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11章威逼

    唐军长驱直入,立马就包围了王宫,狄剑也见到了蜷缩而瑟瑟发抖的景琼可汗。

    “可汗何故造反?”

    狄剑一副失望的表情,让景琼的泪水都出来了。

    “将军何其速也!”

    憋了半天,他才纠结万分地出了一句。

    说景琼造反,并不是玩笑。

    甘州回鹘人的可汗之位,其实是得到过中原王朝的承认的,说白了,就是名义上,甘州回鹘是中原的臣子。

    但,光是一个名义,就足以约束到甘州回鹘了。

    比如,此次甘州回鹘大肆聚兵,准备对抗唐兵,狄剑直接给他戴上一个造反的帽子,他也有理说不出。

    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失去了山丹城,被活捉,景琼可汗已经无有地位,财富,权力,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狄剑也毫不犹豫地以他的名义,要求各地贵族前来集合,并且解散兵马。

    若是说担心,倒是没多少。

    山丹城坚固无比,守着这座城池,那些贵族们根本就攻不下。

    更何况,他的身后还有两万兵马,正在缓缓而行,一旦那些贵族们段时间攻克不了,那就只能被围歼。

    果然,贵族们踌躇不前,以景琼可汗为首的王廷,已经被一网打尽,没有的领头人,自然就是一盘散沙。

    而随意时间的推移,唐军大部队到达,其再无反抗的机会。

    不远处,半废弃的甘州城,也自然被收入囊中。

    不过,甘州地区的广袤,比潘美想象中的还要复杂。

    他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一副势力图,不由得有些头疼:“回鹘各部落散居各地,汉人,吐蕃人,党项人,群居而杂乱,真是不好治理啊!”

    “不过,狄防御,李指挥使,你们二人能够瞧准机会,一把拿下山丹城,可以说,立下了头功,我会如实向朝廷和陛下为你们请功的!”

    “按照功勋,你们二人男爵、子爵,应该可以捞到一个了!”

    “多谢总兵!”

    两人大喜过望,忙不迭地拱手道。

    而狄剑却更是欢欣鼓舞。

    潘美所说的子爵,应该就是指自己了。

    之前拿下凉州,如今又下甘州,都是头功,伯爵有点够呛,但积功到子爵,应该可以。

    满怀着欣喜,两人斗志昂扬。

    最后,狄剑忍不住问道:“不知总兵如何处置景琼可汗?”

    “回鹘可汗,也算是他的宿命了。”

    潘美摇摇头,说道:“就送到洛阳去吧,我想陛下可能给他封个侯,也算是消减咱们的不当影响吧!”

    两人自当退下。

    “继隆,这几日好好修整一番吧!”

    拍了拍他的肩膀,狄剑心满意足地离去。

    李继隆望着他的背影,不由得笑了笑。

    他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

    甘州既下,不远处的肃州,已经近在咫尺了。

    立下大功的两人,自然不好再次抢风头,也要给其他的同僚一些表现的机会。

    况且,潘美指挥数万大军,作为总兵,哪能坐收其功,不得显露一下统御之法?

    果然,接下来的半个月,肃州龙家立马派人过来投降,但就如同投降甘州回鹘一样,只是名义上罢了。

    潘美自然不允许,直言让其无条件归降。

    这下,立马就点燃了火星。

    修整的一万镇守甘州外,其余的两万人,火急火燎地去往肃州,将养马的龙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损失了数千的兵马,龙家终于老实了,交出了权力。

    至此,甘、肃二州,三四十万人,纳入大唐的统治,西凉府的下辖。

    出兵不到一个月,就获得如此大的战功,潘美也是极为得意,他一边派人将战利品景琼可汗送往洛阳,一边四百里加急,将捷报送往皇帝的桌案。

    不过,到了这个地步,算是完成了目标了,但他还不满足。

    “去,派人去往瓜州,让曹元忠过来见过。”

    潘美吩咐道,脸上满是骄傲之色:“归义军远在西域,不见朝廷百余年,今朝,终于能够再见面了。”

    “狄将军,听你言语过,归义军从张家,变成了曹家,而如今,曹元忠成为节度使,因为继承人问题,颇有些内乱?”

    “是的!”

    狄剑说道:“曹议金故去后,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兄弟三人相继统御归义军,如此,曹元忠年岁大时,其两位兄长之子,都有可能即位,他也左右不定。”

    “也就是说,曹元忠左右为难,对于兄长还是有愧疚的,想要还权与其子,弥补一下。”

    潘美摇摇头,说道:“这般继承人之间的犹豫,也就铸就了归义军内乱之因啊!”

    “乱起来,也就这几十年的事了。”

    历史上的归义军,自曹元忠后,过了两三代,果然就乱了,宗族间互相攻杀,本来就走下坡路的归义军,自然日趋落寞,最后被党项人所灭。

    而曹元忠自然不知晓这些,他只是略微察觉到了一些暗流,但他自持多年经营,毫无畏惧。

    不过,坐镇归义军数十年,如今的他突然碰到大规模的唐军,他仍旧格外的恐慌。

    “唐军居然攻伐了甘州回鹘——”

    曹元忠坐在椅子上,神色颇有些烦躁。

    归义军之前,以及目前的威胁,就是东甘州,西高昌,两个回鹘部落格外的贪婪,对于瓜、沙二州,觊觎良久。

    周旋其中,曹元忠感觉心疲力乏,不曾想,这样的大敌,竟然被唐军征讨了,其中的滋味,不言而喻。

    不过,去除了甘州回鹘,面临唐军,显得更让他难以是从。

    为了对抗回鹘人,归义军自然上下一心,但对付唐军呢?能有多少与他同心的?

    “叔父,唐军那边催的甚急,其间可有什么阴谋?”

    瓜州防御使,曹元德之子,曹元忠之侄,曹延恭,如今三十来岁,颇有一番英气。

    “阴谋?有可能!”

    曹元忠看了一眼自己的侄儿,对他颇有些满意,孝顺,正直,又听话,是极为合适的继承人。

    让他继承归义军,也能报答兄长的传位之恩。

    “不管如何,还是要见一面的,我不在的这些时日,你来当家,好好把持咱们曹家的基业。”

第1312章余热

    景琼是可悲的。

    他具有游牧部落的狡猾。

    对于中原王朝,他一直恭敬有加,甚至自称外甥之国,就是想着让凉州,灵州的汉人,对他视而不见。

    从而,让河西走廊的商路,一直畅通无阻,从而凝聚大量的财富。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商贸上,与中原交好,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对于同样属于汉人的归义军,他则没那么耐心,也没那么尊卑。

    肃州龙家,本就是归义军的一部分,但最后还是被他拉拢,成为了回鹘的一部分。

    在这个资源贫瘠的河西走廊,瓜沙二州,也具有别样的地位,从而让他么觊觎良久。

    甚至,几十年前,打得归义军成为属国,年年朝贡。

    景琼回想起当年的辉煌岁月,不禁泪撒衣襟,他堂堂回鹘可汗,竟然是沦落如此。

    “父汗,咱们不会被杀吧?”

    几个儿子二三十岁的年纪,平日里弄狗逗鹰好不快活,如今碰到这回事,立马就心慌了,六神无主,忙不迭地问候起年老父亲。

    “怕什么——”景琼可汗咬着牙,额头上冒着冷汗,看着一群妻妾,不由得自信道:“唐人不会拿我们怎么样的,回鹘数十万勇士,他们不敢冒大不韪。”

    这番话一出,众人才淡定了许多,没有了慌乱。

    只是,在这般幽闭的环境,着实让人难受,关键是,折腾了一夜,他们这些养尊处优的人,早就饿得不行了。

    “父汗,我饿!!”最受宠的公主,绿宝石般的眼眸中,露出了渴求,她来到自己的父亲身边,轻声道。

    “再忍一会儿,没事的。”

    景琼心酸道,不住地宽慰着。

    很快,不知过了多久,宫殿的大门敞开,一道阳光射入,露出一道身影。

    “张焉红达,你怎么?”景琼看着眼前这个男人,不由得有些结巴道。

    “可汗——”

    张印柳满脸苦楚道:“唐人入了城,把文武百官都抓起来,不听从的就处斩,微臣是迫不得已啊!”

    景琼抬起来手臂,听到这番话,不由得放下。

    他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官吏来见他,而是张印柳?

    由此可见,张印柳与唐人,肯定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但到了这个地步,还有追究的必要吗?如今只要能够活下去,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张焉红达,你快跟唐人说说,只要饶我们一命,无论做什么,财富,宫殿,部众,一切的一切,只能能救我们!”

    张印柳闻言,则故作为难之色:“可汗,如今无论是宫殿,还是财富,都属于唐人了,您说的这些,并没有多大用处。”

    “那,我能做什么?”

    景琼睁大眼睛,忙不迭道:“不,我能为大唐朝廷,有什么可以效劳的地方吗?”

    张印柳微微一笑,说道:“唐人与我说了,可汗身份尊贵,也并没有强迫之处,只是想要可汗亲自宣布,纳土归降于唐国,让各部落安稳下来。”

    “那,之后呢?我能如何?”

    景琼哪里管什么可汗的体面,迫不及待地问道。

    “唐人言语了,一定会保证可汗全家人的性命,并且还会把可汗送到洛阳,享受无边的富贵!”

    张印柳一件恭维道。

    “什么?洛阳?”

    景琼惊讶莫名,他忙说道:“就不能让我回到自己的部落吗?我一定会听话,绝对约束那些人服从大唐——”

    听到这话,张印柳立马就换了一副面孔,嗤笑道:“我的可汗,在我面前你还装什么?”

    “能够坐稳回鹘可汗位置的,哪有易与之人,别看您老了,但一头老狼,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已经无所谓了!!”

    听到这话,众人齐齐变色。

    而景琼可汗则沉着脸,看着张印柳那嘲笑的面孔,心中愤恨至极,但到了如今这个处境,逼迫他不得不服从:

    “张印柳,我愿意为大唐效劳——”

    说着,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瘫坐在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般局面,如之奈何?

    随之景琼可汗的出面,甘州回鹘诸部,自然分裂开来。

    一部分誓死抵抗的,一部分选择归降。

    而,发挥完余热,景琼,连同他一家人,被打包,去往了洛阳。

    一路上风尘仆仆自然不提,景琼也见识到了中原如今的面貌。

    遍地都是绿水青山,村落杂然而居,在山岭,或者峡谷,到处都是人,络绎不绝的人。

    直到了长安,他才算是开了眼,不由得赞叹道:“听闻长安已经落寞多年,不曾想竟然有山丹城一般繁华,果然不容小觑。”

    倒如今,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百姓人口,他依旧有些不服,盛名不再的长安,就让他找到了些许优越感。

    不过,随之见到了黄河后,奔腾的巨龙,气势磅礴,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甘州要是有这般的河流,早就一统西域了。”

    景琼兀自不服,叫嚷道。

    不过,待他过了三门峡,见到了洛阳时,他目瞪口呆。

    只见这座雄伟的城池,高超过了五丈,护城河宽十数丈,犹如一条大河般宽广。

    而,只是一面,就有三座巨大的城门,来往的人川流不息,牛羊,人马车,排着队,一一而过,井然有序。

    这座巨城,从远处看,仿若一头巨兽,让人望而却步。

    景琼这才被吓住了,喃喃道:“此城,恐怕是天下第一城了吧!”

