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明帝国的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帝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九悟     明帝国的崛起txt下载     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个邀请、战报

    什么鬼?张昭还以为燕燕这小姑娘要向他表示感激“急救”之恩。不曾想是要说这个。

    张昭两世为人,二九年华的燕燕,在他眼中确实是个小姑娘。

    燕燕继续道:“伯爷,十四年时老爷有意将小姐嫁给你,还请你去家中吃酒。其实,当日小姐就在后面看你。小姐偷偷看过你后,是愿意嫁的。可惜伯爷你有婚约在身。

    这些年老爷一直想将她嫁给你为妾室。拒绝了所有京中所有来提亲的人。小姐也从十六岁变成十九岁的老姑娘。

    伯爷,你知道吗?你给我包扎的那片棉布,小姐洗干净留着的。说是日后还给你。只是她那个性子,只怕到死都不会说出口。

    伯爷,我们小姐有几样别人不知道的好…”

    张昭一脸的古怪。

    他曾经看过一本叫做《奋斗在红楼》的精品网文。记得里头有说:红楼原书中,莺儿如此夸宝钗。他还暗搓搓的想:宝钗究竟是什么“好”?

    是身轻体柔易…还是别的?

    结果,他现在竟然亲耳听到。

    “咳…”张昭轻咳一声,打断燕燕的“推荐”。这青春娇艳的小姑娘的话他自是听懂了,目光不禁看向雅间内的周雨瑶。

    周雨瑶明显正关注着阳台这里的情形,燕燕肯定什么都和他说了,这时正好和张昭四目相对。看着那俊逸温秀脸庞上温润的星眸,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俏脸如发烧一般滚烫、绯红,羞答答的低下头。

    张昭看得真切,心中有一股无法言述的情绪升起来,飘荡荡的。

    他来大明快要四年,慢慢的适应当前的身份,环境。对自我的认知把握的还算比较准。

    前世里常看神豪文,据说颜值九十分以上的男生,谓之行走的X药。

    他这个身体,颜值大概能有个九十五分。

    只是他平时并没有怎么在意。他也没什么偶像包袱。在军营之中要的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不是小鲜肉演战争片里的那种形象。

    周大美人这“表现”,倒是令他想起“颜值”这种事来。这算不算认识“自我”?

    当然,应该也有燕燕讲的:周雨瑶对他芳心暗许。

    总归一眼看得大美人娇羞脸红,这是件让男人暗爽的事。他也没能免俗。

    张昭收回目光,落在眼前这身高约一米七零,正微微仰着头看他的小姑娘洁白无瑕的俏脸上,道:“燕燕姑娘,等几日边境战事结束,我请你们去香山重游。有时间吗?”

    燕燕乌黑的大眼睛一闪,展颜而笑,自由一股青春娇艳的风情,雀跃的道:“当然有时间。”

    张昭心里有点汗颜,暗爽的情绪减退。他这个邀请好像有点过头!方才饭前和小二聊天,他这做派能完整的套到“渣男”的模板里去啊。

    张昭自嘲的一笑,说都说了,做个手势,“那进去吧。”带着燕燕进来。

    周修和周雨瑶两人都站起来。周雨瑶再看张昭时,俏脸还带着热,目光躲闪。

    张昭道:“德祖,今日就到此吧。”

    周修哈哈一笑,“多谢子尚兄款待。”发生什么事他多少看得出来,但乐见其成!长宁伯府本来就想把他妹妹嫁给张昭的。

    周雨瑶鼓气勇气飞快的看张昭一眼,强调道:“伯爷,燕燕都是胡说,你别听她的。”

    张昭温和的点点头,“嗯。”带着众人出了酒楼,道别而去。

    …

    …

    周修带着妹妹、丫鬟在夜里八点许一起回府。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给问清楚。

    听到有新军营的军官追求燕燕为妾室被处罚,这才搞明白今天这顿饭的缘故,看着妹妹,笑呵呵的、意味深长的道:“瑶瑶,张昭对你挺不错的。”

    周雨瑶和燕燕能聊一点私密的话题,给哥哥这样打趣,羞恼的道:“大哥…”

    周修仰头大笑,“你啊!还真是只管自己的数学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你要知道,朝堂上都没几个高官敢冲着张昭发火啊!他可是和你讲道理、道歉。”

    周雨瑶反应过来,张昭对她挺容忍的,小声嘀咕道:“那说明他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哩。”

    说完,如美玉般的俏脸红扑扑的。这理由她都觉得没什么说服力。

    回到府里,周修自去找祖父嘀咕。这并非是他多嘴。他妹妹的心思他还能不了解?

    瑶瑶脾气有点倔,他之前还担心这个死局。这下好了。

    而从长宁伯府的利益角度,总归要推动一把。

    周雨瑶回到香闺中,燕燕将一帮来恭喜她出院的小丫鬟们打发走,在周雨瑶耳边道:“小姐,张伯爷说等边境战事结束,就邀请我们去香山游玩。”

    周雨瑶扭头和趴在她肩膀的燕燕说话,“你答应了?”

    “那肯定啊!小姐,你只说你去不去?”

    “哼。”

    …

    …

    三月二十日,鞑靼小王子号令诸部发起对大明边境的入侵。

    三月二十五日,新军营卫指挥、千户李逍遥奉命率部往大同支援,并节制诸将。

    稍后,关于战况的消息如流水般的送往京师。只是张昭于二十六日遭到刺杀,吸引着京师所有人的关注,这些小规模的战况并没有被重视。

    在三月二十二日,鞑靼小王子亲率精骑五千,将宣府边墙外的互市城市兴和城给围起来。

    双方互市断绝。同时,交通阻隔,战场被遮掩。

    大批的鞑靼精骑前往土默特部的归化城,即将由火筛指挥,再会齐鄂尔多斯部准备攻打榆林镇外的互市城市乱井儿城。

    鞑靼右翼永谢布万户诸部因互市被断绝,影响利益,一些部落在太师亦不刺的带领和小王子翻脸。

    双方在宣府外的草原上互相攻杀,各有损伤。

    及至四月十日,李逍遥率部抵达大同。此刻榆林镇的消息送来,关于鞑靼人的最新动态逐步清晰。

    鞑靼人的名将火筛率精骑三万在河套地区“放牧”。乱井儿城被破。但在榆林镇攻势受挫。榆林城从来都是硬骨头。而大明三边的长城已经和其部有交手。

    四月十五日,大同。

    李逍遥综合各方情报,给京城的张昭写了一封信,告知前线详情。目前,花马池再次被破。鞑靼精骑入侵固原镇。只是在三边总督秦纮的“堡垒战术”前受挫,战果不大。

    他已经派出精骑自出塞侦查情况,并继续囤积物资。在当前的情况下,他认为要等。不宜盲目出塞。

第六百六十章 双管齐下

    固原镇,红城堡。

    按照大明朝的军事规定,但凡“秋防”的时刻,在固原镇的三边总督要从固原城出来,到红城堡坐镇。总兵至花马池。

    三边总督秦纮从红城堡外的军营中回来,到厅中便问幕僚,“李总兵那边回信没有,他怎么说?”

    李总兵就是李逍遥。

    榆林镇过去就是大同镇。

    根据明军内部的通报,李逍遥所部两个师,一个团就在大同右卫。准备伺机出关,和增援大同镇各部。

    幕僚赶紧道:“大帅,李总兵回信说时机未到,暂时不往三边增援。”

    秦纮时年七十九岁,白发苍苍。自弘治十四年接任三边总督以来,成绩斐然。连张昭都对西北防线很放心。但他身体不佳,自弘治十五年稳定防线后就屡次上表请辞。

    按照原来的历史,他会在弘治十七年回京接任户部尚书。稍后致仕。弘治十八年九月在家中病逝。

    但因为户部尚书侣钟现在有张昭支持盐法,并没有辞职。六部堂官没有空缺。而弘治皇帝亦、庙堂诸公亦不想这文臣中的名将、能臣就此致仕。

    所以,此公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还在西北总督三边,承担国之重任。

    秦纮一听,大为光火,破口大骂道:“黄口小儿!混账!战后,老夫定要参他一本。再去信去催。给朝廷发奏章,督促他出兵。”

    三边现在的压力非常大。

    三万鞑靼精骑在火筛的带领之下,虽然没有以前那种一日几百里肆意的,狂飙突进。但是连破花马池、小盐池三城。沿线的堡寨全部都丢失。

    鞑靼人距离他这里都不过百里。

    现在固原镇这里和宁夏镇的联络都被切断。最后来的一则消息是经济重镇:灵州城被围。

    灵州城里有纺织厂、棉花厂等工厂,这还是张昭当年打下的基础。

    幕僚躬身道:“是,大帅。”

    秦纮的老仆赶紧上前扶着秦纮,“老爷,制怒。”

    秦纮道:“制怒什么?老夫都要被气死。”又叫住要出去的幕僚,“德邻,去叫杨应宁来见我。”

    杨一清,表字应宁。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陕西巡抚,并督理陕西马政。

    这个职位,这个资历,五十一岁的杨一清是实际上的三边地区文官中的二把手。

    他本来在西安城中治理秦地。随着战争的到来,秦纮前移,他的驻地自然也往前移,至固原城中主持大局。

    昨天他刚押送粮草来红城堡中。

    秦纮传见,正在城上巡查的杨一清很快就到城中的临时总督府中。

    正在气头上的秦纮吩咐人上茶,道:“应宁,李逍遥依旧拒绝来援。你帮我想个法子。”

    杨一清稳重的道:“大帅,李逍遥回信怎么说?”

    秦纮气咻咻的道:“还能怎么说?还是推辞时机未至。这个黄口小儿!老夫已经去信七八封请他入陕,他还拿捏上了。

    真以为朝廷令他节制诸将,他就是大爷吗?鞑靼主力在此,他为何不来?他这是那三边军民的性命去赌他的军功。”

    能把一代名臣秦弘气的开始用市井俚语骂人,李逍遥也算是独一份。

    以新军营的战力,一个团(12个连)就足以抗衡鞑靼三万精骑。更别说还带着一万团营精锐。

    如此情况,秦纮怎么能不气?

    杨一清自动过滤秦纮的“抱怨”,说道:“大帅,若想要李逍遥出兵。可以双管齐下。第一,大帅当去信给枢密院,言明情况,督促枢密院施压。

    第二,可以把李逍遥‘见死不救’的事在咱们三边的报纸上捅出来。不过,这事还要老大人给王介庵公(王恕)言语一声。”

    西北的报业目前控制在王家手中。第一,有张昭的设备、技术支持。第二,王恕、王承裕父子俩是关中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来就掌握着舆论话语权。

    杨一清是此时大明最顶尖的一批智谋之士。瞬间就给秦纮出了一个可行的主意。

    秦纮冷哼一声道:“王介庵公一生英名,多半要毁在他的孙女婿身上。枢密院那边,我已经派德邻去奏章。我修书一封,还请应宁往三原一行。”

    杨一清拱手道:“在下敢不从命?”

    …

    …

    且说三边总督秦纮的军报,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势送往京师。四月十九日的下午,就出现在张昭的案头。

    秦纮当然不会那么“老实”,能臣其实都是“老官油子”。否则连大明官场的门道都不知道,还怎么做事?

    他给大同府那边抄送了一份,把大同巡抚、大同总兵给愁得。他在奏章中明言:李逍遥不出兵救三边,后果全有其承担。大同镇这边一样跑不了连带责任。

    同时,秦纮给京中的奏章,不仅仅是给枢密院,还给内阁送了一份。

    而按照大明的奏章流程,奏章送到内阁,基本就等于在京师中公开。瞬间京中官场上的舆论一片哗然。

    以大明文官们的军事素养来看,既然鞑靼主力都在固原镇一线,且逼近红城堡,李逍遥为何还要等待时机?等什么时机?

    这不就是秦纮老大人说的:李逍遥要牺牲三边军民,换取他出塞的时机,以此求军功。其心可诛!

