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零二章 宫中

    有一种手法,叫做“温水煮青蛙”。

    张昭现在用的就是这个手段。他和王承裕两人要是强行搞全国废除卫所,反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绝对会出问题。

    因为,中国地域之大,民情之复杂,绝对不能一言而概之。所以,我们的发言人会怼那些西方国家,你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治理指手画脚,谁给你的自信?

    人口多寡,地理面积,这是治理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话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而看不到这一点,治理一国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明朝历史上有一个猛人干过强行推进的事。张居正!

    张阁老当年在福建试行一条鞭法后,立即就在全国推广。再加一个考成法,硬是将他的改革推行下去,为明王朝续命五十年。青史留名,后世景仰。

    但是,张昭这会儿可没有张相公那么牛逼:吾非相,乃摄也。他和王承裕只打算再搞一搞试点,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徐光祚是聪明人,王承裕的观点一抛出来,他就知道舆论会反转。这事说到底还是武勋集团内部的事。只要张昭不激进,不瞎搞,文臣们肯定想试试。

    吕纪先同样是聪明人,所以他现在很头疼,想了一会,道:“御前也未必是李阁老一人说了算。咱们也组织人写文章。”

    朱凤不看好这个办法,道:“那有什么用?你没看这报纸后面写的,三天一期,欢迎投稿。下一期的截止时间是四月四日下午六点。文章写出来,哪里有地方刊印呢?”

    朱凤的心情有点复杂。其实,如果张昭没有在西北立功,就算成国公府和他有些龌蹉,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化解的。都在军队中混饭吃,抬头不见低头见。

    而且,他爹成国公朱能很有可能会在张懋后接管五军都督府的权力。

    然而,张昭一飞冲天,因军功被封新秦伯,而且很大的概率是弘治、正德两朝带兵的大将首选。

    这个心结就变得麻烦了。

    所以,成国公府的想法是,暗中将张昭打压下去。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他是绝对不会当出头鸟。

    朱凤这是明显感觉要失败,心里憋着一口气,提不起劲来。

    吕纪先将报纸拍在圆桌上,厉声道:“就在真理报上发。他要是敢不刊登。本官就弹劾他阻塞言路。总要叫天子收回成命。另外,还请世子尽快组建报社。”

    徐光祚点点头。他看得出这事的重要性。定国公府作为上公,自永乐朝之后就非常弱势。他想要重振家门。

    …

    …

    正午时分,和阁臣们商议了半天政务的弘治皇帝起身活动手脚,准备吃午饭。

    四月初二,天空晴朗的如同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缓缓的浮游着。

    弘治皇帝在窗口眺望着天空片刻,忽而开口问道:“萧敬,张昭搞出来的报纸呢,拿来给朕瞧瞧。”

    萧敬背微微弓着,侍立在暖阁中,从小太监手里接过报纸,走到窗边,双手奉给弘治皇帝,介绍道:“张昭一共印了300份,宫里皇爷这里,小爷那里都有送。内廷衙门亦都送到。外廷的官衙,他也都派人免费送过去。其余的,都是拿来卖。两文钱一张,早朝刚散就卖光。”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来,“他倒是会做生意啊!这叫什么?他常说的打开市场销路。”接过报纸,再问道:“他都依赖什么渠道去卖报纸?”

    萧敬发自内心的笑着,道:“皇爷,你看报纸第四版,上面有介绍。”

    弘治皇帝处理政务,他可是将报纸看完。张昭这一手玩的真是漂亮。谁想到他凭借着一份报纸,立即就将舆论反转呢?由此可见报纸之威。

    不单单吕纪先是聪明人,看到报纸在宣传上的重要性。今日的形势,萧敬也看出来。

    “哦?”

    弘治皇帝挑挑眉头,径直翻到在上角标记着“4”的数字的那一版。上面果然注明真理报的销售方式:以报童走街串巷销售为主,背着土布书包,穿着统一制服的小孩便是报童。

    报童们会在早上时往京中各衙门送报,沿途售卖。时间大约是早上六点到七点之间。

    若是错过报童们的销售时间,可到以下地点购买。下面列的全部是陈记的白酒销售店铺,还有合作的京中各大酒楼。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点头,扫一眼第二版、第三版的奏章摘抄,这是邸报的功能。随口问道:“萧敬,这六点、七点是怎么回事?”

    萧敬站在弘治皇帝身侧半米处,几个小太监在暖阁门口伺候着。他恭敬的道:“皇爷,这是新军营的计时方法。他们的工匠上下班,士卒训练全是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早上六点对应的是卯正。张昭说,时间划分的越精细,社会节奏就越快。”

    弘治皇帝颔首,评价道:“他就喜欢搞些新奇的东西。”说完,翻着第一版的文章。稍微一看,就落到王承裕的文章上。

    王承裕一代名儒,写文章虽然没有文坛盟主李东阳那么牛逼,但是文章的逻辑性,结构性,都是一流水准。他用来说明废除卫所的利弊,再搞试点的缘由、目的,那真是清晰明了。

    远比邸报上摘抄奏章里的片段,以及众人口口相传要的消息要更准备,更具备说服力。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忍不住叹道:“萧敬,你说,要是大臣们的奏章都这样写,你们司礼监的工作时不时轻松许多?”

    这是有感而发。明朝大臣的奏章,写的明中期时,就像八股文一样的格式。

    其必然是会从儒家经典书籍中寻找出立论的根据,然后再来阐述论点。这用来搞工作,就非常扯淡。司礼监的工作就是帮皇帝提炼出奏章的核心意思,写出来贴在奏章上。皇帝只看司礼监的贴文和内阁的票拟。

    萧敬躬身道:“皇爷,这终究是不同的。”

    报纸上的文章是写给读书人看的,走的如今文坛提倡的“文必秦汉”的路数。字字用力,言之有物。

    弘治皇帝笑一笑,没看后面王华、梁储、焦芳的文章,道:“报纸是早朝散朝前就送到宫中?”

    萧敬知道弘治皇帝问的什么意思:内阁的三位先生看过没有。答案是看过。因为散朝后,阁臣们会先回内阁,大约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才会来乾清宫议事。

    “是的,皇爷!”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张昭这小家伙很有点本事啊。终究是把事情做成了。”

    萧敬赶紧舔道:“终究是皇爷慧眼识人。”

    刘健、谢迁在御前没有反对,基本就是认同。换言之,在京师和天津卫废除卫所之事已成定局。现在只是差一个确认流程而已。等王承裕的奏章走内阁票拟,再到宫中批红,事情就会正式定下来。

    弘治皇帝仰头哈哈一笑,“你啊。走了,去皇后那边用膳。”

第三百零三章 汤玄策的人生(上)

    弘治皇帝一看到王承裕的文章便有定论,京中其他官员自然也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里面的缘由,不仅仅是王承裕的文章写的好。还因为掌握着舆论的文官集团和卫所利益并不紧密,以及报纸在信息传播上远超这个时代的犀利。

    四月初五的清晨,真理报第二期如期发行。

    在这两天的时间中,吕纪先吕御史确实又组织了一批人手写文章反驳王承裕的观点。他有魏国公府提供的钱财,有老牌御史的身份,组织一批文人并非难事。

    但是,也仅限于此。

    第二期的真理报上,头版头条是吏部尚书马文升的文章。他赞成在京师、天津卫搞试点。

    这是张昭亲自到吏部上门约稿的结果。对于这些朝堂大佬们而言,写篇文章于他们和喝水差不多。

    接下来则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户部郎中徐贵的文章。

    王小娘子当日还发愁文章的事,在李阁老隐晦的表态之后,其门生、故旧自然要摇旗呐喊。外加意识到报纸在舆论上优势的职业喷子们(言官)纷纷投稿。

    真理报第一期的第四版上附有投稿方式和投稿地址。第二期的稿件根本不用愁。

    吕纪先等人的文章都在第三版。

    结果,可想而知。

    身兼总编的王絮雪,用笔名“木兰”写一篇鼓吹废除卫所好处的豆腐块文章。之所以是豆腐块,因为文言文的文章都很简短的。科举八股文基本都只有几百字。这不像白话文,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描述。

    而“木兰”这个笔名,取自“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蕴意。

    四月五日的真理报在发行后,在京中进一步引起极大的轰动。街头巷尾,茶铺酒肆、青楼会馆俱是讨论废除卫所的议论声。

    盖因,京中有很多卫所。太宗皇帝时期,设有七十二卫所拱卫京师。除开天子亲军外,比如锦衣卫就是卫的编制。其他的卫所约七八十万人都在此次革新之列。

    出朝阳门外沿官道而行半里,便是一处略显繁华的集市。并非所有的进京人士都带着货物,非得由崇文门进京城。从通州而来的官道直通朝阳门。

    这条道路上自然需要有歇脚、喝茶、吃饭的地方。而京城居,大不易。城外也会汇聚出消费的地点。

    集市中的一间早点铺子里,汤玄策坐在店铺外支起来的桌子上吃着豆腐脑、油条。

    耳边全是议论在京中搞试点废除卫所的话语。

    “都说要搞试点,要改革,到底怎么改?咱们京中的情况,和宁夏、固原两镇又不一样。这卫所的土地啊,早就被瓜分殆尽。王老大人再清直也追不回来。”

    “不是说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天官王少傅的幼子吗?”

    “那顶什么用?现在不仅是土地的问题,关键是那些有着军籍的士卒这几代人繁衍下来,子孙早就在京中开枝散叶,各自谋生。谁还愿意回去种田?”

    汤玄策穿着带半旧的直裰,袖口都磨起边,大口的喝着豆腐脑。心里微微一笑。

    真理报第二期,本来只准备发行1000份,但是昨天上午供不应求,京中权贵派人到报社求购。昨天又紧急加印了2000份。总共销售出3000份。

    他的这份工作得以保住。而报纸大卖,也令他看到一丝改变人生、生活的希望。

    作为报社的编辑,每个月二两银子,中午、晚上报社有食堂管饭。饭菜普通,但是相比于他在国子监的苦逼生活,却要好上太多。国子监发的那点口粮够干什么?

    汤玄策喝着咸咸的豆腐脑,都感觉到味蕾上似乎有点甜。

    这年头,糖是奢侈品,等闲难得吃到一口。而酱油、盐、姜、醋、葱花这些调料还是常见的。

    他知道为何汇聚着几十家食档、酒店、客栈的集市这里,吃个早餐都能听到议论废除卫所声。原因是,真理报社就在集市南半里外的大院中。

    在这里吃早餐的,不是守着在这里等消息的大户奴仆,就是落魄文人,想要去报社投稿或应聘,博一个扬名的机会。

    “现在京中舆论都已经在讨论任何废除卫所,和安置的问题。反对废除卫所者的论调已经不构成威胁啊!”

    汤玄策心里思绪一闪,几口将豆腐脑喝完,付了五文钱,拿着半根油条,边走边吃,到占地一亩的报社前正好吃完。刚进大门,门房的瘸腿汉子热情的道:“老汤,快去正厅里见张相公。他等着你的。”

    这瘸腿汉子是新军营在西北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领抚恤,退伍。不想回老家种地,由新军营的后勤部安排工作。

    汤玄策微愣一下才反应过来“张相公”是谁,新军营的老兵们这么喊,指的是新秦伯。他心猛的一下提起来。新秦伯是何等地位?高高在上。

    他一个穷酸监生,虽然在给新秦伯府上做事,但两人的世界差距太大啊。新秦伯找他,这为的什么事?

