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锋(五)-骂你咋地

    刘大夏的能力且先不论,他做官的水平要真的只是个“小白”级,他怎么混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他的官场、士林名声又是怎么来的?

    论带兵打仗(工作业绩),他比不过秦纮、王轼。更别说弘治初年知兵的兵部尚书余子俊。

    那为何“弘治三君子”中有他?

    如今京师人称“东山先生”,连高丽使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说,此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

    同样的把戏,不同样的花样。

    刘大夏还是“乞骸骨”这招,但是这次玩出新花样来。他不和张昭去哔哔,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所在。兵事,他和张昭比那估计真的算外行。但是,政务呢?

    弘治皇帝要依赖他处理朝政。他直接和弘治皇帝对话,将压力给到弘治皇帝。

    这种行为可以叫做“凌迫君上”,但是张昭一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一个武勋,公然的侮辱大明兵部尚书,两榜进士,翰林出身的文官,就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

    这道理说不过去吧?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逻辑。大明朝文贵武贱,而且张昭的年纪是硬伤。资历更是硬伤。真没人觉得他的政治地位和刘大夏相当。所以这个扯淡的逻辑偏偏又成立。

    你换一个和刘大夏地位相当的文臣,骂他两句“尸位素餐”算什么?骂你咋地?

    所以说,刘兵部“变戏法”的水平不弱啊。

    刘大夏对张昭的反击来了。

    …

    …

    场面略尴尬。

    礼部尚书张升起身奏道:“陛下,张昭言语骄狂,屡次羞辱大臣。臣以为是其年轻的缘故。臣请陛下夺其议事之权,令其列席御前会议即可。”

    他同样被张昭嘲讽了两次,这会儿加一把火:釜底抽薪。

    礼部在六部之中稳居第二梯队。吏部是公认的六部、外朝之首,独占鳌头。但接下里的座次,礼部、户部都想要争一争,谁也不服谁。

    而弘治朝比较奇葩,两任兵部尚书先是马文升,后是刘大夏,都是天下公认的名臣,被弘治皇帝倚为左膀右臂,治理朝政。

    所以,张升这个礼部尚书,话语权并没有往日重。而张升在御前的对人不对事,屡屡为其减分。说话的份量越来越低。比如:此时。

    人刘尚书营造出这个局面,那是本事、手段。你帮忙吆喝一下,这算什么?

    礼部尚书给兵部尚书打下手,当小弟?

    这谁还看得起你!

    坐着列席的几名储相如王鏊、杨廷和、梁储都看得出来:礼部尚书张升此人色厉内荏,才具平平,外强中干。

    …

    弘治皇帝沉吟着。

    他心中真没想处罚张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满意的。有好兵器不装备起来,反倒要限制国泰商行生产?有这样做事情的?但,看这架势不处罚是不行的。

    这时,一直眯着眼睛养神的吏部尚书马文升淡然的开口道:“刘东山,你以‘乞骸骨’凌迫君父,又该当何罪?

    有事说事。不要动辄‘乞骸骨’浪费议事时间。京师诸军换装的事情,你处理不来,不代表别人处理不来。

    张昭,你打算怎么做?”

    马文升这话就有点公然偏袒张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还是刘大夏事情办的不地道。户部的铸币技术找张昭要,兵部的铸造技术还是找张昭要。

    你们还要不要脸?有没有点大臣的体统?

    另外,这里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还是有的。他不想让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当场下不了台。

    第二,以马文升对张昭的了解,既然张昭敢提出来给京师诸营换装,怎么可能没有方案呢?

    刘大夏这些人连张昭的意见问都不问,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这是处理国事的态度?

    他处事向来以公心为先。

    第三,马文升和刘大夏不对付。

    名臣和名臣之间,一样会有矛盾的。在原本的明史中,正德元年,马文升在李东阳和刘大夏联手之下被迫辞官。

    刘大夏面对弘治皇帝跪着。心里对七十七岁的马文升这话极其的不满。打脸是吧?

    张昭知道马天官的脾气、性情,脸上的表情并未表现出心里正偷着乐,站起来,拱手一礼,利落的道:“

    下官以为有两条策略。其一,将各军淘汰下来的旧兵器折价出售给国泰商行,用以充抵新雁翎刀的银子。

    其二,裁掉各军中的老弱病残,转为民籍。这部分数万名额节省出来的钱粮用来支付新兵器的花费。”

    正殿中寂静。

    难题解决了。

    马文升就“呵呵”的笑一声,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坐回去。

    十几名文武大臣外加储相、司礼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出声。

    如礼部尚书张升这样脑子不灵光,完全是被张昭这个思路搞懵。我草,还能这样办?

    还有如户部尚书侣钟这样的旁观者,微微惊讶。张昭还真有办法啊。但他们在御前肯定不会失态。

    现在谁发声,地位不够,不管是指责还是安慰,正免冠跪地的刘东山老大人都会记着。

    还有一些时间空闲调查过情况,脑子又好使的,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比如:王鏊、杨廷和、梁储他们三个。

    张昭的办法,不是什么新鲜事,后军都督府正在整训蓟镇军,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你只要不带着对张昭的偏见,略微想一想就明白。试问,国泰商行是天子的产业,张昭真的会拿国泰商行的利润去补贴蓟镇军?肯定不会!

    蓟镇军虽然归张昭整训,但这整编后的1.5万人纯火器军队,还有2万守备军肯定不会归张昭管辖。他犯得着去补贴吗?

    所以,结论是很明确的。

    张昭把旧兵器卖给奴儿干都司下的海西四部,换取银子,那么为何不能卖给国泰商行。还有裁军后空出的钱粮。

    但是,为何上次议事时其他人不提出来?难道大明朝的庙堂诸公都是饭桶?显然不是。

    裁军,特别是裁撤京营、十二团营、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这里头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啊!

    而且,腾骧四卫里面滥竽充数的人还是弘治皇帝拍板招进去的。

    干这种事,一个不好就会翻船。

    但是张昭完全是债多不愁。他废除卫所已经把京中权贵都给“践踏”一番。

    而以他和弘治皇帝的亲近程度,他是真的敢提出来,敢负责此事。

    …

    弘治皇帝对马文升点点头,心里暖和,再一次温言安抚刘大夏,道:“兵部领天下军政,事关重大。朕信赖卿的才干。”

    又道:“传朕旨意,削新秦伯张昭食禄一百户。”

    这里子、面子都给足,刘大夏见张昭真把问题给解决了,再顶着弘治皇帝也没用,传出去他就是个笑话,见好就收,叩首道:“臣惶恐。臣谢陛下信赖。”

    弘治皇帝心里叹口气,等这位能臣坐回去,再道:“令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昭负责京师诸军整编、兵器更换之事。”

    腾骧四卫的锅,弘治皇帝显然当然想起来。但他很清楚,有新军营在京师,他根本没有必须要维持一支三四万人的腾骧四卫。

    张昭躬身道:“臣遵旨。”

    弘治皇帝道:“刘先生,继续吧。”

    …

    …

    谢迁喝茶,借着眼角的余光瞥一眼首辅刘健,然后把茶杯轻轻的放下。

    如果说银元之事,算是“偷袭”成功。这兵器更换之事,那就算张昭搬回一局。

    虽然会让张昭损失一点在天子面前的印象分,且继续加深张昭和刘大夏之间的矛盾,但张昭毕竟是实现其意图。

    张昭揽了一堆麻烦事上身。腾骧四卫是御马监的地盘。十二团营里有多少军中的关系?京营里的二十万人更是英国公等武勋权贵的自留地。

    但同样的,张昭的职权又一次扩大。

    接下来,要是不能压制住张昭,那关注这场“御前会议”的人,就会有人押注张昭。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锋(六)

    首辅刘健头发花白,身穿绯袍,目光沉静。御前会议开成这样,他依旧保持着平静。

    老首辅稳稳的道:“接下来是讨论奴儿干都司的事务。是否要重设奴儿干都司?”

    “理当重设。”

    “今日我大明兵威大盛,以利就可驱胡酋。设立奴儿干都司利大于弊。”

    “大明之锋锐,鞑虏都要暂避。奴儿干都司自是要重设。”

    群臣们众口一词。

    关于奴儿干都司重设的问题,张昭去年十月底奏章就来了。

    他把重设奴儿干都司,更换各部首领的职位、印绶、官服,取消各部官职世袭的事情统一汇报过来。

    另外,将用刀剑等旧兵器驱使海西女真四部灭福余卫之事上报。

    大明朝廷对于张昭怎么灭福余卫不敢兴趣,这属于张昭作为前线统帅份内的权力。

    诸位大佬对张昭如此“镇压”奴儿干都司下属胡酋、各部其实都略微有点担心。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毕竟是过了几十年的“穷苦”日子啊!

    大明自仁宣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可以说仁宣之时,对外的底气远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时。

    不过,张昭把各部胡酋们都愿意重新更换官职,且接受不再世袭的条件传来时,庙堂诸公便再无犹豫。

    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最理想的情况是奴儿干都司各部有人拒绝,给大明出兵的口实。

    朵颜三卫这一战让大明朝廷中的诸公看到“战争”的好处:赋税、人口、土地!

    而历朝历代,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谁能拒绝开疆拓土的诱惑?没有人。

    当然,朝堂中不是没有人反对重设奴儿干都司。

    张昭威压奴儿干都司下属诸部,其实和儒家之道根本不相符合。有些人是看不惯的。而且,废弃奴儿干都司是宣德皇帝的决定。所以上次暂时搁置下来。

    但重设奴儿干都司的事情被报纸曝光之后,那些阻拦的官员,基本都是被骂得狗血淋头。大明朝对外,不管打不打得赢,总体氛围就是“强硬”!

    《文学报》上那些为拒绝重设奴儿干都司辩解的文章基本都是被骂得体无完肤。

    不要和百姓讲长远啊!重新控制奴儿干都司,就意味着大明疆域的扩大。身为一个大明人,谁不自豪?

    至于说日后的治理难度,谁管?大明百姓就是这么质朴无华,讲的就是眼前好处。

    更别说真理报在带节奏。当然,这和朝廷里某些大佬故意放纵舆论有关系。

    所以,此时刘首辅一提出来,立即就是全票通过。

    …

    刘健点点头,道:“重设奴儿干都司,其章程制度暂依太祖皇帝之旧制。那里民心未附,暂以新秦伯张昭领奴儿干都司事务。”

    这是题中应有之意。张昭本来就是兼辖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而且,奴儿干都司那帮名义上的大明小旗、总旗、百户,不用武力威慑,恐怕是不会听话的。更别说此刻正在动刀子。必须要强力人物压场子。

    见群臣同意,刘健禀报给弘治皇帝定下来,再接着接下来的议程,“如此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重设,蓟镇、辽东两镇的防线需要重新调整。

    此事后军都督府已经上了奏章。张昭,你简单的介绍一下情况。”

    张昭拱手一礼,然后道:“重设大宁都司,在防务而言,蓟镇军重点只需要受三个隘口:古北口、喜峰口、居庸关。整条对北虏的防线将集中在兴州城、赤峰城一线。

    当然,燕山山脉中一些关卡,防止小股敌军骑兵渗透。

    因而,蓟镇军要整体提前,并入大宁都司之下。

    对于辽东都司而言,辽西这一段的长城隘口,可以逐步的废弃,守好大宁城、锦州、山海关即可。其余其余不动。

    因此,辽东都司大约有五万人的防区要变动,北上并入大宁都司中。

    大宁都司重设,我将在其故地修筑城市,划分土地给百姓,建立预备役制度,建立野战军和守备军两级体系。

    朝廷先不用单独划拨钱粮给大宁都司。但划拨给蓟镇军和辽东军的钱粮不能少。

    大宁都司下属军队的编制、花费,暂时由后军都督府下属的幽州商行通过战争债券募集的资金支付。因为具体要多少军队现在也算不出来。”

    户部尚书侣钟道:“张大人,你要控制大宁都司军队的数量。不要民户的赋税,还无法支付军饷。那三卫之地就算白打下来了。如果是纯火器军队,最好不要超过两万。”

    兵部的银子也是户部给的。侣尚书见刘老大人不大想搭理张昭,先把丑话说在前面。否则,他这个户部尚书会非常难办。国库不足啊!

