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这个大明太凶猛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全文阅读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个大明太凶猛txt下载     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23章 大丈夫当杀人(第二更,求订阅)

    王林死了!

    甚至死得有些不明不白,被一块飞砖砸中了后脑勺,人直接倒在地上,然后就一命鸣呼了。

    抗粮,那是会死人的。

    对此,习惯抗粮的江南百姓,早就知道如何处理了,甚至还不等官府追究,就有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出动到官府投案,称是他扔的砖石。

    按大明律,对这样的高龄老人,除非了谋逆大罪,其它的罪名都可以收赎,就是拿钱赎罪。

    换句话来说,那怕就是抗粮时百姓失手打死了官吏。只要推出几个高龄老人顶罪,就能出钱免罪。对此,江南士绅百姓,早就习以为常,甚至煽动的士绅都准备好了一百两银子准备为其赎罪——按大明律斩罪情轻者,赎钞八千贯。折成银子也就几十两而已!至于其它的银子,那是给状师的。

    瞧吧,这就是抗粮的代价。违法的代价太小的时候,所谓的法律也就成了摆设。

    江宁县衙,里里外外围了数层百姓。

    一个四十几许的状师,站在县衙大堂,递状道:

    “县尊,许公虽飞石致衙门吏员身死,但许公已经年过七十,按律可以钞赎罪,请县尊准许公以银赎罪!”

    坐在大堂上的知县,笑道:

    “许公飞石杀人,按律当斩,但念其老迈,且是初犯……”

    就在知县正要准其赎罪时,只见有人匆匆闯进县衙,来的是大将军府的吏员陈奇,他一进衙门就要求知县停审此案,一会大将军将会亲审此案。

    一听说大将军亲审此事,状师就问道:

    “敢问平虏大将军,可是地方亲民官?”

    陈奇笑道:

    “不是。”

    状师再问:

    “既然不是亲民官,那又焉能审理此案?”

    陈奇笑道:

    “经查发现,许家名为民户,实为逃亡军户,此案按律当由兵部审理,大将军已经请兵部会神此案。”

    闻言状师就冲着衙门外围观的百姓大声说道:

    “岂有此理,许家实为民户,大将军随意污其为逃亡军户,难道就不怕天下公议,不怕物议汹汹吗?我等又岂能忍!”

    在状师的煽动下,一时间衙门外的围观的百姓无不是一片愤慨,在朱国强一行抵达衙门时,衙门外围了大概有千余百姓,他们大都是**的农户,扛着棍棒和锄头堵在那里,甚至一些卫所军官的家奴也在其中煽动闹事。

    朱国强骑马过去,厉声说道:

    “本将军下令清量军田,收回无主军田,与尔等何干?你们先聚众哗乱,殴打吏员,现在又聚众生事,真当我不敢杀人吗?领头的是谁,站出来!”

    “大将军此言诧异,我等那里是聚众闹事,只是围观官府审案,以为天下公道!”

    人群中站出一名读书生模样的年青人,只见他义正辞严道。

    “大将军以清量军田为名,欺压良善,难道就不怕引起天下非议吗?”

    “靠前说话!”

    朱国强沉声道。

    那人走到他的马前:

    “有何不敢?纵是大将军也得讲王……”

    不待他说完,伴着长刀出鞘声,一道白光闪过,长刀已重新入鞘。

    断首飞起,血柱喷溅间,那读书人已经倒毙于马下。

    朱国强冷声道。

    “还有谁要跟本将军讲王法?”

    “杀人啦!”

    这时衙门前的百姓才反应过来,惊恐大叫着四散而逃。只剩下几个许家人和状师还在那里瑟瑟发抖的站在那。

    “你们告诉我,是受何人指使!”

    骑在马上,朱国强盯着他们冷声问道。

    “没,没人指使……”

    “杀了!”

    话声落下的瞬间,侍卫就冲上前去,一刀将那人砍倒,尸首分离间,衙门前尽是一片血腥味。

    “是受何人指使!”

    “小人不……”

    “杀了!”

    ……

    接连砍死几个人后,其它人无不是被吓傻了眼,那状师立即哭喊着说道。

    “回大将军的话,小的是拿的李家的银子,李家出银子让小的为许老丈打官司,其它的小的实在是不知道啊……”

    “李家?”

    朱国强冷笑道。

    “好一个李家,哼哼,李家煽动民变,居心叵测,形同谋逆,其罪当诛,王玉林你领一百卫士,过去杀尽李家男丁,女眷一律没为军妓!”

    他的话声刚落,周围的人就是倒吸一口凉气,李家就这么完了!非但男丁一个不留,甚至就连女子也要充为军妓!

    更重要的是压根儿就不经过官府审判就这样直接动刀杀人。

    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没有!

    但是可以强词夺理!

    这位大将军可真是心狠啊!

    而一直站在衙门外的江宁知县更是紧张道。

    “大,大将军,何,何至如此……”

    “何至如此?哼哼……”

    盯着这位江宁知县,朱国强冷哼道。

    “不如此,何以正法典。”

    “大将军,我大明自有法度,杀人者实为许……”

    “他是受人指使,死罪可免,活罪难道,许家庄全庄上下无论男女老少一率流河口城!”

    说完这句话后,朱国强又冷冰冰的说道。

    “现在传令各地官厅,但凡是抗拒清田,殴打吏员者,无论男女老少,一率抄家,流河口城!”

    “大将军,你,你就不怕激起民变吗?”

    “民变已起,又何有激起之说,乱世当用重典,法不则众?狗屁!从今天起,我大明的法律就是“法必责众”,如今天下纷乱,流寇四起、民变不止,不应再苟于常法,我大明的天下,就是毁在你这种庸吏之手!”

    朱国强看着额头虚汗直冒的江宁知县。

    “你身为朝廷命官,是如何办差的?明知道百姓聚众闹事是受人指使,非但不查,反而任由其以银赎罪,只愿平息事端,你之恶比之李培昆,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本还“为百姓直言”江宁知县连忙跪下叩首道:

    “大将军,下臣冤枉啊!”

    朱国强怒骂道:

    “冤枉!你冤,我不是你这种糊涂官儿在这里和稀泥,大明天下又岂止如此。难道王林不冤?来人,把这个狗才全部拖下去,关进站笼,站足五天!”

    这边有两名五大三粗的侍卫像抓小鸡似的,将哭成一团的江宁知县拖了下去。

第524章 杀鸡给猴看,但只是开始(第一更,求订阅)

    杀鸡给猴看!

    谁是鸡?

    谁都有可能是鸡!

    但是提刀的肯定是手握刀把的,不仅要手握刀把,而且还要敢杀人,要不然,刀把就是一个摆设。

    如果万历敢杀人,大明天下,不一定会如此,可惜,很多时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当机立断。

    但是朱国强却无所谓,况且对他来说,他不差刀,差的是给猴看的鸡。

    现在有鸡送上门来,简单就是人困送枕头,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作为南京地方两百余年的豪族,千余口人的李家,说灭就灭了。

    男丁悉数被杀,女眷皆被没为营妓。

    别说是李家,甚至就连江宁知县也一起关进了站笼里了,

    这哪里是留一条活命,分明是想把人家活活的耗死。这可是朝廷命官啊。

    就这样让他给折磨死了。

    快给折磨死了!

    这人的心肠怎么这么毒?

    不是心肠毒。需要这么几只鸡。可问题是,即便是杀了这样的一只鸡,有时候,也不是每一个猴子都能立即作出反应,就在这边刚杀了鸡,那边就从苏州府传来消息,抗清田的士子百姓把苏州府知府、知县轰出了城。

    得知这个消息后,朱国强用异常平静的语气说道。

    “乱民当杀,不杀不足以正国法!”

    然后就派出了他的亲卫骑兵,为什么要派骑兵?

    就是要去杀人!

    苏州府。

    三天后的午夜时分,当王玉林率领八百骑兵到达苏州城时,苏州城这边似乎还没有什么动静。不过的内应已经控制了城门,并拿下了守城的百姓。

    城门慢慢被打开,滚滚的骑兵洪流涌入城中,他们直奔被百姓占据府衙。这些有如神兵天降的骑兵,出现在府衙时,那些人无不是被吓了一跳。

    这些骑兵无一例外的骑着辽东的高头大马,身着胸甲各个身材壮硕,他们用冰冷的眼神打量着衙前的士人百姓,冰冷的眼光,就像是看着死人一样,让人看着就忍不住内心发颤。

    在人们心寒的同时,这些占据着府衙的士子百姓,尽管个个战战兢兢的,但是他们仍然固执的站在那里,领头的士子迎着这些凶神恶煞的骑兵,壮着胆气说道。

    “将军从何处来!”

    “限你们半个时辰内离开府衙!否则,一率以贼寇沦处!”

    “将军此言诧异,我等皆是朝廷良民,轰走官吏,绝非是谋反,只因官使盘剥,百姓不堪重负,还请将军晚鉴……”

    不等他说完,就听眼前的将军喊道。

    “记时!”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是为之一惊,还有士子大声喊道。

    “将军难道要尽杀我等不成!”

    “天下那有这样道理!”

    “就是,我还真不相信,大明的官军,还能把老百姓全都杀了……”

    对于人们的闹腾,王玉林甚至都没有抬头看着一眼,他甚至是任由对方敲锣喊人,他只是坐在马上,静静的等着。

    在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内,府衙前的人越聚越多,而且还有很多士绅,士子,他们都以往常的经验站在那里,在他们看来,官军绝对不敢动手。

    时间在飞逝,人们在聚集。

    到天明分时,府衙前已经聚集了数千人,对此,王玉林就像是没有看到似的,他只是看着怀表,当时间一到时,他就打着一个手势,伴随着一声哨响,骑兵们纷纷跳上马。

    “取刀!”

    在王玉林的一声令下,骑兵们纷纷抽出骑刀,骑刀依在肩膀上,开始缓缓朝着府衙逼近,没有任何人说话,无论对面的士子百姓说什么,他们就是目光冰冷的向前行进着。

    他们数马一列整齐行进,马蹄铁击打在青石板街道,发出一阵整齐的轰响。

    马蹄轰隆,极具压迫力,那些聚集在度衙门前的军户士绅和士子百姓,无不是瞠目结舌的看着这些官军。

    他们想干什么?

    难道他们真得敢杀人不成?

    许多百姓惊恐的透过门缝窗户看着外面,眼前的这一幕同样也出乎他们的意料。

    “奉大将军令,过时不撤者,一率以贼寇论处,过时不撤者,一率以贼寇论处!”

    瞬间,所有人都懵了!

    过时不撤者,一率以贼寇论处!

    难道真得敢杀人不成?

    “这可如何是好啊……”

    那些从中策划这一切士绅们都显得极为的紧张,这一瞬间,他们感觉到这个大将军与寻常官员有着根本的不同。

    “大家不要慌,这天下总有讲道理的地方,他大将军就是再厉害,也得讲道理!”一个领头的士绅大声嚷道,招呼家丁们与军官对抗。

    “就是,大家一起上,要是让大将军如愿了,从此以后,他就会尽情盘剥咱们!”有人立即响应道。

    当然,也有人有些胆战心惊的问道。

    “老爷,这些军爷会不会动刀子杀我们啊?”

    旁边立即有人说道:

    “官军不杀百姓,谁若动手了,咱们在朝中的乡佬必定放不过他们!治不了那个大将军,还治不了他手下兵!”

    “就是,治不了官,还治了不兵?那些兵,那里敢动……”

    当然也有一些见势不妙的已经悄悄的离开了,就在这时,只听王玉林冷冷道:

    “过时不撤者,皆是贼寇,杀!”

    “杀!”

    在一阵呐喊声中,王玉林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冲着领头的士子,一刀劈了过去,西瓜大的脑袋瞬间就被砍掉了,鲜血喷溅中,脑袋摔落在地上。

    这一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官军真的敢杀人,而且就这么甚至连警告都不警告,就直接杀人了!

    与此同时,王玉林身后的骑兵们手持长刀,也开始对那些士子士绅们发起了无情的冲击,他们挥动着手中的骑刀,直接砍向对方,一时间,鲜血喷涌,到处都是一片哭喊声。

    “快跑吧!”

    血肉横飞眼,眼见不妙的家丁连忙扔下了手中的兵器,直接跳过躺在地上的老爷朝着远处的巷子逃去。对于这些逃走的人,骑兵们倒也没有追击,而是继续向前冲击,借着战马的冲击力,他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

    眼见官军真的敢杀人人,那些原本还群情激愤的人们,顿时哭爹喊娘的的乱成了一团,而后就一哄而散。

    轰的一声,那些聚焦在衙门前的人们崩溃了,人们开始往四面八方逃跑,有几个吓得腿软的早就瘫在地上投降了。

    骑兵们的铁蹄叩击在坚硬的石板,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尽管那些人奔逃,但是王玉林仍然领着骑兵们奋力追杀,他要让这群人知道,敢于挑衅法律的代价,必定是血的代价!

    就这样骑兵们不管不顾的开始了追杀,主要以身穿锦衣为主的士绅士子为目标,遇到手拿武器的家奴也是顺手给上一刀。

    在骑兵所过之处,只留下一路的尸体与鲜血。

    而王玉林的声音仍然在城中响起:

    “继续清理城中贼寇,所有参与者全部抄家!”

    这一天对于苏州城内的很多人来说是心惊胆战的。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拿着刀把的人怎么用刀子来说话。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那些。完全变成了一个笑话。

    过去他们掌握着地方舆论,他们去裹挟民意,他们煽动民意,他们借此勒索官府。

    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当刀子落下来的时候。他们才第一次发现面对刀子,自己是何等的虚弱,过去所做的一切,不过也就是一个笑话。

    这一天,不知道多少人在铁蹄下瑟瑟发抖。当一切结束的时候,那些暗叫做庆幸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一切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第525章 忠君爱国马士英(第二更,求订阅)

    杀鸡给猴看!

    对于这一招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像这样男丁悉数诛杀,女眷皆被没为营妓的结果简直就是骇人听闻,

    兴许是因为狂妄太久了,以至于江南的士绅豪族压根就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一但掀起民变,那位大将军势必就会妥协,就像历年来的官员一样,其实,多年来,无论是清田也好,清理拖欠也罢,有明一代,就没有谁真正办成过此事,就拿海瑞来说吧,他够刚了吧。任应天巡抚时力摧豪强,可不到半年就被撵走。

    究其原因就是江南士大夫在朝里影响力巨大,若有谁敢于清田追欠,那也自然有的是办法让其滚蛋。言官不行,那就用民变,总之有的是办法。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

    可他们显然忘记了一点——这位爷可不是寻常的官员,海瑞够钢不假,可是他不敢动辄杀人,可这位爷非但敢杀人。而且还敢另设衙门。

    “乱世当用重典,如今天下纷乱,流寇四起、民变不止,不应再苟于常法,另设审案局,专门处置乱徒!”

    在朱国强的指示下,南京成立了审案局,专审各地抵触清查军田的士绅民户,对那些煽动民变的家丁家奴,一律处以重刑。当然,他们出可以戴罪立功,只要从实交待出是受谁指使煽动百姓,非但可以脱罪,甚至还可以赏银五两。如此恩威并施之下,那些人自然把主子供了出来。

    循着李家的旧例,这些煽动民乱的自然都给定上了一个“谋逆”的大罪,不管是指挥使也好、千户也罢、百户也好,只要是参其中的,捉一个,杀一家。动辄抄家,尽诛其族,只有女眷幸存却又被打为营妓。

    一时间,各卫所无不是风声鹤唳,甚至就连同整个南直隶上下,都被这位大将军暴虐的手段给吓倒了!