    进入了洛阳,自然有礼部的官吏前来迎接他,甚至给他换了衣裳,安排了府邸,让他缓了下来。

    翌日,皇帝召见。

    他颤抖地来到皇宫,见到这番的雕楼玉彻,越发觉得不能自己,大唐皇帝果然厉害。

    “你就是回鹘可汗?”

    通译颤抖地复述着皇帝的话。

    景琼忙不迭地应下,他知晓中原皇帝喜好脸面,忙应下,不断地露出小丑行径,逗弄朝臣。

    皇帝不为所动,左右看了看,说道:“既然你是诚心献土归降的,我也不难为你,就封你为寿州侯,食邑三千户!”

    朝臣们议论纷纷,表示这个爵位还可以,符合其身份,区区两州之主,一个侯爵足够了。

第1313章大御前会议

    神武十三年的夏日,整个洛阳就迎来了西北大捷的消息,一时间,民间沸腾,议论之声,难以计数。

    当然,让人津津乐道的,无外乎此战爵封三人,潘美以赵宋降将,一举封伯,名为肃州伯,食邑三千户。

    狄剑,年仅二十八,就爵封子爵,忠玉子,食邑千户。

    而,二十来岁的李继隆,也因此封为男爵,福彩男,食邑三百户。

    至于校尉等终身爵,则有数十人。

    如此,一来更加凸显了爵位的珍重。

    当然,最让百姓们看好戏的,无外乎回鹘可汗景琼罢了。

    像这样的异族首领,也是洛阳百姓们第一次见,尤其是名声极大的回鹘人。

    人们争先而观,仿佛是什么新奇玩意。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沟通到了归义军,那么就意味着,西北的战略目标,已经初步达成。

    历时三年。

    而支出,陇右府,凉州,甘、肃二州,总兵马超过了五万,光是军队的钱粮器械,以及一些运费等,花费超过了两百万贯。

    但,值吗?

    很值。

    价值最低的吐蕃,被皇帝分封给养子和亲弟弟了,也算是为国戍边,让吐蕃这样一个强大的部族就此没落,很是值得。

    而凉州城,以及甘、肃二州,则不仅为朝廷带来大量的河西良马,而且,还真正意义上打通了西域。

    从于阗,到瓜、沙,再到甘、肃,上千里的距离,已经完全贯通,这条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终究是重启了。

    意义非凡。

    这不仅意味着大唐的触手,开始重返中亚,更是为关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没错,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结点就是长安,大量的中原物产输入长安,与西域来的胡商进行买卖,从而如同细雨一般,滋润已经枯竭的关中商业。

    虽然说目前的关中农业不咋地,但商业却如同血管,让枯萎的大地,重新点燃生机。

    或者说,这是关中没落后,最关键的一步了。

    历史上,北宋的西北是西夏,商贸堵塞,而数百年后,到了元朝,关中才复兴了一些。

    而元朝的关中复兴,就得益于丝绸之路,所以明初,朱元璋才会派遣朱标考察西安,想将之设为都城。

    但,明朝后,西域再次堵塞,关中再无复兴的希望。

    八百里秦川,如果能够复苏,这对于大唐来说,是个极大的帮助。

    以其为基地,就能统御西北,维持住西域的统治。

    “潘美言语,归义军若即若离,似乎并不甘于归降朝廷。”

    李嘉心情不错,既定目标的完成,让他颇有些兴奋:“当然,这也没有出乎咱们的预料。”

    “离开中原一百多年,张家人都已经下落不明,更何况是曹氏?”

    “陛下,归义军,不会是迟早得事。”

    赵普心有所得,笑道:“且不说潘将军数万兵马逼迫,就言语朝廷的威信,一道圣旨,即可瓦解曹氏根基。”

    “一个叛逆来统治归义军,我想没有人愿意屈从。”

    “曹元忠是个聪明人,他能够想明白的。”

    “你说的很对!”

    李嘉点头道:“西北之地,暂且罢了,剩下的就是步步蚕食,水磨工夫,而咱们今日的御前会议,讨论的是东北境况。”

    “东北?”

    孙钊心头一动,忙道:“陛下有意用兵契丹?”

    “没错!”

    李嘉点头道:“你们难道不觉得契丹很碍眼吗?”

    “东北之地,虽然苦寒,但比西北的威胁,可大多了,若是长久的姑息养奸,日后必定大患。”

    “何如?”皇帝自问自答道:“不外乎,契丹人会制造铠甲,器械,甚至骑兵甲天下,这样的大敌当前,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呢?”

    “这一次,是灭国之战!”

    皇帝声音沉重,语气逼人。

    “陛下,怕是太早了吧!”

    王溥说道:“契丹人不可小觑啊!”

    “正是因为不可小觑,所以,就得让他回归小觑的行列,偌大的草原,不能再有霸主,有一个,我打一个!”

    李嘉高声道,极有气势。

    “另外,东北地方辽阔,打下来,能分封不少的蕃国,正巧,我好几个儿子快要成年了,可不能再等咯!”

    众人皆笑,皇帝的玩笑,哪个敢不笑?

    不过,军机处的李淮,则直言道:“陛下,据微臣的估算,若是灭契丹,则需要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兵,以及数十万民夫运粮周转,其中的损耗,难以计量。”

    “不,民夫,你算多了!”

    李嘉摇头道:“且不说幽州的存粮,就言语江南数府的粮船,从海面北上,可节省了不少的人力。”

    “而且,虽然高丽国,渤海国兵力孱弱,但总能吸引一些契丹人的兵力,这就足够了。”

    面对众人的忧虑,或者说担心,李嘉笑道:“咱们这次,并非是一劳永逸,将契丹人一网打尽的,而就只有一个目标,夺回辽东,出击上京。”

    此话一出,众人忧虑减了几分,但依旧难以释怀。

    毕竟,契丹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之前的重骑兵取了巧,如今这份杀手锏失去了突然性,效果怕是大大消减。

    看到众人依旧无有多少信心,李嘉摇头,随即问道:“太仆寺如今有多少战马?”

    此次御前会议,政事堂,军机处,五军都督府,转运使司,九卿,六部,呼啦啦几十号人,都参与。

    可谓是一场大会议了。

    毕竟不同以往,这是是举全国之力,需要中枢上下齐心,这是大战役。

    太仆寺卿出列,拱拱手,这才说道:“近几年,太仆寺在关中陕北一代,设置大小九个马场,陇右朔方一代有五个,而新进的北庭河套,也有三个,幽州两个。”

    “十数个马场,如今河西骏马约一万余人,其余的马匹,则有十来万,若是装备骑兵,可以列装两万骑。”

    马匹并不等于战马,还需要专业的驯马师进行训练,几年时间,能够列装两万人,已经不错了。

    “御营中,骑兵约有五万人!”

    李嘉沉声说道:“山西府,河北府,幽州府,宁夏府,还能召集两三万骑兵,凑个十万,是很容易的。”

第1314章凛然

    三十万大军,其中十万骑兵,二十万步兵。

    李嘉依旧准备出十万御营,洛阳城下还剩下五万人。

    剩余的十万,其中光幽州就有六万,山东府,河北府各出两万,合起二十万步兵。

    而,这是纯粹的战兵,而不是加上凑数的民兵,其几乎是大唐的精华力量。

    “十万骑兵,外加二十万步兵,每月消耗的粮食,达到了五十万石。”

    孙钊粗略的一算,目瞪口呆道:“如此,还要许多杂粮,盐,菜,肉,酒,等等,还有兵器,衣裳,还需要另行准备两百万贯钱,才能坚持三个月。”

    “三个月不够,起码就得坚持半年!”

    李嘉摇头道。

    一马顶五卒,普通的战马,光是吃食,就超过了五名步卒,甚至十名。

    所以,十万战马,等若五十万人的消耗。

    三十万步骑,就站着不动,每个月就是五十万石粮食。

    而,如果算是脚夫的运转费用,起码得翻一倍。

    也就是说,每月稿费百万石,半年,就得准备六百万石,国库掏空了三成。

    这要是持续的话,那么粮草源源不断的支持,这对于朝廷来说,非常损耗国力的,最多坚持两年。

    “陛下,此番若是作用于东北,那么粮食运输必然要静悄悄,出其不意,若是契丹人知晓,怕是难度加倍!”

    赵普勇于表现道。

    “你们算错了!”

    皇帝见众人脸色,轻声道:“我并不准备通过运河来运送粮草,损耗太大了!”

    说着,他走下来,对着桌子上常备地图,指着幽州靠海之地,说道:“我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粮仓,储存咱们的军粮。”

    说着,他的手从黄河划过,直接来到了济州岛,形成了一道折痕:“从洛阳出发,通过黄河,来到海面,再来到济州岛,将大部分的粮食运往这里储存,契丹人没有水师,这里永远不会是乌巢。”

    “然后通过济州岛,再慢慢的转移到幽州,从而形成一道极为省力的粮道,天底下还有比水运更省力的吗?”

    “陛下,为何不将粮食储存在沧州?”王溥问道:“上一次,这里还留下不少的储粮仓!”

    言下之意,就是废物利用,省得浪费钱粮。

    不过,还不待皇帝言语,一旁的李淮就说道:“沧州距离辽东太远了,距离幽州上百里,辽东更是数百里,这样的路途,转运是极为困难的。”

    “所以,陛下,幽州附近作为粮仓还不够,再往北去两百里,到达营州,那里有榆关。”

    听到这个建议,李嘉没有一皱,他倒是没想到,李淮竟然那么大胆。

    不过,一想到榆关,他颇有些心动。

    他没有估计错的话,郭进在这里,已经修建了数座堡垒,已经坚若磐石了。

    作为粮仓,还真有些合适。

    “那,若是契丹人来攻如何?此地距离契丹太近了。”

    赵普提出了疑惑。

    “如果契丹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淮笑道:“据我所知,郭进在此屯兵万五,堡垒极其坚固,若是契丹人来了,必然被围攻。”

    “咱们把粮仓设在这里,也是为了故意吸引契丹人。”

    “以己之短,克我之长,契丹人要是做出这样的事,恐怕我等要笑掉大牙!”

    此话一出,众人皆笑。

    不过,对于他把粮仓设置如此之近,也就没了异议。

    皆为认可。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文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而且,辽东之地,不只是盛产粮食,刀铁器械,契丹多仰仗于此,所以,契丹人对于渤海复活,并不穷追猛打,因为辽东已经让他们吃撑了。”

    “没错!”

    皇帝不由得赞叹道:“辽东有百万的渤海人,如果再吞渤海国,那岂不是主客易位?”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重要性,其就是契丹人的命脉,一旦夺得辽东,契丹人就不足为虑了。”

    “可,陛下,其他人想必也知道这点,必然不肯放手。”

    邓斌忍不住插话道,那么长时间,他就干看着,真难受啊!

    “没错,契丹人也不是傻子!”

    李嘉沉声道:“不过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打下来,这是千秋的功业,让子孙享福的基业,可不能让后人来背这个包袱。”

    曾几何时,李嘉也曾想过,国无外患则亡,想要留个尾巴什么的。

    但,当他坐上了皇位之后,立马就明白,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所以,赶尽杀绝,才是硬道理。

    不过,学习一下满清的经验,搞一个长治久安的政策,那就不错了。

    “所以,哪怕这三十万人都拼没了,只要把契丹人给消灭干净一切都是值得的。”

    皇帝郑重其事道。

    此话一出,众人凛然。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文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而且,辽东之地,不只是盛产粮食,刀铁器械,契丹多仰仗于此,所以,契丹人对于渤海复活,并不穷追猛打,因为辽东已经让他们吃撑了。”

    “没错!”

