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六章 董朗的决定

    吴春时深深的吸一口气,压着心里隐隐的激动,回头道:“少爷,这是…”

    庞大郎等不及,快步上前,拿碗接酒,仰头一口喝掉。然后将碗一丢,满脸震撼的道:“好酒!”

    其余的青壮们纷纷去接酒,品尝着第二锅的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可思议。高粱还是那个高粱,酿造手法还是那个酿造手法,但这第二锅酒真真不同。

    “喝之前庞大哥酿的酒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嗨,竟然这么简单?”

    “这酒要是拿出去卖,那些贵人的桌面上不去,咱们这些粗汉子,还有西边那些煤矿上,肯定喜欢。”

    “不止如此,将来卖到九边,再沿着运河卖到山-东,南直隶都不一定。”

    酒坊里的气氛热烈。连十来岁的小黑胖子张泰平都忍不住去接了点酒喝,跟着咂砸嘴。张少爷要发财了。

    庞大郎光着膀子,露出结实的腱子肉,走过来对张昭感慨道:“张少爷,你这法子真是厉害啊。我老庞佩服。”

    转过身,扬声道:“大家伙都是丁管事交代好的。在庄里有老有小。我老庞被推出来做这个领头的。不得不将丑话说在前头。今天这酿酒的法子,谁都不许透漏出去。坏了张少爷的事,后果你们知道。”

    众青壮纷纷应道:“庞大哥说的是。”

    张昭点点头,这个庞大郎很有点水平,环顾道:“大家辛苦一场,我不会亏待大家。等第一批酒卖出去,每人赏10两银子。届时,愿意来我这里做事的可以带着家人过来。不愿意的,我有礼金奉上。”

    二十名青壮顿时都欢呼起来。

    张昭笑笑,再添一把火,吩咐道:“庞师傅,今晚加餐。这酒拿几坛给大家伙尝尝。”

    “诶。”光着膀子的庞大朗应着,满脸笑容。心中微微一动,这位张少爷赏赐大方,就凭着这酒,估计就能成事。他这辈子在蒋家庄就算了,可儿子呢?

    张昭让热情高涨的众青壮继续忙碌,这一锅酒得出到下午去。他带着吴春时、张泰平出酒坊。

    吴春时神情恍惚。他再次见证“奇迹”。最大的问题被少爷解决。张家的兴盛可以预见!

    张泰平在心里盘算着账目:一石高粱不过两百文左右,还有地里出产的。能出六十多斤酒。这新出的酒,一斤酒卖四十文总卖得。那利润是十二倍!发财了!

    沿着小河走两步,吴春时仿佛脚踩在棉花中,问道:“少爷,这酒叫什么名字?”

    张昭负着手,在河边吹着风,眺望着村落、田野,回答道:“就叫二锅头吧。”再道:“伯宁回来后,让他来见我。”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二锅头做出来,这很正常。毕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工艺。他后面还需要改善工艺。庞大郎只是个半把刀的酿酒师傅。但仅凭着这酒,就足以说服董朗。

    他昨天就让长随陈康去青龙镇中找董朗,倒不是催染料配方的尾款。而是,他需要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他只剩10两银子,这可没法大规模的铺货、销售。

    他需要在一个月内赚到200两银子,还有二十天。

    …

    …

    傍晚时分,张昭家门前的工地上到处是热闹的场面。张昭吩咐加餐。大笼蒸好的馒头,煮好的骨头汤、面条,大块的肥肉,各种菜肴,不断的送上来。还有酒水供应。

    偏西处,刘二狗坐在八仙桌边吃饭,大口的喝酒。同桌的数名青年都是护院队的成员。

    一名青年环顾着四周,感叹道:“昭少爷这做派,以后在咱们这村里,肯定是一呼百应。二狗哥,你这个位置,将来肯定是要飞黄腾达的。”

    刘二狗咕咚咕咚的喝酒,抹着嘴,粗声道:“我知道。”

    他的思维很简单。张家少爷给他吃喝、发银子,他就把张少爷交代的事情办好。

    几名青年失笑。指望这位说几句拉拢人心的话太难。

    …

    …

    于此同时,20里外的青龙镇中。

    中秋节前夕,董氏家族中的主事者们汇聚在一起,盘点这半年的收获。董朗跟着父亲在议事厅中最后排的位置。蜡烛明亮,主位中的中年人朗声道:

    “这一个月以来,布匹的生意的增长不错。主要得益于小朗买下的染料配方。”

    董家住在青龙镇外的村中。主要经营布匹、成衣、煤炭等生意。在京西只能算小商人,一年的利润约有八百两。这和京中权贵们根本没法比。

    除开血缘较远的族人,董家的嫡支主要有三房,分别控制着董氏商行的生意、资产。其中利益最多的便是长房,董朗的大伯董鼎便是当家人。

    董朗的父亲是三房,坐在客厅最后。董父的面相看起来颇为老实,开口道:“大哥,那布匹生意是不是可以交给小朗负责?”

    站在董父身后的董朗微胖的肚腩收紧,圆脸上微微露出紧张的神情。

    他孤掷一注用尽私房钱从张昭手中买下染料配方,为的不就是拿下布匹生意的经营权吗?他不想只做一个帮家族出面交际的读书人,边缘人。

    只是,在这次会议前,多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不大好。他在张昭面前几次欲言又止,只因是家族内部事务没说。现在,布匹销售数据出来,他决定摊牌。

    董鼎喝口茶,瞥一眼下首的董朗,微笑道:“老三,小朗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但是做生意,不能仅靠眼光。这样吧,青龙镇上的布匹带你就给小朗,算作奖励。”

    董二伯几人附和的劝着董父。议事厅中响起轻微的喧哗声。

    董鼎的长子讥讽的看董朗,冷哼道:“不自量力。”他们长房怎么可能放弃对家族生意的掌控权?

    董朗的脸瞬间变得铁青。这简直是一个笑话。他五十两银子买来的配方,给家里带来至少三成的增长。结果用一个二三十两的店铺将他打发?

    议事最终是按照董鼎的想法进行。对于董父、董朗而言,则算是不欢而散。

    …

    …

    穿过层层叠叠的院落、小巷,回到家中。董朗和董父二人到书房里去说话。

    董父四十多岁的年纪,白白胖胖,一副员外装扮,揉着胖脸,愤然的道:“你大伯就是这样。当年他就是这样霸道。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分给我们。”

    董朗低着头听父亲抱怨,心中的念头不可抑制,抬头道:“爹,我们不和他们玩了。分家!我们把家里生意的股份全部退掉。我们自己经营。”

    董父吓一跳,迟疑的道:“朗儿…”他经商的能力有,但是性格有些弱,怕他大哥。

    董朗道:“爹,你不想儿子日后给长房那几个废物践踏、嘲笑吧?我同学张昭派长随来邀请我去合股卖酒。我明天过去谈。”语气斩钉截铁。

    大丈夫活一辈子,岂能被几个废物压在头上?

第三十七章 两成

    金秋的清晨有些凉爽。阳光从树梢掠过。距离青龙镇中不远的董家村中气氛宁静。

    堂屋中,董父和董母正在一起吃早饭。董母担忧的道:“老爷,你怎么不阻拦朗儿?”

    董父摸着半白的鬓角,叹道:“这怎么拦?朗儿自那年府试失败被那家退婚后,他的性子就有些倔。先不退股份,我们这历年来的积蓄先拿出来吧。”

    这笔钱是预备着给儿子娶亲,女儿出嫁用。

    董母点点头。

    …

    …

    在董朗带着张昭的长随陈康骑马往南口村而去时,董家的几名青年在镇中和余冠几人汇合,准备前往京城。

    提学大宗师已经行文顺天府,将今年秋顺天府的院试时间定在十月初十。府衙已开始接受学子们的报名。

    余冠几人是打算去府衙中报名,同时在京中玩乐几天。临考前,正是一个府的读书人汇聚之时。而董家兄弟,就是余冠的钱袋子。

    董家兄弟中为首的便是董鼎的次子董原,骑在马上,笑呵呵的问道:“余兄,这个张昭到底什么背景?他不是得罪徐郎中吗?怎么近来听说府学的李教谕很看重他?”

    余冠一袭蓝衫,书生装束,玉面郎君,骑在马上很是英俊,道:“怎么?怕你堂弟和他搅合在一起,对你们不利?我和张昭同窗数年,他能有什么背景?锦衣卫的事,可一不可二。”

    一旁的刘同学笑着道:“他和锦衣卫的人搅合在一起欺压富户,名声是迎风臭三丈!他要敢用锦衣卫对付你们,我帮你捅到大宗师那里去。”

    董原仰头哈哈一笑,心里的疑虑尽去。

    他早上听闻董朗往南口村去见张昭。他还怕张昭把锦衣卫招来帮董朗抢夺家产。

    …

    …

    董朗骑马和陈康一起抵达南口村。在村东的乡道前,看着眼睛的一幕,董朗禁不住勒住马。

    他这是一次来南口村。只见乡道边数亩大小的空地正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近百人在这里干活。四五座院落已经修建而成。这完全颠覆了他对乡村的印象。

    陈康十四五岁的年纪,身体瘦弱,眼睛灵动。他猜得到董朗的心思,笑呵呵的道:“董少爷,我们进去吧。”带着董朗穿过桑林,到庭院的门口下马。

    张昭正在后院里教婉儿新式记账法,陈康进来通报,他迎出到门口,欣然的笑着和董朗拱手见礼,伸手道:“元明,请!”

    让陈康先去休息并准备搬家的事宜,新的院落已经修建好,可以让陈康将他娘接过来住。张昭则是在前院里招待董朗,小黑胖子张泰平奉上茶水。

    寒暄几句后,董朗感慨的道:“子尚兄,你在这里做大事,我却还陷在家族的琐事中。陈伯宁把你的意思转达,我决定跟着你干。我可以投200两银子。”

    董朗很干脆。一来是家里的烦心事让他下定决心脱离出来单干。二来是他对张昭能力的信任。

    张昭微笑着点头,吩咐道:“平安,去把酒来拿。”张泰平的小名叫平安。

    张泰平诧异的看看董朗,这富家少爷是不是银子多咬手,刚见张少爷就一口答应?连要卖的东西都还没看到呢。你就不怕张少爷忽悠你?想归想,利索的去厨房里将酒拿来。

    张昭倒两碗酒,示意董朗尝尝。他做事情讲究,当然不是骗董朗来投资,他是有把握的。说道:“

    这酒名叫二锅头。走的是中低端路线。目标人群是体力劳动者。所以,我们的主要市场不在京师中,而在西边的煤窑,北面的九边,还有南面的运河。

    现在的生产情况,只有几坛酒可以用来先期打开市场。后面一批的高粱酒还在酿造中,十天后出酒。所以,我需要你投钱进来,继续购买高粱,同时早期的销售、渠道资金从这里出。

    这份生意,利润十倍之。规模能做多大,取决于生产、销售的能力。目前还不好说。我个人估计早期一年四五千两银子的销售规模总是有的。后续还会增加。”

    董朗拿着碗,品着这名为“二锅头”的烧酒,感觉口感比市面上同档次的烧酒要好的多,清冽醇厚。当然,和黄酒比起来,未必得权贵喜欢。

    交情归交情,生意归生意。

    董朗想一想,道:“子尚兄,我信的过你。我拿一成的股份。另外,我得提醒你,如果这酒的生意真的能做那么大,咱们得防着被贵人们夺走。”

    锦衣卫的事情,董朗一知半解。在他看来,有锦衣卫背书,张昭这酒的生意不管怎么样,总能做下去。

    张昭颔首,并不解释,承诺道:“这事我来解决。”说着,竖起两根指头,“元明,我给你两成的股份。”见董朗还要推辞,摆摆手,“不必再说,我已经决定。”

    他一封书信,派长随过去邀请。董朗就来跟着他干,并投入大笔的资金进来。这是信任。他不能让“追随者”只喝口汤。同时,他也要调动董朗的积极性。他的时间很紧迫。

    董朗心中顿时一暖,表态道:“子尚兄,你放心。煤窑和京城那边,我家里有关系,我保证可以把酒卖过去。”自然而然的将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上。

    …

    …

    事情干净利落的谈完。权责主次清晰。时间正好到中午,张昭留心急回去的董朗吃饭。

    宴席摆在后院里。秋风习习。从后院中可以看到南口村的田野、村落、小河。

    董朗喝着烫好的黄酒,欣赏着秋景,既然决定跟着张昭卖酒,心中的压力尽去,叹道:“子尚兄,你在短短时间就开创出这样的局面。只等住宅修起来,居住在这乡村中,真是悠闲、快活的日子啊。”

    将卖酒得来的银子修建一栋占地数亩的住宅,就着这乡中美景,实在是他所向往的日子。

    张昭也不解释,笑笑,说道:“书还是要读的。”他没忘记赚钱的目的。

    董朗大笑。张昭这像读书的样子吗?倒不是说读书人经商如何如何。挂在家里的人名下就是,如今的士林风气如此。而是,张昭应该在青龙镇中读书的。

    结果呢?张昭这些天去京城,再返乡酿酒,就是没有好好读书。要知道,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院试!