    十九日的傍晚,张昭在后军都督府中召开军事会议。

    枢密副使英国公张懋,枢密佥事成国公朱辅、定西候蒋骥,枢密主薄林文宁与会。还有一批军中的高级将领。

    参谋们将绘制的精密军事地图铺开。

    林文宁先通报情况,然后极其不满的道:“秦总督的奏章明发至朝廷,将李逍遥部的位置暴露出来,若鞑靼间谍得知,极有可能令他战败。这种蠢事一定要追究责任,全军引以为为戒。”

    定西候蒋骥忍不住道:“林大人,现在追究责任有何用?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是否要督促李逍遥出兵。”

    张昭摆摆手,“指挥作战,最忌讳后方干预前方。特别是现在连电报都没有。我的意见很明确,由李逍遥自行决定是否救援。枢密院,都堂都不要去干扰前方指挥官的判断。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统一这个思想。”

    成国公朱辅翻个白眼,那你还叫我们来?认认真真走形式给百官看吗?

    张昭要知道成国公怎么想,肯定会点头,答案就是:正是!

第六百六十一章 论兵

    张昭召开枢密院会议,讨论秦纮的奏章,本质上就是在认认真真走形式。应对舆论用的。

    他是肯定不会让后方干预前线指挥的。

    十九日傍晚的军事会议一直开到宵禁时(晚上九点)。散会之后,张昭连夜进宫向弘治皇帝汇报。各人回去向下传达。枢密主薄林文宁以枢密院的名义上书内阁,给出解释。

    成国公朱辅和英国公张懋两人一起顺着西江米巷同行。

    朱辅道:“英国公,张子尚指责秦纮明发奏章至朝廷泄露军事机密。文臣那边肯定不服。

    张子尚以此为由,想要实现将文臣督抚逐步排斥出军中的意图。但八成难以如愿。”

    此次出兵,张昭令李逍遥为总兵,只配监军,没有文官随行。本质上就是一次“试验”。他当日在御前会议上是听到如何交锋的。

    但从他的角度来看,张昭这时借题发挥,殊为不智。

    英国公张懋笑笑,道:“成国公,兵事上头,我们还是听张子尚的。这方面满朝没人比他更厉害。”

    朱辅笑呵呵的道:“那是。”

    把心底那点小心事收敛下去。

    就任枢密佥事以来,他的分工还只是配合英国公与文臣交涉。新军相关的权柄全在张昭手中。

    …

    …

    张昭在京中抗住如洪流般的压力,决计不肯用枢密院的名义下令李逍遥出兵救援三边。

    张昭和朱厚照讨论军情时说:“支援与否,不能只看会死多少百姓,而是要看是否能实现战略目标。

    如今整个河套地区都被鞑靼人的精骑遮掩,敌情不明。李逍遥怎么去支援?

    在敌人预设的战场决战,这是得多傻才会去干?

    火器军对鞑靼人确实有优势,但是并非无解的。我是很想奉劝某些人认真的回忆一下火筛自崛起之后,这十几年在大明打了多少胜仗?不要把他当做是纸糊的。”

    朱厚照已经十四岁,微微沉思着,“张昭,这和父皇、诸位先生,甚至是你给我说的逻辑不一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明的军队不就是为保护大明的百姓吗?”

    张昭欣慰的道:“殿下能想到这一层难能可贵。所以,满朝骂我的大臣并也没错。只是双方的出发点不同。我的出发点是要打赢这场战场。

    如果李逍遥所部在西北战败,那接下来会有多少百姓遭到战火?我再从京中率军赶过去,根本就来不及。鞑靼人早撤回到草原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臣不适合介入到军事指挥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战争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战争的胜利。”

    朱厚照点点头。

    一旁的刘瑾见朱厚照已被张昭说服,插话道:“小爷,三边这些年,特别是固原镇,每年投入多少银子?若是连三万鞑靼精骑的攻势都扛不住,叫苦连天。那固原镇的军队很有问题。”

    这话其实算是张昭的心里话。秦纮叫个鬼啊!

    你被火筛揍的嗷嗷叫,难道过错在我吗?你这个三边总督平常是怎么抓军事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但是张昭不适合去说。他指责一下秦纮“明发”奏章,朝堂上都有一堆人对他有意见。

    刘瑾是什么人?绝对是天下最顶尖的人精。所以他把这番话在朱厚照面前说出来,其实也是变相的向张昭示好。

    眼见着张昭深得两代君王的信任,连御马监的兵权都给收了,威权日重。他日后想要当司礼监掌印,还是要和张昭缓和一下关系。他这是适时的调整策略。

    朱厚照道:“老刘说的是。”将地图拿过来,不满的道:“秦纮也是有数的知兵文臣,怎么打成这?张昭,你觉得西北战况会如何?”

    他聪明归聪明,但还是会受身边人观点的影响。这一点,90%的人都无法免俗。

    张昭宽慰道:“殿下,还是要相信秦老大人的能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秦纮就抗住鞑靼人的入侵,力保三边的稳定。现在相比于明史之中,火筛手中的军队有所增加,但三边地区的明军同样得到增强啊。

    张昭历史是个半吊子水,他作出相信秦纮的判断,还是基于秦纮过往的战绩。秦纮现在是守城的一方,完全是在打呆仗。这要是能给火筛攻破城池,抢掠百姓,那秦纮还混什么?

    朱厚照还是相信张昭的判断。但这样的话,秦纮上奏章把形势说的非常严峻又如何解释?这相互矛盾啊。他皱着眉头,陷入到战争焦虑症之中去。

    …

    …

    张昭修书一封,给李逍遥回信。书信八百里加急送至大同右卫。时间是二十三日中午。

    张昭在书信中的意思:还是相信李逍遥作为前线指挥官的判断,令他自己决定,伺机而动。

    出塞攻击归化城,削弱鞑靼人战争潜力的战略目标依旧不变。

    后堂之中,李逍遥将张昭的书信给心腹参谋和将官们传阅。

    “太好了。大帅英明。”

    “嗨,秦纮那老家伙在报纸上捣鼓出消息来,现在秦地报纸上全是骂我们的话。”

    “谁在乎哪个?总算是可以把心放回到肚子里去。继续等待战机就是。”

    李逍遥坐在主位上,摆摆手:“诸位,战机已经出现了。我决意下午就拔营出战。”

    “将军,不可!”

    “不可。”

    麾下的将官和参谋们听的大吃一惊,纷纷劝解。大帅的来信明着说不用去增援三边,不用急的。

    周豫和张安两个沙场宿将都给李逍遥搞的有点懵。其实就他们在大同接收到信息,综合判断而言,火筛所部很有可能在“围点打援”。等着他们一头踏进陷阱中。

    所以,几次军事会议的结论都是:先让三边地区的明军和鞑靼人交锋,令其师疲无功,他们作为精锐再投入到战场中,结束这场战役。

    秦纮也是带兵的人,岂能看不出来?所以他在奏章里指责李逍遥等待时机,以求军功。

    李逍遥做个向下压的手势,“诸位,战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京师的动态,鞑靼人不可能第一时间就收到。但固原镇、秦地的消息他们肯定知道。

    秦老大人闹出这么大的声势,鞑靼人怎么知道张大帅能抗得住满朝诸公的压力?

    火筛就能肯定他没有“诱敌”成功?

    我拟用团营两部佯装主力增援三边。我亲率新军营九团直扑归化城。”

    声东击西。

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

    火筛确实布置着“口袋”,等着明军精锐从大同西进而来。

    经历过弘治十六年冬的惨败之后,鞑靼上上下下的军事贵族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不能和新军营正面决战。

    新军营精锐,战力天下无双,但本质上还是步兵。

    要知道,在辽阔的土地之上,骑兵永远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而中国的北面,恰恰基本都是任骑兵纵横的地形。当年宋金之争。金人出兵,横扫整个北地。

    他们应当汲取当年祖先们纵横天下所使用的骑兵战术中的精华部分:如草原上的狼群一般狩猎新军营。

    具体来说:就是以优势骑兵遮掩战场,然后骚扰、疲惫新军营,直到其弹尽粮绝时再进攻,吃掉他们。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鞑靼人做的非常出色。

    四月二十四日,李逍遥令麾下精锐出兵,执行声东击西的战略。

    明军侦骑频频的出现在草原之上,土默特诸部当然也是有警觉的。但是,火筛所率领的三万精骑,土默特诸部只抽调一万余骑,他们还有足够的兵力在归化城一带。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之中,明军还没有攻到归化城的先例。

    所以,要说土默特诸部有多么紧张,那真不至于。

    更关键是的是土默特诸部一直和鄂尔多斯万户诸部、火筛都保持着联络。如果明军由大同北出,火筛完全可以杀一个回马枪,七八百里路对骑兵而言真不算什么。

    骑兵不惜马力奔跑,一日两三百里是可以做到的。

    李逍遥抽调十二团营中所有的骑兵,外加大同镇中的战马,合计四千五百余人做好准备。

    先给秦纮回信,表示即日动身西进三边地区增援。请榆林、固原镇准备粮草、弹药接应。

    再令团营都督周豫、张安两个宿将各率麾下的步兵、神机营合计7千,佯作主力大张旗鼓的西进。各路军镇顿时都动起来。攻破花马池进入固原镇的鞑靼骑兵自然感受到。

    李逍遥估算时间,三日后亲率精锐,出塞直奔归化城而去。

    …

    …

    五月初四。京师。

    夜幕之中,张昭从后军都督府中回到家中,在餐厅里陪着妻妾们用餐。

    他刚回来时看到门庭若市。但自有心腹幕僚赵子龙、崔坤处理访客。偶尔虎子还会出面。他不必费心思。

    古典风格的中式餐厅之中,烛光明亮,映照典雅的餐厅,还有用餐的美人们。

    婉儿头戴金钗,微微担忧的道:“二哥,你最近回府里越来越晚。没事吧?”

    她这种不关心时事的人都知道最近京城里的舆论开始扩散,基本都在骂她二哥。

    反正都不是什么好评语。她前两天看真理报都看得生闷气。

    张昭笑着给她夹一筷子牛肉,“能有什么事?安心。”

    方晶娇声道:“相公,真理报不是咱们家的吗?怎么上面还刊登骂你的文章?要我说,得把汤玄策叫过来训斥一顿。吃咱们家的饭,砸咱们家的锅。”

    张昭就笑起来,道:“汤玄策最近确实有点飘。是要敲打一下。可以考虑把辽东分社的赵统调回来。絮雪,帮我记一下。我明天带出去交给子龙去办。”

    王絮雪清廋明艳,点头道:“嗯。夫君,前面战事究竟怎么样?我感觉京师里的声音越来越强,好像快要压不住。前几日家里来信,把报纸的事解释一番,说是杨巡抚亲自登门拜访祖父,不得不给这个面子。”

    除非军情八百里加急,正常渠道,消息传递很缓慢。王絮雪还只停留在前些时日的消息上。

    张昭道:“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传来。我也在等消息!”

    正说话间,一名小丫鬟进来,在门口给萍儿汇报。少顷,她走过来,老爷,外头有话传进来:请老爷快出去,西北的捷报到京中了。”

    “啊…”

    正在吃饭的众女喧闹起来。她们都不大关心时政、军事。但是和张昭相关的事她们自然要关注着。可以说前线赢,张昭就稳。前线输,张昭麻烦就大了。

    张昭微微一愣,笑道:“好小子。”起身对妻妾丫鬟们道:“你们先吃,不用等我。我去外面看看详情。”

    …

    …

    张昭到外书房中,赵子龙等人已经等在这里,喜气洋洋的道:“恭喜大帅。”

    “逍遥打赢了?具体情况呢?”