    皇帝不由得赞叹道:“辽东有百万的渤海人,如果再吞渤海国,那岂不是主客易位?”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重要性,其就是契丹人的命脉,一旦夺得辽东,契丹人就不足为虑了。”

    “可,陛下,其他人想必也知道这点,必然不肯放手。”

    邓斌忍不住插话道,那么长时间,他就干看着,真难受啊!

    “没错,契丹人也不是傻子!”

    李嘉沉声道:“不过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打下来,这是千秋的功业,让子孙享福的基业,可不能让后人来背这个包袱。”

第1315章水师

    海龙军,作为目前大唐势力最为雄壮的水师,一直是大海的王者。

    目前来说,大唐光是水师,就有三支。

    一支是黄河水师,主要任务就是疏通淤泥,保证通航,以及维护整个黄河的漕运,作为洛阳的第一道防线。

    船只的话,大大小小百来艘,基本上都是百料左右,三百料的只有五六艘。

    由于是疏通黄河,人手较多,超过了两千人。

    所以单独成立了黄河水师。

    而由于在近畿,其直属于五军都督府,受到皇帝的直接管辖。

    另一只,则是长江水师。

    长江没有多少淤泥,但奔腾的江水,却具有极大的威力,所以长江水师日常还兼职拯救被淹的村落,渔民。

    长江支流多,水域广阔,除了洞庭湖外,还有鄱阳湖,巢湖等巨型湖泊,自然而然,水匪也是极多的。

    所以,长江水师的任务,就是剿匪,持续的剿匪,保证航运通行。

    也因此,长江水师仅次于海龙军,船只数量超过了三百艘,其中大多是三百料的船只,而五百料的大船,也有近二十艘,可谓是精锐之师。

    兵额为六千,驻地,就在金陵,江陵二地,一个在长江中游,一个在下游,可以说如同两个大钳子,夹住了长江。

    管辖权上,江陵的水师,受到湖北府军都司,以及洛阳五军都督府的双重领导。

    至于金陵,也同样是双重领导,江宁府与五军都督府。

    实力最为雄厚的海龙军,则直属与五军都督府管辖。

    海龙军有三处驻地,一个是在海南岛,另外两个,一个在浙江府明州,也就是后来的宁波。

    最后一个,也是登莱二州,立足山东府,严密监控整个渤海地区,黄海。

    也因此,海龙军的规模,乃是最大的,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之巨。

    其中,海南,明州,莱州,各五千人。

    在船只上,八百料的大船,超过了百艘,千料的船只,更有数十,其他的小船加在一起,总数超过五百艘。

    在整个东方,或者说此时的世界,拥有如此庞大的海军队伍,也且只有大唐一家了。

    当然,内河水师,养着毕竟有用处,无论是剿匪还是什么的,都是见效的。

    只是海龙军,用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偏偏损耗的钱粮又最多。

    普通的一艘八百料海船,就得五六百贯,皇帝那么多年在海龙军上,陆陆续续花了数十万贯,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海龙军日常的维护,军费,每年也近十万贯。

    朝廷上,许多官吏有所微辞,对于海龙军如此大的消耗,颇有些不满,甚至想要废除。

    自然而然,皇帝不会允许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奎的压力极大,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证明海龙军,依旧具有极大的作用。

    所以,皇帝派遣任务,他坦然受之,甚至积极受之。

    “我需要海龙军,从岭南三府,占城,安南,运送五百万石粮食入济州岛,以作储备!”

    皇帝下达了任务:“另外,从洛阳运送四百万石粮食,同样去往济州岛储存。”

    “记住,是夏收之后,而不是现在。”

    周奎听到那么大的量,不由得惊呆了:“陛下,如此多的粮草,怕不是太多了!”

    “人吃马嚼的,并不算多!”

    李嘉叹了口气,随即又问道:“渤海冬日结冰,多久才结束?”

    “约莫一个月左右!”

    周奎想了想,说道。

    “好,距离夏收还有一个月,那么从夏收,到明年的五月,还有十个月时间,海龙军一定要将这些粮食全部运输到济州岛。”

    李嘉语重心长道:“这是朝廷交与你的大任,你要好好做,让那些看不起的人瞧瞧海龙军的厉害。”

    “诺——”周奎脸色涨红,如同打了鸡血一般,风风火火地离去。

    李嘉见其离去,不由得摇摇头。

    世人见识何其短浅,不过数年,就忘却了海龙军之力,巴望着节流,裁撤。

    岂不是,每年十万贯养着海龙军,其中的好处难以计量。

    不过,保护商贾的利益,这难拿得出来。

    李嘉想了想,皱起眉头道:“看来还是得往东南亚封一些蕃国,如此,海龙军就是朝廷维系蕃国,震慑蕃国的利器了!”

    有用处的东西,总是没那么容易被舍弃的。

    周奎火急火燎的离开了洛阳,然后急忙来到浙江府的明州,这里是海龙军的大本营。

    也是整个浙江府,最繁华的港口。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张,从岭南,到浙江,沿海一代的商贸急剧扩张,造船业,手工业,牙行,也是不断发展,越发的繁荣。

    尤其是明州,距离江南比较近,而且还是难得的深水港口,商业繁荣,税收大增,转运使司衙门极为宽阔显眼。

    而海龙军衙门也不遑多让。

    海上的额外收入太多,光靠死俸禄,得饿死。

    抬眼见到高大的石狮,周奎昂首挺胸而入。

    “参见指挥使!”

    几个门卫忙不迭地行礼,极为恭敬。

    周奎点点头,直接进去,很快就召集了所有人。

    “如今咱们还有多少船?”

    在列的数十人,听到指挥使这样问,不由得面面相觑。

    海龙军以三百料船为基本线。

    三百料以下的船,以五艘为一都,设都头。

    三百至五百料,则设营正,管辖五名都头,数艘三五百料的大船。

    至于八百料的大船,基本属于周奎直辖,除了拿出一些当旗舰,其余都直属总部。

    所有人一一报上自己手底下的船只。

    周奎仔细估量,说道:“朝廷交与咱们一项重任,接下来的大半年,咱们得为朝廷运输粮草,让兄弟们都停下手底下的活计。”

    “指挥使,咱们是兵船,怎么又送粮食!”

    “呸,反正都是用船,无甚区别,你们都给老子好好干,别尽想捞好处。”

    周奎粗鲁地骂道,没人敢顶嘴。

    “对了,咱们定的一千五百料大船,做好了吗?”

    “差不多,快要试水了!”

    “那就用这新船来运!”周奎虎视眈眈道:“老子的旗舰船都舍得,你们哪个敢溪力?”

第1316章

    水师成为了粮船,众人不敢有什么不满。

    闲了那么长时间,功勋没多少,这次好不容易弄来一个苦劳,还不得好好珍惜。

    一声令下,大大小小船只,随风而动。

    “营正,营正——”

    广州,一处水寨中,一艘快船极速而来传达着明州的军令。

    “瞎嚷嚷什么!”

    施九龙赤裸上半身,正吃着瓜,听闻到这份动静,不耐烦道。

    施九龙,本是浙江府的海贼,在唐军围攻杭州时,因为家乡之便,只能以卵击石,不幸被俘。

    随即,周奎欣赏他的忠义之举,提拔与麾下,如今,甚至成了岭南地区的分队,负责数千人,守护岭南地区。

    “营正,指挥使传来了军令——”

    这时,小校这小心地说道。

    “指挥使?”施九龙连忙将半块瓜一口吃掉,然后拿起书信,仔细地看了看,这才大笑:“终于轮到老子了,为朝廷效劳,咱们义不容辞!”

    “传我军令,让儿郎们检修船只,看看有啥测漏什么的,过段时间,会有大任务,绝不能耽误了。”

    “不过,人手不足啊!”

    施九龙嘀咕道。

    如果全力以赴的话,水师自然是足够的,但可还得留守一些人防备海盗,总不能不顾家吧!

    “去,招募两千水手,就言语一年为期,每月五百钱,管吃住!”

    施九龙呼来小校,一本正经地吩咐道:“另外,你再去承天府(广州),言语朝廷交代重任,海龙军钱财不够,需要支持。”

    “营正,我没军令,也没政令,承天府不会听我的啊!”

    小校无奈了。

    “你傻啊,洛阳的政令已经下达了,咱们这都到了,他们也不远了,等几日就成了。”

    施九龙摆摆手,然后继续吃着瓜,心中也颇为意动。

    像是水师中,由于战功很少,唯独长江水师的张望海封和州侯,周奎封登州侯,其余的都是子爵男爵,一个伯爵都没有。

    “娘希匹的,老子一定要升到伯爵!”

    施九龙感觉自己太辛苦了,从明州跑到岭南,若是还不立下功勋,加官进爵,真的就难受了。

    而朝廷的政令,也与他们所料,是极快的速度,到达了岭南,然后又通过船只,来到了安南府,占城。

    而这,也多亏了木轨马车。

    时速二十里,一天六七个时辰,洛阳到江陵只要一天半,然后再用四天就到达了广州。

    随即,又坐船,来到了安南。

    安南府收到朝廷的旨意后,丝毫不敢怠慢,忙不迭地开始运粮。

    安南地区,比岭南还要靠南,所以一年三收,五月份已经收了一茬了,七八月又得一茬,十二月还一茬。

    所以,安南府的粮仓,数不胜数,每年百万亩耕地,光是红河三角洲,每年产出上千万石粮食。

    李布洞是个读书人,通过了县试的读书人。

    虽然他的皮肤依旧黝黑,但他自诩为上等人,就羞于同村人为伍,甚至,他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李布。

    村子里上百户人家,本来是个部族,但随着安南都护府的成立,大量的部落被强制的拆散。

    别的不提,安南十二州,红河地区的三州,数十万人,被强制的拆散混合,甚至还有许多的汉人。

    李布也不知晓自己是汉人还是蛮人,不过,他感觉自己读了书,就不是蛮人了。

    犹记的,虽然只是通过了县试,但县令却火急火燎的想要把他任命为六房书吏。

    不过,李布却很自信,下次一定能通过秀才试,成为秀才。

    到时候,担任县令岂不是手到擒来?

    “李秀才,县令找你呢!”

    这时,里长迈着小短腿,一口老黄牙,笑嘻嘻的走了过来。

    “知道了!”