    张昭“耿直”的道:“侣尚书,民户的钱粮赋税肯定是不够军饷的。军饷应该从大宁都司旧地上的矿产税收、还有商税上做文章。大明百姓已经够苦了。不要再增加他们的负担。”

    侣钟给张昭堵的说不出话来。

    大明朝的特色之一,但凡朝廷想加税,就找黄册上的在籍百姓。所以崇祯皇帝时,大明百姓一片连一片的反。为什么?这皇帝加税啊!横征暴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魏忠贤折腾东林党,征收各种税赋,搞矿监,在某种意义上对大明朝的稳定是有贡献的。

    其实大明朝的商人、权贵们富裕的很,从他们口袋里掏钱才是正理。天天想着百姓那点赋税,这大明不亡才有鬼!

    商人、权贵们造反,大明是亡不了的。藩王造反都压下去了!只要大明的百姓不反,就不会有问题。

    侣钟这时才想起张昭一系列的思想、政策。张昭是提倡重商税,对百姓轻徭薄赋。

    …

    谢迁为侣钟解围,对张昭道:“张昭,大宁都司新立,还是归你指挥。只是你身上的职务太多。大宁都司要再设一名总兵负责日常事务。”

    说着,对刘大夏、五军都督府的四个都督道:“不知诸位可有人选推荐?最好是以武勋子弟领军。”

    这是因为大宁都司还没有彻底的立下来,还在移民中。否则就不是设大宁总兵。而是直接设大宁巡抚,把职权夺干净。

    大明朝的巡抚、总督,历来地位都是高于总兵。

    现在朝廷要依赖张昭搞移民,分他的行政权没有必要,回头直接以府县的方式接收就是。但对军权确实要分一下。派一个掣肘的武勋过去。

    图穷匕见!

    首辅刘健先给张昭“加担子”,谢迁跟着补一刀。数数张昭身上的职务:

    征虏前将军,充总兵官,总督宣府、辽东、蓟州三镇军务。辖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

    这兵权太大。

    如果是战时,别说现在的职权,张昭直接佩大将军印,总督京营、团营、新军营、九边军镇都可以。举倾国之兵相付,估计不会有人有疑问。

    但现在不是啊!如刚刚礼部尚书张升说的:朵颜三卫都已经灭了。

    所以,谢迁这“分兵权”的要求提的恰到好处。

    但是国朝的事情通常是要细品的。张昭刚刚说过蓟镇、辽东和大宁三镇的军队调整。别看张昭身上的职务挂的多,但实际上张昭手里的军队并没有增多。

    而直接设一个大宁总兵,反倒把他手上的兵权给分走。显然,这个大宁总兵要下辖蓟镇军,还有北调的辽东军,以及准备就地组建的大宁军。

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锋(七)-大宁总兵人选

    大明弘治十六年,正月二十日的上午,养心殿正殿中,温度适中。

    弘治皇帝坐北朝南,高居于御座之上,看着他的爱将张昭正被“伏击”。

    提议设立大宁总兵,他事先根本不知情。这很明显是阁臣们的想法。

    大宁都司重设,要组建三级军队体系:野战军、守备军、预备役。这些是主要的军事任务。

    而政务主要是组织从北直隶各府中废除卫所后转化为民籍的百姓去屯田,开发大宁都司旧地。

    胡马放牧简直是浪费土地。

    然后,划分府县,做好移交前的准备工作。届时后军都督府的那些杂官小吏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基本都会就地安置。朝廷直接委派主官即可。

    上述发展纲要,其前提有两点。第一,要鞑靼人安分两三年。第二,奴儿干都司整体在控制之下。

    关于第一点,如果大宁都司建立起来,与鞑靼小王子的驻地,锡林郭勒大草原只隔着一座山脉:大兴安岭。

    这座山不管鞑靼人怎么叫,新军营进献给他的地图上就是这么标注的。

    在和草原上的鞑靼人进行互市贸易时,整体相安无事。小王子直属的部落在两次战争中给张昭打的落花流水,损失惨重,他轻易不敢召集大军。

    否则,汗位有可能不保。

    其内部的右翼万户对小王子并不忠心。

    这是去年整整一年除剿灭朵颜三卫之战外,边境没有大战的原因。

    但是,大宁都司重立,对鞑靼人威胁非常大。难保他们不会突然毁约发起袭击。

    关于第二点,这基本上没什么疑问。张昭私下里和他说过,要在今年完成对奴儿干都司的“改土归流”。

    让辽东镇下属的军队,一边整训一边打。锻炼出一只强军。将辽阔的东北平原约2亿亩的土地纳入大明境内。

    同时,为东出高丽、东瀛做好准备。

    按照张昭的规划,辽东军将来是向北、向东扩张,以增强大明的实力。

    大宁都司下属各部扼守在东线,压缩鞑靼各部的战略回旋空间,为将来围歼鞑靼各部作出贡献。同时保护京师远离前线,可以大力发展经济、文化。

    …

    弘治皇帝听着下面群臣在讨论,脑海里的思绪翻腾。

    很显然,内阁整体判断是大宁都司在未来两三年内不会发生战争,所以敢于在大宁都司这里打入一个钉子。

    张昭回头要在京中整训、换装,估计没时间去管大宁都司的事。

    弘治皇帝“遐思”时,英国公张懋率先开口,道:“不若让武安侯兼掌大宁都司。”

    接替保国公朱晖成为右军都督府都督的武安侯郑英先是一愣,继而笑起来。

    他没想到英国公张懋会直接举荐他。

    郑英五十多岁的年纪,当即拿起茶杯喝一口,他要举荐的人选自然是腹死胎中。难不成还举荐别人和自己竞争吗?

    五军都督府,除开张昭这个怪胎,能把后军都督府搞的风生水起,其他人基本就是打酱油,当一个泥塑的菩萨。

    他在京中呆着,哪有去大宁都司舒服?大宁都司百业待兴,里头的油水多了去。

    成国公朱辅扭头看一眼身侧上首的英国公,心道:“老狐狸啊!”

    虽说武安侯郑英表现出对张昭强烈的不满,刚刚还在嘲讽张昭,但以郑英这纨绔子弟的能力,能给张昭造成多大的麻烦?搞不好直接被张昭架空。

    所以,英国公还是偏袒张昭啊!这是一个看似“适中”的提议。

    朱辅正要开口,忽而听到张昭举荐道:“谢阁老,下官总督三镇军务,理当有推荐权吧?下官举荐蓟镇副总兵江懿担任大宁总兵。以当前的态势而言,蓟镇相当于是大半并入大宁都司中,蓟镇总兵之位可以空悬。”

    按照张昭的军衔改革规则,“总兵”这一级的军官实际上要指挥十万级别的军队才算名符其实。

    蓟镇军经整训后,只保留2万守备军,1.5万火铳兵。这相当于是两个军的不对,降低到都指挥这个级别。用两个都指挥率领即可。

    张昭手下正好有两个立功的人选:卫指挥使李秀、游击将军孟平江。

    …

    坐在正殿之中列席旁听的王华听到张昭这句话,心里就放心下来。看来当日在开平和张昭说的话,他都听进去了。

    谢阁老压下京中士林、河东派对张昭的攻讦,本质上是工作:在其位,谋其政。不是他对张昭的立场的转变。

    所以,张昭现在面对谢迁,据理力争,这就是对的。

    位于弘治皇帝左侧的文臣们,不少人露出会心的一笑。

    像大理寺卿宋隆、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通政使秦云舒他们几个今天都是看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然,这也和他们的话语权较弱有关。

    张昭举荐“自己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看谢阁老和刘阁老的架势,只怕早就有准备。

    蓟镇副总兵江懿非武勋!

    李东阳心里轻轻的叹口气,对站起来和谢迁“说话”的张昭轻轻的摇头。

    他身为内阁次辅,当然是被通气的。但是他不能提前和张昭说。实话说,从内阁的角度而言,在保证军事安全的情况下,削弱张昭手中的兵权是共识。

    而从李东阳的角度来看,这对张昭而言并不算坏事。十九岁的将军啊,真把大明的军队都整训、清洗成“张家军”,那张昭日后是什么结局?

    谢迁潇洒的一笑,道:“你当然有推荐权,但是这个人选不合适。”

    别看张昭只是个小年轻,但是在军中这是一方巨头。伯爵在大明属于超品,一个总兵怎么和张昭抗衡?必须得同样是武勋,而且最好是知兵的武勋。

    像郑英就不行。

    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家学渊源,最近几年一直在外领兵。知兵事。在去年年底,他公开上书反对张昭一系列在辽东、奴儿干都司的措施。

    蒋骥认为:对辽东卫所的废除,应当循序渐进,边境没有卫所屯田,如何戍边?

    其次,对奴儿干都司不能单纯的靠威压。而是要恩威并施。否则,奴儿干都司表面臣服,内心中不服。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兵部尚书刘大夏声音硬邦邦的道:“江懿不合适。本官推荐定西候蒋骥任大宁总兵,由辽东副总兵郭令接任辽东总兵。”

    成国公朱辅有些郁闷,这和他想要推荐的人选不符合,他其实想推荐定国公一系的人马,但眼前的局势恐怕是不行的,当即道:“本都督附议。”

    首辅刘健沉稳的道:“既然如此,那就定下来吧。”说着,起身向弘治皇帝道:“臣等推举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接掌大宁总兵。”

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锋(完)-落幕。

    在外界的传言中,御前会议现在属于决定性的议事场合。

    三阁老,九卿,外加五军都督府的五个左都督组成这个会议代表着大明最高的权力,完全取代之前的廷议。

    这种场合应该是相当庄严、严肃的。一切流程井然有序。但参与其中就知道并非那么回事。

    争锋相对、扣帽子、骂人、下阴招是常有的事。刚刚张昭还在“骂”兵部尚书刘大夏尸位素餐。

    又比如此时。谢迁打台,几人帮腔。张昭关于大宁总兵的提名两三句话就被否掉,首辅刘健直接报到弘治皇帝面前。

    此时,弘治皇帝还能如何?颔首道:“准卿所奏。”

