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这个大明太凶猛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全文阅读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     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07章 何为匪(第一更,求订阅)

    所有人都惊呆了!

    原本,一纸告示张贴出去之后,大家都是一笑了之——限定土匪强盗们十日内投降!

    天底下有这么一纸平天下的事情吗?

    可能吗?

    要是换成其它的人还真不可能,可是搁在朱国强这,还真的可能!

    毕竟,打从当年在济南“引天火灭鞑兵”起,在大江南北的食肆茶馆内,德世子朱慈颖就一直了说书人的素材。

    只要是说书先生一说到“德世子”或者“平虏大将军”茶肆内就必定会是喝彩声四起,毕竟人们早就已经听腻了《三国演义》,听烦了《西游记》,神仙下凡救世的话本才显得新鲜嘛。

    况且,与满清的“莫谈国事”不同,大明这边什么都能说,官府都懒得管这些,就是抨击朝政什么的,也是照说不误,否则大明怎么那么多嘴炮,动不动就抨击朝政呢?

    当然,寻常百姓对于什么国家大事并没有什么兴趣,反倒是对神仙鬼怪的兴趣十足,而既有神仙下凡,又有平定天下,打退鞑子的“德世子”又怎么可不风靡全国?

    所以,几年来,德世子早就已经是天下街知巷闻的人物,其粉丝数量搁大明绝对是首屈一指。毕竟说书人口中的那些个明君贤臣,神仙鬼怪,不能帮他们杀死鞑子,安定天下。

    但,德世子朱慈颖可以!

    非但可以杀鞑子,而且还引来了天雷灭了横行霸道的献贼!

    那些个土匪强盗,无一不是识时务的俊杰!眼见着几十万西贼都不堪一击,心里怎么会不害怕,尤其是联系到说书先生口中,什么引天雷,导天火,兴巨浪之在的神通,立马吓的就睡不着了,至于什么日行千里,都直接被无视了,为啥?

    不值一提啊!

    说书人口中的事……不知吓到了多少人,让多少强盗、土匪以及溃散的流寇纷纷做出了他们眼里最正确的决定——投降!

    投降……就是再不济,也能落个全尸吧,万一要是大将军打过来,不定连灰都见不着了,甚至就连下辈子也被打成畜生,世世代代做畜生。

    得!

    降吧!

    那怕他们号称自己是江湖好汉,一个个的也是当怂则怂,绝对没有二话,在告示下达的期限内,纷纷走出大山,走出大湖,找官府投降,甚至就连同一些开黑店的、杀人越货的,也害怕世子爷的神通广大寻着他们,也主动认罪投降。

    一时间,湖广大地上,到处都上演着强盗土匪出山兵,在城门外纳头就跪,哭泣求饶的场面,这场面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害多年的土匪这么就降了?

    在人们的惊愕之中,十数万土匪和他们的家人被打散安置在地各地,这是世子爷的要求,在朱国强看来,那些所谓的“土匪”里必定有不少都是被迫落草为匪,都是生活所迫,所以应该像流民一样妥善安置。而经过张献忠糜烂的各地方官府也乐意安置他们,毕竟,人口就是生产力,有了这些人丁,就有了税收,有了粮食。

    当然,也有一些匪首则被送到了武昌,尤其是那些声名赫赫的匪首。什么要把他们送过来。因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臭名昭著的啊,既然如此,他们的手上肯定沾有血债。

    在这些人中,名气最大的倒不是抢了军粮的湖匪,而且常年横行在湖广山区“混江龙”胡国忠,他父亲是汉人,母亲是苗人,十九岁领着十几人落草民匪,早在天启年间,就已经上了官府的通缉令,成为了方圆数百里内最为有名的土匪头目。

    往年,官军不知剿过多少次,都是无功而返,甚至损兵折将,张献忠打下武昌,湖广为其糜烂时,他在山里头竖旗立寨,招揽了上万流民,不过却没有下山从贼。而是自己当起了山大王。

    不过,他的逍遥日子随着一纸告示结束了,足足考了五天的他,眼见着山寨里逃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看着他时目中都带着杀机,于是便招集众人决定下山投降官府。

    大将军不是说既往不咎吗?

    再怎么着,总能保住一条性命吧!

    胡国忠的心里这么寻思着。

    他的投降,倒是让其它观望的人立即作出了决定——投降。“混江龙”都投降了,其它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也就是在土匪们纷纷投降后,包括胡国忠在内的百余位有名的匪首都被送到了武昌,大将军要见他们。

    当然要见一见他们!

    其实,就是朱国强自己都没有想到,效果居然会这么好,原本他只是想用告示恐吓一些胆小的土匪投降,毕竟,不是所有的土匪都是真正的土匪,他们中有不少都是为生活所逼,才被迫落草,甚至是因为了躲避流寇、兵灾,才特意张贴了那个告示,无非就是想让这些人下山投降,重新回归田间。

    可谁曾想,居然把所有人都吓了出来。

    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都被吓了出来,没办法,谁让说书人都说他是神仙,会百般的神通,凡人那能斗得过神仙。

    “你就是混江龙?”

    听着大将军的询问,跪下地上的胡国忠连忙答道。

    “那,那都是外人喊得,小人名叫胡国忠。”

    “混江龙……天启三年就因为杀人越货被官府通缉。”

    朱国强质问道,

    “你当了这么多年的土匪,杀了多少人。”

    胡国忠连忙答道。

    “不多,不多,也就是三五个人,只要他们不反抗,小人就绝对不会伤害他们……”

    手指敲着桌子,朱国强并没有说话,倒是一旁的另一个土匪头子,急忙说道。

    “你胡说,崇祯二年,你抢陈老爷家时,一次就杀了三十余口!”

    “嗯!”

    听着大将军的冷哼,胡国忠只能如实答道:

    “草,草民实在是记不清楚了啊,已经这么多年了。”

    朱国强又问道:

    “到底杀了多少人?”

    见状,胡国忠只得吞吞吐吐的答道:

    “百十个吧,可,可能还要多点。”

    百十个!

    瞧着面相看似憨厚的胡国忠,朱国强的眉头一挑,反问道。

    “你也是良家子,为什么要落草为寇?为什么非要伤害无辜百姓!”

    跪在地上的胡国忠大声求饶道:

    “大将军饶命啊,草民,草民当初也是过不下去了。我家确实良民出身,可是良民又能怎么样,往祖上数几代人还是军户,可是朝廷给的几十亩地,也早就被军官霸占去了。咱们有啥法?只能往山里逃,在那边开荒种田,可即便是如此,到头累死累活的也吃不饱饭。不杀人,不当土匪劫财,早晚得饿死。左右是个死,总得搏一搏。”

    哭丧着脸,他又继续说到:

    “要是能有一个活路,也有想去当土匪。谁不知道,只要当了土匪,就是祖祖辈辈都翻不得身,杀人越货那还不是被逼的?”

    朱国强默然,周围的人同样也不说话。大家都知道他说的是事实,这些土匪又有多少人是天生的?就像那些流寇一样,又有多少人是天生的流寇。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迫于生计才会铤而走险。甚至很多根本就是官逼民反。可即便是如此又能怎么样呢?

    杀人总归是杀人了。而且还杀了那么多人!

    良久,朱国强才一声长叹道。

    “唉,无论如何,既然你的手上沾着那么多条人命,那就绝不可能轻饶。这些匪首都杀了吧,张贴告示,告知世人,非是本将军违诺,只是他们欠下血债太多,不得不杀……”

第508章 老李家的祖坟冒青烟了(第二更,求订阅)

    “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献贼,闯贼。

    对于朝廷来说,流寇也就是这么两个,但是对于朝廷来说,真正的心腹之患是闯贼。毕竟,李自成再出河南时,便诡托仁义之师号召饥民,甚至让百姓纷纷“箪食壶浆”迎之,相比之下“残剥淫掠如饿豺狼”的张献忠,自然也就不值一提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李自成确实威胁到了大明的江山,不仅仅是因为他占据着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地区,更重要的他表现出来的问鼎天下的势头。

    自从李自成夺取潼关,又夺西安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为夺取天下做了准备,其实早在去年,他就已经飘然的做起了皇帝梦。去年五月他改襄阳为襄京,定国号“新顺”。十月初六,破潼关,十一日,进西安,定国号为“大顺”。一个月后,李自成又特意回米脂祭祖。

    在李自成去米脂祭祖的路上,李自成终于得到已经刻印好的“甲申历”,看着这份历书,李自成自然是十分高兴,竟然不顾鞍马劳顿,在灯下从头到尾翻阅一遍。他望着黄纸书笺《大顺钦颁永昌元年甲申岁皇历》一行红字,一种初掌皇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充满心头,不觉为之陶醉。

    “是时候,把这份历书颁布天下了……”

    李自成不禁喃喃自自语道。

    每年冬季用皇帝的名义颁布历书,俗称皇历。一国之内颁布皇历是皇帝的特权,同样也是皇权的象征。尽管李自成暂时还未称帝,实际上却是皇帝的身份,只欠正式登极罢了。

    “可要是有人质疑怎么办?”

    盯着这本皇历,李自成又自言自语道。

    “那就尽快打下京城,在京城登极!登极做皇帝!”

    又一次,李自成嘿嘿的笑了起来,当年从驿站下岗的时候,什么时候想过会有这么一天啊!

    老李家居然出了一个皇帝了!

    米脂的乡亲们肯定想不到吧!老李家居然能出了皇帝!

    这可真是老坟头上长蒿子啊!

    ……

    当李自成得意洋洋的从米脂回到长安时,刘宗敏、宋献策等官员将领,迎接在长安百里之外,当面奏报了朝廷的各种大事,毕竟,这段时间各路大规模的和小规模的军事活动仍在进行,而且诸如征逸才,举贤能,定服色,改官制这样的事情同样也在进行,这些事情尽管都通过快马禀报了他,但总还是要当面奏报的。

    作为李自成的丞相,宋献策确实极为小心。

    至于田见秀则率领地位较高的文武群臣,都到三十里以外接驾。其余文武官员和士绅,也有千人以上,也跪在城外接驾。那怕就是还没有当上皇帝,这皇帝的排场总算是显了出来。

    骑着辽东的高头大马,李自成徐徐而行。前边有从秦王府缴来的仪仗与器乐作前导,有宫女持金质香炉烧着檀香引路,一时间香烟氤氲,有如仙境。还有一个披甲武士骑着马,擎着把黄伞,走在他的前面。通往皇宫的路上铺着黄沙。

    至于沿街也净了街。当然也有百姓跪在街边,伏身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起来,那怕这是冒牌的皇帝,可一样能杀头。

    对着这种隆重接驾的情形,李自成的内心颇为感叹,十几年前,他那曾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他甚至又想起进洛阳时的情况,当时也算是威风了,但怎么能和今天的气派相比呢?

    今日这般景象,应该就是书里头写着“出人警跸”吧!

    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从他十几年艰苦转战,一刀一枪的并杀来的。

    唉!

    来之不易啊!

    不过再不易,这天下也算是打下来了!

    尽管内心颇为激动,但是想到天下他却不由得考虑到,一部分东征大军已经开始渡过黄河了。李过已经过河了,刘宗敏也要很快动身,他自己将随后起程。想到山西空虚,一路会胜利前进,在北京登极的事不会很久。

    老李家的千秋大业,如今分明已经近在眼前了。

    尽管北京他没有去过,可是关于北京内城、外城、皇城的各种说法他早就听得十分熟悉,甚至于,他还特意留了一个福王府里的老太监,那个人是皇宫里出来的,他曾吩咐那个太监和他说过皇城的模样。

    京城是好,皇帝也好。

    可都比不上长安啊!

    陕西是他老家啊!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将来大顺的国都还是长安啊!

    将来的长安城,必定会比京城更好,而且还要恢复盛唐的规模。这里有山有水,到时候,大顺必定就是另一个大唐盛世。他甚至特意留意看着已经扒宽的街道,就是大唐的街道也没有这么宽吧。

    终于,到了午门,他从马上下来,命百官各回衙门办事,然后又吩咐丞相、军师,汝侯刘宗敏,两个时辰后入宫议事。

    两个时辰后,刘宗敏和宋献策来到了宫中,这里是曾经的秦王府,现在李自成的皇宫,那怕他还不是皇帝,可他已经习惯于这里是他的皇宫了。

    刘宗敏刚一进来,李自成就问道:

    “你已经决定在近几天动身吗?”

    刘宗敏回答说。

    “本月二十是黄道吉日,臣已经同军师和孙丞相商定,二十从长安动身。东征的人马,如今都集中在韩城一带待命。还有一部分部队已经兵分三路渡过了黄河。罗虎从米脂护驾回来,到蒲城时,皇上命他不必回到长安,他就从蒲城转路向东,先到韩城。他是先锋主将,想来会连夜赶路,如今说不定已经从韩城一带过河了。”

    李自成转向孙业茂和宋献策说道:

    “你们替捷轩拟好的檄文,几天前我已经在路上看了。还有什么需要改动吗?”

    那檄文稿是宋献策同他的一位幕僚拟就的。听到李自成询问,他赶快恭敬地站起来,回答说:

    “那稿子是经臣反复推敲,也请孔丞相与汝侯看过,然后才上奏御前。只是这是第一道东征的檄文,关系极其重大,所以必须等候皇上亲自斟酌,御笔改定,方敢刻版印刷。”

    李自成轻轻点头,从御案上拿起文稿,交给军师,说道:

    “如今我们在一起斟酌斟酌。好,你坐下慢慢念一遍,我们大家细心地听,看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

    宋献策坐下去,双手捧起缮写工整的檄文稿,用带着豫东口音的腔调,念道:

    “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

    在念着檄文时,李自成偶尔会把目光投向沉默不语的孙丞相,孙丞相是两年前投奔过来的,这两年丞相他可是出了不少主意,要是没有他出了这么多主意。那些计谋,估计大顺也没有现在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自己的这个丞相极为信任。

    只不过这次,他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能成像的心里有其他的什么想法?

