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秦工程兵TXT下载大秦工程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秦工程兵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大秦工程兵txt下载     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九十四章 力量

    沈兵这支部队被命名为大梁军,秦军常有这习惯,用兵源地为部队命名。

    沈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来了云畋。

    云畋一见门就上前给沈兵施了个大礼,说道:

    “小民见过副将。”

    “小民只道副将才智过人,不想副将还深悉兵法于牵城大败楚军。”

    “如今更是升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小民着实佩服。”

    沈兵客套了几句,然后就问:

    “这些日子不知云畋兄纸的生意可还好?”

    云畋回答:

    “回副将,由于纸的数量不多所以价格甚好。”

    “从各地赶来求纸者络绎不绝。”

    “不过小民一直秉承着‘能以取予’的师训,是以一直没有提价。”

    “这也使大梁一纸难求,据闻在它处甚至价比丝绸。”

    沈兵点了点头。

    他这点头一是暗赞云畋的人品。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纸张刚出来的时候因为稀有,且制法又为沈兵所垄断,所以云畋完全可以卖出个高价。

    但云畋却没有这么做,这就使纸这东西不会被这富豪商贾所垄断,读书人甚至平民百姓去云畋那也能买到。

    另一个则是听闻大梁一纸难求他也就放心了。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云畋兄,这两月兵营需要大量鱼、鸡、鸭蛋,还有精肉、藿菜,同样也用纸换,不知如何?”

    云畋问了声:

    “不知副将需要多少?”

    沈兵回答:

    “供十万人食用。”

    云畋不由一惊:

    “副将,这可不是小数目。”

    “而且若是这纸大量流入市内交易……只怕便不值十钱了。”

    沈兵回答:

    “这个自然,往后便五钱一张。”

    五钱一张还有赚……不只有赚还是大赚,因为那些造纸的材料几乎不要钱,零成本然后折腾折腾就可以换钱,当然不亏。

    云畋想了想,就点头说道:

    “大梁城只怕无法负担,不过小民可与其它城邑交易,照想不是问题。”

    沈兵拱手道:

    “如此便有劳云畋兄了。”

    云畋赶忙回礼:

    “不敢,不敢,此乃小民应尽之事。”

    这就是商人的好处。

    沈兵要求的这些食物如果是少量的还好,但数量大到要够十万人食用那就非同寻常了。

    便如之前所言,军中食物通常都是米粮再加肉酱,又哪里去找鱼、鸡蛋、精肉这些东西。

    就算沈兵有钱收购,便是将大梁全城都买光了只怕也只够吃上几天。

    然而,有商业的流通就使其成为可能。

    因为云畋只需要放出一个消息:高价收购鱼、精肉之类云云。

    各城、各乡的农户一听还有这好事,于是马上从四面八方主动将手中的鸡、鸭蛋,以及打到鱼、养的猪都卖到大梁云畋手里了……

    所以商人的作用其实就是流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流,只不过价格会相对高一些。

    只是古人不懂这道理,以为商人只是低买高卖,对社会、对国家没贡献于是一味贬低。

    等云畋离开后,在一旁候着的魏呴就不解的问了声:

    “副将,这些食物……可是供大梁军食用的?”

    沈兵回答:

    “供十万人食用,除大梁军还有谁?”

    魏呴不由大喜:

    “属下替大梁军上下谢过副将。”

    沈兵笑了笑:

    “先别谢我,往后你便知道了。”

    其实的确不必谢沈兵,因为沈兵这可不是为了让大梁军享受的,而是让他们长肌肉长力气的。

    正如之前所说,步兵近战主要凭借两点:一是反应速度二是力量。

    反应速度相当一部份靠天生一部份靠长期脑部与四肢联动,比如经常打蓝球、排球之类,脑部控制四肢及时对某种突发情况做出反应,久而久之反应速度就会得到强化。

    战场上的反应速度,就是强化对敌时有可能的各种角度攻击的反应。

    这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再加上大梁军与黑甲军一样,全是无爵者没有配甲。

    没有配甲就有一个好处,反应速度会快一些。

    于是沈兵直接把这方面略过。

    力量则完全有可能提升,而且是短期提升。

    尤其那些大梁军兵士都是在二十岁左右且平时的食物不过是米粮肉酱,又或者一点豆苗,这使他们身为兵士却身体单薄面黄肌瘦。

    二十岁左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这力量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沈兵挑的那些食物大多都是高蛋白食物,再加上一些藿菜补充维生素和米粮的碳水,差不多就是现代健身爱好者的健身餐了。

    然后沈兵也不多说什么,画了几张图纸让苍等一行工匠组织大梁军用木材制作哑铃和杠铃,当然还有简易杠铃架及健身板。

    这些东西制作起来并不困难,无非就是用一根杠两头挂上重物。

    如果说有什么困难的话,那就是左右重量要求一样。

    至于这些东西怎么用,就只有沈兵自己动手教了。

    “沉肩、挺胸,意念集中在胸肌处,上推呼气夹胸……”

    一开始推八十斤。

    秦时一斤为253克,所以这八十斤还不到现在的20公斤,差不多就是奥杆空杆的重量。

    沈兵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因为大学室友就有一个健身狂人,结果满宿舍都是他的健身装备。

    他也倒热心,室友们手痒跟着练几下时他就耐心讲解标准动作。

    这也就罢了,这货练完后还总是裸着上身使劲用力,问:

    “同学,帮忙看看,胸肌大点了没?”

    沈兵哪里想到这些东西居然在这时还能用上。

    健身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要做到“分化训练”。

    也就是某个动作要尽可能大的将重量和压力施加到目标肌肉上避免代偿……所谓的代偿就是避免其它肌肉参与。

    这样就能用重量将目标肌群的肌肉纤维撕裂甚至部份扯断。

    之后再高蛋白饮食,用蛋白质修复这些受损的肌肉,于是肌肉就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大。

    当然,肌肉变大力量增加且适应这重量后,就不足以撕开肌肉纤维,于是就得加重量。

    如此反复就达到增肌的目的。

    新手还有个“福利期”,也就是新手一开始练时效果特别好。

    练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进入“平台期”。

    沈兵要的就是这个“福利期”。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昌平君

    沈兵主要针对腿、胸、背这三大肌群进行训练。

    用深蹲和箭步蹲练腿部肌肉,卧推练胸,引体向上练背。

    因为对步兵来说手臂力量尤其重要,于是在练胸时带一下二头肌,练背时带一下三头肌。

    现代健身爱好者通常还会加上肩部。

    沈兵考虑到练胸的同时会练到肩部前束,练背会练到后束,再加上时间有限应尽可能将训练效果最大化,于是肩部就省了。

    力量训练隔天进行,且腿部训练在中间。

    这么做为的是让肌肉得到充分休息……若每天练且没有分化,不仅效果不好还容易受伤。

    隔天就练慢跑。

    慢跑速度不要求快,时速6到8公里,但要求时间长,一柱香时间起步再慢慢往上加,休息一柱香时间再跑,如此反复。

    慢跑的目的是要让兵士尽量消耗掉多余的热量不致堆积成脂肪。

    沈兵选的那些高蛋白饮食里,比如鱼肉、蛋黄,尤其是猪瘦肉里都含有脂肪,其中尤其是猪瘦肉。

    健身爱好者通常只吃蛋白不吃蛋黄或只吃一个蛋黄,因为蛋黄除了蛋白质外脂肪及胆固醇含量也很高,肉类也是用低脂高蛋白的牛肉而不是猪肉。

    但这条件在这时代基本无法实现。

    只吃蛋白不吃蛋黄对生活条件差的这时代来说就过于奢侈了。

    牛肉就更不用说了,这东西只有将军才吃得起,李牧对阵匈奴时为了鼓舞北地兵士气,每天杀三头牛改善伙食居然能载入史册……

    所以不用想,还是猪肉比较现实,只不过要求瘦肉。

    不过猪肉也不错。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时代的人大多缺乏脂肪,适量补充脂肪对身体也有好处,另一方面则是慢跑就不用担心脂肪。

    网上段子说古时“将军肚”有利于作战云云明显有违常识。

    带着一身脂肪就相当于负重行军,作战时力量和反应速度都会因此变弱、变慢。

    更重要的是只有电影、电视剧里将军才亲自上阵杀敌,真实战场将军绝大多数都是在后方亲卫保卫下用旗号指挥。

    否则动不动就单挑军队岂不就是花瓶?

    亲卫又能有什么作用?

    武将单挑死了亲卫是不是也要跟着尽数斩首?

    这样几天下来,原本魏呴还以为“照想都能合格”马上就被打脸了……

    第一天就有数百人因为身上有伤无法训练被刷出部队,这些伤有些是旧疾有些是做苦役时留下的。

    不过没什么区别,无法训练也就是无法进入这场角逐。

    战场讲的就是结果,所以就是这么现实。

    再往后几天,就有人承受不住这强度的训练晕倒。

    正所谓训练场如战场,在战场上晕倒就相当于死亡,所以不用考虑,这部份人也要剔除。

    还有慢跑明显落后的……这必定会拖累部队整体行军速度,剔除。

    这一来魏呴就有些慌了,他一统计,这才不过几天时间就淘汰了三千余人,平均一天剔除一千。

    若是这样下去,那两、三个月训练后还不寥寥无几了?

    于是赶忙对兵士又是动员又是激励的忙的不亦乐乎。

    不过魏呴这担心却没有太大必要,因为这末位淘汰制往往是一开始淘汰得多,剩下的如果能跟上节骤,淘汰人数就会大幅减少。

    沈兵打算把这十万人精减至五万,他估计这兵力就不太少也不太多。

    就在沈兵忙着训练新兵时,杨端和就让人把沈兵唤了去。

    沈兵还道杨端和是想了解训练情况,但赶到将军府时却发现正厅里已摆满了食物和酒水,杨端和正与一名老者谈笑风声。

    见沈兵进来,杨端和便向沈兵介绍道:

    “沈副将,这位是昌平君。”

    “大王使昌平君与我等共商攻楚大计。”

    “有昌平君助我,我等便如虎添翼了!”

    沈兵一愣,打量了一番坐在右手边的那位老者,便拱手说道:

    “大梁军副将沈兵,见过昌平君。”

    昌平君赶忙回礼。

    关于这昌平君,沈兵也有所了解。

    他原是在秦国为质的楚国公子,因为才华出众且与吕不韦一起平定嫪毐之乱于是受嬴政重用,一度官至相邦。

    相邦也就是之后的相国。

    秦时称“相邦”,汉时因为避讳刘邦的“邦”于是改名相国,之后都沿用相国的称谓。

    这相邦可是比丞相更高的官职,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个相邦却有两个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嬴政一方面认为相邦权利太大,另一方面觉得秦国终有一天会要灭楚,所以让楚国公子任相邦不太合适。

    于是在灭了韩国之后就让昌平君住进韩王宫让他去打理韩国。

    这实际上是明升实贬:

    任相邦处理的可都是一统中原的大事,但管理韩国而且还仅限内政……那就只跟户籍、文书之类的打交道了。

    等到李信攻楚,嬴政就派昌平君来助秦军。

    说的是昌平君对楚国地理水土熟识,同时李信在前方攻城掠地,昌平君就可在后方以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民心。

    但沈兵却认为事实不会如此简单。

    嬴政一向疑心深重,又怎会在秦军攻楚的关键时刻派昌平君协助李信攻楚?