    …

    …

    随着弘治皇帝的话音落下,正殿里“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胜利的氛围。

    谢迁看看沉着脸的张昭,心里缓缓的松口气。今天精心准备对张昭的“围剿”总算是取得不错的“战果”:两胜一负。

    其实如果今天失败,不仅仅是京师中会有一批人下注追随张昭,恐怕接下来朝堂和天下的“争斗”就会变得激烈起来。

    幸好,这种情况避免。

    …

    …

    刘大夏瞥张昭一眼,冷哼一声,“哼。”在他眼中,张昭此刻就像是失魂落魄一般。

    小子,就算有天子护着你。那也不代表你在大明朝堂上可以横着走。

    礼部尚书张升毫不顾忌的笑起来,嘲讽的看看张昭,拿起茶杯喝一口。

    成国公怡然自得的喝口茶。脑海中响起他比较中意的戏文。锣鼓声音在耳边响起。

    咚咚咚,呀呀呀。

    英国公张懋心里叹口气。按照满朝诸公的想法,如今这个态势就是把张昭丢在京师整训、整编,得罪人。大宁都司那边交给定西候蒋骥。辽东那边是郭令。

    移民屯田的工作继续让张昭手下的人干。反正这是约定好的。二十万户在籍百姓肯定是不能少的。

    其余众人神情各不一致,普遍认为张昭在这一“回合”中遭遇到重大的失败。

    这不仅仅是限制张昭兵权的意思,有一点猜忌的意思在里面。这一点点意思,拿到皇城外面去,指不定就会放大成风暴。

    …

    …

    接下来的议事就变得非常“和谐”。一项项的议题迅速的通过。

    比如:经过城东的试行之后,警察局制度不仅仅推向京师,而是整个顺天府都照此执行。

    比如:京师的城市规划得到一致的通过。满朝诸公认为大明京师不能只满足于两三百万人口,应当考虑建设成为一座能容纳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他们这些重臣自然都是知道详细数据,在新军营火炮的轰击之下,目前什么城墙都是虚的。

    按照开平那样如同摊大饼的方式发展城市才是正道。

    当然,地下管网、防涝的建设就要由基建商行去完成。

    当前大明京师的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城东区域。即从朝阳门到通州这四十里地的区域中。

    这不仅仅是在当前这个区域中集中着报社镇、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美食镇,大明证券交易所,京师纺织厂等等建筑。还因为地理条件决定的。

    京师通往出海口天津卫的道路就是这边啊!这是深层次的理由,浅层次的就是运河在这里。物资流通、交通方便。当然要优先发展城东的区域。

    比如:即日起废除工匠匠籍的圣旨将会下达。但正在服役的工匠需要在给大明服役三年才能脱籍。

    其实就是为培养徒弟做准备,留出一个缓冲时间。

    比如:张昭所建议的新的都司卫所制度批准在北直隶、辽东、大宁、宣府执行。

    即以后军都督府领战区。天下正好划分为五大战区。以各都司为军区,设总兵。在各府、县设卫所,只留一个框架,专职负责招募士卒、士兵退役、抚恤等事务。

    等一项项的议题通过后,弘治皇帝宣布散会,御驾先行往宫中而去。朝臣们则是一个个的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说过的话,是要负责的。

    张昭留在最后签名,然后给留下来等着的御马监太监李荣喊住,道:“张伯爷稍待,中午一起喝一杯?”

    张昭要负责整编京师中的明军。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目前有近四万人。粮饷由弘治皇帝的内帑支出。这肯定是要裁撤的。

    李荣想和张昭谈一谈。这事涉他的利益。拥有五千火器军队的御马监和拥有两万火器军队的御马监是两回事啊!

    张昭拱手一礼,拒绝道:“在下情绪不佳,稍后在和李公谈整编换装的事宜。”

    他现在去和李荣谈,那还有什么主动权?

    李荣看了张昭一眼,略有些不满,点点头,“好。”

    …

    …

    正月二十日御前会议的各种决议,很快就传遍京师。继而跟着京中的报纸迅速的传向北直隶,天下。

    其种种决议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比如:资源法。比如:银元的推行。

    但是,现在大明京师的舆论的关注点其实不在这上面,反而是御前会议的各种细节被流露出来,传得沸沸扬扬。

    根据报纸行业的约法三章,御前会议上的各种消息肯定是不能见报的。但是这不妨碍众人口口相传小道消息。

    毕竟,当日列席会议的人不少,有翰林们,还有司礼太监、锦衣卫指挥使牟斌等人。

    报社镇上就是各种流言的集散地。

    “听闻,张伯爷都给围攻的懵逼了,当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嗨,谢阁老那口才,谁被他堵着说话,能不懵啊?”

    “李阁老都直接放弃对张昭的支持。”

    “事关朝廷大事,些许私交自然就顾不上。你们数数,张昭身上挂着多少职务,他要是有异心。这还了得?”

    傍晚时,“下班”回来的王小娘子听流言听一下午早就气饱,到书房中找张昭。

    张昭正在书房中书写。

    王小娘子站在门口,看着他坐得端正身姿,明亮的烛光下他姿容俊朗,神情平静,眼泪不争气的流下来,哽咽的道:“夫君…”

    张昭正在整理他的思路,听到门大开的响声没有停笔,这会抬起头,见王小娘子哭起来,立即就知道,她应该是在报社镇听到风言风语,笑道:“傻妮子!”

    定西候蒋骥真的是他的反对者吗?

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

    夜渐渐的深。京师的流言愈发的传起来。

    小安镇,新秦伯府中,张昭在书房里缓缓踱步,沉思着。

    他的构想基本实现,至少在朝堂上他暂时不用担心什么大的风波袭来。

    毕竟,庙堂诸公将他“捆绑”住。

    他接下来的要做的事情,根本不是整编京师的军队。京师、十二团营里面利益纠葛。动这里的利益,和动文官们的土地是一样的,水非常深。

    他把弘治皇帝直属的御马监下面的腾骧四卫清理完,就可以离开京师。

    整编、更换武器也得有先后嘛。他凭什么非得待在京师先处理完这事?

    他当前的基本盘在开平。新军营全军都不在京师。

    接下来,将由定西候蒋骥来组建大宁都司的军队。他的注意力将放会在辽东军整编,以及掌控奴儿干都司上。

    原因如下:

    第一,单靠大宁都司旧地,想要完成二十万户在籍百姓的任务这有难度的。必须要把辽东镇,奴儿干都司数百万人口加进去。这才是正途。

    他不完成这个“任务”,满朝诸公都会盯着他。他也没法再为大明推出其他的战略。

    第二,如果在奴儿干都司上设置府县治理,这是多大的功劳?开疆拓土之功啊!

    辽东平原千里沃野,两亿亩良田,都将是大明新的养料,财富。他也将会因此功绩,声望、权势更上一层楼。

    而留在京师整编京营、团营,他能得到什么?干得好是份内的事,干得不好,则要收获武勋集团的仇恨。

    第三,只有掌控辽东,奴儿干都司,他才能向东开拓、征服高丽、东瀛。

    这个道理是不用去赘述的。这是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他不可能跳过去。

    其实,摆在张昭面前的,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大明朝是先向大海扩张,还是先向陆地扩张?

    向大海扩张,那就是东征高丽、东瀛,南下南洋。向大陆扩张,那就是北上和鞑靼、瓦刺决战,收复西域,平定河中、囊括西西伯利亚平原。

    对于一个穿越者而言,这基本不用思考。

    在大航海时代之后,财富将会来自于海洋啊。而对于大明来说,当然是先易后难!

    不是说打不过鞑靼人,而是没有必要先啃硬骨头。小王子再怎么样,控弦十万啊!这不是那么好灭的。

    但往东,往南的小国,征服他们,攫取财富、人口,这就简单的得多。

    所以,综上所述的理由,他根本没有必要在京师多呆,而应该尽快把“琐事”处理完,前往开平,带新军营主力往辽东而去。

    …

    …

    十天的时间转瞬即逝。

    京师中关于张昭即将失势的各种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而在弘治十六年早春的暖风中,张昭和妻妾们道别,坐上马车,带着亲卫们东去开平。

    “二哥,一路顺风…”

    婉儿带着妾室、丫鬟们一直送到小安镇外,目送着张昭的马车在骑兵们的簇拥下远去。

    心中有着酸酸的离别感,低声说道。

    她总会想起腊月时二哥将她从院子里木梯上抱下来的那一幕。可欢聚的日子为何总是这么短暂呢?

    方晶、王小娘子、陈夕凤三人各自带着丫鬟们,充满着离别的愁绪。

    他这一去,只怕又得到春节才见面。

    这一点,她们倒是肯定的。只要不是军情紧急,他肯定会回京陪她们过年。

    张昭坐在平稳的马车中,摊开着地图,慢慢的看着。

    他在京中这十天,并非什么事情都没干。而是把京中的手尾都处理掉。

    他先去见英国公张懋,把整编、换装的事情都推给英国公。

    管辖十二团营的镇远侯顾溥一直在养病。这事其实是英国公来统筹最合适。

    其实,整编和换装是两回事。

    本来最初的目的是为京师军队更换雁翎刀。这只需要京营、十二团营把旧兵器折旧卖给国泰商行就行。按照价钱算,能换多少雁翎刀就换多少。

    其余的缺额先空着。

    整编京营、十二团营这种事,张昭现在根本就不想沾手。以正德皇帝亲自整训,都没有挤掉这个“脓包”。

    这事不存在张昭要欠英国公张懋人情。而是反过来,是张昭还英国公在朝堂上暗中帮他说话的人情。

    因为,以张昭的办事能力,以及弘治皇帝对他的支持力度,他是有可能把武勋集团的蛋糕给砸掉的。但张昭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而是先拖着。

    时间长了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处理完京营、十二团营的事情后,张昭进皇城和御马监太监李荣谈了一次。

    这和他与英国公友好的交谈就不一样。张昭的态度非常强硬。御马监下属的腾骧四卫必须裁撤。多余的兵员全部丢到辽东屯田。

    开玩笑,能混到弘治皇帝的“亲卫”当中来,在京师里天知道有什么门路?张昭根本不会放这些“蛀虫”去退役。

    既然要裁撤他们的军籍,得罪这些关系户,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的送到辽东去屯田种地。

    张昭虽然要把卫所给废除掉,但卫所在边疆地区的屯田作用,那效果是杠杠的。所以,他会组织建设兵团,进行军屯。这些人最少要种五年的地,才能恢复自由。才能在辽东分到土地。成为大明朝的自耕农。

    张昭和李荣闹的很不痛快。但是,张昭身负皇命,宠信更在李荣之上。李太监不得不让步。

    最终,腾骧四卫的兵员定额是一个师(5600人)的火器军,外加各种辅佐部队,总计7000人。

    …

    …

    马车摇摇晃晃,张昭看一会辽东都司的地图,把地图叠起来。想着前两天把慕容雪这大美人吃掉的情形。不可描述的画面快进而过。雪儿确实美啊!

    当时,夕夕那小妮子也确实媚到骨子里。小瑶也确实娇艳,一顾顷人城,蕙质兰心如解语花。他没忍住…

    他和慕容雪,并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情感,但心中对她有几分怜惜,几分喜欢。走到这一步,也算是自然而然。他离京前将她吃掉,省得她在京中自怨自怜。

    张昭会心的一笑,为他的荒唐、放纵,也为心中那淡淡的温情、牵挂,思绪转到辽东都司这边来。

    根据定西候蒋骥的说法,现任辽东总兵郭令是辽东将门出身,属于地头蛇,家中良田近万亩。非常抵触他废除卫所。

    嘿,不知道接下来在这黑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会不会让满朝诸公目瞪口呆呢?

第四百八十七章 张泰平的选择

    京西,白马书院。

    古朴的书院中,庭外的杨柳吐芽。朗朗的读书声时时而来。

    在明伦堂东侧的两间瓦屋中,一名皮肤微黑,身形微胖的少年在山长唐宽的房间中和他交谈着。

    这小黑胖子正是张昭的前长随张泰平。

    张泰平今年十三岁,在张昭身边的经历,还有去过西北见证过血战,他和书院里十三岁的少年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更兼之“过目不忘”的本事。

    纵然此刻被书院里压着还没有下场考试取得任何功名,但他已是书院上下的“宝贝”学生。

    是以,他的事情经常要山长唐宽来亲自过问、处理。

    唐宽六十多岁的年纪,头发花白,坐在书桌后,看着眼前看似普通却很有内涵如同未曾雕琢的璞玉般的少年,道:“公业,你真要的要离开书院?”