    张昭接过崔坤递来的捷报。四月二十九日,李逍遥声东击西,率部奇袭归化城得手,击溃鞑靼土默特诸部,缴获无数。

    随后又以归化城的俘虏、牛羊为诱饵,斩获鞑靼骑兵近万人。垒京观,这才将俘虏、牛羊从容的押送回长城以内。

    出塞两战打出名将的风采。

    堪称大捷。

    张昭忍不住喜上眉梢,道:“子龙,给老林、小二传信。通报枢密院和京中诸将。通报都堂成员。我这就去西苑求见。”

    当天夜里,大明总兵李逍遥率部四千五百余人打出归化城大捷的消息就传遍整个京师。

    京中所有的报社都得知枢密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消息。印刷机在夜色之中开足马力。

    第二天,整个京师的官吏、百姓全部都得知最新消息。

    京中抑郁的气氛一扫而过,而正抨击张昭罔顾百姓的舆论迅疾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大明新军的称赞,还有对近年来张昭推动军事改革的肯定。

    鞭炮声不断。

    整个京师仿佛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京西白马书院中,唐宽和明理报的总编汪允贤相对一叹。

    而在遥远的西北,被李逍遥“战术欺骗”的秦纮自然是怒骂。新仇旧恨一起算。这黄口小儿把他当猴耍呢!他真的筹备了粮草、弹药准备接应的。

    但总归是鞑靼人退去,花马池重新收复。他也就是骂骂,并没有上奏章弹劾

    …

    …

    夏季的雨敲击在瓦片上,咚咚咚的响着。

    周雨瑶坐在书桌前,透过玻璃窗,看着府中美丽的雨景,右手托着香腮。

    燕燕笑吟吟的从外面进来,“小姐,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呢。”

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观成

    午后的雨带着夏日的枯寂。

    周雨瑶一米七二的身高,一张动人至极的鹅蛋脸不施粉黛,光洁如玉。就这么坐着,长发披肩,慵懒中带着清浅的妩媚。这时,头也不回的道:“什么好消息啊?”

    燕燕笑孜孜的走过来,站在自家小姐身后,扶着她的肩膀道,“小姐,你没看真理报吗?鞑靼人入侵被击败了。战争结束了。”

    周雨瑶扭头,嗔怪的道:“然后呢?”有他在,鞑靼人还能打的进来不成?

    燕燕干脆的趴在周雨瑶肩膀上,低声笑道:“我的小姐哟,刚才大少爷转交给我一封张伯爷写的书信,你看不看?”

    周雨瑶声音清脆的道:“不看。”

    燕燕咯咯娇笑,从袖子里将书信拿出来放在书桌上,“张伯爷邀请小姐和我明日去香山游玩。”

    周雨瑶诧异的道:“我大哥肯帮他传这样的东西?”

    正常的操作应该是,张昭把她大哥叫去吩咐一声,然后她和燕燕跟着大哥出门,在香山脚下偶遇。

    现在这样大模大样的用书信邀请是怎么回事?

    燕燕笑盈盈的趴在书桌上,扭头回来看自家小姐,娇俏的道:“这才我要说的好消息呀。小姐,你和张伯爷的婚事应该是谈的差不多了。”

    周雨瑶忍不住拍了一下燕燕,俏脸绯红,嗔道:“就你做怪。”

    …

    …

    张昭这几天把归化城大捷的收尾工作处理的七七八八。操控舆论、通报枢密院、都堂、天子、太子,剩下的就是等前线的请功奏章过来。

    他现在已经令林文宁筹备银元和物资,准备犒赏。至于官爵他会去找弘治皇帝请示。

    五月初十,事情忙的差不多。正好香山上的长生观落成,派小道士请他去“验收”。

    他给周雨瑶写了一封书信,邀请她和燕燕一起“旧地重游”。之前,他答应过燕燕,等战事结束,便请她们重游香山。

    十一日上午,在香山脚下汇合。

    张昭带着王武等亲卫,周修带着周雨瑶、燕燕以及长随,一行人再顺着崎岖的台阶前往山顶。

    香山并不算高,海波只有五百多米。但对于女眷们而言,这路途还是很远的。

    “休息一下吧。”

    到上次遇刺的平台处,张昭放目看去,整个山脉中全是一片葱郁之色。松、柏、槐树、银杏成片。这倒是令他想起前世的一些事来,香山的枫叶在秋天时火红一片,非常出名。

    周雨瑶和燕燕两人在小丫鬟们的服侍之下,坐在石凳上喝水,休憩。

    众目睽睽之下,张昭即便有心和她们随意的闲聊几句,总得顾忌她们的想法。明朝的小娘子可不是后世时。让长随丁赞送了西瓜过去,和王武、周修、崔坤在山腰处闲扯。

    “这个地方建个亭子,供游人小憩。香山如此美景,可惜未曾开发啊。”

    张昭隐约记得日后的香山公园眼前所见的“山野”之趣漂亮的多。

    说起京师里的典故周修最熟,笑道:“子尚兄,你有所不知。香山脚下全是早夭的皇子、公主还有先帝们妃嫔们的墓地,这还如何开发呐?”

    事涉皇家就得慎重。

    张昭恍然,“难怪!不过随着京城越来越繁华。这里作为墓地恐怕不再合适。规模可能得控制下来。”

    闲聊两句,一行人再次启程。不过,这次顾及到周雨瑶和燕燕的体力,直接拐上水泥大道,乘坐马车前行。

    上次张昭来提过一句,香山这里直接修水泥路绕山而上。通往各个“景点”。

    香山虽然清代才开发成为京西的“三山五园”之二,一山一园,但在明代如此独秀之地,自然也是有开发的。明正统六年,司礼太监范宏出资七十余万,重修甘露寺。

    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

    明成化四年,太监郑同建洪光寺。

    弘治皇帝要修建“长生观”,自不会跑去和这些人抢山头。而是由道士崔志端在香山南麓重择一处风水、景色绝佳之地修建。

    按地理位置算,就是在香山南麓,低于永安寺的地方修建。“盘山路”可以直接抵达“长生观”前。

    时值盛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美景入微。

    马车中,燕燕透过单向玻璃看着美景,小声嘀咕,“这般游山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我们自己来。”

    周雨瑶就笑起来,“那你想怎么样?凑在他身边去说话啊?羞不羞?”

    燕燕咯咯娇笑,道:“小姐,我几时这样想了。”

    张昭一行人马车抵达“长生观”时,崔志端已经率领着他的徒子徒孙在道观门前等候着,“无量天尊,小道见过伯爷。”

    张昭笑一笑,做个手势回应,仰头看着华美宏伟的道观,牌匾处还是空的,这要等他验收合格再去请弘治皇帝题字,道:“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崔道长,带我走四处走走吧。”

    崔志端微笑着伸手示意,“伯爷,请!”

    一行人进到道观中。王武早安排亲卫接管保卫工作。张昭现在直接进就是。

    其余的随从各有安排,到偏殿中休息,喝茶。

    张昭,王武,周修,崔坤,周雨瑶,燕燕一起跟着崔老道在道观“转悠”,查看情况。

    负责修建的大匠等在殿外,随时准备提供咨询。

    在后面小殿中,崔志端让小道童奉茶,几人就坐在庭院里的枣树下喝茶闲谈。

    张昭开门见山的道:“我看着还不错,工程质量有季珪把控,崔道长,总计花费几何?”

    崔坤,表字季珪。

    崔志端六十多岁的年纪,看着仙风道骨,被张昭如此直白的询问也没脸红,还绷的住,笑呵呵的道:“伯爷,总计花费十四万元。规模、规格比永安寺不差。”

    永安寺当年可是花费七十万两白银。他当年在弘治皇帝面前报价二十万元。

    张昭就笑,“这说明你们这行里的门道太多、浪费很严重。另外就是眼界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山上营建寺院、道观,不修路怎么行?那成本当然高。”

    崔志端笑而不语。

    从张伯爷的话来看,就知道此人不信鬼神。他忽悠弘治皇帝那一套多半无效。而对手握重兵的国朝第一名将,他还是老老实实的伏低做小才好。

    旁边的燕燕掩住嘴。她都差点笑出声来。每次和张昭接触,总会看到他不同的一面。

    张昭环顾四周的殿堂、楼阁、回廊,道:“既然都建好。崔道长明日和我一起进宫面圣,提前陛下赐字。”

    仗打的好是一方面,帮弘治皇帝修建道观也要重视。二月份时弘治皇帝想要修建长寿塔,被大臣们叫停。弘治皇帝心里还会非常希望“长生观”给他带来寿命。

    崔志端连忙道:“贫道听伯爷的。已是午后,贫道请伯爷用餐。”

    张昭点头,“嗯。”

第六百六十四章 畅论

    长生观里的粮油、米面、蔬菜自然都是从山下买来的。水源倒还好说。长生观中就有两口活泉,可供饮用。

    下午一两点在偏殿里吃过素斋,张昭邀请周雨瑶、燕燕到旁边的小楼中闲聊,消消食。

    “好。”

    山风习习,吹到楼阁之中异常的舒服。

    张昭看着两米开外的周小娘子,十九岁的大美人悄然的别过脸去,随意的扯一个话题,“周姑娘平日里在家都喜欢看些什么书?”

    周雨瑶穿着青色的长裙,盘着发髻,配着她高挑、曼妙的身材有一股高雅的贵女风情。俏脸上还带着微微的酡红色,单独和张昭闲聊,即便有贴身丫鬟陪着,她还是有点紧张,道:“四书五经粗略的看一看,再读《女诫》等。”

    张昭听的一笑。这是很标准的答案。明代的贵女基本都是识字。明朝的启蒙读物肯定都读过。四书五经肯定要通读的。一般是不求达到科举的地步,日常生活能正确的引用。

    他的美妾王絮雪那手八股文章有秀才中佼佼者的水准,那才是例外。

    而这些书本之外,还有女四书,然后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都是会看的。都市言情小说是大类啊!

    当然,《牡丹亭》现在还没出来。一代文豪汤显祖还没出生。这本书确实是传世精品啊!

    譬如: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

    譬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譬如: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张昭自己还写小说给婉儿、方晶她们看。现在还会偶尔给她们讲讲武侠、志怪故事。

    所以,周小娘子这话只是标准答案。而不是真心话。以他的观察,这小娘子其实有点“彪”的,哪里像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呀?

    燕燕噗嗤一笑,道:“张伯爷,你别听我们姑娘瞎说。她平日里最爱看真理报副刊上的数学题。真理报前些时日不是搞什么‘数学十问’,我们小姐都能解出来。”

    “燕燕…”周雨瑶有点恼。

    燕燕咯咯娇笑,不再说话。

    张昭惊讶的道:“这倒是看不出来。那周姑娘的水平足可到京师大学里进修。”

    周雨瑶撇撇嘴,意思是不稀罕。

    张昭就笑,“周姑娘家里应该是有全套的古代数学著作吧?”这玩意自他掌权之后就大量的刊印、发行。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其实就那么几本。如:九章算术、数书九章等等。

    现在的情况是,不仅仅是京师,整个北地的书店里都有卖的。

    周雨瑶微微颔首,微风吹拂着她的留海,典雅动人,“嗯。”

    张昭道:“那周姑娘应该读过我在真理报上写的头条文章:论普及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石。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有可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上取得突破,只有发展数学,才能在工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真理报上的数学十问,大概是高中数学的水平。你既然有这样的天赋就应当在这门学科上做出成就来。”

    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要具备三大基本要素:人力、资本、技术。

    人力,他和户部尚书侣钟有共识,要逐步取消大明朝的“人头税”。所有的税种合一。张昭就是想搞日后太岳相公的“一条鞭”法。当然,要把里面的人头税给废除掉。

    资本,他统一货币,四处征战,就是为大明朝捞取金银,积累工业化的资本啊。

    纺织厂不就开起来了吗?

    技术,这才是最难的。

    张昭可以把全天下的工匠召集起来,集思广益,进行科研攻关。但是他没办法搞“跨代”操作啊。

    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是从织布机开始的,但是其标志性的东西却是“蒸汽机”。

    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想要发明蒸汽机这根本就不可能。这是技术代差。

    而张昭本人是没法在这上头提供任何帮助的。他只能提供蒸汽动力、燃煤这个概念,如何把它制造出来,且能安全的使用,这他哪里知道?

    必须要技术积累。

    而数学就是重中之重。一切基础学科的基础,这不是白叫的。

    周雨瑶美丽的眼眸看着张昭,好奇、专注的道:“高中数学?”

