天演论》中对宇宙起源,大地的设想,大地自转与公转,日食与月食,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等的设想,生物与人类起源概述等自然现象的阐述,有的符合他的设想,有的颠覆了他的三观。

    天演论举出不同的例子去说明,而且对古代的浑天说,浑天仪等发明进行了肯定,是对这种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朱熹联合新儒学派的陆九渊、张栻、吕祖谦等人以学子之名上书,请予刊印天演论。

    就连汤思退和史浩这样的宰辅也出面支持,此事终于引起了赵昚的重视,于是同意刊印天演论中的部分内容。

    毕竟天演论是华国的学说,若是大宋全盘刊印,赵昚和朝中大臣反而觉得会有损大宋的威严,助长华国的气势。

    于是需要刊印那些内容便交给了虞允文负责,并由他挑选编书的人,虞允文先是挑了朱熹、陆九渊、张栻、吕祖谦等人,接着又拉来了洪适、汪应辰、杨万里、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共同编撰。

    这些人都是大宋文人的翘楚之辈,大都在读了天演论后感触颇深,而且他们认为若要刊印天演论就必须系统的翻印才行,毕竟天演论已经是系统的理论,如果单独刊印一部分,反而让人不明白其缘由。

    于是这些人在此上书,以师敌长技以自强的名义在此上书给赵昚,希望能全文刊印天演论。

    天演论的优势就在于,其文中并无叛经离道的内容,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

    在宇宙观方面,古人对天圆地方有多种理解,此时已经有人提出了地心说,也发现了大地自转的规律。

    天演论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地球的概念,而是假设如果大地也如同其他天体一样是一个球体,有一套运行方式,才可能符合传统对天体的观察规律。

    宋杰制作的原始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打开了人们的观察尺度,也为其提出的一些列假设提供了观测的工具。

    虞允文将望远镜和显微镜带至大宋也是宋杰有意为之。

    人文规律方面,从秦朝开始,华夏的封建王朝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采用的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黄老之法会偶尔会成为一种调剂。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道德和法律两套体系来治国,只不过哪个时候用道德哪个时候用法律,就看不同的情况和统治者的需求了。

    华夏的学界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只不过从明清开始用道德约束人代替律法制约成了一种常态,因此才会有人治。

    许多人把这种原因归结为程朱理学的错,其实错的并不是学问本身,而是采用这种学问治国的人。

    理学是在儒释道融合后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和人性的总结,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先进性的。

    宋杰来到这个时代后,从梁尚君等人处便接受了理学的思想,因此对理学并不排斥,越是研究理学宋杰反而觉得理学并不是后世认为的那样,只是因为被人为的固化才导致被妖魔化。

    而天演论与理学有共同的易学基础,因此大宋研究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的文人对于天演论的接受就变得并不意外了。

    ……

    将天演论传播到大宋的计划本就是宋杰的目的,当然短期内他也看不到效果,现在只能把它当成埋下的伏笔,具体什么时候能有所收获还要看机会,现在最为关键的是先与大宋停战,然后开展贸易。

    毕竟商帮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淮南东西路的领土面积不大,不过却包括了如扬州、合肥、安庆这样的大城市,同时因为水系发达,地形又多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土地肥沃,又处于南北交界的区域,即适合种植水稻,也能够种植小麦,而且像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十分大,加上交通便利,历史上其富饶程度还高于山东。

    只不过在这个时空,山东地区在宋杰的打造下反而成为了天下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光农业种植这一块,靠着大棚技术,粮食的产量就高于南方地区,更别说比本来产量就不高的华东和东北地区。

    淮南东西路包括了后世大部分安徽省,江苏北部,以及湖北东部,出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外,还有丰富的煤矿、铜矿和铁矿。

    因此各商帮也把目光瞄向了这些矿藏,而俘虏的大宋士兵便成了最为合适的廉价劳动力。

    宋杰在新占领的地方还开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除了南京路,在淮南路推广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便是棉花。

    蒸汽机在历史上推广最为重要的目的便是加大棉布产量,有其内在原因,吃穿住用行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需求,而此时华夏的大部分地区的穿着用料分为两大类,一是丝绸类,一是麻类,棉布已经有人使用,但并未大规模普及,其价格与丝绸相近。

    宋杰提出推广棉花的正常对于商帮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北方地区的高端布料十分依赖南方地区,无论是金国还是华国,本身所产的丝织品并不能满足本国的需求,而且南方在织造技术上也优于北方。

    现在华国经过几年的发展,百姓基本上摆脱了挨饿的情况,即便是去年黄河决堤多出来百万灾民,也没有让华国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这与宋杰一力推广的各种农业技术有直接关系,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因此百姓在吃饱饭后的第一个需求便是穿暖衣,虽然麻制品价格便宜,但与棉花制品相比,还有许多劣势。

    而且棉织品替代丝绸和麻制品成为一种最为主流的面料是一种趋势,宋杰也十分明白。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地位,而资本是逐利的,会不断寻找有利可图的商品,在农耕社会,除了粮食这种大宗必须商品外,布料就天然的成为资本的目标,而且商品层面的升级也推动社会的升级,进而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向现代化推进。

第二百四十四章 资本的魔力

    后世总是在探讨资本主义与工业文明,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指生产关系,一个是指生产力。

    从马圣人的理论来推导,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也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

    因此便有人断言在华夏的封建农耕文明中便无法出现资本主义,甚至有人开始惋惜后来的明末资本主义萌芽被满洲人生生阉割掉。

    从战争破坏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建州女真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确实极大的破坏了华夏的生产力,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洋务运动以来,华夏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机器后,为何却无法出现大规模的资产阶级,也没有让华夏成为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

    此时又有人说了,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华夏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收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双重打压,先天不足,后天又发育不良,是苦逼的青年。

    但有一个相反的例子,便是倭国,这个极度擅于学习的国家一度称霸亚洲,其成功有两方面,一是军政集权,二是国家资本主义也可称之为帝国主义。

    当然狭隘岛国主义的思维让与其有相似地理条件的不列颠都从骨子里带着扩张的基因。

    相反,大陆国家尤其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的扩张欲望就要低得多(除了北极熊的扩张有些特殊)。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思考当世的问题,宋杰更加明白,国家的强盛首先取决于军事的强大和科技的先进,这是维持一个国家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东西,任何脱离了这两样要想改变某个国家和时代都是不现实的。

    统一华夏是宋杰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但这只是他个人的意愿,即便是贵为一国之君,当个人意愿无法与国家意愿达成一致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你这一国之君的位置很可能就做到头了。

    因此要把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一致必须要有一帮支持你的人,这些人不是朝堂上的官员,而是一个阶级或阶层,并且这个阶级或阶层有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力量。

    在宋金时期最强大的阶级和阶层当然是地主阶级,但这是农业文明的基础,因此宋杰要扶持资产阶级,他要把资产阶级催生成华国最有力量的阶级,并把他们的利益与华国的利益高度集中在一起,同时也把自己变成最大的寡头。

    这样,宋杰的个人意志便能够顺畅的上升为国家意志,这种意志除了通过军队去实现,更多的是通过利益去粘合。

    只有如此宋杰才能把自己的统一华夏的目标,包括扩张的愿望付诸实际,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追随者。

    对大宋的这次战争宋杰尝到了甜头,华国政府一开始也看到了好处,对外战争的模式从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需求,而且政府节约的大笔的经费,内阁对这种模式十分看好。

    不过在利益分配上却出现了问题,也差点造成了华国社会的一次撕裂。

    对大宋的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宋杰和华国政府,其次便是这次提供军资的各大商帮,他们得到了大量土地的使用权和矿山的开采权,最后是参加了战斗的宋家军和乡兵,他们获得了至少五十亩的土地和一部分现金奖励。

    按说这样的分配应该是理想状态,而宋杰一开始认为当地可能会有的反弹也没有出现,反而是国内各地出现了不满的声音,这次五万乡兵是从淄州和青州抽调的,他们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现金奖励,这让其他州的地方乡兵极为不满,进而把怨气发泄到各州的官员身上。

    居然还出现了州长被刺杀的事件,这人便是密州州长许思安。

    许思安是梁尚君的学生,今年四十多岁,原来是淄州的一名八品司吏,后来宋杰造反,梁尚君投靠了宋杰后,许思安也跟着投靠宋杰,一直都在丁平手下管着民事和农政,做事还算勤勉,对大棚技术的推广出过不少力。

    因此,去年宋杰把许思安提拔为密州州长,而许思安也为了不辜负宋杰的信任,在密州更大力度的推广大棚技术,两年不到的时间密州的大棚就占到所有土地的三成多,高于华国的平均水平。

    密州本来人口并不多,后来随着宋金的逃户越来越多,密州也安置了不少宋金的逃户,因为地处华国的东面,去年也没有受到黄河的水患,仆散忠义的骑兵也只是进入密州的边境几个镇后便退了出去。

    所以密州这几年都是丰收年,当地的农户越来越富足,去年因为水患和兵灾,朝廷向没有受灾的地方收购粮食,密州当地的农户还大赚了一笔,除了三成的钱被强制存入王室银行外,密州当地许多农户手里还有不少的资金,这些资金放在家里不能生钱,全部存银行许多人又不放心,而且已经有三成被强制存入了,虽然宋杰在收到金国的赔款后,便兑现了民间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但接着续存的人只有一半左右,即便这样也让王室银行已经有了五百万华元的长期固定的存款。

    因此宋杰便取消了强制存款的法令,这样一来,许多地方的百姓手里便有了闲钱,特别是像密州这样的地方。

    在华国对金国的战争中,宋杰开始设立乡兵制度,并让北方几个州的乡兵参与了对金国的战争,等到战争结束后,这些州的乡兵都分到了不少土地,这就刺激了各地乡兵和地方政府对战争的热情。

    对大宋的战争便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产生的,但对大宋的战争的资助者是淄州和青州的大商帮,他们征用的乡兵当然也是首选淄州和青州本地的,到第二次增兵时,宋杰直接派的离淮南路进的邳州和海州的乡兵参与。

    像密州这样民间有钱有装备,但却没有大型商帮的州反而没有落到好处,这就导致地方出现了不满情绪,而许思安本身就是高农业出身,而且一直都认为农业才是根本,对密州的商帮并不上心。