    公业,是张泰平到书院后,唐宽给他取的表字。

    张泰平顶着唐山长的压力,硬着头皮道:“是的。山长,弟子来书院大半年,承蒙教导,感激不尽。只是近日书院中,不少同学对新秦伯口诛笔伐,弟子实难苟同。

    弟子与新秦伯同族,曾为其长随,这些言语于弟子而言,分辨不是,不分辨亦不是。因而,深思之下,弟子决定离开书院。

    还请山长批准。”

    白马书院是京中著名的书院,教学质量之高,堪称北直隶一时之选。但是,这里自去年底就是反对张昭的舆论制造地。

    对于白马书院的儒生们而言,什么叫做“儒冠误此生”?这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尊重。焉能不批判传唱这首歌的张昭?

    这对张泰平而言,就非常尴尬。他是跟着批评呢?还是不跟着批评呢?

    他曾是张昭的长随、同族,如今在白马书院读书。跟着批评张昭,少不要被人私下里戳脊梁骨。认为他人品不行。

    不跟着书院的主流舆论批评,那他就更被同学排斥。

    张泰平年纪小,本事好,每次考试都是第一,颇受书院先生们的重视。他在同学之中本来就已有些受排斥的。

    这本是尖子生的待遇。

    如果只是这个程度,他还能躲在书院里读书。但近日以来,京中风传新秦伯张昭失势,已经有同学在逼迫他明确表态。

    他深思之后,决定离开白马书院。

    唐宽成化二年就中进士,张泰平那点小孩的心思在他眼里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张泰平这话听着漂亮,其实不然。他在书院这么久,没有说过张昭的坏话,但同样的亦没有去说张昭的好话。

    辩解什么的,听听就好。

    说白了,张泰平内心中还是“畏惧”新秦伯张昭。不敢和张昭做彻底的切割。

    想想也是,同住在一个村子里啊。还是同族。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怎么做彻底的切割?

    至少得先全家搬离南口村才行。

    而张泰平还有点小聪明式的投机心理。

    现在新秦伯张昭看似失势,他正好适合返回去,以示“忠诚”。

    唐宽语重心长的道:“公业啊,你去意已决,我自然不会阻拦。不过,在这世上为人处事,最忌讳随风两边倒。

    你和新秦伯同族,却又在书院授业,准备科举仕途。身份两难啊。将来遇到问题多想一想。”

    张泰平躬身道:“谢山长。”

    唐宽温和的笑一笑,道:“去吧。一日在书院学习,终身为书院弟子。日后有什么难题,可以来问我。”

    张泰平再次躬身,感激的道:“弟子谢山长。”这一次要真心实意得多。

    唐宽点点头,目送张泰平离开,慢慢的喝口茶。

    此时,他心中有惋惜的情绪,又可以说没有惋惜的情绪。

    以张泰平的资质,在书院里沉下心来苦读,金榜题名根本不在话下。甚至再刻苦一点,再博取一些士林声望,进入翰林院都有六七成的把握。

    这样的一块璞玉离开书院,实在可惜啊!

    但是,他很清楚张泰平的处境,和白马书院的主流风气不相符合,强行留下来,未必能成才。

    另外,其实张泰平回到新秦伯张昭身边,算是一步“妙棋”。更关键的是这是张泰平自己的个人意愿。

    然而,张泰平只是一个少年,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只要他还想通过科举出仕,就必然的会站在他的前少爷、同乡的对立面。

    看看张昭都传授的是什么学说?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球体,因而地圆。而非“天圆地方”。

    气象变化、雷霆雨露,地震、流星,这俱是自然现象。难道非“天人感应”?

    所有的课程都归于“自然”这本书。听说新军营初级学堂里还有: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更详细的阐述这些现象。

    而张昭所推行的“出仕”制度是什么样的?

    公然的以后军都督府、改革司的名义举行考试,招聘杂职官、吏员。这哪里有一点国家“抡才大典”的礼仪?而且,其内容还是语文、数学两门课程。

    焉知他日后会不会把自然加进去?

    而数学,又岂能和圣人之言、经义相提并论?

    张泰平现在还认识不到这一点。但随着他年纪增大,拿到功名,有更强的财力、物力可以摆脱张昭的影响时,这种分歧就会出现。

    埋下一个钉子在张昭身边也好啊!

    …

    …

    张泰平将东西收拾,离开白马书院。回头看看生活将近大半年的书院,心中还是颇有些舍不得。

    这时,一辆马车停在张泰平身边。露出一张美人脸,正是东刘村的刘小娘子。

    她笑着道:“平安,上车吧。姐姐送你一段路。”

    “唉…”张泰平叹口气,坐进马车中。前往小安镇的新秦伯府。

    进入书院之后,和同学交往,他眼界再次开阔。他其实不大想再和刘小娘子来往。接触几次,他就知道刘小娘子的想法。她想要设计少爷。这怎么可能成功?但谁叫他受过她的恩惠呢?

    得想个办法,把她的人情慢慢的还掉。

    张泰平一路思索着,又去想等会怎么和夫人说。

    马车徐徐的离开城西。

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队调动

    早春的辽西走廊上,顺着笔直的官道,一队队的步卒高举着红色苍龙旗往广宁中屯卫而去。

    正是张昭率领的新军营部队。

    春天已至,温度回升。燕山山脉的道路变得通畅起来,物资运输变得便利。

    张昭已经开始调换防线。镇守赤峰城一个冬天的辅兵二团回撤至开平休整,训练。

    同时撤回的还有驻守大宁的五团,驻守兴州府的辅兵三团,驻守古北口的三团,驻守喜峰口的六团。驻守在兴州府各镇中的蓟镇军李秀部、孟平江部,卫信部。

    令新军营主力二团守赤峰,新军营一团守大宁,新军营七团陈康所部守古北口,新军营八团方贯所部守喜峰口。

    令已经整训四个月,由新军营派出的军官、军法官混编而成的蓟镇军第一师(5600余人)驻守兴州府中的兴州,美林镇,锦山镇等地。面向鞑靼右翼永谢布万户,以及位于兴州城西北方向锡林格勒大草原上的哈喇慎部。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张昭的大舅哥李廷德选择进入蓟镇军第一师中担任军官。

    新军营调出来的军官除开在与朵颜三卫的老哈河会战中立功正常的朝廷封赏、升职外,还要再升一级。

    这没办法,谁让新军营是老师、蓟镇军是学生呢?李廷德因此官授百户。在蓟镇军中单独带一个连队。

    令蓟镇军第二师负责宽城镇,松亭关、富裕镇,青城,以及兴中城的治安、安全。

    蓟镇军第二师下辖三个团,同样是整训后的精锐士卒。军官组成是原本在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中学习的优秀毕业生和新军营抽调的军官以及军法官。

    在老哈河会战中表现极其出色的陈文杰申请外调,任第二师中的千户。

    第二师驻地在大凌河边的兴中城。主要是遮掩大宁城的后路,以及拱卫辽西走廊,并负责剿灭山中的盗贼。

    …

    蓟镇军的整编,目前只完成两个师的火器军队整训。其余的部队、琐事还在处理中。

    整编、整训的地点分为两处。西边诸军、堡寨汇聚在顺义城,也就是原营州左屯卫的驻地,以及现在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所在地。距离京师约六十里,方便就粮。

    东边的诸军、堡寨各部全部前往开平城整训。这里的资源就不必多说。物资充裕,训练科目多。作为蓟镇军的招牌,第一师所部便是在这里训出来的。

    同时,张昭令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中学习近五个月的学员全部毕业。成绩好的军官调入第二师中。

    剩下的这部分毕业生的素质就不大行。有的人还想着官位大小,或者事故军事思想不过关,统一调配到还只是个半成品、名额不满的第三师中。

    不过,这些人毕竟是因为支持张昭对蓟镇军的整编而选拔到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中学习。张昭不会苛待他们。

    如果再整训几个月,能跟得上要求,就呆在第三师中。跟不上要求的军官,接下来还要组建两万名额的守备军。这里,会有他们的位置。

    需要特别指出:因为新军营出战恐怖的消耗,庙堂诸公以及明军的勋贵、高级将领们早就发现火器军队特别费银子。不管是训练,还是出战。

    因而,蓟镇军这两万名守备军,不是按照新军营的标准去配给的。而是按照十二团营的标准去配给的。即军中设有神机营(火器)、三千营(骑兵)、五军营(步兵)。

    这样既保证战力,又少一些消耗。

    大明的守备军队,将会按照这个标准去改革。当然,这只是第一轮的军中改革。等到大明富裕起来,守备军肯定也得全部换成纯火器部队。

    …

    李秀、孟平江、卫信所部共计约四千余人听令返回开平整训。

    军官、士卒中表现优异的,该提拔的,全部都进入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这是军事学院第二期的学生。

    剩下的百战精锐士卒是准备补充到第三师中。以及对第一师、第二师战损的补充。

    按照张昭的命令,李秀带着他的四十名亲卫,在燕山山脉中的兴州城以卫指挥的官职统帅蓟镇军第一师。

    孟平江同样是带着一个警卫排,在大凌河旁的兴中城,以卫指挥的官职担任蓟镇军第二师的军事首官。

    这是张昭对他们的提拔、照顾。真要去大明军事学院回炉学习几个月,这两个师的首官位置搞不好就不是他们的。

    接下来还要打仗啊!军情如火。

    两人将会一边带兵训练,一边学习新的战法。

    而在搜索朵颜卫的王子察乌尔之战中表现卖力的卫信得到机会前往军事学院学习。他的未来,现在还不可知。

    张昭推荐,但是朝廷没有批准的蓟镇副总兵江懿统帅第三师。张昭对他兢兢业业的态度还是很认可的。目前,还未成型的第三师驻扎在开平。

    张昭前往辽东之前,还和江懿谈过一次。两人在张昭的住处大院中吃着火锅喝着酒。

    江懿早从各种渠道打听到,张昭推荐他出任大宁总兵。但是朝廷诸公不同意。

    “唉…”江懿举着酒杯苦笑一声,道:“大帅的恩情,下官铭记在心。下官没升上去,和大帅无关。”

    张昭拍拍他的手腕,平静的道:“老江,来日方长。不要急于一时。”

    江懿点点头。

    …

    …

    二月初三,张昭率新军营一个师经辽西走廊,前往广宁中屯卫(锦州),准备推动辽东都司的改革、整训。

    其下辖的是李逍遥的九团、刘二狗的四团,辅兵一团。

    他首先要推动的是辽西走廊这里废除卫所、裁撤、整训军队的改革。

    届时,山海关要留一个团驻守。辽西走廊这边预估只会留五千人的守备军负责治安、弹压地面。

    其余的军户、部队,将会进入大宁都司,支援那里的建设,防务。准确一点说,就是去赤峰城。

    从防守、后勤补给的角度来说,大宁城扼守要道,靠近长城,这是很理想的首府地点。

    但从开发、防御的角度而言,赤峰城更适合做大宁都司的首府。

    在张昭抵达广宁中屯卫时,整个辽东都司都已经开始沸腾起来。

第四百八十九章 辽东总兵的讨论

    三百里辽西走廊,新军营三个团只花费五天的时间就抵达。

    而随着张昭抵达,位于沈阳城的真理报辽东分社立即开始发声,宣扬征虏前将军,充总兵官,总督宣府、辽东、蓟州、大宁、奴儿干都司五镇,新秦伯张昭的改革措施。

    福余卫首领阿鲁灰的脑袋还没有拿来,张昭的总兵官和将军印都还没有缴还给朝廷。

    千言万语,汇聚起来就是一条:辽东镇的卫所、军事改革参照蓟镇!