    …

    …

    张昭这段时间都在帮王小娘子把关真理报。倒不是在看稿件。稿件有王小娘子、编辑在看。

    现在真理报还没到稿件过多,需要编辑尽力筛选的地步。第一期时稿件偏少,第二期时稿件也才刚刚够。

    更何况,张昭准备在第三期时再做改变:变成三开,六个版面。实在是京城这场关于是否废除卫所的讨论很激烈。真理报也因此而大卖。

    张昭把关的是报纸排版、题头、各种琐事、决断王掌柜报上的事,还有去找重臣们要稿子。

    四月六日的上午,张昭在西苑门口再次汇合朱厚照、崔元、刘瑾三人,带着朱厚照到真理报社去参观。

    真理报社位于城东一里外,购买的一个富商的大宅改造而成,占地一亩。鉴于此时京城外和郊区没两样,报社的印刷工厂还有扩张的空间。

    张昭依旧让王掌柜着手处理此事,把这栋大宅后面的荒地、田地买个几十亩。不管是囤地,还是扩建印刷工厂都可以。

    “大用今天休假。其他人对报纸不感兴趣。所以,咱家跟着小爷出来。”

    刘瑾跟着张昭往真理报社里走,和张昭说着话。报社的庭院里,古树参天,在夏初时颇显得幽静。

    朱厚照换着富家子弟装束,穿着青色绸缎长衫,束着玉带,腰悬玉佩,兴冲冲的东瞧瞧、西看看。

    “张昭,这就是能控制舆论的真理报?怎么看起来这么冷清。”

第三百零四章 汤玄策的人生(下)

    “殿下,报社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晚上、凌晨时完成。现在才上午,所以显得冷清。不仅是工人们都没来,编辑来的也少。”

    张昭微笑着给朱厚照介绍,招呼崔元、刘瑾几人一起到正厅中喝茶。

    报社的职员送来清茶。

    真理报社的组织架构分别是:总经理,编辑,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职员,报童。

    总经理便是王掌柜。他负责日常的运营,财务等事务。编辑就是张昭在国子监找来数十名监生,算是廉价的劳动力,技术工匠由宫中提供,人数在十人左右。

    印刷熟练工分为两部分,宫中提供一部分,王掌柜在京中和北直隶中招募了一部分。

    京师是明朝的心脏,这里的印刷作坊、书店数量不少。王掌柜出高价挖挖到不少人。

    同时,新军营初级学堂调十六名二年级的学生过来,八男八女,深度参与印刷流程,学习技术,并准备在印刷厂中开办夜校,培养熟练的印刷工人和技术工匠。

    初级学堂里的学生,都是之前由兵部调拨给新军营的火器工匠的子女。还有新军营招募的少年,这本来是为新军营提供兵源用的。相当于军事院校的预科。

    张昭规定的新军营招兵年龄是18岁到25岁。这些少年大都是十三四岁,读个几年的预科,掌握文化知识,学习一些军事技能,随后就能补充进新军营。

    这些都是未来的军官种子。

    这些招募的少年,不少是从养济院(孤儿院)里招募来的。这些半大的小子对新军营也是最忠心。

    职员,则是由王掌柜招募的账房、伙计、厨师、门房等人手,保障整个报社的日常运作、各种需求。约有三十多人。

    报童,是在京中招募的半大小子。分别往各处送报。

    报社在宫中的技术支持下得以搭建、运作起来。对应的,报社需要应承宫中的印刷需求。当然,印刷的墨、纸张,真理报不用帮宫中出的。

    张昭其实觉得长此以往并非好事。他调派初级学堂的学生进来,就是准备在半年后将技术工匠、印刷工人还给司礼监。

    因为,宫中的事难保不会出现变化。太监们欲壑难填啊!免费给宫中印刷,多年以后搞不好会成为一个亏损的黑洞。

    …

    …

    张昭介绍着报社的详情,王掌柜过来拜见自家少爷后,乖巧的退到门外候着。朱厚照坐在正厅的主位上听着张昭细说,随口喝着茶,微微皱眉。

    刘瑾将官窑白瓷盖碗放下,皮笑肉不笑的道:“张伯爷,你这茶品相有点低啊。莫非舍不得拿好茶给小爷吃?”

    后世中国,对茶叶有一个分级。最好的特级,其次为一级、二级、三级。级别中还要分等。

    明朝虽然没有这种等级分法,但是茶叶的好坏,品鉴是相通的。朱厚照在宫中自然是喝的好茶。什么雨前龙井,大红袍,毛尖。这都不差。

    权贵们喝的茶叶也不会差。张昭家里就有好茶。王家送的。瑞昌号做这个生意。

    刘瑾才不管张昭在天子面前多么得宠,和小爷私交如何好,他是急小爷之所急。刺张昭几句算什么?他的位置站的很稳。

    张昭心道:“你个死太监,翻脸和翻书一样。”起身解释道:“殿下,报社初创,很多东西不齐全。这茶叶已经最好的,还请殿下见谅。等会中午,我请殿下吃顿好吃的。”

    朱厚照性情急躁,好动,贪玩,但是在宽厚上面还是随弘治皇帝,等闲不会责怪他人。眉开眼笑的道:“好啊。你说的我肚子都饿了。”把这事揭过去。

    上次张昭带他在清江楼里吃了顿大餐,他现在还惦记着。市井风味和宫中口味自然不同。

    张昭瞥一眼乐呵呵模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刘瑾。

    崔元在一旁看着,笑着打圆场,转移话题,“子尚,拙荆想要去拜访下伯爷夫人,不知何时方便?”

    他看得出来,刘公公有日后执掌天下之意。否则,不会内宦们都对报纸不感兴趣,独独他跟着前来?刘瑾很重视真理报。但他先把眼前管着吧。

    “随时都方便。”张昭道:“殿下,请允许我先安排下报社的事务。等会去家里吃饭。”

    朱厚照挥手道:“你忙你的。我去报社里转转。叫王掌柜跟着我。”

    王掌柜听吩咐,陪同着朱厚照去报社里转悠。

    张昭将已经抵达报社的汤玄策叫进来。

    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形象落拓三十多岁的文士,圆脸,嘴角有纹,这令其人看起来颇为普通。

    “学生见过伯爷!”汤玄策语调紧张的向张昭躬身行礼。

    张昭坐在椅中,将脑海里对刘瑾刘公公的思考收起来。抬手示意道:“不必拘礼。我听王掌柜说你做事得力。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可愿意离开国子监,专职担任真理报的编辑?”

    汤玄策讶然的抬头,看着张昭。心中震惊难言。他没想到张昭会直接招揽他。

    为什么同来的数十名监生中,他最为卖力?

    在明朝固有的观点中,读书人高人一等。监生虽然不被主流的读书人们看中,但也是读书人。他们来坐监读书,是准备当官的。谁肯将前途系于一家报社?

    他卖力,是因为他在国子监中看不到出路。其他三个高年级学堂的监生们做事,那是因为他们快要毕业,要找实习的衙门,将来谋一个好出路。卖些力气,新秦伯帮着说一句话,实习单位不就解决?

    汤玄策只犹豫了片刻,便再次躬身抱拳行礼,郑重的道:“学生愿意。”

    张昭禁不住笑起来,道:“你倒是答应的干脆。我一个月二两银子雇佣你,你就不怕在京中过得不好吗?”

    二两银子一个月在京中委实不高。读书人只要再参与交际,这根本就不够用。

    汤玄策心里的紧张稍去,恭敬的道:“伯爷连受伤的老兵都会安排妥当。学生用心做事,伯爷定不会亏待我。”

    张昭这次是认真的看了看眼前的中年监生,有点东西啊,笑道:“好。从今天起,你便是真理报的高级编辑,月银五两,我要你负责接下来的头版内容。”

    汤玄策有些踌躇,“学生并没有经验,恐怕有负伯爷重托。”

    张昭摆摆手,“谁都不是生而知之。我先和你约法三章。当然,这也是咱们报社的规矩。

    第一,不得涉及有骂天子的内容。第二,不得宣扬、违背大明的法律、法规。第三,三品以上的大员,不能辱骂诽谤。”

    办报有风险,不能作死啊!

    汤玄策表示理解,“学生会记在心中。”他早就被社会磨去棱角。

    张昭满意的点点头,再道:“第三期的头版,我需要你来剖析国子监里的弊端,为监生们争取更多的福利。

    比如:不一定非得坐监读书,监生们可以在课余时自由进出。每年要通过考试淘汰一部分监生。监生学习时间要规定为四年,为国家节约钱粮。要允许监生们自谋出路…”

    汤玄策不知道张昭的意图,用心记着,随着张昭口述,他脸上的神情越发的兴奋。他意识到他的人生可能将有巨大的变化。

    毫无疑问,离开国子监,不憧憬参加会试,或者毕业监生选官的事,到真理报当高级编辑,他的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跟着新秦伯走。

    而他如果为监生们发声,如果能督促朝廷改革国子监的弊端,那么,他的名声必将闻名天下。在青史上记一笔都不是不可能的啊。

    在这一刻,汤玄策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一股使命感,一股破茧重生感,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他不知道他的人生这么走下去是对是错,但是对于一个处在生活绝境的人来说,他愿意去改变。

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

    张昭分别和汤玄策等四人谈完。其余三人,都只打算暂时在真理报兼职。他们还想着选官。

    张昭承诺帮他们在实习时给推荐个好位置(衙门),带着朱厚照回小安镇中吃午饭。

    小安镇中的张府最开始只是一座两进的小院。张昭和王絮雪回南口村后,派人将隔壁的小院买下来。这次来京中带着妻妾、弟弟、仆人,住的地方还是有些拥挤。

    小安镇这样民居密集的地方,想要扩建住宅非常难。空间都填满。不过,这里毕竟只是京城外的小镇。而且还是最不繁华的城北。

    张昭花五倍的价格将屋后的四座或两进或三进的小院民居买下来,总花费约200两银子。然后再将这些院落略做修、打通,变成一个整体的府邸。

    占地约有1亩,房间八十多间。居住的空间变得宽敞起来。

    张昭招待朱厚照的地方位于这栋由几个院落组合起来并不规则的新府邸后花园中。

    说是后花园,其实就是将之前两座院子前的空地连起来,视野开阔,用水泥把地面一铺,留几个角种树木、花草。这会石榴树、葡萄架子都栽种好。

    再来一个顶棚、浴缸就齐活。

    初夏正午的阳光略显炙热,晒得院落里的银杏都有点焉。张昭叫长随丁赞把八仙桌放在过堂里。再搁着冰。微风吹来,凉意丝丝,惬意的很。

    人手一杯加糖的冰镇苹果汁,拿透明的玻璃杯装着,喝着冰爽。

    朱厚照坐在藤椅中,喝完一杯苹果汁,再叫下人去拿一杯来,满足的叹道:“子尚,你这苹果汁味道真是好。中午咱们吃什么。”

    崔元和刘瑾两人坐在下首,喝着苹果汁,看向张昭。果汁就这么好喝,倒是让头一回上门的他们颇为期待今日的中饭。

    果汁、白糖,这些东西京中权贵并非没有吃过,但是加冰,混合在一起的口感,装在玻璃杯中饮用,在初夏的正午喝一杯去暑,却是头一回。

    张昭舒服的靠在藤椅中,做个手势道:“中午吃手抓羊肉,主食是葱油饼。噢,苹果汁管够,你们要喝吩咐丁赞去取。”

    他回到家中,心态有些懒散。脑海里想着监生的事。

    其实,他今天顺路到真理报社中安排一下,汤玄策冒出头来,确实是意外之喜。正常情况下,都应该是后来他谈话的那三个监生一样,只希望兼职。

    这年头,官本位深入读书人之心啊。读书出仕,可以算是大明读书人的执念。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处在于朝廷想要调动他们,只需要付出名爵就可以。话说明朝和宋朝相比,对读书人有一点区别。明朝是官位不够。一县之中,官不过七人,其余都是吏员来支撑官府架构运转。

    而宋朝是官员太多,以至于出现“冗官”这一弊端,每年官员们的俸禄靡费国家钱粮。

    所以说,编制这个东西,还是要控制好。不能少,也不能多。

    坏处则是张昭现在想要推动社会改革,各行各业都需要识字的人,这帮书生却不肯去干啊!他现在目标只能对准读书人中的边缘群体:监生。

    先从报纸开始,给监生们一条就业的出路,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文化事业当中去。

    因此,他需要监生们能自由出入国子监,被国子监淘汰,快速毕业,自谋出路等等。本意只有一条,通过监生这条渠道,释放出更多的读书人。

    当然,报纸只是一部分。他会在真理报第三期发表后,借助舆论建议允许监生担任吏员,进入仕途。

    …

    …

    张昭这边正想着,朱厚照又喝完一杯冰镇苹果汁,学着张昭的样子惬意的靠在藤椅中,说道:“子尚,你家里有没有兵棋地图,拿过来我们推演一局。闲着也是等。”

    皇太子朱厚照今年才十二岁,每日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怎么玩。

    张昭无奈的道:“殿下,我家里没有兵棋地图。”引导着话题,“方才殿下看过真理报社。确实是舆论利器。殿下作何感想?”