    正说笑间,婉儿端着鱼汤送进来,一袭淡色的长裙,身段婀娜。张昭帮婉儿把鱼汤放好,介绍道:“这是我妹妹。”董朗忙起身见礼。婉儿应答几句后离开。

    “唔,什么鱼汤这么香?”董朗目光落在鲜美的鱼汤上,舀了半碗抿一口,眼睛微微眯着,鱼肉的鲜美、原味都在汤中体现。令人回味无穷。

    这自然是张昭教周大娘做的。他在家中,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胃。董朗连声吃的称赞,“子尚兄,看来我以后要时常来蹭饭啊。”

    张昭就是一笑。

    一顿饭吃完,张昭送董朗离开。资金谈妥,接下来就是生产、销售的事情了。

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

    秋日的午后阳光明朗。乡间大道中,似乎都飘荡着中秋节的气息。董朗喝了些黄酒,慢慢悠悠的骑着马回到青龙镇董家村。

    董家村基本都是董氏族人居住。有大道和青龙镇、官道相连。刚到村口,就见大伯、董家的当家人董鼎送一名文士模样的中年人出来。奴仆、长随簇拥着两人。

    董朗翻身下马,停在路边。圆脸上的小眼睛微微眯起来。这个中年人便是县衙里户科的吏员头目,人称“李户书”。他是积年老吏,在县衙中很吃得开。

    他和李户书的女儿订婚,四年前因他没有过府试,被退婚。李户书将女儿嫁给了他大伯的次子董原。

    董鼎四十七八岁的年纪,保养的不错,白白净净,看起来约四十出头,将亲家送出村口,却正好看到董朗回来,微微皱眉,道:“小朗,中秋佳节在家好生陪父母,你这是从哪里吃酒回来的?”

    李户书看董朗一眼,他脑子里对眼前的青年根本就没印象,不甚在意。估计是董家的小辈。

    董朗心中不快,你儿子今天在家吗?脸上保持着平静,“我刚朋友家回来。”

    董鼎冷哼一声,继续“谦恭”的送李户书出村。

    董朗看着一群人的背影,衣袖中的右手轻轻的握拳。

    他知道,此时的他,在董鼎、李户书眼中就是只小蚂蚁、小年轻。可以随便的敲打、无视。但是等二锅头的生意走上正轨,即便他只有两成的股份,届时这两人在他眼中又算什么呢?

    渣渣。

    …

    …

    董朗憋着一口气,心情激荡的回到家中。刚进门,就被董父叫到书房中,“郎儿,情况怎么样?”他的性格虽然有些弱,怕大哥。但做了几十年的生意,眼光在那里。

    董朗将情况说一遍,道:“爹,我觉得这生意大有可为。你把家里的股份都退掉,和我一起卖酒吧!”

    董父沉吟片刻,道:“这生意做肯定是做的。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二锅头的配方能否保密。不说畅销北直隶,只要行销周边几县,必行就会有人打注意。

    第二,酒水质量能否保证一致。我听闻酿酒,最好是要有一口几十年的老窖。这样酿出的酒才好喝。

    第三,你那位张同学,虽然厉害,但你们做生意,要把控好成本、运输、流水等等方面。否则,一旦别的酒厂降价竞争,就有可能让你们资金链断裂。

    爹年纪大了,就不陪你们年轻人折腾。这是二百两银子。你派人现在就送去吧!”

    董朗看着书桌上白花花的银子,微微愣住。他知道筹集银子要时间。不然他在张昭哪儿怎么急着赶回来?哪里想到父亲早准备好银子给他?

    “爹…”

    董父和蔼的笑道:“郎儿,去做事吧!好男儿,又怎么怕娶不到妻子呢?”

    董朗喉咙有些哽咽,站起来,恭敬的给父亲行一礼,拿起银子大踏步的走出书房。

    …

    …

    傍晚时,暮色的痕迹笼罩着东刘村。河水澹澹。

    陈康跨过石拱桥,到刘大户的住宅侧门口,让仆人去通报。下午时,董少爷的老仆送来200两银子并30两银子的染料配方尾款。少爷令他过来还钱。

    刘家住宅占地数亩。连绵的屋舍铺陈在夜色中。东路的正房中,刘小娘子正在院中拜月,听下人来回,想一想,带着小丫鬟往中路正房走去。

    “叫二叔先接待他。我随后就到。”

    前几日,刘二老爷送刘小娘子给张昭未果,返回的第二天,刘大户便借口访友,带着长随往西山中去寺庙中盘桓一段时日。这未必没有避风头的意思。

    刘大户还有几个子女,均未成年。刘小娘子现在是刘家的主事人。

    片刻后,刘小娘子便在正房院落的花厅中见到前来拜访的陈康。刘二老爷刘公进招呼陈康喝茶,文绉绉的闲扯,顺便问问张昭住宅的建设进度。

    陈康个子消瘦,模仿着张昭待人接物时的表现,坐在梨花木椅中,微笑道:“总得几个月吧。”见刘小娘子进来,从袖袋里拿出银子,拱手道:“刘姑娘,这是欠款。还请将当日我家小姐签押的欠条拿来。”

    刘小娘子早就预料到张昭会依约还钱,她也分析出张昭不会对父亲如何。但父亲不听她的,出门避祸,连中秋节都不在家中,母亲刚才还哭。

    “去账房那里拿来。”刘小娘子吩咐丫鬟,再看向陈康,道:“陈伯宁,若是我将这二十七两银子当做股本投资到你家少爷的生意中去,他会接受吗?”

    陈康性情聪颖,想一想,直白的道:“刘姑娘,你不用试探了。依我看,少爷并未想将你们家如何如何。这并非说你父亲在锦衣卫被拷打数日,少爷觉得可以抵罪。

    而是,你们家现在已经不能给少爷造成威胁。他没必要逼出人命来!所以,你们稳当的过你们的日子。

    至于说投资少爷的酒生意,这点银子少爷看不上。我们的资金链已经缓解。再者,少爷对你们没什么好印象。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品格太低。他不会带你们玩。”

    刘公进听完,长长的舒一口气。

    刘小娘子则是微怔,诧异的看着眼前比她还小的少年。这根本不像一个长随能说出的话!难道有其主,必有其仆?

    陈康笑一笑,并未再多说什么。以他看来,刘小娘子确实很美,但比自家小姐还是差得远。难怪少爷不肯收她为妾。在张家呆得久,他自然知道小姐是少爷的童养媳。

    等丫鬟将欠条拿来,刘小娘子回过神,道:“陈伯宁,我家里有不少高粱,你们收不收?”

    陈康道:“这当然要收。”

    刘家是刘家里最富裕的人家,他们家愿意卖高粱,当原料供应商,这自然没问题。

    …

    …

    董朗的资金迅速注入,张昭的资金链得到大幅的缓解。在丁管事的帮助下,从邻县的县城中聘请到一位酿酒师傅代替庞大郎。有陈康和刘小娘子谈好的近百石的高粱供应,生产制造环节暂时无忧。

    张昭则是部署接下来的销售问题。

第三十九章 销售、架构、将离去

    张昭的新家规划的占地面积约为1.5亩,坐北朝南。中秋节刚过几天,这座大住宅还未建起来,只有前院区域零星的四五座院落建成。关于销售问题的商议,就在偏东面的“管事处”召开。

    这是一处三进开的大厅,约可容纳百人。

    张昭坐在正中的酸枣木官帽椅中,对陈康道:“伯宁,你将具体的收支情况说说。”最近这个长随,他用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陈康的成长几乎是看得见的。

    陈康对在座的众人分别点头,说道:“目前主要的收入是董少爷提供的200两银子,还有蒋家庄丁管事预付的100两酒钱。

    开支则是从良-乡-县聘请的酿酒师傅一人,学徒两人。购买刘家的高粱96石。工地上青壮的粮食、肉类、油盐消耗,工钱。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保安队的扩张。”

    陈康拿着本子,一一的说着,条理清晰。其实,这些本来都是小姐来梳理的。不过,最近几天小姐和少爷在置气。少爷刚刚将账目交给他。

    小黑胖子张泰平给在座的众人添茶倒水。计有:虎子、老吴、吴言、刘二狗、庞大郎、董朗。这算是昭少爷的核心班底。他心里非常羡慕陈康能在这里有座位。

    听闻,昭少爷这段时间每天都开小灶,晚上教授小姐、陈康关于数学、经商、管人方面的学问。

    陈康说完,众人心里有数:局面一片大好。

    董朗则是颇为惊讶隔壁的蒋家庄为何预付100两的酒钱。这简直是没道理啊。还有预付这样的搞法?但这确实让刚起步的酒水生意更加从容。

    张昭环顾一圈,道:“所以,当前而言销售的经费还是很宽裕的。我决定将销售总部设在青龙镇。由陈康负责洽谈来买酒的经销商。注意,我们不做零售,只做批发。

    其次,京城方面的销售由我负责。西边的煤矿、九边由董元明负责,南面运河上,吴言跟老庞跑一趟,此行以老庞为主。”

    说着,对庞大郎道:“老庞,做生意和气生财,不要打打杀杀。你的命比钱重要。”

    庞大郎是蒋家庄过来的二十个青壮的领头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第一批二锅头是他酿造的。他有些江湖故事,身怀武艺,后来在蒋家庄落脚,娶妻生子。

    张昭昨天就让陈康通知今天开会。庞大郎晚上来找他,主动请缨带几个人去运河那边卖酒,打通销售渠道。

    庞大郎感激的抱拳道:“昭少爷,我晓得。”他这辈子到头,但他儿子已经七岁,他想给儿子博一个前程。昭少爷这人待下属仁义,他愿意赌上一把!

    其实,运河上的生意,那都是拿刀拼出来的。那些人可是连官粮都敢漂没。但这些没必要给昭少爷说。其余同来张家的十九个青壮,有六个后生愿意跟他出去趟路。这就足够了。他一定会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

    张昭点点头,接着将销售的注意事项,一斤酒批发价三十文等事宜一条一条的交代下去。再接着交代家里的各种事项。他准备启程去京中读书。

    做生意归做生意,但他并未放弃即将到来的院试!

    而他之所以敢于放手,认为二锅头的销售问题不大,这并非他在管理、经商上有多么高的造诣。他就是半瓢水的水准。毕竟,他只是个网文写手,而非企业高管。当然,他会总结此次商业运作,提升自己的能力。

    真实原因是:他的酒确实好!这是明后的工艺对当前工艺的碾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

    至此,张昭八月初回乡,在家居住十二天,将二锅头的生意顺利的架构起来。只待将酒卖出去,银子就会如水般流进来。当然,日后他还会遇到困难。

    但在此时,他确实可以算初步取得成功。并且,在身边聚拢一批人。

    按照他当日的设想、计划,要将南口村打造成他的基本盘。这件事有三个步骤。

    首先,他需要一个不断赚取超额利润的“公司”,其生产基地可以设在南口村。

    其次,他需要一支家丁队伍,来保障人身安全。不能半夜被人摸上门来。同时,保证商业机密不被窃取。

    最后,他需要教授一批弟子。这是智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些事情,他现在才只做了一个“毛坯”。比如:他的酒厂还需要继续建设,酿酒工艺要持续改善。他的家丁队伍只是在扩招,还未训练、见血。而学生,他也只教了婉儿、虎子、陈康。

    还需要继续深化啊!

    但院试将至,作出初步的成效后,他得去京城了。

    …

    …

    他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很明确:既然科举之路艰难,那么先成为生员,再考虑其他。先站稳脚跟,脚踏实地,再去看看能否有机会走到更高的地位!

    他依旧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既然穿越来到明朝,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个秀才,过土财主的幸福生活!他想去中枢,看一看时代汹涌的潮头!

    而他所列的“白衣卿相”三条路,各有优缺点。他内心里对第一条路,和刘公公产生交集,有些倾向。

    蒋太监通过丁管事预付100两银子,未必没有考校他能力的意思。所以通过蒋太监,可以和刘公公再见面。

    历史上,焦芳依附于刘瑾,得以入阁,然后和刘瑾闹翻,在刘瑾倒台后虽然名列阉党,但没有被清算,在老家终老。

    还有一个人物,也是在刘公公的庇护下得到“成长”。那就是日后的反派大佬钱宁。正德初年,钱宁依附刘瑾,得以成为朱厚照的宠臣,在刘瑾事败后,他也没被清算。在锦衣卫蛰伏数年后成为新一代的反派boss。

    当然,选择这条路,阉党的名声太难听啊!