    这时在密州当地,一些中小农户联合成立了一些商帮,主要从事粮食贸易,并找到许思安,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而在华国粮食的价格相对稳定,而且有连年下降的趋势,在华国做粮食生意并不会赚钱,这些刚成立的商帮其实是想做对宋金的粮食贸易,因此许思安极力反对,并认为这样做是一种资敌行为,并训斥了这些人。

    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生了许思安被刺的事情。

第二百四十五章 要不要太监

    宋杰听闻州长遇刺的案件发生,心中震怒,特别是这许思安还是他钦点的密州州长,宋杰对此人的印象还很不错。

    许思安还没死,不过已经是重伤,刺客是用的火枪,击中了他的背部,铅弹贯穿了他的身体,并没有在许思安的身体里形成空腔效应。

    宋杰立马派出了王室最好的医生赴密州,要求尽量要把许思安抢救回来。

    刺客第一时间就被抓住了,经过审问,幕后的主使就是密州当地的商帮,刺客是一名乡兵,许思安没有同意密州几个商帮申请的粮食贸易申请,又不接受他们的贿赂,便怀恨在心,想着除掉他后,朝廷另派官员来,再行打算。

    国内发生如此大案,宋杰便命法务院大法官刘完素等人亲自主审该案,同时宋杰也让内阁派员参加审理之事,务必要弄清楚商帮为何有胆量挑战朝廷权威之事。

    这个事情也给宋杰提了个醒,并对乡兵制产生了一丝疑虑。

    大量的地方民壮手里都有了火枪,会不会对社会治安产生影响,华国现在要不要禁枪,如果再出现两起对官员的行刺行为,恐怕朝中和地方官员便会人人自危。

    但是现在军工坊已经批准了十几家军火商,现在禁枪的话,那已经大量流入民间的枪支便要收回来,而且那些有军火生产资格的商帮可都是与宋氏商帮有关系的,或者是葛、白等家族的下属商帮。

    想了许久,宋杰还是决定先让法务院审理该案再说,至于禁枪,现在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再说如果禁枪,到时候真要发生战事,恐怕临时招募的青壮还需要训练许久,现在不能因噎废食,而且宋杰一直都觉得要让一个民族有血性,对武器的禁止会是一种阉割。

    再加上军火生意既然已经兴起,要是禁止恐怕会让许多人反对,与其禁止,还不如采用管控的方式,同时增加对枪支管理的立法。

    法治是华国管理国家的基本方式,这是从华国立国并颁布《乾元法典》就已经确定了的。

    华国已经废除了肉刑和刺字等带有侮辱性的刑罚,借鉴了后世的处罚思路,当然死刑并未废除,相反在许多方面还比较严苛,也不存在死缓的概念。

    大同社的社员现在大部分都被宋杰安插在法务院和检察院及其下属机构中,少数有行政经验的人会被安排到地方任行政官员,司法和监察是宋杰严控的部门,华国已经在形式和制度上实现了行政、司法、监察的分立,而立法权被宋杰牢牢掌握在手中。

    刘完素在接到命令后专门来请示过宋杰的意思,宋杰表示这样的事情应该严惩,绝不姑息。

    商帮雇凶杀人的事情一旦发生,如果不严惩便可能出现效仿,而宋杰现在正大力扶持华国的商帮发展,如何控制这个度,需要宋杰做好把握。

    ……

    在宋金两国设立榷场的事情进行得还比较顺利,榷场规定可由设立榷场双方共同派兵监管,在华国境内,宋杰同样也允许宋金两国在榷场中派出士兵。

    其实对于宋、金、华三国来说,贸易需求一直都十分巨大,特别是宋金对华国出产的物品需求更是超过了宋杰的预期。

    首先是华国的玻璃制品,这种在华国已经普及的产品,已经开始流行于大江南北,而宋金都没有掌握制作纯净透明的玻璃制品的方法,即便是有山寨的产品,其透明度都无法达到华国生产的水平,而在宋杰把望远镜和显微镜送给大宋后,他们对玻璃制品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了。

    还有华国出产的水泥和优质钢铁以及白砂糖等物,这些都是宋金无法生产的,特别是当宋杰让白衣卫开始大量制作蒸汽机后,麻纺织和棉纺织也同样兴起,让华国对宋金的贸易中又增加了新的品种。

    当然大宋的丝绸、瓷器等物在华国也有极大的需求量,金国的皮毛、牲畜,以及木材、药材等物在华国同样收欢迎,同时大宋还会专卖一些海外的贸易品来华国,如香料、象牙、珠宝等。

    从产品的本身来说,华国出产的是工业品为主,大宋的是手工业品为主,金国的是畜牧产品和原材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三个国家不同的发展情况。

    而且华国还是军火的最大供应国,这也是宋金无法比拟的,有了蒸汽机后,采矿业、冶炼也和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必然的结果,特别是宋杰特意加以引导,工业革命在华国开始萌芽,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内就会呈现指数级的爆发。

    当然蒸汽机这种高科技玩意儿,华国的保密措施做得还是相当好,其保密登记与军工产品是统一水平,都是最高等级,宋家军专门派遣有保密部队守卫。

    一月后,刘完素审理完州长遇刺的案子,许思安经过一番救治总算保住了性命。

    对于策划者和刺客,法务院直接判处的死刑,并报至宋杰处勾阅,整个案件和当初的审问时一样,就是商帮买凶杀人之事,为了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宋杰同意了死刑。

    不过刘完素等人上书,希望宋杰增加对凶手家族实行惩罚,以增加威慑的效果。

    连坐之法古已有之,华国也未废止,但只针对谋反和对王室不利等情况,对于买凶杀人并未提及,思考了良久,宋杰没有同意刘完素等人的意见。

    就在勾阅完州长遇刺之事后不久,王府又发生一件让宋杰糟心的事情。

    宋杰的一名亲兵与王府的宫女搞在了一起,而且宫女的肚子大了,这件事情被王后晁溪儿发现。

    最让宋杰哭笑不得的是,这名宫女还由王室同意,嫁给军工坊的一名管事,本来晁溪儿决定再过两月便送一批宫女出王府,并由王府给这些新人举办一场婚礼,结果现在一名宫女肚子都大了,简直就是啪啪打了王室的脸。

    听闻此事的宋杰与后宫诸人都有些不快,有人还提出了使用宦官的建议,而且此时还传到了朝臣之处,很快内阁也上书,按照宫廷的传统,为了保证后宫的安全和贞洁,应该使用宦官。

    这让宋杰有些犹豫了,使用太监?现在去哪里找太监?华国现在哪里有家庭愿意让自家孩子当太监。

第二百四十六章 女兵和继承人

    在用不用太监的问题上,宋杰最后还是否定了后宫和内阁的提议,太监本来就是一种残忍的职业,身体上的残缺也会导致心理的畸形。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个古老的职业最终会消亡。

    后世的许多王朝还出现过宦官干政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太监就不会出现操弄王权之事,更多的时候,太监只是君王的鹰犬,相反后世也出现过如三宝太监这样的伟大人物。

    王室也好,宫廷也好,正是因为出于后宫安全的需要才会产生太监这种行业,太监就是王权的附庸品,也是王权繁衍制度的牺牲品。

    从根源上来说,如果君主不取消多妻制,太监就不可能消失,尽管除君主外,华夏一直都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太监本身就是皇权的特有产物。

    但在宋杰看来,早点让这种职业消失,也是对人性的恢复。

    王府里有亲兵,有宫女,都是年轻的身体,做出违背礼制的事情本来是正常之事,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宋杰只能规定,王府的亲兵的活动范围,加大女官的管理力度,同时引入女兵成为后宫的保卫力量。

    女子从军之事古已有之,历史上有名的女将也有不少,这与唐宋以来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女子在社会关系中起的作用很大。

    而且征用女兵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把女子真正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且还能让他们组成护理人员,到时候可让其大量进入医院。

    当然这时候毕竟是封建王朝,征用女兵还是面临巨大的反对。

    宋杰想了许久决定成立单独的女兵体系,并把其纳入元帅府的管辖,并直接命名为王后军,统帅即王后晁溪儿,王后军暂时设置了禁军,医护军和后勤军三部分。

    王后军的禁军主要是负责后宫的安全,医护军和后勤军宋杰准备纳入宋家军的体系,医护军以伤员救治和护理为主,后勤军的职能比较多,包括军用物品的生产,维修等,后勤军宋杰准备交给军工坊管辖,而且通过招募王后军后勤军便能进一步解决格物城中男女比例不足的问题。

    王后军的名义上的统帅是王后,受华国国王和大元帅的双重管辖,这在无形中给了王后更大的权利,但宋杰也对其做了限制,如统帅的任命必须由国王和元帅决定,王妃也有担任统帅的资格,规模控制在五万人以内等。

    其实最适合统帅这支部队的是赵初兰,不过她马上就要临盆了,没有办法出任王后军统帅,宋杰打算等她产子后再与晁溪儿商量,让赵初兰来统兵。

    乾元五年十二月,赵初兰顺利产子,给宋杰诞下一个儿子,此事也让宋杰十分开心。

    很快,朝中便出现了让宋杰封赵初兰儿子为世子的声音,这让宋杰原本打算把王后军交给赵初兰决定又不得不搁浅下来。

    如果让赵初兰任了王后军的统帅,她的儿子又是世子,那赵初兰的权利就过大,而朝臣便会极力向她靠拢,无疑便会让人有晁溪儿后位不稳的错觉。

    晁溪儿作为王后不光是宋杰为了报晁克己的恩情的决定,也是宋家人极力支持的结果,而宋家人才是华国最大的勋贵阶层,宋杰不想看到华国出现各种势力的内斗。

    乾元六年三月,当宋杰的次子,宋熙亨满百天时,内阁以正式的文书奏请宋杰册封世子之事,把继承人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宋杰的面前。

    本来想让此事淡化的宋杰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

    “王上,世子之事也是事关国家社稷的大事,还请王上能早做决定才是,以安天下民心。”这次是梁尚君率先提出来。

    “臣等附议!”内阁诸人皆附和道。

    就连宋冒贵和宋荆父子也在其中。

    宋杰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内阁如此急于让他确立继承人的问题,此事宋杰也不止一次的与身边信任之人聊起过,每个人给出的回答都差不多,无非是两方面,一是怕宋杰突然挂掉或者不能事事,古代的医疗水平和人均寿命无法与后世相比,即便是君王也可能出现突然猝死的情况,如果没有继承者,便会出现乱局。