    弘治皇帝叫他和太子多亲近,默许朱厚照出宫来玩,他每次都得教朱厚照一点实际的东西。不拘是什么。否则,下次小正太可别想出宫来。

    朱厚照眉眼清秀,脸有点长。他知道张昭会引导着他思考一些问题,这是在东宫时就养成的习惯,思索着道:“报纸可以取代御史的作用?”

    张昭就是一笑,“那取代不了。报社的记者想要成为无冕之王,那还得发展个几百年再说。我的意思是,报纸这种舆论利器,将来要掌控在朝廷手中。”

    这话说的朱厚照、刘瑾、崔元三人都是微微一愣。

    谁不知道真理报是张昭所有的?而且,张昭凭借着真理报硬是把京中的舆论反转过来。

    崔元是弘治皇帝的近臣,对国事有些了解。刘瑾就不用说,司礼监的大佬们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户科都给事中王承裕关于废除京中、天津卫卫所的奏章在四月二日就到宫中。这个时候还没批复,原因是弘治皇帝在给张昭的真理报创造大卖的契机。

    越是争论,报纸销量越好哇!

    然而,第二期刚刚卖出三千份报纸的张昭竟然说要朝廷掌控报纸。这不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吗?

    张昭将手里的玻璃杯搁在八仙桌上,道:“我不是说要朝廷来办报纸。而是说,朝廷将来要把控报纸的内容。

    殿下,真理报大获成功,京中其他人会看不到?报纸行业肯定会兴起。假设有朝一日,报纸上的内容对准朝廷呢?

    所以,要未雨绸缪。要管控、审查报纸内容。”

    朱厚照恍然,拍着胸脯道:“张昭,不管日后如何掌控,我保证真理报不会被为难。”

    刘瑾低着头。

    崔元心道:“太子这是真拿张伯爷当朋友啊。两代帝王信任,国朝罕见啊。可见我的选择没错。得早点让公主过来和张府走动,搞好关系。”

    面对着朱厚照充满稚气、义气的承诺,张昭心中有些暖。想起这位武宗皇帝的生平。君以友待我,我亦会以友待君。笑道:“我信殿下。我们吃午饭吧。”

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

    张昭一声令下,府里的厨娘们立即将午饭往上送。

    主菜是手抓羊肉,主食是葱油饼。

    昨天从南城买回来的活羊,处理后放在罐子里用小火熬,加入八角、姜等各种调料,从昨晚熬到今天上午。羊肉早就炖的稀烂。捞起来,肉赤膘白,肥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

    再配着酱油、孜然、葱末、蒜泥、香油、黄酒、精盐等调料,吃在嘴里,调料和羊肉的味道刷过味蕾,令人口水分泌,食欲大增。

    崔元夹着盘子里的羊肉,感慨道:“子尚,还是你会吃啊!去西北一趟,把这手艺都带回来。”

    朱厚照正长身体,对肉食酷爱,他在皇宫里还真没吃过这道菜,“哼哼”两声,低头消灭着碗里的羊肉。

    张昭也喜欢吃肉,也不解释,笑呵呵的道:“美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啊。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哈哈。”

    吃过一轮羊肉,再上羊肉汤,葱油饼也送上来。

    这葱油饼的做法,和市井中卖的不同。先把面擀开,一张葱花饼成形。不用铁锅去煎,而是找洗干净的青石板,架在火上烤,再刷上羊油。等青烟冒起来,铺上面饼。

    等面饼熟透时,羊肉的味道和葱花味道都渗透到面饼中。就着熟烂、鲜美的羊肉汤,一口汤,一口饼,实在是痛快。

    汤也喝了,饼也吃了,喝茶消腻,消食。

    朱厚照问,张昭答,闲扯了一个小时关于美食街的事。

    “张昭,你家里这些厨师放到美食街去,保管生意兴隆。唉,下次出宫还来你这里吃饭。”

    “殿下几时想来都可以。美食街那里,其实真正的杀手锏不是羊肉。而是其他的。等废除卫所试点开始后,那边就该动工了。届时殿下就知道。”

    稍后,张昭将朱厚照送出府。他不必送朱厚照回宫中。驸马都尉崔元会做到。

    看着朱厚照坐在马车里离开,消失在官道尽头。张昭略有些感慨。

    朱厚照现在其实还是无忧无虑的状态,整天的思路都在玩耍,如何逃避四书五经的课业上。哦,还有畏惧弘治皇帝检查他的作业。然而,这种日子不会太长啊。

    现在已经是弘治十五年四月。弘治这个年号,将在三年后终结。朱厚照将会被赶鸭子上架,登基为帝。

    他成为皇帝,立即就是刘瑾执政为祸,名声败的差不多。后面又是钱宁、江彬。他就像一个顽童,千方百计的逃避着老先生们的管辖,求一个自由自在。

    张昭摇摇头,带丁赞几个长随往家里走去。或许,他将来可以为朱厚照做点什么。

    …

    …

    真理报大获成功。张昭把第三期的事情安排给汤玄策几名监生,就准备暂时不再关注报社内部的管理事务,他还有其他事情。王小娘子作为总编,得到四个版面编辑,也从繁忙的看稿、写作的生活中脱离出来。

    四月八日,真理报第三期发行,三开六版,当日上午四千份报纸销售一空。

    下午时,王掌柜乐颠颠的到府里来汇报销售情况。

    这倒不是王掌柜眼皮子浅。两文钱的报纸,卖出4千份,最终还不是有8两银子左右?这还要扣除各种成本。最终绝对是入不敷出。

    但是,卖出4千份就意味着在京中的影响力啊!

    国泰商行的一个经理已经找到他,准备在真理报上打广告。这是体现。

    偏厅中,王絮雪穿着白色的绸缎长裙,衣衫单薄合身,越显得她身段婀娜、优美。娴静华贵,充满着玉女的神韵、风采。听着王掌柜汇报。

    “小姐,从报童和陈记的渠道反馈来的情况看,报纸供不应求。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四期,小的打算印5000份。”

    王絮雪坐在主位上,喝着茶,花容月貌的俏脸上带着笑容,清声道:“那就印五千份吧。”声音如同珠玉落在银盘上,显示着她内心的轻快、喜悦。

    “诶。”王掌柜低着头回话,又汇报几件报社的事,请示后便告退离开。

    王絮雪从椅中站起来,轻盈的微微伸个懒腰,美不胜收。

    秋月在一旁,吃吃笑道:“小姐,你这样子,少爷眼睛珠子都会掉下来的。”

    王絮雪白自己的俏丫鬟一眼,道:“少作怪。晚上在家里庆贺真理报成功。厨房那里都安排好了吗?”

    秋月点头道:“嗯。”

    真理报扭转舆论,在京中热卖,王絮雪决定今晚在家里举办一个聚会,略作庆贺。邀请的宾客,自然是她在京中的好友。

    …

    …

    夜空明亮,星光璀璨。

    张府的宴会厅中,美食、美酒阵列在长长的橡木餐桌上。侍女们在一旁侍立。

    琴音袅袅。

    王絮雪按照张昭说的“自助酒会”的样式,在家里搞一次酒会。当然,宾客只有几位。她在京中认识的人少。

    王武的妻子,吴姗。陈记的负责人陈夕凤。兼做琴师的慕容大家。

    婉儿、方晶两人过来捧场,喝半杯苹果汁,待了一会就离开。主要她在这里,王小娘子女主人的地位会受到约束。

    张昭晚上从新军营回来,洗过澡换件衣服,也过来转一圈,表示对他的美妾的支持。

    “噫,陈掌柜,你怎么在这里?”张昭从偏厅外进来,侍女们纷纷打着招呼,张昭回应着,从秋月手里取一杯高脚玻璃杯装的黄酒,去和王絮雪打招呼,却看到陈夕凤在这里,不免有些惊讶。

    陈夕凤有一双水汪汪的丹凤眼,峰峦挺拔,一袭青衫对襟褂子,轻笑着举杯,略微抱怨的道:“张伯爷事务繁忙,我来汇报工作几次都没见着,只能找夫人汇报。和王姐姐自然也熟悉起来。”

    上次在清江楼中谈过,陈夕凤知道张昭对她无意,而是更看重她的商业才华,言谈间比较放松。

    张昭大致听明白,感情他不在家时陈夕凤已经能自由出入他的后宅。不过,想想也正常。陈夕凤执掌陈记,早就历练出来,能说会道是基本功。

    张昭穿着青色的长衫,身姿挺拔、修长,头发束起来,俊朗温秀,笑着道:“给夫人汇报也是一样的。请!”

    喝一小口酒,再对一旁笑吟吟的王絮雪恭贺道:“絮雪,恭喜真理报大卖。争取年内扩张到一万份。”

    王絮雪笑盈盈的和张昭碰杯,清瘦、惊艳的鹅蛋脸上带着嫣然的笑容,如明月当空,道:“谢夫君。”

    这份成绩,其实大半功劳是她夫君的。但是,夫妻间的私密话,晚上在床榻上再说呢。她在其中发挥一点作用,成为真理报的东家,还发了两篇文章,她非常开心。

    张昭笑一笑,鼓励的点点头。王小娘子搞这个庆贺酒宴,他倒没觉得她幼稚。生活嘛,有时候多点仪式感也不错的。其实,更多的是为朋友间聚聚,他自然是赞同的。

    张昭喝一杯酒就离开。这里有外人在。如果全部是他的妻妾,他可以留在这里。现在则不合适。

    陈夕凤向王絮雪告罪一声,喊住张昭,“诶,伯爷,我想向你汇报下美食街的进展。”

第三百零七章 尘埃落定

    偏厅出来,左侧有一个进出的小穿堂。

    高挑的俏丫鬟秋月送来美酒和点心,再出去一趟,送来一个冰盆消暑,再拿来蚊香点燃。在张昭谢声中,抿嘴一笑,“少爷,这是婢子的分内事啊。”

    陈夕凤取一杯黄酒,微笑着道:“伯爷,你这府上得多招几个丫鬟啊。”

    张昭笑道:“我已经和婉儿说了。正在物色。说说,美食街什么情况?”

    陈夕凤水汪汪的丹凤眼在明亮的烛光下闪着光辉,给张昭说起美食街的筹备情况。

    陈夕凤办事情还是非常得力的,她手里按着十万两银子,在京城东郊十里处圈地。有着京师中的各种人脉,这几乎不废什么事,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圈占住近两千亩地。

    “伯爷,已经可以动工了。那边的两个村子约六十户人家,我都已经谈好。先建好一批院落,他们再搬迁过去。可是,现在京中废除卫所的事怎么还没定?”

    京中的卫所废除,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这批劳动力将会用作建设美食街。

    当然,她会付钱的。

    关键是现在京中的舆论都在讨论废除卫所的方案,却迟迟不见朝廷批复。而新一期的真理报头版都已经在关注监生的事情。她有点着急。

    张昭好整以暇的品一口酒,站在多宝阁旁,透露道:“朝廷明天就会批复下来。

    具体的方案是,京师和天津卫这里不依照固原、宁夏的旧例。卫所被侵占的土地允许赎买。剩余的土地,由卫所内军官优先赎买。

    京中所有卫所的军户全部转为民户,可自由的经商、种地、读书、当兵。

    所有正在服役的卫所兵全部裁撤。不管有多少空饷兵。京师这里的士卒先由京营挑选,其余的组建一家建筑公司。名叫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

    这家公司将会自负盈亏,采取商会的管理模式。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名下。具体的人事权在我手中。

    预计这家公司至少会有约八千人。而且,还会从这次失去生活来源的卫所中招募青壮。

    天津卫那边的卫所的空饷没那么多。新军营将招募一部分,建设商行招募一批,剩余的流往唐山开矿。国泰商行正在唐山筹备、冶炼钢铁。

    同时,国泰商行会在天津卫修建码头,准备涉足海贸。这会继续消化一批人口。

    噢,海贸的事会私下做,你先别对外透露出风声。”

    陈夕凤这才知道,这些涉及巨大利益纠纷、七八十万人口的大事原来已经定下来。明艳的丹凤眼偷偷的瞥张昭一眼。由结论,可以推知他在这里面起的作用。

    想着这其中的交锋,还有这段时间京中骂张昭的声音,能出台这样的方案,朝堂上的斗争估计是惊涛骇浪吧!陈夕凤娇声道:“谢伯爷信任,我不会对外透露。”

    张昭笑一笑,向陈夕凤举杯示意,“请!”