    便是要安抚民心或以昌平君为傀儡,在战局稳定时再派昌平君也不迟。

    沈兵认为嬴政其实是有意逼反昌平君。

    此时的昌平君对嬴政来说可是个烫手的山芋:

    杀吧,找不到借口,毕竟昌平君平乱有功又没犯错。

    不杀吧,放一个楚国公子在身边又怎能安心?

    这楚国又如何能灭?

    恰好这时有个机会,就试一下你昌平君是否想造反……于是便给了昌平君接触楚民的机会。

    结果昌平君果真反了。

    便是在陈城安抚百姓时反的。

    但那只是发动百姓作乱,早有准备的秦军没费多少功夫就将其镇压。

    网传李信兵败与昌平君反秦有关……实际上昌平君反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昌平君则乘乱逃走,之后被项燕立为新的楚王,也是末代楚王。

第一百九十六章 活路

    这是一种讽刺,坐在对面的就是楚王,沈兵及杨端和却在和他讨论着如果攻楚。

    这让沈兵有种拔出腰中的青铜剑刺进对方胸膛的冲动。

    但沈兵却知道这不会有用。

    并不是说沈兵做不到,而是做到了也没用……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需要的只是一个王族血脉。

    今天沈兵将昌平君杀了,项燕就另立他人,甚至三岁小孩也可以。

    所以要杀,也要等昌平君当上楚王时再杀。

    昌平君在对面朝沈兵一拱手:

    “沈副将年轻有为,不过弱冠之年便已爵至官大夫官至副将,本君佩服。”

    “本君为相时也时常为练兵所困扰。”

    “据闻沈副将练兵方法别出心裁,不知沈副将可否指点一二?”

    沈兵回答:

    “昌平君过奖了。”

    “属下不过就是胡编乱练罢了,哪里知道什么练兵之法。”

    昌平君笑道:

    “沈副将过谦了,黑甲军不过在副将置下月余,便大败楚国水军。又岂是胡编乱练?”

    “如今听闻沈副将又在练大梁军,本君已迫切想知道大梁军在战场上会有何惊人表现了。”

    沈兵再次茬开话题:

    “昌平君说笑了,那不过是沈兵有些运气罢了,不足挂齿。”

    开玩笑,明知道这昌平君会叛秦还告诉他练兵方法。

    如果他够聪明,只从练兵就可以看出大梁军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然后将来对症下药。

    昌平君有些疑惑的望了沈兵一眼,然后突然就明白了:这厮已看穿了他的一切所以才有所防备。

    想到这,昌平君不由多看了沈兵几眼,暗道此子只怕才是楚国的大敌。

    杨端和也隐隐感到气氛有些不对,却又不知是什么原因,于是这次接风宴没过多久便不欢而散。

    不过事情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沈兵才刚出营门就被昌平君的一名亲卫拦住:

    “沈副将,昌平君有请。”

    沈兵心下一凛,暗道这昌平君莫不是察觉到有什么不对于是要杀人灭口?

    不过想了想又觉得昌平君不会这么笨。

    要知道此时的沈兵可是大梁军副将,这要是杀人灭口……他昌平君又哪里还有活路?

    想着就交待了随行的仞一声,然后就随亲卫而去。

    昌平君下榻在魏国王宫。

    他在韩国住的是王宫,在魏国当然也可以住王宫。

    只不过此时的魏国王宫并不整洁,因为大多行宫都用来存放粮食,只整理出其中一幢供昌平君及其部下使用。

    战国时往往就是这样,表面看起来很威风名头很高,但其实已是日暮西山。

    昌平君也是如此,他能拥有的不过就是当年任相邦时的百余亲卫及一些门客。

    此时其门客也已跑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一些无志之士在蹭吃蹭喝。

    沈兵被请进大厅,里头却是一个仆人也没有。

    见沈兵进来,昌平君上前就对沈兵深深一鞠。

    这倒是将沈兵吓了一跳,赶忙上去扶起昌平君道:

    “昌平君何故行此大礼?”

    昌平君凄声道:

    “本君性命已在副将手里,若副将不肯救我,本君便再无活路了。”

    昌平君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这昌平君是何许人也,他可是能被嬴政重用并在秦国任相邦的,又哪会看不出自己酒桌上暗拒之意。

    既然沈兵知道昌平君心下的意图,那昌平君谋反还有可能成功吗?

    昌平君谋反要是不成功便只有继续呆在秦国,这依旧是死路一条。

    于是陷入绝境的昌平君便干脆敞开天窗说亮话向自己求助。

    沈兵一时颇感头疼,他一个不注意竟然掉进昌平君这个坑里去了。

    只见昌平君再朝沈兵一拜,说道:

    “沈副将是本君平生所见不多的智者,若沈副将也无计可施,本君今日便只有在此自寻了断。”

    沈兵回答:

    “昌平君……何不呆在秦国?”

    “正所谓船到桥头必然直,到时自然有办法。”

    昌平君起身叹了一口气,步履沉重的走上两步,说道:

    “沈副将有所不知。”

    “大王已对本君起了疑心,是以才将本君安置在新郑。”

    “本君若是个无能之辈还好,可事实又并非如此。”

    “有朝一日待秦国灭楚之后,大王又如何能容得下我?”

    昌平君分析得十分透彻。

    要知道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是当今楚王负刍的哥哥。

    论能力论资历,昌平君甚至比楚王负刍更有资格当楚王。

    如果昌平君只是个平庸之徒也就罢了,嬴政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甚至还很愿意把他放回楚国让他去与楚王负刍争王位。

    问题就在于昌平君颇有才华和魄力,这要是放他回楚并做上楚王岂不是多了个劲敌?

    继续留在秦国?

    有一天楚国被灭,楚国百姓会不会还心心念念的想着楚王?

    哪天只要昌平君回到楚地揭竿而起,那岂不是又一个楚王?

    当年嬴政就是这么逃回秦国然后摇身一变就成秦国大王的,此时又岂会留下昌平君这个“祸患”?

    所以嬴政对昌平君动手只是迟早的事,此时不过还没到时候或者说已经到时候开始试探昌平君了。

    可沈兵这又能有什么办法?

    这昌平君错就错在他是楚考烈王之子。

    否则此时的他就应该还是相邦依旧受嬴政重用。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沈兵倒是有一计,只是不知昌平君……”

    昌平君赶忙回道:

    “本君愿闻其详,请副将指点迷津。”

    沈兵说:

    “只要昌平君带着项燕及楚国旧部降了大秦,大王必会念此大功厚待昌平君。”

    昌平君奇道:

    “本君孑然一人,如何能说服项燕及楚国旧部降秦?”

    “本君若是到楚国去做说客,只怕……”

    沈兵回答:

    “若昌平君是楚国大王就可以做到。”

    昌平君吃惊的望向沈兵:

    “本君又如何能成为楚国大王?”

    沈兵胸有成竹的回答:

    “若秦军攻下寿春俘了楚王负刍,而昌平君又逃回楚国,如何不能成为楚国大王?”

    “到时就看昌平君是否愿意降秦了。”

    昌平君闻言不由呆愣当场。

第一百九十七章 求降

    思考了一会儿,昌平君便摇头说道:

    “副将有所不知。”

    “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

    这话说的是。

    其实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么事都不需要做。

    沈兵说的那一套多麻烦:先逃到楚国做了大王,再劝项燕降秦……结果他昌平君还是像现在的处境一样,依旧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嬴政会杀他。

    不说结果与现在没有改善,与其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干脆死了算了,或者干脆做楚王与秦国拼个鱼死网破。

    沈兵的想法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他只回了句:

    “昌平君可知安陵君?”

    昌平君点了点头,然后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

    “副将的意思是……本君与大王谈条件保有自己的封地?”

    沈兵回答:

    “正是。”

    昌平君有些担忧的回道:

    “可本君并非安陵君。”

    “到时大王只怕……”

    沈兵道:

    “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愿降,二是因为安陵城城坚城墙厚,三是因为安陵周围都为秦地无所有作为。”

    “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于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

    昌平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这取与不取其实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

    若嬴政只需一念之间或是一句话就能取了安陵城,那么安陵城当然保不住。

    问题就在于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难度,且安陵愿降又注定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权衡再三,嬴政才会让安陵君保留封地。

    沈兵继续说道:

    “江东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安陵?”

    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声:

    着啊!

    江东有项氏一族还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网密布。

    若是能以江东封地为条件求降,那岂不就是另一个安陵城?

    现代江东也就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时这片地区却因为生产条件落后且到处是森林荆棘、野兽出没,于是被称为蛮荒之地。

    楚国也因此总被其它国家称为蛮夷之国。

    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十分困难。

    这是项氏当年能长期在江东生存最后被楚国收编的原因,也是楚国到现在还保持着贵族封地的主要原因……

    自进入战国以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进行军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后,落后就只有挨打,于是不改不行。

    但七国中唯独只有楚国改革最浅,甚至可以说毫无寸进。

    究其原因,其中虽有贵族因利益受损横加阻挠,更重要的是国家地势、地形情况特殊。

    楚国是七国中唯一一个大片土地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

    长江以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大面积播种和收成,这对古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时十分重要。

    长江以南就开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这对生活、生产及灌溉都极为不利。

    现代人之所以对此感觉不明显是因为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隧道等已经将这劣势大部消除了。

    若只能走山路,从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过一座山……其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

    同样,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也极为困难。

    若楚国像秦国一样实施郡县制将所有控制权都收为都城,那么一旦有盗贼流匪是否就该由都城派兵剿灭?

    而都城派来的兵士无法适应地形不知该如何作战,又要派多少来剿灭才合适?

    楚国数十年前就有过一次被称作“庄蹻暴郢”的叛乱。

    那庄蹻不过只带着数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这水网和山林间穿梭,以至使整个楚国对其无可奈何。

    最后历时十余年,才由项燕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随追杀,才将这次叛乱平息。

    项燕及江东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

    这说到底其实就是控制力的问题……即便是楚国数十万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岭南这片多山多水区域,于是只能依靠贵族私兵自行解决。

    因此楚国就无法像其它各国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

    昌平君身为楚国公子当然知道这些情况,他轻抚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

    “副将所言在理,若本君只求江东蛮荒之地自愿坐镇百越,大王或能答允。”

    这样一来就跟安陵没多大区别了。

    同样愿降,同样易守难攻,且因为蛮荒之地还没有多少发展情景,那么嬴政又何乐而不为呢?

    嬴政若是要强行攻下这片地区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但昌平君话锋一转,就说道:

    “然副将以为……楚国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昌平君这话问得甚是大胆。

    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图,那横竖都是一刀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沈兵听着这话就明白了。

    其实昌平君对楚国还抱着一丝希望。

    就像刚才说的岭南地区,实在不行打败了再退到岭南过苦日子呗。

    但沈兵却摇了摇头,说道:

    “昌平君此言差矣。”

    “大王的目的是一统中原。”

    “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

    “昌平君以为大王会因安陵城坚而损其千古威名吗?”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长叹一口气。

    沈兵虽是没有明说但昌平君也听明白了。

    这楚国的岭南也是同样情况。

    虽说对岭南用兵十分困难也没有多少利益,但若岭南不降的话……

    到时秦国就差这一块就能一统中原还能停下脚步?