    另一方面,也是当权者最关心的,便是站队问题,其理由不言自明,所谓一招天子一朝臣,便是这个道理。

    而且继承人需要长期培养,并不是每个君主的儿子都适合做君主的。

    “我还不到三十,现在就立世子,是不是早了点!”宋杰有些不满的说道。

    “臣等知道王上春秋鼎盛,不过作为内阁臣等必须考虑江山社稷,考虑华国之稳定,这与王上的年龄无关。”梁尚君回答道。

    “老师,我的子嗣现在就两个,立元儿你们觉得含烟的出身低了,现在只有亨儿一个选择,若是以后王后有了子嗣,是不是要把亨儿废掉再重新立世子?”宋杰反问道。

    “王上,我华国君王继承制度也是国本之一,王上您一直都对其未有明确之意,若是按照古法,当然是立嫡长子,现在王后无子嗣,可让二王子过继给王后,由王后抚养,其嫡长子身份便可认定,即便王后今后有了子嗣,世子只要德行无问题,便不能废黜。”梁尚君说出了他的想法。

    这也是大多数封建王朝对继承人的操作方式,而且立储问题从来就不是君王一家之事,而是牵动着整个朝堂和权贵的大事。

    “这样对兰儿不公平!”宋杰忍不住道。

    “王上,过继后,兰妃便是二王子的生母,而王后就是二王子的嫡母,这是规矩。”梁尚君提醒道。

    “此事我还要考虑考虑,不用着急,再说亨儿刚满百天,等他到了三岁再说。”宋杰如此说道,他决定还是采用拖字诀,关于继承人的事情,他还真没想好,其实宋杰还有些倾向于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虽然众皇子在争夺储位时有些血腥,但做君王本身就是个高危职业,没有点狼性恐怕坐不稳这个位子。

    内阁诸人见宋杰又准备拖下此事,都是面面相觑,便看向首相梁尚君不说话。

    “好了,今日不讨论此事,说说海贸和建立海军之事吧,内个,去吧元帅府诸位都叫过来一同讨论,还有把箫鸣也叫过来。”宋杰见梁尚君还待劝说,便先开口说道。

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水军的困难

    水军和骑兵一直都是华国的短板,在之前的战争中华国吃过不少亏,现在华国有了一支三万人的骑兵,并在对大宋的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且华国得到河北的养马之地,也同金国进行马匹贸易,马匹的问题解决了大半,现在就是训练的问题。

    优秀的骑兵需要长期的训练,而且作战的方式与步兵也不同,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补齐这个短板的。

    水军的问题也相似,先要解决船只问题,而且水军还有内陆水军和海军的区别,这比骑兵的训练更难,一个优秀的水手的训练周期起码是五年。

    所以现在宋杰急于建立起水军,包括对大宋的战争,占领扬州,在华国境内的威海和青岛修建港口,都是为了建立水军做的准备。

    而且宋杰计划派出一支远洋队伍向北航行,希望从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对于所谓发现美洲的事情,宋杰不打算交给欧洲人去做了,既然他来了这个时代,美洲便应该由华夏先去殖民才行,而且还有南边的大洋洲,这些都在宋杰的计划之中。

    现在大宋的航海能力已经十分强大,最远已经到达红海和非洲北部,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建立起来。

    而且宋杰还担心,如果到时候南下攻打大宋的时候,大宋的皇室会利用强大的航海能力逃往海外,这在历史上大宋不是没有这样的计划。

    现在的情况已经偏离了历史的进程,大宋如果把火炮装上海船,在现在的大海上便是无可争议的霸主,往西的多的是土地,大宋换个地方又发展并不是不可能。

    如果华国连拦截的能力都没有,不光是会留下麻烦,而且还会影响华国海贸的发展。

    虞允文回去复命后,对派遣造船工匠之事一直没有答复华国,看来大宋那边也是打算能拖则拖,即便是宋杰交代在军火交易的时候也采用拖字诀,大宋还是没什么反应。

    扬州的造船工坊已经在修建中了,但招募到的造船工匠还是寥寥无几,让负责此事的箫鸣也急得上头,不得不跑回颜神城向宋杰诉苦。

    今日宋杰见内阁都在,便准备与他们商量此事,也把立储之事敷衍过去。

    宋杰吩咐亲兵传元帅府诸人前来尚书房,不多时,葛辉、李元、朱来、辛弃疾、箫鸣等人便到了。

    他们见尚书房中的阁臣都在,不知何事,先是对宋杰见礼后,葛辉便问道:“王上,可是又有大事发生?”

    最近除了密州州长被刺一事,各地似乎没发生什么大事,葛辉还以为是宋杰又有用兵的打算。

    “哦,今日叫大家来是商量水军之事,大家先坐吧。”宋杰对众人说道。

    箫鸣是宋杰刚任命的海关负责人,本来属于管理税务的和贸易的部门,按说应该是属于内阁管辖,不过宋杰给他赋予了其他职能,比如对海外的侦查,船舶的建造和管理,都交给了箫鸣来负责,这让本来是海商出身的箫鸣觉得压力陡增。

    “箫鸣,你先给大家说说现在扬州那边的情况吧。”宋杰看了一眼箫鸣交代道。

    “是王上。”箫鸣站起来躬身道,然后又对在场的诸人施一礼。

    “诸位阁部,军都,从去年底奉王命筹建扬州市舶司和海关以来,现已有七万人交由市舶司和海关管辖,其中有三万士兵,三万劳工,七千工匠,不过这些工匠都是建筑工匠,现在招募到的造船工匠只有两百余人,水手也只有一千七百多人,要按照王上之意尽快完成水军的建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面临几个问题,首先便是造船工匠和水手不足,其次是资金不够,榷市开办的时间只有数月,王上命臣兼管榷市,打算用榷市所收的资金用于水军的建设,不过时间尚短,资金缺口很大,需要国内来解决。”箫鸣简要的介绍了他近期的工作,把现在要建立水军遇到的问题提了出来。

    内阁诸人都是眉头紧皱,特别是丁平,从华国建立起到现在,似乎一直都在没钱的状态下,本来内阁还以为开辟了榷场,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进入华国的财政,宋杰把它拿去建水军不说,现在还要倒向财政要钱,内阁诸人的心中对这位王上也是怨气不少。

    就连王室勋贵宋冒贵父子都不知道如何办了,他们一直在管理王室资产和商帮之事,好不容易与朝廷这边达成了平衡,现在宋杰又开出一条花钱的口子,让宋冒贵父子也是一脸苦相,不知如何去接箫鸣的话。

    元帅府这边除了抓俘虏卖钱以外,其实是华国花钱的大头,更不可能变成出钱的人,对于水军筹建资金不足之事,他们除了请宋杰同意对外战争,似乎便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王上,元帅府的钱一向都是您亲自安排,出人出力我们当然是义不容辞,毕竟是建立水军,不过这缺钱的事情,我们还真没什么好的建议。”葛辉与诸将领交换了个眼神后便先说道,也是先撇清出钱的干系。

    “王上,现在朝廷也没有足够的钱用于支持水军的建设,现在朝廷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先不说修建水泥路的事情本身就是个大工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关键是治理黄河也是刻不容缓,这可是关系到百姓生死和国家的稳定之事,一个不好是会引起民变的。”丁平站起来说道。

    丁平的话也是事实,现在内阁最为头痛的就是黄河治理的问题,现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大部分都在华国境内,华国现在占着华夏最平坦的土地,却也要承受黄河带来的各种危害。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上千年来给中原大地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水源同时,也不停的摧残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数个王朝的兴衰都与黄河的泛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可以说,如果华国无法解决好黄河泛滥的问题,恐怕也可能步那些衰落王朝的后尘。

    丁平说完后,诸人都没有说话,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不是小事,甚至比建立水军更重要。

第二百四十八章 水流动态模拟

    西汉贾让献《治河策》,包含三种治河方策,后也称为“贾让三策”。

    上策是人工改道,黄河没有修筑大堤前,河水虽然漫流,但是河道宽阔,“左右游荡,宽缓而不迫”,春秋中期,开始筑堤时,堤距宽大则河水通畅,后来河道狭窄、堤线弯曲,发生洪水时泄流不畅,则常决口为患,所以贾让把人工改道立为上策。

    中策是分流,上策能使黄河“宽缓而不迫”,分流后,被分走的洪水走分洪道,余下的洪水走原洪道。

    下策是加高增厚原有堤防,原来的堤防堤距过于狭窄,且堤线弯曲多变,再这样的基础上,无论怎么加高增厚,洪水下泄不畅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是为下策。

    到唐宋时期,政府治理黄河时便是依据“贾让三策”来治理河道,而下策因为方便快捷,见效快被用得最多,因此导致堤坝越修越高。

    到了宋代,沈立在宋庆历八年(1148年),搜集治河史迹,古今利弊,撰著《河防通议》,记录了治理黄河的各种工程规章制度,把黄河的治理分为河议、制度、料例、功程、输运、算法六门,分别记述河道形势、河防水汛、泥沙土脉、河工结构、材料和计算方法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现在华国内阁也基本是按照《河防通议》和“贾让三策”的治理原则提出治理黄河的办法。

    内阁大多趋向于选择贾让的中策,让黄河在数处分流,这是现在最适合华国的办法,技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又不会动用太大的人力物力。

    不过宋杰知道这并不是治理黄河最终办法,后世有一句话叫:治黄先治沙。

    黄河的泥沙绝大多数来自于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因为人类的上千年的耕种破坏了植被,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实贾让提出的上策也不能算作是上策,真正解决黄河问题的上策是解决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的问题。

    而现在这个区域大部分在西夏境内,有一部分在金国境内,宋杰现在就是想要发动人力在此处植树造林,涵养水土也得先把金国和西夏拿下才行,但现在华国的实力又无法支撑这样做。

    所以选择贾让的治黄之法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不过宋杰想了想又对内阁诸人说道:“除了贾让之策外,诸位可还有其他办法,或是有懂得治水的人?”