    让国泰商行涉足海贸,是他想要在天津卫搞试点的真正原因。而海贸,众所周知,这在明朝是做的说不得事。

    原因就在于明朝明面上禁海。但是,民间海贸繁华的不行,一个个沿海的缙绅赚的盆满钵满。为了阻止朝廷开海禁,嘉靖年间,这帮人甚至和倭寇勾结,使得整个南中国都糜烂。

    最后还是涌现出一批英雄,将之平定。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直浙总督胡忠宪,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为谋主,一代军神戚继光,总兵俞大遒。

    让国泰商行涉足海贸,是张昭接下来数步棋的开端。

    此时,他并非说漏嘴,而是故意透露给陈夕凤。这只是加深下属归属感的一个小技巧而已。

    陈夕凤落落大方的举起酒杯,仰头喝掉高脚玻璃杯中小半杯的黄酒。

    陈夕凤穿着丝绸质地的青衫,初夏的衣衫单薄贴身。明代的女装纵然宽松、严实,她仰头喝酒这个动作,却是越发显得她峰峦挺拔、丰满。

    明亮的灯光下,这位平江伯府的庶女,名声在外的金凤,冰肌雪肤。一米六六的身高,身段凸凹,丰腴。有一种难言的媚气。令人怦然心动。

    陈夕凤一口酒喝完,刚好看到张昭欣赏着看她的眼神,顿时俏脸绯红。

    她当日在清江楼中,其实都已经放弃抵抗,张昭要怎么样对她,她都认了。但张昭并没有如何,而是和她谈商业上的事。她心中的惶然才消失。

    结果,现在她和张昭谈商业的事情,他却在欣赏的看着她。眼睛乱瞄。

    在清江楼时,人来人往,她却是感到惶恐、害怕。现在,在张昭家里,其实更危险,但她却没那种感觉。或许是因为她和张昭接触过,信任他的品行。

    张昭略尴尬,他脸皮还没厚到若无其事吃豆腐的地步,还需要修炼啊!放下酒杯,强撑着道:“陈掌柜,就这样吧。”说着,离开小暖阁中。

    看张昭的背影,陈夕凤水汪汪的丹凤眼白他一眼,不自觉地带着娇嗔。呵呵,男人呢。

    她二哥去年时向张昭提亲,要把她嫁给张昭,张昭不要。一个月前,她都做好准备,张昭不要。现在发现她很漂亮?

    呀,我这反应不对啊。我不是应该啐他是个登徒子吗?

    …

    …

    四月九日,弘治皇帝在王承裕奏章上的御批抵达六科,随即通过,令王承裕总揽其事,张昭负责安置京师、天津卫两地军户。

    这是意料之中,但废除卫所的方案还是引得朝野关注。随即,又是一波口水战。

    搞废除卫所的试点,是共识。但是采取何种方案,朝臣们各有各的想法。王承裕的奏章下发,御史们不闻风而动才怪?在一片争论声中,王承裕走马上任,开始废除京中卫所。

    清晨时分,晨曦刚在天边露出。

    京城东郊官道旁的长亭外,吕纪先送别落榜的士子顾耀诚南归。

    长亭中,老仆挑着担子,将酒菜摆在亭中,然后退下去。吕纪先和顾耀诚在石桌边相对而坐。

    顾耀诚终究是年轻,见吕纪先满脸颓然之色,忍不住道:“吕前辈,就算京师这里搞试点,终究还是有希望拦住新秦伯在南直隶推广此策。”

    吕纪先三十多岁的年纪,但是在京师中混了六年的御史,心里很清楚。叹道:“叔时,尘埃落定啊。不说了,以这杯酒祝你南归顺利!”

    他不是没想过挣扎。他不是在真理报上发文了?有用吗?

    “唉…”顾耀诚也是长叹一口气,郁郁的和吕纪先饮了几杯酒,背着行囊踏上南归的旅途。下次再来京师,不知道是何年啊!

    吕纪先看着他看好的后辈离去,再想着废除卫所之事,心中萧索难言。初夏之时,感觉秋意凛然。

    为何?

    他已经暴露出反对的立场,张昭会容忍他在朝廷里继续待着?他的仕途或许即将终结。

第三百零八章 废除卫所开始

    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属于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道。

    唐太宗北征高丽时曾在这里驻跸。

    而其境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铁矿含量仅次于鞍山,是国家三大铁矿集中区。同时还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

    所以,张昭当日想要让国泰商行进入铁矿冶炼、钢铁行业,第一反应就是吩咐国泰商行的总经理董朗来唐山筑基、起步。

    这只要稍微留意点新闻就知道唐山在钢铁产业中的地位。张昭的印象是,这地方钢厂很密集。

    但其实张昭犯了一个错误。唐山在明代是不叫这个地名。而是叫北直隶永平府。下辖:五县,一散州。分别是: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滦州。治所在卢龙。

    董朗拿着一个唐山的地名回去一查,一脸懵逼,后来带着地图去问张昭,才算搞明白地方。

    四月初十,国泰商行的总经理董朗视察完矿山,风尘仆仆的回到滦州城中。

    他于三月二十日带着银子,人手来到唐山,约二十天的时间过去,他打着新秦伯府的牌子,很快就收购了一座铁矿,以及和一座煤矿签订采购合同,初步将架构搭起来。

    回到城中买下来的院落,几名随从纷纷下马。董朗将马缰丢给随从,疲倦的道:“真是累死劳资。大家休息一晚,明天随我返回京城。老步,你这边准备采购米面、铁镐,做采矿的准备。”

    老步是董朗带来的得力下属。三十多岁的年纪,皮肤很黑,粗手大脚。他是董朗从京西煤窑中招募来的管事。拥有丰富的管人经验。“董少爷,这采矿的人呢?”

    滦州这里有平民当矿工讨生活,但是国泰商行想要大规模开采铁矿。这点人手是不够的。而且,还面临着各种技术难题。他对挖煤到是挺熟的。对开采铁矿的事就不了解。

    董朗搓着脸,走到花厅中,把外衫脱掉,大口喝着茶水,咕咚咕咚,喘口气,道:“京中已经来信。天津卫所要废除,会分流一批青壮过来。”

    老步有点愕然。他一个商行的管事,对这种事向来不关心。提醒道:“董少爷,这人手足够,还得要会采矿的师傅在。矿开采出来,还有冶炼。”

    董朗灌了一壶茶水,把暑气稍稍压下去。摆摆手,道:“这事我省的。我回京就是为技术人员的事。这交给我。你这边进度不要拖。宣府互市一开,咱们的铁锅就要卖过去。”

    老步收敛笑容,保证道:“董少爷,我保证永平府这边不会拖进度。”

    董朗哈哈一笑,拍拍老步的手臂,“这我还是信你的。吃饭,吃饭。在矿上累了几天。”

    四月十一日,董朗把永平府的事情安排妥当,打马经由天津卫北返京师。

    国泰商行现在下辖三个部门:玻璃制造,水泥制造,西北织布厂。北直隶纺织厂还在筹备中。职员人数早就突破五千人。

    他往天津卫一行,就是要事先安排人手,等着在天津卫招募矿工。这样不耽搁时间。

    …

    …

    三月底到四月初这段时间,张昭都是在忙着反击御史吕纪先带头制造的反对废除卫所的舆论。

    等真理报站稳之后,他实际上每天到新军营中处理事务。

    新军营的将士们在三月初回京,得到朝廷封赏,然后军官、士卒都分批休假。现在已经慢慢的收心,逐步恢复严格的训练。

    新军营这段时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将赏赐、抚恤都发放到士卒手中。特别是战死士卒的抚恤一定要送到亲属手中。

    骨灰都是在陵园中集中安放。

    第二,张昭签署命令,提高新军营基层士卒的月饷。保证士卒们能活的有尊严,能养家糊口。

    新军营的乙等兵每月饷银有一两。可购买两石大米,可以养活一家三口。

    当然,辅兵的待遇要差一些。这是必然的。职责、军事素养,辅兵要差一些。他们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乙等兵。

    而新军营的军饷也不能做到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新军营士气的保持,军法官们的思想教育功不可没。

    第三,安排伤员复员,并逐渐新军营的预备役制度。

    这年代,重伤员就必说了。张昭固然是重视士卒的医疗,但整体的水平摆在那里。重伤员基本很难存活。

    轻伤员,如在真理报社当门房的瘸腿汉子,直接就是复原退役。而其他还能上战场的轻伤员,以及到年龄的老兵退役,在退出新军营的头三年,领取半薪,并保持一定的训练,随时响应新军营的征召。在五年之后,才每年领取10%的退役金,脱离新军营。

    这样养兵,非常耗费钱粮。新军卫目前只在西北打了两仗,伤亡近两千人。暂时还不明显。日后负担会更重。

    接下来,新军营的工作重点就是招募新兵、整训。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张昭之前回答出使鞑靼的梁储的问题,如果鞑靼人在互市时不想公平交易,他是准备把新军营拉到草原上武装游行一阵,震慑某些“强盗”份子。

    四月十四日下午,张昭在京营的总督衙门和镇远侯闲聊了一个小时关于废除京中卫所的事情,返回新军营中。

    新军营接下来的工作,张昭是不管具体事务。朝廷已经批复王承裕的奏章,任命其为清查卫所大使,他辅助。他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京师、天津卫废除卫所的试点工作。

    “少爷,镇远侯对废除京中卫所是什么态度?”庞泰骑着马,跟着张昭,好奇的问道。

    张昭穿着青衫直裰,头戴唐巾,笑道:“朝廷旨意都下来,五军都督府还能反对不成。镇远侯问我建设商行的负责人人选。”

    这几天,王承裕摸底工作已经结束。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第一批接收的人员,高达1.3万人。远超出张昭估计的8千人。

    张昭其实在组建“国企”为这次废除卫所所产生的“失业”军户兜底。

    别看张昭、王承裕在奏章里写的吓人,要求建设商行自负盈亏。但是,镇远侯和张昭关系比较近,自然清楚建设商行的第一笔业务早就接洽好。

    王武坐在马背上,扎着腰带,显得英武,道:“镇远侯府的顾新未必管得来这些人。咱们不可能永远都管着建设商行有活干。”

    张昭摆摆手,“不说这个。”

    他废除卫所,在勋贵中很得罪了一批人。镇远侯支持他,想要安排下其嫡子,情有可原。用不用再说,不必说镇远侯的怪话。

    张昭带着亲卫一路回到新军营中,刚到,长随丁赞就来禀报:“少爷,李子远相公在营外求见。”

    “李阁老有什么事吗?”

第三百零九章 勾兑

    李幽,表字子远。时年二十四岁,在顺天府府学中读书。担任着张昭和李东阳之间的沟通桥梁。

    张昭治军严谨,没有让李幽进新军营。在营中巡视一圈,和吴臣、林文宁、孙启栋等军中将校交流情况,然后,在新军营外的小镇中和李幽见面。

    京营的驻兵营地位于京城北十里。新军营当初不受重视,被分配在营地的最西端。

    这一年来,新军营不断的发展,不仅仅是士卒增多,更重要的是从兵部要来了大批火器制造工匠,锻造燧发枪。

    因而,营地早就开始扩张。修建工厂、兵营、家属宿舍区、学校、训练场等等。

    主要是向北,向西,向南圈地,然后营建。其实张昭新划去的三千亩荒地,距离新军营的驻地就不远。只有不到一里路。

    新军营向南建设有一个约500人的家属宿舍区。这是最早一批到新军卫的工匠的住所,逐步扩建而成。这批工匠们的待遇自不必说,家属们每日都要消费大量的物资。

    在家属区五百米处,正好是一处交通要道,慢慢的行成一个小镇,名叫:新军集。

    傍晚的夕阳在天际燃烧得通红。就仿佛如今京中如火如荼展开的废除卫所试点工作。

    张昭在一间茶铺外招待着李幽,“目前王老大人在国子监毕业生中和吏部等着选官的人中抽调了一批人手,官吏约八十人,在朝阳门外设衙。

    叫做试行改革卫所司。

    将卫所土地核查,和人口核查一起进行。优先登记、更改军户的户籍。和顺天府诸县的官吏一起编造成册。土地赎买,这一块可以稍稍推迟。”

    李幽有段时间和张昭没见面。他的形象倒是打理过,奈何自身条件不佳,看起来还是有些獐头鼠目。

    李幽喝着粗茶,看着新军集中来来往往的百姓,微微一笑,道:“子尚兄,你何必诳我?王老大人就算想推动赎买土地之事,恐怕也难。就我所知,京中大量的权贵涉足其中。

    英国公、成国公、定国公三家都在其中。这是国朝最顶尖的一批勋贵。而且,寿龄侯张鹤龄、长宁伯周彧也都卷在其中。你想收钱,可不容易。

    寿龄侯生性吝啬,试行改革卫所司敢去收他的银子,他必然会去宫中闹腾。”

    李幽之前和张昭有心结。这段时间他担任沟通的桥梁,和张昭接触几次,那根刺淡去很多。主要是,张昭卖李教谕的人情,拉了他一把。他心中感恩。

    所以,此时他直接把话说透。

    张昭就笑,道:“李子远还是那个李子远啊!”