    张昭点头,道:“京中现在有小学、初中,你大概是知道的。小学数学,加减乘除,鸡兔同笼问题是这个阶段最难的。初中数学,就是九章算术的水平。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开平方,勾股定理,圆周率。

    在这两个阶段之外,还有更高级的数学。新军营中有炮兵。初中毕业生毕业之后,有得会去炮兵营中。这叫要学会三角函数,几何、函数等内容。

    目前还没有专门整理出来的教材。只有零星的一些方法。几何原本,我已经派人去海外收购。

    周姑娘能无师自通,这算是非常有天赋的。将来中国数学史上未必就不能留下你的名字。”

    张昭常年搞演说,说话时神态、动作配合起来,还是颇有感染力的。

    周雨瑶没想到张昭真懂数学,嫌两米隔的太远,走近前来和他讨论问题,“几何原本又是什么?”

    张昭给她解释着。

    两人正说话,外头乌云密布,瞬间就是狂风大作,倾盆大雨。

    燕燕叫两个小道士过来帮忙,关掉楼阁中门窗。

    周雨瑶也没有留意,聚精会神的听张昭从数学扯到地理上,欧几里得的古希腊数学体系和中国的完全不同嘛。中间还隔着一个阿拉伯数学体系。

    然后,再从地理扯到历史、人文上。

    “给你说的倒是想去希腊、爱琴海看一看。你不要笑我。”周雨瑶轻挽着耳边的秀发。

    张昭道:“这笑你什么?等以后蒸汽机出来,铁轨铺开。你这个愿望未必不能实现。到时候我陪你去。”

    这话搁在现代社会,就是水。放在明代,那就是一种承诺。什么人可以在日后陪着一起去旅行?这不问自明。

    周雨瑶顿时感觉脸红得滚烫,仿佛又回到一个月前在知行酒楼中那时的状态。

    这青涩、妩媚、动人的风情,也让张昭想起那个傍晚,他当时都看得心中一荡,此刻大美人就在他眼前羞答答的低下头。

    张昭扶着她的细腰,低头温柔的吻她。

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

    周雨瑶一米七二的身高,身段修长曼妙,曲线起伏。

    纵然心中有情,早在朦胧间芳心暗许,给张昭如此这般,依然是娇羞不胜,却又难以抗拒。

    “轰!”

    暴雨不停歇,响雷阵阵。

    在旁边无聊的燕燕都傻眼,这太突兀了吧?搞的她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张伯爷真是色胆包天呐。外面还一堆人呢。

    张昭搂着身姿曼妙、神情羞涩妩媚的周雨瑶,好闻的清香在鼻尖萦绕着,在她耳边轻声道:“等会下山我就派人去你府里提亲。今晚就将你接过来。”

    周雨瑶羞愤的瞪着张昭,声音清脆的道:“不行。”

    张昭禁不住一笑,道:“那我等会还是派人去你们府上提亲,但给你三天的时间和过去的生活道别,好吗?”

    周雨瑶蚊子般的轻声道:“嗯。”

    长久以来压在心里的一件事确定,她却忽而茫然起来,心中忐忑难安。不知道她答应这桩婚事究竟是对还是错。

    这是人之常情。她性格中有着倔强,反叛的因子,但终究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小姑娘。事到临头,还是会多想。

    …

    …

    雨过天晴。

    张昭一行人从长生观中下来,天色已是夜间。

    在山脚下道别,张昭冲着马车里的周雨瑶挥挥手,带着亲卫们骑马先走。回味着她娇羞、妩媚的动人韵味,心情大好的纵马前行。

    “走吧!”

    送走张昭,周修翻身上马下令,周府的马车缓缓而行。

    周雨瑶坐在精美的马车中,手里拿着一块美玉,在案几前思绪飘飞。这是张昭方才在道观里给她的。

    算是定情信物。

    雨后皎洁的月光从单向玻璃透进来,照落在一身青色长如同雕塑般安静、美丽的周雨瑶身上。她俏脸上带着一抹不自觉的清浅笑容。

    燕燕穿着粉裙,青春娇艳,偷偷笑着,见自家小姐陷入情网之中,逗她道:“小姐,你打算怎么写那三封书信啊?张伯爷可是明说不准你用套话的。”

    方才她就在旁边。听得真切。

    周雨瑶摸着脸颊,目光没有从那块白玉龙纹佩挪开,声音轻柔的道:“我哪里知道?”

    张昭赠她玉佩,言明换她三封“情书”。不许她用书信套话,用白话文写就行。接下来每日会派长随来府里找燕燕来取。

    她稀里糊涂就答应下来。好像,也确实有很多话可以写。

    越和他接触,每次都会发现他不同。比如今日,谁料到他如此大胆、强势?而她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仿佛给他一张网兜头照下来,她便陷进去。

    只是,她内心里似乎并不想反抗。这种感觉美好。她羞涩、心悸,无法抗拒。

    主仆俩说着,马车回到周府之中。生活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

    …

    五月十日之后,火筛退兵的消息已经如雪片般飞往京师来。

    李逍遥率部抄了火筛的老巢,归化城可是土默特诸部的中心城市,几十年来未遭遇任何战火,他不退兵还能如何?

    京师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时,张昭反而清闲下来。和婉儿说一声,将纳妾的事情定下来。

    五月十二日上午,张昭和道士崔志端到万寿宫见弘治皇帝,请弘治皇帝给长生观题字赐名。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弘治皇帝终于病体痊愈,只是还有些虚弱。正和张皇后在万寿宫后的六楼高台中欣赏夏日美景。

    弘治皇帝要建“观景台”,当然不是张昭在他府里的那种“小家子”做派。直接命人在太液池边修建几十米高、宏伟的高台。

    张昭和崔志端两人顺着白玉台阶爬上去。四周分别有大汉锦衣卫将军侍立。

    “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

    张皇后手里拿着冰镇绿豆汤,停止给弘治皇帝喂食。她穿着轻薄的浅蓝色宫装纱裙。白腻如玉的肌肤仿佛要透出,暗香盈盈。端庄曼妙的成熟美妇。

    弘治皇帝笑着伸手示意,“来人,给子尚、崔道长送两碗冰镇的绿豆汤来。”

    在弘治皇帝看来,他大病痊愈。第一,得益于边境大胜,令他心情极佳。

    自他登基以来就给小王子涮,心情抑郁啊!现在是扬眉吐气。

    第二,长生观落成。时间点刚刚好。岂不是上天有意昭示于他?

    张昭在弘治皇帝面前很自如,眼角掠过风情动人、仪态万千的张皇后,弘治皇帝独宠她、短命不是没有原因的啊。说道:“臣要多加点糖。”

    弘治皇帝哈哈一笑,“你啊…,行。”

    贴身服侍的太监张忠一路小跑下高台去吩咐。

    张昭和崔志端喝着绿豆汤,将来意说明,弘治皇帝道:“名字就不用改。就用长生观。皇后,帮朕磨磨。”就在书案前,写下“长生观”三个大字。

    崔志端赶紧上前谢恩,收好。弘治皇帝和崔志端聊一会道法,在张皇后的眼神示意下,道:“子尚,盐法是怎么回事?”

    弘治皇帝在病中时,对张昭汇报“刺杀案”的结论就一个字“可”。而盐商作为“幕后主使”自然是要倒霉的。

    现如今朝廷推出新盐法。内阁首辅李东阳和张昭达成协议。现在,正拿京师、两淮盐商做试点。两淮盐商离的远还无所谓,京师盐商不仅仅是被抓捕数人,而且经销权全部被剥夺。

    更要命的事,之前京师盐商鼓动张鹤龄要弘治皇帝免除盐课,现在已经正式设立的税务司在追缴“盐课”。

    一帮盐商被整的玉仙玉死。

    他们一窝蜂的涌向寿龄侯府找张鹤龄。张鹤龄是个草包,但是涉及到钱的事都非常吝啬,当即又来皇宫求张皇后。

    张皇后前些时日和张昭闹翻了。但她还是很清楚,整盐商的人就是张昭。因为,刺杀张昭是盐商们干的。而接手盐商、都转盐运司衙门的盐务公司实际为张昭麾下的国泰商行筹办。

    正好现在当面,她哪还不催弘治皇帝问问?

    张昭什么人,脑筋一转就知道弘治皇帝的用意,故意偏离话题道:“陛下,盐法改革,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钱字。而臣的想法就是千年以来的办法:盐铁专卖。

    既然盐商都是一群靠权力寻租吃饭的货色,那要他们何用?这些收入为何不直接给国家?

    盐务公司运营的好,将给国家增加一大笔税收。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

    臣正要给陛下请示,过些时候去扬州整顿盐务。”

    弘治皇帝“配合”的道:“你写奏章上来,朕委派你为钦差整顿盐法。”

    他心里对张鹤龄兄弟早就烦透。这会也不是糊弄张皇后。他手底下的锦衣卫、东厂又不是吃干饭的。税务司根本没有找张鹤龄“追缴”盐课。而是找盐商。

    这种事,难道还要他这个皇帝出面?

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么话题

    奏对完,张昭和崔志端一起告辞出来。

    里头张皇后怎么在弘治皇帝面前“闹”,或者是用其他手段,张昭就不知道了。

    崔志端还管着太常寺。没错,弘治皇帝就干这么扯淡的事,用道士崔志端管正三品的太常寺。

    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

    而且还是高配。崔志端是正二品的礼部尚书衔。

    所以圣君真的只能存在书上,谁还没个缺点呢?像张昭战功赫赫,国朝第一名将,还不是被称为“好色之徒”?

    崔志端在万寿宫门外和张昭道别,“伯爷,贫道就此别过。”

    “嗯,再见。”

    崔志端看着“春风满面”离开的张昭,笑着摇摇头。转身往东面走去。

    他是在搞不懂张昭怎么想的?以张昭的能力会看不出天子问盐法,实则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虽说张昭手握兵权有底气,但天子难道不受“枕头风”影响吗?圣天子对皇后有多宠啊!而且,皇后终究有变太后的一天。太子和皇后娘娘关系和睦。

    这两条因素加起来,话说张昭得罪皇后娘娘,究竟图可什么?明显不是智者所为。

    他实在想不明白。

    …

    …

    张昭春风满面、心情好和“当面得罪”张皇后没关系。而是和周雨瑶有关系。

    给一个大美人倾心,这怎么都是一件很舒爽的事情。昨天在道观中的相处,令人回味。

    如果可以,他其实挺想和张皇后搞好关系的。但是张皇后对弟弟张鹤龄太过于宠爱。

    至于说崔志端担心的问题,张昭并不担心。

    其一,弘治皇帝寿命不长。其二,正德皇帝登基后和张皇后关系不佳。

    张鹤龄的因素肯定有一点。朱厚照对张鹤龄兄弟的不满由来已久。据闻是朱厚照亲眼看到张鹤龄带弘治皇帝的金冠,内心中埋下种子。

    只怕还是有其他原因。他今天见过张皇后,倒是有些明悟。

    张皇后今年不超过三十三岁,保养的肤若凝脂,体态曼妙。正值一个女人绽放芳华的年纪,却突然变成寡妇。他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母子失和的原因只怕和宫闱秘事有关。

    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何张皇后日后对正德皇帝没有半点约束力。正德皇帝喜欢胡闹,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皇后在这上头不去管正德皇帝?

    正常的母亲都会管的好吧?没见后世催婚催生的老人那么多?而正德皇帝死时三十一岁,没有一个子嗣。

    张昭脑子里瞎想着,一路回到家中。

    丁赞一早送礼物去长宁伯府,顺路将周雨瑶的“书信”带回来。

    夏日连绵,日头高照,妻妾们各有事,家中寂静。张昭到后花园里找一个小轩,坐着读周雨瑶写给他的“书信”。

    “提起笔不知道该写什么。张伯爷,且允许我如此称呼你。回忆相识的往事,总会想起弘治十四年你来我家里做客时,那时我爷爷想把我嫁给你为妻,却被你拒绝。恍惚间时间已经过去三年。我也变成十九岁的老姑娘…”

    看到这里,张昭微微一笑。些许的幽怨啊!夏日上午11点许的阳光照落在小轩的窗台前。

    他和周雨瑶的交集,认真算起来,其实很早就开始。渊源颇深。就像远在辽东的韵儿一样,人生仿佛藤蔓和大树一般纠缠在一起。

    张昭读完“书信”,他说的是要周雨瑶给他写三封情书,这书信真的就只是书信,在后园里差使一个小丫鬟去拿来纸笔,给她回了一封信。

    第二天上午,张昭再一次读到周雨瑶的书信。

    “来信知悉,不甚感念。妾常思君为何等人物?每思之,愈觉迷茫。每念之,愈觉朦胧。妾与君相见数面,亦屡感不同,若有千面。妾敢问之,孰为君?