    “幕后主使杀其全家,那些带头闹事的要尽量流放,该杀的杀,乱世用重典,想要天下太平,就非得要心狠手辣,不讲仁慈,要以申、韩、商鞅的手段办案……”

    每一次面对审案局的官员禀报时,朱国强都会重申着他的态度。

    而且为了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他特意命人制作二十个站笼。犯人头卡在木枷中,立在站笼里,白天用车拉着,在城内四处游街。夜晚则放在审案局前,派兵守住。不给吃,也不给喝,不出三四天,犯人就会站死在笼子里。这些个站笼天天都装着犯人,天天都在南京城内巡游,弄得全城百姓见之发怵。一时间无人不被这样的手段给吓到了。

    而士民乡绅要求废除站笼施行仁政的状子,雪片似地飞往应天巡抚衙门,有几个人跑到张亮那儿告状,请求其主持公道。

    对于他们的请求,张亮自然是嗤之以鼻,他心里甚至暗自想到——你们一个个的请我主持公道,这岂不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你们怎么不去求朝廷?

    其实,他们还真的通过各自的渠道向朝廷求救了,弹劾着平虏大将军的残暴。可问题是天高皇帝远,朝廷眼下根本就顾不上这边啊!

    看着那些请求施仁政的状子,张亮心里隐约的猜到了另一个可能——这才是大将军的第一步棋。

    大将军的下一步棋会怎么下?

    就在张亮揣摩着大将军的心思时,插着驿旗的快马伴着信使的“八百里加急”的喊声,径直闯进了南京城门,然后圣旨被直接送到了南京六部的值阁,很快京城传来的圣旨。

    “陛下下旨召天下兵马勤王!”

    朝廷的旨意刚一传来,整个江南无不是为之一震,他们震惊于北方局势突变的同时,所有人的眼前无不是一亮,他们突然意识到了机会!

    这是把大将军送出南京、送出南直隶的机会啊!

    只要大将军离开了南直隶,这个清田自然也就人走政息了。可问题是,怎么把这“杀神”送出南京。

    这天下午,南京兵部尚书马士英来到了大将军府,一见到大将军就跪下磕头,同时语气激动的说:

    “大将军,目前闯贼兵近京师,陛下下旨召天下兵马勤王。大将军一身系天下臣民之望,还请大将军尽快发兵京城勤王,请大将军勿负天下忠臣义士之心啊!”

    瞧着面前的马士英,朱国强的脸上带着笑容,对于这位历史弘光朝的首辅,他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满清南下,南京勋臣皆降,这位手中无一兵一卒的首辅拒绝投降,带着太后逃到浙江一带,进了杭州以后,知道弘光皇帝已经被俘,就同在杭州的官僚商量请潞王朱常淓监国。之后他以太后和朱常淓的名义继续抗清,然而后者也马上投降清兵,马士英仍未死心,继续带兵南下,然而在后来的唐王、鲁王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更无人重用他,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直到在福建被清兵俘虏后杀害。满清文献笔记对他的死去记录颇多,但没有一项提到他想要投降。

    对于马士英那位听说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率众投降,在城门大书数字“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的黄端伯的评价再公允不过。

    在审问黄端伯时,多铎问:

    “马士英,何人也?”

    黄端伯:“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

    “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

    “马士英不降,拥太后入浙江当为忠臣,相反已剃发易服的赵之龙、钱谦益等人才是不忠不孝。”

    这当然不是为马士英开脱,他只能算投机的权臣,没处理好内部各派关系,导致内政混乱,党争不断,军阀内讧,自我消耗。但是至少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没有含糊,而反观他的政敌东林党、复社,大部分人投降清朝,最可耻的是,他们掌握话语权,朝马士英泼脏水。当然,东林党里也有硬骨头,比如黄道周等人。

    可相对于大明来说,搁在民族大义上,人家确实比很多人强多了。

    而在朱国强抵达南京后,马士英也是全力配合,其实,越是这样的有着奸臣之名的人,他们就越识时务。

    现在见他上门跪求自己出兵勤王,朱国强便点头道。

    “司马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急忙站起来扶起马士英,朱国强声音哽咽道,

    “我亦是高皇帝的子孙,又焉能容忍闯贼夺我大明江山?即便是你不来求我,我也会发兵勤王的,我知道,世人皆以为我为奸雄,料我必定会坐视京城沦陷,可要是如此,岂不致负天下士民之望,为千秋万世所不齿!”

    大将军的回答,让马士英惊喜道。

    “不知大将军何时发兵?”

    “兵当然要发的,不过,现在我麾下的兵马皆不在身边,既便是发兵,恐怕也需要费些时日?”

    朱国强颇有些懊恼的说道。

    “而且,现在调兵出征,还需要筹备粮草、钱饷,这些可不是否朝夕之间就能办好的,”

    “大将军,下臣有办法在三天内筹备齐所需要钱饷、粮草!”

    “三天?”

    朱国强诧异到。

    马士英赶快笑着说,向后退了半步,

    “大将军,只要您愿意出兵勤王浙江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出银子出粮食。”

    “哦?这是怎么回事?”

    朱国强好奇道。

    “大将军难道不知道对于那些人来说,只有您能够离开江南,他们才能睡个安稳觉呀。为了送您离开,他们自然乐意掏银子。所以,下臣准备从他们身上挤出一笔银子来。”

    看着眼前的马士英,朱国强突然笑着说道。

    “好,你个妈适应呀,原来你是想借着我的名义捞银子啊!难道你就不怕我治你的罪吗?”

    “大将军一心为国。不惜得罪权贵,下臣虽说世界大将军的名义去勒索那些人,可是这些银子都是用来拯救大明江山社稷了。请大将军放心,我决不会贪一文钱的。”

    倒不是说马士英不想贪,而是因为他不敢,因为他知道这位大将军的性格,要是他真的贪了,到时候恐怕这小命真的也就保不住了。

    但要是把这件差事办好了,自然会得到大将军的青睐。

    有了这位大将军的青睐。将来自然也就是前途无量了。孰重孰轻,马士英分的非常清楚。

    看着面前信誓旦旦的马士英,朱国强的心底倒是颇有些感慨。

    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至少眼前的这位在历史上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忠臣。

    可至少在抵达江南以来,这个大名鼎鼎的奸臣却是全力配合的。至于那些所谓的君子们,能够不私下里使绊子,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把奸臣用好了,其未必会成为忠臣,但必定可以成为一把好刀。

    想了想朱国强看着他说道。

    “哎,要是我大明的臣子都像你一样,这大明江山,有何至于到眼下这一步。还好我大名,还有像你这样勤于国事的大忠臣……”

第525章 篡位夺权按计划(第一更,求订阅)

    只要大将军出征,自然会有人给银子、给钱粮!

    对此,朱国强当然不怀疑,毕竟那些生不如死的士绅们,一个个绝对是“心甘情愿”掏银子、出粮食,只要能把这“杀神”送出南京,他们甚至愿意倾家荡产。

    当然倾家荡产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确实是愿意掏银子啊!

    就像马士英说的那样“在银子和性命之间,他们必定选择后者”。所以,几乎是在马士英稍微表露出大将军“困于银粮不能北上勤王”的意思后,不过只是三五天的功夫,就有江南各地“爱国人士”捐出白银两百余万两,军粮百万石,供大军出征。

    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可真是爱国呀。

    “三月初三……不能再拖延了,大军必须马上出发!”

    南京城内的大将军府内,朱国强猛一拍桌子,把在场的马士英等人都吓了一跳。

    这几天为了帮大将军“弄银子”,马士英把所有的理由都想尽了,一会儿对张三说大将军不北上是因为没有钱放赏;一会又对李四说不北上是没有粮草,接着又对赵六说没有军马。

    一直拖到现在,马士英终于给大将军筹备了大笔的银粮,甚至就连武昌那边的大军,也过来了两万人。

    今天终于要出征了?

    “本将军要亲率大兵赶赴京师勤王!”

    朱国强说着话,颇为感叹的说道。

    “江南各地“爱国人士”的拳拳赤子之心,着实让本将军感动至极,值此国难之时,他们不惜毁家疏难,实在是让本将军感动至极,本将军最近两天就点兵北上勤王!”

    幸好在座的没有那些掏银子的士绅,要不是然他们肯定是哭都没眼泪,毕竟那银子真不是心甘情愿掏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掏,说白了,不还是为了“送瘟神”,这也就是他们在心里想想而已,谁都不敢真的说出来。

    而马士英那张瘦长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些笑容。他这些日子为了勤王的事儿可是往来奔走,又是联络江南士林,又是在豪绅之中游说,劝他们出银子、出粮食。

    现在好了,大将军终于要出征了!

    “大将军准备何时出征?”

    马士英颇有些激动的问道。

    “兵贵神速,就最近两天吧!”

    说罢,朱国强扭头问道一旁的李大开。

    “皇求,你和闯贼交过手,对此可有什么建议?”

    李大开,字皇求,江西瀘邑桑溪里人,此人自幼便饱读诗书,并且喜欢练武,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与其它总兵不同的是,他是崇祯十年之时考中了武举状元,官任浙江营把总。在后面的日子里,李大开曾在泗州击退过试图挖掘泗州皇陵的流寇,后又接连以军功晋升为池州副总兵。

    历史上,当崇祯下旨天下兵马勤王时,李大开是少有的几位领兵北上勤王的总兵。不过因为无钱无粮,最终只能够带着几十个家丁和千余兵丁前往京城。而到了京城之中,李大开才知道崇祯早已经自缢身亡,于是他仰天咆哮,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并最终落败而亡。对于这样一个忠烈之人,李自成感叹道:“大明人心尽丧,还有这等奇人!”李自成也是个惜才之人,他最终命人将李大开好好的安葬了。

    正如历史上一样,李大开在接到勤王的旨意后,就立即点齐兵马,说服千余兵丁随他北上,不过在半路上被朱国强拦了下来。

    拦下他是为了保下他的命,而原本只有千余兵马的李大开自然乐意接受大将军的指挥,现在面对大将军的询问,李大开如实说道。

    “大将军,虽说闯贼号称百万兵马,可实际上流寇战斗力极底,精锐不过只有十数万而已,只要有十万精锐官军,必定能击败闯贼,现在天下精锐会师于京城,想来闯贼不日必败,还请大将军尽快发兵北上,以免错失剿寇良机。”

    天下精锐会师于京城?

    这天下又有几支兵马北上了?

    看一眼李大开,朱国强并没有反驳他,而是直接说道。

    “皇求所言甚是……”

    点头赞同时,朱国强又命令道。

    “嗯,既然如此,皇求,你便作为本将军的先锋明日先行过江,本官另派一人作你的副将。”

    当然下午,朱国强正在府中与众人商讨着北伐事宜时,又有人禀报道:

    “张尚书来了!”

    侍卫口中的张尚书是前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也是当年守济南后,朱国强最早的班底,在他于山东布政使任满后,就被调至南京户部。

    “请!”

    一会儿,张秉文大步走进了进来。虽说他只是一介文士,可在守济南时也曾披甲仗剑,与敌周旋巷战。看起来倒是颇为强健,似乎他现在更显得神采焕发。

    见他进来后,朱国强便笑着道:

    “含之来了,坐?”

    “下臣见过大将军。”

    张秉文仍然是已往一样的行礼,不过心底却有一丝暗喜,毕竟现在天下的局势已经与大将军初来南京时大不相同了,但他仍然不敢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

    “听说大将军已经决定北上勤王,下臣特意来见大将军,问问大将军可有什么需要下官相助的地方。”

    “含之,你来得正好。”

    张秉文这几句假话当然瞒不过朱国强。

    “明天,最迟后天,我就要北上了!”

    “这么快?大将军一切都准备好了?”

    张秉文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

    “准不准备好,都容不得我再呆在这了,毕竟,现在的局势紧张如此,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快一些。这种快当然不是为了向崇祯交代。而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

    有时候哪怕是装模作样,一些事情也总是要去做的。

    在说出这番话之后,朱国强看着张秉文说到,

    “那件事准备的怎么样了?”

    张秉文点头,然后说。

    “请大将军放心,现在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张秉文的回答让朱国强点了点头,但是他并没有立即说话。而是沉默片刻才说。

    “一切按计划行事”

第527章 高墙里龙子凤孙(第一更,求订阅)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七,在通往凤阳的官道上奔驰着一队骑兵,大约有一千多人。这些骑兵所骑的全是体高五尺有余的辽东骏马,这些骑兵无一例外皆身着明铁甲,他们时而加鞭飞奔,时而缓奔,以便使胯下坐骑得以休息。

    马蹄声暮色沉沉的旷野里像一阵凶猛的暴雨,时常从附近有如鬼域般配的村庄里引起来野狗的吠叫。一些惊魂不定的野狗躲在黑影中向官道上张望着。

    鬼域!

    骑着辽东骏马上的郑森,行走在有如鬼域般的江北大地上,心头异常的非常沉重。

    尽管在南京国子监时,他曾不止一次听人提及东虏入寇后,江北千里无人烟,可是却从不曾身临其境,而现在,从过江以来,沿途所见尽是一片荒芜,曾经繁华的市集变成了荒凉的无人鬼域,耕地变成了荒地。

    发现郑森的异样后,李大开叹道。

    “大木,你看,这就是眼下的北方,前有东虏入寇,后有流寇横行,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北方各地现在几乎都是这副生灵涂炭、千里赤地的模样……”

    总兵的长叹,让郑森沉声说道。

    “末将恨不得现在就杀尽天下的流寇,还我大明百姓一片朗朗乾坤!”

    在老师的推荐下,郑森非但进入了大将军府,而且还深受其信任,现在更是被委以重任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负大将军所望,为国效力。

    对于郑森的话语,李大开只是微微点头,然后说道。

    “我们还是尽快先赶到凤阳吧!到了凤阳,还有一件事要办。”

    所谓的事情,其实再简单不过,就是请中都镇守太监释放被关押在中都高墙里的庶人。

    而废唐王朱聿键就是其中的“大人物”,他是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而朱国强,应该说德世子朱慈颖是朱元璋的十三世孙。也就是说他比朱国强大四辈,客气一点得叫他皇高叔祖!

    不过他现在是个关在中都高墙里的庶人。

    对于这位唐王,朱国强可谓是闻名已久。

    在明末的那么多藩王当中,能够真正无愧高皇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位朱聿键了。

    虽说朱聿键生在藩王之家,但是却从小接受吃苦教育。被他的爷爷唐王朱硕熿圈禁在王府承奉司内十六年,从12岁一直圈到28岁!在崇祯二年时,他爹唐王世子朱器墭还被他叔叔毒死,他自己也差一点丢了世孙的地位。结果遇上了吊唁唐世子的地方官陈奇瑜替他出头,这才保住了世孙地位。

    在继为唐王之后,这个被爷爷关了12年的朱聿键也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果决,为了给父亲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他居然在崇祯九年的七月初一杖杀了自己的王叔福山王朱器塽,还把另一位叔父安阳王朱器埈打了个半死。

    而在当年的八月,他做出了一件更加出格的事情。居然在清兵入寇时,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此举自然是惹得崇祯皇帝大怒,当年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而且还抓进了凤阳高墙,一直关到现在!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法折磨,把他折磨的几近死亡,熬了七年,才在路振飞的保护下,保住生命。

    这位所谓的唐王,差不多半辈子都在牢里头!