    …

    …

    夜间下着小雨。秋风从窗户透过来时皮肤上有微微的凉意。张昭的正房中,灯火通明。

    “今天就到这儿吧。”张昭将手里的教材合上,对陈康、虎子说道。他在尝试着编写小学数学教材。一边教学生,一边完善。

    虎子在社学的课程,张昭最近让他都停了,而是跟着他参与到整个“二锅头”商业的架构中,这对虎子的成长比去社学学经书要有用得多。弟弟当然要好好培养。

    “好的,二哥。”

    陈康行礼,“少爷,那我先回去了。”告辞离开。他知道少爷还要给小姐复习。他的疑问一般是复习后,明天早晨再问。

    张昭拿着课本到里间,他的卧室中。婉儿刚才便是在里间听课。张昭进来,见婉儿神情闷闷不乐,禁不住苦笑,道,“婉儿,你还生我的气?是我的错,我下次给人介绍时说:这是我的未婚妻。”

    他和婉儿在外人面前兄妹相称习惯了。村里都是喊她“张小娘子”。谁想起她姓李呢。他那日在董朗来时介绍没在意。哪里想小姑娘恼到现在。

    婉儿转怒为喜,俏丽的瓜子脸上微微发红。未婚妻三个字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懂。她漆黑的眼眸看着张昭,语调婉转的道:“二哥…”她其实早就绷不住了。哪里是真生气这么多天呢!只是小姑娘脸嫩,没有主动开口。

    张昭自然的握着婉儿的小手,让她坐在桌前的椅中,“我明日要去京城读书。预估要一段时间才回来。你坐着别动,我给你画一副像。”

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

    “二哥,画什么像?”婉儿坐好,清声问道。她穿着湖蓝色的长裙,外面套着浅色的褙子,眼如水杏,肌肤雪白。如秋夜里的娇花,清香怡人。

    张昭手里拿着炭笔,这是前几天吃烤鱼的炭条销成,在面前铺开质地上佳的白纸,描摹着婉儿美丽的容颜。

    这些天和婉儿在一起没觉得,此时在灯下细看,才发现小姑娘似乎个子长高些,且正在褪去些青涩。她马上就要满十四岁到十五岁中。

    张昭的素描画是大学里学的。为了追求一个喜欢的女孩,在她面前装逼,引起注意。等他素描画学成,女孩已经名花有主。他的画笔自然就搁置。那青涩的青春记忆啊!

    这还是他第一次给女孩画素描画。他的水平比不上专业的美工,但也能把人物画的七八相似。

    张昭刷刷勾勒着,婉儿白净的瓜子脸上悄然的变得微红。如同敷上一层浅浅的胭脂。二哥眼底里不经意流露出的温柔,令她心弦被拨动,沉沉如醉。

    上一次,二哥让她脸红心跳,她羞涩的逃回自己屋里。而这一次,她只想坐在这里,让时间不再流走,停留在这一刻:二哥看她,她陪着他。

    “好了。”张昭收笔,满意的看几眼,拿到圆桌边给婉儿鉴赏,汗颜的道:“婉儿,我水平有限。只能画成这样,等我练习好,以后再给你画几副。”

    婉儿看着那黑白色线条构筑成的图像,和她有七八分相似,抿嘴一笑,娇美动人,也没留意她和张昭挨的很近,“二哥,这幅画要送给我吗?”

    张昭笑着点头,道:“婉儿,我要去京城备考。十月初十院试。家里、酒厂的事有老吴帮忙,以你的能力足可应付的来。有时间我会给你写信。”

    “嗯。”婉儿应一声,心里涌起离别的愁绪。似乎每次都这样。二哥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就要离开。而她想待在他身边。禁不住仰起头,漆黑的眼眸如同宝石般明亮,轻声道:“二哥,门前的房子什么时候修好啊?”

    张昭给问的愣住。婉儿这问的是“婚房”。明朝的小姑娘都这么早熟的吗?他懂的可比婉儿多。他希望能婉儿大一些再娶她。

    张昭扶着婉儿的细腰,轻轻用力将她搂在怀里,下颌抵着她精巧的头颅,看向窗外的夜色,道:“优先要建厂房,生活区。我们的住处要完全建好,说不定得年后去。”

    夜里,晚风温柔的吹动窗栏。璀璨的星空,清辉落在村庄、田野、河流上。

    …

    …

    八月二十日,张昭和婉儿道别,离开南口村,骑着马,带着长随张泰平前往京城。

    董朗,庞大郎,陈康等人亦各自出发,去各地铺开销售的摊子。

    官道上,人来人往。弘治十三年,这还是太平盛世的年月。蒙古铁骑野战虽然厉害,但还不足以威胁到京师。越靠近京城越是人烟稠密,集镇星罗密布。

    十岁的张泰平骑着小马,比张昭低一截,新奇、贪婪的看着这一切。这是他第一次走出乡村。眼前的“大都市”对其冲击可想而知。

    眼看着巍峨的城墙出现在视野中,张泰平请示道:“少爷,我们先去南城客栈投宿吗?另外,陈大哥交代,要我提醒你先给小姐买个好的丫鬟。”

    自成为张昭的长随,此时张泰平对张昭称呼终于改为“少爷”。

    张昭失笑。陈康还惦记着丫鬟这事?笑着道:“平安,我们不去南城,先去北城投宿吧。”

    京师里商业最繁华的集市当然是崇文门外的南城。二锅头要是能在南城里畅销,必然会在京中畅销。但是,他来京中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卖酒只是顺带。

    张昭在几天之前就指出,京城不是主要的销售市场。他在京中卖酒,另有办法。

    张昭带着长随在北城的一家客栈投宿。吃过午饭后,让张泰平去南城宣北坊中候着钱宁,约其见面。张昭则是由安定门进城拜访李教谕、李幽。

    李教谕正在府学中上课。张昭留了一坛二锅头在李府,再去坊中大街路口的四海居中找李幽,再去教忠坊里李家族学中寻他,问了塾师才在他家中将其找到。

    幽静的胡同中,槐树叶黄而落。李幽正在家中高卧,得仆人通报,穿着“拖鞋”出来,一身褐色长衫,冬瓜脸上还带着残留的醉意,拉着张昭的衣袖,仰头大笑道:“哈哈,子尚来的正好。我这几天为你奔走扬名,嘴里都快淡出鸟来。”

    张昭笑笑,没把李幽的话当真。李子远这人少年神童,久考不中,性情有点狷狂,他和李子远在院试上有“合作”,一起也喝过一顿酒。但关系真没到李幽会帮他宣传的那份上。

    “子远,我返乡处理了点事情。今日刚到京师,正要向你了解士林的近况。我们去四海居谈。”

    李幽看张昭一眼,带着张昭到酒馆“四海居”,进门后,对店小二叫道:“上美酒,我要和张子尚痛饮。”

    店小二刚见过张昭,只是刚出张昭进店时没有自报姓名他没反应,这时却是仔细的看张昭一眼,显然是听过张昭的名号,热情的道:“张相公,这边请!”

    李幽是四海居里的常客,他这一嚷嚷让不少书生看过来。有数名书生过来和张昭攀谈,“这位便是李教谕口中的王佐之才张子尚,久仰久仰。”

    “张兄的与北虏战争论,堪称一时宏论,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张昭客气的和前来攀谈的书生们应酬,寒暄一番后,那几名书生见张昭和李幽要谈事情的模样,这才离开。

    店小二送来精美的酒菜:竹叶青一壶、四碟小炒。炒酱瓜、清蒸鸡、煨豆腐、熟羊肉。

    李幽喝酒,斜睨着张昭,口气满满的道:“如何?”

    你这个调调,真是不让人喜欢啊!张昭有错在先,喝杯酒,压低声音道:“院试之前,不是该低调吗?”他们都是要买考题的学生,这个时候高调,不是找死吗?

    李幽嘿嘿一笑,低声道:“子尚,你这就错了。恰恰相反,你应当在考前扬名,让大宗师注意到你。我问你一句,你觉得你时文水平如何?”

    这次何大宗师卖名额,卖的是约定“暗号”,即在考卷中出现约定的文句。保证必中的。

    他是老牌的童生,写出来的卷子总能糊弄得过去。而张昭的时文只怕是不堪入目。到时候,若有人闹事,张昭的卷子很容易就被质疑:这种水平怎么被录取的?

    所以,必须得创造一个让大宗师录取你的理由。要知道,院试不糊名,大宗师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

    他当然不是舔张昭,逢人就吹。平心而论,张昭关于北虏战争的分析直指本质。但老师已经去过李阁老府中,张昭的观点不被采纳。明显没有收益,那他还吹个屁!

    他的目的在这里。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的考前套路、技巧。

    张昭想一想,明白过来。心中感慨。他到底是现代人,对科举考试作弊这种事了解不足啊。幸好他当日答应借李幽一百两银子,和他同坐一条船。

第四十一章 微澜起

    午后的阳光落在一层楼三间开的四海居酒馆中。酒馆中的士子们高谈阔论,说着近日京中的国事。

    弘治时期,士林风气犹在。读书人关心着国家前途、命运。不像明后期东林党兴起后,党同伐异。非东林即为小人。所以,这才有十几年后杨慎在左顺门振臂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张昭刚刚进酒馆时,便有书生过来攀谈,原因也在于此。弘治朝,北边的蒙古人时不时的来抢掠一番,说是心腹大患有点过,但是却令整个明王朝丢尽脸面。

    通俗的讲,就是打脸。而且是不断的打。任何一个明朝的读书人,只要热血未冷,都会关注对蒙古人的战略。张昭能把问题分析的那么透彻,自然有人愿意和他结交。

    在喧杂的酒馆环境中,张昭举起酒杯,轻声道:“子远,多谢。过几日银子就会到。”

    李幽点点头,心中松口气,张昭的人品他自然是信的过。

    张昭和李幽的这番对话,要是给酒馆里的读书人听到,估计刚才将其视为士林精英的众人,现在会翻脸骂张昭士林败类。

    科场舞弊,张昭倒没什么心理障碍。这倒不是说他没有下限。是遵守科场规矩,做一辈子的童生,还是快速拿到生员功名,这不难选择!难不成等被人欺压、鄙视时,再去后悔吗?

    他向来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正如他在发现“青云大道”不可行之后,他已经在考虑和刘公公产生交集的事。

    …

    …

    李幽和张昭喝过一杯后,心事尽去,又恢复那副“指点江山,我很牛逼”的模样,笑呵呵的道:“子尚,你可知为何我今日没有选择坐在窗户边?”

    张昭笑笑,没有捧哏。他知道李幽会憋不住自己说。

    果然,见张昭没问,李幽一脸追思、感慨的道:“半个月的时间过去,朝廷对许、陈、金三人的处罚已经下来。太监金辅召回宫中,失去天子的宠信。户部左侍郎许进罢官回乡。平江伯陈锐剥夺俸禄,在家闲住。

    受此影响,顺天府的方通判贬为小吏,父子三人流三千里,去西北边镇榆-林服役。方小娘子已经遣散家中奴仆,卖掉她家的住宅,不知搬到何处去了。以京师之大,再见不知道是何时、何处。唉…”

    张昭端着酒杯,见他一脸深情的样子,好笑的道:“子远,假设方小娘子还住这里,以她家里的情况,你会娶她为妻吗?”

    李幽给问的措不及手,想一想,在张昭面前坦白的摇摇头,“不会。”他爱方小娘子的美色,但若中秀才之后,他肯定不会娶一个被流放的官员的女儿。这于他的前程没有任何帮助的!

    张昭年龄看着比他小,资历浅,但是颇有见识。他没有必要去骗张昭。骗也不骗了啊!呃,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大概是当日在老师家见面吧?