    于报纸而言,或曰:好色之徒也。或曰:国之名将。或曰:阴沉狡诈之辈。或曰:商道奇才。或曰:儒教大敌…

    于妾所闻,有拒妾之坚决,有救燕燕之沉稳,有见亲卫之死潸然泪下,有医院中大帅之威,有道观轻薄妾之大胆…”

    张昭读着书信,就是一笑。连言辞都换做古文了。感觉这小娘子的心扉向他敞开了一道小小的缝隙,投射出她的心绪。

    想着,提笔给她回信,“瑶瑶,人是复杂的,如此种种方才组成‘我’。从心理学上讲,人应当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我喜欢你是本我,求娶你是自我,而和你精神的交融是超我…”

    张昭那半吊子的水平,也是拿弗洛伊德的理论扯大旗,瞎解释,本质上还是和周雨瑶谈情。

    第三天的上午,张昭再一次收到周雨瑶的回信。

    “昨天晚上睡不着,反反复复的想着张郎的信中语。总觉得你在胡扯,但我却愿意去相信你说的话。我喜欢你鼓励我的话,在数学史上做一番成绩。只希望张郎不要觉得我做习题的时间太多。

    突然想到你提起的那遥远的国度,那繁华、热闹的地中海。我很想你陪着我去看看。我十九年来未曾出过京师。

    思绪很乱,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想随自己的心意去写。郎君必定不会怪我。我在想,晚上见面你掀起贱妾的红盖头,我们该聊什么话题呢?”

    张昭忍不住笑起来。

    …

    …

    张昭纳周雨瑶做妾的仪式在五月十四日傍晚时,一顶红轿送到他府中。

    长宁伯府没有大肆操办,只摆了几桌酒请亲朋好友。张昭这边也没有张扬。

    但不做表面功夫不代表不重视。张昭将美食镇的股份给了1%作为聘礼。

    这不仅仅是价值一万多元的股份,更是代表张昭对长宁伯府的照顾、重视。

    诸事完毕后,张昭就着月光到精美、舒适楼阁相连的小院中。张昭反手关上门,燕燕带着两个小丫鬟盈盈的屈身行礼,笑盈盈的道:“老爷。”

    张昭笑着摆摆手,“燕燕留下。你们都出去。”走到端坐在拔步床前的周雨瑶面前。将她头上的红盖头掀起来,露出她高雅、妩媚、美丽的娇颜。

    四目相对。看着张昭有点微醺且热切的目光,周雨瑶咬着嘴唇,娇羞不胜的低下头。

    她突然有点明白她第三封信里纯粹瞎写。现在应该聊什么话题呢?好像脑子一片空白。

    倒是她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第六百六十七章 夏季的夜

    “瑶瑶,别动。”张昭扶着周雨瑶的肩膀,帮她把头上沉重的凤冠取下来,见美人低着头,俏脸绯红、滚烫,已是娇羞至极,握着她的小手,温柔的道:“瑶瑶,我们先喝交杯酒。

    在聊话题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我早上读你的信时一直在想,你为什么要问这个呢?是担心我们因书信交流,把该聊的话题聊完,还是担心我们见面生疏,不知道聊什么?”

    周雨瑶给张昭牵着,心中的忐忑、紧张感稍微减退,走到卧室正中的八仙桌边,抬起头看张昭,眼波流转,红唇轻启,轻声道:“写的时候是担心我们没有话题可聊,等进张郎府中却是担心不知道和你聊什么。”

    “怕打破书信中的那份美好?”

    张昭微笑着倒酒,燕燕过来帮忙。

    他不否认他馋瑶瑶的身子。人,骗自己是最没意思的事。但心中对她亦是有好感、情意。

    一个月前在知行酒楼中,见她被他看一眼就娇羞不胜的美态,心中一荡,亦有燕燕的话对他的触动,他耽搁了她三年,让她从一个人人都想求娶的小娘子变成老姑娘。

    十九岁未嫁的小娘子在大明朝相当于剩女。

    所以,不管是从馋的角度,还是有一点愧疚、补偿,他有点想和她交往。

    只是中间被兵事耽搁一个月。在香山的“长生观”中,他和她闲聊,扯到数学,地理,历史,方才知道她的内涵。在数学上有天赋的小娘子让他挺好奇的,让他亲近。

    所以,在雷阵雨中,在幽寂的道观楼阁中,他抱着她亲。那一幕幕令他回味。小娘子娇羞的美态,婉转相从的可人。

    他定下婚事,却不想以“牛嚼牡丹”的方式将她纳入房中,留在身边。

    所以赠她龙纹玉佩定情,换她三封情书,增加相互的了解,打开她的心扉。

    所以,在此时他不想打破一个小娘子对爱情、婚姻美好的憧憬,直接就灭灯休息。那太流氓。而是和她聊天,进行婚姻的仪式,消除她的紧张,呵护着她。

    “嗯。”周雨瑶点头,看着烛光之下带着发自内心为她高兴名为丫鬟实为妹妹的燕燕,心中再踏实几分,接过张昭递给她的酒杯,将手臂弯过张昭的臂弯,饮下美酒。

    滋味甘甜。

    仪式成。周雨瑶感觉自己内心中仿佛有某种东西升起来,她现在才在羞涩、紧张之余切实的感受到,这是她的新婚时刻。而她的夫君让她倾慕。

    张昭也没顾忌燕燕在旁,将一身红衣明艳动人的周雨瑶搂着,温香软玉的大美人娇柔的依偎着,他微笑道:“瑶瑶,那么你是想听我聊正经的话题,还是想听我聊不正经的话题。”

    周雨瑶抿嘴一笑,觉得自己傻乎乎的,但又感受到他的体贴。给张昭这么问,没觉得尴尬,只是觉得颇有意趣。

    但她终究只是还是少女,在张昭怀里摇摇头,不肯回答。她出阁前母亲教她很多知识。所谓不正经的话题,她想也想得到是什么。

    燕燕开朗、活泼,这时觉得自己有义务“助攻”,道:“老爷,正经的话题是什么?不正经的话题又是什么呢?”

    张昭笑着捏捏燕燕白皙娇美的脸蛋,青春娇美的燕燕娇羞的低头,这会才意识到她是通房丫鬟。

    张昭道:“正经的话题是,我准备过两天去两淮查盐商,新婚燕尔,我不想分离,想带你们两个陪我去江南。你们去不去?”

    周雨瑶清声道:“我去。”

    张昭笑道:“不正经的话题是,燕燕,当日在香山急救,事急从权,但是我打算对你负责。你是愿意,还是愿意呢?”

    周雨瑶抿嘴轻笑,“张郎,你连说两个愿意,是不是少了一个‘不’字呢?”

    燕燕白张昭一眼,大发娇嗔的道:“老爷,你色死了。”

    张昭哈哈一笑,将周雨瑶抱起来。“啊…”周雨瑶惊叫一声。张昭吩咐道:“燕燕,别吹灯。”

    …

    …

    夏季的夜里有些热,到清晨时才变得凉爽。后院里栀子花的清香随着清风从纱窗处飘进来。

    张昭看着蚊帐里的两朵娇花、可人儿,小心翼翼的起床,他不想惊醒她们,到庭院里附带的卫生间里洗漱。

    他府里的各处小院都是改造过,和现代生活差不多,都挺便利的。否则,按照大明的习俗,他还得叫小丫鬟们送来青盐和柳枝,水。

    牙刷和牙膏,国泰商行也有卖的,但技术不怎么成熟。张昭在明朝生活这么几年,对柳枝和青盐刷牙反倒是习惯了。

    待他回来,周雨瑶和燕燕两人已经在穿衣起床。闲话几句,聊着天气、栀子花、往事。情意绵绵。聊什么其实不重要的。

    张昭带着周雨瑶到正房大院里的给婉儿倒茶,与其她美妾见面,相互赠送礼物。时间流逝的飞快。约定晚上一起吃饭,周雨瑶和燕燕先回去休息。

    张昭到外面,将心腹幕僚赵子龙叫来。

    赵子龙笑呵呵的拱手一礼,“恭喜大帅。”昨晚的喜宴他就住在新秦伯府中,自然也是参加了的。

    张昭满面春风的点头,道:“子龙,以我的名义写一封奏章。京师这里的盐务公司不会有什么障碍。两淮那边还没动静。我去两淮查一下刺杀案。”

    张皇后告状失败,那些盐商就等于是砧板上的肉。相信以户部尚书侣钟对这些人的痛恨,还有作为“财相”的职业素养,肯定会把盐务公司控制住。

    赵子龙是文案好手,精于此道,捻须道:“大帅放心。另外还有一事要大帅定夺。李逍遥取得归化城大捷,大帅组建的枢密院算是彻底的掌握权柄。如今天下归望。反应出来,就是大帅府邸这里门庭若市。我和崔季珪两人接待不过来。还请大帅再调拨几人来帮忙。”

    张昭道:“大明官场的陋习啊。我在京城的人情往来也没多少,其余的人怕都是来走门道的。”

    “是的。”

    张昭道:“国家选材,靠的是考试。想要出仕,认真的研读枢密院等衙门的章程就是。我回头给小二说一声,派一组亲卫来维持秩序。都弄走。我也不需要这些人来帮我维持名声。”

    他和李东阳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他并不需要通过门客、士林这种传统的网络来维持名声、口碑。或者选拔一些人才。

    他靠的是学校、报纸这一套。用学校来选拔自己人,用报纸来维持对舆论的影响。

    赵子龙觉得这样不好,被拒绝上门的那些人必定是怀恨在心啊,但他终究不是劝谏的人,道:“好的,大帅。”

    …

    …

    弘治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张昭上奏章自请前往两淮清查盐商,组建盐务公司。天下瞩目。

    这意味着朝廷要再一次的、动真格的调整盐法。而盐法牵扯着多么大的利益啊!

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盐业要完

    五月中旬,京师里酷暑难耐。目前京师里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新秦伯张昭府前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当然,这并非是张伯爷突然被皇帝所厌弃,要倒台了。而是张昭派出亲卫,主动将拜访的访客给清理了。

    他搞了一个“登记式”拜访。来拜访的人,登记姓名、目的、联系地址就可以走了。不能再等在他家的门厅中。

    江南来的盐商封炎连着在新秦伯府门厅中等了三天,连张昭幕僚的面都没见上。然后登记了一下,就给清理走。

    他被清理走之后,如今便在学院镇中落脚。坐在茶馆里,和“同病相怜”的人闲聊、吹牛。

    京城最核心的位置是四九城。从安定门出两里是小安镇,再行八里就是城北的京营、十二团营驻地。

    顺着驻地往西行数里,便是新军营的驻地。而近年来随着新军营的扩充,新军营营地面积急剧的扩充。

    新军营外的家属区往南行两里地,就是如今在京师中大名鼎鼎的“新军集”。

    这里的繁华、出名不仅仅承担供应新军营中数万人生活物资、消费的职责,更因为有“新军营医院”的存在。新军营医院对外收治病患,赢得无数好评。

    它不像太医院只对天子和权贵们服务。

    而新军营最西边的地界几乎就是挨着张昭的新秦伯府。大约五百米远。

    但是,之前到张昭府上拜访的人群,如果是从京城里出发的自没话说,大概率要在新军集落脚。而如果不是,则会转往学院镇中休憩片刻。

    张昭修建新秦伯府后,将燕园划出去建了一个京师大学。而京师大学的师生们自不会往新军集去消费,距离有四五里路呢,京师大学大门出来往南一里地汇聚成了一个小镇。名为:书院镇。

    这里不仅仅是有“京师大学”,还有“京师第一初级学堂”,以及一所由真理报社赞助的小学。

    去张昭府上的人宁愿是沾一点“文气”,也不愿意沾一点“晦气”。现在医院是被认为不吉利的。

    书院镇中偏清静一些。朗朗的读书声偶尔传来。茶馆中,和封炎早上一起在新秦伯府门口登记的中年文士,手里拿着一份真理报,道:“今日偶遇封员外也是缘分,只是在下对盐法有些不明白,还请封员外不吝赐教。”

    张昭的奏章一递交给内阁,消息就传出来。真理报立即发表评论文章,给予造势。这个手笔来自于刚刚自辽东返回京师就任真理报社副总编的赵统。

    封炎四十一岁的年纪,白胖胖的,笑道:“沈兄客气。要说国朝对盐法变迁最熟悉的,恐怕还不是朝廷,我们盐商对其中的变迁更了解。像真理报上的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一些错漏之处的。

    弘治五年,时任的户部尚书叶淇奏请天子改开中法为折色法。徽商由此在两淮大兴。这两个盐法沈兄可知道?”