    可不对呀。

    没有记错的话,他是支持北东征的。

    而且他还主张立即东征。

    可能这就是读书人的不同吧。毕竟他是大明朝的举人,就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已经气数将近,所以才会你就心不在焉吧。

    毕竟,这些读书人总是迂腐的很,他们心里头总是有什么正统之类的想法,那怕就是他们造反了,心里头总是还会想着皇帝,不过既然他已经投奔了自己。

    有想法也就是一时的,他有想法不假,可他们更想当开国功臣!

第509章 李自成的野望(第一更, 求订阅)

    腊月十九,李自成又一次在宫中召集文武官员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宗敏、孙可为、宋献策、兵政府尚书喻上猷、泽侯田见秀、文水伯陈永福、桃源伯白光恩以及原兵政府从事新升任文谕院学士顾君恩等十余人,讨论向京城进军的事宜的。其时如何向京城进军的详细方略,早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会议,只是表示刘宗敏领兵出征的事意义重大,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没有想到的遗漏的事情。在这些人里头的,白光恩和陈永福二人是降将,他们参加会议本身就意义非凡,毕竟这可是投降大顺的官职最高的武将了。他们两人之中,陈永福为人正派,深得李自成所敬重。他也要带他原来的两三千人马随刘宗敏出征。他的人马已经开到了韩城附近等候,还有他的儿子副将陈德,现在于怀庆府驻扎,不过尚未投降大顺。但是已经暗中约好,一但磁侯刘芳亮率领一支东征的偏师,从济源与怀庆之间越过太行山时,他就会在怀庆投降,迎接刘芳亮进入豫北。至于白光恩,他和陈永福的情况不同。陈永福一直在河南,守开封多年,跟外边武将们关系不多。而白光恩在北方将领中是一位资历较深、交游较广的人物,当年东虏南犯洪承畴率领八个总兵援救南直隶,白光恩就是八总兵之一。李自成带他出征,不是因为他手中有兵,可以在战场上为大顺朝建立功勋,而是因为他和朝廷北方的将领如姜瓖、唐通以及吴三桂父子,都有或深或浅的交情。在招降这些将领的时候,他是很有用的一个人物。

    由于李自成要亲自率兵去攻占京城,所以刘宗敏只是先行一步,所以不举行“遣将礼”。

    腊月二十清晨,卯时整,长安的天色尚还未亮,刘宗敏就入宫辞行了。李自成则在便殿赐宴,实际也只是象征性的礼节,十分简单,很快就结束了。随后李自成亲自送他出了午门,看着他上马。尽管孔可为是天佑阁大学士,居于丞相地位,宋献策是军师,但按照大顺军的传统刘宗敏的地位却居于文武群臣之上,孔可为和宋献策奉旨率领文武百官,将刘宗敏送出长安城外,行了简单的“相饯礼”,然后便一同目送着刘宗敏率领着大批的将领和亲兵,在寒冷的晨雾中朝着远方疾驰而去。

    “孔丞相,想来最多三五个月,咱们就能到齐聚于京城了!”

    目送着远去的刘宗敏,宋献策笑道,见孔可为不说话,便诧异道。

    “丞相,似乎你最近是心事忡忡啊!”

    “嗯……”

    点点头,孙可为说道。

    “我还是担心那位大将军啊!算算日子,他应该到湖广了吧。”

    “平虏大将军?”

    宋献策哈哈大笑道。

    “即便是他到了湖广,又如何?那张献忠麾下可是有几十万人马,就是几十万只鸭子他平虏大将军想吃下来,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恐怕也吃不下来的!等到他打败了张献忠,也早就没有大明的天下了,到时候,皇上再发重兵进剿,他平虏大将军也只有跪拜归降的份!”

    自从得知朝廷下令平虏大将军南下后,宋献策就竭力督促李自成东征明朝,必须要趁着平虏大将军还没抽身之前,把明朝灭掉了,如此,天下自然也就归于大顺了。

    “但愿啊……”

    摇头轻叹着,孙可望的神情变得有黯然。

    在刘宗敏走后两天,即腊月二十二日,从襄阳来的信使带来了一个有如惊雷般的消息。

    “张献忠身亡,数十万大西军归降官府!”

    当消息传到李自成这时,他正在乾清宫里,这里曾是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个宫殿,现在作为他自己的寝宫,也是他办公和召见文臣武将的地方。

    “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从武昌那边传来的消息称,张献忠以及其朝廷百官为暗雷袭杀,当时官府以左良玉的名义把暗雷伪装送给张献忠,在其赏看时暗雷被死士引爆,张献忠和西朝文武百官皆被当场炸死,据就暗雷爆炸时,地动山摇有如山崩地裂一般……”

    持笏站在殿中的宋献策额头上尽是汗水,要知道,几天前他还说着张献忠至少能撑个一两年,可谁曾想他不过只撑了区区几天时间!

    “张献忠死了!”

    李自成喃喃道。

    “就这么死了……”

    曾几何时,他张献忠是何等的气势汹汹,可是现在呢?甚至连个浪花都没掀起来,就被一下给炸死了。

    “那他的四将军呢?他们呢?”

    “降了,当天就降了,据说是平虏大将军只身赴其营中晓之以道理,说服了他们!”

    几十万人,就这么降了!

    足足愣了好一会,李自成才说道。

    “几十万人马,就这么没了,老子打了半辈子的仗,还没见过这样的打法,用暗雷把张献忠给收拾了,然后一出面,人就降了……”

    喃喃自语的同时,李自成又说道。

    “要是这样的话,这仗可真他娘的没办法打了!”

    这就是“斩首行动”,身处这个时代的李自成当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他很清楚,一但主帅被杀,对于其部下意味着什么,没了张献忠也就没了大西军,剩下的那些人就不再是几十万大军,而是几十万散兵游勇。

    心里这么寻思着,李自成说道。

    “以后要小心了,千万不能让官军把暗雷送到咱们面前,那张献忠也太不小心了。”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可是他的心里却寻思着,这事怎么听起来这么诡异,难不成还有其它的内幕?难道说是那位平虏大将军引了天雷把他给轰了……

    心底冒出这个念头的瞬间,他就忍不住抬头往天上看去。那家伙会不会引个天雷来长安?

    皇上的这个有些心虚的举动,落在宋献策的眼里,他便轻声说道。

    “皇上,为之之计,还是要尽快拿下京城,只有拿下京城,才能抢在他之前,夺取正统,只有如此才能号令天下。”

    孙可为看着皇上说。

    “只有一个补救办法,我们要快,要抢在他们之前,夺下京城。”

第511章 天下焉有人敌(第二更,求订阅)

    拿回高皇帝打下的天下!

    这就是朱国强的“大义”所在!

    其实,所谓的“大义”就是如此,按照皇明继承顺序来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朱国强去当皇帝,可并不妨碍他打着高皇帝的名义去“夺皇位”。

    当年朱棣可以打着“靖难”的名义从侄子手里夺天下,那么今天朱国强就可以打着“保祖宗天下”的名义,从“叔叔”手里夺天下。

    两百多年后,又是一个轮回,上一次据据据据,叔夺侄,这一次侄夺叔。

    当然与朱棣起兵时,打着“靖难”的旗号不同,这一次,朱国强压极就没有打旗号,甚至也没有领大军,只是率领一千护卫以“平寇功成祭拜高皇帝”的名义,在正月十五这天,于武昌出发,一路顺江而下直去南京。

    一时间,长江两岸官员士绅,无不是盯着这支船队。

    他想干什么?

    所有人都是如此自问。但却无人敢去询问,毕竟,上次他去南京,可是杀了不少人。

    在浩浩荡荡的船队驶抵九江时,有数十骑来到了江边,注视着战舰梭巡,帆樯林立的江面,一行人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盯着他。半响,才有人问道。

    “东翁确定不上船去?”

    幕僚的询问,让袁继咸长叹道。

    “平虏大将军,奉皇命领兵南下平寇,如今献贼平定,他意欲往南京拜祭高皇帝,告慰高皇帝在天之灵,那也是理所当然,袁某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呢?”

    穿着一身品红官袍的袁继咸,在话声落下时,禁不住又发出声长叹。

    这位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两年前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在另一个时空里,他于弘光元年,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在左梦庚降清后,献出他以邀功。面对满清的劝降,袁继咸始终坚持民族大义拒绝投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于隆武二年在京城三忠祠前就义。

    而现在仍然袁继咸数省军务的督师,只不过,现在他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之中。

    从平虏大将军欲往应天祭拜高皇帝的消息传来之后,在他的幕府之中,就有官员幕僚劝他应该出面劝说大将军返回武昌。

    可是,用什么劝?

    为了天下?不想大将军铸成大错?

    什么大错?

    造反?

    大将军会造反吗?

    “天下皆以为大将军会造反,可是……”

    袁继咸顿了顿,然后说道。

    “要是其想要造反,为什么只携带一千侍卫?而不带重兵?况且,大将军在武昌,裁撤十数万降兵,如此种种又岂是想要造反的作法?”

    一旁的幕僚闻言便说道。

    “可是左良玉……”

    不待他说完,袁继咸就说道。

    “左良玉“挟匪自重”祸国殃民,实在是有负圣恩,大将军当日是为国除贼,功在社稷!”

    对于驻节在九江的袁继咸来说,左良玉尤其是他的部下犯下的罪行,他不是没有看到,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百般的忍耐,毕竟朝廷还指往着他带兵剿贼,左良玉“挟匪自重”,世人皆知,可又有什么办法?毕竟,大明需要他的二十万大军剿平流寇。

    只不过,“挟匪自重”的左良玉,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剿匪,为了劝说左良玉发兵武昌,袁继咸可是先后劝说他多次,也就是在左良玉口气松动时,大将军化名到了武昌,然后亲手击杀左良玉,又迫使其麾下部将投降,进而打着左良玉的旗号迷惑张献忠,如此才有了随后的大胜。

    尽管杀人夺兵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但是在袁继咸的心里,左良玉确实该死,虽说大将军不曾领旨,可那样的奸贼,杀了就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东翁,在下担心,此次大将军去南京,实是在项庄舞剑啊!”

    项庄舞剑……

    袁继咸的眉头微锁,并没有说话。

    沛公是谁?

    难道,大将军真的准备以一千兵马夺南京吗?

    见东翁沉默不语,一旁的幕僚继续劝说道。

    “东翁,万一要是大将军于南京夺权,到时候……”

    不待他说话,袁继咸硬说道。

    “大将军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他只带了三千兵马,他又怎么可能以这么点兵马,行此大事呢?”

    面对东翁的回答,李幕白只是冷笑道。

    “东翁,别说是一千兵马,就是大将军只身一人进南京,南京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

    面对李幕白的话语,袁继咸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南京是我大明的留都,只是留都而已……”

    是啊,南京只是留都!

    即便是他去了那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袁继咸的话声落下来的瞬间,李幕白说道。

    “现在闯贼已经越过黄河,入山西,万一要是其攻取太原,东出太行取京城,神京陷落的话,东翁,到那时留都就是大明的都城,而大将军……”

    尽管李幕白没有说下去,但袁继咸又岂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到那时大将军就很有可能登极称帝。

    到那时……

    “到那时,又会如何?”

    李幕白压低声音说道。

    “大将军万一要是以远藩窃据皇位,势必会令大明陷入纷乱之中,毕竟近藩尚在,甚至太子尚在的情况下,大将军窃据皇位,到时候,地方上势必会有人支持近藩登极,到时只恐怕国将不国啊!”

    面对李幕白的担心,袁继咸先是沉默片刻,然后又说道。

    “你方才说过,南京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其实……”

    朝着江面上看去,袁继咸长叹道。

    “目前这天下,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啊!”

    东翁的一席话,让李幕白的心头猛然一颤,他立即想到了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当今天下,兵强马壮者是谁?

    在辽东,他有十万平虏军雄据辽东,在湖广又有十数万大军占据武昌,湖广上下官员无不是臣服于其威名之下,甚至就连同东翁……东翁为何不率领江西兵阻止他,说白了,不还是因为惧其威名。

    东翁尚是如此,又何况是其他人呢?

第512章 老师与徒弟(第一更,求订阅)

    他来了!

    他乘着战船过来了!

    当平虏大将军来南京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南京为之一震,一夜之间,不知多少六部官员弃印而逃,甚至有些想不开的人,直接跳进了秦淮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慌里慌张的,至少对于钱谦益来说,在得知大将军到来后,自然提激动万分。

    大将军终于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身为《大明日报》总编的他,一直鼓吹着大将军以及平虏军的赫赫战功。

    或许有不少士人称其“暴虐”,但是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大将军于民间的声誉倒是越来越好,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管这位大将军当初在南京如何暴虐,不管他如何在孝陵前“请高皇帝剑尽诛勋臣”,不管他如何“无旨杀六部官员”,他们只记得他是如何力揽狂澜保南京不失,如何杀尽东虏,让江南得以保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怕是士林因为其“暴虐”对其大加指责,但是在《大明日报》的报道下,他们想要蒙蔽百姓,把持舆论也不可能。

    毕竟,五文钱一份的《大明日报》早就发行到了大江南北。尽管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许多人都曾尝试过办报,但是他们却诧异的发现,他们压根就印不了那么廉价的报纸,那怕是他们招揽商家在报纸上打广告,也印不出如此廉价的报纸——他们用的铜活字成本高不说,而且字太大,不像《大明日报》那样用的都是“石印”特有的蝇头小字。

    小字不但省纸,而且省墨,成本自然也就低了。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石印技术,是朱国强特意为了办报,从另一个时空引进的“先进技术”,这种利用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做印版进行印刷的印刷在晚清时刚一传入中国,就因其技术简单而倍受国人推崇,当然技术简单是指在19世纪,在这个时代,离开了大连提供的化学原料,这种技术简单就是外星科技。

    因为其足够廉价,且便捷,自然有人想从《大明日报》购买其所用的“石印机”,但这都钱谦益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用技术来把持舆论!”