    张昭不为己甚,笑着岔开话题。心里倒是想起昨晚婉儿问他婚房的事。如今士林的风气,都是先纳妾后娶妻。娶妻的标准,基本都是要对仕途能有帮忙。

    或许,他和婉儿的婚事应该提上日程吧。免得小姑娘乱想。想起昨晚婉儿娇羞的模样,他心中柔软。

    …

    …

    张昭和李幽“接头”后,接下来的时日,都是到李教谕家中请教八股文写作技巧。他先将文卷送给李教谕批改,再回来自己揣摩,再写新的题目,再批改。如此循环。

    为此,他在安定门外离城两里相对安静的小镇中花费八两银子买下一处两进的小院。他有马,离城两里并不算远。一千米的路,骑马两三分钟而已。

    时间转瞬即逝。

    京中对许、陈、金三人避战、纵容火筛抢掠的追责已经进入到尾声。御史言官对这三人骂声一片。京官们,国子监、顺天府学,滞留在京的读书人,士林中都在抨击。

    宫中。

    八月底,天气渐凉。上午时分,太子朱厚照在端本宫的前殿里上完翰林学士王华(王守仁之父)的课。带着随身的太监们往内宫走去。

    他的日子比弘治皇帝当太子时要好过得多。弘治皇帝当年在万贵妃的阴影下瑟瑟发抖,要靠周太后的庇护。朱厚照根本没这烦恼。他是弘治皇帝和张皇后爱子。

    十岁的小男孩烦恼在于,他厌恶学习儒家经典,而是精力充沛,喜欢体育运动。他身边的太监们经常投其所好。但有弘治皇帝、张皇后盯着,只能私下里进献。

    朱厚照一身太子常服,长脸略显稚嫩、青涩,往后宫中走去,身边十几个太监随行。横穿宫门时,他随口问道:“老刘,今日有什么好玩的?”

    刘公公一脸狗腿的样子上前,随口说了两个。见太子似乎不感兴趣,识趣的闭口不言。

    这时,旁边的一名中年太监张永谄笑道:“小爷,奴婢这里有件趣事,保管小爷想听。近日京中热议与北虏是战是和,其中一个童生的观点非常有见地。府学的教谕称其有‘王佐之才’。

    他说:对于北虏,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能不能赢得和北虏的战争?第二,如何去赢…

    他还说:我们需要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

    张永时年35岁,他对武事向来很有兴趣。因李幽在京中卖力的帮张昭“宣传”,再加上李教谕在当今阁老、文坛盟主李东阳面前推荐,张昭的一些论点在京中传开。

    虽然只是京师这深潭表面上小小的涟漪,引不起任何实质性的波澜。但它确实存在。张永听到只言片语后,刻意打听,这才听到全文。这时向太子朱厚照转述。

    朱厚照带着一群太监往后宫里走,听了几句后索性停下来,就在殿前的台阶处听张永转述。这些观点于他而言,非常新奇。

    不可否认朱厚照的聪慧,但他现在才十岁,根本无法判断这些论点的对错,他只是觉得很有趣,至少把对蒙古人的战争说的很明白,更重要的是:对他的胃口!

    他深知父皇对北边蒙古人的忧虑。光今年就连召大学士商议。朝堂上的一些言论很可笑。和蒙古人议和?等他继位之后,一定要打的那帮鞑子再也不敢南犯!

    朱厚照思索一会,问几句张永的理解,吩咐道:“老刘,去找到这个叫张昭的童生。带他来见我。让他当面给我讲讲怎么对付蒙古人。”

第四十二章 刘瑾的建议

    太子朱厚照身边的太监众多。史书中著名的正德八虎,此时大都在东宫中侍奉。但是“大哥”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瑾。

    此刻,围绕在朱厚照身边的太监们如张永、谷大用、魏彬等人,都是看向刘瑾。因为,太子的命令不合理。

    理论上,太子想见一个童生,把人叫过来就是。但实际上,东宫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吗?弘治年间可不是明末(梃击案),宫中法度严明。

    刘瑾穿着太监的袍服,就是韩剧里面高丽王公大臣们穿的那种,头发半白,他还是笑呵呵的模样,不慌不忙的道:“小爷,奴婢知道这个人。”

    “哦?”朱厚照奇怪的看看刘瑾,带着众太监往宫殿内走去。众内侍纷纷跟上。

    刘瑾落后太子小半步,笑着述说道:“小爷,上次长宁伯在皇爷面前进言,平定北虏三策。小爷令奴婢去找到他。奴婢已经将他的情况打听清楚。”

    “小爷想要找到他不难。奴婢知道他家在何处。也能联系到他。但是想要他进宫来给小爷讲对北虏的军略,恐怕皇爷、诸位先生不会同意。”

    说到这里,刘瑾顿了顿,一副恭敬的样子跟在太子、十岁的小毛孩朱厚照身侧。

    其余的太监们全部都是闭口不言。按照常理,他们应该是纷纷附和刘公公。但是,他们日夜和朱厚照在一起,怎么会不清楚这位小爷的脾气呢?

    两个字:叛逆。

    他们要是开口,众口一词,只怕会激起这位小爷的性子。这反而坏事。再说,万事有刘公公先顶着。他们开口做甚?

    朱厚照皱起眉头,不快的“哼”一声。然而,他知道刘瑾说的是事实。他看似自由,但却给禁锢在皇宫中。

    就像给皇帝讲课是一种荣耀,政治资本,给太子讲课一样如此。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尊师重道,就算只教太子一次,那也是可以摆“先生”的谱。

    三朝元老、一代权相、文官大佬杨廷和为什么敢在刘瑾当权时不鸟他?难道靠的是“正义”?答案是两个字:帝师!

    正德二年,刘瑾前脚把杨廷和赶到南-京,正德皇帝随后就把杨老师叫回来。同样的例子还有明末时的孙承宗,九千岁魏公公就拿孙老师没辙。

    所以,张昭不可能进东宫给太子讲课,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弘治皇帝不可能随便让什么人去给太子上课。他和张皇后现在就这一个儿子,将来要继承皇位的。做父亲的,谁不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

    第二,给朱厚照当老师的翰林学士们,不会允许别人来抢饭碗,捞过界。更不会允许“另类”来影响太子的思想。这关系到文官们执政的根基。

    第三,太子明摆着是下一任皇帝。多少人想要提前来烧香、拜佛?张昭一个小童生,围绕在朱厚照身边的人们,谁会乐意他进东宫接触太子?

    …

    …

    见太子闷闷不乐,刘瑾再从容不迫的道:“小爷,那张童生进不来宫中,你可以出去。

    小爷出宫去长宁伯或者两位国舅爷府中玩半天。奴婢可以将张昭叫到府中等候着。到时候,小爷自可和他见上一面。只是少不得要麻烦几位侯爷。

    再不然,每年九月下旬,皇后娘娘都会派两位国舅去妙峰山中潭拓寺祈福。小爷去回明皇后娘娘。若是能悄悄的同去。届时,奴婢叫那张昭提前叫到青龙镇中等着。”

    朱厚照顿时兴奋起来,拍拍刘瑾的肩膀,眉开眼笑的道:“老刘,不错。不用去长宁伯和我那两位舅舅府上。我回头去和母后说,跟着去妙峰山。”

    他要是在长宁伯或者两个舅舅府中见张昭,他们敢不给父皇说?指不定多少人会来劝谏他。他只给母后一人说,届时先见过张昭再说。而且,第二个选择明显好玩一些。

    刘瑾被拍的浑身舒爽,谄笑着连声谦虚。其实,他很清楚小爷必定会选第二个。因为,好玩。他投其所好。至于说对天子保密,那是扯淡。他都能算是天子的耳目。

    但是,太子在宫外“偶遇”一个童生,只是件小事!这和在东宫内召见,完全是两个概念。

    张永、谷大用、魏彬几人相互对视一眼,心里佩服。刘公公又一次“解决”问题。

    …

    …

    京中的追责舆论进入尾声,而对许、陈、金三人相关的人们已经造成影响。

    其中,平江伯陈锐被剥夺俸禄,勒令在家闲住。这个惩罚看似很轻,但其实不然。

    按照明朝的世情,世袭的武勋确确实实与国同休。但是,光靠俸禄怎么够一大家的开支?更别提还要练武、养家丁。所以,武勋大部分都会侵占田地、经商。

    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权势支撑的。没有权势的武勋,想要占别人家的地,想要经商,同样会被吃掉。对平江伯陈锐的处罚,其奥秘就在这里。

    当今天子仁厚,没有夺爵。但任谁都知道,平江伯府已经失势。陈家现在面临的局势,和张昭刚穿越来时,大同小异。

    京师南城,崇文门外的集市是京中最繁华的商业街。南北货物在此汇聚。陈家在此拥有一间店面。前面是卖香料、茶叶。后面则是仓库。

    店中的周掌柜正在给一名戴着帷帽的女子汇报,“小姐,长宁伯周家的那管事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都使出来。幸好,我们当日给锦衣卫交了份子钱,领了门牌。”

    “哦?怎么回事?不是锦衣卫姓钱的校尉来打秋风吗?”

    周掌柜笑道:“那倒不算。他确实管事。昨日在我们店前闹事的几个乞丐都被他抓走。张家想要占我们的铺子,只能用官面上的手段。小姐,府里要顶住。”

    “嗯。”女子点点头,声音清脆悦耳,很是好听。安抚周掌柜几句,心里却是恍惚。锦衣卫还管这种事?

    …

    …

    就在陈家主仆说话时,距离城北两里路的小安镇中,钱宁快马而来,在张昭的小院门前下马。

第四十三章 意外

    京城外的集镇大多是沿着官道、驿站如同珍珠般散开。小安镇和近城的厢中挨着。进出京城的人数众多,镇中有酒馆、饭店、各种市行、店铺。

    张昭购买的小院在镇中街道偏西的一百米的胡同中,相对清幽、安静。

    钱宁打马而来,在门口喊几声。里头正向张昭汇报情况的张泰平过来开门,将钱宁引进客厅中。张昭出来和他相见。钱宁躬身行礼,歉然的道:“

    张相公,这几日我在南城处理着几起骚扰商户的纠纷。所以来迟,还望张相公见谅。”

    张泰平一脸懵逼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啥情况?一个锦衣卫校尉对少爷这么恭敬?自家少爷有这么牛逼?

    其实张昭也给钱宁的举动搞的有点诧异,只是他没表现出来,温言道:“钱校尉请起。我这里并无什么要紧的事。只是我前几日到京师,找你叙叙旧。”

    说着,吩咐张泰平去整治酒菜。时值上午十时许,张泰平到小安镇中的饭店中买了几道拿手菜回来,再将他们带来京中的“二锅头”拿出来。

    自家少爷平日里只是略喝几杯黄酒。这口味醇厚、清冽的烧酒反倒没喝。他们带来京中的两坛酒,一坛送给府学李教谕,剩下一坛便在这里。

    少爷说他主业是读书,顺带来京城中卖酒。所以住在北城外,而没去住南城。但这坛酒一喝掉,连样品都没有,还卖个鬼哦。

    当然,以家里火爆的销售情况,没人会怪少爷没打开京城的市场。他前日回村里送信,得知青龙镇那边已经卖出三千多斤酒,而且供不应求。

    张泰平去买酒菜期间,张昭和钱宁随意的闲聊。等他回来,张昭邀请钱宁落座。饮了两杯酒。钱宁略显兴奋的道:“张相公,我按照你说的办法,给我们王百户提了提。他令我带几个人在崇文门外试行,我这段时间都在忙此事。一个月能收几百两银子的号牌钱。这还只是五分之一的商户参与。”

    张昭轻轻的点头。这在意料之中。还是那句话,锦衣卫要耍流氓收保护费,街头的青皮、衙门里的衙役、上十二卫的军户,谁能比得过他们?

    钱宁举杯,感激的道:“张相公,在下能摆脱胡小旗压制,得以入王百户的法眼,多亏你指点。”说着,仰着脖子将一杯“二锅头”干掉。

    一个月就有几百两银子,以后呢?事情办得好,王百户那里少不了要给他一个总旗。这才是他今天对张昭恭敬的原因。钱大佬可是很精明的。

    张昭笑道:“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办事得力。我只是出个点子而已。”说着,很自然的转移话题,“你觉得今日这酒如何?”

    钱宁微怔,但还是顺着张昭的思路说道:“这酒口感不如美酒。但胜在闻着有一股清冽的酒香。京城小民中的那些好酒之徒应该会喜欢。”

    张昭微笑道:“这酒是我酿造的。市面价四十文一斤。我以三十文的批发价给你,作为我的地区总代理,可以在京中售卖。你有没有兴趣?”

    卖酒的办法有很多。青龙镇那边是一个卖法。他这里图省事,找个区域总代理就行。

    钱宁自小卖给太监钱能为奴,并未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对京中市井里的物价非常了解。卖四十文一斤,这酒绝对会畅销。当即抱拳道:“张相公抬爱,我如何不愿意?”

    张昭微笑着举杯,和钱宁共饮。

    一旁侍奉的张泰平看的傻眼。这就完事了?京中卖酒的局面就算打开?就这样简单?