    李布瞧都不瞧他一眼,这个老货,他家那黑乎乎的丫头,竟然想嫁给自己,真是做梦。

    李布坐着牛车,来到县衙。

    县令好酒好菜的招呼着,然后才说出要事:

    “李秀才,州里要求咱们县押运十万石粮食去府城,六房里的书吏都有事,咱们县里的读书人很少,麻烦你一趟了。”安南府收到朝廷的旨意后,丝毫不敢怠慢,忙不迭地开始运粮。

    安南地区,比岭南还要靠南,所以一年三收,五月份已经收了一茬了,七八月又得一茬,十二月还一茬。

    所以,安南府的粮仓,数不胜数,每年百万亩耕地,光是红河三角洲,每年产出上千万石粮食。

    李布洞是个读书人,通过了县试的读书人。

    虽然他的皮肤依旧黝黑,但他自诩为上等人,就羞于同村人为伍,甚至,他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李布。

    村子里上百户人家,本来是个部族,但随着安南都护府的成立,大量的部落被强制的拆散。

    别的不提,安南十二州,红河地区的三州,数十万人,被强制的拆散混合,甚至还有许多的汉人。

    李布也不知晓自己是汉人还是蛮人,不过,他感觉自己读了书,就不是蛮人了。

    犹记的,虽然只是通过了县试,但县令却火急火燎的想要把他任命为六房书吏。

    不过,李布却很自信,下次一定能通过秀才试,成为秀才。

    到时候,担任县令岂不是手到擒来?

    “李秀才,县令找你呢!”

    这时,里长迈着小短腿,一口老黄牙,笑嘻嘻的走了过来。

    “知道了!”

    李布瞧都不瞧他一眼,这个老货,他家那黑乎乎的丫头,竟然想嫁给自己,真是做梦。

    李布坐着牛车,来到县衙。

    县令好酒好菜的招呼着,然后才说出要事:

    “李秀才,州里要求咱们县押运十万石粮食去府城,六房里的书吏都有事,咱们县里的读书人很少,麻烦你一趟了。”

    到时候,担任县令岂不是手到擒来?

    “李秀才,县令找你呢!”

    这时,里长迈着小短腿,一口老黄牙,笑嘻嘻的走了过来。

    “知道了!”

    李布瞧都不瞧他一眼,这个老货,他家那黑乎乎的丫头,竟然想嫁给自己,真是做梦。

    李布坐着牛车,来到县衙。

    县令好酒好菜的招呼着,然后才说出要事:

    “李秀才,州里要求咱们县押运十万石粮食去府城,六房里的书吏都有事,咱们县里的读书人很少,麻烦你一趟了。”

第1317章岛屿

    安南的离心力,是呈V字形发展的。

    一开始,随着李嘉收安南,恢复交州都护府,奉行无为而治,豪族,百姓,部落,各按其事,人心慢慢地安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改土归流,设置学堂,废除部落酋长,打乱聚居模式……

    等等措施下,尤其是交州所在的红河地区,毕竟是驻军所在,采取的措施更为果断。

    尤其是,原先的都护张苗逝去,新任的知府卢多逊上任,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礼仪,衣裳,语言,建筑,都要合乎礼制,与中原相爱不离。

    所以,在颜色的夏日,即使窝出一身汗,但读书人依旧紧穿着长袍,而不是短衣褐服。

    重压下,那些失去权力的酋长,洞主们,一个个心怀不轨,暗流涌动。

    对此,卢多逊心知肚明。

    他不紧不慢地处理着政务。

    来到安南一年,性急的毛病都被这热天气治好了,也没有白来一趟。

    “乱就乱吧!”

    卢多逊冷笑道:“交州有三千人,改明,我让朝廷再派两千过来,我就不信这些蛮子,敢造反不成?”

    与张苗的安抚不同,卢多逊奉行铁血改革。

    像是中原已经实施的保甲制,卢多逊一年,就已经在交州,长州,武安州,这三块精华之地普及完成。

    人口方面,自然也因此一清二楚。

    这三州,交州人口最多,户五万三千,口,十四万五千余人。

    武安州虽然最小,但也有近十万人。

    长州地处红河下游,土地更肥沃,只是开拓不多,也有近十万人。

    如此,此三州的丁口,就超过了三十万,其他九州加在一起,最起码也有五十万。

    这就是卢多逊准备打政绩,优异上升,回到中原的政绩。

    这次运粮,则是保甲制,以及交州威严的初步展示。

    “海龙军,海龙军——”

    卢多逊想了想,眉头一皱,思量道:“安南大半靠海,还是须得设个水师啊,广州还是有些远了。”

    如今,安南北面的数个州,距离岭南交州较近,镇压平叛比较容易,而南面的爱州,演州,驩州等地,山岭崎岖,无论是改革还是什么,都比较费劲。

    与其走陆路,还不如走水路方便。

    心有所想,他立马就上书朝廷,准备设个安南水师,亦或者让海龙军设置分部。

    安南都护府的粮食太多,只能分批而行,从安南到济州岛,怎么也得一个多月。

    而这运输中,周奎发觉,水师补给地太少了。

    交州,广州,泉州,明州,然后就是济州岛。

    大量的船只,一时间竟然无法停靠,港口满满当当。

    泰半的船只光溜溜在港口外,这要是起了台风,可就损失大了。

    周奎忙不迭地在沿海寻找港口,可以分担压力。

    可惜,好港口甚少,一时间竟然寻摸不到。

    “指挥使!”

    这时,施九龙来到衙门,前来求见。

    “末将一路走来,发觉无人问津的琉球岛,其巨大无比,怕与海南岛相差无几,可在其上寻摸港口。”

    “琉球?”

    周奎看着地图上,那轮廓都没多少的琉球岛,不由得陷入思考:“还来得及吗?”

    “指挥使,咱们只需要稍微清理一下,停泊船只,躲避台风罢了!”

    施九龙轻声道:“末将在来的路上,问了一些渔民,他们言语,只是在那琉球岛前,还有一群岛,他们经常将船只停泊在那躲避台风。”

    “听闻,外面汹涌澎拜,但港口内却平静如境,着实是个好地方。”

    “哈哈哈!”

    周奎大笑,狠狠地拍了拍的胸脯,说道:“那么好的地方,你小子怎么才说不来?”

    “有那群岛,能够用不?”

    “末将估计够呛!”

    施九龙说道:“又没有建港口,停不了多少船,所以还得去琉球岛找找,有备无患!”

    “你小子说的对!”

    周奎点头道:“这只是安南的,还有占城,岭南的,过不了两月就是夏收,到时候转运使司衙门的粮船,也得停靠,位置就更少了。”

    想到这里,周奎不由得头疼。

    他运粮是国家要事,但人家收税归纳国库,也是要事。

    这还罢了,大量的商船,渔船,也得停靠港口,不然税收减少,渔民受灾,他的海龙军还得背锅,尤其是台风快要来临的时候。

    “去,先把小群岛探完,再去琉球岛。”

    周奎咬着牙说道:“我给你派遣五百人,半个月内一定给老子找三处,不,五处港口,能避台风的港口。”

    “指挥使,那小群岛,你可要叫啥?”施九龙巴结道。

    “我?老子个粗人,能叫个啥,要不就叫群岛?”

    周奎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喜欢开疆拓土,这岛也是国土,让陛下他老人家去取名,咱们也算是报功不是!”

    “高,指挥使您这法子高!”

    施九龙竖起大拇指:“我看以后谁敢说咱们海龙军混吃等死,这是海岛不也是国土吗?”

    “嗯?”

    周奎听到这话,立马就有了灵感:“你说国土,对了,那群岛上,有渔民吗?”

    “并没有,只是一些渔民歇脚的地方!”

    “不,一定会有!”

    周奎沉声,以及肯定道,他直视施九龙,说道:“我想,那么多岛,肯定有三百户以上的渔民!”

    “上千人的岛屿,怕不是要设县吧!”

    施九龙恍然。

    献上一个光秃秃的岛,和上千百姓的岛屿,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

    至于人口怎么来?

    简单,沿海泉州附近,人多地少,穷人一大堆,直接弄一群上去,免费发土地,甚至直接花钱收买。

    三百户人,钱以及军队的威逼利诱,岂不是简单的很?

    而施九龙,更是准备拿出三千贯钱,直接弄个五六百户,这才是惊喜。

    “末将明白了!”施九龙认真道:“一定会仔细筛查的。”

    “嗯!”

    周奎笑着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虽然说一县之地没啥,但给你加点食邑还是可以的,弄不好运粮后,你这个男爵,可能升到子爵哩!”

    “末将定不负指挥使所望!”

    施九龙大喜,心中更是下了狠,看来得弄个千来户了。

第1318章澎湖县

    “海龙军拿下了一个县?”

    李嘉颇有些吃惊,他细细地看这篇奏疏,这才完全明白了始末。

    如果说是别人,自然不明白琉球岛前方的群岛,到底为何会有渔民居住,但李嘉却一下就明白了:

    这是澎湖列岛啊!

    外婆的澎湖湾谁不会唱?

    “不曾想,日后将要开拓的澎湖湾,终于被发现了!”

    皇帝颇有些感慨。

    澎湖湾之后,就是琉球岛,中国第一大岛,此时可能荒无人烟。

    毕竟,连岭南,两湖地区,都没有开拓发展,怎么可能去琉球呢?

    但,今日琉球难居,不代表着日后难居,过个十来年,中原人口滋生,自然会有人愿意去往琉球了。

    “就设个澎湖县吧,澎湖列岛!”

    李嘉笑了笑,随口道。

    琉球的开发,并不急于一时,而澎湖岛,就是跳板,经营好澎湖岛,自然对于琉球有先发优势。

    纯粹的靠朝廷去推动移民,还是算了吧,古代官僚的动力,以及百姓们的主动性,李嘉一个也不信。

    那琉球的人口怎么来的?

    一个是明末琉球开发,另一个是国姓爷郑成功带着几万人,辛苦来琉球求活。

    细水长流的,则是闽南百姓不断地迁徙。

    当然,运输大队长一次性送上百万人,也是更重要的。

    “除了战争,也只能分封能带点人出动了!”

    李嘉感叹了一句,随即想着,以琉球岛的广阔,一次性分两个蕃国,应该是可以的。

    台北与台南两地。

    等等,小琉球,琉球王国,也可以分封一个儿子。

    又能交代三个儿子的地盘,李嘉开心地一比。

    从占城,安南,海南,琉球,小琉球,金山岛,以及济州岛以内,都是大唐的天下,这种感觉好极了。

    政事堂听闻皇帝心血来潮又设了一个县,众宰相皱起了眉头:

    “这个县孤悬海外,隶属于哪个府?”

    “闽南府吧!”

    王溥看着地图,说道:“距离这个澎湖县最近的,就是闽南,无论是漳州,还是泉州,都可以!”

    “只有几百户,还不如让海龙军直管得了,省得浪费!”

    邓斌轻声道:“听闻海龙军,一开始就准备把这个当做港口,这样一来,也能两相便宜。”

    “不,还是设县吧!”

    赵普出声,看一眼北方,这是皇帝所待的甘露殿,他忙道:“陛下所言,必有其道理,既然人口不足,那就迁徙一些百姓过去。”

    “我听闻,闽南八分山水两分田,而且多是贫瘠之地,但户籍之口,却超过了三百万,迁徙一些去澎湖县反倒是好处!”

    听到这番谄媚皇帝的言语,孙钊忍不住眉头动了动,这话由宰相开口,着实有些太过于卑微。

    宰相为国之辅政,岂能这般阿谀奉承?

    “故土难离,我想闽南百姓,恐怕并不会乐意迁徙吧!”

    邓斌瞧见了首相的不悦,不由得沉声道:“若是出了什么事,误了陛下的名声,可没人担当的起!”