    那时的秦国又不缺粮又不缺兵,那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岭南,便是千年老树只怕也会被连根拔起,消灭他们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所以,昌平君这想法是很危险也是不现实的。

    到时只怕想偏安一隅都没这机会了。

    昌平君思考良久,终于才下定了决心重重点了点头,朝沈兵拱手道:

    “多谢副将指点。”

    “本君永生难忘,将来本君若是能侥幸求得一命,必报副将救命之恩。”

    沈兵赶忙回答:

    “昌平君言重了,属下不过是动动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

第一百九十八章 蒙武

    昌平君希望沈兵能为其作证。

    这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为此时昌平君的处境十分尴尬,沈兵与昌平君定下的这策略对嬴政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对嬴政直说了吧,比如昌平君打算逃回楚国成为楚王之后再怎么怎么滴……

    生性多疑的嬴政能信吗?

    嬴政一听这计策肯定就会想:

    你小子这是把寡人当三岁小儿吧?

    你逃回楚国成了楚王到时还能来降?

    到时岂不是放虎归山?

    于是不仅不会同意反而还会将昌平君软禁甚至关押起来。

    这要是不说吧……

    有一天昌平君劝说了项燕等人来降,说这是早就计划好云云。

    到时嬴政又怎会轻易相信?

    嬴政只道昌平君这是墙头草,被秦军所攻见复国无望这才带人来降的。

    所以只有沈兵作证才可以证明这一切,到时才能更好取信嬴政也可以有更多资本讨价还价。

    沈兵很干脆的应了下来。

    毕竟这是好事,这可是劝降了昌平君并带着楚国残部来降给秦国少了许多麻烦,自然又是大功一件。

    当沈兵回军营时,就见蒙良已在门外焦急的等着他了。

    一见沈兵回来,蒙良赶忙迎了上来行礼道:

    “沈副将救我。”

    沈兵不由奇道:

    “何事如此惊慌?”

    也难怪沈兵疑惑,要知道这蒙良可是庞臣蒙嘉之子,在这军营里又有什么能害得了他!

    那蒙良却回答:

    “副将有所不知,那从邯郸赶来的十万秦军就要到了。”

    沈兵笑了下,一边走进副将府一边反问:

    “那十万秦军到了又与你何干?难道他们是来捉你的不成?”

    蒙良回答:

    “这倒不是,只不过……那领兵的却是蒙武将军。”

    沈兵“哦”了一声,心下更是奇怪。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蒙嘉又是蒙骜的弟弟,那这蒙良岂不就是蒙武的堂弟?

    这有个当将军的堂兄领兵前来蒙良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是一副大祸临头的样子。

    蒙良显然知道沈兵在想什么,于是叹了口气道:

    “副将有所不知,家父与堂兄一家素来不和。”

    “今趟若是让堂兄寻个由头把我派上战场……”

    听到这沈兵就明白了,原来蒙良还是担心蒙武借此机会公报私仇。

    这似乎不奇怪,蒙骜是秦国名将,而蒙嘉却是庞臣。

    自古名将和庞臣就是对立的,所以他两人关系自是好不到哪去,于是蒙武自然也不耻蒙嘉一系的作事风格。

    也难怪这蒙良有个当将军的堂兄却要到砲师去承功。

    蒙良拱手对沈兵说道:

    “副将,若是那蒙武要将我等调到他置下,还请副将……”

    沈兵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

    “这个……我不过是一名副将,而蒙武却是将军。”

    “若是将军有令,我这个副将哪还有不从之理?”

    蒙良脸色唰的就白了:

    “副将,这万万不可,若我到了他置下,可是九死一生啊……”

    沈兵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蒙武身为一军之将,考虑的多是攻城杀敌,又如何会想成心为难你?”

    “只怕他根本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你便放宽心吧!”

    蒙良这才稍松了口气:

    “他要是没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总之,副将到时千万要护着属下!”

    “蒙良感激不尽!”

    沈兵无奈只能答应了。

    沈兵猜的没错,蒙武的确没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军这十万大军是三天后才赶到的。

    邯郸距大梁只五百多里,本应十余天就能赶到。

    但因为两城之间道路被淹,这十万大军只能绕了远路,足足二十余天才到大梁。

    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开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泽一片,军队补给都很难运送。

    除非将黑甲军摆在河道上巡逻护航,否是都无法用船运。

    但这样一来黑甲军又会被绊住手脚无法脱身。

    杨端和免不了又要为沈兵引荐一番。

    这蒙武已是四十几岁的老将,他只看了沈兵一眼微微点头然后就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蒙武才对杨端和拱手说道:

    “上将军,据闻暂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陈城再攻淮水。”

    “属下以为不妥。”

    杨端和问:

    “有何不妥?”

    蒙武回答:

    “我军若是攻淮河便是孤军深入楚地。”

    “此方略虽可将淮北楚军退路切断,然我军亦是四面受敌。”

    “若后方陈城有变,则我军便深陷楚军包围,到时只怕攻楚不成反而损兵折将。”

    杨端和问:

    “那么,以将军之见我军该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答:

    “先取曹州,再取陈城。”

    “如此便可保陈城不失。”

    杨端和与沈兵交换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确更稳妥,但却太稳妥了……这就相当于一城一池的攻占稳扎稳打。

    然后打着打着,就会发现敌人一个都没少,只不过就是把战线后移而已。

    而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战术虽然危险,却是在楚军中间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后再分割包围。

    要知道此战是秦军战斗力强而兵力少,而楚军战斗力弱而兵力多,所以应该充挥发挥秦军的优点大胆穿插而不是稳扎稳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个偏传统的人。

    杨端和没有当场拒绝,只是客气的回了声:

    “蒙将军所言在理,我等稍后再做讨论。”

    不想蒙武却依旧坚持:

    “上将军。”

    “我军灭赵之战用时十数年。”

    “如今这楚国不输于赵,其国力甚至强于赵。”

    “是以蒙武以为,我等切不可心急,应做长久作战的打算。”

    这话听起似乎有理但实际上赵国与楚国的情况不一样。

    且灭赵时的秦国与灭楚时的秦国也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用灭赵来推灭楚。

    沈兵皱了皱眉。

    暗道也难怪蒙氏一族爷爷辈的蒙骜是名将,孙子辈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将,偏偏就是中间这蒙武名不见经传。

    如果说他有参加过什么战斗的话,那就是分别跟着李信和王翦灭楚。

    却没有像蒙骜、蒙恬一样独领一军。

第一百九十九章 狼筅

    蒙武的问题就由杨端和去操心,沈兵是没什么兴趣去争论。

    毕竟战略这东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打一仗就结果往往是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更重要的还是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那方略还只是“暂定”。

    事实上都不能算是暂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以安陵城为基础,没有安陵城就又得重新规划一番。

    既是如此,彼此又何必一定要争个对错呢?

    至于嬴政为什么会在这时派蒙武来领一军,沈兵以为这是嬴政分功的策略:

    此时的秦军由王翦一家独大,蒙氏至蒙骜死后便一厥不振。

    即便是之后蒙武的儿子蒙恬,与王翦的儿子王贲相比也是相去甚远。

    从嬴政的角度来说,最忌讳的就是“一家独大”。

    所以史上他之所以起用李信加蒙武的组合去灭楚也是有此打算,只可惜李信兵败,嬴政倒头来还是不得不用王翦。

    如今只是把李信换成了杨端和。

    但杨端和毕竟是王翦的旧部,为了分功自然再捧一捧蒙氏。

    这些倒不需要沈兵关心,他的重点始终是训练。

    训练情况让沈兵有些意外,在好吃好练的情况下,一个多月下来兵士的身材已出现明显的变化。

    虽说没有一块块肌肉那么夸张,但整个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卧推从开始的80秦斤涨到了140秦斤(约现代35公斤)。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新手福利期”,一开始的进步几乎就是翻倍增长。

    虽然这35公斤对现代人来说算不了什么,现代健身爱好人群平均推卧推重量都能达到45公斤。

    问题是这要跟这时代的人比。

    这时代的兵士的伙食差营养不均衡,甚至饿死人的事都屡见不鲜。

    此时却在沈兵这针对性训练下由80秦斤的力量涨到了140……这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普遍涨到了140秦斤。

    这就有像唐朝组建的陌刀队:给他们特别好的伙食,再加上训练及最好的装备,于是就是一支能对抗骑兵的精锐。

    也就是说,古时精锐往往就是以伙食好、力量大为基础。

    大梁军的区别,就是沈兵用了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短时间内将其力量提升了一个层次。

    这些都是正常的。

    有沈兵那一套科学训练,且大梁军兵士大多是20出头的年轻人,福利期力量有如此快速增长并不奇怪。

    沈兵没想到的是训练这么久大梁军还能有七万余人……沈兵原以为这时能剩六万就不错了,再练一段时间就剩个五万。

    结果在七万两千人左右就几乎没人被淘汰了。

    沈兵认为这或许就是人的潜力,尤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其激发出来的潜力总是会让人意外。

    但魏呴却一直在为这支部队担心。

    他在训练期间向沈兵提过好几次意见:

    “副将,慢跑训练行军速度,力量训练作战能力。”

    “微臣知道这些都是兵之要点。”

    “然大梁军整军无盔无甲,若是两军对垒只怕……”

    这担心的确有道理,就像之前沈兵也一直担心黑甲军没有盔甲一样,冷兵器作战有盔甲与没盔甲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问题是这大梁军有七万人之多,普遍装备藤甲几乎不可能,能做到的就只有每个装备一面圆盾……圆盾制作起来要比方盾快得多,只需要做好骨架然后将藤条一圈圈的往外编。

    这样编出来的藤盾防护弓箭和轻装备攻击不是问题,但对上全副武装的楚兵只怕还是力有未逮。

    沈兵回答:

    “不急,明日便开始练习阵法。”

    魏呴嘴上应声,但心下却一阵疑惑……

    练习阵法?

    大梁什么阵法可都练过了。

    而且……阵法难道就能解决盔甲问题不成?