    还真是如此。钱宁在京中多年,算的上半个土著。他要卖低端酒,渠道很多。钱宁心里这会都在捉摸他能不能将酒摊派给崇文门外他“照着”的酒馆。

    反派大佬嘛!想法,当然不走寻常路。

    …

    …

    事情谈妥,张昭就准备结束宴饮。到此时,他都喝下快一斤白酒。纵然他的高粱二锅头度数没有红星二锅头那么厉害,但他已经有些醉意。

    他找钱宁来当然不是为叙旧。他和钱大佬谈交情,那是嫌自己命长,心里没点逼数。他只是为卖酒而已。纯粹的利益合作。

    钱宁的酒量要比张昭好太多,白皙的俊脸上只是微红,眼中清亮,自顾的给自己倒一杯酒,感慨的道:“张相公,你与旁人确实不同,当日定当青云之上。”

    他从小到大,虽然长的英俊,但是出身很差。首先是卖到钱家为奴,他拼命练武,再加上会钻营,才得以冒领一个“钱”姓,进入锦衣卫做事。

    但这个身份,还是很差。读书人谁正眼瞧他?唯独张相公不计较这些和他来往。当日,和他去南口村中的还有一个同僚,但此人现在何处?

    张相公是他的机会啊!

    张昭微醉的倚在座椅中,午后的阳光从背后的窗户透进来,笑道:“哦?呵呵,借你吉言。”

    钱宁正色道:“张相公,我酒后直言,说错了你勿怪。银作局的蒋太监看顾你,咱们小旗的人都知道。而他和太子身边的刘公公是同乡。以你的本事,将来刘公公为内相,他必定会倚重你这样的读书人。飞黄腾达只在旦夕间!”

    张昭心道:然后,垮台也在旦夕间吧?

    他知道钱宁说的什么意思。明朝的读书人极度的鄙视宦官、锦衣卫。当然,身体是诚实的。宣德年间,宦官已经成为明朝中枢权力的铁三角之一。

    为什么崇祯皇帝在死前幡然悔悟: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原因就在这里。平衡!朝堂衮衮诸公,基本都在和大宦官打交道。在内廷里没关系,被阴下去的文官大佬不在少数。

    比如:张居正就靠着太监冯保把高拱给阴掉。

    但是呢,即便是大太监,想要招揽正经的读书人投效,那都非常难。钱宁说的要点就在这里。若张昭将来能中秀才。有这层关系在,刘公公为内相后,必定会招揽。

    按照钱宁的理解,张昭必定会接受招揽。张昭和太监、锦衣卫都打交道啊,态度客客气气的。那么,届时其地位可想而知。权力、金钱、美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张昭笑笑,道:“钱兄,今日就到这里吧。”

    他现在才考虑和刘公公接触的事。他对钱宁的想法并不认可。真要接受刘瑾的聘请,固然可以飞黄腾达,但且不说名声的事,日后怎么脱身呢?

    钱宁话说到这份上,见张昭并不反驳。心里忽而一动,佯装有些醉意,起身,给张昭跪下,恭敬的道:“张相公,钱宁不才,愿追随左右,但凭驱使。”

    蒋太监看中张昭。他和张昭接触几次,深知此人的本事。京中传言,他自然也有些耳闻:王佐之才。厂卫向来是并称。宫中的大太监们影响锦衣卫的人事是常态。

    他舔好张昭,难道过几年做不得一个锦衣卫千户么?王百户大草包一个,怎么做到百户的?还不是靠上面有人吗?他凭什么不可以?

    钱宁是个狠人,直接下跪!张昭给弄的惊讶莫名。未来的反派大佬这是想当我的小弟?

第四十四章 收、小镇。

    钱宁离开了。

    张昭带着感慨和遐思,坐在客厅的窗边醒酒,秋日午后的轻风徐来,庭院里清幽、安静。

    他刚刚同意了钱宁的请求。钱宁都跪下来,他要拒绝那就是往死里得罪人。所以,搞得他现在很感慨:将正德朝的反派大佬收为小弟,他这算不算黑化?

    静坐片刻,张昭大概理顺心情。他初来明朝时,虽然心怀壮志,还有着穿越者自带的傲气。这是很正常的俯视心态。但他心智成熟,行事很谨慎,如履薄冰。

    从古至今,阴沟里翻船的事还少吗?他深知,穿越者可以在科技知识、商业模式、政治视野等方面有优越感。但真论智商、权术手段,他未必就比古人强。

    他做事情低调一点,事前反复思考、推敲,这绝对没有坏处。

    但是此时,他同意收钱宁为“小弟”,固然是有不得罪人得想法,同时还有另外一层缘故:他已经度过穿越的新手期,开始适应明朝,伸展手脚。

    按照穿越者的视角,钱宁性情狡诈,品行低劣,舔资出众,无忠诚度可言。日后是锦衣卫指挥使,权倾天下。这种大佬要给我当小弟,听着就有畏惧感。

    但从张昭此时的身份、资源去看呢?他和蒋太监有“联系”,在宦官这里的前途极好,全面碾压此时的钱宁。有什么不敢收的?

    钱宁此时只是个锦衣卫校尉,并没有日后的权势。按照明朝此时的世情,是他占着优势。他有什么必要畏手畏脚?

    当然,张昭不会傻乎乎的认为钱宁就是真心投靠,以其为心腹。一个人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

    …

    张昭正独处、沉思着,张泰平从门外进来,身后跟着一名四十多岁的仆妇。

    “少爷,我将谭大娘请来了。”张泰平再看张昭时,心里充满着敬畏。他刚刚亲眼目睹一个锦衣卫校尉跪地请求投效啊!这种场景对他而言冲击太大。

    张昭住在小安镇中,张泰平时常要骑马往返青龙乡、南口村。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雇谭大娘照顾。一个月给8钱银子。

    刚刚和钱宁喝了一顿酒,残羹冷炙需要收拾下。否则客厅中全是味道。

    张昭伸手示意,道:“嗯。麻烦谭大娘了。”

    谭大娘笑呵呵的道:“张少爷客气。这是份内的事情。”利索的将客厅收拾整洁,告辞回家。她就住在胡同尽头的小院中。她并非独居,而是和小姐、夫人住在一起。

    回到略显拥挤的小院中,谭大娘给自家小姐回话,“那位张少爷中午和人饮酒,请我去打扫一番。夫人的病情怎么样?”正是因为府中拮据,所以她才会出去找事做。

    “还是那样。大夫说这是心病。爹爹和两个哥哥流放榆林。娘心里难受。”说话的小姑娘一身白裙,坐在木凳上,身段婀娜。满脸忧愁,但其容颜殊丽,一双美眸漆黑如星。

    若是张昭在这里自然能认出来她是谁。

    …

    …

    进九月里便是深秋。清晨时,田野中铺着白霜。

    南口村北面的蒋家庄丁管事带着七八名随从顺着乡中大道而来。他早预付酒钱,昨天老吴派人通知他可以来拿酒。快到村口时就见老吴带人正等着。

    丁管事和吴春时见面寒暄着。两人是儿时好友。一边聊,一边往河边的酒厂走去。丁管事打量着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院落,感慨的道:“老吴,这才多久?我记得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吧?”

    吴春时穿着件崭新的青布长衫,略带点自豪的道:“这都是我家少爷的功劳。这片是生活区。住在这里的都是酒厂中的伙计和家属。那边是新住宅。”

    大半个月过去,张昭家门前热火朝天的场景已经消失。除开张昭的新住宅外,酒厂和生活区的院落都已大致建成。

    丁管事微微点头。走到位于小河边的酒厂建筑群。首先闻到的是空气中传来的一股酒香。然后便看到侧院的空地处,一辆辆的马车、牛车拥挤着,等待着运酒。

    这都是在青龙镇谈好批发价格来提货的经销商。知行商行将销售点设在青龙镇中。知行商行是张昭给“公司”起的名称。

    丁管事跟着老吴从左侧的角门到一处仓库中。这里早就堆满着酒。全部都是十斤一坛的包装。趁着随从们搬运的空隙,丁管事忍不住问道:“老吴,你给我说个实数。从你们酒厂二十几日第二批出酒,这差不多快二十天,你们一共卖了多少斤酒?”

    吴春时兴奋的嘿嘿一笑,压低声音叮嘱道:“老丁,我给你说了,你可别到处乱说。”伸出一根手指晃一下,“二十天生产出一万斤。卖掉的更多。”

    “预售?”

    吴春时点点头。

    丁管事轻轻的吸一口气,由衷的道:“我的天。”心中震惊难言。上头早就交代他关注酒厂销售的情况。他知道二锅头卖的很火,但是没有预料到这么火啊!

    那这酒给张昭赚了多少钱?

    …

    …

    马蹄声来,马蹄声去。张昭在小安镇中的住处距离官道只有几百米而已。交通便捷。

    而随着张昭在这小镇中居住的时间变长,胡同里的邻居都知道这位在此读书的张少爷似乎颇有财力。

    九月十四日的下午,天阴沉着。形容消瘦的陈康在张昭院门前翻身下马。谭大娘手里拿着些木炭,正好准备回去。给陈康开门后,这才离开。

    陈康一身棉袄,到后院里见张昭。

    后院的书房里正烧着熏笼。暖洋洋的。张昭坐在书桌后揣摩八股文,进陈康进来,微微有些诧异,放下问卷笑道:“我才把平安打发回村里,你就过来。壶里有水,自己倒。”

    陈康上个月底就来过张昭这里,他来帮张昭去买“考题”。所以,他刚才来时是熟门熟路。陈康笑着去倒水喝,说道:“少爷,你倒是不急我因什么事来?”

    张昭笑着道:“我不得先收买人心嘛?”

    陈康跟在他身边服侍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却是他亲自教出来的学生。而且陈康年幼时失父,性格却是开朗、风趣。这就很难得。他很喜欢这个学生。

    陈康笑一笑,肃容道:“少爷,董家正在图谋二锅头的生意。”

第四十五章 争抢(上)

    “哦?”陈康带来的这个消息让张昭很意外,拿起精美的青花瓷杯慢慢的喝着热茶。

    他当然知道,这个董家指的并非董朗父子,而是指的其大伯董鼎等人。对好友董郎家族里的情况,他略有了解。

    二锅头的销售情况,他这里自然全盘掌握。董郎已经打通京西煤窑的销路。距离最近的九边重镇宣府已经打通。陈康在青龙镇负责批发。经销商往来如云。

    庞大郎在运河上的销路打通。而他则是通过钱宁打开京城的销售局面。整个二锅头的局面已经盘活。接下来就是不断的生产、销售、回款。

    张昭心里做好酒生意壮大后会被找麻烦的准备,但真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竟然是董家。想也是,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自然“反应”快。

    陈康个头偏消瘦,近日忙碌皮肤微黑,见张昭在思考,安静的等候在书房里。董家的企图、恶意还在潜藏、酝酿中,他觉察到,当机立断前来告知张昭。

    张昭沉思片刻,说道:“看来我得安排一下。”拿过一张竹纸,提笔在上面书写起来,然后递给陈康,“你把这封信带回去给小姐。”

    陈康点点头。

    …

    …

    在张昭和陈康主仆二人谈话时,胡同尽头的小院中,谭大娘亦和自家小姐在卧室里说话。

    简陋的卧室中,一名中年妇女正卧病在床,闭目休息,容颜憔悴。床塌前,一盆木炭寂静的燃烧着,驱散寒冷。

    谭大娘道:“张少爷让我拿点木炭。我想着家里冷,便拿了几块。离开时,他还叮嘱我注意开窗。其实,这些事情我哪里会不知道?只是觉得他这人心地好。”

    小娘子坐在床前的木椅中,做着针线活儿,针脚乱七八糟,显然并不常做,点头应道:“嗯。”

    谭大娘笑一笑,再道:“小姐,那位张少爷长的一表人才,啧啧。又是读书人。我看他每日的吃穿用度不差,家里还养着马。而且,他还未成亲…”

    小娘子听着这话风不对,俏脸微红,态度坚决的打断道:“谭大娘,不说这个。我娘还病着,我不想出嫁。”

    她本来还想着去谢谢那位张少爷的。善意难得。给谭大娘这么一说,她哪好意思去?

    ….

    …

    小安镇中的言语,在九月中旬的北风中悄然飘散。整个京师都笼罩在秋意中。

    相比于之前的舆论,京城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十月初十即将举行的顺天府院试。还有,市井中不知道何处冒出来的一种名叫“二锅头”的烧酒。

    因其口感醇厚,味道香醇,又是蒸馏过的高度烧酒可以驱寒,得到京中很多百姓的喜爱。

    西城,长宁伯府中。

    京城的格局是东富西贵。长宁伯府位于咸宜坊中。暖和的花厅中,一身锦袍的长宁伯周彧正听着管家的汇报。他半倚在铺着柔软暖和的坐褥的椅中。两名漂亮的侍妾在一旁服侍。

    管家道:“回老爷的话。小的都打听清楚。京里的二锅头都是一个锦衣卫校尉在卖。这酒是由青龙镇里运来。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行销北直隶。

    小的问过下面的掌柜。他们判断,青龙镇那里一个月才酿出一万多斤酒,利润差不多150两。一年就是1800两银子的利。”

    他潜台词的意思就是这酒看似卖的火爆,但实际上总利润不高。属于普通的日用品范畴。一斤酒才卖四十文钱而已。

    长宁伯周彧冷哼一声,道:“1800两银子那也是银子。”

    管家懂自家老爷的意思,心里觉得老爷太贪心并不合适,毕竟现在不是成化朝了。但嘴里还是毕恭毕敬的道:“小的再去打听,问问他们东家卖不卖股份?”