    这是毫不留情,不做任何让利的改革方案。

    按照真理报的报道:辽东镇的军官们可以在奴儿干都司中购买土地。现在的辽东诸卫所土地将全部均分给辽东二十五卫的军户。

    张昭下属的后军都督府和国泰商行,对辽东的人口没有一个确切的估计。预估辽东的军户人口可能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对于辽东上下大小将门的利益,张昭没有做丝毫的考虑。

    谁给你们的权力把大明卫所的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谁给你们的胆子驱使卫所士卒给自己种地?

    而这个强硬姿态下面表露出来就是张昭的态度是:不服气的,可以搞兵变。

    我欢迎。

    …

    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

    二月初十,江南已是春暖花开。而北国大地还是早春时节,河流方才解冻。

    辽阳城中,夜色徐徐的落下。

    新任的辽东总兵郭令正在总兵府中的后堂里和心腹幕僚、将校们饮酒。

    正统元年辽东就设有巡抚。但是,辽东都司的情况和大明内地不同。这里没有府县,只有卫所,所以辽东巡抚的职权是非常有限的。存在感也不高。

    辽东这里还是辽东总兵说了算。万历年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这里就搞的和东北王差不多。

    所以,辽东总兵府中幕僚是少不了的。麾下的卫所同样需要管理。指望识字不多,打仗靠武勇的将军们来做管理那不现实。

    郭令的心腹们有八人。他家世袭定辽前卫指挥使,手里当然有心腹将校。

    当下,九人坐在温暖的后堂小厅中饮酒说话。

    首席幕僚陈师爷是个方脸儒生,身姿挺拔,目光犀利。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才智人物。

    他坐在八仙桌边,分析道:“大人,如今张大帅来势汹汹,我等不可擅动。还是静观其变为好。”

    一名二十多岁的小将极其不满的道:“呵,陈师爷,非是我吕列不尊重你。姓张的这是把刀架在脖子上了,我们还等?再等下去,大家都像蓟镇那帮傻子喝西北风去吧。”

    数名定辽前卫出身的中级军官纷纷附和。

    “就是啊。陈师爷,您赶紧想辙啊。别说静观其变的话。看看蓟镇那帮人的结局啊!”

    “姓张的,悍然清洗了前总兵阮兴的部属。接下来不听他招呼的,有几个落得好?”

    “在清理空饷、裁撤士卒中不出力的,消极怠工的,卫指挥同知、佥事给他借口新军衔改革,直接给撸到千户、百户,然后被退役。世袭千户、百户值什么?”

    “是啊。家里的土地一分,仅仅靠一份千户的俸禄够吃什么?那帮人不敢闹啊。老老实实的去兴州府买几十亩地生活。嗨,想想就可怕。”

    “就是配合他的,也没得到什么啊!”

    “嗯。屁的好处都没有。蓟镇十万大军,整编到最后只有约三四万人。再用军衔改革一套,官职都得降下来,而且以前能捞的油水,现在都捞不了。”

    …

    …

    陈师爷岿然不动,拿着酒杯慢慢的喝酒,仿佛没有听到这帮武将的叫嚣声。

    说句实话,蓟镇军的军官们跟着张昭走,拿到好处了吗?乍一看没有。

    想想,空饷吃不了。走私、关卡的好处费消失,以前能支使卫所里的军户“免费”种地.,现在就只能管着手下的兵专注于打仗。

    油水不厚,但是好歹有一些。

    但是,仔细的想想,真的没有拿到好处吗?第一,军饷的提升。警卫(家丁)的费用是朝廷支付的。这解决最大的一个支出项。

    第二,蓟镇军的将领可以在兴州府买地。价格便宜的令人发指,只要稍微有点积蓄就能拥有百亩地,变成地主。

    更别说有些立功的军官直接能把地买在长城以内。

    第三,前途。

    蓟镇军整编之后,难道就是吃白饭吗?很明显是要上战场的。这就是军功啊!

    张昭虽然不喜欢军中搞世袭那一套。但是有军功在手,把官升上去,这难道不好吗?真的没有隐性的福利吗?

    当然,这些福利、好处和辽东镇的各卫所军官们相比,那是差得太远。

    辽东镇这边,土地肥沃,粮食收成好。各卫所的军官日子本来就不难过。再加上,紧邻着女真各部。军官们都在经商。家里有商号,这里面的好处一大把。

    都是几千亩地的大地主,谁愿意变成几百亩的小地主?而且,幽州商行会垄断掉主要的贸易。张昭还要征商税。

    这谁甘心?

    …

    辽东总兵郭令长相粗犷,四十多岁,说话很粗糙,但是心细。这时道:“陈先生,你得给大家伙出个主意啊!”

    陈师爷见主将如此,就叹口气,道:“大人,张大帅在京中颇得圣宠。咱们闹出多大的动静,恐怕都没用的。朝廷挺多不痛不痒的训斥他几句。

    所以,大人,一动不如一静呐。张大帅天纵之姿,野心勃勃。他能在辽东待多久?最多三五年。而不管什么制度最终肯定是有空子可以钻的。”

    郭令微微沉思着。武将用来逼宫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闹饷”,搞兵变。

    他们各有心腹在军中,要搞出动静来不难。

    但如陈先生所说,闹出有何用?朝廷令张昭平息就可以。

    张昭手里有兵,有钱,有粮。什么“兵变”镇压不下去?这真是叫人头疼啊!

    叫“吕列”的年轻小将呵呵一笑,轻蔑的道:“真的吗?陈师爷,如果建州女真叛乱呢?

    去年张昭在大帅岭杀掉建州女真苏护部首领之子图辉,苏护部上下可都是非常不满。

    福余卫的残部真的很难剿灭吗?我看是海西女真四部不愿意尽力吧?都杀掉了,哪里来兵器?哪里来好处?

    我们都知道,张昭身边带着三个营。新军营战斗力为天下之冠。但让他们出兵数百里作战,真的没有风险?

    呵呵。”

请假条

    状态不好,请假一天。抱歉。

    明天补。

第四百九十章 鸦鹘关

    随着吕小将的话音落下,总兵府后堂的小厅中气氛有点诡异似的沉默。

    吕列没说完的话,谁不懂?

    只要新军营败一场,战场上死个把人不是很正常。张昭对他们耍“大帅”的威风,不肯妥协,那就把他做掉。

    然而…

    张昭是国朝名将啊,国之干臣。没见鞑靼人之前多么嚣张,现在把他压的动弹不得,老老实实的做生意(开市互贸)。

    现在,他们要把这样一位人物给“做掉”,纵然都是厮杀汉,但心里压力还是有一些的。

    陈师爷赶紧道:“不可。”

    郭令翻脸,拍着桌子训斥道:“吕列,你特么说的什么屁话?”说着,转身进了后堂。

    众将面面相觑,这个话题确实太敏感。

    陈师爷道:“今天就到这里吧。唉…”

    汇聚在此的心腹们各自散去。

    …

    …

    吕列被总兵府的老仆暗中留下来,带到总兵郭令的书房中。

    早春的深夜里,月光幽寂的落在庭院中。

    新上任没两个月的辽东总兵郭令正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他的书房中书橱里摆放着整齐的新书,看情形就是没有翻过。见老仆将吕列带进来,道:“吕列,坐。”

    吕列年纪虽轻,他二十六岁的年纪,虽然有世袭军官的缘故,但能在郭令面前混到心腹的地位,还是很有些水平的。当即,一脸的恍然,激动的道:“大人…”

    郭令粗犷的脸上浮起笑容,拍拍他的肩膀,眼神微微阴冷的道:“那姓张的不给我们活路,那就别怪我们心狠。你方才说的计划,可以一用。你详细的说说。”

    吕列振奋的道:“大人,海西女真四部虽然不肯尽力剿灭富余卫。但应该没有背叛张昭的想法。所以,此四部力量虽然有,带甲之士近2万。但不可依仗。

    而建州女真八部虽然力量弱小,但其苏护部以及不被张昭所待见的完颜部,只要稍微释放一些谣言,暗中给予物资上的支持,就能挑动其谋反。”

    郭令点点头,“把此事交给你去办,你能办好吗?”

    吕列琢磨了一下,道:“大人,鸦鹘关守备与我们定辽前卫有旧,问题应该不大。”

    辽东这边一样有长城,除开辽西走廊那一带原本是防卫朵颜三卫骑兵之外,面对着连绵起伏的长白山脉,明王朝同样修建了长城。用以防卫奴儿干都司各部。

    其中,以抚顺关最为出名,地势险要。这里同样是大明朝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互市的地方。

    大明朝和女真人争夺关外的转折点战役萨尔浒战役,其地点就在抚顺关外。万历年间的那场大战,明军便是由此而出。

    而鸦鹘关在抚顺关以东,同样是地势险要,距离建州女真的核心城市“赫图阿拉”更近。

    当然,赫图阿拉是老奴建起来的。此刻,这里还是在苏护部控制下的堡寨。

    因此,鸦鹘关是“走私”支援苏护部最近的路线。

    郭令是辽东将门,对地形自然是熟悉的。而且之前还是副总兵,负责节制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处。他脑子里微微一过,就明白吕列说的是什么。

    郭令点点头,沉声道:“好。你待会跟着乌伯去拿银子。注意保密。”

    吕列头一次负责这么重大的事情,身体微微颤抖,单膝跪地道:“请大人放心。”

    …

    …

    吕列拿到授权和银子,二月十二日就快马抵达鸦鹘关,面见其守将佟守备。

    由不得他不快。实在是张昭把刀架在脖子上了啊。别看张昭现在率部驻扎在广宁城(锦州)。等他完成在辽西走廊的改革,再率军到辽阳城,到那时大势已去。

    而且,后面还要留时间和建州女真沟通。

    守备属于职务,而非官职。这又是凸显出明军的军衔混乱之处。

    佟守备大名叫做佟进,实职是个千户所的千户。三十八九岁,白胖胖的。纵然是驻守边疆,依旧是保养得体。要知道,黑土地上的冬天可是非常冷的。风头如刀面如割。

    佟守备将定辽前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吕列迎进关城,在城中的千户府中杀鸡宰羊招待他吃酒。

    大堂中炭火熊熊,众将校吃着酒席,喧哗着。话题自然是离不开最近的辽东卫所改革,以及军制改革。

    “卫所都废除掉,以后谁来当兵?靠那些娇生惯养的中原百姓吗?张大帅就是天真,以为天子一道诏书,规定义务服兵役,百姓就会配合。”

    “就是。到时候征不来兵,不出十年,大明的军队肯定出问题。”

    “唉,咱们这些军官现在是一文钱不值。张大帅推行火器军队,咱们这厮杀汉的一把子力气都不重要。”

    “早听说新军营讲究纪律、勇气。话说回来,那帮兄弟是真狠啊,顶着箭雨往前冲,还要保持队列整齐。牛逼!”

    吕列坐在主座上,心里有事,默默的喝着酒。听到这里,心里顿时警惕起来,貌似鸦鹘关这里对张昭还挺支持的。

    不过,想也是,他们一个千户所,能有多少土地?其中的利益纠葛就小。

    搞不好这帮军官们历年来积攒的银子,在奴儿干都司能成为更大的地主。而且,是朝廷黄册上登记的那种。可以光明正大的传给子孙。

    吕列一想到这里,顿时有点如芒在背。

    他们这些定辽前卫的将校在辽阳时不觉得,认为张昭会搞的天怒人怨。但一出这辽河平原立即就感受到不同。合着,他们才是少数派啊!