    在历史上,朱聿键是南明的隆武帝,郑成功的国姓爷就是他封的。关于他的事迹或许不多,但在最后也以身殉国,可谓是不负高皇了。而他的兄弟朱聿鐭则是绍武帝,也在登后殉国。而另一个兄弟朱聿锷则在两个兄长先后殉国后退守台山汶村城坚持抗清,最终兄弟三人先后为抗清而殉国,也不愧为太祖高皇帝之后了。

    对于唐藩的这几位既不怕苦,也不怕死的“高皇子孙”。朱国强虽然谈不上看好,但是对于他们,他倒是另有计划。在将来登基时,他总需要一些宗亲作为帮衬,甚至将来,他也就需要这样的贤王!

    毕竟,大明还是需要“亲亲之谊”,需要宗藩的。

    所以,在反复考虑之后,朱国强还是决定放出高墙里的庶人——让他们于军中效力,戴罪立功。

    好吧!

    其实也就是想借此,另外打造一个亲藩体系——一个对他德藩世子感恩戴德的亲藩。他们或许都是因为种种理由被贬为庶人,在中都高墙备受太监凌辱,但是在圣明的德世子的恩典下,他们得已在军中效力,共卫高皇江山,将来在时机成熟时,新皇帝继位后,重新恢复他们的身份。如此种种之后,这些人自然会是新皇帝的人。

    ……

    高墙!

    对于寻常人来说,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但是对于宗室子弟而言,高墙早已经是恶名远播,不知多少人在知道自己要被关入高墙时,或是悬梁或是撞墙,即便是到了地方的,最后也少不得圈死在高墙里。

    高墙多高?

    比山还要高,对于圈禁于其中的宗人们而言,恐怕比压孙猴子的五指山还高、还重。

    可实际高的并不是墙,而是心!

    而是看守太监的心。

    “十三爷,怎么,给家里去信了吗?”

    又一次,看守太监胡公公,瞧着小院里的人,冷冰冰的说道。

    “回公公话,我虽说是宗室,可却也只是宗室旁枝,家境谈不上宽裕,与况且现在北方流寇横行,即便是去了信,怕也没什么用处,还请公公见谅,”

    朱由柱不卑不亢的答道,

    “哼哼,好你个朱由柱,这骨头当真是硬,来啊!照规矩上墩锁!”

    胡公公的话音刚落,那边就有小太监走过去,架着朱由柱便给他上了刑。

    所谓的“墩锁”,就是木箱,上盖有四个洞。分别锁住手脚,由于人无法站立而得名。时间一长,用刑的人就会因四肢淤血,呼吸困难,被活活憋死。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这样活活折磨死。

    当然在这里他们会拿捏着分寸绝对不会让人有性命之忧,但越是如此,对也就越多,有时候还不如死了算了。

    “哎,何必硬撑着呢,死了便死了吧……”

    朱由柱在心里默默的想到。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或许,死就是一个解脱。

    毕竟,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忍受了太长时间。

    其实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他不是说没有动过轻生的念头,尤其是面对着祖宗的江山危在旦夕的局面,什么都不能做到,他恨不得就这样死了,至少现在死了,用好过将来面对亡国的局面。

    哎,那就死了吧。

    死了也就不用再考虑这些问题了。

    就这样吧……

    也许是因为放弃了生的希望,平时还能坚持上几天的朱由柱,不过刚被用上一个时辰的刑,人的意识就模糊了,意识模糊中,他甚至感觉自己又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就在意识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他隐约的听到有人喊道。

    “快,快放下来,谁他么的以下犯上,居然给十三爷上刑!”

    再一次醒来的时候,朱由柱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房间并不是自己身处的那间小屋。

    这是那?

    这是怎么回事儿?

    就在他疑惑的功夫,旁边过来一个小太监,惊喜道。

    “哎呀,十三爷,您老醒了,小的这就去喊刘公公。”

第528章 大义凌然真曹操(第二更,求订阅)

    接下来的一切,让朱由柱有些恍惚,有如置身于梦中一般,他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那些阴狠的太监,一个个的都变得极为恭敬,甚至就连守陵太监刘公公——中都太监的总管,还特意让命人抬起了一个“墩锁”木箱,被锁着的赫然是奄奄一息的胡太监。

    “哼哼,姓胡的好大的狗胆,居然敢苛虐宗人,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先是冷冰冰的斥责一声,然后刘公公又请罪道。

    “九爷,老奴实在是不知道居然会有这种事情,还请九爷恕罪!”

    面对刘公公的示好,虽然知道姓胡的不过只是替罪羊,可现在朱由柱却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的心底尽是疑惑。

    这是怎么回事?

    疑惑间,他才从刘公公那里知道,非但他被放出来了,甚至就连同其它百余位被关在高墙里被废庶人都被放出来。

    突如其来变化,让朱由柱惊得有些不知所以,别说是他,其他人大都也是如此,他们都是犯下各种各样的罪名被关进高墙,现在大明的江山危如累卵。所以才会有人放出他们,让他们在军中戴罪立功!

    而放出他们的,就是他们在高墙里都听说过的那个宗室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德世子朱慈颖。

    可德世子不是皇帝,他说放人,为什么中都留守太监会听命于他?

    其实这事还真不怪刘公公,他实在是不敢不放人啊!

    虽说李大开、郑森他们只带了一千骑兵过来,可谁不知道那位大将军领兵十几万不日就要北上勤王,现在这是敬酒,要是他不放人,罚酒过来了,可就是人头落地了。

    况且,身在中都的刘公公又怎么可能不关心国事。

    这几天信使往返南北,自然也带来了北方的消息,居庸关守将降贼,闯贼兵锋直指京城。

    无论将来局势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将军肯定是要飞黄腾达了!

    击败了闯贼,力挽狂澜的大将军将会如何?

    这事只有天知道!

    天知道将来,人知道眼前,大将军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

    不但要放人,而且还要让这些人没有什么怨言。

    于是乎,“苛虐宗室”中罪名就落到那个混账东西的身上了,他的人头,就成了刘公公安抚这些宗亲的礼物。

    这礼物有用吗?

    刘公公不关心,他知道包括朱由柱在内的这些庶人也不关心,他们必定都关心着另一件事——大将军什么时候来,大将军会让他们担什么差事!

    出身彰德赵藩的朱由柱如此,而南阳唐藩废唐王朱聿键,同样也是如此,他们无不是神情恍惚的看着周围,有如置身于梦中一般。

    这样就重获自由了?

    然后呢?

    然后就是在大将军帐前效力,共保祖宗打下的江山了。

    大将军呢?

    他什么时候过来?

    北上勤王!

    进入三月后,整个南直隶到处都传播着这四个大字,尽管大军未出,可是《大明日报》上就已经连篇累牍的报道了许多北方勤王的新闻——普天之下,只有平虏大将军一人回应皇上的旨意!

    大将军忠心可表日月!

    在奸似忠,至少对于外界来说,平虏大将军的举动是无可挑剔的,在收到皇帝的旨意后,他就立即传令在武昌的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于南京会合后,北上勤王,同时又下令辽东的平虏军入关勤王。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三月初四,从武昌出发两万先锋,在李定国的率领下抵达了南京。

    当天,在离开了大军的营地之后,朱国强率领几位亲信幕僚,携带早就准备好的祭品,走进了孝陵,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孝陵,第一次是在这里杀人,上一次是告慰,而这一次呢?

    是向武功赫赫的高皇帝致祭,跪在地上哽咽地祝告说:

    置身于享殿中,朱国强半跪在那里,尔后自言自语道。

    “我知道,你也知道,可既然我姓朱,那大明的江山,往后就由我来保下了,想必您在天之灵,应该明白,我要夺下这江山,为了不是一家一姓,而是为了咱们汉人,为了这个文明,至于……”

    就像聊天似的,朱国强看着高皇帝的牌位,在那一句句的说道着。

    在空荡荡享殿中,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断他的话语,也不会有任何人偷听着他的话语。

    “但愿仰仗高皇帝之灵,我能歼灭流寇,固我江山,他日扬国威于四海,拓波涛于万里,为我民族之未来,我即肝脑涂地,亦所甘心……”

    终于,朱国强站起了身来,凝视着高皇帝的灵位,凝视着牌位上的“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默默自语道。

    “高皇帝在天之灵为证,子孙必定以此为毕生之业……”

    说罢,他便转身离开了享殿,在这一瞬间,他真正成为了朱慈颖,直正的接纳了这个身份,他不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朱国强,而是这个世界的朱慈颖,他不仅仅只是为了悍卫这个国家,同样也是在悍卫着祖宗的江山。

    离开孝陵之后,朱国强一回到南京城内,就让人请来了钱谦益,或许水太凉的人品有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尤其是在文学上的造诣,绝对超过大多数人。

    见过礼后,钱谦益就问道,

    “大将军已经决定了?”

    朱国强点头道:

    “初六是礼部定下的黄道吉日,我先率领两万兵马北上,其它部队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离开武昌,从南直隶北上,如果运河解冻的话,就沿运河北上,没解冻就走陆路,北上于淮安过黄河,经山东进入北直隶属。”

    说罢,朱国强看着钱谦益说道:

    “你们拟檄文,这几天前我已经看了。还需要改动吗?”

    那篇北上勤王的檄文稿是钱谦益拟写的。听到大将军询问,钱谦益赶快恭敬地站起来,回答说:

    “那稿子是经下臣反复推敲,也请张尚书等人看过,然后才呈给大将军。只是这道北上勤王的檄文,关系极其重大,所以必须等候大将军亲自斟酌,改定后,方敢于报上印行。”

    轻轻点头,朱国强拿起文稿,又一次打量着这篇檄文,这篇檄文与其说是勤王的檄文,倒不如说是要求恢复大明祖制,以藩王领兵拱卫中枢的檄文,在檄文中历数成祖之后,打压藩室,推行藩禁,致使流寇横行时,宗藩只能坐以待葬,不能拱卫中枢。总之一句话,就是恢复大明的藩王领兵的祖制,当然也号召天下宗藩起兵勤王。甚至在檄文中。

    这就是朱国强所需要的大义——以恢复祖制为名的大义!

    “那我们再一起斟酌斟酌。好,你坐下慢慢念一遍,看有没有需要改的地方。”

    钱谦益坐下去,双手捧起缮写檄文,轻声念道:

    “大明德藩为奉命勤王……”

    之所以用德藩的名义,就是为了给恢复祖制铺平道路,当然也是为篡位夺权铺平道路。

    其实所谓的祖制不过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但是有了这个借口也就有了大义。只要把高皇帝这面旗帜拿出来,哪怕是将来夺天下,那也是恢复的祖宗江山。而不是“篡夺”崇祯的江山。

    如此一来。至少对于外界来说,自己登上皇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这一切不过只是掩人耳目而已。这种所谓的“大义”,不过也就是好听一些。

    可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却需要这样的“大义”,就是那些当官的投奔过来,也需要一个理由说服他们自己吧。

第529章 多尔衮的阴谋(第一更,求订阅)

    关注着李自成的,并不仅仅只有身在南京的朱国强。

    进入甲申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多尔衮同样也在注视着大明的局势变化。从撤逃到蒙古草原后,看似在蒙古草原上东征西讨,甚至兵锋直指西域,一直打到天山,在将漠西蒙古击败收降为八旗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关内的注意。

    除了像过去一样派许多细作在北京,对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细作,不惜给予重赏。关于明朝朝廷上的忙乱举措和纷争,以及流贼的重要活动,几乎是每天或每隔三两天就有潜伏的细作报到草原上。

    看似一门心思巩固着大清国在蒙古、在漠西统治的多尔衮,不过随着对西域的了解,他已经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天天考虑着如何率大军收复盛京,如何击败明国了。他甚至觉得,应该趁着明朝自顾不暇,没有时间考虑大清国的时机,尽可能的向西扩张。

    向西万里,有比满洲更辽阔的土地,更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平虏大将军朱慈颖。尤其是面对西征以来军事上不断的胜利。多尔衮甚至觉得大清国的未来在西方,他甚至研究起了成吉思汗——他就是在西征成功后,整合了西域等地的力量,才灭亡了西夏、金国以及南宋。

    多尔衮从来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才会不断的向西扩张,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关内的虎视眈眈。

    有时候,多尔衮甚至会想,明国人对西域的情况知之甚少甚或全然不知,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必定是会后悔的。

    大约在正月下旬,多尔衮连得探报,说有名叫李自成的流贼首领已经在西安建立了“顺朝”,改元“永昌”。从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万人马分批从韩城附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后所向披靡,正在向太原进兵,声言要夺取明朝江山。

    这一消息不仅来自京城,也来自山西各地——那些山西商人,仍然是大清国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明朝需要草原上的马牛等物,而他同样也需要关内的丝绸、棉布以及茶叶等物资收买蒙古人。

    那些晋商向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流贼的情报,当得知宣大两地总兵向流贼投降,流寇正在向京师进军时,多尔衮愣住了。

    于是立即招来了洪承畴等人过来议事,在征讨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过程中,洪承畴的表现让多尔衮不能不刮目相看,甚至,如果不是洪承畴提出,利用漠西蒙古各部矛盾,大清国的西征就不可能那么顺利,现在明朝内部的突变,自然需要听听他的看法。

    “以臣愚见,李贼自称有五十万人马渡河入晋,不过只是虚夸之词,实际兵力决对没有此数。兵将人数大概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不会更多的。那怕是以三十万计,到北京城下能够作战的兵力将不会超过二十万。”

    多尔衮问道:

    “你为何估计得这样少?”

    又有人插话说道:

    “洪大人,我估计李自成来到京城的人马大概在五十万以上,他不是在太原等地掳民为兵吗?”

    “掳来的兵也是会逃的,咱们掳来的人都会在半路上逃,更何况是兵?”

    洪承畴思索片刻,含笑说道:

    “站在咱们大清国的立场上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将流贼兵力强一些大一些,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和明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的想法自然不错。但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臣在南朝,与流贼作战多年,对贼中实情,略有所知。流贼惯用虚声恫吓,且利用朝廷与各省官军弱点,才能迅速壮大,不断胜利而有今日。近几年贼势最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以臣看来,最盛时不超过五十万人。臣说李自成虽有大约五十万人,还得分兵驻守各处,而且有许多重要之处都无力驻守。这样看来,李贼渡河东征的兵员实数绝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即便是掳民为兵,可他还有伤亡啊,一个周遇吉就让他损兵折将近十万,即便是他补充兵马,大抵上也就是这个数,况且,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伪号,又渡河东犯,妄图在京城正式称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许多重要的人物带在身边,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从,还得另有兵马保护。况且这三十万兵马数千里远征,谈何容易?单就是粮草辎重运输护卫,也得分出几万人来。如此看来,他如果以三十万众渡河东来,沿途留兵驻守,到北京城下时不会有二十万人。”

    尽管多尔衮认为洪承畴说出的这个见解有道理,但是仍然疑惑不定的向洪承畴问道:

    “你熟于南朝情况,果然见解不凡。但是我尚不解者是,你说李自成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虚声恫吓,但是他这几年驰骋中原,所向无敌,席卷湖广,长驱入陕,轻易占领西安,横扫西北各地,使明朝穷于应付,已临亡国危局。这情况你如何解释?”