    宋杰知道,一旦开始投入对黄河的大规模治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将会是天文数字,甚至远远高于修建水泥路的投入。

    因此在决定之前宋杰希望多方面征求意见,并寻找有经验之人。

    “王上,据臣所知,大宋有一名叫周俊之人在建炎二年编撰了一本《河事集》,不知此人是否还在世,若是有他相助,治黄之事便又一大助力。”丁平说道。

    “建炎二年?到现在都过了三十多年了,他是何方人士,在哪里做官?”宋杰问道。

    “就是我山东东平府人,臣也是在读书的时候读过这本《河事集》,当时听闻这位周老早已辞官归隐,不知现在还是否在世。”丁平回答道。

    “立刻派人去寻这位周老,若是不在了,看他是否有后代或是学生懂得治水,有的话就一并请来。”宋杰立马交代道。

    “是,臣立马命人去办。”丁平说道。

    “嗯……还有,关于治理之法,前人之法当然是要学习和借鉴的,不过我们也应当想出更有效的办法,我建议可在南台山附近找一处地方,修建一个模拟黄河流势的小河道,然后在其中倾注泥沙,水可从南台山水坝中用蒸汽机抽取。”

    “我一直在天演论中其他卷中提到多用实验之法,治理黄河我们也可采用,人手可从京畿禁军和乡兵中抽调,试一试方才所提的几个著作中的所有方法和贾让的几个策略,看看哪一个最有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宋杰交代道。

    内阁和元帅府诸人大都不是太明白宋杰的意思,只有辛弃疾一脸微笑的颔首,似乎明白了宋杰的意思。

    “王上,此事您看由谁去做比较好?”丁平问道。

    “就让郑迟坤和辛弃疾去吧。”宋杰想了想道,刚才诸人的表情他看在眼里。

    接着宋杰又对辛弃疾说道:“幼安,此法其实和你做的沙盘相似,沙盘是静止的模型,此次要模拟的黄河便是动态的模型,但道理相通,前人面对洪灾时恐怕没有机会去实验,解决也都是治标之法,若是能找到治本之策便好了。”

    “王上,臣明白您的意思了,对了,臣有一人推荐给王上,请王上准许他和臣一同参与实验。”辛弃疾拱手一礼道。

    “哦?是谁,可是懂得治水之法的人?”宋杰有些好奇的问道。

    “此人是臣的师兄,名叫党怀英,字世杰,是樱宁居士首徒,他虽不懂治水,不过其有才华,论到治理政事,臣不及他也。”辛弃疾回答道。

    “既然是你的师兄,便让他与你一起吧,嗯……今年马上便要开科了,你可让他参加考试,若是真是如你所言,便是为国举士,也是大功一件。”宋杰笑道。

    “是王上,臣知道他现在也在研习天演论,对科考之事,臣对他有信心。”辛弃疾又道。

    “那好,就让他先和你一起去南台山去做水流动态实验也好。”宋杰点点头道。

    交代此事后,其余人便散去,宋杰只留下箫鸣,想商讨关于建立水军之事。

    既然现在没办法大规模的建造船只,宋杰便想着箫鸣能尽量的网罗一些工匠和水手,也只有他对大宋那边的情况更熟悉。

    “箫鸣,现在你只能靠榷场的收入独立建造船只和招募人员了,我也知道,此时有些为难你,不过你也听到了,现在治黄才是最为紧要之事。”宋杰让箫鸣坐下后,深深的叹了口气道。

    “王上,臣觉得要不先减少驻军人数吧,这样臣的压力也小一些,扬州城中有一万五千人已足够,其余人可以派到别处。”箫鸣回道。

    “那你就留下两万人,主力和乡兵各一万,其余四万人调回北方。”宋杰点点头道,本来他想着大干一场,准备让这几万人都加入水军进行训练,现在看来,造船和军饷的预算肯定不够。

    “王上,还有一个办法不知可否有效?”箫鸣说道。

    “说来听听。”宋杰示意道。

    “去岁,王上提出收购鲸鱼之事,不知王上还有印象否?”箫鸣见宋杰点头,于是接着说道:“臣此次从扬州回颜神城时收了两条鲸鱼,是大宋渔民卖过来的,我华国其他地方臣不知道,大宋的渔民肯定是对此有兴趣的,臣之前听王上说过,鲸鱼全身是宝,臣正想着问问王上如何处理这鲸鱼。”

    “哦?有人打到鲸鱼卖过来了?”宋杰有些意外的问道。

    收购鲸鱼的之事都已经发出去大半年了,宋杰还是第一次收到有人打到鲸鱼的消息,所以十分意外。

第二百四十九章 治国之难

    “那两条鲸鱼在何处?”宋杰激动的问道。

    “臣放在静海的河道中,其中一条鲸鱼实在是太大了,臣也没办法运到北边来。”箫鸣苦笑着说道。

    “收了多长时间了?花了多少银子?”宋杰又问道。

    “上月十五收到的,给了渔民两千两银子,内个,王上,会不会贵了?”箫鸣小心翼翼的说道。

    “上月十五,嗯……大半个月了,现在天气寒冷,应该不会坏掉,两千两银子,那要看有多大,你有没有问过这些渔民这两头鲸鱼从哪里打到的?”宋杰又问道。

    “就是平江府的渔民,他们也不是自己捕的,是在外海打鱼时刚好碰到这两条鲸鱼死去,便拖了回来,这些渔民说,是海龙王杀死的,臣派人看了,没有什么伤口,说不定还真可能是被海中的蛟龙盘杀的。”箫鸣回答道。

    “海龙王,蛟龙?呵呵……哪里来的海龙王和蛟龙。”宋杰摇头笑道,接着宋杰又问道:“对了,那两条鲸鱼有多大?”

    对什么海龙王和蛟龙之事宋杰自然是不信的,至少从后世对海洋的开发程度来看,还没有在海洋中发现什么蛟龙,而鲸鱼的死亡原因也可能有许多,一般来说鲸鱼没有天敌,被海洋中的动物杀死的可能性很低。

    “是一大一小,大的有十丈余,小的只有一丈多,臣估计应是一队母子。”箫鸣说道。

    “这样,你立马回去,派人把鲸鱼拉上岸后,把其肉割下来,然后用大锅熬煮出油脂,装入木桶,派人把油脂送来颜神城中,记住骨头也要保留好。”宋杰交代道。

    “是,王上。”箫鸣忙躬身道。

    “你在淮南东路靠海各地把此事宣扬出去,并发出告示,大量收鲸鱼,一定要把此事传道大宋去,价格暂时按照此次价格收吧,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否划算,要看这次能熬制多少鱼油,你记得计个数,还有,要看看鲸鱼肚子里有没有龙涎香。”宋杰又嘱咐道。

    宋杰不知道华夏沿海那些地方有鲸鱼,这也只有渔民才可能知道一些情况,华夏的捕鲸业不发达,渔民去远海活动的极少,很少能见到鲸鱼。

    只有大宋的海商的活动范围比较大,靠近远海的机会也多一些。

    宋杰也让白衣卫成立了一直捕鲸队,还买了四五艘千料大船,不过现在也只能在华国近海转转,还没有看到过鲸鱼的影子,这也让宋杰一度怀疑,华夏沿海是没有鲸鱼活动的。

    送走箫鸣后,宋杰开始陷入沉思,他曾经一度认为有了蒸汽机就能看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便会有产生源源不断的资本,进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能大幅增加,现在看来,这个过程也许会很长。

    而且华夏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几个发明创造就能解决的,就像治理黄河一样,即便是他来的那个世界,那个时候的华夏都是通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治理好黄河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那个时候的华夏的实力远远不是现在能比。

    更何况,现在的华国连国家的统一都还没有做到。

    宋杰深深的感觉到治理一个国家的艰难,从华国立国至今,他每日只睡两三个时辰,殚精竭虑,每日都在思考国事,即便是有着几百年的见识,还是让宋杰感到力不从心。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帝王和领袖,一直被人们说称颂,并不是没有缘由,他们大多有着坚毅的性格,过人的心智,足够的耐心,广博的见识……还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政,还要有胸怀天下的气魄和胸襟等等等等。

    在此时宋杰也能够理解那些怠政的皇帝了,其实这都是人的本性使然,若要当个好君主,便需要克服甚至是抛弃一些人性。

    ……

    “王上,各地已经开始选拔女兵,河北东西二路报名的汉人女子不少呢。”晁溪儿见宋杰近日到了贰号楼,十分开心的对宋杰说道。

    “河北二路?那淮南东西路呢?”宋杰微微一思忖后问道。

    “淮南二路刚刚纳入我国领土,我没有让人去那里招募女子呢,王上,你觉得河北路有什么问题吗?”晁溪儿有些不解的问道。

    “你别忘了熹妃之事,金国无时无刻不想着算计咱们,为何单单就河北路有许多汉人女子报名王后军,都派人去审查她们的家世了吗?”宋杰道。

    “此事王上放心吧,已经吩咐人去办了,每个报名的女子都要审查家世的,葛重兴已经派了两营人马给我了。”晁溪儿点点头道。

    “河北路招录的人不能分配到格物城中去,王府里也尽量不留,先放在医护军中。”

    “对了,上次那亲兵和宫女之事你如何处理的?”宋杰又问道。

    “都放出去了,我给了那姑娘两百元,毕竟她已经怀有身孕,那小伙子被夺了军籍,恐怕日后出去也不好谋生,便没有再处罚什么。”晁溪儿说道。

    宋杰点点头道:“你们也不要怪我不用太监之事,毕竟去势的男子一辈子都无法生子,这是断人香火的事情,我只希望从我华国起便没有这事,那小伙子被夺了军籍也不会找不到营生养活他们一家人,只要勤快一点,哪里还找不到吃的,再说每个士兵都有五十亩的保留地,夺了军籍也没有夺他的地,种地也能活得不错。”

    “此事你处理得不错,他们虽是坏了规矩,也受到了惩罚,如此也好。”

    听得宋杰难得夸奖自己,晁溪儿眉开眼笑道:“你可是好久都没有夸过我了。”

    “溪儿,还有一事,为夫想与你商量,是关于找人带亨儿之事……”宋杰话还未说完,便见晁溪儿的脸色刷一下就变了,眼中流露出的难过,让宋杰不得不打住,他知道晁溪儿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王上,是朝臣们的意思吧,我与兰儿姐姐情同姐妹,亨儿我也是喜欢得紧,若是王上觉得可以,便把他过继给我就是。”晁溪儿的语气中有着浓浓的哀伤。

    宋杰和晁溪儿都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宋晓倩以后,晁溪儿就再也无法怀上孩子了,华国的各大圣手都看过了,也没发现什么毛病。

    “不是,溪儿你误会了,为夫可不是与你商量要力亨儿为世子的事情,我是说亨儿可以找乳母去带,让兰儿帮你整军之事。”

    “你看你,又想多了吧,我们都还年轻,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了呢……”宋杰一把握住晁溪儿的手温柔的说道。