    至少在短期内,必须牢牢的把持舆论。

    对于这位“东林领袖”的建议,朱国强自然没有反对,反正目前还没有推广石印技术的必要,相比于技术传播,眼下这个阶段把持舆论才是最重要的。

    也正因如此,《大明日报》才一直凭借其廉价牢牢的占据着市场,进而把持着舆论。

    而此时,面对即将到来的世子爷,钱谦益的心里是着实激动至极。

    “大木啊!”

    心情颇佳的钱谦益,看着面前的郑森,笑着说道。

    “过两天大将军到了,到时候,我就把你引荐给大将军……”

    “真的吗?老师!”

    郑森激动道,早在福建读书时,他就不止一次听说过大将军的威名,甚至就连大将军的人抢了郑家的船时,他也觉得“理所当然”。

    对于那位平东虏、灭献贼的平虏大将军,他可是崇拜到了极点。甚至在来南京求学前,他都动过要去大连拜见大将军的念头,不过因为父亲的反对只能做罢,父亲希望他能在科举上有所进步,毕竟他早在六年前就考中了秀才。只要有名师指导,将来必定能够中举。

    所以,他才会来到南京国子监深造,父亲还为他聘请名师——师从大儒钱谦益,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钱谦益并不愿意收他这学生,可经不过郑芝龙的大手笔——一万两银子!

    面对如此大手笔的拜师礼,钱谦益自然是无从拒绝,也就收下了这个学生,随即给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为了勉励他,又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并不喜欢郑森,毕竟他的父亲曾是海贼。咱老钱是什么人,闻名天下的大儒啊!

    所以,钱谦益早就打定了主意,只要大将军一来,就把郑森推荐给他,如此一来,既不用再教这个学生,对郑家也有了交待,毕竟给他谋了一个出身不是,想来郑芝龙也不会说什么。

    至于那一万两银子。

    嗯,自然也就笑纳了。

    “只恐怕家父会不高兴,毕竟,家父想让学生在科举正途上有所进。”

    “大木啊,科举虽是正途,可如今天下纷乱如此,但凡志士仁人无不是忧心国事,大木,你事国致忠,为师又岂会不知?虽说大将军已经平定献贼,可闯贼却占据河南、陕西大部,且其兵锋正直指京城,想来大将军此次来南京后,势必会请旨北上,难道你不愿意为国分忧?随大将军平定闯贼?”

    “这自然是学生之愿,只是……”

    郑森沉吟道。

    “只是家父……”

    对于少时生长于日本的郑森来说,他自然崇拜像大将军那样的强者,可是父亲却一直以海贼出身为耻,渴望着他能够于科举晋身。

    只要有两代人科举晋身入朝为官,数十年后,世人只会记得郑家是诗书传家,又有几人还会再提郑家是海贼出身。要是再有几代人,郑家便和闽南的其它大家一样,既是地方旺族,更是书香门第。

    对于肩负着郑家将来声誉的郑森来说,一时间他不禁有些犹豫。

    “大木,暂时先别急着作决定,等见到大将军再说吧,大将军啊!”

    钱谦益不禁赞叹道。

    “那可是真是当世之人……杰啊!”

    其实钱谦益更想说的是“人主”,只不过,这个念头他只能埋在心里,他之所以会有这样念头,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位世子爷,真的是心狠手辣,做事果断非常。

    论起手段来,京城的那位皇帝简直就像是稚子一般纯真。

    哎,大明的天下要换人了!

    想着即将到南京的大将军,联系着京城局势,钱谦益的心里冒出了这样的念头来。

    大将军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南京,他不知道,但是却可以猜出一个大概来。

    那位大将军,那里是来祭拜高皇帝的,分明就是,就是想要在南京继位登极的,一但神京沦陷的话……

    当然有些事情只能猜而不能去说。钱谦益很清楚那位大将军的面前,自己压根儿就算不上什么宠臣,甚至还有着斑斑劣迹。

    便是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也不一定会有他的份儿。所以才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至少要把这份报纸办好。这份报纸就是他的晋身之道。

    只要把这份报纸办好了,将来那位大将军就必定离不开他。毕竟,将军即便是登基也需要舆论的支持。

    当然这些和郑森并没有什么关系,钱谦益所以会把正身推荐到大将军的面前。并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他。在他的心理同样还心存着另一个念头。

    那就是希望在大将军的身边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学生,那位大将军非常年轻,自然会欣赏向大木这样的年轻人,与普通的读书人不同,大木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像他这样的人在大将军身边必定会得到重用,这样的话,大将军的身边也就有了一个自己人。不论将来如何发展,对自己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

    当然对于老师的内心想法,郑森并不清楚,他的心里甚至有些患得患失,一方面他固然崇拜那位大将军,但是另一方面,做为郑家的长子他同样希望能够在科举正途上有所发展。

    可是现在怎么办?

    应该选择什么呢?一时间郑森不禁有些为难了……

第513章 杀神到来(第二更,求订阅)

    终于,又一次来到了南京。

    不过在船队抵达南京后,朱国强并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径直去了忠烈祠。

    乘马来到忠烈祠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壮阔巍峨的“忠烈祠”主殿,它的主体结构借鉴了唐代的含元殿,主殿前方左右分峙两座配殿,这座忠烈祠,甚至可以说是宋代之后最大的宫殿建筑,其营制远超过京城的皇极殿。究其原因倒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因为从台湾运来的巨木满足了建造大殿的需要。

    当然,这绝对是“逾制”,要是换成其它人,估计会被言官给喷死,但是又有几个人敢喷平虏大将军?

    说其他人可以邀名买直,可喷平虏大将军呢?

    很有可能会没命的。

    不过,这座建于三丈许高台上的忠烈祠,自其建成后,便以其壮阔巍峨而闻名大江南北,而“忠烈”二字,也是倍受人们景仰。甚至成为了许多来南京的商人、士子必定游览的地方,如果再等十几年,等到园区的松柏长成之后,这里的景致必定更为优美。

    整个忠烈祠背依青山,层层递进,庄严肃穆。置身其中,朱国强沉默良久,拾阶而上时,他会把目光投到两侧,两侧尽是林立的墓碑,白色的墓碑立于雪地之中,就像是一排排等待将军检阅的将士,这里安葬着数万阵亡明军将士,他们埋葬于此,埋葬于孝陵之侧。

    其中甚至还有于辽东、朝鲜等地阵亡平虏军将士,他们也被安葬于此,阵亡后安葬于忠烈祠,这是许多将士共同的心愿,因为这里是绝佳的风水宝地。甚至在许多将士的眼中,能够的安葬于此,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大将军,臣无所图,只盼着将来身后时,能够安葬于此,与众将士一同为高皇帝守陵。”

    陪在大将军身边的梅春,对孝陵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毕竟,梅家世代守卫着孝陵,能够安葬于此,那也是无比的荣幸啊!

    “嗯……”

    默默的点点头,朱国强将目光投向中雪地中白色花岗石制成的墓碑,然后轻声说道。

    “这些阵亡的将士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素不相识,他们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保护这个国家付出了生命,最后相聚于忠烈祠……”

    朱国强的话声不大,这一刻,他似乎忘记了修建忠烈祠的初衷,当初他确实有着想籍此收买人心的想法,但是现在,当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墓碑时,那一丝功利之心却散去了,只剩下了发自内心的景仰。

    如果不是这些人的牺牲与付出,这个国家必定会在今年沦丧,是他们支撑起了这个民族,他们理应享有最高规格的祭祀。

    将来,大明的皇帝与皇后必须每年来此参拜……你们放心,你们的功绩,绝不会被抹杀,世人必定会牢牢的记住你们的功绩。

    在心里默默的许下这个誓言时,进入主殿后,看着那个书写着“大明阵亡将士总神位”的高大牌位,朱国强神情肃穆的看了片刻,就在他想要长揖时,手顿于胸前,沉思片刻后却突然跪拜下去。

    “大将军……”

    梅春等人在大惊失色的同时,也纷纷跪拜于地。

    不需要什么言语,也不需要其它的表示,只需要如此一跪,便可以表明朱国强的态度。

    在这些为国牺牲的将士面前,任何人都理应该屈膝跪拜,感激他们的牺牲与付出。

    在离开忠烈祠的时候,朱国强突然问道。

    “你们说,如果有一天有人忘记这座忠烈祠,会发生什么?”

    在众人哑然时,朱国强沉声说道。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如果有一天,人们忘记了这些为国尽忠的英烈,那时候,这个国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说话间,朱国强想到了另一个世界里,那些充斥于屏幕上的“小鲜肉”,人们追逐的都是那些“星”,又有多少人曾到烈士陵园追怀过往的先烈,有多少人向真正的英雄致敬?

    忘记等到背叛。

    很多人忘记了,背叛了……

    “大将军,其实……”

    伸手止住他人劝慰的话语,朱国强沉声说道。

    “将来,忠烈祠祭议要礼同太庙,没有将士们的牺牲,就没有我大明,往后,有些规矩总归是要改一改的!”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已经走到祠外的朱国强,纵身跳到马上,然后又说道。

    “走,进城!”

    ……

    正月二十,这一天,对于南京而言,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天,只不过除了少数几人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一天是何等的重要,人们只是在口中传说着——杀神来了!

    当然,只有少数一些官员会如此称呼,而且也是在私下里。在表现上,他们倒也是积极配合这位平虏大将军的祭拜高皇帝的活动。

    与上次孝陵“告罪”不同,这次是正式的祭拜,所以一切都必须要按规矩来,而但凡大型祭祀活动,礼部总理策划,太常寺具体执行,光禄寺提供祭祀器物,钦天监选定祭祀日期,太监全程监督。

    不过,在南京一切需要从简,毕竟,皇帝不在南京,所以只需礼部总理策划,选择祭祀日期。

    有些是可以简化的,但有的却不能简化。

    比如大祀之前,需要斋戒七日。

    说白了就是只能吃素,不能饮酒,不能宴请宾客,不能同房。大抵上也就是如此。虽说在万历之后,就彻底礼乐崩坏了。但是这个斋戒七日的规矩却还是要遵守的,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尽管严格上来说,斋戒期间,朱国强甚至不能工作,但在眼下这种局面下,自然是不可能的。

    在祭祀的前两天的夜晚,朱国强接到了从北方送来的情报。

    太原陷落了!

    在接到这份情报后,朱国强足足沉默了半晌。

    历史上,二月七日,太原沦陷,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而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又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而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提前了。

    “稍作休整后,闯贼就攻取了忻州,在情报送出时,其正发兵代州。”

    朱国强问道。

    “代州守将是谁?”

    “周遇吉。”

    “周遇吉……”

    念叨着这个名字,朱国强的心思微微一沉,然后说道。

    “代州是守不住的,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周遇吉会在代州坚守数天之后,然后极有可能率军突围后退保宁武关……”

    宁武关!

    那里可是李自成的伤心地啊!

    甚至一度动摇了李自成东征的念头,让其蒙生了退意。

    “无论周遇吉如何备战,以山西孤旅是无法是无法与闯贼数十万大军相抗衡的,代州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虽说宁武关地势险要,但闯贼又志在必得,……”

    顿了顿,朱国强长叹道。

    “要是没有援军的话,只恐怕宁武关是守不住的,京城那边有消息吗?”

    又一次,石磊摇了摇头,然后长叹道。

    “世子爷,京城那边还是没有定出到底调那支辽兵入关的决定。”

    “哎,可惜了……”

    放下手中的报告,想到在历史上大明就是这样走向末路,甚至华夏民族也是因此陷入毁灭,即便是知道在这个世界这个文明不好沦陷,但是朱国强的心情仍然非常的复杂。尤其是想到在这场剧变中死去的那么多仁人志士,就像身死于宁武关的周遇吉,他不禁长叹道。

    “可惜这么多忠义之士都毁于他手啊!”

第514章 周遇吉的宁武关(第一更,求订阅)

    寒风凌厉,枯叶于寒风中卷扬着,一阵乌鸦、秃鹫群结而来,越过残破的土城墙,盘旋于空,俯视搜寻着地上的死尸。

    关城下,遍地的死尸中间,无数只乌鸦、秃鹫正在贪婪的吞食着残尸,这些从天而降鸟而,在尸堆中间的扇动翅膀,撕扯着,啄食着尸体,然后急急的吞咽着,关城下面的尸堆似乎成了一座活的鸟山,天昏地暗,尘埃滚滚。而更多的乌鸦、秃鹫盘旋于空中,然后从天而降,最终那一具具**已消逝于它们腹中。

    就在这时,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炮声,在炮声中,成千上万的乌鸦、秃鹫被惊飞到空中,残破的关城又一次在炮击中颤抖着,一时间夯土崩飞,黄土飞扬……

    在砖土成片成片的于炮击中崩落时,在城头上,数百名明军散于残破的箭垛后方,衣衫破旧的他们,就那么依墙坐立,他们或长声叹息,或闭目等死,更有仰天祈望者,一双眼中充满着绝望。

    就在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周总兵来了!”