    说罢,多尔衮不等供承畴说话,又说道:

    “今个咱们好好的谈谈。我已经命人预备了午膳,走吧,我们去午膳桌上,边吃边谈!”

    刚从火盆边站起来,多尔衮又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们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当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应该见到他,得到他的回书才好。”

    “王爷有何妙棋?”

    洪承畴跟着问道。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

    “我想派人带着我大清国的一封信,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见李自成,一则探听他对我大清国是敌是友,二则亲自去看看李自成的实力如何。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闻言,洪承畴说道。

    “其实是敌是友不重要,看不看他的实力也不重要。”

    多尔衮颇有深意地一笑,

    “哦?这是为何?”

    “因为无论是敌是友,实力强弱,最终李自成都必须要先和朱慈颖打起来,只要他们打起来,对我大清国来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洪先生所言甚是!”

    多尔衮哈哈大笑道。随即轻轻地将右手一挥,说道:

    “走,边用膳边商量大事!”

    多尔衮从暖锅中夹起来一大块肉,心思并没有在肉上。

    “与咱们来说,他们无论是谁坐江山,都不重要,只要他们打起来对咱们大清国来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之间打的时间越长,对咱们就越有利。”

    多尔衮顿了顿,然后说到,

    “咱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过去,咱们的眼里只有中原,可是现在,往西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丁,咱们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像当年成吉思汗一样,他就是先在西边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然后又回来打的宋朝。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一样,在西边打下足够大的地盘,然后像成吉思汗一样带着西边的兵来打明朝。”

    多尔衮的话让洪承畴暂停再动筷子,他望了多尔衮一眼,然后称赞道:

    “王爷所言甚是,臣听说李自成一路劫掠无数,我们不仅可以和他联络,而且还可以卖给他红衣大炮,毕竟咱们需要银子还有很多中原的货物!”

    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这个建议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你的这个主意不错,李自成越强明国就越乱,他们越乱咱们将来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还能趁机换回一大笔银子,不错,不错。”

    点头称赞之余他又向洪承畴问道:

    “你觉得除了信之外,要不要再给送他一些礼物?”

第530章 封他为皇吧(第二更,求订阅)

    居庸关降了!

    不费一兵一卒轻取居庸关,让大顺朝文武群臣和三军将士兴高采烈,认为京城在二三日内必定不攻自破,然后传檄而定江南,千秋大业从此奠定。

    作为先锋的刘宗敏便命令大军继续行进,像潮水般向京城涌去。而李自成与丞相府、军师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不必同大军一起赶路。

    因为昌平衙门还算宽敞,所以被作为李自成的临时行宫。军师府、丞相府、六政府等等衙门都挤在城内各处,大都是被征用的民宅,而御营亲军等都分驻城内外,城内外到处都是帐篷。

    晚膳以后,李自成同刘宗敏稍谈数语,便命传宣官分头传知丞相、正副军师、六政府尚书、侍等中央大臣,来行宫开御前会议。

    自从渡河入晋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御前会议。但是今天的这次会议,与许日不同,今天将将讨论攻破京城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破城后山何处入京城,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就是在提前庆祝着胜利。

    不过,最终,问题还是在落在一个问题上——什么可以破城!

    李自成看着宋献策发问后,大家伙的目光都落到军师的脸上。

    在心中认真分析了明朝的守军形势兵力后,宋献策断定大军只须围城二日,城中的防御就会瓦解,必定可以轻易破城。江湖术士出身的他,深知自己正是依仗此术深得李自成以及将士信任,所以他不会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他的分析,而是伸出左手,手掌朝上,用拇指掐着食指、中指,就像是戏文里的诸葛武侯一样,在那里掐指盘算着,时而皱眉,时而展眉,时而抚须,似乎他真的能够窥破天机似的。

    “嗯……嗯,依臣看来,倘若初十有微雨,十一黎明必定可以破城。倘若初十无雨的话,嗯,大概需要二三日既可破城。”

    这所谓的“掐指一算”到底子准不准,姑且不说,但是对于李自成以及顺营中的许多将领以及士兵来说,他们真的相信。

    当然,对此,孙可为等人只是微微不语,他们知道所谓的“掐指一算”更多的是基于对明军防御兵力的了解,现在京城防御空虚,前天,襄城伯李国桢率领数千新招募的“三大营”兵,这些兵大部分市井之徒,兵如此,至于将,也好不到那,李国桢本身就是纨袴子弟,毫无军事经验不说,而且只会夸夸其谈。他们开到沙河布防,一见大顺军到来就不战自溃了。靠着这样的人马能守得住京城吗?

    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大家都是好朋友,有些话不能说。

    闻言满面喜色的李自成就说道。

    “看来这天气不会马上转晴,按照十三日破城来部署好啦。我大顺定都长安,京城只是行在,事定后将改称幽州府,这事在长安时已经商定。孤在京城行在登极后,再传檄定江南,我大顺的千秋大业如此可定。”

    因为平常对孙可为十分尊重,但是今天见他不知为何不说话,于是便偏向望着他问道:

    “丞相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皇上,江南怕是传檄定不得的!”

    闻言,他便恭敬地向李自成欠身回答道。

    “平虏大将军已经挥师北上了!”

    原本正沉迷于胜利中的众人被孙可为泼得冷水惊得无不是一愣。这时他们才想到——江南还有一头猛虎在那!

    这头猛虎可是不一般啊,不仅能吃人,而且还能引天雷!

    所以众人的脸色无不是一阵阵愕然,怎么会把这头猛虎给忘了?

    其实,这也不怪,毕竟,在这一段时间里,大家伙都沉浸于胜利的消息中,以至于都忘记了江南的那头老虎了。

    就在众人神情凝重时,只见礼政府尚书巩焴站起来说道:

    “丞相此言诧异,即便是有明军挥师北上又有何坊?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臣以为,所谓“平虏大将军”完全不足为惧,他北上是易,可想要败我大顺却是难上加难。”

    巩焴的话,让李自成问道。

    “巩卿此话从何说起?”

    巩焴回答道。

    “天下皆言平虏大将军能征善战,平东虏灭西献,兵锋所指,锐不可当,可臣却听闻,他于江南滥杀士绅官员,早就引起百姓不满,他在时,江南官民百姓尚不敢言,可一但他离开江南,谁能替他弹压江南官民百姓?到时候我大顺传檄江南,江南必定。如今明朝气数已尽,陛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而主天下,朱慈颖不过只是逆势而为,所谓锐不可当,不过只是一时兵威而已,毕竟这气数在我大顺!”

    好话人人爱听,李自成觉得巩焴的这番话说的颇有道理,但看宋献策、孙可为等人都没有赞成表示,便心中产生怀疑,遂向别的文臣问道:

    “你们各位有何主张?”

    顾君恩说道。

    “这明朝气数已尽,气数在我大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臣倒担心其它的事情。”

    李自成问:“

    你担心什么?”

    顾君恩说:

    “以臣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至于平虏大将军,势必也是如此,而其素有善战之名,且其于山东素有义名,要是其领山西军民顽抗到抵,我大顺必定损兵折将甚多,一个周遇吉就让我大顺损兵折将近十万,况且是他朱慈颖?所以,不能不早做打算。”

    有了宁武关的前车之鉴,李自成不觉动容,轻轻点头,向群臣问道:

    “顾卿家所言甚是,对此大家可有什么良策?”

    众人无不是一阵哑然,他们在河南的时候,为什么不敢犯山东,不还是因为山东士气民心都在明朝,乡兵不下百万,这要是真的打起得,即便是赢了那也是两败俱伤啊!

    沉默良久后,只听到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回答道:

    “皇上,要,要是裂土分国呢?……”

第531章 天下共逐之(求订阅,求支持)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王朝覆灭时,不知道多少的野心家野心勃勃的想要夺得天下,为了天下,他们甚至可以不惜一切。

    天下!

    这两个字眼对世人充满了诱惑,为了这个皇位,裂土分国,并肩为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至少对于李自成来说,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对喻上猷的建议,李自成点头赞同道:

    “裂土分国。你说下去,说下去。”

    喻上猷接着说:

    “虽然明朝气数已尽,可是论及天下古往今来,当数高皇帝得国最正,且历代明朝皇帝对小民百姓也是极尽关爱,就是崇祯也与寻常亡国之君不同,即便是其失了天下,天下人心向明朝的人势必仍然不少。故微臣无知,冒昧建议,请陛下去信一封,与朱慈颖裂土分国,许其以辽东立国,从此我大顺与大明共为兄弟之邦,如此天下自然可以平定。”

    李自成含笑点头,在心中称赞喻上猷说得有道理,其实,即便是直到现在,他对明朝的皇帝都没有多少恶感,他甚至想过,如果打下京城,到时候就封崇祯为王爷,让大明的香火不灭,毕竟高皇帝有大功于汉人,当然,前提是他们归顺大顺。

    如果他不归顺的话,自然也就没有留着他的必要了。

    现在裂土分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辽东,不过只是化外之地,裂土又有何妨?

    但他没有马上说话,等候别的文臣发表意见。

    文臣们看见皇上的神色愉快,而孙丞相也在用眼色鼓励大家说话,所以继续围绕着喻上猷的发言。但人们并没有新的建议,只是就他的这个建议发表意见,一般意见是赞同,毕竟,和那位大将军打仗,没多少人的心里有底。

    见皇上的脸色不错,于是便有人想趁机会迎合李自成说道:

    “陛下,我朝定鼎长安,京城将改称幽州府,辽东实为化外之地,即便是予了他朱慈颖又有何妨?以臣愚见,他朱慈颖于明朝只是一个臣,而现在皇上恩典许他为皇,他自然会感激涕零……”

    有人赞同,当然也有人反对,一直沉默不语的孙丞相,轻声哼道。

    “感激涕零?裂土辽东!辽东已经尽归其所有,又何需裂土,他若要为皇,又何需等到现在?别忘了还有山东,山东一地都是他的地盘,裂土辽东,置山东于何处?”

    反对之余孙可为将目光移向皇帝,然后说道。

    “皇上,臣以为,为今之计必须抛弃幻想,待夺下京城后,全力与朱慈颖决战,非如此不能定天下!”

    说罢,孙可为又说道。

    “臣以为,为击败朱慈颖,我大顺可以考虑与清国联手对敌。”

    丞相的话声一声,在场的文官脸色无不是微微一变,两天前,他们收到一封清国睿亲王送来的信,在信里希望与大顺会盟,对此文臣们自然是强力反对,毕竟那是蛮夷!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降官,要是当初大明与满清议和的话,天下局势又岂至于这步田地?

    不过当时,孙可为等人并没有表明态度,李自成也没有说话,现在丞相旧事重提,自然让众人大惊失色。

    “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与东虏会盟,无异与虎为谋,而且此事传出,必定令天下的唾弃……”

    “当年唐太宗也曾邀师突厥,也不见得有妨他成为千古一帝!”

    “况且会盟并不同于邀师,只是谈一谈合作之事。”

    在几位重臣的反驱下,反对声渐渐的淡了,尤其是大家看到皇上没有发表意见后,自然也就不再坚持反对了。见群臣已经没有更重要的意见,李自成又望着孙可为、宋献策两人问道:

    “卿等,有何主张?”

    孙可为说道:

    “关于此事,臣与军师曾私下商议过,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东虏或许是心怀异志,但是其志在辽东,与我会盟,无非是为了夺回辽东,若是他们出兵辽东,必定可以让辽东边军无力南下,如此一来,我大顺自然可以从容击败朱慈颖,臣等以为,与清国合作倒也无妨,况且,清国火器也颇为犀利,若能得清国红衣大炮、石击火铳,他日与明军决战时,必定是如虎添翼……”

    清国的火器犀利——两天前,清国的使者不仅带来了多尔衮的信,还带来了16门红夷大炮、20门臼炮以及2000杆石击火铳和2000匹战马作为礼物,这些火炮、火铳,着实亮瞎了大顺君臣的眼睛。

    虽说他们也缴获了官军不少火器,可是那些火器与清国的火器一比,简直就像破烂一般,在惊叹之余他们那里知道,这些犀利非常的火器,其实不过是辽东火器的“山寨货”,质量性能远远比不了辽东造。

    可即便是如此,大顺军上下倒是对这些火器眼红的很,甚至寻思着要不要再买上一批过来,用来的打京城或者其它的明军事。

    不过这会,李自成反倒是在心中嘀咕道:

    “啊,原来你们已经讨论过!”

    尽管心里头对他们私下商量这样的大事,而且他一无所知有些不满,但李自成并没有表露出来,毕竟眼下需要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他望着宋军师问道:

    “军师和丞相都已经商量好了,那这个主意必定是妥当的,军师可还有什么建议。”

    参加御前会议的全体大臣都将眼光集中在宋献策的脸上,等待他说出主张。见皇上问到自己,宋献策恭敬地站起身来。

    “陛下,微臣认为和清国合作倒也无妨,他们要的是辽东,咱们要的是中原,即便是把辽东许给他们,与咱们大顺来说,也没有什么妨碍,只要中原归我大顺,将来咱们总能收复辽东,一统天下的,当年唐太宗用突厥兵时,并不妨碍他后来讨伐突厥,不过只是因势而为罢了,臣以为,现在与清国委以虚蛇,并无不妥之处,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况且咱们与清国不过只是委以虚蛇,有什么大不了的。”

    宋献策的话,让李自成的心头一动,原来唐太宗李世民也干过这样的事情啊。既然老祖宗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呐,自己做这些事儿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是和满洲人一起联手嘛。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还是和他们委以虚蛇。虽然传出去并不一定好听,但是这不过只是权宜之计嘛。

    “正是皇上,等将来咱们腾出手来的时候,必定还是要北伐灭清,眼下不过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见丞相与军机都这么说,而且还体贴的把理由都说得这么妥当,李自成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既然大家都这么觉得,那就给多尔衮回信吧!”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李自成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他甚至已经看到了自己在京城登基的一天,当然,他也看到了自己如何开创老李家的万世基业的将来。

    将来的大顺朝必定就像李世民的大唐一样,在长安开创万世基业。

    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信,给多尔衮送去了,在信送去之后,作为大顺国丞相的孙可为来了一旁的小院之中,在小院中停着一辆囚车,囚车里囚着两人,正是周遇吉与其夫人刘氏。自从宁武关被攻克后,他们夫妻两人就一直被关于囚车之中。

    “周将军!”

    看着端坐于车内的周遇吉,孙可为走到车前,然后说道。

    “我军已经抵达京城,破城就在这一两日了。”

    坐于车中的周遇吉闻言,睁开眼睛,然后又闭了眼睛。

    “我知道,你想一心求死,自从被俘以来,你一直食水不进,一心求死,可这样死了,又有何用?”

    看着绝食数日后气息虚弱的周遇吉,孙可为劝说道,

    “即便是你绝食而亡,大明总归也是亡了。”

    “国破家亡,臣理应尽忠!”

    周遇吉静静的说道,随后他睁开眼睛,盯着孙可为道。

    “你孙可为明明是读书人出身,可却甘愿从贼,如此,将来又以何面目面对先人?”

    面对周遇吉的指责,孙可为倒也不气,他只是看了看周遇吉,然后坐在那说道。

    “这几年,我于大顺营中,为其出谋划策,看似大顺能成就这番功业,与我脱不开关系,可是实际上,我不过只是顺势而为,要是朝廷能于河南等于赈济难民,安置流民,李闯又怎么可能崛起?大明又何至于会如此?”