    姓沈的文士点头,“沈某知道。”

    大明朝大名鼎鼎的“开中法”,这怎么没几个读书人不知道!其法的概要是:即商人向边地输送粮食,然后换取盐引获得利润。

    户部尚书叶淇为弥补弘治年间的财政亏空,改为商人只要向朝廷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从事贩卖食盐的活动。

    而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即中央财政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边地的粮饷却越发的困难。

    要知道大明的九边军镇,大部分地方都算是苦寒之地,种地是没有多少粮食产量的。那么边军需要吃饭,这就得拿银子去买。买的就是高价粮食。

    这导致九边的开销日益增大。

    所以,折色法,相当于是把利润转移了一下,饮鸩止渴。中央财政在好转没多久之后,立即就被九边的军费拖得疲惫不堪。弘治十四年,刘大夏就任兵部尚书时给弘治皇帝上书就说起军中开支过大,请求休养生息。

    真理报上的观点,就是在批评叶淇鼠目寸光,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利益。

    由此而阐发论点,想要将盐业的利润补充到国库中,那就要跳过盐商这个销售群体,把经销商的利润压下去!

    所以,封盐商说真理报有错漏之处。站在盐商们的角度而言,折色法其实是非常好的。

    他们根本不用再辛苦的往九边运送粮食,只需要进行“资本运作”就可以获得盐引。相比于盐业的超额利润,交给朝廷的那点银子算什么?

    现在张昭是要把盐商们的饭碗给砸掉。其核心的观点是盐业分为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对于朝廷而言,完全没有必要让盐商垄断销售环节。朝廷自己来销售不好吗?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张伯爷怕是傻的,不知道有“官盐”这个东西吗?

    官盐价格卖的高,且掺了杂质。老百姓基本都是买盐商们的私盐吃。所以,朝廷明明知道盐业有巨大的利润,但始终抓不到自己手中。只能靠那一年几百万的盐课收入吊着。

    在盐商们看来,真正破坏盐法的,其实不是他们盐商,而是皇帝、朝廷。

    明朝历代皇帝都喜欢滥发盐引,赏赐给权贵们。早就是寅支卯粮的状态。

    其次,朝廷的各衙门在盐业中上下其手。搞得整个行业“商不聊生”。所以,他们只能去卖不缴税,不登记在案的私盐。而且,两淮最大的私盐贩子基本都和金陵城中的达官贵人们脱不开关系。

    所以,综上所述,砸掉盐商的饭碗,盐业就能好起来?扯淡!

    封盐商把能说的,都给这位沈兄说了,感叹道:“我受两淮盐业的同行们委托,过来求见张大帅,不想连一面都见不到。大明的盐业要完啊。动荡很快就来临。”

    沈文士眉头锁起来,拱手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还有点事,先告辞。改日有缘再会。”说着,忧心忡忡的离开。

    …

    …

    五月十八日,张昭的奏章送到弘治皇帝案前。弘治皇帝前几日就给张昭说过,给他一个“钦差”的头衔去江南“报仇”。

    是以,身体逐渐恢复的弘治皇帝在十九日的下午将张昭召到西苑中询问盐法的事情。

    三名阁臣,户部尚书侣钟,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在此。

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

    午后的阳光静静的照落在含元殿外的露台中,湖波浩渺,风景宜人。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着,他最近心情不错,看着小厅中的群臣,温声道:“盐法关乎国计民生。如今京中报纸上也是议论纷纷。

    北直隶这里的盐法改革一个月以来,暂时看来还算可以的。朕打算委派张昭去江南整顿盐法,召集诸卿来议一议。查漏补缺。”

    刘大夏当仁不让的道:“陛下,江南江北风俗不同。在北直隶执行的不错的盐法到江南地区未必能行。张昭去江南查几个盐商可以,改盐法,臣以为当慎重。”

    刘大夏虽然总是被张昭搞的七窍生烟,但张昭一年到头在京师中上朝的日子有几回?张昭常年在外征战。他是如今实际上的外朝第一重臣、能臣。

    张昭的重兵在京师,辐射整个北直隶,外加税务司正盯着的,谁敢违背新盐法。到江南地区那可未必。强行推行只怕会搞的江南大乱。而江南是大明的赋税重地。

    户部尚书侣钟最近春风得意,税务司的成立令他大展手脚,正追着北直隶的盐商们穷追猛打。而他正“野心勃勃”的想要推行“一条鞭”法,正在游说各方。

    侣钟不满的道:“刘大人,盐法改革利在当代,功在社稷。岂能因为有阻力、困难就不去做?慎重自然是应该慎重,但还是要慢慢推行下去。”

    焦芳笑眯眯的。户部尚书侣钟如今和张昭走的很近啊。这令张昭在某些事情上的话语权大增。

    谢迁道:“侣大人,就事论事。张昭,新盐法的构想是你提出来的。你府里的真理报也在报纸上狂吹。你来说说,你去江南准备怎么改盐法?”

    张昭拱手一礼,道:“谢阁老,下官近来也是思索过。改盐法,动的是盐商们的利益。而盐商们往往会和当地的权贵连接成一体。所以,动盐商的利益,就是在动当地权贵的利益。

    京师这里,圣天子明照万里,霄小无所遁形。但到了金陵,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出来,蒙蔽圣听,并且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给朝廷施压。

    这是新盐法指定长芦盐场、两淮盐场执行后,两淮至今毫无动静的原因所在。”

    焦芳捧了一句,“所以,张大人打算如何破解这个局面呢?”

    张昭道:“这要分两步。第一,盐业利益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盐场。掌握盐场就掌握着主动权、谈判筹码。

    第二,改革盐法,当地的利益集团肯定不会愿意。在朝廷占着大义名分的情况,他们最可能用的手段就是鼓动百姓、士子闹事。

    那么,要维持地方上的稳定必然是要出动军队的。要重新分饼,靠言语是说不动的,得用刀子。”

    刘大夏冷哼一声。说的轻巧,你用军队杀一个士子试试?或者杀几个百姓试试?届时天子都保不住你。

    李东阳摇头,“此法不可行。”

    张昭道:“元辅,江南是大明的江南,而不是某些人的江南。朝廷还是要下定决心打破那边的利益集团,否则将来恐怕会兴起一支政治力量,左右朝局。”

    东林党的兴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万历皇帝纵容言路攻击宰辅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江南缙绅集团在谋求政治上的地位、利益。

    万历年间,在江南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啊。

    想想看,西方近代史上的资本家们是怎么一步步夺权的?用金钱控制报纸,掌握舆论。

    东林党是不是就是干这个的?

    李东阳微微沉吟,并没有往心上去。地方上的利益集团,哪个朝代没有呢?削不掉的!

    谢迁说话就直白的多,他是不介意言语打击张昭的,道:“张昭,你多读点书。两汉有豪强,唐有世家,藩镇,宋有士绅集团,我大明同样有缙绅。人家没有违反大明律,你打算怎么整治?”

    张昭当然知道地方利益集团是不可能消除的。鹰酱称霸全球,他自己家里的州,不是一样不卖联邦政府的帐?包括德国,地方上还有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地方利益集团当然可以存在的。但是其权利必须要受到限制。鹰酱的联邦政府是不是有税收、货币、军事等权利?德国的也一样。

    而大明朝的江南缙绅集团呢?

    看看明末东林党干的那些烂事!他们不仅仅是搞对抗,收税收不上去,搞一个“五人墓碑记”。其实就是抗税啊!然后,居然能影响内阁首辅人选。再党同伐异。

    这能想象?

    必须得整死啊!

    张昭道:“谢阁老,地方上的利益集团确实没有办法消除,但是必须要给他们划线,那些权力是属于中央政府,属于朝廷的,那些才是他们的。

    按照我们历朝历代的传统,盐铁、赋税、军队、教育、舆论、律法等,这些统统都是中央政府的权力。但是阁老且看江南缙绅集团侵占了多少?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明中期的大臣们,那都还是要脸的,心怀天下。等到东林党上台,那真正的是颠倒黑白。只关注自己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将大明朝的利益抛弃。

    一座利税几十万两的茶山到东林党手中,一年利税几两银子。这白纸黑字的记录在案。吃相太难看了。

    张昭这个“划线”的论调,让三名阁臣,侣钟、刘大夏都是认同。当然,刘大夏不会点头表示认可。

    按照张昭的说法,江南的缙绅集团确实有很多过线了。别的不说,就矿山这一条,新的矿山法颁布之后,北方这一块就执行的非常好。江南那边就很差劲。

    李东阳道:“子尚,按照你的推论,盐法一改,士子和百姓必然闹腾,但以兵镇压实在不妥。读书人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根基个屁啊!他们就是大明的掘墓人。张昭拱手道:“元辅,这方面手段可以缓和一下,只诛首恶。毕竟他们也是被鼓动的。但幕后者必须要清理掉。还请元辅支持。”

    李东阳点点头,向弘治皇帝奏请道:“陛下,老臣以为当如张昭所言。”

    弘治皇帝一直在听张昭说,这时笑道:“以张昭为钦差,赐旗牌、尚方宝剑,调新军营一个团听命,往江南整顿盐法。”

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还得人去做

    弘治皇帝下旨任命张昭为钦差,在大明朝最高层关于盐法就达成共识。

    群臣三三两两的往西苑外走去。

    刘大夏也没回兵部衙门,而是直接回到他位于小时雍坊的府中。

    跟着刘大夏多年的老仆对自己老爷还是了解的,见他板着脸,但脚下生风,就知道他心情其实不错。

    “老爷,你不是给天子叫到宫中议论盐法,张昭也在,怎么这么高兴?”

    刘大夏道:“嘿,张昭又怎么样?我看他最近飘的很。归化城大捷把他内心搞的很膨胀。盐法他都想插一手。”

    老仆道:“官方公布刺杀案的结果是盐商主谋。他要查案,谁拦得住。”

    刘大夏道:“是这个道理。查盐商简单,改革盐法岂会那么轻松。他已经得了圣旨,准备下江南推动盐法改革。

    嘿,仅仅只是动卫所的利益,魏国公都敢派人组织刺杀。这次去江南动盐法,那帮人岂能不拼命?”