    孙钊心中颇有些认可,对于百姓们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尤其是迁徙户口的大事,不小心就容易死人。

    赵普确实太过于奉承皇帝了,这可不是一个宰相应该有的态度。

    面对前辈的斥责,赵普不慌不忙,只是微微一笑,混不在意。

    邓斌碰到个软钉子,有些气恼。

    而,孙钊正准备帮忙时,忽见堂后官们都注意到这,竖起耳朵听着,他立马就脱口而出道:

    “陛下之远见,岂是我们能够揣摩的?”

    “设县,还得是上县,正七品,闽南百姓,多迁徙几百户无地流民去,能给他们找一个活计,得感恩戴德才是。”

    首相的话,让邓斌目瞪口呆,这反转太快了吧!

    “那就按照首相的意思办吧!”

    王溥同意了这项建议。

    元德昭抱病,又请了假。

    邓斌无奈,也只能应下。

    政事堂可以有争论,但争论结束,对外得一体,这是从赵诚时期就有了要求,也是皇帝亲口说道的要求。

    皇帝看了看这封政令,笑了笑,朱笔写下一个准字。

    时间又过去,来了五月。

    皇帝的万寿节,在五月初十。

    多年来的宣扬,没有人再敢把5月份当做毒月,五月初五,溺婴现象也大为减少,皇帝由衷地感到高兴。

    不过,过了万寿节,李嘉的岁数又涨了一岁,到达了三十三。

    这让他颇有些难受。

    神武十四年已经过半了。

    封在吐蕃的卫王、中山王,此时恐怕已经就国了吧!

    生日宴会上,李嘉看着略显伤感的侯太妃,不由得想到。

    随即,他又想起,订婚一年多的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年岁已经到达了十七,也是时候成婚了。

    皇帝召见了这位妹妹,看着她依旧风风火火,他不由得问道:“订婚快两年了,你觉得潘文如何?”

    “我,我不知道!”

    李薇儿难得犹豫了起来,她看着自己的皇帝哥哥,不由得说道:“潘国公很包容我,纵容我,还在城外的农庄里修了马场。”

    “我是问你潘文如何?”

    李嘉哭笑不得。

    “哦,潘家的马场很大,马也很多……”

    李薇儿左顾言他,就是不直言。

    但是她脸上的两朵羞红,已经充分表达了。

    再不济,只要没有恶感,成亲后,互相之间培养感情,也是不错的。

    “之所以去年没有让你成婚,就是想要你好好陪陪太妃,如今你年岁也大了,过段时间就成婚吧!”

    李嘉大手一挥,直接帮她决定。

    “皇兄,那娘亲怎么办?”

    李薇儿有些纠结道:“卫王走后,她就闷闷不乐,我要是又走了,怕就真的煎熬了。”

    李嘉闻言,也不由得皱起眉头,这倒是一个问题。

    “难怪这几日,我去请安,眼见太妃瘦了许多,竟然还是这般事!”

    儿子远离,这是每个母亲都舍不得的,况且还是在吐蕃那鬼地方。

    自己多少还是有些不近人情啊!

    李嘉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道:“要不了多久,卫王怕是得来信了,到时候再做安排吧!”

    “若是吐蕃能安稳,就让太妃去安享晚年吧!”

第1319章就国

    神武十四年。

    在陇右府待了半年,李宾与李复文二人,从初夏,到夏末,历经两个月,终于到达了各自的都城。

    最先抵达的,乃是曾经大会盟的那曲城,也是变化最大的城池。

    郭守文暂住这里两年。

    昔日不过两千余人的小城,如今被砖石填充,按照洛阳的模式,缩小了近十倍,构建了一座小洛阳。

    郭守文名声震慑高原,再加上撒出去了唐兵,成为各地的奴隶主,源源源不断的物资不断地输入。

    一年时间,那曲城拔地而起。

    郭守文终于见到了卫王和中山王,不由得高兴万分,自己终于能够回去了。

    他喜出望外地介绍着,脚步都欢快了许多:“两位殿下,朝廷派遣了工匠去年就到了,所以修整的很快。”

    “那曲城,如今有十五坊,两市,能够容纳五万人同时居住,在吐蕃本部,也算是屈指可数的大城池了。”

    说道这里,郭守文不由得感慨万千,那曲城高三丈,城长三十里,动用了不知道多少的人力物力。

    那曲地区,太过于贫瘠,唯一的优势,只是比较接近陇右府,可以很好的受到援助。

    “五万人?”

    李复文获知这是自己未来的都城,他微微喘了口气,说道:“这在中原,不说洛阳长安,就连金陵,江陵,也比不得啊!”

    “殿下,吐蕃本部终究还是有些不同的。”

    看着两位殿下还有点气喘不过来的毛病,郭守文连忙解释,生怕气到了这两位年轻的亲王。

    “叶如虽然大,但确实人烟稀少,五万的大城,已经算是很大了。”

    “况且,殿下,虽然说那曲附近河流众多,每年的十月至来年的二月,基本上都会干风期,水流干涸,人畜都不一定能保证饮水。”

    “干风期?”一旁的李宾疑惑道。

    “就是会刮起大风,干燥,低温,甚至还有可能下起大雪,真正的好日子,只是在四月至八月。”

    说到这,郭守文颇为感慨道:“不过,那曲附近湖泊众多,只是人吃马嚼的,都要从远处挑水拉水,颇有些不便利。”

    李复文听闻这话,有些无语了。

    再展目一看,那曲城附近,几乎都是山,还有远处数不清的雪山,在几十里外,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镜子一般,格外的透亮。

    荒凉,干净。

    这是那曲给李复文最深刻的词汇。

    “那曲城虽然艰辛,但已经是叶如地区,比较好的城池了!”

    郭守文轻声赞叹道:“这里距离陇右府很近,乃是门户所在,中山王被封在此,陛下想必极有深意。”

    李复文颇有些气馁,虽然有百般好,但终究是太贫瘠了:“郭将军,那曲,叶如地区,有多少属民百姓?”

    郭守文赞叹道:“百姓乃是国之根本,殿下能够问道这些,末将很是欣慰。”

    “如今,那曲附近五百里,约有民二十万,其中有三千余军户,他们乃是唐军出身,赏赐了土地庄园,顺便管理地方,充当官吏。”

    “至于那曲城,虽然五万之限,但实际上却只有一万八千人,其中还有两千人的军队。”

    李复文听到这个数字,更为头疼,二十万人,而且还分散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可以说,这是极为稀少的。

    “殿下,那些军户,你可以信任他们,仅次于您带来的那些官吏们。”

    郭守文一本正经地建议道:“目前,您最重要的,不是考虑如何扩大国土,或者增加人口,而是考虑如何能够适应吐蕃的环境,能够活下来。”

    “长久的活下来!”

    李复文与李宾二人,一脸凝重。

    李复文张了张口,口中的唾沫都有些少了,他饮了口水,认真道:“在陇右待了几个月,已然适应许多,郭将军,您放心,那曲城一定会被我征服!”

    郭守文点点头,他真是不知晓,皇帝为何要分等两位亲王来吐蕃,这里如此的恶劣,享受什么的还在其后,关键是如何能够活下来。

    细皮嫩肉的亲王,也不知道能撑几年。

    叹了口气,郭守文看向沉默的卫王李宾,不由道:“卫王殿下,逻些城,以及卫噗,约如地区,虽然人口比叶如多了几倍,但却是更复杂的。”

    “逻些城驻扎了两千人,他们会帮上你的,您好好待他们就是!”

    说到底,他还是感觉这两位年不过十七八岁的亲王,无法支起那么复杂的大摊子,即使他们有老臣辅佐。

    不过,郭守文还是尽忠职守,在那曲待了数日,帮助中山王小朝廷处理交接事务。

    随即,他又陪伴卫王殿下,去往了逻些城。

    “殿下,您在陇右重新招募了些人马了吧!”

    郭守文看着那身高不一,步伐不一的侍卫亲军,不由得笑道。

    “说来好笑!”李宾无奈道:“陛下送与我两千精兵,结果一半回到了陇右,他们适应不了吐蕃,只能回去。”

    “原本羡慕了一千蕃骑,混合一起,倒是显得格外的不齐整。”

    “蕃骑不错!”

    郭守文轻声道:“殿下,吐蕃待长久,只要记住两件事,支持佛教,拉拢军队,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面对那些吐蕃贵族了。”

    李宾自然点头称是!

    逻些城,自然比那曲好上太多而且,逻些城,本来就很雄伟,工匠们加固改造后,更为瞩目,堪为石头城。

    人口方面,逻些城就有五六万人,其中还是许多的贵族,奴隶主,庄园主齐聚,这里是吐蕃的精华,出产泰半的粮食。

    自然而然,这里的商业也是比较繁荣的。

    在一众贵族,官吏们的欢迎下,李宾进入了逻些城,这也就意味着,卫王国,正式宣告他的国王到来。

    卫国小朝廷,可以正常运转了。

    位于红山上的宫殿,布达拉宫,早已经随着军阀混战而销毁,剩余的部分纳入了大昭寺。

    不过,随着唐人工匠的到来,新的王宫,再次屹立在红山上。

    自然而然,大昭寺,也重新回到了佛教的手中,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修葺。

    而李宾,回到逻些城的第一天,就入住了布达拉宫。

    ps:月末了,求票求订阅,求打赏

第1320章千岁

    布达拉宫是“佛教圣地”的意思。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

    新建造的宫殿,自然不能是吐蕃风格,而是原宫殿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在吐蕃风格浓厚的逻些城,显得格外的突出。

    由于时间较紧,所以宫殿群中,只有朝会的大殿,议事的偏殿,以及后宫。

    后宫的房间,也仅仅只有两百余间,与其鼎盛时期的千间,显得很少。

    但对于目前的李宾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为了彰显忠诚之心,朝会的大殿,被他命名为朝洛殿,议事偏殿为勤政殿。

    而片红山上的王红,李宾不喜欢旧有的布达拉宫名字,而简称为红宫。

    毕竟是建在红上之上,倒是显得颇为应景,直白。

    群臣自无不可。

    朝洛殿上,数百名文武百官,一起叩首山呼:“吾王千岁,千千岁——”

    高坐下龙椅上,享受着群臣的山呼,自然妙不可言。

    什么万岁,千岁,词汇什么的无所谓,就是这一股掌握权力的滋味,让人陶醉。

    “平身吧!”

    摆了摆手,一旁的宦官高呼:“平身——”

    众臣别的不提,礼仪什么的倒是有模有样,不敢有丝毫的逾矩。

    随即,就是一番言语表述。

    无外乎逻些百姓热情欢呼,对于大王的到来格外的欢迎,他们这个臣子们在逻些城提前待了大半年,也是格外的辛苦。

    对于这些废话,李宾却丝毫没有什么不厌烦的地方。

    这毕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朝会,意义重大,对于一切,他自然感到满意。

    就是,呼吸有点难受。

    忙忙碌碌,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耽误了,虽然都是废话连篇,但到底是官样文章,不得不为。

    别的不说,李宾还是从中,获知了不少的消息。

    与李复文的叶如地区不同,卫如地区,属于精华地带,除了逻些城之外,还有一些小城的,都是少来人,比那曲地区,好上许多。

    别的不提,逻些城的人口,就超过了改造后的那曲。

    “殿下!”

    二舅子高处俊寻来打探的消息,亲热地过来汇报道:“这逻些城所在卫如地区,人确实多,比那叶如强太多。”

    “但,人口虽多,大部分的百姓,都被划归给了贵族所有,朝廷直属的,只有逻些城附近的,约末十五来万人。”

    “这还是郭将军虎口夺食,不然还会更少。”

    李宾听到这,不由得问道:“那,这卫如地区,到底有多少人?”