    原本那些神情麻木、长吁短叹的兵士们,无不是纷纷站起身来,冲着走过来的总兵行礼。

    穿着一身破甲的周遇吉冲着城头上的兵士、壮丁裂嘴笑道。

    “弟兄们辛苦了。”

    在说话时,他那对干瘪的眼眶里,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打量着大伙,在众人纷纷还礼时,他又说道。

    “弟兄们放心,我已经派出了信使,请朝廷派援军,朝廷的援军不日就会抵达宁武关,而且平虏大将军已经荡平献贼,不日就会挥师北伐,克复襄阳,直取中原,到时候闯贼必定腹背受敌……”

    这些话是真的吗?

    都是假的!

    可现在周遇吉需要这些假话来安抚军心,需要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他的麾下只有区区几千人,其中还有不少是寻常百姓民壮,能守到现在,完全是凭着宁武关的关城险要难攻,可眼下,这城墙还能撑得了几天?

    听着隆隆的炮声,感受着脚城关城砖崩土裂的震颤,周遇吉的眉头锁成了一团,他又一次朝着东北方看去,心下思索道。

    “这朝廷的援军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啊!”

    正在这时,他看到关城外突然尘土飞扬,疾卷而来,隐见尘土飞扬中骏影雄驰,数千骑兵奔驰的声势甚是慑人!

    来的必定是闯贼大将吧!

    还真让周遇吉猜对了,这数千马队护着的必定闯贼的大将,马上兵士无一不是穿着盔甲,虽然盔甲蒙尘,但却面容整肃,无半丝倦意,为首一统领人物冲上距离关城一里有余的土坡,勒马凝视关城,目光炯炯,雄峙威仪,使人不敢正视,可是这炯炯的目光中,却略带一丝隐忧。

    五天了!

    一个小小的宁武关,挡了几十万大军足足五天!

    五天来,大军伤亡数万人!

    即便是号称有百万大军,李自成也为眼前的这场苦战心惊不已,要是大明的将领都是如此,那京城必定是拿不下来的!

    甚至就在昨天,又是一场惨败,那周遇吉开城门伪降,诱大顺军万余人进城,然后关下门闸,于瓮城中杀死大顺军四名骁将,将进城大顺军,全部杀死。

    “这个周遇吉啊!当真是厉害啊!要是不杀他,如何能泄朕的心头之恨!”

    在李自成自言自语时,一旁的孙可为却轻声劝说道。

    “皇上,臣以为,可以饶周遇吉一命。”

    “哦?这是为何?他周遇吉于代州杀我大顺军万余人,于宁武关拒不投降,朕已经说过五日不下,屠城,鸡犬不留,朕为什么要留他周遇吉一条狗命。”

    屠城!

    对于李自成来说,下达这样的命令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这是流寇的“看家法宝”,屠城的目的不在于屠,而在“恐吓”,在于告诉他人,顽抗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既然说了要屠尽宁武关,自然就不能轻易放弃。

    “皇上,周遇吉或许是不识时务,可是皇上,那周遇吉出身于辽东将门,虽说周家于辽东并不是显族,可与辽东将门之间,多少总是带着亲缘,要是皇上能饶其不死,将来收降辽东将门时,兴许能派上用场。”

    丞相的话,让李自成有些不悦的说道。

    “丞相的意思是让我饶他一条性命?”

    “臣是想让皇上能千金买骨,辽东将门手握二十万雄兵,皆是边军精锐,要是能招降他们,可以用其讨伐平虏军,周遇吉或许是不识时务,可辽东诸将见到像周遇吉这样不识时务的人,皇上都能饶他不死,自然乐意归降我大顺,有辽东二十万边军相助,那平虏军自然也就不足为惧了!”

    孙可为的劝说,让李自成陷入了沉思中,现在的他还不是几个月后的他,此时的李自成倒也能听得进他人的劝谏。

    不过,想到周遇吉杀了自己数万兵马,李自成仍然不甘的说道。

    “那宁武关呢?”

    孙可为答道。

    “自当尽屠,老幼不留一口。”

    李自成又问道。

    “周遇吉要是不降呢?”

    “他势必不会降,皇上只管把他囚于囚车之中,以臣看来,只要我大顺攻克京城,到时候,他势必会降的。”

    一旁的张天林,也跟着说道。

    “皇上,咱们此次攻宁武关,为得是断明朝皇帝的勤王之师,打下宁武关后,大同总兵,宣城总兵,见到皇上能饶其不死,他们必会投降我大顺的,如此,咱们才能东征京城,不至于担心宣大明军回援京城!”

    在太原时李自成、宋献策、孙可为等人制定的进攻路线很有战略眼光,如果攻下太原后直接顺路去真定攻京城,势必会有宣城、大同的劲旅回援京都,而先取宁武关,再歼宣、大主力,就切断了勤王之师的主要来路,其它地方的援师就鞭长莫及。

    只不过,这宁武关守将的骨头太硬,在过去的十五天里,凭借着的宁武关的险要,杀伤他数万大军,如果惨重的伤亡,远远超出他的意料,要是再与宣大明军再像宁关守军一样拼死抵抗的话,恐怕还不等打到京城,大顺军就已经元气大伤了,这还东征什么?

    “他们会降吗?”

    李自成反问道。

    “现在宁武未破,我军已经是死伤过多,自此到京师,还有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如果他们都和宁武关的周遇吉一样,即便是有百万大军,恐怕也会元气大伤,要是如此,还不如回师陕西,守好潼关图谋将来。”

    又一次,李自成的心里萌生了一丝退意,他的话音刚落,宋献策便说道。

    “皇上何必如何,现在宁武关关城崩裂,破城也就是今明两日的功夫,只要打下了宁武关,宣大明军必降……”

    说罢,宋献策又说道。

    “大同姜瓖也好,宣府的王承允也罢,他们都没有杀死咱们派去劝降的信使,只有周遇吉杀了降将熊通,由此可见,他们已经是心存异心,只要拿下宁武关,他他势必会降的!”

    说罢,他又朝着城上看了一眼,

    “只是这周遇吉,当初皇上派熊通劝降,他非但不降,反而将其斩杀,实在是可恨至极,以臣之见,当杀之!”

    “皇上,即便是杀其泄恨,又有何用?”

    孙可为急忙争辩道。

    “杀了他,不过就是泄愤而已,可是留着他却可以用他来说服天下众人,用他来游说那些明军将领投降我们,留一人而得天下,皇上,天下有比这还划算的好事吗?”

第515章 宁武关陷落(第二更,求订阅)

    六天!

    整整六天!

    在过去的六天里,数十万流寇一次又一次对宁武关发起了猛攻。

    六天来,流寇不断变换无数战法,无论是大规模攻城战还是流兵骚扰战,都无法占到太大便宜。但是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冲锋的流寇前队战死,后队马上跟进顶替,此时的宁武关已经摇摇欲坠了。

    相比于如潮水般涌来的流寇,宁武关守军的兵力实力是太过薄弱了,不过只有区区数千人。另一方面,他们所指往的朝廷,那怕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派来什么援兵。

    可即便是如此,满城的军民皆愿随周总兵与城共存亡,大家的心里也都早已不在乎这些。

    五日不下,尽屠全城!

    姑且不说破城后流寇必定会屠尽全城,就是循着“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他们也甘愿与周总兵一共为大明赴死,对他们来说,在这纷纷乱世,能跟随并与总兵大人这样的人同生共死,便再无任何遗憾!

    隆隆的炮声整整响了一夜。

    尽管已经是清晨,可却听不到鸡鸣,城中的鸡犬牛羊早就被吃尽了。在城中的一处府邸里,在夫人为自己披甲时,看着夫人,周遇吉长叹道。

    “让夫人受苦了!”

    心知破城就是这两日的刘氏,自然知道老爷话里的意思,于是便说道。

    “老爷只管为国杀贼,若是城破,妾身必定不会辱没周家门楣!”

    出身将门的刘氏,在关外长大的,骑马射箭自然是样样精通,毕竟做为将门大妇,遇上东虏必须要能挽弓上阵,相比之下,什么琴棋书画,什么知书不达礼反倒是其次,毕竟,将门不同于寻常人家。

    身为将门大妇的她,早就有了必死的觉悟,兴许,这就是她的宿命。

    “夫人……”

    长叹口气,周遇吉摇头说道。

    “对不起夫人了!”

    说罢,他便再次向夫人长揖,然后转身离开,在门外,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提着长枪等着他。

    “爹。”

    虽然周思豪只有十三岁,可出身将门的他终日得以饱食,又值青春鼎盛,身量比寻常少年要大,自幼习武的他背厚肩宽,瞧着已有男子汉的雏影。

    “军中只有总兵!”

    瞪了儿子一眼,周遇吉沉声说道。

    “与我一同上城去!”

    当他们父子与数十名护卫来到城上时,城上的喊杀声震破云霄,周遇吉刚一上城,浑身是血的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就对他说道。

    “军门,贼寇连轰了几天的城墙,城墙眼看着就要被轰塌了,这宁武关快顶不住了!”

    对此,周遇吉自然已经了然于胸,朝着有如潮水般涌来的流寇。他拔刀出鞘,对身旁的兵丁、民壮说道。

    “诸位街坊邻居、乡亲父老,一但城破,流寇势必会尽屠全城,都随我杀敌!杀流寇!”

    “杀!”

    兵丁乡勇们齐声大喝,不惧生死朝着城墙上奔去。

    一时间,喊杀声震破云霄,刚刚涌上城头的流寇被打下去的同时,滚烫的金汁又被顷倒在流寇的身上,一时间,城下尽是一片惨叫声,尽管臭气薰天,可这个时候,面对生死却没有人顾得这恶臭。

    尽管是金汁烫破了了流寇的皮肉,可是他们仍然不顾一切的朝着城头上杀去,闯王已经下了死令,今天必须要破城!

    破城!

    只要夺下宁武关,就要尽屠全城,烧杀抢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打进城里,那么城里的银子、女子,都是他们的……

    一时间,城头上的激战更加激烈了,城下的流寇拼命想要攻上城去,而城上的官兵乡勇拼命要把敌人挡在城下,滚烫的金汁当头倒在流寇身上时,烫破了他们的血肉,砖块、擂木不断的砸在他们的身体上,已经耗尽火药的守军,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守城。

    从早晨直到中午,城下的尸体堆积如山,可即便是如此,流寇仍然像潮水似的涌来,压根就不给城上的人丝毫喘息之机。

    “杀贼,杀贼……”

    已经撕杀半天的周遇吉,一刀砍翻一个流寇后,腿下一软,直接坐倒在地上。

    “爹!”

    周思豪刚想冲过过去,就听着他喊道。

    “不要管我,只管杀贼!”

    大吼之时,周遇吉又拄着刀站起身来,就在他刚想要继续砍杀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伴随着巨响,一阵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尘土阻挡了所有人的视线。

    周遇吉的心头“咯噔”一响,脸上顿时便没了丝毫血色。

    突然有人喊道。

    “城破了!”

    如此简短的三个字!

    却又如此的震撼人心!

    尽管在城墙塌陷的瞬间,上千流寇被压死在墙下,但是活着的流寇还是在兴奋的叫嚷着挥舞着刀枪涌进了宁武关。

    宁武关沦陷了!

    “爹……”

    周思豪紧张的看着爹,所有人都在看着他。

    “弟兄们,随我一起杀贼!”

    没有丝毫的犹豫,周遇吉仍然选择了战斗,城墙已经没有再坚守的的必要了,那就在街巷中与流寇撕杀吧!

    下城后,他就跳到马上,率领着数十骑在街道上冲杀着,他不断的挥舞着手中的五尺长刀,猛烈的劈砍着涌进城来的流寇,刀锋所致尽是一片血光飞扬,

    “杀了他,杀了他!”

    流寇们大声的叫喊着。他们的声音越来越高。

    “那人就是周遇吉,拿下他就可以得赏银百两,马一匹!”

    不知哪个头目发出了命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立即有人提枪冲了出去,用手中长枪去捅周遇吉胯下的坐骑。操着战马闪躲的同时,周遇吉的手臂用力向下一抽,一刀砍掉了那人的脑袋,通红的血浪和着尘土跃上半空,在落下的瞬间,血如花瓣一般,四处飞散着。

    “杀了他,杀了他!”

    流寇们一边叫喊着,一边没有任何队形的一拥而上。

    砍翻了左边的流寇,又砍倒了右边的流寇。,但是更多的流寇却涌了过来。下一瞬间,数十只羽箭飞了过来,锋利的箭头没入乡勇壮丁的躯体,溅起一团团血花。

    就连周遇吉的坐骑也挨了几箭,受伤的战马很快就没了力气一下摔倒在地上,马没了,周遇吉便提刀与乡勇民壮一同步战。

    就这样撕杀了不知道多久,他身边的乡勇民壮越来越少了,而流寇却越来越多,他扭着看着身后的乡勇壮丁,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浑身是血,不知是流寇的还是自己的,他们的目光绝然,只是紧紧的握着手中的刀枪,喘着粗气的他们,在总兵的目光投来时,不禁咧嘴笑了起来。

    “让弟兄们受苦了!”

    周遇吉握刀长揖道。

    “总兵大人客气!”

    站在前面一个铁塔般的汉子,在连礼的瞬间,猛的用刀柄往周思豪的后脑勺砸去,周思豪眼前一黑,人就昏倒过去,在他昏倒的瞬间,那汉子一把把他丢进路边的阴沟中,又连踢了几具尸体下去。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知对方用意的周遇吉,握拳还礼道。

    “多谢兄弟。”

    那汉子咧嘴笑了笑,然后所头看着身后的弟兄,接着大喊一声道。

    “弟兄们,可愿随总兵大人一同赴死!”