    就像是与老朋友聊天似的,孙可为坐在那,与周遇吉聊了起来。

    “周将军,你说,要是当时在宁武关,你麾下要是有一万人马,李闯又岂能攻得下宁武关?可为何宁武关没有援军?”

    “朝廷无兵可派。”

    “朝廷为何无兵可派?辽东有几十万精锐边军,周总兵,为什么连区区几千人都派不出来?”

    孙可为的反问,让周遇吉心叹一声,却没有说话。

    “有人建议调辽兵,可有言官称如此必定会让平虏大将军坐大,都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还是防犯自己人,平虏大将军要想篡位,又何必等到现在?”

    冷笑之余,孙可为继续说道。

    “要是早日调大将军勤王,又何至于如此?甚至就连崇祯自己,大臣建议其南幸南京,结果言官一反对,他也就作罢了,现在想起调天下兵马勤王了?可来得急吗?如此种种,这天下怎么可能不丢?”

    坐于囚车里的周遇吉有些诧异的看着这位贼寇的丞相,他能够感受到其话语中的怒气,这种怒气与不满,大都是针对崇祯,针对朝廷。

    “大明的江山,就是葬送在他们这些人的手里……”

    顿了顿,孙可为盯着周遇吉说道。

    “周将军为这样的人送了性命,值得吗?”

    “孙贼,你休想动我心志,周家世受国恩,绝对不会背主降贼,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周某人也绝不会降贼的!”

    面对周遇吉的回答,孙可为只是长叹口气,而后便说道。

    “好吧,人各有志……”

    说罢,他便摇头叹息着退出了小院,在他退出小院时,从院墙边有人探身出来道。

    “丞相,这人可真是不识时务,要不要……”

    那人话未说完,孙可为便吩咐道。

    “不要轻举妄动,我另有安排,他现在不降,可以后总是会降的。”

    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旁边的一名兵卒只是闷声不坑的干活着,待到他们离开之后,这人才悄悄来到囚车边,将一包肉丢进囚车中,然后说道。

    “军门快点吃些东西,末将今天晚上想办法送将军与夫人出去。”

    看着贴在车边的许安邦,周遇吉知道,他是流寇在山西掠来的百姓,这些天多亏了他的照顾,他与夫人才坚持到现在,所谓的“绝食”法这只是做给流寇看的,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当然,这也是受这人鼓励,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

    “如此就有劳许兄弟了。”

    压低声音,周遇吉又问道。

    “许兄弟,那贼人方才说,贼兵已经抵达京城,这是真的吗?”

    许安邦点点头,然后说道。

    “确实如此,不过将军不用担心,现在皇上已经诏天下兵马勤王,就连江南的平虏大将军也在北上,小的听说,他刚到江南就平了献贼,只要他的兵马一到,想来这贼人必定成长久不了……”

    大将军要北上了!

    闻言周遇吉的心头一喜,连连说道。

    “大将军是国之栋梁,只要他领兵北上,闯贼必定长久不了。”

    欣喜之余,周遇吉又说道。

    “晚上就劳烦许兄弟了!”

    “请总兵大人放心,今天晚上,我与兄弟们就是拼死,也会把将军和夫人送出去……”

    说完,许安邦就悄悄的离开了,当天晚上,在许安邦看守时,他便将周遇吉放出了囚车,在其换上一身大顺军官的官袍后,然后便与几名兵丁护送着他离开了那个小院。

    在一行人顺利离开顺营后,许安邦问道。

    “总兵大人,我们是去和大将军汇合,还是去京城?”

    深思片刻后,周遇吉说道。。

    “我们就这么几个人,去了京城也是没有用处,南下和大将军汇合。”

第532章 他来了,闯王来了(求订阅,求支持)

    几家欢喜几多愁!

    三月初九,当闯贼的先头骑兵到达京城外的时候,京城九城震动,城门紧闭。守城兵无不是惶恐不安的看着在城外来回奔腾的骑兵。

    当天下午,更多的闯贼出现在城外,开始在城外安营扎寨,首先被围的是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然后是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内城的东边城门和外城各门是直到初十才被闯贼包围,并有骑兵在外城的近郊巡逻。从此,京城与外边的消息完全隔断。

    当闯贼由李过和李友率领的两三万先锋步骑兵轻松击溃了在沙河防的数千京营兵,长驱来到德胜门外时,驻节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派人送来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密奏侥幸送进正待关闭的朝阳门,直送到通政司。通政习堂官一看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军情,不敢拆封,不敢耽误,直接送进宫中。据王永吉密奏,辽东总兵吴三桂已于初五领兵南下,他本人将率领数万精锐边兵星夜驰援京师,恳请皇上务必坚守数日,以待关宁的援兵到来。王永吉的这一密奏,让崇祯只觉是绝处逢生,狂喜的他不禁以掌拍案道:

    “吴三桂果是忠臣!”

    恰好听说皇上已经一天没吃饭,来给皇上送饭的皇后,听见皇上的拍案声,心中大惊的她并没有听清皇上的话,赶快走进来,见皇上喜形于色,顿时放心的皇后柔声问道:

    “皇爷,为何事手拍御案?”

    崇祯欢喜道:

    “吴三桂已率领数万精兵从辽东前来勤王了,京城不要紧了!”

    皇后连连说道:

    “我朝三百年江山,国基永固。虽说成祖以天子守国门,置天子于险地,可是从英宗以来,京城虽然几次被围,但总能逢凶化吉,这次也是一样。请皇爷从今不必过于焦急,损伤御体。请下手诏,催吴三桂的救兵速来好啦。”

    崇祯点头:“叫司礼监来人!”

    皇后随即传旨在殿外侍候的太监,速传司礼监太监前来。趁这时候,崇祯用未笔给吴三桂写了一道手谕:

    “谕平西伯吴三桂,速率大军来京,痛剿逆贼,以解京师之危!”

    司礼监太监将这一皇上手谕拿去之后,在黄纸上端盖一颗“崇祯御笔”便玺,封好,封套上加注“八百里飞递”五个字,登记发文的月、日和时间,不经内阁,直接送交兵部,要立即派快马送出京城。

    看见皇帝正在默想心事,皇后想着他连日饮食失常,夜不安寝,难得这会心情略好,便向他柔声功道:

    “皇爷,既然有了天大的好消息,吴三桂即将率关宁精兵来解京城之围,请皇爷稍宽圣心,先用些膳食,然后再休息上一阵。”

    崇祯望望皇后,却没有做声,

    倘若是在往常,崇祯如此狂喜,一定会立刻将王永吉的飞奏宣示内阁,然后由主管衙门将这一消息布告京师臣民,以安定人心。然而,现在的经验让他变得慎重了。已经有许多次,他的希望变成了绝望,他的“庙谋”无救于大局瓦解。甚至很多时候,都与他的预期恰恰相反。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吴三桂勤王一事也不敢抱十分希望。如今他担心吴三桂害怕“闯贼”兵势强大,在畏缩观望,不能星夜前来,又担心闯贼会分兵阻挡关宁兵西来,一面加紧攻城,使关宁兵救援不及。

    自从昨天三大营在沙河溃散以来,他的心头就压着亡国的恐惧,只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为他分忧。由于这种绝望心情,他不肯贸然将吴三桂勤王的消息向臣民宣布,独自在宫里绕屋走动着,最后又满面愁容的坐下思索,随后又深深地长叹一声,甚至都没有注意到皇后一直站在那。

    皇后一直都没有离开,她就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她既对眼下的国家大事放心不下,担心着祖宗的江山不保的同时同样也担心着皇上。

    听见皇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她便用轻柔的话声问道:

    “皇爷,已经来了大好消息,为何还要如此忧愁?”

    倘若在平日,崇祯或许会挥手使皇后退出,那怕是在皇后的面前,他也决很少对她谈起一句心里话。但是现在亡国之祸到了眼前,崇祯的态度也变了。他恼恨文武群臣没有一个争气的,甚至有不少人在等待向“流贼”投降,等着做逆贼的官。

    他的心里同样痛恨平素大小事务,朝臣们总是争论不休,可是眼下竟然没有一个人进宫来向他献救急之策!

    这是大明的官吗?

    想到这崇祯禁不住滚出热泪。皇后的心里一紧,忧心着亡国的惨祸已经临头的她也跟落泪哽咽道:

    “但愿上天和祖宗眷佑,国家逢凶化吉。”

    崇祯不由得握住皇后的手说道:

    “倘若蒙上天与祖宗保佑,能让朕守得住京城,事定之后,朕便传位于太子,这些年,朕兴许真是误国了,朕想不通,为什么朕如此勤政,大明依然到这步田地……”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为什么自己这么勤政,却落得这步田地?

    为什么大哥那样,结果还能勉强维持局面。

    苍天啊,有这样的道理吗?

    看着浑身微颤的皇上,皇后颤声道:

    “皇上勤政世所众知,今日时局,实,实在是……!”

    实在是不知说什么的皇后跟着地呜咽痛哭起来。崇祯明白皇后呜咽包含着即将亡国之痛,也跟着叹息洒泪。

    正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了。他刚刚领命任京营提督、总管守城诸。见到皇后,他直接将皇帝给吴三桂的手诏放到御案上,跪下奏报道:

    “皇爷,如今各城门全被逆贼围困,且有众多贼骑在四郊巡逻,还听说有众多贼兵往通州前去,给吴三桂的手诏送不出去了。”

    崇祯大惊失色道:

    “东直门和齐化门都包围了?”

    “连外城的东便门和广渠门也被逆贼的大军包围。奴婢去齐化门巡视,遇到张缙彦,他将皇爷给吴三桂的手诏退还奴婢,带回宫中。”

    闻言崇祯脸色凄惨,默然不语的他明白吴三桂的救兵已经没有指望了,而且守城兵力又如此空虚,亡国的惨祸已经近到眼前,尽管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还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战栗的他几乎不能自持。

    朕的大明要亡了!

    祖宗的江山要丢了!

    但是性格刚烈的他,还是很快恢复了常态,叹气道。

    “土木之变,英宗陷敌。也先兵势原盛,挟英宗兵临城下,认为京城唾手可得。那时国家何等危急,可是朝中有于谦在,领京营残兵迎敌,击退也光,使我大明转危为安。如今朕非亡国之君,可是十七年来,满朝文武泄泄沓沓,徒尚门户之争,无一人是忠心谋国之臣,倘若朝中有半个于谦,何至会有今日!”

    说完,再也无法控制内心情绪的他随即放声痛哭起来。是的,不是他这个当皇帝的无能,而是因为这朝廷之中没有忠臣。

    是那些人害得自己丢了祖宗的江山。

    王承恩跟着跪下说道:

    “这是气数,也是国运,请皇爷不必伤心。”

    崇祯一边哽咽着,一边恨恨的说道。

    “虽说是国运,可是倘非诸臣误朕,国运何竟至此!只说从天启至今二十年中,国家何尝没有人才,没有边才。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从天启朝的熊廷弼、孙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杨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负就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毁长城,而有今日之祸。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

    说罢,崇祯又一阵泪如泉涌,掩面呜咽起来。

    知道亡国惨祸已经临头的王承恩,心知的城陷也就在这一二日内,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却不知拿什么话安慰皇上,更不知道眼下应该如何处置,他是一个老实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屏息立在窗外的太监,听见主奴二人一个坐在龙椅上,一个跪在地上,相对呜咽,他们或是偷偷揩泪,或是轻轻走开,到别处哭出声来。

    过了一阵,崇祯命王承恩起来,问道:

    “有没有办法给吴三桂送去手诏,催他火速率骑兵来救京师?”

    王承恩犹豫片刻,躬身答道:

    “兵部已没有办法送出皇爷手诏,请容奴婢此刻再去同厂臣密商,给出厚赏,无论如何,都得派遣一个忠心敢死之人,冲出城去,前往永平和山海关方面,将皇上手诏送到吴三桂军中。”

    崇祯明知他的手诏那怕是能够送出,也已经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也决不肯放弃。他望着王承恩,滚出眼泪,哽咽说道:

    “你赶快去吧!”

    在王承恩离开后,悲从心中来的崇祯,便又一次放声痛哭道。

    “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死不瞑目啊……诸臣误我,诸臣误我……”

    立于一旁的皇后,听着皇上的哭声,便出言劝说道。

    “陛下,事已致此,又何必如此啊,要怪,要怪就怕陛下待臣下太过宽容了……”

    尽管皇后只是随口一说,可听的崇祯的耳中,却让他立即赞同道。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若是朕如高皇帝、如成祖一般,那怕就是像德藩的朱慈颖一般,动辄杀人,动辄独断专行,又何至于如此,祖宗江山……”

    突然,崇祯的话声戛然而止,他就像明白什么似的,激动道。

    “这朝廷上都是些什么样的大臣?一个个都是妨功害能之人,只知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得其用,甚至不得其死。熊廷弼、孙承宗,再到杨嗣昌一个个,不都是被这些嫉贤妒能之人群起而攻之,使朝廷自毁长城,如此才有今日之祸。他朱慈颖为何跋扈?为什么动辄杀人,独断?不是他性能如此,实在是,朝中尽是奸臣,他欲保祖宗江山,不得已而为之啊……朕,朕错了……”

    突然,就像是想通了什么似的崇祯颓废的坐到椅上,良久都说不出话来。

    这个时候,他忘记了其它,忘记了过去一次又一次对朱慈颖的嫉妒,忘记了恨不得杀之后快的想法。

    此时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了后悔,后悔为什么没有早早的想通这些。

    “哎,德藩的朱慈颖远在济南都能看出朝中尽是奸臣,为何朕身处其中却看不到呢?”

    当局者迷?

    何止是当局者迷啊,分明就是他们合起伙来一起蒙蔽自己,要不然自己又怎么可能会……

    为什么没有人揭穿他们呢。就像那些言官们,难道说他们就不应该慷慨激昂的揭穿那些人是如何蒙蔽君上的吗?

    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一样,惟尚空谈,现在想来,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身上,殊为可恨!

    可惜现在明白这一切已经晚了。

    看着皇帝在那里沉默不语,皇后便开口说道。

    “其实,现在还有平虏大将军在,无论如何,他都是高皇帝的子孙,他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让那些流寇给夺去的,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恢复祖宗的江山。”

    皇后的话落在崇祯的耳中,让她感觉极为刺耳。可是这个时候,他却又说不出一句反驳的意见,甚至他的心里已经后悔了,为什么当初不吊他去平闯贼那?

    要是那样的话,又何至于如此呀?说起来都是因为那帮人当初反对,要不是他们反对的话。

    怎么可能会落得今天这步田地。说起来都是那帮人坏了大明的江山。

    哎,可惜想通这一切实在是太晚了……

    面对着皇后,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如果自己早一天想通这一切的话,又何至于会这样眼睁睁的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给丢掉。

    即便是将来,将来……他能恢复的了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吗?

第533章 陛下,为了大明你殉国吧(求订阅)

    午门上的钟声响了。

    和往常一样崇祯又一次乘辇上朝。

    从嘉靖开始,大明的几代皇帝,很少临朝听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见面。但在崇祯登极后,便竭力矫正“皇纲不振”的积弊,每日上朝。像他这样勤勉的皇帝,可谓是历朝少有,勤政的程度甚至可比高皇帝。

    直到从闯贼的大军过了宣府以后,因为军事紧急,许多问题需要他随时处理,也需要随时召见少数臣工密商,才将每日早朝的办法停止,改为逢三六九日御门听政。不过今天并不是三六九日,突然决定上朝,昨天也未传谕,群臣如何能够赶来?