    不过魏呴虽是疑惑却没敢多问。

    结果没想到这阵法还真能解决盔甲问题。

    因为沈兵的阵法可不是秦时有的阵法,而是明朝戚继光用来抗倭的鸳鸯阵。

    当年……不,应该说未来。

    倭寇在明朝之所以猖狂主要是因为倭刀锋利利于砍劈。

    戚继光针对这特点独创了鸳鸯阵使倭冠无法近身,于是大破倭寇使其闻风丧胆。

    这阵法的精髓就在于运用了被称为“狼筅”的东西防御。

    “狼筅”并不复杂,它其实就是南方到处都是的毛竹,而且还是连枝带叶的。

    楚国正好是南方,所以不缺毛竹。

    楚步军大多使用青铜剑,所以正好防御。

    当然,这“狼筅”也不只是毛竹。

    它是在毛竹中加上一些铁制倒钩,这些倒钩夹杂在毛竹的枝叶里使敌人无法分辩。

    于是,当不知就里的敌人排着队猛冲上来的时候,就会被这枝叶中的倒钩所伤。

    如果敌人发现了它的危险,那么冲锋速度也会被阻挡……它既可以遮挡敌人视线,又有类似现代“铁丝网”一般有阻滞敌人的作用。

    接着,后排的长枪手就会以困于“狼筅”中的敌人为目标出枪。

    如果有些敌人幸运的从这“狼筅”中闯过,最后要面对的才是剑盾手。

    所以这阵法就是分左右两列各一伍兵士,从前往后分别是剑盾手、狼筅手、三名长枪手,后方再有一伍弓箭手增援。

    沈兵找到了欠,现场画了一张图……这图很简单,就是一个细长的倒钩,比竹枝粗一些又与竹枝神似,混在里头很难被发现。

    欠看看图,就很有信心的说道:

    “副将放心,属下稍倾就将其制好送到府上。”

    沈兵补了句:

    “我需有五万个。”

    欠立时就愣了:

    “五……五万个,这……”

    这数目就超出欠的能力之外了,沈兵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就解释道:

    “我已在上将军那打过招呼,此物由大梁工匠赶制。”

    “你只需监制便可。”

    欠这才松了一口气。

    之所以要五万个,是因为大梁军有七万人。

    如果每十五人需要两个“狼筅”的话,那就差不多要一万之数。

    而一个“狼筅”若是需要装上五个倒钩,那就要五万个。

    这个数字的确有些吓人,但往大军里一分……

第二百章 鸳鸯阵

    第二天大梁军就开始演练阵法。

    用的不是“狼筅”而是毛竹……那五万倒钩还没那么快制好当然也没法上。

    不过其实没多大区别,至少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

    那模样还真是有些说不来:

    每十五人的前头就举着两根三米长顶部削尖的毛竹,而且还都带着枝叶,于是整支队伍就像是躲在密林中似的。

    演练也简单,先分配好剑盾手、长枪手以及弓箭手及位置,然后按平时演练一样摆出各种阵形。

    不过要说麻烦那还是有的。

    因为这鸳鸯阵每队是三伍,那么每两队就是六伍。

    而秦军编制却是以伍为单位,两伍一什由什长指挥,十伍一屯由屯长指挥。

    于是,这鸳鸯阵一队里三伍又怎么指挥呢?

    屯长又指挥几队呢?

    其中免不了就有不合整的情况。

    如果分工不明的话就会存在指挥混乱的问题,于是需要改编。

    沈兵的办法是以屯为单位进行整编。

    原本一个屯长指挥五十人,补充进两伍变为六十人,正好分成四队。

    然后再扩大什长的指挥人数为指挥一队,只不过其中两什要被拆分。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秦军最重要的是基层“伍”这个单位,因为其兵士的户籍是每伍一册然后实施连坐制度。

    只要保持“伍”的建制其它的也就是换个上级然后熟悉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若是要拆“伍”就麻烦了,全军的户籍都要改过,沈兵当然不会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魏呴见到沈兵这样练兵就有些奇怪:

    “副将,属下不解……如此便能解决盔甲问题么?”

    沈兵点了点头:

    “正是,你可有更好的方法?”

    魏呴一时无语,正要说什么却见那杨端和与面色不善的蒙武走了过来。

    原来杨端和正带着蒙武到处巡视,见大梁军正在操练便进营看了一会儿,却不想看到大梁军举着毛竹在校场比来划去,一时将蒙武气得直跺脚。

    “这便是大梁军?”

    “这便是那号称大败楚国水军的沈兵训练出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上阵作战?”

    “练兵岂能如此儿戏!”

    杨端和也是不解,因为他也从没见过带着毛竹上战场情况,于是就和蒙武一起找到了沈兵。

    “副将!”杨端和隔着几步朝沈兵问道:“你这是……”

    沈兵赶忙迎了上去,道:

    “上将军,将军。”

    “属下正在练兵。”

    杨端和知道沈兵会这么练兵必有原因,所以并不急着否定。

    倒是那蒙武按捺不住了:

    “荒谬,何曾有过用毛竹练兵?”

    “不知副将此举是何用意?”

    沈兵回答:

    “蒙将军有所不知,大梁军全军上下皆无爵,是以没有盔甲。”

    “无奈之下属下只有……”

    不等沈兵说完蒙武就打断了他的话:

    “所以你便以毛竹代盔甲?”

    “它可是能挡箭矢?亦或能挡刀枪?”

    沈兵回答:

    “箭矢或不可挡,但刀枪……”

    蒙武“哼”了一声,道:

    “我倒想看看它如何能挡刀枪。”

    沈兵反问了声:

    “如何试法?”

    蒙武也不说话,只朝后挥了挥手,一队亲卫便应声抽剑上前冲阵。

    当然这并不是真的冲阵,而是类似现代的演习。

    魏呴见此赶忙打出旗号让兵士做好准备。

    兵士见那队亮出青铜剑的亲卫马上就意识到怎么回事,当下将毛竹往亲卫方向一架,威喝一声就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虽说这些毛竹还没有装上倒钩,但毛竹的枝条很有韧性,这些亲卫手里拿的又是短兵器,想要接近大梁军便只有穿过毛竹茂密的枝叶……

    可是他们才只穿行至一半,大梁军的长枪就已出现在他们面前了。

    于是没过多久,那队亲卫便接二连三的败下阵去,他们甚至连大梁军的边都摸着。

    蒙武与杨端和见此不由大为吃惊。

    其实不只是他们,魏呴也是张大了嘴巴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杨端和问:

    “副将,此阵是……”

    沈兵回答:

    “回上将军,此阵乃鸳鸯阵,那毛竹其实是‘狼筅’。”

    “它看似毛竹,实则却是一件兵器,其竹枝中藏有铁制倒钩。”

    “便是属下前些日子向上将军讨要的铁钩,只是此时还未装上。”

    杨端和“哦”了一声:

    “我还道那些铁钩是制船器具,不想却是用来制作狼筅的……”

    接着杨端和又吃了一惊,望向蒙武道:

    “蒙将军,若此时那狼筅已装上倒钩,你那亲卫这么冲了进去,只怕……”

    蒙武脸色一时十分难看。

    杨端和说的是,若倒钩已装上,这一队亲卫毛毛躁躁的冲了进去便免不了有几个为倒钩所伤。

    沈兵接着解释道:

    “上将军有所不知。”

    “大梁军没有盔甲便忌讳与敌军近战。”

    “既不可与敌近战,便唯有与敌远战。”

    “此阵前有狼筅阻敌,后有长枪、弓箭伤敌,若敌人侥幸闯过狼筅,便有剑盾手应付。”

    “于是便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杨端和点头赞道:

    “好一个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好阵。”

    蒙武勿自不服,在旁黑着脸问了声:

    “若敌人以长兵攻此阵呢?”

    沈兵回答:

    “楚国长兵大多长一丈一尺,而狼筅则为一丈三尺。”

    “敌人即便以长兵进攻此阵,也必将踏入狼筅枝叶之中。”

    “到时有毛竹枝叶障目又有倒钩要避,且毛竹枝条还能阻止其将长兵奋力刺出……”

    “反之我方兵士却无此弊端。”

    “敌人长兵又岂能破得了此阵?”

    杨端和闻言不由连连点头。

    蒙武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他又问:

    “若敌以战车来攻呢?”

    沈兵朝蒙武一拱手,道:

    “将军,若敌以战车来攻,我等只需将长枪立于狼筅中便可。”

    那便是在“竹林”中的一道道枪阵,而且战车上的楚军还看不到长枪在哪。

    这一来蒙武也是服气了。

    他面带惭色的朝沈兵拱手道:

    “副将此阵甚好,却是老夫有眼不识泰山。”

第二百零一章 弃城

    这时嬴政那边传来消息,果然就像沈兵想的那样,对安陵城的回应是:

    “安陵城不可用,我等应另想它法。”

    杨端和看到这消息不由皱起了眉头,然后马上召来沈兵商议……

    沈兵对此倒是早有预见,不过他依旧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道:

    “既然安陵城不可用……就只有拿下陈城并以陈城为基地了。

    杨端和皱眉迟疑了下:

    “可是这陈城……”

    沈兵知道杨端和在担心什么。

    陈城可是楚国原都城,其城坚墙厚不说还储存着大量的粮食且有十万楚军驻守。

    秦军虽然有二十万,加上沈兵的大梁军有二十七万。

    但这些兵力用于进攻陈城就差不多了,如何还能攻城掠地攻占淮河对楚军进行分割包围。

    而且这还只是楚军位于陈城的兵力,曹州还有项燕亲自带领的十五万。

    这两城若是互相声援……要攻下陈城并非易事。

    沈兵却不将其当一回事,说道:

    “上将军且放心,要取陈城并非难事!”

    杨端和不由奇道:

    “副将何以如此肯定?”

    沈兵当然肯定,甚至沈兵还知道项燕会放弃整个淮北。

    项燕这不放弃淮北不行啊,淮北沿黄河一带土地肥沃利于灌溉,这一片全是楚王负刍的土地。

    项燕要是在这里与秦军一决死战的话,那么消耗的就只会是楚王负刍的兵力。

    项燕不会这么做,楚王负刍也不会这么做。

    沈兵对其中的内情了解不多,但他却知道一点,这一仗项燕会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

    既然是“诱敌深入”,那么在外围城池哪怕这座城池是座坚城,楚军也不会布设太多兵力或不愿死守。

    比如楚军在陈城有十万兵。

    这十万兵一旦驻守陈城就会被包围。

    一被包围楚军就必然要用更多的兵力前来救援。

    这样一来一往,楚军所有的兵力都会被“粘”在陈城附近,到时又如何能“诱敌深入”?

    其实不说十万,就算一万的兵力楚军都不愿意放在陈城。

    所以,沈兵由这个结果就断定楚兵在陈城的兵力不过是个幌子,其作用就是吓阻秦军使其不致太轻松就得到陈城。

    一旦秦军发起进攻……楚军虚晃一枪便撤退,陈城就会是一座空城。

    当然,沈兵不能这么跟杨端和解释。

    沈兵回答:

    “上将军,此时我军兵力已达二十余万。”

    “楚军兵力也不过二十五万。”

    “一旦我军将楚军围困在陈城,则楚军势必要与我军在陈城城外决一胜负。”

    “陈城地势平坦利于大秦作战,非楚军所愿。”

    “是以属下以为楚军会弃守陈城。”

    蒙武听着这话不由“哈哈”大笑:

    “副将,你或许不知楚军有句话:‘抗敌必以淮北陈城重镇为根基’!”

    “这陈城乃楚国重地,扼守楚国河道上游,自古便是楚军必争之地,又如何会弃守?”

    “副将这是太小看楚军了。”

    其实恰恰是蒙武小看了楚军,他只道楚军还会像往常一样守一城一池,于是还坚持之前先下曹州再下陈城的方略。

    对此沈兵无法反驳,因为他的分析是建立在“猜测”之上。

    事实上,从军事角度来说沈兵的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因为不能将自己的计划寄希望于敌人弃守或是失败。

    于是就连杨端和都有些偏向蒙武的打法也就是一步步来。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一名探子进帐来报:

    “上将军,我等探得消息,曹州有数万楚军秘密南撤……”

    杨端和一惊,问:

    “可是撤往陈城?”

    探子却回答:

    “回上将军,似乎是撤往寿春。”

    探子之所以回答“似乎”两字,是因为没人能确定这些部队最终去哪,但可以从行走方向大致判断。

    杨端和皱眉看了看地图,然后就吃惊的望向沈兵:

    “此次只怕又被副将言中了,楚军或要弃守陈城。”

    答案很明显,曹州是陈城的侧翼,若楚军要坚守陈城的话必须坚守曹州,之前项燕从寿春调了五万大军发往曹州就是这目的。

    但是现在,项燕又将数万大军发回寿春而且还隐密行踪……

    这就是要弃守陈城无疑了。

    蒙武还是不信:

    “楚军有此坚城何以不守?”