    “我等愿于总兵大人一同赴死!”

    一时间,吼声震破云霄,他们的吼声让远处的流寇无不是一阵心颤。听着弟兄们的喊声,周遇吉大笑道。

    “好,今个咱们就一起为大明尽忠了!弟兄们,随我一起杀贼!”

    说罢,周遇吉就提刀朝着前方杀去,在冲向流寇时,他看到四周烈焰雄燃,炽浪滔天。火光中隐见残旗摇摆,人喊马嘶混成一片……

第516章 夫人投降吧(第一更,求订阅)

    一排又一排羽箭像风暴似的,从四面八方朝着正的撕杀的官兵、乡勇飞来,伴随着一阵阵的惨叫声,血光飞溅倒下去的人们,只是用那双无法瞑目的眼睛凝视着天空。

    “大人……小心!”

    在箭雨袭来的瞬间,那铁塔般的汉子猛的挡在了周遇吉的身前,身上瞬间便落了十数箭。

    “啊……”

    拄着刀,那汉子跪了下去,血从他的口中流了出来。

    “孙大柱……”

    “大人保,保重……小的先行一……”

    话还没说完,孙大柱便倒在了地上。

    看着倒在地上的侍卫,周遇吉抬头朝着流寇看去,轻蔑的看着他们,猛的站起身来。

    “兄弟们,杀贼!”

    嘶吼着周遇吉的提着长刀便向前冲杀过去,在他的身后,十几名官兵民壮亦叫喊着跟了过去。

    血!

    宁武关的街道变成了血河,街道上尸体一具挨着一具,冲入城内的流寇沿街闯入宅内劫掠,见到人即用长枪刺、用刀砍,血染红了街道。

    惨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

    “噗!”

    刀光掠过、血光飞溅!

    周遇吉都记不住自己是怎么一路冲杀的,浑身是血的他早就没了什么力气,只是麻木的提着刀向前冲着,有人挡路,他便提刀砍杀,原本使起来颇为轻巧的长刀,这会却重达千斤,只能用一只手拖着,在他的身后,闯入城中流寇正在任意砍杀着城中的百姓,流寇狞笑着砍死老人,撕扯着妇人的衣衫。嚎哭着的婴儿被长枪挑起摔死在墙上……

    五日不下,尽屠全城!

    其实对于流寇来说杀人屠城,不过只是寻常之事,种种暴形简单是骇人听闻,其残忍程度丝毫不下于建奴。要知道历史上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才喊出“均田免赋”和“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口号拉拢人心,不再屠城。

    只是不再随意屠城而已。

    掘黄河、淹开封,死于其手的百姓又岂止百万。

    在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所谓的“大顺”后,又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即便如此,终究还是不得人心。

    毕竟,流寇的残暴是有目共睹的。稍微遭遇顽强的抵抗,屠城就是其最常用的手段,既是报复的手段,也是威慑他人的手段。

    此时,宁武关内正在上演的人间惨剧,正是流寇们最擅长的事情。

    杀戮!

    对于这些流寇而言,这甚至是他们所渴望的

    对于这一切,周遇吉忆经无力阻止了,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了民壮,没有了兵丁,只剩下他一个人,可即便是如此,他仍然在那里战斗着,身负重伤的他拖着受伤的躯体继续向前挣扎着,他的右手依然拖着砍豁口的长刀,在他的身这几名流寇,挺着红缨枪步步紧跟着,却似胆寒似的不敢前越一步,每当有一个流寇试图用长枪向他刺去时,看似没有什么力气的他却随手一刀其斩杀于刀下。

    此时头发散乱,浑身是血的周遇吉,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般的,在血河中行走着,战斗着。

    突然,一阵马蹄声从后面传来,骑在马上的人瞧着那几名被吓寒了胆的兵丁,再瞧着那个伤着残腿一步一行的周遇吉。

    “将军,看小的一箭结果他!”

    在一旁的侍卫取箭时,罗虎望着那个浑身是血的周遇吉,一抬手止住了他的举动。

    “跟着他!”

    在这满是凄怆惨叫声的街道上出现在惊人的一幕,穿着身破破烂烂的的棉甲,浑身是血的周遇吉,只手拖着长刀,挣扎前行着,在他的身前身后跟着数百名挺枪紧随的流寇。

    终于,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他像是感觉到什么似的,抬起头来,朝着那张满是血污的脸上突然露了出许笑来。

    只见前方的总兵公廨房顶上,红色的衣影闪动,手持劲弓的刘氏,不时的张弓放箭,领着几十个女子于房顶上放箭射杀着围攻公廨的流寇。

    “夫人真是当世英杰……”

    周遇吉颇有些激动的感叹道,看着于房顶上领着家中奴婢,抵抗流寇的夫人,他感觉自己似乎又有了力气。盯着前方的流寇,大吼道。

    “杀贼!”

    说罢,他就提刀朝着前方的流寇杀去。

    他一边冲,一边的挥动着手中的长刀,刀锋所致立即砍下一片的胳膊和脑袋,血浪喷溅间,又有数名流寇倒在他的刀下。

    盯着正在砍杀的周遇吉,罗虎的双眼一眯,引弓就是一箭。

    “啊——!”

    于三十步的距离平射,尖头泛着寒光的箭瞬间就飞到了周遇吉的身前,精钢打制的箭头,瞬间就刺穿了他的大腿,惨叫一声,周遇吉却没有停下,而是嚎叫着挥刀继续砍杀着。

    可真是一条汉子!

    赞叹之余,罗虎又对身边的侍卫喊道。

    “箭来!”

    又是一箭。

    箭就像长了眼睛一般,准确的射在他的另一条大腿上,深入数寸。双腿中箭的周遇吉终于失去了力气,在他倒下去时,他挣扎着,朝着东北方向看去。

    “皇上,臣去了……”

    就在周遇吉刚想挥刀自杀时,飞来的箭像长了眼睛似的射穿了他的肩膀,身中数箭的他直到这时才倒下去,周围的流寇一哄而上。立即将他擒住了,他刚想要挣扎,就有人望他脑袋上猛的抽了一棍,眼前一黑人就倒了下去。

    “将军,将军,抓住他了,抓住他了!”

    在兵丁们邀功时,罗虎想到丞相的吩咐,便大声喊道。

    “快,去总兵府,告诉总兵府里人,要是她们投降,就可保周遇吉不死!”

    失去意志的周遇吉,就这么被抬到了总兵府前,正在房顶上指挥着奴婢杀贼的刘氏,一见到老爷被俘,顿时方寸大乱,就在这里,只听到房下有人喊道。

    “房顶上的人听着,我们少将军说了,只要尔等投降,就可以饶周遇吉不死!”

    闻言,刘氏就大喝道。

    “我家老爷是朝廷忠臣,便是力竭被俘,也不会投降你等贼人,要杀便杀,正好成全老爷的英明!”

    话音落下时,刘氏又朝着房下放了一箭,一箭射倒一名流寇,见状,罗虎便大喊道。

    “周夫人听着,我家皇上有令,要饶周遇吉不死,你又何必坚持,快点下来照顾你家老爷,我保证不伤害你们!”

    一旁的丫环一听,无不是眼巴巴的看着夫人,她们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自知落到流寇手中全是什么下场。

    “夫人……”

    看着被捆在那里的老爷,刘氏咬着嘴唇正准备说不辱没周家名声时,又看到房下赶来了一群人,领头的人大声喊道。

    “周夫人,我是大顺丞相,只要周夫人下来,我保证不会伤害夫人和夫人身边的任何人,而且,绝不会以夫人要挟周将军,无论将军是否投降,都绝不会为难将军……”

    孙可为看着房顶上的周夫人大声说到。

    在他看来,这位周夫人正是他说服周遇吉的最好的筹码,只要这位周夫人能够下来投降,那么他就有十成的把握说服他们归顺大顺。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说服她。而且他们的降与不降还关系着他和军师之间的一些问题。*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不等成为的战斗结束就急匆匆的赶了过来。就是因为害怕这位周夫人自尽,要是她死了,周遇吉必定不会投降的。

    “丞相,你这是……”

    不等罗虎开口,孙可为就轻声说到。

    “罗将军,先把她们哄下来再说,只要她下来了,周遇吉必降……”

第517章 请天下兵马勤王(第二更,求订阅)

    对于李自成来说,周遇吉降于不降,并不重要。

    清点伤亡后,发现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区区四千明军,居然杀了七万大顺军后,李自成足足半晌都没有说出话来。

    七万大顺军,就这么折在了宁武关!

    要是大同、宣城、居庸关的明军都是如此,那这次东征可就没有什么指往了!

    见皇上寒着脸,半晌都没有说话,孙可为便语气肯定的说道。

    “皇上,如果臣所料不差的话,这几天姜瓖、王承允就会投降!”

    正像孙可为猜测的那样,几乎是在李自成拿下宁武关的次日,也就是二月二十三深夜,大同总兵姜瓖降表送到了。对此,李自成自然是欢喜非常,对送信的信使自然是加以款待,这边不过只是刚坐定,宣城总兵王承允的降表也到,而且还是以百骑相送。

    至此李自成已经顺利打通了攻打京城的道路,心情极为舒畅的他,看着孙可为说道。

    “丞相,眼下,搁在咱们眼前的就只剩居庸关了?”

    孙可为回答说:

    “是啊,只剩下一个居庸关了。”

    李自成又问道。

    “那么以丞相看来,居庸关守将会投降吗?”

    想了想,孙可为回答道。

    “以臣看来,大明朝没有几个周遇吉,况且,皇上不是已经下旨饶周遇吉不死了吗?居庸关守将想必很快就会知道此事,皇上连周遇吉都不杀,更何况是他,到时候,再许之以荣华富贵,想来其势必是会投降的。”

    李自成点点头,吩咐将自杀而死的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全家都用棺木装殓。

    “哎,明朝还是有不少忠臣的,就像丞相说的那样,咱们不能薄待了这些忠臣,说是厚待他们,其实也是为了笼络人心。”

    然后他转向刘宗敏问道:

    “征兵的事,有没有困难?”

    刘宗敏回答道:

    “皇上,山西的灾情不像河南、陕西那么重,虽然有不少饥民愿意从军,可不过只有区区几万人,而且这两年,北方各地瘟疫横行,百姓死伤甚多,募兵着实不易啊。这次,咱们在代州、在宁武关,前后损兵折将不下十万人,所以,非得充实兵源不可,以臣之见,还是应该在太原及附近征集民壮,让他们随军前往北京,如此方才是万全之策。”

    李自成沉默,仿佛在心头浇了一瓢冷水,转头望望军师。宋献策赶紧欠身说道:“林泉所虑甚是,既然兵力损失极大,那有些事就可以从缓。”

    李自成继续沉默着,两年为了换一个好名声,他可是很少掠民为兵了,可是眼下不比往常啊,在代州和宁武官伤亡十万人。要是不能补足兵力,怎么拿京城?

    这几年,他每到一地,虽然会拷掠贪官污吏和地方上的乡宦、豪强,但同样也会开仓放赈,因而被流民百姓们称作救星。如今他刚刚建立了大顺朝,破了太原,非但没向黎民百姓赈济,甚至还要强掠他们为兵。

    这可是有损他的名声啊!

    可是眼下的这个局面,确实有些紧张啊。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又转念一想,如今大军东征,与过去的情况根本不同,眼下要夺的可是天下啊!

    眼下当然要先考眼下的大事啊!

    于是他便点头说了一句。

    “那就这么办吧!”

    李自成当然不会去在乎,他的这个决定,会让多少百姓在强掠民壮时惨遭杀戮,对他来说,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京城了,只要夺下京城,大明就是他的大顺了……

    当李自成在大原等在掳民为兵的时候,宁武关沦陷,宣大总兵先后投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京城。

    消息传来时,自然是京城大震,崇祯更是惊讶的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宁武关陷了,只守了七天不到!”

    崇祯皇帝一听又是恼怒又是心烦,气恼的说道:

    “他周遇吉是干什么吃的!宁武关如此险关,居然只守这么几天,实在是有负皇恩,他死了吗?”

    皇帝的话让刚接替陈演为内阁首辅的蒋德璟的心头一寒。

    “陛下,周遇吉以区区四千兵马,力敌闯贼数十万兵马,依险关阻敌七日,已经竭尽全力了。”

    蒋德璟的禀报让崇祯亦皱眉说道:

    “为什么只有四千兵马。”

    魏藻德连忙说道。

    “陛下,闯贼越黄河时,陛下曾有意调辽兵入关,驰援山西,但有廷臣阻止,令此议搁置,周遇吉撤往宁武关后,屡屡求援于朝廷,可朝廷实在是没有一兵一卒可援啊。”

    魏藻德口中的“廷臣”指的就是上任首辅陈演,作为首辅的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作为周延儒罢免后崇祯的头号宠臣,陈演非但无所筹划,而且屡屡犯错,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以及群臣本欲调宁远吴三桂或者沈阳祖泽润,领边军入关抵抗李自成,唯独陈演力排众议,既反对调吴三桂,又反对调祖泽润,导致辽兵未能入关。在太原陷落后,群臣欲给陈演论罪,陈演对崇祯说,“臣判断失当,罪当死。”

    崇祯怒斥道:

    “你死有余辜!”

    随后就将其轰出大殿,首辅由蒋德璟接任。

    听魏藻德提及旧事,崇祯恼怒道。

    “陈演实在是死有余辜!”

    说罢,脸色极为难看的崇祯问道。

    “现在调辽兵入关,还来得急吗?”