    当崇祯乘辇离开乾清宫不远,到了建极殿时候,才想到自己错了。方寸已乱的他在心中叹道:

    “难道这也是亡国之象?”

    但是午门上的钟声已经响过一阵,要取消上朝已经晚了。

    他转念一想,就眼下的情况,在平台只看见几个臣工也是好的,也许会有人想出应急办法,今天倘若吴三桂的救兵不到,“逆贼”破城,这就是他最后一次御门听政了……

    想到祖宗的江山就这么丢在自己的手里,更让他几乎痛哭声来。

    今天,皇帝突然决定临朝,午门上的钟声虽然敲响一阵,但分散住在东西城和北城的官员们多数没有听见,少数听见钟声的也不能赶到。所以,崇祯临朝的十七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朝仪失常,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太监侍候,而跪在平台上接驾的只有二位大臣:一是都察院左邻御史李邦华,二是兵部侍郎协理戎政王家彦。七十一岁的李邦华白须如银,飘在胸前,五十七的王家彦也是发须花白。看见离御案几尺外只跪着两个老臣,除了他们只有十几个随驾来的内臣,孤零零的数人衬得院中更是空空荡荡的,一时间,他不觉落下眼泪来。

    在往日,即便是平时的常朝,少说也有一两百人,按部就班,分列两班。眼前模样让崇祯没有去想今天是临时鸣钟上朝,所以没有多的朝臣前来,他只是和以往的情形相比,在心中伤心地叹息说:

    “唉!真是亡国之象啊!”

    崇祯甚至没法忍受这种不成体统的现象,便吩咐道。

    “退朝”。

    这使得左右的太监们和两位大臣吃了一惊。大家的思想上还没有转过弯儿,崇祯已经站起来向后走去。但是刚要上辇,他就后悔不该突然退朝回宫? 心思竟然如此慌乱!想着王家彦是兵部侍郎? 职掌守城之责? 如今赶来上朝? 必有紧要事情奏报。

    应该当面问问明城上守御情况? 至于李邦华那也是四朝老臣,是位有学问、有操守? 刚正不阿,为举朝臣僚所推重的重臣。

    他甚至接着想到本月初四日? 李邦华同范景文都建议护送太子去南京。这个建议多好啊,只因为当时有言官反对? 让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未被采纳。

    可恨!可恨!

    还有朝臣建议他自己迁往南京? 也因言官反对未采纳。

    可恨,可恨!

    言官实在是可恨至极啊!

    后悔无及的崇祯心头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难道李邦华今日又有什么新的建议?

    “传谕李邦华、王家彦到东暖阁等候召对!”

    崇祯向太监吩咐一句,声音中带着哽咽。

    回到东暖阁后,崇祯等待着两人的到到。他在心里恨恨的想着。

    “往日? 大小臣工,这个请求召对? 那个请求召对,为何自从京城被围以来,国家将亡,反而没有人请求召对?往日,不但从各地每日送来许多文书,而且京城大小臣工,每日也有许多奏本,可是三天来竟无一封奏本,无人为救此危亡之局献一策,建一议!这就是大明养得的官吗?诸官误朕啊!可恨!可恨!”

    等着李邦华和王家彦时,崇祯又奇怪王承恩何以不见影儿,心绪纷乱如麻,有内官进来躬身禀奏道:

    “李邦华和王家彦已经到了,候旨召见。”

    崇祯说道:

    “叫他们赶快进来!”

    内官恭敬退出传旨。又过了片刻,一个太监掀开帘子,李邦华在前,王家彦在后,进入里问暖阁,在崇祯的面前长揖行礼。

    “免礼。”

    崇祯问道:

    “王家彦,城上守御如何?逆贼有何动静?”

    王家彦持笏奏道:

    “陛下,城上兵力单薄,众心已散。如今在西直门和阜成门外攻城的有不少是京营的降兵,京营降兵不断于城门嚷叫称逆贼兵力如何强大,包围京城的有二十万精兵,随时可以破城,劝城上人识时务,早一点开门投降,免遭屠戮,并且说,五日不降,屠尽全城。城上守兵现在军心动乱……”

    提及城上的情形泣不成声的王家彦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历朝历代,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情形。

    难道大明真的气数已尽?

    李邦华也是默默流泪,他后悔自己空有刚正敢言之名,但却对南迁之议不敢有坚决主张,这才有了今天之祸。

    见两位大臣哭,崇祯也不禁流泪,可是现在即便是哭又有何用?

    看了李邦华一眼,崇祯想着还有重要话要同他密谈,挥泪王向家彦问道:

    “卿自入仕以来,已是三朝老臣,如今是第二次为北京守城事鞠躬尽瘁,君臣患难与共……”

    皇上的话让王家彦禁不住失声痛哭。崇祯也哭了。

    在君臣哭泣时,李邦华流着泪插话道:

    “国家到此地步,文武百官都不能辞其咎。老臣当言不言,深负陛下,死有余辜!”

    对李邦华的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崇祯不很清楚,他也顾不得去想,又接着对王家彦说道:

    “王家彦,卿是朕的股肱之臣。事到如今,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办法么?”

    王家彦哽咽道:

    “皇上,人心已散,臣力已竭,臣惟有以一死报陛下知遇之恩!”

    他的回答让崇祯陷于绝望中,一时间泪如雨下。而王家彦也是伏地呜咽不止。李邦华也是流泪不止,他在心中又暗暗悔恨自己没有在南迁一事坚持到底。

    君臣们就这样相对哭了一阵,崇祯对王家彦说道:

    “卿速去城上巡视,尽力防守,以待吴三桂的救兵赶来!”

    伏地痛哭的王家彦便叩头起身,挥泪领旨后便退出暖阁。

    在王家彦退出以后,崇祯望着李邦华说道:

    “先生平身。赐坐!”

    李邦华躬身谢恩后,便侧身落座,等待皇上问话。对待李邦华这样有学问、有操守的老臣,崇祯一向极为尊重,照例称先生而不呼名。但是他明白,如今京师被围,不是从容论道时候,李邦华纵有四朝老臣的威望,但对挽救大局也无济于事。叹一口气,崇祯随便问道:

    “先生,今日朕因心中已乱,临时上朝,文武百官事前都不知道。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如何赶来上朝?不知有何重要陈奏?”

    李邦华在椅子上欠身说道:

    “启奏陛下,自从闯贼过昌平之后,老臣知大事已不可为,即移住文丞相祠,不再回家,决意到逆贼破城之日,臣即自缢于文丞相之侧。两天来……”

    李邦华的话,让崇祯的心头猛然一震,他挥手让其不要说下去。他忽然想起昨夜的一个凶梦,想到自己也要自缢,想到祖宗的江山就此不保,他不禁掩面呜咽。见皇上哭了,李邦华也跟着哭了起来,他悔恨自己身为大臣对来到眼前的“亡国之祸”负有罪责。不知道李邦华悔恨心清的崇祯呜咽片刻之后又说道。

    “倘若大臣都像先生居官清正,忠心耿耿,国事何能坏到今日地步!”

    皇帝的称赞让李邦华离开椅子,跪下叩头颤声请罪道:

    “陛下!国家到此地步,老臣死不蔽辜!”

    崇祯猛然一惊,愣了片刻,问道:

    “先生何出此言?”

    “臣有误君误国之罪。”

    “先生何事误国?”

    “此事陛下不知,但臣心中明白,如今后悔已无及矣!”

    崇祯听出来李邦华的话中含有很深的痛悔意思,但是他一时尚不明白,一边胡乱猜想,一边叫邦华坐下说话。等都华重新叩头起身,坐下以后,崇祯问道:

    “先生所指何事?”

    李邦华欠身说:

    “正月初,贼才渡河入晋,虽然太原尚未失陷,可是全晋空虚,京师守御亦弱,有识者都知道京师将不能坚守。李明睿建议陛下乘敌兵尚远,迅速驾车南巡,然后凭借江南财赋与兵源,整军经武,如此才是谋国上策……”

    “当时有些言官竭力反对,乱了朕意。此计未行,朕如今也很后悔。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无知,惟尚空谈,现在想来,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身上,殊为可恨!”

    “虽然当时有些文臣知经而不知权,阻挠陛下南巡大计,误君误国。但臣是四朝老臣,身为都宪,当时也是顾虑重重,未能披肝沥胆,执奏南巡,实在是有误君误国之罪。”

    “卿当时建议择重臣护送太子抚军南京,也不失为一个救国良策。”

    又一次,崇祯后悔了。要是当时送太子抚军南京的话,祖宗的江山又怎么会丢?

    “臣本意也是要建议皇上往南京去,因见李明睿的建议遭多人反对,所以臣就改为请送太子抚军南京了。”

    李邦华的泪水又一次流了下来。

    “啊!”

    崇祯惊讶的看着李邦华。

    “所以臣才有负国之罪。”

    如梦初醒的崇祯尽管惊讶,但他对李邦华并没有抱怨,而是摇头说道:

    “此是气数、气数。”

    停了片刻,崇祯又说:

    “据先生看来,当时如若朕去南京,路途如何?”

    “当时李贼大军刚刚渡河入晋,欲拦截圣驾南巡,根本无此可能。欲从后追赶,尚隔两千余里。况且到处有军民守城,关河阻隔,使贼骑不能长驱而进。”

    “可是当时河南已失,而且山东……”

    当时为什么不敢南巡,不就是因为山东了德藩的地盘吗?去山东,那岂不是羊入虎口?

    “山东有德藩在,可保流寇不敢入,德世子虽有跋扈之名,可却也是赤诚之人。陛下若入山东,下旨德世子勤王,想来他必定会亲率强兵劲旅勤王,平虏大将军所过之处,乱民皆震其威,谁人还敢进犯……值国家危亡之日,臣竟然接连不能尽忠执奏,以至于误国如此辜负君恩,实在是死有遗恨啊!”

    老泪纵横得李邦华痛哭失声道。

    临到亡国的地步,对老臣的忠心崇祯仍然十分感动,不禁又一次涌出热泪,哽咽道。

    “这事责在内阁与通政司,与卿无于。”

    “不,陛下!臣见陛下讳言南迁,才只好改请送东宫抚军南京,却不敢直言请陛下南幸,明知此疏为救国良策,却不敢为上奏。臣接连误陛下,误大明,决计为君殉节,缢死于文丞相之旁,但虽死却死有遗恨!误国如此,实在是臣之罪啊!”

    崇祯叹息说:

    “不想我等君臣,皆是为此所误!纵是言官反对,朕一意独断,又有何至如此的?”

    “言官邀直买名实是在我朝累世积弊,可如今说也晚了!”

    崇祯此刻心情只求活命,不愿就这个问题谈下去。因为李邦华提到由山东的话,忽然使他产生一线幻想,低声问道:

    “先生,若是朕现在南幸山东,你以为此计如何?”

    面对陛下的问题,李邦华却摇头不语,看他这副模样,崇祯便出言问道。

    “先生,难道,朕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南幸山东了吗?”

    “陛下,臣,臣……”

    伏身于地上的李邦华,哭泣道。

    “今日已非往日,现如今,已经晚了,要是闯贼刚入晋时,陛下南幸,尚还有机会,可是现在……为大明江山计,陛下,不应再南幸山东了!”

    他说什么?

    为了大明江山,不让朕南幸山东。

    他这是什么意思?

    但是瞬间崇祯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说?

    是为了避免大明内讧,为了避免那小子不得不弑君,然后导致内讧。

    他不是忠臣吗?

    是不是忠臣,只有老天知道,而且到了那个时候。有时候忠臣也能变成奸臣。

    在崇祯愣正在那里的时候,李邦华又伏地叩头,说道:

    “老臣叩辞出宫,在文丞相词等候消息,为君尽节。”

    崇祯目送李邦华出了暖阁,跟着从御座上突然站起,浑身打颤,盯着他的背影喃喃道。

    “朕、朕……”

第534章 祖宗的江山非一人的江山(第一更,求订阅)

    从一国之君到亡国之君,对于登基伊始就立志要做中兴之主的崇祯来说,面对亡国的现实,已经到了食不下咽,夜不成寐的地步,眼眶深陷,面色灰暗,尽管头昏目眩的身体难以支撑。可是亡国就在眼前,他不能倒下去对国运撒手不管,也不能到榻上睡上一阵。

    其实,这个时候,即便是睡上一阵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朕是如此的勤政,可诸臣却屡屡误朕……颓然的坐下,崇祯恨恨地长叹一声,喃喃自语:

    “朕非亡国之君,皆是诸臣误朕,朕虽死也不甘心啊……”

    又一次,崇祯后悔起过去没有独断专行,即便是以昏君、暴君之行,动辄将言官处死,从而稳定朝纲,也好过现在这样当个亡国之君好啊。

    沽名钓誉!

    言官是如此,朕何尝不是如此?

    即便是明知道言官反对不过只是为了邀名,可朕何尝不是怀着这样的心思。

    大明就是毁在这样的君臣之手啊!

    还是朱慈颖看得清楚啊!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皇后的话,朱慈颖即便是跋扈,谁又能奈他何,他算准了那些言官是欺软怕硬,只要他多杀几次人,他即便是指鹿为马,也没人敢怎么得了他。

    甚至也算准了朕,算准了朕为了一个名声,绝对不会对他大动干戈的!

    哎,要他是朕的太子那该有多好啊!

    就这样生了一阵闷气,感到身体有些不支的崇祯,终于还是由宫女们服侍着躺到了榻上,勉强闭着眼睛休息。就在即将入睡时,他又一次睁开眼睛,对宫女吩咐道:

    “要是今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能够来到京城外,你立刻将朕唤醒。”

    关宁军是崇祯最后的依仗了,可是这个时候,即便是宫女也明白吴三桂是断不会来了,至少今天是不会到了。

    然后崇祯又吩咐道:

    “朕命王承恩传谕诸皇亲勋臣们在朝阳门会商应变之策,现在应该会商完了。王承恩回到宫里后,立刻告诉朕……”

    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的心里仍然心念着朝政,可有时候,勤政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勤政还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当皇后来的时候? 听宫女说皇帝已经睡了? 她便不再说话? 只是轻手轻脚地坐在外间,坐在椅子上守着皇上,不许有人在近处说话惊驾。坐在椅上的皇帝在肚里叹息一声,揩去了眼角的泪水。

    “祖宗保佑? 保佑大明渡过此劫……”

    在皇后向着祖宗祈祷的时候? 沉睡的崇祯却陷入了梦中? 在半梦半醒之中? 他梦见自己来到了奉先殿? 跪在太祖高皇帝的神主前正在那伤心痛哭。

    太祖爷“显圣”了。

    尽管太祖爷和画像上的一样神态平和,但是面对神态威严的太祖爷。面对自家的祖宗,崇祯仍然感受十分的恐惧? 浑身颤抖的他伏地叩头道:

    “子孙不肖,无福无德? 不足以承继江山。流贼眼看就要破城,宗社不保? 国亡族灭。孙儿无面目见太祖皇爷在天之灵,已决定身殉社稷,以谢祖宗,以谢天下。”

    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太祖爷,看着他说道。

    “由检,你就你为什么丢了天下。”

    “子孙不肖,为下臣蒙蔽……”

    崇祯泣不成声的说道。

    “子孙实在是无能,下臣蒙蔽,动辄邀以大意,以至于子孙举措失当,实在是无能至极,如此才毁了祖宗江山……”

    “你啊,你啊,简单是糊涂至极,从老四以后,大明的皇帝,就没有几个精明的,就是家奴也有恶奴欺主的时候,况且那些个大臣?他们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到了你这,你接连换了几十个阁臣有什么用?明明知道于国有害,大臣一赞同,你就没了主张,明明知道于国有利,言官一反对,你就退缩了,以你这样,用了十七年才丢了江山,这已经是祖宗保佑了……”

    “子孙无能,子孙无能……”

    泣不成声的崇祯接连磕头请罪。

    “从老四起,你们一个个的恨不得把亲藩当成犯人给圈起来,现如今好了,祖宗江山要丢了,亲藩拿什么拱卫中枢?你又拿什么守住江山?”