    那么等会说法要改一改。

    吕列耐心的等到酒宴快要结束,叫住半醉的佟守备,“佟大人,本官这次来鸦鹘关除了传达总兵大人严守各关卡的军令,还有一事相商。”

    佟进心里呲牙。这小佥事不懂事的很。他摆这么大阵仗开酒,不就是不想和他谈私事吗?谈什么谈?当他们这些人是傻子吗?

    辽阳城、沈阳那一带是辽河平原的核心区域,沃野千里。一个个的卫所光种地就够吃。更别说酿酒去卖。还有种亩产量低的小麦。那白面吃的!

    他们那些人舍得按照张大帅的命令把地分出去?

    其实分出去也行的。到时候,各卫所士卒肯定是就地安置,不可能打算。这一百多年的卫指挥当下来,威信是假的吗?怎么着也是个镇长、村长。照样是一呼百应。就是赚的没有以前多。但是,你可以去打仗啊!

    就怕那帮人脑筋想不明白,要和张大帅硬干。他这小胳膊小腿的可掺和不起。

    别把奴儿干都司看的很吓人。自张大帅在大帅岭借故斩杀图辉、噶里等人后,这长城内外的鞑虏都老实得不得了。谁敢仗着武力欺负人?

    真要给报到张大帅哪里去,那位可是记仇的很。他说的那些话,私下里早就传遍:在大明的土地上要守大明的法律。

    而大宁都司重设,其实际管辖的范围都深到嫩江流域去。

    当然,他拖家带口的,还是希望就地买几十亩地安置下来。这关里的守将谁爱干谁干去。

    佟进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是滴水不漏,笑呵呵的道:“哦?好,吕将军随我来。”

    带着吕列到旁边厢房中密谈。

第四百九十一章 整训两个阶段

    佟进和吕列怎么谈的,不得而知。吕列在第二天就由佟进陪着悄悄出关。

    吕列也不是傻子。就怕这白胖的老小子随后反悔把他们给卖了,直接带着他出关,参与此事中。

    某些不可以预知的暗流涌动着。

    …

    …

    张昭在二月中旬还不知道这些事情。

    弘治十六年的春天,朝政清宁。而大明朝的注意力都在兴州、开平两府的开发上。

    蓟镇军正不断的整编出来,负责这两府的防务。

    而两府的行政全部由后军都督府接管,大量的底层官吏被招募,设县、镇(乡)、村三级行政架构。同时,按照京师的做法,设警察局负责治安。设税务司进行征税。

    源源不断的“移民”从北直隶前往兴州府和开平府。这些移民都是卫所军户,全部转化为民籍。

    同时,在开平城中,由后军都督府组织开垦建设兵团,前往大宁、赤峰一线屯田、发展。

    这汹涌的浪潮吸引着整个北地的目光。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在开启啊!

    谁又能想到仅仅是废除北直隶的卫所就能给大明带来如此大的活力呢?

    而隐藏在这股浪潮之下,实际上将会给大明朝带来更深刻影响的京师纺织厂,第一次开始扩张产能,在天津卫、开平同时设立两座新的分厂反倒不怎么引人注目。

    二月十四日,一场小雨淅淅沥沥。

    张昭在广宁城中召见宁远参将、锦义右参将并下属的各游击将军、守备、坐营中军官、备御等将校开会,宣布第一阶段的卫所、军事改革开始。

    此时,王承裕已经率改革司的人员抵达广宁(锦州)。

    朝廷只给了试行改革卫所司八十个官吏的名额。这点人手够干什么?

    新军营研究院之前为研制印刷机,专门研制了一种纸张用于报纸印刷。

    因为固有的宣纸、竹纸等纸张适合书写、作画,但对于需要弯曲、折叠的印刷要求而言,还是不够的。需要专门研制。而这种名叫“印刷纸”的纸张制造出来后,因其物美价廉,大受市场欢迎。

    现在不仅仅是用作印刷,而且还用于公文的书写。这就导致后军都督府和改革司里的文书特别多。很多时候,用公文比用口头传到要有效得多。

    如今造纸厂在国泰商行名下。不仅仅是销售“印刷纸”,还销售“草纸”。让大明百姓告别厕筹的时代。

    改革司目前的人手,基本都是从后军都督府抽调。要负责的事情多,而官吏太少,只能用这个办法来弥补。

    此次跟着王承裕越过山海关的官吏,总数高达300人。都是以老带新的队伍。

    其实,以后军都督府的招考题目:语文、数学,在张府私塾、新军营初级学堂以及京师城东小学里学过的学生要占很大的优势。甚至从新军营伤残退役的老兵也占着优势。

    另外,大明朝的科举不禁吏员以及子孙后代参加,所以很多童生、穷秀才纷纷到京师中参加官吏考试。

    这两拨人才被张昭的考试一捞,接下来就只能等培养。后军都督府从去年开始到弘治十六年一月底,一共举行过三次大型的招录考试,宫招募官吏约一千五百余人。

    这是一个很疯狂的数字。但如果对标大明朝各衙门里的吏员的话,其实也还说的过去。

    后军都督府要负责的地方很大啊。兴州府、永平府、大宁都司。

    而且,在试行改革卫所司,以及蓟镇军改革的过程中,并非没有发生贪腐的行为。这基本不用问的。大明朝的官吏节操值低的可怕。连大明朝的“宰相”们都在公然收受冰敬、炭敬,各种外官进京的土特产。

    所以,自去年工作开展以来官吏都有不少“损耗”。后军都督府采取的是高薪,而内部的处理也是很严格的。

    第一,罢免官职。第二,追回赃款和后军都督府的损失。第三,送相关人员到辽东屯田。最少五年才能成为“自由民”,和张昭处理腾骧四卫哪些兵油子是一个规格。

    …

    …

    关于卫所改革、军制改革,这基本没有什么好强调的。基本都用文件下发。

    第一阶段的卫所改革,主要是登记个人信息,建立户籍。第二阶段就是分配田地。

    军事改革的第一阶段,很明确,在清理空饷、裁撤老弱中表现出色的军官将会得到去位于京师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学习的资格。

    第二阶段就是把剩下的士卒进行整训、整编。

    辽西走廊这里,山海关是由蓟镇军负责把守的。因此,只有两个参将。分别是宁远参将、锦义右参将。

    宁远城就是明末袁崇焕轰死老奴的地方。宁远大捷所在地。

    锦义右参将所辖的就是广宁城(锦州)。

    额外说一句,打开地图看一眼,宁远大战时确实凶险啊。锦州丢掉,辽西走廊的长度都被压缩至将近一半。

    辽西走廊里的军队,张昭开完会大致统计出来,兵额是六万多人。实际只有4万人左右。

    淘汰老弱,估计剩下来的青壮只有两万余人。

    这些人将会在广宁城中参与集训。由新军营的军官负责培训。届时,军官肯定是由新军营抽调。火器军一万,骑兵两千,步兵八千。

    张昭“期待”着辽东都司的将校们给他一个惊喜,当然是要多招士卒。

    这个配比,倒不是张昭不想训练足够多的火器军队,而是后勤跟不上。不仅仅是燧发枪的供应问题。还有纸装弹药的制造。

    火器军队的训练,肯定是要用子弹喂的。他现在哪里有这份财力?

    军中的大会开完,将校们都回各自的驻地执行,个个兴致高涨。

    军权暂时会被被剥夺不要紧。火器军队的军官伤亡率是非常高的。到处都缺军官。即便不打仗,接下来辽东镇还有纸面上十五万大军要整训,有的是位置等待着他们。

    二十二日下午,张昭在广宁城中和锦义右参将杨乡在军营中查看整训事宜时,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大帅,建州女真苏护部反了。”

第四百九十二章 提前爆发

    随着第一阶段的改革开始,辽西走廊这里的卫所兵们开始不断的往广宁城汇聚,开始整训。

    张昭身边带着的三个团,分别抽调精干的军官和甲等兵组成教官团对先期到来的士卒进行军训。

    完全是按照新军营的标准来。

    而辽西这边军队的后勤供应自然也被后军都督府接手。实际上,自去年张昭总督三镇军务以来,辽东镇的后勤其实就是走幽州商行的帐目。

    只是当时张昭令幽州商行如数下发,照常即可。他当时的主要精力都在剿灭朵颜三卫上面。没有必要去引起辽东镇的动荡。

    而此时朵颜三卫已灭,辽东镇再不动动,那就真是死水一潭。

    现在,最大的动荡来了。

    …

    广宁城中的军营校场上,刚开始军训几天的两千余士兵正在春日下站军姿。

    一排排,一列列,穿着棉布军装,方阵漂亮至极,又安静至极。

    广宁城本质上还是一个卫指挥使的所在地,小城里肯定装不下太多的兵马。等两万卫所兵汇聚在这里,地方肯定是不够的。城外新的军营正在修建中。

    张昭正和锦义右参将杨乡闲扯,亲卫首领王武在一旁陪着。

    杨乡刚刚拒绝张昭的提议,担任辽东军第一师的军事主官。作为参将,就算是大明的军衔改制,他能拿到“卫指挥”的军衔。担任第一师的指挥官并不是问题。

    “下官年老,恐难以学习新战法,还是统帅守备军吧。”

    张昭也没有强求杨参将在接下来和辽东总兵郭令的斗争中一定要站在他这边。人各有志嘛。只要杨参将配合改革,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想想看,蓟镇军近二十名参将、游击,最开始愿意给他卖命的不也就三四个人吗?

    此刻,两人正在校场边的水泥道旁,正对着校场“观看”,旁边随从们跟着。参谋高一典把信使带过来,建州女真苏护部叛变的消息震的众人目瞪口呆。

    “我草。”王武爆了一句粗口,豹眼瞪得老圆。辽东镇这帮人还真敢啊!

    杨乡五十多岁的年纪,震惊的半响说不出话来。

    郭总兵那帮人狠啊。真要再等两三个月,张大帅把辽西这边的兵权一收,三个师的火器军到辽阳,那简直是横推。

    所以,他们就提前搞事?

    但兵变、闹饷这都是内部矛盾,你把女真人扯进来,这是什么意思?这要出大事的啊!

    忘记蓟镇总兵阮兴怎么死的吗?被查出来和朵颜卫勾结,直接送到京中问斩。

    张昭无可无不可的笑一笑,“胆子不小啊。”他几乎一瞬间就知道“真相”。苏护部早不反晚不反,这还用猜?

    朵颜三卫合起来五六万骑兵,这些年威压的海西女真四部不敢动弹。

    而海西女真四部所占的基本都是膏腴之地,其部半耕种半渔猎,其所属的一部分土地就在松嫩平原上。

    四部的实力大约有一万五千带甲之士。

    他们能占据这片膏腴之地,当然不是凭借着名头。大明在奴儿干都司的卫所,并没有如中原那样划分地盘。而是直接把卫所的名号发给各部落。

    所以,这四部的地盘都是打下来的。

    在建州女真这里,大明设置建州三卫管理下面共计有八个部落。而实际的管理则是非常松散。

    他们所占据的地盘在长白山脉一线,其实单纯的论土地肥沃程度,是不如海西女真的。

    他们不是不想占领更好的地方。但实力不如人啊!