    高处俊颇有些结巴,他道:“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三四十万还是有的。”

    “而且,在不远处的约如,那里听说也有三四十万人,您的直属百姓,也有十来万。”

    看到卫王一脸疑惑,高处俊继续解释道:

    “郭将军与贵族们约法,必须献出两成的土地和民众交与朝廷。”

    “卫如,约如,加在一起,百来万人还是有的。”

    李宾神色自若,脸色正常道:“这倒是不错,还真是个挑战!”

    “是哩!”

    高处俊忙道:“那曲地区那的贵族们都被犁干净了,大部分的土地和民众,都属于朝廷。”

    “咱们这里,大部分属于贵族。”

    “不然,我怎么会被分封在这里?”

    李宾不以为意道:“也只有相差不离,才算是公平,陛下不会那么偏心的。”

    “不过,我带来的两千多人,再加上驻军两千,五千人,足以压制逻些城了。”

    “有了逻些城,其他的贵族,就不足为虑。”

    对于这些,李宾想的很清楚。

    逻些城就是卫如,乃至于约如的中心,这里有富饶的市场,商业,粮食,工匠,军队,无论做什么都有先发的优势。

    比如最简单的铠甲制造,那些吐蕃贵族们只有传承,而不会制造,但李宾带过来的人中,就有十几户铁匠。

    而铁锭,贵族们更没有,只能从北方陇右府贸易,而贸易权,在于他手里。

    “你去召集那拉萨附近的两千的驻军,尽快地控制起来。”

    李宾轻声吩咐道,脸上露出一丝兴奋。

    畅想多年,如今果真要实现了。

    从无到有地制造一个王国,这种感觉实在太奇妙,让人忍不住的想要尝试一番。

    望着高处俊离去的背影,李宾心中暗想,看来还是有一些用处的,封个伯爵也不无不可。

    不过,没多久,他就接到消息,大昭寺的主持来访。

    他没有忘记郭守文的教导,佛教,军队,两手都要抓。

    安抚好佛教后,李宾马不停蹄。

    他亲自主持了授田仪式。

    这样归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发给那些追随而来的兵卒们,以安其心。

    由于逻些地多人少,基本上每人都是两百亩地。

    而那些官吏们,李宾更不会吝啬,甚至还分发了一些奴隶与他们,好来耕种田地。

    如此,不消半个月,他就坐稳了王位。

    而这段时间后宫他也没少闹腾,终于王妃有了身孕。

    这也是高怀德这样猛将的女儿,身强体壮,对于吐蕃的环境适应很强,还能怀孕。

    李宾高兴万分,迫不及待的书写信件,企图寄望洛阳。

    虽然洛阳只能在几个月后才能收到消息,但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也不知洛阳的母亲如何了!”

    李宾喃喃自语。

    离开洛阳一年多,他已经开始想念自己的母亲,兄长了。

    望着不远处逻些城内行走的商旅,行人,僧人,李宾不由得心思涌动。

    简陋的逻些城,就是他未来大半辈子所居之地了,或许,还得加上他的儿子,孙子等等。

    再或者,大唐没了,他的卫国,也依旧在这偏远的地方安享。

    或许,这就是兄长的想法吧!

    天下没有不灭的王朝。

    中原太繁荣,也太肥沃,争夺的人太多,在吐蕃这样的地界,反而是能存活下来,给李氏,留下一丝血脉。

    大唐的血脉,文化。

第1321章皇事

    七月份,皇帝以及中枢,在老君山避暑时,收到了来自于吐蕃的两封书信。

    中山王李复文,用自己很粗犷的字体,书写着自己的思念之情,父亲母亲,弟弟,以及姑姑李薇儿等,直白,简单,令人感动。

    而卫王李宾,则比较细腻的手法,描绘了吐蕃的境况,虽然尽量的美化了,但依旧是让人感受到其恶劣的环境。

    “果不思量,肤色渐红,别有一番美感——”

    这下,太妃侯氏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当场落泪。

    李嘉也颇为无奈,只能让其先回避暑山庄而去。

    而书信到的时候正是皇帝一行人去观摩木轨马车。

    得益于木轨的精进,木轨马车大行其道,规模超过了百里,即光化军至邓州。

    不过,为了节约成本,基本是运送粮食,以及军国要事,其余的人想要乘坐,还真的不行。

    当然,这对于皇帝来说并没有什么。

    为了取悦于美人,儿女,李嘉让他们坐上马车,走了十几里,快如闪电。

    很好的满足了众人的好奇心。

    结束后,李嘉叹了口气,招李淮入了马车,问道:“不知前唐时,帝崩后,后宫如何处置?”

    李淮吓了一跳,忍不住瞧了瞧皇帝的脸色,见其正常,这才松了口气,说道:“回禀陛下,其无外乎有三种。”

    “一者为殉葬,如秦,其后甚少,直至武宗皇帝,其甚爱其妃,所以自为殉葬!”

    说白了,唐朝时,殉葬几乎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唐武宗一例罢了而且是要求这两妃强制殉葬的。

    当然,殉葬这事,南宋也干过,宋高宗宠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驾崩后,孝宗为了满足高宗的心愿,强制殉葬。

    元朝殉葬大成,遗留到了明初,明英宗才止。

    “二者,乃是守陵,或者出家,无有子嗣的低等嫔妃,只能去守帝陵,出家,不得再行改嫁。”

    李淮继续说道:“最后,有子嗣者,可去往蕃国,由其子养老,封太妃,如太宗妃韦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册拜纪国太妃。”

    “嗯!”

    听到这,李嘉不由得感慨道:“殉葬之事,孔子在陶俑培养时,就预料后人会起,不料,果真如此!”

    李淮面对这般感慨,只能低头不做声。

    “太妃过于思念卫王,罢了,我虽然有碍于吐蕃环境,不忍太妃年岁大去受苦,但想来,人世间的苦楚,能大得过母子分离之情吗?”

    李嘉不由得说道:“我意成全太妃,让其去往卫国,颐养天年,你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

    李淮哪里有不遵的道理,忙道:“此乃成全孝道,微臣岂有反对之理?”

    见此,李嘉笑了笑,打定了主意。

    既然侯氏自己都愿意,自己何苦做恶人?

    不过,马车并没有因此沉默,皇帝继续说道:“我听闻,歙(she)州的婺源县,有一人,名唤胡昌翼,乃是昭宗何皇后的遗腹子,还曾中国明经科的进士。”

    “可有这回事?”

    “微臣不知!”

    李淮瞠目结舌,这个消息,太过于突然了。

    昭宗的遗腹子,何皇后的儿子,这岂不是正宗的嫡宗?

    “你肯定不知!”皇帝轻声道:“我也是才知道的,射声司传来的消息,真是好啊,我以为前唐的嫡宗,已经被灭门了呢!”

    李淮闻言,心如重鼓擂锤,额头生汗。

    安史之乱,唐玄宗只带走了自己儿子,其余的大部分宗室,死伤惨重。

    而到了黄巢之乱,唐僖宗也自顾自地逃窜,留守的唐宗室,再次被屠杀,几乎是一干二净。

    到了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8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

    而此时的宗室,只有十一王,仅存的近支宗室:

    李嗣周、李戒丕、丹王李允、通王李滋、皇兄仪王、皇弟睦王李倚、嗣济王、嗣韶王、皇叔祖彭王李惕、嗣韩王李克良、嗣陈王。

    而朱温又将唐昭宗儿子屠杀。

    理论上来说,大唐的嫡系,也就是唐玄宗之后,基本是荡然无存了。

    李嘉的祖宗,才得到重用,来到岭南。

    所以,历朝历代,唐朝的宗室是真惨,前期有武则天屠杀,后期有战乱,关键还时不时的内卷,让人苦不堪言。

    “这般,你去婺源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皇帝轻声说道。

    “微臣明白!”李淮心头一沉,低声道。

    “你明白什么?”

    李嘉见其脸色,直接就笑了:“你去辨别他的真假,若是真的,就带回洛阳吧,就如同卫王一样,分个地方给他。”

    “如果真只是传闻,你就离开。”

    “诺!”李淮沉声应下。

    “对了,你带点宗正寺的老头子去,一些宫廷的东西,他们应该能认识。”

    李淮心事重重而去。

    他当然明白,之所以让自己去,一个是因为他深受信任,位高权重,二来,也是他远亲宗室的身份。

    双重加持,才让他有了此行。

    不过,好坏难料。

    着实让他难以心安。

    待其走后,李嘉脸色瞬间大变。

    昭宗嫡子的身份,足以在整个大唐掀起波澜。

    而且,他感觉到了一丝威胁。

    眼眸中止不住地冒出杀意,但最后,他终究还是止住了。

    “罢了!”

    李嘉叹了口气:“只是个普通人,就封得远远的吧,最好不会回来。”

    想到这里,李嘉就惦记起小琉球群岛,这里孤悬海外,而且是在去往日本的途径中,大量的商船路过。

    这也就意味着,一切的消息,都逃不过掌控,而且没有扩地的空间,也就意味实力的不变。

    再适合不过了。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避暑山庄。

    他去拜见了太妃侯氏,见其已经收敛起,李嘉这才说道:

    “我思量再三,想着母妃牵肠挂肚地惦记二哥儿,心里着实不是滋味。”

    “皇帝莫要这样说。”侯氏忙道:“二哥儿忙着军国大事,我也应该高兴才是。”

    “母妃,若是,我是说,若是你不嫌弃吐蕃的贫瘠,儿臣愿意成就二哥儿的思念之情。”

第1322章婺源胡氏

    侯氏闻言,不由得大喜:“陛下,您允了?”

    “这主要看母妃的意思!”

    李嘉笑了笑,说道:“吐蕃贫瘠,苦寒,您老若是想要去,我还会阻拦您不成?”

    “这样——”侯氏思量一会儿,然后露出坚定之色,说道:“皇帝,我想去吐蕃看看,卫王妃已经怀孕,我去的话,说不定能赶上生下来呢!”

    “行!”

    李嘉点点头,笑道:“吐蕃那地方,比较挑人,您去看看,若是住的好,就住,不好,就回来!”

    侯氏虽然觉得话难听,但心中想着却是能看望儿子,不由得心中欢喜,再无忧愁!

    李嘉摇了摇头,随即离去。

    还是亲生儿子好,人之常情。

    “派个身体康健的太医过去,最好一家人都去,路上照顾太妃。”

    皇帝念着太妃的身体,随即又想到了故例,吩咐道:“加封太妃为卫国太妃!”

    后宫嫔妃去往儿子亲藩那里荣养,都是要加个太妃的头衔。

    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得知太妃即将去往吐蕃,不由得忙不迭地跑来,毫无公主风范。

    李嘉只听见“见过皇帝哥哥!”,然后感觉一阵风而过,李薇儿的身影,就不见了。

    “哼,成何体统!”

    挥舞着宽大的衣袖,李嘉无奈地摇摇头,只能作罢。

    要不是看她中秋后即将嫁人,李嘉怎么会轻饶她。

    李薇儿见到端坐的侯氏,一下就扑入她的怀中,说道:“娘亲要去吐蕃吗?把薇儿也带上吧,薇儿舍不得娘亲!”