    最后太祖爷长叹一声,喊着他的名字说道:

    “由检,你说你要以身殉国,可这么做又有什么用?你应该逃出去,逃出去恢复祖宗的江山。你还年轻,不应该就这么在京城坐以待毙!”

    终于,听太祖爷指了条生路,崇祯哭着问道:

    “请太祖皇爷明示,不肖子孙如何能逃出京城?”

    太祖爷沉吟道:

    “你总得想办法逃出北京,逃不走再自尽殉国。”

    “如何逃得出去?”

    崇祯俯地片刻,太祖爷没有回答。

    “如何逃得出去?”

    在崇祯又一次发问时,太祖爷说道。

    “允文没守住江山,让老四夺了,朕不怪老四,毕竟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渐渐的,声音消失了,崇祯这才抬起头来,但见高高的宝座上空荡荡的,“显圣”的容貌渐渐的模糊了,最后只剩下一团淡淡的烟雾,从烟雾中传出来一声叹息。

    “太祖皇爷,太祖皇爷……”

    崇祯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

    外间的皇后听着内间的哭喊声,急忙来到御榻旁边,连声呼唤:

    “皇爷!皇爷!……”

    崇祯从梦里的醒来了,但是还没有全醒,他不清楚是自己哭醒的,还是被人唤醒的。茫然的睁开眼睛,看见皇后就站在榻边,崇祯不觉脱口说道:

    “朕梦见了太祖高皇帝!……”

    皇后惊讶道。

    “呀,太祖皇爷在梦里怎么说?”

    “他让朕逃出去,还说……”

    崇祯想到了太祖皇爷在梦中说的话,他就这么坐在那里。

    现在还能逃得出去吗?

    逃出京城,重新再来……在这个念头浮现时,他又一次想到了李邦华说过的话。

    为了大明江山,是不能逃的!

    为什么不能逃?

    因为他这个皇帝,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即便是逃了出去,又能怎么样?到时候反倒会与朱慈颖生出许多间隙。朱慈颖手握强兵,他是能恢复祖宗江山的。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心里念着高皇帝在梦中说的这句话,崇祯忍不住喃喃道。

    “难道,这就是太祖皇爷托梦告诉不肖子孙的话吗?”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是一个人的,还能是几个人的?难道说这天底下有几个皇帝不成?

    这会儿他显然不知道老祖宗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而且还是在他的梦里头,难道说是还有什么其他的话要对他说?

    老祖宗想要说什么?

    尽管内心深处已经浮现出了一个答案,但是崇祯并不想去面对这个答案,毕竟,这个答案是他不愿意去面对的。

    难道说朕真的是亡国之君?

    甚至就连老祖宗都这么觉得,老祖宗为什么要到自己的梦里,就是为了告诉自己这句话吗?

    就在崇祯实在是不清楚,为什么老祖宗会在梦里对自己这么说的时候?有内官急匆匆得跑过来说叫道:

    “皇爷,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正在想着这些问题的崇祯猛然睁大眼睛,惊慌地问:

    “什么事?什么大事?……快奏!”

    刚刚跑过来的内官声音打颤地说:

    “启禀陛下,刚才有内官禀报逆贼已经破了外城。外城城门大开,有几千贼兵步兵骑兵从彰义门和西便门整队进城!”

    什么?

    贼兵居然进城了!

    难道说祖宗的江山今天就要丢在自己的手里了吗?

第535章 国破家亡时(第二更,求订阅)

    城破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如丧考妣的崇祯就那么愣在那里,久久不能言语。

    援军他没有等来,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外城城门被守将打开,降贼了……

    又一次崇祯想起来太祖皇爷在“显圣”时嘱咐的那句话:

    “你得想办法逃出北京。”

    可是现在怎么逃呢?

    可是崇祯却想不出好办法,向自己问道:

    “难道就这么等着城破被杀,亡了祖宗江山?”

    虽然是皇帝,可崇祯也曾经略习武艺,在煤山与寿皇殿之间亲自主持过内操,所以他在大难临头时却不甘死在宫中。此时他的心情迷乱,已经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竟然异想天开,想要率一部分习过武艺的内臣,再挑选几百名皇亲的家丁,然后从齐化门冲出,且战且逃,向山海关方向奔去。

    山东不能去,那朕去山海关总行吧。

    眼下北京的内城尚未失守,这么做应该还是有办法的。他在暗想着如何率领几百名年轻内臣突然冲出城门,或者杀开一条血路逃走,或者死于乱军之中。纵然死也要在青史上留下千古英烈皇帝之名,决不是一般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当他这样想着时候,他的精神突然振奋起来,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对于以身殉国的事,只有无限痛心,不再有任何恐惧之感。他心中恨恨地说:

    “是诸臣误朕,致有今日,朕岂是亡国之君!”

    他停住脚步,仰观天色。大上仍有薄云,月色不明。他又一次想着这正是利于突围出走的夜色,出城的意念更加坚定了。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城外的现实,眼下逆贼二十万大军将北京围得水泄不通,外城已破,只有飞鸟可以出城。

    即便是率领几百人,又岂能冲得出去?到最后,大抵上也就是死于乱军之中吧!万一要是没死的话落入乱军的手里。那可就真的辱没祖宗了。原本丢了江山,就已经无颜再见祖宗。可要是活着成了流寇的俘虏,那就更没有脸面见祖宗了。

    瞬间,他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不再像先前那样心存幻想。那股对生的渴望散去后,颓然跌坐在龙椅上,半响说不出一句话来。在这刚刚恢复了理智的片刻中,他想着太祖高皇帝在他的梦中“显圣”的事。

    太祖皇爷虽然嘱咐他应该逃出京去,可是当他向太祖爷询问如何逃出? 连问两次? 太祖爷都没有给他回答。他第三次哭着询问时,太祖爷是什么回答的?

    一声叹息后,太祖爷说的是什么?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不是一个人的……

    难道真的要把江山拱手相让?

    让给自己人总比让给外人好吧? 早上给自己人祖宗的宗庙还在? 可要是让流寇夺了天下,到时候祖宗的宗庙可就不在了。

    到那时奉先殿里祖宗的牌位就会换成其他人了。

    但是现在该怎么办呢?

    崇祯不禁有些迷茫? 哪怕是他的心里动了这个念头,可是他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该做什么?

    ……

    当皇帝诏见的旨意传来时,祖大寿足足愣了好一会。

    皇帝诏见自己干什么?

    难道是命令自己守城?

    此时祖大寿不禁陷入某种患得患失之中,因为事发的实在是突然? 以至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逃离京城? 被困在京城的他,正寻思着应该如何出去。

    “伯爷,这可是咱们的机会啊!”

    看着犹豫不决的伯爷,刘振奇轻声说道。

    “眼下正是按计划行事的良机啊!伯爷,皇帝诏见? 正是你向皇帝表明态度的时候,只要皇帝答应,咱们正好按计划行事!”

    刘振奇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他一直在策划着另一件事,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可皇帝却把东风送了过来,他又如何能不高兴?

    “这,能行吗?”

    祖大寿犹豫道。

    “现在流寇四面合围京城,万一咱们杀不出去的话,可就全完了……”

    “伯爷,那些只是流寇,可伯爷府里的都是百战的精锐!”

    刘振奇口中的百战精锐,是府里的千余家丁,他们非但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精锐,而且皆着辽东明铁甲,这千余人杀出去,击败流寇不可能,但至少可以冲破包围圈,杀出京城。

    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能给流寇以重创,毕竟流寇大都是无甲步卒。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可是……”

    犹豫间,想到上次的失误,祖大寿的眼光猛然一厉,然后说道。

    “就按计划行事吧,让大家伙先做好准备,我先进宫!”

    还是先到宫里吧,无论如何,皇帝待自己可不薄啊,总要见一见的。

    与往常不同,城内的大街上空荡荡的根本见不到行人,只是偶尔有巡兵经过,看着那些老弱的巡兵,祖大寿忍不住长叹一声,

    “这就是大明的京营吗?”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的京营屡屡外派剿寇,留下的不过只是一群老弱病残,靠着这些老弱病残必定是守不住城的。

    大明的气数难道真的尽了?

    还好,还有大将军。

    面临王朝末日的时候,人总是会是浮想联翩,现在祖大寿同样也是如此,在往皇城去的路上,骑在马上的他,脑海中所思所想的却是自己的优柔寡断,还有瞻前顾后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又何至于沦落到眼下这个局面。

    置身于险境不说,更重要的是原本他是可以成为大明的中兴之君“国丈”的,可是现在呢?

    不过只是一个被困于死城中的伯爵而已,即便是杀了出去,又有何用?

    要只是孤身一人杀出去,于外界来说,不过只是一个弃主自逃的无能之辈,即便是将来大将军不念旧怨,开恩留下他的爵位,祖家也不过只是大明众多地位名声不显的勋臣之一,不出几十年,世间就没有人记得祖家了。

    “哎……”

    长叹一声,祖大寿的又一次自言自语道。

    “这可真是自作自受啊!”

    如此自言自语后,祖大寿的心情不可不谓之沉重,甚至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沦落到这步田地,明明有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

    其实,何止是祖大寿,甚至就连同崇祯的心情,大抵上也是如此,他后悔啊!后悔没有抓住机会。

    如果当初让朱慈颖领兵南下,往中原进剿“闯贼”,祖宗的江山又岂会沦于流寇之手,又岂会从自己手中失去?

    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崇祯又一次抬头看着那些牌位,最高处的牌位书写着“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

    “祖宗在上,自高皇帝打下江山,至不孝子孙由检这已经传承十六代……今日流寇兵围京城,不孝子孙上不能安邦,下不能救民,实在是有负家国……子孙虽不寿,可必不负高皇,不负百姓,绝不敢苟全微躯……”

    跪在祖宗牌位前的朱由检语气坚定,尤其是说出那句“苟全微躯”时,他的目光坚毅,心底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他盯着得那祖宗的牌位,神情不时变化,最后猛然咬牙叩头道。

    “子孙不孝、子孙不孝……”

    就这样不断朝着祖宗牌位磕头,磕头声“碰碰”响起,坚硬的地砖上慢慢浮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迹。

    听着殿内的磕头声,窗外的太监无不是一阵心伤,他们纷纷用衣袖拭泪,他们知道,大明的气数尽了……

第536章 送个泼天大的功劳给你(求订阅,求支持)

    又一次午门的城头上钟头回响着。

    往日里文武百官听见钟声就会陆续赶来宫中,可是今天,崇祯却失望了,惊慌失措的群臣们,并没有几人理会这个钟声,甚至已经有李邦华等少数几位大臣选择了殉国。

    对于这一切,崇祯并不知道,他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向大臣们宣布一个手诏。离开奉先殿后,崇祯就坐在御案前边,在钟声中拟写着诏书。他一边拟稿,一边呜咽流泪,将这份诏书拟了撕,撕了拟,如此反复着。

    尽管在过去的十七年里,他曾书官过无数的诏书,但今天的诏书在措词上却十分困难。

    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下过这样的圣旨?

    除了他朱由检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亡国了!

    祖宗的江山保不住了!

    怎么办?

    仓皇出逃,生死难料。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有,就是必须要保住祖宗的江山。要保住祖宗的宗庙。

    像老祖宗在梦里说的那样,祖宗的江山不是留给他一个人的。

    大明除了他这个皇帝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宗亲。那些宗亲之中不是没有地力挽狂澜的人。

    所以,他才会写下这封手诏,但是他要将措词写得冠冕堂皇,不但不能有损于皇帝身份,毕竟,这份诏书是传到后世的,非但不能成为他的声名之过,没有让后世的人看到他这个皇帝的气量到底有多大。

    是啊,可是要传承下去的圣旨啊!嗯,天下人世世代代都看着的啊!所以他几次易稿,可却总觉得不太满意,每一个字它都是反复斟酌的。到钟声停止很久,崇祯才将诏书的稿子拟好。最后又反复读了数遍之后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崇祯刚刚抛下朱笔,王承恩进来了。他现在是皇帝身边惟一的心腹内臣。现在听见帘子响动,看见是他进来,崇祯立即问道:

    “王承恩,贼兵已经进了外城,你可知道?”

    王承恩忙答道:

    “启奏皇上,奴婢听说流贼已进外城,就赶快离开齐化门,先到正阳门,又到宣武门……”

    出人意料的是,崇祯只是轻应了一声,而后对王承恩说。

    “王承恩你看看朕刚才拟好的这通诏书!”

    从皇上手中接过来诏书,王承恩看到皇帝用朱笔写道: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业? 下临亿兆于万方,十有七载于兹。政不加修,祸乱日至。抑圣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积怨民心? 赤子沦为盗贼? 良田化为榛莽;陵寝震惊,亲王屠戮。国家之祸? 莫大于此。今且围困京师? 突入外城……”

    当王承恩看着诏书时?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一份罪己诏,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想错了。然后他就被诏书上的内容惊得瞠目结舌。这时? 崇祯上突然站起来的,在暖阁中走来走去。片刻后向王承恩问道:

    “你看完了?此诏可行么?”

    面对陛下的询问,王承恩颤声说道:

    “陛下是千古英主? 此诏是为大明江山计!”

    这句话是他发自内心的,甚至在他看来? 要是陛下过去就有现在的这个肚量? 大明也不至于沦落到这步田地啊? 就是皇帝自己? 也不至于如此啊。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吧。

    听他这么说,崇祯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我已经让人去请平辽伯祖大寿了,朕原本听说他有数百家丁,而且他是平虏大将军的岳丈……”

    顿了顿,崇祯言语道。

    “所以朕要送给他一个泼天大的功劳,但是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已经决心殉国的崇祯,反倒是看来了生死,他又一次向外面看去,然后说道。

    “走,随朕一同去见见祖大寿吧!”

    此时崇祯只有王承恩跟随,一个太监牵马,在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从来没有如此走过夜路。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天下十七年,朝乾夕惕,从没有怠于政事,竞然落到今日下场:宗庙不保,社稷失守!

    尽管已经看淡了生死,可是崇祯的目中还是又一次滚出眼泪,在心中接连悲呼:

    “苍天啊!苍天啊!”

    满怀凄怆的崇祯来到宫前的台阶上,环顾四顾,不禁又一次流出了泪。

    祖宗的江山啊……

    不肖子孙必定要保住这江山!

    等候片刻,有内臣亲自进来禀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奉诏进宫,在恭候召见。

    闻言崇祯轻声说;

    “叫他们进来吧!”