    周彧满意的道:“嗯。”

    明史记载:弘治中,外戚经营私利,彧与寿宁侯张鹤龄至聚众相斗,都下震骇。

    周伯爷在捞钱上向来不落人后,连本朝同样贪婪的张国舅都不相让。只是,此时他还不知道“二锅头”的生意是张昭的。

    …

    …

    随着天气寒冷,反而给二锅头的销售更添上一把火。其实,长宁伯府的管家估算有误。

    张昭在酒水上的利润是十二倍,但是考虑到让利给经销商,他的批发定价是三十文钱一斤。这是十倍的利润。再扣除人工、仓储等运营成本。一万斤酒,张昭大约能获利200两银子。

    周府管家估错的原因,一个是数据上的误差,另外则是张昭承担了进京“二锅头”的运输、仓储等成本。他让钱宁在京师南城外买下一间大院用作仓库。

    京城的总经销商钱宁都是从这里给下属的渠道商发货。知行商行往运河上的货,也是从这里发过去。

    张昭在九月份的分红就有40两银子。所以,谭大娘会发现他的吃穿用度都略显的讲究。他对美食还是很有追求的。而生活其他方面,以舒适为主。

    相比于二锅头的热售,如潺潺小溪般汇聚而来的财富,张昭内心里更在意的是十月初十的院试。董家诸人谋求他的白酒生意,他并未放在心上。

    这并非是他收下反派大佬钱宁当随从后,觉得开始逐渐适应明朝明的、暗的规则后内心膨胀,而是青龙镇中的一个商人家族能有什么眼界?

    张昭在小安镇中潜心读书,寂静无声。而青龙镇中,经过数日的发酵后,风波涌起。

    九月二十四日的上午,知行商行设立在青龙镇的总销售点,大门五间开的门店中,迎来董家众人。为首的便是董氏家族的族长董鼎,另有七八名董家成员。

    调派到知行商行做事的原董家掌柜,来洽谈的经销商们,来买酒或者结货款的商人们,都看到董郎父子和来人一起进到后院的正厅中。每个人都在猜测发生什么事。

    知行商行这里的建筑布局,和镇中其他商行大同小异。前面是门店,后面是仓库,或者居住区。

    后院的正厅中颇为宽敞,常用做议事。董鼎四十八岁,眼神犀利,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径直坐在主位中。董家众人纷纷落座,摆出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

    董父站在厅中,看着兄弟侄儿们的做派,赔笑道:“大哥,你有事叫我回去商量就好。这是…”

    董鼎晒笑一声,道:“三弟,我给你说的董家入股二锅头的事,你考虑的如何了?张昭他借我董家的人脉打通商路,莫非三成股份都舍不得给?”

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

    董家嫡支共三房,外加一两个分支中,一共五人掌控着董家的布匹、成衣、煤炭等生意。每次开会,再加上董原、董郎等几个晚辈。人数不定。

    此刻,正厅中坐着八人,随着董鼎开始质问,神情各异的看着董郎父子。

    他们当然是有心思的。董叙为帮儿子董郎、张昭打开销售局面,用的是董家的老人去煤窑、宣府“开拓”。他们略一打听就知道一些内情。

    根据董家的伙计、掌柜们反馈回的情况统计:二锅头在一个月内的利润至少有180两银子。整个董家,全年的利润不过八百两左右。谁不动心?

    若是董郎自己合伙与张昭做生意这便罢了,但董叙用到董家的人脉、伙计、账房,这里面就有写说道。他们董家入点股不行吗?

    本来,张昭有锦衣卫的关系,青龙乡中皆知。但董鼎的儿子董原和明理书院的书生聊过,听取他们的分析:考试当前,张昭断然不敢调用锦衣卫。其亲家,县衙里的李户书认可这个说法。所以才有今日的发难。

    董叙一脸为难,推辞道:“大哥,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见生意好,就来占股份。他哪有脸给张昭说?

    董鼎冷着脸,不快的道:“不要你决定。就是要你去传个话。当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将你调来的账房、伙计抽调回吗?你可以试试看。”

    其余的董家众人纷纷附和。

    “老三,你可要想清楚。账房抽回去,你这里买卖可就做不下去。”

    “三叔,你骨子里流的也是董家的血,没道理维护外人不帮自家人。再说,我们买股份又不是不给银子。”

    “三哥,白酒这么好的生意,你独占两成。大哥要点股份很正常啊。你想想,你吃独食族里谁心里会舒服?多少要利益均沾啊!你和张少爷说说吧。”

    听着这一句句威逼利诱的话,站在父亲身侧的董朗只感觉自己仿佛要原地爆炸。这群卑鄙、无耻之徒!只会吃腐肉的狗!

    …

    …

    后院里的仪门、回廊都被董鼎带来的仆人给把守。

    知行商行的院落的前院大厅中,一排排的长桌排开。商行里的账房、伙计们正在此忙碌。只是昔日喧闹、欢快的氛围中似乎都变低沉。

    陈康带着一名再次来买酒的“经销商”进来,让一名伙计负责收钱、登记、出票。

    他心情微微有些沉重。他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十天的时间过去,该来的终于来了。就是不知道里面谈的如何?

    正想着时,董家的一行人说笑着从后院里出来,个个神情中带着矜持的笑意。走在队伍最末尾的董叙、董朗父子脸色不大好看。董叙微微叹着气。

    董朗阴沉着脸,径直走到陈康面前,压着心里的怒火道:“伯宁,我们去见京中见子尚。”

    争吵的最终结果,当然是父亲扛不住大伯给的压力,只得同意去和张昭说。而他内心中充满着掀翻桌子的冲动,但他的理智却又告诉他克制。

    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不要叔伯、同族。

    ….

    …

    青龙镇距离京城70里。董朗和陈康两人在寒冷的秋风中骑马抵达小安镇。此时,张昭刚吃完午饭,正在屋里喝茶和张泰平说话。谭大娘收拾完碗筷,正准备离开。

    张泰平起身给两人倒茶,又给熏笼里面添木炭。董朗暖和着身体,情绪低沉的将董家诸人的意思说了一遍,愤然的道:“子尚,我爹和我不得不妥协,但你不必妥协。”

    张昭温和的笑着,在房中踱步,“那就你大伯会将来自董家的账房、伙计撤回去。这会打乱知行商行发展的节奏。所以,你大伯想要三成的股份,他开价多少?”

    董朗还未说话,一旁的张泰平实在忍不住,插话道:“少爷,咱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酒,凭什么给他董家拿去?说的好听,只要三成股份,再联合董少爷的股份不就是五成?”

    小黑胖子虽然只有十岁,但非常聪明,且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一年前在社学里学的《论语》都能背个八成。在张昭身边这段时间,他进步非常大。

    董朗被张泰平不留情面的话说的很是惭愧,辩解道:“子尚兄,所以你不能答应。锦衣卫那边…”

    白酒生意之初,他就和张昭谈个这个问题。必须要找靠山。

    张昭摆摆手,打断董朗的辩解,“元明,我信得过你。这件事,我自有安排。这样吧,你去回复你大伯。我同意出售知行商行三成股份。但是我要现银。你大伯他们的家底如何,他们能凑出多少来?”

    董朗心里感激张昭的信任,毫不犹豫的道:“子尚兄,二锅头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三成股份至少价值2000两。我大伯他们几家肯定凑得出来。”

    张昭没给董朗再劝的机会,道:“那就这样定下来。我明日启程去青龙镇。你等会下午辛苦一趟,再回去通知一声。现在你和伯宁先吃饭吧。”

    他肯定不会再调锦衣卫。那本就是丁管事搞的“惊喜”。而蒋太监那边,他并不打算引入到商行中当背景。他一个读书人,和太监一起做生意,会名声尽毁。

    蒋太监对他的“投资”:调锦衣卫帮忙,在二锅头刚起步时让丁管事提供各种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这不仅仅是对他能力的考察,还是要回报的。

    而回报,钱宁能看清的东西,蒋太监在尔虞我诈的宫中混的风声水起的人会看不清?蒋太监根本不需要他在金钱上予以回报,而是要政治上的回馈。

    另外,他决定明日启程去青龙镇。原因并非董朗所想的:重视此事。而是,昨天丁管事带着蒋府的二管家来,请他最近在青龙镇中待着,等待贵人召见。

    张昭决定下来的事,几人都不再说什么。张泰平去镇中买酒菜。尔后,董朗和陈康两人到前厅中吃饭。

    张昭在屋中独处。他坐回到书桌边,将婉儿给他的回信收起来,提笔罗列,推敲着。

    贵人召见,能是哪个贵人?八成是刘公公!

    他这十几天中,除开读书写八股文,深夜里对他未来的路,反复的思考、揣摩。

    时至今日,秀才的功名他已是十拿九稳。他倾向于和刘公公接触的路线,说的直白些,他是想要像历史中钱宁那样,借助刘瑾的力量发展,然后在其倒台前下船!

    但是,这条路必定会充满着艰难险阻。属于走钢丝。

    他现在逐步适应明朝的世情。既然都是走钢丝,他完全可以有更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通过刘瑾去接触正德皇帝呢?以正德皇帝讲义气的性格,他在明朝的安全,肯定没有问题。

    其实,封建主义朝代,和谁接触,都不如直接和皇权接触啊!

    但是,首先,明朝不同于其他朝代,明中期文官集团的力量空前强大。不经科举,就不是正途出身。

    成化天子直接封的官,被文官集团认定为传奉官,到弘治朝立即反攻倒算。因此,皇帝金口玉言走中旨直接册封的文官,在朝堂上基本没有用。文官集团不会认账。

    所以,他穿越来的第一选择就是走文官路线。当然,残酷的现实教育他此路不通。

    其次,他接触不到弘治皇帝或者正德。

    弘治皇帝且不说。朱厚照现在是太子。这是他随便能接触得到吗?真以为像网文里写的,大街上随便逛逛,都遇到太子?

    但是,现在有一条可行的路摆在他面前。当然,这条路潜在的隐患不是没有的。正德皇帝短命,且无子。

    张昭在书桌前,深深的思索着他未来的道路。窗外,秋风掠过树梢。

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

    深夜降临,京城外的小安镇只剩几点灯火。而京城内西城依旧是灯火通明。权贵们的府中,歌舞升平,酒宴正酣。日落而息对权贵们而言无效。

    长宁伯府中。

    长宁伯周彧刚在前院里招待兄长庆云侯周寿吃酒,带着些微的醉意在美妾的搀扶下到东面的小轩中。周府的管家正等在这里。

    周管家问安后,躬身道:“老爷,关于二锅头的东家,我已经打听清楚。名叫张昭,是宛平县中的一名小童生。占有八成股。他和青龙镇中的一个小商人合作。”

    周彧六十岁许,一幅老者模样,身穿锦袍。倚在塌椅中微微沉吟着。张昭这个名字让他感觉到耳熟啊。片刻后,想起青龙镇中的旧事。“原来是他!”

    周管家惊讶的道:“老爷知道他?”是熟人这就不好办啊。自家老爷摆明是要空手套白狼的。

    周彧呵呵笑一声,轻轻的摆摆手,“无妨。后日宫中要派人去潭拓寺打醮,你给林师爷说一声,跟我一起去。”

    张童生留给他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趁着姐姐还活着时能封侯。大哥那个侯爵把他给羡慕的。上次,他将张童生的观点念叨给天子听便是这个原因。

    他都起了礼贤下士的念头。然而,天子听过之后根本不感兴趣。原本对这童生有兴趣的太子最近也没动静。张昭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经直线下降。

    周管家道:“小的领命。”

    …

    …

    九月二十五日,张昭带着长随陈康、张泰平返回青龙镇。居住在他的小院中。随后,他派张泰平返回南口村给婉儿送信。

    深秋时节,冬日将至。婉儿在厅中读着张昭写来的信。庭院里的菊花绽放。淡香浮动而来。似乎落在穿着水粉色长衫身段婀娜美丽的少女身上。

    “所以,二哥现在在青龙镇?而且,董家想要股份,不给就要撤走账房,还要断掉京西煤窑、和宣府那边的供应?”