    “王上,我已经不年轻了啊,今年都已二十八,若是再无法为王上诞下王子,就请王上立亨儿为世子吧。”晁溪儿摇摇头道。

第二百五十章 视察南台山

    为了安慰晁溪儿,宋杰当晚便留在贰号楼住下,然后与晁溪儿也是努力的造人,从内心来说,宋杰也想她能给自己生个儿子,并把他立为储君,毕竟是青梅竹马的恋人,还有为保护自己的百姓牺牲的晁克己,这是宋家欠他们父女的。

    无独有偶,就在宋杰忙完第二日的事情后,含烟带着大儿子宋熙元来拜见宋杰,一面夸奖儿子近日学会了骆宾王的《咏鹅》,一边用幽怨的眼神看着宋杰,说他好久都没有去三号楼看他们母子了,宋杰无奈,只能陪着含烟母子一晚。

    含烟之意宋杰明白,无非是想为儿子争个名分,任谁都逃不了对权利的渴望,母凭子贵的事情历史上太多,含烟如此精明之人岂会不知道。

    后宫之事暂且放在一边,此时宋杰关心的是治黄之事,尽管现在派了辛弃疾和郑迟坤去南台山搞个水流动态模拟,不过改道的黄河流经的地区确实需要解决河道不畅的问题,如果不趁着枯水期把河道拓宽,否则等雨季到了,沿岸又得受灾。

    不过宋杰还是决定亲自跑一趟南台山,看看辛弃疾他们弄得如何了。

    乘着马车一个时辰到了后,宋杰看到南台山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让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建设南台山水坝的场景。

    辛弃疾调了两万人去南台山,直接挖了一条宽二丈,深三尺,长五里的河道,河道呈U字型,水从南台山水库的一头抽出来,从另一边绕过大坝流向大坝外,现在河道两旁正在修建水泥堤坝。

    见到宋杰的车辇到了,便有人去寻辛弃疾和郑迟坤,不多时,二人便匆忙跑了过来,跟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

    此人看着一副书生模样,不过衣服上满是泥土,看样子应该是在工地帮着干活儿弄的。

    “臣等见过王上!”辛弃疾等人给宋杰见礼道。

    “免礼,幼安,这位便是你说的师兄党世杰吧。”宋杰转想辛弃疾和党怀英问道。

    “草民党怀英参见王上。”此时党怀英见宋杰问起自己,便对着宋杰行了个雅拜之礼。

    “起来吧,这里不是朝堂,不必多礼。”

    “幼安可是极力推荐你来着,本来是想让你去王府一见,没想到今日在这里就见到了。”宋杰抬手扶起党怀英道。

    “草民感怀王上挂念,甚是惶恐。”党怀英忙说道。

    “现在工程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宋杰摆摆手后问道。

    “现在已经把河道挖出来了,正在用水泥建河堤,应该还有十余日便可完工。”辛弃疾忙回道。

    “你跟韩衡商量过没有,蒸汽机安在何处?”宋杰又问道。

    “商量过了,王上,此时正要给您说说呢,韩衡的意思是直接在旁边建一个工坊,到时候用蒸汽机抽水便是,不过臣和世杰兄商量了一下,如此做不好模拟大洪水来的状态。”

    “臣看了一下,蒸汽机抽水的速度是比较稳定的,若是要控制抽水速度,还需要改进蒸汽机,这个时间韩衡自己也说不准要多久,臣等怕耽误时间,便想了个办法,就是不知行不行。”辛弃疾说道。

    宋杰颔首道:“说说看。”

    “臣等计划在河道两边各建一个蒸汽机,一个用于正常里抽水流入河道,另一个在旁边建一座高塔,用于储水,等水量满了,便可放出,这样就能模拟洪水来时的景象,也可节约实验的时间。”辛弃疾解释道。

    宋杰听罢觉得这个想法不错,遂向辛弃疾问道:“这个办法可行,是你想出来的吧。”

    “是世杰兄想到的办法。”辛弃疾笑道,然后指了指党怀英。

    “嗯,不错,可以试试,不过就是这高塔能承受多大的水量是个问题,恐怕中间要用钢铁才行,否则水量一大便会垮塌。”宋杰想了想说道。

    党怀英想这办法倒是不错,就是成本高了不少,不过创意不错,应当鼓励,前世宋杰当山寨老板的时候便鼓励员工提创意,而且还会给与奖励。

    同样,即便党怀英提出的办法可能会加大成本,为了鼓励他们,宋杰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提出了可能遇到的问题。

    他们这是在做实验,本就需要发散思维,有点子就去试,一旦某人的想法被鼓励,便更容易有积极性去思考,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相反老是反对和提反对意见可能挫伤积极性。

    这点多投入的成本如果真对治理河道有帮助,根本就不算什么。

    “对了,此事也不能过于着急,多试验些办法,黄河的最大问题是泥沙,若是泥沙淤积问题能够解决,那治水的问题就解决大半了。”宋杰接着说道。

    “王上,黄河泥沙在上游,多在金、夏领地之中,若是要治黄河,便得固住上游泥沙才行,便是我华国拿下金夏二国恐怕也不容易办到。”党怀义微微叹气道。

    宋杰楞了楞问道:“为何?”

    “王上,黄河发端于吐蕃境内,沿途流经半个神州,有之流十数条,沿河居住人口是我华夏最密集之地,便是中游的数州,更是有大量狄夷居住,他们便是靠着黄河生存,便是华夏问鼎神州,也需安置无数狄夷才有可能固沙,且此时恐非一日之功,便是王上有此雄心,恐怕也需数代人才能完成,不过到时候变数太多。”党怀英躬身道。

    宋杰听他所言,倒是觉得此人见识不凡,几句话便把问题的症结说清楚了。

    黄河的中游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人为,自古这里便是华夏先民的居住地,到了汉唐的大一统王朝之时,黄河流域更是其统治的核心,到了宋代才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这也是被逼无奈之事。

    经过数千年的耕作,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在宋代时便已经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了,耕地的肥力不足,因此宋代定都也未选在附近,而是把都城定在靠近下游的汴梁。

    中游的土地不适合耕作,便出现汉人往东,往南迁移的过程,如此黄河中游地区便出现了真空,游牧民族就乘虚而入。

    荒芜的土地不适合耕种,不过只要能长草便能放牧,加上游牧民族只是逐水草而居,根本就没有保持水土的概念,便加大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程度。

    留在此处的汉人与游牧民族还会出现争夺地盘的情况,而这个争夺又是围绕着水源展开的,经过数百年后,汉人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融合,与中原渐行渐远,出现了多个地方政权,撕裂了华夏大一统的局面。

    这也是有宋一朝都面临北方侵略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华夏成也黄河败也黄河不无道理。

第二百五十一章 党怀英献策

    “党世杰,看来你对政事还有所了解。”宋杰看向党怀英道。

    “王上,世杰兄祖上可是大宋太尉,而且其祖父也官至右谏议大夫,进金紫光禄大夫,也算是名门之后。”辛弃疾解释道。

    宋朝官制十分复杂,右谏议大夫是实职,又称差遣,金紫光禄大夫是散官,没有具体的事情,可以理解为享受的待遇,右谏议大夫是四品官,金紫光禄大夫是三品,也就是说党怀英的祖上是享受三品待遇,任四品官职的家庭,算得上是高官了,搁在后世也是个部级官员。

    宋杰点点头,他知道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曾经是金国的开封府同知,后来在开封府尹任上去世。

    在古代所谓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的杵臼之交十分少见,圈子文化并不是后世才有的,官宦之家能跟贫寒之家的子弟玩到一块儿的恐怕纯洁的友谊真不多。

    “看来世杰有此见识也是有家学渊源的,那世杰觉得治黄应当如何?”宋杰问道。

    “回禀王上,草民觉得治黄也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便是迁移中游流域大部分民众到别处安居,只留下部分人来栽种树木,用以涵养水土,并在中游各地驻军,同时设立粮仓,随时补给,防止北狄南侵。”

    “若要实现上策便需要灭金夏二国,兵锋至吐蕃才可行,另外如此做朝廷将会投入天量的银钱,非有百年不可,但好处是可以根治黄河之患。”

    “中策是迁移我华国境内黄河沿岸之民,五里内不事耕作,在河床高处修建遥堤,如此可让沿岸之民不受黄河之患,也能保障沿岸百姓安全,不过这样会浪费大量土地,工程量也不小,朝廷也要花不少银子。”

    “下策便是现在之法,每年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可解决一时之患,非长久之计。”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从周至今黄河大的改道就有四次,平均每三年就会有一次决堤泛滥,影响数州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之民,草民发现每每此时便是民变的诱端。”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落至人间多灾难啊,王上,草民戏言还请莫怪。”党怀英说罢一揖道。

    宋杰看着这个有些柔弱的书生的模样,看着像极了他高中的语文老师,如果加上一副眼镜,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徐志摩。

    没想到此人还有如此见识,仔细回想这他提到的三策,上策有些理想主义了,要迁移黄河中游的大部分人口谈何容易,就是后世天朝也没那个能力,更何况现在,大部分的人还指着黄河过活,就是迁移的费用也会压垮华国的财政,更别说去哪里找如此多的土地供这些人耕种。

    中策的思路倒是不错,修建遥堤不过是把黄河的河道加宽,当洪水来了有一个缓冲的地方,不过这样一来,黄河沿岸的百姓就很难利用到黄色的水源,周围的耕地便只能靠直流灌溉,同样也不具备实作性。

    党怀英提出来的上策和中策都是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行,别说现在的华国只是一方政权,便是将来能够统一华夏,也不太可能如此操作。

    宋杰笑了笑道:“你的建议倒是不错,不过要操作起来太不现实,恐怕只有几百年后才敢想吧。”

    宋杰如此说,其实是否定了党怀英的建议。

    听得宋杰如此说,党怀英眼中有些失望,此时辛弃疾说道:“世杰兄,王上所言极是,你的上策和中策的确不可能实现,这天下虽大,不过要有如此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却是有限,除非有朝一日我们能跨过沙漠,占下天竺,波斯等地才有可能,那些地方我们谁也没去过,隔着千万里,若让百姓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王上,臣见您的天下堪舆图中有画到,海外极南之地和极东之地都有广袤土地,不知可有人居住,不知您是从何处得知的。”辛弃疾接着又向宋杰问道。