    侯氏闻言,不由得眼眶微红,情不自禁道:“我的儿啊!”

    “娘亲也舍不得你!”

    “只是,女儿大了终究要嫁人,潘国公家是个好归宿,娘也放心,唯独你那弟弟,吐蕃苦寒,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侯氏拍了拍李薇儿的小脸,轻声道:“快起来,薇儿年岁也大了,在民间,早就嫁人生子了,就是你大哥,说要多留几年,都快耽搁了!”

    说着,侯氏不由得埋怨起来,她柔声道:“你也莫怪我偏心,实在是你大哥太狠心,吐蕃那地界,是人待的吗!”

    李薇儿看着侯氏又哭了起来,不由得安慰道:“我这就求大哥,给弟弟改封个好地界。”

    “没事,女儿家的,操心朝堂作甚!”侯氏擦干了眼泪,说道:“都已经这样了,改变不了,由着吧!”

    “你可得好好的,嫁人生子,有事就写信给我!”

    说罢,母女又哭做一团。

    不过,太妃出行,仪仗什么的必不可少,千里迢迢,又是一场大耗费,李嘉也颇为心疼。

    几万贯又没了。

    而李淮,则心事重重的在江陵坐上船,顺江而下,在池州下了船。

    跟随他来的,则是宗正寺的一位老者,辈分高,听闻与昭宗一个辈分,只是太过远,祖宗的遗泽并没有享受到多少。

    五六十岁的年纪,也不辞辛劳,呼哧呼哧地走着,身边带着一本族谱,显然是早有预备。

    另外,几个工匠则畏畏缩缩地跟着,他们是宫廷中的匠人,织工,无论是衣料,还是玉器,他们都能辨识真假。

    在唐时到如今,官窑占据主流,后宫所用的布料,玉石,首饰,瓷器等等,都是专人制作,真的假不了。

    下了池州,一股江南古韵扑面而来。

    此时又是梅雨季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撑起伞,李淮感到格外的压迫。

    胡昌翼无权无势,对于皇帝,以及大唐来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但,有时候,政治就是这样,一个名义,仅仅是昭宗之子的名义,就足以让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掀起巨大的波澜。

    毕竟在某些人朴素的认知里,昭宗才是大唐嫡宗,皇帝就应该在这支脉几流传。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才会把阴谋消灭在萌芽中。

    来到池州,李淮一行人是秘密而来,地方官吏都不知晓,他们也不打算声张,光是身上挂的射声司腰牌,就足以让那些地方官们畏惧。

    一路上车马劳顿,但没有人敢有异议,李淮则心事重重。

    婺源县是歙州,也就是后来北宋年间改名为徽州的地界,结果49年被划归去了江西。

    如今,它属于江宁府,以金陵为中心的苏南,皖南地区,构建了富庶的江宁府。

    到了婺源县,这里地形崎岖,几乎寻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平原。

    而且,行走在乡间的路径,李淮发觉,这里家家户户,几乎对于乐于行商,去往江西府,或者金陵,贩卖走商,可以说是格外的不同。

    李淮好奇,拉住一个行商,问道,何不耕田种桑?

    行商无奈道:“婺源,乃至歙州几无多少良田,自己吃都不够,只能男子走商为业,养家糊口!”

    李淮默然,随即问道:“你可知晓同光三年,明经科进士胡昌翼,胡公所在?”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你若是问其他人,我还真的不知道,但考川村的胡进士,胡太子,我还真的晓得!”

    听到太子这个词,李淮心头一跳,随即请教路径。

    很快,在行商的指引下,他们一行人来到了考川乡,这个贫瘠的村落。

    考川村虽然贫瘠,但由于胡昌翼考中进士后,受制于身份,并没有为官,而是回到家乡,开办私塾。

    而且,胡昌翼乐善好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

    婺源地方偏僻,山路崎岖,人心朴实,对于他的太子身份颇为知晓,而且经常笑称之,以致于其名声越来越大。

    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所以才被射声司所知晓。

    不然的话,全国一千六百县,近五百州,射声司哪有这功夫,能够打听清楚。

    进了考川村,李淮就听到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听到这,李淮不由得念出声来:“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好一派书香之地,果然不同凡响!”

    李淮大声说道。

第1323章胡昌翼

    这一番话语,以及一行人的站列,终究是打扰了到了孩童们的读书。

    很快,一个中年人走了出来,面色凝重,皱起眉头看着李淮这群人,心中不解,但却有礼有节道:“不知贵客上门,还望见谅。”

    “敢问这位贵人,来我考川村,所为何事?”

    “我是来找胡明经,眉轩公的!”

    胡昌翼,字宏远,号眉轩。

    李淮看着眼前这个人,感觉不可能会胡昌翼。

    胡昌翼是天复年(公元904年)三月朔日所生,怎么会如此年轻,按照道理来说,也是七十岁了。

    “原来是找我爷爷!”

    男子这才恍然大悟,说道:“吾祖父年岁已高,不见外客了,还望贵人见谅。”

    “某自然清楚!”

    李淮笑了笑,说道:“贵祖父在唐天复四年出声,如今已有七十岁了吧,只是身体依旧健硕!”

    “看来贵客是有备而来!”

    “没错,此次所来,就是专门拜访胡公,还望海涵!”

    男人叹了口气,随即吩咐一声孩童们自习,就带着李淮等人,左转右拐,来到了一处大院。

    胡昌翼当年被养父胡三公带出宫廷,身上怀揣着不少的宫廷钱财,而且其一辈子无儿无女,很有可能是宦官出身,近侍,不然也不会深受唐昭宗的信赖。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老宦官的失踪,并不会引起朱温的注意。

    正是带出来大量的钱财,所以胡昌翼才能够读书,考上明经进士。

    要知道,在五代时期,一科进士,顶多十几人罢了。

    钱财宽裕,才会让胡昌翼辞官归家,悠哉悠哉地种田读书,开设明经学院。

    宽敞的院落,只有几个石桌,树木花草点缀,但在这婺源,已经属于富庶的。

    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正拿着蒲扇,在树荫下乘凉,几个孩童围绕在一旁吵闹玩耍,他也不在意,就这么笑吟吟地看着,悠然自得。

    “祖父——”

    中年人走了过去,轻声道:“有客人来,非得见您一面!”

    “嗯?”老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一群人,只见他们衣衫华丽,心中不由一沉,随即道:“你把孩儿们待下去,我来招待他们吧!”

    “记住,都下去,不要过来!”

    很快,孩童,丫鬟等等,尽皆离去。

    李淮见之,也点点头,让其他人都离去,只有他与老宗室,以及胡昌翼三人在院中。

    “胡公!”

    无论是年纪,还是身份,李淮都对其尊敬的很。

    “贵人姓李吧!”

    胡昌翼捋了捋胡须,轻笑道。

    “胡公没有猜错!”

    李淮点头坐下,介绍道:“这位乃是族中的年长者,与昭宗皇帝同属一辈。”

    胡昌翼眼皮微微动了动。

    “在下,则不过是军机处首席大臣,负责一些军国要事罢了。”

    “你们的来意,我明白!”

    胡昌翼听后,沉默了片刻,说道:“我早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我愿意配合你们,无论是什么!”

    “事实就在那里,并不会有所改变!”

    李淮环顾四周,轻声道:“只要您还在,胡氏还在,虚妄的宣扬,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那些鬼祟的人,终究还是会找来的!”

    “您,您要我怎么办?”

    胡昌翼慌了:“对于天下什么的,我们并不在意,也不想认祖归宗,甚至,我子孙,都不得改姓李。”

    “李与胡,并无差别!”

    李淮轻声道:“您也莫要太慌张,陛下对并没有什么恶意,只要想要验证一下您的身份,无论真假。”

    胡昌翼恢复了心情,到底活了七十岁,他这才道:“真的能如何?假的又会如何?”

    “假的自然相安无事,就当我们没来过!”

    李淮慢慢说道,语气诚恳:“如果真的真的,那就只能去往洛阳。”

    “陛下明言,封王就藩,必然之事,宗室贵胄的血脉,总不能流落民间吧,长久下去,心怀不轨之人利用了,这就不好了。”

    见着胡昌翼依旧心惴惴不安,李淮这才说道:“放心,大唐灭了十国,那些国主们依旧好好的,对于您这样的宗室血亲,自然不会吝啬,污了名声。”

    话已至此,胡昌翼无奈,只能回到房间中,拿出了一些衣物,玉器,以及宝玩等等,都是皇帝皇后贴身的私藏之物,甚至有孩童的裹衣,也是御用的。

    就算他骗取,抢来,买来,也不会那么齐全,完整。

    老宗室看了看,仔细辨别,感觉是御用之物。

    随即,又交给院外的工匠们看看,又等了小半个时辰,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李淮心中波涛汹涌。

    竟然是真的。

    一下子,他就对于胡昌翼态度,恭敬了许多,无论什么,光是一个昭宗的血脉,就足以让他敬重万分。

    无他,嫡庶之别,实在太过于深入人心。

    又谈了会话,李淮与一众人等,心事重重而去。

    临行前,让人安排监视起来。

    胡氏一家人颇有些不安,忙问为何。

    胡昌翼叹了口气,说道:“事到如今也只能赌一把了,期望,陛下能表里如一吧!”

    李淮回到老君山时,已经到了七月。

    夏税已经被征收,正源源不断地送往洛阳,长江之上的粮船,数不胜数,横行无忌,商人们连忙躲避,生怕出事。

    到了避暑山庄,皇帝正有雅兴,在山泉中,悠哉悠哉地游泳,并没女子作陪,让李淮松了口气。

    “陛下!”

    李淮轻声问候道。

    “回来了?”

    李嘉看着一脸疲惫的李淮,不由得问道:“怎么样,可属实?”

    “应当属实!”李淮轻声道:

    “无论是衣物,还是玉器,宝玩,都是珍藏,而且还是贴身之物,不大可能是盗取的。”

    “另外,我还打探清楚,胡三公,的确是婺源人,年轻时去了长安,老时归来,带着孩童。”

    “考川附近的人也言语,胡三公,面上无须,声音尖细,天复四年归来,卖售了不少的金银,而且其出葬时,有人验了身子,却是宦官。”

    “宫廷的老人,本册上,也记载,当时昭宗之近侍,乃是金紫光禄大夫胡清,也就是胡三公,当时年过花甲而归乡。”

第1324章气恼

    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档案上,胡昌翼已经算是真真确确的昭宗太子。

    而更离谱的是,哪怕李嘉否认他,并宣城是假的,但民间依旧不信。

    或者说,依旧有小部分毫无原则地愿意相信其是真的。

    如同传奇小说一般的色彩,这是人们最乐意见到的。

    况且,越是离谱的经历,越是被别人接受。

    而,更加令李嘉难受的是,并不是他发现胡昌翼这个人的,而是他的名声传遍了歙州,甚至江宁府的许多人都耳闻,这才吸引了射声司的注意。

    说白了,就是裤裆里掉黄泥巴,不是屎也是屎。

    所以,杀了,他就会背上骂名。

    几十年积累的好名声,一朝散尽。

    不杀,就会被有心人利用,扰乱地方。

    区区一个明三太子,让满清三位皇帝,一百多年都不得安生。

    所以,这件事如果不处理好,恐怕也是数代人的心病。

    在李淮的目光中,皇帝左右踱步,脸色凝重,显然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近一刻钟,皇帝这才坐下,沉下心,说道:“既然是真的,就让人把他们接到洛阳吧,记住,一家人,男女老少,哪怕是一条狗,也得移到洛阳。”

    “你不要去宣扬,秘密行事即可,宗室中也同样如此。”

    “诺——”

    李淮应下,拱手而去。

    很快,少府寺卿李安国跑了过来,恭敬地问安。

    “起来吧!”