    他这么一问,蒋德璟、魏藻德等人皆是一阵哑然。

    来得急吗?

    现在宣大两地已经失陷,挡在闯贼面前的只有一个居庸关了,现在还来得急吗?

    先前周遇吉拼着性命给京城争取了七天时间,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后悔?

    太原沦陷的时候,应该就已经极度后悔了,可为什么不调辽兵呢?

    “这……陛下,现在非但应该调辽兵来援,还应再下旨各方,召天下兵马勤王。”

    “召天下兵马勤王!”

    崇祯愣了片刻,自从继位后,他不止一次下诏,召天下兵马勤王,而现在再次下旨勤王时,他的心里却是极度的不适。

    自然的,他想到了那个侄子,那个德世子!

    他刚到湖广就平定了流窜多年的张献忠,而现在朝廷呢?却被闯贼逼到这份上,非但要把看着他的辽兵调进关内,甚至还要召集天下兵马勤王。

    想来,他势必在看朕的笑话吧!

    崇祯皇帝的心里顿时一阵五味杂阵,甚至就连手也不由的握成了拳头。

    “召天下兵马,还来得急吗?”

    皇帝的问题,让蒋德璟急忙回答道。

    “陛下,只要圣旨发出,非但有辽兵入关,而且北直隶、山东等地也必定有忠臣领兵来援,到时必定可保京师不失……”

    保京师不失!

    朕居然连京城都守不住了。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德世子,他的心情可谓是复杂至极,曾几何时他曾嫉妒过、羡慕过朱慈颖,当然也不止一次对他动了杀意,如果不是因为那小子跋扈,恐怕早就被关进了中都高墙,就像唐王一样……

    心有所思的崇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众臣说什么,他甚至都没有听清楚多少,再次回过神时,只听到蒋德璟在那说道。

    “……唯今之计,非得尽发天下兵马不可。”

    “确实如此,不过,还要尽快下旨,毕竟自从闯贼攻陷太原后,其就日夜兼程,连下数城,其意图极为明显,就是想趁朝廷调天下兵马勤王之前,先下京城。”

    闻言,心情沉郁的崇祯看着两位阁臣,皱眉道。

    “既然如此,那便下旨请天下兵马勤王吧!”

第518章 祖爵爷的心思(第一更,求订阅)

    二月二十七,在朝廷的信使四出,向各地传发勤王的旨意时,消息同样传进了平辽伯府。

    平辽伯是祖大寿收复沈阳后按军功封赏的爵位。

    即便封了爵,按规矩他便把军务交给长子祖泽润,然后率领数百家丁离开了辽东,来到了京城的平辽伯府,然后开始了他的清贵勋臣生活。

    这日子倒也自在,虽然在五军都督府里领着职,可这职也就是聋子的耳朵,差不多每天都呆在这伯爷府里头,其它的事没干,倒是和小妾又生出了几个娃娃来。

    尽管看似成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可并不代表祖大寿并不关心国家大事。

    就像得知闯贼过黄河,陈演反对辽兵入关后,他就写信给儿子,说是想念辽东的野味,于是祖泽润便派人送来了数十车野味。

    其实也就是什么老虎、鹿、野猪、熊掌之类辽东特产。当然,随行的除了几百家丁外,还有祖大寿的心腹幕僚刘振奇。这天勤王的消息传来时,两人正在室内下着棋。

    “陛下下旨调天下兵马勤王了!”

    将纸条搁在火盆里烧去后,祖大寿看着刘振奇说道。

    “方正,以眼下的局势来说,你有什么看法?”

    “来不急了!”

    刘振奇直接了当的说道。

    “要是在太原陷落前,皇上罢陈演的同时能果断的调辽兵入关,闯贼绝无可能逼临京师,现在宁武关陷,宣大两总兵先后降敌,往京城这一路,已经无人能挡闯贼的兵锋了,可惜了,周遇吉以性命给朝廷争取十数日的时间,结果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刘振奇的感叹,让祖大寿的颇以为然的点头表示赞同,值此国变之时,官军无不是一触即溃,多少世受皇恩的能文武将,跑的跑,降的降,唯独周遇吉凛然不动,以死相报。

    可如此忠心耿耿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朝廷白白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伯爷要尽早打算了!”

    看一眼伯爷,刘振奇轻声说道。

    “要是伯爷困于京城,必定有性命之虑,以在下看来,伯爷应该尽早离开京城,返回沈阳,以待将来,毕竟,九小姐是……”

    提及九小姐时,刘振奇发现伯爷的脸色变得极为复杂。作为其心腹的他,又岂不知道原因。

    “小九啊……哎,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祖大寿不禁摇头苦叹道。

    其实,祖大寿早就后悔了,当初要不是猪油蒙了心,他又岂会陷入眼下的困境,他只看到了夺下沈阳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夺下沈阳后,他是会封爵,可是然后呢?

    然后他就要来京城作人质,要把军务交给儿子,从那之后就困坐于京城了。而且他付出的可不仅只是这一个代价,更大的代价是什么?是得罪了平虏大将军,按现在的局势发展,皇帝将来如何他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明的皇帝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肯定是要换人的!

    原本祖家可以成为从龙功臣,可是现在……不过只是蛇鼠两端之人!

    这个买卖可真是亏大了!

    哎,实在是太鼠目寸光了啊!

    可是现在后悔还有用吗?

    现在后悔肯定是没有什么用了,当初原本祖家是可以和大将军一起凭着姻亲连为一体,从此荣辱与共。

    可是现在呢?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自己还会这么选择?

    见东翁一副后悔莫及的模样,刘振奇想了想,然后说道。

    “伯爷,其实现在要是加以补求的话,兴许还来得急。”

    他的话,让祖大寿反问道。

    “方正可是有什么良策。”

    “良策?”

    刘振奇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良策谈不上,但要是伯爷想要补救的话,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过这个主意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起来的恐怕颇为不易,而且……”

    顿了顿,刘振奇又说道。

    “行此事,非得痛下决心不可,可要是成了,到时候伯爷与大将军之间必定亲密如初!”

    “哦!”

    在祖大寿的好奇应声时,只听刘振奇正了正身子,以素日少见的严肃态度端坐在椅子上,托出他一番深思熟虑的计划来,

    “伯爷,当今天下形势,处在一触即发之势,闯贼下宁武关后,宣大两总兵接连递降书于闯贼,朝廷如同卧危楼,游浪尖,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以在下看来,一旦神京陷于贼,则大明局面除大将军外就再无人可收拾。虽我大明尚有亲藩在,可那些亲藩手中有几人有兵?几人有权?那时,我大明三百年江山岌岌可危。环顾朝野,今日能救我大明者,唯有大将军一人而已。虽说今上尚在,可至今所走出步步棋局来,皆是失误再失误,且用人又是失察,……”

    而在他说话时,祖大寿的神情悚然起来,他暗自佩服刘振奇对局势看得深透,分析得精辟。

    “本来,”

    刘振奇换成了平缓的口气,条理井然地说下去,

    “今上如果是个大度之人,应该牢记周公辅成王的古训,可以以大将军辅政,甚至效仿我大明祖制,封大将军为王,令其领兵拱卫中央,如此大义尚在,这样那怕是大将军专权,可大明江山政局会确保稳定。可是今上绝非大度之人,唯恐大将军效仿“靖难”旧事,即便是有人请入觐,申明祖制,今上也会加以回绝,如此种种,今上断然不会以社稷为重,泯灭前嫌的,至于大将军亦绝不可能辅佐今上。这样,我大明江山危殆……”

    其实,这些道理,别说是刘振奇知道,现在天下谁人不知道?

    如果今上是个圣明贤君,自然可以恢复祖制,以大将军为塞王,如此上有领兵善战的塞王,下有干练的文臣,外有手握重兵之武将,大明朝廷即使遭遇暴风骤雨之袭击、天崩地裂之灾祸,也可以上下同心,朝野协力,共度危难,如此自然是稳如磐石。

    可问题是,今上不相信大将军,甚至就连朝中的文官也不相信,就连陈演拒绝调辽兵入关,借口也是大将军,调祖泽润入关,等于引狼入室,在调吴三桂入关等于纵虎归山。

    总之一句话,从君到臣对大将军都加以防范。当初陈演为什么会说这些话,还不是因为他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皇帝不相信大将军啊!

    就是因为皇帝不相信大将军,才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这个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那个结果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只要往那边一想,祖大寿就能够想出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那个结果实在是不怎么好啊。当然,祖大寿绝对不是一个迂腐之人,他自己实际上已经开始为那一天做起了准备,就像府里的家丁一样。

    或许到时候凭着这些家丁,他不能够力挽狂澜,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就是自己不至于白白地把性命丢在京城。

    “哎,可惜现在局势如此,已经非人力所能为。将来会是什么模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一但神京沦陷,以大将军今日之德望之实力,晚生可以担保,不仅天下响应,四方影从,就连很多宗室也会心悦诚服地拥戴。”

    说到这里,刘振奇偷偷地看了一眼祖大寿,只见他安然坐在案桌边,低着头思索着。

    “所以,爵爷要早做准备呀。以我之见,爵爷不妨……”

    刘振奇的话声很低,低到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得清楚,听着他的话,祖大寿嘴角边泛出一丝苦笑,心头涌出一股悲凉……

第519章 天理难容(第二更,求订阅)

    几乎是在得知太原陷落之后,原本一直关心着北方的朱国强反倒是不再关注哪里了。

    当然,这种不关注并不是真的不关心,而且对未来不再好奇了,他曾经想象过历史的改变,也许会让崇祯做出其它的选择,比如调辽兵入关,然后击败李自成,保住了大明江山。

    到时候,怎么办?

    当然是“复祖制”了。

    当然是继续把高皇帝那面旗拉出来的,把这个国家交给崇祯,朱国强不仅不放心,在他看来,根本就是犯罪啊!

    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犯罪!

    无关崇祯个人,只是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

    接下来崇祯下的一步步棋,着实亮瞎了朱国强的双眼,他想象过无数可能,但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一步步的把自己送到那棵歪脖子树上。

    十几万精锐辽兵,就因为陈演的反对,居然就不调了。

    这脑袋……当真是为歪脖子树准备的啊!

    感叹之余,朱国强也不再关心京城了,反正他们是死路一条,有李自成在京城拷掠一圈,自己正好可以团结一下众人。

    毕竟,伟人都说过,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这才是致胜之道。

    当然,有李自成在那里做为衬托,自己手段再怎么厉害,那也……不过份!

    在距离祭祀还有一天时,,一行人策马于江边的满是积雪地土路上行走着,他们边走边环顾四周,偶尔的朱国强还会发出一声叹息。

    南京城外的土地可不差啊!

    虽然比不上太湖一带,可大都是上等良田。

    这些良田属于谁?

    有一部分固然是民田,有一部分是勋田,但是绝大多数是什么?是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的军田!

    作为当年朱元璋的大本营,从凤阳府直到南京,这里关东多有一半的土地都属军户,至少有数百万亩上等良田,都是属于三十二卫、二所军户的军田。

    当然,现在凤阳府的许多土地都已经荒废了——从阿巴泰入寇,再到张献忠等流寇的杀掳,于凤阳府一带杀害百姓岂止百万!按南京户部黄册上记载,凤阳府有上一千多万亩耕地,而现在至少有半数的土地已经荒废。

    兵荒马乱之后,成千上万的村落市集都成了荒无人烟的“荒村鬼镇”,甚至有些地方更是千里无人,现在大明,尤其是北方的荒地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江南的土地都不值钱了——那些士绅地主过去还会趁机低价买地,但现在都懒得买了,毕竟,只在佃户愿意,就可以带着家人到江北寻一处荒废的宅子,种上一片无主的土地,种上几年田也就是他们的了。

    地主士绅是可以买地,可买过地之后呢?没有佃农耕种,地也只能搁荒。所以现在江南的地已经很难卖掉了。

    甚至已经有很多佃户举家迁往江北,开荒垦地,在江北的荒村鬼镇安家。

    沿着着官道策马前行时,路边的沟渠积着厚雪,这些多年来不断修葺的沟渠并没有荒废。

    阎尔梅策马跟在世子爷的身边,边走边道:

    “大将军,这一带差不多都可以引江水灌溉的上等良田!”

    朱国强点点头,这个时代的良田标准就是是否可以灌溉,只要能够灌溉,就是上等良田。

    朱国强眼光一扫,忽然扬着马鞭道。

    “这些田,都是南京卫所的军田吧!”

    梅春回道道:

    “确实都是各卫的军田。”

    朱国强的眉头一挑,反问道:

    “那么现在呢?这些军田又属于谁?”

    朱元璋开国后,为了稳定天下,恢复生产,实行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在天下设置了三百多个卫所。

    说白了就是让官兵分驻全国各地,分田地给他们,让他们就地屯田,一个军户平均五十亩地,军官更多,自己养自己,军户世袭,世世代代守护大明的土地。而这也是云南第一次真正融入华夏的原因——十几万军户,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构成。

    尽管军户需要交子粒粮,但是却不需要负担“徭役”,所以子粒粮虽然比普通民户稍重,但因为没有徭役之苦,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自在。

    开国初的军屯,一年可以收入千万石粮食,以至于朱元璋颇为得意的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到永乐时,大明的军屯“子粒粮”收入,就达到了2300万石,相当于宋元时代每年粮食收入的近一倍。永乐年间的军屯田亩数,更突破了8900万亩。如此强大产值,让永乐皇帝朱棣的感叹:“百姓免得转输,军士并无饥窘。”

    这制度本来挺好的,只是时间一长,弊端全出来了。

    先是军户分家,五十亩军田分给几个儿子后,每家只剩下十几亩,原本的小地主,变成了勉强裹腹自耕农,不过一两代之后,就变成不能抵御任何风险的贫下中农。

    碰到灾年,为了交纳子粒粮,甚至只能卖田典当,渐渐的,军户的军田,都被典卖一空,当然,还有军官侵占,最后军户也逐渐变成了军官们的佃户。

    沦为佃户的军户们,拼死拼活一年到头来根本难以糊口。因为生活困难,直接导致了许多人当了逃兵,带着家小逃往他地自谋生计了。

    有明一代,逃亡的军户可谓是不计其数,卫所制早已形同虚设,大多数军户的土地成了卫所军官的私地,这些军官就变成了当地的豪强,比如侯方域家,也是卫所军籍出身,那也是拥有土地数万亩的豪强。

    嗯,张居正也是……

    算一算,明朝的军籍出身的文官不少,可往根上找,有不少他们的祖上都曾侵吞普通军户的土地。

    对于此,朱国强自然是了然于胸,其实,大明上下,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呢?