    “都是听海外回来的僧侣所言,我也没去过,不过地方是存在的,听闻只有一些蛮夷居住,他们不善农耕,若是有朝一日我华国水军能往,倒是不错的移民之处,就是太远了。”宋杰胡诌道

    辛弃疾点点头道:“看来我们这实验还是得继续下去呀,呵呵……世杰兄,等咱们找到安置百姓的土地之时,说不定你的想法就能实现,现在咱们还是安心做事的好。”

    党怀英苦笑道:“草民的浅薄之见让王上见笑了,还是幼安说得对,现在解决眼前之事才是最重要,是草民唐突了。”

    宋杰摆摆手道:“有大胆的想法是好的,只要有实现的办法就行,方才幼安也说,等有了安置百姓的土地,说不定你的办法还怎能用上。”

    宋杰没有打击党怀英的积极性,从他到此后,先是辛弃疾告知他想出来设置两台蒸汽机,并修建水塔,到他提出的治黄三策,看得出这人的思维天马行空,想象力还比较丰富,似乎还比较适合搞科研,当然写写小说什么的也是可以的。

    当然宋杰没有透露心中想法,而是交代道:“你们几人要辛苦一下,尽快建成模拟的水道,郑相公有修路的经验,到时候治黄之事你也要尽量配合丁平才是。”

    一直未说话的郑迟坤此时只是躬身答道:“是,王上。”

    接着郑迟坤又道:“王上,不知是否可以抽调修路的劳工去黄河沿线修建堤坝,现在看来,那边的人手若是要雇佣恐怕朝廷会觉得吃力,不若调十万俘虏劳工去,也便尽快见效,不然到了汛期,恐怕又得手忙脚乱的。”

    “可以,此事你与丁平商量便是,尽快把河道挖出来,实在人手不够可调用部分乡兵帮忙,薪俸从地税里抵扣便是。”宋杰点头道。

    从去年黄河改道至山东境内后,华国政府便开始了治理,方才宋杰和郑迟坤所说的是在山东境内挖掘出一条能够固定的河道直到出海之地,现在的黄河水其实是无序的流淌,都是往着低处流动,毕竟上一次黄河流经山东境内是几百年前的事了,黄河故道早就变成了耕种的土地,有的地方还成了城镇。

    因此华国朝廷派人勘察了一条路径,既要避开大城镇,也要尽量不淹没良田,同时还要利用地势,这就需要大量挖掘出河道,并把黄河水引导新挖的河道中去,这个工程很大,而且要赶在今年汛期之前完成,时间十分紧迫。

    而宋杰让辛弃疾等人做水流实验,主要是针对华国中游,即南京路这一段的泥沙治理问题,这一段的黄河已经成为地上河,在汛期,是最容易决堤的区域。

    这也是宋杰最头疼的地方。

第二百五十二章 何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宋杰站在台上念着稿子,先是读出了大段的《大学》的内容,然后又讲出了《大同论》的口号: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有所终,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生而平等,不分贵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而不殆,学而无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安居乐业,民无忧患,求真务实,大道存真,华夏一统,四海一家,志同道合,广布天下,是谓大同。”

    终于把要念的说完了,宋杰接着放下稿子对台下的学子说道:“今日是东华大学创校之日,内阁为孤准备了讲稿,方才孤也念了那些书本中的内容。”

    “孤不喜用讲稿,里面的内容你们从哪里都能看到,并不稀奇,在这之前,孤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诸位进入大学读书是为何?”

    地下静悄悄的,无人回答。

    宋杰微微一笑,又道:“孤可以替在做诸位回答一下,一为求知,二为求术,三为求功名,四为报效君王社稷,五为证道,也有人会想应当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是立功立言立德,孤想大致可分这几种目的吧。”

    台下的学子都有些惊讶的看着宋杰,他们觉得这位王上的话似乎说得有些露骨,或者说这样的话似乎会有辱斯文之嫌。

    看着台下学子的表情,宋杰并不意外,而是淡淡的继续说道:“其实读书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仅此而已。”

    他这话一出口,下面的学子顿时发出了一阵嗡嗡声,就连坐在台下前排的内阁也是一脸的惊讶。

    宋杰抬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说道:“孤之意,这个活下去,可不是如此简单,当人在茹毛饮血之时,不懂用火,哪里知道火炙肉后的美味,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火便成为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便有了熟食可食,可用火御野兽,燧人氏便被我们称为燧皇,为三皇之首。”

    “后有有巢氏,教人筑巢而居,五氏之首,伏羲氏创立八卦教民渔猎,驯养禽兽,革婚俗,始造文字做陶埙、琴瑟,创乐曲歌谣,让大地分而治之,为我华夏人文始祖。”

    “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辟市场,尝百草,济天下,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四方,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再有轩辕氏、尧、舜、禹,奠定我华夏之基业,有今日之神州。”

    “孤说这些始祖先贤为何?皆因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易经》上所谓‘开物成务’,这些始祖皆是开物之人,是他们让后世子孙不与禽兽为伍,不用衣不蔽体,不必茹毛饮血,不用结绳记事,也不用每日去林中打猎,生死未知。”

    “而今我们也不用再使用石头、青铜为器,南台山每年出产的钢铁可以打造数十万的铁制农具,数万的火枪,还有修建的水泥路,马车连接四方,这些都在一步步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成务。”

    “当有一天,人们有食之不尽的粮食,每日都有猪牛羊或各类禽类之肉食,你还想做什么?”

    “你们可曾想过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擒龙是何种感觉?你们敢想吗?”

    “若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他可日行千里,刹那间便知万里之外诸事,你信吗?”

    “当火枪没有的时候,人们只知弓箭才能远攻敌人,当热气球没有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人也可以上天。”

    “现在我华国还有蒸汽机,烧煤就能让其昼夜不停的织布,锤炼钢铁,抽水灌溉,在没见过之前,你们谁能想象?”

    “读书为何?要继承先祖之文明,用格物之心探索未知,进而改变这个世界,以改善万民之生活,用格物铸基业,传文明之薪火,开万世之大同。”

    “而这个改善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同人的探索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样。”

    “今日之大学是为了造就有志于改变这个世界,为万民之福祉而努力之人,大学开办的目的不仅仅是明德至善,而是要培养出心怀万物,包容宇宙之人。”

    “学子们,我们的先祖让我们有能力立足与脚下的土地,而我们应当稳稳的立在这里,永远的传承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文化,为我们的子孙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除了天下,便是星辰大海!”

    “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的大同社会,这才是大学,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宋杰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大,声调越来越高亢,他已经看到台下的诸人的情绪都被他带动起来,特别是那些学子们,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激情,显然这些学子已经被宋杰的话点燃了心中的热情。

    就在宋杰的话音落下不久,就见内阁诸人互望一眼,然后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在梁尚君的带领下大声道:“吾王圣明,吾等愿承华夏先祖之志,尊崇吾王之道,为实现大同之理想而奋斗!”

    坐在后面的学子也学生大声说道:“吾王圣明,吾等愿承华夏先祖之志,尊崇吾王之道,为实现大同之理想而奋斗!”

    一时间东华大学的礼堂中一片轰然之声。

第二百五十三章 贪腐大案

    华国筹办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东华大学,在面临资金不足,师资不足等诸多情况下,历时三年终于开校,宋杰在开校典礼上的一番讲话被载入了该校的校训之中。

    当然,这番讲话很快被收录到大同社的章程中去,而那句“读书为何?要继承先祖之文明,用格物之心探索未知,进而改变这个世界,以改善万民之生活,用格物铸基业,传文明之薪火,开万世之大同。”的话也被朝堂和公学奉为圭臬,大有超过横渠四句的趋势,宋杰也因此暗爽了一把。

    人们传播他提出的思想和语句,或许有人是出于真心,有人是出于功利,更多人是跟随潮流,不过,不管这些人出于什么目的,大学的开办总归是一件好事,而且其中教授和传播的思想正是宋杰希望让人们接受的东西。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见不得宋杰的爽,大学开办,自己的语录被众人传颂这样的事情刚过没多久,宋杰便接到检察院院长何连州的单独奏报,南京路和河北路地方发现大规模的腐败现象。

    这让宋杰刚刚有的好心情便被气得差点脑溢血。

    南京路和河北东西二路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宋杰留任了大部分的地方官员,这些地方官员现在主要的任务便是丈量土地,统计户口。

    当然,华国朝廷派出了不少官员进行监督,这些官员都是华国立国之后培养的,对华国的政策和施政纲领比较熟悉。

    但是却发生了地方官员与当地地主勾结起来,瞒报土地之事,就连朝廷派去监督的巡察使也被收买,如果不是检察院在每半年的例行检查官员上报的家庭财产中发现了端倪,不然这事不知要到何时才被发现。

    华国政府规定,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员都必须上报家族财产数量,但并不以其作为征税,升职的依据,就是单纯的统计,而且朝廷对官员的财产不做任何干涉,对于官员家族经商也是持鼓励态度,只要不以权谋私,以官欺人,一切正常的商业行为都是被允许的。

    这样做一则为了刺激商业的繁荣,对官员的财产的掌握也让宋杰对每个家族的生意情况有所了解,甚至有时候宋杰还会给重要官员的家族生意提供支持,就像上次南征大宋,便得到了朝中官员家族的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模式属于良性的。

    同时朝廷对申报财产的规定也是十分严格的,范围包括了三族之内的财产,如果不如实申报便就地免职,惩罚的结果也是十分严苛的,故官员在申报财产时绝大多数都是如实申报,极少发现故意瞒报财产的情况,毕竟朝廷并不是为了征税。

    当然,宋杰潜在的目的还有一个,防止贪污腐败。

    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越是家境好的家庭出身的官员,发生贪污腐败的几率越小,越是贫穷家庭出身的官员,掌权后越有可能发生贪腐行为,这是人性使然。

    再说宋杰本来就鼓励经商,即便是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家族生意某些福利,只要不触及大额的偷税漏税、欺压百姓和恶意扰乱市场这几个底线,宋杰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水至清则无鱼,发展商业更是如此,先不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无序性往往是主流,过于严苛的制度会挫伤积极性。

    “王上,派往河北二路和南京路的巡察使,从去年开始,三族的财产无一例外的大幅增长,而且多以王室存款为主,如果是一两人也正常,但是所有人都如此增长,就太不正常了。”