    “且楚军若是要弃守陈城,为何还要在陈城修筑工事封锁河道?”

    沈兵回答:

    “此一时彼一时。”

    “之前楚军以为可以占领牵城延缓我军攻城,于是陈城便可守。”

    “但自牵城水战之后,楚军若是要守陈城和曹州,便必须沿河设防。”

    “这非数十万大军数年经营不可。”

    “尤其我军还有黑甲军且占尽水利优势,沿河布防更是危险。”

    “于是……”

    这其实就是沈兵之前所说的攻大于防的理论。

    表面看起来楚军占尽了便宜,这条防线南有陈城北有曹州,一路还有大小城邑数十座,再加上又可以沿黄河天险……

    抢滩登陆战就算是在现代热兵器时代都是难点,更别提秦时了。

    楚军似乎只需要在黄河边架上投石车再布下弓箭兵,就能将一半的敌人射杀在沙滩上,另一半就算能冲上来也很快就会被楚兵包围赶回河里。

    问题就在于这条防线近五百里,秦军可以从任何一点进攻,而楚军则必须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到这五百里长的地区。

    就比如现在,秦军已将二十余万兵力集中在大梁。

    虽然楚军兵力不比秦军少,但秦军要攻陈城的话,楚军就必须以十万面对秦军二十七万兵。

    也就是说,秦军作为攻方就占据了灵活及集中兵力的优势。

    楚军若是想有效的防住秦军……要么兵力比秦军多个几倍再经营几年,要么就收缩防线。

    很明显,楚军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将兵力收缩到寿春一带组建另一条防线。

    这不仅会缩短其补给线还能得到各方贵族的增援和支持。

    沈兵猜测,这些先行的应该是速度慢的步兵,速度快的骑兵依旧在城内作抵抗的样子。

第二百零二章 陈城

    此时的杨端和心下却有些不解:

    沈兵这厮既然明知楚军要弃守陈城,为何当初又要建议借安陵城?

    然后再往深处一想:

    哎哟不好……莫不是自己着了沈兵的道了?

    沈兵明知大王无法借得安陵是以才以此拖延时间?

    这厮连环计用得可以啊,连老夫都蒙在鼓里!

    想着杨端和瞥了沈兵一眼却不敢声张。

    原因很简单,这建议虽然是沈兵给的但却是杨端和上报给大王的。

    这要是说破了传到大王耳朵里……他杨端和是说什么都摆脱不了干系。

    于是杨端和便轻抚胡须煞有其事的添了一句:

    “此言有理。”

    “若楚国没有撤兵,安陵城是最佳。”

    “此时既已撤兵打算弃城,那么陈城便是最佳。”

    沈兵一听这话就有些无语了:

    这话就不能埋肚里吗?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不是太明显了点?

    好在蒙武没有听出什么来,他眼睛依旧死盯着地图,说道:

    “若是那楚兵暗地撤军,那我军是不是得……”

    沈兵和杨端和不由愣了。

    蒙武来大梁后一句对的话都没有,这话却是说到点子上了……秦军不能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楚军撤军再收缩防线做好防御,到时要攻就麻烦了。

    于是秦军不得不提前发动攻势。

    全军做了三天的准备,杨端和紧急向嬴政发去攻楚方略,得到同意后又从邯郸紧急发了一批粮草过来,秦军这才开拔。

    大军分成三批朝陈城进发,蒙武领十万秦军沿着汴河东岸,沈兵领七万大军沿汴河西岸南下,杨端和领十万秦军在后方策应。

    之所以将蒙武的十万秦军安排在东岸,是因为东岸是曹州与陈城夹击的危险地带,自然要蒙武率领正规秦军负责。

    而西岸往南甚至有段地区是在韩国境内,显然比东岸更安全,于是就由沈兵率领的降兵部队负责。

    沈兵感觉杨端和这么安排还有一个原因:

    杨端和不是很相信魏降兵。

    否则,古人作战十分忌讳出师未捷,第一场仗就算不用精锐也应是有战斗经验的部队。

    可大梁军却是新组建的无一着甲的降兵。

    杨端和这么安排,是担心将大梁军摆在大梁……这要是作乱大梁没了,整个攻楚方略就都完了,秦军马上就陷于敌军的包围之中。

    虽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沈兵却觉得这做法没问题,因为风险太大,何况派大梁军出城作战也没什么不对。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驻守陈城的项梁那。

    这项梁是项燕的第三子,他自小就跟随项燕行军作战熟读兵书,此时已是项燕置下将军可以独挡一面。

    项梁一听秦军十余万大军南下攻陈就皱起了眉头。

    部将在一旁说道:

    “将军,上将军曾令我等,一旦秦军进攻便放弃陈城后撤。”

    “如今是否该……”

    项燕举手打断了部将的话,他考虑了一番后就说道:

    “秦军比上将军预想的更早出兵。”

    “曹州兵士才刚撤出不久,我等若是此时撤军,只怕不等曹州兵撤回秦军便已攻至汝阴了。”

    汝阴是距寿春百里的一座交通重镇,其与城父两城借汝水形成一条防线成为寿春的一道屏障。

    项燕收缩防线的计划就是在这一带挡住秦军。

    不过当然,如果楚军还没赶到而秦军就已兵临城下,这道防线当然不复存在。

    部将忙问:

    “那该如何是好?”

    项梁没回答,他只是对探子下令道:

    “再探,探得两支秦军分别为何人所领,都是什么兵,有多少人!”

    探子领命而去。

    要探得这些消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它必须得近身甚至要混进秦军部队才能探到。

    于是直到第二天项梁才得到消息:

    “将军,东岸为蒙武所领的十万秦军。”

    “西岸为沈兵所领的七万大梁军。”

    项梁闻言不由一愣:

    “沈兵?可是水淹我大军的沈兵?”

    探子回答:

    “正是此人。”

    “据闻是因其练黑甲军击败我水军立功,于是又让他练了七万大梁军。”

    项梁只恨得咬牙切齿,顿了下又问:

    “这么说,那七万大梁军便是魏国降兵?”

    探子回答:

    “正是魏国降兵,因其没有爵位是以全军无一甲士。”

    项梁闻言不由大喜:

    “此乃天助我也。”

    “秦军竟会以数万不着甲的魏国降兵来攻……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部将有些担忧的说道:

    “将军,此间是否有诈?”

    “何况东岸还有十万秦军策应。”

    “据说那领军的蒙武乃秦将蒙骜之子,我等应小心应对。”

    项梁看了会儿地图,就回答道:

    “勿需担忧。”

    “我等可以派出小队在东岸骚扰阻滞蒙武军。”

    “待沈兵军前行后……我军便可战而胜之!”

    “若沈兵一军战败,则蒙武军便是孤掌难鸣。”

    “这不仅可挫败秦军锐气,还可为我主力争取回防时间。”

    部将纷纷点头称是。

    这的确是个好计。

    秦军自汴水分东西两岸同时进攻就是为了掌控水路并互相增援。

    而项梁却有意阻一边放一边,于是不知不觉的沈兵这一边就会因为行军顺利而孤军深入,那时就是项梁反攻的时候了。

    沈兵承认他根本就没感觉到这是项梁正针对他设下陷阱。

    不过沈兵也没往陷阱里跳……

    因为东岸行军作战更复杂是之前就料到的,东西岸两军行军进程不一致也是早就知道的。

    于是几人一早就有约定:不管哪边行军速度快了,就停下拆除汴水的拦河防御。

    这拦河防御还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那水里的木桩,一根根都跟水下森林似的。

    拆这些木桩倒是不麻烦,只需用麻绳将其绑牢,然后岸上用马匹一拖……一根根木桩就被拔了起来。

    只是其数量极多,于是也十分耗时。

    沈兵的队伍一边拔一边行军,却与蒙武军的速度相差不多。

    若是木桩拔完了,兵力及粮食就都可以由河道顺流运来,等一路拔到陈城城下,这陈城要面临的就不是十七万秦军而是二十七万了。

第二百零三章 围追堵截

    由于要清理河道所以秦军行军速度不快,一天只有30里。

    不过大梁距陈城只有300里,按这速度十天也能兵临陈城脚下,所以沈兵等人也不急,依旧一步步朝陈城逼近。

    黑甲军负责航道安全,同时每天都从大梁将大军急需的物资运来……这其中主要是大梁军用于制作狼筅的倒钩。

    由于战情紧急,大梁军是在没有充足倒钩的情况下出发的,于是只能一边行军一边由黑甲军由汴河运来。

    此时才只够制作五千具狼筅,与全军需要的一万具还相去甚远。

    不过沈兵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一方面是那狼筅就算没有倒钩其实也能起作用,只不过杀伤力和阻滞能力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对战车……

    若是没有铁制倒钩,以战车的速度可以轻松突破毛竹的枝叶,有倒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一方面,则是沈兵可以先将这五千具狼筅装备处于外围的小队。

    这样一来至少外层接敌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如果一开战内层就接敌……那几乎也意味着大梁军的覆灭了。

    这天夜里,黑甲军又运来一批倒钩,陈端第一时间就组织人员搬运并将其送到大梁军手中。

    自从大梁军组建后,黑甲军就基本交由陈端负责。

    黑甲军两个军候一个好学兵法一个更重实践,事实证明更重实践的陈端更适合领军……牵城一战陈端部队所领军功足足比李笺多了一倍。

    究其原因,沈兵认为至少这阶段黑甲军包括大梁军在内都更需要实干的军官。

    之前在魏王假置下为兵时,浮夸风太盛以至于兵士们都有种逆反心理,对高高在上的军官普遍不太认同。

    而陈端却能与兵士同吃同睡打成一片,于是自然更受兵士拥戴,作战时也是奋勇争先。

    反之李笺置下兵士的热情相对而言就没那么高。

    那就没什么好说了,以军功论职,陈端当仁不让升为黑甲军校尉。

    倒钩一到,沈兵就让魏呴将其分配下去并马上安装在狼筅上。毕竟这是在战场,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机会,沈兵也不敢懈怠。

    事实上沈兵还有些紧张。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

    确切的说是第一次带数万大军作战。

    这与之前黑甲军三千人的水战感觉完全不同。

    水战时沈兵是胸有成竹,又是车轮战船又是拍竿的,实在打不过,凭着车轮战船的速度逃跑也不是问题。

    现在这大梁军却是步兵,而且还有七万之数……一个不小心那就要死伤上万人,这心理上的压力局外人很难体会。

    魏呴将狼筅分发下去后,然后就拱手问沈兵:

    “副将,最近附近尽是森林找不到毛竹。”

    “许多将士已寻不到毛竹替换……”

    沈兵不由奇道:

    “为何要毛竹替换?”

    魏呴回答:

    “竹叶不过两天便会枯萎掉落,若是不替换如何能有遮掩作用……”

    沈兵脸上一道黑线:

    “那竹叶不过是为了遮掩,挂上些布条、麻绳也未尝不可。”

    魏呴半张着嘴“哦”了一声,想想还真是。

    尤其那麻绳,说不定还能起到更好的阻滞效果,而大梁军这几天却是频繁更换新竹……

    沈兵的注意力倒没在这里,他问了声:

    “最近附近皆是森林?”