    众人在周围策马前行一阵子后,只见到田里有一个老人就提着个竹筐在官道边拾着牲口拉下的粪便。

    于是朱国强便下马上前搭话道:

    “老丈,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这名老人一看朱国强一行人的穿着打扮,就知是非富即贵,急忙答道:

    “回公子话,这里是留守左卫,不知道公子要往何处去?”

    朱国强笑着说道:

    “不往那里去,就是从南京出来逛逛,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啊?”

    老人见这位公子说话挺和气的,便如实答道。

    “收成还凑合,靠着江倒也没旱着,这收成凑和,可还是不够吃的。”

    “哦?这是为何?”

    老人便说开道:

    “收成好又怎么样?公子不是不知道,这是留守左卫,这些田和民田不一样,除了要交租子外,还要交两斗的“子粒粮”,租子加上“子粒粮”,六成的收成都归孙老爷了,要不是因为军户没有徭役,这日子早就没法过了,眼下,也就凑和着活罢!”

    老人的回答,让朱国强皱眉问道:

    “老人家,这么说你是军户吗?这是自己的田吗?”

    老人朝着一旁的田地看去,半晌才说道:

    “老祖宗当年跟高皇帝起兵的时候,分了五十亩地,到了我这辈子,就剩下三亩多,至于我们家祖祖辈辈耕的地……早不知道,那一年就没有了,也不知道是卖的,还是占的……”

    兴许是人老了,话也就多了,老人讲起了他家里的故事,从高皇帝给老祖们分了田,再到老祖宗分家后,家里一日过得不如一日,再到后来田是如何被当地卫所百户侵占……

    众人听得很有感触,从一个小户的生存,他们看到了一个王朝政策的缩影。

    到最后,老人长叹道:

    “你说,这田吧,到底是啥田?要是军田,那“子粒粮”交了也就交了,那是交给朝廷的,是用来养兵的,可兵在那?这卫所的兵在那?当初阿巴泰杀来的时候,也没见百户拢出兵来,可是这“子粒粮”年年交,岁岁交,就没有什么时候不交过,这粮都交到百户那里去了啊!朝廷,要是天下的“子粒粮”都交给了朝廷,皇上还能没钱打流寇,打东虏吗?”

    朱国强听完后,心里似乎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他什么也没说,调转马头低着头猛的策马而行。

    在策马奔出了几里后,他才慢慢减速,后面的一行人也慢慢跟了上来,见皇太子心情低落,没有人开口说话。

    朱国强遥望着一望无际的平原,轻声问道:

    “这么多的土地,这么好的土地,原本是用来养兵的,可是到最后养了谁?养到朝廷的兵了吗?那些人占尽了的好处,可是朝廷呢?可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军户呢?要是任由他们这样占尽便宜。那还有天理吗?”

    几人都叹了口气,阎尔梅落寂的说道:

    “是啊,要真的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那可就真的没有天理了。”

    朱国强遥看天空,寒声道: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过去别人可以容得下他们,可搁我这,我容不下他们。”

第520章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第一更,求订阅)

    再次回到南京城后,朱国强就立即召见了张亮。

    张亮是刚刚擢升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凤阳,过去三位巡抚的官职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协理剿寇。历史上,他是在安庆巡抚的任上被叛将左梦庚所擒,献于多铎,在高邮不屈投水自尽。

    作为官员来说,他绝对是大明的忠臣,可是不是自己的忠臣,朱国强不知道,毕竟现在崇祯还在。

    但是现在,朱国强倒希望能够试他一试!

    见到张亮,朱国强就直接询问道:

    “张巡抚,应天、安庆、凤阳各卫,今年能否按规定收上来粮食?”

    张亮面露难色:

    “大将军,眼下天灾干旱,土地荒废,军户逃亡……臣实在收不上来粮食。”

    张亮的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来,这天下谁不知道所谓的“军田子粒粮”搁正德前就已经收不上来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现在眼前的这位大将军倒是提起了这件事了。

    闻言,朱国强就皱着眉头说道:

    “洪武年间,仅分属南京五府的南京卫所共计三十二卫、二所,可建奴入寇,进犯南京时,三十二卫召集到多少兵马?军户逃亡了,可是他们的地呢?那些地的子粒粮呢?兵能逃,地总动不了吧!你告诉我,地在那里!”

    答案张亮当然知道,这天底下谁不知道那些地在什么地方,可是谁敢说。

    朱国强冷哼道:

    “军户逃亡了不假,可是地仍然在那!你告诉我地在哪里?”

    张亮当然知道,那些地在那里,那些地在卫所的军官手里,他们根本就不需为了逃避田赋变卖,军户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是免差役!古代社会最繁重的从来不是田赋,而差役,在明代役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最常见的差役是什么?

    地方每年兴修水利、修葺道路官厅城墙、官粮解运,这都是最寻常的差役。基本上一个成年劳力,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无偿的给官府干活,直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后,将差役折成银钱,如此才让百姓免除了差役之苦。

    不过,军户是不需要服差役的。尽管军田需要交两斗的子粒粮,但是军田却不需要交纳田赋,而且也没有三饷以及其它地方苛捐杂税的附加,当子粒粮被侵吞之后,全国亿万亩的军田根本就是“无粮白地”。也正因如此,有明一代土地市场上的抢手货,从来都是军田。

    “无粮白地”谁不喜欢?

    别说是像侯方域侯家那样的卫所军官,就是地方士绅也喜欢这样的“无粮白地”啊!

    现在那些土地绝大多数都属于士绅化的卫所军官和地方士绅,能拥有自己军田的军户,顶多只有三四成左右。

    因为涉及面广,所以张亮自然才显得有些为难,不过仍然禀报道:

    “殿下,这些地现在大都为他人侵占。”

    “为他人侵占?军田是国家用来养兵的,谁侵占了就形同于造反,我倒想要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侵占养兵的军田,朝廷用兵要银子,要军粮,本将军的十几万大军,就不需要军饷、军粮!”

    朱国强冷冰冰的说道:

    “张亮,我令你在春耕前,将南直隶的军田全部清查一遍!各卫所按照以往朝廷定下的分田亩数清理!对比册上存户,逃亡军户的地也全部充公!要若是过了春耕还未清查完成,本将军就会派兵去清查!”

    对于朱国强来说,他现在就是要把国初的军田都收回来,将军田赏赐给军人,重新建立新的卫所制,他不需要军田提供粮食,他需要的一大批有恒产有恒心的职业军人,需要用军田去笼络军士的心思。甚至,用军田去培育出一个文官之外的群体——武勋军人团体,他们或许不像勋臣那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上百万军功小地主,会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截然不同于文官群体的,效忠于皇帝的群体。

    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思,而在另一方面,这只是开始!

    闻言,张亮只觉得后背冷汗直冒,派兵去清查,结果会是什么?

    自然是人头滚滚!

    可清查田地又怎么可能是那么好查的。

    查地好查,可问题在于,查出那些地后,那些土地地实际拥有者们——士绅和卫所军官会怎么做?

    经过建奴入寇以及流寇横行的江北还好,那里现在十室九空,别说是卫所的军田,就是许多民田,那也是搁荒在那成了无主之地,可是在南京,在江南可不是这样啊!

    那些地都好生生的搁在那些人的手里!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大将军这样做,要得罪很多人啊,整个江南的士绅权贵可都会被得罪的。

    作为四川人的张亮却完全被大将军为国为民的举动给感动了,不过感动归感动,但他心里却知道,这件事几乎等于自寻死路。

    况且大将军没有权力要求他去办这件事啊。但是张亮却没有拒绝,他希望借大将军之威去整顿一下军田,哪怕只是一部分。

    于是张亮小声道:

    “大将军,您可记得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一事?”

    崇祯七年,凤阳卫指挥使侯定国依仗守备太监杨泽之势,欺压军户,军户士兵们在临淮西关村将侯定国杀死,然后投奔流寇,一个月后转头就帮流寇攻下了凤阳。

    张亮这是想用侯定国的事情提醒自己,不要把卫所里的人逼的太甚,那样说不定会让他们投敌。

    朱国强冷笑道。

    “我倒想瞧瞧是我的刀子硬,还是他们的脖子硬!张巡抚,我听说我来南京时,有人说“杀神”来了,要是我不杀人,岂不是愧对这个名声!”

    闻言张亮暗吸了口凉气,心想这位大将军是铁了心的收拾军田了,想想这位爷做过的那些事,他可真不是在开玩笑。

    杀人……于他来说,不过只是杀鸡而已!

    张亮现在甚至在猜测,大将军或许就是想借此杀鸡儆猴,再给江南士林一个下马威。

    张亮离开之后立刻开始着手安排清查官员和衙役,同时他修书数份分别送给一些知交好友,让他们做好准备,把自家的军田让出来,别变大将军手里的“鸡”,别人杀人还讲个规矩,可这位大将军杀人,从来不讲规矩,别被人弄死了,连个哭的地方都没有!

    朱国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现在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为将来打下基础,这是基础是实打实的控制。

    眼下江南或许在朱国强的控制之中,但是这个盘子有些烫手,不控制,特别是当地的士绅,他们是否臣服于自己,这关系到将来大明的长治久安。一旦他对整个江南官绅动刀子,他们是否会强烈的反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朱国强完全可以想象到,一但自己对他们动手的话,各地的士绅转脸就会背叛他,他们甚至会投向流寇。

    因此,朱国强只能先从卫所开始,借着整顿卫所,一步步的把刀子架到他们脖子上。毕竟,卫所世袭军官士绅一直游离于江南士绅之外,进而温水煮青蛙,彻底掌控江南。

    先解决一些人问题,再解决另一批人的问题。朱国强清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步子跨得太大容易扯到蛋。先拿这群人开刀,等到刀子磨快了,再对其他人下手,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521章 民变骤起(第二更,求订阅)

    昏暗的烛光在房间里摇曳着,置身于房中的众人,无不是长吁短叹状,面色中尽是惶恐不安状。

    怎么办?

    自从得知官府清量军田后,无论是百年前就已经士绅化的卫所军官,还是那些名下有军田的地方士绅,无不是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

    没办法,搁过去他们或许敢对抗,可现在要清田的不是其它人,正是那个杀神啊!

    过去他们敢对抗是因为朝廷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可这位爷却是……真的敢杀人啊!

    “诸位,大家还得出个主意,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办啊!”

    “怎么办,凉办,还田是死,不还也是死,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他朱慈颖就根本没想过给咱们活路,要是任由他把田夺走了,咱们可真就是生不如死了!”

    “可他是真敢杀人啊!上次他在南京……”

    “哼哼,百多个官,几十个勋贵他敢杀,可要是民变呢?”

    在昏暗的阴影中,突然有人探出身子,冷哼道。

    “我就不相信他能把所有的老百姓都杀了!”

    说话的李培昆不仅是世袭的指挥使,而且还是魏国公家的姻亲,虽说魏国公被那位大将军杀于太祖陵,甚至以其降虏事鞑,背弃大明为由请旨废了魏国公等南京勋臣的爵位,但是李家还是那个家有良田万亩的李家。

    作为指挥使的李家甚至比许多士绅更阔绰,毕竟,寻常士绅还要靠官职功名来免赋免役,可军田却都是不需要交纳田赋、三饷等苛捐杂税的“无粮白地”,至于子粒粮……不知多少年前,为避免军户逃亡约定俗成不交了——一直拖欠着,隔三差五的赦免。

    算起来,大明对士绅不错,对军户更是“好极”了,可这个“好极”的好处,全落到像李家这样的狗才肚子里了,至于军户,从来没有受益。

    种惯了无粮白地的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保住自家的钱财,他们当然会孤注一掷。

    “李兄想要如何应付?”

    过去,如果有人要清查土地,他们都是让人闹上一闹,军官们闹,军户们也闹!最后闹得不可收拾,只能不了了之。

    “还和过去一样?”

    李培昆冷笑道:

    “当然不行,我们要是亲自出面去闹,指不定正中其下怀,这次咱们就退到后面去,让那些军户佃农去闹!南直隶几十万、上百万佃农闹起来,我还就不相信了,他朱慈颖敢动刀杀人!”

    “对,对,这可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啊!他还真敢全杀了不成?”

    “就是,就是,还是李兄有见识。”

    “依我来看,要闹就要同时发动,各卫各所同时发难,如此一来,即便是他有意弹压,这三千兵马也不过就是杯水车薪……”

    “对,只要闹了起来,到时候京城朝廷那边必定也会有所动作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但发生民变,无论是否有理,朝廷往往都会站在百姓的一边,搁大明恶吏激起民变又岂止百起,大多数时候,闹事的士子百姓往往是屁事没有,有事的都是官员。

    正因如此,他们才决定要试一试。

    “法不责众,这次咱们非得给他上上课,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不是咱们的厉害,是让他知道百姓的厉害!”