    “本来臣觉得官员俸禄不低了,在我华国应该不会出现贪腐之事,却没想到这次一查会有如此多人。”何连州有些痛心的说道。

    何连州在朝廷中的存在感一直不强,华国很少发现过贪腐现象,主要是因为宋杰在一开始就把官员和薪俸参照大宋的水平来执行,而且这两年还有所提高,已经超过了大宋同级别的水平将近两成,比照金国更是多了将近四成。

    这个政策有利于一开始华国地方的稳定,在商业税没纳入朝廷之中时,地税的大部分就是用于支付官员的薪俸。

    “那当地官员的财产呢?”宋杰又问道。

    “当地官员的情况不同,他们还没有大量使用华元,也未把收到的银钱存入银行,只是在查抄他们家中的时候发现大量的银钱和其他值钱物品。”何连州解释道。

    “呵呵……这就是当初建立银行的好处,没想到还成了查出贪腐的助力。”宋杰有些自嘲的笑了笑说道。

    不难看出,那些华国自己培养的官员倒是听话,把银元几乎都存进了王室银行,也许是贪图那点利息,也许压根就没觉得检察院会从银行存款去找到了共性。

    “恐怕经此一事后,官员们都不愿把银元存入银行了吧。”何连州说道。

    “哼!不存,到时候发放俸禄直接走银行账户,要大额取出的都会记录在册,有何好担心的,只要他们不作奸犯科,怕什么?”宋杰冷哼一声道。

    官员和他们的家族可是华国的当权阶层,若是他们不把银元存到王室银行,恐怕王室银行的存款会少一半,百姓便会有样学样,到时候华国银行那里还会有钱。

    当然宋杰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公器握在他手里,他可是有不少办法应付,从银行发放俸禄只是一个小策略,通过银行为政策调节的工具还有许多的招数可以用,比如贷款,比如通胀。

    何连州听罢宋杰的话后,楞了一下,随即也就释然,毕竟宋杰是华国至高无上的君王,军政都在他手里掌握这,百官翻不起浪来。

    “王上,此次涉及贪腐官员巡察使十一人,州长四人,县长九人,镇长、村长一百二十余人,涉及面之大,说是我华国第一大案也不为过,当如何处置,还请王上给臣一个指示。”何连州问道。

    “交法务院依法审办即可,无须我指示什么。”宋杰淡淡的说道。

    “是,臣即可就去办。”何连州见宋杰没有特别指示便放心下来,然后退出了尚书房。

    待何连州离去不就后,宋杰命边豹去传葛辉、李元、朱来和辛弃疾来尚书房商议事情。

    宋杰此时担心的是,南京路和河北二路的地方安全问题,毕竟这几个地方都与金国接壤,那些地主在金国的统治下多年,保不齐会有勾结之事发生,如果金国趁此机会挑动这些地方叛乱的可能性十分大,这让宋杰觉得现在的情况与登莱之乱如出一辙。

第二百五十四章 水军的运营模式

    完颜雍如果想搞事情,宋杰此时还真没办法对金国动武,治黄需要花去太多人力和物力,在没有成果之前,宋杰并不打算再起兵戈。

    完颜舒雅的事情宋杰并未向外公开,只是把女真各族陪嫁的女子都收拢到熹妃寝宫中统一看管了起来,外界也并无多少人注意这个外嫁而来的妃子。

    青衣卫派出不少年轻女子进入王后军中,重点是监视从河北东西二路以及南京路招募到的女兵。

    葛辉等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都离王府不远,不到半个时辰,所有元帅府的人都到了尚书房中。

    诸人一番见礼后,宋杰便直接说道:“今日叫来诸位,是有两件事情商议,一是河北东西二路和南京路都因当地地主豪强的行贿导致大规模的贪腐发生,我已名何连州叫法务院查办,按我国律法,行贿与受贿皆要受罚,我担心到时候这些地方的豪强会趁机叛乱,毕竟有的地方与金国相邻,会让他们觉得有后路可退。”

    “葛帅,你看由谁去合适?”宋杰向葛辉问道。

    葛辉看了看身边几人,思虑片刻后说道:“回禀王上,朱帅可去河北二路统兵,李帅去南京路,毕竟这两地都是二位率兵攻下,地方也熟悉。”

    宋杰听罢点点头道:“那就让请朱来、李元二位元帅辛苦一趟吧。”

    本来宋杰觉得辛弃疾更为合适,不过已经给他交办了南台山建水流模型的差事,现在半途而废可不行。

    “对了,这第二件事便是筹办水军之事,之前已经成立了陆军部,现在我打算成立水军部,你们觉得谁任此职位合适。”宋杰看向众人问道。

    陆军部部长由葛辉兼任,因此葛辉是华国军方的真正的代表,现在宋杰要成立水军部,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朝廷没钱投入水军,恐怕刚成立的水军部也只能是个衙门大人员少的部门,不过若是谁能任水军部部长,恐怕会有副元帅的称号。

    在座的辛弃疾、李康、葛重旺、田顺、白墨似乎都有希望,又看着都差些历练的样子。

    葛辉环顾一圈后,想了想说道:“王上,若是成立水军,臣觉得可由李元或是朱来二位元帅中的一位兼任部长,可以考虑让年轻人任副部长,不过这人选,臣还真不知道谁合适,毕竟大家都没经验。”

    葛辉的话说得倒是圆滑,既回答了宋杰的提问,有没有明确的指向,大家都不得罪。

    虽然军方在华国已经是一股极大的势力,不过军方内部也有不少派系,葛家算是比较有实力的,然后是白家,李家兄弟和田顺都是宋家人出身,一般都不站队,只听宋杰的,辛弃疾算是宋杰心腹,同样只听宋杰的安排。

    所以葛辉在选择上就出现了难度,如果提出让葛家子弟出任,又怕宋杰猜忌,提白家他又不太甘心,提其他几个人,他心里也不知道宋杰到底属意谁,于是不如和稀泥来得安全。

    “呵呵……葛帅是越来越会说话了,便是李元和朱来也没有经验。”宋杰说罢看了看葛辉,又看了看朱来和李元。

    李元和朱来要去河北二路和南京路,分身乏术,辛弃疾倒是合适,不过宋杰想让他在对付金国和北方游牧民族上多出些力,暂时没有让他统领水军的打算。

    “那就让李康任水军部部长,葛辉和白墨分任副部长吧,你们几个都年轻,多学学也是好事情。”宋杰接下来说道。

    宋杰这算是把任命下了,接下来就是履行手续了,宋杰在军中是真正的说一不二,他的话没人反对,也没人敢反对。

    “我在想,现在水军可以亦商亦军,先组建的队伍可以为各家商帮卖些货物,到时候赚取的钱便作为养军的军饷,可以跟着宋金的海商跑几趟试试,当然,可以先试试北边的高丽、日本这条航线,算是积累经验吧。”宋杰又说道。

    “这……王上,这时让臣等去行商不成?臣可没干过呀!”李康立马就开始叫屈了。

    “嚎什么,让你去学,老子给你出本钱还不吗?还有葛家,白家都出一些,就当给你们练练手,你们打大宋,打金国都知道抓俘虏卖钱,现在去了海上还不知怎么赚钱了不成,你要不干,我找别人!”宋杰听着李康的抱怨骂道。

    听着宋杰发火,李康顿时蔫儿了,吓得连忙跪下,其他人也噤若寒蝉不敢说话了。

    “王上,要不给他们配些账房师爷吧,他们几个确实也没做过买卖。”葛辉看了看几人随后想宋杰躬身说道。

    “我让他们练水军,可以顺道着行商,也没说真叫他们去做买卖,配什么师爷,有那个钱还不如多请几个水手划算。”

    “你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你们要组建的是我华国的水军,到了海里就是蛟龙,上了岸就是猛虎,手里有枪有炮,难道还不知如何做买卖不成!”宋杰摆摆手,然后露骨的说道。

    尚书房中的几人先是一愣,随后才露出恍然的眼神,宋杰这是让他们去当海盗呀!

    当然宋杰没有明说,这可不是他这个做君主应该说的话,若是传出去可是会有损威名的。

    “王上,臣等明白了。”李康眼珠子转了两圈,忙叩首道。

    “起来吧,明白了就尽快去办,海军的生存法则也逃不过适者生存之理,而且更加血腥。”宋杰淡淡的说道,他希望他们是真的明白了。

    海军和海盗在大航海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时代,都是不停转换着的角色,只要有过一点海贸经验的都明白这个道理。

    二者都是靠收保护费贸易维持的,如果投靠了某个政权,就是海军,如果没有就是海盗,当然海盗也很容易被招安,所以在大海上不用去区别海军和海盗,实力大的说什么都行。

    宋杰让李康他们在海里是蛟龙,在陆地上就要是猛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相信葛辉等人也听懂了,驾船出海后手里有枪有炮抢东西都是小事情,占了人家的地盘才是目的。

    当初殖民者不就是这么干的吗,这是先进对落后的掠夺,不分民族和国籍,只关乎人性和利益。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大同社中出问题

    葛辉等人离开前,宋杰只是交代要善待和保护捕鲸船,并明言,以后这个行业会是华国的重要财源,万不可轻易破坏。

    诸人似懂非懂的离开了尚书房,留下宋杰独自发愣,不知道这样做是好是坏,好处就是华国可能因此获得巨大的财政收入,然后投入国家的基础建设,改善国民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让水军迅速成长起来。

    坏处就不用说了,只不过把华国与后世的殖民者换了个位置,许多年以后成为一种原罪,变成被掠夺的对象的后代口诛笔伐的依据。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谁都懂,但真的站在君王的角度,马基雅维利主义似乎更适合。

    仁政,只针对内部,对外叫行王道,是要去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过去用刀剑,现在用枪炮,华夏文明的优点是同化,这是别的文明所不擅长的。

    再说,文明不分高低,只看适不适应时代,当工业文明兴起时,以东方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国度自然而然就落了下风,成为被奴役的对象,文化的外延是价值观,内敛的价值观或许具有更大的韧性,但在外放式价值观的面前,后者无疑更展露人性,也更具侵略性。

    宋金时期是华夏文化的巅峰,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如同钟摆的两端,被历史选中的那端注定了今后很长时间的发展方向,只有当历史的惯性到了顶点后,才会往回摆动。