    张泰平低着头回道:“是的,小姐。”小姐越来越美丽,明丽不可方物。且随着管辖的仆人、雇工越来越多,自有一股气度。他在小姐面前颇有压力。

    坐在一旁的老吴愤恨的道:“董家那帮人真TM的可恨!少爷原本就说要建书院培养自己人。果然是没错。平安,少爷有没有额外的交待?”

    张泰平道:“吴伯,没有。”

    他其实也很奇怪。自家少爷表现的太淡定。难道真给董家三成股份不成?届时,知行商行姓张还是姓董?董叙、董朗父子能妥协一次,就能妥协第二次。

    婉儿轻轻的抿嘴。二哥之前给她的信中,会和她玩笑几句。譬如:婉儿吾妹,见字如晤。二哥知道她不想给他当妹妹的。又比如说要给她买几个丫鬟,让她当个养尊处优的富户小姐。

    而这封信里什么都没有。只是简单的述说和问候。她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二哥此时的冷静。还有冷静背后的情绪。估计二哥不会轻易放过董家。

    二哥前些日子让陈康带给她的信里面有计划,但这管用吗?

    …

    …

    中午时分,婉儿在书房里给张昭回信时,距离不远的东刘村中,去妙峰山中寻仙问道的刘大户忽而返回家中。这让刘小娘子和其弟刘公进极其惊讶。

    刘大户回到家中,先见过妻妾、儿女,然后和女儿、弟弟在幽静的小厅中叙话。

    刘小娘子道:“爹,你怎么突然回来了?”

    刘大户对女儿疼爱是真疼爱,心里不满女儿瞒着他和张昭做生意,但终究是舍不得说她,道:“我在山里面遇到朋友,他给我说青龙镇的事。张家那小子有麻烦了?”

    刘公进点点头,“小麻烦。大哥,董家你有印象吧?他们想要争抢二锅头的生意控制权。”

    刘小娘子轻轻的叹口气,纠正道:“二叔,这不是小麻烦。而是很大的麻烦。二锅头的生意如何,我们都是知道的。明年附近的村落只怕都要种高粱。

    以董家一个小商人的实力,根本保不住这门生意。关键在于,若是董家能从张昭手中占到便宜,京中其他的贵人们难道会没有想法?”

    刘大户一听就明白,嘿嘿笑起来,见女儿要劝他,主动的道:“好女儿,且让你爹高兴一会儿。你不知道我有多么恨那姓张的小子吗?你放心,我就在家里等消息,绝不去镇中。”

    刘小娘无语,定下基调:“这事和我们家没关系。我们卖我们的高粱就好。”

    …

    …

    二十六日,张昭和董鼎要在青龙镇客满楼中交割白酒股份的事情,如同一阵风一般传遍整个青龙镇。

    按理说,这件事只会传遍青龙乡。但是,二锅头行销北直隶。京城、周边几县的缙绅们都听说此事。这几天来买酒的客商们相互打听着情况。

    清晨时,枯树中几只麻雀鸣叫。

    距离青龙镇镇中心不远的明理书院中,余冠和几名好友相约着出来。临近十月初十的院试,书院对他们没有任何的约束。他们的时间比较自由。

    和张昭几次冲突的刘同学轻摇着折扇,微笑道:“元甫兄,得亏你在客满楼中搞到一个位置,我们才得以有幸看到这场大戏啊!届时,张昭脸上的表情肯定很精彩。”

    王同学道:“我怎么听说董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听董原说,要给他两千两银子。”

    余冠还是玉面郎君的模样,依旧是冷峻、矜持的范儿,说道:“不是这么算?张昭的白酒生意这才刚刚开始。等两年出酒量上来,利润肯定不小。两千两银子算赚到。”

    刘同学一拍折扇,“对了。就是这个理。张昭这小子等会脸上笑开话,心里不知道多么疼呢!而且这白酒生意得控制权说不定会易手。董家那帮人油滑的很。”

    他内心里其实不大瞧得起董家的商贾做派,但现在双方是同一战壕,他当然不会说太过分的话。

    余冠点点头,“我们走吧。”

    …

    …

    不管是担忧、观望,抑或是看好戏的心态,再或者是从京中赶来的“贵人”们。青龙镇已成为一个风暴眼!而处在食物链底层的鬣狗又如何能预测到风云?

    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张昭在陈康、董朗的陪同下,从容的走进客满楼酒楼,拉开这场大戏的序幕。

第四十八章 京西少年(二)-谁才是傻逼?

    客满楼是青龙镇中最好的酒楼。大门五间开,共两层。二楼是包间,一楼是大堂。

    张昭走进去时,董鼎、董原等董家众人正在大堂中就坐。大堂四周的八仙桌中都坐满人。将正中的“舞台”留出来。

    “张贤侄,请!”董鼎笑吟吟的做个手势,示意张昭落座。心中志得意满。

    张昭名声很盛,但在他的“威胁”之下,还不是乖乖由京城来到青龙镇?将股份放在客满楼、众人的眼皮子底下交易是他的主意。这样就不怕张昭反悔。否则,名声还要不要?

    董朗心中愤然,跟在张昭身边落座。他父亲今日没脸露面,他则是跟在张昭身边表明他的立场。其实,他搞不懂张昭为何要答应出售三成股份。但他选择信任张昭。

    张昭拱拱手,并不以为意。坐下后,神情平静的问道:“董员外,银子都带来了吗?”

    董原轻蔑的看微胖的董朗一眼。他知道他堂弟到现在还惦记着他妻子。但是,这辈子你都没翻身的可能!笑着道:“张兄弟,三成股份你要2000两银子,未免太高。”

    张昭瞥董原一眼,淡淡的道:“董员外,管好你儿子。这里有他插话的份吗?我已经让元明转告于你。值不值这个价钱,你自己心里清楚。”

    董原被张昭一句话给憋的要出内伤。但见父亲向他摆手,只得把一肚子气给咽回去。狗日的,你给劳资等着。余冠那里可是捏着你的把柄的。

    董鼎将近五十岁,一辈子经商养成他讨价还价的习惯。此刻看着眼前的少年,脸上淡定的笑容慢慢淡去。他意识到有些棘手。张昭似乎看穿他的“威胁”。

    把账房、伙计撤走,确实可以造成混乱。京西煤窑、宣府那边也确实是走董家的人脉网络,他有影响力。但是,这真的能对“二锅头”造成致命打击吗?

    不能的。

    他无非就是欺负张昭年轻,用这复杂、混乱的商业局面施压。他以为张昭害怕了。但现在看,张昭隐隐要掌握着谈判的主动,似乎并不畏惧。

    “小儿辈的话,张贤侄何必放在心上?那就两千两银子成交。但是,我要派账房审查知行商行的账目,派遣管事到南口村中监察二锅头的生产等等。详细的条目我都罗列好,这是合约。”

    董鼎从身边的李户书手中拿过合约,递给张昭,“张贤侄,你觉得合适咱们就签约。”

    明朝的契约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衙门里用印的契约,具备法律效力。这叫红契。另一种是双方私下里商议签订。这叫白契。因为去衙门用印要交钱,民间白契盛行。

    董鼎此时递给张昭的是一张红契:加盖了宛平县令的大印。只要张昭签名就生效。同时,以此来表明他不退让的态度。

    见张昭随意的翻看契约,陈康上前一步,低声提醒道:“少爷…”就怕契约中的条款暗含着陷阱。最好是找一个老成的掌柜来检查。

    张昭笑笑,道:“无妨。”提起笔,刷刷签好名字。偏头,示意陈康带人去把银子收下。

    董鼎见张昭如此爽快的签下契约,心里忽而涌起一股不安的触感。契约里写的是什么他能不清楚?他会不断的蚕食张昭对知行商行的掌控力。

    然而,张昭却看起来不在乎。这说明什么?董鼎压着心里的不舒服感,见旁边的银两交割完成,笑道:“张贤侄,既然你我双方已经完成交易,一起喝一杯吧!算作庆贺。”

    董家众人传看着张昭签下的契约,各自满意的点头。这笔交易董家赚大发了。他们可是有一手的数据,只要二锅头的产量上来,一年一万两银子的利润并非不可能。更何况,以董家的经商手段、人才储备,这白酒生意将来是不是姓张还不好说呢。

    客满楼中,满座的客商看着这一幕都感觉不真实。根本没有所谓的“交锋”。张昭这签得太痛快。

    角落处,来自明理书院的余冠三人组正喝着小酒,看着这一幕。

    刘同学幸灾乐祸的道:“如何?我就说张昭这小子要打肿脸充胖子,你们看他笑的。我估计他心里在滴血。”

    王同学呵呵笑起来。

    …

    …

    董原这时恢复活力,看张昭的眼神仿佛看一个大傻逼,表情虚伪的道:“小朗,不去把三叔叫来共同庆祝一番?”

    董朗右手紧紧的握拳。

    张昭微笑着对董鼎道:“董员外,一起喝一杯这个提议好啊!平安,将我新酿的美酒拿过来,给董家诸位贤达一人倒一杯。让他们点评点评。”

    “好的,少爷!”十来岁的小黑胖子张泰平一直站在张昭身后“看猴戏”,手里抱着一个两斤装的酒坛。这时,慷慨的应声。一脸憨笑的去倒酒。

    董鼎等人面前的桌位,由两张八仙桌并排而成。酒楼之中自然是备有碗筷。

    张泰平一边倒酒,一边一脸嘲讽的看着董家众人。你们真以为少爷傻啊?好吧,现在卖三成股份给你又如何?我们不要这个壳,另起炉灶赚钱。

    董原脸上的笑容顿时僵硬住。张昭的话音刚落,他就意识到被耍了。那么,到底谁是傻逼?

    董家来七八人纷纷变色,鼓噪起来。

    “大哥,这…”

    董鼎脸色铁青。张昭这是当众耍他啊!

    张昭这个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汽车合资企业。外企只占其49%的股份。但是外企会采取提高零部件的采购价格等等花样,致使合资车企常年处在亏损或者微盈利状态。

    所以,合资企业最终根本不赚钱。国内车企占比51%又如何?赚钱的还是外资。

    张昭完全可以压缩二锅头的产量。转而用这种新型的名叫五粮液的酒来替代市场。董家买三成的股份完全是当冤大头!

    …

    …

    随着董家众人的喧哗,客满楼大堂内四周看热闹的客商,怀着各种目的来此的人们纷纷的低声议论。原来如此!

    墙角处,刘、王二同学的表情很难看。难言失望啊!

    余冠l冷着脸,道:“果然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张昭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是,董家会让他这样操作吗?这摆明不讲规矩。而户科的李户书就坐在董鼎身边,他对契约可是有一定的解读权的。

    再者,董家村距离青龙镇不远。张昭带着这两千两银子能走得掉?

    这件事至此,不是结束,反而是矛盾更加的激烈。但对他而言,这是一场好看的大戏!他巴不得张昭倒霉!

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长宁伯

    “张昭…”董鼎站起身来,浑身微微颤抖的大吼一声,压住此时满场的吵杂声,怒声道:“你敢耍我?”说着,偏头对大儿子道:“去叫族人来。”

    坐在董鼎身边的李户书,穿着青衫,四十都岁的年纪。眼袋很重,有着纵玉的后遗症。整个宛平县中都知道他是个好色之徒。他眯着眼睛看着张昭,阴测测的道:“年轻人,做事情别太过分。乱来是要付出代价的。”

    早前,青龙乡的刘大户允诺,要将张昭的妹妹送给他做妾。将此女的容貌夸的天上少有,地上绝无。他将信将疑。不过,此时见到张昭,他倒是信几分。

    哥哥的相貌如此出众,妹妹能差到哪里去?青龙乡中都是叫婉儿“张小娘子”。少数人才知道她姓李。

    正在倒酒,脸上还带着讥讽笑容的张泰平给董鼎突然的爆发吓一跳,见董鼎居然去叫人来,显然是要准备动武,这让他心中有些慌乱,不复刚才的得意。迅速倒好酒,回到张昭身边。

    他昨天从南口村将新酒带来时,庞大郎还建议小姐,说带上家中的护卫队来保护。而小姐因少爷的书信中没说,就没同意。早知道如此,真应该带来的啊!

    董朗站在张昭身侧,看着李户书那张脸,“新仇旧恨”涌起在心头。什么叫做事别太过分?你们做的事情不过分吗?见到白酒生意赚钱,就逼迫着想要入股。这不过分?

    正在围观的众人这时才有“不虚此行”的感觉。这才叫大戏嘛!

    大规模械斗肯定不可能。董家只是要张昭屈服而已。这个时候就是拼底牌的时候。

    很多来看戏的人中,不乏青龙乡、京西的食腐动物:某府管事、某处缙绅、某杂流官的老仆等等。他们等的不就是这一刻吗?董家就是趟雷的。当然,也有可能会吃到头啖汤!