    他们的兵力总计在三四千人左右。总人口不超过三万。没见老奴当年起兵,早期打来打去都是几百人。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建州三卫因毗邻大明,而大明待之甚厚,他们的经济、手工业在弘治年间正逐渐的发展起来。他们又有在抚顺关互市的优势,正在逐步的壮大。

    万历末年,老奴能依靠建州卫所在的人口、工匠,逐步的统一建州女真八部,是有着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的。其一,大明的优待。其二,经济、手工业的优势。

    …

    回到正题。

    张昭所面临的局面,不要看信使回报的很吓人,其实就是领建州右卫的苏护部首领布耶楚客造反了。大概兵力极限值是一千人。

    所以,在军事上,这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不说用新军,只要辽东镇的边军拉一个满员的千户出去,就能把他砍得七零八落。

    不要嫌弃辽东边军水。正德年间,刘六刘七在山东起义,把调去的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但边军一南下,那真如刀入豆腐般的轻易迅速扑灭叛乱。

    这事关键是在政治上:张大帅逼反建州右卫啊!

    张昭对杨乡道:“杨参将,广宁城这里的改革,你费点心。”

    杨乡头发花白,但不敢在张昭面前倚老卖老,抱拳躬身道:“下官领命。”

    他不担任辽东军第一师的主官,又不想和同僚们起冲突的缘故,稳一手。也有“识趣”的原因。

    张大帅整训蓟镇军,直接掌控蓟镇军两个师。那辽东这边呢?他没打算上张昭的船,何必去“卡位”呢?

    张昭点头,“小二,曼成,我们回营中。”

    庞泰统领参谋部,最近都在指定“清理”的奴儿干都司的策略。新军营初级学堂出身的高一典跟着张昭充当亲随。张昭为他取表字:曼成。

    这也是相当亲近的举动。

    …

    …

    回到军营,张昭直接下令,“曼成,传令下去,调查苏护部反叛的情况。”

    又对庞泰道:“小泰制定平叛计划。把消息传到下去。”

    新军营没有对内的情报机构,对外的情报机构却是有的。统一放在斥候营中。

    其实大明朝也有对外的情报机构:锦衣卫。

    不过,张昭可以把新军都洗成清一色,但不能把手伸到锦衣卫这种机构里面去。

    钱宁什么的,那都是小儿科了。锦衣卫真正厉害的情报人员,又不是京师街面上收保护费的那帮人。

    军营大帐里,随即忙碌起来。

    王武给张昭端一杯茶过来,略有些担忧的道:“相公,会不会出事?”

    他问的不是叛乱能不能平定,而是问辽东这里的局面会不会崩坏?

    张昭负手站在辽东都司的沙盘前,平静的道:“那倒不会。本来准备在广宁这里多呆一段时间了。现在得提前去辽阳了。”

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

    张昭率新军营三个团前出辽东镇搞改革,打破这一潭死水,他并没有开足马力直奔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

    而是顺着关内通往关外的道路,徐徐前行。

    天下重镇,第一要塞山海关,目前是由撤回开平休整一个月的新军营三团郝骏率部驻守。确保后路无忧。

    这是张昭的指导思想:稳住!

    辽西走廊这三百余路的道路,共有两个重镇:宁远、广宁(锦州)。

    广宁的参将杨乡不打算搀和接下来的“争斗”,但宁远参将李搏涛却很想参与。

    建州女真苏护部(建州右卫)叛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辽东都司。

    …

    …

    宁远城。

    李搏涛召集三名心腹将校们在他的住处议事。

    大明朝的卫所制度一模一样,全部都是世袭制。所以这一百多年下来,基本上卫指挥使的心腹全都是各卫所中的军官。

    特别是辽东都司这样不设府县的军镇,一个卫所的将校联系更为紧密。

    基本都是几辈子的交情。

    二月二十日的消息传到锦州,第二天宁远城这里就收到消息。

    底下的军户们世代镇守辽东,谁把建州女真的反叛当回事啊?小子找抽是吧?

    但上面的将校们多少知道当前剑拔弩张的局面:张大帅和总兵郭令有着极大的利益冲突。整个辽东都司的将校都得在这其中选边站。

    李搏涛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晚上,便将三名心腹都叫到他的书房中。

    “张大帅手握尚方宝剑,辽东改革之势根本无可扭转。郭总兵把苏户部挑唆反叛有何用?徒劳而已。”

    李搏涛四十多岁,长相普通,但身姿修长,环视着心腹们,捻须说道。

    “大人,你怎么决定,咱们宁远卫上下跟着你走。我丁四娃没二话的。”

    “四娃这话说的是。大人,话说苏护部那帮人是傻了吗?连朵颜三卫都不是张大帅的对手,他们竟然敢举旗反叛?他怕是不知道大明基建公司在辽西这里修路多缺人?”

    “哈哈!”

    李搏涛对心腹的反应很满意,道:“我打算连夜去广宁求见张大帅,请求率部出战。咱们宁远卫这些年,和朵颜卫没少打仗,精锐还是有的。”

    丁四娃拍着胸脯道:“我当前锋。就苏护部那帮菜鸡,劳资一刀一个。”

    “嘿嘿,四娃别吹牛。你那刀怕是要用新的雁翎刀吧?”

    京师里的换装进度,除开腾骧四卫的雁翎刀被全部(两千把)运送到位外,其余的全部是拖拖拉拉。

    腾骧四卫给的定额是一个师的火器军队,外加各种辅助营、连,总计7千人。但京师里排枪战术很难施展的开,还是要编练出一部分步兵听用。

    这些刀都是装备步兵的。大明朝的刀分为:短刀、腰刀、长刀三个制式。

    雁翎刀就属于腰刀的范畴。

    御马监太监李荣的想法,他不喜欢燧发枪前加刺刀。不大气。将这种腰刀配备给士卒。

    这其实增加了士卒们的负担。以及影响排枪战术的施展。腰里跨一把刀怎么排的紧密啊?

    但张昭懒得管他。两人本来就为编制的问题闹的不愉快。腾骧四卫这辈子都没上阵的机会。他要是再次让人打到大明的京师来,那真是穿越者之耻。

    至于说朱厚照登基后会不会调腾骧四卫出战,这再说吧。逻辑上不会。因为,到时候大明兵精将广,灭鞑靼用不着把家底都拿出去。再说,十二团营还有精锐在嘛!

    而蓟镇军这里,虽说火器军队还没彻底的整训完成,第三师还没成型,但守备军里的马军、步军早就大规模装备了雁翎刀。

    开平钢铁厂的产能是一个月一万把啊!这距离雁翎刀量产都已经过去近四个月。

    张昭调了一万把雁翎刀过来,装备辽西走廊这里的卫所。

    淘汰的兵器,当然是和蓟镇军一样统一归幽州商行处理。要么是送到赤峰城去和海西女真交换。要么是专卖给国泰商行,用于向东瀛出售。

    东瀛岛上的“诸侯”们正打的狗脑子都要出来了。国泰商行去卖武器换白银,这谁会不愿意?

    …

    丁四娃被打趣,丝毫不以为耻。他三十来岁,腆着个大肚腩,哪里是上阵杀敌的料子?还一刀一个,别被女真人弄死就算好的。他厚着脸皮道:“那是当然。张大帅给咱们装备利器,为何不用?”

    李搏涛哭笑不得的摇头。他的宁远卫在辽东边军中并不算最强的。辽东边军的精锐是铁岭、沈阳那一线直面朵颜三卫骑兵以及时常出关“调解”女真各部争端的卫所。

    他一个二线卫所,有底气“嫩死”造反的苏户部,当然是雁翎刀给他的信心。

    在冷兵器时代,好刀、好甲,都是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当年前汉士卒“一汉当五胡”,其核心要素之一就在于装备!

    李搏涛道:“好了。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就传达下去,我连夜去求见张大帅请战。”

    …

    …

    张昭虽然和王武说很快就要离开广宁城,但两天后宁远参将李搏涛赶到广宁城时他还在城中。

    当然,张昭的信使已经前往辽阳、定辽右卫、沈阳、开原这几处,令这几处明军进入战备状态,准备粮草,守住边墙,隔断关内、关外的交通。

    等待新军营抵达平叛。

    王武将抵达广宁城的李搏涛带进张昭的大帐中,“相公,李参将来了。”

    张昭正在沙盘前看着地形。随着辽东都司归他管辖,新军营的测绘队伍早打着后军都督府的旗号,在辽东都司下属各地测绘地形。

    “末将参见大帅!”李搏涛单膝跪地,行一礼,向张昭参拜。

    张昭转过身,笑着点点头,做个手势,示意李搏涛免礼,开门见山的道:“李参将到我这里来,有什么事吗?”

    他对李搏涛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中旬开大会时见过。私下里喝了一杯茶。貌似锦义右参将杨乡的水平比李搏涛要高一些。

    李参将抱拳,慨然的道:“大帅,末将得知建州女真叛乱,星夜前来向大帅请战。末将愿率宁远卫五千儿郎,灭此胡虏。”

    张昭有些惊讶,心情顿时变得好起来,辽东镇不是没有人支持他嘛!吩咐道:“曼成,给李大人倒杯茶来。”

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群众

    对宁远参将李搏涛主动来要求平叛,张昭心中很欣慰。他有情绪波动其实也很正常。

    对于张昭而言,他很清楚,他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辽东镇上上下下的将校如果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他会有失落感。

    当然,也仅限于心理感触。而不会影响到他要推行的政策、战略、决心。

    李搏涛和张昭谈了小半个时辰,然后带着张昭允许他率宁远卫出兵的承诺但同时限定他二十天后才能率部抵达广宁城的奇怪命令返回宁远。

    稍后,正在整训的广宁城中传出消息,张大帅要选出两千精兵,骑兵或者步兵均可,跟随着新军营出抚顺关平叛。

    广宁城这里有八个卫所,一听到这个消息众将纷纷派人前来打听消息,得到确切的答案。

    上上下下一片欢腾声。

    按照张昭对辽东军整训的要求,男子三十五岁以上基本就强制退役。

    而广宁卫这里其实是和朵颜三卫对抗的前线之地。当初,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就从广宁这里出长城,经过兴中城一线,前往大帅岭拜见张昭。

    所以,这里的关卡虽然不算太重要,但确实算要地。

    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广宁这里是有老兵的。之所以不算“精兵”,因为,朵颜卫真的真的已经很就没有成规模的入侵大明了。

    朵颜三卫中的泰宁卫倒是急眼了会去铁岭、开原一线抢掠。

    所以,朵颜卫被张昭剿灭,真的有点冤。真要论边境摩擦的烈度,只怕还不过女真各部对大明的侵犯。

    只看苏护部首领之子图辉在沈阳中卫官道上的嚣张程度,就可知道昔日一二。

    其实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长城之内,同样生活中一部分女真人。

    大明朝对建州女真非常的优待,一方面是建州三卫的都督们总是很“乖巧”的去朝贡,令皇帝龙颜大悦。不像有些部落哄都哄不去。另一方面,建州女真实力比较弱小。需要扶持。

    不要把此时大明朝的辽东总兵们都看做饭桶。他们时常出塞主持“公道”。

    其一,这是军功的需求。其二,打击强大的部落,扶持弱小的部落。这种手法边将们谁不会?