    李幽这个人,性情狷狂。他第一次见李幽时,李幽就是一边喷人,一边端着酒杯,仰着脖子猛灌美酒。

    此时李幽这样说话,倒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其一贯说话的方式。甚至反而可以说,这是其亲近的一种表态。若是心里提防,李幽焉敢如此?

    李幽说的事,他当然知道。他的老泰山王承裕最近没少为此事发愁:寿龄侯就是个搅屎棍啊!

    李幽听的出张昭话里敲打的意思,配合的收敛起脾气,压低声音道:“子尚兄,你考虑不考虑杀鸡儆猴?都察院江西道御史吕纪先就是很好的一只鸡。”

    他没有详细的说明,但他相信张昭听的懂。

    吕纪先阻扰废除卫所试点失败,声望大跌。而且和他搅合在一起的勋贵都放弃他。失败者没有人权。

    张昭也有足够的理由整治他。怎么,当今天子面前的红人,国朝的名将就随便你骂吗?不付出点代价?

    这可以通过李阁老去操作。

    张昭悠然的一笑,喝着茶铺里的茶水,道:“这没有必要。反对者,什么时候都有。我难道能一个个的去打倒?专心做事就好。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个吕纪先只是利益集团推出来的代言人而已,他打掉一个,将来还有另外一个。譬如现在张鹤龄就被推出来。

    他的眼光不能那么肤浅,只关注到个体身上,而是要考虑如何肢解、消灭旧有利益集团。这样才能成功。

    李幽一愣,他没想到张昭给出这么个答案。这和他设想的完全不符啊!

    张昭的性格不是有仇必报吗?

    张昭笑笑,他内心里对李幽并不是特别信任,进入正题道:“阁老让你来传什么话?”

    李幽回过神,说道:“阁老着我问你,税务使的人选可曾考虑好?”

    张昭沉吟着道:“阁老中意哪个人选?”

    李幽也不隐瞒,透漏道:“户部郎中徐贵。”徐郎中是李阁老的得意门生,和李阁老走动的很紧密。算是他夹袋里的人。唯一的问题是,徐郎中曾在弘治十三年把张昭坑惨了。

    张昭奇怪的道:“徐郎中才只是正五品。担任正三品的税务使有点难吧?”

    李幽解释道:“朝廷现在是试行互市。只开榆林和宣府两个点。李阁老的意思是先让徐郎中升一格,以正四品的税务司副使的身份主持此事。”

    这他娘的还能这么操作?李大佬玩的真是溜啊!

    至于说徐郎中如何由正五品升正四品,这就是京官的优势。京官正五品,外放一个宣府的正四品有问题?完全没问题。

    张昭道:“我没有意见。新军卫最近正在开采铁矿。我希望兵部分一半冶炼矿石的工匠给我,还有剩余的全部火器制造工匠。以后兵部的火器由我提供。”

    李幽想一想,道:“我会回去和阁老说明。问题不大。”一个主导互市贸易的税务司副使换一堆工匠,这谁不会算账?

    张昭笑道:“说起来,我倒是忘了问,兵部尚书的人选定了吗?”

    张昭固然是宠臣,且把手伸到边境贸易上,但他在朝堂上的职业定位还是个武将。六部这种大佬级别的人事,内阁和天子不可能去问他的意见。

    原兵部尚书马文升升任吏部尚书后,这个位置便空着的。暂时由左侍郎熊绣署理。

    李幽倒是知道些内幕,道:“李阁老中意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刘大夏。此事很有可能会在最近定下来。”

    张昭和李幽谈完,目送他离开。自有长随和茶铺会账。张昭翻身上马,望家中而去,心中有些感慨。

    弘治十三年,徐郎中一句话就让他从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辍学”。现在,他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徐郎中的仕途。

    这要在玄幻小说里,他都可以吼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不过,他和徐郎中的恩怨已经了结。他没那么大的杀气。当时站在徐郎中的立场,也不能说他做错了。

    当然,他心里还是可以有些得意的。奋斗两年,他总算不是草民了!

    而刘大夏的到来,是一个变数。张昭对这位弘治名臣的印象很不好。据说,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就是他烧的。此人是否会给废除卫所改革造成困扰呢?

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

    张昭和李东阳完成“勾兑”后,结果很快就出来。

    张昭用密折上奏,报出他中意的税务使人选。李阁老在御前议事时帮他说了话。

    四月十六日朝廷的批复下发:户部郎中(正五品)徐贯出任税务司副使(正四品)。张昭则是如愿拿到兵部所有的火器制造工匠,以及几十名冶炼铁矿的工匠。

    兵部仅有的技术家底,基本都被张昭掏空。

    至此,明朝的火器制造,全部掌握在张昭手中。以后京营、边军的火器供应就得找张昭。

    当然,西北王家还有一家能生产燧发枪的兵工厂。其主要供应西北军镇和地方上缙绅、堡寨的需求。

    十八日上午,董朗从天津卫赶回到京师。张昭直接带他到新军营后占地几十亩的新建火器工厂中。

    几经整合,新军营中拥有近两千名火器工匠,正在打造着燧发枪,还有其他火器。

    而火器工厂隔壁的铁矿冶炼工厂中,二十多名冶炼的工匠正带着学徒、工人在搭建炼钢的炉子。一批铁矿石和煤炭随意的堆在空地中。

    见张昭带着亲随进来,众工匠纷纷看过来,放下手头的活,站直身体低着头。

    这年头,工匠拥有核心技术不假,但是要说能在张昭这个军中大佬面前硬气,那是不存在的。

    为首的工匠,也是这批工匠的管事,加有一个从九品的官职,小跑着过来,“参见伯爷…”

    张昭做个手势,截住管事工匠的话,道:“你们忙你们的。我就是过来看看。”

    将此人打发走,张昭指着正在劳作的工匠们,微笑着道:“元明,工匠就在这里。你能忽悠多少人去永平府,全看你的本事。

    我回头啊,还要和新任的刘兵部打口水官司。打造兵器的铁料,兵部承担一半,我这里承担一半。最终,还是让朝廷的铁矿直接到我这里最合适。”

    董朗这段时间忙的整个人都瘦下来,小肚子都没了,圆脸也变瘦。见张昭已经搞定最难的技术部门,心中松口气,笑道:“嗨,亏我回京的路上还发愁。子尚你这里都准备好。

    朝廷给工匠的待遇不行。不过,你肯定是按照新军营的规矩来补贴的。但是,架不住国泰商行财大气粗啊!我全部挖走肯定不行。

    就先挖五个走吧,把架子搭起来。反正我那里暂时只是冶炼出能制造铁锅、农具的铁块就行。”

    董朗之前在管知行商行二锅头的生意,被张昭调任国泰商行大掌柜(总经理)接替陈康。经过这一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不少。兼之张昭回京封爵后吩咐过,还是表字相称。他心里敬重张昭是一回事,在张昭面前,确实是收放自如。

    唯唯诺诺,也干不好国泰商行的工作。这次去永平府买矿,更是洗去他身上的几分浮躁。

    张昭就笑,“行啊。我已经派人摸过底。很有几个工匠不愿意把手里的技术交出来。你忽悠几个走。我这里要用来做技术研发基地。现在的冶炼水准太低,练不出好钢。满足不了建筑、工具、铺设铁轨的需求。”

    在冷兵器时代,经历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发展。明朝就位于铁器时代。冶炼出的冷兵器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保证。所以,铁块向来是禁止向草原交易的。

    当年一汉当五胡,汉朝的冶炼工业功不可没啊!汉军的武备水平明显高于诸胡。

    而在排枪战术时代,铁器的主要用途便不是在冷兵器制造上。而是转化为制造枪、炮。剩下的能用钢铁增加国力的便是铁轨。

    欧洲诸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几十年内,钢铁产量其实并没有立即爆发,而是慢慢增长。直到钢铁战舰、飞机、坦克的出现,钢铁产量才爆发。

    张昭搞钢铁工业,先倒不急着上量,满足制造枪、火炮的需求后,他准备上铁轨。

    蒸汽机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搞的出来的。马拉火车是一个选项。即便是马拉的火车,其运输量、速度也不是现在的官道和水路能比的。

    董朗笑着应下来,“行啊。”

    说着话,张昭带着董朗、王武、庞泰几人离开冶炼工厂,往新军营初级学堂而去。

    张昭这段时间在新军营中,除开练兵,就是在关注教育。

    初级学堂成立的初衷,本意是让火器工匠们的子弟有书读,技术能够传承下来,让新军营的军官得到补充。

    现在,到处都在差识字的学徒。

    张昭已经在考虑将新军营初级学堂设定为小学,扩大招生范围,降低招收学生的年龄。再增设两所中学。其一为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养学徒。其二为军官学校。

    但是,他现在缺少老师、资金。特别是资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得等国泰商行壮大后反哺啊!

    国泰商行五成的利润归新军营。

    …

    …

    中午请董朗在家中吃了顿酒,张昭和他谈了谈钢铁产业的前景。国泰商行下属的冶铁公司,早期只做铁锅、农具这些活儿。之后,要承担冶炼钢铁的任务。

    张昭指的是真正的钢铁,而非目前这种熟铁(低碳钢)。

    董朗看到技术人员,心里有底,至于怎么忽悠技术工匠到永平府,这是接下来几天的事。他心中的大事去掉,心情舒畅。拜别张昭后,回青龙镇看他二嫂。

    青龙镇里的董氏家族内部早就完成清洗和权力转移。董叙、董朗父子掌控着董家的前途。而原来的族长董鼎等人被边缘化。这两年董氏商行也赚了不少钱。

    董朗的父亲董叙,就在帮知行商行打理着白酒生意。董家子弟、账房、伙计大都都投身到这个行业中。他们原来的布匹、煤窑等产业也壮大不少。

    主要是张昭这块牌子好用。当然,董叙还是很明白的,不敢搞兼并、谋人家产的事。所以,他们的其他产业只是壮大,而不是膨胀起来成为大商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张昭所厌弃、打击的董鼎等人日子自然很难过。

    董朗的二嫂李娘子,之前和他定过婚,然后退婚,嫁给其堂兄。董朗此时已经成亲,妻子是京郊的一个大户人家、缙绅。但他始终难忘初恋。

    最近他堂兄和二嫂关系不佳。

    张昭并不知道董朗的私事,送走董朗后,在书房里整理他的思路。

    如何引导明朝改革,这是一个大课题啊。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

    张昭从来都没有做张居正的打算。所以,他并不打算采取激烈的改革措施,事实上以他目前的权位,也做不到激烈的改革。

    他只能采取温和的办法。

    而他目前的想法,就是依托于国泰商行,和皇权进行结合,塑造出一个超级工商业财团出来,慢慢的改造明朝社会,推动其工业化进程。

    张昭在纸上写着:织布、钢铁、释放人口、职业教育、粮食、规范货币…

    这一条条的事情得慢慢做。他目前的任务,还是协助王承裕把废除京师、天津卫卫所的事情做好。

    其实,这相当于是在释放人口进入工商业。所以,张昭根本没有要求朝廷强制收回卫所的土地再分配下去。

    武勋集团的阻力是一方面,而他其实更想顺水推舟,将这批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当然,所谓的工商业,现在就是国泰商行一家。