    在这亡国之祸已经来到眼前的时刻,崇祯原来希望午门上响过钟声之后,住得较近的文武臣工会赶快来到宫中,没料到现在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有来。他平时就在心中痛恨“诸臣误国”,此刻看见自己兢兢业业经营天下十七载,并没有任何失德的地方,到头来竟然如此孤独无助。

    “朕身边如今也就只有这两个可靠的人了!”

    心叹一声,传他们进来后,神色凄然的崇祯命他们免礼,赐坐,然后说道:

    “你们来的正好,一会你们做个见证,朕有旨意要下。”

    奉召进宫的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无不是诧异看着皇帝,皇帝要他们做什么见证?

    就在这时,只听到有内官禀报道。

    “平辽伯祖大寿宫外侯见。”

    终于,祖大寿到了,在他见礼后,崇祯先说免礼,然后赐座,随后才说道。

    “祖卿家,朕让你过来,是有一件事,想要你去办。”

    “请陛下尽管吩咐,臣必定竭尽所能办好差事。”

    看着祖大寿的时候,崇祯突然想到了另一件事,既然明知道祖大寿是军中名将,为什么当初不让他守京城呢?

    哎,看来朕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啊。罢了,罢了,但愿那小子能够力挽狂澜吧。

    “祖卿家,你是军中勇将,现在京城被围,而且外城已破,内城也是危在旦夕。朕有一封旨意,需要着人送出,朕想让你把这份诏书送出京去,送给平虏大将军!”

    平虏大将军!

    皇帝的话让祖大寿的心头一颤,心下思索道。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他要把什么送出去?

    “王承恩,把诏书拿给祖大寿。”

    不待祖大寿回绝,崇祯说道。

    “祖卿家可以先看一下诏书,再作决定!”

    展开诏书,看着诏书的开头,和王承恩一样。祖大寿也以为这是封罪已诏,可是再往后看去时,他险些没把诏书丢到地上。

    “……至太祖皇帝创立基业尽毁朕手,然祖宗江山非朕一人所有,各藩各宗理应共保祖宗江山,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德藩世子朱慈颖,人品贵重,外能御敌,内能安民,必能克承大统,保全祖宗江山。著德藩世子朱慈颖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这分明是……就在祖大寿看着诏书心惊肉跳时,皇帝的话又飘了过来。

    “诸卿,祖宗江山非我朱由检一人之业,而是当年祖宗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江山,朕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害的祖宗江山不保,宗庙不保。各藩各宗理应共保祖宗江山,所以朕已经决定把皇帝位传于德藩世子朱慈颖,让其好生保全祖宗江山,……”

    话从崇祯的口中道出时,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无不是被吓了一跳,尽管被惊得瞠目结舌,但看着皇帝,他们也知道,这兴许是最后的选择了。

    皇帝已经保不住大明的江山了。兴许大将军还能保住大明江山。想到这儿,他们突然长松了口气。

    是啊。

    大将军手下精兵强将那么多,连那么厉害的东虏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是流寇,

    哎,可惜了。要是皇帝早一点想通这一切。又何至于沦落到现在这步田地啊?

    这么想着所有人的心里都是充满了苦涩。

    毕竟原本他们是不用死的。而现在……

    没有理会众人的惊讶,崇祯继续说道。

    “祖大寿,你愿意替朕把这份诏书和玉玺给平虏大将军送去吗?”

    皇帝的话在祖大寿的心里掀起一阵阵波涛,这份诏书是什么?

    是祖家的世代荣华啊!

    只要把这份诏书送出去,大将军继位后,祖家可真就为大明立下天大的功劳了!

    皇帝为什么要让自己送这份诏书出去?不还是因为祖家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

    有了这份诏书,又岂需要……

    又一次,祖大寿想起之前与刘振奇制定的那个计划。现在还需要那个计划吗?

    再也不需要了!

    要有了这份诏书,大将军将来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登基做皇帝。

    把这份诏书和玉玺护送出京城的主家,那可就是新朝的第一功臣啊。

    “臣,臣……”

    面对这份泼天大的功劳,一时间祖大寿甚至不知道如何言语。这件事儿皇帝是第一次做,他祖大寿当然也是第一次。

    现在应该说什么呢?

    要谢恩吗?

    当然不能这么说,哪怕就是泼天大的功劳。也不能谢。因为接过这份诏书的同时,也就等于要看着皇上去死呀。

    咱祖大寿可是大明的忠臣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就在祖大寿为难着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时,只听皇上继续说道。

    “祖卿家,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事相求,就是请卿家送几位皇子出京,朕已经下旨废除太子国本之位,当今天下只有平虏大将军能保祖宗江山,至于他们……但愿将来保全江山后能做个安乐王爷吧……”

    看着目中带泪的皇帝,祖大寿立即跪地磕头道。

    “陛下,臣就是粉身碎骨,也必定保全几位皇子,把诏书给大将军送去……”

    好了,现在不用再为难了,毕竟除了诏书和玉玺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皇子们送出去。

    嗯,是咱组大树,把皇帝扔在这里不管不顾,而是因为还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

    没错!

    咱是忠臣,没有把皇帝丢在这。我是奉旨行事!

    对,奉旨!

    看着跪在地上的祖大寿,崇祯微微点头道。

    “如此,朕也就能放心离去了……”

    现在崇祯已经打定主意了,就像李邦华说的那样,现在即便是蒙尘逃出,到了山东又能如何?

    万一要是引起内乱,让闯贼乘机夺了天下怎么办?

    祖宗的江山不是一个人的!

    罢了!

    就传给德世子吧,有了这份诏书,想来他必定会领麾下精兵,拼命剿灭闯贼,祖宗的江山就能得以保全,将来朕也不至于无颜面对祖宗。

    唯一让崇祯放心不下的,就是如何使他的三个儿子逃出宫中。也就只有祖大寿能把他们带出去,当然太子是一定要废的,只愿他们能够以普通皇亲的身份活下去,当然,这就要看平虏大将军得意思了。

    即便是成祖皇帝不也留下了建庶人嘛,况且,自己还是直接禅让皇位给朱慈颖,他朱慈颖为了表明正统,无论如何都会留下三个皇子的性命,甚至还会封他们为亲王,不如此,又能何能取信天下?

    至于祖大寿,必定也不敢对三位皇子动手的,他能分得清楚,三位皇子的重要性。

    至于崇祯本人,他此刻已经既没有逃生的幻想,也不再对自尽怀着恐惧,可以比较冷静地进行思考,已经视死如归的他,能够从容的安排一切了。

    “传位朱慈颖,虽看似不符祖制,不合家法。可何谓祖制?何谓家法?”

    说罢,满面泪水的崇祯悔恨道。

    “祖制!家法!没料到朕十七年敬天法祖,竟有今日亡国之祸!这祖制、家法亦需要变通、权宜,如此才能永保大明江山……”

    又一次崇祯忍不住又呜咽起来。两位皇亲与祖大寿一同伏在地上流泪不语。过了

    “朕志决矣!”

    片刻,崇祯忽然说道:

    “朕决定在宫中自尽,身殉社稷,但愿朱慈颖能保得祖宗江山……”

    伏在地上的刘文炳哽咽说:

    “皇上殉社稷,臣将阖家殉皇上,决不苟且偷生。”

    而祖大寿则伏地磕头道。

    “臣奉诏出城,纵粉身碎骨亦将保全几位皇子……”

第537章 杀出重围(第一更,求订阅)

    昏暗的夜色中,立在东直门城墙上,被百余名家丁拱卫着的祖大寿,双眼盯着城外的被火把照的通明的连营。

    兴许是因为知道城内守军兵力薄弱,那些流寇甚至都没有在连营外竖起护墙,只是在距离城墙不到半里的地方,随意的扎了数千个帐篷。

    “至少有两三万人马吧!”

    祖大寿自言自语道。

    “要是我有五千精锐,必定能重创流寇……”

    在祖大寿心里冒出这个念头时,他知道此战的目的不是杀敌,而是要突破重围,把几位皇子、皇女以及诏书安全的送出京城,只要他们能够杀出重围,必然能远走高飞,流寇想追也追不上!

    可问题是,眼下要逃出去的,可不是他一个人啊!

    “末将有一计,也许可助伯爷破贼!”

    一旁的东直门守将向祖大寿拱了拱手,说道。

    ……

    伴随着一阵呼啸声,只见一道道流星滑过墨一般黑的夜空,在数里的连营之上散开,拖曳着火焰的火箭有流星似的划破夜空,又像天女散花似的散落到地上,它们有的都砸在了地面上,瞬间便熄灭了。也有一些砸到油布帐篷上便引起一团火光。

    “敌袭,弟兄们,赶快起来迎战!”

    营地中立即有人大声叫喊了起来。那不是什么流星和天女散花,而是有人利用火箭在袭击大营。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流星接踵而来,这是京营的火箭——一窝蜂,这种火箭没有什么准头,甚至威力也很一般,但是用来纵火倒也还凑合。那些油布帐篷一点既燃,其实,如果他们把帐篷扎的再远一些,那怕再远半里,火箭也就够不到了,但是现在在箭雨下,连营已经烧成了一片。

    伴着阵阵呼啸声,成千上万的火箭将死亡之焰带入军营,帐篷里的人被惊醒了,他们披着一件衣服跳了出来,他们惶恐发现在周围已经被点着了,而不时的还有火箭落在他们的身上,不过它的威力有限,也就是带来一些皮肉伤,不过即便是如此,仍然在军营中引起了恐慌,而四周的大火,让人们本能地发出了尖叫。很快,尖叫声就交织在一起,在军营中引起一片混乱。

    暮色中? 有如雷鸣般的马蹄声在夜幕中回响着? 成百上千的骑兵从城内杀出? 在流寇大营像旋风似的的卷过,在掠过大营的同时,他们又把无数支火箭射入流寇大营,射到那些帐篷上。燃烧的帐篷让烈火迅速在军营里蔓延着? 在烈火中? 成千上万的流寇衣不蔽体的冲了出来? 他们哭喊着四向逃散? 他们逃散也把恐慌传播到周围。

    “站住? 敌人没几个儿,大伙不要逃,合力把他们杀出去!”

    有的官长急了? 他们扯着嗓子大叫。敌军人数不可能太多,否则官军早就杀出城来了? 又何必等到现在?

    眼见官军突然放起了火来,? 这只能说明他们来的人不多,可能也就是为了趁乱突围。不过,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毕竟,在闯营之中,还有十几万在山西刚刚强征入伍的百姓。

    “别逃,传我的号令,乱逃者斩!”

    在惊恐逃窜的人群中,有人在那里声嘶力竭的喊着,却没有人听他的,而对四处飞来的火箭,惊恐不已的人们纷纷地加入了逃散行列。

    “站住,杀回去,敌军不到千人!杀了他们,明天通通有赏……再逃,再逃者杀无赦!”

    往日里,当官长们杀人立威的时候,总是能将那些强征来的百姓吓得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可今天,这个办法不灵了,即便是挥刀砍翻几个逃兵,可是其他逃命者便苍蝇般炸开去。血并没有激起他们的勇气,唯一的作用是让他们朝着周围逃去。他们一边逃,一边用山东方言嚷嚷着。

    “快跑吧。官军来了,刀枪不长眼呢!”

    “关宁铁骑杀来了,再不跑就来不及啦!”

    在逃兵们的呼喊声中,这些人甚至连敌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就朋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四处逃散了。

    而在他们逃散的时候,上千骑兵护卫着数辆马车,一路朝着东方杀去,沿途没有任何人上前阻止他们,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压根就没有杀敌的念头,至于其中的老卒,在这一片混乱中,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阻敌。

    在这队骑兵向东逃去时,还不断的用火箭纵火,靠近大营外侧的帐篷几乎都跳起了火焰,有的是被偷袭者用火箭点燃的,有的是被风中卷来的火星引燃的。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烈火烧红了半边天空。

    在这片烈火之中,千余名骑兵正迅速向前推进。四散而逃的流寇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零星的有人挡在他们的马前,不是被乱箭射倒,就是被刀砍死,被长枪穿身体,这些千余名家丁,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他们冲杀极为果断,那些流寇的身上根本没有盔甲,长刀砍在他们的身上,轻易的就把他们砍得肢离破碎,至于流寇射出的羽箭,射到他们的铁甲上,却没有带来丝毫的损伤。

    “杀贼!”

    马背上的骑手挥刀劈砍,将挡在身前的逃命者砍翻在地。腥红的血飞溅着,在火焰中散发出妖艳的光彩,在惨叫声中,有人扭动着受伤的身体,试图逃到一边,但是,马蹄却在他们身上毫不留情的踩过,骨碎肉裂间,伤者死去了……

    尽管有逃兵阻挡着道路,但是四条腿的战马总是比两条腿的活人跑得快,这一队骑兵就像旋风似的,杀过了流寇的营地,一路朝着东方跑去。

    他们压根就不与流寇缠斗,而是一路东进,毫不停留,只有那些倒霉的家伙,因为挡在他们的身前被砍死,然后被马蹄踩成肉泥。

    求生的本能,让那些逃兵们纷纷朝着远离骑兵的地方逃去。在成千上万的流寇四处逃散时,远处有一队骑兵跑了过来。率领着五千精骑的李过正好经过这里,发现这边的混乱后,李过就立即领兵杀了过来。

    “杀上去!”

    发现那股骑兵后,祖大寿只是挥刀一举,他身边的祖明三,就策马领兵朝着那些骑兵冲去,沿途他们还追砍着溃散的流寇。骑兵们挥舞着马刀从流寇的背后赶上,把逃命者一一砍翻在地,他们散成半月形,有意无意的驱赶着那些流寇,驱赶着他们朝着流寇的骑兵冲去,就像当年东虏的骑兵驱赶着逃溃的明军,让他们冲击主阵一样,让这些流寇替他们“御敌”。被砍杀着的流寇,压根就没人敢再回头迎战,只是惊恐的往前逃去,然后迎头撞上他们自己的骑兵,尽管是自己人,可是那些骑兵倒也能下得去手,他们直接用刀砍杀着冲过来的流寇,完全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人而心慈手软。

    一时间,天地间尽是一片惨叫声,

    眼前的这一幕,让祖明三的心头一颤,尤其是借着火光看到杀过来的这队骑兵足足有三千余骑,而且全都穿着盔甲时,心头立即一紧。

    “这,这,可真他么得倒霉,碰上了闯贼的精锐骑兵了!”

    尽管如此,祖明三仍然领着百余骑兵朝着这些闯贼骑兵冲了过去,看着冲过来的敌骑,领头的李过对着身边的副将吩咐道。

    “李成业,你领兵杀过去,其它人随我追杀逃敌……”

    丝毫不恋战的李过,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追上那股逃敌!

    明国的皇上可能就在那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054/ 第一时间欣赏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 作者:无语的命运所写的《这个大明太凶猛》为转载作品,这个大明太凶猛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这个大明太凶猛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这个大明太凶猛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这个大明太凶猛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这个大明太凶猛介绍:
穿越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你们别歪楼好吧!……好吧!听你们的!对她们要狠!对他们更要恨上加狠!这个大明太凶猛,对文官比流寇还狠毒,打女真那更是一个凶残,从东洋到西洋,来一起尝尝大明凶猛的铁拳……欢迎加入凶猛群:150536833vip凶猛认证群:150536544这个大明太凶猛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大明太凶猛,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这个大明太凶猛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