    魏呴回答:

    “正是,便在西侧五里左右。”

    沈兵下令:

    “多派些探子去查探,以防楚兵埋伏。”

    魏呴不解的问:

    “副将,楚军在东岸动作频频,只怕不至于在西岸……”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正是这样才更会进攻西岸。”

    “东岸强而西岸弱,楚军又怎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是很明显的,虽说沈兵并不认为东岸强西岸弱,因为这下要是真让蒙武军来攻大梁军,胜负还说不准。

    但至少在楚军眼里大梁军就只是魏国降兵,最明显的就是没盔甲,那不打大梁军还打谁?

    所以,这些日子楚军越是不找大梁军麻烦沈兵心下就越是担心。

    魏呴不敢反对,只应了声然后就去安排探了去侦察了。

    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听一枝响箭直冲云宵,接着魏呴就匆匆进帐来向沈兵报告道:

    “副将,西面密林方向发现敌情。”

    “探子没能回来是以兵力不详。”

    沈兵问了声:

    “你往密林方向派出多少探子?”

    魏呴回答:

    “正有五什。”

    五十人没有一个回来,而且只来得急射出一枝响箭,由此可知这敌军的规模并不小。

    沈兵没有迟疑当即下令:

    “全军备战!”

    魏呴应了声,当即命令吹响了牛角号。

    大梁军兵士在号声中纷纷出帐拿起装备摆好了阵势。

    不一会儿,就听见黑暗中突然响起了“隆隆”的鼓声,接着就是敌军整齐的步伐,间或着金属甲片磕碰的声音。

    来的正是项梁的部队。

    项梁原本打算阻滞一边放一边将沈兵的大梁军与蒙武军错开再进攻。

    但沈兵却没有上当。

    于是项梁就等不及了,他心下寻思着:

    “若在白天进攻西岸,位于东岸的蒙武军可以增援。”

    “那在夜里设下埋伏总不好增援吧。”

    “再不行,就在东岸故布疑阵,让蒙武也以为自己被攻。”

    “等蒙武反应过来……西岸的战斗只怕已结束了!”

    应该说项梁还是有些心思的。

    尤其在深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很容易让人摸不清虚实于是不敢轻举妄动。

    此战项梁几乎是倾巢出动:

    九万人用于围歼沈兵的大梁军。

    另五千人在东岸摆出大阵势欺骗蒙武军使其不敢轻易增援西岸。

    陈城只有五千人驻守。

    那九万楚军项梁是这样分配:

    前方与后方分别埋伏两万,中部埋伏五万。

    这其实就是摆出一个口袋阵将沈兵的大梁军三面包围,唯一的退路就是身后的汴河。

    项梁以为,只要楚军出其不意的从侧翼朝大梁军冲击,大梁军便会在第一时间崩溃。

    然后便是围追堵截,接着大梁军便大批的跳进汴河逃生……

第二百零四章 冲阵

    几枝火箭远远的从黑暗中朝大梁军方向射来钉在阵地前的空地上。

    这是楚军在测距。

    黑暗中测距很重要。

    其实就算是白天测距也很重要,但白天因为可以看到所以可以根据经验测距,到了夜里就两眼一摸黑只能靠火箭了。

    火箭测距很简单,最前排的兵士点几根火箭朝敌人方向射出,能射入敌阵就说明已到了弓箭距离。

    于是己军再万箭齐发朝敌人发箭。

    但这方式显然已落伍了……

    沈兵对魏呴点了点头,魏呴当下传令:

    “投石机,麻衣火弹!”

    传令兵用鼓声传播命令……这是夜里作战的一个劣势,挥旗看不见,只能用声音传递信息。

    不过大梁军都是老兵,对这一套早已熟悉,鼓声一下,数十架投石机就装上了麻衣火弹。

    点燃后一声令下,数十枚火弹就冲天而起直奔楚军而去。

    接着只听楚军一片慌乱的叫声,麻衣火球已投入军阵中。

    这麻衣火球打在楚军身上虽因隔着盔甲无法将其引燃,但火光却是将楚军照得一清二楚,霎时就成了敌明我暗之势。

    这场景将领军的项梁吓了一跳,忙问:

    “那是何物?”

    有部将回答:

    “那或许便是传闻中秦军用来火烧邯郸的火弹!”

    也难怪项梁不知道。

    这时期传播信息靠口耳相传,速度慢不说还很难让人信服。

    原因是口耳相传有太多信息是越传越夸张,以至于大都只信半分。

    沈兵改良投石机制作火弹的事其实早已在六国中传开,楚军当然也知道,但大多都只是将它当作是秦军有意传出威摄对手,所以没放在心上。

    此时麻衣火球一出,项梁才知道这东西是真的。

    还没等项梁反应过来,第二波石弹又接踵而至。

    这波就不再是麻衣火球了,而是名副其实的石弹,于是在火光中只听一阵惨叫,就有一排楚军兵士被砸倒在地。

    秦军方向立时传来一阵欢呼声。

    其实投石机的石弹砸不死几个人……这是实心弹,不像现代炮弹那样炸开然后数十米内都是乱飞的弹片打倒一大片。

    这石弹远远砸过去也就因为滚动和弹跳伤及几名兵士,有的若是恰好砸在阵形中还一个都砸不到。

    问题在于秦军这先声夺人之势已影响到了秦楚两军的士气:

    原本楚军是以包围、突袭的姿态出场,秦军的士气被压过一头。

    可转眼间一波石弹立马就将彼此状况调了个。

    楚军也有投石机,但却还没进入射程,于是只能吃着暗亏有苦说不出。

    冷兵器作战有时就是这样,士气差了点、信心少了些就足以影响胜负。

    当然,项梁不会就此认输,他沉着脸冷声下令道:

    “全军冲阵!”

    项梁会下这命令是有道理的。

    如果远战比不过秦军当然就要近战,尤其大梁军还是不着甲的军队,近战必然弱。

    所以项梁便是连弓战都省了,选择直接冲阵。

    鼓声霎时就密集起来,楚军兵士的步伐也随着鼓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接着干脆大喊一声就冲向秦军。

    魏呴赶忙大喊:

    “准备迎敌!”

    将领将魏呴的命令一声声传达了下去……这时甚至连鼓声都不好用了,因为敌我双方的鼓声混杂在一起再加上喊杀声,谁都听不出所以然来。

    大梁军士“喝”了一声,将狼筅呈一个角度立在阵前。

    却见黑暗中传来一阵马嘶声,楚军两翼冲出两队战车……战国步兵对垒尤其是在平坦的战场上对阵时常用战车辅助冲阵。

    这些像坦克般的战车自两翼取斜线往阵内一冲,将敌阵冲乱,步兵就乘势一涌而上与敌人杀成一团。

    战车上甚至还点着火把,弓手不断的点燃火箭将其射入秦军阵中。

    这其实也是为步兵指引目标,告诉他们该往哪里进攻。

    项梁远远看着秦军阵前探出一排毛竹,不由笑道:

    “秦军如此寒碜,竟以毛竹御敌,此物岂能抵挡我战车冲阵……”

    但话音未落脸色就变了。

    却见那战车刚撞上毛竹便人仰马翻摔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项梁哪里知道那些不是普遍毛竹而是狼筅,带着倒钩的狼筅。

    那些战马胸前即便是加了护甲,高速冲了进来也免不了被划开一个口子,紧接着又要面对藏在狼筅里的一排长枪。

    这些长枪包括狼筅在内另一端都是斜抵在地面。

    于是战车就相当于直接冲上枪阵……这就是嫌命长,不人仰马翻才是怪事。

    项梁心下暗道一声不好,此战似乎并不似想像的那般简单。

    但这时收兵也已经迟了,项梁只得硬着头皮下令继续进攻。

    楚军步兵高喊一声就冲进了阵中。

    冲在最前头的几排通常都是剑盾手,因为在敌我有些距离时通常是互相放箭,剑盾手在前可以以盾挡箭矢。

    但这些剑盾手一冲进狼筅就像陷入一片草丛,到处都是枝叶。

    兵士们第一反应就是举盾强闯,但一闯之下马上就发觉不对……盾牌被倒钩挂上的还好,有些人却是在黑暗中无法分辩枝条与倒钩,直接就是面部撞上钩刃。

    于是刚冲入阵就发出一阵痛呼。

    接着在其被阻滞在狼筅中时,不知哪来的枪尖就密集的朝他们没有盾牌护着的腿部、头部扎来。

    一声声惨叫过后,这些剑盾手就倒在血泊中。

    而这些尸体接着又会成为后方冲锋的楚军兵士的阻碍,他们不仅要担心狼筅的倒钩和攻来的枪尖,还要担心会被尸体绊倒。

    阵前只杀得一片血色,你来我往打得十分惨烈。

    在沈兵看来,楚军选择夜袭肯定是个错误的选择。

    因为狼筅这东西是用来遮挡敌方视线本身就更适合夜战,许多楚军甚至连秦军的面都没见着就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而大梁军却打得有条不紊,在前方狼筅和长枪挡住敌人时,后方弓箭手还不断朝前方放箭。

    偶尔有敌人突入阵来消耗掉一小队,其后马上就会有另一队上前补上。

第二百零五章 溃逃

    楚军的冲锋就像洪水撞到堤坝似的被秦军挡在外围,一波又一波的涌上来,又一波接着一波的被打了回去。

    而且前方的楚军在冲着,秦军后头还在不断放箭射杀后续的楚军。

    这就是鸳鸯阵的另一个好处,它能远近、长短配合。

    比如长枪、狼筅与剑盾兵配合,弓弩手在后方也没闲着。

    甚至再后方还有投石机不断发射石弹。

    而楚军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时代大军的冲杀,为了保证冲锋兵力的延续性及担心误伤等原因,后方弓弩手只在接敌前以及接敌之初放箭,接敌之后就后退以免成为障碍。

    而秦军确切的说是大梁军的阵形显然更为灵活。

    此外这些弓箭手还随时都可以转换为剑盾手……盾是重量轻的藤盾,青铜剑则是挂在腰间用于防身的标配。

    一旦前方狼筅被敌人攻破,只需队长一声令下,弓弩手就收弓拔剑上前增援。

    这时大梁军这段时间的力量训练就正好用上了,他们或用剑劈或用盾推,死死的将楚军兵士挡在防线外。

    后方狼筅队就乘这时候顶了上来。

    项梁见此不由大惊。

    如果他这时认识到自己轻敌就此撤军还好,损失还不至于太大。

    然而项梁却心有不甘。

    项梁心下暗想:

    这仗没道理不胜啊!

    以有备打不备,又是以精锐的甲士对无甲之军,再加上楚军兵力又多,不胜还有天理吗?