    这些谋划,心里知道就行,没有必要说出来。

    所以,李幽觉得寿龄候张鹤龄是废除卫所的阻碍,其实,根本就没影响到大局。无非是朝廷少收了土地赎买钱。

    当然,这事回头等废除卫所试点进行的快要结束时,还是要处理下,不能留下尾巴。

    现在嘛,当然是给军户们上户籍,明确他们可以自由经商、打工、读书才是大事。

    …

    …

    下午和傍晚的时光悠然溜走。晚饭后,张昭迎来一位不速之客:徐郎中之子徐鼎。

    张昭位于小安镇中的府邸虽然扩大,但他其实并没有居住在府邸的正中。

    这由几个院落组合起来的府邸,他也没花大力气改造。主要是为了让妻妾、丫鬟、弟弟还有仆人们能住的宽松点。

    他和婉儿、方晶还是住原来的小院中。王絮雪、秋月、瑶琴搬到他后面的小院中。这样一来,他和妻妾们相当于是住在整个府邸的东南两个院落中。

    张昭还是在两进小院的前厅中招待着徐鼎。

    仆人们端茶进来,再悄然的退下去。

    陈设简朴但不失雅致的小厅中,在夜色中凉悠悠的。驱蚊的檀香袅袅。微风徐徐而来,很是惬意。

    张昭打量着眼前二十出头的青年。其实要不是看到拜帖上的名字,张昭也不记得他就是徐鼎。

    两年前的冲突,他到徐贵府中,和徐鼎匆匆见过一面。即便徐鼎和其父徐贵肖似,张昭这两年见的人太多,早就将他忘记。

    幸亏是最近府邸扩大,幕僚赵子龙最近得以住到他府中来,这才从拜帖中将其筛选出来。

    张昭受封新秦伯之后,他现在住在京城,每天来求见他的人不少。这就需要一个幕僚帮他把关,或者招待下客人。他现在年轻,还没有子侄。弟弟虎子太小。

    赵师爷能在总督幕府中当首席幕僚,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徐鼎不敢和张昭兜圈子,他地位不够。喝口茶,略带点讨好的笑容道:“伯爷,学生这次前来主要是为感谢伯爷推荐家父出任税务司副使。”

    张昭就笑,点点头。

    这话说的有点意思。

    第一呢,主要是为两年前的“冲突”做一个总结。他不记仇,徐郎中领这个人情。

    第二呢,张昭是和李东阳李阁老交换利益。谈不上帮徐贵。而徐贵在事后才来表示感谢。这就很让人心里舒服。要是事前来,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

    所以,这话合起来的意思是:兄弟我感恩,图报。

    徐鼎见张昭稳的很,心里不免感慨一句,脸上表情倒没什么变化,微微欠身的笑道:“伯爷,最近真理报几期报纸都在鼓动国子监改革。朝廷中也有声浪。试行改革卫所司更是招手监生为吏员。

    家父的意思是,他在朝中为官数年,认识几个朋友,愿意为国子监改革摇旗呐喊,出一份力。”

    张昭来了兴趣,竟然不是空口白话的感谢,徐郎中,哦,不,现在叫徐副使很上道啊,把茶杯放下,“徐副使有心了。”

    徐鼎再道:“国子监改革,具体往何处改,还请伯爷明示。”

    张昭微微抿嘴,道:“国子监生,四年或者六年就要毕业。成功毕业的监生拥有会试资格,那么也应允许其有进入官场的资格。不管是做官还是为吏。

    其次,考试不及格的监生,不应当继续留校。而是不给其发毕业文凭,允许其自谋生路。

    另外监生应当如府学、县学一般。现在强制的坐监读书,这制度没有人性。”

    徐鼎默默的记诵着,拱手道:“学生记下了。一定会一字不漏的转告家父。”

    张昭微微一笑,“有劳了。”和徐鼎闲谈几句,送他到小厅门口。

    改革的事情千千万万,总得一条条的去做。

    他现在要做的事情,或者说脉络有两条。第一,和鞑靼人互市。这是为积蓄国力,最终横扫漠北做准备。这是外敌。

    第二,废除全国的卫所。

    在京师、天津卫这么做,本质原因只有一个,释放人口进入工商业。

    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么做,他还想推动明朝的兵制由卫所转为募兵制。这是军队强大的保证。卫所制,已经腐朽。

    而此刻在真理报上强烈的呼吁改革国子监,张昭最终的目的是在为教育改革做准备。

    他想要招募到足够的小学老师,没有落魄文人的支持怎么行?别的知识,也不需要监生们教。教授小朋友识字,这是可以胜任的吧?

    当然,真理报要发展,这需要吸纳一批监生当编辑。张昭手里现在欠缺大量的读书人。

    其实,毕业的监生在弘治年间其实是可以当官的。举人、秀才功名都可以做官的。只是难易程度不同,僧多粥少罢了。

    张昭提议监生可以做吏员,或者去边缘地区当官,其实也是在分流。因为,按照他设计的毕业制度,京中是无法容纳这么多闲散文士的。而文人一多,八成会闹事的。

    当然,张昭也有私心。他现在也是国子监生。要是能轻松点从国子监毕业,他一样有会试的资格。到这一步,后面有些事情就好操作了。张阁老不就把他两个儿子给操作成进士吗?

    在明朝以武勋的身份来推动改革,就算有天子信任,难度还是有点大。张昭打算披一层文官的皮。

    当然,这是闲棋。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真混不进文官集团那也就算了。没有张屠户,也不吃带毛的猪。

    …

    …

    张昭返回到后院中,灯影绰绰。

    婉儿和方晶两人正在灯下闲话,等着他回来。

    “二哥…”

    “相公…”

    婉儿和方晶两人都起身,迎着张昭。婉儿抿嘴一笑,温婉贤淑的帮张昭更衣。

    出门见客穿的衣服和寝室里自然不同。

    听张昭说完徐鼎的来意,方晶明眸带笑,将她的茶碗给张昭,带着自豪的道:“相公,两年前你去他们府上低头,现在可是徐家上门来示好。”

    这并非她气量小。在她眼中,她的相公是顶天立地、最优秀的男子,他受的委屈,难道不能找回来吗?

    张昭禁不止一笑,揉揉方晶的头,来个摸头杀,“傻丫头啊,我惦记徐郎中干什么?你不绝对他那层次离我有点远?”

    监生的事情,舆论炒起来,能否落实才是他所关心的。

第三百一十二章 阁老之语

    张昭由宫中的腰牌,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当然坤宁宫这种地方肯定不能去的。

    在税务司副使徐贵的几名好友上书朝廷附和真理报上的国子监改革措施之后,张昭进宫求见弘治皇帝。

    明朝的议事流程,和西方,乃至后世有很大的区别。明朝的内阁、皇帝,都是需要在大臣们的奏章上批复意见,很少有说直接发布诏令的情况。

    别看真理报上关于国子监改革的辩论的很凶,但朝堂上还真没有多少人直接上奏章,奏请天子推动国子监改革的。反对的御史倒是有不少。

    都是为官多年的老狐狸,即便弘治十五年的新进士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们现在还处在观政阶段(实习生)。智商正常的人不会在进新单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发表改革言论的。

    真要有想法,可以往真理报上投稿啊!反正在报纸上发文又不用负什么责任。

    所以,这就体现出徐贵“回报”的意义所在。他的朋友,直接将此事捅在朝堂上。当然,争论太大的问题,天子可能会留中,内阁可能会等等。

    张昭求见弘治皇帝,就是想要说服弘治皇帝同意国子监改革。

    …

    …

    弘治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午后,初夏炙热的阳光落在精美的宫殿上。

    内阁之中,书吏们手脚麻利的拿着各种奏章、文书穿梭于三名阁老的公房中。

    首辅刘健处理完赈灾事宜,偌大的王朝,地域广阔,每个月都有地方受灾,他执政这些年早就习以为常。缓步跺到公房外的大堂。

    此时,李东阳已经等在这里,这是对首辅的尊重,两人的专职中书舍人已经沟通过。刘首辅要和李次辅谈谈国子监改革的事情。李东阳拱手一礼,笑着道:“希贤兄…”

    “宾之…”刘健回礼,坐在大堂正中的椅子,有小吏端茶过来。他端起来抿一口。和李东阳闲扯几句政务。

    此时,并没有书吏们在大堂内试图围观两位阁老说话,或者试图偷听。在中枢做事,要记住,不该听的不要听。有些事情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

    阁老在大堂谈政务,以示坦诚:事无不可对人言。但是,他们这些书吏要是敢堂而皇之的当“吃瓜群众”,那是嫌自己活的太舒坦。

    当然,内阁只有这么大地方,路过大堂听到只言片语不算。

    刘健沉吟片刻,沉稳的道:“宾之,张昭今日上午进宫的事情,你知道吧?”

    张昭上午进宫求见天子。但天子实在抽不开时间,令张昭明日早上再来面圣。

    别以为这是弘治皇帝的怠慢。这已经是非常牛逼的待遇。多少人排队面圣而不得啊!很多外朝官员要见弘治皇帝,还需要到礼部学习礼仪,并沐浴,吃斋三天。

    能够随时面见天子的,那是内阁阁臣的待遇啊!这还是弘治皇帝礼贤下士,真要碰到他前面的成化皇帝,或者后面的嘉靖、万历、天启,内阁大学士还真不是想见天颜就能见的。

    张昭现在那有这个份量?他连兵部尚书的人选都决定不了。重臣诸如马文升的朝堂地位,他都比不了。

    当然,要是发生明朝战争,弘治皇帝肯定会叫他进宫议事。

    李东阳点点头,徐徐的道:“希贤兄,张子尚想要改革国子监,也是一片赤诚之心。只是他的想法有点幼稚。”

    李阁老看似答非所问,但其实把他的立场,观点说的很明白。

    真理报是张昭开的,这是全天下皆知的事情。而真理报上在鼓吹国子监改革,一条一条的列出来。而昨天当有几个六部主事上书,奏请朝廷改革国子监,张昭今天就进宫来,要做什么还用说吗?

    所以,李阁老要在刘首辅面前亮出他的观点。

    张昭当然通过李幽和他沟通过。只是他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复给张昭。

    其实,李阁老是打算迂回的拒绝张昭。国子监的弊端是有一些,但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监生们的稳定啊!

    想想看,两千多监生可以随意的出入国子监,京中什么流言传不起来,有没有人会鼓动他们闹事?监生虽然出在读书人鄙视链的下游,但也是读书人啊!也是士林的一份子。

    而让监生做吏员,且不说监生们愿不愿意去,朝廷有那么多位置给他们吗?

    眼前的刘健刘首辅,就认为朝廷财政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扩大监生的就业面,放其进入体制内,其实就是增加冗官啊!前宋之难题,殷鉴不远。

    李东阳的想法是让真理报上的舆论发酵,继而让张昭认识到他的幼稚之处。这比他明确的拒绝张昭要好。

    刘健微微诧异,他还以为李东阳和张昭达成了一致,不想李东阳竟然是反对态度。心里的某些心思就淡了些,严肃的表情稍稍放松,道:“嗯。你多和他沟通。国事不是儿戏,需要徐徐图之,而非下猛药。”

    张昭和李东阳避讳,不再见面。但是刘健是什么人?他难道会真的认为李东阳和张昭没沟通渠道?

    不久前的税务司副使人选,两人不是合作的顶愉快的吗?想来,不只是他看出来,天子估计都看出来。当然,一个正四品的人选无伤大雅。

    李东阳也没故意推辞,叹口气,略有些头疼的道:“我会的。”

    …

    …

    在李东阳和刘健“闲谈”时,寿龄侯张鹤龄刚刚和弟弟张延龄从宫中出来。

    他们来探望姐姐张皇后。宫中,他们走的还是很勤的。

    走在大明的紫禁城中,张鹤龄心态有点飘然,看看天空中的白云,对弟弟道:“呵呵,张昭和他那个便宜老丈人王承裕搞什么废除卫所试点,终究还是不敢动我们。”

    张延龄心态同样很好。他们以为张昭进宫求见弘治皇帝是要告状的。

    但张皇后刚才给了保证,“咱们家占了卫所土地就占了。要是有人没交银子,也没道理咱们家要交。”

    然而,张皇后不知道的是,她弟弟才是真正的风向标。满京城的权贵都在看寿龄侯啊!

    这一点,张鹤龄当然不会在姐姐面前说。

    “哈哈,大哥,刚才姐姐不说了吗?宫中都知道,张昭求见天子是要搞国子监改革。”

    张鹤龄沿着宫墙的阴影走着,道:“嗯。等会出宫后派人去定国公府上说一声。叫他们不用担心。怕什么怕!”