    张昭走了一步昏棋。

    老仆笑着点头。

    刘大夏走进院落里,“去把我前些时日留的那坛五粮液取出来,我晚上小酌几杯。”

    “是,老爷。”

    …

    …

    张昭回到家中就准备前往江南的事宜。

    正房的院落里,婉儿一边帮张昭“打包”着衣服,一边叮嘱注意事项。

    她不是在叮嘱张昭。而是叮嘱要跟着张昭去江南的王絮雪、周雨瑶。

    王絮雪一米六八的身高,身段窈窕,花容玉貌,明艳娴静,又带着百年世族浸润出华贵气质,“姐姐放心,我和周妹妹定会照顾好夫君。”

    瑶琴、秋月两个身材高挑的俏丫鬟在旁边点头。她们也会跟着去。其实,论照顾人正儿八经的还是靠她们两个。

    周雨瑶身高一米七二,盘着发髻,身姿高挑、曼妙。气质高雅的贵女。刚嫁给张昭,正如胶似漆之时,眉眼间带着一股妩媚、知性的风情。

    周雨瑶听着婉儿叮嘱,娇柔的道:“姐姐,我省的。”

    燕燕在旁端着茶碗。

    方晶帮婉儿整理张昭的衣服,眼睛红红的,她刚哭过。

    “这哭什么?去一趟江南而已。要不是公差,我都想把婉儿和你带去。你是不是许久没回老家看过了?”

    张昭将方晶抱在怀里温声安慰。

    这时,慕容雪从外头进来,道:“老爷,林枢密过来了。”

    “好,我出去见见他们。”

    张昭从正房大院里出来,到外书房里去见来送行林文宁。

    王武、赵子龙、崔坤、陈康都在。

    林文宁一张马脸上布满着忧愁,他算是张昭的“谋主”,道:“大帅,你不该主动请缨去推动盐法的。江南那边利益错根盘节,一个不慎就有粉身碎骨的风险。”

    王武摩挲着自己的络腮胡子,道:“老林,别扯淡。顶天就是个魏国公做梗。大帅调陈伯宁率部随行,魏国公翻的起花来?”

    王武和林文宁是一起跟着张昭的老人。所以,即便林文宁已经贵为枢密主薄,在军方中排名第三。王武的语气依旧和旧时一样。

    赵子龙一阵无语。王小二是不知者无畏。但他不是“谏臣”。在张昭的小团体中一贯是听命办事,这时没有附和出声。

    林文宁不客气的道:“小二,这不是武力的事。你不懂,别乱说。”

    说着,对张昭郑重的拱手一礼,“大帅,只要把盐运司合并至盐务公司,控制产盐区。江南那些权贵,则必然会鼓动士子和百姓闹事。请大帅一定不要杀人。”

    这事,他之前和张昭讨论过。江南那边的权贵难弄,无非就是掌握这个“核武器”。

    中国不比“自由的国度”,首先是读书人群体是有特权的,轻易不能动武。

    其次是百姓。百姓如果作乱,领头闹事的肯定死,这不用想。但是当地的官吏一样会被罢免。

    张昭笑一笑,喝着茶,道:“老林,咱们是商量过的。情况你都知道。我且问你,我把改革盐法的事情推给李阁老安排,两淮那里能不能改革的下去?”

    林文宁叹口气:“不能。”

    张昭道:“你看,所以事情还得人去做。*******,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文宁、赵子龙、崔坤三个读书顿时动容,心情激荡,齐齐起身,躬身向张昭行礼,“大帅…”

    张昭道:“还有一件事。魏国公派个监生来组织刺杀我。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盐法改革,我会亲自主持。报仇嘛,自己动手来得痛快。”

    “属下等誓死追随大帅。”

    …

    …

    五月二十日,圣旨明发,令张昭为钦差大臣,清查盐法。

    这件事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哪有以枢相为钦差的道理?

    搁在大宋朝,那是武将为钦差,文官集团骂不死你。

    搁在大明朝,“枢相”级别太高,但凡内阁辅臣为钦差,那都得是大事。

    譬如,不久前天子打发次辅谢迁去山东祭祀孔子。顺路查看各地的灾害,流民情况。

    但是,弘治皇帝都下圣旨,朝野的反弹声音其实并不大。

    原本的历史中正德皇帝还把钱宁、江彬当宠臣。一个锦衣卫,一个边将,大明朝的文官们不是一样忍下来?

    二十一日,张昭点齐兵马,一行人出京师顺着官道往江南而去。

    张昭并没有随军而行。他身边带着女眷的。他自己定的规矩不能破。

    陈康率新军营七团,总计1680人往扬州城而去。

    张昭带着女眷:王絮雪、周雨瑶、俏丫鬟们,并随行的下属:王武、赵子龙、崔坤、于参谋、钱宁,汤玄策等人,和亲卫连沿运河徐徐而行。

    十日之后,一行人抵挡运河上的重镇济宁。

    迎来送往的应酬之后,晚上在驿站中休息时,赵子龙在院子门口汇报道:“大帅,漕运总兵、武安侯郑英派人送了瓜果、吃食、帖子过来。要不要见他?”

    张昭摆摆手:“见他干什么?”郑英真要能屈能伸,现在就应该到他门前求见。

    这段小插曲之后,六月下旬,张昭一行徐徐抵达扬州。两淮都转盐运司所在地、江南重镇、两淮盐商的老巢。

第六百七十一章 先稳着

    扬州城内。随着张昭的抵达,整个城内的盐商们精神都变得高度紧张。

    张昭作为钦差抵达扬州。整个扬州官面上的头面人物都前往城外迎接。

    这种官场礼节必不可少。

    反倒是张昭若作为枢密院副使前来扬州公干,未必有这个迎接阵容。

    城外的官道上,张昭骑马而来。

    淮扬道分守道、淮扬道分巡道、巡盐御史、两淮都转盐运使、扬州知府、江都县知县等正堂官带着佐贰官数十人在城外迎着。

    “下官等见过钦差大人。”

    “诸位客气。免礼。”

    张昭这一路走来,各地的迎来送往都少不了。于官场礼节倒是熟悉起来。

    在城外和本地的父母官们客套一番,张昭率这亲卫们到城中的驿站休息。

    按照明朝的制度,钦差大臣可以就近征用官衙作为驻地,他没有这打算,直接住在驿站中。

    先期抵达的新军营七团驻扎在扬州城外的军营中。这是张昭安全的保障,具备相当大的威慑力。

    晚上,淮扬分守道李承安率麾下的官员在城外大盐商陆奇文的私家园林中宴请张昭,为张昭接风洗尘。

    大明朝的行政区划比较特别,有南北直隶。扬州就属于南直隶。在扬州知府之上,还有分守道。其寄衔在浙江布政司。一般全称是: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分守淮扬道。

    而淮扬分巡道是地方监察体系,寄衔在浙江提刑按察司。

    两淮都转盐运使、巡盐御史是盐运体系。

    “张使相,请!”

    酒过三巡之后,李大参再一次的举杯,向张昭敬酒,饮尽后,笑道:“不知道张使相整顿盐法打算从何入手,我等也好早做准备。”

    精美园林的厅堂中,官吏们都看向主位上年轻的青年。显然众人都在张昭一个表态。

    张昭穿着伯爵的绯袍,捏着酒杯,道:“之前圣旨明发天下,报纸上也有报道,想必诸位应该是清楚的。所以,本伯这次来扬州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清查盐商,看看那些人参与对本伯的刺杀。这需要李道台配合。

    第二,本伯来扬州推动新盐法的试点。目前长芦盐场、北直隶那边推动的非常顺利。两淮这边也要抓紧。”

    场面顿时有点安静。

    新秦伯这话有点吓人。基本上是大家所预想的最坏的情况。这两件事哪一样都要命。

    张昭环视着在场四五十名官员,还有扬州城内的缙绅们,笑道:“当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新盐法的事情还得要和两淮父老们取得共识之后才能推行。”

    “呼…”

    不少官员都暗暗的松口气。

    这场接风宴中,并没有盐商们在座。在大明朝商人的地位还是非常低的。这种正式场合盐商们再有钱都没有座位。

    所以,只要张伯爷不着急的推行盐法,具体到某个盐商的死活,他们是不想管的。

    根据之前各方面传来的资料。金陵监生顾耀诚组织对张昭的刺杀,其背后确实是有盐商的赞助。

    不管盐商们是不是有刺杀张昭的冲动。总之,顾耀诚北上京师盐商们是资助过他的。譬如,此间的主人,大盐商陆奇文就资助过顾耀诚一万千两白银。

    结束酒宴,张昭带着王武、赵子龙等亲随回驿站中。

    众人在张昭居住院落的前厅里落座,喝茶醒酒。崔坤道:“大帅,你是打算先稳住他们?”

    张昭微微依靠在座椅中,他今天喝的不少,笑道:“我这次来江南推动盐法,归根结底的目标还是给国家增加财税。我也要从扬州盐商这里捞取一大笔银子,用来建设水军。

    所以,事情不着急去办。慢慢来。”

    正说话,外头的一名亲卫来报,“大帅,盐商陆奇文派儿子来送礼,想见大帅一面。这是礼单。”

    赵子龙接过礼单一扫,他常年干着文案、迎来送往的事情,对市面上各种珍品的价格非常清楚,说道:“大帅,最少价值五千两。大手笔啊!”

    王武呵呵笑道:“看看。”

    张昭道:“礼收下,人就不见。钱宁和汤玄策留一下。我安排任务。今天就这样吧,你们都早点休息。”

    “是,大帅。”

    …

    …

    当天晚上,张昭在接风宴上讲的话就流传出去。第二天上午,一大帮盐商齐聚在大盐商陆奇文的府邸中,商议对策。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比晋商、陕商等都富裕。而扬州盐商中,根据乡党、姻亲也分多个小团体。

    明朝的盐法,早期是开中法。所以,靠近九边地区的商人就最先发财。因而,当时大盐商基本都是晋商。弘治五年开始实现折色法,如今两淮盐商中,徽商占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陆奇文就是徽商。

    盐商们根据各自的财力,渠道,也分为大中小盐商。六月二十四日汇聚在陆家的盐商二三十家,最终被请到陆奇文书房里的也就那么七八人。

    其中就有从京师赶回来的盐商封炎。

    陆奇文五十多岁,穿着一身锦袍,中等身量,沉稳的坐着喝着茶。气度不凡。

    他的长子陆德业对四周的盐商们做个团揖,道:“诸位叔伯,小子昨晚去张使相那里求见。他把礼收了,但是没有见我。”

    “嚯--,他还讲不讲规矩?陆家侄儿,你送了多少见面礼?”

    “五千两。”

    “这人太贪了。五千两银子还见不得一面吗?魏国公府都不敢这么黑。”

    “就是。”

    群情汹涌。

    陆奇文轻轻的咳嗽一声,“让封兄讲一讲京师的见闻。”

    封炎拍着椅子扶手感叹道:“嗨,在下受诸位委托去京中办事,同样是没见着张伯爷的面。我们之前购买过战争债券,算是有一份香火情。

    但是我见着皇家银行的掌柜,哦,他们京师现在叫总经理,卢奉。我说明来意,他根本就肯为我引荐。

    所以,诸位,我的看法是张伯爷怕是要动真格的。顾耀诚刺杀,让他受了一场惊吓不说,还死了四个亲卫。他是肯定要报复的。唉…”

    一名盐商激愤的道:“老封,刺杀关我们何事?谁不知道顾监生是受魏国公府控制的。”

    “是啊。”

    封炎道:“谁叫我们比魏国公府弱呢?”

    这话说的一帮盐商顿时偃旗息鼓。

    陆奇文道:“诸位,我们还是做好准备吧。只有盐业乱起来,张伯爷才会放我们一条生路。”

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国公府

    盐商们三三两两的散去,总体的情绪都非常悲观。大盐商们都做出悲观的判断。

    对张伯爷网开一面不报有希望。而一些资助过顾耀诚的盐商,更是胆战心惊。深怕不知道何时,新军营的士卒突然上门来拿人。

    “爹,他们都走了。”

    陆德业从门外进来,忧心忡忡。

    最坏的打算是什么,他当然知道:罢市。让盐价暴涨,百姓吃不起盐。再让读书人组织起来冲击钦差驻地。

    但自古民不与官斗,走到这一步,能有几个好下场。

    陆奇文微微的点点头,道:“你今天晚上再辛苦一趟,去一趟钦差驻地,这一次送50万两白银去。”

    “爹…”陆德业吓了一跳。首先这个数目巨大。其次,还去给张伯爷送银子,他爹这是要把所有的盐商都卖掉吗?