    当然,自李如松死后,继任的辽东总兵、他弟弟李如柏就是个傻逼,混账。而且输掉了萨尔浒之战。此后,老奴大势已成。

    而明王朝朝堂政治昏暗,以文官领兵成为常态。而且党争愈发的激烈。

    好不容易出一个牛逼的辽东巡抚熊廷弼,稳住萨尔浒之败后的防线,结果被自己人坑了。

    …

    老兵,在通常意义上有两种含义:经历过多次战争的士兵;年老的士兵。

    这年头卫所兵,按照明朝的制度,自要你没死,没伤残,就得继续为大明搏杀。

    所以,张昭在整训中划一道三十五岁的年龄线下来,其实令很多久经战阵的“老兵”非常的绝望。

    打一辈子仗,这个年纪回去种地,一个光棍有什么奔头?没老婆没孩子。这辈子就没了。生活有什么希望?

    卫所兵两大特征:穷、光棍。

    而张昭这道命令下来,这帮老兵兴奋的难以言述。张大帅的威名自不用说。自弘治十四年领兵出征以来,未尝一败。这意味着他们跟着张大帅出关,肯定能得胜归来。

    当然,也有回不来的。但是久战老兵谁在意这个?只要不是溃败就行。

    其二,张大帅对士卒们的赏赐非常高。这从蓟镇军的兄弟们的待遇、犒赏就可以知道:发田地、发赏银、发女人。

    蓟镇军有三部九千人参与到和朵颜卫的作战中去。伤残退役的士卒,在兴州府中人均五十亩地。而俘虏的朵颜三卫中的年轻女子都被发下去。

    能娶大明的小娘子谁不愿意?

    但是都是些当兵的老光棍,哪里付得起彩礼?又有谁看得上?有个女人传宗接代,不枉活一场。对得起祖宗、父母。

    他们这些辽东老兵也不都是想在军中混一辈子。给张大帅打一次仗,卖一次命,换来银钱、土地,下半辈子就有指望。至少会发给媳妇吧?

    广宁城附近的卫所士气高涨。

    …

    …

    二十八日,锦义右参将杨乡带着亲卫们骑马奔腾在辽东的平原上,山峦起伏。

    春天的迹象已经清晰可见。

    几名亲卫随口说起这几日的见闻。

    “都他么一个个像那狗子似的。都等着入选这两千兵额中,去灭掉苏护部。”

    “嗨。我都他娘的收到礼物了。老蒋那老小子,都四十多岁的人了,还想去立军功混一个媳妇。”

    “嘿,你别说。那老小子没准能美梦成真。五千精兵,个个拿着新制式的雁翎刀这样的利器,跟在新军营身边。这样的实力,别说苏护部,就是女真三部一起加起来造反,都得跪在咱们张大帅马前。”

    “张大帅这也太稳了。区区一个苏护部用这么多兵力。”

    杨乡单手操控着马匹,一手仰头灌酒,披风在风中飞扬。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他手下这帮亲卫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张大帅岂止是要灭苏护部?

    第一目标,应该是辽阳的那些卫所军将。

    第二目标,才是苏护部。

    照张大帅给李搏涛二十天的调兵时间,其实是在拖延。就等着抚顺关外的女真各部响应,到时候雷霆一击。张大帅这个人,对外是非常强硬的。

    杨乡大声道:“都别扯淡了。咱们这次出来,不能光想着昔日的交情。要选拔出真正能打仗的老兵、精锐。否则对不起兄弟们,也对不起张大帅的信任。”

    “是!”

    一帮亲卫们士气高涨的应道。

    …

    …

    三月初十,锦义右参将杨乡带着挑选出来的两千精兵到广宁城中。交给张昭麾下的骑兵连百户韩瓒率领。他依旧无意出征捞取军功。

    稍后,宁远参将李搏涛也带着三千精兵来汇合。

    按照明军的配置,这两部之中本来应有的神机营没有设。全部是三千营和五军营。

    而仔细清点下来,竟然有骑兵两千余人。这是意外的惊喜。张昭虽然搞的是跨越时代的火器部队,直接跳过。但是骑兵现在还没有淘汰啊!

    非得等机枪、坦克出来,骑兵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月十五日,张昭在广宁城外的校场中点兵,誓师出征。

    等张昭在点将台上宣布出征的命令后,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从军阵中传来。

    “为大帅效死。”

    “大明万岁。”

    “新军营万胜!”

    点将台上,王武、高一典站在张昭身边看着这一幕,心潮起伏。

    锦义右参将杨乡抱拳一礼,笑着道:“大帅,军心士气可用啊!”

    张昭笑着点头,“嗯。”又道:“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啊!人心所向。”

    三种不同的口号,分别来自于新军营,宁远军,锦州军。

    宁远军为何“效死”?因为,卫所改革的第二阶段最先在山海关外,也就是宁远卫所在的地方开始。这些士卒的父母、兄弟都会分到土地。而他们也会在关外分配到自己的土地。

    锦州军为何高呼“大明万岁”。因为他们将用军功为自己博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书中时常讲民心所向,讲人民群众是历史最伟大的力量。人民群众是谁?

    就是他们!

    张昭挥手道:“出发!”

    君不见,走马行川辽河边,军旗战歌直入天。

第四百九十五章 还是读书人心黑啊

    二月二十日,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

    而三月十五日,整整将近一个月后,张昭率一万大军北上,旌旗招展,对外宣称要经抚顺关出关平叛。

    这支大军的动态自然被众多人关注着。

    新军营三个团,只要不是被偷袭,或者集体得病,基本可以确保横扫辽东镇诸军。

    至于关外那些小叛乱那不值得一提。

    …

    …

    大军跨越大凌河,沿官道,经由海州卫、鞍山驿去往辽阳,随后将从沈阳中卫、抚顺所出抚顺关,顺着堡寨直扑古勒塞(建州右卫)所在地。

    张昭时隔将近一个月才出兵,除去严令抚顺关沿线的长城各关卡死守之外,还于三月初派出参谋庞泰率领着一个百人小队,前往辽阳、沈阳督办粮草。

    辽阳城。

    辽东总兵郭令得知张昭率大军出发后,便结束处置军务。毕竟现在是“战时”状态,他这个总兵比往日要忙碌的许多。

    因为,明军的军饷有很操蛋的规定,平时和训练时的军饷是不一样的。

    所以张昭一道改为战时状态的手令下来,不仅仅是搞的辽东大地上气氛紧张,同时让军户们也多吃饭,消耗倍增。

    “情况如何?”郭令去辽阳城中巡视一圈回来,已是下午四五点许,夕阳笼罩在坚固的辽阳城中。他把幕僚陈师爷叫到公房中来询问。

    大明的官衙都是一个模式。急递铺(公文传递系统)是直接铺设到各官府中。所以,一般而言主官会安排一名心腹幕僚守着急递铺,有什么消息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陈师爷摇摇头,对斟茶的小厮道谢,坐在公房靠墙的木椅上,道:“大人,张大帅按照正常的速度在行军,一日六十里。预估到辽阳要八天左右的时间。”

    “嗯。那姓庞的小子在干什么?”

    陈师爷一边喝着茶,一边琢磨着,回答道:“大人,庞参谋已经从沈阳回到辽阳这里。今天下午刚刚到的。”

    新军营参谋庞泰,这是张昭心腹中心腹。其父是张昭左膀右臂,但战死在西北韦州大捷中。事后朝廷追赠正三品的昭勇将军。而他被带在张昭身边。

    据闻张昭是怕他战死在战场中。新军营的军官伤亡率非常惊人。远高于普通军官。

    可以说,只要没到千户这个级别,在战场上谁都不能保证你的安全。新军营是讲究将校带头冲锋的。

    而这位庞参谋带着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前来辽阳、沈阳两地督办大军粮草。

    这是明面上的公务。谁知道他私下里是来干什么的?

    他刚到辽阳就抛出一个大新闻:张大帅有意将辽东都司迁往沈阳,便于掌控全局。

    这震得一帮定辽卫的将校们极其的不安。定辽中、左、前、后卫都在辽阳附近。大家的身家全部在这里。这要是把辽东都司搬迁走,他们的利益要受损。

    郭令冷哼一声,“他想在军粮上头查出点什么,那是白费力气。咱们辽阳是有名的产粮区。怎么都不会短了仓库里的粮食。”

    陈师爷颇有些无语,道:“大人,在下之前劝过你的,不要轻举妄动。唉…”

    辽阳这里,要动张昭确实不会在军粮上做手脚。这还是在大明境内啊。真要给张昭查出漏洞,那就等着人头落地吧!

    他也是事后才知道,吕列那兔崽子私下里和苏户部联络过。而坑害新军营的办法,无非是想着新军营疾驰千里,被苏护部以逸待劳伏击。

    而吕列或者某些人借助地形的掩护,暗中扮演马匪袭杀张昭。不管前面打的怎么样,只要把张昭弄死就是成功的。

    但,以他看来,这就是莽!这事成功的概率比较低的。

    其实最理想的方案是,张昭令辽东总兵郭令平叛。这本就是他们郭总兵管。那么,他们出关后粮道被断几次,暗中输送物资给判卷,搞的叛军声势浩大。

    局势糜烂,他们才好向张昭施压,请求暂缓改革。

    但是现在什么情况?

    张昭硬生生的放任叛军一个月,这才调兵启程。而且是带着宁远军、锦州军五千人。

    换句话来说,新军营不用出手。只要宁远军、锦州军这五千人出抚顺关,大概率就能灭掉苏护部。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苏护部被灭,把他们牵扯出来怎么办?

    郭令显然是想到这一点,略微心烦意燥的在公房中来回走动,紧锁着眉头。

    谁想到张昭会这么怂啊!

    不仅仅任由时间流逝,而且还带着大军前来。并且,来者不善。鬼才信他带一万大军是为平叛用的。

    “陈师爷,你赶紧想个办法吧。现在就算咱们请令去剿灭苏护部,张昭他未必肯。”

    陈师爷苦笑,你早不听我的,稳住不好吗?张大帅如此强势,谁能正面和他对抗?然而,他不会在辽东久待的。这种人物必定是志在天下,志在朝堂。

    陈师爷想一想,叹口气道:“我有一计,不知道大人肯不肯用?”

    郭令心中一喜,看向陈师爷,“快说。快说。”

    郭总兵看似粗人一个,粗中有细。但是这个“细”那也是相对的。你看他挑唆定西候蒋骥和张昭的矛盾时,用的何其粗糙?

    打个比方:他只能要用计策,而且能用出来。但其计策必定是带着大开大合的武将路数。

    陈师爷走上前两步,低声道:“在张昭抵达前杀掉吕列。死无对证。”说完,赶紧退欧两步,低下头。

    郭令愕然的看着陈师爷。

    握草,果然还是你们读书人心黑啊!吕列的祖辈、父辈跟着他郭家几十年啊。

    …

    …

    二月底至三月中,辽东都司边墙之外的局势也随着建州女真苏护部造反而变得风云激荡。

    当然,鉴于建州右卫那单薄的实力,这个“风云激荡”有点吹牛的意思。

    但是,关外本就是法外之地。常常是一个小部落就住在一个堡寨之中。双方相互攻打。

    这一点看地图就可以得出结论。实际上的建州三卫的地盘就一个县那么大。

    当然,如果一个人深在其中,一个县的区域还是挺大的。

    确确实实,关外的女真各部都蠢蠢欲动起来,暗流汹涌。

    建州左卫所在的城市日后名叫佛阿拉,老奴所建。现在还是一座极小的城堡。

    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建州女真八部总人口不过三万,均分下来可想而知。老奴当年起兵,搞十三副盔甲就可以竖旗。其部实力可想而知。

    佛阿拉。

    建州左卫的都督锡宝齐和儿子福满在屋中商议着情况。

    啊,现在不叫建州左卫都督,而是叫建州左卫百户。官印、官服、敕书早交到辽东都司去。新的印绶还没下来。

    “父亲,现在怎么办?”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