    “那是。叫我说张昭这人还是很识相的。他是不敢动我们,转而去找点新的事情做。”

    张鹤龄一琢磨也觉得是怎么回事,“哈哈。”

第三百一十三章 国子监改革(中)

    作为弘治朝第一外戚,张氏兄弟和定国公府、徐光祚等人有勾连,这是张昭所不知道的。

    京中卫所的土地,早就被权贵瓜分殆尽。在京师这样的核心地带,侵占土地的,自然是武勋、外戚、太监。文官们不会在锦衣卫的老巢难来。

    实际上,凡是京中有实权的武勋都被卷入此事中。但是英国公张懋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成国公府躲在幕后,反而是早就没落的定国公府把武勋、外戚们都串联起来。

    还要过两年就会袭取爵位的徐光祚能力还是不错的,他先和远在金陵的魏国公勾连(其代言人是吕御史),接着把智商需要充值的张鹤龄推到最前面和张昭打擂台。

    其实,挑起寿龄侯张鹤龄对张昭的怒气,这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首先,寿龄侯府的二锅头和张昭的知行商行现在是竞争关系。

    其次,张鹤龄在玻璃生意上被张昭搞的灰头灰脸,还被张皇后骂了一顿。而国泰商行在弘治十四年的利润在有心人的推算下,大致估算是至少二十万两白银

    以张鹤龄贪财的性格,早就是看张昭不爽!

    张皇后虽然警告过张鹤龄不要去惹张昭,但是张昭主动来惹他(张鹤龄对张皇后的说法),张皇后的立场那是不用问的。肯定是维护自己的弟弟。

    张皇后出身于小户人家,明朝的国策如此,为的就是防范后汉时的外戚,而对应的就是造成明代的皇后、太后,都一些比较低级政z趣味的人。

    张皇后爱护她这两个弟弟,那是不遗余力的。为此,她还下跪向嘉靖皇帝求饶。

    …

    …

    武勋、外戚们串联在一起,这是其一。他们反对卫所改革。

    而张昭要废除国子监,自然也是持反对态度。在京师多年,谁是傻子啊?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坚决反对。

    其二,阁臣们对国子监改革持否定态度。

    潜藏在水底的暗流汹涌。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昭于四月二十二日进宫。弘治皇帝并不在乾清宫中。门口的小太监笑眯眯的道:“张伯爷,皇爷在西苑纳凉,萧公公吩咐伯爷来了,直接往广寒殿去。”

    “多谢公公。”

    张昭拱手一礼,往西苑而去。他穿着伯爵的常服,一身绯袍看着是比较顺眼的。正所谓满朝朱紫贵。绯袍,在大明代表的意义还用说吗?但是这大夏天啊!

    …

    …

    张昭在赶往西苑的路程中,真理报社里,王絮雪正在总编的书房中看着稿子,微微蹙眉。

    张昭忙起来,陪妻妾们的时间自然就变少,对真理报的发展关注那就更少了。因而,王絮雪在真理报上投入的精力便要更多。

    张昭来自后世,并不禁王小娘子天天出门。王絮雪基本上每天都要来真理报社坐镇、审稿。

    真理报发行这一个月,借助着种种关于政务的讨论,顺利的打开销路,占领市场。

    听六科的官员说,最近在六科里抄邸报的书手都变少。还抄什么?真理报后面的版面都是有的。人家三天一期,往衙门里免费送一份,其余的要卖。但是我大明官员,岂会差这两文钱?

    王承裕老大人是户科都给事中。虽然被圣旨调派出去做事,但官职还在这里。六科的传闻,他是不会缺的。而王絮雪自然就会知道。王承裕也是有长随的嘛!

    自家小姐问一问,他们难道会不说衙门里的传闻?

    而真理报销售火爆,带来两个变化。第一,真理报最近已经增加到四开八个版面。第二,投稿的人数越来越多。

    王絮雪索性便在真理报社这边审稿。报社的人自然都知道张伯爷的妾室就是名为“木兰”的总编。

    “唉呀,头疼!”

    王絮雪揉着漂亮的酸胀的眼睛,低声自语道。报纸上,以及来投来的稿件,反对国子监改革的是多数。

    李东阳李阁老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张昭不会获得多少派的支持。

    因为,国子监改革,收益的只是目前正在京师和金陵学习的监生。而金陵那边的监生忽略不计。他们发出声音,朝廷也听不到啊!距离太远。

    京师里的两千监生,人数是多,但是换算利益集团的力量,他们还真不够看。

    瑶琴、秋月两个在长长的书案边帮自家小姐挑选稿件,书房门口自然是交给家里带来的小丫鬟守着,通传消息。

    瑶琴道:“小姐,我这里都是骂少爷的文章啊!”

    秋月附声道:“我这里也是。”

    她们两个都能教张泰平四书五经,识字审稿这肯定是没问题的。

    “所以夫君直接去和宫中和天子说啊。”

    瑶琴笑吟吟的道:“小姐,照我说,少爷八成是想他自己顺利的从国子监毕业吧!我觉得他说的什么义务教育有点唬人。”

    秋月道:“嗯,就算在京中开办几所学堂,都容纳不了那么多监生的!监生们可是每年都要源源不断的从天下各地调来。”

    明朝至今,天下到底有多少个秀才,这真不好说。虽然秀才同样是三年一考。但是秀才名额多啊!而且,秀才考中举人的是少数。基数都会累积下来的。

    得,和张昭关系亲密的丫鬟都不看好国子监改革。

    王絮雪也给说的头疼。她倒是想坚持原则,支持张昭。但,实在是心里没底。

    不知道夫君拿什么去说服天子同意啊!

    …

    …

    仲夏的上午,西苑之中景色优美。湖光荡漾,树木茂密。

    张昭是不相信弘治皇帝大上午在西苑纳凉的鬼话,等到广寒殿外,就听到遥遥传来的昆曲声。

    这年头,京师是政z中心。经济中心在江南。而时尚的中心在苏州。昆曲就是其代表性的产物。

    张昭略等一会,就听得一层层的声音接力而来,“宣新秦伯张昭觐见。”

    “宣新秦伯张昭觐见。”

    皇帝就是皇帝,该有的排场不会少。

    张昭低着头,往广寒殿中走去。心里却是一磕碜。弘治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来意。而此时宣扬帝王之威,只怕已经有想拒绝国子监改革的想法。

    弘治皇帝在广寒殿正殿中。只不过正在欣赏戏曲、歌舞。他面前放着数张近期的真理报。一边看报,一边看歌舞,很惬意、放松。

    “张爱卿,近前来说话。”

第三百一十四章 国子监改革(下)

    广寒殿正殿里设有白玉丹陛,丹陛之下有青铜雕琢的猛兽。处处彰显帝王尊严。

    弘治皇帝的御座就在丹陛上。面前搁着一张高度刚刚好的长案,上面放着报纸。

    司礼监太监陈宽、萧敬两人此刻都在这里。另有数名小太监在丹陛下侍立。

    大殿中,衣衫单薄的宫娥或者歌姬们穿着各色长裙翩翩起舞。殿旁,一组三十多人的乐队班子正在奏乐。

    明朝皇帝虽然穷,养一班歌姬和乐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萧敬穿着绯袍,看着绕过跳舞的歌姬们走过来的张昭,心中感慨难言。

    其一,十八岁的绯袍伯爵,当真是国朝第一武将。天子对张昭不可谓没有施以厚恩啊。

    其二,张昭最近有点飘飘然。以为有天子宠信,可以为所欲为。身为一个武将,竟然想干涉朝政。张昭试图通过真理报造势,继而上书朝廷,再来游说天子,最终达成目的。

    但是,这何其的犯忌讳?

    边境开互市,这是张昭打出来的机会,所以税务司的人选,张昭可以说话。

    卫所废除,本来就是涉及军队,张昭屡屡推动其向前走,本质还是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这和他通过李阁老把兵部的火器工匠给掏空是一个道理。这些,天子都是能容忍的。

    然而,国子监的事,是你一个武将能置喙的吗?说的严重点,这可以看着是张昭在政z上生出了野心。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想要涉足朝政,你想干什么?

    萧敬为人很正直,品性端正。他和张昭是政z盟友的关系。但是,他首先是天子的家奴。他对天子的忠心,是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

    是以,张昭根本就不知道今天面圣的任何消息。

    站在弘治皇帝左侧的陈宽,身穿绯袍,背微微佝偻着,嘴角微微带着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

    他知道张昭和萧敬私交好。但是如何?萧敬在皇爷面前,把张昭卖的彻彻底底。

    不知道现在是否会后悔当初拒绝他的好意。这人呐,不能在得意忘形,更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

    今天可有好戏看咯。而且皇爷这个态度一传出去,张昭在京中的日子就要难过了。那会有现在的风光?又是置办府邸,又是搞美食街赚银子。

    嚯嚯。

    …

    …

    从广寒殿正殿的门口走到丹陛下,大约二十米。张昭绕开跳舞的歌姬们,路程略长。

    在这短短的一段路程中,张昭脑海中光速运转。他被通传进殿时就觉得今天这场面有问题。这个时候岂敢不认真的去想?

    他在很早之前就有觉悟:伴君如伴虎。你不能因为弘治皇帝性格仁厚,不杀大臣,就觉得他好说话,可以轻视他。弘治皇帝照样可以一言决定他的荣辱。

    “微臣参见陛下。微臣特来向陛下请罪。”张昭身穿绯袍,躬身向弘治皇帝行礼。几十秒之内,他已经决定改变他来之前面见皇帝的游说计划。

    “哦?”弘治皇帝白胖胖的,身穿红色的龙袍常服,给张昭说的说的微微一笑,捻须道:“张爱卿说说,你有何罪?”

    张昭脑子里一边思索,一边恭敬的道:“臣在真理报上鼓吹国子监改革,实则是有自己的私心。臣不想在国子监坐监读书,且想快点拿到毕业监生的文凭。”

    张昭并不知道他哪里出错,引起弘治皇帝的不满。但是他求见弘治皇帝的目的,昨天上午在乾清宫外就说了。而弘治皇帝肯定是不满他推动国子监改革之事。

    那么,他如何来突破这个死局?突破口必然在国子监改革这件事上。所以,他上来先认错再说。

    而认错的技巧,千万不能和皇帝辨论说:陛下,我奉公为国啊!弘治皇帝并不需要一个手握重兵且驻扎在京城外能直接决定皇位的武将一心为公!

    这点“自污”的技巧,他在回京前就想明白。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他想通过国子监改革,为自己谋点福利,这是大错还是小错?

    以张昭此时的地位和圣眷来说,可以肯定的说:小错!

    弘治皇帝讶然的看着丹陛下恭恭敬敬的青年。他今天确实存着敲打张昭的念头。武官在政z上有野心不是什么好事。前朝的石亨就是如此。下场如何?

    他并不希望将来下旨处死张昭。所以,此刻的敲打并不打算留余地,而是要让张昭出一声冷汗,并将其在京中的权势给打压下去。锦衣卫报上来,张昭最近在京中风头很盛!

    所以,这并不是私下里的君臣谈话。而是有其他太监在场。广寒殿中的这一幕很快就会传遍京师。

    但是,弘治皇帝浸淫权术之道十五年,却没有料到张昭给他这样一个答案,他准备的几套“剧本”都没能用得上啊。

    …

    …

    张昭这干脆利落的认错劲,不仅仅是弘治皇帝感到惊讶,陈宽、萧敬两人同样惊讶。

    陈宽内心里“嚯嚯”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有种不好的预感,张昭今天很有可能会过关。

    当今天子号称贤明,容人,纳谏。但其实他们这些天天跟天子接触的臣子都知道,天子其实性格并不倔强、强势,属于比较好说服的那一类皇帝。

    那么,张昭有没有“把握”到天子的脉搏呢?这只有他自己知道。

    …

    …

    见张昭认识到是在国子监之事上犯了错误,弘治皇帝一肚子词都憋着,只能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道:“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张昭听懂了,瞬间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心里禁不住道:卧槽!

    皇帝果然是世界上最多疑的生物。

    所以,再过二十年,嘉靖朝开始的大臣们那水平都是一个赛一个的高。开局皇帝遛大臣,中后期大臣把皇帝当猴遛。

    张昭自问推动国子监改革并没有揽权的意图。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他根本看不上。他只是需要大量且廉价的识字的文人,以此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至于说他为何选国子监作为在取得“在京师、天津卫试点废除卫所”成功后的突破口。

    根本原因还是报社缺人啊!只有汤玄策一个监生愿意在真理报长期任职。其余三名主编都是兼职。更别说雇佣来作为文字编辑的监生们。真理报对他们的约束更低。

    这帮监生很明显还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摩擦。还憧憬着毕业后去当官。他要做的是打破这帮中老年文青的幻想!不是为了拯救他们,而是为了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

    国子监的改革,他自问这一块是没有动谁的蛋糕。所以,别看报纸上骂得凶,反对者众多,他对说服弘治皇帝还是有几分把握。

    搞定弘治皇帝,其实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内阁大佬们需要为这点鸡肋般的小事和皇帝对着干吗?大佬们都是很知情识趣的!你以为是御史言官那种愣头青吗?