    “对,要让他知道什么是民意不可辱!”

    众人谈妥了之后,在李培昆的示意下开始了吃喝玩乐,乐人伶人们又也开始了表演起了舞蹈,一时间这厅中尽是一片歌舞升平……

    ……

    王林是应天巡抚衙门里的从吏,他虽然不是什么恶吏,可也不是什么清吏。他最大的优点,能分得清轻重,就像巡抚在衙门里告诉大家大将军要清田时,他就对手下吏员叮嘱道——大将军会杀人。

    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大将军会杀人!

    南直隶谁人不知,即便是直到现在,王林都记得被凌迟处死的侯公子,还有那些被砍了脑袋的尚书,被乱刀分尸的勋贵。

    杀勋贵杀文官就像杀小鸡似的,杀他们……那还不就是踩死只蚂蚁?

    得,认真办差吧!

    在随后的几天里,没有丝毫的犹豫,王林一直领着差役拿着早年间的鱼鳞册,开始清量起了军田,虽然当年大块的军田早就被分割成了零碎的散田,可是河道、桥梁之类的地标并没有改变。

    不过只是三天的功夫,他就已经清量出了几万亩军田,成绩着实斐然。甚至还被巡抚大人口头表扬了一番。

    “老刘头,今个大伙再辛苦一些,争取清划出五千亩地来,抚台昨天说大将军对咱们的进度很满意,等清田完成后,赏赐肯定少不了咱们的……”

    就在这时,突然,一旁的差役惊喊道。

    “王先生,你看那边……”

    抬头一看,只见官道尽头乌央央的过来一阵人,足足有上千人之多,瞧那打扮显然都是庄子里的百姓。

    “我的娘来,他们这是想要干啥?”

    瞧着这些拿着棍棒、锄头、铁叉之类农具的百姓,差役们虽然心里有些发毛,可却并没有逃走,毕竟,按往常的经验,双方也就是吵上几句,然后对方装模作样的挥挥手里的家伙,他们就只管跑就行了,而在他们逃的时候,百姓们会对他们投掷石块,要是跑慢了,再挨上几棍几棒,将他们打出去就成了……

    嗯,这个过程双方都是“有礼有节”都是有拿捏着分寸,反正一句话,动手的原则是不见血,挨打的原则是回去有个交待。

    “王先生,你看,咱们……”

    “没事,挨上几下子,有个交待就行……”

    王林笑道。

    对这一幕,他太熟了,那年催捐催粮的时候,没闹过这一出啊,要不然,你以为拖欠是怎么拖欠的,咱大明朝拖欠税粮的说是士绅,可动手的从来都是百姓,至于士绅老爷们,那才是咱们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百姓不堪重负激起民变,怎么办?

    当然是要靠老爷们去安抚。这样不但能化解民变,还能收到税款钱粮。最后县尊、府尊们拜访各位老爷,他们一商量,民变化解了,钱粮也收上来了。绅是良绅,官是好官,民是善民。

    至于他们这些差役,也就是搁中间演场戏。

    就像现在。

    “狗贼,你们是干什么的!”

    领头的长者一过来就大声喝问道。

    “这位老丈,我是应天巡抚衙门吏员,奉命前来清量军田……”

    “乡亲们都听着,这狗贼是要量田清欠,”

    那些混杂在人群中的家丁们立即开始推波助澜添油加醋起来。

    同时还一边大声喊着,

    “大家千万不要上他们的当。他们嘴上说的是清田,可骨子里头是想清欠,他们一个个的都是想要趁机捞银子。”

    “就是还让不让咱们老百姓活了,他们当官儿的一个个的不想要逼死咱们啊。”

    被这些人煽动起来的百姓,哪里还能分辨出什么真假来。上了火气的他们直接就拿棍棒朝着那些衙役们打了过去。

    “跑啊……”

    王林他们一看这个样子,立即就撒开腿逃了起来,此时不跑更待何时,更何况这就是他们所希望的啊。

    衙役们拼命的在前面跑着,老百姓在后面追着,眼看追不上来了,老百姓们就从地上拾起砖块,石头的朝着他们砸了过去,一时间砖块石头有如雨点一般飞去,

    石块飞来的时候,正跑着的王林觉得后脑勺一痛,人就像面条似的软软的倒在了地上。

第522章 大明特色的士民关系(第一更,求订阅)

    乱了!

    二月二十,这一天,整个南直隶尽是一片纷乱,数十个卫所同时发生“激变”,上千清量军田的吏员差役被百姓和打的头破血流,狼狈不堪,有些人甚至未及逃跑被剥掉了衣裳,赤条条的丢到路上。

    为了向官府表明态度,在人群中的家奴们的煽动下,一时间百姓们变得肆无忌惮起来,甚至直接殴死吏员。

    而面对各卫发生了如此恶劣民变,各地州县官员却尽数失声了,根本无人出来制止,一个个都是选择了沉默,只是将民变上报,至于其它一概不问。说他们是一伙的或许有些不符事实,可实际上,他们确实是利益相关。

    各地民变的消息,自然传到了朱国强的案前,当然也传到了张亮这,他第一时间就来向大将军禀报道。

    “大将军赎罪,下官无能,这民变一起清田实在是无法进行了。”

    此刻心里压着火的朱国强盯着张亮问道:

    “民变,民变!张亮,你告诉我,为什么我大明每每民变不止!为什么,每到税季,各地都会有所谓的“小民不堪苛税,殴击税吏”,为什么每每都有揭帖说什么“君无戏言,税监可杀”煽动的言闹语!”

    明代的民变甚至多到数不胜数,除了临清万人抗税,苏州织佣之变,苏松地区机户官文以揭帖“君无戏言,税监可杀”煽动的劫掠骚乱,杭州机户大规模罢工、逃亡的群体**件等等之外。几乎每年收税时,各地都会激起“民变”,这样民变少则数百人参与,多则千余人参加,他们殴打税吏、冲击官厅,目的就只有一个——拒缴苛捐。

    可为什么,偏偏大明朝的民变这么多?

    面对大将军的询问,张亮咬牙说道。

    “大将军,百姓哗变皆是受士绅煽动,其目的是为了拒缴钱粮。”

    “哦?”

    挑了挑眉头,朱国强并没有打断他的话。

    “大将军,积欠逋赋是困扰我大明两百余年的长期问题,自永乐朝以来的朝廷都在与“收不上钱”的局面作斗争,逋赋的第一个高峰是永乐朝,动不动就欠上个数百万石,永乐后期,光苏州一府平均每年逋欠就高达百万石。”

    积欠逋赋,可谓是明朝的顽疾,很多人说,这是明末才有的,可实际上,永乐年间就已经达到高峰,这个时期欠赋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永乐时代的几个大工程,尤其是迁都,迁都北京一方面导致了明朝对江南财富的需求急剧增加,一方面中央不在南京导致国家能对江南进行的控制大幅度减少。在这个背景下,宣德—正统时代以周忱等精干官僚为代表,对江南的积欠和漕运进行了相当有成效的治理,一直延续到正德中后期,江南基本是没有欠赋的。顺便说一句,周忱被拿下是土木堡之后,所以他的朝里靠山大概率是王振王公公,明代政治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正德中后期开始,江南逋赋数额逐年增长,再也降不下来了,以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私房钱,每年一百万的金花银为例,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九年,累计欠三百四十八万;再如万历三十七年,岁欠金花银及三十二万;天启六年统计,各省拖欠金花银二百余万;崇祯六、七年金花银共逋八十九万。这种皇帝自己“专共御用”“例不蠲免”的银子都如此,其他的自然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收不上税?

    万历总结的“势豪恃顽不纳,领解员役侵欺”,可实际上呢?从小民到势豪都是拖欠的主体。

    “而“积欠逋赋”的根子,说到底,其实还是在高皇帝那,当初高皇帝登极之初体恤贫苦百姓,准贫下户缓缴税粮,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真正的贫苦百姓因灾缓缴,可到后来其它人也是纷纷效仿,只要有了理由,大家就会利用。到后来下至贫民百姓上至达官显绅,谁家里没拖欠上几十年的税粮,如此也就越积越多,所以,从正统年间开始,每到新皇登极改元,朝廷都会免除拖欠,今上刚登基时,就曾下旨隆庆元前之前的拖欠免除,隆庆四年至万历元年的拖欠赋税只需缴纳七成,即便是今上登基也得屡屡下旨免除积欠……”

    天下有这样的操作吗?

    搁大明朝非但有这样的操作,而且大明的祖训非但让百姓“缓缴”的祖训,还有“四民之中,惟农最苦,有终岁勤动尚不得食者,其令有司务加存抚。有非强苛刻者,重罪之。”的祖训,换句话来说,若是有地方官敢强征,轻则罢官,重则是要掉脑袋的!

    这……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吧!

    给朝廷征粮,可能要掉脑袋,你说官员们敢强征吗?高皇帝啊,你这也忒会坑子孙了吧!

    “所以于士绅百姓来说,只要能拖欠钱粮,总有一天会被朝廷免除,甚至有无知小民甚至祈盼帝君驾崩,新皇登极后下旨免其拖欠,皇恩仁爱,所换得的不过只是如此!所以这才有了为能拖欠钱粮,士绅也好普通百姓都是绞尽脑汁,士绅地多,自然更不愿意缴钱粮,普通百姓当然更不想缴,这地多的不想交,地少的也不想交,所以从永乐年至今,士绅百姓早就达成了共识,地多的士绅每到官府收税时就煽动寻常百姓,让百姓殴打税吏,名曰抗粮,有高皇帝的祖训在那,这知县的官帽也戴不稳了不是?穷也好、富也罢的都一样,反正都不想交赋税,士绅人数少可有势,百姓无势可人多,两边加在一起,一边有势一边人多,两边互相配合,这钱粮虽不至于不交,可总能少交不少,这拖欠自然也就的越积越多,反正吃亏的不是自己就行,至于朝廷……谁会在乎。”

    好一句话谁会在乎,张亮的一句话,让朱国强的眉头皱成了一团,这那里是士绅把大明给掏空了,分明就大家伙合起伙来一同掏空了大明。

    当然最可恨的还是那些士绅,我没有他们的在背后策划这些,那些普通百姓又怎么敢如此?

    “其实他们也不是交,只是先拖着,等拖到最后,官府自然也就给大家打折了,至于拖欠的先挂在那,等过上个十几、几十年,等到全天下的积欠越多越多的时候,自然有官员动辄鼓吹蠲免赋税显示皇家仁爱,谁家要是交足了,将来一蠲免反倒吃亏了,你说天底下谁愿吃这样的亏?”

    尽管关注过明朝税赋拖欠,可朱国强从没有想到,居然会有这样的内幕,而张亮的话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毕竟许多资料中都是说什么“恶吴中士大夫赖粮”,可怎么到了张亮这,就变了味道了。

    “张亮,以你这么说,我大明拖欠的罪人全是小民百姓了!”

    尽管听出大将军语气不善,可张亮仍然说道。

    “哼哼,大将军“吴中士大夫赖粮”是众所周知,咱大明朝拖欠税粮的说是士绅,可动手的从来都是百姓,百姓哗变抗粮时,士大夫可都是站在官府那边的,他们,那才是咱们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啊!”

    不理会大将军脸色的难看,张亮冷嘲道。

    “百姓不堪重负哗变抗粮,怎么办?当然是要靠本地士大夫们去安抚。这样不但能化解哗变,还能收到税款钱粮。地方官员登门拜访豪绅,他们一商量,民变化解了,钱粮也收上来了。绅是良绅,官是能吏,民自然也是善民。”

    听着张亮的讽刺,朱国强的反问道。

    “他们不是抗粮吗?怎么又交了钱粮了呢?到头来岂不是白忙活了?”

    “白忙活?怎么可能白忙活吗?大将军,即便是无知小民也知道,这朝廷的钱粮不可能不交,只是交多交少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官员与豪绅商量,想要收他们的钱粮,就得先让豪绅出钱粮,有他们带头出了钱粮,寻常百姓才会跟着出,到最后,豪绅交的钱粮退回大半,寻常百姓交上七八成,如此一来官府能收个五六成的钱粮,那也就算是能吏干员了,要是碰到强势一点的豪绅,指不定他交的钱粮,还要原样奉还。如此一来,豪绅可以不缴,而小民百姓可以少缴,他们自然乐意如此了,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能少交一些,总好过多交一些。”

    瞬间,朱国强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曾要看过那部电影中的那句台词。

    “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嚯!

    弄了半天,大明朝也就是另一个鹅城啊!

    “好一个乐意如此……他们当真以为大明没有王法吗?”

    大将军冷冰冰的话语,让张亮说道。

    “大将军,大将军有王法不假,可他们有高皇帝的祖制,而且还一句话叫——法不责众!那么多人合在一起,有权的在后面策划,没钱的出头露面,大家一起上,就是地方官也是极为忌惮,到最后也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054/ 第一时间欣赏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作者:无语的命运所写的《这个大明太凶猛》为转载作品,这个大明太凶猛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这个大明太凶猛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这个大明太凶猛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这个大明太凶猛介绍:
穿越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你们别歪楼好吧!……好吧!听你们的!对她们要狠!对他们更要恨上加狠!这个大明太凶猛,对文官比流寇还狠毒,打女真那更是一个凶残,从东洋到西洋,来一起尝尝大明凶猛的铁拳……欢迎加入凶猛群:150536833vip凶猛认证群:150536544这个大明太凶猛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大明太凶猛,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