    “王上,河北西路有军报送来。”正在宋杰陷入沉思时,边豹匆匆进来,在宋杰身板轻声说道。

    “念。”宋杰说道。

    “河北西路真定府反了!”边豹声音稍重的说道。

    “通知李元、朱来今夜就出发,不用来辞行了。”宋杰轻轻叹道,该来的还是会来,河北西路紧邻金国的腹地,要是不整些幺蛾子出来,宋杰自己都不敢相信。

    “那此次对叛乱是剿是抚?”边豹跟在宋杰身边时间不短了,也有些思考能力,便想宋杰问道,而且他还要去传话,宋杰对待这次叛乱的态度他必须搞清楚。

    “我华国没有什么招抚之说,只有律法,叛乱是什么下场,律法上写得清清楚楚的,让他们不用来问我,按律执行便是。”宋杰淡淡的说道,然后闭上了眼睛,身子向后靠去。

    “是,臣这就去传令。”边豹点点头,然后躬身施礼便退了出去。

    按照乾元法典,叛乱首恶当诛,胁从处以五到十五年不等劳役,家族中有人叛乱,若无检举,一并处罚。

    在这个年代,若是要造反一般不会是孤家寡人,都是家族式作案,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资金雄厚的大家族。

    ……

    翌日,不是殿议日,按华国朝廷规定,应是三日一殿议,若遇突发情况由内阁召集百官议事。

    何连州便直接来到尚书房中拜见宋杰,今日对贪腐案的调查又有了新的进展。

    “王上,河北西路真定府巡察使方平招供,在去年八月和今年一月,真定府向各军火商购入火枪超过一万把,其中有一千新式火枪。”何连州的话让宋杰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什么?新式火枪他们都能买到!?”宋杰的声音十分大,让亲兵都忍不住往他这出看了过来。

    “是的,查证了,走的是外贸单货,其中还有五门步兵炮和弹药若干。”何连州继续说道。

    “这里面可有军工坊的人参与?单子是谁批准的?”宋杰皱眉问道。

    若是军工坊中出了内鬼那就是大事了,这让宋杰十分紧张。

    “目前没有查到军工坊有参与此案的证据,真定府的榷场是由巡察使方平代管,他是大同社的人……”何连州声音逐渐变小,他知道大同社在宋杰心目中的地位,上次他也没敢提这事,这次事情有些棘手,不得不向宋杰说明情况了。

    “大同社的人?哼……很好,我如此看重的大同社,竟然出了这种败类,连军火都敢走私了!”

    “去吧刘完素他们都叫来,还有军工坊那边,请谭伯、孙喜和韩衡都过来,把大同社中的理事全部都叫过来。”宋杰冷冷的交代道。

    “是,臣这就去请他们。”何连州见宋杰脸色变得铁青,忙躬身回道。

    “等等,还是我去博山居等他们吧,不能乱了大同社的规矩。”宋杰忙叫住何连州道。

    大同社从来没有在王府议过事,这也是宋杰明确要求的,大同社是华国所有人追求大同世界建立的社团,不是朝廷的机构,虽然也服从宋杰的领导,但宋杰在大同社中是魁首和国王的双重身份,而且其魁首的地位更突显一些。

    因此议事的地方一直都在博山居中,这本来是宋杰的一处行宫,现在是大同社总社的住址,平日里大同社中的骨干都是在此办公。

    现在大同社所起的作用更加类似于检察院的角色,甚至许多社员直接在检察院和法务院中任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年轻的社员在地方任职,许多人的官职并不高。

    至于朝中百官,大多是大同社的社员,不过他们并不在大同社中担任职务,因此加入大同社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正确。

    大同社的监察署,政务署,社员署,文宣署,军事署、政令署和秘书署这七个权力机构中的副负责人除去梁彦宗外,其余人都不是内阁和政府官员。

    韩衡署理社员署,刘迎署理监察署,何若愚署理政务署,刘完素署理政令署,梁彦宗署理秘书署,辛弃疾署理军事署,文宣署理事空缺。

    这些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熟读大同论,并深得宋杰信任的后起之秀。

    命亲兵备好马车,宋杰便与何连州一同前往博山居,传令的事情便交由边豹负责,怎么说何连州也是当朝二品大员,总不能让堂堂检察院院长当个传令兵吧。

    一路急行,一个时辰便到了博山居外,守卫的禁军见是宋杰的车辇,也为放行,而是检查了宋杰的令牌后才予以放行,这都是宋杰定下的规矩,就是他本人也不能违反。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权力和人性

    博山居仿照王府形制建有议政殿,尚书房等,后来又增加了五栋高六到九层的高楼,本来是作为宋杰和后妃的居住之处,现在变成了大同社社员的办公之处,而大同社的这些社员成了首批入驻高楼大厦的白领一般的人物,算是开了个历史的先河。

    在华国,现在十分流行修建楼房,不过目前最高只有八楼,原因是宋杰居住的楼房只有九楼,因此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建楼不能超过九楼,不然就会有违制之嫌。

    当然在没有电梯的年代,楼房建得过高,每日爬楼梯也会让人累得够呛,这个时代能住高楼的,可不是田地里劳作的农人,更不是军队里的士兵,除了做官的,便是大商贾,这些人的体力可不会太好。

    后世也是如此,刚有高楼的时候,能住进去的一定是有头有脸的人,但高楼一多起来,在城市中能住矮房子的才是有钱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并不是因为历史喜欢走老路,而是人性使然,即便是犯过的错也同样会再犯。

    人人都知道杀人偿命,却还是会有人犯,人人都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却总有人不愿意读书,人人都知道贪污受贿是违法的,必然会受到制裁,却总有人忍不住,这都是人性的缺陷,永远也改不了。

    一路上宋杰也在考虑,大同社作为他对未来理想政治而设定的堡垒,既是对后世的模仿,也是他认为最为合理的模式。

    王权、军权、行政权,监察权,构成了封建王朝政治的三维,王权处于顶端,也是平衡军权、行政和监察的钟摆,现代意义的司法权不存在,是从属于王权和行政权的。

    除了王权外,其余权利都是群体性占有,极容易造成这个钟摆的失衡,因此才有相权、军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而历代君主继位后要做的和最想做的事便是加强王权(君权),这必然会让相权和军权的利益受损。

    王权对于相权和军权来说,相对势力薄弱,因此一个皇帝想要坐稳大位必然要依靠一方,再打压一方。

    唯有让王权与一个群体产生利益的高度切合,才能使王权更加稳定。

    大同社的目的便是让其成为王权的天然盟友,并无条件的支持王权,这才是宋杰成立大同社的目的。

    当然大同社的宗旨也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噱头,天下大同本来就是天下人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打破阶层的隔阂,获得阶层晋升的通道才是最吸引他们,而王权给了他们这样一种机会,通过大同社便可能实现。

    不过这次出现的腐败案却让宋杰有些迷惘,那个叫方平的巡察使以及便是大同社的成员,而且十分年轻,是乾元二年的进士,跟随宋杰参加过登莱反击宋金的战斗。

    那一次的科考宋杰出的殿试题目便是何为大同,只要参加的学子都被录用为进士。

    其中包括了许多贫寒子弟和流民子弟,在那个时候他们对大同的渴望便是改变命运,获得阶层晋升的通道,当他们获得了,许多人别宋杰委以重任成为监察使。

    但是这次这些人集体沦陷,大部分都成为这次腐败案的元凶。

    这真的应验了宋杰当初的猜测,越是贫寒家庭出身的人,当做了官后贪腐的概率越大,就如同一个饿久了的人,突然看到一桌的美食,他能不动心吗?

    大多数人恐怕都不能,这,还是人性使然。

    以至于宋杰的迷茫在于到底大同社应该招收什么样的人才行,按说一个社会的治理只有这个社会的精英才有可能治理的更好,但这个时代的精英大都来自那些家境优渥的家庭,只有他们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见识更多的世面,比一般人更早明白一些道理,并得到父辈或祖辈的支持。

    但这些精英大都进入了行政体系中,宋杰能够让他们成为大同社的骨干,并真正成为王权的同盟军实在是太难了,除了少数人外,这些精英最先想到的定然是家族和自己所处阶层的利益。

    大同社还有另一个问题,它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而且社员还要缴纳一定数量的会员费才能支持运作,尽管宋杰在大同社注入了不少资产,包括博山居在内,但要让大同社壮大,并杜绝贪腐,必须要让大同社有经济的保障才现实。

    宋杰的思绪一直延伸到了后世的做法,当然让大同社拥有社产他又许多办法,但这样一来又将面临许多的问题,一定会与朝廷以及商帮争夺利益,并可能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王上,他们都到了,您看是否在议事大厅接见他们?”边豹的声音打断了宋杰的思考。

    “去议事大厅吧。”宋杰微微叹口气说道,然后站了起来,向议事厅走去。

    对于大同社的未来发展,宋杰心中有些模糊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成熟,现在最重要的是处理这次腐败的问题,并在社中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洗,让所有的社员笃定信仰,抵制诱惑。

    尽管宋杰不知道效果如何,但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还要经常做,要让社员们重温加入大同社的誓言,明白自己的使命,要让社员的信仰变得明确和纯粹。

    突然,宋杰似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传道!

    通过传道进行一种变相的殖民!

    想到此处的宋杰脸上有了一丝笑容,在进入议事大厅后,他迅速的收殓其笑容,换上一副严肃的面孔,冷冷的看向议事大厅的众人。

    今天所有人都没有坐,而是有些惶恐的看着宋杰,他们都知道大同社派出去的监察使大量的出现腐败问题,并已经酿成大祸。

    特别是几名理事,脸上的神色都有一丝紧张。

    “坐吧,大同社的规矩不能坏,众道友都是平等的,不能我坐着你们站着。”宋杰坐下后开口说道。

    听到宋杰的话后,众人才落座。

    宋杰一直都在抢到在大同社中需要规矩,并带头遵守,这时他有意为之,也是为了大同社的人明白规矩在大同社中的重要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681/ 第一时间欣赏我在大宋搞山寨最新章节! 作者:半园所写的《我在大宋搞山寨》为转载作品,我在大宋搞山寨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在大宋搞山寨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在大宋搞山寨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在大宋搞山寨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在大宋搞山寨介绍:
山寨商人宋杰意外魂穿到南宋初年同名富二代身上,却发现自己身在金统区,父亲被人谋害,家产被人觊觎,自己的小命也将不保,一入局便面临如此困境,如何破局?且看山寨商人如何步步为营,在宋金大行山寨之道改变历史……半园书友可以加Q群980688720,扫榻以待!我在大宋搞山寨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在大宋搞山寨,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在大宋搞山寨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