    但是,张昭却万万没想到,弘治皇帝竟然觉得他在揽权,捞过界了,打算“提醒”下他。

    我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国子监改革(下一)

    想明白前因后果,以及皇帝心中的顾虑,张昭心里略微稳妥了些,躬身一礼,“沉痛”的认错,“臣遵旨。臣有罪。京中如今只有一家真理报执掌舆论,臣恳请陛下再令人组建一家报社。”

    张昭当年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有爱、有一说一的五好青年,但此刻一脸沉痛,略显浮夸的演技,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用出来。

    不演不行。

    朝堂就是一个舞台,而皇帝就是舞台中的大明星。他在皇帝面前,还想着保持“真我”本色,那是脑子进水。老板觉得你不错,那叫给你脸。你不能觉得自己在老板面前就是很红。

    弘治皇帝是怎么说的?“爱卿锐意革新是好的。但是,要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听听。这话说的直白点,弘治皇帝觉得他有没有私心,这都是无所谓的事,也不会听他这种扯淡的请罪理由。而是要他认识到“别捞权”这一点。

    见张昭自请削减手中的“权力”,弘治皇帝口气便缓和了几分,毕竟张昭还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道:“张爱卿的忠心,朕还是信的过的。”

    他倒是没怀疑过张昭的忠心。新军营中天天搞忠君爱国教育,张昭不可能举旗。但是,怎么用人,这十五年来他还是有些心得的。

    张昭刻意的苦笑道:“臣怕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得意忘形。定国公之孙徐光祚最近在京中筹备报纸。陛下可令他加快筹备速度。”

    张昭没有情报系统。他手上握着军权,再去玩谍报,那真是嫌命长。而且,锦衣卫的老巢就在京中,他不认为他的谍报组织可以瞒得过锦衣卫。

    但是,这并不影响张昭知道徐光祚这准定国公最近在上跳下窜。京中很多消息一打听就知道的嘛。

    而且,张昭组建真理报社,手下的记者队伍本来就是打听消息的。京中搞印刷的就那么些人,徐光祚一招印刷工匠,他就知道。

    张昭这话,看似在自嘲,也看似在展示他消息灵通,或者说坚持己见。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试探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想一想,传递着他的态度,道:“也行。真理报在京中舆论场中一家独大于你而言并非好事。”说着,扭头吩咐陈宽,“回头叫人去定国公府传朕的口谕。”

    张昭心里顿时长长的松口气。看来弘治皇帝并没有对他起戒心,今天真的只是想敲打一下他。

    之前,他在西北大胜,王小娘子到韦州城中,夜访时担心他功高震主。他两条理由:第一,狡兔未死,他不会有事。鞑靼人还在,弘治皇帝不会把他如何。

    第二,他算是弘治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这并非扯淡。想想看,他的履历,哪一步不是在弘治皇帝的掌控中?哪一步不是弘治皇帝在助推?

    如今看来,这两条理由还在成立。圣眷还在。弘治皇帝要是执意只允许真理报独大,那只怕是在养猪,保不准那天就把他给咔嚓了,再来个抄家灭族。

    其实弘治皇帝未必就不知道他在试探,而其愿意给他这个明确的信号。

    …

    …

    司礼监掌印太监,老公公陈宽弯腰道:“奴婢遵旨。”同时,心里长长的叹口气。

    狗日的,张昭今天过关了。

    他想看的好戏没看成。张昭还是在皇爷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圣眷犹在。

    这时,反倒是萧敬脸上露出一丝丝的笑容。君臣相得,这个画面好啊!这是他想看到的。

    弘治皇帝挥挥手,让殿中的歌姬和乐队全部都下去。瞬间广寒殿正殿中便冷清下来。几名丹陛下的小太监也识趣的站在宫门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弘治皇帝喝口茶,和张昭拉着家常,打一棍子要给甜枣,张昭心里肯定有意见,他得安抚一下,温声道:“张爱卿,朕听皇儿几次说你府中的东西好吃,搞美食街肯定赚钱。

    你在京西北圈的那三千亩地还没动工,是不是很缺银子使用?朕赐你一万盐引。”

    明代的盐法,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在“开中法”逐渐败坏的明中期,执行的是“纲盐法”。

    具体怎么的法度,暂时不在这里赘述。按照明朝的制度,一引盐,不是等于一斤盐,而是等于300斤。

    换言之,弘治皇帝一次性赏赐给张昭约300万斤盐。按照如今的私盐的市价,每一千斤盐约为12.5两银子至15两银子。换算下来,这笔盐引价值约四万两白银。

    明朝皇帝在把宝钞玩坏之后,便开始习惯于用盐引作为给权贵们的赏赐。

    当然,这些盐能不能在盐场里兑现,行话叫做“支盐”,这是两说的。有的盐商排一辈子的队,都没能在盐场里拿到盐。按照常理以张昭的权势,估计是能拿到盐的。

    他手里拿着枪杆子的啊。

    张昭心里已经无力吐槽。其一,无力吐槽明朝的盐法。其二,你打别人一棍子,再给个甜枣,这是爽的!可是恩威并施这种事落到自己身上,其实是不爽的。

    此刻他当然不敢拒绝皇帝的好意。怎么,你连朕的赏赐都想不要?

    “臣谢陛下赏赐。”

    其实,今天的面圣到此时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张昭很顺利的“化解”了一场危机,并由此学到很多东西。譬如,如何和皇帝打交道。

    但是,于张昭今天本来的目的而言其实失败的。他是真的想把国子监的规章制度改一改。

    推动工业革命,并不一定要推行义务教育。比如:德国、法国搞了。但是英国、奥地利没搞,一样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这是要搞的啊!

    换言之,搞工业化,一定要培养出足够的产业工人(识字的)。至于怎么培养,你随便。

    然而,此时此刻的情况,教他该如何才能给弘治皇帝提起这事而不被反感呢?

    他现在最优的选择是陪着弘治皇帝闲扯,表示“我被你恩威并施”后口服心服,再叩谢后告退。

    但张昭并不甘心,脑子飞速运转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半一半

    弘治皇帝并知道张昭脑子里在想什么,抬起手,示意张昭平身,语调轻松的自我调侃道:“朕赐你这盐引是无中生有。国泰商行上交给朕的那是真金白银。朕心里有数。”

    张昭思路中断,心里叹口气。弘治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他还能如何?

    他既不是外戚,又不是大明的勋贵出身,生来就和老朱家关系紧密。更不是弘治皇帝潜邸之臣。皇帝能“安抚”他到这方份上,已经是非常给面子。

    张昭绷紧的身体刻意的略微放松些,头也没再低着看脚尖,“掏心窝子”的表态道:“陛下乃是三代以来有数的仁君,臣生于此世,能为陛下效命,是臣的荣幸。”

    张昭厚着脸皮吹捧弘治皇帝,顿了顿,再请求道:“臣自读书以来,就梦想着能荣登皇榜。幸赖陛下天恩,得以进国子监读书。只要结业就有会试资格。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不必坐监读书。”

    最好的表态,并非是语言,而是行动。

    他心里有没有意见?给弘治皇帝随意的揉搓,当然是有的。他今天要是反应不快,可以肯定,必将处境艰难。而且,美食街大概率要腹死胎中。京中的权贵、商人谁没点眼力劲?

    所以,他现在给弘治皇帝说,“陛下,我心里没意见。”这是很幼稚的。他直接请弘治皇帝帮他办点“小事”。这其实才是最优解。

    别问张昭为什么知道这种小技巧。问就是看网文看的。

    弘治皇帝微微一愣,随即失笑,将茶杯放下,爽快的道:“朕准了。”待张昭谢恩后,“你去吧。太子念叨你好几回。”

    萧敬脸上也浮起笑容。

    大明朝的读书人,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想做官?不要说去吏部的大堂,你去国子监、顺天府府学里问问。而做官最佳的途径就是考取进士!

    而且,进士在士林中意味着荣耀。张昭自小读书,虽然成绩很一般。但是有这份上进心,有这份读书人的执着,这实在在正常不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马屁。进士,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啊!

    张昭这个态度,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我一个红心向太阳,坚决跟着皇帝走。

    陈宽眼睛余光掠过弘治皇帝脸上的笑容,心里摇头,知道张昭算是彻底过关。

    屁事没有,还捞一笔四万两银子的赏赐。

    …

    …

    走出广寒殿,上午的阳光从茂密的夏季树林中斜照而来。张昭顺着水泥路往西苑北而去。

    皇家殿宇在湖水、树林中若隐若现。一阵阵清亮的夏风吹来,张昭这才反应过来,他背上出了一身汗。

    “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欺我。”

    张昭心里感慨一句,对此行不大满意,走在风景优美的西苑中。

    在萧敬、陈宽两个司礼监大佬看来,他今天的表现算完美。化解天子的“敲打”,还得到天子赏赐的一万盐引。有这个盐引在,京城里谁会看不清楚形势?

    至于说主动交出真理报在舆论上的“霸权”,这不值得一提。

    在张昭看来,却并非如此。

    首先,他最为不甘心的还是国子监改革的倡议没能实施。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甘情绪,但是弘治皇帝把话说到那份上,国子监这一块,他真不宜在今天再提。

    甚至,这段时间,他都要在这个问题上消停一段时间。

    不过,他把他的那份“特权”给保下来。在国子监混个毕业文凭,顺利参加会试,他是认真的。

    其次,真理报多出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多过竞争对手,并不能损害真理报在舆论场中的地位。

    他只是失去了独家官方报纸的地位而已。办报这种事,真以为徐光祚那个战五渣是他的对手?

    今天的收获与挫折,一半一半。

    国子监改革暂时而言算是失败了。他不宜再去刺激弘治皇帝敏感的神经。

    事实证明,明君他也是一个皇帝。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动向,还是非常敏感的。

    而收获,自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万盐引(四万两白银)。而是他仅仅只是表示愿意在真理报上退让,弘治皇帝就决定“原谅”他。这说明什么?

    弘治皇帝对兵权放在他手中,还是信任的。今天要是以“帮十二团营训练火器部队”才能平息弘治皇帝的怒火,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就性命不保。

    这是他目前这个局势下,他最大的底气。

    换言之,他推动废除卫所改革,主动得罪一大批武勋、权贵,还是卓有成效的。

    “陈宽陈大佬搞不好就在我得罪的名单中。他今天的表情不大对头。”

    张昭心里腹诽一句,并不去怀疑萧敬的人品,而是怀疑陈宽侵吞了京中卫所的土地。拿出怀里的盐引,看着上面印刷的字样。这四万两银子,他打算拿来。

    真理报面临竞争,他需要往里面输血。而且,住宅那边,他得准备好设计图纸,破土动工,好给弘治皇帝一个大致的交代。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走出皇城。

    …

    …

    张昭在西苑中面圣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京城内外。

    内阁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没有去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刘阁老傍晚回府后,脸上带着笑,连带着他的孙儿,一个熊孩子摔碎了他喜欢一只成化年间的笔筒都没生气。

    四月底的真理报上,关于阻拦国子监改革的文章变多。张昭给主编汤玄策所划分的各种改革点,一退再退。

    同时,定国公府的报纸开始在京中发行。同样是三天一期,版面,发售时间、渠道基本和张昭的真理报类似。

    定国公府的《论道报》走的是寿龄侯府白酒销售的渠道以及其他勋贵名下的酒楼、店铺产业。同样是聘请报童在街头送报、卖报。同样是招募文士做编辑,记者。

    论道报开售,最直接的体现是,京中落魄文人的价钱上涨。其次是京中印刷行业的产业工人不够。许多小的印刷坊叫苦不迭。谁给印刷工人的工资能高得过两家报纸?

    面圣的第二天,张昭到城东的试行改革卫所司见王承裕。他昨天下午派人和王承裕预约过。聊一聊关于京中卫所废除的进度。

    王承裕在临时衙门:试行改革卫所后面的偏厅中见张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