    于是项梁不仅没有撤军,反而下令设在两头的伏军赶来增援。

    这两头的伏军各有两万,他们原本是用来防止大梁军逃跑的。

    但现在大梁军全阵严整不需逃跑,他们当然也就没必要继续埋伏下去,得令后就从两头朝大梁军包抄过来。

    也难怪项梁会对此抱有希望。

    古时作战被敌人包围是大忌。

    原因是敌人位于外围,在单位时间内兵力能尽可能大的投入战斗。

    而被包围的部队其活动空间却十分有限,一旦外围防线后撤内部空间就会再次被压缩,里头就是人挤人乱作一团发挥不出应有的战力。

    但项梁不知道的是,大梁军却不需要担心这样的包围,至少不需要担心被三面包围。

    首先是大梁军手中的狼筅与长枪的组合是防御利器,它可以轻松挡住敌人的冲锋避免空间被压缩。

    其次是后方的汴河中还有黑甲军。

    这场仗如果说有谁最占优势的话那就要属黑甲军了。

    楚军要三面包围大梁军,其前后两军的侧翼就必然暴露在黑甲军面前。

    黑甲军又是驾着车轮战船在河里不需要担心敌人近身,全身藤甲又不惧弓矢……

    于是完全不需要担心自身安危,只需放开了胆在河水中朝楚军侧翼放箭。

    反观这新加入战团的前后两支楚军……他们一没法冲破大梁军的阵势,二对付不了黑甲军的弓矢,不仅没能“夹击”大梁军反而处于大梁军和黑甲军的夹击之下。

    楚军一时被打得哀号一片死伤无数。

    更为致命的是此时是黑夜,位于战阵后方的项梁根本就看不到靠近汴河这一侧楚军的惨状。

    项梁还只道秦军在他的围攻下不久就会崩溃了,于是只顾大声喝令:

    “进攻,继续进攻!”

    “奋勇杀敌者皆有封赏!”

    直到两军血战过一柱香时间后,才有一名浑身是血的信使来报:

    “将军,前军死伤无数,李副将请求增援!”

    这时项梁才惊觉战场情况并非自己想像的那样,忙问:

    “前军如何会死伤无数?”

    信使回答:

    “我军无法突破秦军防线,侧后又遭汴河秦军夹击……”

    项梁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有气无力的对部将下令:

    “收兵,鸣金收兵……”

    大梁军之所以一直采取守势便非怕了楚军,而是楚军像飞蛾扑火似的冲上来自寻死路,他们又何乐而不为。

    此时楚军一撤,沈兵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追,十里回军!”

    霎时大梁军就喊杀震天发起了反攻。

    楚军原本就打得士气全无,此时一见大梁军反攻的势头如此凶猛,哪里还敢抵挡,拔退就四处逃散。

    但楚军便是逃跑也跑不过大梁军……楚军个个都穿着盔甲,而大梁军却是轻装,尤其这段时间大梁军隔天就继慢跑早就习以为常了。

    楚军却极少有这样的训练,便是有也没大梁军的强度,于是没几里便气喘吁吁的跑也跑不动了。

    于是后头大梁军便一波接着一波有如潮水般的涌了上来……

    若不是沈兵担心黑夜中有埋伏只允许他们追十里,只怕今晚就要一路追到陈城了。

    不过大梁军返回时沈兵却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们许多人手里都抓着楚军的首级然后高举着欢呼……

    沈兵暗道莫非这野蛮和凶性这东西也是会传染的?

    以前秦军是这样,这些魏兵投降之后也是这样!

    不过想想就觉得并不奇怪……他们是在战场与敌人对阵拼杀的兵士,所以这对他们来说不是野蛮和凶性,而是勇敢和血性。

    更重要的还是这些首级还代表着功劳和荣耀,代表着他们亲人能获得自由会以他们为傲并获得封地和宅地等好处。

    所以他们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甚至就连魏呴都难掩喜色,他感叹的拱手对沈兵说道:

    “副将英明,属下佩服!”

    “副将这两月对大梁军所有的训练都派上用场且恰到好处,便有如预知有此一仗……”

    其实沈兵又哪里会知道有此一仗。

    这场仗应该没在历史里……具体史上有没有记载这一仗沈兵不是很确定,就算有沈兵也不知道。

    沈兵之所以那样训练,完全是捡军队作战最重要的项目练,如此而已。

    另一面的项梁就被这一仗给吓坏了。

    他逃到陈城后甚至都不敢回城。

    因为一收兵回城,后方的秦军追上来就有可能将他们堵在城里,这一来就想走也走不了了。

    项梁在城外整军,然后命陈城里的五千兵士将粮草运出来,然后直奔下一道防线汝阴。

第二百零六章 王贲

    此战楚军足足折损了三万余人,超过楚军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

    会有如此惨重伤亡,主要是项梁轻敌误判敌我形式,以为楚军这场战斗对秦军拥有压倒性优势。

    于是在发现势头不对时依旧指挥楚军强攻而不是撤退或转攻为守。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

    谁又知道像大梁军这样既没盔甲又是魏国降兵还被包围竟然能打成这样?

    项梁想不到,项燕也想不到。

    项燕在收到项梁送来的情报知道楚军又折损了三万时差点没吐血而亡……此时正是楚军用兵的时候,他可调用的全部大军不过三十万,不想项梁一个自作主张就损失了三万。

    同时项燕也暗自心惊。

    这项梁的能力他是知道的,楚军战力也不至于如此不堪,怎么会九万装备精良的甲士进攻七万无甲降兵居然会折损三万余人?

    这沈兵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有此本事?

    不过项燕却对此毫不怀疑。

    若是在此之前,项燕只怕说什么也不信,但想想牵城水军一战……沈兵只领三千黑甲军便打得他一万水军不敢出战。

    此时项梁这一战不就是牵城水战的翻版吗?

    这一来项燕就头疼了:

    三十万大军只剩二十七万,与秦军的二十七万不相上下。

    而楚军二十七万还要防守汝阴至城父一线,到时定要更多兵力才成。

    虽然到时各贵族或许会出兵相助……这也是项燕的打算,因为汝阴要是守不住寿春也就完了,寿春完了接下来就是各贵族的封地。

    到时贵族们有了紧迫感,自然就会往汝阴送粮送兵,不管多少都得意思下,否则在楚王及其它贵族面前又哪过得去?

    问题就是要逼贵族出兵也需要时间。

    若汝阴只守个三、五天就崩溃,那贵族就算出兵都来不及。

    而此时兵力又略显不足……这该如何是好?

    想了想,项燕就对项伯下令道:

    “马上去江东一趟,说服族长将江东子弟兵及水军都带来!”

    项伯愣了下,说道:

    “父亲……”

    项燕打断了项伯的话:

    “快去!”

    项伯应了声就带上几名亲卫去了。

    也难怪项伯会迟疑,那些江东子弟兵和水军可是江东项氏的老本。

    说难听点,现在的形势是就算楚国亡了江东也不一定会亡。

    因为江东有闻名世界的八千子弟兵及精锐水军。

    正如之前所言,项氏一族自从被流放到江东之后就崇武尚勇积极备战,因为他们认为项族只有如此才能保平安。

    事实上其它贵族甚至战国所有贵族大多如此,也就是努力培养私兵。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私兵是自己的心腹、是自己拥有完全控制权的兵,国家或城邑驻军却并非如此。

    所以私兵的训练、装备、伙食等都普遍高于军队,战力自然也更高。

    只不过项氏更为特殊,那八千子弟兵全是项氏一族的族兵,而且还经过实战考验……之前平定庄蹻之乱,项燕就是带着这些子弟兵在密林中追杀了庄蹻一行几年,最终才将平定叛乱将庄蹻的首级送到楚王面前。

    于是这八千子弟兵也同项燕一般名噪一时。

    楚国只要一谈起精锐,开口说的便是“那江东八千子弟”。

    项氏水军就更不用说了,项氏一族都是在江东以打渔为生的,水战自是熟悉。

    因此,这八千子弟兵及项氏水军就是项氏一族的保命之兵。

    若楚国被灭,项燕只需带着几个儿子返回江东,凭着这些善长水战和林战的兵就可保项氏不失。

    而项燕此时却将这些兵调来守汝阴……那就是倾其所有断了自己的退路。

    不过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项燕却不是这么想的。

    首先,项燕考虑到一点:若这沈兵厉害如斯,训练的黑甲水军无敌于天下,他项氏水军又岂是其对手?

    若项氏水军不是对手,江东又如何偏安一隅?

    难道他项族真要躲进密林与百越为伍?

    要知道百越可是一直被项族镇压早就心存愤恨,项族落难他们不落井下石就好了,又岂会鼎力相助?

    这么一想,项燕就明白了:

    若楚国亡,项族也要跟着亡。

    既是如此,保存项氏的那点私兵又能有什么用?

    另一点,就是项燕知道楚国那些贵族的一双双眼睛都盯着自己呢。

    若是项族都不愿意将私兵贡献出来,那些贵族又怎会愿意?

    于是思来想去,怎么着都要把江东子弟兵调来。

    项燕这做法是正确的。

    史上的他这么做了后,楚国贵族才空前的团结愿意出兵出粮。

    由此,楚国在击败李信之后,项燕也奠定了他在楚国的地位无人能动摇。

    只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就被王翦打败自刎而死。

    沈兵这边不知道这些情况。

    他只知道大梁军因为这场大胜士气空前高涨。

    其实在此之前大梁军兵士对自己的战力甚至沈兵的阵法都是有所怀疑的。

    毕竟之前从没人用过,没人用过的东西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清楚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知道这阵法有用,自信和士气也就由此而来。

    相形之下,另一边蒙武所领的秦军反而黯然失色。

    因为他们昨晚整军备战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明显是中了楚军的虚张声势之计。

    就算一路下来楚军对他们的沿途骚扰且还打过几场小仗,但斩杀楚军合计不过千余人。

    可大梁军只一夜便杀敌三万……

    原本秦军还看不起这些魏国降兵,不想只这一夜就翻身了。

    沈兵关注的倒不是这些,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或是暗自较劲也好,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沈兵关注的倒是一名新加入大梁军的小将。

    原本沈兵也没当一回事,毕竟大梁军名气大了,有秦军将领加入也属正常。

    但沈兵一看那名册……乖乖不得了,王贲!

    居然是王贲?

    难道就是那个王贲?

    或者只是同名?

    否则王翦的儿子为什么不呆在王翦身边却要加入大梁军跟他沈兵?!

第二百零七章 虎父无犬子

    其实王贲是在邯郸与王翦讨论一番后才来的。

    是时王贲刚满十七岁,改了弟子籍从军。

    他原以为可以跟着父亲一起征战大展身手,哪料赶到邯郸后才知道众人皆道王翦已老不足以出战。

    王贲心下不解,他知道父亲虽是年事已高但远不到“不足以出战”的地步。

    王贲还道王翦是负伤了,便心急火燎的赶去探望。

    不想王翦却是好端端的坐在那身着便装气定神闲的用纸写字,一边写还还一边自言自语:

    “果然是好物事。”

    “妙不可言!”

    王贲上前拜见,接着便小心问道:

    “父亲可是身体不适?”

    王翦回答:

    “未曾不适。”

    王贲又问:

    “那为何……”

    王翦笑了笑:

    “你可是想问,为何领兵攻楚的不是我王翦而是杨端和?”

    王贲没说话默认了。

    王翦放下毛笔,起身走了几步,说道:

    “大王者,大明之君也。”

    “天下六国,我王翦已灭其三,秦国难道只有王翦可用吗?”

    “即便大王不作它想,群臣又岂能不侧目?”

    “秦人尚武,视军功过于生命,若众口铄金,皆说王氏之功尽大王偏袒所致,群将无功皆秦王不用所致……”

    “到时我王氏又岂能安宁?”

    这一番话下来王贲算是听明白了,父亲这是担心功高震主,另一方面也担心树大招风引人妒嫉所以才有意这么做。

    年轻气盛的王贲一时气不过,按捺不住问:

    “父亲虑及自家安危,这才有意退让?”

    王翦回答:

    “若是对国家有利,退让又有何妨?子不见蔺相如么?”

    王贲反问:

    “蔺相如是为将相之和,父亲退让却是避战!”