    陆奇文眼神严厉,“不必多言。你下去准备,用钞票送。”

    大明皇家银行在金陵有分店。

    陆德业道:“是,爹。”不知怎么的,方才心里慌乱的心情得到缓解。

    陆奇文打发走儿子,换了一身衣服,带着老仆出门,到廋西湖上的一间画舫听曲。

    唱曲的是扬州城中当红的名妓,竹嫣姑娘。

    她约是二九年华,穿着精美的湖蓝色长裙,头戴珠钗,身段纤美,透着雅致、娇柔。唱着时令小曲,一句句婉转、悠扬。

    竹嫣唱完小曲,额前微微冒汗,毕竟是盛夏时节,走到陆奇文身前,温声细语的道:“老爷似乎有疑难的事?”言语中带着体贴、关心。她这条命都是老爷救的。

    陆奇文轻轻的搂着她的细腰,叹道:“嫣儿,如今这扬州城里的局势你不是不知道。张伯爷来者不善呐。我这正忧愁着。”

    竹嫣细声细语的道:“奴家在报纸上看到了分析文章。老爷一定可以逢凶化吉。”

    陆奇文笑着摇头,道:“不想那么远的事。我打算给你赎身,你愿意吗?”

    听闻张昭极其好色。他手里需要一张底牌。

    竹嫣“啊”了一声,满脸绯红,然后低着头,“奴家愿意与老爷祸福与共。”

    陆奇文长叹一口气,“你啊…”派老仆去找此间画舫的妈妈来,给竹嫣办了赎身手续,将她带离。

    …

    …

    从扬州城沿长江直下是镇江。再往长江上游走,便是大明朝的南都:金陵。

    张昭在扬州当众表态,第二天的傍晚,消息就传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金陵城中如京师一样,报业发达。到处都是报馆、报亭。

    而最近整个南直隶的大事,就是钦差大臣张昭抵达扬州。他的表态自然会被第一时间送到金陵来。

    金陵城中,魏国公府。

    魏国公徐俌时年五十五岁,他自弘治十三年就卸任南京守备,加太子太傅在家中静养。但任谁都知道,江南地区除致仕或者正在内阁中当值的阁老们外,武勋之首便是魏国公府。

    其势力庞大,通过姻亲,错根盘节。而魏国公府一向交好士子,在士林中风评还算可以。在这江南地区,立足甚稳。

    徐俌白日里和清客们闲谈,又和亲戚们在园子里听了几曲戏,晚间时和老妻一起吃过饭,儿子徐奎璧就带着孙子徐鹏举进来到求见,“大人,外头都传遍了。张昭还是要对盐商动手。”

    徐俌的老妻、国公夫人不满的赶人,“要谈事情去别的屋子谈。老身整日不得清净。”

    徐奎璧、徐鹏举父子俩连忙赔笑,“母亲(祖母),我们这就出去。”

    祖孙三人到正房大院100米开外的三间瓦屋中说话。这里是徐俌晚间消磨时光的地方。

    徐奎璧道:“大人,张昭虽然说要达成共识再推新盐法,但是他没对刺杀案松口啊。届时拿刺杀案把盐商们震慑住,自然就能把新盐法推行下去。”

    徐俌眼皮子都没动一下,“然后呢?”

    “然后,咱们家每年近八十万私盐利润就没了。”

    “呵呵。”徐俌笑一声,指着自己的佳孙徐鹏举道:“鹏举,你来说。”

    徐鹏举长身玉立,拱手行礼,道:“祖父,不管张昭怎么改,我们家的私盐生意都不会受影响。”

    徐俌道:“听到了?”

    徐奎璧一脸的无语,整个魏国公府中就他一个人是清醒的,你们这些人怕是不知道张昭的本事!但摄于父亲的威压不敢再多说。带着儿子告辞离开。

    徐俌独自喝了几口茶,把老仆叫进来,吩咐道:“去叫雨伯来见我。”

    老仆应声下去,很快就徐俌最疼爱的义子徐雨伯叫来。金陵城中有传言,徐雨伯是徐俌的私生子。反正魏国公府中都叫他“三爷”。

    徐雨伯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武将装束,布袍腰带,长的很有福相。双目狭长,鼻梁高耸,嘴唇如朱。相貌堂堂。

    “儿子见过父亲。”徐雨伯跪地一个头磕下去。

    徐俌微微笑着,“起来,起来。”说着,沉吟道:“张昭到扬州的消息,你知道吧?”

    “嗯。”

    徐俌颔首,说道:“你去一趟扬州。见见盐商们。务必保证我们家里的私盐生意不要受影响。”

    他儿子都知道新秦伯张昭的厉害,他能不知道?所以,在儿子、孙子扯淡之后,立即叫来义子吩咐。

    徐雨伯道:“是,父亲。”

    …

    …

    扬州城。

    城西的驿站,这里如今是钦差驻地。而张昭一个连的亲卫们都住在隔壁的两栋大宅院中。

    这是扬州府的产业,现在自然被征用。

    傍晚饭后,张昭正和周雨瑶在屋子里下棋,时不时的占她便宜,惹来高雅的贵女一通白眼,但娇羞的应承着。

    外头燕燕进来道:“老爷,赵师爷求见。”

    张昭起身,捏捏周雨瑶的脸蛋,道:“明天我们去游廋西湖。你给你王姐姐说一声。”说着,到前面庭院里来。

    赵子龙正等在书房里等着,“大帅,盐商陆奇文又把儿子打发来了。这次奉上50万元的见面礼,求见大帅。这手笔…”

    张昭愕然,随即笑道:“那叫他进来吧。”

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

    陆德业被叫进在他看来很狭窄的驿站中。

    扬州城富庶,且地处要道,经常需要迎来送往。城西的驿站在大明朝属于一流的水准。

    但是在盐商的眼中,五进院落的驿站简直是个逼仄的地方。

    在一名亲卫的带领下陆德业见到张昭,此刻他额头已经冒汗。主要是那亲卫的眼神看他如同看牛羊。

    亲卫许杰道:“大帅,人带到了。”

    武安侯郑英都被调出京师,呆在新军营中苦练武艺的许杰自然是有被放出来。跟在张昭身边办事。这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过自己忠臣的亲卫。

    张昭点点头,打量着陆德业。这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服侍精美、华丽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规定,士庶的服饰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能穿得鲜艳亮丽的必定是官员。

    但是,明太祖文治武功非常牛逼,在这一点上却是犯错了。他管天管地管穿衣服,这管的住?

    到明中后期士子、庶民的服饰禁令就不那么严格了。特别是对于富商们而言,谁不想穿绫罗绸缎?非得穿个麻布衣衫在外面?

    而陆德业此时敢在张昭面前穿着明显超过禁令的规定,则是因为他在身上捐了一个“太平绅士”的荣誉爵位。这个爵位享受大约如秀才相公的政治待遇。

    但每年都需要交钱。且有纳税额的规定。

    “草民参见大帅!”陆德业跪拜道。

    张昭伸手示意,看向他胸口别着的“太平绅士”勋章,道:“起来说话。作为太平绅士要维护其地位、尊严。五十万元,大手笔啊。你们家想要做什么?”

    陆德业下午去筹集资金,临来之前又见过父亲一面,道:“草民想求大帅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家。家父资助顾耀诚去京师,并不知道他要刺杀大帅。

    另外,家父说愿意配合大帅任何关于盐商、盐法的要求。”

    张昭笑起来,道:“行啊。听其言观其行。我明日要带妾室去廋西湖游玩。后天扬州城内的盐商找个地方聚一聚,我听一听大家关于刺杀案的看法。

    之前,京师盐商通过寿龄侯张鹤龄逃了十七万盐引的盐课。两淮盐商也在援引此旧例,逃了多少盐课?不下一百多万引。这是你们刺杀我的动机。

    我要听一听诸位的解释,以及解决方案。”

    陆德业躬身行礼道:“草民明白,一定转达。”

    张昭笑着道:“你怎么说是你的事。我明天会以钦差的名义行文整个两淮盐业系统,召集盐商议事。去吧。”

    “是,大帅。”

    陆德业走出城西驿站,这才发现不知道何时全身都湿透。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张大帅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确实虎威啊!

    “大少爷…”长随见自家少爷大汗淋漓,虽然是酷暑时节,但依旧不大对路子。

    陆德业摆摆手,“走,回家。”

    回到家中,到书房里拜见父亲陆奇文,将经过说了一遍,“爹,事情妥了。”

    卖掉其他盐商的利益,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陆奇文嘉奖道:“办的不错。”

    将儿子打发走,陆奇文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以他多年的经商经验来看,这事恐怕还有变故。他得多做一手准备。

    …

    …

    六月二十五日,张昭带着王小娘子、周雨瑶并三个俏丫鬟们游览扬州的廋西湖美景。

    租了一艘画舫,其实是大盐商陆奇文安排的。在名闻天下的廋西湖上飘荡着。欣赏着湖景、已经沿岸的园林美景。

    扬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水路发达。

    而与此同时,在张昭游玩时,真理报总编汤玄策已经抵达金陵的真理报社,开始接管报社的所有事宜。

    二十五日的下午,汤玄策代表真理报参加金陵城内的报业协会茶话会,金陵的同僚们才知道名震天下的报业人汤玄策抵达金陵。

    当即,纷纷起身行礼,“见过汤总编。”

    金陵人文荟萃,而且是太祖时的国都,这里的文士们还是很傲气的。但是面对着全国第一大报纸的总编,这种傲气还是要收一收。

    很多规矩都是学的人家。甚至包括这个报业协会,定期的茶话会都是真理报倡议的。

    汤玄策笑呵呵的回忆道:“诸位客气。在下此次来金陵,是奉张大帅之命,宣传新盐法,探讨新旧盐法的利弊,明日就有社论文章发出。希望诸位同道多多支持。”

    茶话会在一团和气中结束。

    等汤玄策离开,一名报纸的总编忽而道:“听闻这位汤总编办事喜欢走旱道,在京中传为笑柄。”

    “哈哈!”

    四周一片哄笑声。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知。同行们的真实态度不友好啊!

    …

    …

    扬州城外十里,一座精美的园林中。几名盐商聚集在一起。这些全部是晋商。

    和陆奇文主导的徽商籍盐商是两路人。

    居中而坐的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者,名叫宫和正。此刻,他手中各种消息已经汇总而来。

    “宫世伯,张伯爷召集盐商议事,对刺杀案要一个说法、交代,咱们该怎么办?刺杀案,咱们肯定没沾边,但是援引京师之例,偷逃盐课的事咱们肯定都干过。”

    “是啊。宫前辈,这要你拿个主意。”

    宫和正道:“诸位,稍安勿躁。张伯爷要说法是假的,看中咱们盐商的财力才是真的。

    陆奇文那小子夜里派他儿子去钦差驿馆里,还当我们不知道。

    我们现在做两件事,第一,把陆奇文要卖掉大家利益的消息在盐商中传播。

    第二,明日张大帅有任何提议,咱们还是先应着。决不可顶撞。

    其余的,走一步看一步吧。真理报总编汤玄策在金陵露面,谁知道张大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扬州城里没有新鲜事。陆奇文派他儿子去钦差驿馆的消息,他很快就知道。

    “唉…”

    一帮盐商纷纷叹气,各自怀着心事离开。

    …

    …

    六月二十六日,张昭在扬州城内的“太白楼”宴请扬州二百六十三名盐商。

    上午十点许,所有人都到齐了。但张昭还没有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975/ 第一时间欣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九悟所写的《明帝国的崛起》为转载作品,明帝国的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帝国的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帝国的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帝国的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帝国的崛起介绍:
弘治十三年夏末秋初,宅男理科生张昭穿越来到明朝。瑰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繁华,美好,欣欣向荣又潜藏着王朝危机的时代,张昭一路青云直上,手持权柄,上佐天子,外镇四夷,书写属于他的华彩乐章。五千年的治乱循环,明亡后华夏文明的沉沦,我来了,这一切都将改变!推荐九悟完本的老书,均订过万,《奋斗在红楼》九悟书友群:312484933.进群验粉丝值。只要订阅了九悟的书即可。明帝国的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帝国的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