    皇帝连忙摆了摆手,迫不及待的问道:“小琉球群岛你知道吗?”

    “小的听说过!”李安国忙说道:“去往金山岛的时候,必然是要经过那里的,一连串的小岛,没有什么人。”

    “没什么人,那就抓一些人放上去!”

    李嘉甩手说道:“再迁移一些闽南府,浙江府的百姓,凑个几千人,建个城池出来!”

    “啊?”李安国吓了一跳,忙说道:“陛下,那小岛没什么价值啊,咱们得亏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废话?”

    李嘉冷声道,颇为厌烦:“吩咐你的事尽量去做,别问东问西的,记住,不要宣扬出去。”

    “诺!”怀揣着疑惑和心事,李安国无奈的离去。

    接下来觐见的,就是射声司指挥使吴青,他是来请罪的。

    李嘉看着下跪不起的吴青,以及他那多日来的疲倦面容,不由得说道:“今次就饶了你,削去你五百户食邑,罚俸半年,若是有下一次,绝不轻饶!”

    “微臣叩谢陛下!”

    吴青大喜,立马就磕头。

    这次射声司的确出了纰漏。

    胡昌翼在婺源生活了七十年,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大唐的统一,他是太子的传闻越来越广。

    这让朝廷以及皇帝非常的被动。

    能够那么轻的处罚,已经算是不错了。

    当然,射声司也感觉非常的冤屈。

    天下一千五百县,射声司满打满算不过万八千人,怎么可能监视过来?

    所以,这口锅必须由地方的官吏来背。

    他们放任胡氏,使得流言越传越广,才有了当今地步。

    “射声司最近严密监控胡氏一家,待到他们来到洛阳后,则更加仔细,我不希望有下一次!”

    “诺——”

    感受到皇帝言语中的冷意,吴青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就应下,声音十分的干脆利落。

    吴青的脚步有些踉跄,无他,跪久了,麻了。

    他心中对于那些地方官,可谓是极有恨意。

    射声司饶过了,这是因为皇帝是念旧的人,毕竟吴青跟随了十几年,非同一般。

    不过,这口气,还是要出的。

    很快,吏部就接到了皇帝的口谕,要求将歙州,婺源县等地方官,一律左迁贬官,去往岭南,安南,为自己赎罪。

    虽然很不理解皇帝的这一番旨意。

    但吏部却不敢有丝毫的违背,甚至对这般白板口谕,都奉为圭臬,绝对不敢提什么政事堂的署名。

    而这件事,也被政事堂的宰相们知道了。

    他们大眼瞪小眼,屁都没放一个。

    如果这次在前唐,宰相们甚至会因为这点小事,直接集体辞职,威逼皇帝。

    但如今,相权被分割,军权财政权,甚至人事权,也渐渐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宰相敢跟皇帝硬碰硬?

    甚至多年来的习惯,三省六部九卿,对于皇帝的白板圣旨,都与正式一样了。

    换句话来说,皇帝可以绕过政事堂,直接指挥下面的六部官吏,以及更下面的府州县。

    这就是皇权的膨胀。

    而在前唐,哪怕是五代,没有宰相们的副署,圣旨都出不了京城,因为官吏们习惯性不认。

    如今,地方的官吏敢不认,李嘉甚至敢直接让通判夺权,或者让转运使司衙门不交解赋税。

    对付那些地方官,他有的是手段。

    而时间来到了八月,中秋节后,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大婚,将嫁给鲁国公之子潘文。

    潘文一表人才,文质彬彬,在洛阳的名声不错,比李薇儿大上两岁。

    一个19,一个17,倒是极为匹配。

    但吏部却不敢有丝毫的违背,甚至对这般白板口谕,都奉为圭臬,绝对不敢提什么政事堂的署名。

    而这件事,也被政事堂的宰相们知道了。

    他们大眼瞪小眼,屁都没放一个。

    如果这次在前唐,宰相们甚至会因为这点小事,直接集体辞职,威逼皇帝。

    但如今,相权被分割,军权财政权,甚至人事权,也渐渐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宰相敢跟皇帝硬碰硬?

    甚至多年来的习惯,三省六部九卿,对于皇帝的白板圣旨,都与正式一样了。

    换句话来说,皇帝可以绕过政事堂,直接指挥下面的六部官吏,以及更下面的府州县。

    这就是皇权的膨胀。

    而在前唐,哪怕是五代,没有宰相们的副署,圣旨都出不了京城,因为官吏们习惯性不认。

    如今,地方的官吏敢不认,李嘉甚至敢直接让通判夺权,或者让转运使司衙门不交解赋税。

    对付那些地方官,他有的是手段。

    而时间来到了八月,中秋节后,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大婚,将嫁给鲁国公之子潘文。

    潘文一表人才,文质彬彬,在洛阳的名声不错,比李薇儿大上两岁。

    一个19,一个17,倒是极为匹配。

第1325章黑水都护

    却说,在朝廷战略转移到了东北时,感受最深,就是济州岛,以及济州城主墨渊。

    来到济州岛十年,从年轻气盛到如今的成熟稳重,墨渊扎根本地,甚至娶妻生子。

    对于朝廷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战马。

    在河西还没有光复的时候,河西良马难求,而济州,则每年贡献数千匹战马,让御营组织起了庞大的骑兵部队与契丹人针锋。

    甚至,在皇帝的指派下,墨渊不辞辛劳,从天竺而来的高头大马与契丹人交合,培养出了著名的济州马。

    比河西马,还要高大,而且耐热,负载大,奔跑速度快,对于契丹马来说,属于碾压性质的。

    这也是幽州营重骑兵组建的基础。

    无论是马甲,还是人甲,都是极重,一般的战马还真的是负载不了。

    所以,济州马立下的大功。

    论功行赏,他也受封了子爵。

    烂大街的子爵。

    墨渊虽然感到高兴,但还是比较遗憾的。

    济州岛并没有前途可言,作为少府寺下辖,进步的空间很少,三十来岁,正处于政治的黄金年龄,他不想被辜负。

    “济州岛,也有自己的骑兵!”

    墨渊屹立在城头,轻声说道。

    在这座岛,几乎全部是为马匹服务,打马掌,马鞍,兽医,以及各种的驯马师,以及学徒,规模达到了三千余人。

    其余的百姓,基本上都是种植粮食,除了自己吃,其余的都是喂养马匹。

    甚至,马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还得从金山岛进一些。

    也因为这样的环境,墨渊也培养了一批骑术了得的少年骑兵。

    与其他的骑兵不同,他手底下的这只骑兵,不仅会钉马掌,给马看病,训练马匹,与马匹甚至能达到心灵相通的地步。

    这种情况下,骑术自然了得,也是格外的厉害。

    而,训练良久,终于,墨渊看到了希望。

    “朝廷运送那么多的粮食过来,看来是准备起战事啊!”

    “城主,那咱们骑兵能上场吗?”一旁的副手忙不迭地问道。

    “肯定能!”墨渊认真道:“朝廷的骑兵,终究还是缺少的,所以,咱们必然要上战场。”

    “到时候,咱们就会大显身手了!”

    墨渊颇为兴奋道。

    只有功勋,才能有赏赐,无论是土地,钱财,还是爵位,战争才是最快的路径。

    ……

    与积极主动的济州岛不同,金山岛的热情并没有那么强烈。

    或许是多年来的中转贸易,以及金矿的采伐,让金山岛的数十万人,更热衷于做生意。

    在没有朝廷主动的安排下,他们抓紧时间做生意赚钱。

    多年来的经营,让金山岛自给自足,渤海人的迁居,更是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光是挖矿的工人,就超过了万人。

    “听说了吗?好像要打仗。”

    “城主没发政令,咱们就别凑热闹了——”

    “高丽人今年好像受灾了,咱们再运粮食过去,能赚一大笔呢!”

    以商立城,金山岛晓得有些不同。

    而在定理府与率宾府之间,有一座港口城池——北海城。

    这也是后世海参崴的所在地,算是半个不冻港。

    黑水都护府,就建立在这里,从库页岛搬离而至。

    这里常年下雪,天气极寒,与吐蕃有的一拼。

    即使在八月份,南方的秋老虎还没有,这里就已经开始降温,得穿皮袄了。

    李致远望着不远处的海港,喃喃道:“再过一个多月,就得冻起来了,就再也看不见船只了!”

    “呸,这该死的天气,真恶心!”

    在他的视线中,那些脚夫们,则抬头挺胸,与那些商船的商量钱财,显得游刃有余,甚至态度颇为恶劣。

    但,商人们也只能忍着。

    由于地广人稀,人力昂贵,再加上黑水地区的皮毛,药材,海参,乃至于虎骨,虎鞭等极为珍贵,所以商人们只能强忍着其价格,雇佣起。

    脚夫们虽然赚的多,但一到冬天就会港口封冻,物价高昂,还得被商人们赚去。

    李致远就感觉,自己就是那些脚夫。

    长久的坐镇黑水都护府,为那些贵族们,商贾,朝廷,少府寺,守候着大量的财富,结果,他不仅功勋少,还极为辛苦。

    “某天寒地冻在这,还夺了两府,数万人,结果还是个子爵!”

    李致远总是有些不甘心,亏他还是宗室,一个子爵,他可不满足。

    “都护——”

    这时,亲卫跑了过来,言语道:“朝廷传来了消息!”

    “该不会是有仗要打了吧?”

    李致远念叨着,随即,摊开一看,果然如此。

    他大喜,忙道:“看来,我的立功机会来了,真是太好了!”

    原来,皇帝的谕旨,是让他与渤海国配合,直接杀入辽东,将其搅和的鸡犬不宁,让契丹人无法集中全力。

    “让儿郎们精神起来,此时不操练,更待何时?”

    一时间,整个北海城鸡飞狗跳。

    北海城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大城。

    别的不提,光是那些偶尔的金矿,就足以让人疯狂。

    对于此,少府寺甚至鼓励商人,汉子们去冒险采矿,采伐到了的黄金,只是按照市场价八成收购

    除此之外,猎取皮毛,与女真人交换,都是小行商们发家致富的手段。

    随便点东西,甚至能够换回价值千金的虎骨,虎鞭。

    如果采到人参,那就更是发家致富了。

    少府寺每年在黑水都护府赚取的利润,超过了五十万贯。

    “咱们北海城,有多少人了?”

    李致远轻声道。

    过段时间要练兵,粮草消耗大,定然是要提前准备,而且,居民们的粮食损耗,也得计算入内。

    “咱们军队五千,加渤海人,共有三万七千多人,那些行商,大汉,冒险来发财的,也能有个两三千了。”

    一旁的长史闻言,轻声道:“四万人,比之刚来时,可涨了一倍有余!”

    “钱赚到了,粮食损耗也多了!”

    李致远叹了口气,说道:“你把府库中的钱财,都去少府寺换成武器,粮食,肉食,可不能亏了儿郎们。”

    “都护,那可是五万贯钱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