    “若问大秦何人攻楚为佳,自是非父亲莫属。”

    “那杨端和虽是智勇双全,但谋略却与父亲相去甚远,如何能担灭楚大任?”

    “若杨端和灭楚未成大败而归,又何来对国家有利?”

    王翦耐心的听王贲说完,一边听还一边点头。

    他并没有因为王贲的顶撞而生气,事实上他还倍感欣慰,因为王贲虽是身在咸阳却对战事了解颇多,甚至还知道杨端和谋略不足。

    仅凭这一点,王翦就知道王贲这段时间并非死读兵书纸上谈兵。

    等王贲说完,王翦才回答道:

    “杨端和确是谋略不足,但有沈兵相助,此战鹿死谁手未为可知。”

    “以为父所见,我王翦灭楚非四十万大军不可,甚至四十万军还略显不足。”

    “然杨端和加上沈兵……二十万或能灭楚。”

    “这又如何不是对国家有利?”

    王贲不由大惊。

    王贲知道父亲一向心高气傲从未在战场甘居人下,若说有谁让父亲心生敬重,那便是赵国的李牧。

    但那也只是敬重而已,却也不似这般地步……王翦都要四十万大军才能灭楚,那沈兵就能以二十万大军做到?

    这语气,就差没对沈兵五体投地举起白旗了。

    王翦见王贲的表情,就说道:

    “也难怪你不知情。”

    “沈兵此人便是在这数月内才任副将。”

    王贲回答:

    “儿知道此人。”

    “不过儿知道的是其任水军校尉,以三千黑甲军击败了楚军一万水军。”

    “然而,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

    “何况牵城一战沈兵占据上游险地,且实际兵力有五千余人,便是胜了也不算出彩。”

    王翦笑着摇了摇头:

    “你道那沈兵便如此简单?”

    “也罢,你初来乍到正好无处供职,便去沈兵置下讨个差事吧!”

    对此王贲也没意见,他也正想上战场一展身手,只要是一线作战的军队,不管是蒙武也好沈兵也罢,他都来者不拒。

    于是王贲就带上百余名亲卫就星夜追上沈兵的部队报道去了。

    带百余名亲卫上战场是贵族子弟的标配。

    学成归来的贵族子弟进入士伍后通常都是任五百主或二五百主,如果按统兵百分之十的亲卫,他们本身就可以带五十至一百人的亲卫。

    只是草根阶级没有私兵,就像沈兵,只能苦哈哈的等分配或自行调用。

    贵族子弟有私兵,且私兵又熟悉又是精锐,自然不放心使用普通军队做亲卫。

    从国家角度来说,贵族子弟自带私兵上阵也是对兵力及军队战力的补充,当然也不会有异议。

    若有权有势多带些私兵做亲卫,比如像蒙良那样也没什么问题。

    沈兵收到王翦的公文先是一阵大喜,这妥妥的又是一员猛将,沈兵正愁手下无人可用呢!

    但接下来就犯难了,秦军是以军功晋升,总不能王贲一来就让他任校尉吧!

    那么,这是要将王贲安排到大梁军里还是安排在黑甲军呢?

    于是沈兵就让人招来了王贲。

    王贲虽是对沈兵心有不服,但礼数上还是十分周全,一进帐就拱手说道:

    “属下参见副将。”

    “属下奉家父之命前来任职,因担心副将公事繁忙是以未来求见。”

    “望副将恕罪。”

    沈兵多看了王贲几眼,果然是一表人才,而且才十七岁就长得人高马大……贵族子弟伙食好且自小就开始军事训练,妥妥的是一批嬴在起跑线上的人。

    这要是放到现代那差距或许不大,但这时代,一个是自小培养另一个是饿着肚子营养不良成天要担心被饿死,这区别可就大了。

    沈兵照例夸赞了王贲几句,然后就问:

    “不知你想在哪支部队任职?”

    王贲迟疑了下就回答道:

    “禀副将,属下在步军、骑军任职皆可。若以个人喜好则偏好骑军。”

    “可大梁军似乎没有骑军。”

    沈兵回答:

    “那便是黑甲军了,好眼光。”

    王贲奇道:

    “黑甲军不是水军么?”

    沈兵回答:

    “黑甲军是水军、骑军两者皆通。”

    王贲闻言不由皱了皱眉头,道:

    “恕属下愚钝,若水军、骑军两者皆通……”

    “岂非为水军时浪费骑术?为骑军时便浪费了水战本领?”

    沈兵心下“哟嗬”了一声,这王贲可以啊,第一天上班就挑战老大权威?!

    不过沈兵也不是那么小气的人,他反问道:

    “适才听闻你步骑皆通?”

    “那步战时岂非浪费了骑术,骑战时岂不浪费了步战本领?”

    王贲一时哑口无言。

第二百零八章 权力

    趁着空闲,沈兵干脆就叫了些酒水与王贲多聊了几句。

    几杯酒下肚,沈兵话匣子就打开了:

    “贤侄有所不知,这骑军也好水军也罢,为的还不都是行军迅速?”

    “有句话叫兵贵神速,若是速度快便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否则便只能受制于人。”

    “我想,贤侄也是因此才偏好骑军吧!”

    王贲点头道:

    “副将所言甚是。”

    沈兵又接着说道:

    “如此,那楚军淮河、长江一带水网密布,骑军、水军皆通又有何不可?”

    王贲心下暗自惭愧。

    沈兵说的对。

    不管是马也好船也罢,都是行军工具,尤其这时代的战马……骑兵到达战场后是要下马步战,就更只是工具而不是装备。

    所以两者还真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快速反应部队。

    王贲是出身西北缺水地区,所以想当然的就轻视水军。

    沈兵又问了声:

    “不知贤侄对今趟攻楚可有想法?”

    王贲拱手回答道:

    “属下不敢妄言,只是……”

    沈兵鼓励道:

    “旦说无妨,令尊乃沈兵敬重之人,贤侄有话便说,我等勿需客气。”

    王贲一听这话心下就舒坦了。

    他一直以为是沈兵和杨端和抢了王翦的位置,心下不服也有为父亲出头的成份。

    而此时沈兵却适时奉承了下王翦,王贲压在心里的那口气也就消了。

    王贲回道:

    “副将,这楚国与其它国有所不同。”

    “其幅员辽阔城邑众多,楚军此时又败退避而不战……”

    “若楚军便如此一路退到寿春,我军这二十七万军力,只怕不足以攻楚。”

    沈兵点头表示赞同,心下暗道这王贲果然是个将才,他不过才刚到军营几个时辰就将此战命脉拿捏得如此准确,这点便是魏呴和杨端和都没有看透。

    其实王贲也是受王翦提醒。

    王翦与他交谈时就说过,若由王翦领兵攻楚只怕四十万都不够。

    于是王贲心下就疑惑,为何以父亲之能却四十万军力也不够?

    因此他沿汴河南下时,就一路观察并对照地图,接着总算是找到了原因。

    此战只要楚国敢于弃城,秦军便会处于两难的境地:

    大梁至楚国都城八百余里,楚军若是弃淮水以北直至寿春,便意味着秦军补给线长八百余里。

    这若是寻常八百里也就罢了,八百里对步兵而言只需十余日,骑军只需七、八日,若沿汴河而下再走陆路或只需三、五日。

    这补给线并不算长。

    但自楚国门户陈城起一路往南到处是淮河支流,且沿河尽是楚国村落城邑……古人都是沿河而居,不仅为了灌溉、生活更是为了航运。

    秦军对些城邑是占好还不是不占好?

    若是占了吧,比如陈城,少说也要五千兵士驻防。

    再往下就是杞城、太康、柘城……城城都要驻兵,村村都要占领。

    这兵力一分,少说也要十万,到时就只有十七万兵对楚军数十万兵力,又如何能胜?

    若是不占这些城邑和村落吧,楚军若是派出骑兵往后一包抄占了城邑防守,分分钟就将秦军的补给线切断。

    到时秦军同样只有撤军一途。

    沈兵笑了笑,回答:

    “所以我等才需要昌平君。”

    王贲面露担忧之色,说道:

    “以昌平君稳楚境民心?只怕……”

    接下来的话王贲就不敢再往下说了,毕竟昌平君曾在秦国任相邦,叛变这事是不能妄自揣测的,就算王贲也不例外。

    沈兵看在眼里心下又赞了一声,这王贲是知道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知道仅靠昌平君稳定民心肯定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王贲还明白昌平君不可靠……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眼力,真是难得。

    不过沈兵又如何会不知道这些,只是此时不方便明说。

    沈兵回答:

    “沈兵自会小心应付,贤侄无需为此担忧。”

    “我这就交待陈端校尉一声,贤侄便去黑甲营任二五百主统领一千人马。”

    “若贤侄不满意,随时来与沈兵说。”

    王贲起身行礼:

    “多谢副将,王贲定当奋勇杀敌以报副将知遇之恩。”

    王贲从进帐到出帐,那心态是完全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进帐前他心下还有些瞧不起沈兵……这是贵族对草根的轻视,是阶层之间的鄙视链。

    也难怪会这样。

    就像之前所说,贵族子弟是好吃好喝从小读兵书受军事训练,行军作战这些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平民百姓与他们当然没法比,即便是有些草根凭军功“鱼跃龙门”晋为高爵者籍也依旧难堪大任。

    王贲原以为沈兵也是其中之一。

    但在见过沈兵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非但不是这样,王贲还相信所有的一切都在沈兵的算计之中。

    这时王贲才发现父亲说的是对的,沈兵绝非寻常人。

    王贲甚至怀疑起沈兵的身份……这又哪是一个草根出身的人能有的气质和谈吐。

    王贲这还真是怀疑对了。

    因为在沈兵眼里,王贲这些人才是那些懵懂无知的人,于是谈吐间自然就有一种自信和气场,能压住王贲的气场。

    沈兵这边倒是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这时就有探子来报:

    “副将,楚军自昨夜战败之后便弃城而逃。”

    “此时陈城已是一座空城!”

    “将军命你迅速占领陈城。”

    沈兵点了点头。

    占领陈城是对的,那是秦军进攻楚国的前进基地。

    而且大梁与陈城之间的水路还要清理畅通,这样补给和援兵才能自大梁运来。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问题在于王贲适才说的,这些城池到底是驻军还是不驻军。

    陈城当然要驻军。

    不但要驻军,还要将昌平君请来。

    说实话沈兵不确定昌平君是真降还是假降。

    此时此刻昌平君或许是真心降秦,但是到了昌平君当上楚王手里握着权力的那一刻……他会甘心放手吗?

    会甘心就这样避入江东那片蛮夷之地吗?

    虽然明知这权力抓不住,甚至这样继续抓下去就只有死,但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64/ 第一时间欣赏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大秦工程兵》为转载作品,大秦工程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秦工程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秦工程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秦工程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秦工程兵介绍:
机械设计专业的沈兵穿越到秦朝。他只想简简单单的活下来,谁曾想这是个非生即死的世界,不思进取就会被淘汰。手无缚鸡之力的沈兵只能用发明来武装自己,改良投石机,双倍射程下敌人连根毛都碰不到,躺着就把对面打翻;云梯设计一下,几十号人一拥而上,翻墙夺旗开城门,又攻下一座城池;那什么护城河、瓮城等,更是小菜一碟!于是……灭六国,定匈奴!平西域,征罗马!泽国江山入战图,一将功成万骨枯!大秦工程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秦工程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秦工程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