    感受着四面八方投递来的各种目光,感受着空气中似乎炙热的氛围,陈康轻轻的抿着嘴,内心中紧张!

    此刻,就是解决这场争斗的关键所在!张泰平看到的东西,他岂会不懂?

    但是,他为何没有欣喜若狂,反而还是很担忧?原因就在于此。而少爷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陈康,这个十五岁的消瘦少年,性格开朗、机敏聪慧,被张昭一手提拔、教出来的学生,此时忍不住看向张昭。

    …

    …

    张昭依旧沉静的坐在董家众人对面的八仙桌边,仿佛没有感受到任何的压力。

    张昭悠然的笑一笑,略微讥讽的道:“董员外,我劝你还是先喝一杯再说吧!请!”说着,举起酒杯,意态从容的饮一口美酒。

    五粮液和二锅头是同一市场定位的酒?

    张昭身姿挺拔、容颜俊朗。穿着一袭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很标准的书生装束。但因其神情沉静、坚毅,不见文弱之气。而是翩翩少年,风姿出众。

    此时他从容的举杯邀饮。倒是令不少围观的众人喝彩。果然是出色的人物!

    董鼎眼睛盯着张昭。他是商场老手,哪里会听不出张昭话里有话。事实上,在场很多人都在猜测,莫非这酒里有古怪?否则,张昭何以如此有把握?

    “好,我试试。”董鼎拿起酒杯抿一口,顿时神情古怪。这酒的口感和二锅头完全不同。换言之,这酒不是用来替代二锅头的。他错怪张昭了?

    但是,这总感觉哪里不对!

    张昭痛快的签订合约。然后,心甘情愿的将新酿的美酒拿出来和他喝一杯,这怎么可能?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张昭为何要如此做?

    见董鼎这个模样,李户书、董家其他人纷纷拿起酒碗去品尝,再看张昭时神情各异。

    围观的众人都是颇感诧异。这什么情况。

    墙角处,余冠三人目光对视,猜不出端倪。

    刘同学道:“怎么回事?张昭用一碗酒就把事态平息?这怎么可能?”

    余冠还保持着他高冷的人设,分析道:“这里面肯定有古怪。”然而,这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刘、王两人根本没反应,而是看向大堂正中的张昭。

    就在这时,二楼临窗处的雅间传来一个苍老的老者声音,“张童生,把你这美酒给老夫尝一尝。”说话的语调不容置疑。

    说话间,就见一名锦袍老者被一群人簇拥着走出雅间。客满楼酒楼中顿时一阵喧哗声。

    在场有眼尖的人认出来这老者的身份,“是长宁伯。”作为国朝的老牌权贵,且喜欢到处插手捞钱的顶级勋戚,京西地区认识长宁伯周彧的人不少。

    “他怎么会在这里?”二楼其他雅间中,亦有人惊讶的说道。

    董朗、陈康两人顿时变色,大感棘手。

    首先,长宁伯无缘无故的在此时出现在客满楼中干什么?

    当朝张皇后派人去潭拓寺打醮,青龙镇中的人自然是知道。昨天下午皇家的队伍就去往更西面的妙峰山。所以,长宁伯出现在京西是正常的。

    但是,出现在此不正常!除开张昭、董鼎等当事人双方,其余人出现在这里都是看戏的!或者说,来看张昭的底牌的!二锅头的生意,并非只有董家惦记。

    长宁伯意图不明。

    其次,张昭曾经接到过长宁伯一张名帖,这是长宁伯表示赏识的意思。而张昭让董朗帮他在青龙镇中宣扬过:他这个小童生受长宁伯庇护,以此来震慑当日他得罪徐朗中后,蠢蠢欲动的食腐动物们!

    但是,董朗和陈康两人现在都清楚,张昭压根就没和长宁伯亲近的意思。现在,长宁伯突然的出现,若是张昭应对的不好,扯起的虎皮就要被拆穿。

    虽然,张昭现在并不是特别需要这张虎皮,但是于生意而言,有比没有好。

    …

    …

    张昭的表情同样很诧异,这和他的剧本不符合啊!他当然考虑到长宁伯这个点,但是没想到此人出现在这里。

    张昭当即,脑中高速运转,同时起身,对着二楼的长宁伯周彧拱手行礼,“在下见过伯爷!伯爷稍候。”说着,从长随张泰平手中接过酒坛倒酒。

    长的憨厚实则心中嘹亮的小黑胖子此刻已经有些傻掉。这种变故,谁料得到呢?

    长宁伯的长随下楼来,将酒碗端上去。

    大堂里的所有人都看着长宁伯喝了口酒,然后等着他发话。现在,全场的焦点都在他身上。

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获胜

    客满楼大堂中,董原担忧的看一眼凭栏的长宁伯,低声道:“爹…”

    张昭和长宁伯的关系,董家当然有所耳闻。他们知道整个过程的始终:长宁伯派护卫给张昭一张名帖,而数月来没见张昭去长宁伯府中。因而,他们判断不用考虑这点。

    但是,现在长宁伯出现在这里。

    董鼎面无表情。他能如何?现在主动权根本不在他们这里,而是在长宁伯手中。

    一些听过点消息内幕的人,此刻都有点蛋疼。在他们眼中,长宁伯是支撑张昭的。如果张昭的这门白酒生意有长宁伯撑腰,他们这些小虾米就不要想了。

    …

    …

    长宁伯回味一会,赞道:“好酒。张童生,这酒可有名字?”他只喝一口,就品出这酒和二锅头不同。明白为何那几个京西小商人那副表情。

    张昭站立在大堂中,身姿挺拔,朗声道:“回伯爷,此酒名叫五粮液!”

    五粮液的配方,他还专门查过。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荞麦混合配比酿制而成。其口感甘美,味道醇厚,入喉净爽,五种粮食的味道恰到好处。

    其实,真正的五粮液需要在四-川那里酿造。这和当地的湿度、气候、水质有关。就像茅台酒只能在茅台镇中酿造一般。张昭此时酿造出的并非精品五粮液。但足以在明朝独树一帜!

    五粮液的酿造技巧比二锅头更复杂,更具备技术门槛。这是可以冲击中高端市场的白酒。

    长宁伯捻须道:“嗯,好名字!”

    长宁伯身边的管家知道该他出场了。伯爷没忍住疑惑,出声要酒,当众露面。这不好表态的。索要二锅头的股份这事必须是他来做。这锅他不背谁背呢?

    就在这时,他忽而听到楼下张昭的声音,“伯爷,承蒙厚爱,在下愿将五粮液的配方献给伯爷。”

    张昭拱手一礼,就从袖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

    本来,他的计划是拿着长宁伯的名帖去长宁伯府中求见、进献。出面的多半会是管家或者清客。现在,长宁伯既然在此露面,他还犹豫什么?

    长宁伯惊讶的看着张昭,“哦?”

    周府管家、一旁的林师爷并随从们都为张昭的果决感到惊讶。这美酒的配方价值千金,说给就给了?

    不仅仅是他们,整个客满楼大堂、二楼的人,都对张昭这个决定感到震惊!

    “嘶--。”有人在轻轻的倒吸一口凉气。有人则是发出无谓的惊叹词。这些音调汇聚成低声的喧哗!

    墙角处的余冠、刘、王三人都是目瞪口呆。张昭是个狠人啊!这价值千金的配方说不要就不要。而他要什么,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陈康看着张昭的背影,他明白自家少爷是什么打算。心里长长的松一口气。原来如此。

    张泰平这时略微恢复。他算是明白似乎这突然冒出来的京中权贵反而成了少爷的助力。

    董朗身体微微颤抖着。张昭的目的,只要智商还在线的人都猜的出来。他是激动的。

    站在大堂正中八仙桌边的董鼎等人,心里忽而涌起一阵不详的预感。董鼎、李户书等人的神情阴沉着。

    董原在内心里不断的怒吼:“不会的,不会的。这天下有不爱银子的商人吗?”

    …

    …

    张昭并不知道周围众人的内心戏,他的大脑亦在高速运转中,在长宁伯发出疑问的词语后,他拱手一礼,说出他的请求,高声道:“

    在下恳请伯爷看顾下我的白酒生意。这董氏兄弟心怀不轨,在下恳求伯爷做主,将他们踢出局。”

    长宁伯周彧禁不住笑起来。读书人果然都是很无耻的啊!

    他刚刚亲眼目睹张昭签订契约,卖出三成股份,拿走董家两千两银子。现在,张昭却请求他将董家提出局。那张昭不是白拿董家两千两银子?

    在长宁伯发笑时,他再一次的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

    张昭在赌。

    董家几人同样在紧张的等长宁伯的决定。而董原已经是满眼赤红,恨不得用眼光把张昭杀掉。

    现在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第一,长宁伯听张昭的建议,将董家提出局,但是要求张昭退还那两千两银子。

    第二,就是单纯的将董家提出局。那对董家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他们几家搜刮家底,在短时间内凑出两千两银子。其他生意的流动资金都枯竭。若有二锅头的股份,或借款,或抵押,总有办法。反之,就是灭亡!

    “长宁伯会怎么选择?”

    “这谁知道啊?”

    大堂中议论纷纷时,二楼的某个包厢中,一名中年太监悠然的感慨道:“这小子可以啊!”

    …

    …

    长宁伯没管议论声,扭头看向自己的管家。张昭的请求他知道了,而张昭给这个酒方到底价值几何呢?

    周府管家手里拿着酒碗,他刚刚已经喝过一口。心里大致判定出价值。二锅头的白酒生意一年约1800两银子的利润,规模再扩大些,翻一倍,那是3600两。

    而这五粮液呢?这是可以走高端路线的。前景不可限量。若周府垄断京中高端酒的供应,那银子哗哗如流水而来。每年至少有5千两银子的利润。

    周府管家轻轻的点头。

    长宁伯周彧有了决断,对张昭道:“张童生,本伯和你一见如故。既然你有困难,本伯自当为你解决。董小子,你在二锅头的股份本伯要了。”

    说着,对身边的侍卫示意。

    上次和张昭见过的魁梧大汉从二楼下来,到董鼎面前,伸手将契约抢下来。董鼎压根就不敢反抗,满脸悲凉。钱没了可以再赚。反抗的话就是没命!

    大汉丢下一锭银子在八仙桌上,算是买下契约的钱。随后,恭敬的将契约双手奉给张昭,“张相公,这契约归你处置。”

    “多谢!”张昭心里出一口气,神情平静的将契约收到袖袋中,再对二楼的长宁伯拱手一礼,“谢伯爷主持公道!”

    客满楼中众人在此时,寂静无声。看着张昭的表演!每个人心中都感觉到很荒唐。

    这算哪门子公道啊,张少爷?明明是你在欺负董家!

    此刻,青龙乡、京西的食腐动物们心里都有些不自在。很明显,日进斗金的白酒生意和他们无关。谁要是再为难张昭,那就是和长宁伯过不去。董家就是榜样。

    而来“看戏”的客商们看向大堂中的少年,心中多了几分钦佩。有一个长久的供应渠道、厂商,他们这些人的利润也有保障啊!

    墙角处,刘同学颓然的坐在椅中,“唉…”长叹一口气,不想说话。结束了。这场戏,没看到他想看的。

    余冠用力的咬着嘴唇,低声道:“先前的那个计划停掉吧。”张昭有长宁伯这个门路,他再去针对张昭那是找死。

    王同学点点头。

    …

    …

    董朗胸膛起伏,激动难言。局面,被子尚兄扭转过来。而且,成了他一直都想要的那样!

    他大伯他们损失两千两银子,已经伤筋动骨。他这一房可以彻底摆脱董家!

    董朗意气风发的看一眼对面的董原。此刻,他这位堂兄已是脸色灰败。双手在不断的颤抖。显然,他已经明白,花天酒地的奢华生活将离他远去。

    张泰平小脸上笑容绽放。和他相同的,还有几名随行的张家雇工。

    陈康则是神情狂热的看着张昭。少爷牛逼啊!

    他很聪明,在短时间已经想明白张昭对这件事的策略。显然,张昭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商业手段解决。而是,准备动用政治力量去解决。从这个角度而言,董家算个什么?

    至于说美中不足的,便是少爷将那张五粮液的酒方叫出去,这太可惜。其价值未必逊色于二锅头。但是,正如少爷教导他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

    …

    大戏落幕。尘埃已定。张昭还在和长宁伯对答,说几句结束的话,便算完成。

    长宁伯新得酒方心情大好,至于说欺负董家,他根本没放在心上。微笑着道:“张童生,我当日听你说平北虏三策,还以为高见。那知只是空谈。数月前,朝廷允许九边募兵,你有何高见?”

    正事谈完,他纯粹的只是和张昭叙旧,还带点调侃张昭的意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